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養生隨筆/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養生隨筆
◀上一卷 卷三 下一卷▶

書室

[編輯]

  學不因老而廢,流覽書冊,正可藉以遣閑,則終日盤桓,不離書室。室取向南,乘陽也。《洞靈經》曰:『太明傷魂。』愚按魂為陽氣之英也,魄為陰體之精也,所謂傷者,即目光可驗。如太明就暗,則目轉昏,傷其陽也;太暗就明,則目轉瞇,傷其陰也。又《呂氏春秋》曰:『室大多陰,多陰則痿。』痿者,喻言肢體懈弛,心神渙散之意。

簾幕

[編輯]

  室中當戶,秋冬垂幕,春夏垂簾,總為障風而設。晴暖時,仍可鉤簾卷幕,以挹陽光。《內經》曰:『風者,百病之始也。』又曰:『古人避風,如辟矢石馬。』其危詞相儆如此,當隨時隨地,留意避之。

  三秋涼氣尚微,垂幕或嫌其密,酌疏密之中,以簾作裏,藍色輕紗作面,夾層製之。日光掩映,蔥翠照入几榻間。許丁卯詩,所謂『翠簾凝晚得』也,可以養天和,可以清心目。每日清晨,室中洞開窗戶,掃除一遍,雖室本潔凈,勿暫輟,否則漸生故氣。故氣即同鬱蒸之氣,入於口鼻,有損脾肺,脾開竊於口,肺開竊於鼻也。古人掃必先灑水,濕日積,似亦非宜。嚴冬取乾雪灑地而掃,至佳;常時用木屑微潤以水,亦能黏拌塵灰,不使飛揚,則倍加潔凈。

  卑濕之地不可居,《內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磚鋪年久,即有濕氣上侵,必易新磚。鋪以板,則濕氣較微;板上亦可鋪毯,不但舉步和軟,兼且毯能收濕。《春秋左氏傳》:晉平公疾,秦伯使醫和視之,有雨淫腹疾之語。謂雨濕之氣,感而為泄,故梅雨時,尤宜遠濕。

窗牖

[編輯]

  南北皆宜設窗,北則雖設常關,盛暑偶開,通氣而已。淵明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此特其文辭佳耳,果如此,入秋未有不病者,毋為古人所愚。

  窗作左右開闔者,檻必低,低則受風多。宜上下兩扇,俗謂之合窗。晴明時掛起上扇,仍有下扇作障,雖坐窗下,風不得侵。窗須標榜欞疏則明,糊必以紙則密。

  三冬日行南陸,光入窗牖,最為可愛。如院中東西墻峻,日已出而窗未明,日方斜而窗頓暗。惟兩旁空闊,則紅日滿窗,可以永晝。予嘗作《園居》詩,有『好是東西墻放短,白駒挽得駐疏欞』之句。

  室前庭院寬大,則舉目開朗,懷抱亦暢。更須樹陰疏布,明暗適宜。如太逼窒,陽光少而陰氣多,易滋濕蒸入室之弊。北向院小,濕蒸彌甚,坐榻勿近之。長夏院中,陽光照灼,藍色布為幄以障之,妥矣。微嫌光猶耀目,不若獲簾漏影,兼得通風;或剪松枝帶葉作棚,時覺香自風來,更妙。如以席蓬遮蔽,非不幽邃,然久居於中,偶見日色,反易受暑。

  高樓下日不上逼,其西偏者,日過午即影移向東,三伏時可以暫遷書室於此。兼令檐下垂簾,院中障日,南窗向明而時啟,北牖雖設而常關。起居其中,盡堪銷憂。

几案

[編輯]

