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元和郡縣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全覽1 元和郡縣志 全覽2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一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
  黔州黔中下都督府
  開元戸三千九百六十三 鄉一十一元和户一千二百一十二 鄉九
  今為黔州觀察使理所管黔州涪州夷州思州費州南州珍州溱州播州辰州錦州叙州溪州施州奨州 管縣五十二案都管户數𫝊寫缺
  本漢涪陵縣理後漢獻帝時分為四縣置屬國都尉理涪陵至蜀先主又増置一縣改為郡晉永嘉後地没蠻夷經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蠻帥田恩鶴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徳三年改為黔州隋大業三年又改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與秦漢黔中郡犬牙難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漢改黔中為武陵郡移理義寧即今辰州叙浦縣是後漢移理臨沅即今辰州是今辰錦叙奨溪澧朗施等州實秦漢黔中郡之地而今黔中及夷費思播隔越峻嶺東有沅江水及諸溪並合東注洞庭湖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柯北厯播費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與黔中故地炳然分矣貞觀四年于州置都督府總務施業辰智牂充應莊九州其年自今州東九十里故州城移于涪陵江東彭水之南聖厯九年罷都督府景龍二年又罷莊州都督府復以播州為都督府先天二年罷播州都督府復以黔中為都督府開元二十六年又于黔中置採訪處置使以都督渾瑊為使又隸五溪諸川入黔中道仍加置經畧使天寳元年改為黔中郡六年都督蕭克濟以舊城傾欹移築城于江畔乾元元年復為黔州大厯四年以辰錦等五州為辰錦觀察使至十年奉敕卻隸黔府州境東西五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江陵府路三千六百五十里北取萬開州路二千五百七十里
  東北至東都三千四百四十五里東南至思州三百八十里
  南至夷州五百八十里西南至播州八百里
  西北至涪州三百三十里北渡江山路至忠州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 黄蠟賦 紵布
  元和貢 蠟五十斤 竹布
  管縣六
  彭水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寧 都濡
  彭水縣上郭下
  本漢酉陽縣地屬武陵郡案此與州序所云本漢涪陵縣理有異自吳至梁陳並為黔陽縣地隋開皇十三年蠻帥内屬于此置彭水縣
  伏牛山在縣北一百里
  左右鹽泉今本道官収其課
  黔江縣中下西至州二百里
  本漢酉陽縣地隋開皇五年置石城縣屬庸州大業二年武徳元年乂置天寳元年改名黔江
  洪杜縣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武徳二年析彭水縣于今縣北十八里置因縣東一里洪杜山為名麟徳二年移于今理
  洋水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武徳二年于今縣東置盈隆縣貞觀十年移于今理先天元年改為盈川以縣南有盈川山為名天寳二年改為洋水以縣西三十里洋水為名
  信寧縣中下東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隋大業十年于今縣西南置信安縣武徳二年改為信寧縣屬義州義州今夷州義泉縣理是貞觀四年移于今理十一年屬黔州
  涪陵江水去縣二里
  都濡縣中下北至州二百里
  本貞觀二十年析盈隆縣置以縣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為名也
  涪州涪陵下
  開元户六千九百九 鄉二十六元和户三百五   鄉二十一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屬巴國秦為巴郡地華陽國志曰涪陵巴之南鄙從枳縣入泝涪水枳縣即今涪州所理是也與荆楚界相接秦將司馬錯由之取黔中地漢為涪陵縣地蜀先主以為涪陵郡武徳元年立為涪州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為名上元二年因黄莩硤有獠賊結聚江陵節度吕諲請隸于江陵置兵鎮守元和三年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曰涪州去黔府三百里輸納徃返不踰一旬去江陵一千七百餘里途經三硤風浪沒溺頗極艱危自𨽻江陵近四十年衆知非便疆里之制逺近未均望依舊屬黔府
  州境案州境里數𫝊寫缺
  八到東取江陵路至上都水陸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從萬州北開州道宜縣及洋州路二千三百四十里東至東都三千六百里水路至萬州六十里東至忠州三百五十里東至江陵府水路一千七百里
  東南至黔州水路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渝州水路三百四十里
  西北陸路至渠州陵山縣三百七里
  貢賦開元貢 麩金 文鐵刀 蒟醬元和貢 白蜜 連頭十段布一疋
  管縣四
  涪陵 樂温 武龍 賓化
  涪陵縣中下郭下
  本漢舊縣屬巴郡案此似與前以黔州為漢涪陵縣理相混必合後條州城本枳縣城乃明漢時赤甲軍多取此縣人蜀置涪陵郡隋開皇廢郡縣屬渝州武徳元年置涪州縣改屬焉
  雞鳴硤山在縣西十五里先主時涪陵人反蜀將鄧芝討焉至雞鳴硤見猿母子相抱芝引弩射中猿母其子拔箭以樹葉塞瘡芝投弩水中嘆曰吾傷物之性其死矣果亡
  州城本秦枳縣城也自李雄據蜀此地積為戰場人衆奔波或上或下桓温定蜀以涪郡理枳縣城
  開池在縣東三十里出鋼鐵土人以為文刀
  樂温縣中下東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漢枳縣地周明帝分置巴縣武徳二年改為樂温縣因樂温山為名在縣南三十里縣出茘枝
  武龍縣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漢涪陵縣地武徳九年分立武龍縣
  涪江水在縣南屈北流注于蜀江
  賓化縣中下東北至州三百里
  本漢枳縣地周武成三年省入巴縣貞觀十一年分巴縣置隆化縣以縣西永隆山為名先天元年以犯廟諱改為賓化縣
  夷州義泉縣
  開元戸一千四百八十七 鄉一十一案元和戸鄉數傳寫缺
  本徼外蠻夷之地自漢至梁陳並屬牂柯郡累代恃險多不賓附隋大業七年置綏陽縣屬明陽郡武徳四年改為夷州貞觀元年廢四年于黔州都上縣復置
  東北至涪州四百里西南至播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黔州五百八十里東至費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 斑布賦 麤布
  案元和貢 葛粉三十斤
  管縣五
  綏陽 都上 義泉 洋川 寧夷
  綏陽縣
  本漢牂柯郡地隋大業十二年巴郡丞梁粲招慰所置綏陽山在縣北二十九里縣以為名
  都上縣中下西北至州五十里
  本漢牂柯郡地隋大業十二年招慰所置其處是酋豪首領都集之所因以為名
  義泉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里
  隋大業十一年招慰所置以帶山泉為名屬義州武徳中于此置牢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以縣屬夷州
  洋川縣中下東至州一百里
  武徳二年于今縣東北置屬義州貞觀十四年于今理置
  寧夷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九里
  隋大業八年置屬明陽郡武徳四年屬夷州永徽後廢
  思州寧夷下
  開元戸三千四百四十二 鄉十元和戸四百二十九   鄉六
  楚為黔州地秦拔之置郡自漢至呉並為武陵郡酉陽縣地呉分置黔陽縣至梁陳不改隋開皇九年置務川縣屬庸州庸州黔江縣地是也大業二年武徳四年于縣置務川郡貞觀四年改為思州以思邛水為名
  州境東西六百三十里南北五十二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江陵路三千九百二十五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七百二十五里
  東南至錦州常豐縣五百里南至費州水路四百里

  西南至夷州四百里西北水路至黔州二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葛 朱砂元和貢 蠟十五斤
  管縣三
  務川 思王 思邛
  務川縣中下郭下
  本漢酉陽縣地屬武陵郡自晉至陳並為黔陽縣地至隋開皇十九年置因川為名
  内江水一名涪陵水在縣西五十步
  思王縣中下北至州水路三百里
  武徳三年置相傳云漢時陳丘為牂柯太守阻丘保據思邛水漢将夜郎王數萬破丘于此安撫百姓時人思慕遂為縣名
  思邛縣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九十里
  開元四年招輯生夷所置
  費州涪州下
  開元户二百案鄉數及元和户鄉數竝𫝊寫缺
  本古徼外蠻夷地漢武帝元鼎六年通西南夷置牂柯郡隋文帝于此置涪川縣屬黔州煬帝改為黔安郡貞觀四年分思州涪川扶陽縣置費州
  州境案州境里數𫝊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
  東至奨州水陸相兼四百里正南微西至牂柯充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播州四百里止至思州水路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 蠟四十斤
  管縣四
  涪川 多田 城樂 扶陽
  涪川縣中下郭下
  本漢牂柯郡之地隋文帝開皇五年置取涪水為名内江水經縣北一百五十步
  多田縣中下西南至州四十里
  武徳三年置初屬思州貞觀八年屬費州
  涪陵江水經縣南五十步
  城樂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五十里
  武徳四年置初屬思州貞觀八年割屬費州
  扶陽縣中下東南至州八十五里
  武徳置屬思州貞觀四年屬費州
  南州南川下
  開元戸一千一百二十四案鄉數及元和户鄉數竝𫝊寫缺
  周屬雍州戰國為巴國界秦為巴郡之地漢為巴郡江州之境其男女露頭徒跣衣皆左衽周閔帝拓定巴境以江州置七州郡武徳二年割渝州置領六縣又改為僰州四年復為南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里
  西至沒丁山八十里西南至溱州二百七十里
  北至渝州江津縣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斑布
  管縣二
  南川 三溪
  南川縣中下郭下
  本漢江州之地武徳二年置隆陽縣先天元年改為南川
  蘿緣山在縣南十二里多楠木堪為大船
  僰溪水在縣南四十步
  三溪縣中下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
  貞觀五年置以縣内有僰溪東溪葛溪三溪合流故為名其縣城甚髙險
  僰溪水在縣西
  珍州夜郎下
  開元戸二千六百案鄉數及元和户鄉數竝𫝊寫缺
  本徼外蠻夷之地貞觀十六年
  州境案州境里數𫝊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五千五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五百四十五里
  東南至播州二百里西接夷獠界
  北至溱州二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 蠟
  管縣三
  夜郎 麗臯 樂源
  夜郎縣中下郭下
  麗臯縣中下
  樂源縣中下
  右並貞觀十六年開山洞與州同置三縣並在州側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隨所畬種田處移轉不常厥所溱州溱溪下
  開元户八百九十二案鄉數及元和户鄉數竝𫝊寫缺
  本巴郡之南境貞觀十六年有渝州萬夀縣人牟智才上封事請于西南夷竇渝之界招慰不庭建立州縣至十七年置以南有溱溪水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數𫝊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四百三十四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二百九十一里
  東與賓州接界山險不通無里數東北至南州二百七十里
  東北至黔州取珍播夷路一千三百里正南微東至珍州二百四十里
  西接合江縣
  貢賦開元貢 茄子 楮皮布 紵布 黄蠟元和貢 蠟四十斤
  管縣二
  榮懿 扶觀案通典舊唐書新唐書文獻通攷及宋史竝作扶歡與此異
  榮懿縣中下郭下
  貞觀十六年與州同置
  扶觀縣中下東北至州五十里
  貞觀十六年與州同置以縣東扶觀山為名
  播州播川下案開元元和户鄉數竝𫝊寫缺
  本西南徼外蠻夷夜郎且蘭之地戰國屬楚秦亦常置吏至漢武帝平西南夷置牂柯郡貞觀元年于牂柯北界置麟州十一年省十三年置播州景龍二年置都督府先天二年
  州境案州境里數𫝊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三百五十五里北取萬開州路三千二百七十里
  東北至東都四千一百四十五里東南至牂柯州二百二十里

  東北至牂柯北界巴陵江鎮七十里東北至費州四百里
  東北至黔州八百里
  貢賦元和貢 蠟二十斤
  管縣三
  遵義 帶水 芙蓉
  遵義縣中下郭下
  本恭水縣貞觀十四年改為羅䝉十六年改今名夷牢水經縣北一里
  帶水縣因縣北有帯水為名
  芙蓉縣中下西南至州六十里
  貞觀五年置在芙蓉山上因為名後移于山東三里即今理是又有舍月胡刀胡江羅為四縣並貞觀中置今廢
  辰州盧溪下
  開元户五千三百二   鄉一十三元和户一千二百二十九 鄉一十一
  禹貢荆州之域春秋時屬楚秦為黔中郡漢為武陵郡沅陵縣地按後漢書髙辛氏有畜犬曰槃瓠帝妻以女有子十二人皆賜名廣澤其後滋蔓今長沙武陵是也光武時尤盛其渠帥精夫相單程等據險為寇精夫者蠻為渠帥者也漢遣將軍劉尚發兵萬餘人泝沅水入武溪擊之山深水急舟船不得上蠻縁路徼戰漢軍皆沒後遣伏波將軍馬援等至臨沅擊破之其單程等悉降蠻平因置吏陳文帝于此置沅陵郡開元元年改為辰州取辰溪為名謹按辰州蠻戎所居也其人皆槃瓠子孫或曰巴子兄弟入為五谿之長今酉在在州西次南武谿次南沅谿次南辰谿次東南熊谿次東南朗谿其熊朗二谿與酈道元水經注雖不同推其次第相當則五谿盡在今辰州界也景雲二年置都督府開元中罷
  州境東西一千二百五十七里南北一千四百二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二千五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二百五十里
  東至朗州沿流四百六十里南至叙州水路五百三十八里
  西南至錦州水路七百里正西微北水路至溪州三百六十八里
  正北微東至澧州七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犀角 水銀元和貢 光明砂 藥砂
  管縣五
  沅陵 盧溪 麻陽 叙浦 辰溪
  沅陵縣上郭下
  本漢舊縣屬武陵郡陳屬沅陵郡隋平陳屬辰州壺頭山在縣東四十九里即馬援攻五谿蠻置營之所初援軍下雋似阮反有兩道可入從壺頭路近而水險從充道則途夷而運逺充州在澧州西五百里武徳所置崇義縣東北一里故充城是南至沅陵縣一百二十里中郎將耿況欲從充道援以為如進壺頭搤其咽喉賊自破遂進營于此賊乗髙守隘水迅船不得進會暑甚士卒多疾死援穿岸為室以避炎氣武陵記云今山邉有石窟即援穿空室處
  明月山下有明月池沅陵記云兩岸素山崖石如披雪寒松如揷翠在縣東二百里
  沅江在縣南二十里
  秦黔巾故郡城在縣西二十里
  盧溪縣中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漢沅陵縣地梁天監十年置盧州隋末蕭銑于此置盧溪縣以南溪為名武徳後因而不改
  盧水在縣西二百五十里即武溪所出武陵記云溪山高可萬仞山中有槃瓠石窟可容萬人窟中中有石似狗形蠻俗相𫝊即盤瓠也又有巴蛇四眼大十圍不知長幾里
  麻陽縣中下東北至州四百里
  陳天嘉三年于麻陽麻口置戍垂拱四年置龍門縣尋改為麻陽因戍為名
  三山谷一名辰山在縣西南八百二十五里
  苞茅山有刺而二脊在縣西南三百五十里
  叙浦縣上西北至州三百八十五里
  本漢義寧縣地離騷云入叙浦而邅迴即此也武徳四年分辰溪置此縣
  車靈故城在縣南一里靈則吳之叛臣入叙浦以自保號車王後為吳將鍾離殺之
  辰溪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漢辰陵縣屬武陵郡後改曰辰陽以在辰水之陽為名離騷云朝發枉渚夕宿辰陽是也隋平陳改為辰溪縣
  五城山在縣東南三百六十二里武陵記云楚威王使將軍莊蹻定黔中因山造此城
  沅江水在縣南二百步
  錦州盧陽下
  開元户三千一百三 鄉十一案元和户鄉數𫝊寫缺
  本漢辰州盧陽之地垂拱三年以地界闊逺分置錦州以州理前溪水多文石望之似錦因名長安四年移于伏溪水灣曲中置即今理是惟東面平地餘三面並臨溪岸
  州境案州境里數𫝊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二百一十一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五十里
  東北至辰州水路九百里東北至溪州五百里
  南至思州八百里南至奨州陸路五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 光明砂 水銀
  管縣五
  盧陽 洛浦 招喻 渭陽 常豐
  盧陽縣中下郭下
  垂拱二年與州同置在盧水口因以為名長安四年移于今理
  晃山在縣南一百里山出丹砂
  洛浦縣中下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先天二年分大鄉縣置以縣西洛浦山為名縣東西各有石城一甚險固犵獠反亂居人皆保其土
