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 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制定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
1963年
1963年6月定稿,12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由國家科委下達

前 言

[編輯]

  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是在原有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並參照世界科學技術進展的情況,加以發展而制訂的。

  執行「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以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專業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隊伍,比以前壯大了。對我國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資料。在農業方面,圍繞農業的「八字憲法」,開展了廣泛的研究試驗和總結群眾生產經驗的工作,對發展農、林、牧、付、漁的生產和進行農業技術改革,做了不少的基礎工作。在工業方面,初步掌握了許多現代的基本的生產技術,而且開始了發展新興工業技術的工作。在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加強了或建立了許多原屬薄弱或空白的學科研究工作;原子能、噴氣技術、電子學、半導體技術、自動控制、高分子化學和計算技術等新的專業和新的學科的研究試驗,在幾乎是空白的基礎上,已經建立起來,並有了重要進展。在掌握與發展現代醫學科學技術和總結中醫傳統經驗方面,成績也是顯著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規定要在1962年以前完成的任務,大部分已經完成或基本完成;原訂1962年以後的任務,也有一些提前開展了工作;此外,隨着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和針對世界上科學技術的新進展,我們還作了許多「十二年規劃」中未曾提出的工作。但是,我國人民向科學進軍的萬里長征,才邁開了第一步。更艱巨、更偉大的任務還在前面。

  根據新的形勢和需要,從1962年春季開始,到1963年春季,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下,動員和組織了我國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制訂了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本規劃包括六個部分:綱要,重點項目規劃,事業發展規劃,農業、工業、資源調查、醫藥衛生等方面的各種專業規劃,技術科學規劃,基礎科學規劃,共77卷,其中重點研究試驗項目374項。

  為着便於各有關領導部門和各方面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對今後十年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一個整體的、概括的了解,特在各專業、各學科規劃的基礎上,制訂本綱要。綱要着重闡述今後十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方針、任務和重要措施,概括說明各專業、各學科的任務和發展方向。至於各項研究工作和事業發展的具體安排,均見各專業、各學科的規劃和事業發展規劃。

第一章 發展科學技術的目標

[編輯]

  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項偉大革命運動。科學技術工作必須更好地為階級鬥爭、生產鬥爭服務。

  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的關鍵。經驗表明,為着多、快、好、省地進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體現政治、經濟與技術的統一,做到各項生產建設工作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在工作中有效地利用科學技術先進成果。科學技術工作,應該根據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安排,力爭走在各項生產建設工作的前面,及時作好科學技術的準備。

  必須加強科學技術研究試驗工作,才能多快好省地實現農業技術改革。黨中央和毛主席向全國人民提出,要在今後二十年到二十五年內基本上完成農業的技術改革。我國地域遼闊,土地、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廣大地區人口稠密,每個勞動力耕地不多,具有長期精耕細作傳統。在這樣的條件下實行農業的技術改革,有很大的特殊性,需要組織各方面的力量,解決大量的複雜的科學技術問題。必須大力加強農業和林業、畜牧、水產的研究試驗工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充分利用我國遼闊國土上的各項自然資源,逐步改造各種不利的自然條件;必須加強與農業技術改革有關的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並且使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等,在技術上經濟上真正過關。在有關農業的各方面,有大量的科學技術問題,必須在這十年內過關,才能保證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保證在二十年到二十五年內勝利完成農業技術改革的歷史任務。

  我國的工業,經過十多年建設,已經打下了現代化工業的初步基礎,大體上達到了工業先進國家四十年代的技術水平。但是,五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工業先進國家正在經歷着新的工業技術改革。各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被廣泛採用,機械化、自動化的水平迅速提高。石油化學工業、塑料和合成纖維工業、新型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工業、電子工業、儀器儀表工業等新興工業部門得到特別迅速的發展。原有的各個工業部門由於技術改革,也取得建設快、投資省、生產率高、質量好、成本低等良好的技術經濟效果。技術改革使整個工業在燃料動力、原料材料等方面的構成發生巨大的變化。應該指出,我國現有的工業技術水平還有待於大大提高,新興工業部門的建設還處在開始的階段。為了使我國工業轉移到為農業現代化服務的軌道上面來,為了加強基礎工業、建設一個比較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為了使我國工業適應國防尖端技術發展的要求,必須有重點地儘快掌握六十年代的工業技術,積極進行工業的技術改革。進行這些改革,需要組織從科學技術研究試驗到產品試製、建廠設計等成龍配套的工作,特別要注意加強中間試驗,加強研究試驗與設計工作的聯繫。

  科學技術必須為解決吃、穿、用問題開闢多種途徑,減輕農業的負擔。近幾十年來,特別是五十年代以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為用工業方法解決穿的問題開闢了廣闊途徑。應用現代技術,使原來依靠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紡織工業,已經能夠大量利用化學合成產品作為原料。現代食品加工、飼料加工技術的進展,使農產品的利用更加合理,並可提高其營養價值。木材的綜合利用與代用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因此必須結合我國資源特點,加強這些方面的科學技術工作,為建設和壯大有機合成工業、食品和飼料工業、木材加工工業等,提供系統的科學技術依據。

  國防尖端技術的過關,關係到加速現代化國防的建設,是一項嚴重的政治任務。配合國防尖端技術的過關,需要從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到工業生產技術的研究試驗的許多方面進行大量的工作,必須把這些工作擺在優先的地位,以保證國防尖端技術的過關。

  世界科學技術正在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向前發展。科學技術活動的領域已經伸展到宇宙空間;取得巨大的原子聚變能源的前景,已經可以預見;光受激發射這樣的強光源的發現,正在為科學技術開拓新的、十分重要的領域;電子計算機、信息機、控制機具有越來越複雜的功能;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有可能為農業和醫學的發展開闢全新的途徑;等等。對於當代科學技術的生長點,我們應該及早給予充分的重視,開展研究,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貫徹執行自力更生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條件。馬克思列寧主義從來認為,一個國家的革命和建設,必須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群眾的力量。為着自力更生地進行建設,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科學技術力量,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建設中提出的各種科學技術問題。帝國主義、現代修正主義、一切反動派仇視和害怕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大,妄圖從經濟上和科學技術上封鎖我國。這就更加激發我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儘快地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創造科學技術的條件。

  總起來說,十年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是:動員和組織全國的科學技術力量,自力更生地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迅速壯大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在重要的急需的方面,掌握六十年代的科學技術,力求在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道路上,實現大躍進。

十年規劃的目標可以簡括為:

  (一)為農業增產提供各方面的科學技術成果,系統地解決實現農業技術改革中的科學技術問題;

  (二)重點掌握六十年代工業科學技術,為建立一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為發展新興工業、提高現有工業的技術水平,提供科學技術成果;

  (三)切實保證國防尖端技術的初步過關;

  (四)加強我國資源的綜合考察,加強資源的保護和綜合利用的研究,為國家建設提供必要的資源根據;

  (五)在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防治主要疾病和計劃生育等方面的重要科學技術問題上,作出顯著成績;

  (六)加速發展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充實科學理論的儲備,加強科學調查和實驗資料的積累,建立和加強重要的和空白薄弱的部門;

  (七)大力培養人才,充實現代化實驗裝備,在各個重要的科學技術領域,形成研究中心,建立一支能夠獨立解決我國建設中科學技術問題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

第二章 發展科學技術的方針

[編輯]

  自力更生,迎頭趕上,是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方針。

  為着自力更生地解決國家建設中的科學技術問題,我們不僅需要形成自己的配套的科學技術隊伍,大力開展科學技術試驗工作,而且還要迅速建立為科學研究提供先進的儀器裝備的工業部門,並加強從科學研究、中間試驗到生產應用的各個環節,使研究工作不但能及時出成果,而且能夠迅速推廣應用。

  為了迎頭趕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科學技術水平,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下有領導地、有計劃地發展科學技術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必須利用各種客觀的可能條件,及時抓住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事物,儘快掌握和應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只要我們抓得准,抓得穩,抓得狠,鼓足幹勁,力爭上游,我們就能夠做到迎頭趕上,後來居上。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現代化在實現農業、工業和國防現代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自力更生、迎頭趕上的方針,向我國科學技術戰線提出了嚴重的艱巨任務。我們必須貫徹毛主席關於戰略上藐視困難、戰術上重視困難的思想,既要有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雄心壯志,又要有循序漸進,攻克一個個科學技術堡壘的扎紮實實的步驟。

  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對各項任務和各方面的力量,作了全面的安排。安排的原則是:

  一、集中力量打殲滅戰。要迅速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不僅要壯大我們的力量,而且一定要善於使用我們的力量。

  我們的任務很重,力量有限,為了迎頭趕上,就要「有先趕、有後趕,有所趕、有所不趕」。一定要抓住我國建設事業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問題,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才能使我們在若干重要的和急需的方面,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接近或趕上世界水平。

  我國有全國統一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但是,科學技術力量分散、工作重複的現象,也還嚴重存在。在目前我們專家和裝備都比較少而需要又很多的情況下,更應該堅決改變這種狀況。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必須嚴格按照統一的要求,統一的部署,協同動作,並且自覺地按照國家的需要,對人才和裝備,進行合理的安排,務期集中優勢力量,取得重點突破的成就。

  二、全面安排,充實基礎。在十年科學技術規劃中,主要是抓住兩頭:一是農業和有關解決吃穿用問題的科學技術問題,一是尖端技術。圍繞着這兩頭,全面組織各個學科、各門技術的工作。在十年當中,前五年着重打基礎,補全缺門,配套成龍,注意各項基礎條件的建設。

  科學技術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是不可動搖的原則。必須防止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對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應該給以特別的重視。不把與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問題放在應有的位置,是決不允許的。同時,也必須防止對理論聯繫實際作狹隘的了解,防止忽視那些基礎性的和理論性的研究。現代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沒有自然科學的理論指導是不行的。不把探索自然規律的研究放在應有的位置,就不能保證自力更生地實現我國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那也是要吃大虧的。在科學技術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當前和長遠、任務和學科等方面的關係。對於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學科發展中提出的科學技術問題;對於基礎科學研究、技術科學研究和各專業生產技術研究;對於從科學研究、中間試驗、設計、試製以至推廣應用的各個環節,都要全面安排。

  我們必須看得更遠些,不但要迎頭趕上六十年代水平,而且要為向七十年代的發展做好準備,因此,既要集中力量解決關鍵性科學技術問題,又要不失時機地走前一步。要注意積累各種基本資料和基本數據,掌握最先進的實驗技術,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並且在我國逐步形成一支能夠獨立解決我國科學技術問題的科學技術隊伍;打下科學技術更高速度發展的堅實的基礎。

  三、學習國外成就和開展創造性研究相結合。吸收和利用國外的科學技術成就,在任務時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需要的。科學技術後進國家趕上先進國家的重要經驗之一,是迅速掌握世界科學技術已有的成就,避免不必要地從頭研究國外早已解決的問題,少走彎路。我國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趕上先進水平,也必須如此。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今後十年中,更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越是強調自力更生,就越應該注意學習和掌握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成就。認為只有自己從頭摸索才算是科學研究,不積極吸取國外已有成果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妥當的。但是,在進行引進某些國外技術的同時,必須要以加強自己在這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為基礎,儘快做到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解決問題。並且,即使引進了國外技術,也必須安排與之相配合的研究試驗力量,認真花工夫去消化它,在我國具體條件下掌握它,發展它。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由於我國建設的需要和資源、技術、經濟條件的某些特殊性,或者由於我們很難掌握到國外的現成技術資料,有許多課題是必須由我們完全獨立地進行研究的。這些課題,往往又是我國自力更生進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的關鍵,必須組織力量,及時突破。在這方面的任何等待、依賴思想都是極其錯誤的。

  四、專業研究和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相結合。為了實現國家科學技術規劃,主要依靠專業科學研究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國務院各部門、高等學校和地方所屬的研究機構)、高等學校以及若干重要廠礦、農場的科學研究試驗的力量。與此同時,應該大力開展群眾性的科學實驗活動。

  群眾性的科學實驗活動,不僅可以及時就地解決大量的生產技術問題,而且也是科學技術創造的泉源。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的展開,也有利於專業研究機構集中力量解決國家重點任務,有利於專業研究工作的提高。群眾科學實驗活動中湧現的大批工農革新家,是我國科學技術隊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躍進以來,在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績。需要總結經驗,鞏固成果,繼續發展提高,使群眾性的技術革新運動制度化、經常化。

  我們必須把普及和提高、專業研究和群眾技術革新運動密切結合起來。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應當按照自己的專長和特點,結合本身的工作,協助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和工廠企業解決提高當前生產技術水平的關鍵性問題。

第三章 自然條件和資源的調查研究

[編輯]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立足於本國的資源。掌握需要與資源的平衡,充分利用與嚴格保護資源,是發展工、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之一。對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進行調查研究,是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資源,保證生產迅速增長的基礎性工作。這一工作必須走在前面,以利生產建設。

  我國自然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我國有總面積約為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土地。其中耕地與宜農荒地只占百分之十四左右,這些土地的增產潛力還很大。同時其中還有適宜於發展畜牧業的廣闊的山地、丘陵和草原。我國目前森林覆蓋率很低,僅占全部國土的百分之八點六,但有極其廣闊的土地適宜發展林業。此外,還有總面積約三億畝內陸水域和廣闊的海域可以發展水產業。我國地跨溫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有利於多數地區農業的發展與生物的繁殖,但也帶來一些地區的旱澇不均。我國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西南地區水利資源特別集中。我國礦產資源豐富多樣,許多礦種,包括許多有戰略價值的礦種(如稀土、硼、鋰、鎢、銻、鉬等)儲量巨大;但某些重要礦種,如鉻、鎳、鉀、鉑族元素、金剛石、壓電石英等,已經探明的儲量還比較少;還有些礦種,或者分布不平衡,或者中礦和貧礦比重大,或者複雜共生礦與難選礦多;有些礦床類型十分複雜和特殊。摸清我國自然條件和資源的特點,研究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的途徑,是我國科學技術工作的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執行「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以來,各種考察、調查、勘探、觀測、研究等工作已經取得很大成績,對我國自然條件和資源的概貌已經有初步了解,但是工作做得很不平衡。不僅地下礦產資源的地質調查還不夠普遍,對土地、生物資源的調查工作量也十分有限。工作深度尤其不夠。許多資料沒有分析整理出來。資源開發中不少問題的解決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綜合性研究更為薄弱。考察與開發利用的研究試驗尚未很好結合。在當前生產中,對自然條件與資源利用不合理與浪費現象相當嚴重。永續利用各種資源的科學途徑有待進一步探討。總之,已經取得的成就,距離充分與全理利用資源的要求還很遠。今後十年內,必須從各方面加強自然條件與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使它即能適應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又能為以後的發展儲備必要的資料。

第一節 土地生物資源的調查研究

[編輯]

  必須着眼於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全面合理利用,根據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林、牧、付、漁的精神,對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土地、生物資源,進行綜合的研究,為發展生產開闢更廣闊的道路。

  1.制定農業區劃的調查研究。

  我國農業生產地區性差異很大,為了闡明各個地區的利用改造方向和途徑,必須研究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進行全國農業區劃的調查研究。

  現在我國已經完成了初步的自然區劃和掌握了全國土壤普查資料,今後應抓緊完成全國性與地區性農業自然條件和資源的分區及評價,研究主要作物、果樹、經濟林、用材林及牲畜等的生態分布規律,為制訂綜合性的農業遠景區劃提供關於自然條件的調查材料。

  2.擴大農用地的調查研究。

  應該着重研究自然條件較好的近四億畝宜農荒地。首先應對土壤肥沃、水熱條件良好的東北三江平原及興凱湖平原、黑龍江中游及嫩江上游等宜於近期開發的地區進行研究。對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等牧區的宜農荒地,也應該進行農牧用地究竟應該如何來劃分和究竟應該採取怎樣的開墾方式的研究。在近四億畝宜農荒地中,約有一半需要進行水利改良,應對其改良條件加以研究。

  我國還有鹽鹼荒地約三億畝,沼澤地約一億畝(主要分布在東北)。對這些土地需要研究其利用條件與途徑。此外,對海濱、湖濱和河灘也應該進行綜合性的調查研究,提出適當圍墾、合理利用的方案。

  3.草場資源的調查研究。

  全國草原面積約四、五十億畝,除內蒙古草原外,大部分草原分布在丘陵和山區。這是我國發展牧畜業的重要基地。應該對草場資源進行全面考察和定點觀測。對各主要牧區草場資源的分布、類型、牧草質量、載畜量以及冬、夏季牧場的關係等進行調查研究,編制全國及重點地區草場資源圖。應該研究各主要地區草場合理利用的條件,調查缺水草場的地下水資源及其開發條件。

  4.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山地和丘陵的調查研究。

  我國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總面積約五十七萬平方公里,還有更加廣闊的亞熱帶地區。這些地區,植被生長迅速,是開發利用山地和丘陵的重點。今後的任務是:進行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的評價,劃分這些地區山地、丘陵類型,並研究其綜合利用途徑。

  5.乾旱地區和沙漠的利用改造。

  我國西北和華北乾旱地區的熱量條件雖然還好,但不僅水分條件太差,而且風沙大,並且有總面積約十六億畝的沙漠戈壁,鹽鹼土的分布也很普遍,因而大部分土地未能充分利用。今後應着重研究:地表水與地下水以及水平衡問題;沙漠的特性、利用途徑與改造措施;同時應對條件較好的沙漠地區,結合綜合治理沙漠的研究,研究如何適當擴大部分耕地的問題。

  6.青藏高原地區的綜合調查研究。

  青藏高原地區,自然條件十分獨特,約占國土的五分之一。對於這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情況,至今還沒有掌握。許多科學問題有待研究。需要對這個地區進行綜合調查和研究,為今後進一步開發,做必要的準備。

第二節 礦產資源的調查勘探與合理開發

[編輯]

  必須根據工業和國防尖端技術發展的需要,尋找更多的礦物原料基地,並注意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保護資源。重點是需要迫切、已經探明的儲量不多和稀缺的礦產資源。應該在交通運輸方便、開採條件較好的地區,加強礦產資源的調查和勘探工作,擴大現有礦物原料基地的儲量;同時也應該更加注意研究地質條件優越、具有遠景開發價值的地區的區域地質特徵和成礦條件,為進一步擴大礦產資源,準備勘探後備基地。

  1.加強基本地質研究,擴大礦產儲量。

  研究全國地質特點與主要礦產成礦規律,編制全國及分區的全套地質圖和主要礦種預測圖;並選擇成礦有利的重點地區,深入進行區域地質特徵、重要礦產成礦條件與找礦遠景的綜合研究。

  今後十年,尤其是前五年,必須特別重視石油資源的勘探工作,尤其是探明那些很有希望的離工業基地和交通幹線不遠的油田以及沿海的與海上油田。非金屬礦的勘探工作,過去重視不夠。對於發展尖端技術所必需的壓電石英、金剛石、光學螢石和發展化學肥料工業所必需的鉀鹽礦以及北方的磷礦,必須積極探尋,加強與這些礦種有關的地質成礦規律的研究。同時對工業急需的鉻礦、鎳礦、鉑族元素等短缺的礦產資源,也必須進行重點的地質研究,加強勘探工作。此外,對西南的天然氣資源,與近年保有儲量減少太多的鎢礦、汞礦和難以滿足工業需要的富鐵礦、高品位硫鐵礦以及南方的煤礦,還應進行增加後備基地與擴大儲量的研究。

  2.進行戰略後方礦物原料、燃料基地的調查研究。

  為改善全國工業布局準備條件,應及早尋找和擴大戰略後方後備礦物原料和燃料基地。如圍繞西南水能資源集中地區,擴大可能發展大耗電工業的各種礦產資源;圍繞祁連山、河西走廊成礦有利地區,擴大金屬、煉焦煤等資源;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稀有礦種的探索性調查等等。

  3.複雜共生礦的綜合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

  我國許多礦種,特別是鐵礦、有色金屬礦和鹽類礦,呈複雜共生狀態的礦床很多,而且不少是我國獨具的類型。今後應大力研究它們的礦石物質組成和各種有用組分的分布規律,綜合研究這些礦床的合理開發利用方向。如包頭白雲鄂博鐵礦,應着重研究共生的稀土、稀有等元素的賦存狀態與富集規律,研究開發利用對象的主次;又如西昌攀枝花鐵礦,應着重研究釩、鈦分離問題,並確切評價其工業價值與開發條件;對西部內陸鹽湖礦床,應着重搞清硼、鋰與鉀鎂鹽湖的水文地質條件和進行採礦加工試驗。

