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諸羅縣志/卷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九 人物誌 諸羅縣志
卷十 物產志
卷十一 藝文志  
本作品收錄於:《諸羅縣志

  《周官·職方》掌天下之地,人民財畜有辨,九穀六畜有別,以盡地利、窮物宜。民職此勤,貢賦此供,人民此阜,上下草木鳥獸此若也。諸羅內山崇深、外海浩渺,莫窮其底裏;其人力所通者,千萬年之幽昧,乃今獲耀乎光明。天不愛道,地不愛寶,蕃殖無窮焉;取之有時,用之有節,司牧者以人事補天地之所不逮,俾斯民樹畜而安居、興利而袪害,其庶乎物用之不匱哉!

物產

[編輯]

穀之屬

[編輯]

  秔稻【秔與粳同,種類頗多。有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錄》:「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聞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種使蒔之。」按《宋會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穀,分給江、淮、兩浙。」則種入中國似更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種,十月收。稻之極美者。又,過山香,粒大倍於諸米,極白;置一盞雜他米於釜,飯盡香。收穫最遲。出土番各社;漢人購之,必加數倍以易。大伯姆,米白,性喜潦,宜於低田,苗隨水長。種、穫同占仔。早占,有赤、白二色,粒差小。種於園;二、三月種,七、八月收。圓粒,米白而軟,粒短而肥。種於園;三、四月種,八、九月收。但米多而為飯則少。埔占,殼白米赤,皮厚;種、穫同圓粒。臺人初賤之,但用以釀酒;年來穀貴,價漸與他種等,皆為常餐矣。呂宋占,種自呂宋。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種、穫同埔占;但藏久則腐,種之下者。】

  糯稻【《古今註》:「稻之黏者為秫,即糯也。」《閩中記》:「閩人供釀之餘,歲時糅粉為糰、粽、糕、粿之屬有:鵝卵秫,粒大,白而軟,種、穫與占仔同時;糯之最佳者。又,禾秫,殼白,米極軟。土番種園中;四、五月種,八、九月收。既畢,乃會社飲酒,以作番戲。占仔秫,一名「赤殼秫」;米白,粒差小。內地赤殼,極香軟貴重;此則不及。虎皮秫,殼赤有文,粒大、米白。竹絲秫,米青白色。生毛秫,殼有毛,俗呼「大武壠秫」,以其種出自大武壠也;種、穫俱與占仔同時。】

  黍【《禮記》:「仲夏之月,農乃登黍秫。」高六、七尺,粒圓、色黃。俗呼為「番黍」,一名「狗尾黍」。又,蘆黍,俗名「薯黍」,《寧化志》名「蘆粟」;高與黍等,葉如蘆,粒差大於黍,色赤。有二種:黏者可和秫作酒,不黏者可作糕煮粥。黔、蜀間名「高粱」。鴨蹄黍,以其穗似鴨蹄,故名。】

  麥【《說文》:「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1]。」有大、小二種。《廣雅》:「大,麰也;小,䅘也。」十月種,四月熟。臺俱種於園。當舊穀既沒,新穀未升,二麥先熟,接絕續乏。故《春秋》他穀不書,無麥禾則書;蓋重之也。又,蕎麥,一作「荍麥」,實三稜,而色微黑,秋花冬實。粉亞於麥麵,俗謂能去冷汗。番麥,似黍而低,心吐花如稻,結實葉內,熟則色黃。一莖百餘粒如石榴子大,環繞莖外。煨食,頗香美。此非麥屬,姑名之耳。】

  菽【《物理論》:「菽,豆之總名也。」角曰莢,葉曰藿,莖曰萁,有黃、白、黑、綠諸色。黃豆,粒大倍於內地;人甚珍之。白豆,種自港岡出者最佳,下淡水者次之。黑豆,土產者粒不甚大;俱四、五月種,八、九月收。綠豆,以色名也;性涼,能解毒;三、四月種,七月收。又,落花生,俗名「土豆」,出西國;蔓生,花微黃,花心有絲,謝入地結實,一房可二、三粒。用充果品,或以醡油;此外,有充蔬菜者,入「蔬部」。】

  麻【《周禮》:「三農生九穀,有麻。」《詩》:「禾麻菽麥。」今南中止有胡麻,種出大宛,漢張騫攜來者。一名「脂麻」。相傳:必夫婦同種乃茂。有黑、白二種。可醡油,又名「巨勝」,俗作「芝麻」。】

布帛之屬

[編輯]

  凡綾羅、綢緞、紗絹、棉布、葛布、薴布、蕉布、麻布、假羅布,皆至自內地。有出於土番者,寥寥且不堪用。別載「番俗·衣飾」。

貨之屬

[編輯]

  糖【煮蔗而成。有黃、白二種。又,冰糖,用白糖再煮,如堅冰;比內地較白而甜遜之。】

  菁澱【樹高可四、五尺,種園中。一名「藍澱」。《爾雅》「藏馬藍」、郭〈註〉「大葉冬藍」、邢昺〈疏〉「今為澱」者是也。臺人謂之「大青」。又,槐藍,葉細,名「小青」。又,蓼藍,可染綠。】

  油【香油,脂麻油也。有黑、白二色。菜子油、落花生油,麻貴時,以和香油亦可食。蓖麻油,煮糖用之。】

  酒【用草為麴製之。有老酒、燒酒諸色;然不佳,雜以糖水。今多用惠泉、包酒、紹興、鎮江之屬,俱至自吳越;而包酒亦漸多贗者。】

  茶【《茶經》:「茶者,南方嘉木。」北路無種者。水沙連山中有一種,味別;能消暑瘴。武彝、松蘿諸品,皆至自內地。】

  炭【以九荊木者為佳,質堅難燼。雜木次之。色白如雪。內地寶此,以爇博山之爐。】

  煤炭【灰黑,氣味如硝磺。可以代薪,焰甚烈,北方多用之。出雞籠八尺門諸山;傳荷蘭駐雞籠時,煉鐵器皆用此。】

  薯榔【《泉郡志》:「莖蔓似薯,根似何首烏;皮黑肉紅。染皂用之。」】

  鹽【《周禮》:「鹽人掌鹽之政令,以供百事之鹽。」有煮、有曬,臺止用曬法。諸羅無鹽埕,資於臺、鳳。南社、崇爻所產無多,見「外紀」。】

  麴【有紅、白二種。《南方草木狀》:「草麴」。不用麴糱,但杵米粉雜以眾草,置蓬蒿中蔭蔽之,經月而成,可以釀酒;即今白麴也。紅者來自內地。】

  灰【《異物志》:「占賁」。灰,牡蠣也,不如內地之黏。塗壁,久則灰落;亦用以煮糖。又與浮留、檳榔同食。】

  麻【與穀之屬異。解其片,淨刮之,績為布。有青、黃二種。《詩》言「漚其麻」是也。草地間有種者。】

  紵【《詩》言「漚其紵」。俗作「薴」,誤。《說文》:「紵,草也。」可以為繩。宿根在地,入春自生,一歲三收。剝去其皮之表,取其裏以緝布,謂之紵。土番間種之,甚短。婦女績線,俱用內地產者。】

  籐【產深山中。枝葉多莿,長數十丈。白不及海南。或絲而為器。凡綑貨、碇繩、束茅、索綯之用,悉取諸此。】

  茄籐皮【漳郡名「咬丁」,又名「海蒹葭」。生海岸邊。紅者取其皮以染,功同薯榔;亦有白者,並可以燎。凶歲,取其子以食,詳見「外紀」。】

  豹皮【見「獸部」。為裘、為褥,皆可用。價數十倍於鹿皮。】

  鹿皮【見「獸部」。春皮毛淺而薄,番以為席;冬皮毛深而厚,漢人購為褥,溫而去濕。小者白點斑斑,色殊雅,然不如大者之溫。亦有用以製煙荷包、煙筒袋者,北人多喜之。】

  麋皮【見「獸部」。俗呼為「蔣皮」。青黑色,甚粗,小於水牛皮。呂宋用之,商人載以貿易。】

  麞皮【見「獸部」。毛黃黑色。去毛存鞹,靴襪舄褲皆用之。按諸志云:「麂皮細膩,宜於鞾襪諸物;臺所用者,皆麞皮也。」】

器之屬

[編輯]

  甲萬【或稱「夾板」。以楠木為之。長三尺許,闊尺五、六寸,高二尺,上有蓋。啟閉之法,以鐵為機,其制不一,曰「番鎖」。堅牢殊甚,用以貯衣服、器皿。】

  大櫃【亦以楠為之。長七尺,闊三尺許,高三尺;內作兩隔,鎖之制如甲萬。諸為商賈者,用貯銀錢數目;夜以為床,寢其上,防竊盜也。】


  轎【製自郡治,朱漆或繪以文采。內地以斑竹為之,較輕便;至諸羅者鮮。】

  棹【以楠為之,理細;而文竹者為多,以價廉而工省也。】

  凳【木凳,以楠為之;竹凳,以鱟腳綠竹為之。椅之雅者,皆至自內地。】

  床【截竹或木為之,粗而不耐久。至自內地者殊精巧。】

  衣架【木者少;以鱟腳綠竹為之,祗供一年之用。】

蔬之屬

[編輯]

  芥【《本草》:「芥似菘而有毛。」《農書》云:「氣味辛烈,菜中之介者也。」葉多缺者,性更辣;取其子,研末以和食品,為芥辣。《埤雅》:「望梅生津,食芥垂淚」是也。】

  白菜【一名「菘」。《通志》:「本出北地。」陸佃曰:「菘,凌霜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周顒所謂「秋末晚菘」也。其佳者莖扁薄而白,葉青白色。一種莖圓厚微青。又一種差小,名「六月白」;端節間即有之。】

  薑【《說文》「薑」作「疆」,禦濕之菜也。《字說》:「薑能彊禦百邪,故謂之薑。初出嫩者,其芽微紫。」〈南都賦〉:「蘇蔱紫薑」。梁裴子野不食薑,或嘲之曰:「孔稱不撤,裴乃不嘗。」】

  番薯【一名「甘藷」。皮有白、紫二色,肉白而實。種自南彝。生、熟皆可食,亦可釀酒。切片曬乾以代飯充糗,荒年人賴此救饑。或去皮磨之,曝為粉。又有文來薯,皮白,肉黃而鬆;雲種自文來國。】

  山藥【苗生蔓延,紫莖綠葉,花穗淡紅;香氣遠聞,逼似蘭花。冬食其根,皮黃肉白,一名「玉延」。《廣雅》:「玉延,藷蕷也。唐避代宗諱豫,改為藷藥;宋避真宗諱曙,改為山藥。」】

  薯【俗呼為「田薯」。葉長而尖,蔓生。有紫、白二種,紫者皮赤黑色,白者皮白黑色。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間有一藤一魁者,長四、五尺如短柱,重十餘斤。《寧化志》:「他物下種,必用子、用仁,或原物根芽。獨薯不然,取一條片,片切之,只留皮一面種之,發根生苗,誠一奇也。」】

  芋【葉似荷而不圓,莖亦可作臛葅。一名「土芝」,一名「蹲鴟」。大曰「魁」,小曰「子」。揚雄賦:「蹲鴟沃野,世濟陽九。」言能濟人也。《廣志》云:「芋有水、旱二種,旱芋山地可種,水芋水田蒔之。根葉皆相似,而水芋殊勝。」北路種於園。檳榔芋頗佳,大而鬆;紅根相連如檳榔子,故名。秫米芋軟而黏,色白。又鳳山淡水芋極大,魁重至七、八斤;北路內山番亦有之。】

