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讀書雜釋/卷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讀書雜釋
◀上一卷 卷四 下一卷▶

[編輯]

鄂不鞾々[編輯]

《常棣》「鄂不鞾鞾」,《說文》作「萼不煒煒。」《藝文類聚》八十九作「萼不煒煒」。《禦覽》四百十六作「萼不韡韡」。按:「萼」本字,「鄂」音同借之字。「<韋丐>」之作「韡」,隸體之變文。「韡」之作「煒」,音同之借。

彼爾維何[編輯]

《說文·艸部》:「艸爾,華盛。從艸,爾聲。《詩》曰:『彼艸爾維何。』」按毛傳雲:「爾,華盛貌。」與《說文》同義。又「爾」亦靡麗之意,則「爾」穎即「艸爾」之本字。

鞗革有鶬[編輯]

《說文·玉部》:「瑲,玉聲也。從玉,倉聲。《詩》曰:『鞗革有瑲。』」今作「鶬」。按《釋文》雲:「鶬,七羊反。本亦作鎗。」鄭箋雲:「鶬,金飾貌。」《正義》作「鎗」,「金飾貌。《詩》曰:『鞗革金厄』是也。」按瑲、鎗字通。鶬又瑲、鎗借之字。《烈祖》「八鸞鶬鶬」。毛傳雲:「言文德之有聲也。」與玉聲義通。又通作「鏘」。鶬又通「蹌」,《曲禮》:「士蹌蹌。」《釋文》雲:「本又作鶬。」《書·益稷》:「鳥獸蹌蹌。」《說苑·辨物》作「鳥獸鶬鶬」。蓋古字多通,漢儒各據所見本釋之耳。

振旅闐闐[編輯]

《說文·口部》:「嗔,盛氣也。從口,真聲。《詩》曰:『振旅嗔嗔。』」今作「闐闐」。鄭箋雲:「戰止將歸,又振旅,伐鼓闐闐然。」是以為鼓聲。《爾雅·釋天》:郭注雲:「闐闐,群行聲。」與鄭箋異。按《門部》:「闐,盛貌。從門,真聲。」《廣雅·釋訓》雲:「闐闐,盛也。」又雲:「聲也。」左思《魏都賦》作「振旅甸甸」。從車。是與郭注「群行聲」義相近也。「嗔」、「闐」蓋古字通。

既伯既禱[編輯]

《說文·示部》:「禂,禱牲馬祭也。從示,周聲。《詩》曰:『既禡既禂。』」今作「既伯既禱。」按:「禱」字雲:「告事求福也。從示,壽聲。」是禂、禱異義。《爾雅·釋天》雲:「是禷是禡,師祭也。既伯既禱,馬祭也。」注雲:「伯,祭馬祖也。將用馬力,必先祭其先。」是「伯」為馬祭,「禡」為師祭,義亦各別。許氏《自序》雲:「《詩》,毛氏。」今按毛傳雲:「伯,馬祖也。將用馬力,必先為之祭其祖。」說與《爾雅》合。《皇矣》「是類是禡」。傳雲:「於內曰類,於野曰禡。」說與《爾雅》師祭之說合。《毛詩》作「既伯既禱」,而許氏作「既禡既禂」。蓋漢儒師傅既多,不能畫一。按應劭《漢書》注雲:「禡者,馬也。馬者,兵之首。故祭其先神也。」是以「禡」字從「馬」為義,與「伯」字「祭馬祖」之義通矣。《周禮·甸祝》「禂牲禂馬」。杜子春注雲:「禂,禱也。為馬禱無疾;為田禱多獲禽牲。《詩》曰:『既伯既禱。』《爾雅》曰:『既伯既禱,馬祭也。』」如杜說,則與毛傳「禱,獲也」之說亦合;而「禂」與「禱」字可通矣。惟康成《周禮》注與杜不合,雲:「禂讀如伏誅之誅,今侏大字也。為牲祭,求肥大,為馬祭,求肥健。」解禂為大,然終不離禱牲馬以為義。則義雖別,而實通也。孔穎達曰:「禂,讀如伏誅之誅者,此俗讀也。」則《集韻》音作追輪切者,不如徐鍇音都皓切之為得矣。

麀鹿麌々[編輯]

《說文·口部》:「噳,麋鹿群口相聚兒。從口,虞聲。《詩》曰:『麀鹿噳々。』」今作「麌々」。按毛傳曰:「麌々,眾多也。」鄭箋曰:「麕牡曰麌々,複麌,言多也。」《小爾雅·廣訓》雲:「語其眾也。」張衡《西京賦》、郭璞《爾雅》注均引作「麀鹿麌々」,與許氏異,則《說文》所引,或亦出於三家。

夜未央[編輯]

