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華泉集 (李采)/卷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八 華泉集
卷之九
作者:李采
1886年
卷十

[編輯]

從衆契序

[編輯]

花田。我李氏八世之居也。丙戌冬。叔氏花隱子與近村諸客。同里族屬。謀成一契。議旣成。籬下蒼頭。洞外凡民。亦或聞風而與焉。其爲制蓋倣呂氏鄕約。而人各出百錢。取其子母息。有喪則助。慶亦如之。選暇日。歲凡三會。斗酒相勞。以樂太平。有事則議。議須從衆。仍以名其契。取一冊子。列書姓氏。其序次以鄕黨禮。從甲子追入者視後先。就其中。曰執綱曰文書曰公言。實分掌其事。下契亦各有任。與所謂永保契者無異也。竊念孔子聖人。猶曰從衆。矧乎吾儕。決不可各主己見。不顧衆論。爭長短較是非。以至於盛氣相鬨。傷隣里和平之氣也。苟不能然者。非吾叔氏所以名契之意也。旣以自勵。又書此廣告。願諸君戒之哉。契憲列錄於左。時己丑七月旣望之會。易舊座目而新之。仍敍其始末如此雲爾。

族人愼甫濟愼周甲壽序丙午

[編輯]

愼甫吾老叔也。自其童幼。嘗侍我王父文正先生。左右服勤十數年。蓋悅而未學者。然平生多記性。自先生動靜語默講誦應接之節。一一目擊而心識之。至老猶道語如昨日事。餘生也晩。未及覩先生盛時。尙有以知先生燕申之容者。得於愼甫之言爲多。愼甫自言大齋兪公。嘗許以泉門之五者翁。五者翁者。重峯趙先生門下士也。翁之言曰。古人吾未見。竊以爲吾先生。古之大賢人也。又曰吾先生學問造詣。吾不敢知。其見於行者。古今無其倫。人有叩趙先生潛德懿行者。翁必抵掌悉陳。傍若無人。是皆愼甫有焉。不獨所處之地與所事之地相若也。大齋所以比君於此翁者。豈以是歟。君自以卑微局於時。每鬱硉不平。輒寓於酒。喜爲疎狂態。人或笑詈而不顧也。其志固可悲也。然年至周甲壽也。膝前多子女。抱弄兒孫福也。彼區區富貴。在人而不在我者也。不得亦何病。愼甫之得於天如此。此足爲愼甫賀。愼甫乎無遽自悲。余於晬席。旣爲詩。又敘此以爲壽。

黃岡司馬所靑衿案序

[編輯]

兩西邊於虜。大抵俗尙武。故黃於西爲州之雄。然猶未有大小成者。及趙上舍仁憲,金上舍錫九出。而始有所謂司馬所者。衿案亦於是乎成。蓋惟上捨生居之。未者不許錄也。是以州之士。擧感奮艶歎。視之猶登龍門焉。自近世以來。文敎蔚興。幸而有司馬者輩出。今洪上舍聖肇與時存諸司馬。謀按故事而修新案。列書其名姓幾人。以余亦司馬中一人。要爲之序。余不能以不文終於辭。然抑有以一言復於諸公者。願毋以司馬自足。益致意於六德六行六藝之敎。使鄕大夫擧其賢而禮賓之。則周家三物之盛。庶幾復見於今日。而父母所以欲之。鄕里所以榮之者。又非一司馬比。未知諸公將何居也。余知州之翌年。兒子亦司馬。聞喜於玆州。州人洪君應敍又與之同年。故老稱罕覯焉。余雖家京洛。等司馬耳。聊幷記此。以備黃岡一勝事雲爾。歲辛酉七夕後三日甲午。舊榜司馬知黃州事三州李采季亮書。

蓮潭集序壬戌

[編輯]

立乎人之朝。以直道事之者分也。自古居諫諍論思之任。往往多不盡分處。是無他。禍福撓之也。蓮潭李公當成廟盛際。疾惡如讎。謇謇有直聲。忤燕山主。再見南遷。而有九死靡悔之心。噫。死生於人。是大小大事。公獨何人。能不爲禍福所撓。知有國而不知有其身。隨事敢諫。豈傳所稱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者歟。公兒時讀史。至朱雲傳抗讀下從龍逢,比干之句。擊節歎賞曰。爲人臣當如是。其得於素性。已可知。且佔畢師也。慕齋,梅溪友也。從遊之久。是必有道義相長者。讀書之力。亦安可誣也。中廟改玉。爲其能直言。卽公配所。拜司諫院司諫,弘文舘典翰。受知明主。以直道著。經術文章。在公特餘事耳。夫直雖若偏於一節。然孔子曰人之生也直。朱子亦曰天地之所以生萬物。聖人之所以應萬事。直而已。是知不直則不可以爲人。直之義大矣。有未可以少公也。獨恨夫所著詩文散逸。全鼎之味。雖不得以詳。然讀其詩。蓋渢渢有遺韻。其論柳子光半藁。見載公大碑文字。忠憤激烈。足以知公之所存。千百載之下。有能讀此疏而擊節歎賞。如公之爲者乎。公諱世仁字元之。官止吏曹參議。今其後孫收拾若干編。將壽其傳。謁余以弁卷。余固不敢當。然捨經術文章。惓惓以直道爲說者。將以使爲人臣媕婀不職者。知所愧雲爾。

雪谷實記序丙寅

[編輯]

鄭圃隱先生有孫。曰保號雪谷。世所稱死六臣。公所善。其生六臣。又有二人焉。並號曰八賢。公其一也。及六臣之獄。逮公問。公對伉直。且曰常以成三問等爲正人。光廟怒。始命轘之。聞其爲圃隱孫而原之。公雖不死。猶死耳。況卒以謫死。與死六臣不同幾希。其與生者齊名何哉。雖然其或生或死。而均之爲盡節。故君子比之三仁焉。夫以先生之爲東方理學之宗祖。而推其道。盡忠所事。以身殉大節。卓然亘日星。而如公者出於其所抱。豈不亦異哉。初越人就莊陵旁建祠。以祀六臣八賢。六臣存八賢毀。以朝禁也。使公上不得密邇先王。下不得與六臣者遊。獨徊徨眷顧於子規落花之間。嗚呼其悲矣。世愈遠而跡愈晦。公幾世孫府使亮采爲是懼。乃裒輯其顚末爲實記。䂓欲鋟梓流布。徵其序於采。采王考文正公銘公墓。曰圃翁之孫。六臣之友。我書其石。百世不朽。是可以徵公。則小子何述焉。獨念采於公彌甥。且從公諸子孫遊。慕義也深。託名爲榮。不敢辭。乃敘其事如右。而結之曰。是記也苟能傳久遠。使後之人知君君臣臣之義。撐天地不可易。而生死以之。不二其心焉。則未必非此書有以啓之。是惡可以小之哉。於是乎公之所以爲公。益著明於世。而不明不仁之譏。府使君亦庶幾免矣夫。肅宗二十五年。褒其忠。贈公吏曹參議。正宗十五年。敎曰。鄭某不死之死六臣。其令配食於圃隱廟。前後宸褒炳烺如此。是又可以百世不惑也。

