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紀/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首 西夏紀
卷一
作者:戴錫章 民國
卷二

卷一[編輯]

太祖神武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孝光皇帝李繼遷,繼捧族弟也。高祖思忠,嘗從兄思恭討黃巢,拒賊於渭橋,表有鐵鶴,射之沒羽,賊駭之,遂先士卒。戰沒,僖宗贈宥州刺史,祠於渭陽。曾祖仁瀕,仕唐銀州防禦使。祖彝景,嗣於晉。父光儼,嗣於周。建隆四年,繼遷生於銀州無定河(按無定河有李繼遷寨,見《米脂縣志》),生而有齒。開寶七年,授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宋史·夏國傳》)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遼景宗乾亨四年)[編輯]

夏五月己酉,夏州留後李繼捧獻其銀、夏、綏、宥四州(按《東都事略》作以夏、銀、綏、宥、靜五州之地來歸。《長編》作獻其所管四州八縣)。六月乙亥,遣使發繼捧緦麻已上親赴闕。其弟繼遷奔地斤澤。

繼捧之先,累四世未嘗入覲。繼捧至,宋帝甚嘉之,賜白金千兩、帛千匹、錢百萬。祖母獨孤氏亦獻玉盤一、金盤三,皆厚賚之。繼捧陳其諸父昆弟多相怨懟,願留京師,乃遣使夏州,護緦麻已上親赴闕。獨繼遷居銀州,不樂內徙。繼遷時年二十(按《長編》作年十七),勇悍,有智謀,與弟繼衝(《東都事略》作繼忠)、親信張浦等謀曰: 「吾祖宗服食茲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視一方。今詔宗族盡入京師,死生束縛之,李氏將不血食矣,奈何?」繼衝曰:「虎不可離於山,魚不可脫於淵。請乘夏州不備,殺詔使,據綏、銀,可以得志。」浦曰:「不然。夏州難起家庭,蕃部觀望,克文兼知州事;尹憲以重兵屯境上,卒聞事起,朝發夕至;銀州羌素不習戰,何以禦之?吾聞小屈則大伸,不若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聯絡豪右,卷甲重來,未為晚也。」繼遷善之。偽稱乳母死,出葬郊外,以兵甲置棺中,與其黨數十人,奔入蕃族地斤澤。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宋史·太宗本紀》、《夏國傳》,《長編》卷二十三、二十五及《西夏書事》。按《夏國傳》:太宗嘗宴群臣苑中,謂繼捧曰:「汝在夏州,用何道以製諸部?」對曰:「羌人鷙悍,但羈縻而已,非能製也。」)

十月,夏州奏:「擊李繼遷,破之。」(司馬光《稽古錄》。按《長編》第言,夏州言戎人拒命,發州兵擊敗之。)

十一月己酉,以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並官其昆弟夏州蕃落指揮使克信等十二人有差。

權知夏州克文,亦以唐僖宗所賜其祖思恭鐵券及朱書御劄上於朝,改博州防禦使、綏州刺史。克憲初偃蹇,不奉詔。宋帝遣袁繼忠往諭,克憲謂繼忠曰:「李氏何負於朝廷?不能以一州相假乎?」繼忠曰:「天子以夏州歸順,錫以車旗,予以銀幣,將擢其諸父、昆弟並居方面,寵榮極矣。綏、銀僻在羌夷,民貧地瘠,朝廷召公等入京,共享富貴。今克文詣闕,綏州孤立無援,若猶懷顧望,一旦兵臨,羌人嗜利忘義,勢渙心離,悔何及耶!」克憲遲疑久之,乃隨繼忠入朝。(《宋史·夏國傳》、《袁繼忠傳》及《西夏書事》)

十二月,宋詔:赦銀、夏等州常赦所不原者。(《宋史·太宗本紀》)

太平興國八年(遼聖宗統和元年,是年,遼復稱契丹)[編輯]

