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第1289部~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卷
小乘論·第1289部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卷
尊者大目干連造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編輯]學處品第一
[編輯]稽首佛法僧 真淨無價寶
今集諸法蘊 普施諸群生
阿毘達磨如大海 大山大地大虛空
具攝無邊聖法財 今我正勤略顯示
嗢拖南曰:
學支淨果行聖種 正勝足念諦靜慮
無量無色定覺支 雜根處蘊界緣起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諸有於彼五怖罪怨不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訶厭,名為犯戒自損傷者,有罪有貶,生多非福,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
何等為五?
謂殺生者,殺生緣故,生怖罪怨,不離殺生,是名第一;
不與取者,劫盜緣故,生怖罪怨,不離劫盜,是名第二;
欲邪行者,邪行緣故,生怖罪怨,不離邪行,是名第三;
虛誑語者,虛誑緣故,生怖罪怨,不離虛誑,是名第四;
飲味諸酒放逸處者,飲味諸酒放逸處緣故,生怖罪怨,不離飲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
有於如是五怖罪怨不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訶厭,名為犯戒自損傷者,有罪有貶,生多非福,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
諸有於彼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欽嘆,名為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
何等為五?
謂離殺生者,離殺生緣故,滅怖罪怨,能離殺生,是名第一;
離不與取者,離劫盜緣故,滅怖罪怨,能離劫盜,是名第二;
離欲邪行者,離邪行緣故,滅怖罪怨,能離邪行,是名第三;
離虛誑語者,離虛誑緣故,滅怖罪怨,能離虛誑,是名第四;
離飲諸酒放逸處者,離飲諸酒放逸處緣故,滅怖罪怨,能離飲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
有於如是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欽嘆,名為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
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諸行殺盜婬 虛誑耽諸酒
五怖罪怨縛 聖賢所訶厭
名犯戒自傷 有罪招非福
死墮險惡趣 生諸地獄中
諸離殺盜婬 虛誑耽諸酒
五怖罪怨脫 聖賢所欽嘆
名持戒自防 無罪感勝福
死升安善趣 生諸天界中
齊何名曰鄔波索迦?
謂諸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是名曰鄔波索迦。
此何名為能學一分?
謂前所說鄔波索迦,歸佛法僧,發誠言已,唯能離殺,不離餘四,如是名為能學一分。
復何名為能學少分?
謂如前說鄔波索迦,歸佛法僧,發誠言已,能離殺盜,不離餘三,如是名為能學少分。
復何名為能學多分?
謂前所說鄔波索迦,歸佛法僧,發誠言已,離殺盜婬,不離餘二,如是名為能學多分。
復何名為能學滿分?
謂前所說鄔波索迦,歸佛法僧,發誠言已,具能離五,如是名為能學滿分。
成就五法鄔波索迦,唯能自利不能利他。何等為五?
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不能勸他令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如是名為成就五法鄔波索迦,唯能自利不能利他。
成就十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不能廣利。何等為十?
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亦能勸他令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不能見余能離殺等歡喜慶慰,如是名為成就十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不能廣利。
成就十五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亦能廣利,何等十五?
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亦能勸他令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及能見余離殺生等,歡喜慶慰,如是名為成就十五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亦能廣利。
成就八法鄔波索迦,唯能自利,不能利他,何等為八?
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具淨信,不能勸他令具淨信;自具淨戒,不能勸他令具淨戒;自具惠舍,不能勸他令具惠舍;自能策勵,數往伽藍,禮覲有德諸苾芻眾,不能勸他令其策勵數往伽藍,禮覲有德諸苾芻眾;自能至誠聽聞正法,不能勸他令其至誠聽聞正法;自聞法已能持不忘,不能勸他令持不忘;自持法已能思擇義,不能勸他令思擇義;自思擇已,為證法義,能正勤修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不能勸他令正勤修,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如是名為成就八法鄔波索迦唯能自利,不能利他。
成就十六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不能廣利,何等十六?
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具淨信,亦能勸他令具淨信,廣說乃至自思擇已,為證法義,能正勤修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亦能勸他令正勤修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不能見余具淨信等歡喜慶慰,如是名為成就十六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不能廣利。
成就二十四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亦能廣利,何等名為二十四法?
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具淨信,亦能勸他令具淨信,廣說乃至自思擇已,為證法義,能正勤修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亦能勸他令正勤修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及能見余具淨信等,歡喜慶慰,如是名為成就二十四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亦能廣利。
成就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為十?
一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語,五離間語,六麤惡語,七雜穢語,八貪慾,九瞋恚,十邪見,若有成就如是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
成就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為十?
一離殺生,二離不與取,三離欲邪行,四離虛誑語,五離離間語,六離麤惡語,七離雜穢語,八無貪,九無瞋,十正見,若有成就如是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
成就二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二十?
謂自殺生,亦勸他殺,廣說乃至自起邪見,亦復勸他令起邪見,若有成就此二十法,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
成就二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二十?
謂自離殺,亦能勸他,令其離殺,廣說乃至自起正見,亦能勸他令起正見,若有成就此二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
成就三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三十?
謂自不離殺,勸他令殺,見不離殺,歡喜慰喻,廣說乃至自起邪見,亦復勸他令起邪見,見起邪見,歡喜慰喻,若有成就此三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
成就三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三十?
謂自離殺生,勸他離殺,見余離殺,歡喜慰喻,廣說乃至自起正見,亦復勸他令起正見,見起正見,歡喜慰喻,若有成就此三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
成就四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四十?
謂自不離殺,勸他令殺,見不離殺,歡喜慰喻,稱揚讚歎殺生者事,廣說乃至自起邪見,亦復勸他令起邪見,見起邪見,歡喜慰喻,稱揚讚歎邪見者事,若有成就此四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
成就四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四十?
謂自離殺生,勸他離殺,見余離殺,歡喜慰喻,稱揚讚歎離殺者事,廣說乃至自起正見亦復勸他令起正見,見起正見,歡喜慰喻,稱揚讚歎正見者事,若有成就此四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
鄔波索迦,有五學處,何等為五?
乃至命終,遠離殺生,是名第一;
乃至命終,離不與取,是名第二;
乃至命終,離欲邪行,是名第三;
乃至命終,離虛誑語,是名第四;
乃至命終,離飲諸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
於第一中,且何名為能殺生者?
如世尊說,有殺生者,暴惡血手,耽著殺害,於諸有情眾生勝類,無羞無愍,下至捃多比畢洛迦,皆不離殺,如是名為能殺生者。
何等名為有殺生者?
謂於殺生,不深厭患,不遠不離,安住成就,如是名為有殺生者。
何名暴惡?
謂集種種弓刀杖等諸殺害具,是名暴惡。
何名血手?
謂諸屠羊、屠雞、屠豬、捕鳥、捕魚、獵師、劫盜、魁膾、縛龍、守獄、煮狗、施罝弶等,是名血手。
何故此等名為血手?
謂彼雖數沐浴塗香服鮮淨衣首冠花鬘身飾嚴具,而名血手。所以者何?彼於惡事,不深厭患,不遠不離,令有情血起等起、生等生積集流出,故名血手。
何等名為耽著殺害?
謂於眾生,有害非殺,有害亦殺。
害非殺者?
謂以種種弓刀杖等諸殺害具,逼惱眾生,未全斷命,如是名為有害非殺。
害亦殺者?
謂以種種弓刀杖等諸殺害具,逼惱眾生,亦全斷命,如是名為有害亦殺。
於殺害事,耽樂執著,如是名為耽著殺害。
何等名為於諸有情眾生勝類無羞無愍?
且辯眾生勝類差別?
謂諸異生,說名眾生,世尊弟子,說名勝類;
又諸有情,有貪瞋痴,說名眾生,若諸有情,離貪瞋痴,說名勝類;
又諸有情,有愛有取,說名眾生,若諸有情,離愛離取,說名勝類;
又諸有情,有順無違,說名眾生,若諸有情,無順有違,說名勝類;
又諸有情,無聰慧有無明,說名眾生,若諸有情,聰慧有明,說名勝類;
又諸有情,未離欲貪,說名眾生,若諸有情,已離欲貪,說名勝類;
又諸有情,已離欲貪,非佛弟子,說名眾生,若諸有情,已離欲貪,是佛弟子,說名勝類。
今此義中,若諸異生,說名眾生,世尊弟子,說名勝類。所以者何?
勝謂涅槃,彼能獲得成就觸證,故名勝類。如有頌言:
普隨順世間 周遍歷方邑
欲求於勝我 無所證無依
故此義中,若諸異生,說名眾生,世尊弟子,說名勝類。
於此有情眾生勝類,應羞應愍,而於其中,無慚無羞,無愧無恥,無哀無愍,無傷無念,如是名為於諸有情眾生勝類無羞無愍。
何等名為下至捃多比畢洛迦皆不離殺?
言捃多者,謂蚊蚋等諸小蟲類;比畢洛迦,即諸蟻子。下至此類微碎眾生,皆起噁心,欲興殺害,是故名為能殺生者。
即於此中,何名為生,何名殺生,何等名為遠離殺生而說名為乃至命終遠離殺生鄔波索迦第一學處?
所言生者,謂諸眾生,有眾生想;若諸有情,有有情想;若諸命者,有命者想;若諸養育,有養育想;若補特伽羅,有補特伽羅想,是名為生。
言殺生者,謂於眾生,起眾生想;於諸有情,起有情想;於諸命者,起命者想;於諸養育,起養育想;於補特伽羅,起補特伽羅想,復起噁心、不善心、損心、害心、殺心現前,依如是業、如是加行、如是思惟、如是策勵、如是勇猛,殺害眾生,故思斷命,由如是業、如是加行、如是思惟、如是策勵、如是勇猛,殺害眾生,故思斷命,名為殺生。
即前所說鄔波索迦,於此殺生,能善思擇,厭患遠離,止息防護,不作不為,不行不犯,棄捨堰塞,不拒不逆,不違不越,如是名為遠離殺生,是故說名乃至命終遠離殺生鄔波索迦第一學處。
於第二中,且何名為不與取者?
如世尊說,有不與取者,或城邑中,成(疑是或)阿練若,不與物數,劫盜心取,不離劫盜,如是名為不與取者。
何等名為有不與取者?
謂於不與取,不深厭患,不遠不離,安住成就,如是名為有不與取者。
何等名為或城邑中?
謂有城牆周匝圍遶。
何等名為或阿練若,謂無城牆周匝圍遶。
何名不與?
謂他攝受,不捨不棄不惠不施。
何等名物?
謂他攝受,有情無情,諸資生具,即此名為不與物數。
何等名為劫盜心取不離劫盜?
謂即所說,不與物數,懷賊心取,不厭遠離,如是名為不與物數劫盜心取不離劫盜,是故名為不與取者。
即於此中,何名不與,何名不與取,何名離不與取而說名為乃至命終離不與取鄔波索迦第二學處?
言不與者,謂他攝受有情無情,諸資生具,不捨不棄,不惠不施,是名不與。
不與取者,謂於他攝受諸資生具,起他攝受,及不與想,復起噁心不善心劫心盜心執心著心取心現前,依如是業如是加行如是思惟如是策勵如是勇猛如是門如是路,於他攝受諸資生具,以執著取,劫盜故思,舉離本處;由如是業如是加行如是思惟如是策勵如是勇猛如是門如是路,於他攝受諸資生具,以執著取,劫盜故思,舉離本處,名不與取。
即前所說鄔波索迦,於不與取,能善思擇,厭患遠離,止息防護,不作不為,不行不犯,棄捨堰塞,不拒不逆,不違不越,如是名為離不與取,是故說名乃至命終離不與取鄔波索迦第二學處。
於第三中,且何名為欲邪行者?
如世尊說,有欲邪行者,於他女婦他所攝受,謂彼父母兄弟姊妹舅姑親眷宗族守護,有罰有障,有障罰俱,下至授擲花鬘等信,於是等類,起欲煩惱,招誘強抑,共為邪行,不離邪行,如是名為欲邪行者。
何等名為有欲邪行者?
謂於欲邪行,不深厭患,不遠不離,安住成就,如是名為有欲邪行者。
他女婦者?
謂七種婦。
何等為七?
一授水婦,二財貨婦,三軍掠婦,四意樂婦,五衣食婦,六同活婦,七須臾婦。
授水婦者,謂女父母,授水與男,以女妻之,為彼家主,名授水婦。
財貨婦者,謂諸丈夫,以少多財,貿易他女,將為己婦,名財貨婦。
軍掠婦者,謂有丈夫,因伐他國,抄掠他女,將為己婦。復有國王,因破敵國,取所欲已,余皆捨棄,有諸丈夫,力攝他女,將為己婦,如是等類,名軍掠婦。
意樂婦者,謂有女人,於男子家,自信愛樂,願住為婦,名意樂婦。
衣食婦者,謂有女人,於男子家,為衣食故,願住為婦,名衣食婦。
同活婦者,謂有女人,詣男子家,謂男子曰:「我持此身,願相付託,彼此所有,共為無二,互相存濟,以盡餘年,冀有子孫,歿後承祭。」名同活婦。
須臾婦者,謂有女人,樂與男子,暫時為婦,名須臾婦。
他攝受中,母守護者,謂有女人,其父或狂,或復心亂,或憂苦逼,或已出家,或遠逃逝,或覆命終,其母孤養,防守遮護,私誡女言:「諸有所作,必先白我。」然可得為,名母守護。
父守護者,謂有女人,其母或狂,或復心亂,廣說乃至,或覆命終,其父孤養,防守遮護,私誡如前,名父守護。
兄弟守護者,謂有女人,父母或狂,或復心亂,廣說乃至,或覆命終,兄弟孤養,防守遮護,私勸誡言:「諸有所作,必先告白。」然可得為,名兄弟守護。
姊妹守護者,謂有女人,父母或狂,或復心亂,廣說乃至,或覆命終,姊妹孤養,防守遮護,勸誡如前,名姊妹守護。
舅姑守護者,謂有女人,其夫或狂,或復心亂,廣說乃至,或覆命終,依舅姑居,舅姑喻曰:「爾勿愁惱,宜以自安,衣食之資,悉以相給,我當憂念,如子不殊。」舅姑恩恤,防守遮護,私誡之言:」諸有所作,必先諮白。」然可得為,名舅姑守護。
親眷守護者,謂有女人,除母及夫,余異姓親,名為親眷,而此女人,為彼親眷,防守遮護,名親眷守護。
宗族守護者,謂有女人,除父兄等,余同姓親,名為宗族,而此女人,為彼宗族,防守遮護,名宗族守護。
言有罰者,謂有女人,自無眷屬,又非婬女,若有凌逼,為王所知,或殺或縛,或復驅擯,或奪資財,名為有罰。
言有障者,謂有女人,身居卑賤,雖無親族,而有主礙,名為有障。
有障罰俱者,謂有女人,自無眷屬,又非卑賤,依恃他居,為他所礙,若有陵逼所依恃者,便為加罰,名障罰俱。
又上所說,一切女人,隨所依止,皆有障罰。所以者何?由諸女人法有拘礙,非禮行者,便遭殺縛,或奪資財,或被退毀,是故一切名障罰俱。
何等名為下至授擲花鬘等信?
謂有女人,已受男子,或花或鬘,或諸瓔珞,或塗香末香,或隨一信物,如是名為下至授擲花鬘等信。
何等名為於是等類?
謂諸男子,諸半擇迦,諸修梵行。
何等名為修梵行者?
謂諸苾芻尼,正學勤策女,及鄔波斯迦,出家外道女,下至在家修苦行女,謂有男子,舍自妻媵,告言:「善賢,放汝自在修諸梵行。」彼聞受持,苦行無怠。
何等名為起欲煩惱廣說乃至不離邪行?
謂起欲界婬貪現前,於不應行,招誘強抑,共為邪行,不厭遠離,如是名為起欲煩惱廣說乃至不離邪行,是故名為欲邪行者。
即於此中,何等名欲,何名欲邪行,何名離欲邪行,而說名為乃至命終離欲邪行鄔波索迦第三學處?
所言欲者,謂是婬貪,或所貪境。
欲邪行者,謂於上說,所不應行,而暫交會,下至自妻,非分非禮,及非時、處,皆名欲邪行。
即前所說鄔波索迦,於欲邪行,能善思擇,厭患遠離,止息防護,不作不為,不行不犯,棄捨堰塞,不拒不逆,不違不越,如是名為離欲邪行,是故說名乃至命終離欲邪行鄔波索迦第三學處。
於第四中,且何名為虛誑語者?
如世尊說,有虛誑語者,或對平正,或對大眾,或對王家,或對執理,或對親族,同檢問言:「咄哉男子,汝知當說,不知勿說,汝見當說,不見勿說。」彼得問已,不知言知,知言不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彼或為己,或復為他,或為名利,故以正知,說虛誑語,不離虛誑,如是名為虛誑語者。
何等名為有虛誑語者?
謂於虛誑語,不深厭患,不遠不離,安住成就,如是名為有虛誑語者。
何等名為或對平正?
平正有三,一村平正,二城平正,三國平正。此諸平正,聚集現前,同檢問時,名對平正。
何等名為或對大眾?
大眾有四,一剎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居士眾,四沙門眾,此諸大眾,聚集現前,同檢問時,名對大眾。
何等名為或對王家?
謂諸國王,及余宰輔,理公務者,彼若聚集,現前檢問,名對王家。
何等名為或對執理?
謂閒法律,固正斷者,此執理眾,聚集現前,同檢問時,名對執理。
何等名為或對親族?
謂諸親族聚集現前,同檢問時,名對親族。
何等名為同檢問等?
謂或為證,或究其身,眾集量宜,同檢問曰:「咄哉男子,今對眾前,應以誠言具款情實,若於是事,見聞覺知,宜當宣說施設摽示,若於是事,無見聞等,勿當宣說施設摽示。」如是名為同檢問等。
何等名為不知言知?
謂為耳識曾受曾了,名為已聞。彼無耳識曾受曾了,隱藏如是想忍見樂,言我已聞,如是名為不知言知。
何等名為知言不知?
謂為耳識曾受曾了,名為已聞。彼有耳識曾受曾了,隱藏如是想忍見樂,言我不聞,如是名為知言不知。
何等名為不見言見?
謂為眼識曾受曾了,名為已見。彼無眼識曾受曾了,隱藏如是想忍見樂,言我已見,如是名為不見言見。
何等名為見言不見?
謂為眼識曾受曾了,名為已見。彼有眼識曾受曾了,隱覆如是想忍見樂,言我不見,如是名為見言不見。
何等名為彼或為己?
謂有一類,身行劫盜,王等執問:「汝為賊否?」彼得問已,竊自思惟:「若實答者,必為王等,或殺或縛,或復驅擯,或奪資財。我今宜應自隱自覆自藏實事,故以正知,說虛誑語。」既思惟已,答王等言:「我實不為不與取事。」是名為己。
何等名為或復為他?
謂有一類親族知友,行於劫盜,王等為證,執問彼言:「汝知此人行劫盜否?」彼得問已,竊自思惟:「若實答者,我諸親友,必為王等,或殺或縛,或復驅擯,或奪資財。我今宜應隱覆藏彼,故以正知,說虛誑語。」既思惟已,答王等言:「我知親友,決定不為不與取事。」是名為他。
何等名為或為名利?
謂有一類,多有所欲,多有所思,多有所願,作是思惟:「我當施設如是如是虛誑方便,必當獲得可意色聲香味觸等。」既思惟已,方便追求,故以正知,說虛誑語,如是名為或為名利。
何等名為故以正知說虛誑語?
謂自隱藏想忍見樂故思明了,數數宣說施設摽示違想等事,如是名為故以正知說虛誑語。
即於此中,何名虛誑,何名虛誑語,何名離虛誑語,而說名為乃至命終離虛誑語鄔波索迦第四學處?
言虛誑者,謂事不實,名虛想等,不實名誑,是名虛誑。
虛誑語者,以貪瞋痴,違事想說令他領解,名虛誑語。
即前所說鄔波索迦,於虛誑語,能善思擇,厭患遠離,止息防護,不作不為,不行不犯,棄捨堰塞,不拒不逆,不違不越,如是名為離虛誑語,是故說名乃至命終離虛誑語鄔波索迦第四學處。
於第五中,何名諸酒,何名飲諸酒,何名放逸處,何名離飲諸酒諸放逸處,而說名為乃至命終離飲諸酒諸放逸處鄔波索迦第五學處?
言諸酒者,謂窣羅酒,迷麗耶酒,及末沱酒。
言窣羅者,謂米麥等,如法蒸煮,和麴『薛/米』汁,投諸藥物,醞釀具成,酒色香味,飲已惛醉,名窣羅酒。
迷麗耶者,謂諸根莖,葉花果汁,不和麴『薛/米』醞釀具成,酒色香味,飲已惛醉,名迷麗耶酒。
言末沱者,謂蒲萄酒,或即窣羅迷麗耶酒,飲已令醉,總名末沱飲。
諸酒者,謂飲咽啜,如上諸酒,名飲諸酒。
放逸處者,謂上諸酒,飲已能令心生憍傲,惛醉狂亂,不識尊卑,重惑惡業,皆因此起,放逸所依,名放逸處。
即前所說鄔波索迦,於飲諸酒,能善思擇,厭患遠離,止息防護,不作不為,不行不犯,棄捨堰塞,不拒不逆,不違不越,如是名為離飲諸酒諸放逸處,是故說名乃至命終離飲諸酒諸放逸處鄔波索迦第五學處。
如是五種,云何名學,云何名處,言學處耶?
所言學者,謂於五處,未滿為滿,恆勤堅正,修習加行,故名為學。
所言處者,即離殺等,是學所依,故名為處。
又離殺等,即名為學,亦即名處,故名學處。
一切鄔波索迦,皆歸佛法僧耶?
除諸世俗鄔波索迦,一切皆歸佛法僧寶。有歸佛法僧寶而非鄔波索迦,謂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勤策女鄔波斯迦等。
一切鄔波索迦,皆世尊弟子耶?
應作四句,有鄔波索迦非世尊弟子,謂鄔波索迦,未得見諦,於未來果,未能現觀;
有世尊弟子非鄔波索迦,謂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勤策女鄔波斯迦等,已得見諦,於未來果,已能現觀;
有鄔波索迦亦世尊弟子,謂鄔波索迦,已得見諦,於未來果,已能現觀;
有非鄔波索迦非世尊弟子,謂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勤策女鄔波斯迦,未得見諦,於未來果,未能現觀,及余異生未見諦者。
一切墮僧寶攝,皆得僧和敬耶?
應作四句,有墮僧寶攝非得僧和敬,謂正學勤策勤策女鄔波索迦等,已得見諦,於未來果,已能現觀;
有得僧和敬非墮僧寶攝,謂苾芻苾芻尼,未得見諦,於未來果,未能現觀;
有墮僧寶攝亦得僧和敬,謂苾芻苾芻尼,已得見諦,於未來果,已能現觀;
有非墮僧寶攝非得僧和敬,謂正學勤策勤策女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未得見諦,於未來果,未能現觀及余異生未見諦者。
預流支品第二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種法,若正勤修是人名為多有所作。何等為四?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汝等苾芻,應如是學,我當親近供養善士,恭敬一心聽聞正法,如理觀察甚深妙義,精進修行法隨法行。」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善哉見善士 能斷疑增慧
令愚成智人 慧者應親近
善士應親近 以親近彼時
令疑斷慧增 使愚成智故
云何為善士?