李氏過庭錄序戊辰

[編輯]

李侍郞士仰位宰相。廵察四路。然其晉塗在通塞間。退而居東田精舍。安於澹泊如素履。日吟哦其間。若將終老也。旣而上以知申召。而士仰遽病歿矣。士大夫知與不知。莫不稱道其文華才諝。而惜不能究其用也。然二者之於士仰。其末也。士仰內行純備。以祿不逮養。爲終身痛。以所以事父母者。事仲母若季父參判公。怡愉如也。吾猶及見其少時。雖孝子之有深愛者。未或過之。與弟士文友。士文死。視其從弟士元如士文。非公務。常日夕湛樂。其爲人厚德汎愛。能集諸福。人謂士仰氣象好。宜受多福。殊不知其所以得之者。在彼而不在此也。詩所謂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所謂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士仰實有焉。噫。士仰與余齒先後一年。始吾二人者。俱家八角之下。自勝冠日相得歡甚。士文,士元亦從而遊。而詩筵觴政。殆遍於南阡北陌之間。三門諸士友履舃交錯。常以爲樂。至今追想。歷歷如昨日事。而不可復得。則徒令人絫唏。士仰風儀動蕩。資性敏達。頗類吾聘丈趙公。趙公於士仰渭陽也。是故不獨貌如之。然趙公淸而介。士仰風流篤厚。其待人也。卽勿論衿紳韎韐。下至輿儓。平易欵洽。各以其所能而言之。善談諧。常纚纚不窮。若無怨惡於人。而外和而內剛。故於其所親愛。能知其惡。凡有猷爲。守而不撓。又不喜爲俯仰。其實顧未始不同於趙公也。此惟知士仰者知之。餘人不知也。士仰有丈夫子七。其側出亦數人。長方爲海伯。次敎官進士及第。其餘亦彬彬有才行。餘慶蓋未艾也。其第三子羲平出後士元。嘗錄其先大夫六十年日用事爲出處言動。名之曰過庭錄。求余爲序。余爲之一讀。怳然如復見士仰。存歿之感。於是乎益新。而又因以嘉羲平之孝。能有以闡揚先徽也。吾顧士仰諸子。以平日所得於過庭之訓。存之於心。體之於身。常若視聽於無形無聲之際。而兢兢焉猶恐或失。以孝友繩其家。則未必非此書之力而留有餘。名室之義。亦庶幾世世不墜。余故特書其孝友之行。以勖其後。

竹城安氏世譜序癸酉

[編輯]

順興之著姓曰安。以文成公爲始祖。安氏之聞人曰隱峯。以高麗侍中元衡爲始祖。而侍中有功。移封竹城君。其子孫貫於竹山。然則其本之爲順興。何所據也。按竹溪遺事順興古譜。有曰元衡本順興人。又有曰元崇封順城君。勉封興寧君。是二君者。竹城之兄與子也。其勳封亦必以順以興。以不忘其祖。此其爲文獻也。然但曰封而不曰移封。所以仍舊貫者此歟。竹城之後七八傳。而有曰秀崙。曰軸兩世文科。其榜目幷書竹山人。隱峯二公之孫。其系竹山。方知其有自來矣。不然以隱峯之博聞。寧有錯認乎哉。然竹山本有高麗少府監安濬之派。故隱峯諸孫。欲別其族。因其先系之新刊。貫以始封之舊號。曰竹城世譜。使壎來乞弁卷之文。其言曰吾安之爲竹山。乃竹城之訛也。竹城出於竹溪之竹。不宜貫竹山以自混於少府之族。假使竹城爲竹山舊號。勝國移封之時。不曰竹山而曰竹城。則子孫之以竹城爲貫。於理不悖。噫。人不可以不知本也。諸賢以竹城君爲祖。則以竹城爲貫。夫誰曰不可。竹城之爲竹山或竹溪。不必辨也。然不但曰封而必曰移封。則其不因竹溪之號而封於他邑可知已。今若直斷之曰竹城是竹溪而非竹山雲爾。則殆非闕疑之義也。雖謂之移封竹山而錫號竹城。亦何礙於祖文成也歟。且夫有功而別封。共宗而分族者。不惟勝國爲然。舜禹同祖而別其氏。稷契同父而異其姓。楚之昭屈。晉之智中行。皆其例也。昔瑯瑘先有葛氏。而諸縣之葛。以諸字弁其姓而別之。況山之爲城。出於其先祖之所封乎。采王父陶菴文正公銘安處士汝諧。而曰安氏出竹城。文惠公元衡其上祖。前乎此而已有竹城之安矣。余故敍其顚末。證之以吾祖之文。以竢竹城之郯子云。

商山李氏世蹟序癸酉

[編輯]

商山君直憲李公。以元季翰林。避兵東來。仕於勝國。遂識我太祖於塵埃。贊定大策。錄推忠協贊開國功臣。至今四百餘年。凌煙之圖尙在。若礪之盟永傳。而其耳仍稍不振。世不知龍驤之塋。而不止有樵牧而已。公十二世孫達孝上聞於先王。王䀌然命方伯祭之。閣臣紀之。於是乎公之名。晦而復顯。噫。是固先王曠世之感。後孫追遠之誠。而微公之烈。亦烏能耆之。昔召虎之瓚。孔悝之鼎。皆以譔其祖之銘。而司馬遷,班固。亦自敘其世美。著之簡策。以傳於百世。君子韙之。今李君蒐輯舊乘。以上述直憲之績。下敍直憲以下諸公忠孝事行。鋟之爲商山世蹟二編。記所稱不明不仁之譏。庶幾免夫。而其亦得班馬氏之意歟。

[編輯]

鳳陽書堂記乙卯

[編輯]

堂在玉山府治之西四十里洛江之濱鳳陽山下。故岐村張公遺墟。而其曰岐村者。亦因地而名也。公李文成先生門人。世之相後也遠。其尊聞行知之實。有未敢蠡測。而觀公所自爲精舍記。畧曰文王之治岐也。鳳鳴高岡。此非地待文而興耶。洛水經其東。鳳聲環其北。顧瞻而見如砥之道。便是西周中人也。吾將扁其室。樂聖朝菁莪之化也。蓋將居於斯老於斯。與村秀子弟。益讀聖賢書。以究極乎性命之原理氣之分。而其所以自期者。則又在乎待文之興從周之治。不幸年三十六而歿。有志未就。豈不惜哉。其子孫卽其墟而爲置書堂。屬余爲記。是若不負堂構之責者然。抑有大於斯者存。有書堂之名而無書堂之實。則是不過輪焉奐焉而已。今日置堂之意。豈端使然哉。顧張氏諸孫。孝於斯悌於斯讀書於斯。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則向所稱堂構之責。是眞不負。而待文之興從周之治。亦於是乎權輿。或有以食公之不食。諸君其有意於是乎否乎。環書堂四面。又有所謂竹田,玕谷,文王浦,靈桐洞。山名村號。俱若有不偶然者。是又不可以不記也。