《庭燎》章「夜未央」。毛傳:「央,旦也。」《釋文》雲:「且,七也反。又子徐反,又音旦。經本作旦。」段玉裁《毛詩傳》定本作「央,且也。」曰:「且,薦也。凡物薦之,則有二層。」未且,猶未漸進也。與「未艾」、「鄉晨」為次第,若作「旦」字,則與「鄉晨」不別矣。按:此說良是。《說文》:「央,中央也。」《廣雅·釋言》:「央,中也。」《荀子·正論》:「今人或入其央瀆,竊其豬彘。」注雲:「央瀆,中瀆也。」《洪範五行傳》:「星辰莫同。」注雲:「夜半為中。」則夜未央者,猶之夜未中耳。《正義》謂「旦是夜屈之限」。又言「未央者,前限未到之詞」。其意蓋以旦為夜屈之限,故以夜中為前限也。引王肅雲「央,旦。未旦,夜半」是也,正以申明前限未到之意。《匡謬正俗》曰:「夜未央者,言其未中也,未久也。」鼒謂當雲:夜未央者,言其未中也;夜未艾者,言其未久也。則傳、箋之所未明者,可無惑矣。又按疏引王肅雲:「央,旦。未旦,夜半。」是王肅時,所見毛本已作「旦」矣。蓋漢初人義例尚疏,後則愈密而愈瑣耳。又《釋文》引《說文》雲:「央,久也,已也。」與今本《說文》亦不同。知今世所有書籍,其為完本者,百不獲一矣。又「夜未央」,箋雲:「猶未渠央也。」向未識「渠」字之義,偶思古詩中有「丈人且安坐,調絲未遽央。」渠、遽音近,「未渠央」猶「未遽央」耳。《匡謬正俗》曰:「遽與渠同。」《荀子·修身篇》:「有法而無誌,其義則渠渠然。」注雲:「渠讀為遽。」古字渠、遽通,是其證也。故渠帥之渠,《廣雅·釋言》作據。車渠之渠,《釋器》作豦。《左氏·定十五年》:「次於渠蒢」,《公羊》作「蘧蒢」也。

鶴鳴於九皋[編輯]

《詩》「鶴鳴於九皋」。段玉裁《毛詩傳》定本作「鶴鳴九皋」雲:「古書引皆無『於』字,凡十四見。唐《石經》『於九皋』,誤。」段氏言必有據,然近得宋板王逸《楚辭注》本,其《離騷經》「步餘馬於蘭皋兮」注雲:「步,徐行也。澤曲曰皋。《詩》曰:『鶴鳴於九皋。』」則所引未嚐無「於」字也。

民之訛言[編輯]

《說文·言部》:「訛,訛言也。從言,為聲。《詩》曰:『民之訛言。』」今《沔水》、《正月》共三見,皆作「訛」。按《毛傳》雲:「訛,偽也。」訛、訛、偽,古多通,亦省作「吪」。《無羊》:「或寢或訛」,韓《詩》作「訛」。《爾雅·釋詁》《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訛同。」《方言》三:「訛,化也。」注以為「化」聲之轉,是也。

不敢不誚[編輯]

《說文·走部》:「趚,側行也。從走,朿聲。《詩》曰:『謂地蓋厚,不敢不趚。』」今作「蹐」。按《足部》:「蹐,小步也。從足,脊聲。《詩》曰:『不敢不蹐。』」與今文同。「小步」亦與毛傳「累足」義近,與「側行」義別。知《走部》所引為三家《詩》也。《玉篇》今作「蹐」,以「趚」、「蹐」為一字。

黽勉人事[編輯]

劉向《上災異封事》引《詩》曰:「密勿從事,不敢告勞。無罪無辜,讒口嗷嗷。」《釋文》雲:「囂囂,韓《詩》作嗷嗷。」按:楚元王受《詩》於浮邱伯。向,元王之孫,實為魯《詩》。則是所引《魯詩》與《韓詩》同也。按「黽勉」、「密勿」,聲轉字異。《禮記·禮器》、《祭義》「勿勿」注,並雲:「勿勿,猶『勉勉』也。」《大戴記·曾子立事》:「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注並同。《說文》解「勿」字雲:「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趣民亦勉之意也。「黽」字有「密」音,後漢桓帝時謠曰:「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譚苑醍醐》曰:「泥音涅,或音匿。黽音蔑,或音密。」按:所說甚是。據此,知黽有「密」音也。陸農師《埤雅》雲:「黽善怒,故音猛。」義本《周禮注》也。又《廣韻》:「黽音猛。」鄭注《秋官·蟈氏》「掌去鼃黽」雲:「黽,耿黽也。鼃與耿黽尤怒鳴,為聒人耳,去之。黽得音猛者,從其聲也。」孫季昭《示兒編》曰:「蛙黽之行,勉強自力,故雲黽勉;如猶之為獸,其行趑趄,故曰猶豫。」亦備一義。

噂遝背憎[編輯]

《說文·口部》:「噂,聚語也。從口,尊聲。」《詩》曰:「噂遝背憎。」今文同。按:《人部》:「尊,聚也。從人,尊聲。」《詩》曰:「僔遝背憎。」與此異者,蓋「僔」、「噂」皆以聚為義,古文得通也。《釋文》引《說文》作「僔」,不引《口部》和「噂」。《釋文》所此,其同者例不引也。又雲:「遝,本又作遝。」按:遝乃遝之俗字。

潝々訿々[編輯]

《說文·言部》:「訾,不思稱意也。從言,此聲。《詩》曰:『翕翕訿々。』」今作「潝々訿々」。按毛傳:「潝々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稱乎上。」《正義》曰:「不思欲稱上之意耳。」與《說文》同。則《說文》本之毛傳也。《釋文》引《爾雅》曰:「翕翕訿々,莫供職也。」注曰:「賢者陵替,奸黨熾,背公┰私,曠職事。」又《召旻》毛傳:「訿訿,窳不共事也。」《詩》疏引李巡雲:「君闇蔽,臣子莫親其職。」又《釋文》引《韓詩》曰:「善之貌。」皆言其大旨耳。《正義》曰:「潝々,為小人之勢。是作威福也。訿々者,自營之狀,是求私利也。自作威福,競營私利,是不供君職也。患其上者,專權爭勢與上為患。不思稱公者,背公營私,不思欲稱上之意,亦是不供職之事。」此與《係傳》義相同也。又《荀子·修身篇》作「噏々呰呰」。荀卿所見,當是《詩》之古文。

