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臺灣府志 (蔣志)/卷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臺灣府志 (蔣志)
卷四
卷五 

物產

[編輯]

蓋自敷奠旣奏,禹貢表九土之奇,貨貝漸開,班都誇陸海之富。是以泉府之掌,蠙珠卉服兼收;算地之書,煮海鑄山並重,欲布其利,必因土宜。臺灣土水盤紆,川源清遠。層巒峙乎東北,梓材備棟樑舟楫之需;滄浪繞乎西南,海錯擅魚鹽蜃蛤之利。走獸飛禽之類,咸若羣分;名花異果之種,繽紛錯出。以漁以佃,固可遷有以易無;滿篝滿車,亦足耕三而餘一。雖云僻壤,寧讓中區?留四千年未啓之乾坤,為六十載出闢之土宇。猗歟休哉,爰以為志。

稻之屬

[編輯]

早尖(米有赤、白二種,粒小熟早)、早仔(米白色,粒差大,熟早)、埔尖(米有赤、白二色,赤多白少,旱園所種,故名)、尖仔(米有赤、白二種,粒差小埔尖)、糯米(米白色,粒大)、赤殼秫(殼赤,米白,粒大)、虎皮秫(粒赤有文,米白,粒大)、白尖秫(米白,粒差小)、竹絲秫(米青白色,粒長)、生毛秫(殼有芒,米白、粒長而差大,俗呼大武籠秫)、過山香(米白,味香諸秫)、鴨母跳(米白,性粘,以上諸稻,俱夏種秋獲,年止一收,三邑俱有)、米秫(鳳仙八社土民種于園,米獨大)。

麥之屬

[編輯]

大麥(立冬種,清明熟。有二種,一名早黃大麥,一名青大麥,其米肚青色)、小麥(可磨作麵粉者)。

黍稷之屬

[編輯]

黍(有秔糯二種,粒圓,色黃)、薯黍(葉長大如蘆,粒差大而色赤,俗呼蘆黍,即秬黍也)、黃粟(即稷別名)、脂麻(即胡麻,有白有赤,可作油,俗呼香油)、鴨蹄黍(以上三邑俱有)。

菽之屬

[編輯]

黃豆(皮黃,粒大如榛,磨碎煮作腐,俗呼豆腐)、白豆(皮白,粒差小,和麵可作醬,亦可作腐)、黑豆(皮暗,可作豉,俗呼豆豉)、米豆(皮白,可和米煮。以上俱九月收)、綠豆(皮綠粒小,可作粉,早者六月收,晚者九月收)、塗豆(一名落花生,可作油)。(以上三邑俱有

蔬之屬

[編輯]