善山城堞重修記

[編輯]

邑之有城。猶唇齒之相關。唇亡則齒寒理也。無城而能有邑乎。府以數百里地方。擁三千衆束伍。開都護之衙而專節制之權。其視尋常郡縣。不輕而重如此。而顧所謂城者。已十八九頹夷。幾於無城。人皆平步出入。甚至牛馬行。惟有東南西三門巋然存。余慨然曰是余責也。遂規所以築之。按例應役束伍。然束伍均吾赤子。歲饑而役。所不忍也。何用例爲。乃募人給錢而用之。其願赴如子來。日役三四百丁。不二旬而訖。望之則遠勢周遭。殆若畫境。而卽之也。不過徑尺之垣。誠不滿一笑。客有駁之者曰。彼爲基也累礫。爲垜也和土。上雨而傍風。其頹可立而待。欲齒之無寒難矣。子之爲。無亦徒勞歟。余笑而應曰。不獨子知。夫人也皆知之。然而所以爲此者。抑有術焉。使城而不頹。固幸也。設有頹。亦未爲不幸。子欲聞其說歟。余叨是州二朞。得其所以成毀之故。大抵故毀者居多。而爲其由乎徑也。是故自今始定其把守。著爲節目。使家於其底者。合力而與焉。隨毀而築之。亦必準數尺之濶一丈之高。今年葺其西。明年補其南。歲以爲例。以至於東北焉。則不十數年。將見千墉萬堞。四面一體。食效者雖後人。而其堅峙長遠之圖。實基於今日。余故曰頹亦幸。不頹亦幸。客莞爾曰。有是乎子之多智也。夫然則其頹也。賢於不頹矣乎。余曰。君子以實心爲貴。勿論事大小。其經始之初。豈不以不頹爲心哉。然役巨而費多。得石爲尤難。故苟且了殺。若草創然。非有意於頹也。至其隨毀而築。則非一朝一夕事。磨以歲月。易於爲力。故要令濶數尺高一丈耳。余豈多智乎哉。余豈多智乎哉。誠不得已爲此守禦之方。其不以草創自欿焉者。以爲猶賢乎已。而特爲後來者倡而已。但未知守而勿失何如也。客去。余乃序次其說如此。仍記余少時嘗西征。路過延安府。見其爲城堞。亦不滿一笑。而當壬辰搶攘之際。月川君李公廷馣能據有是城。使冦賊不敢前。累奏捷行朝。他日如李公者復作而節制於此城。則何患乎不能內守而外禦。不然雖有天塹之險金湯之固。亦將望風逃相續也。顧何益於成敗之數哉。是知成敗在將而不在城。然古人論天時地利。必以人和爲本。仁義之郛。道德之郭。尙矣雖不可論。而欲齒之無寒。亦莫如以民心爲城。旣自勉而勉人。以爲修城之要訣雲。歲乙卯仲夏。知府事李采記。

三烈廟重建記

[編輯]

善山府北二十里鸕鷀巖之南。有所謂節婦崖。崖臨洛江。壁立幾百尺。崖西一喚地。又有所謂伊谷村。昔當龍蛇之亂。村居郭潛妻林氏,金恪妻金氏,金希俊妻崔氏爲賊所逼。度不能免。同時投崖而死。此崖之所由名也。而府誌所稱三烈女卽是也。事聞。宣廟幷命旌閭。收載三綱行實。後百餘年。邑人沈處士致賢置亭於巖西之岸。日相羊其中。每夜天陰雨濕。聞鬼聲啾啾。如泣如訴。如在其左右。處士心異之曰此三烈女之魂也。乃謀趙侯斗壽。卽其岸上而祠焉。倣楚人競渡故事。每五月五日祭之。自是啾啾者止。此固處士之賢。有以啓之。而彼趙侯者之崇奬節烈。亦足謂不負其任矣。余知府事翌年甲寅之春。訪處士之鸕鷀舊亭。問三烈廟何在。則崖高而風。已無一間屋。惟有舊礎尙存。嗟乎三靈者。無所於托。不復眷係乎泉淇之鄕。蕉荔之奠。而飄蕩怳惚。如天雲地水惟其所向而無不之歟。抑烈烈之精。尙足以呼風化霆如舊日㨾。而處士不在。無足與告訴哀怨。故人亦莫曉靈意。祠至今未有以新之歟。余爲感慨。卽規畫材瓦。適歲饑未果成。始以乙卯季夏。重建於舊址。凡幾日干支工告訖。遂命叢巫卽祠而招魂。陳以淸酤嘉肴。庶幾三靈安此新廟。永饗重午之薦。而其修廢蠲祀之責。亦不能無望於後來之賢侯雲。舊祠未知何年所建。而按府誌。趙侯以壬子來。以丙辰去。應亦不出乙卯前後事。舊甲方周。新廟復屹。是蓋秉彜好德。有不期然而然者。而事若非偶。亦不可不使來玆知之。余又聞三烈女自幼孝。旣嫁事舅姑。如事父母。其夫與子。亦同死於亂。雖未必夫死於國子死於父。要之不爲降虜則明甚。宜其有是妻有是母也。況以一身兼孝烈。尤豈不盛哉。竊附同傳之義。幷述傳疑之言以爲記。記成。得沈處士家藏書蹟覽之。是祠之建。分明在乙卯。今適六十一年。又聞開基之夜。有三叢燐火循江上下。村人往往有見者。謂是三靈復還。尤可異也。

三綱村旌閭記乙卯

[編輯]

