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高麗史/卷七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志第二十五 高麗史
志第二十六 高麗史第七十二
志第二十七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鄭麟趾奉 敎修

輿服一

[編輯]

東國,自三韓,儀章服飾循習土風,至新羅太宗王,請襲唐儀,是後,冠服之制,稍擬中華,高麗太祖開國,事多草創,因用羅舊,光宗,始定百官公服。於是,尊卑上下等威以明。及顯宗南行,文籍散逸,制度施爲,莫知其詳。毅宗朝,平章事崔允儀,裒集祖宗憲章,雜采唐制,詳定古今禮,上而王之冕服輿輅以及儀衛鹵簿,下而百官冠服,莫不具載,一代之制,備矣。事元以來,開剃辮髮,襲胡服,殆將百年,及大明太祖高皇帝,賜恭愍王冕服,王妃、群臣,亦皆有賜,自是,衣冠文物,煥然復新,彬彬乎古矣。謹採國史,作輿服志。

冠服王冠服、祭服、視朝之服、王妃冠服、王世子冠服、百官祭服、朝服、公服、長吏公服、冠服通制

[編輯]

王冠服

[編輯]

○靖宗九年十一月,契丹主,賜冠服。

○文宗三年正月,契丹主賜冠服。九年五月,契丹主賜冠服圭。十一年三月,契丹主賜冠服。十九年四月,契丹主賜九旒冠、九章服、玉圭。三十二年六月,宋神宗賜衣二對,各金銀葉裝柒匣盛。一對,紫花羅夾公服一領,淺色花羅汗衫一領,紅花羅繡夾三襜一條,紅花羅繡夾包肚一條,紅花羅繡勒帛一條,白緜綾夾袴一腰,靴一緉,紅透背袋盛。紅羅繡夾複二條,腰帶二條,各紅透背袋盛。羅繡複一條,金鍍銀匣盛。一條玉一十六稻,鏤塵百戱孩兒頭尾共一十事,玳瑁襯金襻紅鞓成釘,一條透犀一十七稻,頭尾共一十事,玳瑁襯金襻紅鞓成釘。

○宣宗二年十一月,遼主賜冠冕、衣帶、圭。

○肅宗二年十二月,遼主賜冠冕、章服、圭。九年四月,遼主賜衣對。

○睿宗三年二月,遼主賜冠冕、衣帶。

○仁宗二十年五月,金主賜九旒冠一頂,九章服一副,玉圭一面。

○明宗二年五月,金主賜九旒冕一頂,九章服一副,玉圭一面。

○神宗二年四月,金主賜冠服。

○康宗元年七月,金主賜冠服。

祭服

[編輯]

○仁宗十八年四月,詔定禘禮服章,王服冕九旒七章。

○毅宗朝詳定:「凡祀圓丘、社稷、太[1]廟、先農,服袞冕。九旒。每旒十二玉,玉用赤白蒼相閒。繅亦如之。版,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圓後方。前高八寸五分,後高九寸五分,前俛後仰,玄表朱裏,前後邃延。靑紘靑紞,靑瑱靑纊。犀簪導,長一尺二寸。袞服。玄衣五章,繪以山、龍、華蟲、火、宗彝,纁裳四章,繡以藻、米、黼、黻。纁色,紕以爵韋,今以帛代。純,以素,紃,以,五采,繡山、火,貫於革帶。白羅中單,繡黼領。大帶素終辟,紐約用組,組用赤白蒼三色織,其垂與紳齊。革帶白玉雙佩,朱組綬,絲網玉環,繫衣上。朱綠帶,繫中單上。素襪綦帶,赤舃,赤繶赤純,靑絇綦帶。」

○恭愍王十九年五月,太祖高皇帝,賜冕服。圭九寸,冕靑珠九旒,靑衣纁裳九章,畫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在衣,繡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白紗中單,黼領靑緣袖襴。蔽膝,纁色,繡火、山二章。革帶,金鉤䚢,玉佩。赤白縹綠四綵,綬,小綬,二閒施金環。大帶,表裏白羅紅綠。白襪赤履。奉祀朝覲之服也。

視朝之服

[編輯]

國初制,用柘黃袍。

○文宗十二年四月,禮司奏:「伏惟制旨,御服備禮之時,當服紅黃色,其餘色可服者,博考前典以奏。今按律曆志:『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唐史云:『天子服用赤黃。』遂禁士庶,不得以三黃爲服。又曰:『絳紗衣,朔日受朝服之。』開元禮云:『皇帝祈穀圓丘,服絳紗袍。』古史云:『一染謂之絳。』註:『縓紅也。』然則帝王之服,備禮則黃赭絳三色,如宴饗小會,取其便宜,今所服紅黃外,更無餘色。」

○毅宗朝詳定:「凡正至節日朝賀,大觀殿大宴,儀鳳門宣赦,奉恩寺謁祖眞,八關會、燃燈大會、祈穀圓丘、出宮,王太子納妃醮戒,冊王妃、王太子,臨軒發冊,服赭黃袍。燃燈小會,則服梔黃衣。」

○忠烈王二十七年五月,服色擬於上國,以芝黃代赭袍,未幾,復用黃袍。恭愍王十九年五月,太祖高皇帝,賜遠遊冠七梁,加金博山,附蟬七首,上施珠翠,犀簪導。絳紗袍,紅裳,白紗中單,黑領靑緣袖,帬,襦,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紅革帶,金鉤䚢,白襪黑舃,受群臣朝賀服之。

王妃冠服

[編輯]

○恭愍王十九年五月,太祖高皇帝孝慈皇后,賜冠服。冠,飾以七翬二鳳,花釵九樹,小花如大花之數。兩博鬢九鈿,翟衣靑質,繡翟九等。素紗中單黼領,羅縠爲緣,以紅色。蔽膝如裳色,以緅爲領緣,繡翟二等。大帶隨衣色,革帶,金鉤䚢,珮綬,靑襪,靑舃。

王世子冠服

[編輯]

○文宗十一年三月,契丹主賜冠服。十九年四月,契丹主,賜九旒冠、九章服、牙笏。

○肅宗五年十月,遼主賜衣帶。九年四月,遼主賜衣對。

百官祭服

[編輯]

○仁宗十八年四月,詔定禘禮服章之制。一品服,亞獻以下,侍中以上六員,七旒冕五章。二品服,太[1]常卿以下,五祀獻官以上十五員,五旒冕三章。三品服,功臣獻官、通事舍人、監察御史以下四十一員,無旒冕。

○毅宗朝詳定:「七旒冕,每旒十二玉,玉用赤白蒼相閒。繅亦如之。前俛後仰,玄表朱裏,前後邃延。靑紘靑紞,靑瑱靑纊,犀簪導。玄衣,繪以華蟲,火、宗彝,纁裳,繡以藻、粉米、黼、黻、紱,纁色,紕以爵韋,純以素,紃以五采,繡山、火,貫於革帶。白羅中單,大帶素終辟,紐約用組,組用赤白蒼三色織,其垂與紳齊。革帶玉佩,繫玄衣上。玄黃帶,繫中單上。玉佩,緇組綬。素襪綦帶,赤舃,赤繶赤純,靑絇綦帶。亞獻以下,太[1]尉、司徒、司空、中書令、侍中服之。五旒冕,每旒十二玉,玉用赤白蒼相閒。繅亦如之。前俛後仰,玄表朱裏,前後邃延。靑紘靑紞,靑瑱靑纊,角簪導。玄衣,繪以宗彝、藻、粉米,纁裳,繡黼、黻,紱纁色,紕以爵韋,純以素,紃以五采,繡山,貫於革帶。白羅中單,大帶,素終辟,紐約用組,組用赤白蒼三色織,其垂與紳齊。革帶,玉佩,繫玄衣上。玄黃帶,繫中單上。玉佩,緇組綬。素襪綦帶,赤舃,赤繶赤純,靑絇綦帶。太[1]常卿、光祿卿、黃門侍郞、殿中監,籍田則有司農卿等服之。三旒冕三章服,衣畫藻、粉米,裳繡黻,太[1]祝、太史令、太[1]常博士、執禮、奉禮、堂上恊律,圓丘則上帝配主二太祝服之。三旒冕一章服,衣無章,裳黼黻,尙衣奉御、贊引、贊者、通事舍人、御史,圓丘則五帝大祝等服之。平冕無旒,衣裳無章,革帶,堂下恊律、太[1]樂令、七祀、功臣獻官、謁者、太[1]官令、良醞令、守宮令、郊社令、掌牲令、大官丞、祝史等,太[1]廟則太[1]廟令、宮闈令服之。黑介幘、緋絹衣、緋絹袴、鑞塗銅赤革帶、緋韋舃,齋郞服之。」

