老洲集/卷十
書
[編輯]答洪伯應直弼
[編輯]見諭延平旨訣。竊有所受於先兄者。平日最慕此老法門。而顧此受質昏弱躁擾。未能用一日之工。只得把玩愛好。而居然老已及之。徒切窮廬之感。奈何。蓋此老見處。極其高明灑落。而若乃下手用工。專就日用上。推究病痛本原。涵養融釋。可見其明白端的。活而又實。不落一隅。此所以光啓朱夫子門路。是又不可以不知也。二紙謹領。此事直是可供一笑。而彼之無中生事。至於此極者。誠莫曉其故也。然彼固不足責。旣有儒名而有是狼狽。蔽一言。曰吾黨之不幸。從今流俗之厭薄儒者。必加倍於前日。亮非細故也。此際如座下年方富志方銳。擔夯奮迅。卓有成就。扶得一脈。俾有所賴。區區之望也。
與洪伯應
[編輯]卽惟寒沍。侍履珍嗇。歲暮矣。三餘盛業。計益富有。何不示以一二緖餘。警此昏墊也。煕常淹疾屍居。萬緣俱空。惟寤寐賢豪之思。欲泯不得。而顧瞻世界。會心無幾。則未嘗不馳情於如賢者與子岡。而各自杜蟄。若有忌畏。落落難合乃如許。是亦衰世事耳。每想來古人於朋遊。有熱心活意。不覺慨然興歎。而顧此衰朽餘景苦短。不能無望於並世之賢。不相遐棄。但在我者旣無可以相照。則抑恐其莫我足也。奈何。病裏懷至。聊此占報。自餘不究。
答洪伯應
[編輯]妾子之子。爲其祖母。無重之可承。則父雖死。只當服期。題主當稱亡祖母。而旣非傍親。則無不可傍題之義。不加孝字。只雲孫某。未知如何。奉祀代數。當遵國典庶人祭考妣之文。至孫而祧埋耶。當遵程子雖庶人必祭高祖之訓。祭止於玄孫耶。旣不得奉其禰祖。不可以傳序論。情有所不忍。則於孫猶可奉祀者。泉翁說恐得精義。而但欠可以傍照者。是爲難從。得一據爲證。亦足耶。小記妾母不世祭。是爲子祭孫不祭之證。而斯禮也。恐是妾母無子者。祭於嫡子之謂也。不世祭之雲。又與上文妾祔妾祖姑之文。恐爲逕庭。一篇中上下區處俱難。如何看得。各適其義乎。
妾子之子。爲其祖母。父雖死。服則期。題主則稱亡祖母。傍題則只稱孫某。俱有先輩論說。固無可疑。而至於奉祀代數。實爲難言。蓋小記妾母不世祭。恐爲正義。然與上文妾祔妾祖姑之文。果相牴牾。南塘之以妾母無子。祭於嫡子者當之。驟看雖似可通。而終有一疑。若以此爲妾母世祭之證。則所謂中一而祔。祔於妾高祖姑者。亦當有廟矣。旣無傳序之義。決不宜拖長至此也。鄙意則孔疏所謂當爲壇而祔之者。似不可以疏說而棄之。無論祖姑與高祖姑。旣不世祭。則俱無廟矣。皆當爲壇祔也。如是看則一篇上下文義。庶可相說而解。自無逕庭矣。然朱子於此。蓋嘗疑之而未之決也。亦何敢質言耶。若夫國典云云。近世士大夫家旣不遵國典祭三代之制。援程子必祭高祖之訓而祭四代。今豈可獨於妾子。硬判以國典而使之埋乎。泉翁於孫。猶可奉祀之論。恐是起義。於朱子世祭與否未可知。若祭則稱之以祖母。自稱孫之訓。參酌互說也。得此一據而行之。庶幾爲寡過耶。
答洪伯應
[編輯]適患潮眩。涔涔枕上。手敎忽墜此際。玩而復之。不覺心目俱醒。但以色憂。久未解帶。是庸驚慮。不任其切切也。賤狀疾憂相仍。無所用心。偶得南軒集。怱怱一閱。都沒會意處。惟於與晦翁往復。看得隱而心術。顯而事爲。極意䂓切。不少假借。夫如是然後。始可謂盡朋友之倫。而不負天之所命也。噫。晦翁所以做得仲尼後一人者。固天縱之大賢。然其啓鍵於延平。麗澤於南軒。亦有不可誣矣。況其下者。縱欲發願於此道。苟無師友之輔導。尙何由成就其德業耶。披展之餘。喟然興感。不知千載之爲遠也。若其天分之英睿通達。學問之體用全備。殆亞於明道。非餘子之可比。而惜乎年壽之不永。又不幸似之也。其囊封幄對之不俱載集中。不知何故。而偶記少日拜止菴長者於驪上。見敎南軒全集尙未東來。實是欠事。倘購來燕肆。則有補於文獻大矣。其後時從譯舌求之。終未得來。未知止翁果的知有全書。特未及見耶。抑意其或有而設此言耶。恨不能細稟於當日也。
答洪伯應
[編輯]示諭縷縷。警此昏惰者多矣。第推與太過。令人愧汗也。區區十數年前。曾讀羲經。而只是畧綽一過耳。竊謂聖賢謨訓之平易明白者。多在四書二經。就此接湊浸灌。成熟道理。然後可以自費入隱。庶幾窺得神化上面事。置不復理。於焉之頃。桑楡景迫。精力耗脫。而四書義理。尙爾鹵莾。無可藉手而語上。大易一部。其將留債而千古。念之誠惋慨也。至於文言繫辭曾所成誦者。近日憂病無聊之中。時溫舊誦。則句讀尙多遺錯。漫取讀三數十遍而心放久矣。心口不相湊。文義之淺近者。亦有理會不上。其何以擬議於潔淨精微之蘊耶。要之只欲上口而止。佛家修鍊次第。誦經爲最下者。殆類之耳。雖然。或値心地之虛閒。展卷諷來。邂逅之頃。始看得天人與易融爲一理。忽不知天地之爲大。此身之爲小。自然神旺氣鬯。不覺手舞足蹈。始知是書實有神明。而神明之感人。無間於聖凡。特有淺深之殊耳。文言繫辭。不當在十翼之疑。果有先人論著。來諭設爲四疑者。卽其證也。且於近日諷讀之際。見其文體不類十翼。文字太爛縟動盪。終恐不似大聖人製作。莫或夫子之言。子思述之。如大學經一章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者歟。經一章雖非孔子著作。尙謂孔氏之遺書。則文言繫辭。旣是夫子之言。雖非其製作。直係以夫子之書。庸何傷乎。先人平日嘗曰。易之爲書。與天地準。義理無窮。仁智異見。然程朱兩賢。於義理大體。象占大綱。已有成訓。後學但當謹遵其說。步步推去。自不害爲循塗守轍之士。若自恃聰明。刱立己見。別生病敗。誡詔丁寧。故十翼辨。雖以備一說之義。不刪於集中。謹體雅旨。不敢遽舍程朱定訓矣。見索與閔友往復書。其時鹿門集。始行於世。得以披翫。不能無疑。竊謂主氣太過。非特爲正見之累。此說之流傳。易瞎人眼目。聊於此友發之。自知其極僭妄。投諸巾衍。不敢爲示人之計也。以座下之故。雖不隱之。戒在尙口乃窮。切乞秘之而勿煩人。以增益其咎如何。且其所爲說。初非深體實認。充積而得之。不過一時揣摩之見。眞所謂盲者之摸象。必多疵纇。幸一一指摘見敎焉。仍念兒時奉敎於父兄者。卽惇本務實四箇字。不啻耳慣。而及長。爲氣所勝習所奪。每患馳騖於文字言語之間。不能承當其萬一。到老血氣漸衰。益知前訓之不可易。意思未嘗不欲消聲落華。從事於收其放心。先行後從之眞訣。而奈此氣粗量淺。終欠了斂損含蓄分數。觸處做愆。不勝其點檢。而不逮之言。有時發露於不當言之地。內失語默之節。外招詆詈之辱者。此特其一事也。近幸晩而獲交於賢者。願燭此伎倆。而隨事施砭。遲暮之幸。孰大於此哉。望之之厚。不覺言之綿絮也。庶幾知照。
