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貴州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貴州通志 全覽1 全覽2


  恭
  進貴州通志表

  題為纂修貴州通志告成恭呈
  御覽事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伏以
  堯天廣運弗遺膏澤於要荒
  舜日重華普被照臨於邊徼
  統車書而隆製作萬國同揆
  采志乗以備裁成八紘在握風聲所樹無非康濟之仁典冊攸存不外化成之義竊惟宅中馭大聿陳王㑹之圖視逺惟明用辨職方之掌人文克顯政教斯通粵考黔中昔居化外星分參井虛垂列宿之光地接荊梁難畫方輿之界七旬格於大禹苗地未詳三年克於髙宗鬼方終棄自莊蹻將兵而道通沅水唐䝉奉使而郡置犍為旋封夜郎之王復設牂牁之守馬忠為郡始於丞相之渡瀘東謝來朝盛於貞觀之開洞八校尉之擊九部落之歸僅可羈縻紅𤠇狫之名紫薑苗之種率多翻覆二路十二部至宋而有貴州之稱八畨十八衛至明而有專藩之設顧經營粗立雖經始於前朝而氣象維新實備隆於
  昭代椎髻卉衣之屬咸效國風烏羅銀甸之鄉盡開王路朱旗畵㦸啟都府於鰲磯龍洞之間雲宇山楹觀蔀屋於天馬貴人之上然而山不列於益記水不注於桑經閒吟太白之詩空懷遷客細讀孟堅之論未悉土風白水留題不涉封圻之要典碧雲紀勝徒饒月露之叢談若非修葺羣言曷以宣揚
  聖教乃因甫輯而遽值祲氛或已增修而尚叅疑似厯年既乆考證尤難編帙殊繁捜羅不易欽惟
  世宗憲皇帝
  道光四表
  徳潤羣生
  仁義兼施萬物熙而六幽盡闢
  恩威並濟三才正而九土咸開
  精神旁達乎邊隅無微不照
  雨露均濡於雜俗有惠皆行黔州之被澤尤深蠻峒之
  流風非昔
  綸音特沛通志全修伏遇我
  皇上
  建極承乾
  膺符出震
  文謨武烈悉推時憲之聰明
  玉振金聲並著大成之條理
  通神機於淵黙視萬里如在目前
  制權變於張弛運天下不殊掌上
  移風易俗既取效於頑苗克靖之餘
  履信踐忠復加勉於險地悉平之後城郭修而清時有備倉廩實而歉嵗無虞逋負頻蠲戰士勵捐軀之志租庸屢免耕農興鼓腹之歌申法令而戒嚴刑人懷三尺飭亷隅而加厚祿官凜四知蘂榜添花既廣秋闈之額黌宮煥彩復
  頒內府之書膠庠盡植楩楠文風丕振溪洞皆栽棫樸陋習潛消山土爭開已食餘糧之利桑田試種佇生挾纊之春凡茲
  聖主之鴻圖盡屬
  熙朝之典則等欽承載筆實愧無文損故益新祗恐修辭之不立發凡起例惟期義類之相從事必證諸古今務闕疑而存信言有關乎治忽寧就簡而刪繁規模溯因創之源流制度考廢興之顛末雖管窺蠡測未足形
  聖治之光華而潄潤含芳竊欲效輿人之採訪伏願文摛周鼎
  道契羲繩
  聖聖同符執一中以立極人人遵路合四海而從風藉記誌以廣薫陶奚啻三苗丕敘盡經綸而宏化育永看萬彚咸亨臣等無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貴州通志凡例
  一貴州舊志為綱三十二以類附見者十二如關梁附見於山川郵傳附見於城池義類殊未妥協今列天文地理等八綱用統衆目以類相從似覺有條不紊
  一舊志輿圖之說止載全省總圖各府俱缺今黔省幅𢄙割楚蜀粵西府州縣衛以附益之漸為恢擴因推廣舊志之意每圖各係以說
  一建置舊志載在大事考所序太畧粵稽上古黔雖不通中國自唐宋以來所置覊縻州縣頗有沿革可考今悉據歴代地理志補入
  一疆域舊志止有東西南北四至而無四隅考建置郡邑犬牙相入者甚多詳列四隅所以正經界也今悉為補入
  一山川舊志方向先後無一定次第今倣一統志體例先城內次城外先東次東南次南次西南次西次西北次北次東北俱先近而後逺其山水之名亦分先後以類相從凡山先山次峯嶺岡坡次巖崖石壁次墱坪阪原次囤箐谷洞逕其名不經見者俱次於後若一山中又有坡嶺巖洞者即連而及之不另為類凡水先江次河海次川湖灘溪次澗潭水泉次洲渚峽洪次灣泊池塘次堰陂壩閘渠溝井其名不經見者倣山例
  一古蹟如廢城古戍之類必須註明在城何方去城逺近庶有蹟可考今從各府州縣志冊及明一統志續文獻通考諸書叅考互訂得其方向者十之五六備列於前其無可考者彚載於末以俟博識者
  一苗蠻種類雖夥其形狀服食究亦相去不遠舊志每種各繪一圖似轉覺支離不如刪去葢其性情風俗備於紀載不必按圖而考索也
  一風俗原與教化移易黔自元以前本屬苗徼自明以後始漸被文明然前此椎結侏𠌯之俗固不可沒也因考漢唐宋以來西南夷南詔各傳中有屬在黔地者書之於前庶有原委
  一學校舊志附載樂儀夫黔之有志以志黔事也若
  聖朝禮樂乃天下所同固可不載其各府州縣義學俱註
  明建於何地以補舊志之畧
  一田賦舊額新墾歴年各異今照乾隆四年徴收賦役開載其省府總數及州縣細數一一詳書至苗疆屯田類附於後以備查考
  一黔省財賦無多經費嘗仰給外省查舊志惟兵餉一項載在兵防驛站工食載在郵傳然官役俸工師生餼廩鞭春祭祀之屬既皆著於令甲不宜缺而不書今設經費一門以免遺漏
  一周禮地官之屬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即今常平倉之遺法我
  國家令天下直省府州縣皆設立義倉以備荒歉誠重積貯以厚民生之至意今黔省各府州縣皆有積貯而舊志獨不載殊為缺然特為補入
  一物産舊志於貴陽首府列通産於前專産於後而間見雜出未免眉目不清今以通産盡列於前方列專産於後其通産專産次序首榖次蔬次貨次果次藥次草次花木次羽毛鱗介各府俱照此彚編以免參差
  一職官舊志文自知縣以上武自副將以上方錄今因之
  一名宦與鄉賢俱祀於學宮載在祀典近奉
  特㫖慎重查核去留皆有冊籍今將前朝中已載舊志者照舊載入其舊志所遺而郭青螺黔記及各省通志所載鄉賢而宦於黔與名宦而黔籍者悉為補入至於
  國朝名宦惟以冊為據冊所不收及冊所汰去者雖載舊志亦不敢收入
  一黔省自明世設立衞所多以土人為流官如指揮千戶之類其有政績者或入名宦或入鄉賢湏有一定之例舊
  志未加分晰如同一千戸也貴築朱暹陳銑則入人物龍里井孚則入名宦同一威清指揮也張貴張晟則入人物楊遵則入名宦不特此也一毛勝也既入名宦又入人物張信亦然一井孚呉徳也既入名宦又入忠烈錯雜重複如此類者難以悉數竊意名宦當以官為主人物當以地為主以土人為土官如宣慰宣撫長官司土同知通判之類有功於其土者則列之人物以土人為流官有功於其土及隣郡縣者則列之名宦其已見者即不復重書似為清晰
  一黔省自明世始設流官故載在名宦者惟明最多舊志雖以年代為次然文武錯列崇卑無序今倣職官例文武分編以官職憲綱為序其中仍各照年代編次
  一黔省未立郡縣以前皆土司也既設郡縣後屢勤征討者亦土司也舊志止載現在承襲者一人未免太畧今照承襲之冊詳書其世系即已革除者亦取其始末書之以備查考而水西安氏播州楊氏其為害尤鉅詳其本末附於後
  一大事考一門諸志所無昉於郭青螺黔記其中所載即兵防田賦職官中諸事若詳載則嫌於重複簡截又苦於漏遺今將所載事蹟分入各門中惟土司苖蠻為黔患之最鉅自殷宗伐鬼方三年乃克嗣後尋於干戈以行征討無代無之今設師旅考一門附於武備志之內其中或剪除於未萌或招徠懐服不煩撻伐者悉記之葢上兵伐謀與不戰而屈人之兵皆師旅中善之善者也
  一舊志無鄉賢名目葢即以人物為鄉賢也不知孝義勇烈隱逸之士孰非人物乎即外來流寓方外仙釋之屬皆人物之選也今立人物為綱以統鄉賢孝義諸目
  一舊志設勇烈一門凡流官及土人死事者俱載其內禮曰聖人之制祭祀也以死勤事則祀之能死其官即不愧名宦之目不必別以烈名且烈者必勇而忠實烈之本也今易勇烈曰忠烈凡土人之有爵位而能死事者悉載焉其士庶人之致命遂志者則列之孝義國於天地必有與立忠臣義士所以為天地扶植綱常者故居宦蹟文學之前一冊中汰去之鄉賢亦有歴官頗著聲稱因無功徳於鄉里而去之者然宦轍所至政績可紀馳聲藝苑掞藻天庭雖無徳於鄉未始不足增鄉邑之色若竟擯置不録是反不如小道之方技異端之仙釋得以有傳也今設宦蹟文學二門為人物之目庶於
  國典鄉評兩不相悖
  一列女凡舊志所載者仍之新收者以
  題旌年分先後為次其未經
  題旌而年分合例苦節可風據府州縣志冊及申詳藩司廵撫衙門現在陸續具
  題者悉為編載庶潛徳幽光不致終於冺沒
  一流寓須其人名重當時事蹟可傳於後者方為收録庶㡬地以人傳舊志中有止載某人以某官謫來並不書其事蹟者黔雖僻遠亦奚藉此無足重輕之遷客以溷紀載乎今遍加查考有事蹟可傳者書之其無可傳者削去其謫官而能舉其官之職者收入名宦若王守仁之倡明理學雖係謫官仍載流寓葢其功業固不闗龍塲驛丞也









  貴州通志修輯官員
  總裁
  鄂爾泰
  尹繼善
  元展成
  張允隨
  張廣泗
  監修
  提督貴州全省學政陞江蘇布政使司布政使晏斯盛提督貴州全省學政雲南道監察御史鄒一桂督修
  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今陞總漕常 安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陞湖南廵撫馮光𥙿署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陳惪榮貴州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今陞廣西廵撫方 顯署貴州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宋 厚督理貴州清軍糧驛傳道事務按察司副使錢元昌分 廵 貴西道按察使司副使介鍚周分 廵貴東道按察使司副使王 玠
  署分廵兵備道按察使司副使徐永祐
  采輯
  貴  陽  府  知  府甘士琇思  州  府  知  府史歩髙思  南  府  知  府孔傳堂鎮  遠  府  知  府趙之壇石  阡  府  知  府杜 理銅  仁  府  知  府姚 謙黎  平  府  知  府孫紹武安  順  府  知  府崔 傑南  籠  府  知  府楊 滙都  勻  府  知  府曾朝聘平  越  府  知  府孟周衍大   定  府  知  府牛天申遵   義  府  知  府陳玉𤩱纂修
  翰林院庶吉士原署姚州知州靖道謨
  原 任 仁 懐 縣 知 縣杜 詮分修
  原 任 遵 義 縣 知 縣梁學新原 任 錦 屏 縣 知 縣廖 貞畢 節  縣  知   縣謝國史施  秉  縣  知  縣董良材原 任 甕 安 縣 知 縣張 荃原  署 水  城 通 判王 澐原 任 畢 節 縣 知 縣葛 荃原 任 餘 慶 縣 知 縣蘇大忠原 任 錦 屏 縣 知 縣呂賡雅原 任 龍 泉 縣 知 縣樊仲琇原 任 南 寧 縣 知 縣王 橒歲 貢 生 𠉀 選 訓 導李 專監刻
  貴  築  縣  知   縣彭居仁校對
  㧞 貢 生 𠉀 選 教 諭姜文澤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貴州通志目録     地理類三都會郡縣之屬天文
  卷一
  星野 氣𠉀 祥異
  地理
  卷二
  輿圖
  卷三
  建置
  卷四
  疆域 形勝
  卷五
  山川
  卷六
  闗梁 郵傳
  卷七
  風俗 苗蠻 古蹟 邱墓
  營建
  卷八
  城池 公署
  卷九
  學校 貢院 書院 義學
  卷十
  壇廟 寺觀
  食貨
  卷十一
  戸口
  卷十二
  田賦
  卷十三
  田賦
  卷十四
  課程
  卷十五
  經費 蠲恤 積貯 物産
  秩官
  卷十六
  官制
  卷十七
  職官
  卷十八
  職官
  卷十九
  名宦總部
  卷二十
  名宦分部
  卷二十一
  土司
  武備
  卷二十二
  兵制
  卷二十三
  師旅考
  卷二十四
  師旅考
  卷二十五
  苗疆師旅始末
  人物
  卷二十六
  選舉
  卷二十七
  選舉
  卷二十八
  鄉賢
  卷二十九
  忠烈 孝義
  卷三十
  宦蹟 文學 隱逸
  卷三十一
  列女
  卷三十二
  流寓 仙釋 方技
  藝文
  卷三十三
  勅 詔 諭
  卷三十四
  奏䟽
  卷三十五
  奏䟽
  卷三十六
  奏䟽
  卷三十七
  狀 頌 贊 箴 銘 書 論 解 考辯
  卷三十八
  傳
  卷三十九
   紀事
  卷四十
  記
  卷四十一
  碑記
  卷四十二
  碑記
  卷四十三
  文 議 教 説
  卷四十四
  賦 詩
  卷四十五
  詩
  卷四十六
  雜記
  等謹案貴州通志四十六卷
  國朝大學士鄂爾泰等撰葢其為雲貴總督時奉
  詔所輯與雲南通志同時纂次司其事者姚州知州靖道謨繼之者則仁懷知縣杜恮也其視各省志成書為最後至乾隆六年刋刻始竣總督管巡撫事張廣泗等奉表上之貴州僻在西南苗蠻雜處明代始建都指揮司後改布政司分立郡縣與各行省並稱而自唐宋以前不過羈縻弗絶尚未能盡闢狉獉故從來紀載視他省最為荒略明趙瓚創修貴州新志葢亦以昔所未有故以新志為名其後若謝東山郭子章及
  本朝衛既齊等遞事増修終以文獻難徵不免缺漏惟田雯之黔書筆力頗稱奇偉而意在修飾文采於事實亦未臚具此書綜諸家著述彚成一編在黔省輿圖差稱詳備矣乾隆四十五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一
  天文志
  星野 氣𠉀祥異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懸而星辰之精著形奠而山澤之氣通天地合徳則精氣騰降交感理固然也黔越在荒服保章氏所未載前人以地近荊梁分翼軫參井之餘考核最為精當我
  
  列聖相承效天法地順隂陽以布化七政協而休徴集亦既慶雲瑞糓疊奏頻書淑氣祥風旁敷遠暢曩時所稱瘴鄉漏天今皆疹癘潛消雨暘時若考諸三五六經載籍之傳正所謂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徳而五糓昌者作天文志首記星野其氣𠉀祥異悉附焉
  貴州通志卷一
  天文
  星野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卷一>








  星經曰熒惑主霍山揚州荊州太白主華隂山涼州雍州益州
  又曰熒惑主輿鬼桞七星張翼軫鎮星主東井太白主奎婁胃昴畢觜參
  又曰玉衡第二星主益州常以五亥日𠉀之乙亥為漢中丁亥為永昌己亥為巴郡蜀郡牂牁辛亥為廣漢癸亥為犍為凡七郡第四星主荊州常以五邜日𠉀之乙邜為南陽己邜為零陵辛邜為桂陽癸邜為長沙丁邜為武陵凡五郡
  廣雅曰梁州之西屬北斗開陽一星
  又曰西番吐番吐谷渾及西南徼外夷人皆占狼星
  一綂志曰宣慰司參井分野普安州井鬼分野銅仁府星分野黎平府翼軫之餘
  謝東山志曰宣慰司今貴陽府貴州衛前衛今貴築縣龍里新添今貴定縣平越清平興隆今黃平州威清今清鎮縣平壩今安平縣普定安莊今鎮寧州安南普安畢節烏撒今威寧州赤水等十六衛俱參井都勻府程番府今定番州永寧鎮寧安順普安四州俱參井之餘思州思南鎮逺石阡銅仁黎平六府俱翼軫之餘
  沈思充通志曰貴陽都勻石阡思南四府宣慰司定番安順鎮寧永寧普安五州貴前威清平壩普定安莊安南普安畢節烏撒赤水龍里新添平越清平興隆都勻一十七衛普市黃平二所俱井鬼分鎮逺銅仁思州黎平四府俱桞星之餘
  郭子章黔記曰黔地連楚蜀總之不出鶉首鶉火鶉尾之次又曰星經載熒惑主荊州主輿鬼桞張黔實近荊州屬鬼桞似近之
  衛旣齊志曰黔古無分野之說一綂志以宣慰司普安州為參井銅仁為星黎平為翼軫沈志則以貴陽等處為井鬼而以銅鎮思黎為桞分郭記又以屬鬼近似今按漢武所設之益州乃越巂犍為牂牁三郡越嶲屬滇犍為屬蜀牂牁所轄二十四邑貴陽以上皆其地也陳卓謂牂牁入參五度而班固謂東井輿鬼秦之分野西南牂牁越嶲二州皆宜屬焉則自平越以上皆為參井無疑矣獨是思銅四郡為桞分似難為據按唐志雲翼軫鶉尾自房陵白帝而東盡漢之南郡江夏東達廬江南郡濵彭蠡之西長沙武陵桂陽零陵又逾南紀盡鬰林合浦之地自沅湘上流西達黔安之左皆全楚之分黔安即今之思南則銅鎮四郡自應與楚同占軫翼而不入桞分也或曰牂牁既屬益州近梁州今舎觜鬼而從參井何也曰此非臆說也牂牁占參而不占觜陳說已明至益州兼井而不兼鬼則李淳風所云自畢十二度至井十五度屬益州之言可騐也度之多者無如井少者無如觜是以井兼雍梁益三州亦猶鬥牛兼呉越豫章也萬厯庚子狼星入於東井占者以為㓕播之象既而果應此非占在參井之一證耶或曰翼軫隔桞星張三位踰此及彼何名分野曰亦非臆說也僧一行曰懸象在天其本在地星之與土以精氣相屬而不係於方隅袁坤儀有言躔次相配者少相反者多青正東𤣥枵在北雍正西鶉首在南則四郡之踰桞星張而躔翼軫何以異此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寧從其衆者而已故輒以管見謂黔為參井翼軫分野貴陽安順都勻平越威寧參井之餘鎮逺石阡思南思州銅仁黎平翼軫之餘
  四宿占騐
  參宿十星一曰參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鈇龯主斬刈又為天獄主殺伐又主權衡所以平理也又主邉城為九譯參白獸之體其中三星橫列三將也東北曰左肩主左將西北曰右肩主右將東南曰左足主後將軍西南曰右足主偏將軍故黃帝占參應七將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主胡鮮卑戎狄之國凢十度右足入畢十三度去極九十四度 觜觹三星為三軍之𠉀行軍之藏府主葆旅收歛萬物明則軍儲盈 參旗九星在參西一曰天旗一曰天弓主司弓弩之張 玉井四星在參左足下主水漿以給廚 西南九星曰九斿天子之旗也 玉井東南四星曰軍井行軍井也軍井未達將不言渴名取此也 屏二星在玉井南為屏風天厠四星在屏東溷也 天矢一星在厠南色黃則吉 軍市十三星在參東南天軍貿易之市使有無通也 野鷄一星主變怪在軍市中市西南二星曰丈人 丈人東二星曰子子東二星曰孫
  東井八星天之南門黃道所經天之亭𠉀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王者用法平則井星明而端列凢三十三度去極六十九度 龯一星附井之前月宿井有風雨 狼一星在東井東南狼為野將主侵畧色有常不欲變動也 弧九星在狼東南天弓也主備盜賊常向於狼 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常以秋分之旦見於丙春分之夕沒於丁見則化平主夀昌 南河北河各三星夾東井一曰天髙天之闕門主關梁 南河一曰南戍一曰南宮一曰陽門一曰越門一曰權星主火 北河一曰北戍一曰北宮一曰隂門一曰胡門一曰衡星主水兩河戍間日月五星之常道也 南河南二星曰闕丘主宮門外象魏也 五諸侯五星在東井北主刺舉戒不虞又曰理隂陽察得失一曰主帝心一曰帝師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常為帝定疑議星明大潤澤則天下大治 五諸侯南三星曰天罇主盛饘粥以給酒食之正也 東一星曰積水主𠉀水災積薪一星在積水東供給庖廚之正也 水位四星在東井東主水衡 東井西南四星曰水府主水之官也東井南垣之東四星曰四瀆江淮河濟之精也
  翼宿二十二星天之樂府主俳倡戲樂又主夷狄遠客負海之賔星明大禮樂興四國賔凢十八度距中行西第二星去極百四度 東甌五星在翼南蠻夷星也
  軫宿四星主冡宰輔臣主車騎主載任有軍出入皆占於軫又主風軫星明則車駕備凢十八度去極一百度 轄二星傅軫上下兩傍主王侯左轄為王者同姓右轄為異姓 長沙一星在軫宿中主夀命明則主夀長子孫昌 青丘七星在軫東南蠻夷之國號也 軍門二星在青丘西一曰土司空北天子六宮之門主營候豹尾威旗 噐府三十二星在軫宿南樂噐之府也明則八音和君臣平 土司空四星在青丘西主界域亦曰司徒均明則天下豐
  以上諸星占騐出隋天文志
  按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尚已自班固取三統厯十二次配十二野嗣後史家言星野者愈悉魏太史陳卓更著郡國所入宿度唐李淳風譔晉史又著州郡躔次似踵以詳明而後人猶譏其謬亂蔽於天而不知地天官家聚訟乆矣陸績渾象測天東西徑三十五萬七千里直徑亦然張衡靈憲謂八極之維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增廣千里考古今歴家亦俱雲天包乎地地小於天而在天之宿度徃徃乆而差忒將焉凖之惟我
  朝時憲新法細密精詳利瑪竇曰七政本天所麗各有異動然其本天之中心不與地之中心同也故其行轉於地之靣一周自非可謂平行也則每日不能無差矣又曰天之黃道心與地球心一也則其行於地靣一周恆為平行矣故七政之天雖不平行轉於地體之靣然於其本天之中心平行轉也是葢可以積分而推也黔之疆域在天地三分之二內舊之志星野者縁昔分𨽻荊梁以屬荊者占翼軫屬梁者占參井未必非是但論四宿之度數既不得謂黔之已處其餘而稽各府之疆域又不可謂宿之渾列其內用是上推宿度下計方隅畫而著之於右
  氣𠉀
  黔地窳而土瘠氣沴而候愆不可以中州之氣候例也嵐氣上蒸膚寸之雲即能致雨故有漏天之號焉山髙箐深虧蔽日月一日之間而寒暖乍異百里之內而涼燠攸分田功三月始犂四月播種五月挿禾九十月納稼東作稍遲則禾苖不茂夏初無雨則收斂必歉入秋遇有大風則秀不實謂之青空農民歲入除正供之外恆不敷食所頼山坡曠土雜種燕麥荍麥水稗旱稗之屬以佐饔飱故民鮮隔歲之蓄其亦氣候使然歟
  貴陽北近蜀南近粵冬不祁寒夏無盛暑四時多雨少晴雨則寒晴則暖夏則晝熱夜涼田功之興遲於中土至華之開菓之熟百蔬之成則比中土差早
  安順東接貴陽氣候畧同無嚴寒酷暑樹藝之期亦復相近
  平越四面皆距本省地界氣候無異其耕種收穫先後亦不大殊
  都勻東南近粵嵐瘴差甚夏秋間商旅疑畏不行霜降後乃無患今亦不甚忌其耕穫則比他郡較早
  鎮逺思州銅仁黎平俱近楚寒亦祁寒暑亦酷暑與中州同
  大定三面距蜀一面接滇山髙氣寒雺霧朦朧四時皆然五六月無酷暑箐林樹木經冬不凋土寒地瘠畢節以西種惟宜荍而稻榖則鮮登焉
  南籠南近於粵西近於滇氣候熱多而寒少每當春夏之交隂雨初霽嵐氣薰蒸人中其氣如得瘧疾有頭疼胸懣脾瀉諸症其樹藝則與安順同
  石阡思南遵義俱近蜀氣候平和寒燠不爽雨暘恆調水經注謂牂牁夜郎之間山無瘴毒即此等處也
  祥異
  漢
  靈帝熹平三年牂牁饑斗粟千錢
  
  太祖乾徳二年播州田禾一莖兩穗
  
  成宗大徳八年夏六月烏撒等路饑疫並賑恤之武宗至大元年夏六月烏撒烏𫎇三日內地大震者六
  仁宗延祐元年夏五月思州饑發廩減價糶賑之泰定帝泰定元年春鎮逺饑 四年夏四月烏撒饑賑糧鈔有差
  文宗至順二年秋九月思州鎮逺饑賑之
  順帝至正二十二年播州田鼠食禾盡自赴水死明
  洪武元年普定水鬭 十一年播州蝗 二十四年鳳凰見於天柱山從鳥數萬移日乃去
  永樂十三年婺川山中連呼萬歳者三布政使司蔣廷瓚以聞
  正綂九年夏六月苖民饑𤼵粟賑之 十四年夏清平衛饑
  景泰二年夏大饑
  成化三年播州大旱 十年普定火 二十三年廵按署瓜並蒂有司以聞
  𢎞治元年播州大旱 六年清平大水 七年清平疫都勻鳳凰山崩 八年冬十一月地震 九年夏五月大水 十七年夏四月省城大雨雹都勻大疫
  正徳五年清平大有年 六年秋九月都勻地震七年思州火 九年都勻蝗 十年都勻饑 十二年清平饑 十三年夏省城大水霽虹橋圮十六年夏思州天鼓鳴
  嘉靖元年清平大有年都勻火 三年思南水徳司江滸巨石自轉 四年有虎至思南府署吼而出不知所之 六年都勻興隆饑 七年播州大旱思南南平倉火延燒民居 八年永寧播州大疫都勻大水淹城郭思南枯池出火十日後經雨乃滅冬疫 十年冬十一月晦普定地震 十二年春三月安南衛生兩頭男 十三年興隆大水山崩 十四年秋七月思南大雨雹 九月思南九門灘枯杉仆地經年自起復生 十五年春二月思南地震 三月天柱火播州地震有聲 秋七月思南地震聲如雷 十六年秋八月省城龍見十八年夏五月思州大水西溪二龍鬭清平隕霜殺稼 十九年石阡旱清平興隆饑 二十年石阡旱 二十一年天柱地震 二十三年興隆地震 二十五年清平興隆疫秋七月黎平野犬緣城夜吠 二十六年播州大旱秋八月隕霜殺稼 二十七年普定旱大饑斗米銀四錢 二十八年春清平芝生秋旱蝗詔免秋糧 三十年夏思州饑 三十二年大有年 三十六年普定衛署樹化爲石 三十九年冬十月大霜凝結如花草 四十年春旱三月不雨三月朔威清地震四十三年都勻地震 四十四年秋七月都勻復地震播州大雹雪傷稼
  隆慶元年秋七月黃平大雹傷稼 二年春二月普定火五日焚民居五千餘戸死者六十餘人四年春二月夕興隆星隕聲如雷六月蚩尤旗見於天柱 五年興隆恆雨饑 六年夏六月省城雨桂子秋八月天柱螟
  萬歴元年夏五月興隆大雨雹天柱螟 二年秋八月思南火焚民居二百餘戸 五年威清虎入城害三百餘人 六年播州大疫 七年婺川大水秋九月興隆黃平地震 八年秋八月黃平慶雲見 九年黎平有雀三足貓生子一身二頭十年夏五月普定大水 六月銅仁有鳥鳴文廟聲如雷興隆大有年 十二年夏五月都勻大水秋九月威清大雨雹傷稼 十五年夏六月思南水溢漂沒民居甚夥次年水亦如之 十七年春播州大疫秋有年 十九年春三月黎平大雷雨蛟出府治儀門夏五月石阡龍見 二十年春三月大風雹 二十一年春二月朔省城大風雹永寧旱畢節虎入東關民家傷六七人乃就斃 二十二年興隆大饑 二十四年夏五月安順州大水 二十六年興隆虎食百餘人 二十七年平壩等衛晝晦如夜大雷電雨雹如斗天柱縣署産紫芝 二十八年秋七月廵撫署東園芝生 二十九年夏四月不雨五月大饑斗米四錢雨桂子於貴陽六月定番地震秋七月大疫八月撫按兩署東園芝並生冬十月指揮馮國恩妻一産三男三十年夏六月赤虹垂於貴陽城北民家畢節大水漂民舍 三十二年大有年夏五月綏陽大水冬十月綏陽火城中民居幾盡 三十三年夏四月省城雨桂子 三十四年夏五月赤水永寧水漂民居三百餘戸思南沿河司麥一莖兩穗 三十六年春三月思州民易繡虎妻一産三男 四十年春正月遵義火延燒數日 四十三年都勻地震四十五年春三月安莊衛白蜨羣飛蔽天自西南向東北積地數尺越三日火闔城俱燼天柱大旱 四十六年貴陽大疫遵義地震有聲自西而南 四十七年春三月蚩尤見於遵義西方經月乃滅
  泰昌元年都勻饑
  天啟元年秋八月白虹見長竟天畢節地震 二年春三月省城龍井涸大雨雪 五年遵義大旱七年夏五月天柱晝晦
  崇禎三年思南火燬民居三百餘死者二十餘人四年天柱大水秋七月地震 五年天柱天鼓鳴地震有聲 六年秋八月湄潭蝦蟆數萬匝城外一日夜忽散 十年開州北極觀柱上木龍挾殿內鐘與井龍鬬山麓震撼 十一年夏五月貴陽大水漂沒廬舍溺死八十餘人 十二年夏四月豹入省城獲之隨大風㧞木屋瓦皆飛 十三年思南地震遵義大旱 十四年夏六月都勻燕數萬集府署 十五年天柱地裂 十六年畢節大雨雹鳥獸擊死者無算天柱大旱 十七年夏四月餘慶嚴家屯栗樹仆數日夜忽自起枝葉復生城外崖石開紅花大如盆
  國朝
  順治三年甕安縣李樹結實俱成扁豆 四年秋七月思南梅盛開成實 五年思南大饑食木葉草根盡次年復大饑斗粟三兩遵義荒疫大饑斗粟四兩 十四年畢節雙井出紅水龍潭出黑水十七年旱大饑廵撫卞三元請動楚運米三千石賑之 十八年夏恆雨南籠旱思南雨雹大風偃木屋瓦亂飛
  康熈元年遵義大有年 二年安籠黃平甕安餘慶大水餘慶村民家牛生犢四耳四目八足二尾三年畢節馬生駒五足天柱牛生犢二首八足二尾 四年夏六月銅仁火公署城樓營房民居盡燬 五年畢節大水湧入東門 六年秋七月思南白氣自東北飛墮聲如雷 八年重安江大風雨雹壊民居 九年天柱地裂 十一年春三月鎮逺火三日燬民居殆盡發金賑之夏五月安籠所民鄧鳳鳴妻一産三男畢節白蛾蔽天 十二年餘慶石花開 十四年春三月遵義火闔城盡燬惟存道府縣署旬餘復火城外民居俱燼 十五年夏五月晝晦如夜 十六年畢節女化為男十八年夏四月貴陽大雨雹損廬舍 十九年春正月思南晝晦雨下如墨汁冬十一月蚩尤旗見自西北竟東南月餘乃滅 二十年秋九月貴陽地震 二十二年夏四月貴陽大風雹拔木傾舍二十三年夏五月遵義大水後復大旱饑 二十五年遵義大有年 二十六年畢節白蛾漫天有大鳥啄食之 二十七年夏五月蛟起黃平舊州都𡋉山水衝溢偏橋鎮逺而下漂沒廬舍 二十八年春三月甕安髙車村巨石自轉 二十九年夏五月貴陽水溢衢市舟行秋七月七日婺川九條溪陸地生蓮花大於筐又生樹杪大亦如之思南長溪民家牛生犢兩首四尾八足 三十二年秋七月七日安平隕霜霪雨連月殺稼 三十三年春二月畢節西門龍見 三十七年春二月遵義火城內民居半燬 四十七年夏五月畢節大水湮沒民居 五十年春二月都勻城北河岸巨石如屋逆水自移 五十四年夏六月雷擊畢節東崗文峯塔 五十六年十二月安化縣火雍正元年大有年 四年平逺州麥秀兩岐 五年夏五月思南大水 七年秋思州府及古州之梅岑梅得諸處有五色慶雲自七月初八日至閏七月十一日凡七現大有年黔省各屬及新闢苗疆所産稻榖粟米之屬自一莖兩穗至十五六穗不等稻榖每穗四五百粒至七百粒粟米每穗長至尺有竒都勻府石産靈芝普安州稻榖生孫九年貴陽府民間瓜菓一蒂雙實 十年歳大豐十一年貴築縣民家牛生犢五足 十二年大有年廣順州瓜茄一蒂雙實

  貴州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二
  地理志序
  輿圖 建置 疆域 形勢 山川 闗梁郵傳 風俗 苗蠻 古蹟 邱墓貴州古三苖之域明始建都指揮司後改布政司治東西千里南北三百餘里於十五國中壤地最狹山川形勝則複嶺密箐迅流急湍非有平原廣澤之沃衍也風俗皆苗蠻雜處椎結侏離未盡漸被華風也我
  國家改易衛所俱置州縣又開自古不臣之古州清江諸處益以湖南四川廣西附近壤錯之府州縣幅𢄙益為式廓我
  皇上仁覆萬國無有遠邇以貴州之荒遠僻陋而山川風物遂與中土不殊然則文徳誕敷有苗來格典謨所傳於今為烈矣述地理志

  貴州通志卷二
  地理
  輿圖





















  貴州全省 圖說
  貴州雖僻在西南一隅然東楚西滇南粵北蜀不與外夷接壤固居然腹裏之地也特以山箐阻深苖蠻雜處前代皆覊縻勿絶至明始置郡縣東西千里南北三百餘里形如蜂腰上下廣而中狹近益以蜀之遵義粵之永豐荔波又開設長寨南北之境幾與東西埓且古州八寨古昔化外之生苗今皆設官置鎮黔之四封屹然有截矣其山來自雲南宣威州之倘塘驛入大定之威寧州折而東南經水城以至安順盤江界其西烏江界其北南籠一府在盤江之西遵義一府在烏江之北大定則烏江諸水源沿其間此上游形勢之大較也自安順折而南由安順土州以至定番分南北兩枝其南枝由都勻八寨古州至黎平以入於楚粵閩越所謂南幹也其北枝則自清鎮安平至貴築之老鴉關折而南結為省治南明河界其東南陸廣麻線諸河界其西北皆入於烏江者也都勻一府處南幹之脊都江發源於右經古州以入粵清江𤼵源於左經台拱以入楚黎平夾兩江之間受都勻之委輸焉鎮逺思州在清江之北中有㵲溪水貫之亦謂之鎮陽江源自舊黃平經青溪玉屏以東之沅水者也平越石阡在烏江之南而平越之湄潭石阡之龍泉及思南一府又在烏江之北其山脈來自遵義其水則北界以赤水三江者也銅仁一府在省治之極東大小江諸水皆滙於楚之麻陽此下游形勢之大較也總十三郡計之大約山勢峭削少平原廣野之觀水流急湍無舟楫灌注之利師旅官吏之經費多仰給於鄰境然大定南籠扼雲南之咽喉銅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義為四川之輔車都勻黎平處粵西之肘腋少有不靖不免有震鄰之虞則物力雖瘠薄而形勢固居要害矣我
  國家徳威遐暢川嶽效靈四夷賔服惟黔中頑苖螳臂蜂蠆時或竊發然大兵所臨不旋踵皆禽獮草薙貳而討之服而懐柔之因地以制宜擇人以任事使馴擾移易同於內地豈非守土者之責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卷二>








  貴陽府圖說
  自有明隆慶時易程番府為貴陽遂為省㑹之首郡南南籠西安順北遵義東連平越都勻地處十三郡之中而貴山北峙南明東環靈秀亦甲於諸郡所轄三州四縣附郭曰貴筑西南百一十里州曰廣順其鎮山曰白雲其水曰麻綿入於烏江者也南一百里州曰定番南幹與省治之脈自此而分大幹迤而東南省脈迤而東北州有泉曰蒙潭濛江之源出焉或謂之牂柯江入於粵西者也東北百二十里曰開州有山曰南望千𡶶萬壑蒼翠接天洗泥河之水經焉北五十里曰修文昔安氏水外六目之地也水西以居陸廣鴨池河西者為內地地在河東故名水外雲東五十里曰龍里百一十里曰貴定甕城河界其間北流入於巖門郡治之下㳺也近者平定仲苗設同知於長寨在府東南百七十里形勢稱完固焉
















  安順府圖說
  安順盤古州地踞省城之上㳺作滇南之門戸自割一州二縣以𨽻南籠東西尚三百餘里南北二百里盤江之水界其西三岔河之水界其北遂為黔中之奧區焉領二州三縣附郭縣曰普定居幹脈之脊有山曰新坡髙廣數里為府治形勝西五十里為鎮寧州有山曰東坡輪囷盤欝髙三十里州之鎮山也西百四十里為永寧州白河之水從髙而落瀑布飛流轟雷捲雪極天下之竒觀東六十里曰安平百二十里曰清鎮滴澄河之水介其間自郡城而東地勢漸平每每原田流泉灌注自郡城而西地益髙山益峻重巖複嶺行者苦焉近者設同知於郎岱郵傳出其途不湏廻九折之車矣舊有康佐土司地在府南百六十里山箐阻深苗仲雜處今者復設通判治之標嘉名曰歸化伏莾升陵庸足慮乎
















  平越府圖說
  平越古播州地清水江界其西重安江環其南巖門江貫其中境內諸水多滙焉以達於烏江作省㑹之藩籬據楚蜀之要害所轄一州四縣附郭曰平越黎峨崷峻七盤縈紆髙峙城東險於蜀道魚梁一江兩岸壁立飛湍瀑流今則石樑砥平長虹臥波皇華四牡所取道也東百二十里為黃平州昔為興隆衛舊州治在其北㵲溪之源出焉州東有飛雲巖玲瓏詭異為黔中第一竒境東百四十里為餘慶縣白泥江環其東小烏江環其西俱㑹巖門江者也北五十里為甕安縣玉華之𡶶上揷雲霄黃金之𡉫路通一線可稱邑中名勝北二百二十里曰湄潭縣城南之水環曲如眉故以名邑去郡治最逺孤懸巖門江外者也


















  都勻府圖說
  都勻居省治之東南接粵西北與平越之地犬牙相入領二州三縣附郭曰都勻西有凱口囤最為險要近則龍山蜿蜒長河如帶張鶴樓之遺跡猶有存焉北五十里州曰麻哈貴人南蟠玊屏西峙為州治壯觀南北二十里州曰獨山有山焉羣嶂相聯一𡶶獨峙州因以名都江東逝經古州以入慶逺深河南流由定畨以過泗城皆入於粵西者也北百一十里縣曰清平有香罏𡶶形如博山四靣陡絶明時屢為諸苗巢穴而凱里一司尤為生苗出入之咽喉防守最湏嚴密近又以粵西之荔波來屬去郡治二百餘里而南蔽之藩籬始固總之貴州環處皆苗歴來剽掠最甚者無如勻哈近者開八寨闢都江丹江設官以鎮撫之庶㡬阻深闇昧咸耀光明矣

















  鎮逺府圖說
  鎮逺為黔省之門戶㵲溪一水下達沅湘檣帆輻輳雖地勢險隘不能建甓垣墉然據石屏山以為城帶鎮陽江以為池居然楚國之方城漢水也馬塲鼓樓兩坡為諸苗出入必由之徑一泥丸可封昔人戍守之遺跡猶存也附郭自鎮逺而外所轄止施秉一縣幅𢄙稍隘徃者九股生苗剽掠舊縣因遷治於偏橋以避之自台拱清江設官置鎮翻狡兎之窟作飲馬之川封畛所屆懋遷化居雄於諸郡近又以湖南之天柱來屬茨嶺鐵坪東西環峙郡治東南益壯屏蔽焉





















  思南府圖說
  思南古婺川地東西廣四百里南北袤五百六十里幅𢄙最為廣濶徳江一水旋繞三靣東有萬勝山壁立千仞龍洞仙臺頗著靈異石峽芙蓉諸關雄峙東西形勢險固縣曰安化其附郭者也西四百里為婺川縣華葢之山巖壑深邃前代倚為避世之桃源豐樂之水滙泉流而注烏江九杵一關據播州之要害前明平楊應龍時所爭戰處也南四十里曰印江縣峩嶺東亘思卭北流而湍瀬淺狹亂石嶙峋四方舟楫罕至焉






















  石阡府圖說
  石阡南通鎮逺北距思南東抵銅仁西連遵義壤地在諸郡之中不與他省接南眺十萬山髙爽寛平楊再興屯兵之故壘在焉新開一河自明時知府郭元賔䟽鑿安流遂通舟楫之利率作興事豈不存乎其人哉郡所轄止龍泉一縣在郡西二百五十里境內諸山連岡疊嶂鷄翁北蟠義陽綏陽東西遙峙皆昔時故城廢縣之址古瓦頺垣深人慿弔而烏江南繞青溪北環稱襟帶之險固矣























  思州府圖說
  思州東北界楚西南接鎮逺於十三郡中疆域最為狹小近雖益以楚之玉屏青溪東西二百里南北三百餘里然特就各土司村寨孤懸於境外者極其所至而為言耳若辨方正位則南三十里即與沅州界北四十里即與鎮逺界矣顧向時之黔以鎮逺為門戶今二衛來屬則又當以思為門戶矧郡治之海龍溪玉屏青溪之界牌龍塘諸隘為紅黒諸苗出入之所必經扞蔽牧圉尤宜加意至若盤山龍溪縈紆峭聳郡城之壯觀也山擁三台巖開萬卷玉屏之勝概也青溪臨江為治地當孔道邑小事繁然治內北障瑞雲崢嶸突兀雲氣時徃來其間風土瘠薄而形勝有餘矣



















  銅仁府圖說
  銅仁居省治之東北隅西南與思南石阡接壤北則蜀東則楚松桃一營綰楚蜀之樞俗名為三不管之地實紅苗盤踞之區也其郡治則依翀鳳以為城襟大江以為池天乙之山峙其左銅巖之水繞其右舟楫西來沂沅水歴麻陽經郡治以達江口商旅輻輳亦西南之都㑹也𨽻郡者僅附郭銅仁一縣其境內名勝則泉名甘梗水源同出而清濁異流峽號金刀一𡶶劃開千仞如削中分而巔合皆錦州之竒觀也






















  黎平府圖說
  黎平在省㑹之東南向者新疆未闢孤懸清水江外取道鎮逺天柱而後達黔中郡治去省之逺未有如黎平者然其地居楚粵之交都江南繞由古州以下粵清江北環由錦屏以歸楚古州湖耳等十三司環處其間明時置五開衛屬楚與郡同治軍民耦俱相猜致有五譁六譁之變則措置之未盡善也
  本朝以衛來屬改為附郭之開泰縣石門東障寳帶南環南六十里曰永從縣唐之福祿州也有山曰皮林髙出羣峯頗標靈異明將鄧子龍之遺蹟在焉東北百二十里曰錦屏昔楚之銅鼓衛也自屬黔中改而為縣石榴梅花峯廻路轉巖壑隱秀西北八十里曰古州葢古州有裏外之分今之建城置鎮者乃昔之裏古州歴代棄諸化外者也自茲由都江八寨西接都勻以達於省㑹黔之疆域封豕無驚版章式廓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卷二>








  大定府圖說
  大定本水西烏撒地可渡河界其西南三岔鴨池諸河界其東南赤水河界其北大小天生橋落折渭河諸水分流其中東西五百八十餘里南北六百六十餘里山箐阻深巖洞幽邃幅𢄙之遼濶形勢之險固黔中諸郡殆未有過之者自
  本朝討定二安開設四府各置重鎮以控制之後改黔西平逺為州𨽻大定府旋改大定為州𨽻威寧府後以大定為府威寧為州所轄三州一縣西威寧北畢節東黔西南平逺府居其中藩籬密而呼應靈措置最為盡善府治為昔之大方城安氏之巢穴也鳯山東翔五老西拱六歸南環氣勢雄偉宜自漢至明時代滄桑而濟火之封相承不替也黔西昔之水西平逺昔之比喇壩織金杓裏諸關箐昔時羅鬼所負隅也威寧三靣接壤滇南烏門山徑﨑嶇石龍蜿蜒起伏昔之烏撒府也畢節當滇蜀之要衝七星關扼其西木稀關障其東舊畢節赤水二衛也水城居郡治之西南漢夷雜處複嶺廻溪築城設官以資彈壓誠桑土綢繆之至計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卷二>








  南籠府圖說
  南籠西控滇南聯粵雖從安順分置然所轄二州二縣東西廣七百餘里南北袤五百餘里固上㳺重地也郡舊為南籠廰治緑海東瀦九峯西峙形勢開敞雄於西南郡西州曰普安唐之盤州元之普山府也西有香羅山即昔時之平夷縣治東有格孤山即明𫝊友徳平雲南自曲靖率師搗烏撒之所取道也郡東北州曰永豐原割粵西西隆泗城地所置畫紅江以為界粵南黔北若天限之者北之縣曰安南有晴雲山崔巍峭㧞境內諸山之鼻袓也東北之縣曰普安鸚鵡山聳峭於西江西坡綿亘於東徃時驛道所經行者每以登陟為苦近改出松巋沿途翠竹虬松引人入勝焉



















  遵義府圖說
  遵義昔附川東距省千餘里僻在一隅無關扼塞今者割入黔疆而北藩之形勢始壯其封域南鄰貴陽東接思南西連大定北至重慶之綦江縣其山自永寧之雪山關蜿蜒而來過仁懐之關門𡉫轉折盤曲特起崇巒則郡城之鎮山碧雲峯也旋而左者為遵邑之海龍𡉫居萬山之顛四靣陡絶昔播賊楊應龍倚為巢穴又左為桐梓之婁山關旋而右者為綏陽之桑木關鎮安州之龍硐關皆髙出雲表一夫守之千人坐廢所謂天險殆不過是水則烏江界其南迤而東北過思南入四川之彭水縣其西則赤水河限之黔蜀畫疆以此為界據山臨江廣袤二千餘里田賦關稅抵全黔之半豈非雄郡哉









  貴州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三
  地理
  建置
  貴州布政使司
  貴州在唐虞時為夏書禹貢梁州之南裔荊州之西鄙殷因於夏無所損益周武王克殷以巴濮楚鄧為南土屬巴濮之地成王合梁於雍又為雍州之南裔春秋時楚莊既霸遂服於楚為巫黔中地楚威王遣將莊蹻從沅水伐夜郎滅之遂至滇池後漢書作楚頃襄王遣將莊豪按楚威王於周顕王三十年立至四十年薨在位十年後厯顕王八年慎靚王五年至赧王三十五年秦取楚巫黔中地相距四十八年如遣莊蹻為威王時事則莊蹻在滇五十餘年何以淹久不歸再考楚頃襄王立於赧王十六年距秦取地十九年其間莊蹻奉使至滇欲歸楚道不通其說近是至史記作荘蹻前漢書仍之後漢書乃作荘豪查通鑑荘豹注荘姓宋戴武莊之族有出於楚者莊蹻是也亦作蹻在後漢書改訂史漢似必冇據但太史公去周秦未逺其所記威王及荘蹻亦不應冇誤今從史記作威王荘蹻附載頃襄王荘豪備考秦昭王二十七年為周赧王之三十五年取楚巫黔中地置黔中郡蹻欲歸楚道不通遂留王滇而夜郎仍自立為侯國旁邑且蘭之屬君長以十數獨夜郎最大西距卭莋東接交趾漢髙帝四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建元六年遣唐䝉通夜郎元鼎六年平且蘭遂平南夷置牂柯郡後置益州以牂柯屬焉牂柯各地理志字形不同前漢作䍧牱後漢作牂牁隋作牂柯史記西南夷𫝊及晉宋志俱作牂柯從其多者始元二年分天下為十三部武陵屬荊州部牂柯屬益州部後漢州郡因之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及敗於赤壁呉興蜀漢分荊州江夏諸郡屬呉武陵諸郡屬蜀漢先主歿後復屬呉為荊州十五郡之一而牂柯屬蜀漢之益州晉平吳荊州郡縣屢有分析而武陵郡常屬荊州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寧州統郡八牂柯屬焉州後廢大安二年復置永嘉二年分牂柯立平夷夜郎二郡咸康四年置安州分牂柯夜郎屬焉八年仍罷安州以所屬郡並入寧州然自太安後李氏據蜀益州郡縣悉為所䧟江左仍遙置之永和三年桓溫平蜀始為晉有咸安後再沒於苻氏太元八年復為晉有劉宋時武陵領於郢州刺史牂柯平夷夜郎仍屬寧州平夷後避桓溫父彛之諱改為平蠻蕭齊時州所領郡俱仍之梁承聖元年益州入於西魏平蠻諸郡多沒於㸑蠻三年荊州入於西魏自後州郡沿革多無可考隋開皇初置牂柯郡廢武陵為朗州大業初復置唐武徳二年以巴蜀徼外蠻夷地置義州三年以牂柯首領謝龍羽地置牂州四年置黔州及戎州都督府以故興古郡置西平州以隋巴東郡之務川扶陽置務州以思州之寜夷縣置夷州五年改義州曰智州貞觀元年廢夷州三年以南謝蠻首領謝疆地置南夀州四年更名莊州復以黔州之都上縣開南夷置夷州今石阡府又開南蠻置費州今思南府改務州為思州八年以辰州之龍標縣置巫州更西平州為盤州今南籠府九年以隋牂柯郡之牂柯縣置播州今遵義府十一年罷黔州都督府置莊州都督改智州為牢州十二年開夷獠置古州十六年廢牢州開山洞置溱州今桐梓縣又置珍州今正安州垂拱二年以辰州麻陽縣地及開山洞置錦州今銅仁府天授二年更巫州曰沅州長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置舞州景龍四年廢莊州都督府置播州都督先天元年廢播州都督府復置於黔州開元十三年更舞州為鶴州復以沅州為巫州二十年改鶴州為業州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設黔中道置黔中採訪使治黔州大厯五年改巫州曰敘州今黎平府改業州曰奬州今鎮逺府元和二年廢珍州入溱州思夷費播溱錦敘奨八州皆隸黔中採訪使古州隸嶺南採訪使盤牂則覊縻州也隸戎州及黔州都督府咸通十一年南詔䧟播州乾寧三年黔南觀察使王肇以其地降於王建牂柯諸州不通中國蠻酋分據其地自置為刺史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蜀王衍䧏得黔渝等六十四州天成二年牂柯清州刺史宋化朝等一百五十人來朝及孟知祥據西川復不通朝貢五代晉天福五年都雲酋長尹懐昌率其昆明等十二部牂柯張萬濬率其夷播等七州皆附於馬希範宋乾徳元年平湖南三年平蜀諸溪洞蠻酋相繼歸附七月珍州刺史田景遷內附開寳元年改珍州為髙州九年奨州刺史田處達來貢太平興國三年夷州蠻任朗政等來貢八年錦敘諸蠻相率詣辰州言願比內郡輸租稅詔不許錦州刺史田漢希願與懿州今沅州刺史田漢瓊兩易其地詔許之又以知敘州舒徳芬為刺史咸平二年古州刺史向通展來貢詔有司鑄印以賜通展皆覊縻州也崇寧以後始務開拓疆土置州郡比於內地四年三月王江古州蠻納土置懷逺軍尋改為平州又尋廢平州於中古州置格州五年改為從州大觀二年播州楊文貴獻地置播州樂源郡及遵義軍大駱觧上下族帥獻地置珍州夷州酋獻地置承州又置溱州政和元年廢從州七年番部田祐恭內附置思州宣和三年廢承州改播州為播川縣隸南平軍改遵義軍為遵義砦隸珍州四年廢思州紹興元年復置端平三年復以白綿堡為播州咸淳末以珍州屬焉皆隸四川䕫州路錦敘諸州則隸於荊湖北路之安撫使而唐時之牂盤諸州在宋則為羅甸於矢普里諸部及南詔之東鄙元憲宗時平雲南招降於矢部置普安路普里部歸附置普定路尋改為府至元十三年烏撒部來附置烏撒路十四年思州田景賢播州楊邦憲來附俱授安撫司十五年羅氏鬼國主阿榨西南番𮧯昌盛內附詔榨及昌盛各為其地安撫使十六年招降西南諸番各授以安撫使十七年改羅氏鬼國為順元路置宣慰司二十年討平九溪十八洞定其地之可以設官者大處為州小處為縣並立總管府聴順元路宣慰司節制置貴州等處長官司領於順元安撫司此貴州之名所自始也二十一年改烏撒為軍民宣撫司改思播二州𨽻順元路二十四年陞烏撒宣撫司為烏撒烏䝉宣慰司二十六年以八番羅甸𨽻四川省尋改𨽻湖廣省改金竹寨為金竹府改播州為播南路二十八年改八番羅甸𨽻四川省尋復𨽻湖廣立黃平府改播州安撫司為宣撫司直𨽻四川行省立蠻葛軍民安撫司招古州等洞酋長詣闕貢獻招附光蘭州洞蠻置定逺府二十九年正月以普定路𨽻雲南省二月以思播等州𨽻湖廣省以羅甸𨽻雲南省大徳七年改普定府為路至治二年置八番軍民安撫司改長官司二十有八為州縣其置鎮逺府都雲軍民府年分無考至正二十五年明太祖平漢畧地湖南思南田仁智歸附授思南宣慰司未㡬思州田仁厚來獻地授思州宣慰司洪武四年順元宣慰司靄翠歸附改授貴州宣撫司置貴州衞五年播州宣慰司楊鏗歸附仍授宣慰使司六年陞貴州宣撫司為宣慰使司九年置永寧衛改黃平府重安長官司及都雲金竹二府俱為安撫司改八番諸安撫司為長官司廢定逺府降鎮逺府為州十四年改普定路為普定府置普定衞改烏撒宣慰司為烏撒府置平越衞十五年置烏撒衞設貴州都指揮使司十六年改普安路為普安軍民府改都雲府為都勻安撫司置畢節衞十八年廢普定府二十二年置赤水興隆安莊三衞改普安府為衞二十三年改蠻葛安撫司為新添衞都勻安撫司為都勻衞兼置龍里清平威清平壩安南五衞及安籠諸所二十六年置貴州前衞唯思南思州二宣慰司隸湖廣普安衞隸雲南餘俱隸四川布政使司永樂元年置普安安撫司十一年廢思南思州兩宣慰司設兩府又設鎮逺及銅仁石阡黎平烏羅新化六府設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於貴州宣慰司治所領之改所隸四川雲南諸府州及宣慰宣撫安撫諸司俱隸焉十三年改普安安撫司為州十八年設貴州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省烏羅入銅仁府省新化入黎平府正統三年省鎮逺州入府成化十年設程番府於程番長官司𢎞治六年即都勻衞城增置都勻府隆慶二年改程番府為貴陽府移治布政司治所萬厯十九年改貴築長官司為新貴縣附郭二十年陞安順州為安順軍民府二十八年滅播以播地設平越及遵義二府而以遵義隸四川改湖廣平溪清狼偏橋鎮逺四衛隸貴州而以黎平府隸湖廣三十一年復以四衞隸湖廣黎平仍隸貴州崇禎三年以水西地設開州及敷勇鎮西二衞計府十衞二十州九縣十四
  國朝因之順治十八年平馬乃設普安縣𨽻安順府康熙三年平水西烏撒設平逺大定黔西威寧四府十一年改龍里平越清平都勻普定五衞為縣省安莊衞入鎮寧州二十二年割湖廣鎮逺偏橋二衞𨽻貴州省鎮逺衞入鎮逺縣二十三年改黔西平逺為州二十六年改貴州貴前二衞為貴築縣改敷勇衞為修文縣省新添衞入貴定縣俱𨽻貴陽府改威清鎮西二衞為清鎮縣改平壩衞為安平縣改安南衞為安南縣省普安衞入普安州改安籠所為南籠㕔俱𨽻安順府省烏撒衞入威寧府改大定府為州改永寧畢節二衛為縣省赤水衞入畢節縣俱𨽻威寧府省興隆衞入黃平州𨽻平越府省偏橋衞入施秉縣𨽻鎮逺府裁各府軍民字三十四年省新貴入貴築縣雍正三年改湖廣五開銅皷二衞𨽻黎平府四年平長寨仲苗移貴陽同知分駐其地仍𨽻貴陽府五年改南籠㕔為府分普安州普安縣安南縣幷新設永豐州𨽻焉改銅皷衞為錦屏縣五開衞為開泰縣俱領於黎平府又割湖廣之平溪衞為玉屏縣清浪衞為清溪縣俱領於思州府天柱縣領於黎平府割四川遵義府並所轄遵義正安綏陽桐梓仁懷五州縣𨽻貴州改永寧縣𨽻四川八年復以大定州為府改威寧府為州同黔西平逺畢節三州縣𨽻府是年新開闢苗疆設同知三駐八寨者𨽻都勻府駐清江者𨽻鎮逺府駐古州者𨽻黎平府通判三駐都江丹江者俱𨽻都勻府駐歸化者𨽻安順府九年討平松桃紅苖移正大營同知駐其地𨽻銅仁府設同知於郎岱𨽻安順府十年割廣西之荔波縣𨽻都勻府十一年改天柱縣𨽻鎮逺府移大定府通判分駐水城仍𨽻大定府移清水江同知駐台拱設通判駐清水江俱𨽻鎮逺府其領府十三州十四縣三十四分防同知六通判五貴陽府
  禹貢梁州南境荒服之地漢以前為西南夷元鼎六年平南夷置牂柯郡唐為牂柯國武徳三年首領謝龍羽遣使來朝以其地為牂州四年更為柯州後復名牂州為下州開元中降為覊縻州五代時楚王馬殷遣八姓帥率邕管栁州兵討兩江溪洞至此留軍戍之遂各分據其地號八番宋乾徳五年知南寧州蕃落使龍彥瑫等來貢詔授彥瑫州刺史仍為覊縻州累世入貢開寳間置大萬谷樂總管府元至元十六年設順元路宣慰司𨽻潭州行省遣兩淮招討司經厯劉繼昌招䧏西南諸番俱授安撫司曰大龍番曰小龍番曰臥龍番曰洪番曰程番曰石番曰盧番曰𮧯番謂之八番二十六年改金竹寨為金竹府置乖西軍民府貴陽等處長官司俱聴宣慰司節制明洪武四年夷長密定等舉土內附置金竹長官司五年順元宣慰司靄翠與同知宋𫎇古歹歸附置貴州宣慰司及宣慰同知又置貴州衞設都指揮使司八番諸蠻長內附俱授為長官司十四年密定首獻馬五百匹特陞為安撫司宣慰司領長官司二十三安撫司領長官司四俱𨽻四川布政使司二十六年置貴州前衞龍里衞新添衞俱𨽻都指揮使司永樂十一年改宣慰諸司𨽻貴州布政司成化十年設程番府於程番長官司以宣慰司所領之八番及小程番方番羅番上馬橋與安撫司所領之木瓜麻嚮大華盧山四司俱屬焉隆慶二年移程番府治於布政司治城改名貴陽府其宣慰司所領惟貴築龍里水東中曹白納底寨乖西養龍虎墜青山劄佐十一司而已萬厯十四年設定番州於舊程番府仍領原府屬之十六司十九年以貴築長官司置新貴縣附郭二十九年以貴陽為軍民府三十九年以金竹安撫司置廣順州崇禎三年削宣慰司安氏水外六日地置敷勇衞及修文濯靈息烽於襄四所四年以副宣慰宋氏乖西之地置開州領州三縣一
  國朝因之康熙三年平水西宣慰司所領長官司皆歸府轄十一年改龍里衞為縣二十六年改貴州衞貴州前衞為貴築縣改敷勇衞及修文四所為修文縣領底寨司改平越府之貴定縣來屬府裁軍民字三十四年省新貴入貴築縣雍正四年討平定番廣順仲苗移貴陽同知分駐長寨以兩州新闢地屬之仍𨽻府雍正七年革中曹副司八年革虎墜司其青山劄佐龍里水東四司革自明時年代無可考共領州三縣四分防同知一正長官司三副長官司一
  貴陽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衞所附
  唐虞 梁州南境
  殷
  
  秦
  漢        牂柯郡
  唐        牂州
  五代           八番
  宋 大萬谷樂總管府  南寧州
  元     金竹府   貴州長官司
  乖西軍民府
  眀 貴州布政司
  貴陽軍民府 新貴縣 定番州 廣順州開 州 貴州衞 貴前衞
  龍里衛 敷勇衛 息烽所於襄所 修文所 濯靈所

  國朝 貴州布政司
  貴陽府  貴築縣 定番州 廣順州開 州 龍里縣 貴定縣
  修文縣 中曹司 白納司白納副司飬龍

  貴陽府屬州縣建置
  貴築縣附郭
  貴州等處長官司
  洪武四年設貴州衞𨽻四川行都司十四年改隷貴州都司二十八年又設貴州前衛萬厯二十九年以貴築長官司置新貴縣
  國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以貴州貴前二衞改貴築縣三十四年省新貴縣入焉定番州
  為程番長官司
  成化十年設程番府後移府於布政司治城萬厯十四年設州領長官司十七
  國朝因之康熙五十年革盧山司五十七年革大華司雍正七年革洪番司領長官司十四程番司𮧯番司盧畨司臥龍番司大龍番司小龍番司金石番司上馬橋司小程番司羅番司麻嚮司方番司木瓜正司木瓜副司
  廣順州
  元為金竹府
  洪武四年改金竹安撫司萬厯三十九年改土歸流置州
  國朝因之
  開州
  為乖西軍民府
  為副宣慰宋氏地天啓二年宋嗣殷叛討平之崇禎四年置州
  國朝因之領長官司二乖西正司乖西副司
  龍里縣
  元置龍甲州大徳元年改置平伐等處蠻夷長官司𨽻亦奚不薛千戶所
  洪武二十三年改龍里衛領長官司五後革除龍里水東二司領長官司三
  國朝因之康熙十一年改衞設縣雍正八年革小谷龍司領長官司二大谷龍司羊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貴定縣
  宋置白馬安撫司
  置新添葛蠻安撫司
  洪武間置新添千戶所𨽻貴州衞尋陞為新添衞領新添小平伐把平丹平丹行五長官司又改龍里衞之平伐大平伐二長官司屬焉萬厯三十三年於平伐司地置縣𨽻平越府
  國朝因之順治十八年革丹平司康熙二十六年省衞入縣移縣治於衞改屬貴陽府領新添平伐把平大平伐小平伐五司以丹行司改𨽻都勻雍正五年革把平司領長官司四平伐司新添司大平伐司小平伐司
  修文縣
  宋名乾壩龍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為水西安氏地
  崇禎三年安氏獻地贖罪設敷勇衞及修文四所
  國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改衞為縣省修文濯靈息烽於襄四所入縣領長官司二㡳寨正司底寨副司
  長寨同知
  元
  俱為化外狆苗
  國朝雍正四年討平叛苖設同知駐其地
  安順府
  禹貢梁州外境周以前俱為荒服秦屬夜郎地漢屬牂柯郡唐為戎州都督府盤州及羅甸國地宋為普里部元初內附置普定府又置習安鎮寧永寧三州後又置羅甸宣慰司尋廢初烏魯斯呂國瑞入賄丞相僧格及約蘇穆爾等請創羅甸宣慰司至元二十九年招到羅甸國札哇並龍家宋家犵狫苗人諸種蠻夷四萬六千六百戶阿卜阿牙者來朝為曲靖路宣慰同知脫因及普安路官所阻㑹雲南行省言羅甸即普里也歸附後改普定府印信俱存𨽻雲南省三十餘年賦役如期今所創羅甸宣慰安撫司𨽻湖南省烏魯斯等擅以兵脅降普定土官矣資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覲邀功希賞乞罷之仍以其地𨽻雲南制曰可大徳七年改普定府為路洪武十四年復改路為府築城於今城東二十里州仍舊𨽻四川布政使尋置普定衞𨽻四川都司十六年改習安州為安順州十八年府廢以三州屬衞二十三年置普安威清平壩安南四衞置樂民平夷安南安籠四所及新興所屬普安衞又置安莊衞於鎮寧州二十五年以闗嶺鷄背二堡設闗索嶺守禦所屬安莊衛俱𨽻四川都司永樂十三年改普安安撫司為州𨽻貴州布政司正統三年改安順鎮寧永寧三州俱𨽻貴州布政使改普定衞𨽻貴州都司成化中移安順州於普定衞城萬厯二十年陞州為軍民府領鎮寧永寧普安三州崇禎三年削宣慰安氏水外地置鎮西衞定南赫聲柔逺威武四所
  國朝因之順治十八年平馬乃以其地置普安縣𨽻府裁平夷樂民安南闗嶺四所康熙五年郎岱土司隴安藩叛討平之十一年改普定衞為縣附郭省定南所入縣二十二年省新興所移普安縣治於所二十六年改威清鎮西二衞為清鎮縣省赫聲威武二所入縣改平壩衞為安平縣省柔逺所入縣改安南衞為安南縣省安莊衞入鎮寧州省普安衛入普安州移貴陽通判駐安籠所改為南籠㕔俱𨽻府府裁軍民字雍正五年改南籠㕔為府分普安州普安安南二縣𨽻焉八年設通判駐歸化九年設同知駐郎岱俱𨽻府共領州二縣三分駐通判同知各一
  安順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衞所附
  唐虞 梁州外境
  周 荒服
  漢       牂柯郡
  唐 戎州都督府 盤州羅甸國
  宋       普里部
  元       普定路習安州 鎮寧州 永寧州明 貴州布政司
  安順軍民府 鎮寧州 永寧州 普安州普安衞 安南衞 安莊衞
  普定衛 平壩衞 威清衞鎮西衞 赫聲所 定南所
  樂民所 平夷所 安南所威武所 新興所 安籠所
  闗嶺所 柔逺所

  國朝 貴州布政司
  安順府   普定縣 鎮寧州 永寧州安平縣 清鎮縣 郎岱同知
  歸化通判

  安順府屬州縣建置
  普定縣附郭
  羅甸國地
  普里部
  普定路
  普定衞領長官司三
  國朝因之康熙十一年改衞為縣省定南所入縣革西堡正司寧谷司領長官司一西堡副司
  鎮寧州
  唐
  俱羅甸國地
  鎮寧州
  因之領長官司三
  國朝因之康熙二十三年革十二營司雍正五年革康佐正司十年以康佐副司及革康佐正司之地𨽻威逺通判
  永寧州
  唐
  俱羅甸國地
  永寧州
  因之領長官司三廵檢一
  國朝因之領長官及廵檢司四募役司沙營司頂營司盤江土廵檢安平縣
  為金竹府地
  平壩衞
  國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改衞為縣並省柔逺所入焉
  清鎮縣
  元為八番羅甸宣慰司地
  威清衞鎮西衞
  國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改威清衞為清鎮縣省鎮西衞及赫聲威武二所入焉郎岱同知
  為土司隴氏地
  國朝康熙五年叛平之雍正九年設同知駐其地歸化通判
  康佐寨
  康佐正副二長官司地又為府轄之洛河駝魯諸地及貴陽府定番州之新化廣順州之板當諸寨山箐阻深狆苗雜處
  國朝雍正十年設通判駐其地領長官司一康佐副司平越府
  禹貢梁州南境秦為且蘭地漢為牂柯郡地隋為牂柯郡之牂柯縣唐貞觀元年以隋牂柯縣置朗州並析置恭水髙山貢山邪施柯盈釋鷰六縣十一年州廢縣亦廢十三年復置州更名曰播亦復置縣改恭水曰羅䝉髙山曰舎月貢山曰湖江柯盈曰帶水邪施曰羅為釋鷰曰胡刀十六年更羅䝉曰遵義以廢牢州之芙蓉琊川來屬顯慶五年省舍月湖江羅為開元二十六年省胡刀琊川入芙蓉胡刀琊川二廢縣在今鎮逺府施秉縣江外俗名偏刀水地今遵義府所轄州縣多唐時珍州溱州地所得播州地自遵義一縣外恐多在平越府界內觀胡刀琊川二廢縣可見但苦無載籍可據耳唐末沒於南詔太原人楊端以兵復其地世為州刺史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髙克服麥新等寨內附號黎峨里等寨大觀二年置播州樂源郡宣和三年廢元至元十四年播州安撫使楊邦憲言本族自唐世守此土將五百年昨奉㫖許令仍舊乞降璽書從之仍授安撫使領黃平府及白泥等處長官司𨽻順元宣慰使二十八年改為軍民宣撫司直𨽻四川行省尋置平月長官司𨽻管番民總管後俱改𨽻湖廣行省至正末改白泥餘慶二長官司為州明洪武五年播州楊鏗歸附置播州宣慰司八年改黃平府為安撫司置黃平守禦所十四年置平越衞軍民指揮使司十七年改白泥餘慶二州仍為長官司改草塘長官司為安撫司二十三年置新添衞興隆衛俱𨽻四川布政司尋改𨽻貴州都司萬厯二十八年平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就平越衞設平越軍民府以黃平安撫司置黃平州以草塘雍水二司置甕安縣以餘慶白泥二司置餘慶縣以苦竹壩三里七牌置湄潭縣皆宣慰司地也又於平伐司置貴定縣俱𨽻府府領州一縣四兼領黃平所楊義長官司
  國朝因之康熙十一年改平越衞為縣附郭省黃平所入州二十六年徙貴定縣治於新添衞因省衞入縣改屬貴陽府徙黃平州治於興隆衞因省衞入州府裁軍民字共領州一縣四長官司一平越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衞所附
  唐虞 梁州南境
  秦           且蘭
  漢        牂柯郡
  唐 朗州     播州郡
  宋        播州樂源郡 黎峨里等寨元 順元宣慰司  黃平府白泥州 餘慶州平越等處長官司眀 貴州布政司
  平越軍民府黃平州 甕安縣 餘慶縣湄潭縣 貴定縣 平越衞
  新添衛 興隆衛 黃平所楊義司

  國朝  貴州布政司
  平越府   平越縣 黃平州 甕安縣  餘慶縣 湄潭縣 楊義長官司
  平越府屬州縣建置
  平越縣附郭
  平月長官司
  平越衞軍民指揮使司
  國朝因之康熙十一年改為縣
  黃平州
  宋為狼洞地
  黃平府
  洪武八年改黃平府重安長官司俱為安撫司置黃平所二十二年平狼洞苗以其地建興隆衞𨽻貴州都司萬厯二十八年平播就黃平所設黃平州𨽻府領長官司二土吏日二
  國朝因之康熙十一年省黃平所入州二十六年移黃平州治於興隆衛並省衞入州雍正五年革朗城長官司及土吏目領長官司一土吏目一巖門長官司重安土吏目
  甕安縣
  唐
  俱播州地
  甕城草塘等處
  洪武十七年設草塘安撫司甕水長官司𨽻播州萬厯二十八年平播以二司地設甕安縣𨽻府改二司為土縣丞
  國朝因之領土縣丞二草塘甕水
  餘慶縣
  唐乾符三年以白泥餘慶兩土官為校尉𨽻播州
  因之
  改為白泥餘慶二長官司𨽻播州至正末改二司為州
  初因之後改州仍為司屬播州宣慰司萬厯間平播以二司地設餘慶縣𨽻府改餘慶司為土縣丞白泥司為上主簿屬縣
  國朝因之領土縣丞一土主簿一餘慶白泥
  湄潭縣
  宋
  俱播州地
  萬厯二十八年平播後以苦竹壩三里七牌地設湄潭縣𨽻府
  國朝因之
  都勻府
  禹貢荊梁二州南境唐以前俱為蠻夷不通中國五代晉天福五年都雲酋長尹懷昌始率其十二部附於楚馬希範舊志雲宋為合江陳䝉二州宋史地理志未載不知何據考元史止有陳䝉長官司明一統志合江州陳𫎇爛土長官司注止雲元置合江州及陳䝉軍民長官司續文獻通考於廣西思明路內載二州名雲元置明洪武十六年改為長官司併存之以備考元初置都雲軍民府屬管番民總管又有都雲麻峽二縣屬定逺府𨽻湖廣行省明洪武十六年省定逺改都雲府為都勻安撫司廢縣為長官司易麻峽為麻哈𨽻四川布政使司二十三年改安撫司為都勻衞改清平堡為清平衞領都勻等長官司十二永樂十七年改𨽻貴州都司割所領長官司𨽻布政司尋復屬衞𢎞治六年即衞城增置都勻府以衞屬長官司𨽻之又增平定樂平二長官司八年改麻哈長官司為麻哈州九名九姓獨山長官司為獨山州清平長官司為清平縣𨽻府正徳間以四川播州之安寧安撫司改為凱里來屬清平縣
  國朝因之尋分長官司二𨽻麻哈州三𨽻獨山州康熙七年省清平縣入麻哈州十一年改都勻衞為都勻縣附郭復置清平縣省清平衞入縣以新添之舟行長官司來屬十二年以府屬長官司併屬都勻縣雍正八年開八寨丹江都江各苗疆設同知一員通判二員分駐其地俱𨽻府十年又以廣西慶逺府之荔波縣來屬共領州二縣三分防同知一通判二
  都勻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分轄同知通判暨衞所附唐虞 荊梁南境
  五代         都雲蠻
  元 思明路   都雲軍民府
  定逺府   都雲縣 麻峽縣
  明 貴州布政司
  都勻府   麻哈州 獨山州 清平縣都勻衞 清平衞
  國朝 貴州布政司
  都勻府   都勻縣 麻哈州 獨山州 清平縣 荔波縣 八寨同知
  丹江通判 都江通判
  都勻府屬州縣建置
  都勻縣附郭
  為都雲縣
  都勻衞
  國朝因之康熙十一年改為縣以府屬六長官司及新添衞屬之丹行司屬縣五十二年革丹行司五十五年革平州司五十九年革夭壩司雍正五年革平浪司領長官司三都勻正司都勻副司邦水司
  麻哈州
  元麻峽縣
  麻哈州
  國朝因之領長官司二平定司樂平司
  獨山州
  元獨山長官司
  獨山州
  國朝因之領土同知一長官司三獨山土同知爛土司豐寧上司豐寧下司
  清平縣
  元麻峽縣地
  洪武初置清平堡二十三年改為衞𢎞治八年增置清平縣與衞同城正徳間以凱里安撫司屬焉
  國朝因之康熙七年省縣入麻哈州十一年復置縣省清平衞入縣康熙四十一年革凱里安撫司併入縣
  荔波縣
  宋覊縻荔波州
  屬南丹安撫司
  洪武元年併入思恩縣十七年析置荔波縣𨽻廣西慶逺府明末割𨽻貴州都司
  國朝順治十六年仍屬廣西雍正十年改𨽻府
  八寨同知
  明為夭壩土司地後生苗將土司戕害遂成化外
  國朝雍正六年討平之設同知駐其地
  丹江通判
  明以前皆化外生苗
  國朝雍正六年討平之設通判駐其地
  都江通判
  明以前皆化外生苗
  國朝雍正九年討平之設通判駐其地
  鎮逺府
  禹貢荊梁二州南境周屬楚為巫黔中地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無陽縣地晉為舞陽縣唐長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以舞武聲相近更名鶴州二十年更名業州天寳元年更夜郎為峩山大厯五年改為奨州又為思播二州之地思州之思卭思王播州之胡刀琊川諸廢縣皆在府境內唐末沒於蠻石晉時附於楚馬希範宋開寳九年奨州刺史田處達來貢元初田氏歸附置鎮逺沿邊溪洞招討使後改為鎮逺府屬思州軍民宣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為鎮逺州𨽻湖廣布政司二十二年設鎮逺衛永樂十一年廢思州思南兩宣慰司析置鎮逺府𨽻貴州布政司正統三年省州併府九年置施秉縣𢎞治十一年置鎭逺縣俱𨽻府
  國朝因之康熙二十二年改湖廣鎭逺偏橋二衛來屬省鎮逺衛入鎮逺縣二十六年省偏橋衛入施秉縣雍正八年開清江苗疆設同知駐其地十一年平台拱移清江同知駐焉設通判駐清江俱𨽻府以黎平府之天柱縣來屬共領縣三分防同知一通判一
  鎮逺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荊梁南境
  周 楚國     巫黔中地
  秦        黔中郡
  漢        武陵郡無陽縣
  晉        武陵郡舞陽縣
  唐        奨州 峩山縣
  思州 思王縣 思卭縣
  播州 胡刀縣 琊川縣
  宋       奨州
  元 湖廣行省  思州軍民宣撫司
  鎮逺府
  明 貴州布政司
  鎮逺府  鎮逺縣 施秉縣
  國朝 貴州布政司
  鎮逺府  鎮逺縣  施秉縣 天柱縣台拱同知 清江通判
  鎮逺府屬縣建置
  鎮逺縣附郭
  無陽縣
  舞陽縣
  奨州地
  竪眼大田溪洞
  改鎮安縣至正元年改安夷縣尋改鎮逺溪洞金容金達楊溪公俄等處兩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為鎮逺金容金逹蠻夷長官司𢎞治十一年改設鎮逺縣
  國朝因之康熙二十二年以湖廣鎮逺衛屬府省入縣雍正十二年以府屬卭水正副二長官司來屬領長官司二卭水正司卭水副司
  施秉縣
  唐琊川縣地屬播州
  竪眼大田溪洞地
  至正二年置施秉前江等處軍民長官司
  洪武五年改設蠻夷長官司正統九年改設施秉縣
  國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省偏橋衛入縣
  天柱縣
  宋屬城州
  洪武二十四年置天柱所萬厯二十五年改縣屬湖廣靖州
  國朝因之雍正五年改𨽻黎平府十一年自黎平來屬
  台拱同知
  明以前俱為九股化外生苗
  國朝雍正十一年討平之設同知駐其地
  清江通判
  明以前俱為化外生苗
  國朝雍正八年討平之設通判駐其地
  思南府
  禹貢荊梁二州之裔土周屬楚巫黔中地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隋以其地置務川縣屬巴東郡唐武徳四年以隋巴東郡之務川及扶陽縣置務州析務川置涪川縣貞觀元年以廢夷州之寧夷伏逺思義明陽髙富丹川及廢思州之丹陽城樂感化多田思王來屬尋省思義明陽丹川丹陽四年更務州為思州以涪川扶陽兼開南蠻置費州八年省感化以多田城樂𨽻費州以髙富𨽻黔州十一年省思州之伏逺開元四年開生獠置思邛縣𨽻思州今扶陽多田城樂諸廢縣皆在思南境內由是言之唐時費州今之思南也唐末沒於蠻宋政和中蕃部長田祐恭內附始建思州領務川邛水安夷三縣宣和四年廢州及務川縣為務川城邛水安夷二縣皆為堡紹興元年復為思州仍領務川等三縣𨽻䕫州路元至元十四年置思州軍民安撫司尋改為宣撫司治龍泉坪領婺川縣及思邛江水特姜等處長官司十八年改宣撫司為宣慰司兼管內安撫司二十一年改𨽻順元路二十九年改𨽻湖廣行省至正二十五年明太祖既平陳友諒宣慰司田仁智遣其都事楊琛來歸附仍授為思南道宣慰司𨽻湖廣布政司思南府志雲元至正間其族屬鎮逺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據其地以獻明玉珍設都元帥府徙今治宣慰田琛徙都坪而思州分為二今治謂龍泉坪都坪今思州府也考明外史土司傳元至正二十五年明太祖既平陳友諒思南宣慰司田仁智思州宣撫司田仁厚皆歸附洪武十二年仁智死子大雅襲永樂八年大雅死子宗鼎襲洪武二年仁厚死子洪正襲二十年洪正死子琛襲琛為仁厚之孫是思州之分為二不自琛始也元時二田有宣慰宣撫之分至明始併為宣慰是田氏之有兩宣慰亦不自琛始也府志之言恐不可為據存之以備叅考洪武二十三年徙宣慰司治於水徳江永樂十一年仁智孫宗鼎以不法廢改設思南府𨽻貴州布政司以婺川縣𨽻府正統四年以廢烏羅府置朗溪正副長官司𨽻府𢎞治六年改印江等處長官司為印江縣萬厯三十四年改水徳江長官司為安化縣俱𨽻府領縣三長官司六
  國朝因之雍正七年革沿溪正長官司領縣三長官司五
  思南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荊梁南境
  周 楚國
  秦       黔中郡
  漢       武陵郡
  隋       巴東郡務川縣
  唐 黔中採訪使
  費州涪川郡 涪川縣 扶陽縣 多田縣城樂縣思州寧夷郡 務川縣 思卭縣
  宋 䕫州路    思州 務川縣 安夷縣 邛水縣
  元 湖廣行省
  思州安撫司 婺川縣  水特姜長官司思卬江等處長官
  明 貴州布政司
  思南府   司安化  縣婺川  縣印江 縣蠻夷正 司蠻夷副 司沿河正
  司沿河副 司朗溪正 司朗溪副
  國朝 貴州布政司
  思南府   司安化  縣婺川  縣印江 縣蠻夷正 司蠻夷副 司沿河副
  司朗溪正 司朗溪副
  思南府屬縣建置
  安化縣附郭
  務川縣地
  
  宋俱因之
  置水特姜長官司𨽻思州宣撫司
  初改水徳江長官司𨽻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𨽻府萬厯三十年正長官張瑢無嗣族人爭襲十餘年不決改為安化縣設縣治府南門外仍以正長官改授上縣丞副長官改授土主簿及原設土廵檢一俱領於縣
  國朝因之領土縣丞主簿廵檢各一
  印江縣
  唐思邛縣地
  
  改為思邛江長官司𨽻思州宣慰司
  初改為印江長官司𨽻思南宣慰司永樂間𨽻府𢎞治六年改為印江縣其長官司改授土縣丞
  國朝因之領土縣丞一
  婺川縣
  開皇末年置務川縣𨽻巴東郡
  
  宋俱因之
  因婺星飛流化石改務為婺
  初𨽻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𨽻府十二年始立土知縣尋易流官
  國朝因之
  石阡府
  禹貢荊梁南裔周屬楚秦為黔中地漢為牂柯郡地晉分牂柯置夜郎郡為夜郎郡地宋齊因之隋屬明陽郡唐初為思黔二州地武徳二年以信安義泉綏陽三縣置義州在龍泉縣義陽山下並置都牢洋川二縣尋改信安為信寧四年以思州之寧夷縣置夷州析置夜郎神泉豐樂綏養鷄翁伏逺明陽髙富思義丹川宣慈慈岳十二縣五年更義州曰智州六年省夷州之鷄翁貞觀元年廢夷州省夜郎神泉豐樂以寧夷伏逺明陽髙富思義丹川𨽻務州宣慈慈岳𨽻涪州綏養𨽻智州四年復以黔州之都上縣開南蠻置夷州省智州之都牢五年以廢⿰亐阝 -- 𨙱州之樂安宜林芙蓉琊川四縣屬智州六年置鷄翁縣屬夷州十年以髙富屬黔州十一年改屬夷州改智州曰牢州徙治義泉領縣九信陽義泉綏陽洋川綏養樂安宜林芙蓉琊川十六年廢牢州省綏養樂安宜林以信寧𨽻黔州以芙蓉琊川𨽻播州以綏陽義泉洋川𨽻夷州徙夷州治於綏陽永徽後省鷄翁髙富開元二十五年復以思州之寧夷來屬領縣五都上綏陽義泉洋川寜夷廢綏陽縣在今龍泉縣西北廢洋川縣在今府屬苗民司南今之石阡葢唐貞觀四年所置夷州地也唐末復陷為蠻夷宋初為羈縻夷州大觀二年酋長獻其地建為承州所領五縣與唐夷州之縣名同宣和三年廢承州及都上諸縣以綏陽𨽻珍州元置石阡等處軍民長官司𨽻思州宣撫司明改石阡長官司𨽻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置石阡府領長官司五龍泉葛彰苗民石阡正石阡副萬歴二十九年改龍泉長官司為龍泉縣𨽻府
  國朝因之康熙二年革葛彰司五十年革苗民司雍正八年革石阡正司領縣一長官司一
  石阡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荊梁南境
  周 楚國    巫黔中地
  秦       黔中郡
  漢       牂柯郡
  晉       夜郎郡
  隋       明陽郡
  唐       夷州 綏陽縣 都上縣 義泉縣洋川縣 寕夷縣
  宋       珍州 綏陽縣
  元 思州宣撫司    石阡等處長官司明 貴州布政司
  石阡府 龍泉縣 石阡正長官司 石阡副長官司葛彰長官司 苗民長官司
  國朝 貴州布政司
  石阡府   龍泉縣 石阡副長官司
  石阡府屬縣建置
  龍泉縣
  為牢州治
  為珍州地
  龍泉坪為思州安撫司治所
  洪武初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龍泉坪長官司𨽻石阡府萬厯二十年播賊冦龍泉土官安民志死之三十二年改龍泉長官司為龍泉縣𨽻府
  國朝因之
  思州府
  禹貢荊州之裔土周屬楚巫黔中地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酉陽縣地唐為廢思州之丹陽及廢夷州之丹川二縣地唐地理志有兩思州兩夷州前夷州武徳四年貞觀元年廢後夷州貞觀四年置前思州志不載所置之年亦貞觀元年廢後思州本務州貞觀四年更名貞觀元年廢二州時二縣俱𨽻務州尋省丹陽二年省丹川故仍以二縣係之思夷二廢州𨽻黔中採訪使宋為思州安夷縣地𨽻䕫州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撫司𨽻思州軍民宣撫司宣撫司原治龍泉坪後因龍泉火徙治都坪十七年詔復還舊治而都坪遂為安撫司治所即今思州也二十九年改安撫司為宣撫司𨽻湖廣行省至正二十五年明太祖平漢宣撫司田仁厚遣其都事林憲等來獻鎮逺古州軍民二府婺川等十縣於是命改宣撫為宣慰使司以仁厚為宣慰使𨽻湖廣布政司永樂十一年仁厚孫田琛與思南宣慰田宗鼎有隙弄兵坐廢遂改思州宣慰司為思州府𨽻貴州布政司隆慶二年遷思州府治於平溪衞萬厯五年還舊治領長官司四
  國朝因之雍正五年割湖廣平溪清浪二衞來屬改為玉屛青溪二縣領縣二長官司四
  思州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荊梁南境
  周 楚國   巫黔中地
  秦      黔中郡
  漢      武陵郡酉陽縣
  唐       思州 丹陽縣
  夷州 丹川縣
  宋 䕫州路   思州 安夷縣
  元 湖廣行省  思州宣撫司
  明 貴州布政司
  思州府   都坪長官司 黃道長官司都素長官司 施溪長官司
  國朝 貴州布政司
  思州府 玉屏縣   青溪縣   都坪長官司黃道長官司 都素長官司 施溪長官司
  思州府屬縣建置
  玉屛縣
  為雄溪地
  馬援畧地五溪此其一也
  
  宋俱酉陽縣地
  平溪蠻夷司
  洪武初設平溪堡二十三年置平溪衞𨽻湖廣都司
  國朝因之後裁都司𨽻辰州府雍正五年來屬改衞設玉屏縣𨽻府
  青溪縣
  元大坪村蠻地
  洪武時始建清浪衞𨽻湖廣都司
  國朝因之後裁都司𨽻辰州府雍正五年來屬改衛設青溪縣𨽻府
  銅仁府
  禹貢荊州南境周屬楚漢為武陵郡隋為沅陵郡唐初為辰州境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陽縣地及開山洞置錦州盧陽郡領縣四盧陽招諭渭陽萬安長安四年以溪州之洛浦來屬天寳元年更萬安曰常豐唐末沒於蠻宋太平興國八年有錦州刺史田漢希與懿州刺史田漢瓊上言願兩易其地詔許之懿州今沅州也熙寧間置錦州砦後倂入沅州麻陽縣元置銅仁大小江等處長官司𨽻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初改銅仁長官司𨽻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置銅仁府𨽻貴州布政司領長官司四省溪提溪銅仁大萬山正統四年又以廢烏羅府之烏羅平頭四長官司屬焉萬厯二十六年革銅仁司置銅仁縣後又革大萬山司
  國朝因之康熙四十三年平紅苗設正大營以同知駐其地雍正八年平松桃紅苗移同知駐焉仍𨽻府共領縣一正副長官司八
  銅仁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荊州南境
  周 楚國    巫黔中地
  秦       黔中郡
  漢       武陵郡
  隋       沅陵郡
  唐       錦州盧陽郡
  宋       沅州  錦州砦
  元       思州安撫司 銅仁長官司明 貴州布政司
  銅仁府 銅仁縣  省溪正司  省溪副司提溪正司 提溪副司 烏羅正司
  烏羅副司 平頭正司 平頭副司

  國朝 貴州布政司
  銅仁府 銅仁縣  松桃同知 省溪正司省溪副司 提溪正司 提溪副司
  烏羅正司 烏羅副司 平頭正司平頭副司

  銅仁府屬縣建置
  銅仁縣附郭
  初為銅仁長官司萬厯二十六年改縣𨽻府
  國朝因之編戶八里
  松桃同知
  以前俱為紅苗巢穴接連黔楚蜀三省謂之三不管地
  國朝雍正八年平紅苗移正大營同知駐其地黎平府
  禹貢荊梁之裔周屬楚秦為黔中郡地漢為武陵郡地梁置龍檦縣隋屬沅陵郡唐武徳七年置龍標縣貞觀八年置巫州析龍標置夜郎朗溪思微三縣屬州九年省思微十三年李𢎞節開夷獠置古州樂興郡總章二年智州刺史謝法成招慰生獠以故唐林州地置福祿州天授二年改巫州曰沅州析夜郎置渭溪縣長安四年分夜郎渭溪置舞州先天元年析龍標置潭陽縣開元十三年復改沅州為巫州大厯五年改巫州為敘州𨽻黔中採訪使古州福祿州俱𨽻嶺南採訪使唐末皆沒於蠻宋太平興國八年以知敘州舒徳郛為刺史為羈縻州崇寧四年王江古州蠻納土於王口砦置平州政和元年廢元至元中設古州八萬軍民總管府尋改為長官司又設上里坪及中古州樂敦洞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𨽻湖廣行省明洪武三年辰州衞指揮劉宣武率兵招降湖耳潭溪諸洞於是諸洞長官皆來朝命皆仍其原官置蠻夷長官司十四𨽻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廢宣慰司設府以古州曹滴潭溪八舟洪州西山福祿永從七長官司置黎平府以湖耳亮砦歐陽新化龍里中林赤溪七長官司置新化府並𨽻貴州布政司宣徳十年省新化府入黎平𢎞治八年廢福祿永從司置永從縣萬厯二十八年改𨽻湖廣三十一年復𨽻貴州
  國朝因之順治十七年革曹滴司康熙二十三年革赤溪湳洞司二十五年革西山司雍正三年以湖南之銅鼓五開二衛來屬五年改銅鼓為錦屏縣改五開為開泰縣又以湖南靖州之天柱縣來屬七年開闢苖疆設同知駐古州十一年以天柱縣屬鎮逺府府領縣三正副長官司十四
  黎平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三苗
  周 楚國
  秦       黔中郡
  漢       武陵郡
  梁           龍檦縣
  隋       沅陵郡 龍檦縣
  唐 黔中採訪使 敘州潭陽郡 龍標縣 朗溪縣嶺南採訪使 古州樂興郡 福祿州
  宋 廣南西路  覊縻敘州
  元 湖廣行省  思州軍民安撫司 上里坪長官司  古州八萬洞長官司明 貴州布政司
  黎平軍民府 永從縣 曹滴司  赤溪湳㓊司西山司 龍里司  中林司
  新化司 歐陽正司 歐陽副司亮砦司 湖耳正司 湖耳副司
  洪州正司 洪州副司 潭溪正司潭溪副司 古州司  八舟司

  國朝 貴州布政司
  黎平府   開奉縣  永從縣 錦屏縣古州同知 龍里司 中林司
  新化司 歐陽正司 歐陽副司亮砦司 湖耳正司 湖耳副司
  洪州正司 洪州副司 潭溪正司潭溪副司 古州司  八舟司

  黎平府屬縣建置
  開泰縣附郭
  屬五溪
  為潭溪砦
  置潭溪長官司至元中設軍民總
  管府洪武十八年始立五開衛設內外十六
  國朝因之所𨽻湖廣雍正三年來屬改衛
  永從縣
  唐置溪洞福祿州
  五代楊氏據其地
  太平興國始置福祿永從長官司
  因之𨽻思州安撫司
  正統間長官李英死族人爭襲改為永從縣𨽻府
  國朝因之康熈二十五年廢西山司地入縣
  錦屏縣
  宋為銅鼓砦
  名五腦砦蠻地
  洪武三年妖人林小廝叛兵剿之設銅鼓衛𨽻湖廣靖州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來屬五年改為錦屏縣
  古州同知
  明古州有裏外之分自宋至元明建砦設州設長官司皆外古州也而裏古州厯代俱為化外生苗
  國朝雍正七年討平之設同知駐其地
  大定府
  禹貢梁州荒裔漢屬牂柯西南境蜀諸葛亮南征蠻長濟濟火佐擒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唐元和六年羅羅鬼主上表請盡歸牂柯故地開成元年鬼主阿珮內附㑹昌中封其別帥為羅甸國王世襲爵宋開寳中普貴納土本志一名宇貴考宋史二名皆逸封襲如故元至元十五年羅氏鬼國主阿榨內附詔授安撫使十七年復叛左丞李徳輝諭降其酋長阿察奏改鬼國為順元路以阿察為順元路宣撫司後改為宣慰司明洪武四年靄翠歸附授貴州宣慰使永寧宣撫司內附置永寧衛後靄翠死都指揮馬⿰日𦻏 -- 曄將以兵盡驅諸羅為郡縣諸羅欲反靄翠妻奢香見太祖願効力開西鄙世保境以乞除⿰日𦻏 -- 曄太祖許之賜姓安氏香歸乃率諸羅開赤水烏撒道以通烏䝉且立龍塲九驛自是子孫世襲宣慰使十五年於烏撒軍民府地置烏撒衛又置烏䝉衛十六年徙烏𫎇衛於畢節改置畢節衛二十二年増置赤水衛又置普市摩泥阿落宻白撒四守禦所𨽻衛天啟二年安邦彥叛崇禎元年討平之後頭目臥這化沙等爭襲各獻地請設流因建大方城置副將鎮守旋廢
  國朝順治十五年大兵取滇宣慰使安坤為嚮導滇平仍授水西宣慰使司准世襲十八年裁摩泥白撒阿落宻三所康熈三年安坤與烏撒土知府安重聖謀叛討平之以水西十一則溪地設三府以大方城為大定府水胯火著架勒化各四則溪屬之以水西城為黔西府則窩以著雄所三則溪屬之以比喇壩為平逺府的獨朶你要架隴胯四則溪屬之則溪羅鬼語猶華言唐之州宋之軍也改烏撒為威寧府二十三年改黔西平逺二府為州𨽻大定府二十六年改大定府為州改永寧衛為縣省普市所入縣改畢節衛為縣省赤水衛入縣省烏撒衛俱𨽻威寧府雍正八年割永寧縣屬四川復大定為府改威寧為州與黔西平逺畢節俱𨽻府十一年移通判分駐水城仍𨽻府共領州三縣一分防通判一
  大定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梁州荒裔
  周
  秦       夜郎國
  漢       牂柯郡
  唐       羅甸國
  宋       羅施鬼國 烏撒部
  元 湖廣行省  順元路宣慰司
  雲南行省  烏撒烏䝉宣慰司
  明 貴州布政司 貴州宣慰司
  四川布政司 烏撒軍民府
  國朝 貴州布政司
  大定府  平逺州 黔西州 威寧州畢節縣 水城通判
  大定府屬州縣建置
  平逺州
  西南夷牂柯郡地
  羅甸國
  羅施鬼國
  順元宣慰使地
  洪武為水西宣慰比喇壩地
  國朝康熈三年設平逺府二十三年改為州𨽻大定府後又屬威寧府雍正七年仍屬大定府黔西州
  西南夷牂柯郡地
  羅甸國
  羅施鬼國
  順元宣慰使
  洪武四年罷為宣撫使六年陞為宣慰使
  國朝康熈三年設黔西府二十二年改為州屬大定府後大定改州屬威寧府雍正七年仍屬大定府
  威寧州
  古名巴凡兀姑後又改名巴的甸
  烏些
  蠻夷烏撒部
  至元十年始附立烏撒路尋為軍民總管府又改為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陞為烏撒烏𫎇宣慰司
  洪武十四年改烏撒軍民府𨽻四川為土知府世襲十五年増置烏撒衛𨽻雲南都司永樂十二年改𨽻貴州都司
  國朝康熈三年置威寧府二十六年以黔西平逺大定三州畢節永寧三縣屬之雍正七年改為州𨽻府
  畢節縣
  元為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地
  洪武初歸附十五年置烏䝉衛於烏䝉府境十六年罷烏䝉衛因畢節驛改設畢節衛二十二年又増置赤水衛俱𨽻貴州都司
  國朝因之康熈二十六年改衛為縣省赤水衛入縣𨽻府
  水城通判
  明以前俱為水西安氏地
  國朝平水西屬大定府雍正十一年設通判駐其地南籠府
  禹貢梁州南境秦以前為夜郎地漢為牂柯郡地蜀漢為興古郡地唐為盤州地𨽻戎州都督府𫎇氏叛唐其地為南詔東鄙東㸑烏蠻七部落居之其後㸑酋阿宋逐諸部據其地號於矢部元至元十三年改屬普安路𨽻雲南行省明初為櫺鉢寨陵元堡洪武二十三年設安籠守禦所𢎞治十一年普安夷婦米魯叛廣西安隆土官岑軾助兵討平之割安籠所三十六寨之阿能等十八寨以賞其功𨽻廣西萬歴四十三年阿能土目三狼殺安隆土官岑峯其子光裕請貴州兵討誅三狼仍以賞功之十八寨歸𨽻貴州
  國朝因之康熈二十五年改安籠所為南籠㕔移安順通判駐其地雍正元年改㕔為府以安順府之普安州及普安安南二縣來屬又以廣西泗城府西隆州所屬紅江以北之地設永豐州𨽻府共領州二縣二
  南籠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梁州南境
  周
  秦       夜郎地
  漢       牂柯郡
  蜀漢      興古郡
  唐 戎州都督府 盤州
  宋       於矢部
  元 雲南行省  普安路
  明 貴州布政司 安順府安籠所
  國朝 貴州布政司
  南籠府  永豐州 普安州 普安縣安南縣
  南籠府屬州縣建置
  永豐州
  百粵地
  屬交趾郡地
  
