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象村稿/卷三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一 象村稿
卷之三十二
作者:申欽
1629年
卷三十三

啓三十三首

[編輯]

因傳敎陳言啓別稿

[編輯]

昨日本府郞。來宣聖敎。宵旰憂勤之意。溢於十行之中。一言一句。無不切中時病。臣等伏地莊誦。仰見聖明大有爲之意。愈往愈新。重光祖烈。迓續天命之機。其兆於此矣。聖明首出。萬物咸睹。卿士大夫罔非彙征之彥。而更化一年。治未食效者。良由臣等之庸愚。忝竊三事。不能導宣聖化。倡率百僚之致。兢惶悸慄。不知所以自處。大抵今日國勢。乃是積衰之餘。有似垂死老人。元氣已憊。針藥雖具。而奏功未易。宜乎聖明之懣然於時月之久也。祭享御供。特命減省。各司宂食。亦旣澄汰。則戶部之用。不可謂不節。而經費之竭乏。實由於歲入之不裕。然於節省之外。幸有浮泛之費未盡滌除者。則令戶部一一料理。量入爲出。允合事宜。兩銓之官。亦豈不欲罄竭心力。期於得人哉。顧聞見有限。名實相眩。其不能精選。蓋以此也。銓曹前後陳請。令宰臣薦擧守令可合者非一。而事歸虛套。繼自今申明薦擧之法。宰臣等薦擧之外。本曹官亦廣詢博訪。各自薦擧。必擇其望實相孚者。爲一成籍。頻爲坐起。考試身言。且驗其旣往行事資格來歷。然後始爲備擬。則差勝於閑漫不省而臨政苟充者矣。如有茂才卓異。不必盡拘此例。雖臺閣之官。時時補外。使之諳練民事者。是祖宗朝已行之規。在成廟朝。多以侍從特除外縣。未久又授內職。此卽漢時太守璽書徵拜之意。聖敎及此。誠出於尋常萬萬矣。武夫之用。視東銓尤難。在先王朝。觀射取才之法。其道不一。邊將拔擢。亦由此路。意非偶然。本兵若能修擧廢墜。使衆武歸於樞轄。則優劣自別。而不患其溷淆矣。臣等懵無知識。誠不可以報塞聖意之萬一。而伏睹下敎。不勝感悅。敢來陳啓。近者元帥新授。西事之可陳者非一。而竊聞張晩將承召入來。故欲於其時登對以達。幷此敢啓。

因雷變啓

[編輯]

昨日廻駕之時。日色淒薄。雷電交至。臣等竊念天之鼓舞萬物者。雷也。雷以二月出地百八十日。八月入地亦百八十日。人事候之以審節序。品彙因之以爲動蟄。未嘗爽也。收聲已久。發非其時。當收而發。害物甚矣。臣等實懼焉。稽之前史。相臣不職則其應如此。臣等之至庸極陋。冒據鼎軸者已逾年矣。宜乎天之示警。而臣等之不得不策免者。至是而益著矣。念今大小官寮。莫不器使之。而獨三事重地。畀之臣等。其何以感天心而遏咎徵乎。聖明首出庶物。而臣等不能贊襄。爲巨室而不求工師。無是理也。臣等之控免。只是爲國家慮。非敢苟循往套。竊故事而自文之也。京房易傳曰。失時之雷。主人君敎令。且曰。其救之也。賑不足。議獄刑。愼敎條。伏願聖明。亟察臣等微忱。改卜賢德。殿下亦宜愈加修省。以爲應天之實。臣等不勝區區之誠。敢來瀆啓。

[編輯]

臣等頃因秋雷之變。敢貢辭退之章。而未蒙聖允。逐隊隨行。又復數月矣。災異之作。沓臻不已。臣等齰舌席藁。不敢更以支離之辭。苟循虛文。瀆陳於冕旈之下也。應天修省之義。三司諫箚已盡之矣。獨念相臣得其人。然後國事可爲。未有相非其人而能成治道者也。臣等之庸愚無似。國人皆知之。而聖明不許遞改者。徒以大臣體面。有異於庶官。不欲以辭章遽加遞易爾。人非日加。鬼責將至。臣等才分。不可引以伸之。而居一日則貽一日之瘝曠。比如毀車當路。朽棟支室。詎不爲國家之大害哉。有管仲然後齊桓霸。有諸葛然後昭烈興。百事之成壞。皆由於股肱之賢否如何。聖明知臣等之不足以當相職。而猶不許遞免。則是上下相蒙。國事無可幾。臣等豈以游談蔓說。飾爲虛讓。以欺君父哉。伏願聖明。俯採輿論。改卜賢德。以畀股肱之寄。以爲應天之實。不勝幸甚。

請冊封世子啓

[編輯]

元子冊封之事。臣等曾於筵席。陳達已盡。而聖旨以姑徐爲敎。臣等竊惟早建儲貳。有國先務。漢文初載。卽封太子。前史美之。粵稽我國家。祖宗朝莫不皆然。仁宗大王七歲。已擧冊禮。良以重國本而繫四方萬民之望也。今者元子年已長成。旣就外傳。冊封之典。不可久稽。冠禮,入學禮,冊禮。當有次第。請下有司。預講典禮。及明年春首擧行。