答洪伯應
[編輯]日前自蘆郊還。歷晤潁丈。聞間又與左右跌宕於孫莊泉石。恨不得躡後塵。以續東陵未盡之幽興。卽拜寵牘。謹審澇熱。侍餘德履珍毖。區區慰荷。如獲良覿也。向來徵覽鄙書。而不敢以隱者。意非偶然。政欲其納此敗闕。以來砭敎。及其還也。徒承奬諭。無一言反復。求益之志沮矣。顧此鈍根蔑學。窺不得古人藩籬。尙何以妄自立說。論先輩之得失哉。然義理大致。自兒時粗有受於先兄者。其後雖不能實用一日之功。亦未嘗不往來胷中。故每看前輩文字。或漫費心思。而旣不能觀其會通。則只資口耳。於自己分上。了無毫分利益。輒自循省而懲悔耳。然孔聖旣沒。宇宙間許多義理。至朱子一番整頓。而卻又爲後來諸說所礙障。政朱子所謂譬如燭籠添一條骨則障了一路明者。此事良可痛苦也。從古聖人言性與天道。活絡說去。未嘗分別理氣。至程朱。始剔出理字。對氣爲言。苦苦發揮者。豈徒然哉。蓋亦衰世之意也。夫理之得名。本因事物而立。然不可謂有事物而後。方有是理也。推本而言之。則凡事事物物。莫非當有而有者。卽理也。旣有之後。又莫不有當然不易之典常者。亦理也。理豈懸空而虛設也。上世敎隆而俗淳。人無異學。學無異師。其所服習而日用者。不越乎民彝物則三百三千。不待別設理字。而天理之正當。卽此而存焉。故聖人所以垂世立敎者。不過詩書禮樂。未嘗切切於理之一字。逮夫後世。敎弛而俗頹。氣質用事。利慾塞路。賢知之過。淪於異端。愚不肖之不及。溺於俗學。滔滔然莫之捄拔。此無他。有見乎氣而無得於理。有循乎氣而無準於理。不能會極於中和之大道也。於是思聖有憂之。作爲中庸。以示天地之間。自有一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底道理。其體謂之大本。其用謂之達道。近自一身之動靜。遠而至於天地之循度。日月之運行。四時之代序。萬事萬物之各有品彙而不失其常者。無不有此中庸之理焉。其綱紀上下。流行古今。凡氣之本末精粗。亦卒莫逃於此理之範圍矣。程朱兩夫子。有見於此。以爲傳道之書而表章之。承受其旨訣。發明此理之無形無爲而爲有形有爲之幹。凡論太極陰陽。亦莫不先從實理說。寧尋個是理而分爲二物。不欲其淪爲一物。偏重於氣也。是豈昧理氣之源哉。其憂患後世。可謂至深切矣。有明諸儒如汪石潭輩。知不能及此。而瞥見此氣之本。妄自謂獨得千古不傳之秘。喙喙爭鳴。硬將拗橫。欲以此突過於程朱諸賢。多見其不知量也。至於鹿門理氣之說。初看竊喜其類多深造獨詣。賢於世儒耳剽承襲之見。後來更繹。漸知其與程朱定訓不無差互。而其所以差處。亦或有畧綽覷得。益知明理之難而立言之爲尤難也。蓋鹿門於此氣一源處。先有所見。其初年與渼湖論明德書。善說能字。玲瓏透脫。竭盡底蘊。但幾與理無別者。是其過當處。此爲改見之張本也。其晩年所見。一向從氣上推理。卻有摸象可據。見其頭頭合曲曲通。遂認爲一物。守之甚固。然竊詳其所以說理者。則要非此理之本色。而直是關閩所說神字坐地也。神是氣之一原。雖與理泯合無間。自有形而上下。有作爲無作爲之別。一而非一。二而非二。非一非二之際。正宜洗心愼思。豈可徒見其一而逞言於其間。陷於一偏也哉。陸九淵之以陰陽爲太極。王守仁之以良知爲天理者。非不善觀於氣。而於合一之妙。又可謂有見。然卒得罪於聖門。此不可不卻顧而深思也。如整菴。亦主理氣合一之見者。有時困於所長。自生疵疣。且於朱子諸說。或有執言迷旨。而徑疑於不當疑處。是誠甚未安。然於理氣源頭。最能究勘。多造先儒未及造之理。如曰凡賦形於兩間者。同一陰陽之氣以爲形。同一陰陽之理以爲性。有知無知。無非出於一本。又曰性以命同。道以形異。此等說話。大故明快。而鹿門於合一之旨。襲其緖餘。而獨於此深斥之。至謂以不識理氣谿逕。乃反去同於平生所觝之塘論。以爲理同而性異。通之於人。局之於物何也。南塘無見於氣之本。未免分道器而離之。宜乎說心說性。無一之可也。鹿門則特見於氣之本。而不能疏觀於人物賦形之後。索性滯泥於大小偏全。自成鶻突。誠莫曉也。所可惜者。此丈以醇德邃學。一生用思辨之功。以闡明斯道自任。而晩年成就。未免廊柱之惑。不能無後人之疑也。顧今衆言混淆。正見墜地。吾輩政須相與討論講明。存得一脈。而此事體大。縱使所見不差路陌。其於造意立說。亦安知果皆當理而無謬耶。且尙論前言之得失易。驗諸吾心而有契難。晦翁有雲今只管去點檢古人不是處。道自家底是。便是識見不長。令人三復悚然也。而況又易招外至之憂者乎。來諭所謂寓諸目者。藏之在心。筆之書者。戢於巾衍者。實獲我心。敢不佩服。自餘俟面究。不宣。
答洪伯應
[編輯]祧主之遷於長房。旣非古禮。自朱子義起。獨載於家禮。然語類答祧主之問多矣。咸秖言埋主。無遷奉長房之論。此似爲晩年定論也。且神道之遞歷受享。恐涉苟且。至及於庶孽。亦極猥屑。然以有服之親也。故祭及高祖。肇自程子。而朱子載諸家禮。均之爲玄孫也。故轉而及於支庶。肇自朱子。而沙翁編諸備要。兩者安知非義精仁熟中所從出乎。
祧主之遷祀長房。旣無經據。肇見於家禮。蓋朱子之所義起也。然以其出於大全語類考之。則實有合商量者。其答胡伯量,李堯卿之問。一則曰高祖祧去。雖人情不安。然別未有以處也。一則曰此事只謹守禮文。未可遽以義起。其嚴正如此。家禮之文則卻又如彼。無乃未及再修而然歟。實有未敢知者。而來諭所謂以有服之親也。故祭及高祖。均之爲玄孫也。故轉而及乎支庶者。恐是善看出也。然今旣不能從頭理會。明宗子之法。則限以有服而祭之者。要之可謂追遠歸厚。而亦不害爲後賢之義起。故胡李之答問。沙翁豈不見之。而猶不硬判家禮爲未定之論。採入於備要。到今已成大同之定禮。行之已久。何敢遽容手勢於其間耶。
向承下詢長房未娶者遞遷當否。竊思之。不成人則不成房。且禮官備則具備。旣無以夫婦親之。何以具祭乎。是爲不成享。以故禮宗子雖老再娶。爲備內外官也。然則不娶者之不宜奉祧主也審矣。
未娶之人。不可奉長房之祀。向聞盛旨矣。鄙見則竊謂長房之禮。與宗子禮有間。只取行尊年多者。則雖官不備。似無不可祀之義。而但其人未娶而老。已用殷及之制。使其弟奉其禰祀。不祭禰而祭其先。於理甚乖舛。此爲不可奉長房祀之端矣。