  元俱為泗城州地
  屬泗城州及西隆州𨽻廣西
  國朝雍正五年割泗城土府所屬紅江北之上江長壩等十六甲西隆州所屬江北之羅斛冊亨等四甲置州𨽻府
  普安州
  唐置西平州貞觀中改為盤州
  為於矢部地
  延祐中置於矢部萬戶府尋改為普山府至元間改置普安路
  洪武十六年置普安軍民府以土府適恭為知府二十二年罷府置普安衛軍民指揮使司𨽻雲南尋改𨽻貴州永樂元年置普安安撫司以土蠻慈長為安撫司十三年慈長叛改為州領羅羅民十二部屬安順府
  國朝因之康熈二十六年省普安衛入州雍正五年改𨽻府
  普安縣
  明為馬乃夷地
  國朝順治十八年馬乃叛討平之以其地設普安縣𨽻安順府康熈二十二年徙縣治於新興所雍正五年改屬府
  安南縣
  元為普安路地
  洪武十七年置尾灑驛二十三年改設安南衛
  國朝因之康熈二十六年改為縣屬安順府雍正五年改𨽻府
  遵義府
  禹貢梁州之域古蠻夷地周秦時為夜郎且蘭地漢元鼎中且蘭君反𤼵兵討平之置縣屬牂柯郡晉隋因之唐貞觀元年以牂柯北界地置朗州並置恭水等六縣十一年州廢縣亦廢十三年復置州更名曰播亦復置縣十四年更恭水曰羅䝉十六年更羅䝉曰遵義六縣沿革詳見平越府建置論又開山洞置珍州領麗臯夜郎樂源三縣置溱州領榮懿扶歡樂來三縣咸亨元年省樂來元和二年廢珍州以所領縣屬溱州大中十三年南詔僭號㓂陷播州咸通元年安南都䕶李鄠復取之尋仍為所陷乾符初太原人楊端應募領兵復之世為州刺史自後王建孟知祥相繼據其地宋乾德三年珍州刺史田景遷內附開寳元年景遷上言本州連年災沴乞改為髙州從之大觀二年大駱解上下族帥駱世華駱文貴獻其地復置珍州南平夷人楊文貴等獻其地置播州樂源郡領播川琅川帶水三縣又置遵義軍遵義縣宣和三年廢播州為播川縣廢琅川帶水二縣𨽻南平軍廢遵義軍為砦𨽻珍州又以廢承州之綏陽縣來屬開禧三年陞遵義砦為軍嘉定十一年復為砦端平三年復以白綿堡為播州嘉熙三年設播州安撫司領樂源縣咸淳末以珍州來屬元至元十四年播州安撫使楊邦憲歸附仍授安撫司十五年從邦憲請以鼎山縣𨽻播州十六年改鼎山為播川二十一年以播州𨽻順元宣撫司二十六年改播州為播南路二十八年播南楊漢英上言所管地於四川行省為近乞改為軍民宣撫司直𨽻四川行省從之以漢英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沿邊宣慰使行播州軍民宣撫使播州等處管軍萬戶凡珍州思寧等處長官司俱屬焉後改播州𨽻湖廣行省至正末改珍州曰真州明洪武五年播州宣慰楊鏗歸附仍授宣慰使司十七年改真州為長官司萬厯二十九年宣慰司楊應龍叛討平之設遵義軍民府及真安遵義桐梓綏陽仁懐五州縣𨽻四川布政司
  國朝因之康熈二十六年府裁軍民字雍正五年改𨽻貴州布政司領州一縣四
  遵義府建置表
  總部 郡       州縣
  唐虞 梁州南境
  秦       夜郎國
  漢       牂柯郡
  隋       牂柯郡夜郎縣
  唐 黔中採訪使 播州 遵義縣 芙蓉縣 帶水縣
  溱州 榮懿縣 扶歡縣 夜郎縣麗臯縣 樂源縣
  宋       播州 樂源縣 遵義縣 綏陽縣
  珍州
  元 湖廣行省  播州安撫司 播川縣
  明 四川布政司
  遵義軍民府 遵義縣 正安州 桐梓縣綏陽縣 仁懷縣
  國朝 貴州布政司
  遵義府   遵義縣 正安州 桐梓縣綏陽縣 仁懷縣
  遵義府屬州縣建置
  遵義縣
  古夜郎且蘭地後為縣
  夜郎縣
  播州遵義縣
  為播州安撫司
  因之
  播州宣慰使司萬厯二十九年改遵義縣屬四川
  國朝因之雍正五年改𨽻貴州
  正安州
  漢夜郎縣地
  
  晉俱因之
  珍州
  改西髙州
  初為珍州後改真州
  洪武十七年改真州為長官司萬厯二十九年改真安州𨽻府屬四川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正安州五年改屬貴州按明一統志古蹟中載廢珍州唐貞觀中置長安中改舞州開元初又改鶴州後復為珍州考唐地理志唐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珍州並置夜郎麗臯樂源三縣元和二年州廢縣皆屬溱州珍州未嘗復置也且並無改舞州鶴州之説考貞觀八年以辰州之龍標縣置巫州因析置夜郎朗溪思微三縣天授二年又析夜郎置渭溪縣改巫州曰沅州長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以舞武聲相近更名鶴州二十年曰業州大厯五年始更名奬州是舞州鶴州乃沅州之夜郎所置非珍州之夜𭅺所置也葢州郡之更改無常山水之名稱常在舞州當因舞溪而得名在今鎮逺府之域夜𭅺析自龍標在今黎平沅州之間與鎮逺近與珍州逺一統志因夜𭅺之名而誤載耳
  桐梓縣
  秦夜𭅺地
  溱州
  播川縣
  初為鼎山縣後仍改播川
  洪武六年以其地析置播川松坎桐梓三驛萬厯二十九年置桐梓縣𨽻府屬四川
  國朝因之雍正五年改屬貴州
  綏陽縣
  漢屬牂柯郡地
  綏陽縣
  置遵義軍後改播川縣
  屬播州
  萬厯二十九年改綏陽縣𨽻府屬四川
  國朝因之雍正五年改屬貴州
  仁懐縣
  漢且蘭地屬牂柯郡
  屬播州
  
  元俱因之
  萬厯二十九年改仁懐縣𨽻府屬四川
  國朝因之雍正五年改屬貴州


  貴州通志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四
  地理
  疆域
  貴州布政使司
  貴州疆域居天下之西南省城東至湖廣辰州府界五百四十里西至雲南曲靖府界五百五十里南至廣西南丹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四川重慶府界五百五十里東南至廣西西隆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雲南曲靖府界五百三十里東北至湖南辰州府界五百二十里西北至雲南東川府界五百六十里東西廣一千九十里南北袤七百七十里由省城七千六百四十里逹於
  京師
  貴陽府
  即省城東至都勻府麻哈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順府清鎮縣界三十里南至南籠府永豐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遵義府遵義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麻哈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永豐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遵義縣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清鎮縣界六十里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三百七十里由府治七千六百四十里逹於
  京師
  貴築縣附郭東至龍里縣界四十里西至安順府清鎮縣界三十里南至龍里縣界六十里北至清鎮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龍里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定番州界五十里東北至開州界八十里西北至修文縣界七十里府南一百里為定番州東至龍里縣界八十里西至安順府鎮寧州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南籠府永豐州羅斛界五十里北至廣順州界十五里東南至貴築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廣順州與羅斛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貴築縣界五十里西北至羅斛界八十里府西南一百一十里為廣順州東至貴定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安順府界十五里南至定番州界五十里北至安順府安平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定番州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安順府界二十里東北至貴築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安順府鎮寧州界十二里府東一百二十里為開州東至貴築縣界八十里西至修文縣界三十里南至貴築縣界四十里北至遵義府遵義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平越府界九十里西南至貴築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平越府湄潭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修文縣界四十五里府東五十里為龍里縣東至貴定縣界三十里西至貴築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定番州界五十里北至本府屬界五十里東南至本府屬毛箕堡界四十里西南至本府屬中曹司界三十里東北至貴定縣界二十里西北至本府屬羊塲司界三十里府東一百一十里為貴定縣東至平越府界十八里西至龍里縣界三十里南至定番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平越府界五十里東南至都勻府麻哈州界二十里西南至龍里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平越府平越縣界四十里西北至開州界五十里府北五十里為修文縣東至開州界六十里西至大定府黔西州界五十里南至貴築縣界二十里北至黔西州界八十里東南至貴築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安順府清鎮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遵義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黔西州界五十里府西南一百七十里為長寨同知所轄東至廣順州革猛界三十里西至安順府歸化通判翁青寨界四十里南至定番州大華司界七十里北至廣順州克細寨界三十里東南至廣順州威逺汛界三十里西南至歸化通判打挷寨界七十里東北至廣順州擺塘寨界三十里西北至廣順州擺所寨界三十里
  安順府
  在省城西一百八十里東至貴陽府貴築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南籠府安南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南籠府永豐州界一百里北至大定府平逺州界六十里東南至貴陽府廣順州與永豐界四百里西南至南籠府安南縣界四百五十里東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四百里西北至大定府界三百六十里東西廣三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由府治七千八百二十里逹於
  京師
  普定縣附郭東至安平縣界六十里西至鎮寧州界六十里南至歸化營界八十里北至大定府平逺州界五十里東南至本府屬界五十里西南至鎮寧州界四十里東北至鎮寧州界五十里西北至本府屬界四十里府西五十五里為鎮寧州東至貴陽府廣順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普定縣界三十里南至永寧州界二十里北至安平縣界一百七十五里東南至普定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本府界三十里東北至貴陽府貴築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一百二十里府西一百四十里為永寧州東至鎮寧州界七十里西至南籠府安南縣界三十里南至南籠府永豐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本府屬灑志界四十里東南至永豐州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安南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本府屬以王寨界八十里西北至本府屬毛口河界八十里府東六十里為安平縣東至清鎮縣界二十里西至普定縣界三十里南至貴陽府廣順州界四十里北至清鎮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廣順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普定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鎮寧州界三十里西北至大定府平逺州界四十里府東一百二十里為清鎮縣東至貴陽府貴築縣界二十里西至大定府平逺州界七十里南至鎮寧州界二十里北至貴陽府修文縣界五十里東南至貴築縣界十里西南至安平縣界二十里東北至貴築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九十里府西一百六十里為郎岱同知所轄東至大定府平逺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永寧州界六十里南至南籠府安南縣界五十里北至鎮寧州界六十里東南至平逺州界五十里西南至永寧州界五十里東北至普定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本府界六十里府南一百六十里為歸化通判所轄東至貴陽府廣順州界一百一十里西至永寧州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南籠府永豐州界二十里北至本府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貴陽府定番州與南籠府羅斛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永豐州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廣順州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鎮寧州界八十里
  平越府
  在省城東一百七十里東至鎮逺府施秉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貴陽府開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都勻府都勻縣界六十里北至思南府婺川縣界三百六十里東南至都勻府清平縣界六十里西南至貴陽府貴定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遵義府遵義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開州界一百八十里東西廣三百一十里南北袤四百二十里由府治七千五百里逹於
  京師
  平越縣附郭東至都勻府清平縣界五十里西至府屬楊義司界十里南至都勻府麻哈州界三十里北至甕安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麻哈州界四十里西南至貴陽府貴定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楊義司界七十里西北至甕安縣界五十里府東一百二十里為黃平州東至鎮逺府施秉縣界二十五里西至甕安縣界六十里南至都勻府清平縣界四十里北至餘慶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鎮逺府台拱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清平縣界七十里東北至鎮逺府界五十里西北至本府界六十里府北六十里為甕安縣東至黃平州界六十里西至貴陽府開州界三十里南至本府界三十里北至黃平州界三十里東南至府屬楊義司界四十里西南至開州界十里東北至黃平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湄潭縣界七十里府東一百四十里為餘慶縣東至石阡府界三十里西至甕安縣界五十里南至黃平州界二十五里北至湄潭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鎮逺府施秉縣界三十里西南至黃平州界四十一里東北至石阡府界五十五里西北至甕安縣界五十五里府北二百二十里為湄潭縣東至石阡府界四十里西至遵義府遵義縣界四十里南至甕安縣界一百三十五里北至石阡府龍泉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餘慶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貴陽府開州界一百九十五里東北至石阡府與思南府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遵義府綏陽縣界八十五里都勻府
  在省城東南三百里東至黎平府古州界一百里西至貴陽府貴定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廣西南丹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平越府平越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古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貴陽府定番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麻哈州界九十里西北至麻哈州界七十里東西廣二百二十里南北袤四百五十里由府治七千五百六十里達於
  京師
  都勻縣附郭東至本府屬王家司界三十五里西至本府屬邦水司界十五里南至獨山州界七十里北至平越府界二十里東南至獨山州界一百里西南至本府屬平浪司界九十里東北至邦水司界三十里西北至獨山州界六十五里府北五十里為麻哈州東至本府屬太平營界一百里西至貴陽府貴定縣界七十里南至都勻縣界五十五里北至平越府平越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本府屬王家司界四十里西南至都勻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清平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平越府界六十里府西南一百二十里為獨山州東至本府屬吳家司界六十里西至本府屬平州司界四十里南至荔波縣界八十里北至本府屬平浪司界五十里東南至八寨同知界二百里西南至廣西南丹州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都勻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本府屬平州司界五十里府東北一百一十里為清平縣東至丹江同知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平越府屬楊義司界十五里南至平越府界二十里北至平越府黃平州界二十五里東南至麻哈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楊義司界十五里東北至黃平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楊義司界三十里府西南二百里為荔波縣東至廣西思恩府界一百九十里西至獨山州豐寧下司界七十里南至廣西南丹州界一百四十里北至獨山州爛土司界八十里東南至黎平府古州同知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獨山州界八十里東北至都江通判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獨山州界七十里府東九十里為八寨同知所轄東至黎平府古州楊條寨界一百一十里西至都勻縣太平汛界三十里南至獨山州三角屯界六十里北至丹江通判黃土寨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都江通判底甕寨界八十里西南至都勻縣普安司界五十五里東北至丹江黨浪寨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麻哈州隆里界一百里府東南二百四十里為都江通判所轄東至黎平府古州同知通倒寨界一百九十里西至獨山州三角𡉫界一百一十里南至荔波縣山洞寨界七十五里北至八寨同知也都寨界一百零五里東南至古州同知瞭隴寨界五十里西南至荔波縣坎牛坡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古州同知喬史寨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八寨同知方勝寨界九十八里府東一百六十里為丹江通判所轄東至鎮逺府台拱同知交牙寨界九十里西至麻哈州滕舖寨界七十五里南至八寨同知也都寨界一百三十里北至台拱同知臺盤寨界一百零五里東南至古州同知林培寨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南至八寨同知番甕寨界一百三十五里東北至台拱同知大臺雄寨界一百里西北至清平縣凱里汛界七十五里
  鎮逺府
  在省城東三百八十里東至思州府青溪縣界三十里西至平越府黃平州界九十五里南至黎平府屬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石阡府界八十里東南至湖南靖州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平越府黃平州界七十里東北至思州府界四十里西北至石阡府界八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五里由府治七千二百六十里逹於
  京師
  鎮逺縣附郭東至思州府青溪縣界三十里西至施秉縣界三十里南至本府屬包金界五十里北至石阡府界八十里東南至本府屬卭水司界三十里西南至施秉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思州府界六十里西北至思南府界一百五十里府西南六十里為施秉縣東至本府屬洞坪琵凹界一百里西至本府屬偏橋司界三里南至平越府黃平州界三十五里北至鎮逺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黃平州界五十里西南至黃平州界四十里東北至鎮逺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本府屬偏橋司界三里府東南一百八十里為天柱縣東至湖南㑹同縣界八十里西至黎平府屬湳洞司界六十里南至湳洞司界八十里北至湖南沅州界一百里東南至湖南靖州界一百里西南至湳洞司界一百里東北至湖南㑹同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鎮逺縣界八十里府西南一百三十九里為台拱同知所轄東至清江烏溜寨界六十里西至平越府黃平州岩門司界一百一十里南至都勻府丹江通判差提寨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施秉縣勝秉汛界六十里東南至清江帶賴寨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鎮逺縣鉛厰界六十五里東北至清江鬼撒寨界九十里西北至黃平州塞膽寨界一百零五里府西南一百九十里為清江通判所轄東至黎平府髙洞寨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台拱同知交汪寨界七十里南至黎平府古州同知朗洞寨界一百一十五里北至鎮逺縣苖度寨界一百零五里東南至黎平府錦屛縣苖光寨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都勻府丹江通判昻刀寨界一百一十五里東北至鎮逺縣圳洞寨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鎮逺縣鬼異寨界一百一十五里
  思南府
  在省城東北六百里東至銅仁府界一百里西至遵義府界三百里南至石阡府界六十里北至四川彭水縣界五百里東南至銅仁府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鎮逺府界五十五里東北至四川平茶司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鎮逺縣界二百一十五里東西廣四百里南北袤五百六十里由府治七千三百九十五里逹於
  京師
  安化縣附郭東至印江縣界四十里西至石阡府龍泉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銅仁府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婺川縣界一百一十里東南至四川酉陽司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石阡府界六十里東北至銅仁府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四川彭水縣界二百五十里府西四百里為婺川縣東至安化縣界五十五里西至石阡府龍泉縣界二十里南至安化縣界六十五里北至遵義府正安州界九十五里東南至四川酉陽司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龍泉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四川彭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正安州界七十里府南四十里為印江縣東至本府屬朗溪司界十五里西至安化縣界四十五里南至銅仁府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本府屬沿河司界二百二十里東南至銅仁府界四十里西南至安化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四川重慶府平茶司界八十一里西北至本府屬蠻夷司界七十六里
  石阡府
  在省城東北四百八十里東至銅仁府界八十里西至遵義府界三百六十里南至鎮逺府界十五里北至思南府界五十里東南至思州府界六十里西南至平越府餘慶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思南府印江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平越府湄潭縣界十里東西廣四百四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由府治七千三百八十里達於
  京師
  府西二百五十里為龍泉縣東至思南府安化縣界三十里西至平越府湄潭縣界三十里南至平越府餘慶縣界五十里北至思南府婺川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名阡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遵義府遵義縣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思南府印江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遵義府正安州界一百里
  思州府
  在省城東五百一十里東至湖南沅州界九十里西至鎮逺府界一百里南至湖南沅州界一百一十里北至湖南麻陽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沅州界一百里西南至鎮逺府鎮逺縣界二十里東北至銅仁府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銅仁縣界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由府治七千三百八十里達於
  京師
  府南一百里為玉屏縣東至湖南沅州界三十里西至青溪縣界三十里南至沅州界一里北至沅州界一里東南至沅州界十里西南至沅州界五里東北至沅州界五里西北至思南府界四十里府南三十里為青溪縣東至本府屬羊坪界二十五里西至鎮逺府鎮逺縣界五十里南至鎮逺府界五十里北至本府屬錢家寨界二十里東南至湖南沅州界五十里西南至鎮逺府界二十里東北至本府屬天塘界二十五里西北至鎮逺縣界二十五里
  銅仁府
  在省城東六百六十里東至湖南沅州界六十里西至思南府安化縣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思州府界七十里北至四川彭水縣界二百里東南至思州府界二十五里西南至思州府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湖南辰州府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安化縣界七十里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由府治七千二百里達於
  京師
  銅仁縣附郭東至思南府界二十里西至本府屬省溪司界七十里南至思州府界七十里北至本府屬平頭司界三十里東南至省溪司界二十里西南至省溪司界一百里東北至湖南沅州五寨司界四十里西北至思南府安化縣界七十里府西南一百里為松桃同知所轄東至湖南亭子關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四川邑梅司界一百里南至本府城一百三十里北至湖廣葫蘆汛界九十里東南至湖南黃蠟關六十里西南至本府城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湖南池河營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北至四川酉陽司界九十里
  黎平府
  在省城東南一千里東至湖南靖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都勻府獨山州界二百九十里南至廣西懐遠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鎮逺府天柱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靖州通道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都勻府荔波縣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靖州㑹通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鎮逺府屬卭水司界八十里東西廣四百七十里南北袤四百三十里由府治七千里達於
  京師
  開泰縣附郭東至湖南靖州界九十五里西至本府屬潭溪司界十五里南至永從縣界五十里北至本府屬龍里司界七十里東南至湖南通道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潭溪司界五十里東北至錦屏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本府屬曹滴司界五里府南六十里為永從縣東至本府屬洪州司界二十五里西至本府屬八舟司界二十八里南至廣西懐逺府界八十九里北至洪州司界六里東南至本府屬龍額寨界一百里西南至本府屬潭溪司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開泰縣界六里西北至本府屬髙搆寨界二十里府東北一百二十里為錦屏縣東至湖南靖州界一百八十八里西至本府屬永安司界三十五里南至開泰縣界二十五里北至鎮逺府天柱縣界十里東南至本府屬亮寨司界三十里西南至本府屬湖耳司界十七里東北至靖州界五十八里西北至湖耳司界三十里府西一百八十里為古州同知所轄東至本府屬九朝寨界九十五里西至都勻府都江通判擺料寨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廣西栁州府羅城縣髙告寨界一百九十五里北至鎮逺府清江通判宰磨寨界一百一十里東南至永從縣大洞寨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都勻府荔波縣黒苖巢界二百八十里東北至本府轄八舟司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都勻府丹江通判皆屯寨界一百七十里
  大定府
  在省西北三百三十里東至貴陽府修文縣界二百三十里西至雲南東川府界五百二十五里南至安順府鎮寧州界二百六十里北至四川永寧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遵義府界一百里西南至南籠府普安州界三百八十里東北至遵義府遵義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雲南昭通府界五百四十里東西廣五百八十五里南北袤六百六十里由府治七千九百二十里達於
  京師
  府城南八十里為平逺州東至貴陽府貴築縣界九十里西至雲南宣威州界三百六十里南至安順府鎮寧州界六十五里北至本府界五十里東南至鎮寧州界七十里西南至南籠府普安州界二百里東北至黔西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本府界六十里府東南一百四十里為黔西州東至貴陽府修文縣界九十里西至本府界四十里南至平逺州界六十里北至遵義府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安順府清鎮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本府界四十里東北至修文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遵義府界一百二十里府西二百九十里為威寧州東至黔西州界三百三十里西至雲南東川府界五百一十五里南至平逺州界三百七十里北至畢節縣界九十五里東南至本府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雲南宣威州界一百里東北至雲南鎮雄州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雲南昭通府界二百四十里府北六十里為畢節縣東至四川永寧縣界一百七十五里西至威寧州界一百里南至本府界二十五里北至雲南鎮雄州界一百里東南至四川敘永㕔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本府界八十五里東北至鎮雄州界九十里西北至威寧州界七十里府西南三百二十里為水城通判所轄東至平逺州比歹界五十里西至威寧州木東河界六十五里南至平逺州把𭅺界四十五里北至大定府者猓箐界七十里東南至平逺州趙家沖界五十里西南至平逺州格穹界五十里東北至大定府歸宗界五十里西北至威寧州法臥界三十五里
  南籠府
  在省城西北五百八十里東至廣西泗城府界五百里西至雲南羅平州界二百四十里南至廣西西隆州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安順府永寧州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西隆州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羅平州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永寧州界六百一十里西北至大定府平逺州界三百六十里東西廣七百四十五里南北袤五百五里由府治八千二百二十里達於
  京師
  府西三百五里為普安州東至本府屬𣆟磨寨界二百四十五里西至雲南霑益州界八十四里南至雲南平夷縣界一百里北至安順府界一百七十二里東南至雲南羅平州界二百七十里西南至雲南平夷縣界八十六里東北至普安縣界五十七里西北至雲南霑益州界六十里府東北九十里為永豐州東至廣西南丹州界四百五十里西至普安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廣西泗城府界二百二十里北至永寧州界一百里東南至泗城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廣西西隆州界四百八十里東北至永寧州界五百二十里西北至永寧州界三百五十里府北一百九十里為安南縣東至普安州界三十里西至普安縣界三十里南至普安州界七十里北至普安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永豐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普安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安順府永寧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普安州界五十里府東南二百四十里為普安縣東至普安州界一百七十里西至大定府平逺州界一百二十八里南至普安州界五里北至安南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普安州界一百零五里西南至普安州界三十五里東北至平逺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普安州界一百二十五里遵義府
  在省城東北二百五十里東至平越府𣾨潭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四川敘永㕔界六百四十里南至貴陽府修文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四川綦江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思南府婺川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四川南川縣界五百四十里西北至四川合江縣界五百四十里東西廣七百九十里南北袤三百六十里由府治七千九百一十里達於
  京師
  遵義縣附郭東至綏陽縣界八十里西至仁懐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貴陽府開州界一百里北至桐梓縣界九十里東南至貴陽府修文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綏陽縣界九十里西北至仁懐縣界一百六十里府東二百六十里為正安州東至思南府婺川縣界二百里西至綏陽縣界一百里南至婺川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南川縣界三百里東南至婺川縣界三百里西南至婺川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南川縣界五百里西北至南川縣界四百里府北一百二十里為桐梓縣東至綏陽縣界五十五里西至仁懐縣界七十五里南至遵義縣界三十里北至四川綦江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南至遵義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仁懐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正安州界三百一十里西北至綦江縣界一百四十里府東一百里為綏陽縣東至平越府湄潭縣界八十里西至遵義縣界四十里南至遵義縣界三十里北至桐梓縣界三百里東南至𣾨潭縣界四十里西南至遵義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正安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桐梓縣界一百五十里府西北一百八十里為仁懐縣東至桐梓縣界四十里西至四川永寧縣界三十里南至遵義縣界四十里北至四川合江縣界四百五十里東南至遵義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七十里東北至四川綦江縣界四百二十里西北至合江縣界四百五十里
  形勝
  貴州布政司
  居天下之西南東阻五溪西控六詔南連百粵北距三巴舊志上則盤江旋遶下則㵲溪順流沈思充志闗雄虎踞路繞羊腸衛既齊志窮地之險極天之峻一人荷㦸萬夫趦趄周廷用記坤位雄都邉陲扼塞滇楚鎻鑰蜀粵藩屏遙拱
  神京實
  國家之保障也
  貴陽府
  富水遶前貴山擁後複嶺環列四塞崇岡雄峙兩闗舊志據荊楚之上㳺為滇南之門戶一統志
  貴築縣附郭定番州四澗交流八番拱衛廣順州山連普里壤接永豐尤溪瀑布飛流蜃峒峯岩險阻開州南望山峙其南洗泥河遶其東髙崖絶壑夙號巖區龍里縣負山環水巖邑衝衢東蔽省城西連平播貴定縣四山排㦸一水拖藍玉杵甕城雄關虎踞修文縣溪流如帶峯列似屏烏江深阻木閣連雲長寨同知處省㑹之西南為定廣之甌脫山箐深宻苖蠻雜居
  安順府
  西南衝劇夷漢襟喉舊志土厚水深川瀠峯列一統志輻輳逶迤扼塞強固邉鄙都㑹滇黔要區舊志普定縣附郭鎮寧州泉稱既濟洞號巢雲河流貫城山峯挿漢永寧州盤江襟帶關嶺崢嶸金城獨鎮百蠻天塹足雄諸部安平縣山擁村墟水環郊郭平原沃壤地當衝要清鎮縣北蟠爐嶺西扼滴澄為省㑹之藩蔽當滇路之咽喉𭅺岱同知東接水西西連闗嶺昔為苖窟今作坦途歸化通判雲連北壁翠積南山東倚板當西慿康佐平越府
  邉方衝要之地苖蠻叢聚之墟一統志北距三百澇東枕七盤坡馬鬃嶺扼其要害羊塲河帶其阻深舊志江畫麻哈千尋絶壁闗雄武勝五尺巉巖遙援㑹城近扼蠻落
  平越縣附郭黃平州重岡疊擁二水環流東峙飛雲西雄鼔角甕安縣九峯迭起三江㑹流黃金𡉫峭壁倚雲震天洞驚濤拍岸餘慶縣髙山如環平河若帶扼草塘偏橋之吭撫鎮逺黃平之背𣾨潭縣湄溪前環玉屛後列黔蜀要路龍婺輔車
  都勻府
  控扼要荒壤僻而險一統志據桂象之喉引川播之腋橫岡虎伏小澗龍回四面環苖孤城自衛粵以西之唇齒黔以南之藩籬舊志
  都勻縣附郭麻哈州峯巒突兀谿壑縱橫平定溪通荊楚之輓輸馬蹄洞號蠻苖之窟穴獨山州四際曠平孤峯屹立左引沅水右連鬱林清平縣秀峯列㦸曠野平疇香爐山地勢陡絶老君洞天然靈異荔波縣山郭孤懸苖夷錯處帶溪東注龍江方林北連爛土八寨同知甲些坡峻得祿闗雄當苖疆之咽喉為都勻之要隘丹江通判宻邇八寨錯接古州囊猛為綰轂之區鷄講實伏莾之穴都江通判據古州之上游處粵西之北鄙江流廻環山勢嶻嵲
  鎮逺府
  溪河旋繞山巖森列一統志白崖東枕碧峯西峙舊志崇岡複嶺城堡羅環長江大河舟楫通利辰沅上游滇黔門戶衛既齊志屛山為城㵲水為池西通諸葛洞南達清水江黔楚水陸之衝物貨富饒之地鎮逺縣附郭施秉縣塗起羊腸地鄰苗穴山水清曠郡西𬓛天柱縣控茨嶺臨鑑江山川險阻地勢縈紆台拱同知處丹清二江之中間為上下九股之巢穴蓮花𡉫險峭入雲台雄山巉崖似削清江通判以上下九股為門戶以丹江八寨為藩籬清江灊瀑濆其隈公鵝屼崪據其阻
  思南府
  牂柯要路唐書山川險阻文獻通考上接烏江下通蜀楚舟楫徃來商賈鱗集本志嶺嶠綿亘溪澗瀠紆田秋記二江襟帶於左右重岡起伏於四隅誠控夷咽喉之墟舊志
  安化縣附郭婺川縣江城固比金城豐樂險如天塹蜀楚交㑹牂柯要衝印江縣聖登聳北筆架揖西南水遶村東岡疊秀
  石阡府
  負山枕江黔中要地廣輿記林巒環抱水石清幽舊志南通鎮逺北距思南一統志與黔思犬牙相錯方輿勝覧龍泉縣山號將軍關稱虎踞東蔽郡城北連遵義
  思州府
  重巒疊抱兩溪交流舊志東連沅靖西抵涪渝扼槃瓠之襟喉作湖湘之犄角舊志在昔壤接荊南素通商旅於今歸衛為縣更偉干城
  玉屏縣岡巒秀㧞水勢瀠環龍塘當卭水湳洞之衢南巖振銅仁施溪之要清溪縣背水面山險阨足恃青溪瀠繞北嶂嵯峨
  銅仁府
  九龍分秀三江滙流天馬雙貴峙其陽翀鳯半月亘其隂形勝完美風氣㑹萃府志山接蠶叢江通雲夢舊志東聨錦水西接牂柯控扼苖蠻黔中要郡一統志
  銅仁縣附郭松桃同知西接酉陽東連黃蠟處萬山之阻扼群苗之吭黎平府
  五龍蜒蜿二澗盤紆藏百蠻之窟穴通一線之羊腸襟帶靖沅屏障楚粵一統志山谿險峻黔東奧區廣輿志
  開泰縣附郭永從縣蒼嶺峙前赤溪繞後屹立一城控扼諸洞錦屏縣山祖粵西之脈左枕玉屏右肩旗鼔古州同知危峯障曰大江環城在龍標為委輸之區於粵西有建瓴之勢
  大定府
  東連巴蜀西接滇雲九里箐繞其左落浙河環其右萬嶺巍峩洪流激湍扼塞險阻百二雄關平逺州地處偏壤山列巖岡一線羊腸水西門戶黔西州河繞鴨池山盤鬼箐水西要害貴築屏藩威寧州前臨可渡後倚烏䝉雖在西隅實當衝要畢節縣木稀東峙七星西蟠滇蜀通衢黔中要地水城通判四山嶄削一水縈環為羅甸之奧區本水西之巢穴
  南籠府
  滇南門戶古竹藩籬扼馬乃之要衢接思田之右臂
  永豐州東連粵壤南距紅江四面環山安籠近輔普安州據險立城外控六詔內制諸蠻安南縣盤江劃地峻嶺刺天普安縣河據魯溝險山擁磨盤髙複嶺重關號稱巖邑
  遵義府
  西連僰道南極牂柯舊志土地曠逺跨接溪洞圖經崇山複嶺陡澗深林元史陳天祥𫝊千里幅員五城繡錯昔歸蜀郡止南界之邉裔今屬黔疆實北門之鎻鑰遵義縣附郭正安州脈祖㑹仙河流乘鳯山谷阻深幅員遼闊桐梓縣前襟溱水後枕虎峯千巖競峙萬壑爭流綏陽縣水繞提封山環保障蜀東門戶黔地咽喉仁懐縣雲幬山雄赤川水曲處郡城西北之隅為蜀境錯接之壤









  貴州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五
  地理
  山川
  貴陽府
  貴築縣附郭
  翠屏山在布政司署後東山在城東一里翠巘崔嵬琳宮縹緲溪山闤闠一覽可盡郡人楊大賔讀書其上題君山讀書處五字於石壁巔左有振衣亭銅鼓山在城東二里棲霞山在城東五里山腹有洞曰霞山仙洞明王守仁郭子章俱有詩石門山在城東六十里兩山對峙如門唐帽山在城東南一里以形似名土人常避兵於此文筆山在城南一里孤峯如筆卓立雲表斗巖山在城南里許俗名倒巖山髙連山在城南二里諸山髙而連絡有天馬貴人諸峯唐史謂䍧柯境內有髙連石門二山即此飛鳳山在城南五里形如飛鳳臥牛山在城南二十五里山南有長豐堰溉田甚廣簸箕山在城南五十里山下有羊虎二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四方軍民貿易於此板橋山在城南六十里髙與雲齊登之數百里內外皆見晴日常生雲氣上有石椑傳曽有仙人對奕風洞山在城南百裏白納司之西山腹有洞每風貫其中有聲如雷金貓捕䑕山在城西南五里山以形名宛如貍奴蹲踞溪邊昻首傲睨旁有羣石隱伏如䑕五虎山在城西二里山形類虎者五諺傳五虎三獅一鳳凰雲獅子山有三俱在城西二里明潁川侯傅友徳嘗駐兵於此坎馬山在城西二里俗名坎馬沖天玉冠山在城西百餘里巍然聳拔如羽士星冠黔靈山在城西北三里衆山環抱石徑險仄一綫盤旋而上建有祠宇為往來遊觀之所木閣箐山在城西北四十里延袤百里橫亙修文境內林木蓊蔚中有道可通黔西山上有一潭深不可測白巖山在城北二里兎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大道經其下貴山在城北五里一名貴人峯郡之得名以此金鰲山在城北五里羣山如奔濤疊浪中湧一峯宛如鰲首躍波而起驪珠山在城北五里許鴉關山與驪珠山接雲錦山在城北二十里舊為宣慰宋氏別業舒屏列嶂俯瞰平田煙雲繚繞下有流觴曲水諸勝石人山在城北三十里山頂巨石林立逺望如人相寶山在城東北一里俗名照壁山排雲列嶂儼若翠屏與東山對峙上有梵宇頗稱名勝崆巃山在城東北五里山腹谾豅可通人行石洞山在城東北八里山有石洞可以容衆梯嶺在城南三里石級如梯中曹司路經其上髙坡在城南五十里岡巒繚繞如帶如圍石巖摩霄煙嵐夾澗暑月猶寒地産茶郡人嘗避兵其上青巖在城南五十里巖下有河通定番州三僊洞在城東四十里地名翁若堡中有泉石之勝朝陽洞在城南六里軒豁爽塏可供遊賞雲巖洞在城西北三里舊名唐山洞甚幽邃白龍洞在城西北十五里巖石玲瓏備極靈異入數十丈漸幽暗非秉燭不得前中有潭水駕竹而度石筍數莖扣之鏗然若鐘聲魯納洞在城西北百餘里三洞竝列可容千人土人於此避兵瀉玉洞在城北四十里有山綿亘而下峯圍水拱中有石阜雄峙豁開一洞中石有如人立者獸蹲者筍茁者花綻者石牀丹竈等扣之有聲戞然石竅清泉外噴幾於匡廬瀑布水落洞在城北百里為衆水所歸松風古剎即之泠然船石在城東二里牛渡河邊長數丈宛然孤舟野泊石譜在城南百裏白納司平地突起羣石欹整橫斜千態萬狀下有清泉隆冬不涸竹樹陰森遊之忘暑犀牛石在城西一里昻首田中如犀牛狀三水江在城北三十里府西境之水派流而下至此合流為一又東入於清水河貫城河自崆巃山發源貫入城中流㑹南明河明大學士席書有記巡撫楊鶴題曰玉帶 國朝總督甘文焜巡撫佟鳳彩因居民屢火濬之以禦火災康熙四十八年水溢淹城中居民巡撫陳詵復加開鑿南明河在城南門外源出廣順州界東北流經郡城至下流為牛渡河至巴香北流合烏江通思南府入蜀涪州界合岷江龍洞河在城南十里下流入於南明河四方河在城西南五里源出廣順州滙於南明河濟番河在城西南三十里俗名花犵狫河八番路所經明成化初宣慰使宋昻疊石為橋其下流合南明河清水河在城東北百二十里與貴定縣分界即南明河之下流水甚清冽兩岸峯巖壁立﨑嶇難行乖西巴香諸部苗狫倚此為險明景泰三年南和伯方英將兵渡此平兩岸為坦途苗獠奪氣又東北入於烏江擇溪在城北源出髑髏山流合貫城河墨特川在城西北元大徳五年宋隆濟蛇節作亂攻貴州元將劉國傑討之大破隆濟等於此富水在城南源出八里屯流入南明河涵碧潭在城南門外武侯祠下南明河之所滙碧流瑩澈巖木薈蔚舊多題詠鰲頭磯在城南門外南明河中明萬厯十五年巡撫江東之巡按應朝卿架石築堤建甲秀樓於上以培風脈芳杜洲在南明河中甲秀樓下廣可百步春來芳草晴沙足供遊詠漁磯灣在南明河左岸漁人鼔枻往來有瀟湘之致靈泉在城內大興寺泉極澄澈舊傳月出沒時雖偏在東西泉中皆見影溫泉在城東九十里地名楊郎壩初出地熱甚可熟生物稍逺方可浴聖泉在城西八里黔靈山後一名百盈一名漏勺自山麓湧出晝夜百盈百竭應刻漏之數似有槖籥莫測其端明鎮逺侯顧成甃石為池覆以亭池中立一石以驗消長亭今廢九十九泉在城西二十里地名髙寨泉出山頂凡九十九穴珠泉在城西三十里泉分六七道而出纍纍如貫珠神應泉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地名巴香出於兩石之間水不恆注汲者至擊石數聲則涓涓流出隨器而滿足則復止玉池在城內東南隅豐濟倉前明巡撫趙釴題曰玉池勝地池北有堂曰鳳嬉池中有亭曰浮光皆有記 本朝巡撫羅繪錦命工疏治植蓮其中夢草池在按察司署中一泓清淺經冬不涸舊為邑人吳子騏別墅岸植芙蓉榆柳蕭踈掩映中植蓮甚茂龍井在城內龍王廟前水出石隙味甚清冽安賊圍城井忽涸有人探入見一穴深窅莫可窮極金井在城內小十字街心井已填塞榦石尚存俗呼金井玉欄普惠井在城北門外一名四方井海螺井在城南百裏白納司地形如螺甲每日三潮若吞吐然定番州
  琴山在城東一里形如琴麒麟山在城東五里屏風山在城東上馬橋司前又前有卓筆山連雲山在城東通州里寨南髙聳連雲松岐山在城東南克渡寨筆架山在城南五里稍前為掛榜山三寳山在城南七里三峯鼎峙視諸山若蟻垤州人祈雨其上輒應連珠山在城南八里五山圓秀如珠九龍山在城南十五里山前平徑紆迴長松夾道九嶺蜿蜒如龍後突起一峯深林逺映遙望如畫幽秀逈異他山三台山在城南金石司南又司西有天堂山小龍山龍山在城南程番司西又司南有𫎇山天馬山在城西南木瓜司西旁有蓮花洞又司南有獨鯉山司東有鳳凰山翠松山在城西南大華寺前又司北有播答山又司南有牛角山百蓮山在城西南麻嚮司北又司治後有盤龍山沿臺山在城西南木官寨西三里又寨北五里有木栗山交椅山在城西五里又西一里有旗山皆以形似名三疊山在城西洪番司南峯巒綿亘曲折三疊又司北有伏蛟山印山在城西韋番司西山形如印執笏山在城西大龍番司南又司西有栗木山月坡山在城西臥龍司南又南有文峯山錦屏山在城西北方番司相近有將臺旗峯二山驪龍玩珠山在城北二里以山勢盤曲而名盧山在城北盧山司南極髙峻旁有三石峽如門盤旋而上平廣可容千人有泉有池田土可耕又南有茶山産茶又司南有五門山司西有寶墖山峯巒尖削如墖司北有紗帽山象山在盧番司前又前有獅子山牛眠嶺在城南小龍番司南其旁有文秀峯翁松嶺在盧山司南又司北有松明嶺桐木岡在大龍番司南又盧山司北有臥牛岡營盤坡在城南二里又有楊梅坡産楊梅伏龍坡在城南小程番司南西通上馬橋東達盧番司滴水巖在城東南十里水出巖中四時不絶行者資以濟渴巖前有平地名三墓常有賊出沒於此向置哨兵戍守長巖在盧番司南十五里嘉禾箐在小程番司南又前有江渡箐天生洞在金石司東又盧番司有龍王洞僊人洞在臥龍司東又東南有白象洞洞中有石如象濛江在城南源出濛潭㑹州境諸水至破蠶入廣西泗城州界或以為即唐䝉下番禺之處故俗亦呼為䍧柯江漣江在小程番司南流入濛江回龍江在金石司東南又羅番司南有環帶江俱合流而入濛江九曲江在城西二十里奔龍江在大龍司東下流入於濛江遶翠江在臥龍司南流入濛江上馬橋河在上馬橋司東北下流入於南明河羅番河在城南羅番司北又司東有小水河二水合流環帶江而入濛江冷水河在小程番司南流合漣江而入濛江大韋河在韋番司南上通程番下接臥龍亦入濛江大龍河在大龍司治後合奔龍江而入濛江小河在麻響司底方河在方番司又有小番河雲溪水皆合於濛江玉帶河在城北下流入於濛江擺遊河在盧山司西流入濛江洗馬河在盧番司東流入濛江小溪在洪番司南溪流清激東入濛江雙峽水在小龍司南入濛江雲溪水在方番司北山嵐返照水氣雲騰滾水泉在韋番司西蓮花池在州署前向植芰荷於中暑月最為勝賞清水塘在城南五里水清不涸可溉田數百畝乾堰塘在程番司北水或盈或縮可驗豐歉龍塘在大華司西清水溝在大華司西居民資以灌溉
  廣順州
  螺擁山在城東二十里上有深淵四時不涸色碧如藍白雲山在城東四十里層峯疊嶂如奔馬渇虹至此而止兩水界其左右山頂白雲常覆陰晴皆見相傳明建文帝常遯跡於此上有羅永庵前有杉二株長數十尺其一經帝手所摩至杪絶無附枝天臺山在城南五十里傳有黒白二鹿往來其上舊有方廣寺久圮雲臺山在城西南二十里峯髙頂平孤卓如臺麤石坡在城北十里蜃洞在城東從仁里天生橋下石如蜂房蠏筐多竒異一宿河在從仁里相傳明建文帝入白雲山時宿此麻線河在城北二十里尤愛溪在從仁里水出山腹中東折復入山腹瀉為瀑布注於濟番河聖水在城西五里人汲則湧不汲則止
  開州
  南望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峯壑綿亘數十里林木蒼翠接天上有梵剎為州名勝陰陽山在城西南乖西司治旁土人以雲氣占晴雨故名魯郎山在乖西司元時有魯姓者讀書於此又名書案山旁有洗馬潭相傳諸葛武侯南征時洗馬於此三昧巖在城北五十里懸巖百仞聳峙雲表白石阬在城南四十里山甚髙峻岡阜連亘昔時常産硃砂僊人洞在城南三十里一山摩霄隱日洞居山半其中石液凝成鳥獸狀洞南羣石儼若列仙坐者立者跪及拜者各具生態左有聨珠塘水清可鑑毛髪右有天生橋橫臥碧澗上白馬洞在城西南四十里舊出水銀有厰課洗泥河在城東南四十里流入烏江溫泉在城北三十里
  龍里縣
  紫虛山在城東門內疊石崚嶒頂結平臺上建紫虛閣龍駕山在城南一里為縣鎮山回龍山在城西南一里馬鞍山在城西一里長衝山在城西四十里昔為苗蠻出沒之所明成化間置哨堡守之今漸馴服雲臺山在城北二十里髙五里許磅礴蜿蜒頂有普賢寺畱雲洞在城南里許洞中懸二石乳扣之如鐘鼔聲左有一石臺雲龍變幻明巡撫郭子章題曰雕雲黔記稱此洞有雲溪之朗而竒石怪壁非雲溪所有有天然之巧而髙明洞矚非天然可侔雲溪天然清平縣二洞名也鯉魚石在城西五里官道旁有揚鬐鼔鬛煙雨欲飛之狀加牙河在城東源出縣東南之谷者巖流入大平伐司之瓮首河簸箕河在城北流入貴定縣合清水江原溪在城西南五里流合簸箕河上有廣濟橋為往來官道呼應泉在城南五十里相傳人呼之水恆應聲湧出
  貴定縣
  文筆山在城南六里天馬山在城南十里又名三台松牌山在城南十五里色翠如黛白馬山在城南四十里峻石巉巖相傳有白馬見於山下一黃冠咒之馬上山化為石上有大池深不可測人跡罕至至則風雨晦㝠連珠山在城南七十里上有坪可容萬人中起峯十二一水旋繞四山羅列稱勝境焉擺籠山在城南把平司又有翁黃山谷峽山在城西南大平伐司連峯峭壁一徑中通為平伐司分界處雲霧山在大平伐司上有九池曰九龍池池邊有石椅石榻位置天然冗刀山在城西南平伐司西峯巒髙聳狀如列㦸宋末有保郎者立砦此山集諸苗以拒䝉古故址猶存水口山在平伐司穹嶐髙峻水自峭壁瀉下直貫洞中如銀河金星山在城西一里端正圓秀逈異諸峯銀盤山與金星山相屬形圓色白谷阻山在城西小平伐司象鼻山在城北里許儼如象鼻谷定山在城北十里懸巖絶壁瀑布分流其景最勝陽寳山在城北十里山脈自西北來甚逺由北而南而東而西結峙於茲諸峯環向逺者如拱如赴近者如俯如揖左右者如侍如衛登山半諸峯皆若在幾席及頂則培塿矣山有祠明萬厯中僧白雲再創叢林於山後絶頂夜時有光起殿中若長虹亘天因山髙風烈陶瓦飄捲乃易以鐵山産茶可供啜西華山在陽寳山後蔡苗山在城東北十里上有泉懸巖飛下宛如玉虹名曰飛泉老人峯在城東五里一石直立儼似人形梅花峯在城西五里其形如五出梅花香奩巖在城南六十里嵌空玲瓏石如白玉上有香草少年歌曲祝之風動草墜襲人衣裾蓮花𡉫在平伐司司有七𡉫此為最大諸峯聳翠髙矗雲表清流環繞上一坪土人常避兵焉崆峒洞在城東十五里由洞口曲折下丈許寛可坐數百人巖隙透光竒詭畢露內隱隱有聲如潮牟珠洞在城東二十里大道旁俗名母豬洞明太史丘禾實易名憑虛本朝鎮逺知府陳受漣復易名牟珠又山左有雷鳴洞龍山洞在城南五十里舊縣前髙百餘丈明敞危峭有丹爐石几巨人足跡相傳有道者修煉其中烏龍洞在城南百里烏龍潭上大水出其中深𥥆難窮中分為二澄潭內蓄急湍外流靈物之所宅也天靈洞在平伐司治後殊髙敞疊石如雲又名垂雲洞洞前古木陰翳怪石㟏岈有土官建樓於上名曰洞天樓西華洞在城西三里巖石峭峻下臨深澗明崇禎初有僧號北京和尚隱其中洞始知名海馬洞在城西五里相傳洞中有物如馬鱗甲光怪或出與牝馬交即産名駒猶府治養龍司之柳阬雲白衣洞在城西四十里洞門髙數十丈一徑上達穿巖而入凡三層極曲折土人藍桂修徑竝建庵其中三門洞在城北十里洞中可容萬人東西南有三門儼若城郭石龍在城南四里髙家巖下澗旁有石形如雙龍角爪鱗甲皆具毎雷雨則勢若生動倒影石在大平伐司山巔巖洞內一石壁立如懸鑑逺照數里田壠泉樹皆倒映於上 本朝邑令陳以明命其山曰天目峯刻石以紀之鳳凰石在城西十里頭尾儼若鳳凰古大道在其下明丘禾實改路於憑虛洞前而此石對峙焉獨木江在城北十五里兩㟁峭石壁立昔以一木作橋江外即貴陽界八字河在城東二里兩水合流有石中分如八字築堰灌田民攸利焉南壩河在城南四里築堰灌田數百畆翁樹河在城南四十里翁黃河在把平司翁黃山下又司治南有羅鴨溪合流入甕城河甕首河在大平伐司下流合清水河乾溪在城西十里流合甕城河甕城河在城西二十里自平伐發源視諸水差大有橋為黔楚大道下流合清水河三岔河在小平伐司三水滙流合於甕城河清水河在城西北三十里上自南明河流滙府境諸水至巴香合甕城河又東北經開州界至巖門入烏江麥新溪在城西流合八字河川崖溪在城北三十里地名喇啞水穿巖而過十萬溪在城北四十里山峯特立如羣筆揷天下皆深溪狆苗毎恃險作叛相傳總兵石邦憲率師十萬圍之不克因有是名飛雪溪在城北四十餘里髙巖壁立急湍飛瀑如雪花亂墜毎入夏魚迎瀑逆飛而上土人置竹籠於巖畔俟魚落籠中取之俗名曰跳籠邑令陳以明更是名巖下石有足跡長尺許深一寸五指宛然洛白龍潭在城北十里深澄莫測相傳毎年有氣上騰在水則豐在山則歉蓮花池在城南猴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毎夏荷香數里相傳與省城玉池荷花互為盛衰蝦蟇塘在城北二十里旱禱多應沙井在城內大街味極清甘遇旱不竭
  修文縣
  屏山在城內縣署後翠屏髙列登臨俯眺城郭山水田疇如圖畫木閣箐山在城東南二十五里林木蓊鬱山石巑岏三足山在城西南六里許三山攢立如鼎足寳峯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形如覆鐘虬松古栢蓊蔚清幽石徑盤旋上有梵剎西望山在城西北六十里盤亘百餘里與南望山對峙山巔有池曰鳳凰澗可里許前有三峯曰翠屏曰目遊曰莫若皆壁立萬仞蒼松虬結而目遊更竒峭不可登有疊石如浮屠又石筍數株髙揷天際有盤陀石上平下削約髙二丈許可坐百人相去數百武有小峯曰模羅石甚險峻遊人捫蘿而上有小澗落懸巖間如飛練澗左有雙石如柱髙可數百尺曰天門誠西南巨觀也鳳凰山在城北五里二山竝峙儼如比翼將軍山在城北五里美珠寨後縣鎮山也孤峯挿漢雲氣常蒸一名清峯又名三台南望山在城北二十里峯壑綿亘數十里抵開州界林木蒼翠接天與西望山對峙俗傳為雌雄山龍岡在城東南二里明王守仁構何陋軒君子亭處吳公坡在城西二十里明王守仁瘞旅骸處紅巖在城北七十里白巖與紅巖相連有厰署陽明洞在龍岡山半巖下髙敞深廣各二三丈頂石如鑿舊名東洞明王守仁謫居龍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游息其中更名陽明小洞天書於石嵌洞中洞上有僧舍二左巔有文昌閣甚峻麗石天洞在城西北八十里石峯聳峭如削中通一竅躡級而登髙敞可逺眺明王輔建庵三楹覆以木皮謂之木皮庵烏江在城西五十里即陸廣河之下流湍激洶悍為貴陽遵義二府之界陸廣河在城西三十里源出威寧七星關受大定黔西諸水上流為鴨池河下流為烏江舊係水西驛道明吳國倫有人家半倚蛟龍窟驛署孤懸虎豹營之句白馬潭在城北門外溪流至此渟滀澄澈傳有神物居之三潮水在城北五里水日盈縮者三涌則奔騰怒號竭則聲響俱寂觀音泉在城西北百五十里黃沙渡邊泉出髙巖下夏冷冬溫結庵以憇行者夜明塘在城北七十里兩山間深不可測夜明如燈楊老井在城東一里溪水滙於巖下一井如方塘深不可測溉田千畆雖旱不竭
  長寨同知
  羊城𡉫在城東南半里羊角𡉫在城南十里小河在城西南三十里源出定番州屬麻響司流經長寨屬之擺儀羊雍二寨入廣順州界
  安順府
  普定縣附郭
  墖山在城內南隅元泰定二年建墖於上常有白光自墖頂出山多樹木四時青蔥為郡中勝境東勝山在城東一里飛虹山在城東五里懸巖怪樹相傳明建文帝往來滇黔常遊其上巖孔山在城東十五里山髙峻腹有穴平廣可容萬人旗山在城東南五里峻拔如幟馬首山在城東南四十里屏風山在城南二里西秀山在城西一里與東勝山對峙伐木山在城西西堡司南山髙箐深中多林木新坡山在城西北三里其嶺長廣五里府治以為形勝舊坡山在城西北二里又名馬頭山兩峯相峙中有石關為郡治之要隘石笏峯在城東五里羣山惟此最髙搏翠峯在城東北五里紅土坡在城西南三里土色如硃又西南十里有黒土坡土色如墨白石巖在西堡司西南山甚險峻一徑攀援而上有泉四時不竭苗人依此為寨清涼洞在城東二十里又名糧倉洞天開一竅前後通明相傳孟獲曾屯糧於此龍潭洞在城東北五里洞極寛廣中有潭水氣慴人不可近上有天生石橋為嵗旱禱雨之所楚田洞在西堡司東南山髙萬仞起伏迤邐三百餘里洞在山畔又司東南有老鴉洞碧波橋河在城東二里又城南十里有寧穀橋河九溪河在城東南四十里九溪匯而成河三岔河在城北三十里舊稱水內水外者此也谷龍河在城西五十里西堡司前流合烏江山京海在城南五十里衆水所匯週圍二十五里許中峙一山上建殿閣頗稱勝概常有龍見於內乾海子在城南寧谷司東南水泛成湖若雲南旱此水必泛溢雲南潦此水必涸相傳地脈相通故互為盈縮龍泉在城東五里澄清澈底大旱不涸啞泉在龍泉右飲之則啞有禁碑雙眼泉在城內東北隅左井色紅右井色白甘鹹亦異胭脂井在城內北隅水自石隙出漬米炊飯色如胭脂
  鎮寧州
  東坡山在城東三里逶迤盤鬱髙三十里亘十餘里州之鎮山也相連有筆架山青龍山在城東南三里疊巘逶迤如龍下有嘉樂池其對峙者曰白虎山玉京山在城南二里龜山在城西南五里以形似名白巖山在城西三里山勢起伏聨絡自水西至普定歡喜嶺老虎關馬塲舖龍井舖等處綿亘百里至此而止慈母山在城西三里其形如母負子俗名背兒巖螺山在城西三十里下有河俗傳毎風雨作毒蛇猛獸即出因建飛雲閣鎮之環翠山在城北一里貓兒山在城北十二營司西北火烘坡在城東南五十里一名和宏舊州治也地多瘴癘故徙於今治相傳用火器驚之則散九十九隴在城北百餘里週圍一百餘里兩水界其左右外開重關七八所內藏九十九隴大小不等彎環如帶分門別戸道通一線中平衍可耕四面竒峯插漢最髙者曰髙峯山俗傳羅鬼弄兵於此至今營壘遺址尚存擺山洞在城東南康佐司東廣七丈深不可測旁有擺山寨雙明洞在城西五里又名紫雲軒豁髙朗東西相通如城闕中流水匯成潭有橋可渡深入更竒邃巢雲洞在城北三十里石臺寛廣水遶其下寒氣襲人烏泥江在城南百里南流入廣西田州楊吉河在城西南十五里下流注於白水河公具河在十二營司東北旁有公具寨灌溉田畆民利賴之阿破河在十二營司旁有阿破寨土人以索為橋渡之海子在城北中九枝髙官堡舊係糧田有龍潭明成化時忽變成海週圍約廣二十里其水冬夏不涸賀家溪在城東源出石岡貫城中毎嵗冬則涸春二三月間忽如潮水驟至俄頃即退如是者三則嵗豐稔石溪在城南四十里流入慕役司界注於白水河龍潭在十二營司北水色常黒大旱不竭豐泉在城西二裏白巖山下四時不涸可資灌溉清泉在城西三里林木陰森一潭清瀉中産異蟹或赤或紫色極鮮姸石泉在城西三里出石竇中引流灌田既濟泉在城東北二里許其地極熱而此水獨涼荻蘆池在城北六十里週環八里中有小島居人資以灌溉
  永寧州
  頂箐山在城內舊多山樝樹故又謂州為樝城今襍植蕉竹桃柳建草亭其巔顔曰屢遷二龍山在城東五里一名霧露山山半有雙洞二水分流雞公背山在城東四十里舊為滇黔大道山⿱兆目 -- 脊如雞背險峻難登相傳山畔昔有石雞嘗鳴後被竊去其跡尚存髙宗觀山在城南一里四面懸巖上有石洞流泉不竭建有真武殿肇普山在城西一里安籠箐山在城西慕役司北山巒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舊入滇路經其中險阻難行秋冬多霧昏曉不辨又有香樹坡小箐口坡白口東坡胡樹凹打罕坡行者苦之靛山在慕役司水迴山轉其中深箐可種藍嵗必異地以植紅巖山在城西北八十里壁立萬仞巖側有洞深廣數十丈或時聞洞中有銅鼓聲恍見巖上紅花如雨則其年必有瘴癘夷人或一年或三年用烏牛白馬祭之以祈嵗稔世傳武侯南征曽駐兵於此雲亮山在城北一里箭眉山在城北頂營司山勢極髙大周四十餘里河流瀠紆其下象鼻嶺在城東七里入滇舊路左右皆巖箐萬仞中有道如梁關嶺在城西三十里山勢陡峻曲折而上凡四十三盤方至頂上有關索廟舊志索蜀漢漢夀亭侯子從武侯南征有功土人祀之山半有馬跑井相傳索統兵至此渇甚馬踣地出泉故名又有啞泉飲之能令人啞立石以戒行者水簾洞在城東八十里地名那大關四面懸巖大山洞內可容萬人大水泛漲不能淹及聚僊洞在城南五里門徑委折傴僂始入渡一小橋漸髙敞頂有竅光明下注石牀石鐘儼然畱節洞在城西南十餘里石乳凝結狀若盤龍鱗鬛生動上有字如蝌蚪不可辨識更進益幽邃中一石墖左右曲房天然不假椎鑿昔有劉烈婦避兵其中遇賊不屈死因以為名蜂洞在城西南沙營舊司山巔洞深曲有水上為懸巖有蜜蜂房大如車輪毎春夏則來霜降前後則去可卜一歲之豐儉如霜降十日五日前早去則一嵗全荒僅先後一半日則半熟或後十日五日去則大稔苗人取蜜從懸巖上鞦韆而下以擊其房如猿猱然觀音洞在城西北三十里從關嶺北行歴落數峯青翠欲滴洞中軒闢若城垣危磴疊梯而上數十武有石平廣可羅拜祀大士於巔折而右儼若長廊大廈懸幔流蘇靡不畢具有白石若龜龍鱗甲生動乃積澑所成昔人勒字曰神龜玉液寂坐良乆覺暗泉細雨從空中石竅生伯牙洞在城北從北極觀遡流而上可五里至洞洞口低窄傴僂而進數丈徐中始平廣有水出洞間盤江在城西三十里源出烏撒可渡河流入廣西泗城州界武侯平南中戰於是水之南水經注云水廣百餘步甚有瘴氣朱褒之反李恢追至盤江即此落葉河在城東澄水多遊魚相傳潭內有潛龍人不敢漁北口河在城東二十里水歸盤江灞陵河左城東三十五里郎公河在慕役司東南三十望湍流急疾不能為橋設舟以濟往來者馬河在城西北六十里即普安州之者卜河自安南縣流入境下流注於盤江河白水河在城東北四十餘里大路旁色白異於他水從髙飛落直下數十丈白練千條轟雷⿰扌⿳龹丶龴 -- 捲雪注入綠潭雖天氣晴朗而激湍噴濺如行大霧中澎湃之聲逺聞數里外其飛落處內有洞曰水簾昔孫可望至此見水中有神物慾涸水以索之而潭水絶深戽數日不可竭乃止洞中有碑刻雪浪穿霞四字
  清鎮縣
  筆山在城東郭外峯巒尖聳如筆馬鞍山在城南一里銅鼓山在城西四十五里相傳武侯南征於此獲銅鼔桂華山在城西北五十里昔有僧名廣逺卓錫結茅其上手植桂子於巖阿至今桂樹猶存髙數丈花時香聞數里雲歸山在城北二里雲起山巔人以其聚散卜晴雨羊耳山在城北五里明天啓初副將張彥方敗水西賊於此又西北五里有蜜蜂山聳翠峯在城北相傳明建文帝曽寄宿於此香爐嶺在城西山峯陡峻形如古鼎曹木洞在城南一里明敞如堂雲龍洞在城西南十里一名華蓋洞又名涼傘洞可容數十人其上有氣氛氳望之如雲變幻萬狀相對有扁洞洞口扁窄而中寛天柱洞在城西北六十里懸巖千仞一徑盤迴洞極宏敞中有大石柱孤撐洞頂後有河水聲吼如雷土人常避兵於此滴澄河在城西入陸廣河甲池河在城西北九十里俗名鴨池河與黔西接界即陸廣河之上流汲波塘在城西南二十里滙諸溪澗溉田甚廣
  安平縣
  金鰲山在城東三里諸峯奔赴浪湧波翻獨此山髙聳插雲儼若金鰲特峙髙峯山在城東二十里昔有僧自然棲息於此手植栢樹千株飄然而去龍鼓山在城東南七里萬山攢疊忽展雲坪曲徑盤旋半山石壁下有門如砌稍入數步宏敞若堂門左一穴湫水注焉碧灔隱深莫可底極相傳有靈物居內春時嘗有聲如鼉鼓或聞八音具奏乍響乍沉亦逺亦近數年始得一聞五七日方止馬頭山在城東南二十五里羣山聨絡髙聳凌雲狀如馬首圓帽山在城南一里又南八里有蹲獅山又南三里有筆山龍鳳山在城南五里峯廻四合秀水雙灣僧自然登巔覽勝拂一袈裟於地謂可為衆僧禪定之所後因建寺焉鹿角山在城南十里石峯峙立形如鹿角天台山在城南二十里亂雲斷石中特起孤峯儼若百丈金莖石壁嶄截危嶝接雲絶頂樓閣莊巖乃白雲僧所開多有詩詞紀其勝天馬山在城西梵剎竒巖在城內西南隅山半石屛鋪雲掛月浮圖精舍上下參差面枕清流涵光影翠四時松栢蒙茸鳥語溪聲與梵音相和藏甲巖在城東五里一名金銀山崇山峻嶺石壁嶙峋一戶雙扄限閾儼然相傳昔人藏甲於此下有廢壘爆石巖在城東二十里巉巖髙峻山半泉出石竇中流注深潭禱雨輒應袈裟巖在城南五里削壁千仞如展袈裟相接有包玉巖洛陽洞在城東十五里下有洛陽河南僊洞在城東南十五里石壁髙十丈入洞二十餘步地勢平廣可容千人西有深潭蚺蛇洞在城西三里半山閒洞左右二門中有碧潭深邃莫測昔大路經其下相傳有蚺蛇在內時出傷人因改路穿城而走玉龍洞在城東十里界首舖羣峯峭壁中一洞玲瓏竒巧內有一石平坦如牀上蟠石龍鱗爪生動相傳明建文帝曽憇息其中經旬始去穿空石在城東三里山若畫屏中有一孔直穿山背晶光四射驚蟄魚石在城南十里普濟橋邊碧漪翠浪中白石齒齒毎年驚蟄前後數日魚叢聚石邊土人網之以為樂因名蝦蟇石在城西十五里溪水環帶兩峰對峙上有大石屹然狀類蝦蟇洛陽河在城東十里溪流中有兩穴方圍十數丈欄楯若井甃然魚從楯躍出土人伺取為利車頭河在城南十里水勢百折漁舟往來其間又南十里有麻線河匯流入於鴨池河東溪在城東源出東北石洞中流灌田畆人賴其利文筆水在文廟前迤𨓦而來自㢲轉兌逆折迴旋一澄如鑑術者雲此邑文盛玆水之靈龍洞泉在城南二十五里龍洞堡側亦有灌溉之利聖泉在城西門外百步平岡之下泉從石罅中流出淙淙有聲一時之內再盈再縮曾不少輟春時詞人遊女或置香花或插簪珥再拜祈請泉即淜湃魚蝦竝出前匯一大池清可濯纓噴珠泉在城西沙作舖路旁深數尺寛廣如之泉色清澈微碧客至諠譁鼓掌則數千百珠迸逗而出明叅政焦希程勒石紀勝名曰喜客泉 本朝總督甘文焜更名噴珠泉龍井在城東南十五里水極清甘上嘗有煙霧居民遇旱磔狗厭之則風雨隨至
  郎岱同知
  毛口河在城西三十二里源出永寧州盤江之上流今新路渡口也水勢洶湧雨水暴漲髙輒數丈
  平越府
  平越縣附郭
  福泉山在城內明張三丰修僊處山形靈秀上有髙真觀禮斗亭前有浴僊池夏不盈冬不竭旁有古桂一株久枯忽有丐者來浴於池山僧穢之丐曰無傷也吾能活此樹乃掬水沃其根掛巾於樹而去是年桂復榮人以為三豐再來也桂至今猶茂池水雲可療病四方汲者不絶亭有三豐手書聨名人題詠碑刻頗多㠟峩山在城東一里一名莪萬山山勢崇嶐為郡鎮山乃㠟峩寨故址石關口山在城東南二里舊時官路經其中疊翠山在城東南十里大小百峯峻秀揷天中峯名老人或雲近此居者多夀九十九峯在江外一峯獨在江內名將軍峯三江㑹其下獨砥中流平越絶景月山在城南半里山形如半月下有月山古剎文筆山在城南三里髙聳卓立獬豸山在城南十里蒼翠突兀儼如豸冠大水山在城南三十里上有古寺雄壯可觀百里山在城南四十里谿深箐大為苗人窟穴楊山在城西十里楊義司旁有玉笏峯前為凝真觀雲霧山在城西四十里明崇禎間總兵胡從儀征苗屯兵於此營址尚存杉木箐山在城西六十里峯巒髙峻苗倚為險滃霾山在城北六十里山髙林深霾霧滃鬱玉屏峯在城西南五里玉笏峯在城西十里端拱如卓笏七盤坡在城東三里倒馬坡在城西南五里白螺洞在福泉山後犀牛洞在城南其上即髙真觀洞中有物若牛明正徳間觀僧夜聞洞外鬬聲如雷起撞鐘失鐘所在有頃聞鐘聲一路震響而來及旦視之鐘上有水草始悟夜所聞聲乃鐘與牛鬬後釁之乃止明隆平侯張信父葬於洞內相傳為張三丰所授僊人洞在城西南五里洞數層曲折幽深明崇禎間太守陳紹英建迎僊閣於洞外新開洞在城西門外西山下康熙元年三月大雷雨山石崩中開一洞深莫能竟燕子洞在城西三里毎冬來燕子千百蟄其中百人洞在城西十里一名川洞清泉湧出可容百人麻哈江在城東五里兩巖壁立舟渡甚艱明萬厯間郡人葛鏡始建橋詳載關梁魚梁江在城東十五里蘆坪江在城東三十里三江口在城東南七里馬塲羊塲麻哈三水㑹合波流瀠洄為郡之勝諸梁江在城南三里馬塲江在城南四里與羊塲江通其水湍急而深中流如沸合流於麻哈江羊塲江在城南二十五里皮隴江在城西二十里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城東二十里楊老河在城東三十里龍潭河在城東南三里南河在城南門外武勝河在城南五里清水河在城西四十里其上流來自貴陽貴定源逺流廣雄吞諸溪北經乖西巴香諸苗界而入烏江𡽖隆河在城北三十五里白水河在城北三十里地松河在城東北十五里其地名松屯南流入麻哈江冷溪在城西南四十五里廣濟泉在城內東隅其源分自㠟峨山下明𢎞治間叅將趙勝因城中乏水鑿陰渠引水入城為井福泉在福泉山上月山泉在城南月山寺翰墨池在城南潮音閣下海螺井在疊翠山之南地名樂岡有石穴形如螺殻水自中湧出黃平州
  梅花山在城東郭俗呼鼓角梅花獅山在城東五里其形如獅架梁山在城東四十里即嶺山孤峯挿天一望千里鼓臺山在城南五里頂平如鼓四週塹削鑿梯挽鐵絙乃可上銅釘山與鼔臺相雄長尖峯髙聳雄峙東南宜娘山與銅釘山相近山頂平衍可容萬人上有壘址相傳宋時有宜娘屯兵於此故名香罏山在城西南十五里峭拔髙竦與清平接金星山在城西三里正臨兌方下有蟠桃洞斗巖山在城西五里亦曰西巖山有洞髙五尺濶一丈左側有虗巖泉涓涓下流都凹山在城西北三十里龍巖山在城北一里下為龍洞又名狼洞山勢巉巖水色深碧傳有龍潛其中能出雲雨相近有掲榜山石壁峻峭又有北辰山五星山在城北如五星環列太翁山在城北二十里雄特出諸山之上馬鞍山與太翁山對峙巖石甚勝岑舟山在城北三十里山形雄傑一名太陽山石林山在城北八十里山麓有長松庵相近有髙嵐山中華山在城北九十里上有太平寺九龍山在城北九十里上有九龍庵相近有百花山岑東峯在城西十里為州治賔山馬鬃嶺在城東四十里大路所經接鎮逺石阡二府界嶺陽有馬蹄井飛雲巖在城東二十里大路旁巖倚山麓勢如垂天之雲巖下頗軒敞中有小洞深黒不可究極左有瀑布淙淙作佩玉聲前一小峯特起上構聖果亭有明王守仁碑記又有古栢十數株千餘年遺植也又有月潭古寺為黔中第一竒境天下名勝記載具有圖梯子巖在城南五里蜿蜒曲折髙揷雲表州屬竒觀也七里谷在城東五里俗名七里衝兩山壁立中通一路楊應龍叛時屯兵二十七營於此以窺黃平梅子洞在城東三里中多梅樹截洞在城南十里明景泰初苗賊韋同烈糾衆數萬屯聚截洞官軍擊敗之遂退據香罏山洞蓋與香罏山接白巖洞在城西十餘里洞口敞朗內極深邃燕子洞在城西十五里紫燕千百為羣潛藏於此葛浪洞在城北二十里一山綿亘中多洞穴昔人於此避兵重安江在城東三十里發源麻哈合清江入楚兩岔江在城西南十五里水有二源一出上堂一出大原合而為一流入府界即麻哈江也冷水河在城東三里水白而寒三伏不可涉流入兩岔江又城東南有苗裏水下流入鎮陽江西門河在城東三十里舊城西即鎮陽江之上流可行舟直達楚沅江因有施秉諸葛洞之險艱於上下故開而復塞順治十六年疏灘鑿石以通楚運輓舟銜尾而上集於城下處洞河在城西十里源出苗境東流合北門河入鎮陽江北門河在城北北攸河在城北三十里原名都凹水即㵲江之源水經注云沅水出䍧柯且蘭縣為旁溝水山海經所謂出象郡鐔城西是也秀水溪在城東三十里東坡堡下髙溪在城西北旁有髙溪屯下流合秀水入重安江紙房潭在城北里許中有沙洲毎夕鷺鷥千百集於上翁播潭在城北十里兩巖壁立潭在其下深莫能測大旱不竭每遇嵗旱土人於此禱雨輒應王井在城南明洪武間岷王封於滇經此鑿井得泉味甚甘美因名
  甕安縣
  旗山在城東南五里山頂有洞一名穿巖花竹山在城南二十里山頂有九泉天旱邑人常禱雨於此太和山在城南五十里北斗山在城西南五里雲霧山在城西南六十里上建大佛寺僊橋山在城西十里山髙千丈頂有石中空如橋上建真武殿白樂山在城西三十里地名飛練明楊應龍反敗官兵於飛練𡉫即此鳥道盤旋而上山頂寛平幽邃山麓有祖師殿百果山在城北十五里伏龍山在城北舊草塘司山麓有報恩寺萬丈山在舊草塘司東南二十里巖壁髙峻矗立萬丈岑口山在舊草塘司東南四十里初為苗蠻窟穴平播後土官宋世孝鑿山通道立哨防守九峯山在城東北十五里地名鼠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壩九峯迭起延亘數里玉華峯在城北六十里上揷雲霄下臨流水頂頗平曠山有池瑩徹如月明嘉靖間平越指揮王之臣建梵剎數重飛閣翔空梵唄之聲遙閒數里雙箭峯在舊草塘司東雙峯竝峙尖削如箭下有石名晴明石天久雨將晴其色如玉久晴將兩其色如墨石筍峯在舊草塘司西石峯直立山巔又司北有後巖沿巖曲折而上兩旁石壁環列如雉堞青龍𡉫在城南五六里昔人呼為狀元旗其下有鼠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通平越黃金𡉫在城南與青龍𡉫相近可容萬人四壁懸陡路通一線為甕水第一險境龍馬𡉫在城東北猴場壩明隆慶間恆有天馬見於草間故名龍洞在城北三里洞有潭奫淪莫測上橫跨石樑寛平可歩中有神魚土人不敢取取亦不得震天洞在城北四十里江界河上流兩旁峭壁百仞中亘石坎三級水勢傾瀉湍急舟不可近太和洞在舊草塘司南洞在山腰水從下出其聲如雷殷家洞在舊草塘司南地名擦耳巖洞髙十餘丈巖壁陡峻非攀援不可上明時道人殷均陽開水落洞在舊草塘司西凡草塘諸水皆㑹於此出江界河老鷹洞在城東北紅頭堡洞有二容六七千人可以避兵甕安江在城南水自髙坪司由乾溪里至縣流入江界河烏江在城西北五十里縣境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白巖河在城南二十里滙衆溪經劉家堡入甕安江三河口在城南老寨窰厰王公橋三河之水同滙於此故名城西河在城西中有阜垤曲折可觀蛇子河在城北三十里江界河在城北五十里入烏江通四川長灘水在城南十里青坑水在城西六里山麓巃嵸一池瑩澈每卯酉二時水潮湧沸𠉀之弗爽土人相傳嘗見一老叟鬚眉皓然扶杖徑行水畔疑以為神凡旱澇輒禱於此
  餘慶縣
  官山在城東三里廣袤數十里古佛山在城東七里四面陡絶止一徑可上兩溪環繞上有精舍紫霄山在城東舊白泥司東山勢危聳上凌霄漢翠蘿山在城東南三里突起一峯上多古樹四時蒼翠後抱一嶺如蘿附木故名太平山在城南即縣治之主山俗呼太平囤中華山在城南十里髙接雲表登山逺望黃平施秉等處皆若指掌拱辰山在城南一百五十里以山勢向北而名僊峯山在城西南二十里俗名楊僊峯相傳昔有楊僊居此九龍山在城西三十五里危峯排列唯中峯最髙聳下有龍泉産魚巨口細鱗甚美獅子山在城西四十五里又五里有畫筆山玉屏山在城西九十里鰲溪之南為縣治鎮山下有大石特立如人旁有數石列侍稍卑亦如人形招隱山在鰲溪南山不甚髙而竒峯怪石特為幽秀立鐘山在鰲溪左圓正而中空又有艾門山兩山壁立如門其西有洞名曰停畱洞他山在城西一百六十里地名蒲村山多竒石下有柳湖及仙奕洞可遊可隱天台山在城西北十里最髙險頂有古剎雷坡山在城西北十五里懸巖峭壁時有風聲如雷其相近有鬼洞山夢峩山在城北五里髙峯特聳懸巖壁立相傳昔有異人修煉於上佛頂山在城北麻子壩山髙二十餘里懸巖峭壁陟者心懼九龍金鳳山在城北大溪山形如鳳下有九泉蜿蜒如龍故名崆峒山在城北杉溪其山空虛多洞穴故名清音洞畱雲洞俱在其陽五雲山在城北餘慶司一名江家山橫跨餘湄兩邑最為竒險上有雲深寺其西有白露山西北又有筆架山翠屏山在城東北二里列幃如屏青翠可觀牛塘山在城東北二十里髙數十里巔有犀牛塘廣數畆水四時不涸上構石殿古木隂森夏猶積雪為邑之勝僊人墩亦曰三里墩在城西北八十里烏江渡有三大石髙丈餘方圓四五丈橫立江中土人傳有僊人慾於此造梁故名慶雲洞在城東十里兩水交會洞前洞內可容百人洞口有古栢二株左右森挺蒼虬屈曲天色晴明常有五色雲結其上土人遇旱禱雨於中玉虛洞在城西七里明巡撫郭子章建凖提庵於洞口鵞水洞在鰲溪南一里髙可丈許中出泉旱澇如一土人賴以灌溉慈雲洞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內有天生石大士像洞前石筍髙數十丈一水繞前左右怪石林立毎雲封洞門則澍雨立至明知縣韓任甫因題曰慈雲白泥江在城南即牛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渡河𤼵源甕安流合烏江由思南而入於岷江小烏江在城西三十里巖門江在城西北八十里即烏江之下流新村河在城東源出響水繞翠蘿山由冷水小城寨入白泥江新街河在城東源出官山下至縣治前流入白泥江鰲溪在城西九十里發源魚鼓洞流入巖門江杉溪在城北源出佛頂山其水清泠特異小溪在城西發源立鐘山流入鰲溪船溪在城北中産大魚深不可測柳湖在城西他山之下大可百畆中有十九泉旁生大柳數百株明都御史錢邦芑避亂結廬居此湖上有堤曰桃源堤有橋曰宛轉橋甕鐘水即金竹水在鰲溪東三十里每月明之夜見泉中有鐘影故名三潮水在他山之西潭水毎日漲溢三次不爽時刻龍塘在鰲溪西旁有小山上立一石形如鳳頭名鳳冠石
  湄潭縣
  迴龍山在城內一名東山自縣脈左旋綿亘逆轉陡峙東南城築於山腰有迴龍顧祖之象玉屏山在城內山如列屏縣署在其址鳳凰山在城東十五里山形翔舞如鳳故名佛頂山在城南十里甚髙聳頂有平田清泉明邑人李少巖建僧剎鐘梵聲出雲際象山在城南二十里形如象鼻牛星山在城南二十里極髙峻登其巔雖陰暝亦見星斗馬頭山在城西南十五里山下有清泉幽谷竒花異木極林壑之勝覺僊山在城西南四十里髙十餘里延廣倍之林茂箐深上有鐵瓦寺山頂有雲輒雨邑人以占陰晴朝陽山在城西一里下臨流水懸巖峭壁日初出時頂有彩色暉映於上下有朝陽洞瑪瑙山在城西十五里三面石壁多五色雨後日初光彩尤麗獅子山在城北三里山勢雄昻縣城北障金條山在城西北二十餘里山勢雄偉中有閒道從葛藤箐徑達遵義府平靈臺在城北四十里馬蝗箐中四面懸巖多茂林其竹可為紙名平靈紙頂上方廣十里有茶樹千叢湄溪在城南彎環如眉因名大洞溪在城南流入湄溪花水溪在城北二十里水中浮蔓生花如蘭蕙四時不凋三江水在城西南容山司有三源俱出苗界東流入烏江
  都勻府
  都勻縣附郭
  東山在城內建鼔樓於上四望極逺鳳凰山在城東南都勻司六洞山在城西南平州司山險峻上有大六洞寨隴黃山在城西南舊丹平司南擺舖山在丹平司東二十里藤茶山在城西南舊丹行司西覩虎山在丹行司西十里洞得山在丹行司東北三十五里龍山在城西二里逶迤若龍有圃可畦有泉可汲有洞可棲俯臨劒河天將雨則雲生一縷漸繞峯巒郡人以此卜陰晴初名蟒山明遷客張翀易今名觀音坐山在城西有洞與龍山洞相望號鴛鴦洞又西里許曰筓山小孤山在城西三里凱陽山在城西平浪司上有凱口𡉫周十餘里髙四十丈四壁陡絶獨一徑僅尺許盤旋始登有天池雖旱不竭明時部苗阿向阿凹皆據此為亂後討平之改為滅苗鎮添兵守禦雞冠山在城西邦水司箐口山在邦水司髙險多箐筆架山在城西北一里三峯髙聳竝列養牛山在城西北十里其上有寨龍戲珠山在城西北五十里二山環抱中有圓山狀若珠夢遇山在城北一里俯臨劒河衆水匯流波光浩淼有碑識曰僊人張三丰觀瀾處七星山在城北七里拱列如七星內有洞梯石而下如聞風雨聲初甚紆暗行數武便得平地極寛中有潭風急濤駭寒氣逼人隱有一船隨波往來人不能近黃土坡在城南都勻司雨花巖在城內巉巖曲磴萬木叢陰春時桃李盛開落英繽紛宛若雨花都勻洞在城東十里前門北向髙廣俱一丈五尺後門南向髙廣四五尺洞中亂石類狀象鼻雜草叢生九龍洞在城西九十里洞有石鱗鬛宛然或懸或伏若遊若飛變態多端蓋不止九觀音洞在城西懸巖峭壁下臨深潭上建飛閣雄黃洞在平浪司西北魚王石在城北河中毎春夏水漲魚皆溯流朝之逐亦不去便河即城濠明正徳間副使李麟因苗警自北門厯西南一帶環濬為河引水繞城下守者賴之萬厯間副使袁應文重濬日久堙塞 國朝知府王鍾珣復疏通長河在城西南一曰劒河即清江之上流有二源俱出山澗至城東合流出湖廣之黔陽縣向多怪石不通舟楫雍正七年知府王鍾珣詳請總督鄂爾泰巡撫張廣泗開鑿自城起厯三百餘里達施秉入黔陽界麥沖河在城西南相傳內有巨魚二不輕出出則羣魚隨之其年必有兵屢驗後魚為暴雷震死藤茶河在丹行司西南平州河在平州司邦水河在城西自邦水司發源下經獨山州東流為都江過古州合車江溶江南流出廣西懐逺縣界甲港溪在丹行司東十五里流入甕城河胡公堰在城北二里明指揮胡綱築引水灌城西諸田厯久而圮雍正七年知府王鍾珣復築龍潭在城南一里深滙不可測嵗旱禱雨有應
  麻哈州
  皮隴山在城東十里又東有天臺山貴人山在城南二里髙聳獨立又南有天馬山玉屏山在城西三里端方竦立如屏又西有百里山銅鼓山在城西五里山麓有水毎日凡三溢馬場山在城西樂平司東北與牧馬場相連楊古山在城西北平定司又司南三十里有平孔山龍頭山在城北五里自下而上約五里上有古寺清泉頗堪眺望鳳凰山在城北二十里昔時建城於此龍洞在城東二里有內外二洞中界碧潭有石如牀如碁局遊者若過碧潭以探內洞則風起火炬皆滅無能進者世傳有龍蟄在內馬蹄洞在城東二十里又名天焦洞昔日悍苗毎恃此為窟穴麻哈江在城南五里其上源為兩岔江又為算水下流入於清江擺遞河在城南三里平定河在城東平定司源發於郡河通清平縣之凱里司向多怪石梗塞不通舟楫雍正七年知州杜理疏濬舟溪在平定司東樂平溪在樂平司南下流合於麻哈江有紫薑苗夾溪而居獨山州
  文筆山在城南二十里鎮夷山在城南三十里山髙頂平土人結寨其上以鎮苗蠻羊角山在城西南六里兩峯斜出如羊角獨山在城西南二十五里羣山相連一峯獨峙州以此名行郎山在城西八十里山峻路險用梯以登苗蠻所居上有泉水髙巖山在城北十里矗立千仞山半有泉噴出丙王山在城東北爛土司髙數百丈三角𡉫在城南二百里都江水所經為由粵西抵黔赴滇更換夫馬舟楫之要衝今設州同駐其地梅花洞在城南五里巖水噴瀉白石齒齒作梅花狀都江在城東南即獨山江之下流一曰紫泉一曰遯水一曰䍧柯山海經所謂泿水水經注所謂南至鬱林東至蒼梧又東至髙要由番禺入海者也漢武帝伐南越發夜郎精兵下䍧柯江同㑹番禺疑即此獨山江在城南源出都勻邦水河下流為都江經古州諸苗寨入廣西懐逺縣界深河在城北龍興泉在州署東官井在州署西城隍井在城內城隍廟前
  清平縣
  碁盤山在城東三里又名東山三峯髙鋭頂有平石如碁盤可坐數十人又東二里有馬鞍山天榜山在城東二十里壁立如張榜相近有筆架小華望城諸山甕壩山在城東南十五里山徑險巇竹木叢密明時苗賊依之遺有營壘香爐山在城東南四十里四面陡絶三疊而上有田有井有潭可容萬衆明時苗據為亂正統間總督王驥勦之不能盡天順間巡撫鄒文盛叅議蔡潮等平之置防兵建倉貯糧於上後裁木案山在城東南凱里司明一統志載茂林修竹青翠如屏障今已無水箐山在城南十五里兩山夾峙中通一徑徑旁有古桂一株花時香聞數里盔山在城西二里形如覆釜葛貢山在城西五里石僊山在城北上有三石屹立如人對語雙乳山在城北六里兩山竝峙如乳又數里有羅仲山雙童侍講山在城北二十里中為玉屏山旁兩山突起分峙左右如人王家坡在城東一里又城北二十里有觀音坡龍王坡在城南四里上有龍王廟禱雨輒應今圮木級坡在城南五里兩木交生如階級苗蠻出沒於此為戍守要地老君洞在城東十五里黃茅山下洞髙十餘丈闊如之中懸一石空其中而出乳洞左循級而上有石室內有石牀又左通一徑有天生橋長十餘丈橋下有泉秉炬至此豁然天開列坐橋上洞中靈異一一可見天然洞在城北十五里一名小空洞宏敞幽深石乳倒垂如蓮花萬朶明嘉靖間總兵石邦憲開其左為太極洞雲溪洞在城北二十里一名大風洞即道書峙蒼洞天也後門在楊老西深二十餘里中有蒼龍白虎石鐘石鼔入里許則寒風刺骨暑月須披裘以遊至半有天穴透日光照見一切將軍石有二一在城南三里一在城南三十里龍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路旁皆平地突起髙十餘丈城河在城內明指揮司勲引溪水入城以備不虞山江河在城東五十里源出香爐山湧勝溪在城南九里又城北五里有凱旋溪下流皆合於山江河濟生池在城內明正統間苗賊圍城凡十四日軍民賴此以濟皮井在城內水清而味甘龍井在城北十里洛登哨山下源深流長廣資灌溉葛貢連塘在城西北五里荔波縣
  永長山在城東七十里水巖山在城西五十里下有水從巖中出四時不竭方林山在城北三十里勞村江在城東南其源二一自黒貓一自爛土司合流而入縣境焉
  八寨同知
  得鹿山在城西千尋壁立據八寨咽喉路通雞賈城今設太平汛甲些坡在城西十五里山勢髙聳烏道偪仄苗民向恃以為險今鑿成孔道直達府城雞賈河在城西四十里即劍河之下流南注為清江東入湖廣之黔陽縣龍塘在城東北二十里廣可十畆深不可探相傳産異魚能傷人龍井在城西十里其水清潔味甘四時不涸
  丹江通判
  九門山在城西南山勢盤旋中有九洞俱極軒爽衙門山在城西羣峯羅列一水環流宛如壘壁丹江在城西發源城南髙坡上有泉名大塘溢而下流合諸山之水以成江下流入台拱之小江九股河在城東發源九擺寨山中東北經鳳黨諸寨入於清江防里河在城東發源城東防里寨山中西經桃繞寨入丹江髙坡河在城南發源城西南囊路寨山中經喬港趲坡諸寨南入都江烏堯河在城北發源城東烏堯寨山中流經烏耶關入於清江
  都江通判
  柳疊山在城西竒峯拔起近置汛其上都江在城西發源獨山州之舊爛土司山中六十里至三角𡉫江流漸廣可以浮舟又百餘里過城西又南經來牛定旦諸寨至古州城東㑹車江溶江南流入廣西懐逺縣之容江
  鎮逺府
  鎮逺縣附郭
  石屏山在府治後髙千仞端立如屏府之鎮山也山半有石竇久雨竇中有水下瀉如虹則江必溢居民避水以此為候中河山在城東兩水夾流山居其中石壁鑴有楚橋風順四字香爐山在中河山畔巨石水中上豐下削形若香爐巖上鑴有泝流光三字觀音山在城東十里地名觀音塘巖石錯立髙數十丈中有洞廣一丈袤三丈髙如之內涵清漪連舫可進洞牛有竅如𥦗上有石如佛像洞頂色碧石文隱起若龍蛇北岸有觀音小龕太平山在城東二十五里其山最髙有積水斗許土人禱雨取以書符輒應馬首山在城東卭水司南其山東昻西伏狀如馬首又司東南有岑陵山司西有金潮山筆岫山在城東南五里巴邦山在城東南四十五里週圍陡絶土人嘗於此避兵思卭山在城東南八十里都波山在城東南九十里舊思卭縣界東接唐錦州洛浦縣都來山在城東南九十里舊思卭縣東唐錦州常豐縣與此接界五老山在城南五峯相連山麓即鎮逺縣治吉祥山在城西南隅形如燕窩俯臨江水天樞山在城西下有北極宮故名平昌山在城西三里雙峯圓聳江水環其前四山迴合中有平原可居演武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焉獅子山在城西四里自東南望之如獅自北望之如展旗又西十里有雙石柱臨江駢立一大一小髙數十丈西峽山在城西十里山勢若樓臺疊起有飛瀑數處掛巖端若輕綃鐵山在城東北一里髙峻突兀石色如鐵石巖山有大小二山俗呼巖門大巖山在鎮逺縣後苗自卭水由金堡狗洞來者由此小巖山在鎮逺衛後苗自施秉鼓樓坡來者由此昔人於大巖山壘石築門以守之於小巖山建營鼓樓坡以守之二僊峯在城西五里文徳關二峯並立如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城東十五里兩旁皆谷中僅一道如線苗自卭水白蟲入犯者於此遏之所謂丸泥可塞者昔建大勝堡於此鼓樓坡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重岡峭阜望之如譙樓上有雙峯並立毎晴朝掛雲輒雨苗自施秉來者必由之明萬厯中都督陳寅建戍營於此彈子巖在城西十五里兩山對峙相去數百步左山頂有一石圓如彈丸右山中虗一竅明透如牖太和洞在府治東中河山南廣丈餘袤倍之旁有大洞深黒不可入亦名南洞東巖洞在城東北隅較南洞更深廣凌元洞在城東五里分水嶺北俗呼七間屋頗有勝致華巖洞在城西三十里大路旁洞口宏敞石乳凝結有石大士像左右石羅漢內漸狹而黒更入丈餘復得空曠日光不燭為水所限不能窮岑藥洞在卭水司西崆峒深邃莫測其際石柱有二一在城西十里一在偏橋司南十五里山石崛起皆髙數十丈石廠在鐵山石屋如廠前俯清流可濯可遊鎮陽江在府治前即潕溪亦作㵲為五溪之一黃平興隆諸水合流至此東入沅水通舟楫宛溪在城東十五里焦溪在城東四十里為往來通津梅溪在城東五十里舊為清浪驛又東六十里有秋溪皆滙於鎮陽江松溪在城西南三里可以灌溉牙溪在城西五里小由溪在城西十里勇溪與小由溪相近犵狫所居白水溪在城西三十里自盤石奔注入江其色如雪鐵溪在城東北三里㑹巖壑水南流入鎮陽江中産蠏及小魚味佳自宛溪以下所謂鎮逺九溪也浮石潭在鐵溪口有長潭潭之北岸為鐵山南岸石委積為洞中流入鎮陽江江邊羣石錯立急湍奔瀉其勢若浮又東有石側立名古牛巖郡之名勝也平寧坡在城西六十里溉田數千畆四時不竭卭水在卭水司南源出苗寨下流入沅江雲根五漏泉在城西五里文徳關側有石生五竅泉自竅中迸出雲露泉在城東北一里出山半石竇中循巖婉轉西下達於鐵溪小瀑布在城東半里髙二丈許飛瀑如練大瀑布在城西六里有瀑布數條自巖巔飛下髙百餘丈為郡竒觀龍池在城北一里地名翁種四面髙山中有池雲氣蓊鬱白日晦㝠相傳有神物居之味井在府治西味甚甘冽
  施秉縣
  飛鳳山在城內西隅從空倒垂如鳳舒翼報恩諸寺在其麓僊飛山在城東南一里又五里有羊子巖岑麓山在城東南舊城內岡巒重複四面陡絶岑鰲山在舊城北明季設防於此壘址尚存三台山在城南峯巒連峙如畫雲臺山在城西北三十里獨立萬山中如臺幾然雲停煙結仄徑紆迴攀緣而上及巔平衍可數百畆旁有石如列屏羣巒皆拱伏環望無際石壁藤蘿虬龍倒掛誠異境也巴施山在城北十五里圓聳揷天狀如卓筆相見坡在城東三十里兩坡對立中阻小溪行者相去數里而彼此招呼如在咫尺癩頭坡在城北十五里舊時軍民㑹哨於此漏日巖在城北二里髙峯壁立有竅通明打杵巖在城東北一里壁立河干為水所迫常有棧閣以通行者故曰偏橋今屢經修鑿成坦途矣諸葛洞在城東十里一名甕蓬洞飛巖夾岸踞鎮陽江之上流束縣境大小江諸水而出於其間石灘三層縦橫巉㟧礙難行舟故舟自鎮逺而止明巡撫郭子章鑿通之久復淤塞雍正四年知縣沈遴詳請總督鄂爾泰修鑿復通鐘鼓洞在雲臺山前與望元關相對中有石鐘石鼓扣之有聲前江在城南上為重安江下即清水江小江在城南源出黃平北門河至城東合大江大江在城北源出黃平之都凹水過舊州為西門河入縣境受瓦窰杉木等水至城東合小江謂之兩江口下諸葛洞至鎮逺為鎮陽江杉木河在城北合大江江凱溪在城東合大江秉溪在城南別溪在城南鳳溪在城南鶴溪在城南湧珠泉在城內西隅泉出如貫珠響泉在城南泉聲觸石如雷
  天柱縣
  涼傘山在城東十里其形如傘峯巒最秀鳳山在城東二十里髙數百丈相傳昔有鳳棲於此林排山在城東三十里山勢排列如壁又東十里有岑朗山形如垂翅茨嶺山在城東四十里兩山對立峽長數里舊設太平堡為縣扼要之所今裁新舟山在城東五十里山形如舟流水環其下林木參差蔚然可觀又東十里有髙雲山元正山在城東六十里林木蒼翠朝煙暮靄儼然圖畫太靈山在城東七十里上有佑聖宮煙墩山在城南三里為縣城發脈之山春花山在城南三十里山畔有池半畆夜發清光晦明皆然黃少山在城南七十里與茅坪接壤對面有五龍嶺幞頭山在城西三十里山形下覆有霧籠罩即雨蓮花山在城西六十里山如蓮瓣疊山在城北五里峯巒層疊迤𨓦而南尖山在城北五里如浮屠揷天髙不可極柱石山在城北十五里山上一峯直峙天際宛如柱石縣之得名以此急澑山在城北三十里前後有溪山當急澑之中故名蓬萊山在城北八十里三山列峙俗傳如蓬萊三島故名白雲山在城東北六十里上有梵剎小水巖在城東二十里巖下有洞深不可測投之石響逾時毎有白氣上騰則雨立至氣斂則雨止觀音巖在城北數百步累級而登傍壁為閣洞門髙敞可以遊觀邦洞巖在城北十五里峭壁臨水鑿石開路鐵山坪在城西二十里寛敞可容萬人三面環山一面繞水山隈常積雪如至春不消即兆豐年分水凹在城北七十里沅州界水自凹分一歸沅州一歸鑑江千佛鐘鼓洞在城西二里洞中可容數百人進數十步時有微霧恍見千佛隠見懸石有若鐘鼓者擊之皆有聲清流從洞中出冬溫夏涼明邑令朱梓題於石曰天下第一竒洞清水江在城南六十里發源都勻下流入楚黔陽江歴係生苗盤踞雍正八年貴東道方顯招撫開通舟楫可行西江在城西北發源圭拈寨至城北合流入鑑水江鑑水江在城北又名北門江發源新溪遶城而下與清江合青龍澗在城東南又名白水沖郭外之田咸資灌溉明知縣朱梓築堤更今名古木潭在城北五里舊傳有一木長三丈餘流至此沉入潭中土人猶時於暮夜見其形雲龍塘在城東南十五里白龍井在城東二十里仙姑井在城東五十里金溪井在城東南二十里台拱同知
  臺雄山在城西南苗民依山而棲結屋如巢乃大小臺雄及臺盤諸苗踞險處山徑峭仄人跡罕至今開闢道路可通行旅往來平蠻坡在城東北五里山勢險峻向苗蠻作逆蟻聚於此雍正十年討平之遂以名坡蓮花𡉫在城西北三十里險峭入雲中有一徑如線攀援而上諸峯拱向宛若蓮瓣今於其上設番招汛小江在城西南發源城南之牛皮箐北流經城南繞城西北入於清江
  清江通判
  公鵞山在城南城即建其上髙峯突兀增壯垣墉擺尾山在城西三十里峭拔險峻冠於諸山柳羅山在城東北十里聳峙清水江畔為羣苗出入之要路水陸之急衝清江在城東北發源都勻之東山經麻哈州之甕城清平縣之凱里黃平州之巖門司施秉縣之下秉入境東經柳羅山又東過黎平之黃寨又東至天柱之甕東入於湖南之黔陽合於沅水思南府
  安化縣附郭
  中和山在城內山勢紆折上多古栢俯瞰江流為郡大觀萬勝山在城東一里下臨徳江髙數千仞四面陡絶麓有龍洞泉可灌田千畆相傳靈物在內禱雨輒應背有丹臺為上陽子煉丹處頂有真源井清澈一潭旱甚不涸東勝山在城東三里孤峯竦峙秀麗如畫思唐山在城東四里方輿勝覽作唐山昔人因名郡曰思唐半月山在城東五里形如半月馬鞍山在城東三十里以形似名象山在城東朗溪司山麓形如象鼻天馬山在城南二里下有朝陽洞三台山在城南五里左有開仙洞下有風神洞於此禱雨輒應思王山在城西南三百里一名門山為古費州扶陽縣界舊有思王城萬聖山在思王山南四面陡絶上平坦可耕巖門山在城西二里兩山對峙巖壁險峻左曰大巖門右曰小巖門大道出其中永勝武勝二關依巖而立為郡之門戸稽公山在城西三里一峯特起平地昔有稽道人廬其上仙去因名又西四里有白鹿山四角山在城西十五里四峯鋭起相對俗名四箇山石柱山在城西三十里黒鵞溪側又名石柱坡山巔有石屹立如柱琴徳山在城西三十五里林木蒼翠洞壑最勝金竹山在城西二百里多産竹浮禹山在城西北五十里唐置多田縣於其下雙峯山在城北五里兩峯秀麗下臨大河與白鷺洲相對觀音山在城北五里相近有紗帽山磈巖山在城北二百里髙百丈許延袤二十里接酉陽界蒲竹山在城北二百五十里約髙數百丈上産蒲竹筆架山在城北二百七十里山挺三峯時有煙雲繚繞其上石馬山在城北二百八十里峯巒聳拔獨冠諸山中有燕子洞深闊險峻騰山在石馬山東髙數百丈四面陡絶毎壁下有水皆清冽昔人避兵其上髙山在城北沿河司髙二十里崒嵂難登相對有菫竹山髙十里脈自石馬山發銅鑼峯在城東十五里水出山峽中聲如雷鳴𠎣峯在城西南五十里峯甚髙峻上有古寺故址居人嘗掘出銅磬諸物九老峯在城北一里羣峯環列者九髙歇峯在沿河司壁立雲表久雨雲出則晴久晴雲出則雨居人以為占驗沙子坡在沿河司東坡旁湧水極涼又司東有大龍坡手巾巖在城南七里巖下黒白相間縷縷如帨穿巖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兩石相對峙人從中間穿出大桐巖在城北五里有大桐數珠故名又城西五十里有紅巖又西七十里有日頭巖碑摸巖在沿河司髙數十丈上有仙書紅字又有仙巖數處皆有古篆書明嘉靖間酉陽司來侵地界募人鏟去開先洞在城南四里明知府舒應龍建亭於上旁植松栢𠎣人洞在城南三十里因與古蹟仙人家相近故名村人厭勝火災塞之 國朝知府劉謙吉開治層級而上有寺有亭為近境勝覽題詠甚衆石芝洞在城西四里洞門北向可布數席明副使徐九臯刻有石芝洞天四字藏春洞在城西六里洞不甚深廣而壁石竒潤林木喬鬱妍花異卉盛産其中思南之勝無有出其右者相近有迎春洞鐘鼔洞在城西地名洞子頭洞有二孔乳倒懸而下擊之作鐘鼔聲又西十里有迎仙洞獅吼洞在城北三十里有泉下瀉十餘丈聲如獅吼洞中兩石對峙如門又有石壁若魚形俗呼為鯉魚朝天洞下為湖底灘商賈在此易舟達川江接荊楚大墩石在城東半里形狀瑰偉下臨徳江昔人平其上建淨修閣四方石在城北三百里髙闊俱五丈四壁嶄然徳江在城西南一里其上為烏江下流入四川涪水合岷江水經注云江水東至枳縣西延江從䍧柯郡北流西屈注之亦曰涪陵水唐史樂城縣西一百五十里有涪陵水方輿勝覽雲思州有巴江水即此秦司馬錯泝舟此水取楚黔中地宋延熙中鄧芝伐徐巨射元猨於此中流亂石林立激水成灘行者苦之有石狀如牛眠為牛犢灘有石如僧趺跏為和尚灘又有齊袁九門七星香爐相公諸灘最險者無如龔灘波濤洶湧震聲如雷長十餘里行舟至者盡虗其中乃得過焉河由江在沿河司源出銅仁之烏羅司亂石橫江水勢最險司北五里為五門灘其下為湖白灘以水色白故名去湖白十里為黎灘險峻出諸灘右又有涪塔灘松灘野豬虎口諸灘皆江流所經也石馬江在沿河司西下流合於徳江暮溪在城東三里其地多雨疑有龍物昔樂溪在城東十里流入徳江仁溪在朗溪司治前一日三潮又名三潮溪居人引水以溉田中有洲突起土人立川主廟於上憲溪在城南五里滙於徳江掌溪在城南二十里青鸞溪在城西三十里俗稱黒鵞溪郡人安康序雲昔有青鸞集其地土人不識呼為黒鵞遂以名溪鸚鵡溪在城北三十里産茶甚佳馬蹄溪在城北五十里亭子溪在沿河司水自龍岡中流出又北七里有後溪自馬鬃嶺流出俱入河由江又司西南七十里有甫南溪又司南九十里有鵞溪又司北十里有桃竹溪上費溪在城東北百里舊費州以此名北流入四川黔江縣界曰黔江東北入湖廣施州界曰清江石牛潭在城西南三十里澄清深廣水際有石如牛臥白鷺洲在城東北五里煙水微茫多産文石遊者採之以供清玩廣輿記雲煙水蕭踈頗似中土鮎魚峽在城西徳江內峽長十餘里兩岸之間古木陰森碧潯澄靜最為幽勝靈泉在朗溪司東北其水從石底上升不消不長冬溫夏涼馬公泉在城南十二里泉自山麓流出勢如瀑布俗稱白水泉金盞泉在城西三里其水清澈稽公泉在稽公山下蓋稽公垂釣處有小魚每以夏四月潛於泉底至明年雷動乃出漁人相聚網之汲溪泉在城西北八十里日有消長黃魚泉在城北五里産魚皆黃色珍珠泉在沿河司南水自石窟湧出若貫珠然又頗溫亦名溫泉天鵞池在石馬山之北綠井在朗溪司其水綠色嘗有綠鳩羣浴其中楊柳井在城北山麓間一泉甚清中有赤碧色小蛇遇大旱出即雨一碗水在朗溪司東四十里山巔有井方圓止若一碗不盈不涸飲之不竭印江縣
  文筆山在城東二里山削如筆峩嶺山在城東三里逶迤綿亘二十里山勢髙聳自縣治望之疊翠重嵐宛如屏嶂十種山在城南三里羣峯疊翠宛如圖畫河縫山在城西十里即觀音巖髙可二三十丈上有石龕下有石洞深不可測去巖里許有石形垂如肺人呼為金石肺大聖登山在城北五里端正聳拔頂平闊三里許昔人建鐡瓦寺於上後廢每冬雪深數尺入夏始解不異峨眉又呼大石墩石可作杯皿名為黒玉其麓有葉魚洞石筍山在城北五里又北一里有交椅山銅鼓山在城北地名花巖有山壁立擊之其聲如鼓白水坡在城南五里山路夾擁有石壁立髙可二十丈每春水四溢則衆流咸滙於此水自壁中懸瀑里人每以瀑流有無覘嵗時豐歉滴水洞在城西五里有細流從石竇中滴下聽之清越如琴聲思卭江在城南源出朗溪司北流入徳江後譌卭為印遂以名縣桶溪在城北二里溪流環抱若桶因名網陀溪在城北二十里中洲在城南兩水環流而洲處其中平曠一線長可二里雙峽在城西二里白水泉在城南三里水自巖出飛流如練龍津在城南一里印江不通舟楫河皆淺多石而湍急至此畧瀦小津居人每夜汛舟捕魚逺望火光如星
  婺川縣
  潛山在城東二十五里列嶂之上一峯拱北如朝舊産硃砂大巖山在城東八十里洞壑深廣為遊眺之地又城東二里許有山壁立亦名大巖門泥塘山在城南五十里産硃砂華蓋山在城西十里巖壑深邃為前代避兵處無黨山或雲即華蓋山臥龍山在城北五十里安峯山在城北相近有筆架山巖前山在城東北二十里長錢山在城東北五十里地名板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木悠峯在城東四十里上有水月宮鳳凰峯在城東五十里山以形似名夢子坡在城北七十里坡頂平廣上有石爐髙大約數丈萬卷巖在城西五里石累萬卷儼如縹緗山羊巖在城西五里地名熊林巖形如青箱文類蝌蚪金藏巖在城西五十里地名祥川巖上有鹿井鴉池雲巖洞在城東一里中甚寛敞可容百人外有石柱柱上紋跡如霞稍前復有大石方正如玉幾然蟠龍洞在城南里許山下洞寛水深壁有盤龍化雨四字金牛洞在城南二十里地名牛塘山半洞內有石如牛倒羊江在城北五里或作曉羊江其水由山谷溪流所聚至隘溪渡滙豐樂河豐樂河在城東五十里其水由龍泉湄潭折入縣境至洪渡入龔灘北滙川江隘溪在城東北五里何只水在城東十里羅多水在城東八十里何只羅多皆獠之姓名其流合於豐樂河龍泉在城東二十里其泉一日三潮消則澄清長則混濁居人資以灌溉香墨池在城西三十里其水清香汲以注硯可發墨光暖塘在城北五里水至冬尤暖秋分後魚皆聚此而鯉魚更多又皁池壩有溫泉四季皆溫來雁塘在城東北三十里地名江邊昔有三雁來集其上後申祜鄒慶鄒奭一時並舉人以為三雁之兆
  石阡府
  鎮東山在城東一里為府治鎮山知府山在城東三里其後有侯山金雞山在城東十五里髙可百仞翠色如黛龍山在城東南一里髙岡懸巖霧聚則雨散則晴九龍山在城東南十里本府水源皆從此出松明山在城南一里溫泉出其下故又名溫塘山十萬山在城南六里昔楊再興屯兵之所其上平衍中有土田琵琶山在城南四十里月夜常聞琵琶聲巖門山在城西南五里兩山相並如門巖上有洞深廣莫測又西南有掛榜山駱駝山在城西三里又西為飛馬山雲堂山在城西五里谷深林茂昔為苗賊潛藏之所排衙山在城西五里萬夀山在城西二十里地名樂橋山下有洞傳有神羊出入人逐之即化為石金順山在城西舊葛彰司東山下有石䕃泉廣一丈深三尺餘夏漲冬消水極清泠獅子山在舊葛彰司東有二山皆髙聳又東有飛鳳朝陽山隘門山在舊葛彰司北兩峯相峙險隘如門馬鞍山在城西北苗民司山勢昻聳又東有黃楊山上多黃楊樹香爐山在城北十里平地突起一山四面陡絶攀援而上可容數百人青山在城北七十里髙聳多林木又北五里有文筆山迎仙峯在城西北五十里下有龍塘泉又苗民司西有大夫峯舊葛彰司西有三尖峯朝天嶺在城西三十里俗名紗帽山長沙嶺在城西北苗民司東甚髙峻望江巖在城西一百六十里下有泉鬼在苗民司西髙廣方丈如屋寒林箐在城西以竹樹陰森而名又西北有杉木箐多杉木香爐𡉫在城北十里平地髙二十丈可容五百人避苗寇者倚此以為險坪耕箐在舊葛彰司南又有方竹巖頭葛蔓諸箐皆以巖險隂翳而名又西有山丹綿花諸坪亦險隘之處太虛洞在城南五里一名燕子巖中有萬佛巖石大士像及石龍石虎秋滿洞在城南梭砦隔岸洞門宏敞後通池塘砦平茫溪有泉長流資以灌溉龍洞在城西南三里龍底江上中産竒石大如雞卵有文可觀風神洞在城東北十里人不敢深入入則大風飄發龍底江在城西南三里其上源為包溪流經城東黃茅囤合大溪繞府前入思南界注於烏江烏江在城西一百五十里東流合思南江入蜀即方輿勝覽所載珍州思溪與南平軍朗溪合者此也樂回江在舊葛彰司南其源有三至方竹箐合為一流注深溪而入烏江中有淹龍灘新開河在城西二十里中流巨石森列明萬厯間知府郭元賔疏鑿通舟民利賴之大溪在城南流合龍底江深溪在城西北二十里又西八十里有各容溪皆西流而注於烏江洋溪在城北十里其源出銅仁府提溪司山下西南流入界又西經龍泉縣界合桶口河流入烏江大龍潭在苗民司北深澄不測有灌溉之利溫泉在城南一里大小二泉泉水溫煖清可鑑髪望江巖泉在城西北六十里水頗甘冽四時不涸亦資灌溉登沙塘在城南二里民築堤蓄水備旱又南六里有灣塘魚泉春則魚出秋則魚入民張笱以時取之
  龍泉縣
  鳳凰山在城內縣署右形如鳳凰為縣之鎮山又儒學前有卓筆峯東山在城東二十里峯巒秀拔為一縣之勝又有金雞山與東山並峙錦雞最多義陽山在城東二十里唐義州故址石牛山在城東五十里上有巨石如牛狀中華山在城東九十餘里山巖髙峻上有古剎山麓多古梅將軍山在城東南五十里宋紹興間任正隆之變都監安文誓師於此因名石繖山在城西三里山上有石髙十餘丈端圖如繖綏陽山在城西北三十里唐綏陽縣故址雞翁山在城北二十里唐雞翁縣故址石筍山在城北五里其峯尖聳如筍瑪瑙巖在城東三里髙峻險絶山羊巖在城東五十里髙數十丈上有山羊巖三字相傳係唐人書夜郎巖在城西十里上刻夜郎古甸四字相傳唐李白經此後人紀焉洗甲巖在城北三里上刻天河洗甲四字明帥劉綎平播凱旋經此磨巖勒石黃蠟箐在城東又北有隘頭箐又有穿簾谷三跳石義陽江水發源之處黃楊𡉫在城東三十里巉巖絶壁有大河環繞其上可容數萬人宋時屯兵營塹猶存青竹巖在城東北一名深箐又北有中宗巖龍穿徑在城北二十里泥水地方左右皆石峽中通一綫仰窺太空雖酷暑亦清涼可憇騰雲洞在城南二十里左右有五石石頂有文類太極圖故又名太極洞野人洞在城南邑人於此立便民場兌溪洞在城南九十里洞中寛平外壁峻絶非懸梯引綆不能上土人嘗避兵其中洞水可資灌溉龍泉坪即今縣治舊長官司以此名義陽江在城東北五十里環抱縣治通思南大江泥水河在城東發源東山通義陽江中多鮎鯉桶口河在城東一百三十餘里縣屬衆水滙流於此合成大河下流直抵思南入川江石貫塘河在城北二里上流由老木橋三跳石二水㑹成大河下流過清江溪至泥水山羊等處合桶口河犵木溪在城南環繞縣治入於清江溪清江溪在城北五里許紆迴如帶流入桶口河龍泉在城內鳳凰山下泉自洞中流出大旱不竭一邑資其灌溉縣之得名以此城外又有小龍泉水甘冽取以烹茶味甚佳魚子孔泉在城東四時常盈深不可測常有小魚自石孔中出故名五眼塘在城西暖塘在城北門外泉水長溫雖嚴寒不冰
  思州府
  踞勝山在府治後舊名松園𡉫明知府蔡懋昭築踞勝臺於上故名 本朝知府陳元遷臺於山麓巖前山在城東十五里龍塘山在城東六十里舊産鉛鐵旗頭山在城東百餘里上有甘泉古栢舊設哨防守黃巖沖山在城東黃道司西南山勢險固其中平廣有據險避苗𡉫㸃燈山在城南一里峯巒髙聳夜常有光如燈莪山在城南三里羣峯聨起飛山在城南三里梁刺史楊再思有功徳及民郡人為立廟於此聖徳山在城南九十里為萬山之尊郡人多祈禱於上盤山在城西門外自鎮逺盤曲而來百餘里結為府治岑鞏山在城西二十里峯巒層疊綿亘百里昔為宣慰田氏牧馬處住溪山在城西三十里諸溪之水流經山下瀦而復流龍坑山在城西三十里昔産硃砂橋山在城西三十里鰲山在城西八十里上有古寺人跡罕到瑰樓山在城西九十里俗名鬼樓山相近有鬼總山又名鬼隱山天應山在城西百里最髙聳土人常禱雨於此謂呼天而可應也為思州江水發源處紅巖江在城北以色名六農山在城北二十里洞苗出沒之所金豹山在城北五十里土麻山在城北都素司又東北三十里有江頭山亦名彈岑山傍有歇路坪土人毎遇節序則相聚笙歌於此獨峭山在城東北一里孑然孤峭卓異羣峯獅口山在城東北平牙寨洞苗出沒之隘設防於此漾頭山在城東北施溪司南三里又司西三十里有火龍山又司北里許有玉屏山又北三十里有蠟傍山産蠟九曲坡在城東黃道司山勢險峻路徑盤曲打寳坡在城南十里一石兩分中有圓孔相傳昔人於此得寳而去岑賈坡在城南百里外接紅江舊時苗嘗出沒為患設哨防守楊柳巖在黃道司西巖峻險多蠟樹白巖在城西五里髙峻難登中有洞下臨深潭白溪巖在城北三十里銅仁府分界處獨徑巖在城東北施溪司路最險仄設隘禦苗田堧坪在黃道司北四山圍繞中有廣原沃野十萬𡉫在城西五十里其地平廣昔田宣慰屯兵於此天平𡉫在城北都素司之南泉洞在城北五十里上有飛瀑下有澄潭㵲陽江在城東南合府境諸水而入於湖廣沅江磨寨河在城西十里設舟以渡鐵山溪在城東十里昔産鐵異溪在城東五十里西通灑溪田塍巖溪在城東八十里設渡為往來要道黃道溪在黃道司西南又司北有淘沙溪灑溪在城南一里㑹注溪遶城而東合架溪出兩河口入㵲溪架溪在城南架木溪上以濟往來注溪在城西南三十里宣慰田氏子孫世居於此龍溪在城西相傳土人擊銅鼓於此而龍出因以成溪又有凹溪東岸有油魚洞西岸有銅魚洞俱流合於清江養苗溪在城西北八十里源出巖洞中有巨石障流土人架木槽引以灌田海龍溪在城北六十里都素司境上相近有牛角黃栢水銀三山昔紅苗嘯聚於此明知府胡柟合思南石阡銅仁三府兵勦滅之至今民猶頌徳馬口溪在都素司即灑溪之上源也又司南有左溪西南有冷水溪下流俱入清江施溪在城東北三十里星石潭在城東七里産石有金銀星㸃者可琢為硯銅鑼潭在城北十里相傳有龍穴於此數十年一見龍泉在黃道司北其水清而甘居民賴以灌溉但不可以滌垢滌垢則水不出
  玉屏縣
  玉屛山在縣治後屹立如屏月屛山在城東三里俗名龍塘坡山形如屏每望時月從此出因名三台山在城東五里山頂最髙處突起三峯天馬山在城東南一里形勢奔逸雄峻道定山在城南三里與雙薦峯並峙界牌山在城南二十里為卬水湳洞鬼廬諸苗出入要路明時設有防堡今裁獅子山在城西二里雄踞山口象鼻山在城西二里與獅子山對峙野雞河之左右有若門戶中通一澗架橋其上為黔楚要隘飛鳳山在城西五里中峯髙聳如鳳首兩翼夾峙上有朝陽觀七星峯在城南半里與學宮相對逶迤起伏有七峯如星象雙薦峯在城南三里較羣山獨髙每天雨雲霧先於此興石蓮峯在城北二里分披如蓮瓣卓嶺在城北十里昔設有哨萬卷書巖在城東一里壘石如卷帙髙數十丈巖頂有寺銅鼓巖在城東五里上有石洞擊之鏗然有聲掛榜巖在城東十里白巖在城西十里團巖在城北三十里上有古剎蠟巖在城北六十里通銅仁施溪六洞水銀等山諸苗路最為險要昔嘗集鄉兵防守兔兒坪在城內有明尚書鄭逢元書院壩坪在城南六十里南通革溪天塘西通新溪湳洞等處明時立堡駐兵防守野雞坪在城西柴沖洞在城東南二里邑人於此禱雨輒驗金銀洞在城北五里白水洞在城東北十里平江在城北上流為鎮陽江至府境滙灑溪異溪諸水下流入沅江即古雄溪五溪之一也中有顯靈灘水勢最為險惡文水河在城東㑹諸澗水入平江易家河在城東流入平江野雞河在城西源自西溪梭溪諸水㑹合經飛鳳山野雞坪象鼻山入於平江太平河在城西三十里龍塘在城西二十里太平堡下為卭水諸苗出沒要路明時苗寇薄城由此青溪縣
  瑞雲山在城內嶺多雲氣上建瑞雲宮樓閣巍峩登之可望百步外北障山在縣治後突兀崢嶸城圍其半為縣治屛障東山在城東三里山勢嵯峩萬峯環抱上有東山寺竹屏山在城南三里靈寳山在城西一百餘里地名鐵山屯玉屏山在城西北二百里地名戎滿屯寳爐山在城北一百五十里相傳昔有異人煉丹於此竺雲山在城東北三里觀音山在城東北一百一十里地名栗子屯青溪江在城西即鎮陽江之下流經玉屏縣入沅江竹坪河在城南描龍河在城南鐵厰河在城南
  銅仁府
  銅仁縣附郭
  東山在城內突兀竒峭俯瞰大江絶壁鑴雲彩江聲四大字明嘉靖中知府李資坤建大觀樓於山頂久毀順治十八年知府梁懋宸復建雙峯閣石笏山在城東五里髙拱雲端儼然笏立天乙山在城東南一里有石屹立山頂每色赤即有火災明嘉靖中知府魏文相鑿池山麓以厭之文筆山在城東南五里髙挿雲漢天馬山在城南五里又南一里曰曬袍山俱秀聳玉屛山在城南三十里大萬山在城南二百里舊産硃砂新坑山在城南舊大萬山司北五里巖谷幽邃可以避兵席帽山在城西二里又一里曰三台山其相接者半月山皆以形似名諸葛山在城西十里形勢突兀俯瞰諸山有如坵垤上有武侯屯營故址百尺山在城西一百里層巒疊嶂髙不可攀層嶂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峻壁間有一石門泉從門出嵗旱禱之每驗獨巖山在城西二百里一峯獨峙險不可攀五雲山在城西省溪司常出五色雲又有江頭山羅江水所從出磴山在提溪司東二里山髙險有石磴縈紆而上濫泥山在城西提溪司翀鳳山在城北三里迴峯翥漢勢如鳳飛將軍山在城北六十里舊名獅子山森巖山在城北平頭司峯巒髙聳林木蓊鬱望之如雲石樑山在城西北烏羅司東山石橫亙如梁又東有琴閣山又東有木降山迎虹山在烏羅司西南髙出羣峯之表朝旭初昇山光四映又有雲朶山秀麗如雲梵淨山在烏羅司北一名月鏡山羣峯聳峙分為九支中湧一峯週圍僅四丈突兀陡絶其髙千仞中如斧劃隔五六尺許名曰金刀峽峽有飛橋相接左右皆立梵宇廣闊可容數十人寺側有石曰說法臺陟者攀絙上下如蹈空而行寺在極頂風峭不可瓦冶以鐵千里風煙可一覽而盡有拜佛臺香爐峯綿絮巖鍊丹臺藏經巖有井曰定心水山後有池曰九龍池又相𫝊有辟支佛遺跡山下有九十九溪環繞紆折黔中勝槩無踰於此雙貴峯在城南十里以兩峯竝峙而名正人峯在城西三里原名岑嶂又名文筆洞明督學沈思充改今名有明人倡和詩勒於巖上木耳坡在烏羅司治旁官道經其上俯視羣山森列於下蒼翠鬱然銅巖在城西南隅當兩水合流處壁立千仞明正徳間叅議蔡潮建跨鰲亭於巖上毀於兵康熙八年知縣趙景福重建相傳元時有漁人沒江底得三銅人挽而出之郡之得名以此岑桃巖在城西百二十里巖中有泉常出雲禱雨每應萬勝磴在烏羅司西南上有洞可容百人觀音囤在烏羅司西巖壁峭峻卓然天險上有三洞可容五百人黃蠟洞在城東五里又城北四十里有川江洞皆深邃仙女洞在省溪司北銅仁江在城西南發源四川酉陽司㑹府境諸水流至湖廣麻陽縣入沅江宙羅江在省溪司北源出江頭山乜江在烏羅司南上納烏羅溪羊溪二水下合銅仁江小江在城西北源出甕濟洞至城東合於大江前溪在城南舊大萬山司源出大萬山東北流入銅仁大江提溪在城西提溪司源出濫泥山流入銅仁江又府東一里有印江流合提溪烏羅溪在烏羅司東木耳溪在烏羅司南其流紆曲東抵平南寨有九十九折雲舍泉在省溪司嵗旱磔犬投之可致雨甘梗泉在城北平頭著可司石隙中一源湧出清濁分流有如涇渭取其清者釀酒味甚美飛瀑泉在城北十八里
  松桃同知
  石榴坡在城南三十里山勢嶙峋樹木蓊鬱大路經其上牛角河在城南三十里黎平府
  開泰縣附郭
  五龍山在城內山有五支二水夾流中為南龍山即府治又名騰蛟山萬福山在城東二里山多竒石楚營山在城東四里有楚王壘明初征苗時所築太湖山在城東五里石門山在城東十里上有石如門天府山在城東六十里龍見山在城東一百里相傳昔有龍見於此石巖山在城東洪州司東又司南有都莫山又司西南有特洞山灑洞山龍洞山在洪州司下有龍潭潭水清泠西為蓮花池丑家山在城東南二十里為苗賊巢穴太平山在城東南六十里夜恆有光如燈石井山在城東南八十里福祿江之源出此巴龍山在城東南九十里寳帶山在城南二里南泉山在城南五里多古松如虬大巖山在城南西山司其西有髙峯嶺西南有西山東有天有山天井山在城西南四十里四寨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銅關鐵寨山在城西南潭溪司西其山髙峻三面俱險惟南可登頂平廣可容千人磨盤山在潭溪司西北上有石如磨遇旱擊之以祈雨天橋山在潭溪司又名灣寨山寳唐山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龍標山在城西北龍里司唐王昌齡謫龍標尉即此六疊山在城西北新化司西盤迴六疊至頂銀賴山在城西北舊三郎司南十里舊有銀賴洞砦苗沙山在三郎司西容江之源出焉一名苗沙洞又司南三十里有髙偉山西南七十里有髙鏡山二山俱有溪流入新化江錦屏山在城北一里府治後崒嵂如屏旁列二鳳山為一郡之鎮石流山在城北湖耳司東飛泉迸出又東有九牛山邦寨山在城北歐陽司西東茶山在歐陽司溪水瀠洄其下羅丹山在城北亮寨司西相近又有龍池山皆髙勝程巖山在亮寨司狀如覆釡八舟山在城北八舟司石立如人又名仙人峯摩天嶺在城東南九十里一峯揷天髙接雲漢白雲巖在湖耳司銅鼓巖在城東北二十里有洞髙大如屋深里許中有溪水橫流石巖在潭溪司東四壁峭絶中容二百人響水洞在湖耳司水自洞出聲震林木羅團洞在城東北十五里洞門寛廣有石凳如牀可容二百餘人洪州江在洪州司潭洞江在洪州司東平茶江在城東南源出太平山流合洪州江大巖江在西山司源出大巖山東南流入於永從縣之福祿江容江在城南曹滴司寳帶江在城西南源出莊家潭流繞寳帶江新化江源出城西其上流為八舟江下流合於清水江清水江在城西北源出都勻受平越諸水經新疆苗地至赤溪兩江口合新化江流入沅江九曲河在城北寗溪在城東源出醜家山北流入歛村溪歛村溪在城東上黃溪在洪州司東南源出灑洞山潭溪在洪州司朗溪在湖耳司東源出石流山亦名變溪東茶溪在歐陽司東北源出東茶山流入亮寨界灑洞泉在洪州司灑洞山下又名神泉磨刀泉在城北一里其水甚清汲飲可以療疾清泉在湖耳司西南兩石相向中有泉穴深不可測於此禱雨每應神魚井在城南井有五色魚不恆見永從縣
  祿髙山在縣治後為邑之鎮山憑髙逺眺諸峯羅列一水澄澈宛然圖畫筆架山在城東五十里三峯屹立如筆架鹿背山在城東南二十餘里多佳竹甘泉大力山在城南一里許其勢奔騰向縣蒼山在城南三里為縣治朝山雲洞山在城南五里山上有洞景最幽竒上皮林山在城南三十里有皮林洞髙敞寛廣可容數百人又二里有下皮林山一名過化山石壁上有明叅將鄧子龍題過化二字寨民相傳嵗用石灰填之否則多病目者嘯天龍山在城西南八里山勢蜿蜒如龍嘯天門標瑞山在城西南六十里羣石布列如人奔馬騰狀龍圖山在城西南七十里蟠曲奮迅其狀如龍江頭山在城西五里古方山在城西十五里俗名老荒山深林掩映蓊翳蔽天貫通巖在城西南七十里僊鵞磴在城南四十里孤峯特越四面石壁如削中開一坪可容數千人滑石阪在城南十五里石磴綿延滑不留足傳昔有仙人飲水於此掌膝之印至今猶存管團洞在城西南二十里山勢壁立在半山中多鵰鳥春來冬去灑洞在城西南四十里洞中冷氣逼人寛廣可容百餘人福祿江在城南源出石井山至府西境為古州江東合彩江為福祿江又東合大巖江為南江流入廣西柳州界萬育江在城南沈口水勢洶湧怪石差參雙江口在城南水有二源一出鹿背山一出古方山合流而下樂民溪在城東南源出鹿背山流合福祿江從龍溪在城西南源出老荒山民田多利賴之流入廣西大溶江和濟溪在城西南流合福祿江沙平溪在城西溪水常盈大旱不竭一方資其灌溉石牛潭在城北五里潭水深澄昔有善水者入潭捕魚見石牛蹲踞巖洞如吞噬狀懼不敢入荷花塘在城南二里三異井在城東沖虛井在城西泉水清澈
  錦屏縣
  雙峯山在城內兩峯並峙形勢陡絶楚營山在城東五里明初楚王楨征苗劄營處天龍山在城東三十里禱雨每應石榴山在城東南十里山髙林茂氣朗則晴陰晦則雨筆架峯在城東五里梅花峯在城東十里白雲巖在城西三里巖石聳秀有溪環抱上有古剎景物清幽常有白雲封䕶白衣洞在城內東北隅巖穴中有石筍滴乳作琴築聲相傳昔時有白衣巨人立洞口後建觀音寺遂滅跡焉響水洞在城西北五里石峽巉巖飛泉噴聲如雷城東溪在城東二里發源於苗山經府屬之湖耳司迤𨓦達於楚之黔陽縣馬跑井在城東三里昔人傳諸葛武侯南征經此士馬渇甚泉忽開雲城心井在城中泉水清冽合邑共汲大旱不竭桂香井在學宮旁三眼井在城南雙眼井在城西
  古州同知
  筆架山在城東六十里三峯聳秀髙下相顧象形以名俾飛山在城西南林木蒼翠望之蔚然擺喇山在城西南與俾飛山並峙諸葛洞在城東都江車江容江合流處洞口可容數百人稍進又一洞縁梯而上廣亦如之中黒闇無光相傳諸葛武侯南征時斬蠻帥首藏於此車江在城北因繞車寨得名溶江在城西北合衆小溪以成江至城北與車江㑹至城東與都江㑹南流入於粵西孖女江在城南苗人謂山之髙者曰岑水之分者曰孖每取以名其寨如車溶兩水將合處形如八字有寨焉即名曰八孖之類孖女江之水下流合於都江
  大定府
  萬松山在城東一里連山皆松枝駢響接望若羽葆鳳山在城東三十里俗名公雞山髙入雲霄數百里外皆見之山形似鳳距二十里有凰山俗名母雞山對峙亦峻五老山在城西三十里五峯低昻拱向雙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大路旁兩峯矗立如天闕文龍山在城北一里上有禪林頗稱傑構比渡坡在城東南路極隘塞落趣坡在城西四十餘里阿北𡉫在城西北二十餘里𡉫上寛濶十里有田土池塘週圍懸巖髙百丈餘鑿石通道一線羊腸下繞長河抵平逺巴浪界九里箐在城東十里大路由其中簸羅箐在城東四十里鬼筩箐在城西三十里茂林叢棘嶄絶難登以列箐在城北五十里自遵義出水西赤水經此籠幾箐在城東北四十餘里地勢最為深阻隴跨大箐在城東北五十里與黔西州接界涼風臺在城東南一里衆山環列地最髙敞雖炎天涼颸襲人穿洞在城東南百餘里髙闊三丈餘深三十丈餘桃源洞在城西南三里許髙闊數十丈洞口桃樹百株旁有書卷巖落水洞衆水悉注於中泉聲鏗然紅巖洞在城西南五十里石色如塗朱阿作洞在城西南七十里石徑紆迴竒險洞口一潭頗深廣以筏渡入可藏萬人閣鴉洞在城西北十五里懸崖絶壁下臨閣鴉江洞中深廣不可測登降以梯又城南有巖底水洞深廣二十餘里僊洞在城東北十里清流直達於外內有石亭相傳為神仙之宅角溪洞在城東北十里最深險又有險水洞阿母遮洞皆苗蠻據守處白土洞在城東北六十里髙大險峻可容萬人土人常避兵於內龜石在城東南十里石磴﨑嶇怪木叢生一檜大數十圍黛色參天旁一樹離竒夭矯根夾巨石形似龜土人於此祈雨烏西河在城東二十里源出仲麥龍潭入六歸河總已河在城東南源自七星關過天生橋出以列至木空河同入六歸河六歸河在城南五十里斷巖千尺舊為絙索以渡今易以舟喇雍河在城西南三百里源自烏撒入大定常平里至果尾出安順西堡司界落折河在城西北二十里當兩山間夏秋之交尤為湍疾隴溪河在城東北一百五十里發源隴幾箐㑹安樂河出三重堰合黔西渭河靈塘在城北一里丈龍山下有池一區荇藻不生惟産異草莫識其名葉如蘭隨日影東西為向背岸旁木脫飄入其中輒為烏爭啣去
  平逺州
  東山在城東二里髙百仞凌空峭拔有洞逶迤百折上建佛寺傑閣層樓登臨極目城郭林巒宛然如畫紗帽山在城東又東一里有玉屏山又東一里有天馬山懸霧山在城東五十里四壁懸絶路通一綫山頂平闊百畆有二池泉水澄碧晨夕常多雲霧火石山在城東七十里茶山在城東南六十里獅子山在城南五里石柱山在城南二十五里山巔有石雙聳如柱鳳凰山在城南三十里髙二十里突起孤峯如鳳首昻霄俯視萬峯每嵗秋冬常有百鳥駢集翔舞一日夜乃去傳有鳳凰巢其上故百鳥集焉白巖山在城西十里巖如白壁橫亙數里碧山在城西二百里巖石聳崒皎㓗如玉下有大河深不可測墨續山在城北十里一峯聳起水環山半攀蘿捫壁始陟其巔修篁古木怪石珍禽異於凡境雙峯在城北三十里西嶺在城西十五里逶迤綿亘十餘里若障若屏每遇冬初積雪早見滴水巖在城東三里有水從石竇中出㸃滴歴落如琴聲牛角𡉫在城東一里山頂寛平四面絶壁畫眉𡉫在城東九十里近簸朶河大路上可容千餘人白馬𡉫在城西三百里上可容萬人馬隴箐在城東十里入省大路縱橫約三十里內有𡉫可容千人即織金關比徳箐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懸巖鳥道行者卻步以箇箐在城西三百里接威寧界蓊薈深翳險扼要道隴峩箐在城西北十里樹林叢密紆迴深阻中頗寛廣昔為蠻人恃險處小穿洞在城東二里洞中一水清流曲徑﨑嶇內有石臺可坐數十人大穿洞在城東三里髙百餘丈形似覆鍾洞口時有雲氣雖溽暑涼風侵肌石佛洞在城東三里洞殊髙闊中有白石似佛髙丈許石鐘石鼓擊之則鳴果忠洞在城東六十里巖壁最髙土人避兵之地補臥洞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四壁天險層巖峻峭白鶴洞在城南四十五里洞中通明視之影如白鶴白馬洞在城南五十里雙洞在城西五里兩巖相對如合壁洞在巖下二水分流其聲潺潺似天然音樂補作洞在城西三十里從水竇中入中最寛隙光下透衆妙皆見蓮花洞在城東北三里洞頂石形似蓮花水從中滴出下有池池中石筍宛若人形三台石在城東磊落天成髙數丈許織金河在城東三十里簸朶河在城東一百里源出安順下流入六歸河比古河在城南五十里墮極河在城西北三十里武著河在城西北六十里以墨溪在城東三十里平溪在城東五十里渡路溪在城南五里通安順大路水漲難渡墨溪在城北十里墨續山下慕恩溪在城北五十里迴龍潭在城內其水與河通二水合流瀠洄曲折三潭在城東三潭相連形如鼎足其聲湧沸如雷每晴明則澄清蕩漾月映波心州人建寺於其上楊柳井在城北三里一碗井在城北五里水從石隙流出方圓若碗四季不盈不涸
  黔西州
  獅子山在州署後首東尾西形像酷似逺百步有山小而圓名繡毬山牛飲山在城內上有石如牛相傳嘗夜飲於河印山在城東半里山出平田中形如印東山在城東一里毎夕陽在山則金紫萬狀扣鐘山在城東三十里金雞山在城東八十里山頂有石雞舊入夜常鳴有營葬其下者忽見人馬馳驟逼之則隱因毀其首遂不鳴其石猶存白墖山在城西北百里岡麓皆土頂矗一石峯瑩如白墖上有泉極清涼轎子山在城西三十里石壁懸竪下有小溪石橋與西溪相接將軍巖在城西北百里巍峩獨峙相傳吼則兆兵革昇平寂然箭筒𡉫在城南三十里下臨大河頂有泉冬夏不竭十萬溪箐在城東懸崖絶壁無徑可行四面皆設𡉫砦又東北有杓裏箐路近遵義中有平川可容萬人入路極險其西有莫隴法地𡉫危峯突峙四面皆絶壁惟後有間道可登比喇箐在城西北三十里崇巖茂林四面修阻中平廣可容數萬人萬家洞在城南箭筒𡉫下洞口一石障若垂(⿱𥫗亷)-- 簾洞內石上人跡宛然深䆳莫測土人傳有白衣者常牽犬出入疑為仙人所居雲羅圏洞在城西三十里層巖峭壁險峻獨絶白玉洞在城東北十里亦曰黃巖洞極險惡鴨池河在城東南五十里即玀革之下流玀革河在城南發源於安順府屬三岔河至平逺為簸朶河至大定為六歸河至州境為玀革河西門河在城西上洪下洪二水合而成河其下流為沙壩河又流為洛則河入渭河西溪河在城西出巖洞小溪合流成河為大定界其下流入六歸河六廣河在城東北九十里即鴨池之下流由此下為烏江黃沙渡河在城東北百里即六廣河下流沙溪之水來㑹於此雷澗溪在城西沙溪在城北百里入六廣河龍潭在城東北泉出山麓滙為潭潭內晦夕猶有月光三漲水在城西永豐里有異人經之則一日三漲一碗水在城東北四十里道旁一石方二丈許中凹如碗有泉不溢不竭挹之甘冷異常
  威寧州
  飛鳳山在城東大隱山在城東三里百級山在城南二里山勢巍峩翠壁可觀石龍山在城南七十里蜒蜿起伏大路經其上火龍山在城西半里山上有廟以鎮火災瞭髙山在城北二里一名鳳嶺山勢絶髙可以眺逺烏門山在城東北一里石徑嶇﨑兩岸相峙翠屏山在城東北二十里山巒秀拔上多杉檜望之蔚然得勝坡在城西北十里普陀巖在城內千丈巖在城西南七十里下臨可渡河赤囤在城東北五十里烏䝉箐在城西五十里為雲南昭通大路山巖陡峻石磴嶙峋林深木茂晴日路亦濘泥華蓋洞在城東南百七十里有門可入中容百餘人清源洞在城北五道河在城東野馬川性惡不可飲可渡河在城東南九十里與雲南宣威州界流入盤江七渡河在城西南海子在城南門外地廣而平惟夏秋有水開渠瀉流其地可耕或曰州多霧雨暑月猶寒昔人有種植者率皆秀而不實八𠎣海子在城西南十里列石凡八如人狀官坊海子在城西六十里雲南昭通大路北海子在城西北三里昔人築二壩引水衛城桃花溪在城南八十里兩岸皆植桃又城西南百里有九十九渡水皆流合可渡河龍潭灣在城東南八里羣山中其深莫測龍泉在城東山下乍清乍濁相傳有靈物潛焉湧珠泉在城北噴沫如珠纍纍不絶三潮水在城北其水一日三潮如鼔樂音
  畢節縣
  青螺山在城東半里即東山上建文昌閣登眺城郭原野一覽可盡崧山在城東二里明兵備道黃鏌建墖山巔為學宮文峯東陵山在城東三里木稀山在城東四十里巉巖陡峻石磴﨑嶇僅容一馬設關以守其險又東二里有東壁山猿窩山在城東山勢險阻猿猱窟穴南霽山在城南二里有霧即雨一霽則晴翠屏山在城西三里元何𢎞士明楊慎俱有詩天鼔山在城西二十里七星山在城西八十里上有七星關傳為諸葛武侯祭星處明洪武中潁川侯傅友徳築城於上置兵戍守為控制要害之地香爐山在城西北百二十里赤水城西青龍山在赤水城東蜿蜒如龍作鎮江口北鎮山在城北二里中通一徑上有北鎮關為雲南鎮雄路要隘石筍山在城北五里孤峯特立如筍脫頴山在城南三里雙峯脫起靈峯在城西五里一名雲峯有霧即雨僧建寺曰靈峯寺石船岡在城西二十里白巖在城北百里石壁如鐵中有白石一片瑩然可愛下有鎮市乃入川要隘撐天巖在城北十里週圍削壁明天啓中安邦彥叛軍民三百餘家立柵守之夷兵不敢近石鼓坪在城東北八十里豐樂原在城西十里平原沃野水秀山明豬場洞在城南三十里髙敞寛豁深可五里中又有小洞洞口僅容一人其中髙闊土人避兵於此鼉音洞在城南五十里一名響鼓洞中有水滴如鼓樂音賈姑𠎣洞在城北三里昔有隱者居之通天洞在城北十里勢如虹橋有幽蘭十數本名曰蘭壁一水瀠洄旁有聼魚石朝陽洞半仙洞遺珠洞繫星石諸勝永清河在城內自響水河流入城注於通津門月城內之惠泉下入東門河東門河在城東即響水之下流威鎮河在城東十里杉木河在城東一百里落折河在城東南八十里南加河在城南十里即頭舖河七星河在城西八十里七星山下烏江之上源也兩岸壁立舊以鐵索繫渡康熙三十四年總兵唐希順建木橋覆以樓設汛為滇蜀通津赤水河在城北源出雲南鎮雄由赤水衛城下東流經仁懐縣至四川合江縣入於岷江響水河在城東北三里兩山夾岸一水通流中有石樑橫亙作三疊而下水勢迅激聲吼如雷灌溉田畆人賴其利龍潭在城東三里有靈物居之禱雨輒應清水塘在城西十五里惠泉在城東南通津門月城內明指揮林晟鑿今為縣中洩水之區福井在城東郭內普惠寺今呼為雙井寺井水清甘異於他水澤井在城東郭內徳溝在城東南十里平疇夾岸風景殊佳
  南籠府
  龍井山在城東半里下有珍珠泉即東龍井將軍山在城東一里挺然特立威嚴雄壯故名興隆山在城東二十里舊名坡疊山四面巉巖惟鳥道一線盤旋而上至半山巖下突開一縫闊三四尺人從中過百步始至山頂建有興隆寺桅杆山在城南三里聳秀卓立髙出羣峯為郡文星九峯山在城西五里週圍十餘里髙二里上分九峯中有水泉田土昔時為櫺鉢寨天榜山在城西北半里一字平岡髙數十丈峭壁嵯峩上有古剎萬夀山在城北半里尖峯特立樹木蒼森上建萬夀宮玉屏山在城北一里籠納山在城北六十里自普安縣境抵永豐西南綿亘數十里叢林密箐中有一溪源深流長灌田數千畆相傳山中所生瓜果之屬人不可攜去攜即不得歸路觀音洞在城西一里水由洞出極清泠洞中垂一石筍色白形如手掌俗呼為觀音手躍魚洞在城北門外海邊石長丈餘狀如魚躍頭向城門紅江在城南發源廣西黔粵於此分界都威河在城西三十八里阿棒河在城北五十餘里綠海在城東北十里衆水所歸深數丈闊數里以沖海在城南深不可測旁有竇水注而入如尾閭北海子在城東北環繞瀠迴上抵北關下連綠海延袤三十餘里招公堤在城東海中 國朝遊擊招國遴以水無關鎻捐千金築石堤髙闊各一丈許上建亭臺雜植花柳後圮僅存遺址珍珠泉在城東半里上建龍王廟故又名龍井其泉方二丈湧水如珠蝦蟆井在城北十五里井上有石仰面向人如蝦蟆狀
  永豐州
  六合山在城東四百里羅斛州判地突聳雙峯其髙揷天白雲山在羅斛無分陰晴白雲環擁不散土人號曰白雲窩者𡉫山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冊亨州同地煙嵐幽邃望之如層城疊嶂蒼鬱可愛人莫窮其境小寳山在冊亨形如鐘月夜望之常有寳光發現坡鄧山在冊亨岡巒峻險人不可攀四時隂霧迷漫南望山在冊亨諸峯環列聳然森秀老人峯在羅斛地舊傳土人男女未配者相約於元旦定婚此峯下取偕老之意故名文筆峯在城南三里一峯特出約髙四丈如文筆雙𠎣峯在城西北十八里峯如二仙拱立飛鳳嶺在羅斛者黨嶺在城西南二十里花江巖在城北九十里桑郎𡉫在羅斛髙三里許土人祈報旱潦皆於此致禱珉球柱在城西一里山有石筍髙三丈餘似柱羅炎河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即永寧州盤江河下流入廣西紅江可行小舟搏㺜河在羅斛又西北有克渡索㺜河水自定番而下二水交流㑹合入紅江巴歪河在羅斛為本州要津水勢深迅設有渡船猛雨則不能渡冗渡河在冊亨流入龍渣河至者𡉫迤𨓦而歸紅江樂繁河在冊亨東北南流為達嶺河又南為百樂河南入於紅江八渡河在冊亨即紅江下流通雲南羅平州達粵西界乃黔粵之要津石匣泉在城南一名安樂井水清味甘灌田數十頃雙龍泉在冊亨州同署西雙流四時不竭二泉在羅斛州判署東漢夷各汲一泉田畆亦資灌溉清泉在羅斛州判署西後山性涼病熱者飲之即解
  普安州
  八部山在城東三十里諸峯皆石矗然摩空新盤山在城東七十里新興站在其上格孤山在城東四百五十里山勢雄峻界連滇蜀明傅友徳自曲靖率師循格孤山而搗烏撒即此得都山在城東南四百二十里一名白巖舊産雄黃水銀丹霞山在城南三十五里孤峯揷漢霞氣常騰楊那山在城南一百六十里和合山在城西南二里形如雙髻石象山在城西南六十里有石形如象黨壁山在城西南二百七十里四山環䕶東南一箐外狹中寛可容數百家夏月土人常遷此避暑故又名躱瘴山夾牛山在城西百里舊樂民所在其上香羅山在城西二百里古平夷縣舊治番納牟山在城西北一里峯巒髙峻為州之鎮驛道舊由此號雲南坡岡阜連亘往來行石齒中廣午山在城北九十里一名八納山髙數十里有七十二小山頂有龍泉九滙為大池池旁多翠鳥凡樹葉落水中鳥即銜出之尾灑山在城北一百六十里髙出羣山苗言尾灑猶漢言水下也羅磨墖山在城北一百八十里四面峭壁上有寨惟一徑可達盤江在其下捧誥山在城東北三十里九峯摩霄一泉奔瀉舊州治在其下斗郎箐在城東五十里列當驛西山勢崢嶸萬木隂森新開驛路此為險峻碧雲洞在城東里許甚髙敞有小溪水居人云水自外入則無警自內出則有兵歴驗不爽洞門內有石磬二擊之鏗然有聲稍進有石龍一石蛇一由地而升掛於石壁長十餘丈鱗甲宛然頂上透光一隙下射洞中朗照如日有石如金瓜懸於隙下光閃璀燦旁有石類人者八再進有水人無有竟之者玉陽洞在城南三里天橋洞在城西百里有石如橋拖長江在城東七十里源出沙陀石巖中下通盤江軟橋河在城東三十五里又南板橋河在城東八十里上接城南三十餘里之大水塘俱流入盤江者卜河在城東南一百八十里入盤江新石河在城南三一溪在城東七十里其源有三一出沙河莊一出目前山一出雲南坡三流合一故名入於城南水洞深溪在城東一百二十里流經黃草壩入烏泥江響水在城南五十里水入石洞聲聞數里洗心泉在城內東嶽廟左普濟泉在城內味甘人多汲飲香乳泉在城東南二十里車塘西半坡水清味甘溫泉有二一在城東南八十里其水如沸一在城西百里樂民所水溫可浴
  普安縣
  磨盤山在城南八十里下有馬別河山髙水深巖間掛瀑者三鸚鵡山在城西二十五里俗名鸚哥嘴有鸚鵡寺九龍山在城西四十里髙出層霄昔時建城於上今呼為舊城坡松巋山在城西北三十里礶子窰驛虬松翠竹秀色可餐巔有招提樓閣參差為新路名勝江西坡在城東二十里入滇舊路明初為安南衛治崇禎間叅政朱家民建一城曰有嘉今圯魯溝河在城東八十里險要足恃馬別河在城南八十里磨盤山下為通滇大道設有塘汛大橋河在城北四十里為滇黔之要津
  安南縣
  天馬山在城內疊嶂迴巒面臨大池建學於此獨秀山在城東一里聳秀獨立飛鳳山在城東二里盤江山在城東三十里跨永寧普安界鳥道百折兵民下江汲水甚艱 國朝總督髙其倬捐金於數十里外鑿山引水以濟之玉枕山在城南一里斷山在城南八十里懸巖峭壁一徑中通若斷若續山巔有池四旁皆竹極丘壑之勝昔建梵剎於上今毀白駒山在城西南二十餘里一名白基山自鴉關綿亘至西坡河山勢嵯峩旁有峭壁蒼翠如屏相傳上有白駒見則嵗大豐晴龍山在城西五里崔巍峭㧞為縣治祖脈龍翔山在城東北五里一名巍山俗呼歪山山頂有洞洞中有生成石碓石爐泉水四時不涸禱雨有竒驗爆石巖在城東二十里巉巖挺出山半有泉出石竇中流注深潭於此禱雨常應白石巖在城西南五里巖壁陡峭有飛泉千仞暑天過之寒氣侵肌朝陽洞在城東三里石隙流泉極為澄澈海馬洞在城東十二里大路旁洞中可容百人相傳昔有海馬見於此故名碧玉洞在城東南三十五里懸巖峭壁上有三小洞若居屋數椽並開三牕者明崇禎間有樵人見牕洞一藤垂下攀援而上得至石屋乃援壁鑿路通焉中有寒泉一泓四時不竭居人曽避寇於此清源洞在城西三里道旁洞有清泉巖石竒古行人憇焉大章河在城東四十里有舟渡阿黑河在城東南十餘里蹊徑幽僻有水一泓深不可測大樹覆其上葉落水面鳥輒銜去白麓泉在城南一里源出晴龍山澗中清漣池在城內縣署前向時池水涸即有火患守備周士達浚池蓄水以厭之東門池在城東門外廣數畆恆蓄魚以供祀事雙清井在城內西北二井相連水極清甘遵義府
  遵義縣附郭
  鳳山在城東一里形如鳳翥雙薦山在城東二里府學宮後湘山在城東二里上有䕶國寺龍鎮山在城東十里一名髙巖上有川主廟香風山在城東二十里上有石洞石几俱出天成玉屏山在城東二十里相近有仙人山又城南四十里亦有玉屏山聚秀山在城東四十里一名水園山林壑隠秀望之蔚然山麓有清水橋板角山在城東九十里勢極險峻錦屏山在城東南二里形如屏障南宮山在城南十五里又旁有三木山又三十里有天臺山巖孔山在城西南二百里有石脈湧泉為烏江發源放牛山在城西十五里為府治鎮山又二十里有馬坎山三十里有天馬山元寳山在城西四十里上有溪水瀑布大水田山在城西四十里上有池可資灌溉又相近有崆峒山雷變山在城西八十里山麓有池寛平數十丈可以灌田洪關山在城西八十里山有溫泉石筍山在城西百里突出如筍髙揷雲霄龍山在城北二里眠象山在城北十五里其相近者曰蘭山曰白鹿山蟠龍山在城北二十餘里首尾蟠曲如龍紫霞山在城北三十里其相近者曰七星山龍巖山在城北四十里怪石巉巖其相近者曰金藏山定軍山在城北四十里唐宣慰司楊端駐軍於此永安山在城北六十里外髙內平有田二千餘畆巖門山在城北六十里兩山對峙如門婁山在城北九十里俗名大樓山峭壁揷天路通一線為入郡第一險要越寧峯在城東四十里相近又有十三峯碧雲峯在城西十里四峯並峙中一峯逈出色碧如雲太乙峯在城北五里又三十里有萬年峯伴雲峯在城北四十里又名黃鐘巖一峯插天懸巖如削上有普賢川主各廟滴水巖在城東南五十里有石洞可容萬人又西北二十里有列坐巖又西南七十里有老龍𡉫櫃巖在城北三百里髙百丈廣半之中有一石穴穴前有一石如櫃故名藏玉丘在城北十五里前有蓮花月池海龍𡉫在城北四十里居萬山之巔四圍陡絶上有飛昇巖舊為楊應龍巢穴今建寺於上又十里有芝山白雲洞在城東三里桃源洞在城東三里石壁䥴有僊詩僊女洞在城東五里卿雲洞在城北十里相近又有景僊洞湘江在城東四里一名穆家川源出龍巖山流經湘山南與桃溪水合紆迴五百里入烏江洪江在城東四十里源出大樓山合仁江入烏江仁江在城東南五十里源出永安驛山澗下流合湘江入烏江烏江在城南八十里源出黔西州經縣界與湘洪仁三江合由思南府北流入涪江芙蓉江在城北二十里又正安州亦有芙蓉江龍坪河在府南四十里黒水河在城西七十里出洪關入偏巖沙溪河在城西一百里源出巖孔山流入烏江㑹川河在城北五里又名九節灘鳳凰溪在城東四十里亦名長灘有石洞桃溪在城南十里源出城北六十里上莊山溪水滙流為羅家河至壩竹水羅㑹水又數里與湘江合流入烏江龍馬溪在城北十五里金鼓潭在城西南四十里流合樂閩水入湘江樂安水在城東七十里源出綏陽之金竹里南流為綠塘河經樂安里穿出袁門𡉫山與烏江合湄潭水在城東一百里源出湄潭縣經三渡關外流入烏江樂閩河在城西南四十里源出雷變山東流八十里合湘江而入烏江龍泉有二一在府治北六十里一在正安州西南六十里俱深沉莫測相傳有龍居其中易氏井在城南一里泉水甘美清㓗海風井在城西南八里井上多風相傳昔有異人指曰此南海風也遵義有此可保永無劫難矣躍龍井在城北龍山井有三一在山頂一在山腹一在山麓三井相通冬溫夏涼
  正安州
  鳳舉山在城內學宮後覆鐘山在城內州署後大武山在城內州署前秀麗如雲錦東松山在城東五里翠屏山在城東南七十里舊州東一里豹子山在舊州北八里多産豹雖晴明亦常有霧聚秀山在城南一里龍門山在城南十里羅𫎇山在城南六十里唐志有羅䝉縣即其地羅支山在城西南九十里明嘉靖中平寇於此雲頂山在城西南百里雙鳳山在城西一百七十里文筆山在城北五里秀頴甲於羣峯㑹𠎣山在城東北二十里州治發脈於此林溪壩在城西十里羣峯環拱地勢寛敞芙蓉江在城南一百里源出𭒀川縣經州境入岷江三江在舊城北五十里源出羊毛坡流注四川彭水縣界入岷江北溪在舊城北林溪在城西南五里虎溪在城西南七十里流經州南入三江貫珠溪在城西南八十里源出州西杉木門流入州境落水孔思溪在城西七十里源出南川縣牛角寨流入三江卯溪在城北山後
  桐梓縣
  魁巖山在城東半里山上有池石女山在城東十里上有石如女立九龍山在城東九十里相近有明月山牛星山在城南半里與縣對峙金馬山在城南里一鼎山在城南十里踞羣山之巔週圍削壁其形似鼎金鵞山在城西一里山下有井井中嘗見二鵞羽色如金故名玉屏山在城西二里虎峯山在城北半里相近又有蒼龍山鳳鳴山在城北二里天祿山在城北三里貓兒山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扶歡山在城北二百里古扶歡縣以此名楚米坡在城東二十里平播時楚人輓米至此故名陳頭箐在城南四十里上有古廟夜郎小箐在城北三十里龍罩臺在城西四十里桐梓原在城北十五里三夜郎壩在城北七十里有古夜郎城舊址三元壩在城北九十里蟠龍洞在城西南六十里洞口寛敞中甚幽邃一石一級皆有竒致深壑中有一石龍鱗甲宛然䝉渡河在城北七十里傳漢唐𫎇渡此因名母渡河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坡頭河在城北一百四十里溱溪在城東二里青龍溪在城西半里黃龍溪在城西一里天橋水在城東五里南溪水在城南二十里清溪水在城南二十五里溪中有井每日三潮葫蘆水在城西五里溱南二溪水㑹此齋郎水在城西六十里古有苗名齋郎者居此故名流出縣東楚米坡至米糧渡㑹赤水河入大江蟠龍水在城西八十里趙洋水在城西九十里官堂水在城北十里為諸水所經
  綏陽縣
  望京山在城東七里又東二里有達摩山永山在城東南二里彭山在城南三里冠子山在城南十二里拱辰山在城南一百五十里山勢北向故名平木山在城西南五里有宋人冉璡故居扁桶山在城西九里又西里許有筆架山金子山在城西十五里相近有辰山風坎山𠎣人山在城西十六里上有石坪遺蹟石牛山在城西二十里綿亘數里常有積雪不消又西五里有朗山長幹山在城西北六里一名白玉山為縣治來脈又西北四里有西山與長幹山相連天臺山在城北二里上有池大可五畆四時不涸望靄山在城北十里何家山在城北一百五十里山形髙大兩峯揷天昔有何道者棲此居址尚存見仙釋香爐巖在城東十五里銀子巖在城西十八里又西二里有樸老巖蕭家洞在城西金子壩蕭家溝相傳中有靈物碧霄洞在望靄山周廣可四五里中有天生石牀盤盂等相傳昔有仙人棲此故又名神仙洞又相近有燕子洞小烏江在城東北六十五里源出椒溪流入正安州經南川界入涪江清水河在城南源出黒澤水流入傘水合口河在城北源有二一出黃魚溪一出羊巖渡頭河在城北即合口河下流至此浸大過大灘入正安州石樑河在城北源出桶關與渡頭河合達溪在城東南源出楊柳水經達摩山西流與朗水合源溪在城北十里黃魚溪在城北二十里流入正安州朗水在城西又名螺水源出朗山瀼水在城東五十里浦浙水在城東一名大灘源出湄潭山箐中與渡頭河合傘水在城東南合達溪朗水諸流出遵義厚水在城東南源出趙家裡經長灘入遵義三朝水在城北百餘里水自洞出毎日辰午酉刻三至不爽相傳中有靈物溫泉在城北旺草里紫蓮池在城東里許康熙十一年荒田數畆浸而為池自生紫蓮因名金子池在城西金子壩大可百畆
  仁懐縣
  翠幬山在城東十五里形勢起自西南迤𨓦迴旋由東轉北綿亘百餘里縣治祖山也夕陽山在城西里許落照銜峯半規隱樹景致絶佳端山在城北半里端秀如垂紳正笏立於玉屏山之下玉屏山在城北二里許勢如屏障縣治坐山也福徳山在城北四百五十里舊縣城內紫氣山在舊城東五里卓立髙昻如筍如笏樓子山在舊城東五里紗帽山在舊城東南二十里五花山在舊城東二十里又東有天臺木蓮諸山雨標山在舊城東南二十里冠葢山在舊城西八里舊治鎮山髙大雄偉為諸山之冠石錠山在舊城西十里筆架山在城東北十五里四時青蔥為學宮文筆關門𡉫在城南二十里嶢嶠聳秀平列一十七峯書畫巖在城南五里巖石壁立黒白成章手爬巖在城北懸巖天險赤水河在城西十五里源出畢節縣之舊赤水衛經新城過舊城下合岷江平時舟楫可抵舊城上一百餘里之猿猴灘自猿猴灘以上再加疏鑿可宜抵新城玉溪河在城東北一名魚溪河𤅣溪在城東數十步兩岸石壁髙峙千仞溪出地底自東注西與赤水河合福泉在城南門外湧泉如珠其味清冽灌田百畆魚泉在城南七里其泉有二俱在溪邊每春三月出魚如鯈味甚佳過期即不復出溫泉在城西十五里泉水常溫相傳浴之可愈疾