  4.研究重要礦種的合理開發、保護與綜合利用。

  我國目前許多礦產開採和加工中,有的采出率低(如石油等),有的中、低品位礦棄置未用,使大量資源損失地下。應積極研究提高各種礦產采出率的途徑和中、低品位礦石的利用方法,研究防止礦床破壞的技術措施。對於我國特有的和特別薄弱與稀有的礦種,尤應重點進行這種研究。

  5.提高地質勘探技術。

  向地球深處找礦,是地質勘探工作的發展方向。我們在這方面的基礎還很薄弱,必須迅速研究發展新的勘探技術和儀器設備,以提高地質勘探的效果,找到更多的礦產資源。應該重點研究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探礦新技術,研究重點地區主要礦種的綜合地質普查方法,研究掩蓋地區隱伏礦床和盲礦體的綜合普查方法。應該注意數理統計和概率論在地質普查勘探工作中的應用。

第三節 海洋調查

[編輯]

  海洋調查,是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和發展海洋科學的基礎工作。我國海岸線長達一萬餘公里,淺海面積遼闊,海洋資源豐富,自然條件複雜。為適應國防、交通、漁業等生產建設的發展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需要,應該在過去全國海洋綜合調查的基礎上,全面開展中國海的海洋水文、海洋化學、海洋物理、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質等方面的調查研究,摸清中國海的基本情況。同時,逐步開展中國鄰近大洋水文、水化學和海洋生物的調查。應該重點研究中國海水位、海浪、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中、長期預報方法和有關理論,提高預報的準確率。應該完成中國海岸帶的調查,提出基本圖件、資料。研究掌握現代化的海上地質勘探技術和設備,從淺海石油地質勘探着手,開展海洋地質勘探工作。應該調查中國海的海生生物資源。

第四節 水利資源及其綜合開發利用

[編輯]

  我國河流眾多,年徑流總量近兩萬七千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五億餘瓦。我國地下水儲量也很豐富。豐富的水利資源是我國工農業發展的一個良好的條件。但是,目前我國多數江河還沒有能得到治理,或沒有治好,水利資源的利用率還很低,水利資源的利用與地區全面開發結合起來綜合研究也很不夠。必須在充分研究水利資源特點及其開發條件的基礎上,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水利資源綜合利用問題的研究。

  1.水利資源的調查研究。

  系統整理分析各地區地表徑流資源統計,進一步查明各地水利資源及水旱災害情況,深入研究各地區、各流域水文特性,加強水文預報,提高其數據精確度。

  加強地下水資源的研究,着重研究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包括華北、淮北及松遼平原)、西北乾旱盆地和山前平原地區地下水動儲量、水質和開採條件。

加強高山冰雪資源開發利用問題的研究。

  2.中小河流綜合開發利用的研究。

  我國有流域面積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達五千條左右,分布很廣。開發利用中小河流對保證農業增產有很大意義。根據流域的自然地理特點,研究我國中小河流的分類、開發利用的原則以及綜合發展灌溉、發電、航運的問題。

  3.大河流綜合開發利用的研究。

  在我國大河流綜合開發利用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如黃河的泥沙問題還未解決,華北海河流域的旱澇鹼災害尚未消除,長江及其主要支流綜合利用的方案還待最後確定,等等。必須在現有流域規劃資料和其它有關資料的基礎上,對各大河流整個流域的特點和自然條件進行考察研究,密切結合地區綜合開發、工農業布局和大自然改造,研究水利資源綜合利用方向、樞紐布局、開發程序以及開發方式等。我國西南地區山高谷深,應着重研究經濟合理的開發方式及其條件,為大力開發我國西南地區豐富的水利資源做好準備。

第五節 加強氣象研究

[編輯]

  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我國氣象條件為國民經濟和國防現代化服務,應大力開展氣象業務及科學研究,一方面應深入研究氣象科學中關鍵性理論問題;另一方面必須抓緊氣象技術改革,建立氣象現代化技術系統。

  1.提高天氣預報準確度。

  天氣預報,特別是危險性天氣,如雷暴、雷雨、冰雹、大風、寒潮等的預報,是農業、漁業生產和國防等方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主要途徑,除了研究氣象台站現用的天氣預報方法之外,應通過綜合觀測、天氣分析、動力氣象研究及數值模擬計算,掌握大中小天氣系統的特徵,研究各尺度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為改進天氣預報打下理論基礎。

  2.人工控制天氣。

  雖然這是較遙遠的方向,但目前開展人工降水、消雹及森林防止雷火等人工影響局部天氣仍屬可能,其關鍵問題是通過中小系統天氣與雲霧物理的觀測、實驗等,開展積雨雲物理學和動力學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影響局部天氣的方法。

  3.現代化氣象探測技術的建立。

  必須建立微波、紅外實驗,研究紅外及電磁波在大氣中的傳播,從而建立低空快速掃描采空技術;開展中層大氣探測,研究中層大氣輻射平衡、大氣潮汐以及中低層大氣環流之間的關係,建立中層大氣流場預報;研究提高無線電探空精確度和高度,改進雷達測風技術,研究雷達測雲、測雨和飛機偵察颱風等技術;同時應加強二十五公里以下的大氣探測,並逐步使其現代化,為氣象服務和理論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第六節 開展地震、地磁的研究

[編輯]

  地震和地磁的分布和變化是了解自然環境的重要因子,研究其變化規律和物理機制,不僅對探求地球內部結構和地球形成的原因具有深遠學術意義,而且對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服務也有現實意義。

  地震研究當前的任務,首先是積累豐富而可靠的地震微觀、宏觀資料,通過現象的分析和理論研究,認識地震的本質及其發生的基本條件,力求做出以地震成因為基礎的,帶有預告性質的我國地震區域劃分圖,為預防和減輕地震災害做出貢獻,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地磁研究可分為變化磁場與基本磁場兩方面的研究。除變化磁場應結合空間物理學進行研究外,基本磁場的研究,當前應完成全國地磁台站的標準化工作,利用地磁測量結果,每隔五年編制我國新的地磁圖,一方面,為軍事和探礦部門提供地磁數據,另一方面進行地磁長期變化機制的研究。

第七節 提高測量製圖方法與技術

[編輯]

  在各種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的調查研究中,測量製圖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而且是工、農、國防各項調查規劃工作的先行步驟與必要手段。

  為適應國防需要和經濟開發需要而進行的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的測量工作,必須進一步加強。一萬分之一地形圖的測量工作,必須及早進行。必須儘快地突破各種技術關鍵,開展青藏高原地區和其他高山地區的測圖工作,以消滅這些地區的空白狀態。在逐步完成國家基本地形圖的基礎上,必須編製成套的百萬分之一基本地圖、專門地圖和國家大地圖集。必須提供工業、農業和國防急需的各種成果成圖資料。

  為了更有效地和精確地進行測量製圖工作,必須研究採用物理測距、雷達測量、航測製圖等新技術,大力加強測繪儀器的研究、試製與生產。

第四章 農業科學技術

[編輯]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黨中央和毛主席指出,必須在實現農業社會主義改革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技術改革。為此,制定了農業發展綱要。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用二十至二十五年的時間,基本實現我國農業的技術改革。1963―1972年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工作的任務,就是要為多快好省地完成這一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提供充分的和確切的科學技術依據。

  關於發展我國農業生產的條件,有這樣一些基本的情況:耕地比較少,目前平均每人大約只有兩畝半地,宜農荒地也並不很多。在十六億畝耕地中,大約三分之二是較好的土地,三分之一是低產田。農業的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的水平較低,不少地區還有待進一步水利化。但是,現有耕地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方面有很大潛力。我國人民富於精耕細作的傳統和經驗,有些先進的農場和生產隊,已經達到或超過「四、五、八」指標。對低產地區的自然條件,現在已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且在有些地方已經取得了改造低產田獲得大幅度增產效果的初步經驗。在十六億畝耕地之外,我國有廣大的草原、丘陵、山嶽和水域,利用得當,可以大規模地發展農、林、牧、付、漁業。在掌握利用農藥、化肥、農業機械等現代化生產條件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科學研究成果。

  今後十年,農業科學技術工作應該採取單科性研究與綜合性研究相結合、總結提高農民生產經驗和祖國農學遺產與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科學研究與推廣普及相結合的方法,力求達到以下主要目標:

  (1)針對約占耕地三分之二的好地和較好地,首先是大量出產商品糧、棉、油的地區和高產地區的土地,按農業區劃,分別探尋多、快、好、省地進行農業技術改革和儘快實現農業發展綱要所規定指標的科學途徑,五年作出樣板,十年大面積推廣。

  (2)針對低產地區,主要是黃淮海平原旱、澇、鹼為害地區,黃河中游水土嚴重流失地區,亞熱帶酸性土壤低產地區,東北窪澇地帶的新墾區,進行全面調查,綜合研究,提出根治方案,五年至十年內,進行較大面積的改良示範。

  (3)分別針對草原、丘陵、山嶽、水域、水濱以及熱帶地區,進行全面考察與綜合性的研究試驗,為合理開發、充分利用這些土地和水域(包括近海、遠海),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付、漁提供科學依據。

  (4)針對不同地區,研究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水利化的各種條件,為各地區進行農業技術改革做好準備。

  (5)逐步形成各主要學科、主要專業和重點地區的科學研究試驗中心。

第一節 農業

[編輯]

  農業增產的途徑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擴大耕地面積。就我國條件來看,最主要的是提高現有耕地的單位面積產量。根據全國土壤普查資料,在十六億畝耕地內,鹽鹼地、低產水稻田、澇窪地及其它各種類型的低產田約占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高產和在一般年景可保收成的耕地面積約占三分之二強。在這占三分之二強的耕地上也還有各種自然災害和病害、蟲害,嚴重地威脅着產量的穩定和提高。要完成四、五、八的指標,四百斤地區要在1957年畝產水平的基礎上增產百分之一百五十,五百斤的地區要增產百分之一百二十,八百斤地區要增產百分之八十。

  改變生產落後面貌的關鍵在於充分運用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生產條件。既要着重使占三分之二的較好的耕地儘早實現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又必須結合具體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積極進行各項農田基本建設,大面積地改良利用低產田,逐步使之較大幅度地增產。

  農牧結合是提高農業生產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畜牧業僅占農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十一,而農業已經過關的國家大體上占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或者更多一點。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可以肯定地說,畜牧業上不去,農業也很難過關。今後必須從農牧結合着手研究解決當前肥料、飼料、畜力不足等問題。在農牧結合的原則下,以合理輪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中心,進行下列幾個重大問題的研究。

  1.作物合理輪栽,農牧結合、互相促進。

  作物合理輪栽是培養地力,充裕肥源,促進農牧結合,增加單位面積的作物產量和飼畜量的基本措施。在人多地少地區更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首先應着重研究糧、棉、油與豆科、綠肥、飼料作物的合理輪作,在總結農民經驗的基礎上,着重研究不同地區輪作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提出以增加糧、棉、油等作物產量為主的輪作方式。應在不同地區選擇若干國營農場和人民公社,進行合理利用土地和安排茬口的規劃並做出樣板。同時也要研究提出不同地區用地與養地結合的輪作栽培措施,以提高輪作周期中各項作物的總產量。在複種輪栽多熟制地區,研究提出間、混、套作的作物種類、品種組合及其相適應的栽培技術。

  種植飼料和綠肥是增加有機肥料的主要途徑。應積極研究在不同氣候、土壤和輪作制度下,擴種綠肥的品種及其栽培技術,研究有機肥料腐熟和養分轉化機制等。

  2.選育作物良種

  目前,我國農作物品種混雜和退化現象較普遍,現有良種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不少作物還缺乏良種,在育種工作中對抗病蟲、抗逆性、品種品質和滿足生產上多樣化的要求等方面注意不夠。必須針對良種混雜和退化問題進行研究總結良種的繁育經驗,建立良種繁育基地,不斷提高種子生產性能。逐步做到全國範圍內的良種純化和普及。對玉米等異花授粉作物,要加強研究利用雜種優勢的良種繁育技術,並擴大推廣。

為了充分發揮現有良種的增產作用,必須建立良種區域化試驗網,迅速確定新育成良種的區域適應性,繁殖推廣。

  在育種工作中,要加強系統選擇,開展雜交育種,特別是品種間雜交育種和玉米的自交系雜交育種。為了滿足生產發展的要求,要注意選育高品質的棉花,高油分的油料作物,以及抵抗或避免許多病、蟲、氣象災害的和適合於機械化栽培的根、棉、油等作物新良種。同時,必須大力加強國外優良品種的引進工作。

  為了增加雜交用的親本材料,必須加強作物品種資源的整理利用工作,鑑定國內外豐富多彩的作物品種資源的經濟特性。

  3.加強植物保護,防止主要病、蟲、雜草等在田間和倉貯中所造成的損失。

  病蟲害所引起的農作物損失是巨大的。據初步估計,各種病蟲害在田間所造成的損失,糧食約百分之十,棉花約百分之二十,果品、蔬菜約百分之三十、倉貯糧食所受的損失約百分之五。雜草為害在東北、海南等地區特別嚴重。

  在防治主要作物病害方面,研究小麥銹病在關鍵地區的流行規律預測報技術和防治措施,菌種變異和抗病品種的培育。研究在窖藏和秧苗期,防止甘薯黑斑病的辦法。對稻瘟病着重研究提高栽培技術和化學防治,對稻白葉枯病着重研究傳染途徑和種子消毒。對棉花黃、枯萎病着重研究抗病品種和防病耕作技術。對馬鈴薯晚疫病着重研究種薯處理、抗病品種和化學防治。對油菜、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病毒病以及白菜霜霉病及軟腐病,着重研究傳播途徑和抗病品種。柑桔黃龍病的病原已肯定是病毒,應着重研究傳染途徑、診斷方法和栽培防病。

  在防治主要作物蟲害方面,研究稻螟的發生量的預測,利用輪作栽培控制螟害,並研究提高內吸藥劑治螟的效果。選育抗玉米螟的品種,並研究對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提高化學防治玉米螟的技術。研究粘蟲在主要發生地區的數量變動規律和大發生的蟲源,研究提高中、長期預報和化學防治效果。研究不同地區地老虎的發生規律,提高預測預報技術和防治措施。對棉花蕾鈴害蟲,在主要棉區已分別明確預測方法和化學防治技術,今後應着重研究提出綜合防治方案。

  在防止倉庫蟲害方面,着重研究谷象、米象、谷蠹、豌豆象、麥蛾、粉蟎和黴菌的發生規律和糧食倉貯條件的關係,研究鼠害的種類和生物學特性,並研究殺蟲、滅鼠、防霉等藥劑,提高使用技術和防治效果。

  在雜草嚴重為害的東北墾區和華南熱帶作物地區,應研究已有的化學除莠劑在應用中的問題,並研究新的化學藥劑。同時還應研究機械除莠技術,並須加強害草生物學特性和除莠劑的生理效應等基礎研究工作。

  提高危險病蟲檢疫技術,研究提出防除和消滅病蟲的措施,並提高種苗檢疫和消毒處理技術。

  4.加強抗拒氣象災害的研究工作。

  在整理分析長期積累的氣象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各種作物的栽培經驗,逐漸摸清旱澇冰雹等氣象災害發生的規律,作為決定各種作物栽培季節的理論根據以及抗逆育種和栽培技術措施的氣象指標。

  為了農業穩產豐收,必須講究抗逆栽培技術。如採取溫室、風障、溫床育苗、培土、鎮壓、灌冬水等預防小麥寒害,或栽植防護林,或提前或移後作物的栽培日期,或利用氣候上的冷尾暖頭,探求有利的小氣候環境等等。同時要加強抗乾旱、低溫、鹽鹼等優良品種的選育工作。

  5.低產土壤改造。

  我國低產土壤類型很多。當前應着重改造幾種量多面廣的類型,如鹽鹼土、紅壤和低產水稻田等。通過調查研究,從發生發育過程、水分動態、物理性質和結構,明確低產原因。根據它們不同特點,區別對待。

  對鹽鹼土,還要着重研究鹽分運動規律、臨界水位和穩定水位、農業改良和土壤熟化措施。此外,水利土壤改良措施,也占重要地位。

  對紅壤和低產水稻田需要研究有機質的積累和分解以及養分轉化過程。改良措施都要採取種植綠肥,並應研究施用石灰和磷肥後的變化。

  低產水稻田中的漚田、冷浸田,要注意研究排水和灌溉。

  6.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綜合性的科學研究,應由農、林、水、牧、經濟等各方面密切配合來進行研究。

  西北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問題,是根治黃河和發展陝、甘、晉、內蒙古南部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治理的關鍵,在於恢復坡地植被,結合工程措施,增加水利保持的能力。這就要按縣、社、隊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總體規劃農林牧的綜合發展。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科學研究重點,如保土的耕作輪作、提高產草的數量和質量以及研究梯田修築技術和生土熟化等。

  在南方紅壤地區,應總結群眾利用紅壤丘陵地種植花生、?麻、茶、水果等的先進經驗,研究確定有效技術措施。因地制宜地擬定山地丘陵合理利用規劃。

  此外,不論西北和南方,於土壤侵蝕原因和規律、小流域內泥沙來源和運行規律、地貌侵蝕等,也要系統研究,使水土保持規劃和技術措施的水平不斷提高。

  7.發展園藝和特產

  水果、蔬菜、茶葉、蠶桑、蜂蜜等是我國著名的土特產,出口量很大。必須研究改進果樹的栽培技術,克服主要果樹大小年結果現象,研究以土壤管理為中心的培養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管理技術,並大力開展新品種的選育工作。

  必須提高蔬菜產量和質量。針對蔬菜品種混雜退化問題應進行大中城市蔬菜良種區域化研究,整理出一批良種,特別是,並研究提出良種繁育技術,解決大面積生產的推廣問題,加強國外引種並選育適合加工出口和機械化栽培的新品種。在北方進一步提高溫室、溫床栽培技術,調節淡季供應。

  研究提高茶葉產量、品質和製茶技術。為了迅速恢復發展茶葉生產,必須改造老茶園並提高以外銷茶為主的製茶技術。應着重研究老茶園更新、補植、換種及更新後的管理技術;茶樹經濟施肥、修剪和採摘技術;提高塊紅茶、分級紅茶、眉茶等外銷茶類品質的製茶工藝技術及相應的成套機具。

  研究提出老桑園改造、補植和更新的技術,選育蠶的新品種,防治蠶的病蟲害。研究蜜蜂的重要傳染病,如寄生蟎、幼蟲腐爛病的防治方法;同時研究改進飼養技術,特別是中蜂的飼養技術。

第二節 畜牧

[編輯]

  農牧結合是畜牧業在農業區發展的基礎。農牧業又相互促進,使農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以提高整個農業的經濟效益。同時,利用我國西部、北部草原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途徑。在廣大的山嶽、丘陵和濱海地帶也有發展畜牧業的巨大潛力。特別是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區,實現林牧結合,是發展畜牧業的迅速而有效的辦法。目前我國因飼料不足,疫病流行,畜禽生產性能低,畜牧業的勞動生產率也低,使畜牧業在農業總生產中的比重太小,耕畜和畜產品都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不斷增長的需要。應從「料、水、繁、種、保、管、舍、工」八項措施着手,大力發展畜牧業。

  1.合理利用、改良草原和南方山地丘陵地區。

  我國草原遼闊,目前尚未很好開發利用。已利用的草原,有的由於亂牧、亂墾、飲水點不足或分布不合理,已引起草原退化;還有大面積缺水草原未能很好利用,僅內蒙古、青海、新疆、甘肅四個省(自治區)的純牧區,就約有八億四千萬畝草原因缺水不能很好利用。南方山地丘陵地區草地,還遠遠沒有作為畜牧業的重要基地充分利用起來。