因雷變辭職啓

[編輯]

臣等之以不稱辭。以災異辭者。蓋已累矣。臣等之情。出於血誠。聖明視之。有若文具。臣誠悶蹙焉。君臣之間。其分至嚴。雖有懇迫之懷。理難輒瀆於宸嚴之下。臣等之泯默逡巡。反顧自省。相與懍懍者。卽三歲如一日矣。迺者災異之作。無月無之。而迅雷之變。復見於立冬之候。十月之章。詩傳紀之矣。臣等危慄震悸。罔知所處。聖明在上。群俊在下。而庶事叢脞。天怒未弭者。寧有他哉。亶由臣等久據鼎軸。不得擧職而然。語曰。得百騏驥。不如得一伯樂。古今天下。不得相臣。而能成治理者。未之前聞。臣等之庸愚陋劣。天賦實然。雖欲殫十駕之勤。無當於夷庚。況崎嶇扤隉之際乎。旣不能儀刑百僚。又不能匡理庶務。徒然充位伴食而已。聖明旣虛授之。臣等又虛受焉。三事之任。庸可虛授而虛受之乎。量今形勢。爲如何也。才不足。無以濟艱。德不足。無以範世。望不足。無以鎭物。聖明亦豈不知臣等之不可倚用。而姑且因仍不改。以度時月者。不過曰職在大臣。何可以一紙辭免文字輕遞而已。此則不然。庸工制璞。美璧亦壞。哲匠構室。曲材爲用。得人則日有顯效。非人則日貽瘝曠。用捨得失。關國家興亡。臣等非敢蔓辭飾讓。以欺聖明。亦非厭煩避事。俾躬處休。特以銖寸之短。不能引以丈尺。荏苒不退。終誤國事。臣等所大懼也。伏願聖明。特許策免。改卜賢德。以答天譴。不勝幸甚。

論啓運宮喪制啓

[編輯]

臣等再承聖敎。固知誠孝所極。而第念禮家持重於大宗。爲莫大之常經。故有不可以小宗干大宗之文。父在母喪。猶有壓降之節。況直承祖宗之統。而爲私親全無壓降。無是理也。慈殿在上。何可徑情直行。不察臣等之所陳耶。臣等非倉卒論卞。預爲講究。有所考據。而爲此陳啓。若行三年之喪。則是卽國喪也。如宗廟山川祀事俱廢。臣等何可以非禮之禮。承順上意。敢此更啓。

[編輯]

臣等伏覩下禮曹之敎。聚首感激。不知所達。臣等當此莫重之禮。豈敢以一毫未盡之事。仰瀆於創巨之中乎。帝王之家。以宗統爲重。稽諸禮經。上遡前代已往之跡。莫不皆然。或薄於宗統。而偏於私親。貽譏於後世者。聖明亦豈不深長思乎。儀禮所載爲人後者斬。其傳曰。何以秪言所後。而不言父母也。解之者曰。所後或祖或曾祖。故不言所後。其下朞服條曰。爲本生父母朞。通貫上下。而觀之則旣曰。所後或祖或曾祖。豈獨指爲後之叔父者哉。故其傳曰。持重於大宗者。當降小宗之服。經文所載。炳炳若此。禮者天理之節文。三年之喪。無貴賤一也者。乃天理之當然。而有所降殺者。是爲節文。今若以聖孝罔極之故。一有所誤。則非特宗統之重。有所紊亂。凡三年與期制。自初終至成服。節目頓異。若不亟賜允從。則上下相持。錯節橫生。將無以處之矣。臣等誠意淺薄。雖未回天。而亦不可以聖明之不許而有所撓改。敢復陳啓。伏願聖明垂察。

請以綾原君俌爲喪主啓

[編輯]

喪必有主。故禮文中初終有立喪主之文。古今天下。寧有無主之喪乎。今啓運宮之喪。以綾原君請爲喪主者。以聖明爲宗廟之主。而不可爲私親喪主也。聖明服制已降。則與出繼降殺何異。請依禮官啓辭。速爲擧行。

[編輯]

綾原君爲喪主之事。臣等已再陳之。兩司亦屢言之。而聖兪尙閟。當此罔極之中。臣等豈欲如是瀆擾。而顧念禮不可踰。情不可徑。大防不可毀。聖明上承祖宗之統。其不得爲私喪之主。聖明必知之矣。而猶且堅執。豈孝思無窮。不忍以綾原爲之主耶。喪主不定則不得成喪。是乃大綱所在。伏願聖明亟回天聽。以循群情。

[編輯]

今日之事。以聖明在哀疚之中而不敢言。則喪制不成。宗統不尊。爲是之故而言之不已。則似不體聖上罔極之懷。而歸於瀆擾。臣等於此。不勝惶恐悶迫而不知所以處之也。今承下敎。命臣等退去。臣等所當體奉聖意。不復發言。而只念瀆擾之罪輕。喪制宗統之義重。臣等若依聖敎退去。則誰復爲殿下言之。國家建置大臣臺諫。非苟而已。有大處置。許以盡言無隱。以爲採用之地。聖明若以臣等之言。發於非理。則臣等宜伏妄言之誅。不然則夬決無留。沛然若決江河。事之是非。迷於當時。而著於後世。方策所載。炳炳不誣。臣等敢復陳。請益增悸恐。

