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庵先生文集/卷十
書
[編輯]爲家君答柳拙齋元之一元消長圖疑問
[編輯]來諭雲。一序曰二十四氣之分配。〈止〉以定者何也。○以啓蒙小註考之則。〈止〉若此者何也。
竊以爲辟卦相去疏密不同。故一圈之內。分排節氣則或卦氣不直。〈如臨卦當春分節之類。〉或多少不均齊。〈或兩卦當一節。或三卦當一節之類。〉朱子固嘗疑此而序文之雲。亦正爲此。但其文義不甚分曉。故致高明之疑耳。
來諭雲。一又曰伏羲。〈止〉以見其餘。○此以伏羲先天圖之。〈止〉指何事而言耶。
竊以爲作圖本意。乃謂伏羲當乾會。故作先天圖一圈。文王當姤會。故作後天圖一圈。以爲聖人不探往不逆來。然愚意以爲先天後天所包至廣。不專爲運氣消長而作。不必如此說。但以運氣消長之義。別爲一說。則亦無推而不通之理。蓋易中無所不有也。向來未及以此質之師門。至今以爲遺恨。承喩之及。因幷布之。不審尊意以爲如何。要終原始之旨。設問之意。已領其大要。今不敢贅爲之說。
來諭雲。一又曰原始而推之。則十有二月。各有十二辟卦。〈止〉節氣位置。安得而不錯。○此所謂位置者。指節氣排置之位而言耶。〈止〉但要其終不原其始者。指先天圖而言。其有終無始耶。〈十二兩字。似是衍文。〉
竊以爲位置。是節氣排置之位。始終。是自復至乾。爲陽長陰消之始終。自姤至坤。爲陽消陰長之始終。十二字之衍。誠如尊敎。
來諭雲。一跋曰玉齋以十二節氣。分配於一月圖內。〈止〉豈成模樣。○此所謂一月圖內者。〈止〉知其義耶。
竊以爲此圖以一圈當一月。以兩卦十二爻。直一日十二時。除四正卦不用。兩其六十。足當一月三十日之數。又以兩節置一月三十日之內。一爲初節。一爲中氣。則十二圈子內。恰周三百六十日之數。二十四氣之運。更無餘欠。比之收藏布置二十四氣於一圈圖內而有參差不齊之失。似差明白簡約。竊意此圖之作。推測到先儒未盡之意。而於易亦無所害。未知尊意以爲如何。
來諭雲。一又曰朱子欲改而未改者也。○欲改者。〈止〉不齊而言耶。
此正指節氣分配疏密之有不同處。而欲改字似涉無稽。不若致疑字之爲穩。此乃失於契勘之過。更乞斤敎。
來諭雲。一又曰古昔人皆聖智。易可無作。○此言未安。
意或出於古語。而今不暇撿尋。然聖賢之言。各有所爲而發。此等處恐不必深辨。〈退溪先生答趙起伯問。微有此意。見文集三十八卷第九張。〉
來諭雲。一又曰命物而成象。○物之盈於天地間者。非因聖神命之而後成。
文字果失稱停。來敎之雲允當。
來諭雲。一又曰閣四正卦不論。○四正卦是乾坤坎離耶。〈止〉似不可不用。未知如何耶。
乾坤爲爐鼎。坎離爲藥物。餘六十卦爲火候者。修養家之說也。故曰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謂六十卦朝屯暮蒙之次序。〉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此指坎離而言。〉此雖方外之書。朱子亦嘗取之以爲邵子以前。元有先天圖之佐驗。今以其意把乾坤爲天地。坎離爲日月而餘六十卦直三十日以行運氣次第者。恐無不可之理。乾坤兩卦之旣置不用。而卻與於陰陽消長之大數者。如律書旣以黃鍾爲君。不爲他律役。而隔入相生之次則不可越也。如太一遁甲經。六甲爲貴神。隱遁於六儀之下。而飛宮選時之用則卻不遺也。
來諭雲。一又曰且俟聞一知十者。○此謂伏羲只擧一段。〈止〉以俟來哲於後世耶。
此指要終原始之意。已見第二條。
來諭雲。一又曰陰陽無一息之停。〈止〉何嘗上多而下少乎。○此所謂疏密多少者。以兩辟卦間卦數之。有不均齊而言耶。
正以卦數多少。位置疏密而言。
來諭雲。一消長圖各圖內。世及月辰之數。隨會各異。〈止〉月辰分數則多者有至累百。亦有別義於其間耶。
此圖以十二與三十相乘。凡會世月辰之屬於十二者。書於逐圈外面而積數致多。故自第二圈以後。會世之年數。月辰之分數。逐圈增倍。至十二圈而後。十二萬九千六百及三百六十之數。始足運年日分之屬於三十者。書於圈內逐卦之下。而只書運年日分之常數。不復論積實漸致之數。故逐圈一樣。無前後之異。其不錄於會世月辰之下者。亦以其旣書內面。故不復重煩於外也。修養家有十二時辰之語。時之爲辰。恐出於此。
來諭雲。一各圖下。分配花甲。〈止〉此亦有所以耶。
此圖之作。驗小知大。推微之顯。以上古曆元推之。則子月起甲子終癸巳。丑月起甲午終癸亥。〈月有大小。此其大率也。〉必兼兩月而甲子始周。此實近而易知之理也。且以月建驗之。則一年十二月。五其十二。五年之內。甲子一周。三十年爲一世。五六三十一世之內。甲子六周。一日十二辰。五其十二。五日而甲子一周。三十日爲一月。五六三十一月之內。甲子亦六周小者大之影。以此推之。似有契悟之理。但未知其數之止於六者果何意耶。陰陽消長之限。俱止於六層。則亦其義歟。未能洞曉其故。幸復有以見敎也。