  應研究不同類型草原的合理載畜量、放牧方法和制度,以及放牧場和割草場的合理利用方法。調查掌握草原水利資源,研究提出缺水草原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井群布置以及機井的綜合利用方案。針對不同類型草原的特點,引種高產優質的牧草和飼料作物,進行地方品種的選育和新品種培育,研究牧草混播和以牧草為主的輪作制度,研究提出建立人工草場和飼料基地的技術措施。

  2.飼料的增產和合理利用開發,發展飼料工業。

  發展畜牧業的根本問題是飼料的數量和質量。除研究提高農牧結合的輪作制度外,還應引種和選育適合當地條件高產優質的飼料作物和牧草品種,特別是豆料和含澱粉、粗蛋白較多的塊根、莖飼料作物和牧草,增加每畝土地的飼料單位產量。研究提出山區、水塘野生飼料(如橡子、水草等)和含毒而養分較高的抗菌素工業副產品的處理利用方法。研究利用抗菌素、尿素等工業產品促進家畜生長和飼餵家畜的方法,以擴大飼料來源。研究制訂適合我國生產特點的家畜飼養標準,以發揮飼料的最大作用。

  應積極發展飼料工業,研究酵母飼料、魚骨粉飼料、藻粉飼料等的生產技術問題。

  3.提高農畜、家禽、毛皮獸生產性能。

  不同品種的生產性能,相差懸殊,例如我國的粗毛羊每年生產一公斤左右的粗羊毛,而優良品種的細毛羊每年則可生產四、五公斤細羊毛。

  調查研究地方畜種、禽種的特性,總結家畜雜交改良效果,進一步提出雜交改良的方式方法,着重研究改良為毛肉兼用或乳毛兼用的細毛羊和半細毛羊、改良為乘?兼用的馬和改良為乳役兼用的黃牛等。

  利用雜種優勢提高畜產品生產率是一個捷徑,必須開展畜、禽經濟雜交的研究工作。

  研究掌握家畜、家禽、毛皮獸生長發育和遺傳規律,開展家畜、家禽、毛皮新加坡的良種選育和新品種培育以及獐、鹿、紫貂等毛皮獸的引種馴化工作。

  研究改進羊、牛、馬、豬人工授精技術和精液稀釋保存方法,擴大優良種公畜的利用率,加速畜種改良。

  4.控制和消減畜禽主要疫病。

  畜禽中的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危害最大,每年死亡畜禽不下數千萬頭(羽)。必須首先完成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滅牛瘟、口蹄疫、牛肺疫、豬瘟、豬囊蟲、羊痘、羊疥癬、雞瘟等八種疫病。此外,目前廣泛流行的布氏病、豬氣喘病、馬鼻疽、鴨瘟等也應及早控制和消滅。為了消滅人畜共患的日本血吸蟲病,獸醫方面也應着重研究這一問題。

  對各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應按不同情況,從流行病學、病原、病理、診斷(檢疫)、治療、疫(菌)苗、免疫和防治措施等八個方面進行研究。特別應研究預防傳染病的各種弱毒疫苗和死苗。

  中獸醫學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治療牲畜疾病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的獸醫知識和技術。必須重視研究針灸療術、中草藥和許多民間獸醫創造的多種驗方,以繼承發揚祖國中獸醫學。

  對治療畜禽疾病的各種高效化學藥物和獸醫儀器及醫療器械,都應開展研究。

  5.加強畜牧業機械的研究。

  目前草原放牧中,勞動力十分缺乏,嚴重影響畜產品的增產。必須選型和試製適於草原用的拖拉機和各種配套機具,如牧草收割加工機械等。研究試製草原打井和提水機具,選型試製畜產品加工機具,如電動剪毛機、牛奶分離器等。同時應加強研究農牧場機械化和獸醫生物製品生產過程機械化的問題。

第三節 林業

[編輯]

  林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一方面擔負着生產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任務,另一方面從長遠利益來看,更重要的是擔負着改善自然條件,減少自然災害的任務。我國林業的基本情況是森林少,分布不均,林產品生產水平低,特別是木材生產供需之間差距很大;同時廣大缺林地區,水、旱、風、沙自然災害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對農業生產危害很大。但我國地跨溫帶、熱帶,樹木種類豐富,生長迅速,發展林業的潛力是很大的。

改變上述情況的主要科學技術途徑是:

  1.經營保護好現有森林,提高現有林的生長量。

  東北、內蒙古和東南林區,森林的面積和蓄積量占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這些林區的自然條件適於森林生長,林區基本建設基礎較好,無論當前和長遠都是我國供應木材的主要基地。十年內應着重研究解決這些林區森林的採伐方式、更新和撫育技術,以及永續作業的經營管理制度;掌握這些林區森林火災和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蔓延規律,制訂出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現有森林中有約計4億畝的次生林,這些森林生長很差,必須在五年內分別對東北、內蒙古、華北、西北地區的次生林制訂撫育改造技術措施。並應積極開展對森林的生長發育規律的研究。

  2.選育優良樹種,提高速生用材林及木本糧油林的豐產培育技術。

  在全國,特別是森林少、木材用量大的黃河流域及華中地區,必須大力營造以楊、柳、洋槐、油松、落葉松、杉木、馬尾松、桉樹、竹類為重點的速生用材林。

  積極開展選育良種、制定適地、適宜密度標準和防治病蟲害等四個速生豐產基本環節的研究。十年內要做到使最主要的速生樹種在重點造林地區所用種子基本上達到良種化。

  木本糧油以油茶、油桐、核桃、板栗、櫟類、栲類為重點。提高現有木本糧油林產量的關鍵是加強土壤管理,改善樹木營養(包括間作、墾復、施肥)和防治病蟲害及氣象災害。五年內在總結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地區條件,制訂出土壤管理制度和防治主要病蟲害和氣象災害的技術措施。為了擴大木本糧油新造林面積,提高新造林產品產量和品質,必須選育良種和掌握樹種品種的生態特性,研究提出栽培區域規劃以及改善林地特別是瘠薄山地土壤和水分條件的技術措施。

  3.加速荒山造林、提高水土保持林、固沙林和農田防護林的營造技術及其防護效益。

  以黃河中游半乾旱地區為重點,研究掌握荒山的當地條件特點和自然植被的發生演替規律,找出不同立地條件類型封山育林的可能性和促進成林的技術措施,以及適宜造林的樹種;研究適於播種造林的立地條件和播種造林技術;對於當前不宜於造林的荒山,找出恢復森林植被的途徑和現階段應發展的植物品種以及植被建成的方法。

  在水土保持林、固沙林和農田防護林方面,應以黃河流域、沿海和西北地區為重點,研究選育抗逆性強的樹種;在造林困難地區,如鹽鹼地、流沙地、乾旱瘠薄坡地等,應研究土壤特性、土壤改良途徑和造林技術;對各種防護林的配置和經營技術與氣象水文效應也必須加強研究。

  4.提高營林和木材採運生產機械化的水平。

  我國營林和木材採運生產大部分為手工作業,工效低,勞動強度大。提高營林和木材採運機械化水平的捷徑是:根據我國具體情況,就國內外現有的機械設備和先進經驗,加以引進、選擇和改進。前五年以「引、選、改」為主,着重解決山地整地、造林和撫育的機械化與半機械化機具,和木材採運生產機械化及生產技術問題。十年內根據採運工藝的要求,相應地研究解決伐區準備作業、輔助作業和集材作業的設備、新型的採伐與牽引機械設備以及貯木場作業全盤機械化和部分自動化設備;同時研究林區道路的規劃設計、修建、施工和養護的機械化問題;並研究木材水運生產中的生產技術問題。

第四節 水產

[編輯]

  我國漁業產量解放後迅速增加,但未持續上升,近幾年來某些地區還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近岸海區和江河湖泊濫捕過度,遠岸和較深海區及中上層魚類利用得極少;海水養殖僅限於極少數的種類,許多可供養殖的動、植物尚未能養殖利用;淡水養殖僅限於池塘等小型水體和少數魚類。要穩步增產,十年內在科學技術方面,必須首先解決下列問題:(一)如何避免可能破壞資源的人為措施,科學地有效利用我國內陸水域和近岸海區的漁業資源?(二)怎樣才能迅速地開展利用遠岸的和較深的海區以及中、上水層的漁業資源?(三)海中許多可供養殖的高產、高營養的動植物,怎樣才能很快地養殖利用起來?這些重大關鍵性的問題,應採取下列科學技術途徑解決:

  1.漁業資源的調查和保護。

  摸清我國主要捕撈對象的數量變動和游動規律,以及影響繁殖的主要因素,找出保護和增殖資源的有效措施,在保證資源永盛不衰的基礎上,科學地計劃捕撈。同時,大力開展遠海資源調查,探索新漁場。

  研究黃渤海區小黃魚、帶魚、對蝦、毛蝦等主要捕撈對象的數量變動、游動規律、種間關係、捕撈方式和強度對資源的影響、資源增殖途徑及確切可行的有效保護措施。渤海是重要魚、蝦類繁殖育肥基地,應研究提高成活率的措施,壯大資源補充群體;同時,還必須研究在人工條件下培育魚、蝦類種苗,向海中放流,來增殖資源。

  東海中央區的漁業資源,我國尚未利用。應着重探察新漁場和新捕撈對象。

  南海富有底層及上、中層魚類資源,種類多,分布廣,可開展多種作業,並可常年作業。目前除北部灣外,在廣闊的南海,我國尚無漁輪作業,近二十年內,將是我國海洋漁輪捕撈增產的重要海區,應首先在南海北部着重進行底層魚類資源的普查,並研究底層魚類的群聚形成和數量變動的規律。南海南部的漁業資源普查和鰹、鮪、旗魚等上層魚類和獸類的探察,也要積極開展。十年內還應繼續向外擴展,開始遠洋漁業資源的調查,為遠洋漁業提供科學根據。

  內陸水域漁業資源衰退跡象比較普遍,極應以大、中型湖泊、水庫、江河為重點,調查水質、生產性能、經濟動物和飼料生物的種類組成,及可經常維持的最高產量,以及水利工程與工業污水對資源的影響。提出有關繁殖、保護和科學地經營管理提高魚產量的有效措施。

  2.改進養殖技術,擴大養殖種類和養殖面積。

  我國淺海、灘涂、港灣目前養殖利用者只約百萬畝。產量超過一萬噸的種類只有海帶、蟶子和牡蠣。蟶子和牡蠣,是目前海水養殖動物增加產量的主力,應在總結粗養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它們生理和生態的需要,提高養殖技術和選擇養殖地點,積極擴大養殖面積。改進對紫菜、對蝦的養殖和珍珠貝的插核培珍及養殖技術。對酸魚、鯔魚、泥蚶、遮目魚類、比目魚類、貽貝等優良品種,必須研究它們生活各階段所需要的環境條件,找出人工養殖的方法。

  我國池塘養魚,已有豐富經驗。今後若干年內,中、小型水面將成為淡水養魚增產的主要基地。應在對不同類型的幾千畝至萬畝左右的中、小型湖泊、河道、水庫的生產性能和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積極研究提高魚產量的有效方法,來擴大養殖水面。同時,還要培育並移植馴化成長快、生命力強、繁殖力大的優良品種。

  3.研究水產業的技術改革。

  捕撈作業機械化和水聲學探魚器、合成纖維漁網在漁業上的推廣和應用,是世界公認的捕撈技術三大革命。我國捕撈技術的研究,應以捕撈工具和捕撈方法的綜合研究為中心,積極研究提高漁獲率的途徑。研究和完善漁輪、機帆船的捕撈機械化和水產品加工機械化,設計製造助漁儀器,有效解決漁具防腐和合成材料的應用問題。

第五節 熱帶作物

[編輯]

  我國兩廣、雲南、福建南部等南亞熱帶地區,經初步勘查約有四千萬畝以上橡膠及熱帶作物宜林地,適宜於發展國防及工業急需的橡膠和劍麻,高產木本油料椰子和油棕,耐旱木本糧食木薯以及熱帶藥材、香料、飲料、香辛料、果樹、綠肥牧草、貴重用材等。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以橡膠為主的熱帶作物生產與科學研究事業,在原來極為薄弱、以至空白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但還遠不能適應國家及人民的需要,應積極開展研究工作。熱帶作物研究應以橡膠為主,以選育良種為中心,研究抗性、速生、豐產、優質、高工效、低成本的良種培育、栽培、收割、加工技術及其有關基礎理論。加強熱帶農、林、牧業及熱帶生物學和地學的研究,為多快好省地全國綜合地開發我國熱帶地區服務。主要研究任務為:

  1.我國熱帶植物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

  進一步調查及定位研究我國熱帶地區植物、土壤、氣候、地形地貌等資源情況及自然條件特點,鑑定落實橡膠及熱作宜林地,提出以海南、滇南為主的熱帶作物合理配置、布局方案和農、林、牧、加工工業及其它經濟部門發展比例關係。制定熱帶森林、動、植物等生物資源的保護及利用辦法,改造風、寒、旱、瘠等不利自然條件的有關措施,為熱帶地區的綜合開發提供科學根據。

  2.橡膠樹良種選育、栽培和加工技術及其有關基礎理論的研究。

  繼續引進國外抗性高產新品系,結合我國不同類型的植膠區及風、寒、旱、瘠等自然特點,進行適應性鑑定及推廣,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育更優良、單株產量五公斤以上的新品系。研究提出速生豐產的栽培技術及膠園撫育機械化技術措施。

  研究制定增加產量三分之一或節約勞力三分之一的割膠製度與化學刺激增產技術,以及防治白粉病、割面病和根病的經濟有效措施,並改進現有制膠技術。

  3.熱帶木本油料、硬質纖維和藥用植物為主的熱帶經濟作物引種、選種、栽培與加工技術的研究。

  研究提出椰子、油棕選種及其速生豐產栽培技術,椰子油、棕油及橡膠籽油,出油率高、質量好的小型加工方法。

  硬質纖維着重解決劍麻高產、抗葉斑病的栽培技術和葉渣等付產綜合利用途徑。

調查尋找防治主要疾病的藥用植物、加強引種工作使熱帶藥用植物的品種和產量能滿足國內需要,改變每年耗用大量外匯進口熱帶藥用植物的現狀。

  4.加強熱帶生物學、地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

熱帶生物學、地學是發展熱帶農林生產的理論基礎。着重研究掌握熱帶土壤的基本性質、類型及肥力消長的規律;熱帶野生植物資源,特別是木本油糧(如油瓜)的調查研究栽培馴化;研究熱帶作物生長發育、抗寒及膠乳等次生物質生成等有關生理機制;制定熱帶農業氣候區劃,研究橡膠寒害、風害規律與地形小氣候的關係,以減輕自然災害,為改進栽培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第六節 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化學化

[編輯]

  農業技術改革主要是實現農業的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學化。這四個方面既要同時進行,在步驟上又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區,有所側重。

  1.農業機械化、電氣化。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研究方向應當是:結合我國農業精耕細作傳統,為農、林、牧、付、漁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提供先進的作業方法和機具,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農業機械化作業方法的研究,為農業機具的選型、改進、創造提供科學依據。當前,農業機械化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農業生產中最迫切的問題:在東北地區、新疆地區和黃淮海平原地區,是機械化耕作、收穫以及排灌等問題,在其他地區首先是排灌、加工和運輸問題。機械化要同時考慮到勞動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同時,還應研究機具的配套問題,以降低成本。

  制定農業機械化區劃。為了因地制宜地實現機械化,必須在總的農業區劃之下,制定農業機械化區劃並探尋不同地區實現機械化的途徑。調查測定不同地區有關機械化的自然條件和農業情況,並分析現有主要農業機器的地區分布和利用狀況;分區評價機械耕作、收穫、排灌等主要作業和畜牧業、林業的機械化條件,制定農、林、牧業機械化的綜合區劃;研究國內外農具和農業機械化的經驗,提出分區實現機械化的步驟和途徑。

  研究農業機器的運用和機械化農業企業的合理配備與技術管理問題。正確配備機械化生產所需的機具設備,管好、用好機器,提高機器使用效率,延長機器壽命,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一個重要問題,同時也是國家有計劃按比例組織農業機械化生產和農業機器製造的必要根據。為此要研究動力機與作業機組的總體動力學和合理運用問題;研究內燃機、拖拉機和其他重要農業機器技術狀態的檢查和維護方法,制定技術維護制度;研究機械化農業(國營農場、農業機器站、機械化程度較高的人民公社等)機具設備的配備原則和方法;研究各項機械作業定額和作業計劃的制訂方法,以及機群運用指標、機群調度等問題。

  關於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機械基礎理論的研究。為了能夠根據我國條件,解決我國所特有的精耕細作農業的機械化科學技術問題,必須結合我國生物學和農業科學的發展,根據不同地區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和作物特性,研究探討各項主要作業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相應的農業機械設計理論;研究國外農業機械化的新理論、新技術,並根據我國條件加以發展。

  農業電氣化問題。必須研究農村電源的合理布局、農村電網的電壓等級和供電方式、農業用電負荷特性及提高線路和設備利用率的途徑等技術經濟問題。研究提高供電技術,提高供電的連續性、減少事故和改善電壓質量。以電網供電為主力,電網和農村小型電站(主要是小型水電站)並舉的方針,是目前農業供電的主要方向。必須編制小型水、火電站的典型設計,合理利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發電,開發當地的特殊能源(如潮汐能、風能等)。

  目前農村電氣化主要應研究排灌方面的問題,並應適當地研究電力耕作的技術問題,脫穀場、畜牧場、養禽場等農牧業生產工藝過程的綜合電氣化和自動化問題,以及農產品貯藏、種子處理、育苗等問題。

  2.水利化。

  我國自然條件複雜,雨量的分布在地區上和季節上都相差很大,無論在濕潤的南方或半濕潤、半乾旱的北方,都受着乾旱的威脅;在西北的一些乾旱地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在雨量不均勻的條件下,許多河流的洪枯水量懸殊,加之地形地貌條件的限制,南方或北方都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防治洪水災害。防洪必須充分利用水庫、堤防、湖泊窪地等各種措施,綜合治理,不可偏廢。長江干支流在控制性大水庫興建以前,要積極研究利用堤防與湖泊窪地的防洪方案,研究荊江段的治理方案,並進一步研究干支流水庫陸續興建後,逐步提高防洪標準的方案。對於其他大江大河,如松花江、珠江等,也應進行相似的研究。對於許多中小河流的防洪,應因地制宜地研究各種有效的防洪措施。

  泥沙問題是我國許多河流治理工作中的難題。為了解決黃河三門峽水庫的淤積問題,應當研究黃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三門峽水庫的泥沙淤積與運行方式,黃河下游的沖淤規律、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及其他控制洪水措施的問題。我許多河流有含沙量大、河床變化劇烈的特點。因此,這項研究就成為我國水利科學技術上突出的重點。

  為了保證防洪工程的安全與經濟合理,對於洪水計算及洪水預報須加強研究,進一步提高其可靠性,延長其預報期。為了提高山區生產和減少河流泥沙淤積。應研究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生物與工程綜合措施,並積極推廣。

  減除澇災。我國的低洼易澇面積共有三億八千萬畝。黃淮海平原、東北大部地區、以及珠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長江中游等許多商品糧食產區,都存在着嚴重的內澇問題。

  除澇工作應經過統一規劃,本上下游兼顧的精神,充分利用自然的低洼地帶滯蓄。排澇措施應以自流排泄為主,不能自流的則採用機電排泄。為了達到上述要求,應繼續研究不同類型地區的內澇成因與發生規律。除澇工程量很大,應研究經濟有效的措施。

  灌溉。當前灌溉事業的發展,首先要完成已成水庫及渠道的配套工程,及早發揮灌溉效益。研究水庫的調度方案、灌溉制度及灌溉技術。

  在開發農田灌溉或牧區灌溉時,對於地面水及地下水均應統籌使用。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應積極調查地下水資源(包括淺層水與深層水),摸清儲量、深度及水質。對於引黃灌溉及引漢濟黃等工程,應結合黃淮海地區旱、澇、鹼、淤的綜合治理,進行研究。

  渠道滲漏是浪費水量及抬高地下水位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渠系有效利用係數一般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應積極研究渠道防滲措施。

