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陔餘叢考/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 陔餘叢考
卷十一
卷十二 

《新唐書》得史裁之正

[編輯]

吳縝《糾繆》謂《新書》多采唐人小說,但期博取,故所載或全篇乖牾。然李泌子繁嘗為泌著家傳十篇,《新書·泌傳》雖採用之,而傳讚云:繁言多不可信,按其近實者著於傳。是《新書》未嘗不嚴於別擇。今按唐人小說所記佚事甚多,而《新書》初不濫收者。如《王播傳》不載其「闍黎飯後鍾」之事,《杜牧傳》不載其揚州狎遊,牛奇章遣人潛護,及湖州水嬉、綠樹成陰之事,《溫廷筠傳》不載其令孤問故事,答以出在《南華》,遂遭擯抑之事。《李商隱傳》不載其見擯於,因作詩謂「郎君官貴,東閣難窺」之事。此皆載詩話及《北夢瑣言》等書,膾炙人口,而《新書》一概不收,則其謹嚴可知。然此猶稗官也。劉秩為房琯所器,琯出兵,嘗曰:「賊曳落河雖多,豈能當我劉秩?」郭曖尚昇平公主,夫妻有違言,為公主所訴,代宗慰郭子儀,有「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之語。此等事司馬溫公及范淳甫曾采入《通鑒》,則非謏聞可知。而《新書》《秩傳》、《曖傳》、《公主傳》俱不載。然此猶曰非舊書所有也。楊綰四歲時,坐客各舉一物,以四聲呼之,綰指鐵燈樹呼曰「燈盞柄曲」。錢起客湖湘間,遇鬼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句,後入試,用以押官韻,遂登第。傅孝忠善占星,薑師度喜穿漕渠,時人語曰「孝忠兩眼看天,師度一心穿地」。史思明攻太原,李光弼使人為地道,突出擒賊,賊驚呼為「地藏菩薩」。此皆《舊書》所載,《新書》以其稍涉於纖且俚,遂削而不書。則其立言有體,較之《晉書》、《南、北史》專以新奇悅人耳目者,其卓識固不同矣。《段秀實傳》則采柳子厚所撰《逸事狀》以增之。《魚朝恩傳》則采蘇鶚《杜陽雜編》以增之。《舊書·良吏傳》無韋丹、何易於,則采杜牧《樊川集》以補丹,采《孫樵集》以補易於。此豈得謂徒摭小說也?亦有瑣言碎事,《舊書》所無,而《新書》反增之者。如《韋皋傳》:李白為《蜀道難》以譏嚴武,陸暢為《蜀道易》以美皋,此亦見皋之能好士。《李賀傳》:韓愈、皇甫湜至其家,賀即賦《高軒過》,及出遊得句,即投古錦囊事。《陳諫傳》:嘗覽染署簿,悉能記其尺寸。賀與諫本文人,無他事跡可紀,此正見其才,非好奇也。

《新唐書》列傳隸事之當

[編輯]

舊唐書·張柬之傳》有柬之駁王元感三年喪當三十六月之論,全載其文。《新書》盡刪之,以柬之功在社稷,此論非所重也。而其論終不可廢,則反載於《元感傳》內。《舊書·李寶臣傳》有田承嗣被討,私使人說李正己一段文字。按此事應詳於承嗣、正己傳內,《寶臣傳》何必詳敘?《新書·寶臣傳》但云承嗣以甘言紿正己,正己止屯,諸軍亦不敢進。又天子使中人馬希倩勞寶臣,寶臣贐以百縑,希倩怒投之地,寶臣慚,於是部將王武俊說寶臣私與承嗣通謀。此事自應載《寶臣傳》,乃《舊書》反詳於《武俊傳》,《新書》則《寶世傳》詳之,而略於《武俊傳》。又武俊後為李惟嶽部將,時為惟嶽所忌,乃自貶損,出入不過三四人。此事自應入《武俊傳》,《舊書·武俊傳》乃不敘,反敘於其子《士真傳》內,更覺無謂,《新書》改入《武俊傳》。此皆《新書》隸事之詳略得宜也。又韓昌黎《平淮西碑》云「明年平夏」,謂憲宗即位之明年,乃元和元年楊惠琳伏誅也。下云「又明年平蜀」,則應是元和二年矣。然新、舊《唐書》本紀及《通鑒綱目》皆書元和元年三月楊惠琳伏誅,十月劉辟伏誅,則平夏、平蜀俱在此一年,而非次年始平蜀。故《梁溪漫志》指昌黎「又明年」句為誤。《新書·吳元濟傳》全載此碑,卻刪去「明年平夏」句,並刪去「又」字。但云「明年平蜀」,謂即登極之明年也,尤可見其不苟下筆如此。

