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連城縣志/卷之二 輿地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一 連城縣志
卷之二
卷之三 


知縣都門杜士晉輯

	輿之為言乘也,上乘乎日月五星,而知疆野之分屬;下乘乎山川人物,而知嶽瀆之回環、英賢之崛起。百里不同風,歲時因之。城池修創,代有殊焉。坊里近遙,區以別矣,悉按省、郡志紀之。
	○沿  革

《禹貢》曰:「淮海維揚。」按揚州之域,北至淮,東至海。今吳、越、閩、廣,皆東南瀕海之地,則連城屬閩而域於揚州,明矣。周為七閩地。春秋,句踐滅吳,兼閩為閩越地。秦屬閩中郡。漢屬閩越國,後為冶縣地,屬會稽南部都尉,三國吳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置新羅縣,即汀州地。唐開元末,置長汀於新羅故城東,置長汀縣為汀州所治,則蓮城之地皆其所屬矣。天寶元年,改州為臨汀郡。乾元元年,又複為汀州,初治新羅,後遷長汀村,又遷東方口。大歷四年,又遷白石,則蓮城又隨遷州所治矣。光啟元年,尋陷汀、漳二州,為王審知所有。乾寧三年,屬威武軍,則蓮城又為威武所屬。至宋元符間,乃以是地為蓮城堡。紹興三年,虞觀始上疏,乞於其地置縣,遂改堡而置縣於其村。時汀守鄭強猶為狹隘,割長汀古田鄉六團里以益之。景炎二年,元兵破汀關,黃去疾以城降於元。至元十五年,升汀州為路,而蓮城隸焉。至正六年,邑民羅天麟、陳積萬起兵陷長汀縣。福建元帥府合江浙兵克之,始改蓮為連,蓋去草字之義。十八年,連城為陳友諒所據。二十年,福建行省參知政事陳友定複之。明洪武元年,大將軍湯和統大兵克福建,擒友定,汀州路總管陳穀珍以城降,定為汀州府屬縣,編戶三十一里。傳至,丙戌年八月初一日,為清朝順治三年,大兵複汀州,連城並屬統馭焉。 ○分  野 連城,古閩越地,要荒之服也。按《禹貢》曰:「淮海維揚州」。世儒多以斗、牛、女三星為吳越之分。《周官·保章氏》:辨九州之分野,以吳越屬星紀③。《春秋·緯書》: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爾雅》:星紀,斗牽牛,吳分野。《史記·正義》:南斗牽牛,吳越之分野。費直分星次:斗十度至女五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分野。《前漢志》:屬牽牛婺女之分;《後漢志》、《晉志》、《隋志》,皆屬鬥牛須女之分。皇甫謐《帝王世紀》;星紀自斗十一度至女七度,吳越分。《宋史》志:吳越當天文南斗須女之分。《元史》:斗四度,入吳越分;星紀之次,揚州之分。明類分野書:吳分鬥牛在丑,自斗三度至女一度入吳越分,揚州然在南,而星紀在北。其所以相配之理,亦不得而知也。