  貴州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六
  地理
  闗梁
  貴陽府
  貴築縣附郭新添闗在城東南二里圖寧闗在城南五里舊名油榨闗 國朝康熙四十年廵撫王燕重修改今名並修闗帝祠及紀恩可憇二亭響水闗在城西北五里老鴉闗在城西北五里四川驛道經此鳯凰闗在城北十里舊名大鴉闗 國朝康熙九年改今名玉帶橋在城內龍井前 國朝雍正五年重建盤橋在布政司前 國朝雍正三年布政使劉師恕改河道新建遵徳橋在盤橋下流又名獅子橋明永樂年建 國朝康熙十二年改建貫珠橋在遵徳橋下流 國朝雍正九年廵撫張廣泗重建忠烈橋在府治左以近南公祠故名明時建國朝康熙三十九年重修上有文昌閣振武橋在縣治左縣本都司署故名月殿虹橋在縣治前又名六洞橋普濟橋在城東二里 國朝康熙三十二年霽虹橋在城外南明河上明永樂二年鎮逺侯顧成建浮玉橋在城南堤所謂鰲磯浮玉是也南浦橋在城南富水上龍洞橋在城南十里頭舖金鎻橋在振武門外定廣往來之路太慈橋在城西南五里濟番橋在城西南三十里入定番州大道蟾宮橋在廣濟門外三星橋在布徳門外府學前鎮北橋在布徳門外一名福橋普惠橋在布徳門外 國朝雍正八年化龍橋在布徳門外上有大石形肖靈龜蘇家橋在水門外舊止一洞 國朝雍正五年廵撫何世璂改為三洞以殺水勢通濟橋在城西北往滇大路有頭橋二橋三橋之名鴉闗橋在城北八里大小鴉闗之間洪濟橋在城北十五里土人謝鼎建仙臨橋在城北二十里上有仙人足跡旁有松梵庵頗幽靜麥架橋在城北三十里○定番州 程番橋在城西二里○廣順州 墨緑橋在城東五里天生橋在城東從仁里水穿腰腹而成人行其上如臥波長虹○開州 茶山渡在城東三十里棉花渡在城東南五十里○龍里縣 水橋在城西五里官道上○貴定縣 馬桑闗在城西五里甕城闗在城西四十里玉杵闗在城東北三里東門橋在城東有頭橋二橋三橋珍珠橋在城東十里 國朝康熙十一年崖頭舖橋在城東十里翁樹河橋在城南四十里西門橋在城西甕城橋在城西二十里北門橋在城北一里同保橋在城北五里○修文縣茶山渡在城西一百四十里合口渡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烏江渡在城西北八十里其北岸有烏江門西境恃以為險黃沙渡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陸廣渡在城東北三十里曲尺橋在東門外一里許有三岔河其橋一橫一直如曲尺樣為入城孔道旁有古碑平安橋在北門外小河由白馬潭水流下水中巨石參差犬牙相制不通舟筏蜈蚣橋在城北三十里水西安氏建昔為驛道石工精緻上有雨花庵明學士楊某有碑谷隆闗在長寨城南十五里通定番路頗稱險隘
  安順府
  普定縣附郭羅仙闗在城東十里楊家闗在城東三十里半天闗在城南五里牛蹄闗在城西五里大屯闗在城西十里老虎闗在城西二十里打鐵闗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新開驛路兩峯夾峙最為險峻西林渡在城西一百八十里即毛口渡 國朝總督鄂爾泰具題改新路設渡於此通津橋在城西北雙溪橋在城內東北○鎮寧州 猴兒闗在城東三十里土地闗在城西南四十里新開驛路鳯凰闗在城西南五十里新路上石龍闗在城西南六十里新路上巖闗在城北三里通濟橋在城內明時建白虹橋在城南三十里跨疊水河明時勅建○永寧州 梅子闗在城西三十里原建有哨城稽查往來壩陵橋在城東三十五里盤江橋在城西三十里舊為滇黔孔道江水洶湧不能舟渡明崇禎間叅政朱家民創建鐵鎻橋毀於冦 國朝順治十六年經畧洪承疇總督趙廷臣廵撫卞三元重修康熈十九年賊又毀二十三年總督蔡毓榮廵撫楊雍建等具題重建極為壯觀設土廵檢守之今開闢新路驛站俱設在毛口渡○清鎮縣 鴨池河渡在城西北九十里通黔西路滴澄橋在城西五里○安平縣銅鼓闗在城東五里平壩闗在城東南十五里沙子闗在城南十五里楊家闗在城南三十五里峽山闗在城西一里虹橋在學宮前紗㡌橋在東門外洛陽橋在城東十五里明百戶朱表建葛花橋在南門外通南橋在城南三里通滇大路廣濟橋在城西北十五里明百戶朱表建大水橋在北門外喻家橋在沙作普濟橋在闗下堡雙虹橋在車頭堡安濟橋在羊塲河
  平越府
  平越縣附郭羊塲闗在城東二十里武勝闗在城南二里前臨江水兩岸壁立一線通行天設險要巖闗在城西南十三里穀芒闗在城西四十五里七星闗在城北五里許雞塲闗在城北二十里打鐵闗在城東北五十里葛公橋在城東五里跨麻哈江明萬厯間郡人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縻金巨萬悉罄家資總督張鶴鳴礱碑題葛鏡橋三字記以詩文 國朝康熙二年為水所拆副使徐𢎞業重修九年建三元閣於橋北廵撫佟鳯彩復於兩岸修砌腰墻數十丈以衛行者往來便之通濟橋在城東十里羊塲橋在城東二十里楊老橋在城東三十里湧雪橋在城南潮音閣下通逺橋在城南明永樂間建太平橋在城南三里武勝橋在城西南五里酉陽橋在城西南二十里黃絲橋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可禹橋在城西五里郡人劉﨣募建知府蔣應修為記西門橋在城西門外王公橋在城北三十里地名牛塲郡人王譏建樊家橋在城東北五里郡人樊都建○黃平州 𡽖隆橋在城北二十五里十里闗在城東十里馬宗嶺闗在城東二十五里深溝闗在城北十里重安江渡在城南三十里江水深湍當滇黔孔道昔係舟渡往往有覆沒之患 國朝康熙十二年布政使潘超先按察使張文徳糧驛叅議陳寳鑰捐建石橋往來稱利涉焉今毀仍用舟渡白悠渡在城北三十里為入川大道水勢湍激向無渡船 國朝知州李延基進士王橒貢生王栻共捐金置田造船行人利焉彭家橋在城東州人彭亨衢建陳家橋在城東州人陳于震建永安橋在城東十里明洪武間建通濟橋在城東二十里靈泉橋在城南㑹通橋在城西原名古梁橋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水漲傾壊今重建百子橋在城北里許冷水溪無子者架板為橋輒生子裡人求嗣者爭架之因名滄浪橋在城北羅朗橋在城東北國朝進士王橒捐金重建○甕安縣 頭闗在城東南十五里二闗在城東南二十五里藍家闗在城東南四十里孫家渡在城北五十里國朝康熙五十九年知縣韓瑛捐造渡船沙子橋在城南五里長灘橋在城南八里劉家橋在城南三十里西門橋在城西里許崖腳橋在城北五里萬壽橋在城北十里猴塲在城北三十里○餘慶縣 頭闗在城南六十里通甕安路中闗在城西二十里餘慶闗在城西南餘慶司灰木闗在餘慶司牛塲渡在城東門外巖門渡在城西七十里烏江下流為楚蜀要津每年官給工資修船新村橋在城南十里小烏江橋在城西北三十里○湄潭縣 錫洛闗在城東四十里渡上闗在城東南六十里三渡闗在城西五十五里板角闗在城西北八十五里青龍闗在城北一百二十里袁家渡在城南為黔蜀要津王囘渡在城南與開州接境北門渡在城北為龍婺要路湄水橋在城南邑人龔偉建獺水橋在城北
  都勻府
  都勻縣附郭太平闗在城東六十里威鎮闗在城西石屏闗在城西謫仙闗在城西龍山上明主事張翀建平定闗在城北靖盜闗在城北雞賈渡在城東四十里木狫橋在城東十里頭塘橋在城南十里樂英橋在城西十里楊道橋在城南三十里承先橋在城南六十里繼志橋在城南七十里迎恩橋在城北 國朝康熙五十年知縣陳士昂建來逺橋在城北平定橋在城北明末圯 國朝康熙三年重建○麻哈州惠民橋在城南必撥橋在城北○獨山州 雞公闗在城西南三十里設有塘汛鴨公闗在城東北五十里即靖夷塘與都勻縣連界小河橋在城南二十里龍寨橋在城南三十里深河橋在塘東北二十里生員蔡希端建○清平縣 羅仲闗在城北二十里龍頭渡在城東六十里為凱里要渡岩頭渡在城東北三十里報㨗橋在城南門外勇勝橋在城南三里明知縣王傚建萬潮橋在城南十里邑人何起泰建宗伯橋在城北門外明尚書孫應鰲建北門橋在城北二里凱旋橋在城北三里○荔波縣 上䝉石渡在城東五里甲站渡在城東二十里縣前渡在城東南舊係南闗外一里山溪險惡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劉棻捐造渡船二隻下䝉石渡在城南十里巴灰渡在城南一百一十里地鵝橋在城東三十里巴乃埲水龍橋在城東六十里丘賤埲茅灘橋 水慶橋俱在城東七十五里𤝎𦍕里水圍橋在城北四十五里韋農埲
  鎮逺府
  鎮逺縣附郭鎮東闗在城東明正徳八年建石門闗在城東舊名河闗復古闗在城東三里兩山對峙焦溪闗在城東三十里澑沙闗在城東四十里梅溪闗在城東六十里清浪闗在城東七十五里雞鴨闗在城東八十里鎮西闗在城西明正徳八年建思南坡闗在城西三里文徳闗在城西五里舊名油榨闗望雲闗在城西三十里相見河東其西為九曲闗九曲闗在相見河西瓮蓬河在城西五十里鐵山闗在城東北一里焦溪渡在城東六十里下坪坡在城東九十里水家灣渡在城西闗內永安渡在城西沙灣造船以渡平冒渡在城西三里祝聖橋在府治前明崇禎間廵按劉士正捐金創建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水溢橋圯總督范承勲廵撫田雯提督馬三竒及司道府公捐重修雍正初年又以水圯重修迎仙橋在鎮東闗前乾溪橋在城東十里利涉橋在城東二十里松溪橋在城西南三里相見橋在城西二十里有大小二橋○施秉縣 瀾橋闗在城西二十五里知政橋在縣治前跨虹橋在城東郭外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水溢橋圯總督范承勲廵撫田雯衞既齊提督陳竒布政使董安國及司道府公捐重修普慶橋在城東十里 國朝康熙七年○天柱縣 鸕鷀渡在城東四十里江東渡在城東五十里鑑水渡在城北門外寳帶橋在城東五里明知縣朱梓解銀帶以鎮橋故名社學橋在城東十里朱公祠前逺口橋在城東三十里紫雲橋在城北門外
  思南府
  安化縣附郭太平闗在城東二里明正徳五年知府甯閱修萬厯十二年知府帥機重修今圯石峽闗在城東三十里得勝闗在城南二里明知府周舉修帥機重修崇山闗在城南三十里武勝闗在城西南二里即小崖門山明知府周舉修帥機重修芙蓉闗在城西南三十里永勝闗在城西一里即大崖門山明知府周舉建日頭闗在城西三十里鸚鵡闗在城西北三十里麻海闗在城北二十里徳江渡在城西南塘頭渡在城西南四十里掌溪渡在城南三十里通濟橋在城內舊鼔樓街鄉飲橋在城隍祠右又名遷善橋楊家橋在城內北街里人楊瓊建李公橋在城東 國朝康熙十二年知府李敷治重修永興橋在城東十里里民謝天爵建周道橋在城南門外思濟橋在城南郡人安康創建憲溪橋在城南三里土司李鉉建天生橋在城南五十里兩壁陡峻一石橫亙芭蕉溪橋在城南五十里金盞橋在城西五里明土司安繼爵建廻龍橋在城西一百里鸚鵡橋在城西北三十里明郡人晏應魁募建澄清橋在城北明僉事髙任重建晏家橋在城北半里永鎮橋在城西一百二十里路瀬橋在城北一百八十里明崇禎間郡人鄭汝黔建利涉橋在城東北五十里○印江縣峩嶺闗在城東七里犵狫闗在城東七十里秀寳闗在城南三十里
  七星橋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樂茂橋在縣治東明知縣陳汝和建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劉學瀚重建康熙十一年知縣蔣元㨗又重建落木江橋在城東三十里雙龍橋在城東六十里澄清橋在城南門外明知縣顔階建南門橋在城南舊城東知縣蔣元㨗改建今處西門橋在城西乾溪橋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板溪橋在城北三十里安崖舖橋在城西四十里○婺川縣 水雲闗在城東二十里虎踞闗在城南五里青崗闗在城西二十里九杵闗在城西三十里為通播要害處飛鳯闗在城北江城闗在城北五里芭蕉闗在城北五里濯水闗在城北一百里倒羊江渡在城東五里豐樂渡在城南四十里隘溪渡在城東北五里蕉巖渡在城東北十里觀瀾橋在城東明知縣蔡嵩建舊名薦橋萬年橋在城東明知縣鄭向陽建通逺橋在城東明知縣傅洪建縣前橋在城南明知縣陳維藩建平津橋在城南門外明萬厯間知縣張任教建鎮南橋在城南六十里為黔蜀二省通衢明知縣𫝊洪建弦在城西明知縣鄭向陽建甕溪橋在城東北二十五里龍登橋在城東北五十里明知縣蔡嵩建甘腴橋在城東北六十里明知縣王緯重修
  石阡府
  松明闗在城東松坎闗在城南鎮寧闗在城西一名馬鬃嶺武定闗在城北一名白馬嶺白巖江渡在城南十里洋溪渡在城北十里葛閃渡在城西一百二十里迎恩橋在城南文星橋在城北明知縣郭元賓建永濟橋在城南六十里明嘉靖間僉事周以魯副使華起直同建○龍泉縣青龍闗在城北十五里虎踞闗在城北三十里林箐幽深時有盜警明萬厯間設哨兵防禦桶口渡在城南一百二十里趙公橋在城北明知縣趙譔建王公橋在城北二里 國朝康熙十年
  思州府
  都哨闗在城東一里清平闗在城南五里盤山闗在城西二里明知府蔡懋昭修天堂渡在城東十里田堘巖渡在城東八十里灑溪渡在城東南里許羊坪渡在城南二十里平溪渡在城南四十里磨寨渡在城北五里雲盤渡在城北五十里爛縟河渡在城北九十里通濟橋在城東五里平壩渡在城東五里大石橋在城東十五里田堧坪明總兵石邦憲建雲封橋在城南三里木林橋在城南十五里轉水橋在城北五十里地名虹霓圯於水裡民張應元等募修易名惠濟○玉屏縣 平江三渡在城西太平哨平溪渡在城北門外黃榨渡在城東北五里大屯渡在城東北三十里文水橋在城東積善橋在城東二十里明鄭東田募建鮎魚渡在城東三十里天星橋在城西二里野雞河上有七洞為邑之勝觀三家橋在城西五里舊名單家橋明謝誠謝魁王耀建通河橋在城北下河為泊舟聚貨之所向有小江南之稱廣嗣橋在小北門外○青溪縣 雞鳴闗在城西五里山巖險隘下俯青江橋口渡在城東門外仙人橋在城西二里
  銅仁府
  銅仁縣附郭龍勢闗 石榴闗 施溪樣頭闗俱在城東倒馬闗 清水塘闗俱在城北雙江渡在城南即大小二江合流處西門渡在城西壩黃渡在城西十里琴抱渡在城西十五里龍家渡在城西百里吳家渡在城西北三十里桃映渡在城西北六十里天生橋在城南二里廣濟橋在城北十五里舊橋圯城守副將賀國賢重建黎平府
  開泰縣附郭甯溪闗在城東四十里鐵爐闗在城東五十里連湖廣靖州界先年苖賊伏刼設堡守禦燕窩闗在城南接粵西江邉諸路洞苗出入設哨防禦玉帶橋在城內明崇禎十三年總兵劉承印建成徳橋在城北頗壯麗○永從縣福祿橋在城南門外𦘕橋在城南一里俗名花橋神龍橋在城西南
  六衝寨相𫝊有靈物潛藏於此因名○錦屏縣 迎恩橋在城東通湖廣靖州玉帶橋在城東一里橋下之水自石榴山曲折而來廽旋如帶保泰橋在城東十里興隆橋在城東十五里龍潭橋在城南二里
  大定府
  羿子闗在城東八十里青龍闗在城南十里那集闗在城南三十里金魚闗在城西五里銅闗在城西十里樂聚闗在城西二十里楊家闗在城北二里大弄闗在城北十里柯家闗在城北十五里落折渡在城北二十里陳恩橋在城東二十里烏西橋在城南三十里大渡橋在城南四十里明萬厯間建金魚橋在城西三里下天生橋在城西八十里岩髙百丈橋洞恍如鑿成上通行人北來之水由總已河洑流五里至橋洞口西來之水由鼠仲河流至橋洞口二水共㑹入洞出以列地方上天生橋在城西一百四十里扒瓦汛界橋濶數丈較下天生橋愈為險峻上連馬鬃嶺下接扒瓦汛水自橋出入䑕仲河㑹下天生橋柯家橋在城北十五里歸化橋在城北六十里○平逺州 楊家闗在城東五里織金闗在城東十里通省城及安平縣為本州要隘簸渡闗在城南九十里通省城鳯凰闗在城南三十里通安順府及鎮寧州穿洞闗在城南五十里通安順府黒跨闗在城西一百八十里通威寧木東者及大定府髙崖數百丈以木廂為路僅可一人行下有天生橋如棧道之險土地闗在城北十里通黔西州望城闗在城北十餘里通大定府及威寧州簸朶渡在城東一百里通省城春夏水漲難渡郵𨔛每為覊遲七伯房渡在城東九十里通安平大路簸朶渡阻水人往往繞道濟此三岔渡在城南九十里通安順府大道接鎮寧州界六歸渡在城北八十里通威寧州大道接大定府界太平橋在城內橋石上有天然太極圖月華橋在城內 國朝順治十八年建橋成之日月華普照故名通濟橋在城內州人田明仁建賓興橋在城東門外觀音橋在城東十五里州民馬世龍建獅子橋在城東六十里相𫝊居民於上元節繡獅為戱獲銀公修積善橋在城東七十里二坡苗民阿讓建三元橋在城南六十里州民馬世龍建比古橋在城南七十里通安順大道舊為木橋春夏水漲輒漂去行旅郵𨔛每為阻滯後官士兵民公捐創建石橋天生橋在城西百里外有三一在納恩一在黒胯一在隴胯麟趾橋在城北門外髙家橋在城北三十里創造最久樂龍橋在城北七十里大定通衢相𫝊建橋之先有二龍逰戱於此○黔西州化榨闗在城西六十里六廣渡在城東六十里通修文縣路把總防守鴨池渡在城東南五十里通遵義入川要路把總駐防黃沙渡在城東北七十里通修文縣路把總防守西溪渡在城西北五十里通大定府路千總駐防沙溪渡在城北五十里通遵義入川要路把總駐防東門橋在城東烏慶水橋在城東南國朝康熙間原任樂昌令任衡建未幾壊知州鮑尚忠復捐助修之南門橋在城南朶泥橋在城南西門橋在城西沙壩河橋在城西下洪橋在城西西溪橋在城西新塲橋在城西北皮工袁成祿創建兩遭水圯袁力竭任衡成之渭河橋在城北○威寧州 佗闗在城東梅子闗在城東可渡闗在城東南有千丈巖即桃花溪之東壁雲闗在城西北倘塘站通濟橋在城東南一里六道橋在城東南四里可渡橋在城東南九十里可渡河上舊為木橋 國朝康熙三十年總督范承勲及滇黔各官改建石橋有碑記雍正十二年重修石河橋在城西四十五里天生橋在城西五甸站東峻岸間有石樑懸亘髙十餘丈長里許僅容一人須魚貫而進往來相值則不得前行者每舉煙以示○畢節縣 木稀闗在城東三十里七星闗在城西八十里七星山漢諸葛武侯祀七星處北鎮闗在城北二里永清橋在城內東門橋在城東闗內濟川橋在城東五里威鎮橋在城東十里俗名觀音橋文津橋在城東三十里桂香橋在城南門外五龍橋在城南一里修建以鎻水口聚奎橋在城南三里阜安橋在城南五里通津橋在城西五里豐樂橋在城西十里七星橋在城西八十里總兵官唐希順修小天生橋在城西六十里大天生橋在城西北八十里
  南籠府
  石門闗在城南二十里通廣西大道有弁兵駐防天生橋在城東一里兩巖相連下空丈餘上髙數丈路由橋上過化龍橋在城北里許○永豐州 披呈箐闗在城東十里箐深路狹為州之阨隘者黨闗在城西南二十里山髙路險花江巖闗在城北九十里山髙路險石𡉫闗在城北一百四十里路亦險隘打拱橋在城東羅斛州判地桑郎橋在羅斛木橋有十八節長十餘丈髙𥔌橋在城北三十里者相橋在城北三十里○普安州 芭蕉闗在城東八十里安籠箐闗在城東南三百四十里分水嶺闗在城西一百一十里深溪河橋在城東百餘里南板橋在城南十里澄源橋在城北門外黃平花橋在城北四十里灰窯坡橋在城北五十里庚戌橋在城北六十里兩崖壁立水勢澎湃纍石為橋如履平地 國朝雍正八年總督鄂爾泰建有碑記橋以庚戍年成故名木朗橋在城北九十里○普安縣 堅固闗在城西北列當驛新開入滇大道芭蕉闗在城北十里大河橋在城東北四十里即江西坡橋○安南縣 海馬闗在城東十二里兩山之凹廣止尋丈舊有閣跨於其上閣下僅容一騎往來老鴉闗在城南里許入滇舊路兩崖之間最為扼要鳥鳴闗在城西二里阿黒河橋在城東二十餘里西坡河橋在城西南三十里係滇黔要津東西兩岸俱有髙崖為安南普安兩縣屬之分界
  遵義府
  遵義縣附郭板角闗在城東八十里山勢險峻三渡闗在城東一百一十里鎮南闗在城南八十里老君闗在城南八十里小洪闗在城南八十里合口闗在城南一百二十里烏江闗在城西南八十里烏江旁明洪武間建黒水闗在城西八十里大洪闗在城西八十里木來闗在城西一百六十里崖門闗在城北一百里太平闗在城北一百里合口渡在城東八十里長灘渡在城東八十里黃灘渡在城東八十里茶山渡在城南一百里烏江渡在城西南一百里米梁渡在城北一百八十里吳公橋在城東門外舊制橋平水面國朝康熙六年水漲傾圮總兵吳之茂改修髙數尺趙公橋在城東門外國朝知府趙光榮知縣丘紀捐建有碑記巨濟橋在城東元大徳中建通逺橋在城東三里旁有峭壁髙數仞 國朝總兵侯國弼鐫有天子萬年四字普濟橋在城東五里鐵鎻橋在城東三十里長灘橋在城東三十五里清水橋在城東四十里兩岸如削緑塘橋在城東六十里太平橋在城南二里觀音橋在城西北五十里後川橋在城北三里亦名髙橋有仙蹟㑹川橋在城北五里又名新橋通濟橋在城北三十里大板橋在城北七十里小板橋在城北八十里○正安州白巖闗在城西二百八十里老鷹闗在城北十五里青巖闗在城北一
  百二十里潏源渡在城東一百里米糧渡在城南五里趙北渡在城北一百二十里甘溪橋在城東八十里鴻濟橋在城西門外永安橋在城北五里○桐梓縣 婁山闗在城南二十五里萬峯插天中通一線與遵義分界張九闗在城東北二十里石壺闗在城東北三十里孫公橋在城東半里明萬厯間知府孫敏政建天橋在城東五里魁巖山後髙百餘丈𫎇渡橋在城北九十里舊𫝊即漢唐䝉𤼵卒治道處為黔蜀要道昔無橋 國朝康熙五十七年知府趙光榮捐俸建石橋因名趙公普渡橋○綏陽縣 九杼闗在城東三十里石夘闗在城東三十五里苦竹闗在城東九十里與湄潭縣分界處板閣闗在城南七十里朗山闗在城西二十五里通郡城桐梓桑木闗在城東北二十里通正安州龍洞闗在城東北一百里長灘渡在城西通郡城 國朝康熙間典史詹瑛捐置渡田召募渡夫刻碑署內渡頭河渡在城北有官船濟渡小溪橋在城南六里通傘水永濟橋在城西十五里通遵義馬桑木橋在城西螺水中一大木橫水面圍四尺五寸不知其自來水漂亦不動相𫝊昔有欲伐之者方舉斧雷電怱作至今斧跡尚存○仁懐縣 葫蘆闗在舊城南五十里中箐闗在舊城西八十里金沙渡在舊城北六十里官渡在舊城北一百二十里舊城北門外通四川合江縣界黃葛橋在舊城北手爬崖側明知縣王用所創建永安橋在舊城內西街鎮江橋在舊城內玉泉橋在新城西鹽津河
  郵𫝊
  自省城下至玉屏縣共一十二驛自省城上至亦資孔共一十二驛
  按貴州通省各驛於順治十五年原設二十四驛每驛額設官馬五十匹馬夫二十五名一切馬價草料藥餌腳澁鞍屜馬夫工食及差使供給俱於馬舘秋糧內動支康熙二十四年廵撫慕天顔
  題將龍里等驛裁去馬五匹馬夫二名惟皇華驛以在省㑹仍舊雍正五年増𨽻玉屏青溪二驛原照楚例額馬五十匹馬夫二十五名歸黔後亦照黔例裁減畫一七年總督鄂爾泰廵撫張廣泗
  題請開路改站將上逰舊設之盤江江西坡二驛裁去以闗嶺查城尾灑新興軟橋湘滿六驛改設為新路之坡貢郎岱列當礶子窯楊松劉官屯六驛九年又
  題改下㳺新路裁去黃絲一驛將平越驛移於酉陽塘將黃絲驛之馬匹丞役移於上㳺新路之毛口河為腰站仍共二十四驛皇華一驛每季補馬八匹通省各驛每季補馬七匹每匹原定價銀二十九兩五錢五分雍正三年署廵撫石禮哈
  題請驛馬照雲南廣西例每匹價銀二十二兩向例亦於馬價內每匹扣存銀一兩七錢一分五釐一毫作奏銷賫奏等項公費雍正六年經署廵撫祖秉圭
  題請歸公今每補馬一匹准報銷銀二十兩二錢二分零遇閏按月加增又原設大驛每年有差員供應銀九十六兩六年題請裁去
  皇華驛驛費每年共銀二百三十八兩七錢一分馬夫二十五名銀一百四十四兩食米七十二石馬料穀七百二十石折米三百六十石每年補馬三十二匹共價銀六百四十七兩一錢九分遇閏加増小建扣除龍里等各驛驛費二百一十六兩四錢七分馬夫二十三名銀一百三十二兩四錢八分食米六十六石二斗四升馬料穀六百四十八石折米三百二十四石每年補馬二十八匹共銀五百六十六兩二錢九分遇閏加増小建扣除乾隆二年總督張廣泗
  題請比照雲南省馬數増添貴築首邑馬十匹馬夫五名其餘各驛各増馬五匹馬夫二名每馬一匹日支豆草銀五分料穀停其支領每馬夫一名日支工食銀四分糧米亦停其支領
  自省城下至玉屏縣共十站自省城上至亦資孔共十站
  按貴州通省各站明時俱以衞所站軍扛抬
  國朝順治十五年用州縣恊夫運送餉鞘康熙八年總督甘文焜
  題請禁用恊夫奉
  㫖永行禁止令每站僱募長夫一百名應差每夫日支銀一分五釐米一升每年共支銷銀五百四十兩小盡不扣遇閏加増米三百六十石小盡扣除遇閏増給通行各站勒石垂久十九年因恢復遞運浩繁仍用恊夫二十四年廵撫慕天顔復
  題請禁用又奉
  㫖永行禁革每站仍僱長夫一百名應差如前核定每夫日支工食銀一分二釐米八合每年每站開銷銀四百三十二兩米二百八十八石遇閏加増銀三十六兩米二十四石乾隆二年總督張廣泗
  題請每站夫一名日給銀四分糧米停其支領舖
  按貴州通省舖兵共計原額五百零六名専供遞送公文
  國朝順治十五年定每名日支食米一升康熙九年廵撫佟鳯彩疏請照他省事例每名日増給銀二分十九年恢復後每名定為日支米一升銀一分遇閏加増小盡截扣永為定製雍正五年總督鄂爾泰
  題増思州黎平府各屬縣添設舖兵五十名雍正十二年廵撫元展成
  題改黎平府屬之天柱縣隸鎮逺府舖兵二十一名亦改撥雍正七年廵撫張廣泗
  題増南籠府舖兵三十名乾隆三年總督張廣泗題請通省偏僻未設舖兵之廣順州等各府州縣共添設舖兵三百一十八名古州等處設立舖兵三百九十四名通省共一千二百九十八名仍照舊例每名日給銀一分米一升
  貴陽府
  皇華驛在省城上至清鎮四十五里下至龍里五十里舊設驛丞一員管理後裁以貴州衞守備管理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改衞設縣以新貴貴築兩縣分半管理三十三年裁新貴縣併貴築縣管理龍里驛在龍里縣上至省城五十里下至新添六十里本縣知縣管理新添驛在貴定縣上至龍里六十里下至酉陽五十里本縣知縣管理
  皇華站在省城內貴築縣知縣管理龍里站在龍里縣本縣知縣管理新添站在貴定縣本縣知縣管理
  廣順在城舖舖兵二名牛丫營舖舖兵二名朱槽堡舖舖兵二名楊栁哨舖舖兵二名四寨河舖舖兵二名吳超舖舖兵二名石板哨舖舖兵二名濫泥溝舖舖兵二名太子橋舖舖兵二名以上九舖乾隆三年新設廣順州知州管理阿江舖舖兵四名湯粑舖舖兵四名龍洞舖舖兵二名畢舖哨舖舖兵四名老鴉闗舖舖兵二名毛栗舖舖兵二名斑竹薗舖舖兵二名以上七舖係原設青岩舖舖兵二名楊栁井舖舖兵二名大水溝舖舖兵二名以上三舖乾隆三年添設俱屬貴築縣知縣管理谷腳舖舖兵四名髙寨舖舖兵四名龍里城舖舖兵四名麻子舖舖兵二名隴聳舖舖兵四名以上五舖龍里縣知縣管理新添城舖舖兵五名乾溪舖舖兵四名甕城舖舖兵四名新安舖舖兵四名巖頭舖舖兵四名以上五舖貴定縣知縣管理扎佐舖舖兵二名落邦舖舖兵二名蘿葡洞舖舖兵二名熄烽舖舖兵二名黒神廟舖舖兵二名三腳山舖舖兵二名以上六舖乾隆三年新設修文縣知縣管理
  安順府
  普利驛在府城內上至鎮寧五十里下至安平六十里向係安順府管理 國朝康熙四十一年廵撫王燕 題歸普定縣知縣管理威清驛在清鎮縣上至安平五十五里下至貴築四十五里本縣知縣管理平壩驛在安平縣上至普定六十里下至清鎮五十五里本縣知縣管理安莊驛在鎮寧州上至坡貢五十里下至普利五十里本州知州管理坡貢驛在坡貢上至郎岱四十五里下至鎮寧五十里以闗嶺驛驛丞加廵檢銜移駐管理郎岱驛在郎岱上至毛口三十二里下至坡貢四十五里郎岱同知管理毛口驛在西林渡腰站上至列當三十三里下至郎岱三十二里以黃絲驛驛丞加巡檢銜移駐管理
  普定站在普定縣本縣知縣管理威清站在清鎮縣本縣知縣管理沙作站在安平縣本縣知縣管理安莊站在鎮寧州本州知州管理坡貢站在坡貢坡貢驛丞管理郎岱站在郎岱郎岱同知管理
  普定在城舖舖兵五名羅徳舖舖兵四名阿若舖舖兵四名楊家橋舖舖兵四名馬塲舖舖兵四名龍井舖舖兵四名以上六舖普定縣知縣管理清鎮在城舖舖兵五名髙樹舖舖兵四名六寨舖舖兵四名滴澄舖舖兵四名狗塲舖舖兵四名鎮夷舖舖兵四名以上六舖清鎮縣知縣管理安平在城舖舖兵五名界首舖舖兵四名沙作舖舖兵四名龍窩舖舖兵四名飯隴舖舖兵四名以上五舖安平縣知縣管理納吉舖舖兵四名阿橋舖舖兵四名白水舖舖兵四名龍潭舖舖兵四名翻花舖舖兵四名以上五舖鎮寧州知州管理打鐵闗舖舖兵四名拉邦舖舖兵四名那當舖舖兵四名以上三舖郎岱同知管理坡貢舖舖兵四名坡頭舖舖兵四名頂効舖舖兵五名阿樂舖舖兵四名郎岱舖舖兵四名以上五舖係永寧州知州管理
  平越府
  酉陽驛在酉陽即平越移駐上至貴定五十里下至楊老四十里平越縣知縣管理楊老驛在楊老腰站上至酉陽四十里下至清平三十里初以平越衞經歴管理 國朝康熙十二年設驛丞管理興隆驛在黃平州上至重安江三十里下至施秉五十里初以興隆衛守備管理後裁衞歸黃平州知州管理重安江驛在重安江腰站國朝康熙十年廵撫佟鳯彩 題設上至清平三十里下至興隆三十里初以興隆衞經厯管理康熙十二年設驛丞管理
  酉陽站在酉陽平越縣知縣管理興隆站在黃平州本州知州管理
  城南舖舖兵三名穀子舖舖兵二名酉陽舖舖兵四名黃絲舖舖兵四名冷溪舖舖兵四名三郎舖舖兵二名羊塲舖舖兵二名楊老舖舖兵四名黃花舖舖兵二名清水舖舖兵二名以上二舖雍正干三年抽撥添設阿里保舖舖兵二名乾隆三年添設以上十一舖平越縣知縣管理興隆在城舖舖兵二名波洞舖舖兵二名上塘舖舖兵二名翁埋舖舖兵二名鐵闗舖舖兵二名地送舖舖兵二名小黎舖舖兵二名龍洞舖舖兵二名碗水舖舖兵二名黃平新城舖舖兵四名黃猴舖舖兵四名周洞舖舖兵四名對江舖舖兵四名羅仲舖舖兵四名十里舖舖兵四名東坡舖舖兵四名長沖舖舖兵四名大翁舖舖兵二名以上十八舖黃平州知州管理牛塲舖舖兵一名梭羅舖舖兵一名城南舖舖兵一名巖丫舖舖兵一名以上四舖甕安縣知縣管理餘慶在城舖舖兵二名新村舖舖兵二名以上二舖乾隆三年新設餘慶縣知縣管理湄潭在城舖舖兵二名髙抬舖舖兵二名白岩壩舖舖兵二名袁家渡舖舖兵二名以上四舖乾隆三年新設湄潭縣知縣管理
  都勻府
  清平驛在清平縣城上至楊老三十里下至重安江三十里清平縣知縣管理清平站在清平本縣知縣管理
  在城舖舖兵三名五家舖舖兵二名大河舖舖兵二名禪林舖舖兵二名麥沖舖舖兵二名黃梁舖舖兵二名五里舖舖兵二名橋頭舖舖兵二名文徳舖舖兵二名蛇塲舖舖兵二名髙梘舖舖兵二名以上十一舖都勻縣知縣管理清平在城舖舖兵五名洛邦舖舖兵四名蠟梅舖舖兵四名洛登舖舖兵四名以上四舖清平縣知縣管理縣前舖舖兵二名喇皆舖舖兵二名水岩舖舖兵二名水浪舖舖兵二名巴灰舖舖兵二名董界舖舖兵二名以上六舖荔波縣知縣管理凱里在城舖舖兵六名蘆山舖舖兵四名老董河舖舖兵四名木屐卡舖舖兵四名掛丁舖舖兵四名開懐舖舖兵四名牌落河舖舖兵四名以上七舖乾隆三年設立凱里縣丞管理八寨在城舖舖兵六名羊甲舖舖兵四名交梨舖舖兵四名羊芝舖舖兵四名三腳𡉫舖舖兵四名龍井舖舖兵四名太平舖舖兵四名雞賈舖舖兵四名多結舖舖兵四名牛角舖舖兵四名犵狫舖舖兵四名髙基舖舖兵四名以上十二舖乾隆三年設立八寨同知管理都江在城舖舖兵六名打孟舖舖兵四名拉攬舖舖兵四名打畧舖舖兵四名栁疉舖舖兵四名楊甕舖舖兵四名隴寨舖舖兵四名壩皆舖舖兵四名以上八舖乾隆三年設立都江通判管理丹江在城舖舖兵四名黃毛嶺舖舖兵四名烏疉舖舖兵四名竹留舖舖兵四名雞講舖舖兵四名控稗舖舖兵四名牌養舖舖兵四名以上七舖乾隆三年安設丹江通判管理鎮逺府
  鎮逺驛在府城內上至施秉五十里下至清溪五十里原係鎮逺府知府管理 國朝康熙四十一年廵撫王燕 題歸鎮逺縣知縣管理偏橋驛在施秉縣上至黃平五十里下至鎮逺五十里初以偏橋衛守備管理後裁衞入施秉專設驛丞管理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廵撫劉䕃樞 題裁驛丞歸施秉縣知縣管理
  鎮逺站在府城內鎮逺縣知縣管理偏橋站在施秉縣本縣知縣管理府前舖舖兵五名碗溪舖舖兵四名焦溪舖舖兵四名小溪舖舖兵四名梅溪舖舖兵四名白羊舖舖兵四名以上六舖鎮逺縣知縣管理司前舖舖兵六名沿沙舖舖兵五名乾溪舖舖兵五名谷定舖舖兵三名以上四舖施秉縣知縣管理天柱縣前舖舖兵三名邦洞舖舖兵二名執營舖舖兵二名欵塲舖舖兵二名魁梅舖舖兵二名六洞舖舖兵二名長安舖舖兵二名八弓舖舖兵二名歸烏舖舖兵二名盤山舖舖兵二名以上十舖天柱縣知縣管理台拱在城舖舖兵六名南市舖舖兵四名排咱舖舖兵四名排畧舖舖兵四名稿貢舖舖兵四名番招舖舖兵四名以上六舖乾隆三年安設台拱同知管理清江在城舖舖兵六名烏包舖舖兵四名者磨舖舖兵四名那磨舖舖兵四名梁上舖舖兵四名東聳舖舖兵四名烏溜舖舖兵四名賴受舖舖兵四名白索舖舖兵四名九丟舖舖兵四名反擁舖舖兵四名栁拉舖舖兵四名雞寨舖舖兵四名以上十三舖乾隆三年安設清江通判管理
  思南府
  司前舖舖兵二名掌溪司舖舖兵二名地施舖舖兵二名天井舖舖兵二名以上四舖思南府知府管理安化縣前舖舖兵二名仙人舖舖兵二名鸚鵡舖舖兵二名板坪舖舖兵二名蛇盤舖舖兵二名松溪舖舖兵二名以上六舖安化縣知縣管理印江縣前舖舖兵二名纒溪舖舖兵一名涼水舖舖兵一名以上三舖印江縣知縣管理婺川縣前舖舖兵二名牛塘舖舖兵二名豐樂舖舖兵二名以上三舖婺川縣知縣管理
  石阡府
  鐵厰舖舖兵二名板橋舖舖兵二名以上二舖乾隆三年新設石阡府知府管理龍泉縣前舖舖兵二名乾溪舖舖兵二名峯岩舖舖兵二名長林壩舖舖兵二名桶口舖舖兵二名塘頭舖舖兵二名以上六舖乾隆三年新設龍泉縣知縣管理
  思州府
  青溪驛在青溪縣上至鎮逺五十里下至玉屏五十里青溪縣知縣管理玉屏驛在玉屏縣上至青溪五十里下至楚省晃州驛六十里玉屏縣知縣管理
  青溪站在青溪縣本縣知縣管理玉屏站在玉屏縣本縣知縣管理
  府前舖舖兵三名羊坪舖舖兵五名橋頭舖舖兵四名三家橋舖舖兵三名大魚塘舖舖兵三名田溪坪舖舖兵二名以上六舖思州府知府管理東門舖舖兵三名永充舖舖兵三名以上二舖玉屏縣知縣管理銅仁府
  省溪司舖舖兵三名開添舖舖兵二名逰魚舖舖兵二名提溪司舖舖兵二名苗望舖舖兵二名烏羅司舖舖兵二名孟溪舖舖兵二名平頭司舖舖兵二名以上八舖銅仁府知府管理府前舖舖兵四名壩黃舖舖兵二名壩盤舖舖兵二名客寨舖舖兵二名桃映舖舖兵二名以上五舖銅仁縣知縣管理
  黎平府
  開泰縣前舖舖兵三名羅團舖舖兵二名下銅鼓舖舖兵二名中黃舖舖兵二名頺寨舖舖兵二名以上五舖開泰縣知縣管理錦屏縣前舖舖兵二名秀洞舖舖兵二名大腮舖舖兵二名亮江舖舖兵二名黃少山舖舖兵二名醤堡舖舖兵二名以上六舖錦屏縣知縣管理永從在城舖舖兵二名潘老寨舖舖兵二名上皮林舖舖兵二名貫洞舖舖兵二名朝里寨舖舖兵二名丙妹舖舖兵二名溶洞舖舖兵二名具洞舖舖兵二名蘇洞舖舖兵二名以上九舖乾隆三年新設永從縣知縣管理古州在城舖舖兵六名日月寨舖舖兵四名樂鄉舖舖兵四名塘冷舖舖兵四名領賈舖舖兵四名寨蒿舖舖兵四名髙㜑舖舖兵四名髙表舖舖兵四名色同舖舖兵四名巨里舖舖兵四名郎洞舖舖兵四名上江平宇舖舖兵四名俾倍舖舖兵四名髙舊舖舖兵四名髙孖舖舖兵四名髙長舖舖兵四名定旦舖舖兵四名革赦舖舖兵四名寨比舖舖兵四名八開舖舖兵四名八舊舖舖兵四名蠟酉舖舖兵四名都江舖舖兵四名孟潘舖舖兵四名下江蠟亮舖舖兵四名獨石舖舖兵四名八級舖舖兵四名𫝊洞舖舖兵四名停洞舖舖兵四名冬孖舖舖兵四名平江舖舖兵四名孖溫舖舖兵四名蘇洞舖舖兵四名蠟鵞舖舖兵四名扒沙舖舖兵四名郎洞舖舖兵四名具洞舖舖兵四名恰里舖舖兵四名寨已舖舖兵四名溶洞舖舖兵四名八孖舖舖兵四名以上四十一舖乾隆三年新設古州同知管理
  大定府
  乾堰舖舖兵二名箥籮箐舖舖兵二名烏西舖舖兵二名羊場舖舖兵二名路穿岩舖舖兵二名九里箐舖舖兵二名本城㡳塘舖舖兵二名閣鴉舖舖兵二名落腳河舖舖兵二名雙山舖舖兵二名沙子舖舖兵二名歸化舖舖兵二名梨樹坪舖舖兵二名穿心舖舖兵二名比渡坡舖舖兵二名青岡舖舖兵二名六歸河舖舖兵二名以上十七舖乾隆三年新設大定府知府管理頭塘舖舖兵二名二塘舖舖兵二名則溪舖舖兵二名猓龍舖舖兵二名頭塘舖舖兵二名古牛口舖舖兵二名新塘舖舖兵二名鳯凰山舖舖兵二名豬塲舖舖兵二名穿洞舖舖兵二名熊家塲舖舖兵二名以上十一舖乾隆三年新設平逺縣知縣管理鴨池河舖舖兵二名濫泥溝舖舖兵二名四方井舖舖兵二名椌桐樹舖舖兵二名打鼓寨舖舖兵二名黔西在城舖舖兵二名那壩舖舖兵二名新舖舖兵二名松樹溝舖舖兵二名西溪舖舖兵二名以上十舖乾隆三年新設黔西州知州管理黒章舖舖兵二名水塘舖舖兵二名水漕舖舖兵二名蓮花舖舖兵二名青石舖舖兵二名四舖舖兵二名二舖舖兵二名威寧在城舖舖兵二名十里舖舖兵二名腰站舖舖兵二名箐頭舖舖兵二名站頂舖舖兵二名以上十二舖係原設頭舖舖兵二名二舖舖兵四名四舖舖兵四名青石舖舖兵二名水槽舖舖兵二名冷水溝舖舖兵二名黒章舖舖兵三名以上七舖乾隆三年添設威寧州知州管理黃花舖在畢節城內舖兵二名頭舖舖兵二名二舖舖兵二名觀音舖舖兵二名迎賓舖舖兵二名木犀舖舖兵二名孫家舖舖兵二名小舖舖兵二名白岩舖舖兵二名清水舖舖兵二名髙山舖舖兵二名赤水河舖舖兵二名豐樂舖舖兵二名長沖舖舖兵二名鴉闗舖舖兵二名髙山舖舖兵二名撒喇舖舖兵二名喬坡舖舖兵二名石虎舖舖兵二名平山舖舖兵二名烏䝉舖舖兵二名以上二十一舖畢節縣知縣管理南籠府
  列當驛在列當上至礶子窯三十五里下至毛口三十三里以盤江驛驛丞加廵檢銜移駐管理礶子窯驛在礶子窯上至楊松三十三里下至列當三十五里以普安縣典史給以驛丞鈐記移駐管理楊松驛在楊松上至劉官屯三十四里下至礶子窯三十三里以江西坡驛丞加廵檢銜移駐管理劉官屯驛在普安州北五里上至亦資孔五十里下至楊松三十四里以軟橋驛驛丞加廵檢銜管理亦資孔驛在亦資孔上至滇省多羅驛六十里下至劉官屯五十里初以普安衞守備管理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裁衛設驛丞管理列當站在列當安南縣知縣管理礶子窯站在礶子窯普安縣知縣管理劉官屯站在劉官屯普安州知州管理亦資孔站在亦資孔普安州知州官理南籠在城舖舖兵三名壩㺯舖舖兵三名魯溝舖舖兵三名阿捧舖舖兵三名羊塲舖舖兵三名新城舖舖兵三名髙五舖舖兵三名排柵舖舖兵三名阿肩舖舖兵三名涼水井舖舖兵三名以上十舖南籠府知府管理安南在城舖舖兵二名羊塲舖舖兵四名芭蕉舖舖兵四名新興舖舖兵四名泥納舖舖兵四名阿肩舖舖兵二名馬塲舖舖兵二名大田舖舖兵一名列當舖舖兵四名拉貢舖舖兵四名和塘舖舖兵四名以上係額設烏鳴舖舖兵二名蠟茄舖舖兵二名五黃莊舖舖兵二名以上三舖乾隆三年新設安南縣知縣管理板橋舖舖兵四名革納舖舖兵四名軟橋舖舖兵四名撒麻舖舖兵四名水塘舖舖兵四名蒿子舖舖兵四名海子舖舖兵四名大坡舖舖兵四名蛾螂舖舖兵四名亦資孔舖舖兵二名魯尾舖舖兵四名以上十一舖普安州知州管理普安在城舖舖兵二名梅子溝舖舖兵二名以上二舖乾隆三年新設普安縣知縣管理遵義府
  遵義底塘舖舖兵二名土魚井舖舖兵二名清溪舖舖兵二名忠荘舖舖兵二名半邊街舖舖兵二名養馬水舖舖兵二名懶板橙舖舖兵二名董村舖舖兵二名新站舖舖兵二名螺螄堰舖舖兵二名刀靶水舖舖兵二名泥溝舖舖兵二名烏江舖舖兵二名馬坎闗舖舖兵二名八里水舖舖兵二名落民城舖舖兵二名金刀坑舖舖兵二名鴨溪口舖舖兵二名白蠟坎舖舖兵二名豐盛塲舖舖兵二名井壩舖舖兵二名石子舖舖兵二名𫎇子喬舖舖兵二名排軍舖舖兵二名雞喉闗舖舖兵二名四渡站舖舖兵二名板橋舖舖兵二名白石口舖舖兵二名以上二十八舖乾隆三年新設遵義縣知縣管理牛角巷舖舖兵二名大坎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舖兵二名李子凹舖舖兵二名蒲桃丫舖舖兵二名米糧渡舖舖兵二名川洞舖舖兵二名牛渡壩舖舖兵二名紅花舖舖兵二名水麻溪舖舖兵二名土坪舖舖兵二名闗渡河舖舖兵二名以上十一舖乾隆三年新設正安州知州管理中堡舖舖兵二名黃魚礄舖舖兵二名牛心山舖舖兵二名永興塲舖舖兵二名朗山闗舖舖兵二名金雞荘舖舖兵二名長灘舖舖兵二名桑木壩舖舖兵二名大闗舖舖兵二名渡頭河舖舖兵二名旺草塲舖舖兵二名石卵闗舖舖兵二名毛家舖舖兵二名龍洞闗舖舖兵二名長磏舖舖兵二名五里坎舖舖兵二名以上十六舖乾隆三年新設綏陽縣知縣管理仁懐在城舖舖兵二名生界舖舖兵二名騾子塲舖舖兵二名大毛坡舖舖兵二名井壩舖舖兵二名以上五舖乾隆三年新設仁懐縣知縣管理