薑(三四月種,五六月發紫芽,纖嫩如指,名子薑。隔年者名母薑。能通神明,去穢惡)、蔥(有一種大麥蔥,差大;有一種曰風蔥,又差大)、韭(味辛)、薤(有赤、白二種,似韭而葉差闊)、蒜(有大小種,諸葷惟蒜有毒,獨瓣者尤辛烈)、芋(一名土芝,一名蹲鴟。臺有一種最大者,長尺餘,肉似檳榔,紫紋,味佳蜀中)、薯(有紫白二種,蔓生,結根而成)、番薯(皮有紅有白,蔓生,多結根,一畝地有數十石之獲,地生薯,力省而獲多,有貧者賴以克腹,味甘,亦可生食)、山藥(即薯蕷)、芥菜(青芥有二種:有逐月摘葉者,有隻摘一次至冬連叢割之者。其曰芥有二種,味最甘脆。另一種為紫芥,性最辣,可為芥辣,以和食品)、六月菜(頭白,六月大盛,故名,子可入藥)、白菜(葉短而小,不比北方者)、莧菜(色有紫,有白,不宜與鱉同食)、芥藍菜(其色如藍,故名)、莙薘(葉厚而柔,晒之難乾,俗呼厚葉菜)、菠菱(此菜出西域頗稜國,頗訛為菠,俗呼赤根菜)、甕菜(莖節似竹,此菜來自古倫國,以甕盛之,譯不能通,但名甕菜,能解野葛毒,又曰地網)、芫荽(本草所謂胡荽是也)、茼蒿(葉似艾,花似小菊,性冷,吸香辛)、芹菜(有荻芹,莖白,有赤芹,莖葉俱赤,可瀹食之,亦可為菹)、蟳菜(蔓生,葉圓而厚,一名浮藤菜)、莦瓜(蔓生,質長而色斑,又有白色者,亦名白瓜)、菜瓜(或呼鼠瓜,形似莦瓜而差小,長五六寸許,色綠而皮粗,老則成布,俗呼為天羅布)、西瓜(蔓生,漢張騫使西域得之,故名。臺灣四時皆有)、金瓜(有大、小二種,大者有純黃色,有青而斑點色,小者鵝毛黃色,人以供佛)、玉瓜、苦瓜(亦名癩瓜,蔓生,長五六寸許,皮皺,味苦,甚易瓤。初生色青白,至熟轉紅,如核木鱉子而小,俗呼紅瓤)、冬瓜(蔓生,切片浸以灰水,和糖煮之,可作茶品)、匏(亦名瓠,蔓生,有緣地者,有緣架者。種不一,有葫蘆匏,有長匏、有頸匏。老則皮堅,極大者,土民縷空作器)、茄(有紫、白二種,有長者、圓者)、筍(味苦)、豆芽(綠豆用水浸生,亦名豆生)、長豆(蔓生,角長,亦名筋豆,又名菜豆,又名江豆)、加說豆(俗名有之,無所考據,內地所無)、刀豆(蔓生,形似刀,亦名皂夾豆)、乳豆(蔓生,亦名扁豆,又名肉豆)(以上三邑俱有)、紫菜(生海石上,其色紫,十一月者佳,亦名子菜)、鹿角菜(生海中,形似鹿角)、海粉(青、白二色,狀如粉條,生海中)(以上四菜,俱澎湖出)、香芋(長尺餘,大至數斤,番種)。

果之屬

[編輯]

檨(乃紅彝從其國移來之種,株極高大,實如猪腎,三、四月間味酸如梅,採而鹽之,可作菜品,病者亦宜。至五、六月間盛熟,皮有青、有黃者,肉有黃、有白者,有微根在核。將食須用小刀剖之,味甘或帶微酸。計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種。木檨味勝肉檨,香檨其尤者也。即外國志所載「南方有果,其味甘、其色黃、其根在核」者是也)、波羅蜜(亦荷蘭國移來者。實生于樹幹上,初生如青荔枝,〔形〕亦如之。至熟大如斗而扁,其色黃,皮似如來頂,剖而食,甘如蜜,然甚清,粵亦有之)、木瓜(俗呼寶果樹。與白萆麻相似,葉亦彷彿之,實如柿,肉亦如柿,色黃,味甘而膩,中多細子)、鳳梨(葉似蒲而闊,兩旁有刺,果生于叢心中,皮似波羅蜜,色亦黃,味酸甘。果末有葉一簇,可妝成鳳,因名。彰、泉皆有)、椰子(樹高數丈,直起無枝,似檳榔,叢實近斗大,殼堅硬可作瓢,核外有衣,肉在殼內,色白,味似乳,可以釀油。中空,有水甚多,味淡甘,俗稱椰酒。粵中亦甚盛)、檳榔(向陽曰檳榔,向陰曰大腹,實可入藥,從似椰而低,實如鷄心而差大,和蔞藤食之,能醉人。粵甚盛,且甚重之,蓋南方地濕,不服此無以祛瘴)、蔞藤(蔓生,葉似桑,味辛,和檳榔食)、桃(種亦不一,有紅桃、有白桃、有苦桃、有百葉桃。臺地之桃,小而味酸)、梅子(味酸,可作鹽梅,所產不多)、石榴(漢張騫使回國得歸,種有三:皮黃子晶瑩如水晶、核小者曰蜜榴,皮斑赤、肉薄、核大、味酸者曰柴榴,有皮白、肉白、味酸澀者曰白榴,痢疾宜之也)、番石榴(形與白石榴相近,皮青、肉紅,中多細子,味酸甘,俗稱梨仔拔)、甘仔蜜(形如柿,細如糖,初生青,熟紅,味濃,肉多細子,亦不堪充果品,可或糖煮成茶品)、番柿(形似柿,皮有毛,色略紅,味酸澀,皆非佳品,俗呼毛柿)、柚(實大而皮厚,熟皮黃,其瓣有紅有白,味有甘有酸,人以供佛)、葡萄(有青、紫二種,藤生,架引)、蓮子(即蓮花實也)、芭蕉果(芭心開花結實,味甘膩不佳)、桄榔子(樹若鐵蕉,葉亦如之,花淡黃而差白,結子至五月始熟,色黑如山茱萸而甘,核亦彷彿之。其結子時土民即種埔尖,是歲桄榔子若多生,即是歲之穀亦有年)、甘蔗(性濕,味甘,有紅皮者、有白皮者,又有一種幹小者,名曰竹蔗,煮成糖)(以上三邑俱有)。

