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堂四書管見/卷08
目錄 | 融堂四書管見 | |
◀上一卷 | 卷八 | 下一卷▶ |
衛靈公第十五
衛靈公問陳[去聲]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去聲]者病,莫能興。子路慍[紓問切]見[賢遍切]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陳,謂軍師行伍之列。俎豆,禮器。在陳者,自衛適陳也。興,起也。固者,堅守節行,確乎其不可拔之謂,非毋固疾固之固也。濫,泛溢。)
不可則止,寧用終日,困德之辨,不失其亨。此聖人明去就之宜處,患難之道也。固者,至死不變,況窮乎?小人,惟不能固所以溢。
子曰:「賜也,女[音汝]以予為多學而識[如字]之者與[平聲下同]?」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參也魯,無支離浮雜之病,況又功深力到,故竟以一貫語之,言下便領。子貢聰明多知,正是他礙事處。不多之旨,既嘗發之矣。於此,復先提其所病,而後語以一貫之妙。惜乎,猶未領也。觀其平日,號為多言,如何到這裏,卻道不得一個唯字。此殆未悟性,天道不可聞之先歟。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鮮上聲]。」
人孰無此德,所以不知者,其病安在鳶飛魚躍,蓋甚昭昭也。夫子呼由而語之,警策深矣。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平聲]?夫[音扶]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觀舜受堯禪,朝覲諸侯,遍歷四嶽,庶事從頭多整頓過,如何卻道無為,如何又道有天下而不與?聖心虛明,變化無方,雖為而實未嘗為也,雖有天下而實未嘗與也。後世才說勤政便焦勞,才說無為便不事事,安知所謂恭已正南面也哉。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去聲]篤敬,雖蠻貊[亡百切]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去聲]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七南切]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音扶]然後行。」子張書諸紳。(篤,厚也。蠻,南蠻。貊,北狄。二千五百家為州。其,指忠信篤敬。參於前,參錯於前也。衡,軛也。紳,大帶之垂者,書之,誌不忘也。)
子張嘗問幹祿,嘗問達,此又問行,大抵皆務外,以求遂其所欲。夫子一使反求諸已,就言行上切實用功,正切子張之病而教之也。遠而蠻貊,近而州裏,習俗雖異,本心則同,忠信篤敬感無不通。見其參前,見其倚衡,則是無時而非忠信篤敬也,無往而非忠信篤敬也。舉天地萬物,萬變萬化,皆我忠信篤敬之妙也。行矣,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矣。何州裏蠻貊之間哉。子張書紳,惜乎未領。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史,官名也。魚,衛大夫,名鰍。如矢,言直也。史魚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既死猶以屍諫。卷,收也。懷,藏也。)
邦無道如矢,最見得他直處。有道之世,能直固難。至於所遭之時,崎嶇艱棘,而不能變其守,非獨立不懼不易乎。世未易語也。有道則仕,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可字最宜玩味。若無可卷懷,而徒為高尚特素隱耳,不得為之君子。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去聲]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聖人之於語默如是,其不茍哉。自非清明洞然,有以真知,其人之可不可,必未免二者之失也。是故失人者,不足以成物。失言者,必至於招憂。
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仁者,不失其本心之謂。義所當死而幸生茍免,則本心亡矣。生猶無生也。當死而死,浩然無愧,乃所以成仁。雖然各惟其可而已。茍可以不死而勇於自殺,則與求生害仁者,均一失也。豈誌士仁人之所為哉。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己欲為仁,而所事所友者或非其類,其不至於波流風靡者幾希矣。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音路車名],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去聲]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夏時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商輅,木輅也,輅者,大車之名。周冕有五,祭祀之冠也。韶,舜樂也。放者,禁絕之。鄭聲,鄭國之音。佞人者,邪諂之人。殆,危也。)
