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0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盧展工
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1月8日在福建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良好開局的一年

  2003年是新一屆省人民政府履行使命和職責的第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和歷史罕見的持續乾旱,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我省各級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七屆五次、六次全會精神,堅持把發展作為富民強省的第一要務,以發展凝聚人心,盯住發展、謀劃發展、致力發展;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活力;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在維護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堅持執政為民,努力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求真務實,轉變職能,改進作風,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經過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實現了福建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初步統計,國內生產總值5229億元,增長1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00億元,增長22%;外貿進出口總額352.8億美元,增長24.2%,其中,出口210.6億美元,增長21.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按同比口徑為49.9億美元,增長17.5%;財政總收入552.7億元,可比增長16%,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304.6億元,可比增長1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5%;城鎮登記失業率4.1%;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85‰。一年來,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與時俱進推出發展新舉措。認真構建三條戰略通道,推出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等重大舉措。把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作為推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以項目帶動集聚生產要素,促進投資增長,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後勁;以項目帶動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效率,改進服務,集聚方方面面的力量;以項目帶動檢驗工作的成效,形成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導向。着力縣域經濟發展,分類指導,整體推進,轉變職能,簡政放權,賦予各縣(市)更多的經濟社會管理責權,強化開放效應、集聚效應、特色效應、環境效應,增強發展活力,提高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兩大舉措的實施,在全省上下形成廣泛共識,求發展的意識進一步增強,謀發展的合力進一步形成。

  齊心協力抗非典抗大旱。去年初,我國遭遇非典疫情,福建面臨嚴峻考驗。我們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這件大事不放鬆,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及早部署、沉着應對,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四個二、四個三」的做法,就是決不掉以輕心、決不驚慌失措的「兩不」方針,統一指揮、統籌安排的「兩統」原則,科學、法制的「兩種」精神,做長期準備、建長效機制的「兩長」要求,有實力、有能力、有合力戰勝非典的「三力」承諾,疫病監測、預防控制和應急救治的「三種」機制,基層、領導、專家的「三結合」防護網絡,無二代感染、無醫護人員感染、無死亡病例的「三無」目標,保證了我省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保持了社會安定、發展加快的局面。在抗擊非典鬥爭中,全省上下充分展示的「大局、盡職、科學、協作、奉獻」精神,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在全力防治非典的同時,我省又遭遇嚴重的特大旱災,持續至今,百萬畝農田龜裂、百里河段斷流、百座水庫乾涸、百萬人口飲水告急,城鄉電力供應異常緊張,群眾生產生活面臨嚴重影響。在災害面前,及時明確「四先」、「四前」的要求,做到「組織安排預先、群眾生活當先、科學抗災領先、顧全大局為先」,「領導幹部要靠前、保障服務須支前、群眾利益擺在前、防災抗災重事前」,全省上下迎難而上,群策群力,科學調度,合力抗旱,使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基本保證了全省城鄉居民的正常生活,基本保證了全省經濟的持續發展。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堅持在發展中調整結構,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5個百分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重視糧食生產,發展優勢產業,扶持特色產品,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扶持壯大一批龍頭企業,新增1729家龍頭企業,全省3723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聯繫帶動農戶342萬戶。農村勞動力繼續向二、三產業有序轉移。農業生產條件、農村基礎設施有所改善。工業經濟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4.6%。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8.5%,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扶持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新增9個全國名牌產品,使我省全國名牌產品達17個。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增長39.5%。重點實施「536」計劃項目,「數字福建」建設加快。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先進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旅遊、郵電通信、商貿流通、社區服務、房地產等服務業穩步發展。編制福、廈、泉三大城鎮密集區發展規劃,推動各設區市政府集中精力謀劃中心城市發展,全省縣城和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有所加快,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繼續推進,城鎮化水平達到45.1%。推進山海協作,研究制定加快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各類投資主體積極性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增長30%以上,對全社會投資增長的貢獻率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投資自主增長能力明顯增強。在建的45個省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完成投資160億元。福寧高速公路、十條入閩公路通道、後石至泉州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泉州和廈門500千伏變電所擴建工程等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東南汽車公司二期轎車、漳州燦坤家電、南鋁改擴建等產業項目投產。重大項目前期工作推進力度加大,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部分工程、液化天然氣總體項目接收站填海工程、龍長高速公路、長樂機場高速公路等相繼動工。成功舉辦首屆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促成2100多個項目成果與企業順利對接,總投資達295億元。