來諭雲。一以復會觀之則。〈止〉未爲十分穩帖。
來諭所謂子半午半者。指方位定體而言耶。指運氣流行而言耶。謂之方位定體。則圖中初無此意。謂之運氣流行。則朔爲初望爲中。是曆家常法。大雪之當子初。冬至之當子中。更有何疑。大槩此圖以一圈當一月。〈會世辰皆在其中。但方論二十四氣。故只擧十二月以明之耳。〉前圈西邊半截三十卦。〈兩卦直一日則三十卦當十五日。〉合後圈東邊半截三十卦。恰周一月三十日之數。以剝上九碩果不食。十月爲陽月之義推之。則剝卦上九之陽。方盡而變爲純坤。坤卦下爻。已有陽氣生於其中。但一日之內。長得三十分之一。積之一月。始滿一畫而爲復。夬之一陰。爲乾爲姤義亦同此。至他陰陽卦畫之消長。〈臨泰大壯遯否觀〉莫不皆然。此圖特推其說而明其消長之次第。正如參同契朝屯暮蒙以行其火候也。乾卦之不用。已見第八條。
來諭雲。一十二會圖內。復會則以乾卦起於子半。至午半爲復。〈止〉坤會則以旅起於子半。至於午半爲坤。〈止〉必有所以始所以終。此乃大義所關。不可不詳辨而細論之。
子半午半之說。原始要終之義。前段已爲說破。陰陽終始。必有所以。來敎之雲。至爲精密。但必欲逐卦逐爻。論其相傳次第相承脈絡。則竊恐太拘而有支離穿鑿之弊。故今不敢曲爲之說。幸乞寬着心高着眼。取其大義而毋泥於小數。如何如何。
來諭雲。一先天圓圖象天。方圖象地。〈止〉亦有所以耶。
此圖本以卦氣流行。欲明陰陽消長之運。則挑出方圖然後乃見其法象之眞。來諭之雲。深合鄙意。
來諭雲。一姤會則以坎八卦起北。〈止〉皆以艮八卦起北者何耶。
後天以後六圖。則先師累次更定。猶有未盡契合之疑。今以膚學淺見。不敢強爲之說。然向來蓋嘗推考。略窺其彷彿。恨未及質之師門。今因來敎之及。茲敢幷獻所疑。亦就正之意也。易大傳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邵子之言曰。陽在陽中。陰在陰中。皆順行。陽在陰中。陰在陽中。皆逆行。嘗以是說推之。先天圖左方自震四至乾一。皆已生之卦。是數往者順也。其右方自巽五至坤八。皆未生之卦。是知來者逆也。先天圖爲陽。〈不可以陰陽言。然以消長圖言之則當屬之陽。〉左邊爲陽中之陽。右邊爲陽中之陰。故陽順行而陰逆行。後天圖左方自坎一至巽四。知來者逆也。其右方自離九至乾六。數往者順也。〈艮與坤數位不同。然以居二含八之意推之則亦未嘗不同。〉後天圖爲陰。左邊爲陰中之陽。右邊爲陰中之陰。故陽逆行而陰順行。此出於自然。不容人假意安排者。其重卦之序。亦當以先天爲準。南方午位。皆以離坤兌乾巽震艮坎東西挨去。則坎離皆當南北之軸。正如先天圖乾坤南北之位。似非出於偶然者。姤之爲辟。而退居鼎豐大過三卦之後者何也。蓋先天之辟。進居正南之午位者。陽有餘而主乎進也。後天之辟。退居三卦之後者。陰不足而主乎退也。此皆出於後來推測。而不經師門勘正。故與今書圖本少異。幸乞參照而更敎之也。遯會以下內八卦位置。則皆先師所自立說。所謂不顧旁人是非。說出人不敢說底道理者也。今不敢牽強附會以犯不韙之罪。然東邊生養之卦。盡移於西邊肅殺之方。則天地之閉塞而萬象之索滅。亦可見其大略矣。大抵此圖以十二辟卦。直十二月者。焦延壽卦氣直日之法也。兩卦直一日。六十卦爲一月。乾坤爲橐籥。坎離爲日月者。魏書朝屯暮蒙。鼎器乾坤。烏兔坎離之義也。於易大傳。又有取義焉。蓋曰乾坤之策。當朞之日。二篇之策。當萬物之數。今圖法閣四正卦不用。則除乾坤坎離七百二十策之外。餘六十卦陰陽老少之策。恰當一會一萬八百之數。實有默契之妙而不容人假意安排者。且易蹇之彖曰。利西南。不利東北。先儒釋之曰。蹇東北之卦也。與西南之晉相對。晉者進也。故曰利西南。以此觀之。後天圖各八卦相重之法。雖不傳於世。而其義則未嘗不具也。幸乞細加推驗。如有未契。更願有以見敎也。
答金重卿時任○乙卯爲舍弟應中作
[編輯]某晩生遐僻。孤陋無聞。竊嘗從事乎章句誦說之間而未有得也。頃因尊者發問之端。敢以疑義設爲問目者。實就正之義也。但其辭意鄙陋。宜在斥而不敎。乃反上下其論。不厭諄複如此。尤有以見夫高明不恥下問之盛心也。第其中有宜復者。故不容遂已。伏願更加鐫誨。以開膠固之惑。幸甚。來敎曰。試就太極圖而論之。〈止〉於此其可分言四德而制其名耶。竊以爲太極之體一理渾然。本不可以名字言。然旣謂之理則便是有條理底名字。故其中所謂元亨利貞四字。各有一箇道理。不相混雜。是非渾然裏面。都無分別。直待流行然後旋次生出。各有面貌之不同也。若曰渾然中雖有其理而未有其名。必待發於流行然後方立其名雲爾。則請以在人之理明之。惻隱羞惡辭遜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性是太極渾然之體。而以仁義禮智之目。析爲四件。則烏在乎必待流行而後立其名乎。董子所謂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者。實非虛語。