謂佛及弟子,又諸所有補特伽羅,具戒、具德,離諸瑕穢,成調善法,堪紹師位,成就勝德,知羞悔過,善守好學,具知具見;樂思擇愛稱量,喜觀察性聰敏,具覺慧息追求;有慧類,離貪、趣貪滅,離瞋、趣瞋滅,離痴、趣痴滅,調順、趣調順,寂靜、趣寂靜,解脫、趣解脫,越度、趣越度,妙覺、趣妙覺,涅槃、趣涅槃,樂調、順諦,離憍放逸;好慧、忍辱、柔和,升直道如見,專自調伏,專自寂靜,專自涅槃;為才支身游諸國邑王都聚落求衣食等具,質直具、調順具足、質直及調順具,忍辱具、柔和具足、忍辱及柔和具,供養具、恭敬具足、供養及恭敬具,正行具、守根具足、正行及守根具,軌範具、所行具足、軌範及所行具,信屍羅及聞舍慧;自具淨信,亦能勸勵安立有情同具淨信,自具屍羅及聞舍慧,亦能勸勵安立有情同具屍羅及聞舍慧,是名善士。
何故名善士?
以所說善士,離非善法,成就善法,具足成就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故名善士。
若能於此所說善士,親近承事恭敬供養,如是名為親近善士。
云何名為聽聞正法?
謂所親近供養善士,未顯了處為正顯了,未開悟處為正開悟,以慧通達深妙句義,方便為其宣說施設安立開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
云何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苦真是苦?
謂正開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如有頌言:
諸蘊起為苦 生及出亦苦
生已有老苦 病苦與死苦
煩惱生為苦 生已住亦苦
非聰敏悔苦 不調伏死苦
無智有情苦 增羯吒私苦
愚夫生死苦 多劫馳流苦
此等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苦真是苦。
云何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集真是集?
謂正開示,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為去來今,眾苦因本,道路由緒,能作生緣,起集等起,能起集等,起現法中諸苦身壞,後苦由是出生。如有頌言:
因愛棄良醫 癰本榛藤渴
未調伏一切 數數感眾苦
如樹根未拔 雖斫斫還生
未拔愛隨眠 數數感眾苦
如毒箭在身 損壞色力等
眾生內有愛 損壞諸善根
此等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集真是集。
云何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滅真是滅?
謂正開示,即上所說,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永沒,名為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無憂,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安隱,亦名惔怕,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涅槃。如有頌言:
究竟沙門果 調伏所稱讚
我慢滅無餘 永證甘露跡
所歸住趣宅 勝宮佛所贊
惔怕滅無邊 彼岸常安隱
所依盡苦滅 脫無窟究竟
勝義旨應供 智所習聖欣
都無老病死 無愁嘆苦憂
微難見無邊 滅諦無同類
此等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滅真是滅。
云何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道真是道?
謂正開示,此道此行,於去來今眾苦,能斷能棄,能吐能盡,能離染,能滅能寂靜,能令永滅沒。此復云何?謂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有頌言:
此威猛一趣 如鳥路清虛
牟尼定所行 為眾數宣說
哀愍說一趣 見道盡生邊
此道於瀑流 去來今能度
能究竟調靜 能盡生死流
能通達多界 能開明眼道
如殑伽駛流 速趣於大海
開示廣慧道 速證於涅槃
哀愍一切眾 轉未聞法輪
教導諸天人 稽首度有海
此等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道真是道。
若於此等所說正法,樂聽樂聞,樂受持,樂究竟,樂解了,樂觀察,樂尋思,樂推究,樂通達,樂觸,樂證,樂作證;為聞法故,履艱險徑,涉邊表路,游平坦道,皆無忌難;為受持故,數以耳根,對說法音,發勝耳識,如是名為聽聞正法。
云何名為如理作意?
謂從善士,聞正法已,內自慶慰,歡喜踴躍:「奇哉!世尊,能說如是深妙正法!佛所說苦,實為真苦,佛所說集,實為真集,佛所說滅,實為真滅,佛所說道,實為真道!」彼由如是內自慶慰歡喜踴躍,引攝其心,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觀察深妙句義,如是名為如理作意。
云何名為法隨法行?
謂彼旋環如理作意,審正觀察深妙義已,便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謂信、精進及念、定、慧。彼於自內所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修習堅住,無間修習,增上加行,如是名為法隨法行。
精進修行法隨法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所以得入正性離生?由精進修法隨法行。所以能修法隨法行?由如理觀甚深妙義。所以能觀甚深妙義?由能恭敬聽聞正法。所以復能聽聞正法?由能親近供養善士。若能親近供養善士,便聞正法;聞正法已,便能如理觀深妙義;如理觀察深妙義已,便能進修法隨法行;既精進修法隨法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如山頂上,天雨霖霪,先溪澗滿,溪澗滿已,小溝瀆滿,小溝瀆滿已,大溝瀆滿,大溝瀆滿已,小河滿,小河滿已,大河滿,大河滿已,大海滿,大海如是漸次方滿;聖道大海,亦復如是,要先親近供養善士,方聞正法,聞正法已,方能如理觀深妙義,如理觀察深妙義已,方能進修法隨法行,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得圓滿已,方得趣入正性離生,既得趣入正性離生,便名已生八支聖道,謂正見等,如前已說。如是四種,名預流支。由此四種,於聖道流,能獲能得,能至隨至,能辦能滿,能觸能證,能作證故,名預流支;又此四種,於所求義,由修習多修習,能獲能得,能至隨至,能辦能滿,能觸能證,能作證故,名預流支;又此四種,於聖道流,能隨順能增長能嚴飾,能磨瑩,能為常安助資糧故,名預流支;又此四種,由語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為預流支故,名預流支。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二
[編輯]證淨品第三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若諸有情,於汝言教,信心聽受,能奉行者,汝當哀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四證淨中。何等為四?謂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聖所愛戒。所以者何?諸有地界水火風界,是四大種,容可改易,若有成就此四證淨,諸聖弟子,必無改易。由此多聞諸聖弟子,成就如是四證淨故,若墮地獄傍生鬼界,無有是處。是故若有於汝言教,信心聽受能奉行者,汝當哀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四證淨中。」
云何佛證淨?
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所言此者,謂此欲界,或此世界,此贍部洲;又言此者,謂即此身持等持,軀等軀,聚得自體;又言此者,謂此處生佛及弟子,諸仙牟尼,諸聰叡者,善調伏者,善調順者;又言此者,謂即於此教授教誡善說法中,是故言此。
言聖弟子者,聖謂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故,名聖弟子。
以如是相隨唸佛者,謂以此相此門此理,於諸佛所,起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故名為以如是相隨念諸佛。
所言謂者,謂如是相,如是狀,如是種,如是類,是故言謂。
所言此者,謂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通,如是解脫,如是多住,是故言此。
言世尊者,如後當釋。
言如來者,如世尊言:「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無餘依般涅槃界夜,於其中間,諸有所說,宣暢敷演,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如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故名如來。
阿羅漢者,略有二種阿羅漢性,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云何有為阿羅漢性?
謂彼果得,及彼得得,無學根力,無學屍羅,無學善根,十無學法,及彼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為阿羅漢性。
云何無為阿羅漢性?
謂貪瞋痴,一切煩惱皆悉永斷超一切趣,斷一切道,三火永靜,焦渴永息,憍逸永離,窟宅永破,度四瀑流,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愛盡,離滅涅槃,是名無為阿羅漢性。
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所說有為、無為阿羅漢性,故名阿羅漢;又貪瞋痴,及余煩惱,皆悉應斷,如來於彼,永斷遍知,如多羅樹永斷根頂無復遺余,皆得當來永不生法,故名阿羅漢;又身語意三種惡行,皆應永斷,如來於彼,永斷遍知乃至廣說,故名阿羅漢;又過去佛,皆已遠離惡不善法,所有雜染,後有熾然,苦異熟果,皆得當來永不生法,今佛亦爾,故名阿羅漢;又佛世尊,成就最勝吉祥功德,應受上妙衣服、飲食、諸坐臥具、醫藥資緣種種供養,故名阿羅漢。如有頌言:
世所應受用 種種上妙物
如來皆應受 故名阿羅漢
正等覺者,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等法者,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於一切苦集滅道,能現觀道,能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道,能證神境智作,證通天耳智作,證通他心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道能盡貪瞋痴慢憍垢道,如來一切皆正等覺,至誠堅住,慇重作意,以因以門,以理以相正等覺故,名正等覺。
明行圓滿者,何等為明?
謂佛所有無學三明,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為明。
何等為行?
謂佛所有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謂為行;又佛所有上妙威儀,往來顧視,屈伸俯仰,服僧伽胝,執持衣鉢,悉皆嚴整,是謂為行。
此行前明,總謂明行。
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明行,一向鮮白,一向微妙,一向無罪,是故名為明行圓滿。
言善逝者,謂佛成就極樂安隱無艱無難往趣妙法,故名善逝;又貪瞋痴,及余煩惱所生,種種難往趣法,如來於彼,永斷遍知,如多羅樹永斷根頂無復遺余,皆得當來永不生法,故名善逝;又如過去諸佛世尊,皆乘如實無虛妄道,趣出世間,殊勝功德,一至永至,無復退還,今佛亦然,故名善逝。
世間解者,謂五取蘊,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五趣,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六處,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三界所攝諸處,名為世間,從彼而生,從彼而起,從彼而出,因彼而生,因彼而起,因彼而出,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
無上丈夫者,如世尊言:「所有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如來於中,最稱第一,最勝最尊,最上無上,由此故說無上丈夫。
調御士者,謂佛世尊,略以三種巧調御事,調御一切所化有情,一於一類,一向柔軟,二於一類,一向麤獷,三於一類,柔軟麤獷。
云何如來於彼一類一向柔軟?
謂為彼說此身妙行,此身妙行所感異熟,此語妙行,此語妙行所感異熟,此意妙行,此意妙行所感異熟,此天此人,此善趣,此樂世,此涅槃,是名如來於彼一類一向柔軟。
云何如來於彼一類一向麤獷?
謂為彼說,此身惡行,此身惡行所感異熟,此語惡行,此語惡行,所感異熟,此意惡行,此意惡行,所感異熟此地獄,此傍生,此鬼界,此險難,此惡趣,此墮落,是名如來於彼一類一向麤獷。
云何如來於彼一類柔軟麤獷?
謂於時時為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或於時時為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所感異熟;或於時時為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或於時時為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所感異熟;或於時時為說,天人善趣,樂世涅槃,或於時時為說,地獄傍生,鬼界險難,惡趣墮落,是名如來於彼一類柔軟麤獷。
如來於彼,以此三種巧調御事,如是調伏,如是止息,如是寂靜,如是令其無餘永舍貪瞋痴等一切煩惱,如是令其無餘永盡貪瞋痴等一切煩惱,令永調伏,令永止息,令永寂靜,得上調御,得勝調御,得勝清涼,永除曲穢,善滅慢覆及諂垢濁,是故如來名調御士。
天人師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我非但與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四眾為師,然我亦與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諸天人眾,為師為勝師,為隨師,為範為勝范,為隨范,為將為導,是故如來名天人師。
所言佛者,謂於如來無學智見明鑑覺慧照現觀等已能具起及得成就,故名為佛。
且如有一大婆羅門,來詣佛所,以妙伽他,贊問佛曰:
稽首世導師 名最上覺者
何緣父母等 號尊名佛陀?
世尊哀愍彼婆羅門,亦以伽他而告彼曰:
婆羅門當知 我如去來佛
成就覺者相 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 我觀三世行
皆有生滅法 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 我於應知斷
證修事已辦 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 我於一切境
具一切智見 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 我於無量劫
修諸純淨行 經無量死生
今於最後身 離塵垢毒箭
證得無上覺 故我名佛陀
薄伽梵者,謂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無上諸善法故,或修善法,名薄伽梵,已修無上諸善法故;又佛世尊,圓滿修習身戒心慧,成就大悲,我無限無量,成無量法,名薄伽梵;又佛世尊,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壞能成,能自在轉,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貪瞋痴等惡不善法,永破雜染後有熾然苦異熟果,永破當來生老病死,名薄伽梵。如有頌言:
永破貪瞋痴 惡不善法等
具勝無漏法 故名薄伽梵
又佛世尊,於未聞法,能自通達,得最上覺,成現法智,無障礙智,善解當來,修梵行果,為諸弟子,分別解說,設大法會,普施有情,名薄伽梵。如有頌言:
如來設法會 普哀愍無依
如是天人師 稽首度有海
又佛世尊,為諸弟子,隨宜說法皆令歡喜,恭敬信受,如教修行,名稱普聞,遍諸方域,無不讚禮,名薄伽梵。
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證心淨,是名佛證淨。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佛證淨中。
云何法證淨?
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
所言此者,謂此欲界或此世界此贍部洲;又言此者,謂即此身持等持軀等軀聚得自體;又言此者,謂此處生,佛及弟子,諸仙牟尼,諸聰叡者,善調伏者,善調順者;又言此者,謂即於此教授教誡善說法中,是故言此。
言聖弟子者,聖謂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故名聖弟子。
以如是相隨唸法者,謂以此相此門此理,於正法所,起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故名為以如是相隨念正法。
言善說者,謂佛所說,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故名善說。若佛世尊,非苦說苦,非集說集,非滅說滅,非道說道,可非善說,以佛世尊,苦說為苦,集說為集,滅說為滅,道說為道,故佛正法名為善說。
言現見者,謂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於現法中,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名現見。若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非現法中,即入苦集滅道現觀,世尊正法可非現見;以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於現法中,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佛正法名為現見。
又正修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道時,於現法中,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一切隨眠,故名現見。若正修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道時,非現法中,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一切隨眠,世尊正法,可非現見;以正修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道時,於現法中,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一切隨眠故佛正法名為現見。
又正修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滅道時,於現法中,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諸隨眠滅,故名現見。若正修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滅道時,非現法中,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諸隨眠滅,世尊正法,可非現見;以正修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滅道時,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諸隨眠滅,故佛正法名為現見。
言無熱者,謂八支聖道,名為無熱。所以者何?
熱謂煩惱,八支聖道中,一切煩惱,無得無近得無有無等有,故佛正法名為無熱。
言應時者,謂八支聖道,名為應時。所以者何?
由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名應時。若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後方入苦集滅道現觀,世尊正法可非應時;以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佛正法名為應時。
又正修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道時,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一切隨眠,故名應時。若正修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說隨眠道,後方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一切隨眠,世尊正法,可非應時;以正修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道時,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一切隨眠,故佛正法名為應時。
又正修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滅道時,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諸隨眠滅,故名應時。若正修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滅道,後方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諸隨眠滅,世尊正法,可非應時;以正修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隨眠滅道時,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修所斷諸隨眠滅,故佛正法名為應時。
言引導者,謂八支聖道,名為引導。所以者何?
以八支聖道習修多修習,能於苦集滅道現觀能引能導能隨能逐,故佛正法名為引導。
言近觀者,謂八支聖道,名為近觀。所以者何?
以八支聖道修習多修習,能於苦集滅道,如實知見苦集滅道,故佛正法名為近觀。
智者內證者,佛及佛弟子,名為智者。世尊所說苦集滅道,智者自內知見解了正等覺為苦集滅道,故佛正法,名智者內證。
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證心淨,是名法證淨。
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法證淨中。
云何僧證淨?
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於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於此僧中,有預流向,有預流果,有一來向,有一來果,有不還向,有不還果,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佛弟子眾,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應請應屈應恭敬無上福田世所應供。」
所言此者,謂此欲界,或此世界,此贍部洲;又言此者,謂即此身持等持軀等軀聚得自體;又言此者,謂此處生,佛及弟子,諸仙牟尼,諸聰叡者,善調伏者,善調順者;又言此者,謂即於此教授教誡善說法中,是故言此。
言聖弟子者,聖謂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故名聖弟子。
以如是相隨念僧者,謂以此相此門此理,於諸僧所,起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故名為以如是相隨念於僧。
言妙行者,謂世尊說有四種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佛弟子眾,於此中行,故名妙行。
又世尊說有四種行,一不安隱行,二安隱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佛弟子眾,唯行後三,故名妙行。
質直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質直。所以者何?
以八支聖道不迂不曲不回質直平坦一趣,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質直行。
如理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如理,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如理行。又世尊說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及正定並資並具,名為如理。如世尊言:「此一趣道,令諸有情,皆得清淨,超諸愁嘆,滅諸憂苦,證如理法,謂聖正定並資並具七聖道支,名聖正定資之與具。何等為七?謂初正見,乃至正念,以聖正定,由七道支,引導修治,方得成滿,故說名聖正定資具。」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如理行。
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又別解脫名法,別解脫律儀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又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持此法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
和敬行者,謂佛弟子眾,一戒一學,一說一別解脫,同戒同學,同說同別解脫;受具百歲,所應學處,初受具者,亦於中學;初受具者,所應學處,受具百歲,亦於中學;如受具百歲所應學法,初受具者,亦如是學;如初受具者所應學法,受具百歲,亦如是學。佛弟子眾,能於此中,一戒性,一學性,一說性,一別解脫性,同戒性,同學性,同說性,同別解脫性,名和敬行。又佛弟子眾,互相恭敬,互相推讓,於長宿者,起迎合掌,慰問禮拜,表相和敬,佛弟子眾,如是而行,名和敬行。
隨法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隨法。佛弟子眾,於中隨順遊歷涉行,名隨法行。
於此僧中者,佛弟子眾中,此即顯聚顯蘊顯部顯要略義。
預流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預流果;謂此無間證預流果。彼於欲界貪慾瞋恚,由世間道先未能斷多分品類,於四聖諦先未現觀,今修現觀,名預流向。
預流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一來果證,名預流果。
一來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一來果,謂此無間證一來果。彼於欲界貪慾瞋恚,由世間道或先已斷多分品類,於四聖諦先未現觀,今修現觀;或住預流果已,能進求一來果證,名一來向。
一來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及斷多分貪慾瞋恚。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不還果證,名一來果。
不還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不還果,謂此無間證不還果。彼於欲界貪慾瞋恚,由世間道或先永斷,於四聖諦先未現觀,今修現觀;或住一來果已,能進求不還果證,名不還向。
不還果者,謂現法中,於五順下分結,已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貪慾,瞋恚。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阿羅漢果證,名不還果。
阿羅漢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阿羅漢果。謂此無間證得最上阿羅漢果,或住不還果已,能進求阿羅漢果證,名阿羅漢向。
阿羅漢果者,謂現法中,貪瞋痴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名阿羅漢果。
言四雙補特伽羅者,謂預流向預流果,是第一雙,一來向一來果,是第二雙,不還向不還果,是第三雙,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是第四雙。
八隻補特伽羅者,謂顯安立,預流向等補特伽羅八種各別。
佛弟子眾者,顯示開曉佛弟子眾具勝功德。
戒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戒。
定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定。
慧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慧。
解脫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解脫。
解脫智見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解脫智見。
言應請者,謂應惠施應供養應祠祀,故言應請。
言應屈者,謂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少作功勞,獲大果利,故名應屈。
應恭敬者,謂若識知,若不識知,皆應起迎曲躬合掌稽首接足,而贊問言:「正至正行,得安樂不?」名應恭敬。
言無上者,如世尊告苾芻眾言:「一切和合部類眾中,佛弟子眾,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故名無上。
言福田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我不見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天人眾中堪受,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如我僧者。阿難當知,若於我僧,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作少功勞,獲大果利。」又如天帝至鷲峰山,以妙伽他,贊問佛曰:
稽首能辯說 到諸法彼岸
超一切恐怖 大喬答摩尊
有無量眾生 樂福修佈施
恆發至誠信 修諸有依福
願佛垂哀愍 說真勝福田
令無量眾生 少施獲大果
世尊,哀愍諸眾生故以妙伽他,告天帝曰:
若無量眾生 樂福修佈施
恆發至誠信 修有依福者
我今為汝等 說真勝福田
令無量眾生 少施獲大果
若行四聖向 及住四聖果
是應供真僧 具勝戒定慧
此真勝僧田 功德甚廣大
能無量潤益 猶如四大海
調御勝弟子 已發法光明
堪受勝供養 及受勝祠祀
於少僧行施 即施一切僧
必當獲大果 一切智稱讚
於諸福田中 僧田最為勝
諸佛所稱嘆 施獲最上福
於佛弟子眾 少施獲大果
故諸聰慧人 當供養僧眾
聖眾持妙法 具明行等持
故於僧寶中 行施最為上
以三種淨心 施僧衣飲食
必獲殊勝報 成人天善士
定於生生中 離塵垢毒箭
超過諸惡趣 受人天勝樂
自正集珍財 自手而行施
為利自他故 必獲於大果
諸有聰慧人 淨信心行施
當生安樂界 受妙樂聰明
由如是說,故名福田。
世應供者,謂聖弟子,能淨世間應供器故,已行應供清淨道故,成就應供三淨業故,名世應供。
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僧伽,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證心淨,是名僧證淨。
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僧證淨中。
云何聖所愛戒?
謂無漏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聖所愛戒。
何故名為聖所愛戒?
謂諸佛及弟子名為聖,彼於此戒,愛慕欣喜,忍順不逆,是故名為聖所愛戒。
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聖所愛戒中。
沙門果品第四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云何預流果?
謂預流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所言有為預流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有學根力,有學屍羅,有學善根,八有學法,及彼種類諸有學法,是名有為預流果。
所言無為預流果者,謂於此中,三結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即是八十八諸隨眠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是名無為預流果。
云何一來果?
謂一來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所言有為一來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有學根力有學屍羅,有學善根,八有學法,及彼種類諸有學法,是名有為一來果。
所言無為一來果者,謂於此中,三結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即是八十八諸隨眠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並貪瞋痴多分永斷,及彼種類結法多分永斷,是名無為一來果。
云何不還果?
謂不還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所言有為不還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有學根力,有學屍羅,有學善根,八有學法,及彼種類諸有學法,是名有為不還果。
所言無為不還果者,謂於此中,五順下分結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即是九十二諸隨眠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是名無為不還果。
云何阿羅漢果?
謂阿羅漢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所言有為阿羅漢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無學根力,無學屍羅,無學善根,十無學法,及彼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為阿羅漢果。
所言無為阿羅漢果者,謂於此中,貪瞋痴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超一切趣,斷一切道,三火永靜,渡四瀑流,憍逸永離,燋渴永息,窟宅永破,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愛盡,離滅涅槃,是名無為阿羅漢果。
通行品第五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通行。何等為四?謂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云何名為苦遲通行?
如世尊說:「諸有苾芻,由五取蘊,陵辱傷毀。彼因如是五種取蘊,逼切拘執,如扼重擔,乃至命終,恆常隨逐,便於如是五取蘊中,深生厭賤,呵毀拒逆,即於如是五取蘊中,所生厭賤,呵毀拒逆,此中名苦。由此便起昧鈍羸劣信等五根,如是五根,昧故鈍故,羸故劣故,能遲證得無上漏盡。此言遲者,非急非疾,非駛非易,非速證得。」
言無上者,如世尊說:「於諸有為無為法中,我說離染,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
於無上法,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故名證得。
言漏盡者,漏謂三漏,欲、有、無明。於此三漏,能盡等盡,遍盡永盡,滅盡圓盡,故名漏盡。
言通行者,謂即此行,超越勇猛,精進策勵,生欲翹勤,於四聖諦,修現觀行;於預流果、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修作證行;於貪、瞋、痴、慢、憍垢等,修永盡行;以極恭敬安住殷重思惟,遍攝諸心所已,因故門故,理故相故,修通達行,是故名為苦遲通行。又如是行,於所求義,由修習多修習,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是故名為苦遲通行。又如是行,由語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為苦遲通行,是故名為苦遲通行。
云何名為苦速通行?