  體制機制創新成效顯現。出台一系列促進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緩徵部分農業特產稅,停徵屠宰稅,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全省農民受益20億元。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集體林經營體制,建立規範有序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有力地調動了各方面造林護林積極性,全省造林更新總面積7.43萬公頃。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耕地保護的關係,出台保障工業用地和妥善處理建設用地歷史遺留問題等政策,較好地解決了符合產業導向的項目用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推進機電、煤炭、物資、輕紡、冶金等授權公司的改制改組工作,促進建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在項目審批、項目成果轉化資金、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安排等方面對不同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建立地方經濟與金融的互動雙贏機制,密切政銀企關係。完善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等公用事業產業化政策措施,全省有6家新建污水處理廠、5家新建垃圾處理場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建設經營。健全沿海灘涂圍墾建設投資機制,福清東壁島圍墾等一批項目相繼按照產業化模式進行建設。深化基建審批綜合改革,推進行業協會的改革和發展。

  外向型經濟取得新進展。成功舉辦第七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海峽科技成果交易暨經貿洽談會、福建香港周、印尼福建之夜、首屆中國(廈門)國際旅遊節等一系列重大經貿活動,吸引大批海內外客商。制定支持外貿出口的措施,完善「大通關」工作機制,提高通關效率。開拓出口市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別比上年提高2.1和3.6個百分點。省屬國有外貿企業改革全面推進,新的外貿經營主體得到培育和扶持,出口主體多元化的格局開始形成。利用外資規模進一步擴大,項目技術含量明顯提高。開發區的清理整合工作初見成效。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繼續發展。閩台經貿、文化交流進一步密切,閩台農業合作成效明顯,福州、廈門與台灣高雄貨物海上試點直航穩步發展,與金門、馬祖、澎湖地區人員、貨物直接往來繼續推進。加強閩港澳合作協調,合作領域和渠道不斷拓寬。與廣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特別是重點人士的聯繫進一步加強,投資貿易又有新的增長。

  城鄉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98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30元。稅改後農民人均減負率達80%以上。全省城鎮新增就業46萬人,淨增1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新增35萬人。全省籌集再就業資金4.3億元,企業離、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及時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全省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分別達到80.7%、74.8%、75%。支持和組織全社會助學、助殘、助困和對口幫扶等活動,村村通電話基本實現,「造福工程」新搬遷1.6萬人。去年確定為民辦實事的項目如期完成。繼續治理餐桌污染,努力保障食品安全。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比上年下降1.3和1個百分點。汽車、住房、教育、旅遊、通訊等消費增勢強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

  各項社會事業繼續發展。加快高新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發展步伐,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建成一批高技術產業示範工程。福州、廈門軟件園、製造業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基地建設進展順利,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省屬開發類科研院所改製取得初步成效,省高新技術產權交易所建成投入運營。九年制義務教育成果進一步鞏固,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加快。加大對重點高校、重點學科的扶持力度,籌建3所本科院校,新設6所獨立學院,新增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一批博士、碩士授予點。我省高等院校普通教育本專科招生10.5萬人,比上年增加3.61萬人,高考錄取率達63.5%。福州地區大學城一期工程、廈門大學漳州校區一期工程如期建成,入住新生1.5萬人。計劃生育連續13年完成國家下達的人口指標,人口出生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穩步推進,重點流域、重點區域污染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3萬公頃。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連續4年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快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改擴建一批重點醫院和鄉村醫療設施。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進一步創新和繁榮。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不斷發展。民政、民族、宗教、外事、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海防、人防、氣象、防震減災、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社會穩定工作得到加強。堅持對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負責並報告工作,自覺接受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重視和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職能,認真辦理政協提案。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聯繫,虛心聽取各界人士的建議意見。以思想道德建設為核心,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向先進典型學習活動。深入開展「雙擁」和軍警民共建活動。推進政務、村務、廠務、校務、院務等辦事公開制度,開展效能建設「八閩行」活動。落實反腐倡廉長效機制,抓好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的工作。落實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制,嚴肅查處各類責任事故。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打擊假冒偽劣行為。繼續開展「嚴打」整治鬥爭,重點整治「法輪功」、「六合彩」、偷私渡、製販毒,遏制多發性侵財犯罪,嚴厲打擊嚴重經濟犯罪和走私活動,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制定處置經濟社會緊急情況工作預案,及時妥善處置各種突發事件。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重視群眾來信來訪,努力消除和化解不安定因素,為發展提供穩定的保障。