  貴州通志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七
  地理
  風俗黔開自明世前此皆溪洞苗蠻也故今各府風俗止就明以來志乗中語書之其漢唐宋諸史書中西南夷南詔南蠻諸𫝊所載則編於苗蠻之首
  貴陽府
  俗尚樸實敦禮教讓士秀而文民知務本謝東山志崇儒術重氣節處者恥為汙下之事仕者多著廉潔之稱沈思充志風土近剛習尚從儉性情每多質直器用絶少竒滛 民務稼穡而鮮貿遷士敦詩書而多彬雅
  安順府
  種類雜糅習尚異宜舊志茹毛飲血日久漸更務學力田頗循漢禮續志其俗勤儉尚儒重信舊志刻木示信猶存古風務本興行漸洗蠻陋 土俗尚存桴鼓流寓漸有華風一統志詩書禮樂不減中華科舉題名記文教日興人才漸盛民樂輸將不喜健訟平越府
  俗尚威武漸知禮義一統志附郭舊人遷自中州多讀書尚禮男女有別土夷異俗舊志力於稼穡民少爭訟人士秀雅無囂陵之習全蜀土夷考人知畏法俗近馴良有秉禮守義之風尚氣節亷隅之行都勻府
  人重亷恥勇於戰鬬一統志苖獠錯處種類不同俗尚亦異 聲教所被士知讀書民皆興行 土瘠民貧嵗時伏臘賓客燕享不事華靡郡治雖偏饒有古風舊志男無㳺手婦勤女工民風謹厚守分安貧
  鎮逺府
  習尚質野服用儉約一統志風氣漸開人文丕振遊宦者安之舊志思播流裔地狹民貧耕讀織紡多從樸素本志水陸衝衢商賈輻輳民多負販經營無浮誇㳺惰之習
  思南府
  漢夷雜居言語各異寰宇記漸被華風圖經漢民尚樸元志務本力穡郡志屏異教行四禮黜浮崇實士慕正學駸駸文獻之風舊志士子多兼力農婦女恆羞踰閫急於輸將貧不為盜惟尚巫信鬼陋習未除石阡府
  淳龎樸茂不離古習服食婚喪悉效華風郡志土著夷民其俗各異涵濡日久可擬中州新志士無佻達之風農盡胼胝之力地非四達鮮有貿遷
  思州府
  民性剛悍祭鬼弭災一統志夷風丕變絃誦洋溢按察使盧秩記俗近淳龎人知畏法無大奸頑士類彬彬有文埒於內地廵按毛在記俗不喜爭健訟者少民勤而儉頗有餘積
  銅仁府
  居辰常上遊舟楫往來商賈所集頗有楚風舊志力本右文士多向學僉事隂子淑記苖獠種類不一習俗各殊聲教漸敷為之丕變舊志民性淳和俗尚儉約黎平府
  五方雜處人性樸茂尚義重信不樂紛囂舊志此邦之人有三不惡時和年豐惟以禮樂詩書為事魏華父記地稱沃壤民習勤儉士敦絃誦俗少囂陵大定府
  習俗鄙陋性格野樸不事商賈惟務農業 聲教漸訖嚮慕儒雅 人多勤儉文風武畧漸有可觀舊志地寒民貧多資牧養為業俗尚淳龎冠婚喪祭漸能循禮惟漢少夷多信巫尚鬼之風甚於他郡地多土目錯居夷性好爭喜鬬近知畏法亦漸
  革心
  南籠府
  士安絃誦農樂耰耡 地闢民聚化行俗移 郡分安順習尚畧同新轄永豐夷俗漸革其民任真率性畏法易使徳教所被風氣日開
  遵義府
  敦龎淳固悉慕華風圖經男女多樸質人士悅詩書以射獵伐山為業信巫鬼好詛盟宋遵義軍圖經婚姻
  以氈矢為聘粧燕樂以歌舞為佳㑹 㑹聚皆重盛服出入喜佩劒刀華陽國志勤耕鑿重蠶桑士質而文民樸易治 冠婚䘮祭不尚奢華人知向學深山窮谷猶聞絃誦聲雖夜郎舊地當與中土同稱
  苖蠻
  昔髙辛氏有犬戎之㓂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之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絶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為僕豎之結著獨立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其母後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斑斕語言侏𠌯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闗梁符𫝊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於遯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為牂牱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賜其王印綬後遂殺之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後牂牱太守吳霸以聞天子乃封其三子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縣有竹王三郎神是也初楚頃襄王時遣將荘豪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舩於岸而步戰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蘭有㭬舩牂牱處乃改其名為牂牱牂牱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寡畜生又無蠶桑故其郡最貧句町縣有桄桹木可以為麫百姓資之以上見後漢書烏蠻與南詔世婚姻其種分七部落一曰阿芉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䕫山四曰暴蠻五曰盧鹿蠻二部落分保竹子嶺六曰磨彌斂七日勿鄧土多牛馬無布帛男子髽髻女人被髪皆衣牛羊皮俗尚巫鬼無拜跪之節其語四譯乃與中國通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則小鬼
  牂牱蠻東距辰州二千四百里其南千五百里即交州也無城郭土熱多霖雨再熟無徭役戰乃屯聚刻木為契盜者倍三而償殺人者出牛馬三十俗與東謝同
  西㸑之南有東謝蠻居黔州西三百里南距守宮獠西連夷子地方千里宜五糓為畬田嵗一易之衆處山巢居汲流以飲無賦稅刻木為契見貴人執鞭而拜賞有功者以牛馬銅鼓犯小罪則杖大事殺之盜物者倍償婚姻以牛酒為聘女歸夫家夫慙澁避之旬日乃出㑹聚擊銅鼓吹角俗椎髻韜以絳垂於後坐必蹲踞常帶刀劍男子服衫襖大口袴以帶斜繚右肩以螺殻虎豹猨狖犬羊皮為飾有謝氏世為酋長部落尊畏之其族不育女自以姓髙不可以嫁人貞觀三年其酋元深入朝冠烏熊皮若注旄以金銀絡額被毛皮韋行縢著履中書侍郎顔師古因是上言昔周武王時逺國入朝太史次為王㑹篇今蠻夷入朝如元深冠服不同可冩為王㑹圖詔可帝以地為應州即拜元深刺史𨽻黔中都督府又有南謝首領謝疆亦來朝以其地為荘州授疆刺史建中三年大酋長檢校蠻州長史資陽郡公宋鼎與諸謝朝賀徳宗以其國小不許訴於黔中觀察使王礎以州接牂牱願隨牂牱朝賀礎奏牂蠻二州戸繁力彊為隣蕃所憚請許三年一朝詔從之
  南平獠東距智州南屬渝州西接南州北涪州戸四千餘多瘴癘山有毒草沙虱蝮虵人樓居梯而上名為干欄婦人橫布二幅穿中貫其首號曰通裙美髪髻垂於後竹筒三寸斜穿其耳貴者飾以珠璫俗女多男少婦人任役婚法女先以貨求男貧者無以嫁則賣為婢男子左袵露髪徒跣其王姓朱氏號劍荔王貞觀三年遣使內欵其地𨽻渝州
  自夜郎滇池以西皆荘蹻之裔有稻麥粟豆絲麻薤蒜桃李以十二月為嵗首布幅廣七寸正月蠶生二月熟男子氊革為帔女衣絁布裙衫髻盤如髽飯用竹筲搏而噉之烏杯貯羮如雞彛徒跣有舟無車死則坎地殯舍左屋之三年乃𦵏以蠡蚌封棺父母喪斬衰布衣不噪者四五年近者二三年為人所殺者子以麻括髪墨面衣不緝居喪婚嫁不廢亦弗避同姓婿不親迎富室娶妻納金銀牛羊酒女所齎亦如之有罪者樹一長木擊鼓集衆其下彊盜殺之富者貰死燒屋奪其田盜者倍九而償贜姦滛則彊族輸金銀請和而棄其妻處女嫠婦不坐凢相殺必報力不能則其部助攻之祭祀殺牛馬親聨畢㑹助以牛酒多至數百人以上見唐書
  西南諸夷漢牂牱郡地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南夷置牂牱郡唐置費珍荘琰播郎牂牱牂夷等州其地北距兗州百五十里東距辰州二千四百里南距交州一千五百里西距昆明九百里無城郭散居村落土熱多霖雨稻粟皆再熟無徭役將戰征乃屯聚刻木為契其法刼盜者償其主三倍殺人者出牛馬三十頭與其家以贖死疾病無醫藥但擊銅鼓銅沙鑼以祀神風俗與東謝蠻同
  至道元年南寧州刺史龍漢𤩊遣其使龍光進率西南牂牱諸蠻來貢方物太宗詔見其使詢以地理風俗譯對曰地去宜州陸行四十五日土宜五糓多種秧稻以木弩射麞麂食每三二百戸為一州州有長殺人者不償死出家財以贖國王居有城郭無壁壘官府惟短垣光進之説與前書所記小異故並敘之上因令作本國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聲良久數十輩連袂宛轉而舞以足頓地為節詢其曲則名曰水曲其使數十輩從者千餘人皆蓬髪面目黧黒狀如猿猱使者衣虎皮氈裘以虎尾插首為飾
  黔州涪州徼外有西南夷部漢牂牱郡唐南寧州牂牱昆明東謝南謝西趙兗州諸蠻也其地東北直黔涪西北接嘉敘東連荊楚南出宜桂俗椎髻左袵或編髪隨畜牧遷徙亡常喜險阻善戰鬭部族共一姓雖各有君長而風俗畧同以上見宋史黔省自明始置郡縣元以前皆為蠻夷今之土司即昔之酋長今之蠻苖即昔之夷民則漢唐宋諸史中所載蠻夷之在黔地者自宜列之於前以原所自始今採西南夷南詔西南溪峒蠻諸𫝊中所載風俗則冠之苗蠻諸酋長之朝貢授官則冠之土司其討逆伐叛之事則紀諸師旅考庶以類相從雲
  狆家五代時楚王馬殷自邕管遷來其種有三一曰補籠一曰卡尤一曰青狆貴陽平越都勻安順南籠各屬皆有之有黃羅班莫栁文龍等姓好樓居衣尚青以帕束首婦人多纎好以青布䝉髻長裙細褶多至二十餘幅拖腰以綵布一幅若綬仍以青布襲之性勤於織以十二月為嵗首斂牛馬雞犬骨以米糝和之作䤃至酸臭為佳稱富積者則曰貯䤃桶幾世矣婚姻皆以茍合始每嵗孟春跳月用綵布編為小毬謂之花毬視所歡者擲之奔而不禁聘用牛隻以姿色定聘資多至牛三五十頭喪則屠牛召戚友以大甕貯酒執牛角灌飲醉或至於相殺主人不食肉止啖魚蝦𦵏用棺以傘蓋墓上期年而火之祭用枯魚嵗時擊銅鼓為歡土人或掘地得鼓即以為諸葛所遺富者不吝值爭購每畜蠱毒夜飛而飲於河有金光一道謂之金蠶蠱每以殺人否則反噬其主故雖至戚亦必毒之以洩蠱怒又歛毒藥以染箭鏃中人血濡縷立死出入必負強弩帶利刅睚眥之仇必報以椎埋伐塜綁掠無辜人口謂之捉白放黒以為嫁禍之媒或聚聚刦掠或禦人於塗明時累費征勦兵至則散兵去復聚然貴安等處夥居勢熾性多剽悍其散處各屬者頗馴良近皆寧戢悍俗還淳多有讀書識字者 按凢苖皆不知正朔無文字刻木為信魋結侏𠌯誅茅搆宇架木為巢寢處與牲畜俱夜無臥具寒則挖地作爐𬋖柴炙火食惟麥稗野蔬亦有糯稻至婚姻間用媒妁然必抱子乃歸近經禁誡漸循禮法惟病不服藥尚鬼信巫積習難返諸苖大都如此
  宋家在貴陽本中國之裔春秋時宋為楚子所蠶食俘其民而放之南徼遂流為夷即宋宣慰之祖也頗通漢語文字男子㡌而長衿婦人笄而短襟將嫁男家遣人往迎女家則率親戚箠楚之謂之奪親旦則進盥於姑男女則燂湯以沐三日而罷喪𦵏飯疏飲水二十一日封而識之若馬鬛男女勤耕織知禮畏法近多讀書入泮者
  蔡家即蔡人亦為楚子所俘在貴築修文清平清鎮威寧大定府平逺州皆有男子製氊為衣婦人以氊為髻飾以青布若牛角狀髙尺許用長簮綰之短衣長裙翁媳不通言居喪三月不食米肉惟飲稗粥猶存古禮殺牛宰牲聚親屬吹笙跳舞名曰做戛夫死將婦殉𦵏婦家搶去乃免
  龍家其種有四一曰狗耳在廣順州康佐司依深林榛莽之間其近溪者入水捕魚猾若蟂獺男子束髪而不冠婦人辮髪螺結上指若狗耳狀衣斑衣以五色藥珠為飾貧則以薏苡代之春時立木於野謂之鬼竿男女旋躍而擇配既奔則女氏之黨以牛馬贖之方通媒妁死以杵擊臼和歌哭舁之幽岩秘而無識在大定者人死三年取其屍刷之凢三次在平逺者殮則焚而瘞之以七月七日祭其先塋一曰馬鐙龍家在寧谷西堡頂營之間多張劉趙三姓夜尚白喪則易之以青婦人緇布作冠若馬鐙然一曰大頭龍家男子以牛馬𩯣尾雜髪而盤之若葢以尖笠覆之一曰曾竹龍家風俗約畧相似
  花苖在貴陽大定遵義所屬皆無姓氏衣用敗布緝條以織衣無衿竅而納諸首男以青布裹頭婦人斂馬𩯣尾雜髪為髲大如斗籠以木梳裳服先用蠟繪花於布而後染之既染去蠟則花見飾袖以錦故曰花苖每嵗孟春合男女於野謂之跳月擇平壤地為月塲鮮衣艶粧男吹蘆笙女振響鈴旋躍歌舞謔浪終日暮挈所私而歸比曉乃散聘資視女之妍媸為盈縮遇喪則屠牛召戚逺近各攜酒肉以賻環哭盡哀塟不用棺斂手足而瘞之卜地以雞子擲之不破者為吉病不服藥惟禱於鬼宰牲磔雞往往破家終不悔悟以六月為嵗首其性戅而畏法其俗陋而力勤惟在鎮逺黎平有張陸姚李朱潘楊吳等姓不務本業結連白苖醜類成羣以殺掠為生自勦撫後始皆歸化
  白苖在貴定龍里黔西州亦有之衣尚白短僅及𰯌男子科頭赤足婦人盤髻長簮跳月之習與花苖同祀祖擇大牯牛頭角端正者飼及茁壯即通各寨有牛者合鬬於野勝即為吉鬬後卜日斫牛以祀主祭者服白衣青套細褶寛腰裙祭後合親族髙歌暢飲其性戅而厲轉徙不恆為人僱役墾田往往負租逃去
  青苖修文縣鎮寧州黔西州皆有之衣尚青婦人以青布一幅著之首男子頂竹笠躡草履出入必佩刀性強悍好鬬頗同於猓玀然猶知畏法不敢為盜其在平逺州者又名箐苖居依山箐遷徙無常不善治田惟種荍麥稗粱衣麻衣皆其自織男子未婚者剪腦後髪娶乃留之
  紅苗在銅仁府者多有吳龍石麻白五姓衣服悉用斑絲女紅以此為務牲畜不宰皆掊殺以火去毛微煑帶血而食之人死仍用棺將所遺衣服裝像擊鼓歌舞名曰調鼓每嵗五月寅日夫婦各宿不敢言不出戶以避鬼恐致虎傷同類鬬殺以婦人勸方觧凢出刦富者出牛酒以集衆有獲同分遇殺死則出銀以償被掠者必索金贖自勦撫後皆馴服矣
  黒苗在都勻之八寨丹江鎮逺之清江黎平之古州其山居者曰山苖曰髙坡苗近河者曰洞苗中有土司者為熟苖無管者為生苖衣服皆尚黒故曰黒苖婦人綰長簮耳垂大環銀項圏衣短以色錦縁袖男女皆跣足陟岡巒躧荊榛㨗如猿猱勤耕樵女子更勞日則出作夜則紡績食惟糯稻舂甚白炊熟必成團冷食佐食惟野蔬無匙箸皆以手掬艱於鹽用蕨灰浸水所得死犢羔豚雞犬鴟鴉等類連毛臟置之甕中層層按納俟其螂蛆臭腐始告缸成名曰䤃菜珍為異味寒無重衣夜無臥具貧富皆然至婚姻喪祭各有不同八寨結婚亦有媒妁遇節跳月笙歌又隣寨共建空房名曰馬郎房未婚嫁者遇晚聚歌情稔即以牛隻行聘歸三日即囬母家或半年而一返女家父母向婿家索頭錢不與或另嫁有婿女皆死猶向女之子索者名鬼頭錢人死亦有哭泣椎牛敲銅鼓名曰閙屍塟以無底棺納土置屍於內以臘月辰日為過年每十三年畜牡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喫牯臟丹江俗與八寨同但無馬郎房清江婚嫁姑之女定為舅媳倘舅無子必重獻於舅謂之外甥錢否則終身不得嫁或召少年往來謂之阿妹居喪與八寨同塟則子女守墳一月死者生前所私男女各挿竹於墳前繫以色線以十月為嵗首古州男女亦皆以茍合始但寨分大小下戶不敢通上戶洞崽不敢通爺頭偶犯則女家必罄奪其産甚或置之死地人死殮後停於寨傍或至二十年合寨共擇一期百數十棺同塟每寨公建祖祠名曰鬼堂刻男像祼體不令女人入見遇病延鬼師於堂持咒以上皆背禮違法之陋俗至其性剛而戅生苖尤為最悍輕生嗜殺睚眥之仇雖久必報或椎埋伐塜或捉白放黒焚擄刦掠無所忌憚自經勦撫編甲認賦至雍正十三年永行豁免苖謂上戶曰爺頭下戸曰洞崽
  九股苖在興隆衞凱里司與偏橋之黒苗同類武侯南征戮之殆盡僅存九人遂為九股散處蔓延地廣而族夥其衣服飲食婚姻喪祭概與八寨丹江等同而性尤剽悍頭頂鐵盔後無遮肩前有䕶面兩塊即鑄於盔極重身披鐵鎧上如背搭止及乳下用鐵錬週身形如圏籠綴於上坐則縮而立則伸約重三十觔下以鐵片纒腿健者結束尚能左執木牌右持標桿口銜利刅㨗走如飛大鎗約重十餘觔鉛子重八九錢不等發至百步外著人立糜洞又有牛尾鎗幾與內地子母炮埒強弓名曰偏架長六七尺三人共張矢無不貫前明播州之亂為楊應龍羽翼雖調兵十數萬誅滅楊應龍而九股未勦伏莽刼掠時出為害由地曠而險猝難制伏雍正十年鈎連蠢動合楚粵黔三省兵勦撫兼施捜繳兵甲建城安汛焉
  東苖在貴築龍里清平有族無姓衣尚淺藍色短不及膝以花巾束髪婦人衣花衣無袖惟兩幅遮前覆後著細摺短裙跳月與花苖同以中秋祭先祖及親族逺近之亡故者擇牡牛以毛旋頭角正者為佳時其水草以飼至禾熟牛肥釀酒斫牛召集親屬劇飲歌唱延鬼師於頭人之家以木板置酒饌循序而呼鬼之名竟晝夜乃已春獵於山獲禽亦必以祭畏見官長事有不平但聽鄉老決之急公服役比於良民惟在平逺髙堡等寨者多剽悍近皆守法
  西苖在平越及清平所屬有謝馬何羅盧雷等姓衣尚青男以青布纒頭白布裹腿婦人挽髪盤頭籠以木梳娶婦分床異寢必私通孕育後乃同室嵗十月收穫後名曰祭白號以牡牛置於平壤每寨或三五隻不等延善歌祝者各著大氊衣腰摺如圍穿皮靴頂大氊㡌導於前童男女百數十輩青衣彩帶相隨於後吹笙舞蹈厯三晝夜乃殺牛以賽豐年除夕各置鷄酒呼合家老㓜姓名謂之呌魂其性情質實畏法少爭訟
  克孟牯羊苖在廣順州之金築司擇懸崖鑿竅而居不設床笫構竹梯上下髙者或至百仞耕不輓犁以錢鏄發土耰而不耘男女躧笙而偶生子免乳而歸其聘財親死不哭笑舞浩歌謂之閙屍明年聞杜鵑聲則舉家號泣曰鳥猶嵗至親不復矣夭苗在平越黃平一名夭家多姬姓相𫝊以為周後衣尚青男女皆左袵婦人工紡織善染以十一月為嵗首祀祖先必請家長主祭祝讚其性柔順不喜鬬勤儉安貧不為盜近有讀書應試者其在陳䝉爛土天壩者緝木葉為衣著短裙女子年十五六即構竹樓野外處之人死不𦵏以藤蔓束之樹間谷藺苖在定番州男女皆短衣婦人以青布𫎇髻工紡織其布最精宻每遇場期出市人爭購之有谷藺布之名男子性剽悍善擊刺出入必持鎗弩諸苖皆畏之
  平伐苖在貴定小平伐司男子被草衣短裙婦女穿長桶裙婚姻及享賓皆屠狗祭鬼亦用狗人死親戚亦相弔祭𦵏則瘞以木槽性喜鬬出入必執長鎗近皆馴服
  紫薑苗在都勻丹江清平與獨山州之九名九姓同類狙詐而饕詖輕生好鬬得仇人輒生啖其肉以十一月朔為節閉戸把忌七日而啟犯者以為不祥夫死妻嫁而後𦵏曰喪有主矣其在平越黃平者頗通漢語多力善戰間入行伍更有讀書考試者見之不識為苗也
  陽洞羅漢苖在黎平府婦人髪鬂散綰額前挿木梳富者以金銀作連環耳墜養蠶織錦衣短衫繫雙帶結於背胸前刺繡一方以銀錢飾之長裩短裙或長裙而無袴加布一幅刺繡垂之曰衣尾數日必淅水以沃髮婚姻先外家不則卜他族逺者為生苖衣短衣佩刀弩小隙輒操戈
  犵狫其種不一所在多有男女以幅布圍腰旁無襞積謂之桶裙花布曰花犵狫紅布曰紅犵狫各有族類不通婚姻殮以棺而不𦵏置巖穴間或臨大河不施蔽蓋樹木主於側曰家親殿屋宇去地數尺架以巨木上覆杉葉如羊柵謂之羊樓其人皆悍而善奔輕命死黨得片肉巵酒即捐軀與之剪頭犵狫在貴定男女蓄髪寸許死則積薪焚之又有豬豕犵狫身面經年不滌與犬豖同牢得獸即咋食如狼在清平者頗通漢語聽約束石阡之苗民司黎平之八丹司古州之曹滴司皆有之打牙犵狫在平越黔西女人以青羊毛織為長桶裙將嫁必先折其二齒恐妨害夫家即所謂鑿齒之民也又剪前髪而披後髪取齊睂之意其性情皆慓悍好鬭
  鍋圈犵狫在平逺州男子多以葛織斜文為衣女人以青布束亂髪如鍋圈狀短衣長裙無摺病則延鬼師以虎頭一具用五色絨裝飾置簸箕內禱之𦵏則側置其屍謂使其不知囘歸雲其俗多嗜酒惰農業
  披袍犵狫亦在平逺州男子衣服樸陋女人以青線紥髪披青布袋綴海巴於上衣長僅尺餘上披以袍袍方而濶洞其中從頭籠下前短後長左右無袖裙以五色羊毛織成亦無摺其性情淳謹力耕作多鑄犁口營生
  水犵狫在餘慶鎮逺施秉等處一名擾家土民稱湯楊龍者即其老戸善捕魚雖隆冬亦能入淵故名水犵狫性淳謹勤耕作畏官長男子衣服與漢人無異惟婦人服細摺裙猶沿苖俗至婚姻喪祭悉與漢同
  木老所在多有有王黎金文等姓在貴定黔西者娶婦異寢生育後乃同室祀鬼用五彩旗遇節則歌舞為歡亦有長㓜之序在都勻清平者衣服類漢人同姓不婚異姓不共食犬父母死有喪服而無衰絰長子居家四十九日面不洗濯步不踰戸期滿延巫祝薦名曰放鬼乃出門長子貧不能守必長孫或次子代之其子弟亦延師教訓多有入泮者
  犵兠鎮逺施秉黃平皆有之好居髙坡不籬不垣男子衣類土人女子短衣偏髻繡五彩於胸袖間背負海巴蠶繭纍纍如貫珠人多嗜酒四時佩刀弩入山逐鹿羅雀其藥箭傷人見血立死然無敢為盜
  𦍕獚即楊荒播之遺民也有楊龍張石歐等姓其種最夥都勻石阡施秉龍泉黃平餘慶黎平及龍里皆有之荊壁不塗門戸不扄出入以泥封之其服飾婚喪與漢人同男子計口而耕婦人度身而織暇則挾戈操笱以漁獵為事婚喪以犬相遺近則衣冠文物日漸盛矣
  八番在定番州衣服與漢人同其俗女勞男逸婦人直頂作髻日出而耕暮入而織穫稻和稭儲之刳木作臼曰椎塘每臨炊始取稻把入臼手舂之以寅午日為市燕㑹擊長腰鼓為樂以十月望日為嵗首𦵏不擇日夜靜出之謂不忍使其親之知雲
  六額子在大定有黒白二種男子結尖髻婦人長衣不著裙人死𦵏亦用棺至年餘即延親族至墓前以牲酒致祭發塜開棺取枯骨刷洗至白為度以布裹骨復埋一二年餘仍取洗刷至七次乃止凢家人有病則謂祖先骨不潔雲近經嚴禁惡習漸息
  僰人在普安州土官各營男女皆披氊衣垢不沐浴凢猓玀狆家犵狫言語不相諳者常以僰人通𫝊聲音風俗與南詔畧同於六月二十四日祭天過嵗朔望日不乞火性淳而佞佛常持素珠誦梵咒
  峒人皆在下㳺冬採茅花為絮以禦寒飲食辟鹽醤夫婦出入必偶性多忌喜殺不離鏢弩在石阡司朗溪司者頗類漢人多以苖為性在永從諸寨者常負固自匿然少為盜在洪州者地沃多稼而惰於耕惟喜剽刼每持刀弩潛伏陂塘踉蹌篁薄中飄忽殺越不可蹤跡又招致四方亡命窩分擄獲故黎平之盜向以洪州為多今皆歛戢矣蠻人在新添丹行二司男女衣草蓑婦人著花短裙喪𦵏亦殺牛歌舞以十月朔為大節祭鬼以丑戍日為塲期惰耕作喜漁獵性獷悍出入必帶刀弩又石阡沿河司有冉家蠻俗類皆同
  楊保乃播州之裔多在遵義龍泉其婚姻𦵏祭頗同漢人亦有挽思哀悼之禮但性狡而獷間或縁事官司差役拘提輒抗拒不出
  土人所在多有在廣順貴築貴定者與軍民通婚姻嵗時禮節俱有華風男子間貿易婦人力耕作種植時田歌相答清越可聽嵗首則迎山魈逐村屯以為儺粧飾如社擊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皆飲食之在施秉者多思播流裔以九月祀五顯神逺近隣人咸集吹匏笙連袂宛轉頓足歌舞至暮而還在邛水者性剛悍好鬭出入不離刀弩每二年殺一牯牛以祭先祖聚隣境寨洞男女暢飲盡歡在黎平曹滴司者出入男婦必相隨勤於耕作猓玀本盧鹿而訛為今稱在大定所屬有黒白二種黒者為大姓其人皆深目長身黒面白齒鈎鼻薙髭而留髯又名烏蠻其俗尚鬼故又名羅鬼蜀漢時有濟火者從武侯破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即安氏逺祖自羅甸東西若自𣏌夜郎牂牱則以國名若特磨白衣九道則以道名皆羅羅之種也自濟火以來千有餘年世長其土勒四十八部部之長曰頭目其等有九曰九扯最貴者曰更苴不名不拜賜鏤銀鳩杖凢有大事取決焉次則慕魁勺魁以至黒乍皆有職守亦有文字類䝉古書男子以青布纒頭籠髪其中而束於額若角狀短衣大袖繫藍裙女人辮髪亦用青布纒首多帶銀梅花貼額耳戴大環垂至項拖長裙三十餘幅烝報旁通靦不恧也惟不與下姓結婚正妻曰耐徳非耐徳所生不得繼立嗣子㓜不能主事耐徳即為女官其長死則集千人被甲冑馳馬若戰以錦縀氊衣被屍焚於野招魂而𦵏其性愚而戀主即虐之至死不敢貳世奉其子姓自改土歸流猶奉之如故重約信尚盟誓凢有反側刴牛以諭領片肉即不敢背善造堅甲利刅標鎗勁弩置毒矢末霑血立死平居畜善馬好馳騁以射獵習擊刺故其兵常為諸蠻冠諺雲水西羅鬼斷頭掉尾言相應若率然也
  白猓玀亦在大定之水西及安順永寧州皆有之又名白蠻與黒猓玀同而為下姓風俗亦畧相似飲食無盤盂以三足釡灼毛齰血無論鼠雀蚳蝝蠕動之物攫而燔之攢食若彘人死以牛馬皮革裹而焚之居普定者為阿和其俗相同多以販茶為業
  猺人黔省原無自雍正二年有自粵西遷至貴定之平伐居無常處必擇溪邉近水者以大樹皮接續渡水至家不用桶甕出汲男女衣尚青長不過膝所祀之神曰槃瓠勤耕種暇則入山採藥沿村寨行醫有書名榜簿皆圓印篆文其義不觧珍為秘藏俗長厚見遺不拾
  㺜苖在永豐州之羅斛冊亨等處雍正五年自粵西改隸黔省其俗衣服薙髪俱效漢人婦人短衣長裙首䝉青花布手巾猶循苖俗性獷悍嗜殺自改土歸流漸遵禮法勤耕織地有瘴氣多雨少雪近嵗頗得雪
  𤝎𦍕狑狪猺獞六種雜居荔波縣雍正十年自粵西轄於黔之都勻府其俗衣服雖有各別語言嗜好不甚相逺嵗首致祭槃瓠雜魚肉酒飯男女成列連袂而舞相悅者負之而去遂婚媾焉皆編入版籍畧供賦役
  古蹟
  貴陽府
  廢大萬谷落總管府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宋開寳八年置嘉靖間移建城內久廢廢定逺府在定番州南一百里元置領柔州等五州朝宗等十一縣久廢廢乖西軍民府在開州東六十里元皇慶九年以土官阿馬知府事佩金虎符後為乖西長官司明廢廢南寧州在定番州南二十里宋置久廢廢大羅州在府城南二里元置久廢廢龍里州在龍里縣西元置隸八番久廢廢中曹縣在府城南十里元置明廢為中曹長官司廢白納縣在府南五十里元置明廢為白納長官司廢小羅縣在府城西二里元置久廢廢甕蓬縣在府城北四十里元置後為甕蓬堡廢古築縣在廣順州南一百里元置隸金築府久廢廢噥聳古平等處長官司在龍里縣東十五里元置隸新添葛蠻安撫司久廢廢六廣等處長官司在修文縣北四十里元置後廢廢甕城都桑長官司在貴定縣西南二十里元置後廢貴定縣舊城今在貴定縣城南五十里明萬厯間置康熙二十六年移縣治於新添衛即今城廢宣慰司學在府城東門內久廢舊貢院在府城內南隅今為貴陽營署藏甲巖在府城內南隅永祥寺下俗名鬼王洞漢王志英武過人而貌寢陋軍中呼為鬼頭從諸葛武侯南征過此藏盔甲以鎮百蠻君子亭明王守仁謫龍塲時建於修文縣之後後人復建於省城今廢振衣亭在東山明景迂有詩甲秀樓在府城南鰲頭磯上巍然卓立為中流砥柱明萬厯時廵撫江東之建以培風水後圮康熙二十八年廵撫田雯捐資重修有碑記雍正十年廵撫張廣泗布政使常安増修避雨巖在府城北一里許郡人謝三秀曽避雨於此有一嘯空山避雨巖之句因名㸃易巖在府城北里許郡人易貢搆別業於此讀易銅鼓崖有二一在府城東二里銅鼓山半有洞一在貴定縣南八十里常有赤蛇蟠其上將大雨輒鳴三仙洞在府城東四十里翁若堡中有三石座並列旁有石盆仰盛巖溜相𫝊為仙人洗頭盆流米洞在廣順州白雲山羅永庵後巖畔相𫝊明建文帝隠此有米自洞流出供朝夕後癡僧嫌其孔小鑿而大之米遂絶一宿洞在廣順州東從仁里明建文入白雲山時經此一宿至今無蚊石田在府城南二十二里昔有隠士居於此忽有道士從假牛雲欲耕石田種玉隠士與之方耕隠士妻來牽牛道士怒舍之去至今石上耕犁之跡猶存仙跡石在府城北四十里牛矢𡉫上有人足跡踵趾宛然旁有亭曰仙跡亭今廢仙人跡在貴定縣南四十五里石上有足跡長尺餘觀風䑓在府城南里許萬厯間建亭其上以鎮水口獅峯將臺在府城西里許明頴國公傅友徳講武於此讀書臺在府城北二裏白巖山上郡人王訓壘石鑿池旁植花卉為讀書之所遺跡尚存忠節岡在府城南二里郡人徐資戰沒妻劉氏守節既卒合𦵏於此有記養龍坑在府北養龍司兩山間乃深池也靈物潛其下舊𫝊土人於初夏植栁坑畔擇牝馬繫之已而雲霧晦㝠類有物與交遂産龍駒明洪武四年偽夏明昇降獻良馬十其一白者乃得之於此首髙九尺長丈餘不可控馭詔囊沙四百觔壓而調之久漸馴習後行夕月禮於清涼山乘之如躡雲纎塵弗驚賜名飛越峯且命繪圖藏焉翰林學士宋濂為賛蜀人楊慎有記郡人徐渭有詩跪井在羅永庵前明建文曽隠此山髙無水𫝊有龍神為之湧泉恆雨不溢恆暘不涸時有雙鯉出沒其間出則雨沒則晴其應不爽取水者必跪汲乃可得仙籬在府城北八十里髙巖上相傳有黃冠結茅其間籬久不壊玩易窩在修文縣南二里石上鐫有陽明玩易窩五字洞口有陽明小洞四字洞中空敞可坐百人
  安順府
  普定廢府在鎮寧州十二營司東南二十里元置後改為路明洪武十四年復改為府十五年將軍傅友徳遷於今府治十八年廢故址尚存廢習安州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元置明改安順州後移於普定衛城即今府治舊志載有平夷石樑羅山三廢縣按平夷漢縣屬牂牱郡蜀漢分建寧牂牱立興古郡晉分興古置平夷郡治味縣即今曲靖府治唐後沒於蠻今之平夷縣在明為平夷衛想即唐平夷縣城舊志雲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恐不可信盤州原為西平州貞觀八年始更今名元改為霑益州領交水石樑羅山三縣石樑在州東五十里羅山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廢址尚存滇志所載甚明不容假借又舊志古蹟中載盤水羅山二廢縣俱在府西百里香羅山是一山而置二縣及查山川志香羅山載在普安州註雲在州西二百里即古平夷縣治是又一山而置三縣必有錯誤今以山川志為據載平夷於普安州而石樑羅山不載廢鎮西衞在清鎮縣西北五十里明置康熙三十六年諸葛營凢三一在府城西十里一在永寧州江崖山一在盤江皆武侯駐兵處征西營在府城北五里許明傅友徳征西立營於此趙府判徳政碑在府城東十五里趙名將士元普定總管府通判興學愛民事載名宦硯石在府城內學宮後平坦方正周圍二十餘丈石佛在府城東二十里道旁洞中相𫝊元時飛來石龍在府城南五里屯洞內頭尾鱗甲俱全觀風臺在府學後坡形如臺相𫝊為諸葛武侯觀星臺
  平越府
  廢白泥州在餘慶縣東元至正末設州明洪武初廢廢餘慶州即餘慶縣治置廢時代同白泥州廢三坡地蓬長官司在府城西三十里地蓬舖元置明廢舊黃平州城在黃平州西北三十里元為黃平府明洪武八年改為安撫司萬厯二十八年置州康熙二十六年移州治於興隆衛雍正十一年設州同分駐舊城諸葛營在府城南三十里胡將軍故壘在府城北三十里地名土坪明總兵胡從儀征苗屯兵於此基壘猶存仙影巖在府城西五里巖上有仙人張三丰遺影明廵撫郭子章題神留宇宙四字鐫最髙處靖黎洞在黃平城東明廵撫郭子章帥師戡定黎平苗凱旋過此洞適開因名王𡽖囤在府城西六十里周圍險峻上寛平先年為賊所據明總兵南黨克之對奕石在府城西南福泉山後張三丰與隆平侯張信常對奕於此墜馬石在楊老站雞塲西大道旁明廵撫姚啟盛經此憫站夫之苦乗馬而行路滑墜馬土人銘石以誌其徳禮斗亭在府城內髙真觀中浴仙池在髙真觀內為張三丰浴處池畔有古桂樹都勻府
  廢定雲軍民府在府城東一百里元置明廢廢合江州在府城東南二百五十里與陳𫎇州俱元置隸廣西思明路明改為長官司隸都勻安撫司廢陳䝉州在府城東南一百里廢都雲縣即今縣治元置明廢廢麻峽縣即今麻哈州治元置明廢廢都雲洞長官司在府城南元置明改雲為勻廢都鎮馬乃等處長官司在府城北七十里元置後廢舊志作麻乃查元史改正蔡家營在清平縣城東三十里香爐峯前明參議蔡潮屯兵處三豐觀瀾處在府城北闗外張三丰題石壁聳峭下臨劍水至今石上筆跡如新石壁墨刻在府城北明張翀題鐫曰仁智之情動靜之理棲此盤谷飲此泉水宸翰樓在府城內明都御史李佑建廢都雲桑麻獨立等處長官司凢志古蹟必當註明在於何地若不注其地是並無其蹟矣似不足存但黔中文獻缺畧舊志所載或別有考據姑附於後以俟博識者後倣此其舊志不載所在而他書間有可考者概為添入
  鎮逺府
  廢思邛縣在府城東九十里開元四年置後廢廢思王縣在府城東南八十里唐武徳三年置二廢縣舊志又載入思南府考思南疆域西北寛而東南狹東至銅仁界一百里南至石阡六十里據注思王在府南三百里思邛在府東南三百九十里是已不在府疆域之內矣應屬之鎮逺為是故去彼而存此舊施秉縣在今施秉縣南一百六十里康熙二十六年裁偏橋衞入縣移縣治於衛城廢胡刀縣 廢琊川縣俱在施秉江外屯地俗名偏刀水胡刀本名釋鷰唐貞觀元年以牂牱地置十四年更名隸播州琊川原隸廢⿰亐阝 -- 𨙱州不知置自何年唐貞觀四年改隸智州十六年改隸播州開元二十六年二縣俱廢廢洛浦縣在府東唐天授二年析辰州之六鄉置隸溪州長安四年改隸錦州後廢廢安定縣在府城東八十里即今邛水司元置後改邛水縣明改邛水長官司廢鎮逺衞在府城西明置屬湖廣康熙二十二年改屬府尋省入鎮逺縣廢金容金達等處蠻夷長官司即今府治元初置鎮安縣尋改安夷縣後改金容金逹及楊谿公俄等處兩蠻夷長官司明改為鎮逺縣廢得民長官司在卭水司明洪武五年廢卭水縣置圑羅得民曉隘陂帶卭水五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二十九年以四司併入卭水司永樂十二年改屬鎮逺府廢曉愛瀘洞赤溪等處長官司在府城東元置後廢舊志作曉隘查元史改正廢元帥府城在府城東中河山遺址尚存廢龍塘城在天柱縣治東五里明置尋廢遺址尚存廢香爐巖在鎮逺香爐山畔有泝流光三字鐫於巖相𫝊漢武侯所題十萬𡉫在府城西南六里臨江宣慰田氏屯兵之處廢永安縣元置後廢稻香亭在天柱縣南里許朱梓建
  思南府
  廢牂牱郡一統志雲在府治西漢平南夷置廢思州元志雲去今思州百八十里唐置按唐時田氏始祖克昌涉巴峽卜築思州疑即婺川縣城子頭是廢費州在府城東北百里唐置後廢廢扶陽縣在府城西北八十里隋於扶水北置縣屬巴東郡唐武徳四年以婺川扶陽置務州因析婺川為涪川貞觀四年分涪川扶陽置費州後廢廢賓化縣即今安化縣治隋置屬牂牱郡唐廢明一統志作唐置誤廢城樂縣元志雲在府城西百五十里唐武徳中招慰生苗置屬思州始築城人樂之故名貞觀中改屬費州廢多田縣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唐武徳四年置屬思州後屬費州北有浮禹山廢思卭江等處長官司即今印江縣治元置明改為縣闗索城在婺川縣城南五十里石槽闗在闗索城南五里相𫝊為闗索飼馬處今二石槽猶存上陽子丹臺在府城東萬勝山後𫝊有道人陳致虛號上陽子自入籠中浮於江遇宣慰拽籠出之煉丹於此爐鎚至今皆存仙人家在安化縣南三十里巖上有亭如佛龕不知創自何時厯久如新仙跡在府城北龔灘江邉盤石上足跡二長一尺餘相去五六尺履跡在婺川縣南五十里俗名燒巖上有巨跡廢牂州武徳三年以牂牁首領謝龍羽地置四年更名牂牁後復故名廢莊州本南壽州唐貞觀三年以南謝蠻首領謝疆地置四年更名為黔州都督府治廢安夷縣宋致和中置宣和四年廢為堡紹興元年復置隸䕫州路元廢濟江亭在府城南江邉明正徳四年知府寗閲建御史徐節有記天泉新舘在沿河司明僉事周以魯建
  石阡府
  廢義州在龍泉縣北二十里義陽山下唐置後改智州又改半州尋廢廢洋川縣在府西北苗民司南洋溪山下唐武徳二年置隸義州貞觀十六年州廢改隸夷州宋大觀二年改夷州為承州縣隸焉政和三年州廢縣亦廢廢夜郎縣唐有三夜郎縣此係武徳四年析寧夷縣所置在府西葛彭司西六十里廢明陽縣在龍泉縣西唐置後廢廢綏陽縣在龍泉縣西北唐史雲縣有綏陽山故名唐置後為夷州治廢雞翁縣在龍泉縣北二十里雞翁山下唐置後廢
  思州府
  廢丹川縣在府東北二百二十里施溪司唐置後廢舊志載有廢都素府在府北七十里不注置於何代查各代地理志並無都素府之名今府西北七十里乃都素長官司置於明永樂十一年現今承襲未嘗廢也舊志恐有誤宜刪廢丹陽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黃道司唐置後廢廢臺蓬若洞注溪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在都平峩異溪司南元置後廢廢野雞坪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在黃道司南元置明廢廢務程龍敖平岳都坪四長官司俱在黃道司西元置明廢廢平溪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即今玉屏縣治元置明廢設平溪衛雍正五年改縣寳塔在府城南十里髙三丈許舊志雲天堂寳塔即此銅鼓在玉屏縣城東五里巖有石洞以石敲之鏗如銅鼓相𫝊馬伏波畧定五溪時駐兵於此石蓮峯在玉屏縣城北隔江二里舊𫝊張三丰修煉處藥爐丹竈遺跡彷彿可辨硃砂坑在施秉司今廢望江樓在府城外明知府李久簡建南明樓在玉屏縣城內即譙樓明初建基址方向俱張三丰所定明末南寧侯張先璧駐兵衞城盡捜寺鐘填河中造浮梁至斯樓鐘忽自鳴取者懼不敢動得勝樓在玉屏城西門上明左都御史徐翺有記銅仁府
  廢烏羅府在府西二百里烏羅司明永樂初置正統四年廢常豐縣在府城西唐置本名萬安天寳元年更名隸錦州宋廢廢大萬山長官司在府南二百里明置後廢廢銅仁大小兩江等處長官司在府西南元置隸都雲定雲安撫司後廢廢勒舍長官司元置尋廢廢龍泉葛澤長官司宋置明廢廢榕溪梔子坪長官司元置明廢跨鰲亭在府城西南銅巖上明𠫵議蔡潮建大觀樓在府城東山上明知府李資坤建
  黎平府
  廢新化府在開泰縣屬新化所明置後廢廢龍標縣在開泰縣屬隆里所唐武徳七年置即王昌齡遷謫處黃甫營在開㤗縣屬新化所相𫝊明楚王征吳奤兒駐兵於此諸葛寨在府北一百里亮寨司五腦寨即今錦屏縣治明楚王討服叛蠻置銅鼓衞於其地雍正五年改為縣治馬台石在錦屏縣西五里相𫝊武侯南征曺於此石上馬大觀亭在胡耳司東二十里宋程敦厚謫渠陽土人作亭以居之諸葛城即今古州城內有方臺名諸葛臺相𫝊諸葛南征屯兵於此苗人不敢入
  大定府
  廢赤水衞在畢節縣西明置今省入縣廢層䑓站城在舊赤水衞東南一百里明置後廢古勝城在黔西州東南六十里明末總兵王國正築每至夜輒聞金戈鐡馬聲及安氏既滅遂不復聞龍臂城在黔西州南二十里相𫝊明初馬⿰日𦻏 -- 曄於城下建城基址初立忽坡上連𤼵三矢跡之莫知所自遂舍之改築今城七星營在畢節縣城西九十里相傳諸葛武侯禡牙於此基址尚存平陽侯營在舊赤水衞北六十里其侯世代名姓無考闗索鎮在畢節縣北相傳武侯南征還留索鎮此諸葛糧堆在威寧州廣化里武侯祭星壇在畢節縣七星闗察院洞在平逺州東一里洞口宏敞旁通二洞相傳昔察院胡某與貴陽總鎮范邦雄廵邉至此有土夷謀亂從此洞遁去得免故名奢香洞在平逺州東三十里昔奢香駐兵於此闗索插鎗巖在威寧州瓦甸站北擡石壩在黔西州北六十里有方石厚濶各又許長二尺上勒天合二字相傳馬蔚所遺默擡即起語則多人莫能動武侯碑在畢節縣城北一百二十里相傳諸葛武侯所立碑文漶漫不可讀梁王臺在畢節縣東二里元封梁王於滇經此因築臺址尚存水城樓在畢節通津門外月城上前明嘉靖間兵備道韓士英建
  南籠府
  廢普安府在普安州東北二十里元為普安路明洪武十六年置府永樂十三年改為州今州城乃明普安衞治舊志載廢平夷縣注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想指普安府非安順府今查州治去雲南平夷縣里數適相當也廢附唐縣在普安州城南一百里即今黃草壩與盤水俱唐置隸盤州後沒於蠻廢盤水縣在普安州東九十里孔明城在永豐州北三十里地名者相有土埂髙數尺周二百餘丈相𫝊為孔明創營處勾漏洞在永豐州之羅斛東六十里洞在山巔寛敞幽僻人跡罕到相𫝊勾漏令葛洪曽煉丹於此虎石在普安縣東南石形如虎昔有虎為害噬民間畜相率捕之乃石虎也因斷其首怪遂滅欲飛石在安南縣文廟旁方廣數丈總兵鄧子龍鐫欲飛二字於上畫寛尺許飲馬池在安南縣南三里鴉闗下相𫝊漢將軍闗索人馬至此渴甚泉忽湧出成池明叅政林喬南勒碑池左曰甘泉聖跡
  固朝總督蔡毓榮𪵶甘以飲人四字斷石龍在普安縣西有石岡蜒蜿如雙龍昔有繡衣使者按部道經其旁遙聞鼔吹聲跡之乃在石龍上命斷之後乃絶響莫忙亭在安南縣南門外明總兵鄧子龍建
  遵義府
  廢溱州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唐貞觀中置元和間省珍州入焉宋寧熙中復置溱州並置溱溪縣景炎三年廢珍州在正安州西南四十里唐貞觀中置後廢遺址尚存廢播州在府北三百裏白綿堡昔楊光榮子孫承襲守此宋端平中置州舊正安州在今正安州之東南七十里地名滴水園明萬厯間平楊應龍置城垣尚存廢南平軍在桐梓縣北一百里宋熙寧八年置後廢廢寧夷縣在府城東唐貞觀初置後廢廢帶水縣在府城北三十里唐貞觀元年置柯盈縣十四年更名宋宣和初廢廢都上縣在正安州西南二十五里唐武徳元年置隸黔州貞觀四年以縣置夷州宋宣和中廢廢樂源縣在正安州西七十里宋嘉熙間置後廢廢夜郎縣在桐梓縣北七十里唐貞觀十六年與珍州同置後廢宋大觀二年復設宣和二年廢扶歡縣在桐梓縣北二百里扶歡山下唐貞觀十六年置屬溱州按扶歡廢縣思南遵義兩府志俱載皆云在扶歡山下查山川志思南無扶歡山遵義志載在桐梓應以遵義者為確廢播川縣在桐梓縣南三里宋置後廢廢鼎山縣在桐梓縣治南十里元置久廢廢義泉縣在綏陽縣西南百里置廢時代與石阡府之廢洋川縣同廢髙富縣在綏陽縣東北趙家裡唐武徳四年置隸夷州後州廢隸務州貞觀四年仍置夷州縣復隸焉永徽後廢養馬城在遵義縣北三十里唐末楊氏建為牧馬地可容馬數萬匹樂䝉城在遵義縣西四十里明天啟間兵備道盧安世築舊址尚存竹王城在桐梓縣北七十里久廢舊址方圓里許今尚存竹王洞在桐梓縣夜郎里葫蘆洞在桐梓縣西五里洞門髙聳平濶清幽深邃里許內分三層次層狀似龍蟠頂石如葢巖上滴瀝獨潤其餘有如鼓如牀如臼者各極神竒明邑令萬建侯額曰天外賞又大學士王應熊有北顧巖三字俱鐫洞口廢石城南山寨在正安州相𫝊宋末州人鄭昌孫拒元兵於此三槐石在正安州相傳楊六郎曽憇此李白聼鶯處在府城外白詩清浮酒蟻醅初緑暖入鶯簧舌漸調葢流夜郎時所詠石壁仙題在府城北三十里石壁上刋有山齒齒水濔濔白飛霞曽到此十二字下有清泉一道初𫝊白真人曽於此沐手至今取以療疾頗騐銅標在府城東桃源洞勒平播功兵備道傅光宅建今廢銅佛像在府城中佛光寺內初楊選見於荒莾中風雷大作不可近有異僧命選齋戒而往遂得徙於本寺務本堂在正安州西二十里漢尹珍建今有草堂三楹樂道書舘在正安州西七十里漢尹珍建冉璡冉璞故宅在府城東十里地名冉家林李白故宅在桐梓縣北六十里久廢尹珍講堂在綏陽縣東旺草里二冉故居在綏陽縣西南五里平木山其址尚存家訓碑在白綿堡宋忠烈公楊燦以十訓刻石示子孫曰如能順從則世享福夀㑹仙亭在府東桃源洞元大徳年建又名美哉亭懐白亭在桃源洞明大學士王應熊建玉盧亭在正安州相𫝊為仙人李珏上昇處
  丘墓
  貴陽府
  宋阿重墓在府城北重有平宋隆濟功諡忠宣元何宣慰墓在府城東一里逸其名為八番順元宣慰使有善政十義友墓在府城北元末義士十人合力保境卒𦵏於此明孔文墓在府新城普定街後文為至聖裔以知府謫貴州顧成墓在府城西門外法雲庵後成鎮逺侯楊亷墓在府城外三柯林亷宣徳間叅議提學吳國倫為墓碣記徐節墓在府城南嘉靖間都御史諭𦵏劉秉仁墓在府城東門蓮花塘隆慶間廵按鄖陽都御史諭𦵏李時華墓在府城南華太僕寺卿萬厯間諭𦵏潘潤民墓在府城北崆巄山民雲南左布政使王尊徳墓在府城南門外徳兩廣總督尚書許一徳墓在府城東社壇壩徳雲南按察使吳淮墓在府城南八里𡉫淮官郎中馬文卿父墓在府城南觀風䑓側丘禾實墓在貴定城東北實春坊庶子
  安順府
  明趙侃墓在府城南岐山之左侃通政使婁九徳墓在府城西徳布政使平越府
  明張信母墓在府城南月山寺右張三丰所卜地毛勝祖墓在府城北門外勝南寧伯黃紱祖墓在府城東紱㓜孤家貧祖母拾野蔬自給一日出郊外無疾而逝衆為具棺殮謀異日瘞之至夜大風雨捲土成墳後紱官至尙書人以為天與吉壤雲楊遵墓在府城南二里遵叅議王譏墓在府城北沙子坡譏年百嵗以子家鼎受封建坊旌表樊師孔墓在府城南李旗𡉫孔山西兵備道奚榮先墓在府城南一里先入鄉賢解立敬墓在黃平州城東敬南贑廵撫
  都勻府
  明孫應鰲墓在清平城西一里鰲萬厯間尙書謚文恭李佑墓在府城南十里翁紹寨佑都御史石邦憲墓在清平城北三里石家坪憲左都督
  思南府
  宋田祐恭墓在婺川歸義鄉恭贈少師思國公明李渭墓在河東萬聖山麓楚黃耿定力為作志銘納壙中康熙二年七月十三夜墓誌碑忽自河東移到渭祠前子孫晨起見碑文聞於知府葉蕃推官常時泰同詣墓所墓封如故渭㕘政崇祀鄉賢李盤墓在府城北人同村盤禦鎮筸紅苗亂死於陣勅贈銅平長官
  思州府
  元劉貴墓在府城東桑坪山陽貴明宣慰司副使明黨宗仁墓在府城東南五里峩山之隂仁土同知壽母墓在玉屏縣南三十里洋坪侯位母夏氏年百嵗諭祭葬侯位墓在玉屏縣洋坪位兵部左侍郎
  黎平府
  唐王昌齡墓在開泰縣龍標山齡被謫龍標尉宋徐知府墓在新化長官司東南相𫝊辰州知府姓徐者因入洞招撫蠻夷被害棄屍河中日逐下流夜復上流人皆驚異乃收而𦵏之
  南籠府
  明十八先生墓在府城南明永明王由榔自廣西走貴州孫可望處之安籠所無人臣禮從臣吳貞毓張鐫周允吉楊忠徐極蔣乾昌李元開李頎朱議㫤鄭允元趙賡禹蔡縯易士佳胡士瑞朱東旦任斗墟及內侍張福祿全為國等憤甚欲與李定國共圖可望謀泄可望遣人拷訊十八人共聲不屈被害時人哀之收遺骸𦵏此傅天錫墓在普安州正徳間夷叛錫督兵戰死奏請立碣薛三貴墓在安南縣東闗貴有武功曽異撰墓在安南縣獨秀山下明末流寇陷城撰殉難土人取其骸𦵏此
  遵義府
  漢七王墓在桐梓縣南五里相𫝊即竹王父子之墓宋二冉墓在綏陽縣朗水裡冉璡為合州知州冉璞為合州通判俱祀鄉賢