四代禮樂,經世之大法。夫子之得邦家,其規模可見矣。顏淵此問,其在請事斯語之後乎。克己復禮,大本既立,為邦之道可由是而推己。夫子既告之以四代禮樂,而復以鄭聲佞人為慮,於此二者,少不加謹,則克己之功且從而隳矣,如禮樂何。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慮不經遠,患在目前。此必然之理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去聲下同]德如好色者也。」
夫子再發此嘆,而加「已矣乎」三字,其辭愈切,而所以警人者愈深矣。一日克己,豈易得哉。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平聲]?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竊者,盜竊而私於己之謂。柳下惠,魯大夫展獲,字禽,食邑柳下,謚曰惠。與立,與之並立於朝也。)
賢如柳下惠,邦家之光也,豈易得哉。秉政之臣不知則已,知之而不與立,此文仲之所以竊位歟。一竊字,所以誅其心。若大公無我,推國之名器,與賢者共之,安得有此病也。惟是,若一已之私物,是以惴惴患失,常恐賢者之進,為己不利,百方而擠之,而斥遠之矣,何暇與之並也哉。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去聲]怨矣。」
薄於責己,厚於責人,則人不心服,而召怨也必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輕慮躁發,必不能為此丁寧戒懼之辭也。雖聖人,且奈何哉。事到兢兢,然若不勝其任處,方有商量。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去聲]行小慧,難矣哉!」(小慧者,機巧小數也。)
所貴於群居者,相規以正,相觀而善也。為無益之談,為機變之巧,此其為害有不可勝言者。故曰難矣哉。然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則未免此弊耳。真有誌者,不如是也,是故學必貴友。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去聲]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質,猶體也。孫,和順也。)
質,是立骨子處。骨子端正,方說得禮,方說得孫,方說得信。且如老佛之教,亦能禮。其所謂禮,亦能孫,亦能信。只為滅天倫,壞人道,從頭錯了。是以徹底皆差,為萬世大法之罪人。一義字,吾聖人所以立極,所以維持三綱五常,自別於夷狄禽獸者也。義以為質,乃是制事之本,不可草草放過。有此質後,卻不可無禮。無禮則斷不可行。有禮矣,不孫則斷不可出。孫矣,無信則斷不可成。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茍能矣,何患人之不己知哉。以人不知為病,其病始大。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非疾無名也,疾其無可稱耳。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小人求諸人,非特要譽而已。凡所以汲汲皇皇,遂私從欲,而不知止者,無一而不求諸人也。君子務內,只是自反。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矜,莊不放逸也。)
信道不回,非好勝也,故雖矜而不爭。和氣接物,非偏私也,故雖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必考其實,故不以言舉人。不殉其名,故不以人廢言。此心公明,方可語此。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方人,一恕字,正中其病。昔也謂非所及,而今之語其可進此矣夫。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平聲下同]?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毀,毀短之也。譽者,過揚人善而不以實也。三代,夏商周也。)