  回首過去的一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全省人民團結奮進、攻堅克難,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結果,是全省人民智慧、精神和力量的結晶。在此,我謹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付出辛勤勞動的全省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與有效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群眾團體、無黨派人士、離退休老同志,向為福建改革發展穩定作出積極貢獻的中央各部門及駐閩機構、駐閩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幹警,向關心與支持福建建設與發展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尚未根本改善,產業整體規模不大、素質不高;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實力和能力不夠強;基礎設施存在薄弱環節,電力結構不合理,水利設施不完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部分領域改革滯後,經濟社會發展存在不少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繼續擴大,一些市縣、鄉鎮財政困難;城鎮就業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保障壓力增大;農民增收難度仍然較大,一些群眾生活仍在溫飽線以下;農村公共衛生體系比較薄弱,社會事業發展有待加強;安全生產形勢比較嚴峻,社會治安不容樂觀,各種原因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一些公務人員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鋪張浪費和消極腐敗現象依然存在等等。我們將高度重視,着力於這些困難和問題的逐步解決。

  二、以科學的發展觀推進2004年各項工作

  200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省第七次黨代會和省委七屆五次、六次全會的部署,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着力構建三條戰略通道,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縣域經濟和中心城市發展,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改善人民生活,維護社會安定穩定,努力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

  2004年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外貿出口增長1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上年持平;財政總收入增長10.5%,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紮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努力保持經濟較快增長

  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投資55億元分5年實施千萬農村人口飲水、千座水庫保安、千萬畝農田節水灌溉、千萬方山地水利、千萬畝水土流失治理、千里河道清水等水利建設「六千」工程,建設大中型蓄水工程、跨區域調水工程,優化水資源配置。計劃投資140億元分7年實施「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切實加強耕地保護,穩定基本農田,抓好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對種糧農民實行訂單補貼,保護和調動糧農生產積極性。增加糧食儲備,搞活糧食流通,完善糧食安全預警應急機制,保障糧食安全。在保持土地承包關係長期穩定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推進優勢農產品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發展速豐林基地和毛竹基地,繼續抓好特色農產品生產。積極發展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水產品加工業。鼓勵工商企業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營銷,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與農民共擔風險的利益共同體。推進鄉鎮企業技術改造、產品升級。完善科技、信息、金融、流通、勞務、法律、專業合作組織等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做好重大動物疫情預防工作,健全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着力培育產業集群。不斷推動產業集聚,形成一批由龍頭企業帶動、關聯企業集中、協作配套緊密、規模效應顯著的區域性加工製造中心,增強創立自主知識產權、國產知名品牌的能力,提升製造業水平。依託新興產業發展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數字化大屏幕高清晰彩電、數字移動通信設備、計算機及網絡設備、高分辨率彩色顯示管和顯示器以及相關配套產品,推動沿海電子信息重點企業增資擴產,不斷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機械工業重點發展汽車、船舶和工程機械製造業,加快實施華擎發動機、戴 克輕型客車、泉州船廠、廈工機械工業園等骨幹項目,提升行業整體素質,推動汽車產業成為全省製造業的龍頭,促進造船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石化產業要加快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推進湄洲灣聚氯乙烯、海滄對二甲苯、石獅精對苯二甲酸等項目前期工作,延伸中下游項目,不斷完善產業布局。運用高新技術發展產業集群,以福州、廈門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5個省級高新區為載體,重點在軟件及集成電路、醫藥及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環保、光機電一體化等方面加大先進技術自主開發和引進吸收力度。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產業集群,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老工業基地,提高冶金、建材、森工、輕紡等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發揮信息化在產業集群中的重要作用,推進「數字福建」應用項目建設,在產品研發、製造、營銷、管理等環節廣泛運用網絡技術。增加煤炭等能源儲備,加強電力調度,科學調配運力,保障生活生產需求,提高經濟運行質量。