[編輯]

伏承聖敎。勿爲更言。臣等之言。亦可以止矣。第念喪不可一日無主。今旣襲而殮。尙未定喪主。而聖明欲自主之。殿下以先王繼體之身。承宗廟主鬯之重。不稽禮經。徑情直行。後世之譏。有不暇顧。深恐大乖於專饗承祀之義也。竊査癸亥年夏大院君祝文頭辭議啓時。儒臣博考典禮。禮官參酌情文。依德興大院君故事。稱爲大院君。別立支子以奉其祀。議於大臣。臣領議政李元翼,左議政尹昉收議入啓。依議判下遵行。今三年矣。所謂支子奉祀。卽綾原君也。到今請以綾原爲喪主者。非新創之議也。伏願聖明依癸亥年判下施行。

又率百官啓

[編輯]

昨奉聖旨。敎以勿煩。臣等非故爲煩瀆。秪欲導聖明歸之於正爾。旣命支子奉祀。則奉祀者卽爲喪主。寧有奉祀而不爲喪主之理乎。癸亥收議判下。聖明深得禮經之意。而忽焉今日與癸亥判下相左。臣等實惑焉。宗統大法。朝廷公議。後世譏貶。擧皆不顧。反欲爲私喪之主。凡臣等前後覼縷許多義理。盡歸空言。不料躬逢聖明。値此莫大莫重之擧。而不能匡捄。乃至於此。聖明雖敎以勿煩。臣等豈忍遽退而負我聖明。伏願少抑至慟。惕然回慮。一從禮官之議。

[編輯]

臣等之伏閤已累日矣。伏承聖敎。責以瀆擾。一則曰勿煩。一則曰已諭。至於使之退去。夫瀆擾大罪也。退去嚴旨也。不可一日玷跡於陳力之列。而尙此黽勉號籲不已者。徒以愛君之誠。不讓於葵藿之向日。可以言可以不言。則臣等何苦而言之。喪主之立不立。大統之輕重繫焉。旣主宗統。又主私喪。則雖謂重私親而輕大統可也。歸宗有法。罷繼非難。旣命奉祀。此爲主喪。制命中變。實無所據。聖人制禮。莫大於宗法。而帝王家尤以此爲重。宗廟之內。情有所屈。故子爲屍。父於廟中則拜其子。無他。重宗廟也。宣祖大王入承之初。德興大院君封號祭式。一循群下之議。率禮無過。至今以爲美事。宣祖大王以無窮之孝思。其所以欲追奉之者。豈有量哉。而止於此者。大義所存也。其時宿儒耆碩。林立於朝。導宣祖於中正之地。宣祖亦克受之。豈非今日殿下之所當法者乎。臣等不合以殿下不允之故。而遽爲承順。使殿下歸於非禮之地。殿下亦何必強執過中之見。以拂大同之輿情乎。首相以此辭位。臺閣固爭而不得。鬱抑於下。此豈盛世之事乎。聖人能通天下之志。故能成天下之務。伏願聖明廓開私蔽。以從古人制禮。

[編輯]

伏承下敎辨釋開示。伏讀聖旨。不勝感惋之至。然於臣等之意。不能無惑。何敢不更爲容喙。以備採擇之地乎。聖明所謂不改父母之稱。爲喪主無不可者。語其常也。臣等所陳承宗統。情有所屈者。據變禮而論大義也。聖敎所謂承大統者此也。義理甚明。聖明亦豈不灼見乎。噫。父母之喪。終天之痛也。於此不自盡。則人子於何盡其心乎。此聖心之不得幡然改圖者也。但喪主雲者。非如一時主喪而已。旁題以此。主祀以此。禮官已經講定。儒臣亦爲敷奏。正爲今日事也。伏願聖明。更加深思。以循公議。

[編輯]

昨日伏承下敎。壓於宗統。難於主喪。則令俌攝行事命下矣。繼而伏覩玉堂箚批。則答以旣已允從。故臣等不爲連啓退去。而竊伏思之。下敎中攝行二字。似不分曉。今之喪主。卽他日之旁題主祀。必須明白承敎。然後禮官當有遵奉之地。綾原君俌歸宗。定爲喪主之意。請捧承傳擧行。

請抑情從禮箚餘稿

[編輯]

伏以聖明罹慘痛之後。臣等以抑情從禮之道。上達矣。意謂聖明下念臣民之望。上遵慈殿之旨。庶幾無過於哀毀。而伏聞誠孝之極。不思裁節。日進稀粥。起處苫塊。無異於初終之時。臣等竊不勝遑遑悶迫。不知所以爲計也。禮曰。不勝喪。比於不孝。又曰。喪食雖惡。必充飢。又曰。必有草木之滋焉。孝子之持喪。以滅性爲深戒者。蓋以此也。匹夫猶然。況殿下一身。宗社臣民之所託。而自輕若此乎。聖明之色憂侍藥經數三月之久。啓居不能以時。飮饍或至屢廢。而竟遭終天之戚。其間心慮之焦煎。榮衛之損傷。聖明必不自覺矣。疾病之作。不作於作之日。若不及今稍加節宣。而一任傷毀。不復置意。則一朝有不安節。將何以治之哉。臣等不得進覲天表。仰瞻玉色。秪以文字之末。略陳螻蟻之悃。聖明若不於此而俯循。則臣等之血誠。歸於虛文已矣。豈不重可憂也乎。伏願聖明深惟宗社臣民之計。體奉慈殿勸勉之義。節抑至情。以爲保全之方。不勝幸甚。