  韭【一名「草鍾乳」。周顒曰:「春初早韭,以其溫補,故名鍾乳也。」《說文》:「一種而久生,故謂之韭。一歲數割,其根不傷;割而復生,不用再種。莖名韭白,根名韭黃,花名韭菁。」《禮記》謂「韭為豐本」,言美在根也。】

  薤【似韭而葉差闊。《爾雅》謂薤為「鴻薈」,《本草》謂之「茱芝」。古禮:膏用薤:《本草》以「蕌子」為薤之別名。蕌音「叫」,俗謂之「蓼蕎」。】

  蔥【《爾雅》:青謂之蔥,一名芤;以草中有孔也。崔寔曰:「二月別小蔥,六月別大蔥。」《禮·內則》:「膾春用蔥,又脂用蔥。」有香蔥、麥蔥、風蔥。風蔥可療小兒中風之症。】

  蒜【《爾雅》以小蒜為蒜、大蒜為葫。小蒜一名「蒚」。《齊民要術》:「蒜宜良輭地,食之能殺腥膻、蟲魚之毒。」佛家以蒜為五葷之一,生食增恚、熟食發淫,有損性靈;俱不食。】

  蒝荽【莖葉柔細而根多鬚,綏綏然也。時珍云:「味辛香,通心脾,達四肢。」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即此。西方書名「興渠」,為五葷之一。】

  芹【《爾雅》謂之「楚葵」,一名「水采英」。荻芹莖白,赤芹莖赤;並可爚食,亦堪作菹。《詩》:「思樂泮水,薄采其芹。」北路產於冬、春之交,嫩而肥美。】

  枸杞【《爾雅》:「枸杞,檵。」郭〈註〉:「今枸杞也。」《詩》:「集於苞杞。」陸璣曰:「一名苦杞。春生,味微苦。」】

  紫菜【一名「索菜」。〈吳都賦〉:「綸組紫菜。」生海中石上,以子月生,亦名「子菜」。出淡水。】

  白花【莖微紅,枝葉帶毛,似芹而小。花白如雪,又名「雪花」。鮮不可食;醃為菹,味香美。】

  甕菜【《遯齋閒覽》:「本生東彝古倫國,番舶以甕盛來,故名。」稽含《草木狀》:「葉似落葵而小,幹柔如蔓而中空。南人編葦為筏,作小孔浮水上。種水中如萍,根浮水面,葉莖皆出於葦筏,蓋水陸皆可生之菜。」】

  菠薐【劉禹錫曰:「菠薐,本頗陵國之種。西僧將子來者,語訛為菠薐耳;方士隱名為波斯草。」俗呼「紅根菜」。】

  油菜【《通志》:「葉似白菜,青色,根微紫;一名雲薹。」時珍云:「此菜易起臺,採其臺食,則分枝必多,子可酢油,俗呼油芥。」】

  芥藍【《通志》:「葉如藍而厚,青碧色;菜之美者。」《興化志》謂:「蜀中萬年青極相類,但此一年一種,萬年青累歲不易,味稍苦耳。」】

  莧【《爾雅》:「蕢,赤莧。」即今紅莧是也。《埤雅》:「有紅、白二色。」《易》曰「莧陸」,乃馬齒莧。俗傳莧不宜與鱉同食,謂鱉見莧而生也。】

  同蒿【時珍云:形氣同於蓬蒿,故名。一名「蕫蒿」,葉似艾,花如小菊。性冷微香,多食令人氣滿。】

  倭菜【一名「生菜」,可生食。有香倭、苦倭二種。】

  浮藤【《興化志》:「葉略圓而厚,藤相糾纏,子紫黑色。和蟳煮,味甚甘滑。俗名蟳菜。」】

  莙薘【《泉郡志》:「葉厚而柔,曬之難乾,蓋載陰氣之多者。」《本草》謂其補中下氣。汁洗衣,白如玉。或謂以莖燒灰淋汁,俗呼為「厚薘菜」。】

  冬瓜【形似枕。《廣雅》一名「地芝」。《本草·註》:「經霜,上白衣如粉。」陶隱居曰:「利解毒消渴。」俗切片和糖煮之,作茶品。】

  菜瓜【有青、白二色。醬、豉、糖、醋皆宜。俗名「莦瓜」。】

  絲瓜【一名「天羅」、一名「布瓜」、一名「蠻瓜」;性寒。《泉郡志》:「老則其中有絲;去皮取絲,可擦鍋。俗亦名菜瓜。」】

  王瓜【亦名「胡瓜」。張騫西域得種,故名。《本草》一名「土瓜」。皮有微莿,亦名「莿瓜」。〈月令〉:「四月王瓜生」,此地十二月亦有之。】

  苦瓜【一名「癩葡萄」。皮上痱如癩,味苦。一名「錦荔枝」;則因其既紅,而裂子有紅瓤,甘美可食,故名之也。吳越人食其子,閩廣人食其皮。】

  金瓜【一名「南瓜」,種出南番。有圓者、有長者,身有稜,老則色黃;圓者或至六、七斤。又最小者,色鮮紅,曰「紅瓜」,形如之。但不堪食,充玩而已。】

  匏【蔓生。《埤雅》:長而瘦上曰瓠,俗名芋瓠;匏之甘者。短頸大腹曰匏,又曰瓢。《詩》:「匏有苦葉。」《國語》:「叔向曰: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言佩瓠可渡水也。瓜屬,故曰「匏瓜」,又曰「壺盧」。】

  茄【有紫、白二種。《南方草木狀》謂:「種茄,宿根三、五年,漸成大樹。熟時梯樹取之。」此地高三、四尺,可留隔歲。一名「落蘇」。杜寶《拾遺錄》:「隋煬帝改茄為崑崙紫瓜。」】

  筍【俗作「筍」。《爾雅》:「筍,竹萌。」《說文》謂之「竹胎」。詩:「其蔌維何,維筍及蒲。」種類甚多,諸羅筍無佳者;必煮去苦汁,浸以清水,差可食。惟竹塹、岸裡產筀竹筍極美,或曬為乾;不可多得。】

  扁豆【一名「娥眉豆」,俗名「肉豆」。形似皂莢,色青。花有紅、白二種,白者入藥,能補脾。】

  菜豆【莢長,亦名「長豆」。蔓生,下垂。有青、紫二種。】

  刀豆【形似刀,故名。皮厚而中有子,皆可食;醬極佳。】

  蘿蔔【俗名「菜頭」。《爾雅·疏》:「紫花菘也。一名溫菘,一名葖,一名蘿菔。」昔婆羅門僧東來,見食麵者曰:「太熱奈何?」及見食中有蘿菔,曰:「賴此解之耳。」】

果之屬

[編輯]

  檨【種自荷蘭。樹高可蔭,實似腰豬子而圓。有香檨、木檨、肉檨;香最上,木次之。盛夏大熟,色黃,肉與核相黏。切片以啖,甘如蔗漿,而清芬遠過。沈文開《雜記》:「食畢棄核於地,當月即生。核中有子或一粒、二粒,如豆之在莢。葉新抽,杪紅若丹楓,老則變綠。遇嚴霜,則嫩枝盡槁。」按檨,《正韻》無此字,俗音「羨」;或以香美可羨,從而附會之耳。】

  檳榔【樹似椰,皮似青桐,節似竹。大者五、六圍,高五、六丈,末大如本。葉聚樹端如 ,房居葉下;花秀房中,四月開,細白而香。子結房外,擢穗如黍,一穗子數百粒。秋末冬初採食,至二、三月乃盡。狀類雲南草果,夾以浮留藤、蠣灰,能袪瘴氣。初熟時,肉未堅尤美。老則中有實如雞心,紫紋斑駁,與海南子無異;鮮有食之者,為種而已。】

  浮留藤【即「蒟」。《說文》:「蒟,蔓生。子如桑椹,苗為浮留藤。」左思〈蜀都賦〉所謂「蒟醬」,取其子為之。陳小厓《外紀》:「粵人夾檳榔用葉;臺人憎其辣,獨用藤。」俗名「荖藤」,產內山;近蕭壠社者最佳。削皮脆如蔗,文如菊,根脆於藤;子如松蕤初吐,俗號「荖花」。橫切小片,文白點點如梅花,更香烈;類雲南蘆子。漢人納幣,取其葉滿百,束以紅絲為禮。按荖,《正韻》無此字;或作「蔞」,亦非。】

  蓮子【味甘,氣溫而性嗇;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能補脾。其菂至秋黑而沉水,為石蓮子;以建寧產者為佳。臺之勝,獨以花晚開而寒香耳。別見「花部」。】

  椰子【樹類栟櫚。子一穗十數,纍纍下垂,重疊無間。外裹粗皮如𣙺片,內結堅殼;白肉附之,味如牛乳,中含漿如酒,曰「椰酒」、又曰「椰油」。沈光文詩:「殼內凝肪徑寸浮,番人有法製為油。窮民買向燈檠用,卻為芝麻歲不收。」殼薄劣不及海南,止堪供挹水之用。】

  波羅蜜【種自荷蘭。實生甚異,或根、或幹、或枝椏、或梢,皆結焉。熟大如斗,色綠,磊砢似釋迦頭;氣香如蕉,液黏如漆,房如石榴,味甘酸。子如皂,中核微赤;煮熟味類芋。】

  佛手柑【色同香櫞。長者近尺,狀如佛手指,有伸者、屈者,長短錯落;亦有如拳者。香特異常,雖乾而經年不歇,奇產也。】

  黃梨【以色名,或訛為王梨。實生叢心,味甘而微酸。盛以瓷盤,清香繞室,與佛手、香櫞等。臺人名「鳳梨」,以末有葉一簇如鳳尾也。取尾種之,著地即生。】

  龍眼【《南方草木狀》:樹如荔枝,果如黃彈。殼黃,肉白而甘;一穗數十顆。隨荔枝而後熟,故謂之「荔奴」。諸羅產甚多,味比內地。】

  西瓜【五代郃陽令胡嶠記云:「嶠於回紇得瓜,種之結實,大如斗,味甘,曰西瓜。」內地六、七月熟。諸羅之種莫知所自也;八、九月下種,十一、二月即熟。】

  葡萄【《史記》:「大宛以葡萄作酒。富人藏酒萬餘石,久者積年不敗。」張騫移種於中國,一名「馬乳」,一名「黑水晶」。段成式云:「有黃、白、黑三色;又有綠葡萄,蜜葉繁陰,星編珠聚。」臺止有黑者,亦甚稀。】

  甘蔗【《廣志》:「竿蔗,又名都蔗。皮帶紅而節短,亦有青黃皮者。」北路初植不佳,近則甘脆不亞內地。其煮糖者,韌而小,謂之「竹蔗」。】

  甘蕉【《三輔黃圖》:「漢武建扶荔宮,有甘蕉二本。」俗名「牙蕉」,亦名「荊蕉」。《南方草木狀》:「實隨花;每花一闔,有十餘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

  荔枝【殼紅、膜紫、肉白,以核之細者為珍,謂之「蕉核」。蔡君謨曰:「荔枝,惟閩越、巴蜀有之。漢初,尉佗以備方物,始通中國;為南方第一佳果。」有自內地攜一、二株來者,多華少實,味亦酸。】

  香櫞【俗名「香圓」。《本草》:「枸櫞」。《南方草木狀》:「皮似橙而色金,氣極芬香,肉厚,白如蘆菔。」一名「密羅柑」。置盤中可以供玩,切片可為糖品。】

  石榴【見「花部」。段成式曰:「石榴甜者謂之天漿。有三種:皮黃、核小,子瑩如水晶者曰密榴;皮斑赤,肉薄、核大者曰柴榴;皮白、子白,味酸澀者曰白榴。」潘尼賦:「千房同膜,十子如一;繽紛磊落,垂光耀質。」】

