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讀史方輿紀要
◀上一卷 卷八十二 湖廣八 郴州 靖州 施州等羈縻衛司 下一卷▶

湖廣八

[編輯]

郴州,東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東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廣東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廣東連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京師七千三百里。

《禹貢》荊州地,春秋、戰國時楚地,秦屬長沙郡。項羽徙義帝於長沙,都郴,即此。漢初置桂陽郡,後漢因之。治郴。劉昫曰:「後漢嘗移郡理耒陽,尋還郴。」三國吳亦曰桂陽郡,後漢建安中吳、蜀分荊州,以湘水爲界,桂陽以東屬吳是也。晉、宋、齊仍舊。梁、陳亦爲桂陽郡。隋平陳改置郴州,大業初復爲桂陽郡。唐武德四年復置郴州,天寶初亦曰桂陽郡,乾元初復爲郴州。五代晉天福初馬氏改曰敦州,漢乾祐初復曰郴州。周廣順初南唐取其地,仍曰郴州。宋仍爲郴州,亦曰桂陽郡。元曰郴州路。明初改爲府,洪武九年降爲州,以州治郴陽縣省入。編戶十二里。領縣五。今仍曰郴州。
州北瞻衡嶽之秀,南當五嶺之衝,控引交、廣,屏蔽湖、湘。項羽謂懷王曰:「古之帝者必居上游。」乃徙義帝於郴。《形勝記》曰:「州在五嶺以北,萬山之內,湘楚上游也。」漢建初八年鄭弘爲大司農,舊交阯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風波艱阻,弘奏開零陵、桂陽嶠道,至今爲常路。此桂陽於楚、粵之交,有咽喉之重也。唐末黃巢亂廣南,高駢建議,請遣兵於郴州守險,時不能用。劉氏之據廣南也,亦知守嶺北,始足以固嶺南,乃規取郴、連二州,以重兵屯戍。宋將潘美南伐,自湖南進兵,先拔郴州,而嶺南膽落矣。昔人云:韶、連二州,爲粵東北門,而郴州又韶、連之北門也。
郴陽廢縣,今州治。秦置郴縣,漢爲桂陽郡治,後漢以後因之。隋、唐皆爲郴州治。五代晉天福初馬氏改曰敦化縣,尋復舊。宋仍爲郴州治。元至元十三年改爲郴陽縣,明初廢。《城邑考》:「州城漢初所築,歷代因之。明初因故址修築,景泰、正德間相繼修築。有門四,城周五里有奇。」
黃岑山,州南三十六里,即五嶺之一,從東第二騎田嶺也。嶺高千餘丈,絕頂一望,郴、桂皆在目中。宋慶曆七年桂陽蠻遁入郴州黃岑山,由趙洞轉寇英、韶,依山自保。趙洞,蓋在宜章南也。山中湧泉深廣,溉田甚多。其支曰摺嶺,爲楚、粵之關,與諸嶺連屬,橫截南北,寒燠氣侯頓殊。《寰宇記》:「黃岑山一名黃箱山,其東爲仰天湖,其北郴江之水出焉,其同出者爲桂水,爲寒溪水。」史載高祖置桂陽郡於上嶺山,又《後漢書》郴有客嶺山,皆黃岑也。今亦見宜章縣。
魚絳山,州東三十里。自山而東南有七十一峰,亦謂之東嶺,相傳與南嶽止增一峰雲。又馬嶺山,在州東南二十餘里。巖洞幽勝,一名蘇子嶺,以有漢蘇耽升仙遺跡也。又五蓋山,在州東南六十里,五峰如蓋。○靈壽山,在州南二十里。舊名萬歲山,出靈壽木,可爲杖,唐天寶間改今名。千秋水出焉,流注城南,東合於郴水。又文明山,在州城南一里。上有塔。又南四里曰香山,城東一里曰東山。張舜民曰:「州在百重山內。」練亨甫曰:「郴環山而爲州。」是也。
雲秋山,州東北二百餘里,雲氣凝結,黯淡如秋,與衡州府酃縣接界。或雲山有黑風洞,宋嘉定四年黑風洞民羅世傳倡亂,官軍討平之,即此。○曹王寨山,在州北二十里郴江口。山勢壁立,可以避兵。又坦山,在州西三十里。有萬花巖,澗水自巖而出,下流入郴水。
郴水,州東一里。一名郴江。源發黃岑山,北流經此,水清駛,下流會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韓文公謂「郴山奇變,其水清瀉」是也。○棲鳳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桂陽州南之龍渡山,東北流入州境,至州北五十里之棲鳳渡,因名棲鳳水,入永興縣界合白豹水。又桂水,在州東南六十里。源出魚絳山,東流入桂陽縣界會於耒水。志云:桂水亦出黃岑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似悞。
牙江水,州東四十里。源出五蓋山,北流經此,灌田八十頃,又西北流入於於郴水。又州西二十里有寒溪水,源亦出黃岑山,灌田三十頃,北流入郴。○三川水,在州南一里。源出坦山,流經州西三里通陂堰分爲三派,繞城內外,其下流皆入於郴。志云:州西三十里有騾溪水,下流入郴;州東百里有黃袍水,下流會於耒水;俱有溉田之利。
北湖,州北一里。湖面渺闊,唐韓愈所云「北湖之空明」,即此。其水流七里入郴水,灌田甚廣。○溫泉在州北二十里,平地湧出如湯,東流合郴水。《荊州記》:「郴縣西北有溫泉,其下流有十數畝田,常十二月下種,明年二三月穀登,一歲三熟。」又銅坑泉,亦在縣北二十里。兩旁巖壁如束,迅流斗折,合於溫泉。相傳泉旁產銅,因名。《宋志》郴縣有新塘、浦溪二銀坑。今皆廢。
石陂鎮。州西八十里。一名兩路口,山徑險阻,有巡司戍守,與桂陽州臨武縣接界。正德十二年討烏春賊,副使惲巍等駐兵兩路口,爲諸軍策應是也。亦見前臨武縣。○蠔石鎮,在州境。五代周廣順二年湖南王逵攻郴州,與南漢兵戰於蠔石,爲南漢將潘崇澈所敗,即此。

永興縣,州西北八十五里。西北至衡州府耒陽縣百九十里,北至衡州府安仁縣百八十里。漢置便縣,屬桂陽郡,後漢因之。晉仍爲便縣,劉宋初省入郴縣。陳復置,隋又廢。唐開元十三年析郴縣北界置安陵縣,屬郴州,天寶初改曰高亭。宋仍屬郴州,熙寧六年改爲永興縣。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二十里。

安陵城,縣西南五十里。今縣治,即漢便縣城也。唐析郴縣置安陵縣,尋曰高亭,皆治此。宋熙寧中太守李士燮以古便縣基據郴江上,舟楫往來,貿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設場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興。今安陵城址尚存,周一里有奇。亦謂之高亭城,置高亭鎮,有巡司戍守。
白豹山,縣西九十里。山險峻,高數百丈,周百餘里,接衡州府耒陽縣界。又高亭山,在縣西三十里,周迴百十里,亦接耒陽縣界。頂有仙亭,高數丈。唐以此山名縣。又天竺山,在縣西二十里。山亦高聳。○龍耳山,在縣西十五里,周亘五十餘里,南接郴州界。又土富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志云:山舊有銀井,鑿之益深,因名。《一統志》云:「山在縣東南三十里。」
四十八峰山,縣北九十里。有四十八山拱峙攢簇。又縣北八十里有八仙山,以八峰並峙也。○連珠山,在縣東五十里,以圓峰層疊而名。志云:縣東北有天株山,頗稱要害。縣東四十里有九折洞,路徑逶迤,凡八十一盤。又觀音巖,在縣西北十五里,下瞰郴江。又有五峰嶺,在縣西北二十里。
郴水,在縣城東。自郴州北流至此,又西北白豹水合焉,會於耒水,謂之郴口,又西入耒陽縣界。○白豹水,在縣西二十里,源出白豹山,流合郴水。志云:縣有長安水,出西南六十里鬱鳳山,西流七里,灌田三十頃,又北入於郴水,水旁舊有長安館。
潦溪水,在縣北。源出縣東北之黃沙泉,北流經衡州府安仁縣界,爲永樂水之上源。又潮水在縣西八十里,舊有日夜兩潮,後鑿渠引水,潮遂絕;又四十二渡水,源出縣西之乾溪,流四十里,灌田八十頃;俱西入耒陽縣界注於耒水。○紫泉,在縣北。泉紫色,重於於他水,銅壺漏取此以定時刻。亦曰紫井。
安福鎮。縣西北八十里。與縣西南高亭鎮並爲戍守處,俱有巡司。

