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蠶桑輯要 (高銓)/卷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蠶桑輯要
卷上
卷下 

蠶桑輯要卷上

          吳興高 銓輯

          遵義王青蓮刊

器具

[編輯]

  沾桑育蠶各有其器,缺其一即不足以成功。湖州所用之器,有與他處異者,因地制宜,隨俗所尚,習之久即守為高曾規矩也。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況蠶為衣服之源,顧可置其器為緩圖乎,〈大雅〉歌痔錢鎛,〈月令〉戒具曲植,當豫為整理,庶乎有備無患,不致臨事掣肘也。

鐵杷

[編輯]

  鐵杷亦名鐵搭,須精鐵造成,四齒平列,齒長九寸,肩濶七寸,上設圓銎以受柄,曰腦頭,柄用竹,長五尺餘,為治地樹桑要器。凡墾田之把有濶齒、狹齒之分,墾地止用狹齒,不必太重,惟肩厚齒壯則耐久用。

耛頭

[編輯]

  除草之器,古曰鉏,亦曰钁,今俗謂之耛頭。案《集韻》耛,澄之切。耘耛,除草。是鉏為體,耛為用,稱鉏為耛,殆以用為名矣。墾荒闢穢,仗為利器,其形不一,有如笏者,有如斧鉞者,總以濶大為適用。柄以竹木為之,長五尺。口宜堅利,便於芟薙。

罱泥䈬

[編輯]

罱,《廣韻》盧敢切,罱網。《玉篇》文減切,夾魚具。今俗以竹筴挾取河底之泥,曰罱泥,音如《玉篇》。䈬,《集韻》蓬逋切,音蒲。䈬箷,小竹網。今俗呼罱泥之具,如蒲音而無字,故用此。

  罱䈬,罱泥器也。以篾編成,高尺半,濶一尺六七寸,形如雨箕對合。用二竹嵩為柄,篙長丈餘,交互穿紮,可闔乘船就河中挾取淤泥,最為便利。亦有不用篾編,而以細繩結成網者,各隨其俗之所習而用之。

戽泥杴

[編輯]

  戽泥杴,木杴也。方言有杴部之名,今俗亦謂之杴部。杴身長尺餘,濶六寸,腹空如杓。用木為柄,長六尺。罱泥在船,須此杴撥戽上地。

拖泥杷

[編輯]

  泥杷,以木為之,長二尺餘,濶七八寸,形如兩杴相連。中置木柄,長八尺。罱泥在地,堆聚一處,用此拖勻。

桑鋸

[編輯]

  桑鋸,裁桑之鋸也。凡桑幹堅壯,翦不能取者,須用鋸裁之。以堅□造者為上,長尺餘,濶半寸,厚半分,勻排細齒。用鐵條環屈如弓釘住兩頭,末鑲短木為柄。齒貴銛利,分左右鉗開,則鋸時縫寬,往來不滯。

接桑刀

[編輯]

  接桑刀,長五寸,濶寸半,以銳利為主,須精鐵鍊成。蓋接桑之要,全在劈削,其刀正不得苟且也。

刮桑杷

[編輯]

  桑杷,桑上刮蟲子器也。以鐵為之,口濶寸餘,環屈其身,長三寸,末作圓孔以受柄。柄長二三尺不等,隨桑之高下施用。

噴筒

[編輯]

  噴筒,噴水器也。環銅為之,圓徑六七分,長一尺,下鑲片銅為底,鑽一細縫為水出入之路。更用細圓木一根,長於筒身有半,一頭置短拐,一頭釘牛皮二三層如筒之大,貫於筒中,用以吸水噴𠸃,如槖之鼓籥,可以升高及遠也。凡桑上有蠧蟲,須此吸藥水噴之。

桑翦

[編輯]

  桑條不可攀折,須用翦取。翦以鋼鐵為之,頭長寸半,身高五寸,肩不可太濶,取便把握。口宜犀利,忌夾灰,忌嚼鐵及軟口。

桑凳

[編輯]

  桑凳,採桑所登也。高五尺,大小方長不等,凳腳左右各設檔三四層以為梯級。桑之不甚高者,登此採之。

桑梯

[編輯]

  桑之連揚者,藉梯以升。梯之高低無一定之制,約以九尺為適中。用兩梯相並,頂側各釘鐵捲二枚,以細木聯貫之,移之則下兩開,摺之則下雙合。桑林中以之登高採遠,勝於單梯倚靠矣。

葉𥳖

[編輯]

𥳖,《集韻》伴姥切,音簿,竹器。今俗稱葉籠,如簿音。槩用篰字,按篰《集韻》訓牘,與籠義不合,故借用此。

  葉𥳖,盛葉籠也。編篾為之,各鄉制度不一,郡城以西皆用䟽眼者,圓徑尺半,高二尺餘,上設橫檔以便肩挑。東南各鄉及北路皆用密眼者,圓徑尺半,高亦如之,用繩繫絡以便擔負。

切桑碪

[編輯]

  葉碪以稻草為之,芟淨藳葉,用篾篐三層緊束,高可四寸,圓徑尺餘,兩面皆須截平。

切葉刀

[編輯]

  切葉刀,用鋼從炭火中精鍊者為上,濶三寸,長七寸,短木為柄。輕重宜適中,貴鋒利,刀口宜薄。

葉篩

[編輯]

  葉篩,以細篾編之,圓徑八寸,高三寸,眼貴䟽,篾須光潤。飼小蠶用此盛葉,篩之則葉勻。

蠶筐

[編輯]

  古者承幣帛之器謂之筐,貯蠶之器亦謂之筐。湖人育蠶以筐計,凡蠶以烏重一錢為一筐,出火以二十四兩或二十兩為一筐,大眠以六觔或五觔為一筐。亦有不以筐計而論分數者,以出火為主。出火一觔得繭十觔為十分,九觔為九分,以次遞增遞減。獨其器不名為筐,一曰篩,一曰(𥫗達),一曰(⿱𥫗匾)府志引湖錄云:蠶之初生置於篩,烏滿用(𥫗達),兩眠用(⿱𥫗匾)。原註:(𥫗達),達上聲,借用。(⿱𥫗匾)亦借用。案(𥫗達)(⿱𥫗匾)二字不見字書,未知所據,湖錄又散佚,無從是正。今俗名筐之邊高而底䟽者,音如莫雅切,邊淺而底密者,音如(⿱𥫗匾),有音無字,姑從府志。用臘月竹編者,不蛀。(⿱𥫗匾)大者,圓徑三尺七八寸,邊高寸半。小者,二尺六七寸,邊高一寸。(𥫗達)大者,圓徑三尺半,邊高四寸。小者,二尺半,或二尺,或尺半不等,邊高三寸。篩大者,圓徑二尺半,小者二尺,邊高一寸。篩與(𥫗達)底眼皆䟽,須以紙糊之。

蠶植

[編輯]

  《禮》季春之月,具曲植。植,所以架筐也。古制不可考,今之植皆用三角式,用三木作柱,高各八尺。中設檔九層,相懸各八寸,可容筐進出。前檔長六尺,後檔長三尺。前檔木之中,俱平鑲一短㔼,各長四寸。後檔木之頭,各裁成㔼口,湊於前檔木之短㔼上,中穿一孔,用竹釘綰住,可使轉移摺疊。小蠶用小植,高四尺餘,闊亦四尺。檔用五六層,可置牀帷之內。

擔蠶毛

[編輯]

  擔蠶毛,用鵝雁之羽為之,取其輕柔無損蠶之患。新烏初生,微如毫髮,無從下手收拾,須此擔之。

蠶箸

[編輯]

  蠶箸,以竹為之,長五寸,粗細如常箸,一頭削尖,磨令光潤,為揭取小蠶要器。

飼蠶凳

[編輯]

  飼蠶凳,以厚重為要,面方尺餘,腳高二尺,凳面鑿一圓孔。凳腳左右兩檔中另設一橫檔,上鑿淺穴與凳面之孔相對。別用圓木為柱,高三尺,縱橫平置二檔於頂,如十字形,就凳面之孔貫下,竪於橫檔之穴內,可以左旋右轉,甚便置筐飼葉也。

蘆簾

[編輯]