而胡廣仲仁義因父子君臣而得名雲者。所以見譏於朱子也。來敎又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止〉所謂性者元亨利貞是也。竊以爲太極有動靜而陰陽分。陰陽有變合而五行生。五氣順布而四時行焉。則元亨利貞之用。著於四時。其於五行之氣。各有攸屬。然所謂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雲者。乃各正性命者也。恐不可以元亨利貞目之也。何以言之。元亨利貞者。於穆不已之命也。各一其性者。成之者性也。若混同言之。則竊恐未免差卻性命之分矣。如何如何。來敎又曰。來說有雲於渾然中已有此四者之目。〈止〉立意所在不幾於自相矛盾乎。竊以爲一理渾然。固無聲臭貌象之可言。然其中含具萬理。各有條緖。其綱理之大者有四。曰元亨利貞。是故其發於流行也。次序分明。不相紊亂。若是本體中渾淪儱侗。都無一物。如何發得齊齊整整。無少差忒乎。是知一理渾然者。元亨利貞之總名。元亨利貞者。乃是渾然中之件數。由此言之。渾然中已有此四者之目雲者。亦何未安之有。蓋雖當渾然之時。動靜之機。實未嘗息。某所謂目動之理爲元亨。目靜之理爲利貞者。非是就流行中而言之。乃就沖漠中指其森然者而言之也。但說得不分曉。致使尊者有不能盡乎人言之弊。伏願更以此意仔細商量。則可知瞽說之本意耳。來敎又曰。嘗觀太極圖註說。〈止〉條列四德之目於其中耶。竊以爲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少無頃刻停息。太極固不能離陰陽而獨立。然以理氣之分言之。則有未涉於氣而專就理上言者。此太極圖第一圈子。所以特居陰陽五行之先。而朱子所謂象數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稱者。正謂此也。雖然。豈與夫在陰陽五行之中者別爲一理。而有全體分段之殊乎。有指本體不囿陰陽而言者。有卽陰陽。不雜陰陽而言者。所指而言之有不同耳。別紙所敎太極圖第一圈。似非專指渾然不動時而言者。恐微有辨別不出之病。至如以動靜置之於第一圈子者。鄙說中本無此意。但曰雖渾然中動靜之理未嘗息。旣有其理則目之爲元亨利貞。無所不可雲爾。伏願高明更入思議如何。來敎又曰。太極有動靜而兩儀立。〈止〉理具於渾然中而名立於流行後者此也。竊以爲伏羲畫八卦。莫不因其固有之理而摸索出來。就其中有象焉有理焉。程子至著至微之說。盡之矣。若以立名先後之故。便謂著於象然後方立其名雲爾。則隱乎微者。終不可以名言耶。若果如此。則情可名而性不可得而名也。陰陽可名而道不可得而名也。其可乎。借曰天地未生之前。已有此理。當此之時。這箇名號。孰得以命之乎雲爾。則亦有說矣。人物未生之前。陰陽迭運。固已久矣。雖陰陽動靜之著於流行者。亦未有名。聖人者作然後觀其委而識其源。因其象而命之名。無論動靜幽顯。名固無不立矣。豈可謂發於流行者獨著其名。而渾然沖漠者終不可以名狀乎。竊恐名言一差。漸失其指。其於渾然之理。不免儱侗看。其弊或至於莽莽蕩蕩。都無端的見解處。故不量荒拙。敢誦所聞。更以求敎。如有未契。幸乞裁喩。
答洪克己克○己未
[編輯]便回。伏奉手翰。仍審所苦已向安帖。感慰交切。但以哀亡愍存之故。不免有悼心擾念之苦。承喩涕隕。不知所言。然尊老境界。不宜每存此念。伏願約情抑哀。慰此見慕之望。玄逸奉老依昨外無可言。時論大變。忠賢斥逐。已極嫠緯之憂。而尙書削奪之命。又出意外。益令人憤懣無聊。不知所以爲心。然忠言至論。聳動瞻聆。足爲百代光寵。一時見屈。不須言也。安有聖明若此而肯終信此輩人哉。伏聞近作省問之行。幸以蘇軾之告蜀公者。重爲尙書賀也。餘祝脩程行李萬重。
答洪聖任憑
[編輯]自奉正月十一日書。一向不聞問。引領臨風。但有馳情。卽因李君。承辱惠書。一札十行。辭意諄悉。三復披玩。感慰無量。李君涉險遠辱。所謂身勤事左。借視聽於盲聾者也。他人不相悉者。固不免傳聞失實之誤。以老兄相熟之深。不意作此節拍也。揆以微分。實不敢承當。而重孤見屬之意。一一供答。有若擔當者然。其不量甚矣。誠爲可笑。然非老兄。無以發此。幸裁度而審處之。毋使愚陋重得罪於當世愼言之君子。千萬幸甚。先兄在世時。果有所欲論著。沈綿疾恙。未及成書。今其遺書尙在亂稿中。方與一二小友輩合謀繕寫。而私家貧約。苦無資力可供此役。恐未得斷手以就先兄遺意也。承有北關之行。尊年遠行。殊非事宜。然揆以情理。亦不得不爾。千萬愼重。以副見慕之望。
別紙
[編輯]文成公晦軒安先生影幀。年久殘缺。嘉靖己未。改摹揭安。以舊件櫃藏於一龕之內矣。甲子歲。揭安新件。爲不道者所偸出破裂。不免以舊件揭安。而以畫彩失眞爲未安。欲改以位版奉安。道論僉同。將以三月二十三日。行位版奉安之禮。事關斯文。敢此仰稟。
事體重大。非淺陋所敢輕議。然嘗觀朱子語類。有雲宣聖不當設像。春秋祭時。只設主祭可也。今因事藏眞像。設位版。恐無不可也。