宜章縣,州南九十里。西南至廣東連州二百三十里,漢郴縣地。隋末,蕭銑置義章縣,唐武德七年省入郴縣。明年復置,仍屬郴州。五代周廣順初南漢攻郴州,敗南唐兵於義章是也。宋太平興國初改曰宜章縣。今城周不及三里。編戶七里。

義章城,縣北四十里。今城本高平廢縣也。劉昫曰:「唐長壽元年分義章南界置高平縣,開元二十三年廢高平,仍移義章治高平廢縣。」是也。
黃岑山,縣北六里,北連郴州界。又摺嶺,在縣北三十五里。志云:嶺西南連黃岑山,北入永興縣,東入桂陽縣,嶺高百丈,其路盤疊;又縣北十里有野石巖,巖壁峭立,正臨官道;又北二十里曰仙人掌山,亦以巖壁峭峙而名;皆黃岑之支山也。
莽山,縣西南百里,接廣東韶州府及連州界,延袤六十里,有九十九峰。山形如寒蘆在宿莽,因名。宋乾道元年宜章盜李金作亂,劉珙帥湖南,遣兵討之,追破之於莽山,其黨執金以降是也。志云:縣西六十里則近莽山諸猺,又四十里則近長塘諸賊雲。又漏天山,在縣西九十里。萬山環合,多雨少晴。○桄榔山,在縣東一里。山舊多桄榔木,因名。其旁有蒙巖,又縣南二里有艮巖,皆有泉壑之勝。
章水,在縣北。有大章、小章二水,俱出黃岑山西麓,東至縣北二十五里合流,又東合縣境大小諸溪水,經流入江西崇義縣界爲贛江西源,支流入廣東樂昌縣界爲三瀧水。
武水,縣東三十里。源出桂陽州臨武縣之西山,東流入縣會於大、小章水。又平禾水,在縣北三十里,亦流合章水。志云:平禾水出縣西北戴家源,經十二渡至石門,出爲瀑布,下流經冷水灣至縣東合章水。又寶雲水,在縣西七里,出縣南寶雲山;長樂水,出縣西莽山;下流皆入於章水。
仰天湖,縣北十里黃岑山東。平曠無山阜,湧泉蓄水,周迴三十里。又玉溪水,在縣城南。其源一自黃岑山西北,一自寶雲山東,至城西一里兩源合流,名曰兩河口,至縣南繞流東出,舊志所云玉溪三曲水也。溪濱多白石,故名。下流亦達於章水。
白沙鎮,縣西南八十里,又赤石鎮在縣東六十里,皆設巡司戍守。志云:縣南八十里有笆籬堡,洪武中置。縣東八十里又有里田堡,正德中置。又縣北爲召募堡,本宋之永戍寨,明成化八年設守禦千戶所,調茶陵衛官兵守禦,堡尋廢,所移置於縣城東;又縣西南九十里爲黃沙堡;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又縣西南六十里爲鳳頭營,東二百二十里糍粑營,東三十里爲紫溪營,俱有官兵戍守。又有瞿塘、荊州二哨,正德中調官軍輪戍,設守備一人,治縣城內。志云:縣南有栗源一堡,西北有香口堡,皆戍守處,而香口尤爲險要。
桃油坪寨。在縣西。宋慶曆中官軍討桂陽蠻唐和等,覆其桃油坪、熊家原等寨,尋又敗賊於銀江源,降賊甚衆。盧氏曰:「其地皆在縣境,與廣東諸山相連。」

興寧縣,州東北百里。東南至桂東縣百五十里。漢郴縣地,後漢永和初析置漢寧縣,屬桂陽郡。三國吳改縣曰陽安,晉太康初又改曰晉寧縣,仍屬桂陽郡。宋以後因之,隋廢。大業末蕭銑復置晉興縣,唐武德四年平銑,縣仍屬郴州。貞觀八年縣廢,咸亨三年復置,改曰資興。五代時廢入郴縣爲資興寨。宋嘉定二年復置資興縣,紹定二年又改曰興寧,仍屬郴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一十四里。

漢寧城,縣西二十五里。漢縣治此。孫吳以後縣名屢易,而縣治不改。宋復置資興縣,初亦治此,紹定初徙治管子壕,改曰興寧,而故城遂廢。
浦溪山,縣南六十里。一名瑤岡嶺,高萬丈,周二百里。頂有鴈池,俗名天鵝池。又秋溪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周百里。山勢層疊,接桂東、桂陽二縣界。志云:山在縣西三十里,似悞。○石城山,在縣西三十里。志云:山在資興舊治西,高聳如城,亦名西城山。又縣西四十里有九鼎山,以九峰如列鼎而名。
八面山,縣東五十里。山接桂東縣境,峭險壁立,延袤二百餘里,登之可見郴、衡、吉、贛諸郡。又山中有上洞、中洞及雷家洞,皆深險,素爲賊窟。嘉靖末傜賊黃積珠等據險肆掠,尋就擒。隆慶二年傜賊謝福通復猖獗於此,官軍討平之,因置堡戍守於此。
資興水,縣東南二十里。發源州東百餘里之古鋂泉,其泉方廣十餘里,四旁石壁峭立,西北流五十餘里至舊縣前,橫流十里合瀘渡江。○瀘渡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出桂東縣萬王山,西流入桂陽縣界,而北入縣境合資興水。《輿程記》云:「瀘渡水自桂陽縣東北唐延里北流至豐樂,又二十里至沿潭接縣界,六十里至高活,水勢險惡。其旁鑿山通道,行者必舍舟從陸以避險。自高活五里至結魚,又六里至瀘渡,又十五里至耒江口瀧頭,凡十二灘。巨石堆疊,舟師非蕩舟不能渡。又十五里至東津渡,又七十里合郴江口,即耒江正流也。」
程水江,縣西四十里。有四源合流於此,地名潭州江口,亦西流會於郴江口。○𨤍醁泉,在縣東北四十里。其水清冽甘美,釀酒極佳,即程水正源也。昔置官釀於此,名曰酒官水。其酒亦曰程酒,獻同酃酒。劉杳云:「程鄉有千里酒,飲之至家猶醉。」謂此也。又龍泉,在縣西二十里。有二竅,東流出縣西二十五里之雙溪,西流出程水,溉田甚廣。又玉泉,在縣西四十里。上有玉泉館,洪武十二年建。
乾坑關,在縣西北,通宜章縣,爲谿峒出沒之處,防守最切。志云:縣西南程水、雙溪等處,皆戍守要地。
滁口鎮。縣南五十里。又縣北三十里有州門鎮,皆設巡司戍守。志云:縣南有竹篙嶺,路近猿坑,又與上、下連峒相接,設滁口巡司以巡緝之。又八面山通桃源塘、金壟等峒,設州門巡司巡緝之,俱稱要害。○瑪瑙堡,在縣東八面山上,隆慶二年平猺亂,因置堡於此。其旁又有永安堡,亦設官軍守禦。又新溝隘,在縣東南八十里。正德中猺、僮爲患,官軍討之,屯於新溝以扼其要路,遂殲賊於此。

