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素書註 (張商英)
黃石公素書註 作者:張商英 北宋 |
〈臣〉等謹案︰黃石公《素書》一卷,舊本題宋張商英註,分為六篇。一曰原始,二曰正道,三曰求人之志,四曰本徳宗道,五曰遵義,六曰安禮。《黃震日抄》謂其説以道徳仁義禮五者為一體,雖於指要無取而多主於卑謙損節背理者寡。張商英妄為訓釋,取老子「先道而後徳,先徳而後仁,先仁而後義,先義而後禮」之説以言之,遂與本書説正相反。其意蓋以商英之註為非,而不甚斥本書之偽。然觀其後序所稱,圯上老人以授張子房,晉亂有盜𤼵子房塜,於玉枕中得之始傳人間。又稱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尤為道家鄙誕之談。故晁公武謂,商英之言世未有信之者。至明都穆《聽雨紀談》以為,自晉迄宋,學者未嘗一言及之,不應獨出於商英,而斷其有三偽。胡應麟《筆叢》亦謂,其書中「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皆仙經佛典之絶淺近者,蓋商英嘗學浮屠,法於從悅,喜講禪理,此數語皆近其所為。前後註文與本文,亦多如出一手。以是核之,其即為商英所偽撰明矣。以其言頗切理,又宋以來相傳舊本,姑録存之備參考焉。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
黃石公素書原序
[編輯]〈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畧為是,蓋傳之者誤也!晉亂,有盜發子房塚,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𦵏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竊嘗評之,天人之道,未嘗不相為用,古之聖賢皆盡心焉。堯欽若昊天,舜齊七政,禹敘九疇,傅説陳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設天、地、四時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隂陽,孔子欲無言,老耼建之以常無。有《隂符經》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道至於此,則鬼神變化皆不能逃吾之術,而況於刑名度數之間者歟?黃石公,秦之隱君子也!其書簡,其意深。雖堯、舜、禹、文、傅説、周公、孔、老亦無以岀此矣。然則黃石公知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故以此書授子房,而子房者豈能盡知其書哉?凡子房之所以為子房者,僅能用其一二耳。書曰:隂計外泄者敗。子房用之嘗勸髙帝王韓信矣!書曰:小怨不赦大怨不生。子房用之嘗勸髙帝侯雍齒矣!書曰:決策於不仁者險。子房用之嘗勸髙帝罷封六國矣!書曰: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子房用之嘗致四皓而立恵帝矣!書曰:吉莫吉於知足。子房用之嘗擇留自封矣!書曰:絶嗜禁慾,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嘗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矣!嗟乎!遺粕棄滓猶足以亡秦項而帝沛公,況純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自漢以來,章句文章之學熾,而知道之士極少,如諸葛亮、王猛、房喬、裴度等輩,雖號為一時賢相,至於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髣髴。此書所以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也!離有離無之謂道,非有非無之謂神。有而無之之謂聖。無而有之之謂賢。非此四者,雖口誦此書亦不能身行之矣!〉
張商英天覺序
原始章第一
[編輯]〈道不可以無始。〉 夫道徳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離而用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黙、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紘之表,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 徳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徳之至也。求於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於徳者,無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為君臣父子。昆蟲草木得之,以為昆蟲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邇之一身,逺之萬物,無所欲而不得也。〉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恵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仁之為體如天,天無不覆;如海,海無不容;如雨露,雨露無不潤。慈恵、惻隱所以用仁者也。非親於天下,而天下自親之。無一夫不獲其所,無一物不獲其生。書曰:鳥獸魚鼈,咸若詩曰,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其仁之至也。〉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理之所在謂之義,順理決斷,所以行義。賞善罰惡,義之理也,立功立事,義之斷也。〉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禮,履也!朝夕之所履踐,而不失其序者皆禮也。言動視聽,造次必於是,放僻邪侈,從何而生乎?〉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老子曰:失道而後徳。失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散也,道散而為徳,徳散而為仁,仁散而為義,義散而為禮。五者未嘗不相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體,故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道。黃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盛衰有道,成敗有數,治亂有勢,去就有理。〉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道,猶舟也;時,猶水也。有舟楫之利,而無江河以行之,亦莫見其利涉也。〉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絶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養之有素,及時而動,機不容發,豈容擬議者哉?〉 是以其道足髙,而名重於後代。 〈道髙,則名垂於後而重矣!〉