因崔鳴吉議禮辭職箚

[編輯]

伏以臣等伏奉聖敎。崔鳴吉箚子令臣等一一回啓。臣等竊詳箚辭所陳累千言。而其宗旨則三年喪也。喪主也。建別廟也。臣等愚見大院君卽宣祖大王之支子也。聖明撥亂反正。直承宣祖之統。則聖明爲宗廟之主。而大院君猶爲宣祖大王之支子。諸侯之支子。自宗廟觀之則小宗也。持重於大宗者。降其小宗。禮也。故古之人。論小記大夫降其庶子。其孫不降其父章曰。此謂凡庶子。故鄭玄雲。祖不壓孫爾。非謂承祖之重。而可得伸其私服也雲。大夫尙然。況國君而承宗統之重乎。旣已主鬯於宗廟。則何可又爲私喪之主乎。壓於宗統而有所降殺。則儀文節目。烏得不次第隨殺乎。理固然也。建廟一節。臣等未知與姜嫄事同符與否。而後世建別廟者。率多意起。聖明亦必歷覽於前史中矣。臣等素昧禮學。知識亦淺。迷惑之見。不能自回。雖就箚辭逐節明之。不過如斯。第其箚中有曰。毀先王之定製。滅父子之大倫。又曰。滿朝名流。擧陷無父之罪。若臣等雖不可謂之名流。身爲大臣。率先陳請。則無父之罪。專在臣等。非如庶官隨行泛議者之比。義難一日忝冒。以誤大禮。伏願聖明亟加罷斥。以便國體。不勝幸甚。

定遠大院君夫人墓號議

[編輯]

臣伏見下禮曹金浦山所墓號。依漢故事事傳敎。及見弘文館博考啓辭。所考出者非墓也。園也。似與聖敎相左。然旣已博考矣。就考園之所由起。則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而設寢殿於墓側。漢因秦制。諸陵皆置寢殿。起居衣服如生人之具。謂之寢園。自太上皇以下高惠文景。代各有之。以此觀之。園者乃陵之異名。古人文字。有園陵園寢之語。通天子諸侯言之。非陵之下墓之上。別着一園字。爲隆降之節。而謂之陵謂之園也。戾悼二園。亦皆因園爲寢。以時薦享。爲其寢殿所在。與其諡稱戾悼二字。合而名之曰戾園悼園。似非特設殊稱。如壽陵長陵之謂也。園之稱。盛於漢。而唐宋以下寢少。元明以後尤罕有之。我東方。絶無以園稱者。今若改墓稱園。則事繫創始。不可不審思愼處。恐不若依上敎墓字上。加以名稱以表著之也。臣旣昧禮學。安有折衷之見。敢陳臆說。伏惟上裁。

孔廟改號陞黜未妥箚

[編輯]

伏以臣因該曹啓辭。孔聖改號從祀陞黜等事。承命獻議矣。此事業爲一代時王之制。非外國小臣所敢容議。然其皇明以來孔廟祀典梗槩。有不可不備經睿覽者。故敢以獻議時所未及者。更陳焉。太祖高皇帝洪武十二年。作文廟。是時凡天下嶽鎭海瀆城隍。前代忠臣烈士封號。罔不釐正。而獨文宣王廟號及從享封爵如故。憲宗純皇帝成化十二年。用國子祭酒周弘謨言。增籩豆爲十二。舞佾爲八。孔聖自唐至皇明。皆以塑像奉享。故加冕服十二章之儀。尊崇極於此矣。至世宗肅皇帝嘉靖九年。大學士張孚敬方用事。孚敬卽璁也。祖宗所定大小祀典。悉自損益。名曰祀儀盛典。因進言曰。先聖先師祀典。俱當纂入成典書內。孔子祀典。多有未安。諡號不當稱大成文宣王。章服不當袞冕。籩豆樂舞。不當用十二八佾。帝命禮部集議。群臣多以王爵爲疑。編修徐階上言曰。孔子王號有不必去者三。不可去者五。王祀孔子。承襲已久。一朝不王。衆人易惑。以爲陛下奪孔子王爵。苟去王號。夷官殺樂。以應禮文。恐妨太祖之制。帝不悅。摘階疏中。聖謨洋洋非臣所能窺測之語。謂其諛佞。謫授延平。推官御史蔡貫亦辨其非。忤旨褫職爲民。帝自製正孔子祀典說。頒示群臣。以明王號之當去。孚敬亦撰孔子祀典式問上之。遂去孔子文宣王號。配享從祀諸賢公侯伯爵。盡皆革去。改大成殿爲先師廟。大成門爲廟門。嘉靖十三年。帝視大學。行釋奠禮。帝以皮弁服謁拜。舞用六佾。樂止三奏。此乃皇朝孔聖祀典沿革始末也。徐階皇朝名臣也。而其言猶未見採。帝旣親製祀典說。孚敬又進式問。則其定爲時王之制。固不難也。在藩國。雖似不可異制。而至於樂舞一節。於臣之心。終有所聽熒。伯禽受天子之禮樂。則魯之八佾猶有可諉。而孔子斥之。去王爵而用王者之舞樂。於義無據。臣於獻議時。謂必先講此者。良以是也。且孔子若改以先師。則配享以下諸賢百餘位。國學及八路州府郡縣鄕校位版。將一時撤出。易以新主。豈非大變革大擧措乎。伏願聖明。廣詢在廷諸臣。熟議而處之。昔年諸相臣獻議。多言陞黜。而至於孔子改號。則有略焉者。在聖明裁度而已。臣有懷。不得不盡。