  在田間栽培方面,應研究合理用水問題,研究不同地區主要土壤類型、主要作物的合理灌水時期,灌水量、灌水技術,研究田間渠系布置等。

  防治土壤鹽鹼化。在我國耕地中,程度輕重不同的新老鹽鹼地約有一億畝,此外,在華北、西北、東北及濱海地區還約有二億六千萬畝鹽鹼荒地。根據改良鹽鹼地與防止土壤鹽鹼化的經驗,應採取以防為主,防治並重,改良與利用相結合,防治與鞏固相結合的方針,進行農業、林業和水利措施的綜合治理。

  黃淮平原旱、澇、鹼災害嚴重,應研究提出整體改造規劃,採用根本性的合理措施,修建永久性的灌溉工程。必須研究土壤中的水鹽特徵和水鹽運動規律,研究控制地下水位,保持水量平衡,減少地面蒸發,抑制鹽分上升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各種有效的農業、林業和水利措施。提出合理的布置灌溉與排水工程,結合輪作、耕作與林網設施的綜合措施等。

  3.化學化。

  利用化學和化學工業的最新成就為農業的綜合發展服務,是發展農業的一個既經濟又有效的途徑。世界各國的農業化學方面的發展十分迅速,已有幾十種化肥,幾百種農藥,使農業生產大幅度上升。

  必須積極開展化肥肥效的試驗和經濟施肥方法的研究。化肥肥效田間試驗工作是推廣化肥的先行,對發展化肥新品種更為重要。應在重點地區對主要化肥新品種的肥效進行試驗,如在南方稻田施用尿素,北方施用硝銨等,找出對各種土壤、作物的增產幅度、經濟效益和施肥方法等。在化肥施用經驗不足地區,應研究提出不同地區主要土壤類型和主要農作物在不同栽培條件下適用化肥的品種、施用量、施肥時間和方法等。

  大力開展對磷肥的研究。我國氮肥的生產在短時期內很難滿足需要,而我國的磷礦資源較為豐富,應進一步研究磷肥的使用問題,特別應結合我國以生產高濃度磷肥為主的特點(如重過磷酸鈣和磷酸銨等),研究「以磷帶氮」對豆科作物施用磷肥以增加有機氮肥的方法。

  積極開展對農藥的研究。我國農藥生產不論品種或質量都遠不能滿足需要。應增加農藥品種,發展高效低毒有機磷農藥,發展具有內吸性的農藥和有選擇性的農藥。除殺蟲殺菌劑外,應積極研究除莠劑的生產和使用問題。對植物生長刺激素也要進行研究。

  此外,還應研究農副產品化學保存方法,高分子化合物在土壤改良和育苗方面的應用等。

第七節 有關農業科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

[編輯]

  一個世紀以來,農業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生物學等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發展和滲透,促進和提高了農業科學技術的水平,引起了農業生產重大的技術革新。近幾十年來,對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這方面的新成就很可能深刻地引起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變化。我們除着重研究當前農業生產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外,對於基礎農學、生物學、地學等重要分支學科的研究和新技術新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等方面,必須作出適當安排,使之得到充分的發展。為徹底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和今後開闢新的農業增產途徑做好準備。

  目前基礎農學的許多重要分支和領域還存在許多空白和薄弱環節,如農業動植物的遺傳、生理、生態以及生物統計、草原學、免疫學等等。在基礎較好的學科方面,如作物育種、植物保護、獸醫等,系統資料的積累很差,理論工作做得更少。必須作重大的努力,在十年內打好鞏固的基礎,趕上發展的需要。

  1.研究動植物遺傳變異的規律。必須開展主要農作物和牲畜家禽等遺傳規律的研究,研究雜種優勢的理論基礎,研究細胞染色體和遺傳物質基礎的特性,研究農業動植物的起源和演變等問題。

  2.研究作物生長發育的規律,開闢新的增產途徑。研究作物生長發育的生理生化過程與其產量及品質的構成;作物抗旱性、抗寒性、抗鹽性的適應過程和生理指標;作物與溫度、光線等因素的關係;研究光合作用及其與提高產量的關係。

  3.研究動物生理生化的基本規律。研究畜、禽、魚、蠶的生長、發育、營養、消化、生殖或泌乳等作用的生理生化過程,生態特性,合理配制飼料和利用飼料補充劑(包括激素、維生素、抗菌素等)的理論依據。

  4.研究植物病原病理和農藥的藥理作用抗藥性。研究主要植物病原物的分類、生理、遺傳變異和寄主的免疫機制;主要害蟲和齧齒動物的生理生態和種群變化規律;殺蟲、殺菌、殺草劑和抗菌素的作用機制、化學結構與生物活性;農藥的內吸機制,害蟲的抗藥性。

  5.研究獸醫醫療技術的理論基礎。研究畜、禽、魚、蠶主要病原物的生物學特性,遺傳變異和寄主的免疫機制,主要寄生蟲的形狀和分類;有效化學藥物和抗菌素對防治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作用機制。

  6.研究森林的生物學特性。必須研究森林土壤及土壤微生物;森林與水文、氣象的相互關係;樹木的生長發育和環境條件的關係;樹木遺傳;木材構造及木材性質等基礎理論。

  7.調查和積累基本資料。調查研究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分類區系;尋找新的有用的野生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類;調查研究植被的類型、分布和分區評價;調查研究土壤的類型、分布和分區評價;加強地貌學、水文學、氣候學、農業氣象學等學科的研究。

  8.研究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研究利用植物雄性不孕培育雜交種,利用染色體轉位的方法培育新品種,利用輻射引變創造新品種等等。研究赤黴素和光敏感色素等對植物的刺激控制作用,研究各種選擇性的化學除莠劑的作用機制和應用範圍,研究同位素、超聲波、紅外線、電子技術、水聲學技術等在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上的應用等。

第五章 工業科學技術

[編輯]

  在國民經濟中,工業起着主導作用。工業科學技術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農業和國防的技術水平。我國生產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主要地反映在工業科學技術的水平上。

  十多年來,我們在工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已經迅速走過一大段路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進口了大量成套設備,掌握了新建工廠的生產技術,改造了許多原有的工廠,建立了重工業的初步基礎。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進一步掌握了國外技術,學會了翻版設計和建設不少大規模工廠,後期又圍繞着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的任務,研究、設計和試製了大量新型材料和設備,開始大踏步向尖端技術進軍。在這五年期間,工業科學技術的科學研究隊伍組織起來了。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精神指導下,探索現代工業科學技術最新領域的工作,蓬勃展開了。

  但是,我們的工作,是在幾乎「一張白紙」的基礎上開始的,時間畢竟還很短,經驗畢竟還很缺乏。無論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比,或者和世界先進水平比,我們面臨的任務仍然極為艱巨。

  我們面臨着一個工業技術飛躍發展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廣泛採用新技術,包括新原料、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已經使現代世界的工業具有新的技術特徵。大量採用氣體和液體燃料;大量採用合成材料、精密合金以及具有種種特殊性能的合金鋼與新型硅酸鹽材料;採用高溫、高壓、高頻、深冷、催化等強化冶煉化學反應的工藝流程;採用高效率、高精度、特重型以及自動控制設備;等等。使工業中的勞動生產率成倍地提高了,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也更加充分了,並且生產出許多種前所未有的產品。同時,一系列的新興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噴氣技術工業、儀器儀表工業、稀有金屬工業以及石油化學工業、重有機合成工業等等,都迅速地發展起來。經過十多年的時間,新興工業部門,很快在工業生產中,占據了顯著的地位,並且深深地影響傳統的工業部門發生技術上的變革,結果使整個工業的技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在五十年代顯現得特別突出,並且目前還在繼續着。總之,現代工業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並且正在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我國目前工業科學技術水平,大約相當於世界上工業先進國家四十年代的水平。這個差距,必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消除。工業科學技術不快上去,勢必影響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進展。

  今後十年,是具有關鍵意義的十年。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堅決採用新技術,提高基礎工業的技術水平,不失時機地建立新興工業部門,把我國工業轉變到六十年代水平的基礎上來。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二十到二十五年基本上實現農業的技術改革;只有如此,才能適應國防現代化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加速工業的發展;只有如此,才能提供現代化的科學研究儀器和材料,使我國科學技術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第一節 建立完整的原料和材料體系

[編輯]

  為了建立一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首先必須使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料和材料立足於國內。

  關於原料和材料的科學技術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必須着重為農業技術改革提供各種優質、價廉的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必須為紡織工業和輕工業提供必要的原料和材料,來代替由農業生產出來的原料和材料;必須着重研究國防尖端技術和新興工業技術所需要的各種特殊性能和特殊規格的新型材料。在這方面,加速發展六十年代新興的原料和材料部門,主要是有機合成材料、有色稀有金屬材料和新型硅酸鹽材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我國礦物資源豐富,發展原料和材料的條件十分優越。必須結合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研究發展合理利用資源的生產流程,研究原料和材料生產的新工藝。同時,應該研究木材的節約、代用問題,以及解決某些礦物資源不足的問題。

  1.發展合成材料,建立基本有機合成原料工業。

  合成材料在現代人民生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的用途非常廣泛。它在解決某些特殊技術要求方面,作用尤為顯著。因此,要加強研究合成材料的新品種和新的合成技術。

  合成材料工業,今天在我國還處在掌握技術的初創階段。合成纖維只有卡普綸一種在試生產。合成樹脂和塑料,正式大量生產的,也只有酚醛、脲醛和聚氯乙烯三種。合成橡膠已經建廠的有丁苯和氯丁兩種,生產還不穩定。我們必須採取有力措施,迅速改變這方面的落後狀況。

  建立基本有機合成原料工業,是發展合成材料的先決條件。其中,關鍵在於取得乙炔、乙烯、丙烯、丁二烯和笨等幾種碳氫化合物。在原料的選擇上,石油、天然氣有很大優越性,應該優先利用,重點應放在石油化學工業上。我國煤炭化工利用技術已有一定基礎,今後用煤炭作為有機合成原料,仍將占很重要的地位。

  乙烯、丙烯、丁二烯主要依靠石油製取。必須根據我國石油資源特點和石油煉製工業的發展水平,確定我國石油化學的原料路線。應該掌握石油氣和輕油裂解制烯烴的技術。原油、重油或軟蠟的裂解技術複雜,但是原料來源比較充裕,要積極進行研究。除了石油以外,回收焦爐氣中的乙烯,也值得注意。

  電石和天然氣都是乙炔的原料。要着重研究改進電石爐,同時也要抓緊天然氣部分氧化法制乙炔的中間試驗。

  高溫煉焦,是製取苯及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途徑。應該研究焦爐加油技術,以利用煉焦爐的高溫,使重油裂解,增加焦爐氣中苯和乙烯的含量。利用石油輕餾分,經過鉑重整提取苯和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的技術,應及早掌握。焦油高溫高速裂解和煤輕度加氫、氧化,是製取苯類化工原料的重要方向,必須安排力量進行探索。

  2.掌握油、氣和碎煤造氣技術,擴大合成氨原料來源。

  我國合成氨的原料,目前絕大部分靠焦炭和無煙塊煤。來源有限,技術經濟指標也差。為了大規模發展化肥工業,必須開闢增產廉價氫的途徑,擴大合成氨的新的原料來源。應該抓緊小粒度煤和焦炭的氣化試驗。用重油、原油和天然氣制合成氨,可以使流程和設備大為簡化,可以減少運輸量,便於提高自動化程度,從而節省基建投資,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是今後發展方向。研究試驗工作,主要應當放在石油和天然氣方面。其次,是安排粉煤和褐煤加壓氣化的研究試驗。至於利用鋼鐵廠的焦爐氣制合成氨,建立鋼鐵化肥聯合企業問題,應該根據鋼鐵廠的燃料平衡情況,安排幾個不同類型的樣板廠,經過技術經濟比較,加以發展。

  3.健全合金鋼系統,增加鋼材規格。

  我國目前的合金鋼品種不多,質量不高。適合我國資源條件的合金鋼系統尚不健全。特殊規格鋼材,基本上也還是空白。

  為了進一步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需要,首先是化學工業、拖拉機、汽車工業和國防工業對鋼材的需要,必須繼續發展和健全適合我國資源條件的合金鋼系統,提高合金鋼在整個鋼產量中的比重。要着重發展含鎢、鉬、硼和含稀土的合金鋼新鋼種;發展耐高溫鋼、耐腐蝕鋼、低合金高強度鋼、焊條鋼等急需和大量使用的新鋼種。同時,要健全鋼材系列,特別是特寬和特厚鋼板、特細鋼絲、特薄鋼帶,達到品種基本齊全;提高板、管、優質鋼材和經濟鋼材的比重;解決冷軋薄板、鍍層板、不鏽鋼板、電焊管和農業機械用異型鋼材的設計和生產技術問題。

  4.發展氧氣轉爐煉鋼等鋼鐵冶煉加工新技術。

  氧氣轉爐煉鋼,是近代鋼鐵工業的一項重大技術革新。由於它在經濟上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已經取代平爐,成為新增煉鋼能力和鋼鐵企業設備更新的主要方向。我們應該急起直追,抓緊完成氧氣轉爐煉鋼的工業性試驗,切實掌握技術。研究在現有高爐和平爐上採用氧氣和高熱值燃料(重油、天然氣)的強化冶煉技術。加速進行高壓、高溫、高濕度「三高」煉鐵的研究試驗工作。

  真空處理、真空冶煉和電渣熔煉技術,對提高鋼的質量,作用十分顯著,應迅速研究掌握,並在生產中推廣應用。應該繼續研究粉末冶金、連續鑄錠、行星式軋機軋鋼等技術,並探索礦石直接煉鋼和液態軋制技術,為進一步提高鋼鐵生產的技術水平準備條件。

  5.加速發展有色、稀有金屬工業。

  有色、稀有金屬,對保證國防尖端技術和發展新興工業特別重要。我國這方面資源極為富有,但目前生產技術水平很低。它還是一個突出的薄弱部門。為了高速度發展有色、稀有金屬工業,必須針對礦藏的特點,着重研究解決難選氧化礦、低品位礦和多金屬共生礦的開發和綜合利用,研究銅、鋁、鎳、鈷、鉭、鈮、鈹、鋰、鉑族金屬以及稀土元素的選礦和冶煉技術。必須提高金屬的實收率和綜合回收率。必須掌握高純度金屬的製備技術,進一步開展新型金屬材料的研究試製。

  應該重點掌握強化冶煉和簡化冶煉的新技術,如流態化技術、高壓浸出、富氧熔煉、真空與電熱冶金、有機溶劑萃取、超聲波技術與管道反應等。加緊研究試製稀有金屬工業化生產的專門設備。

  6.木材的充分利用和節約代用。

  我國森林資源不足,必須大力發展充分利用和節約代用木材的技術。

  目前,木材生產過程中,還有相當原木產量百分之三十的採伐剩餘物和占原木產量百分之五十的加工剩餘物。這些材料要充分利用。必須迅速改進纖維板、刨花板和厚紙板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並研究試製移動式的枝椏材切片和打包設備。

  搞好木材幹燥和防腐處理,可以延長使用壽命幾倍到十幾倍。因此,要研究木材快速乾燥技術和設備,研究木材保護藥劑和保護處理技術。

  要迅速發展金屬支柱、鋼筋混凝土支架等代替坑木;發展鋼筋混凝土軌枕代替枕木;發展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鋼盤混凝土構件,代替建築用木材;發展人造板代替包裝用木材;並研究應用塑料等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的新途徑。研究制訂木材標準,避免大材小用、優材劣用。

  7.發展新型、優質的硅酸鹽材料及其製品。

  我國目前使用的大宗建築材料,體積重、耗用燃料和原料多,不僅增加了建築物的重量,加大造價,也影響了建築機械化、裝配化技術的發展。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輕質、高強度和優質的建築材料。要研究利用工業廢料,主要是煙灰、爐渣、礦渣等,來製造硅酸鹽砌塊、礦渣混凝土構件、空心磚、輕骨料以及輕質保溫材料的技術;擴大防水材料、防腐材料、裝飾材料、地面材料的品種;並根據需要,發展特種水泥和膠凝材料。

  耐火材料在冶金,化工生產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要發展以鎂質和高鋁質為中心的高質量耐火材料,以及用純氧化物(鋁、鎂、鋯、鈹、釷、鈣)和含炭製品為主的特殊耐火材料和石墨製品,建立適合我國資源特點的耐火材料系統。

  玻璃纖維在工業中的用途很廣,應該大力發展。重點解決用作電氣絕緣材料、過濾材料的玻璃纖維製品,並研究試製工業用的隔熱、隔音、防水、防腐蝕等玻璃棉製品。

  8.利用各種含硫資源,增產硫酸。

  硫酸是許多工業,特別是化學和冶金工業大量需要的基本原料。因此,迅速增加硫酸的產量,是工業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國已經發現的高品位硫鐵礦不多,使硫酸增產受到限制。應該提高有色金屬冶煉煙氣中硫的回收利用技術。對於其他各種含硫資源,包括低品位硫鐵礦以及石膏、焦爐氣等,作為硫酸原料的試驗研究工作,也應該積極開展,為擴大硫酸生產開闢原料來源。

第二節 合理開發和利用燃料動力資源

[編輯]

  燃料動力的構成和利用狀況,是衡量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能源不斷擴大,利用技術日新月異,推動着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半世紀來,全世界燃料動力構成,不斷地發生變化,煤炭的比重,從世紀初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降到目前的百分之五十左右。而石油、天然氣,則由不足百分之十,上升到百分之四十以上。某些工業先進國家,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消費比重各占百分之三十強。某些水力資源豐富的國家,由於水電技術的發展,水力在燃料動力構成中的比例,已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我國目前燃料動力的構成狀況還很落後,煤炭占的比重為百分之九十二,石油、天然氣和水力不到百分之八。燃料動力構成的這種狀況,影響着工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限制了技術進步,造成交通運輸和勞動力的緊張,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一個突出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當加速研究石油、天然氣和水力的開發利用技術,從而改善我國的燃料動力構成狀況。我國燃料動力的資源條件是很好的。經過長期的工作,已經肯定,我國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在我國南方,又有豐富的水力資源。開發南方水力資源,不僅有助於改善我國燃料動力的構成,而且可以很好地改善我國燃料動力的地區分布狀況。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分布比較普遍。在今後十年內,在我國燃料動力構成中,仍將占有主要地位。雖然它所占的比重,將逐步下降,但是絕對量將是不斷增長。同時,煤炭在某些方面的用途,例如作為焦炭原料,也是其它可燃礦物不能代替的。因此,仍須十分重視煤炭開採和利用的科學技術問題,節約和合理利用煤炭,儘可能把煤炭轉化為電力和煤氣等再加以利用,提高熱能利用效率。

  可燃礦物既是燃料,又是基本化工原料,要充分利用其熱能,也要滿足化工生產的需要。因此,應該重視可燃礦物綜合利用的研究。

  1.大力開發石油資源,發展採油和煉油新技術。

  我國石油產量必須有大幅度的增長。十年內,石油工業的發展,應該探、采、煉並舉。在提高地質勘探技術,發現更多儲量的同時,應加強油田開發技術的研究。着重研究掌握判斷油田注水後地下水線推進的位置;研究在複雜地質條件下,判斷地下油、氣、水層的測井新技術;研究和解決三千米以下的深井鑽探技術;以及渦輪鑽井和勘探石灰岩地區的鑽井、測井技術。海上鑽井對於進一步擴大石油資源有重要意義,應該系統地加以研究。在油田開發方面,應注意合理開發速度和最大限度提高油田最終採收率,研究以注水為主保持油層壓力的整套技術,研究分層合理配產、配注及各種採油新技術,研究熱力驅油、混相驅油和添加表面活性劑等各種提高採收率的新技術。在儲運技術方面,着重研究高凝固點原油的管道輸送問題。

  不斷提高加工深度,是石油煉製的重要技術政策。根據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必須提高輕質燃料的收率,提高汽油辛烷值,降低油品的凝固點,擴大噴氣燃料的來源,增加燃料油、潤滑油、潤滑脂的品種,以及為有機合成工業提供更多的烯烴原料氣、芳香烴、石蠟等原料。我國石油具有含蠟高、輕油分少、烷烴多等特點,要抓緊完成催化裂化、延遲焦化、鉑重整、尿素脫蠟、加氫技術和主要添加劑生產技術等各項研究工作。

