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乘單譯經·第0433部

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四卷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卷第一

[编辑]

(一名入金剛問定意經)

得普智心品第一

[编辑]

  聞如是。一時佛游王舍國鷲山之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諸菩薩八千人俱。於時世尊。廣爲無數百千諸眾。而所圍繞敷演說法。

  爾時有龍王名阿耨達(晉言無熱)。宿造德本遵修菩薩。堅住大乘行六度無極。以具滿相勤救眾生化道無極。曾事九十六億諸佛。積累功德不可稱數。執權方便普現五道拔諸愚冥。使修菩薩無慾之行。懷慈四等濟度一切。傷愍罪類故現爲龍。化龍億數使免殃行自處於池。率諸眷屬八千萬眾。又將婇女十四萬人。周匝導從調作倡伎。其音和雅乘龍感動。協懷威德神變自由。齎眾雜花奉最妙香。擎持幡蓋而詣世尊。至輒稽首敬問如來。尋以所持香華雜寶繒彩幡蓋。重調音樂欣心敬意。與眾眷屬及諸婇女俱進詣佛。則前長跪肅然叉手。而白佛言。欲問如來無著平等最正覺。菩薩所應行道當云何。唯蒙聽許乃能敢問爾時世尊告龍王曰。恣汝所問勿疑勿難所欲。如來至真等正覺當隨敷散解釋汝心。

  時阿耨達。得爲神尊所聽質疑。心益欣悅。而白佛言。天師最尊人中聖導。猛如師子感變無量。吾問如來普及眾生。亦爲菩薩大士之故。爲世師者拔過俗法。志行清淨明盡因緣。濟度群生作無請友。心普安救誘育立之。執持無畏十種力。進伏眾魔降諸外道心無穢行。被堅金剛大德之鎧志不有惓。積德因緣不可計量。施戒忍進定智已備。心等一切蠲除雜相棄捐二見。以越智度解因緣法。已入深奧難極之要。去離聲聞緣一覺念。不捨大乘一切智心。意行堅強常得自在。身淨無垢暉曜明徹。志若虛空。無數諸劫意不惓者逮獲總持。降除貪穢自大貢高。等如逝者空無相願。以過如住夢幻影響野馬水月。於斯諸法等解不動。重三寶教奉而敬之。轉其法輪而無所礙。欣悅信樂皆自得之。如優曇花億世希出。志靜安獨普有具相。宿樹恭恪明賢大士。尊修上義法住若此。爲彼正士故問如來。

  唯願如來至真等正覺。解說菩薩大士所行。得游法門入金剛德果達深妙。使其修應獲總持場。以四諦行順化聲聞使解要真。導眾緣覺靜起因緣。獎以一心使等正覺。欲達諸法當入大乘。曉入大乘能伏魔場。散棄疑結過度罪惱。普知眾生意志所行。積最辯達布演諸法。隨一切願化示所欲。善哉世尊。如來無著平等正覺。廣爲賢明大士之故普弘演說。使諸菩薩得致智力。降己自大得法上力。曉解央行不有所造使得施力。所有無惜惠不望報使得戒力。等除眾罪而過諸願使得忍力。於諸苦法受生之處。身命無惜得精進力。積眾德本志常無惓使得定力。善寂居靜解定要行使得慧力。而過邪見疑冥昧昧。曉權方便濟度眾生。明了勸助具達五通。天眼無限徹聽知心神足明宿。以此遊樂果大辯才。辯才句義無盡不斷。便得總持志無恍忽。令逮海印三昧正定。進隨普智果同一味。得佛志定習樂通行。永常奉尊而無障蔽。逮法志定勉進定意。長久聞法都無限礙崇眾志定。普令一切奉不退眾。得施志定俗貨法施。不有遺惜具足於戒。行念靜定使速得佛。心而無忘升天志定。常念兜述一生補處。志樂菩薩清高之行。爾時龍王。質疑畢訖悅心怡懌。重以讚頌啟問世尊。

  大仁願說現世義  菩薩德行所當入

  內性志操所應修  興發何道行云何

  順導以慈行入悲  意以度眾護濟念

  弘化定智使清淨  願垂哀傷而普說

  誘眾止意及意斷  根力神足行如是

  演道七覺散示眾  願說彼德所應奉

  施調撿戒德具足  忍力普行及精進

  慧志因緣轉無量  云何度彼蒙說之

  辯才通達勉愚冥  志行詳審常清淨

  諸起生者即覺知  唯願爲諸菩薩說

  欣悅之德有歡豫  聖種七財是行最

  樂游閒居及修靜  唯蒙慈尊廣度說

  辯才行具云何得  深致總持永安住

  弘法要說常無斷  聞輒奉行終不忘

  寂滅清淨而行觀  覺意深邃智廣博

  其慧難究德無邊  解行云何應菩薩

  制持魔力與怒意  毀壞外道眾邪類

  勇德難動若大山  月明至游弘說之

  曉空無想性所在  解了野馬及幻法

  夢想體像計皆無  唯願世尊指示說

  於是世尊告龍王曰。善哉善哉快甚無比。乃自發心啟疑如來。今汝所問承宿功德。已顯大悲爲眾志友。不勞生死弗斷三寶。王之質疑用是故也。聞以諦聽受而思惟。吾當廣說菩薩大士。應所修行彼此無限。果最要法時龍王言。大善世尊。願樂思聽聞輒受行。宣佈十方勸進無惓。

  於是世尊答龍王曰。有一法行。菩薩應者相好備具得諸佛法。何謂爲一。造起道意不捨眾生。是謂一行致諸佛法。又有三十二事得普智心。當勤樂行專意守習。何謂三十二。御修內性。執上最志。升行大慈。堅固大悲。志慕無厭。發於精進。仂具猛勵。而德強力。又踰踴勢。安靜無煩。爲眾忍任。習近善友。專行法事。執御權化。施備忍行。樂於撿戒。諂想已無。滅斷偽佞。言行相應。志存反覆。常有愧色。內自慚恥。已調怡悅。根行至信。意而制御。得持功德。志遠小道。樂弘大乘行。觀一切三寶之事使其不斷。是謂龍王三十二法。菩薩應此逮普智心。

  又復龍王。有十六事。進增普智顯力弘軏。何謂十六進普智耶。施行眾濟。具戒無缺。忍應調忍。果上精進。致定諸行。已具智慧。信行悉足。供事如來。游靜樂閒。備六堅法。有最十善。飾身口意。德具操行。知足樂靜。身三勸彼。修勝定觀諸德得備。是謂十六行法之事。應相祥福演大智心。顯持佛世流化自由。

  又復龍王。其普智心。以二十二事而除邪徑。以其大乘志修普智。何謂二十二事。行過聲聞緣一覺意已。下貢高無我自大。消去諂事。抑俗雜言。遠棄非戒。拔恚怒根。免卻魔事。除去蔽礙。不章師訓耗滅罪除。省己切惻。不論彼非。習離惡友。遠逆良善。去非六度。又逝貪惜。戒無不消。已棄諍訟。而離懈怠。於迷自正。舍諸無知。斷去無便。卻去惡行。是謂菩薩普智釋除二十二邪軌。速應權慧永無懈退。

  又復龍王。二十二踴事。進順隨行得普智心而不可當。諸魔波旬及魔官屬。並與外道降而卻之。何謂二十二踴。過戒事踴過於定。亦踴過智而過慧行。踴過權化。亦過大慈。踴過大悲。以要言之。過空相願我人壽命。過離眾見及發因緣。過心自淨承覺神聖。過於識念應不應見。過大金剛堅固之行。是謂龍王菩薩所行二十二踴法致普智心。一切眾魔及諸魔身。並邪外道不得自在。無敢當者悉降卻之。又復龍王。其普智心。依二行處致普智心。何謂爲二。如其所言修應行處。諸功德本觀道行處。是謂二事普智行處。復有二事。其普智心而不可毀。何謂二事。在於眾生無增異心。於諸殃行濟以大悲。是謂二事普智無毀。又復龍王。其普智心有二重法而無過者。生死之黨及眾聲聞。並諸緣覺無能勝踰。何謂爲二。執權方便深行智慧。是爲二事普智重法。

  又有二事休普智心。何謂爲二。處毀無疑滯結之心。在在不安樂俗諸樂。是謂二事休普智心。

  復有二事護普智心。何謂爲二。不志聲聞緣覺行地。觀睹大乘至美之德。是謂二事護普智心。

  復有二事妨普智心。何謂爲二。志常多佞內性懷諂。是即二事妨普智心。

  復有二事不妨普智。何謂爲二。專修直信行於無諂。是謂二事不妨普智。又有四事蓋普智心。何謂爲四。數亂正法。於諸菩薩賢明達士亦不奉敬。常無恭恪。不覺魔事。是爲四事蓋普智心。

  復有四事。於普智心而無其蓋。何謂爲四。護持正法。謙恭受聽。尊重菩薩視若世尊。常覺魔事。是爲四事普智無蓋。

  又有五事致普智心。何謂爲五。所行無望於生死漏用戒德故。不捨一切以大悲故。憎愛無二身命施故。財利周惠供事法故。是爲五事得致普智。

  復有五事進普智心。何謂爲五。習善知識。不患生死。志遠無益。去非時心。求諸佛智。是爲五事進普智心。

  復有五事在普智心。過諸聲聞緣覺一覺念。何謂爲五。過聲聞脫。過緣覺脫。過眾智心。過諸吾我。又過習結。是爲五事過諸行法。

  復有五事於普智心而有其悅。何謂爲五。悅過惡道。悅審普智。悅具覺慧。悅戒無厭。悅解眾行。是爲五事普智之悅。

  復有五事發普智心。得五力助不溺生死。何謂爲五。無其怒恨用忍力故。能滿諸願用德力故。降己自大以智力故。勤勢廣聞用慧力故。過眾恐怯無畏力故。是爲五事致諸助力。

  復有五事在普智心得五清淨。何謂爲五。體眾穢行淨。諸墮者因緣諸根無惑淨之。隨順諸時以觀淨之。行治於等權道淨之。一切諸法化轉淨之。是爲五事普智清淨。

  復有五事得普智明。何謂爲五。明解無慾。明己彼心。明於五句。明達慧行。明眼無礙。是爲五事致普智明。

  復有五事廣普智心。何謂爲五。以其五種五根五莖五枝五葉五花五果。何謂爲五種日修志修。而淨內性。等觀人物。求習脫行。弘於權變。是爲五種。何謂五根。以大慈悲。德本無厭。勸進眾生。使免小乘。不志余道。是爲五根。何謂五莖。曉權方便。慧度無極。示導人民。護持正法。等觀喜怒。是爲五莖。何謂五枝。施度無極。戒度無極。忍度無極。進度無極。定度無極。是爲五枝。何謂五葉。樂進聞戒。求處空靜。常志出家。心安佛種。所游無礙。是爲五葉。何謂五花。得文相具積滿德故。眾好繡備種種施故。七覺財具心無雜故。致有顯辯不蔽法故。深達總持聞無忘故。是爲五花。何謂五果。升致戒果。已得度果。達緣覺果。又得菩薩不退轉果。獲佛法果。是曰五果。斯謂龍王菩薩七五三十五事廣普智樹道寶行也。修應之者得佛不難。