  菩提果【俗名「香果」。《海物異名記》:「花如冠蕤,葉似冬青,實似枇杷。出自西域,故名。」香埒於檨,而甘美不及。】

  釋迦果【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膩,微酸。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沈光文詩:「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野島作安身。」】

  菱【產水中。《周禮》:「籩人加籩之實蔆芡。」〈註〉:「蔆,芰也。」〈疏〉云:「即菱角,楚屈到所嗜者。」唐東嶼詩:「交遊萍荇類菰蒲,懷玉藏珍似隱儒;葉底止因頭角見,此生不得老江湖。」】

  橘【〈禹貢〉:「厥包橘柚」,漢時有橘官,民有橘籍。臺人誤以橘為柑。柑皮厚而蹙皺;橘皮薄而光潤,瓣隨手即開。臺產柑橘,味俱酸。又有四時橘,前生者紅,後結者青,花果一年相續;亦名公孫橘。沈文開《雜記》:「有番橘出半線諸山,樹與中原橘異。大如金橘,肉酸、皮苦,色黃可愛。」其詩云:「枝頭儼若掛疏星,此地何堪比洞庭。除是土番尋得到,滿筐攜出小金鈴。」】

  柑【《南方草木狀》:「橘之屬,甜美特異者。」閩中以漳產為上;北路紅柑、雪柑,供玩而已。沈文開《雜記》:「有番柑,種自荷蘭。大於番橘,肉酸、皮苦。荷蘭人夏月飲水,必取此和鹽搗作酸漿入之。多樹園中,樹與橘無異。」其詩云:「種出蠻方味作酸,熟來包燦小金丸。假如移向中原去,壓雪庭前亦可看。」】

  梧桐子【見「木部」。子如楜椒,兩兩相並,綴於葉端。味清芳,堪埒松子。】

  柚【有紅、白二種。《列子》所謂「樹碧而冬青,實丹而味酸。」臺產皆然。漳州文旦柚入貢。此外,佳種亦多有泛海而至者。】

  木瓜【《爾雅》:「楙,木瓜也。」《詩》:「投我以木瓜。」理腳氣。切細片,漬以糖或鹽,味殊佳。】

  柑子蜜【臺產,形如公孫橘。初生色綠,熟則紅;俱可蜜為茶品。】

  桄榔子【見「木部」。花淡紅而帶白,結子如山茱萸而甘,五月熟。時當種埔占,以桄榔子之多卜有年。】

  桃【見「花部」。《爾雅翼》:「桃早盛,蓋三歲而有子。」江文通頌:「惟園有實,惟山有叢;丹蘤擎露,紫榮繞風。」此地絕無佳者。】

  李【見「花部」。《素問》:「李味酸,屬肝,東方之果。一名嘉慶子。」閩中有數種,惟虛仁李最佳。北路實小而味酸。】

  梅【見「花部」。《書·說命篇》:「若作和羹,汝惟鹽梅。」內地有作烏梅、青梅、梅醬諸法,皆用糖和之。北路實小,生毛而味苦。】

  番柿【種自外番。類柿而皮有毛,味酸澀;俗呼為「毛柿」。】

  番石榴【俗名「梨仔茇」。花白而微香。子皮青,肉微紅,氣濁而臭;土人嗜之。無地不有。或伐其材為薪。】

花之屬

[編輯]

  梅花【百花之魁。色白者為上,有單葉、百葉。艷者曰「紅梅」;漢上苑有朱梅、臙脂梅是也。紫花梅,色稍淡,皆百葉。最清幽者,莫如單葉山梅;籬間水次,疏影暗香,真堪獨賞。臺地暖,放不待春;冬初,已影斜香動矣。另有清而艷者曰「綠萼梅」,一蒂三花者曰「品字梅」,漳、泉乃有之。又茶梅,花如鵝眼錢,粉紅而黃心;雅素耐久。杭州有玉蝶梅,楝樹接成之。墨梅,梅之別種;曰「臘梅」。北路皆未之見。】

  蘭【葉似菖蒲,味幽香。種類甚多。《爾雅翼》:「一幹一花者蘭,一幹數花者蕙。」《漳志》:「幹青而勁,花淺黃色,心有紫點為大青。此種極多,葉長花白,幹亦白,一莖可得二十餘花為玉幹;品最上。」此間大青為多。沈文開《雜記》:「有番蘭,葉似穗;但體柔而色嫩,花亦如蕙而無香。生山中,移植家園,則敗。此外,蕉尾蘭、丫蘭、金枝玉葉蘭、紫蘭、拜歲蘭、鶴頂蘭、倒吊蘭,大約多蕙之屬也。」福州山間有素心蘭,一莖數花,稍細,葉亦短,幽香特異;蘭之絕品,尋常不可得。山蘭一幹一花,崖谷幽處生之。北路山中應有是種,惜人跡罕到。又蘭,香草,《禮記》「佩帨蘭茞」、《楚辭》「紉秋蘭以為佩」是也。臺俱未見。】

  蓮花【一名「荷花」。《爾雅》:「荷,芙蕖也。」有紅、有白,有白而紅邊者。百葉最佳。或開並蒂,則以為瑞。內地五、六月盛開;縣治北香湖八、九月方盛,直開至臘。許彥周《詩話》:「世間花卉無踰蓮者。諸花皆藉暄風暖日,獨蓮得意於水月;香吹清涼,雖荷葉無時不自香也。」《寧化志》:「有青、黃二色」,臺未之見。】

  桂【《格物叢話》:「桂花數品,或黃、或白、或紅、或紫、或花四出或五出、或重臺。四時青青,不改枝易葉。又有四季著花者,有一月一花者,有當春著花者。」北路止有月桂,來自內地;以土不相宜,故稀。】

  菊【《爾雅》:「蘜,治蘠。」《埤雅》:「鞠名聚金;聚而不落,故名。鞠有紅、白、黃、紫及沉香色;種類頗多,形象亦別。」《禮記》:「季秋菊有黃華。」臺地至十一月方盛。又開過歲者曰「拜歲菊」,正月始開者曰「元宵菊」,其色俱紫。前賢《菊譜》有二十七種或三十五品七十一種,此地不能盡有也。】

  洋茶【來自日本,種類甚多;近始有之。曰「牡丹紅」、「荷蘭白」、「麗春紅」;曰「水紅金錢」,則花稍細,如金錢大,漳人謂之「青梅」。又有一蕊而紅白相半者,曰「秋色平分」。按《漳志》:漳中有干龍,大如牡丹,可尺一、二圍,高三、四寸;有紅、白二種。又牡丹紫吐絲,牡丹能於花心起臺,吐長絲數寸。又有共一枝而開花作紅、白、緋各色者。有大六角、小六角,花如刀切成六角狀者。又有鐘款、菊款、五心、白虎斑、紅點白、白點紅等種,皆花之奇觀。附記於此。】

  水仙【有單葉、百葉二種,《華彝考》「金盞銀盤」是也。百葉者艷勝,單葉者香勝;種皆自內地。黃山谷詩:「凌波仙子生塵襪,波上盈盈步秋月。被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艷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葵花【花開向日,《左傳》所謂「葵能衛足」者也。有黃、紅、白三種。自下而上,開盡而止。高七、八尺。又錦葵、戎葵、錢葵,此地俱無。】

  木芙蓉【一名「木蓮」,一名「拒霜」,有紅、白二色。有百葉而朝開,色白,午漸紅,晚殷紅;俗名「三醉芙蓉」。此種最佳。按邛州有「弄色芙蓉」,先日白,次日淺紅,三日繁紅。今一日遞變,是或邛之變種歟?】

  玉蘭【接本辛彝。白色,先華後葉。李元仲云:「即宋人所名迎春也。」王元美詩:「霓裳夜色團瑤殿,露掌清輝散玉盤。自是藍田通別種,不同湘浦怨春寒。」內地正、二月盛開,北路或七、八月亦開。】

  紫薇【夏、秋間開,可百日。《閩志》:「俗謂不耐癢花;爪其本,枝葉皆動。唐時省中多植之,故謂之薇省。」又有白者曰「銀薇」,有紫帶藍者曰「翠薇」,此二種北路無之。漳、泉人多誤以紫薇為紫荊,甲間發花,紫荊也;紫薇則每一枝數穎、一穎數花,繁而墜末。】

  海棠【來自海外,故名。有鐵幹、西府垂絲、木瓜數種。賈耽《花譜》以海棠為花中神仙。北路有鐵幹;餘皆無之,不特蜀之香國也。】

  薔薇【《格物總論》:「一名牛勒、一名牛棘、一名刺紅、一名玉雞苗、一名薔靡。花清馥,有紅、黃、白三色,藤身多刺。」移自內地,止有淡紅一種;而開花者甚稀。】

  樹蘭【高者丈餘。有五葉、七葉二種:五葉者年止再開;七葉者葉稍細而香幽,年三、四開花,累累如黍米。王敬美《閩部疏》:「樹蘭,木本;賽蘭,蔓生。」其香皆與蘭埒。】

  瑞香【始,廬山一僧夢中聞花香酷烈,既覺,尋得之,因名「睡香」。人以為花中之瑞,以「瑞」易「睡」。又名「纏枝」,以逐節皆花也。色淡紅;十二月開;一簇十餘蕊。性喜陰,難植。更有黃、白二種,名「野瑞香」。】

  番瑞香【藤本花淡綠,香甚異,一簇可數蕊;五、六月開。臺產種法,藤覆土中,葉令出土,即生。】

  杜鵑【一名「山躑躅」;大紅名「送春」、淺紅名「迎春」。〈平泉花木記〉:「紫躑躅」,即此也。開放滿叢,艷麗奪目。白居易詩:「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啼得一花開。」蓋花開正值杜宇鳴之候。內地有單葉者,生滿山,名「映山紅」。】

  美人蕉【葉差小;花出蕉心,狀若荷,紅鮮可喜,經月不謝。張燮詩:「不比收紅拂,真堪號絳仙。彈文怨修竹,無乃妒新妍。」】

  山丹【一朵百蕊,狀若綉毬,紅如剪綵;蘇子瞻擬之「錯落瑪瑙盟」是也。】

  石榴花【《格物叢話》:「來自安石國,故名。又曰安榴。有來自新羅國者,則名海榴。單葉者多實;百葉有紅、白二種,夏秋盛開。」《山堂肆考》:「有黃色者,有紅花白緣、白花紅緣者;又有花圓如寶珠,名實珠榴。」此地俱未見。】

  桃花【〈月令〉:「仲春之月,桃始華。」此地臘盡春初已大放矣。單葉者,色深紅或淺紅,子甚繁。又色白者為碧桃,殷紅為絳桃,淡紅為緋桃;三月始開者,俗名「三月浪」。俱百葉。】

  李花【唐人論李花有九標:香、雅、細、淡、潔、密、宜月夜、宜綠鬢、宜白酒。寧化李元仲足之曰「宜朝霞」。】

  茉莉【一名「奈花」。梵書曰「鬘華」,種傳自西域。色白而香,宜於夜。朱文公詩:「曠然塵慮淨,為對夕花明。」此單葉茉莉也。有百葉者,花較大,名「番茉莉」。初得種時價甚高,近乃隨處皆有。】