帛之屬

[編輯]

棉布(即吉貝為之)、薴布(即薴,用糯糊烈日中,過而織之也)、麻布(即麻為之,喪服用)(以上三邑俱有)、毛被(土民以獸毛為之,鳳、諸二縣出)。

貨之屬

[編輯]

鹽(有煮法、有晒法,臺只用晒法,臺、鳳二縣出)、糖(有黑砂糖、有白砂糖)、冰糖(用糖煮成如冰)、油(有脂麻油、有草麻油)、酒(有氣酒、有老酒,亦名江東酒、有番仔酒)、藤(有天藤、有萪藤)、菁子(種之以作菁靛。彰、泉皆有,產于臺者尤佳)、菁靛(可以作染)、吉貝(即木棉花也)、薴(土民所種,可織暑布)、麻(有青、白二種)、薯榔(莖蔓似薯,根似何首烏而大,皮黑肉紅,染皂用之)、茄藤皮(柴皮也,染皂用之,功同薯榔)、灰(燒蠣殼為之)、炭(燒雜柴成之)、芒帚(即少康所作,用以掃去塵埃也,結芒為之)(以上三邑俱有)、鹿、麕、獐、麂皮(鳳、諸二縣出,興販東洋用)。

藥之屬

[編輯]

天門冬(蔓生,有逆刺,花如茴香、結根如指)、土茯苓(似茯苓而小,色赤,俗呼山尾慈)、鹿茸(鹿兒角之初發而茸者,稟純陽之質,含生發之氣,其味甘,其氣溫。鳳、諸二縣出)、鹿角霜(即煮膠之角渣也)、硫磺(諸羅縣上淡水出,其出磺之處,日夜如火烟狀不絕)、穿山甲(即鯪鯉也)、桕菰(小兒口痛,煎洗即愈。《本草》無載,惟臺有之)、藍荼菰(色有紅、白,痢疾紅者用紅,白者用白。《本草》無載,惟臺有之)、三奈(根頗似薑)、薑(見蔬類)、山藥(見蔬類)、藕節(即蓮花根)、地骨皮(即枸杞根皮)、香附(俗呼塗香)、姜黃、南星、穿山龍、土木通、松寄生、薏苡(昔伏波征交趾得之,人讒為明珠者是也。臺極多,土民以之充腹)、白扁豆、金銀花(蔓生,花初開色白,隔宿色黃,故名。有香,一名忍冬花,一名老翁鬚)、通草(性能利水,兼能通乳竅,時人染以彩色,製花)、水燭(生於水中,形如燭,故名)、蛇草(形似菠菱,有小白花。臺地多毒蛇,傷人輒死,今人解此草,搗敷患處,仍煎服之,多愈)、艾(葉厚茸多,其細葉者,乃蒿艾也)、益母草(宜于孕婦,故名益母)、木賊草、蒲公英、薄荷、澤蘭、斑節相思、白鷄冠(能治婦人血崩)、蒼耳子(形如羊矢,體有密刺,俗呼其草曰羊帶來)、蘆菔子(即六月菜子也)、郁李子(即唐棣花實也)、車前子、萆麻子、草果、蟬退(以上三邑俱有)、白蒺藜(澎湖出)、鵝管石(形如鵝毛管,故名。澎湖出)、石決明(澎湖出,見下介類)。