  積極推進重點建設。今年計劃安排省重點項目103個,總投資1051億元,年度投資300億元;省預備重點項目77個,總投資2218億元。爭取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00公里,實現九個設區市全部貫通高速公路,加快京福福建段、漳龍等高速公路建設,推進泉三、浦南、永武、寧邵高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新增鐵路幹線里程160公里,加快贛龍鐵路建設,開工建設溫福鐵路,推進福廈、龍廈、漳潮鐵路前期工作;新建港口碼頭吞吐能力3000萬噸,加快福州港、廈門港、湄洲灣港及三都澳港建設,完善沿海港口布局;新增電力裝機容量100萬千瓦,加快南埔電廠、尤溪街面電站建設,開工建設液化天然氣總體項目、龍巖坑口電廠、寧德洪口電站,推進可門、寧德、江陰燃煤電廠和仙遊抽水蓄能電站等電源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電網建設,確保電網安全。擴大民間投資,採取直接投資、股份融資、信託投資、多方委託貸款等多種形式,吸納更多社會資本投資各類項目。繼續舉辦第二屆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促進更多項目生成落地。

  努力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發展新型消費方式,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把服務業作為促進消費增長的重要途徑。培育發展現代物流業,規劃建設福州、廈門、泉州現代物流中心,扶持一批物流企業,帶動物流配送、連鎖經營,促進三次產業的緊密銜接。積極發展覆蓋廣、多層次、便利化的社區服務業。大力發展會展、會計、律師、諮詢、金融、保險、電信等服務業。整合旅遊資源,發掘潛在優勢,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遊精品,拓展旅遊市場。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大力開拓省外市場,提高閩貨的市場占有率。

  做好財稅金融工作。結合產業發展,培植新財源,逐步建立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進一步調整支出結構,保穩定、保運轉、保安全、保改革、保重點,新增財力向「三農」和欠發達地區傾斜,省對縣(市)一般轉移支付一定五年不變。嚴格財經紀律,加強財政監督和審計監督,推進縣鄉政府債務清理工作,嚴禁超財力辦事,實現收支平衡。金融工作要以發展為共同點、以誠信為結合點、以服務為切入點、以創新為突破點,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密切銀企、銀農、銀貿、銀校合作,重視保險、信託、證券業的發展,發揮好經濟命脈的作用。

  (二)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為加快發展提供新動力

  農村改革要有新進展。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按照「減輕、規範、穩定」的方針,降低農民稅負水平,搞好減人、減事、減支等配套改革,及時研究解決改革後可能出現的新問題,確保農民負擔減輕後不反彈,確保鄉鎮機構和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正常需要。改革和完善徵地制度,依法及時給予農民足額補償,積極探索就業安置、社會保險、徵地補償費入股等補償方式。探索改革淺海灘涂使用權和小型水利產權制度。完善林權制度改革措施。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總結推廣「重心下移、高位嫁接、互動聯動、一體運作」的經驗。

  民營經濟發展要有新提升。落實和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在投融資、稅收、價費、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勞動保障和財政性扶持資金使用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技術、制度和管理創新,實行集約和規模經營。營造良好氛圍,提供有效服務,保障合法權益,提升社會地位。通過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經濟體制的完善、運行機制的創新和政府職能的轉變。