  佛告龍王。其有菩薩。欲受持此普智心樹深妙明顯要行句者。當勤加習普智寶樹。如是龍王。吾視一切諸法功德。莫不由斯寶樹奧義。諸發無上正真道意。悉皆因是普智寶樹至要句也。譬如龍王選植樹種。知此已致樹之根莖枝葉花果而甚盛茂也。如是龍王。其有能受普智心種。斯已得致諸佛賢聖最上慧法三十七品。是故龍王。欲入普智所行功德。欲轉法輪。當受持此精修誦讀專心習行。廣爲一切宣傳布演。如是龍王勤受學此。當佛說斯普智心品法語之時。諸龍眾中七萬二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龍王太子及諸婇女萬四千人。悉皆逮得柔順法忍。五千菩薩承宿德本悉得法忍。時阿耨達並余龍王及諸眷屬。自乘神力踴升虛空。興香之云忽便普布。調和美香及末栴檀。微雨如來及眾會上。又化琦妙珠交露蓋。遍覆王舍一國境界。而悉歡悅於上歌詠。至真如來積祚巍巍聖德無量。列住云日各現半身光文虛空。一切眾會莫不見者也。

清淨道品第二

[编辑]

  於是龍王復白佛言。甚未曾有。唯然世尊。乃若如來博爲眾生。說道俗及心普智心行德所應。又唯世尊。如來無著平等正覺。願演散說菩薩之行。修應清純明賢所由。得道清淨使其終已。長久無垢不中有懈。無惓弗退。至得十力四無所畏。而得具足諸佛之法。爾時世尊告阿耨達。善哉龍王。勤思念行。吾當廣說菩薩大士清淨道品。阿耨達曰。甚善世尊。幸蒙授教唯願說之。於時聖尊告龍王曰。菩薩行有八直正道。當勤受持。何謂爲八。六度無極道。恩行之道。得五通道。行四等道。及八正道。等眾生道。三脫門道。入法忍道。如此龍王。是爲菩薩八正行道。何謂菩薩度無極道。度無極道者。諸所布施勸彼普智。何則然者。不以無勸施成普智。其行勸助於德本者。斯得施度無極名目。又及行戒忍進定智。亦以勸助彼普智心。乃得慧度無極名目。是曰菩薩度無極道。恩行道者含受眾生。何則然者。以彼菩薩演示法度。菩薩行恩含受一切。覆以四恩廣爲說法。而使眾生順受戒化。是四恩道。神足道者。睹諸佛土天眼徹視。見眾一切生者終者。又見十方諸佛世尊弟子圍繞。悉見如是。於諸佛土以其天眼。應當改採而采受之。又其天耳聽諸佛言聞輒受行。在於眾生及諸類人。而皆明曉悉了知盡。爲隨說法得識宿命。不忘前世所作功德。又具神足游過無數諸佛國土。應以神足當得度者。輒弘神足而度脫之。是神足應道。又何謂爲四等行道。其隨修淨梵志中者。並及諸餘色像天子。知彼意行隨順化日。斯則慈悲是爲喜護。建立以道使彼應度。此謂菩薩四等行道。其八正道普悉行之。聲聞所由。緣覺依因。大乘亦然。是謂賢聖八直正道。何謂心等諸眾生道。當爲此興不爲是興。爲斯可說爲此不應。是有賢德此非福人。斯爲盡應此復不應。行等菩薩盡除此意。是謂心等諸眾生道。何謂菩薩三脫門道。得致以空斷諸妄見。以其無相除眾念想應與不應。以其無願永離三界。是謂菩薩三脫門道。何謂得致法忍之道。受拜菩薩菩薩自覺行應於忍。得爲諸佛世尊所決授者無上正真道意。是謂菩薩不起忍道。菩薩致此八直正道。弘化流布權導無礙。時佛說是八正道已。二萬四千天龍及人。悉逮應此八道行也。

  若是龍王。菩薩以此八直正道等涂一歸。用無等故。莫有能與菩薩比者。亦無其侶獨步三界。靜一心時修致慧行。應當所得已自果之。明達諸法而如本無。斯謂如來。是曰龍王八正之道。爲彼一切凡諸若干眾生所行。興種種說而此要說。等同一向以無望說。歸未至說也。云何於此道清淨耶。曰道無垢。用無塵故。是道無瑕本無念故。是道無冥。慧照明故。是道無著。本清淨故。道常無生。無所滅故。道如永無本。無有故。道無漏穢。三界淨故。是道寂然。過凡行故。道無可至。無有去故。道無所來。無從來故。道恆無住。過諸欲故。道無所處。過眾見故。道無勝者。過諸魔故。道大弘覆。外道不及故。道永離妄。自大者故。道無所容。不修入故。是道極遠。用希望故。道爲永離。過愚夫行故。道可果致。修行者故。是道夷易。樂勤行故。道極平坦。住正見故。是道無妨。修無毀故。是道無礙。等正行故。是道無垢。三毒淨故。是道清淨。終無著故。是謂菩薩道之清淨。若是菩薩於清淨道務進勤修。又應行者。彼於法性已悉清淨。得淨我性。亦以而過。法性淨故則數性淨。數性淨故無數性淨。無數淨故得三界淨。三界淨故眼識性淨。眼識淨故意識性淨。意識淨故得空性淨。空性淨故諸法性淨。用是淨故則諸法等等淨如空。空等淨故得眾生淨。以諸淨故便無其二亦不著二。無二淨故則道清淨。以斯言之清淨道也。彼無眾念亦不念道。諸念悉淨若如泥洹。於彼永無是謂無念。應無所念無念道者亦無識念。其道都無心意識行。以此言之清淨道也。說是清淨道品法時。二萬天人皆得法忍。

  時阿耨達復白佛言。云何世尊。菩薩大士修是清淨而應向道。聖尊告曰。如是龍王。菩薩大士欲行斯清淨道意者當曉淨行。亦使其身口意清淨。何謂身淨。己身已空解諸身空。身之寂靜解諸身寂。身之已脫解諸身脫。身之怠慢解諸身怠。身之如影解諸身影。是謂菩薩清淨道也。又云身淨身行無生。其有生死觀於無生。彼以無生而等生死。則其知身亦曉身行。何謂身行。去來生法來無盡法。見在景法終無盡法。其無盡者是謂身行。

  又復身法因緣合會。其因緣者。則空無想淡然無念。若此龍王。是像法觀斯謂身淨。又若如來身之無漏不墮三界。觀身無漏如如本無。以無漏身不墮三界。彼無漏身能入生死。其無漏際無惓舍退。以無漏身示現色身。如此現已。亦不念滅身之法本。如如來身淨眾生身淨。己身亦淨等如本無。是謂菩薩行應清淨。何謂口言爲應清淨。一切賢愚言皆清淨。所以者何。用等相故。凡夫劣勢著於音聲。若信不諦憂喜無常。樂於顛倒觀察眾生。無本都無淫怒痴欲。何則然者。以諸字說聲出皆淨。無慾恚愚亦無其著。以此謂之一切言淨。以言言之。何者爲言。以欲恚痴而爲言耶。諸垢爲言乎。言者無著。不著眼耳鼻口身心。所言風像風動聲出。因緣合會使有聲耳。所言如響。賢愚所言皆同如響。所可言者。不住於內亦不出外。於其中間而不可得。住本所念及其所行。出於言者並所念想無住無想。是謂龍王如來所言及其眾生一切音聲。皆空非真損斯法耳。曰唯世尊如來所言斯不諦耶。曰是龍王如來審諦。所以者何。如來諦故。解知諸法非真非諦。又復龍王。如來所言隨字音聲。皆答眾生一切音聲。爾故眾生亦轉法輪。而亦不知法之義順。以此報應使其行之。隨如等滅眾苦之事曉解諸法。行了如是眾生音聲已無所住。在諸煩惱而常閑靜。現出欲言於著無著。聲出所言講論談語。其如法者不有違錯。是謂菩薩口言清淨。

  何謂菩薩心爲清淨。其心本者不可染污。所以者何。心本淨故。其所可謂客欲垢蔽。菩薩於斯不有所著。瞭解以權於本自淨。又其心行不撰德本。彼德本者了識心本。以此心行慈及眾生。識了知彼空無我人。其心德本助觀於道知等彼道。觀如是者斯謂心淨。以此淨心。與諸淫恚愚行者俱。而永不受欲怒痴垢。與操行俱不著諸穢。是謂菩薩身三清淨。說斯清淨道品法時。三萬菩薩逮補生處。

道無習品第三

[编辑]

  又復龍王。其菩薩者乘是淨心。生於欲界而在形界。與諸天俱處眾梵中詳安靜然。在中進止無勝動者。又斯菩薩能降諸天化道以權。或生形界而在欲界。現如有家與諸眾生周旋坐起。不與有勞弗慢眾生。亦無自輕。彼以斯淨諸定正受。盡自爲定不隨正定而有所生。何則然者。以彼菩薩執權方便心應淨故。若此龍王。菩薩曉解清淨行者。當修清淨已而習道。如是龍王。菩薩不習以求道習。不習無習以想道習。亦不習於望道之習。亦不求習。瞭解道習不習所生。冀向道習不習行滅而爲道習。亦不求習以爲道習。不習無習爲道之習。不習執舍以習道習不我人壽。不身無常。不身性苦。不身有我。不身夢幻野馬影響。亦不身空無相無願。不身無慾法身習道。以要言旨身性諸情。亦不興有十二因緣。乃至老死無慾之法。不數無數道無二習。不俗無俗不漏無漏不犯無犯。不二之習以求道習。又復諸法無習之習是道無習。斯謂道習不習之習。如空無習亦不無習。當如此習是道無習無相無願。彼不作習亦非無習。當作是習無[禾*禺]不[禾*禺]諸法無住。勤習如此乃應道習。當佛世尊說是清淨行無所習道品法時。三萬二千天及世人。悉皆逮得無所從生法樂之忍。五萬天人宿不發心於菩薩者。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七萬菩薩逮得法忍。爾時一切同聲而言。世尊。其有族姓之子及族姓女。逮聞說是清淨道品無習法者。其值聞已心無驚恐不捨退者。是皆受習如來無上正真道意。得轉諸佛所轉法輪。又唯世尊。是輩菩薩悉獲無上正真道意。爲無量人分佈斯法。亦復當坐師子之座。當於天上天下人中極師子吼。猶若如今如來之吼。悉降魔眾伏摧外道。顯樹法幡熾法煇明。震雷法鼓已鳴能降法雨。爾時世尊見諸天龍神之眾人與非人又及四輩。聞其至說莫不悅懌於是如來爲阿耨達。重複弘演。而說頌云。