竹之屬

[編輯]

猫竹(生深山,大者如斗)、莿竹(管節處有刺,臺人種以為圍)、筀竹(生深山者,萬竿挺立,若移植平原,反細小)、長枝竹(節疏,故名,差大者又呼鱟脚綠)、鳳尾竹(俗呼觀音竹)、籬仔竹(枝細如箭,可用為籬,故名)、蘆竹(生於溪澗濕處,叢小葉疏而長,最賤也)、江南竹(做魚滬籬落者,俗共稱江南竹)(以上三邑俱有)。

木之屬

[編輯]

樟(木理潤密,可為器材,氣辛味烈,熬其汁成腦,取置水上,火燃不息,人呼樟腦是也。臺莫識熬法)、楓(樹如白楊,葉闊而岐,春發秋紅冬落、有液而香,謂之楓香)、厚粟(木甚堅硬,可作棟樑。實似粟,可食)、黃心(木心黃,故名)、百日青(雖枯而色如生,故名)、桐、柳、朴、赤鱗(木色赤,皮如鱗狀,故名)、烏裁(木皮烏,故名)、象齒(木硬而直,實鳥可食)、夏梅(花小而成穗,色白而無香,不能結實)、埔柿(無實而無花)、山荔枝(無實亦無花)、埔荊(俗呼埔姜)、苦練(結實成穗如棗,味甚苦)、桕仔(皮可為香,樹枯能生菰,可入藥)、黃目子(實可浣衣)、茄藤(有紅、白二色,紅者皮可染,見貨類)、林荼(內地無,叢生,葉多刺。土語呼林荼,姑以土字名之)、土杉、水漆、九芎、雜柴(木類不一,莫識其名,但呼雜柴)、藍荼(生于澗畔,能結實,體圓色黃,堅而如木,人莫嘗其味,不堪充果,樹能生菰,痢疾宜之,見藥類)、萆麻(莖有紅、有白,實殼黑仁白,可入藥,亦可作油是也)、九荊(小花如白紫薇花而小,籬落草屋用為豎柱)(以上三邑俱有)。

花之屬

[編輯]