  幾猶案也,桌也,其式非一。書幾乃陳書冊,設筆硯,終日坐對之。長廣任意,而適於用者,必具抽替二三,以便雜置文房之物。抽替不可深,深不過二寸許,太深未免占下地位,坐必礙膝。或左右作抽替,而其坐處,則深淺俱可。檀木癭木,作幾極佳,但質堅不能收濕,梅雨時往往蒸若汗出,惟香楠無此弊。或以漆微揩之,其弊仍不免矣。有黑漆退光者,杜少陵詩,所謂『拂拭烏皮幾』是也。口鼻呼吸,幾面即浮水氣,著手有跡,黏紙汙書,不堪書幾之用。几上文具羅列,另以盤陳之,俗稱『多陳盤』。或即於幾邊上作矮欄,勿雕飾,高不過寸,前與兩旁,三面相同。其兩旁欄少短,僅及幾之半,則手無障礙。以此雜陳文具,得有遮攔,較勝於盤。

  大理石,肇慶石,堅潔光潤,俱可作幾面,暑月宜之。又有以洋玻璃作幾面,檀木鑲其邊,錫作方池承其下,養金魚及荇藻於其中,靜對可以忘暑。

  冬月以毯鋪幾,非必增暖,但使著手不冷,即覺和柔適意。蘇子由詩:『細毯凈幾讀文史。』《漢舊儀志》云:『冬月加綈錦於幾,謂之綈幾。』則鋪毯便可謂之毯幾。夏月鋪以竹蓆,《書·顧命》曰:『敷重筍席。』註:竹蓆也。古設以坐,今鋪於幾,取其涼滑,緣以邊,邊下垂沿數寸乃不移動,亦可為幾飾。《記·玉藻》曰:『君子居恆當戶,謂向明而坐也。凡設書幾,向南,偏著東壁為當。每有向南之室,設書幾向西者,取其作字手迎天光,此又隨乎人事之便。位置之宜,非必泥古,予舊有《自題書室》詩:『蘿薜緣墻松倚天,園居受此最幽偏。面西一幾南窗下,三十年來坐榻穿。』憶予春秋二十有八,始起居此室,自今計之,幾五十處,几榻未嘗少更也。

  幾下腳踏矮凳,坐時必需。凳之製,大抵面作方欞,僅供腳踏而已,當削而圓之,寬著其兩頭,如轆轤可以轉動。腳心為湧泉穴,俾踏處時時轉動,心神為之流暢,名『滾腳凳』。或幾足下,四周鑲作轆轤式,寬如幾面,更覺踏處舒展。

坐榻

[編輯]

  有臥榻寬而長者,有坐榻僅可容身。服虔《通俗文》曰:『榻者,言其塌然近地也。』常坐必坐榻乃適,元微之詩:『望山移坐榻』,輕則便於移也。因其後有靠,旁有倚,俗通稱為『椅子』,亦曰『環椅』。椅面墊貴厚,冬月以小條褥作背靠,下連椅墊鋪之,皮者尤妙。

  臥榻亦可坐,盤膝跏趺為宜,背無靠,置豎墊,燈草實之,則不下墜。旁無倚,置隱囊左右各一,不殊椅之有靠有環也。隱囊似枕而高,俗曰『靠枕』。《顏氏家訓》曰:『梁朝全盛時,貴遊子弟,坐棋子方褥,憑班絲隱囊。』環椅之上,有靠有倚,趺坐更適,但為地有限,不能容膝。另備小杌,與椅高低相等者,並於椅之前,上鋪以褥,坐極寬平,冬月最宜。偶欲正坐,去杌甚便。

  有名『醉翁椅』者,斜坦背後之靠而加枕,放直左右之環面而增長。坐時伸足,分置左右,首臥枕,背著斜坦處。雖坐似眠,偶倦時,可以就此少息。有名『飛來椅』者,臥榻上背靠也,木為匡,穿以藤,無面無足,如鏡架式。其端圓似枕,可枕首;後有橫幹架起,作高低數級,惟意所便,似與豎墊相類,用各有宜。

  安置坐榻,如不著墻壁,風從後來,即為賊風。製屏三扇,中高旁下,闊不過丈,圍於榻後,名『山字屏』。放翁詩:『虛齋山字屏』是也。可書座右銘,或格言黏於上。

  李氏一家言,有『暖椅式』,腳下四圍鑲板,中置爐火。非不溫暖,但老年腎水本虧,腎惡燥,何堪終日熏灼。北地苦寒,日坐暖炕,亦只宜於北地。又有『涼杌式』,杌下錫作方池,以冷水註之,尤屬稚氣。