緝緝翩翩[編輯]

《說文·口部》:「咠,聶語也,從口,從耳。《詩》曰:『咠咠幡幡。』」今《巷伯》三章作「緝緝翩翩」,四章作「捷捷幡幡」。按:毛傳曰:「緝緝,口舌聲。翩翩,往來貌。」鄭箋雲:「捷捷,猶緝緝也。幡幡,猶翩翩也。」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曰:「咠為聶語。與毛傳『口舌聲』義別。」按:此不別,聶語亦自有口舌聲,義之展轉相生者也。「咠」為本字,「緝」乃借之字。《詩·鴛鴦》:「戢其左翼。」《釋文》引《韓詩》雲:「戢,捷也。」是「咠」之為「捷」音之轉也。幡,古用翻、翩。翻,亦音義展轉相生之字。是翩之為幡,亦音義之轉也。此蓋三家《詩》本如此,而《說文》據之耳。

佻佻公子[編輯]

《大東》:「佻佻公子。」毛傳曰:「佻佻,獨行貌。」《釋文》引《韓詩》作「翟翟,往來貌」。《楚詞》王逸注引作「苕苕」。按:「佻」字、「翟」字體之變,「苕」則音同之借也。古音兆、翟相近,故「跳翟」得為雙聲字。又其偏旁多通用。《周禮》「守祧」鄭註:「古文祧為濯。」《爾雅·釋魚》:「蜃小者,珧。」《釋文》雲:「珧,眾家本皆作濯。」《韓非子·外儲說》右弟三十五:「延陵卓子乘蒼龍桃文之乘。」又雲:「一旦延陵卓子乘蒼龍與翟文之乘。」「翟文」即「桃文」也。是兆、翟得通用也。《爾雅·釋訓》:「佻佻、契契,愈遐急也。」《文選·魏都賦》注引《爾雅》作「翟翟、契契。」又引郭注雲:「佻,或作翟,音葦苕。」是景純所見《爾雅》亦有作翟者矣。又雲音苕,是苕為音同借之字無疑也。

行彼周行[編輯]

王逸注劉向《九歎》「征夫勞於周行兮」雲:「行,道也。《詩》雲:『苕苕公子,行彼周道。』」今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箋雲:「周行,周之列位也。今以履霜送轉餫至京師,又因見使之行周列位,而發幣焉。謂適有司而納其轉餫之幣。」按朝聘有發幣之事,不聞轉餫亦有之。當時苛令雖多,然列國於天子之公卿,視今州郡之於京官,終不同,恐轉餫未必有發幣之事也。《毛詩》「周行」字凡三見:《卷耳》「寘彼周行」。傳曰:「行,列也。」《鹿鳴》「示我周行」。傳曰:「行,道也。」此獨無傳,箋訓為「周之行列」者本《卷耳》傳為義也。其實此當本《鹿鳴》傳為義。上章雲:「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卷言顧之,潸焉出涕。」傷今不如古也。故下章即雲:「今之周道,往來使我心疚。」「履霜往來」與「行周道」文義一串。若雲「行彼周之列位而發幣」,則所雲「葛屨」、「履霜」、「佻佻」、「往來」,為不順於辭矣。王逸所見或齊、魯兩家《詩》。然彼既作「道」,則此之不可訓「行」為「列」,亦明矣。道字,古徒苟反,與疚字為韻。則王逸所據本,似較康成所據本為善。備列所見,以俟言古義者。

舟人之子[編輯]

《大東》詩:「舟人之子,熊羆是裘。」毛傳雲:「舟人,舟楫之人。熊羆是裘,言富也。」鄭箋雲:「舟當作周,裘當用求,聲相近故也。周人之子,謂周世臣之子孫,退在賤官,使搏熊羆,在冥氏、穴氏之職。」《正義》曰:「箋以此章八句,辭皆相反。舉鮮盛而對職勞,以是裘而對是試;則周人、私人猶東人、西人也。」鄭氏或本漢經師傳授之說,然毛義為長。蓋此章多借衣服以刺周人之逸豫不┰政事。所雲「粲粲衣服」、「熊羆是裘」、「鞙鞙佩遂」,皆不稱其之誚,皆雲京師人士衣服鮮盛如此,微賤者亦富如此,而吾佻佻然葛屨而履霜者,乃公子也。舟人、私人對上公子為言,見貴賤之失位,冠履之倒置,猶《史記·貨殖列傳》所雲「掘塚奸事」雲雲耳。鄭氏謂「搏熊羆,在冥氏、穴氏之職」,恐不免於曲解。鼒按鄭說不如傳矣。然「舟」之作「周」、「裘」之作「求」,一為借,一為本字,學者不可不知。《考工記》「舟以行水」註:「故書『舟』作『周』。鄭司農雲:『周當為舟。』」《左傳》「申舟」,《呂覽·行論》作「申周」。《左傳》「華周」,《說苑·立節、善說》二並作「舟」。《說文》「<舟勹>」字雲:「幣遍也。從勹,舟聲。」隸省勹,作舟,即舟字。《釋名·釋船》雲:「舟,言周流也。」周、舟義近,故古金石文字二字多通用:《庚父敦銘》有「伯庶父作王姑舟尊敦」。董廣川逌以舟為古文周字。顧野王亦引《詩》為證,《史伯碩父鼎銘》亦有「王母舟母」四十二字。近阮氏《鍾鼎釋文》尤眾。其見於碑者則《堯廟碑》「委曲舟匝」,《韓剌後碑》「舟□<疒嗇>域」。《集韻》曰:「<舟勹>,通作周,俗作辶周,非是也。」又《說文》雲:「裘,皮衣也。從衣,求聲。一曰象形,與衰同意。凡裘之屬皆從裘。」求,古文省衣,是求為裘之古字,裘乃後加之字耳。故《孟子》「樂正裘」,《漢書·古今人表》作「樂正求」;《詩·羔裘·序·釋文》雲:「裘字或作求也。」