刺桐(花木高大,枝葉繁茂,夏初開花,殷紅爛然)、山丹(其花一朵百蕊,狀如綉球,深紅色,一花四葉,亦有粉紅者)、紫荊(先花後葉,自下而上,俱中間發花)、芙蓉(此木芙蓉也,叢高而枝疏,花繁而無香,有紅、有白、有朝白暮紅者)、佛桑(其葉似桑,故名。其花多葉,紅而無香,四時常開)、照殿紅(亦佛桑之類,但花單、葉六出,大蕊有心,色深紅,亦無香)、樹蘭(叢高成樹,花似桂,色黃,香甚清幽)、指甲(一名七里香,蕊如碎珠,紅色,開花如密色,香氣襲人,至暮則有菁味)、梅花(開首百花,故名曰花魁。古詩云:「東君選作花開首,不待羣花開處開。」諸羅縣淡水極多,當冬春之交,山谷盛開,沿途十餘里香氣不歇。梅子見果類)、百葉榴(花多葉而稠密,有紅色、有粉紅色,俱不結實)、百葉紅桃(花蕊稠於別桃,色甚鮮紅,亦能結實,一名絳桃,花相似,不能結實)、百葉白桃(亦名碧桃,色甚潔白可愛,不能結實)、桃花(花單葉,色粉紅,能結實)、三友花(俗呼番茉莉,樹高,葉似枇杷差厚,蕊生枝杪,花有五六瓣,色白,瓣外微紅,內淡黃,味香)、水錦花(有紅、有白,俱無花)、唐棣(叢不甚高,花似百葉紅梅,半線甚多,亦名郁李花,其實可入藥品),長春(幹長有刺,粉紅色,四時常開)、麗春(似長春,蕊大,花葉稠密,色嬌紅,三月開)、薔薇(其枝多刺,花或紅或白,香甚清冽)、玉樓春(即黃梔花之多葉者,味香,不結子)、末麗(即茉莉,叢低夏開,花白味香,其根能毒人,亦有百葉者)、金絲蝴蝶(叢開,花黃無香,形如蝴蝶)、一丈紅(叢有丈高,直起無枝,一葉一花,有紅、有粉紅、有白者,俱無香,開孟夏。所謂:「五尺欄杆遮不住,還留一半與人看」,即此花也)、蓮花(亦名荷花,色有紅、有白,葉曰荷葉,蕊曰菡萏,實曰蓮子,根曰藕節,通中直體,花之君子也。臺四時皆開)、菊花(色有黃、有白、有紅,花有大、有小者,種有數本,開于晚秋,不爭春妍,為花之隱逸者也)、玉芙蓉(葉似艾而圓,花似菊蕊而青黃,雖不艷不妍,然其葉馥郁,亦覺可愛)、鼓子(正紅大穗,粗葉無香,端午盛開,俗呼競船花)、夜合(開夏、秋,其花內瓣白,外瓣青,香淫而濁,昏開夜合,故名)、千日紅(色紫無香,瓣勁最耐久,雖摘藏之,經年累月,以熱水洗之,則鮮紅如新。亦有白色者,亦無香)、金錢(葉尖長,花如錢,色紅,有心,無香,午開子謝,亦曰子午花,開仲夏)、蓮蕉(葉似蕉珠、花無香,開夏秋,亦曰美人蕉)、海棠(係鐵梗者)、番蘭(葉如蕙,花亦如之,但無香)、鹿蔥(一名萱草,亦名忘憂。詩云:「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是也。相傳謂妊婦佩則生男,又名宜男。其葉似蘭,垂其跗,六出,一幹數跗)、月下香(葉似蘭而小,花幹亦如之,一幹花十數朵,一朵二蕊,初夏開,自下而上,花長寸許,色白,更闌月出方聞香,故名)、鷄冠(叢有高、有矮,幹末爲花,似鷄冠,有紅、白二種,無香,白者可以入藥)、金銀花(見藥類)、素馨(蔓生,夏開,色白,形略似尖口茉莉,味清,露浥愈香。又一種花黃,曰黃素香)、兔絲(亦曰凌霄,蔓生,小紫花無香,葉柔嫩如綠絲,開于夏)、老來嬌(類雁來紅,而葉半黃紫,叢老色愈嬌)、曇花(花白,夏開)(以上三邑俱有)。

草之屬

[編輯]

仙草(搗爛絞汁和麵粉煮之,雖三伏亦成凍,和蜜水飲之,能解暑毒)、鼠麯(生野田,葉青白色,二月間始採之)、排草(見藥類)、車前草(亦名鯽魚草,子可入藥)、艾(見藥類)、羊帶來(實曰蒼耳子,見藥類)、澤蘭(見藥類)、白粬草(製白粬,可以釀酒)、瓶桃草(食之,令人顛狂一晝夜)、益母草(見藥類)、乳草(婦人乳少者,採而和肉煮食,能通乳竅)、仙人掌(色綠如掌,不葉不花)、茅草(可蓋草屋)、芋仔、龍舌草、馬鞭草、猪母莧(莖紅可食)、鷄舌草、旱蓮草、羊耳草、苦草(生水畔)、遍地錦、淡酸草、馬鞍藤、鷄矢藤、浮萍(生於水面上,無根)、蘋(亦萍類)、藻(生水底)、蚶殼草、曼陀草(花開白色,入酒令人昏迷)(以上三邑俱有)。

畜之屬

[編輯]