  招喻縣中下西南陸路至州八十里
  垂拱三年析辰州盧溪縣置
  渭陽縣中下東至州三百里
  垂拱三年析麻陽縣置在坡山西阯山甚高險百姓食坡山溪水
  常豐縣中下東南至州四百里
  垂拱三年置初名萬安天寳二年改為常豐
  磨匿山在縣東五十里
  叙州潭陽下
  開元户四千九百四十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七 案鄉數𫝊寫缺
  秦置黔中郡漢為武陵郡無陽縣之地荆州記舞溪獠□之𩔖其縣人但羈縻而已溪山阻絶非人跡所履又無陽□□萬家皆咬地鼠之肉能鼻飲隋初于此置辰州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天授二年改曰沅州開元十三年以沅原聲相近復為吳州天寳元年改為潭陽郡大厯五年以境接叙浦改為叙州
  州境案州境里數𫝊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三千四十八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八十八里
  東南踰嶺至吉水水陸共一千一百里南踰嶺至融州水陸共一千五百里
  西沂流至奨州八百里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
  貢賦案開元元和貢賦並𫝊寫缺
  管縣三
  龍標 朗溪 潭陽
  龍標縣上郭下
  本漢無陽縣地輿志縣本在無水之隂後漢漢省入辰陽縣隋初于此置辰州煬帝廢州武徳七年置龍標縣因龍標山為名
  朗溪縣中下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漢鐔音尋城縣之地晉安帝省貞觀八年析龍標縣置在朗溪之側因為名
  沅溪水西南自獠界流入
  潭陽縣中下東至州三百二十里
  先天二年析龍標縣置在無水東岸
  溪水在縣南二里
  溪州靈溪下
  開元户四百七十七元和户八百八十九 案鄉數𫝊寫缺
  漢屬武陵郡為沅陵遷陵二邑之地梁置大鄉縣天授割辰州大鄉三亭二縣立溪州
  州境東西六百里南北八百里
  八到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七十八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六百一十八里
  正東㣲南至辰州三百六十里東北至澧州水陸相兼一千三百里山路險阻若遇霖潦則不通行西泝流三百七十里本管三亭縣自縣西水陸路相兼五百里至黔江縣又西三百里至黔州其三亭縣與施州接界山路峻不通行
  貢賦開元貢 朱砂 黄連元和貢 朱砂一十斤 黄蠟二百斤
  管縣二
  大鄉 三亭
  大鄉縣上郭下
  蕭梁置已具州叙
  齊右城在縣東二百一十二里秦時武安君所築陋城在縣東南六十七里漢横海將軍韓說所築三亭縣中下東至州水路三百七十里
  本漢遷陵縣屬武陵郡隋廢入大鄉縣貞觀元年分大鄉復置因鄉西十五里有三亭古城為名
  酉水南有龍標故城蜀將馬徳信所築其城甚寛大在龍標山
  石門洞在縣一百五十里其嶮峽纔通一舟
  黔山在縣西五十里後漢時陸康伐蠻假此即禱雨為援諸樹木皆有人馬之形因平郡寇改為武神山施州清江下
  開元户三千四百七十六 鄉一十六元和戸一千八百四十五 鄉一十六
  春秋巴國之界七國為楚巫郡之地秦屬黔中郡漢為巫縣之地巫縣即今⿳䒑⿲止自匕⿱儿夂 -- 夔州巫山縣是也吳分丘沙渠縣至梁陳不改周武帝建徳三年于此置施州隋改為清江縣義寧二年復置郡
  州境東西六百一十八里南北四百九十五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七百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八十五里
  東至叙州七百六十五里南至黔州四百八十五里
  西至萬州六百八十五里北至⿳䒑⿲止自匕⿱儿夂 -- 夔州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 清油 蜜 黄連 藥子 蠟元和貢 黄連十斤 藥子二百顆
  管縣二
  清江 建始
  清江縣中下郭下
  本漢南巫縣地吳沙渠縣隋開皇五年置清江縣屬施州置在清江之西因以為名
  清江一名夷水昔廩君浮土舟于夷水即此也
  建始縣中下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漢巫縣地後周以前無縣邑建徳三年于此置業州並置建始縣貞觀八年廢以縣屬施州
  奨州龍溪下
  開元户一千七百四十 鄉六元和户三百四十九  鄉六
  本漢武陽縣地貞觀八年于此置夜郎屬巫州長安西年于此置舞州開元十三年改為鶴州二十年又改為業州大厯五年又改為奨州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三千八百四十八里東至東都三千五百八十八里
  東沿流至叙州八百里南至牂柯羈縻應州三百里
  西南泝流沿溪至費州五百七十里西南泝流至牂柯充州七百里
  貢賦案開元元和貢賦竝傳寫缺
  管縣三
  峨山 渭溪 梓薑
  峨山縣中下郭下
  本夜朗縣天寳元年改為峨山其縣本在渭溪之南長夀初移于溪北
  渭溪縣中下西至州水路一百六十里
  聖厯元年析峨山縣于渭溪東置因以為名
  渭溪水北自錦州渭陽縣流入
  梓薑縣中下東北至州水路四百里
  建中四年自牂柯洞外充州割屬奨州案唐書地理志武徳三年貞觀四年以牂柯蠻部地置牂琰荘充應矩六州皆為下州開元中降牂琰荘為羈縻天寳三年又降充應矩為羈縻以本隸充州之梓薑縣隸業州其原委詳備惟與是志所云建中四年割屬先後有異附識于此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一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元和郡縣志>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二
  唐 李吉甫 撰
  劔南道
  成都府益州大都督府
  開元户十三萬七千四十六 鄉二百五十元和戸四萬六千一百   鄉二百四十二今為西川節度使理所管益州彭州蜀州漢州卭州簡州資州嘉州戎州雅州眉州松州茂州翼州維州當州悉州静州柘州恭州真州黎州巂州姚州協州曲州 管縣一百一十二案都管户數傳寫缺
  禹貢梁州之域古蜀國也厯夏商周武王時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皆助伐商及周衰蜀僭號王秦恵王王元年蜀人來朝八年因五丁伐蜀滅之封公子通為蜀侯于成都置蜀郡以張若為守因蜀山以為郡名也始皇三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龍逰縣界漢高帝王蜀分蜀置廣漢郡初有漢中廣漢巴蜀四郡武帝遣唐䝉通西南夷又置牂柯越巂犍為益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焉後公孫述據成都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郡吳漢討述平之州郡復舊靈帝末劉焉為益州牧初理綿竹後遇天灾焚燒城闕府庫蕩盡遂徙理成都焉子璋繼立後以州降先主獨益州置牧蜀郡置守魏景元四年鍾㑹鄧艾平蜀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以皇子穎為王恵帝時李雄竊據桓温討平之簡文帝時符堅遣將鄧羌楊安伐蜀益州並沒于秦孝武太元八年平蜀安帝時譙縱又據益州叛朱齡石討平之至梁武陵王蕭紀竊號于蜀其兄湘東王繹討之斬于白帝西魏廢帝二年地並入于魏益州置總管至周并省郡與州同理成都隋開皇三年置西南道行臺大業二年罷州為蜀郡武徳元年改為益州總管府三年置西行臺龍朔三年復為大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又于邉郡置節度使以式遏四夷成都為劔南節度理都管兵三萬九百人馬二千匹凡衣賜八十萬匹叚軍糧七萬石西抗吐蕃南撫蠻摷統團結營蜀郡城内營兵一萬四千人馬一千八百匹臨翼郡通化郡北百四十里管兵五百人臨翼今翼州維川郡通化郡西二百七十里管兵五百人維川今維州天寳車平戎城東八十里在維川郡東開元二十年章仇兼⿰王𤔫 -- 瓊置管兵一千人蓬山郡維川郡北管兵五百人蓬山今柘州交川郡臨翼郡北百里管兵二千八百人交州今松州平戎城㳟化郡南八十里開元二十八年章仇兼瓊置管兵千人去蜀郡八百里恭化今恭州盧山郡臨卭郡西二百里管兵四百人盧山今雅州江源郡貞觀二十一年裴行方置管兵五百人江源今當州洪源郡開元三年陸象先置管兵千人洪源今黎州昆明軍越巂郡南開元中移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馬二百匹寧逺軍越巂郡西昆明縣南開元中置管兵五百人雲南軍管兵二千三百人雲南今姚州澄川寨雲南郡東六百里管兵二千人南溪縣瀘川郡西二百五十里管兵二千人南溪今戎州瀘川今瀘州歸誠郡静川郡東南管兵四百人歸誡今悉州静川今静州天寳元年改蜀郡大都督府十五年𤣥宗幸蜀改為成都府州境東西二百九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八百七十里
  正東㣲南至簡州一百五十里南至眉州二百里
  正南微西至陵州二百里正西㣲南至蜀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卭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彭州一百里
  北至漢州一百里
  貢賦開元貢 羅八疋 布八疋元和貢 髙杼禆布綾羅 髙杼衫段  絲布管縣十
  成都 華陽 靈池 犀浦 廣都 郫
  温江 新繁 雙流 新都
  成都縣次赤郭下
  本南夷蜀侯之所理也秦恵王遣張儀司馬錯定蜀因築城而郡縣之自秦漢至國初以來前後移徙十餘度所理不離郡郭
  武擔山在縣北百二十步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經縣南七里蜀守李冰穿二江成都中皆可行舟溉田萬頃蜀人又謂流江為懸窄橋水此水濯錦鮮于他水
  州城秦恵王二十七年張儀所築初儀築城屢頽不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築之遂得堅立城西南樓百有餘尺名張儀樓臨山瞰江蜀中近望之佳處也
  南外城中有文翁學堂一名周公禮殿華陽國志云文翁立學精舍講堂作石室一曰玉室李膺記云後漢中平中火延學觀廂廊一時蕩盡惟此堂火焰不及搆制雖古而巧異特奇壁上悉圖古之聖賢梁上則刻文宣及七十弟子齊永明中劉填更圖焉朱齡石平譙縱勒宋武帝檄文于石壁之室代王更以丹青増飾古畫仍加豆盧辨蘇綽之像
  少城一曰小城在縣西南一里二百步蜀都賦云亞以少城接乎其西
  錦城在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
  摩訶池在州中城内
  萬里橋架大江水在縣南八里蜀使費禕聘吴諸葛亮祖之褘嘆曰萬里之路始于此橋因以為名
  西南兩江共七橋李冰所造言上應七星漢世祖遣吳漢伐蜀案世祖原本避諱作代祖今更正謂之曰安軍宜在七星橋間昇仙橋在縣北九里相如初入長安題其門不乗高車駟馬不過汝下
  江瀆祠在縣南八里
  盤石城在縣東三十里
  先主廟在縣南二十里
  鄧艾廟在縣西二里
  華陽縣次赤管縣東界郭下
  本漢廣都縣地貞觀十七年分蜀縣置乾元元年改為華陽縣華陽本蜀國之號因以為名
  宋興山在縣北三十里
  笮江水在縣南六里
  靈池縣次畿西至府六十里
  久視元年長史李通廣奏分蜀縣廣都置東陽縣天寳元年為靈池縣因縣南靈池為名
  武侯山在縣東南十里
  分棟山在縣東十五里其山北連秦隴南入資瀘其于東川郡此為隔門也
  溪江在縣北四十里
  犀浦縣次畿東至府二十七里
  本成都縣之界垂拱二年分置犀浦縣昔蜀守李冰道五石犀沈之于水以厭怪因取其事為名
  都江水在縣北四里
  黄花水在縣南八里
  廣都縣次畿北至府四十二里
  本漢舊縣元朔二年置蜀號三都者成都新都廣都也先主以蔣琬為廣都長諸葛亮曰琬託志忠雅當贊王業非百里之才即此也隋仁夀二年避煬帝諱改為雙流縣今廣都縣龍朔三年長史喬師望重奏置
  大塔山在縣東四十里有阿育王塔因名
  牛飲水在縣西三里
  諸葛亮宅在縣南一十九里
  郫縣次畿東至府五十里
  本郫邑蜀望帝理汶山下邑曰郫是也秦滅蜀因而縣之不改
  平樂山在縣西二十里
  郫江一名成都江經縣北去縣三十一里
  故郫城在縣北五十步晉恵帝大安二年李雄殺汶山太守陳君遂竊據郫城自稱大都督益州牧刺史羅尚數攻之後尚為雄所敗委城夜遁雄遂克城都自郫遷據焉
  温江縣次畿東至府七十五里
  本漢郫縣地也後魏于此置温江縣屬蜀郡隋開皇三年廢入郫縣仁夀三年于郫東境萬春縣縣貞觀元年改名為温江縣
  大江俗謂之温江南流經縣一里出麩金
  皂江在縣西十里
  新繁縣次畿東南至府六十里
  本漢繁縣地屬蜀郡因繁江以為名也周改為新繁隋開皇三年武徳三年分廣都縣地重置因周舊名也郫江一名成都江經縣西去縣十一里
  雙流縣次畿北至府四十里
  本漢廣都縣也隋仁夀元年避煬帝諱改為雙流因以縣在二江之間仍取蜀都賦云帯二江之雙流為名也皇朝因之龍朔三年又别立廣都縣
  宜城山在城南十二里出紫草
  諸葛亮舊居在縣東北八十八里今謂之葛陌孔明表云薄田十頃桑八本株即此地也
  新都縣次畿南至府四十八里
  本漢舊縣也屬廣漢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為興樂縣武徳二年分成都縣地重置
  麗元山在縣北八里
  新婦峴在縣北七里
  諸葛八陣在縣北十九里
  彭州濛陽緊
  開元户五萬一百二十  鄉一百元和户九千八百八十七 郷八十八
  禹貢梁州之地漢分梁州為益州即漢益州繁縣地也垂拱二年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導江江出山處兩山相對古謂之天彭門因取以名州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七十一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九百八十五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八百四十五里
  東至漢州七十五里東南至成都府一百里
  西南至蜀州一百二十里西北取灌口路至茂州三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 交梭羅
  管縣四
  九隴 導江 唐昌 濛陽
  九隴縣望郭下西至州二里
  本漢繁縣地舊曰小郫言土地肥艮比之郫縣也梁于此置東益州後周改為九隴郡取九隴山為名也隋開皇三年罷郡為九隴縣屬益州皇朝因之後改屬彭州白鹿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
  九隴山在縣西二十五里連峯迤邐凡有九曲
  導江縣望東至州五十八里
  本漢郫縣地武徳元年于灌口置盤龍縣尋改為灌寧縣二年又改為導江縣取禹貢岷山導江之義也屬成都垂拱二年割屬彭州
  玉壘山在縣西北二十九里蜀都賦由玊壘而為守灌口山在縣西北二十六里漢蜀文翁穿渝江溉灌故以灌口名山又灌口山西嶺有天彭闕亦曰天彭門兩石相立如闕故名之蜀後主以建興十四年至渝江登觀坂㸔汶江之流初白馬氐侵掠益州刺史皇甫晏表討之軍至都江屯觀坂蜀郡何旋進諫曰今所安營地名觀坂自上觀下反上之象漢高悟柏人岑彭忌岑亡不可不察晏不納其後果敗
  盤龍山在縣北二十里
  大江西自茂州界流入按孫卿子曰江出汶山其源可以濫觴及至江津下方舟避風不可涉也
  蠶崖谷在縣西北四十七里其處江山險絶鑿崖通道有如蠶食因以為名漢于此置縣後廢
  灌口鎮在縣西二十六里後魏置自觀坂迄于頃山五百里間兩崖壁立如峯瀑布飛流十里而九昔人以為井陘之厄
  楗尾□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中累而壅水漢成帝時瓠子河決王延塞之用此法也漢書所謂下淇園之竹以為楗
  望帝祠在灌口鎮城内
  李冰祠在縣西三十三里
  司馬相如墓在縣東十二里
  唐昌縣望東至州三十里
  本郫縣導江九隴三縣之地儀鳳二年于此分置唐昌縣
  江水在縣西北四里
  白水在縣北三里
  昌化山在縣北九里
  九隴山在縣北十三里
  嚴君平墓在縣西南十里
  濛陽縣𦂳北至州四十里
  本九龍雒新都新繁什邡五縣之地儀鳳二年于此分置濛陽縣在濛江之水北因曰濛陽
  彌濛水在縣南五十步
  羅江水在縣北十里
  蜀州唐安緊
  開元户五萬二十六   鄉八十八元和户一萬四千五百八 鄉八十八
  禹貢梁州之域秦滅蜀為蜀郡在漢為郡之江原縣也李雄據蜀分為漢原郡晉穆帝改為晉原郡後魏平蜀後移犍為郡理此東三十里因省晉原郡以併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縣取舊郡名也隋開皇年改屬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晉原等四縣屬蜀州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五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一十五里
  東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東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
  東北至彭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卭州八十二里
  貢賦開元貢 單絲羅 木蘭皮 沙糖
  管縣四
  晉原 青城 新津 唐興
  晉原縣望郭下
  本漢江原縣屬蜀郡李雄時改為漢原晉為晉原周立多融縣又改為晉原屬益州後因之
  鶴鳴山在縣西七十九里絶壁千尋張道陵天師得道于此
  多融山在縣西南
  斜江水出鶴鳴山經縣西四十里
  青城縣望南至州四十一里
  本漢江原縣地周武帝于此置青城縣因山為名屬犍為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垂拱二年改屬蜀州開元十八年改為青城
  青城山在縣西北三十二里仙經云此是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懸澍一日三時灑落謂之潮泉
  大江經縣北去縣二里
  弩機水如弩箭水流甚急故名之縣東南四十里新津縣望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漢犍為郡武陽縣地故城東七里又東有新津渡謂之新津市周閔帝元年于此立新津縣垂拱二年割入蜀州
  大社山在縣南三里在城郭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連嶺每益土有難人多依焉
