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運用唯物辯證法,不斷改進服務態度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運用唯物辯證法,不斷改進服務態度
北京市百貨大樓革命委員會
1970年11月1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一年多來,我們百貨大樓的革命群眾,在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幫助下,努力活學活用毛主席的光輝哲學思想,有力地促進了服務態度的改進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特殊顧客」與「一般顧客」

[編輯]

每天到百貨大樓的數以萬計的顧客,需要是千差萬別的,對商品的挑選也各有不同。常常有些顧客挑選商品多一些,細一些,時間長一些,有的售貨員就不耐煩,認為這個顧客與「一般顧客」不一樣,太特殊,說自己是為廣大工農兵服務的,並不是為你這個「特殊顧客」服務的,因而常常態度不夠好。

到底是顧客特殊,還是我們思想上有毛病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組織大家學習了毛主席在《矛盾論》中的一段教導:「差異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使大家認識到,顧客是帶着各自生活上的需要來商店選購商品的,因此,他們來到櫃檯前,從許多花色品種中選出自己所滿意的商品,這是普遍的;不挑選商品的顧客也有,但是個別的。後來,我們又進一步組織大家學習「老三篇」,使大家認識到,不能埋怨顧客特殊,我們應當牢固地樹立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經過學習,廣大售貨員不但不再討厭「特殊顧客」,而且積極地研究他們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需要。經過細心觀察,大家發現顧客對商品的挑選是有特點的:一般說來,男同志挑的少,女同志挑的多,老太太挑的慢,小姑娘挑的細。大家認識了這些特點以後,就根據不同顧客的特點進行工作。

「有理」與「無理」

[編輯]

有些售貨員與顧客發生爭執時,如果發現自己有理,就往往抓住顧客的一些缺點不放,認為自己「理直」就應該「氣壯」,對顧客的態度不夠好。

「理直」就應該「氣壯」嗎?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組織大家學習了毛主席的光輝著作《矛盾論》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主席關於「矛盾着的對立的雙方互相鬥爭的結果,無不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的偉大教導,使大家認識到,所謂「理」,就是毛澤東思想,符合毛澤東思想就是有理,不符合毛澤東思想就是沒理。我們和廣大顧客之間的矛盾,一般來說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如果不用毛主席所規定的「團結——批評和自我批評——團結」的公式去解決這些矛盾,而是和顧客耍態度,那麼售貨員就會離開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這個立場,從「有理」變成「無理」。我們應該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理直」應該「氣和」。即使遇到了有缺點的顧客,也要「用保護人民、教育人民的滿腔熱情來說話」。從此,廣大售貨員逐漸做到了「四不」:不頂撞,不挖苦,不耍態度,不動氣。與顧客發生矛盾時,心平氣和地講道理。

「要求」與「需要」

[編輯]

怎樣才算完全、徹底為工農兵服務呢?過去,有些售貨員認為就是「百拿不厭,百問不煩」。我們組織售貨員反覆學習了「老三篇」和毛主席關於「我們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動機和效果的統一論者」的教導以後,大家認識到,在許多情況下,由於顧客對商品的性能、用途不了解,他們向售貨員提出的對某種商品的「要求」,並不能很好地反映他們生活上的客觀「需要」。還有些顧客由於對毛主席關於「要節約鬧革命」的指示和黨的政策認識不夠,他們向售貨員提出的「要求」,往往違背節約原則和黨的政策。所以,我們要完全、徹底地為工農兵服務,就不能簡單地「百拿不厭,百問不煩」,而應該當好工農兵的「參謀」,同時還應該積極地、熱情地向廣大顧客宣傳毛澤東思想和黨的各項政策。

有一次,一位郊區顧客要買八片二百五十毫克的紅黴素。在過去,只要照拿不誤就算盡到了售貨員的責任。可是,由於售貨員有了當好顧客「參謀」的思想,就耐心地問顧客:「藥是給誰吃的呀?」顧客說是給他四歲的小孩吃的。售貨員心想:四歲小孩用藥劑量怎麼會比大人還大呢?這樣會有危險的。於是,他就向顧客詳細地講清道理,勸其買一百毫克的紅黴素,並在藥方後面寫明用法。

「進貨」與「銷貨」

[編輯]

過去,我們店有些進貨員是「工廠有什麼貨就進什麼貨」,一些售貨員則是「進什麼貨就賣什麼貨」,至於廣大工農兵到底需要什麼?需要多少?他們很少考慮。因此常常造成了進銷脫節,出現商品「積壓」或者「脫銷」。有些人認為「進」與「銷」的矛盾是無法克服的。

後來,我們學習了毛主席的有關教導,認識到進、銷之間所以脫節,不但是由於生產和消費情況的不斷變化,還由於我們沒有及時將群眾的要求向工廠反映。

認識提高以後,售貨員在售貨當中,都留心了解顧客各個時期的需要,並把這種情況及時向進貨員反映。例如,商店出售的塑料拖鞋帶子要比鞋底壞得快,帶子一壞,整個鞋子就報廢了。過去,顧客多次向售貨員提議,要商店單獨出售鞋帶。可是有些售貨員認為:「工廠不單獨生產鞋帶,我們有什麼辦法呢?」現在,同志們主動向工廠反映群眾要求。工廠接受了建議,單獨生產了一批鞋帶。鞋帶在市面上出售後,深受廣大工農兵的歡迎。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