  蘆簾,即古之薄,以蘆葦織成。障風蔽日,用無不宜,而於蠶為尤要,山棚之上非此無以簇蠶。長短闊狹無一定之制,須視室之大小為之,大約一室之中宜四簾或六簾鋪滿,必須自織始可扣準,買來者斷難湊合也。蘆葦中有一種細而端直者,名箬蘆,以之織簾最佳。繩亦尚細,繩細則簾密,無漏蠶之患。織用木作樞,長七八尺,濶尺餘,框檔上每間四寸各用竹釘交叉釘定,織時先治淨蘆之籜葉,翦去其稍,以几凳之屬平架木框,每竹釘交叉處各夾一長繩,以蘆一根橫置繩上,取繩逐條交互織之。

摋草杷

[編輯]

  摋草杷,芟除稻草藳葉之器也。杷長六寸,濶二寸,用鐵釘為齒,柄長四寸,取便杷握。

草薦

[編輯]

  草薦,用稻稈織成,其制一如蘆簾,但草質弱,織尺餘必以細竹竿間之。凡遮闌門戶,圍護蠶植,較蘆簾尤暖。

𡳨蠶網

[編輯]

𡳨,《廣韻》楮幾、丑利二切。移蠶就寬也。

  網績麻為之,如魚網之制,長短廣狹視筐之大小。網眼有踈密,蠶小宜密眼,大宜踈眼。𡳨蠶用此最省便。

繭籃

[編輯]

  繭籃,盛繭器也。以細篾編之,大小不等,須光潤堅緻。

地蠶凳

[編輯]

  凳高一尺,長七八尺,面闊八寸,以壯實為主。蠶鋪於地,人無從駐足,須登此以飼葉。

草帚

[編輯]

  草帚,山棚上所以簇蠶也。宜秔稻草,若秈稬稻其質皆弱,不能勝任矣。縛法有二,一用草一握,長二尺,中腰縛緊,兩頭螺旋散開,是為墩頭帚。一用草一小把,長三尺,就中腰絞緊折轉,卽成兩股,隨於兩股中搦住數莖,從總絞處盤旋,復絞數轉,使其末散開如傘,是為折頭帚。縛法雖異,其用實一也。

絲車牀

[編輯]

  絲車宜堅實之木,車身謂之牀,前後共四柱。後二柱俱高二尺四寸,柱頭各開一口以承軸。口大二寸。前左柱,高二尺七寸,柱頭鑿孔以套稱。孔大一寸。右柱,高二尺三寸,柱頭裁成圓㔼以貫牡孃鐙。㔼長三寸,此㔼不宜直,須側向前柱,面不宜平,須前低後高。葢繅絲之時必墊高牀前二柱,使車身稍側,以便軸之連動,若面平㔼直則隨車俱側,牡孃鐙在上轉移即不能平正熨貼矣。柱前後各設橫檔兩層,俱長一尺八寸,後兩層並設在下,以讓軸前兩層分上下置之。下一層宜環不宜直,直則礙竈。左右亦分上下設檔兩層,各長一尺四寸,離上檔二寸,又各設一檔長出牀身七寸,首開㔼眼以竪牌坊。

車軸

[編輯]

  軸以堅木為之,長二尺五寸。首裁圓樞,長二寸。中段依車牀濶狹為置貫腳之地,離末六寸亦裁圓樞,長二寸。二樞並須圜轉流利。後樞之外削成八稜深㘭,以環牡孃繩。其末鑲一短木,長六寸,短木之上又橫鑲一圓木為柄,亦長六寸。軸身四面各裝貫腳,每腳用二柱,長約一尺,上設橫梁,梁背厚而圓者為鯽魚背,粗絲用之。薄而起稜者為刀背。細絲用之。四腳之中,其一則活動,用堅木上寬下銳者鑲緊,謂之打朾,可出可入以便絲之脫車。朾,《唐韻》宅耕切。又,中莖切。讀若爭。《說文》橦也。《類篇》訓為楔。湖人名鑲㔼之木音如爭,有音無字,故借用此。

牌坊

[編輯]

  牌坊,用柱木二,高二尺,上設橫檔,檔下置短柱,長三寸,二緒者一柱,三緒者二柱。連長柱平穿一孔,用細篾一條貫之,以綴響緒。下鑲薄板三寸,鑽穴以鑲做絲眼。兩緒者兩穴,三緒者三穴。

絲稱

[編輯]

  絲稱,所以制絲使之橫斜上軸也。以小木條為之,長二尺四五寸,一頭開圓竅套於牡孃鐙上,一頭貫於車牀柱之孔中,上釘鐵鈎,曰送絲鈎。兩緒者兩鈎,三緒者三鈎。亦有用竹鈎者。

響緒

[編輯]

  響緒,用小竹一為之,長約五寸,兩頭留節,中央刻成條縷,節中穿孔,橫貫於牌坊之篾條上。絲緒交互牽掣,旋轉有聲,故曰響緒。亦有用蘆管者,卻易碎。

做絲眼

[編輯]

  絲眼,所以穿絲也。用細銅鐵條為之,長三寸,一頭錐扁鑽眼,眼須光潤,不令剾斷絲緒,末用桑梗鑲之。

牡孃鐙

[編輯]

  鐙以桑木為之,高三寸,圓周六寸,或削八稜,或削十稜,十稜者不鉤堂。絲板之邊謂之堂口,八稜者絲緒旋轉多著於邊,邊厚中薄,兩邊即束緊而狹,是為鈎堂。十稜則旋轉停勻,無此病矣。中鑿圓孔以套車床柱之㔼上,中腰削坳以環牡孃繩。上裁兩耳,旁鑲小圓木一條,長四寸,以承絲稱。

牡孃繩

[編輯]

  繩用棉絞者為上,長約四尺,綿繩始終無寬緊之病,且不易斷。兩頭交結使緊,前套牡孃鐙,後套軸柄上,中須交互一轉,方能使鐙隨軸而運。

車衣

[編輯]

  車衣,以棉布為之,須用兩幅,每幅長約一丈,濶六寸,亦有用濶布一幅統做者,依貫腳周圍搭轉縫定。統做者,中須留三寸不縫,以便用送朾木脫車。不寬不緊以之襯絲即易脫車。

做絲手

[編輯]

  做絲手,以帶節竹一片為之,濶二寸,長八寸,節須留在六寸之間,上斲粗縷七八條,形若手指,以撈絲緒。

踏腳板

[編輯]

  踏腳板,用厚木一塊,長一尺五寸長,濶六寸,上製兩耳以為底。再用厚板一片,長八寸,削成屨樣,旁綴二㔼嵌於底木之兩耳中,中須活動不滯,上直鑲小木條,長二尺,頭上裁成㔼口,另用小木條,長二尺,一頭裁成短㔼,湊於直木之㔼口中,以竹釘貫之,亦須活動,一頭鑿成圓孔,貫於軸柄,踏動板木,可屈可伸,軸即隨之轉矣。

火盆

[編輯]

  火盆,黃砂盆也,有大小兩種,用盛炭火,殊為簡便。凡山棚之下薰灼蠶身及繅絲之時烘煽溼絲,並藉此貯火。

絲竈

[編輯]

  絲竈之制不一,有用𤭛竈者,以小黃砂𤭛為之,一面開火門,用石灰和泥內外塗托。有用甎竈者,以甎坯砌成,高二尺五六寸,寬廣以容大釜為式。用竹行竈者,以木作方座,高六寸,上釘厚竹片十餘作柱高二尺,即以薄篾傍柱環成竈框,內外並用灰泥厚托。俗有陰竈、陽竈之稱。高敞者為陽竈,鬱悶者為陰竈,陽竈發火極省柴,陰竈不發火徒增煙悶而已。

煙囪

[編輯]

  絲竈忌煙,煙煤飛揚最易汙絲,故必置煙囪以出煙。用簿篾片環繞編成,下口圓徑六七寸,上口略收小,高約丈餘,須使上出屋簷,內外並用灰泥塗托。

綿豁

[編輯]

  緜豁,以木板為之,板長二尺,厚三寸,濶四寸,兩頭各鑿一孔。用厚竹片,長三尺四五寸,濶五六分者,環轉兩頭,各插於孔內,其形如弓,所以拓綿也。

綿線叉墜梗

[編輯]