桂陽縣,州東南二百四十里。東至江西上猶縣二百四十里,西至宜章縣百六十里,南至廣東仁化縣百五十里。漢郴縣地,後漢漢寧縣地。東晉置汝城縣,屬桂陽郡。宋、齊因之。陳天嘉初改曰盧陽縣,並置盧陽郡。隋廢郡,縣屬郴州。唐因之,天寶初改爲義昌縣。五代唐同光初馬氏改曰郴義縣。宋太平興國初又改曰桂陽,仍屬郴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十五里。

耒山,縣南五里,四面孤絕,耒水所出。又南十里爲烏龍白騎山,《湘中記》:「山黑石如龍,白石如馬,因名。」○白雲山,在縣南四十里。高聳磅礴,周二三百里,頂有石巖,旁有九曲池,四時雲氣嘗暗,晴霽登望,廣、韶、郴、桂咸在目中。其並峙者曰屋嶺山。嶺最高,水分南北,其北匯流爲耒水,南爲屋嶺水。
筋竹山,縣東北七里。峰巒聳峙,竹木蓊鬱,重岡複水,迴抱左右。又文筆山,在縣東北十五里。一名黃岡尖,高出衆山。○洞靈山,在縣東十七里,有巖洞池泉之勝。又東三里曰君子嶺。相近者曰龍頂坳,一名東岡尖,巔有清泉,東流入江西,南流入廣西,流合於耒水。又義通山在縣北九十里,一名百丈嶺。
耒水,縣西十里。發源耒山,西北流經興寧縣界,合資興水,又西北會郴水,經衡州府耒陽縣界,下流注於湘水。○淇江水,在縣北二十里。自桂東縣南流經此,合河橋水北入興寧縣界。或曰即瀘渡江之上源也。志云:縣南十里有壽江水,北流入城,其下流西入耒水。宋時縣有延壽銀坑,蓋以此水名。
屋嶺水,縣南六十里。源出屋嶺山,南流百餘里入廣東仁化縣界,下流會於郴水。○孤山水,在縣東南二十里。源出縣南十七里獨秀峰,俗謂之孤山嶺,其水屈曲北流,凡百五十里入江西上猶縣界,即猶水上源也。又東坑水,在縣東七十里,亦流入上猶縣界合於猶水。志云:縣南五里有周塘泉,分上、中、下三塘,溉田百餘頃。
益將鎮。縣東四十里。道出江西,以銀嶺爲汛地;又山口鎮,在縣南四十里,道出廣東,亦曰長樂山口,以老虎峒爲汛地;又濠村鎮,在縣東北四十里,以金豆、永豐爲汛地;鎮安鎮,在縣西北六十里,以百丈嶺爲汛地;俱有巡司戍守。○馬山砦,在縣東南二百餘里萬山中。正德十二年官軍討烏春山賊,賊首龔福全遁保馬山禾倉石寨,官軍進克之。志云:縣境如上莊、姜陽、延壽峒,鄰廣東樂昌縣,龍虎峒、三江口,近廣東仁化縣,熱水、魚王、石峰寺,接江西崇義縣,與猿坑、虎住等峒皆峻險處也。

桂東縣,州東百八十里。東北至江西龍泉縣百九十里,西北至衡州府酃縣百七十里。宋桂陽縣地,嘉定四年析置桂東縣,治上猶砦,元因之。今城周不及二里。編戶四里。

三峰山,縣南六十里。三峰聳秀,蜿蜒十餘里。一名石峰山。又萬王山,在縣東五十里。山高峻,有萬王廢城,未詳所自。○鳳凰山,在縣西十里,志以爲縣之主山。又縣西南五里有鵝公山,山高直,縣境水口山也。
烏春山,在縣南境,接江西、廣東境內諸山,峰巒攢聚,道徑險僻。正德中土人龔福全等倡亂,據烏春山、臘栗寨等處。十二年官軍分道自桂東、桂陽、郴州、臨武等路合擊,遂平之。○清石洞,在縣南七十里。有石橋長百餘丈,非人力所創,名曰仙女橋。
淇江水,縣南八十里。出三峰山,流入桂陽縣界。又嚴溪水在縣南三十里,經縣南鵝公山,下流入興寧縣境,西注資興水。
煙竹堡。縣北五十里,又北接酃縣梅花、萬王等山峒。又有寒口堡,在縣東南三十里。又新坑堡,在縣南四十里,南接江西上猶、崇義縣疋袍猴子嶺,向有官軍戍守。又分置守鎮百戶所屯於此。○高分堡,在縣東八十里,接江西龍泉縣燕塘、長河,向有巡司。舊志:縣西接興寧縣界,當八面大山之衝,又有九磴諸隘,俱稱峻險。
附見
郴州守禦千戶所,在州治西,洪武初置;又宜章後千戶所,在縣城東,成化二年置;俱隸茶陵衛。
廣安守禦千戶所。在桂陽縣治東北。洪武末置於城東八里,成化三年徙入縣城,亦隸茶陵衛。今仍置廣安所。

靖州,東至寶慶府武岡州三百十里,西南至貴州黎平府二百三十里,南至廣西融縣二百八十里,西北至辰州府沅州三百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五十里,至京師六千一十里。

