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一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舉痛論三十九

[編輯]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 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 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歧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帝曰︰願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

歧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恢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歧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恢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歧伯曰︰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歧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歧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腹中論四十

[編輯]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歧伯對曰︰名為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歧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帝曰︰有病胸恢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歧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

歧伯曰︰以四烏倶骨一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

歧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歧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歧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鬲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鴬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

歧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濇之病。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歧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歧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

歧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歧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歧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

歧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潅脹而頭痛也。

帝曰︰善。

刺腰論痛四十一

[編輯]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鹸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鍼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顧。 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 刺陽明於鴬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 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 刺厥陰之脈,在鴎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脈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煉煉然,時遺溲; 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鹸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鹸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 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鴎下間,去地一尺所。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 刺之在鹸陽筋之間,上鹸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令人慾飲,飲已欲走。 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蹻上鹸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 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煉煉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 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 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朿脈為三痏。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則筋縮急; 刺肉里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煉煉欲僵仆;刺足太陽鹸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鹸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 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腰痛引少腹控噛,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踝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鍼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