如世尊說:「諸有苾芻,由五取蘊,陵辱傷毀。彼因如是五種取蘊逼切拘執,如扼重擔,乃至命終,恆常隨逐,便於如是五取蘊中,深生厭賤,呵毀拒逆,即於如是五取蘊中,所生厭賤,呵毀拒逆,此中名苦。由此便起明利強盛信等五根,如是五根,明故利故強故盛故,能速證得無上漏盡。」
此言速者,能急能疾能駛能易能速證得。
言無上者,如世尊說:「於諸有為無為法中,我說離染,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
於無上法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故名證得。
言漏盡者,漏謂三漏,於此三漏,能盡等盡遍盡永盡滅盡圓盡故名漏盡。
言通行者,謂即此行,超越勇猛,精進策勵,生欲翹勤,於四聖諦,修現觀行;於預流果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修作證行;於貪瞋痴慢憍垢等,修永盡行;以極恭敬安住殷重思惟,遍攝諸心所已,因故門故理故相故,修通達行,是故名為苦速通行。又如是行,於所求義由修習多修習,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是故名為苦速通行。又如是行,由語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為苦速通行,是故名為苦速通行。
云何名為樂遲通行?
如世尊說:「諸有苾芻,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於初靜慮,具足安住;尋伺止息,內等淨心一趣,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於第二靜慮,具足安住;離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樂聖所說,具舍念安樂住,於第三靜慮,具足安住;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於第四靜慮,具足安住。彼於爾時,非思自害,非思害他,非思俱害,能思自利,能思利他,能利多生,能樂多生,能愍世間,能義利樂,諸天人眾,諸無害等,此中名樂。由此便起昧鈍羸劣信等五根,如是五根,昧故鈍故羸故劣故,能遲證得無上漏盡。」
此言遲者,非急非疾,非駛非易,非速證得。
言無上者,如世尊說:「於諸有為無為法中,我說離染,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
於無上法,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故名證得。
言漏盡者,漏謂三漏,於此三漏,能盡等盡,遍盡永盡,滅盡圓盡,故名漏盡。
言通行者,謂即此行,超越勇猛,精進策勵,生欲翹勤,於四聖諦,修現觀行;於不還果阿羅漢果,修作證行;於神境智作證通,及天耳智作證通,心差別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修作證行;於貪瞋痴慢憍垢等,修永盡行;以極恭敬安住殷重思惟,遍攝諸心所已,因故門故,理故相故,修通達行,是故名為樂遲通行。又如是行,於所求義,由修習多修習,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是故名為樂遲通行。又如是行,由語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為樂遲通行,是故名為樂遲通行。
云何名為樂速通行?
如世尊說:「諸有苾芻,離欲惡不善法,廣說乃至於第四靜慮,具足安住。彼於爾時,非思自害,非思害他,非思俱害,能思自利,能思利他,能利多生,能樂多生,能愍世間,能義利樂,諸天人眾,諸無害等,此中名樂。由此便起,明利強盛信等五根,如是五根,明故利故,強故盛故,能速證得無上漏盡。」
此言速者,能急能疾,能駛能易,能速證得。
言無上者,如世尊說:「於諸有為無為法中,我說離染,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
於無上法,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故名證得。
言漏盡者,漏謂三漏,於此三漏,能盡等盡遍盡永盡,滅盡圓盡。
言通行者,謂即此行,超越勇猛,精進策勵,生欲翹勤,於四聖諦,修現觀行;於不還果阿羅漢果,修作證行;於神境智作證通,及天耳智作證通,心差別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修作證行;於貪瞋痴慢憍垢等,修永盡行;以極恭敬安住殷重思惟,遍攝諸心所已,因故門故,理故相故,修通達行,是故名為樂速通行。又如是行,於所求義,由修習多修習,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是故名為樂速通行。又如是行,由語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為樂速通行,是故名為樂速通行。
此中若於苦遲通行,修習多修習,能令苦速通行,速得圓滿;若於樂遲通行,修習多修習,能令樂速通行,速得圓滿;又若於彼苦遲通行,修習多修習,能令樂遲通行,速得圓滿;若於苦速通行,修習多修習,能令樂速通行,速得圓滿。
聖種品第六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聖種,是最勝,是種姓,是可樂,現無雜穢,曾無雜穢,當無雜穢,一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余世間,無能以法而譏毀者。何等為四?謂我多聞賢聖弟子,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讚歎喜足,不為求覓衣服因緣,令諸世間而生譏論;若求不得,終不懊嘆,引頸悕望,拊胸迷悶;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耽嗜迷悶,藏護貯積,於受用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陵蔑於他,而能策勤,正知繫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如是弟子,隨得飲食,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隨得臥具,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愛斷樂斷,精勤隨學;於斷愛樂,愛修樂修,精勤隨學,於修愛樂。彼由如是斷修愛樂終不自舉陵蔑於他,而能策勤,正知繫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謂我多聞賢聖弟子,成就如是四聖種者,若依東西南北方住,不樂居彼,而彼樂居,於樂不樂,俱能含忍。」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勇不樂居彼 而彼樂勇居
於樂不樂中 勇者俱含忍
既棄捨諸欲 無物能拘礙
如贍部真金 誰復應譏毀?
有四聖種是最勝者,謂四聖種,是一切佛,及諸弟子,共所施設,為最勝故。
是種姓者,謂四聖種,是一切佛,及諸弟子古昔不共家種姓故。
是可樂者,謂四聖種,是一切佛,及諸弟子,久遠已來,晝夜等時,可樂法故。
現無雜穢者,謂四聖種不為現在惡不善法親近塗染,性不雜彼,能遠離故。
曾無雜穢者,謂四聖種,不為過去惡不善法親近塗染,性不雜彼,能遠離故。
當無雜穢者,謂四聖種,不為未來惡不善法親近塗染,性不雜彼,能遠離故。
諸沙門等,無能以法而譏毀者,謂四聖種,非一切佛及諸弟子,或諸賢貴,或諸善士,而能譏毀:謂此聖種,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類,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聖種非彼譏毀法故,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者,謂隨所得糞掃衣服,或隨所得施主衣服,若好若惡,便生喜足,取得蔽身,障寒等故。
讚歎喜足者,謂數讚歎,於隨所得衣服喜足。謂此喜足,能引長夜,少欲喜足易滿易養,損減諸惡增長諸善,能速圓滿杜多功德,於諸資具能善知量,能令自他身心嚴淨。
數讚歎者,非數發言,但有此見隨緣而說,令他欽重此喜足故。
非為求覓衣服因緣,令諸世間生譏論者,謂佛弟子,非如一類,為求衣服往施主家,詐現威儀矯設言論,現相研磨以利求利,令諸世間多生譏論。諸佛弟子與彼相違,故不令他生諸譏論。
若求不得終不懊嘆等者,謂佛弟子,求覓衣食,不遂意時終不懊嘆,引頸悕望拊胸迷悶。
懊,謂心熱、等熱、遍熱,內憤燋惶,愁憂悔恨,如箭入心,不能自處,煩冤懇切,總名為懊。
嘆,謂如是心熱惱已,作是思惟:「我無衣服,當設何等方略自濟?」因斯發起種種語言,述所思惟,總名為嘆。
引頸悕望者,謂懊嘆已,復引頸悕望施主回意。
拊胸迷悶者,謂久待不得,絕所悕望,拊胸迷悶。
諸佛弟子,皆無是事,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等者,謂佛弟子,求得衣服,如法受用,心無染著。
耽嗜迷悶,藏護貯積,染著等言,皆顯貪愛,前後輕重,分位差別。
於受用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者,謂佛弟子,受用所得,諸衣服時,能見過患。謂此衣服,無常轉動,求時勞倦,受用非理,生長疾病,是失壞法,是增減法,暫得還失,迅速不停,本無今有,有已還無,不可保信;又受用時,正知出離,成就趣向,出離慧故,為趣涅槃,受用衣服;又受用時,先調貪慾,次斷貪慾,後出貪慾,由此因緣,心於衣服離染解脫。
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陵蔑他者,謂佛弟子,雖於所得衣服喜足,而不自舉陵蔑於他。非如一類由此喜足而自憍舉,作是念言:「我有如是少欲喜足少事少務少所作少顧戀,易滿易養,損減諸惡,增長諸善,能速圓滿杜多功德,於諸資具能善知量,能善為他讚歎喜足。」非如一類由此喜足陵蔑於他,作是念言:「余苾芻等,皆無如是少欲喜足少事少務,廣說乃至能善為他讚歎喜足。」諸佛弟子,皆無是事。
而能策勤,正知繫念者,謂佛弟子,於隨所得衣服喜足,如法受用不生染著,能見過患,正知出離,不自憍舉,不陵蔑他,復能策勤,正知繫念。
言策勤者,顯正精進。
正知者,顯正見。
繫念者,顯正念。
此略顯示三種道支。
是名安住古昔聖種者,初是名言,顯佛弟子成就前說調善意樂;後古昔聖種言,顯去來今,一切賢聖,皆於如是聖種修習及多修習,方至究竟;中安住言,顯佛弟子,於隨所得衣服喜足,增上所生善有漏道及無漏道,安住等住遍住近住。
如是弟子,隨得飲食,便生喜足者,謂佛多聞賢聖弟子,於隨乞丐所得飲食,或隨迎請所得飲食,若好若惡便生喜足,取得支身除飢渴故。
廣說如前者,讚歎喜足等,廣說如前,於隨所得衣服喜足。
如是弟子,隨得臥具,便生喜足者,謂佛多聞賢聖弟子,於隨所得樹下臥具,或隨所得房閣臥具,若好若惡便生喜足,取得資身除勞倦故。
廣說如前者,讚歎喜足等,廣說如前,於隨所得衣服喜足。
如是弟子愛斷等者,謂佛多聞賢聖弟子,愛斷愛修,樂斷樂修,精勤隨學,斷修愛樂。
云何愛斷愛修?
謂若未斷惡不善法,未修善法,彼於斷修,無愛無勝愛,有引頸悕望;若有已斷惡不善法,已修善法,彼於斷修,有愛有勝愛,無引頸悕望。
云何樂斷樂修?
謂於斷修,有樂有勝樂。
云何精勤隨學,斷修愛樂?
謂於斷修愛樂,為增上故,精勤隨學。
彼由如是斷修愛樂,終不自舉陵蔑他者,謂佛弟子,雖於斷修愛樂精勤隨學,而不自舉陵蔑於他,非如一類由此愛樂而自憍舉,作是念言:「我有如是少欲喜足,少事少務,少所作少顧戀,易滿易養,損減諸惡,增長諸善,愛斷愛修,樂斷樂修,精勤隨學,斷修愛樂。」非如一類由此愛樂陵蔑於他,作是念言:「余苾芻等,皆無如是少欲喜足少事少務,廣說乃至,愛斷愛修,樂斷樂修,精勤隨學,斷修愛樂。」諸佛弟子,皆無是事,而能策勤,正知繫念。
是名安住,古昔聖種,廣釋如前,有差別者,中安住言,顯佛弟子,於斷修愛樂,增上所生善有漏道及無漏道,安住等住,遍住近住。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三
[編輯]正勝品第七之一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正勝。何等為四?謂有苾芻,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一;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二;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三;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四。」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初修正勝時 已勝生死有
若修至彼岸 能摧滅魔軍
離塵垢諸德 非惡緣所退
到彼岸涅槃 證無餘極樂
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者。
云何已生惡不善法?
謂過去現在五蓋,一貪慾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
云何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正勝?
謂有苾芻,為斷已生貪慾蓋故,如理思惟:「彼貪慾蓋,多諸過患,謂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賢貴善士共所訶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類,能障涅槃;受持彼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諸貪慾蓋,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
起欲者,謂為斷已生貪慾蓋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現,欲樂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
發勤精進者,謂為斷已生貪慾蓋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
策心者,謂為斷已生貪慾蓋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勵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舍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
持心者,謂為斷已生貪慾蓋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
復有苾芻,為斷已生貪慾蓋故,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賢貴善士共所欣贊,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增長智慧,不礙彼類,不障涅槃,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諸貪慾蓋,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復有苾芻,為斷已生貪慾蓋故,如理思惟:「彼貪慾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諸貪慾蓋,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復有苾芻,為斷已生諸貪慾蓋,如理思惟:「滅為寂靜,道能出離。」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諸貪慾蓋,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如貪慾蓋,餘四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
復有苾芻,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如理思惟:「彼惡不善法,多諸過患,謂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廣說乃至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
起欲者,謂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
發勤精進者,謂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
策心者,謂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精勤修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
持心者,謂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
復有苾芻,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廣說乃至,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復有苾芻,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如理思惟:「彼惡不善法,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復有苾芻,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如理思惟:「滅為寂靜,道能出離。」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者。
云何未生惡不善法?
謂未來五蓋。
云何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正勝?
謂有苾芻,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貪慾蓋多諸過患,謂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賢貴善士共所訶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類,能障寂滅,受持彼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諸貪慾蓋,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
起欲者,謂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現,欲樂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
發勤精進者,謂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
策心者,謂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勵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舍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
持心者,謂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
復有苾芻,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廣說乃至,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諸貪慾蓋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復有苾芻,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貪慾蓋,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諸貪慾蓋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復有苾芻,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如理思惟:「滅為寂靜,道能出離。」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諸貪慾蓋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如貪慾蓋,餘四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
復有苾芻,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惡不善法,多諸過患,謂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廣說乃至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起。
欲者,謂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
發勤精進者,謂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
策心者,謂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
持心者,謂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
復有苾芻,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廣說乃至,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復有苾芻,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惡不善法,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復有苾芻,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滅為寂靜,道能出離。」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者。
云何未生善法?
謂未來四靜慮三無色,及余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
云何為令未生善法生故正勝?
謂有苾芻,為生未生初靜慮故,如理思惟,生初靜慮,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生未生初靜慮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初靜慮生。
起欲者,謂為生未生初靜慮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現欲,樂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未生初靜慮生。
發勤精進者,謂為生未生初靜慮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未生初靜慮生。
策心者,謂為生未生初靜慮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勵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舍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令未生初靜慮生。
持心者,謂為生未生初靜慮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令未生初靜慮生。
如初靜慮第二靜慮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
復有苾芻,為生未生第三靜慮故,如理思惟,生第三靜慮,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生未生第三靜慮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生未生第三靜慮。
起欲者,謂為生未生第三靜慮故,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生未生第三靜慮。
發勤精進者,謂為生未生第三靜慮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生未生第三靜慮。
策心者,謂為生未生第三靜慮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生未生第三靜慮。
持心者,謂為生未生第三靜慮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生未生第三靜慮。
如第三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廣說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
復有苾芻,為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故,如理思惟,生彼善法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
起欲者,謂為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故,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
發勤精進者,謂為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
策心者,謂為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
持心者,謂為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
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者。
云何已生善法?
謂過去現在,四靜慮三無色,及余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
云何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正勝?
謂有苾芻,為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如理思惟,能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
起欲者,謂為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現,欲樂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
發勤精進者,謂為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
策心者,謂為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勵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舍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
持心者,謂為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
如初靜慮,第二靜慮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
復有苾芻,為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如理思惟,能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
起欲者,謂為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
發勤精進者,謂為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
策心者,謂為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持心者,謂為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
如第三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廣說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
復有苾芻,為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如理思惟,能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
起欲者,謂為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故,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
發勤精進者,謂為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
策心者,謂為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
持心者,謂為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
云何此四名為正勝?
謂此四種,無顛倒故,說名為正;有增上力,斷惡修善,故名為勝。
複次此四,平等非不平等,實故諦故,如正理故,無顛倒故,說名為正;增故上故,最故妙故,具大功能,故名為勝。
複次四正勝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為正勝,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複次四正勝者,為斷已生惡不善法,生起諸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惡不善法得不生故,生起諸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生未生諸善法故,生起諸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生起諸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具如是能,故名正勝,亦名正斷,斷懈怠故。
神足品第八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神足,何等為四?謂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一;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二;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三;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四。」
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者,云何欲,云何三摩地,云何勝,云何勝行而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
此中欲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欲樂欣喜,求趣悕望,是名欲。
三摩地者,謂欲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勝者,謂欲增上所起八支聖道,是名勝。
勝行者,謂有苾芻,依過去欲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若輕安、若念、若正知、若思、若舍,是名勝行。
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如依過去欲,依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欲廣說亦爾。
復有苾芻,於諸善法,住不樂欲,彼作是念:「我今不應於諸善法住不樂欲,然我理應於諸善法安住樂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惡欲。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惡欲,然我理應斷除惡欲,修集善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貪瞋痴俱行惡欲。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貪瞋痴俱行惡欲,然我理應斷除貪瞋痴俱行惡欲,修集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不離貪瞋痴惡欲。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不離貪瞋痴惡欲,然我理應斷除不離貪瞋痴惡欲,修集離貪瞋痴善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於諸善法安住樂欲。彼作是念:「我於善法安住樂欲,甚為應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善欲。彼作是念:「我今生起如是善欲,甚為應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欲。彼作是念:「我今生起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欲,甚為應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離貪瞋痴善欲。彼作是念:「我今生起離貪瞋痴善欲,甚為應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一切欲三摩地,皆從欲起,是欲所集,是欲種類,是欲所生,故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者,云何勤,云何三摩地,云何勝,云何勝行,而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
此中勤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勤。
三摩地者,謂勤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勝者,謂勤增上所起八支聖道,是名勝。
勝行者,謂有苾芻,依過去勤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如依過去勤,依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勤,廣說亦爾。
復有苾芻,於諸善法住下羸劣弱極弱勤。彼作是念:「我今不應於諸善法住下羸劣弱極弱勤,然我理應於諸善法,安住不下不羸不劣不弱不極弱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惡勤。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惡勤,然我理應斷除惡勤,修集善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貪瞋痴俱行惡勤。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貪瞋痴俱行惡勤,然我理應斷除貪瞋痴俱行惡勤,修集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不離貪瞋痴惡勤。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不離貪瞋痴惡勤,然我理應斷除不離貪瞋痴惡勤,修集離貪瞋痴善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於諸善法安住不下乃至不極弱勤。彼作是念:「我於善法,安住不下乃至不極弱勤甚為應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善勤。彼作是念:「我今生起如是善勤,甚為應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勤。彼作是念:「我今生起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勤,甚為應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離貪瞋痴善勤。彼作是念:「我今生起離貪瞋痴善勤,甚為應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一切勤三摩地,皆從勤起,是勤所集,是勤種類,是勤所生,故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四
[編輯]神足品第八之餘
[編輯]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者,云何心,云何三摩地,云何勝,云何勝行,而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
此中心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心意識,是名心。
三摩地者,謂心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勝者,謂心增上所起八支聖道,是名勝。
勝行者,謂有苾芻,依過去心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
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如依過去心,依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心,廣說亦爾。
復有苾芻,於諸善法住下羸劣弱極弱心。彼作是念:「我今不應於諸善法住下羸劣弱極弱心,然我理應於諸善法安住不下不羸不劣不弱不極弱心。」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噁心。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噁心,然我理應斷除噁心修集善心。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貪瞋痴俱行噁心。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貪瞋痴俱行噁心,然我理應斷除貪瞋痴俱行噁心,修集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心。」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不離貪瞋痴噁心。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不離貪瞋痴噁心,然我理應斷除不離貪瞋痴噁心修集離貪瞋痴善心。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於諸善法安住不下乃至不極弱心。彼作是念:「我於善法安住不下乃至不極弱心,甚為應理。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善心。彼作是念:「我今生起如是善心,甚為應理。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心。彼作是念:「我今生起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心,甚為應理。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離貪瞋痴善心。彼作是念:「我今生起離貪瞋痴善心,甚為應理。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一切心三摩地,皆從心起,是心所集,是心種類,是心所生,故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者,云何觀,云何三摩地,云何勝,云何勝行,而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
此中觀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名觀。
三摩地者,謂觀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勝者,謂觀增上所起八支聖道,是名勝。
勝行者,謂有苾芻,依過去觀,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
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如依過去觀,依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觀,廣說亦爾。
復有苾芻,於諸善法,住不審觀。彼作是念:「我今不應於諸善法住不審觀,然我理應於諸善法安住審觀。」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惡觀。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惡觀,然我理應斷除惡觀,修集善觀。」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貪瞋痴俱行惡觀。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貪瞋痴俱行惡觀,然我理應斷除貪瞋痴俱行惡觀,修集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觀。」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不離貪瞋痴惡觀。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不離貪瞋痴惡觀,然我理應斷除不離貪瞋痴惡觀,修集離貪瞋痴善觀。」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於諸善法,安住審觀。彼作是念:「我於善法,安住審觀,甚為應理。」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善觀。彼作是念:「我今生起如是善觀,甚為應理。」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觀。彼作是念:「我今生起無貪無瞋無痴俱行善觀,甚為應理。」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復有苾芻,生起離貪瞋痴善觀。彼作是念:「我今生起離貪瞋痴善觀,甚為應理。」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一切觀三摩地,皆從觀起,是觀所集,是觀種類,是觀所生,故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云何此四,名為神足?