丙寅別試罷榜後條陳論者誣罔疏

[編輯]

伏以榜已罷矣。試院之事。今不須追言。而朝廷之所陳達。不如臣目見之眞也。昨者進箚。意謂若下司敗則就吏供辭。擬暴微情。而天恩寬假。許逭刑章。仍伏思惟。有罪逭刑。感恩則有之。臣不一言。則臣有隱衷。而聖明亦無由下燭覆盆矣。夫窮閻蔀屋之下。匹夫匹婦有一冤狀。曲加伸問。聖世事也。臣雖陷於機辟。爲朝廷棄人。抑先朝一舊物也。縱不敢齒列於淸朝士流之後。比之於匹夫疋婦則有餘矣。不合徒畏物議。甘爲聖世一枉人而自外於天地父母也。始也。憲府之論。無事可據。秪稱人言言有虛實。不加審察。虛者信之。實者不信。噫。以道路之人言治人。則人必不服。以道路之人言爲國。則國必潰亂。臣未知所主者。何意。諫院之論。頗有主意。臣不無說焉。就啓辭中觀之。則一曰二更罷場。有違規例。二曰追捧五軸。啓請倂考。三曰嫌不可否。親屬多參。四曰分考試官。專取年少浮辭。五曰然無奸細情跡。凡庭試謁聖則有時刻。故擧子等例爲速構。趁限呈之。若殿試則無時刻。故任意拖延。自至昏暮。多定軍士。促其製進。而章甫之人不可加以驅迫。今之薦紳。無非場屋中人。其誰不知。癸未甲申兩年。臣連入殿試。釋褐於丙戌之秋。其時擧子罷出。皆在初二更之間。至於丙戌之試。則擧子盡出。唯臣與臣之同接一人獨在。而夜漏已深矣。其時試官。在殿上者。令軍士給火。臣得成篇上之。與同接俱得參榜。通籍之後。忝爲提學者十三年矣。當時試官。必以大提學提學。擬差。故臣與大臣。同爲試官者不知其幾。未見擧子不犯夜罷出之時。此固謬例。而國家之待士子常多寬假。若一切促迫則恐有不盡才之患故也。臣之錯料如此。不能於昏暮之前驅而出之。其罪大矣。五軸追捧之請。已悉於試院啓辭之中。聖明必記之矣。臣之愚見。與論者之說。本自不同。設科取士。要廣不要狹。古人之知貢擧者。常以失才爲憂。故宋仁宗朝。韓琦知貢擧也。擧人蘇軾有病。琦擧而上聞。至退試取之日。而軾之兄弟得與焉。至今爲美談。往在先王朝。庚辰年別試時。擧子黃赫等數十人。夜深不出。試官擧黃赫之名上稟。則先王特令畢製用之。黃赫爲壯元。李嶸居第三。啓請追捧。何異於是。豈有私心曲計而巧爲之哉。旣承追捧之命則不得不蹯印科次矣。旣爲科次則其中擧子之得參無怪也。不幸而試官之子得參爾。如使他人則不知何以爲辭也。初日啓請則承旨自構草。書之於殿內燭下。諸試官所見之處。翌日則臣與諸試官齊會殿內。臣口呼而李埈執筆書之。則試官搆啓草。勸承旨入啓雲者。臣不知在何時也。親屬之參榜。臣其最也。無論臣之可否不可否。得參乃罪也。唯在定臣罪名。以謝物議而已。分考合考。臣曾於試官時見之多矣。皆出於一時之議定。非有令甲所載一定之式。而況其終則皆莫不合考者乎。今之文體。患在腐爛。摹取東人舊作。補綴而成之。非有深辭奧義。沈潛反覆而後可知其美惡也。況試卷僅五百餘。其數不多。寧至於錯看而失才乎。平居雖稱才士。入場或不得善製者。人所不免。爲試官者其能逆知其爲平日之才士而取之乎。臣雖嫌於可否。而其在落卷者。未嘗放過。有好作而不得取者。臣未之思也。其中一篇稍異常調。文焰自奇。庸可不取之乎。落卷之中有說弊甚多者。皆是謄出近日朝報中臺諫所啓。魚鹽海稅。內需司奴婢。公主家舍。塗褙澳洛。放還毛將。處置等事。不可縷數。而如是者一場居半焉。其言雜亂。有違恆式。文亦不好。故不得取之。所謂才士多落者。其指此歟。且糊封朱草。何以辨其老少之作。而必使年少多參乎。人有老少而文無老少。若非庖丁之視牛。九方皐之相馬。曷能卞別於驪黃牝牡之外。而有所取捨於老少乎。若多取年老。則必有老者多參之謗矣。以榜目考之。則十六人之中。有三十四十五十六十者皆參。妙年不能半之。而舍老者不論。但稱年少。臣之所未解也。其終之曰。無奸細情跡。旣曰無奸細情跡。而猶且論之。亦臣之所未解也。考課之際。懼其透漏。悉屛吏胥。唯令軍士數人持軸往來。夕則承旨收取諸軸。束之笥中。封而署之。置之承旨房中。曉則承旨持來。臣又未知容私在何時也。日黑之後。承旨出坐殿外階上。糾檢不遺餘力。試官下人如有相雜於士子者。則必當捕治之矣。聖明之世。是非明晳。如日中天。不當儱侗恍惚。罪人於非無非有之中。而徒使人空受晻昧爲也。凡言科擧不公者。賣題也相通也借述也。有一於此。雖路人登第。可謂之不公。何待親屬然後乃謂不公也哉。窽言騰聞。眞狀遂隱。山榛隰苓。君子不察。今之世道。亦已難矣。臣十年幽囚。自分必死於凶人之讒舌。而遭逢聖世。枯荄復春。只緣才庸識劣。身且衰憊。無一事裨補聖朝。臣常以此爲不盡之恨。而不幸又爲街談浪說所中。顚躓於罟穽之中。義難復玷仕列。臺諫被人論斥。亦不能在職。臣雖負罪。曾從大臣之後。大臣之與臺諫。不啻等爾。聖明豈可不察臣之蹤跡而強起之乎。古人之得罪於朝廷者。君父雖不許退。有帶職而出去者。事例炳然。伏願聖明恕臣退去。無使循私用情者汚穢朝班。抑臣竊有所憂者。試院之事。人所指摘者追捧一事。而追捧始末。如上所陳。其餘所傳行私之說。臺論亦以未必不出於煽動爲言矣。朝廷體面甚重。每事一聽於訛言而奉行之。則國家之事。其不危且殆乎。臣將退去。不避嫌逼而覼縷焉。不敢緣飾誣罔。以欺殿下。伏願聖明採納焉。

