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五
目錄 |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 | |
◀上一卷 |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五 | 下一卷▶ |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之五
古襄寇才質集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編輯]此章《南華經》言:古者聖人,毀志之勃。貴富顯嚴名利此六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而無不為也。是以古之聖人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有勝人之力自勝之強,有知足之富強行之志。有斯六德也,生有德業不失其所之久,死有而名不亡永傳之壽。故名六德,久壽也,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通玄經》曰:知賢之謂智,智莫大於知人,知人則無亂政。
自知者明。
《通玄經》曰:愛賢之謂仁,敬賢之謂禮。
勝人者有力,
《通玄經·下德篇》曰:勝人者有力,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叉自得者也。
自勝者強。
《通玄經》曰:自勝者強,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
知足者富。
《通玄經》曰:足用之本在於省儉,不須財而富。
強行者有志。
《通玄經》曰:古者不以賤為危,不醜窮,無人非。
不失其所者久。
《通玄經》曰:故知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
死而不亡者壽。
《通玄經》曰:,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名聲傳於後世,何往而不壽。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編輯]此章《南華經》言: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帝王之德,配天地之富貴,此古聖人乘天地之富貴,馳養萬物而用人羣愛養之道也。經不為大,萬物歸之,故能成其天下之大,遵道養民也。
大道汎兮,
《南華經》曰: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汎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其可左右。
《通玄經》曰:大道無所不可。可在其理,見可不趍,見不可不去。可與不可,相為左右,相為表裏。
萬物恃之
《南華經》曰:夫道韰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
以生而不辭,
《通玄經》曰:夫道者,萬物恃之以生,莫知其德。
功成不名有。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莫知其德。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南華經》曰:刻彫萬物眾形而道不為巧作,不為而自成。萬物歸之不為主,可名於大。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洞靈經》曰:道者不為謀府,不為事官,其功至妙,不為功主。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是以聖人以道汎愛,愛下故能成其大。
終不為大,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愛下,終不為大,百川歸之,故能成其大。
故能成其大。
《南華經》曰:夫道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編輯]此章《南華經》言:上古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爭競之心,此大道之世,至德之隆也。執道安泰,天下太平也。
執大象,
《通玄經》曰:執道者,德全。德全者,聖人之道也。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無為為之而合乎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
天下往。往而不害,
《通玄經》曰:古者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下和平,治之本也。
安平泰。
《南華經》曰:古者智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本也。
樂與餌,
《南華經》曰:甘其食,樂其俗。
過客止。
《南華經》曰:安其居。《通玄經》曰:古聖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無由相過。
道之出口,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辯言,言而非道也。古道不言而治。
淡乎其無味。
《通玄經》曰:夫道者淡然無欲,漠然無為,淡兮無味,不慮而得。
視之不足見,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明見,見而非也。任目而明視者,勞心而不明。待目而照見,其於為治,難矣。視知其明謂之失道,古者不視而見。
聽之不足聞,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隊聰聞,聞而非也。以耳聽治,苦心而無功。待耳而聰聽,其於為治,難矣。聽知所聞謂之失道,古者不聽而聰。
用之不可既。
《通玄經》文子問曰:王者得其百姓歡心,為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乎無味,用之不既,先小而後大。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編輯]此章《南華真經·胠筐篇》言: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盜賊不得聖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知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故掊擊緘縢扃鐍之聖智,縱捨斗斛權衡之盜賊,而天下始治矣。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斗斛權衡之器生盜竊也。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南華經》曰:後世雖重聖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竊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生智而大盜起,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而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事。後世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以竊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若智不死,大盜不止,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是謂微明。
《通玄經·微明篇》曰:道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含陰吐陽,而章三光,先敬小微,然後大明。
柔弱勝剛強。
《通玄經》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柔而能剛,弱而能強,始於柔弱,成於剛強,積柔成剛,積弱成強。
魚不可脫於淵,
《南華經》曰: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網罟之患,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螻蟻苦之,故禽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若泉乾涸,魚相處於陸地,相呴以濕,相濡以沬,不能救涸,不如相忘於江湖。魚相造乎水,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故曰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之聖智生盜竊也。若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珠玉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賊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後世聖人利器教民之過也。聖人不厭樸,不如相忘於道術。人相造乎道,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可以示人。
《南華經》曰: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不可以示人。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編輯]此章《南華經》言:夫一道無為,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剖心無為於道焉。無為為之之謂大,無為言之之謂德,大德而已矣。古者無為自化,天下大治也。
道常無為,
《通玄經》曰:無為者,道之常也。
而無不為。
《通玄經》曰:大道無為,萬物自生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
《南華經》曰:君子臨蒞天下,莫若無為也。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萬物將自化。
《南華經》鴻蒙謂雲將曰: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化而欲作,