  2.積極尋找天然氣資源。

  近十多年來,天然氣在世界燃料動力構成中的比重迅速提高,發展速度比石油還快。天然氣被大量用作工業和城市民用燃料以及合成氨等化工原料。目前我國僅四川發現深層天然氣。今後必須貫徹油、氣並重的方針,注意尋找天然氣資源。重視解決天然氣的特殊技術問題,研究氣田地質及天然氣氣藏的分布規律,研究氣田的儲量計算方法和開發設計,研究天然氣的儲運、淨化和管網化問題,研究天然氣的壓縮液化以及液化天然氣的儲運和利用技術。

  3.提高煤礦勞動生產率,合理使用煤炭。

  在煤炭工業方面,首要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目前,我國煤礦平均生產工效率為0.74噸,與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的平均生產工效率3.7噸相比,相差很遠。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應大力研究井下採掘工作面的落、裝、運過程的機械化,同時研究解決鑿井、露天開採、煤田地質勘探、選煤以及占用勞動力很多的井下材料運輸、地面裝卸和煤泥清理等方面的機械化問題。近期內着重改進、提高現有設備,配套成龍,使其適合我國多數煤層地質條件,並提高其使用率。進一步要求,在採煤工作面由單個使用採煤康拜因,配套成為聯合設備,並使煤礦輔助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問題,相應地得到解決。同時,應該擴大露天開採的比重,努力改善井下採煤的安全狀況。

  其次,是注意煤炭的節約和合理使用。這方面的研究任務,是系統地分析各個地區煤炭資源的技術特徵,按照各用煤部門使用煤炭的技術要求,為建立煤的分級、分類、分區配煤方案,提供科學技術依據。還要擴大原煤洗、選的比重,發展重介質洗煤新技術,並解決粉煤的利用問題。隨着採煤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和水力採煤方法的推廣,粉煤在煤炭產量中的比重已經增高,目前達到百分之七十,這就必須在使用上採取相應措施。一方面發展煤炭成型技術,而根本的辦法是要大力研究直接使用粉煤的技術。

  4.改善電力的燃料動力構成,提高建設和運行技術水平。

  電力是國民經濟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提高電力工業的科學技術水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改善燃料動力構成,提高水電比重,積極燃用低質煤,是發展電力工業的主要技術方向之一。

  在水電站的建設上,必須注意我國河流峽谷深、流量大、泥沙多、某些地區地震頻繁的特點,必須研究防洪、灌溉、航運等綜合利用水利資源問題,研究試製不同水頭的大型水輪機組,以及解決震動、氣蝕和泥沙磨損等技術問題。

  火力發電方面,應着重研究高壓、高溫、大中容量機組及相應的高效率、大容量新型鍋爐;研究試驗蒸汽、燃氣聯合循環等新技術。

  為了合理利用各種動力資源,節約投資,加快建設進度,提高電力供應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應該以電網為單位,布置電力供應基地,並大力發展已有的電網和建設新的電網。為此,要研究高壓、超高壓送、變電技術,以及靈敏可靠的保護、控制和通訊設備。

  5.發展燃燒技術,改進燃燒設備。

  發展城市煤氣和集中供熱,代替分散的小型鍋爐、煤氣發生爐和民用煤爐,是燃料用於燃燒取熱的比較合理的方式。它不僅可以提高熱能利用效率,而且能更好地適應工業生產的工藝技術要求。煤氣化也是實現煤炭綜合利用的主要途徑。同時,也要研究天然氣和重油作為城市氣體燃料的技術。還要相應地研究、試製低壓無焰燃料等各種新型的煤氣燃燒技術及其燃燒器。

  在直接燒用煤炭方面,強化燃燒過程,是近年的主要發展趨勢。大型鍋爐應該採用旋風爐、直流爐等新爐型。在國外,目前正在研究發展鍋爐和煤氣發生爐的液態排渣、填充床轉彎燃燒、脈衝燃燒等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可以提高燃燒溫度,避免爐膛內結渣堵塞,或者可以使煤粉按照最適當的頻率,在爐膛里最適當地運動和停留,保證燃燒完全,從而大大地提高燃燒強度和熱能利用效率,我們必須抓緊研究掌握。

第三節 發展和採用新型、高效率的機械設備

[編輯]

  一切新技術、新工藝,歸根到底,都要通過相應的機械設備才能得到實現。機械設備的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生產技術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機械製造工業,從修配過渡到製造,從製造技術上比較簡單的設備和配套設備發展到製造一部分現代化大型、精密設備和成套設備,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品品種不全和技術水平不高。國民經濟各部門需要約兩萬種基本型產品中,現在我國能生產的只有八千多種。現有產品的質量不夠穩定,技術經濟性能低,多數是世界上四十年代的產品。為此,必須大力發展產品,組織機械科學技術工作的各個環節,切實突破成套關、精度關、大型關、高效率和高參數關、質量和壽命關,力爭在品種、質量、數量、效率等方面,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技術發展的需要。

  在大力發展新產品的同時,要整頓已有產品的標準和系列,淘汰落後的產品。要充分運用新材料、新原理來改進老產品的設計和製造工藝,以提高已有產品的質量和技術經濟性能。

  用新型、高效率的機械設備代替陳舊落後的機械設備,是近代工業生產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應該根據我國的經濟和技術條件,有步驟地進行設備更新的工作。

  1.發展新型、高效率的化工、石油設備。

  化工設備的發展重點,是氮肥工業和合成纖維工業所需的成套設備。

  在合成氨工廠設備方面,根據合成氨生產的原料路線,應該重點研究石油和天然氣的氣化設備。在合成氨生產過程中,造氣、變換和淨化過程的全面加壓,是強化合成氨生產的方向,國外已經普遍採用,我們也應該迅速研究。為了節約建設合成氨工廠所需的鋼材和投資,加快建設進度,並降低生產中的原料和動力消耗,在十年內,應集中力量設計試製年產五萬噸合成氨的機組,並努力提高設備的自動化水平。為了適應發展高效氮肥品種的需要,在合成氨加工設備方面,應迅速研究發展半循環法和全循環法尿素工廠的成套設備。

  合成纖維方面,應以維尼綸、卡普綸和聚丙烯腈工廠成套設備為重點。石油設備方面,應重點研究解決中深層採油和向深層找油的設備問題,解決催化裂化、延遲焦化、鉑重整、尿素脫蠟等煉油裝置的設計製造問題。

  化工、煉油設備需要在高溫、高壓、高流速、低溫和腐蝕介質等特殊工作條件下連續運轉。必須研究在這些工作條件下,材料和結構的強度及密封技術;研究提高設備的自動檢測和自動調節水平;研究發展耐腐蝕的材料以及襯裡、噴鍍、焊接等技術。

  2.選擇、改進和創製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機械。

  我國現有的農業機械品種,還不足需要的十分之一。為了迅速增加品種,應當利用世界上現有的成熟的各種機具,通過農業生產試驗,從中選擇適合各地區和農林牧副漁各業需要的農業機械。同時,結合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特殊農藝要求,系統地總結經驗,逐步改進並創製具有我國特色的農業機械。

  農業機械的中心環節,是拖拉機。為了提高拖拉機的利用率、降低機耕成本,應該着重發展中小功率、輪胎式、帶液壓懸掛裝置的拖拉機。同時,也發展適於開荒以及工程機械用的大型、履帶式拖拉機。應該繼續抓緊拖拉機的選型工作,補齊我國拖拉機的系列,並逐步改進和創製適合我國特點的拖拉機,如南方水田用拖拉機、北方壠作用拖拉機以及山地、梯田、坡地用田間動力機械等。

  機引農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必須首先解決搶種搶收、保產保收所急需的機引農具,如翻耕機具,蓄水保墒機具,小麥、水稻、土豆收穫機具,各種高效率的噴粉、噴霧植保機具等;並迅速為已定型的拖拉機配合成套的機引農具,以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的經濟效益。

  對於農用水泵、農村用脫粒和糧油加工設備、畜牧機械、熱帶作物機械、木材採伐加工機械、水產捕撈加工機械等的選型和研究試製工作,也應注意加強,以支援農業技術改革。

  3.發展重型機械和精密機床。

  重型機械和精密機床,是發展國民經濟新技術和國防尖端技術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也是提高機械製造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重型機械方面,要集中力量研究試製生產極薄帶材、寬板、成卷板材、特厚鋼板和大型冷軋管等大型和精密軋機,以及重型模鍛、擠壓、壓制等鍛壓設備。為了製造這些設備,必須解決大件毛坯的製造技術。拼焊結構是解決大件毛坯的一個重要方向,必須迅速研究掌握大截面低合金高強度鋼的焊接技術。研究提高大件合金鋼毛坯的鑄造、鍛造和熱處理工藝。同時,要研究精密軋機軋輥、液壓元件、軸承等着關鍵部件的精加工工藝。

  要迅速掌握高精度精密機床和儀表機床,特別是坐標鏜床、磨床和齒輪工加工機床的設計製造技術。為此,必須研究磨削、珩磨、超精加工、研磨和拋光等精加工工藝,掌握並發展各種精密機械元件的製造工藝,設計試製相應的加工設備、測量儀器、工夾量具和磨料、磨具。

  4.發展新型的和特殊工作條件下使用的電工產品。

  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人民生活中廣泛使用電力,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標誌。

  國防尖端技術和儀器儀表、無線電、石油化學等新興工業部門的發展,需要解決各種難熔、化學活潑性強或超純度金屬材料的冶煉和加工問題,必須為它們設計試製真空冶煉、中頻熱處理、真空電子束焊接、等離子焰切割等特殊冶煉和加工設備。

  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業需要大量的直流電能。應研究發展汞弧和半導體大功率整流設備,以代替電動機―直流發電機組。近年來,由於柵控技術的發展和可控半導體元件的出現,推動了交流電機變頻調速技術,有可能在電氣傳動控制技術中引起重大變革,應給予充分注意,開展研究。

  研究發展防爆、防化學氣體腐蝕及防輻射的電工產品,以滿足煤炭、化工、石油等部門的需要。發展適合我國濕熱、高原、風沙地區及船舶使用的電工產品。

  在電工產品中,採用新的絕緣材料和高導磁材料,可以大大提高其性能與技術經濟指標。為此,必須與材料部門共同研究發展新型絕緣材料,使耐溫120℃、130℃、180℃的電工絕緣材料配套。研究採用高導磁、低損耗的冷軋硅鋼片。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電機、電器產品新系列。

  5.發展內燃機新品種。

  內燃機是農業機械、交通工具、國防裝備以及移動式工業動力機械中的主要動力設備。目前我國內燃機生產中,存在系列型譜雜亂、品種不全、燃料消耗高和可靠性差等問題。必須在整頓現有產品系列、提高質量的基礎上,研究發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急需的和新型的內燃機新品種。重點是10馬力以下農用內燃機、複合式柴油機、戰車及重型越野汽車用柴油機、風冷式內燃機和船用重型低速柴油機。

  內燃機的發展,必須適應我國燃料資源條件。從發展看,內燃機的新機型,應該儘可能採用柴用柴油為燃料。但是輕型汽車和一部分小功率移動式內燃機,仍需燃用汽油。在某些地區,還應研究發展燃用氣體燃料的內燃機。我國原油的輕質鎦份較少,研究發展燃用重油和低質油的內燃機,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為了適應簡化燃料供應的要求,應該研究燃用多種燃料的內燃機。

  燃氣輪機和自由活塞式發動機,是近一、二十年來國際上新發展的內燃機,已有比較成熟的技術,應該迅速研究掌握。對旋轉活塞式內燃機等新方向,也應進行探索研究。

  6.發展無切削、少切削和特殊加工工藝。

  提高毛坯的精確度,減少加工餘量,可以提高機械製造效率幾倍至幾十倍,並大量節約材料。應該迅速發展和推廣模鍛、滾鍛、軋制、擠壓和衝壓等工藝和設備,提高鍛壓設備在機床產量中的比重。發展和採用精密鑄造、壓力鑄造等新的鑄造工藝。

  發展電蝕加工、電化學加工、超聲波加工、電子束加工及其他特殊加工工藝和設備,用以有效地解決難加工材料及形狀複雜、精密微小零件的加工問題。

第四節 提高輕工業科學技術水平

[編輯]

  輕工業科學技術工作應該從各方面支援農業,並直接為人民吃穿用服務。應該着重研究農產品的保藏、加工技術,提高其使用價值;研究擴大使用非農產品原料的生產技術,儘可能代替和節約農產品的消耗。同時,不斷增加品種,提高質量,以適應城鄉人民和對外貿易日益增長的需要。

  擴大原料來源,是發展輕工業的一個突出問題。從工業上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辦法,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改變穿和用的原料構成,增加工業產品作為原料的比重。這樣,不僅為紡織品和日用品的生產提供了有利的原料條件;同時,也就減輕了農業的負擔,從而使農業可以更多地集中力量解決吃的問題。五十年代以來,各工業發達國家紡織工業原料中,化學纖維所占的比重,在迅速地增加,到1962年,已經超過百分之三十,特別是合成纖維的發展更快,十年來增長了近二十倍。在洗滌物中,合成洗滌劑也在大量代替以食用油脂為原料製造的肥皂。有些國家合成洗滌劑的產量,已經等於肥皂產量的四倍到五倍。我國目前輕工業原料的構成狀況非常落後。1962年化學纖維產量只有一萬噸,占全部紡織纖維原料的百分之一強。合成洗滌劑的產量為兩萬多噸,只占肥皂產量的八分之一。改善輕工業原料構成狀況的關鍵是技術問題,應該作為今後十年輕工業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

  1.研究提高食品的保藏加工技術,改善人民的營養條件。

  據估計,全國每年在儲存中由於病蟲害損失的糧食不少於百分之十。水產、乳類、果蔬等易腐食品在保藏環節上的損失,還要遠遠超過這個百分數。至於因為保藏加工不當,使營養質量下降而造成的浪費,更是難以計算。因此,應該研究各種食品在儲藏過程中的質量變化特徵,選定保藏條件,改進保藏技術。在食品保藏中,保鮮是主要的要求,應該發展冷藏、速凍技術。總結民間傳統的食品保藏技術經驗,並研究其工業化的條件。研究罐藏的工藝和設備。選擇化學防腐的安全藥劑。研究用塑料包裝和保藏食品的技術。對於低溫脫水、抗菌素和射線處理等食品保藏新技術,也應研究試驗。

  研究預製主、副食品的工作,十分重要。食品工業在工業先進國家中,已發展成僅次於冶金、機械的龐大工業。但是,在我國發展得還不多,還是一個薄弱環節。發展乾糧、麵包、速煮米、罐頭、灌腸、豆漿粉等的工業,對於充分利用農產品,節約勞動力和燃料,推廣食品的營養搭配和增補措施,都有重要作用。為此,要相應地加強發酵法製造酵母、氨基酸、核黃素的科學研究,並且發展維生素、氨基酸等在食品加工中的增補技術。嬰幼兒的食品,有更高的營養要求,應該進行系統的研究,逐步建立專門的包括營養指導和衛生監督的生產技術體系。

  2.掌握化學纖維的生產技術,擴大紡織纖維原料來源。

  解決穿的問題,關鍵在於擴大纖維原料的來源。在工業上應該從發展化學纖維和合理利用天然纖維方面,加強研究工作。合成纖維具有某些特有的良好性能,使用礦產原料。1962年,全世界合成纖維的產量已接近九十萬噸,大量生產的品種有十多種。我國目前僅卡普綸一種投入試生產。我們必須急起直追,力爭栽十年內打下技術基礎,並實現較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近期內首先解決己內酰胺 (卡普綸原料)的技術過關問題,掌握維尼綸和聚丙烯的生產技術。也要研究聚丙烯、聚酯和含氯纖維,試製超細纖維等有特殊技術要求的纖維。同時,必須注意共聚、純紡、混紡、交織、染整以及各種助劑的配套研究。

  黏膠纖維,除了穩定和提高現有工廠的生產技術水平外,需要研究利用速生林木和草類纖維原料製漿、紡絲的可能性,選定適合品種,組織工業性試驗,為擴大原料來源提供條件。

  染整後處理,特別是樹脂處理,是我國紡織工業的另一個薄弱環節,必須加強研究。

  3.發展塑料和合成洗滌劑等日用品的生產技術。

  應該儘可能以塑料代替木材、金屬、皮革、紙張、編織品等,在穿着和日用品生產中廣泛應用。前提是解決各種合成樹脂原料的生產技術問題。但同時也必須大力加強在輕工業中加工和應用塑料的科學技術工作,進行配方、成型、加工和產品設計的研究。着重研究試製衣用泡沫塑料、透氣性人造革、食品包裝塑料、聚氯乙烯增塑劑以及塑料加工應用的其它各種助劑。

  繼續開展合成洗滌劑和合成脂肪酸的試驗工作。研究利用我國天然石油分離和製取正烷烴、烯烴和石蠟等原料的途徑,並研究相適應的合成工藝技術,以擴大原料來源。

  4.研究製漿造紙工藝技術,擴大造紙纖維原料來源。

  增產紙張的關鍵,也在於原料問題。應該研究掌握各種主要纖維原料的特點,根據各種紙張的質量要求,採取適合速生木材和其它豐產纖維原料的製漿方法。試驗在製漿和造紙過程中,合理搭配使用各種纖維原料的技術,以便在保證一定質量要求的前提下,擴大使用材種範圍。必須迅速掌握提高纖維收穫率的各種製漿新工藝。

  為了適應工、農業生產及國防的特殊需要,應該不斷增加紙張新品種,加強技術用紙和加工紙的研究試製工作,從速掌握薄型電容器紙及高壓電纜紙的生產技術。

  5.輕工業設備的研究試製工作,必須加強。

  輕工業機械設備,是輕工業生產中一個極其薄弱的環節,應大力加強。在今後十年內,應着重研究發展鹽業生產機械化所需的設備、新型高效率的食品加工設備、製漿造紙和紙漿廢液回收利用設備、塑料製品加工成型設備等。

第五節 提高建築工程的質量,實現建築工業化

[編輯]

  建築工程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歷年來的基本建設投資,幾乎有半數用於這個方面,而且耗用了大量的勞動力、運輸力以及原料和材料。加強建築科學技術的研究,迅速提高它的水平,有可能為國家節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建築工程是百年大計,一旦建成以後就很難作重大修改。它的質量的好壞,將在長時期內發生影響。建築科學技術工作應該把全面提高建築工程的質量,作為一項長期的,根本的任務。必須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建築物的使用要求、地區特點等條件,綜合地研究與質量有關的科學技術問題,建立起一整套適合我國情況的定額、標準和規範,全面提高建築物的使用功能和結構性能。

  我國的建築技術,從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在大規模建設任務的推動下,發展十分迅速。首都國慶十周年工程的勝利完成,是一個鮮明的標誌。通過國慶工程和其他重點工程的考驗,可以說,我國的建築安裝技術,已經具有不低的水平。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建築機械化程度低,不能適應今後建設任務的需要;特種工程的設計施工技術尚未過關,不能適應國防尖端技術和國民經濟新技術發展的需要。因此,今後應重點解決下列兩個問題:

  1.發展建築機械,實現建築工業化。

  建築工業化是建築工業的發展方向,可以大量節約勞動力,並加快工程進度。關鍵是建築機械。必須根據我國的技術和經濟水平,針對各類工程的特點,研究試製和發展輕便、靈活、高效、耐用的建築機械,首先要解決土石方工程、混凝土工程、道路工程以及構件吊裝、材料裝卸運輸等繁重體力勞動機械化所需的各種機械設備。同時,要開展裝配式建築的設計、施工、預製構件和標準化的研究工作,設計試製預製構件工廠的成套設備和移動式混凝土攪拌工廠,大力提高建築裝配化水平。

  2.研究掌握特種工程的設計施工技術。

  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對精密車間、防護建築、地下廠房、水下構築物等特種工程的需要,將越來越多。這些工程,要求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和空氣淨化程度,要求抗禦特殊的外力作用,要求嚴密的防護設施,要求特殊性能的材料,並要求在特殊環境下施工。這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綜合性很大的科學技術任務。認真的解決這些問題,將能全面帶動建築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必須集中力量,組織各個學科進行研究。

第六節 運輸業和通信事業的技術改造

[編輯]

