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克思傳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馬克思傳略
作者:劉秉麟
1919年5月
本作品收錄於《新青年/卷6

馬克思(Karl Marx)家世本猶太人。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生於特列(Iriver),父為一民政長官。一八二四年,舍猶太教改尊基督教,其夫人乃一德國男爵之女。自其幼時家庭關系觀之,與其所持之社會主義,似不相洽。自離開幼時在本地所入之體育學校後,後即肄業於柏林乃波昂二大學,專攻哲學與法理。其在波昂(Bonn)大學時即抱將來投身教育界之誌。以至友包爾(Bruno Bauer)之故,知難久處於學院。一八四二年,與其友包爾,同組織一報,名曰《Rheinische Zeitung》,開辦時在波昂,後移於廓倫,對於政府評詆甚烈。然以下筆深沈之故,廓倫之檢查員,雖百計羅織,莫得其實據,積恨日久,遂以嚴厲之手段,勒令停刊。時正一八四三年,馬氏方二十五歲。經過一番之閱歷,愈覺專門研究之必要,於是逃至巴黎。同行者有魯奇(Arnold Ruge),其結婚亦在是時。魯氏與馬氏,曾有短時之結合,終以主張各異,不久即分離。馬氏在巴黎時,用全力研究經濟學,受法儒之影響最多,蒲魯東(Proudhon)即其一,自此而後馬克思遂成為社會黨之一。與魯奇之專研究黑智兒哲學(Hegelion Philosophy),從事於急進派主義(Political Radicalism)者遂分道而馳矣。一八四四年,馬氏與其平生最密切之至友昂格思(Engels)作第一次之會晤,二人交情甚篤。當馬氏旅居巴黎之日,研究學問之餘暇,發刊一種周報,名曰《Vorwarts》,專以譏斥德國皇族假立憲之名,實行專制,因此大遭德國政府之嫉妒,運動基左(Guizot)逐出法境。法政府以取悅德人之故,慨然允許,馬氏遂逃至比利塞(Brussels),繼續研究經濟學,就其性之所近,專心於勞動問題一方面。當時所著書中之主張,終其身未嘗稍變。一八四八年,復與至友昂格思應一秘密結社之要求,合刊一《共產黨宣言書》(A Manifesto of the commustic party),傳播最廣,歐洲各國,均有譯本。其書不過一小冊,所以推廣若是之速者,實由於呂不利那Labriola之鼓吹。呂氏以為此書之刊布,不啻新世紀之起始。究其實際言之,此書可稱為近世社會主義之《聖經》。書中之一語,正如槍彈之一射,就其全書言之,幾無一語。不經千次之呼籲。其書大旨,以為(欲實徹平生之主義,非根本上廢除現行之社會制度,出以嚴厲之手段不可。在共產派實行革命之先,非使掌權勢之人震動不可。自最可憐之平民觀之,除斷去頸上之鐵鏈而外,一無所失。以言所得,幾同得一新生之世界。最後鼓勵各地之平民,速起聯絡)鼓吹之烈,實前人所未言。未幾二月革命之役突起,馬氏又被逐於比。當時適值法國臨時共和政府成立,馬氏遂直赴巴黎。同年復至廓倫與昂格思渥日夫(Wolff)及詩人弗呂利呂(Freiligrath)等,同組織一報,名曰Neue Rheinische zeilung,投稿最多者首推羅隨Lassalle,此報印行,總計約一年之久。於工人一方面,可謂鼓吹盡致。其助導工人攻擊各方面之處最多,始終以為工人之利益,實有與各方面不能相容者。一八四九年因政府之幹涉,受兩次庭審,卒被封禁,主筆者亦被逐出德境。其最後的刊行之一頁中有臨別贈言詩一首,詩為弗呂利呂所作。其一往無前之氣概,始終不變。詩意以為此別不過暫時,精神所註,金石為開,行見卷土重來,再接再厲。彼掌權握勢之人,必有屈伏之一日。馬氏法居未久,仍赴倫敦。在此期內,短篇著作最多,並經紐約時報館聘為英倫通訊員。一八五九年,刊行《經濟學評》一部(Zur Kritik der Politischcn Oekonomie)。