《新唐書》文筆

[編輯]

舊唐書》列傳之文高下不等,其簡當完善者,類多國史原文。如《郭子儀傳》本裴垍所撰是也。一經修史諸人之手,輒蕪雜不倫,至有市井俗語,亦一概闌入,絕不檢點者。今略摘數條於此。如《王武俊傳》:武俊與朱泚、田悅、李納一同僭號。《高尚傳》:安祿山至東都,見官軍四集,懼而責尚曰:「汝元向我道萬全,今四邊若此,向西至關,一步不通,萬全何在?更不須見我。」《史思明傳》:思明臨死罵曹將軍曰:「這胡誤我!」此等語直是戲曲中打諢,豈可施於文字?子京力矯其弊,寧簡毋冗,寧僻毋俗,於《舊書》各傳無一篇不改竄易換,大約事多而文省,語短而意長,過《舊書》遠甚,一經對勘,優劣自見。其有仿古逼肖者,如《劉濟傳》譚忠激濟伐王承宗一段文字,絕似《戰國策》,劉總謀殺濟一段文字,又似《左傳》。至其用古語處,如敘戰功,則第以一「多」字概之,乃本之《周禮》戰功曰多及《國語》董安於多是也。《齊映傳》:上令前馬傳詔旨。不曰馬前,而曰前馬,亦本之《國語》勾踐為夫差前馬是也。《奸臣傳讚》:三宰嘯凶牝奪晨,皇甫將蕃黃屋奔,思質敗謀興元蹙,崔柳倒持李宗覆。張表臣《珊瑚詩話》謂七字韻語,非史載所宜。不知此正用《漢書·蒯、伍、息、夫、躬傳》讚之體。蓋蒯、伍諸人皆奸佞,故子京於《奸臣傳》亦仿之。《藩鎮傳序》全用杜牧之《罪言》,此亦仿史遷《秦本紀讚》全用賈誼《過秦論》之例。可見前輩學有原本,下筆不苟,宜歐陽公服其用功深也。《舊書》紀傳後有論,尚仍四六體,惟《順宗紀》則全用韓昌黎散文耳,且論後有讚,雖仿範史,究亦繁複。《新書》改四六為古文,又刪除韻語,尤為得體。張巡、許遠同功共事,敘巡功則遠在其中。《新書》於《巡傳》既詳敘戰功,故《遠傳》不復復敘,但辨其身後被誣,而引昌黎之說以明之,更見代裁之妙。《朝野僉載》記李佘母事,有御史祿米不出腳錢之說。《新書·列女傳》記佘母事,則改腳錢曰車庸,《王鉷傳》又曰腳直,此皆避俗就雅之法。《通鑒》裴度討蔡,臨行謂憲宗曰:「臣若滅賊,則朝天有期;賊在,則歸闕無日。」《新書》則云:賊未授首,臣無還期。較《通鑒》語更為簡勁。此可見其煉字煉句之工也。特其過求簡淨,有時或不免晦澀者。《舊唐書》武后閱駱賓王檄,至「一抔之土」二句,歎曰:「有此才而不用,宰相罪也。」《新書》則述後語曰:「宰相安得失此人!」《舊書》楊師道妻前夫之子趙節,《新書》改為師道妻異姓子,雖似避俗,然不如前夫之子為易曉。況「前夫子」三字亦有所本:《魏書·長孫稚傳》「以後妻羅前夫女妻陳興恩」,則未為無典也,而「異姓子」三字轉不典。《通鑒》董昌將僭號,謂人曰:「讖云:兔子上金床。我生太歲在卯,明年復在卯,二月卯日卯時,吾稱帝之秋也。」《新書》改云:「我生於卯,明年歲旅其次,二月朔之明日皆卯也,我以其時當即位。」語雖稍文,然不是武人語,且又遺卻卯時矣。又《通鑒》宦官楊復恭與假子守亮書曰:「吾披荊榛立壽王,既得位乃廢定策國老,有如此負心門生天子!」《新書》改云「奈負心門生何」,則更頹弱無味矣。又有全代古人作文者。