	○疆  域
	縣在府治東,東西廣一百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周圍三百六十里。東至溪流口一百里,為延平永安界自界首至永安一百二十里;西至岩頭野狐嶺一十里,為長汀界自界首至長汀一百三十里,南至控嶺一百里,為上杭界自界首至上杭一百四十里;北至焦坑六十里,為長汀界自界首至長汀一百三十里;東南至浮流口一百五里,為永安界自界首至永安二百里;西南至河源板嶺七十里,為長汀界自界首自至長汀一百里;東北至上琴坪三十五里,為清流界自界首至清流一百里;西北至四堡裡六十里,為長汀界自界首至長汀一百一十里。自縣治至布政司一千七十五里,達江南三千八十里,達北京五千九百四里。水路:文川橋下水小,不通舟楫;東自姑田里路經秋家嵐五十里至小陶,乘舟一百二十里至永安,抵延平,下通福州,上達北京;自縣南六十里至朋口,乘舟下上杭,抵潮、廣。
	○形  勝
	崇山複嶺,南通交廣,北達江右。《一統志》汀壤,閩越地,西南與章、貢、潮、梅接。崇山複嶺,民生尚武。《鄞江志》居稠山之中,崇岡複嶺,東控蓮峰屹立之雄,西擁旗石寶嶂之勝,南案銀屏秀出之障,中抱文溪九曲之流,他若金雞諸岫插漢昂霄,天馬群峰如仗如笏。《汀郡志》連乃閩之逖土,層岩疊巒,崇岡複嶺,聯絡於汀、劍之間。其脈自汀州來龍處左分一枝,在大息鋪過脈,迤邐而來,至於歸嶺起巔;又自歸嶺隨水至蕭屋嶺下,過江頓起為虎忙山,峰巒疊擁,奔騰而東,經歷於青岩之坪上,至蕭坑、五磜,出為西寶嶂。由是北行,過張坊、岩頭、棋子嶺,直下南向八里,始屹立為縣後龍山。蓮峰、石馬引其東,寶嶂在其右,銀屏案其南,印山臥其北。若水:一則發源長汀五磜,由新林寺前過;一則發源金雞山,由法界庵前過。合流而繞於南,九曲九回,複合西晝錦橋之水,自南而繞於東,由東而北,至田口合清流諸水,邐迤入於海。
	○風  俗 
	氣習勁毅而狷介。其君子則安分義,勵廉隅,恥浮俠;其小人則質直果敢,不以侈美,崇質相尚。《宋志》君子質直好義而恬於進取,小人願愨少文而安於勤勞。《元志》土壤磽瘠,人民貧嗇。《八閩志》士知讀書尚禮,俗重登科取名;男務勤勞,女安儉樸。《郡志》士知向學,民多末作。《漳南志》土壤磽瘠,農以耕為業;婦少蠶桑,惟事麻枲。積貯有限,服用無華。其氣習,勁毅勇悍,尚武少文。《汀郡志》連城乃閩中僻邑,土壤磽瘠,習尚樸素。士慕講讀而重於仕進,民安稼穡而勤於隴畝。富者僅足於供輸,貧者間免於飢凍;途無行貨之婦,市乏賭博之風。不通舟楫而行客少,各務生理而商外多。閫範最嚴,婦恥再嫁。但土不宜蠶,婦職紡績;田不宜麥,農種稻粱;豪右甘競而不悔,鄉落習陋而少文。邇來喪事靡耗,計飲食之待客,不為死者痛而為生者忙;婚娶繁華,慮妝奩之苛責,方弄瓦而即湮於水。鄉親死,火化名為金礶。衙役敢於逃遁,窮民間為狗盜。斷腸無了,買業之家倍苦;給⑥主盈案,刁訟之風未息。流弊至此,後將何極?有識君子,亟挽頹風。舊志