綜計馬氏旅居倫敦之日觀之,其平生大事業,可分作二部分言之。一鼓吹方面之積極進行,一思想方面之詳細研究。前者為國際聯合會之組織,後者為《資本論》之刊布。一八六四年,國際工人聯合會成立,馬氏為此會之原動人。一切條規,均所手創,被推為聯合會會長。所有文件,由公會議決者,鹹由馬氏的手撰。會之重要點,在聯合各國之平民。後此在歐洲所以不能維持之原因有二。一根諸外部者。法蘭西共產派之失敗,遂使全歐工人之聯合因之破壞。一根諸內部者。無政府黨人之評論,致本身上受一種打擊。要之此種組織,在歷史上實有最大之價值。原名國際工人聯合會,單稱國際者,簡言之也。溯其起源,在聯絡各國工人之意見,研究工人之利害,解決工人之各項問題。自馬克思加入,始將其平生所持之社會主義,參入各項條規之內。在名義上,馬氏不過任一秘書之職,實質上似握重要之權。一八六六年,該會在尼李窪(Geneva)所發布之宣言書,其性質不啻巨世之科學派社會主義,大旨以為工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物資上受人欺蔑之原因,皆由於工人在經濟上,受操縱生產品之人所壓伏。如此足以證明工人之解放,實最後之一大目的。各種問題,皆附於此。但解放二字,歧義百出,各國工人,所見各異。英國社會黨(trade-Unionist)之所見與無政府黨巴枯寧(Bakounin)之所見,相差最遠,後者實包含社會民主黨(Alliance of Socialistic Democracy)之意思在內。當時以解決事實上各種問題之故,各國工人鹹無異言。一八七二年,海牙會議之時,因主義上之爭持,該會遂根本分裂。其主義之不同,可分為二。馬氏主張中央集權(In favour of centralized authority),其所領之黨,為集中民主社會黨(The Centralist Democratic Socialist),無政府黨之巴枯寧極端反對中央政府之名目,頗表同情於舊時之共產制度。前者主張有法律之組織,並施以和平之手段,由舊制漸變為新制。後者最厭聽此種名詞,根本上主張革命,此馬克思與巴枯寧不同之點也。因此種種之波折,聯合會之會議機關,遂移於紐約。

法儒濟德之評論馬氏也,以為馬氏雖為國際工人聯合會之創辦人,對於歐洲各國政府施以最大之攻擊。但馬氏實非一革命家,與巴枯寧之行為大異。從其著作方面觀之,實一完全學者。其名聲之所以震動全球,為後人的景仰者,實由於《資本論》之傳布。按《資本論》之價值,實為近世經濟學中開一新紀元。根本上糾正從前之錯誤不少,於一八六七年發行,乃繼續並擴張一八五九年所著之《經濟學評》而作。馬氏之原意,本欲發布一完全之經濟學,內容分為三大部,不幸僅發行一部On the Process of capital Production 即病不能起。其所以遲遲之原因,實由於隨作隨改,力求完備。其第二部本已脫稿,第三部亦正在進行。一述資本之周轉(Circulation of Canital),一紀各種方法之形式,及學理變遷之歷史(The forms of the Entire Pr Process and the History of Theory)。對於已刊行第一部,聞馬氏尚擬有三版之更改,此皆馬氏所不及手校,留待昂格思為之刊行者也。美儒伊利以為《資本論》一書,實不愧為社會民主黨(The Sociol Democrats)之聖經。以健全之學理,護持其平生之主義,在經濟學界中,實為一最有勢力之著作。知之者雖多,而能讀之者少。其所以難讀之原因,乃由於談理太深,非專心研究者,莫能窺其奧妙也。

馬克思家庭之樂最圓滿。夫人名Jenni von Westphalen,有子女四人,有二人嫁於法蘭西著名之社會黨。其所以得病之原因,乃由於所最愛之夫人,及鐘情之長女先後病故。遂於一八八三年三月十四日卒於倫敦。

關於馬克思死後之評論,意見頗不一致。哲學家蘭支(Friredrich A.Lange)以馬氏為一空前之經濟學家,赫得堡大學教授克奈(Knies)則以為馬氏之著作,在當時德意誌經濟學中,實無其匹。其思想之堅銳。誠為一般經濟學家所不能及。《資本論》一書,實予研究社會主義及經濟學者一最好之資料。噩耗傳至各處,開會追悼之者,不可勝計,尤以紐約之追悼會,為最盛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