《禹貢》荊州之域,秦爲黔中地,漢屬武陵、牂牁二郡。後代皆爲蠻地。唐爲溪洞誠州。州境在唐時爲敘州之境。五代時馬氏有其地。初馬希範擊破諸蠻,蠻皆降附。後周時楊正巖以十洞稱徽、誠二州。宋初爲羈縻州,熙寧九年收取其地,時章惇平南江州洞,進兵城徽州,蠻酋楊氏以二十三州洞歸附,因置靖州。元豐四年仍爲誠州。移治渠陽。元祐二年改爲渠陽軍,三年廢爲寨,屬沅州。五年又爲誠州,繼而辰溪蠻叛,復據有之。崇寧中遣將收復,改誠州爲靖州。崇寧二年蔡京使舒亶知荊南,開拓境土,亶奏誠徽州楊晟臻等納土,因改置靖州。元升爲靖州路,後降爲州,屬辰州路。見《一統志》,《元史》不載。明洪武元年改爲靖州軍民安撫司,三年改爲靖州府,九年降爲州,以州治永平縣省入。編戶二十三里。領縣四。今仍爲靖州,直隸布政司。
州南連粵右,西接黔陬,障蔽湖南,隔礙蠻服,山川險阻,南服要區也。
永平廢縣,今州治。本蠻地,宋時蠻名古誠州貫保新寨,熙寧中收復。元豐三年置貫保寨,屬沅州。八年改屬誠州,七年改置渠陽縣,尋移縣爲州治。元祐二年州廢爲渠陽軍,三年廢軍爲寨。五年復置縣爲州治,崇寧二年改縣曰永平。舊治郭外,紹興八年移入州城。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舊有土城,宋淳熙中增修,明初因舊址展築。爲門五,城周五里有奇。」
誠州城,在州東。五代時蠻酋楊氏所置,亦曰楊氏城。宋熙寧中亦爲誠州治,元豐中始移治渠陽。志云:故城址今名渠水灘頭。又故渠陽城在渠江東岸,與今城對,遺址猶存。今州城,宋崇寧初舒亶選純福坡地所建新城是也。
飛山,州西北十五里。俗呼勝山,比諸山特高,突出雙峰,四面陡絕十有餘仞。其上平廣,蠻人保險於此,曰飛山蠻。唐乾寧二年蔣勛謀據邵州拒劉建鋒,起兵連飛山、梅山蠻寇湘潭。五代梁開平五年飛山洞酋潘全盛遣其黨楊承磊略武岡,馬殷使呂師周討之,攀藤懸崖,直抵飛山,分軍布柵,全盛大駭,承磊來戰,師周破其軍,縛降者爲鄉導,襲斬全盛,盡平巢穴。今環山壕塹遺址尚存,俗呼爲馬王城。宋大觀初亦於此置飛山堡。志云:馬王城在州西十里。又香爐山,在州北十五里。志云:亦諸苗負固之所。
寶溪山,州東北五十里。林木繁鬱。下有溪,中產金,故名。志云:城東二里有五老山,五峰連峙。又城南五里有侍郎山。《一統志》:「侍郎山在州南百八十里,與廣西分界,以宋紹興中侍郎程敦厚以言事竄謫,嘗遊此而名。」○九疊山,在州南二十里,山勢盤紆,九峰相次。州西南二十里又有青蘿山,煙羅蒼翠,一名大青山。又古城巖,在州西北三十里,洞穴深廣可六七里。又有中洞巖,在州西北百里來威寨中。
渠河,在州城東。源出通道縣之佛子嶺,下合衆流環州城而東北出,會於會同縣之郎江入沅水。
潩溪,在州西南。源出古城巖,流達於渠河。又有六王溪,在州南五十里,亦流合於渠水。○龍井澗,在縣北十里。源出飛山,繞流經城西達於渠河。又洗馬池在飛山上,味鹹,可煮爲鹽。
零溪鎮,州西百二十里。宋政和三年置零溪堡於此,今有巡司。又州北四十里有金灘堡,一百五十里有矛營堡,俱爲戍守處。志云:州西有廢糾坡堡,道出銅鼓衛。○貫保寨,在州北三十里。宋元豐中置寨於此,尋改爲渠陽縣,移入郭下,復置寨於此。今有貫保渡。
石家堡,州南三十里。宋元豐四年置堡於此,今爲石家驛。志云:州境有石家、滻村、多星、大田、天村五堡,皆宋元豐中置,元祐三年俱廢。崇寧三年復置,又增羊鎮、木寨二堡。大觀以後又置飛山、零溪等堡雲。○西樓驛,在州南六十里。宋淳熙三年中峒賊姚民敖作亂,州兵守州西南之密崖及西樓驛以斷寇路。既而郡守邢遷益兵守西樓進擣中峒,覆其巢,略大、小汶川,還取桃溪堡,傜、僮懾服。其地皆在州南境,今置驛於此。又銅鼓驛,在州南百八十里。志云:州南三里爲永平驛,九十里爲三里坪驛,百二十里爲江團驛,百五十里爲鐵爐驛,諸驛皆有百戶一人,領兵哨守,屬於五開衛。
楚湘臺。在州城南。洪武三十年楚王、湘王奉詔討苗,嘗駐軍於此。○諸葛營,在州西。志云:諸葛武侯撫溪峒諸蠻駐軍處也。

會同縣,州東北百里。西北至沅州黔陽縣九十里,西至貴州思州府二百五十里。宋渠陽縣狼江寨地,崇寧初置三江縣,二年改曰會同縣,屬靖州。今城周二里。編戶二十七里。

金龍山,縣東五十里。峰巒峻絕,狀若飛龍。又金鳳山,在縣北百里。山勢昂聳,若飛鳳然。又雲盤山,在縣東百二十里,峰巒層疊。縣南百十里又有雲環山,以高聳迴環而名也。○尖崖山,在縣西十五里,尖峰如削。又旺溪山,在縣西百六十里,四山相聯二十餘里。溪內嘗產金,宋時淘採,元廢。又崖屋山,在縣西北二里,有石巖如屋。
沅江,縣西五十里。自沅州黔陽縣流入境,又北入辰州府辰溪縣界。志云:沅水入境過長潭、雲潭、文溪、金溪,至托口與郎江合。
郎江,縣西南百里。源出貴州湖耳長官司山中,流入縣境,經縣北合於沅江。志云:郎江入縣界,過郎坡橫流入狼洞,會於三江口,上受渠河、潭溪之水,至托口入沅江。或作朗江,《隋志》作「郎溪」,又作「狼江」,宋以此名寨。
洪江,縣東百里。志云:原出寶慶府界,即九溪中之雄溪也。九溪曰朗、曰㵲、曰雄、曰龍、曰辰、曰敘、曰桂、曰武、曰酉,而雄居其一,與渠河、潭溪、郎江諸水匯流而注於沅江。又若水,在縣東八十里。志云:水有兩源,一出州北貫保寨旁楠木山下,一出綏寧縣界,會爲若水,入於洪江。○文溪江,在縣西北二十里。志云:源亦出胡耳長官司,流爲潭溪,又北至雲潭,又北至文溪寨,其下流亦會郎水入沅江。
清陂湖,縣南十里。周十餘里;又南有玉山潭;其水皆會於渠河入於郎江。○三江渡,在縣南五里。又縣西北四十里有朗江渡。西北百里濱沅江有江東渡,今置江東巡司於此。
豐山堡,在縣西。南宋時蠻置豐山新堡,熙寧中收復。元豐三年改爲豐山寨,屬沅州。尋屬渠陽縣,八年廢。崇寧初復置豐山堡。今仍爲戍守處。○若水寨,在縣東九十里,宋崇寧初置,今因之;又縣西九十里有鎮遠寨;皆有巡司戍守。志云:縣南三十里有連山堡,東北五十里爲洪江堡,西北六十里爲郎江堡,西百里爲遠口堡,北三十里爲五招堡,六十里爲相見堡,與豐山堡爲九堡,俱永樂中置,皆靖州衛官軍戍守。
地靈堡。縣西南六十里,西七十里爲黃強堡,六十里爲黃檐堡,又西三十里即鎮遠巡司也,接貴州諸蠻,皆有官軍戍守。○文溪寨,在縣西南。宋置,亦名文村堡。元祐中誠州叛酋楊晟臺寇文村堡,即此。又洪江驛,在縣東百二十里。

通道縣,州南百里。西至貴州潭溪長官司百三十里,南至廣西融縣百七十里。本蠻地,宋元豐八年置羅蒙寨,元祐三年廢。崇寧初復置縣,二年改爲通道縣,屬靖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五里。

福湖山,縣北六十里。下臨渠河,林木鬱然,宋元豐中通道廣西經此,因取材以供建置。又佛子山在縣東南百里,與廣西分界,亦名佛子嶺。下有五虎潭,潭旁五石相對如虎。
渠水,在縣東。出佛子嶺,北流經此,經縣東北七十三里門峽中而入州界。志云:縣南七十里有芙蓉江,來自綏寧界,下流入廣西懷遠縣之古州江。○羅濛江,在縣西四十里。志云:江源有三,一出佛子嶺爲羊鎮堡江,一出縣南天星里爲天星江,一出貴州洪州泊里長官司界爲洪州江,合流經此,西南流至廣西懷遠縣入古州江。
多星江,縣西四十里。源亦出貴州界,流合羅蒙河。宋元豐六年置多星堡,蓋置於江濱。又鑿字溪,在縣西南二百里,接廣西界。宋元豐中於溪旁得古碑,乃唐久視中遣將王思齊率兵征蠻過此,隔礙山險,負舟而濟,鑱字以記歲月,蠻人因目爲鑿字溪。
收溪寨。縣西南五十里。宋元豐八年置收溪寨,元祐三年廢,崇寧三年復置。志云:州至廣西融縣古無通途,宋知誠州周仕隆始遣人由收溪小徑趣廣西,觀山川形勢。今自寨而南三十里至佛子坡,即廣西界也。向設巡司戍守。○播陽寨,在州西北五十里,亦有巡司。志云:縣城外有長安、流源二堡,俱嘉靖中置,調常德衛官兵戍守。