《薑皎傳》,《舊書》載玄宗宣布其功之詔繫四六,乃唐時原文也。子京既不欲以四六入史,則但摘其大意可矣,乃改作全篇散文,首尾完善,一似翻譯者。《薛登傳》,《舊書》載其諫選舉一疏,《新書》既欲存之,則用其原疏可矣,乃通首全為代作,如「陳篇希恩,奏記誓報」等語,原本所無,戛戛獨造。取古人之意,自成一家言,此又從前修史者所未有之例也。又《王璠傳》,《舊書》璠為中丞,與左僕射李絳相遇,不避道。絳上疏論之,事下兩省。兩省奏,元和中伊慎居師長之位,太常博士韋謙削去舊儀,今李絳所論,於禮甚當。是兩省因絳疏而有此議也。《新書》則竟以兩省所引韋謙事並入絳疏中,未免私智自用,且誣古人矣。至其造語用字,尤多新奇者,今略摘於左。《太子瑛傳》:李林甫數稱壽王美,以揠妃意(揠謂迎合也。時武惠妃擅寵,壽王其子也。林甫欲傾太子而立壽王,故云揠也)。《諸公主傳》:懿宗女衛國公主卒,許群臣祭以金貝火之,民取煨以汰寶(謂取灰煉出金寶也。《通鑒》謂取庭祭之灰汰其金也)。《柴紹傳》:唐兵與桑顯和戰,紹繚其背,敗之(謂繞出賊後也)。《苑君璋傳》:衿肘變生(謂變起肘腋也)。《李回秀傳》:撓意諧媚(謂曲意阿附也)。《裴矩傳》:池酒休胾(即酒池肉林也)。《宇文士及傳》:通淳勤(即通殷勤也)。《蕭瑀傳》:亡不旋跬(即不旋踵也)。《蕭廩傳》:厲止夜行(即禁示夜行也)。《李嶠傳》:無所嫁非(謂無所委罪也)。《蘇頲傳》:朝鼎夕玷(謂迅速伏誅也)。《張說傳》:逭暑(謂避暑之),祈陳哀到(謂陳情切至也)。《李甘傳》:齧疽刳坒「(謂孝子吮癰割股也)。《李朝傳》:胖然無避屈(謂泰然無所顧也)。《裴胄傳》:蔓劾峭詆(謂株蔓以劾且醜詆也)。《王翃傳》:良金厚革(謂堅甲利兵也)。《康承訓傳》:痍痕士(謂創殘之兵也)。《孔巢父傳》:鏟跡民伍(謂晦跡於編氓內也)。《藩鎮傳序》:肱髀相依。《李正己傳》:輔牙相依(皆謂互為唇齒也)。《李寶臣傳》:嫁急熱為表裏(言急難相救也)。《李載義傳》:抶疻郵人(謂鞭責郵人成瘡也)。《李正己傳》:矢液流離(謂溲溺俱下也)。《藩鎮傳讚》:引妖就螟(即謂即聾從昧也)《吳兢傳》:不殊如帶(謂不絕如帶也)。《李光弼傳》:揠賊本根(謂拔其本根也)。《李嗣業傳》:以長柯斧堵進(謂軍士列如堵競進也。《通鑒》云軍士執長刀如牆而進)。《馬璘傳》:漂血丹渠(謂血流滿溝皆赤也)。《房琯傳》:十年不諧際人事(謂不交涉世務也)。《史思明傳》:築城未塓(謂以泥塗釁也)。此皆極意避俗,戛戛獨創者,未免好奇之過,然尚多新辟可喜。至其好用「叵」字代「不可」二字,如《桑道茂傳》福壽叵涯,《薛頤傳》卒叵之測,《張巡傳》時人叵知,《賈餗傳》叵耐何,《安祿山傳》叵可忍,又《承天皇帝傳》以沒奈何為末耐何,《李泌傳》以率爾為帥爾,此則徒以新巧避陳俗,未免同卉犬筱驂之誚張矣。子京於《鄭餘慶傳》謂其奏議好用古語,如「仰給縣官馬萬蹄」,有司不曉何語,時人譏其不適時。何以子京明譏之而又自襲之也?《舊唐書》亦有澀語,如《韋渠牟傳》:朝士皆刓蹄甘亂以附渠牟。