人各盡其分一也。其綱有三。子爲父曰孝。臣爲君曰忠。妻爲夫曰烈。是乃天地之常倫。古今之通誼也。善山府治之南二十里鳳溪村。有烈女趙乙生妻藥哥,節婦都聖兪妻金氏,孝子弘文舘著作裵淑綺三綽楔。而高麗忠臣冶隱吉先生旌閭之碑。又在其傍。蓋皆其生長之里也。夫殷以天下之大。僅有三仁焉。而夫子猶稱之。今以一里之小。而具有三綱焉。則使夫子論之。將謂何如也。先輩所以名其里曰三綱村者。其亦有見乎夫子稱仁之義也。嗚呼盛哉。吉先生事蹟。昭在國乘野史。今不必一二談。藥哥者。與先生同時。兒時見其讀書。問書中何所語。先生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藥莊誦不忘。及其夫以軍卒戍邊。爲倭寇搶去。藥不知存歿。不食肉不茹葷。明燈達夜。不脫衣服而寢。父母欲奪志。矢死不從凡八年。夫脫還。暮到門外。具言其故。藥不爲開門。待明相見。爲夫婦如初。金氏者。自少習禮。隣里皆稱賢婦。壬辰避亂山谷間。夫被害。金決意殉死。勺水不入口。姑知其必死。守之甚密。一日將葬其夫。請姑沃渴。姑取水回。金已縊死。裵淑綺者。成宗朝人。字練而。中司馬文科。至其以孝旌閭之實。只有朴龍巖集漁釣爲養四字。詢諸鄕人。亦未有知其詳者。惜乎其文獻不傳也。采以公事往來金烏山。輒道其下。未嘗不式而過焉。然吉先生碑。舊已有閣。若乃三綽楔。尙未有閣之者。烏頭赤角。爲風雨所傷。顚倒路左。采彷徨不忍去。卽命里人整竪。仍念無閣則終於無旌。盍思所以不朽。以永三綱之村名。乃於先生碑北建四架。幷與先生碑移竪。第二架以下。新其揭板。列書其姓氏如舊。夫惟忠孝烈節。焯耀人耳目久矣。彼區區綽楔。顧何足有無。而猶必愛護而庇覆之者。豈有他哉。良以象賢好德之心。自有不能已者。而於敦俗興化之政。亦未必無補雲爾。抑又聞里中有金景淑者。生而有深愛。得一味必獻。躬負米養之。父病有魚雉之感。鄕隣稱其孝。甲寅春。廵察使以聞。遂有贈職之命。可見里仁爲美。而亦不愧爲三綱村裏之人也。

便此菴記乙卯

[編輯]

著翁兪曼倩氏。少喜爲文章。旣而取聖賢書。讀而樂之。與余善。忘年而友之。一日以書來。求余記其所謂便此菴者曰。桂陽府下梧之亭。吾松梓鄕也。是有泉焉。水從石竇出。其味甜。冬溫而夏冷。土人謂之寒泉。吾以子之先文正先生考槃之地。與之名同爲榮焉。而吾又身後地在其傍。故取劉伯倫死便埋此之言而扁之。子不可無記。余謂名猶可榮則其實可知已。然其榮之也不於朱先生寒泉而於文正。豈亦胡文定以明道希文自期之意也歟。然地相若而人不相若焉。則所以榮之。亦徒然耳。伯倫放於酒。猖狂自恣。其使人荷鍤而隨之者。卽無論原野之間溝壑之中。而死便埋此雲爾。豈曼倩氏而眞有取於此哉。彼所謂此無方所。此所謂此有方所。爲殊別耳。雖然死者常情之所諱不言。言必曰朝聞道。曰吾得正。方見嚮道之切而警在其中矣。不然是醉生夢死而已。卽又與伯倫何間焉。曼倩氏老矣。菴居而泉食。讀二先生之書。涵泳乎性情。浸灌乎義理。求先生所以爲先生者。俛焉日有孶孶。斃而後已。夫然後計山足數十步上去。則不失扁菴之義。而將不徒泉名之偶同。又安知不地以人顯。使後之有寒泉者慕曼倩。如曼倩氏今日之心哉。余亦家寒泉者。願相與勉之。是爲記。

涵碧樓重修記辛未

[編輯]

余雅好山水。凡有樓臺佳處。殆遍余足目。到老出尹東京。東京故都耳。山水固絶勝。然獨無樓臺可以資登臨嘯詠也。每上隣近諸名樓。未嘗不欿然自恨也。一日陜川太守趙鎭翼士顯以書來。自詑其所謂涵碧樓形勝。而曰距郡南四里。倚翠壁臨淸流。足以擅名江右。其寬曠秀朗。實有踰於淸風之寒碧。公餘賦詩。父唱子和。其樂蓋無窮也。夫以陜彈丸之小。乃能有吾所未有。反爲吾所羨。非士顯淸福而能之乎。且曰是樓之刱。在高麗忠肅王辛酉。而我肅廟辛酉。趙侯持恆重建之。尤菴宋文正先生爲之記。後一百三十一年今歲辛未。鎭翼又重修之。顧不可無識。子適同吾一省。盍一言敎之。仍以先輩所爲詩記示之。余惟凡物之成毀。各有時存焉。而刱建重建。皆在前後辛酉。斯已奇矣。考其年。支雖不同而辛干則適會也。問其人。名雖各異而趙姓則相若也。是亦有不偶然者矣。士顯蒞官纔數月。捐俸修治。使危者安舊者新。輪焉奐焉。而山川生色。行旅改觀。推類以往。其於爲政何有。謹按宋先生記。恨不一往登臨。以快心目。至其流峙之氣像。淸曠之勝槩。前人之詩若文備矣。玆不復贅雲者。已先獲矣。又何用余識爲哉。遂書此以塞其請。

司馬齋記辛未

[編輯]

齋以司馬名者。爲升諸司馬者居之。其盛時之制置。顧不可得而詳。忠之州距京師三百里。介乎四道之交二嶺之衝。其壤地大人民衆。車書之所輻湊。衣冠之所盤窟。雖古之江左。無以過之。敎學彬彬。圭璋於太學者。多此齋之所以刱。而舊有今無。爲州士所病。上捨生李君晩峻。慨然以興廢自任。鳩財董工。葺其校宮。旣又重建是齋。拓新基而仍舊號。其樑凡五。其楹凡十有八。其間架凡十有二。庖湢門墻。靡不畢具。其志豈偶然哉。余嘗知州事。釋菜於先聖先師。退而上風化之樓。騁眺四望。州治之東。有山曰鷄足。扶輿旁礴。蔥瓏深秀。迤而西爲州之鎭。而校宮處其下。琴臺珥抱於西。泗水檻出於南。金鳳之山。眞珠之峯。爲其擁護。而其左麓形如半月。眞文明之所鍾。余欣然顧諸生曰。此合置希文之學舍。獨恠夫弦歌之室。變而爲酣飮之所。揖讓之俗。轉而爲蠻觸之塲。士習偸人材壞若是。則豈設校之本意也。乃選州之望。充其員。俾掌儒學。俾振儒敎。余賦歸之七八年。又復如初。蓋自好者所不屑。而躁競者淆之耳。今年春齋旣成。李令公季來走書。曰李君之志。卽君志也。且其齋不於他而於校宮之旁者。欲其互爲輔車。以張淸議。亦興學敦敎之意也。齋有錄。錄州之司馬。或以桑梓。或以松楸。總四十九人。君其記之。以表示於忠之州士。齋之基。半月之麓雲。