  唐興縣望西北至州四十里
  本漢江原縣地後魏于此立犍為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又徙僰道縣于此大業二年廢入新津縣武徳元年于廢州置唐隆縣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入蜀州先天元年以犯諱改為唐安至徳二年改為唐興縣
  𨞪江一名皂江經縣東二里出麩金
  汶井江在縣西二十里
  漢州徳陽上
  開元户四萬二千五百  鄉一百六元和户二千一百一十三 鄉一百六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漢分蜀郡為廣漢郡今州即廣漢郡之雒縣也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皇朝初因之至垂拱二年于雒縣分置漢州
  州境東西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九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七十里
  東至梓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緜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成都府一百里正西微南至彭州七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 布二十疋 交梭羅元和貢 彌子布 紵布
  管縣五
  雒  緜竹 徳陽 什邡 金堂
  雒縣望郭下
  本漢舊縣也屬廣漢郡縣南有雒水因以為名隋開皇三年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屬漢州
  雒水在縣東一里
  馬蹄水在縣南二里
  緜水在縣東三十里
  君平卜臺在縣東一里
  鷹橋在縣南二里
  緜竹縣緊南至州九十里
  本漢舊縣也屬廣漢郡都尉理之有紫嵒山緜水所出初劉焉為益州牧從事賈龍選吏卒迎焉徙理緜竹撫納離叛隂圖異計其後遇天火燒𤑔乃徙理成都隋開皇十八年改名孝水縣境有孝子姜詩泉故取為名大業三年復為緜竹屬蜀郡武徳中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入漢州
  紫嵒山在縣西北三十里
  鹿堂山在縣西二十二里
  緜水出縣西北紫嵒山蜀都賦浸以緜洛謂此水也蜀人稱郫繁曰膏腴緜洛為浸沃
  緜竹故城在縣東五十里諸葛瞻于此戰敗
  徳陽縣緊西南至州四十五里
  本漢緜竹縣地後漢分緜竹縣立徳陽屬廣漢郡周閔帝元年郡縣並廢武徳三年復置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屬漢州
  鄧艾平蜀京觀在縣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諸葛瞻于緜竹築臺以為京觀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進屯綿竹埋人腳而戰父子死焉
  秦宓宅其地曰三造亭在縣北五里初太守夏侯纂三造其門故以為名
  姜詩泉在縣北三十九里詩母好江水一旦泉涌舍側味如江水
  鹿頭戍在縣北三十八里
  什邡縣望南至州四十里
  本漢舊縣屬廣漢郡高祖封雍齒為汁邡侯應劭曰汁音十故曰什邡俗名雍齒城周閔帝改為方亭縣武帝省武徳三年復置垂拱二年割入漢州
  洛通山在縣西三十九里李冰導洛通山謂此也雍齒城在縣南四十里
  金堂縣上北至州五十三里
  本漢牛鞞縣地屬犍為郡咸通二年蜀郡長史李崇義析雒縣新都及簡州金水三縣置以縣界連金堂山故以為名舊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屬漢州
  昌利山在縣東北十里
  望蜀山在縣東南二里
  中江水在縣東北一里
  毗江水在縣西二里
  邛州臨邛上
  開元户一萬三千五十二   鄉六十二元和户二萬五千一百七十六 鄉六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今州即蜀郡之臨卭縣地也宋及齊梁不置郡縣惟豪家能服獠者名為保主總屬益州梁益州刺史蕭範于蒲水口立柵為城以備生獠名為蒲口頓武陵王蕭紀于蒲口頓改置邛州南接雅州武徳元年割雅州依政等五縣置邛州
  州境東西二百八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里
  東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東北至蜀州八十里
  西至羌夷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雅州一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 絲布
  管縣七
  臨邛 大邑 安仁 依政 臨溪 火井蒲江
  臨邛縣緊郭下
  本漢縣也屬蜀郡晉末李雄亂後為獠所侵後魏廢帝二年定蜀復于舊城置臨邛縣仍置臨邛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邛州大業二年屬雅州武徳復屬邛州銅官山在縣南二里鄧通所封後卓王孫賈為陶鑄之所
  曰木水經縣南二里
  火井廣五尺深三丈在臨邛縣南一百里以家火投之有聲如雷以竹筒盛之持行終日不滅蜀都賦云火井沈熒于幽泉
  卓王孫宅在縣南五里
  大邑縣上東南至州四十九里
  本漢江原縣地咸通二年割晉原縣之西界置
  鶴鳴山在縣西北三十七里
  七里池在縣西七里
  安仁縣緊西南至州二十八里
  本秦臨邛縣地武徳二年割臨邛依政唐興等縣置貞觀十七年咸通元年依舊置
  斜江水經縣南五里
  依政縣上西至州五十七里
  本秦臨邛縣地後魏于此置依政縣屬蒲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邛州大業屬雅州武徳復屬邛州噫棘山在縣南四十里山南眉州丹陵縣界
  白木水東南經縣南十里
  州城西漢末公孫述為導江卒正理臨邛謂此城也臨溪縣中下東至州六十二里
  本秦臨邛縣地後魏恭帝于此置臨溪縣屬蒲原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邛州後因之縣城三面據險北面平坦
  孤石山在縣東十九里有鐵礦大如蒜子燒合之成流支鐵甚剛因置鐵官
  火井縣中下東北至州六十里
  本秦臨邛縣地後魏于此置縣屬雅州武徳元年割依政等五縣置卭州縣屬焉縣有鹽井
  蒲江縣中下西北至州六十三里
  本秦臨邛縣地後魏恭帝置廣定縣隋仁壽元年改廣定為蒲江縣南枕江水因以為名後因之
  車應山在縣南八十里
  蒲江水經縣南二百步
  鹽井距縣二十里
  簡州陽安下
  開元户二萬二百二十三 鄉三十九元和戸二千五百二十二 鄉四十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漢武帝分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牛鞞縣也李雄據蜀夷獠内侵因兹荒廢南齊于此置牛鞞戍隋仁壽三年于此置簡州因境有賴簡池為名大業二年武徳三年復置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八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里
  正東微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東南至資州三百二十里
  東北至梓州三百一十里正西至陵州一百八十里
  正西微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紬一十五疋
  管縣三
  陽安 金水 平泉
  陽安縣上郭下
  本漢牛鞞縣也後魏恭帝二年于此置陽安縣屬武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武徳三年置簡州縣又來屬分棟山在縣西七十七里
  中江水即牛鞞水也昔羅尚乘牛鞞水凍征李雄即此水也
  賴簡池在縣東九十六里
  陽明鹽井在縣北十四里又有牛鞞等四井公私仰給金水縣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漢廣漢郡之新都縣地也縣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漢東晉義熙末刺史朱齡石征蜀于東山立金泉戍後魏平蜀置金泉縣隸金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益州武徳元年以避神堯諱改為金水縣屬簡州
  金堂山在縣北二十四里
  銅官山在縣北四十九里
  大渡津在縣北三十里
  平泉縣中北至州四十八里
  本漢牛鞞及符縣地後為夷獠所居後魏恭帝二年于此置婆閏縣屬益州十八年改為平泉縣以縣内有泉源出于平地故以為名隋仁夀三年置簡州以縣屬焉皇朝因之
  大塔山在縣西北六十三里與分棟山連屬南入陵州界
  赤水經縣南七十步
  上軍井下軍井並鹽井也在縣北二十里公私資以取給婆閏故縣在縣南四十六里
  資州資陽縣
  開元戸一萬八千五百二十二 鄉五十三元和戸一千四百九十九 鄉五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併蜀為蜀郡在漢即犍為郡資中縣地也李雄之亂夷獠居之後魏廢帝二年析武康郡之陽安縣置資州取資水為名也隋大業三年改為資陽郡武徳元年復為資州
  州境東西三百四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遂州路二千三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九十里
  東至合州五百六十五里正西至昌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榮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簡州三百二十里
  正北微東至普州一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麩金 甘子賦 綿 絹 布 麻
  管縣八
  盤石 資陽 内江 丹山 銀山 龍水清溪 月山
  盤石縣上郭下
  本漢資中縣地後為夷獠所居周武帝于漢資中故城置盤石縣屬資中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資州皇朝因之牛鞞水合内江水南去縣二十步多魚鼈亦出麩金資陽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資中縣也屬犍為郡李雄亂蜀縣荒廢後魏廢帝二年始通巴蜀開拓資中周明帝于資中縣置資陽縣因資水為名屬資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資州牛鞞水東去縣二十一里
  王襃墓在縣西北十五里襃資中人也宣帝使祠金馬碧雞道病死
  内江縣中西北至州九十八里
  本漢資中縣地後漢分置漢安縣李雄之後陷于夷獠周武帝天和二年于中江水濵置漢安戍其年改為中江縣屬資中郡隋文帝避廟諱改為内江縣屬資州皇朝因之
  鹽井二十六所在管下
  丹山縣中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漢資中縣地貞觀四年于此置丹山縣取界内崇丹山為名也
  銀山縣中西北至州四十八里
  本漢資中縣地隋為内江縣地義寧二年分置銀山縣因縣界銀山為名
  鹽井一十一所在管下
  龍水縣中東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資中縣地義寧二年招慰夷獠于此分置龍水縣以縣西北有溪屈曲繞城如龍因以為名
  清溪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漢資中縣地自晉訖梁夷獠所居隋大業十二年于此置牛鞞縣因牛鞞水為名也皇朝初因之天寳元年改為清溪縣
  月山縣中下東至州五十里
  本漢資中縣地隋義寧二年分置月山縣
  内江水在縣南一里
  嘉州犍為中
  開元户二萬二千九百一十二 鄉五十三元和户一千九百七十五   鄉六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今州即漢犍為郡之南安縣地也後夷獠所侵梁武陵王蕭紀開通外徼立青州遥取漢青衣縣以為名也周宣帝二年改為嘉州境接近漢之漢嘉舊縣因名焉隋大業二年併嘉州入眉州八年改為眉山郡武徳二年改為嘉州割通義洪雅等四縣别置眉州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三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一十里
  東至榮州二百一十里東南至戎州陸路三百二十里
  正西微北至雅州三百二十里北至眉州一百四十里
  正北㣲東至陵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麩金賦 小布 麻 絹 緜
  管縣八
  龍逰 夾江 綏山 羅目 峨眉 玉津平羌 犍為
  龍遊縣緊郭下
  本漢南安縣地周武帝保定元年于此立平羌縣隋開皇三年改為峨眉山九年又于峨眉山下别置峨眉縣改州理平羌縣為青衣縣取青衣水為名也十三年改為龍逰以隋將伐陳理舟艦于此有龍見江水引軍而前故名縣皇朝因之
  青衣水經縣南去縣三里
  蘇稽戍在縣南南三十里
  夾江縣上東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漢南安縣地隋開皇十三年割平羌龍逰二縣地于夾江廢戍置夾江縣屬嘉州大業三年割屬蜀州武徳元年郤隸嘉州
  青衣水經縣西
  綏山縣中東至州四十里
  本漢南安縣地隋大業十一年招慰生獠立以為縣因山為名屬眉山郡武徳元年割屬嘉州
  綏山在縣西南一百一十九里在峨眉山西南其髙無極
  峨眉山在縣西南三十六里
  小峨眉山在縣南六里
  羅目縣中東北至州九十五里
  本漢南安縣地麟徳二年招慰生獠于今縣西南一百八十三里置沐州及羅目縣前上元三年州縣俱廢儀鳯三年重置屬嘉州羅目獠中山名因以名縣
  峨眉山在縣西四十里
  大渡水在縣北二百步
  峨眉縣上東至州七十五里
  本漢南安縣地周武帝于此置平羌縣後改平羌為峨眉縣又以為青衣縣乃别立峨眉縣枕峨眉山東麓故以為名屬嘉州隋大業三年割入眉州皇朝武徳又屬嘉州
  峨眉大山在縣西七里蜀都賦云抗峨眉于重阻兩山相對望之如峨眉故名此山亦有洞天石室髙七十六里
  中峨眉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有古穴初纔容人行數里漸寛有鍾乳穴穴有蝙蝠其大如筐
  車剛水在縣北二十里
  玉津縣中西北至州三十九里
  本漢南安縣地李雄時夷獠自柯牂入居焉蕭紀置青州之地隋大業十一年于此置玉津縣以江有璧玉津故以為名皇朝因之
  峨江在縣城下
  玉津鎮在縣城中
  平羌縣中下南至州一十八里
  本漢南安縣地周武帝置平羌縣因境内平羌水為名隋開皇四年改州理平羌縣為峨眉縣仍于今縣東六十里别立平羌縣大業十一年夷獠侵沒移于今理熊耳峽在縣東北三十一里
  犍為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五十六里
  本漢南安縣地周于此置沈犀郡并立武陽縣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戎州又改武陽為犍為縣前上元二年割屬嘉州
  大江在縣西十步
  大鹿山在縣北一里
  沈犀故城在縣東三里
  戎州南溪中
  開元户六千七百八十七 鄉二十五元和户一千二百九十三 鄉二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古僰國也初秦軍破滇通五尺道至漢武帝建元六年遣唐䝉𤼵巴蜀卒通西南夷自僰道抵牂柯鑿石開道二十餘里通西南夷置僰道縣屬犍為郡今州即僰道縣也戎獠之中最有人道故其字從人李雄竊據此地空廢梁武帝大同十年使先鐵討定夷獠乃立戎州即以鐵為刺史後遂不改
  州境東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七百一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嘉眉州水陸相兼二千七百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五百六十里東北至瀘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陸路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石門鎮三百里西南至南詔所居羊苴哶城二千三百里西北至嘉州水路三百五十里陸路三百二十里北至姚州三百 十里
  貢賦開元貢 葛布 紵布元和貢 茘枝煎四斗
  管縣五
  僰道 義賔 開邉 南溪 歸順
  本漢舊縣也屬犍為郡永嘉後荒廢梁于此立戎州周保定三年改僰道為外江縣隋大業三年改為僰道縣出荔枝一樹可収百五十斗
  黄泉山在縣西北五十九里
  汶江流經縣東北去縣十步
  馬湖戍在縣西二十一里
  義賔縣中東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漢南安縣地屬健為郡天寳元年改為義賔屬戎州大秋溪在縣東南一十三里有秋溪鹽井蓋因此水為名也
  開邉縣中東北至州六十五里
  本漢僰道地也周為外江縣地隋開皇六年于此縣北一百三十里野客川置開邉縣後上元元年獠賊叛亂因而荒廢永泰二年復于今理
  小梨山在縣南四十七里
  大梨山在縣南六十里
  南廣水在縣西北一里
  鹽泉鎮在縣西南八十里
  南溪縣中西至州五十里
  本漢僰道縣地梁于此立南廣縣屬戎州隋仁夀二年改為南溪縣避煬帝諱也皇朝因之
  平蓋山在縣東三十里多荔枝
  可盧山在縣南五十里山多卭竹
  汶江經縣南去縣十步
  歸順縣中下
  聖厯二年析𨚲䣕縣地以生獠户置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三
  唐 李吉甫 撰
  劒南道
  雅州盧山下都督府
  開元户六千五百八十九 鄉二十二元和户一千四百五十三 鄉二十四
  禹貢梁州之域秦滅蜀為郡即嚴道縣也李膺記曰自晉永嘉崩離李雄竊據此地蕪廢將二十紀夷獠居之後魏廢帝二年置䝉山郡于此隋開皇十三年置蒙山縣并鎮仁壽四年罷鎮改置雅州因州境雅安山為名大業三年以雅州為臨邛郡武徳元年復為雅州兼管羈縻州十一
  州境東西五百三十九里南北四百三十五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里