《新唐書》多回護

[編輯]

《新書》於名臣完節者雖有小疵,而於本傳多削之,蓋亦為賢者諱之意。如褚遂良惡劉洎,遂誣之至死,是遂良生平第一罪過。乃本傳中絕不及,僅於傳讚中略見之,而詳其事於《洎傳》。遂良又於江夏王道宗有隙,誣其與房遺愛謀反,流象州。又嘗構盧承慶、李乾祐,皆坐貶。及賤買中書譯語人地,為韋思謙所劾。此皆遂良短處,《新書》各見於道宗、承慶、思謙等傳,而本傳不載。馬周初為御史,韋挺為大夫,不之禮。及周為中書令,遂沮挺入相,又中挺運糧遼東,事見《挺傳》,而《周傳》不載。張易之誣魏元忠有不臣語,引張說為證,將廷辨。說惶遽欲從,宋璟謂說曰:「名義至重,不可陷正人。若不測,吾將與子俱死。」說乃以實對,元忠得免死。此事見吳兢、宋璟傳及《通鑒》,而說本傳但云張易之誣魏元忠,援說為證,說廷對謂元忠無不順語,忤後旨,流欽州,而絕不及宋璟邀說之事。張嘉貞與說同相,說惡之,因其弟嘉祐犯罪,怵嘉貞素服待罪不入直,遂出為幽州刺史,說代其處,事見《嘉貞傳》而《說傳》亦不載。張嘉貞為定州刺史,立頌恆嶽,廟中有祈賽錢數十萬,嘉貞以為頌文之功,納其數萬,事見《舊書》,而《新書·嘉貞傳》亦不載。姚崇薦李乂由黃門為侍郎,外托引重,實去其糾駁之權。崇又以韓思復沮捕蝗事,出思復為德州刺史,事見乂及思復傳,而《崇傳》不載。玄宗欲相韓休,李林甫知之,遂薦休。休既相,德林甫,乃引林甫為相,事見《林甫傳》而《休傳》不載。《通鑒》郭子儀以副使張曇性剛,謂其輕己,聽吳曜之譖,奏誅之。田承嗣既降,郭子儀應之緩,承嗣復叛去。而《新書·崔光遠傳》子儀與賊戰汲縣,光遠援之不力,及光遠守魏,與賊戰,子儀亦不救,故敗。此數事皆子儀短處,而子儀本傳不載。趙景與陸贄同相,贄恃久在禁庭,以國政為己任,乃徒景門下侍郎。薑公輔奏德宗云:「竇參嘗語臣,云上怒臣未已。」帝怒,乃殺參。時謂公輔所奏竇參語,得之贄,云參之死,贄有力焉。又贄素惡於公異、於劭等,既輔政,乃逐之,事見景及公輔、公異等傳,《舊書·贄傳》亦載之,而《新書》本傳不載。此皆欲以完節予其人,不忍累以白璧之玷,固用心之忠厚,亦作史之通例也。其於文士尤多所回護。如《王維傳》不載其入侍太平公主,彈《鬱輪袍》求及第之事。鄭虔汙偽命六等,定罪謫台州司戶,而《虔傳》末嘗云「終不臣賊」。邵說奏德宗,自敘陷於史思明本末,蓋以雪其陷賊之醜。劉禹錫自作《子劉子傳》,敘其與王叔文相善被貶始末,亦以掩其失身之誤。柳宗元遺蕭俛、許孟容二書,亦以辨其被罪之由。《舊書》皆不載,《新書》一一補之,全載其文,正所以代為昭雪。《舊書·韓愈傳》謂愈文之不當者,如柳宗元羅池神碑,李賀不應進士《諱辨》,及《毛穎傳》近於譏戲,又當時以史筆推愈,及撰《順宗實錄》,敘事拙於取捨,為當代所非。文宗嘗詔史臣添改,愈婿李漢、蔣係方在顯位,諸公難之,韋處厚獨別撰以進。《新書》於此段議論盡刪之,但云「愈文奧衍宏深,沛然有餘,其徒李翱、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不及遠甚,」而略無一語稍貶。蓋子京本文人,故有氣類之感,觀者可以知其用意之所在也。