  我國運輸業和通信廣播事業發展十分迅速,但是裝備的技術水平不高,已經日益顯出不能適應需要,尤其不能適應現代化國防的要求。為此,必須迅速對運輸業和通信事業進行技術改造,並綜合利用和合理利用各種設備,逐步建設一個以現代化工具為主的、四通八達的運輸網和通信廣播網。

  1.鐵路內燃化和電氣化。

  鐵路化和電氣化,是鐵路牽引動力的發展方向。在工業先進國家,從五十年代起,就先後停止蒸汽機車的生產,代之以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我國鐵路幹線運輸量大、複線不多。採用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可以大幅度提高線路通過能力,推遲複線的修建,節約優質煤炭和降低運輸成本。在西南山區和西北缺水缺煤地區,更有重要意義。為此,必須迅速解決內燃機、液力傳動裝置、整流設備,牽引電機等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設計製造中的技術關鍵,並研究解決電氣化鐵道的設計和供電網的電力平衡、防通信干擾、安全防護等技術問題。

  2.適當增加汽車品種,提高公路路面質量。

  城市和短途運輸及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輕型載重汽車。國防建設需要各種輕型和重型越野車。而我國目前汽車生產在技術上過了關的,只有解放牌一種。為此,應加強設計試製工作,適應增加品種,在掌握基本車型的基礎上,發展變型系列。要採用適合我國資源條件的合金鋼品種,使汽車用材料立足於國內。

  為了適應機動車輛逐漸增多的趨勢,必須提高公路的路面質量,要減少燃料和配件的消耗,提高運輸效率。隨着石油工業和鋼鐵工業的發展,我國國產瀝青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尚未充分加以利用。應該多鋪瀝青路面,作為提高公路幹線路面等級的主要方向。

  3.開發和整治航道、港口,提高造船技術。

  水路運輸量大、成本低。我國海岸線長,河流網布,良港眾多,具有發展水路運輸的良好條件。但是我國沿海港口和河口入海航道多處於淤泥質海岸地區,水淺、坡緩、泥沙顆粒極細,易於造成淤積,水深不易維持。我國河流也具有流量大、流速急、泥沙多、河道演變劇烈等特點;同時,由於大量水利工程的興建,河流通航條件發生很大變化。應該針對這些特點,以新港、長江口航道和黃河為主要對象,研究解決港口和航道的開發整治技術。並研究提高造船技術,增加船舶品種,提高水路運輸在運輸量中的比重。

  4.發展多路通信技術。

  我國現有的長途通信幹線網,是由單一的明線組成的,而且缺乏迂迴線路,易於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和自然災害的破壞,既不夠安全,又不夠可靠,更不能適應國防的需要。因此,必須發展多路通信技術。研究發展多路微波技術,對稱和同軸電纜載波技術,以及電報、電話自動接轉新技術,設計試製相應的技術裝備,並注意並導體技術在通信設備中的應用。

  5.發展超短波調頻廣播技術。

  超短波調頻廣播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發展和採用的廣播技術,可以克服中波廣播頻道有限,及易為敵人自動武器導航等缺點,應該加以研究發展。

第七節 電子技術、儀器儀表和自動化

[編輯]

  近年來,隨着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人類在技術上已經從利用機械延伸體力勞動的時期,進入利用電子技術、儀器儀表和自動化技術延伸感官活動和腦力勞動的時期。無線電電子工業、儀器儀表工業和工業生產自動化,已經成為各工業先進國家着重發展的新工業部門和新技術發展方向。對於國際上的這種發展趨勢,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積極開展研究、試驗、設計、等工作,迅速掌握國外先進技術,為在我國廣泛應用這些新技術以及建立和壯大這些新部門打好技術基礎。

  1.加速發展無線電電子工業。

  無線電電子技術已滲透到科學技術的各部門。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標誌。各方面對於電子器件和裝備的需要,不論是品種、性能還是數量,都在不斷激增。加速發展無線電電子技術的關鍵,在於加強構成無線電電子裝備的各種基本部件,尤其是電真空器件和各種半導體器件,更是研究試製的首要課題。對於構成電子設備的其它基本部件,如無線電元件、化學和物理電源、機電組件(繼電器、接插件、開關、微電機等)以及高頻電瓷、陶瓷和金屬、磁性材料等,也必須研究發展,提高性能指標,力求滿足各方面的特殊需要。為了使無線電工業和科學研究的發展立足於國內,還必須研究發展無線電測試儀器和專用生產設備。

  進一步研究掌握無線電電子工業生產的新工藝、新技術,如陶瓷金屬封接、特種金屬焊接、半導體工藝、印刷迴路工藝、真空蒸附、抗腐蝕塗復、密封等。研究提高無線電電子設備和零件部件的結構設計,逐步尋求更適應運轉要求、抗惡劣工作條件的結構。開展大型天線結構、高精度機械傳動、快速波道轉換和超小型化等的研究。

  電子計算裝置的發展必須加速。首先應該鞏固和提高現有品種的生產技術水平,改進性能指標。在此基礎上,加強理論及技術基礎,研究試製各種急需的通用和專用計算裝置,擴大其應用範圍。

  2.加速發展儀器儀表工業。

  儀器儀表作為量測和控制的工具,是發展科學和生產技術必不可少的裝備。近年來,國民經濟技術和國防尖端技術的發展,促使儀器儀表有了迅速的發展。但是,在我國還是目前的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應該有計劃地迅速加強這方面的研究、試製工作。要迅速提高現有產品的質量,繼續研究發展新的基本型號品種,重點是無線電電子測量儀器、光學儀器、生產過程控制儀器儀表、電工儀器儀表、核子儀器、材料試驗機,以及各種科學研究專用的儀器設備。

  為了儘快建立一個具有相當水平的儀器儀表工業體系,要系統地研究解決儀器儀表生產所需的各種專用特殊元件、材料和工藝設備,建立儀器儀表生產中的工藝和測試檢驗技術,注意電子學技術在各種儀器儀表中的應用。

  必須相應地開展有關儀器儀表的理論研究,以建立儀器儀表設計的系統理論基礎。研究信息論、控制論在儀器儀表中的應用。研究發展量測方法和儀器儀表結構原理。研究儀器儀表的基本特性,如精度、穩定性、動態特性、可靠性和抗干擾性等。

  3.提高工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

  生產過程自動化,是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技術方向。特別對於在高溫、高壓、深冷、高速反應、連續生產或其它種種特殊條件下進行的生產,要求高度靈敏和精確控制,自動化更是順利進行生產必不可少的條件。從經濟上說,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將使工廠建設所需要的投資減少一半至數倍,並降低生產成本。為此,必須首先以氮肥、煉油、石油化學、電力和若干機械零件專業生產等生產過程自動化為重點,吸取國外先進技術,研究適合我國條件的、經濟效益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典型工廠設計方案。根據需要與可能,有重點地逐步對急需採用自動化生產的工廠實行技術改造,提高自動化水平。

  為了解決工業生產自動化中的科學技術問題,必須加強自動化理論、生產過程自動化、運動技術、模擬技術、自動化技術工具、儀表及自動檢測系統、自動電力拖動等科學研究工作。

  4.應用和技術科學研究成果,發展工業生產新技術。

  在工業生產中,積極應用現代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研究成果,結合各個工業部門的工藝特點,加以發展並迅速用之於生產,這是六十年代工業技術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工業科學技術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在超聲波、管道化、同位素、半導體等新技術的應用上,已取得顯著成效,要進一步研究擴大其應用範圍。對於放射線、流態化、紅外線、高頻電、等離子體等新技術,也必須積極開展研究試驗工作。

第六章 醫學科學技術

[編輯]

  醫藥衛生工作關係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對於國家的各項建設,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目前,在我國城市和廣大農村中,傳染病、寄生蟲病和一些地方病,仍在相當程度上流行着;心臟血管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和某些神經系統等疑難病症,還在威脅着人們的生命;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也有不少有害因素,如鉛、笨、汞的中毒,矽肺,農藥中毒等,損害着勞動者的身體。在近代化的戰爭中,除了戰傷、輸血等問題外,在防核武器、防生物戰、防化學戰等方面有大量的醫學防護問題。在營養衛生和計劃生育等方面,也需要進行大量的工作,求得更好的解決。

  醫學科學十年規劃的總目標是:配合對當前影響國民經濟建設和威脅人民健康嚴重的疾病的防治工作,有效地解決其中關鍵性的科學技術問題,以控制和消滅這些疾病;在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基礎醫學的理論和某些新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並形成有高度科學水平的醫學科學研究中心;在總結中醫的臨床經驗和對中藥、針灸的研究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在用現代科學來整理研究我國豐富的醫藥遺產方面,形成比較完整的、更有效的方法;在藥物、抗菌素、生物製品和醫療器械的研究工作方面,要為提高質量和擴大新品種提出科學技術依據,使藥物和醫療器械基本上做到自給自足。

第一節 防治主要疾病

[編輯]

  1、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性疾病防治問題的研究。

  目前,流行的疾病主要是1、烈性傳染病,如霍亂、付霍亂、鼠疫等;2、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瘧疾、絲蟲病、鈎蟲病、黑熱病、蛔蟲病等;3、一般性傳染病,包括病毒性和細菌性傳染病,如肝炎、流感、麻疹、痢疾、傷寒等。在對這些疾病的防治中,有些關鍵性的問題,如對烈性傳染病的有效治療措施,對寄生蟲病的高效藥物,對肝炎、麻疹、和流感的防疫措施和對肝炎的診斷治療方法等,都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同時,也應該研究這些疾病的流行規律,病毒的形態與結構、繁殖機制、變異規律和免疫理論等。

  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性疾病,如克山病和大骨節病,也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病因也未闡明。必須進一步對這些疾病的流行規律和致病因素開展研究,尋求早期診斷方法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對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出血熱、鈎端螺旋體病、森林腦炎等,也應繼續進行綜合調查,尋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2、重大的疑難病症的研究。心臟血管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和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是醫學上目前還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必須對這些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進行研究,同時,應着重研究:1、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方法,尋找抗癌藥物,提高治療效果;2、心臟病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研究,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風濕性瓣膜病及阻塞性動脈疾病的實驗臨床研究;3、神經衰弱和神經官能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癲癇、腦血管病、腦腫瘤等疾病的準確診斷方法和有效醫療預防措施。

  3、放射醫學等新學科的研究。放射病、代謝疾病、遺傳性疾病和老年病等是近代醫學研究較多的新課題,在醫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原子能廣泛利用的時代,放射醫學的研究更為重要,應大力開展對放射病的診斷、治療及防護的研究。

第二節 重大衛生學問題

[編輯]

  在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除對所有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必須研究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外,還必須加強衛生學問題的研究。

  1、工農業生產中勞動保護問題的研究。在農業生產中,農藥品種和數量逐漸增多,使用日廣,應該對農藥中毒,特別是對劇毒農藥的中毒和急救問題,進行綜合研究。糞肥是傳染疾病的重要途徑,應該研究在糞肥使用過程中殺蟲滅菌、提高肥效的處理方法。同時應研究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影響農民健康的各種因毒。在工業生產中,必須研究農藥、高分子化合物、有機溶媒、有色金屬、燃料等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必須調查研究噪音、震動、照明、高頻電流、紫外線等對機體的影響。對鉛、笨、汞的中毒,高溫和粉塵的為害,特別是矽肺問題,已有不少調查研究,應配合各有關工業部門,制定各種衛生標準,並進一步研究發病機制和有效療法。

  2、研究工礦企業設計和城市建設中的衛生問題。着重研究廠礦建設中的衛生標準,研究工業中對人體有害的廢水、廢氣、粉塵等的處理方法。從空氣、光線、土壤等環境因素,研究合理的城市建設規劃,研究城市人民生活用水的衛生防護問題,研究污水的處理和利用,以及糞便、垃圾的收集運輸和綜合利用中的衛生學問題。此外,還應該研究住宅衛生標準、居住條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3.研究營養衛生、計劃生育等問題。合理營養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長壽命、增進勞動能力的重要因素。要研究食品衛生和食物營養價值,以及不同年齡、職業、外界環境條件下的人體營養需要,為合理膳食設計以及有計劃地安排各類食物的生產和供應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對於營養缺乏病,如營養不良、佝僂病和隱性營養缺乏病等的防治以及對疾病的營養治療方法的研究,也必須加強。

  必須加強對計劃生育有關問題的研究,特別應着重研究尋找新的簡便易行的有效避孕藥品和用具,研究更安全的人工流產和絕育的方法。

  在人民群眾中大力提倡體育運動的同時,必須加強運動醫學的研究,以充分發揮運動對增進健康的積極作用。

  此外,對學校衛生、婦幼衛生等,也應積極開展研究。

第三節 中醫中藥

[編輯]

  中醫中藥是我國極寶貴的一項遺產,對中醫中藥進行科學的整理和研究,吸取精華,豐富現代醫學,是我國醫學科學工作一項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發掘和繼承中醫中藥的各種寶貴經驗,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從總結臨床經驗、肯定療效着手,進一步研究中醫中藥的治療機制;同時,也要發揮廣大中醫在研究中醫中藥問題上的積極性。應該整理和註解歷代中醫名著,並研究中醫中藥的歷史。

  1、中醫臨床經驗的研究。應該在內、外、婦、兒各科積極開展研究,認真地一個病一個病地去研究、總結中醫的治療經驗。特別應該注意開展對臨床各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中醫療效比較顯著的疾病以及一些疑難病症的研究;同時,開展對中醫的傳統臨床診斷方法的研究工作。

  2、中藥的研究。中藥品種繁多,首先應對一、二百種常用中藥進行生物學和化學的鑑定,分析出有效成分及其藥理作用。對確有顯著療效的中藥,應研究各種栽培技術;同時,應研究傳統的中藥製備方法,研究如何提高製藥質量。

  3、針灸療法等特殊療法的研究。針灸療法簡便易行,效果顯著。應對針灸的療效規律進行系統的總結;對各種針灸技術進行整理和提高;對針灸的生理、病理作用和療療效機製做進一步的探討,逐步闡明針灸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對人體代謝的作用;進一步探討經絡的實質。

  積極研究總結氣功療法、推拿和按摩等的治療效果。

第四節 基礎醫學

[編輯]

  基礎醫學的研究,對提高臨床醫學以及預防醫學、中醫中藥的科學研究工作水平,有重要的影響。近年來,由於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的飛躍發展和各種新技術在醫學研究工作中的使用,使基礎醫學面貌起了非常深刻的變化。隨着整個生物科學的發展,基礎醫學中關於結構和功能的關係的研究工作,現在已經發展到細胞水平的研究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基礎醫學的這一變化,為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前景。

  1、人體正常及病理形態學的研究。應用現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方法,研究人體正常結構、生長發育、細胞分裂分化和病理狀態下的機能形態,特別是研究正常和病理狀態下細胞亞顯微結構的形態、功能和理化機制。

  2、人體正常及病理生理學的研究。為了闡明許多疾病的機制必須研究神經系統、分析器、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排泄系統和新陳代謝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的機能狀況,特別應着重研究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神經系統和體液因素的調節機制及其相互關係。

  3、醫學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的研究。醫學生物化學應該着重研究腫瘤生化、心臟血管系統生化、病毒性疾病生化、免疫生化、神經系統生化、內分泌系統生化、遺傳生化等問題。同時也應研究在病理和生理狀態下蛋白質、核酸、脂質、糖類等機能和結構的關係,並注意開展有關分子水平的工作。對機體生理和病理狀態下各種物理狀態變化的規律,目前很少研究,應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4、病原細菌學及免疫學的研究。病原細菌學及免疫學是傳染病防治的理論基礎。應着重研究病原性細菌的生理生化變化,結構和功能的關係;細菌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傳染性免疫,抗原、抗體及其間反應的生物化學基礎;有抗體型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機制;致病性微生物的超顯微結構、組織移植和變態反應的關係等。

第五節 藥物和醫療器械

[編輯]

  藥物、抗菌素、醫療器械、生物製品、血漿製品及其代用品,是防治疾病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世界上已有重要化學合成藥一千多種,每年新合成藥幾十種,我國目前只能生產二、三百種;抗菌素藥物國際上已達四十多種,我們只能生產九種;醫療器械國外已有約兩萬種,精密度較高,我們還只能生產二千餘種,質量不高,遠不能適應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為此,應迅速掌握國際上已有的主要藥物和醫療器械的生產技術,並尋找新的有效的抗細菌、抗病毒和抗腫瘤等藥物和抗菌素,製造新的生物製品,發展醫療器械新品種。同時要加強檢查和檢定製度,提高藥物和醫療器械的質量,研究藥物和醫療器械生產的新技術、新工藝,並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第七章 技術經濟

[編輯]

  一切生產技術,必須既具有技術上的優越性,又具有經濟上的合理性,才適宜於推廣和應用。所以,生產技術研究成果,應該經過技術經濟分析,才能在生產中推廣,才能成為國家制訂技術措施、技術政策和國民經濟計劃的完整的科學技術依據。對各項技術的具體內容進行經濟效果的計算和分析比較,即進行技術經濟的研究,是科學技術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科學技術多快好省地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中間環節。

  技術經濟的研究花錢不多,但是對於節約科學技術研究和生產建設的人力和物力,能起巨大作用。我國正處於農業和工業技術改革的時期,需要迅速發展新技術和更新技術裝備,加強技術經濟研究,就更加顯得重要。

  技術經濟的研究必須廣泛開展。在科學技術工作中經常要遇到各種技術經濟問題。應該提倡和鼓勵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學習和運用技術經濟研究的科學方法,結合工作任務,廣泛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技術經濟的研究還必須有專業隊伍。隨着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和各生產部門內部和外部聯繫的增多,實際工作中出現了許多綜合性很強、因素錯綜複雜的技術經濟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經常地系統地積累各種技術經濟資料,研究評價各種技術的經濟效果的理論和方法。由於運籌學和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進展,既需要有具備技術經濟科學知識,也要有較高數學訓練的專業人才。因此,在廣泛提倡群眾性的技術經濟研究的同時,需要建立專業的研究機構,培養專門的人才,組織起專業的技術經濟的研究隊伍,儘快形成技術經濟研究的中心。

  應該重視對生產力的配置作綜合的技術經濟研究。我國社會主義的統一經濟計劃,要求最合理地配置工農業生產力,最有效地建立各種交通運輸網、電力輸送網、通信廣播網等等。必須根據各種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根據社會經濟的條件,提出有科學技術依據的生產力配置的不同方案,並對這些方案進行技術經濟研究,為國家制訂國民經濟的發展規劃和確定和種經濟區劃,提供科學依據。

  今後十年,要特別注意下列各方面技術經濟問題的研究:

  一、合理利用土地的技術經濟研究。這是制訂土地利用區劃和農業區劃時不可缺少的工作。必須在自然區劃工作的基礎上,首先針對現有的糧區、棉區以及其它經濟作物區,結合農業氣象、作物布局、耕作制度以及農田建設工程規劃的研究,進行經濟效果的分析比較,提出各種農作物的合理種植面積。同時,還須按照草原、山地、海灘等不同類型的土地,以及不同的氣候、水文條件和交通狀況等,對在這些地區發展農、林、牧、付、漁各業進行經濟效果分析,對不同的開發利用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為全面開發利用我國廣大的土地和水域提供系統的技術經濟依據。

  二、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的技術經濟分析、從糧食、飼料、肥料、燃料等物資的消耗和循環的分析計算,以及勞動力平衡等方面着手,研究不同農業地區實行農、林、牧、付、漁綜合經營,特別是農牧結合的潛力和經濟效果。根據大中城市對糧食、蔬菜、水果、禽畜、蛋品、奶品等的需要,分別研究各大中城市郊區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

  三、農業技術改革的技術經濟研究。根據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因素的綜合分析,研究各地區實現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水利化以及其他技術改革措施的不同步驟的相對經濟效果,為計劃部門制訂農業技術改革投資和農業機械、化肥等物資投放計劃提供依據。對改變農業機械的設計以適應農藝的要求和改變農藝以適應機械的要求,進行經濟效果的分析比較。研究不同地區拖拉機站的合理規模和布局以及各種農業機械最經濟合理的配備方案。研究農村電氣化中,電網供電和小型電廠供電在不同地區的相對效益。在水利開發和利用中,研究解決防洪、灌溉、發電、航運等矛盾的技術經濟問題;比較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的經濟效益;研究最合理的灌區規模。研究不同地區機械排灌和電力排灌的相對經濟效果。