○恭愍王十九年五月,太祖高皇帝,賜群臣陪祭冠服,比中朝臣下九等,遞降二等,王國七等,通服。靑羅衣,白紗中單,皂領袖襴,紅羅裙皂緣,紅羅蔽膝,紅白大帶,方心曲領,革帶綬環白襪黑履。冠,五頂五梁,至一梁,角簪導。服樣一副,羅衣、中單、裙、蔽膝、大帶、方心曲領、白襪、黑履。全服段[2],靑羅十一匹、白羅十一匹、紅羅六匹、皂羅四匹、靑絹三十五匹、白絹三十五匹、紅絹十七匹、皂絹十匹、生絹七十一匹,綬樣三副,紫錦綬一副,銀環二,赤錦綬一副,鍮石銅環二。綠錦綬一副,鍮石銅環二,綬料,紫錦綬五副,赤錦綬六副,綠錦綬三十五副,五色線七斤,革帶銀鉤䚢一副,鍮石銅鉤䚢一副。第一等,秩比中朝第三等,服五梁冠,革帶銀鉤䚢,紫錦綬銀環。第二等,秩比中朝第四等,服四梁冠,餘同前。第三等,秩比中朝第五等,服三梁冠,革帶銅鉤䚢,紫錦綬銅環。第四等,第五等,秩比中朝第六等,第七等,服二梁冠,赤錦綬銅環。第六等,第七等,秩比中朝第八等,第九等,服一梁冠,綠錦綬銅環。

朝服

[編輯]

○毅宗朝詳定:「凡正至節日朝賀,每朔三大朝賀等事,服之。」

○恭愍王二十一年十一月,敎:「象笏、紅鞓、皂鞓、綃羅朝服,皆非本國之産,今後,侍臣外,東西班五品以下,用木笏、角帶、紬紵朝服。」

公服

[編輯]

○光宗十一年三月,定百官公服,元尹以上,紫衫,中壇卿以上,丹衫,都航卿以上,緋衫,小主簿以上,綠衫。

○毅宗朝詳定:「文官四品以上,服紫,紅鞓佩金魚。常叅六品以上,服緋,紅鞓佩銀魚,官未至而特賜者,不拘此例。九品以上,服綠,閤門班武臣,皆紫而不佩魚。內侍茶房等官,除本服外,亦皆紫而不佩魚,西京留守,視尙書,副留守,視三品,以下各依本品,東、南京副留。大都護、牧副使以上,服紫佩金魚。都護、牧判官、知州事以上,衣帶魚,從本品,借紫緋,不佩魚。知州副使以下,服紫緋者,不得着紅鞓。凡帶,公侯伯,通犀、金玉班犀,不佩魚,宰臣、樞密,金玉班犀及方團毬路。文官八座、左、右常侍、御史大夫、翰林學士承旨、侍臣三品以上,武官上將軍以上,金班犀。文武三品及侍臣、給舍中丞以上,班犀金塗銀。文武四品以下常叅官,金塗銀犀。閤門通事舍人以下,祗候以上,金塗銀,叅外官,不許着犀。兩府及承制、文武三品以上、四品知制誥、翰林東宮侍講、侍讀學士、寶文閤直學士、待制、正四品知閣門、內侍行頭員、茶房、侍郞以上,皂衫紅鞓。官未至而特賜者,不拘此例。凡笏,服紫緋者,以象,服綠者,以木,其制,上挫下方。」

長吏公服

[編輯]

○顯宗九年定長吏公服:「州府郡縣戶長,紫衫,副戶長以下,兵倉正以上,緋衫,戶正以下,司獄副正以上,綠衫,幷靴笏。州府郡縣史,深靑衫,兵倉史諸壇史,天碧衫,無靴笏。」

冠服通制

[編輯]

○成宗八年三月,始定東西北面兵馬使,玉帶紫襟,兵馬副使,紫衣帶劒。

○德宗三年正月,詔百官,衙仕,常服紫衣,無益於事,若非扈從,皆着皂衫。

○神宗元年五月,防戍中郞將,許着有角幞頭,防戍中郞將,本非使命,故無角,至是,並許揷角。五年四月,始令文班五六品丞、令,帶犀爲叅秩。

○高宗三十九年王許崔沆蒼頭。著幞頭。舊例,唯諸王、宗室、宮宅蒼頭,著幞頭,謂之紫門假着,權勢兩班家奴着幞頭,自沆始。

○忠烈王元年七月,定朝官服章,宰樞以上玉帶,六品以上犀帶,七品以下黑帶。四年二月,令境內,皆服上國衣冠。開剃蒙古俗,剃頂至額,方其形,留髮其中,謂之開剃,時自宰相,至下僚,無不開剃。唯禁內學館,不剃。左承旨朴恆呼執事官,諭之,於是,學生皆剃。

○忠惠王後五年七月,監察司令五敎兩宗僧,皆著緇衣。

○恭愍王六年閏九月,司天少監於必興上書:「玉龍記云:『我國始於白頭,終於智異,其勢水根木幹之地,以黑爲父母,以靑爲身。若風俗順土則昌,逆土則災。』風俗者,君臣百姓衣服、冠、蓋,是也。今後,文武百官,黑衣靑笠,僧服,黑巾大冠,女服黑羅,以順土風。」從之。十六年七月,敎曰:「我國群臣冠服,旣以土風所宜制定,俾有上下之辨,不可易也。近來,輕改趍便,尊卑混淆。今後,諸君、宰樞、代言、判書、上、大護軍、判通禮門、三司左右尹、知通禮門,黑笠白玉頂子,三親從、諸摠郞、三司副使、八備身、前陪後殿護軍,黑笠靑玉頂子,諸正、佐郞,黑笠水精頂子。省臺、成均典校、知製敎員及外方各官員,黑笠隨品頂子。縣令、監務,黑笠無臺水精頂子。」九月,百官,始着笠,朝謁。二十一年五月,命代言班主以上,皆戴黑草方笠。二十三年四月,命宰相、臺省、重房、閤門,著笠。

○辛禑元年十二月,始令各司胥吏,著白方笠。八年七月,憲府與書雲觀啓:「我國木性,不宜服黃白赤色衣。」十三年六月,始革胡服,依大明制,自一品至九品,皆服紗帽團領,其品帶有差。一品重大匡以上,鈒花金帶,二品兩府以上,素金帶,自開城尹及三品大司憲至常侍,鈒花銀帶,判事至四品,素銀帶。五六品至七品門下錄事、注書、密直堂後、三司都事、藝文春秋館、典校寺、成均館八九品、外方縣令、監務,角帶。東西班七品以下,氈帽絲帶,西班五六品,高頂笠氈帽絲帶,其仕諸都監各色者,紗帽品帶。指諭、行首、內侍、茶房及承命出外者、東西班時散勿論,叅以上,紗帽品帶。叅外角帶,兩府代言、班主、臺諫[3]、諸道按廉,雨雪則高頂笠頂玉。三都監、五軍錄事、宰樞所知印,有角頭巾,祿官仕時,同三館。各領尉正,坎頭,高頂笠,直領,纏帶,白甲牽龍引駕及京外前銜正順以下,高頂笠,絲帶。兩府前銜與見任,同兩府封君,前銜奉翊、通憲,本品冠服。成均生員、京外學生、權務及無職士人,高頂帽、平頂頭巾、絲帶。別監、小親侍、給事,紫羅頭巾、細絛、纏帶,樂官,綠羅頭巾,飯房、水房、燈燭上所。主宮中燈燭之人謂之燈燭上所。高頂笠、直領、氈帽、纏帶、坎頭。諸司胥吏,平頂頭巾,工商同,百姓雖有職者,高頂笠、絲帶、直領、纏帶,巡軍、螺匠,團領、皂衣、纏帶,唯所由,團領、皂衣。丁吏黃衣,抄紫衣,其頭巾與帶,仍元制,以其微賤,不改抄者,大內使令奴之名,常著紫衣、烏巾,內侍奉命出使者,率行