《新唐書》多周旋

[編輯]

新唐書》著其人之美於本傳,而別見其疵於他傳,固不失隱揚之意。其有數人共一善事而分隸數人,使各得專其功,若不數傳參觀,則竟似一人獨為之事,而與他人無與者。此雖善善欲長,究非信史也。吳縝《糾繆》己摘數條,如頡利之被擒也,《李靖傳》則以為張寶相所擒,《江夏王道宗傳》則以為道宗所執。一張昕之死也,《高固傳》則以為固伺間斬之,《楊朝晟傳》則以為朝晟父海賓所斬。一劉辟之叛也,《杜黃裳傳》則云惟黃裳固勸不赦,《嚴綬傳》又云綬以天子新即位,不可失威,請必誅,《李吉甫傳》又謂吉甫獨請無赦。縝所糾擿,已略見一端矣。然不特此也。《蘇頲傳》玄宗平內難,書詔填委,獨頲在太極殿後閣,口所占授,功狀百緒,輕重無所差。書史曰:「丐公徐之,不然手腕脫矣。」是玄宗誅韋後時,惟頲一人執筆也。而《劉幽求傳》又云:是夜號令詔敕一出幽求手。《李乂傳》又云:韋氏之變,詔令嚴促,多乂草定。則一事也而繫之三人,究未知何者為是耶。按《舊唐書·幽求傳》玄宗討韋庶人,是夜所下制書皆出幽求,而《頲傳》並無誅韋時執筆之事,但云神龍中文誥皆出其手而已。然則頲草制敏速,本擅名一時,而誅韋之夕,實未當直,子京強以此事隸之耳。又《通鑒》:穆宗得風疾,裴度力請入見,並上疏請立太子。李逢吉進言曰:「景王已長,請立為太子。」度與逢吉及兩省官共成之也,亦見《敬宗本紀》。而《裴度傳》則云:穆宗風眩,度獨到內殿,求立太子,遂以景王為嗣。則全以此事歸功於度矣。《李逢吉傳》又獨以此事歸於逢吉,而略不及度,則立敬宗誰之力耶?朱泚之亂,德宗欲幸鳳翔而中止,《蕭復傳》則云:復謂上曰:「鳳翔乃泚舊部曲,恐有同惡者。」遂不往。未幾,其將李楚琳果亂。而《薑公輔傳》又謂:帝欲赴鳳翔,公輔謂鳳帥張鎰乃文吏,軍且有變,乃之奉天。則德宗之舍鳳翔,究何人勸止耶?敬宗之崩也,為蘇佐明所弒,劉克明矯詔立絳王悟,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等迎立江王涵,並討克明等斬之,以裴度攝塚宰,百官謁見江王於紫宸門外廡。是文宗之立,全屬守澄等功,度初不與知。《新書》於《文宗紀》敘之,略不及度。而度本傳則云:敬宗被弒,度定策誅劉克明等,迎立江王,是為文宗,又略不及守澄等,則並與李本紀自相牴牾矣。蓋歐公作紀,據事直書,子京作傳,以此事正當度作相時,不得束手局外,故以此歸之。其實非當時實事,則轉不免阿好矣。

《舊唐書》敘事疏誤處

[編輯]

《劉禕之傳》既敘其在武后時為相,騫味道每歸過於上,禕之則引為己咎,以此獲後倚待矣。下又云:儀鳳中,土番為邊患,高宗問計侍臣,禕之獨勸持重養威,以紓百姓之急。是高宗時事反敘在後,武后時事反敘在前,不免倒置。

《韋安石傳》既詳敘先世,其子陟即附於《安石傳》後,則不必更述家世矣。乃又云:代為關中著姓,人物衣冠,奕世榮盛。一傳中兩述先世,何其不憚煩耶?