○歲  時

	正月元旦,焚香謁神,懸祖容像,各相拜賀,鄉人仿古為儺①。上元城市燃燈,清明祭墳拜掃。四月八日為會,迎五顯大帝,先期京、浙、江、廣各處客商,俱齎土貨,集縣貿易,十日而散。端午懸艾佩蒲,角黍祀先。中秋賞月,祭掃如春。重陽飲茱酒登高。臘月二十四日小年,各送牲果。除夕祀先,爆竹以除不祥。
	○城  池
	按縣內周一里一百四十步,環以土城,上有敵樓,外有城垣;宋紹興間,縣令丘欽若創築。乾道間,縣令楊立中乃名三門:東曰「朝京」,西曰「騰驤」,南曰「龍州」。歲以複隍。端平間寇亂,縣令米巨宏複築;淳佑間,縣令羅應奇重修,並作甕城。元至正六年,邑民羅天麟作亂,城池複毀。七年,縣令王成吉重加修築。二十一年,複遭紅寇袁景攻陷,民悉奔竄,又毀於亂。□□□□□甕門四座。正德四年,縣令蔣璣築土城七百餘丈,周圍以木柵為門,大者四,小者二,上覆以樓,為守禦台。九年,僉事胡璉以土城難守,乃募邑之富者分派□□以磚石環之。邑人知府童璽,首倡參丈,餘各分□二百七十丈,又五百丈則輸公帑以成之者也。十四年,僉事周期雍按視,命縣丞黃鍾岳以巨石壘□□以□□□其垣,始獲堅厚完固,而工訖焉。大約□□七百七十丈有奇,其高廣延袤,皆峭拔掀騰,而□□□□□之外,自福汲至安阜、清泰門濱於溪岸,□□□□□□□未有池壕。嘉靖年間,通判毛毅創窩鋪三十間,知縣方進又悉以磚壘之。衛經歷杜泰□□□樓門,推官秦僎給銀,與富民沈長權、謝複隆、李寔、童紀、羅賢等建城樓五座,而於各門書匾,則邑人□奎也。規制頗備,民賴以保障焉。
	○山  川
	山
	八景紀載錄後:三龍井、冠廌峰、金雞山、天馬山、白雲洞、放生池、石門岩、滴水岩
	後龍山發脈經由詳見「形勝」。
	蓮峰山縣東七里許;屹立群山之表,亭亭秀峙,遠望若蓮花狀,故名。舊呼為東田石,元馬周卿改名蓮峰山。複取山間之奇勝者為十三景,以古篆、隸書刻於石:一蒼玉峽,一雲棧,一天梯,一冠廌,一桃源,一清如許,一芙蓉坡,一金字泉,一白雲深處,一天光咫尺,一蒼穀,一靈虛,一小崆峒。其山雖險,上則平曠,有寨,有池,有城,有塹,有雲樓、宣武四間。舊有蓮峰庵,左有丘氏書院,右有開國彭侯祠、三君子堂、定光古佛道場;惟書院玄真堂獨存。此境在平時可為游息,遇患難足為一方保障
	蓮峰勝景新增:半雲亭在山腰、滴珠崖雷縣令建、十王殿、卻塵岩、玄天閣、小團瓢、玄真堂、大觀堂雷縣令建、三元殿、靜室、靈芝庵、真空堂香爐山右、白衣庵丘縣令建、九老亭、一線天、五老峰、蓮峰洞、仰止亭靈芝庵後、聽松亭大觀堂左、超然閣三元殿後,徐縣令建
	馬頭山即馬頭石,縣東北揭坊。山皆怪石,昂藏若馬首。俗傳,遇風雨夜能嘶鳴,居人不靖;元季雷隕其首,石尚存焉
	上峽山縣東,北安里。兩山夾立,中有一路通北安鋪
	金櫃山北安里,蓮峰之傍
	堆禾山北安里。其山特起,若堆禾狀
	三仙山北安里。舊傳,昔有三人聚山中談笑,倏乘鶴去
	獅子山縣東,北安里
	羅婆山東北,南順里
	髻頭山東,姑田里
	白雲山南,表席里
	金雞山表席里。舊傳,人至山下見一庵,有金雞飛鳴於花瓶上;因寄庵中,曉起不見庵所
	銀屏山、筆架山俱南順里
	涼傘山、雲山俱縣南河源裏
	天馬山縣南四十里,狀如天馬。堪輿謂:天馬出自南方,公侯立至,故產彭侯
	高貴人山、劉地山俱縣南河源裏
	將軍山南,表席里
	尖峰山東南,表席里
	彭屋山縣西,在城里。山下舊有虎,無人居之
	馬坑山在城里。山下有澗名馬坑,民居稠聚
	赤嶺山在城裏
	講書山縣西
	西寶山、三將軍山俱縣西,南順里
	雙峰山縣西,童子岩二峰相聯
	高凍山縣北五里
	大嶺山縣北,隔川裏
	小張坑山縣北,黃公橋之側
	黃屋山縣北二十里
	嶺
	塔背嶺城內東,御史黃萬里宅後
	崎嶺縣東五里
	涼池嶺縣東,往姑田小徑
	楮嶺縣東,南順里。有大小二楮嶺,其路陡絕,綿延五七里,險阻難行,通姑田小陶路
	貓兒橋嶺縣東,姑田里,與永安縣接界
	磨石嶺姑田里。有砥石可淬鋒,邑人取用之