雜記曰。女君死則爲女君之黨服。疏曰。女君死則爲女君之黨服者。雖是徒從。抑妾故爲女君之黨服。防覬覦也。女君死則之則字。有若生則無服。死則爲服者然。然按以疏說則生死俱服。此則字輕看然後可通耳。女君死則爲女君黨服者。以逮事女君者言。若初不逮事者。恐無徒從之可言。尤無可服之義。未知如何。斯禮也。朱子沙溪咸不載於家禮備要。近見鹿門集。有曰妾於女君之黨。從服無疑。家禮備要皆不言。當添入此言如何。女君死注。妾於女君之親。若其親然雲者。鹿門之所據以爲說者。而愚則嘗謂此注不可從也。女君之親。有甚恩義若其親然者。而服以其親之服乎。
雜記女君死則爲女君之黨服云云。一箇則字。果有若生則無服。死則有服。然小記疏曰。惟女君雖歿。妾猶服女君之黨。看這雖字猶字。則可知其生死俱服。來諭所謂則字輕看然後可通者。儘得之矣。大抵古之此禮。卽爲媵妾設。故其曰雖歿猶服。其曰防覬覦者。蓋指如戴嬀之於莊姜者類。非後世卜姓之妾也。朱子沙溪之不採入於家禮備要者。竊恐以是也。且以禮註所云妾於女君之親。若其親然者觀之。可知其亦指媵妾之同其去就者言。不然。安得如其親。而又何逮事不逮事之可言耶。鹿門之必欲據此添補者。恐未及詳此曲折。而大抵此丈於禮。偏於好古。自有未免泥滯耳。
爲長子服期者。再期之祭。用忌祭禮。則無禫吉之可言。而祖不壓孫。故爲其孫行禫祫。不直變除。當準禮擧祭。而祭則其祖主之。祝當用父告子之辭。妄以己意錄在下方。斤正伏望。備要祔位吉祭及時祭並無祝。雖祔位。與祔食正位之祭有異。吉祭用時祭祝。不至害義否。
禮大功主人之喪。有三年者必再祭。再祭者。指練祥也。據此則雖爲長子服期。若有其子。則自當具練祥禫。而至於祫祭則方在祔位。無隮廟配享之事。當與妻喪畢後無吉祭比例矣。至如備要祔位時吉祭並無祝辭。非文不備也。祔位之未及陞正位之前。與無後班祔之禮。恐無異同。告則附告。祝則附祝已矣。所示禫祭祝。若據尤翁父雖除服。祥禫諸祭。父仍主之之說。則似當如是措語。吉祭祝。旣無吉祭之可論。而如或行以時祭。則恐亦當附祝而不別用祝矣。
與洪伯應
[編輯]昨示盛構禫祭祝辭。固知據尤翁父雖除服。祥禫諸祭。父仍主之之說。無容更議。而但主祥禫於除服已久之後。祭之名義已衡決。祝辭之襲用忌祭祝。亦甚糢糊。妄以己意別構一本。添措語以遷就之。玆以奉質。而實有杜撰之懼。斤敎如何。
維歲次云云。父告於亡子某。吾之朞制。雖則已闋。祖不壓孫。禮有明訓。〈若亡者只有妻而無子。當雲有三年者。禮許再祭。〉日月其逝。奄及禫祭。〈再朞雲大祥。〉感念悲傷。懷不能裁。玆以淸酌庶羞。陳此禫事。〈再朞雲祥事〉云云。
答洪伯應
[編輯]頃歸自楸下。盛牘留案。滿紙名論。多所警發。翫而復之久。猶不釋於手也。間已陽復。卽惟侍餘爲學。對時益新。膝下痘憂。已納佳吉。種種懸注。自不能已也。見諭性者道之形體。心者性之郛郭。愚亦曾看得爲康節之語。而向來記不起。有所奉叩矣。大抵此語。只管形容此心此理於虛實有無之間也。語意卓然。本自無病。所以見取於朱先生。然終是由數而理透底學問。命辭之際。或不免生疎有痕。若使觀者不能言外得意。一向落於言筌。則易生差謬。鹿門之泥卻此郛郭一句語。生出偏心全性性超心表許多說話。以成就己見。此不可不深思也。若夫邵翁之所存所詣。明道之誌。晦翁之贊。盡之矣。豈容後人之改評。而蓋其爲一代之人豪。千古之逸士。聞其風者。可以廉頑而立懦。要之聖門中人也。莊叟則玩心物表。呵佛罵祖。其達識偉論。雖有足以警動流俗。要其本領。直是異端之傑也。三淵見世儒之未窺聖賢藩籬。徑立門戶。循名而騖外。齪齪拘拘。無有是處。激得太重。乃欲進莊叟而捄其弊。夫以邵倫擬於莊者。非抑邵也。只是進莊而班之也。於是乎淵翁未免有所偏繫而失其鑑衡之平。誠亦過矣。然若以此遂疑淵翁不嚴於闢異。則又奚足謂知淵翁哉。煕常先墓有事。衝寒往來。病骸澌頓。殘書倚閣。而流光之迅如此。益不禁窮廬之感耳。不宣。
與洪伯應
[編輯]四時景物。惟春意最可驗仁者氣象。訪花前川。興寄不淺。比年每一尋春於潁西。而今主人不在。此事政落莫矣。今年欲以座下作主人。趁嚶鳴蔥蒨時節。眞率一會於南麓佳處。以酬韶光。但衰骸木旺善病。未知能無魔戲也否。
與洪伯應
[編輯]曾孫承重者。其妻從服。而其母於亡人爲孫婦。當服何服耶。是禮也。退陶,沙溪俱有論說。退陶所引小記屬從者雖歿也服之文。儘爲明的。然其夫在時已承重。而其妻亦從服三年者。尙可援此服重。若其夫已死於父在之時。曾服其祖朞年而未嘗承重者。到今祖母之喪。其妻亦可援此服重耶。竊詳所謂屬從者。政對徒從立文。則雖服以本服。固不害爲雖歿也服之義矣。若以此謂其夫若在當承重而加服。則終有所不敢知者也。大抵傳重。當以男子爲主。婦女只從夫。不可以傳重言也。沙溪所謂雖非前日從服之婦。必皆服正統服。然後代序始繼。傳重有本雲者。竊恐推之太過。設令其父夫妻俱歿。無服重者以繼。則其將謂代序斷而不繼耶。且傳重之義。若以婦女參之。則反有不嚴之嫌。曾所從服三年者。後亦服三年。曾所從服大功者。後亦服大功。以從小記之文。而統序之嚴。終恐不可以婦女之服。有所輕重於其間也。未知此意於理無悖否。有不敢自信而率意臆斷。猥此奉叩。幸入思議而見敎焉。
與洪伯應
[編輯]祖在父爲其長子服。區區從前。只看其一體而非間世。竊意引有適子無適孫之文於此者。恐不帖帖。且似無壓屈之義。故黃朽淺當服繼體之說。爲可思也。向來以此奉質。而盛見亦偶與之同矣。近更思之。祖在祖爲主。則一體與間世。非可論也。有適子無適孫。正可援引。而不服三年。沙陶定論。不可違矣。旣改前見。玆用奉告。
答洪伯應
[編輯]爲人後者。繼母在則從繼母爲外家。愚亦十數年來。作此見解矣。近檢金說。爲人後者本主於義。義須奪情一句。語意卓然。其曰爲後之義。繼絶爲大。非爲養育。又曰繼絶是大義也。須兼養育之恩爲重。則其無養育之恩者。大義爲不完。此是善看出者。殆所謂發前人未發。常常誦味而贊歎。濯舊見以從之。卽服高論。益信不歸廊柱之惑也。斯禮也難容一辭。秖是繼絶之義大。養育之恩小。固當以義掩恩已矣。詎可被俗情私意之所牽制而不反之正乎。