笑臥亭記癸酉

[編輯]

全州府西十里黃方之山笑堂之洞。舊有所謂笑臥亭者。端宗朝禮曹參判集賢殿提學柳公義孫晩年退休之所也。公與南公秀文,權公埰同在集賢殿。文章儒雅。齊名一時。人稱爲集賢三先生。及光廟受禪。公屛居於此。客有問時事者。輒輾然而笑。倚枕而臥。不與人酬酢。嘗有詩曰笑臥堂翁閒臥笑。仰天大笑復長笑。傍人莫笑主人笑。顰有爲顰笑有笑。嗚呼。是不可與不知者道也。一日柳君台煥袖一卷書示余曰。此吾祖笑臥先生遺蹟也。吾祖歿。亭隨而墟。雖先生子孫。不知其處者。且三百年。近得羅龜山應參聞見錄。始知在黃方山中。與諸宗往尋之。其山窈。其溪左右夾而會。其間尙有傾礎亂砌。若起若伏。認是笑臥堂遺址。而亭之基若干步東。有盤陀一大石。可容數十人坐。洞稱笑堂。巖稱笑老。蓋指此耳。台煥愾然興感。徘徊不能去。謀於諸宗曰。堂則擧贏。亭可以力辦也。方募鳩工材。因其基而亭之。然不有以記之。先生之行之節。後世誰知者。亭雖起。獨不可見先生之笑臥。而先生當日之志。將湮滅而不傳於世矣。此後孫之所以悲也。余作而曰。觀公笑臥亭一詩。其旨微而婉。其跡泯而晦。無恠其知公者鮮也。然其所秉大義。與六臣諸先生。顧未嘗不同。而特生死殊耳。至今未有以表章者。亦有時存歟。公之名。固不在亭之修廢。而其晦而復顯。未必非亭之力也。公於是乎有後矣。公五代孫復立當龍蛇之難。殉節晉陽。後百有餘年。始得其實蹟而表揚之。吾王考文正公嘗記其閭。引禮所稱稱揚先祖之美。明著之後世者而讚歎之。是在諸君。

左議政節齋金先生宗瑞旌閭記癸酉

[編輯]

端宗朝左議政節齋金先生。首及於禍。實癸酉十月也。舊甲屢嬗。適丁是歲是月。其嗣孫世基方奉迎先生表忠之典。先是先生之子參議公。以孝已樹綽楔。嗚呼。三世七殉。昔何烈也。一門兩旌。今何其炳烺也。聖朝於六臣。許以後世忠臣。大哉一言。可以興邦。而先生之有今日。已兆於是。是故英宗命復官賜謚。正宗命不祧錄後。我聖上又命旌褒之。聖神繼述。所以崇報之者。無有餘憾。然先生大臣也。死於國者也。乃使世基白衣延恩。下同匹庶之家。是必有任其責者。噫。烏頭赤角。或有時而朽。若先生之名。亘萬世而不泐。

二淸軒記

[編輯]

林古之嘉林。其爲郡介乎兩湖之交。隣於百濟之境。儘名邑也。有邑必有堂。太守所以出治。不可一日無者。郡舊有樂憂堂。戊子火。繼是而堂者曰保民。實李侯雲㘽所重建。而後百有餘年癸酉又災。間嘗屢易守矣。擧憚興作。堂遂墟而無所於蒞民。邑人病之。丁丑冬。兒子光正以侍講院司書。出知郡事。慨然以興廢自任。謀於民衆。卽其舊礎而約閣之。工旣完。以二淸易其額。蓋取諸古人心淸政淸之語以自勉也。時余丐沐於朝。就其衙而養焉。見其民爭操版鍤。樂爲之役。咸請與賓舘並新之。余告於正曰。毋勞心。心勞惽。毋勞民。民勞病。治於人者固勞力。治人者獨不勞心乎。人情勞則倦。倦則思休。汝且休其民而安之。民安則吾心安。心安則物之交於前者泊如也。夫然後事至斯應。其發於心而施於政者。不期淸而自淸。淸之義。豈亶廉云乎哉。余旣歸。正請有以記之。余曰汝能於施措事爲之間。審乎二淸之義。自得於心而無所累於物歟。試以吾所閱歷者證之。曩余之往西。登永保亭。跨黃鶴睨雙鰲。以窮湖海之觀。轉而之扶蘇古都。讀蘇將軍平濟之碑。浮於白馬之江。觴於淸風之亭。山水佳麗無古今。眼明神怡。飄然有出塵之想。而殆不勝其淸矣。及其歸也。從我而送我者又誰也。長兒光文以閣臣覲。偕汝而從。兄子光承以稷山監從。從孫埴以定山監從。姊子金魯鍾以溫陽守從。冠蓋相望。數裏海塵將三尺矣。轉眄之頃。不知其所謂淸者爲何物事。而心與跡。已非疇昔之我也。是知心本活物。隨所遇而變。其變也亦滄浪之自取耳。淸豈易言哉。夫自治而治人。固莫要於淸。而就使造其極而至於聖。伯夷猶病於隘。矧乎不及伯夷萬萬者乎。是故藍田呂氏論當官之法。旣曰淸。又必曰愼曰勤。此朱夫子所以編於小學書。而集解以爲能是三者。可以修己而治人。小子勉之矣。己卯南至。乃父華泉翁七十五歲記。其兄光文書。俾揭於扁楣之旁。

[編輯]

僧智圓傳庚戌

[編輯]

有大寺介於靈巖界。名不記。昔在壬寅之歲。僧智圓居之。一日傍近士會者數百。議欲復張氏位號。責寺僧供飯。寺例蓋分日輪炊。圓適丁其次而心鄙之。不肯爲之供。迨飯熟。叫從者曰盍各出盂匙。諸從者怒曰焉有客於寺。而攜盂與匙者。彼此相牙喧䀨。達於座。座中詰其由。命提僧入。圓曰同吾寺者殆千人。盂非乏也。匙亦非乏也。吾聞若等爲張氏議疏。是無母者。忍以吾盂匙。供無母人哉。一經爾口。便作棄物。寺雖饒。豈甘心爲此。座中人莫不憤憤。以大杖杖之幾殊。遂提出。有頃圓甦。顧弟子曰會者散否。弟子曰未。圓曰吾必辱之。寧死於杖。不忍使此輩容吾寺。弟子悶其然。詒曰酒後杖。受傷也輕。師盍徐之。吾且沽來。仍痛飮無何。弟子乘其醉。負之而逃。嗚呼。圓佛徒也。其學絶父母之愛。滅君臣之義。宜若不以其所爲爲不義。況供飯職也。供則生。不供則死。童孩所知。就使渠供之。亦不爲不義。乃能忠憤慷慨。爲君母欲死。死固其自分。而不死者幸耳。豈不奇哉。彼衣縫掖談聖賢書。自謂知君臣父子之大倫。而不覺其胥淪於夷狄禽獸之域者。是誠何心哉。第按辛壬史乘。無請復張氏疏。豈會是寺者。爲圓之言所沮。自知其不義而止歟。設令疏上。未必遂其請。而其終於不上則圓之力也。當時亦豈無正議之士。而未聞有使此輩知戢者。乃圓以一介佛徒獨能之。其功曷可少哉。蓋聞圓畧解書。其志傑然。年七十餘尙存。善談論可聽。緇徒以大師稱雲。然今不知化在何年也。庚戌仲夏。兪漢定子一歷訪。爲余道之頗詳。曰不宜使泯沒無傳。子盍敍之。余不文者。不足以使圓永其名。而所以爲此傳者。將以愧當世爲兇徒餘論。而潛相傳授者之心。