綏寧縣,州東百十里。南至廣西義寧縣二百七十里,東至寶慶府城步縣百三十里。本唐溪洞徽州地,宋初爲羣蠻所據,太平興國中內附,置蒔竹縣,屬邵州,尋又沒於蠻。熙寧九年收復其地,元豐四年仍置蒔竹縣,隸邵州。八年縣廢。崇寧二年復置蒔竹縣,尋改曰綏寧,紹興十一年屬武岡軍。元屬武岡路,明洪武三年改今屬。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三十三里。

綏寧廢城,縣東北二十里。本武陽寨,宋熙寧六年置,紹興十一年移綏寧縣治武陽寨,二十五年復還舊治。今仍名武陽寨,爲戍守處。○臨岡城,在縣西南百二十里。宋蒔竹縣地,隸邵州。元豐四年縣廢,置臨口寨。崇寧五年改寨爲臨岡縣,隸武岡軍。紹興初夫夷洞蠻楊再興據縣爲亂,事平,復廢縣爲臨口寨。今有巡司戍守。
風門山,縣東百二十里。比諸山特高,有大小二風門嶺。山之東麓入武岡州界。其相接者曰金紫山。志云:金紫山在縣東百三十里。又唐糾山,在縣東南百里,資水所出,亦接武岡州界。○斬龍坳山,在縣東十里。上有土堆五,一大四小,狀如龍爪。
藍溪山,縣東北八十五里。崇巒疊嶺,草木蔭翳,澗水縈紆,爲蠻內傜出沒之所。其相接者曰蓮荷山。○楓木嶺,在縣南百三十里,最高險,爲羣蠻出沒之所。縣東六十里又有菖蒲嶺,縣南百里有鸕鶿嶺。又有天塘嶺、鎖子嶺,俱在縣東北六十里。
西門河,在縣西關外。其上源匯諸山溪之水,自西南而東北出,達於會同縣之洪江。一名小洪。又雙溪,在縣東五十里,有雙溪渡。又茶溪在縣南五里,大金溪在縣東五里,大凍溪在縣西十里,俱流合於西門河。
東關,在城東。城西又有西關。又黃石堡,在縣東北四十里。志云:縣東北有關峽堡,宋熙寧六年所置,後廢。明嘉靖中增築黃石、關峽、藍溪、多龍江口等五堡,調九溪、荊州衛及城步所官兵戍守,皆在縣東北境。
清坡寨。在縣北八十里,有巡司。又有老鼠隘,在縣東北百里,亦爲控扼之所。

天柱縣,州西北二百里。本蠻地,洪武二十五年置守禦天柱千戶所於此,萬曆二十五年改置縣,又割綏寧、會同兩縣地益之。縣未有城。編戶八里。

小坪寨,在縣西。洪武三十年古州蠻作亂,楊文討之,至沅州,伐山開道二百里,抵天柱,遂涉苗境,營小坪,而以偏師別由渠陽零溪西山徑啣枚夜發,犄角以進,分道夾攻,直抵洪州泊里、福祿、永從諸洞,大破之。貴州帥顧成亦剿平臻剖、六洞、螃蟹、天柱、天堂、大坪、小坪諸蠻。洪州泊里諸處,俱見貴州黎平、鎮遠二府境,蓋縣與貴州接界雲。
墨溪寨。在縣西,苗寨也。天順元年湖帥方瑛等自天柱進討苗賊,克天堂、小坪、墨溪等二百二十七寨,即此。又谷種寨,亦在縣西境。天順三年湖督白圭議以谷種諸處山箐諸蠻雜處,爲東苗羽翼,乃分軍進討,一軍進青崖,一軍進牛皮箐,一軍進谷種,一軍進鬼山,所向皆捷,克水車壩等一百四十七寨;復會兵青崖,進攻石門山,克擺傷等三十九寨;又分兵四路,進攻董農、竺蓋,及甲底,一路破羨塘及金配、江甕、擺省等四百三十七寨,賊首千把豬等退據六美山、翁受河等處,復檄各路會兵進剿,遂生擒之。其地蓋皆生苗之境,與貴州接界。
附見
靖州衛。在州治東。洪武三年建。今亦置靖州衛。又守禦天柱千戶所,在天柱縣城內。洪武中建,萬曆中增置縣,所因而不改。○銅鼓衛,在州東一百里。今亦置銅鼓衛。詳見貴州黎平府。
屯鎮汶溪後千戶所。州城西北二百五十里。洪武三十三年建,無城。

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東北至荊州府巴東縣五百里,西南至四川酉陽宣撫司九百里,西至四川彭水縣六百里,西北至四川石砫宣撫司七百五十里,自衛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里,至京師四千一百五十里。