  道非習可得  無乃興習想

  其道行加此  棄離習念行

  不望求習道  蕩除眾異想

  其道都無習  清淨像明月

  若有起習想  無處亦不習

  已過無習處  得致最上道

  道爲無我念  亦不與空習

  是道無有二  安快而無上

  命壽亦如此  無人及與言

  其道不有人  無命亦無住

  諸有習道者  而欲住於空

  斯去聖路遠  是不應道習

  道亦無有空  以舍於有習

  如本同一相  永空空於空

  道爲無起相  亦不有滅相

  不起亦無滅  彼悉爲道習

  吾音譬如幻  解想當如此

  持想行所習  道當何從生

  道爲都過俗  彼不有身習

  亦無滅身行  可得致於習

  是身根之家  本無所演廣

  彼不有餘求  本無不可得

  其習是道者  當如如本無

  如本知本無  是謂應道習

  諸法之本無  所覺若如幻

  解行而致此  乃應道之習

  若其不至道  所作如不住

  無能止其行  佛法不由道

  若如所習道  並及與無習

  所演爲如此  以住於本無

  有限余道者  劣乘之所依

  是者無上道  本乘所因由

  諸興此道者  以致而無住

  斯則顯行德  可致應道習

  道正而無崄  端直且平坦

  勤親行此道  永離眾邪跡

  若如卿龍王  自住其宮室

  不動於所處  降雨充大海

  大士亦如是  習道如所行

  法身而不動  能滿於智海

  又如仁龍王  在於大地上

  以雨遍充足  其不有身著

  菩薩德如斯  行此之所習

  用法滿眾生  其內無所著

  若如阿耨達  龍王大神變

  勝道德如是  感動普十方

  眾生墮邪徑  諸墮受著見

  其住是道者  將順度無爲

  已住於斯道  菩薩果大稱

  能降魔波旬  並及邪外行

  得道如其如  如道無能動

  踴過諸俗法  其行譬蓮花

  道心無有愚  是行爲住止

  千數諸眾生  化度立以道

  以常住斯道  得致於五旬

  神足諸感動  爲眾廣說法

  諸事悉清淨  身口及與意

  當願賢聖道  人性不可識

  忍行爲無著  其往所可至

  斯得如來處  示道諸眾生

  生死於至歸  斯處則如來

  其往似若至  此爲無所至

  眾生所可至  當念彼上處

  學最佛之道  遊樂以幻法

  其作是習道  弘道之所習

  彼眾德儀行  諸佛所稱嘆

  其德無有邊  終不可極盡

  如此習道者  不習亦無住

  彼處不咎魔  眾都不著行

  其順此道者  不起亦無滅

  已得意志行  總持弘大辯

  施惠及戒忍  遂增進若海

  身口穢以無  心潔乃清淨

  垢消永無瑕  修應此道者

  得升於知達  所行習深妙

  難動惠無即  守習是道者

  其諸最正覺  過去與當來

  現在亦如是  致道世所歸

  彼已離眾難  值世遭難遇

  永爲諸佛子  其聞此法者

  快哉諸眾生  至善聞斯法

  真應奉如來  其樂是經者

  有曉此道者  能斷諸情態

  紹德具眾相  得應三界將

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卷第二

[编辑]

請如來品第四

[编辑]

  時阿耨達。自與其眾諸眷屬俱。稽首世尊跪膝叉手。而白佛言。願請天尊回屈神光。往詣無熱之大池中。盡其三月。吾等志樂供養聖尊。並諸神通果辦菩薩及上弟子。蒙愍納許願受其請。所以然者。吾等供事至真正覺。豈能應於如來儀耶。冀蒙逮聞寂靜上化。唯以此法應供養也。思願重聞如是像法令常歡悅。此乃應奉於三寶耳。爾時世尊不受其請。重啟二月如來不然。垂聽一月世尊不可。願納半月。世尊默然而已受之。於是龍王。自與其眾諸將從俱。見尊受請忻喜悅懌善心遂生。繞佛三匝。興震云電而降微雨普遍天下。忽然之頃還升宮中。時阿耨達到坐正殿。輒召諸五百長子。其名善牙善施善意善明。能滅寂相。感動大威甘威甘權甘德。普稱威勇持蜜忍力行祥。如是比等五百長子。宿樹無上正真道已。王告之曰。又諸子等。吾今以請如來無著平等正覺。及眾菩薩諸弟子俱。盡其半月。世尊正覺垂大慈哀。興有弘愍而尋受請。汝等當共同一其心廣相勉勵。加敬世尊至真如來。勤念無常當各寂靜。謙恪恭肅住待如來。儀應棄捐淫心欲意及龍戲樂。除貪怒害離欲色聲香味細滑。所以者何。世尊無慾而且詳安。仁雅審諦順調寂靜。顯備諸德侍從圍衛。儀容無量皆承諸佛真正要戒。以是之故。汝等半月無得入宮。當除淫恚愚痴之念。又復如來宣講法故。必有他方神通菩薩釋梵持世宿淨天子當普來會。汝等勤念廣施姝妙。光顯嚴飾慎勿中懈。令諸會眾觀變踴躍。此乃真應供養如來。時阿耨達都約敕訖。輒爲如來於雪山下無熱池中。爲世尊故。化其無瑕淨琉璃座。而使縱廣七百由旬乃殊異妙周匝列。置八萬四千雜寶琦樹。挍以眾珍諸寶鮮飾。蔚有光華精耀百色中出美香。諸樹間化八萬四千七寶之堂。眾珍光彩極好無雙。施置十萬交露綺帳。乃垂異妙赤真珠貫。在諸堂上有師子座。八萬四千皆大高廣。而布無價妙好雜氎床座寶分。施諸交露挍以眾寶。所在堂上有龍婇女各二千人。其色姝妙姿美無量。顏像蔍華口出熏香。擎持雜花末香涂香。調作諸妓以詠佛德。興悅眾會於上虛空化大寶蓋。周千由旬遍覆會上琦珍彩鏤。其寶蓋中眾色無數。懸好繒幡於幡彩間垂諸寶鈴。景風和降音踰諸樂。施饌百味備辦都訖。爲此變已。與其眷屬恭撿叉手。向佛跪膝而遙啟尊。以其請意嘆詠頌曰。

  慧藏知富積辯德  慧達無著明導眾

  慧弘普至不有礙  慧上最力降神光

  慧解心行唯大仁  當觀十方眾生類

  最上神尊受吾請  念啟慈愍唯時屈

  知足無貪而易養  祥福審諦聖道師

  善行質信知眾意  時節以至可屈尊

  其德普稱行等王  造無請友興普念

  至仁清淨踰若空  所設辦訖枉神尊

  威御十方猛持世  佛事十八而等有

  度眾最首悲踴行  願與其眾時蒙至

  色妙端正相彩身  琦好種種花繡文

  志樂歡悅惠法施  大仁上導願察時

  梵聲清淨若雷震  鸞鳳哀鳴師子步

  妙音具足悅諸士  眾心忻望願時顧

  佛土三千無等倫  弗有能知如來心

  聖尊明睹眾生行  所修常應時降此

  知時普應懷權化  了達眾生有聖誓

  詳審之行目明好  神威撿足願回光

  眾生甚多普渴仰  十力持勢威無慢

  大仁德峻勇而果  聖性爾枉升游此

  慚祥備足德最上  寧救濟育遍無極

  師友無雙協懷眾  化龍億百興有悲

  於世威猛普慈救  達知眾行應如意

  開布散示唯天尊  輕舉神足願時至

  爾時世尊知阿耨達請時已到。告諸比丘。著衣持器差應留守。無熱龍王遙跪啟時。應受半月宜便即就。於時八萬四千菩薩。皆大神通德具果辦。弟子二千亦上神足。侍繞世尊周匝而導。至真如來從鷲山頂。忽升虛空神力而進。如其色像身放無數百千之光。遍照三千大千境界普悉晃明。諸欲色天皆見世尊。揚光無數飛過虛空。自相謂言。神尊致彼無熱王所。將興法化演奧無極。及使如來爲眾圍繞。即彼半月中。多諸天數百千眾。得見世尊又聞法說。緣復觀睹無熱所設莊嚴感變。而令世尊故游到彼。時諸天子各各發念供養如來。或願散花。或雨名香。或施天樂以歌佛德。或復懸幢幡蓋繒彩率隨如來。世尊身光昭耀煒煒。明踰日月宿淨色淨及諸天光。佛之聖威神耀無量。根定寂靜行遊詳安。釋梵四天威變種種。奉敬追侍隨從如來。於時聖尊到雪山下住止右面。便告賢者大目連言。汝到無熱王所處宮。當宣告之。如來已至時可應入。於是賢者大目犍連承佛神旨。忽遷無熱大池之中。現於虛空去地七丈。化身像者若金翅鳥王。住阿耨達龍王宮上。便告王言。如來至也。彼諸龍眾及婇女等。無不愕然驚恐怖悸。衣毛爲豎四之藏竄。展轉相謂。此池自初無金翅鳥斯從何來。時阿耨達。告諸宮人太子眷屬而慰之曰。且各安心勿恐勿怖。此爲賢者大目連耳。承如來使興神足變。賢者目連到彼告訖。還詣世尊。時阿耨達。便與其眾諸子臣民夫人婇女。舉宮大小俱而圍繞。各奉名花及美末香。並眾涂香幢蓋繒幡。倡伎種種調作相應進迎正覺。於時世尊。爲諸菩薩及眾弟子天龍尊神所共圍繞。俱而前至無熱所設廣博座場。如來到已。尋就高顯師子之座。菩薩相次。然後弟子諸眾坐訖。爾時龍王。觀視世尊及諸菩薩弟子眾會坐悉而定。興心無量內懷怡悅。輒與其眾手執斟酌。所設饌具踰世甘肥。延有天味肴膳百種。以用供佛菩薩弟子並諸眾會。使皆充足。世尊菩薩及諸弟子飯畢。輒各洗盪應器察眾都訖。時阿耨達。即啟如來願聞法說。於是世尊日昃時後。便從定起端坐說法。諸來會眾滿千由旬。從他至上中無空缺。天龍鬼神及人非人。周匝衛繞至真正覺。一切會者各懷踴躍。

無慾行品第五

[编辑]

  爾時龍王。悅顏進前跪重白佛。唯願世尊。爲斯眾會如應說法。令諸一切免離生死。精除相著五陰諸苦。穢垢昧昧勞塵之行。使其永無三毒意結蒙。及龍眾得棄邪冥伏其心意。弘致至善使有悅豫。深行菩薩。後若如來現有存亡。當使吾等所在國邑護持正法。於是世尊贊龍王曰。善哉善哉。阿耨達王。諦聽其義勤思念之以宣佈示。吾當廣說令此會眾。多免罪痛根拔雜想意識志疑。使解普智升游三界。時龍王言。善哉世尊。願樂廣說當頂受行。