題跋

[編輯]

題吳生觀國所藏王考文正公遺墨帖

[編輯]

昔王考陶菴先生講道寒泉之社。士從四方來如雲。余時幼不及知面。雖長不面則不知也。一日吳斯文觀國甫訪余於駱南小屋。袖示簡牘一帖。卽我王考,皇考書各幾張。尾附仲氏水仙使君一札。蓋自踵門以來五十年寒暄問答。盡在是矣。仍亹亹談古昔。相對垂涕。將別。丐余識其後。以余爲先生孫也。豈爲文乎哉。關西之俗。重貨利滔滔也。子獨以是帖爲重寶之。如尺蔡拱璧。其意甚盛。吳氏子孫其善藏之。癸巳暮春。李采謹書。

題潘生宗述所藏王考遺墨後

[編輯]

余王考文正先生前易簀二日。書一絶贈潘生宗述。此殆先生絶筆。先生晩嬰風痺。不能隨手作字。惟一任毫所之。然眞正古雅。猶得以槩見心畫也。生侍先生。以公明宣處曾門者自處。不學過之。然生悅先生之道。左右之。至灑掃應對。終始焉服勤。此先生與詩意也。視學而不能行者。不猶愈歟。先生嘗表知菴墓。許生以義人。義之名亦多般。然乃生得此聲於先生之門。吁亦榮矣。生流落於南。靡室家。猶以遺墨自隨。葆藏數十年。今歲暮春。自密城至。袖而示之。丐一言題尾。余摩挲感念。相與談古昔。仍敍歸之。宗述後改名宗洙雲。歲在丙申。謹書。

題金丈樂源所書書社輪誦後

[編輯]

菊里金丈年六十四。手書書社輪誦一冊。一日訪余於泉食舊堂。出自其槖而示之曰。此我文正先生所爲與諸生講習者。余爲寫一通。將以遺兒子。問童子年幾何矣。曰五歲矣。仍絫欷有暮景之感。余曰公無遽傷。觀於此筆畫。余知公之必能遐壽。而見童子之成立也。且所以遺之者以此而不以他。其賢於籝金遠矣。是亦可知爲先生弟子也。公遂命題其籤記其下。以余文正孫也。童子他日長成。能力學脩身。以爲之法程者。其不在斯歟。其不在斯歟。余將拭目而竢之。勉之哉童子。乙巳仲春上澣。三州李采書。

題判官李公廷弘狀後庚戌

[編輯]

余嘗愛陶侃有言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惜分陰。侃非知學者。不過欲致力中原。而其言尙如此。況學者以聖賢爲己任。任重而道遠。其可不學如不及。俛焉日有孶孶歟。故判官李公廷弘其自警之辭曰。君子無一日不學也。豈惟日哉。無一時不學也。豈惟時哉。無須臾不學也。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德以遺子孫。道以治人物。終身行之。其惟誠乎。噫。余後生也。公之踐履之實。雖不敢蠡測。而觀乎此一言。則其庶幾乎惜分陰者。惜其文獻無傳。潛德懿行。有不得以詳也。然蓋當龍蛇之變。公時年二十六。召募義兵。決意討賊。其上行在疏。斥時相書。忠憤慷慨。如不欲生。雖特旨除官而猶不就。屛處田野殆三十年。其以書自警。或在是時歟。跡公之事。則以忠義名。不以問學著。而忠義亦莫非問學中一事。是知人不可以不學。而世徒以一節槩公者。可謂淺之爲知也。公晩登司馬。仕至水運判官。退老于振威舊居。有詩曰田畝早知眞樂土。靑衫塵世豈曾奔。亦可以知公之志也。公之後承。多以武顯。雖未必切切有志於斯學。而倘能勵志勤力。無時或懈。以忠義藉手事君。則不但不愧於古人。抑亦不忝爲乃祖之孫。盍相與勉之哉。公幾世孫尙福業儒學。資性可與之道。其繼志述事之責。竊有望於此君也。余方居閒讀書。愧無以振勵頹惰。偶得公善狀而讀之。至其自警之辭。不勝感奮悚惕。苟或因是而自強不怠。毋虛拋晩來歲月。則是亦公嘉惠也。余故眷眷於此。而爲之說如此雲爾。

題柳命之所書程子說後

[編輯]

右程子說。僚友柳命之所書也。此特言其存心而已。未及乎爲政。而猶必有濟。況施之於政事。人人而愛之。物物而愛之。則所施者博而所及者遠。其爲效尤曷可勝道哉。千載之上。殆若爲一命之命之。而準備得此語。此已奇矣。命之於一命之初。已以是存心而書揭壁上。其意亦豈偶然哉。命之先大夫以材能稱。爲上所知。命之之得一命。蓋推蔭也。命之於是乎感激自誓。思有以善繼先武。仰酬聖恩。到齋未旬日。門墻之傾圮者補之。窓壁之弊汚者塗之。又料理禁松。植木之政。將以身先。故備筇鞋而待之。余則老矣。雖均有其責。然其勤勵不可當。況四隣耜出。何必吾操然後爲能哉。命之我家自出也。故呼余爲兄。余得命之爲僚。恃以無憂。而惟承佐其下風而已。此余之幸也。然至若程訓。不獨爲一命之士而設。雖再命三命。孰非可以愛物存心哉。愛物仁也。當仁猶不讓師。余於命之。亦不肯多讓雲爾。然又有大於此者。成己然後。可以成物。親親而後。可以仁民。不求諸己。而徒規規於愛物。則不幾於失其先後之序歟。故大學論齊治之效。而以脩身爲本。願與命之勖之。

題金烏書院瞻拜錄後

[編輯]