春三月,繼遷入貢。內侍秦翰齎敕招之,不聽。

繼遷聞繼捧等俱受恩命,遣所部詣麟州貢馬及橐駝等物,奉表言:「世澤長存,祖功未泯,人心思舊,蕃部樂推,不望通顯皇朝,但假餘生戎落,克遂肯構肯堂之志,常為不侵不叛之臣」云云。宋帝使秦翰齎敕諭曰:「朕恭迓天庥,懋昭皇極。山陬海澨,盡一車書;日照月臨,罔非臣庶。爾河西李氏,世分旄鉞,久任邊疆,忠節著於前朝,豐功彰於昭代。屬茲家庭多難,幾化參商;幸逢恩詔曲全,無虧棣萼。業經同族共列王朝,何忍一夫遠居荒俗!況夷落之內,或有跳梁;親近之間,豈無煽動?敢行旅拒,難逃天誅,不特宗祀忽焉,抑且身名兩敗。細為善後,合念歸誠。寵秩有加,不失當躬富貴;恩榮勿替,永貽奕世箕裘。禍福分途,從違早計。」繼遷留翰宿帳中,出入無疑間。翰思手刃之,不得,乃還。(《宋史·秦翰傳》及《西夏書事》)

夏五月,戰於葭蘆川,不克。

繼遷數寇河西,銀、夏諸州無寧日。宋帝令銀、夏、綏、宥都巡檢使田欽祚與西上閤門副使袁繼忠率兵巡護。繼遷從槅柞嶺引眾拒之,戰於葭蘆川,不勝,棄鎧甲走。(《宋史·袁繼忠傳》)

秋九月,犯三岔口,又敗。

繼遷聞田欽祚、袁繼忠屯兵三岔,控扼夏州要害,潛率眾攻之,不勝,退入狐貉穀。欽祚等出萬井口逐之。繼遷請戰,麾眾圍雄武軍千人於後。繼忠命龍衛指揮荊嗣往援,列陣格鬥。繼遷始卻,失人馬七百餘。已,欽祚軍還,依山為營,繼遷亦寨其下。欽祚與嗣募勁卒五十人,乘夜縱火擊之。繼遷不及備,營柵悉毀,軍士死者千餘人。(《宋史·荊嗣傳》)

西人攻宥州,巡檢使李詢擊走之。

初,宋帝詔綏、銀、夏等州官吏,招引沒界外民歸業。繼遷見部下攜貳,謂張浦曰:「我宗社久墟,蕃眾饑敝。今中國以財粟招撫流民,親離眾散,殆不可支。」浦曰:「宋兵遍駐銀、夏,勢難與爭。宥州富庶,恃橫山為界,若誘諸部並力圖之,阨險觀變,亦克復之策也。」繼遷乃誘西戎眾,合二萬人攻宥州。巡檢使李詢率所部蕃漢卒擊走之。(《宋史·太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宋太宗雍熙元年(遼統和二年)[編輯]

冬十月,知夏州尹憲偵知繼遷所在,與巡檢使曹光實掩擊之,獲其母、妻,俘斬甚眾。繼遷走。

繼捧之入朝也,以光實為銀、夏、綏、麟、府、豐、宥州都巡檢使。繼遷逃入蕃落,為邊患。光實與知夏州尹憲偵知繼遷復至地斤澤,選精騎,夜發兵掩襲。再宿而至,斬首五百,燒四百餘帳,獲繼遷母、妻及羊、馬器械萬計。繼遷僅以身免。(《宋史·夏國傳》及《曹光實傳》。按《東都事略》獲繼遷母、妻,不詳年月。《宋史·夏國傳》係此事於太平興國八年,《太宗紀》則在雍熙元年,傳紀不合。又《長編》係於是年九月,與《宋史》係於十月又不合,《宋史》蓋據奉到之日耳。又按《本紀》所俘千四百餘帳,與《尹憲傳》、《夏國傳》、《長編》作焚四百餘帳不同。)

十二月,聚兵黃羊平。

平在夏州北。招來蕃眾,兵勢復振。於是,羌豪野利等族,皆以女妻之。(《西夏書事》。按《宋史·夏國傳》景德元年,繼遷卒,子德明立,年二十三,母曰順成懿孝皇后野利氏。考《帝紀》,太宗雍熙元年至真宗景德元年,共年二十,是德明生母非此野利氏可知。史臣曰:「番俗諸母眾多,不能備詳,職此故也。」亦見《西夏書事》。)

