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革命化的機關 勞動化的幹部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革命化的機關 勞動化的幹部

——廣東屯昌縣革委會在職幹部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調查報告
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廣東省革命委員會調查組
1969年11月2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廣東省屯昌縣革委會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必須堅持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制度」的指示,採取了有效措施,堅持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今年一月到十月,縣革委會所屬機關的在職幹部平均每人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九十二天。廣大群眾稱讚說:「我們的革委會是革命化的機關,勞動化的幹部。」

既當「官」又當老百姓的領導班子

[編輯]

要堅持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關鍵在於領導帶頭。縣革委會領導成員牢記毛主席關於「既當『官』,又當老百姓」的教導,始終以一個普通勞動者、人民勤務員的身份,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着密切的聯繫,成為廣大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帶頭人。

縣革委會主任、軍隊代表張發華同志一下到農村,就幫助「三同」戶切豬菜、餵豬、搞衛生,忙個不停。今年春耕大忙季節,乾旱嚴重,他在藤寨公社嶺坡大隊蹲點,和貧下中農一起投入抗災鬥爭,及時研究、總結和推廣了干播旱稻的經驗,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的早造生產。「九大」隆重開幕的新聞公報發表後,他在嶺坡大隊輔導貧下中農學習到深夜兩點鐘,第二天天剛亮,又跑到周朝大隊去宣講公報精神,中午沒休息,捲起褲腿又和貧下中農勞動去了。貧下中農說:「老張真是我們的好榜樣!」 縣革委會常委、革命領導幹部張成蛟同志,主管「五·七」幹校工作。從去年十月以來,他除了參加必要的會議以外,一直以校為家,與「五·七」幹校學員一起,白手起家,艱苦創業,開墾了四百多畝土地,修建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的房子,使這所幹校成為海南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先進單位。

參加三結合的二十六名工人和貧下中農代表,一直堅持不脫離生產,在密切聯繫群眾中充分發揮群眾代表的作用。省革委會委員、縣革委會委員、生產隊長林愛蓮同志,堅持在隊裡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她去北京參加國慶二十周年觀禮回來時,上午到家,下午就參加勞動。貧下中農說:「愛蓮當『官』不象官樣,保持了我們種田人的本色,是我們的貼心人。」

通過一段勞動實踐,屯昌縣革委會領導成員對毛主席關於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偉大教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們深深體會到:只有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搞好自己的思想革命化,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掌好權、用好權,使無產階級政權永不變色;只有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才能不染上「做官當老爺」的惡習,真正做到直接依靠群眾、密切聯繫群眾、一刻也不脫離群眾。

幾點行之有效的措施

[編輯]

屯昌縣革委會為了落實毛主席關於「必須堅持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制度」的指示,採取了幾點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他們緊密聯繫文化大革命前有些幹部嚴重「三脫離」的實際,狠批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在政權建設方面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緊密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批判阻礙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各種錯誤傾向和錯誤思想。例如:認為形勢所迫,不得不參加勞動的思想;認為自己工農出身,對參加勞動不在乎,不注意改造世界觀的思想;認為蹲機關人少任務重,參加勞動單純,可以圖清閒的思想,等等。通過革命大批判,提高了廣大幹部的兩條路線鬥爭覺悟,加強了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自覺性。

其次,認真改進領導作風和領導方法。縣革委會主要領導成員為了能夠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建立了集體領導,分工負責,常委輪流值班的制度。他們根據各個時期的工作規律,對參加上級會議活動、在家主持日常工作和到基層蹲點跑面,都大體作了劃分,做到上面、下面、家裡的工作都有人管。他們還精簡了會議,開短會,說短話,不搞煩瑣哲學。他們還注意克服一般化的領導方法,加強調查研究,運用典型指導工作。縣革委會成立以來,先後總結、推廣了二十五個典型經驗。

第三,改進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正確處理工作和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矛盾。例如,縣糧食服務站革委會有十三名幹部,到基層抓點和下放勞動的九人,在家搞日常工作的只有四人。他們在革命大批判的基礎上,改變了過去管調撥的不管供應,管供應的不管種子,管種子的不管農村糧站等分工過細的狀況,做到既有相對分工,又能互相兼顧,擔負起全部日常工作。廣大幹部深有體會地說:「機關越大,分工越細,人員越多,事情越不好辦;人員雖少,只要有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工作就能搞好。」

第四,減少革命群眾代表不必要的上層活動。除了研究一個時期的重大工作和全局性問題的重要會議外,一般會議都不參加;凡已參加上一級革委會會議的革命群眾代表,縣裡開會貫徹上級會議的精神,他們就不再參加,直接到本單位去貫徹。革命群眾代表們說:「革委會這樣安排好,使我們有時間參加勞動和聯繫群眾,這是對我們的愛護。」

多種多樣的勞動形式

[編輯]

為了解決在職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問題,屯昌縣革委會逐步建立起各種勞動制度:在搶種、搶收的農忙季節,組織在職幹部下農村社、隊和「五·七」幹校參加勞動;下農村社、隊或工廠蹲點的幹部,就地參加勞動。今年以來,革委會還遵照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教導,組織在職幹部在機關的屋前屋後種植竹子三百五十多畝和其他經濟作物。

今年四月,縣革委會又推廣了大同公社的經驗,根據本縣人少地多的實際情況,在各公社革委會附近舉辦「五·七」農場,由在職幹部負責經營。縣革委會則以農業服務站的良種試驗場為基礎,辦起了「五·七」農場。通過將近半年時間的實踐,他們體會到,這種農場有以下好處:

第一,進一步保證了在職幹部參加勞動制度的落實。

第二,在職幹部在農場可以接受農場工人的再教育,在職幹部的革命行動又鼓舞了農場工人的革命幹勁。短短幾個月來,農場革命和生產的面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僅耕地面積就擴大一倍多,糧食、經濟作物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第三,「五·七」農場認真貫徹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方針,在繼續擔任為全縣培育良種、積極完成國家交給的生產任務的前提下,縣革委會機關可以逐步做到糧食自給。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