  東南至嘉州三百二十里東北至邛州一百七十里
  西南至黎州二百四十里西北至西山谷口和順鎮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 □金 落雁木賦 緜 絺 葛
  管縣五
  嚴道 百丈 名山 盧山 榮經
  嚴道縣中郭下
  本秦舊縣屬蜀郡漢遷淮南王長于嚴道邛郵縣有蠻夷曰道後魏于此置始陽縣隋大業三年改始陽為嚴道縣
  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
  長墳嶺在縣西南二十七里道至險惡
  平羌水經縣北二里
  多切鎮在縣西北三十二里
  壠越鎮在縣西三十六里
  百丈縣中西南至州八十六里
  本秦嚴道縣地貞觀八年于此置百丈縣今按鎮城東有百丈穴故以為名
  隴西山在縣西北三十里
  大池水經縣東去縣十五步
  撫人戍在縣西南二十里
  名山縣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二里
  本秦嚴道縣地後魏于此置蒙山縣屬䝉山郡隋開皇十三年改為名山縣因縣西北名山為名也屬邛州仁壽四年改屬雅州
  名山在縣西北十里
  弱棟坂在縣東北八里長二里道至險阻
  名山水在縣東二百步東南入平羌水
  盧山縣中東南至州七十里
  本秦嚴道縣地隋仁壽元年于此置盧山鎮三年于此鎮置盧山縣因山為名屬邛州後屬雅州皇朝因之盧山在縣西北九里其山西北連延入夷獠界正北即邛州火井縣界
  浮圖水一名車盧水經縣西南五里
  羅帶水經縣東五十步
  靈關鎮在縣西北六十里車靈山在下山有峽口似門闊三丈長二百步關外即夷獠界
  榮經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漢嚴道縣地武徳三年于此置榮經縣
  邛來山在縣四五十里水名邛笮山故笮人之界也山巖峭峻山竹髙節實中堪為杖因名山也
  銅山在縣北三里即文帝賜鄧通鑄錢之所後以山假與卓王孫取布千疋其山今出銅鑛
  九折坂在縣西八十里王陽為益州刺史經此歎息謝病去官後王遵為益州刺史至此叱馭而過
  邛來水東流經縣北三里
  邛來鎮在縣西南八十七里
  石門戍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眉州通義上
  開元户四萬二千八百三十六 鄉六十五元和户五千八百四闕    鄉七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在漢即犍為郡武陽縣之南境梁太清二年武陵王蕭紀開通外徼于此立青州取漢青衣縣為名也後魏二年平蜀改青州為眉州因峨眉山為名也武徳元年改眉州為嘉州二年于通義縣復置眉州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七十里
  東至陵州七十里東南至嘉州二百四十里
  正西微北至邛州一百七十里西北至蜀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成都府二百里
  貢賦開元貢 麩金 獠麻布 甘子
  管縣五
  通義 彭山 丹陵 洪雅 青神
  通義縣𦂳郭下
  本漢武陽縣之南境也後魏于此置通義縣屬齊通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眉州皇朝因之
  大江一名汶江經縣東去縣三里出□金
  白戰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西臨汶江
  彭山縣緊南至州六十六里
  本漢武陽縣也秦惠王時張儀司馬錯代蜀蜀之王開明拒戰不勝退走武陽獲之即其地也漢昭帝時犍為郡自僰道移理武陽周武帝于此置隆山郡以境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為名隋開皇三年罷郡以隆山屬益州貞觀元年割屬眉州先天元年以犯諱改為彭山縣
  鼎鼻山亦曰打鼻山在縣南十五里宋譙縱據蜀朱齡石伐之命臧熹外出竒兵譙縱遣將譙小茍引兵塞打鼻以禦之即此也山形孤起東臨江水昔周鼎淪于此水或見其鼻遂以名山
  大江一名汶江亦曰導江在縣東七里
  犍為故城在縣西北五里漢犍為郡也武帝建元六年分巴蜀二郡立犍為郡
  彭亡城亦曰平無城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曰彭亡後漢岑彭擊公孫述至武陽所營地名彭亡聞而惡之欲徙會日暮而止是夜蜀刺客詐為亡奴降彭遂刺殺彭初岑彭至其地改曰平無若言巴蜀已平無復賊也馨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擁江水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公孫述僭號犍為不屬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戰于六水門是也
  丹稜縣上東北至州七十三里
  本南齊之齊樂郡也周明帝置樂齊縣武帝改為洪雅縣隋開皇十二年因縣南有洪雅鎮就立洪雅縣仍改今理為丹稜縣屬眉州皇朝因之
  三青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
  思蒙水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洪雅故城在縣東百五十歩
  洪雅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齊樂郡之南境也自晉迄宋夷獠有其地周武帝攘卻夷獠立洪雅鎮隋開皇十三年改洪雅為丹稜縣更于此置洪雅縣兼帶洪雅鎮屬眉州縣西有洪雅川以名縣
  可暮山在縣西北三十九里山多材木公私資之青衣水一名平羌水經縣南一里
  青神縣中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南廣縣地也李雄之後夷獠内侵西魏恭帝遙于此置青衣縣屬眉州之青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徙縣居郡理屬眉州皇朝因之
  青神祠即青衣神在今嘉州界
  汶江經縣東三里
  青神縣城在縣南二十三里
  松州交川邉下都督府
  開元户七百二十 鄉六 案是州與翼維悉静諸州僅載開元户鄉不及元和葢因已没吐蕃
  禹貢梁州之域古西羌地也羌人本出自三苖葢姜姓之别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濱于賜支至于河首緜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夏桀之亂犬夷入居岐邠之間成湯伐而攘之及武王伐商羌髳會于牧野周衰西戎來宼殺幽王于驪山及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開地千里其後子孫分别各自為種所居無常依逐水草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婦人孕身六月而産子不避風雪性剛猛得西方金行之氣始皇時務力併六國兵不西行故羌種得以繁息漢武帝北逐匈奴西逐諸羌乃渡河湟築令居塞始置護羌校尉列河西四郡隔絶羌胡後漢至于魏晉或降或叛至後魏鄧至王象舒理者並白水羌也常為羌豪因地名自漢為鄧至王其後子孫彭舒者遣使内附拜龍驤將軍益州刺史甘松縣開國子假以渠帥之名後魏末平鄧至蕃始統有其地後周保定五年于此置龍涸郡天和元年改置扶州領龍涸郡隋開皇三年廢龍涸郡置嘉誠鎮與扶州同理焉大業三年改扶州為同昌郡領嘉誠縣隋末陷于寇賊武德元年隴蜀平定改置松州貞觀三年置都督府後但為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東至茂州三百里東北至扶州三百里
  南至翼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當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 狐尾 當歸 犀 牛酥
  管縣二
  嘉誠 交川
  本周舊縣也武帝天和元年置屬龍涸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扶州武徳元年改屬松州
  雪山在縣東八十里春夏常有積雪故名
  甘松嶺在縣西南十五里
  寧遠鎮在縣北一百里
  大定戌在縣北四十里
  交川縣下北至州三十四里
  本周舊縣天和中置屬龍涸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扶州武徳改屬松州
  洛稽山在縣西北七十五里
  江源鎮在縣西北三十里
  茂州通化邊下都督府
  開元户二千五百四十 鄉一十三元和户六百九十   案鄉數傳寫缺
  禹貢梁州之域本冉駹國漢武帝破南越冉駹等皆震恐請臣置吏元鼎元年以冉駹為汶山郡今州即漢屬郡汶江縣也周保定四年立汶州隋開皇五年改為會州大業三年罷會州為汶山郡武徳三年改置南會州總管府貞觀八年改為茂州以茂滋山為名
  州境東西四百七十八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里
  東至緜州取松嶺關路三百七十里南至彭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維州二百二十里北至翼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麝香 升麻賦 布 麻
  元和貢 生馬牙硝
  管縣四
  汶山 汶川 通化 石泉
  汶山縣中下郭下
  本漢汶江縣地晉改為廣陽縣屬汶山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汶山縣屬會州皇朝改屬茂州按汶山即岷山也南去青山石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見成都山嶺停雪常深百丈夏月融泮江川為之洪溢即隴之南首也汶江北自翼州南流經縣西二里
  石密溪在縣東十九里
  汶江城在縣北三里
  汶川縣中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漢緜虒縣地梁于此置汶川縣縣西汶水因以為名仍于縣置汶山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汶川汶州即茂州汶川縣理是也六年又屬會州武徳改隸茂州
  玉壘山在縣東北四里
  濕坂在縣南一百三十七里嶺上樹木森沈常有水滴未嘗暫燥故曰濕坂
  大江水一曰汶江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歩
  廣柔故縣在縣西七十二里漢縣也屬蜀郡禹本汶山廣柔人有石紐邑禹所生處今其地名刳兒畔
  故桃關在縣南八十二里遠通西域公私經過惟此一路關北當風穴其一二里中晝夜起風飛沙揚石繩橋在縣西北三里架大江水篾笮四條以葛藤緯絡布板其上雖從風搖動而牢固有餘夷人驅牛馬去來無懼今按其橋以竹為索闊六尺長十歩
  通化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漢廣柔縣地周武帝時于此置石門鎮隋開皇十六年以近白狗生羌于金川鎮置金川縣十八年改為通化縣皇朝因之
  蜀山在縣東北六里
  縣城累石為城内實外險東北二面並累石南面西面臨岸去地百餘丈
  石泉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汶江縣地貞觀八年于此置石泉縣縣屬茂州石城山在縣東南一里
  石密水經縣南一里
  翼州臨翼下
  𨳩元戸一千七百一十四 鄉七
  禹貢梁州之域本秦漢徼外羌也武帝元鼎中開為縣今州即漢蜀郡蠶陵縣之地也梁太清中武陵王蕭紀于蠶陵舊縣置鐵州尋廢周武帝天和元年討蠶陵羌又于七頃山下置翼州以翼計水為名隋大業三年省州改置和山鎮以翼水等三縣屬會州武徳元年重置翼州其地西枕大江南面臨溪
  州境東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一百七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四百二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七十里
  南至茂州一百二十里西至悉州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當州二百七十里北至松州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麝香賦 布 麻
  管縣三
  衛山 翼水 峨和
  衛山縣中下郭下
  本漢蠶陵縣地周武帝于此置翼水縣以翼計水為名屬翼計都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翼州皇朝因之天寳元年改為衛山縣
  七頃山一名落目山此路山巖峻阻平地惟有七頃因呼為七頃山
  龍涸故城俗名防渾城在縣北十一里城之北境舊是吐谷渾所居故曰防渾城
  石臼戍在縣北六十里
  笮橋在縣北三十七里以竹篾為索架北江水
  翼水縣中下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蠶陵縣地周于此置龍水縣屬清江郡隋開皇三年改為清江縣三年罷郡以縣屬翼州十八年又改清江為翼水縣皇朝因之
  石鏡山在縣東南九里山側有石圓徑二尺明徹如鏡因名
  大江水經縣西二百步翼水出縣南下
  峨和縣中下南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蠶陵縣地天寳十一年分置峨和縣以縣有峨和山也縣在石臼戍北大江之西也
  維州維川邉下
  開元户七百六十五 案鄉數傳寫缺
  本徼外羌冉駹之别種也初蜀將姜維馬忠北討北汶山叛羌此其地也今居姜維城即維所築自晉以後羌夷或降或叛隋開皇四年討叛羌以其地置薛城戌屬㑹州復又没賊武徳四年白狗羌首領内附于姜維城置維州以統之其城甚險固乾元元年没西戎案舊唐書代宗紀新唐書地理志並云松州維州廣徳元年没吐番舊唐書云上元元年後吐蕃贊普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應城遂陷吐蕃得之號無憂城李肇國史補云吐蕃自貞元末失維州選婦人為維州守卒之妻及元和中婦人已育數子蕃宼大至𤼵火應之維州復陷合各書所載維州没吐蕃年代互異當是貞元時復之元和中再没此云乾元元年没西戎葢僅據其始而言州境東西三百二十五里南北二百五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五百六十里
  東至真州一百里東至茂州二百二十里
  東北至恭州三百五十里東至當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悉州一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麝香 犛牛尾
  管縣三
  薛城 定亷 鹽溪
  薛城縣
  本隋薛城戍武徳四年改為縣與州同置
  姜維山在縣西一里
  定廉縣
  本隋開皇四年置定廉戌于此屬㑹州武徳四年改為縣與州同置因定廉水為名
  鹽溪縣
  貞觀三年置有鹽溪村因為名案唐書地理志貞觀二年置薛城又析置鹽溪縣永微元年省入定廉
  定廉山在縣東十里
  當州江源下案户鄉數傳寫缺
  本漢蠶陵縣地貞觀二十一年割松州通軌縣置當州仍以羌首領為刺史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七十里
  東至翼州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悉州三十里
  東北至松州三百里西南至靜州六十里
  北至維州二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麝香 大黄 當歸 犛牛尾羚羊角
  管縣四
  通軌 利和 谷和 平康
  通軌縣下郭下
  貞觀三年置屬松州二十一年于縣置當州
  利和縣下西南至州三十里
  周天和元年于此置廣平縣尋廢顯慶二年于廣平故城置利和縣
  谷和縣下東南至州六十里
  文明元年開生羌置
  平康縣下西南至州六十里
  顯慶中因古平康城置在平康水西隸翼州尋廢垂拱元年置以屬當州案唐書地理志平康本隸當州天寳元年改隸松州通典及舊唐書並以平康屬松州與是志異
  悉州歸誠邉下
  開元户八百五十五 案鄉數傳寫缺
  顯慶元年分當州置在悉唐川因以為名其首領任刺史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三百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一十里
  東至冀州二百二十里東至維州二百五十里
  東南至成都府六百五十里西北至靜州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麝香 犛牛酥并尾 當歸 羌活管縣三
  識臼 左封 歸誠
  識臼縣下郭下
  顯慶元年與州同置地名識臼因之為名
  肅蕃山在州北八十里肅蕃鎮在山下
  左封縣下東南至州二十里
  周天和元年于此置廣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左封天寳中又置縣置守捉
  歸誠縣中下西北至州八里
  本生羌垂拱二年從化三年置縣以處之
  靜州靜川邊下
  開元戸六百七十二 鄉二
  本漢蠶陵縣地天授元年于此置靜州其城據山甚險固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二百三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悉州八十里東北至當州六十里
  南至赤和縣三十五里西北至柘州三十里
  北至茹州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麝香 犛牛酥
  管縣三
  悉唐 靜居 清道
  悉唐縣中下西至州二十四里
  靜居縣中下
  清道縣
  右並顯慶元年與悉州同置天授元年割屬靜州柘州蓬山邊下案户鄉數傳寫缺
  儀鳯元年置以山多柘木因以為名其城四面險阻易于固守有安戎江蓬婆水在州南三十里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十里
  東南至靜州三十里南至維州三百里
  西至恭州一百里
  貢賦開元貢 麝香 當歸 𦍑活
  管縣二
  柘縣 喬珠
  柘縣中下郭下
  前上元二年
  大雪山一名蓬婆山在縣西北一百里
  柏嶺在縣北八十里嶺北三十里至白崖驛與吐蕃接界
  喬珠縣中下東至州五十里
  與州同年置
  恭州恭化下案戸鄉數傳寫缺