○恭讓王三年正月,都評議使司,請定平壤府土官冠服,東西班爲頭各一人,紗帽、品帶,其餘五六品,高頂笠、品帶,七品以下,高頂笠、絛兒,知印、主事,平頂巾。

輿輅王輿輅、王世子輿輅、命婦車

[編輯]

王輿輅

[編輯]

○靖宗九年十一月,契丹主賜車輅。

○文宗三年正月,契丹主賜車輅。九年五月,又賜之。十一年三月,又賜之。十九年四月,契丹主賜象輅。

○宣宗二年十一月,遼主賜車輅。

○肅宗二年十二月,遼主賜車輅。九年四月,又賜之。

○睿宗三年二月,遼主賜車輅。

○仁宗二十年五月,金主賜象輅,十月,有事於太[1]廟,乘之。二十二年正月,乘象輅,祀圓丘。

○毅宗朝詳定:「象輅,朱漆、金塗、銀裝,以象飾諸末。駕赭白馬,六祀郊廟,乘之。軺𨍳輦,以椶[4]梠爲屋朱漆,金塗、銅龍鳳裝。金銀線織,成黃盤龍罽褥一,案一,長竿一,並朱漆。案鋪,以紅繡,長竿,飾以銀龍頭,上元燃燈、八關會、御樓大赦,乘之。其還闕,乘平輦,其制,如軺𨍳而無屋。

○明宗二年五月,金主,賜象輅。

○神宗卽位問宰輔云:「嗣王謁太[1]廟,例乘上國所賜象輅。今未受賜,而卜禘有日,將修舊耶,抑新製乎?」宰輔曰:「宜用仁宗舊物。」從之。二年四月,金主賜車輅。

○康宗元年七月,金主賜車輅。

王世子輿輅

[編輯]

○文宗十一年三月,契丹主賜車輅。十九年四月,契丹主賜革輅。

○肅宗五年十月,遼主賜車輅。九年四月,又賜之。

命婦車

[編輯]

○忠烈王二十九年五月,依上國體例,定諸王、宰樞、承旨、班主夫人,乘朱漆車,三四品夫人,黑漆車,事竟不行。

印章王印章、王世子印章、諸衙門印、符驗

[編輯]

王印章

[編輯]

○靖宗九年十一月,契丹主賜印綬。

○文宗三年正月,契丹主賜印綬。

○宣宗二年十一月,遼主賜印。

○肅宗二年十二月,遼主賜印。

○仁宗二十年五月,金主賜金印一面。

○明宗二年五月,金主賜金印一面,駝紐。

○神宗二年四月,金主賜金印。

○康宗元年七月,金主賜金印。

○忠烈王七年三月,元賜駙馬國王宣命征東行中書省印,先是,王奏曰:「臣旣尙公主,乞改宣命,益駙馬二字。」許之。八年九月,元賜駙馬國王印。

○恭愍王十九年五月,太祖高皇帝,賜金印一顆,龜紐盭綬,其文曰:「高麗國王之印。」

王世子印章

[編輯]

○肅宗五年十月,遼主賜印綬。

○忠烈王十七年九月,元賜金印。

諸衙門印

[編輯]

○忠烈王五年五月,元賜僉議府正四品銅印一顆。七年九月,元陞僉議府爲從三品,鑄印賜之。十九年三月,元賜兩臺銀印一顆。

○恭愍王十八年六月,以諸衙門印信體小,並收,禮儀司改鑄新印,賜之。

○辛禑二年五月,改鑄六曹印,以舊印小也。七年九月,以中外官印製,無等,改鑄之。

符驗

[編輯]

○辛禑十二年正月,太祖高皇帝,收納前元給付,鋪馬蒙古文字八道,頒降符驗雙馬四道,玄字四十七號、玄字四十八號,玄字四十九號、玄字五十號。單馬二道,洪字二十二號、洪字二十三號。起船二道,安字一千三百三十六號、安字一千三百三十七號。

儀衛朝會儀仗、法駕衛仗、燃燈衛仗、八關衛仗、西南京巡幸衛仗、奉迎衛仗、宣赦儀仗

[編輯]

朝會儀仗

[編輯]

凡遇大禮、大朝會則有內外儀仗。

○毅宗朝詳定:「大觀殿朝會、節日、正至賀禮,殿庭,水精杖一在左,鉞斧一在右,都將各二人放角,紫衣,束帶。大傘一在左,陽傘一在右,軍士六人皀紗帽子,紫小袖,衣束帶。罕一在左,畢一在右。軍士四人衣帶,同前,莊嚴弓十二,將校十二人,分左右放角,紫衣,束帶。白甲隊,領都將二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將校二人衣服同前,軍士五十人,分左右衣甲,把小旗槍。銀粧長刀隊,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十人,分左右立角,寶祥花衣,假銀帶。銀骨朶子隊。領將校二人服執,同前隊,軍士十人,分左右皀紗帽子,紫小袖衣,束帶。黑簳斫子紅羅號隊,領將校二人服執,同銀粧長刀隊,軍士十人,分左右紫冠,紅背子,綠羅汗衫。哥舒捧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絞床一,軍士二人皀紗帽子,紫小袖衣,束帶,筆硏案一,軍士二人衣服,同前。銀毬仗,殿省南班員二十人,分左右紫公服,紅鞓。衙仗一百人放角,紫公服,皀鞓,執杖子。中禁班,領指諭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行首二人衣帶同上,執旗,班士十四人放角,紫衣,束帶,八人佩刀,先排六人執彈弓。都知班,領指諭二人衣帶,與中禁指諭同,行首二人衣服,與中禁行首同,班士十人放角,紫衣,束帶,把黑簳紅羅號斫子。殿上,上將軍二人,千牛大將軍二人,並分左右放角,紫衣,紅鞓,千牛備身將軍四人,備身將軍四人,各分左右放角,紫衣,束帶,佩刀。殿門外儀衛,如常儀。宣麻朝會,則上將軍二人,大將軍二人紫衣,紅鞓,備身將軍八人,分立於殿上左右紫衣,束帶,佩刀。中禁十人,都知十人,分立於殿庭左右,儀衛,只設陽兩傘,絞床筆硏案。若立春及人日,凡殿門外朝會,上將軍二,大將軍二,備身將軍八,分立於殿庭左右,中禁十人,都知十人,分立於殿門內外。凡儀注,如上儀。」

○高宗十六年十一月,詔諸備身將軍、上大將軍、指諭、牽龍引駕,復着錦衣。恭讓王二年正月,衛尉判事李敏道,倣中國制,製新儀仗,持仗人,皆着靑紅染布衣,畫以錦紋,或着帽,或着笠。

○文宗元年七月,門下省奏:「謹按前典,戟之爲制,如槍兩歧,施刃其端。魏武帝門戟,用蝦蟆頭,以懸旛旒長一丈二尺,雜以靑黃。今宮殿及太[1]廟門戟,皆作鬼面,實無所據,乞依古制,改畫爲蝦蟆頭。」從之。

法駕衛仗

[編輯]