此中神者謂所有神,已有神性,當有神性,今有神性,彼法即是變一為多,變多為一,或顯或隱,智見所變,牆壁石等堅厚障物,身過無礙如履虛空,能於地中或出或沒,自在無礙如身處水,能於堅障或在虛空,引水令流如依迥地,結跏趺坐凌空往還,都無滯礙猶如飛鳥,此日月輪有大神用具大威德,申手捫摸如自應器,不以為難,乃至梵世,轉變自在,妙用難測,故名為神。
此中足者,謂於彼法,精勤修習,無間無斷,至成就位,能起彼法,能為彼依,故名為足。
複次此四勝定,亦名為神,亦名為足,用難測故,能為勝德所依處故。
複次四神足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為神足,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複次四神足者,即前所說欲、勤、心、觀四三摩地勝行成就總名神足。
念住品第九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吾當為汝略說修習四念住法,謂有苾芻,於此內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彼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內外俱受、心、法三,廣說亦爾,是現修習四念住法。過去未來苾芻修習四念住法,應知亦爾。」
云何於此內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內身者,謂自身,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
於此內身,循身觀者,謂有苾芻,於此內身,從足至頂,隨其處所,觀察思惟,種種不淨,穢惡充滿;謂此身中,唯有種種發毛爪齒塵垢皮肉筋脈骨髓髀腎心肺肝膽腸胃肪膏腦膜膿血肚脂淚汗涕唾生熟二藏大小便利,如是思惟不淨相時,所起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循內身觀,亦名身念住。
成就此觀,現行隨行,遍行遍隨行,動轉解行,說名為住。
彼觀行者,能發起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復能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
彼觀行者,能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復能於此所起勝慧,轉成上品上勝上極,能圓滿極圓滿,名具正知。
彼觀行者,具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名具正念。
於諸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悕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順憂受觸,所起心憂,不平等受,戚受所攝,總名為憂。
彼觀行者,修此觀時,於世所起貪憂二法,能斷能遍知,遠離極遠離,調伏極調伏,隱沒除滅,是故說彼除世貪憂。
復有苾芻,於此內身,觀察思惟諸界差別;謂此身中,唯有種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思惟諸界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身觀,亦名身念住。
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皆如前說。
復有苾芻,於此內身,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身者,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疲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身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云何於彼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外身者,謂自身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身相。
於彼外身,循身觀者,謂有苾芻,於他身內,從足至頂,隨其處所,觀察思惟,種種不淨,穢惡充滿,謂彼身中,唯有種種發毛爪齒,廣說乃至,大小便利;如是思惟不淨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復有苾芻,於他身內,觀察思惟諸界差別,謂彼身中,唯有種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思惟諸界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復有苾芻,於他身內,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彼身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身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云何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內身者,謂自身,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外身者,謂自身,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身相,合說二種,名內外身。
於內外身,循身觀者,謂有苾芻,合自他身,總為一聚,從足至頂,隨其處所,觀察思惟,種種不淨,穢惡充滿;謂此彼身,唯有種種發毛爪齒,廣說乃至大小便利;如是思惟不淨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復有苾芻,合自他身,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諸界差別;謂此彼身,唯有種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思惟諸界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復有苾芻,合自他身,總為一聚,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彼身,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身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云何於此內受,住循受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內受者,謂自受,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
於此內受,循受觀者,謂有苾芻,於此內受,觀察思惟內受諸相,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受,受苦受時,如實知我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受;受樂身受時,如實知我受樂身受,受苦身受時,如實知我受苦身受,受不苦不樂身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身受;受樂心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心受,受苦心受時,如實知我受苦心受,受不苦不樂心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心受;受樂有味受時,如實知我受樂有味受,受苦有味受時,如實知我受苦有味受,受不苦不樂有味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有味受;受樂無味受時,如實知我受樂無味受,受苦無味受時,如實知我受苦無味受,受不苦不樂無味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無味受;受樂耽嗜依受時,如實知我受樂耽嗜依受,受苦耽嗜依受時,如實知我受苦耽嗜依受,受不苦不樂耽嗜依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耽嗜依受;受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出離依受,受苦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我受苦出離依受,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如是思惟內受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受觀,亦名受念住。
成就此觀現行隨行,乃至解行,說名為住。
彼觀行者,能發起勤精進,乃至復能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
彼觀行者,能起於法簡擇,乃至能圓滿極圓滿,名具正知。
彼觀行者,具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名具正念。
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順憂受觸,所起心憂,不平等受,戚受所攝,總名為憂。
彼觀行者,修此觀時,於世所起貪憂二法,能斷能遍知,乃至隱沒除滅,是故說彼除世貪憂。
復有苾芻,於內諸受,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諸受,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受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受觀,亦名受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皆如前說。
云何於彼外受,住循受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外受者,謂自受,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受。
於彼外受,循受觀者,謂有苾芻,於他諸受,觀察思惟外受諸相,受樂受時,如實知彼受樂受,受苦受時,如實知彼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彼受不苦不樂受,廣說乃至,受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彼受樂出離依受,受苦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彼受苦出離依受,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彼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如是思惟外受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受觀,亦名受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復有苾芻,於外諸受,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彼諸受,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受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受觀,亦名受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云何於內外受,住循受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內受者,謂自受,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外受者,謂自受,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受,合說二種,名內外受,於內外受。
循受觀者,謂有苾芻合自他受,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自他受相,受樂受時,如實知受樂受,受苦受時,如實知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受不苦不樂受,廣說乃至,受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受樂出離依受,受苦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受苦出離依受,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如是思惟諸受相時,所有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受觀,亦名受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復有苾芻,合自他受,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諸受過患;謂此彼受,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受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受觀,亦名受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云何於此內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內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
於此內心,循心觀者,謂有苾芻,於此內心,觀察思惟內心諸相,於內有貪心,如實知是內有貪心,於內離貪心,如實知是內離貪心;於內有瞋心,如實知是內有瞋心,於內離瞋心,如實知是內離瞋心;於內有痴心,如實知是內有痴心,於內離痴心,如實知是內離痴心;於內聚心,如實知是內聚心,於內散心,如實知是內散心;於內沈心,如實知是內沈心,於內策心,如實知是內策心;於內小心,如實知是內小心,於內大心,如實知是內大心;於內掉心,如實知是內掉心,於內不掉心,如實知是內不掉心;於內不靜心,如實知是內不靜心,於內靜心,如實知是內靜心;於內不定心,如實知是內不定心,於內定心,如實知是內定心;於內不修心,如實知是內不修心,於內修心,如實知是內修心;於內不解脫心,如實知是內不解脫心,於內解脫心,如實知是內解脫心;如是思惟內心相時,所有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心觀,亦名心念住。
成就此觀,現行隨行,乃至解行,說名為住。
彼觀行者,能發起勤精進,乃至復能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
彼觀行者,能起於法簡擇,乃至能圓滿極圓滿,名具正知。
彼觀行者,具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名具正念。
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順憂受觸,所起心憂,不平等受,戚受所攝,總名為憂。
彼觀行者,修此觀時,於世所起貪憂二法,能斷能遍知,乃至隱沒滅除,是故說彼除世貪憂。
復有苾芻,於內諸心,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心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心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皆如前說。
云何於彼外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外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心。
於彼外心,循心觀者,謂有苾芻,於他諸心,觀察思惟外心諸相,於外有貪心,如實知是外有貪心,廣說乃至,於外解脫心,如實知是外解脫心;如是思惟外心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復有苾芻,於外諸心,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彼心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心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云何於內外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內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外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心,合此二種,名內外心。
於內外心,循心觀者,謂有苾芻,合自他心,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自他心相,於有貪心,如實知是有貪心,廣說乃至於解脫心,如實知是解脫心;如是思惟諸心相時,所有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復有苾芻,合自他心,總為一聚,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彼心,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心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五
[編輯]念住品第九之餘
[編輯]云何於此內法,住循法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內法者,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
於此內法,循法觀者,謂有苾芻,於內五蓋法,觀察思惟內法諸相,於有內貪慾蓋,如實知我有內貪慾蓋,於無內貪慾蓋,如實知我無內貪慾蓋;復如實知內貪慾蓋,未生者生,已生者斷,斷已於後不復更生;如是思惟此內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法觀,亦名法念住。
成就此觀現行隨行乃至解行,說名為住。
彼觀行者,能發起勤精進,乃至復能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
彼觀行者,能起於法簡擇,乃至能圓滿極圓滿,名具正知。
彼觀行者,具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名具正念。
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順憂受觸,所起心憂,不平等,憂慼憂所攝,總名為憂。
彼觀行者,修此觀時,於世所起貪憂二法,能斷能遍知,乃至隱沒除滅,是故說彼除世貪憂。
如說內貪慾蓋,說內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亦爾。
復有苾芻,於內六結法,觀察思惟內法諸相,於有內眼結如實知我有內眼結,於無內眼結,如實知我無內眼結,復如實知此內眼結,未生者生,已生者斷,斷已於後不復更生,如是思惟此內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皆如前說。如說內眼結,說內耳鼻舌身意結亦爾。
復有苾芻,於內七覺支法,觀察思惟內法諸相,於有內念覺支,如實知我有內念覺支,於無內念覺支,如實知我無內念覺支;復如實知內念覺支,未生者生,生已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如是思惟此內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如說內念覺支,說余內六覺支等亦爾。
復有苾芻,於所說內想蘊行蘊,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法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法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云何於彼外法,住循法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外法者,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蘊行蘊。
於彼外法,循法觀者,謂有苾芻,於他五蓋法,觀察思惟外法諸相,於有外貪慾蓋,如實知彼有外貪慾蓋,於無外貪慾蓋,如實知彼無外貪慾蓋;復如實知外貪慾蓋,未生者生,已生者斷,斷已於後不復更生;如是思惟此外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如說外貪慾蓋,說餘外四蓋亦爾。
復有苾芻,於他六結法,觀察思惟外法諸相,於有外眼結,如實知彼有外眼結,於無外眼結,如實知彼無外眼結;復如實知彼外眼結,未生者生,已生者斷,斷已於後不復更生;如是思惟彼外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如說外眼結,說餘外五結亦爾。
復有苾芻,於他七覺支法,觀察思惟外法諸相,於有外念覺支,如實知彼有外念覺支,於無外念覺支,如實知彼無外念覺支;復如實知外念覺支,未生者生,生已堅住,廣說乃至智作證故;如是思惟彼外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如說外念覺支,說餘外六覺支等亦爾。
復有苾芻,於所說外想蘊行蘊,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彼法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法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云何於內外法,住循法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內法者,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外法者,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蘊行蘊,合此二種,名內外法。
於內外法,循法觀者,謂有苾芻,合前自他想蘊行蘊,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自他法相;謂前所說內外五蓋,六結七覺支等,此彼有無,未生生,斷不復生相;如是思惟內外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復有苾芻,合前自他想蘊行蘊,總為一聚,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彼法,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法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聖諦品第十
[編輯]一時,薄伽梵,住婆羅『病-丙+尼』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此苦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集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滅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趣苦滅道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複次苾芻,此苦聖諦以通慧應遍知,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集聖諦,以通慧應永斷,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滅聖諦,以通慧應作證,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趣苦滅道聖諦,以通慧應修習,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複次苾芻,此苦聖諦,我通慧已遍知,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集聖諦,我通慧已永斷,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滅聖諦,我通慧已作證,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趣苦滅道聖諦,我通慧已修習,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苾芻當知,我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未三轉十二行相,謂未發生眼智明覺,未能於此天人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解脫出離,未除顛倒,多住心故,亦未如實能自稱言我證無上正等菩提。我於如是四聖諦中,若已三轉十二行相,謂已發生眼智明覺,便能於此天人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解脫出離,已除顛倒,多住心故,亦已如實能自稱言我證無上正等菩提。」
說此法時,具壽憍陳那,及八萬天子,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爾時,佛告憍陳那言:「於所說法,汝已解耶?」憍陳那言:「我今已解。」第二第三,亦復如是。以憍陳那先解法故,世共號彼,為阿若多。地神藥叉,聞是語已,歡喜踴躍,高聲唱言:「佛今於此婆羅『病-丙+尼』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憐愍世間諸眾生故,欲令獲得利樂事故,三轉法輪,其輪具足十二相行,世聞沙門及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法轉者。由佛轉此無上法輪,憍陳那等已見聖諦,從今,天眾漸當增益,阿素洛眾漸當損減。因斯展轉諸天及人,皆獲殊勝利益安樂。」空行藥叉,聞是聲已,歡喜傳告四大王天,彼復舉聲,展轉相告,經須臾頃,聲至梵天。時,大梵王,聞已歡喜,慶佛為轉無上法輪利樂無邊諸有情故,此中宣說轉法輪事,是故名曰轉法輪經。時,五苾芻,八萬天子,聞經歡喜,信受奉行。
云何苦聖諦?
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
云何生苦?
生謂彼彼諸有情類,即於彼彼有情聚中,諸生、等生、趣入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命根起,總名為生。
何因緣故,說生為苦?
有情生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領納攝受種種心苦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心苦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熱惱事故,領納攝受種種心熱惱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熱惱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燒然事故,領納攝受種種心燒然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生為苦。
複次生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生苦。
云何老苦?
老謂老時,發落髮白,皮緩面皺,身曲背僂,喘息逾急,扶杖而行,支體斑黑,衰退暗鈍,根熟變壞,諸行故敗,朽壞羸損,總名為老。
何因緣故,說老為苦?
有情老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老為苦。
複次老時,受三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壞苦,故名老苦。
云何病苦?
病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舌痛,面痛唇痛,齒痛顎痛,喉痛心痛,風病嗽病,氣病噫病,癩病痔病,痢病痳病,寒病熱病,瘨病癇病,歐逆瘡腫,癬疥『病-丙+追』癭,『病-丙+帶』下漏洩,『病-丙+玄』癖枯痟,及余種種依身心起,身心疹疾,總名為病。
何因緣故,說病為苦?
有情病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病為苦
複次病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病苦。
云何死苦?
死謂彼彼諸有情類,即從彼彼諸有情聚,移轉壞沒,退失別離,壽煖識滅,命根不轉,諸蘊破壞,夭喪殉逝,總名為死。
何因緣故,說死為苦?
有情死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死為苦。
複次死時,受三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壞苦,故名死苦。
云何怨憎會苦?
怨憎會,謂諸有情等,不可愛,不可樂,不可喜,不可意,而與彼俱,一處為伴,不別不異,不離不散,聚集和合,總名怨憎會。
何因緣故,說怨憎會為苦?
謂諸有情,怨憎會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為苦。
複次怨憎會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怨憎會苦。
云何愛別離苦?
愛別離,謂諸有情等,可愛可樂,可喜可意,不與彼俱,不同一處,不為伴侶,別異離散,不聚集,不和合,總名愛別離。
何因緣故,說愛別離為苦?
謂諸有情,愛別離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為苦。
複次愛別離時,受三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壞苦,故名愛別離苦。
云何求不得苦?
求不得,謂悕求可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諸資身具,不得不獲,不會不遇,不成就,不和合,總名求不得。
何因緣故,說求不得為苦?
謂諸有情,求不得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為苦。
複次求不得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求不得苦。
云何略說一切五取蘊苦?
五取蘊,謂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總名五取蘊。
何因緣故,略說一切五取蘊為苦?
謂五取蘊,無常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有增有減,暫住速滅,本無而有,有已還無,由此因緣,略說一切五取蘊為苦。如說取蘊皆性是苦,不安隱故,違聖心故。
如是諸苦,名苦諦者,謂此名無常,真實是無常;此名為苦,真實是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苦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無常,此是苦,此是無常性,此是苦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苦諦。
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苦聖諦。
複次苦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苦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云何苦集聖諦?
謂所有諸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如是略說苦集聖諦;若廣說者,則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皆名苦集聖諦。
何因緣故,所有諸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皆名苦集聖諦?
謂此四愛,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根本道路緣起,廣說乃至,此身壞後由此為因,苦果生起,故說此名苦集聖諦。
何因緣故,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皆名苦集聖諦?
謂此諸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根本道路緣起,廣說乃至,此身壞後,由此為因,苦果生起,如說愛等,皆是苦因,能為根本,引眾苦故。
如是愛等,名集諦者,謂此名愛等,真實是愛等,此名為集,真實是集,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集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愛等,此是集,此是愛等性,此是集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集諦。
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苦集聖諦。
複次苦集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苦集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云何苦滅聖諦?
謂即諸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如是略說苦滅聖諦;若廣說者,則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皆名苦滅聖諦。
何因緣故,即諸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皆名苦滅聖諦?
謂此四愛,若未斷,未遍知,未滅未吐,後有苦果,相續生起;若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後有苦果,不復生起,故此永斷等,名苦滅聖諦。
何因緣故,即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皆名苦滅聖諦?
謂此諸法,若未斷未遍知,未滅未吐,後有苦果,相續生起;若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後有苦果,不復生起,故此永斷等,名苦滅聖諦。
即此苦滅聖諦,亦名室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應趣,亦名無憂,亦名無病,亦名不死,亦名無熾然,亦名無熱惱,亦名安隱,亦名清涼,亦名寂靜,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安樂,亦名不動,亦名涅槃。如說涅槃是真苦滅,是諸沙門究竟果故。
如是斷等,名滅諦者,謂此名涅槃,真實是涅槃,此名為滅,真實是滅,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滅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涅槃,此是滅,此是涅槃性,此是滅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滅諦。
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苦滅聖諦。
複次苦滅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苦滅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云何趣苦滅道聖諦?
謂若道若聖行,於過去未來現在苦能永斷,能棄捨,能變吐,能盡,能離染,能滅,能寂靜,能隱沒。
此復是何謂八支聖道?
則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云何正見?
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名正見。
云何正思惟?
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尋求,等尋求,近尋求,推覓,等推覓,近推覓,令心於法麤動而轉,是名正思惟。
云何正語?
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余語惡行所得無漏,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船筏橋樑,堤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語業,是名正語。
云何正業?
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惡行,於余身惡行所得無漏,遠離乃至無表身業,是名正業。
云何正命?
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於趣邪命身語惡行所得無漏,遠離乃至身語無表業,是名正命。
云何正勤?
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正勤。
云何正念?
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正念。
云何正定?
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如是所說八支聖道,及余無漏行,名趣苦滅道,如說聖行是真實道,究竟離苦趣涅槃故。
如是聖行,名道諦者,謂此名聖行真實,是聖行,此名為道,真實是道,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道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聖行,此是道,此是聖行性,此是道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道諦。
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趣苦滅道聖諦。
複次趣苦滅道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趣苦滅道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靜慮品第十一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天道,令諸有情,未淨者淨,淨者鮮白。何等為四?謂有一類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復有一類,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復有一類離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應舍,第三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復有一類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如是四種,皆令有情未淨者淨,淨者鮮白。」
離欲惡不善法者,云何欲?
謂貪亦名欲,欲界亦名欲,五妙欲境亦名欲,今此義中,意說五妙欲境名欲。所以者何?以五妙欲極可愛故,極可醉故,極可欲故,極可樂故,極可貪故,極可求故,極可悶故,極可縛故,極可希故,極可系故,此中名欲。然五妙欲,非真欲體,真欲體者,是緣彼貪。如世尊說:
世諸妙境非真欲 真欲謂人分別貪
妙境如本住世間 智者於中已除欲
此頌意言,可愛妙色聲香味觸,非真欲體,真欲體者,謂緣彼生分別貪著,欲境如本,智者於中名離欲故。尊者舍利子,有時,為人說如是頌。爾時,有一邪命外道,不遠而住,以頌難詰舍利子言:
若世妙境非真欲 真欲謂人分別貪
苾芻應名受欲人 起惡分別尋思故
時,舍利子報外道言:「起惡尋思,實名受欲,非諸苾芻於世妙境,皆起不善分別尋思故,汝不應作斯難詰。」以頌反詰彼外道言:
若世妙境是真欲 說欲非人分別貪
汝師應名受欲人 恆觀可意妙色故
時,彼外道,默不能答,彼師實觀可愛色故。由此知欲是貪非境。爾時,有一汲水女人,聞上伽他,便說頌曰:
欲我知汝本 汝從分別生
我更不分別 汝復從誰起?
時,復有一遏吒羅種,聞上伽他,亦說頌曰:
牟尼安隱眠 遇惡無愁惱
心樂靜慮者 不遊戲諸欲
此頌意言,可愛妙境,皆非真欲,於彼所起分別貪愛,乃是真欲,是故此中應作四句,一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離非心;謂如有一剃除鬚髮,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所受諸欲,數復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出家,心猶未出,是名於欲身離非心。二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心離非身;謂如有一,雖有妻子,受用上妙田宅臥具香鬘瓔珞衣服飲食受畜種種金銀珍寶驅役奴婢僮僕作使,或時發起打罵等業,而於諸欲,不生耽染,不數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在家,其心已出,是名於欲心離非身。三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心俱離,謂如有一剃除鬚髮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參法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不數發起緣彼貪愛,失念暫起,深生悔愧。彼身出家,其心亦出,是名於欲身心俱離。四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心俱不離,謂如有一畜妻養子,受用上妙田宅臥具香鬘瓔珞衣服飲食受畜種種金銀珍寶驅役奴婢僮僕作使,發起種種打罵等業,復於諸欲,深生耽染,數數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心二種,俱不出家,是名於欲身心俱不離。
云何離欲?
謂於諸欲,遠離極遠離,空不可得,故名離欲。
云何惡不善法?
謂五蓋,即貪慾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
云何貪慾蓋?
謂於諸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悕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貪慾。如是貪慾,覆心蔽心,障心纏心,隱心映心,裡心蓋心,故名為蓋。蓋即貪慾,故名貪慾蓋。
云何瞋恚蓋?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恚,當瞋恚,現瞋恚,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憤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瞋恚。如是瞋恚,覆心蔽心,乃至裡心蓋心,故名為蓋。蓋即瞋恚,故名瞋恚蓋。
云何惛沈睡眠蓋?
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惛沈性,心惛沈性,『夢-夕+登』瞢憒悶,總名惛沈。染污心品,所有眠夢,不能任持,心昧略性,總名睡眠。如是所說,惛沈睡眠,覆心蔽心,乃至裡心蓋心,故名為蓋。蓋即惛沈睡眠,故名惛沈睡眠蓋。
云何掉舉惡作蓋?
謂心不寂靜掉舉等掉舉心掉舉性,總名掉舉。染污心品所有心變心懊心悔我惡作惡作性,總名惡作。如是所說掉舉惡作,覆心蔽心,乃至裡心蓋心,總名為蓋。蓋即掉舉惡作故,名掉舉惡作蓋。
云何疑蓋?
謂於佛法僧,及苦集滅道,生起疑惑,二分二路,猶豫疑箭,不決定,不究竟,不審決,非已一趣,非當一趣,非現一趣,總說為疑。如是疑性,覆心蔽心,乃至裡心蓋心,故名為蓋。蓋即是疑,故名疑蓋。
云何離惡不善法?
謂於如是惡不善法,遠離極遠離,空不可得,故名離惡不善法。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六
[編輯]靜慮品第十一之餘
[編輯]有尋有伺者,云何尋?
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為尋。
云何伺?
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伺察,遍伺察,近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總名為伺。
尋與伺,何差別?
令心麤性是尋,令心細性是伺。
此復如何?
如打鍾時,麤聲暫發,細聲隨轉,麤聲喻尋,細聲喻伺;搖鈴扣鉢,吹螺擊鼓,放箭震雷,麤細二聲為喻亦爾。又如眾鳥飛翔虛空,鼓翼踴身,方得隨意,鼓翼喻尋,踴身喻伺,是謂尋伺二相差別。
云何有尋有伺?
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相應品,具有尋伺。
離生喜樂者,云何離?
謂離欲,亦名離,離惡不善法,亦名離,出家亦名離,色界善根,亦名離,初靜慮亦名離,今此義中意,說初靜慮名離。
云何喜?
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欣極欣,現前極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喜性喜類,樂和合,不別離,歡欣悅豫,有堪任性,踴躍踴躍性,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
云何樂?
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已斷身重性心重性,身不堪任性,心不堪任性,所得身滑性,心滑性,身軟性,心軟性,身堪任性,心堪任性,身離蓋性,心離蓋性,身輕安性,心輕安性,身無燋惱性,心無燋惱性,身調柔性,心調柔性,總名為樂。
云何離生喜樂?
謂前喜樂,因離依離,離所建立,由離勢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現,故說此名離生喜樂。
初者謂此靜慮,順次數中,最居首故,複次此於九種次第定中,最在前故。
靜慮者,謂在此定中,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總此五支,名初靜慮。如有頌言:
心隨貪慾行 或復隨瞋恚
而修靜慮者 諸佛不稱譽
惛睡蓋纏心 無知修靜慮
身相雖安靜 諸佛不稱譽
掉悔蓋纏心 諸根不寂靜
雖勤修靜慮 諸佛不稱譽
三寶四諦中 心懷猶豫者
雖勤修靜慮 諸佛不稱譽
遠離欲及惡 尋伺皆如理
身柔軟安靜 受離生喜樂
身如沐浴團 遍體皆津膩
不強亦不弱 愛水不能漂
尋伺等五支 賢聖仙所證
總名初靜慮 諸佛所稱譽
在此定中,諸心意識,名初靜慮俱有之心;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造心意業,名初靜慮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初靜慮俱有勝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若欲若作意,若念若定,若慧等名,初靜慮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初靜慮。
此靜慮名,依何義立?