辭職箚

[編輯]

伏以聖明憐臣落於罟穽之中。思欲振而拔之。三降溫綸。恕臣大戾。又下御批。遣近臣諭之以出仕。臣以至愚極陋之人。罹無前罔赦之罪。乃反有此寵榮。噫。臣不知死所矣。然竊惟念臣之事君。不但以寵榮爲幸。唯以達情爲幸。不但以達情爲幸。唯以採納爲尤幸。今臣之請解職名者。非爲臣身也。爲國體也。臣之蹤跡。與李恆福不同之事。已於承旨復命時陳達矣。臣不敢復有云云。伏讀聖批曰。試官之革職。趙璞之被鞫。於卿有何不安之事乎。臣於此益用隕越。朝廷請罪試官者。以有私也。若曰有私。如臣之親屬多參者。當爲有私之人。諸試官無親屬之嫌者。亦何罪哉。移臣之罪。罪之於諸試官無親屬之嫌者。而臣尙保職名。豈理也哉。追捧五軸。出於諸試官公同會議。而趙全素之文。出於諸試官公同等第。璞則無與焉。若自搆啓草之說。聖明亦知其失實矣。此外曲折。未見其昭著者。而仍爲受刑。夫受任治事者。管下吏胥小有錯誤。受任者猶不自安。況同入試院者將被栲椋。則臣何得自安而晏然立朝乎。臣雖無狀。稍有知覺。不退則不已。臣本一空空無似。貪戀聖恩。不能早退。終乃汚衊國家大擧。萬死不足以滅恥。積愆深尤。懴悔無地。唯願聖明鐫削臣職。使臣束身故里。無令再玷朝班。以虧淸明之治。幸甚。

在公州請討賊箚

[編輯]

伏以此賊之來。有同疾雷。迎其方銳。古將亦難。然其狃勝之餘。則亦可以議其後也。伏聞全羅兵使申景禋所率之兵近萬。湖南士馬。素稱精強。料其行期。不過四五日當抵畿境。及其兵氣未衰。直送於張晩處。與北道之兵合爲大勢。要賊歸路。設奇斫營。庶有擊卻之望矣。不然而成算未定。徘徊虛老。則豈不可惜矣乎。臣曾見適賊之時。江華,忠淸,全羅三處之軍萬餘。臣以分防各處之意。言於朝廷。而衆議旁出。竟使其兵劻勷於道路之間。臣至今恨之。平壤雖曰自潰。速出方伯。收拾散亡。再圖守禦。亦一計也。伏願特下廟堂。決志行之。臣非知兵者。而有所懷。不得不陳。

在全州請詰賊敗約箚

[編輯]

伏以臣伏見摠戎使李曙初七日成貼馳報。則鄭忠信,邊潝等被圍於新溪。不知存沒。沿海一面。殺掠亦酷。盟血未乾。逞毒猶前。臣北望長慟。心膽欲裂。若此不已。其撤歸亦何可必。名雖徹歸。彌滿於浿水之西。而以爲其巢穴。更出迭入。使我國不得一日寧。而我國以和好之故。不敢出一矢相加。則國且坐而待亡。臣計業已盟矣。馳一介使。詰問搶掠不止之端。責以渝盟之故。則彼雖犬羊。不無改圖之理。在我用師亦有名矣。伏願聖明垂採焉。