[編輯]

  杖曰『扶老』,既可步履借力,且使手足相顧,行不急躁。其長須高過於頭一尺許,則出入門戶,俾有窒礙,可以留心檢點。雖似少便,《荀子》曰:『便者,不便之便也』,古人製作,蓋有深意在。

  《記·王制》曰:『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禮所常用,用之可也,毋強作少壯,棄置弗問。

  杖用竹,取其輕而易舉,故扶杖必曰『扶邛』,亦曰『扶筇』,產蜀之邛州。根有三岐為異,又節高如鶴膝者,出蜀之敘州,為筇竹。竹類不一,質厚始堅,乃當於用。藤亦可為杖,產兩廣者佳。有謂藤不及竹,其質較重;有謂竹亦不及藤,年久則脆而易折。物無全用,大抵如是。

  《周禮》:伊耆氏掌王之齒杖,謂『賜老者杖』也;《後漢書》『民年七十授杖』,其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飲食不噎,即祝哽祝噎之意。嘗見舊銅鳩,朱翠爛斑,的是漢時杖頭物。蓋以銅為之,竊意琢以玉,雕以香,俱可,非定用銅也。杖之下,須以銅鑲,方耐用,短則鑲令長二三寸亦可。下必微銳,著地不滑。

  近時多用短杖,非杖也。其長與腰齊,上施橫桿四五寸,以使手執,名曰『拐』。取梅柘條,老而堅致,天然有歧,出可執者為佳。少壯俱攜以遊山,及行遠道,頗借其力。若老年或散步曠野,或閑立庭除,偶一攜之。然恆情喜便易而厭委曲,往往用拐不用杖,製作之本意,恐漸就湮也。

  杖頭下可懸備用物,如阮修以錢掛杖,所謂『杖頭錢』是也。其式以銅圈釘於杖頭下,相去約五六寸,物即縛於圈。有以小瓶插時花,為『杖頭瓶』。《抱樸子》曰:杖懸葫蘆,可貯丹藥。又《五嶽圖》:入山可辟魈魅。

  杖有銘,所以寓勸戒之意,古人恆有之。予嘗自銘其竹杖曰:『左之左之,毋爭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所謂『左之』者,扶杖當用左手,則右腳先向前,杖與左腳隨其後,步履方為穩順,扶拐亦然。予近得邛竹杖,截為拐,根有三歧,去其一,天然便於手執,恰當邛竹之用,或不與削圓方竹同譏也。取《易》『履』卦《九二》之爻辭,鐫於上曰:『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穿戴

[編輯]

[編輯]

  衣服有定製,邵子曰:『為今人,當服今時之衣。』惟長短寬窄,期於適體,不妨任意製之。其厚薄酌乎天時,綿與絮所用各異,大抵初冬需薄綿,不如絮之薄而勻;嚴冬需厚絮,不如綿之厚而軟。按《急就篇》註曰:『新者為綿,故者為絮。』今俗以繭絲為綿,木棉為絮。木棉,樹也,出領南,其絮名吉貝。江淮間皆草本,通謂之木棉者,以其為絮同耳。放翁詩:『奇溫吉貝裘』,東坡詩:『江東賈客木棉裘』,蓋不獨皮衣為裘,絮衣亦可名裘也。

  虞、夏、商、周,養老各異其衣,見諸《禮記》。要之溫暖適體,則一也。如今製有口衣,出口外服之,式同袍子。惟袖平少寬,前後不開胯,兩旁約開五六寸,俗名之曰『一箍圓』。老年禦寒皮衣,此式最善。極寒時再辦長套,表毛於外穿之。古人著裘,必以毛向外。裘之外,加衣曰『裼』。