位版書以文成公晦軒安先生何如。
示意似當。
題位版當在行事前一日。旣書之後。行事時祝文。似異於常享。製送何如。
嘗聞凡書院新創。位版未曾有。先事致告之禮雲。因此綿蕝。未知如何。奉安後祝文則似有因事告由之意也。
答金重卿衡重○丙寅
[編輯]川路伊阻。停雲思切。伏承遠貽敎墨。辭旨勤懇。仰認眷存。感怍無已。況審窮寒。尊體萬福。尤用慰釋。玄逸齒添業退。碌碌仍昔。辱書敎以緇帷秉拂爲事。誠荷君子愛人以德之意。然淺陋質本昏庸。學未有聞。了無領惡全好之工。豈有毫分所得可推以及人者哉。不敢當不敢當。但念此道日孤。人物杳然。不知何處甚人能任其責者。若玄逸之愚。只當求敎於人。未有以見取於人也。聊誦坡公詩下士晩聞道聊以拙自修之語。以答盛意之辱。如有相問者。幸以此語爲吾謝焉。〈來書有金尙書子長亦以此奉勸之諭。〉
答洪參奉昇
[編輯]伏承敎墨。憑審霜寒。尊體康迪。感與慰幷。無以雲喩。玄逸峽裏塊伏。憒憒如昨。無足道者。禮父在母喪。旣從十五月而禫。則二十七月。固無再禫之禮。月朔設殷奠。方始卽吉。意亦近厚。然嘗觀退陶李先生以喪畢後不卽限以禮制。爲有過當失中之弊。此意亦不可不念也。如何如何。禫後祔主所處之宜。他無所考。然嘗見朱夫子所論有妻亡爲別廟之文。及見門人所記。則有先生內子之喪。主只祔在祖妣之旁之語。因此綿蕝。或可寡過耶。重孤垂問之辱。聊誦所聞。以備財擇。未知果不得罪於愼言之君子否。
答裴公瑾尙瑜
[編輯]洛中解攜。奄經七八寒暑。相望落落。但有馳情。冬間自金泉郵丞所。承附遞辱書。披緘三復。感慰無量。信後改歲。伏惟履端納祐。體氣增勝。玄逸數年前。罹草土之憂。遭同氣之慼。頑喘不絶。已訖喪制。而巨創孔懷之餘。神思衰落。意緖荒忽。所存者特枵然一虛殼耳。自憐奈何。柳丈隨錄。前在都下。幸蒙寵示。逆旅中汩汩。無暫時之閒。得究其終始。南來耿耿。尋常往來於心不自意得蒙函封遠寄。仰認至意。豈勝厚幸。此書規模甚大。證據極博。乍見眩惑。未易窺測。然竊觀其經世宰物之論。實合援古酌今之宜。使人慨然有挽回三代之志。甚盛甚盛。使斯人也位通顯而得進爲。則其事業烏可量。使是書也備淸閒而當上心。則其所補豈淺淺哉。惜其抱負經奇。留落不偶。汩沒泥塗。卒死無聞。貽志士無窮之恨。誠可悼歎。玄逸雖頑鄙。亦嘗仄聞長者餘論矣。縱未能揄揚發揮。發潛德而闡幽光。獨不能掩卷太息而垂涕於斯。有如蒯通,主父偃之讀樂毅書之爲者哉。但來敎所謂欲壽其傳者。意竟云何。使之掛名篇端。則玄也非其人。使之欲廣其布。則玄也無其資。於斯二者。皆有所不敢當。承命反側。但切愧恐。冊子卽當完璧。而略綽看過。固難領會。當俟得其要領然後尋的便還癡伏計。
答金景晉啓祥
[編輯]頃年。兄旣罹憂。弟亦負罪。未及相問。遽分南北。常懷悲咽。如食不下。忽此意外。伏承遠貽敎墨。曲賜存訊。開緘如對。豈勝驚喜。信後歲翻。伏惟納祐增祉。遙賀萬萬。玄逸髮無可白。又添一齒。塊然窮谷。一禿翁耳。秪自憐歎而已。柳錄裴書蒙示。厚幸。十三冊讀未及半。不覺掩卷流涕。方信世間有此奇男子。惜其沈沒泥塗。卒死無聞。良可悼歎。裴兄處有答書。煩爲致之。相望落落。未有合席之期。因風布謝。不任悢悢。
答趙子冕頍○丙子
[編輯]家兒行。得吾兄六月晦日書。就審伏熱。起處眷集安勝。感慰無量。信後秋序已深。想益康泰矣。纍弟棘裏幽蟄。歲忽三周。衰病日深。窮苦萬狀。所存只一空殼耳。但太陽之餘證未祛。每遇秋風乍起。便有擊鋏悲歌之氣。余壹不知其何心。良可笑歎。雖然。非兄何以發此。看訖火之。勿掛他眼也。不知者以爲狂也。朋友切磋之義。不係舊遊與新交。而來喩如是。無乃有激而然耶。示及兩台見規之意。誠中膏肓之病。但聞之太晩。噬臍無及矣。塞垣高秋。方有送將歸之感。懷緖作惡。萬萬不宣。
答權亨叔泰時
[編輯]頃者拜狀附遞。或恐有浮沈之弊。卽奉辱書還答。方知得關聽覽矣。憑審旱炎。靜中動止康勝。感慰無量。玄逸爲鑠熱所困。昏醉度日。陸陸無足言者。外大父遺文。荷讎勘精切。自此可成完書。極以爲幸。或於鳳覽英院之間。得奉數日之款。可以面承提諭。深切企企。道體等字。非所以施於尋常朋儕間者。每見少友輩。或有此等節拍。常不滿於心。以老兄之忠厚老成。亦不免隨俗失稱停耶。此後幸勿以此等稱謂見加。寔所願望。所稟錄在別紙。餘不究悉。
別紙
[編輯]近偶閱朱子大全。其論中庸首章說曰。敬義夾持。存養省察。當其未發而品節已具。隨所發用而本體卓然云云。則贈先人語中。萬物已具於大本之中雲者。語有來歷。恐當初枉生疑惑耳。
詢及后土祭。有降神無降神。鄙意亦以爲未葬之前。求神於廣漠之處。有於此乎於彼乎之意。故無降神。旣葬之後。則築壇封崇。故爲有降神。今承示喩。與鄙意不相遠也。
棺有虛簷高足。未知其制創於何代。今按士喪禮及喪大記。皆不言其制。但古人作事不苟。柳車飾棺之制。亦象宮室制度。恐以天板出旁板之外。以象屋簷。地板下設高足。以象屋礎。如來敎所云耶。但未有所考。不敢杜撰求敎耳。