在江華與僚連名辭職箚

[編輯]

伏以臣等昨於登對。瀝血控辭。冀蒙譴罰。而聖旨未允。溫諭有加。誠惶誠恐。無以措躬。臣等亦有秉彝之常性。愛君憂國。不後於人。豈不知危亂之際。不可以告退乎。祗以相臣爲任。非如庶官。相不得人而能成匡復之功者未之有也臣昉臣欽冒據鼎軸四年之久。臣允謙再叨冢宰。又竊是任。今日之國步顚躋。再罹播越。何莫非臣等之罪乎。自古人君。遭時屯難。莫不黜退前人。鼎革舊習者。爲其陶甄新化。聳動觀瞻。臣等之必欲辭去者。良以此也。聖明臨御。如日中天。絲毫纖芥。畢燭無餘。臣等之不堪。聖明非不洞燭。而迺顧持難若此。臣等之所未解也。群賢林立。視臣等何啻十倍。擢而畀之。夫誰不勝於臣等萬萬耶。臣等之退與不退。係國興喪。朽株承宇。敝車當塗。臣等實懼焉。時屬蒼黃。不得閉門席稿。帶罪行公。狼狽尤極。伏願聖明。亟遞臣職。改卜賢德。不勝幸甚。

還都後辭箚

[編輯]

臣於再昨。方詣備局。伏蒙召命。猝患腹痛暴下之疾。不敢入侍。徑歸私室。臣不勝惶恐之至。疾病之外。復有危迫之情。不得不仰叫於聖明之下也。臣在江都時。隨同僚之後。控辭冀遞矣。臣之不足以任重。聖明已察之矣。自癸亥入相之後。臣之瀝血求退。或於前席。或以文字。蓋不知其幾。臣非故爲巧飾。以沽廉讓之名。亦非求便身圖。以爲暇逸之計。臣誠自知審自量深。不欲以無似之身。累聖上知人之明也。不意危亂之際。除命復及於臣。臣之隱忍冒昧。至於今日者。迫於時勢而已。其不合一日冒據。豈徒臣知之。國人皆知之矣。國步之扤隉爲如何也。豈臣瞢暗劣弱者之所可當耶。四年鼎軸。謀國不臧。使聖明再罹播越者。無非如臣者之罪。挽回世道之策。莫如屛退不才之臣。改卜賢德。委任責成。聖明若拘於體面。嫌於無故許遞。淹延時月。則國事復將如前日矣。豈不可懼。臣之所賦於天者。本自庸譾。臣雖欲引而長之。亦不可得。及其國事復誤。臣雖萬被誅僇。無補於成敗之數矣。況臣罪戾山積。洗滌無日。側聞道途則大駕出城之路。又有駕前之斥臣者。當此恢弘新理之日。又何可以負累無用者。爲百僚之首乎。臣且何顏。偃然居百僚之首乎。以病而辭者。病瘳可爲全人。以罪而辭者。其廖也無日。臣之蹤跡。可謂狼狽。臣遭遇聖明。寵榮備極。苟利於國。湯火是甘。臣職雖解。臣死有地。還都之初。欲卽陳列。而僚臣在告。繼控甚悚。囁嚅未發。已迫一旬。竊伏思之。則有懷不達。近於自外。不避溷瀆。敢伸腷臆。伏願聖明。亟賜遞改。

請減嘉禮物件箚

[編輯]

伏以臣待罪嘉禮都監提調之任。竊見嘉禮時需用之物。以祖宗朝昇平之日言之。則王世子莫大之婚禮。所當如此。而以今日事力揆之。則該官無宿儲。市氓未盡集。拮据湊辦。如出童羖。都監之具錄仰稟。蓋以此也。聖明必當刊去繁文。特加裁損。而臣之過思。猶不勝惓惓。敢復陳達。伏願聖明昭示簡儉。以爲一時蠲弊之地。以揭後世貽謨之則。幸甚。

請停園所親幸箚

[編輯]

伏以開月初六日。有拜園之命。此誠孝思之不可已者。而臣竊惟念。畿輔郡縣之力。已盡於賊變之時。未幾而又應園所之役。役畢纔十日。而大駕將出。自上雖十分從簡。務令省弊。而乃若軍民之贏糧赴調。奔命於道路。勢有不得不然者。且秋稼向熟。收穫不遠。士馬騈闐。損害難禁。在祖宗朝封陵之後。不必卽爲展謁者。蓋慮其大役之餘。不可重勞民也。況今年早寒。中秋之令。已多肅殺之候。如過旬日。必益淒凜。玉體新經憂服。積傷旣久。近者連日郊坰。達夜風露。倘復驅馳七八十里之程。經宿遠地。則深恐榮衛乖豫。六氣乘之。臣不勝悶慮焉。伏願聖明軫茲二者。勉抑至情。許寢成命幸甚。

辭領議政箚

[編輯]