○凡法駕衛仗,毅宗朝詳定:「先排隊,領將軍一錦衣,束帶,佩長刀,執旗騎,將校六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一百人,分左右紫衣,執長刀,淸遊隊,領都將二人紫衣,佩長刀,執旗騎,將校十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騎,軍士二百人靑衣同心,弢鞬,騎。金吾折衝都尉,將軍二人衣紫甲,佩長刀,執旗,騎,將校四人衣服同前,軍士八十人弢鞬,鐵甲,騎。金吾果毅,將校二人服色,同前隊,軍士八十人,分左右甲騎,與折衝隊同。行漏輿一,中道,淸道一人挿角,紫衣,束[5]帶,執杖,軍士八人立角,紫寶祥花衣,假銀帶,太史局吏二人,分左右放角,紫衣。虞侯佽飛隊,領將校二人衣甲,佩刀,執旗,騎,軍士四十八人,分左右弢鞬,甲騎。防牌隊,領都將二人衣甲,佩刀,執旗,騎,將校六人衣服同前,軍士一百人衣皮,甲持小旗槍,佽飛將校二人鐵甲,執旗,騎,軍士二十四人,分左右衣甲,佩刀,騎。前行繡鞍馬十二匹,甲馬八匹,控軍士四十人立角,紫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景靈殿判官,中道,淸道一人挿角,紫衣,紅鞓束帶,執杖子,軍士九人皀紗帽,紫小袖衣,束[5]。行爐茶擔各一,軍士四人服與前行馬控軍士同。彩羅幡十,分左右,軍士二十人立角,繡抹額,隨幡色大袖衣,銅鍍金帶,引將校二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黃繡幡十,分左右,軍士二十人,引將校二人衣服,並同前。靑曲柄大傘一,中道,靑陽傘二,分左右,拱鶴八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平輦一,引駕一人放角,錦衣,束帶,執杖子,護輦都將二人,將校二人,分前後並放角,錦衣,束帶,佩長刀,拱鶴三十二人立角,寶祥花衣,假銀帶。銀毬仗四十,殿省南班員,分左右紫公服,紅鞓,騎。御甲擔一,中道,拱鶴四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靑曲柄大傘一,中道,黃傘一,在左,紅傘一,在右,拱鶴八人金畫冒子,錦衣,束帶。軺𨍳一,中道,引駕一人,護軍都將二人,將校二人,拱鶴四十八人衣帶,並如奉平輦人。銀粧長刀隊,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絞床、水灌子各一,分左右,軍士四人金畫冒子,錦衣,假銀帶。國印、書詔寶擔各一,分左右,中書主寶吏一人紫衣,皀鞓,陪其後,軍士十六人立角,紫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符寶郞一,在道右具公服,騎。中衛軍旗一,在左,軍士二人衣甲,兜牟,拱鶴軍旗一,在右,軍士二人衣服同前。靑龍幢二,白虎幢二,朱雀幢二,玄武幢二,紅繡幢二,分左右,軍士二十人立角,繡抹額,大袖衣各隨幢色,假銀帶。靑幢十,赤幢十,白幢十,黃幢十,黑幢十,分左右,軍士一百人服色同前,引將校二人服色,與銀粧長刀隊將校同。銀骨朶子隊,領將校二人衣服同前,軍士四十人金畫冒子,紫窄袖衣,假銀帶。銀粧長刀隊,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銀斫子紅羅號隊,領將校二人服執,同前隊,軍士二十人紫羅冠,緋羅背子,綠羅汗衫,紫繡包肚。絲戟小旗槍隊,領將校二人服執,同前隊,軍士四十人,分左右衣鐵甲。銀斫子紅羅號四,軍士八人衣朱甲,莊嚴弓十二,將校十二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戟幡四,軍士八人衣白甲。罕一在左,畢一在右,軍士四人錦冒子,錦衣,紅鞓帶,靜鞭承旨四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節六,旌二,各分左右,旌節郞八人紫公服,紅鞓,騎。水精杖一在左,郞將一員,鉞斧一,在右,郞將一員並放角,錦衣束帶。中禁班,領指諭二人放角,錦衣,束帶,佩刀,行首二人衣紫甲,佩刀,執旗,班士三十六人,竝分左右衣紫甲,佩刀,先排執彈弓。都知班,領指諭二人衣服,與中禁指諭同,班士二十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把黑簳紅羅號斫子,行首二人佩刀,執旗。紅繡扇十二,孔雀扇四,蟠龍扇二,承旨三十六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孔雀傘二,分左右,黃傘一,在左,紅傘一,在右,軍士十二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御牽龍二十二人金畫帽子,錦衣,金塗銀束帶。御輅一,中道,奉輅都將二人,將校二人放角,錦衣,束帶,佩刀,拱鶴一百五十人武弁冠,緋寶祥花衣,銅鍍金帶。銀斫子紅羅號四,郞將四人,分左右金畫帽子,錦衣,或別將充,內侍官,分左右。御弓箭將軍一人,中道錦衣,束帶,騎,承制員,仗內橫行,雨傘二,在玄武幢後,分左右,夾傘四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後行馬八匹,控軍士十六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後擁馬四匹,分左右,控軍士八人錦帽子,寶祥花衣,假銀帶。左上將軍一人,右上將軍一人,千牛大將軍二人,分左右並錦衣,紅鞓,騎,千牛備身將軍四人,備身將軍四人,分左右並衣紫甲,佩長刀,執旗,騎。龍虎衛身隊,領都將二人衣甲佩刀,執旗,騎,將校三十人衣甲佩刀,執旗,騎,軍士六百人弢鞬,甲騎。白鐵甲小旗槍隊,領都將二人,將校十二人並衣甲。佩刀。執旗,軍士二百人,分左右,後殿祗應官,分左右,監察御史二人,分左右。駕後,金吾折衝都尉二人衣皮甲,佩刀,執旗,騎,將校四人衣服同上,騎,軍士八十人衣鐵甲,騎。玄武隊,領都將二人衣甲,佩刀,執旗,將校六人衣服同前,軍士二百人衣甲,翊衛鷹揚軍充,太僕馬二十匹,控軍士四十人帽子,小袖衣,束帶,雨傘二十,軍士二十人衣服同前。後殿,領將軍一錦衣,紅鞓,束帶,佩刀,執旗,騎,將校五人放角,紫衣,佩長刀,執旗,軍士一百人紫衣,執長刀。郊廟,則冊祝敎書樓子若干,在鹵簿,赤龍大旗之次,中道,淸道一人挿角,紫衣,執杖子。護樓子,將校若干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若干立角,緋大袖衣,假銀帶。引駕,敎坊樂官一百人,分左右放角,紫公服,紅鞓,安國伎一部,雜伎一部,各四十人,分左右。高昌伎一部,十六人在左,天竺伎一部,十八人在右,宴樂伎一部,四十人,分左右。吹角軍一部,二十人,分左右,並在駕前立角,紫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吹螺軍一部,二十四人,在駕後皀紗帽子,紫衣,假銀帶。駕後中道,太子公侯伯宰臣,左文班,右武班。郊廟親祀,回駕至儀鳳門,頒德音,環列,爲充庭之儀。」

○高宗十二年九月,王幸乾聖寺。崔瑀在其家樓上,望見駕前拱駕軍,着黑帽曰:「此亦近衛,不宜着黑帽。」因奏請:「蓋陪拱鶴軍,依牽龍例,着金畫帽。」從之。非法駕,着金畫帽,始此。

○忠烈王二十七年五月,黃傘,僭擬上國,以紅傘代之,遂除舞蹈警蹕之禮。三十年復用黃傘。

上元燃燈奉恩寺眞殿親幸衛仗

[編輯]