  綿叉,所以叉綿績線也。用銅為之,形如古之畫叉而小,下鑲木幹,長三尺,以圓直為貴。墜梗用竹為之,長一尺,削令圓潤,粗細如箸,一頭留節,一頭刻成螺旋深痕,使線嵌入其中不致脫落。欲其重,貫錢十餘文,外以蘆管長六寸者套之,為繳線之用,是名曳管。蘆管兩頭絞綿塗漆則不易破。

樹桑

[編輯]

  桑,蠶之本也,育蠶必先治桑,古之論桑政者詳矣。五方風土不齊,樹藝之道尤在物土之宜以布利。張楊園集中所列農書,出於漣川沈氏,其言治地樹桑具有法度,且與湖郡土宜相合,因掇拾其要,補苴其缺,以著於篇。

治地

[編輯]

  治地,以冬至前墾為佳,取其時屆嚴寒,風日凍曬,土壤鬆碎,蟲蟻盡除。古稱深耕易耨,須照墾田法,二三層起深,桑之細根,斷亦無害,近桑本處尤宜徹底翻身。老農有言:與其留塊泥,不如擦破皮。良以留泥不動則積久堅實,必不能受肥滋長也。春天倒地雨水正多,地面要犂平,使不滯水,背後腳跡亦必盡數平之。蠶月採桑,地埨未免踐實,蠶畢即宜趁晴倒曬。若黃梅久雨,不能(丕刂)掘,草盛宜拔去之,或鍬去之。夏月內,俗皆(丕刂)而不倒,地面上浮下實,一逢大雨,盡將面泥淋剝,一年增泥幾何,堪此朘削,自當以倒轉為是。若欲(丕刂)草,亦須(丕刂)深二三寸,不得湊地刮草。凡墾與倒,非天色老晴不可,若掘畢即逢雨則濘泥堅,並之患生,不如不掘。至(丕刂)草尤要極晴,草(丕刂)下,即曬死。尤要草未生而先(丕刂)。夏天約二十日一(丕刂),未草先(丕刂),二十日尚未起草;草多而(丕刂),不十日草已滋蔓。一樣用此工夫,孰若攙先做上,頭番做得乾淨,永不易起草,一年計在春,正此謂也。寒天掘地,草根翻在上,凍之使枯。熱天掘地,草根翻在下,悶之使㱫。諺云:「寒則㫰,熱則藏。」除草之法,盡此二語地。溝必開濬卸水,(丕刂)倒一番,總有泥塊落溝壅滯。遇大雨後,須逐處踏看,有水即疏通之。舊規一歲墾倒六番,隨時(丕刂)削,地可不荒。其最要者,冬墾一次,正月蠶畢,八月各倒一次,工夫尤不可缺。

樹藝

[編輯]

  桑種甚繁,以荷葉桑、黃頭桑、木竹青為上,取其枝幹堅實,眼眼發頭。其次則五頭桑、大葉密眼,若細葉密眼為最下。有一種火桑,較別種早五六日,可養早蠶,凡遇二月清明,其年葉發必遲,候桑下蠶,蠶恐後期,須多種百餘備用。若住基寬曠,墻下可以樹桑,宜種富陽、望海等種,每株大者可養蠶一筐,愈老愈茂,但不令蟲蛀及水灌其根,動以世計。桑秧出武康,五月內收桑葚,用水淘取其子,曬乾,撒子肥地。俟芽出,灌以糞水。至明年春,其長約三四寸,曰桑烏。復起而寬裁之,其萌蘗之旁生者摘去務盡,一歲長可丈許。冬秒春初,遠近負販,大者株值三四釐,小者以次遞降。凡內地年前春初皆可種,外地患盜者,清明邊種。年前種桑秧以大為貴,清明邊種桑秧以細為貴,以大桑到清明,頭眼已發,根眼已盲,細桑則根眼尚綻故也。種法尚稀,縱橫間七尺,每畝約二百株。根不必多,刷盡毛根,止留線根數條。四方排穩,漸漸下泥築實。截去其梢,留身尺許。時時用清水糞澆,引出新根。澆法:不宜著幹,當離尺許,圍繞周匝,使新根向肥遠去。若直灌其根,則癃而死。葉發之後,不時要看,若有損葉必有地蟲,亟搜殺之。如遇大雨,一止,必逐株踏看,或被泥水揜眼,速速挑開,否即死矣。

壓條

[編輯]

  小桑種秧不如壓條之速。其法:宜新填地或近水地埂,冬天挑泥一次。採葉之時,即留所欲壓之條,使之著地,用竹木鈎子攀住,俟葉頭向上而條長,即埋入土中。黃梅時澆糞一次,若以羊拉颯鋪上更妙,六月澆一次,八月澆一次,可以斷其母而新根自長。每地一分可得小桑數百株,葉復不少,歲壓數分以供家用,實省買秧一項急錢,且秧出自己有則易選擇,隨起隨種,無不活者。買來種未必株株活,一株不活不足惜,所惜者又遲一年之葉耳,故此項必不可缺。

接換

[編輯]

  果木必取種之佳者接換,維桑亦然。已接者為家桑,不接為野。野桑之葉薄而易癟,不如家桑之肥大而多液。凡桑秧種至三年,秧身粗壯,即可接換。其法:以春分前後五日為上時,揀天色晴明,接時逢雨,決無活者。翦取家桑肥旺枝條如指大者,截去其稍,約留五寸長,謂之接扦頭。將桑秧向北一面,離根一尺或半尺,看光潤無傀儡處,用快刀向上左右斜批雨刀,如鴉嘴樣,切平其尖,環屈秧身,刀批處其皮自然豁開。取接頭,量留兩綻眼,將下一半用刀斜批至末,削去三分之二,要刀法平準,不可有凹凸痕,再畧刮去外面粗浮青皮,插入秧身。皮內不可以木貼木,須使接頭所削一面之木緊貼桑秧之皮,無少罅隙,然後以稻草緊縛。俟芽發,長一二尺,即將秧身未著刀一面之皮割斷,使精液盡歸接頭。上用細繩將新條連秧身縛定,不致風動損傷。次年春,鋸去秧身,削平鋸口,使皮周圍包裹,可無傾折之患矣。若秧身大,不能環屈,則用劈接法。離地一尺,平鋸去秧身,用刀從中直劈開二寸。取接頭刊削如鑿,倚著一邊嵌入,須使接頭之皮緊接秧身之皮,方活。蓋桑與他木異,其脂盡從皮上行也。外用草縛,取泥裹之,以避雨水。古稱構樹接桑,其葉肥大,余屢試之,俱不能活。

修翦

[編輯]

  諺云:孝順種竹,忤逆翦桑。言翦桑不可少存愛惜之心也。《農桑輯要》中,科條法凡四等:一瀝水條,向下垂者。一刺身條,向裏生者。一駢指條,相併生者,選去其一。一冗脞條,雖順生卻稠冗者。一年約修四番。二葉初採時,不可多打葉片,致嫩條軟折。此時預防損抑,不免多留枝條。六月中,須細看,凡多留之嫩條及新發叢葉,盡情裁去。到七月縛桑之際,凡根下細條及樹丫陰枝叉一切去之。至冬春修截之時,又看細小不堪及蔭下繁密者,一切去之。到翦桑畢,又看,前此礙鋸未及截去之傀儡及老枝不成器者,一切去之。 其翦法縱不能如樓子樣,斷不可如拳頭樣,拳頭桑,桑釘眼多,身如枯柴,一年缺壅便不能發眼,即行悶死矣。密眼桑,留半寸許。五頭黃,頭留二寸許。雖多油嘴,另日修翦可也。翦剩之短枝,俗稱桑釘,亦稱油瓶嘴。晴時堅硬難翦,須雨後乘濕翦之。若有癃桑,決宜番去之,不可愛惜,使其纏染,葢桑之癃皆從剪上傳過,別無醫法,斷不可留。

去蠹

[編輯]