《通玄經》曰:民欲作動者,信令殊也。不誠心於道,令勤於上,不應於下。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通玄經》曰:古之聖人以道鎮之,在上無為,民化如神。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南華經》曰: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無名,故無為。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不欲以靜,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無為也。無為者,守靜也,守靜能為天下王。
天下將自正。
《通玄經》曰:上反清靜,物將自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編輯]此章《南華經·智北遊篇》言:上古聖人行不言之教,無為而天下治,故三皇道不可致,五帝德不可至,三王仁可為也,商周義可虧也,五霸禮相偽也,七國兵相亂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兵。夫禮者,五常之末,道之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玄經·上德篇》曰:高莫高於天也,天道無為尊高,聖人法之,天下定矣。天道,上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通玄經》曰:下莫下於地也,人道有為卑下,君子體之,天下亂矣。人道,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通玄經·上仁篇》曰:上古三皇上德無為者,天下歸之。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通玄經》曰:後世五帝下德有為者,四海歸之。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通玄經》曰:三皇上仁者,海內歸之。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通玄經》曰:商周上義者,一國歸之。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通玄經》曰:五霸上禮者,一鄉歸之。
則攘臂而仍之。
《通玄經》曰:七國無此道德仁義禮五者,民不歸也。不歸用兵,則攘臂而仍之,天下大亂。
故失道而後德,
《南華經》曰:五帝失道而後用德,德不可至也。
失德而後仁,
《南華經》曰:三王失德而後用仁,仁可為者也。
失仁而後義,
《南華經》曰:商周失仁而後用義,義可虧也。
失義而後禮。
《南華經》曰:五霸失義而後用禮,禮相偽也。
夫禮者,
《通玄經》曰:末世為禮者,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淺行之則薄得福。夫禮者,實之文也。《南華經》曰: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夫禮者,道之華也。
忠信之薄,
《通玄經》曰:末世修仁義則正一國,修禮樂則正一鄉,德薄者小。
而亂之首。
《通玄經》曰:五霸用禮為兵,主為亂首。《南華經》曰:夫禮者,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
《通玄經》曰:古之為道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則厚得福,盡行之天下服。
道之華,
《通玄經》曰:古者修道德則正天下,德厚者大也。
而愚之始。
《通玄經》曰:五帝用德道先稱,古雖愚而德有餘。《南華經》曰:古者至德之世,其行徐徐,其覺于于。
是以大丈夫,
《通玄經》曰:是以大丈夫恬然無思,淡然無慮,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乎無門,入乎無房,屬其精神,偃其知見,則內修其本,不外飾其末,道德無為也。
處其厚不處其薄,
《通玄經·上仁篇》文子問:仁義禮何以生亂,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為仁者必以人道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人事取與論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徧,竭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驕奢。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人情而附,故薄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
《通玄經》文子問師曰:後世仁義禮何以用兵刑,為薄於道德?老子曰:古者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道德淳厚,不用兵刑也。後世德性失,然後用仁義,仁義澆薄,用兵刑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通玄經》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則咎去福來。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編輯]此章《通玄經》言:太古聖人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所以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稱尊號也,言善運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力也。後世有南面之名,無一人之譽,而失天下也。桀紂不為王,湯武不為放。古者聖人天下數譽而不益善,至譽無譽,得至道之要也。體天無譽,天下長久也。
昔之得一者:
《沖虛經》曰:道無形埒,一氣九變,復變而為一。一者,天地人物形變之始也。
天得一以清,
《南華經》曰:天無為以之清。
地得一以寧,
《南華經》曰:地無為以之寧。
神得一以靈,
《南華經》曰:夫恬淡寂寞、虛靜無為者,此養神之道也,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年壽長矣。昔廣成子得之於道,千二百歲而形容未嘗衰。
谷得一以盈,
《通玄經》曰:百川並流,不注海者不為谷。河海之源淵,流而不歇。
萬物得一以生,
《南華經》曰: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洞靈經》曰:古者侯王不貴其儀,不採其譽,可謂有識者也。
其致之,
《南華經》曰:政一則不二。
天無以清將恐裂,
《通玄經》曰:天二氣則成虹,陽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
地無以寧將恐發,
《通玄經》曰:地二氣則洩藏,陰不能常。
神無以靈將恐歇,
《通玄經》曰:人二氣則生病,形勞而不休則歇,神用而不已則滅,神傷於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斃矣。《南華經》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神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竭則滅矣。
谷無以盈將恐竭,
《通玄經》曰:溝池澇則溢,旱則枯,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通玄經》曰:物之生也,草木英華;物之死也,草木枯槁。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蹙。
《通玄經》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貴。若高危滿溢,不能長久。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通玄經·符言篇》曰:人有三怨,不知之乎?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通玄經·道原篇》曰:聖人自謂孤寡不穀,歸其本根。
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通玄經》曰:志弱而事強,託小以包大,聖人法道之損者,所以自賤也。損則大,天下長久,此天道之所成也。
故致數譽無譽,
《南華經》曰:上古聖人並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謚,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天下數譽而不加善惡,識所以貴哉,至譽無譽矣。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通玄經·符言篇》曰:古者無為屍名,不為謀府,不為事任,不為智主,藏於無形,行於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始於無名,動於不得。己欲福先無視,欲利先遠害,故無為而寧者,失其所寧即危,無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亂。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編輯]此章《南華經》言: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陰陽交通成和,而萬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盈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夫天地寒暑,乃道陰陽之動用,生化萬物之有無也。
反者道之動,
《通玄經》曰:陰氣勝變為陽,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通玄經》曰:陽氣勝變為陰,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有無相生,萬物化也。《沖虛經》曰:萬物生化,出入化機,常生常化。
生於有,
《通玄經》曰:萬物動而與陽同波,萬物生也。《沖虛經》曰:萬物有生,皆出於機而常生也。萬物生者,不得不生。終者,生之必生者也。
有生於無。
《通玄經》曰:萬物靜而與陰同德,萬物化也。《沖虛經》曰:萬物有化,皆入機而常化也。萬物化者,不得不化。生者,化之必終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