  開元二十一年析靜州部落于柘州西置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一百五十里
  東至柘州一百里東南至茂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維州三百五十里
  管縣三
  和集 博恭 烈山
  和集縣中下郭下
  舊名廣平縣屬靜州開元二十七年于縣置恭州天寳元年改名和集
  博恭縣中下西至州二十五里
  烈山縣中下西至州五十里
  真州昭徳下案户鄉數傳寫缺
  在合江鎮西一百四十二里其地本名真符天寳三年節度使章仇兼瓊以其地險阻又當西山要路奏置真符營控押一州仍置兵于其處五年節度郭虛已縁𦍑項揺動仍奏置昭徳郡乾元元年改為真州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四十五里
  東至翼州四十里西至維州一百里
  西北至茂州通化縣一百里北至悉州界四十里
  貢賦元和貢 當歸三斤半 麝香案是州置自天寶故不載開元貢
  管縣四
  真符 昭徳 昭逺 雞川
  真符縣中下郭下
  昭徳縣中下
  昭遠縣中下
  雞川縣中下
  右昭徳等三縣並在州側近以熟羌首領為其令長居無常所案舊唐書地理志昭徳本識臼縣屬悉州天寳初改屬翼州改縣名昭徳五年改屬真州是志于悉州之識臼不言其後改名此真州之昭徳不言以何縣析置殆因僑徙無常姑弗深攷而兩存之黎州洪源中
  元和户三百三十八 鄉五案開元戸鄉數傳寫缺
  禹貢梁州之域漢武帝破夷于邛置沈黎郡周天和三年開越嶲于此置黎州隋廢州置沈黎鎮武徳元年罷鎮為南登州大足元年巡察使殷祚奏割雅州漢源飛越通望三縣置黎州龍興三年嶲州都督元膺奏廢開元三年本道使陸象先重奏置天寳初廢飛越縣止領縣二其州城東西南三面並臨絶澗惟北面稍平貞元元年節度使韋臯鑿北面隍塹深闊又于州北故武侯城迤邐置堡三所為州城之援管羈縻州五十七並蠻夷部落大首領主之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五百八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四百三十里
  東至戎城無路約七百里東北至雅州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嶲州六百五十里西至廓清城一百八十里其城西臨大渡河河西𦍑蠻界
  貢賦開元貢 椒一石
  管縣二
  漢源 通望
  漢源縣中郭下
  本漢旄牛縣地隋仁壽二年平夷獠于此置漢源縣因漢川水為名四年罷鎮立縣屬雅州貞觀三年割屬嶲州開元二年分屬黎州
  飛越山在縣西北一百里山西北兩面並接羌戎界儀鳯二年置飛越縣天寳初廢
  沈黎鎮在縣東北六十一里
  廓清城在州西一百八十里
  銅山城西北五十里
  定蕃城在通望軍東一百八十里
  衝要城在通望縣東十三里
  大定城在州南二百三十里乾元二年改和集鎮置
  以上五城並貞觀元年韋臯置
  通望縣中北至州九十里
  本漢旄牛縣地隋開皇二十年于此置大渡鎮大業二年改為陽山鎮武徳元年改為陽山縣屬嶲州天寳元年改名通望縣割屬黎州
  大渡水經縣北二百步
  沈黎鎮在縣東北六十一里
  通望戍在縣西南十二里
  巂州越巂下府
  開元戸三萬八千三十五  鄉二十六元和户一萬六千五百八十 鄉三十
  本漢南外夷獠秦漢為邛都國秦嘗攻之通五尺道政置吏焉至漢武帝始誅且蘭邛君并殺笮侯而冉駹等皆震恐乃以邛都之地為越巂郡屬益州按郡有越水巂水出生羌界言越巂者以彰威徳遠也領縣十五魏晉以還蠻獠恃險抄竊乍服乍叛周武帝天和三年開越巂地于巂城置嚴州隋開皇六年改為西寧州十八年改為巂州皇朝因之至徳二年没蕃貞元十三年節度使韋臯收復
  州境東西九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二百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二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九十里
  東至蠻界約二百里東南至姚州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雅州六百五十里南至瀘渡四百五十里
  西至東瀘水二百里北至成都府一千二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 絲布
  管縣七
  越巂 西瀘 蘇祁 臺登 邛部 昆明會川
  越巂縣上郭下
  本漢邛都縣地隋開皇六年分邛都置越巂縣皇朝因之
  陷河在縣東南十里初成帝置邛都縣無幾陷為汙澤因名陷河
  西瀘縣下東北至州二百七里
  本漢邛都縣地周武帝天和三年于此置本可縣天寳元年改名西瀘縣
  温湯水出縣西山下十二里
  瀘水在縣西一百十二里諸葛亮征越巂上疏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謂此水也水峻急而多石土人以牛皮作船而渡勝七八人
  姜磨戌在縣西南三里
  蘇祁縣上東南至州二十五里
  本漢舊縣屬越巂郡後䧟夷獠周武帝重開越巂復立蘇祁縣屬嚴州隋開皇改屬巂州皇朝因之
  温水出縣東平地二十一里
  臺登縣下正南微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漢舊縣屬越巂郡周武帝重開越巂于舊理立臺登縣後遂因之
  鐵石山在縣東三十五里山有砮石火燒成鐵極剛利念諾水本名繩水流入瀘水在縣西北七百里自羌戎界流入
  長江水本名孫水出縣西北
  胡浪山下有司馬相如定西南夷橋橋孫水以通邛笮即此水也
  諸葛亮故城在縣東南三里亮南征至此所築也邛部縣下西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漢蘭縣地屬越巂郡周武帝于此邛部城置縣仍以舊城為名屬邛部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巂州皇朝因之巂山在縣西南九里巂水出于巂山下州郡得名因此水也
  清寇鎮在縣西北一十八里
  昆明縣中東北至州三百里
  本漢定笮縣也屬越巂國去郡三百里出鹽鐵夷皆用之漢將張嶷殺其豪率遂獲鹽鐵之利後没蠻夷周武帝立定笮鎮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籐橋謂之笮其定笮大笮皆是近水置笮橋處武徳二年于鎮置昆明縣葢南接昆明之地因以為名
  鹽井在縣城中今按取鹽先積柴燒之以水灑土即成黑鹽
  會川縣中北至州三百七十里
  本漢會無縣屬越巂郡蕭齊没于蠻獠髙宗上元二年于其地置會川縣天寳初又于縣側立會同軍在今州南三百七十里是也
  姚州雲南下案户鄉數傳寫缺
  本漢雲南縣之地武徳四年安撫大使李英以此中人多姓姚故置姚州爲瀘南之巨屏天寳十三年沒蕃貞元初蠻帥異牟尋歸國冊拜謂之南詔九年南詔又以其地内屬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四千三百里東北至東都四千八百九里
  東南至安南二千里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羊苴咩城三百里西北至巂州三百五十里
  北接鬀州
  貢賦案前自成都府彭蜀漢邛簡各州及戎眉松維當悉靜柘真黎巂等州之賦恭州與姚州之貢賦並
  傳寫缺

  管縣三
  姚城 長明 長城
  姚城縣下西南至州十五里
  長明縣下西南至州十五里
  長城縣下南至州五里
  右並與州同置龍朔中于州理置都督府尋廢入巂州垂拱元年重置
  協州
  開元户二百二十九 案鄉數傳寫缺
  本夜郎國也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南廣縣也其後蠻夷内侵郡因荒廢隋開皇四年隸附于此置協州大業三年廢入犍為郡武徳元年開南中復協州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一百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九百六十里
  東北至戎州四百一十里南接曲州
  管縣三
  東安 西安 胡津
  東安縣下郭下
  西安縣下東南至州二十七里
  胡津縣下南至州六十里
  右三縣隋開皇三年並同州置本漢南廣縣之地大業二年武徳元年南夷款附重置
  曲州朱提下案户鄉數傳寫缺
  本漢夜郎國地武帝于此置朱提縣屬犍為郡後立為郡在犍為郡南一千八百里後漢省郡諸葛亮南征復置朱提縣自梁陳以來不復賓服隋開皇四年開置南中立為恭州武徳元年改為曲州朱提山名出善銀食貨志曰朱提銀重八兩名為一流因山名郡縣也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三百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三百三十里
  南接郎州北接協州
  貢賦案前協州與此曲州之開元元和貢賦並傳寫缺
  管縣二
  朱提 唐興
  朱提縣下郭下
  唐興縣下西至州五里
  右二縣並武徳元年與州同置朱提取漢舊名也七曲水在州西北三十里
  溺水在七曲水北百三十里南北四百里東西七百里窮年密霧未嘗覩日月輝光樹木皆衣毛深厚時時多水濕晝夜沾灑上無飛鳥下絶走獸惟夏月頗有蝮虵土人呼為漏天也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三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元和郡縣志>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劒南道三州案唐書地理志劒南採訪使所管梓州之前有霸州其縣曰安信牙利保寧歸化有乾州其縣曰招武寧逺是志不載西川節度使所管内而東川節度使所管亦無之又文獻通考謂唐時渝州屬劒南道合州屬山南道舊唐書則渝州亦屬山南是志渝合二州並屬東川節度使而未詳何時自山南改屬附識于此
  梓州梓潼下
  開元户一萬五千四百七十八 鄉二十六元和户六千九百八十五   鄉一十六今為東川節度使理所管梓州劒州緜州遂州渝州合州曹州榮州陵州瀘州龍州昌州 管縣六十九 都管户三萬一千七百二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秦并天下是為蜀郡漢高帝分置廣漢郡今州即廣漢郡郪廣漢二縣地也宋于此置新城郡梁武陵王蕭紀于郡置新州隋開皇末改為梓州因梓潼水以為名也州城宋元嘉中築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之衝要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里南北三百六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緜州路一千八百六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二十四里
  正東微南至果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遂州二百五十里

  東北至閬州三百一十五里正東微東州至普州三百五十里
  西至漢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簡州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緜州一百三十里正北㣲東至劒州三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綾 緜 絲布賦 布 絹
  元和貢 綾十六疋 柑子 空青 曽青
  管縣九
  郪  射洪 通泉 𤣥武 鹽亭 永泰飛烏 銅山 涪城
  郪縣望郭下
  本漢舊縣屬廣漢郡因郪江水為名也後魏置昌城郡改名昌城縣隋大業三年復為郪縣
  牛頭山一名華林山在縣西南二里四面危絶
  涪江水經縣西去縣四里
  縣有鹽井二十六所
  射洪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郪縣地後周分置射洪縣縣有梓童水與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謂水口曰洪因名射洪白崖山在縣南十五里
  涪江水西北自郪縣界流入在縣東一百步灘十七所通泉縣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漢廣漢縣地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後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周明帝置通井縣隋開皇三年改為通泉縣十八年改屬梓州
  通泉山在縣南二里山前有石蝦蟇髙七八尺
  涪江水經縣東三里
  沈水北自鹽亭縣界流入公孫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固守臧宫進兵縱擊大破之斬首溺死者萬餘人即此也
  赤車鹽井在縣西北十二里又别有鹽井一十三所𤣥武縣上東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先主所立五城縣也屬廣漢郡後魏平蜀立𤣥武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改五城為𤣥武縣因𤣥武山為名也屬益州武徳三年割屬梓州
  𤣥武山在縣東二里山出龍骨
  天柱山一名覆船山在縣西南四十里
  七里坂在縣東七里
  内江水本名中江縣縣南去縣百步
  鹽亭縣上西南至州九十三里
  本漢廣漢縣地梁于此置北宕渠郡及縣後魏恭帝改為鹽亭縣以近鹽井因名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梓州梓潼水經縣南去縣三里
  永泰縣中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漢巴郡充國縣地武徳四年分置地號永泰因以為名
  鹽亭溪水經縣北去縣一十九里
  大汁鹽井在縣東四十二里又有小汁鹽井歌井針井飛烏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漢郪縣地隋開皇十三年于此置飛烏鎮十年改鎮為縣因山為名
  飛烏山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哥郎等八山並出銅□
  郪江水經縣北去縣四十里
  銅山縣中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郪縣地有銅山漢文帝賜鄧通蜀銅山鑄錢此葢其餘峰也厯代採鑄貞觀二十三年置監署官前上元三年廢監調露元年因廢監置銅山縣
  飛烏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郪江水經縣南五里
  涪城縣緊東南至州六十里
  本漢涪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改置涪城縣屬緜州大歴十三年割屬梓州
  劍州普安上
  開元户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 鄉二十五元和户二千九百三     鄉八十五
  本漢廣漢郡之梓潼縣地武帝置十三州屬益州宋于此置南安郡梁武陵王蕭紀改郡立安州後魏廢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為始州隋大業三年罷始州為普安郡武徳元年復為始州先天二年改為劍州取劍閣為名也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五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里
  東南至閬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綿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龍州三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 蘇薰席賦 綿 絹
  元和貢 蘇薰席六領 巴㦸天 重臺
  管縣八
  普安 梓潼 黄安 永歸 陰平 武連臨津 劍門
  普安縣中郭下
  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南安縣周改為普安縣大劒山亦曰梁山在縣北四十九里初姜維自沓中為鄧艾所摧與張翼董厥合還保劒門以拒鍾會即此也石新婦東北一里千人巖之南崖絶壁高數千丈即劒山之危峰見數百里外旁視衆嶺猶平地也巖下高百許丈有石壁紅色方如座席即孟陽勒銘之處
  千人巖有石室可容千人因名
  大劒水出縣西四十九里空冢山下
  漢徳政城又名黄蘆城在縣東北四十六里三面並阻絶澗惟西面少平周迴百五十步
  鍾㑹故壘一名開遠戍在縣東北五十三里亦名空冢戍晉鍾㑹軍至此既度劒閣居此地遂掘冢決為死戰既無所埋故曰空冢後魏改名開遠戍
  大劒鎮在縣東四十八里本姜維拒鍾會壘也在開遠戍東十一里其山峭壁千丈下瞰絶澗飛閣以通行旅梁時于此置大劒戍
  劒閣道自利州益昌縣界西南十里至大劒鎮合今驛道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從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後諸葛亮相蜀又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路初李特入漢川至劒閣顧盼曰劉禪有如此地面面縛于人豈非庸才
  石新婦神在縣東北四十九里大劒東北三十里夫遠征婦極望忘歸因化為石
  梓潼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漢舊縣屬漢郡蜀先主分廣漢置梓潼潼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後改屬劒州
  梓潼水一名馳水北自陰平縣界流入
  鄧艾祠在縣南百步
  黄安縣屯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華陽縣屬南安郡後魏禪帝改為南安縣周武帝改為黄安縣
  永歸縣中下西北至州五十三里
  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白水縣周閔帝改為永歸縣陰平縣中東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漢梓潼縣地宋明帝泰始中于此置北陰平郡并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皇朝初因之後改入劒州