毀則沒其實,譽則過其實。夫子豈茍譽人者,有所試而後稱之耳。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其故也。毀譽不實,則矯情飾偽,得以欺世而風俗靡然矣。何由而行直道也哉。直,只是樸實不回曲,心本直也。有一點私意便失其直。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與無通]矣夫[音扶]!」
史闕文,馬借乘,恐古人有此語,故夫子舉。而言曰史之闕文,吾尚可以及之,如闕疑闕,殆郭公夏五之類可見。若借乘之事,則今無有矣。蓋嘆世道益薄,人情益偷,公私藩籬,形骸爾我,其意非專指馬也。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者,必有忍之忍。)
無定見,必為巧言所亂。無定力,必為小不忍所亂。自昔聖賢所貴乎致知者,只是理會個不亂耳。禹曰:安汝止。伊尹曰:欽厥止。不亂之謂也。亂後都差。
子曰:「眾惡[去聲]之,必察焉;眾好[去聲]之,必察焉。」
眾好眾惡,特眾人之好惡耳。或是或否,皆未可知。而流俗則未必能察也。聖人於此都要契勘。孟子所謂皆曰賢,然後察之。正是此意。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大也)
道本大也,豈人有以大之而後大哉。只為常人意蔽欲窒,是以日用而不知其為大耳。功深力到,一旦洞然,六通四辟,範圍無外,而後知其為大焉,非昔小而今大也,昔迷而今悟也。故曰人能弘道。若夫不學,本心晦蝕,自窘自求,如蝸在封,則是道之大,雖自若也,如人何哉,故曰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人誰無過,改之為貴,是故聖人貴乎復也。若不能改,其過成矣,終何說哉。一改字,是聖狂之分,學者所宜深體。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思曰睿,睿作聖,豈可不思。此章特戒無益而思者耳。聖人自謂吾嘗廢食忘寢以思之,而無所益,故不如學也。托諸己以勉人。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奴罪切]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耕所以謀食,宜可無餒也,而曰餒在其中,餒非饑之謂也,誌於食者,道必餒,行有不慊於心之謂也。學所以謀道,非誌於祿也,而曰祿在其中,祿非必爵祿之謂也。道之腴者,固祿之理,幹祿豈弟之謂也。然則君子之所憂者道耳,而憂貧乎哉。
子曰:「知[去聲下同]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及,言至也。莊,端莊也。蒞,臨民也。動,舉措施為也。)
知及之者,覺此本心之謂也。覺則至矣,故曰知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晉之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明此,斯謂之知。守此,知而不失,斯謂之仁。舊習蔽錮,安能盡凈,意慾念動,如雲忽興,兢業不繼,用力微懈,雖得必失。昏昏如,故甚可畏也。仁能守矣。至於臨民則又不可不莊矣。至於舉措施為,則又不可不以禮。知及仁守,所以成已也。莊蒞禮動,所以經世也。異端之教,自謂識心見性,而呵佛罵祖,果莊已乎?離倫絕類,果禮已乎?愚嘗有詩雲:聖道大明備,異端何偏虧;晚學敢妄僭,因依相發揮;昏昏若醉夢,日用不自知;一旦有先覺,渙然脫沈迷;勿忘勿助長,斯須那可違;乃若夢乍醒,曲車仍朵頤;偃蹇不自愛,雖得必失之;守此之謂仁,失此之謂愚;炳炳兩端揭,巍巍大訓垂;若為莊與禮,丁寧猶費辭。嗚呼至矣哉,斯言豈予欺;此心萬古同,本無夷夏殊;民彜大泯亂,世道誰綱維;恭惟彼陶唐,六合同光輝;睦我九族親,協彼萬邦黎;從根到枝葉,整整無漏遺;試舜第一義,二女往嬪虞;諸難乃遍歷,首事五典徽;載觀巖廊上,君臣相俞籲;欽哉不離口,此豈笑貌為;敷教得汝契,降典咨汝夷;大禹九功成,臯陶象刑施;刑所以弼教,功所以敘彜;穆穆我文王,敬止於緝熙;江漢無犯禮,化行自關雎;金科垂玉律,如日行天衢;有誌扶世道,何能易此規;去聖日以遠,禮壞俗澆漓;裔夷來用夏,異端轉交馳;瑣碎不暇問,髠耏者為誰;棄三綱九法,其教方得推;群居抱空寂,高談玄妙機;或推倒禪床,或拗折竹篦;溺尿與屙屎,呵佛罵祖師;先聖答問仁,諸賢請事斯;雍容洙泗上,安有此行移;只消一不莊,坐見百度隳;況復離倫類,家國何由齊;佛者西方仙,顧敢相瑕疵;渠自用渠法,我實無用茲;吾黨有家風,所宜日孜孜;輕俊樂便捷,往往不自持;駸駸墮其網,氣習易轉樞;相延無忌憚,陋視六藝書;浸淫去不反,寧顧百世非;民日化魑魅,義同救溺饑;物物皆我心,此責將安歸;於此有欠闕,恐非仁者宜;時也抑何幸,投老得所依;到此重感激,端拜聊陳詩。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只就末節細故上看他不得,直是到常人所不可能處,擔荷得去,方見。君子,雖然勤小物,矜細行,固無一節之不善也,特不專在這上耳。小人則不然。淺中狹量,如何大受。愚舊說如此。後聞先師雲,君子而不大受則道不明,小人大受則為無忌憚矣。