呆鳥婆嶺曲溪

	朱長嶺小珠地
	環山嶺姑田里
	牛夾嶺大地隔
	打鼓嶺見古跡。俱縣東
	赤竹嶺縣南,表席里。南接上杭,多產赤竹
	牛路嶺表席里。其嶺盤旋十餘里
	垂珠嶺見古跡
	遠水嶺南,表席里。接上杭界,路近水,病涉行嶺上;嘉靖丁已,遷朗村隘於此
	鷓鴣嶺縣西。山木陰濃,常有鷓鴣棲其上
	水西嶺縣西,十里
	虎忙嶺縣西北,五十里,屬長汀青岩裏。其嶺絕峻且長,雖虎過亦忙。半山有庵,為行人憩息之所
	烏石嶺縣北安里,見古跡
	彭地嶺北安里。宋開國侯彭孫葬祖墳於此
	分水嶺縣北四十里,與長汀為界,中有分水鋪,一水橫嶺,而分汀連之界
	岩
	石門岩縣東五里。兩石相峙,中虛成門。宋元佑間,沈永欽創總宜亭、悠然閣、宿雲堂,植松竹,吟娛之所。年久,亭閣俱廢;洪武間複建
	石鐘岩縣東,北安里。半岩有古佛道場。宋羅次夔建左右羅漢閣、觀音堂。俯瞰絕地,秀柱層崖
	鷲峰岩縣東七里。勢如鸑鷲,傍有瀑布,右為蒼石岩宇,歲久傾廢;永樂間,饒福生募緣重建
	旗石岩縣南順里,狀如旌旗,見古跡
	南峰岩縣南百里,屬表席。宋淳熙間,創佛宇
	朝天岩縣南,表席里。高峻而陡絕,上凌雲漢,有庵

白石岩南,表席里

	白仙岩南,表席里。峰巒俱白,洞穴甚寬,下有小溪

西寶岩縣西,南順里。宋淳熙間,始創佛廬於岩下,後廢。元至正間,里民黃得福重建

	廣靈岩南順里。岩中有洞穴,祀定光古佛,里人禱祀多應。又名童子岩
	滴水岩縣北七里。有泉一線,出竇,溜瀉岩下,深不盈尺,瀦不溢,汲不竭。相傳,定光佛駐錫於此。宋政和間,僧密窒創岩宇,歲久傾圮,永樂間重建

龍興岩北安里。元大德年間,治中許景輝建庵

	寶珠岩北安里。岩上有圓石如珠
	石室岩北安里。岩之半有石室,可容五十餘人。元至正間,居人馬天驥建亭岩中

石燕岩縣東,姑田裡賴源村。岩中宏敞深邃,戶牖玲瓏,天光透入;後有小洞,數里透出各鄉 石

	馬鞍石縣東,南順里

禾廩石縣東,北安里 飯羅石東田石之畔 迎春石東田石上,春日,人皆請石禱之

	香爐石蓮峰山上,玄真堂前

龍爪石表席里 又髻石縣東,北安里

文川溪縣治前,舊名清溪。一源發於五磜,由新村寺前過;一源發於金雞山,由法界庵過。合流至縣,凡九折,而東流入清流,赴於海。因曲折如文字,故名文川 李岡溪縣南,表席里。源出文筆山,下流抵河源裏馮坊渡,出朋口,合流至上杭界 隔口溪南,表席里。出俞屋溪源,下流抵河源裏合流 朋口溪河源里。有二水合流,故名 莒溪縣南,河源里。發源龍岩山中,下接楊家渡頭,西入長汀界 蕭坊溪南,表席里。水源自上杭薴園溪,下流抵江渡頭,入上杭界

	新泉溪表席里。水源自羅地,下流抵湯背溪,合流上杭縣

豐頭溪表席里北。水流至新泉 曲溪姑田裡。水流至小陶

	姑田溪去縣七十里。水流至小陶

溫泉有三處:一南順裏湯頭,一表席裏新泉,一姑田裡豐頭。四時水溫,人多赴浴 潭

	楊花潭縣東,在城裏,由文溪下

蓮花潭楊花潭下 龍潭蓮花潭下。其深莫測,雲有龍居;歲久淺塞 粟米潭縣北,廖屋山下 麻潭北安里。兩岸壤土饒沃,居人多植麻 石固潭北安里。兩岸峭石,水深莫測 石門潭北安里,烏石嶺下。兩石夾流如門 石城潭北安里,石航坡下