○毅宗朝詳定:「先排隊,領將軍一錦衣,束帶,佩刀,執旗,騎,將校六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一百人,分左右紫衣,把長刀。淸遊隊,領都將二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騎,將校六人衣服同前,軍士一百人靑衣同心,弢鞬騎。防牌隊,領將校十人衣甲,佩刀,執旗,軍士二百人,分左右衣甲,白簳小旗槍。白甲隊,領都將二人,將校十人衣服,同前隊,軍士一百五十人,分左右衣鐵甲,把小旗槍。銀骨朶子隊,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軍士四十人,分左右皀紗帽子,紫小袖衣。景靈殿判官,中道,淸道一人挿角,紫衣,執杖子,軍士九人皀紗帽子,紫小袖襴衫,假銀帶。行爐茶擔,中道,軍士四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前行馬十四匹,引將校二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拱軍士二十八人,分左右服同行爐茶擔軍士。銀粧長刀隊,領將校二人服執,同銀骨朶子隊,軍士二十人,分左右服同前行馬控軍士。絞床、水灌子各一,分左右,軍士四人錦帽子,錦衣,假銀帶。御甲擔一,中道,軍士四人服同銀粧長刀隊。銀簳斫子紅羅號隊,領將校二人服同銀粧長刀隊,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紫羅冠,紅背子,綠羅汗衫,紫繡包肚。國印、書詔寶擔各一,分左右,軍士十二人皀紗帽子,小袖襴衫,假銀帶。銀毬杖四十,殿省南班員,分左右紫公服,紅鞓騎。莊嚴弓十二,將校十二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次左右侍臣。罕一在左,畢一在右,軍士四人錦帽子,錦衣,束帶。戟幡四,軍士四人,分左右白甲,兜牟。紅羅號銀斫子四,軍士四人,分左右衣朱甲。孔雀傘一,中道,軍士四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黃傘一在左,紅傘一在右,各軍士二人衣服同前,引駕一人放角,錦衣,束帶,執杖子。平兜輦一,中道,護輦都將二人,將校二人放角,錦衣,束帶,佩刀,軍士三十二人服同御甲擔。紅繡扇十二,孔雀扇四,盤龍扇二,各分左右,承旨十八人放角,錦衣,束帶。水精杖一在左,鉞斧一在右,郞將各二人服同前。靜鞭承旨四人服同前。節六,旌二,各分左右,旌節郞八人紫公服,紅鞓,騎。孔雀傘一,中道,軍士四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黃傘一在左,紅傘一在右,各軍士二人衣服同前,引駕一人服執,同平兜輦引駕。軺𨍳輦一,中道,護輦都將二人,將校二人,軍士四十八人衣服,與護平輦人同。中禁班,領指諭二人放角,錦衣,束帶,佩刀,行首二人衣紫甲,佩刀,執旗,班士二十人衣甲,十二人佩刀,先排八人執彈弓。都知班,領指諭二人衣服,與中禁指諭同,行首二人放角,錦衣,束帶,佩刀,執旗,班士二十人放角,錦衣,束帶,把黑簳紅羅號斫子,御牽龍二十二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紅羅號銀斫子四,郞將四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內侍官,分左右,御弓箭將軍一人,中道錦衣,束帶,騎。承制員,仗內橫行。左右上將軍二人錦衣,紅鞓,騎,左右千牛大將軍二人衣服同前,千牛備身將軍四人,備身將軍四人,各分左右錦衣,束帶,佩刀,騎。後殿祗應官,分左右,監察御史二,分左右。玄武隊,領都將二人衣紫甲,佩刀,執旗,將校十人衣服同前,軍士一百人,分左右衣皮甲,把長刀。後行馬四匹,控軍士八人皀紗帽,子小袖衣,腰帶。衛身馬隊,領都將二衣甲佩刀,執旗,騎,將校二人,分左右服執,同上騎,軍士四百人,分左右弢鞬,甲騎。後殿隊,領將軍一放角,錦衣,佩刀,執旗,騎,將校五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一百人,分左右紫衣,執刀,引駕、敎坊樂官一百人分左右,安國伎、雜伎,各四十人,分左右、吹角軍士十六人,分左右,並在駕前,吹螺軍士二十四人,在駕後。」

仲冬八關會出御看樂殿衛仗

[編輯]

○毅宗朝詳定:「儀衛士三千二百七十六人,左右黃龍大旗各一,植在殿階之東西稍南。護旗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四十人平巾幘,扞袴,緋衣,衙仗將校一百人放角,紫公服,執藤杖子,坐殿後分立,銀毬仗之次。先排隊,領將軍一錦衣,束帶,佩刀,執旗,將校六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一百人紫衣,束帶,執刀。淸遊隊,領都將二人,將校六人衣佩,並同前隊,軍士一百人靑衣同心,束帶,弢鞬。防牌隊,領都將二人衣甲,佩刀,執旗,將校十人衣服同前,軍士二百人衣甲防牌,執小旗槍,在白甲隊外。白甲隊,領都將二人,將校十二人衣服,並同前隊。,軍士一百五十人衣甲,執旗槍。至駕後,環衛坐殿後,擁立第三階左右。前行馬十四匹,引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執旗,佩刀,控軍士二十八人立角,紫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分左右,在仗內。駕前,景靈殿員一,中道,國印、書詔寶擔各一,分左右,軍士十六人皀紗帽子,紫小袖衣,束帶,中書主寶吏一人,陪其後。行爐、茶擔各一,軍士四人,御甲擔一,中道,軍士四人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絞床、水灌子各一,軍士四人衣服同前。孔雀大傘一,在輦前中道,拱鶴四人。黃傘一在左,紅傘一在右,軍士六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平兜輦一,引駕一人放角,錦衣,束帶,執杖子,奉輦都將二人放角,錦衣,束帶,佩長刀,將校二人衣服同前,拱鶴三十二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束帶。骨朶子隊,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軍士四十人,分左右黑帽子,紫小袖衣,在毬仗外,銀毬仗四十,殿省南班員,分左右紫公服,紅鞓。銀粧長刀隊,領將校二人服執,同前隊,軍士二十人,在侍臣行外服與奉輦拱鶴同。銀斫子紅羅號四,軍士四人衣朱甲,粧嚴弓十二,將校十二人放角,錦衣,紅鞓,束帶,戟幡四,軍士八人衣白甲。銀簳斫子紅羅號隊,領將校二人服執,同銀粧長刀隊。,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紫羅冠,紅背子,綠羅汗衫,紫繡包肚。罕一在左,畢一在右,拱鶴軍士四人錦帽子,錦衣,紅鞓,束帶,靜鞭承旨四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旌二,節六,分左右,旌節郞八人紫公服,紅鞓,具穿執。。水精杖一在左,鉞斧一在右,郞將各二人並放角,錦衣,束帶,郞將或別將充。中禁班,領指諭二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佩刀,行首二人衣紫甲,佩刀,執旗,班士二十人衣紫甲,先排六人執彈弓,十四人佩刀。都知班,領指諭二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佩刀,行首二人放角,錦衣,束帶,佩刀,執旗,班士二十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把黑簳紅羅號斫子。紅繡扇八,孔雀扇四,蟠龍扇二,承旨十四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孔雀大傘一,在輦前中道,指諭將校一人服同前,拱鶴軍士四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千牛備身將軍四人,備身將軍四人,各分左右衣紫甲,佩刀,執旗。坐殿後,升上階,分左右,左右上將軍二人,千牛大將軍二人,並分左右錦衣,紅鞓,坐殿後,升立負扆左右。黃傘一在左,紅傘一在右,軍士六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軺𨍳輦一,引駕及都將,將校,與平輦同。奉輦拱鶴四十八人衣服,與奉平輦軍士同。,銀斫子四,分左右,都將四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御牽龍班二十二人服同前。玄武隊,領都將二人衣紫甲,佩刀,執旗,將校十人衣佩同前,軍士一百人靑衣同心,束帶,把長刀。衛身隊,領都將二人,將校二十人,分左右衣甲,佩長刀,執旗,軍士四百人,分左右衣甲,佩弓箭。後殿隊,領將軍一錦衣,束帶,佩長刀,執旗,將校五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軍士一百人紫衣,束帶,執長刀,並在環衛後。引駕、敎坊樂官一百人,分左右,坐殿後,第二階,左右升立。吹角軍士三十人,在駕前,分左右,吹螺軍士三十人在駕後。宣勑後,敎坊樂官,曲直華蓋,近仗儀衛以次上階。」

西南京巡幸衛仗

[編輯]

