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成功記
武漢倡義,天下景從,泉達火燃,莫之能禦,凡發難之始,與夫各省之響應、清廷之對付,本誌八卷九號已記述之矣。嗣是而金陵攻克,和使南來,公議政體之旨方頒,退卸政權之詔旋下,而民軍亦先期公舉總統,建設臨時政府於南京。溯自起事,以至成功,僅百二十六日耳,事機之速,求之革命史中,亦所僅見。雖然,其事實上之進行,與夫挫失困難諸端,有可敍述者,略分列之如下:
(一)各省之況狀
[編輯]各省響應,前記所未列者,尚有貴州、四川、新疆三省。貴州起事在九月十四日,以地勢僻遠,故得耗較遲。其起事也,由軍界發起,聯同政學兩界在諮議局宣布獨立,十四日黎明,新軍防營、陸軍學生同時入城,分守藩庫、火藥局等處,改諮議局爲軍政府,舉新軍教練官楊柏舟爲都督,新軍隊官趙德全爲副都督,並由外屬寓省同鄉各舉代表,回籍籌辦一切,以期互相聯絡。
四川響應,以重慶爲最早。十月初一日,重慶城內有中華民國軍政府蜀軍總司令處告示,略謂:「本軍起義,以興漢排滿,保教安民爲宗旨,定期明日入城,人民當照常安業」等語,並派代表與各團體紳商接洽,約次日四時入城,紳商恐有衝突,乃向重慶府及巴縣說以利害,請速定計,府縣皆允贊同,至初二日,全城懸掛白旗,四時,民軍首領十餘人入城,道府縣將關防印信交出,公舉張培爵爲都督,夏之時爲副都督。初三日,店鋪照常開市。至初五日,瀘州又復響應,先一日,有鄂軍政府幹事隊二人,會同後路巡防統領入城,謁見川南道,是晚川南道卽請各界紳董入署密商,次日復議於勸學所,至十二時,遂宣布獨立,公推川南道劉朝望爲都督。其時省城成都紳商亦提議獨立,至初六日,乃與總督趙爾豐商定川省獨立事件,川人要求十一條,趙要求川人十九條 —— 其中要件,川人所要求者,爲行政事宜歸川人自辦,軍隊由趙酌倂,務求統一,趙仍辦理邊務等事;趙所要求者,爲不排滿,不仇官,不掛外,邊防各費,由川擔任,藏款照舊協濟等事。彼此公同認可,卽於初七日宣布獨立,舉蒲殿俊爲都督,朱慶瀾爲副都督,
新疆之伊黎將軍志銳,未抵伊黎之前,與甘督長庚等謀擁立清已廢大阿哥,徧安甘新。抵任後,卽暗調滿蒙兵隊,遣散陸軍,事爲民黨同志楊纘緒、馮特民偵悉,乃聯合回民,攻佔軍庫,捕戮志銳,公舉廣福爲新伊都督,各部落先後歸附。
其他未響應之各省,亦多有表同情於革軍者,以無兵力及兵力薄弱未能起事,或起事而爲清軍兵力所制,旋卽失敗,茲就其可以記述者列如下:
河南嵩縣王天從,九月閒由南陽回嵩,募勁旅七千,於十月十三日圍洛陽城,幷攻偃師縣,佔洛陽大佛寺,與清軍戰,大勝,復回嵩縣,襲孟津,旋以軍火不足,且得秦軍王司令文告,停戰期內,戒勿妄動,乃拔隊回駐獨立山,隻身赴陝,與秦軍接洽機宜。復回汴,調嵩洛汝州民軍一萬人,分駐盧汝閒,以扼要隘。適北兵違約進攻秦軍,天從率隊襲其後,北兵敗潰,寶靈縣遂爲秦軍所得。
奉天民軍之首先發難者,爲駐紮莊河之顧人宜兄弟,並有安東之鮑軍與之聯絡,名爲滿州征清第一軍,公舉前奉天陸軍協統藍天蔚爲關東大都督,規畫機宜,而遼陽州城西劉二堡亦有民軍起事,推徐景清爲首領,惟以軍火未見充足,故不能銳意進取。