營營青蠅[編輯]

《說文·言部》:「營,小聲也。從言,熒省聲。《詩》曰:『營營青蠅。』」今作「營」。毛傳:「營營,往來貌。」按:此以比讒人之言,則義以聲為切。且詩人賦物,或以形,或以聲。「營營」象蠅聲也。與「關關」為鳩聲,「雝雝」為雁聲,「呦呦」為鹿聲,「交交」為鳥聲同例。較毛傳義為密,或亦本之三家,又《呂部》亦作「營營」。

造舟為梁[編輯]

《大明》詩「造舟為梁」。毛傳用《爾雅》雲:「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鄭箋雲:「天子造舟,周製也。殷時未有等製。」孔疏引王基雲:「自殷以前質略,未有造、維、方、特之差。周公製禮,因文王敬太姒,重初昏,行造舟,遂即製之以為天子禮,著尊插之差,以為後世法。」又郭璞注《爾雅》「造舟」雲:「比船為橋。」其注《方言》「告舟謂之浮梁」雲:「即今浮橋。」《公羊》疏引舊說雲:「以舟為橋,詣其上而行過,故曰造舟。言以舟為梁,故謂之造。造,成也。」杜預《左注》雲:「造舟為梁,則河橋之謂也。」穎達《詩疏》雲:「造舟者,比船於水,加板其上,即今之浮橋。」鼒謂訓「造」為「成」,正以對「維」言連四船,「方」之言並兩船,「特」之言單船。成,全也。謂其比舟於水上者如平地然,故言成也。若訓「造」為「作」,則《詩》既雲「造舟」,又雲「為梁」,為不辭矣。《說文》雲:「告,古文造,從舟。」告為造之古文,則據《方言》以釋《毛詩》。《爾雅》所雲「告舟謂之浮梁」者,豈得雲「作舟謂之浮梁」乎?此《集傳》誤也。《爾雅》、《左傳》作「造舟」,《方言》作「告舟」,《方言》用古文也。又《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載《羊子戈銘》雲:「羊子告戈。」《邾戈銘》雲:「邾大□□□之告戈」,皆「造」之古文也。

亦不隕厥問[編輯]

《詩經集傳》與鄭、孔異同處多,不能無遺,然亦有獨得之解。《綿》詩「亦不隕厥問」。鄭箋雲:「小聘曰問。不約去其恚惡惡人之心,亦不廢其聘問鄰國之禮。」穎達穿鑿而傅會之,然義實難通,且與《孟子·貉稽章》所引不合。《集傳》本趙岐《孟子注》之義曰:「問、聞通,聲譽也。言大王雖不能殄絕混夷之慍怒,亦不隕墜己之聲聞。」按:此說良是。古「問」、「聞」字通用。趙岐《孟注》改康成《詩箋》,本非於漢儒有心立異,故能不乖古義。

混夷駾矣[編輯]

《說文·口部》:「呬,東夷謂息為呬。從口,四聲。《詩》曰:『犬夷呬矣。』」《馬部》又雲:「駾,馬行疾來貌。從馬,兌聲。《詩》曰:『昆夷駾矣。』」與《毛詩》同,蓋《口部》所引者為三家《詩》也。前人謂康成箋《詩》多用三家說,《說文》亦然,《自序》雲「《詩》毛氏」者,從義之多者言之也。

刑於寡妻[編輯]

《詩·思齊》:「刑於寡妻。」傳雲:「寡妻,適妻也。」箋雲:「寡妻,寡有之妻,言賢也。」朱子《詩集傳》雲:「寡妻,猶言寡小君也。」《孟子章句》雲:「寡妻,寡德之妻,謙詞也。」此義則長於毛、鄭矣。

烈假不瑕[編輯]

《詩》:「烈假不瑕。」毛傳雲:「烈,業。假,大也。」箋雲:「厲、假皆疾也。瑕,已也。」阮氏《校勘記》曰:「此箋當雲:『烈、假皆病也』下箋為『厲假之行者』,當作『厲瘕之行者』。上仍用經字以為訓,下則竟改其字,以顯『烈』、『假』是『厲』、『瘕』之借。」鼒按:《隸釋》載《唐公房碑》有雲「癘蠱不遐」、「去其螟貣」,皆用《詩》語,碑文蓋本三家《詩》,知鄭此箋亦本三家改毛,非師心妄作也。按《說文·疒部》:「瘕,女病也。從癘,聲。」「癘,惡疾也。從疒,蠆省聲。」兩字相次,知古人文字本相次比也。又,《說文》謂「瘕為女疾」,「蠱為腹中蟲」,引《春秋傳》曰:「皿蟲為蠱,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左傳》「以女惑男,則疾為蠱」之本義,與《說文》訓「瘕為女疾」相合。又,《說文》訓「蠱為腹中蟲」,而《南山經》雲:「招搖之山,麗{鹿旨}之水出焉,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郭注雲:「瘕,蟲病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診其脈,曰蟯瘕。」張守節《正義》曰:「人腹中短蟲。」據《山海經》、《史記》兩注,知瘕亦得訓為腹中蟲。《索隱》音檟,《廣韻》音瘕,古馬切,知此字與假同音。假本音古,則瘕亦得音古,「古」、「蠱」同音,則知「瘕」與「蠱」亦同音,音義皆同,故「假」為「瘕」之借字,亦即為「蠱」之借字也。至「烈」之為「厲」,「瑕」之通「遐」,其義尤顯矣。