○毅宗朝,詳定:「先排隊,領將軍一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騎,將校二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紫衣,執刀。五方旗各一,引將校五人服執,同前隊,夾軍士十人平巾幘,緋衣扞袴。淸遊隊,領都將四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騎,將校四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騎,軍士四十人,分左右靑衣同心,束帶,弢鞬,騎。白甲隊,領都將二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將校二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八十人,分左右靑衣同心,束帶,把絲戟小旗槍。骨朶子隊,領將校二人服執,同前隊,軍士十二人,分左右皀紗帽子,紫紬小袖衣,束帶。景靈殿判官,中道,淸道一人挿角,紫衣,束帶,執杖子,軍士六人服與骨朶子隊軍士同。行爐、茶擔各一中道,軍士六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前行馬十二匹,控軍士二十四人,分左右衣帶同前。銀粧長刀隊,領將校二人紫衣,佩刀,執旗,軍士十人,分左右立角,寶祥花大袖衣,束帶。絞床、水灌子各一,中道,軍士四人服與骨朶子隊軍士同。御甲擔一中道,軍士四人服同前隊。白簳斫子紅羅號隊,領將校二人紫衣,佩刀,執旗,軍士十二人,分左右紫羅冠,紅背子,綠羅汗衫。國印、書詔寶擔各一,分左右,中書主寶吏一人陪其後,軍士十二人服與絞床、水灌子軍士同。細弓箭將校六人紫衣,束帶。紫繡扇一十,分左右,承旨十人放角,紫衣,束帶,靑大傘一,夾軍士六人皀紗帽子,紫衣,束帶,陽傘一,軍士四人衣服同前,靜鞭承旨四人服與前隊承旨同。水精杖一在左,鉞斧一在右,都將二人紫衣,放角,束帶,引駕一人放角,紫衣,束帶,執杖子。中禁班,領指諭二人紫衣,束帶,佩刀,行首二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班士二十人,分左右紫衣,束帶,佩刀,先排執彈弓。都知班,領指諭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行首一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班士十六人,分左右紫衣,束帶,把紅羅號黑簳斫子。御輦中道,護輦牽龍班,班士十四人金畫帽子,紫衣,束帶,控鶴二十四人紫羅冠,紫衣,束帶,轎子一中道,護轎子將校一人紫衣,束帶,佩刀,軍士三十人服與御輦拱鶴同,內侍官,分左右,御弓箭將軍一人,中道放角,紫衣,束帶,騎,承制員,仗內橫行,左右上將軍二人放角,紫衣,束帶,騎。千牛大將軍二人,千牛備身將軍四人,備身將軍四人,並分左右衣服同前。後殿官,監察御史,分左右。玄武隊,領都將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將校二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三十人,分左右靑衣同心,束帶,執刀。後行馬四匹,控軍士十二人皀紗帽子,紫紬小袖衣,束帶。衛身馬隊,領都將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騎,將校二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騎,軍士三十人靑衣同心,弢鞬,騎,細弓箭軍士四十六人,分左右靑衣,束帶。雨傘一,軍士四人服與後行馬控軍士同。後殿隊,領將軍一人,都將二人並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騎,將校二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三十人,分左右紫衣,束帶,佩刀。巡檢左右府,領都將二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騎,指諭六人郞將別將散員交差,衣佩同上,軍士一百五十人靑紫衣,執兵仗。隨駕,敎坊樂官四十五人,淸樂五人,吹角軍士一十人,在駕前,分左右,吹螺軍士一十人,在駕後。」

西南京巡幸回駕奉迎衛仗

[編輯]

○毅宗朝詳定:「先排隊,領將軍一錦衣,束帶,佩刀,執旗,騎,將校六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一百人,分左右紫衣,執刀。淸遊隊,領都將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騎,將校六人衣服同前,軍士一百人,分左右靑衣同心,弢鞬,騎。防牌隊,領將校十人衣甲,佩刀,執旗,軍士二百人,分左右衣甲,白簳小旗槍。白甲隊,領都將二人,將校十人服執,並同前隊,軍士一百五十人,分左右衣甲,絲戟小旗槍。銀骨朶子隊,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四十人,分左右皀紗帽子,紫小袖衣。景靈殿判官,中道,淸道一人挿角,紫衣,執杖子,軍士九人皀紗帽子,紫小袖衣,假銀帶。行爐、茶擔各一,軍士四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前行馬十四匹,控軍士二十八人,分左右服色,與行爐茶擔軍士同。銀粧長刀隊,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分左右服色,與前行馬軍士同。絞床、水灌子各一,分左右,軍士四人錦帽子,錦衣,假銀帶。御甲擔一,中道,軍士四人服同銀粧長刀隊。銀簳斫子紅羅號隊,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紫羅冠,紅背子,綠羅汗衫。國印、書詔寶擔各一,分左右,軍士十二人皀紗帽子,紫小袖衣,假銀帶。莊嚴弓十二,將校十二人放角,錦衣,束帶。孔雀傘一,中道,軍士六人,黃傘一在左,紅傘一在右,軍士四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引駕一人放角,錦衣,束帶,執杖子。平輦一,中道,護輦都將二人,將校二人放角,錦衣,束帶,佩刀,軍士三十二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銀毬仗,殿省南班員四十人,分左右紫公服,紅鞓,騎。孔雀傘一,中道,軍士六人。紅黃傘各一,如平兜輦前。軺𨍳輦一,中道,護輦都將二人,將校二人,軍士四十八人衣服,與護平輦人同。罕一在左,畢一在右,軍士四人錦帽子,錦衣,束帶,靜鞭承旨四人放角,錦衣,束帶。水精杖一在左,鉞斧一在右,都將二人服同靜鞭承旨,銀斫子紅羅號四,軍士四人衣朱甲。戟幡四,分左右,軍士八人衣白甲。中禁班,指諭二人放角,錦衣,束帶,佩刀,行首二人衣甲,佩刀,執旗,班士二十人衣甲,佩刀,先排執彈弓。都知班,領指諭二人衣服,與中禁都將同,行首二人放角,錦衣,束帶,佩刀執旗,班士二十人放角。錦衣。束帶。把紅羅號黑簳斫子。紅繡扇十二,孔雀扇四,蟠龍扇二,承旨十八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靑曲柄大傘一中道,夾軍士四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陽傘一中道,夾軍士二人衣帶同前。御輦中道,牽龍班行首二人,軍士二十人衣帶,並同前,銀斫子紅羅號四,郞將四人服同靑曲柄大傘夾軍士。上將軍二人,大將軍二人錦衣,紅鞓,騎,千牛備身將軍四人,各分左右錦衣,束帶,佩刀,騎。後行馬四匹,控軍士八人皀紗帽子,紫小袖衣,假銀帶。玄武軍隊,領都將二人衣紫甲,佩刀,執旗,將校十人衣服同前,軍士一百人,分左右衣皮甲,執刀。衛身馬隊,領都將二人衣甲,佩刀,執旗,騎,將校二十人服執騎同前,軍士四百人,分左右弢鞬,甲騎。後殿隊,領將軍一放角,錦衣,束帶,佩刀,執旗,騎,將校五人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一百人,分左右紫衣,執刀。雨傘二,軍士二人皀紗帽子,紫小袖衣,假銀帶。敎坊樂官一百人,分左右,安國伎四十人,雜劇伎一百六十人,各分左右。吹角軍士,十人,並在駕前,吹螺軍士十人,在駕後,各分左右。駕至儀鳳門,頒德音,環衛,爲充庭之儀。

宣赦儀仗

[編輯]

○高宗八年十月,御儀鳳樓,宣赦。儀仗用執擎軍一千六百九十三人,指諭將校一百四人,中禁、都知二十人,左右旌節南班員十人,左右銀毬仗南班員四十人,並分毬庭左右。其儀,軺𨍳指諭二人,軍士四十八人,平兜輦,指諭二人,軍士三十二人。大傘,指諭一人,軍士八人,追傘,軍士四人,陽傘,軍士八人,雨傘,軍士四人。戟幡,白甲軍八人,銀槍,朱甲軍八人,黃繡幡,軍士四人。御甲擔,軍士四人,絞床、水灌子,軍士四人,書冊、筆硯,軍士四人,行爐、茶擔,軍士四人。紅背子二十人,指諭二人,長刀軍士二十人,指諭二人,骨朶子軍士四十人,指諭二人,金畫帽子軍士四人,指諭二人,注陪軍士十二人,前行馬軍士二十八人,指諭二人,後行馬軍士八人。彩羅幡十,軍士二十人,指諭二人,黃羅幡六,軍士十二人,指諭二人,白羅幡四,軍士八人,指諭二人,黑羅幡、黃羅幡、靑幡幢、紅羅幡、白幡幢各十,軍士各二十人,指諭各二人。印陪軍士十二人,秘書省淸坪軍士四人,尙舍倚子軍士九人,馬一,軍士四人,先排軍一百人,指諭六人,前遊馬軍一百人,指諭六人,防牌軍二百人,玄武軍一百五十人,指諭各十人,白甲軍一百五十人,指諭十二人,衛身馬軍四百人,指諭五人,弓箭將校十二人,赦旨都監直將校二人。