正道章第二
[編輯]〈道不可以非正。〉 徳足以懷逺, 〈懷者,中心悅而誠服之謂也。〉 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衆, 〈有行有為,而衆人宜之,則得乎衆人矣。〉 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 〈嫌疑之際,非智不決。〉 信可以使守約,亷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軄而不廢, 〈孔子為委吏、乗田之職是也〉 處義而不囘, 〈迫於利害之際,而確然守義者,此不囘也。〉 見嫌而不茍免, 〈周公不嫌於居攝,召公則有所嫌也。孔子不嫌於見南子,子路則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茍免,其惟至明乎?〉 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俊者,峻於人也;豪者,髙於人;傑者,傑於人。有徳、有信、有義、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有行、有智、有信、有亷者,豪之事也。至於傑,則才行足以明之矣。然傑勝於豪,豪勝於俊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編輯]〈志不可以妄求。〉 絶嗜禁慾,所以除累。 〈人性清靜,本無係累,嗜欲所牽,捨己逐物。〉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禳,猶祈禳而去之也。非至於無抑,惡至於無損,過可以無禳爾。〉 貶酒闕色,所以無汚。 〈色敗精,精耗則害神;酒敗神,神傷則害精。〉 避嫌逺疑,所以不誤。 〈於跡無嫌,於心無疑,事不悞爾〉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有聖賢之質而不廣之,以學問弗勉故也。〉 髙行㣲言,所以修身。 〈行欲髙而不屈,言欲㣲而不張。〉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逺慮,所以不窮。 〈管仲之計,可謂能九合諸侯矣,而窮於王道。商鞅之計,可謂能強國矣,而窮於仁義。𢎞羊之計,可謂能聚財矣,而窮於養民。凡有窮者,俱非計也〉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聞譽而喜者,不可以得友也。〉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極髙明而道中庸,聖賢之所以接人也。髙明者,聖賢之所獨,中庸者,衆人之所同也〉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 〈應變之謂材,可用之謂能,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術也〉 彈惡斥讒,所以止亂。 〈讒言惡行,亂之根也。〉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因古人之跡,推古人之心,以驗方今之事,豈有惑哉〉 揆揆後度,所以應卒。 〈執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長短盡在是矣。倉卒事物之來,而應之無窮者,揆度有數也〉 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有正有變,有權有經。方其權,有所不能行,則變而歸之於正也。方其經,有所不能用,則權而歸之於經也。〉 括囊順㑹,所以無咎。 〈君子語黙以時,岀處以道,括囊而不見其美,順㑹而不發其機,所以免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橛橛者,有所持而不可搖;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撓。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終莫如無過也。〉
本徳宗道章第四
[編輯]〈本宗不可以離道徳。〉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 〈謀之欲博。〉 安莫安於忍辱, 〈至道曠夷,何辱之有。〉 先莫先於修徳, 〈外以成物,內以成己,修徳也。〉 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 〈無所不通之謂神,人之神與天地參,而不能神於天地者,以其不至誠也。〉 明莫明於體物, 〈記曰: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如是,則萬物之來,其能逃吾之照乎?〉 吉莫吉於知足, 〈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苦莫苦於多願, 〈聖人之道,泊然無欲。其於物也,來則應之,去則無係,未嘗有願也。古之多願也,莫如秦皇、漢武,國則願富,兵則願彊,功則願髙,名則願貴,宮室則願華麗,姬嬪則願美艷,四夷則願服,神仙則願致。然而,國愈貧,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鈍。卒至於所求不獲,而遺恨狼狽者,多願之所苦也。夫治國者,固不可多願,至於賢人,養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約乎?〉 