履武[編輯]

玄鳥生商,履武興周,說《詩》者嘵嘵致辨。然《帝王世紀》雲:「華胥履大人跡而生庖犧於成紀」,是華胥更先於薑原矣。《秦本紀》雲:「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大業」,是女修亦同於簡狄矣。讀書者存而不論可也,必臆斷其無,亦殊未確。

克岐克嶷[編輯]

《說文·口部》:「疑,小兒有知也。從口,疑聲。《詩》曰:『克岐克疑。』」今作「嶷」。按:《山部》:「嶷,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營道。從山,疑聲。」《五帝本紀》:「其德嶷嶷。」《索隱》曰:「德高也。」「小兒有知」,無高義,當是因岐字從山,而借之也。然鄭箋雲:「其貌嶷嶷然,有所識別也。」則知《毛詩》本作嶷。《後漢書·桓彬傳》:「岐,嶷也。」注雲:「嶷然有所識也。」蓋本毛、鄭義也。許氏之字或亦出於三家。

瓜瓞唪唪[編輯]

《說文·玉部》:「豐,石之次玉者,以為係璧。從玉,豐聲。讀若《詩》曰:『瓜瓞菶々。』一曰若{合蟲}。」按《口部》:「奉,大笑也。從口,奉聲。讀若《詩》曰:『瓜瓞菶々。』」今作「奉々」。按:「奉」、「豐」俱引《詩》作「菶々」,可知古《毛詩》作「菶々」,音相同而訛作「奉」耳。毛傳曰:「奉々,多實也。」《艸部》:「菶,艸盛,從艸,奉聲。」艸盛與多實義近,《詩》作「菶々」無疑。《說文》於「艸部」不引此句者,義之互見耳。

無然泄泄[編輯]

《說文·口部》:「呭,多言也。從口,世聲。《詩》曰:『無然呭々。』」《言部》:「詍,多言也。從言,世聲。《詩》曰:『無然詍々。』」《爾雅·釋訓》:「憲憲、泄泄,製法則也。」毛傳雲:「憲憲,猶欣欣也。泄泄,猶遝遝也。」鄭箋雲:「臣乎,女無憲憲然,無遝遝然,為之製法度,達其意以成其惡。」李巡、孫炎說並同。孔穎達《詩疏》:「泄泄,猶遝遝競進之意也。謂見王將為惡政,競隨從而為之製法也。」按:製法則即多言之義。「詍」為本字,「呭」為詍之省,「泄」又借之字,古文通也。今《爾雅》作「洩々」,乃《唐石經》避諱改字,後人誤沿之耳。

辭之輯矣[編輯]

《說文·十部》:「<十>,詞之<十>矣。從十,咠聲。」此引《板詩》文也。今作「辭之輯矣」。鄭箋雲:「辭,辭氣,謂政教也。」疏引《論語》:「出辭氣」加於下民,則以矞理也,為義不主文詞矣。《爾雅·釋詁》:「輯,和也。」與毛傳合。<十>亦和也,從十。十,數之具也。徐鉉曰:「十,眾也。」鼒按:眾理具,眾人和,則可謂之輯矣。輯亦與「集」通,《新序·雜事》作「辭之集矣」。《左傳》「我若群臣集睦以事君」。《廣雅》雲:「集,眾也」,則亦有十義矣。

小子蹻々[編輯]

《說文·足部》:「蹻,舉足行高也。從足,喬聲。《詩》曰:『小子蹻々。』」今文同。按《毛傳》雲:「蹻々,驕貌。」又《爾雅·釋訓》:「蹻々,憍也。」郭注雲:「小人得誌,憍蹇之貌。」《詩》疏引孫炎雲:「謂驕慢之貌。」憍與驕通,舉足行高,亦有驕義。《左傳》謂莫敖「舉趾高,心不固矣」是也。《漢書·高帝紀》:「亡可蹻足待也。」註:「蹻,猶翹也。」《文選·長楊賦》:「莫不蹻足抗首。」注引服虔雲:「蹻,舉足也。」與《說文》義同。

民之方殿屎[編輯]

《說文·口部》:「唸,屍也。從口,念聲。《詩》曰:『民之方唸屍。』」今作「殿屎」。按:《爾雅·釋詁》雲:「殿屎,呻也。」毛傳雲:「殿屎,呻吟也。」孫炎亦曰:「人愁苦呻吟之聲。」則當以從口正,《說文》當是《詩》之本字。殿屎即「屍」,音近借之字。

天難忱斯[編輯]

《說文·心部》:「忱,誠也。從心,聲。《詩》曰:『天命匪忱。』」《言部》:「諶,誠諦也。從言,甚聲。《詩》曰:『天難諶斯。』」毛《大明》傳曰:「忱,信也。」《蕩詩》「其命匪諶」,傳雲:「諶,誠也。」按《爾雅·釋詁》:「訦,誠也。」又曰:「訦,信也。」郭注雲:「轉相訓也。」諶、忱字通,又通作「訦」,《韓詩·大明詩》作「天難訦斯」,《蕩詩》亦作「其命匪訦」,是也。

滌滌山川《說文·艸部》:「{艸ㄈ},艸旱盡也。從艸,俶聲。《詩》[編輯]