  是時聖尊告龍王曰。有一法行菩薩應者。爲天世人甚所敬重。何謂爲一。志修深法以行無慾。何曰深法法行無慾乎。如是龍王。菩薩依順因緣之無離二見際。知有無者斯見諸法。依著因緣不見有法不由緣生。彼作此念。其依因緣斯無依緣彼不依魔。其依緣者彼不言吾。亦不言我。又其依緣中無我我。依緣無主亦無執守。其依順緣瞭解起生。速易得致四依之念。何謂爲四。依於至義而不文飾。依于慧行不爲識念。依順義經不依攀緣。依念於法而不爲人。彼何謂義何等爲慧。云何順義何謂唸法。義謂空義。不受妄見無相之義。不著念識無願之義。不著三界無數之義。不著於數。又復義者。於法非法而無其二。音聲無得。念想無念。法處無住。用無人故命壽言聲偽無所有。又復爲義。其法義者爲無慾義。何謂菩薩爲法義。其無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法之義。不生色義。不滅色義。不爲痛想行識之義。亦不生滅識行之義。亦不欲色無色之義。亦不生滅欲色無色義。亦不我義。亦無我見著人之義。不有人義。亦不著人見入之義。亦不著入有佛身義。亦不法字著入之義。不數計會有著入義。亦復不有施戒忍進定智著義。曉入一切諸法之義。是謂菩薩爲法義也。其從是義而不有退。是謂爲義。

  彼何謂慧。日苦無生慧。習無念慧。盡都盡慧。道無志慧。於陰幻法諸性法性而無毀慧。在於諸情空取爲慧。解入諸法明了眾生。根滿具慧志念無忘。於諸止意不意無念。於諸斷意等善不善。於其神足身心建慧。又於諸根了輕重慧。於諸覺意覺諸法慧。而於諸力已降調慧。道爲無數於滅寂慧。觀別法慧。始不生慧。來不至慧。中無住慧。於身像慧。言以響慧。心法幻慧。是謂菩薩明達智慧。又何謂爲順導義經。從是因緣而起。然者滅於愚痴。滅於老死無我。而然於無我人及與命壽深解諸物。若如來我皆非真法。而然於三脫之門也。等於三世求三無著。所謂諸法見都無生。視了知者而得等滅離俗情態。菩薩來智慧度無極。於諸意念而無疑惑。應入是行。斯謂順義。無所去至亦無從來。泥洹無爲不有去至。是謂順義。何謂如法。若諸如來興與不興法身常住。是謂如來。如如本無而無增減。不二無二真際法性。謂之如法。不毀行報無行報法。斯謂如法。大乘者由六度無極。緣一覺乘從因緣脫。聲聞之乘依音聲脫。是謂如法。施致大福戒得生天。博聞多智定念致脫。斯謂如法。從行不修興有生死。行之純至而立無爲。如法之謂。愚以欲力智則慧力。斯謂如法。其一切法悉依法性。如此龍王。其依因緣而起生者。斯則應得四依之念。其依因緣彼則不依斷著有無。是謂其見因緣起者。斯見諸法。其見法者斯見如來。所以者何因緣乎。龍王。等起無起法於非法。等而無著。又如來者。亦爲無著因緣之起。亦無有起法不可得。覺其法者斯則如來。於因緣起慧眼見之。慧眼見者斯則諸法。見諸法者。斯則如來。是謂其見因緣起者。斯則見法。其見法者斯見如來。又如來者以法見法。如是龍王。若以此法行應脫者。斯謂菩薩而無慾行。又呼龍王。無慾菩薩不作欲習。悅樂賢聖舍非賢聖。勤慕興護於賢聖種。廣合諸慧爲法作護。修於博聞志樹無忘。不捨戒身。智身無傾。定身不動。於其慧身得善堅住。脫慧見身強固難轉。脫慧見故。又復龍王。無慾菩薩。得無數佛正法度義。亦具無數諸佛要慧。又果無盡諸佛之辯。得通無量諸佛神足。因致無數諸佛權解。普入無量眾生之行。游過無數諸佛國土。因見無數百千如來。緣得聽聞無數諸法。得無數義達無數慧。曉無數行度無數眾。

  若是龍王。無慾菩薩常應清淨。消盡眾穢德不可量。三界自由不有所著。何則然者。以其無慾自從心生。有三事從心出生。何謂爲三。從其欲生。又從愛生。亦由起生。復有三生。觀於起生。又觀起生。又觀所行觀心無處。又復三生。滅寂專一。曉解於觀。如法隨行。又復三生。德備仁調。以爲寂靜。從行勤生。又復三事。從於行直。而無有諂。仁慈調忍。復有三事。無沉吟疑。順善不粗。志足易養。又復三事。從其空生。又復無想。亦由無願。又復三事。心之所生諸法無常從其心生。諸法皆苦亦由心生。諸法無我亦從心生。復有三事而從心生。諸法無常。諸法無我。滅盡無爲。皆從心生。如其龍王菩薩等滅。亦由心生。謂其不捨普智心。行等一切。以大慈故。不捨眾生。大悲心故。不厭生死。用大喜故。等離喜怒。以大護故。所有慧施不望報故。眾戒學行德義備故。內免己過不論彼短。能忍眾生諸不善行。欲令彼人心固金剛。合集眾善諸德之本。身命無惜得致一切。諸定正受心無勞惓。不以正受而有所生。曉智以權順隨眾生。以其諦慧度諸志脫。欲達聲聞緣覺乘者。顯唸佛法求諸佛法。心能忍苦廣宣法故。眾利敬養蔑而棄之。志具諸相德行無厭。充滿智慧博勤多聞。習善友故值善知識。用謙敬故得應謙行。降自大故以降自大。志行備故具滿意行。用無諂故以離諂者。言行應故以其無欺。修誠信故以住信言。離眾欺故滅除妄語。生誠信故降心於信。如是龍王。其有菩薩而生是心。斯謂無慾。又復龍王。無慾菩薩。魔不能得其限便也。所以者何。以彼菩薩應無限故。而亦不行有限之法。彼何謂爲是限法乎。欲淫恚痴斯皆有限。菩薩於是不有所著。以此謂之爲無限也。聲聞緣覺其乘有限。菩薩住於普智心者。魔終不能得其限便。有念無唸唸想有限。菩薩以離眾念之應。如此菩薩。魔不能得其限便也。如是龍王。有二魔事。而是菩薩當深覺之。亦當遠離。何謂二事。於其師友無恪敬心。而自處大貢高蔑人。是謂爲二。又二魔事。舍菩薩六度無極藏。心返喜樂親行聲聞及緣覺法。復有二事。何等爲二。無其智慧而欲行權。與諸墮著望見眾生樂相狎習。復有二事。寡聞少智自以慧達。雖有通博於中自大。又復二事。於德甚少妄生尊貴。若修德行而樂小乘。復有二事。正法不護。不度眾生。復有二事。志不樂習於諸菩薩。及眾通達明智者俱。專行誹謗清高菩薩。主爲法師數興蔽礙。又障師訓而多諛諂。又二魔事。舍諸德本。心存不德。復有二事。雖在閒居懷想三毒志常憒鬧。若游國邑有貪利心。復有二事。爲非其人說深要法。應當爲說而反不說。復有二事。不覺魔事。遠離普智意數錯亂。如是龍王。其諸魔事色像若斯。無慾菩薩而永無此。又復龍王。若有菩薩修於清淨行應無慾。當致菩薩十六大力。以此諸力降調己志以化眾生。何謂菩薩十六力耶。曰得志力意力。行力慚力。強力持力。慧力德力。辯力色力。身力財力。心力神力。弘法之力。伏諸魔力。無慾菩薩。得是菩薩十六大力。何謂菩薩爲志力耶。如是龍王。菩薩志力能覽諸佛一切所說總而持之。是謂志力。斯菩薩意應諸佛行。於諸眾生而無斷礙。是謂意力。能達一切音聲所說解了諸義。是謂行力。離諸罪行與眾德法。是則慚力。一切諸難不爲非行。斯則強力。億千魔兵不敢而當。是則智力。通達持法宣示等學而無遺忘。斯則持力。無著不忘。於百千劫。其所可說無礙不斷隨解諸法。是則辯力。若諸釋梵及四天王。往詣菩薩黯然無色。是端正力。以其寶首所可念願應意即至。是則財力。過諸外道在中獨尊。是則身力。眾生之心能一其心。知眾生心順行化之。是則心力。眾生應以神足度者。爲現神變使眾睹見。是神足力。若所說法使眾聞之而無中斷。彼受順行等除苦盡。是弘法力。若其禪定正受之時。得承佛旨賢聖行法。是降魔力。斯謂菩薩十六大力。其有行者志慕願此十六之力。而欲得者當修無慾。譬如龍王一切河流歸於大海。道法諸行三十七品悉歸無慾。又若龍王諸藥草木依因於地。諸善行法皆由無慾。譬如龍王轉輪聖王眾生所樂。若此其有無慾菩薩。乃爲諸天龍鬼世間人之所愛樂也。爾時世尊。爲阿耨達並諸太子。而說頌曰。