謂能寂靜惡不善法,及余雜染,後有熾然,當苦異熟,生老死等諸有漏法,故名靜慮;複次寂靜種種惡不善法,及余雜染,後有熾然,當苦異熟,生老死等,有漏法已,此靜慮,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現,故名靜慮;複次寂靜種種惡不善法及余雜染後有熾然當苦異熟生老死等有漏法已,此靜慮,明盛遍照,故名靜慮。
具足者,謂此依出家,及依遠離所生善法,精勤修習,無間無斷,方得圓滿,故名具足。
住者,謂成就此靜慮現行隨行遍行遍隨行動轉解行,故名為住。
尋伺寂靜者,尋及伺,如前說。第二靜慮,此二寂靜遍寂靜,近寂靜,空無所有,故名尋伺寂靜。
內等淨者,云何內等淨?
謂尋伺寂靜,故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總名內等淨。
心一趣性者,云何心一趣性?
謂尋伺寂靜故,心不散不亂不流,安住一境,故名心一趣性。
無尋無伺者,謂第二靜慮,尋伺不可得不現行非有非等有,故名無尋無伺。
定生喜樂者,云何定?
謂尋伺寂靜者,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總名為定。
云何喜?
謂尋伺寂靜者,心欣極欣,廣說乃至,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
云何樂?
謂尋伺寂靜者,已斷身重性心重性,廣說乃至,身調柔性,心調柔性,總名為樂。
云何定生喜樂?
謂前喜樂,因定依定,定所建立,由定勢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現,故說此名定生喜樂。
第二者,謂此靜慮,順次數中,居第二故;複次此於九種次第定中,在第二故。
靜慮者,謂在此定中,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總此四支,名第二靜慮。如有頌言:
尋伺俱寂靜 如雨息埃塵
內淨心一趣 觸菩提妙樂
無尋伺有喜 樂內淨及定
名第二靜慮 諸佛所稱譽
在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第二靜慮俱有之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第二靜慮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第二靜慮俱有勝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第二靜慮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為第二靜慮。
此靜慮名,所依之義,具足及住,皆如前說。
離喜者,云何喜?
謂心欣極欣,乃至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心於此喜,離染解脫,故名離喜。
住舍正念正知者,彼於爾時,安住行舍正念正知。
云何舍?
謂離喜時,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總名為舍。
云何正念?
謂離喜時,諸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總名正念。
云何正知?
謂離喜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總名正知。
身受樂者,身謂意身,由意身中,有受樂故,四大種身,亦得安適,由此因緣,名身受樂。
此中樂者,謂離喜時,已斷身重性心重性,乃至身調柔性,心調柔性,總名為樂,此是受樂,非輕安樂。
聖說應舍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說謂宣說,分別開示勸修定者,應舍此樂,不應耽味,唯應住舍正念正知。
第三者,謂此靜慮,順次數中,居第三故;複次此於九種次第定中,在第三故。
靜慮者,謂在此定中,行舍正念正知身受樂,心一境性,總此五支,名第三靜慮。如有頌言:
離喜最上跡 舍念知樂定
名第三靜慮 諸佛所稱譽
在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第三靜慮俱有之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第三靜慮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第三靜慮俱有勝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第三靜慮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為第三靜慮。
此靜慮名,所依之義,具足及住,亦如前說。
斷樂者,云何樂?
謂順樂觸所起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總名為樂;複次修第三靜慮時,順樂受觸所起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
斷苦者,云何苦?
謂順苦觸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此苦及樂,爾時俱得斷遍知,遠離極遠離,調伏極調伏,隱沒除滅,是故說為斷樂斷苦。
先喜憂沒者,云何喜?
謂順喜觸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複次修第二靜慮時,順喜受觸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
云何憂?
謂順憂觸所起心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此及前喜,爾時俱得斷遍知,乃至隱沒除滅,是故說為先喜憂沒;複次入初靜慮時,憂得斷遍知,入第二靜慮時,苦得斷遍知,入第三靜慮時,喜得斷遍知,入第四靜慮時,若樂若苦,若喜若憂,皆得斷遍知,遠離極遠離,調伏極調伏,隱沒除滅,是故說為斷樂斷苦,先喜憂沒。
不苦不樂者,顯此中無苦樂二受,唯有第三非苦非樂受。
舍念清淨者,云何舍?
謂彼爾時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總名為舍。
云何念?
謂彼爾時諸念隨念,廣說乃至,心明記性,總名為念。彼於爾時,若舍若念,俱得清淨。
樂苦喜憂,尋伺二息,皆遠離故,說名清淨。
第四者,謂此靜慮,順次數中,居第四故;複次此於九種次第定中,在第四故。
靜慮者,謂在此定中,不苦不樂,受舍念,心一境性,總此四支,名第四靜慮。如有頌言:
樂苦等已滅 心堅住不動
得清淨天眼 能廣見眾色
不苦不樂受 淨舍念及定
名第四靜慮 諸佛所稱譽
在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第四靜慮俱有之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第四靜慮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第四靜慮俱有勝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第四靜慮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為第四靜慮。
此靜慮名,所依之義,具足及住,皆如前說。
無量品第十二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無量,何等為四?謂有一類慈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一;復有一類悲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二;復有一類喜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三;復有一類舍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四。」
云何為慈?
謂有一類,作是思惟:「願諸有情,皆得勝樂。」彼依出家,或依遠離,由思擇力,內所發起,色界定善諸慈性,名哀憐哀憐性,名愍念愍念性,總名為慈;複次與慈相應受想行識,及所等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亦名為慈。
云何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慈心定?
謂有一類,起如是心:「願諸有情,皆得勝樂。」雖有此心,而無勝解,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雖善淨妙隨順磨瑩增長嚴飾應供,常委助伴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勝樂。」雖有此言,而無勝解,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言雖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勝樂。」雖有此心及有此言,而無勝解,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及言,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起如是心,發如是言,及有勝解:「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其事如何?如有一類,寒苦所逼,得暖生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熱苦所逼,得冷生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飢苦所逼,得食生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渴苦所逼,得飲生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身體垢穢,支節勞倦乏諸資具,親友乖離,遇得沐浴案摩資具,親友和合,發生諸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盛夏熱時,炎熾日光所逼切故,熱渴迷悶,身心燋惱,遇清涼池,投身沐浴,飲用生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如是所受欲界樂具,及三靜慮所受勝樂,取彼樂相,起心發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
若有此生,近曾現入第三靜慮,取彼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皆是勝善淨妙隨順,乃至資糧,乃可名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慈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慈俱有心;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造心意業,名慈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慈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若欲若作意,若念若定,若慧等,名慈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慈心定。
複次慈心定有二種,一狹小,二無量。
云何狹小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狹小慈心定?
謂有一類,於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有情,謂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隨一親屬朋友,彼於如是狹小有情,令狹小慈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願彼有情,皆得勝樂。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而願狹小有情得樂,齊此未名狹小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狹小慈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狹小諸有情相,而願狹小有情得樂,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狹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慈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願彼狹小有情得樂,齊此名為已入狹小慈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狹小慈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狹小慈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狹小慈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狹小慈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狹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慈心定。
云何無量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無量慈心定?
謂即於狹小慈心定,數數修習,令心隨順調伏寂靜,數復調練,令其質直柔軟堪能,與後勝定作所依止,然後漸令勝解遍滿,於東方等無量有情,皆願得樂。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而願無量有情得樂,齊此未名無量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無量慈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無量諸有情相,而願無量有情得樂,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慈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願彼無量有情得樂,齊此名為已入無量慈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無量慈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無量慈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無量慈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無量慈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無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慈心定。
云何為悲?
謂有一類,作是思惟:「願諸有情,皆得離苦。」彼依出家,或依遠離,由思擇力,內所發起,色界定善,諸悲悲性,若惻愴惻愴性,若酸楚酸楚性,總名為悲;複次與悲相應受想行識,及所等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亦名為悲。
複次悲心定,有二種,一狹小,二無量。
云何狹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狹小悲心定?
謂有一類,於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有情,謂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隨一,親屬朋友,彼於如是狹小有情,令狹小悲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願彼有情,皆得離苦。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而願狹小有情離苦,齊此不名狹小悲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狹小悲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狹小諸有情相,而願狹小有情離苦,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狹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悲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願彼狹小有情離苦,齊此名為已入狹小悲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狹小悲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狹小悲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狹小悲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狹小悲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狹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悲心定。
云何無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無量悲心定?
謂即於狹小悲心定,數數修習,令心隨順調伏寂靜,數復調練,令其質直柔軟堪能,與後勝定作所依止,然後漸令勝解遍滿,於東方等無量有情,皆願離苦。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而願無量有情離苦,齊此未名無量悲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無量悲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無量諸有情相,而願無量有情離苦,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悲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願彼無量有情離苦,齊此名為已入無量悲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無量悲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無量悲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無量悲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無量悲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無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悲心定。
云何為喜?
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有情獲益,深可欣慰。」彼依出家,或依遠離,由思擇力,內所發起,色界定善心欣極欣現前極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喜性,喜類樂和合不別離,歡欣悅豫有堪任性,踴躍踴躍性,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複次與喜相應受想行識,及所等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亦名為喜。
複次喜心定,有二種,一狹小,二無量。
云何狹小喜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狹小喜心定?
謂有一類,於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有情,謂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隨一親屬朋友,彼於如是狹小有情,令狹小喜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度彼有情得樂離苦。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而度狹小有情獲益,齊此未名狹小喜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狹小喜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狹小諸有情相,欣慰狹小諸有情相欣慰狹小有情獲益,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狹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喜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欣慰狹小有情獲益,齊此名為已入狹小喜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狹小喜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狹小喜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狹小喜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狹小喜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狹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喜心定。
云何無量喜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無量喜心定?
謂即於狹小喜心定,數數修習,令心隨順調伏寂靜,數復調練,令其質直柔軟堪能,與後勝定作所依止,然後漸令勝解遍滿,於東方等無量有情,欣慰獲益。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欣慰無量有情獲益,齊此未名無量喜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無量喜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無量諸有情相,欣慰無量有情獲益,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喜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欣慰無量有情獲益,齊此名為已入無量喜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無量喜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無量喜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無量喜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無量喜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無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喜心定。
云何為舍?
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應於有情,住平等舍。」彼依出家,或依遠離,由思擇力,內所發起色界定善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總名為舍;複次與舍相應受想行識,及所等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亦名為舍。
云何舍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舍心定?
謂有一類,雖見可愛可樂可喜可意等有情,而不起分別,此是我母,此是我父,乃至此是我朋友等,唯起平等有情勝解。如無求士遇入一林,雖見娑羅樹,或多羅樹,或夜鬘樹,或馬相樹,或鄔曇跋羅樹,或諾瞿陀樹等,而不起分別,此是娑羅樹,此是多羅樹,乃至此是諾瞿陀樹等,唯起平等樹林勝解,修舍行者,於諸有情,不起分別,應知亦爾,是名舍心定加行,亦名入舍心定。
複次舍心定,有二種,一狹小,二無量。
云何狹小舍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狹小舍心定?
謂有一類,於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等有情,謂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隨一親屬朋友等,彼於如是狹小有情,令狹小舍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於彼有情,住平等舍。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於彼有情,住平等舍,齊此未名狹小舍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狹小舍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狹小諸有情相,於彼有情,住平等舍,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狹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舍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於彼有情,住平等舍,齊此名為已入狹小舍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狹小舍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狹小舍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狹小舍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狹小舍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狹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舍心定。
云何無量舍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無量舍心定?
謂即於狹小舍心定,數數修習,令心隨順調伏寂靜,數復調練,令其質直柔軟堪能,與後勝定作所依止,然後漸令勝解遍滿,於東方等無量有情,住平等舍。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於彼有情,住平等舍,齊此未名無量舍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無量舍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無量諸有情相於彼有情,住平等舍,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舍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於彼有情,住平等舍,齊此名為已入無量舍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無量舍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無量舍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無量舍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無量舍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無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舍心定。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七
[編輯]無色品第十三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無色。何等為四?謂有苾芻,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名第一。復有苾芻,超一切種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名第二。復有苾芻,超一切種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名第三。復有苾芻,超一切種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名第四。」
超諸色想者,云何諸色想?
謂眼識相應想,等想現前等想,解了取像已想當想,總名色想;有作是說與五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色想。今此義中,唯眼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色想。
如是色想,爾時,超越等超越,故名超諸色想。
滅有對想者,云何有對想?
謂耳等四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有對想;有作是說,瞋恚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有對想。今此義中,耳等四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有對想。
如是有對想,爾時,斷遍知,遠離極遠離,調伏極調伏,隱沒除滅,故名滅有對想。
不思惟種種想者,云何種種想?
謂有蓋纏者,所有染污色聲香味觸想,所有不善想,所有非理所引想,所有障礙定想,總名種種想。彼想爾時,不復引發,不復憶念,不復思惟,不復已思惟,不復當思惟,故名不思惟種種想。
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者,云何空無邊處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空無邊處定?
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思惟,第四靜慮為麤苦障;次應思惟空無邊處,為靜妙離。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修空無邊處定,齊此未名空無邊處定加行,亦未名入空無邊處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修習空無邊處定相,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空無邊處定加行,亦名入空無邊處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齊此名為已入空無邊處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空無邊處定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空無邊處定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空無邊處定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空無邊處定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名空無邊處定。
超一切種空無邊處者,謂彼爾時,於空無邊處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種空無邊處。
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者,云何識無邊處定加行,修何加行入識無邊處定?
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思惟,空無邊處,為麤苦障;次應思惟,識無邊處,為靜妙離,余廣說如空無邊處。
超一切識無邊處者,謂彼爾時,於識無邊處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種識無邊處。
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者,云何無所有處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無所有處定?
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思惟,識無邊處為麤苦障;次應思惟,無所有處為靜妙離,余廣說如空無邊處。
超一切種無所有處者,謂彼爾時,於無所有處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種無所有處。
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者,云何非想非非想處定加行,修何加行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思惟,無所有處為麤苦障;次應思惟非想非非想處為靜妙離,余廣說如空無邊處。
修定品第十四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修定。何等為四?謂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
謂有苾芻,即於自身,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充滿遍充滿,適悅遍適悅,故離生喜樂,於自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
謂有苾芻,於光明想,善攝受,善思惟,善修習,善通達,若晝若夜,無有差別,若前若後,無有差別,若下若上,無有差別,開心離蓋,修照俱心,除闇昧心,修無量定,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
謂有苾芻,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善知受滅盡沒,於此住念非不住念,及善知想、善知尋,於此住念非不住念,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
謂有苾芻,於五取蘊,數數隨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受想行識集,此是受想行識滅,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
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言:
斷欲想憂惱 離惛沈惡作
得清淨舍念 法尋伺前行
現法樂為初 次勝知見慧
破無明等漏 後證解脫果
即於自身者,謂身亦名身,根亦名身,五色根亦名身,四大種所造聚亦名身,今此義中意說四大種所造聚名身。
離生喜樂者,謂初靜慮所有喜樂平等受,受所攝身輕安心輕安,是名喜樂。如是喜樂,從離欲惡不善法,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離生喜樂。
滋潤遍滋潤,充滿遍充滿,適悅遍適悅者,謂即於自四大種所造聚身,離生喜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滋潤遍滋潤,是一義,充滿遍充滿,是一義,適悅遍適悅,是一義,由下中上,長養差別。譬如農夫,初以少水溉灌畦壟,爾時,畦壟滋潤遍滋潤;次以中水灌溉畦壟,爾時,畦壟充滿遍充滿;後以多水溉灌畦壟,爾時,畦壟適悅遍適悅。苾芻亦爾,初以下品離生喜樂長養大種所造聚身,爾時,自身滋潤遍滋潤,次以中品離生喜樂長養大種所造聚身,爾時,自身充滿遍充滿,後以上品離生喜樂長養大種所造聚身,爾時,自身適悅遍適悅。
離生喜樂,於自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謂從足至頂,離生喜樂,作長養事,無不充滿。
是名修定者,云何為定?
謂即於自身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充滿遍充滿,適悅遍適悅,故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總名為定。
云何為修?
謂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總名為修。
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者,顯於此定,能得自在。
能令證得現法樂住者,謂於此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於現法中,證得樂住,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無所悕望,無所思慕,寂靜安隱故名樂住。於此樂住,得獲成就,親近觸證,故名證得。
複次初靜慮所攝離生喜樂俱行心一境性,說名為定。即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說名為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顯彼自在。能令證得現法樂住義如前說。
於光明想善攝受等者,云何光明定加行,修何加行入光明定?
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善取淨月輪相,或復善取淨日輪相,或復善取藥物末尼諸天宮殿星宿光明,或復善取燈燭光明,或復善取焚燒城邑川土光明,或復善取焚燒山澤曠野光明,或復善取焚燒十擔,或二十擔,或三十擔,或四十擔,或五十擔,或百擔,或千擔,或百千擔,或無量百擔,或無量千擔,或無量百千擔,薪火光明,此火光明,熾盛極熾盛,洞然遍洞然;隨取一種光明相已,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而分別之。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思惟所取諸光明相齊此未名光明定加行,亦未名入光明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如是諸光明相,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光明定加行,亦名入光明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思惟如是諸光明相齊此名為已入光明定,而未名為光明定想。
云何名為光明定想?
謂即依止前光明定,思惟如前諸光明相,諸想等想,解了取像,已想當想,名光明定想;此光明定想,名光明想。
於光明想,善攝受者,謂於此想,恭敬攝受,慇懃攝受,尊重攝受,思惟彼因彼門彼理彼方便彼行相,故名善攝受。
善思惟者,謂數數起光明想已,數數思惟光明相想。
善修習者,謂於此想,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故名善修習。
善通達者,謂於此想,等了審了,等審觀察,故名善通達。
若晝若夜,無有差別者,謂如晝分,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如前諸光明相,夜分亦爾;如於夜分,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如前諸光明相,晝分亦爾,故名若晝若夜無有差別。
若前若後,無有差別者,謂如對面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如前諸光明相,背面亦爾;如於背面,對面亦爾。複次如於前時,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如前諸光明相,今時亦爾;如於今時,前時,亦爾,故名若前若後無有差別。
若下若上無有差別者,謂如於下方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如前諸光明相,於上方亦爾,如於上方於下方亦爾,故名若下若上無有差別。
開心者,謂發起光明照了鮮淨俱行之心。
離蓋者,謂遠離惛沈睡眠纏蓋,心用明了。
修照俱心者,謂修習光明照了鮮淨俱行之心。
除闇昧心者,謂此心中,不起闇昧相,唯起光明相,如燈燭光照了除闇。
修無量定者,謂修無量光明相定。
是名修定者,云何為定?
謂即於光明,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所起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總名為定。
云何為修?
謂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總名為修。
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者,顯於此定能得自在,能令證得殊勝智見者,云何名為殊勝智見?
謂於此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至圓滿位,於舊眼邊發起色界大種所造清淨天眼,依此天眼生淨眼識,依此眼識能遍觀察前後左右上下諸色,如如色界大種所造清淨天眼,舊眼邊起,如是如是生淨眼識,依此眼識領受觀察彼彼諸色,是名此中殊勝智見。有作是說,由意淨故,勝解觀見,即人肉眼變成天眼,名勝智見。今此義中,即前所說,清淨眼識相應勝慧,說名為智,亦名為見。謂天眼識相應勝慧,領受觀察彼彼諸色,是名此中殊勝智見。
彼於此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得獲成就親近觸證殊勝智見,故名證得。
複次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說名為定。即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說名為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顯彼自在,能令證得殊勝智見,義如前說。
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善知受滅,盡沒者,謂審觀受生,審觀受住,審觀受滅,盡沒。
於此住念非不住念者,謂審觀受生時,具念正知,審觀受住時,具念正知,審觀受滅盡沒時,具念正知。
及善想善知尋者,謂審觀想尋生審觀想尋住,審觀想尋滅盡沒。
於此住念非不住念者,謂審觀想尋生時,具念正知,審觀想尋住時,具念正知,審觀想尋滅盡沒時,具念正知。
是名修定者,云何為定?
謂彼爾時,作如是念,我於諸法,應正思惟,不起不善法,起諸善法,不起無記法,起有記法,令不善法不久住,令諸善法得久住,令無記法不久住,令有記法得久住。彼於爾時,亦觀察心,亦觀察心所法,彼觀察心心所法時,所起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總名為定。
云何為修?
謂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總名為修。
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者,謂於此定,能得自在。
能令證得勝分別慧者,謂於此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一切不善慧,非理所引慧,所有不善障礙定慧,皆悉破壞,舍置不起此相違慧,生長堅住,由此故說,能令證得勝分別慧,即於此慧,得獲成就親近觸證,故名證得。
複次審觀受想尋俱行心一境性,說名為定。即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說名為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顯彼自在。能令證得勝分別慧,義如前說。
於五取蘊,數數隨觀生滅而住等者,謂如實知色生及變壞,如實知受想行識生及變壞。
是名修定者,云何為定?
謂於五取蘊,數數隨觀生滅,而住所起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總名為定。
云何為修?
謂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總名為修。
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者,顯於此定能得自在。
能令證得諸漏永盡者,漏謂三漏,即欲漏有漏無明漏,彼於此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三漏盡等盡遍盡究竟盡,故名諸漏永盡。於此永盡,得獲成就親近觸證,故名證得。
複次第四靜慮所攝清淨舍念俱行,趣阿羅漢無間道所攝心一境性,說名為定。即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說名為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顯彼自在。能令證得,諸漏永盡,義如前說。
覺支品第十五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苾芻,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嘗說覺支,覺支此言何義?」世尊告曰:「此覺支言,顯七覺支。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修令圓滿。」時,彼苾芻復白佛言:「云何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修令圓滿?」佛告苾芻:「若有於身,住循身觀,安住正念,遠離愚痴,爾時,便起念覺支,得念覺支修令圓滿;彼由此念,於法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爾時,便起擇法覺支,得擇法覺支修令圓滿;彼由擇法,發勤精進,心不下劣,爾時,便起精進覺支,得精進覺支,修令圓滿;彼由精進,發生勝喜,遠離愛味,爾時,便起喜覺支,得喜覺支修令圓滿;彼由此喜,身心輕安,遠離麤重,爾時,便起輕安覺支,得輕安覺支修令圓滿;彼由輕安,便受快樂,樂故心定,爾時,便起定覺支,得定覺支,修令圓滿;彼由心定,能滅貪憂,住增上舍,爾時,便起舍覺支,得舍覺支修令圓滿;於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廣說亦爾。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修令圓滿。」
云何念覺支?
謂世尊說:「若聖弟子,於此內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彼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內、外、俱受、心、法三,廣說亦爾。」
修習如是四念住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總名為念,亦名念根,亦名念力,亦名念覺支,亦名正念,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是名念覺支。
云何擇法覺支?
謂世尊說:「若聖弟子,能如實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法,應修不應修法,下劣勝妙法,黑白法,有敵對法,緣生法。」
能如實知善不善法者,云何善法?
謂善身語業,善心心所法,善心不相應行,及擇滅是名善法。
云何不善法?
謂不善身語業,不善心心所法,不善心不相應行,是名不善法。
彼於如是善不善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善不善法。
能如實知有罪無罪法者,云何有罪法?
謂三惡行,三不善根,十不善業道,是名有罪法。
云何無罪法?
謂三妙行,三善根,十善業道,是名無罪法。
彼於如是有罪無罪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有罪無罪法。
能如實知應修不應修法者,云何應修法?
謂三妙行,三善根,十善業道,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恭敬聽聞,密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曾不睡眠,勤修諸善,是名應修法。複次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支聖道,四正行,四法跡,奢摩他,毘鉢舍那,亦名應修法。
云何不應修法?