君子於此可不慎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民之憚於為仁,不啻如蹈水火。水火固有焚溺之患矣,未有以仁而傷生者。然則何所憚而不為哉。至於人慾之橫流,情偽之滋熾,滔滔焰焰,自益深益熱矣。乃反甘心而不悔,此下愚之所以不移,聖人之所以哀矜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仁之為道,是聖門第一工夫。進之唯恐其不亟,行之惟恐其不力,非可與人相讓而為者也。到此地,雖師有所不讓,豈可謂師為之而不敢為哉。不讓非爭勝之謂。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貞者,萬變而不失其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哉。諒者,守小信而不知變,必不能正也。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敬其事者,盡忠於君,夙夜匪懈之謂也。人患不能敬耳。利祿豈可急哉。若以利祿先入,其心只是私意,安得能敬。
子曰:「有教無類。」
種類雖或不同,然同有此心,則同有此理,安有不可教者。但患不真有教耳。真有教,方不論其類。直是能轉移變化,方可言有啟迪之不得其旨,感發之不得其道,雖諄諄其誨,謂之有可乎。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去聲]謀。」
謀者,相資以取益也。功利,而與之謀道,問學,而與之謀利,可乎?二者不啻冰炭。
子曰:「辭達而已矣。」
古人非泛濫於文也,所以明理耳,故曰辭達而已矣。雖然敷暢厥旨,瞭然無疑,方謂之達辭。至於能達,豈易得哉。
師冕見[賢遍切],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平聲]?」子曰:「然。固相[去聲]師之道也。」(師,樂師,瞽者。冕,名。再言某在斯,舉在坐之人以詔之。相,助也。古者瞽必有相。)
觀夫子相師之道,豈薄俗所可知哉。哀矜惻怛之意,溫然見於辭旨之外,一物失所如己隱憂,此天地之心也。
季氏第十六
季氏將伐顓[音專]臾[音俞]。冉有、季路見[賢遍切]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音扶]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平聲]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於虔切]用彼相[去聲]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徐履切]出於柙[戶甲切],龜玉毀於櫝[音獨]中,是誰之過與[平聲]?」冉有曰:「今夫[音扶]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音扶]舍[上聲]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音扶]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顓臾,國名,魯附庸也。東蒙,山名。先王封顓臾於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魯地之中。夫子,指季孫。周任,古之良史。陳,布也。列,位也。相,輔相也。兕,野牛也。柙,檻也。櫝,匱也。在柙而出,在櫝而毀,乃典守者之罪,所以責二子也。固,謂城郭完固。費,季氏私邑。寡,少也。貧,乏也。均,平也。安,安寧也。遠人,謂顓臾。分崩離析,謂公室四分,家臣屢叛。幹,楯也。戈,戟也。蕭墻,屏也。)
夫子始責之以爾是過與,則曰二臣皆不欲。及再責之以是誰之過歟,則曰不取必為憂,屢遁其說而情實畢露矣。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此君子所以疾惡之也。大抵國家先治內,後治外。不患寡而下治,內之道也。夫如是而下治,外之道也。今也遠人不服,則不能來邦。分崩離析則不能守,而乃謀伐顓臾於邦內,扶顛持危,恐不如是二子之罪,安所逃乎。憂在蕭墻,所以警懼而教之也。此章辭旨明暢,事之是非利害切中二子之隱微,昭然如數黑白於照臨之下,非聖人孰能與於此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先王之制,諸侯不得變禮樂,專征伐。陪臣,家臣也。)
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此一王之權,所以尊無二上者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則世數久遠,固已可占,況大夫乎,又況陪臣執國命乎。此蓋為當時而嘆也。天下有道,人主之威權日行於上。諸侯有不然者則變置之,安得使大夫而竊政於其下哉。有道則自無可議。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音扶]三桓之子孫,微矣。」(魯自文公薨,公子遂殺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歷成、襄、昭、定,凡五公。逮,及也。自季武子始專國政,歷悼、平、桓子,凡四世,而為家臣陽虎所執。三桓,三家,皆桓公之後。)