《張九齡傳》:玄宗在東宮,九齡拜校書郎,時帝未親郊,九齡乃上疏請郊。按既云在東宮,何以云帝未親郊?則所謂帝者,睿宗耶,玄宗耶?《新書》云玄宗即位,未親郊,始明晰。

《李巽傳》既云郎官來問疾,巽不言疾,但與校書程課,其夕即卒矣;下又云元和四年四月卒,亦太重復。

《李嗣業傳》既云祿山反,上在靈武,詔嗣業赴行在,至鳳翔謁見,遂與郭子儀、僕固懷恩等常犄角為先鋒矣;下又云祿山之亂,兩京未復,肅宗在鳳翔,嗣業從廣平王收復京城,亦太復。

《元載傳》既云收載時中人董秀先杖死禁中矣,下又云中使董秀、主書卓英倩以載之故皆處極法。

《李光弼傳》中氵單之戰,既云擒其大將徐璜玉、李援、周摯矣,其下杯州之拔,又云生擒安太清、周摯、楊希文等,則周摯一人不幾兩次被擒乎?

《李正己傳》既云侯希逸母即正己姑也,則正己與希逸為外兄弟可知;下又云節度使侯希逸即其外兄也。又云正己卒,子納擅總兵政,秘之數月乃發喪,下又云正己卒,納秘喪總父改,仍為亂。

《呂諲傳》:龐承鼎為申泰芝所誣,諲令嚴郢鞫之,上疏論列,帝怒,流郢建州,承鼎竟得雪。按《新書》帝:不聽郢言,賜承鼎死,後泰芝以贓敗,承鼎乃得原。是承鼎被誣死而波及郢也。《舊書》乃不載承鼎之賜死,竟似承鼎脫然無事,而郢獨被其累者。

《新唐書》敘事疏誤處

[編輯]

《王雄誕傳》,雄誕本杜伏威部將,雄誕擒李子通,降江華,並以國家威德諭降聞人遂安,皆在杜伏威降唐之後,故擒子通即送京師,其諭聞人遂安以國家威德,亦指唐家威德也。則《雄誕傳》應先敘明伏威降唐一語,乃見雄誕之盡力於唐。《新書》並不敘明,則所謂以國家威德,指伏威耶,指唐家耶?又於擒子通處,亦不言送京師,則似雄誕戰功全為伏威出力矣。

《襄邑王神符傳》,《新書》既從神符後增記其五世孫從晦矣,又從從晦追溯其祖模,殊顛倒失序。

《徐圓朗傳》,圓朗通劉世徹,時盛彥師方被擒,在圓朗所,恐圓朗與世徹合則勢益張,乃以李密殺翟讓事阻圓朗。此正見彥師之忠於唐。《新書》既為彥師立傳,則此事應入《彥師傳》,乃反敘於《圓朗傳》中,而《彥師傳》不載。

《狄仁傑傳》,《新書》既敘其對武后曰:「匈奴犯邊,使三思募兵,無應者,廬陵王代之,不浹日輒五萬。」則此乃迎廬陵王後事也。乃傳內此事反敘在前,而迎還廬陵王反敘在後,

《高適傳》,適在哥舒翰所,因翰敗而逃。《新書》謂天子西幸,適走間道,及帝於河池,極言翰之忠義。是適未嘗在長安見帝也。乃上文先言翰敗,帝問「策將安出」,適以「竭禁藏募兵」為對。則似翰敗後適已先見帝於朝矣。下文又何以云「走間道,及帝於河池」也?