  含笑【白瓣如蘭,自輔其頰,故曰「含笑」。半開則馥烈,大則香減。銀嶽八芳草,此其一也。近始有自內地移至者。】

  一丈紅【即「蜀葵」。花淡紅。一葉一花,自下而上,高近丈;所謂「五尺欄杆遮不住,留將一半與人看」也。內地有朱紅者,尤佳。】

  斑支花【見「木部」。先花後葉,二、三月盛開;絳色,遠望如紅霞幛天。】

  莿桐花【見「木部」。似蓮蕉花而大。花絳紅,一枝數十蕊;二、三月盛開,恍惚斑支。】

  水錦【即「木槿」;一名「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埤雅》:「花如葵,朝生暮隕。」《說文》名「舜」,《詩》「顏如舜華」是也。有微紅、木紅、白色數種。小兒口熱破,取白色花搗汁,擦之即癒,取乾者煎水洗亦癒。】

  雞冠【紫色。佛書謂之波羅奢,高可五、六尺,矮者數寸。蘇子由詩〈註〉:「即玉樹後庭花也。」亦有白色。又一種中枝花極大、旁枝花小,錯出環拱;俗名「百鳥朝鳳」。】

  月下香【葉叢生,細而長;中吐一莖,可數十蕊。花白,開自下而上;至晚愈香,故名。又以開輒兩蕊相偶,名「雪鴛鴦」。內地夏、秋時開,臺四時皆放。】

  賽蘭【花黃如黍。一名「翠蘭」,俗名「魚子蘭」,又名「雞爪蘭」。夏、秋間開。佛經謂「伊蘭」,即此花也。又名「珍珠蘭」,香聞十步。】

  夜合【《格物論》:「一名合歡,亦名合昏。」花白、微香;以其朝開夜合,故名。】

  番蝴蝶【葉略似槐;花中紅、外黃,似蝶有鬚,一枝可數十蕊。四季長開。臺產。】

  金絲蝴蝶【花黃色,形如蝶。《華彝考》謂之「金莖花」。】


  長春【燕昭王時有長春樹;今藉以名花,謂一歲俱花也。淺紅色。臺人名為「月見」。】

  麗春【從南海來,罌粟別種也。花似長春而大,百葉而深紅。】

  萱草花【一名「宜男」,一名「忘憂」。花,淡紅色;以作蔬,曰「金針」。或名「鹿蔥」,前人俱以為誤。更有紅、紫二色者,北路無此種。】

  曇花【有紅、白二種,夏日開。泉州開元寺有聯云:「祇樹開千臘,曇花供六時。」】

  凌霄【《郡志》:「兔絲子,一名凌霄。」《爾雅翼》:「苕,陵苕;今凌霄花是也。藤蔓喬木,極木所至,花開其端。」《詩》:「苕之華,芸其黃矣。」此地所生枝葉皆似,其花紫;或者苕之變種歟?】

  石花竹【《通志》:「一名錦竹。叢生,高尺許,花如纈錦。」】

  剪春羅【莖柔、花淡紅,旁如剪刻。一名「碎剪羅」。又有色深紅者,名「狀元紅」。】

  洛陽錦【叢生,高尺許。莖柔,紅、紫諸色俱備。又有白者,名「白剪絨」。】

  素馨【舊名「耶悉蜜」。藤木。花色白,香亞茉莉。五羊城外三十里有花田,雲南漢劉鋹之姬曰「素馨」,死葬此而生此花,因以名之。沈文開《雜記》:「臺產藤與花葉頗相似,多在各社竹叢中或樹稠陰密處。藤蔓竹木,花細白如雪。二、三月間開,香氣清幽飛遠,色不變黃,四月而歇。不似廣、閩家所植,每月常開也。」】

  繡毬【白色。內地繡毬木本,一華數十蕊,團團湊合如簇毬;臺係藤本。】

  噴雪【花白。細細如雪。《通志》名「潑雪」。今人多取植盆中。】

  蓼花【即「水葒花」。細莖、弱葉似柳,味香辣。霜後,獨爛然於冷風寒水間,故又名「大節」。】

  月桃【葉似蓮蕉。花黃白色,倒垂,香而濁;一莖可數十蕊。臺產五月始開。端午日,取其葉以為角黍;摘花插小兒髻上,又名「虎子花」。】

  金鳳【有深紅、淺紅,有白,有紫,有紅白相間。自夏初至秋盡,開謝相繼。一名「鳳仙」。張宛丘〈菊詩〉呼為「菊婢」。紅者,可染指甲。】

  佛桑【色朱,其葉似桑。一年長開,朝生暮隕。《學圃雜疏》:「佛桑有紅、黃諸色,一名扶桑。其單葉者,名照殿紅。」】

  千日紅【色紅、無香,極耐久。婦人插之,每數日浸以熱水,色更新妍。】

  金錢花【花紅,午開、子謝;一名「子午花」。《北戶錄》:「來自毗屍沙國。」】

  胭脂花【有紅、白二種。狀如兔絲花而稍大,夏、秋開。】

  玉樓春【即百葉黃梔。花白而香,不能結實。】

  頳桐【葉微似桐,高五、六尺。青幹繁花,鮮紅如火。沈文開《雜記》名「天仙花」。內地名「龍船花」,以其初開正在競渡之候也。又呼「百日紅」,臺則終歲皆紅矣。】

  萬壽菊【花黃似菊而耐久,盛者可數十蕊。】

  棣棠【《通志》:「條生。花淡黃色,二、三月開。又有白色者。」】

  蓮蕉【花有紅、黃二種,一年長開,俗謂「美人蕉」,誤。】

  指甲花【色碧而花細,一枝可數百蕊。《南方草木狀》云:「樹高五、六尺,枝弱如嫩榆;雲自大秦國移植。」婦女搗其葉染指甲,功同鳳仙;故名「指甲花」。群以為香,然實濁不可耐。】

  番花【見「木部」。色白微黃,味香而濁,似山梔花。三、四月開,先花後葉。】

  莿毬【葉綠,身多莿。花黃色,似菊而小;臺謂之「消息花」。又名「牛角莿」,以其莿偶如牛角也。】

  老來嬌【一名「秋紅」,一名「雁來紅」,亦名「老少年」。幹紫直上,高六、七尺。葉初生即紅,老而紅愈嬌;雖非花而艷特甚。周子羽詩:「翔雁南來寒草秋,未霜紅葉已先愁。綠珠宴罷歸金谷,七尺珊瑚夜不收。」四明黃宗羲有〈雁來紅賦〉。】

  藜【幹淺紅,葉微紅帶黃色,形如老來嬌,高可八、九尺。枯則取以為杖,韌而輕,即「藜杖」也。】

  玉芙蓉【葉似艾而微香,色亦淡雅;婦女愛之,多插於首。此與老來嬌及藜,皆草也;以其色可人,並附於花之末。】

木之屬

[編輯]

  松【《字說》云:「松柏為百木之長。松,猶公也;柏,猶伯也。樹磥砢修聳,皮作鱗形,四時不改柯易葉。仲春抽蕤,花蕊為松黃;結實如豕心,疊如鱗砌,秋老則子長鱗裂。」白玉蟾云:「奎星之精化而為松,精液為松脂,餘氣結為茯苓。千年松脂,化為琥珀。」臺惟水沙連內山有此。】

  柏【《六書精蘊》云:「萬木皆向陽,柏獨西指;蓋陰木而有貞德者,故字從白。白者,西方也。」《埤雅》:「性堅緻,枝、子皆香,不畏霜雪。」葉扁而側生者,曰「側柏」,一名「扁柏」。】

  楠【《漳志》:「柟,今楠木也。」宋子京曰:「讓木即柟,其木直上,柯葉不相妨。」《山海經》:「柟負霜騰翠,今古以為美材。」此地木色稍黑,有載入內地者。又土柟可為輔輻,甚堅韌。】

  樟【大者數抱,四時不凋;枝葉扶疏,垂陰數畝。《漳舊志》:「樹老則內腐而虛,其色赤,其材細,其味辛烈,作器雕鏤必用之。熬其汁為樟腦,可入藥也。」】

  梧桐【《禮》:「季春之月,桐始華。」《爾雅·註》:「榮木,梧桐也。」《福州志》:「閩產有三:一種葉有三歧,子如胡椒,可食;曰梧桐。一種葉圓而末尖,二月開淡紅花,可壓油;曰油桐。一種花葉不相見,花不結子,材可琴瑟。」〈禹貢〉「嶧陽孤桐」即此,所謂「岡桐」也。北路所有,乃梧桐耳。】

  榕【《海物異名記》:「榕作槦,言材不中主人也。或曰蔭覆寬廣,故謂之榕。」《南方草木狀》:「其蔭十丈,枝條既繁,葉又茂細;根如藤下垂,漸漸及地,便生枝節。鳥啄其實,墜地復生,名曰鳥榕。」】

  楓【樹如白楊。《說文》:「楓木厚葉、弱枝,喜搖。別名欇。」《爾雅》:「楓,欇欇。」言風至則欇欇而鳴也。《齊丘化書》:「老楓化為羽人。」又天子之居曰「楓宸」、曰「丹楓」。青楓,則未丹之稱。楓上占斯曰「楓柳」;占斯者,寄生也。】

  桄榔【《南方草木狀》:「樹似栟櫚,皮中有屑如麵。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可以為器。」】

  柳【《大戴禮》:「正月柳稊[2]」;稊者,發葉也。黃蕊為花;花熟時,隨風狀如雪,曰絮。白玉蟾〈記〉:「箕宿之精化為柳。昔人比王恭,濯濯如春月柳。」漳、泉人多植水邊,名「楊柳」。柳與楊,實二種也。漢苑有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別名「檉柳」。天將雨,檉先知之;霜雪不凋。又稱「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又稱「觀音柳」;此異種,人罕識之。臺又有「御柳」,幹赤,細條如綠絲;亦名「垂絲柳」。《寧化志》:「粵中有御柳,葉細如碎縷,簇生絲條,紛飛如綠雪;微風拂之,左右依靡。」當與臺為一種。不知「寒食東風御柳斜」,即此御柳否?】

  椿【《泉志》:「木之壽者。」《圖經》:「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方春,摘其芽。臭者為樗。」董子曰:「木命三時,謂椿以春、榎以夏、楸以秋也。」】

  斑支【「斑」或作「攀」。幹直起,礌而生莿,極堅;樹大則礌、莿俱落。花落而實中有棉極鬆,為褥,宜於暑。】

【古稱「栟櫚」。幹直上無枝。葉生木杪,下有皮重疊裹之;每一匝為一節。皮入土不爛。梁張孝秀執栟櫚皮塵麈,唐因之為拂。北路不多產。】

  楝【《爾雅翼》:「木高數丈,葉似槐而尖。實如小鈴,味苦。俗名苦楝。」《圖經》謂「樹有雌雄,雄者根赤無子。雌者根白有子。」】

  水松【《華彝考》:「福州呼水松,莆人呼水棉。性好近水,皮溫厚如棉。枝喬而上勾,其葉散碎紛披,其根礌砢奇古。」】

  烏桕【花如梅,子可醡油,燃燈澆燭。秋盡葉紅,遠望如霞。北路不多產。】

  鐵樹【幹紫黑色;葉如桄榔,生於木杪;皮麟皺而厚。俗傳以釘釘其樹,鐵皆化,樹愈茂盛。】

  莿桐【樹高大,枝葉蕃茂。雨時折枝,插地即生;亦易長。初生多莿;長而莿落,垂蔭如梧桐。】

  九荊【樹無皮如紫薇,或呼為「九芎」。質理甚堅;用為柱,入土不朽。亦能花,但不蕃耳。】

  楮【臺名「鹿子草」,以鹿嗜其枝葉也。別名「穀」。《爾雅》:「穀,楮也。」皮可造紙。《晉書》:「王羲之制窮萬穀之皮。」《廣州記》:「蠻彝取穀皮,熟槌為揭裏布,鋪以擬氈。」】