鹵簿法駕鹵簿、燃燈鹵簿、八關鹵簿、巡幸奉迎鹵簿、宣赦鹵簿、小駕鹵簿、王太子鹵簿、百官儀從、外官衙從

[編輯]

法駕鹵簿

[編輯]

○毅宗朝詳定:「第一引,開城令中道,淸道拱鶴一人挿角,紫衣,束帶,執杖,錦絡縫衣軍十人,冷里軍六人,分左右皀紗帽子,紫小袖衣,假銀帶,散手軍十人,分左右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第二引,開城尹中道,淸道拱鶴一人,錦絡縫衣軍十人,冷里軍十人,散手軍十人,並分左右衣服,與令儀注同。第三引,御史大夫中道,淸道控鶴一人儀注,與開城尹同,指揮儀仗使,正郞二員具公服,騎,指揮員二十二紫衣,淸道電吏二十人,分左右放角,紫衣,執杖子。紅門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放角,紫衣,束帶,佩長刀,執旗。,夾軍士各二十人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五方旗各一,依其方色,在紅門大旗閒,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十人。朱雀中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白澤旗二,分左右,夾軍士二十四人。黃麒麟中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人,白象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四十人。左右龍旗各五,引將校二人,左右彩旗各五,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白龍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天下太[1]平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左右西王母大旗各一,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六十人。駕雲執拍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捧寶珠仙人大旗,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四海永淸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白澤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二儀交泰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捧如意珠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五方龍中旗五,各依方色,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五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雙舞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二十,分左右,引將校四人,夾軍士四十人。赤龍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孔雀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左靑龍中旗一,右白虎中旗一,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碧鳳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金雞旗二,寶珠旗二,火珠旗二,赤豹旗二,胡人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駕雲吹笛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火珠旗二,神龜負書旗二,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四人,夾軍士二十八人,黃龍大旗二,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君王萬歲中旗二,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角𧤗旗二,白象旗二,玄鶴旗二,鳳旗二,夾軍士十六人。寶珠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四十人。金雞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鸞大旗二,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白麒麟旗二,神龜含珠旗二,鸞旗二,黃獅子旗二,赤獅子旗二,赤豹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四人。龍馬大旗二,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黑獅子旗二,白獅子旗二,靑獅子旗二,麒麟旗二,鳳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五色龍旗各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黃龍負圖旗二,孔雀旗二,騶牙旗二,獬豸旗二,天鹿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神龍含珠旗二,辟邪圖旗二,黃龍負圖旗二,白鶴旗二,玄鶴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鸑鷟旗二,周匝旗二,三角獸旗二,龍馬旗二,黑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玄旗一中道,繡龜蛇合形,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人。白澤旗二,龍馬旗二,一角獸旗一,白鶴旗一,綵旗五,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八人,在左。白澤旗一,三角獸旗一,周匝旗一,天鹿旗一,綵旗五,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八人,在右。黑大旗四,分左右,引將校四人,夾軍士八十人已上衣服,竝與紅門大旗隊同。弓箭二十,軍士二十人貍頭冠,衣服同前,豹尾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金鉦十,軍士十人。掆鼓十,軍士三十人,分左右,鞀鼓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銀簳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班劒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已上衣服,與夾旗軍士同。哥舒捧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立角,寶祥花衣,假銀帶,銀斫子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鐙杖子二十,鍮石鉞斧二十,各分左右,軍士四十人衣服同前。蛙蟆幡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銀粧長刀二十,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立角,緋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

上元燃燈奉恩寺眞殿親幸鹵簿

[編輯]

○毅宗朝,詳定:「第一紅門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凡將校服色下並同,夾軍士四十人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凡夾旗人服色下並同。天下太[1]平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四海永淸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二儀交泰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五方旗各一,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人。白澤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一百,分左右,引將校二十人,夾軍士二百人。一角獸大旗二,騶牙大旗二,黃龍大旗二,天鹿大旗二,捧寶珠仙人大旗二,交龍大旗二,白龍大旗二,龍馬大旗二,鸑鷟大旗二,並分左右,引將校各二人,夾軍士各四十人。後殿,黑大旗四,分左右,引將校四人,夾軍士八十人。弓箭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貍頭冠,緋衣,扞袴,豹尾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平巾幘,緋衣,扞袴。金鉦十,軍士十人,分左右。掆鼓十,軍士三十人,分左右,鞀鼓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銀簳小旗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衣服,並同前,哥舒捧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立角,紫寶祥花衣,假銀帶。斫子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鐙杖二十,鍮石鉞斧二十,軍士四十人,各分左右。蛙蟆幡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衣服,並同前。。銀粧長刀二十,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立角,緋寶祥花袖衣,假銀帶。塗金粧長刀二十,領將校二人,軍士二十人,分左右衣服,並同前。」

仲冬八關會出御看樂殿鹵簿

[編輯]

○毅宗朝詳定:「左右紅門大旗一,引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軍士四十人平巾幘,扞袴,緋衣,弓箭隊,軍士二十人貍頭冠,扞袴,緋衣。彩旗一百,軍士二百人服與紅門大旗軍士同,引旗將校二十人服色,與紅門大旗同。豹尾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平巾幘,扞袴,緋衣,鐙杖二十,軍士二十人。鞀鼔二十,軍士二十人,掆鼓一十,軍士三十人。金鉦一十,軍士十人衣服,並與豹尾槍軍士同,吹角軍士十人立角,寶祥花衣,假銀帶。蛙蟆幡二十,軍士二十人,鍮石鉞斧二十,軍士二十人。小旗銀簳槍二十,軍士二十人,黑簳斫子二十,軍士二十人衣服,並同執鉦人。銀粧長刀二十,軍士二十人衣服,與吹角軍士同。,塗金粧長刀二十,軍士二十人衣服,與銀粧長刀同,領將校二人服色,與護旗將校同。哥舒捧二十,軍士二十人衣服,與塗金粧長刀執軍士同。自紅門大旗,至哥舒捧,並相次,分左右,排列左右,小龍旗各一,夾軍士四人平巾幘,扞袴,緋衣,五方旗各一,引將校五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夾軍士十人衣服,與夾小龍旗軍士同。」

西南京巡幸還闕幸迎鹵簿

[編輯]

○毅宗朝詳定:「紅門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夾軍士各二十人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天下太[1]平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服同紅門旗將校,夾軍士二十人服同前夾軍士。四海永淸大旗一,二儀交泰大旗一,並中道引將校夾軍士衣服,並與天下太[1]平旗同。五方旗各一,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十人並衣服,與大旗同。白澤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彩旗九十,分左右,引將校十八人,夾軍士一百八十人。白獅子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四十人。胡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靑龍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赤象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彩鳳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黃獅子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駕龜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白騏驎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彩鳳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後殿黑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衣服,並同上。冷里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皀紗帽子,紫紬小袖衣,假銀帶。豹尾槍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鐙杖子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衣服並同上。弓箭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貍頭冠,餘衣服同上。蛙蟆幡槍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銀簳槍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鍮石鉞斧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鞀鼓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掆鼓一十,分左右,軍士三十人。金鉦六,分左右,軍士六人,黑簳斫子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衣服,並與冷里軍同。銀粧長刀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塗金粧長刀一十,分左右,軍士一十人,哥舒捧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衣服,並同上。」