雍熙二年(遼統和三年)[編輯]

春二月,李繼遷誘殺宋汝州團練使曹光實,遂襲銀州據之。

繼遷連娶豪族,轉遷無常,漸以強大。而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歸之。出其祖彝興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因語其豪右曰:「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絕之。爾等不忘李氏,能從我興復乎?」眾曰:「諾。」初,繼遷棄銀州,番部拓跋遇入訴本州賦役苛虐,乞移居內地,宋帝不許,遂作亂,夏州巡檢梁迥率兵討破之。遇等散居山谷,遣人說繼遷曰:「銀州地居四塞,西接夏、綏,東鄰麟、勝,公家先澤未遠,若潛師以來,遇以番眾濟之,城可得也。」繼遷問計於眾,從弟延信曰:「地斤之役,乃備禦之疏,非戰鬥之罪。漠北不足以立室家,今遇眾來歸,天假之便,失此不圖,後悔何及?」張浦曰:「時不再來,機不可失!但曹光實老將知兵,若不誘之離城,攻其無備,我軍大創之餘,鶴唳風聲,難保必勝也。」於是,遂與弟繼衝、破醜重遇貴、張浦、李大信等起夏州,乃詐降,使人紿光實曰:「我數奔北,勢窘不能自存矣,公許我降乎?」因致情款,陳講甥舅之禮,期某日降於葭蘆川。光實信之,且欲專其功,不與人謀。及期,繼遷先設伏兵,令十數人近城迎光實。光實從數百騎往赴之,繼遷前導北行,將至其地,舉手麾鞭而伏兵應之,光實遂遇害。光實從子克明,時護輜重在後,聞光實死,懼軍亂,秘不發喪。陽令人西來傳光實令,還軍銀州,而潛與仆張貴入敵中獲光實屍以還。繼遷遂襲銀州據之。(《宋史·太宗本紀》、《夏國傳》、《曹光實傳》及《西夏書事》)

繼遷自稱定難軍留後,以張浦、劉仁謙為都押牙,預署諸州刺史等官。

繼遷既殺光實,假其旗幟,襲破銀州,獲軍資器械無算,於是番族附者日眾。李大信等議推繼遷為定難節度、西平王,號令蕃眾。張浦曰:「自夏州入覲,無復尺疆,今甫得一州,遽爾自尊,恐乖眾誌。宜先設官授職,以定尊卑,予署酋豪,各領州郡,使人自為戰,則中國疲於備禦,我得盡力於西土矣。」繼遷曰:「是我心也。」遂稱都知蕃落使、權知定難軍留後。以浦、仁謙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醜重遇貴為蕃部指揮使,李光祜、李光允等為團練使;復署蕃酋折八軍為并州刺史,折羅遇為代州刺史,嵬悉咩為麟州刺史,折禦乜為豐州刺史,弟延信為行軍司馬,其餘除授有差。(《西夏書事》)

三月,破會州,焚毀城郭而去。(《宋史·夏國傳》)宋遣知秦州田仁朗等將兵討繼遷。

繼遷圍宋河西,三族寨將折遇乜殺監軍使者,與繼遷合。仁朗次綏州,奏請益兵,留月餘俟報。會繼遷攻撫寧寨,仁朗喜謂諸將曰:「敵人逐水草散保岩險,常烏合為寇,勝則進,敗則走,無以窮其巢穴。今繼遷嘯聚羌、戎數萬,盡銳以攻孤壘,撫寧小而固,兵少而精,未可以浹旬破。當留信宿,俟其困,以大兵臨之,分強弩三百,邀其歸路,必成擒矣。」仁朗部署已定,欲示閑暇,日縱酒扌雩蒱,不恤軍事。帝知之,遣使召仁朗赴闕,下御史按問仁朗請益兵及陷三族狀。仁朗對曰:「所召銀、綏、夏兵,其州皆留防城,不遣。所部有千餘人,皆曹光實舊卒,器甲不完,故請益兵。況轉輸芻粟未備,三族寨與綏相去道遠,非元詔所救。昨臣已定擒繼遷策,會詔代臣,其謀不果。」因言:「繼遷得部落情,願降優詔懷宋之,或以厚利啖諸酋長密圖之;不爾,恐他日難製,大為邊患。」宋帝特貸死,流商州。(《宋史·田仁朗傳》)