是禮。區區嘗竊有取於金說。而以其無經據。不敢遽信矣。近更思之。元繼配均有齊體之義。則夫婦之倫。固非有加損。而以先後之序言之。亦豈無重輕於其間耶。程張兩先生繼室不可祔葬祔祭之論。亦以先後重輕爲言。此足爲是禮之援照矣。〈元繼配之以先後爲輕重。有如兄弟之以倫序爲輕重也。程張之論。蓋其推之太過。而張子則至以爲繼室別爲一室。若嫡妾之有等威然。此朱子所以不取也。若其先後之序。重輕之分。則朱子亦何甞間然於兩先生耶。〉國俗於是禮主養育。不論先後。惟視母之存歿爲去取。於是恩爲重而義爲輕矣。義須有截然不易處。而隨時推移。恐非爲人後者主於義之道也。今承盛諭。不約而沕契。庶驗愚見之不謬。然擧世行之已久。亦何可一朝立說破也。只存得此箇議論。以俟後之君子之財取焉可也耶。
答洪伯應
[編輯]邪賊黃嗣永帛書看來。窮匈絶悖。載籍以來。所未有之變也。蓋其設心造謀。不但止於詿誤一世。殆欲以其術易天下而後已。若無辛酉大懲創之擧。則燎原之火。將不知至於何境。由是言之。貞純聖后偉功盛烈。非特嘉靖我邦家。雖謂閑邪衛道。亦未爲過矣。然時移事往。人心狃安。而顧其爲術。妖邪陰巧。內絶君臣父子。而外則隨世循俗。與常人處。誰知烏之雌雄。所可懼者。匈醜遺孽。潛滋暗蔓於不知之中。復致猖獗。塞路滔天。而顧瞻在位。不以爲慮。置諸相忘之域。令人癙憂也。一自邪書爲國禁書之後。不可以寓目。縱欲辭闢。實莫知其源委也。嘗盛聞安廣城鼎福。於此誠心排攻。有所述天學考。直探其眞贓斷案。蔑有加矣。尋常欲見之。日前偶得其文字。畧綽一閱。其所論辨。殊甚草草。不如曾所聞者。莫或此只是一篇而非全本耶。然其所引實義,眞道,自證。皆是邪書書名。其中所謂原祖再祖之稱。天主親來救世之說。乃其原頭宗旨。而無倫無理。不成說話。決不可以誑婦孺之愚。而高明者往往陷溺。無乃別有幻術妖技謎人耳目而奪其心者乎。甚可異也。然苟使其術所據而爲法門者。不過如此書所云。則亦何足多辨耶。直勘以矯誣上天之罪而誅之可也耳。
答洪伯應
[編輯]閒靜堂集。論洋學一段。誠未知見其何書而發也。深恐後來爲異類之所藉口。惜乎不能刊汰於剞劂之時也。倘使此丈逆覩其流毒生民。禍人家國。若是之慘烈。則縱見其一二可稱。決不筆之於書也。曾以此說。與宋氏諸人。勸亟取原板。追加刪正。否者。實有貽累之慮。不深以爲然。可歎。
答洪伯應
[編輯]閒靜集與金仲陟論心書。長者嘗以爲如何。有曰心之體。不過單指氣之精爽。而輒歸之純善。如是則所謂天命之性。豈不爲贅賸無用之物。孟子苦口發明。亦何爲哉。竊恐是未定之論也。於性當稱純善。於心當稱本善。而金說下得純善二字於心者。固欠稱停。心體之本善。則豈容異論哉。其曰不過二字。看得心體甚輕。其異於浦論之認心以火臟已矣者幾希。斯言安知不爲異言之資斧乎。
宋丈是書。愚亦竊嘗疑之。今承盛諭。辨晳極其明快。豈勝欽歎。此丈只知孟子苦口發明此性善。而殊不察苦口發明。又在於浩氣也。性善之旨。須合浩氣而觀之。其義乃備耳。大抵氣則有本有末。本一而末不齊。故所以於心稱本善。〈心之體。乃氣之本。卽所謂精爽。〉理則無本無末。一而已。故所以於性稱純善。本與純之間。理氣之分也。故心雖善。無是性。其善無所準則。性雖善。無是心。其善不足有爲。此乃心性一致之妙。而若夫爲不善。非心之本然也。由是心本善之論。非後儒之刱說也。實自程朱。俱有明訓。不可易也。南塘諸公。每斥心善之論。勒歸於佛氏。佛氏所謂心善。卻遺卻了具理宰物之妙。只指心竅靈處爲善。故所以終於異端之見也。苟細加究勘。何嘗近似於吾儒所云耶。此丈天資明睿。見理精深。其所嘗剖析於湖洛是非者。極其透脫。而偶於此有說時病痛。儘知聰明之發。不如講學之熟也。
答洪伯應
[編輯]顧高遺書。曾於鹿門集。見其盛稱梁溪。欲一見之而不得。荷此投示。良幸。竊嘗謂明儒生於宋諸子之後。備見其得失。易於立論。而顧其力量䂓模則不及遠矣。以此本領。乃欲突過之。故論學則喜徑捷。論理則喜刱新。其不流而入於異敎。則類多偏枯捏扤。眞儒絶罕也。然歷選其中如胡敬齋之拔出習氣。門路端的。羅整庵之大本有見。議論明透。當爲其最。而敬齋器局不弘。無大受之量。整庵自信太過。間有差互於程朱定論。此爲可惜。然觀整庵立言本末。其差互處。要之不得於言。非故爲立幟如餘子之爲。若其闢佛氏排陽明。以他見理極分曉。故其究勘眞贓。如士師之斷獄。使莫能逃其情。此則程朱以後所未有。可謂有功於聖門。而要非敬齋之可及也。顧高書。病裏雖不得趲看。時時閒閱。畧有所窺覷。涇陽不如梁溪之妙悟。梁溪則儘多好處。其論理數段。極有精采。不易得如此。然其好處。猶未免好新喜徑。多偏枯生澀之病。而少周匝圓融之趣。其斥陸王。終涉依違含糊。不如整庵之明快痛切。以此見之。其見處不啻輸整庵數駕耳。老兄以東林諸人爲如何耶。愚嘗謂三代以後。立國之正。惟漢與明。故於其終也。必有一番人物。以正氣結局。東京黨錮。明末東林是已。然東林則世級愈降。風氣衰颯。其風神氣魄。遠不侔東京。無有髣髴於李元禮,范孟博,郭林宗,徐孺子諸人者。而惟顧高兩賢。以學問中人。爲其領袖。故黨中諸人。擧皆潔潔烈烈。扶得宇宙間正氣。革代之際。死節之多。往牒所無。百世之下。猶令人感慨興想。世之以激成黨禍。以致危亡咎之者。抑何意也。
答洪伯應
[編輯]見諭有明諸儒醇疵得失。尙論不苟。一一中窽。可驗明理之一端。豈勝欽服。至若有曰明統之亡。不亡於闖賊。不亡於黨禍。而亡於學術云云者。掌血棒痕。不足以喩其痛切。尤仰盛見之超卓。而顧瞻世界。更無一人能知學術爲爲國大本。何以則將此高論而喚醒之也。爲之浩歎也。顧高二子之學。偏於靜一邊。欲先觀此心體段者。要之其意專務超詣。徑趍簡捷。不免遺外而急內。開口便說心與理一。發明其不遺理。而爲學只是說話耳。心是無形無象。專就此用功。殆同暗中摸索。希不失矣。朱夫子有言曰聖賢所言爲學序例。須先自外面有形象處。把捉扶竪起來。愚竊有味乎斯言。蓋嘗以是求之。如顔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程子之整齊嚴肅。莫不於有形象處用工着力。平易明白。無復艱晦。此乃吾家正法眼藏。不可易也。然如周子之主靜。延平之驗未發氣象。特指示靜爲動本。攝情還體之妙。要使學者不落言筌。不泥形器。知有向上事。非欲其不由下學許多階級而專從事於此也。故聖人敎人。於下學處。動靜交養。知行並進。步步推去。自然上達。未嘗一毫陵躐也。若斯翁爲學宗旨。已自涉學之初。專就靜中識心見性。以此入門。以此成德。爲超凡入聖之妙道。設令一生憲章洛閩。恐其終必流於空虛。而浸浸入於弄精魄養端倪之學。此不可不之察也。蓋二子雖是明季名儒。猶不脫乎習氣。不能見道之眞。梁溪論理諸說。間有超詣之見。俱是得於懸想推測之餘。無圓融自得之趣。宜乎攻姚江。輒與朱子對同軒輊。雖稍存彼此。畢竟依違前卻。不能十分痛快也。由是言之。二子學術。固遜於名節。而梁溪之沉淵。只知潔己而不知君命之重。成就得溝瀆之諒。此亦可驗其學之偏而未大成。良可惜也。