	鐵珠潭縣南,表席里。側有路,石壁峭立,人過不敢俯視;內多細黑石,如鐵珠然

黃石潭縣南九十里,河源車田下。其深莫測,流通上杭

	馬臍湖姚家坪上
	池
	放生池縣西一里。水冬夏不竭。舊傳為齋醮放生於此;今種蓮,名蓮塘

沙水池縣南,南順里。遇冬涸,春夏泉水湧溢,灌溉姚坊田 陂 龍爪陂縣東南,灌溉在城田二千頃,官設陂夫守之,元時建 王城陂縣南,法界庵下

	官陂縣南,南順裏班竹
	彭坊陂縣北,在城里。其水灌彭坊田,元時建

石陂縣北,黃公橋下 大田陂縣西,南順里 以上六陂,舊志「南團六陂」是也 石航陂黃屋山下 岩陂上江坊 夾石陂徐坊 蘇坑陂北山庵下 中陂地名溪源

	大田陂呂屋岩

以上俱北安里,舊志「北團六陂」是也

	官田陂縣南,表席里劉家車
	陳張陂表席里李□
	大洋陂表席里湖營
	以上,舊志「席湖團三陂」也
	吳公陂姑田郭坑

店前陂縣東,姑田裡

	吳地陂姑田里峰頭
   隔畬陂姑田里龍坑

以上,舊志「姑田團五陂」也 在安陂縣南,河源里隔畬口 丘坊陂河源里車田尾 大分陂河源裏赤嶺尾 餘坊陂河源里餘坊尾 嶺背陂河源裏李坊村 以上即「河源下里七陂」也

	自官陂至此,共二十五陂,皆因田勢高下,置陂灌溉。官陂設陂首守之,遇漂決,隨即修治。

水圳陂縣南,南順里。原系古額引水,灌田千餘頃;正統間漂決,弘治間縣丞萬貫通水利於民

	橋  梁

文川橋縣治南門外,舊名清溪。宋紹興間,縣令劉國瑞建,後圮於水。元至正間,照磨馬周卿重建,改今名。正統間,毀於沙寇。景泰間,縣丞李幹複建。成化間又毀,縣丞吳琬率邑民桑信等重建,壘石為墩,架屋十七間以覆之,市民胥聚貿易焉。(見《文川橋記》萬歷十二年,水衝斷其半,邑民複同建。順治四年,寇焚廢,署令王、縣令田相繼重建)

	定安橋縣東。嘉靖間耆民姚龍、桑景陸等建
	龍鳳橋縣東。邑人李文建,崇禎年洪水漂去
	彭坊橋縣北二里。成化間邑民黃表建。後嘉靖間毀,其子黃守慎、守約重建
	晝錦橋縣西一百二十步。嘉靖三年,謝複隆建。崇禎十六年,隆子孫謝建奇等複建

姚坊橋縣南三里

	赤嶺橋縣北二里
	新庵橋縣北五里
	渡頭橋北安里山下,離縣二十里
	林坑橋、牛欄橋俱姑田縣
	華坑橋姑田里下村
	慈悲橋揭坊
	東演橋揭坊,離縣五里
	江濱橋席湖營,黃表建
	縣東,路通京省,生員謝廷旌、李開奇等順治年間倡首重建⑧
	渡

朋口渡縣南,河源裏 楊家渡縣南,表席里楊家坊

	上莊渡河源裏上莊店,春夏用渡夫
	關  隘

烏石隘北安里隔川,去縣二十里,路通長汀、清流

	石固城隘北安里溪尾,去縣三十里
	秋家嵐隘姑田里,去縣八十里,路通永安,近設鄉勇防守
	廖天山隘姑田里賴源,去縣一百四十里,南通龍岩、永安。弘治初年,作隘樓一座
	橫山隘姑田里伯畬,去縣一百四十里

以上三隘,由永安阻,盜賊出沒時,設民兵防禦之 新御隘表席裏新泉西門城外,去縣一百二十里,路通長汀、上杭 豐頭隘表席里,去縣一百五十里,與上杭板橑為界,最通廣東等處,流賊經由便捷之處。舊場在山門,窄狹可守,但豐頭村在隘外,每流賊屯札,村民受害。嘉靖三十五年,改在官陂橋,包村於內,峻山臨溪,路窄形險,盡足防守

	朗村隘表席里,去縣一百五十里,路通上杭、龍岩。舊場在朗村,平曠虛設。嘉靖丙辰,改置在遠水嶺上,離舊隘四里許,路頗險窄,易於防守
	白嶺隘席湖營南洋之南,北至縣治三十里。人煙輳集,鄉民素強。隘之外,西南一路通新泉隘,東南一路通朗村隘,東路通橫山、廖天山、秋家嵐三隘,北通烏石等隘,為腹心之地,當六路之衝。隘場平曠,以之盤詰,則地在腹心,不須重複盤擾;以之守把,則此為諸隘內援,設有一隘被賊,隘報飛至則堵口設伏,賊自寒心。今改隘為寨,如小教場之制,常令本鄉團練之兵屯鎮於此。嘉靖丙辰年記