  產權制度改革要有新作為。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力爭用兩年左右時間把地方國有企業改制成多元投資主體的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省屬授權經營公司和省屬企業改革重組力度,做強一批優勢企業,改造一批弱勢企業。依法保護各類產權,發展產權交易市場,推動產權的有序順暢流轉。組建省、市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體制,完善國有產權管理辦法。推進集體企業改革與發展,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

  現代市場體系建設要有新對策。加快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建設。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走私、制假售假、商業欺詐、涉稅等經濟違法犯罪行為。繼續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規範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和招投標市場。改進政府採購辦法。加快建立信用服務體系,健全信用監管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強政府信用建設,發揮倡導、組織、表率作用。提高企業信用水平,增強全社會信用意識,營造誠信的社會氛圍。

  社會領域改革要有新突破。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領域形成多元投資、公平競爭、規範經營的發展格局。打破部門所有,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步伐,對公益性事業和經營性產業實行不同的管理體制。經營性單位要加快向企業化轉制,面向市場,自主經營。公益性事業單位要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增強活力,改善服務。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有新成效。穩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改善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增強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研究工作,完善統計管理體制,健全經濟運行監測體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審批效率,清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建設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全省電子政務網絡。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投資決策和項目法人約束機制。

  (三)擴大開放,加強合作,不斷拓寬發展空間

  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福建作為兩岸三地和兩個三角洲聯結點的區位優勢,拓寬山海協作、對內聯接和對外開放通道,通過項目帶動,着力推進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產業對接、市場對接、基礎設施對接,吸引和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集聚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經濟腹地,加快建設海峽西岸製造業基地;着力提升與台港澳合作水平,使我省成為兩岸三地經貿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進一步提高我省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競爭力,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

  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鞏固傳統出口市場,提高對發達國家市場的開發深度,加大對新興市場開拓力度。辦好首屆中國福建出口商品交易會。鼓勵企業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和發展後勁強的出口主導產品,繼續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認真落實扶持措施,積極做好出口退稅機制改革的各項工作,促進出口穩步增長。針對國際貿易壁壘,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獲得國際產品質量、環境管理和安全標準認證,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健全反傾銷應訴快速反應機制,提高處理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推進「大通關」建設,提高口岸通關速度和效率。做好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大部分保護措施即將到期的應對工作。壯大一批民營外貿出口企業,促進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引導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建立健全我省優勢產品的境外生產和營銷網絡。推進對外工程承包,加強對外技術勞務合作。

  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資。拓寬沿海外向型經濟增長帶,增強對內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利用外資的項目儲備,圍繞產業布局和主導產業培育,推動產業鏈群招商,促進外商投資企業與省內企業的有機連接;擴大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引導外資以併購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加強招商引資的載體建設,繼續舉辦第八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和2004年海峽經貿洽談會等重大經貿活動;增強各類開發區的招商功能,發揮中介招商、網上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的作用。落實項目責任制,做好重點國家、重點地區、重點外企、重點項目的招商引資,提供更為規範、透明、快捷、便利的服務,提高項目的履約率和到資率。

  增進閩台港澳僑經濟合作。發揮我省對台優勢,繼續辦好台商投資區和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吸納台灣的石油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向我省轉移,擴大利用台資規模。推進福州、廈門與高雄海上試點直航,擴大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澎湖地區的人員和貨物直接往來,發展閩台經貿、科技、文化合作與交流,推動兩岸直接「三通」,為促進祖國統一做出貢獻。發揮閩港、閩澳經濟合作促進會的作用,把握內地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機遇,努力在物流、金融、保險、旅遊等領域取得新的合作成果,更多地引進資金、技術和擴大出口。籌辦首屆世界閩商大會。做好外事、僑務工作,充分發揮閩籍華僑華人的積極作用。

