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的讚歌
革命根據地的讚歌 解放軍某部「朝陽飛」評論組 1970年9月16日 |
|
「同志們殺敵掛了花,沙家浜就是你們的家。」這是《沙家浜》《轉移》一場中沙奶奶挽留新四軍傷病員時,發自肺腑的一句唱詞。它不僅凝結着沙家浜人民對子弟兵的一片深情厚誼,而且閃耀着偉大領袖毛主席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光輝。
毛主席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江南的太湖地帶和沿江沿海一切敵人占領區域的港汊地帶,都應該好好地組織游擊戰爭,並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據地」。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是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武裝奪取政權的必由之路。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託。」沒有根據地,革命隊伍就如沒有一個「家」,就沒有站腳的地方,革命就要受挫折。中國革命鬥爭的實踐表明,象井岡山、延安這樣的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沒有若干個這樣的保存和發展自己的戰略基地,我們就不能徹底消滅敵人而取得戰爭的勝利。
以郭建光為首的十八個新四軍傷病員,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所以能夠堅持鬥爭,最後殲滅敵人,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因為有沙家浜這個革命根據地的支援。
新四軍傷病員養傷來到沙家浜,就象到了自己的家;當他們轉移蘆葦蕩,仍得到了這個「家」的支援。「你待同志親如一家……」,郭建光這段唱詞,不僅是對沙奶奶的誇獎,而且是對整個根據地人民的歌頌。
沙家浜的革命群眾千方百計地迷惑敵人、打擊敵人;千方百計地支援自己的親人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這個革命根據地里,敵人變成了聾子、瞎子,他們搜捕新四軍傷病員的計劃,終於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而我們的新四軍傷病員在蘆蕩,儘管敵人封鎖,缺糧少藥消息又斷,但由於「家中有人勤照看」,及時支糧供藥送情報,所以能夠主動靈活,以弱勝強把敵殲。這一幕幕動人場景告訴我們:根據地是人民軍隊的立足地,同時也是埋葬一切侵略者及其走狗的墳墓。
「建立這種根據地,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必須經過艱苦奮鬥」。必須堅持用革命的武裝粉碎反革命的武裝。沙家浜的人民群眾不僅積極支援我軍所進行的武裝鬥爭,而且直接參加這場武裝鬥爭。在《聚殲》中,沙家浜的「民兵割斷電話線」,叫敵人「兩翼不能來支援」,成了瓮中之鱉,被我根據地軍民一鼓聚殲!革命的武裝鬥爭是人民解放的偉大旗幟。只有堅持「打」,才能建立、鞏固和擴大根據地,最後「打得日本強盜回老家」;只有堅持「打」,才能打出無數個「沙家浜」,最後讓「家家都把紅旗掛」。
林副主席說:「我們的根據地,實際上就是國家的雛型。」沙家浜的人民正是在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的指引下,才建立和鞏固了根據地的;全中國也正是建立了一個又一個這樣的革命根據地,最後把無數個紅色根據地連成一片,才建立了我們無產階級專政的新中國。
毛主席關於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和實踐,對於今天世界上廣大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反對美帝及其一切走狗的革命鬥爭,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世界人民只要堅持武裝鬥爭,堅持人民戰爭,堅持持久戰,不斷建立、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就一定能夠戰勝美帝國主義及其一切走狗,就一定能夠打出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當年的沙家浜是中國革命的根據地,今天的新中國則是世界革命的根據地。我們遼闊的中國國土不僅是越南人民、老撾人民、柬埔寨人民的可靠後方,而且是一切革命人民的可靠後方。我們積極地建設和加倍地鞏固這塊世界革命根據地,就是對世界人民的最大支持,就是對帝、修、反的有力打擊。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