  《農桑要旨》云:害桑蟲蠹不一,蠦蛛、步屈、麻蟲、桑狗。又有𧏙蜋,蟲性如蠦蛛,晝潛於上,夜出食葉。又有蠹根食皮而飛者,名天水牛,於盛夏時生,皆沿樹身匝地生子,子形類蛆,吮樹膏脂,秋冬漸大如蠐螬,蠹食樹心,至三四月間,化成樹蛹,郤變天水牛。凡此皆桑之害也,而其蟲之最甚者,莫如橫與蛀。橫,從去聲,案蝗有橫蟲之稱,《演春秋繁露》云:徽州稻苦蟲害,俗稱橫蟲,葢以其縱橫擾害也,此蟲害桑,亦如蝗之害稼,故有是名。橫蟲,似蠶而小,色黃白,有頭橫、二橫、三橫之繁。頭橫、二橫之子皆綴葉上,三橫子則綴枝幹上,百顆叢生,與桑一色,須杷刮淨盡,若遺剩一顆,亦移害無窮。冬春看頭橫,清明前看二橫,翦桑畢看三橫,如此三番四覆,亦料不能盡。又要六月內搦頭橫,七月內搦二橫。頭橫尤宜細看,留頭橫一,二橫便有百,不可忽畧。桑經橫蟲,縱有肥壅亦不復茂。其有搦不盡者,取百部草浸汁,用噴筒吸而噀之。將草寸切,納甕中,用水浸□,封固甕口,不可出氣。此草性能殺蟲,不獨除橫,諸蟲觸之皆死。或用巴豆去殼,水浸搗細,漉取清汁噴噀,較百部草更烈。巴豆有毒,其氣觸人即頭面臃腫,用甘草湯洗即解。蛀蟲,即天水牛子也。桑有蛀,其樹方秋先發黃,葉經冬及春必漸枯死。除之必須三番,春分邊捉出屑蛀,秋分邊捉丫條蛀,翦桑畢或九月又細捉。若已在樹心,宜以鑿剔除之,或慮椎鑿損桑,則以曝竹藥線入蛀穴,用火燒之,蟲聞即死。或用百部草塞亦可。此皆緣桑地荒蕪而生,若鉏治精熟,搜捉勤謹,自無此患。

罱泥

[編輯]

  古人云:家不興,少心齊;桑不興,少河泥。罱泥為桑地第一要事,不惟一歲雨淋土剝藉此補益,正由罱泥之地土堅而又鬆,雨過便乾,桑性喜燥,易於茂旺。若不罱泥之地,經雨則土爛如腐,嫩根不行,老根必露,縱加意栽培,亦不全盛。每年冬春間罱一番,八九月罱一番。做溝之人亦須敏捷者為之,若做溝拖泥不及,罱手即停候費時矣。泥乾,趁晴倒(丕刂),曬曝如菱殼,敲碎如粉方肥。凡墾地、倒地必俟天晴,至於泥,雖陰雨亦可罱,家具小船正當藉此消磨雨工。

㙲壯

[編輯]

㙲,《廣韻》於用切,加土㙲田。湖人以肥為壯,以糞穢㙲田地為㙲。壯,如用音,無字。

  治地以肥㙲為要,人糞力旺,畜糞力長,拉颯最鬆地,三者不可偏廢。須於立春左右,揀天色老晴,土色乾燥,方可㙲培。人糞要和極清,畜糞要和極薄,斷不可貪嬾少和水。大約㙲拉颯,每畝須三四十擔,㙲糞亦然。乘春前㙲之,則肥氣浸灌土中,一行根便討力,桑眼飽綻,個個有頭,葉必倍多。清明邊再澆,謂之撮桑,澆一錢,多二錢之葉。翦桑畢,再澆謂之謝桑,澆一錢,多一錢之葉,毫不折本,謝桑尤要緊。八月中再㙲一遍。一年四㙲,罱泥兩番,深墾淨(丕刂),不荒不橫,每畝必採葉八九十個。葉二十觔為一個。比中地一畝,採四五十者,豈非一畝兼二畝之息,而功力、錢糧、地本仍只一畝,所謂事半而功倍者此也。要覓㙲,南潯、菱湖諸處皆有糞行可買,城鎮中有窖可租,但近來糞價貴、人工貴,載連費力,偷竊弊多,不如牧養豬羊,為取肥簡便之法。古人云:租田不養豬,秀才不讀書。甚言其無成功也。舊規養豬,虧折身本,然遇餅賤肉貴,亦有盈餘。每窠養六口,養至六個月,每口約吃豆餅三百觔,可得㙲九十擔,一年四窠共得㙲一百六十擔。養胡羊十一隻,十雌一雄,孕育以時,每口一日約吃草葉四十觚,每年可得㙲三百擔,若墊草多,更不止此數。畜牧盛則桑地肥,此興利之至計也。

捎葉

[編輯]

  湖地採桑,不以斧戕,而以翦。不曰採,而曰扎。買與賣通謂之捎。先輸值而後扎葉,曰現捎。先扎葉,俟蠶畢償價曰賒捎。各處皆有牙行,葉稱每觔止十五兩,是為發葉,稱每二十觔為一個。有帶梗賣者,每百觔除梗二十觔。其價倐貴倐賤,朝更暮改,俗以為仙人難斷。凡桑宜隨時價採,賣不可嫌賤,貪貴留養在樹,嫩桑猶可,老桑留一年頭葉,根本衰壞,後雖培㙲,總歸朽敗。如或終無人買,不得已而留,蠶畢,仍舊翦光,清糞連澆兩次,自然嫩枝長茂。明春加厚㙲之,葉仍不少,萬不可留養老條,致桑朽壞,此屢試明驗,斷在勿疑。二葉不可多採,多採則新條軟折,如遇葉貴之年,防人偷竊攀損,不得已而勻至頂,亦必用翦修取,留蒂在條,方無損害。霜降後,勒取老葉,曬燥,用稻草包裹,以備羊食。

辨種

[編輯]

  蠶,神蟲也。有頭蠶,有二蠶、三蠶、四蠶、五蠶,種類紛紜錯出。於春夏秋三時,湖人所重在頭蠶,飼養頗廣。二蠶之生,正在插秧之候,田工甚忙,不能多育蠶,較頭蠶不過三之一。若三蠶、四蠶、五蠶則更稀矣。其種既殊,性亦因之各異,不順其性,鮮有能遂其生者,故育蠶之道,當以辨種為先,務知其種,則知其性矣。

三眠種

[編輯]

  蠶停食曰眠,二蠶、三蠶、四蠶、五蠶皆眠四番,惟頭蠶有四眠者,有三眠者。四眠之中亦間有變三眠者。三眠蠶,有大繭、小繭兩種,蠶色白,繭形皆長,食葉與四眠者同,絲之銖兩卻不及四眠者之重,四眠淨繭八觔,可成絲一觔。此則須九觔外矣。惟是少一眠,較四眠者差覺易養,其收成亦早五六日也。舊惟千金、新市等處育之,今則各鄉俱育矣。

泥種

[編輯]

  泥種,四眠蠶也。喜食泥,凡初生及每眠初,放葉皆須以混飼兩三頓。其法:先鋪葉一層,用絹包細黃土勻篩葉上,不必多,葉面微見泥即止。葉頭甚深,凡食葉多者為葉頭深,少者為葉頭淺。蠶色白,繭形長而大,絲之分兩甚重。

石灰種

[編輯]

  灰種亦四眠。用石灰末飼,一如泥種法。蠶性與泥種同,繭亦類之。吳虎臣《能改齋漫錄》云:少卿章岵常官於蜀,市吳羅湖綾至官,與川帛同染紅。後還京師,經梅潤,吳湖之帛色皆渝變,惟蜀者如故,後詢蜀人之由。云:蜀之畜蠶,與他邦異,當其眠將起時,以桑灰餵之,故宜色。案:此是言畜養之法,並非蠶之種。須桑灰也,與此泥、灰二種不同,惟桑灰宜色,知之者鮮,故附見於此。

嬾𡳨種

[編輯]

  凡蠶皆須勤𡳨,惟此種四眠,每眠止須𡳨一次,雖沙𣜹生白醭,亦不為害,蠶茵曰沙𣜹,《集韻》音替,蠶易筁也。亦作㯩,俗呼葉屑、蠶沙之屬為𣜹子。故曰嬾𡳨蠶。蠶色白,葉頭不深,繭形如榧,同宮頗多。二三蠶共成一繭為同宮,言且一宮也。亦作同功,言同有功也。同,俗音如唐。

石小罐種

[編輯]