  (四)統籌兼顧,注重協調,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加快發展中心城市。發揮廈門經濟特區的龍頭作用和福州省會城市的帶動作用,以構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為支撐,連接漳州、莆田、寧德,對接三明、南平、龍巖,加快形成我省城市體系的總體布局,更好地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要以城市規劃為龍頭,着眼長遠,做好城市規劃修編工作,提高城市建設水平;以產業發展為基礎,加快生產要素集聚,調整優化城市經濟結構,壯大城市經濟實力;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依託,充分發揮港口、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交通樞紐作用,暢通城市內外交通,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管理為重點,依靠法制、注重長效、綜合治理,樹立現代城市形象;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市政公用設施產業化、市場化步伐,促進城市聯盟,實現資源共享、設施共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市行政區劃調整,合理擴大城市規模;以創造良好人居環境為目的,改善城市居住條件,重視城市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凸顯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

  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各縣(市)要以全面落實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為契機,立足本地實際,發揮各自優勢,發展適合市場需求的特色產業,加快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步伐,促進農民增收、工業增效、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省和設區市有關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加快職能轉變,創新管理方法,加強分類指導,把賦予各縣(市)更多的經濟社會管理責權的政策落到實處。進一步扶持縣城和重點中心鎮建設,增強其吸納農村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能力。做好對口省區幫扶工作。繼續推進山海協作,做好沿海地區和省直部門的對口幫扶和定點掛鉤工作,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聯動效應,促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邊遠山區、海島和庫區加快發展,增強欠發達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實施人才強省和科教興省戰略。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為本的觀念,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把發展作為促進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圍繞發展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在圍繞發展、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中推進人才結構調整、機制創新、環境優化,建設規模、結構、素質與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依託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科研中試基地和高新技術孵化器。實施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努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新技術、新產品。加快形成產學研、農科教各方積極參與、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機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各縣(市)要切實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管理。投資11.2億元分3年完成207萬平方米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任務。建設農村地區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助學辦法,讓貧困學生普遍接受義務教育。提高素質,穩定隊伍,由縣級政府保證農村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鞏固「兩基」成果,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繼續發展高等教育,擴大內涵、提升層次,加強省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加快福州地區大學城二期工程、廈門大學漳州校區二期工程等一批高校建設項目的進度,力爭高校招生錄取人數達13萬人。鼓勵發展民辦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逐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構建學習型社會。

  提高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成效。落實各級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繼續推進生態省建設。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土地管理,保持耕地占補平衡。加強海洋管理,促進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科學有效地利用水資源,合理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深化「五江二溪」等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治理城市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聲光污染和近岸海域污染。加強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範區建設。抓好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採取綜合措施鼓勵全社會節能、節地、節材、節水,推進清潔生產。完善颱風、洪澇、乾旱、地震等災害預報預警機制,提高防範、應對、處置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

  (五)擴大就業,加強保障,切實關心群眾生活

  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在統籌發展、結構調整中增加就業,在落實政策、具體運作中促進就業,在轉變觀念、創新舉措中實現就業,爭取新增城鎮就業50萬人,淨增20萬人。對「4050」群體以及家庭人均收入低於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困難職工實施再就業援助。繼續做好高校、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完善和推廣就業、培訓、保障、維權相結合的勞務派遣組織,大力推進多種形式的就業。逐步建立統一、規範的城鄉勞動力市場,取消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做好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組織、指導、培訓和服務,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的就業制度。

  加大社會保障力度。穩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向農村拓展,全面建立和試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制定保障標準,將農戶年人均收入低於1000元的70.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範圍,爭取實現應保盡保。逐步制定優惠政策措施,對農村低保對象在就業、技術培訓、扶貧項目、子女就學等方面提供扶持或救助。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省級統籌體制,不斷擴大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積極探索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失業保險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穩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加大解決困難企業職工和低收入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工作力度。重視發揮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繼續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慈善事業。

  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善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鼓勵面向城鎮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建設,不斷提高社區服務水平。繼續實施「造福工程」,加快農村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加強環境衛生建設。切實安排好城市困難職工、貧困居民和農村貧困人口、受災群眾等困難群體的生活。推進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今明兩年投資3.2億元,推進疾病信息網絡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的建設。深化醫療衛生體制、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金投資興辦民辦醫院。完善和健全城市社區、農村村級衛生服務網絡,改善基層特別是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