  皮衣毛表於外,當風則毛先受之,寒氣不透裏也。如密室靜坐無取此,且多著徒增其重。另置大襖,襯入『一箍圓』內,其長略相等,綢裏綢面,上半厚裝綿,下半薄裝絮,四邊縫聯,則暖氣不散,溫厚同於狐貉,而輕軟過之。晉謝萬曰:『禦寒無復勝綿者』,洵非虛語,特非所論於當風耳。

  方春天氣和暖,穿夾襖如常式。若襯入袍子內,製半截者,前後兩幅,斜裁而倒合之;下闊上狹以就腰,聯其半邊,系以帶如裙,亦似古人下裳之意,欲長欲短,可隨系帶之高下。有作半截夏衫,聯上截以鈕扣,又有以紗葛作『一箍圓』,此皆應酬所需,不稱老年之服。

  隋制有名『貉袖』者,袖短身短,圉人服之,蓋即今之『馬褂』,取馬上便捷。家居之服,亦以便捷為宜。仿其裁製,胸前加短襟,袖少窄,長過肘三四寸,下邊縫聯,名曰『緊身』,隨寒暖為加外之衣。夾與棉與皮必俱備,為常服之最適。

  式如被幅,無兩袖,而總摺其上以為領,俗名『一口總』,亦曰『羅漢衣』。天寒氣肅時,出戶披之,可禦風,靜坐亦可披以禦寒。《世說》:『王恭披鶴氅行雪中。』今製蓋本此,故又名『氅衣』,辦皮者為當。

  肺俞穴在背。《內經》曰:『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不可失寒暖之節。』今俗有所謂『背搭』,護其背也,即古之『半臂』,為婦人服,江淮間謂之『綽子』,老年人可為乍寒乍暖之需。其式同而制小異,短及腰,前後俱整幅,以前整幅作襟,仍扣右肩下,襯襟須窄,僅使肋下可綴扣,則平勻不堆垛,乃適寒暖之宜。

  領衣同半臂,所以綴領,布為之,則澀而不滑,領無上聳之嫌;鈕扣仍在前兩肋下,前後幅不用緝合,以帶一頭縫著後幅;一頭綴鈕,即扣合前幅,左右同,外加衣,欲脫時,但解扣,即可自衣內取出。

  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背。古有『兩當衫』,謂當胸當背,亦此間。須多備數件,有汗即更,晚間亦可著以就寢,習慣不因增此遂熱。冬夜入寢,毋脫小襖,恐易著冷。裝綿薄則反側為便。式如緊身,袖小加長而已。《左傳》『衷其衵服,以戲於朝』。註曰:『衵音日,近身衣。』《說文》曰:『日日所常服也。』即小襖之類。

  襯衣亦曰『汗衫』,單衣也,制同小襖,著體服之。衫以頻浣取潔,必用杵搗。《升庵外集》云:『直舂曰搗。』今易作臥杵搗之,取其便也。既搗微漿,候半乾疊作小方,布裹其外,復用杵搗;使漿性和柔,則著體軟滑。有生薑取汗浣衫者,療風濕寒嗽諸疾。

[編輯]

  《通典》曰:『上古衣毛冒皮。』則帽名之始也。陽氣至頭而極,寧少冷,毋過熱。狐貂以製帽,寒甚方宜。若冬月常戴。恐遏抑陽氣。未免眩暈為患;入春為陽氣宣達之時。尤不可以皮帽暖之。《內經》謂『春夏養陽』,過暖則遏抑太甚。如遏抑而致汗,又嫌發泄矣,皆非養陽之道。帽頂紅緯,時製也,少為宜,多則嫌重。帽帶或可省,老年惟取簡便而已。

  腦後為風門穴,脊梁第三節為肺俞穴,易於受風。辦風兜如毯雨帽以遮護之,不必定用毯製,夾層袖製亦可。綴以帶二,縛於頷下,或小鈕作扣,並得密遮兩耳。家常出入,微覺有風,即攜以隨身,兜於帽外。瞿佑《詩話》云:元廢宋故宮為寺,西僧皆戴紅兜蓋亦用以障風者。