答權亨叔
[編輯]自聞五馬南歸。每欲致一書。通記室之問。而退伏窮山。苦不値便。因循未果。常以爲恨。伏承遠貽手札。敎告諄悉。開緘三復。感愧無量。但以賑濟之故。不免有勞悴之虞。是誠可慮。然同胞顚連。一至於此。實爲有官君子所當盡心處。竊聞政聲四徹。人人稱誦。鄕里交遊與有光寵。歎尙歎尙。伏願益加無倦之意。使學道愛人之效。復見於今日。千萬千萬。玄逸歸伏衡茅。衰病日甚。且以上疏之故。有蹤跡難安之勢。而史官尙留不去。連承促召之旨。不敢一向堅坐。前月二十七日。力疾登途。才到花府。疾勢大作。不免又上辭免之章。適聞以勑使之故。已遞本職。少釋憂畏之忱。且待病間。欲自此徑歸南嶽耳。外大父遺稿跋文。承已蒙諾於退甫令公。大幸大幸。
答權亨叔甲戌
[編輯]珍重情緘。遠及澤畔。三復披對。若接儀範。豈莊周所謂逃蓬藋者。聞人足音而喜者耶。多荷多荷。自惟無所肖似。蒙朝廷猥加收用。不酌淺深之宜。但念邦有道穀之爲可恥。不敢循默以取容。果觸駭機而罹憲網。皆自己致。尙誰咎耶。只當隨遇而安。庶幾毋負素憂患行憂患之義耳。承已解綬歸田。優入淸涼界中。遠惟鴒原鳧藻之樂有足多者。不勝歆歎。更願老兄趁此優閒無事之際。溫理舊學。接引後進。以大家學之傳。千萬至祝。
答權亨叔乙亥
[編輯]台甫歸後。一向不聞問。地角天涯。徒勤嚮往之忱。家兒行。承辱復書。就審履茲新秋。尊體休勝。感慰無量。纍弟棘裏經年。衰病轉甚。志慮摧頹。無復意緖。然思欲趁此一息尙存。溫理舊聞。庶收桑楡之效。而心力日耗。目力日短。不能存十一於千百。時復㗳然忘懷廢書而歎耳。荒陬中亦有一二來學者。意若遺聲利。欲聞道德仁義之說。時時告語。似有略略領會者然。可貴矣哉。荷念之深。故謾及之耳。
答金用休命基
[編輯]金玉之音。遠及玄冥廣漠之鄕。旣足開昏眸而滌煩襟。且也丹經祕訣。題封遠寄。宛然有寒泉送別時遺意。一再披玩。便覺飄飄然有脫罾罻羾寒門之想。世間是非榮辱。殆無以累我靈臺。良荷良荷。旣感高明見屬之微意。且悲杜工部益歎身世拙之語。聊將寂寥短柬。以答盛意之辱。想高明爲之發一大笑也。
答金用休丙子
[編輯]自竄逐來。得親朋一字之問。輒爲之驚倒恍惚。數日不釋手。況足下前後所貽書。皆語奇而旨深。非但問暄涼訪死生而已乎。讀之愉快。不覺有遺世意。逃空虛聞足音。未足以喩其喜也。仍喜居閒養靜。氣味沖謐。纍人罾罻復體。風土異宜。豈殘骸危喘所可堪。癃羸耗憒喘喘焉。無以冀朝夕。而累蒙足下指引丹訣。若將期於八紘九垓之外。意甚厚也。纍亦豈不欲以此時料理孔穴。得列劉安之鷄犬。顧精力已竭。鼎器不完。徒爲空談而無實效。來喩所謂不如喫豬肉而飽者。眞實際也。奈何奈何。連歲阻飢。方苦艱食。羈旅窮厄。又不可言。然足下方要我以呴噓呼吸之道。而我乃不免以口腹爲憂。又可發一笑也。剡藤無脛。遠到天涯。非厚眷哉。謝不容口。
答鄭錫卿岐胤○癸酉
[編輯]便回辱覆書。承蒞官淸裕。感慰交切。兼魚米秋露之惠。應急救病。多荷多荷。玄逸衰病疲憊。實所難強。而近侍宣諭促召頻繁。勢不獲已。將以今月半後。力疾登道。爲生行死歸之計。此意良苦。寵示篇章。極荷不外。如鶴山記文。語意珍重。非文字之空言。義狗事亦甚奇特。呂與叔所謂物有近人之性者。誠非虛語也。序文有補風化。逾深歎服。諸詩皆佳。思致不凡。如弟素昧詩律。和韻尤非所長。而重孤盛意。抽拙屬和。用博一粲。適因眞城倅歷訪。謹此附謝。想不至浮沈也。
答鄭達仲時衍
[編輯]前秋曹君之歸。聊述鄙誠。以答盛意之辱。厥後一向不聞問。常切慕用之忱。頃因令姪孫行。眷惠辱翰相答。三復披玩。感怍無已。信後忽已經歲。遠惟君子履端多納福祐。玄逸年迫桑楡。又添一齒。未有知非寡過之效。但覺衰頹昏耄之及。自量終爲君子之棄而小人之歸也決矣。來喩反加推借奬詡之勤。至欲上下其論而有若取節焉。尤令人踧踖不安也。榕姪此來。多有違心拂志之事。非無慕古向上之念。殊少講習討論之工。常竊愍然。冬間得賢甥曹君遠來相訪。因留數日。講得心經半部。非但在榕爲有溫習舊聞之益。至於鄙拙。亦多開發警省處。極以爲幸。獨其遊方難久。未及卒業而歸。殊可恨也。若得左右早晩攜至周王,立巖之間有相招同好之意。則鄙拙當與榕姪扶衰撥宂。躍如而進。此實分外好事。但恐世故驅人。造物多猜。未知前頭得不爲魔兒所戲否。詢及李順興事。素昧此事顚末。茫然不知所以爲報。然只據錄寄文字。亦足想見其爲人。一邑多士慕其風節。爲此祭社之擧。恐無不可也。其中見脅後死之說。誠如來敎所疑。然當日事。爲時所諱。恐或不免記錄之誤。且以古事論之。姜敍爲楊阜所迫。復州將之讎。而不失忠義之名。陶侃爲溫嶠所勖。擧義赴難。而猶享州民報祀之典。首事與後應。不須論也。愚見如此。未知尊意以爲如何。雖然。六臣旣蒙崇奬。故敢議及此。此本朝所以遠過前代處。興言感歎。因謾及之。諒蒙識察。
答金悅卿怡○乙亥