答洪伯應
[編輯]辭本籤誨。深感不外。幾皆中窾。謹已多承用。而至於闕卻成就君德一段。以文字體段言之。來籤雖似然矣。而區區愚悃。於敎胄一事。竊尤不勝嫠婦之憂。適値陳章之會。胷中不覺勃勃。而身不出則言不出之義。奉敎於前哲。不啻參倚。故不敢張皇騁說。只就辭巽之語。微寓獻諷之意。冀或有一分省察也。今若更添他句語於其間。則恐歸備例而沒精神。以是不得承敎耳。然不知世間何人。識與此漢苦衷耶。反顧自咥。史官傳諭。乃是祖宗優禮秩高儒賢之異數也。如賤臣之纔登薦剡。遽膺是恩。蓋絶罕。實關朝廷擧措。而惜無人謦咳之也。旣不敢唐突爲附奏之計。亦不可昧然無一言之復。故於史官之回。口授以衷情震迫。不敢循例附奏。謹當以文字自列之意。要得轉稟。倉卒無可與議。只任胷臆爲之。未可必其得宜。雖屬過境。願聞盛旨。
答洪伯應
[編輯]犬牛人三性不同。朱先生未嘗斷以本然之性。尤翁則雲孟子開口便說性善。而其曰犬之性牛之性。則以氣質言。饒雙峰則曰人說孟子論性不論氣。若以此章觀之。未嘗不論氣。種種可據。不啻多矣。而浦論喚做本然之性。若夫鹿門。則主張甚力。至曰所謂犬牛人性。謂是指氣質之性者。直是不識文理。又曰氣質云云。首尾不相接。問答不相値。全不成說話。全不成義理。斯言也於盛見若何。苟其然者。尤庵雙峰諸說。將如何區處耶。
蒙諭犬牛人性之涉氣。非特尤翁與饒氏如此說。朱先生亦嘗曰孟子未嘗言氣質之性。於犬牛人性。微發其端。〈不能詳記本文。大意如此。〉然則尤翁饒氏之說。豈無所受乎。餘子之不究義理。驅率前言。以從己見者。固無可言。至若鹿門。於義理同異得失之際。頗加究勘。而於此則雖朱子成訓。猶未免有姑舍底意。索性主本然看。亦可異也。大抵此章三性。以分殊言也。分殊由於氣。而大本本然。亦各具於分殊之中。此乃濂翁所謂混闢之妙也。鹿門非知不及此。而看得形氣重。一向滯泥於人物之分殊。見其一自受形之後。理之在是者。隨其偏全。若不可以相通。旁穿孔穴。安分殊於大本。〈見鹿門人物性圖。可知。〉惡在其爲萬物之一原哉。此與安氣質於大本者。異條而同貫也。若以人物偏全爲本然。則人之善惡。亦自歸於本然矣。從上聖賢性善之旨。卻恐此說爲之螮蝀。讀書不能虛心之害至於如此。可以知戒也。少日讀此章時。偶有數段箚錄。試玆寫呈。覽之則庶可知愚見之本末。而如不當理。不慳鐫誨。誠厚幸也。
與洪伯應
[編輯]月前修覆。計已關照。春雪作寒。德履加毖。頃書所引孟子未嘗言氣質之性。於犬牛人性。微發其端云云。曾知爲朱子語。迺今思之。茫然不記其見於何書。且傍無可考書冊。莫或是他先儒之言而錯認耶。眞是晦翁所謂不是記故事時節。殊可惋歎也。因此邐迤檢得大全。答程允夫書。有曰天命之謂性。則通天下一性耳。何相近之有。言相近者。是指氣質之性而言。孟子所謂犬牛人性之殊。亦指此而言也。〈見別集。〉其明白灑落。不啻微發其端之雲。而思孟論性之旨。隨其所指。各有攸當。〈子思指體而言其一。孟子指用而言其殊。〉而不害不悖。於此尤可見矣。豈容苦尋支蔓於同異分合之間哉。夫理氣之論。莫備於近世。亦莫淆於近世無他。於源頭一着。終欠了洗心體究。只從名義。強力探索。所以猥穰紕繆。言愈多而理愈晦也。煕常蚤從先兄。粗有所聞於此理。而遽抱鴒原之慟。未克卒業。於今老白首。學不加進。依然是舊日童觀。中夜以作。不覺悲欷。然邂逅時閱諸賢議論。而較以舊聞。不無畧綽儀圖於得失之際者。未免形諸紙墨。顧以童識而議先覺。極知皇畏。有不敢宣露於人。以高明之故。不厭其反復。幸亮之也。餘不宣。
答洪伯應
[編輯]農翁從享事。以此平日江漢秋陽之思。豈無相助之心。但愚見之難愼。有如頃書所云云。而向來栗翁子號。欲持鄭重之論。幾陷不測。不能無吹虀之戒。故日前疏儒之來。不敢以此示諸色辭。然若其迨此一籲。作爲公案。爲後日之兆者。亦不害爲一道。故未嘗有一言挽止耳。第其疏本。要此蕪辭。如可爲之。則於斯翁事。竊幸其自效。豈可憚勞而飾讓耶。區區於鉛槧之業。本自生受。年來衰朽。益疎筆硏。如此一初發揮大文字。決無擔當之望。故以如得士友中知德者搆成一本。則愚當不辭。極意商確。說與於來儒。而知德之雲。愚意實在於高明。特含而不露。疏儒若再來。則欲爲之公誦。未知如何。
答洪伯應
[編輯]蒙諭指引一事。吾儒正法。愚亦未嘗小看。但平生學道。終有未能自信。不敢望人之信我。而且末俗滋僞。雖一有欲從遊者。未見其有實心相與。而率出於一時浮慕。若苟循而強副。則直是自謾謾人。無有是處。故未免拒塞乃爾。縱自知䂓模隘陋。不足以語大。亦庶爲以約鮮失之一道耶。李生儘是佳士。且老兄爲之先容。有不可一例固拒。已留與共商大學一部。而自顧空疎。可愧無以塞遠來之意也。每謂渠爲洪丈所誤。失其所宗。與之一笑。擬待更來。撤臯比而勸送於座下耳。
與洪伯應
[編輯]不佞於農翁。實有曠世之感。嘗竊以爲綜萬理析羣言。有功斯道。則殆栗翁後一人。禍故自靖。盡父子之倫。增重彝倫。則當與河西盡君臣之義。媲美匹休。由是言之。栗翁道學。河西節義。咸萃一人。猗歟其盛哉。尙不得配食聖廟。實是斯文闕典。少日與一二朋知。嘗私講此事。而自顧眇末。縱不敢主張立論。未嘗不憧憧往來。今老且死。獲覩此論之起自士林。豈不樂爲之助。而但被誤恩屬耳。情蹤十分惶蹙。此等議論之挺身擔當。有違潛靜自守之本色。且此事係是一初之擧。疏本撰出。決不可草率苟簡。而自量見識筆力。實無以盡情發揮。向來疏儒之來。不得勉從者。豈敢爲外面禮讓。亮非獲已也。又有一事至難處者。而不可說與於來儒。亦不可不一聞於高明。故玆終言之。嘗謂先生論理文字中數三大義。四七說辨。卽其一也。精深淵密。發前人未發。實有光於栗翁。殆宇宙間有數文字也。平生篤信其說。尋常恨其見漏於本集。今若欲闡揚先生微言。不可闕卻此一段議論也。然栗翁議論壓得重。當時諸公。猶有疑其貳於栗翁。譏切先生。況不佞於栗翁。父祖以視之地。橫受貶誣之目。如某人之意在傾陷者。如是爲說。固不足言。而至於某宰之雅無怨惡。而亦以此深致疑於心跡之間。以書以言。極其狼藉。不佞平日言行之不足見孚於人。從可知已。若猥當是役。而或被人抉摘。如曩日長書之爲。則將重成大案。雖借辭於子貢。無以自脫。其爲斯文之不幸。倘如何哉。百世在前。千世在後。就使有異辭者。固不足損一毫於先生。而末路人心之點檢人。多出於常情之外。周愼之道。不可不卻顧而遠慮也。至於德叟所謂事有不偶然者。區區亦豈無激感之心。但不可冒當者。有如右數件。若吾伯應或德叟知德之人。草創一本。則愚亦可以極意商訂。少自效宿昔之志。眞子美所謂何必吾家操者。是所深望也。