直隸第二十鎭四十協駐紮灤州之軍隊,於十一月初十日通電北京清內閣、順直諮議局、民軍伍代表,力主共和政體,願參人民軍之列。清內閣得電後,派通永鎭王懷慶馳往勸慰,暫緩舉動,以俟國民會議,王抵灤復,該軍卽擁以爲北軍大都督,擬十四日率師北上,並用王之名義致電天津領事團,擔任保護外人生命財產,王佯以籌餉爲名,逃至開平,發電報告直督,轉電袁世凱,派姜軍前往,姜軍乃乘其不備,將各軍官掩獲。王懷慶復電袁世凱,添派第三鎭兵暨直奉巡防營圍紮灤州,於是灤軍迫於兵力,相率解散。
此外如王熙普之在天津運動起事、奉天急進會副會長柳大年在寧遠州圖謀舉義、河南省城張鍾端之集會,均以勢力未厚,中途失敗,且以身殉,然其傾向共和,贊同革命,閌與響應各省,同茲目的,其人其事,亦有足多者,不能以成敗論也。
各省中其最足阻戰事之進行而爲革軍之障礙者,美如山東取銷獨立一事。初山東之宣布獨立也,孫寶琦本非絕對贊成,而第五鎭新軍亦多模稜兩可。獨立後,孫仍電奏清廷,有「一俟大局定後,中興政府,完全無缺,卽行取銷」,且有「臣受國厚恩」及「臣罪當萬死」等語,其告示亦仍用宣統某年月日,一切佈置,與清廷關係尚未斷絕,旋聞袁世凱到京組織內閣,第五鎭將校多爲袁之舊部,乃起而反抗,山東京官亦貽書詰責,寶琦懼,乃取銷獨立,奏請懲處。於是革軍經營北省之勢力,爲之一挫,而清軍遂得無可顧忌,致其兵力於晉豫之間。
若夫獨立後復有小挫失者,爲山西、陝西、安徽三省。山西自九月初八響應後,清廷以吳祿貞爲巡撫,陝西都督閻錫山欲與祿貞謀,聯軍北上,適祿貞被刺,不果行,清廷乃命曹錕率兵一鎭攻山西。十月初旬,兩軍疊次開戰,初九日,清軍攻石家莊,十五日,佔大同府,十九日,山西軍政府得停戰議和之電,防禦稍疏,二十日,清軍突至乏驢嶺,復以他隊繞襲民軍之後,二十二日,攻據娘子關。娘子關爲省城門戶,此關旣失,太原無可扼守,閻都督乃率師南行,擬與秦軍合,於是山西省城遂仍爲清軍所有矣。同時陝西潼關亦被清軍攻據,而倪嗣冲復率軍隊攻襲安徽之頴州。
(二)海軍之歸附
[編輯]民軍佔領上海後,有停泊上海高昌廟、楊樹浦二處之兵艦,名楚有、建安、策電、飛鯨者四艘,運船名登瀛州者一艘,魚雷艇名辰字、宿字、列字、湖鵬者四艘,均懸掛白旗,歸附民軍。越數日,海軍艦隊之在長江上游者,因米煤缺乏,駛至鎭江,又恐象山、焦山等處礮臺轟擊,不敢前進,停泊江心,鎭軍都督府特派人登輪,勸其歸附,該艦隊遂一律懸掛白旗,計共有兵艦鏡清、保民、楚觀、聯鯨、江元、江亭、建弢、通濟、楚同、楚泰、飛鷹、楚謙十二艘,暨魚雷艇名張字者一艘,鎭軍政府當將兵弁水手一律給發雙餉,暫駐長江,聽候調遣。
同時復有海籌、海琛、海容三艦及湖鷹魚雷艇,在九江歸附。蓋海軍各艦多表同情於民軍者,故武漢戰事,初未開礮助清軍轟撃,卽不得已而發礮,亦不願命中。二十一日,三艦奉命由漢口下駛,行至半途,乃公同商議,決計歸附,二十三日,抵九江,卽懸白旗,表同情之意,並拋錨於租界,以釋羣疑,旋由九江軍政府派員至艦接洽一切,幷商請移泊華界,以助軍威。此外復有南琛、鈞和二艦由長江抵滬,投入民軍。該兩艦戎裝均甚完備,旋仍開赴長江,與各艦會合。餘如楚豫、建威、江利、江貞、湖鶚、湖隼、虎威、江平、鳳舞、建武、甘泉各艦,亦先後歸附,嗣由鄂軍政府委任吳應科爲海軍總司令官,黃鍾瑛爲海軍司令部長,以一事權而專責成。
(三)南京及武漢之戰事