[編輯]天涯栫棘中。承手翰見及。辭旨懇惻。皆肺腑之言。三復感歎。無以雲喩。信後改歲。遠惟履端納祐。體力增勝。纍弟才泊洪原。拿命又下。事機輾轉。幾陷不測。幸賴天日之明。獲蒙流宥之典。德至渥也。但念白首投荒。疾病侵凌。自量餘日尙復幾何。骨肉親知。杳無相接之期。臨風遐想。未嘗不愴然於懷也。雖然。禍福榮辱。皆出於命。命乃天也。亦且奈何。只當順受而安。庶幾毋負素憂患行憂患之義耳。地接殊隣。八月飛雪。風土氣候。更不須問。但謠俗不至渫惡。頗知急人之義。亦有一二學子相從問字。欲知古人爲學之方。其亦可貴矣哉。承喩。似欲聞此間物情風謠。故今謾及之耳。
答金悅卿丁丑
[編輯]天限南北。魚雁亦稀。臨風遐想。不任悢悢。此來因士宗行。承遠惠長牋。存問周至。怳若對面語。但所稱道過盛。非區區所敢當也。就審冬寒。體力支安。尤用慰寫。纍人數千里跋涉之餘。倖免他苦。殊非始慮所及。邑底近海湫惡。討閒僻處住箚。卽尹孤山所嘗謫居者也。水泉淸潔。洞壑幽邃。聊可優游自適。亦窮途之幸也。湖嶺間士友來訪者亦多。其中有羅生斗甲者羅州人。叩其所學。思索通透。操守不苟。將來極有可望。江山勝槩。境內無聞焉。獨有玉龍寺者。雲是道詵師所創立。頗有幽趣。迺者要興陽縣宰欲做數日之款。適興陽有病未果。可恨。興宰姓元。名致道。原州人。通經信古。頗有儒家趣味。若與之相從寂寞之濱。講論經旨。未必不優於與朋友唱和往來之益。而又不得如意。殊可歎也。見喩事有遷變。而君子所守。不隨俗變化者。誠爲至論。敢不服膺。若在謫論著之喩。自是昔賢事。愚豈敢然。恐終難得副敎耳。
答琴仲素以晳○壬子
[編輯]玄逸白。家門不幸。二家兄奄忽喪逝。摧痛酸苦。不自堪忍。伏蒙特賜慰問。哀感良深。仲春猶寒。恭惟動止萬福。玄逸自遭喪禍。忽忽如狂。二親無涯之慟。旣不忍言。而先兄志業之廣。期許之重。信有如賢契所云者。所欲周旋接引。發揮闡揚者。殊不淺淺。而地坐遐僻。重以憂故。未克究此大業。不意今者奄至大故。痛悼攀擗。心情糜潰。非但同氣之慼而已也。伏奉見喩。滿紙縷縷。悉出情曲。怳若前日反復唯諾於先兄無恙之時者。披展淚落。尤增哽塞。惟冀賢契益勉大業。使此箇端緖不至永墜於地。則區區今日之望也。
答金警甫世鐸○丙辰
[編輯]解攜纔二日。忽此承問。備悉雅喩。感慰無量。假館行禮事。鄙意非必硬要如此。但念兩家事勢。無甚難行者。故向來關說及此。承喩事多拘礙。玄逸何敢強意固請。以重左右之憂乎。惟在左右量宜從便。旣無泥古之嫌。又適時宜之爲得耳。
答金警甫丁巳
[編輯]歲翻後。合致一書相賀。屬有應接奔走之擾。未卽遂意。方切愧恨。茲承委伻存記。感荷之餘。忻審侍奉動靜康迪。玄逸幸以餘庇侍旁仍昔。但年迫遲暮。靜循多愧。惟冀得與如警甫者日夕切磋。庶收桑楡之效。而賢契又以昔曾從遊先尊賓客之後。不以偲切之道見處。時得書疏。每加太不相近之稱。此豈相親相愛之辭。此後儻以書帖見惠。一切鐫去此等。千萬千萬。
答金警甫
[編輯]方恨乖逢之巧。奉告亦同此懷也。憑審春陰。侍奉眷集若序康裕。感慰交切。玄逸歸來山墅。悄無興緖。日思親勝。已資警益之爲樂。而汩汩東西。願莫之遂。只增悲歎而已。兒子送歸。想蒙切磋之益。深以爲幸。此子非無願學之心。而年來重被索居之毒。孤陋殊甚。茲以托姻資益爲幸耳。
答金警甫問目戊午
[編輯]承重孫或曾玄孫遭祖父母或曾高祖父母喪。則其妻例當從服。而其母或祖母在則當如何。退溪先生明言其祖母或母在則妻不得承重。而至再答寒岡之問。又似有異。張子斷以喪服傳文所載爲非。故沙溪援引論列。極言從服之爲宜。未知禮意當如此耶。世鐸遭變之日。未及廣詢。世鐸妻只服本服矣。今見諸家所論。不覺瞿然失措。未知今或追改否。不服抑有明證可據耶。
雖有張子之說。喪服傳文旣如此。且有老先生定論。則遵而行之。似無可疑。
小殮奠。雲卑幼皆再拜。無主人以下之文。當此時。孝子荒迷哀隕。不能備禮而然耶。抑有微意否。
或問於朱子曰。初喪。主人兄弟何以無拜禮之文。答曰。孝子之事親也。必待父母衣服起坐然後方行拜禮。故初喪無拜禮。推此觀之。則未成服前。主人兄弟似當無拜禮。
女喪掩首之制。未有定說。今人用俗所謂禮帽如何。古禮所謂掩。其制如何。亦可從行否。
掩首之制。見士喪禮疏中。用帛尺許。析其兩端。從頭兜下。先繫後端於頤下。次繫前端於項後。非但便事。出於古禮。可用無疑。然俗多不用。此等處從俗爲之。莫無害否。
家禮銘旌條及題主條。皆云無官則當隨生時所稱。世鐸連世無官。故二代妣位神主。只書鄕貫某氏矣。遭變之日。諸親皆以爲此喪乃大夫之母。當以孺人書之。世鐸以爲無所據而稱之。或有一分未安。不若從先祖之爲愈。故不敢輒從其說。今見喪禮備要。無官稱孺人云。有所據而不書。非人子爲親情禮。故今欲改書。未知如何。
無其實而有其號。古人恥之。哀侍所論。誠爲至當。然嘗觀寒岡先生問答中。有夫雖無職。借用孺人之語。在人子爲親之道。自有所不已者耶。
握手之說。紛紜不一。何所適從耶。所謂中掩之手纔相對者。可得聞其詳歟。兩端各有繫。先以一端繞掔一匝。還從上自貫。又以一端鄕上鉤中指。反與繞掔者結於掌後節中。兩端不相穩帖。未知不善結束而然耶。抑別有結束之制耶。高峯剔出劉說之誤。而老先生許之。然則劉說不可從耶。