  《周禮》:『天官掌皮,共毳毛為毯』。《唐書·黠戛斯傳》:『諸下皆帽白毯』。《遼史》『臣僚戴毯冠』。今山左張秋鎮所出毯帽,羊毛為之,即本於古。有質甚軟者,乍戴亦似與首相習,初寒最宜,漸寒鑲以皮邊,極寒添以皮裏,各製而酌用之。禦冬之帽,殆無過此。

  幅巾能障風,亦能禦寒。裁製之式,上圓稱首,前齊眉巾額,額左右有帶,系於腦後,其長覆及其肩背,巾上更戴皮帽亦可。又有截幅巾之半,綴於帽邊下,似較簡便。唐《輿服制》有所謂『帷帽』,此仿佛似之。《後漢書》云:『時人以幅巾為雅,用全幅皂而向後,不更著冠。』但幅巾束首而已。按全幅不裁製,今俗婦人用之,古以為雅,今異宜也。

  乍涼時需夾層小帽,亦必有邊者。邊須軟,令隨手可摺,則或高或下,方能稱意。又有無邊小帽,按《蜀志》:王衍晚年,俗競為小帽,僅覆其頂,俯首即墮,謂之『危腦帽』。衍以為不祥,禁之。今小帽無邊者,蓋亦類是。

  梁有『空頂帽』,隋有『半頭幘』,今兒童帽箍,大抵似之。虛其頂以達陽氣,式最善。每見老年,仿其式以作睡帽,竊意春秋時家常戴之,美觀不足,適意有餘。

[編輯]

  帶之設,所以約束其服,有寬有狹,飾以金銀犀玉,不一其制,老年但取服不散漫而已。用徑寸大圈,玉與銅俱可,以皂色綢半幅,一頭縫住圈上,圍於腰,一頭穿入圈內,寬緊任意勒之。即將帶頭壓定腰旁,既無結束之勞,又得解脫之便。

  有用鉤子聯絡者,不勞結束,似亦甚便。《吳書》所謂『鉤絡帶』類是。但腰間寬緊惟意所適,有時而異,鉤子雖可作寬緊兩三層,終難恰當,未為適意之用。

  古人輕裘緩帶,緩者寬也,若緊緊束縛,未免腰間拘板。少壯整飭儀容,必緊束垂紳,方為合度;老年家居,宜緩其帶,則營衛流行,胸膈兼能舒暢。《南華經》曰:忘腰帶之適也。又放翁詩云:『寬腰午餉餘』。

  或製腰束以代帶,廣約四五寸,作夾層者二。緝其下縫,開其上口,並可代囊。圍於服外,密綴鈕扣,以約束之。《記·玉藻》曰:『大夫大帶四寸。』註:謂廣之度也。然則古有帶廣四寸者,腰束如之,似亦可稱大帶。

  帶可結佩,古人佩觿佩礪,咸資於用。老年無須此,可佩小囊,或要事善忘,書而納於中,以備省覽。再則剔齒簽與取耳具,一時欲用,等於急需,亦必囊貯。更擦手有巾,用綈及用綢用皮,隨時異宜,俱佩於帶。老年一物不周,遂覺不適,故小節亦必加詳。

[編輯]

  襪以細針密行,則絮堅實,雖平勻觀美,適足未也。須綢裏布面,夾層製就,翻入或綿或絮,方為和軟適足。又樂天詩云:『老遣寬裁襪』,蓋不特脫著取便,寬則加溫暖耳。其長宜過膝寸許,使膝有蓋護,可不另辦護膝。護膝亦曰『蔽厀』,《內經》曰:『膝者筋之府』,不可著冷,以致筋攣筋轉之患。