《禹貢》荊、梁二州之域,春秋爲巴國境,戰國爲楚巫郡地,秦屬南郡,兩漢因之。三國吳屬建平郡,晉以後因之。後周置清江郡,併置施州。治清江縣。隋亦爲清江郡,移治監水縣。義寧二年復置施州。仍治清江。唐因之,天寶初改曰清化郡,《通典》作「清江郡」。乾元初復曰施州。五代時爲前、後蜀所據,宋平蜀仍曰施州。亦曰清江郡。元因之,屬夔州路,以清江縣省入。至正十七年沒於僞夏。明朝洪武四年仍置施州,十四年兼置施州衛,二十三年并州入衛,改爲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編戶三里。屬湖廣都指揮使司,領軍民千戶所一、宣撫司三、安撫司八、長官司八、蠻夷長官司五,而容美宣撫司亦在境內。今仍置施州衛。
衛外蔽夔峽,內繞溪山,道至險阻,蠻獠錯雜。自巴蜀而瞰荊楚者,恆以此爲出奇之道。宋末蒙古搭海入蜀,荊湖帥孟珙遣兵屯施州以備之。又蒙古兵渡萬州湖灘,萬州,今四川萬縣。施、夔震動。蓋施、夔表裏大江,而清江源出彭水,中貫衛境,至夷陵宜都而合大江,其取徑尤捷也。明朝隆慶五年湖廣撫臣言:「荊州去施州道里險阻,不便巡歷。夷陵以西有明初潁國公傅友德所闢取蜀故道名百里荒者,抵衛僅五百餘里。請移巴東之石柱巡司於野三關,在衛東北四百里。施州衛之州門驛於河水舖,在衛東北三百餘里。三會驛於古夷舖,在衛東北二百餘里。俾閭井聯落,而於百里荒及東北隴仍創建哨堡,各令千戶一員督夷陵、長寧二所,長寧所設於歸州治東。班軍各百人更番戍守,庶無險遠之慮。此亦平時效籌者所當知也。
清江廢縣,今衛治。漢巫縣地,三國吳分置沙渠縣,屬建平郡,晉以後因之。後周於縣置施州及清江郡。隋開皇初郡廢,五年改沙渠縣曰清江,大業初州廢,屬清江郡。義寧初爲施州治。唐因之。宋亦爲施州治,開慶初郡守謝昌元徙州治於城東十五里之倚子山。元至元十三年仍還舊治。二十二年以清江縣省入州。二十五年復置,尋又廢。《城邑考》:「衛城宋所築,因山爲基。明洪武十四年復改築,東北帶清江,南環溪水,天然壕塹。爲門四,城周九里有奇。」
鹽水廢縣,衛東百七十里。吳沙渠縣地,後周置鹽水縣,並置資田郡及亭州治焉。隋初郡廢,縣屬亭州,大業初爲庸州治,尋爲清江郡治。唐初改屬江州,武德四年廢。亦曰亭州城,以都亭山爲名。或曰在衛東四十里,悞。○開夷廢縣,在衛北六十里。後周置烏飛縣,屬施州。隋改曰開夷縣,大業初屬清江郡。唐初仍屬施州。麟德元年廢入清江縣。志云:衛西百七十里有銀山廢縣,衛南七十里有信陵廢縣,恐未足據。銀山,佷山之悞也,見前夷陵州長陽縣。信陵,見歸州巴東縣。
都亭山,衛東北二百里。崇岡深麓,映帶左右,山之下多良田廣囿,後周以此名州。○倚子山,在衛東十五里,峰巒環峙。宋開慶初郡守謝昌元移城治此,以據險要。今亦名州基山。志云:衛東二里有連珠山,五峰相峙如貫珠,亦名五峰山。其相接者曰龍首山,控清江之口。又文筆山,在衛南二里,亦名雙翠山。山之西南爲翠濤山,峰巒如波濤層湧。又有通明山及丹鳳、玉女諸山,俱與文筆山相接。衛城西北又有碧波等峰,環抱而東,曲折逶迤如波濤之層疊。城中有回龍、象耳諸山,皆高秀,俗呼象耳山爲舵樓山。
東門山,衛東南二百餘里。舊有關在山之東,名東門關,相傳夷夏嘗以此山分界。○銀山,在衛東八十里。頂有峰,高數十丈,昔人於此避兵。又銀礦山,在衛南三十里。一名青山箐。相傳舊出銀,西有鐵冶。志云:衛東五十六里有天樓山,山勢聳拔,如危樓倚天。又有天成山,在衛南十五里,上有天生橋。又羊角山,在衛東南百四十里。尖峰高峙,卓立天半。
石乳山,衛西百七十里。周百餘里。山石層疊,多生石乳而名。又紅崖山,在衛西南七十里。東有寨名鼓樓,昔人避兵處。志云:衛西一里有宜山,俗名宜姑寨。○客星山,在衛西十里。複嶺重嶂,蜿蜒盤礴,南連猿啼山。山甚奇秀,亦名雪嶺,以冬常積雪也。又藥山,在衛西二十里,下瞰麒麟溪,山多藥物。
賀山,衛西三百餘里。明初諸蠻煽亂,胡海討之,自九谿、大庸度、天火嶺、六古卑洞,大敗蠻兵,還次賀山,分道剿捕散毛諸洞,皆大勝之。時羣蠻自慈利以西,及辰、沅、川、貴之間羣起爲寇也。○七曜山,在衛西北三百里。上有梅子關。
大石嶺,衛東北四百里。志云:山頂有池,又有大石,一名仙掌嶺。其東即南陵山,與巫山縣分界。又衛西七里有瘦驢嶺,嶺高路險。又衛東十五里有通天巖,亦曰通天洞。又有雙城洞,在衛北四十五里。又石通洞,在衛東百三十里,接四川建始縣界。○班鳩崖,在衛東百八十里。崖長五十里,望之若城郭。
清江,在衛城東北。亦曰黔江。自四川黔江縣流入界,繞城東而北出,衛境諸水皆流合焉,又東北至夷陵州宜都縣入於大江。蜀江水濁,此水獨清,因名。一名夷水。
麒麟溪,在衛城南。源出衛西境諸山巖洞中,奔流成溪,至夏水極冷,亦名冷水河,經客星山下,又北經城南入清江。又衛城西有腰帶溪,亦出西山中,流經宜山,曲折縈帶遶城下入麒麟溪。○九度溪,在衛北。源出四川石柱宣撫司,流入衛境,至都亭山下又東入清江。居民多引水溉田。又有九龍溪,出紅崖山下,東北流,亦合於清江。一名甘平溪。又金印溪,在衛南。源出銀礦山,東流合覆盆水,又東合石板溪,北流三十里入清江。又有盤龍溪,在衛東北。源亦出衛西諸山,流至都亭山下入於清江。
黃連溪,衛南三十里。一名芭蕉溪;衛西南二十里又有硃砂溪,流合焉,經天成山石橋下,又東北流二里入於清江。又巴公溪,亦在衛南。其源一出藥山,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樓山,合於翠濤山,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又衛東有通潮溪,源出東南七十里之龍洞,經連珠山下入於清江。○龍平溪,在衛東南二百餘里。又有細沙溪,出東門山,流合龍平溪共注清江。又菖蒲溪,源亦出東門山,西流經歌羅寨會黃姑溪,其下流合於酉溪。旁多菖蒲,因名。
木李溪,衛東三百里。源出長望洞,曲折數百里,沿溪萬山深僻,旁地平曠可耕作,元末土民多避難於此;又紅楠溪,在縣東班鳩崖;下俱流入清江。志云:衛東四百里有靈陽溪,出容中山,其地與容美通。○龍馬溪,在衛北百里。一名沱河,俗名帶河。相傳牧馬河濱嘗生龍駒,因名龍馬溪。經衛北二十五里之觀音崖入於清江。
朝貢水,在衛西。源出石乳山,一名丹陽溪,東流六十里亦名龍溪,下流入於清江。又龜溪,在衛西北。源亦出石乳山,西北流至四川雲陽縣界,凡三百餘里入於岷江。○馬公泉,在城東一里。宋嘉祐中運使馬公按部至州,以城跨山,不可鑿井,乃相視水脈,以竹引此泉入城中,公私賴之。
五峰關,在衛城東連珠山下。有官軍戍守。又東門關,在東門山上。今廢。石乳關,在衛西石乳山上。梅子關,在衛西北七曜山上。衛西北三百五十里又有銅鑼關。石乳以下三關,俱四川奉節縣官兵防守。志云:衛西三百里又有老鷹隘,亦爲戍守處。
歌羅砦,衛西南百九十里。宋置,又嘗置驛於此。又尖木砦,在衛西南。宋咸平六年丁謂帥夔州,招撫叛蠻,置尖木寨於施州界以控扼之。《宋志》清江縣有歌羅、永寧、細沙、寧邊、尖木、夷平等六砦。熙寧六年省施州永興寨,置夷平砦。元豐三年又廢永寧砦,置行廊、安確二砦是也。○暗利砦,在衛南二百餘里。又南七十里有七女砦。《宋史》:「祥符初夔州路言:五團蠻嘯聚謀劫高州,請令施州暗利寨援之。乾興初順州蠻田彥晏寇施州暗利寨,知夔州史方發兵擊之,追至七女寨,降其衆是也。」志云:忠建司西二十里有七女寨。
施王屯。衛南十五里。東晉末桓誕自稱施王屯據於此,因名。○三會驛,在衛東百二十里。又衛東清江門外有施州馬驛。又盤龍橋,在衛北盤龍溪上。有石崖極高,昔人鑿石架木爲橋,行者股慄,目眩不敢俯視。

大田軍民千戶所,衛西三百五十里。本蠻地,宋爲羈縻柔遠州。元曰散毛洞。洪武五年定其地,二十三年始置散毛千戶所,明年改曰大田軍民千戶所。城周不及三里,隸施州衛。今仍置大田所。

小關山,所東百里。古置關其上,遺壘尚存。志云:所城北門外有朝陽、積翠二山。又有秀屏山,在所城南。青峰高聳,若屏嶂然。○朝霞嶺,在所東五十餘里,巍峨高聳。又有行者峰,在小關山南五里。
西北河,所西二十里。有二溪合流,下入山洞中,其上有石如橋,高十餘丈,名天生橋。又頭渡河,在所東十里。源出所東十五里之龍洞口,流爲河。○萬頃湖,在所西南二百里,與酉陽接界。其湖深陷,行之周迴動搖。
深溪關,所南百五十里,當酉陽路口。
硝場。所北百里。懸崖數千丈,下有河渡。其半崖一孔,勢若城門,上產硝土。志云:縣北百里有韓信坡,相傳信嘗經此,土不生草。