牛(有水牛、黃牛。山多野牛,取來教訓,方可耕田)、豬、羊、犬(產之番社,而能捕鹿,不咬人)、猫、鷄、鵝、鴨(以上三邑俱有)。

羽之屬

[編輯]

鵓鴿(人家畜之,飛去知還)、鶺鴒(水鳥,足細尾長,背青灰色,腹下白,頸上黑,如連錢,行則搖,飛則鳴。《詩》:「以況兄弟」)、雉(亦呼野鷄,其羽文明,其交有時,別有倫性,甚耿介)、烏鴉(惡異物,見之則羣噪,令人聞其聲則唾之,謂其能前知吉凶者。通身黑者,知父母之恩,能反哺,乃孝鳥也)、燕(有二種,𪁟赤與黃者比內地稍大)、鳩(知陰晴,以其聲卜之)、白鷺(頂有毛如絲,一名屬玉)、畫眉(褐質白眉,善鳴好辟,今按其聲似鶯而小,亦清圓可聽)、鴝鵒(端午斷舌養之,能人言,俗呼八哥)、布穀(東作方興則鳴,人以為耕農之候,故名)、鳬(水鴨也)、雀(一名佳賓,謂棲宿人家如賓客也。又有一種曰黃雀)、鷗(水鳥)、釣魚翁(如翡翠,常宿水邊,伺魚而食之)、伯勞(食母之鳥,名不孝鳥)、鶯(一名倉庚,又名黃鸝,其聲青婉如調歌然。冬月以土自裹而蟄,當椹熟時,則應節而來)、鷂(大如鷹,蒼黑色,尾短,善擊鳬雁)、鷹(食雀者也)、烏鬚(俗呼烏秋,身黑尾長,能搏鷹鸇,此極惡之鳥也)、白頭翁(似雀而大,頭有白點,故名),鬼鳥(嘴頸脚俱長)、鸕鷀(無馴者)、海鷄母(黑背白翼,宿海中)、黑鸛、國公鳥(形質聲音似百舌,但毛褐而赤,鮮鳴)、竹鷄、蘆鷄(以上三邑俱有)。

毛之屬

[編輯]

金錢豹(似豹而小,搏鹿豕以食,不咬人)、麋鹿(大曰麋,小曰鹿)、麂(似鹿而小,無角,其皮甚細)、麕(即麋,如小鹿而無角)、似鹿而大,無角,一名山馬)、兔(有白色、有青色,望月而孕,提口生,性不淫)、猪熊、猴(一名狙,一名王孫,一名胡孫,有大、小二種)、山猪(似家猪,肉赤色)、山貓(似家貓而大)、獺(似猴而小,青黑色,膚如伏翼,水居食魚)(以上鳳、諸二邑出)、鼠(三邑俱有)。

麟之屬

[編輯]