記昔丙辰。余祖文正公南遊到鸕鷀亭。以三月一日。衹拜本院。後六十年乙卯。采以邑宰率二子。走謁廟庭。前此固已謁院。而又必以是月是日會者。意有在焉。況會中士友。太半是當日從遊諸丈子若孫。尤豈不奇哉。舊甲適周於明年。萬一猶未去官。謹當俟是月是日。重謁廟庭。以追先躅雲。

書鑿井說後

[編輯]

余之有是夢。已六年矣。然顧不能一日用力以求所以彷彿於詩者。而倒東來西。依舊坐在黑窣窣地。昏寐醉夢之中。殆同夢中說夢。而徒規規責驗於荒誕之一夢者何哉。職由余立志不固。箚腳不牢。非敢全不讀古書。而無沉潛思辨之工。非敢全不謹庸行。而無勇健遷改之實。又有逡巡退縮。不敢當底氣象存焉。故只是今日還似前日。來年猶似去年。惜乎一此不進。則疇昔之夢。其終於不驗也已。使夢而無驗則已。旣驗矣。一驗而一不驗者。是誰之咎歟。朱子曰。知得如此是病。卽便不如此是藥。余自今庶幾立志固箚腳牢。潛翫窮格。如水之漬。涵養擴充。如泉之達。毋或虧功於一簣。游泳性情。浸灌義理。居然有涓流到海之勢。而上以接夫寒泉之一脈。以底於沿洄濂洛。溯窮洙泗。則此正驗夢之日。而詩爲之兆耳。詎非幸歟。或曰能如是。則是亦聖而已矣。子之言得無過乎。恐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余笑而謝曰則吾豈敢。則吾豈敢。第推演前詩之意而言。故言不能不然耳。然顔子曰舜何人。予何人也。栗谷李先生曰一毫不及聖人。吾事未了。以此觀之。亦不爲無所受歟。學者立志。自不得不以聖人爲期。而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者。是吾志也。遂書此。附於著說之下而以自警。乙卯七月朔朝書。

書王考手墨屛後

[編輯]

右屛書七疊。卽我王父陶菴文正先生遺墨。而叔氏敎官公所藏者也。舊凡八疊。自叔氏亡。亡其一。渝弊散落。紙墨亦幾乎難辨矣。歲丁巳。采方任中州。命工改其褙新其裝。感傷久之。畧識其成毀顚末。使子光文書之。還付兄子光承。俾作傳家之寶。噫。靑氈不過王氏一舊物。猶能世守而不失。況此祖先心畫。可不敬翫而葆藏之哉。詩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光承乎愼之戒之。毋或傷汚也。

題忠毅金公文起遺事後壬戌

[編輯]

嚮不佞知知川。距治南二十里。有忠毅金公之祠。是故獲聞公成仁顚末。公蓋端廟忠臣。與世所稱六臣者同日死。宜其忠節炳烺。齊名竹帛。而六臣顯。公則晦。是曷故焉。三仁之死之奴之去。其跡雖殊。均之爲仁。則公之不服與六臣者之服。等是死耳。以是而異視公者。非有德者也。況其不服。又安知無微意存乎哉。其子孫始沒入爲奴婢。累轉而編戶。文獻失眞。殆不識公之爲祖。及英廟辛亥。伸公寃復公爵。正宗戊戌。賜謚曰忠毅。又命配食於莊陵外壇。於是乎公之忠節炳烺。可以與六臣同傳。豈不盛哉。鄕人慕之。子孫榮之。乃立祠而享之。嶺左右。蓋莫不聞風艶歎。而其姓金者。或冒祖公。殆若杜正倫求齒城南之族。郭崇韜痛哭汾陽之墓。眞贗易混。是非難定。不佞頗不韙之。後十年。金君道亨。自知川袖公遺事一則。謁余於終南之下。復而言曰。道亨舊民也。道亨之祖忠毅公節義。因當世搢紳大夫賢者之言而復顯於世。願執事之更有言也。不佞按其遺事。有己未間。與海金相辨者。自法曹推公謚牒。使宗孫宗玉寶藏之。始知在知川者爲公之後承也。乃渙然釋舊疑。爲之說如此。公諱文起。官至吏曹判書。

題眞像壬戌

[編輯]

彼冠程子冠。衣文公深衣。嶷然危坐者誰也歟。眉蒼而鬚白。耳高而眼朗。子眞是李季亮者歟。考其跡則三縣五州。問其業則四子六經。無乃欺當世而竊虛名者歟。吁嗟乎。歸爾祖之鄕。讀爾祖之書。則庶幾知其所樂。而不愧爲程朱之徒也歟。

題徐聖可簡修畫屛後

[編輯]

岸巾而當座。子非焦先生。挾冊而踵門。誰是孫秀才。他時名碩。要皆出此類。信乎得英才敎育爲一樂。右一疊。

彼冠儒而服儒者一何忙。箇箇龍門有奪錦袍意思。孰能移學文藝干仕進之心。以收其心美其身。右二疊。

壯元試三塲。固不羨王文正。聞喜宴一花。獨不聞司馬公。世路難平。人心易危。吾知其憂甚於喜。右三疊。

禁林曉月。靑驢赴公。論思諫諍。所料理者何事。凡百有位各善其身。愼勿入此公袖中彈文。右四疊。

火城煇煌。安車委蛇。金門曉漏。相君其有思乎。苟其進伈伈退泄泄。伴食中書。將焉用彼相哉。右五疊。

角巾東門。浩然而歸。送者幾人。車幾兩馬幾匹。不待太史氏鋪張其事。可知賢大夫行裝。右六疊。

范蠡五湖之舟歟。張翰秋風之棹歟。進而據巖廊。退而處江湖。都是分內。急流勇退。去神仙不遠。右七疊。

趣賣金供具。樂與鄕黨宗族。共享聖主之賜。鷄犬疎籬。依舊作布衣家計。夢不到西江風浪。右八疊。

五老會詩帖跋五老趙重瞻,李樂培,兪漢雋,金在淳,徐簡修。

[編輯]

右帖中諸老。自七十四至七十以齒爲次者有五。以其數與杜祁公睢陽之老相似也。倣其事。會于楓溪之上。亦名曰五老會。飮酒樂。用睢陽韻以歌詠之。仍繪像而爲之帖。五人者家置而世藏之。以永其傳。眞昭代之勝集。藝苑之佳話也。會旣成。諸公謂余曰。洛社之會。司馬公年未七十。許與文富班。今吾輩恨不許與子爲會。如司馬之於洛社。然有一事可補其缺者。睢陽之會。歐公非會中人。而步其韻以附於後。此亦故事也。子盍爲吾等跋其帖以賁斯會也。余顧愚陋。何敢擬二公之事。而諸公詔之勤。又託名爲榮。乃不辭而敍其事如右雲爾。時癸亥冬十月下浣。三州李采季亮五十九跋。

題從孫埴所藏貞菴閔先生遇洙遺墨後癸亥

[編輯]