  (六)繁榮文化,維護穩定,營造改革和發展的良好環境

  着力發展先進文化。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重協調、造氛圍、供保障,充分調動社會各階層和各類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圍繞共同目標形成合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尚;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繼續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不斷提高城鄉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質,引導群眾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逐步完善城鄉文化設施,重視藝術精品創作和藝術人才培養,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加快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繼續做好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堅持新聞輿論的正確導向,促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的繁榮。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以貫徹《行政許可法》為契機,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規範政府行為。加強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不斷完善民主決策程序,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完善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以及決策責任制度,促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加強社區民主建設,健全村民自治,完善各種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進一步推行和規範公開辦事制度。重視群眾來信來訪和人民調解工作。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做好婦女、兒童、老齡和關心下一代工作,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繼續實施普法教育,做好司法行政工作。拓展和規範法律服務,積極開展法律援助。

  切實做好安全生產和社會穩定工作。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重特大安全事故行政正職責任追究制度。圍繞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強化落實、強化責任、強化監管,及時排除隱患,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反應機制,完善和落實各級經濟社會緊急情況應急處置工作預案,增強社會動員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各類緊急情況造成的危害。建立健全經常性的嚴打工作機制,重點打擊有組織犯罪、暴力犯罪和多發性侵財犯罪,集中整治「六合彩」、偷私渡、涉毒等突出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安定穩定。

  深入開展國防動員和雙擁工作。加強國防教育。抓好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紮實做好國防動員工作。妥善安置退伍、轉業軍人和隨軍家屬。支持部隊國防工程建設,加強邊防、海防、人防的建設管理和軍事設施的保護。進一步抓好雙擁共建和優撫工作。

  三、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重在落實

  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重在落實。我們要自覺接受黨委的領導,認真貫徹黨委的各項決定、決議;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主動向他們報告工作;自覺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支持其參政議政,主動向他們通報情況;高度重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建議、提案辦理工作。切實增強推進工作、對人民負責的意識,努力實現公平與效率、公正與誠信的目標。

  執政為民,推動工作。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本質是能不能執政為民、能不能推動工作。要以人民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來想問題、拓思路、定舉措、抓落實。樹立對人民負責的形象,就是立足本職能夠對人民負責、與時俱進勇於對人民負責、實事求是認真對人民負責;樹立推動工作的形象,就是以主要精力推動工作、能夠帶領幹部群眾推動工作、幹部群眾願意跟着你一起推動工作。要從人民群眾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着手,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勇於創新,開拓進取。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關鍵是與時俱進。在落實中突破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突破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在落實中解放思想、統一思想,增強機遇和憂患意識;在落實中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只要對人民有利的事情,就要敢闖敢試、敢抓敢管、敢做敢當。

  說到做到,說好做好。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首先是誠信的政府。政府行政要依法,法定職能、法定權限、法定行為、法定責任,不能有任何超越法律規定的特權。政府決策要科學,做出的決策,定一條是一條,條條算數。政府做事要到位,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實。政府承諾要有度,說一項是一項,項項兌現。要把群眾關注的熱點、經濟社會生活的難點、實際工作的薄弱點作為工作落實的重點,說了就做、說到做到、說好做好,多做雪中送炭、排憂解難之事。

  學習奮鬥,清正廉潔。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必須是勤政廉潔的政府。我們正處在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將長期面對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困難的挑戰,需要我們更加注重學習,提高素質,提高行政能力和行政水平。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長期面對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省情,需要我們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求實求效、持之以恆。我們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進程,將長期面對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和影響,需要我們一定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從思想上、源頭上、體制上加大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力度;一定要加強政府效能建設,確保政令暢通、紀律嚴明、作風端正;一定要自覺接受黨內和黨外、法律和行政、上級和下級、群眾和社會的監督,落實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全體公務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侵蝕,始終堅持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經得起改革開放和執政行政的考驗,決不允許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對任何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都要一查到底,決不允許腐敗分子有藏身之地,以對人民負責的實際成果取信於民。

  各位代表,福建的發展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全省人民,萬眾一心,奮發圖強,抓住機遇,突破風險,推動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再上新的台階!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