  貴州通志卷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八
  營建志序
  城池 公署 學校 貢院書院 義學 壇廟 寺觀
  周禮惟王建國辨方正位城郭溝池之固掌固掌之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司險掌之至於表著之位壇壝之制庠序學校之設領於宗伯載在司徒皆體國經野之洪規也貴州介荒服野處穴居依倚山洞明洪武初始令馬𭨋築貴州城為都指揮治奢香復開九驛厥後設官置署興文教崇祀典規制漸備非榛狉之舊我
  朝聖徳神謨無逺弗屆凡扼塞之處皆建築城垣官署以鎮撫之夷民秀者亦得補學官弟子荒村深箐絃誦沸聲開闢郎岱坡貢諸驛易羊腸之險為鴻漸之逵而先農建壇神龍立廟以為民祈禱迓福尤為從古未有之曠典煌煌乎光史冊而昭來許矣若夫蠻俗尚鬼信巫浮屠老子之宮所在多有而亭榭樓臺亦古昔望氛祲察災祥之遺意不容畧也述營建志
  營建
  城池
  貴陽府
  貴陽府城洪武十五年都指揮馬𭨋建石城週圍九里七分髙二丈二尺門五東曰昭文南曰迎恩西南曰廣濟西曰振武北曰布徳東北有池西南一帶濵河天啓六年總督張鶴鳴巡撫王瑊於北門外増砌外城六百餘丈設威清六廣紅邊小東四門 國朝順治丁亥年賊毀外城十六年總督趙廷臣巡撫卞三元重修內城増髙三尺康熙十一年總督甘文焜復修外城雍正四年巡撫何世璂十年巡撫張廣泗元展成前後修葺
  貴築縣城附郭
  定番州城原為程番府城明成化十三年知府鄧廷瓚築土城萬厯十四年改州知州范郴重修砌以石週圍五百一十丈髙一丈五尺門四
  廣順州城明萬厯二十九年設州無城崇禎二年知州李紹沆議請題建工未竣都司陳謙議改建新城於北岡上今州治仍舊城而以新城駐防兵
  開州城崇禎三年建週圍五百一十丈髙一丈二尺門四東曰布徳西曰永迎南曰貴陽北曰茶山 國朝康熙元年知州徐昌重修城樓四
  龍里縣城原為龍里衛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建週圍五百三十八丈髙一丈七尺門四東曰朝陽南曰通化西曰威逺北曰鎮靖萬厯二十一年巡撫郭子章増築二百餘丈
  貴定縣城原為新添衛城明洪武二十二年鎮撫王璧建土城正統間指揮孫禮重建萬厯十三年巡撫舒應龍巡按毛在㕘議王恩民甃以石週圍一千七十丈髙一丈一尺門四東曰熙春西曰延秋南曰武陽北曰肅逺城樓四月城西北二座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裁衛併縣遷治於此
  修文縣城原為敷勇衛城明崇禎三年建石城週圍七里三分髙一丈八尺門四東曰祥曦南曰迎恩西曰布徳北曰平安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裁衛改縣因為縣城
  長寨城 國朝雍正十一年 題建週圍四百八十丈髙一丈
  大塘城在定番州姑盧 國朝乾隆三年 題建週圍二百九十八丈城門四城樓四安順府
  安順府城原普定衛城舊普定府城在今府南四十里元泰定七年創明洪武五年安陸侯吳復建十四年置普定衛始建今城週圍九里三分髙二丈五尺門四東曰朝天西曰懐逺南曰永安北曰鎮夷城樓四水闗三水樓三垜普定府後改為安順府成化中移州於衛萬厯二十年陞州為府遂為府城明末毀於冦 國朝康熙九年知府彭錫纓等捐修完固十一年知府胡宗虞壘石増髙重修四城門傅以鐵
  普定縣城附郭
  鎮寜州城舊安莊衛城明洪武二十五年指揮陸秉建週圍四百八十丈門四東曰朝陽西曰鎮夷南曰永清北曰迎恩嘉靖十二年改遷州治於此 國朝康熙十一年裁衛併州因為州城
  永寜州城明時建小城一座名查城墻未及肩圍繞僅半里許建東西二門 國朝康熙十二年知州林華皖増築週圍一百八十五丈髙一丈四尺
  安平縣城原為平壩衛城明洪武二十三年築週圍九百丈有竒髙一丈寬六尺門四城樓四月樓一水闗一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裁衛改縣因為縣城
  清鎮縣城原為威清衛城明洪武二十六年指揮焦琴築週圍七百九十六丈髙一丈五尺寬一丈城門樓五萬厯十三年副使鄭秉厚重修久圮 國朝康熙十一年重修二十六年裁衛改縣因為縣城
  歸化城 國朝雍正八年 題建石城週圍六百丈髙一丈厚四尺門四
  平越府
  平越府城原為平越衛城明洪武十四年指揮李福建三十四年改甃以石週圍一千四百丈髙二丈二尺廣一丈五尺門四月城三城樓四警舖四十五城內無水正統末苗冦圍城人馬渇死成化間指揮張能建水城於西門外別開一門曰小西門萬厯二十九年設府因為府城三十一年知府楊可陶指揮奚國柱於水城外築外城五十五丈水經城內汲者便之崇禎間知府陳紹英於城北隅建敵臺名雄鎮樓造望樓十二 國朝順治十八年道府徐𢎞業喻全昱前後增修平越縣城附郭
  黃平州城原為興隆衛城明洪武二十六年穎國公傅友徳建指揮張龍築石城週圍五百三十丈髙一丈五尺廣八尺門四東曰豐潤西曰宣威南曰鎮安北曰昭化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裁衛併州移州治於衛城乾隆二年 題請修建舊州城同時 題修
  甕安縣城明萬厯三十年巡撫郭子章署府事劉冠南建石城週圍六百九十丈髙二丈廣一丈門四城樓各一座
  餘慶縣城明萬厯三十年巡撫郭子章署府事劉冠南建石城週圍三百一十七丈髙一丈六尺廣一丈城門三東曰來喜西曰太初北曰南薫城樓三後閉北門止行東西兩門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陳世任修乾隆二年 題請修建
  湄潭縣城明萬厯三十年巡撫郭子章署府事劉冠南建磚城週圍三百八十八丈髙一丈五尺廣一丈門二南曰久安北曰長治城樓四水洞五月城三今南北二門月城皆廢都勻府
  都勻府城原為都勻衛城明洪武二十七年平羌將軍何福築土城後指揮黃鏞砌以石週圍一千七十二丈髙二丈寬一丈城樓五月城轉閣敵樓八門五東西北各一南二成化間副使李麟濬鑿河引水環城為壕萬厯間副使蘇愚増修 國朝順治十八年都清道僉事姚啓盛新鎮道㕘議徐𢎞業知府龍納銘㕘將龍略中軍守備李子玉重建尋傾數十丈康熙六年副使吳毓龍知府黎際臯㕘將龍畧衛守備崔基重修
  都勻縣城附郭
  麻哈州城原築土墻明嘉靖三十年知州楊敏砌石尋圮萬厯十六年知州胡友祿復砌以石週圍四百丈髙一丈二尺寛七尺門四東西南北各一月城二
  獨山州城原無城明萬厯五年知州歐陽輝諭令南北二街市民各照界限修築土墻髙一丈厚三尺
  清平縣城原為清平衛城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揮司鐸建土城萬厯間巡撫羅瑤請發帑銀五千三百兩委㕘將侯之胄等修砌石城週圍六百六十三丈髙一丈門四乾隆二年 題請修建縣屬凱里城同時 題建
  荔波縣城舊城在穹來里喇軫村明嘉靖間知縣尹東表建萬厯三十五年知縣劉邦徴續修為三門後圮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王家正詳請遷於方村莪嶺是為今城去舊城五十里築土垣週圍一百八十二丈髙五尺厚一尺五寸開西南北三門建有草樓歳久廢頺康熙二十年知縣劉棻捐資重建南北城樓乾隆二年 題請改建石城於䝉石里週圍五百二十二丈城門四城樓四
  八寨城 國朝雍正九年 題建土城十一年奏請改建石城週圍六百四十八丈二尺高一丈一尺門五東曰安定西曰中孚南曰成化北曰威寜又曰思恩
  丹江城 國朝雍正九年 題建土城十一年奏請改建石城週圍六百二十五丈髙一丈四尺門四東曰布徳西曰宣威南曰撫逺北曰向化
  雞講城 國朝雍正九年 題建土城週圍三百四十丈門四
  小丹江城 國朝雍正九年 題建土城週圍二百六十丈門四
  上江城 國朝雍正九年 題建土城週圍六百三十九丈門四
  鎮遠府
  鎮逺府城明正徳間生苗刦掠知府程㸅於治西木家灣跨江據崖甃城四十五丈髙一丈五尺直至屏山髙低不一共垜口七十有六城樓一萬厯二十一年苗襲府治掠東西二闗巡按馮奕垣捐贖鍰六百兩檄知府張守讓於木家灣城外築石城一百二十丈治右採樵小徑為石圈硐門又於治右老虎衝空凹處壘石塞之崇禎十五年知府張宗煒以施秉苗叛又於西門臨闗磯上砌石為臺髙丈許後東西兩闗門樓傾頺 國朝康熙十年重修乾隆二年 題請修建除臨河岸毋庸建城外於山上隘口要路分築城闗列建炮臺共四百四十四丈零衛城沿河低處多遭水患今將舊城加寛為堤堤上建城垣髙七尺又塞兩北門硐另建樓開門可以永防水患鎮逺縣城附郭
  施秉縣城原為偏橋衛城明洪武二十二年築週圍一千一百二十八丈髙一丈二尺外石內土垜二千二百城樓四西角敵樓一東水闗一萬厯二十七年增建敵樓八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裁衛併縣移縣治於衛城乾隆二年題請修建縣屬舊施秉城同時 題建
  天柱縣城原為天柱所𨽻湖廣明萬厯二十八年改縣知縣朱梓增築週圍一百八十丈有竒門四東曰迎恩西曰懐逺南曰迎薰北曰拱極崇禎六年遷於縣東五里之龍塘後以苗亂復還舊治 國朝雍正五年改隸黔屬黎平府十二年改屬鎮逺府
  清江城 國朝雍正九年 題建土城十一年改建石城週圍七百九十丈髙一丈四尺門四東曰尚徳西曰遵義南曰澄清北曰肅威
  栁羅城 國朝雍正八年 題建土城週圍二百七十丈門二
  稿貢城 國朝雍正八年 題建土城週圍二百八十丈門二
  栁霽城 國朝乾隆二年 題建石城週圍三百四十丈門三城樓三
  台拱城 國朝雍正十一年 題建石城週圍九百四十二丈髙一丈四尺門四城樓四砲臺十二座水闗二
  思南府
  思南府城明𢎞治十四年知府羅璞始築土城正徳間蜀冦至城壊知府甯閲繼修之嘉靖二十八年苗冦印江知府李夢祥重修週圍七百七十丈餘髙一丈五尺寬八尺門五東曰清州西曰清溪南曰清江北曰清泉東北曰遵化城樓五水門城樓一嘉靖間知府宛嘉祥易以磚石知府趙恆重修明季城壊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府葉蕃重修康熙十二年知府陳龍巖修葺安化縣城附郭
  印江縣城嘉靖二十八年鎮筸紅苗猖獗攻刦縣治知縣徐文伯築土城週圍五百一十二丈有竒門四東曰來儀西曰金馬南曰咸寜北曰康阜崇禎十三年改建石城後毀於兵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蔣元㨗重修
  婺川縣城明𢎞治二年知縣熊玠築土城四十四年知縣劉敏之重築內外甃以磚萬厯二十二年知縣張仕教以播州兵變増修堅髙週圍五百四十丈門四東曰東平西曰西寜南曰南安北曰北靖城樓四明季兵燹城樓灰燼墻垣頺圯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雷起龍重修石阡府
  石阡府城嘉靖元年知府何邦憲創立土城四十年知府蕭立業甃以石週圍六百六丈髙一丈八尺廣一丈五尺門四東曰對旭西曰澄清南曰迎恩北曰拱極城樓四水闗四四十二年知府王管議増串樓年久傾圯萬歴間巡撫郭子章補修 國朝順治十八年推官陳龍巖重修龍泉縣城明萬厯三十二年巡撫郭子章知縣凌秋鵬建石城週圍三百六十一丈七尺髙一丈八尺門四東曰義陽西曰綏陽南曰明陽北曰大保城樓四水闗二
  思州府
  思州府城永樂十三年知府崔彥俊創築土城隆慶三年知府張子中議遷於平溪衛城萬厯五年復還舊城外砌以石週圍三百二十丈髙一丈五尺門三城樓三十年知府蔡懋昭以後山髙峻俯瞰城中敵至難守乃議築後山石城一百二十丈増築敵臺十二明季毀於兵火 國朝康熙八年知府陳龍巖増修十一年復傾塌四十餘丈知府李敷治重修雍正九年知府褚世晫加修
  玉屏縣城舊為湖廣平溪衛城明洪武二十三年衛指揮使許昇建週圍九里三分髙二丈門五 國朝康熙五十年守備吳丕烈修雍正五年𨽻黔改衛為縣因為縣城乾隆二年 題修青溪縣城舊為湖廣青浪衛城明永樂二十年建週圍九里三分髙一丈一尺門三 國朝雍正五年𨽻黔改衛為縣因為縣城乾隆二年 題修
  銅仁府
  銅仁府城景泰二年知府朱鑑建土城嘉靖二十二年知府李資坤擴大之砌以磚石二十八年思州知府李允簡重修週圍三百六十九丈髙一丈六尺門七東曰景和上南曰來禧南曰文昌下南曰迎薰西曰阜成上西曰賔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北曰拱辰節經兵火樓盡燬 國朝順治七年知府梁懋辰重修上南正南下南諸城樓
  銅仁縣城附郭
  松桃城 國朝雍正十三年 題建石城週圍五百六丈髙一丈廣一丈門四黎平府
  黎平府城原與湖廣五開衛同城明洪武十八年創築週圍一千二百二十四丈髙二丈一尺廣一丈五尺門四東曰青陽西曰永寜南曰迎薰北曰拱辰城樓四角樓五舖樓三十七串樓一千二百一十九間永樂十二年知府司祥正徳間知府祝夀孫繼魯萬厯間知府袁表崇禎間知府熊建相於元葉先後重修
  開泰縣城原為五開衛城𨽻湖廣 國朝雍正五年歸黔改縣附郭
  永從縣城明萬厯二十一年知縣包善始築土城週圍一百五十丈髙七尺寬三尺城東門一知縣李宗周重修明末復圮 國朝康熙初知縣嚴一詔重築知縣王克昌王寜長相繼修葺錦屏縣城原為銅鼔衛城𨽻湖廣明洪武間築週圍六百二十五丈髙一丈三尺寬一丈二尺門四東曰迎暉西曰鎮靜南曰定邊北曰雄武後傾永樂元年修 國朝康熙十一年重修雍正五年改衛為縣𨽻黔
  古州鎮城 國朝雍正八年 題建土城週圍七百九十二丈八尺髙一丈二尺基寛七尺頂寬四尺門四
  朗洞城 國朝乾隆二年 題建石城週圍五百三十二丈城門四城樓四
  大定府
  大定府城崇禎九年總兵方國安建明季毀於賊 國朝康熙三年設府即其故址重修週圍九百三十四丈髙一丈五尺門四東曰朝陽西曰寳成南曰來薰北曰拱宸
  平遠州城 國朝康熙三年水西平設平逺府無城竪木為柵週圍七百二十六丈髙一丈五尺門四東曰迎旭西曰來爽南曰毓秀北曰永安敵樓四七年知府丘業總兵劉文進築土城髙八尺週圍七百二十六丈城外鑿濠深一丈寛一丈二尺
  黔西州城原為水西城明洪武間都督馬築週圍九里三分髙一丈八尺東西南北各一門後毀於賊知府王命來總兵李如碧重修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州何縉副將謝英復修今圯僅存其址雍正五年知州鮑尚忠建土垣並東西城樓
  威寜州城原為烏撒衛城明洪武十四年建週圍一千八十丈二尺城基寛二尺髙一丈二尺門四城樓四 國朝康熙四年増修雍正十年重修
  畢節縣城原為畢節衛城明洪武十六年指揮湯昭始建排柵二十年命指揮李興李隆李煥修築砌以磚石週圍六里二分二十三年増拓二里共八里二分髙一丈五尺城基厚一丈五尺門五東曰武安西曰定西南曰鎮南北曰拱北東南曰通津嘉靖七年副使韓士英於通津門建月城引水入內萬厯六年兵備副使黃鏌於月城外砌石隄二百丈以障河泛崇禎十年水西夷目杓佐化沙叛以城大難守截去正西一壁及南北兩角週圍僅得八百二十丈東南有濠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裁衛改縣遂為縣城雍正九年重修
  水城城 國朝雍正十年 題明建築土城週圍共計三百七十二丈髙一丈寛六尺門凡三
  南籠府
  南籠府城原為安籠所城𨽻安順府明永樂二年建週圍共計二百八十七丈一尺髙一丈八尺門四東曰朝陽西曰柔逺南曰雍熙北曰順天久圯 國朝康熙二年重修後復傾圯三十四年裁去所官移安順府通判分駐其地至雍正四年總兵蔡成貴捐修舊城雍正五年設府遂為府城
  普安州城原為普安衛城明洪武二年建週圍四百九十七丈五尺髙一丈八尺寛一丈六尺門四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省衛入州遂為州城
  永豐州城 國朝雍正五年 題明建築土城周圍共計二百五十丈髙七尺厚四尺城門四
  普安縣城原為新興所城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裁所移縣治於此知縣羅在廷改築週圍一里三分髙二丈門四
  安南縣城原為安南衛城明洪武二十五年指揮梁海建週圍七百九十七丈髙一丈七尺寛七尺門四城樓四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裁衛改縣遂為縣城
  遵義府
  遵義府城明萬厯二十九年平播後築西倚崇山東北臨江週圍九百五十丈有竒髙二丈門四東曰景福西曰懐德南曰通貴北曰寧永城樓四 國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府趙光榮知州丘紀重修
  遵義縣城附郭
  正安州城明萬厯間平播州之後卜築於思寧里潏水園後為土冦竊據又遷於三江里至 國朝定鼎之後再遷於德溪里土坪先後皆未建有城垣嗣後吳逆背叛人民避兵至古鳯地方相沿以為州治迨雍正九年 題改建城於土坪其後查得土坪水泉不繼今仍議建州城於古鳯
  桐梓縣城明萬厯間平播州之後築縣城週圍共計三里厚五尺後因河水泛漲及城署縣事合州知州段文郁縮城避水僅及初築之半後攝縣事涪州知州王桂拓増舊基甃以磚石多植𣏌栁以固外堤週圍四百三十丈濶倍之門四東曰東陽南曰南薰西曰西成北曰北拱城樓凡四
  綏陽縣城明萬厯二十九年築週圍四百七十九丈六尺髙二丈三十二年河漲圯百餘丈因疏河流完砌以石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鄒宗彥重修設門四東曰熙和西曰清源南曰永定北曰拱極城樓四
  仁懐縣城明萬厯間平播州之後建築縣城週圍共計四百七十五丈八尺髙一丈四尺外環以濠門凡四至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縣趙洪基重加修葺雍正九年 題請移縣治於生界之亭子壩建立新城週圍共計四百六十三丈門四東曰朝陽西曰豐樂南曰文明北曰永安城樓四
  公署文武彚編
  貴陽府
  總督雲貴部院署在府城內明為總兵署 國朝順治十七年總督趙廷臣改建康熙四年總督卞三元増建十年總督甘文焜重修因移鎮雲南僅存地址今為通衢名曰新街巡撫貴州都察院署在府城內東北明成化十年巡撫朱欽建𢎞治間巡撫鄧廷瓚改建明末圯 國朝順治十八年巡撫卞三元重建康熙四十七年巡撫陳詵修改大門提督學政署在府城南門內 國朝順治十七年僉事趙燾建於城南隅康熙二十三年僉事袁時中遷建於糧驛道舊址工未成二十五年僉事畢忠吉續成之雍正六年 題請遷今地將舊署改為貢院號舍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署在府城內貢院右明永樂十一年建於北城外景泰七年布政司蔣雲漢改建明末圯 國朝順治十五年布政使黃中通以城西公館暫建康熙四年布政使董顯忠遷建今地布政使潘超先蔣寅董安國前後増修四十六年布政使張建績重修有改向碑記
  經歴司署
  照磨所署
  庫大使署舊俱在府城中新街今廢
  貴州提刑按察使司署在府城內西貴州前衛舊址舊在城中大街明永樂十八年建明末圯 國朝順治十六年按察使王鍈改建今地康熙八年按察使張文徳重修照磨所署
  司獄司署俱在司署東
  貴州清軍糧驛道署在府城內東南舊貴寜道署原在安平道舊址 國朝順治十八年副使王廷弼建康熙十一年㕘議陳寳鑰重修二十年參議勞之辨遷於今地康熙五十年參議白潢増修
  貴陽府署在府城內西南明隆慶四年建 國朝康熙二年修五十九年知府徐如玉重修雍正十三年知府王玠増修
  經厯司署在府署西
  司獄司署在府署大門內西
  倉大使署在府南城內豐濟倉
  通判署在新城六廣門內為貴州前衛舊址原在舊城內東南隅後改為同知署遷建今地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貴築縣署在府城內西南隅舊為都司署以八番順元都元帥府改建明末圯 國朝順治十六年重建康熙二十六年裁都司改為縣署五十五年知縣焦延祉重修
  典史署在縣署內舊在城東 國朝雍正八年建今地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撫標左營㕘將署
  守備署俱在府城西門內
  撫標右營逰擊署
  守備署俱在府城東門內
  貴陽營遊擊署
  守備署俱在府城南門內
  定番州署在州城內明洪武間建 國朝雍正四年知州蘇松重修
  吏目署在州城內
  學正署在學宮內
  訓導署在義學內
  州判署分駐大塘 國朝乾隆四年
  定廣協副將署在州城內
  都司署在州城南門內
  守備署分駐大塘 國朝乾隆四年
  廣順州署在州城內明萬厯三十九年建 國朝康熙四年知州韓之屏重修吏目署在州城內
  學正署在學宮內
  訓導署在義學內
  貴陽同知署在長寨舊在府新城內後改為通判署即以通判署為同知署 國朝雍正五年移建今地
  長寨營㕘將署
  守備署俱在長寨城內 國朝雍正五年
  開州署在州城內明崇禎三年建 國朝康熙十年知州王之官修二十五年燬於火知州王永烈重建
  吏目署在州治左
  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龍里縣署在縣城內舊為推官行署 國朝康熙十一年改為縣署
  典史署在縣署右 國朝康熈五十九年典史丁珏建
  教諭署在學宮左
  訓導署在學宮右
  貴定縣署在縣城內舊為新添衛署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徙縣於衛改縣署典史署在城內西南隅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新添營都司署在縣城內
  平伐營都司署在平伐司
  修文縣署在縣城內舊為敷勇衛署明崇禎四年建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改衛為縣因為縣署
  典史署在城內西南隅
  教諭署在學宮左
  訓導署在學宮右
  安順府
  分巡貴西道署在府城內西南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遷於大定府復遷今治安順府署在府城內西南即舊州署明萬歴二十年改州為府因為府署
  經歴司署在府南四十里舊安順州原在府署內國朝雍正五年分駐今地七年建署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右
  毛口驛驛丞署在毛口 國朝雍正九年移黃絲驛駐今地
  普定縣署在府城內東 國朝康熙十一年改普定衛為縣以原威清道署為縣署典史署在縣署北
  教諭署在學宮後
  訓導署在義學左
  督學行署在府城內東北
  同知署在府治西一百四十五里郎岱 國朝雍正十年
  通判署在府治南一百六十里威逺 國朝雍正十年
  提督署在府城北舊在貴陽府北門外後移鎮安順建於今地
  提標左營㕘將署在府學宮前
  守備署在府城南大街
  提標右營遊擊署在府城內西水闗
  守備署在府城西大街
  提標前營遊撃署在府署右
  守備署在府城許衙街
  提標後營逰擊署在府城北
  守備署在府城東水闗
  安順城守營遊擊署在府城內
  守備署在府城內俱 國朝乾隆二年
  歸化營遊撃署在威逺城南一百二十里擺頂 國朝雍正九年
  守備署在威逺城東南五十里龍塲 國朝雍正九年
  永安營都司署在安順府城西一百七十七里那當舊為永寜州盤江營 國朝雍正八年改永安營移駐今地新建
  鎮寜州署在州城內西南明嘉靖間知州張邦洙建後燬於兵 國朝康熙五年知州王廷槐重建
  吏目署舊未建署
  學正署舊未建署
  訓導署舊未建署
  永寜州署在州城內舊在安南衛明嘉靖間知州段緣錦建後燬於兵 國朝順治十六年移州治於查城驛知州王燧建康熙四年知州易言翌増修
  吏目署在州城內
  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坡貢驛驛丞署在坡貢 國朝雍正十二年
  安平縣署在縣城內舊為平壩衛署明洪武間建兵燬 國朝康熙十年重建二十六年裁衛改為縣署
  典史署在縣署右
  教諭署
  訓導署舊俱未建
  清鎮縣署在縣城內北舊為威清衛署明崇禎間建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改衛設縣遂為縣署
  典史署舊未建署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平越府
  平越府署在府城內舊守道署明萬歴二十九年設府以衛署為府署攝府事副使劉冠南修崇禎十二年知府陳紹英重修後圮國朝康熙八年知府蔣䕃修改建今地
  經歴司署在府署左
  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平越縣署在府城內舊為平越衛署 國朝康熙十一年改衛設縣遂為縣署典史署在城內南街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督學行署在府城內南
  平越營遊撃署在府城內
  守備署在城內北街
  楊老驛驛丞署在楊老
  黃平州署在州城內舊為興隆衛署明洪武二十二年頴國公傅友徳建永樂三年指揮蕭琳重修 國朝順治十八年守備秦傑遷建城西北康熙二十六年改衛為州遂為州署吏目署在城內西
  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州同署在舊州城內
  黃平營都司署在黃平州城內
  重安江驛驛丞署在重安江
  甕安縣署在縣城內明萬歴三十年知縣陳廷範建 國朝康熈十年知縣沈日升重修典史署在縣署內
  教諭署在義學後
  訓導署在學宮內
  餘慶縣署在縣城內明萬歴三十年攝縣事袁尚紀建 國朝康熈十年知縣陳世任金槃蔣深相繼重修
  典史署在縣署右
  教諭署在學宮內
  訓導署在縣署右
  湄潭縣署在縣城內明萬歴三十年知縣黃如桂建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張日昇重修二十二年知縣楊玉柱改修
  典史署在縣署左
  教諭署在學宮內
  訓導署舊未建署
  都勻府
  都勻府署在府城內明𢎞治六年建 國朝康熙七年知府黎際皥増修
  經歴司署舊未建署
  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都勻縣署在府城內原都勻衛署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裁衛改縣遂為縣署典史署在縣城南門內 國朝康熙六十年燬於火後遷建於縣署左
  教諭署舊未建
  訓導署在學宮內
  同知署在府城東九十里八寨國朝雍正九年
  知事署屬都勻府分駐八寨 國朝乾隆二年増設建署
  通判署在府城東一百六十里丹江 國朝雍正九年
  主簿署屬清平縣分駐丹江 國朝乾隆二年増設建署
  通判署在府城東南二百四十里都江 國朝雍正九年
  主簿署屬都勻縣分駐都江 國朝乾隆二年増設建署
  都勻協副將署舊設㕘將署在府城內 國朝雍正八年改協移駐八寨乾隆二年移駐府城即參將署改建
  左營遊擊署
  守備署俱在八寨與副將署同建
  右營遊擊署在府城內
  上江協副將署在都江 國朝雍正九年
  左營遊擊署在都江 國朝雍正九年
  守備署在都江北十五里打畧國朝雍正九年
  右營遊擊署在古州西二十里髙舊營 國朝雍正九年
  守備署在古州西十里定旦國朝雍正九年
  丹江營㕘將署在大丹江 國朝雍正八年
  左軍守備署在大丹江 國朝雍正八年
  右軍守備署在八寨東三十里雞講城 國朝雍正八年
  麻哈州署在州城內明𢎞治六年設州建署
  吏目署在州署右
  學正署在舊學內
  訓導署在義學內
  獨山州署在州城內明𢎞治六年設州建署
  吏目署在州署左
  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都勻協右營守備署在州城小西門外
  州同署在州治東南一百六十里三腳𡉫 國朝雍正十二年
  清平縣署在縣城南門內原在南闗外舊長官司治明隆慶四年知縣楊廣遷於北門內行都司署萬歴二十年知縣楊明禮改遷倉基二十三年知縣魏自強改今地
  典史署在縣署右
  教諭署在學宮內
  訓導署在學宮右
  縣丞署在縣治東五十里凱里國朝雍正十二年
  凱里營都司署在凱里城 國朝乾隆二年増設建署
  荔波縣署在縣城內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王家正建康熙間知縣劉芬岳維増修典史署未建
  訓導署未建
  縣丞署分駐舊縣 國朝乾隆二年
  荔波營遊撃署
  守備署俱在城內 國朝乾隆二年
  鎮逺府
  分巡貴東道署在府城內 國朝雍正七年設道並改協為營即以副將署為道署鎮逺府署在沿江大街明宣徳元年知府顔澤建久圯 國朝康熙三年知府張維堅増修二十七年江溢漂圯二十九年知府陳克大重修
  經歴司署在府署內
  教授署在學宮內
  訓導署在學宮後
  鎮逺縣署在沿江大街舊在江之南明𢎞治十一年建久圯 國朝康熙間知縣洪恩張瑚相繼増修二十八年知縣朱三才改建於江北思石道署舊址
  典史署在縣署右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同知署在府治西南一百三十五里台拱 國朝雍正十二年
  通判署在府治西南一百九十里清江 國朝雍正七年設同知九年建署十二年移同知駐台拱改設通判署仍舊
  知事署在清江城內 國朝乾隆二年増設建署
  縣丞署在府治東八十里卭水司國朝雍正十二年
  督學行署在府城內
  鎮遠鎮總兵署在府治江之南 國朝乾隆二年改營為鎮即遊擊署改建鎮標中營遊撃署
  守備署
  左營遊擊署
  守備署以上各署俱在府治江之南 國朝乾隆二年改建
  右營遊擊署在台拱城東北十五里下秉 國朝雍正十二年
  守備署在台拱城東北二十七里槁貢 國朝雍正十三年
  清江協副將署在府治西南一百九十里清江國朝雍正九年設鎮建署十二年改協署仍舊
  左營遊擊署在清江城 國朝雍正九年
  守備署在清江城 國朝雍正九年
  右營遊擊署在清江城 國朝雍正九年
  守備署在清江城 國朝雍正九年
  台拱營㕘將署在台拱城內 國朝乾隆二年改鎮為營即總兵署改建守備署在台拱城內
  施秉縣署在縣城內舊未設署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楊懋徳以官田易土官李文蔚宅為署
  典史署在縣城東門內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沈遴建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治南八十里舊施秉縣城內 國朝雍正七年添設縣丞於舊縣即以舊縣署改建為署
  主簿署在台拱城內 國朝雍正十二年
  天柱縣署在縣城中明萬歴二十五年建
  典史署在縣署右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縣署左
  縣丞署分駐栁霽 國朝乾隆二年
  巡檢司署在鎮逺司東一百里八弓
  天柱營都司署在縣城東門內舊為㕘將署 國朝康熙元年雍正八年改㕘將為都司僉書署仍舊
  思南府
  思南府署在府城內明永樂十一年以宣慰司署改建正統間兵燬景泰三年知府何轍重建後知府王南金爵羅璞宛嘉祥陸從平趙恆相繼増修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府陳龍巖重修經歴司署在府署左側東分司舊址
  教授署在學宮內 國朝雍正六年教授宋璟嗣捐建
  訓導署在學宮內
  朗溪長官司吏目署在朗溪司
  沿河長官司吏目署在沿河司
  安化縣署在府城南門外明萬歴二十一年知縣王重巽建三十九年知縣朱凌霄鄒守謙相繼増修 國朝康熙間知縣雍居敬姚夔朱華前後修葺
  典史署在縣署內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督學行署在府城內
  思南營遊擊署即舊蠻夷長官司署
  守備署在安化縣署前
  印江縣署在縣城內明𢎞治八年廢印江長官司置縣知縣周文以司署改建正徳五年知縣劉燦重建嘉靖元年知縣吳縉増修後燬於兵 國朝康熈間知縣蔣元捷劉名標相繼修葺典史署在縣署前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婺川縣署在縣城內明嘉靖二年知縣熊價建萬歴間知縣姚大受増修明末久圮 國朝順治康熙間知縣胡舜封吳嘉䕃胡英傑楊嗣漢潘樹楠前後修葺雍正五年知縣黃之徴増修典史署在縣署內
  教諭署在學宮內
  訓導署在縣署左原與教諭同署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建於今地
  石阡府
  石阡府署在府城內明永樂十一年建正統間兵燬成化間知府楊榮遷建嘉靖間知府蕭立業増修後圯 國朝康熙三年知府劉起復重修
  經歴司署在府署右
  教授署在府學宮後
  訓導署在府署右
  石阡營都司署在府城內即舊守備署
  龍泉縣署在縣城內明萬歴三十二年知縣凌秋鵬建久圯 國朝康熙五十年知縣張其文重修
  典史署在縣署內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城內西隅
  思州府
  思州府署在府城內舊為宣慰司署明永樂十一年知府崔彥後改建正統間冦燬成化間知府王常重修隆慶四年遷於平溪衛萬歴六年復遷於舊址知府楊雲鵾蔡懋昭増修 國朝康熙七年知府陳龍巖重修
  經歴司署在府署右
  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舊在明倫堂右久廢 國朝雍正四年知府張廣泗於學宮東西偏建造兩學署各三楹
  玉屏縣署在縣城東舊為平溪衛署 國朝雍正五年歸黔改衛為縣遂為縣署典史署在縣署右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青溪縣署在縣城北舊為清浪衛署 國朝雍正五年歸黔改衛為縣遂為縣署典史署在縣城內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縣城內
  銅仁府
  銅仁府署在府城內明永樂十一年建後燬成化三年知府楊顯嘉重建明末圯 國朝康熙四年知府梁懋宸重建
  經歴司署在府署左
  教授署在學宮內
  訓導署在義學內
  省提長官司吏目署在省提司
  平烏長官司吏目署在平烏司
  巡檢司署在正大營
  銅仁縣署在府城內明萬歴二十三年建久圮國朝康熙九年知縣趙景福重建典史署在縣署左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松桃 國朝雍正十二年
  同知署在府治北一百三十里松桃營 國朝康熈四十三年設同知駐正大營雍正九年移建今地
  銅仁協副將署在松桃舊在府署北 國朝雍正九年移建今地
  左營遊撃署在松桃 國朝康熈四十三年設雍正九年以中軍守備署改建守備署在松桃原駐龍頭營 國朝雍正九年移建今地
  右營逰擊署在嗅腦營
  守備署在正大營舊在協鎮署前 國朝雍正九年移建今地
  黎平府
  黎平府署在府城南門內明永樂十年建於城西𢎞治八年知府張綱改建今地經歴司署在府署內
  教授署在學宮內
  訓導署在學宮左
  潭溪長官司吏目署在潭溪
  洪州長官司吏目署在洪州
  開泰縣署在府城內舊為五開衛署 國朝雍正五年改衛為縣遂為縣署典史署舊無署現在議建
  教諭署
  訓導署舊俱無署現在議建
  縣丞署分駐朗洞城 國朝乾隆二年
  督學行署在府城內
  黎平營㕘將署在府城西門內
  守備署在府城東門內
  古州兵備道署在古州城內 國朝乾隆四年
  同知署在府治西一百八十里古州城 國朝雍正八年
  照磨所署在古州城內 國朝雍正十二年
  倉大使署在古州城內 國朝乾隆元年
  古州鎮總兵署在古州城 國朝雍正八年
  鎮標中營遊擊署在古州城南門內 國朝雍正八年
  守備署在古州城西門內 國朝雍正八年
  左營遊擊署在古州城西門內 國朝雍正八年
  守備署在古州城內 國朝雍正八年
  右營遊撃署在古州城內 國朝雍正八年
  守備署在古州城內 國朝雍正八年
  下江營遊撃署在古州城南六十里下江 國朝雍正十年
  守備署在下江 國朝雍正十年
  朗洞營㕘將署在朗洞城內 國朝乾隆二年
  守備署在朗洞城南 國朝乾隆二年
  永從縣署在縣城內明正統七年建二十九年苗燬三十年重建
  典史署在縣署左
  教諭署
  訓導署俱未建
  縣丞署在古州城南一百四十里丙妺 國朝雍正十年
  錦屏縣署在縣城內舊為銅鼔衛署 國朝雍正五年改衛為縣遂為縣署典史署舊未建
  教諭署在縣署左
  訓導署舊未建
  大定府
  大定府署在府城內西舊署在今署之右 國朝康熈六年知府甯雲鵬建後改府為州遂為州署四十三年改為督學行署知州雷有成別建州署於今地雍正七年改州為府署仍之經歴司署
  司獄司署俱在府城內
  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側
  督學行署在府城內西
  大定協副將署在府城內東北隅舊為總兵署雍正五年改鎮為協遂為副將署左營遊撃署在府城內
  守備署在府城東南隅
  右營遊擊署在府城西北後街
  守備署在府城北街
  通判署在府治西南三百二十里水城舊在威寜 國朝雍正九年移建今地水城營逰擊署在水城城內 國朝乾隆二年
  守備署在水城城內 國朝乾隆二年
  平逺州署在州城內初為府署 國朝康熈四年建二十三年改府為州因為州署吏目署在州城南舊府經歴司署
  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州城北 國朝康熈三十六年知州冷宗煜捐建
  平逺協副將署在州城內東舊為總兵署 國朝康煕八年改鎮為協遂為副將署都司署在州城內
  守備署在州城內
  黔西州署在州城內初為府署 國朝康熈五年知府王命來建二十三年改府為州因為州署
  吏目署在州城內東南隅
  學正署在學宮內
  訓導署在義學後 國朝雍正九年知州鮑尚忠捐建
  黔西協副將署在州城內大街舊為總兵署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改鎮為協遂為副將署
  都司署在州城內中街
  守備署在州城內
  威寜州署在州城內舊為府署 國朝康熙四年知府張英才建雍正七年改府為州因為州署
  吏目署在州署西舊府司獄司署
  學正署
  訓導署俱未建署
  巡檢司署在得勝坡 國朝雍正十二年
  威寜鎮總兵署在州署後舊為總兵署 國朝雍正六年改營為㕘將署九年改協為副將署乾隆二年改鎮仍為總兵署
  左營逰擊署
  守備署俱在州城內
  右營逰擊署在州城內
  守備署在州治北一百里雄所營
  畢節縣署在縣城內舊衛署 國朝康熈二十六年裁衛設縣遂為縣署
  典史署在縣城內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縣城內北街
  畢赤營遊擊署
  守備署俱在縣城內南街
  南籠府
  南籠府署在府城北門外舊為安籠所署 國朝康熙三十四年改設南籠㕔署仍之雍正五年改府因為府署知府黃世文修十一年知府王元烈増修
  經歴司署舊未建
  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督學行署在府署右
  安籠鎮總兵署在府城內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
  鎮標中營遊擊署在府城北門外
  守備署在府城北門內
  右營遊擊署在府城西門內
  守備署在府城北門內
  左營遊擊署在普安州黃平里捧鮓原在黃草壩後移今址
  守備署在府城北門內
  永豐州署在州城內 國朝雍正五年割廣西泗城府西隆州長壩地置永豐州建州署後因其地多瘴移治珉球即今州城九年建
  吏目署在州署右 國朝雍正九年
  學正署在州署右 國朝雍正九年
  長壩營遊擊署在州城內 國朝雍正九年
  守備署在州治西南一百四十里冊亨 國朝雍正九年
  州同署在冊亨 國朝雍正五年
  州判署在州治東四百三十里羅斛 國朝雍正五年
  普安州署在州城內北隅明萬歴十四年知州劉承範建兵燬 國朝康熙八年知州傅春聞重建
  吏目署在州城內
  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內
  普安營都司署在城內東隅
  州判署在州治黃平營黃草壩 國朝雍正五年設以舊遊撃署改建
  楊松驛驛丞署在楊松 國朝雍正十二年
  劉官屯驛驛丞署在劉官屯 國朝雍正十二年
  亦資孔驛驛丞署在亦資孔
  普安縣署在縣城內 國朝康熙元年設縣建治於新城所二十二年徙新興即今縣治知縣羅在廷建
  典史署在縣署西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義學後
  罐子窰驛驛丞署在罐子窰 國朝雍正十二年
  安南縣署在縣城內舊為安南衛署 國朝順治十八年守備陳壁建康熙二十六年改衛為縣因為縣署
  典史署在縣署左
  教諭署在縣署右
  訓導署在縣城西門內
  安南營遊擊署在縣城內舊指揮署改建
  守備署在縣城內
  列當驛驛丞署在列當 國朝雍正十二年
  遵義府
  遵義府署在府城內原在宣慰司署遺址明萬歴間平播後建後改為副將署 國朝康熙七年知府郭有龍傅天寵以兵備道舊署改建五十八年知府趙光榮重建
  經歴司署在府署左
  教授署在學宮右
  訓導署在學宮左
  遵義縣署在府治左明萬歴間平播後建
  典史署在縣署左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義學內
  督學行署在府署右
  遵義協副將署在府城內舊府署改建
  左營都司署在府城景福門內
  右營守備署在府城拱極門內
  正安州署原在古鳯 國朝雍正九年 題改州治於土坪今又議歸古鳯仍在舊署吏目署現在議建
  學正署
  訓導署俱現在議建
  桐梓縣署在縣城內明萬歴間平播後知縣何珩建後圮 國朝順治十六年署知縣劉鎮國修康熙四十七年知縣金熊飛雍正四年知縣楊企慎七年知縣丘仲㫜相繼修葺典史署在縣署右
  教諭署在學宮左
  訓導署在學宮內
  綏陽縣署在縣城內明萬歴間平播後設縣知縣詹淑建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黃燾世増修
  典史署在縣署右
  教諭署
  訓導署俱未建
  仁懐縣署原在舊城內 國朝雍正十一年改建新治城內
  典史署在新治縣署右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新城學宮左
  通判署原在府署右後遷東門內 國朝雍正九年移駐仁懐舊城以舊縣署改建仁懐營都司署在舊縣城內
  貴州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九
  營建
  學校
  貴陽府
  府學在郡城北門外明成化間建於舊程番府隆慶二年遷府入省學與宣慰司共之萬厯二十一年巡撫林喬相巡按薛繼茂布政司王來賢提學徐秉正知府劉之龍等捐資鼎建於今地規制畢舉天啟壬戍毀於賊崇禎四年重建丁亥又毀於賊
  國朝順治十八年總督趙廷臣巡撫卞三元重建中先師殿後啟聖祠明倫堂兩廡㦸門櫺星門教授訓導廨諸制粗備康熙元年提學副使衛紹芳捐資増修二十四年頒
  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懸大成殿各府州縣學同三十年貴西道㕘議張竒抱提學道僉事華章志捐建名宦鄉賢祠三十一年巡撫衛既齊布政司董安國按察司丹達禮糧驛道陸祚蕃提學道華章志貴陽府知府時騰蛟各捐資重修改建名宦祠於㦸門左鄉賢祠於㦸門右増尊洗所於殿左望瘞所於殿右闢宮左甬道築四圍墻垣造兩廡先賢先儒名宦鄉賢各神主置祭器雍正元年追封
  先師孔子五代為王爵改啟聖祠為崇聖祠各府州縣同五年頒
  御書生民未有匾額各府州縣同七年巡撫張廣泗重修改明倫堂為崇聖祠另建明倫堂於㦸門左堂後建尊經閣増備禮器樂器改舊啓聖祠為庫貯之所又建各官致祭齋宿所於櫺星門兩旁制度稱完備焉
  貴築縣學在府城內東北明萬厯二十八年設新貴縣學建於宣慰司學右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設貴築縣學附於新貴三十四年裁新貴歸併貴築三十八年巡撫王燕同司道府縣公捐建於今地雍正五年巡撫何世璂重修
  定番州學在州城中舊為程番府學明成化十一年知府鄧廷瓚建𢎞治初知府汪藻遷建城西南隅嘉靖十五年知府杜春澤改建於中峯書院故址後移府治入省遂改府學為州學明末毀於兵 國朝康熙九年知州李益陽學正黃文焯重修後復毀三十一年知州薛載徳守備招國璘署學正劉湯聘共捐資増建啓聖祠東西兩廡明倫堂雍正五年知州蘇松重修廣順州學在州城內東北隅舊附定番州學明時曽建有 先師殿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始題請設學
  開州學在州署左舊附敷勇衛學 國朝康熙三十六年改衛為修文縣州學仍附之三十八年巡撫王燕始 題設州學雍正五年知州馬永重修
  龍里縣學在縣城中行臺故址舊為龍里衛學明宣徳八年副使李睿建於衛署西嘉靖間巡撫董威副使趙之屛遷於署左萬厯間復遷於署南明末圮 國朝康熙十年建於今地十三年裁衛設縣因為縣學三十九年知縣李成輅重修
  貴定縣學在城西北隅舊為新添衛學明宣徳間副使李睿建於城西成化間指揮陳林訓導周鳯建今地後毀於兵 國朝順治十七年推官張俊重建復圮教授胡密王祚蕃守備邊之鉁相繼増修二十六年改衛為縣因為縣學知縣王克昌李從綱署知縣曽朝聘先後重修修文縣學在縣城北舊為敷勇衛學明崇禎三年建後圯 國朝康熙五年重建二十六年改衛為縣因為縣學後圮三十一年巡撫衛既齊捐資重修五十九年知縣朱齊年増修安順府
  府學在府城東明洪武初建天啓二年毀四年知府孫森重修復圮
  國朝康熙七年
  先師殿兩廡㦸門櫺星門明倫堂啓聖祠五十五年重加修葺規制始備
  普定縣學在府城東門內舊附安順府學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 題設縣學四十一年始建
  鎮寜州學在城內州署東北舊為安莊衛學明正統八年建後圮 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卞廷槐重建雍正十一年知州劉世恩修建崇聖祠
  永寜州學在州城門外舊附安南縣學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始 題設州學安平縣學在城東北舊為平壩衛學明洪武間建後數遷萬厯間改建今地毀於兵僅存殿三楹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改衛為縣因為縣學雍正四年知縣顔儀鳯増建並釐正學田為修葺費督學王奕仁有碑記
  清鎮縣學在縣城西舊為清鎮衛學明洪武間建燬於冦僅存 先師殿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改衛為縣因為縣學雍正三年知縣何隆遇重修
  平越府
  府學在府城內西南隅舊為衛學明宣徳癸丑㕘議李睿創建成化二年遷建察院左萬厯二十九年設府改衛學為府學三十一年改建於府之南四十五年遷於府之東崇禎十五年知府陳紹英遷於府之西去舊學基不逺明末兵燹學宮半圮
  國朝順治十七年守道徐𢎞業知府喻全昱復改遷今地鼎建
  先師殿東西廡㦸門櫺星門騰蛟起鳯坊殿後啓聖祠祠左明倫堂右學署敬一亭康熙二十二年知府裴天錫重修
  平越縣學在城北隅舊附平越府學 國朝康熙三十年建 聖殿於今地三十八年巡撫王燕始題請設學
  黃平州學在城內東隅舊為興隆衛學宣徳九年副使李睿指揮常智建𢎞治二年指揮狄俊經厯李文祥改建城南嘉靖七年巡按陳講遷城西二十六年巡按蕭端䝉復遷舊址萬厯六年巡按馬呈圖學道李學一移建衛署右後仍遷城東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移州治於衛遂為州學總督蔡毓榮學道畢忠吉増修四十六年州進士王橒捐資重修
  甕安縣學在縣署右舊附黃平州學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沈日昇始建 聖殿三間二十六年總督范承勲 題設縣學三十三年訓導楊之倡捐金另建 先師殿並兩廡㦸門明倫堂鄉賢名宦諸祠以舊聖殿為啟聖祠五十六年知府江國正五十八年攝縣知府張棠六十一年知縣韓英重修
  餘慶縣學在城內西隅舊附黃平州學後又附甕安縣學 國朝康熙七年知縣陳世任先建 先師殿三間並兩廡㦸門三十八年巡撫王燕始 題請建學五十三年知縣蔣深増修湄潭縣學在城內東隅舊附黃平州學明萬厯四十八年始建學於今地
  都勻府
  府學在城內東隅舊為衛學明宣徳八年副使李睿都指揮陳原建成化六年副使吳立修𢎞治六年置府改為府學知府凌文獻増建
  先師殿兩廡啟聖祠明倫堂尊經閣敬一亭㦸門櫺星門泮池萬世宗師坊繼往開來坊騰蛟起鳯坊規制完備十年副使隂子淑重修嘉靖間副使劉望之項廷吉知府林敦復相繼増修明末圯
  國朝康熙六年知府黎際皡教授陳俞増建名宦鄉賢二祠雍正七年知府王鍾珣改建崇聖祠於聖殿後明倫堂於聖殿左
  都勻縣學在城內東隅舊附府學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 題建麻哈州學在州城北門外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 題建設於城南五十八年知州吳秉正移建今地
  獨山州學在州城北門內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 題建
  清平縣學在城內北門舊為衛學明正統八年指揮石宣建正徳十三年㕘議蔡潮拓地増建萬厯七年提學凌琯修 國朝康熙十一年改為縣學後燬二十六年知縣許國幹訓導歐陽琛重建雍正九年知縣胡珩然加修
  荔波縣學在縣南門內原屬廣西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劉棻始捐建 文廟於今地雍正二年廣西巡撫李紱 題請設學知縣蘇潮増建完備十年改縣自廣西來屬學仍舊鎮遠府
  府學在府治東明永樂元年知府顔澤建成化年鎮陽江溢漂沒知府沈熊遷於治西嘉靖二十三年知府任佐仍徙故址建正殿兩廡㦸門櫺星門明倫堂泮池齋祠亭坊並教官署明季燬於苗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府宋應星建明倫堂教授朱之光建櫺星門並前後墻垣康熙三年知府張維堅重建
  先師殿兩廡及名宦鄉賢等祠二十七年水災漂沒三十一年巡撫衛既齊捐資重建
  鎮逺縣學在縣南舊縣治基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 題建
  施秉縣學在縣署西北舊為偏橋衛學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省衛入縣因改為縣學天柱縣學在縣城北原屬湖南靖州明萬厯時建於城東後移城南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知縣王復宗捐資改建今地雍正五年割縣歸黔初𨽻黎平府十二年改𨽻鎮逺府學仍其舊思南府
  府學在府治東北宣慰田氏舊宅也明永樂十三年自河東宣慰學遷建成化間知府王南増建正徳二年知府甯閱修嘉靖間知府李文敏張鏢洪價先後修葺隆慶六年知府田稔更葺之萬厯間知府蔡應申趙恆先後増修中
  先師殿左右兩廡前㦸門櫺星門石甃育賢井引為泮池左右列騰蛟起鳯坊殿後為明倫堂啓聖祠兩旁饌房神㕑右為射圃為敬一亭左為名宦鄉賢祠為文昌閣後敬一亭名宦鄉賢祠毀
  國朝康熙十年知府陳龍巖重建學內舊存明督學使吳克弼頒刻經書六冊並銅雲雷尊犧象尊三銅鐘十六銅磬十六銅爵八十今僅存鐘一爵七二十八年知府劉謙吉週築墻垣添製雲雷犧象尊鼎爵等銅器雍正十二年知府史瑗捐資増修安化縣學在縣城內思仁道署舊址舊附府學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 題請設學知縣姚夔建於今地雍正五年知縣蔣燧重修
  印江縣學在縣治南明萬厯間邑人御史蕭重望疏請設學明末圯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劉學瀚鼎建 先師殿啟聖祠兩廡櫺星㦸門康熙十年知縣蔣元捷建名宦鄉賢祠三十一年知府劉謙吉知縣郎象乾重修
  婺川縣學在縣治東舊在縣城南明嘉靖間郡人御史敖宗慶疏請設學萬厯五年知縣洪朝璋遷於今地九年知縣侯卿臯重修國朝康熙五十五年知縣潘樹柟重加修
  石阡府
  府學在府治南明永樂十二年建正統末燬於冦成化十六年知府余志重修久圯萬厯十八年知府陸郯捐修萬厯二十四年知府郭原賔建敬一亭於尊經閣後旁勒五箴並建崇聖祠名宦鄉賢二祠後復燬
  國朝康熙三年知府劉啓復推官陳龍巖郡紳高遴選捐資重修
  籠泉縣學在城內西隅舊附府學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 題建四十八年知縣張其文増修
  思州府
  府學在府治左東向明永樂十一年知府崔彥俊建成化間知府王常改遷南向嘉靖元年知府張柱重修萬厯十年知府蔡懋昭改建癸山丁向中
  先師殿旁列両廡左為啓聖祠右為名宦鄉賢祠前為㦸門泮池櫺星門右為明倫堂左右分志道據徳二齋後為敬一亭右為學廨左為起文樓禮門儒學門明末燬於兵
  國朝康熙六年知府陳龍巖重建規制具備置銅尊銅罏十一年知府李敷治置籩豆簠簋錫爵盞各一百錫罏瓶全鐘一講鼔一幷五經四書七書通鑑性理字彚各全部三十二年知府張聖佐四十一年教授劉璧重修
  玉屏縣學在城內舊為平溪衛學衞屬湖廣學𨽻貴州明正徳間邑人兵部侍郎侯位題建 國朝順治十八年推官許虬紳士鄭逢元等重修雍正五年改衛為縣𨽻黔遂為縣學青溪縣學在城內北山下舊為清浪衛學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 題建雍正五年改衛為縣𨽻黔遂為縣學
  銅仁府
  府學在府治東明永樂十三年知府周驥建宣徳七年正統八年知府蕭和鼎洪鈞相繼修建十四年燬天順二年知府張隆重建萬厯四十三年知府陳以耀増修明末盡圮
  國朝康熙二年重建
  先師殿啟聖祠明倫堂東西兩廡㦸門櫺星門教授羅之琬増修學廨
  銅仁縣學在縣城外東北舊附府學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 題設知縣王原修建
  黎平府
  府學在府治東毓賢街明永樂十一年改徵蠻將軍周驥宅建久圯天順七年知府楊緯重建
  先師殿兩廡明倫堂齋房教授廨饌堂號舍𢎞治間知府張綱拓而新之建啓聖祠於廟左嘉靖十二年知府夏玉麟建敬一亭於堂東南勒御製敬一箴及宋儒視聽言動箴心箴為碑六萬厯初敬一亭圮十八年知府袁表復捐建並建櫺星㦸門崇禎十年知府於元葉建尊經閣明季燬於兵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府張思房推官王文紳教授李如鼎捐資重修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劉正教授萬鍾粟増修
  開泰縣學舊為五開衛學屬湖廣 國朝雍正五年改縣歸黔遂為縣學
  永從縣學在城內北隅舊附府學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 題建在縣署左五十七年知縣王寜長改建今地雍正七年燬重建
  錦屏縣學在城東北舊為銅鼔衛學屬湖南明天順元年建後圮嘉靖三十四年重建崇禎十六年改建 國朝雍正五年改縣𨽻黔遂為縣學
  大定府
  府學在府城南街
  國朝康熙三年設府六年設學建
  先師殿兩廡啟聖祠明倫堂志道據徳依仁游藝四齋名宦鄉賢二祠㦸門泮池櫺星門規制完備二十六年改府為州因為州學雍正元年知州蘇霖泓重修七年復改州為府仍為府學十年知府陳悳榮増修
  平遠州學在州城北 國朝康熙三年設平逺府八年建學二十三年改府為州因為州學
  黔西州學在東門內 國朝康熙三年設黔西府知府王命米建學東門外後燬知府端木象震重建今地二十三年改府為州因為州學知州何縉増建雍正四年知州陳悳榮重修知州鮑尚忠増修
  威寜州學在州城內東南隅舊為烏撒衛學明正統八年建萬厯十年遷建十八年復建舊址天啓二年燬崇禎二年改建於城內正南國朝康熙三年平定水西設威寜府即以衛學為府學二十七年知府崔俊遷建城西四十八年知府佟銘復遷今地雍正七年改府為州因為州學畢節縣學在縣南門外虎踞山舊為衛學明正徳二年指揮唐諫建隆慶六年兵備沈聞遷於東門外萬厯十八年兵備陳性復遷於今地國朝康熙二十六年改衛為縣因為縣學三十一年知縣方瑞合重修四十四年教諭張鯤捐建明倫堂雍正四年知縣介錫周七年知縣李曜前後増修
  南籠府
  府學在府北關外府舊為㕔附學於普安州
  國朝康熙二十年通判魏執躬建
  先師殿於城北海子邊三十九年通判張調䵼遷今地建大成殿啟聖祠明倫堂五十三年巡撫劉䕃樞 題設㕔學五十六年通判張士佳捐建兩廡㦸門雍正五年改㕔為府因為府學八年知府黃世文十二年知府王元烈先後捐修規制完備永豐州學現在議建
  普安州學在城外北闗營盤山右明永樂十五年正統八年副使李睿萬厯十六年巡按趙士登相繼修葺後燬於兵 國朝康熙七年重修
  普安縣學在縣城北舊附普安州學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巡撫王燕 題建雍正七年知縣鄧瀾重修十一年知縣沈遴捐建明倫堂
  安南縣學在縣城北舊附衛學明宣徳八年嘉靖十八年遷建城西 國朝康熙八年守備戴威逺教授周廷尚捐建今地復燬綏逺將軍蔡毓榮捐修成化二十六年改衛為縣因為縣學知縣張文旂訓導鄒希賢増建竣工三十二年知縣金光全雍正五年知縣李升元敎諭劉凱七年署知縣曽紀常九年署知縣何天衢十年知縣陳以明先後増修
  遵義府
  府學在府城東門外鳯凰嶺舊為播州長官司學永樂四年改宣慰使司學萬厯二十八年平播設府改建城內崇禎間知府黃立言知縣胡宗明復遷建於城外舊址
  國朝康熙初年燬於兵知府李師沆知縣陳宣捐修二十七年署府事通判陳天棟五十五年知府趙光榮知縣丘紀相繼重修
  遵義縣學在城南金鐘山下 國朝康熙八年蜀撫張徳地 題建二十四年知縣陳瑄増葺五十年知縣丘紀重修五十五年知府趙光榮捐資増建
  正安州學在古鳯州治右唐時建學於唐都壩遺址尚存明季州屢遷學亦屢徙後移州治於古鳯學因建今地 國朝雍正十年改建州治於土坪尚未建學
  桐梓縣學在爽塏舊附府學明萬厯二十九年平播後知縣王桂建於縣署左久圮 國朝康熙八年川撫張徳地 題設重建六十年知府趙光榮知縣徐志培遷建今地雍正元年知縣楊企慎十二年知府蘇霖泓署知縣鄭廷颺先後増修
  綏陽縣學在城東隅舊附府學明萬厯二十九年知縣詹淑建 文廟後圮 國朝康熙八年川撫張徳地 題設二十八年知縣張晸建於舊址五十四年知縣支神駿重修五十七年知府趙光榮雍正三年知縣黃燾世修
  仁懐縣學在城東北隅舊附府學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始設學於舊縣四十八年知縣胡書思五十一年知縣何雨相繼増修雍正十一年移縣治於生界十二年知縣杜詮又遷建於今地
  貢院書院
  貢院在省城中布政司公署左按貢院舊在省城西南隅明嘉靖十四年廵按御史王杏題明建立明末燬於賊迨 國朝順治十六年廵撫趙廷臣 題准改建今地至康熙十一年 題准増彌封謄録受卷等所官員房舍及士子號舍七百餘間雍正六年廵撫祖秉圭以應試人衆貢院號舍不敷 題請將學院衙署併入貢院為添建號舍公㕔之用移學院衙署於省城南門大街
  陽明書院在省城內廵撫公署左明嘉靖十四年廵撫王杏建二十五年廵撫王學益改建於宣慰司學右隆慶五年按察使馮成能建於撫署左中三楹祀明新建伯王守仁後五楹為山斗堂外為昭代真儒坊明末復圮 國朝康熙十二年廵撫曹申吉捐資重建二十一年廵撫楊雍建増修易山斗堂為後覺堂並建前後兩廡十二楹以課士二十八年廵撫田雯重修別建合一亭傳習軒五楹集孝亷諸生讀書其中三十一年廵撫衛既齊増修學舍躬為訓課四十五年廵撫陳詵親課士於中雍正六年署廵撫祖秉圭修葺十一年廵撫元展成奉
  㫖發帑銀一千兩添建學舍五十間延師訓士置田以資膏火並購買經史子集千卷貯院中令諸生誦習中峯書院在定番州治北明𢎞治間知府汪藻建嘉靖間知府陳則清重建今廢龍岡書院在修文縣城內明正德間王守仁謫居龍塲時建今廢
  石壁書院在平越府城內敬一亭後明嘉靖七年僉事朱佩建今廢
  中峯書院在平越府舊衛治旁明嘉靖十三年謫驛丞陳邦敷修建今廢
  溥仁書院在平越府城南門內 國朝康熙四年守道徐洪業建共十二楹招平越諸生肄業其中復捐百金置田收租以供諸生膏火
  鶴樓書院在都勻府城東明嘉靖時刑部主事張翀謫戍時建今圯
  南臯書院在都勻府城南明萬歴時觀政進士鄒元標號南臯謫戍時集諸生講業後巡撫江東之即其地建書院焉今圯
  斗坤書院在思南府萬勝山頂明隆慶間僉事周以魯建今廢
  為仁書院在思南府真武觀內明知府田稔推官伍佽與郡人李渭講學於此 國朝康熙三十年知府劉謙吉重葺時集郡士課藝其中
  中和書院在思南府中和山舊名大中書院明通判陳以躍建久圯 國朝雍正十一年知府史瑗重建改今名
  鑾塘書院在思南府沿河司宋紹興時建今廢石碑尚存
  竹溪書院在思南府沿河司尚留遺址斷碑餘無考
  明徳書院在石阡府城南明隆慶六年知府吳維京建萬歴六年知府鄭一信修三十四年知府葛原賓重修今廢
  義學
  黔省義學始於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廵撫於準
  題請各府州縣置立俾土苗子弟入學肄業奉
  頒文教遐宣匾額於各學舍雍正八年總督鄂爾泰廵撫張廣泗學政晏斯盛 題請設古州等處義學化導苗民子弟其課讀塾師准於附近州縣選擇老成謹慎文品兼優之生員前往教導俟六年之後如果訓迪有方文學日盛該生准作貢生苗人子弟果能通曉文義督撫具 題送學政衙門考試酌取入學名數至修脯之費赴布政司請領轉給貴陽府義學向有二處一在城南永祥寺後扶揺閣舊址一在城北般若菴內 國朝康熙三十年廵撫衛既齊布政司董安國建今改設於大興寺內舊置有田租二十石為延師館糓貴築縣義學向附於府今改建城西南隅紫竹菴
  定番州義學在學宮西隅
  廣順州義學在城東
  開州義學在廢大覺寺址 國朝雍正五年知州馮詠建並置有膏火之資龍里縣義學在學宮前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
  貴定縣義學在城東 國朝雍正十一年
  長寨義學在城西街闗帝廟旁
  修文縣義學在學宮左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知縣林攀桂建五十九年知縣朱齊年捐置田租以為館糓
  安順府義學在明倫堂右 國朝康熙四十五年
  普定縣義學在學宮內 國朝康熙四十五年
  鎮寜州義學在城內東北 國朝康熙三十年
  永寜州義學在西門外
  安平縣義學在縣署東
  清鎮縣義學在東門內
  擺頂義學在擺頂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威逺汛義學在威逺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平越府義學在舊察院西有學租
  平越縣義學在北門內
  黃平州義學有二處一在新城東舊學基一在舊城文廟右 國朝雍正六年建知州蕭君柱詳准以狗塲地租銀十二兩小東坡義學田米永作館糓
  湄潭縣義學在學宮右
  甕安縣義學在東門內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建有蠟林等寨學田以資膏火餘慶縣義學原在縣署右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建五十三年改建㦸門右都勻府義學有三一在府城一在平浪司一在凱口 國朝雍正十年知府王鍾珣建並捐給館糓
  都勻縣義學在縣署左
  麻哈州義學在城南舊學宮門外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
  獨山州義學在學宮旁知州趙完璧置田二十畝為館糓之用
  清平縣義學在分司舊址 國朝康熈四十年建
  荔波縣義學在城內知縣劉棻捐建訓苗童置義田租銀八十九兩米十石禾六百六十秤布二十件分給生徒
  八寨義學在八寨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大丹江義學在大丹江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小丹江義學在小丹江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都江義學在都江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鎮逺府義學在府治右
  鎮遠縣義學在縣治右
  施秉縣義學在衛堂東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
  施秉舊縣義學在施秉舊縣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天柱縣義學在東門外
  清水江義學在清水江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台拱義學在台拱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思南府義學舊有二一在儒學前一在城西隅俱廢 國朝雍正五年署知府馮詠改建於學宮飛來石旁八年知府史瑗重修捐給館穀
  安化縣義學在城南 國朝康熙五十一年
  印江縣義學在學宮左側
  婺川縣義學在文廟西
  石阡府義學在學宮內 國朝康熙三年
  龍泉縣義學在學宮右側
  思州府義學在學宮前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雍正十一年知府褚世晫重建玉屏縣義學在櫺星門側 國朝雍正十二年
  青溪縣義學在東門外土主廟內
  銅仁府義學在府治左
  銅仁縣義學在城內 國朝康熙四十年建今改為教諭署
  黎平府義學在府治前
  開泰縣義學在縣治右
  永從縣義學在縣治右
  錦屏縣義學在縣治前
  古州寨頭藏弩義學在寨頭藏弩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古州口寨月寨義學在口寨月寨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大定府義學在文廟右
  平逺州義學在城東北 國朝康熙三十一年知州冷宗昱捐建
  黔西州義學在州治右
  威寜州義學在州治左
  畢節縣義學在城內 國朝康熙三十五年
  水城義學在署東 國朝雍正十三年通判孟金章建
  南籠府義學在學宮內 國朝雍正十二年知府王元烈捐建
  永豐州義學在永豐州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普安州義學在州治左
  普安縣義學在文廟左側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
  安南縣義學在南門內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知縣王珍捐建久圮雍正十二年知縣陳以明捐修
  冊亨義學在冊亨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羅斛義學在羅斛 國朝雍正八年奉  㫖設立
  遵義府義學在城內 國朝康熈五十六年知府趙光榮知縣丘紀建捐置田租遵義縣義學在城東南 國朝康熙五十四年知縣丘紀建
  正安州義學在州學右 國朝雍正十一年知州張元鈺建
  綏陽縣義學在崇聖祠後
  桐梓縣義學在城內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雍正十二年知府蘇霖泓知縣鄭廷颺重修
  仁懐縣義學縣係新遷義學尚未設

  貴州通志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十
  營建
  壇廟
  貴陽府
  社稷壇在府城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東一里 國朝雍正九年巡撫張廣泗布政司常安増建乾隆三年總督張廣泗布政司馮光裕増修廟壇規制宏整
  先農壇在府城東東山下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有廟宇
  厲壇在府城外西北隅以上各壇所屬州縣俱如制
  文廟在府城北門外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在文廟㦸門左
  鄉賢祠在㦸門右
  賢良祠在府城南門外雍正十年  奉㫖建
  忠義孝弟祠在貴築縣學宮左雍正元年奉  㫖建
  節孝祠在 城南門外雍正元年奉㫖建各府同以上州縣如制
  城隍廟在府城內西北隅各州縣俱有
  福黔潤澤龍王廟在府城內北隅龍井旁雍正五年奉  㫖建
  旗纛廟在府城北門外演武塲內
  火神廟在府新城西明崇禎十四年總督李若星建
  真武廟在府城北門月城上明萬厯九年建 國朝順治十八年總督趙廷臣重修各府州縣俱有
  東嶽廟在府城內東北
  文昌閣在府城東門月城上明萬厯時建 國朝康熙八年總督卞三元甘文焜巡撫佟鳯彩重建三十一年巡撫衛既齊布政司董安國按察司丹達禮㕘政陸祚蕃知府時騰蛟重修又一在貴定縣城內
  靈官閣一在府治西一在新城內
  三義廟在府城西南隅奉蜀漢先主闗帝張桓侯
  關帝祠在府城中大興寺內各州縣俱有
  武侯祠在府城外東南隅明萬厯時建祀諸葛武侯明末兵燹祠燬後遷於涵碧潭東北國朝康熙二十八年巡撫田雯増修像傍侍以濟火建亭於後名曰又一草廬常課士其中雍正七年復建於城南舊址額曰丞相祠堂
  三官廟在府新城內 國朝康熙四年巡撫羅繪錦建
  川主廟在府新城內祀灌口二郎神明崇禎間蜀人建
  藥王廟在府城內西南隅 國朝康熙六年都司張光煥建舊為尊經閣地址旌陽祠在府城內 國朝康熙十九年建祀真人許遜一在修文縣白巖之下忠烈廟在府城中大街俗名黒神廟祀唐南霽雲明正統間按察使王憲建題請賜額一在修文縣北門外里許一在舊息烽所城內
  夏國公祠在府治南明永樂間建祀夏國公顧成後燬
  陽明祠在撫署東明萬厯間建祀新建伯王守仁國朝康熙十二年巡撫曹申吉重建二十三年巡撫楊雍建重修二十八年巡撫田雯建後覺堂堂前合一亭左𫝊習軒課所錄士於中三十一年巡撫衛既齊復増修兩廊集諸生肄業雍正十一年巡撫元展成鼎新之比舊更宏敞忠勳祠在府城東明萬厯三十年建祀監軍僉事楊寅秋及討播陣亡諸將士巡撫郭子章有記
  四先生祠在府城北明萬厯間建祀新建伯王守仁巡撫郭子章江東之巡按應朝卿後燬即其地建忠烈祠今併於東嶽廟
  忠烈祠舊在今東嶽廟垣內明崇禎二年建祀巡撫王三善以從征殉難副使岳具仰總兵魯欽鄉官湯師炎田景猷李紹忠並大小文武官一百餘人從祀明季賊燬
  甘公祠在府城南闗外五里 國朝康熙十二年呉逆之變雲貴總督甘文焜殉難㓜子甘國臣筆帖式何善雅圖俱與焉建祠祀之
  王公祠在府城南門外 國朝康熙十九年建祀殉難定海將軍四川提督王之鼎田公祠在府城內祀 國朝巡撫田雯
  康太保祠在貴定縣城北祀宋康保裔甞為髙陽闗都部署死於軍為神顯靈禱雨恆應明巡撫郭子章建張鶴鳴重修有記
  郭公祠在貴定縣城內建祀明巡撫郭子章
  王鎮府祠在貴定縣城內倉左祀明指揮使王璽以修城功雲
  張李二公祠在貴定縣城北祀明總兵張彥芳推官李若楠俱有殲苗捍禦功安順府
  社稷壇在府城東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東門外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府城北門外以上各州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內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在㦸門左
  鄉賢祠在㦸門右
  忠義孝弟祠
  節孝祠俱在府城內府學宮旁以上各州縣如制
  萬夀宮在西門大街原係李將軍書院年久傾圮堂宇尚存乾隆二年提督王無黨署知府牛天申知府杜理並五營員弁捐修規模壯麗
  城隍廟在府城內各州縣如制
  龍王廟在府城內學宮左
  闗帝廟在府城內各州縣俱有
  南嶽廟在永寜州慕役司境內
  闗將軍廟在永寜州闗嶺祀漢將軍闗索
  東嶽廟在清鎮縣城東
  文昌閣在清鎮縣西門外
  朱公祠在清鎮縣鎮西衛城南祀明布政使朱家民
  平越府
  社稷壇在府城南門外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北門外一里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府城東門外以上各州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內西南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
  忠義孝弟祠
  節孝祠俱在府城內以上各州縣原設如制其黃平餘慶雍正十三年燬於苗現在興修城隍廟在府城西州縣俱有
  東嶽廟在府城外東北
  盤古廟在府城南十五里祀盤古氏
  紫嶶祠在府城內東南即土主廟神姓張明萬厯時封紫薇大帝
  文昌閣在府城內洪武初建一在黃平州學宮內
  闗聖廟在府城內一在南闗各州縣俱有
  三郎祠在府城東十里按三郎竹王之子唐䝉開牂牁斬竹王土人思之求為立祠帝許之並封三子為侯及死配食父廟遂相沿祀之
  二郎廟在府城內祀灌口二郎神
  胡公祠在府城內西北明總兵胡從儀威讋諸苗郡民建祠祀之
  陳太守祠在府城內西北祀明太守陳紹英英修城建學有愛民實政民建祠祀之黒神廟在舊黃平州西門外祀唐南霽雲
  義烈祠在黃平州東坡站明巡撫郭子章建祀播叛時殉難諸人並置有祀田白馬廟在餘慶縣草坪祀漢伏波將軍馬援
  都勻府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東門外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府城西門外以上各州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內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
  忠義孝弟祠
  節孝祠俱在府城內以上各州縣原設如制其清平縣雍正十三年燬於苗現在興修城隍廟在府城內東北隅州縣俱有
  東嶽廟在府城外一在獨山州城南
  文昌閣在府城內東南隅一在麻哈州城南
  闗帝廟在府城北州縣俱有
  張鄒二公祠在府城南祀明張翀鄒元標
  蔡公祠一在府城內一在清平祀明參議蔡潮雍正十三年苗燬
  孫文恭祠在清平縣祀明尚書孫應鰲雍正十三年苗燬
  鎮遠府
  社稷壇在府城西三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東門外一里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原在城東三里明知府張守讓遷於城西各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內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
  忠義孝弟祠
  節孝祠俱在府城內以上各縣如制
  城隍廟原在鎮逺縣治左明知府劉叔龍遷府治西各縣俱有
  闗帝廟在府城東祝聖橋明季圮 國朝康熙十二年重修各縣俱有
  武侯祠在府城內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府程㸅建明末燬於苗 國朝康熙十一年重建又一在施秉縣諸葛洞
  朱文公祠在府城東北東山寺洞前明嘉靖九年知府黃希英建並置田若干畆立石碑於洞口曰紫陽書院二十七年知府程㸅徙於東山書院明季圯 國朝康熙十一年重修忠烈祠有二一在府城內祀郡人黃如龍一在柴家坪祀副總兵周仕達二人俱隨征水西陣亡贈都督僉事已燬
  東山祠在府城東門外祀明知府顔澤劉善周瑛劉武臣程㸅同知何宣通判楊瑄清浪㕘將彭倫
  張公祠在府東山觀迎仙橋左祀明知府張守讓守讓多惠政郡人為之立祠忠果祠在吉祥寺右 國朝總督甘文焜盡節於此諡忠果因以名祠有記
  遺愛祠在天柱縣明萬厯時建祀地方之有功於民者渠陽儲維有碑記久廢朱公祠在天柱縣有四俱祀明知縣朱梓梓為設縣初賢令一切規畫皆其創立民懐其徳建祠祀之一在城東門內一在城西門外三里鐘鼔樓一在寳帶橋一在社學橋各捐置田並有碑記
  思南府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二里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遵化門外東北一里以上各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內東北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俱在文廟內
  忠義孝弟祠
  節孝祠俱在府城內以上各縣如制
  城隍廟在府城東遷善橋成化間建各縣俱有
  東嶽廟舊在江東萬勝山後遷中和山麓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重修一在婺川縣文昌祠在府城北郊外印江婺川俱有
  川主廟在府治南明正統間建祀秦時蜀太守李冰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増修伏波廟在府城東祀漢馬援最靈應宋田祐恭母方妊夢神降其宅乃生祐恭祠不復靈及卒人見神躍馬入祠靈如初
  闗帝廟在遵化門外一在大巖闗明嘉靖九年推官髙俊建各縣俱有
  英祐侯廟即水府祠在府治前按搜神記神姓蕭名日軒宋咸平間為神明洪武初遣官致祭封水府靈通廣濟顯應英祐侯巴蜀濵江所在多廟祀之
  李先生祠在府治左祀郡人李渭明萬厯二十三年巡按薛繼茂以渭倡明正學建祠祀之後圯
  申公祠在府城內西隅祀郡人申祐明嘉靖十年巡按郭𢎞化以祐殉土木難特題建祠昭化祠在婺川縣祀漢牂牁太守陳立以其破夜郎王興及翁指等保固思卭建祠祀之石阡府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
  先農壇在府城南門外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府城北門外以上龍泉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內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
  忠義孝弟祠俱在府城內
  節孝祠在府城內以上龍泉縣如制
  城隍廟在府城內
  水府廟在府城西明萬厯知府林大經建又水府閣在北門外
  闗帝廟在府城內龍泉縣俱有
  諸葛祠在府城南
  太白祠在府城內唐天寳間李白流夜郎經此後人建祠祀之明末以祠為推官署 國朝康熙六年推官許延邵移署復祠
  遺愛祠在府城南明萬厯間建祀知府吳維京鄭一信
  郭公祠在龍泉縣祀明巡撫郭子章
  向公祠在龍泉縣明兵備道向日升駐龍泉造士撫民戢兵禦苗多有恵政民建祠祀之思州府
  社稷壇在府城北五里 國朝雍正二年知府張廣泗重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原在府城南明知府蔡懋昭遷於城東 國朝雍正二年知府張廣泗重建
  先農壇在府城東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府城北三里以上各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內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
  忠義孝弟祠俱在府城學宮內
  節孝祠在府學署右以上各縣如制
  城隍廟在府小南門內 國朝康熙二十年燬三十年知府張聖佐重建雍正二年知府張廣泗増建牌坊三各縣俱有
  文昌閣在府城外其青溪縣雍正十三年燬於苗現在議修
  闗帝廟在大南門外 國朝雍正五年改建各縣俱有
  八蜡廟在府城東門對河 國朝雍正二年知府張廣泗新建
  李公祠在府城內祀明死難知府李允簡久廢
  功徳祠在文昌閣後祀 國朝知府陳龍巖
  東嶽廟在玉屏縣東門外明初建
  五顯廟在玉屏縣城內中所街明時建
  真武廟在玉屏縣西五里飛鳯山上明時建 國朝康熙三十年重修
  土主廟在玉屏縣南門內明嘉靖問建 國朝康熙三十年重修
  水府廟在玉屏縣東闗廂明初建國朝康熙五年重修
  飛山廟在玉屏縣北門外明時建祀英恵侯楊再思
  銅仁府
  社稷壇在府城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西
  先農壇在府城東五里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府城北縣俱附於府
  文廟在府治東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俱在文廟內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宮左 國朝雍正九年建縣附於府
  節孝祠在府城內雍正九年建縣附於府
  城隍廟在府城內 國朝康熙四年
  東嶽廟在府城東門外 國朝康熙十五年
  闗帝廟在府城東門外二里 國朝康熙六年重建一在盤山上
  武侯祠在府城內
  石公祠在府城內祀明總兵石邦憲
  三烈祠在府城內祀劉氏三烈女兵燬重建
  黎平府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府城北門外以上各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內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在學宮內
  忠義孝弟祠在府城內
  節孝祠在府城內以上各縣如制
  城隍廟在府城內各縣俱有
  闗帝廟在府城內各縣俱有
  二侯祠在府城內赤龍山祀蜀漢武鄉侯漢夀亭侯
  徐公祠在府城東新化司宋辰州太守軼其名奉命至小里為賊所害投屍於江數日溯流而浮里人異之𦵏於江干建祠以祀
  大定府
  社稷壇在府城南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北門外
  先農壇在府城南郊外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府城西門外以上各州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內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俱在文廟內
  忠義孝弟祠在府城內
  節孝祠在府城內以上各州縣如制
  城隍廟在府城南 國朝康熙七年知府甯雲鵬建州縣俱有
  南嶽廟在府城南
  闗帝廟在府城南
  旗纛廟在府城內威寜州亦有
  川主廟在府城北門外
  郭公祠在府城內祀明巡撫郭子章
  文昌閣一在威寜州城西北隅一在黔西州東門一在畢節縣七星闗
  忠烈祠在威寜州城東明天啓二年烏酋入冦指揮管良相祖允昌李應期朱運泰千戶蔣邦俊各手刃其妻子相聚焚死勅祀之
  龍王廟在平逺州城中有樓名得月 國朝知州朱粲英吏目戴光祖同建
  太乙祠在平逺州北闗外聳秀山頂奉文昌真武國朝知州介錫周副將劉成謨吏目戴光祖同建
  黒神廟在黔西州西溪
  東嶽廟在畢節縣東闗
  武侯祠在畢節縣七星闗明副使毛科建久圮國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府佟銘昌重建南籠府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府城北門外以上各州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內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俱在文廟內
  忠義孝弟祠在府城內
  節孝祠在府北門外以上各州縣如制
  城隍廟在府城南各州縣俱有
  東嶽廟在府城南門外
  魁星閣在府城北門外
  文昌閣在府城西門外
  闗帝廟在府城北門外各州縣俱有
  晏公廟在府城北闗外
  諸葛祠在永豐州羅斛地
  傅公祠在普安州湘滿驛祀明巡按傅宗籠
  遵義府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西門外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 國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
  厲壇在府城北門外以上各州縣如制
  文廟在府城東門外
  崇聖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
  鄉賢祠俱在文廟內
  忠義孝弟祠在府城南門外
  節孝祠在府城東以上各州縣如制
  城隍廟在府城內各州縣俱有
  東嶽廟在府城外仁懐縣亦有
  文昌閣在府治中
  總㑹廟在闗外郡人合祀諸廟神祗
  三皇廟在府治西
  髙巖廟即川主廟在府城東二十里
  闗帝廟在府城東各州縣俱有
  普澤廟在府城南二里祀唐巴川令兼鎮南軍使趙延之宋慶厯間賜號普澤累封英顯廣利公水旱祈禱輒應
  蕭公廟在府城東五里祀宋蕭日軒明洪武初封英佑侯
  二公祠在府城東三里許桃源洞口舊名三公祠祀明平播總督李化龍王象乾按察使李應麒久廢 國朝康熙五十五年通判胡期恆重建更今名祀總督李化龍總兵劉綎王公祠在府城內祀明遵義知縣王佐聖死土賊郭士琦之亂故祀之
  蔡公祠在府城大士閣右祀國朝知府蔡毓華
  八蜡祠在綏陽縣明洪武間建里人春秋祈報於此
  栁公祠在綏陽縣西十里祀唐栁宗元明萬厯間知縣詹淑建
  寺觀
  貴陽府
  大興國寺在府城中元至正間廬陵賈人彭如玉建明洪武二年長沙遊僧南宗重修萬歴三十年寺僧法印赴京請大藏巡撫郭子章建閣貯之南京諭徳黃輝題曰龍輪寳藏無量夀佛寺在大興國寺左
  進祿寺在府城內陽明祠右
  永祥寺在府城西南隅舊名潮音寺明成化間太監鄭忠重建勅賜金額後燬於兵 國朝康熙四年總督卞三元巡撫羅㑹錦重修三十一年巡撫衛既齊建義學於寺中
  吉祥寺在永祥寺後
  東山寺在府城東東山上明嘉靖間建崇禎二年重修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増修小魯亭在府城東山上巡撫田雯建
  般若庵在新城南京街
  觀音寺在府城外南明河甲秀樓側有小閣曰拱南登眺山光水色晴雨皆宜為南郊勝境又一草廬在府城南門外武侯祠 國朝巡撫田雯建今廢
  迎恩寺在府城南闗外里許康熙二年參政徐𢎞業建
  雪厓洞俗名薛家洞在府城西南里許洞上舊建玉皇殿有純陽呂真人題匾其前為三官殿左有一亭奉真人像名來仙亭嵗久傾圮乾隆五年布政使陳悳榮攬其形勢有闗郡城風水盡撤而新之復於洞右累石為臺建來仙閣又増建靈官閣改山門東向並設廊廡遂成名勝其中題詠出自仙鸞者甚多
  圓通寺在新城南京街
  銅佛庵在新城普定街
  黔靈山寺在府城北三里石阡府知府陳奕禧鐫有黔靈勝境四字於石壁照壁山寺一名象寳山在府城東北照壁山上明崇禎九年巡撫馮晉卿建雲頂山寺在府城北二十里雲錦莊
  東林寺在府城北二十里養馬苗寨內
  虎山寺在府城北三十里竇官堡相𫝊此山鳴鐘則堡必有火災特禁之
  通化寺在府城東北洪邊里翠屏山上
  迴龍寺在府城東北三十里
  大道觀在府城中元至正間建舊名崇正觀明洪武間重修改今名
  指月堂在府城東係古寺
  落灣閣在府城西二十五里前臨大河後多松竹頗稱名勝
  皇經館一在府城中巡撫署右一在城外南闗
  九龍山寺在定番州去城二十里
  萬夀寺在廣順州城東寺有建文遺像
  龍㑹寺在開州城西
  北極觀在開州治北俗名祖師觀在髙山上下有白沙龍井明崇禎三年龍見居人見有神披髮仗劍降之如祖師狀河防道沈翹楚因建觀於山下 國朝康熙間復建
  靈泉寺在開州乖西司元大徳間安撫司茍彬建
  連華寺在開州思量仄溪溪水環於山前清冷潺湲古柏長松上㕘霄漢可稱一州之勝龍山寺在龍里縣城內
  冠山寺在龍里縣東門內上有紫虛閣明守備王明善建又有大士閣闗聖殿 國朝康熙間知縣許之昇建
  陽寳山寺在貴定縣北前後兩寺為一方勝景
  南山寺在貴定縣明初建
  報恩寺在貴定縣城北
  興福寺在貴定縣
  潮水寺在修文縣城北五里明總兵王國正建崇禎末四川巡按錢邦芑隱居於此更名知非菴
  寶豐山寺在修文縣城北四十里
  天臺寺在修文縣舊息烽所南望山上
  安順府
  圓通寺在府城南劚石為柱長三丈餘後有石塔多古柏
  大願寺在永寜州盤江橋右
  無量寺
  斗姆閣俱在永寜州城西三十五里闗嶺
  大佛寺在永寜州慕役司
  列峯寺在鎮寜州城北明時建
  龍鳯寺在安平縣城南五里龍鳯山上
  叢林寺在清鎮縣城內明永樂初建
  北極殿在清鎮縣城北
  三清觀在清鎮縣東城外
  平越府
  三教寺在府城內明洪武間副使趙之屏建崇禎十二年郡人樊師孔捐資請藏經於寺其子都建閣貯之
  護國寺在府城內明萬歴間建
  夀佛寺在府城內
  報恩寺在府城外東南
  月山寺在府城南門外明洪武間隆平侯張信建
  鎮寜寺在府城西十里明崇禎初建
  萬夀寺在府城西北隅明萬歴間郡人王家卿王家鼎倡建僧合竒重修
  髙真觀在府城內福泉山明洪武初建張三丰禮斗亭在其後
  凝真觀在府城西十里元時建內多古樹
  半山亭在府城內髙真觀明洪武初建
  潮音閣在府城南門外明隆慶間指揮使丘崇堯建天啟六年重修崇禎十四年水圮又修善化寺在黃平州南闗外明洪武間建
  月潭寺在黃平州城東三十里飛雲巖側明正統二年指揮常智建
  萬夀觀在黃平州城內舊為水府廟江西客民改建祀許旌陽
  寳相寺在黃平舊州城東唐宋古剎元至正間重修明萬歴間燬巡撫郭子章重建太平寺在黃平舊州城北明總兵南黨建後移建七星巖
  福智觀在黃平舊州城南為元時舊剎
  五雲寺在甕安縣城南三十里元時舊剎明崇禎間重修
  迴龍寺在甕安縣城北二十里明嘉靖間安撫使宋廷章建地名飛練
  髙真觀在甕安縣城南三十里乾溪大壩中獨聳危峰髙數十丈觀建於山頂後巖觀在甕安縣城北三十里元時建巖有龍洞巖上有爪甲痕怪石嵯峨林木幽異頗稱名勝
  朝賀寺在湄潭縣城南門外
  釋慈寺在湄潭縣城北三里相𫝊寺有古鐘常不叩自鳴
  大祥寺在湄潭縣馬鞍山下
  大通寺在湄潭縣袁家渡
  清泉寺在湄潭縣平靈臺
  延夀寺在餘慶縣城中明洪武年間建
  雲深寺在餘慶縣五雲山
  古峰寺在餘慶縣苦竹薗
  大錯菴在餘慶縣他山之隂栁湖上即明人錢邦芑故居也邦芑自號大錯和尚又有小年菴在蒲村即其祝髪處
  都勻府
  觀音寺在府城中明洪武間指揮黃鏞建永樂間都指揮陳原増修建藏經樓高真觀在府城內東山之北殿閣宏邃臺基爽塏衆木扶疎一杉可數抱其髙接天蓋千年物也
  且閒亭在府城聖夀寺後有古雙柏
  迴龍寺在麻哈州城西
  觀音寺在麻哈州城西
  玉皇閣在麻哈州城西
  報國寺在獨山州城北 國朝康熙八年新建
  聖夀寺在清平縣城西明天順間都指揮王聚建萬歴間邑人工部尚書孫應鰲倡修紫霞宮在清平縣城北明天順七年指揮石宣建
  廣福觀又名迴龍觀在清平縣城南
  鎮逺府
  中山寺在府城東東巖上明知府黃希英建工部郎中趙之緒構藏經樓兵燬吉祥寺在府治對江明永樂初建成化間修 國朝⿰糹⿱丿㤙 -- 總督甘文焜盡節處寺內有古柏二株蒼翠盤曲如虬龍
  鎮江寺在府治西南明永樂初建嘉靖間圮於水萬歴六年僧宗淳募修燬於兵 國朝康熙二年郡人蘇金明募修
  北極觀在府城西門外明𢎞治間知府周瑛建
  迎仙宮在府城西明萬歴十二年建
  紫皇閣在府西北石逕盤旋藤蘿掩暎瀑布如練上有小橋登閣而望西南諸山宛如圖畫朝元閣在府城內明巡按畢三才建
  報恩寺在施秉縣城西有碑記
  觀音寺在施秉縣城西
  平寜寺在施秉縣城西二里有碑記
  普賢寺在施秉縣牛塘山
  華巖寺在施秉縣城東三十里明巡撫郭子章建
  元都觀在施秉縣城北明洪武二十五年郡人馬康鎮建
  思南府
  永寜寺在府治南前枕徳江明𢎞治間建萬歴初知府蔡應申修二十二年燬知府趙恆推官劉養中先後重修
  雪峯寺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
  金華寺在府城西北四十里
  甕溪寺在府城西南一百里
  龍泉寺在府城北一百五十里
  觀音閣在府治中和山頂明嘉靖間郡人李渭甞於此講學前為普濟亭後藏經樓巡撫郭子章書額內貯藏經日久殘缺 國朝康熈四年經歴陳援世補之左夀福樓右一乗樓前玉皇閣隆慶間建明知府趙恆顔其額曰空中樓閣最稱幽勝
  中天㙮在府城東交椅山明萬歴二十一年㕘政史旌賢建燬於火
  普濟菴即舊英祐侯祠地 國朝康熙六年城守宋䕃聖改建二十八年城守施應龍拓地増建樓坊
  西巖寺在印江縣城西五里甲山寨下宋時古剎後圮明嘉靖間重建燬於兵 國朝康熙十九年復建紆曲而上宏敞髙曠巨石壁立林木蔥蒨下有敲梆巖以石擊之聲如梆然迎恩寺在印江縣城南一里
  三清觀在印江縣城南四里宋乾徳間建
  東泉寺在婺川縣城東又名安阜寺
  真武觀在婺川縣城南山勢峻聳殿閣隱現於密林中登之可眺一邑
  銅山寺在婺川縣城南五十里宋時建
  慈化寺在婺川縣城西五十里其地産茶
  金仙寺在婺川縣沿河司相𫝊明嘉靖十四年播州銅佛寺銅佛七一夜皆失銅仁府得其三思南漁人得其四建寺奉之
  常樂寺在沿河司北六十里唐為福常寺宋勅賜中勝院明改常樂寺久廢惟存一鐘一碣沿豐寺在沿河司東二十里宋時建久廢明嘉靖元年重建
  石阡府
  迴龍寺在府城南龍底又一在龍泉縣老木橋
  迎恩寺在府城南門外
  觀音寺在府城西一在城北俱眀萬歴間建一在龍泉縣綏陽塲
  北塔寺在府城北明知府曾之可建
  真武樓在府城西明永樂初建
  華嚴寺在龍泉縣北門外
  東林寺在龍泉縣東山
  玉溪寺在龍泉縣官壩舊名土溪寺 國朝知縣張其文改為玉溪寺
  思州府
  迴龍寺在府城東門外明嘉靖間建
  鼇山寺在府西龍鰲里唐僧通慧建久圮
  後山觀在府城內西南隅
  真武觀在府城東旗頭山明隆慶間建
  北山寺在青溪縣治後
  廣佛寺在青溪縣近學宮
  東山寺在青溪縣城東三里
  梓潼觀在青溪縣城內
  東寺在玉屏縣東門內明時建
  南寺在玉屏縣城南隅明時建
  衆香寺在玉屛縣城西南五里飛鳯山舊傳古剎邑人士多讀書其上
  文水寺在玉屏縣城西係古剎
  瑞雪寺在玉屏縣城西紫氣山明初建 國朝康熙四十年僧雲石重修正上梁時瑞雪繽紛因名邑人田起虬為記刻石其山周圍五里許花鳥幽異竹柏薈蔚鬱為叢林
  北極觀在玉屏縣北門內明初建
  銅仁府
  東山寺在府城東一里明正徳間參議蔡潮建後圯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重建黎平府
  迎恩寺在府城東北
  北塔寺在府北一里
  真武觀在府城內又一在永從縣俱明萬歴間建
  毘盧閣在府城南明萬歴間建
  玉皇閣在府城西明正徳間建嘉靖時重修
  觀音寺在錦屏縣城東明正徳十三年
  白雲寺在錦屏縣城東南二里明永樂八年嘉靖十四年苗燬天啟二年重建上帝觀在錦屏縣城南明萬歴十三年建
  玉虛觀在錦屏縣西明永樂六年建 國朝康熙十四年火燬十八年重建
  北極觀在錦屏縣城北一里明𢎞治五年建萬歴二年重修
  大定府
  夀佛寺在府城內中街黔西州亦有
  大佛寺在府城南 國朝康熙八年知府甯雲鵬建黔西平逺俱有
  東山寺在府城東門外 國朝總兵李起建
  萬夀觀在府城內中街黔西平逺亦有江西人建祀許旌陽以為㑹館
  南林寺在平逺州城南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遊擊王耀麟重修
  東山寺在平逺州城東 國朝康熙八年副將霍維鼐倡建十年逰撃趙印昌増修開元寺在黔西州城東門外 國朝康熙五年總兵李如碧建
  迴龍寺在黔西州城西門外
  玉皇閣在黔西州城東門外
  普慧寺一名雙井寺在畢節縣城東門外
  寳龍寺在畢節縣赤水白巖
  三元宮在畢節縣赤水古剎
  南籠府
  玉泉寺在府城東門外
  興隆寺在府城東二十里披疊山
  圓通寺在府城西闗洞山上
  夀佛寺在府城北門外一在安南縣
  海潮寺在府城北半里萬夀山
  北極觀在府城西北山㘭
  三元宮在府城北門外
  三清殿在府城西北髙崗上
  玉皇閣在府城東門外一在安南縣
  大寺閣在府城西北髙崗上
  臥佛寺在普安州城東半里
  大威寺在普安州城北三里
  普照寺在普安縣城北
  朝陽寺在普安州城北三十二里
  水星寺在普安州城北半里
  碧雲寺在普安縣城南二十五里碧雲山
  松巋寺在普安縣北新路罐子窰
  南峰寺在安南縣南闗外始建極宏敞後遭兵燹重修復燬於火今玉皇閣即寺後殿湧泉寺在安南縣城南里許鴉闗上明沐國公建
  東觀在安南縣東門外獨秀山明時建
  南觀一名髙真觀在安南縣南門外玉枕山明時梁姓指揮倡建後圮 國朝康熙三十年僧飛航重修
  遵義府
  佛光寺在府城內初有銅佛像在荒莽中人往觀輒風雷不可近後有異僧命居人齋戒往迎置此寺
  雷音寺在府城南五十里水中突起一山其下有飛雲庵
  西來寺在府城西三十里明末僧兩生建
  萬夀寺在府城北即龍山寺
  茅衙寺在府城北十五里茅坪原名仙巖莊初為楊應龍妻田惜玉所居稱曰茅衙平播後李氏得之改建為寺
  海潮寺在府城北三十裏海龍𡉫明萬歴間平播後兵備道傅光宅建
  黃鐘寺在府城北四十里四境皆田中聳一石如螺明𢎞治間夜大風雨光怪閃爍居人旦往視之有鐘懸樹間因建寺居之後圮國朝順治十八年里人張時有増修
  天臺寺在府城北四十里僧烜一建巖洞皆竒
  玉皇觀在府城內舊有文昌乩筆碑記 國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府趙光榮重修先天觀在府城北三十里紫霞山明正徳初楊顛仙建今改名紫霞寺
  大士閣在府治前明萬歴四十年知府孫敏改建後燬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副將魏相建胥覺寺在正安州古剎也明萬歴九年僧錫牌増修俗名錫牌寺
  本剛寺在正安州 國朝康熙七年知州髙瑆重建
  蟠溪寺在正安州明萬厯初僧孤舟面壁於此
  甘露寺在桐梓縣三坡砌石為徑髙下懸絶行人每苦渇 國朝順治間副將陳福平冦至此見軍士覔水弗得為之惻然因建寺一所斲木為槽引水巡撫張徳地因以甘露名寺龍罩寺在桐梓縣西五十里雄峙山頂勢極巍峩
  蓮池寺在桐梓縣西七十里平原中攢列數峯形如蓮瓣故名
  三座寺在桐梓縣北二十里聳岫危巒水環若帶又名三教寺
  辰山寺在綏陽縣西十五里
  螺水寺在綏陽縣西十七里舊名三教寺
  迴龍寺在綏陽縣西二十三里本為蒲象庵元時建後增修改今名
  親雲寺在綏陽縣西三十里 國朝順治間僧了幻建
  天竺寺在綏陽縣北十五里
  長磏寺在綏陽縣東北九十里明永樂初張三丰常寓於此
  寳象寺在仁懐縣舊城內
  祝慶寺在仁懐縣舊城內
  西禪寺在仁懐縣二郎里














  貴州通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十一
  食貨志序
  戶口 田賦 課程 經費蠲恤 積貯 物産
  貴州物産鮮少生計瘠薄民間無終歲蓄故通十三府計之戶口纔二十萬土地磽确惟正之供不敵中土一大縣雖山産鉛汞商𣙜課稅以少佐軍國然視江淮關津之徵雲南銅鹽之利僅矣而官吏師生軍伍郵傳諸經費且至百萬仰給他省
  國家奚利焉顧山川風氣有時而開淮海惟揚州在禹貢厥田下下厥賦下上而自唐宋以後財賦遂甲天下豈非人聚則土闢土闢則物豐財賄資用自饒給歟我
  朝浩蕩之恩
  令天下孳生戶口永不加賦貴州軍伍屯田許民間占
  為永業不取其值
  大澤深仁煦育蒸濡民蕃物阜豐亨豫大之道在是矣述
  食貨志
  食貨
  戶口
  宋以前無考
  元至元十六年七月西南八番羅氏等國來附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戶凡十萬一千一百六十有八二十六年六月西南夷中下爛土等處洞長忽帶等以洞三百寨百一十來歸得戶三千餘閏十月西南生番心等八族計千六百二十戶內附二十九年正月八番都元帥劉徳祿言新附蠻洞因籍戶懐疑竄匿詔招集之詔曰爰自前宋歸附五十餘年閱實戶數乃有司當知之事諸郡皆然非獨爾播自今以往咸奠厥居流移失所者招諭復業有司常加存恤毋致煩擾重困吾民二月烏魯斯招附桑州生苗羅甸國古州等洞酋長三十一所部民十二萬九千三百二十六戶詣闕貢獻三十一年減八番所設官二百一十六員八番稱新附九十萬戶設官四百二十四員及遣官覈實止十六萬九千餘戶故減之三十八年十二月八番洞官吳金叔等以所部二百五十寨民二萬有竒內附詣闕貢方物
  泰定元年八番生蠻韋光正等及黃楊五種人以其戶二萬七千來附請歲輸布二千五百疋置長官司以撫之
  順帝至元四年五月詔湖廣行省元領新化洞古州潭溪龍里洪州諸洞三百餘處洞民六萬餘戶分隸靖州
  
  𢎞治十五年貴州布政司戶四萬三千三百六十七口二十五萬八千六百九十三
  萬厯六年貴州布政司戶四萬三千四百五口二十九萬九百七十二
  國朝
  貴州布政司
  原額戶口一十七萬五千三百三十五戶雍正五年新收四川割歸遵義一府五州縣戶口三萬八百八十四戶又收湖南廣西割歸天柱荔波二縣更名永豐州開泰錦屏玉屏青溪等縣原無戶口雍正五年割永寧縣隸四川除戶口二千二百四十二戶八年割威寧州屬可渡橋西地隸雲南除戶口八百六十六戶雍正十年又收四川敘永廳赤水河南地方隸畢節縣戶口五十八戶又割畢節縣屬赤水河北地方隸四川無原額戶口又各府新增戶口六萬九千五百十八戶實在戶口二十七萬二千六百八十七戶
  原額人丁一十五萬八千二百九十丁內除九萬六千六百九十八丁原不編差並隨田帶泒亦不徵差外實額編差人丁六萬一千五百九十二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四萬二千八百六十三丁七分一釐一毫六絲又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編增額外人丁並提督舉報官莊人丁一千二百六十四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二丁二分八釐八毫四絲是年纂修通志照編審實數
  原額丁差及隨田帶泒丁銀二萬二千八百五十四兩八錢七分七釐三毫七絲一忽六微四塵八纖六渺內除逃亡無徵銀一萬五千四百五十一兩四錢一分二釐一毫九忽六微一塵四纖四渺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七千六百五十六兩五錢八分一釐九毫四絲七微八渺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一千三百九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二萬一千三百八十八丁二分八釐八毫四絲實額徵丁差銀八千一百七十四兩四錢八分二釐四毫九絲三忽五微四塵四渺外銅仁府屬遇閏加增銀五兩六錢六分五釐五毫六絲五忽六微五塵四纖八渺無閏之年不加是年欽奉
  恩詔以後編審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五年割永寧一縣隸四川除原額人丁二千三百一十五丁內實在徵差人丁二百五十五丁又除威寧州撥歸雲南人丁一百七十四丁又施秉縣撥歸湖南一十五丁共除徵差人丁四百四十四丁除徵丁差銀六十五兩六錢雍正五年新收湖南割歸天柱縣更名開泰錦屏玉屏青溪等縣人丁五千八百六十二丁三分四毫四絲六忽三微五塵九渺內除豁免並隨糧帶泒及減除人丁一千四百四十九丁丁銀二兩外實徵差人丁四千四百一十三丁三分四毫四絲六忽三微五塵九渺實徵丁銀二百一十八兩三錢七分八釐四毫六絲二忽二微七塵二纖七渺七漠六茫六沙二漂又新收四川割歸遵義一府五州縣原額隨田起徵人丁一萬二千一百八十二丁七斗六升二合七勺一抄八撮四圭七粒七粟三末內除新墾尚未起徵田人丁三丁六斗七升五勺四圭實徵差人丁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九丁九升二合三勺九抄八撮七粒七粟三末實徵丁差銀五千三百一十一兩八錢五分一毫九絲一忽二微七塵七纎六渺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二萬五千三百五十七丁五分九釐二毫八絲六忽三微五塵九渺又隨田起徵人丁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九丁九升二合三勺九抄八撮七粒三粟三末
  實額徵差並隨田帶泒銀一萬三千六百三十九兩一錢一分一釐一毫四絲七忽九塵七渺七漠六茫六沙二漂內於雍正十年改徵米石銀一千一百六十八兩二錢六分四釐九毫一絲九忽四微六塵二纖改徵米一千四百八十八石三斗二升一合一勺一抄四撮八圭三粒九粟外實徵銀一萬二千四百七十兩八錢四分六釐二毫二絲七忽六微二塵八纖七渺七漠六茫六沙二漂又於雍正十年割畢節縣屬赤水河北地方隸四川原額人丁一千九百七十五丁原額丁差銀一百九十七兩五錢內有逃亡人丁一千九百十二丁實除現徵丁差人丁六十三丁除有徵丁差銀六兩三錢又收四川敘永廳赤水河南巖上巖下地方隸畢節縣隨糧起徵人丁二百十六丁五斗九升五合四勺五抄六撮六圭三粒八粟有徵丁差銀一百五十三兩五錢三釐八毫八絲九微二塵七纎八渺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萬三千五百五十三丁永不加賦
  貴陽府
  原額戶口一萬五千八百一十八戶新增戶口七千八百六十四戶
  原額人丁四萬八千九百八十八丁七分內除三萬二千九百四丁俱係八番苗狆原未審丁徵銀外實編差人丁一萬六千八十四丁七分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八千三百五十五丁五分又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增額外人丁一百二十二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七千八百五十丁二分
  原額徵丁差銀三千七百四十一兩一分四毫內除丁逃無徵銀二千四十八兩二錢八分一釐四毫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千七百一十七兩二錢二分九釐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新增徵差人丁一百七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八千二十四丁二分實額徵丁差銀一千七百五十五兩四錢七分九釐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四千七十七丁永不加賦
  貴陽府親轄
  原額戶口無新增戶口九百三十七戶
  原額人丁一百一十七丁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編增人丁四十七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一百六十四丁有徵丁差銀三十四兩九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十二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百九十六丁實額徵丁差銀四十一兩四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一十一丁永不加賦
  貴築縣
  原額戶口六千一百六十八戶新增戶口一千五百七十二戶
  原額人丁八千五百一十四丁七分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四千八百六十八丁五分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三千六百四十六丁二分
  原額丁差銀二千一百五十七兩一錢內除丁逃無徵銀一千二百八十四兩七錢三釐四毫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八百七十二兩三錢九分六釐六毫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新增徵差人丁四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三千六百九十二丁二分實額徵丁差銀八百八十四兩四錢四分四釐二毫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五百七十二丁永不加賦
  定番州
  原額戶口四千二百二十一戶新增戶口七百三十三戶
  原額人丁二萬五千二百二十二丁俱係八番苗狆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年至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六十一丁有徵丁差銀一十二兩二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六十五丁實額徵丁差銀一十三兩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三十三丁永不加賦
  廣順州
  原額戶口一千一百一十九戶
  原額人丁八千四百六十七丁內除七千六百八十二丁俱係苗狆原未審丁徵銀外止有流寓附籍額丁七百八十五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百九十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五百九十五丁
  原額徵丁差銀一百五十七兩內除丁逃無徵銀三十八兩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百一十九兩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一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六百一十一丁實額徵丁差銀一百二十二兩二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三百一十三丁永不加賦
  開州
  原額戶口無新增戶口一千二百四十戶
  原額人丁一千四百一十二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四百五十七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九百五十五丁
  原額丁差銀二百七十二兩九錢內除逃亡無徵銀八十八兩七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百八十四兩二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新增徵差人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九百五十九丁實額徵丁差銀一百八十五兩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六百一丁永不加賦
  龍里縣
  原額戶口一千一百一十六戶新增戶口一百八十二戶
  原額人丁八百五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百八十九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六百一十六丁
  原額丁差銀一百六十一兩內除丁逃無徵銀三十七兩八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百二十三兩二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新增徵差人丁一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六百三十丁實額徵丁差銀一百二十六兩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増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九十七丁永不加賦
  貴定縣
  原額戶口三千一百九十四戶
  原額人丁三千一百七十三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七百七十七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一千三百九十六丁原額丁差銀六百八十五兩六錢內除丁逃無徵銀三百九十九兩五錢八分二釐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二百八十六兩一分八釐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新增徵差人丁二十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四百一十六丁實額徵丁差銀二百九十兩四錢八分六釐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七百七十三丁永不加賦
  修文縣
  原額戶口無新增戶口一千五百六十三戶原額人丁一千二百七十八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八百七十四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四百一十七丁
  原額丁差銀二百八十二兩一錢一分四毫內除丁逃無徵銀一百九十九兩四錢九分六釐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八十五兩二錢一分四釐四毫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新增徵差人丁三十八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四百五十五丁實額徵丁差銀九十二兩九錢四分八釐八毫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七十七丁永不加賦
  長寨廳
  實額戶口一千六百三十七戶
  安順府原轄南籠一廳鎭寧永寧普安三州普定普安清鎭安平安南五縣雍正五年改南籠廳為府撥普安一州普安安南二縣隸南籠府轄安順府現轄鎭寧永寧二州普定安平清鎭三縣
  原額戶口三萬六千一十四戶內除南籠廳普安州普安安南二縣撥歸南籠府轄戶口八千一百七十五戶實額戶口二萬七千八百三十九戶新增一萬五百九十八戶
  原額人丁二萬五千四十五丁八分內除一萬一千一百八十五丁俱係煙瘴苗蠻原未審丁徵銀外實編差人丁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丁八分又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九千三百七十五丁又於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編增額外人丁並提督舉報官莊人丁一百四十九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四千六百三十四丁八分
  原額丁差銀三千五百兩六錢六分內除丁逃無徵銀二千四百五十二兩六錢五分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千七十八兩六分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百五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四千九百九十丁八分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千一百六十二兩一錢一分雍正五年裁撥南籠廳普安州普安安南二縣歸新設南籠府轄除額丁七千四百五十六丁內有逃亡四千三百一丁實除徵差人丁三千一百五十五丁除徵丁差銀七百一十三兩六錢五分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八百三十五丁八分實額徵丁差銀四百四十八兩四錢六分又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五十一丁永不加賦
  安順府親轄
  原額戶口二千一百二十戶新增戶口三千四百五十戶
  原額人丁二千一百二十丁俱係㺜狆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增徵差人丁六十丁有徵丁差銀一十二兩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四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百四丁實額徵丁差銀二十兩八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五十八丁永不加賦
  普定縣
  原額戶口一千零二十五戶新增戶口五百零八戶
  原額人丁一千四百四十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九百七十一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四百八十九丁
  原額丁差銀四百一十兩內除丁逃無徵銀二百八十四兩四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百三十一兩六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一十九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五百八丁實額徵丁差銀一百三十六兩九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三百丁永不加賦
  鎭寧州
  原額戶口一萬四千二十三戶撥歸郎岱歸化二廳戶口三千三百六十五戶
  原額人丁六千七百二十六丁內除五千四百八十五丁俱係狆蠻原未審丁徵銀外實編差人丁一千二百四十一丁又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九十八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一百四十六丁
  原額丁差銀三百七十二兩三錢內除丁逃無徵銀三百二十九兩四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四十三兩五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十二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百七十八丁實額徵丁差銀五十三兩一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一丁永不加賦
  永寧州
  原額戶口三千一十九戶新增戶口六千一百四十四戶
  原額人丁三千五百八十丁俱係狆蠻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一十六丁有徵丁差銀三兩二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一十八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三十四丁實額徵差銀六兩八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十四丁永不加賦
  安平縣
  原額戶口一千六百一十七戶新增戶口五十一戶
  原額人丁一千一百四十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八百二十三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三百四十一丁
  原額丁差銀三百三十七兩內除丁逃無徵銀二百四十六兩九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九十四兩九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十三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三百七十四丁實額徵丁差銀一百四兩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三丁永不加賦
  清鎭縣
  原額戶口六千三十五戶新增戶口一十六戶原額人丁二千六百一丁八分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二千二百九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五百九十一丁八分
  原額丁差銀五百一十四兩六分內除丁逃無徵銀四百兩二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百一十七兩六錢六分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四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六百三十七丁八分實額徵丁差銀一百二十六兩八錢六分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三百六十五丁永不加賦
  郎岱廳
  實額戶口三百二十戶
  歸化廳
  實額戶口三千四百七十四戶
  實額人丁九丁有徵丁差銀一兩八錢
  平越府
  原額戶口一萬二十六戶新增戶口七百五十五戶
  原額人丁八千五百九十二丁內除五千九百七十七丁隨田帶泒原不徵差外實編差人丁一千六百一十五丁又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七百四十八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八百六十七丁
  原額丁差及隨田帶泒銀一千六百八兩七錢九分六毫二絲六塵七纖內除丁逃田荒無徵銀五百六十九兩七錢四分一釐五毫六絲六忽七微四塵八纖一渺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千三十九兩四分九釐五絲三忽三微一塵八纖九渺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五十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九百一十七丁實額徵丁差並隨田帶泒銀一千五十七兩三錢七分一釐六毫一絲一忽六塵二纖內於雍正十年將本府黃平平越丁銀五百九兩五錢一分三釐九毫一絲九忽四微六塵二纖改徵米六百七十九石三斗五升一合八勺七抄二撮六圭一粒七粟實徵銀五百四十七兩八錢五分七釐六毫九絲一忽六微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九十四丁永不加賦
  平越府親轄
  原額戶口三千七十一戶
  原額人丁七百四十二丁俱係招集流寓苗蠻原不編審康熙九年清丈民苗願隨條馬帶泒除石板寨額銀六十兩原不徵丁外實額帶泒丁差銀一百一十一兩三錢六塵七纖內除荒蕪條馬無徵帶泒丁差銀二十二兩八錢四分六釐八毫六絲四忽二微九塵五纖康熙五十年編審實在有徵條馬帶泒丁差銀八十八兩四錢五分三釐一毫三絲五忽七微七塵二纖雍正十年全數改徵米一百一十七石九斗三升七合五勺一抄四撮三圭六粒三粟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六十三丁永不加賦
  平越縣
  原額戶口一千五百六戶新增戶口五十四戶原額人丁一千四百四十八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三十二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四百一十六丁
  原額丁差銀二百八十九兩六錢內除丁逃無徵銀二百六兩四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八十三兩二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二十七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四百四十三丁實額徵丁差銀八十八兩六錢雍正十年全數改徵米一百十八石一斗三升三合三勺三抄三撮三圭三粒四粟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五十五丁永不加賦
  黃平州
  原額戶口三千六百七十三戶新增戶口二百六十六戶
  原額人丁二千五百六十三丁內除隨田帶泒人丁一千四百三十五丁實編差人丁一千一百二十八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七百一十二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四百一十六丁
  原額丁差銀六百二十九兩八錢七分七釐八毫六絲內除丁逃田荒無徵帶泒丁差銀三百三兩二錢四分二釐七毫七絲三忽七微五塵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及成熟隨田帶泒共銀三百二十六兩六錢三分五釐八絲六忽二微五塵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一十八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四百三十四丁實額徵丁差並熟田帶泒共丁差銀三百三十二兩四錢六分七毫八絲三忽六微九塵雍正十年全數改徵米四百四十三石二斗八升一合四抄四撮九圭二粒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六十六丁永不加賦
  甕安縣
  原額戶口五百七十九戶
  原額人丁二千二百九十二丁俱係招集苗民原未編審例係隨田帶泒原帶泒丁差銀二百三十六兩一錢九分九釐二毫內除荒蕪無徵帶泒丁差銀一十五兩七錢三分六釐二毫九絲五忽八微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條馬帶泒丁差銀二百二十兩五錢二釐一毫四絲二忽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帶泒丁差銀四兩五錢一釐六毫四絲四忽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隨田帶泒丁差銀二百二十五兩三釐七毫四絲八忽二微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二丁永不加賦
  餘慶縣
  原額戶口七百八十八戶新增戶口六十五戶原額人丁七百一十七丁內除六百七十八丁俱係招集苗民原未審丁例係攤徵丁差銀一百九十兩八錢六分五釐八毫六絲五忽統入條編銀內起徵外實編差人丁三十九丁又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四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三十五丁
  原額丁差銀一十一兩七錢內除丁逃無徵銀一兩二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十兩五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五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四十丁實額徵丁差銀一十二兩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六十四丁永不加賦
  湄潭縣
  原額戶口四百九戶新增戸口三百七十戶原額人丁八百三十丁俱係招集苗蠻原未審丁例係隨田帶泒實額帶泒丁差銀三百三十兩一錢一分三釐五毫六絲內除荒蕪無徵帶泒丁差銀一十九兩八錢五分三釐七毫六忽六微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條馬帶泒丁差銀三百一十兩二錢五分九釐八毫五絲三忽四微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隨田帶泒丁差銀五錢九分四釐九絲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隨田帶泒徵丁差銀三百一十兩八錢五分三釐九毫四絲三忽四微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四十四丁永不加賦
  都勻府
  原額戶口一萬五千三百六十六戶新增戶口二千四百八十一戶
  原額人丁一萬三千七百八十八丁內除一萬一千四百二十四丁俱係苗狆原不審丁徵銀外實編差人丁二千三百六十四丁又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二千一百七十四丁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編增額外人丁一百四十六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五十二兩二錢六分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七十九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四百一十五丁實額徵丁差銀六十六兩二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三百五丁永不加賦
  都勻府親轄
  原額戶口七千四百一十三戶
  原額人丁四千四百六十二丁俱係苗狆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編人丁六十二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六十二丁有徵丁差銀七兩四錢四分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編差附籍漢民人丁六十八丁實額徵丁差銀八兩一錢六分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六十丁永不加賦
  都勻縣
  原額戶口一千三百二十八戶新增戶口八百五十一戶
  原額人丁一千九百四十六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八百三十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一百一十六丁
  原額丁差銀二百三十三兩五錢二分內除丁逃無徵銀二百一十九兩六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十三兩九錢二分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二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百四十二丁實額徵丁差銀一十七兩四分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九十二丁永不加賦
  麻哈州
  原額戶口三千一百二十一戶新增戶口九十戶原額人丁三千八十二丁俱係苗狆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三十八丁有徵丁差銀七兩九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一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附籍漢民人丁五十四丁實額徵丁差銀一十兩八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三十六丁永不加賦
  獨山州
  原額戶口一千二百七戶新增戶口一十五戶原額人丁二千七百四十七丁俱係苗狆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二十五年編審新編徵差人丁四十六丁有徵丁差銀九兩二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十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附籍漢民人丁五十六丁實額徵丁差銀一十一兩二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三十三丁永不加賦
  清平縣
  原額戶口二千二百九十七戶
  原額人丁一千五百五十一丁內除人丁一千一百三十三丁俱係苗狆原未審丁徵銀實編差人丁四百一十八丁又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三百四十四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七十四丁
  原額丁差銀八十三兩六錢內除丁逃無徵銀六十八兩八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十四兩八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二十一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九十五丁實額徵丁差銀一十九兩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八十四丁永不加賦
  荔波縣原屬廣西雍正十年割隸黔省
  原額戶口無新增戶口一千五百二十五戶原額人丁係𤝎𦍕狑狪猺獞六種夷蠻洪武永免例不編差
  八寨廳
  化誨生苗戶口四千九百七十三戶
  鎭逺府
  原額戶口六千九百六十三戶新增戶口二千五百六十四戶
  原額人丁六千五百五十五丁俱係洞蠻苗狆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三百二十八丁有徵丁差銀六十五兩六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七十七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四百五丁實額徵丁差銀八十一兩內除施秉撥回湖南麻陽縣人丁十五丁除徵丁差銀三兩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三百九十丁實額徵丁差銀七十八兩雍正十年全數改徵米九十石三斗八升八合八勺八撮八圭八粒八粟雍正十二年新收湖南撥隸黎平之天柱縣額徵差苗丁四千一百七十八丁額徵銀一百二十五兩三錢四分又隨糧帶泒漢丁九百二十六丁通共額徵有差人千五千五百四丁實額徵丁差銀二百三兩三錢四分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九十丁永不加賦
  鎭逺府親轄
  原額戶口四千八百八十二戶
  原額人丁四千七十三丁俱係峝蠻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編徵人丁七十七丁有徵丁差銀一十五兩四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二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附籍漢丁一百一丁實額徵丁差銀二十兩二錢雍正九年全數改徵米二十二石四斗四升四合四勺四抄四撮四圭四粒四粟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七十三丁永不加賦
  鎭逺縣
  原額戶口一千二百五十一戶
  原額人丁一千六百六丁俱係苗蠻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一百二十一丁有徵丁差銀二十四兩二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附籍漢民人丁一百五十五丁實額徵差銀三十一兩雍正十年全數改徵米三十四石四斗四升四合四勺四抄四撮四圭四粒四粟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九十五丁永不加賦
  施秉縣
  原額戶口八百二十九戶
  原額人丁八百七十六丁俱係峝蠻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一百三十丁有徵丁差銀三十六兩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人丁一十九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附籍漢民人丁一百四十九丁實額徵丁差銀二十九兩八錢內於雍正八年撥歸湖南麻陽縣人丁十五丁除徵丁差銀三兩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百三十四丁實額徵丁差銀二十六兩八錢雍正十年全數改徵米三十三石五斗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九十七丁永不加賦
  天柱縣原隸湖廣雍正五年割歸黎平十二年改隸鎭逺府
  原額戶口無新編戶口二千五百六十四戶原額人丁五千四百九十丁內除豁免人丁八丁實在徵差人丁五千四百八十二丁內除漢丁九百三十六丁丁銀例係隨糧帶泒外實徵差苗丁四千五百四十六丁又除減免人丁五百五丁實在徵差苗丁四千四十一丁有徵雞折銀一百二十一兩二錢三分又雍正六年化誨苗拜文堵二寨任徵苗丁一百三十七丁有徵丁銀四兩一錢一分雍正九年編審實額隨糧帶泒漢丁九百三十六丁徵差苗丁四千一百七十八丁實額折徵苗丁銀一百二十五兩三錢四分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十五丁永不加賦
  思南府
  原額戶口六千四百八十二戶新增戶口一百四十八戶
  原額人丁五千二百一十三丁五分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三千五百二丁四分一釐四毫六絲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七百一十一丁八釐五毫四絲
  原額丁差銀八千一百八兩二錢二分二釐二毫九絲七忽三微五塵四渺內除丁逃無徵銀五千七百九十八兩五分四釐六毫二絲六忽二微九塵四纎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額徵丁差銀二千三百一十兩一錢六分七釐六毫七絲一忽五塵六纖四渺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一百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八百一十五丁八釐五毫四絲實額徵丁差銀二千四百九十五兩七錢六分六釐一毫二絲五忽三微五塵六纖七渺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三百六十三丁永不加賦
  思南府親轄
  原額戶口二千九十五戶新增戶口一百四十八戶
  原額人丁一千六百三十二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九百七十五丁二分四釐二毫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六百五十六丁七分五釐八毫
  原額丁差銀二千二百八十七兩九錢一分七釐八毫七絲八忽五微內除丁逃無徵銀一千三百六十七兩六錢六分一釐四毫七絲五忽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九百二十兩二錢五分六釐四毫三忽五微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二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六百八十二丁七分五釐八毫實額徵丁差銀九百五十五兩一錢七分四釐四毫三忽五微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九十七丁永不加賦
  安化縣
  原額戶口一千六百一戶
  原額人丁八百九十二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四百四十九丁六分七釐二毫六絲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四百四十二丁三分二釐七毫四絲
  原額丁差銀二千一百五十三兩七錢二釐四毫一絲八忽七微八塵內除丁逃無徵銀一千四百二十三兩四錢六分六毫四絲三忽四微四塵一纖七渺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七百三十兩二錢四分一釐七毫七絲五忽三微三塵八纖三渺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二十七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四百六十九丁三分二釐七毫四絲實額徵丁差銀八百一十兩二錢五分五釐五毫三絲八忽三微三塵四纖三渺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一十丁永不加賦
  印江縣
  原額戶口一千九百一十三戶
  原額人丁二千一百五十三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六百二十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五百三十三丁
  原額丁差銀一千三百三十七兩一錢八分七釐五塵五渺內除丁逃無徵銀一千二十兩五錢二分五釐四毫九絲四忽七微八塵七纖八渺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三百一十六兩六錢六分一釐五毫五忽二微六塵二纖七渺又三十五年至五十五年增徵差人丁三十九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五百七十二丁實額徵丁差銀三百三十五兩二錢二分五釐七毫一絲七忽五微三塵五纖八渺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九十五丁永不加賦
  婺川縣
  原額戶口八百七十三戸
  原額人丁五百三十六丁五分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四百五十七丁五分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七十九丁
  原額丁差銀二千三百二十九兩四錢一分五釐一塵九纖九渺內除丁逃無徵銀一千九百八十六兩四錢七分一絲三忽六塵四纎五渺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三百四十三兩七釐九毫八絲六忽九微五塵五纖四渺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一十二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九十一丁實額徵丁差銀三百九十五兩一錢一分四毫六絲五忽九微八塵六纖六渺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六十一丁永不加賦
  石阡府
  原額戶口二千八百四十五戶新增戶口三千九百四十五戶
  原額人丁二千五百六十一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七十丁二分九釐七毫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一千四百九十丁七分三毫
  原額丁差銀一千一十五兩四錢六分五釐五絲四忽二微三塵一纖二渺內除丁逃無徵銀四百五十六兩六錢六釐五毫一絲六忽五微七塵二纖三渺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五百五十八兩八錢五分八釐五毫三絲七忽六微五塵八纖九渺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一百一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六百六丁七分三毫實額徵丁差銀五百九十九兩九錢五分四釐七毫五絲七忽一微二塵一纖七渺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七百五十六丁永不加賦
  石阡府親轄
  原額戶口二千一百一十三戶新增戶口三千六百三十五戶
  原額人丁一千九百七十七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八百九十七丁二分九釐七毫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一千七十九丁七分三釐
  原額丁差銀八百四十五兩一錢三分四釐七毫七絲三忽二微七塵一纎二渺內除丁逃無徵銀四百六兩一錢四分九釐八絲七忽四微五塵二纖三渺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四百三十八兩九錢八分五釐六毫八絲五忽八微一塵八纖九渺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九十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一百六十九丁七分三毫實額徵丁差銀四百七十二兩四錢九分八釐七毫七忽八微四塵一纖七渺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五百二十八丁永不加賦
  龍泉縣
  原額戶口七百三十二戶新增戶口三百一十戶原額人丁五百八十四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百七十三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四百一十一丁
  原額丁差銀一百七十兩三錢三分二毫八絲九微六塵內除丁逃無徵銀五十兩四錢五分七釐四毫二絲九忽一微二塵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一百一十九兩八錢七分二釐八毫五絲一忽八微四塵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二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四百三十七丁實額徵丁差銀一百二十七兩四錢五分六釐四絲九忽二微八塵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二十八丁永不加賦
  思州府
  原額戶口三千二百一十三戶新增戶口三千六百五十四戶
  原額人丁二千四百一十六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六百九十五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七百二十一丁
  原額丁差銀一千五十兩八錢五分內除丁逃無徵銀七百九十五兩三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二百五十五兩五錢五分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六十五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七百八十六丁實額徵丁差銀二百七十八兩五分又雍正五年新收湖南割歸更名玉屏青溪二縣隨糧人丁二百三十四丁三分四毫四絲六忽三微五塵九渺實徵丁差銀九十二兩八錢三分八釐四毫六絲二忽二微七塵二纖七渺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並隨糧人丁一千二十丁三分四毫四絲六忽三微五塵九渺實額徵丁差銀三百七十兩八錢八分八釐四毫六絲二忽二微七塵二纖七渺七漠六茫六沙二漂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五百四丁永不加賦
  思州府親轄
  原額戶口三千二百一十三戶新增戶口一百二十戶
  原額人丁二千四百一十六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六百九十五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七百二十一丁
  原額丁差銀一千五十兩八錢五分內除丁逃無徵銀七百九十五兩三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二百五十五兩五錢五分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六十五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七百八十六丁實額徵丁差銀二百七十八兩五分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四百四十七丁永不加賦
  玉屏縣原係平溪衞隸湖廣雍正五年割歸黔省改為縣更今名
  原額戶口無新增戶口一千五百三十戶
  原額隨糧人丁二百二十丁有徵銀一百一十兩內除改折米石價值不等減去銀二十七兩五錢實徵銀八十二兩五錢又雍正八年新收楚省移送沅州撥歸人丁八丁九分六釐八毫四絲有徵丁銀七兩六錢七分四毫三絲五微一塵八纖三渺七漠六茫六沙二漂三共人丁二百二十八丁九分六釐八毫四絲內除撥歸楚省沅州麻陽縣管轄隨糧人丁一百一十丁八分五釐三毫一絲六忽二微九塵三纖一渺外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隨糧人丁一百一十八丁一分一釐五毫二絲三忽七微六纖九渺實額徵丁差銀三十四兩七錢四分三釐八毫四絲九忽五塵二纖七渺七漠六茫六沙二漂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十九丁永不加賦
  青溪縣原係清浪衞隸湖廣雍正五年割歸黔省改為縣更今名
  原額戶口無新增戶口二千三十一戶
  原額隨糧人丁一百六十二丁實徵銀八十一兩內除雍正八年撥歸楚省辰溪黔陽會同沅州麻陽等州縣管轄人丁四十五丁九分四釐五毫二絲一忽三微五塵六纖外又收回多撥楚省黔陽縣隨糧地丁一分三釐四毫四絲四忽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隨糧人丁一百一十六丁一分八釐九毫二絲二忽六微四塵四纖實額徵丁差銀五十八兩九分四釐六毫一絲三忽二微二塵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十八丁永不加賦
  銅仁府
  原額戶口二千八百二十八戶新增戶口一千四百七十二戶
  原額人丁二千四百七十五丁內除人丁三百四十四丁原係峝蠻例不徵銀外實編差人丁二千一百三十一丁又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六百四十六丁五分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四百八十四丁五分
  原額丁差銀一千四百二十三兩五錢五分九釐內除丁逃無徵銀一千一百二十九兩九錢七分八釐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二百九十三兩五錢八分一釐三十一三十五兩年編審加增夫馬草料銀四兩八錢二分六釐六毫七絲八忽六微六塵八纖六渺外遇閏加徵閏銀五兩六錢六分五釐五毫六絲五忽六微五塵四纖八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輸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新編徵差人丁九十九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五百八十三丁五分實額徵丁差並加增夫馬草料共銀三百四十九兩八錢五分一釐雍正十年全數改徵米三百八十八石七斗二升三合三勺三抄三撮三圭三粒四粟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四百二十丁永不加賦
  銅仁府親轄
  原額戶口八百二十一戶新增戶口二百七十二戶
  原額人丁一千一百六十九丁內除提溪司人丁三百四十四丁原係峝蠻從未審丁徵銀外實編差人丁八百二十五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四百九十四丁五分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三百三十丁五分
  原額丁差銀四百九十二兩四錢六分四釐內除丁逃無徵銀二百八十四兩五錢三釐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二百七兩九錢六分一釐加增夫馬草料銀三兩一分二釐四毫六絲一微八纖六渺遇閏加徵銀四兩九分六釐九毫三忽四微五塵四纖八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輸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新增徵差人丁五十五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三百八十五丁五分實額徵丁差並加增夫馬草料共銀二百四十一兩七錢九分一釐雍正十年全數改徵米二百六十八石六斗五升六合六勺六抄六撮六圭六粒七粟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七十二丁永不加賦
  銅仁縣
  原額戶口二千七戶新增戶口一千二百戶原額人丁一千三百六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一百五十二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一百五十四丁
  原額丁差銀九百三十一兩九分五釐內除丁逃無徵銀八百四十五兩四錢七分五釐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八十五兩六錢二分加增夫馬草料銀一兩八錢一分四釐二毫一絲八忽五微六塵外遇閏加徵銀一兩五錢六分八釐六毫六絲二忽二微無閏之年例不徵輸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新增徵差人丁四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百九十八丁實額徵丁差並加增夫馬草料共銀一百八兩六分雍正十年全數改徵米一百二十石六升六合六勺六抄六撮六圭六粒七粟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四十八丁永不加賦
  黎平府
  原額戶口四萬九千四百六十戶新增戶口一萬四千一百九十三戶
  原額人丁二萬八千三百九丁俱係黑苗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五年新徵編差人丁五十一丁有徵丁差銀十兩二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四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九十七丁實額徵丁差銀一十九兩四錢又雍正五年新收湖南割歸錦屏開泰二縣共原額人丁八十四丁內除歸併湖南武岡新寧二州縣及漵浦等縣八十三丁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九十八丁實額徵丁差銀一十九兩六錢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四十五丁永不加賦
  黎平府親轄
  原額戶口四萬九千二百四十戶新增戶口一千九百六十戶
  原額人丁二萬一千二百六十五丁俱係黑苗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四十一丁有徵丁差銀八兩二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十八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七十九丁實額徵丁差銀一十五兩八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六十六丁永不加賦
  開泰縣原係五開衞隸湖廣雍正五年割歸黔省改為縣更今名
  原額戶口無新編戶口九千四百三十七戶原額人丁五十二丁全數撥歸楚省管轄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三十三丁永不加賦
  永從縣
  原額戶口二百二十戶新增戶口二千四十戶原額人丁七千四十四丁俱係黑苗原未審丁徵銀康熙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十丁有徵丁差銀二兩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八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十八丁實額徵丁差銀三兩六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十四丁永不加賦
  錦屏縣原係銅鼓衞隸湖廣雍正五年割歸黔省改為縣更今名
  原額戶口無新編戶口七百五十六戶
  原額人丁三十二丁內除歸併武岡新寧二州縣人丁一十六丁又除撥回楚省漵浦等縣人丁一十五丁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丁實額徵丁差銀二錢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十二丁永不加賦
  大定府
  原額戶口二萬四千七十九戶撥隸雲南四川省二百六十五戶又新增戶口五千八百九十六戸原額人丁一萬四千三百六十四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萬三千二百九十七丁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增額外人丁四百六十九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一千五百一十八丁
  原額丁差銀二千八十九兩二錢內除丁逃無徵銀一千九百一十二兩四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二百七十兩六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二百三十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七百四十八丁實額徵丁差銀三百九十兩三錢又雍正五年割永寧縣隸四川八年割威寧州屬可渡橋西隸雲南共除原額人丁二千四百八十九丁內永寧縣有逃亡人丁二千六十丁實除徵差人丁四百二十九丁除有徵丁差銀六十二兩六錢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三百一十九丁實額徵丁差銀二百四十六兩七錢又雍正十年割畢節縣屬赤水河北地方隸四川除原額人丁一千九百七十五丁內有逃亡人丁一千九百一十二丁實除現徵丁差人丁六十三丁除有徵丁差銀六兩三錢又收四川敘永廳赤水河南巖上巖下地方隸黔西畢節實在隨糧起徵人丁二百一十六丁五斗九升五合四勺五抄四撮六圭三粒八粟有徵丁差銀一百五十三兩五錢三釐八毫八絲九微二塵七纖八渺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九百六十四丁永不加賦
  大定府親轄
  原額戶口六千六百六十三戶新增戸口四千五百九十五戶
  原額人丁無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一百六丁有徵丁差銀二十一兩二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增徵差人丁三十三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百三十九丁實額徵丁差銀二十七兩八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二十丁永不加賦
  平逺州
  原額戶口二千三百五十九戶新增戶口九百七十八戶
  原額人丁無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五十丁有徵丁差銀十兩又康熙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十三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八十三丁實額徵丁差銀一十六兩六錢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四十三丁永不加賦
  黔西州
  原額戶口三千八百六十七戶新增戶口三百二十三戶
  原額人丁無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新編徵差人丁三百一十三丁有徵丁差銀六十二兩六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三百四十七丁實額徵丁差銀六十九兩四錢雍正十年收四川敘永廳巖上巖下地方隸本州實在隨糧起差人丁一百四丁一斗一升七合一勺四抄四撮七粒二粟有徵丁差銀七十三兩七錢八分九釐一毫一絲二忽四微一塵四纎九渺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三十八丁永不加賦
  威寧州
  原額戶口六千七百八十二戶撥隸雲南三百三十二戶
  原額人丁三千九百九十五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三千五百一十一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四百八十四丁
  原額丁差銀七百九十九兩內除丁逃無徵銀七百二兩五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九十六兩八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五百一十八丁實在有徵丁差銀一百三兩六錢雍正八年割可渡橋西地方隸雲南除徵差人丁一百七十四丁除丁差銀三十四兩八錢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三百四十四丁實額徵丁差銀六十八兩八錢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三百一十七丁永不加賦
  畢節縣
  原額戶口四千四百八戶撥歸四川戶口三十三戶
  原額人丁八千三百六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七千九百三十六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三百七十丁
  原額丁差銀一千四十兩五錢內除丁逃無徵銀九百八十一兩八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五十八兩七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十六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四百六丁實額徵丁差銀六十四兩一錢雍正十年撥赤水河北地方隸四川原額人丁一千九百七十五丁原額丁差銀一百九十七兩五錢內有逃亡人丁一千九百一十二丁逃亡無徵銀一百九十一兩二錢實除現徵丁差人丁六十三丁除有徵丁差銀六兩三錢又收四川敘永廳赤水河南地方隸歸本縣實在隨糧起差人丁一百一十二丁四斗七升八合三勺一抄五圭六粒六粟有徵丁差銀七十九兩七錢一分四釐七毫六絲八忽五微一塵二纖九渺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四十六丁永不加賦
  南籠府原為南籠廳雍正五年改府轄四州縣
  原額戶口一萬七千五百七十五戶新增戶口五千九百五戶
  原額人丁七千四百五十六丁內有逃亡人丁四千三百一丁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三千一百五十五丁
  原額徵丁差銀一千八百七十二兩二錢五分內除丁逃無徵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六錢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丁差銀七百一十三兩六錢五分內雍正十年將府轄丁差銀二百三十兩九錢改徵米三百二十九石八斗五升七合外實徵銀四百八十二兩七錢五分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三百七十丁永不加賦
  南籠府親轄
  原額戶口一千四百四十四戸新增戶口二百三十五戶
  原額人丁一千六百八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六百三十五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差人丁九百七十三丁
  原額徵丁差銀四百兩五錢五分內除丁逃無徵銀一百七十四兩六錢五分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二百二十五兩九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二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在有徵差人丁九百九十七丁實額徵丁差銀二百三十兩九錢改徵米三百二十九石八斗五升七合又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五百七十四丁永不加賦
  永豐州原屬廣西泗城土府雍正五年更今名割歸南籠府轄
  戸口八千九百戶
  額丁因係新歸狆蠻未曾審丁徵銀
  普安州原屬安順府雍正五年撥歸南籠府轄
  原額戶口二千八百四十三戶新增戶口三百戶原額人丁三千五百九十二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二千一百三十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一千四百六十二丁原額徵丁差銀八百五十一兩內除丁逃無徵銀五百五十四兩九錢五分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額徵丁差銀二百九十六兩五分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六十五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五百二十七丁實額徵丁差銀三百一十兩又康煕五十五年至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八百三十三丁永不加賦
  普安縣原屬安順府雍正五年撥歸南籠府轄
  原額戶口四百二戶新增戶口九百四十一戶原額人丁一千九十六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八百五十二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徵差人丁二百四十四丁
  原額徵丁差銀二百六十九兩三錢五分內除丁逃無徵銀二百九兩七錢五分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額徵丁差銀五十九兩六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四十四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二百八十八丁實額徵丁差銀六十九兩八錢五分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一丁永不加賦
  安南縣原屬安順府雍正五年撥歸南籠府轄
  原額戶口三千四百八十六戶新增戶口四千九百二十九戶
  原額人丁一千一百六十丁內除節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八百四十八丁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三百一十二丁
  原額丁差銀三百四十八兩內除丁逃無徵銀二百五十四兩四錢康熙三十五年編審實在有徵丁差銀九十三兩六錢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徵差人丁三十一丁康熙五十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三百四十三丁實額徵丁差銀一百二兩九錢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六十二丁永不加賦
  遵義府原隸四川雍正五年割歸黔省
  原額戶口三萬八百八十四戶
  原額隨田起徵人丁一萬二千一百八十二丁七斗六升二合七勺一抄八撮四圭七粒七粟三末內除新墾尚未起徵田地人丁三丁六斗七升五勺四圭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九丁九升二合三勺九抄八撮七粒七粟三末
  原額丁差銀五千三百一十三兩五錢八分四釐八毫一絲四忽五微三塵七渺內除新墾尚未起徵丁銀一兩七錢三分四釐六毫二絲三忽二微五塵三纖一渺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丁差銀五千三百一十一兩八錢五分一毫九絲一忽二微七塵七纖六渺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八百一十四丁永不加賦
  遵義縣
  原額戶口一萬六千一百四十戶
  原額隨田起徵人丁五千三百五十七丁八斗六升二抄五撮三圭三粒內除新墾尚未起徵地丁四升二合三抄三撮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五千三百五十七丁八斗一升八合一勺七抄二撮三圭三粒
  原額丁差銀二千四百六十四兩六錢一分五釐六毫一絲一忽六微五塵一纖六渺內除新墾尚未起徵丁銀一分九釐三毫三絲五忽一微八塵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丁差銀二千四百六十四兩五錢九分六釐二毫七絲六忽四微七塵一纖六渺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九百三十七丁永不加賦
  正安州
  原額戶口三千一百一十八戶
  原額隨田起徵人丁一千九百四十四丁七斗四升八合八勺七抄一圭三粒六粟實額徵丁差銀五百六十兩五錢七分六釐一毫六絲五忽四塵七纖八渺雍正九年編審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八十一丁永不加賦
  桐梓縣
  原額戶口三千三百一十六戶
  原額隨田帶泒人丁一千三百二十二丁六斗六升四合五勺四抄內除新墾尚未起徵地丁一斗六升八合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三百二十二丁四斗九升六合五勺四抄
  原額丁差銀六百二兩五錢六分四釐二毫六絲八忽七塵三纖五渺內除新墾尚未起徵丁銀七分五釐六毫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丁差銀六百二兩四錢八分八釐六毫六絲八忽七塵三纖五渺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一百二十七丁永不加賦
  綏陽縣
  原額戶口二千八百二十一戶
  原額隨田起徵人丁二千一十四丁九勺四抄八撮四圭三粟三末內除新墾尚未起徵地丁一丁七斗九合九勺三抄四撮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二千一十二丁二斗九升一合一抄四撮四圭三粟三末
  原額丁差銀九百一十八兩五錢三分六釐三毫六絲九忽九微六塵六纖一渺內除新墾尚未起徵丁銀七錢六分九釐四毫七絲三微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丁差銀九百一十七兩七錢六分六釐八毫九絲九忽六微六塵六纖一渺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三百三十一丁永不加賦
  仁懐縣
  原額戶口五千四百八十九戶
  原額隨田起徵人丁一千五百四十三丁四斗八升八合三勺三抄四撮六圭八粟內除新墾尚未起徵地丁一丁七斗五升五勺三抄三撮四圭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差人丁一千五百四十一丁七斗三升七合八勺一撮二圭八粟
  原額丁差銀七百六十七兩二錢九分二釐四毫四忽二微九塵一纖七渺內除新墾尚未起徵丁銀八錢七分二毫一絲七忽七微七塵三纖一渺雍正九年編審實額徵丁差銀七百六十六兩四錢二分一釐一毫八絲六忽五微一塵八纖六渺又新增
  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三十八丁永不加賦