悲莫悲於精散, 〈道之所生之謂一,純一之謂精,精之所發之謂神,其潛於無也,則無生、無死、無先、無後、無隂、無陽、無動、無靜。其舎於形也,則為明、為哲、為智、為識。血氣之品,無不稟受。正用之,則聚而不散,邪用之,則散而不聚。目淫於色,則精散於色矣;耳淫於聲,則精散於聲矣;口淫於味,則精散於味矣;鼻淫於臭,則精散於臭矣。散之於己,其能久乎?〉 病莫病於無常, 〈天地所以能常久者,以其有常。人而無常,其不病乎?〉 短莫短於茍得, 〈以不義得之,必以不義失之,未有茍得而能長也。〉 幽莫幽於貪鄙, 〈以身狥物,闇莫甚焉。〉 孤莫孤於自恃, 〈桀紂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彊,項羽自恃其勇,王莽自恃其智,元載盧杞自恃其狡。自恃,則氣驕於外,而善不入耳;不聞善,則孤而無助;及其敗,天下爭從而亡之。〉 危莫危於任疑, 〈漢疑韓信而任之,而信幾叛;唐疑李懷光而任之,而懷光遂逆。〉 敗莫敗於多私。 〈賞不以功,罰不以罪,喜佞惡直,親黨逺正。小則結匹夫之怨,大則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敗也。〉
遵義章第五
[編輯]〈遵而行之者義也。〉 以明示下者闇, 〈聖賢之道,內明外晦。惟不足於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闇也。〉 有過不知者蔽, 〈聖人無過。可知賢人之過,造形而悟,有過不知,其愚蔽甚矣。〉 迷而不返者惑, 〈迷於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於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於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無迷,惑者自迷之矣。〉 以言取怨者禍, 〈行而言之,則機在我而禍在人;言而不行,則機在人而禍在我。〉 令與心乖者廢, 〈心以岀令,令以行心。〉 後令繆前者毀, 〈號令不一,心無信而事毀棄矣。〉 怒而無威者犯, 〈文王不大聲以色,四國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民威於斧龯。〉 好衆辱人者殃, 〈己欲沽直名,而置人於有過之地,取殃之道也。〉 戮辱所任者危, 〈人之雲亡,危亦隨之。〉 慢其所敬者凶, 〈以長幼而言則齒也,以朝廷而言則爵也,以賢愚而言則徳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則齒也、爵也,內敬則徳也。〉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逺忠者亡, 〈讒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忠者惟逆人主之過。讒者合意多悅,逆意者多怒此。子胥殺而呉亡,屈原放而楚滅是也。〉 近色逺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 〈太平公主、韋庶人之禍是也。〉 私人以官者浮, 〈淺浮者不足以勝名器,如牛仙客為宰相之類是也。〉 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陸贄曰:名近於虛,於教為重;利近於實,於義為輕。然則實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權實,名實相資,則不耗匱矣。〉 畧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 〈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自厚者,自滿也,非仲尼所謂「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則人將棄廢矣。〉 以過棄功者損,羣下外異者淪, 〈措置失宜,羣情隔塞,阿諛並進,人人異心,求不淪亡,不可得也。〉 既用不任者踈, 〈用賢不任則失士心,此管仲所謂害霸也。〉 行賞悋色者沮, 〈色有靳,悋有功者,沮項羽之刓印是也。〉 多許少與者怨, 〈失其本望。〉 既迎而拒者乖, 〈劉璋迎劉備而返拒之是也。〉 薄施厚望者不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覆之載之,含之育之,非責其報也。〉 貴而忘賤者不久, 〈道足於己者,貴賤不足以為榮辱。貴亦固有,賤亦固有,惟小人驟而處貴,則忘其賤,此所以不久也〉 念舊而棄新功者凶, 〈切齒於睚眥之怨,眷眷於一飯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於天下者,雖仇,必用以其才也;雖怨,必録以其功也。漢髙祖侯雍齒,録功也;唐太宗相魏鄭公,用才也。〉 用人不得正者殆,彊用人者不畜, 〈曹操強用闗侯,而終歸劉備,此不畜也。〉 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彊者弱, 〈有以徳彊者,有以人彊者,有以勢彊者,有以兵彊者。堯舜有徳而彊,桀紂無徳而弱;湯武得人而彊,幽厲失人而弱;周得諸侯之勢而彊,失諸侯之勢而弱;唐得府兵而彊,失府兵而弱。其於人也,善為彊、惡為弱;其於身也,性為彊、情為弱。〉 決策於不仁者險, 〈不仁之人,幸災樂禍。〉 隂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 〈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斂其國,其財必削。〉 戰士貧、游士富者衰。 〈游士鼓其頰舌,惟幸煙塵之㑹;戰士奮其死力,專弭彊塲之虞。富彼貧此,兵勢衰矣〉 貨賂公行者昧, 〈私昧公、曲昧直也。〉 聞善忽畧、記過不忘者暴。 〈暴則生怨。〉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濁溷也。〉 牧人以徳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刑者,原於道徳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輔徳,而非專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徳則集,繩之以刑則散也。〉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 〈人心不服,則叛也。〉 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非所宜加者,酷也。〉 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有吾之有有,則心逸而安身。〉