夏四月,李繼隆等擊繼遷,破悉利諸族。

王侁等出銀州北,破悉利諸族,追奔數十里,斬三千餘級,俘蕃、漢老幼千餘,梟代州刺史折羅遇及其弟埋乞首,牛馬鎧仗所獲尤多。又出開光穀西杏子坪,破保寺、保香族,斬其副首領埋乜已下五十七人,降銀三族首領折八軍等三千餘眾,復破沒邵浪、悉訛諸族及濁輪川東、兔頭川西諸族。麟州諸蕃請納馬贖罪,願改圖自效,助討繼遷。王侁等遂與所部兵入濁輪川,斬首五千級。繼遷及折遇乜遁去。是歲,又破咩嵬及岌伽羅膩十四族,吳移、越移等四族亦降。由是麟、夏、銀三州復背繼遷,歸宋者百二十五族,戶萬六千餘。(《宋史·李繼隆傳》、《党項傳》。按岌伽羅膩,《宋史·郭守文傳》作岌羅膩。又《石守信傳》守信子保興,至道二年與范庭召等五路討賊,有岌伽羅膩數族率眾來拒。保興選敢死士數百人,銜枚夜擊,殲之。自是,吳移、越移諸族歸降。據此,則又似在至道二年五路出師時。)

繼遷攻宋夏州。

權麟州韓崇訓領兵赴援,大敗之,徙監夏州軍。(《宋史·韓崇訓傳》)繼遷與宋都巡檢使石保興戰於黑水河,敗績。

繼遷入抄。徙銀、夏、綏、府都巡檢使。嘗巡按罨子寨並黑水河,趨穀中,夏人知之,以數千騎據險,渡河求戰。保興所部不滿二千人,乃分短兵伏於河滸,俟其半渡,急擊之,斬首百餘級,追北數十里。(《宋史·石保興傳》)

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編輯]

春二月癸卯,繼遷遣使降於契丹。

契丹西境直對夏州,党項東山諸部臣事者多。李氏自思恭賜姓,未嘗外附。繼遷見諸部潰散,謀於眾曰:「吾不能克復舊業,致茲喪敗,兵單力弱,勢不得安。北方耶律氏方強,吾將假其援助,以為後圖。」乃遣張浦持重幣至契丹請附。契丹主隆緒意未決,西南招討使韓德威言:「河西為中國右臂,向年府州折氏與銀、夏共衡劉漢,致大兵援應無功;今李氏來歸,國之利也,宜從其請。」契丹主納之。(《遼史·聖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夏四月,契丹授繼遷定難軍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

契丹主以繼遷效順,遣侍中肖裏得持詔,授繼遷定難軍節度、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繼衝為副使。(《遼史·聖宗本紀》。按《遼史·百官志》,統和四年置夏州管內蕃落使,授李繼遷。置四番都軍所,授李繼衝。與《聖宗紀》異。)

冬十月,貢於契丹。(《遼史·西夏外紀》)十一月,党項咩兀等族謀殺繼遷,不果。

繼遷凶忍,虐用其屬,宥州党項咩兀等族首領、都指揮遇乜布九人謀誅繼遷。時繼遷剋期攻銀州,會諸族於無定河側。遇乜布等以暗箭射之,中其鼻,創久不愈,師期乃緩。遇乜布以聞,宋帝賜敕書安撫之。(《宋史·党項傳》及《西夏書事》。按《長編》三十五,王禹偁述翟守素言,繼遷曾被左右暗箭射之,橫貫於鼻,偶然不死,今面上瘡痕尚存。似指此事,惟不言遇乜布姓名耳。)

十二月,請婚契丹。

繼遷引兵五百騎款塞,願婚大國,永作藩輔。契丹主詔以王子帳節度使耶律襄之女汀,封義成公主下嫁,賜馬三千匹。(《遼史·聖宗本紀》)

雍熙四年(遼統和五年)[編輯]