  貴州通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十二
  食貨
  田賦
  元以前貴州田地自來原無丈量頃畆每歲該納糧差俱於土官名下總行認納
  明𢎞治十五年如洪武年間例夏稅麥菽二百五十五石四斗五升五合秋糧米四萬七千四百四十二石二斗五升六合六勺四抄四撮萬厯六年貴州除思南石阡銅仁黎平等府貴州宣慰司清平凱里安撫司額無頃畝外貴陽府平伐長官司思州鎮逺都勻等府安順普安等州龍里新添平越三軍民衛共五千一百六十六頃八十六畝三分零
  國朝
  貴州布政司
  原額田三百一十二萬三千四百二十四畆六分二釐九毫五絲三微四塵八纎七渺荒蕪田六十萬四千六百五十畆二分二釐九毫九絲四忽五微三塵二纎二渺實在成熟田二百五十一萬八千七百七十四畆三分九釐九毫五絲五忽八微一塵六纎五渺
  原額租地山土一十五萬五千三百畆七分四釐六毫六絲一忽三微一塵三纎三渺又屯陸地六百三十九分五釐一毫四絲荒蕪地土七萬八千二百五十二畆七分三釐六毫六忽六微八塵屯陸地四百四十六分五絲實在成熟地土七萬七千四十八畆一釐五絲四忽六微三塵三纎三渺屯陸地一百九十三分五釐九絲
  原額本色米穀一十七萬三千三百二十五石五斗三升四合八勺九抄二撮七圭四粒小米四石七升七合九勺二抄二撮八圭八粒八粟耗米七十九石八斗七升五合一勺三抄八撮七圭二粒七粟田荒無徵米穀五萬三千六百一十二石八斗八升二合三勺五抄八撮八圭六粒一粟耗米二十五石六斗二升八合六勺九抄三圭三粒九粟又減則無徵米三千七百四十四石一斗二升一合四抄五撮二圭一粒二粟無徵耗米二合八勺一抄四撮五圭九粒九粟實在應徵米穀一十一萬五千九百六十八石五斗三升一合四勺八抄八撮六圭六粒七粟又小米四石七升七合九勺二抄二撮八圭八粒八粟耗米五十四石二斗四升三合六勺三抄三撮七圭八粒九粟
  原額全熟黃豆七百五十五石一斗八升五合一勺六抄四撮六圭二粒九粟
  原額本色荍八千八百九十六石四升二合六勺六抄八撮七圭一粒四粟地荒無徵荍四千二百六十七石六斗五升六合二勺五抄二撮七圭五粒九粟實在有徵本色荍四千六百二十八石三斗八升六合四勺一抄五撮九圭五粒五粟原額折色秋米並折色屯糧米麥穀共五萬一千一百三十八石二斗三升八合六勺九抄六撮六圭四粟內除長寨歸化二㕔廣順州折色米四百七石八斗九升七抄八撮八圭六粒八粟例係撥充馬舘另於馬舘額內開造外實在折色米麥穀四萬九千七百三十石三斗四升八合六勺一抄七撮七圭三粒六粟該折色銀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五兩二錢四分九釐三毫九絲九忽九微五塵二纎六渺四漠一茫七漂田荒無徵折色米穀八千一百七十四石七斗八升六合七勺三抄五撮七圭一粒三粟該折色銀四千五百七十八兩一錢八分七釐二毫五絲八忽一微二塵二纎一渺減則無徵米二百六十五石四升九勺一撮九圭二粒四粟無徵折色銀一百二十四兩二錢八分一釐一毫四絲六忽八微二塵七纎三渺實在應徵米穀四萬一千二百一十九石五斗二升九勺八抄九粒九粟該折色銀二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兩六錢八分九毫九絲五忽三纎二渺四漠一茫七漂
  原額條編歲用力差租祭幇解田租灰瓦煙差加増蠟價貢馬土賦桑絲等銀五萬九千五百四十八兩六分一毫一絲七微八塵七漠四茫九沙田土荒蕪逃亡無徵銀一萬八百二十三兩三錢一分八釐二毫六絲七忽五微七塵五纎四渺減則無徵銀八十四兩一錢五分六釐四毫七絲四忽四微六塵六纎三渺實在應徵銀四萬八千六百四十兩五錢八分五釐三毫六絲八忽七微三塵九纎九漠四茫九沙
  原額馬舘及廣順州折色馬舘銀四萬三百三十五兩五錢六分五釐八毫七絲六忽八微七塵七纎九渺田荒無徵銀一萬四百五十三兩六分四釐八毫七絲二忽三微九塵一纎六渺又減則無徵銀一百二十四兩九分八釐一毫三絲四忽五微二塵一纎七渺實在有徵銀二萬九千七百五十八兩四錢二釐八毫六絲九忽九微六塵四纎六渺
  原額遇閏加徵銀二千二百五十兩九分一釐二絲六忽一微四塵八渺三漠二茫九沙荒蕪無徵銀一百九十三兩一錢三分三毫三絲四忽一塵五纎三渺實在有徵銀二千五十六兩九錢六分九毫九絲二忽一微二塵五纎五渺三漠二茫九沙無閏之年例不徵輸
  原額額外化誨苖民認納無畝本色苖糧米一百一十六石九斗四升二合八勺
  原額額外化誨苖民認納糧賦並禾棉布鷄折價等銀四百三十五兩一錢九分四釐三毫
  貴陽府
  原額田三十二萬三千一百七畝九分二釐六毫一絲六忽四塵三纎二渺荒蕪田六萬八千九百四十八畝五分五釐二毫四絲八忽三微八渺實在成熟田二十五萬四千一百五十九畝三分七釐三毫六絲七忽七微四塵二纎四渺
  原額成熟租地四千一百九十畝八分三釐九毫六絲四忽三微三塵三纎三渺
  原額本色米三萬五百五十七石八斗四升六合九勺九抄六撮五圭三粒八粟荒蕪無徵米六千三百三十七石五斗一升九合五抄一撮六圭六粒減則無徵米一百四十三石八斗九升五合八勺二抄六撮一圭一粒實在有徵米二萬四千七十六石四斗三升二合一勺一抄八撮七圭六粒八粟
  原額全熟黃豆六十六石六斗九升七合八勺原額全熟有徵本色荍糧二百三十七石七斗九升二合二勺八抄六撮
  原額折色米六千四百一十六石七斗三升五合八勺四抄六撮五圭六粒五粟內除長寨㕔廣順州折色米一千三百六十八石七斗六升五合一勺八抄三撮六圭六粒九粟例係撥充馬舘另於馬舘額內開造外實在折色米五千四十七石九斗七升六勺六抄二撮八圭九粒六粟該折色銀二千四百六十五兩五錢三釐五毫五絲九忽四微四塵五纎六渺田荒無徵米二千一百九十一石二斗三升四合六勺五抄二撮九圭五粒三粟該折色銀一千八十八兩四釐三毫七絲八忽三塵二纎五渺實在有徵米二千八百五十六石七斗三升六合九撮九圭四粒三粟該折色銀一千三百七十七兩四錢九分九釐一毫八絲一忽四微一塵三纎一渺
  原額條編地租歲用力差租祭貢馬等銀八千七百二十八兩八錢六分三釐六絲三忽九微八塵八纎田荒無徵銀二千四十四兩三錢九分四釐九毫八絲二微三塵九纎三渺減則無徵銀九兩六錢九分二釐四毫六絲二忽四微二塵九纎四渺實在有徵銀六千六百七十四兩七錢七分五釐六毫二絲一忽三微一塵九纎三渺
  原額馬舘並廣順州折色馬舘銀四千四百五十五兩四錢九分三釐九毫五絲三忽九微五塵五纎四渺田荒無徵銀一千一百一十四兩五錢八分六釐一毫七絲四忽一微九塵六纎五渺減則無徵銀二兩一錢一分三釐五毫三絲二忽一微四塵六纎九渺實在有徵銀三千三百三十八兩七錢九分四釐二毫四絲七忽六微一塵二纎原額全徵額外化誨苖民認納銀一百二十五兩七錢四分
  貴陽府親轄
  原額田一萬二千一百六十四畝八毫三絲九忽九微三塵荒蕪田九百四十三畝五分一釐八毫實在成熟田一萬一千二百二十畝四分九釐三絲九忽九微三塵
  原額全熟租地一百三十五畝
  原額本色米一千六百二石七斗七升七勺五抄四撮八圭八粒三粟田荒無徵米三百五十七石六斗六升一合八勺減則無徵米三石一斗九升四合九勺八抄八撮實在有徵米一千二百四十一石九斗一升三合九勺六抄六撮八圭八粒三粟
  原額條編牛頭塲租地租等銀三百七十九兩三錢三分二釐六毫四絲七忽四微四塵六纎田荒無徵銀七十一兩八錢四分一釐九毫二絲二忽八微減則無徵銀三錢一分六釐八毫七絲二忽實在有徵銀三百七兩一錢七分三釐八毫五絲二忽六微四塵六纎
  原額馬舘銀一百七十八兩五分一釐七毫七絲一忽四微七塵六纎田荒無徵銀六十六兩一錢三分七釐六絲二忽八微實在有徵銀一百一十一兩九錢一分四釐七毫八忽六微七塵六纎貴築縣
  原額民科屯田八萬七千二百九十五畝九分八釐五忽四微五塵九纎六渺荒蕪田八千八百四十六畝九分八釐三毫七絲五微九塵六纎一渺實在成熟田七萬八千四百四十八畝九分九釐六毫三絲四忽八微六塵三纎五渺
  原額全熟地土四千三十畝八分三釐九毫六絲四忽三微三塵三纎三渺
  原額本色米一萬二千二十四石一斗九升八合七勺五撮五圭四粟田荒無徵米一千三百八十九石九斗三升二合三勺八抄七撮二圭六粟減則無徵米四十三石四斗九升四合九抄一撮七圭五粒實在有徵米一萬五百九十石七斗七升二合二勺二抄六撮五圭四粒八粟
  原額全熟本色黃豆二石五斗七升二合八勺原額全熟本色荍五斗二升八合
  原額條編貢馬歲用地租銀一千一百三十二兩九錢二釐八毫六絲一忽二微七塵八纎八渺田荒無徵銀一百八兩八錢六分六釐六毫二絲六忽八微三塵二纎一渺減則無徵銀三兩七錢一分二釐三毫四絲五微二塵四纎五渺實在有徵條編貢馬歲用地租銀一千二十兩三錢二分三釐八毫九絲三忽九微二塵二纎二渺
  原額馬舘銀九十一兩六錢八分九釐一毫八絲二忽九微一塵二纎一渺田荒無徵銀三兩四錢八分九毫九絲二忽七微四塵四纎九渺減則無徵銀五分六釐七毫三絲四忽四微九塵三纎九渺實在有徵銀八十八兩一錢五分一釐四毫五絲五忽六微七塵三纎三渺
  定番州
  原額本折田六萬八千四百七十七畝三分七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塵九纎七渺荒蕪田三萬五千三百八十四畝八分四絲二忽五微六塵二纎四渺實在成熟田三萬三千九十二畝五分七釐九毫五絲七忽四微三塵七纎三渺
  原額全徵本色米一百四十二石二斗三升六合六勺九抄四撮七圭五粒五粟
  原額折色米三千九百一十一石五斗八升四合一勺二撮八圭八粒四粟該折色輕賫銀一千九百五十五兩七錢九分二釐五絲一忽四微四塵二纎田荒無徵米二千九十六石七升二合七勺九抄七撮四圭三粟無徵銀一千四十八兩三分六釐三毫九絲八忽七微一纎五渺實在有徴米一千八百一十五石五斗一升一合三勺五撮四圭八粒一粟有徵銀九百七兩七錢五分五釐六毫五絲二忽七微四塵五渺
  原額全熟山土二十五畝該全徵本色荍二石五斗折徵米一石二斗五升
  原額條編銀二千七百一兩五錢二分七釐六毫六絲五忽二微二塵三纎三渺田荒無徵銀一千三百四十四兩一錢一分四釐二毫二絲一忽六微四塵三纎一渺實在有徵銀一千三百五十七兩四錢一分三釐四毫四絲三忽五微八塵二渺原額馬舘銀一千一百四十七兩六錢八分七釐七毫七絲四忽七微四塵四纎四渺田荒無徵銀六百四十四兩五錢五分四毫一絲八忽五微六塵五纎八渺實在有徵銀五百三兩一錢三分七釐三毫五絲六忽一微七塵八纎六渺
  廣順州
  原額全熟田三萬二千三百二十九畝四分三釐一毫三絲八忽九微七塵五纎九渺
  原額全熟折色米一千六十九石一斗七升二合八勺四圭一粒一粟該折色例充馬舘銀五百三十四兩八錢六釐四毫二微五纎五渺
  原額全徵條編鹽鈔門攤戶口食鹽銀一千五十一兩三錢九分五釐一毫八絲九忽三塵七纎六渺
  開州
  原額田二萬八千二百三十畆七分六釐四絲四忽四微四塵三纎荒蕪田三千七百九十九畆三分五釐二毫二絲一忽八微二塵七纎一渺實在成熟田二萬四千四百三十一畆四分八毫二絲二忽六微一塵五纎九渺
  原額本色米二千八百二十三石六斗二升六合一勺六抄八撮二圭六粒一粟田荒無徵米七百四十六石一斗一升七合九勺九撮一圭一粒四粟實在有徵米二千七十七石五斗八合二勺五抄九撮一圭四粒七粟
  原額折色米九百九十六石三斗八升六合五勺六抄一粒二粟該折色輕賫銀三百九十五兩七錢一分一釐五毫八忽三纎六渺田荒無徵折色米九十五石一斗六升一合八勺五抄五撮五圭五粒無徵折色銀三十九兩九錢六分七釐九毫七絲九忽三微三塵一纎實在有徵折色米九百一石二斗二升四合七勺四撮四圭六粒二粟有徵折色銀三百五十五兩七錢四分三釐五毫二絲八忽六微七塵二纎六渺
  原額條編銀一百九十八兩七錢六分三釐一毫九絲八微三塵六纎六渺田荒無徵銀一十八兩四錢九分五釐六絲九忽三微八塵三纎一渺實在有徵銀一百八十兩二錢六分八釐一毫二絲一忽四微五塵三纎五渺
  原額馬舘銀三百二十五兩七錢五分六釐二毫五絲二忽六微七塵五纎三渺田荒無徵銀三十一兩八錢八分六釐六毫六絲二忽一微二塵四纎四渺實在有徵銀二百九十三兩八錢六分九釐五毫九絲五微五塵九渺
  龍里縣
  原額田三萬一千九百六十四畆八分八釐八毫三絲八忽二微三塵五纎荒蕪田九千二百畆五分一釐三毫八絲三塵一纎六渺實在成熟田二萬二千七百六十四畆三分七釐四毫五絲八忽二微三纎四渺
  原額本色米四千四百四十六石四斗九升二合八抄四撮九圭五絲二粟田荒無徵米一千九百四十石四斗二升八合五勺三抄三圭八粒九粟減則無徵米三十石七斗一升四合三勺六抄九撮二圭八粒九粟實在有徵本色米二千四百七十五石三斗四升九合一勺八抄五撮二圭七粒四粟
  原額全熟折色米三十石該折色輕賫銀一十五兩
  原額條編歲用力差銀四百二兩一釐三絲九忽八微一塵四纎田荒無徵銀九十兩九錢一分二釐六絲七忽四微五塵九纎五渺減則無徵銀一兩七分五釐二忽九微二塵五纎一渺實在有徵銀三百一十兩一分三釐九毫六絲九忽四微二塵九纎四渺
  原額馬舘銀七百八十三兩九錢五分八釐九毫五絲九忽七微一塵二纎田荒無徵銀八十兩一錢一釐五忽五微三塵實在有徵銀七百三兩八錢二分七釐九毫五絲四忽一微八塵二纎貴定縣
  原額本折田二萬五千一百九十五畆三分二釐四毫一絲二忽荒蕪田六千九百九十畆五分一釐七毫一絲一忽二微一塵八纎三渺實在成熟田一萬八千二百四畆八分七毫七微八塵一纎七渺
  原額本色米四千四十七石五斗三升六合八勺七抄一撮八圭九粒八粟田荒無徵米一千一十五石八斗五升九合六勺一抄八撮九圭五粒一粟減則無徵米五石二斗四升一合六勺八抄二撮一粒一粟實在有徵米三千二十六石四斗三升五合五勺七抄八圭七粒六粟
  原額全熟折色米一百一十石該折色輕賫銀九十九兩
  原額條編歲用銀差條雜力差貢馬等銀二千三百四十四兩一錢五分三釐三毫二絲三忽七塵七纎八渺田荒無徵銀三百七十七兩三分六毫三絲九忽三微三塵六纎減則無徵銀二兩九錢三分四釐六毫六絲六忽九微七塵九纎八渺實在有徵銀一千九百六十四兩一錢八分八釐一絲六忽七微六塵二纎
  原額馬舘銀一千二百四十三兩七錢七分七釐四毫二絲六微一纎一渺田荒無徵銀二百八十兩五錢八分四釐五毫七絲一忽六微三塵七纎九渺減則無徵銀二兩五分六釐七毫九絲七忽六微五塵三纎實在有徵銀九百六十一兩一錢三分六釐五絲一忽三微一塵二渺
  修文縣
  原額民屯田二萬八千三百九十一畆一分三釐九毫三絲四忽荒蕪田三千三百八畆四分八毫三絲實在成熟田二萬五千八十二畆七分三釐一毫四忽
  原額本色竝豆折米五千四百七十石九斗八升五合七勺一抄六撮二圭八粒五粟田荒無徵米八百八十七石五斗一升八合八勺六撮減則無徵米六十一石二斗五升六勺九抄五撮實在有徵本色竝豆折米四千五百二十二石二斗一升六合二勺一抄五撮二圭八粒五粟
  原額全熟本色黃豆六十四石一斗二升五合原額全熟本色荍二百三十四石七斗六升四合二勺八抄六撮
  原額歲用銀二百二十四兩五錢八釐二毫六絲八忽田荒無徵銀一十七兩七錢二分一釐八毫一忽九微減則無徵銀一兩六錢五分三釐五毫八絲實在有徵銀二百五兩一錢三分二釐八毫八絲六忽一微
  長寨㕔
  原額撥歸管轄田九千五十九畆一釐四毫三忽荒蕪田四百七十四畝四分五釐八毫九絲二忽六微五纎三渺實在成熟田八千五百八十四畆五分五釐五毫一絲九微三塵四纎七渺
  原額折色米二百九十九石五斗九升二合三勺八抄三撮二圭五粒八粟該折色折充馬舘銀一百四十九兩七錢九分六釐一毫九絲一忽六微二塵九纎田荒無徵米一十五石六斗九升九勺二抄一撮五圭八粒七粟無徵銀七兩八錢四分五釐四毫六絲七微九塵三纎五渺實在有徵折色米二百八十三石九斗一合四勺六抄一撮六圭七粒一粟有徵折色銀一百四十一兩九錢五分七毫三絲八微三塵五纎五渺
  原額條編銀二百九十四兩二錢七分八釐八毫七絲九忽二微七塵三纎九渺田荒無徵銀一十五兩四錢一分二釐六毫三絲八微八塵五纎五渺實在有徵銀二百七十八兩八錢六分六釐二毫四絲八忽三微八塵八纎四渺
  原額全徵化誨苖民認納錢糧銀九十三兩九錢七分
  安順府
  原額田二十八萬六千五百二十五畆六分二釐三毫三絲七忽五微一塵八纎八渺荒蕪田四萬八千一百四十一畆一分七釐五毫一絲三忽三微九塵二纎四渺實在成熟田二十三萬八千三百八十四畆四分四釐八毫二絲四忽一微二塵六纎四渺
  原額本色米穀四萬三千三百二石四斗五升一合七勺四抄四撮一圭一粒九粟田荒無徵米穀一萬五十一石二斗二升一合二勺六抄九撮六圭五粒一粟減則無徵米穀七百五十三石八斗八合二勺七抄八撮六粒四粟實在有徵米穀三萬二千四百九十七石四斗二升二合一勺九抄六撮四圭四粟
  原額全熟本色黃豆六百八十八石四斗八升七合三勺六抄四撮六圭二粒九粟
  原額全熟本色荍八十九石六升六合七勺原額折色秋租米穀一千三百一十七石八斗八升四合五抄一撮五圭六粒七粟內除歸化㕔折色米三十九石一斗二升四合八勺九抄五撮一圭九粒九粟例係撥充馬舘另於馬舘額內開造外實在折色米一千二百七十八石七斗五升九合一勺五抄六撮三圭六粒八粟該折色銀三百六十三兩四分五毫二絲一忽六微一纎四渺田荒無徵米穀三百五十四石七斗四升八合二勺五抄四撮二圭五粒九粟無徵折色銀九十七兩四錢七分六釐九毫二絲三忽九微五纎五渺實在有徵折色米穀九百二十四石一升九勺二撮一圭九粟有徵折色銀二百六十五兩五錢六分三釐五毫九絲七忽六微九塵五纎九渺
  原額條編歲用田租灰瓦等銀三千三百七十兩五錢八分五釐五毫九絲二忽三微九塵四纎七渺田荒無徵銀七百三十七兩四錢七釐一毫四忽二微六塵七纎九渺減則無徵銀三十九兩七錢一分五釐一毫三絲六忽八微一塵七纎一渺實在有徵銀二千五百九十三兩四錢六分三釐三毫五絲一忽三微九纎七渺
  原額馬舘並歸化㕔折色馬舘銀四千六百七十八兩二錢六分四毫九絲三忽九微一塵四纎四渺田荒無徵銀四百五十兩三錢五分四釐八毫一絲二忽七微九塵八纎六渺減則無徵銀二十四兩九錢八分七釐三毫六絲九忽八微二塵六纎一渺實在有徵銀四千二百二兩九錢一分八釐三毫一絲一忽二微八塵九纎七渺
  原額額外化誨苖民認納錢糧銀一百七十八兩六錢九分
  安順府親轄
  原額田二萬二千三百一十三畆八分八釐七毫二絲九忽七微三塵五纎六渺荒蕪田二千八百七十九畆四分二絲七忽二微八塵一纎九渺實在成熟田一萬九千四百三十四畆四分八釐七毫二忽四微五塵三纎七渺
  原額本色米三千一百四十九石四斗六升八合一抄九撮九圭一粟田荒無徵米四百六石四斗八升九合五勺八抄九撮六圭二粒三粟減則無徵米二十九石五斗八升九合五勺七抄六圭七粒三粟實在有徵米二千七百一十三石三斗八升八合八勺五抄六圭五粟
  原額條編銀四百八十八兩一分二釐八毫五絲六忽六微九塵六纎八渺田荒無徵銀四十三兩九錢六分一釐三毫二絲四忽一微三塵一纎四渺減則無徵銀五兩二錢四釐一毫五絲八忽一微一塵九纎五渺實在有徵銀四百三十八兩八錢四分七釐三毫七絲四忽四微四塵六纎二渺原額馬舘銀一千四百九十七兩三錢九分九釐四絲九忽三微八塵九纎七渺田荒無徵銀七十四兩七錢六釐三毫九絲九忽六塵九纎八渺減則無徵銀一十六兩七分八釐六毫四絲三忽三微七纎五渺實在有徵銀一千四百六兩六錢一分四釐七忽一塵二纎四渺
  原額額外化誨苖民認納糧賦銀二錢
  普定縣
  原額田六萬二百三十七畆五分九釐五絲八忽四微三塵三纎六渺荒蕪田一萬二千五百五十六畆八分二釐五毫一絲一忽三微七塵九纎一渺實在成熟田四萬七千六百八十畆七分六釐五毫四絲七忽五塵四纎五渺
  原額本色米九千六百四十四石七斗九升七合三抄一撮二粒七粟田荒無徵米二千七百二十二石五斗九升三合三勺三抄七撮一圭五粒八粟減則無徵米一百五十三石五斗六升六合七勺二撮一圭九粒四粟實在有徵米六千七百六十八石六斗三升六合九勺九抄一撮六圭七粒五粟
  原額歲用田租灰瓦銀八百四十三兩一錢一分五釐五毫七絲三忽一微二塵四纎九渺田荒無徵銀二百八十八兩七錢六分二釐一毫四絲九忽四微一塵五纎六渺減則無徵銀一十兩六錢三釐四毫七絲八忽四微三塵六纎五渺實在有徵銀五百四十三兩七錢四分九釐九毫四絲五忽三微七塵二纎八渺
  原額全徵馬舘銀二十九兩六分五釐五毫七絲八忽九微一塵九纎三𣺌
  鎮寜州
  原額田五萬三千五百四十畆二分一釐七毫三絲九忽二微六塵六纎三𣺌荒蕪田一萬一千八百五十二畆二釐一毫四絲九忽四微八塵八纎三𣺌實在成熟田四萬一千六百八十八畆一分九釐五毫八絲九忽七微七塵八纎
  原額本色米七千七百九十二石四斗二升五合一勺一抄九撮五粟田荒無徵米三千七百九十二石九斗七升四合三勺九抄九圭四粒一粟減則無徵米四石二斗九合二勺八抄九撮八圭三粒七粟實在有徵米三千九百九十五石二斗四升一合四勺三抄八撮二圭二粒四粟
  原額折色租穀四百五十七石該折色輕賫銀九十一兩八錢六分田荒無徵穀一百五十七石無徵折色銀三十二兩二錢二分實在有徵穀三百石有徵折色銀五十九兩六錢四分
  原額條編歲用銀五百八兩一錢五分九釐六毫三絲五忽七微三塵九纎田荒無徵銀一百三十八兩五錢三分五釐七毫三絲八忽七微六塵七纎八𣺌減則無徵銀一錢四分七釐四毫五絲四忽四微二塵二纎一𣺌實在有徵銀三百六十九兩四錢七分六釐四毫四絲二忽五微四塵九纎一𣺌
  原額馬舘銀一千二百七十八兩六錢四分七釐七毫四絲九忽八微一塵九纎三渺田荒無徵銀二十九兩三錢二分一釐三毫二忽二微八塵五纎七渺實在有徵銀一千二百四十九兩三錢二分六釐四毫四絲七忽五微三塵三纎六渺原額額外化誨苖民認納錢糧銀一十五兩八錢五分
  永寜州
  原額田三萬六千三百六十三畆七分九釐三毫三絲六忽三微六塵三纎七渺荒蕪田八千一百四十九畆八分一釐四毫八絲八微七塵四纎九渺實在成熟田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三畆九分七釐八毫五絲五忽四微八塵八纎八渺
  原額本色米一千四百五十六石二升七勺五抄三撮四圭三粒七粟田荒無徵米二百九十六石五斗一升八合七勺八抄一撮一圭二粒減則無徵米四石六斗七升八合九勺二抄四圭四粒一粟實在有徵米一千一百五十四石八斗二升三合五抄一撮八圭七粒六粟
  原額折色米八百二十一石七斗五升七合一勺五抄六撮三圭六粒八粟該折色輕賫銀二百七十一兩一錢八分五毫二絲一忽六微一纎四渺田荒無徵米一百九十七石七斗四升八合二勺五抄四撮二圭五粒九粟無徵折色銀六十五兩二錢五分六釐九毫二絲三忽九微五纎五渺實在有徵米六百二十四石一升九勺二撮一圭九粟有徵折色銀二百五兩九錢二分三釐五毫九絲七忽六微九塵五纎九渺
  原額條編銀六百三十六兩六錢六分四釐五毫五絲一忽四微四塵四纎五渺田荒無徵銀一百四十一兩七錢三分八釐二毫五絲九忽三微二塵一纎八渺減則無徵銀一兩三錢六釐四毫二絲八忽八微二𣺌實在有徵銀四百九十三兩六錢一分九釐八毫六絲三忽三微二塵二纎五𣺌原額馬舘銀一千一百九十九兩五錢七分八釐四毫八絲九忽八微八塵七纎一渺田荒無徵銀二百四十三兩一錢八分二釐三毫七絲九忽三塵四纎減則無徵銀二兩七錢七分六釐七毫二絲九忽七微六塵六纎八渺實在有徵銀九百五十三兩六錢一分九釐三毫八絲一忽八塵六纎三渺
  安平縣
  原額田三萬畆一釐八毫一絲一忽三微八塵六纎二渺荒蕪田五千三百二十三畆九分三毫一絲九忽六微一塵一纎一渺實在成熟田二萬四千六百七十六畆一分一釐四毫九絲一忽七微七塵五纎一渺
  原額本色米穀六千九百二十石一斗六合二勺五抄三撮七圭三粒三粟田荒無徵米穀一千三百九十九石九斗七升六合八勺七抄七撮一圭五粒九粟減則無徵米穀二百七十二石一斗一升一合六勺八抄六撮二圭二粒八粟實在有徵米穀五千二百四十八石一升七合六勺九抄三圭四粒六粟
  原額全熟本色黃豆八石
  原額條編歲用祭銀二百六十七兩七錢五分五釐三毫三絲八忽三微九纎四渺田荒無徵銀六十一兩九錢三分七釐一毫九忽三微六塵六𣺌減則無徵銀一十一兩九分七釐八毫七絲六忽八微八塵三𣺌實在有徵銀一百九十四兩七錢二分三毫五絲二忽六塵八纎五𣺌
  原額全徵馬舘銀一十七兩六錢二分二釐六毫二絲九忽九微五塵九纎七𣺌
  清鎮縣
  原額田四萬六千五百九十五畆八分二釐四毫四絲七忽一微三塵一纎七𣺌荒蕪田三千三百四十七畆九分五釐六毫三絲五忽二微一塵五𣺌實在成熟田四萬二百四十七畆八分六釐八毫一絲一忽九微二塵一纎二𣺌
  原額本色米一萬七百八十六石六斗一合一勺七抄三撮五圭九粒七粟田荒無徵米一千一十六石七斗八升五合三勺七抄九撮三圭九粒五粟減則無徵米二百三十八石八斗六升七合五勺二撮四圭一粒六粟實在有徵米九千五百三十石九斗四升八合二勺九抄一撮七圭八粒六粟
  原額全熟本色黃豆六百八十石四斗八升七合三勺六抄四撮六圭二粒九粟
  原額全熟本色荍八十九石六升六合七勺原額歲用條編銀一百九十六兩九錢三釐三毫三絲八忽六微一塵九纎四𣺌田荒無徵銀一十六兩八錢七分九釐七毫九絲四忽八微四塵三纎減則無徵銀五兩四錢七分八釐八毫二絲一忽九微六塵八纎三𣺌實在有徵銀一百七十四兩五錢四分四釐七毫二絲一忽八微八纎一𣺌郎岱㕔
  原額撥歸𬋩轄田一萬八千五百二十八畆六分八釐六毫七絲六忽六微一纎七𣺌荒蕪田一千九十九畆七釐七毫六絲九忽五微四塵六纎六𣺌實在成熟田一萬七千四百二十九畆六分九毫七絲五塵五纎一𣺌
  原額本色米一千九百八十五石六斗四升九勺三抄四撮五圭一粒四粟田荒無徵米一百五十五石一斗五升八合五勺七抄四撮三圭七粒九粟減則無徵米四十石六斗五升五合五勺四抄二撮八圭三粒二粟實在有徵米一千七百八十九石八斗二升六合八勺一抄七撮三圭三粟原額條編銀二百三兩三錢九分二絲五忽九微九塵九纎一𣺌田荒無徵銀一十三兩一錢七分二釐二毫一絲九忽四微九塵七纎三𣺌減則無徵銀三兩五錢九分六毫二絲五忽七微四塵五纎二𣺌實在有徵銀一百八十六兩六錢二分七釐一毫八絲七微五塵六纎六𣺌
  原額馬舘銀八十五兩六分八釐二毫五絲二忽六微七塵三纎九𣺌田荒無徵銀七兩六錢一分八釐二毫六絲八忽九微七纎九𣺌減則無徵銀一兩七錢四分八釐一毫八絲八忽三微四塵一纎八𣺌實在有徵銀七十五兩七錢一釐七毫九絲五忽四微二塵四纎二𣺌
  歸化㕔
  原額田撥歸管轄田一萬八千九百四十五畆六分五毫三絲八忽六微荒蕪田二千九百三十二畆一分七釐六毫二絲實在成熟田一萬六千一十三畆四分二釐九毫一絲八忽六微
  原額本色米一千五百六十七石三斗九升二合四勺五抄八撮九圭八粟田荒無徵米二百六十石七斗二升四合三勺三抄九撮八圭七粒六粟減則無徵米一十石一斗二升九合六抄三撮四圭四粒三粟
  原額全徵折色米三十九石一斗二升四合八勺九抄五撮一圭九粒九粟該折色輕賫例充馬舘銀一十九兩五錢六分二釐四毫四絲七忽五微九塵九纎五𣺌
  原額條編銀二百二十六兩五錢八分四釐二毫七絲二忽三微六塵一纎六𣺌田荒無徵銀三十二兩四錢二分五毫八忽九微三塵七𣺌減則無徴銀二兩二錢八分六釐二毫九絲二忽四微四塵五纎實在有徵銀一百九十一兩八錢七分七釐四毫七絲九微八塵五纎九𣺌
  原額馬舘銀五百五十一兩三錢一分六釐二毫九絲五忽六微六塵五纎九𣺌田荒無徵銀九十五兩五錢二分六釐四毫六絲三忽五微一纎二𣺌減則無徵銀四兩三錢八分三釐八毫八忽四微一塵實在有徵銀四百五十一兩四錢六釐二絲三忽七微五塵四纎七𣺌
  原額額外化誨苖民認納錢糧銀一百六十二兩八錢四分
  平越府
  原額屯科田二十四萬九千二百一十六畆八釐七毫一絲六微二塵八纎六𣺌荒蕪田三萬二千八十畆九分七釐九毫五絲六微二塵七纎五𣺌實在成熟田二十一萬七千一百三十五畆一分七毫六絲一纎一𣺌
  原額山土六萬七千六百九十畆九分八釐三毫荒蕪山土四萬一千一百五十八畆五分八釐八絲實在成熟山土二萬六千五百三十二畆四分二毫二絲
  原額本色米一萬二千六百七十石六斗九升二合一勺四抄三撮二圭八粒田荒無徵米二千九百五十一石四斗五升一合七勺八抄六圭五粒五粟減則無徵米一百五十六石七斗八升三合六勺六抄六撮二圭八粒六粟實在有徵米九千五百六十二石四斗五升六合六勺九抄六撮三圭三粒九粟
  原額全熟本色荍糧一百二十二石五斗四合一勺七撮八圭七粒八粟
  原額折色米一百四十一石二斗八升八合該折色輕賫銀四十二兩三錢八分六釐四毫田土荒蕪無徵米六十七石五斗一升四合三勺七抄二撮二圭四粒無徵折色銀二十兩二錢五分四釐三毫一絲一忽六微七塵二纎實在有徵米七十三石七斗七升三合六勺二抄七撮七圭六粒有徵折色銀二十二兩一錢三分二釐八絲八忽三微二塵八纎
  原額條編餘歲鈔改土賦銀七千八百四十五兩四錢四分一釐八毫八絲二忽四微一塵二𣺌田荒無徵銀一千二百九十兩三錢七釐九毫九絲四忽三微四塵六纎八𣺌減則無徵銀二兩七錢一釐七毫九絲四忽五微九塵九纎六𣺌實在有徵銀六千五百五十二兩四錢三分二釐九絲三忽四微六塵三纎八𣺌
  原額馬舘銀六千七百九十七兩一分一釐二毫三絲八塵三纎二𣺌田荒無徵銀七百七十五兩三錢五分七釐四毫六絲二微三纎三𣺌減則無徵銀二錢六分三釐四毫三絲六忽一微一塵八纎五𣺌實在有徵銀六千二十一兩三錢九分三毫三絲三忽七微六塵一纎四𣺌
  平越府親轄
  原額田四萬三千三百四十一畆三分九毫九絲六微二塵八纎六𣺌荒蕪田九千五百一十四畆二分六釐八毫三絲八微五纎實在成熟田三萬三千八百二十七畆四釐一毫五絲九忽八微二塵三纎六𣺌
  原額全熟山土四百九十三畆三分四釐
  原額本色米九百五十六石一升六合四勺二撮三圭一粒六粟田荒無徵米二百一十八石三斗八升五合八勺八抄三撮八圭四粒三粟實在有徵米七百三十七石六斗三升五勺一抄八撮四圭七粒三粟
  原額折色米一百四十一石二斗八升八合該折色輕賫銀四十二兩三錢八分六釐四毫田荒無徵米六十七石五斗一升四合三勺七抄二撮二圭四粒無徵折色銀二十兩二錢五分四釐三毫一絲一忽六微七塵二纎實在有徵米七十三石七斗七升三合六勺二抄七撮七圭六粒有徵折色銀二十二兩一錢三分二釐八絲八忽三微二塵八纎
  原額條編土賦銀二百四十二兩四錢二分一釐八絲七塵四纎四𣺌田荒無徵銀三十七兩七錢五分六釐一毫四絲一忽六微三塵三纎三𣺌實在有徵銀二百四兩六錢六分四釐九毫三絲八忽四微四塵一纎一𣺌
  原額馬舘銀一千二百三十一兩八錢三分七釐四毫七絲一忽一微一塵二纎一𣺌田荒無徵銀二百一十九兩四錢九分四釐五毫九絲四忽八微二塵八纎減則無徵銀二錢五釐八毫一絲五忽六微七塵九纎六𣺌實在有徵銀一千一十二兩一錢三分七釐六絲六微四纎五𣺌
  平越縣
  原額田一萬一千七百六十八畆二分荒蕪田七百六十五畆三分四釐五毫二絲五忽一塵九纎六𣺌實在成熟田一萬一千二畆八分五釐四毫七絲四忽九微八塵四𣺌
  原額本色米二千五百六十二石七斗一升四合三勺九抄六撮七圭八粒八粟田荒無徵米二百五十九石八斗八升二勺九抄一撮六圭六粒二粟減則無徵米一百二石二合七勺三抄三撮一圭五粟實在有徵米二千二百石八斗三升一合三勺七抄二撮二粒一粟
  原額全熟本色荍一百二十二石五斗四合一勺七撮八圭七粒八粟
  原額餘租歲用鈔改等銀二百五十九兩六錢八分田荒無徵銀一十六兩五錢九分三釐六毫實在有徵銀二百四十三兩八分六釐四毫
  黃平州
  原額田五萬八千六百八十五畆二釐五毫荒蕪田一萬六千九百四十一畆四分五釐一毫二絲九忽八微二纎九𣺌實在成熟田四萬一千七百四十三畆五分七釐三毫七絲一微九塵七纎一𣺌
  原額山土五千畆荒蕪山土二千四百五畆三分三釐七毫八絲實在成熟山土二千五百九十四畆六分六釐二毫二絲
  原額本色米六千三百三十三石七斗四升八勺一抄八撮六圭五粒六粟田荒無徵米二千三百二十六石七斗七升八合三勺一抄七圭四粟減則無徵米二十八石七升五合二勺三抄二撮七圭六粒五粟實在有徵米三千九百七十八石八斗八升七合二勺七抄五撮一圭八粒七粟原額條編歲用土賦租祭等銀一千八百八十二兩五錢二分六釐一毫三絲六忽五微二塵六纎七𣺌田荒無徵銀五百二十九兩八錢九分五釐九毫九絲三忽六微七塵八纎二𣺌減則無徵銀七錢七分九釐七毫七絲一忽四微八塵三纎實在有徵銀一千三百五十一兩八錢五分三毫七絲一忽三微六塵五纎五𣺌
  原額馬舘銀一千四百二十五兩二錢二分七釐六毫五絲八忽二微四塵田荒無徵銀三百九十六兩七分八釐五毫六絲二塵三纎實在有徵銀一千二十九兩一錢四分九釐九絲八忽二微一塵七纎
  甕安縣
  原額田五萬九千二百二十畆九分一釐二絲荒蕪田二千五百五十四畆九分一釐三毫三絲五忽實在成熟田五萬六千六百六十五畆九分九釐六毫八絲五忽
  原額民土六千六十畆九分一釐荒蕪民土一千三十畆九分二釐一毫實在成熟民土五千二十九畆九分八釐九毫
  原額本色米一千二百九十四石八斗三升五合二勺三撮四圭田荒無徵米六十四石六斗三升四合九勺二抄七撮五粒實在有徵米一千二百三十石二斗二勺七抄六撮三圭五粒
  原額條編土賦銀一千八百一十九兩七錢六分七釐二毫五絲三忽三塵七𣺌田荒無徵銀一百七兩四錢六分三釐九毫八絲三忽七微八纎一𣺌實在有徵銀一千七百一十二兩三錢三釐二毫六絲九忽三微二塵二纎六𣺌
  原額馬舘銀一千九百三十兩九錢五分六釐七毫二絲一忽五微二纎三𣺌田荒無徵銀九十三兩一錢二分六釐四毫九絲一微九塵五纎八𣺌實在有徵銀一千八百三十七兩八錢三分二毫三絲一忽三微六纎五𣺌
  餘慶縣
  原額田二萬八千七百一十六畆九分八釐四毫荒蕪田一十畆七分實在成熟田二萬八千七百六畆二分八釐四毫
  原額全熟山土六千二百五十五畆五釐
  原額本色米八百四十一石一斗二升四合一勺五撮八圭四粒七粟田荒無徵米三石四斗五升八合三勺一抄四撮七圭一粒八粟減則無徵米二十六石六斗八升三合一勺六抄四圭一粒六粟實在有徵米八百一十石九斗八升二合七勺三抄七圭一粒三粟
  原額條丁歲用土賦銀一千一百六十三兩三錢七釐三毫五絲二忽八微八塵一纎七𣺌田荒無徵銀二錢三分七釐五毫八絲六忽二微七塵七纎五𣺌減則無徵歲用銀一兩八錢三分三釐一毫三絲三忽五微五塵五纎五𣺌實在有徵銀一千一百六十一兩二錢三分六釐六毫三絲三忽四塵八纎七𣺌
  原額全徵馬舘銀七百一十九兩二錢八分四釐八毫二絲八纎八𣺌
  湄潭縣
  原額田四萬七千四百八十三畆六分五釐八毫荒蕪田二千二百九十四畆三分一毫三絲實在成熟田四萬五千一百八十九畆三分五釐六毫七絲
  原額山土四萬九千八百八十一畆六分八釐三毫荒蕪山土三萬七千七百二十二畆三分二釐二毫實在成熟山土一萬二千一百五十九畆三分六釐一毫
  原額本色米六百八十二石二斗六升一合一勺一抄六撮二圭七粒三粟田荒無徵米七十八石三斗一升四合五抄二撮六圭七粒八粟減則無徵米二升二合五勺四抄實在有徵米六百三石九斗二升四合五勺二抄三撮五圭九粒五粟原額條編土賦租祭歲用銀二千四百七十七兩七錢四分五絲九忽八微九塵六纎七𣺌田荒無徵銀五百九十八兩三錢六分六毫八絲九忽四塵九纎七𣺌減則無徵銀八分八釐八毫八絲九忽五微六塵一纎一𣺌實在有徵銀一千八百七十九兩二錢九分四毫八絲一忽二微八塵五纎九𣺌
  原額馬舘銀一千四百八十九兩七錢四釐五毫五絲九忽二微二塵田荒無徵銀六十六兩六錢五分七釐八毫一絲五忽一微五塵六纎五𣺌減則無徵銀五分七釐六毫二絲四微三塵八纎九𣺌實在有徵銀一千四百二十二兩九錢八分九釐一毫二絲三忽六微二塵四纎六𣺌
  都勻府
  原額田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五畆四分六毫七絲五忽八微八塵四纎荒蕪田一萬九千二百二十七畆八分九釐五毫四忽五微五塵三纎二𣺌實在成熟田七萬五千二十七畆五分一釐一毫七絲一忽三微三塵八𣺌
  原額本色米八千八百四十八石一斗四升五勺五抄八撮九圭二粒二粟田荒無徵米一千六百六十三石二斗九勺八抄八撮五圭二粒四粟減則無徵米九十石一斗五升六合七勺二抄四撮九粒六粟實在有徵米七千九十四石七斗八升二合八勺四抄六撮三圭二粟
  原額折色米二千三十四石六斗二升八勺三抄八撮該折色輕賫銀一千一十七兩三錢一分四毫一絲九忽田荒無徵米三百八十五石二斗八合無徵折色銀一百九十二兩六錢四釐減則無徵米六斗九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九粒八粟無徵折色銀三錢四分九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塵九纎實在有徵米一千六百四十八石七斗一升二合八勺三抄八撮二粟該有徵折色銀八百二十四兩三錢五分六釐四毫一絲九忽一纎
  原額條編歲用餘租幇解力差水腳鋪墊苖賦等銀四千七百八十九兩七錢四分六釐七毫九絲九微七塵一纎七漠七茫九沙田荒無徵銀一千九十九兩八錢七分一釐二毫二絲五忽六微五塵七𣺌減則無徵銀一十兩三錢一分一釐九毫五絲一忽五微六塵二𣺌實在有徵銀三千六百七十九兩五錢六分三釐六毫一絲三忽七微六塵一𣺌七漠七茫九沙
  原額馬舘銀三千四百七十兩七錢三分四釐一毫二絲四微八塵三纎四𣺌田荒無徵銀一千二百八兩三錢三分八釐五毫三絲四忽三微二塵六纎七𣺌減則無徵銀七兩九錢六分九釐九毫九絲四忽七微六塵一纎實在有徵銀二千二百五十四兩四錢二分五釐五毫九絲一忽三微九塵五纎七𣺌
  原額遇閏加徵田銀四十四兩八錢六分二釐九毫八絲三忽五微二塵七纎六𣺌三漠二茫九沙無閏之年例不徵解
  都勻府親轄
  原額田二萬七千八百一畆四釐五毫荒蕪田八千七百八十五畆三釐一毫一絲一微實在成熟田一萬九千一十六畆一釐三毫八絲九忽九微原額本色米一千三百九十七石八斗七升七合六勺九抄九撮二圭八粒四粟田荒無徵米五百一十石二斗四升三合一勺一抄一圭減則無徵米八斗三升實在有徵米八百八十六石八斗四合五勺八抄九撮一圭八粒四粟
  原額折色米一千四百九十七石二斗五升二合五勺該折色輕賫銀七百四十八兩六錢二分六釐二毫五絲田荒無徵米三百八十五石二斗八合無徵折色銀一百九十二兩六錢四釐減則無徵米六斗九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九粒八粟無徵折色銀三錢四分九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塵九纎實在有徵米一千一百一十一石三斗四升四合五勺二粟有徵折色銀五百五十五兩六錢七分二釐二毫五絲一纎
  原額條編銀一千八百六十九兩八錢三分二釐一毫三絲三忽七微八塵九纎六𣺌田荒無徵銀五百二十八兩七分七釐三毫六絲九忽一微五塵五𣺌減則無徵銀一兩一錢一分三釐九毫六絲二忽九微一塵二纎二𣺌實在有徵銀一千三百四十兩六錢四分八毫一忽七微二塵六纎九𣺌
  原額馬舘銀一千七百九十八兩二錢七釐九毫二忽九微三塵五纎七𣺌田荒無徵銀六百七兩二錢一分二釐五毫六絲五忽八塵六纎一𣺌減則無徵銀一兩六分三釐五毫七絲四忽三塵一纎六𣺌實在有徵銀一千一百八十九兩九錢三分一釐七毫六絲三忽八微一塵八纎
  都勻縣
  原額屯科田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四畆七分五釐七毫一絲一忽八微八塵四纎荒蕪田七百四十一畆八分八釐二毫四絲六忽四微五塵三纎二𣺌實在成熟田一萬二千三百八十二畆八分七釐四毫六絲五忽四微三塵八𣺌
  原額本色屯科米三千二百六十九石八升一合七抄一撮六圭一粒田荒無徵米二百四十一石四斗二升六合四勺四抄三粟減則無徵米一十三石四斗五升六合二勺八抄六撮八圭六粒六粟實在有徵米三千一十四石一斗九升八合三勺四抄四撮七圭四粒一粟
  原額歲用銀三百二十五兩八錢九分九釐九毫九絲八忽七微九塵七纎九𣺌田荒無徵銀二十五兩七錢二分九釐五毫二絲一忽四微九塵七纎二𣺌減則無徵銀一兩四錢三分四釐七絲五忽八微二塵九纎四𣺌實在有徵銀二百九十八兩七錢三分六釐四毫一忽四微七塵一纎三𣺌麻哈州
  原額田一萬一千七百九十七畆一分一毫荒蕪田二千一百九十八畆九釐五毫四絲八忽實在成熟田九千五百九十九畆五毫五絲二忽原額本色米七百三十一石二斗三升一合二勺田荒無徵米二十五石一斗四升六合一勺實在有徵米七百六石八升五合一勺
  原額條編銀四百九十兩三錢九分六釐三毫三絲七忽七微三塵二纎三𣺌田荒竝山坡無徵銀二百一十八兩五分二釐七毫三忽六微七纎一𣺌減則無徵銀五兩五分三釐六毫二絲二忽一微三塵七纎二𣺌實在有徵銀二百六十七兩二錢九分一絲一忽九微八塵八纎
  原額馬舘銀七百九十二兩二錢八分七釐八毫六絲七忽一微九塵五纎一𣺌田荒無徵銀三百一十六兩一錢七分九釐五毫三絲一忽五微七塵七纎四𣺌減則無徵銀四兩四錢三分一釐五毫六忽九微一塵八𣺌實在有徵銀四百七十一兩六錢七分六釐八毫二絲八忽七微六纎九𣺌獨山州
  原額田一萬七千七百三十二畆荒蕪田六千二百八十九畆九分實在成熟田一萬一千四百四十二畆一分
  原額本色米一千七百七十三石二斗田荒無徵米六百二十八石九斗九升減則無徵米五石五斗二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四粒五粟實在有徵米一千一百三十八石六斗八升五粒五粟原額條編銀八百一十七兩五錢一釐一毫九絲一忽八微九塵三纎六𣺌田荒無徵銀三百二十八兩一分一釐六毫三絲一忽三微九塵五纎九𣺌減則無徵銀二兩七錢一分二毫九絲六微八塵一纎四𣺌實在有徵銀四百八十六兩七錢七分九釐二毫六絲九忽八微一塵六纎三𣺌原額馬舘銀七百四十四兩九錢五分二釐八毫八忽五微六塵五纎四𣺌田荒無徵銀二百八十四兩九錢四分六釐四毫三絲七忽六微六塵三纎二𣺌減則無徵銀二兩四錢七分四釐九毫一絲三忽八微一塵八纎六𣺌實在有徵銀四百五十七兩五錢三分一釐四毫五絲七忽八塵三纎六𣺌
  清平縣
  原額田一萬二千七百八畆七分六釐五毫六絲四忽荒蕪田一千二百一十二畆九分八釐六毫實在成熟田一萬一千四百九十五畆七分七釐九毫六絲四忽
  原額本色米一千六百七十六石七斗五升五勺八抄八撮二粒八粟田荒無徵米二百五十七石三斗九升五合三勺三抄八撮四圭二粒一粟減則無徵米七十石三斗四升四勺三抄七撮二圭八粒五粟實在有徵米一千三百四十九石一升四合八勺一抄二撮三圭二粒二粟
  原額全徵條編歲用餘租幇解銀二百五十七兩七錢一釐二毫二絲九忽四微八塵二纎三𣺌原額全徵馬舘銀一百三十五兩二錢八分五釐五毫四絲一忽七微八塵七纎二𣺌
  荔波縣
  原額全熟民田一萬一千九十一畆七分三釐八毫
  原額全徵折色糧五百三十七石三斗六升八合三勺三抄八撮該折徵銀二百六十八兩六錢八分四釐一毫六絲九忽
  原額全徵地畆折布鋪墊水腳等銀七百四十二兩九分五釐八毫九絲九忽二微七塵五纎三𣺌七漠七茫九沙
  原額遇閏加増閏銀四十四兩八錢六分二釐九毫八絲三忽五㣲二塵七纎六𣺌三漠二茫九沙無閏之年例不徵解
  八寨㕔
  原額全徵化誨苖民認納糧賦銀二百八十六兩三錢二分