海翁(大如山,能吞舟)、鯉(脊有三十六鱗,為魚之長)、鯽(池潭皆有)、金魚(有鯉,有鯽)、泥𩽆形頗似馬餃而大,味則尤甘)、烏魚(其子晒乾,曰烏魚子,味佳)、鯊魚(大則百餘斤,淺在海沙中,旣不能去,人割其肉,潮至復去)、鱸(肉細味甘)、鯧魚(有黑、白二種,形闊而扁者佳)、𩵓魚(形似鰣魚,多細骨)、海鰻(大者數斤,味最佳)、烏耳鰻(池潭皆有,鯽仔潭最多)、長翼(兩翅差長別魚,故名)、紅沙魚(皮紅,故名)、敏魚(形略似鱸,口闊肉粗)、烏頰(形似過臘而小,隆冬天寒時取之)、麻虱目(水波化生,倏而大,倏而無,其味極佳)、貼沙魚(身薄扁,行貼沙)、金鐘仔(形小而扁,味甘)、銀魚(澎湖出,不及吳下者)、龍鮎(澎湖出)、鸚哥魚(嘴如鸚鵡,而皮綠色)、油魚(小而多骨,一名塗黃)、鱖魚(形略似鱸)、𩶾魚(俗呼𩶾𩸫)、鱠魚(口闊身斑,澎湖出)、獅刀(形似大刀,多骨)、鰛魚(此魚每于夏秋羣聚,乘潮而至,澎湖極多)、竹葉鰛(似鰛差長,色青)、無鱗魚(似鰛無鱗)、花魿(形似金鐘而差扁小)、金錢魚(形似花魿而差小)、牛尾魚(體長,頭扁,尾小)、狗母魚(形似牛尾魚,但頭圓似蛇頭)、鐵甲魚(亦頗似牛尾魚,其鱗硬如甲)、珠帶(形與白帶魚相似,而味則遜之,其骨有如珠者,故名)、䱋魚(形扁而略圓,尾細而甚長)、𩽒魚(似鯕魚而小,肉有烏者、有白者)、青鱗(魚小而鱗青)、𩹝魚(大者如掌,頭上有一刺,長寸許,其皮極粗,剝而晒乾,可磋材器)、飼子飯(鱗小肉細,而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小子,故名)、魨魚(俗呼鮭魚,肉極細,其膏能殺人)、鮡魚(音跳,亦名斗湖)、鱺魚(池潭皆有)、鱔魚(池潭水田皆有,是魚有子者,烹之則腹拱于水而欲保其子,乃慈魚也)、塗虱(有刺彈人,亦名彈瑟,生于池潭)、梭魚(頭尾俱尖,其形似梭)、水尖(嘴長而尖)、遍身苦(形扁而圓,皮有黑點,小者味苦)、紅魚仔(魚小而紅)、萬年瘦(形似烏仔,四時皆瘦)、大頭桃(形似金陵魚而小,其頭差大)、白腹(身黃腹白)、廚魚(生于池潭,性好鬥,又白斑魚)、紅蝦(大者五六寸長,肉有紅膏)、黃梔米(蝦之小而色黃者)、大脚蝦(池潭皆有,前有兩大脚)、章魚(足垂,裹肚在中,澎湖出)、石拒(八足,似章魚而甚大,居石穴中,或取之能以足粘石拒人。澎湖出)、烏賊(八足集在口,縮喙在腹,一名墨魚,或曰秦始皇遊東海,棄墨袋于海化之,故口猶吐墨水。《談苑》云:「用以寫字,其字跡經年即化。」)、鎖管(一名靜瓶魚,似烏賊而小,色紫)。

介之屬

[編輯]

龜(生于池塘、埤圳之間甚多,海中又有一種,其大數尺)、鱉(一名團魚,一名甲魚)、鱟(海中甲蟲也,上覆以殼,殼上有刺,下有十二足,尾長尺餘,硬而且尖,雌常負雄,雖波濤不解,漁人每雙得之)、蟹(其蟹與爪皆有毛,大者曰毛蟹,小者曰石蟹。小而殼微黃色,螯細,無毛其行斜傍,曰蟛𧑅;小而螯赤,生溝渠中,曰螃蜞;殼圓似虎頭,有紅赤斑點,螯扁與爪皆有毛,曰虎獅)、蟳(形略似蟹而大,其螯與爪皆無毛)、䘋(殼尖而有紫點,皆蟹類也)、牡蠣(麗海石而生,鑿下更生,肉各為房,頗房肉,故曰蠣旁,俗呼曰蠔,其殼稍則成灰,見貨類)、蚶(殼如瓦屋,故又名歪瓦)、蛤(殼有斑文,半線極多)、蚌(老者能含珠)、空豸(殼薄而白)、紅栗(似蛤而小,殼微紅)、土坯(殼色綠而旁生毛,有尾如豆芽)、蟯(殼厚而差圓)、仙人掌(形似龜脚,又曰龜脚,生于海石夾旁處。澎湖出)、仙人耳(一名鰒魚,狀如蛤,附石而生,甲惟一片,無對,旁有九孔,俗呼九孔,即藥類石決明也,澎湖出)、大螺(其殼琢而磨之,可作鸚鵡杯)、香螺(大者如碗,肉雪白,而尾有膏)、硨磲螺(其殼厚處可磨作硨磲珠)、紅螺(其肉紅,不甚大。澎湖出)、麥螺(殼薄,肉出殼外,浙東謂之土鐵)、珠螺(殼圓,肉頭有蒂,硬如石而略圓。澎湖出)、虎螺(形似珠螺而大。澎湖出)、海膽(殼圓如盒仔形而多刺。澎湖出)、酒盞螺(面平、底尖、體圓,可磨作酒盞,故名。澎湖出)、鯪鯉(力能穿山,其甲堅硬,名穿山甲,見藥類)、田螺。