  四、食物營養構成的技術經濟研究。根據人體對熱量、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需要和我國生產力當前的水平、農業生產的特點,研究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最經濟合理的營養搭配方案。研究主糧、雜糧、豆類、油類、肉類、蛋品等農產品生產最合適的比例。研究食品加工,以提高其營養價值和綜合利用效率的途徑。

  五、燃料動力的技術經濟研究。根據我國燃料動力資源的分布、開發利用的投資和生產成本,研究整個國民經濟和各地區、各部門合理的燃料動力構成和燃料動力的區劃方案。根據燃料動力資源區劃和工業布局,研究電網區劃。對於汽油和柴油的合理比例,可燃礦物的綜合使用,城市煤氣化和熱化以及鐵道運輸中採用內燃機車和電氣機車的條件等問題,都必須進行系統的技術經濟研究。

  六、原料、材料選擇的技術經濟研究。為了確定國家的原料材料政策,必須着重研究以下技術經濟問題:用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可燃礦物作氮肥和基本有機合成原料的相對經濟性;合理選擇合金鋼系統中合金元素的技術經濟問題;在輕工業和紡織工業中,農、林產品原料和化工原料的合理選擇和代用的經濟效果;國民經濟各部門中,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的經濟效果;合成材料和硅酸鹽材料代替鋼材的經濟效果;各種原料資源,特別是金屬共生礦綜合利用的技術經濟問題。

  七、採用新工藝、新裝備和發展產品品種的技術經濟研究。研究在我國具體條件下採用各種新工藝、新裝備的技術經濟效果。特別是針對我國各生產部門現有設備擁有量不足、技術水平很低的情況下,研究現有企業進行設備更新的經濟效益和實現條件,為確定投資方向提供根據。研究各部門實現不同程度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的相對經濟效益,為確定我國國民經濟各部門實現機械化自動化的步驟和投資重點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工業產品不同標準化、系列化方案的相對經濟效果。特別應注意對農業機械、電器產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和選型的技術經濟分析。應注意研究什麼產品「工農通用」,什麼產品工業用和農業用應各成系列。

  八、建築工業的技術經濟研究。圍繞建築工業化的發展方向,研究逐步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有關的技術經濟問題。研究各類建築設計、建築結構、建築材料的技術經濟問題。

  九、綜合運輸的技術經濟研究。研究鐵道、公路、航運、空運和管道運輸在不同地區、對不同途程的相對經濟效益和合理使用範圍。研究各種運輸方式不同配合方案的經濟效益,為我國交通運輸力量的合理配置和協作聯運提供科學依據。

  十、工業生產力的結構、布局和生產規模的技術經濟研究。對工業各部門間的關係作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根據技術進步的要求和資源特點,提出工業各部門的合理發展比例,確定急需建立和重點加強的工業部門。研究全國幾個大工業中心和新建工業基地綜合發展方案。研究在特定工藝技術條件、資源和交通運輸條件下,廠礦企業的合理規模、專業化和聯合化的經濟效益。

  十一、加強技術經濟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研究評定技術經濟效果的理論基礎。研究投資效果和採用新技術的經濟效果的基本計算方法。研究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中,各種物資的消耗總和以及活勞動消耗總和的統計計算方法。研究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必要勞動的統計計算方法。研究運籌學、電子計算機等在技術經濟分析計算中的應用。

第八章 技術科學

[編輯]

  技術科學的學科,就目前發展的狀況來說,一般是着重研究工業生產和工程技術各個部門中具有共同性的科學理論,用來解決多方面的工業生產和工程技術問題。它一方面綜合運用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總結生產實踐的經驗,並且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發展成為系統的理論。在很多情況下,它在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之間起着橋梁作用,促使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更快地應用到生產中去,開闢發展生產的新途徑;而且,對於基礎科學的發展,對於新的邊緣學科的產生都起着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隨着工業技術和國防科學技術上的發展,技術科學的研究工作,不論在規模上或者在科學水平上,都有極大的發展,它的重要性日益顯著。現在,技術科學正處於一個飛躍發展的階段,成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者的密切結合,對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和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為了自力更生地實現我國工業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有必要把技術科學放在一個新的重要的位置上來。

  技術科學的十年發展目標是:密切配合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需要,研究解決關鍵性的技術科學問題,大力培養技術科學的專門隊伍,建立和發展現代化的實驗技術,爭取在若干重要領域方面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技術科學的面很廣,這次規劃只對十七個技術科學學科作了規劃,並在這些學科範圍內,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結合技術科學本身的特點,提出了三十二個重點研究課題。十七個學科的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如下:

第一節 礦業學

[編輯]

  在採礦學該頁主要研究礦山及岩石移動規律,岩石破碎理論及破碎新技術和礦井安全技術理論。

  解決我國複雜難選礦石資源的選礦加工問題,是選礦研究中特別複雜的任務。目前浮選還是主要的選礦方法,應加強浮選過程的理論及浮選劑的研究。並注意開展選礦礦物學、粉碎技術和機理、各種選礦過程及新的選礦方法的研究。

第二節 冶金學

[編輯]

  新技術的發展,對提高金屬純度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研究超純金屬及真空冶金的物理化學問題是一項重要的新任務。研究氧氣頂吹轉爐煉鋼過程的物理化學問題,也是當前的重要課題之一。

  研究提高金屬和合金的強度問題,是金屬學及金屬物理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提高金屬材料強度的意義,不僅在於節約金屬,更重要的是新技術的需要(如耐高溫的高強度材料等)。要研究尋求提高金屬強度的途徑,以及研究合金金相的形成規律及其結構與性能的關係,並要加速發展我國的合金系統。

  新的、特殊的金屬材料的加工方法與理論的研究,也要作為重點。

第三節 硅酸鹽化學與物理學

[編輯]

  研究高溫無機物系統相平衡與結晶化學,晶體生長的方法與理論,玻璃化學與物理,固相反應與燒結理論,陶瓷―金屬複合系統的材料,膠凝物質水化理論,硅酸鹽材料的強度與脆性,晶體材料的電學與磁學性質。應重點研究解決發展新技術需要的新型的、特殊的陶瓷、玻璃材料的合成、單晶生長及物理化學問題。

第四節 化學工程學

[編輯]

  化學工程學是研究化工、石油煉製、冶金、硅酸鹽、輕工、原子能等工業生產中具有共同性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的基本規律及其工程應用的科學。

  研究以物理變化為主的單元操作如過濾、結晶、攪拌、吸收、浸取、吸附等,可為改進生產工藝及設備指出方向。深入研究蒸餾、萃取、離子交換等重要分離過程的原理和技術,對解決高純度有機合成單體、稀有金屬、核燃料、石油產品等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對提供合理流程和高效設備,更有其重要意義。乾燥是保存糧食、飼料等農產品的重要途徑,也應着重研究。

  固體流態化技術發展歷史雖短,已廣泛應用於多種化學反應過程以及物料乾燥、物料輸送,應大力進行研究。

  化學反應工程學的目的在解決有關工業中化學反應過程和設備的設計和操作問題。必須研究傳遞過程原理,探討流體中動量、熱量和質量傳遞的基本規律和綜合關係,並相應進行化工熱力學、化工過程動態學、相似理論與模型放大等基礎性的研究。

第五節 燃料化學

[編輯]

  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礦產,既是燃料,又是重要化學原料。燃料化學的研究為經濟合理地綜合利用這些礦產,提供科學依據。

  燃料化學研究可燃礦物的組成、分子結構、物理化學性質及物理化學變化規律;石油加工利用的物理化學基礎;氣體烴、石蠟、重質油、煤及其加工產品的裂化、催化轉化、分離等加工過程的物理化學變化規律;固體燃料氣化熱解、降解及高聚炭物理化學等。

  研究的重點是:結合優質噴氣燃料、烯類、芳烴、脂肪酸、廉價氫等要求,研究烴類物理化學變化規律。

第六節 潤滑化學與物理學

[編輯]

  潤滑是減少摩擦磨損,提高機器的效率、壽命、精度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某些情況下,它甚至是決定機器能否運轉的關鍵因素。

  研究的內容有:潤滑材料的合成,化學結構與性能的關係,添加劑的性質和作用,邊界潤滑效應,潤滑現象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本質和潤滑、磨損機理,潤滑方法和有關測試方法等。

  應重點研究高速、高溫、低溫、高壓、抗輻射、耐腐蝕、高真空等各種特殊要求的潤滑材料,並研究工農業用廉價的、多種用途的潤滑材料。

第七節 腐蝕和防護技術

[編輯]

  應該重點研究金屬與合金的耐蝕性能與結構的關係,特別是少量合金元素的影響,為發展新型耐蝕合金尋找途徑;金屬在強化學介質中和輻射條件下的腐蝕行為及相應的防護方法;金屬和合金的鈍化和過鈍化理論;電化學保護的方法,特別需要解決在石油輸送管道和船舶上應用的問題。探索非金屬的腐蝕性能及其在防腐中的應用。

第八節 土木工程學及水利工程學

[編輯]

  研究混凝土的變形機理、強度、破壞理論和工藝理論,以及研究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強度與變形理論,對於進一步保證建築物的安全與降低造價將起決定性作用。

  應該結合我國自然情況及建設需要,大力開展結構的抗地震、抗震動和抗爆炸的理論研究,開展泥沙運動及河道與海岸演變規律的研究,並且研究解決高速水流有關的空穴與空蝕、摻氣和振動等問題。

  由於我國地質情況複雜,研究各種土的基本性質、土體變形和穩定、土的流變學;研究岩體的工程地質條件及物理力學性質、岩體變形、穩定、山岩壓力,以及岩體的爆破等問題,對於各類工程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提高灌溉、排水及防治土壤鹽鹼化工程技術,應大力加強灌溉理論、排水理論、溝渠系統水力學、灌區地下水動態與土壤水鹽運動理論等方面的研究。

第九節 機械學

[編輯]

  着重研究傳動機構,機構動力學及機械振動,機械與機構的精確度。機構分析和機構綜合,機械零件和結構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材料強度,各種滑動機構的摩擦、磨損和潤滑問題等。應把尖端技術和農業機械裝備中的機械零件、機械結構和機械材料的強度問題,以及提高機械的精確度作為主要的研究課題。

第十節 工程熱物理學

[編輯]

  工程熱物理學是研究熱能的釋放、傳遞、轉換過程中有關傳熱、燃燒、膨脹、流動等物理現象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的學科。主要研究:工程熱力學與工質熱物理性質,傳熱與傳質學,燃燒學,熱能動力機械流體動力學等產。應把噴氣技術和農業及工業動力中的熱物理學問題,作為主要的研究課題。

第十一節 電工學

[編輯]

  電工學的內容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它的重要性愈加明顯。一方面,應當着重研究電機、電器及特殊電工裝備的電磁理論及冷卻理論,放電理論及應用,絕緣的擊穿與材料老化,以及電力輸送及拖動系統的機電過渡過程。另一方面應當尋求高效能的新的發電方法。

  要注意電能的新利用。電加工技術,是電能利用的一個新方向。應該研究電火花、電子束、離子束、等離子體等加工方法。

第十二節 電子學

[編輯]

  應開展電波傳播、天線、微波理論與技術、陰極電子學、電子光學、氣體放電電子學、電子測量方法與理論等研究;着重解決通訊與雷達探測的效能,增加作用距離,提高電子測量與電子控制的速度,提高電子器件的功率、壽命與可靠性,降低噪聲,增寬頻帶,加強抗干擾能力等問題。

  量子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是新發展的重要領域,具有革命性的意義。特別是光受激發射及其應用發展很快,預計在定位、探測、追蹤,以及武器方面的應用,將有廣闊的前景。固體化的方向發展,必須開展新材料、固體線路及工藝的研究。

  還必須加強訊息論的研究。重視無線電氣象學、無線電天文學等邊緣學科的發展,以及電子學在生物學、醫學、物理學、化學等方面,特別在農業科學技術方面的新應用。

第十三節 半導體技術

[編輯]

  半導體的發展在近代電子學中引起了重大的革新。在許多常用設備中,半導體器件將取代電真空器件而使設備向小型化和高可靠性方向發展。晶體三極管的使用頻率已經從超高頻進入微波範圍。半導體參量二極管、變頻管和隧道二極管等在微波技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今後半導體電子器件將繼續向高頻率、大功率和高開關速度方向發展。半導體光電器件和半導體的其它應用也在不斷發展,紅外光電元件在新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於半導體新型材料的不斷出現,各種具有特殊用途的半導體新型器件還將不斷產生。因此,結合我國半導體工業的發展,應大力開展半導體材料提純、製備、分析和半導體新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化合物半導體),加強半導體物理學、化學和半導體電子學的研究,發展半導體工藝和各種新技術。

第十四節 自動化技術

[編輯]

  生產過程自動化的研究,應該根據工業生產的具體對象,研究生產過程自動化的典型方案,研究自動電力拖動、自動檢測的方法和設備。飛行器的自動控制和原子能的自動控制問題,以及遠距離和高空探測技術中的自動化問題,是國防技術的關鍵,應當重點加強。控制系統日趨複雜,需要開展模擬計算技術和運動技術的研究。發展自動化技術,必須有相應的自動化技術工具作基礎,目前我國在這方面還是一個薄弱環節,應作為當前的重點課題。為了提高自動化技術水平,需要開展自動控制理論和控制論的研究,並注意擴大其應用範圍。

第十五節 計算機技術

[編輯]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解決現代科學技術中的複雜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在科學研究、新興技術、工業生產自動化及經濟工作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計算技術正向着高速度、高可靠性、大容量、小型化和增強邏輯功能的方向發展。今後主要研究:計算機數學、計算機理論、通用計算機、控制計算機、訊息加工、訊息存貯、小型化技術以及設備結構工藝等有關問題。

第十六節 應用光學及紅外技術

[編輯]

  由於新技術發展的要求,應用光學和紅外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它在不斷地提高觀察和探測的效果,擴大應用範圍,已經成為發展新興技術不可缺少的一門科學,並且也是光學儀器製造的科學基礎。今後應着重研究提高光學觀察和探測的原理和方法,發展紅外探測及夜視元件、紅外材料及特殊光學材料,研究紅外及可見光在大氣中的傳播、光受激發射現象的應用、現代光學儀器製造中的科學技術問題、光學測量及鑑定方法、光譜方法及裝備等問題。應把國防新技術中急需解決的光學觀察及探測問題和光受激發射作為重點課題。

第十七節 應用聲學

[編輯]

  水聲學的研究對於水下探測潛艇,定向、定位、水下通訊、識別等都有重要意義,應重點發展。超聲技術及理論的研究,也應加強。

  振動和噪聲的研究,不僅對艦艇和噴氣技術有直接關係,並對減少機器磨損、保證工人健康有重要作用。語言傳遞問題的研究,對提高通訊質量和改進傳遞方法有重大意義。聲學的其他分支也應有適應的發展。

第九章 基礎科學

[編輯]

  基礎科學的發展,對於其他各門科學的發展和工業、農業、醫學以及軍事科學技術有深遠的影響。許多重大的技術上的革新和新型生產技術部門的出現,同現代基礎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分不開,並且往往就是在實踐中直接應用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結果。基礎科學研究所達到的水平,標誌着整個自然科學研究所達到的水平。大力發展基礎科學的研究,已經成為現代各科學技術先進國家的一個重要科學政策。

  現代的基礎科學具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除了探索自然這一根本任務之外,還直接參與發展新技術的工作。基礎科學與工程技術、農業技術和生產實踐之間,有了更加直接的聯繫。特別是在迫切需要發展的一些新興技術部門中,情況更是如此。第二個特點是:基礎科學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邊緣學科分支的大量形成。在現階段,滲透的方向的主要是數理科學向其他科學滲透,在各門科學中廣泛應用數學、物理、力學等方面的成就。與此同時,化學、生物學、地學的進展,也給數理科學以新的啟示和影響。第三個特點是「科學技術化」。在現代基礎科學的研究中,往往需要龐大而複雜的試驗儀器和設備。同時,現代計算技術的發展和大容量高速度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又給現代基礎科學帶來一個新的研究方法。沒有現代的工業,就不可能發展現代的基礎科學。現代基礎科學對試驗設備的要求,又促使工程技術和技術科學向新的方向發展。「科學技術化」引起基礎科學研究隊伍組成的變化,要求增加工程技術和技術科學專業人員的比重。

  根據以上對現代基礎科學的分析,並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基礎科學十年發展的目標是:一、有效地配合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特別在配合解決農業過關和尖端技術發展上,作出重要貢獻;在某些重大的科學理論問題上取得重要的成果;二、積極培養幹部,使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隊伍配套,高、中、初級研究人員之間的比例大體平衡;三、有計劃地建立與充實研究中心和實驗基地,形成我國現代的基礎科學研究體系。

  針對現代基礎科學的特點,應該提倡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不但深入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又能深入了解技術問題,並且善於同設計師、工程師、技術科學工作者協作,共同解決問題;應該注意實驗技術及電子計算機作為研究工具的重要性;應該注意對新興邊緣學科的培養和支持。

  在基礎科學規劃中,對於各個學科分支作了比較全面的安排。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四十一個重點課題。這些重點課題,從國家需要看,是最急需的;從學科發展看,是具有帶頭意義的,是使用力量的重點。在基礎科學的發展中,對於某些即使在今天還看不出明顯應用的研究工作,也應給予一定的重視。因為,在科學發展史上,一時看不出應用可能,而後來卻成為指導生產、改造自然的有用工具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

  各個基礎學科的發展方向,扼要說明如下:

第一節 數學

[編輯]

  現代計算技術和計算方法的產生,使得各種科學技術問題能夠充分使用數學工具對事物進行量的方面的考察,從而大大擴大了數學應用的範圍和可能性。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數學提出了大量的新課題。數學成果的大量積累,要求在理論上進行系統整理和進一步探討。在數學領域內,出現了許多新的數學分支和研究方向,提供了許多新的數學工具。

  十年中對於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有重要意義的數學課題必須放在首要地位。這包括:在建設事業中運用現代計算技術和計算方法,訊息加工和計算機的數學理論,原子能科學技術和星際航行中的數學問題,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設計中的數學問題,以及國民經濟計劃等方面的數學問題。

  對數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如數理邏輯、數論、代數學、微分幾何、拓撲學、函數論、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計算數學、運籌學等,應當分別予以適當的安排,積極進行工作。除了繼續進行過去較有基礎的工作外,對於一些重要而在我國較薄弱或空白的分支科學,也應給予注意。同時,要注意各個學科間的聯繫,並重視數學在其他科學技術和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第二節 物理學

[編輯]

  現代物理學發展十分迅速。現代物理學的許多部門和尖端技術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係。現代物理實驗研究和實驗技術的發展,對於各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大力發展物理學,在發展基礎科學的工作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原子核物理、固體物理(特別是固體電子學和半導體物理)和低溫物理,既是發展原子能技術、新型電子元件、工業材料、以及尖端技術材料的科學基礎,同時對於進一步探索物質結構和揭露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光學與紅外物理、光譜學和波譜學深入研究電磁輻射和物質的相互作用,與應用光學、通訊技術、物質結構分析等許多重要的技術密切相關。在以上領域內,應該着重解決有關尖端技術的關鍵問題,並且作必需的探索工作。與此同時,還要開展系統的深入的基礎研究,使我國物理學在這些方面逐步建立良好的基礎。物質在極端條件下(如超高壓、高溫、高真空、低溫等)性質的研究,也是結合尖端技術任務的重要課題,應及時開展工作,首先要大力建立相應的實驗技術。

  理論物理對於綜合性尖端技術問題的解決和物理學本身的發展,都有重要作用,在今後十年中應得到較大的發展。

  基本粒子物理和等離子體物理的研究具有長遠的重大的意義,應積極支持,使這兩門學科能夠穩步地趕上國際水平。

  光受激發射的研究,為新技術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是當前世界科學先進國家注意的焦點之一,也是我國科學技術中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應當從物理學的有關領域有計劃地大力開展工作。

第三節 力學

[編輯]