  絨襪頗暖,出陜西省者佳。擇其質極軟滑者,但大小未必恰當,豈能與足帖然?且上口薄,不足護其膝,初冬可著。或購寬大者,緝以皮裏,則能增其暖膝可護。

  有連袴襪,於袴腳下,照襪式裁製,絮薄裝之。既著外仍加襪,不特暖勝於常,襪以內亦無袴腳堆摺之弊。

  《內經》曰:『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謂經脈之行,三陰皆起於足,所以盛夏即穿厚襪,亦非熱不可耐。此其驗也,故兩足四時宜暖。《雲笈七簽》有『秋宜凍足』之說,不解何義。至夏穿絮襪,自必作熱,用麻片椎熟,寮之即妥,不必他求也。或天氣煩熱,單與夾襪,俱可暫穿。按襪制見商代,曰『角襪』,兩幅相承,中心系帶,今穿單夾襪,亦需帶系,乃不下墜。老年只於襪口後,綴一小鈕以扣之,可免束縛之痕。

  襪內將木瓜曝研,和絮裝入,治腿轉筋。再則襪底先鋪薄絮,以花椒肉桂研末滲入,然後緝就,乍寒時即穿之,可預杜凍瘡作患。或用樟腦,可治腳氣。陶弘景曰:腿患轉筋時,但呼木瓜名,及書土作『木瓜』字皆驗。此類乎祝由,存其說可耳。

  襪外加套,上及於股,所謂套袴。本屬馬上所用,取其下體緊密,家居辦此,亦頗適於體。可單可夾,可綿可皮,隨天時之寒暖,作套外之加減。

  襪以內,更襯單襪,其長必與加外襪等,半截者不堪用。冬月有以羊毛�線編就,鋪中現成售者,亦頗稱足。而暖如穿皮,裏襪則無藉此。

[編輯]

  鞋即履也,舄也。《古今註》曰:『以木置履底,乾臘不畏泥濕。』《輟耕錄》曰:『舄本鵲字,舄象取諸鵲,欲人行步知方也,今通謂之鞋。』鞋之適足,全系乎底,底必平坦,少彎即礙趾,鞋面則任意為之。樂天嘗作『飛雲履』,黑綾為質,素紗作雲朵,亦創制也。

  用毯製底最佳,暑月仍可著,熱不到腳底也。鋪中所售布底及紙底,俱嫌堅實,家製布底亦佳。製法:底之向外一層,薄鋪絮,再加布包,然後針緝。則著地和軟,且步不作聲,極為稱足。

  底太薄,易透濕氣。然薄猶可取,晴燥時穿之,頗輕軟;若太厚,則堅重不堪穿。唐釋清珙詩,所謂『老年腳力不勝鞋』也。底之下,有用皮托者,皮質滑,以大棗肉擦之,即澀滯,總不若不用尤妥。

  《事物紀原》曰:『草謂之屨,皮謂之履。』今外洋哈刺八,有底面純以皮製,內地亦多售者,式頗雅。黃梅時潮濕,即居常可穿,非雨具也。然質性堅重,老年非宜。

  鞋取寬緊恰當。惟行遠道,緊則便而捷。老年家居宜寬,使足與鞋相忘,方能穩適。《南華經》所謂『忘足履之適』也。古有履用帶者,寬則不妨帶系之。按元《輿服制》:『履有二帶』,帶即所以綰履者。

  冬月足冷,勿火烘,脫鞋趺坐,為暖足第一法。綿鞋亦當辦,其式鞋口上添兩耳,可蓋足面;又式如半截靴,皮為裏,愈寬大愈暖,鞋面以上不縫,聯小鈕作扣,則脫著便。

  陳橋草編涼鞋,質甚輕,但底薄而松,濕氣易透,暑天可暫著。有棕結者,棕性不受濕,梅雨天最宜。黃山谷詩云:『桐帽棕鞋稱老夫』,又張安國詩云:『編棕織蒲繩作底,輕涼堅密穩稱趾』,俱實錄也。

  製鞋有純用綿者,綿捻為條,染以色,面底俱以綿編。式以粗俗,然和軟而暖,勝於他制。臥室中穿之最宜,趺坐亦穩帖。東坡詩,所謂『便於盤坐作跏趺』也。又《本草》曰:『以糯稻桿藉靴鞋,暖足去寒濕氣。』