答洪伯應
[編輯]轉示渼江別紙看來。瞿然而愧。悚然而懼。不覺氷炭於中也。當初此事之必欲固辭者。非爲外面禮讓。實有多少商量而然也。中間強副院儒之請者。非前後之變見。特以曠感之心。爲一二知舊所勸。荏弱不能固守初見。到今再思。旣悟其自守重而然諾輕。不敢以必信爲義諦。不得已有向來移書更辭之擧矣。然戒在尙口。此箇意思。雖微發於老兄。未嘗示幾微於來儒。宜乎多士之分外疑恠而執跡論之。誠類迷藏之戲。以此責言之來。謹受之而不敢辭也。至於向來宅友書所謂別有事段云云。可認此公之不見孚。自歎相愛之無人。而卻欲忘言矣。今此渼書。滿紙諄切。不厭反復。愚始可以言矣。區區平日所自期者。惟欲罕與人接。靜潛自修。粗免罪悔。無大貽門戶之羞矣。向來事。可已不已。自速人言。前後五六年之間。一世喧騰。七聖皆迷。此殆非但一朝之患。雖謂之世道之變。未爲過也。蓋嘗反而思之。人之爲言。雖甚無良。在我先失語默之宜。惡可專咎乎人也。若乃處以橫逆。恝然不以爲意。罔後之毖。非特有違於程夫子修省畏避之訓也。稱子尊賢也。從祀尊賢也。於一先賢稱子。欲持鄭重之論。酷被貶誣之謗。曾未幾何。於一先賢從祀。攘臂爲文字。其氣象意思。不待人嗤點。而自知其輕淺可羞也。其持循於己者。如此以鶻突。則尊賢尙安所傅。而其言亦何能重於士林而足聽聞於來後耶。且向告過計之憂。以曾所經歷者推之。朱夫子所謂今日紛紛。本非爲程氏發。惟其人之所在而攻之。決難保其必無。而況不滿於此身者。非但一人而止。則不待久遠。便已爻動象著矣。縱無損於先生之盛德。倘於一初之擧。由不肖而上累。則亦豈私心所可斯須安者哉。老兄之爲弟謀者。非不至矣。終非身親當之。故自初務持大體說。而不盡精微曲折。特曾未傷虎者故耳。苟設以身處。執兩端而審重輕。庶幾知此言之不徒出於計較之私意矣。至於文字之不可改請他處。以愚之見。誠所未曉也。請於一人。而其人不聽。則有如詛盟之必守。不思改圖。竊恐非事理之當然。而如金石文字之體重者。亦未聞有是例。況此等文字乎。砥平李丈之邃學高文。名重士友。非弟輩人。當時不能讓賢。固弟之不敏。而弟之所以必辭者有說焉。李丈則無說而可辭矣。豈容效弟之爲。而辭遜於吾輩同聲共尊之地也耶。恐無是理矣。然倘或以弟之旣諾旋辭。有卻顧之意。則弟寧欲躬進其門而勸之。以贖僨事之愆。幸以此意轉報於渼江。俾亟圖之。如何如何。至如陰陽證之喩。固辨矣。異乎弟之所憂。恐慮之過而言之深也。若夫起慮於未然之境。反忽於見在之義。愚有所未敢聞命也。爲今之計。已發之大論。不可中撤。已收之儒帖。不可空還。莫若汲汲往請於砥丈。以爲善後之道。毋俾轉難收拾。實爲大幸也。噫。此事之致此葛藤。莫非不佞之不審於然諾之始。而宿昔願忠之苦心跡。反歸於沮敗之科。撫躬慙悼。尙何言哉。
與洪伯應
[編輯]卽惟霜淸。德履增勝。地步稍遠。聲聞濶焉。懸懸瞻想。與日俱深。煕常來投故山。隨分息偃。而値玆節換。積氣頗肆。以是爲苦耳。此錄卽少日所聞於先兄者。而其後年歲之間。不無隨思隨記。以致紙墨猥多。精微之理。間有說得太郞當。又或議論妄到先輩。蓋雖出於備遺忘而驗得失。極知僭率。秘之巾衍久矣。今夏避暑鍾墅。適尹生鍾燮從行。使之淨寫爲一通。取而觀之。雖甚粗疎。無惜覆瓿。但其路逕則似不甚差忒矣。然欲尋眞源。不知尙隔幾重關嶺。而自惟衰病枯落。死亡無日。縱欲勉進一步。恐末由也。倘有志此事者。或畧其語而取其意。則尙不害爲老馬之智耶。見今法門衰敗。正見墜地。一線之脈。惟老兄在耳。吾輩晩始論交。近又星散。區區所欲相聚共商於遲暮者。實難準擬。念之良可悵然也。邇來索居兀兀。無與告語。聊此破戒呈去。以替面討。切勿煩人眼目。溫經之暇。時取而繙閱。如不至全棄。逐旋究勘而反復之。以啓講明之端。多少未究之案。得以參訂得失。則誠厚幸也。仍念老兄於不佞。從前推詡過隆。此殆交際不實。有以厚誣賢者。竊嘗反而省之。不勝其慙忸。而賢者亦不可不戒也。若又於此徒喚來多少假借之語。卒未承鐫誨。則尤豈傾倒求助之意也耶。幸有以亮之。千萬不宣。
答洪伯應
[編輯]向諭圃隱處義。不能犂然也。斯翁以麗季大臣。身佩國之存亡。身存國存。身亡國亡。〈雖一日圃隱不死。則禪受之事不成。〉其隱忍不死於廢立之際。及夫社稷傾覆。身殉以靖獻者。實有見於孟子所謂社稷爲重。君爲輕之義也。斯翁面前道理。卽此是耳。若麗祚不墜。恭讓興衰。問廢立之罪。則圃隱當幸宗國之未絶。爲法受誅而不悔而已。若又不幸而身先殞於屋社之前。則有非吾之所可如何也。苟切切於前後之逕庭。進退之郞當。不自盡其所見得之義。其所云不計較者。無乃反涉於計較之私耶。義理眞是無窮。難以硬殺說了。故論人。君子則當原心而恕跡。小人則不可以跡而恕心。以圃隱所値之時與地。尙論其心事之至誠惻怛。庶無愧於殷之三仁。恐不可泥跡而論得失。退陶所謂不當於無過中求過者。誠確論也。高明之欲爲責備之論者。莫或不能高着眼看斯翁歟。然苟非斯翁之所處與所存。而參九人之勳曰我將欲有爲雲爾。則假使事或有濟。亦倖而已矣。君子之所不取也。然則高明今日之論。儘執經一邊。又不可遽廢矣。
答洪伯應
[編輯]向來卒卒之奉。仍成經歲之別。老懷悵悢。久而難爲。卽拜巍帖。恭承牙疼復作。有妨咿唔。爲之憂念。不勝其切切也。曾看孟子牛山章。於山下性字。於人下情字。似是於人則承上好惡來。故下情字爲襯矣。今承來諭。謂孟子使字不拘。此章之言性言情。互文也。此等處活絡看。不可泥於字義者。更覺其甚好也。凡看文字。若係義理精微處。不得不極力仰鑽。不然則各有立言大義。於此反復涵泳。自覺意思濃郁雋永。若先着意於字句之間。零碎文義。安排立說。縱使說得皆是。眞趣則便索然也。嘗愛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處。欣然忘食之語。及夫年來衰邁。益知其有味也。