  龍血山一曰龍象巖在縣北五十里絶壁髙巖萬有餘丈有四石龍在石壁間昔者羣龍共鬭四龍疲衂嘔血死因化為石血變成鼈堪充器物但不耐風日緜布四五里土人取之今龍象猶存石不復入用
  岐江水下流即梓潼水也東流縣西南五里
  武連縣中東北至州八十五里
  本漢梓潼縣地宋元嘉中于縣南五里僑立武都郡下辨縣又改下辨僑置武功縣周明帝改武功為武連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
  臨津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三里
  本漢梓潼縣地南齊于此置胡原縣地開皇七年改為臨津縣
  掌夫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晉太安元年遣都護衛博討李特特遣將李盪自掌夫山要博博為伏兵所圍即此山山出名柘堪為弓材雖檿桑燕角不能勝也
  劒門縣中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漢葭萌縣地聖歴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置劒門縣因劒門為名也
  梁山在縣西南二十四里即劒門山也
  緜州巴西上
  開元户五萬一千四百八十 鄉一百十三元和戸七千一百四十八  鄉九十三
  本漢廣漢郡之涪縣後魏廢帝二年徙梓潼郡理梓潼舊城于此别置潼州梓潼舊城在今劒州界開皇五年改潼州為緜州因緜水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金山郡武徳元年復為緜州按州理城漢涪縣也去成都三百五十里依山作固東據天池西臨涪水形如北斗卧龍伏馬為蜀東北之要衝梁天監中張齊為太守更造樓櫓卻敵有東西門東門久塞富樂山氣所衝門開則喪亂宋元嘉初太守王懷業開之果致覆敗爾後還塞
  州境東西三百一里南北二百六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五百九十四里
  東南至梓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漢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茂州取松嶺路三百七十里北至龍州二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 對鳯兩窠獨窠白紬 䨇釧二十疋賦 緜 絹管縣八
  巴西 昌明 羅江 神泉 龍安 魏城鹽泉 西昌
  巴西縣望郭下
  本漢涪縣地屬廣漢郡先主定蜀立梓潼縣以縣屬焉晉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後魏改為巴中縣隋開皇元年避廟諱改為巴西縣
  富樂山在縣東五里
  天池山在縣北一十餘里
  涪江水經縣西去縣五十步
  羅江水經縣西去縣三十五里
  蔣琬墓在縣西八里琬為大司馬住漢中後上疏曰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由是琬還住涪疾轉增劇卒于此而𦵏焉
  譙周墓在縣南十六里周將亡戒諸子曰吾後嗣當有黄頭黑齒幾亡吾族及周孫縱之生也頭黄齒黑晉末刺史毛璩使縱領白徒七百人由涪水下討桓𤣥西人不樂逺征乃逼縱為主攻䧟巴西遂屠益州既害毛璩自號成都王義熙九年朱齡石討平之卒如周言昌明縣緊南至州七十里
  本漢涪縣地晉孝武帝自白沙戍移漢昌縣僑理于此仍屬巴西郡後魏廢帝改漢昌為昌隆縣先天元年改為昌明縣
  涪水經縣南去縣一里
  羅江縣
  廉水經縣東北讓水出縣北平地宋明帝時梓潼涪人范百年因論事之次帝語及廣州貪泉百年對曰臣家梁益所居廉讓之間即此水也案此條前缺羅江縣建置原委據舊唐書羅江漢涪縣地晉于梓潼水尾萬安故城置萬安縣後魏置萬安郡隋廢天寳元年改萬安為羅江廉泉讓水出縣北平地也又新唐書云縣北五里有茫江堰引射水溉困北十四里有楊村堰引折腳堰水溉田此皆缺載神泉縣上東北至州八十四里
  本漢涪縣地晉孝武帝于此僑置西充國縣屬巴西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潼州六年改為神泉縣因縣西神泉為名
  神泉在縣西平地冬夏温沸氣如附子能愈衆疾龍安縣上東北至州七十八里
  本漢涪縣地周武帝天和六年于此置金山縣隋大業三年武徳三年于廢金山縣城置龍安縣因山為名金山在縣東五十步每夏雨奔注崩頺之所則金粟散出大者如碁子
  龍安山在縣北十里有好林泉隋開皇中蜀王楊秀立亭館以避暑
  魏城縣上西南至州六十五里
  本漢涪縣地隋大業十年自鹽泉井移魏城縣理此屬金山郡按鹽泉井在今縣東南四十五里鹽泉縣理是也
  高靈山在縣北二十四里
  東西井在縣東南四里井西為涪縣界井東為梓潼縣界二縣界分境之所故曰東西
  鹽泉縣中下西至州五十六里
  本漢涪縣地後魏禪帝元年割涪縣置魏城縣武徳三年分魏城置鹽泉縣
  五層山在縣西南三十里
  梓潼水經縣北去縣十八里
  陽下鹽井在縣西一里
  西昌縣中東至州五十六里
  本漢涪縣地晉孝武帝于此置置益昌縣隋開皇三年永淳元年又置以與利州益昌縣同名以其在州西因改為西昌縣
  龍臺山在縣東北四里
  龍安水在縣北五里
  遂州遂寧中府
  開元戸三萬七千三百七十七 鄉六十五元和户三千八百四十六   鄉六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漢分置廣漢郡今州又為廣漢郡之廣漢縣地後分廣漢為徳陽縣東晉分置遂寧郡周保定二年立為遂州後因之
  州境東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果州路二千二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八百八十里
  東至合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果州一百七十里
  正南㣲西至普州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樗蒲綾一十五疋元和貢 天門冬 柑子
  管縣五
  方義 長江 青石 蓬溪 遂寧
  方義縣望郭下
  本晉小溪縣也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屬遂寧郡後魏恭帝改為方義縣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遂州
  涪江水北去縣八十步
  縣四面各有鹽井凡一十二所
  靈星池在縣西南四里
  龍池在縣北百二十步
  長江縣上南至州五十里
  本晉巴興縣魏恭帝改為長江縣
  涪江經縣南去縣二百五步
  青石縣中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晉之晉興縣也本屬巴郡既置遂寧乃割屬焉後魏改為始興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青石縣
  青石山在縣東南水路五十九里舊巴蜀爭界累年未分一朝密霧石為之裂破從上至下直若引繩因此定遂合二州之界
  涪水經縣南去縣一里
  九節溪出縣東三十六里灘有九節因為名
  蓬溪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永淳元年割方義縣北界于今縣南二十里蓬川置唐興縣長壽二年改為武豐神龍元年復為唐興天寳元年改為蓬溪
  石香爐山在縣西五里
  縣有鹽井一十三所
  遂寧縣中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景龍二年割青石縣置
  渝州南平下
  開元户五千九百六十二 鄉十七元和戸八百三十二   鄉一十
  禹貢梁州之域古之巴國也閬白二水東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謂之巴然則巴國因水為名武王伐殷巴人助焉其人勇鋭歌舞以凌殷郊後封為巴子其地東至魚復西抵僰道北接漢中南極牂柯是其界也春秋時亦為巴國戰國時楚既稱王巴亦稱王秦惠文王使張儀司馬錯伐巴蜀滅之分其地為三十一縣始皇置三十六郡巴即一焉漢髙帝既定三秦項羽背約封為漢王王巴蜀天下既定乃分巴蜀置廣漢郡武帝又置犍為郡劉璋為益州牧于是分巴郡自墊江以下為永寧郡先主又以固陵為巴東郡由是巴郡分而為三號曰三巴梁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楚州後魏改為巴州周閔帝又改為楚州隋開皇九年改楚州為渝州因渝水為名漢高祖還伐秦巴人從軍歌舞陷陣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後令習之所謂巴渝舞也
  州境東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四百七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六百七十里
  東北至涪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瀘州水路七百里
  西北至合州一百六十里西至渠州四百四十里
  江津縣在州西一百二十里縣南陸路至溱州三百六十里又自江津縣南循僰溪水路至南州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葛五疋 藥子元和貢 葛 牡丹皮
  管縣五
  巴  江津 萬壽 南平 壁山
  巴縣中下郭下
  本漢江州縣也屬巴郡在岷江之西漢水之南即蜀將李嚴所修古巴城也南齊改為墊江縣周明帝武三成年改為巴縣後遂不改
  州理城即漢巴郡城也先主令都督李嚴鎮此又鑿南山欲會文涪二水使城在孤洲上會嚴被徴不卒其事鑿處猶存
  江津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江州縣地屬巴郡周改為江陽縣隋開皇三年改為江津縣屬渝州
  萬壽縣中下東北至州三百八十里
  本漢江州縣地武徳三年分江津置萬春縣屬渝州五年改為萬夀縣
  綾緜山在縣西八十五里
  大江水經縣南去縣二里
  南平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漢江州縣地貞觀四年分巴縣置南平縣屬南平州十三年廢州縣改屬渝州
  瀛山在縣西南三百七十里以其髙峻象海中蓬瀛故名
  巴子魚池在縣西北一十里
  壁山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漢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四靣髙山中央平田周迴約二百里天寳中諸州逃户多投此營種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至徳二年置縣因山為名縣東陸路至江津縣二百三十里台州巴川中
  開元戸二萬六十七   鄉四十二元和户二千八百九十二 鄉三十九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為巴國秦滅之以為巴郡今州即漢巴郡之墊江縣地也宋文帝元嘉中于此置東宕渠郡後魏恭帝于東宫渠郡改置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來至州南與嘉陵江合流因名合州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六百三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五百一十里
  西至遂州陸路二百六十里水路三百七十里西南至瀘州五百九十里北至果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 藥子一百顆 牡丹皮十斤 桃竹筯案此與前遂渝二州後榮龍二州之賦並傳寫缺管縣六
  石鏡 漢初 新明 銅梁 巴川 赤水
  石鏡縣上郭下
  本漢墊江縣屬巴郡後漢岑彭與臧宫伐公孫述自江州從涪水上至墊江是也宋文帝于此置東宕渠郡石似鏡因以為名
  銅梁山在縣南九里蜀都賦曰外負銅梁石渠是也山出鐵及桃枝竹
  涪江水經縣南去縣二百步
  巴子城在縣南五里
  漢初縣中東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
  本漢墊江縣地後魏于此置漢初縣屬合州
  西溪水一名嘉陵水經縣理南去縣一里
  新明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墊江縣地自後魏訖隋又為石鏡縣地武徳二年分石鏡縣之東北界為新明縣
  銅梁縣中東至州二百五十里
  長安四年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僑戸輻湊置縣取小銅梁山為名
  小銅梁山在縣西北七十里
  涪江水在縣東北四十里
  巴川縣中北至州二百里
  開元二十三年刺史孫希莊奏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置縣
  小安南溪源出縣南山下
  赤水縣中東至州一百里
  本漢墊江縣地隋開皇八年分石鏡縣于今縣西二里置縣因水為名
  朝霞山在縣南十八里
  普州安岳中
  開元户三萬二千六百八 案鄉數傳寫缺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二 鄉二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漢為巴蜀二郡之地今州即漢之資中牛鞞音髀墊江後漢之徳陽四縣之地周武帝于縣立普州隋大業二年罷普州以所領縣屬資州武徳二年重置
  州境東西二百七十八里南北一百九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十里
  正南微西至資州一百七十里正西微北至簡州二百四十里
  正北微東至遂州一百三十里正北微西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葛八疋賦 紵布 絹
  元和貢 天門冬
  管縣六
  安岳 普康 安居 普慈 崇龕 樂至
  安岳縣上郭下
  周武帝建徳四年與州同置
  縣有鹽井一十所
  安岳山在縣西南一里
  普康縣下北至州七十里
  周建徳四年于此置永康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隆康先天元年改為普康
  縣有鹽井三所
  安居縣中南至州八十里
  本周柔剛縣也因山為名隋開皇十二年改為安居縣因水為名天授三年移于今理
  柔剛山在縣東二十里
  安居水在縣北八十步
  縣有鹽井四所
  普慈縣中東南至州一百里
  本名多業縣周建徳四年置屬普慈郡隋開皇十三年改多業為普慈
  婆娑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其山緜亘數百里
  安居水在縣北一里
  縣有鹽井一十四所
  崇龕縣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隋開皇三年于此置隆龕鎮大業十二年于鎮置縣先天元年改為崇龕山為名
  崇龕山在縣西三里
  樂至縣中東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周車免鎮也屬普州以車免山為名武徳三年于鎮置樂至縣
  樂至池在縣東二里
  榮州和義下
  開元戸四千七百七 鄉一十五元和戸八百八十  鄉二十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南安縣地也李雄據蜀後夷獠居之所謂鐵山生獠也隋開皇十三年置大牢縣武徳元年割資州大牢威逺二縣于公井鎮置榮州取榮徳山為名也
  州境東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資州路二千四百九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資州一百六十里東北至瀘州水陸路相兼五百四十里
  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陵州二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 斑布六疋 利鐵
  管縣六
  旭川 咨官 和義 威逺 公井 應靈
  旭川縣中下郭下
  本漢南安縣地貞觀元年于此置旭川縣因縣有鹽井號旭井取以名縣
  榮徳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鐵山在縣北四十里
  大牢溪出縣北鐵山下南流經縣北
  咨官縣中下東南至州九十里
  本漢南安縣地晉義熙十年置冶官縣屬犍為郡隋後誤以冶為咨也武徳元年屬嘉州貞觀六年改屬榮州白崖山在縣西北十里
  和義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漢資中縣地是資瀘二州界隋大業十二年分置和義縣以招和夷獠故以和義為名
  内江水在縣西一百七十里
  縣有鹽井五所
  威逺縣中下西至州七十里
  本漢資中縣地隋開皇三年于此置威逺縣以招撫生獠十一年改戍為縣屬資州武徳元年改屬榮州鐵山在縣西北四十里
  威逺鎮在縣城内
  縣有鹽井七所
  公井縣中下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鎮隋因之武徳元年于鎮置榮州因改鎮為公井縣
  野客山在縣南六十里
  縣有鹽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縣鎮因取為名
  應靈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漢南安縣地隋開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鎮十三年改鎮為縣縣界有大牢溪因取為名天寳元年改為應靈縣有鹽井四所
  陵州仁壽中
  開元户一萬七千九百五十五 鄉四十七元和户一千九百八十五   鄉四十七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武陽縣之東境也晉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益西城戍以防鹽井周閔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為名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晉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東西兩山築城置主將防衛之後廢陵井更開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仍舊名猶曰陵井其實非也今按州城内北二面懸崖斗絶四面顯敞南臨井