宣赦鹵簿

[編輯]

○高宗八年十月,御儀鳳樓,宣赦,用儀仗軍一千三百八十人,鳳曳軍六十人,盤車軍二十人,指諭將校六十二人,並着繡衣,分列毬庭左右。紅門大旗二,分左右,隊正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五方中旗各一,依其方色,排列紅門大旗閒,隊正各一人,夾軍士各二人。彩旗十,分左右,隊正各一人,夾軍士各十人。冷里軍二十人,散手軍二十人,並分左右。黃質白澤大旗二,分左右隊夾,同紅門大旗,彩旗十,分左右隊夾,同紅門隊彩旗,豹尾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綠質一角獸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前隊,引口吹幡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碧質騶牙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前隊,鐙杖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天下太[1]平旗一,中道,隊正一人,夾軍士二十人。紅質黃龍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與騶牙大旗同,貍頭弓箭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四海永淸大旗一中道,隊正一人,軍士二十人,黃質天鹿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與黃龍大旗同。掆鼓十,分左右,軍士各五人,金錚十,分左右,軍士各五人。二儀交泰大旗一中道隊夾,與四海永淸旗同,白質捧寶珠仙人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天鹿大旗。搖鼓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吹角二十,軍士二十人,並分左右。紅質鳥隼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前隊,鉞斧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五方龍中旗,各依方色,排列中道,隊正各一人,夾軍士各二人。藍黃質白龍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鳥隼大旗,銀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黃質龍馬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前隊,斫子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碧質鸑鷟大旗二,分左右隊夾,同前隊,銀粧長刀二十,鍍金長刀二十,哥舒捧二十,軍士各二十人,並分左右。黑大旗四,黃龍大旗二,並分左右,隊正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

小駕鹵簿

[編輯]

○毅宗朝詳定:「只設紅門大旗二,後殿,黑大旗二,其餘以次差減。凡儀仗,有司,各以令式排列,如常儀。」

王太子鹵簿

[編輯]

○文宗十年六月,禮司奏:「隊仗鼔吹,當減大駕之半,乞令衛尉寺,分隷詹事府。」從之。

○毅宗朝詳定:「先排隊,領將校四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一百人,分左右紫衣,執長刀,淸道電吏八人,分左右放角,執杖子。白澤中旗二,三角獸中旗二,白獅子中旗二,騶牙中旗二,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各二人。雜彩旗二十,引將校四人,夾軍士各二人,並分左右引將校,皆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皆平巾幘,抹[5]額,緋衣,扞袴。銀骨朶子隊,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皀紗帽子,紫小袖衣,假銀帶,銀粧長刀隊,領將校二人,軍士八人衣服,各與銀骨朶子隊同,已上並分左右。行爐、茶擔各一,軍士四人中道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絞床、水灌子各一,分左右,軍士四人衣服,同前。書函、筆硏案各一,軍士四人衣服,同前。銀斫子隊,軍士十六人,分左右紫羅冠,緋羅背子,綠羅汗衫,紫繡包肚。都知班十二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把斫子,行首二人佩刀,執旗。中禁班十人,分左右衣甲,佩刀,行首執旗,先排執彈弓。大傘二,拱鶴四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靑陽傘二,拱鶴四人衣服同前,牽龍班指諭二人,將校八人,分左右金畫帽子,錦衣,金塗銀束帶。兩傘二,拱鶴四人,茶房、衣房軍士各十五人靑衣。後擁馬二匹,控軍士十四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玄武隊,領將校四人,軍士一百人,分左右衣服,並如先排隊

百官儀從

[編輯]

○顯宗十四年六月,式目都監奏定,詹事府丞,給從三人,司直以下,錄事以上,各給從二人。

○獻宗元年九月,詔:「自今宰相樞密隨駕者,許令張傘,以爲恆式。」

○明宗二十年判:「守太師、太傅、太保,各丘史二十二,守太尉、守司徒、司空十六,公侯二十,伯子男十四,中書令、門下侍中二十二,門下、中書侍郞平章事二十,叅知政事十六,知省事、政堂文學十五,左右常侍十,直門下、給事中、左、右諫[3]議八,起居注、起居舍人。左、右司諫六,左、右正言五。尙書令二十二,左、右僕射十四,知省事八,左右丞七,左、右司郞中六,左右司員外郞五。樞密院事十六,使十五,知院事、同知院事十四,副使十三,密直學士十,知奏事九,承宣八。六尙書官判事十五,六尙書上將軍十,殿中監、近仗、諸衛大將軍、卿、監、祭酒八,六尙書官知部事八,近仗諸衛將軍、諸曹侍郞七,近仗諸衛中郞將、諸曹郞中六,近仗諸衛郞將、諸員外郞五。三司判事十五,使∙知司事八,副使六,判官五,御史臺判臺事十二,大夫十,知臺事八,中丞七,雜端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六,監察御史五。秘書、殿中、禮賓、衛尉、司宰、太僕、太府、少府、將作、國子判事九,少卿、少監、司業六,秘書、殿中丞五,內給事、國子博士四。翰林院判院事十,學士承旨八,翰林學士七,侍講、侍讀六。史館監修國史十五,修國史十三,修撰官六。軍器、太[1]醫監判事八,監七,少監六,閣門判事八,引進使、知閣門事七,使六,副使、通事舍人五,祗候四。詹事府詹事八,少詹事六,尙食、尙衣、尙舍、尙乘、尙藥知局事六。大史局判事七,知局事五,令四。司天臺判事八,監七,少監五,四官正四。諸陵太[1]廟令四,以下叅外六品,及近仗諸衛別將、東南班七品員三,近仗諸衛散員,及東班八九品員二。諸權務官、甲科使、同科副使四,乙丙科使四,同科副使三。泰定、棣通門、靜德、康安殿侍衛將軍三,直翰林史館錄事、判官、留院校監以上,有祿諸權務二,以下諸權務員一。兩班致仕員,尙書、中書令、門下侍中、侍郞、平章事,各丘史五,此外宰臣、樞密院員,及守三公以上四,僕射六,尙書上將軍三,大將軍、卿、監二,判寶文閣學士七,直學士六,待制五,直閣四。此皆兼官,減半定付。」

○恭讓王元年四月,禮儀司請,更定群臣儀從,蓋扇有差。「侍中十二人,省宰九人,密直八人,六部判書、代言班主七人,上將判事六人,單三品五人。四品四人,五六品三人,叅外二人。捕盜巡綽官,不在此限。又暑月,只着紗帽,觸熱甚艱,自四月,至八月,兩府用重簷靑色蓋,六部判書、代言班主、通憲散騎以上用單簷靑色蓋,臺、省用平簷皀蓋。三品用圓扇,四品至六品用鶴翎扇。以上顯任官,雨雪外,不許着高頂帽,文武官,朝覲、會同,禁用灰白色。」事竟不行。

外官衙從

[編輯]

○顯宗九年正月,定大小各官守令衙從。大都護府牧官使六,副使五,判官四,司錄、法曹各三,醫文師各二。中都護府使、副使、判官、法曹、醫文師衙從並同大都護府。防禦鎭使、知州府郡事、官使五,副使四,判官、法曹各三,縣令、鎭將三,副將、尉二。

○恭愍王十五年十二月,定外官衙從馬匹,留守官尹,衙從九、馬五疋,判官,衙從四、馬三疋,叅軍、法曹,各衙從三、馬二疋,大都護府使,衙從六、馬四疋,判官,衙從四、馬三疋,司錄,衙從三、馬二疋。牧官使、判官司錄,衙從馬匹並同大都護府。中都護府使,衙從五、馬三疋,司錄,衙從三、馬二疋,知州事,衙從四、馬三疋,判官,衙從二、馬二疋,縣令,衙從三、馬二疋,監務,衙從二、馬二疋。

志卷第二十六

註釋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原本「大」
  2. 原本「叚」
  3. ^ 3.0 3.1 原本「諌」
  4. 原本「㨑」
  5. ^ 5.0 5.1 5.2 此處原本有誤,不知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