《王鎔傳》,《新書》增鎔出兵助李克用討李存孝,存孝數出兵攻,溝壘不成。袁奉縚誑之曰:「塹成,晉王當反,諸將非公敵也。」乃不出攻。及塹成,而存孝困,遂被縛。按此事本與鎔無涉,何必於《鎔傳》詳之?

《新書·張九齡傳》,安祿山初為張守珪裨將,以戰敗,守珪執送京師。九齡謂祿山有反相,請玄宗誅之。玄宗不聽,曰:「君毋以王衍知石勒故事而害忠良。」是祿山被罪時曾執送京師也。而《祿山傳》則但云祿山盜羊被獲,張守珪欲殺之,呼曰:「公不欲滅兩番耶?何殺我?」守珪壯其語,乃釋之。《舊唐書·安祿山傳》亦同。則祿山之免死,即在守珪帳下,並無執送京師事也。而《九齡傳》何以云?按九齡進《千秋金鏡錄》表有云:「開元二十四年,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執敗軍將安祿山送京師,齡批張守珪軍令若行,安祿山不宜免死。上惜其才勇而赦之。臣力爭,謂祿山有反相。上責臣勿以王夷甫識石勒而害忠良」云云。及祿山反後,玄宗思九齡先見,遣中使祭之。則其先執送京師,九齡請誅,自是實事,而《祿山傳》誤也。

《新書》於《僕固懷恩傳》全敘其功,而不見悖逆之跡,竟似辛雲京、駱奉先激之使叛者。按《通鑒》等書,當懷恩破史朝義後,賊將田承嗣等皆捧馬足乞降。懷恩恐賊平寵衰,遂承製悉仍其原官,使統兵柄,由是河朔諸鎮終唐世為患。《綱目分注》:是時薛嵩以相、衛、洺、邢降於李抱玉,張忠志以恆、趙、深、定、易降於辛雲京。抱玉等入其營,嵩等皆已受代。無何,僕固懷恩皆令復位,於是抱玉、雲京各表懷恩有貳心。又《舊書·馬燧傳》:懷恩送回紇歸國時,私與太原將李竭誠通謀,將取太原。辛雲京覺之,乃斬竭誠,固城自守。然則懷恩之異心早已有之,不待雲京等之激變也。

《新書·高仙芝傳》:討小勃律,會於土番之邊雲堡。堡之南因山為柵,兵九千守之,城下據娑勒川,川漲不得渡。仙芝殺馬以祭,遂渡而成列,日未中,破之。《李嗣業傳》云:土番兵十萬屯娑勒城,據山瀕水,聯木作郛。仙芝夜擠,及午破之。按《仙芝傳》所云因山為柵,城下據娑勒川,即《嗣業傳》所云娑勒城聯木作郛者也。而《仙芝傳》則云兵九千,《嗣業傳》則云兵十萬。

《蕭銑傳讚》:唐初群雄,惟銑最無罪。當趙郡王孝恭等圍城時,城尚未破,銑即出降,以免生民塗炭,亦有何罪,而高祖殺之?此最失刑。乃《新書·銑傳讚》謂銑詭辨易窮,卒以誅死,高祖聖矣哉!此論亦甚不公矣。

《李淳風傳》:太宗得秘讖,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以問淳風,對曰:「其兆已成,已在宮中。又四十年而王,夷唐子孫且盡。」帝曰:「我求而殺之。」對曰:「天命不可違也。且陛下所親愛,四十年而老,老則仁,雖受終易姓而不能絕唐。若殺之,更生壯者,多殺而逞,則陛下子孫無遺種矣。」按是時武后已在宮中,而淳風之言果如此,是明指武姓之女之在宮者,太宗豈不覺悟而尚肯留之?若謂因淳風之言而不殺,太宗以李君羨小名五娘,封武連郡公,其屬邑皆有武字,恐其應謠言女武王之語,遂因事誅之,是未嘗不欲除禍根者。何其果於除宮外之功臣,而昧於除宮內之侍妾也?此不過作傳者欲神奇其術而附會之。《舊書》既載其詳,《新書》亦全載之,何以無識若此!

 卷十 ↑返回頂部 卷十二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