繼遷復攻夏州。

知夏州安守中以三萬眾戰於王亭鎮,敗績。繼遷追至城門而返。(《宋史·夏國傳》)

宋以繼捧為崇信節度使,克憲為道州防禦使,克文遣歸博州,並選常參官為通判,以專郡政。

繼遷數為邊患,有言繼遷悉知朝廷事,蓋繼捧泄之,故出之。(《宋史·夏國傳》)

宋太宗端拱元年(遼統和六年)[編輯]

春三月,貢於契丹。(《遼史·聖宗本紀》)

夏五月,宋以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名「趙保忠」,遣歸鎮。

初,改感德軍節度使,屢發兵討繼遷,不克。又數以敕書招諭繼遷及同惡蕃部,繼遷亦嘗遣孔目官張浦,詣知環州程德元,自陳歸順之意。然繼遷終不肯降,益侵盜邊境。宰相趙普建議,欲復委李繼捧以夏台故地,令圖之。因召赴闕,賜姓趙氏,更名「保忠」,宋帝親書五色金花箋以賜之,授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賜金器千兩,銀器萬兩,並賜五州錢帛、芻粟、田園。保忠辭日,宴於長春殿,賜襲衣、玉帶、銀鞍馬,錦彩三千匹、銀器三千兩,又賜錦袍、銀帶五百副、馬百匹,命右衛第二軍都虞候王呆領兵千人護送之。及還,保忠以土物為贐,杲拒而不納。(《宋史·夏國傳》及《長編》二十九。按繼捧授定難節度使,徐氏乾學《通鑒後編》於雍熙元年及是年兩書其事,賜姓名則書在雍熙元年。畢沅《續通鑒》同,並兩書賜姓名。)

冬十二月,宋以繼遷為銀州刺史、充洛苑使。

保忠本以不能鉗製部落請入朝。及歸,繼遷視之,蔑如也。保忠期籠絡繼遷,至鎮數月,上言繼遷悔過歸款,乃授繼遷官,然實無降心也。(《宋史·夏國傳》及《東都事略》)

端拱二年(遼統和七年)[編輯]

春正月壬辰,李繼遷與兄繼捧有怨,乞與通好。契丹主知其非誠,不許。(《遼史·聖宗本紀》)

三月戊戌,契丹以義成公主歸李繼遷。(《遼史·聖宗本紀》。按《聖宗本紀》於統和四年十二月書,以王子帳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下嫁繼遷。遼統和四年乃宋雍熙三年,與《宋史》正合。而《紀》於七年三月又書,以義成公主下嫁繼遷,或係許婚在四年,下嫁則在七年也。見《續通誌·西夏記》載注。)

貢於契丹。(《遼史·西夏外紀》)

冬十月,宋以定難軍節度使趙保忠同平章事。(《宋史·太宗本紀》)十二月,掠西蕃貢使於橐駝口。

先是,諸蕃每貢馬京師,為繼遷邀擊,周仁美領騎士為援,敵不敢犯。(《宋史·周仁美傳》)

宋太宗淳化元年(遼統和八年)[編輯]

春正月,遣使如契丹謝婚。(《遼史·西夏外紀》)

三月,貢於契丹。

初,繼遷流離沙磧,雖臣事契丹,貢不成禮。及契丹妻以公主,羌部懾服,輸牲畜者日眾。繼遷遣使如契丹,獻良馬二十匹、粗馬二百匹、駝一百頭、錦綺三百匹,織成錦被褥五合,蓯蓉、甘石、井鹽一千斤,沙狐皮一千張,兔鶻五隻,犬子十隻。自後,每歲八節貢獻。(《遼史·聖宗本紀》及《契丹國志》)

夏四月,保忠襲破宥州禦泥布、囉樹二族。

保忠奉宋帝詔市馬,已獲三百匹。二族附繼遷,不肯賣馬。保忠領兵掩殺二百餘人,擒百餘人,遂降其族。(《宋史·党項傳》)