  破故子樹【葉似梧桐而小,結子如苦楝。】

  加冬樹【葉似冬青,子亦如之。大者陰可數畝。】

  荊【俗名「埔荊」。《格物論》:「荊,小木叢生,枝莖婆娑,葉刻缺而粗澀;荒坂洲渚多有之。有五葉、七葉。行人中暑者,取七葉荊心嚼之或縛臍間,立癒。」】

  象齒【木硬而直,白文如象齒。以為桷,久而不壞。】

  土杉【色黃白,略如杉。小屋以為樑。】

  猴栗【木性甚堅,器用多取之。為樑柱,久亦內腐。】

  白樹【樹高大而幹直,頗美觀;但易朽蠹,巨室無取也。】

  黃目樹【葉如苦楝,赤黑色。結實形如枇杷,色黃皮皺;中有子,去之用以澣衣,功同皂筴。】

  番花樹【樹高大,葉如枇杷而厚。冬葉落,枝頭纍纍如指。】

  赤鱗【赤色皮鱗,質堅。大者取為車心,小者用為籬柱。】

  樸【《通志》:「葉如加條差小,皮麟皺而厚。」諸羅地名有「樸仔樹腳」,因其多而得名也。】

  烏栽【皮帶黑色,中白。大而不堪器用,止可供薪。】

  水漆【生海泥中。柯葉,彷彿莿桐;皮有黏液,著膚則腫。取以圍籬,多生枝葉。】

  百日青【樹枯而色如生,故名。】

  山荔【樹如荔,無花實。】

  埔柿【樹如柿,無花實。】

  菻荼【葉多莿,似黃梨而大;高可丈餘。密栽為籬,盜不能入。花、實別見「番俗」部。】

竹之屬

[編輯]

  莿竹【高四、五丈,大者圍尺五、六寸。旁枝橫生而多莿,堅利人不敢犯;密者可禦盜。草屋取為樑柱,器物資之,用甚廣。】

  長枝竹【一名「鱟腳綠」。高二、三丈,圍三、四寸,節疏而平。臺人製椅棹、床架、櫥等物皆資之。產自山中草地,間有種者。《通志》:「絲之可以為器。」】

  筀竹【《山經·註》:「筀竹大者圍二尺,長四丈。又名防露;言其上密防露,下疏來風。」石介詩:「斷霞半赭燕支木,零露偏留筀竹叢。」出竹塹、岸裡社。筍極佳。見「蔬部」。】

  金絲竹【一名「箭竹」。大如小指;其質堅、其節疏。出樸仔籬等社,土番以為箭。】

  空涵竹【高二丈餘,圍二、三寸。質不堅,多產山中,草屋用為桷。或藩田間。】

  麻竹【大於莿竹而無莿,但不堅厚,止可製車籠、糖籠、倉笨、篾簟等物。】

  觀音竹【枝柔、葉細、幹小;高四、五尺。園亭植之。或取其小者為盆景。】

  人面竹【高四、五尺。《華彝考》:「節密而凸,宛如人面,故名。」《通志》:「一名佛眼竹,可供玩賞。」】

  𣙺竹【高二、三尺;節密,而生皮似𣙺,故名。】

  石竹【大如筀竹,可為器。出樸仔籬等社。】

  珠籬竹【高丈許,如指大。人居用以編籬。】

  蘆竹【戴凱之《竹譜》:「有竹象蘆,因以為名。」《泉郡志》:「生溪澗濕處,叢小葉疏。」】

草之屬

[編輯]

  仙草【《泉郡志》:「搗爛絞汁和米粉煮之,雖三伏成凍,似石花而黑;解暑毒。」】

  茜草【染絳之草。一名「茅蒐」。《說文》:「茅蒐染韋,一入為韎。」又名「地血」、名「牛蔓」、名「茹蘆」。土番多用此以染獸毛,間以染藤;然秘而不傳。莫知所生之處,漢人鮮有識者。】

  鳳尾草【《本草》名「貫眾」,葉青綠如小雞翅。《廣雅》謂之「貫節」。】

  虎耳草【葉圓,面綠而背紅,八芳草之一也。喜陰濕。能治耳疾。】

  茅【《易》:「藉用白茅。」《禮》:「縮酌用茅。」《詩》:「晝爾於茅。」北路甚多,高與人齊。又一種短而細,名「金絲茅」,理而不亂。】

  菅【《爾雅》:「白華野菅。」陸璣曰:「菅似茅,而滑澤無毛。」《詩》:「白華菅兮。」《逸詩》:「無棄菅蒯。」】

  芒【《爾雅》:「莣,杜榮。」李時珍曰:「芒皆叢生。葉似茅,傷人如鋒刃,皮可為繩,莖穗可為帚。」】

  蒲【《埤雅》:「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於水涯,滑而溫,可為席。」】

  蘋【《通雅》:「蘋,萍一類也。」《韓詩》:「沉者曰蘋,五月有花。」白色謂之「白蘋」;生田中者小,曰「青蘋」。】

  萍【《爾雅翼》:「水上小浮萍,江東謂之薸。」《埤雅》:「無根而浮,常與水平,故謂之萍。」紫萍可為藥。】

  藻【《爾雅翼[3]》:「根生水底,葉浮水上,不若水浮萍之無根而漂浮也。」】

  煙草【一名「淡芭菰」,種出東洋。莖、葉皆如牡菊。取葉曬乾,細切如絲,置少許管中,燃吸其煙,令人微醉;不食輒思,亦名「相思草」。有生煙、熟煙。出漳州者甚佳。北路生而不殖。】

  乳草【生附地。枝紅;葉細,背微紅。和雞食,益產婦之乳。】

  鼠麴【《本草》:「生平岡熱地,葉似馬齒莧,上有白毛;黃花。」《艾軒集》謂之「暑菊」。曬乾,同米粉作糗。】

  金絲籐【蔓生。見「番俗·服飾」部。】

  仙人掌【《圖經》曰:「於石壁上貼壁而生,如人掌,故名。」】

  含羞草【高二、三寸,葉似槐。爪之,葉即下垂,如婦女含羞然。】

  齒草【枝綠,高尺許;葉如浮藤菜而小,心如枸杞。番人取其枝以擦齒,久之皆黑,因以得名;或名「澀草」。】

  龍舌草【俗名「蘆薈」。形如舌,旁有莿。液如油,可以潤髮。】

  莿莧【幹赤色,高三、四尺。葉尖小,青色帶赤,多生莿,故名。燒灰沃水,可漬米為粽。】


藥之類

[編輯]

  薏苡仁【一名「𧆐米」,謂堅硬有贛強之意。一名「回回米」,一名「薏珠子」。能健脾益胃。馬援在交趾,嘗餌薏苡以勝瘴,呼為𦼮珠;載其種還,人讒以為珍珠。北路產頗多,而粒差小。土番名之曰「禾榛」,又名「禾珠」;以其與禾並栽也。詳見「外紀」。】

  天門冬【蔓生。結根如指。《山海經》所謂「虋冬」。《爾雅》:「髦顛棘。」郭璞〈註〉:「細葉有莿,與麥門共稱辟穀要藥。」】

  麥門冬【小於天門。《爾雅》:「葉如韭,四季不凋。根有鬚作連珠,形似穬麥。」《本草》謂「久服輕身,不老不饑。」又名「禹餘糧」。】

  土茯苓【《爾雅翼》:「茯苓,千歲松脂也。蔓生。長葉圓根,大如雞子,連綴而生。有赤、白二種。」北路產者,似茯苓而小,赤色;俗呼為「山尾薯」。】

  菖蒲【荃也。一名「蓀」,一名「水劍草」。文王嗜昌歜。《左傳》:「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菖蒲也。生於石上者為石菖蒲,道家以為延年之食。】

  枸杞【見「蔬部」。其實為地仙子。諺曰:「去家千里,不食枸杞。」其根為地骨皮,治喉間毒。】

  藕節【草花根也。見「花」、「果」二部。取其條,切片陰乾,可入藥。】

  紫蘇【《爾雅》:「蘇,桂荏。」曰紫蘇者,別於白蘇也。性和暢,行氣和血。子可以取油。】

  艾【《爾雅》謂之「冰臺」。莖高三、四尺,葉長寸許。味辛微香,面青背白。花黃,秋開如野菊而小。《爾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灸百疾,故名醫草。」】

  蒼耳子【即「羊帶來」。《爾雅》曰:「卷耳苓耳。」《廣雅》曰:「枲耳。」郭璞曰:「形如鼠耳。」陸璣曰:「葉青白似胡荽,白華細莖,子如婦人耳璫。」或名「耳璫草」。】

  益母草【《爾雅》:「萑蓷」。郭璞〈註〉:「今茺尉也。葉似荏,莖方。花淡紅,生節間。」又名「益母」,宜於孕婦也。】

  金銀花【《本草》:「即忍冬藤花。一名老翁鬚花。黃白相對,有香;能治風、除脹、解痢。」今人摘取曬乾,以治毒消腫。】

  通草【性利水,兼通乳竅。染以綵色製花,鮮明可愛。出淡水雞籠諸山。】

  香附【即「莎草根」,一名「臭頭香」。《離騷》曰:「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子虛賦〉:「薜莎青蘋。」】

  三柰【枝葉類薑,根亦似之。味辛。】

  山梔子【其花六出,其實七稜。亦名「越桃」,一名「木丹」。《圖經》曰:「皮薄而圓,黃色。子多七稜,至九稜者為佳。」〈子虛賦〉:「鮮支黃爍。」蜀中有紅色者。】

  土木通【藤大如指,每節有二、三枝,枝頭出五葉。結實如小木瓜,南人謂之「燕𧄏」。】

  澤蘭【《爾雅翼》:「葉尖長,微有毛;方莖紫節,花白。能散血。」】

  薄荷【《圖經》:「莖葉似荏而尖長,治風寒為要藥。以蘇州之產為佳。」】

  車前子【即《詩》所謂「芣苢」。《爾雅》:「芣苢,馬舄、車前也。」陸璣〈疏〉:「一名當道。喜生牛馬跡中,故曰車前。」葉亦可用,江東人呼為「蝦蟆衣」,俗呼「五根草」。】

  風籐【狀與他籐異,似木通。出水沙連內山。浸酒服之,可已風疾。】

  白雞冠【見「花部」。取色白者曬乾,能治婦人血崩。】

  蒲公草【《本草》:「一名蒲公英。」有細莿,中抽一莖,莖端有花,黃如金錢;開罷,飛絮隨起。絮中有子,落地即生。專治女人乳上生毒。】

  蓖麻子【《圖經》:「葉似葎草而厚大;莖赤,有節如蔗。實類巴豆,形似牛蜱,故名。能治風病。」】

  紫萍:【見「草部」。池澤止水中甚多,季春始生。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謂之紫萍。《寧化志》:「七月十五採,曬乾,蜜丸之,能入肺經,達皮膚,治腳氣、傷折、胎孕有傷;名「紫萍一粒丹」。」】