  石小罐,以繭形名也。繭小而堅如石,故曰石小罐,亦四眠種。蠶色白,葉頭淺,同宮甚多,絲有分兩,惟繭太小,抝繭甚費工夫。剝繭𥿼謂之抝繭。𥿼,《說文》音荒,絲蔓延也。即繭外蒙茸之衣也,今俗音如黃。

白皮種

[編輯]

  白皮蠶,亦四眠。蠶身肥大而白體,最嬌嫩,每易受病,繭厚而腰微束。有一種腰不束者,繭形更大,性亦相近,絲之分兩並重。

丹杵種

[編輯]

  丹杵係四眠種。蠶身甚大,其色白,間有灰黑者。葉頭最深,每眠起,初放葉及將老時有騰葉之病。凡葉不食而踐之,謂之騰葉。繭形長,一頭微尖如搗藥之杵,故曰丹杵。絲之分兩與白皮種同。蠶色之灰黑者,惟此種有之。金華有一種大蠶,亦灰黑色,其繭之大與本地蠶之同宮無異。

二蠶種

[編輯]

  二蠶,夏蠶也。其種亦出於春,較頭蠶早數日,謂之頭二蠶,即《周禮》之原蠶也。頭二蠶所生者為二蠶,一歲育兩番。頭二蠶繭小而薄,二蠶繭大而厚。有純白者,有純黑者,有花斑花節者,有多瘰者,性卻不甚相遠。絲之分兩皆不及頭蠶之重。

三四五蠶種

[編輯]

  二蠶為夏蠶,三四五蠶為秋蠶。種出於春,第一番出者與頭蠶同時,第二番出者與夏二蠶同時,第三番在六月,第四番在七月,第五番在八月,生育之勤且敏,無如此種。絲之分兩較輕於夏二蠶。《永嘉郡記》云:永嘉有八輩蠶,一曰蚢珍蠶,三月績。二曰柘蠶,四月初績。三曰蚢蠶,四月績。四曰愛珍蠶,五月績。五曰愛蠶,六月末績。六曰寒珍蠶,七月績。七曰四出蠶,九月初績。八曰寒蠶,十月績。又云:凡蠶再熟者,謂之珍。養珍者少養之。愛蠶者,故蚢蠶種也。蚢珍三月既績,出蛾取卵,七八日便剖卵蠶生,多養之,是為蚢蠶。欲作愛者,取蚢珍之卵藏內甕中,紙覆器口,安硎泉冷水中,使冷氣折其出勢,得三七日,然後剖生養之,謂為愛殄,亦呼愛子,績成繭出蛾卵,卵七日又剖成蠶,多養之,此則愛蠶也。藏卵時,當令水高下與種相齊,若外水高,則卵死不復出,若外水下,卵則冷氣少,不能折其出勢,不能折其出勢,則不得三七日不得三七日雖出不成也。不成者謂徒績,成繭、出蛾、生卵七日不得剖生,至明年方生耳。案:所謂蚢珍者,即秋蠶第一番之蠶也,今人不知別自有種,乃謂即原蠶第二番之蛾所生。原者,再也,一歲止育兩番,豈能化生至三四,或謂第二番之蛾交淺,則生卵即出,交深則不出。或又謂須天未明,剖繭之蛾淺交則出,否則交雖淺亦不出。余嘗試之,皆不驗。惟是今秋蠶之子不能全出,往往止出三分之二,未解其故,以永嘉作愛法觀之,豈亦須水折其出勢乎。古人云:春蠶不熟,養之以補歲計。是種亦資生之一助也。

柘蠶種

[編輯]

  柘蠶係四眠種。不食桑而食柘,五色斑駁,繭亦堅大,其絲甚有分兩。

蠶房

[編輯]

  《禮.祭義》曰: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築宮仞有三尺,棘墻外閉。所以慎蠶事也,夫天子諸侯尚有蠶室,何況庶人。蓋蠶之為物,風寒暑濕觸之即傷,惟蠶室布置宜,可以袪諸病。湖俗稱蠶室曰蠶房,往往因陋就簡,草率從事,不知蠶為春夏之寶,人稱頭蠶為春寶,二蠶為夏寶。一歲資以為生,豈得苟且貽悞。凡室不論新舊,以東南向者為上,高卑廣狹雖不能不仍其舊,然其中之窗戶板壁自可隨時斟酌改移,收蠶前半月當早為修茸,整理屋漏,泥補隙穴,埽除宿垢,糊換窗紙,時通風日以燥之。若逼近收蠶旋謀修治,則四壁濕潤,最不利蠶。

小蠶房

[編輯]

  屋高敞則寒,蠶性畏寒,小蠶尤甚,故貯小蠶之室不宜高敝。假如有室三間,或兩間中無板壁間隔,須闌出一間為收蠶之所,上鞔甎及板者佳,如不鞔甎板則用草薦、蘆簾遮護,窗牖俱用新紙密糊,闢一小門出入,使上下四旁寒不內透,暖不外散,則小蠶易長。若寬大之室,一間之中亦可闌出半間為之。

大蠶房

[編輯]

  蠶自輟火之後,天氣漸暄,室以寬爽為貴,寬則可容筐植,便擡𡳨,爽則氣舒,無鬱塞之患,一切窗戶以簾幙障之。

火蠶房

[編輯]

  用火之蠶,尤須室小,小則易關火氣。凡窗戶板壁尤不可留一線之隙,要使室不貯火,而已覺煖氣融融者為上。

避風

[編輯]

  蠶不可以風,東南風尤忌。凡田內禾稻,遇西北風則生蟲,東南則否,是風來東南者能殺蟲,慎不可受。蠶房首貴邃密,使風無隙可乘。古人處腐刑之室,謂之蠶室,正取其室之密也。

避日

[編輯]

  蠶宜溫,蠶房宜承太陽,然不可使日光洞照。《務本新書》云:大眠時,南簷外搭棚以隔臨簷熁熱,西山墻外亦搭棚以避滿墻西照。此可為法,蓋暎太陽則煖,見日光則熱,不得不為之掩蔽也。

避潮濕

[編輯]

  蠶喜燥惡濕,蠶房中宜附地鋪板,以隔地之濕氣。不鋪板,植下必用板襯。昔人治蠶室於板壁間,湊地多置風竇,令可啟閉,以除潮濕,亦是一法,然總不若鋪板者之燥。如遇天時潮㶧,熱氣外逼,濕氣內蒸,雖有板亦不能除,即當洞開窗戶,四通八達,使風氣往來,所謂風以散之,不可泥於避風,閉塞而傷濕熱也。

避油煙臭穢喧雜

[編輯]

  蠶之性喜潔喜靜,蠶房不得近廚庖,忌油煙之薰也。不得傍溷廁,忌惡臭之觸也。不得積塵埃,忌污穢之蒸也。室內不得食煙、酒、韭、蒜諸物,不得置辛香腦麝諸物,亦不得任意談笑,肆情歌哭,一切生人及不潔淨人俱不得入。

除蛇鼠

[編輯]

  耗蠶之物,蛇鼠為甚,室中所有隙穴為蛇鼠出入之路,先須屏塞淨盡,以待收蠶。

敺蠅

[編輯]

  蠅之類不一,其子即蛆也。有一種號麻蠅者,巨而聲壯,飛集蠶房即綴子於蠶身,入而成蛆,能潰蠶腹而出,蛻化成蠅,最為蠶患,且性如鬼蜮,較難防禦。春蠶時猶少,自夏徂秋,蠶之遭其害者十有六七,故夏秋蠶室尤不可有一隙之地,使蠅得乘虛而入。宜以黃草布作帳,遮護蠶植。

浴種

[編輯]

  蠶卵在紙,以水沃之,謂之浴。《禮.祭義》云:大昕之朝,夫人浴種於川。鄭註:大昕,季春朔日。之朝,孔疏曰:初於仲春已浴之,至此更浴之。可見古人浴種非是一次,今湖人皆於十二月十二及二月十二日浴之,俗傳十二月十二為蠶生日,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浴種最吉,雖屬無稽之說,然藉此以洗滌蠶連,亦是趨時應候之道。

清水浴

[編輯]