秋八月,趙保忠破繼遷於安慶澤,繼遷中流矢遁。(《宋史·夏國傳》及《稽古錄》)九月,遣使如契丹獻宋俘。(《遼史·西夏外紀》)冬十月,攻夏州,趙保忠乞濟師。

繼遷謀取夏州,遣破醜重遇貴等至州詐降,謂繼遷創甚,不能軍。保忠信之,不設備。繼遷陰合諸族渠帥,突攻州城。繼捧出兵拒戰,重遇貴等從中起,保忠僅以身免,遣使上表乞援。(《西夏書事》)

是月,復遣使如契丹,以敗宋軍告。(《遼史·西夏外紀》)

十二月,繼遷下宋麟、鄜等州,遣使告於契丹。(《遼史·西夏外紀》。按是時繼遷未得銀、夏,焉能越取麟、鄜?《宋史》紀、傳並不載。)

契丹遣使,封繼遷為夏國王。(《遼史·西夏外紀》:張齊賢曰:「契丹與中國為難,慮繼遷感中國之恩,斷右臂之勢,署王爵以縻之,遣戎使以鎮之。王爵至,則刺史之命輕矣;戎使至,則動靜皆伺之,向背之心異矣。夫夏國王之稱,虛名也。而在契丹命之,於彼國無損,於中國為敵,其謀不甚深哉!」按《宋史·夏國傳》作雍熙三年,契丹冊繼遷為夏國王,與此異。)

淳化二年(遼統和九年)[編輯]

春正月,繼遷攻夏州。宋遣商州團練使翟守素,帥兵援趙保忠。

保忠與繼遷戰,不勝,乞師於朝。宋帝遣翟守素率兵援之,賜保忠茶百斤、上醞十石。(《宋史·太宗本紀》及《夏國傳》)二月,遣使如契丹,告伐宋捷。(《遼史·西夏外紀》)

夏四月,遣李知白如契丹,謝封冊。(《遼史·西夏外紀》。按《聖宗本紀》作杜白。)

七月,以下宋銀、綏二州,遣使告於契丹。(《遼史·西夏外紀》)

繼遷與宋並代、夏綏、麟府三鎮部署孔守正戰於大橫岡,敗績。復戰於白池,又敗。守正至行莊,焚掠而去。(《宋史·孔守正傳》)繼遷奉表如宋請降。宋以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

繼遷走漠北幾十年,阻兵嗜殺,蕃部被役屬者胥怨。夏州之戰,雖敗保忠兵,部下指揮朗吉等潛相攜貳。聞翟守素將兵來討,恐懼,奉表歸順。丙午,授繼遷銀州觀察使,賜以國姓,名曰「趙保吉」。保吉又薦其親弟繼衝。帝亦賜姓,改名「保寧」,授綏州團練使。並授子德明管內蕃落使。行軍司馬王禹偁草制詞,繼遷送馬五十匹為潤筆,不受。(《宋史·太宗本紀》及《長編》三十二、三十七並《西夏書事》。按《西夏紀事本末》有敕封詔書,詔曰:「王者推赤心以待天,鑒丹書而念舊。疆場之事,雖守在於四夷;勳烈之家,固賞延於十世。銀、夏等州蕃落使李繼遷,馳聲沙漠,襲慶旌旗。頃者因獻提封,偶懷疑懼,流寓邊塞,綿歷歲時。式微之詠既深,在宥之恩宜及。賜之國姓,俾預於宗盟;授以廉車,用綏於夷落。爾其體匿暇之旨,堅效順之誠,使兄弟以如初,保公侯之必復。欽若明命,勉思令圖。可特投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兼御史大夫、銀州管內觀察使,封天水郡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姓『趙』,名『保吉』,仍放朝謝,許便之官。」)

八月,保忠襲繼遷,克之。

繼遷雖降宋,劫掠如故。時居王亭鎮,保忠往襲之,繼遷奔鐵斤澤,貌奴、猥才二族復奪其牛畜二萬餘。(《宋史·党項傳》)兀泥族首領泥中佶移,復背繼遷歸宋。

先是,佶移內附於宋,授慎州節度使。俄復歸繼遷。至是,其長子突厥羅與其首領黃羅,以千餘騎降府州。(《宋史·党項傳》)