施南宣撫司,衛東百里。本巴蠻地,宋爲羈縻蠻地。元初置沿邊溪峒招討司,至正二年更爲施南道宣慰使司。十七年爲明玉珍所據,改爲宣撫司。洪武四年復爲施南宣慰司,尋復爲蠻所據。二十三年定其地,永樂三年改爲施南長官司,明年復升宣撫司,領東鄉五路、忠路、忠孝、金峒四安撫司,隸施州衛。

筆架山,在司治南。有五峰高聳。又南一里爲馬鞍山。又金龍山,在司東里許。司西里許曰來龍山,下有醴泉。○天柱峰,在司東三十里。衆山中有石屹立,因名。
石壁石板溪,司西里許。其旁有九曲溪,合流入施州界,下流注於清江。○白沙溪,在司北;又有白石、三花等溪;下流俱入於清水。
懷來峒隘。在司西。明初藍玉引兵至此受夷款,因名。其相近者又有石寶寨,一名通天洞。

東鄉五路安撫司,本蠻地。宋置細沙寨,北去施州二百八十里。元仍爲細沙寨。明玉珍改置東鄉五路宣撫司。洪武六年更爲安撫司,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安撫司,宣德三年分領搖把峒以下長官司三,鎮遠、隆奉蠻夷長官司二,仍隸施南宣撫司。

楊平山,司東二里。司東十五里又有龍津山。又臥龍山,在司北六十里。又司南十五里有東坡山,司西十五里有那岔山。
細沙溪。司東二十里。自施州界東門山流經此,下流入龍平溪。

搖把峒長官司,志云:元爲又巴峒,至元中嘗置又巴安撫司。

上愛茶洞長官司,

下愛茶洞長官司,志云:二長官司元爲懷德府,至順中升宣撫司,至正中又嘗升軍民宣慰司。

鎮遠蠻夷長官司,

隆奉蠻夷長官司。

忠路安撫司,本蠻地。宋爲羈縻龍渠縣。元曰忠路寨,屬施州。明玉珍時更置忠路宣撫司。洪武四年改爲安撫司,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忠路安撫司,宣德三年分領劍南長官司,仍隸施南宣撫司。

石旗山,司南一里。志云:司旁有鳳凰、獅子、龍洞、金紫諸山,皆高峻。
革井溪。司東一里。又司旁有中應溪,去司五里又有兩會溪。

劍南長官司。

忠孝安撫司,本蠻地。宋爲羈縻西高州地。元置大奴管勾等峒長官司,至正十一年改爲忠孝軍民府,十五年又更爲忠孝軍民安撫司。明玉珍時改爲宣撫司。洪武四年復爲安撫司,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忠孝安撫司,隸施南宣撫司。

石門山。司南一里。志云:司西一里有龍泉。

金峒安撫司,本蠻地。宋祥符初黔州言磨嵯、洛浦蠻歸順,此即磨嵯蠻地也。元置金峒寨,屬施州。明玉珍時改爲鎮邊五路總管府。洪武中金峒蠻叛,二十三年討定其地,永樂五年始置金峒安撫司,宣德三年分領西萍蠻夷長官司,仍屬施南宣撫司。

積玉山,司北二里。山高峻,積雪經春不消。其南一里曰十三盤,以登陟盤曲也。志云:積玉山旁有黑洞,儼若城門,水從中流二里許始出山,繞司北爲青崖、塞谷等溪。其上又一小洞,伐木爲闌,洪武間涼國公征蠻嘗經此。
兩會溪。司北五里,即積玉山溪澗所會流也。

西萍蠻夷長官司。

中峒安撫司。志云:嘉靖初增設,隸施南宣撫司。

散毛宣撫司,衛西三百二十里。本蠻地,五代時爲羈縻感化州。宋爲羈縻富州地,尋爲柔遠州地。元初因之,尋曰散毛洞。至元三十一年升爲散毛府,至正六年改爲散毛誓厓等處軍民宣撫司。明玉珍時更爲散毛沿邊軍民宣慰司。明洪武四年改爲散毛沿邊宣撫司。十四年定散毛地,尋復叛。二十三年發兵剿捕,尋復定。永樂九年置散毛長官司,十三年復升宣撫司,宣德三年分領龍潭、大旺二安撫司,仍隸施州衛。
酉溪,在司南。自四川酉陽宣撫司流入境,下流至辰州府合於沅水。
散毛關。在司南,亦曰散毛路口。本名師壁洞,元至元中置師壁宣慰司,尋改宣撫司,領師壁鎮撫所、師羅千戶所。至正中又立長官司四,巡簡司七。明初復廢爲師壁洞。今改爲散毛關。

龍潭安撫司,本蠻地。宋屬施州。元置龍潭安撫司,明玉珍時爲龍潭長官司。洪武四年更爲安撫司,尋叛,發兵討平之。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龍潭安撫司,屬散毛宣撫司。

白鳳山,司西十里。
黔水。在司治南。即清江也。志云:流經四川彭水縣,至涪州入岷江。悞。

大旺安撫司,本蠻地。元時,以大旺地大翁迦洞屬師壁洞安撫司,明玉珍時置大旺宣撫司。洪武五年大旺蠻叛,討平之。六年仍置大旺宣撫司,永樂五年改爲安撫司,宣德三年分領東流、臘壁洞二蠻夷官司,仍隸散毛宣撫司。

達車溪,司東一里。其相近者又有芭蕉溪。
野貓關。志云:在司境刺若洞路口。

東流蠻夷長官司,

臘壁洞蠻夷長官司。

忠建宣撫司,衛東二百五十里。本蠻地。宋爲羈縻保順州,元置忠建軍民都元帥府,明玉珍因之。洪武四年內附,六年改爲忠建宣撫司,尋叛。十四年討平之,更爲安撫司。永樂四年復爲宣撫司,領忠峒、高羅二安撫司,仍隸施州衛。

連珠山,司北一里。又司西十里有師壁山,司東百五十里有奴闌山。
車溪,司南二十里。志云:源出木冊長官司,下流入酉溪。又有弄羅溪在司南二十五里,相近者又有車弄溪,下流亦俱入酉溪。
勝水關。司東南三百里。又司境有虎城關、野熊關及野牛關。志云:諸關各去司三百里。

忠峒安撫司,本蠻地。宋爲羈縻順州,元改置湖南鎮遏宣慰使司,明玉珍更置沿邊溪峒宣撫司,明初廢。永樂四年復置忠峒安撫司,隸施州宣撫司。

連珠山,司南二里。上有砦。又司東三里有墨達山,志云:土人謂天爲墨,言山高接天也。又明珠山在司西六里。其西又有三十六峰,羣山環峙,亘司前後。
酉溪,在司南。志云:自容美流入司界名大水,下流經鎮南界亦名慢水。又有毋古溪,在司南四里。源出高羅安撫司,流入酉溪。
土地關。志云:在忠建路口。又有覃山砦,在司北一里。

高羅安撫司,本蠻地。宋初爲羈縻珍州,開寶初改曰高州,尋曰西高州。元更置石溪洞長官司,尋爲高羅寨長官司,又升爲宣撫司。明玉珍改爲安撫司,明初廢。洪武六年復置高羅安撫司,明年叛廢,尋討平之。永樂四年復置安撫司,分領木冊長官司,隸忠建宣撫司。

墨把山,司西十里。有七峰聳拔,亦曰墨把峰。又通積山,在司西三里。司北里許又有勞喜山。
白鳳溪,在司南。源出東門山,流會酉溪,名三江口。
水心寨。司南三里。有水心山砦據其巔。又司西三里有樹斜洞。