曰:『{艸ㄈ}々山川。』」今作「滌滌」。按毛傳雲:「滌滌,旱氣也。山無木,川無水。」兼川無水,則與蕩滌義近。《說文》所引或三家《詩》義,惜無可證耳。王應麟《詩考》亦作「俶」,是「{艸ㄈ}」之省也。《太平禦覽》引作「悠悠山川」。「悠」與「條」聲相近也。

古訓是式[編輯]

《說文·言部》:「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詩》曰『詁訓』。」按:此所引,舊說以為即《毛詩》所題「詁訓傳」也;則當雲「毛詩詁訓傳」,不得雲「《詩》雲詁訓」也。按:孔疏雲:「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釋文》雲:「故訓,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音古,又音故。」《詩·蒸民》傳:「古,故也。」古、詁音義通,此或引《蒸民》詩「古中是式」句而省其文耳;疑不能明,未敢定也。問:何以當雲「毛詩詁訓傳」,不當雲「《詩》曰詁訓」?按《說文》例,引經則言某經,引傳則雲某經某傳,如《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之類;其口說之義則曰「說」,如「《孝經》說」之類是也。引三《傳》,不第雲《春秋》;引《毛傳》,可第雲《詩》乎?又《釋文》雲:「舊本多作『故』」,《漢書·藝文誌》:「《詩》有《魯故》、《齊後氏故》、《齊孫氏故》、《韓故》、《毛詩故訓傳》。」此不雲《毛詩》,則與三家《詩》何別?且《爾雅·釋詁》在《毛傳》之前,何獨引《毛傳》乎?知此為「古訓是式」之省文也。

蝥賊內訌[編輯]

《說文·言部》:「訌,䜋也。從言,工聲。《詩》曰:『蝥賊內訌。』」按:毛傳:「訌,潰也。」鄭箋:「訌,爭訟相陷入之言也。眾為殘酷之人,雖外以害人,又自內爭相讒惡。」《爾雅》作「虹」。虹,訌之借字也。《抑詩》雲:「實虹小子。」毛傳亦雲:「潰」是也。「潰」與「䜋」通,下解䜋字云:「䜋,中止也。《司馬法》雲:『師多則人䜋。』」今經、傳「師䜋」之「䜋」均作「潰」,是潰、䜋通用之證也。然箋謂「爭訟相陷入之言」,則《說文》從言為正,知「陷入」、「潰散」義之展轉相生也。

不雲自頻[編輯]

《詩·召旻》:「不雲自頻。」傳雲:「頻,厓也。」箋雲:「頻,當作濱。」或引劉向《列女傳》八作「不雲自濱」,雲鄭用魯《詩》改毛字,非也。《毛詩》自有「濱」字,《采蘋》「南澗之濱」,《北山》「率土之濱」,傳俱雲:「濱,厓也。」與「頻,厓也」同訓,則鄭義仍本之毛耳。蓋「濱」本當作「瀕」,《釋文》引張揖《字詁》雲:「瀕,今濱。」是「瀕」為「濱」之古字無疑也。《書·禹貢》「海濱廣斥」,《漢書·地理誌》作「海瀕廣瀉」。《詩》「南澗之濱」,《宋書·何尚之傳》作「南澗之瀕」,是皆仍用古字也。《漢書·王莽傳》、《白虎通·喪服》引《詩》「率土之濱」俱作「賓」。「瀕」之省作「頻」,猶「濱」之省作「賓」耳,何異乎?鄭恐後人不識古字,以今文易之,無他說也。又按《說文·沝部》雲:「頻,水厓,人所賓附。顰戚不前而止。從頁,從涉。凡頻之屬皆從頻。」又顰字雲:「顰,涉水顰戚。從頻,卑聲。」此皆瀕字之義也。無「濱」字,蓋許書偶脫。若無濱字,則「人所賓附」之義何著乎?蓋賓、頻同聲,故偏旁多通用也。

清廟[編輯]