安禮章第六
[編輯]〈安而履之之謂禮。〉 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善積則致於福,惡積則致於禍,無善無惡,則亦無禍無福矣。〉 饑在賤農,寒在惰織。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唐堯之節儉,李悝之盡地力,越王勾踐之十年生聚,漢之平凖,皆所以迎來之術也。〉 貧在棄時。上無常躁,下無疑心, 〈躁靜無常,喜怒不節,羣情猜疑,莫能自安。〉 輕上無罪,侮下無親, 〈輕上無禮,侮下無恩。〉 近臣不重,逺臣輕之。 〈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發䝉耳!〉 自疑不信人, 〈暗也。〉 自信不疑人, 〈明也。〉 枉士無正友, 〈李逢吉之友,則八闗十六子之徒也。〉 曲上無直下。 〈元帝之臣,則𢎞恭、石顯是也。〉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非無賢人善人,君不能用故也。〉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人不能自愛,待賢而愛之;人不能自養,待賢而養之。〉 國將霸者士皆歸, 〈趙殺鳴犢,故夫子臨河而返。〉 邦將亡者賢先避。 〈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魯是也〉 地薄者大物不産,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疎者大獸不居, 〈此四者以明人之淺則無道徳,國之淺則無忠賢也。〉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此二者明過髙、過滿之戒也。〉 棄玉取石者盲, 〈有目與無目同。〉 羊質虎皮者辱, 〈有表無裏與無表同。〉 衣不舉領者倒, 〈當上而下。〉 走不視地者顛。 〈當下而上。〉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材不勝任謂之弱。〉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夫沖和之氣生於足,而流於四肢,而心為之君。氣和則天君樂,氣乖則天君傷矣。〉 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 〈自古及今,生齒富庶,人民康樂,而國衰者未之有也。〉 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長城之役興,而秦國殘矣;汴渠之役興,而隋國殘矣。〉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漢武欲為秦皇之事,幾至於傾,而能有終者,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紂以女色亡,而幽之褒姒同之,漢以閹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見已生慎將生,惡其跡者預避之。 〈已生者,見而去之也;將生者,慎而消之也;惡其跡者,急履而惡䠙,不若廢履而無行;妄動而惡知,不若絀心而無動。〉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有道者,非已求福,而福自歸之;無道者,畏禍愈甚,而禍愈攻之。豈其有神聖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逺慮者有近憂,重可使守固,不可使臨陣;貪可使攻取,不可使分陣;亷可使守主,不可使應機。此五者,各隨其才而用之。同志相得, 〈舜則八元、八凱,湯則伊尹,孔子則顔囘也。〉 同仁相憂, 〈文王之閎散,微子之父師、少師,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鮑叔也。〉 同惡相黨, 〈紂之臣億萬,跖之徒九千是也。〉 同愛相求, 〈愛利,則聚斂之臣求之;愛武,則談兵之士求之;愛勇,則樂傷之士求之;愛仙,則方術之士求之;愛符瑞,則矯誣之士求之。凡有愛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同美相妬, 〈女則武后、韋庶人、張良娣是也,男則趙髙、李斯是也。〉 同智相謀, 〈劉備、曹操,翟讓、李宻是也。〉 同貴相害, 〈勢相軋也。〉 同利相忌, 〈害相刑也。〉 同聲相應,同氣相感, 〈五行五氣,散於萬物,自然相感。〉 同類相依,同氣相親,同難相濟, 〈六國合從而拒秦,諸葛亮通呉以敵魏,非有仁義存焉,特同難耳。〉 同道相成, 〈漢承秦後,海內凋𡚁,蕭何以清靜涵養之,何將亡?念諸將俱喜功好動,不足以知治道,惟曹參在齊,嘗治蓋公、黃老術,不務生事,故引參以代相。〉 同藝相規, 〈李䤈之賊扁鵲,逢䝉之惡后羿是也。規者,非之也。〉 同巧相勝, 〈公輸子九攻,墨子九拒是也。〉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自同志下,所行所可預知。智者知其如此,順理則行之,逆理則違之。〉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教之逆者也。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順。化之順者也。〉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聖人之道,簡易而已。順日月而晝夜之,順隂陽而生殺之,順山川而髙下之,此天地之簡易也;順邊陲而外之,順中國而內之,順君子而爵之,順小人而役之,順善惡而賞罰之,順九土之宜而賦斂之,順人倫而序之,此聖人之簡易也。夫烏獲非不力也,執牛之尾而使之卻行,則終日不能步㝷丈。及以環桑之枝貫其鼻,三尺之綯縻其頸,童子服之。風於大澤,無所不至者,蓋其勢順也。〉 詳體而行,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小大不同其理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