  欲爲慧菩薩  志願佛道者

  彼當離穢法  常勤行無慾

  慧解因緣法  不猗於見際

  睹法以因緣  無緣不有法

  緣生彼無生  是不與自然

  善緣斯亦空  知空彼無慾

  著緣而無相  脫願寂復寂

  澹泊像大愚  其處魔不審

  見法無著緣  於其無吾我

  彼不有我人  知是則無慾

  無主不守護  不獲亦弗舍

  本脫無取捨  離欲常了法

  觀義不爲飾  慧行常脫識

  曉了順義經  依法不爲人

  空義是佛法  及脫無相願

  不猗造見念  是義其無慾

  於法不有二  音聲無可得

  處法難可動  不人義無慾

  法義無慾我  眼耳不色聽

  鼻口離香味  身心無更法

  不色生威儀  又不離痛想

  亦無識住我  達是應法義

  不住三界義  亦無吾我義

  世尊無色身  無字法說義

  計數非法義  至要不以施

  非戒忍進定  慧無我世尊

  諸法解無義  智謂是法要

  於義永非義  無慾則佛法

  無生曉苦慧  不起無有滅

  不生亦無終  如是應尊習

  五音解若幻  知其如法性

  曉內如空聚  了是爲無慾

  知法至趣向  明達眾生情

  逝念以止意  無慾得是慧

  意斷無有二  神足心輕騰

  以力而無慢  諸根知止足

  覺定解以智  明了八直道

  慧觀於滅行  解法所至歸

  本法不有生  當來而未至

  現在無住法  不欲知如是

  身像無堅固  語空譬如響

  心幻若如風  無慾解如是

  知說順義經  了達於因緣

  本痴生死滅  無慾是慧義

  無我人命壽  解了法非法

  以脫於三門  所說空無著

  無生見滅道  習慧喻俗行

  不從心意生  無慾覺是行

  法性常如住  佛興及滅度

  無二覺不覺  無慾知是法

  其積如本際  彼積悉諸法

  空積及人際  無慾達是智

  法性常以住  覺起而滅度

  不識知其二  無慾法如是

  不殃善不善  知法無罪報

  佛法不從他  從行度無極

  以離因緣覺  音脫聲聞行

  惠施致大富  彼見戒生天

  博聞得智慧  守意化眾生

  至聖都守意  無慾法如是

  力常轉諸欲  智慧志存法

  等念是諸法  法性常無得

  識智因緣起  而致四德行

  知義及與法  順義知無慾

  觀緣彼見法  以法見世尊

  等於起滅法  無慾了尊法

  因緣跡無得  音聲法無字

  斯法得本無  是聖謂如來

  以慧見因緣  無見不見法

  明慧了因緣  是謂見世尊

  彼求無慾行  悅性諸賢聖

  法性毀不捨  而護聖賢種

  常護佛正法  無慾聞不忘

  戒根不捨離  於定達難動

  知身慧不動  常住於脫身

  及脫慧所見  無慾常安住

  解人諸佛法  無量眾聖道

  得佛神足具  辯達一切行

  知眾情意行  忽然游諸土

  得見諸如來  受彼所說法

  聞守解達義  宣示無量人

  知彼億數行  志得向無數

  無數當自在  降心入功德

  伏意使無慾  終不遷是世

  諸陰心以脫  了知起滅處

  觀滅無所有  所習以而無

  聲性心所行  不諂常端直

  無佞調仁善  無慾德如斯

  以脫空想願  解苦知生死

  無我法常寂  無慾從心行

  普知心等慈  以悲濟眾生

  喜不厭生死  行護無有邊

  所施無望報  省己立諸行

  忍耐善不善  念脫彼眾生

  勤精強修德  不計有身命

  以次知諸定  亦不隨於定

  慧定大精進  於數不墮藪

  以諦化聲聞  智不志滅度

  無慾值佛世  彼有此諸法

  魔不知其行  安住法了是

  無慾不有限  曉是貪茹根

  離欲彼無想  魔不知其處

  其想吾我應  彼自起魔事

  是悉度諸行  眾魔而不審

  無慾志不忘  所行常清淨

  無慾不意志  慚行而不毀

  以聞無慾者  悅慧敬如來

  其住如法住  彼應如世尊

  諸佛十力者  菩薩欲奉事

  聞斯無慾行  勤意當受持

  其聞此無慾  悅信廣奉行

  彼常致無慾  得佛是不久

  無慾聖所由  而致最清淨

  無慾得成佛  以化無有邊

  去來現在佛  諸得眾相好

  悉從斯無慾  及行是法故

  爾時世尊說是無慾法品之時。諸在會者四萬二千天龍鬼神人與非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萬二千人得不起忍。又八千人逮柔順忍。三萬二千天子神龍。得離塵垢悉生法眼。又八千人而離欲行。八千比丘漏盡無餘。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普遍十方熀然大明。於雪山下無熱池中。周匝現有所未見聞。光耀妙花皆至於膝。其池水中普生乃異。鮮飾蓮花大如車輪。中出美香花色無數百千諸種。皆是佛之威神所致。亦爲是法興其供養。以悅無熱龍王意故。

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卷第三

[编辑]

信值法品第六

[编辑]

  爾時阿耨達龍王。心甚悅豫。又及龍王五百太子。宿發無上正真道意。聞佛說是。尋即皆得柔順法忍。忻心無量各樂供養。輒爲如來施飾寶蓋。進上世尊。同時白佛言。聖師如來至真正覺。爲吾等故出現生世。何則然者。令吾等聞普信道品。得聞是已。意而無惓不有懈退。亦無驚恐。聞以加重專心習行。樂聽無厭如是像法也。又惟如來解說。菩薩云何得值諸佛世尊。如來告曰。諸賢者等勤念受聽。吾當廣說。諸太子言。唯思樂聞。彼諸上士受世尊教。如來告曰。樹信賢者興值有佛。何謂爲信。信謂正士修諸明法。奉之爲先。何謂明法。曰依行應不離德本。習求樂賢慕隨聖眾。勤心樹信志無勞疲。思僥聞法拔棄陰蓋。順習於道得法利養。以施周慧戒與不戒。濟接等與在諸恚怒。而常有悅勤樂普智。心無懈退信佛不休。未曾亂法悅心聖眾。志道難動喜樂正真。而離貢高於眾自卑。常有等心諸處無著。終捨身命不造惡行。修立質信言行相應。等過於著心無垢穢。身口意行順隨聖化。明了諸事得爲清淨。知足無貪所行應淨。曉入智幻習求慧根。依順七財修念誠信。根力以備而行正見。所受師友謙恪禮敬。安足易養數詣法會。心無退厭有患生死。示無爲德勤心精進。求升普智以弘道化。於如來法志樂出家。修諸無數梵清淨行。造立慈悲救彼眾生志存反覆。其有報恩及不報者。等接護之心無適莫。不自念利常悅彼恭。忍調之行以悉備足。目見無惡不背說人。內性以寂志於閒居。心常樂靜專念習法。而無諍訟等己彼過。求備戒具集合定行勤謹於道。斯謂賢者。行應俗信樹信如是。此謂興值佛世者也。又賢者等。其於世俗造信無忘。是謂興信值佛世也。又賢者等。何謂俗信。其有信者信諸法空以離妄見。信知諸法以爲無想而離念應。信知諸法悉皆無願不有去來。信知諸法無識無念。靜身口意寂無有識。信知諸法以爲離欲。無我人壽命。信知諸法。信知本無去來自然。信知諸法真際無跡如本無跡。信知諸法已皆自然等若空跡。信知諸法而依法性。信知諸法等過三世。信知諸法欲處邪見而皆悉盡。信法無著以離本痴本無清淨。信知諸法心常清淨。亦不興起客欲之垢。信知諸法無所觀見。信諸法護等斷眾行。信法無我以過喜怒。信諸法無心無形像而不可獲。信諸法偽如握空拳誘調小兒。信法無欺不有上下無所舍置。信諸法虛若芭蕉樹。信法自由如常寂靜。信法無審不住三處。信法永無不有所生。信法若空以等無數。信知諸法若如泥洹常自寂靜。如是賢者。其於世俗興起是信。斯謂造信而值佛法。又復賢者。其有信值佛法名者。此則名曰諸法都無起之謂也。所以者何。不色生故。不色無生化轉之習。不痛想行識。已無識起。不以眼耳鼻舌身意。無起轉習。不身起轉。不痴有無。不生老死。有無起故。如值佛世。不起有生亦不起滅。又復無起習於無滅。不以正意無志意習而值佛世。總要言之。亦不以三十七道品法起無起習。亦不以道無生之習。不以起慧亦不滅慧。不慧無慧無二之習。如值佛世。當說值信佛品世時。無熱龍王五百太子。皆悉逮得柔順法忍。於是世尊。復說頌曰。

  興信值佛世  而習於不生

  其無向信者  斯不值佛世

  修信謂最上  從致清淨法

  行質有報應  不違厥所修

  信習諸賢聖  勤隨常禮敬

  心不有懈退  此信之所行

  勤行聽法說  陰蓋不能動

  從信得致道  行逮於柔順

  以法所得財  轉惠普賙濟

  護戒與毀戒  行信而等施

  能悅諸恚怒  道心不懈惓

  勤求大乘法  有信悅向眾

  永離大貢高  志常自卑下

  所在無所著  立信相如是

  志信不惜身  終不造惡行

  守善無妄語  言行常相應

  悅信以過界  樂行於無心

  身口意清淨  習隨聖所護

  有信行內淨  常爲慧所將

  知身之要本  求問宣所聞

  等念於七財  得力根以足

  長離眾邪見  志常習等行

  禮恪有悅心  敬事如其師

  心宿善虔恭  知足無所遺

  其心常無念  所志唯道法

  有厭生死者  引示無爲德

  脫之所當行  唯常求悅心

  速離於是世  修梵行無惓

  懷受諸眾生  救彼無利望

  當報所受恩  悅信當勤求

  己利不以悅  亦不嫉彼供

  仁忍而悉備  無諂調質直

  行信目所見  不背說人短

  根寂性安敏  志悅樂閒居

  其心無憒鬧  自勵備恩行

  先順不有諍  內省克己過

  勤求具戒行  專習於定道

  悅信慕樂行  信者相如是

  其過欲信者  彼行而解此

  興法不有諍  深妙佛所說

  誠信信於空  彼都無眾見

  諸法無有想  不意離眾念

  當除斷諸念  覺了去來事

  法求無著作  不有於身心

  信爲無慾法  離我人壽命

  信者解無本  得至不二處

  其本無有積  體無若虛空

  諸法信亦然  便與法性同

  等過於三世  諸法無有漏

  欲處及與貪  樂信無受見

  諸法不有著  其本明清淨

  客欲無能蔽  不處心有住

  諸法不可見  因緣而無起

  常觀於高行  不受所住短

  無合不有離  脫者無合同

  信悅於空法  愚之所可惑

  湛泊意無起  欺偽如芭蕉

  口言而自然  無去亦不有

  諸法無所有  所見皆不要

  其法若虛空  等緣無有數

  諸法如泥洹  本無不可見

  信悅而行此  解了身虛空

  其有如是信  菩薩及凡人

  彼則值奉佛  所處無有惡

  不以造色行  得應值佛世

  無色不有處  不來亦不去

  於色無有生  不滅亦無住

  當來無所至  值佛廣演說

  五陰亦如是  化習轉無生

  值佛當敢說  慧達諸菩薩

  其身及諸情  亦習以無生

  佛興以無生  常救諸墮生

  痴本無有生  生死亦如斯

  是緣如本無  從法而有佛

  無起不有生  不滅無有住

  是以知無處  處亦不可見

  斯亦不自生  與佛而博演

  無志不有住  是亦佛所轉

  諸種亦如是  佛種順如法

  斯類亦起無  如佛而等與

  其行如是者  佛興爲若此

  悅信斯大處  其限不可量

轉法輪品第七

[编辑]