《詩序》:「《清廟》,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焉。」鄭箋雲:「清廟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宮也,謂祭文王也。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詩也。」《尚書大傳》曰:「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大琴練弦達越,大瑟朱弦達越,以韋為鼓,謂之搏拊,何以也?君子有大人聲,不以鍾、鼓、竽、瑟之聲亂人聲。清廟升歌者,歌先人之功烈德澤也,故欲其清也。其歌之呼也,曰:『於穆清廟。』於者,歎之也。穆者,敬之也。清者,欲其在位者遍聞之也。故周公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澤。苟在廟中嚐見文王者,愀然如複見文王。」蔡邕《獨斷》雲:「《清廟》,一章八句,洛邑既成,諸侯朝見,宗祀文王之所歌也。」是伏生、蔡邕俱以《清廟》為祭文王詩,與傳、箋正合。惟休甯戴震《毛鄭詩考正》曰:「古字『丕』通作『不』。據《洛誥》是為成王七年周正之十二月戊辰,在新邑烝祭文、武之詩。周公相成王,朝諸侯,故鹹至廟助祭,詩中『丕顯』頌文王,『丕承』頌武王甚明。《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與《詩》通。」高郵王引之《經義述聞》曰:「《詩序》專謂祀文王,於經亦無明證。《書大傳》曰:『於卜洛邑,營成周,改正朔,立宗廟,序祭祀,易犧牲,製禮作樂,一統天下,合和四海,而致諸侯。天下之悉來,進受命周公,而退見文、武之屍者,千七百七十三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然後周公與升歌而弦文、武。諸侯在廟中者,伋然淵其誌,和其情,愀然若複見文、武之身。』升堂而弦文、武,即《祭統》、《明堂位》所謂『升歌清廟』,《樂記》所謂『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歎』者也。是漢初言《清廟》者,兼有既成洛邑,祭文、武之說,證以『丕顯』、『丕承』之文而益信矣。」鼒按:《洛誥》:「受命七年」,乃總計周公居攝之年。所謂烝祭乃謂封魯而祭,非謂成洛而祭。所謂史逸祝冊告周公其後者,舊說以為封伯禽之冊是也,則不得以為宗祀文王之詩。且《尚書大傳》所雲:「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愀然複見文王」雲雲,在《咎繇謨》篇中,所以證「搏拊琴瑟,祖考來格」之說,言清廟言文王,初不及武王也。其雲「卜洛邑,營成周,升歌而弦文、武」者,在《洛誥》篇中,並言文、武,無明言清廟事也,則亦不得以《清廟》為烝祭文、武之詩。蓋《清廟》之詩之始作也,所以宗祀文王,但其後合祭文、武時,亦未嚐不升歌之耳。如此,則經典所言不合者,皆可會其通矣。必欲以一人之見,輕背傳、箋,恐未可據以為信也。戴震、王引之讀「不顯不承」為「丕顯丕承」,而證以《尚書》、《孟子》之「丕顯丕承」,信而有徵,其義則長於傳、箋矣。按:「不」即古「ぶ」字,《集古錄》、《博古》、《考古》二圖所載「不顯」,皆以「ぶ」字作「不」,其證也。但讀如「ぶ顯ぶ承」,不必以「ぶ承」二字遂以為兼祀武王耳。蓋「ぶ顯ぶ承」皆讚美功烈盛大之詞,訓「顯」為「明」,訓「承」為「讃」,皆是望文生義。引之曰:「顯非創造之詞,承獨為紹承之解,斯不類矣。」又雲:承「當讀為『武王烝哉』之烝。《釋文》引《韓詩》曰:『烝,美也。』《魯頌》『烝烝皇皇』,毛傳曰:『烝烝,厚也。』」鼒謂如王說,則《詩》雲:「文王烝哉」,「武王烝哉」,愈不必以「丕承」專屬武王矣。

清廟宗祀文王[編輯]

《清廟》乃宗祀文王,非烝祭文、武之詩。以戴震、王引之說「丕承」為祀武王為謬,據所引《尚書大傳》駁之矣。因思西漢人俱以此為祭文王詩,不獨伏生、蔡邕說可據也,劉向《上災異封事》雲:「文王既沒,周公思慕歌詠文王之德。其詩曰:『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其下別引他詩言武王、周公之事,不言《清廟》頌武王也。王褒《四子講德論》雲:「昔周公詠文王之德,而作《清廟》,建為頌首。」亦不言武王也。

假以溢我[編輯]

《說文·言部》:「誐,嘉善也。從言,我聲。《詩》曰:『誐以溢我。』」按:《左·襄二十七年傳》作「何以恤我」。《廣韻》引《說文》作「誐以謐我」。今作「假以溢我」。毛傳曰:「假,嘉溢,慎」,與《爾雅·釋詁》文同。《集傳》曰:「『何』之為『假』,聲之轉也。『┰』之為『溢』,字之訛也。」按《爾雅》、毛傳訓「假」為「嘉」,與嘉善意合。《儀禮·覲禮》:「予一人嘉之。」注雲:「今文嘉作賀。」知「嘉」、「賀」音近也。「嘉」與「假」通用,「誐」之為「假」,音訓相近之字也。為「何」者,音近借之字也。王伯厚謂《詩》當亦有古今文,是也。又按《左傳》作「恤」,《廣韻》作「謐」,據《廣韻》知《說文》本作「謐」也,亦作「誐以諡我」。《大雅·文王·釋文》雲:「諡,慎也。」《爾雅·釋詁》雲:「溢,慎也。」又雲:「諡、溢、謐,靜也。」《尚書》「惟刑之恤哉」,《史記集解》引今文《尚書》作「惟刑之謐哉」,《史記》作「惟刑之靜哉」,蓋諡、溢、謐,皆形相近而聲之轉,故其義亦同。「誐以溢我」者,嘉善以甯靜我耳,是許氏說與毛傳同也。但鄭箋訓「溢」為「盈」,溢之言溢,為流散,收為收聚義。更相成則不必泥毛氏義耳。杜預注《左》,以經文字異,定為逸《詩》,不知古經文傳授不一,且形聲、借之例最博也。

磬筦將將[編輯]

《說文·足部》:「{將足},行兒。從足,將聲。《詩》曰:『管磬蹡蹡。』」段氏《說文注》據他書補字。《金部》:「鏘,《詩》曰:『磬筦鏘鏘。』」阮氏《經籍纂詁》二十二下「將」字,亦雲:「《說文·金部》作『磬筦鏘鏘。』」今《詩》作「將將」。陸氏《釋文》雲:「將,《說文》作『{將足}』。{將足},行兒。」不雲《說文》又作「鏘」者,陸氏引《說文》多脫漏,未可據以定許氏書也。管與筦古人通用,鏘、蹡、鎗、瑲、鶬、蹌,古亦通用,「將」其借之省聲耳。《漢書·禮樂誌》作「磬管鏘鏘」,《荀子·富國篇》作「磬管瑲瑲」,《風俗通·聲音》弟二作「磬管鎗鎗」。緣漢以前經師口授,所本不一,其於六書借之法,通用最博,各據所見著之耳。「管」、「磬」字倒,與諸書微異,或亦三家《詩》也。

有嗿其饁[編輯]