  州境東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七十里
  東至資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榮州三百一十里
  東北至成都二百里東北至簡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眉州七十里西至嘉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麩金 細葛四疋賦 絹 緜
  管縣五
  仁壽 貴平 籍 始建 井研
  仁壽縣
  本漢武陽縣之東境也後魏定蜀于此置普寧縣屬懷仁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陵州十八年改普寧為仁壽縣
  三隅山有東隅南隅西隅三山相對去陵井各一里故為名
  婆支水出縣北婆支山去縣四十五里
  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餘丈益部鹽井甚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中有祠葢井神
  張道陵祠在縣西南百步陵開鑿鹽井人得其利故為立祠陵即張魯之祖父學道鶴鳴山人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時人號米賊亦曰五斗米道
  貴平縣中西南至州六十七里
  本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後魏于此置和仁郡仍立縣唱車山在縣西南九里
  禄水在縣南五十步
  平井鹽井在縣東南七步
  籍縣上東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武陽縣地周閔帝于此置籍縣因蜀先主籍田地為名隋大業二年永徽四年復置
  丹砂田在縣南七十里
  大江水在縣北三十五里
  木津水在縣南五里
  始建縣中下北至州五十七里
  本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于今縣立始建鎮大業五年改鎮為縣聖歴二年移于仁壽縣界置其舊縣復置始建鎮
  鐵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出鐵諸葛亮取為兵器其鐵剛利堪充貢焉
  井研縣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漢武陽縣地隋大業元年因井研鎮立縣取鎮為名屬陵州
  井研鹽井在縣南七里鎮及縣皆取名焉又有四稜井鑊井
  瀘州瀘川下府
  開元户一萬六千八百七 郷三十七元和户一千九百六十九 鄉三十八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巴子國秦并天下為巴郡地武帝分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江陽符二縣之地按江陽即今州城是也先主入益州遣諸葛亮張飛等引兵泝流定江陽是也晉穆帝遣安西將軍桓温將萬人伐李子仁軍次江陽亦謂此地也後為獠所沒梁大通初割江陽郡置瀘川魏置瀘州取瀘水為名隋大業三年改為瀘川郡武徳元年復為瀘州
  州境東西四百七十八里南北五百六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資州路三千三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里
  東北至渝州水路七百里東北至合州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榮州五百四十里西北至資州泝流六百三十里
  西至戎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陸路二百四十里山路險峻或不通
  貢賦開元貢 麩金 葛 醬賦 麻 布
  管縣五
  瀘川 緜水 江安 富義 合江
  瀘川縣中下郭下
  本漢江陽縣也屬犍為郡初曹公入漢中諸葛亮出屯江陽晉穆帝于縣置東江陽郡領江陽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瀘州大業元年改江陽縣為瀘川縣皇朝因之
  汶江水經縣南三十步
  中江水亦曰緜水經縣北三里出麩金
  緜水縣中下東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漢江陽縣地晉于此置緜水縣
  汶江水經縣東一十五里
  江安縣中下東北至州五十里
  本漢江陽縣地也李雄亂後沒于夷獠晉穆帝于此置漢安縣十八年改為江安縣
  方山在縣西北一十二里
  汶江水經縣北八十步
  可盛鹽井在縣西北一十一里
  富義縣中下東南至州三百里
  本漢江陽縣地周武帝于此置富世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富義縣
  中江水亦曰緜水經縣東百步
  富義鹽井在縣西南五十步月出鹽三千六百六十石劒南鹽井惟此最大其餘亦有井七所
  合江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符縣地晉穆帝于此置安樂縣梁改置安樂戍周改為合江縣
  安樂山在縣東八十三里縣取名焉
  龍州江油下都督府
  開元戸九百一十九 鄉六元和戸三百二十九 鄉六
  禹貢梁州之域秦漢及魏不置郡縣魏景元元年詔鄧艾征蜀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髙谷深至為艱險艾自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縁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即其地也晉于此置平武縣屬隂平郡至梁有楊李二姓最豪分據其地各稱藩于梁至西魏禪帝二年平蜀于此立龍州隨末陷賊武徳元年隴蜀平定改為龍門郡其年加西字貞觀元年改為龍州州境東西四百六十八里南北至東九十六里
  八到東北上都取利州路一千六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五百一十里
  東至利州四百里東至松州三百二十里
  東南至劒州三百二十里西至緜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茂州四百九十里西北至扶州六百里
  北至渝州取文州路三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麩金 羚羊角元和貢 烏頭 附子 天雄 側子
  管縣二
  江油 清川
  油縣中下郭下
  本晉平武縣地後魏于此置江油郡并立江油縣以屬焉石門山在縣東一百三里有石門戍與氐分界去仇池城四百餘里
  雪山在縣西三百里以春夏常有積雪也
  饗崖山在縣南八十二里出錫
  涪江南流經州城東又經江油城東其水出金
  清川縣中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本後魏之馬盤郡也領馬盤一縣屬龍州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入郡理屬龍州天寳元年改為清川縣
  昌州昌元中
  元和户一千一百九 鄉七案此州置自乾元故不載開元户鄉與貢賦
  本漢資中縣之東境墊江縣之西境江陽郡之北境皇朝乾元元年左拾遺李鼎祚奏以山川闊遠請割瀘普渝合資榮等六州界置昌州尋為狂賊張朝等所焚州遂罷廢大厯十年本道使崔寧又奏復置以鎮押夷獠其城南憑赤水北倚長嵓極為險固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四百里東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正南至瀘州取合江縣路三百八十里
  西北至資州三百里正北㣲西至普州三百八十里
  貢賦元和貢 筒布案元和賦傳寫缺
  管縣四
  静南 昌元 永川 大足
  静南縣中郭下
  乾元元年與州同置
  銅鼓山在縣北八十里
  赤水溪經縣南去縣九十步
  始龍溪在縣東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昌元縣中東至州一百二十里
  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接瀬波溪西臨耶水
  葛仙山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瀨波溪在縣南五十步
  永川縣下西至州九十里
  大厯十一年置東西北三面並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鐵山在縣東南八十里
  大足縣下西南至州七十五里
  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臨赤水西枕榮山
  牛鬭山在縣東南八十里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五
  唐 李吉甫 撰
  嶺南道
  廣州南海中都督府
  開元戸六萬四千二百五十 鄉一百九十四元和户七萬四千九十九  鄉九十一今為嶺南節度使理所管廣州循州潮州端州康州封州韶州春州新州雷州羅州髙州恩州潘州辯州瀧州勤州崖州瓊州振州儋州萬安州 案管縣及都管戸數傳寫缺所列州目與唐書方鎮表元和時嶺南節度使領二十二州相合今缺春新以下十五州志文春州即南陵郡其縣曰陽春羅水新州即新昌郡其縣曰新興索盧永順雷州即海康郡其縣曰海康遂溪徐聞羅州即招義郡其縣曰亷江呉川幹水零緑髙州即髙涼郡其縣曰良徳電白保定恩州即恩平郡其縣曰恩平杜陵陽江潘州即南潘郡其縣曰茂名潘水南巴辯州即陵水郡其縣曰石龍陵羅瀧州即開陽郡其縣曰瀧水開陽鎮南建水勤州即雲浮郡其縣曰銅陵富林崖州即珠崖郡其縣曰舎城澄邁文昌瓊州即瓊山郡其縣曰瓊山臨髙曽口樂會顔羅振州即延徳郡其縣曰寧逺延徳吉陽臨川落屯儋州即昌化郡其縣曰義倫昌化感恩洛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富羅萬安州即萬全郡其縣曰萬安陵水富雲博遼此元和時十五州所領五十縣可徴諸地理志合封韶以上七州所領縣為八十有六也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百越之地秦并天下置南海郡下言南海郡地即禹貢之域也秦末趙佗竊據之髙帝定天下為中國勞苦釋佗不誅因立佗為南越王使無為南邊害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將軍路博徳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僕下湞水咸會番禺誅佗𤣥孫建徳及相呂嘉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鬱林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按漢南海郡即秦南海故郡也屬交趾刺史獻帝末孫權以步騭為交州刺史遷州于番禺即今州理是也孫皓時以交州土壤太逺乃分置廣州理番禺交州徙理龍編晉代因而不改義熙中盧循自稱平南將軍廣州刺史用徐道覆計舉兵建業軍敗單舸走保廣州為晉將杜慧度所破投水而死隋開皇九年平陳于廣州置總管府仁壽元年改廣州為番州大業三年罷番州為南海郡隋末陷賊武徳四年討平蕭銑復為廣州開元二十一年乂于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廣州為嶺南五府經略使理所以綏靜夷獠統經略軍南海郡係本州城内有經略軍額管鎮兵五千四百人清海軍恩平郡管兵一千人恩平今恩州桂管經略使始安郡管兵千人容管經略使普寧郡管兵一千一百人鎮南經略使安南都䕶府管兵四千二百人邕管經略使朗寧郡管兵一千七百人
  州境東西六百四十八里南北一千二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郴州路四千二百一十里取䖍州大𢈔嶺路五千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東都取桂州路五千八十五里東北至韶州五百三十里
  正南至大海七十里正西微北至端州沿沂相兼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恩州水路六百里西北至賀州八百七十六里
  貢賦開元貢 沈香 甲香 鍾乳 石斛 山薑竹布 絲布 蕉布 蚺蛇膽元和貢 荔枝煎 餘甘子 占臘香 鼊皮案唐六典嶺南道厥賦蕉紵落麻今是志以蕉布絲布麻布為廣州及潮端康封韶等州之貢當因傳寫脫去賦字誤移作貢非李吉甫之原本也
  管縣十三
  南海 番禺 化䝉 懐集 増城 洊水東莞 新會 義寧 清逺 四會 湞陽浛洭
  南海縣上郭下
  本漢番禺縣之地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以其地置南海縣屬廣州
  番山在縣東南三里
  禺山在縣西南一里尉佗葬于此
  南海在縣南水路百里自州東八十里有村號曰古斗自此出海浩淼無際
  石門水一名貪泉出縣西三十里平地即晉廣州刺史呉𨼆之飲水賦詩之處
  州城步騭所築也騭為交州刺史登臺逺望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案斯誠各本作新城非未築時語步騭本傳不載其事詳見水經注今據以改正宜為都邑遂遷州于番禺建築城郭焉
  趙佗故城在縣西二十七里即尉佗都城也
  陸賈故城在縣西一十四里賈之來也佗不即前賈故為城以待之
  盧循故城在縣南六里循既為宋髙祖所破聚其餘黨還至番禺髙祖遣建威將軍孫季髙振武將軍沈田子力戰大破之
  朝臺在縣東北二十里案水經注引交州治中姚文式問答云朝臺在州城東北三十里昔尉佗初遇陸賈之處也後嵗時于此望漢朝拜故曰朝臺
  牛鼻鎮在縣西北五十里
  赤岸戍在縣東百里
  柴石戍在縣東七十里
  北廟在縣北三里即尉佗之廟也
  虞翻廟在縣西北三里翻為孫權騎都尉以數諫爭徙交州卒
  海廟在縣東八十一里
  任囂墓在縣北三里
  尉佗墓在縣東北八里又言佗葬在禺山葢與此相連接耳
  番禺縣工北至州十五里
  本秦舊縣故城在今縣西南二里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隋開皇十年改置南海縣即今縣是也長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縣取漢名其洲周迴約八十里
  化䝉縣下東南至州四百八十里
  本秦四會縣之地宋元嘉十三年分四會縣之䝉鄉置化䝉縣屬綏建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廣州鉛穴山在縣西六十里出鉛錫
  滑水一名綏建江經縣南去縣三十步
  懐集縣中東南至州六百三十里
  本漢四會縣地也宋元嘉中分四會縣之銀屯鄉置懐集縣屬綏建郡隋開皇十年改屬洭州洭州即今廣州浛洭縣理是也二十年廢洭州改屬廣州
  驃山在縣東北四十二里多鐵□百姓資焉
  綏建江經縣西南二里
  増城縣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漢番禺縣地後漢于此置増城縣按崑崙山上有閬風増城葢取美名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屬廣州猊山在縣東南二十三里多婆娑摩竹圍三四尺至堅里人以為弓形如弩
  九子嶺在縣西四里
  泉山在縣西三十二里其上多漆樹
  黿泉在縣西青山有神黿帶銅鐶上此水有穢此水則便澍雨
  石陂水在縣東北百五十里漑田餘頃
  牛潭在縣東北二十里
  洊水縣中東北至州七百五十里
  本漢封陽縣地在今賀州界蕭齊于此置洊安縣屬廣州至徳二年改為洊水縣
  齊樂水經縣北百步
  滑水在縣北五十里
  東莞縣中西北至州三百里
  本漢博羅縣地晉成帝咸和六年于此置寶安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廣州至徳二年改為東莞縣取舊郡名也
  寶山在縣東北五十五里
  南海在縣西二里
  新會縣中東北至州三百里
  本漢四會縣地隋開皇十年置新會縣屬岡州岡州即義寧今廣州理是也開元二十三年割屬廣州案岡州舊唐書云貞觀五年州廢以新會義寧屬廣州乾元元年復為岡州與此新會義寧兩縣志文有異
  利山在縣南百七十里上多沈香木
  南海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義寧縣下東北至州五百里
  本漢番禺縣之地宋元嘉六年于此置義寧縣屬新會郡隋改屬岡州天寳初廢岡州以縣屬廣州
  天路山在縣西一十六里
  清逺縣中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漢中宿縣地也梁武帝于此置清逺郡中宿縣屬之隋開皇十六年廢郡置清逺縣屬廣州
  觀亭山一名觀峽一名中宿峽在縣東三十五里縣昔取此峽為名
  四會縣中東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秦舊縣也屬桂林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廣州
  金山一名金岡山在縣北六十五里出金沙
  雞籠山在縣西二里
  湞陽縣中南至州四百二十五里
  本漢舊縣也屬桂陽郡在湞水之陽因名呉屬始興郡隋開皇十年改名貞陽屬循州十九年改屬廣州武徳元年復改為湞陽
  湞山在縣北四十里湞水所出尉佗為城于此山上名曰萬人城
  湞陽峽一名臯石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狖所不能遊
  溱水一名始興大江北自韶州曲江縣界流入東去縣一百一十步洭浦故關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山谷深阻實禁防之要地也
  浛洭縣中東南至州五百里本漢舊縣也地理志含字無水屬桂陽郡隋開皇十年於此置洭州縣屬焉二十年廢洭州以縣屬廣州因縣界洭水為名也
  堯山在縣北四十里白鹿山在縣東南三十里
  洭水西自連州陽山縣界流入經縣南百步含洭故城本漢含洭縣也在今縣東四里