木冊長官司,本蠻地。元置木冊安撫司,明玉珍改曰長官司,明初因之,隸高羅安撫司。

棲鳳山,司北十五里。又司東四里有蒲載山,二十里有低罕山,司西三十里有木冊山。
車溪。志云:源出木冊山,流入忠建境內。

思南長官司,成化以後增置,亦隸高羅安撫司。

鎮南長官司,衛南二百五十里。本酉溪蠻地,元初置毛嶺峒,至正十五年置宣化鎮南五路軍民府,領提調軍民鎮撫所、蠻夷軍民千戶所,尋更爲湖南鎮遏毛嶺峒宣慰使司。明玉珍改爲鎮南宣撫司。洪武四年內附,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鎮南長官司,直隸施州衛。

鎮南山,司南一里。
酉溪。志云:自忠峒司流經司界。又東南入辰州府境。

唐崖長官司。本五溪西界地。元置唐崖長官司,尋更爲軍民千戶所。明玉珍改爲宣撫司。洪武六年仍置長官司,後廢。永樂四年復置,直隸施州衛。

萬峰山,在司境。亦曰杉篁峒。頂有池,流爲杉篁、杉碧、壘子等溪。
黔水,在司南,即清江上源也。又乾溪在司北一里,司東里許又有普樂溪,俱流入於黔江。
百節峒。司南里許。又司境有蠻王峒。

容美宣撫司,衛東南二百十里。元至正十五年立四川容美洞軍民總管府。明洪武四年置宣撫司,尋廢。永樂四年復置,領長官司四,隸施州衛。

椒山瑪瑙長官司,洪武六年置,十四年廢。永樂五年復置,隸容美宣撫司。下倣此。

五峰石寶長官司,

石樑下峒長官司,

水盡源通塔平長官司。

盤順安撫司。成化以後置,隸容美宣撫司。

永順軍民宣慰使司,東至澧州慈利縣三百九十里,西南至保靖州宣慰司二百二十里,南至辰州府三百十里,北至永定衛二百九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二千里,至京師七千三百里。

《禹貢》荊州之域,秦黔中郡地,漢以後爲武陵郡地,隋爲辰州地。唐天授二年析置溪州,天寶初曰靈溪郡,後復爲溪州。五代時馬氏有其地。宋初爲羈縻永順州,又爲上、中、下溪三州,志云:宋時有羈縻州二十,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隸焉,謂之誓下州,彭氏世爲之長。熙寧中招納誓下等州,改隸辰州。元時彭萬潛自改爲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後彭天寶又改宣撫司。明洪武二年內附,六年升爲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隸湖廣都司,領州三、長官司六。
司東抵荊、湘,西通巴、蜀,南近辰陽,北距歸峽,四通五達之郊也。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溪州,爲控禦羣蠻之地。《五代史》:溪州西接牂牁、兩林,南通桂林、象郡,馬希範取其地,因立銅柱以爲表。銅柱見前沅陵縣。宋仁宗嘉祐三年下溪蠻彭仕義叛,既而乞內屬,詔遣雷簡夫往視之。簡夫度仕義未即順命,督諸將進兵築明溪上下二寨,據其險要,拓取故地五百餘里,仕義計窮遂降。熙寧九年章惇經制荊湖,誓下三州蠻悉內附,詔築下溪州城,而五溪悉平。明初蠻酋歸順,因而撫之。萬曆中廖道南建議曰:「國家肇平南土,即設永順、保靖於湖,酉陽於川,而施、夔、貴竹各有安撫、宣撫、長官諸司,兼收並蓄,納汙包荒,治之以不治。繼而經制漸疏,苗酋倡亂,謂宜設重臣以鎮撫之。如南、贛之兼閩,鄖、襄之兼蜀,以製永、保、酉、竹諸司,則蠻獠、傜、僮有所顧忌,而不敢肆矣。」其後特簡重臣鎮撫偏、沅,蓋自道南發之也。
大鄉廢縣,司西南一百七十里。漢沅陵、酉陽二縣地,梁分置大鄉縣,隋屬辰州,唐初因之。天授二年置溪州治此。五代時馬氏改置溪州於辰州境上,既而蠻復還舊治,此即下溪州城矣。宋熙寧中溪酋歸附,詔修築下溪城,即此也。今司城即古永順州治,明初仍置司於此,下溪州地併入焉。
三亭城,在司西南。漢武陵郡酉陽縣地,梁爲大鄉縣地,唐貞觀九年分置三亭縣,屬辰州,天授二年改屬溪州,五代時沒於蠻。又洛浦廢縣,在司南。本大鄉縣地,唐天授二年分置洛浦縣,屬溪州,四年改屬錦州。五代時爲蠻所據,所謂洛浦蠻也。
明溪城,在司東南。宋康定中辰州蠻彭仕義叛,命雷簡夫討之。簡夫至辰州進築明溪上下二寨,奪其險要,拓取石馬嵓故地五百餘里,即此城也。
黔安戍。在司西。宋熙寧初彭師晏以誓下州來歸,詔修築下溪城,並置寨於茶灘南岸,名曰黔安戍是也。或雲茶灘即黔江所經。

南渭州,本蠻地。宋爲羈縻南渭州,元因之,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尋廢。明洪武二年復置州,改今屬。

施溶州,蠻地。宋爲羈縻州,元爲會溪施溶地,屬思州軍民安撫司,後廢。洪武二年置施溶州,改今屬。

上溪州。蠻地。宋爲羈縻上溪、中溪、下溪三州,後廢。洪武二年置上溪州於此,又改今屬。

臘惹洞長官司,元置,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改今屬。下倣此。

麥著黃洞長官司,

驢達洞長官司,

施溶溪長官司,

白崖洞長官司,元置,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初改今屬。

田家洞長官司,明初置,屬永順宣慰司。

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東至辰州府鎮溪所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施州衛大田所界三百里,西南至四川酉陽司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永順司界四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一千九百七十里,至京師七千三百里。

《禹貢》荊州之域。自漢以後爲武陵郡地,隋爲辰州地,唐爲溪州地,宋爲羈縻保靖州。元因之,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初置保靖州安撫司,洪武六年升軍民宣慰使司,隸湖廣都司,領長官司二。
司四山環抱,澗水中流,控禦苗蠻,與川、黔之酉陽、銅仁相爲表里,山藪藏疾,功在刊除矣。

五寨長官司,宣慰司南百八十里。唐時爲宋沱洞、烏引洞、廬荻洞、杜望洞、白巖洞五寨,命田氏世官之,以控蠻裔。宋以來仍舊。明初五寨官田文歸附,因置是司。

密峰寨。在司東。嘉靖三十四年督臣馮岳言:「五寨在麻陽、保靖之中,宜移鎮筸參將駐此,以便控制。且寨東有密峰寨,西有牛拗腳,又諸田出入之衝,宜各立哨堡一座,分兵防守」雲。

筸子坪長官司,宣慰司南百五十里,永樂三年置。

茅岡隘冠帶長官司,成化以後置,屬保靖宣慰司。下倣此。

兩江口長官司,

鎮遠臻剖六洞橫坡等處長官司。本屬貴州境內鎮遠衛。《通志》云:「新置,屬保靖宣慰司。」俟考。

烏牌寨,在司西。志云:筸子坪叛苗二十七,洞頭、中略、留絞、亞保、谷恥、大略、琴圖、盤營、回砦、大塘、爆木、巖口、盤那、孟瘦、大唐、池已、烏牌、小五圖、惡黨、古藏、板栗、冷水、排那、瘳鐵、烏巢、老菜、巖洞等寨是也。
陰隆江鎮。在司境。志云:保靖境內有陰隆江、杜望、滑石江三巡簡司,俱隸湖廣都司。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