  爾時世尊告太子等。又諸賢者。何謂菩薩得轉法輪。其有布露如是像法樂說句義。受持不忘修而行之。諸有不發大悲意者。爲興普智隨順眾願。而爲說之廣宣佈示。志不有惓忽棄利養。勸念順時受持護行。斯謂菩薩應轉法輪。又若如來所轉法輪。而其法輪。行像入德當粗剖說。不以起法亦不滅法。不以凡夫下劣行法。亦復不以賢聖法故而轉法輪。又其法輪。不中斷絕等斷善惡。彼以是故爲無斷輪。又其法輪因緣之起。不起無起而有其轉。以斯之故爲無起輪。又其法輪。不以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法諸情轉隨有轉。以此之故彼無二輪。若有二者則非法輪。又其法輪。亦不過去當來現在所著而轉。是無著輪。又其法輪。不我見轉非人命壽所住而轉。是爲空輪。又其法輪。不識行想滅念之轉。是無想輪。又其法輪。不於欲界形無形界所望而轉。是無願輪。又其法輪。不計眾生有異而轉。不處二法。是凡人法。是聖戒法。是聲聞法是緣覺法。是菩薩法。是爲佛法。彼以是故爲無異輪。又其法輪。不以有住法輪而轉。以斯之故爲無住輪也。法輪名乎。諸賢者等。真諦正輪常無毀故。要義之輪等三世故。無處之輪。諸習見處以等過故。寂寞靜輪。身心無著不可見轉。意識離故。無樔之輪五道不處。審諦之輪無諦現故。行信之輪。等化眾生用無欺故。不可盡輪字無字故。法性之輪。以其諸法依法性故。本積諦輪本無積故。本無之輪如本無故。無所造輪無念漏故。無數之輪導至聖故。如空之輪明見內故。無想之輪無外念故。無願之輪無內外故。不可得輪修過度故。又諸賢者其如來者以此法輪。轉之眾生諸意行也。其轉不轉。彼不可得。法無所舍。於時世尊。說是轉法輪品之時。天龍鬼人及諸種神欣心踴躍。顯光讚揚如來斯法。皆同聲曰。善哉世尊。甚爲難值。如來示說轉此法輪。聞者奉行則應法輪。是法名轉空虛之輪。諸已過佛及與當來。並諸現在悉由是法。其有信者斯則已度。諸行此法。吾等世尊。代其勸助彼諸眾生。其興是心常欲聞斯法輪品者。聞當發求是道要行。彼亦不久得轉法輪。於是眾中聞是說者。有萬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千菩薩逮得法忍。

  於是世尊告諸賢曰。又正士等。其護正法。受持正法。營護正法。是謂護法。所以者何。於永無滅應是行者。天及世人終不能當。於時無憂前白佛言。又唯世尊。若斯正士以如是法而得最覺。於其本無不有惑者。又如是像諸正士等當共擁護。所以護者。令諸正士使其速應於此大乘。彼皆行已得轉法輪。又能與識法之大明。是故世尊。以斯等教要法正護使發大乘。以護法師安救敬禮順聽禁戒。是時世尊讚歎無憂龍王子曰。善哉善哉。無憂正士。諸發大乘爲法師故安救擁護。是謂護法。爲諸法師營護正法護持正法。又復無憂。護正法者得十功德。何謂爲十。無其自本降下貢高。又行恭敬。亦無諂行。勤思樂法。志慕習法。專意隨法。行觀於法。樂宣說法。樂修行法。隨所志乘順如說之。是爲十行以護正法。又復無憂。有十事行護得正法。何謂爲十。若族姓子及於族姓女。所聞法師遙禮其處。思樂得奉。來輒敬愛。供給所欲衣被飲食。護以諸事。往詣謙敬。順聽所說以宣同學。障其說非。常樂稱嘆。使譽流布。是爲十事得護正法。又復無憂。有四施行得護正法。何謂爲四。筆墨素施給與法師。衣被飲食床臥醫藥供養眾所。若從法師聞所說法。以無諂心而贊善之。所聞受持廣爲人說。是爲四施得持正法。又復無憂。有四精進得持正法。何謂爲四。求法精進。勤廣說法敬禮法師。若毀法人正法降之亦以精進。是四精進得持正法。時阿耨達五百太子。聞佛說是。悅懌欣喜歡樂無量。同聲言。如來所說。甚善無比解諸狐疑。各以宮室及其官屬。盡以上佛奉給所應。以敬順心而重言曰。從今世尊。當勤受化永常無惓。至於如來無爲之後。佛之所說是像寶法。當共敬受是經要品。求索通達勸進修行。斯則世尊。吾等至願。又若如來無爲之後。吾等聖尊在所國邑。當共同心供養舍利。護奉禮敬至於現滅也。於是賢者耆年迦葉。謂諸太子。又賢目等如仁輩言。獨欲全完供養如來神身舍利。汝等是言。多斷眾生諸德之本。障蔽明淨翳道至化。使興是言。何則然者。又若如來本始造願。使留舍利布如芥子。爲諸眾生降大悲故。何得全完而獨供養耶。彼正士等。即答賢者大迦葉曰。唯然迦葉。勿以聲聞所有智限而限如來深邃無極明達之慧。所以者何。若如來者有普智心一切之見。處以神足感動變化。若其興念。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天龍鬼神。各於宮殿普令完全安置舍利。使各念言。吾獨供養如來舍利。其餘者不。又復迦葉。若如世尊無爲之後。隨眾生心應置舍利。又復迦葉。若如來德。至阿迦膩吒天上立置舍利。其如芥子。能普明照一天地內。是佛世尊神威變化感動力也。

決諸疑難品第八

[编辑]

  爾時賢者須菩提曰。諸族姓子。又如來者爲滅度耶。曰須菩提。於起生處當有其滅。須菩提曰。諸族姓子。如來有生乎。曰如來者。如其本無無生而生。須菩提曰。如如本無無生不生。彼都無生也。答曰。是者須菩提。則佛所生如其本無而不有生。須菩提曰。佛生如是滅復云何。答曰亦復如如本無。生於無生。無爲滅度亦爾本無。唯須菩提。不起而生滅度亦爾。如是其滅亦爾本無也。說是語時。無熱淵池現大蓮花。若如車輪藪有無量種種之色。以名眾寶而用光飾。於諸花間有大蓮華。色最暉明現奇異好特獨踴高。賢者阿難在於無熱大池之中。睹其變化所見若斯。尋啟世尊。今此變化爲何瑞應。興其感動乃如此耶。如來告曰。且忍阿難。自當見之說適未久。忽從下方乃於寶英如來佛土寶飾世界。六萬菩薩與濡首俱忽然踴出。遷能仁界升於無熱大池之中。各現妙大蓮花座上。濡首童子即就蓮花高廣顯座。是時眾會皆悉見之愕然而驚。時阿耨達及諸菩薩。釋梵持世來會。諸眾悉各叉手稽首敬禮。濡首童子退住虛空。共持珠寶交露之蓋。時濡首與諸菩薩俱並蓮花座。亦踴虛空去地乃遠。於上而雨未曾所見最妙蓮花供養如來。從諸花中有聲出曰。寶英如來問訊世尊起居無量體祚康強神力安和乎。聲復言曰。濡首童子與諸菩薩六萬人俱往詣忍土。至於無熱龍王淵池觀彼感變。又志樂聽龍王所問莊飾道品入法要說。爲世尊廣勸法言。便有歡悅。於是濡首及諸菩薩。從虛空下悉詣正覺稽首如來。欣心肅敬住世尊前。爾時天師。告濡首曰。童子來乎。爲何志故與諸菩薩俱至此耶。濡首白佛。吾等世尊。在彼寶英如來佛土寶飾世界。承聞至真能仁如來。垂慈十方演說斯要。聞是法故。尋從彼土升游詣此奉禮天師。緣聞如來所講法也。迦葉白佛。近如世尊寶英佛土寶飾世界。而諸大志忽至此耶。濡首答曰。唯如迦葉坐一定時。極其神足飛行之力。盡其壽命於中滅度。而由不能達到彼土。其國境界弘遠乃爾。佛告迦葉。其土去此。過於六十恆沙佛剎乃至寶英如來佛土。曰其來久如而到此乎。答曰久如。耆年漏盡意得解也。大迦葉曰。甚未曾有。唯然濡首。是諸正上神足若斯。濡首又曰。耆年漏盡意解久如耶。答曰。如其轉意之頃。又曰。耆年意以解乎。答曰以解。濡首復曰。其誰縛心而有解乎。答曰。濡首。以心結解非脫有解致慧見也。曰唯迦葉。其無縛心以何解乎。迦葉答曰。知心無縛斯則爲解。曰唯迦葉。以何等心云何知心。過去知耶。當來現在乎。去者滅盡當來未至現在無住。以何等心而知其心。曰心已滅者。是濡首即無身心之計數也。曰賢者心知其滅耶。曰心滅者不可得知。曰其得致都滅心者。彼永無有身識之得。曰大辯哉。濡首童子。吾等微劣。豈能應答上辯之辭。濡首又曰。云何迦葉。響寧有辭耶。曰無。童子因緣起耳。曰不云乎。唯大迦葉。一切音聲若響耶。曰爾。濡首又曰。響辯可致不乎。曰不可致。又曰。如是唯大迦葉。菩薩協懷權辯之才不可思議。亦無其斷。若耆年問從劫至劫。菩薩機辯難可究盡。爾時迦葉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加勸濡首。爲此大眾弘講法說。令諸會眾長夜致安。普使一切得明法要。於是眾中有大菩薩。其名智積。問濡首曰。何故童子。長老迦葉年耆極舊。所言怯弱微劣乃爾爲。以何故名之耆年。濡首答曰。是聲聞耳故不果辯。智積復曰。斯不知發大乘志耶。曰永不矣。唯以聲聞乘之脫也。曰又濡首。何故名爲聲聞之乘。濡首答曰。是族姓子。世尊能仁隨諸眾生。興三乘教敷以說法。有聲聞乘緣一覺乘及大乘行。所以然者。由此眾生意多懷貪。志劣弱故說三行耳。智積又曰。云何濡首。如空想願都無其限。何故限之有三乘乎。曰族姓子。是諸如來執權之行。空無想願不有其限。爲諸著限而諸有限。終不限於無限行也。曰又濡首。吾等可退使永莫與劣志眾生得有會也。濡首答曰。諸族姓子且忍。當從無熱龍王聞其智辯及無量法。耆年迦葉謂智積曰。云何正土。如彼寶英如來佛土。云何說法。智積答曰。唯一法味。從其一法演出無量法義之音。但論菩薩不退轉法諸佛奧藏要行之論。從已取脫不由眾雜。依於普智永無餘脫。恆講菩薩清純之談。其土都無怯弱之行也。

  時阿耨達問濡首曰。仁尊濡首來。奉如來。爲何等像觀於如來。以色觀耶。痛想行識觀如來乎。答曰不也。以約言之色苦觀耶。痛想行識苦觀之乎。滅色痛想行識觀耶。爲以空無想願行觀如來乎。答曰不也。又問。云何去來現在相好肉眼天眼慧眼觀如來乎。答曰不也。云何濡首。以何等相觀如來耶。答曰龍王。觀於如來當如如來。又曰軟首。如來云何乎。曰如來者無等之等。等不可見。用無雙故故妙矣。龍王。如來極尊無偶無雙。無比無喻。無儔無等。無匹無倫。亦無色相。爲其無像。無形無影。無名無字。無說無受也。如是龍王。如來若此。當作是觀觀於如來。亦不肉眼天眼慧眼而觀如來。所以者何。其肉眼者以見明故。如如來者無冥無明故。不可以肉眼而觀。又天眼者有作之相。若如來者等過無住故。不可以天眼而觀。又其慧眼知本無相。又如來者眾都永無故。不可以慧眼而觀。云何軟首。觀其如來得爲清淨。曰若龍王。其知眼識心不有起。又知色識心無起滅。其作是觀觀於如來。爲應清淨。爾時其從寶英如來寶飾佛土菩薩來者得未曾有。而皆嘆曰。甚快妙哉。斯諸眾生善值如來。逮聞如是龍王所問決狐疑品。聞已悅信不恐不怖又無驚怪。加復受持諷誦宣佈。如是正士應在慧署。吾等世尊不空至此。值聞是要無極像法。又若世尊。斯法所至聚落國邑。當知其處如來常在終不滅度。正法無毀道化興隆。何則然者。以此法品能降魔場伏諸外道也。時阿耨達謂軟首曰。善修行者軟首童子。斯之菩薩逮聞是法得佛不難。進己勸人勤道無惓也。