右橫渠四爲。貞菴閔先生遺墨。從孫埴葆藏於家。及先生集出。見其有著訓。使余移寫一本。並遺墨裝爲一屛。旣又渠自爲跋。而復使余題其下。前後事實。兩文字已詳矣。余又何贅焉。陶菴文正先生尙愛此四句。其所以諷誦激勵。眞有得於誨人不倦之盛。而貞菴所以拳拳服膺於累年之後。著之爲訓者。宜其蔚然爲吾道宗匠。噫。斯可以見二先生也。采以文正之孫。不勝高山景行之思。謹盥手敬識。

題趙成卿太夫人遺墨後癸亥

[編輯]

此吾友趙成卿太夫人金氏遺墨。而成卿與其子鎭忠往往書其間者。今歲仲夏。成卿累然以憂服。趁其姊亡日來。泣以是示余曰。向余在錦城鵩舍。吾慈氏來臨。時春秋八十二歲。余小子離違亦二十八年。旣涕笑逢迎。晨昬怡愉。如是者六月。而其暇時。手書此一冊。吾父子亦與焉。鎭忠蓋絶筆也。旣又不天。吾慈氏棄不肖。人事之變至此。獨吾三世墨蹟。尙宛然在。是吾欲朝夕焉摩挲。如見吾慈氏若吾子。子盍一言識之。嗚呼。采爲夫人舘甥餘四十年。竊覸夫人。和順貞靜。其心如氷玉澈。其聲如金石出。至其寫字則箇箇若珠璣綴。老猶如此。其少時可知已。夫人自錦還。成卿尋亦蒙恩歸。未終膝下之歡。則攀號寃慕。宜其欲寶藏之。不啻若杯圈之口澤也。鎭忠字景祖。景祖佳士。淸明豈弟。文華夙就。顧乃苗而不秀。生死飮恨。乃公之悼惜。所以愈久愈不能已也。然彭殤皆命也。子亦於天何哉。余撫翫遺蹟。感念疇昔。畧書此歸之。以塞成卿之悲雲爾。

題李準汝羲平妻孝女洪氏事蹟後戊辰

[編輯]

孟子所謂孝衰於妻子。此指男子而言。若女子之已嫁而孝不衰於父母者。視男子豈不尤難矣。而亦不過於平常承奉之節。盡其孝耳。至於臨禍患倉卒急遽之際。忘身而救其親。使其親終於全安。而身則之死而不悔。若是者雖烈丈夫。猶或難能。況女子乎。而又況已嫁者哉。故侍郞東田李公有子曰羲平準汝。出後其從祖叔父。準汝有室曰恭人豐山洪氏。恭人之父曰永安尉文懿公之後郡守樂舜。母曰渼湖金文元公之女。恭人適歸寧於家。分娩未數月。嘗侍母金淑人寢。夜忽燈燼失墜。延及裳衣。漸熾以及乎屛障衾褥。勢甚急。恭人亟撤而去之。促淑人避。於是抱持而出。淑人纔出。而恭人已昏倒於煙焰之中。而淑人顧不知也。旣撲滅而救之無及矣。且死。其舅入見。猶能雍容告訣。恨未終孝。嗚呼當其時。只知有母。不知有其身。固爲絶人之孝。而與其舅訣。又何其雍容宛轉也。雖然恭人爲其所當爲而已。豈其或求知於人哉。而其歿幾年。世猶未有闡發之者。若使古之如劉宗正者見之。載之彤管無疑也。變初。搢紳章甫聞其孝。擬發文呈禮部。侍郞公挽之。竟不果呈。詩云衣錦尙褧。惡其文之著也。然有諸內者。必形於外。始雖闇然。終必有日章之日。吾且竢之。

書李茂伯松然詩稿後

[編輯]

右詩百幾十篇。李茂伯所著。茂伯靑海伯後也。近世統制公。又顯於辛壬之禍。人謂將家子。然自其先大人。折節爲儒學。學吾王父文正先生。與其遊。日講磨相長。茂伯於是擩染庭訓。亦從事詩書。其家密邇吾寒泉。故常往來甚懽也。嘻其死矣。其爲詩不事雕斲。尤長於艶詞雜體。淸而麗淡而味。可愛猶其人焉。詩本乎性情。亶不然歟。今得其胤所爲裒輯而讀之。茂伯猶不死而宛在余几案之間也。茂伯諱松然。昌錫其胤。謀欲藏弆。以寓其見墻之慕也宜哉。噫。戊辰南至。友人李采季亮書其下。以遺昌錫。

關西問答錄重刊跋

[編輯]

右晦齋李文元先生關西問答錄一冊。其子全仁氏所記。全仁之後三世。弘炁氏所刊者。間爲不悅者毀板。至弘炁之後後聃鶴年。重刊焉。距始刊乙巳五十有餘年。而今距重刊之庚子爲九十二年。鶴年孫昱病其刓缺。又將規所以鋟梓。以采尹玆土。屬一言識之。噫。靜觀齋,芝村兩李先生。已盛道全仁氏誠孝學力而爲之跋前後。則又何待采之贅言也。全仁氏號曰潛溪。鄕人以祭社之禮。享章山祠。潛溪之爲潛溪可知已。況西徼晨昏過庭之際。講學窮理之要。脩己治人之方。靡不在錄中。後之欲知先生父子間提誨問難之樂者。盍於此考之。采始至也。走謁玉山書院。訪所謂溪亭者。卽文元舊居。而傳之潛溪。以至於昱而世守之。凡先生文稿筆蹟亦在焉。摩挲翫賞。益切高山景仰之思。今於李君之請。有不敢終辭。畧記其始末如是雲。辛未上元日。三州李采謹跋。

再跋

[編輯]

進士孫公曄。壬辰七月。始見此錄。深愧求見之晩。此其跋語也。南溟之卒。在隆慶壬申。而壬申後二十一年萬曆壬辰。孫公以先生表姪。始得寓目。則此錄之不出於其前明甚。南溟集中所謂解關西問答一篇。虛實不難辨矣。靜觀所論。已覷破仁弘輩腸肚。而獨恨此一段。未及考據而剖明之也。辛未仲春。李采又書。

直派小譜跋

[編輯]

有氏斯有族。有族斯有譜。人皆然。獨我李闕如也。同人蓋病之。采出尹東都。謀付剞劂氏。値薦歉。不獲遂志。則曰人不可以不知本。無寧鋟十九代直傳系派。以及我子孫而明示今與後也。仍並錄傍尊官諱。庸備各派考據雲。時辛未暮春采。謹書。

[編輯]

尹景晦文東硯銘辛未

[編輯]

蒼而紫。桃之實歟。橢而窪。玉之質歟。誰其友者。重厚似之。遐不壽考。其文在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