○坊  里 坊 崇儒坊縣東、富壽坊縣東、迎恩坊縣西街右、擢桂坊縣南靈顯祠前左、凌雲坊縣南十字街左。

十字街譙樓前,南通文川樓,東接接官亭,西通福仙觀,北抵縣治。

	正街、上街。

小街、水南街俱縣南文川橋前。

	下街、城上、城下、西門街、桑屋街、謝屋街、東水街、西水街、上廟前、上廟背、學前街、塔下街、周屋街、吳屋巷、閘口巷、橋下街、廟前街、城牆窩。
	墟
	縣市縣治正街、御史墟逢二、紅門墟逢一、賀公墟逢五、太平墟逢八、山下墟逢六、河源墟逢九、新泉墟逢三、朗村墟逢七、隔川墟逢六。

東  鄉 鄭屋村、小棉、楮嶺下、布地、御地、梁地、大洋池、小洋池、大朱地、小朱地、小地、陳地、大地隔、雷鳴地、徐地塘、北坑、鄧坑、曲溪、南阪、黃勝地、後溪、香根、蒲竹、東磜、姑田、溪邊、華坑、豐頭、源隔、董波、招洋、嶺兜、坎兜、石後、新莊、後洋、郭坑、溪口、城兜、長誥、磜頭、蕪頭、濟溪、馮地、鄭地、小地、山背、當坑、賴源、馬面下、官屋壩、松溪阪、黃沙窯、石燕背、羅勝地、老屋營、同關窯、大河思、陳地。

	南  鄉
	羅家營、姚蔡坊、亨子堡、羅家坊、慈姑塘、林坊、亂石、田心、岡上、白坑、湯頭、蔣坊、火燒爐、黃家坊、席湖營、席湖隔、黃家橑、伊坊、李岡、田頭、下營、南坑、曾地、溪源、馬山前、張家營、馬家坊、太不平橑、梨樹下、隔口、溫坊、後浦、莒溪、詹坑、盂窟、店上、碧州、磜頭、朋口、王城、車田、餘畬、江畬、黃石潭、楊家坊、陳屋坪、朱地、丘坑、新泉、湯背、官莊、梁坊、高地、芷溪、豐頭、朗村、蕭坊、李坊、羅地。
	西  鄉
	張坑、張坊、李坊、魏坊、橫坊、鄒磜、姚家坪、隔口田。
	北  鄉
	隔川、揭屋、廖屋山、橫坑障、羅坑、黃坊、官莊、馬坑、石達礫、吳坊、徐坊、戴屋、許坊、柯屋、上江坊、下江坊、老營下、大坪、蕉坑、正坊、包家車、大坑源、張地井、車上、石背、卓家演。
	○裡  圖
	連城,宋一鄉,統二里四圖;明改為六里,統圖三十二,後減一。
	在城裏舊古田鄉,附縣,統圖四
	姑田里舊姑田團,縣東九十里,統圖六
	南順里舊南順團,縣南四十里,統圖八
	河源裏舊河源下里,縣南八十里,統圖五
	北安里舊北團,縣北六十里,統圖四
	表席里舊席湖團。宋志縣有表正裏,疑並入此里,故合名表席。縣東南一百一十里,統圖四

○逃亡附 黃冊逃亡志目 在城裏四圖: 壹圖逃亡故絕,共計參拾肆丁 貳圖共計參拾柒丁 參圖共計壹拾捌丁 肆圖共計壹拾伍丁 南順里捌圖: 壹圖共計壹拾柒丁 貳圖共計貳拾參丁 參圖共計壹拾伍丁 肆圖共計貳拾陸丁 伍圖計柒丁 陸圖計玖丁 柒圖計貳拾陸丁 捌圖計貳拾伍丁 北安裏肆圖: 壹圖計貳拾捌丁 貳圖計壹拾玖丁 參圖計貳拾參丁 肆圖計玖丁 河源裏伍圖: 壹圖計貳拾貳丁 貳圖計貳拾染丁 參圖計貳拾參丁 肆圖計參拾伍丁 伍圖計參拾陸丁 姑田裡陸圖: 壹圖計壹拾壹丁 貳圖計壹拾捌丁 參圖 肆圖 伍圖 陸圖 表席裏肆圖: 壹圖 貳圖 參圖 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