  何謂菩薩應修善行。軟首答曰。若是龍王。如貪行空施行亦空。等解於此是謂善行。以約言之。不戒與戒懷恚及忍。懈退精進亂意一心。如其愚空智慧亦空。於是等行斯謂善行。又復龍王。如其淫慾恚怒愚痴爲之空者。無其淫慾恚痴亦空。如參行空無雜亦空。於其等行是謂善行。又復龍王。如其八萬四千行空。賢聖正脫亦悉爲空。於斯等行是謂善行又復龍王。若有明賢修菩薩行。無行無不行。亦不見行。不有惑行。亦無念行。又不知行。於是等行是謂善行。無熱龍王謂軟首曰。云何童子。菩薩行於無所行乎。答曰龍王。若初發意行菩薩道。至得佛坐所行功德。悉由初行不生之行。無受處行。無獲舍行。無樔之行。又無著行。亦無諦行。無有限行。亦無惑行。又無淫行。無所作行。亦無特行。無審之行。亦無底行。是謂菩薩無行之行。若菩薩以不生之行。無行不行。得三十七品無所造作。以慧而脫永脫於脫。不過二際明了本際而不取證。菩薩作是。此謂菩薩得不起忍。如斯之行此謂善行。說是語時。三萬四千天龍鬼神菩薩行者。逮無從生法樂之忍。

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卷第四

[编辑]

不起法忍品第九

[编辑]

  時阿耨達謂軟首曰。不起法忍當云何得乎。軟首答曰。忍不生色痛想行識。是謂菩薩得不起忍。又復龍王。菩薩所得不起法忍。等見眾生以致是忍。等彼眾生如其所生。等見眾生亦無有生。等見眾生以如自然。等見一切若如其相。亦不與等而見其等。是謂菩薩等見忍空。云何爲空。眼以色識。耳之聲識。鼻而香識。口之味識。身所更識。心受法識。如諸情空其忍亦空。過忍亦空。現忍亦空。如其忍空眾生亦空。何用爲空。以欲爲空。恚怒痴空。如眾生空。顛倒亦空。欲垢起滅亦悉爲空。作是智行。斯謂菩薩行。應不起法忍之者。其等眾生已應向脫。何則如是。又彼菩薩而作是念。如其以空。至於我垢及諸眾生。空無所有。御欲如此是欲已脫。於本自無一切眾生。如此之忍於欲自在。以脫是欲根寂無處。其永不滅無脫不脫。亦無有得至脫者也。若斯永脫則彼是故住處自然。又此龍王。若有菩薩行應忍者。拔度一切不有其勞。所以者何。見諸眾生本都無縛於本自脫彼作此念。是諸眾生悉著一欲。行者不著而脫本法。一切眾生著其不諦妄想之念。菩薩了此終始無著已脫法本。又復龍王。得不起法忍菩薩者。雖未得達佛要行處。然是菩薩不住凡夫學無學處。普入諸處。習度無惓。不於欲處。有其淫行恚處。不怒痴處不愚。不於處所。以無慾住離眾欲際。御持諸姓導化眾生。自無慾垢貪著穢行。彼於魔界及與佛界。並自然相而無疑惑。亦不念其法性之處。普現於彼眾生之界。了知識處法非法處。曉入行處以慧而觀。於行之處及生死處。亦不生死入隨生死。所在諸處爲造德本。守靜不疲解知生死。如無生死不以賢聖修應而脫。時阿耨達謂軟首曰。如仁軟首而作是言。菩薩不以修應向脫。其曉是學斯則菩薩修應向脫。何謂菩薩修應向脫。軟首答曰得不退轉。是謂菩薩修應向脫。又復龍王。菩薩曉知有念未脫。爲諸隨念眾生等故。建立精進化轉無念。言有吾我亦爲未脫。又復龍王。其菩薩者已無吾我。向諸縛著眾生類故。爲起大悲而以度之。彼見生死都無生死。生諸所生以其無生。眾生無生而皆等見。爲諸倚著眾生之故現生受身。永無其生亦不有終。是慧菩薩應修向脫。執權而還還住生死。現在所生受身之處。濟化愚冥導以智慧。得免罪苦。菩薩以空故應寂向脫。以權而還反於生死。爲諸眾生興發大悲。菩薩無相修應向脫。弘權而還還游生死。向諸隨念眾生之故爲起大悲。菩薩無願修應向脫。執權而還還住生死。爲諸隨願眾生之類。向發大悲化行無願脫乎。龍王。菩薩解入無所有法。不捨眾生入於無我及人命壽不忘道場。曉入無量果致大人三十二相。終寂靜寞無寂不寂。亦無其亂等過諸行。無心意識不違本願。升普智心等離眾念。權曉眾生種種意行得賢聖者及非賢聖。勤以精進立正聖法。無淫泆行建志不捨。寂與不寂等皆濟度無念不念。其不整者佛土莊飾嚴整立之。過俗向脫脫不離俗。如是龍王。以執智權有賢聖定。是爲菩薩修應向脫。

  譬如龍王聲聞之行修應向脫名曰往還。以成其道不能前進發於無上建立大悲而化眾生。如其菩薩亦應修脫無復動搖。成不退轉往還乎。龍王。修應向脫無疑會當得至道果。又如菩薩修應向脫。都不忘於聲聞之果受菩薩道。以是聲聞修應向脫爲有其限。如菩薩者永無其限。譬如龍王有二匹夫在峻山頂而欲自投。其一人者力赑勇悍。權策通捷宿習機宜。曉了諸變無事不貫。從其峻山而已自投。忽爾復還住彼山頂。由其勇勢爽健猛達。身升最力輕骉翻疾。強惈所致而使無墮亦不所住。如其一人志怯意弱亦無權謀。於其山上不能自投。如是龍王。其菩薩者於空無相願。觀睹諸法無所作念。如是觀訖。又復能以權慧之力。爲眾生故住普智心。其峻山者謂是無數。其慧博達顯大力者。譬執權慧行菩薩也。其修權慧菩薩行者。不處生死不住無爲。是謂菩薩披普智鎧。如入死生抽拔眾生。令發菩薩大乘之行。其劣弱者住彼山上不能返還。譬之聲聞不入生死無益眾生。若是龍王。其有菩薩聞是脫慧要行品者。斯輩世尊。皆得堅固於無上正真道意。疾近佛坐濟度三界。說是法時。會中菩薩七千人得不退轉。

眾要法品第十

[编辑]

  時阿耨達龍王太子。其名感動。前白佛言。今吾世尊。以無貪心自歸三尊。願使是經久住於世。護正法故。唯世尊。志發無上正真道意。願造斯行樂興達之。得了心本。明曉道本及諸法本。自致成佛最正之覺。當廣宣道化潤眾生。又唯世尊。其諸菩薩聞此清淨大道法品。而不信樂不奉行者。當知斯輩菩薩之類。爲魔所魔。亦不得疾近普智心行。所以者何。從斯世尊法品要義出生菩薩。自致成佛伏魔外道。去來現在諸佛正覺皆由是法。爾時賢者須菩提。謂太子感動。如仁賢者瞭解心本。明盡道本及諸法本。若得成其覺諸法者。此何心本而得了耶。曰其本者。唯須菩提。是之本者以心本也。須菩提曰。心爲何本。曰本乎淫怒痴也。曰淫怒痴爲何本耶。曰以念無念爲本也。須菩提曰。云何賢者淫怒痴本。爲從其無念興起生耶。曰須菩提。淫怒痴本不念無念亦不生也。又其本者不起爲本。又須菩提。所可言者此何心本。爲心本者其本清淨。斯謂心本。如本清淨彼無淫慾恚怒痴垢。曰族姓子。欲生起生彼從何生。而常生生如無斷耶。曰須菩提。其欲當生而已生生。於心本者不有著生。唯須菩提。若彼心本有其著者。則終無致至清淨者。是故心本都無著也。由是知欲亦爲清淨。須菩提曰。云何族姓子。了知欲耶。曰以因緣之起生也。其無因緣爲不有生。唯須菩提。修淨念者了欲無也。須菩提曰。又云何乎族姓子。菩薩爲應修淨念耶。曰須菩提。菩薩於行而修諸行。是謂菩薩修淨行者也。唯須菩提。其有菩薩都爲眾生。被大德鎧化至泥洹。等見眾生本如泥洹。是則菩薩修淨念行。唯須菩提。其菩薩者。爲諸聲聞及緣一覺。隨應說法不隨是化。斯謂菩薩修淨念行。唯須菩提。又彼菩薩。自寂其欲靜眾生欲。是謂菩薩爲修淨行。又須菩提。其菩薩者。在於淨念而見不修。又於不淨而見修淨。是謂菩薩修淨行者。爾時須菩提謂王太子。感動曰。又云何乎族姓之子。菩薩於淨而見不修。於其不修見淨修念。曰須菩提。修淨念者。謂修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所受法見。悉不修法性無二謂修。三界不著是菩薩住。住以善權斯曰修念。菩薩作此行。須菩提。則謂修淨念行者也。於是世尊嘆太子曰。善哉善哉。如若正士感動所言。修淨如斯。是爲菩薩應修淨行。今若所說皆佛威神。其有菩薩修行如此。是乃應興大乘之行。當知斯輩堅固普智。於是太子感動白佛。云何世尊。菩薩得以無慾之心應自歸佛。曰族姓子。若有菩薩了知諸法無我人壽無色無想亦無法相。不於法性而見如來。如是菩薩爲應無慾自歸命佛。如如來法彼則法性。如其法性爲普所至。有得致是法性之法。則知諸法。斯謂菩薩以無慾心應自歸法。其法性者。彼爲無數習。無數者即是聲聞。又如菩薩等見無數。於其無數而不有數。亦不二者。斯謂菩薩以無慾心應自歸依。說是語時。太子感動得柔順忍。來會色慾諸天龍人聞此法品等二萬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受封拜品第十一

[编辑]