答洪伯應
[編輯]太極圖解。各一其性之義。頃被子岡叩問。畧有所說與者。到今追思彼此問答。茫然不記。精神若此。而尙何以受講論之益耶。來諭所謂各者氣之異也。一者性之同也。淵翁亦有如此說者。竊嘗信從。然此不待他求。就圖體而觀之。自可不消許多言語而怡然也。第一圈。乃所謂卽陰陽而指其本體不雜乎陰陽而爲言者。第二圈中小圈。第三圈下小圈。第四男女圈。第五萬物圈。自第一圈直下來。同一箇圈子。亦皆指其本體而實無精粗彼此之可言也。且陰陽五行兩圈。牽絡總繫於下小圈。以見陰陽五行不可離之而各爲一性之妙也。然則男女萬物。又安得離之而各爲一性乎。或者之滯泥於各字。不能活絡會通。可謂見之局也。
定之以中正仁義之定。看以聖人之自定。農翁說恐得正義。以註解考之。曰此言聖人全動靜之德而常本之於靜。又曰。聖人中正仁義動靜周流。而其動也必主乎靜。此皆主聖人身上說。非泛指他人也。至立人極焉。始可以定他人看矣。朱子所謂此是聖人修道之謂敎處者。政指此也。若小註朱子諸說以定人爲言者。恐只是推說。不可以此疑本註也。盛諭主自定看。而包得定人底意。猶大學明明德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雲者。可謂善看出矣。
答洪伯應
[編輯]疏本籤敎。備悉盛意。拙修齋要之豪傑之士。而謂之有得力於學問則未也。蓋其本領。不甚端的。經濟則未免雜覇。比諸磻溪。不啻輸十駕也。窮格則無積累體認之功。有力索超躐之想。有類乎花潭。學問反不如滄溪之謹守塗轍。而若其自視則巍然自處以栗谷以上人。其不自知亦甚矣。但三淵少日由文入道之際。適受其啓發。以此終身推服。稱詡太過分數。而圃陰一見。不甚好之。遂不再往見焉。惟農翁所評。極其稱停。然今爲農翁文字。此老之言。殊不足以輕重農翁。而況此老見農翁初年。未見其晩年成就。故只得其粗。未得其精。亦未知其可引也。
答洪伯應
[編輯]見諭二疏出處。語類所論。愚亦曾見之。而沈兄靜而嘗不快於二疏之去。故持論如此。嘗曰二疏當時藎臣。苟見元帝之柔弱。尤當勉盡輔導之責。豈容決去乃已。此乃其去非由元帝。殆出於便身免禍之計。此言雖未知果得二疏之情。言者之心事。有可以隱約可見。是故此兄居桂坊周年。不以官微跡疏自沮。進思盡忠。有懷必白。其惓惓之意。常溢於言辭之外。令人不勝感歎。今則已矣。更有何人有此箇心事耶。每念之愴然也。
答洪伯應
[編輯]見詢追喪之節。禮無其文。先儒亦皆非之。不敢輕議。然哭擗服縗。果反不近事理。不可徑情而行也。至於心喪。則古人開此一路者。本爲不得於禮者。得以自伸也。今旣不得行服喪之擧於禮制之外。而只是情理迫切。不忍昧然。自其衣冠起居。以至需世應事。視變於平日。亦是至情之不得已。烏得以禁之哉。金判書有慶之黲布白衫。朝夕上墓哭。三年不仕者。誠似過矣。而亦可見其情之哀痛惻怛。雖謂之高於人一等可也。大抵是禮也。非可一切立制。硬定年限。使人通行。惟在當人自量。追慕之所至。毋論三年。與終親死之年。自盡於其中而已。朱先生之但許其意。亦近厚。而不言其儀文者。竊恐以此也。退溪,尤庵之峻斥者。亦皆以追服而言。恐非謂並與心制而不可爲也。未知如何。
與洪伯應
[編輯]出繼人之於本生諸親。降而無服者之喪。昧然無事。情理終覺觖然。近得一據。奔喪曰婦人降而無服者麻。此指出嫁女而言也。男子之出繼。其降屈之義。將與出嫁女無異。豈不可援此互證而加免乎。然此非正據。只是旁據。則異乎朋友麻之見於經者。直用三月之制。亦似過矣。以吊服加麻。用於初終及葬前臨喪諸節。恐合情文。而仍此思之。出繼者旣如是。則出繼者之子若孫。於其父祖本生諸親。降無服者。亦當用是制。而其本生諸親。於出繼降無服者。又皆麻以相報。似乎可矣。係是臆見。不敢自信。玆用奉質。剖敎爲幸。
答洪伯應
[編輯]向來鍾山一會。會心俱偕。池閣聽流。丹崖觀楓。足稱浮生賞心勝事。歸臥空堂。依舊蹩𰸷。意緖搖落。此際惠帖拜承。日間道履超勝。欣瀉之深。如獲更覩也。綱目。狄仁傑書卒。爵謚具書。一是純褒。不少示貶。與語類所論甚不類。尋常疑之。不得不以語類說爲定論矣。近看栗牛往復書。牛溪之許以純忠。似深信綱目書法而致然。而栗翁則斟酌於功罪之間。許其功而貶其屈身。謂屈身與失節有間。竊恐身與節二而一。二之則不是。向日所以奉詢者此也。今承剖敎。極其嚴正。甚協鄙衷。豈勝欽歎。然栗翁雖以其心之爲唐而許其忠。末乃以學狄公不至者流。以爲馮道斷之。則栗翁之意。亦可知也。而與語類說有互相發者。於是乎仁傑屈身事賊之罪。固莫逃於兩賢之筆矣。
答洪伯應
[編輯]曩者雨裏讌談。夕陽泛舟。境落俱佳。足慰歲暮幽懷。所恨吾輩三人旣偕。而於實事上。無一段講論可與反復耳。來冊謹領而乍看。浩汗猥穰。非衰老精力可及。然聖賢言語。本自簡易潔淨。只緣後人求之以私心。發之以閒氣。添枝增葉。便成燭籠之條骨。可勝浩歎。朱夫子有雲吾儕講學。正欲上不得罪於聖賢。中不誤一己。下不爲來者之害。每看此。不覺悚然汗下。凡爲名理之學者。當知懼於斯也夫。
答洪伯應
[編輯]向來江樓把杯。鷺院聽講。足爲遲暮樂事。厥後絶然不聞動靜。政自懸溯。日前拜十三所惠書。始審間者腫患久淹。而分野又不輕。驚慮之極。不弛於食息也。煕常孤露之生。支離在世。忽見生甲之一周。劬勞之感。風樹之痛。靡所因極。走倚松楸。芒焉忽焉。愈覺有生之爲慽也。數昨始還棲。而在途備經暑雨。百骸俱痛。良堪自憐。辱貺壽序。佩服至意。況其文辭贍鬯雋潔。宛有軌度。愛玩周復。不釋於手也。然其奬飾踰準。期勉太隆。愧無以堪之。至於二字稱謂。尤萬萬不着題。昔退陶有雲凡自處太高。或妄爲推重他人。皆無實得也。斯言眞切可思。以老兄篤實。擬人若是其不倫。豈急於引而進之。姑爲是假借。不自覺其言之過耶。要之不免於失言。而將見譏於退翁也。仍念區區才資卑弱。造道成器。俱無其望。幼以父兄餘敎。特免大段走作。而惟其無他技能。故於聖賢言語。粗知其可喜。又於早晏誦讀之際。時見得敎詔後世之片片赤心。不無感激歆動於中者。有沒身從事之願。但不能實用其力而有諸己焉。到今霜降水落。反身點檢。了無以藉手歸見父兄師友於地下。則其生也亦苟焉已矣。不幾近於賊也乎。每於自訟之餘。不能不望助於並世之賢如老兄者。而終是情勝於義。褒借之虛辭多。䂓切之實事尠。卽此序文。可驗其一端。安得不憮然失圖耶。試看朱先生於朋友交際。一主於責善。隨症發藥。直截痛快。無一毫姑息之意。此眞吾輩所當服膺也。願繼今以此交勉於桑楡。如何如何。惠來鳩杖。若可以持危扶顚於摘埴之行。其寄意也深。有足省發。敢不永以珍好耶。不宣。