  首先是有效地配合新技術的發展及石油開採等重大任務,解決有關的力學研究課題。因此,高速及超高速氣動力學,耐高溫、耐熱烈振動、耐輻射的結構力學,陀螺儀和陀螺系統動力學,化學流體力學,多相滲流及物理力學等課題,是力學研究的重點。

  還有些與國家建設,特別是與農業建設密切聯繫的力學課題,如土力學及岩體力學、結構理論、泥沙運動規律等,也是力學方面的重要工作。

  從長遠發展看,有些學科,如電磁流體力學,也必須給予適當的安排。

第四節 化學

[編輯]

  現代化學研究的進展,主要是受三個方面的推動,即:新型材料的製備與合成;代學能的利用;深入了解生命現象的要求。化學各分支學科的研究深度及其影響生產技術的程度雖有很大差異,但是從各種側面積累起來的各個化學分支學科的知識,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互相滲透,其結果,就使現代化學科學對生產技術與尖端技術的發展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必須掌握各個分支學科的系統知識,開展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及化學物理、高分子化學及高分子物理、放射化學及輻射化學等六個方面的研究。化學物理與尖端技術的聯繫很密切,近年來發展極為迅速。在我國才剛開始建立基礎,對它的發展尤要注意。無機化學、分析化學仍然是我國當前化學中的薄弱環節,急需採取措施予以加強。

  為了服務於解決我國人民吃、穿、用問題的任務,需要大力進行化學肥料、農藥、合成纖維、合成橡膠與塑料、動植物激素的合成、抗生素、水蒸發抑制和土壤改良劑等方面的研究。這方面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要解決原料問題。為此,要採取切實的措施,開展重有機合成的化學反應、催化及動力學的研究。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合成纖維工業和塑料工業的發展,必須圍繞重要高分子品種的生產技術,進一步加強各項有關理論的研究。

  為了解決尖端技術中的問題,促進尖端技術的發展,必須着重開展稀有元素化學、絡合物化學、高效能的分離方法、超純分析、半導體化學、元素有機化學、高速反應動力學等的研究。

  生物高分子的結構分析與合成,是現代有機化學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儀器分析是分析化學的一個方興未艾的重要領域,對此都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對熱化學、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等方面基礎數據測定的研究,量子化學和統計力學在化學問題上應用和發展,都應當予以必要的注意。

第五節 生物學

[編輯]

  近二、三十年來,生物學得到飛躍的發展,主要特徵是由定性的觀察上升為精確定量的分析,由宏觀的研究深入到微觀結構的研究,由研究現象的個別過程擴展到現象的普遍聯繫。對生命現象的研究逐步深入到細胞內精細結構和物理化學機制,同時對生物高分子的研究也逐漸上升到生命活動過程,這樣在接壤處就形成了一大片新的研究領域――分子生物學。核酸控制蛋白質合成規律的發現,預示着現代科學正面臨重大的飛躍。可以預期,生命科學的研究,將對農業、工業和醫療實踐中產生巨大的革命性的影響。

  生物學是農學的基礎,在促進農業生產方面能起重要的作用。進一步調查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研究農業生產中重大的生物學問題,可以為農業生產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這是生物學各個分支學科的共同的重要任務。

  實驗生物學是生物學發展的主流,必須加速發展,特別是加強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為此,一方面要加強生物工作者的數學、物理學、化學和電子學基礎,掌握必要的新技術,並且吸收一定數量的數學、物理學、化學和電子學工作者參加生物學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生物學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實必要的精密儀器,保證優良的實驗動物的供應。

  分類學、形態學、生態學等學科有顯著的地區性。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各地自然條件錯綜複雜,生物資源極為豐富,農業技術改革中很多問題涉及生態學,這些學科的發展有其特殊的需要和有利條件。今後要有重點地、系統地開展自然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改進研究方法,加強試驗工作,提高理論分析,作出反應我國特色的貢獻。

  隨着原子能利用的廣泛開展,迫切需要弄清射線對生物機體的影響,尋求各種控制、防護和利用的途徑,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生物學的理論研究。

第六節 地學

[編輯]

  地學是研究地球事物在時間上的發生、發展和在空間上分布、變化的科學,它從了解自然向着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向發展。

  地學在促進農業生產方面,也能起重要的作用。必須大力發展天氣預告及人工影響局部天氣、水利工程建設和地下水利用、農肥礦物原料、農田熱-水平衡、農業區劃以及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理論研究,為農業的迅速發展做出貢獻。

  同時,對國家急需的礦產資源和有關的地質理論問題,亦需積極開展深入的研究。

  運用物理學、化學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成就,建立現代化學地學實驗技術,對促進地學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必須逐步建立探空技術、高靈敏度偵察、海洋探測、高溫高壓試驗、精密化學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實驗技術系統。此外,必須大力充實和健全已有的觀測台站網,精確觀測數據,提高觀測質量。

  地學具有空間大、時間長、全球性和地區性的特點,必須注意各學科基本資料的累積和分析。要特別注意加強對青藏高原等缺乏了解地區的綜合研究。

  為了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地學研究體系,必須加強空間物理、固體地球物理、地質物理、地質力學、海洋物理和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生物氣候學等重要的薄弱學科,逐步開展深部地質、日地空間物理和深海遠洋研究等地學中新生長點的研究工作,以滿足國家建設對地學的要求。

第七節 天文學

[編輯]

  星際航行時代的即將到來,引起了天文學的重大變革。現代天文學的重點發展方向是天體物理學以及星際航行中的天文問題。

  天體物理學方面,應把主要力量放在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實驗和觀測基礎的工作上。其中,太陽物理着重研究太陽活動區物理,以及太陽活動規律和日地關係;恆星物理與天體演化着重研究變星和不穩定星、恆星的結構和變化;射電天文則着重研究太陽射電和射電天文的技術方法。

  星際航行的天文問題和天文學的各個分支學科都有關係。目前應先開展人造天體的光學定位觀測和軌道理論方面的研究,做好準備。還應研究利用人造天體進行天文觀測的可能途徑。

  對於天文儀器的研究、試製和新技術在天文工作中的應用,應予適當的重視。

第十章 措施

[編輯]

  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必須採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關鍵在於迅速培養和裝備起一支能夠獨立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科學技術問題、又紅又專的、強大的科學技術隊伍。

  必須正確使用科學技術人才,並且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社會主義覺悟,使科學技術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並在工作中迅速提高自己的水平。

  科學技術研究事業的建設,必須根據國民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和可能;必須堅決貫徹勤儉辦科學的方針,分別先後緩急,有重點地使用物力和財力,充分合理利用各種儀器設備和物資。

  從開始進行研究試驗到在生產建設中推廣應用,需要一段時間。因此,應該抓緊在前五年把措施安排好,使研究工作迅速開展起來,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提供更多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

  在十年規劃期間需要採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強專業研究機構的建設

[編輯]

  研究機構的建設,應該根據集中使用力量的原則,在重要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充實和形成研究中心。首先選擇一批現有的研究機構(包括高等學校),分期分批地重點加以充實,同時,新建若干個重點研究機構,以加強重要、急需的空白薄弱部門,使重要的專業和學科分支,都有人員配套、裝備先進的研究中心。各個研究中心,應該根據研究方向和任務的安排,在研究室和試驗基地的設置、人員編制、儀器裝備等方面,作出總體設計,經國家批准以後,列入國民經濟規劃,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切實保證。

  建立和健全研究機構的技術系統,使儀器和設備的使用、維護、設計、試製方面有一定的技術力量。充實研究機構的附屬工廠。

  高等學校在保證教學的前提下,應該充分發揮潛力,開展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應該有重點地配備一批的專職研究人員,充實儀器設備,必要時建立一些研究室(所、組)。

  有計劃、有重點地充實和加強一批地方研究機構和大型廠礦企業、農坊、設計機構附屬的研究(所),以解決當地、當前生產建設中的科學技術問題。

  必須注意研究機構的合理布局,有計劃地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建設和充實一比研究機構,逐步形成第二線的研究中心。

(二)大力培養研究人才

[編輯]

  進一步改善高等學校培養科學人才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高等學校培養科學技術幹部的規劃,應該適應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需要,對於某些重要的空白薄弱科所需的人才,應採取措施,加速培養。十年內,爭取在現有基礎上,使大專程度以上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有成倍的增長。

  加強研究生的選拔和培養。十年內,研究生的數量應該成倍增長。要使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和適合條件的在職幹部,都有報考研究生的機會。

  要改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的選拔工作。必須從分配、選拔等方面制訂專門的辦法和切實的措施,保證研究機構能夠得到優秀的人才從事研究工作。

  各科學研究機構要注意人員配套、使高、中、初級研究人員之間,研究人員、技術人員、輔助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之間保持適應的比例。在整個科學技術隊伍中,也要注意根據國家發展科學技術工作的需要,使各學科研究人員之間保持適當的比例。目前,研究機構中技術人員的隊伍仍很薄弱,應在近期內採取適當的辦法加以解決。

  在擴大隊伍的同時,必須採取措施,提高已有人員的水平。應該強調在研究實踐中鍛煉和培養人才。應該充分發揮現有高級科學技術專家的作用,保證他們至少有六分之五的時間進行研究工作,鼓勵他們親臨研究工作第一線,為他們配備得力的助手,逐步形成穩定的、水平較高的學術核心,發展各自的學術特色,更好地出成果、出人才。要特別加強中級研究技術人員的培養和提高工作,創造進修和深造的條件,爭取儘快培養出一大批研究工作的骨幹,加強學術指導力量。必須反對人才培養和使用中的平均主義,要大膽提拔和重用優秀的青年研究技術人員。

  建立和健全各種學術稱號的制度,進一步鼓勵科學技術工作者為社會主義建設提高自己學術水平的積極性。

  為了做好人才的分配和使用工作,應該制訂科學研究人員的選拔、分配、調動、考核、晉級、獎勵等各種制度。建立專門機構,加強對科學技術幹部的管理工作。

(三)改善科學器材工作

[編輯]

  科學研究用的儀器儀表、特種材料、元件和化學試劑,品種多、要求高,直接影響着研究試驗的速度和水平。

  必須迅速提高科學器材的產品質量,制定嚴格的檢驗制度,使各種儀器儀表、化學試劑等的規格,符合科學研究工作的需要。

  必須大力加強科學器材的研究、試製工作。已經試製成功的品種,各有關工業部門應安排工廠進行生產。同時也要充分運用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的力量,充實和建立必要的試製車間,小量生產科學研究專用的和需要量不大的精密儀器儀表、特種材料、元件和超純試劑。

  對於一些國內一時尚不能製造而又急需的科學器材,要適應進口、

  實驗動物和菌種等,是實驗生物學和醫學科學技術工作的重要試驗材料,要求的品種規格較嚴。需要建立實驗動物和菌種的研究供應中心。

  加強中國科學器材公司和科學用品服務處,改進科學器材的供應工作。採取有力措施,廣泛組織有關工廠及時生產非標準部件和特殊材料。加強儀器儀表的修配工作。

  充分發揮貴重、精密儀器設備的作用。這類儀器設備,由國家科委根據合理使用的原則,進行分配和調整。在基礎較好的研究機構,建立貴重精密儀器中心,組織協作,合理使用,提高使用技術,保證環境衛生和必要的防磁、防震、防潮、恆溫等條件。

(四)統一管理科學投資

[編輯]

  科學投資,包括基本建設投資、中間試驗費費用和研究經費的分配和使用,必須實行統籌兼顧、重點使用的原則。必須確保規劃中各個項目所必需的資金。

  為了合理分配和使用國家資金,需要實行科學投資的統一管理。中國科學院、國務院有關各部門和各地方所需的科學投資,應在年度計劃中,由國家科委根據國家計委和財政部確定的投資總額,分配指標,並監督使用,防止挪用。國家科委還可掌握一定的資金,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特殊的與緊急的需要,按課題分配給有關單位專款專用。

(五)加強計量和標準化工作

[編輯]

  計量基準,是保證科學研究試驗數據正確可靠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工業產品質量、發展尖端技術所必需的基礎,必須大力加強。在前五年內,應該把長度、熱學、力學、電學、無線電、時間、頻率、電離輻射、光學、聲學、化學等十大類、七十六項、二百一十四種計量基準、標準大部建立起來,並不斷提高其精度,擴大計量範圍,研究新的測試方法。同時,必須建立和健全大區的和專業系統的一級檢定所,並加強和充實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計量機構,組成全國計量網和各種量值的傳遞系統,做到各種量值的全面統一。

  標準化工作,是現代化大工業生產必不可缺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研究制訂工農業產品標準和科學技術符號、代號等基礎標準,對於發展現代化生產和推廣應用新技術成就,有重要作用。各工業部門的研究機構應該把研究制訂標準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五年內,國家標準應達到一千至一千五百個,十年內達到三千至五千個,並制訂足夠的部頒標準和企業標準。

(六)加強情報、資料、圖書和檔案工作

[編輯]

  為了自力更生地加速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必須加強情報、資料、圖書和檔案工作,做到及時、準確、充分交流、有效利用,以利用於充分運用國內外的成就,避免或少走彎路。

  加強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和七個地方情報中心。加強各部門的專業情報機構。改進進口書刊的管理辦法,廣辟途徑,收集國外的科學技術和技術經濟情報資料,做到國外公開發行的重要文獻資料基本齊備。加強國內情報資料的交流工作。加強情報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對策。由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籌建中央科學技術情報文獻資料館,並有效地組織情報資料的交流。

  充實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若干高等學校的圖書館和各專業、各地區的中心圖書館;建立若干個科學技術圖書館。改進編目和檢索工作,開展諮詢等業務工作。

  加強國外書刊和情報資料的報導和複製工作。試製和生產現代化的複製工具,充實和建立若干個複製工廠(車間),使國外發表的重要的資料和文獻,很快就能複製出來。

  建立和健全各工業企業和研究、設計機構的技術檔案工作,逐步籌建若干部門的專業技術檔案資料館,使技術檔案完整、系統、準確和安全地保存下來,並做到查找調閱方便。

  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出版事業。系統地組織撰寫和編譯和種科學技術著作、科學技術年鑑、科學史、科學管理和組織工作的論著、技術手冊、工具書和科學技術普及讀物。成倍增加科學技術書籍的品種和發行量。加強科學技術雜誌的編輯和出版工作,提高質量;適當增加雜誌的種類,擴大發行量。

(七)健全成果鑑定和獎勵制度

[編輯]

  迅速建立和健全研究成果的鑑定制度,使研究成果都經過嚴格的科學技術鑑定。健全發明的登記制度,使所有經過鑑定的發明都有準確、簡明的記載,並且印發各地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機構備查。獎勵發明創造,鼓勵科學研究人員、技術人員、老師和工農革新家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八)建立中間試驗基地,加強技術推廣

[編輯]

  必須加強試驗基地和中間試驗工廠的建設工作,制訂中間試驗管理辦法,解決中間試驗所需的投資、器材、人力等問題。要針對經濟和國防建設最需要解決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若干個試驗基地和中間工廠。要使農業科學研究機構有必要的試驗場地,並按農業區劃建立綜合農場,先行試驗和採用各種農業科學研究成果,使之在普遍推廣中起示範作用。

  制訂推廣制度,建立和加強推廣工作的技術隊伍(包括農業技術推廣站),積極創造條件,使研究成果都能迅速地推廣應用。

(九)大力開展學術活動

[編輯]

  各科學技術學會、國家科委各專業組和各研究機構的學術活動要經常化、制度化。學術活動必須請求實效,要注意保證科學研究時間。通過學術活動,鑑定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交流經驗,組織協調,提高水平。鼓勵科學技術工作者在科學技術方向、技術政策、技術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議。各有關部門對這些建議,應予充分重視,認真處理,答覆建議人。

  組織有經驗科學技術專家作短期的學術出差和講學。

(十)加強國際科學技術合作交流工作

[編輯]

  這方面的工作,要廣開門路,認真開展。如積極參加國際上的重要學術活動;組織有經驗的科學技術專家出國訪問考察;派遣留學生、實習生;以至購買專利和購買儀器設備等。

  要密切結合規劃中所規定的任務,制定國際合作、交流以及技術進口計劃。

(十一)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

[編輯]

  廣泛深入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迅速豐富人民群眾的科學技術知識,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是件大事。

  首先要組織和擴大科學技術普及積極分子的隊伍,科學技術協會和各個學會要注意組織和動員學校教師和科學技術人員積極參與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充分利用文化館、俱樂部、技術推廣站、青少年科學技術館等群眾活動場所,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科學技術普及宣傳要採取各種形式,如電影、廣播、電視、報紙、宣傳畫、連環畫、展覽會、報告會等等。發展科學技術電影事業。安排科學技術普及儀器和模型的生產。

(十二)加強科學技術的組織工作

[編輯]

  選拔優秀幹部,充實科學技術組織工作的隊伍。加強對計劃、器材、情報、圖書、檔案資料等部門的工作人員的培養和提高工作。使他們熟悉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具備必要的科學知識,提高他們從事科學組織工作的才能。要使他們長期穩定在一定的工作崗位上,成為熱愛本行、又紅又專的專門人才。

  繼續深入貫徹「科學工作十四條」的各項規定,不斷提高研究機構的領導水平和組織水平。

  各級科委、各部門和各專業組應該加強科學研究的協調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密切配合,相互銜接,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對於由幾個單位共同進行的研究項目,主要負責單位應該起核心作用,組織參加協作的單位,按照規劃的要求,完成所承擔的任務。

  應該建立各種制度,加強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督促檢查,及時解決規劃執行中出現的問題,並根據發展的需要,經過有關領導部門批准後,對規劃作必要的補充和修改。

結 束 語

[編輯]

  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定,是今後十年我國科學技術巨大發展的新的起點。這只是事情的開始,必須盡一切努力貫徹執行,保證規劃的實現。

  完成規劃的任務,需要科學技術工作者的辛勤勞動,需要認真貫徹執行領導、專家、群眾相結合的原則,也需要各方面工作的配合,為科學技術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科學技術工作者應該按照規劃,抓住為國家建設和科學本身發展需要解決的課題,堅持不懈,做出成果。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是那在崎嶇小路上不畏勞苦的人,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科學技術工作者,應該不辭勞苦,不圖僥倖,不怕失敗,發揚敢想、敢說、敢幹的精神,堅持工作的嚴肅性、嚴格性和嚴密性。

  現代科學技術工作的規模越來越大,各方面的聯繫越來越複雜,要求我們更好地組織科學技術力量。我們應該在工作中貫徹群眾路線,運用集體力量,發揮個人的創造性,來攻克現代科學技術的堡壘。在這方面,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有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科學技術工作者應該有民主作風,善於和別人團結共事,共同完成國家的任務。年長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在完成研究任務的同時,應該熱心培養年輕一代的接班人。年輕一代的科學工作者,應該虛心向前輩學習,刻苦鑽研,努力工作。對於學術上的不同見解,不要存門戶之見,應該通過百家爭鳴求得真理。

  在科學技術工作中,必須堅持實行技術責任制。有了黨的方針政策,又有了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討論擬定的科學技術規劃,對於研究試驗工作具體途徑的選擇、研究試驗工作的進行,都應該由科學技術工作者負責。科學技術研究工作者必須發揮高度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勇於負責,在黨的領導下,在同科學技術組織工作者的密切合作下,擔負起國家交給的光榮任務。

  科學技術工作者應當和廣大工農群眾一起,促經國家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科學技術工作者對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方向、技術政策和技術措施的制訂,應當積極參與,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政治是統帥。科學技術工作者要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提高政治覺悟,不斷改造自己的思想,在國內外複雜的階級鬥爭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科學技術工作者要把自己在科學技術上的偉大抱負和祖國的建設緊密聯繫起來,用自己的知識和科學技術成果為社會主義服務。

  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進一步證明了自然界發展的辨證性質,豐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辯證唯物主義對自然科學研究的指導意義日益增長。應該提倡自然科學家積極學習辯證唯物主義,逐步學會在研究工作中運用這一有力的武器。

  加速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迎頭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是一項偉大和艱巨的任務。要實現這個任務,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們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有勤勞勇敢的人民群眾,有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革命傳統,並且已經有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了前一時期科學技術工作的基礎。我們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繼續高舉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把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貫徹到科學技術工作中去,團結一致,群策群力,就必定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贏得新的、更偉大的勝利。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