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遺書/卷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二程遺書
◀上一卷 卷九 二先生語九 下一卷▶


卷九·二先生語九

少日所聞諸師友說[编辑]

仁者,公也,人(一作仁)此者也;義者,宜也,權量輕重之極;禮者,別也(定分);知者,知也;信者,有此者也。萬物皆有性(一作信),此五常性也。若夫惻隱之類,皆情也,凡動者謂之情(性者自然完具,信祇是有此,因不信然後見,故四端不言信)。

先生曰:「孔子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嘗謂孔子之語仁以教人者,唯此為盡,要之不出於公也。」

孟子曰「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曰「天民」者,能盡天民之道者也,踐形者是也,如伊尹可當之矣。民之名,則似不得位者,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大人」者,則如《乾》之九二,「利見大人」,「天下文明」者也。天民、大人,亦繫乎時與不時爾。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言君子不重則不威嚴,而學則亦不能堅固也。

信非義也,以其言可復,故曰近義。恭非禮也,以其遠恥辱,故曰近禮。因其事而不失其所親,亦可宗也,況於盡禮義者乎?「思無邪」,誠也。

「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明善之徹矣。聖人不言誠之一節者,言不惑則自誠矣。「五十而知天命」,思而知之也。「六十而耳順」,耳者,在人之最末者也。至耳而順,則是不思而得也。然猶滯於跡焉,至於「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則聖人之道終矣。此教之序也。

對孟懿子問孝,告眾人者也。對孟武伯者,以武伯多可憂之事也。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人材高下與其所失而教之也。

「默而識之」,乃所謂學也,惟顏子能之。故孔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者,言顏子退而省其在己者,亦足以發此,固仲尼知其不愚,可謂善學者也。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此孔子言當世天下大亂,無君之甚,若曰夷狄猶有君,不若諸夏之亡君也。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故曰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言不爭也;若曰其爭也,是君子乎!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禘者,魯僭天子之大祭也。灌者,祭之始也。以其僭上之祭,故聖人自灌以往,不欲觀之矣。「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者,不欲斥言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此聖人言知此理者,其於治天下,如指其掌,甚易明也,蓋名分正則天下定矣。

子貢之器,如宗廟之中可觀之貴器,故曰「瑚璉也」。

或問辯。曰:「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苟仁矣,則口無擇言,言滿天下無口過,佞何害哉?若不知其仁,則佞焉用也?」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材與裁同,言由但好勇過孔子,而不能裁度適於義也。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此勇於義者。觀其志,豈可以勢利拘之哉?蓋亞於浴沂者也。顏淵「願無伐善,無施勞」,此仁矣,然未免於有為,蓋滯跡於此,不得不爾也。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此聖人之事也。顏子,大賢之事也。子路,有志者之事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此謂才也。然則中人以下者終於此而已乎?曰:亦有可進之道也。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言魯國雖衰,而君臣父子之大倫猶在,愈於齊國,故可一變而至於道。

子曰:「志於道。」凡物皆有理,精微要妙無窮,當志之耳。德者得也,在己者可以據。「依於仁」者,凡所行必依著於仁,兼內外而言之也。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曰:「聖人不凝滯於物,安有聞《韶》雖美,直至三月不知肉味者乎?『三月』字誤,當作『音』字。此聖人聞《韶》音之美,當食不知肉味,乃歎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門人因以記之。」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雅,雅素之雅;禮,當時所執行而非書也。《詩》、《書》、執禮,皆孔子素所常言也。

人有斗筲之量者,有鍾鼎之量者,有江河之量者,有天地之量者。斗筲之量者,固不足算;若鍾鼎、江河者,亦已大矣,然滿則溢也;唯天地之量者,無得而損益,苟非聖人,孰能當之!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凡人有慾則無剛。至大至剛之氣,在養之可以至焉。孟子曰:「我知言。」孟子不欲自言:我知道耳。

孟子常自尊其道而人不尊,孔子益自卑而人益尊之,聖賢固有間矣。

董仲舒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孫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可以法矣。今人皆反之者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見幾而作,不俟終日」,知之圓也。此言極有理)。

舍己從人,最為難事。己者我之所有,雖痛舍之,猶懼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也。

「參也魯。」然顏子沒後,終得聖人之道者,曾子也。觀其啟手足之時之言可見矣。所傳者子思、孟子,皆其學也。「毋意」者,不妄意也。「毋我」者,循理不守己也。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言其質勝文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言其文質彬彬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言若用於時,救文之弊,則吾從先進,小過之義也。「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此之謂也,不必惑從周之說。

子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命,謂爵命也。言不受爵命而貨殖者,以見其私於利之深,而足以明顏子屢空之賢也。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不可以言取人,今以論篤而與之,是謂君子者乎?徒能色莊者乎?

仲弓之仁,安己而敬人,故曰:「雍也可使南面。」對樊遲之問,亦是仁之目也,然樊遲失於粗俗,聖人勉使為仁,曰:「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司馬牛多言而躁,故但告以「其言也訒」。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若無克伐怨欲,固為仁已,唯顏子而上乃能之。如有而不行焉,則亦可以為難,而未足以為仁也。孔子蓋欲憲疑而再問之,而憲未之能問也。

管仲之仁,仁之功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