答洪伯應
[編輯]見敎敦艮之義。三復有味。苟非相與之深見愛之切。何以有此良䂓也。自惟平生伎倆。患在於有始無終。所以白首無成。無可藉手以死。而世故多端。險塗難盡。顧旣不能周於德。而欲酬酢於事變之來。則其不移節失守。又安可保也。此實常所兢兢。而賢者之爲不佞憂之者。非過計也。常聞先輩之言。倘使栗翁享年。與牛溪終始周旋於壬辰之際。牛溪必無許多狼狽。此誠知言。而朋友夾輔之力。豈雲小哉。不佞旣忝在老兄朋友之列。如不以鼎器之虧而棄之。願於一心之幾微。事爲之得失。隨處照管。不憚敎告。俾有賴於晩暮。獲免夫貽羞門戶。得罪士友。所拱而俟也。投示文字。紆餘有法度。儘是合作。籤貢愚見。聊塞勤敎。非曰皆中窾。覽詳而取捨如何。因此而欲有所獻。雖以尋常書牘見之。老兄於文章小技。終若有不能忘情者。此意恐有妨於晩年涵養之功。李延平不做文字。眞好箇法門。所以做得極靜工夫。至於消融灑落也。敢以是爲老兄誦勉。倘荷深察而見採。則庶幾有補於竿頭之進也。
答洪伯應
[編輯]見詢正蒙疑義。兼示子岡往復。朋知講討。是何等樂事。而久矣寥寥。乃於歲暮積陰之中。得見此事。可謂之一線微陽。不覺神旺也。竊詳橫渠此言。乃竪說而各有地頭也。與濂翁太極圖比看。則太虛卽太極圈也。氣化卽陰陽圈也。合虛與氣。卽五行圈也。合性與知覺。卽男女萬物圈也。然濂溪太極。指出此理本然之妙而言。主理而氣便在是。橫渠太虛。指出此氣本體而言。主氣而理便在是。此立言之所以異。而畢竟主宰者理之意則未始不同也。故間亦有指虛爲理處。此所云合虛與氣者是已。若如盛諭。此虛字以神字部位當之。則神與氣雖有虛實之分。俱是形而下者。得無以氣合氣之疑耶。此則子岡所謂或理或氣。隨其所從言之地而各不同者。恐得之矣。且看其下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之知覺。政高明所謂神之部位也。大抵橫渠最善由氣推理。窮神盡妙。而義理超絶。非諸子可及。但欠平易明白。或不善觀易以做病。寒泉之編。不載此等語者。抑有以歟。如有未契。還以見敎。仍轉示子岡。要其有一言之批如何。
太虛與鬼神。其爲氣之本則一也。而名言少異。太虛專指本體。包理言。鬼神揀出精義。對理言。包言則指氣指理。可以活絡相通。對言則自有道器之分。不可混而無別也。語類曰。氣質是實底。魂魄是半實半虛。鬼神是虛分數多。實分數少。以此觀之。則以虛實分數。看形氣神。而以虛多實少屬神。則其十分虛者。可屬之理歟。有契於此。則所謂合虛與氣者。亦庶可以無疑耶。
答洪伯應
[編輯]檀弓練衣黃裏縓緣。竊詳小祥冠與衰裳。旣受鍛練大功之布。故記禮者不言。而只言中衣也。鄭註雲練冠練中衣。中衣誠是矣。冠則經文所不言。何爲而稱焉。已是可疑。孔疏見鄭註之擧冠及中衣。而獨不擧正服。緣文生意。遂謂正服不變。孔疏之失。殆由於鄭註。遂成禮家未決之案。可歎。夫練之得名。以服之練也。若如是說。則豈有正服不練而可以練稱乎。是名實不符矣。久欲一質於高明而未果。頃承盛諭。極其昭晣。甚協鄙衷。何幸何幸。
與洪伯應
[編輯]華陽院儒謀竪尹屛溪所撰廟庭碑。而院長許之。方始刻役雲。蜜豈性信之句。龜頭將屹。聞來不勝憂懣也。此文字。當世儒先議論不一。而渼老持之尤力。竟不得竪。則事體重矣。斯老之如是者。豈徒然。實出於爲尤翁之公心苦誠。未知何許不解事儒生。妄出此計。自陷無忌之科也。顧今斯文凋喪。百恠層生。而此事又適會於此時。殆氣數使然。奈何奈何。
答洪伯應
[編輯]見詢貞翁,渼老兩賢禮說。愚亦曾見之。而渼老平日力斥禫後黲制。故致得推說太過。而至於禫月。旣行吉祭。則自復寢以往。凡事無不復吉之雲。竊恐失之於快。有不敢信及矣。貞翁禫月雖行吉祭。吉祭後遽着常服。有不安者。行祭後還着微吉之服。以終其月之說。可謂宛轉得禮之正。然此爲在家兄弟祥禫皆有變制者言也。若出繼者則期服也。有何變制之節耶。無變制而強生層節。殊非禮意。愚意則以始制心服。直到吉祭日卽吉。恐爲得宜矣。未知盛意云何。蓋禫月行吉祭。爲急於正祭。初非爲變制。而必於是日服吉者。以其有節拍也。至若父在母喪者之旣無行吉祭之節拍。而徒計月數二十七月之限。若値仲朔。則援禫月行吉之禮。遽然釋心制。着吉服於丁日而不終其月。實無所據。而事涉方便。豈安於心也乎。此雖似細節。亦關喪紀。而近日人家所行。間有如是者。竊所愾歎也。
答洪伯應
[編輯]爲宗子服。按小記。自繼高祖至繼禰。俱爲小宗。然則繼高之宗。恐不可遽用大宗之禮也。大宗者。卽繼別百世不毀之宗。宗子上承祖統。綱紀族人。有君道焉。故族人爲之服齊衰三月。如本朝大君王子及他餘不祧之家。可以當大宗之稱。然宗法之不講久矣。今不能從頭理會。只欲行齊衰之制。則竊恐半上落下而無所當也。家禮之首著宗子法。而不列於服者。蓋以徒服不足以行。故欲人要先識得此箇道理。爲開卷第一義。而漸磨講明歟。鄙家亦奉不祧。年前宗子之喪。雖屬絶者。皆用免制。微寓齊衰之義。未知果如何耶。
答洪伯應
[編輯]絜矩之義。老兄答金士者。儘得其正義矣。愚嘗謂心是矩。以己心爲準則。然後可以絜之而無不同矣。若泛以度物而得其方爲絜矩。則其所謂矩者太歇後。將何以盡同耶。故此矩字。必以明德看。可見其通貫一篇首尾。而中間條目工夫之節節以明德爲主之妙也。朱書雖有兩說。當取其近於章句者耶。
答洪伯應
[編輯]父喪遷母葬合窆者。待父卒哭後。告母廟以畢事耶。葬畢哭告。是亦匈事。恐不必留待卒哭。父喪返虞後。卽出母主於正寢行禮爲宜矣。
父喪卒哭前。恐不可以他事參錯。且改葬異於初葬。無所事乎安神。故改葬之虞。初不見於古禮而出於儀節。則非不可踰時之祭。淺見留待父喪虞卒畢後行之爲得矣。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