冬十月,保忠降於契丹,契丹封為西平王,復姓名曰「李繼捧。」(《遼史·聖宗本紀》。按繼捧降契丹事,《宋史》及諸書俱不載,惟陳桱《通鑒續編》載之。《遼史考證》謂繼捧未嘗附於契丹,蓋繼遷之誤。)

趙保忠復破宥州禦泥布、羅樹二族。以朋附繼遷也。(《宋史·党項傳》)繼遷攻會州熟倉族。

熟倉大族,東西蕃部五千餘帳,皆保聚岩穀,為環慶藩籬。繼遷不得熟倉,不能入環慶。遣使誘之曰:「身已歸朝,賜國姓,今後請勿相拒,共稟朝命。」諸酋勿應。繼遷由鐵斤澤引兵攻之,咩悉復率來離諸族拒戰,繼遷始退。(《宋史·党項傳》及《西夏書事》)

十二月,契丹以繼遷附宋,遣韓德威持詔諭之。(《遼史·聖宗本紀》)

淳化三年(遼統和十年)[編輯]

春二月,韓德威掠靈州,繼遷遣使訴於契丹。

初,繼遷之附契丹也,德威請納之。既得繼遷,諸夷皆從,璽書褒獎。未幾,繼遷受賂,潛懷二心。奉詔率兵往諭,繼遷托以西征不出。德威忿怒,至靈州俘掠而還。繼遷遣使訴狀。賜詔安慰。(《遼史·聖宗本紀》及《韓德威傳》。按靈州,當作銀州。是時,靈州尚屬中國,繼遷所據乃銀州,《遼史》誤。)

夏四月,請通陝西互市。

繼遷自婚契丹,歲時貢獻悉取資於蕃族,財用漸乏。時陝西尚嚴邊禁,磧外商旅不通。繼遷上言:「王者無外,戎夷莫非赤子。乞通互市,以濟資用。」宋帝詔從之。(《西夏書事》)

冬十月,貢於契丹。(《遼史·聖宗本紀》)十一月,保忠貢鶻於宋。

號「海東青」。宋帝曰:「朕不事畋遊也。」還之。(《宋史·太宗本紀》及《東都事略》)

淳化四年(遼統和十一年)[編輯]

宋禁青白鹽,困繼遷,旋除其禁。

先是,諸羌部落樹藝殊少,但用池鹽與邊民交易穀麥,會饋挽趨靈州,為繼遷所抄。轉運副使鄭文寶議以為「銀夏之北,千里不毛,但以販青白鹽為命爾,請禁之。許商人販安邑、解縣兩池鹽於陝西,以濟民食。官獲其利,而戎益困,繼遷可不戰而屈。」乃詔:「自陝以西,有敢私市者,皆抵死;募告者,差定其罪。」行之數月,犯者益眾。戎人乏食,相率寇邊,屠小康堡。內屬萬餘帳亦叛。商人販兩池鹽少利,多取他徑出唐、鄧、襄、汝間邀善價,吏不能禁。關、隴民無鹽以食,境上騷然。帝知其事,遣知制誥錢若水馳傳視之,悉除其禁,召諸族撫諭之,乃定。(《宋史·夏國傳》及《鄭文寶傳》)

夏四月,繼遷攻慶州。

繼遷雖復綏、銀,猶以未得宥、夏等州,遣使入請,宋帝不許。繼遷怒曰:「五州故地,先業留遺,拓土展疆,是誠在我。」乃令於眾曰:「身雖薄德,承累世之澤,撫諸族之豪,安能迷運守常,沒身沙漠?諸君其努力圖之。」遂以李大信為蕃部都指揮使,率眾犯慶州。州北直接沙漠,地形漫衍,無險可恃。時以繼遷納款,戰守無備,兵至人情駭懼。知州劉文質以私錢二百萬給賞,於是士皆奮鬥,大信不能勝。(《西夏書事》。按《宋史·劉文質傳》太略。)

秋八月,入原州。

陝西歲比不登,加以饋餉勞擾,民不堪命。繼遷偵知虛實,率兵入原州,圍牛欄寨,與團練使石普相持數日,乃還。(《宋史·許均傳》)

 目錄 ↑返回頂部 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