  貴州通志卷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十三
  食貨
  田賦
  鎭逺府
  原額田地二十三萬五千一百七十八畆三分八釐三毫三絲五忽九微六塵六纎五𣺌荒蕪田地一十萬九百一十七畆五分三釐九毫六絲一忽三微六塵七渺實在成熟田地一十三萬四千二百六十畆八分四釐三毫七絲四忽六微五纎八渺
  原額本色正米豆糧八千七十九石七斗八升五合六勺七抄一撮三圭三粒九粟耗米三十七石二斗三升六合八勺三抄九撮八圭七粒六粟田荒無徵正米豆糧四千九百七十二石六斗六升八勺九抄九撮八粒九粟無徴耗米一十八石四斗六升九合八勺九抄九撮八圭五粒五粟減則無徴正米一十八石六斗六合二撮八圭一粒四粟耗米二合八勺一抄四撮五圭九粒九粟實在有徴正米豆三千八十八石五斗一升八合七勺六抄九撮四圭三粒六粟有徵耗米一十八石七斗六升四合一勺二抄五撮四圭二粒二粟原額條編鹽鈔屯餉等銀四千四百二十二兩二錢五分三釐二毫一絲一忽三微八塵五纎四𣺌六漠七茫田荒無徴銀九百六十四兩二錢九分四釐二毫四絲八忽六微八塵一纎七渺減則無徴銀一錢二分三釐九忽三微一塵三𣺌實在有徴銀三千四百五十七兩八錢三分五釐九毫五絲三忽三微九塵三纎四渺六漠七茫
  原額馬館銀一千八百二兩一錢一分五釐二毫七絲七微四塵九纎五𣺌田荒無徴銀九百三十七兩五錢三分九釐六毫六絲七忽八微一塵七纎三𣺌減則無徴銀八分六釐八毫三絲二忽九微三塵三纎六渺實在有徴銀八百六十四兩四錢八分八釐七毫六絲九忽九微九塵八纎六渺又額外化誨苗民認納自首無畆本色苗糧二十八石四斗三升二合八勺
  鎭遠府親轄
  原額田二萬三千九百三十五畆五分五釐二毫荒蕪田一萬九百一十四畆三分二釐四毫八絲六忽二微三塵實在成熟田一萬三千二十一畆二分二釐七毫一絲三忽七微七塵
  原額本色正米並無畆苗糧四百九十六石四斗七升六合八勺三抄八撮六圭二粒耗米二十四石六斗四升八勺四抄一撮九圭三粒一粟田荒無徴正米二百一十三石四斗三合七勺四撮七圭三粒二粟無徵耗米一十石六斗七升一勺八抄五撮二圭三粒七粟減則無徴正米五升六合二勺九抄一撮九圭八粒一粟耗米二合八勺一抄四撮五圭九粒九粟實在有徴正米苗糧二百八十三石一升六合八勺四抄一撮九圭七粟耗米一十三石九斗六升七合八勺四抄二撮九粒五粟
  原額條編鹽鈔等銀一千九兩六錢一分三釐五毫七絲七忽六微一塵九纎二𣺌田荒無徴銀四百三十三兩八錢五分六釐一毫一絲四忽八微八塵一纎一𣺌減則無徴銀一錢二分三釐九忽三微一塵三𣺌實在有徴銀五百七十五兩六錢三分四釐四毫五絲三忽四微二塵七纎八𣺌原額馬館銀七百三十八兩四錢七分五釐四毫六絲二忽一微一纎二渺田荒無徴銀三百五兩九錢一分三釐九絲七忽二微七塵五纎六𣺌減則無徴銀八分六釐八毫三絲二忽九微三塵三纎六𣺌實在有徴銀四百三十二兩四錢七分五釐五毫三絲一忽八微九塵二纎
  又額外勸化容山等寨苗民認納無畆本色苗糧七石五斗
  鎭逺縣
  原額田地九萬一千五百三十五畆一分六釐九毫荒蕪田地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五畆五分一釐二毫六絲二忽二微八塵一纎四渺實在成熟田地二萬二千九十九畆六分五釐六毫三絲七忽七微一塵八纎六𣺌
  原額本色正米豆糧二千五百七十五石四斗二升四合九勺二撮三圭三粒三粟耗米一十二石五斗九升五合九勺九抄七撮九圭四粒五粟田荒無徴正米豆糧二千一十九石九斗二升三合九勺九抄五撮八粒三粟又耗米七石七斗九升九合七勺一抄四撮六圭一粒八粟實在有徴正米豆糧五百五十五石五斗九勺七撮二圭五粒耗米四石七斗九升六合二勺八抄三撮三圭二粒七粟
  原額條編鹽鈔等銀五百九十二兩二錢六分六毫一絲九忽五塵二纎六𣺌田荒無徴銀三百六十七兩四錢七分八釐二毫二絲二忽八微六塵六纎二𣺌實在有徴銀二百二十四兩七錢八分二釐三毫九絲六忽一微八塵六纎四𣺌
  原額馬館銀九百三十六兩四錢五釐六毫八絲四忽七微七塵四纎三渺田荒無徵銀五百七十九兩八錢四分二釐六毫七絲二忽二微六塵一纎三𣺌實在有徵銀三百五十六兩五錢六分三釐一絲二忽五微一塵三纎
  施秉縣
  原額田地三萬三百七十一畆八分一釐四毫二絲二微五塵七纎五𣺌荒蕪田地二萬五百六十七畆七分二毫一絲二忽八微四塵九纎三渺實在成熟田地九千八百四畆一分一釐二毫七忽四微八纎二𣺌
  原額本色米三千七百六石七升九合六勺三抄三圭八粒六粟田荒無徵米二千七百三十九石三斗三升三合一勺九抄九撮二圭七粒四粟減則無徵米一十八石五斗四升九合七勺一抄八圭三粒三粟實在有徵米九百四十八石一斗九升七合二抄二圭七粒九粟
  原額條編鹽鈔等銀三百九十九兩四錢七分九釐八毫七絲六忽一微五塵五纎五𣺌田荒無徵銀一百六十兩九錢五分九釐九毫一絲九微三塵四纎四𣺌實在有徵銀二百三十八兩五錢一分九釐九毫六絲五忽二微二塵一纎一𣺌原額馬館銀一百二十七兩二錢三分四釐一毫二絲三忽八微七塵四纎田荒無徵銀五十一兩七錢八分三釐八毫九絲八忽二微八塵四𣺌實在有徵銀七十五兩四錢五分二毫二絲五忽五微九塵三纎六渺
  天柱縣
  原額全熟田地塘八萬九千三百三十五畆八分四釐八毫一絲五怱七微九纎
  原額全徵本色秋糧米一千三百一石八斗四合原額全徵條餉等銀二千四百一十八兩八錢九分九釐一毫三絲八忽五微五塵八纎一𣺌六漠七茫
  原額額外化誨苗民自首認納無畆本色秋糧米二十石九斗三升二合
  思南府
  原額田一十三萬八千五百九十二畆九分七釐九毫五絲二微九塵九纎六𣺌荒蕪田四萬一千二百三十八畆五分七釐八毫六絲二忽五微七塵六纎四𣺌實在成熟田九萬七千三百五十四畆四分八絲七忽七微三纎二𣺌
  原額折色秋糧米一千八百五十九石四升二合二勺一抄二撮八圭六粒七粟該折色銀一千八百五十九兩四分二釐二毫一絲二忽八微六塵七纎田荒無徴米五百四十九石六斗九升二合四勺五抄一圭四粒三粟無徵折色銀五百四十九兩六錢九分二釐四毫五絲一微四塵三纎減則無徵折色米九斗一升九合六勺八抄七撮六圭五粒八粟無徵折色銀九錢一分九釐六毫八絲七忽六微五塵八纎實在有徵折色米一千三百八石四斗三升七抄五撮六粒六粟有徵折色銀一千三百八兩四錢三分七絲五忽六塵六纎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二千八百七十五兩七錢四分六釐三毫三絲五忽七微四塵三纎三𣺌田荒無徵銀七百七十七兩四錢一分九釐九毫五絲五忽八微四塵四纎三𣺌減則無徵銀二兩七錢一分實在有徴銀二千九十五兩六錢一分六釐三毫七絲九忽八微九塵九纎
  原額馬館銀五千八百五十六兩四錢九分五釐七毫一絲七忽五微三塵八纎五渺田荒無徵銀一千六百九十五兩九錢九分八釐九毫六絲六忽九微五塵七纎六𣺌減則無徵銀二兩二錢五分八釐七毫六絲四忽二微二塵九纎四𣺌實在有徵銀四千一百五十八兩二錢三分七釐九毫八絲六忽三微五塵一纎五𣺌
  思南府親轄
  原額田三萬七千八百三十五畆七分七釐六毫八絲一忽二微九塵九纎六𣺌荒蕪田七千八百二十四畆二分七釐九毫七絲一忽六微三塵四纎五𣺌實在成熟田三萬一十一畆四分九釐七毫九忽六微六塵五纎一𣺌
  原額折色並額外無畆禾花米五百五十九石八斗五升四合八勺一抄五撮五圭五粒該折色輕賫銀五百五十九兩八錢五分四釐八毫一絲五忽五微五塵田荒無徵米一百三十一石六斗九升五合六勺五抄八撮五圭九粟無徴折色銀一百三十一兩六錢九分五釐六毫五絲八忽五微九纎減則無徵米九斗一升九合六勺八抄七撮六圭五粒八粟無徵折色銀九錢一分九釐六毫八絲七忽六微五塵八纎實在有徵折色米四百二十七石二斗三升九合四勺六抄九撮三圭八粒三粟有徴折色輕賫銀四百二十七兩二錢三分九釐四毫六絲九忽三微八塵三纎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一千一百七十七兩六錢六分九絲四微三塵四纎七𣺌田荒無徵銀二百三十五兩五錢四分三釐九毫四絲二忽三微五塵五纎七𣺌減則無徵銀二兩七錢一分一釐六絲五忽四微九塵二纎實在有徵銀九百三十九兩四錢五釐八絲二忽五微八塵七纎
  原額馬館銀二千一百五十三兩七錢六釐一毫二絲九忽三塵一纎六渺田荒無徵銀四百七十七兩八錢八釐六毫一絲七忽五微八塵七纎七𣺌減則無徵銀二兩二錢五分八釐七毫六絲四忽二微二塵九纎四渺實在有徵銀一千六百七十三兩六錢三分八釐七毫四絲七忽二微一塵四纎五𣺌
  安化縣
  原額田五萬五千八百四十一畆四分三釐八絲荒蕪田一萬九千四百一畆六分二釐九絲一忽九微一塵六纎八𣺌實在成熟田三萬六千四百三十九畆八分九毫八絲八忽八塵三纎二渺原額折色秋糧米六百三十一石四斗六升七合三勺五抄二撮一圭二粒五粟該折色輕賫銀六百三十一兩四錢六分七釐三毫五絲二忽一微二塵五纎田荒無徵米二百一十九石三斗九升七合八勺五抄五撮九圭一粒五粟無徵折色輕賫銀二百一十九兩三錢九分七釐八毫五絲五忽九微一塵五纎實在有徵米四百一十二石六升九合四勺九抄六撮二圭一粒有徵折色輕賫銀四百一十二兩六分九釐四毫九絲六忽二微一塵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四百八十八兩六錢七分五釐六毫九絲二忽四微三塵六𣺌田荒無徵銀一百八十五兩二錢二分二釐一毫九絲一忽四微六塵三纎四𣺌實在有徵銀三百三兩四錢五分三釐五毫九微六塵七纎二渺
  原額馬館銀一千八百六十四兩一錢六分五釐八毫一絲二忽四塵六纎三渺田荒無徵銀六百四十七兩六錢八分八釐二毫四絲六忽八㣲三塵七纎六𣺌實在有徵銀一千二百一十六兩四錢七分七釐五毫六絲五忽二微八纎七𣺌印江縣
  原額田一萬八千七百四十七畆七分一釐三毫荒蕪田三千六百六十一畆一分二釐九毫三絲七忽九微八塵九纎六𣺌實在成熟田一萬五千八十六畆五分八釐三毫六絲二忽一塵四𣺌原額折色秋糧米三百二十七石二斗三合八勺三抄四撮九圭八粒九粟該折色輕賫銀三百二十七兩二錢三釐八毫三絲四忽九微八塵九纎田荒無徵米六十三石八斗九升七合六勺九抄一撮六粒七粟無徴折色銀六十三兩八錢九分七釐六毫九絲一忽六塵七纎實在有徵折色米二百六十三石三斗六合一勺四抄三撮九圭二粒二粟有徵折色銀二百六十三兩三錢六釐二毫四絲三忽九微二塵二纎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七百六十五兩二錢六分七釐四絲五微三塵五纎三𣺌田荒無徵銀一百六十兩三錢九分五釐九毫一絲七忽九微八塵八纎三𣺌實在有徵銀六百四兩八錢七分一釐一毫二絲二忽五微四塵七纎
  原額馬館銀七百八十二兩九錢四分二釐四毫六絲一忽八微一塵四纎八𣺌田荒無徵銀一百五十二兩八錢九分六釐一毫七絲七忽二微四塵六𣺌實在有徵銀六百三十兩四分六釐二毫八絲四忽五微七塵四纎二𣺌
  婺川縣
  原額田二萬六千一百六十八畆五釐八毫八絲九忽荒蕪田一萬三百五十一畆五分四釐八毫六絲一忽五塵五纎五𣺌實在成熟田一萬五千八百一十六畆五分一釐二絲七忽九微四塵四纎五渺
  原額折色秋糧米三百四十石五斗一升六合二勺一抄二圭三粟該折色輕賫銀三百四十兩五錢一分六釐二毫一絲二微三纎田荒無徵米一百三十四石七斗一合二勺四抄四撮六圭五粒二粟無徵折色銀一百三十四兩七錢一釐二毫四絲四忽六微五塵二纎實在有徵折色米二百五石八斗一升四合九勺六抄五撮五圭五粒一粟有徵折色輕賫銀二百五兩八錢一分四釐九毫六絲五忽五微五塵一纎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四百四十四兩一錢四分三釐五毫一絲二忽三微四塵二纎七𣺌田荒無徵銀一百九十六兩二錢五分七釐九毫四忽三塵六纎九𣺌實在有徵銀二百四十七兩八錢八分五釐六毫八忽三微五纎八渺
  原額馬館銀一千五十五兩六錢八分一釐三毫一絲四忽六微四塵五纎八𣺌田荒無徵銀四百一十七兩六錢五釐九毫二絲五忽二微九塵一纎七𣺌實在有徵銀六百三十八兩七分五釐三毫八絲九忽三微五塵四纎一𣺌
  石阡府
  原額田八萬九千一百二畆二釐一毫二絲荒蕪田三萬七千七百一十七畆六分三釐九毫五絲七忽二塵一纎五𣺌實在成熟田五萬一千三百八十四畆三分八釐一毫六絲二忽九微七塵八纎五𣺌
  原額山土一萬七千八百三十畆四分四釐七毫九絲八忽八塵荒蕪山土一萬一千六百四十四畆九分四釐八毫五絲六微八塵實在成熟山土六千一百八十五畆四分九釐九毫四絲七忽四微
  原額本色米七百二十一石九斗一升七合六勺五撮八圭五粒九粟田荒無徵米三百八十一石九斗五升二合六勺九抄四圭四粒三粟減則無徵米六斗八升一合八抄五撮五圭九粒二粟實在有徵米三百三十九石二斗八升三合八勺二抄九撮八圭二粒四粟
  原額折色米一百四十一石九斗三升二合七勺一抄七撮該折色輕賫銀八十九兩四錢六分八釐七毫四絲二忽九微七塵一纎二渺田荒無徵米三十六石五斗八升四合一勺一抄五撮二圭五粒無徵折色銀二十三兩六分一釐一毫七絲二忽三塵五纎實在有徵米一百五石三斗四升八合六勺一撮七圭五粒有徵折色銀六十六兩四錢七釐五毫七絲九微三塵六纎二渺
  原額條編土賦食鹽蠟價等銀三千二百七十兩二錢七分六釐六毫一絲六忽八微三塵九渺田荒無徵銀一千六百六十八兩四錢八分一釐九毫八絲三忽七微六塵七纎減則無徵銀一兩八錢八分六釐八毫四絲一忽一纎九渺實在有徵銀一千五百九十九兩九錢七釐七毫九絲三忽六塵二纎實在有徵銀一千四百七十三兩四錢六釐四毫九絲九忽九㣲三纎七渺
  原額馬館銀三千六百八十九兩三錢五分一釐五毫四絲四忽五微二塵三纎五渺田荒無徵銀一千七百二十五兩八錢七分一釐二毫八絲一忽五塵四纎三渺減則無徵銀二兩八錢五釐五毫六絲三微六塵四纎三渺實在有徵銀一千九百六十一兩三錢九分四釐七毫三忽一微四纎九渺
  石阡府親轄
  原額田五萬四千七百七十九畆八分五釐荒蕪田二萬八千一百四畆八分七釐六毫六絲四忽三微六塵三纎實在成熟田二萬六千六百七十四畆九分七釐三毫三絲五忽六微三塵七纎原額本色米五百二石五斗五升九合七抄九撮六圭五粒九粟田荒無徵米三百一十八石七斗六升九合七撮四圭二粒九粟減則無徵米六斗八升一合八抄五撮五圭九粒二粟實在有徵米一百八十三石一斗八合九勺八抄六撮六圭三粒八粟
  原額折色米一百四十一石九斗三升二合七勺一抄七撮該折色輕賫銀八十九兩四錢六分八釐七毫四絲二忽九㣲七塵一纎二渺田荒無徵米三十六石五斗八升四合一勺一抄五撮二圭五粒無徵折色銀二十三兩六分一釐一毫七絲二忽三塵五纎實在有徵米一百五石三斗四升八合六勺一撮七圭五粒有徵折色銀六十六兩四錢七釐五毫七絲九微三塵六纎二𣺌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一千六百八十三兩五錢四分九毫二絲一忽五微九纎七渺田荒無徵銀八百八十一兩五錢四分七釐二毫五微二纎九渺減則無徵銀一兩八錢八分六釐八毫四絲一忽一纎九渺實在有徵銀八百兩一錢六釐八毫八絲四纎九渺實在有徵銀一千四百七十三兩四錢六釐四毫九絲九忽九微三纎七渺原額馬舘銀二千六百一十二兩一錢一分一釐六毫三絲一忽二微四纎八渺田荒無徵銀一千四百一十五兩五錢八分四釐七毫九絲九忽八微六圭六纎五渺減則無徵銀二兩八分五釐五毫六絲三微六塵四纎三渺實在有徴銀一千一百九十四兩四錢四分一釐二毫七絲九微七塵四纎
  龍泉縣
  原額田三萬四千三百二十二畆一分七釐一毫二絲荒蕪田九千六百一十二畆七分六釐二毫九絲二忽六微五塵八纎五渺實在成熟田二萬四千七百九畆四分八毫二絲七忽三微四塵一纎五渺
  原額山土一萬七千八百三十畆四分四釐七毫九絲八忽八塵荒蕪山土一萬一千六百四十四畆九分四釐八毫五絲六微八塵實在成熟山土六千一百八十五畆四分九釐九毫四絲七忽四微
  原額本色米二百一十九石三斗五升八合五勺二抄六撮二圭田荒無徴米六十三石一斗八升三合六勺八抄三撮一粒四粟實在有徵米一百五十六石一斗七升四合八勺四抄三撮一圭八粒六粟
  原額條編土賦鹽鈔蠟價等銀一千五百八十六兩七錢三分五釐六毫九絲五忽三微二塵一纎二渺田荒無徵銀七百八十六兩九錢三分四釐七毫八絲三忽二微六塵四纎一渺實在有徵銀七百九十九兩八錢九毫一絲二忽五塵七纎一渺
  原額馬館銀一千七十七兩二錢三分九釐九毫一絲三忽三微一塵八纎七渺田荒無徵銀三百一十兩二錢八分六釐四毫八絲一忽一微八塵七纎八渺實在有徵銀七百六十六兩九錢五分三釐四毫三絲二忽一微三塵九渺
  思州府
  原額田九萬一百四十二畆二分七釐八毫四絲四忽三微七塵八纎荒蕪田三萬四千五百九十一畆一分二釐八絲九忽七微二塵三纎六渺實在成熟田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一畆一分五釐七毫五絲四忽六微五塵四纎四渺
  原額全熟桑絲地四畆九分八釐一毫三絲原額本色正米八百五十二石七斗六升五合九勺七抄七撮五粒二粟耗米四十二石六斗三升八合二勺九抄八撮八圭五粒一粟田荒無徵正米一百四十三石一斗七升五合八勺九撮六圭六粒七粟耗米七石一斗五升八合七勺九抄四圭八粒四粟實在有徵正米七百九石五斗九升一勺六抄七撮三圭八粒五粟耗米三十五石四斗七升九合五勺八撮三圭六粒七粟
  原額折色屯糧米麥四千五百四十八石八斗五勺九抄七撮八粒二粟額徵折色銀二千七百八十五兩二錢五分七釐四絲三忽三微四塵三纎九渺四漠一茫七漂田荒無徵折色米二千九百五十三石三升九合九勺二抄一撮四圭三粒五粟無徵折色銀一千七百七十一兩八錢二分三釐九毫五絲二忽八微六塵一纎實在有徵折色屯糧米麥一千五百九十五石七斗六升六勺七抄五撮六圭四粒七粟有徵折色銀一千一十三兩四錢三分三釐九絲四微八塵二纎九渺四漠一茫七漂
  原額條編課程桑絲等銀二千二百三十三兩三錢一分四釐五毫四絲九忽二塵四纎八渺五漠田荒無徵銀三百九十四兩七錢三分三毫七絲三忽六塵四纎八渺實在有徵銀一千八百三十八兩五錢八分四釐一毫七絲五忽九微六塵五漠
  原額馬館銀二千八十四兩五錢一分八釐九毫五絲六忽七微九塵九纎九渺田荒無徵銀三百五十三兩七錢九分八釐七毫九絲一忽七微三塵八纎九渺實在有徵銀一千七百三十兩七錢二分一毫六絲五忽六塵一纎
  原額遇閏加徵銀一百八十一兩四錢六分八釐四毫三絲七忽五微八塵六纎二渺田荒無徵銀三十兩八錢六絲二忽四微八塵三纎五渺實在有徴銀一百五十兩六錢六分八釐三毫七絲五忽一微二纎七渺無閏之年例不徴解
  思州府親轄
  原額田四萬八千三百八十畆三分荒蕪田八千三百二十畆八毫五絲三忽四微五塵九纎四渺實在成熟田四萬六十畆二分九釐一毫四絲六忽五微四塵六渺
  原額本色秋糧正米八百五十二石七斗六升五合九勺七抄七撮五粒二粟耗米四十二石六斗三升八合二勺九抄八撮八圭五粒一粟田荒無徵正米一百四十三石一斗七升五合八勺九撮六圭六粒七粟耗米七石一斗五升八合七勺九抄四圭八粒四粟實在有徵正米七百九石五斗九升一勺六抄七撮三圭八粒五粟耗米三十五石四斗七升九合五勺八撮三圭六粒七粟原額條編課程銀二千二百三十三兩二錢二分五釐六絲七忽四微四塵二纎三渺田荒無徵銀三百九十四兩七錢三分三毫七絲三忽六塵四纎八渺實在有徵銀一千八百三十八兩四錢九分四釐六毫九絲四忽三微七塵七纎五渺原額馬館銀二千八十四兩五錢一分八釐九毫五絲六忽七微九塵九纎九渺田荒無徴銀三百五十三兩七錢九分八釐七毫九絲一忽七微三塵八纎九𣺌實在有徵銀一千七百三十兩七錢二分一毫六絲五忽六塵一纎
  原額遇閏加徵銀一百八十一兩四錢六分八釐四毫三絲七忽五微八塵六纎二渺田荒無徵銀三十兩八錢六絲二忽四微八塵三纎五渺實在有徴銀一百五十兩六錢六分八釐三毫七絲五忽一微二纎七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解
  玉屏縣
  原額田一萬四千六百七十四畆七分三釐六毫四絲四忽三微七塵八纎荒蕪田七千六百五畆二毫六絲二忽八微六塵四纎二渺實在成熟田七千六十九畆七分三釐三毫八絲一忽五微一塵三纎八渺
  原額全熟桑絲地四畆九分八釐一毫三絲原額折色屯糧米麥一千八百四十石七升六合三勺九抄七撮八粒二粟額徵折色銀一千一百六十兩二分二釐五毫二絲二忽三微四塵三纎九渺四漠一茫七漂田荒無徵折色米一千八十六石四斗二升八合九勺四抄八撮三粒五粟無徵折色銀六百五十一兩八錢五分七釐三毫六絲八忽八微二塵一纎實在有徵折色屯糧米麥七百五十三石六斗四升七合四勺四抄九撮四粒七粟有徵折色銀五百八兩一錢六分五釐一毫五絲四忽五微二塵二纎九渺四漠一茫七漂原額全徵桑絲銀八分九釐四毫八絲一忽五微八塵二纎五渺五漠
  靑溪縣
  原額田二萬七千八十七畆二分四釐二毫荒蕪田一萬八千六百六十六畆一分九毫七絲三忽四微實在成熟田八千四百二十一畆一分三釐二毫二絲六忽六微
  原額折色屯糧米二千七百八石七斗二升四合二勺額徵折色銀一千六百二十五兩二錢三分四釐五毫二絲田荒無徵折色米一千八百六十六石六斗一升九勺七抄三撮四圭無徵折色銀一千一百一十九兩九錢六分六釐五毫八絲四忽四塵實在有徵折色屯糧米八百四十二石一斗一升三合二勺二抄六撮六圭有徵折色銀五百五兩二錢六分七釐九毫三絲五忽九微六塵銅仁府
  原額田八萬五千三十四畆九分一釐七毫九絲二微四塵六纎七渺荒蕪田一萬三千四百六十八畆四分二釐二毫五絲一忽九微一塵四渺實在成熟田七萬一千五百六十六畆四分九釐五毫三絲八忽三微三塵六纎三渺
  原額本色米一千一百九十四石六斗九升五合二勺七抄四撮七圭八粒五粟田荒無徵米一百九十二石二斗四合九勺四抄八撮二圭減則無徵米四石五斗二升六合七勺二抄九撮六圭九粒七粟實在有徵米九百九十七石九斗六升三合五勺九抄六撮八圭八粒八粟
  原額條編丁煙加增課程蠟價等銀二千九百六十四兩五錢四分九釐一毫八絲九忽一纎七渺田荒無徵銀一千五十一兩六錢七分二釐一絲四忽三微三塵一纎一渺減則無徵銀一十四兩九錢五分六釐七絲一忽九微二塵四纎實在有徵銀一千八百九十七兩九錢二分一釐一毫二忽七微四塵六纎六渺
  原額馬館銀四千一百六十五兩五錢八分九釐四毫三絲八忽五塵八纎二渺田荒無徵銀七百一十四兩八分六釐五毫一絲五忽五塵五纎三渺減則無徵銀二十七兩六錢四分四毫五絲四忽五微二塵四纎七渺實在有徵銀三千四百二十三兩八錢六分二釐四毫六絲八忽四微七塵八纎二渺
  原額遇閏加徵銀四百八十一兩九錢六分五釐二毫一絲二忽八微一塵六纎一渺田荒無徵銀一百六十二兩三錢三分二毫七絲一忽五微三塵一纎八渺實在有徵銀三百一十九兩六錢三分四釐九毫四絲一忽二微八塵四纎三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解
  原額全徵額外化誨苗民認納粟糧米八十八石五斗一升
  銅仁府親轄
  原額田五萬三千五百三十九畆一分九毫四絲二微四塵六纎七渺荒蕪田一萬一千一百二十八畆八分八釐七絲五忽四微五塵二纎九渺實在成熟田四萬二千四百一十畆二分二釐八毫六絲四忽七微九塵三纎八渺
  原額本色米六百七十八石三斗五升二合九勺九抄二圭三粒六粟田荒無徵米一百五十三石八斗五升五勺五圭一粒二粟減則無徴米四石五斗二升六合七勺二抄九撮六圭九粒七粟實在有徵米五百一十九石九斗七升五合七勺六抄二粒七粟
  原額條編加增丁煙課程蠟價等銀二千二百四十五兩九錢八分二釐二絲六忽一微八塵八纎田荒無徵銀八百五十九兩七錢三分六釐二絲一忽四微九塵二纎五渺減則無徵銀一十四兩九錢五分六釐七絲一忽九微二塵四纎實在有徵銀一千三百七十一兩二錢八分九釐九毫三絲二忽七微七塵一纎五渺
  原額馬館銀二千七百三兩八錢五釐五毫五絲四忽五微七塵五纎一渺田荒無徴銀六百五兩五錢三釐六毫七絲一忽五微二塵七纎減則無徵銀二十七兩六錢四分四毫五絲四忽五微二塵四纎七渺實在有徵銀二千七十兩六錢六分一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二塵三纎四渺
  原額遇閏加徵銀三百三兩六錢一分五釐四毫一絲五忽三微八塵六纎三渺田荒無徵銀九十七兩九錢六分一釐三毫三絲一忽五微三塵一纎八渺實在有徵閏銀二百五兩六錢五分四釐八絲三忽八微五塵四纎五渺
  原額全徴額外化誨苗民認納粟糧米八十八石五斗一升
  銅仁縣
  原額田三萬一千四百九十五畆八分八毫五絲荒蕪田二千三百三十九畆五分四釐一毫七絲六忽四微五塵七纎五渺實在成熟田二萬九千一百五十六畆二分六釐六毫七絲三忽五微四塵二纎五渺
  原額本色秋糧米五百一十六石三斗四升二合二勺八抄四撮五圭四粒九粟田荒無徵米三十八石三斗五升四合四勺四抄七撮六圭八粒八粟實在有徴米四百七十七石九斗八升七合八勺三抄六撮八圭六粒一粟
  原額條編煙差加增課程黃蠟價等銀七百一十八兩五錢六分七釐一毫六絲二忽八微一塵三纎七渺田荒無徵銀一百九十一兩九錢三分五釐九毫九絲二忽八微三塵八纎六渺實在有徵銀五百二十六兩六錢三分一釐一毫六絲九忽九微七塵五纎一渺
  原額馬館銀一千四百六十一兩七錢八分三釐八毫八絲三忽四微八塵三纎一渺田荒無徵銀一百八兩五錢八分二釐八毫四絲三忽五微二塵八纎三渺實在有徵銀一千三百五十三兩二錢一釐三絲九忽九微五塵四纎八渺
  原額遇閏加徵銀一百七十八兩三錢四分九釐七毫九絲七忽四微三塵九纎八渺田荒無徵銀六十四兩三錢六分六釐九毫四絲實在有徵閏銀一百一十三兩九錢八分八毫五絲七忽四微二塵九纎八渺
  黎平府
  原額全熟田一十三萬六千六百六十三畆七釐四毫六絲一忽二微七塵
  原額全徵本色米九百七十八石五斗二升三合三勺七抄九撮三圭二粒九粟
  原額全徵折色秋糧屯糧共米一萬三千一十四石五斗七升五合四抄七撮八圭一粒三粟該折色輕賫銀四千四百五十四兩三錢一分二釐四毫四絲五忽二塵九纎五渺
  原額全徵條編銀九百九十六兩八分一釐三毫二絲二忽九微三塵一纎五渺
  原額全徵馬館銀五十六兩九分九釐九毫八絲四忽五微三塵九纎七渺
  原額額外化誨苗民認納苗糧布鷄禾綿等項折價銀八十兩八錢七分四釐三毫
  黎平府親轄
  原額全熟田二萬六千三百三十六畆九分六釐二毫六絲九忽七微六塵
  原額全徵本色米九百七十八石五斗二升三合三勺七抄九撮三圭二粒九粟
  原額全徵折色米一千三百七十八石五斗九升八合六勺二抄八撮二圭四粒該折色輕賫銀四百八十二兩五錢九釐五毫一絲九忽八微八塵三纎九渺
  原額全徵條編銀七百四十四兩七錢六分九釐六毫二絲六忽三微二塵三渺
  原額全徵馬館銀四十六兩五錢七分九釐五毫五絲八忽七微六塵三纎八渺
  原額額外化誨苗民認納苗糧布鷄禾棉等項折價銀八十兩八錢七分四釐三毫
  開泰縣
  原額全熟田九萬一千三百三十四畝九分九釐四毫五絲
  原額全徵折色屯糧九千一百三十三石四斗九升九合四勺五抄該折徵屯餉銀三千一十四兩五分四釐八毫一絲八忽五微
  永從縣
  原額全熟田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二畝五分六釐七絲一毫
  原額全徵折色米一千二百四十二石七斗六升五合四勺二抄六撮五圭七粒三粟該折色輕賫銀四百三十四兩九錢六分七釐八毫九絲九忽三微六渺
  原額全徵條編銀二百五十一兩三錢一分一釐六毫九絲六忽六微一塵一纎二渺
  原額全徵馬館銀九兩五錢二分五毫二絲五忽七微七塵五纎九渺
  錦屏縣
  原額全熟田六千二百九十八畝五分五釐六毫七絲一忽五微
  原額全徵折色屯糧一千二百五十九石七斗一升一合三勺四抄三撮該折徵屯餉銀五百二十二兩七錢八分二毫七忽三微四塵五纎
  大定府
  原額田地三十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七畝五分七釐五毫八絲二忽三微荒蕪田一十五萬二千五百五十畝二分六釐二毫九絲九微六塵九纎二渺實在成熟田地一十七萬六百四十七畝三分一釐二毫九絲一忽三微三塵八渺
  原額地六萬五千五百八十三畝四分九釐四毫六絲八忽九微又屯陸地六百三十九分五釐一毫四絲荒蕪地二萬五千四百四十九畝二分六毫七絲六忽又荒蕪屯陸地四百四十六分五絲實在成熟地四萬一百三十四畝二分八釐七毫九絲二忽九微熟陸地一百九十三分五釐九絲原額本色米四萬二千九百一十六石三斗五升五合五勺一撮八圭四粒九粟小米四石七升七合九勺二抄二撮八圭八粒八粟田荒無徵米一萬六千七百四十七石八斗一升八合六勺六抄九撮八圭五粒六粟減則無徵米二千一百三十七石七斗九合八抄五撮六圭七粒六粟實在有徵米二萬四千三十石八斗二升七合七勺四抄六撮三圭一粒七粟又小米四石七升七合九勺二抄二撮八圭八粒八粟
  原額本色荍八千四百四十六石六斗七升九合五勺七抄四撮八圭三粒六粟地荒無徵荍四千二百六十七石六斗五升六合二勺五抄二撮七圭五粒九粟實在有徵荍四千一百七十九石二升三合三勺二抄二撮七粒七粟
  原額全徵折色糧三百三石四斗三升五合四勺九抄八圭五粒該折色銀二百四十七兩七錢七分二釐七絲五忽八微二塵四纎九渺
  原額歲用條銀三百五十八兩六錢二分四釐六毫一絲九忽七微四纎四渺田荒無徵銀一百一十七兩七錢四分八釐二毫六絲六忽九微九塵七纎九渺減則無徵銀四錢五分六釐五毫九絲九忽三微七塵三纎六渺實在有徵銀二百四十兩四錢一分九釐七毫五絲三忽三微三塵三纎九渺
  原額遇閏加徵閏銀二十六両七錢一分四釐二毫三絲三忽六微二塵一纎九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解
  大定府親轄
  原額田三萬三千七百八十九畝荒蕪田一萬五千一百六十六畝二分二釐九毫七絲實在成熟田一萬八千六百二十二畝七分七釐三絲原額地二萬一十二畝荒蕪地八千五百七十三畝六分九釐六毫七絲六忽實在成熟地一萬一千四百三十八畝三分三毫二絲四忽
  原額本色米一萬一百三十六石七斗田荒無徵米四千五百四十九石八斗六升八合九勺一抄減則無徵米一千二百四十四石八斗九合五勺四抄五撮實在有徵米四千三百四十二石二升一合五勺四抄五撮
  原額本色荍一千六百石九斗六升地荒無徵荍六百八十五石八斗九升五合七勺四抄八圭實在有徵荍九百一十五石六升四合二勺五抄九撮二圭
  平遠州
  原額全熟田三萬二千七百八十九畝五分三毫八忽三微
  原額全熟地三千五百六十八畝九分一釐一毫六絲八忽九微
  原額全熟本色米七千八百二十三石六斗六升六合九勺五抄八撮一圭九粒
  原額全徵本色荍二百八十五石五斗一升二合九勺三抄五撮一圭二粒
  黔西州
  原額田地五萬七千八百九十一畝七分二毫三絲九忽荒蕪田四千四百六十八畝五分七釐實在成熟田五萬三千四百二十三畝一分三釐二毫三絲九忽
  原額地五千畝荒蕪地一千四百一十五畝四分八釐實在成熟地三千五百八十四畝五分二釐原額本色米九千石田荒無徵米一千五百四十石五斗七升一合減則無徵米七百四十五石六斗六升九合二抄實在有徵米六千九百一十三石七斗五升九合九勺八抄
  原額本色荍四百石地荒無徵荍一百一十三石二斗三升八合四勺實在有徵荍二百八十六石七斗六升一合六勺
  原額全徵折色糧一百四十五石八斗六升一合三抄八撮八圭八粒該有徵折色銀一百一十九兩一錢三釐七毫八忽九微四塵三纎三渺原額遇閏加徵閏銀一十二兩八錢四分一釐四毫九絲六忽七微四塵八纎無閏之年例不徵解威寧州
  原額田九萬九千五百八十五畝九分二釐三毫五絲二忽荒蕪田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二畝五分三釐八毫六絲實在成熟田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三畝三分八釐四毫九絲二忽
  原額地三萬七千二畝五分八釐三毫又屯陸地六百三十九分五釐一毫四絲荒蕪地一萬五千四百六十畝三釐荒蕪屯陸地四百四十六分五絲實在成熟地二萬一千五百四十二畝五分五釐三毫熟屯陸地一百九十三分五釐九絲原額本色米八千二百八石六斗六升六合九勺九抄五撮八圭五粒四粟田荒無徵米五千八百六十一石二斗四勺二抄八撮四圭八粒減則無徵米二十七石六斗四升一合七勺八抄二撮一圭一粒二粟實在有徵米二千三百一十九石八斗二升四合七勺七抄五撮二圭六粒二粟原額本色荍六千一百六十石二斗六合六勺三抄九撮七圭一粒六粟地荒無徵荍三千四百六十八石五斗二升二合一勺一抄一撮九圭五粒九粟實在有徵荍二千六百九十一石六斗八升四合五勺二抄七撮七圭五粒七粟
  原額歲用條銀一百三兩九分一釐二毫一絲八忽五微四塵二纎六渺田荒無徵銀九十兩六錢六分三釐五毫三絲一忽四微二塵七纎五渺減則無徵銀四錢五分六釐五毫九絲九忽三微七塵三纎六渺實在有徵銀一十一兩九錢七分一釐八絲七忽七微四塵一纎五渺
  畢節縣
  原額屯科水旱田地九萬九千一百四十一畝四分四釐六毫八絲三忽荒蕪田四萬七千四百六十二畝九分二釐四毫六絲九微六塵九纎二渺實在成熟田五萬一千六百七十八畝五分二釐二毫二絲二忽三塵八渺
  原額本色米七千七百四十七石三斗二升一合五勺四抄七撮八圭四粒五粟又小米四石七升七合九勺二抄二撮八圭八粒八粟田荒無徵米四千九百九十六石一斗七升八合三勺二抄一撮三圭七粒六粟減則無徵米一百一十九石五斗八升八合七勺三抄八撮五圭六粒四粟實在有徵米二千六百三十一石五斗五升四合四勺八抄七撮九圭五粟有徵小米四石七升七合九勺二抄二撮八圭八粒八粟
  原額全徵折色糧一百五十七石五斗七升四合四勺五抄一撮九圭七粒該折徵銀一百二十八兩六錢六分八釐三毫六絲六忽八微八塵一纎六渺
  原額歲用條銀一百五十二兩一錢五分九釐八毫七絲一忽四微六塵三渺田荒無徵銀二十七兩八分四釐七毫三絲五忽五微七塵四渺實在有徵銀一百二十五兩七分五釐一毫三絲五忽八微八塵九纎九渺
  原額遇閏加徵閏銀一十三兩八錢七分二釐七毫三絲六忽八微七塵三纎九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解
  南籠府
  原額田一十五萬九千二百七十九畝四分五釐五毫八忽三纎三渺荒蕪田五萬五千七百六十八畝六釐三毫六絲四忽七塵六纎五渺實在成熟田一十萬三千五百一十一畝三分九釐一毫四絲三忽九微二塵六纎八渺
  原額本色米二萬三千二百二石三斗六升三抄九撮六圭六粒八粟田荒無徵米一萬一百七十一石六斗七升六合二勺五抄一撮一圭一粒六粟減則無徵米四百三十七石九斗五升三合六勺四抄六撮八圭七粒七粟實在有徵米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二石七斗三升一勺四抄一撮六圭七粒五粟
  原額折色米麥三千九百二十二石一斗八升五合四勺四抄八圭九粒三粟額該折色輕賫銀一千九百六十八兩八錢九釐五毫九絲一忽二微二纎田荒無徵米一千六百三十六石七斗六升四合九勺六抄九撮四圭三粒三粟無徵折色銀八百三十五兩二錢七分六絲九忽四微七塵三纎一渺減則無徵米二百六十三石四斗二升一合二勺一抄四撮二圭六粒八粟無徵折色銀一百二十三兩一分一釐四毫五絲九忽一微七塵三渺實在有徵米麥二千二十一石九斗九升九合二勺五抄七撮一圭九粒二粟有徵折色輕賫銀一千一十兩五錢二分八釐六絲二忽五微五塵八纎六渺
  原額條編歲用正糧等銀共九千八百九十一兩六錢五分六釐六毫一絲七忽六微二塵四纎七渺田荒無徵銀六百七十六兩九錢九分一毫二絲三微八塵三纎九渺減則無徵銀一兩六錢二釐六毫七忽四微五塵二渺實在有徵銀九千二百一十三兩六分三釐八毫八絲九忽七微九塵六渺
  原額馬館銀三千二百七十九兩八錢九分五釐一毫六絲六忽二微三塵二纎二渺田荒無徵銀一千四百七十七兩一錢三分二釐六毫六絲八忽二微四塵三纎一渺減則無徵銀五十六兩六錢九分二釐一毫八絲九忽六微一塵七纎二渺實在有徵銀一千七百四十六兩七分三毫八忽三微七塵一纎九渺
  原額額外化誨苗民認納錢糧銀四十九兩八錢九分
  南籠府親轄
  原額田三萬九千五百四十畝八分四釐九毫二絲二忽六微五塵四纎四渺荒蕪田一萬一千七百六十三畝五分七毫三絲八忽六微五塵四纎七渺實在成熟田二萬七千七百七十七畝三分四釐一毫八絲三忽九微九塵九纎七渺
  原額本色米三千五百五十七石五斗九升七合三勺五抄七撮三粒一粟田荒無徵米八百五十二石五升七合三勺三抄一粒七粟減則無徵米三十石四斗三升七合九勺六抄六撮八圭五粒實在有徵米二千六百七十五石一斗二合六抄一圭六粒四粟
  永豐州
  原額全徵本色秋糧米一千九百四十三石六升八合九勺五抄
  原額全徵正糧銀八千五百三十九兩九錢二分一釐一毫八絲五忽
  原額額外化誨苗民認納錢糧銀四十九兩八錢九分
  普安州
  原額田七萬六千二百四十四畝九分八釐九毫四忽八微五纎八𣺌荒蕪田三萬一千四百八十九畝九釐五毫四絲五微九塵八渺實在成熟田四萬四千七百五十五畝八分九釐三毫六絲四忽二微一塵五纎
  原額本色米九千六百九十石九斗三升八合七勺八抄九撮七圭四粟田荒無徵米六千八百四十五石七斗一升九合七勺七抄七撮四圭九粟減則無徵米二百八十六石六斗五升六合五勺一抄四圭一粒實在有徵米二千五百五十八石五斗六升二合五勺一撮八圭八粒五粟
  原額折色秋米並夏稅麥糧三千三百三十石三斗五升五合五勺八抄八撮二圭七粒五粟該折色輕賫銀一千六百七十四兩四錢四分九釐八毫四絲八忽九微九塵七纎七渺田荒無徵秋米麥糧一千一百八十三石三斗七合九勺三抄五撮九圭五粒八粟無徵折色銀六百一十一兩二錢七分一釐七毫一絲八忽七塵四纎五渺減則無徵米二百六十二石八斗七升九合五勺二抄九撮六圭九粒六粟無徵折色銀一百二十二兩七錢六分二釐二毫八絲四忽二微六塵七纎二渺實在有徵秋米麥糧一千八百八十四石一斗六升八合三勺二抄二撮六圭二粒一粟有徵折色銀九百四十兩四錢一分五釐八毫四絲六忽六微五塵六纎
  原額條編歲用正糧銀一千一十一兩五錢二分九釐二毫二絲五忽四塵五纎六渺田荒無徵銀四百九十二兩二錢一分一釐四毫八絲二忽二微六塵六纎實在有徵銀五百一十九兩三錢一分七釐七毫四絲二忽七微七塵九纎六𣺌原額馬館銀二千三百一十一兩一錢八分五釐四毫二絲六忽七塵四纎二𣺌田荒無徵銀七百三十三兩九錢二分六毫一絲七忽九微一塵九纎四渺減則無徵銀五十五兩七錢九分二釐二毫一絲五忽一微實在有徵銀一千五百二十一兩四錢七分二釐二毫九絲五忽五塵四纎二渺普安縣
  原額田一萬八千五百六畝九分八釐五毫二絲七忽四微五塵五纎一渺荒蕪田六千九百九十畝四分一釐六毫九絲八忽四微五塵七纎六渺實在成熟田一萬一千五百一十六畝五分六釐八毫二絲八忽九微九塵七纎五渺
  原額本色米二千五百四十石四斗六升五合二勺四抄五撮七粒三粟田荒無徵米六百二十六石五斗七合三勺四抄九撮八粒四粟減則無徵米七十六石八斗三升九合七勺六抄七撮二圭三粒二粟實在有徵米一千八百三十九石一斗一升八合一勺二抄八撮七圭五粒七粟
  原額折色秋米麥糧五百九十一石八斗二升九合六勺五抄二撮六圭一粒八粟該折色輕賫銀二百九十四兩三錢五分九釐七毫四絲二忽二微四纎三渺田荒無徵秋米麥糧四百五十三石四斗五升七合三抄三撮四圭七粒五粟無徵折色銀二百二十三兩九錢九分八釐三毫五絲一忽三微九塵八纎六渺減則無徵米五斗四升一合六勺八抄四撮五圭七粒二粟無徵折色銀二錢四分九釐一毫七絲四忽九微三纎一渺實在有徵秋米麥糧一百三十七石八斗三升九勺三抄四撮五圭七粒一粟有徵折色銀七十兩一錢一分二釐二毫一絲五忽九微二纎六渺
  原額條編歲用銀一百七十七兩八錢七分九釐六毫三絲二忽四微八塵六纎六渺田荒無徵銀一百二十三兩八錢一分八毫七絲三忽五微二塵五纎八渺減則無徵銀一錢四分九釐八毫七絲五忽七微八塵二纎八渺實在有徵銀五十三兩九錢一分八釐八毫八絲三忽一微七塵八纎原額馬館銀九百六十八兩七錢九釐七毫四絲一微五塵八纎田荒無徵銀七百四十三兩二錢一分二釐五絲三微二塵三纎七渺減則無徵銀八錢九分九釐六毫七絲四忽五微一塵七纎二渺實在有徵銀二百二十四兩五錢九分八釐一絲五忽三微一塵七纎一渺
  安南縣
  原額田二萬四千九百八十六畝六分三釐一毫五絲三忽八塵八纎荒蕪田五千五百二十五畝四釐三毫八絲六忽三微七塵三纎四渺實在成熟田一萬九千四百六十一畝五分八釐七毫六絲六忽七微一塵四纎六渺
  原額本色米五千四百六十八石二斗八升九合六勺九抄七撮八圭六粒田荒無徴米一千八百四十七石三斗九升一合七勺九抄四撮六圭六粟減則無徵米四十四石一升九合四勺二撮三圭八粒五粟實在有徵米三千五百七十六石八斗七升八合五勺八圭六粒九粟
  原額歲用銀一百六十二兩三錢二分六釐六毫五絲一忽五微九塵九纎五渺田荒無徵銀六十兩九錢六分七釐七毫六絲四忽五微九塵二纎一渺減則無徵銀一兩四錢五分二釐七毫三絲一忽六微六塵七纎四渺實在有徵銀九十九兩九錢六釐一毫五絲五忽三微三塵三纎
  遵義府
  原額全熟上中下田地九十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八畝九分一絲七忽八微一塵
  原額全徵折色糧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七石七斗三升八合四勺五抄三撮九圭六粒七粟
  原額全徵糧銀一萬六千五十二兩二錢四分六釐三毫八絲八忽六微六塵七纎一渺
  原額全徵條銀七千八百兩九錢二分三毫一絲八忽七微六塵九纎
  原額遇閏加徵閏銀一千五百一十五兩八分四毫五絲八忽五微八塵九纎無閏之年例不徵解遵義縣
  原額上中下全熟田地四十萬七千五百七十畝三分二釐八毫六絲八微
  原額全徵折色糧九千四百三十九石八斗七升九勺六抄五撮一圭四粒
  原額全徵糧銀九千一百九十八兩二錢一分二毫六絲八忽四微三塵二纎四渺
  原額全徵條銀四千三百四十二兩三錢四分六毫四絲三忽九微六塵四纎四渺
  原額遇閏加徵閏銀九百三十四兩二釐一毫一絲二忽八微七塵六纎六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解正安州
  原額全熟上中下田地八萬八千一百九十七畝五分七釐五毫二絲七忽六微六塵
  原額全徵折色糧一千七百一十一石五斗八升二合八勺一抄五撮八圭八粒三粟
  原額全徵糧銀一千七百四十六兩三錢九分六釐四毫一絲三微五塵八纎一渺
  原額全徵條銀四百九十三兩三錢六分五釐七毫六絲九忽七微六塵九纎二渺
  原額遇閏加徵閏銀七十四兩四錢六分二釐六毫四絲二忽七微四纎三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解桐梓縣
  原額全熟上中下田地一十三萬二千一百一十二畝六分六釐六毫五絲六忽二微五塵
  原額全徵折色糧一千七百六十八石九斗二升三合七勺三抄五撮三圭一粒三粟
  原額全徵糧銀一千六百四十六兩八錢六分七釐九毫九絲七忽五微七塵六纎四渺
  原額全徵條銀八百一十三兩七錢四釐九毫一絲八忽二微四塵四纎
  原額遇閏加徵閏銀七十六兩六分二釐四毫三絲三忽一微四塵二纎一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解綏陽縣
  原額全熟上中下田地一十九萬二千八百一十畝六分八毫
  原額全徵折色糧二千五百三十六石四斗五升二合五勺五抄二撮七圭四粒六粟
  原額全徵糧銀二千三百六十一兩九分二釐七毫七絲六忽五微九塵一纎
  原額全徵條銀一千一百六十六兩七錢六分八釐一毫七絲八忽八微六塵三纎二渺
  原額遇閏加徵閏銀一百五十四兩六錢四毫四絲三忽二微二塵八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解仁懷縣
  原額全熟上中下田地九萬二千四百三十七畝八分一毫八絲三忽一微
  原額全徵折色糧一千九百八十石九斗八合三勺七抄四撮八圭八粒五粟
  原額全徵糧銀一千九十九兩六錢七分八釐九毫三絲五忽七微九纎二渺
  原額全徵條銀九百八十四兩七錢四分八毫七忽九微二塵八纎二渺
  原額遇閏加徵閏銀二百七十五兩九錢五分二釐八毫二絲六忽六微四塵五纎二渺無閏之年例不徵解
  補編雍正十三年乾隆四年底止
  定番州新墾田五百四十五畝
  開州新墾田六十五畝八分九釐
  龍里縣新墾田七十四畝七分三釐二毫
  貴定縣新墾田二百四十六畝三分五釐
  修文縣新墾田五百三十一畝二分九釐
  郎岱同知新墾田八百六十五畝九分九釐八毫六絲七忽
  永寧州新墾田一十九畝
  安平縣新墾田一千八百四十一畝六分六釐七毫四絲
  清鎭縣新墾田七十四畝四分三釐
  平越府新墾田三十五畝九分
  平越縣新墾田三畝
  黃平州新墾田四十三畝九分八釐
  甕安縣新墾田六百八十七畝二分
  餘慶縣新墾田一十一畝八分五釐六毫
  清平縣新墾田六百三十四畝八分八釐五毫五絲
  思南府新墾田二千七百一十一畝四分一釐一毫七忽九微七塵八纎八渺
  安化縣新墾田二千九百六十一畝二分九釐六毫三絲九忽一微三塵七纎
  印江縣新墾田六百九畝一分一釐八毫八絲一忽六微九塵五纎八渺
  婺川縣新墾田三千四百五十七畝三分三釐二毫六絲七忽一微四塵二纎一渺
  石阡府新墾田三十八畝九釐五毫八絲九忽七微八塵三纎二渺
  龍泉縣新墾田六十六畝四分四釐六毫
  開泰縣新懇田九十三畝四分四釐五毫八絲三忽
  大定府新墾田八十七畝二分
  平遠州新墾田二十二畝七分
  威寧州新墾田一百一十一畝三分六釐六毫七絲
  畢節縣新墾田七千九百三十五畝九分四釐南籠府新墾田一萬五百九十四畝一分七釐四毫七絲九忽八微
  普安縣新墾田七百八十八畝三分二釐一毫六絲
  安南縣新墾田二百一十五畝八分八釐
  遵義縣新墾坡地一畝
  綏陽縣新墾坡地八十八畝四分二釐
  仁懷縣新墾田六畝二分
  貴州通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十四
  食貨
  課程
  貴州布政使司
  原額官莊賑恤田地一萬八千三百畝七分二釐六毫八絲四忽四微二塵六纎八渺荒蕪田五千三百二十四畝四分六毫六絲二微九塵四纎一渺實在成熟田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六畝三分二釐二絲四忽一微四塵二纎七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一萬四百三十二石六斗八升二合一勺八抄四撮四圭二粟田荒無徵糓三千八百三石三斗一升三合四抄五撮四圭九粒九粟實在有徵本色糓六千六百二十九石三斗六升九合一勺三抄八撮九圭三粟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米二百八十一石三斗四合三勺一抄五撮七圭一粒一粟田荒無徵米四十石七斗八升二抄九撮九圭九粒八粟實在有徵本色米二百四十石五斗二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三粟
  原額全荒本色賑租倉斗豆六石七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
  原額全熟折色賑租倉斗米一十石四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四圭二粒八粟額該折租銀一十三兩五錢
  原額遞馬餘租塘租魚課銀三十四兩八錢三分荒蕪無徵塘租銀六錢實在有徵遞馬餘租魚課銀三十四兩二錢三分
  又卭水司開墾過割苗糧乆荒無徵折糧銀四十八兩七錢一分六釐五毫
  又丈出謬沖花苗所遺田畝認納租糓七十五石四斗八升四合六勺四抄二撮
  原額學田地六千六百三十六畝四分一釐七毫九絲四忽七微三塵三纎五渺荒蕪田地二千二百四十八畝六分六毫四絲四忽五微五塵三纎四渺實在成熟田四千三百八十七畝八分一釐一毫五絲一微八塵一渺
  原額學塘二口全荒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八百二十二石八斗八升九勺二抄八撮四圭五粒田荒無徵糓四百六十四石五斗五升二勺二抄四撮二圭四粒五粟實在有徵本色糓三百五十八石三斗三升七勺四撮二圭五粟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米四百七十七石九斗二升六合七勺四抄二撮七圭五粒田荒無徵米一百七十四石八斗九升九合六勺九抄四撮五圭三粒二粟實在有徵本色米三百三石二升七合四抄八撮二圭一粒八粟
  原額折色學租倉斗米糓四百五石八斗三升四合六勺內除天柱縣完納正賦糓二石外實額米糓四百三石八斗三升四合六勺額該折色銀一百四十一兩六錢二分四毫六絲四忽
  原額學祭塘租銀一百二十兩五錢三分一絲六忽六微七塵五纎田荒無徵折色米糓二十七石三斗八合無徵租折銀六兩五錢八分二釐八毫八絲無徵學祭塘租銀九兩二錢四分七釐三毫二絲一微七纎五渺實在有徵折色米糓三百七十六石五斗二升六合六勺有徵租折銀一百三十五兩三分七釐五毫八絲四忽有徵學祭租銀一百一十一兩二錢八分二釐六毫九絲六忽五微六塵七纎五渺
  貴陽府
  原額官莊賑恤田三千一百四畝六分九釐二毫六絲四忽二微八塵四纎二渺荒蕪田七百三十二畝九分五釐七毫八絲四忽二微二塵一渺實在成熟田二千三百七十一畝七分三釐四毫八絲六塵四纎一渺
  原額本色倉斗租糓二千九十六石四升八合二抄八撮六圭三粒七粟田荒無徵糓五百七十七石五斗九升九合一勺五抄八撮七粒三粟實在有徵糓一千五百一十八石四斗四升八合八勺七抄五圭六粒四粟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米二百三十五石二斗三升五合七勺一抄四撮二圭八粒四粟田荒無徵米一十六石八斗四升二合八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實在有徵米二百一十八石三斗九升二合八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
  原額全熟官莊折色倉斗米一十石四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四圭二粒八粟實折徵銀一十三兩五錢
  原額學田一千六百六十八畝七分四毫四絲荒蕪田四百四十五畝八分四釐二毫四絲三忽四微六塵三纎四渺實在成熟田一千二百二十二畝八分六釐一毫九絲六忽五微三塵六纎六渺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米二百一十二石四斗一升七合九勺四抄二撮七圭五粒田荒無徵米七十五石八斗二合四勺二抄八撮五圭三粒二粟實在有徵米一百三十六石六斗一升五合五勺一抄四撮二圭一粒八粟
  原額學租倉斗糓一百五十一石七斗二升一合四勺二抄八撮五圭五粒田荒無徵糓六十七石一斗八升五合七勺一抄四撮二圭七粒五粟實在有徵糓八十四石五斗三升五合七勺一抄四撮二圭七粒五粟
  原額全徵折色學租米三十七石七斗七升九合二勺該折色銀一十三兩六錢五毫二絲
  原額學祭銀一百九兩二錢三分一絲六忽六微七塵五纎田荒無徵銀一兩九錢四分七釐三毫二絲一微七纎五渺實在有徵銀一百七兩二錢八分二釐六毫九絲六忽五微六塵七纎五渺貴陽府親轄
  原額官莊賑恤田三百四十二畝七分一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七塵一纎四渺荒蕪田二十七畝九分實在成熟田三百一十四畝八分一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七塵一纎四渺
  原額本色倉斗租糓三百四石九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撮一圭五粒一粟田荒無徵糓二十七石九斗實在有徵糓二百七十七石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五圭一粒
  原額學田三百二十六畝三分九釐荒蕪田二十四畝二分一毫實在成熟田三百二畝一分八釐九毫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米二十一石三斗田荒無徵米四石七斗一合實在有徵米一十六石五斗九升九合
  原額租祭銀三十七兩六錢四分一絲六忽六微七塵五纎田荒無徵銀一兩二錢五分七釐三毫二絲一微七纎五渺實在有徵銀三十六兩三錢八分二釐六毫九絲六忽五微六塵七纎五渺定番州
  原額官莊賑田一百七十六畝四分五釐一毫四絲二忽八微五塵六纎九渺荒蕪田五十畝八分五釐一毫四絲二忽八微五塵七纎一渺實在成熟田一百二十五畝五分九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塵九纎八渺
  原額本色倉斗糓一百五十五石五斗九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三粟田荒無徵糓五十石八斗五升一合四勺二抄八撮五圭七粒一粟實在有徵糓一百四石七斗四升二合八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
  原額全熟官莊折色倉斗米一十石四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四圭二粒八粟該折徵銀一十三兩五錢
  原額全熟學田一百六十四畆五分五釐五毫內該徵本色倉斗米二石八斗該徵學租銀六十二兩九分
  廣順州
  原額全熟官莊賑田二十七畝該全徵本色倉斗糓二十七石
  安順府
  原額賑恤田一萬二千二百七十二畝六分三釐四毫五忽二微九塵三纎七渺荒蕪田三千二百七十三畝二分九釐九毫三絲五微七塵五纎六渺實在成熟田八千九百九十九畝三分三釐四毫七絲四忽七微一塵八纎一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六千三百一十七石六斗二升五合一勺三撮六圭四粒七粟田荒無徵糓二千三百八十四石三升三合四勺四抄六撮一圭四粒八粟實在有徵糓三千九百三十三石五斗九升一合六勺五抄七撮四圭九粒九粟原額乆荒無徵倉斗豆七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
  原額屯堡攤𣲖全徵遞馬折徵銀一十六兩二錢三分
  原額學田二千五百四十一畝七分三毫六絲六忽六微六塵六纎八渺荒蕪田二百七十七畝九分一釐七毫三絲三忽實在成熟田二千二百六十三畝七分八釐六毫三絲三忽六微六塵六纎八渺
  原額本色學租米一百六十九石五斗五升二合糓六十石八斗五升折色米二百九十六石五斗五升五合四勺折色銀一百八兩三錢五分九釐九毫四絲四忽有徵租銀三兩三錢田荒無徵本色米四十八石七升五合四勺六抄六撮糓五斗無徵折色米七石八合無徵銀二兩五錢二分二釐八毫八絲實在有徵本色米一百二十一石四斗七升六合五勺三抄四撮本色糓六十石三斗五升折色學租米二百八十九石五斗四升七合四勺有徵折色銀一百五兩八錢三分七釐六絲四忽有徵租銀三兩三錢
  安順府親轄
  原額賑恤田八千九百三十七畝二分四釐五毫一絲二忽七微八塵一纎七渺荒蕪田二千一百三十九畝二分八釐九毫四絲七忽三微六塵八纎七渺實在成熟田六千七百九十七畝九分五釐五毫六絲五忽四微一塵三纎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三千二百三十五石五斗九升三合八抄四撮四圭七粒三粟田荒無徵本色倉斗糓八百一十二石九斗三升一粟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糓二千四百二十二石六斗六升三合八抄四撮四圭七粒二粟
  原額全熟學田一十四畝三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塵三纎四渺內該有徵學租銀三兩三錢有徵本色學租倉斗糓一石五斗
  普定縣
  原額賑田二百九十四畝七分八釐五毫七絲一忽四微二塵八纎五渺荒蕪田二百六十三畝三分五釐七毫一絲四忽二微八塵五纎七渺實在成熟田三十一畝四分二釐八毫五絲七忽一微四塵二纎八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二百九十四石七斗八升五合七勺一抄四撮二圭八粒五粟田荒無徵糓二百六十三石三斗五升七合一勺四抄二撮八圭五粒七粟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糓三十一石四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四圭二粒八粟鎭寜州
  原額惠藥橋田兵租等田一千一百一十五畝七釐五毫荒蕪田二百九畝三分八釐八毫八絲六忽五微一塵五纎七渺實在成熟田九百五畝六分八釐六毫一絲三忽四微八塵四纎三渺原額本色賑租糓四百四十六石三升又按屯糧起徵原額無畝遞馬餘租糓五百五十一石一斗四撮八圭九粒一粟二共原額賑租遞馬餘租糓九百九十七石一斗三升四撮八圭九粒一粟田荒無徵穀四百二十四石八合八勺六抄三圭九粒三粟實在有徵倉斗糓五百七十三石一斗二升一合一勺四抄四撮四圭九粒八粟
  原額無畝乆荒無徵倉斗豆七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
  原額全熟學田一百四十三畝三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塵三纎四渺有徵本色學租倉斗糓四十三石
  永寧州
  原額賑恤官莊田一千五百二十畝一分二釐六毫九絲二忽五微一塵二纎一渺荒蕪田三百一十六畝六分九釐三毫一絲九微七塵六纎九渺實在成熟田一千二百三畝四分三釐三毫八絲一忽五微三塵五纎二渺
  原額本色賑租糓一百七十一石四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四圭二粒八粟田荒無徵糓三十五石七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五粒五粟實在有徵本色賑租倉斗糓一百三十五石七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六圭七粒三粟原額全熟學田八畝
  原額全徵本色學租倉斗糓六石
  安平縣
  原額五所屯堡攤𣲖無畝全徵𨔛馬餘租倉斗糓四百六十九石七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全徵遞馬折徵銀一十六兩二錢三分
  原額全荒賑田三百畝無徵額租倉斗糓一百三十六石二斗七升二合八勺
  原額全熟學田三十三畝內除打車田二畝五分糓五斗實在成熟田三十畝五分該徵本色學租倉斗糓六石一斗
  清鎭縣
  原額賑田一百五畝四分一毫二絲八忽五微七塵一纎四渺荒蕪田四十四畝五分七釐七絲一忽四微二塵八纎六渺實在成熟田六十畝八分三釐五絲七忽一微四塵二纎八渺
  原額本色賑租並無遞馬照糧𣲖徵倉斗糓一千一十二石七斗六勺四抄二撮八圭五粒七粟田荒無徵遞馬糓七百一十一石七斗五升三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三粟實在有徵本色遞馬租糓三百石九斗五升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原額本折學田二千三百四十三畝三釐七毫荒蕪田二百七十五畝四分一釐七毫三絲三忽實在成熟田二千六十七畝六分一釐九毫六絲七忽
  原額本色學租米一百六十九石五斗五升二合糓三石七斗五升
  原額折色學租米二百九十六石五斗五升五合四勺折色銀一百八兩三錢五分九釐九毫四絲四忽田荒無徵本色米四十八石七升五合四勺六抄六撮折色米七石八斗折色銀二兩五錢二分二釐八毫八絲實在有徵本色米一百二十一石四斗七升六合五勺三抄四撮糓三石七斗五升折色米二百八十九石五斗四升七合四勺折色銀一百五兩八錢三分七釐六絲四忽
  平越府
  原額賑恤餘田七百七十畝四分五釐七絲八忽六微八塵九纎八渺荒蕪田四百五十五畝七分四釐七毫三絲九忽二微三塵三纎六渺實在成熟田三百一十四畝七分三毫三絲九忽四微五塵六纎二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四百六十一石八斗一升二合八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荒蕪無徵糓二百六十一石二斗二升五合八勺二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實在有徵糓二百石五斗八升七合三抄一撮四圭二粒六粟
  原額學田三百一十二畝七分八釐五毫荒蕪田二百二畝八釐五毫實在成熟田一百一十畝七分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米四十八石一斗二升一合八勺田荒無徵學租倉斗米二十七石一斗八升一合八勺實在有徵學租倉斗米二十石九斗四升
  原額全荒無徵學租銀一十一兩一毫三忽九微九塵一纎九渺
  原額全徵折色學租倉斗米一石二斗有徵折色學租銀一兩八錢
  原額乆荒地二畝無徵額租倉斗糓三斗
  原額乆荒學塘二口無徵額租銀一兩二錢平越府親轄
  原額學田一百三十一畝九分一釐五毫荒蕪田七十三畝五分一釐五毫實在成熟田五十八畝四分
  原額學租倉斗米一十三石一斗四升七合八勺田荒無徵米一石四斗六升七合八勺實在有徵米一十一石六斗八升
  原額全荒無徵學租銀一十一兩一毫三忽九微九塵一纎九渺
  平越縣
  原額賑田八十六畝一分三釐五毫七絲一忽四微二塵八纎五渺荒蕪田四十畝一分七釐七毫一絲四忽實在成熟田四十五畝九分五釐八毫五絲七忽四微二塵八纎五𣺌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八十六石一斗三升五合七勺一抄四撮二圭八粒五粟田荒無徵糓四十石一斗七升七合一勺四抄實在有徵糓四十五石九斗五升八合五勺七抄四撮二圭八粒五粟黃平州
  原額賑恤餘田六百八十四畝三分一釐五毫七忽二微六塵一纎三渺荒蕪田四百一十五畝五分七釐二絲五忽二微三塵三纎六渺實在成熟田二百六十八畝七分四釐四毫八絲二忽二塵七纎七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三百七十五石六斗七升七合一勺四抄二撮八圭五粒五粟田荒無徵糓二百二十一石四升八合六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實在有徵本色糓一百五十四石六斗二升八合四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一粟
  原額全熟學田二十四畝
  原額全徵本色學租倉斗米四石八斗
  原額全荒學塘二口無徵塘租銀一兩二錢甕安縣
  原額學田一百五十一畝三分七釐荒蕪田一百二十三畝七釐實在成熟學田二十八畝三分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米二十九石七升四合田荒無徵米二十四石六斗一升四合實在有徵米四石四斗六升
  原額全徵折色學租倉斗米一石二斗該折徵學租銀一兩八錢
  湄潭縣
  原額全荒學田五畝五分無徵學租倉斗米一石一斗全荒地二畝無徵額租倉斗糓三斗
  都勻府
  原額撫制官莊賑恤橋餘等田七百四十九畝三分二釐三毫二絲五忽七微一塵四纎一𣺌荒蕪田一百三十七畝六分四釐一毫六絲一忽五微七塵一纎四渺實在成熟田六百一十一畝六分八釐一毫六絲四忽一微四塵二纎七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五百三十石五斗八升七勺九撮三圭五粒四粟田荒無徵糓八十八石八斗三升三合四抄四撮二圭八粒六粟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糓四百四十一石七斗四升七合六勺六抄五撮六粒八粟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米四十五石二斗八升五合七勺一抄四撮二圭八粒五粟田荒無徵米二十三石一斗五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米二十二石一斗三升一合四勺二抄八撮五圭七粒一粟
  原額乆荒無徵塘租銀六錢
  原額學祭田三百九十六畝一分三釐五毫七絲一忽四微荒蕪田二百三十五畝五分六釐四毫三絲一忽四微實在成熟田一百六十畝五分七釐一毫四絲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一百五十二石五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田荒無徵糓九十一石二斗一升九撮九圭實在有徵本色學租倉斗糓六十石八斗四升九合九勺九抄
  都勻府親轄
  原額賑田一百二十二畝一分四釐二毫八絲五忽七微一塵四纎一渺荒蕪田八十畝五分九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七塵一纎四渺實在成熟田四十一畝五分四釐八毫五絲七忽一微四塵二纎七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榖七十三石五斗七升一合四勺二抄八撮五圭七粒一粟田荒無徵榖四十四石二斗八升五合七勺一抄四撮二圭八粒六粟實在有徵本色倉斗榖二十九石二斗八升五合七勺一抄四撮二圭八粒五粟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米二十四石二斗八升五合七勺一抄四撮二圭八粒五粟田荒無徴米一十八石一斗五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米六石一斗三升一合四勺二抄八撮五圭七粒一粟
  原額乆荒無徵塘租銀六錢
  原額學田二百六十八畝二分六釐荒蕪田一百七十五畝二分五釐實在成熟田九十三畝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一百七石三斗田荒無徵糓七十石一斗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糓三十七石二斗
  都勻縣
  原額撫制官莊賑田五十二畝二分荒蕪田一十二畝五分實在成熟田四十畝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米二十一石田荒無徵米五石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米一十六石
  原額全熟餘租馬料田五百八畝四分九釐八毫五絲
  原額全徵本色餘租倉斗糓三百九十石八斗二升七合三勺八抄七圭八粒三粟
  清平縣
  原額賑恤橋田六十六畝一分八釐一毫九絲荒蕪田四十四畝五分四釐七毫三絲三忽實在成熟田二十一畝六分三釐四毫五絲七忽
  原額本色倉斗租糓六十六石一斗八升一合九勺田荒無徵糓四石五斗四升七合三勺三抄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糓二十一石六斗三升四合五勺七抄
  原額學祭田一百二十七畝八分八釐五毫七絲一忽四微荒蕪田六十畝三分一釐四毫三絲一忽四微實在成熟田六十七畝五分七釐一毫四絲
  原額本色倉斗學租糓四十四石七斗五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田荒無徵糓二十一石一斗一升九撮九圭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糓二十三石六斗四升九合九勺九抄
  八寨同知
  原額招撫番仰等寨於雍正七年認納苗糧折色銀二百八十六兩三錢二分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原額招撫黨找等寨於雍正八年認納苗糧折色銀六十九兩一錢八分八釐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都江通判
  原額招撫奪弄等寨於雍正八年認納苗糧折色銀一百九十二兩八錢二分五釐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丹江通判
  原額招撫大小丹江等寨於雍正七年認納苗糧折色銀一百六十四兩八錢六分四釐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原額招撫高坡等寨於雍正八年認納苖糧折色銀三十七兩六錢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原額招撫鳥降寨於雍正十年認納苖糧折色銀三錢二分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鎭遠府
  原額學田二百七十九畝五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塵六纎七渺荒蕪田一百三十八畝六分六釐六毫七絲實在成熟田一百四十畝八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六微六塵六纎七渺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一百一十石七斗五升田荒無徵糓七十一石八斗九升四合實在有徵糓三十八石八斗五升六合
  原額折色糓三十石內除正賦糓二石外實在有徵折色糓二十八石該有徵折色銀九兩八錢原額府屬卭水司開墾過割苗糧並明時崇禎年間開墾乆荒無徵折糧銀四十八兩七錢一分六釐五毫
  鎭遠府親轄
  原額學田二百二十三畝八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塵六纎七渺荒蕪田一百三十八畝六分六釐六毫七絲實在成熟田八十五畝一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六微六塵六纎七渺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一百一十石七斗五升田荒無徵糓七十一石八斗九升四合實在有徵糓三十八石八斗五升六合
  原額邛水司開墾過割苗糧並明時崇禎年間開墾乆荒無徵折糧銀四十八兩七錢一分六釐五毫
  天柱縣
  原額學田五十五畝七分
  原額折色學租糓三十石內除完納正賦糓二石實在有徵折色糓二十八石有徵折色銀九兩八錢
  台拱同知
  原額招撫羊翁等寨於雍正七年分認納苗糧折色銀一百五十一兩七錢三分三釐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清江通判
  原額招撫桞麗等寨於雍正七年分認納苗糧折色銀一百二十七兩九錢七分七釐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原額招撫塘流等寨於雍正八年分認納苗糧折色銀一兩六錢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原額招撫九間等寨於雍正十一年分認納苗糧折色銀三兩四錢四分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思南府
  原額全熟賑田一百五十一畝一分一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七塵一纎四渺實在有徵賑租倉斗糓一百五十一石一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
  原額學田一百四十三畝六分荒蕪田八十二畝八分七釐一毫六絲六忽六微九塵實在成熟田六十畝七分二釐八毫三絲三忽三微一塵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二十二石五斗田荒無徵糓一十八石六升一合七粒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糓四石四斗三升八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三粒原額折色學租倉斗糓四十石三斗該折色學租銀八兩六分田荒無徵折色倉斗糓二十石三斗無徵折色銀四兩六分實在有徵折色倉斗糓二十石有徵折色銀四兩
  原額有徵學租銀三錢
  思南府親轄
  原額全熟賑田五十九畝八分該全徵本色賑租倉斗糓五十九石八斗
  原額學田一百一十畝六分荒蕪田七十畝六分實在成熟田四十畝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一十五石田荒無徵糓一十五石
  原額折色學租倉斗糓四十石三斗該折色銀八兩六分田荒無徵糓二十石三斗無徵折色銀四兩六分實在有徵糓二十石有徵折色銀四兩印江縣
  原額全熟賑田九十一畝三分一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七塵一纎四渺實在全熟本色賑租倉斗糓九十一石三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
  原額學祭田一十五畝荒蕪田六畝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九塵實在成熟田八畝九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一塵
  原額本色學祭倉斗糓四石五斗田荒無徵糓一石八斗二升七粒實在有徵糓二石六斗七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三粒
  原額全熟學田三畝
  原額全徵學租銀三錢
  婺川縣
  原額學田一十五畝荒蕪田六畝二分五毫實在成熟田八畝七分九釐五毫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三石田荒無徵糓一石二斗四升一合實在有徵糓一石七斗五升九合石阡府
  原額撫制官莊全熟賑恤田一百一十四畝四分五釐
  原額全徵有徵本色賑租倉斗糓一百四石九斗八升五合七勺三抄四撮二圭八粒
  原額學田三百九十畝二分二釐五毫荒蕪田二百七十一畝七分二釐五毫實在成熟田一百一十八畝五分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七十八石四升五合田荒無徵糓五十四石三斗四升五合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糓二十三石七斗
  思州府
  原額全熟賑田二十三畝三分全徵本色倉斗糓一十五石七斗八勺八撮六圭三粒八粟
  原額全荒學田二百畝無徵學租倉斗糓六十石原額全荒學地一十畝無徵學租倉斗糓一石九斗五升
  銅仁府
  原額賑田一百一十二畝六分荒蕪田一十六畝實在成熟田九十六畝六分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一百一十二石六斗田荒無徵糓一十六石實在有徵糓九十六石六斗原額學田二百二十二畝二釐五毫荒蕪田一百一十九畝二分實在成熟田一百二畝八分二釐五毫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米三十四石四斗五合田荒無徵米二十三石八斗四升實在有徵米十石五斗六升五合
  原額全徵本色學租倉斗糓二十五石
  黎平府
  原額全熟學田六十七畝一分五釐
  原額全徵本色學租倉斗米一十三石四斗三升原額丈出謬沖花苗所遺田畝認納租糓七十五石四斗八升四合六勺四抄二撮
  黎平府親轄
  原額全熟學田六十七畝一分五釐
  原額全徵本色學租倉斗米一十三石四斗三升開泰縣
  原額丈出謬沖花苗所遺田畝認納租糓七十五石四斗八升四合六勺四抄二撮
  古州同知
  原額招撫佳化等寨於雍正七年分共認納苗糧九百三十一石二斗九升六合五抄七撮九圭六粒四粟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原額招撫岑銀等寨於雍正八年分共認納苗糧八十二石四斗三升六合二勺九抄九撮三圭二粒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原額招撫丘車等寨於雍正九年分共認納苗糧二百九十一石九升六合乾隆元年欽奉
  上諭盡行豁免永不徵収
  大定府
  原額官莊賑田地二百三十三畝五分荒蕪田一百三十三畝四分九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八塵九纎六渺實在成熟田一百畝一塵四纎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二百四十九石九斗九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八圭五粒田荒無徵糓一百八十一石四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二圭七粒九粟實在有徵糓六十八石五斗七升一合四勺二抄八撮五圭七粒一粟
  原額學田地一百七十五畝二釐二毫五絲荒蕪田地一百一十六畝九分八釐四毫實在成熟田地五十八畝三釐八毫五絲
  原額本色學租糓四十三石七斗四合五勺學租銀六兩五錢荒蕪無徵糓二十六石七斗五升四合五勺無徵銀六兩一錢實在有徵糓一十六石九斗五升有徵銀四錢
  威寧州
  原額官莊賑田一百一十二畝五分荒蕪田一十二畝四分九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八塵九纎六渺實在成熟田一百畝一塵四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七十七石一斗四升二合八勺五抄七撮六粒二粟田荒無徵糓八石五斗七升一合四勺二抄八撮四圭九粒一粟實在有徵本色糓六十八石五斗七升一合四勺二抄八撮五圭七粒一粟
  原額學田地六十五畝荒蕪田地五十四畝九分六釐一毫五絲實在成熟田地一十畝三釐八毫五絲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一十二石學租銀六兩五錢荒蕪無徵糓九石四斗五升學租銀六兩一錢實在有徵本色糓二石五斗五升有徵學租銀四錢
  畢節縣
  原額全荒賑田一百二十一畝無徵賑租倉斗糓一百七十二石八斗五升七合一勺四抄二撮七圭八粒八粟
  原額學田地一百一十畝二釐二毫五絲荒蕪田地六十二畝二釐二毫五絲實在成熟田四十八畝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三十一石七斗四合五勺荒蕪無徵本色糓一十七石三斗四合五勺實在有徵學租倉斗糓一十四石四斗
  南籠府
  原額官莊賑田七百六十八畝六分六釐一毫八絲一忽八微八塵三纎六渺荒蕪田五百七十五畝二分六釐四絲四忽七微三纎八渺實在成熟田一百九十三畝四分一毫三絲八忽一微七塵九纎八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三百九十二石二斗一升四合六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田荒無徵糓二百九十四石一斗九升二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九粒九粟實在有徵糓九十八石二升一合六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三粟
  原額全荒糓折倉斗米七斗八升二合八勺八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
  原額全徵餘租魚課銀一十八兩
  原額學田二百二十九畝五分荒蕪田一百四十七畝七分五釐實在成熟田八十一畝七分五釐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一百一十六石田荒無徵糓七十二石三斗五升實在有徵糓四十三石六斗五升
  南籠府親轄
  原額賑租餘田七十四畝二分五釐九毫九忽九微九纎九渺荒蕪田三十畝二分七釐二絲七忽二塵七纎一渺實在成熟田四十三畝九分八釐八毫八絲二忽八微八塵二纎八渺
  原額本色賑餘倉斗糓四十一石二斗一升三合八勺田荒無徵本色糓一十六石八斗實在有徵本色糓二十四石四斗一升三合八勺
  原額全徵魚課銀一十二兩
  普安州
  原額賑恤田四百一十四畝四分二毫七絲一忽九微七塵三纎七渺荒蕪田三百四十三畝四分三釐二毫三絲二忽七塵六纎七渺實在成熟田七十畝九分七釐三絲九忽八微九塵七纎原額本色賑租倉斗榖二百一十五石四斗四升八合三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糓折倉斗米七斗八升二合八勺八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田荒無徵糓一百七十八石九斗三升五合四勺九抄九撮九圭九粒無徵糓折米七斗八升二合八勺八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實在有徵本色糓三十六石五斗一升二合八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三粟
  原額學田一百三十七畝五分荒蕪田一百九畝七分五釐實在成熟學田二十七畝七分五釐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七十石田荒無徵糓五十三石三斗五升實在有徵本色學租倉斗糓一十六石六斗五升
  普安縣
  原額賑田二百八十畝荒蕪田二百一畝五分五釐七毫八絲五忽六微實在成熟賑田七十八畝四分四釐二毫一絲四忽四微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糓一百三十五石五斗五升二合四勺田荒無徵糓九十八石四斗五升七合四勺實在有徵賑租倉斗糓三十七石九升五合原額全徵魚課銀一兩八錢
  原額全熟學田一十畝
  原額全徵本色學租糓五石
  安南縣
  原額學田八十二畝荒蕪田三十八畝實在成熟學田四十四畝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糓四十一石田荒無徵糓一十九石實在有徵本色學租倉斗糓二十二石原額全徵餘租銀四兩二錢
  稅課
  貴州布政司
  年額鹽稅銀七千六百一十五兩四錢二分九釐五毫遇閏加徵銀六百三十四兩六錢一分八釐七毫
  年額雜稅銀一萬二千五百三十三兩五錢七分四釐內除大定一府威寧黔西平遠三州原無條編例於雜稅內扣存春牛花鞭春秋祭祀銀六十兩實該解司雜稅銀一萬二千四百七十三兩五錢七分四釐遇閏加徵銀一千二兩一錢七分二釐八毫
  年額無定儘収儘解遵義雜稅銀約計一萬餘兩年額稅羨銀三萬二千一百七十一兩七錢四分七釐三毫內畢節稅額撥歸滇屬鎮雄州徵解滇省銀一千六百兩近因鎭雄缺額現在兩省委員互監一年另定分撥額數
  年額茶稅茶課銀六十六兩一錢九分三釐年額牙帖銀五百五兩五分六釐
  年額魚課銀八兩
  年額水硍三百三十三觔每觔折價銀五錢共銀一百六十六兩五錢例不加閏
  貴陽府
  年額鹽稅銀二千九百六兩一錢六釐遇閏加徵銀二百四十二兩一錢七分五釐五毫
  年額雜稅銀二千六百一十一兩八錢六分二釐三毫遇閏加徵銀二百八兩八錢四分二釐一毫年額稅羨銀三千三百六十兩
  年額牙帖銀二百三兩五錢
  開州袁家棉花渡稅
  年額雜稅銀七十四兩九錢一分三釐九毫遇閏加徵銀五兩九錢九分六絲
  修文縣烏茶渡稅
  年額雜稅銀六百一十兩二錢一分八釐四毫遇閏加徵銀四十八兩七錢九分二釐五毫
  三岔六廣渡稅
  年額雜稅銀一百五十九兩五錢六分二釐七毫遇閏加徵銀一十二兩七錢五分八釐四毫年額稅羨銀四百三十兩三毫
  紅白二崖厰
  年額水銀三百三十三觔每觔折價銀五錢計折銀一百六十六兩五錢
  安順府
  年額鹽稅銀二百四十四兩五錢七分九釐二毫遇閏加徵銀二十兩三錢八分一釐六毫
  年額雜稅銀二千三百九十一兩二錢五分二釐六毫遇閏加徵銀一百九十一兩二錢二釐四毫年額稅羨銀二千五百七十兩
  年額牙帖銀二十一兩六錢
  永寧州盤江稅
  年額雜稅銀一千二十九兩五錢五釐八毫遇閏加徵銀八十二兩三錢一分八釐三毫
  年額稅羨銀一千四百兩
  清鎭縣鴨池稅
  年額鹽稅銀七百一十二兩一錢八分遇閏加徵銀五十九兩三錢四分八釐三毫
  年額雜稅銀二十九兩五錢六分七釐二毫遇閏加徵銀二兩三錢六分四釐二毫
  年額牙帖銀七兩
  年額稅羨銀一千一百兩
  平越府
  年額牙帖銀一十八兩
  黃平州
  年額牙帖銀四兩
  餘慶縣
  年額牙帖銀四兩
  甕安縣
  年額牙帖銀八兩四錢
  湄潭縣
  年額牙帖銀七兩五錢
  鎭遠府
  年額鹽稅銀三百二十八兩二錢三分九釐五毫遇閏加徵銀二十七兩三錢五分三釐三毫年額雜稅銀三千九十一兩一錢一分九毫遇閏加徵銀二百四十七兩一錢六分二釐三毫六絲年額稅羨銀三千七百兩
  年額牙帖銀一百七十九兩
  思南府
  年額鹽稅銀四百四十八兩三錢遇閏加徵銀三十七兩三錢五分八釐三毫
  年額稅羨銀一千六百七十二兩
  年額牙帖銀二十六兩
  年額魚課銀八兩
  婺川縣濯水稅
  年額鹽稅銀九百一十五兩九錢一分六釐遇閏加徵銀七十六兩三錢二分六釐三毫
  石阡府
  葛閃渡稅
  年額雜稅銀一百四十一兩一錢九分一釐八毫遇閏加徵銀一十一兩二錢八分九釐六毫思州府
  玉屏縣
  年額牙帖銀一兩五分六釐
  銅仁府
  年額鹽稅銀一百七十四兩二錢五分一釐遇閏加徵銀一十四兩五錢二分一釐
  年額牙帖銀一十五兩
  省溪江口稅
  年額雜稅銀四百九十八兩二錢九分一釐一毫遇閏加徵銀三十九兩八錢四分三釐
  大定府
  年額鹽稅銀一百一十一兩三錢二分八釐遇閏加徵銀九兩二錢七分七釐七毫
  年額雜稅銀一百一十八兩七錢一分一釐五毫遇閏加徵銀九兩四錢九分一釐九毫內除該府存留春牛花鞭春秋祭祀銀一十八兩
  年額稅羨銀一千三百兩
  年額牙帖銀三兩
  威寧州烏撒稅
  年額鹽稅銀二百四十二兩九錢八分遇閏加徵銀二十兩二錢四分八釐三毫
  年額雜稅銀九十七兩二錢六分八釐八毫遇閏加徵銀七兩七錢七分八釐一毫內除該州存留春牛花鞭春秋祭祀銀一十四兩
  年額稅羨銀六千五百四十兩
  年額牙帖銀三兩
  平逺州
  年額鹽稅銀七十二兩三錢六分九釐八毫遇閏加徵銀六兩三分八毫一絲
  年額雜稅銀一百一十五兩五錢四分八釐八毫遇閏加徵銀九兩二錢三分九釐一毫九絲內除該州存留春牛花鞭春秋祭祀銀一十四兩年額稅羨銀一千四百三十兩三錢八分九釐四毫
  黔西州
  年額鹽稅銀二百八十八兩五錢八分二釐遇閏加徵銀二十四兩四分八釐五毫
  年額雜稅銀九十七兩六錢八分五釐三毫遇閏加徵銀七兩八錢一分八釐三絲內除該州存留春牛花鞭春秋祭祀銀一十四兩
  年額稅羨銀二千三百三十兩
  年額牙帖銀四兩
  畢節縣
  年額鹽稅銀三百六兩五錢九分八釐遇閏加徵銀二十五兩五錢四分九釐八毫
  年額雜稅銀二百六十四兩三錢九分遇閏加徵銀二十一兩一錢三分九釐七毫
  年額稅羨銀四千八百三十兩內撥歸滇屬鎭雄州徵解滇省銀一千六百兩近因鎭雄缺額現在兩省委員互監一年另定撥滇額數
  南籠府
  普安稅
  年額鹽稅銀八百六十四兩遇閏加徵銀七十二兩
  年額雜稅銀一千二百二兩四錢九分二釐遇閏加徵銀九十六兩一錢五分一毫六絲
  年額稅羨銀一千五百八兩七錢八釐
  遵義府
  年額無定儘収儘解約計雜稅銀一萬餘兩正安州
  年額茶課銀二兩
  仁懷縣
  年額茶引稅銀六十二兩五錢
  年額茶課銀一兩六錢九分三釐













  貴州通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十五
  食貨
  經費
  文職衙門
  總督雲貴部院一員
  俸銀一百八十兩門皂傳報等役三十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百二十八兩
  歳共銀四百八兩滇黔各半貴州支銷銀二百四兩
  巡撫副都御史一員
  俸銀一百五十五兩門皂傳報等役三十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百二十八兩
  歳共銀三百八十三兩
  提督學政一員
  俸銀係戸部支銷門皂快手等役三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
  歳共銀一百八十兩
  布政使司一員
  經歴一員
  照磨一員
  庫大使一員
  共俸銀二百八十六兩五錢二分門皂快手等役五十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三百四十二兩歳共銀六百二十八兩五錢二分
  按察使司一員
  照磨一員
  司獄一員
  共俸銀一百九十三兩四分門皂快手等役五十一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三百六兩
  歳共銀四百九十九兩四分
  清軍糧驛道參政一員
  俸銀一百三十兩門皂快手等役三十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百四兩
  歳共銀三百三十四兩
  分守貴東道副使一員
  俸銀一百五兩門皂快手等役三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百八十兩
  歳共銀二百八十五兩
  分巡貴西道參議一員
  俸銀一百五兩門皂快手等役三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百八十兩
  歳共銀二百八十五兩
  分巡古州兵備道一員
  俸銀一百五兩門皂快手等役三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百八十兩
  歳共銀二百八十五兩
  貴陽府
  知府一員
  同知一員
  通判一員
  知州三員
  知縣四員
  州判一員
  經歴一員
  倉大使一員
  吏目三員
  司獄一員
  典史四員
  教授一員
  學正三員
  教諭四員
  訓導八員
  共俸銀一千二百八十五兩八錢四分門皂壯丁等役四百三十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十二兩膳夫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二千八百九十六兩六錢五分六釐餵馬銀九十六兩廩生二百一十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一百五兩鞭春祭祀銀一百三十八兩舖兵一百七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三百七十四兩八錢四分
  歳共銀四千八百九十六兩三錢三分六釐安順府
  知府一員
  同知一員
  通判一員
  知州二員
  知縣三員
  經歴一員
  吏目二員
  典史三員
  教授一員
  學正二員
  教諭三員
  訓導六員
  共俸銀九百二十六兩七錢二分門皂壯丁等役四百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十二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安順州巡檢弓兵銀二十七兩四分共銀二千六百七十五兩三分二釐餵馬銀七十二兩廩生一百六十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八十兩鞭春祭祀銀一百三兩五錢舖兵一百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三百九十四兩二錢四分
  歳共銀四千二百五十一兩四錢九分二釐平越府
  知府一員
  知州一員
  州同一員
  知縣四員
  經歴一員
  吏目一員
  典史四員
  教授一員
  學正一員
  教諭四員
  訓導六員
  衞千總一員
  共俸銀八百五十九兩心紅紙張案衣等銀二十八兩門皂壯丁等役三百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十二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三千三十五兩九錢九分二釐餵馬銀七十二兩廩生一百五十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七十五兩鞭春祭祀銀一百二兩舖兵一百三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三百六十兩七錢六分
  歳共銀三千五百二十一兩一錢九分二釐都勻府
  知府一員
  同知一員
  通判二員
  知州二員
  州同一員
  知縣三員
  縣丞二員
  經歴一員
  知事一員
  吏目二員
  主簿二員
  典史三員
  教授一員
  學正二員
  教諭二員
  訓導六員
  衞千總三員
  共俸銀一千二百四十六兩四錢四分心紅紙張案衣等銀八十四兩門皂壯丁等役三百六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十一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十一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二千四百一兩三錢二分六釐餵馬銀六十六兩廩生一百四十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七十兩鞭春祭祀銀一百三兩五錢舖兵二百六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七百二十五兩一錢二分
  歳共銀四千六百九十六兩三錢八分六釐鎮逺府
  知府一員
  同知一員
  通判一員
  知縣三員
  縣丞三員
  經歴一員
  知事一員
  主簿一員
  典史三員
  巡檢一員
  教授一員
  教諭三員
  訓導四員
  衞千總三員
  共俸銀一千一百九十八兩八分三釐七忽七微六塵八纎心紅紙張案衣等銀八十四兩門皂壯丁等役三百一十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八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弓兵二十名每名工食銀一兩三分零共銀一千七百六十八兩四錢二分七釐六毫六絲九忽八微六塵五纎餵馬銀四十八兩廩生一百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五十兩鞭春祭祀鄉飲等項銀一百七十四兩一分舖兵一百四十五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五百一十兩四錢
  歳共銀三千八百三十二兩九錢二分六毫七絲七忽六微三塵三纎
  思南府
  知府一員
  知縣三員
  經厯一員
  吏目二員
  典史三員
  教授一員
  教諭三員
  訓導四員
  共俸銀五百六十三兩六錢八分門皂壯丁等役一百五十一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八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一千五十五兩三錢二分八釐餵馬銀四十八兩廩生一百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五十兩鞭春祭祀銀六十七兩五錢舖兵三十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一百五兩六錢
  歳共銀一千八百九十兩一錢八釐
  石阡府
  知府一員
  知縣一員
  經厯一員
  典史一員
  教授一員
  教諭一員
  訓導二員
  共俸銀二百八十四兩五錢六分門皂壯丁等役六十九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四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四百八十八兩六錢六分四釐餵馬銀二十四兩廩生六十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三十兩鞭春祭祀銀三十四兩五錢舖兵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五十六兩三錢二分
  歳共銀九百一十八兩四分四釐
  思州府
  知府一員
  知縣二員
  經歴一員
  典史二員
  教授一員
  教諭二員
  訓導三員
  共俸銀三百九十二兩六錢門皂壯丁等役一百五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六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一千二十三兩九錢九分六釐餵馬銀三十六兩廩生八十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四十兩鞭春祭祀銀五十一兩舖兵二十六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九十一兩五錢二分
  歳共銀一千六百三十五兩一錢一分六釐黎平府
  知府一員
  同知一員
  知縣三員
  經歴一員
  縣丞二員
  照磨一員
  倉大使一員
  吏目二員
  典史三員
  教授一員
  教諭三員
  訓導四員
  衞千總二員
  共俸銀一千八十一兩六錢四分心紅紙張案衣等銀五十六兩門皂壯丁等役二百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八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一千三百七十三兩三錢二分八釐餵馬銀四十八兩廩生一百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五十兩鞭春祭祀鄉飲等費銀一百六十六兩一錢六分六釐舖兵二百七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七百二十八兩六錢四分
  歳共銀三千五百三兩七錢六分四釐
  銅仁府
  知府一員
  同知一員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經厯一員
  吏目二員
  巡檢一員
  典史一員
  教授一員
  教諭一員
  訓導二員
  共俸銀四百九十九兩一錢二分門皂壯丁等役一百五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四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七百四兩六錢六分四釐餵馬銀二十四兩廩生六十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三十兩鞭春祭祀銀三十四兩五錢舖兵二十九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一百二兩八分歳共銀一千三百九十四兩三錢六分四釐大定府
  知府一員
  通判一員
  知州三員
  知縣一員
  經厯一員
  巡檢一員
  吏目三員
  司獄一員
  典史一員
  教授一員
  學正三員
  教諭一員
  訓導五員
  共俸銀八百三十六兩七錢二分門皂壯丁等役二百五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十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一千四百一十六兩六錢六分餵馬銀六十兩廩生一百五十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七十五兩鞭春祭祀銀八十八兩五錢舖兵一百四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三百六十六兩八分
  歳共銀二千八百四十二兩九錢六分
  南籠府
  知府一員
  知州二員
  知縣二員
  經歴一員
  州同一員
  州判二員
  吏目二員
  典史二員
  教授一員
  教諭二員
  訓導三員
  共俸銀七百八十一兩四錢門皂壯丁等役二百七十五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七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一千七百八十兩六錢六分二釐餵馬銀四十二兩廩生九十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四十五兩鞭春祭祀銀六十七兩舖兵一百二十一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四百二十五兩九錢二分
  歳共銀三千一百四十一兩九錢八分二釐遵義府
  知府一員
  通判一員
  知州一員
  知縣四員
  經歴一員
  吏目一員
  典史四員
  教授一員
  學正一員
  教諭四員
  訓導六員
  共俸銀八百一十一兩七錢二分門皂壯丁等役二百四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齋夫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銀一十二兩膳夫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共銀一千六百六十三兩九錢九分二釐餵馬銀七十二兩廩生一百五十名每名廩餼銀五錢共銀七十五兩鞭春祭祀銀一百一十六兩舖兵一百二十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五錢二分共銀四百二十二兩四錢
  歳共銀三千一百六十一兩一錢一分二釐總計通省文職俸工餵馬廩餼鞭祭舖夫等項歳共銀四萬二千九百七十三兩三錢三分六釐六毫七絲七忽六微三塵三纎
  武職衙門
  提督總兵官一員
  俸薪及經費銀六百一十九兩八錢一分一釐九毫八絲八忽坐馬二十匹每匹亁銀一十二兩六錢共銀二百五十二兩
  歳共銀八百七十一兩八錢一分一釐九毫八絲八忽
  總兵官四員
  安籠鎮古州鎮鎮遠鎮威寧鎮每員俸薪及經費銀五百三十九兩八錢一分一釐九毫八絲四忽共銀二千一百五十九兩二錢四分七釐九毫三絲六忽每員坐馬一十六匹共六十四匹每匹亁銀一十二兩六錢共銀八百六兩四錢
  歳共銀二千九百六十五兩六錢四分七釐九毫三絲六忽
  副將九員
  定廣協大定協黔西協平逺協遵義協都勻協清江協上江協銅仁協每員俸薪及經費銀三百七十七兩四錢五分七釐九毫九絲六忽共銀三千三百九十七兩一錢二分一釐九毫六絲四忽每員坐馬一十二匹共一百八匹每匹亁銀一十二兩六錢共銀一千三百六十兩八錢
  歳共銀四千七百五十七兩九錢二分一釐九毫六絲四忽
  叅將七員
  撫標中軍提標中軍台拱營朗洞營丹江營黎平營長寨營每員俸薪及經費銀二百四十三兩三錢三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共銀一千七百三兩三錢七分九釐九毫七絲二忽每員坐馬八匹共馬五十六匹每匹亁銀一十二兩六錢共銀七百五兩六錢
  歳共銀二千四百八兩九錢七分九釐九毫七絲二忽
  遊擊三十六員
  撫標一員提標三員威寧鎮二員安籠古州鎮逺三鎮各三員都勻清江上江銅仁大定等協各二員貴陽安南歸化長壩畢赤平越思南安順下江水城荔波等營各一員每員俸薪及經費銀二百三十一兩三錢三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共銀八千三百二十八兩二錢三分九釐八毫五絲六忽每員坐馬六匹共馬二百一十六匹每匹亁銀十二兩六錢共銀二千七百二十一兩六錢
  歳共銀一萬一千四十九兩八錢三分九釐八毫五絲六忽
  都司僉書一十三員
  平逺定廣黔西遵義等協各一員凱里黃平天柱普安永安新添石阡平伐仁懷等營各一員每員俸薪及經費銀一百四十一兩三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共銀一千八百三十八兩一錢二分一釐九毫四絲八忽每員坐馬四匹共馬五十二匹每匹亁銀一十二兩六錢共銀六百五十五兩二錢
  歳共銀二千四百九十三兩三錢二分一釐九毫四絲八忽
  守備五十二員
  撫標二員提標四員威寧二員安籠古州鎮逺各三員黔西遵義平逺定廣等協各一員大定都勻清江上江銅仁等協各二員台拱朗洞丹江黎平等營各二員長寨荔波下江貴陽安南畢赤平越歸化思南長壩安順水城等營各一員古州道標一員每員俸薪及經費銀九十兩七錢五釐九毫九絲六忽共銀四千七百一十六兩七錢一分一釐七毫九絲二忽每員坐馬四匹共馬二百八匹每匹亁銀一十二兩六錢共銀二千六百二十兩八錢
  歳共銀七千三百三十七兩五錢一分一釐七毫九絲二忽
  千總一百二十二員
  每員俸薪銀四十八兩共銀五千八百五十六兩每員坐馬二匹共馬二百四十四匹每匹乾銀一十二兩六錢共銀三千七十四兩四錢
  歳共銀八千九百三十兩四錢
  把總二百四十五員
  每員俸薪銀三十六兩共銀八千八百二十兩每員坐馬二匹共馬四百九十匹每匹亁銀一十二兩六錢共銀六千一百七十四兩
  歳共銀一萬四千九百九十四兩
  
  馬戰兵四千六百七十二名每名餉銀二十四兩共銀一十一萬二千一百二十八兩兵操馬四千六百七十二匹每匹亁銀一十二兩六錢共銀五萬八千八百六十七兩二錢
  步戰兵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八名每名餉銀一十八兩共銀三十一萬一千一百八十四兩
  守兵二萬一千九百六十名每名餉銀一十二兩共銀二十六萬三千五百二十兩遇閏按加小建截扣馬步戰守兵共四萬三千九百二十名每名米三石六斗
  歳共米一十五萬八千一百一十二石遇閏按加小建截扣總計通省武職俸薪及經費坐例馬亁兵馬餉亁歳共銀八十萬一千五百八兩六錢三分五釐四毫五絲六忽米一十五萬八千一百一十二石驛遞
  黔省通計二十四驛驛丞九員餘俱各州縣管理驛丞每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隸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
  歳共俸工銀三百九十一兩六錢八分
  馬夫五百五十四名每名工食銀五兩七錢六分米二石八斗八升
  歳共銀三千一百九十一兩四分米一千三百三十一石五斗二升
  站夫二千名每名工食銀四兩三錢二分米二石八斗八升
  歳共銀八千六百四十兩米五千七百六十石額馬一千八十五匹每匹月支草銀二錢四分料穀一石二鬥腳趾藥餌銀九分六釐
  歳共銀四千三百七十四兩七錢二分穀一萬五千六百二十四石
  每年修製棚塲鞍轡屜䥷刀等項
  歳共銀五百七十六兩一錢六分
  額補馬六百七十七匹每匹價銀二十兩二錢二分
  歳共銀一萬三千六百八十八兩九錢四分總計各項歳共銀三萬八百六十二兩五錢四分米共七千九十一石五斗二升
  穀一萬五千六百二十四石遇閏加増小建截扣
  蠲䘏
  國朝
  順治十六年四月奉
  詔發餉銀二萬兩借給苗民牛種
  十六年六月奉
  詔發內帑銀六萬兩賑濟貴州
  十七年總督趙廷臣請通省官莊租榖照舊例備賑
  康熙二年蠲新添衞沙壅田一千六百八十七畝田糧
  六年三月免烏撒報効荍米八月免郎岱康熙五年分應徴錢糧
  九年六月免獨山州誤報田糧
  十一年五月免各山塲雜稅二十七處
  二十二年四月奉
  詔免黔省本年秋冬及來年春夏應徴地丁正項錢糧二十五年免黔省二十六年應徴地丁錢糧並二十五年未免錢糧
  三十二年九月奉
  詔免貴州雲南廣西四川次年應徴地丁銀米
  三十三年四月免雲南貴州四川均賠無著鹽課銀一萬九千餘兩
  四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
  萬夀
  恩詔免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四省四十三年分應徴地丁各項錢糧賜老人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泒差徭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棉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四十八年三月十一日欽奉
  恩詔賜老人絹棉米肉悉如四十二年
  恩詔之數
  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
  萬夀
  恩詔賜老人絹棉米肉悉如四十八年
  恩詔之數
  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欽奉
  恩詔賜老人絹棉米肉悉如五十二年
  恩詔之數
  雍正元年正月十二日奉
  上諭老人九十以上者州縣不時存問其或孤寡及子孫貧不能養贍者督撫以至州縣設法䘏養或奏聞動用錢糧務令得霑實惠
  八月十三日欽奉
  恩詔賜老婦年七十以上者給與布一疋米五斗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米一石九十以上者倍之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二年五月奉
  上諭各省督撫轉飭有司勸募好善之人於通都大邑人煙稠集之處照京師例設立普濟堂育嬰堂養老存孤七年三月
  恩賞黔省標鎮協營生息銀三萬四千兩分貯營運以為
  兵丁吉㓙之需
  撫標一千三百九十七兩二錢一分零
  提標二千八百三十四兩九錢三分零
  安籠鎮一千五百一十八兩七錢一分零
  古州鎮三千三十七兩四錢三分零
  定廣協六百六十八兩二錢三分零
  貴陽營六百七兩四錢八分零
  新添營二百七十三兩三錢六分零
  大定恊一千五百一十八兩七錢一分零
  黔西恊一千一百一十三兩七錢二分零
  遵義恊一千一百一十三兩七錢二分零
  平逺恊一千一百一十三兩七錢二分零
  歸化營六百三十二兩七錢九分零
  安順營三百三兩七錢四分零
  仁懐營一百九十兩三錢四分零
  平越營四百八十五兩九錢八分零
  黃施營二百二兩四錢九分零
  鎮逺營七百八兩七錢三分零
  安南營四百四兩九錢九分零
  長壩營五百六兩二錢三分零
  普安營二百八十三兩四錢九分零
  永安營二百八十三兩四錢九分零
  威寧鎮一千五百一十八兩七錢一分零
  長寨營六百五十三兩四分零
  畢赤營六百七兩四錢八分零
  平伐營二百七十三兩三錢六分零
  上江恊八百九兩九錢八分零
  下江營八百九兩九錢八分零
  銅仁恊二千二十四兩九錢五分零
  清江恊二千二十四兩九錢五分零
  都勻恊一千六百一十九兩九錢六分零
  丹江營一千六百一十九兩九錢六分零
  黎平營六百七兩四錢八分零
  思南營三百五十四兩三錢六分零
  天柱營二百八十六兩五錢三分零
  石阡營一百七十二兩一錢二分零
  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奉
  上諭將庚戌年貴州額徴地丁銀七萬四千二百兩零悉行蠲免
  九年三月初七日
  賜征米貼陣亡兵丁伍功成朱朝正等䘏銀有差
  四月二十三日
  賜剿八達陣亡兵丁熊士柱李士龍等䘏銀有差
  十年四月二十日
  賜擒烏䝉鎮雄兩土府陣亡兵丁朱亮王用等䘏銀有差
  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賜平烏䝉有功總兵哈元生等及陣亡兵丁李國印周
  文世等賞䘏有差
  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賜剿丹江等處陣亡弁兵羅資袞李思英等䘏銀有差
  十三年八月初三日奉
  上諭著將今年黔省錢糧通行蠲免其被賊殘害之州縣蠲免三年錢糧若有已徴在官者准抵下次應徴之額賦雍正十三年
  㫖賑恤
  一賑恤難民口糧米折寒衣等項銀四十五萬一千二百三十八兩六錢一分三釐四毫七絲五忽一賑恤被水災民米折並借給牛具籽種銀四千七十八兩七錢九分五釐
  一借給過難民牛具籽種銀二萬一百二十二兩五錢二分四釐九毫六絲一忽九微六塵
  一借給復業難民麥種及運腳等項銀三千六百二十兩七錢四分七釐四毫九絲七忽六微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欽奉
  恩詔賜老人絹棉米肉悉如雍正元年
  恩詔之數
  乾隆元年十二月十九日貴州總督張廣泗具
  題貴築縣民曾心德之母陳氏年百有三歲奉
  㫖加恩賞給上用縀一疋銀十兩外仍照例建坊旌表
  乾隆四年八月初九日
  賜剿丹江台拱等處陣亡遊擊曾唯都司張文秀守備
  武英及弁兵黃金貴等恤銀有差
  積貯
  貴州布政使司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河南道御史周士皇疏請開捐米穀修理常平倉收貯以備荒歉工科掌印給事中譚瑄疏請沿邊諸郡官民輸米仍照各省捐納之例令其捐納所捐米穀貯倉以備賑濟二疏併
  勅㑹議俱照所請議奏奉
  㫖依議通行直𨽻各省黔省之有積貯實自此始
  三十一年奉
  上諭各該地方官勸諭百姓比戶量力捐輸州縣官將輸納之姓名數目註冊春夏借與乏食之民秋收照數償還每歳收穫以後亦依此例舉行又奉
  上諭積貯所以重農凡直省現任官員各量已力捐穀於就近地方常平倉存貯每年逐一造冊報明貴州糧驛道
  實貯各府州縣常平倉積貯重農欽奉案內米並各案罰米共一千二百六十四石一斗七勺五抄實貯各府州縣常平倉積貯重農欽奉案內穀共二十五萬六百六石四斗二升二合四勺
  實貯常平倉重農欽奉案內荍折米共二十五石本色荍共一千七百一石五斗八升六合七勺實貯常平倉欽奉案內麥共五十四石三斗貴陽府
  實貯積貯穀八千二百七十三石六斗二升六合八勺重農穀三千一百三十六石欽奉米三十二石二斗二升二合穀七十七石八斗三升
  長寨㕔
  實貯重農榖四石
  貴築縣
  實貯重農米三十石穀七百七十五石欽奉米一百七十七石五斗九合穀五十三石六斗五升定番州
  實貯積貯穀三千一百四十六石六斗六升重農穀三十四石欽奉穀一十八石一升五合罰米一百一十二石三斗七升七合五勺
  廣順州
  實貯積貯穀四千五十石五斗二升重農穀一十八石欽奉穀六石一斗
  開州
  實貯積貯穀四千石重農穀四十石欽奉穀三十八石一斗四升麥三十七石五斗
  龍里縣
  實貯積貯穀二千九百一十九石六斗重農穀一十八石欽奉榖四十五石一斗
  貴定縣
  實貯積貯榖六千石重農穀一十五石五升二合四勺零欽奉米三石七斗一升七合穀二石修文縣
  實貯積貯穀四千四百三十二石重農榖八十五石欽奉穀一十一石七斗麥一十六石八斗安順府
  實貯積貯榖八千八百三十二石重農米四石穀一百一十三石欽奉榖九十六石八斗罰米一百二十石
  普定縣
  實貯積貯穀四千石重農穀一百一十九石欽奉榖四十五石三斗五升
  鎮寧州
  實貯積貯穀六千石重農穀四十石六斗三升欽奉穀二十二石八斗三升
  永寧州
  實貯積貯穀三千五百二十四石六升重農穀六十七石欽奉米六石穀一十四石罰米一百二十石
  安平縣
  實貯積貯穀六千石重農穀五十九石欽奉米六石九斗五升穀六十九石
  清鎮縣
  實貯積貯穀四千石重農穀七十一石欽奉穀六十九石七升
  分駐郎岱同知
  實貯重農穀二十六石五斗欽奉穀二石五斗分駐歸化通判
  實貯重農穀一十三石欽奉穀四石
  平越府
  實貯積貯穀五千四百四十石重農穀一百二十七石九斗欽奉米四十七石七斗六升五合榖八十九石一斗六升五合
  平越縣
  實貯積貯穀八百石重農穀八十六石五斗欽奉穀一百五十一石五斗六升二合
  黃平州
  實貯積貯穀六百石重農穀四石欽奉穀二石九斗
  分駐舊州州同
  實貯積貯穀三千三百八十六石九斗二升四合零重農穀七十三石一斗欽奉米二十石八斗穀五十二石三斗
  甕安縣
  實貯積貯穀三千七百四十六石四斗五升三合重農穀五十三石五斗欽奉米二十七石穀六十九石二斗八升
  餘慶縣
  實貯積貯穀五千六百八十一石二斗二合八勺重農穀七十九石九斗欽奉米二十石八斗穀五十四石六斗七升八合
  湄潭縣
  實貯積貯穀一千六百八十七石三斗重農穀五十五石五斗欽奉榖八十九石三斗
  都勻府
  實貯積貯穀六千石重農穀九十五石欽奉穀二十五石
  分駐都江通判
  實貯積貯穀一萬九千四百九十一石五斗重農榖二石
  都勻縣
  實貯積貯穀三千八百四十石重農榖五十六石欽奉米一十八石四斗穀一十五石七斗八升麻哈州
  實貯積貯穀一千六百石重農穀三十二石欽奉米七石穀二石
  獨山州
  實貯積貯穀一千七百二十石重農穀四十石欽奉穀二十二石二斗罰米一百三十四石九斗六升五合
  清平縣
  實貯積貯穀三千石重農穀五十三石欽奉米一十四石穀六十九石
  荔波縣
  實貯積貯穀二千一十二石四斗四升重農穀一十一石欽奉穀四百一十八石五斗五升
  鎮逺府
  實貯積貯穀二千二百四十石重農穀一百一十五石欽奉穀一百五十九石六斗二升一合鎮逺縣
  實貯積貯穀一千八十八石七斗九升重農穀四石八斗欽奉穀一十九石八斗五合
  施秉縣
  實貯積貯穀一千四百九十三石八斗二升重農穀六十四石欽奉穀一百二十二石一斗八升天柱縣
  實貯積貯穀二千六百六十三石三斗重農穀五百八十六石四升欽奉穀四百四十石九斗八升二合
  思南府
  實貯積貯榖三千八百一十二石八斗三升四合重農穀一百四石欽奉穀二百八石二斗
  安化縣
  實貯積貯穀六百四十二石六斗九合重農穀四十四石欽奉穀八十七石六斗罰米折穀一十九石二斗八升七合九勺
  印江縣
  實貯積貯穀三千九十一石一斗八升一合重農穀一十七石欽奉穀四十石
  婺川縣
  實貯積貯穀八百九十七石六斗四升五合重農穀五十石欽奉穀五十石三升罰米四十九石八斗八升四合
  石阡府
  實貯積貯穀五百六十石重農穀九十五石欽奉穀一百四十六石九斗六升七合
  龍泉縣
  實貯重農穀三十六石一斗欽奉穀四十三石三斗五升二合
  思州府
  實貯積貯穀二千二百一十六石九斗六升重農穀九十四石五斗欽奉米三十八石二升五合穀四百十石四斗二升七合罰米二十五石
  玉屛縣
  實貯積貯穀二千五百五十七石二斗五升八合重農穀五百三十三石三斗五升欽奉穀二百三十一石八升八合
  青溪縣
  實貯積貯穀二千八百四十四石三斗一升重農穀四百五十三石七斗二升欽奉穀二十三石二斗五升
  銅仁府
  實貯重農穀三十石五升六合五勺欽奉米四十六石四斗二升穀一十一石七斗
  銅仁縣
  實貯積貯穀七百三十四石一斗三升重農穀二十四石欽奉穀一百七石七斗三升
  黎平府
  實貯積貯穀二千四十石重農穀一百二石七斗欽奉穀八十一石六斗三升罰米三十八石四斗五升二合二勺五抄
  分駐古州同知
  實貯積貯穀二萬六百六十七石七斗二升開泰縣
  實貯積貯穀三千三十九石四升九合重農穀三百三十二石欽奉穀二百二十三石五斗七升五合
  永從縣
  實貯積貯穀二千石重農穀七十八石七斗欽奉穀三十八石七斗二升
  錦屏縣
  實貯積貯穀一千九百四十九石重農穀六百六十七石六斗欽奉穀七百五十五石七斗九升五合
  大定府
  實貯積貯穀六千石重農穀三千一百三石欽奉米一十五石七斗七升穀四十八石五斗二升分駐水城通判
  實貯重農穀六石
  平逺州
  實貯積貯穀六千石重農穀八十一石欽奉米九十二石八斗八升四合穀六石六斗四升一合黔西州
  實貯積貯穀七千二百九十六石重農穀二百二石欽奉穀四百五十四石六斗
  威寧州
  實貯積貯穀八千石荍一千六百六十六石六斗六升六合七勺重農穀四千九十六石荍折米二十五石荍二十五石欽奉米一十八石四斗八升穀一十四石九升荍九石九斗二升
  畢節縣
  實貯積貯穀一千八百四十石重農穀五十五石欽奉穀一百五石二斗
  南籠府
  實貯積貯穀一千九百二十石重農穀三千九十九石欽奉穀一十石二斗
  永豐州
  實貯重農穀九石
  普安州
  實貯積貯穀二千九百七十五石六斗八升重農穀七十七石五斗欽奉米三十五石六斗八升穀一百四十八石五斗四升
  普安縣
  實貯積貯穀一千五百六十石六斗二升重農穀五十七石欽奉穀八十二石二斗八升五合安南縣
  實貯積貯穀六千八十二石重農穀一百一十一石欽奉穀五十一石五斗
  遵義府
  無額貯榖石
  遵義縣
  實貯積貯榖一千二百四十石重農穀七百六十七石欽奉穀一百四石八斗四升
  正安州
  實貯積貯榖二十石七斗五升五合重農榖八石一斗六升欽奉穀七十八石四斗九升
  桐梓縣
  實貯重農榖一十六石欽奉榖一百四十六石七斗六升
  綏陽縣
  實貯積貯榖一千九百七十六石重農榖一十九石一斗欽奉榖一百一十一石
  仁懐縣
  實貯重農榖三十石五斗欽奉榖一百五十八石六斗
  物産
  貴陽府
  有紅稻白稻糯稻旱稻各種一種蟬鳴稻俗呼為早市香粒圓性芳熟先他稻廣南志南方有蟬鳴稻是也又一種羊毛黏米粒堅細舂白如玉出定番州有小麥大麥燕麥荍麥數種秫 稷粟類似黍而小有黃荳綠荳黒荳蜿荳稨荳飯荳蠶荳各種甜苦兩種稗 芥 韭 菁 芹 菠菜 薺 萵苣 茄王瓜 東瓜 絲瓜 南瓜 苦瓜 刀荳 裠帶荳 四季荳 蘿蔔 瓠 蔥 蒜 薑 芋葫蘆 芫荽 菌有羊肚青槓二種生山地中白者為薇紫者為蕨善治之可食根濾為粉荒歳賴以救飢紅白二種山桃之外有絳桃碧桃芙蓉桃核桃殻薄肉肥異於他省櫻桃實大而味酸産於山者實細而微苦省治桃李盛於他處花時燦若雲霞芳菲奪目李實惟紫李最佳俗呼麥熟李杏 棗 柿實大無核枇杷栗 柑 橘 石榴子多而味酸苦香櫞色黃皮細不甚芬香林檎一名來禽有二種甘者早熟味頗肥美酢者差晚可療消渇花紅樹如西府海棠實間紅白色故名楊梅紫者微甜白者酸刺梨野生榦如蒺藜花如荼䕷實如小石榴有刺味酸取其汁入蜜熬之可為膏黔屬俱有越境即無更有重胎者花甚艷可藝為玩天門冬是處皆有甚肥大山藥出山谷中土人斸地以取味甚甜美前胡遍生山麓間春初吐葉土人採為羮根即前胡也益母草 何首烏 五味子 車前草 枸杞子 地骨皮 麥門冬 小茴香香附子 山茨菰 稀薟草 五甲皮 旱蓮草金銀花 荊芥 薄荷 桔梗 紫蘇 薏苡仁半夏 黃精 木通 𤓰蔞 白芍 牛膝 常山 蒼耳 沙參 續斷 蒲公英即地丁草菖蒲一名堯韭又名昌陽一寸九節生石上者可入藥䕭草卽燖麻多刺生於澤畔土人採以沃湯可療瘋瘃茯苓 黃櫱 陳皮 青皮 厚朴 枳殻茱萸 海椒俗名辣角土苗用以代鹽牡丹花繁多種其美者曰鶴鴒紅軍容紫海棠有鐵梗西府埀絲三種沈立海棠記雲蜀花之美者有海棠黔隣蜀故比他省為多綉毬府屬尤繁盛梔子即薝蔔花一名越桃桂花有黃白紅數品至秋而開亦有四季放花者杜鵑俗名映山紅芙蓉至秋而開一日之內花容遞變由白而淡紅至深紅出貴陽者花瓣細密色更鮮艷水仙 芍藥一名婪尾春木香 薔薇荼䕷 鷄冠 蛺蝶 蜀葵 向日葵 月月紅山丹 鳳仙 剪秋蘿 罌粟 虞美人 石竹芭蕉 蓮紅白二種紅白黃紫數種不甚佳秋海棠 鐵線蓮玉簪 竹 松 栢 栁 椿 槐 㯶櫚 楓桕 梧桐有青白二種冬青其實名女貞子紫薇一名百日紅花攢枝杪紫荊 鷄 鵝 鴨 鴿 雀 鷹 錦鷄産深山中杜鵑一名子規春深始鳴土人呼為催耕鳥鷓鴣藏叢薄中似鷄而小啼聲悲切鴉鳩 鵲 燕 鶺鴒 鷺 布穀 鴙 䳺鶉鸛 隼 鷂 畫眉 烏 鸜鵒 鸕鷀 鵁鶄鷗 鶻 啄木 百舌 鳬 馬舊出養龍坑土人立栁坑畔擇牝馬之貞者繫之當雲霧晦㝠時有物蜿蜒上與馬接蓋龍雲𠉀天色開霽視馬傍之沙有龍跡者則馬與龍交必產龍駒明洪武時夏明昇曽得獻之牛 羊 驢 驘 犬豕 貓 鹿 獐 麋 猿 猴 麂 兎 狐狸 虎 豹 熊 羆 豺 野豬 山羊 貛即果狸鯉 鯽 鮎 青魚 鱔 鼈 螺 鯪鯉蚌 龜 蠏最小不可食以上係本省各府州縣通產鷄㙡出府屬有紫白二種白者不可食初秋生蔓草中始奮如笠既如葢漸則紛披如鷄羽故曰鷄以其從土中出故曰㙡蒸食甚美然不可多得不如滇產之廣羊肚菌亦生於細草中俗以形名美彷鷄㙡蒟醬味辛乃蔞蒻所造食之可以消悶木薑子産深箐中實如胡椒味辛香可佐食硃砂出開州三腳巖白洋林等處土石相雜穴洞深入取出淘洗用力甚艱有箭簇箇子斧劈鏡面諸名水銀出修文白馬硐馬蹄關等處以硃砂熬鍊而成出開州木老山三岔河等處貴築修文亦有降真香出府境深箐中懸巖上古藤所結厯久乃香雄黃器出府治以雄黃琢成人物尊巵之屬頗工緻榖皮紙出定畨翁貴白靱如綿俗名綿紙文史多用之土人或以製帳厚者名夾紙油之以為雨具葛布舊出貴定甚麤苗布定番苗婦所織為手巾亦佳苗錦亦出定番産龍里東苗坡及貴定翁栗沖五柯樹擺耳諸處土人製之無法味不佳近亦知採芽以造稍可供啜天麻出府境俗名土蘿蔔性辛溫治諸風明亮堅實者佳其苗名定風草紫草出定廣間其根主理血又用以染茜羊桃藤出府屬爾雅曰長楚姚弋今羊桃也白花子如麥其葉與實皆類桃取汁可膠巨石修文廣種其色最青桃竹出府屬烏江等處可作杖䈽竹出府屬養龍諸苗寨最有筋力為用甚多俗名筋竹府境山谷中生有黃白紫碧數種然幽香遜閩產亦有蕙玉蘭出府屬以上係府屬專產安順府
  革器有盤盂尊罍之屬累漆以成故耐久偽者布以灰不足用皮韉綵繒光澤柔韌耐久鐵笛布出永寧鎮寧眉公紬出清鎮稍粗可為衫裡蜜羅柑藤本實大如瓜皮黃厚如佛手白肉無穰甜與蜜同作清供香色經日不散出永鎮等州山間產鎮寧等州美異他郡無花菓出永寧不花而實生於枝葉之間其大如李沙參府屬俱有其苗可食三月採威靈仙其根叢鬚治風濕紫石英出永寧州屬色淡紫瑩徹大小不一皆六方兩角青風竹出永寜關嶺俗名藍竹仙人掌無枝葉狀如人掌側累而成自三掌至十三掌而止色綠七星魚出永寧即鱧魚又名鮦魚首有七㸃細鱗黒花又諸魚膽皆苦惟鱧魚獨甘可食
  平越府
  杉板紅 班稠糯 香禾米 豬毛糯 金釵糯俱晚稻名府屬皆産葛布舊出府屬出府屬白花赤實秋深金顆壓枝離離可觀黃精出黃平俗名山生薑製服之輕身延年何首烏本名夜交藤秋冬取根赤者雄白者雌出甕安重十餘觔者佳南星出黃平大者南星小者半夏黃櫱出府境石膏出餘慶草坪里木香出府屬叢生其色有二黃者無香白者心紫清馥襲人黃夀菊出餘慶瓣大於菊金黃色耐久不落桃竹出餘慶通名棕竹紫竹府屬皆有水竹節長而質薄竹鷄出黃平
  都勻府
  苗酒出府屬色紅而味醇厚舊出府治東沖有白黑二種棉花出八寨髙坡間遍植斜文布出獨山州爛土司甚密緻出府治者佳土人呼為金橘麻哈州出者佳他屬不及清平出者味佳銀杏出府屬俗名白菓梧實出清平百合府屬皆有方竹出府屬體如削成勁挺堪為杖桃竹通名棕竹出獨山州秋蘭春蘭是處皆有惟都勻產秋蘭邵白溫曰細葉者春花花少葉濶者秋花花多勻鴨肥美肉離骨鰣魚出都勻江一名箭魚土人於春夏之交間網之亦不多得
  鎮逺府
  白露早 洗耙早俱早稻名杉板紅 香禾米府屬皆有間出天柱縣然採之甚難無餘利且地近苗穴今已封閉皮細者佳山茶出府境自十二月開花至二月與梅同時其色淡紅一名茶梅萱草出府治各谿邊一名白粉所在皆有管子五沃之土其榆條長四民月令曰榆莢成者取乾以為旨蓄其皮亦可食木槿禮記仲秋之日木槿榮土人取其材以編籬竻竹䈟竻嶺南竹也又名澀勒東坡詩倦看澀勒暗蠻村是也肇慶府志竻竹俗名刺竹竹譜曰笆竹有刺可作籓落本草綱目訛為刺竹蔓竹府屬俱出廣南志皮青內白輭韌可為索俗名棉竹用以織筐篋等器竹鷄出府屬油魚出府城東江上味蟹出鐵溪小如螃蜞而有味故名
  思南府
  金(⿰釒義)-- 釵出府屬香美逾於諸種蔓菁又名蕪菁孔明南征所止處必令軍士種之人因呼為諸葛菜硃砂 水銀出婺川木悠板塲巖頭諸處出安化文石出白鷺州文有五色可為盆玩棉花是處皆種居民紡織為布出府屬出婺川名髙樹茶蠻夷司鸚鵡溪出者名晏茶色味頗佳白蠟 佛手柑本閩廣佳種今府屬亦產重有觔許者出府境其大者如盤有別致銀杏 黃連出婺川者稍良茱萸出印江菖蒲出府屬五色芙蓉出朗溪司茉莉出沿河司出府屬油桐是處栽種結實如桃取其子為油竹鷄出府屬白鷴出府境鴛鴦出府屬小者如拳黃蠟府屬皆有
  石阡府
  硃砂 水銀 鐵俱出府屬各土司地棉花 黃蠟出府屬苧麻出府境木瓜爾雅謂之楙所在皆有知母府屬俱出楓香出龍泉湘妃竹俗名斑竹府屬皆有鹿出龍泉白兎府屬皆有白甲魚出龍泉思州府
  即小米有黃白二種青溪廣藝即黑黍出青溪硃砂舊出施溪出都坪司出龍塘金星石出架溪潭中堅潤者可琢為硯葛 棉花 西𤓰出青溪綿紙 火燒筍出青溪山上多竹歳十二月土人縱火焚山至春筍生味甘美與他竹所生者異鱸魚出玉屏巨口細鱗味美
  銅仁府
  硃砂銅仁産者有形如箭鏃者號箭頭砂最為可貴産於萬山厰他砂皆産於土中此砂獨産於石夾縫中取之最難每塊並無重至一兩者黒芝麻出府屬方書稱久服能烏鬚髪可以延年水銀 鐵舊俱出大萬山等處葛布府屬俱有白蠟 楠木舊出深山中今已伐盡舊産山間今亦伐盡黃楊府屬俱有箭竹細小而勁通竿無節可為箭
  黎平府
  鐵出各土司地方洞錦出曹滴司以五色絨為之皆苗婦所織精者甲於他郡又有諸葛硐錦出古州皆紅黃棉紗所織甚粗不可用葛布出府屬皮布岀土司地方苗人採樹皮所織木耳出深山中土人伐楮樹臥於地雨久則生茯苓府屬廣出松根下結成大塊堅白者良紫草出錦屏排香草出府境俗名隨手香降香出永從乳香出錦屏一名薰陸香如乳頭透明者為良市人以楓香偽為之青皮香出府境各土司地方居人取焚頗香
  大定府
  巖尖穀 羊毛粘稻名府屬俱產麥藍菜出威寧州葉如麥藍味頗香木耳 香菌俱出威寧西瓜出黔西者為佳土瓜出畢節形如茯苓煮食可療飢銀礦 銅礦 黒鉛 白鉛俱出威寧各厰畢節亦有黒鉛厰乳漆器漆出平逺州寨中土人加五色累器雕刻斑剝謂之累漆雕漆革器出府境諸器俱有制同安順堅緻過之馬氊出府治即羶裘鷜毼土人聚羊毛為之可以禦雨出威寧致化里出平逺遍山皆是葛土人採製之甚粗出平逺山巖間製如法味甚佳烏梅出府屬松實出威寧地産大松其實如松子而味清香花紅出府境味甚甘無花菓出平逺茯苓出威寧致化里丹參 黃芩 山樝出威寧是山皆有有大小二種小者入藥一名棠毬子薏苡仁出黔西平逺山丹出府境葉莖花俱類百合根大如拳粉可充食杜鵑花 四季桂出府境俗名七里香鸚鵡出威寧可渡黒章等處白鷴出黔西九香蟲出畢節赤水河岀威寧舊為水西烏撒地所謂水西馬也出府屬豪豬俗名刺豬其狀如豚鬃毛大如笄白根黒端能射物苗人拾其豪以為簪竹䶉一名竹䑕嶺南所珍其狀類松䑕大如鼠重可二三觔食筍故腴美得之最難以上二物府屬俱出
  南籠府
  硃砂 雄黃俱出永豐州近粵西地水銀出普安縣濫木橋厰黒鉛出丁頭山厰出鷓鷄厰出普安州山間紫羅橘出安南俗名蜜筩香色似蜜羅而小皮薄有穰橄欖本閩廣所産今安南亦出即青果舊志謂與青果味同而實細苧麻出安南供績織子亦可食粉葛蔓延遍野根可漉粉花可解酲有甘苦二種芭蕉花大如盆其子房包甜美普安州多此種楓香樹出安南樹似白楊葉三岐經霜則丹有脂而香歲久則生癭文理堅緻土人或得之深山中俗呼為癭木羅漢松古名麈尾松出普安笻竹竹譜載髙節實中狀若人形俗謂之扶老竹張孟陽雲興古盤江縣今普安州是也俗名羅漢竹竹鷄出安南出安南
  遵義府
  白鉛出小紅闗等處出府屬出府境土人所織甚麤綿紙出綏陽者為佳府屬皆出楊梅出綏陽仁懷二縣香櫞出仁懐皮粗而大香於他郡佛手柑亦出仁懷黃連府境及各屬俱出仙茅出府境茉莉南方草木狀稱其芳香酷烈嶺外海濱恆多今黔省亦栽隔年則不花獨仁懷土地為宜楠木産正綏桐三屬近亦難得黃鸝府屬俱有畫眉府屬皆有鰉魚府境所産不大漁人偶得之亦如都勻鰣魚以通省所無而珍也