謂三惡行,三不善根,十不善業道,親近不善士,聽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行非法行,不恭敬聽,不恭敬問,不密護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常習睡眠,不勤修善,是名不應修法。
彼於如是應修不應修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應修不應修法。
能如實知下劣、勝妙法者,云何下劣法?
謂不善法,及有覆無記,是名下劣法。
云何勝妙法?
謂諸善法,及無覆無記,是名勝妙法。
彼於如是下劣、勝妙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下劣勝妙法。
能如實知黑白法者,云何黑白法?
謂不善法名黑,善法名白;有罪法名黑,無罪法名白;不應修法名黑,應修法名白;下劣法名黑,勝妙法名白,是名黑白法。
彼於如是黑白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黑白法。
能如實知有敵對法者,云何有敵對法?
謂貪無貪互相敵對,瞋無瞋互相敵對,痴無痴互相敵對,是名有敵對法。
彼於如是有敵對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有敵對法。
能如實知緣生法者,云何緣生法?
謂緣起法,及緣已生法,總名緣生法。
彼於如是緣生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緣生法。
彼如實知善不善法,廣說乃至緣生法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總名為慧,亦名慧根,亦名慧力,亦名擇法覺支,亦名正見,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名擇法覺支。
云何精進覺支?
謂世尊說:「若聖弟子,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
彼修如是四正勝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總名精進,亦名精進根,亦名精進力,亦名精進覺支,亦名正勤,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精進覺支。
云何喜覺支?
謂世尊說:「大名當知,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唸佛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痴不纏心,於如來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如來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諸佛所修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
複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唸法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痴不纏心,於正法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正法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正法所修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
複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僧伽,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又佛弟子,有預流向,有預流果,有一來向,有一來果,有不還向,有不還果,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如是僧伽,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應請應屈,應恭敬無上福田,世所應供。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僧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痴不纏心,於僧伽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僧伽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僧伽所修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
複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謂我淨戒,不缺不穿,不雜不穢,堪受供養無隱昧,善究竟,善受持,智者稱讚,常無譏毀。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痴不纏心,於自戒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自戒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自戒所修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
複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施,謂我今者善得勝利,雖居無量慳垢所纏眾生眾中,而心遠離一切慳垢,能行惠施;雖處居家,而能不著一切財寶,舒手佈施,作大祠祀,供養福田,惠舍具足,樂等分佈。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施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痴不纏心,於自施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自施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自施所,修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
複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天,謂有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如是諸天,成就信故、戒故、聞故、舍故、慧故,從此處沒,生彼天中,受諸快樂,我亦有信、戒、聞、舍、慧,亦當生彼,與諸天眾,同受快樂。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天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痴不纏心,於諸天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諸天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諸天所修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
彼修如是六隨念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現前極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喜性喜類,樂和合不別離,歡欣悅預,有堪任性,踴躍踴躍性,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亦名喜覺支,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住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乃至歡喜歡喜性,是名喜覺支。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八
[編輯]覺支品第十五之餘
[編輯]云何輕安覺支?
謂世尊說:「慶喜當知,入初靜慮時,語言靜息,由此為緣,余法亦靜息,此名第一順輕安相。入第二靜慮時,尋伺靜息,由此為緣,余法亦靜息,此名第二順輕安相。入第三靜慮時,諸喜靜息,由此為緣,余法靜息,此名第三順輕安相。入第四靜慮時,入出息靜息,由此為緣,余法亦靜息,此名第四順輕安相。入滅想受定時,想受靜息,由此為緣,余法亦靜息,此名第五順輕安相。
慶喜當知,復有第六上妙輕安,是勝是最勝,是上是無上,如是輕安,最上最妙,無餘輕安能過此者。此復是何?謂心從貪離染解脫,及從瞋痴離染解脫,此名第六順輕安相。思惟此相,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身輕安,心輕安,輕安性,輕安類,總名輕安,亦名輕安覺支,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身輕安,心輕安,輕安性,輕安類,是名輕安覺支。
云何定覺支?
謂世尊說:「苾芻當知,我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如是我說,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能盡諸漏。苾芻當知我依何故,作如是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謂有苾芻,先由如是諸行相狀,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識,謂此諸法,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彼於此法,深心厭患,怖畏遮止,然後攝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靜微妙,舍一切依愛盡離染,永滅涅槃。如善射師,或彼弟子,先學近射泥團草人,後能遠射大堅固物,亦令破壞。苾芻亦爾,先由如是諸行相狀,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識,謂此諸法,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彼於此法,深心厭患,怖畏遮止,然後攝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靜微妙,舍一切依愛盡離染,永滅涅槃。彼如是知如是見故,便從欲漏心得解脫,亦從有漏及無明漏心得解脫,既解脫已,能自知見,我得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依此故,作如是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如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說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能盡諸漏,隨所應亦爾。謂第二靜慮,應作是說:「復有苾芻,先由如是諸行相狀,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乃至廣說。」乃至無所有處,應作是說:「復有苾芻,先由如是諸行相狀,超一切種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但思惟彼所得所趣受想行識,乃至廣說。苾芻當知,乃至想定能辦如是所應作事。復有非想非非想處,及滅盡定,我說於彼修定苾芻,應數入出。彼修如是七依定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總名為定,亦名定根,亦名定力,亦名定覺支,亦名正定,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覺支。
云何舍覺支?
謂有苾芻,思惟斷界離界滅界,由此發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彼作是念:「我今應於順貪順瞋順痴諸法,離貪瞋痴,由此發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復作是念:「我今應於貪瞋痴法,心不攝受,由此發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彼審思惟六順舍法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總名為舍,亦名舍覺支,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是名舍覺支。
雜事品第十六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汝等若能永斷一法,我保汝等定得不還一法。謂貪若永斷者,我能保彼定得不還;如是瞋、痴、忿、恨、覆、惱、嫉、慳、誑、諂、無慚、無愧、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憍、放逸、傲、憤發、矯妄、詭詐、現相、激磨、以利求利、惡欲、大欲、顯欲、不喜足、不恭敬、起惡言、樂惡友、不忍、耽嗜遍耽嗜、染貪、非法貪、著貪、惡貪、有身見、有見、無有見、貪慾、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瞢憒、不樂、頻申欠呿、食不調性、心昧劣性、種種想、不作意、麤重、觝突、饕餮、不和軟性、不調柔性、不順同類、欲尋、恚尋、害尋、親裡尋、國土尋、不死尋、陵蔑尋、假族尋、愁、嘆、苦、憂、擾惱,於此一法,若永斷者,我能保彼定得不還。」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貪所繫有情 數往諸惡趣
智者能正斷 不還此世間
如是瞋痴乃至擾惱,一一別頌如貪應知。
云何貪?
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悕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云何瞋?
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憤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瞋。
云何痴?
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無知,法無知,僧無知;於苦無知,集無知,滅無知,道無知;於善法無知,不善法無知;於有罪法無知,無罪法無知;於應修法無知,不應修法無知;於下劣法無知,勝妙法無知;於黑法無知,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法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闇愚痴,無明盲冥,罩網纏裡,頑呆渾濁,障蓋發盲,發無眼,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痴等痴極痴,欣等欣極欣,痴類痴生,總名為痴。
云何忿?
謂忿有二種,一屬愛忿,二屬非愛忿。
屬愛忿者,謂於父母兄弟姊妹妻妾男女,及余隨一親屬朋友,所發生忿怒。有忿言:「如何不與我此物,而與我如是物?如何不與我作此事,而與我作如是事?」由此發生諸忿,等忿遍忿極忿,已忿當忿現忿,熱極熱,煙極煙,焰極焰,凶勃麤惡,心憤發,起惡色,出惡言,是名屬愛忿。
屬非愛忿者,謂有一類,作是思惟:「彼今於我欲為無義,欲為不利益,欲為不安樂,欲為不滋潤,欲為不安隱,然彼於我已作無義,當作無義,現作無義。諸有於我欲為無義,乃至不安隱,而復於彼欲為有義,欲為利益,欲為安樂,欲為滋潤,欲為安隱,然復於彼已作有義,當作有義,現作有義。諸有於我欲為有義,乃至安隱,而復於彼欲為無義,乃至不安隱。」由此發生諸忿,等忿乃至起惡色出惡言,是名屬非愛忿。
此屬愛非愛,總名為忿。
云何恨?
謂有一類,作是思惟:「彼既於我欲為無義,廣說如前,我當於彼亦如是作。」此能發忿,從瞋而生,常懷憤結諸恨,等恨遍恨極恨,作業難回,為業纏縛,起業堅固,起怨起恨,心怨恨性,總名為恨。
云何覆?
謂有一類,破見,破淨命,破軌範,於本受戒不能究竟,不能純淨,不能圓滿。彼既自覺所犯已久,作是思惟:「我若向他,宣說開示施設建立所犯諸事,則有惡稱惡譽,被彈被厭,或毀或舉,便不為他恭敬供養。我寧因此墮三惡趣,終不自陳上所犯事。」彼既怖得惡稱惡譽,乃至怖失恭敬供養,於自所犯,便起諸覆等覆遍覆,隱等隱遍隱,護等護遍護,藏等藏遍藏,已覆當覆現覆,總名為覆。
云何惱?
謂有一類,於僧等中,因法非法,而興鬪訟,諸苾芻等為和息故,勸諫教誨,而固不受;此不受勸諫性,不受教誨性,極執性,極取性,左取性,不右取性,難勸舍性,拙應對性,師子執性,心蛆螫性,心佷戾性,總名為惱。
云何嫉?
謂有一類,見他獲得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可愛五塵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余資具,作是思惟:「彼既已獲恭敬等事,而我不得。」由此發生諸戚極戚,苦極苦,妒極妒,嫉極嫉,總名為嫉。
云何慳?
謂慳有二種,一財慳,二法慳。
財慳者,謂於諸所有可愛五塵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余資具,障礙遮止令他不得;於自所有可愛資具,不施不遍施,不隨遍施,不捨不遍舍,不隨遍舍,心吝惜性,是名財慳。
法慳者,謂所有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或親教軌範教授教誡,或展轉傳來諸秘要法,障礙遮止令他不得;於自所有,如上諸法,不授與他,亦不為說,不施不遍施,不隨遍施,不捨不遍舍,不隨遍舍,心吝惜性,是名法慳。
此財法慳,總名為慳。
云何誑?
謂,於他所以,偽斗偽斛偽秤,詭言施詫誑誘,令他謂實,諸誑等誑遍誑極誑,總名為誑。
云何諂?
謂心隱匿性,心屈曲性,心洄復性,心沈滯性,心不顯性,心不直性,心無堪性,總名為諂。
云何無慚?
謂無慚,無所慚,無別慚,無羞無所羞無別羞,無敬無敬性,無自在無自在性,於自在者,無怖畏轉,總名無慚。
云何無愧?
謂無愧無所愧無別愧,無恥無所恥無別恥,於諸罪中,不怖不畏,不見怖畏,總名無愧。
云何慢?
謂於劣謂己勝,或於等謂己等,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總名為慢。
云何過慢?
謂於等謂己勝,或於勝謂己等,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過慢。
云何慢過慢?
謂於勝謂己勝,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慢過慢。
云何我慢?
謂於五取蘊等,隨觀見我或我所,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我慢。
云何增上慢?
謂未得謂得,未獲謂獲,未觸謂觸,未證謂證,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增上慢。
云何卑慢?
謂於多勝謂己少劣,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卑慢。
云何邪慢?
謂己無德,而謂有德,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邪慢。
云何憍?
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我之種姓,家族色力,工巧事業,若財若位,戒定慧等,隨一殊勝。」由此起憍極憍,醉極醉,悶極悶,心傲逸,心自取,起等起,生等生,高等高,舉等舉,心瀰漫性,總名為憍。
云何放逸?
謂於斷不善法、集善法中,不修不習,不恆作,不常作,舍加行,總名放逸。
云何傲?
謂有一類,應供養者而不供養,應恭敬者而不恭敬,應尊重者而不尊重,應讚歎者而不讚嘆,應問訊者而不問訊,應禮拜者而不禮拜,應承迎者而不承迎,應請坐者而不請坐,應讓路者而不讓路,由此發生,身不卑屈,不等卑屈,不極卑屈,身傲心傲,自傲誕性,總名為傲。
云何憤發?
謂身擒害性,心擒害性,身戰怒性,心戰怒性,身憤發心憤發,已憤發,當憤發,總名憤發。
云何矯妄?
謂多貪者,為供養故,為資具故,為恭敬故,為名譽故,拔發燂髭,臥灰露體,徐行低視,高聲現威,顯自伎能,苦行等事,總名矯妄。
云何詭詐?
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汝等今者善得人身,諸有誦持經律對法,善說法要,妙閒傳記,製造疏論,樂阿練若,樂但三衣,樂常旋禮,樂糞掃衣,樂行乞食,樂一鉢食,樂一受食,樂一坐食,樂居樹下,樂居露地,樂處冢間,樂坐不臥,樂隨得坐,得不淨觀,得持息念,得四靜慮,得四無量,得四無色,得四聖果,得六通慧,得八解脫,此等賢聖但入汝家,皆得汝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作依怙。我之行德未減前人,今至汝家。」固望同彼,是名詭詐。復有詭詐,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汝應於我如父母想,我亦於汝如男女想,自今已後,共為親眷,憂喜榮辱咸悉是同。先來世間,泛號於我為沙門釋子,從今向去,皆悉稱我為汝家沙門。凡我所須資身眾具,衣藥等物,汝皆見供。汝若不能,我脫別往余敬信家,汝豈不辱?」如是所作,種種不實,方便語言,總名詭詐。
云何現相?
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賢士賢女,此衣此鉢,此坐臥具,此衫裙等,我若得之,甚為濟要,當常寶護,以福於汝。除汝能捨,誰當見惠?」作此方便而獲利者,總名現相。
云何激磨?
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汝父母等,具足淨信戒聞舍惠,乘斯善業,已生人天,及得解脫,而汝無信戒聞舍慧,既無善業,後若命終,定生惡趣,其如之何?」如是贊毀以求利者,總名激磨。
云何以利求利?
謂有一類,先從余家,求得衣鉢,及余隨一支身命緣,持往余家,而現之曰:「彼某甲家,與我此物。然彼施主,於長時中,恆資給我衣鉢等物,汝家若能如彼施者,便亦是我所依止處。」因前方便,獲後利者,如是總名以利求利。
云何惡欲?
謂有一類,實不誦持經律對法,廣說乃至實非證得八解脫者,而欲令他知已實是誦持經律對法等者,因斯而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作依怙;又自實無出家遠離所生善法,而為他人宣說開示顯己證得,如斯等類,總名惡欲。
云何大欲?
謂多貪者,為得廣大財利等故,而起於欲,已欲當欲,總名大欲。
云何顯欲?
謂有一類,實是誦持經律對法,廣說乃至得持息念,及得預流一來果者,但無名譽人所不知,意欲令他知有此德,因斯便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作依怙;又自實有出家遠離所生善法,而為他人宣說開示顯己證得,如斯等類總名顯欲。
云何不喜足?
謂有一類,於已獲得色香味觸及余資具,不生喜足,復悕復欲,復樂復求,總名不喜足。
云何不恭敬?
謂有一類,若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余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如法告言:「汝從今去,勿壞身業,勿壞語業,勿壞意業,勿行不應行處,勿親近惡友,勿作三惡趣業。」如是教誨,稱法應時,於所修道,隨順磨瑩,增長嚴飾,宜便常委助伴資糧;而彼有情,不欣不喜,不愛不樂,於師等言,違戾左取,而不右取,毀訾非撥,諸如是等,名不恭敬。
云何起惡言?
謂有一類,若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余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如法告言:「汝從今去,勿壞身業,勿壞語業,勿壞意業,勿行不應行處,勿親近惡友,勿作三惡趣業。」如是教誨,稱法應時,於所修道,隨順磨瑩增長嚴飾,宜便常委助伴資糧,而彼有情,不欣不喜不愛不樂,於師等言,違戾左取,而不右取,毀訾非撥,及於師等,起勃詈言,諸如是等名起惡言。
云何樂惡友?
謂有一類,好近惡友。言惡友者,謂諸屠羊屠雞屠豬,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及罝弶等,是名惡友;復有一類,毀犯屍羅,習行惡法,內懷腐敗,外現堅貞,類穢蝸牛,螺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亦名惡友。於如是等諸惡友所,親近承事隨順愛樂,名樂惡友。
云何不忍?
謂有一類,不能堪忍寒熱飢渴風雨蚊虻蛇蠍惡觸,及余苦事;復有一類,於他暴惡,能發自身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苦受凶勃穢言,不能堪忍,即此及前,總名不忍。
云何耽嗜遍耽嗜?
謂下品貪瞋痴纏,名耽嗜;即此中品,名遍耽嗜。複次中品貪瞋痴纏,名耽嗜;即此上品,名遍耽嗜。
云何染貪?
謂於諸欲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染貪。
云何非法貪?
謂於母女姊妹,及余隨一親眷,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名非法貪。
云何著貪?
於自財物,及所攝受,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著貪。
云何惡貪?
謂於他財物及所攝受,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惡貪;復有惡貪規他生命,貪皮角等,飲血噉肉,如是二種,總名惡貪。
云何有身見?
謂於五取蘊,起我我所想,由此生忍樂惠觀見,名有身見。
云何有見?
謂於我及世間,起常恆想,由此生忍樂慧觀見,是名有見。
云何無有見?
謂於我及世間,起非常非恆想,由此生忍樂慧觀見,名無有見。
云何貪慾?
謂於諸欲境,起欲樂欣喜,求趣悕望,是名貪慾;有作是說,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貪慾。
云何瞋恚?
謂於諸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乃至現為過患,總名瞋恚。
云何惛沈?
謂身重性,心重性,乃至『夢-夕+登』瞢憒悶,總名惛沈。
云何睡眠?
謂諸眠夢,不能任持,心昧略性,總名睡眠。
云何掉舉?
謂心不寂靜,掉舉等掉舉,心掉舉性,總名掉舉。
云何惡作?
謂心變心懊,心悔我惡作,惡作性,總名惡作。
云何疑?
謂於佛法僧,及苦集滅道,生起疑惑,二分二路,乃至非現一趣,總名為疑。
云何瞢憒?
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瞢憒性,心瞢憒性,已瞢憒,當瞢憒,現瞢憒,總名瞢憒。
云何不樂?
謂有一類,得好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余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教誡教授,繫念思惟,房舍臥具,而心不喜,不愛不樂,悵望慘慼,總名不樂。
云何頻申欠呿?
謂身低舉手足卷舒,名曰頻申。鼻面開蹙,唇口喎張,名為欠呿。
云何食不調性?
謂以不食,或食過量,或食匪宜,而生苦受,總名食不調性。
云何心昧劣性?
謂心惛昧劣弱卷跼,總名心昧劣性。
云何種種想?
謂有蓋纏者,所有染污色聲香味觸想,不善想,非理所引想,障礙定想,總名種種想。
云何不作意?
謂於出家遠離所生善法,不引發,不憶念,不思惟,不已思惟,不當思惟,心無警覺,總名不作意。
云何麤重?
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剛強性,心剛強性,身不調柔性,心不調柔性,總名麤重。
云何觝突?
謂有一類,於授食時,索熟與生,索生與熟,索麤與細,索細與麤,與不平等,與不如法,於識不識,而與不與,於中數起相違語言,是名觝突。復有一類,若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余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告言:「具壽,汝於如是如是事業,應次第作。」彼作是念:「何事眾業,令我如是次第而作?」於中數起相違語言,是名觝突。復有一類,或自來謝過,或他教謝過,或自有啟請,或他教啟請,於中數起相違語言,是名觝突。如是或因料理衣服,營造事業,於中數起相違語言,總名觝突。
云何饕餮?
謂有一類,分財利時,舍一取一,情貪無定,是名為饕。前後食時,往飲食所,嘗此歠彼,好惡不定,是名為餮。此即及前,總名饕餮。
云何不和軟性?
謂心剛強,心堅『革*更』,心『怡-台+龍』悷,心不明淨,心不潤滑,心不柔軟,心無堪任,總名不和軟性。
云何不調柔性?
謂身剛強,身堅『革*更』,身『怡-台+龍』悷,身不明淨,身不潤滑,身不柔軟,身無堪任,總名不調柔性。
云何不順同類?
謂有一類,於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余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不正隨順,是名不順同類。
云何欲尋?
謂欲貪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構畫,思惟分別,總名欲尋。
云何恚尋?
謂瞋恚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恚尋。
云何害尋?
謂害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害尋。
云何親裡尋?
謂於親裡,欲令安樂,得勝朋伴,無有惱害,成就一切無惱害法,王臣愛重,國人敬慕,五穀豐熟,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親裡尋。
云何國土尋?
謂於所愛國土人眾,欲令安樂,廣說乃至,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國土尋。
云何不死尋?
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我於佛教所說勝定,且未修習,先應誦持經律對法,為諸有情,宣說法要,學諸傳記製造疏論,居阿練若,但持三衣,廣說乃至,隨得而坐,作此事已,然後習定。」復有一類,作是思惟:「我於佛教所說勝定,且未修習,先應歷觀山川國土園林池沼岩窟冢間,禮旋制多,遊觀諸寺,為此事已,然後習定。」復有一類,作是思惟:「我於佛教所說勝定,且未修習,待過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或過七月乃至一月,或過七日乃至一日,或過此晝,或過此夜,過此時已,然後習定。」如是思惟,於自身命,不了危脆,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不死尋。
云何陵蔑尋?
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我之種姓,家族色力,工巧事業,若財若位,戒定慧等,隨一殊勝。」恃此方他,而生陵蔑,由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陵蔑尋。
云何假族尋?
謂有一類,於非親族,托為親族,欲令安樂,得勝朋伴,無有惱害,成就一切無惱害法,王臣愛重,國人敬慕,五穀豐熟,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假族尋。
云何愁?
謂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故,或因親族滅亡都盡,或因財位一切喪失,便發自身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苦受,彼於爾時,心熱等熱,內熱遍熱,便發於愁,已愁當愁,心中愁箭,總名為愁。
云何嘆?
謂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等,便發自身乃至苦受,彼於爾時,心熱乃至心中愁箭,由此緣故,而傷嘆言:「苦哉,苦哉!我父我母,廣說乃至,我財我位,如何一旦,忽至於此?」其中所有傷怨言詞,種種語業,總名為嘆。
云何苦?
謂五識相應不平等受,總名為苦。
云何憂?
謂意識相應不平等受,總名為憂。
云何擾惱?
謂心擾惱,已擾惱,當擾惱,擾惱性,擾惱類,總名擾惱。
從貪瞋痴,乃至擾惱,皆名雜事。於此雜事,若永斷一,定得不還;以一斷時,余容隨斷,故佛保彼定得不還。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九
[編輯]根品第十七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梵志,名曰生聞,來詣佛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欲少問,喬答摩尊,唯願聽許。」爾時,世尊告彼梵志:「恣汝意問,吾當為說。」梵志問言:「根有幾種?」世尊告曰:「有二十二。何等二十二?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此二十二,攝一切根。」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踴躍,恭敬而去。
云何眼根?