  凡蛾生卵既齊,或間旬日,或間半月,須取種紙浴之,不論天泉、河水總以清潔為要。蓋蛾之性淫,出繭即交,遺溺在連,實蘊熱毒,浴之所以化其熱毒之氣也。浴時不可損傷連紙,惟頻頻搖蕩,滌盡蛾溺,約一時許方取出,懸乾,微摻石灰末於紙上,以杜綿蟲侵食。用線穿貫,懸於淨室,不使日光映照。若近板壁,須以紙背著板壁,俾蠶子向外,恐有風吹動,磨損蠶子也。

霜雪浴

[編輯]

  臘月中,以篩盛種紙,置屋簷上,使霜雪凝凍,交春始收藏入室,謂之天浴。良由蠶蛾生子有實有虛,一經寒凍,則實者成蠶,虛者即不復生,故昔人以為耐養也。今杭州浴種猶遵此法,湖俗鮮有行者。

鹽水浴

[編輯]

  臘月,用盆貯溫水,取種紙平鋪水面,別用食鹽三四兩,化水一盌灌之。候半個時辰取出,貯於篩內,安放屋簷上,露三晝夜,收置高燥處。黃省曾曰:種以鹽鹵浸則利於繅絲,蓋取其潤也。嘗見杭地近海塘處,臘月取種紙掛於竹竿上,竪立簷前,俾海風吹襲,以收鹵氣,亦是此意。

灰水浴

[編輯]

  十二月用溫水一盆,不可熱,須如人身溫和。以石灰成塊者投入,俟化,取蠶連浸焉,約一時辰提起,鋪於篩中令乾。灰不可多,多則損子。復不可少,少則不足以殺子之無力者。斗水約用四五錢。湖地各鄉通行此法,每於十二月十二日為之。

百花水浴

[編輯]

  二月十二日取清水一盆,採各草木花揉水浴之。蓋湖俗以蠶為蠶花,是日謂之百花生日,用花浴蠶即是物以類聚之意。又,此時離穀雨不遠,蠶將生發,百花皆具生氣,故乘其氣以浴之。

護種

[編輯]

  蠶出率以穀雨為期,諺云:穀雨不藏蟲。言蠶至此自出也。然俟其自出,則嫌其遲。田家忌三小,小滿蠶、小暑田、小雪麥,其收較薄遲故也。蠶子在紙護之則其出也早,不護即遲。護之為言助也,借人之暖氣以助物之生氣也。湖地育蠶之家,節屆清明,輙用石灰畫彎弓之狀於門前,相傳以為袪蠶祟也。此非蠶有崇也,誠以清明為護種之期,畫此以自警其其出入閒蕩耳。夫清明距穀雨有半月之隔,老農有言:穀雨撞頭眠。能於半月中擁護得法,使蠶速出,至穀雨即眠,則蠶早而收成自厚。大率冷看者宜早護,熱看者不妨稍遲。以育蠶為看護,用火者為熱看,不用者為冷看。如清明前,桑芽未展,突遇天氣驟熱,須將種紙包裹,安放清涼處,不可使熱風吹襲,熱風一吹,子即自變而出,既無葉可飼。或天氣驟轉寒,冷即遭凍損,靡有孑遺矣。在昔嘉慶九年,合郡蠶子損傷,政坐此病。此亦護種之一端,育蠶之家不可不留意也。

打包

[編輯]

  沈炳震《蠶桑樂府》云:東家昨日已打包,西隣擇吉聞今朝。所謂打包者,時至清明,取種紙摺疊,用新白紙包裹,以線繫定,懸於無風溫室,是為打包,葢取其便於保護也。

揚種

[編輯]

揚,俗作去聲。

  子寒則不變,暖則易變。種紙打包尤宜趨暖,每午後,日色融和,須移掛廊簷下,使受太陽暖氣,謂之揚種,卻不可令日光照上。日趖西,暖氣已盡,寒氣將至,仍收藏溫室。

護藏

[編輯]

  蠶以桑為食,候桑下蠶,古之成法。凡桑芽舒展如錢大,不數日即可摘,而種宜護矣。用烘罩或簍筥一具,湖人名火籠為烘罩,又名烘籃。烘,從去聲。取種包疊置其中,藏於牀內,凌晨以所葢之煖被覆之,向晚以所服之煖衣葢之,子得人氣,生發自速。或慮紙包未煖,用綿絮重疊裹之,而後護以衣被,不知衣被之暖氣為綿絮所隔,不能遽透,子變反遲,所謂欲速則不達也。

解包

[編輯]

  種紙包護最忌罨鬱,每日午刻,必從衣被中取出開包,以舒鬱氣。又須移表為裏,左摺者刦右摺,右摺者刦左摺,交互摺疊,然後藏護,庶寒煖調勻。《農桑直說》云:欲疾生者頻舒捲,欲遲生者少舒捲。考古人安頓蠶連,惟在罋中,故生之遲疾在舒捲,今既藏牀帷暖處,則子之化生正不關連之舒捲也。

子轉

[編輯]

轉,俗從去聲。

  蠶卵中,本是一點清水,其色紫,保護四五日,紫者變而為綠、為藍,是之謂轉,轉則水化為蠶矣。轉以齊為貴,轉齊則出亦齊。若護之不勻,即有偏暖偏寒處,必不能齊也。

忌太熱

[編輯]

  《士農必用》云:蠶種罨損,浙人謂之蒸布。言在卵布中已成病也。蒸布之病,多在護種切不可太熱,熱則未有不蒸者。子蒸損蠶,出必黃反而斃。故將護之道,一忌貼連於胸前,一忌擁種而臥。須體察天時之寒暄,以撙節蠶子之冷暖,要使卵在紙裹中融和舒暢,自然無病。

分先後

[編輯]

  凡種不論三眠、四眠,皆當分先後護之,護分先後則蠶有遲早。凡餵飼分𡳨諸務,俱可次第施功,不致忙促遺誤。且下地上山,屋宇逼窄者,又可先後會通,無室滿之患一事,而數善備者此也。

擔烏

[編輯]

  蠶之初生,古謂之蟻,湖人則名之為烏兒,貴其色黑也。有病則黃,無病則黑。凡烏兒重一錢,則為一筐,若個個長成,即八分亦成一筐。先於蠶未收時稱連,記寫輕重於紙背,及收齊,卻再稱空連,便知蠶之分兩矣。

煨斑糠

[編輯]

  斑糠,穀殼炭也。須用秈穀殼,蠶筐禦潮,非此不可。鄉人恆於清明邊煨之,煨須存性,不得太過成灰。

備引草

[編輯]

  收烏須用引草。蠶未出時,預取枯桑葉或胡頹子葉、俗名麥部署,亦稱天青地白。野薔薇葉,焙燥,揉極細聽用,俗謂之引草,以其香而能引烏也。

破䖢

[編輯]

䖢,《廣韻》彌遙切,蠶初生也。俗訛甫遙切。

  種子轉齊,烏兒必有先出者,謂之破䖢,亟用燈草心數十莖,須長四五寸者。勻鋪紙上,摺疊包裹,收藏煖處。以燈草心襯,懼擦傷烏也。

揚烏

[編輯]

揚,亦從去聲。

  烏兒出卵,大約三朝始齊,方其破䖢,不可頻開包裹,俟出十之三四,方展開種紙,向明暖處安放,謂之揚蠶,見亮光,未出者同時齊出矣。若揚之太早,必出不齊。

收烏

[編輯]

  子既出齊,取前所備引草,用密篩勻篩連紙上,約如錢厚。蠶聞引草香氣,自緣而上聚草末之面,足不著紙,以細竹竿挑起蠶連,鄉人皆用稱梗,取稱心之意。兩人對提,用擔蠶毛輕拂之,慎勿重,亦不可速,下承漆盒,俾蠶聚於中。如出或不齊,次日必須再收,俗謂之二擔。案古人收烏之法,都不尚擔,《士農必用》云:蠶已出齊,慎勿埽,多見人纔見蠶出,便以帚刷,或以鷄鵝翎埽之,夫以微渺如絲髮之弱,其能禁帚刷之傷哉。必細切葉,別布白紙上,務令勻薄,卻以出苗紙覆其上,蠶喜葉香,自然下矣。古人下蟻如此,今各鄉之收烏者概用羽毛擔之,護以引草,亦可無損於蠶,究不如古法之詳慎也。