伏以臣以被累未滌之人。當負乘致寇之地。逡巡半載。尙爾屍素者。秪以受命危亂。身不自由。賊在境上。義不可去。側跡而懼。顧影懷慙。以賊撤兵之期。爲臣謝事之日。而今者誤恩。又忝端揆之拜。憂惶悶迫。罔知所措。臣暗於世務。懵於兵事。悾悾無似之狀。聖明旣已洞燭。艱危百敗之餘。以如臣者置之端揆。將何以收拾國事。慰悅中外之望乎。況臣年隨日馳。病與衰俱。髮白已盡。齒落無餘。精神內耗。形骸外喪。特一朽株土梗。安可冒昧包羞。儼然居百僚之首。以辱名器乎。伏願聖明許臣遞改。改卜賢德。且臣與右相金瑬。同爲司僕提調之任。提調俱是大臣。則褒貶於該曹之際。有妨事體。臣以久次當遞。幷願聖明許遞。不勝幸甚。

辭讀卷官箚

[編輯]

伏以臣纔呈辭箚。旋捧溫諭。兢惶感激。罔知所處。繼而有讀卷官之命。命牌下降。臣精爽飛越。益無以措躬。君令臣恭。古人之訓。聞命遲回。臣所不敢。而臣自八月晦間。鼻梁浮痛。而僚相在告。強疾供職。昨以都試開場。曉赴訓鍊院。觸風加傷。而此乃一時之患。朝者箚中。略而不陳。卽今痛勢未艾。不得趨召。臣實悸慄。祇竢嚴譴。且臣疾病之外。復有危迫之悰。臣曾以讀卷官。重被臺論。其時憲府啓辭。有自今以後。以心公眼明者擬差試官之語。蒙允矣。茲乃令甲也。臣豈可再爲讀卷官。使淸世至公之試取。貽廢朝之疵累耶。臣雖強顏。朝廷必恥之矣。伏願聖明特賜憐察。許臣不可奪之志。還收成命。不勝幸甚。臣無任冒昧死罪之至。

辨辛應望不爲扈從箚

[編輯]

伏以前注書辛應望以去邠之日。不爲扈從被論。臣春初受命。陪東宮南下時。欲於本道募聚兵糧。啓請本土人來仕者五人帶去。應望亦在其中。應望陛辭。追臣下去。授空名帖。募粟入官。竟隨東宮入覲於江華。其不得從於去邠。以臣啓請之故也。應望事跡。臣之同行大臣及分朝諸宰臣。誰不知之。必是風聞之誤而有此論也。不爲扈從。臣子大義所係。被論者豈不冤甚。在臣之道。不可不明之。伏願聖明垂察焉。

大院君別廟議

[編輯]

禮重宗統。殿下直紹宣祖大王之統爲宗廟主祀矣。又主大院君之祀。其無嫌於大宗耶。今建別廟。在殿下之世則爲禰廟矣。在殿下之後則爲祖廟也。其後則爲曾祖廟也。爲祖廟爲曾祖廟。則國中旣有宗廟。又有祖廟。是二宗廟也。作事必慮其所從。臣之愚見。就大院君祠宇。拓而高大之如別廟之制。官供享物。祭則綾原。殿下時行親祭。以伸孝敬。夫誰曰無禰廟也。宗統尊而大院君亦爲百世不遷之。宗矣。臣素昧禮學。唯以臆說獻焉。其合於禮經。則臣亦未知。伏惟上裁。

疾病乞遞箚

[編輯]

伏以臣自今月十一日。右邊肩胛上生小腫。而以爲偶然所發。不復致念。連赴公會。昨日備局還罷後。腫處猝爾大浮。刺痛不絶。煩熱昏瞀。今方受針經絡。以待成腫。腫潰合口。冠帶出入。必須旬日調治。臣伏念胡差將到。前頭接應之事必多。不可不趁日坐衙。以爲酬應之地。而今臣所患如此。實切惶悶。僚臣適又在告。臣不敢一時請急。露章祈懇。出於不獲已。伏願聖明許遞臣職。俾無瘝曠之弊。

因災異辭免箚

[編輯]

伏以狗馬賤疾。至軫聖慈。太醫來問。藥物隨降。含恩感惕。死無日矣。臣病勢深重。日施針砭。尙未成膿。南郊親祭。駿奔無路。伏地周章。罔知所處。竊念國家不幸。天災時變。外寇內賊。政瘼民艱。俱萃今日。而旱魃之酷。前古所無。聖明臨御。群賢滿朝。咎徵之發。天意難堪。臣考之前史。元輔非人。則災殄必臻。今節之旱。臣當策免。伏願聖明許遞臣職。以答天譴。不勝幸甚。

病重乞遞箚

[編輯]

伏以臣病勢漸重。日日發熱。精神恍惚。筋骸不收。左扶右倒。委身枕席。昨日命牌到門。而罔由趨召。且聞有自上下詢之事。而臣方在發熱之中。如昏如醉。亦未能陳所見。仰負聖問。臣尤不勝惕焉。左相臣吳允謙旣已病入。臣又不幸遭此危重之疾。國家多事。鼎席將空。臣之證勢氣力。未占生道。不可一日虛帶職名。故臣復此陳露。伏願聖明。鑑此微衷。許遞臣職。一言而決。凡爲辭箚者。病有輕重。而若臣之病重實狀。聖鑑之所洞燭。無使臣狼狽悶迫之端。廟堂攝務。免於瘝曠。不勝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