謂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眼根;又眼增上發眼識,於色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眼根;又眼於色,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眼根;又眼於色,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眼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眼,名為眼根,亦名所知,所識,所通達,所遍知,所斷所解,所見所得,所覺所現等覺,所了所等了,所觀所等觀,所審察,所抉擇,所觸所等觸,所證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或傍生,或鬼界,或天或人或中有,及修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眼,名眼處,名眼界,名眼根,名見名道路,名引導,名白名淨,名藏名門,名田名事,名流名池,名海名瘡,名瘡門,名此岸,如是眼根,是內處攝。
云何耳根?
謂耳於聲,已正當聞,及彼同分,是名耳根;又耳增上發耳識,於聲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耳根;又耳於聲,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耳根;又耳於聲,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耳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耳,名為耳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及修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耳,名耳處,名耳界,名耳根,名聞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耳根,是內處攝。
云何鼻根?
謂鼻於香,已正當嗅,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又鼻根增上發鼻識,於香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又鼻於香,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又鼻於香,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鼻,名為鼻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或中有,非修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鼻,名鼻處名鼻界,名鼻根,名嗅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鼻根,是內處攝。
云何舌根?
謂舌於味,已正當嘗,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又舌增上發舌識,於味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又舌於味,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又舌於味,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舌,名為舌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中有,非修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舌,名舌處,名舌界,名舌根,名嘗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舌根,是內處攝。
云何身根?
謂身於觸,已正當覺,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增上發身識,於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於觸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於觸,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身,名為身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中有,非修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身,名身處,名身界,名身根,名覺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身根,是內處攝。
云何女根?
謂女女體女性,女勢分,女作用。此復云何?謂臍輪下,膝輪上,所有肉身,筋脈流注,若於是處,與男交會,發生平等領納樂受,是名女根。
云何男根?
謂男男體男性,男勢分,男作用。此復云何?謂臍輪下,膝輪上,所有肉身,筋脈流注,若於是處,與女交會,發生平等領納樂受,是名男根。
云何命根?
謂彼彼有情,在彼彼有情聚中,不移不轉,不破不沒,不失不退壽住存活,護隨護,轉隨轉,是命,是命根,是名命根。
云何意根?
謂意於法,已正當知,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增上發意識,於法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於法,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於法,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意,名為意根,亦名所知,乃至等所證。此復云何?謂心意識,或地獄,乃至或中有,或修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意,名意處,名意界,名意根,名知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意根是內處攝。
云何樂根?
謂順樂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複次修第三靜慮,順樂觸所生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
云何苦根?
謂順苦觸所生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根。
云何喜根?
謂順喜觸所生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複次修初二靜慮,順喜觸所生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
云何憂根?
謂順憂觸所生心憂,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根。
云何舍根?
謂順舍觸所生身舍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舍根;複次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無色定,順不苦不樂觸所生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舍根。
云何信根?
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淨,是名信根;複次學信無學信,及一切非學非無學信,皆名信根。
云何精進根?
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精進根;複次學精進無學精進,及一切非學非無學精進,皆名精進根。
云何念根?
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念根;複次學念無學念,及一切善非學非無學念,皆名念根。
云何定根?
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正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根;複次學定無學定,及一切善非學非無學定,皆名定根。
云何慧根?
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名慧根;複次學慧無學慧,及一切善非學非無學慧,皆名慧根。
云何未知當知根?
謂已入正性離生者,所有學慧慧根,及隨信隨法行,於四聖諦,未現觀,為現觀故諸根轉,是名未知當知根。
云何已知根?
謂已見諦者,所有學慧慧根,及信勝解,見至身證,於四聖諦,已現觀,而現觀為斷余煩惱故,諸根轉,是名已知根。
云何具知根?
謂阿羅漢,所有無學慧慧根,及慧解脫,俱解脫,於四聖諦,已現觀,而現觀,為得現法樂住故,諸根轉,是名具知根。
處品第十八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梵志,名曰生聞,來詣佛所,合掌恭敬,以諸愛語,慰問世尊,佛亦愛言,而慰問彼;相慰問已,退坐一面,曲躬合掌,而白佛言:「我欲少問,喬答摩尊,唯願聽許,略為宣說。」爾時,世尊告彼梵志:「恣汝意問,吾當為說。」梵志問言:「一切法者,何謂一切?」世尊告曰:「一切法者,謂十二處。何等十二?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是謂十二。若有說言:『此非一切,言一切者,更別有法。』彼但有言,而無實事,若還詰問,便不能了,彼後審思,自生迷悶,以一切法,非彼境故。」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踴躍,恭敬而去。
云何眼處?
謂如眼根,應說其相。
云何色處?
謂色為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又色為眼增上發眼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又色於眼,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又色為眼,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色名為色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青黃赤白雲煙塵霧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影光明暗空一顯色,相雜紅紫,碧綠皂褐,及余所有,眼根所見,眼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色,名色界,名色處,名彼岸,如是色處,是外處攝。
云何耳處?
謂如耳根,應說其相。
云何聲處?
謂聲為耳,已正當聞,及彼同分,是名聲處;又聲為耳增上發耳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聲處;又聲於耳,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聲處;又聲為耳,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聲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聲,名為聲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象聲馬聲,車聲步聲,蠡聲鈴聲,大小鼓聲,歌聲詠聲,讚聲梵聲,及四大種互相觸聲,於晝夜分,語言音聲,及余所有耳根所聞,耳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聲,名聲界,名聲處,名彼岸,如是聲處,是外處攝。
云何鼻處?
謂如鼻根應說其相。
云何香處?
謂香為鼻,已正當嗅,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又香為鼻,增上發鼻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又香於鼻,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又香為鼻,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香,名為香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根香莖香,枝香葉香,花香果香,好香惡香,平等香,及余所有鼻根所嗅,鼻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香,名香界,名香處,名彼岸,如是香處,是外處攝。
云何舌處?
謂如舌根,應說其相。
云何味處?
謂味為舌,已正當嘗,及彼同分,是名味處;又味為舌增上發舌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味處;又味於舌,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味處;又味為舌,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味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味,名為味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根味莖味,枝味葉味,花味果味,食味飲味,及諸酒味,苦味酢味,甘味辛味,鹹味淡味,可意味不可意味,順舍處味,及余所有舌根所嘗,舌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味,名味界,名味處,名彼岸,如是味處,是外所攝。
云何身處?
謂如身根,應說其相。
1云何觸處?
謂觸為身,已正當覺,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又觸為身增上發身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又觸於身,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又觸為身,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觸,名為觸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滑性,澀性,輕性,重性,冷煖飢渴,及余所有身根所覺身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觸,名觸界,名觸處,名彼岸,如是觸處,是外所攝。
云何意處?
謂如意根,應說其相。
云何法處?
謂法為意,已正當知,是名法處;又法為意增上發意識已正當了別,是名法處;又法於意,已正當礙,是名法處;又法為意,已正當行,是名法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法,名為法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受想思觸作意欲勝解,信精進念定慧,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見現觀,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住,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虛空擇滅非擇滅,及余所有意根所知意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法,名法界,名法處,名彼岸,如是法處,是外處攝。
蘊品第十九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五種蘊,何等為五?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五蘊。」
云何色蘊?
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是名色蘊。
云何受蘊?
謂諸受等受,別受受性,受所攝,是名受蘊。
復有二受說名受蘊,謂身受心受。云何身受?謂五識身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身受。云何心受?謂意識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心受。
復有二受說名受蘊,謂有味受,無味受。云何有味受?謂有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有味受。云何無味受?謂無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無味受。有作是說,欲界作意相應受,名有味受。色無色界作意相應受,名無味受。今此義中,有漏作意相應受,名有味受,無漏作意相應受,名無味受。
如有味受無味受,如是墮受、不墮受,耽嗜依受、出離依受,順結受、不順結受,順取受、不順取受,順纏受、不順纏受,世間受、出世間受,亦爾。
復有三受說名受蘊,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云何樂受?謂順樂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複次修初第二第三靜慮,順樂受觸所起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云何苦受?謂順苦觸所生身苦心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受。云何不苦不樂受?謂順不苦不樂觸所生身舍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不苦不樂受;複次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無色定,順不苦不樂觸所生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不苦不樂受。
復有四受說名受蘊,謂欲界受,色界受,無色界受,不繫受。云何欲界受?謂欲界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欲界受。云何色界受?謂色界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色界受。云何無色界受?謂無色界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無色界受。云何不繫受?謂無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不繫受。
復有五受說為受蘊,謂樂受,苦受,喜受,憂受,舍受,如是五受,廣說如根品。
復有六受說為受蘊,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云何眼觸所生受?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為等起,是眼觸種類,是眼觸所生,與眼觸所生作意相應,於眼識所了別色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眼觸所生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廣說亦爾。
是名受蘊。
如受蘊,如是想蘊識蘊,如其所應,廣說亦爾。
云何行蘊?
謂行蘊有二種,一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
云何心相應行蘊?謂思觸作意,廣說乃至,諸所有智見現觀,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是名心相應行蘊。
云何心不相應行蘊?謂得無想定,廣說乃至文身,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與心相應,是名心不相應行蘊。
如是心相應行蘊及心不相應行蘊總名行蘊。
多界品第二十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阿難陀,獨居靜室,作是思惟:「諸起怖畏,及起災患擾惱事者,皆是愚夫,非諸智者。」既思惟已,於日後分,從靜室出,往世尊所,頂禮雙足,退住一面,以所思事,具白世尊。佛印可言:「如是如是,諸起怖畏,及起災患擾惱事者,皆是愚夫,非諸智者。如置火在干蘆草舍,樓堂台觀,亦被焚燒,愚夫亦爾,以無智故,起諸怖畏及災患等。慶喜當知,過去未來現在,怖畏災患擾惱,皆愚夫生,非諸智者,以諸智者不起彼故。慶喜當知,愚夫有怖畏智者無怖畏,愚夫有災患,智者無災患,愚夫有擾惱,智者無擾惱,是故慶喜應知,愚夫及智者法知已,遠離諸愚夫法,於智者法應正受行。」阿難陀言:「齊何施設諸愚夫數?」佛言:「若有於界處蘊,及於緣起,處非處法不善巧者,是愚夫數。」阿難陀言:「齊何施設諸智者數?」佛言:「若有於界處蘊,及於緣起,處非處法,得善巧者,是智者數。」
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界善巧?」佛言:「智者於十八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欲界恚界害界無慾界無恚界無害界。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樂界苦界,喜界憂界舍界無明界。復於四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受界想界行界識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欲界色界無色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色界無色界滅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劣界中界妙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復於二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有漏界無漏界。復於二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有為界無為界,是名智者於界善巧。」
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處善巧?」佛言:「智者於十二處,如實知見,是處善巧,謂如實知見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是名智者於處善巧。」
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蘊善巧?」佛言:「智者於五蘊,如實知見,是蘊善巧,謂如實知見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智者於蘊善巧。」
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緣起善巧?」佛言:「智者於十二支緣起順逆,如實知見,是緣起善巧,謂如實知見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發生愁嘆苦憂擾惱,如是便集純大苦蘊,及如實知依此無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嘆苦憂擾惱滅,如是便滅純大苦蘊,是名智者於緣起善巧。」
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處非處善巧?」佛言:「智者於處非處,如實知見是處非處善巧,謂如實知,無處無容身語意惡行,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異熟,有處有容身語意惡行,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無處無容身語意妙行,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有處有容身語意妙行,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異熟;無處無容行身語意惡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諸善趣,有處有容行身語意惡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無處無容行身語意妙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有處有容行身語意妙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諸善趣;是處非處善巧。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輪王生一世界,有處有容,非前非後,有一輪王,生一世界;無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如來,生一世界,有處有容,非前非後,有一如來,生一世界,是處非處善巧。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女作輪王帝釋魔王梵王,及證獨覺菩提,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有處有容男作輪王帝釋魔王梵王,及證獨覺菩提,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是處非處善巧。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故思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及起噁心,出佛身血,有處有容諸異生者,作五無間;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故思斷眾生命,有處有容諸異生者,故思斷眾生命;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故思越諸學處,有處有容諸異生者,故思越諸學處;無處無容具聖見者,舍勝學處趣劣學處,或求外道為師,或求外道為福田,或瞻仰外道沙門婆羅門面,或種種占卜諸吉祥事,執為清淨,或受第八有,有處有容諸異生者,有如是事,是處非處善巧。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未斷五蓋,令心染污,令慧力羸,障礙道品,違涅槃者,心善安住四念住中,有處有容已斷五蓋,令心染污令慧力羸,障礙道品,違涅槃者,心善安住四念住中;無處無容未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未善住四念住中,而能修習七等覺支,有處有容已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已善住四念住中,乃能修習七等覺支;無處無容未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未善住四念住中,而能修習七等覺支,而證聲聞獨覺無上菩提,有處有容已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已善住四念住中已,能修習七等覺支,乃能證得聲聞獨覺無上菩提,是名智者於處非處善巧。」
阿難陀曰:「今此法門,其名何等,云何奉持?」佛告慶喜:「今此法門,名為四轉,亦名大法鏡,亦名甘露鼓,亦名多界,應如是持。」時,阿難陀,歡喜敬受。
云何眼界?謂如眼根。云何色界?謂如色處。云何眼識界?謂眼色為緣所生眼識。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了別異了別各別了別色,是名眼識界。餘五三界,隨其所應,廣說亦爾。
云何地界?謂地界有二種,一內,二外。
云何內地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堅性堅類有執有受。此復云何?謂發毛爪齒,乃至糞穢;復有所餘身內各別堅性堅類有執有受,是名內地界。
云何外地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堅性堅類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大地山,諸石瓦礫蚌蛤蝸牛,銅鐵錫鑞,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珊瑚璧玉,金銀石藏杵藏,頗胝迦,赤珠右旋,沙土草木,枝葉花果,或復有地依水輪住;復有所餘在此身外堅性堅類無執無受,是名外地界,前內此外,總名地界。
云何水界?謂水界有二種,一內,二外。
云何內水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濕性濕類有執有受。此復云何?謂諸淚汗,乃至小便;復有所餘身內各別濕性濕類有執有受,是名內水界。
云何外水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濕性濕類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根莖枝葉花果等汁露,酒乳酪酥油蜜糖,池沼陂湖殑伽河,鹽母那河,薩剌渝河,頞氏羅筏底河,莫呬河,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大海水,或復有水依風輪住;復有所餘在此外濕性濕類無執無受,是名外水界,前內此外,總名水界。
云何火界?謂火界有二種,一內,二外。
云何內火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暖性暖類有執有受。此復云何?謂此身中諸所有熱等熱遍熱,由此所食所噉所飲,正易消化,若此增盛,令身燋熱;復有所餘身內各別暖性暖類有執有受,是名內火界。
云何外火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暖性暖類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地暖火日藥末尼宮殿星宿火聚燈焰燒村燒城燒川燒野燒,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千,或無量擔,薪草等火熾盛烔然,或在山澤河池岩窟房舍殿堂樓觀,草木根莖枝葉花果等暖;復有所餘熱性熱類無執無受,是名外火界,前內此外,總名火界。
云何風界?謂風界有二種,一內二外。云何內風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動性動類有執有受。此復云何?謂此身中,或上行風,或下行風,或傍行風,脅風背風,胸風肚風,心風臍風,嗢鉢羅風,蓽鉢羅風,刀風劍風,針風結風,纏風掣風,努風,強風,隨支節風,入出息風;復有所餘身內各別動性動類有執有受,是名內風界。
云何外風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動性動類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東風西風南風北風有塵風無塵風旋風暴風吠嵐婆風小風大風無量風風輪風依空行風;復有所餘動性動類無執無受,是名外風界,前內此外,總名風界。
云何空界?謂空界有二種,一內,二外。云何內空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空性空類有執有受。此復云何?謂此身中隨皮肉血骨髓等空眼穴耳穴鼻穴面門咽喉心腸腸肚等穴,由此通貯所飲所食,及令下棄,復有所餘身內各別空性空類,是名內空界。
云何外空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空性空類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外空迥鄰呵伽色,是名外空界,前內此外,總名空界。
云何識界,謂五識身,及有漏意識,是名識界。
云何欲界?
謂於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欲界;複次欲貪及欲貪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等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欲界。
云何恚界?
謂於有情,欲為損害,乃至現為過患,總名恚界;複次瞋恚及瞋恚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等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恚界。
云何害界?
謂以手塊刀杖等物,隨一苦具,捶打有情,諸損等損害等害,瞋恚所起,能起苦事,總名害界;複次諸害及害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等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害界。
云何無慾界?
謂於欲界思惟過患,如是欲界,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類,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慾界;複次為斷欲界,於無慾界思惟功德,如是無慾界,是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賢貴善士共所欣贊,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增長智慧,不礙彼類,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慾界;複次思惟欲界,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是名無慾界;複次為斷欲界思惟彼滅是滅是離,思惟彼道是道是出,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慾界;複次若思惟,舍心定及道,舍心定相應,並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慾界;複次無慾及無慾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發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無慾界。
云何無恚界?
謂於恚界思惟過患,如是恚界,是不善法,乃至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恚界;複次為斷恚界,於無恚界思惟功德,如是無恚界,是善法,乃至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恚界;複次思惟恚界,如病如癰,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是名無恚界;複次為斷恚界思惟彼滅是滅是離,思惟彼道是道是出,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恚界;複次若思惟,慈心定及道,慈心定相應,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恚界;複次無恚及無恚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等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無恚界。
云何無害界?
謂於害界思惟過患,如是害界,是不善法,乃至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害界;複次為斷害界,於無害界思惟功德,如是不害界,是善法,乃至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害界;複次思惟害界,如病如癰,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是名無害界;複次為斷害界思惟彼滅是滅是離,思惟彼道是道是出,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害界;複次若思惟,悲心定及道,悲心定相應,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害界;複次無害及無害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等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無害界。
云何樂界?
謂順樂觸所起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界;複次修第三靜慮順樂受觸所起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界。
云何苦界?
謂順苦觸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界。
云何喜界?
謂順喜觸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界;複次修初二靜慮,順喜觸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界。
云何憂界?
謂順憂觸所起心憂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界。
云何舍界?
謂順舍觸所起身舍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舍界;複次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無色定,順不苦不樂觸所起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舍界。
云何無明界?
謂三界無知,是名無明界。
云何受界?
謂六受身,即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是名受界。
云何想界?
謂六想身,即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是名想界。
云何行界?
謂六思身,即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是名行界。
云何識界?
謂六識身,即眼識乃至意識,是名識界。
云何欲界?
謂有諸法,欲貪隨增,是名欲界;複次欲界系,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是名欲界;複次下從無間地獄,上至他化自在天,於中所有色受想行識,是名欲界。
云何色界?
謂有諸法,色貪隨增,是名色界;複次色界系,十四界十處五蘊,是名色界;複次下從梵眾天,上至色究竟天,於中所有色受想行識,是名色界。
云何無色界?
謂有諸法,無色貪隨增,是名無色界;複次無色界系,三界二處四蘊,是名無色界;複次如欲色界,處定建立不相雜亂,非無色界有如是事,然依定生勝劣差別,建立上下,下從空無邊處,上至非想非非想處,於中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無色界。
云何色界?謂欲色界,總名色界。云何無色界?謂四無色,是名無色界。云何滅界?謂擇滅非擇滅,是名滅界。
複次諸有色法,總名色界。除擇滅非擇滅,余無色法,是名無色界。擇滅非擇滅,是名滅界。
云何過去界?
謂過去五蘊,是名過去界。
云何未來界?
謂未來五蘊,是名未來界。
云何現在界?
謂現在五蘊,是名現在界。
云何劣界?
謂不善有覆無記法,是名劣界。
云何中界?
謂有漏善,及無覆無記法,是名中界。
云何妙界?
謂無漏善法,是名妙界。
云何善界?
謂善身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及擇滅,是名善界。
云何不善界?
謂不善身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是名不善界。
云何無記界?
謂無記色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及虛空非擇滅,是名無記界。
云何學界?
謂學五蘊,是名學界。
云何無學界?
謂無學五蘊,是名無學界。
云何非學非無學界?
謂有漏五蘊,及虛空擇滅非擇滅,是名非學非無學界。
云何有漏界?
謂有漏五蘊,是名有漏界。
云何無漏界?
謂無漏五蘊,及虛空擇滅非擇滅,是名無漏界。
云何有為界?
謂五蘊,是名有為界。
云何無為界?
謂虛空及二滅,是名無為界。
嗢拖南:
界有六十二 十八界為初
三六一四種 六三兩種二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十
[編輯]緣起品第二十一
[編輯]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吾當為汝宣說緣起緣已生法,汝應諦聽,極善作意。
云何緣起?謂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發生愁嘆苦憂擾惱,如是便集純大苦蘊。苾芻當知,生緣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生緣老死,如是乃至,無明緣行,應知亦爾,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是名緣起。
云何名為緣已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如是名為緣已生法。苾芻當知,老死是無常,是有為是所造作,是緣已生,盡法沒法,離法滅法,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亦爾。
苾芻當知,我諸多聞賢聖弟子,於此緣起緣已生法,能以正慧,如實善見善知善了,善思惟,善通達,不依前際而起愚惑,謂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非有,何等我曾有,云何我曾有?不依後際而起愚惑,謂我於未來世,為當有非有,何等我當有,云何我當有?亦不依內而起愚惑,謂何等是我,此我云何,我誰所有,我當有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處沒,當往何所?彼如是知如是見故,所有世間,各別見趣,謂我論相應、有情論相應、命者論相應、吉凶論相應瑩飾防護,執為己有,有苦有礙,有災有熱,彼於爾時得斷遍知,如斷樹根及多羅頂,無復勢力,後永不生。所以者何?謂我多聞賢聖弟子,於此緣起緣已生法,能以正慧,如實善見善知善了,善思惟,善通達故。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此中緣起緣已生法,其體雖一,而義有異,謂或有緣起非緣已生法,或有緣已生法非緣起,或有緣起亦緣已生法,或有非緣起亦非緣已生法,或有緣起非緣已生法者無也。
或有緣已生法非緣起者,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或有緣起亦緣已生法者,謂生定能生於老死,如是生支,定能為緣,是緣起性,及緣已生法性,如是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應知亦爾。
非緣起非緣已生法者,謂除前相。
又生緣老死者,謂此生支,雖異生異滅,而緣起理,恆時決定,若過去生非老死緣者,應未來生亦非老死緣,若未來生非老死緣者,應過去生亦非老死緣,若過去生非老死緣者,應現在生亦非老死緣,若現在生非老死緣者,應過去生亦非老死緣,若未來生非老死緣者,應現在生亦非老死緣,若現在生非老死緣者,應未來生亦非老死緣,若佛出世時,生非老死緣者,應佛不出世時,生亦非老死緣,若佛不出世時,生非老緣者,應佛出世時,生亦非老緣,若緣起理,有顛倒者,應成二分,不決定故,應可破壞,理雜亂故,若爾不應施設緣起佛不應說生緣老死。然佛所說生緣老死,理趣決定,去來今世,有佛無佛,曾無改轉,法性恆然,不隱不沒,不傾不動,其理湛然,前聖後聖,同所游履,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是故佛說生緣老死,如是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亦爾。
複次無明緣行者。云何無明?
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法僧無知,於苦集滅道無知,於善不善法無知,於有罪無罪法無知,於應修不應修法無知,於下劣勝妙法無知,於黑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闇愚痴,無明盲冥,罩網纏裡,頑呆渾濁,障蓋發盲,發無明,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痴等痴極痴,欣等欣極欣,痴類痴生,總名無明。
云何無明緣行?
