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抓好典型
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抓好典型 河南省济源县革命委员会 1969年11月30日 |
|
典型与全局
[编辑]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善于运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过去,我们对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教导的重要意义,学得不深,领会得不透,往往把点与面对立起来,忽视了抓典型,热衷于开会布置,听听汇报,整天忙忙碌碌,工作成效不大。后来我们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逐渐认识到点和面的关系,就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任何特殊中都包含着一般。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典型与全局的辩证关系。抓典型不仅不会影响全局,而且会带动全局,推动整个形势的发展。
原来,我县有些单位,领导班子不团结,形不成领导核心,直接影响了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县革委会的几个主要领导成员,分别到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深入了解这些领导班子的情况,取得第一手材料,发现这些单位形不成领导核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领导成员阶级斗争观念模糊,没有看到一小撮阶级敌人利用资产阶级派性破坏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原因找到后,就帮助他们用毛泽东思想发动群众,揪出了坏人,巩固和发展了革命的三结合,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个经验在面上推广后,使存在同类问题的单位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赶上了发展着的大好形势,有的还跃入了先进行列。
实践证明,只有在点上下功夫,才能在面上出成果。为了搞好全局,首先必须抓好典型。越是人少,任务多,战线长,越是需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抓住典型,推动一般。
领导与群众
[编辑]怎样才能抓准典型,创造出好经验呢?过去,我们在抓点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为理由,不做过细的政治思想工作,认为典型是群众创造的,领导者只需要根据群众的意见,总结归纳一下就行了。另一种是以领导亲自动手为名,不去发动和依靠群众,主观主义,包办一切,关门抓点。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是违背毛主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贯教导的。毛主席说:“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因此,前一种倾向,实质上是忽视领导亲自抓典型的必要性,或者把抓典型看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与此相反,后一种倾向,实质上是不相信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只靠少数几个人关门抓点,冷冷清清,缺乏群众基础,形成“经验上面造,群众不知道”。
抓好典型,取得经验的正确方法,应该是领导与群众直接见面,做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方面,领导者要从全局着眼,从具体入手,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典型,善于培养典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发挥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流,抓住本质,创造和总结出来的经验,才有稳固的群众基础,强大的生命力,广泛的代表性。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抓典型的过程,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过程,是用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政策发动和武装群众的过程,也是领导成员向群众学习,进一步促进自身思想革命化,提高领导水平的过程。
总结与推广
[编辑]抓住典型,取得经验之后,怎样才能在面上推广呢?过去,我们误认为只要发发通报,开开会议,号召号召,参观参观就行了。其实,光是这样做,是片面的,是不符合毛主席教导的辩证法的。
毛主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搞好典型,取得经验,只是第一步。在面上推广这些典型经验,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些经验,推动整个运动的全面发展,还需要经历一段实践的路程。抓典型需要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推广典型经验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否则,你的经验再好,也是推而不动,动而不广。比如,我们曾总结过一个队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经验,许多同志认为很好,有推广价值。但通过开会、参观、典型介绍等办法,推广了一段时间,仍有相当一部分队行动不够快。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发现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阶级敌人的破坏或旧习惯势力的阻挠,使先进经验的推广受到干扰。第二,有些地方在推广中,有死搬硬套或形式主义,不讲究实效。第三,点上的经验不够全面和完善,不适应某些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要推广先进经验,必须继续发动群众,深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遇到干扰,立即排除,才能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并且在推广过程中,使经验不断完善起来。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由典型到全局的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的过程,是由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领导者的任务,就是要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把握形势,因势利导,指导运动,使革命形势,前浪带后浪,后浪推前浪,汹涌澎湃,持续发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