  斑節相思【枝葉類薄荷而大,味似艾。能解毒。】

  桕菰【見「木部」。《本草》無載。小兒口痛,煎洗即癒。】

  菻荼菰【見「木部」。花色有紅、白二種;療痢疾,各以其色治之。《本草》亦無載。】

  水燭【《寧化志》作「山蠟燭」。叢生水中,葉如蒲。花如蠟燭,色赤,有二、三層;中有白絮。可治金瘡,或以鋪褥。】

  木賊【《本草》:「獨莖,苗如箭笴,無葉;寸寸有節,凌多不凋。」】

  蛇草【形如菠蔆,有小白花。毒蛇傷人,搗爛敷之,仍煎泡酒服,立癒。】

  急性子【即「鳳仙子」。熟時以手微按,其縫即開,故名。】

  木鱉子【蔓生。葉似苦瓜。《本草》:「實似括蔞而大,生青、熟紅;肉上有莿。核似鱉,故名。」】

  樟腦【見「木部」。以樟木切片,井水浸三日夜,入鍋煎之;柳木枝頻攪,待汁減半,柳上有白霜,濾去滓,傾汁入盆,經宿結塊。北路樟甚多,但少製煉者。】

  蜂蜜【《仙經》:「蜜為眾口芝,又呼為卉醴,一曰百花醴。唐兜羅貢紅蜜。」《杜陽編》載:「吳明國貢鸞蜂蜜,其色碧。久食,長壽黑髮。」】

  鹿茸【見「獸部」。茸角之初發者,稟純陽之質,含生發氣;其味甘、其性溫,能補陽。又有麋茸,能滋陰。】

  鹿角膠【碎鹿角煮,凝凍成膠;大溫補之藥。】

  鹿角霜【即膠之粗而為渣者。功次於膠。】

  穿山甲【即「鯪鯉殼」。見「介部」。】

  蟬蛻【蟬殼更生,脫舊掛樹間者。】

  硫磺【出淡水磺山。有夾土者、有純潔者,總置釜中鎔開,投以魚油,滾起泥土,以鐵笊籬撈去之;再煎淨汁,傾入桶內冷結凝塊,破桶而取之。】

畜之屬

[編輯]

  牛【《易卦》:「坤為子母牛。」耕畜。《通志》:「黃牛角縮而短悍,水牛豐實而重遲。」】

  馬【乘畜也。《易》:「乾為馬。」坤配乾,象牝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為馬。」《春秋考異記》:「地生月精為馬。月數十二,故孕十二月而生。有肝無膽。出西北者良,東南劣弱不及。」臺俱從內地來,近亦有牝而生者。】

  羊【孕四月而生。《禮記》:「羊曰柔毛。」《古今註》:「羊名髯須,主簿繁露。有角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嘷,類死義者;欲乳必跪其母,類知禮者。性善群,故於文,羊為群。」】

  犬【《易》:「艮為狗。」《爾雅》以犬未成毫為「狗」,《說文》以「狗之有懸蹏者」為犬。今通作「狗」。】

  貓【《禮·郊特牲》:「迎貓,為其食田鼠也。」《爾雅翼》:「小獸之猛者。黃、黑、白、駁數色。其睛可定時:子午卯酉如一線,寅申巳亥似滿月,辰戌丑未類棗核。鼻端常冷,惟夏至一日溫。」】

  豬【《爾雅》曰「彘」。或謂之「豕」,其子曰「豚」,《禮記》:「豕曰剛鬣,豚曰腯肥。」《古今註》:「豬曰參軍。」】

  雞【《易》:「巽為雞。」《曲禮》:「雞曰翰音。」徐鉉曰:「雞,稽也;能考時也。雞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敵在前敢鬥,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

  鵝【《爾雅》謂之「舒雁」。顙如瘤,長脰;夜鳴應更。有行列,故兵有鵝鸛之陣。善旋轉其項,故右軍法以動腕。】

  鴨【《爾雅》謂之「舒鳧」。《尸子》曰:「野鴨為鳧,家鴨為鶩,不能飛翔。」《禮》:「庶人執鶩。」】

  鴿【本野鳥,必待家畜而後種傳;名色甚多。善認主家。張九齡謂之「飛奴」;謂繫書於足,能代人傳書也。】

羽之屬

[編輯]

  雉【《書》曰「華蟲」,《禮》曰「褘衣」,畫翬。漢避呂后諱,改名「野雞」。雄者有冠,尾長,身五彩具;其羽為翟。〈月令〉:「仲冬,雉始雊。」《儀禮》:「士相見禮,各執雉,取其守介不失節。」雉飛,崇不過丈,修不過三丈,故計城之丈曰「雉」。臺產尾不踰尺。】

  烏【束晳詩:「嗷嗷林烏,待哺於子。」《說文》以為「孝鳥」是也。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一名「鴉」,自呼其名。今人聞鴉輒唾;以見異則噪,故惡其不祥也。《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慈烏,腹白不反哺者謂之鴉。」《禽經》:「朝鴉鳴,則小雨。」】

  鶺鴒【水鳥。《禽經》:䳭鴿友悌。」《詩》:「脊令在原,兄弟急難。」郭璞〈註〉:「鵲屬也。飛則鳴,行則搖。」陸璣〈疏〉:「大如鷃雀。長腳長尾,尖喙。背上青赤色,腹下白;頸下黑,如連錢,故人謂之連錢。」一名「雪姑」。】

  鸛【《格物論》:「鸛,水鳥,一名負金,一名背竈,一名旱羣。狀類鶴,而無朱頂。善飛摶,巢必喬木之高枝。」《禽經》:「鸛生三子,其一為鶴。」臺無鶴。】

  鳩【《詩》:「宛彼鳴鳩。」《傳》曰:「斑鳩也,名隹。種類甚多。」語曰:「天將雨,鳩逐婦。」臺有土鳩、金鳩。土鳩,青黑色,間雜以白,俗名「斑甲」。金鳩,身綠,嘴足紅,《漳志》所謂「紅鳩」也;一名「金隹」,又名「火鳩」,項下赤色。】

  翡翠【《爾雅》:「鷸也。」俗名「釣魚翁」,善捕魚;名「魚虎」,亦名「魚師」。《埤雅》:「前為翡,後為翠。」《異物志》:「雄赤為翡,雌青為翠;人取其羽毛為飾。」】

  鷺【毛潔白,頂有絲毿;毿長尺餘。青腳,喜翹。高不滿二尺,翔集必舞而後下。《詩義疏》:「水鳥也。」《爾雅》:「鷺,舂鋤。」步於淺水,好自低昂,如舂、如鋤。」】

  鴛鴦【《爾雅》:「匹鳥也。」喙趾似鳧,而文綵㶷爛。雄曰鴛、雌曰鴦,止相偶、飛則雙,其交不再。】

  白鷴【《格物總論》:「白質黑章,尾二、三尺;嘴爪純丹。」《爾雅》所謂「朝雉」,郭〈註〉「江東呼為白翰」是也。亦有青者、黑者,皆不雜於凡鳥。】

  長尾三娘【鷴之屬。色青,光彩照人。嘴朱紅,足紫,尾長尺許。或呼為「娃鳥」,疑即所謂青鷴也。】

  燕【《爾雅》謂之「鳦[4]」。《詩》謂之「玄鳥」。《禮記》:「仲春玄鳥至,祠於高禖。」武瓘詩:「花開蝶滿枝,花謝蝶還稀。惟有舊巢燕,主人貧亦歸。」】

  皐鵒【《萬畢術》曰:「一名寒皐。斷舌可使言語。」南唐李煜謂之「八哥」。】

  鷗【水鳥。一名「鷖」。《南越記》:「隨潮上下,以三月風至,乃還洲嶼;頗知風雲。」】

  布穀【《爾雅》:「鳲鳩,鴶鵴。」郭〈註〉:「今布穀也。」《爾雅翼》:「此鳥鳴時,布種其穀。似鷂長尾,牝牡飛鳴,翼相摩拂。」〈月令〉「鳴鳩拂羽」是也。】

  竹雞【《圖經》:「其狀如雉,形小尾短。」《通志》:俗呼「泥滑滑」,蓋以聲似之也。白蟻聞其聲,即化為水。一名「越鳥」,好食蟻。】

  畫眉【似鶯而小,黃黑色。好鬥善鳴,清圓可聽,與內地相類,但眉無白者。】

  黃鶯【《詩義疏》:「黃鳥,鸝鶹也;一名黃鸝。或謂黃栗留,一名倉庚。其音圓滑善囀,方春後即鳴。」】

  鷹【一名「爽鳩」。《禮記》:「仲春之月,鷹乃學習。孟秋之月,鷹乃祭鳥。」孔群曰:「雖陽和布氣,鷹化為鳩。至於識者,猶憎其眼。雄形小,雌體大。」《禽經》:「鷹不擊伏、鶻不擊妊,蓋義性如此。」北路有極大者,名曰「板雄」。】

  鷂【《詩義疏》:「隼,鷂也。」《通志》:「大如鷹,蒼黑色,尾稍短。善擊鳥。」《莊子》曰:「鷂為鸇,鸇為布穀,布穀復為鷂;此物之變也。」】

  烏鶖【身黑、尾長,較小於鷹;能搏鷹、鷂、鳶諸惡烏。《詩》:「有鶖在梁。」水鳥也。當為別種。】

  伯勞【《爾雅》謂之「鵙」。亦曰「博勞」。《左傳》謂之「伯趙」。《易通卦驗》:「博勞,性好單棲。其飛翍 ,其聲嗅嗅;夏至應陰而鳴。」《爾雅》:鵙在林間鳴,蛇於其下蟠結不動。《興化志》:「伯勞,一名梟。」】

  海鵝【俗名「南風戇」,又名「布袋鵝」,色如家畜。伸頸高可及肩,常於海濱獵魚,避風則入。翎可為箭羽。】

  鳧【《爾雅·註》:「似鴨而小,背上有紋。」陸璣云:「卑腳短喙,鳥之謹厚者。」俗呼為「水鴨」。】

  番蓽【形似燕;背淡黑色,腹下色黃,尾長。飛則鳴,行則搖,類於鶺鴒。】

  蓽雀【似雀而小,紫色。唧唧善吟。置籠中,能自來去。性畏暑,遇夏輒死。】

  白頭翁【似雀而大,頭有白點。諸葛恪在吳王坐,有鳥飛過,恪曰「白頭翁」。張昭疑為譏己,請覓白頭母。】

  海雞母【黑色,腳綠。如母雞大,宿海嶼中,故名。骨脆而味甚美。】

  雀【曹植賦:「頭如顆蒜,目如襞椒,躍而不步。」《古今註》:「一名嘉賓。」言宿簷瓦,馴近階除,如賓客也。】

  鷦鷯【《通志》謂之「鷦鴱」。《爾雅》:「桃䖝鷦,其雌鴱也。」陸璣曰:「似黃雀而小。喙刺如錐,取茅為巢,以麻紩之,如刺紩襪;故一名韈雀、一名巧婦、一名女匠。」土番出草,聞其聲則返。】

  鳶【鴟類。《爾雅》:「其飛也翔。」俗謂能嘶風。《禽經》:「朝鳶鳴,則大風。」《格物論》:「能捕魚。」臺則並搏小雞、鴨食之。】

  食蛇鳥【黃褐色,項細而長,高腳,性嗜蛇,大倍於鷺。】

  鵂鶹【又名「鴟鵂」,怪鳥。大如鷹,頭目如貓,有毛角、兩耳。晝伏夜出;鳴則雌雄相喚,聲若老人。《莊子》「鴟鵂夜撮蚤虱,察毫末;晝則瞑目而不見丘山」是也。宿叢草中,俗呼為「狐黃」。《寧化志》:「即土梟。子成,父母俱遭其食;不孝鳥也。故古人夏至磔之。」】

毛之屬

[編輯]

  豹【《說文》:「豹,似虎,圜文。」黃紋,黑如錢,比比相對。圈中五圈,左右各四者曰「金錢豹」;宜為裘。紋如艾葉者,曰「艾葉豹」;臺謂之「烏雲豹」。土產者稍大於犬,而無所害於人,或名之曰「獐虎」。】

  鹿【《埤雅》:「鹿性決躁。」又曰:「性警,分背而食,食則相呼。群居則環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己。」《爾雅翼》:「鹿,陽獸。游山,夏至得陰氣而解角,從陽退之象。」】