握手之說。具載士喪禮註疏中。而家禮劉氏璋註頗加刪節。去牢斂削約之說。近世愚伏,沙溪爭論不一。終未能歸一。然鄭先生似不失古註之意耳。中掩之手纔相對者。從手內置之以四寸中央。裹著四指而掩諸掌後。則握之兩端相掩適周。無餘欠也。蓋嘗考此制而用之。無齟齬不著之弊。未知來敎之雲。果何如也。瓊山新製固省約。然先儒嘗曰。喪服尙存古制。若一向廢了。恐後來者愈不復識矣。此說甚當。未知如何。
小殮後。有環絰素委貌素弁之飾。而家禮闕之何耶。儀節。以白布巾代委貌。故今人多用之。未知如何。用之則齊斬當並用之歟。環絰則儀節雲但服斬衰者用之。然則齊衰但著白布巾上。加布免耶。括髮之如掠頭幓頭者亦如何。
家禮雖闕。好禮之家。遵用古禮。亦何害。白布巾之制。出於瓊山儀節。參用古今。亦似無害。然環絰之不用於齊衰以下。瓊山說未可曉。括髮。朱子曰。束髮爲髻。如今之掠頭編子。自項而前交於額上。卻繞髻也。在語類中可考。
古禮大小殮及啓殯。皆有拜賓之節。而家禮刪去何耶。
此是周之繁文。家禮刪去。莫有意否。
儀節。小殮後主人首戴白布巾上。加以單股具腰絰散垂三尺及絞帶。而更無受杖之節。未知受杖當在何時。今人小殮後具絰受杖。亦有所據耶。
環絰散垂之文。見於禮經可考。白布巾之制。瓊山徇俗爲之。非古制也。成服後始受杖。見於儀禮圖註。小殮受杖。亦非古也。
殤喪皆降一等。殤於長者喪。亦遞減否。愚伏以爲緦服外不宜遞減。沙溪以爲小功以上。當遞減以報。二說未知如何。或曰童子不免。或曰當免不加絰。未知何說爲得耶。成服時無所就質。男女童子皆具首絰。旣服之後。似難去之。如何如何。
遞減之義。非寡陋所敢容喙。然以淺見則愚老說較勝。古人嫌於無冠。故加免以代之。以此意推之。童子免似無謂。首絰當爲與不當爲。無所考據。不敢臆說。然嘗觀寒岡答禮曹問目曰。禮童子有不杖之文。而無不絰之語雲爾。則似不以不絰爲宜。未知如何。
朝夕哭與奠。先儒多分爲兩項事。而家禮不分言何耶。
家禮遵用書儀。疏略處固多。哀侍前段所論。似合禮意。
執友通家之人。古有升堂拜母之儀。而平日未嘗行之。故非以族義來弔者雖分厚。不敢受弔於內第。惟連家之分亦自別。雖非平日升堂者。使之入弔如何。今人例多入奠。從行無大害否。
當視分義之厚薄。不可一槩論之。然嘗聞退陶先生以生時未及升堂。死後遽然臨弔。爲死生異視之失。此說甚嚴。未知如何。
爲妻嫡母服。一如妻所生母乎。家禮不言者何耶。
無所考據。不敢臆說。更問於知禮者如何。
禮有殯。異姓雖隣不往。喪人固無出入之事。或以求山營葬事。不獲已出入。適到有喪之家。如內外兄弟或外從祖伯叔舅母之喪。亦不當入哭耶。
因事經過一哭之。莫無害否。
答金警甫己未
[編輯]玄逸頓首。令從妹之喪。奄出意外。慘怛何言。新婦之行。喪故如右。固欲展期。而明年拘於俗忌。歲前苦無餘日。不免更以前定日子爲告。凡百務從節略。以遵桓鮑相與之體。深所願望。世俗不相悉者。或有以浮文爲觀視之資。左右之於鄙生。豈有是耶。以今寒素家事體。比之古人鹿車布裳提甕出汲則已侈矣。千萬不以常例見擬而爲之過慮也。
答鄭元直碩胄○己巳
[編輯]玄逸屛伏窮山。未嘗一奉顏色。而以先契之重分義之深。慕仰高風。爲日已久。茲承辱先以書。曲賜存記。感愧無量。但所以見屬之意。非鄙拙所敢當。玄逸本荒拙不文。又無能言德行之實。其何以侔狀德美。揚闡幽潛哉。第念尊叔父無恙時。嘗貽書見喩以麗澤相資之意。雖以喪患憂慼。未得副敎。感念不遺之意。尋常往來於心。事之不可知者。乃至於此。今者儻因茲役。少寓微誠。則庶幾導達此情於窮泉窀穸之中。故不復敢堅辭。而又恐終無以副左右所需也。臨書悽黯。不暇究悉。只祝餘寒。順序加衛。
答權春卿斗寅○戊午
[編輯]玄逸晩生遐陬。鈍滯無聞。開口講說。自知可笑。而早嘗涉聞於父兄師友之間者。猶有一二可記念。故向因天章賢契發問之端。妄有所陳而繼有所云云矣。今承來喩。反加崇奬。有若後進之於先進者然。區區豈所敢安。不敢當不敢當。雖然。因此反復交相切磨。少變樸陋之質。儻爲攻玉之資。則實賢者今日之賜。而亦區區之所願也。
答權春卿壬戌
[編輯]玄逸扣首言。罪積不死。奄經再朞。感時追慕。哀苦轉切。不孝餘殃。薦召凶禍。季父又以今月十二日。奄忽棄背。摧痛酸苦。不自堪忍。伏蒙遠貽手帖。哀感實切。卽日餘炎未袪。伏惟尊體萬福。玄逸悲遑奔走之餘。倖免他苦。餘外無足爲左右道者。自尊從祖叔父雲亡之後。未嘗不悼歎傷惜。今承來喩之及。執書三復。尤不勝痛也。眉老奄至大故。淸風勁節。高文大筆。世豈有斯人。重爲世道發一慟也。長夜漫漫。人物眇然。有識之憂。誠無疆矣。幸願加意千秋必反弟子勉學之訓。益懋大業。勿令此箇端緖永墜於地。區區今日之望也。
答權春卿乙丑