  暑天方出浴,兩足尚餘濕氣,或辦拖鞋。其式有兩旁無後跟,鞋尖亦留空隙,著少頃,即宜單襪裹足,毋令太涼。

雜器

[編輯]

眼鏡

[編輯]

  眼鏡為老年必需,《蔗庵漫錄》曰:『其制前明中葉傳自西洋,名「靉靆」』。中微凸,為『老花鏡』。玻璃損目,須用晶者。光分遠近,看書作字,各有其宜。以凸之高下別之。晶亦不一,晴明時取茶晶、墨晶;陰雨及燈下,取水晶、銀晶。若壯年即用以養目,目光至老不減。中凹者為近視鏡。

太平車

[編輯]

  骨節作酸,有按摩之具曰『太平車』。或玉石,或檀木,琢為珠,大徑寸而匾,如算盤珠式;可五可六,鉆小孔貫以鐵條,折條兩頭合之,連以短柄,使手可執。酸痛處,令人執柄挼捺,珠動如車輪,故曰『太平車』。聞喇嘛治病,有推拏法,此亦其具也。

美人拳

[編輯]

  捶背以手,輕重不能調。製小囊,絮實之,如蓮房,凡二;綴以柄,微彎,似蓮房帶柄者。令人執而捶之,輕軟稱意,名『美人拳』。或自己手執,反肘可捶,亦便。

隱背

[編輯]

  隱背,俗名『搔背爬』,唐李泌取松穋枝作隱背是也。製以象牙或犀角,雕作小兜扇式,邊薄如爪,柄長尺餘。凡手不能到,持此搔之,最為快意。有以川山甲製者,可搔癬疥,能解毒。

唾壺

[編輯]

  《西京雜記》:『廣川王發魏襄王冢,得玉唾壺。』此唾壺之始也。今家常或瓷或錫,可以多備,隨處陳設。至寢時,枕旁尤要,偶爾欲唾,非此不可。有謂『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此養生家之說。《黃氏日抄》曰:『鬼畏唾。』愚謂唾非可畏,蓋人之陽氣,唾必著力發泄之,陽氣所薄,故畏耳,或有此理。養生貴乎不唾,正恐發泄陽氣也。

暖手

[編輯]

  冬寒頻以爐火烘手,必致十指燥裂。須銀製暖手,大如鵝卵,質極薄,開小孔,註水令滿,螺旋式為蓋,使不滲漏;投滾水內,有頃取出暖手,不離袖則暖可永日。又有玉琢如卵,手握得暖氣,即溫和不斷。

辦風輪

[編輯]

  暑天室有熱氣,非風不驅。辦風輪如紡車式,高倍之,中有轉軸,四面插木板扇五六片。令人舉柄搖動,滿室風生,頓除熱氣,特不可以身當之耳。《三才圖會》,謂軍器中,有用此置地窖內,扇揚石灰者。

暖鍋

[編輯]

  冬用暖鍋,雜置食物為最便,世俗恆有之。但中間必分四五格,使諸物各得其味。或錫製碗,以銅架架起,下設小碟,盛燒酒燃火暖之。

暖壺

[編輯]

  深夜偶索湯飲,猝不能辦,預備暖壺製以錫,外作布囊,厚裝絮以囊之,納諸木桶中,暖可竟夜。《博古圖》有『溫酥壺』,如膽瓶式,入滾水內化酥者。古用銅,今或用錫,借為暖湯之備,亦頃刻可俟。按《頤生錄》曰:『凡器銅作蓋者,氣蒸為滴,食之發瘡。』則用銅不如用錫,用錫更不如用瓷。

棕拂子

[編輯]

  棕拂子。以棕櫚樹葉,擘作細絲,下連葉柄,即可手執。夏月把玩,以逐蚊蚋,兼有清香,轉覺雅於麈尾。少陵有詩云:『不堪代白羽,有足驅蒼蠅。』山野銷夏之具,亦不可少此。

◀上一卷 下一卷▶
養生隨筆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