  麋【鹿之大者。《左傳》:「澤有介麋。」《爾雅翼》:「麋陰獸游澤,冬至得陽氣而解角,從陰退之象。」】

  麞【似鹿而小,無角。性悍而善跳。《埤雅》:「麞性膽怯,飲水見影輒奔。」崔豹《古今註》:「鹿有角而不能觸,麞有牙而不能噬。」】

  熊【《埤雅》:「熊似豕。當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好舉木而引氣。冬蟄不食,饑則自舐其掌,故美在掌。」】

  獺【蔡邕〈月令章句〉:「獺毛蟲,西方白虎之屬;水居殺魚者也。」《埤雅》:「似狐而小。青黑色,膚如伏翼。」〈月令〉:「正月,獺祭魚。」】

  猴【形似人而多智。一名「狙」,一名「胡孫」。《爾雅》曰「猱」,母猴;《詩》「無教猱升木」是也。內山一種極小,名「金絲猴」。】

  兔【《埤雅》:「兔,吐也。」生子從口中吐出。兔視月而孕。目尤暸,故《禮》稱兔為「明視」。〈天問〉「顧兔在腹」,言兔在月腹也;每孕一月而生。】

  野豬【《通志》:「似家豬而腹小腳長,毛色褐。牙利如鎌。」《漢書》:「景帝游上林,野豬入廁」是也。】

  鼠【盧元明〈劇鼠賦〉:「嗟乎!在物最為可賤:毛骨莫充於玩賞,脂肉不登於俎膳。淮南輕舉,遂嘔腸而莫追;東阿體拘,徒稱仙而被譴。其為狀也,鬚似夾穟半垂,眼如豆角中劈;耳類槐葉初生,尾如杯酒飲瀝。托社忌器,妙解自惜。或尋繩而下,或自地高擲。登機緣櫃,盪扉動帟。忉忉終朝,轟轟竟夕。盜干湯之鼎俎,傾留髠之香澤;傷繡領之斜制,毀羅衣之重襲。曹舒由是獻規,張湯為之被謫。亦有庭院肅清,房攏虛寂;爾以乘間,東西攛擲。或床上埒髭,或戶間出額;貌甚舒暇,情無畏惕。欹覆箱奩,騰踐菌席。嗟天壤之含弘,產此物其何益!」】

鱗之屬

[編輯]

  鯉【陶弘景曰:「鯉為魚中之王。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琹高乘之。脊中有三十六鱗,六陰數也。」北路冬春肥美特甚。】

  塗鮀【形類馬鮫而大,重者二十餘斤。無鱗,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漁者多獲之,醃入內地。】

  烏魚【《本草》謂之「鯔魚」,池產者佳。吳王論魚,以鯔為上。產臺海者曰「海烏」,冬至前入港散子,亦肥美;散子後名「回頭烏」,則瘦而味劣矣。子、腎俱佳。】

  鯧【身扁而短,無鱗。以紫白色者為佳,海魚之貴品。又有黑色者,細鱗,名烏鯧;味少遜。】

  馬駮【身圓而狹長。青黑色,骨軟無鱗。《通志》:「一名章鮌。」】

  鰳【類鰣魚,身扁薄。味清而芳,鮮次於鰣魚。以多刺人不見重。甚矣!世之好濃厚而惡淡薄,好軟脆而惡骨鯁也。】

  鰻【有烏、白二種,烏者為上。《埤雅》:「鰻無鱗甲,白腹;似鱔而大。」又溪有蘆鰻,赤黑色,大者十餘斤;以食蘆芽,故名。又海鰻,肉粗而刺硬。】

  扁魚【形似貼沙而薄。曬乾,味香美;鮮食亦佳。冬月出鹿耳門外最多,方言謂之「塗剃」。】

  帶魚【《通志》:「身薄而長,其形似帶,無鱗。入夜有光,俗呼為白帶。」】

  鱸【似鱖,巨口細鱗;張季鷹「思鱸膾」即此。隋煬帝謂之「金虀玉鱠」。】

  午魚【鱸之別種。身圓厚,味差於鱸。內地端午間出,因以名之。臺海出九、十月間。俗作「𩵱」,古無此字。《漳志》引周成王時揚州獻鰅,音容,鰅皮有文;非是。】

  甲魚【《方言》名「傑魚」。巨口,細鱗、無刺,形如鯔,味甚美。長者可六、七寸,出淡水武 灣等社。】

  敏魚【《興化志》:其色蒼,張東沙謂之「鮸魚」,狀似鱸而大,肉粗。】

  鯽魚【《本草》一名「鮒」。「色黑而體促,腹大而脊隆。」池澤皆有之。《莊子》所謂「東海波臣」者也。】

  貼沙【附沙而行。上紫、下白,有細鱗;兩目相比,一名「比目魚」。江、淮間謂之「鞋底魚」,《通志》作「鰈沙」。】

  銀魚【《爾雅翼》:「玉幹,長五、六寸。身圓如筯,潔白無鱗,但目兩點黑耳。」味清甘,多曝為脯。】

  黃翅【《興化志》名「黃穡」,漳、泉因之。狀似烏頰,身小而薄,肉細而味清。以其翅黃,故名。淡水有重一、二斤者。】

  鱓魚【俗謂之「鱔」。《爾雅翼》:「鱓似蛇無鱗,黃質黑文,體多涎沫。」漢《楊震傳[5]》:「鸛雀鳥銜三鱣集講堂,都講曰:蛇鱓者,卿大夫服象。」古鱓與鱣通。】

  虎魚【狀似虎頭,巨口無鱗,長不盈尺,肉嫩而美;沈文開所謂「難以貌求」者也。】

  黃魚【色微黃,扁而細鱗,長六、七寸。脂厚味豐,恨多刺耳。】

  麻虱目【魚塭中所產,夏秋盛出。狀類鯔,鱗細。鄭氏時,臺以為貴品。】

  鮡魚【《爾雅》「小者鮡」是也。生海邊泥塗中,其大如指;善跳,故名。俗呼「花鮡」,以其身有白花點也。茅港尾一帶極多。】

  鮆魚【一名「刀魚」,臺人名「獅刀」。《爾雅》:「鮤,鱴刀。」郭璞〈註〉:「鮆魚也。」長頭而狹薄,腹背如刀,故名。多刺,又名「刺魚」。】

  烏頰【身短闊。《興化志》:「似棘鬣魚;但其頰烏,故名。」】

  烏鰂【《本草》名「烏賊」。《南越志》:「烏鰂,懷墨而知禮。」《海物異名集》:「足在口,縮喙在腹;噏彼噀墨,迷射水族。」《埤雅》:「每遇大魚,輒噀墨周波以衛身。」中有骨如小舟,名「海漂蛸」,俗呼為「墨賊」。】

  鎖管【身圓直如鎖管;首有小骨,插入管中如鎖鬚。味甘脆。】

  鯊【《圖經》:「鮫魚,今南人皆謂之鯊魚,多食損目。大而長,喙如鋸者名胡沙。」《述異記》:「鮫人之室,泣而出珠」;即此。小而皮粗者曰白沙。凡鯊,美在翅。又有一種黑白圈相間者曰龍文沙,亦佳。】

  鮎【身圓、頭扁,色黑黃。無鱗,多涎沫,肉豐。出陂中。】

  黃爵【色微黃,身薄而小,多刺。漳郡《宋志》以為黃雀所化。】

  沙梭【長五、六寸,狀如織梭。肉豐、骨脆。】

  海翁【即「海鰌」,大能吞舟,浮於水面,黑如牛背。俗謂「海翁現,則大風將作」。】

  魟魚【俗作「䱋」,非。張東沙曰:「形圓如扇,無鱗,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長於身。有黃魟、燕魟:黃魟大而肉粗,燕魟小而肉潤。」】

  青鱗【《興化志》:「大如拇指,長六、七寸。色青、鱗厚。」《通志》:「一名青鯽。」】

  紅紗【形似鱸。皮紅如塗硃,鱗細。遠望之,與金魚之紅者無異。內地有紅紗,巨而美;又是別種。】

  蛄鮐【《通志》:「尾有星。多穴於田堘或泥岸中。」】

  鱦魚【色青,體圓而短,味腥。俗呼「大麥鱦」,以其麥熟時出也。】

  鐵甲魚【鱗硬如甲,故名。去其皮,方可食。】

  獨魚【《漳志》作「毒」。大者如掌,皮粗。剝之曬乾以磋木器,光潤倍常。內地取其小者為魚醬。】

  泥鰌【《爾雅·疏》:「鰼一名鰌,今泥鰌也。穴泥中,因名。」《埤雅》:「似鱔而短,以涎自染,難握。」俗謂之「鰍魚」,以入秋最多也。】

  塗虱【頭扁,身微圓,黑色;長五、六寸,產陂圳潭窟中。《通志》謂之「田瑟」,《興化志》謂之「彈瑟」。】

  狗母魚【身圓,黑赤色。長尺餘,有細刺。魚之粗劣者。】

  金魚【色紅,尾如蝦;而囊金者為貴,亦有黑色而囊金者。】

  鬥魚【《泉郡志》:「狀如指,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鬥。泉人呼為丁斑,漳人呼為三斑。」此與上「金魚」,止供玩賞而已,附於此。】

  䖳【《北戶錄》:「水母一名蚱,一名石鏡。」《博物誌》:「狀如凝血,從廣數尺,無正圓;亦無頭目、腸臟,眾蝦隨之,以蝦為目。大者如床,小者如斗。」】

  水雞【一名「田雞」。陶隱居曰:「黑色為蛤子,至美。閩、蜀、浙東以為珍饌。」】

  沙蠶【生海泊泥塗中。形似蠶,中有沙,故名。味甚鮮美。北人憎其形,以為蚓也,棄之。曬乾,酥食亦佳。又名「龍腸」。此與水雞、䖳以其水族可食,並附於此。】

介之屬

[編輯]

  龜【《大戴禮》:「甲蟲三百六十,龜為之長。」《易》曰「靈龜」,《書》曰「元龜」。《周禮》:「龜人,掌六龜之屬。」海中有大至數尺者曰「海龜」,味如鱉。】

  蟹【《爾雅翼》:「蟹八跪而二螯。八足折而容俯,故謂之跪;兩敖倨而容仰,故謂之螯。隨潮甲解,故字從『解』。」《考工記》:「仄行,蟹屬,故謂之旁蟹。」又有生溪圳者,螯生毛,謂之毛蟹;秋後甚肥美。】

  鱉【《易》:「離為鱉」;以其剛在外也。《養魚經》:「魚滿三百六十,則龍為之長。而引飛出水有鱉,則魚不復去。故一名神守。」段成式曰:「甲蟲影伏,羽蟲體伏;鱉伏於淵而卵剖於陵,此思化也。」《淮南子》曰:「青泥殺鱉,得莧復生。」故俗不與莧同食。又名「團魚」。】

  西施舌【殼綠黑色,形似小蚌而長。《泉郡志》:「其肉有舌,最美;海錯之,珍次於江瑤柱。」】

  蟳【一名「蝤蛑」。生海邊泥塗中。《酉陽雜俎》:「大者長尺餘,能與虎鬥。隨大潮退殼,一退一長。螯至強。」】

  蠘[6]【《圖經》:「闊殼而多黃者名蠘。其螯甚銳,斷物如芟割。」】

  蚶【《爾雅》謂之「魁陸」。郭〈註〉:「魁狀如海蚌,圓而厚,外有理縱橫;即今之蚶也。」《嶺表錄異》:「一呼瓦稜子,以殼上有稜如瓦瓏也。」】

  花蛤【似車螯而小,殼有斑文。《本草》謂「蛤表有文」,即此;《禮記》「雀入水為蛤」是也。味甚清。此地不多產。】

  蛤蜊【似車螯而小。殼圓,微黑色,肉黃。《淮南子》:「若士方捲龜殼而食蛤蜊。」《酉陽雜俎》:「蛤蜊候風雨,能以殼為翅飛。」】

  牡蠣【《本草》:「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蠣房。」俗呼為「蠔」。小者名「珠蠔」,最佳。此間不須架石栽種,團生海中。取之者乘筏,用長竹出諸水底。】