布烏

[編輯]

  烏擔畢,用新白紙一幅平鋪筐中,以箸就漆盒取烏,布置紙上,宜稀宜勻,宜平宜薄,務便圓整,不可稍有稠疊高低處。新紙下須先厚摻斑糠一層,斑糠可禦潮,兼可禦寒也。

灼火

[編輯]

  《物類相感志》云:蠶過小滿則無絲。故育蠶以早為貴,然物生有時,欲使之先時而成,非以人力濟之不可。蠶之用火,全是人功,化遲為早,端在於此。葢蠶性喜煖,蓄火以養之則易長,不論三眠種、四眠種皆可用。自初生至三眠始輟,是以蠶至三眠,不曰三眠,而曰輟火也。亦作出火,言出火房也。湖地育蠶,灼火者少,千金、新市諸處以賣小蠶為業,蠶皆尚早,無不用火者,餘惟近菱湖鎮各鄉用之。一畏其難,一憚其勞,人情樂趨簡便耳。不知用火之蠶,其成較速,其收亦較厚,凡事勤則有功,逸則無獲,欲享其利,焉得自愛其力哉。

貯柴灰

[編輯]

  蠶事所用之柴最宜硬樹,桑、榆、檀、栗等木皆可。臘月取者佳。所忌者松樹,以其煙重也。炭有大小,大炭以栗樹燒者為貴,栗炭體堅力旺,火最耐久。雜樹炭,輕鬆不耐燒,且多爆烈。小炭出孝豐山中者,皆係骨榦有火力,若長興近水處各窯則茅柴多而灰重矣。

火𤭛

[編輯]

  用中等砂𤭛一隻,其底先鋪灰一層,用桑榆檀栗等硬柴,約鋸四寸長,填滿半𤭛,柴宜直豎,不得橫臥,柴空處實以灰,慎勿虛,虛則生陷,且不耐久。上用炭屑平𤭛口,又以灰覆之。炭宜江炭及川炭末,本地所出之小炭,雖易發火,實不耐燒。

進火

[編輯]

  凡蠶用火室,中豎立蠶植,拆去植下兩層橫檔以貯火𤭛。橫檔須預做活脫者。收蠶前兩日先發火令旺,俾熱氣薰蒸四壁並筐植皆暖。烏兒收齊,先飼葉四五頓,方移置植上烘之,無分晝夜,直至眠而後已。其火宜旺,旺則沙𣜹皆燥,不傷濕熱。蠶少者,可用砂盆貯火,取竹簟三尺高者,圍繞火盆,架筐於簟上烘之。

試寒熱

[編輯]

  以火灼蠶是以人馭天之法,天之氣候不齊,朝與暮殊,陰與晴別以火調劑之,能使天有寒煥之時,而蠶不知有炎涼之變。蠶房中惟單衣為準,單衣覺寒則蠶亦寒,即添火。單衣覺熱則蠶亦熱,即減火。此中消息,身試之乃得其平。

壓火

[編輯]

  砂𤭛蓄火,火若太旺,不必去火,用乾燥泥甎數塊平壓之,以殺火勢。

忌翻動

[編輯]

  火蠶惟宜𡳨,刷沙𣜹不得無故翻動,一經翻動,𣜹或穿破,𣜹中濕熱之氣即就破處上騰,蠶受之必病。

離火

[編輯]

  火蠶之眠最速,大率烘三晝夜即眠。凡蠶色黃,口中有絲繚繞者,是名紅嬾絲,亦稱攬絲。為欲眠之徵。此時不可太熱,須離火稍遠,筐宜架高一檔,其就竹簟上烘者,筐下加一空筐以隔之,眠則停火。

晝烘夜停

[編輯]

  蠶之用火,不舍晝夜,須多人替換照瞭,方無貽誤。若無人輪換,晚宜停火以節勞,惟是蠶之眠畧遲。

灼野火

[編輯]

  凡用火不著筐者,謂之灼野火。考古有火倉法,《士農必用》云:治火倉,屋當中掘一阬,濶狹淺深量屋大小,原註:謂如一二間四椽屋,四方一面可濶四尺,隨屋大小加減。阬周圍甎坯接壘高二尺,粘泥泥了,通計深四尺。用細乾牛糞於阬底上鋪一層,厚三四指,臘月所收搥碎帶節粗乾柴於糞上鋪一層,柴上又鋪糞一層,於柴空隙處築得極實,慎不可虛,虛則火焰起傷屋。又熟火不能長久,糞柴相間椿阬滿上復用糞厚葢。約蠶生前七八日,糞上煨熟火黑黃煙五七日,於蠶蟻生前一日,少開門,出盡煙即閉,其柴糞陷下已成熟火。原註:蠶小喜煖怕煙,不可用生火。又,生火或驟或歇,不能均勻。此火既熟,絕無煙氣,一兩日不減不動便如無火,用柴㓭撥使煙氣熏騰也。上必壘高二尺者,欲使火氣上騰至室中,散布均勻,又防夤夜人行誤陷入也。其屋乾透,其壁皆暖,諸蟲熏盡,牛糞熏屋大宜蠶也。原註:蠶喜牛糞,牛喜蠶沙。案《本草衍義》云:蠶𦳊飼牛,可以代穀,此牛性之喜蠶沙也。牛喜蠶沙,則牛糞宜蠶亦是感應之至理。案此即是野火,苐掘阬壘甎殊難為,法當以火𤭛代之,蠶房四隅貯火𤭛各一,中央立植架蠶,一室之中煖氣熏蒸,蠶皆得火之益,卻不受火之傷,此最是平穩法也。

日代火

[編輯]

  古人育蠶,惟有用火一法,用不如法,即傾筐倒斃。近有以日代火者,於前簷外植木架棚頂,上並四圍俱用簾,糊紙遮護,貯蠶其中,日光映射,煖與火等,蠶之長亦速。鄉人訛以為曬蠶種,不知此葢鑒於火之難用,而為之變通其法,非蠶之種性宜曬也。惟是天有陰晴,不能如用火之長勻耳。

烘夏蠶

[編輯]

  火以禦寒,夏蠶概不用火,為其時已炎熱也。然夏蠶之生,適屆黃梅時候,陰雨寒濕往往病殭,亦宜烘至頭眠,以杜其病。

飼養

[編輯]

  蠶食而不飲,隨食隨消,計蠶一筐五觔者,約食葉八個,火前一,火後一,大眠至老八。六觔者十個。自初生至老飼之各有節次,其大綱有三:一曰勻,左宜右有,使無偏陂,則食之均而蠶齊。一曰薄,稀摻平鋪,使無堆砌,則食之過而葉省。葉食盡,謂之過。一曰勤,晝餵夜飼,使無間斷,則食之多而長遠。《務本新書》云:飼蠶二十五日老,一箔可得絲二十五兩。二十八日老,得絲二十兩。若月餘或四十日老,止得絲十餘兩。昔人計蠶以箔,今人計蠶以筐。案《士農必用》云:一箔蓐上下蟻三兩,至老可分三十箔。是一錢蟻至老為一箔,正今之一錢蟻至老為一筐也,箔與筐名異而實同。遲疾之間懸絕若此,故老相傳,以為蠶食春葉多則絲多,食夏葉多則絲少,二蠶之絲較薄於頭蠶者,以不得春氣也。夫蠶自穀雨邊出,至立夏已閱十五六日,若能於二十四五日中加緊趕成,蠶之食夏葉不過七八日,遲至月餘或四十日則夏葉已過半矣,得絲多寡,宜其判若天淵也。今人飼養不及古人,一筐蠶僅得絲十五六兩,良由蠶不速老,大都遲至四十日,所以諺有「四十日繭子白」之說,誠能自始迄終毋怠毋忽,俾蠶皆化遲為疾,何患不豐收哉。

飼烏

[編輯]