《說文·口部》:「嗿,聲也。從口,貪聲。《詩》曰:『有嗿其饁。』」按毛傳雲:「嗿,眾貌。」必兼聲言,其義始備。

以薅荼蓼[編輯]

《說文·蓐部》:「薅,拔去田艸也。從蓐,好省聲。{艸娠},籀文薅省。茠,薅或從休。《詩》曰:『既茠荼蓼。』」今作「以薅」。按《廣韻》:「薅、茠、休」,並同。《爾雅·釋草》註:「以茠荼蓼。」《釋文》雲:「茠,本作薅,又作休。」《一切經音義》雲:「茠,本或作薅、休二形。」《國語》:「冀缺耨。」注雲:「耨,茠也。」又曰:「茠,或作薅,拔田草也。」與《說文》同。

玄鳥[編輯]

《詩·玄鳥》箋雲:「天使鳦下而生商者,謂鳦遺卵,娀氏之女簡狄吞之而生契,為堯司徒,有功封商。堯知其後將興,又錫其姓焉。」《禮·月令》注雲:「高辛氏之出,玄鳥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者。後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孔疏曰:「《殷本紀》雲:『簡狄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又《中候契握》雲:「玄鳥翔水遺卵,娀簡狄吞之生契,封商。」後儒據毛傳「玄鳥至日,祀高禖」之文,斥康成妄信《緯候》、史遷之說,誠為論得其正矣。但謂緯書起於漢儒之偽造,此則不可。按:《呂覽·音初篇》:「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台,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諡。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實始作為北音。」高誘注雲:「帝,天也。天令燕降卵於有娀氏,女吞之生契。」《楚詞·天問》雲:「簡狄在台嚳可宜?玄鳥致詒女何喜?」王逸注曰:「簡狄,帝嚳之妃也。玄鳥,燕也。詒,遺也。言簡狄侍帝嚳於台上,有飛燕墜遺其卵,喜而吞之,因生契者也。」當屈原時,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聖賢怪物行事,已多妄誕不可知之言,豈至漢而始有乎?蓋孔子沒,而諸子百家之說紛然雜出;秦火而後,漢儒搜輯遺書,於是合金、銀、銅、鐵為一冶,而醇駁不能一致者始多矣。其見於諸經師之所采而入箋、注者,猶其可信者也。讀書者闕疑慎言,不必堯力辨其無,擇其可信者而信之:如《玄鳥》詩,則當從毛氏郊禖之說。如《月令》「高禖」,則當從蔡邕《章句》「同,猶尊也」、高誘《呂覽注》「郊、高音近」之說。又《尚書中候》雲:「玄鳥翔水遺卵,娀簡易拾吞,生契,封商。」注雲:「易,疑『浴』。娀簡在水中浴而吞卵生契。後人當天應嘉,乃以水易為湯。」此妄說也。「易」為「狄」之或體字。「簡易」即「簡狄」也。《說文》:「逷,即古文逖。」《詩·瞻卬》「舍爾介狄」,《說文·辵部》作「舍爾介逖」。《書·牧誓》「逖矣西土之人」,《爾雅·釋詁》注作「逷矣西土之人」。《詩·泮水》「狄彼東南」,箋雲:「狄當作剔。」《韓詩》作「鬄彼東南」。是狄、易相通之證也。又簡狄作簡易凡數見:《史記·殷本紀·索隱》引舊本作「易」,又作「逷」;《漢書·古今人表》作「簡逷」;《淮南·墬形》作「簡翟」;皆音轉而字異,豈得以易為浴?並以水易為湯乎?湯從「昜」,非從「易」也。

景員維何[編輯]

《毛詩·玄鳥》章:「景員維何。」傳雲:「景,大。員,均。」箋雲:「員,古文雲。河之言何也。」《釋文》雲:「員,毛音圓,鄭音雲。河,王以為河水,本或作何。」按:此鄭與毛異,王肅申毛以難鄭。《釋文》、《正義》兩存之也。鼒謂此傳「員,均」,與下《長發》章「幅隕既長」傳:「隕,均也」正同。從毛義則當讀為幅隕之「員」,從鄭義則讀如「雲」。蓋員是古字,雲是今字。《尚書·秦誓》:「若弗員來」,衛包始改為「雲來」。《鄭風》:「聊樂我員」,《釋文》:「本亦作雲。」知員為雲之古字無疑矣。然毛傳既雲「員,均」,則從毛傳,當如《正義》所言:「殷王之政甚大均矣,維如河之潤物然,無不霑及也。」鄭箋既謂「古文雲」,則從鄭箋,當如《正義》所言:「諸侯大至」,「所言維何乎」。今《正義》申毛說,於「殷王之政甚大均,如河潤物」之上,又加「此眾多諸侯,其辭皆雲」九字。是混鄭義於毛傳中,顛倒錯亂之甚矣。鼒謂康成箋《詩》,其與毛異義者,皆三家《詩》舊有此說也。又,《廣雅·釋水》雲:「河,何也。」是河、何義同。《水經注》引《春秋說題詞》:「河之言荷也」,荷與何同。《詩》「河水洋洋」,《楚詞注》作「何水油油」。又《童子逢盛碑》:「無可奈何。」《吳仲山碑》:「感痛奈何。」《隋開皇龍藏寺碑》猶雲:「彼亦河人也。」則唐以前,「河」、「何」字多通。開成石經《公羊·文四年傳》:「其謂之逆婦薑於齊何」,河作何,《爾雅》:「何鼓謂之牽牛。」河作何,萬季野《石經考》以為誤。鼒謂《九經》古文當時必猶有存者,未必盡誤也。不得以劉句之言,棄同瓦缶。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