  爾時龍王阿耨達與宮夫人太子眷屬俱而圍繞。自歸三尊。都以宮室並池所有。供奉世尊及比丘僧。以爲精舍。又復言曰。吾今世尊興發是願。從斯大池出流四河充於四海。從其世尊四河之流。若龍鬼人飛鳥走獸。二足四足有含命類。飲此流者願其一切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宿不發者。飲此水已使成其行速在佛座。降卻魔眾伏諸外道。時世尊笑。諸佛笑法口出五色。奮耀奕奕光焰無數。震照十方無量佛世。明踰日月。須彌珠寶諸天魔宮及釋梵殿。一切天光盡翳無明。是時無數億千天眾。莫不懷悅發願聖覺。光徹阿鼻諸大地獄。有被明者尋免眾苦。皆志無上正真道意。還繞世尊乃無數匝忽從頂入。爾時賢者名曰披耆(晉言辯辭也)。見其光明輒從坐起。整著衣服偏袒右臂。向佛跪膝恭撿。又言嘆頌世尊。而以偈曰。

  其色無量見者悅  人雄至最獨世尊

  滅除眾冥與大明  執持威神說笑意

  百福所詠德七滿  得智光明演慧行

  爲法上講惟法王  世尊今笑何瑞應

  具見誠諦常樂信  根定寂靜眾權敬

  化度一切以寂然  德過無極說笑故

  梵聲清徹甚軟和  鸞音商雅踰諸樂

  眾音備足無缺減  解散笑故宣佈示

  智脫之明應慧度  行常清淨樂淡然

  權曉眾行普智具  賢聖導王說笑義

  智辯通達慧無極  現力無量神足備

  十力已具普感動  天師現笑用何故

  身光無數照杳冥  大千眾明不能蔽

  踰越日月及珠火  威聖之光無等倫

  功德滿足若如海  順化菩薩以智明

  懷慧無限散眾疑  興發何故而有笑

  尊度三界無有極  權道眾生除諸穢

  能淨欲垢化無餘  天顏含笑爲誰興

  如來所由普感動  震動天龍諸鬼神

  稽首受禮於法王  蒙說笑意決眾疑

  是時佛告耆年辯辭賢者。汝見阿耨達不。供如來故造此嚴飾。曰然世尊已而見之。曰是龍王。以於九十六億諸佛。施種德本今受封拜。如吾前世爲定光佛世尊所決。汝當來世得致爲佛。號名能仁如來無著平等正覺通行備足爲最眾祐無上法御天人之師號佛世尊。是時龍王爲長者子。其號名曰比守陀來(來丹本未晉言淨意)。聞吾受決尋轉興願。使吾來世得其拜署。若斯梵志。爲是定光佛所決也。爾時淨意長者子者。阿耨達是。又斯龍王當於賢劫中。在此池中莊飾種種。鮮交眾寶若天宮室。當悉進奉賢劫千佛。斯諸如來盡知王意。率皆說此清淨法品。悉坐是處等亦如今。又及如前拘樓秦佛文尼迦葉。同共坐此師子之座。及其最後樓至如來。亦當轉此法品要義。無熱龍王。當供養賢劫千佛從聞是法。諸佛眾會悉同如今。是阿耨達後無數世。奉諸如來事眾正覺。修梵淨行常護正法勸進菩薩。然後七百無數劫已。當得作佛號阿耨達如來無著平等。正覺通行備足無上法御天人之師爲佛世尊。如是賢者。無熱如來得爲佛時。其土人民都無貪淫恚怒愚痴。永無相侵不相論短。何則然者。以彼眾生志行備故。如是賢者。阿耨達佛至真如來。乃當應壽八十億載。弟子之眾亦八十億。如其始會之爲清淨。從始至終無異缺減。如此之比數百千會。當有通辯受決菩薩。四千億人都悉集會。又諸發意菩薩行者不可計數。無熱如來當爲佛時。其土清淨紺琉璃爲地。天金分錯飾用諸寶。以眾明珠造作樓閣及經行地。彼土眾生若興食想。應輒百味悉得五通。其國處所人民居止。但以珍琦被服飲食娛樂自由。悉如第四兜術天上。彼不二念。又無貪慾淫行之心。而諸眾生法樂自娛。其土人民都無慾垢。若彼如來敷雨法說不有勞想。神變無數以演洪化。宣示經法永無其難。方適說法眾生輒度。何則然者。以彼一切志純熟故。又其如來自於三千大千世界。唯一法化無外異道。又若如來欲會眾時。輒放身光盡明其界。彼土人民尋皆有念。世尊覺來將演法化故揚光耳。各承佛聖神足飛來詣佛聽法。又彼如來終無不定。乘大聖神忽升空中去地七丈。就其自然師子之座。廣爲眾會進講法說普土見之。譬如睹其日月宮殿明盛滿時。眾生種德故生彼土。其國人民觀於世尊師子之座。懸在虛空而無所著。尋解諸法亦空無著。當爾之時悉得法忍。其如來者但說金剛定入之門。不有聲聞緣覺雜言。所以唯演金剛定者。譬如金剛所可著處靡不降徹。而彼如來所可說法。亦如金剛。鑽碎吟疑住著諸見。如是賢者阿耨達佛若現滅度。而其世界有尊菩薩。名曰持願。當授其決然後現滅。其佛方滅。持願菩薩即得無上最正之覺。尋補佛處。號曰等世如來無著平等正覺。其土所有神通菩薩。及上弟子眾會多少如阿耨達。時阿耨達王之太子。名曰當(丹常)信。敬心悅欣。以寶明珠交露飾蓋進奉如來。叉手白佛。誰當於時得爲持願菩薩者耶。是時世尊。知王太子當信意向。告阿難曰。其時持願菩薩大士當補佛處者。今龍王子當(丹常)信是也。時阿耨達如來方滅。持願菩薩尋升佛座。又其等世如來無著平等正覺方適得佛。亦便轉此法品正要。當佛說是封拜品時。四萬菩薩得無從生忍。十方世界來會菩薩。釋梵持世天龍鬼神。聞佛說此封拜法已。悉皆喜悅歡心踴躍信樂遂生。五體稽首各還宮殿。阿耨達王與諸太子眷屬圍繞。敕伊羅蠻龍象王曰。爲如來故造作交露琦珍寶車。使其廣博殊妙無極。當以奉送至真正覺。尋應受教。輒爲如來化作七寶珠交露車。令極高大廣博嚴飾。世尊菩薩及諸弟子。悉就車坐。無熱龍王太子眷屬。心懷恭恪手共輓車。從其宮中出於大池。如來神旨忽升鷲山。

囑累法藏品第十二

[编辑]

  於是世尊到鷲山已。即告慈氏軟首童子並眾菩薩曰。諸族姓子。以阿耨達所問道品宜重宣廣。使諸未聞而得聞之。慈氏軟首而俱白佛。唯願如來垂慈當說。於時世尊。尋輒揚光光色無數。天地震動至於六反。光明鑠鑠乃曜十方。十方佛土諸尊菩薩神通備者。尋明飛來到皆稽首各便就坐。王阿阇世夫人婇女太子眷屬。舉國臣民長者居士梵志學者。見是光明。又聞如來從無熱還。各舍其事悉詣鷲山。到世尊前肅然加敬叉手爲禮。問訊如來景福無量乎。即退還坐觀佛無厭。如來身光明。悉普至無極世界。諸大地獄眾窈冥處靡不降徹。諸在地獄無不被明。又其光明而出聲曰。能仁如來於無熱池。弘說清淨道品要法。今還鷲山而重演化。又其音聲徹諸地獄。十方地獄眾生之類。所受苦痛應時得免。悉遙見佛及諸眾會。皆自悲嗟。嗚呼世尊。吾等受此苦痛無數地獄之酸六火圍繞燒炙苦毒。鋒瘡萬端鑊湯之難。諸變種種更斯眾痛日月彌遠。善哉世人。值奉如來稟佛道化得離三苦。吾等宿世雖遇諸佛。不受法化使被眾痛。蒙賴如來所說法品。令諸殃罪而輒微輕。當爾之時。十方地獄一切眾生。得萬有億千悉發無上正真道意。遙承佛聖。皆同聲曰。一切苦痛本爲清淨。其了本者則無顛倒。吾等但坐不了之故。更諸地獄眾苦無數。願使一切速解正真。

  爾時佛告慈氏菩薩軟首童子及阿難曰。諸族姓等。當勤受此是經要說。持諷誦讀以宣流布。廣爲學者演說斯法。使諸四輩加心專習。是慧要行積辯句義。若族姓子及族姓女。發心怡悅向樂是經。當爲斯輩解此奧藏深邃諸義。道之無府眾經所歸。諸佛積要微妙無量。若所授者當令字句了了分明使無增減。又諸族姓若賢男女。在於過去恆沙諸佛。所作功德施行種種。受持諸佛所可說法。一一專習勤心奉行。若復施戒忍進定智。行是六度億百千劫。奉是諸佛並眾弟子。衣被飯食床臥醫藥。香華伎樂進諸所欲。又造精舍經行之地。奉敬如是不可稱計。至諸世尊般泥洹已。爲諸如來起七寶塔。一一供養諸如來塔。香華伎樂繒彩幡蓋進然香燈。又懸夜光明月諸寶。供養如是極多無數。斯所行德集會計之。都不如是族姓男女逮得一聞此阿耨達龍王所問決諸狐疑法品義也。所以者何。以斯法藏出生諸佛菩薩要行慧之最故。何況奉持執卷誦讀。以無疑心體解深妙。復以所聞宣示流布。斯諸功德不可測量也。

  是時慈氏軟首童子賢者阿難。俱白佛言。甚未曾有。唯然世尊。又若如來慈降一切興有大悲。乃爲十方去來現在菩薩行者天龍鬼神諸眾生故。弘說是法無極清淨道品之義。又復世尊。若族姓子及族姓女。聞阿耨達龍王所問決狐疑經。不即受持樂習誦讀。又不廣博布示等學。亦不興心勸助之者。當知是輩族姓男女。以爲眾魔及魔官屬。並邪外道之所得便。常在羅網結疑中也。時佛嘆曰。快哉所言。誘進一切使習斯法。令行應之。如來又曰。當以是經數爲四輩宣廣說之。爾時慈氏軟首菩薩賢者阿難。皆白佛言。唯願世尊。輒當受持布演是法。又復世尊。此經名何。當云何奉。世尊告曰。斯乎族姓。名阿耨達龍王所問決諸狐疑清淨法品。亦名弘道廣顯定意。當勤受持斯經之要。又族姓等。是道品者珍護諸法經之淵海也。慈氏菩薩軟首童子。及諸來會神通菩薩。釋梵持世天龍鬼神。同聲白佛。甚善如來快說是法。吾等世尊。在所聚落國界縣邑有行是法。當共躬身營護斯輩。其聞此者令無邪便。吾等亦當受持是經。使普流布而常無斷。佛嘆慈氏軟首童子並眾菩薩曰。善哉諸族姓子。卿等所言勸樂將來諸學菩薩快甚乃爾。佛說此已。十方來會神通菩薩。七萬二千悉逮顯定。五萬四千天龍鬼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千天人得生法眼。阿耨達龍王。慈氏菩薩。軟首童子。一切菩薩。賢者阿難。來會四輩及諸天龍。種種鬼神人與非人。聞佛說是莫不歡喜。稽首佛足各便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