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明為因,無明為緣,故貪瞋痴起,此貪瞋痴性,是名無明緣行。」
複次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明為前行,無明為『巾*票』幟,故起無量種惡不善法,謂無慚無愧等,由無慚無愧故起諸邪見,由邪見故起邪思惟,由邪思惟故起邪語,由邪語故起邪業,由邪業故起邪命,由邪命故起邪勤,由邪勤故起邪念,由邪念故起邪定,此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勤邪念邪定,是名無明緣行。」
複次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起無量種惡不善法,一切皆以無明為根,無明為集,是無明類,從無明生,墮無明趣者,不如實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法,應修不應修法,下劣勝妙法,黑白法,有敵對法,緣生諸法,不如實知此諸法故,便起邪見邪思惟,乃至邪念邪定,是名無明緣行。」
複次甕喻經中,佛作是說:「無明為緣,造福非福及不動行。」
云何福行?謂有漏善身業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如是諸行,長夜能招可愛可樂可欣可意諸異熟果,此果名福亦名福果,以是福業,異熟果故是名福行。
云何非福行?謂諸不善身業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如是諸行,長夜能招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諸異熟果,此果名非福,亦名非福果,是非福業異熟果故,是名非福行。
云何不動行?謂四無色定,諸有漏善,是名不動行。
云何無明為緣造非福行?謂有一類,由貪瞋痴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三惡行,名非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復造非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非福行,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
云何無明為緣造福行?謂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人趣同分,與諸人眾,同受快樂,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與諸人眾,同受快樂,於彼復造諸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有不繫心悕求人樂,但由無明蔽動心故,造身語意三種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復造諸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梵眾天眾同分中,因此悕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復造諸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復造諸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如說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隨其所應,廣說亦爾;復有一類,於無想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無想天眾同分中,因此悕求,勤修加行,思惟諸想是麤苦障,思惟無想是靜妙離,由此思惟,能滅諸想,安住無想,彼諸想滅,住無想時,名無想定,入此定時,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無想天眾同分中,於彼亦能造少福行,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思惟諸想是麤苦障,思惟無想是靜妙離,由此思惟,能滅諸想,安住無想,彼諸想滅,住無想時,名無想定,入此定時,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無想天眾同分中,於彼亦能造少福行,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
云何無明為緣造不動行?謂有一類,於空無邊處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因此悕求,勤修加行,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於此定中,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思性思類,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復能造不動行,是名無明為緣造不動行;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於此定中,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思性思類,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復能造不動行,是名無明為緣造不動行;如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應知亦爾。
如是諸行,無明為緣,無明為依,無明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無明緣行。
云何行緣識?
謂有一類,貪瞋痴俱生思為緣故,起貪瞋痴俱生諸識,是名行緣識;復有一類,無貪無瞋無痴俱生思為緣故,起無貪無瞋無痴俱生諸識,是名行緣識。複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此中眼是內有為行,色為外緣生眼識,是名行緣識,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此中意是內有為行,法為外緣生意識,是名行緣識;複次甕喻經中,佛作是說:「造福非福不動行已,有隨福非福不動識。」
云何造非福行已有隨非福識?
謂有一類,由貪瞋痴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三惡行,名非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起識,是名造非福行已有隨非福識;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
云何造福行已有隨福識?
謂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人趣同分,與諸人眾,同受快樂,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有不繫心悕求人樂,但由無明蔽動心故,造身語意三種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梵眾天眾同分中,因此悕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無想天,應知亦爾。
云何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
謂有一類,於空無邊處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因此欣求,勤修加行,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於此定中,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思性思類,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超諸色想,乃至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如說空無邊處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應知亦爾。
如是諸識,行為緣,行為依,行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行緣識。
云何識緣名色?
謂有一類,貪瞋痴俱生識為緣故,起貪瞋痴俱生身業語業,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是名識緣名色;
復有一類,無貪無瞋無痴俱生識為緣故,起無貪無瞋無痴俱生身業語業,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是名識緣名色。
複次教誨那地迦經中,佛作是說:「若那地迦所愛親友,變壞離散,便生愁嘆苦憂擾惱,此愁俱生識為緣故,起愁俱生身業語業,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是名識緣名色。」
複次教誨頗勒窶那經中,佛作是說:「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此識云何?謂健達縛最後心,心意識增長堅住,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此識無間,於母胎中,與羯剌藍自體和合。此羯剌藍自體和合,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是名識緣名色。」
複次教誨莎底經中,佛作是說:「三事和合,入母胎藏。云何為三?謂父母和合俱起染心,其母是時調適,及健達縛,正現在前,如是三事和合,入母胎藏,此中健達縛最後心意識,增長堅住,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此識無間,入母胎藏。此所託胎,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是名識緣名色。「
複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名色為有緣否?」佛言:「有緣,此緣謂識。」佛告慶喜:「識若不入母胎藏者,名色得成羯剌藍否?」阿難陀曰:「不也,世尊。」「識若不入母胎藏者,名色得生此界中否?」「不也,世尊。」「識若初時,已斷壞者,後時,名色得增長否?」「不也,世尊。」「識若全無,為可施設有名色否?」「不也,世尊。」「是故慶喜,一切名色,皆識為緣,是名識緣名色,如是名色,識為緣,識為依,識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識緣名色。」
云何名色緣識?
謂眼色為緣生眼識,此中眼及色,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於中作意等,能助生眼識,是名名色緣識,乃至意法為緣生意識,此中諸意識所了色,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於中作意等能助生意識,是名名色緣識。
複次教誨頗勒窶那經中,佛作是說:「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此識云何?謂健達縛,廣說乃至,與羯剌藍自體和合,此羯剌藍自體和合,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起俱生識,是名名色緣識。」
複次教誨莎底經中,佛作是說:「三事和合,入母胎藏,廣說乃至,此識無間,入母胎藏,此所託胎,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起俱生識,是名名色緣識。」
復有一類,由貪瞋痴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中身語惡行,名為色,意惡行,名為名,由此惡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悕求,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有不繫心希求人樂,但由無明蔽動心故,造身語意三種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希求,因此希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為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複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識為有緣否?」佛言:「有緣,此謂名色。」佛告慶喜:「若無名色,諸識轉否?」阿難陀曰:「不也,世尊。」「若無名色為所依止,後世所受生老死識,為得生否?」「不也,世尊。」「若諸名色都無所有,為可施設有諸識否?」「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識皆以名色為緣,是名名色緣識,如是諸識,名色為緣,名色為依,名色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名色緣識。」
云何名色緣六處?
謂有一類,為寒所逼,希求於暖,得好暖故,便起身中暖俱大種,此中若暖若暖俱大種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名色,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長,是名名色緣六處;為熱所逼,希求於冷,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為飢所逼,希求於食,得好食故,便起身中食俱大種,此中若食若食俱大種,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長,是名名色緣六處。
復有一類,為渴所逼,希求於飲,得好飲故,便起身中飲俱大種,此中若飲若飲俱大種,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長,是名名色緣六處。
復有一類,勞倦所逼,希求止息,按摩睡眠,由遂意故,便起身中彼俱大種,此中若按摩等,若彼俱大種,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上,是名名色緣六處。
復有一類,於盛熱時,熱渴所逼,入清涼池,恣意飲浴,便起身中彼俱大種,此中若清冷水,若彼俱大種,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長,是名名色緣六處。
複次教誨頗勒窶那經中,佛作是說:「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此識云何?謂健達縛,廣說乃至,與羯剌藍自體和合,此羯剌藍自體和合,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母胎藏中,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
複次教誨莎底經中,佛作是說:「三事和合,入母胎藏,廣說乃至,此識無間,入母胎藏,此所託胎,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母胎藏中,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
復有一類,由貪瞋痴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中身語惡行,名為色,意惡行,名為名,由此惡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希求,因此希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希求,因此希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為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是名名色緣六處,如是六處,名色為緣,名色為依,名色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名色緣六處。
云何名色緣觸?
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及色,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如是名色為緣生眼觸,是名名色為緣觸;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諸意識所了色,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如是名色為緣生意觸,是名名色緣觸。
複次教誨頗勒窶那經中,佛作是說:「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此識云何?謂健達縛,廣說乃至,與羯剌藍自體和合。」此羯剌藍自體和合,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母胎藏中,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觸。
複次教誨莎底經中,佛作是說:「三事和合,入母胎藏,廣說乃至,此識無間,入母胎藏。」此所託胎,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母胎藏中,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
復有一類,由貪瞋痴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中身語惡行,名為色,意惡行,名為名,由此惡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觸;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希求,因此希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觸;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悕求,因此悕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為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觸;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複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觸為有緣否?」佛言:「有緣,此謂名色。廣說乃至,若依止此相,施設名身,此相若無為可施設增語觸否?」「不也,世尊。」「若依止此相,施設色身,此相若無為可施設有對觸否?」「不也,世尊。」「若名色身,都無所有為可施設有諸觸否?」「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觸皆以名色為緣,是名名色緣觸。」
如是諸觸,名色為緣,名色為依,名色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名色緣觸。
云何六處緣觸?
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是名六處緣觸。
複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為內緣,色為外緣,生眼觸,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意為內緣,法為外緣,生意觸,是名六處緣觸。
複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觸,以眼色眼識為緣,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意觸,以意法意識為緣,是名六處緣觸。
複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色眼識,皆非是觸,由三和合而有觸生,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意法意識皆非是觸,由三和合,而有觸生,是名六處緣觸。
如是諸觸,六處為緣,六處為依,六處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六處緣觸。
云何觸緣受?
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生受,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是名觸緣受。
複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順樂受觸為緣生樂受,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順樂受觸為緣生樂受,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是名觸緣受。
複次如契經說,尊者慶喜,告瞿史羅長者言:「眼界,色界,眼識界,自體各別,順樂受二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名順樂受觸,此順樂受觸為緣生樂受;順苦受二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名順苦受觸,此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不苦不樂受二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名順不苦不樂受觸,此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餘五三界,廣說亦爾,是名觸緣受。
複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受為有緣否?」佛言:「有緣,此緣謂觸,廣說乃至,若無眼觸,為有眼觸為緣,生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否?」「不也,世尊。」乃至「若無意觸,為有意觸為緣,生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否?」「不也,世尊。」「若全無觸為可施設,有諸受否?」「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受無不以觸為緣,是名觸緣受。」
如是諸受,觸為緣,觸為依,觸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觸緣受。
云何受緣愛?
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受為緣故生愛,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受為緣生愛,是名受緣愛。
複次眼味受為緣故,數復於眼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眼,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意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意,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意,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
複次取蘊經中,佛作是說:「苾芻當知,我於色味,已審尋思,諸有於色,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我於識味,已審尋思,諸有於識,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識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識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
複次取蘊經中,世尊又說:「苾芻當知,若諸色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色起染,以諸色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色起染,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若諸識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識起染,以諸識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識起染,彼以識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故,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
複次六處經中,佛作是說:「苾芻當知,我於眼味,已審尋思,諸有於眼,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眼味受為緣故,數復於眼,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眼,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我,於意味,已審尋思,諸有於意,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意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意,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意,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
複次六處經中,世尊又說:「苾芻當知,若諸眼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眼起染,以諸眼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眼起染,彼以眼味受為緣故,數復於眼,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眼,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若諸意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意起染,以諸意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意起味,彼以意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意,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意,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
複次六處經中,世尊復說:「苾芻當知,我於色味,已審尋思,諸有於色,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我於法味,已審尋思,諸有於法,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法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法,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法,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
複次六處經中,世尊又說:「苾芻當知,若諸色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色起染,以諸色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色起染,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若諸法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法起染,以諸法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法起染,彼以法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法,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法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
複次佛為大名離呫毘說:「大名當知,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隨,非樂喜受之所纏執,應無有情為求樂故,於諸色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大名以色,非一向苦,彼亦是樂,是樂所隨,是樂喜受之所纏執,故有有情,為求樂故,於諸色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若識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隨,非樂喜受之所纏執,應無有情為求樂故,於諸色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大名以識,非一向苦,彼亦是樂,是樂所隨,是樂喜受之所纏執,故有有情,為求樂故,於諸識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彼以識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識,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
複次滿月經中,佛作是說:「苾芻當知,色為緣故,起樂生喜,是名色味。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識為緣故,起樂生喜,是名識味。彼以識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故,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
複次大因緣經中,佛告慶喜:「愛為緣故求,求為緣故得,得為緣故集,集為緣故著,著為緣故貪,貪為緣故慳,慳為緣故攝受,攝受為緣故防護,因防護故,執持刀仗,鬪訟諍競,諂詐虛誑,生無量種惡不善法。」佛告慶喜:「執持刀仗,鬪訟諍競,諂詐虛誑,生無量種惡不善法,皆因防護,防護為緣,有如是事,防護若無,有此事否?」阿難陀曰,」不也,世尊。」「是故執持刀仗等事,防護為由緒,防護為因,防護為集,防護為緣,而得生起。如是防護,因於攝受,攝受為緣,而有防護,攝受若無,有防護否?」「不也,世尊。」「是故防護攝受為由緒,攝受為因,攝受為集,攝受為緣,而得生起,廣說乃至,如是諸求,皆因於愛,愛為緣故,而有諸求,此愛若無,為有求否?」「不也,世尊。」「是故諸求,愛為由緒,愛為其因,愛為其集,愛為其緣,而得生起。慶喜當知,愛有二種,一者欲愛,二者有愛。此二種愛,依受而有,受若無者,二愛亦無,是名受緣愛。」
如是諸愛,受為緣,受為依,受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受緣愛。
云何愛緣取?
謂彼初生,說名為愛,愛增盛位,轉名為取。此復如何,
謂如有一,於諸欲境,繫心觀察,起欲貪纏,彼從此纏復起余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
復如有一,於諸色境,或無色境,繫心觀察,起色貪纏,或無色貪纏,彼從此纏復起余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
複次險坑經中,佛作是說:「吾為汝等諸苾芻眾,宣說簡擇諸蘊法要,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支聖道。如是宣說簡擇諸蘊正法要時,而有一類懷愚痴者,於我所說,不住猛利信愛恭敬,彼遲證得無上漏盡。復有一類懷聰叡者,於我所說,能住猛利信愛恭敬,彼速證得無上漏盡。復有一類,於我所說色蘊法中等隨觀我,此能觀行,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此所生行,以彼為緣,用彼為集,是彼種類,從彼而生。此能生愛,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所生諸受,此所生愛,以受為緣,用受為集,是受種類,從受而生。此能生受,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此所生受,以觸為緣,用觸為集,是觸種類,從觸而生。此能生觸,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六處,此所生觸,以六處為緣,用六處為集,是六處種類,從六處而生。如是六處,無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生,如是觸受,愛能觀行,亦無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生,此等隨觀,色為我者,是有身見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余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
有不於色等隨觀我而等隨觀,我有諸色有不等隨觀,我有諸色而等隨觀,色是我所有不等隨觀,色是我所而等隨觀,我在色中有不等隨觀,我在色中而等隨觀,受想行識為我有不等隨觀,受想行識為我而等隨觀,我有受想行識有不等隨觀,我有受想行識而等隨觀,受想行識是我所有不等隨觀,受想行識是我所而等隨觀,我在受想行識中有不等隨觀,我在受想行識中而起疑惑,有不起疑惑,而起有見無有見,有不起有見無有見,而不離我慢,故由等隨觀,我及我所,而起我慢。此我慢行,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此所生行,以彼為緣,用彼為集,是彼種類,從彼而生,廣說乃至,如是六處,無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生,如是觸受愛我慢行,亦無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生,如是我慢,是有身見,所起慢纏,彼從此纏復起余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
複次有執世間常,或無常,或亦常亦無常,或非常非無常,執世間有邊,或無邊,或亦有邊亦無邊,或非有邊非無邊,執命者即身,執命者異身,執如來死後是有,或非有,或亦有亦非有,或非有非非有,皆是邊執見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余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
複次有執世尊非如來應正等覺乃至非天人師,執佛正法非善說現見乃至非智者內證,執佛弟子非具足妙行乃至非隨法行,或執無苦無集無滅無道,或執無一切行無常,無一切法無我,無涅槃寂靜,皆是邪見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余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
複次有執世間是常,此實余迷謬,或是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此實余迷謬,皆是見取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余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
複次有起戒取,或起禁取,或起戒禁取,謂此戒此禁此戒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皆是戒禁取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余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
複次有於世尊而起猶預,為是如來應正等覺,為非如來應正等覺,乃至為是天人師,為非天人師;於佛正法而起猶預,為是善說現見,為非善說現見,乃至為是智者內證,為非智者內證;於佛弟子而起猶預,為是具足妙行,為非具足妙行,乃至為是隨法行,為非隨法行;於四聖諦而起猶預,為是苦,為非苦,乃至為是道,為非道;於三法印而起猶預,為一切行無常,為非一切行無常,為一切法無我,為非一切法無我,為涅槃寂靜,為非涅槃寂靜,此皆是疑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余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
複次一切四取,皆以愛為緣,用愛為集,是愛種類,從愛而生。何等四取?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語取。云何欲取?謂欲界系,除諸見余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取。云何見取?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如是四見,是名見取。云何戒禁取?謂有一類,取戒取禁取戒禁,為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是名戒禁取。云何我語取?謂色無色界系,除諸見余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我語取。
複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取為有緣否?」佛言:「有緣,此緣謂愛,廣說乃至,若全無愛為可施設,有諸取否?」「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取皆以愛為其緣,是名愛緣取。」
如是諸取,愛為緣,愛為依,愛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愛緣取。
云何取緣有?
謂取為緣施設多有,謂佛或說三界五蘊名有,或說能感後有業名有,或說生分五蘊名有。云何說三界五蘊名有?如說三有,謂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說能感後有業名有?如世尊告阿難陀言:「若業能感後有名有。」云何說生分五蘊名有?如世尊告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
複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有為有緣否?」佛言:「有緣,此緣謂取,廣說乃至,若全無取為可施設有諸有否?」「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有皆以取為其緣,是名取緣有。」
如是諸有,取為緣,取為依,取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取緣有。
云何有緣生?
謂有一類,由貪瞋痴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三惡行說名業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諸生等生,趣入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命根起,說名生,此生緣有故起,是名有緣生,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人趣同分,與諸人眾,同受快樂。」因此希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三妙行說名業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眾同分中,於彼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說名生,此生緣有故起,是名有緣生,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梵眾天眾同分中。」因此希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說名業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說名生,此生緣有故起,是名有緣生,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廣果天,應知亦爾。
復有一類,於無想天,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無想天眾同分中。」因此希求,勤修加行,思惟諸想,是麤苦障,思惟無想是靜妙離,由此思惟,能滅諸想,安住無想,彼諸想滅,住無想時,名無想定,入此定時,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說名業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無想天眾同分中,於彼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說名生,此生緣有故起,是名有緣生。
復有一類,於空無邊處天,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因此希求,勤修加行,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於此定中,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思性思類,造心意業說名業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眾同分中,於彼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說名生,此生緣有故起,是名有緣生,如說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應知亦爾。
複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生為有緣否?」佛言:「有緣,此緣謂有,廣說乃至,若無業有,魚鳥蛇蠍,那伽藥叉部多,食香諸天人等,無足二足,多足異類,彼彼有情,於彼彼聚生等生等,為得有否?」「不也,世尊。」若全無有為可施設,有諸生否?」「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生皆以有為其緣,是名有緣生。」
如是諸生,有為緣,有為依,有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有緣生。
云何生緣老死?
謂彼彼有情,即於彼彼有情聚中,諸生等生,趣入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命根起,說名生。發落髮白,皮緩面皺,身曲背僂,喘息逾急,扶杖而行,肢體斑黑,衰退闇鈍,根熟變壞,諸行故敗,朽壞羸損,說名老。彼彼有情,即於彼彼諸有情聚,移轉壞沒,退失別離,壽暖識滅,命根不轉,諸蘊破壞,夭喪殞逝,說名死。如是老死,緣生故起,是名生緣老死。
複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老死為有緣否?」佛言:「有緣,此緣謂生,廣說乃至,若無有生,魚鳥蛇蠍,那伽藥叉部多,食香諸天人等,無足二足,多足異類,彼彼有情,於彼彼聚,所有老死,為得有否?」「不也,世尊。」「若全無生,為可施設有老死否?」「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老死皆以生為其緣,是名生緣老死。」
如是老死,生為緣,生為依,生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生緣老死。
云何發生愁嘆苦憂擾惱?
謂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故,或因親族滅亡都盡,或因財位一切喪失,便發自身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苦受。彼於爾時,心熱等熱,內熱遍熱,便發於愁,已愁當愁,心中愁箭,說名愁。
復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等,便發自身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苦受。彼於爾時,心熱等熱,內熱遍熱,便發於愁,已愁當愁,心中愁箭,由此緣故,而傷嘆言:「苦哉苦哉,我父我母,廣說乃至,我財我位,如何一旦忽至於此?」其中所有傷怨言詞,種種語業,說名嘆。
五識相應不平等受,說名苦。
意識相應不平等受,說名憂。
諸心擾惱,已擾惱,當擾惱,擾惱性,擾惱類,說名擾惱。
於老死位,發生如是種種愁嘆苦憂擾惱。
云何如是便集純大苦蘊?
謂於如是老死位中,積集一類大災大橫具大過患眾苦蘊聚。
複次無明苦蘊為緣,起行苦蘊,行苦蘊為緣,起識苦蘊,識苦蘊為緣,起名色苦蘊,名色苦蘊為緣,起六處苦蘊,六處苦蘊為緣,起觸苦蘊,觸苦蘊為緣,起受苦蘊,受苦蘊為緣,起愛苦蘊,愛苦蘊為緣,起取苦蘊,取苦蘊為緣,起有苦蘊,有苦蘊為緣,起生苦蘊,生苦蘊為緣,起老死苦蘊,由老死故,發生種種愁嘆苦憂擾惱苦蘊,故總說言如是便集純大苦蘊。
法蘊足論後序
[編輯]唐沙門靖邁制
法蘊足論者,蓋阿毘達磨之權輿,一切有部之洪源也,無上等覺入室之神足摩訶目干連之所制矣。鏡六通之妙慧,澈三達之智明,桴金鼓於大千,聲玉螺於百億,摘藏海之奇玩,鳩教山之勝珍。欲使天鏡常懸,法幢永樹,眾邪息蕃蘺之望,諸子騁遊戲之歡,而為此論也。是以佛泥越後,百有餘年,疊啟五分之殊,解開二九之異,雖各擅連城之貴,俱稱照乘之珍,唯一切有部,卓乎迥秀,若妙高之處宏海,猶朗月之冠眾星者,豈不以本弘基永者歟。至如八種揵度鶩徽於發智之場,五百應真馳譽於廣說之苑,斯皆挹此涓波,分斯片玉,遂得駕群部而高蹈,接天衢而布武。是知登昆閬者,必培塿於眾山,游溟渤者,亦坳塘於群澍,諒其然矣。矧乎順正理以析疑,顯真宗以副惑,莫不鏡此彝倫,鑑斯洪範。故使耆德婆藪屈我眾賢上坐幽宗見負弘致者也。題稱阿毘達磨者,形二藏以簡殊也。一切有部者,對十七以標異也。法蘊足者,顯此論之勝名也,能持自性,軌範稱法,法有積集,崇聚為蘊。此論攸宗,法聚三七,皆與對法為依,故目之為足。
三藏玄奘法師,以皇唐顯慶四年九月十四日,奉詔於大慈恩寺弘法苑譯訖。大慈恩寺沙門,釋光筆受靖邁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