[編輯]南京者,據長江天塹之險要,扼鄂皖與蘇滬之交通,民軍所必爭,而亦清軍所必守者也。清廷於無事之日,常駐重兵於其閒,且有駐防旗兵協同鎭守。自武漢發難而後,總督張人駿卽陸續調集江防營,分紮要隘,又以各省新軍多附革命,遂疑及駐寧第九鎭之新軍,旣拒該軍統制徐紹楨給發子彈之請,且檄令移駐秣陵關,而以扼守南京之權授之江防統領張勳。新軍本多贊同革命者,旣遭嫌疑,人心愈憤,遂於十八九日進攻雨花臺,因子彈缺乏,未能獲勝,退駐鎭江。適蘇浙滬所派會攻南京之兵先後至鎭,徐軍子彈亦由上海置配完備,遂公舉徐爲聯軍總司令。二十六日,由鎭江出發,進攻南京。皖粵桂三省亦派兵來會,初四日,聯軍與張軍戰於孝陵衞,佔烏龍山礮臺。初五日,佔幕府山礮臺。初六日,復與張軍戰,張軍大敗,遂進逼神策門,攻襲獅子山。初七日,佔孝陵衞、獅子山,分三路進攻。初十夜,佔領天保城。十二日,佔領雨花臺,攻入南門、太平門,南京全城遂爲民軍所領。其隔江之浦口,爲張勳大本營駐紮地,民軍亦乘勝攻佔之,分兵屯駐,以禦南下之清軍。
武漢自九月二十後,仍繼續攻戰。二十一日,民軍以清軍在招商局躉船上鎗撃行人,特開礮向躉船轟擊,清軍死傷甚衆,是夜,民軍游擊隊,及漢陽黑山與龜山之礮臺均開礮轟擊清軍。二十二日晚,漢口清軍礮轟武昌,二十三日,又向漢陽攻擊,民軍還礮撃之,燬其一礮,武昌鳳凰山與漢口龍王廟北軍之礮臺亦互相發礮,兩軍俱未大傷。二十四日,民軍礮撃清軍,復偵知北軍內閧,乘勢分三路渡江攻擊,清軍大敗,退紮歆生路。二十六日又戰,民軍佔橋口。二十七日,民軍分兩隊攻漢口,一隊由黑山潛渡漢水,一隊由孝感包圍,清軍不支,退駐大智門,其大營之在劉家廟者,出大隊抵抗,民軍仍回漢陽。是役也,兩軍死傷甚衆。二十八日,民軍分三路進攻,,互相攻戰,無大損傷。二十九日午後,兩軍交戰頗劇,海軍軍艦開礮助攻,清軍大創。三十日,兩軍開礮互相遙撃。十月初一日,清軍礮攻漢陽兵工廠,爲民軍還礮撃退。初二日,民軍佔梅子山。初三日,清軍持白旗,僞作民軍裝束,佔雨淋、美娘山,民軍迎撃,各死千餘人。初四日,清軍一鎭盡赴雨淋山,將以全力爭漢陽,雨淋山遂爲清軍所佔,旋又爲民軍奪回。初五日,兩軍接戰甚烈。初六日,清軍佔黑山、龜山、四平山、梅山,民軍退守武昌。初七日,清軍復佔漢陽府。是役也,清軍潛通民軍臺官張某,使爲內應,故龜山、黑山之礮皆不發,而地雷火線亦被斷,又以在漢陽之湘鄂兩軍,微有意見,遂至不守,蓋自起義以來,未有如此次之挫失者。嗣後武漢略有小戰,至十三日,則停戰之約成,兩軍遂各據佔領之地,而不復交綏矣。
(四)和議之進行
[編輯]袁世凱未到京之先,曾派蔡廷幹、劉承恩至鄂,與黎元洪議和,黎以所開條件,仍主張君主立憲,拒不納。十月中旬,駐漢英領事出爲介紹,日本、德、美、俄、法各領事亦極意贊成,遂邀集兩軍代表,會議於英領署,議定雙方停戰,討論和局。於是清政府乃派唐紹儀爲內閣總理代表,其參贊隨員爲楊士琦等二十餘人;民軍亦公舉伍廷芳爲民國代表,並舉溫宗堯、王寵惠、汪兆銘、鈕永建爲之參贊。
十月二十八日,兩代表會議於上海英租界之市政廳,與於會場者,除代表所帶參贊外,復有英、日、德、美、俄、法各國領事及發起調停之西商李德立數人,惟於會議事件,絕不干涉。至十一月初一日,復爲第二次會議。兩次所議,伍代表始終堅執改設共和政體,要求清帝退位,並聲言如清廷不承認共和,卽無可開議。唐代表知難磋商,卽據以電達內閣,內閣以退位問題,關係重大,乃開內閣會議,一面據情奏聞,一面全體辭職。清太后卽於初九先後召集親貴暨內閣大臣商議辦法,決定頒召集臨時國會議決政體之旨。唐代表旣奉此旨,復與伍代表於十、十一、二、三日,繼續開會,將召集時國會辦法,議定四條:
- (一)國民會議由各處代表組織,每一省爲一處,內外蒙古爲一處,前後藏爲一處。
- (二)每處各派代表三人,每人一票,若有某處代表不及三人者,仍有投三票之權。