  烏兒初生,微如毛髮,葉必縷切成條,方能個個上葉就食。凡切葉,運刀貴速,速則葉不熟而多液。須用篩勻篩於蠶上,慎不可厚,厚則反足以致飢,何則,烏兒止食葉之脂液,葉既細切,微液不能久存,轉瞬乾癟,即不食而踐踏成𣜹,人見青翠盈筐,輙以為葉未過而不加飼,孰知蠶已不食而忍飢乎,不獨此也,厚則重疊覆壓,氣不疏通,蠶又苦悶,飢悶交加,無不病之理。每飼後當繞筐閱視,凡葉有堆積處,撥之使平,有斑黎處,補之使滿,葢小蠶食葉,惟近其身者食之,不能東西遊衍,稍不勻則葉多處多食,少處少食,食多者身大而強,食少者身小而弱,大小不齊,後日之眠起亦由此不齊矣。《士農必用》云:飼蟻之法:第一日一可至四十九頓,第二日三十頓,第三日二十餘頓。蠶漸大,葉可稍厚,故日數增則葉數減。今不必拘日數,亦不必拘頓數,但見筐有白處,頻篩葉補之,謂之貼白。竟日通夜,無使一刻住嘴,烏不受飢則長成易,所謂事貴謹於謀始也。

飼頭眠

[編輯]

  頭眠放葉,蠶身漸大,葉可稍粗。《士農必用》云:擡頭眠復時可六頓,次日可漸漸加葉,葢蠶初起不甚搶葉,次且則旺食,故葉須漸加。然亦不可過厚,仍當用貼白法頻飼之。

飼二眠

[編輯]

  蠶過二眠,概用全葉摘破餵之。以光面向上,單層平鋪,或搭葢半葉疊如魚鱗。然蠶之食葉,切碎者易過,全者不易過,其長之遲速亦因之而異,故欲蠶速長仍用切碎者為妙,惟將眠取全葉飼數頓,以便眠齊後檢取眠頭。俗謂已眠者為眠頭。

飼輟火

[編輯]

  蠶至輟火,宜用蓓頭葉飼,不必摘破,惟葉之臃腫拳曲處破之,始得熨貼蠶身。長大食葉易過,飼宜稍厚,卻不必平,任其嵌空玲瓏,使蠶易於著嘴,抑且疎爽透氣,無悶鬱之患也。

飼大眠

[編輯]

  大眠後,餵葉宜帶枝梗,過周時,葉須灑水,俗謂之胖絲腸。《韓氏直說》云:大眠後十五六頓即老。此卻難拘,古人言養蠶無巧,食足便老,實無頓數可計,惟是食足則絲多,不足則絲少,絲之多少全在此數日,故時當旺食,較輟火前更須加緊厚飼,以足其食。

飼老蠶

[編輯]

  蠶將老,飼之與小蠶同,頓數宜頻,葉亦宜薄,葢老蠶如老人,易飢易飽,正須勤飼之而少與之也。

飼火蠶

[編輯]

  蠶用火烘,惟藉葉之脂液以勝火氣,進葉稍遲,即水不勝火而斃,是為吃火,言缺葉而僅吞火氣也。故烘蠶須多人共事,採葉、切葉分任厥功,晝夜不住手,飼亦不容一息間斷,葢火氣熏灼,蠶皆望葉而上升,絕無片刻停止。葉若間斷,蠶必有露白處,蠶露白,鄉人謂之蜆子塊,為吃火之徵,決無收成。

飼地蠶

[編輯]

  蠶既下地,居高餵飼,最忌拋擲,致損物命。須蹲踞蠶凳,輕手分布,務期均平,或手不能遠及,則用細竹枝挑之使勻。

飼夏蠶

[編輯]

  育蠶之道,不論春夏,以勤飼為主。況夏蠶,時屆炎暑,食葉較速於頭蠶,尤須晝夜餵養,以期速成。今人以夏蠶為獃二蠶,謂其晚不求食,可不必飼,不知天晚氣涼,蠶之食葉不過稍緩於晝,未有不求食者,正不得執此說以自誤。

飼秋蠶

[編輯]

  秋蠶亦不異春蠶,其第一二番出者,與頭蠶、二蠶同時,採葉頗易。第三番者,桑已採盡,須摘取新發三葉飼之,第四五番者,桑葉巳老,惟科採蔭下冗條飼之,其晝夜勤餵,與春蠶等。

飼起孃

[編輯]

眠頭初蛻,俗謂之起孃。

  起孃初飼葉,謂之放葉,亦謂之餉,以有楊花𣜹為候。𣜹上布滿白絲如楊花,謂之楊花𣜹。無𣜹則早,𣜹滿而沸則遲。昂首求食,搖動不已,謂之沸。言如水之沸也。第一頓宜極薄,即接飼第二頓,亦宜極薄,第二頓鄉人謂之還達稅,言如稅之不可緩也。第三頓宜間半時,少加厚。葢蠶雖起齊,其嘴有老嫩之別,第一二頓,老者搶食,嫩者猶未搶食,不可不稍緩以俟其齊也。自頭眠至輟火,凡眠起放葉必待十分起齊,大眠後不必起齊,約一手掌大小之處尚有二三眠頭即可放葉。俗以大眠之起為空心,放葉宜早,不知蠶之初起無不空心者,不獨大眠為然。惟是大眠後蠶不再眠,末齊投食,則其老亦畧分先後,凡上山諸務俱得次第,不致忙促也。又,大眠放葉宜用野葉,老農云:大眠初放葉,先以野葉飼兩三頓,其絲即光而韌。此係閱歷之言,不可以為無憑而忽之。

晚飼

[編輯]

  晚間飼蠶比日中宜畧加厚,葢蠶之飢飽,日中皆能照應,晚間息偃在牀,鮮有不失寤而貽誤者,厚則可以稍延時刻也。凡天氣涼,蠶之食葉緩,向晦不妨晏息。若遇炎熱,蠶皆搶葉,決不得高臥,尤宜留心燈油,無骨之蟲見油則死,設有一點沾著蠶身及葉上,蠶食之立斃。

失葉

[編輯]

  蠶失飼,俗謂之失葉。蠶之失葉只爭遲早之間,不必竟缺一頓也。其最緊要處,在旺食之候與暴熱之時,蠶廣筐多,一時不能遍給,雖耽延俄頃,亦足致病。

加減法

[編輯]

  蠶之食葉,有時宜加,有時宜減。《士農必用》云:蟻生色黑,三日後漸變白,則向食,少加厚。變青,則正食,宜益加厚,雖飽亦不傷。復變白,則慢食,宜少減。變黃,則短食,謂之向眠,宜愈減。純黃,則住食,謂之正眠。凡眠起變色,例如此時當減食,飼之過則傷,傷則禁口不食,生病而眠遲。時當正食,飼之不及則佞餒,餒則氣弱而生病,亦眠遲,而又繭薄也。《韓氏直說》云:蠶向眠時,量黃白分數,抽減所飼之葉,如十分中有三分黃光者,即減葉三分,比尋常稍薄摻,頓數亦稍頓。有五分黃光即減五分,比先次又薄摻,其頓數更加頻。有八分黃光即減八分,比先次令極薄,其頓數亦令極頻。候十分黃光,住食。是為抽飼斷眠法,謂抽減眠蠶之葉,不致覆壓,專飼末眠之蠶,使之速眠,不惟眠起得齊,且無葉罨煥熱之病,此隨蠶之色加減也。蠶之種類繁滋,食葉之性各異,有葉頭深者,有葉頭淺者,有放葉即旺食者,有放葉周時後旺食者,有見眠頭即住葉者,有見眠頭仍旺食者,須熟察各種之性,其宜深、宜淺、宜旺、宜住處,因乎物之自然,此隨蠶之性加減也。蠶之食葉,亦因天時,暖則易過飼,宜厚,寒則不易過飼,宜薄,今人不察厚薄增損之理,但見其過飼之獨亟,見其未過飼之獨緩,不知天之氣候雖殊,蠶之飢飽則一,不因天煖而獨飢,亦不因天寒而獨飽,若暖則亟之,寒則緩之,則寒之受飢審矣。夫蠶之食葉,止在初飼,片刻之間旋即往口,另飼鮮者則又食,故一遇天寒,葉雖未過,仍須以以鮮葉薄飼之,頻則蠶不飢,薄別𣜹不厚,此隨天之時加減也。

互易法

[編輯]

  蠶筐在植,數層疊架,飼葉宜時時上下替換,如前一頓從上飼至下者,後須從下至上,先後更番互易,則蠶之食葉皆均,其眠決無不齊之患。又,筐之在植頂者暖,在底者寒,亦宜上下擡換,以均寒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