蟲之屬

[編輯]

沙蠶(此海蟲也,形似蠶而大,色粉紅,肚中有沙,澎湖出)、水蛙、青約、水龜(有翼,色黑,能走水面,從雨而降,俗呼龍虱)、蜂(種類甚多,有虎頭蜂、鷄矢蜂最毒,蠆能刺人。又有桶蜂,又有能作蜜者。一種黑蜂,作蜜崖石間。一種黃蜂,作蜜人家,能知君臣之義)、螺蠃(一名𧕪螉。似蜂腰小而長,傍人家建土作旁,取桑蟲置于空中,祝之,七日即化為己子)、蝶(有粉蝶、有黃、黑,彩色不同)、蝙蝠(肉翅,晝伏夜飛,掠蚊䖟食之。一名伏翼,一名天鼠)、蟬(兩翼,喙長在腹下,以脇鳴,秋深脫于樹枝,名曰蟬退,見藥類。一種小而好鳴秋曰絡緯)、蜻蜓(一名蜻蛉,飲露,遇雨多集水上款飛)、蛾(一名慕光,每夜飛,善拂人燈火,多赴燈而死)、蜉蝣(水蟲也,朝生暮死)、螢(一名暉光,一名夜光,一名宵燭,陰濕地腐草化生)、蠅(蠅好交,其前足有紋繩之狀,其後足插翅自扇。又有一種青蠅,赤頸若火,背如負金)、螳螂(前兩足如斧,舉以拒物,能捕蟬,又名天馬。秋深乳子,至夏秋乃生)、螽斯(蝗類也,青目、長角、長股,能以股相切作聲,性和柔,一生九十九子,俗呼草馬)、蟋蟀(似蝗而小,善躍,光澤如黑漆色。有角翅,聲鳴在翅,善相鬥。一名莎鷄,一名促織)、螟蛉(桑蟲也,螺蠃負以為子。《詩》云:「螟蛉有子,螺蠃負之」)、蛇(種類甚多,曰水蛇、曰草花蛇,皆水處;曰紅蛇、青竹蛇、百步蛇、飯匙蛇、簸箕甲蛇,皆陸處。臺之蛇最毒,咬人立死)、蜈蚣(能製毒氣,甚毒,壁間多有之)、蠅虎(蛛屬,藏間隙,回還周顧能捕蠅)、蜘蛛(大腹者名蠨蛸,小而長脚者名喜子)、蜣螂(居牆壁間,晝伏夜行)、斑貓(生豆葉上,烏腹尖喙,甲上有黃黑斑文)、蜥蜴(居牆壁間,北人呼曰壁虎。有四種:曰石龍子、白山龍子、曰石蜴、曰守宮。漢武帝午日取以丹朱,和脂飼之,身盡赤,至次年午日搗之,以塗宮人臂上,有所私者,塗之即消。故名曰守宮,又有一種曰蝘蜓)、蛩(蟬脫曰蛩)、蠹魚(蛀書蟲也,古詩云:「芸葉薰香走蠹魚」)、蟻(有數種:有走馬蟻,作穴于樹;有黃絲蟻、有黑蟻,作穴地中;有白蟻,能運土,食人棟樑)、水蛭(俗呼為蝗,能咂人血)、蚯蚓(一名土龍,一名蜿蟺,雨後夜鳴)、蚊(水蛆化生)、蚋(蚊屬)(以上三邑俱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