- (三)開會之日,如各處到會之數有四分之三,卽可開議。
- (四)各處代表 —— 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山西、陝西、浙江、福建、廣東、四川、雲南、貴州,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發電召集;直隸、山東、河南、東三省、新疆,由清政府發電召集,並由民國政府電知該省諮議局;內外蒙古、西藏,由兩政府分電召集。
以上四條已簽定矣,惟餘會議地點及日期未經定議,詎十四日(陽歷正月初二日),得袁來電,謂:「唐代表權限所在,祇以切實討論爲範圍,其所議各條,未與本大臣商明,遽行簽定。本大臣以其中有必須聲明及礙難實行各節,電請唐代表轉致。嗣據唐代表一再辭職,現經允准,自後應商各事,由本大臣與貴代表直接電商。冀可和平解決」云云,於是議和之局,爲之一變。伍代表旣得此電,卽覆以「唐便來滬,攜有全權代表文憑,五次會議所訂各條,一經簽字,卽生遵守之效力,來電所云,不能承認,又以應商各事,非電報所能盡悉,電請袁來滬面商。嗣是伍、袁來往電文,均於代表權限及國會選舉方法,與夫地點、日期,反覆辯難,並以商議需時,復將停戰期展續限十四日。此停戰期中,適清帝有退位之說,遂由伍代表以清帝退位後優待條件及優待滿蒙回藏人條件,正式通告內閣,惟因清廷有少數親費把持反抗,而禁衞軍亦反對甚力,清內閣遂不能作正式之答商。至陽歷二月五日,始得袁氏電告,謂現已有權討論此事,適清軍統將段祺瑞聯合統兵大員四十二人,先日電請清廷,早佈共和,以定大局,於是障礙悉去。優待條款旣得正式磋商,且復易於就範,至十二日而清帝退位之詔下矣,和議告成,民國統一。
蓋自開議以來,以至退位之日,其中事機百變,枝節橫生,補救調和,頗費心力,然經一次挫折,卽多一次進步,免生民於塗炭,納五族於共和,謂非和議所收之良果歟?
(五)邊境之被動
[編輯]革命事起,全國旣聞風景附矣,而邊境之因革命而被動者,亦有足記。
蒙古庫倫活佛者,蒙人所奉之教主也,與清庫倫辦事大臣三多夙多惡感。聞武昌起事,蒙人遂勃勃欲動。十月十一日,活佛率蒙兵至辦事大臣衙門要求兵餉,三多未允,活佛遂宣言,如無兵餉,應卽出境,蒙人愈聚愈衆,聲勢洶洶,三多乃倉皇出境,避匿俄領事署,而活佛遂卽宣告獨立,聲言無論漢人、滿人均應立出蒙境。三多旋由庫倫起程,取道恰克圖,由西北利亞鐵路回京,而庫倫遂脫離清廷之羈絆矣。
清廷派駐西藏之軍隊,因川路事起,協餉無着,九月二十三日,駐紮拉薩之兵首先變亂,擁至兵備處搶刦軍火,清駐藏參贊、統領等策騎至營開導,衆兵以勢成騎虎,要求參贊、統領眷屬來營居住,以爲信質。二十四日,叛兵復圍攻辦事大臣聯豫衙署,庫中軍械、銀幣,悉數刦散,商民店鋪亦多被搶刦者。二十五日,叛兵復以要求聯豫勤王爲名,刦之至札什城大營,十月初一日,復送之回署。嗣聞英國將派兵平亂,始陸續潰散,而波蜜、江孜等處,亦相繼騷動。
他如騰越廳干崖土司刁安仁,乘滇省響應革軍之際,率土勇數千人,取道永昌府黃達鋪,進攻大理府;而西南蒙人,亦驅逐清廷將軍、參贊,擬在烏里雅蘇台建國;黑龍江邊境之蒙人,復暗引俄兵侵佔臚濱府。凡此舉動,與革命事業關係不明,然皆以革軍起義,乘機變動,不得謂非受革命之影響者也,故倂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