[編輯]川路阻脩。停雲懷苦。忽奉珍緘。坼讀忻慰。況審新春。體氣康勝。益用紓寫。玄逸屈指行。年已作五十九歲人。省循平素。無一事少答受中以生之責。回顧茫然。有足愧者。思得晤語之款。滌此滿襟塵土。何可得也。和寄瓊韻。極荷不鄙之盛意。但篇中少規警之誨。反多推借語。非所望也。病衰窮蟄。未涯奉面。因風布謝。第劇馳情。
答權春卿己卯
[編輯]玄逸罪積不死。感召凶禍。昨歲夏秋以後。薦遭兩弟女息之喪。雖平居無事時。猶不堪孔懷之戚舐犢之哀。況此漂淪南北。六載契闊之餘乎。摧心傷骨。寧欲溘然而無知。茲承慰問。哀感良深。從審賢契亦遭朞功至慼。竊惟親愛之篤。悲慟何堪。玄逸瘴土三年。呼噓毒癘。疾病潦倒。與日俱深。春間幸蒙霈澤。庶幾得遂狐首之願。才離配所。遇繳仍蹲。莫非窮命使然。安用尤臧氏。摧傷之餘。況味又如此。豈有毫分精力可以推己以及人者乎。方且杜門塊蟄。甘爲天壤間一棄物。賢契猶且不忘舊要之義。勖之以麗澤相資之益。所謂借視聽於盲聾者。自視欿然。不敢承當。然若因此提撕。稍加策勵振作之工。亦賢契今日之賜也。更願賢契及此無事。加意本原之地。益篤進修之工。究此大業。寔所願望。
答金彥兼台重○丁巳
[編輯]久違顏範。懷仰徒勤。歷路乖逢。尤深忡悵。奉告亦同此懷也。回祿之災。追勘之辱。豈勝驚歎。玄逸幸以餘庇奉老粗遣。惟是碌碌仍舊。每想親勝。已資警益之爲樂。而汩汩東西。違負夙心。恆懷懍惕。恐無以自拔於流俗。相愛如左右者。又以有一日之長。不以偲切之道見處。而或加太不著之稱。顧循平素。惟深慙懼。安得面罄以寫幽鬱。因便布謝。莫究所懷。
答金彥兼庚午
[編輯]便中辱復書。仍審淸和。愆度康復。感慰無量。玄逸數月棲遑。病悴如昨。而促召之旨又下。其爲惶窘。如何可言。前貢封章。尙未承批。若不獲已則將束裝就道。爲生行死歸之計。而不有忠言奇謀。徒取屑屑往來之譏。殊可悶歎。運氣不好。柳侍讀奄至不淑。雲亡之慟。遠邇所同。吾南人物眇然。無卓然可恃處。所望於賢者。實非偶然。而承有摧沮卑薄之意。雖出謙光之美。極令人駭歎。幸於靜攝之中。味人所不味。尋求古人眞箇樂處。副此衰朽之望。千萬千萬。如玄逸衰病已甚。又作風埃顚倒之蹤。固無望於古人出處之義。而來喩之雲。深有警省處。敢不敬奉以還。
答金彥兼辛未
[編輯]懷想之餘。忽奉情緘。就審春陰。侍奉調攝康勝。感慰無量。玄逸退處田裡。粗保宿拙。而以上疏之故。大觸駭機。旣遭丞相之嗔。又承聖批之嚴。其爲惶霣。如何可言。方上自劾之章。未知處分果如何。竦息俟命而已。來喩之雲。極荷相念之切。但念前日六條所陳。雖未蒙採納。亦未嘗以此獲罪。嘗聞程伯子之言曰。今之士大夫在朝不能言。退遂忘之。君臣父子也。義不可絶。若非大橫見加。豈可自絶也。區區竊嘗有感於心。適會目擊民隱一至於此。不量涯分。妄言誤事。雖削籍投荒。固所甘心。第恐因此遂致朝著之不靖也。自此當杜門念咎。無復有意當世。幸雅契勿過慮也。蟄伏窮村。未涯奉面。因便布謝。第劇忡悵。
答金彥兼乙亥
[編輯]鄭重哀問。遠及窮髮之北。三復莊誦。累日不去手。信後改歲。服制將訖。遠惟孝思加切。何以堪抑。玄逸不能固守貧賤之節。輕出世路。狼狽至此。莫非命也。只得順受而安之耳。雖罷駑。亦嘗側聞君子遺風矣。豈不知遇患難處窮厄。不至隕穫之爲可貴。但學無定力。猝當危迫之際。不能無撓念而懾志。茲承援據古誼。且勸且奬。欲其有以進乎君子之域。非賢者相愛之篤。何以至此。謹當書紳而服膺耳。大諫丈亦不免此行。未知彼中物情風土更如何。地角天涯。無緣得接音問。殊不堪鬱鬱耳。此間地主見待頗厚。土俗亦無相猜之跡。殊可賴也。相望落落。合席未易期。只願賢者讀禮之暇。深留意於古人所謂講習體驗之工。毋忘夙昔相期之意。千萬至望。詢及爲本生親行練祥禫之疑。蓋嘗聞之。夫爲妻。子爲父在母亡。皆杖期。故有十一月十三月十五月練祥禫之節。所以重其事也。若不杖期則異於是。自是降從期制。似不得更從此義而有練祥禫之制也。
答金彥兼丙子
[編輯]隔歲阻音。懷想方勤。兒至承書。知心制甫訖。又遭同氣之慼。悼歎驚怛。無以爲懷。纍人棘裏三載。已作七十歲人。疾病潦倒。日甚一日。然死生榮辱。莫不由命。豈敢雲隨遇而安。秪得無可奈何而安之耳。承喩休兄墓道文字。已得權侍郞撰述。自此可爲不朽之資。甚幸甚幸。行狀之屬。顧念分誼。豈敢以不文辭。第惟賤跡方在罪籍中。此固大賢君子所嘗百拜而辭者。茲不敢承領。儻蒙天澤餘潤。稍輕罪戾。得返故土。則敢不唯命。此間亦有一二學者來問字。有朱楗者資質頗醇美。又能曉解人意。若得磨礱成就。將來或有可望。但北俗貿貿。絶無師友之助。其何能保其不爲習俗所移也。承喩之及。因謾布之耳。
答金彥兼庚辰
[編輯]卽奉伻書見存。就審酷暑。愆候稍間。感與慰幷。玄逸塊伏窮村。當晝昏昏。作一殭屍。憐歎奈何。每欲一造廬次。穩敍阻鬱。而初間恐觸攝中候度。今又畏熱難動。秪切瞻戀之懷耳。見喩之意。極荷相念之切。然朱子嘗答或人之問曰。若有厭客好靜之心。頑然不應。便是心死矣。人在世上。固不可一向如此。要當隨分應之爲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