祿去公室,即其大夫專政之漸也。政逮大夫,即其子孫衰微之兆也。安有上失操柄,盜弄威權,而能遺子孫以無禍者哉。後世奸臣擅國,自謂得誌,然而禍不旋踵,族無噍類,此可以為鑒矣。夫子雖為三桓而發,實萬世之大戒。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平聲下同]辟[婢亦切],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諒,信也。便者,慣於其事。善者,長於此也。)
直則不回,諒則無偽,多聞則可以質疑辨惑。辟與柔佞,如淫聲美色,最易入人,非早辨而痛絕之,未有不濡染於此者。世之人往往不知損之為損,而反憚益者之難親。夫子別白兩端,開示深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五教切,下不音者同],損者三樂。樂節禮樂[音嶽],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音洛],樂佚遊,樂宴樂[音洛],損矣。」(道,稱道也。驕,縱也。佚遊,嬉遊也。宴,宴安也。)
樂者,心之所好,嚮慕而不忘也。所好者,善自然為益。所好者不善,自然為損。則是非向背發乎一念之微,可不謹哉。節者,裁製而歸於中也。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愆,過也。瞽,無目也。)
言未及者,猶雲未說到此。言及之者,猶雲正說到此。人之顏色可以占其意向,不知其意向,如何而遽言之,安知不至於失言乎。是非要探伺顏色,為容悅也。侍君子而言,其不可茍如此。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貪得也。)
人之私慾,隨其血氣各有所偏。自少壯至老,毎就其偏而戒之,則始終不動於血氣矣。此克己之大旨也。雖然概論人生有此三節爾,若真能用力於仁,毋意毋我,後面許多節病亦自然不作。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知天命則畏之矣。古之君子,所以戰戰兢兢,臨深履薄,戒謹恐懼,不敢少懈者,果為何事也哉?惟其不知,是以不畏大人全天命者也。聖言,明天命者也。君子無往而不敬,小人無往而不慢。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此章是聖人道與人最深切處。生知者,不假修習,自然清明,所謂性之,所謂上知。下是,必須學而後得,所以致其知也。又下是,卻又未能便學,直待間關險阻,怵迫無聊,乃向此一路,方肯用力。此三者資質雖各不同,及其知之則一而已。若夫困後又復不學,顛倒冥迷,醉生夢死,終身由之而不知耳,可憐矣哉。嗚呼!生而知之者不得見矣,真能有誌於學者且不易遇也,悲哉。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去聲],見得思義。」
此一章正是行著習察精密處。人之行已,那一事不就不思上壞了。其目雖九,其本則一。何謂一?曰由乎心。不明乎心而欲逐項正救,難矣。思明則非禮勿視,思聰則非禮勿聽,思忠則非禮勿言,此外大抵非禮勿動之事也。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吐南切]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平聲]?(駟,四馬也。首陽,山名。)
如不及,惟恐不得到也。如探湯,畏之不敢近也。此事固有能行者矣。若夫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則非遁世無悶,確乎不拔者不能。今之世徒能言耳,吾未見其人也。必若伯夷叔齊而後可以當此,故曰其斯之謂歟。餓於首陽之下,便是他求其誌,達其道處。徒有千駟何德之可稱哉。
陳亢[音剛]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遠其子者,謂不有其私也。)
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伯魚於夫子獨立之時而所聞者,不外乎此。蓋可見矣。陳亢始以異聞為問,終也以遠其子為喜。私意淺見,安知聖人大公無我之心哉。詩優柔而和平,人情物理靡不曲盡,故能言禮。防人情之流,秩然有度,故能立。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寡,鮮少,自卑之辭。)
邦君之妻,稱呼不一,如此名之,所以正分之,所以嚴也。記此一端其它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