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抓好典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運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抓好典型
河南省濟源縣革命委員會
1969年11月3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典型與全局[編輯]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善於運用「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後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過去,我們對毛主席的這一偉大教導的重要意義,學得不深,領會得不透,往往把點與面對立起來,忽視了抓典型,熱衷於開會布置,聽聽匯報,整天忙忙碌碌,工作成效不大。後來我們學習毛主席的哲學著作,逐漸認識到點和面的關係,就是特殊與一般的關係,任何特殊中都包含着一般。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這是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也是典型與全局的辯證關係。抓典型不僅不會影響全局,而且會帶動全局,推動整個形勢的發展。

原來,我縣有些單位,領導班子不團結,形不成領導核心,直接影響了黨的各項政策的落實。縣革委會的幾個主要領導成員,分別到幾個有代表性的單位,深入了解這些領導班子的情況,取得第一手材料,發現這些單位形不成領導核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領導成員階級鬥爭觀念模糊,沒有看到一小撮階級敵人利用資產階級派性破壞黨的各項政策的落實。原因找到後,就幫助他們用毛澤東思想發動群眾,揪出了壞人,鞏固和發展了革命的三結合,加強了無產階級專政。這個經驗在面上推廣後,使存在同類問題的單位迅速改變了落後面貌,趕上了發展着的大好形勢,有的還躍入了先進行列。

實踐證明,只有在點上下功夫,才能在面上出成果。為了搞好全局,首先必須抓好典型。越是人少,任務多,戰線長,越是需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抓住典型,推動一般。

領導與群眾[編輯]

怎樣才能抓准典型,創造出好經驗呢?過去,我們在抓點的過程中,曾出現過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為理由,不做過細的政治思想工作,認為典型是群眾創造的,領導者只需要根據群眾的意見,總結歸納一下就行了。另一種是以領導親自動手為名,不去發動和依靠群眾,主觀主義,包辦一切,關門抓點。這兩種傾向都是片面的,是違背毛主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一貫教導的。毛主席說:「只有領導骨幹的積極性,而無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相結合,便將成為少數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而無有力的領導骨幹去恰當地組織群眾的積極性,則群眾積極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確的方向和提到高級的程度。」因此,前一種傾向,實質上是忽視領導親自抓典型的必要性,或者把抓典型看作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與此相反,後一種傾向,實質上是不相信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只靠少數幾個人關門抓點,冷冷清清,缺乏群眾基礎,形成「經驗上面造,群眾不知道」。

抓好典型,取得經驗的正確方法,應該是領導與群眾直接見面,做到領導與群眾相結合。一方面,領導者要從全局着眼,從具體入手,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善於發現典型,善於培養典型。另一方面,要充分發動和依靠廣大群眾,把黨的方針政策交給群眾,讓大家出主意想辦法,發揮廣大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抓住主流,抓住本質,創造和總結出來的經驗,才有穩固的群眾基礎,強大的生命力,廣泛的代表性。 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抓典型的過程,就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過程,是用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政策發動和武裝群眾的過程,也是領導成員向群眾學習,進一步促進自身思想革命化,提高領導水平的過程。

總結與推廣[編輯]

抓住典型,取得經驗之後,怎樣才能在面上推廣呢?過去,我們誤認為只要發發通報,開開會議,號召號召,參觀參觀就行了。其實,光是這樣做,是片面的,是不符合毛主席教導的辯證法的。

毛主席指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搞好典型,取得經驗,只是第一步。在面上推廣這些典型經驗,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這些經驗,推動整個運動的全面發展,還需要經歷一段實踐的路程。抓典型需要進行艱苦細緻的工作,推廣典型經驗同樣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否則,你的經驗再好,也是推而不動,動而不廣。比如,我們曾總結過一個隊突出無產階級政治的經驗,許多同志認為很好,有推廣價值。但通過開會、參觀、典型介紹等辦法,推廣了一段時間,仍有相當一部分隊行動不夠快。為什麼會這樣呢?經過深入調查了解,發現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由於階級敵人的破壞或舊習慣勢力的阻撓,使先進經驗的推廣受到干擾。第二,有些地方在推廣中,有死搬硬套或形式主義,不講究實效。第三,點上的經驗不夠全面和完善,不適應某些地區的實際情況。因此,要推廣先進經驗,必須繼續發動群眾,深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解決,遇到干擾,立即排除,才能使典型經驗在面上開花、結果;並且在推廣過程中,使經驗不斷完善起來。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由典型到全局的過程,是「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覆」的過程,是由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過程。領導者的任務,就是要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把握形勢,因勢利導,指導運動,使革命形勢,前浪帶後浪,後浪推前浪,洶湧澎湃,持續發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