  鰕【或作「蝦」。種類不一:有紅鰕、沙鰕、斑節鰕、白丁鰕。各塭紅鰕最佳。又有黃梔米鰕,小而色紅,曬作鰕米。】

  龍鰕【《嶺表錄異》:「名鰕魁,熟之色紅。」《閩部疏》:「龍鰕置盤中猶蠕動。長可一尺;其鬚四繚,長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隱起二角;負介昂藏,宛似小龍。尾後吐紅子,色奪榴花:真奇種也。」北路後壠、竹塹以上間有之。】

  螺【《通志》:「香螺,大如甌,長數寸,肉白而尾有膏,味甚佳;《本草》謂之甲香。又響螺,其殼可以吹,軍中用之。花螺如田螺而小,殼圓色白,紅點斑斑,故名;味清而美。又大螺琢磨其殼,可作鸚鵡杯;肉白而不脆,尾苦不堪食。」】

  鱟【色青黑,血藍。尾如鎗,十二足悉在腹下。雌常負雄,漁者取之,得雙。故〈吳都賦〉曰「乘鱟」,言相乘也。《閩部疏》:「海濱諸郡以鱟殼代杓,歲省銅千餘斤。」】

  鯪鯉【《爾雅翼》:「鯪鯉狀如獺,遍身鱗甲,居土穴中,蓋獸類也。人謂之穿山甲,以其能穿穴。」一名「龍鯉」;《山海經》「龍鯉陵居」是也。常出岸開鱗甲,佯死;俟蟻滿,閉甲,入水始開,接而食之。】

  水龜【一名「龍虱」。出潭堀中。醃食佳。】

  海豆芽【似蜆而差大,形扁殼綠。吐尾如豆芽,故名。一名「土杯」。】

  車螯【似蛤而大,殼厚微黃。肉堅,含漿不放。俗呼為「蟯」。】

  蚌【與蛤相類而異形。圓者曰「蛤」,長者曰「蚌」,殼綠黑色。老蚌含珠。《戰國策》謂與鷸相持者也。】

  田螺【《本草》:「生水田中。」含泥在腹,三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又有生池中者,殼厚,名「石螺」。】

蟲之屬

[編輯]

  蜂【《檀弓》:「范則冠而蟬有緌。」范,蜂也。種類甚多。其毒在尾,垂穎如鋒,故謂之蜂。《傳》曰「蜂蠆垂芒」是也。蜜蜂無毒,採百花釀蜜,謂之蜜脾。其王所居為蜂臺;群蜂採花佳者,以首戴之,貢於王。故曰:「蜂蟻識君臣。」】

  蟻【《爾雅》名「蚍蜉」,小者「螘」。有赤、黑、白諸類。赤而小似絲者,俗呼「黃絲蟻」。《埤雅》:「蟻行逶遲有序,需而不速」是也。黑而大者,俗呼「走馬蟻」;以其走之疾故也。白蟻,濕熱相蒸而生;凡器物、衣物之類,置近濕處,一為所侵,皆成蛀粉。《寧化志》:「蟻畏茶,委棄茶渣;乾則為末,佈於其中,蟻不敢犯。」】

  蟬【《禮·月令》:「仲夏之月,蟬始鳴。」《淮南子》:「蟬無口而鳴,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考工記》「以膀鳴者」是也。《莊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埤雅》:「蟪蛄,夏蟬也。」《離騷》:「蟪姑鳴兮啾啾,歲暮兮不自聊。」則亦秋蟬矣。陸士龍稱蟬有五德:頭有緌,文也;飲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處不巢居,儉也;應候,信也。】

  蝴蝶【《古今註》:「蛺蝶,一名野娥、一名風蝶。種類甚多,雜色俱備;今但呼為蝴蝶。」《埤雅》:「蜂蝶以鬚嗅,鬚蓋其鼻也。」《異物志》:「有人浮南海,見蛺蝶大如蒲帆。」】

  蟋蟀【《詩義疏》:「蟋蟀似蝗而小,正黑,身光澤如漆。有角翅。又謂之促織。」里語:「促織鳴,懶婦驚。」又謂之「莎雞」。】

  蜘蛛【布網如罾絲,自處其中;飛蟲觸網者,纏縛食之。春得暖風,布絲遠颺,有長至丈餘。《爾雅》:在地布網者為土蜘蛛,在草中布網者為草蜘蛛。《詩》「蠨蛸在戶」,蠨蛸長踦,即小蜘蛛也。】

  蜥蜴【似蛇,四足,長五、六寸。《說文》:「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守宮也。」漢武帝五月五日,取以丹砂和脂飼之,身盡赤;至次年五月五日,搗之以塗宮人。有私者,其跡即消,故名「守宮」。臺產者能鳴】

  蜻蜓【《埤雅》:「蜻蜓飲露,六足、四翼。翅輕薄如蟬翼。遇雨,多集水上款飛。」色青而大;小而黃者曰「胡離」、小而赤者曰「赤卒」。】

  螢【腐草化生。《爾雅》謂之「即炤」。《萬畢術》曰「螢火卻馬」,〈註〉云:「取螢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馬見之鳴,卻不敢行。」內地生於夏、秋之間,臺二月即生。】

  螽斯【《草木疏》:「蝗類,青色。長角長股,股鳴者也。蟲之不妒忌者。」一生九十九子,故《詩》以為子孫眾多之況。】

  螳螂【《爾雅》謂之「莫貈」。此蟲知進,惟捕蟬則一進一卻。《易通卦驗》曰:「螳螂捕蟬,蟬得美陰而鳴。螳螂超枝緣條,以葉自翳蔽,竦腰舉足,搏而取之。」】

  蚯蚓【一名「土龍」、一名「蜿蟺」。長吟地中。《東方虬賦》:「乍逶迤而鱔曲,或宛轉如蛇行。」《荀子》:「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槁壤,下飲黃泉,其用心一也。」】

  蝦蟆【似水雞,背有黑點。《酉陽雜俎》:「蝦蟆無腸,陸居者為蟾蜍。」《爾雅》謂之「蟾蠩」。腹大,皮多痱磊。張衡〈靈憲論〉:「羿妻竊西王母不死之藥,奔月宮,是謂蟾蜍。」凡附骨壞瘡、發背腫毒,按方用之俱效。生疔瘡,剖其腹,取肝塗之立癒。將腹皮縫密,放去不死。眉間白汁曰「蟾酥」。】

  青約【《圖經》:「背青綠色,謂之青蛙。」《海錯疏》:「身青、嘴尖,脊路微黑,腹細而白。土人去其皮食之。」】

  螟蛉【《爾雅》:「螟蛉,桑蟲也。」郭〈註〉:「俗謂桑蟃,亦曰戎女。」】

  蠅虎【《泉郡志》:「蛛屬。藏壁間,迴環周顧,能捕蠅。」】

  蜾蠃【《爾雅》名「蒲蘆」。郭〈註〉名「螉𧕪」。陸璣曰:「似蜂而小腰,取桑蟲,負木空中,七日而化為子。」《詩》:「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法言》:「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陶隱居曰:「黑色腰小,銜泥於壁間及器物邊作房。」俗云:「蜾蠃作房於高,是年雨多;作房於低,是年雨少。」亦一驗也。】

  蝙蝠【肉翅,類鼠。晝伏夜飛,食蚊虻諸類。《爾雅》:「蝙蝠,伏翼。」或謂之「仙鼠」。《通志》:「一名夜燕」。】

  螂【漆色,狀似龍虱。緣壁善走,有翅能飛;多藏櫥篋中。《漳志》謂之「蝤蟲」。】

  蛇【毒蟲也。其舌雙,其耳聾,其聽以目,其毒在涎。世傳蛇無足。陶弘景曰:「五月五日,燒地令熱,以酒沃之,置蛇於上,則足見。」種類甚多:一名「山辣」,長七、八尺,食鼠不傷人。一名「龜殼花」,背有紋如龜紋。一名「飯匙倩」,頭扁如飯匙;見人頭昂二、三尺,惟尾貼地,噴鼻有聲。一名「青竹絲」,長一、二尺;色青如竹,故名。三者嚙人最毒。一名「松柏根」,螫之迅於百步。一名「草花仔」,小而花,不傷人。】

  蜂虎【狀似燈蛾而大頭,有斑點。入蜜蜂窩,則盡食其蜂。】

  蜈蚣【赤腹、黑頭,多足。《爾雅》謂之「蝍蛆」。能制蛇,緣而啖其腦。魯連子:「百足之蟲,雖斷不僵」,即此也。】

  蜒蚰【夏月積暑,濕氣所生。無足,長二、三寸,大如釵股;背黃黑色。行處吐白涎,成銀色有光。俗呼為「青賴」。】

  水蛭【水蟲也。蝡動如血片。斷之寸寸,得水復活。能咂牛馬人血。《本草》:「大者名馬蜞,腹黃者為馬蟥。」《物理小識》曰:「馬蟥燒成灰,以碗覆之於地,過一夜復生。」俗呼為「蜈蜞」。此地內山最多,無水而活。】

  蠅【張敞曰:「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托騏驥之髮,乃騰千里之路。」《酉陽》云:「蠅聲在翼。」身青而大者,糞能敗物。】

  蚊【郭舍人曰:「客從東方來,歌謳且行;不從門入,踰我門牆。擊之桓桓,死者穰穰;格鬥而死,主人被創。是何物也?」東方朔曰:「長喙細身,晝亡夜存;嗜肉惡煙,為掌所捫。臣朔愚戇,名之曰蟁。」】

  蠹【一名「白魚」、一名「衣魚」,俗謂之「蠹魚」;《韓詩》「豈殊蠹書蟲,生死文字間」是也。始則黃色,老有白粉。閩地濕蒸多蠹,甚為衣帛、書畫之害。】

  蛾【《爾雅》:「蛾,羅也。」《苻子》曰:「夕蛾去暗,赴燈而死。」】

  竈雞【《本草》名「竈馬」。穴竈而居,狀如促織。《詩義疏》:「似蝗而小,善跳好鬥;立秋後則夜鳴。」俗言「竈有馬,足食之兆」。】

  蜣螂【《爾雅》所謂「蛣蜣」。邢昺〈疏〉:「黑甲,翅在甲下。噉糞土,作丸而轉之。」《莊子》「蛣蜣之智在轉丸」是也。】

  毛蟲【身上有毛。《爾雅》:「蜭,毛蟲。」《說文》:「俗呼毛蛓,有毒螫人。」《楚辭》「蛓綠兮我裳」是也。】

註釋

[編輯]
  1. 61以上二「王」字,原刻本引文均作「至」,據《說文》改。
  2. 62「稊」,原刻本誤作「梯」,逕改。下同,不另贅註。
  3. 63原刻本「爾」字缺漏,從文叢本補。
  4. 64原刻本作「乙」,據《爾雅》改。
  5. 65原刻本無「傳」,按此文出自《後漢書.楊震傳》,從文叢本補。
  6. 66「蠘」,原刻本誤作「□」;按「□」乃蟲名,據范咸《重修臺灣府志》改。以下《臺灣縣志》、《鳳山縣志》、《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均同此例。
 卷十 物產志 ↑返回頂部 卷十二 雜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