  貴州通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十六
  秩官志序
  官制 職官名宦 土司
  元深冠裳圖於王會龍番朝見不在前廷豈非以其荒逺僻陋不受命於王朝故嚴舌人門外之位歟元置順元路宣慰兼用流官明設貴州布政司漸治以中土之法我
  國家裁衞所置州縣闢新疆定營制揆文奮武各舉其職向之土司存其名號而已無尺寸之柄跋扈倔強者誅殛放流俯首聽命則建官惟賢制度之詳卓越前代矣自漢以還宦轍所至或建節裔土或捧檄蠻方代有其人雖載籍放失而博採旁搜庶幾循名責實矧功德在人尤有難以冺沒者乎至土司之厯世相承逺者千年近者亦數百嵗為著其世系別其沿革使後來者考之於以見
  聖朝
  德化涵濡無逺弗屆雲述秩官志
  秩官
  官制文武分編元以前未設郡縣多係土官明制附註備考
  國朝
  文職
  總督一員明初值地方有警特命專征事定還朝無常職嘉靖三十一年從御史宿應麟請設湖川貴總督駐沅州四十二年裁萬厯二十七年因播州叛復設駐四川三十二年裁天啟三年水西叛設川湖雲貴廣西五省總督駐貴陽國朝順治十六年設雲貴總督兩省分駐康熙元年改設貴州總督四年仍設雲貴總督駐貴州二十一年移駐雲南雍正七年因清理苗疆加雲貴廣西三省總督雍正十二年苗疆事竣仍為雲貴總督乾隆元年因新疆苗叛事平設貴州總督兼攝巡撫
  巡撫一員正統四年始設巡撫成化八年裁十一年復設正德二年裁五年復設至嘉靖四十二年裁湖川貴總督始加貴州巡撫提督軍務兼制湖北川東地方萬厯二十九年平播後又加兼制湖南川南 國朝順治十八年停提督軍務裁撫標兵康熙二年設巡撫䕶衞馬兵五十名二十年平吳三桂後復提督軍務兼理湖北川東地方駐省城明設巡按貴州監察御史一員裁提督學政一員明自洪熙元年令貴州就試湖廣嘉靖中始以按察司副使僉事為提學道 國朝初仍明制康熙四十一年裁設提督貴州廣西兩省學政四十五年始專設今職駐省城巡試各屬
  布政使司布政使一員明布政司設有叅政二員一分守安平督糧道駐省城一分守貴寧道駐烏撒叅議二員一分守新鎮道駐平越一分守思仁道駐思南 國朝康熙六年裁止留督糧道又舊有都事一員理問所理問一員俱裁
  經歴司經厯一員
  照磨所照磨一員
  豐濟庫大使一員
  按察使司按察使一員明按察司設有副使四員一分巡思石兵備道駐銅仁 國朝康熙二年裁一分巡安平威清兵備道駐普定一分巡貴寧兵備道駐畢節一分巡新鎮都清兵備道駐都勻六年俱裁僉事二員一清軍兼理驛𫝊道康熙二年裁一提督通省提學道四十一年裁又舊有知事一員經厯司經厯一員先後奉裁
  照磨所照磨一員
  司獄司司獄一員
  清軍糧驛道一員成化十六年設布政司管糧右㕘政又設督糧叅議萬厯八年裁督糧叅議歸併右叅政後為分守安平督糧道 國朝康熙二年裁清軍驛𫝊道歸併督糧道二十六年 題糧驛道兼理貴東道雍正八年另設貴東道定今職駐省城
  分巡貴東道一員 國朝雍正八年設駐鎮逺
  分巡貴西道一員明為分守貴寧道駐烏撒 國朝康熙六年裁十一年復設平大黔威守道二十八年改分巡貴西道駐大定尋移駐安順
  古州兵備道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設駐古州
  貴陽府
  知府一員
  同知一員初分駐永赤雍正二年加理苗銜五年移駐長寨
  通判一員初分駐畢烏康熙六年改駐安順府南籠至三十四年復添設本府通判經厯一員
  司獄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康熙三年裁各學訓導每府衛止設教授四十三年復設貴陽安順平越都勻鎮逺思州思南石阡銅仁黎平威寧十一府訓導
  豐濟倉大使一員
  隂陽學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僧綱司都綱一員
  道紀司都紀一員
  明設推官一員裁又有稅課司大使一員皇華驛驛丞一員俱裁
  貴築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康熙三年各縣學止設訓導四十三年添設貴築龍里貴定修文普安安南安平清鎮甕安湄潭清平施秉印江婺川畢節永寧餘慶一十七學教諭
  訓導一員
  定番州
  知州一員
  州判一員分駐大塘 國朝乾隆四年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康熙三年各州學止設學正四十三年添設定番廣順開州普安鎮寧黃平黔西平逺大定九州及平溪清浪二衛學訓導
  廣順州
  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開州
  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龍里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貴定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修文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安順府
  知府一員
  同知一員 國朝雍正九年添設分駐郎岱
  通判一員原駐南籠雍正五年南籠改府裁九年復設分駐歸化營
  經厯一員雍正五年分駐舊安順州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毛口驛驛丞一員係平越府黃絲驛驛丞於雍正九年移駐
  明設推官一員裁
  普定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初無教諭康熙四十四年同平越都勻鎮逺安化龍泉銅仁永從七縣學添設
  訓導一員
  鎮寧州
  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永寧州
  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初無訓導康熙四十四年同麻哈獨山二州學添設
  坡貢驛驛丞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
  安平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清鎮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平越府
  知府一員
  經厯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明設同知一員推官一員平越倉大使一員裁平越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楊老驛驛丞一員
  黃平州
  知州一員
  州同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設分駐舊州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重安江驛驛丞一員
  甕安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餘慶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湄潭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都勻府
  知府一員
  理苗同知一員 國朝雍正七年設分駐八寨
  理苗通判二員雍正七年設分駐丹江一雍正九年設分駐都江
  經厯一員
  知事一員 國朝乾隆元年設分駐八寨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明設推官一員裁
  都勻縣
  知縣一員
  主簿一員 國朝乾隆元年設分駐都江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麻哈州
  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獨山州
  知州一員
  州同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設分駐三角𡉫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清平縣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設分駐凱里
  主簿一員 國朝乾隆元年設分駐丹江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荔波縣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國朝乾隆元年設分駐舊縣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
  鎮遠府
  知府一員
  理苗同知一員明設同知 國朝康熙六年雍正七年復設分駐清水江十一年移駐台拱
  理苗通判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設分駐清水江
  經厯一員
  知事一員 國朝乾隆元年設分駐清江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推官一員司獄一員鎮遠驛驛丞一員偏橋驛驛丞一員俱裁
  鎮遠縣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設分駐卭水司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施秉縣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國朝雍正七年設分駐舊縣
  主簿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設分駐台拱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天柱縣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國朝乾隆元年設分駐栁霽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鎮逺司巡檢一員
  思南府
  知府一員
  經厯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朗溪長官司吏目一員
  沿河長官司吏目一員雍正五年同銅仁黎平各府屬土司吏目加州同銜明設同知一員推官一員裁
  安化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印江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婺川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石阡府
  知府一員
  經厯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明設同知一員通判一員推官一員裁
  龍泉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思州府
  知府一員
  經厯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明設推官一員裁
  玉屏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青溪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銅仁府
  知府一員
  同知一員 國朝康熙六年裁四十三年復設加理苗銜分駐正大營雍正九年移駐松桃
  經厯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省提長官司吏目一員
  平烏長官司吏目一員
  正大營巡檢一員
  明設通判一員推官一員裁
  銅仁縣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設分駐松桃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黎平府
  知府一員
  同知一員 國朝康熙六年雍正七年復設加理苗銜分駐古州
  經厯一員
  照磨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設分駐古州
  倉大使一員 國朝乾隆元年設分駐古州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潭溪長官司吏目一員
  洪州長官司吏目一員舊八舟龍里新化歐陽四長官司各設吏目一員雍正十二年
  明設通判一員推官一員裁
  開泰縣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國朝雍正十年設分駐朗洞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永從縣
  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國朝雍正十年設分駐丙妹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錦屏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大定府
  知府一員
  通判一員 國朝雍正八年設分駐水城
  經厯一員
  司獄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平逺州
  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黔西州
  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威寧州
  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巡檢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設駐得勝坡
  畢節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南籠府
  知府一員
  經厯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永豐州
  知州一員
  州同一員分駐冊亨
  州判一員分駐羅斛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以上諸員係 國朝雍正五年
  普安州
  知州一員
  州判一員 國朝雍正五年設分駐黃草壩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楊松驛驛丞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
  劉官屯驛驛丞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
  亦資孔驛驛丞一員
  普安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罐子窰驛驛丞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
  安南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列當驛驛丞一員 國朝雍正十二年
  遵義府
  知府一員
  通判一員 國朝雍正九年移駐仁懐舊縣
  經厯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明設同知一員裁
  遵義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正安州
  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桐梓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綏陽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仁懐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武職
  提督一員明初設鎮守貴州總兵官一員駐省城嘉靖三十二年加提督麻陽等處地方職銜駐銅仁萬厯二十七年改駐省城 國朝設提督貴州全省軍務初駐省城康熙六年移駐安順府
  督標五營中軍副將一員
  前後左右營遊擊四員
  守備五員
  千總十員
  把總二十員
  撫標二營左營管中軍叅將一員原設遊擊 國朝雍正九年改叅將
  右營遊擊一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提標四營左營管中軍叅將一員
  右前後營遊擊三員
  守備四員
  千總八員
  把總十六員
  鎮逺鎮總兵官一員舊設營 國朝乾隆二年改台拱鎮移駐今地中軍遊擊一員
  左右營遊擊二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以上各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
  古州鎮總兵官一員 國朝雍正七年設駐古州
  中軍遊擊一員
  左右營遊擊二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安籠鎮總兵官一員 國朝康熙二年設駐南籠府
  中軍遊擊一員
  左右營遊擊二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威寧鎮總兵官一員 國朝康熙三年設鎮雍正六年改營九年改協乾隆二年復設鎮駐威寧州
  左右營遊擊二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定廣協副將一員舊設營 國朝康熙三年改協駐定番州
  都司一員
  守備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
  千總四員原設二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二員
  把總八員原設四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四員
  都勻協副將一員舊設營 國朝雍正七年改協駐八寨乾隆二年移駐都勻府左右營遊擊二員左營分駐八寨
  守備二員右營分駐獨山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上江協副將一員 國朝雍正十一年設駐上江
  左右營遊擊二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清江協副將一員 國朝雍正七年原設協十年改鎮駐清水江十二年仍改協總兵官移駐台拱
  左右營遊擊二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銅仁協副將一員舊設營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改協駐銅仁府雍正十年移駐松桃
  左右營遊擊二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大定協副將一員 國朝康熙三年設鎮分中左右三營雍正四年改協裁中營駐大定府
  左右營遊擊二員原設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一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原設二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二員
  把總八員原設四員 國朝乾隆二年増設四員
  黔西協副將一員 國朝康熙三年設鎮二十三年改協駐黔西州都司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平逺協副將一員 國朝康熙三年設鎮七年改協駐平逺州
  都司一員
  守備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増設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遵義協副將一員舊屬四川 國朝雍正五年𨽻黔駐遵義府
  都司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長寨營叅將一員 國朝雍正五年設駐廣順州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丹江營叅將一員 國朝雍正八年裁凱里營都司改設叅將駐丹江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黎平營叅將一員原設協 國朝雍正七年改遊擊乾隆二年改叅將守備二員
  千總二員
  把總六員
  台拱營叅將一員原設鎮 國朝乾隆二年改營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朗洞營叅將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貴陽城守營遊擊一員 國朝順治十七年設叅將康熙三年改為副將八年改遊擊駐貴陽府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歸化營遊擊一員 國朝雍正七年設駐擺頂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平越營遊擊一員駐平越府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下江營遊擊一員 國朝雍正十一年設駐下江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畢赤營遊擊一員駐畢節縣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長壩營遊擊一員 國朝雍正八年設駐永豐州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原設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一員
  把總四員原設二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二員
  安南營遊擊一員駐安南縣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安順城守營遊擊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水城營遊擊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荔波營遊擊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設駐舊縣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思南營遊擊一員 國朝雍正十三年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新添營都司一員駐貴定縣原設守備 國朝雍正十一年改今職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永安營都司一員原名盤江營 國朝雍正八年改駐永安原設守備十一年改今職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平伐營都司一員駐平伐司
  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
  天柱營都司僉書一員舊屬湖南設叅將 國朝雍正五年𨽻黔六年改都司駐天柱縣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石阡城守營都司一員駐石阡府原設守備 國朝雍正十一年改今職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普安城守營都司一員駐普安州原設守備 國朝雍正十一年改今職千總二員原設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一員
  把總四員原設二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二員
  仁懐城守營都司一員駐仁懐縣原設守備 國朝雍正十一年改今職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增設
  把總二員
  黃平營都司一員駐舊施秉縣原設遊擊 國朝雍正十年改設今職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把總三員 國朝乾隆二年
  凱里營都司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把總三員 國朝乾隆二年
  古州道標守備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把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古州同知親標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台拱同知親標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八寨同知親標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都江通判親標把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清江通判親標把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丹江通判親標把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古州左右衞千總二員 國朝乾隆二年
  台拱衞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八寨衞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清江左右衞千總二員 國朝乾隆二年
  丹江衞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凱里衞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黃平衞千總一員 國朝乾隆二年


  貴州通志卷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貴州通志卷十七
  秩官
  職官
  歴代
  
  吳 霸牂牁太守    陳 立臨卭人牂牁太守張亮則南鄭人牁太守   謝 暹夜郎功曹光武初保境為漢李 顒西南夷太守平反蠻  景 毅西南夷太守
  劉 寵綿竹人牂牁太守  閻 璞安漢人牂牁太守
  蜀漢
  馬 忠閬中人牂牁太守彭鄉亭侯
  
  李 毅廣漢郪人南夷校尉  王 遜魏興人南夷校尉毛 楚巴郡枳人牂牁太守  李 播朱提人興古郡太守
  向 沉西夷校尉    毛穆之滎陽人寧州刺史
  姜 宇寧州刺史    羅 式襄陽人牂牁太守
  謝 恕牂牁太守    毛 瑗穆之子寧州太守
  周仲孫寧州刺史    鄧 嶽陳郡人寧州都督
  母 稚夜郎太守    辟閭允平原人寧州刺史
  毛 璠寧州刺史    尹 奉南陽人寧州刺史
  南宋
  徐 循寧州刺史    沈攸之吳興人寧蠻校尉
  南梁
  陳智祖寧州刺史    徐文盛寧州刺史
  周 敷寧州刺史
  北魏
  司馬裔河內人西寧州刺史
  
  田宗顯黔中太守    竇定榮觀津人寧州刺史韋 沖杜陵人南寧州總管  梁 毗安定人寧州刺史
  
  南承嗣范陽人清江太守  髙崇文西川節度使
  段文昌荊州人西川節度使  冉安昌招慰使
  田維康黔州刺史    吉洪緯寧州治中
  李子和成紀人黔州都督  杜景儉京兆人溱州刺史王 礎黔中觀察使   皇甫惟明安定人播州太守韋士宗京兆人黔中觀察使  裴 佶聞喜人黔中觀察使韋 羣杜陵人黔中觀察使
  
  楊通寶誠州刺史    向通扆古州刺史
  龎恭孫運使    冦 瑊京兆人黔中轉運使宋景陽真定人都雲等處總管 於 觀以朝請郎通判黔州事
  
  譚 澄懐來人副都元帥同知宣慰使伊蘇岱爾宣慰使加都元帥蘇 克𫎇古人順元宣慰使  李呼喇濟四川南道宣慰使烏魯斯八番羅甸宣慰司  張懐德東安人貴州知州伊喇薩納䝉古人萬戶調思播土兵何成祿順元路教授
  塔 海䝉古人進士羅羅斯宣慰同知竒 珠八番順元宣慰使馮士啟許昌人八番宣慰司令使 諤勒哲八番順元宣慰使都元帥范 滙順元宣慰司副使  廖志賢宣慰使教授
  趙將仕普安總管府通判  容 苴普定知府
  金容刀沙漠人以將軍守普定
  撫臣閻興邦舊志曰黔古荒服漢𨽻益州晉置寧州以至隋八百餘年仕斯土而見之史籍者寥寥二十多人至唐及宋俱以土人補授州縣等官惟觀察轉運則遙制焉其意以為覊縻勿絶而已元始置順元路宣慰使可考者又若而人前志未及書其名而搜輯以附之若明既設省於貴陽則官制已詳於後矣
  
  總督都御史
  正統王 驥東鹿人進士靖遠伯  侯 璡澤州人進士
  景泰王 來慈谿人  成進士   化程 信休寧人進士
  𢎞治王 軾公安人進士   樊 瑩常山人進士
  嘉靖伍文定松滋人進士   胡 璉沐陽人進士
  萬 鏜進賢人進士   張 岳惠安人進士
  屠大山鄞縣人進士   馮 岳慈谿人進士
  王 崇永康人進士   黃光昇晉江人進士
  董 威信陽人進士   羅崇奎南昌人進士
  萬厯邢 玠益都人進士   李化龍長垣人進士
  王象乾新城人  天進士   啟張我續邯鄲人進士
  楊述中富順人進士   蔡復一同安人進士
  閔夢得烏程人進士   張鶴鳴潁州人進士
  崇禎朱燮元山隂人進士   李若星息縣人進士
  巡撫都御史
  宣德吳 榮籍貫   正未詳   統丁 璿上元人進士
  景泰王 詢公安人進士   蔣 琳錢塘人官生
  天順白 圭南宮人  成進士   化王 儉銅梁人
  李 浩安陸人監生   陳 宜泰和人進士
  秦 敬𣵠州人進士   宋 欽乾州人
  陳 儼廬陵人進士   謝 㫤黃岡人進士
  孔 鏞山東人  𢎞進士   治鄧廷瓚巴陵人進士
  張文昭平山人   髙 松襄城人進士
  王 軾籍貫見前總督   張 廉歸安人進士
  錢 鉞杭州人   汪 奎婺源人進士
  劉 洪鍾祥人進士   林元甫莆田人進士
  洪 鍾錢塘人  正進士   德王 質萬全人
  邵 寶無錫人進士   魏 英慈谿人進士
  楊茂元鄞縣人進士   沈 林長洲人進士
  陳天祥吳江人進士   蕭 翀內江人進士
  曹 祥歙縣人進士   鄒文盛公安人進士
  湯 沐江隂人  嘉進士   靖熊一洪南海人
  袁宗儒雄縣人   劉士元彭縣人進士
  葉 相江都人進士   徐 問武進人進士
  戴 書崇陽人進士   陳克宅餘姚人進士
  汪 珊貴池人進士   張 鉞安仁人進士
  劉彭年巴縣人進士   劉 渠鍾祥人進士前巡撫洪子王學益安福人進士   李義壯南海人進士
  任 轍安陸人進士   劉大直華陽人進士
  張鶚翼上海人進士   髙 翀安陸人進士
  鮑道明歙縣人進士   趙 釴桐城人進士
  吳維嶽孝豐人  隆進士   慶杜 拯豐城人進士
  趙 錦餘姚人進士   王 諍永嘉人進士
  阮文中南昌人進士   蔡 文龍溪人進士
  萬厯羅 瑤巴陵人進士   嚴 清雲南人進士
  何起鳴內江人進士   王 緝汾州人進士
  劉 庠鍾祥人進士   舒應龍全州人進士
  蕭 彥涇縣人進士   許子良仁和人進士
  葉夢熊歸善人進士   彭 富雲南人進士
  王體復山西太平人進士  林喬相晉江人進士
  江東之歙縣人進士   郭子章泰和人進士
  胡桂芳金谿人進士   張鶴鳴籍貫見前總督
  李 橒鄞縣人  天進士   啟王三善永城人進士
  王 瑊應城人進士
  巡按御史
  永樂鍾 旭籍貫未詳    朱仲安籍貫未詳
  蕭 潘籍貫   宣未詳   德王 翰浙江人
  蕭 良江南人監生   方 佺巴陵人進士
  吳 訥常熟人選貢   尹 鏜浙江人
  陳 贇浙江人   王子沂奉化人
  陳 衡江西人   唐 慎柳州人
  韋 廣宜山人  正統閻 肅厯城人
  陳嘉謨江西人   邢 端籍貫未詳
  李 芳四川人   馮 誠浮梁人
  王 通淮安人   沈 衡錢塘人
  周 軏籍貫未詳    楊 綱溧陽人進士
  葉 蓁歙縣人進士   虞 禎蘇州人
  全 愷浙江人   上官壽福建人
  陳 鑑江西人   王永壽山西人
  馬 靖徽州人   黃 鎬閩縣人
  景泰汪 琰浙江人   邵 進南陽人
  伍 善合州人   伍星會義寧人
  靳 敏泗州人   楊 貢樂安人
  郭 本融縣人  天順劉 敬湖廣人
  李志剛內江人   馮 定北京人
  劉 珂安福人進士   宋有文資縣人
  劉 璧永新人進士   任 璽湖廣人
  成化李 昺永福人   周 源武昌人
  王 塤河南人   戴 縉南海人
  傅 實豐城人   王 億銅梁人
  李 勲籍貫未詳    梁 澤三原人
  吳 祚淳安人   吳道宏四川人
  謝秉忠成都人   黃一本雲貴清軍刷卷
  尹 仁安福人進士   劉 宇鈞州人
  俞振才新化人   吳 泰江隂人
  楊 純隣水人   鄒 會當塗人
  王鑑之會稽人   楊 澄射洪人
  劉 信南溪人  𢎞治包 裕桂林人
  汪 津樂平人   黃 榮龍溪人
  黃 玹蒲圻人進士   曾 祿愽羅人
  王一言內江人進士   馬炳然內江人進士
  馮 玘鳳陽人   丁養浩仁和人
  徐 綱遂寧人   陳 榮武陵人進士
  黃 珂遂寧人   張 淳合肥人
  吳 學無錫人   陳 恪歸安人進士
  戴 乾臨海人   匡翼之膠州人
  劉天和麻城人進士   王 紹曹州人
  正德董 䋊麻城人進士   朱 袞永州人
  王 濟丹徒人   吳 祺豐城人進士
  劉寓生石首人   徐文華嘉定人
  張 縉巴縣人   張 祐鉛山人
  鄺 約南海人   朱 絃無錫人
  李 顯樂清人進士   劉士元彭縣人
  周文光金華人   周廷用華容人進士
  胡 瓊延平人   席 春遂寧人
  嘉靖陳克宅籍貫見前巡撫   熊允懋資陽人
  李 美綿竹人   劉廷簠安福人
  江良才貴溪人   鍾卿密泰和人進士
  章 袞臨川人   施 山縉雲人
  周 煦安福人進士   陳 講遂寧人
  敖 鉞髙安人   陳邦敷乾州人
  陸夢麟豐城人   郭洪化安福人進士
  周 澤山隂人   白 賁潼川人
  王 杏奉化人   楊春芳宿松人
  倪 松當塗人   李 實海豐人查盤
  卞 偉宜賔人   謝 瑜上虞人
  楊時泰真定人   趙大祐太平人進士
  魏洪冕威逺人   張 渙定州人
  蕭端𫎇潮陽人進士   孫文錫連江人進士
  張 雨萬安人進士   董 威籍貫見前總督
  宿應麟掖縣人進士   趙 錦餘姚人進士清軍陳效古息縣人   王紹元金谿人
  朱 賢江浦人進士   鍾 沂南昌人進士
  董國用豐城人   巫繼咸廣德人進士
  郝 傑蔚州人進士   郜光先長治人進士
  潘一柱遵化人  隆慶王時舉通州人
  王 湘平度人   蔡廷臣德化人進士
  鄭國仕魏縣人進士   朱光宇祥符人
  萬厯楊允中遵化人   孫濟逺當塗人
  秦時吉南鄭人進士   雷嘉祥井研人進士
  張 道湖口人   馬呈圖內江人
  傅順孫昆明人   毛 在太倉人
  趙 楷犍為人   陳 效井研人
  張大謨永年人   張鶴鳴籍貫見前總督
  薛繼茂保山人進士   楊宏科餘姚人進士
  應朝卿臨海人進士   宋興祖漢州人進士
  金忠士休寧人進士   畢三才貴谿人進士
  馬奕垣廣東人進士   潘 濬廣東人進士
  楊 鶴武陵人  天進士   啟史永安武定州人進士
  侯 恂河南人進士   陸獻明太倉人進士
  傅宗龍昆明人  崇進士   禎劉士正萬安人進士
  梁 炳北直人進士   胡平運廣東人進士
  蘇 琰晉江人進士   馮晉卿合江人進士
  鄧務忠南海人進士   朱奉𮡶成都人進士
  潘世奇六合人進士
  左布政使
  永樂蔣廷瓚滑縣人   孟 驥蕭縣人人材
  正統易 節萬載人進士   蕭 寛吉水人進士
  董 和閩縣人進士   范 理天台人進士
  許士逹歙縣人  景進士   泰蕭 儼內江人進士
  李 浩安陸人  成監生   化陳雲鵬餘姚人進士
  洪 弼淳安人進士   朱 伸河州人進士
  彭 韶莆田人進士   章 律常熟人進士
  王 詔趙州人進士   吳 中樂平人進士
  張 誥華亭人  𢎞進士   治劉 元仁壽人進士
  張 廉籍貫見前巡撫   張 撫寶鷄人進士
  李 祥南海人進士   馬 銓南和人進士
  陳 孜江山人進士   閭 鉦涇州人
  陳俊名嘉興人   王 敏新城人
  方廷玉巴陵人進士   湯 全華亭人進士
  任 洪南充人進士   郭 紳宜春人
  正德翁徤之餘姚人進士   何 琛成都人進士
  羅 榮古田人進士   陳 雍餘姚人進士
  趙文魁江陵人進士   宗 璽建平人進士
  嘉靖楊惟康靈寶人進士   梁 材大城人進士
  張 羽南鄭人進士   王汝舟華陽人進士
  羅 方南充人進士   周 忠貴溪人進士
  張 峩華陽人進士   李 顯籍貫見前御史
  洪 珠莆田人進士   葉 珩莆田人進士
  侯 緘臨海人進士   石 簡臨海人進士
  李充澤永平人進士   郜 相澤州人舉人
  李 涵遷安人進士   髙 翀籍貫見前巡撫
  楊守約長沙人進士   丘預逹莆田人進士
  隆慶姜廷頤巴陵人進士   王 遵南充人進士
  江 珍歙縣人進士   蔡 文籍貫見前巡撫
  於 錦濟寧人  萬進士   厯李心學臨淮人進士
  顧 言仁和人進士   郭 斗昆明人進士
  錢 藻如臯人進士   沈人種嘉定人進士
  鄭 旻揭陽人進士   張明正華亭人進士
  朱孟震新塗人進士   王來賢臨安人進士
  范 崙丹徒人進士   楊歸儒洛陽人進士
  應存卓仙居人進士   趙 徤涇縣人進士
  趙可教籍貫未詳    黃文炳廣東人舉人
  天啟楊松年四川人進士   朱 芹富順人進士
  胡平表雲南人舉人   趙日亨安寧人進士
  蔣士忠廣西人  崇進士   禎蕭丁泰漢陽人進士
  鄭朝棟澧州人進士   朱家民曲靖人舉人
  楊時隆南充人舉人
  左叅政
  永樂鄭景曜建徳人進士   劉永賢福建人
  郭 宣崇慶人進士   王 理許州人舉人
  楊 榮青神人進士   胡拱辰安縣人進士
  正統嚴 泰錢塘人進士   尹 弼上元人進士
  劉 訓麻哈人進士   楊 鐸邵武人進士
  熊 俊江夏人進士   何 經順德人進士
  景泰吳 誠錢塘人進士   劉 本桂林人進士
  蔣雲漢巴縣人  成進士   化鄭 時舒城人
  𢎞治鍾 蕃崇德人   張 珏仁和人進士
  劉 肅嘉定人進士   黃 璉莆田人進士
  陳 睿惠安人進士   郭 紳宜春人
  王 琳嘉興人   馬 經西充人進士
  田 彭馬邑人進士   何 顯閩縣人進士
  戴 敏婺原人  正進士   德林茂逹莆田人進士
  髙 節河南人  嘉進士   靖鄭錫文長樂人進士
  葉 相江都人進士   王大用莆田人進士
  李 𫝊敘南人進士   韓士英南充人進士
  曾 鵬瓊山人進士   喻茂堅榮昌人進士
  戴 金漢陽人進士   姜 儀南昌人進士
  鄭宗古石首人   林應標莆田人
  楊 沔應天人進士   曹 韓咸寧人進士
  楊守約籍貫見前左布政  張 定代州人舉人
  羅時霖泰和人進士   莊朝賔惠安人進士
  周 俶成都人  隆進士   慶黎 澄樂平人進士
  王鳴臣泰和人   程大賔歙縣人進士
  萬厯林舜道閩縣人進士   林澄源莆田人
  吳 瀾南昌人進士   史 檟會稽人進士
  周舜岳安仁人進士   洪邦光同安人進士
  李日強曲沃人進士   吳 謙瀘州人進士
  王恩民臨安人進士   郭廷良漳浦人進士
  王邦俊鄜州人進士   何 偉涪州人進士
  崇禎胡平表雲南人舉人   謝存仁祁門人進士
  韓仲雍河南人進士
  右叅政
  永樂陳 昭籍貫未詳    張 鋭江都人進士
  陸廣平臨川人進士   王 敏籍貫見前左布政賈 昭淄川人   何 恭富陽人監生
  黃仲芳福建人   曹 琳通州人監生
  天順李 浩籍貫見前左布政  宋 銓應天人秀才
  成化吳 中樂平人進士   林 迪閩縣人進士
  𢎞治鄭 炯閩縣人進士   沈 棨平湖人進士
  周 宏德清人進士   馬自然內江人進士
  羅 安益陽人進士   張 翼介休人進士
  陳一經成都人  正進士   德孫 春蔚州人進士
  胡 濂定安人進士   傅 習進賢人進士
  嘉靖於 湛金壇人進士   衞 道葉縣人進士
  朱 佩鶴慶人進士   鄭 氣靜海人進士
  章 僑蘭溪人   毛紹元餘姚人進士
  蔡雲程臨安人進士   孫世祐豐城人進士
  楊應奇夏邑人進士   萬虞愷南昌人進士
  俞惟屏莆田人進士   張 英莆田人進士
  王一䕫安福人進士   沈 僑會稽人進士
  陳應和歸安人  隆進士   慶張 任嘉定人進士
  羅一道東莞人進士   范懋和富順人進士
  萬厯吳 椿新建人進士   陳 洙長樂人進士
  吳 瀾籍貫見前左叅政  陳頥正慈谿人進士
  蔡貴易同安人進士   劉朝噩永新人
  尤錫類長洲人進士   洪澄源晉江人進士
  袁應文未任    史旌賢雲南人進士
  熊鳴岐江西人  天進士   啟繆國維吳縣人進士
  向日昇湖廣人進士   尹 伸宜賔人進士
  陸夢龍山隂人進士   夏應台江西人進士
  崇禎陳聖典衡陽人進士提學  朱家民籍貫見前左布政朱之臣成都人進士   李中行山東人進士
  郭時亮富順人進士
  左叅議
  永樂王 理籍貫見前左叅政  張 諒華亭人
  徐道正處州人  宣德尤安禮長洲人舉人
  正統顧 理山陽人舉人   王 昇山陽人進士
  盧 彬咸寧人進士   鮑 經寧波人舉人
  谷 茂簡州人監生   葉 鸞直𨽻人進士
  龔 晟蒲圻人  成進士   化吳 禋零陵人
  吳 琳長洲人  𢎞進士   治鄧 珙閩縣人
  韓 鏞福清人進士   王 杲臨安人進士
  胡 拱江南人   方天雨淳安人
  張 定錦衣衞人   王承祥三原人
  正德林 沂莆田人   劉 金三河人進士
  嘉靖江 炌巴縣人進士   金 罍籍貫未詳
  朱 璠合州人進士   周 鎬沅陵人進士
  姚汝臯襄城人進士   榮 察藍田人進士
  張 楠來安人進士   尹尚賔茶陵人進士
  諸 偁秀水人進士   翁學淵遂昌人進士
  楊一謨閩縣人進士   楊 僎臨安人進士
  伍 鎧晉江人進士   趙 葉東陽人進士
  余 爌樂平人進士   王重光新城人進士
  汪 集進賢人進士   程時思浮梁人進士
  朱安期福建人進士   王鳴臣泰和人進士
  謝 莆代州人進士   楊美益鄞縣人進士
  隆慶曹司賢武陵人進士   楊文明南昌人進士
  許宗鎰晉江人  萬進士   歴李與善長清人進士
  杜 詩吳縣人舉人   趙 莘長垣人進士
  李薦佳潁州人進士   應存倬仙居人進士
  陳學博孝感人進士   鄭人逹閩縣人進士
  董 樾鄞縣人進士   來經濟蕭山人進士
  梅國樓麻城人進士   張存意岳州人進士
  張文奇長洲人進士   冉德升東鄉人進士
  右叅議
  永樂鄒 鋭蕪湖人選貢   丘 陵蘭陽人
  宣德楊 廉秦州人   李 睿濟寧人監生
  汪 詠嘉興人   尹 弼籍貫見前左𠫵政李 顒岢嵐人舉人   陳 恕絳州人
  李 英合州人  天進士   順李 芳籍貫見前巡按
  呂 正晉州人  成進士   化戴 用萬安人進士
  吳 環漳浦人進士   陳 奐漳浦人進士
  費 瑄鉛山人進士   翁 迪餘姚人進士
  林 璜安縣人   李 瓚崞縣人進士
  盧宅仁四會人進士   孫 清武清人進士
  蔡 潮臨海人進士   李 楫懐寧人進士
  楊 儀射洪人進士   柴 經鄞縣人進士
  鄒 軏武進人進士   柴 儒白河人進士
  張 淑內江人舉人   劉 淮睢州人進士
  劉 寅大庾人進士   王應詔甌寧人進士
  張 珪太倉人進士   沙 稷儀真人舉人
  孫世祐籍貫見前右叅政  錢 亮丹徒人進士
  張 合永昌人進士   楊 儒孟津人舉人
  趙希䕫長治人進士   劉望之內江人進士
  萬 敏南昌人進士   汪 玥休寧人進士
  黃大㢘莆田人進士   劉景韶崇陽人
  鮑一龍臨安人進士   吳守貞潮州人進士
  顔嘉會長沙人進士   張汝述洪雅人進士
  徐 敦太倉人進士   金世龍長洲人進士
  王汝述金華人進士   馬出圖遼州人進士
  宋 治臨淮人進士   周聚星永康人進士
  周 經廣平人進士   樊 倣南昌人進士
  隆慶林澄源籍貫見前左叅政  楊 祐內江人進士
  許天奇晉江人進士   葉 憲南昌人進士
  萬厯丘文學博平人進士   梁士楚番禺人舉人
  李繼芳晉江人舉人   劉世賞巴縣人進士
  畢天能九江人舉人   張尚大萬安人進士
  黃德洋華亭人進士   詹貞吉巴縣人進士
  秦舜翰晉江人進士   金從洋華亭人進士
  趙 睿涇縣人進士   王恩民籍貫見前左叅政張克家宣城人進士   楊寅秋㤗和人進士
  張文耀沅陵人進士   顧雲程常熟人進士
  史旌賢洱海人進士   李 瑞林縣人舉人
  王 制鳳陽人舉人   莫 睿錢塘人進士
  天啟邵應正福建人進士   周鴻圖即墨人選貢
  崇禎錢承擴富順人進士   董應揚江南人舉人
  周詩雅江南人進士   張 讚通海人進士提學陸懋元平湖人進士   勞永嘉浙江人進士
  喻思慥榮昌人舉人   曹景辰興國人舉人
  唐 勲西充人舉人   岳鍾秀淮安人舉人
  黎慶永華容人進士提學  曾 益鄱陽人選貢
  按察使
  永樂成 務興國人舉人   胡 器新淦人
  正統應履平奉化人   林 坦莆田人進士
  景泰王 憲合肥人   張 海寧州人
  天順陳 價銅梁人進士   夏 裕福清人進士
  成化杜 銘金堂人進士   盧 秩新塗人進士
  趙 銘安化人進士   卓天錫莆田人進士
  徐 珪安岳人   錢 鉞籍貫見前巡撫
  𢎞治張 廉籍貫見前巡撫   汪 進婺原人進士
  陳 金應城人   吳伯通廣安人進士
  劉 福巴縣人進士   馮 鎬信陽人進士
  劉 梁長洲人  正進士   德張 貫蠡縣人進士
  劉 丙安福人進士   鄭 端福清人進士
  朱 璣𫎇化人進士   陳 恪籍貫見前巡按
  姚 鏌慈谿人進士   張 琮江寧人進士
  陳洪鏌武陵人進士   李 麟鄞縣人進士
  嘉靖傅 習進賢人進士   徐 讚永康人進士
  干 鰲滁州人進士   錢如京桐城人進士
  王 浚建德人   戴 書崇陽人
  王 遵宣城人進士   韓士英南充人進士
  楊 最射洪人   沈 教慈谿人進士
  黃 祺安義人進士   張 𦒎江都人進士
  顧 遂餘姚人進士   胡 崧績溪人進士
  何 鰲山隂人進士   曾存仁吉水人進士
  郭日休新田人進士   盧 紳咸寧人進士
  郜 相澤州人舉人   李 涵遷安人進士
  胡堯時泰和人進士   鄭 綗莆田人進士
  李 冕章丘人進士   張堯年慈谿人進士
  陳 堯通州人進士   徐 霈江山人進士
  董 策長沙人進士   宋國華奉新人進士
  羅時霖籍貫見前左叅政  鄔 璉新昌人進士
  熊汝逹進賢人  隆進士   慶盧岐嶷長泰人進士
  劉 炌海鹽人進士   郭 斗昆明人進士
  馮成能慈谿人  萬進士   厯劉 侃京山人進士
  程大賔歙縣人進士   林烶章莆田人進士
  李 臺壽昌人進士   吳文佳景陵人
  余 丘孝感人未任   劉經緯進賢人進士
  郭 孝仁和人未任   彭 富籍貫見前巡撫
  范 崙籍貫見前左布政使  馮 孜桐鄉人進士
  顧 問鄞州人進士   甘一驥南昌人進士
  應存卓仙居人進士   鄭國仕廣平人未任
  李同芳崑山人進士   曹司勲宜興人進士
  蘇 濬晉江人進士未任  易登瀛肅寧人進士
  楊寅秋籍貫見前右叅議  尤錫類右叅政管按察使洪澄源籍貫見前右叅政  朱化孚安寧人進士
  劉宇烈四川人進士   劉餘祐順天人進士
  來斯行蕭山人進士   王世德永康人進士
  林枝橋廣東人進士   朱家民籍貫見前左布政使段師文嵩明人舉人   張 燿陜西人舉人
  唐 勲籍貫見前右叅議  蕭象烈廬陵人進士
  副使
  永樂趙維恭濟寧人進士   趙 彬臨淮人舉人
  舒仲誠貴池人  宣選貢   德林 時莆田人進士
  茹 祺巴縣人監生   李 睿濟寧人監生
  正統朱 理束鹿人進士   章 敏新昌人監生
  劉鼎貫吉水人  景進士   泰王 驥吉水人進士
  天順樂 㫤泰和人人材   汪 琰樂平人進士
  胡 端吉水人進士   劉 敷永新人進士
  盛 俊華亭人進士   鄧 珏江夏人進士
  熊 俊武昌人  成進士   化陸 平河間人舉人
  吳 立貴溪人進士   胡 灝嘉定人
  劉 本富順人進士   徐 珪安岳人進士
  李 釗臨海人進士   劉餘慶江夏人舉人
  曹 奇崇慶人進士   陳 琦吳縣人進士
  方 中淳安人進士   柳 淳華亭人進士
  陳 揆銅梁人進士   吳 洪吳江人進士
  𢎞治湯 全華亭人進士   吳 倬淳安人進士
  俞 俊麗水人   秦 獻崑山人進士
  周 鳳西安人進士   戚 昻金華人進士
  沈 庠上元人進士   隂子淑內江人進士
  毛 科餘姚人進士   王 倬崑山人進士
  朱 璣籍貫見前 正按察使  德孫 春蔚州人進士
  席 書遂寧人進士   王 經山隂人進士
  陳 恪籍貫見前巡按   秦 文臨海人進士
  邵遵道都昌人進士   林長繁莆田人進士
  李 麟籍貫見前按察使  劉 瓚㑹川人進士
  陳懐經新昌人進士   楊 瑋揭揚人進士
  嘉靖舒 表銅梁人進士   潘 鑑婺源人進士
  王 浚籍貫見前按察使  沈 霽華亭人進士
  韓士英南充人進士   陸 鈳鄞縣人進士
  張 庠蓬溪人進士   李 潤莆田人進士
  馮 裕臨朐人進士   林茂竹莆田人進士
  陳則清閩縣人進士   陳 瓚長樂人進士
  王世隆長洲人進士   李 翔上海人進士
  林應標莆田人進士   諸 偁秀水人進士
  駱 顒富順人進士   王 積太倉人進士
  傅應祥進賢人   蔣 信武陵人進士
  徐九臯餘姚人進士   徐 樾貴溪人進士
  唐時英盧溪人進士   茹鳴金無錫人進士
  陳 貴延平人進士   朱 麟萬安人進士提學任 佐稷山人舉人   林 斌莆田人舉人
  楊 僎臨安人   魏尚純鈞州人進士
  紀 繡利津人進士   趙之屏南充人進士
  廖天明奉新人進士   謝東山射洪人進士提學佘勉學馬平人進士   王 璧蔚州人舉人
  趙崇信慈谿人進士   顧 問籍貫見前副使
  劉望之內江人進士   何 彥順德人進士
  焦希程泌陽人舉人   項廷吉龍泉人舉人
  陳天資饒平人進士   萬士和宜興人進士提學況叔祺髙安人進士   張廷柏蒲州人進士
  熊勉學汝寧人進士   蔡用乂臨海人進士
  祁 清山隂人   劉曰材南昌人進士
  趙文同靖安人進士   王鳴臣泰和人進士
  包檉芳嘉興人進士   林烶章莆田人進士
  徐惟賢上虞人進士   秦 淦慈谿人進士
  李 鳳番禺人進士   周 京永平人進士
  葛 鴊萬全人  隆舉人   慶程嗣功歙縣人進士
  陸相儒嘉興人進士   林澄源籍貫見前右叅議滕伯輪甌寧人進士   劉行素髙陽人進士
  吳國倫興國人  萬進士   厯方邦慶婺源人進士
  張守中髙郵人進士   鄭 旻籍貫見前左布政王天爵吳縣人進士   楊啟元樂城人進士
  凌 琯歙縣人進士提學  黃 錝嘉興人
  彭 富籍貫見前巡撫   餘一龍婺源人進士
  李學一歸善人進士   段孟賢湖口人進士
  華啟直無錫人進士   鄭秉厚瑞昌人進士
  李薦佳潁州人進士   馮時可華亭人進士提學史 翊永新人進士   王 任潼川人
  陳祖堯莆田人進士   洪邦光籍貫見前左叅政蘇 愚如臯人進士   王文炳上海人進士
  蔡應科龍溪人進士   葉明元同安人進士
  廖希元藍田人進士   蕭良斡涇縣人進士
  陳性學諸暨人進士   李 藴吉水人舉人
  趙以康泰和人進士   徐秉正南昌人進士提學錢拱辰烏程人進士   盧一麟巴縣人進士
  易以巽安縣人進士   孫 瑀漢陽人進士
  朱熙治崑山人進士   詹啟東安溪人進士
  王 軒直𨽻人進士   郭廷良籍貫見前左叅政張 斗烏程人進士   林喬楠晉江人進士
  李仕亨銅梁人舉人   尤錫類籍貫見前右叅政路雲龍宜興人進士   洪澄源籍貫見前右叅政陳與相海寧人進士   袁應文東莞人未任
  韓光曙吳縣人進士   劉冠南廬陵人舉人
  馬千官全州人舉人   何子益南充人舉人
  冉德升東鄉人進士   文養浩耀州人舉人
  沈思充桐鄉人進士提學  髙 桂萊州人進士
  楊一葵漳浦人進士   甘 雨江西人進士提學吳中偉江南人進士提學  馬曄如保山人舉人
  沈子來歸安人進士   盧龍雲廣東人進士
  張汝霖山隂人進士提學  劉觀光南海人進士
  鄭朝棟澧州人   孫克恕馬平人舉人
  戴 燝福建人進士提學  張守讓南海人舉人
  天啟趙乾清籍貫未詳    楊世賞四川人進士
  阿天麒雲南人舉人   陳堯言山隂人舉人
  陳忠愛湖廣人進士提學  岳具仰延安人舉人
  姚之光浙江人舉人   張允登漢川人進士
  崇禎楊紹中雲夢人   廖起巘四川人進士提學孫 森廣東人舉人   蔣一鴻吳縣人舉人
  申用嘉吳縣人舉人   沈象先浙江人舉人
  李一沆𫎇自人舉人   萬嗣逹籍貫未詳
  喻言逹籍貫未詳    曾應棨福建人進士
  楊先芳射洪人舉人   曹宗載雲南人舉人
  洪聲逺黃岡人舉人   孫光祚廣東人舉人
  王台彥黃州人舉人   朱 葵安寧人舉人
  楊 森雲南人舉人   王履祥雲南人舉人
  張懋謙錢塘人舉人   王爕元尋甸人舉人
  陳士奇福建人進士提學
  僉事
  永樂楊 勲籍貫未詳    陳 輝閩縣人進士
  張 翼夏邑人進士   周 善籍貫未詳
  周 正籍貫   宣未詳   德陳 逺泰州人
  郭恭緒泰和人進士   陳 敏泰州人
  於文通磁州人   屈 伸湖口人進士
  正統戴 誠濟南人進士   王縉紳山東人進士
  李 良新淦人監生   王 貫清源人監生
  賈 進安東人舉人   范 循南充人進士
  景泰譚 琬成都人監生   劉 益貴溪人進士
  鄧 逹麻城人舉人   張 淑昆明人進士
  唐 勲籍貫見  天前叅議  順李 巘豐城人進士
  徐 宗榮昌人進士   李叔義閩縣人
  成化趙 京安肅人舉人   李 述豐城人進士
  楊廷芳邵陽人進士   聶䝉昌豐城人進士
  周 重安福人進士   方 泌開化人進士
  尹 仁安福人   劉 簡富順人進士
  沈 璐上海人進士   蔡 肅閩縣人進士
  吳 倬籍貫見前副使   周孟中廬陵人進士
  李孟晊睢州人  𢎞進士   治古其然永川人進士
  羅 昕番禺人   龔 嵩富順人進士
  朱 儀成都人進士   范 坪浮梁人進士
  彭 程甌寧人  正進士   德陸 徤鄞縣人進士
  張騰霄銅梁人進士   王 注歙縣人進士
  許效廉莆田人舉人   詹 源安溪人進士
  蔡中孚徳清人進士   徐 海常山人進士
  歐陽申安福人進士提學  夏邦謨涪州人進士
  王瑞之江隂人進士   沈 圻平湖人進士
  嘉靖趙 淵臨海人進士   楊 薫南昌人進士
  成 周直𨽻人進士   劉彭年籍貫見前巡撫
  朱 佩鶴慶人進士   龔 亨清江人進士
  蕭 璆辰州人進士   髙賁亨臨海人進士
  王尚志浙江人進士   黃國用廬陵人進士提學康世隆咸寧人進士   焦維章灌縣人進士
  田汝成錢塘人進士   趙德祐廬龍人進士
  徐九臯餘姚人進士   施 昱雲南人進士
  李 美籍貫見前巡按   朱文質雲南人進士
  陳克昌仁和人進士   楊 僎臨安人進士
  范 愛汶上人進士   郭從道徽州人舉人
  李用中樂安人舉人   喻 沖麻城人舉人
  龍 遂永新人進士   萬 敏籍貫見前右叅議劉景韶籍貫見前右叅議  黃明良晉寧人舉人
  顧 柄常熟人進士   汪 集進賢人進士
  蔣春生零陵人舉人   何 全溫江人進士
  王汝述金華人進士   鄭 述閩縣人進士
  徐 鼐廣信人舉人   趙孟豪全州人進士
  周以魯安福人  隆舉人   慶楊應東泰和人進士
  金 甌六安人進士   沈 聞巴縣人舉人
  李繼芳晉江人  萬舉人   厯王恩民籍貫見前左叅政周汝徳豐城人進士   髙任重雲南人舉人
  黃 鏌鎮海衛人進士   胡 宥休寧人進士
  吳堯弼鶴慶人進士提學  伍 讓衡陽人進士
  方 端固始人進士   沈思充籍貫見前副使
  方萬策莆田人進士   梁 銓仁和人進士
  徐來儀興化人進士提學  胡 琳會稽人進士
  甘 雨籍貫見前副使   顧起淹崑山人進士
  倪壯猷平湖人舉人   劉景韶籍貫未詳
  孫 徤籍貫未詳    門 逵籍貫未詳
  天啟劉錫鉉長洲人進士提學  凌子儉徽州人舉人
  徐 清江西人舉人   萬 編丹徒人舉人
  李若楠廣西人嵗貢   段伯炌晉寧人舉人
  張炳象雲南人舉人   周崇極黃州人舉人
  崇禎周 宇成都人進士   林翔鳳廣西人舉人
  沈翹楚浙江人進士   龍文光馬平人進士提學詹時雨鄱陽人進士提學
  遵義兵備道遵義明代雖屬四川然以地繫官倣選舉例載入其銜或副使僉事或叅政叅議俱無考故止書兵備道
  萬厯徐仲佳江西人進士   崔應麒北直人進士
  傅光宅山東人進士   蔡鳳梧山西人舉人
  梅國樓湖廣人進士   李 芳山東人進士
  侯嘉彩山西人進士   孫學易雲南人進士
  天啟張文耀湖廣人   張 悌河南人進士
  陳黌生浙江人進士   李仙品陜西人進士
  㢘 第陜西人進士   趙邦清陜西人進士
  侯 國陜西人舉人   張九鶚陜西人舉人
  崇禎韓炳衡陜西人進士   盧安世貴州人舉人
  張 耀籍貫未詳    李維珩籍貫未詳
  謝 琯雲南人舉人
  各科考試官舊志自萬厯庚子科始載考試官又不書籍貫及科第年分姑仍之黃士吉工部員外郎庚子科正考官
  王孟震行人庚子科副考官
  朱化孚兵部主事癸卯科正考官
  張國儒行人癸卯科副考官
  周延光評事丙午科正考官
  張孔教行人丙午科副考官
  丘雲肇評事己酉科正考官
  陳伯友行人己酉科副考官
  王家相主事壬子科正考官
  彭際遇行人壬子科副考官
  趙明欽主事乙卯科正考官
  鍾 惺行人乙卯科副考官
  方尚恂員外戊午科正考官
  陳元藻行人戊午科副考官
  項夢原主事辛酉科正考官
  張檉芳行人辛酉科副考官
  傅宗龍巡按甲子科考試官時黔方用兵免遣京官以巡按主之
  李日儼主事丁卯科正考官
  李昌齡行人丁卯科副考官
  胡鍾麟主事庚午科正考官
  盧 經行人庚午科副考官
  張世雍主事癸酉科正考官
  王 倓行人癸酉科副考官
  熊 經主事丙子科正考官
  韓啟泰行人丙子科副考官
  劉文翰主事己卯科正考官
  陳際泰行人己卯科副考官
  傅天錫主事壬午科正考官
  吳允謙行人壬午科副考官
  鄭之珖戶部郎中典試貴州以亂故隠於湄潭卒
  貴陽府
  知府
  成化鄧廷瓚籍貫見前巡撫   汪 藻內江人進士
  𢎞治李克恭兗州人   歐陽濚江陵人
  朱 璡昌邑人  正德何 垕新城人
  丁 襄莆田人   祝 濬鉛山人
  王 聰慶都人   王 念遷安人
  嘉靖陳則清籍貫見前副使   趙 㫤安丘人進士
  林春澤侯官人進士   汪仲成績溪人
  髙 宇豐城人   林廷袞懐安人
  龍翔霄武陵人   簡 書清江人
  盧 逵縉雲人以上隆俱程番府 慶李 濮濬縣人舉人改貴陽府首任
  萬厯王任重晉江人進士   鄧宗臣南充人舉人
  周伍經貴溪人進士   周廷賔從化人
  趙 經江南人   謝文炳龍溪人進士
  劉之龍富順人進士   錢 策浙江人進士
  王皥如籍貫未詳    張文奇長洲人進士
  劉冠南廬陵人舉人   吳來庭無為人舉人
  天啟申在廷湖廣人舉人   侯世臣福建人舉人
  朱家民籍貫見前 崇左布政  禎毛可教麻城人舉人
  洪聲逺籍貫見前副使   陳鴻恩黃岡人舉人
  郭九圍固安人官生   朱茂時秀水人官生
  同知
  萬厯萬 銑臨安人舉人   董學孔䝉自人舉人
  羅希賢進賢人舉人   李 翹卭州人選貢
  馬宗孟泰和人舉人   曾嘉袞麻城人舉人
  楊以成路南人嵗貢   徐廷綬上饒人舉人
  張 進河陽人舉人   沈續科雲南人舉人
  梁思泰籍貫   崇未詳   禎陳 燧江州人貢生
  李春先四川人舉人   鄒之瑾四川人貢生
  龍納箴漢陽人貢生
  通判
  嘉靖陸邦教大冶人程番府首任  髙守讓臨安人舉人改貴陽首任楊春秀沔陽人  萬監生   厯趙有仁建水人
  髙 珍南昌人選貢   林宗教永嘉人舉人
  吳道東丹徒人舉人   楊資元䝉自人舉人
  程世采江南人   萬夫望籍貫未詳
  王之稷常熟人監生   莊祖髙成都人舉人
  田於萃忠州人舉人   張 瑛上饒人監生
  劉鳳儀曲靖人選貢   官撫極黃岡人官生
  徐 諫雲南人貢生   朱昌任廣東人貢生
  推官
  嘉靖王遵賢閬中人   張 立鄭陽人
  李承恩鄭陽人   張啟泰五開人以上俱任程番府
  隆慶顔熙海應山人貢生   常正和富順人舉人
  萬厯丘 棟應山人恩貢   髙 任廣東人舉人
  霍藎臣南海人舉人   蕭如松內江人舉人
  龍時躍恭城人舉人   張應選江陵人舉人
  熊養初南昌人舉人   楊可成桂平人舉人
  天啟徐 清江西人舉人   沈漸學四川人舉人
  尤 印江西人  崇舉人   禎姚文明四川人舉人
  龍納箴籍貫見前同知   李 試雲南人舉人
  郭鳳儀陜西人舉人   宋曰英四川人進士
  林良材福建人舉人   凌夫惇四川人進士
  新貴縣知縣
  萬厯孫夢熊藤縣人   張羽鴻平利人貢生
  龔一麐營山人貢生   張大化綦江人貢生
  天啟王國楨陜西人  崇貢生   禎李天植四川人貢生
  許登科道州人貢生   袁茂芳浙江人保舉
  徐可汲江南人貢生
  定番州知州
  萬厯伍成大全州人舉人   范 郴南城人恩貢
  漆 注新昌人貢生   王應昌嵊縣人舉人
  張炳象籍貫見前僉事   曹學易全州人舉人
  趙德璋雲南人恩貢   陳新第長壽人
  廣順州知州
  萬厯萬曰棟吉安人舉人   杜應豫河南人舉人
  鄭 鼎福建人  天㧞貢   啟魏景枝浙江人嵗貢
  崇禎李紹沆廣東人舉人   柏福兆臨清人舉人
  楊昌朝岳州人恩貢   施養吉馬龍人嵗貢
  開州知州
  崇禎黃嘉雋鄞縣人貢生
  貴定縣知縣
  萬厯陳江定籍貫未詳    周之冕太倉人貢生
  天啟錢紹恭昆明人貢生   李時秀城步人貢生
  凌士講湖廣人貢生   李之誠漳州人貢生
  崇禎張士龍淮安人   黃光中江陵人舉人
  安順府
  知府
  萬厯喬惟槐岳州人   楊際明泰和人
  李時茂乾州人舉人   朱萬年黃岡人舉人
  韓初命掖縣人舉人   王維祐漢陽人舉人
  天啟王追臯黃岡人舉人   鮮順祖銅梁人舉人
  孫 森海陽人  崇舉人   禎楊先芳籍貫見前副使
  陳啟祚晉江人舉人   沈景葵福建人
  胡伯玉瀏陽人官生   王 恂廣安人
  推官
  萬厯謝交綬騰越人   劉如龍宣化人
  蔡邦儒雲南人   唐用睿桂林人
  余學淵麻城人  天選貢   啟徐朝綱晉寧人舉人
  吳逹中南川人  崇選貢   禎曹代之長安人舉人
  龔善選清江人舉人
  鎮寧州知州
  黃 琳籍貫未詳從名宦補入 李 諫合州人
  游大學大理人   紀 倫臨安人
  唐際會贑州人   駱惟嚴莆田人
  楊守仁建水人   劉壽祺曲靖人
  陳良器新建人   嚴守約順徳人
  游 逢豐城人   李光庚鄧州人
  董學孔籍貫見前貴陽府同知 張邦洙籍貫未詳
  趙 瑜臨安人   詹天倫綿竹人
  劉 淞萊陽人   李應麟當陽人
  段伯玠晉寧人舉人   雷徵一洱海人舉人
  沈躍龍楚雄人舉人   徐時進昆明人選貢
  曹天錫臨安人舉人   萬 鵾富順人貢生
  倪永壽桃源人舉人
  永寧州知州
  張 融籍貫未詳    陳應期上元人
  陳 佐江西人   葉 泰荊州人
  漆 登高安人   唐 金晉寧人
  嘉靖段絲錦見名宦  隆慶吳敦本浮梁人
  薛希周四川人   楊象乾泰和人
  鄒子先宜黃人   徐世龍昆明人
  陶希髙姚安人   郭良楫泉州人
  蔣時雲合州人   張問明長壽人
  萬厯陳聖佐四川人   李嘉言雲南人
  李紹春湖廣人   程九萬四川人
  蕭世聘湖廣人   毛宗萇雲南人
  泰昌劉世龍籍貫   天未詳   啟薛三桂直𨽻人
  胡起賔籍貫未詳    甯建中廣東人
  崇禎徐保泰籍貫未詳
  普安州知州
  宣德陶文靖萬縣人   張 豫華亭人舉人
  簡 沛吉水人   袁 寧新化人
  天順萬 功富順人  成舉人   化吳德崇豐城人舉人
  錢 綸山隂人舉人   曹 珙祁陽人舉人
  𢎞治嚴 績烏程人   唐 琛樂安人
  胡 杲墊江人監生   梁 貴星子人舉人
  劉良佐馬平人  正德朱 易蘄州人監生
  陳 翔湖廣人監生   黃 雄烏程人進士
  嘉靖沈天麟山陽人監生   徐 琦常德人舉人
  何 思通州人舉人   蕭鳳來泰和人舉人
  張 璽橫州人舉人   江 校婺源人舉人
  徐世用宿州人   髙廷榆樂清人官生
  黃 襲新㑹人舉人   韓紹奕龍川人
  隆慶李 濮籍貫見前貴陽府  顔熙海應山人貢生
  李東華豐城人舉人   胡 桐雲南人舉人
  萬厯施繼述雲南人   蘇兆印南海人舉人
  賴萬璵永安人舉人   樊 芝永昌人恩貢
  劉承範監利人恩貢   萬年佐潮州人舉人
  李仲文泰和人舉人   龍時躍恭城人舉人
  侯思臯上元人  天舉人   啟劉世龍臨安人舉人
  崇禎朱國祀籍貫未詳
  平越府
  知府
  萬厯劉冠南籍貫見前貴陽府  楊可陶嘉定人舉人
  徐治民頴川人選貢   曾 化墊江人舉人
  萬尚烈南昌人  泰舉人   昌馮國正江夏人舉人
  天啟曹進可江津人舉人   周鴻圖即墨人選貢
  蕭附鳳澧州人  崇舉人   禎陳 逹奉節人舉人
  李啟熊晉江人官生   葉成文福清人官生
  陳紹英仁和人舉人   官撫極籍貫見前貴陽通判
  同知
  萬厯楊可陶籍貫見前平越知府  李在公閬中人舉人
  李曰英博白人選貢   韋賢卿廣東人選貢
  楊廷幹劍川人舉人   張希賢廣東人舉人
  鄭廷英南川人選貢   方明棟富順人舉人
  天啟許鴻綸東陽人  崇選貢   禎古德恆梁山人嵗貢
  王履祥石屏人舉人   李天植桐梓人貢生
  董邦昌昆明人舉人   龍納箴籍貫見前貴陽同知
  推官
  萬厯徐 雨全椒人選貢   吳繼亨賔州人舉人
  馬三才建水人舉人   吳學會滕縣人舉人
  李若楠籍貫見  天前僉事  啟李沃根山西人選貢
  崇禎李延芳陝西人舉人   劉廷讓滄州人舉人
  塗時瑞江西人選貢   孫玉潤金壇人舉人
  黃平州知州
  萬厯李 珏楚雄人舉人   曹進可江津人舉人
  李逢春潼川人舉人   楊鳳翥巴縣人舉人
  史應元順天人舉人   向之廉雲陽人選貢
  天啟王國正陝西人  崇貢生   禎古德恆籍貫見前平越同知何天賜畧陽人嵗貢   陳虞熙重慶人嵗貢
  王 適河西人嵗貢   江洪範宜山人嵗貢
  朱統鑏新建人   黃虞龍廣東人舉人
  歐陽祐髙安人
  甕安縣知縣
  萬厯陳廷範籍貫未詳    凌應奎黎平人貢生
  時 化籍貫未詳    韓文耀松潘人嵗貢
  賴道行東莞人   邢以踐路南人嵗貢
  曹昌期柳城人嵗貢   張應奎桐城人
  餘慶縣知縣
  萬厯袁尚紀江油人選貢   吳道昭番禺人舉人
  韓任甫瀘州人舉人   余 芳蘄州人貢生
  趙 英馬平人舉人   賈時聘陜西人貢生
  蕭九逹湖廣人貢生   姚大武荔浦人選貢
  曾可洪竹山人貢生   徐逹可應城人貢生
  趙嘉鳳雲南人貢生   卿文銑全州人貢生
  張宏抱雲南人貢生
  湄潭縣知縣
  黃如桂江夏人   蔡思續襄陽人選貢
  熊以登廣安人   楊士彥雲南人嵗貢
  於先甲楚雄人舉人   傅作相蘄州人選貢
  萬厯儲至謀靖州人   屠明弼秀水人
  成正化興國人   倪思芫重慶人
  陳 璲籍貫見前貴陽同知  康黃生衡山人貢生
  李⿰王𤔫 -- 瓊雲南人   吳邦寧雲南人
  崔維坤順慶人
  都勻府
  知府
  𢎞治凌文獻遂安人   杜 禮豐城人
  黎 澄四川人   黃 英臨桂人
  劉 銓徳州人   張 熹嘉興人
  李 禾籍貫未詳    黃希英莆田人
  王公大閩縣人   張廷傑鄞縣人
  倪 鶚涇縣人   牟 泰巴縣人
  張 淮順德人   王尚用安福人
  林鳴爕揭揚人   曾承恩延平人
  陳 欽莆田人   毛 集掖縣人
  林敦復莆田人   冀 國衞輝人
  張士麟內江人官生   薛紹荊州舉人
  沈志言縉雲人   陸 東祥符人進士
  段孟賢湖口人進士   梁 柟南海人舉人
  蕭怡韶荊州人官生   姜奇芳監利人進士
  楊德全晉寜人舉人   鮑獻書蘇州人貢生
  萬厯趙 延劍州人官生   凌雲鵬南直人
  吳 賀撫州人   張名坤蒲州人
  楊以傑瑞金人   楊永亨昆明人
  李時茂籍貫見前安順府  沈存德會稽人
  蕭上逹沔陽人   李 沆籍貫未詳
  張君望南直人   程 洵四川人
  楊 整江川人   姚以亮秀水人
  魏士沖江西人
  推官
  舒維絅籍貫未詳    苗朝陽籍貫未詳
  胡 校貴池人舉人   帥大魁雲夢人嵗貢
  唐 俊蘭溪人官生   戴廷獻辰州人舉人
  杜克仁浪穹人舉人   劉起鵬泰和人舉人
  胡考崇辰州人舉人   郭 納弋陽人貢生
  唐 元崇寧人貢生   李 珏籍貫見前黃平州楊應第劍州人貢生   羅德星安鄉人貢生
  蔣履亨泉州人   俞堯衢籍貫未詳
  汪攀龍羅田人   李自奇江川人
  鄒光裕昆明人   李 紹桂林人
  朱嘉璟惠州人   張勉行鹽亭人
  麻哈州知州
  從 龍安陸人   楊 英泰和人
  林鳳昇廣東人   熊 寵江西人
  潘 彚浙江人   嚴 傑江夏人
  楊 柬四川人   韋 相籍貫未詳
  蔣 信雲南人   韋邦信廣西人
  李一中廣信人   唐 佐四川人
  李 闕山東人   吳 山廣西人
  楊 敏大理人舉人   萬 銑臨安人舉人
  陳汝和昆明人舉人   黃敏學雲南人舉人
  胥 逹眉州人舉人   胡友祿東鄉人貢生
  曹啟益南海人貢生   蘇九河晉寧人舉人
  張 鎔合州人舉人   劉 昭四川人舉人
  姚大統雲南人   嚴君教江西人舉人
  周希貴江西人
  獨山州知州
  陳 玘蘄州人   郭 璽濟源人
  雷汝佐籍貫未詳    蔡 福直𨽻人
  狄 沖浙江人   文 誠合州人
  李廷價雲南人   葉 松籍貫未詳
  姚 本直𨽻人   林汝桂廣東人
  雷學臯雲南人   吳譽聞順德人舉人
  歐陽輝荊門人舉人   陳嘉言江夏人舉人
  李 巡籍貫未詳    杜 存長寧人
  林致禮上思人舉人   徐庭綬上饒人進士
  譚文隆南昌人舉人   吳 琰臨安人舉人
  清平縣知縣
  楊 順順義人舉人   蔣 祿上虞人監生
  楊 顯進賢人監生   竇 寛咸寧人
  馮 泰遂寧人   施 銓昆明人
  羅 文棗陽人   劉 讓天台人
  劉 舉籍貫未詳    劉 昻湖廣人
  梅 濵星子人嵗貢   劉鳳岐陜西人嵗貢
  楊 度南充人嵗貢   陸 逖永昌人
  王 倣武陵人恩貢   李春先籍貫見前貴陽同知蔣守倫全州人舉人   楊明禮泰和人舉人
  魏自強晉寧人選舉   劉啟周西充人舉人
  盛世才太倉人舉人   韓洪鼎四川人舉人
  黃虞龍廣東人舉人
  鎮逺府
  知府
  永樂顔 澤江隂人   張 英揚州人
  正統劉 善泰安人  景舉人   泰劉 政籍貫未詳監生
  鄧 恭通城人  天監生   順毛 鳳嘉定人進士
  陳 實武岡人監生   王 敘臨汾人監生
  胡 靖南城人監生   沈 黻華亭人進士
  成化沈 熊歸安人進士   徐 䖍揭揚人進士
  李 暠汝寧人  𢎞監生   治周 瑛莆田人進士
  毛 恭均州人進士   林 表莆田人進士
  畢大經河南人舉人   戴 仁大理人舉人
  楊 簡餘姚人  正進士   徳劉武臣宜賔人進士
  童 器永嘉人進士   官 倫密雲人進士
  髙公甲內江人  嘉進士   靖羅 鳳上元人進士
  虞 潤籍貫未詳    何邦憲大理人進士
  郭 仕吉安人進士   黃希英莆田人進士
  廖 梯莆田人進士   靳 溏北通州人舉人
  嚴 鳳歸安人   隂汝登內江人舉人
  韓克濟定海人舉人   任 佐籍貫見前副使
  程 㸅建昌人舉人   袁成龍閩縣人舉人
  熊 爌南昌人官生   曾再耕廬陵人舉人
  隆慶楊守讓彭城人官生   薛 詔江陵人舉人
  萬厯陶守訓平樂人舉人   毛 棟吉水人官生
  王一麟漢陽人舉人   劉淑龍醴陵人舉人
  忽 鳴蒲城人舉人   蔣 桐錦衣衛人進士
  郭衢階富順人進士   曹汝校籍貫未詳
  阮宗道大同人恩貢   楊懋魁閩縣人舉人
  張叔璽番禺人舉人   張守讓南海人舉人
  周世匡漢陽人舉人   吳望岱陜西人
  胡思明籍貫   崇未詳   禎蔣振先廣安人舉人
  鄭之良麻城人舉人   王 偉蒲州人恩貢
  張宗煒全州人恩貢   鄧應韜瑞州人貢生
  閃繼詩永昌人舉人   黃運煜四川人舉人
  同知
  永樂徐 璋重慶人
  通判
  正統何 宣道州人監生   黃 鑑新喻人
  天啟楊芸春籍貫未詳
  推官
  盧 恩淳安人  宣德屈 紳陜西人監生
  此後一百八十餘年不設流推官至萬厯庚子題復
  阿天麒鄧州人  萬厯范應宿籍貫未詳
  馬希祥順徳人   傅賚奎漳州人貢生
  黃 蛟四川人貢生   鄧希稷籍貫未詳
  吳學䕫上元人貢生   王亮工泉州人貢生
  閃繼詩籍貫見前鎮逺府  朱盛滵江夏人
  譚振經新㑹人   陳計大四川人貢生
  鎮逺縣知縣
  𢎞治左 賢四川人  正監生   徳孫 寧九江人監生
  嘉靖劉 芳綦江人監生   髙 沖建昌人監生
  莫 負桂林人舉人   馮廷重三原人監生
  姚 文髙郵人監生   葉 松大羅衞人舉人
  廖邦清北流人監生   吳元卿漢陽人監生
  隆慶趙 鉉泰和人  萬舉人   厯鍾伯節曲靖人舉人
  李子明泰和人監生   張汝孝綿州人選貢
  鄒 瑞臨安人舉人   趙 儒趙州人舉人
  馮一元榮昌人   陳應正雅州人舉人
  文嘉兆南充人舉人   袁尚紀龍安人貢生
  蔣 貴全州人舉人   李春先籍貫見前貴陽同知吳俊民雲南人舉人   李時亨雲南人舉人
  韋必成籍貫   崇未詳   禎曹天錫通海人舉人
  項國瓚浙江人貢生   劉良昕興國人
  王三元龍安人貢生   朱至溢內江人貢生
  區光表髙明人選貢
  施秉縣知縣
  正統王 林黃岡人  景監生   泰羅 紳豐城人監生
  李 珪昆明人  成監生   化冦 敬漢州人監生
  魏 紀萬縣人舉人   張 綱忠州人監生
  𢎞治杜 美沅陵人監生   王 儀泰和人監生
  劉 宇均州人進士   楊 順籍貫見前清平縣蔣 祿籍貫見前清平縣  楊 顯籍貫見前清平縣
  正徳唐 祿揚州人貢生   劉 瑀六合人貢生
  方 祥貴溪人貢生   楊 璵廣東人監生
  嘉靖向光大湖廣人貢生   陶 詩會稽人貢生
  王 誥寶慶人貢生   滕 璧真定人貢生
  張大文澧州人貢生   沈 科大理人舉人
  張世榮雲夢人貢生   趙 本狄道人舉人
  詹大同大治人貢生   莫惟學靈川人舉人
  隆慶潘 龍永昌人  萬舉人   厯趙完珍師宗人貢生
  趙 瑜臨安衛人舉人   張 月徳興人監生
  徐 芳浪穹人舉人   蘇九河籍貫見前麻哈州髙如雲昆明人舉人   袁尚紀江油人貢生
  趙 鋌沔陽人舉人   席大儒長安人監生
  辜 瀾鳳翔人監生   王 莞邯鄲人監生
  吳夢說髙安人  天舉人   啟江文秀真寧人貢生
  崇禎姚載典臨安衞人舉人   任師洙廣元人貢生
  思南府
  知府
  永樂陳 禮泰和人進士   傅貴賢四川人
  王 剛寧波人   張 瑾東昌人
  裘 琰臨清人  正統王 治瀘州人
  李 暢昆明人  景泰何 轍四川人
  郝 祥河間人  成化王 南長壽人
  王 琳揚州人   邵 珪泰興人
  康 價泰和人  𢎞進士   治金 爵綿州人進士
  羅 璞吉水人舉人   張汝舟崑山人
  正徳甯 閲湯隂人舉人   江 淵歙縣人進士
  劉 奎昌平人舉人   陳 亮廣徳人進士
  葉 信紹興人進士   閭 鎧平原人舉人
  李文敏衞輝人  嘉舉人   靖周 舉郯城人進士
  祝 亨江寧人舉人   張 鏢順徳人舉人
  葛 鴊萬全人舉人   伍 佐新化人舉人
  許 詞靈寶人官生   洪 價歙縣人廕生
  李 輈番禺人進士   張 烈上元人舉人
  陳 煌惠安人舉人   陸 瑚太倉人舉人
  李光祚髙密人官生   吳 驂宜興人官生
  李夢祥監利人進士   楊 煦進賢人舉人
  李 寀全州人舉人   何 璋夷陵人進士
  劉廷議慈谿人進士   奚世亮黃州人進士
  宛嘉祥廬江人舉人   姚邦才歸安人舉人
  李充善長治人  隆舉人   慶何 維太康人舉人
  田 稔髙唐人  萬進士   厯蔡應申嘉定人官生
  王琢玉莘縣人進士   江 𤥻仁和人官生
  帥 機臨川人進士   李㓜淑應城人進士
  陸從平華亭人進士   蔣 薦廬陵人進士
  趙 恆樂平人舉人   隂 鎔內江人官生
  張侍臣江西人官生   舒應鳳泉州人舉人
  強有義昆明人舉人   鄭崇岳浦江人舉人
  天啟趙可行湖廣人舉人   王汝鯤定安人官生
  崇禎楊 森籍貫見前副使   李春先籍貫見前貴陽同知林 會龍溪人進士   余 盛富順人舉人
  丁裕慶霑化人官生   張 儉鉅鹿人官生
  羅廷璵南昌人官生
  同知
  正統卓 禮籍貫   萬未詳   厯張羽鴻平利人貢生
  徐登禧全州人   陳以躍泰和人舉人
  溫可貞廣東人舉人   張養䝉四川人舉人
  胡全禮四川人嵗貢   鮮順祖銅梁人舉人
  天啟王台彥蒲圻人舉人   毛宗萇雲南人舉人
  崇禎葛元佐浙江人選貢   鄧承劵廣西人舉人
  黃 渭䕫州人選貢   郭鳳儀陜西人選貢
  楊升亨江西人選貢
  推官
  景泰張恆元成都人舉人   王 泰廣西人監生
  𢎞治徐 鑑金壇人監生   陳 常漢川人監生
  正徳歐 涇沅陵人監生   夏 汶丹陽人監生
  嘉靖高 俊蘭溪人監生   王 文澧州人監生
  熊 梅南昌人監生   陳 鵬山東人監生
  張六師䝉化人舉人   陳南星莆田人舉人
  陳 典墊江人舉人   劉 鵬新繁人監生
  隆慶伍 佽松滋人  萬監生   厯鄧 嵩永昌人舉人
  王奇嗣蓬州人舉人   屈羣言番禺人舉人
  竺鳳彩臨安人舉人   李 先蓬州人舉人
  蕭 相廣西人舉人   張邦教騰越人舉人
  周文揚浙江人選貢   劉飬中金谿人
  趙民悅雲南人舉人   張文英大理人舉人
  天啟楊昌周四川人舉人   章金鉉漢陽人副榜
  崇禎施 博雲南人選貢   梅 極崇南人舉人
  鄧承簮廣西人舉人   李盎然湖廣人選貢
  吳象鉉四川人舉人   凌夫惇籍貫見前貴陽推官
  安化縣知縣
  萬厯王重巽曲靖人舉人   朱凌霄南海人舉人
  張舜敘從化人嵗貢   鄒守讓巴縣人選貢
  天啟萬應魁南昌人舉人   㢘養貞沅陵人舉人
  崇禎蔣之芳全州人舉人   韓如愈興化人進士
  唐承祚義寧人選貢   韓宗愈寶應人拔貢
  張 培扶風人選貢   黃有年南海人舉人
  印江縣知縣
  𢎞治周 文山東人   曾 贊樂安人舉人
  劉 燦荊州人  正監生   徳黃 琮嶍峩人
  吳 縉吳縣人   黃 金番禺人
  嘉靖范 邦英徳人   顔 階龍溪人
  曾 翺京山人監生   徐文伯銅陵人舉人
  包萬殊臨安人舉人   王 佐涪州人監生
  蕭以成廣元人監生   鄧一麟應山人監生
  萬厯雷學臯臨安人舉人   趙 鉉大理人舉人
  陳汝和昆明人舉人   莫與京廣西人舉人
  李 華黔陽人舉人   卿庭彥廣西人舉人
  徐 震大理人舉人   張五典仁夀人監生
  鄭繼緒廣西人舉人   張 鎔籍貫見前麻哈州李應發昆明人舉人   劉兆桂閬中人嵗貢
  崇禎鄭兆吉常徳人嵗貢   呼延楫陜西人嵗貢
  郭 寧清江人嵗貢   董一化蘄州人嵗貢
  史 諫貴池人嵗貢   施玊明澂江人嵗貢
  胡貴卿西充人嵗貢   陳明殿晉江人嵗貢
  婺川縣知縣
  永樂陳文質成都人   髙友恭內江人
  天順張 景雲南人   陳 瑢雲南人
  屈 彬雲南人   王 冕黃州人
  成化楊 剛萊州人   譙 震成都人
  𢎞治劉 鏜萬安人   張 鵬成都人
  蔡 嵩杭州人   李守正遂寧人
  莫 震杭州人   李 頴阿彌人
  傅 洪長洲人   陳維藩平陽人
  熊 價眉州人  正德王 緯平彛人
  韓 珣廣西人  嘉靖欒 恕山東人
  劉敏之山東人   宋文翰宜賔人
  張信臣涪州人   楊 廩遵化人
  遲問仁雲南人  萬厯萬 銑籍貫見前麻哈州洪朝璋海陽人舉人   鄭向陽昆明人
  侯卿臯江川人   張任教籍貫未詳
  顔子言宣化人   葛楚元施州衞人
  石阡府
  知府
  永樂李 鑑貴溪人  正進士   統胡 信廬陵人
  景泰周 浩巫山人監生   吳 俊京山人監生
  天順楊 榮青神人  成進士   化楊顯嘉吉水人進士
  廖 俊樂安人進士   余 志建寧人進士
  劉 珍清苑人舉人   祁 順東莞人進士
  𢎞治李克恭滋陽人舉人   汪 藻內江人進士
  周 鑑餘姚人進士   丁 㫤䝉化人進士
  任 儀閬中人進士   謝崇德內江人舉人
  正德施 震平湖人進士   嚴永灌華容人舉人
  蔣 弼新繁人舉人   何邦憲泰和人
  嘉靖馬 龠西充人進士   馮 裕臨朐人進士
  俞應辰莆田人進士   禇 松華亭人舉人
  麥孟陽髙要人舉人   薛 編魏縣人舉人
  邊 㻦霑化人舉人   朱 黼安福人舉人
  張邦瑞商河人舉人   郭文翰三水人舉人
  簡 書新喻人官生   馬 舃安邑人舉人
  蕭立業新喻人選貢   王 管江寧人官生
  隆慶李 兗餘姚人  萬官生   厯吳維京孝豐人進士
  聶 棟永豐人官生   鄭一信惠安人進士
  袁 亮麻城人舉人   林大經莆田人舉人
  陸 郯上海人官生   郭元賓萬安人舉人
  江至道朝城人  天官生   啟江大鯤楚雄人官生
  石 恂青州人官生   曾之可吉水人
  阿天麒鄧州人  崇禎許國秀沙河人
  李一沆籍貫見前副使   吳伯琦夷陵人
  孫光灝餘姚人   錢以式㑹稽人
  沈延賞寧波人   陳逹道雲南人舉人
  同知
  永樂吳 珏濟寧人   徐 偵徐州人
  通判
  永樂崔 彧萊州人   董延齡紹興人
  楊 清臨安人   楊 契石屏人
  張 義長壽人   徐 義順德人
  推官
  永樂朱 振鎮江人   米 森平陽人
  康 頮泰和人進士   謝志高武昌人監生
  景泰張 定龍溪人  天監生   順曹彥才湖廣人監生
  成化董思誠河陽人監生   尹 福泰興人監生
  胡 瑄巴陵人監生   張 榮泰和人監生
  𢎞治趙 琰西充人監生   李 松銅梁人監生
  正德龔崇道密雲人   焦 洪望江人監生
  李 輝中江人  嘉監生   靖鄭宗錦浦江人監生
  丘民望貴溪人監生   李 仁蓬溪人監生
  金 亭義烏人監生   梁 寳永福人監生
  鄧本中全州人舉人   鄧 朂瑞呂人
  鄭廷璋瓊山人舉人   岑 壂名山人選貢
  王朝用曲靖人  隆慶管東生零陵人舉人
  萬厯武朝北蓬溪人舉人   姚希髙姚安人舉人
  沈世卿仁和人舉人   高情和羅江人選貢
  易文龍夷陵人舉人   唐世臣南海人舉人
  羅德星籍貫見前都勻推官  鄭元龍襄陽人舉人
  李應期鄞縣人   周烈武籍貫未詳
  蔡應龍廣西人  崇禎黎應時江西人
  董邦昌籍貫見前平越同知  王登邦湖廣人
  俞頴濵寧波人舉人
  龍泉縣知縣
  萬厯凌秋鵬昆明人貢生   段宜標雲南人舉人
  李維國嘉定人   李紹勲建昌人貢生
  天啟周 鶴漢川人   姜文秀陜西人貢生
  張淳儒崇德人  崇禎張應宿雲南人
  趙 譔昆明人舉人   蹇以盛石泉人
  髙仲熊銅梁人舉人
  思州府
  知府
  永樂崔彥俊新建人進士   沈 宗錢塘人
  王 寅籍貫未詳    劉 本潮陽人
  郭 勝山東人   郭 琰山東人
  宣德賀 讓衡陽人   林 英蘇州人
  成化王 常馬湖人進士   周 振吳縣人
  胡 深巴縣人   張 介內江人進士
  趙 渾漳浦人  𢎞治施 裕太倉人
  熊守德江寧人   李 概豐城人舉人
  李 時永平人   許 翔成都人
  正德髙 節上元人進士   張 柱涪州人進士
  嘉靖余 敬永康人   王 敞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人
  張 泌羅山人   劉 祚安福人舉人
  周文光永康人   吳拱辰武昌人
  毛希源太倉人官生   明㓜光西充人
  米懐幹歸安人進士   李允簡融縣人舉人
  王鳳儀章丘人   張淑名孟縣人
  符 仕寧陵人舉人   張繼芬茶陵人官生
  隆慶張子中鄞縣人  萬官生   厯莫如德融縣人官生
  楊雲鵾泰和人舉人   蔡懋昭上海人舉人
  馬汝承蘄州人官生   鄭天佐福清人舉人
  祁汝東江隂人舉人   髙自修嘉定人舉人
  李仕亨銅梁人舉人   馬千官籍貫見前副使
  陳夢琛山東人   趙 建劍州人
  周天廕安邑人   沈存德浙江人
  胡 柟洵陽人  天舉人   啟萬嗣逹九江人舉人
  王履祥籍貫見前 崇平越同知 禎黃夢瑞延平人
  黃堯彩九江人舉人   江 濬臨安人舉人
  推官
  永樂田 振辰州人   唐 賢蘭溪人
  孫 魁密雲人  成化柴 俸臨安人舉人
  𢎞治嚴 績烏程人   鍾 恕枝江人
  唐 琛樂安人  正德王 芝慶符人
  趙宗賢巴陵人   龔 申綿州人
  嘉靖陳 文武岡人   夏 俸和州人
  王 澤龍溪人   李 闕青縣人
  徐 江浙江人   張武臣涪州人
  隆慶劉 蘭蕪湖人   喻尚忠會昌人
  萬厯陳明德平樂人嵗貢   瞿學召上海人監生
  王 制雲南人舉人   熊正顯富順人舉人
  周至徳麻城人   蔡應吾平和人舉人
  譚汝誠興業人舉人   吳天祐趙州人舉人
  華三祝興國人  天舉人   啟余雲標籍貫未詳
  王廕昌籍貫   崇未詳   禎包大全雲南人
  莊以喻籍貫未詳    喻言逹南昌人舉人
  常懋中平樂人舉人   王 佐河陽人舉人
  黎象斗廣州人舉人   黃堯彩籍貫見前思州府
  銅仁府
  知府
  永樂田 載北平人人材   周 驥陜西人監生
  洪熙蔣 慶新淦人  宣進士   德王 恕長清人進士
  正統蕭和鼎吉水人舉人   洪 鈞浙江人進士
  孫 順慶都人  景監生   泰朱 鑑巴縣人進士
  天順張 隆臨安人  成監生   化陽顯嘉吉水人進士
  周 銓興化人舉人   莫 愚餘姚人舉人
  堯 卿安岳人  𢎞進士   治張 宏永清人官生
  金舜臣襄陵人進士   甘 昭豐城人舉人
  劉 瑜寧海人  正進士   徳徐紹先蘄水人進士
  周汝瑞長寧人舉人   方 宸新繁人進士
  嘉靖葛 鴊萬全人進士   宋 統新城人進士
  敖文瑞吳橋人舉人   魏文相大理人舉人
  桂伯諒慈谿人舉人   李資坤昆陽人舉人
  李 憲南海人舉人   鄒廷澤公安人官生
  吳 江豐城人舉人   葉繼美閩縣人舉人
  章 接蘭谿人官生   孫 序鍾祥人官生
  隆慶崔 嘉任丘人舉人   鄧 球祁陽人進士
  孫 黃洛陽人  萬舉人   厯張 重莆田人舉人
  曾可漁廬陵人舉人   林 烋愽羅人進士
  方 範崑山人舉人   林大黼莆田人進士
  鄭應齡莆田人舉人   趙道隆無錫人舉人
  張 錫同安人舉人   李思忠分宜人恩貢
  李 瓊黃州人舉人   周興祚延津人官生
  陳以耀江西人舉人   陳堯言籍貫見前副使
  天啟姚之光浙江人舉人   全庭訓江西人舉人
  崇禎王台彥籍貫見前副使   朱啟元浙江人官生
  同知
  永樂許 能祥符人監生
  通判
  永樂王 爽臨川人  宣監生   德李 鎬廣東人舉人
  正統袁 隆籍貫   景未詳   泰郭 正大理人舉人
  嘉靖楊 鸞桂林人舉人   陸 斆浙江人舉人
  劉 越湖廣人監生   譚大觀潼川人嵗貢
  推官
  永樂魏 儀𥂕厔人  正監生   統馬思忠澂江人監生
  景泰陳文斌江夏人  天監生   順周 旋撫州人監生
  成化何世昭金谿人監生   祝 潮潛江人監生
  譚 義興國人  𢎞監生   治方 溥黃巖人監生
  馳九垓仁壽人  正舉人   德余 春邵武人監生
  陳 輔應城人監生   潘 洋桂林人舉人
  嘉靖趙 㻚慈谿人舉人   陳 文籍貫見前思州府推官鄒顯明澂江人監生   賀 紳衡陽人監生
  勞周相徳化人監生   顧文郁崑山人監生
  譚 經安化人監生   陳大昌新昌人監生
  陳佩之瀏陽人  隆監生   慶唐宗正靖州人舉人
  萬厯向 玳大寧人嵗貢   周安叔新淦人選貢
  沈 森雲南人舉人   金 階武進人選貢
  焦文炳欒城人   何 錿建徳人選貢
  張祐清內江人選貢   江騰鯨建陽人舉人
  袁 旦沔陽人舉人   譚 完京山人舉人
  張希賢荊州人  天啟吳伯裔河南人舉人
  許曰翰籍貫   崇未詳   禎嚴君教籍貫見前麻哈州張光伸四川人舉人   陳興門樂亭人舉人
  銅仁縣知縣
  萬厯陳廷範楚雄人選貢   吳三讓順昌人舉人
  楊仕漢景東人舉人   丘時可綿州人舉人
  張宿東萊州人嵗貢   閔法孔瀘州人選貢
  天啟黃家林汝寧人選貢   許 臬新城人選貢
  崇禎顔師孔辰州人選貢   黃中色興安人舉人
  吳光宸永昌人舉人   李世輔寧化人恩貢
  凃 淑新建人舉人   楊升亨宜春人進士
  黎平府
  知府
  永樂司 祥厯城人   符 濟邵武人
  吳 璚海陽人  正統黃 恭上海人舉人
  天順蕭守中保昌人舉人   袁均哲建昌人舉人
  楊 緯大理人進士   龔 鼎雙流人進士
  成化張 璡大理人進士   杜 亨泰和人進士
  劉 銓邵陽人進士   袁 盛棗陽人進士
  𢎞治余 桂綿州人   張 綱滁州人進士
  連 紋鄭州人   許 慶武進人進士
  張 愷無錫人進士   吳 逺歙縣人進士
  正德祝 壽厯城人進士   朱 昭平陽人進士
  王光濟商州人   夏玉麟常熟人
  嘉靖孫繼魯雲南人進士   林 益莆田人舉人
  鄧 椿建德人舉人   王 璧蔚州人
  林汝永莆田人舉人   髙瑞麟南皮人舉人
  張廷桂浮梁人舉人   陳大章䕫州人
  劉汝順清江人  萬舉人   歴康一俊莆田人官生
  吳守信浮梁人舉人   李 時四川人
  徐 瑩貴溪人官生   張翼先泰和人舉人
  王事聖南康人舉人   髙 嶽蒲州人舉人
  閻 漳蓬萊人進士   袁 表閩縣人舉人
  髙 祚峽江人  崇禎熊廷相豐城人
  井濟愽文安人舉人   湯之相湖廣人舉人
  伍惟善江西人舉人   於元葉東阿人官生
  沈象先籍貫見前副使
  同知
  正統史永言籍貫未詳
  通判
  秦 庸南寧人   徐 璟錢塘人
  推官
  景泰李 震華容人   劉行政華容人貢士
  王 勉籍貫未詳    李 鎔籍貫未詳
  正德劉 本籍貫未詳    秦世濟浙江人
  徐 馨咸寧人舉人   歐陽斡廬陵人
  王有檜安福人   鄺 𤩰宜黃人
  汪 椿南陵人   馮天秩故城人
  章 極永福人   岑 臺名山人
  王應璧青州人   張鳳鳴臨桂人
  張一龍西安人  萬舉人   厯馬化龍西安人舉人
  滕 垍永昌人舉人   周大賚臨桂人舉人
  祝惟敬德興人   趙世芳梓潼人舉人
  郭繼會晉江人舉人   丘獻可綿州人舉人
  包 邠崑山人舉人   劉養中𫎇化人舉人
  龔文選長壽人進士   賈三鳳濟南人舉人
  彭洪謨南昌人貢士   李思份臨安人舉人
  崇禎夏 霈上元人㧞貢   陳士璉福建人
  趙元洊四川人
  永從縣知縣
  永樂馮 泰籍貫見前清平縣  施 銓籍貫見前清平縣羅 文籍貫見前 𢎞清平縣  治劉 讓籍貫見前清平縣劉 昻籍貫見前清平縣  馬 玠四川人
  正德吳 相河南人   周 謐浙江人
  呂 鑰雲南人舉人   王 川藍田人
  嘉靖何 偉武昌人   劉 縉卭州人
  莫 庸恭城人   胡宗耀樂至人
  郭一元臨汾人   宋 僑四川人
  陶 金新野人  隆慶牛 輝大足人
  楊春煦趙州人  萬厯黃 祿金壇人
  陳 常富順人   趙 禧河陽人
  石 喬湘潭人   孫夢熊滕縣人舉人
  包 善資縣人   龔一麟營山人
  李宗周盱眙人
  遵義府
  知府
  萬厯劉安仁雲南人舉人   張守訓陜西人舉人
  蔡鳳梧山西人舉人   周作樂雲南人舉人
  孫敏政興國人舉人   董獻策北直人舉人
  杜天培湖廣人  崇舉人   禎李 樗山西人舉人
  黃立言江西人舉人   柏承閥雲南人舉人
  常山錫山東人貢生
  同知
  尹志伊貴陽人舉人   詹 淑湖廣人舉人
  譚天相雲南人舉人   趙懋德山西人舉人
  張起鶚陜西人舉人
  通判
  鄧洪烈湖廣人選貢   王良臣廣西人選貢
  田貢國思南人舉人   田時登北直人嵗貢
  任髙選雲南人
  推官
  王應期湖廣人舉人   周於蕃湖廣人舉人
  周 鳴江西人舉人   陳績宗湖廣人舉人
  熊廷相江西人  萬恩貢   厯黃九鼎湖廣人
  遵義縣知縣
  冦克順陜西人選貢   蕭鳴世湖廣人舉人
  孫紹禹陜西人舉人   張 襄湖廣人選貢
  王之禎湖廣人選貢   葉東生湖廣人舉人
  劉人表湖廣人舉人   王宗聖山西人選貢
  丘可恆北直人  崇選貢   禎胡宗明湖廣人舉人
  許國佐廣東人進士   王佐聖蘇州人舉人
  正安州知州
  萬厯郭維屛雲南人舉人   劉 慎陜西人舉人
  艾應甲陜西人選貢
  綏陽縣知縣
  萬厯詹 淑籍貫見前遵義同知  鐵成篆湖廣人選貢
  馮士奇山西人舉人   王履祥雲南人舉人
  任 寵陜西人舉人   李 璵山西人貢生
  母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天津人選貢   王建中雲南人選貢
  左懋頴山東人選貢   李欲楫雲南人選貢
  朱由梃明宗室
  桐梓縣知縣
  萬厯何 珩湖廣人拔貢   王美中南直人貢生
  王 桂陜西人舉人   萬建侯湖廣人舉人
  曾仲文籍貫未詳    陳其猷江南人嵗貢
  王之謙貴州人嵗貢   洪維幹江西人舉人
  姚趙珍陜西人  崇進士   禎唐文煃廣西人舉人
  李文奎籍貫未詳    倪之化籍貫未詳
  朱開運籍貫未詳    萬士醇貴州人嵗貢
  張星耀籍貫未詳    陳從龍籍貫未詳
  李紅嵩籍貫未詳    盧騰鳳貴州人嵗貢
  仁懐縣知縣
  曹一科湖廣人嵗貢   陳王道湖廣人舉人
  王所用山西人選貢   吳繼堯湖廣人嵗貢
  王成已陜西人選貢   門思實直𨽻人選貢
  總兵
  洪武傅友德宿州人頴國公   沐 英定逺人西平侯
  藍 玉定逺人永昌侯   吳 復合肥人安陸侯
  湯 和鳳陽人信國公   吳 良定逺人江隂侯
  俞通淵巢縣人越雋侯   楊 文含山人都督同知葉 升合肥人靖寧侯   陳 桓鳳陽人普定侯
  張 翼臨淮人鶴慶侯   仇 成含山人安慶侯
  馮 勝籍貫未詳宋國公  廖 權巢縣人德慶侯
  周德興鳳陽人江夏侯   費 聚鳳陽人平涼侯
  梅思祖夏邑人江南侯   曹 震鳳陽人景川侯
  王 成籍貫未詳都督   韓 觀虹縣人都督同知何 福籍貫未詳寧逺侯  顧 成江都人鎮逺伯
  永樂蕭 授籍貫未詳右都督  南 黨平越衞人
  正統方 英全椒人南和伯   陳 友全椒人武平伯
  郭 英籍貫未詳 景叅將   泰毛 勝籍貫未詳南寧伯梁 珤汝陽人保定伯   李 貴順天人都督
  天順李 震南陽人興寧伯   張 任籍貫未詳都督
  毛 榮平越衞  成人    化吳 亮滁州人都督同知彭 倫永定衞  𢎞人都督  治顧 溥江都人鎮逺侯
  王 通新添衞人   焦 俊籍貫未詳東寧伯吳 經滁州人亮子   曹 愷籍貫未詳
  顧 玉順天人  正德施 瓚通州人懐柔侯
  何 卿成都人都督   劉 玉北京人
  宮 聚籍貫未詳    李 昻江南人
  方壽祥全椒人南和伯   李 旻豐城人
  昌 佐山後人  嘉靖陳 珣寧夏人
  牛 桓杭州人   李 璋寧逺人
  楊 任貴陽人   沈希儀廣西人
  張 經桂林人   王良輔廣西人
  白 法廣西人   石邦憲清平人
  隆慶安大朝平越人   劉 顯南昌人
  王繼祖懐慶人  萬厯郭 成敘瀘衞人
  吳 國懐慶人   胡守仁靜海人
  戚繼美登州人   張 藻太安人
  譚敬承長沙人武進士   侯之胄山東人
  陳汝忠錦衣衞人武進士  李如柏鐵嶺人
  沈尚文太倉人武進士   劉 綎顯子
  童元鎮廣西人   李應祥九溪人
  吳 廣籍貫未詳    陳 璘廣東人
  馬孔英萬全人   鄧 鍾泉州人武進士
  天啟張彥芳籍貫未詳    魯 欽籍貫未詳
  馬 炯籍貫未詳    侯良柱遵義人
  黃 龯順天人   劉 超永城人
  崇禎林兆鼎福建人   胡從義山西人
  許成名赤水人   王國禎浙江人
  劉鎮籓烏撒人   范邦雄浙江人
  陶洪謨偏橋人   羅聨芳銅仁人
  副總兵
  萬厯陳 寅長洲人  成化李 安籍貫未詳
  天啟劉志敏籍貫未詳    劉澤清籍貫未詳
  秦民屏石柱土  崇司    禎方國安浙江人
  楊明楷烏羅司人   賈登聨籍貫未詳
  溫如珍雲南人   鄧 玘籍貫未詳
  牟文綬施州衞人   武邦賢浙江人
  楊得勝籍貫未詳
  都司
  洪武馬 暉籍貫未詳    張可大籍貫未詳
  程 暹籍貫未詳    胡通海籍貫未詳
  金 鎮平壩衞人   湯 清籍貫未詳
  永樂洛 榮貴州前衞人   焦 得淮安人
  顧 勇江都人成子   李 忠貴州前衞人
  孫 禮新添衞人   何 瑛永寧衞人
  王 輅貴州前衞人   李 榮籍貫未詳
  侯 義永寧衞人   洛 宣貴州前衞人
  景泰張 祥四川人   李 縉貴州前衞人
  陳 禎烏撒衞人   姚 貴貴州前衞人
  趙 信平越衞人   常 智興隆衞人
  天順金 桂平壩衞人   張 貴威清衞人
  洛 經貴州前  成衞人   化劉 芳普安衛人
  張 驥貴州前衛人   崔 旻赤水衛人
  許 昻赤水衞人   魏 綱威清衞人
  王 㢘龍里衞人   趙 俊都勻衞人
  張 晟威清衞人   桑 盛永寧衞人
  管 立烏撒衞人   劉 縉平越衞人
  𢎞治金 聲平壩衞人   史 韜新添衞人
  陳 灝烏撒衛人   許 佐赤水衞人
  王 璋貴州衛人   侯 宇永寧衞人
  王 溱清平衛人   張 文平越衞人
  陶 英安莊衞人   桑 本永寧衞人
  潘 勲辰州人   李 政興隆衞人
  李 祖貴州前衛人   葉 曇貴州衛人
  崔 鐸赤水衞人   曹 實貴州人
  王 言清平衛人   王 顓龍里衞人
  王 輔平越衛  正人    德權繼武興隆衛人
  王 木龍里衞人   周 吉都勻衞人
  司 勲清平衛人   金 章清平衞人
  趙 垣平越衞人   王 桓清平衛人
  楊 淮貴州人   許 詔鎮逺人
  劉 御貴州衛人   王 璽新添衛人
  李 瑧龍里衛人   桑鳳翔永寧衛人
  吳 庸安南衛  嘉人    靖顧 恩貴州衛人
  周 爵四川人   胡 璋貴州前衛人
  宋 弁廣東人   鄧 良清平衛人
  王 鋭廣東人   狄 遠興隆衛人
  陳 武烏撒衛人   朱 文貴州衛人
  顧繼先貴州衛人   余大綸襄陽人
  李 葵四川人   王 賢普定衛人
  湯 相襄陽人   但一麟廣西人
  宋 璉四川人   樊世鯨雲南人
  丘 潤新添人   程 規松潘人
  梁天麒貴州衛人   吳子中雲南人
  谷 暘貴州衛人   楊 均貴州衛人
  孫 時杭州人   何自然新添衛人
  張東旭曲靖人   楊 楚廣東人
  汪 輔雲南人  隆慶胡大賓越州衛人
  倪中化荊州人   王夢弼武昌衛人
  許 文潯州人   王德懋廣西人
  王 月永昌衛人   楊 仲杭州衛人
  顧宗文寧波人   蔡兆吉貴州衛人
  萬厯凌文明桂林衛人   胡大忠南陽衛人
  段 扆雲南人   王納忠籍貫未詳
  王時偉府軍衛人   陳洪範龍江衛人
  張先聲曲靖人   舒文俊江南人
  楊國柱杭州人   范希正成都人
  王納諫河南人   林維喬荊州人
  張秉忠建寧衛人   徐 成金華人
  楊 桂廣東人   錢中選偏橋衛人
  天啟劉嘉言籍貫未詳    方 策籍貫未詳
  章有功紹興人  崇禎李 瑗雲南人
  李鎮芳雲南人   沈所行貴州衛人
  陳 謙常州人   徐正𫝊貴陽人武舉
  吳藎臣四川人   徐合元四川人
  陳瑞徵常州人














  貴州通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貴州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