  故洭城在縣西三十步
  循州
  海豐上開元戶九千五百二十五 鄉元和戶二千八十九 鄉十五三秦南海郡地漢平南越復置南海郡今州即漢南海郡之博羅縣也梁置梁化郡隋開皇十年于此置循州取循江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龍川郡武徳五年復改為循州案此所叙未全舊唐書地理志云隋龍川郡武徳五年改為循州天寳元年改為海豐郡乾元元年復為循州
  州境東西九百八十三里南北七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廣郴路四千六百一十里西北至東都取廣郴路四千四百五十里
  東北至韶州一千二百里南至海一百一十里
  西至廣州水路沿泝相兼四百里陸路三百五十里北至䖍州一千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 甲香 藤器 蚋蛇膽 鮫魚皮元和貢 藤箱 水馬 大魚睛 羅浮柑子管縣六
  歸善 博羅 興寧 海豐 河源 雷鄉
  歸善縣中下郭下
  本漢博羅縣地也宋于此置歸善縣屬鄣郡梁屬梁化郡隋開皇十年廢梁化郡以縣屬循州
  長山在縣東南百里
  寅山在縣東北十五里多出茯苓
  南海在縣南一百一十里
  河源水北去縣四十步
  歸善故城在縣東北七十里
  梁化故郡在縣東南八十里
  博羅縣中下東南至州三十里
  本漢舊縣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循州二漢縣立名不一自呉以後復為博羅
  羅浮山在縣西北二十八里羅山之西有浮山蓋蓬萊之一阜浮海而至與羅山並體故曰羅浮髙三百六十丈周迴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峰四百三十有二焉事具袁彦伯記
  浮水出羅浮山
  河源水東自歸善縣界流入南去縣一百步
  興寧縣中下西南至州七百里
  本漢龍川縣之地也晉于今縣西三里置興寧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循州
  六石山在縣西南二里
  循江西自河源縣界流入西去縣五十里
  興寧江南去縣一百八十里
  海豐縣中下西北至州五百里
  本漢龍川縣地東晉于此置海豐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循州
  南海在縣南二十五里
  龍山在縣北五十里
  河源縣中下西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漢龍川縣之地齊于此置河源縣以縣東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循州龍穴山今名龍川山在縣東北三百四十里
  循江經縣東南去縣二百步
  龍川故城在縣東北水路百七十五里秦龍川縣也秦南海尉任囂疾召龍川令趙佗授之以政即此處也雷鄉縣中下西南至州六百里
  天授二年廣東都督陳崇業奏置南臨大江
  潮州潮陽下
  開元户九千三百二十九 郷一十六元和户一千九百五十五 鄉一十六
  今州即漢南海郡之掲陽縣也晉安帝義熙九年于此立義安郡及海陽縣隋開皇十年罷郡省海陽縣仍于郡廨置義安縣以屬循州十一年于義安縣立潮州以潮流往復因以為名大業三年罷州為義安郡武徳四年復為潮州
  州境東西五百三十六里南北四百八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䖍州路五千六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東都取䖍州路四千八百一十里東至大海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漳州取漳浦縣路四百八十里
  南至大海八十五里西南至循州一千五百里
  西南至廣州水陸路相兼約一千六百里西北至䖍州一千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 甲香 蚺蛇膽 鮫魚皮 靈龜散元和貢 細蕉布 水馬管縣三
  海陽 潮陽 程鄉
  海陽縣中下郭下
  本漢揭陽縣地晉于此立海陽縣屬義安郡隋開皇十年省郡廢海陽入循州十一年置潮州又立海陽縣以屬焉南濱大海故日海陽
  鳳凰山在縣北一百四十里
  大海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三步
  西津驛在縣西六里
  鹽亭驛近海百姓煮海水為鹽逺近取給
  官鄣湖在縣東南二十里出名龜以卜勝于含洭龜潮陽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里
  木漢揭陽縣地晉安帝分東莞郡置義安郡仍立潮陽縣屬焉以在大海之北故曰潮陽貞元九年移于今理穫子山一名龍首山在縣東南五十里
  龍溪山今名海寧嶺在縣西南一百七十里
  大海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程鄉縣中下東南至州四百里
  本漢揭陽縣地齊于此置程鄉縣蓋分海陽縣立焉屬義安郡隋開皇十年省十一年置潮州復立程鄉縣屬焉
  西陽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西陽水在縣南二十三里
  端州髙要下
  開元户八千一百四十二 鄉十四元和户一千七百九十五 鄉十四
  本秦南海郡地漢武帝置蒼梧郡則為蒼梧郡之髙要縣也梁大同中于此立髙要郡隋開皇十一年置端州大業三年罷為信安郡武徳四年平蕭銑五年重置端州州當西江入廣州之要口也
  州境東西一百五十八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韶郴州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西北至東都四千六十五里
  東至廣州二百八十四里東至廣州義寧縣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廣州新會縣水路三百里東北至廣州四會縣陸路一百八十里
  西至康州二百九十里西南水陸相兼至新州一百八十里
  北取廣州四會縣界水路至韶州六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銀四鋌 蕉布 麻布元和貢 乳香 黄魚 春子
  管縣二
  髙要 平興
  髙要縣下郭下
  本漢舊縣也屬蒼梧郡有鹽官隋開皇十一年置端州割屬焉
  石室山在縣北五里
  零羊峽在縣東水行三十里呉步騭為交州刺史興軍取南海衡毅錢博等案衡毅錢博蒼梧人步騭本傳不載詳見水經注所引王氏交廣春秋領兵逆之戰于峽口毅博等軍敗投水死者千餘人即此處也
  青岐鎮在縣東八十五里
  鵠奔亭在縣西八里漢交趾刺史何敞辨死女子冤即此處也
  平興縣下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漢髙要地也晉末分置平興縣屬新寧郡隋開皇十二年罷郡屬端州
  漏山在縣東四十里
  康州晉康下
  開元户一萬三千一百五十二 鄉十六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漢武帝平南越置蒼梧郡今州即蒼梧郡之端溪縣也晉末于此置晉康郡隋開皇十二年省晉康郡以所領縣屬端州大業三年罷州為信安郡隋末陷賊武徳四年討平蕭銑五年置康州
  州境東西二百七十九里東北二百四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五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東都四千二百五十五里
  東至端州二百九十里西南水路至瀧州一百八十里
  西北泝流至封州一百二十五里北至霍山一百二十里與廣州蒙化縣分界
  貢賦開元貢 銀 蕉布 麻布
  管縣四
  端溪 悅城 都城 晉康
  端溪縣
  本漢端溪舊縣也屬蒼梧郡
  端山在縣北百二十五里有樹冬榮其子號曰猪肉子大于盃炙而食之味如猪肉故名也
  西江水經縣南去縣五十二步
  悅城縣下西至州八十里
  本漢端溪縣地也宋于此置樂城縣屬端州武徳五年改屬康州天寶元年改名悅城
  鬱水一名西江水經縣南去縣十步
  程溪水東去縣百步
  都城縣下東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漢端溪縣地宋于此分置都城縣屬晉康郡隋大業二年屬封州武徳五年改屬康州
  鬱水經縣西去縣一里
  晉康縣下東至州七十一里
  本漢端溪縣地宋于此置遂安縣貞觀八年于縣置樂州十八年廢州以縣屬康州至徳元年改為晉康縣建水在縣東五十步
  封州臨封下
  開元户五千六百五十二 鄉七元和户八百一十一   鄉七
  秦為南海郡之地漢平南越置蒼梧郡今州即漢蒼梧郡之廣信縣地也梁于此置梁信郡屬成州隋開皇十年改為封州大業三年罷州以縣屬蒼梧郡武徳四年復置封州
  州境東西一百二十八里南北二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梧桂州路四千三百八十五里西北至東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
  東南泝流至康州一百二十里西北泝流至梧州五十五里

  北至賀州陸路三百九十里水路六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銀 蕉布 麻布
  管縣二
  封川 開建
  封川縣下郭下
  本漢廣信縣也梁于此置梁信郡隋開皇十年改為梁信縣屬封州十八年改為封川縣皇朝因之
  古鬭山在縣西十三里
  封溪水經縣北去縣十五里
  開建縣下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漢封陽縣之地宋明帝分置開建縣屬臨賀郡案宋明帝一作宋文帝開皇十年改屬連州武徳四年改屬封州鼠石在縣東北二十四里傍有三穴皆容人居止其石上時多石斛石髙五十丈周𮞉五里
  臨賀水一名封溪水經縣西去縣十五里
  韶州始興下
  開元户二萬七百六十四 鄉四十一元和户九千六百六十六 鄉四十一
  秦南海郡地漢分置桂陽郡今州即桂陽郡之曲江縣也後漢置始興都尉今州即都尉所部呉甘露元年初立為始興郡梁承聖中蕭勃據嶺南于此置東衡州隋開皇元年平陳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東北韶石為名十一年廢入廣州十二年自今南海縣移廣州理曲江之廢韶州城即今州理是也仁壽元年改廣州為番州大業二年又自今始興故鎮移番州理南海縣今廣州理是也三年以番州為南海郡隋末陷賊武徳四年平蕭銑重于此置番州貞元年改為韶州復舊名也
  州境東西六百二十里南北四百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郴州路三千六百八十五里取䖍州吉州路四千六百八十里西北至東都取郴州路三千四百二十五里取䖍州吉州路二千八百七十里東北至䖍州陸路五百五十里南至廣州水陸相兼五百三十里
  西至連州山路險峻五百里西北至郴州陸路四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 竹布十五疋 鍾乳五兩 乳花蘭桂 石斛 麻布管縣六
  曲江 始興 樂昌 翁源 湞昌 仁化
  曲江縣上郭下
  本漢舊縣也屬桂陽郡江流𮞉曲因以為名呉置始興郡縣屬焉隋置韶州縣屬不改皇朝因之
  靈鷲山在縣北六里
  玉山在縣東南十里有採玉處
  銀山在縣西二十二里出銀
  韶石在縣東北八十里兩石相對相去一里石髙七十五丈周迴五里有似雙闕名韶石
  牢石在縣東六十里石髙七十丈周迴二十一里色備五彩狀若樓觀上多零羊案水經注韶石南有逃石髙三十丈廣圓五百丈本在桂林武城縣夜逃雷忽然遷此彼人來見曰石乃逃來因名逃石以其有靈運徙又名靈石舊唐書云貞觀十一年改智州為牢州以牢石為名牢石髙四十丈周二十里或疑牢石即逃石而與是志之髙七十丈皆異王城一名故郡城在縣南六里地勢險固晉義熙初盧循克廣州循將徐道覆移始興郡據此城
  湞水在縣東一里元鼎五年征南越樓船將軍下横浦入湞水即此水
  始興縣下西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
  本漢南越之地呉于此分置始興郡隋改屬韶州皇朝因之
  大庾嶺一名東嶠山即漢塞上也在縣東北一百七十二里從此至水道所極越之北疆也越相呂嘉破漢將軍韓千秋于石門封送漢節置于塞上即此嶺本名塞上漢伐南越有監軍姓庾城于此地衆軍皆受庾節度故名大庾五嶺之戍中此最在東故曰東嶠髙一百三十丈秦南有五嶺之戍謂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縣也
  邪階水今名階水出縣東百三十里近水有邪階山又有脩仁水出縣東北東嶠山仍有三楓亭五渡水齊范彦龍為始興守至修仁酌水賦詩曰三楓何習習五渡且悠悠寧飲脩仁水不浥邪階流
  安逺鎮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
  樂昌縣中東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漢曲江縣地也梁武帝分曲江置梁化縣屬始興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廣州十八年改為樂昌縣武徳中改屬韶州
  藍豪山在縣西北一百九十里廣五百里崖嶺峻阻所謂瀧中即此也
  滄湖在縣東南十里周迴三十五里南通瀧水
  任囂故城在縣南五里秦楚之際南海都尉任囂因中國方亂欲據嶺南故築此城以圖進取囂死此城尉佗因之遂有南越
  翁源縣下西北至州二百八十里
  本漢湞陽縣地在今廣州界梁承聖末蕭勃分湞陽立翁源縣因縣界翁水之源為名也後因不改貞元元年刺史徐申移于今理
  翁水出縣東北一百四十里
  松派水與湞水合經縣南二十步
  湞昌縣下西南至州陸路二百三十里
  光宅元年析始興北界置湞昌縣北當驛路南臨湞水大庾嶺在縣北五十六里
  仁化縣下南至州陸路一百一十里
  垂拱四年分曲江縣置仁化縣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五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元和郡縣志>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六
  唐 李吉甫 撰
  嶺南道
  桂州始安中都督府
  開元戸三萬六千二百六十五 鄉七十二元和户八千六百六十    鄉三十五今為桂管經略使理所管桂州梧州賀州昭州象州柳州嚴州融州龔州富州蒙州思唐州 管縣四十七案都管户數傳寫缺
  禹貢荆州之域漢元鼎六年置零陵郡今州即零陵郡之始安縣也呉歸命侯甘露元年于此置始安郡屬荆州晉屬廣州梁天監六年立桂州于蒼梧鬱林之境因桂江以為名大同六年移于今理隋開皇十年置總管府大業三年罷州為始安郡武徳四年復為桂州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始安郡至徳元年改為建陵郡案前各州不皆叙天寶後之改郡此既叙及則當如舊唐書有乾元元年復為桂州之文或因各州皆天寶改郡乾元復為州已標名于首專叙至徳改郡名之不同終覺未竟其委州境東西三百八十一里南北一百二十八里
  八到北至上都三千七百五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東南至昭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水路至梧州六百三十里
  東北至道州四百八十里南至䝉州三百五十里
  西至柳川五百四十里西南至象州五百四十里
  西北至融州四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銅鏡四十面元和貢 銀一百兩
  案此桂州與後梧賀昭象柳嚴融龔富䝉諸州及思唐州之賦據唐六典當是紵布而傳寫竝缺
  管縣十
  臨桂 全義 靈川 陽朔 永福 建陵理定 慕化 永豐 茘浦
  臨桂縣上郭下
  本漢始安縣屬零陵郡至徳二年改為臨桂案唐書地理志云貞觀八年更名與此異
  桂江一名灕水經縣東去縣十步楊樸平南越出零陵下灕水即謂此也
  駮樂山一名福禄山在縣東北十五里
  全義縣中下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漢始安縣之地武徳四年分置臨源縣大歴三年改為全義縣
  越城嶠在縣北三里即五嶺之最西嶺也
  湘水出縣東南八十里陽朔山下經零陵郡西十里陽朔山即零陵山也案漢書地理志零陵郡零陵縣陽海山湘水所出後漢書郡國志零陵陽朔山湘水出陽海陽朔二志不同據水經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注云即陽朔山也足信漢時稱陽海晉以後稱陽朔一山而先後殊名矣此云陽朔山即零陵山殆因前人有湘出零陵山語然彼以郡縣名統稱猶言零陵之山實非是山本名零陵則證合之似贅其初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其中
  故越城在縣西南五十里漢髙后時遣周竈擊南越趙佗踞險為城竈不能踰嶺即此也
  靈川縣中下西南至州六十里
  龍朔二年分始安縣置東臨桂江
  冷山在縣西南一百里出滑石
  陽朔縣中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漢始安縣地隋開皇十年分置陽朔縣取陽朔山為名也皇朝因之
  灕水在縣西二十里
  永福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里
  武徳四年析始安縣之永福鄉置因以為名
  白石水經縣東去縣七步
  建陵縣中下北至州三百四十里
  本漢茘浦縣地呉孫氏置建陵縣梁武帝立為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仍為建陵縣後因之
  建水出縣北建山南流經縣東
  駱駞水在縣西七里
  理定縣中上東北至州三百里
  隋仁夀初分始安縣置興安縣案隋書地理志大業初廢興安縣入始安其何時復置此缺載至徳二年改為理定縣
  慕化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二十里
  武徳四年析始安縣置
  常安水東去縣七步
  永豐縣中下北至州二百一十里
  呉甘露元年析漢茘浦縣之永豐鄉置隋開皇十年省入陽朔縣武徳四年復置
  茘浦縣中下北至州二百四十七里
  本漢舊縣因茘水為名屬蒼梧郡縣南有茘平闗今廢呉屬始安郡隋改屬桂州武徳四年于此置茘州貞觀十二年州廢縣復屬桂州
  茘江水在縣南一里
  梧州蒼梧下
  開元戸一千二百九   鄉九元和户一千八百七十一 鄉九
  古越地也秦南取百越以為桂林郡秦末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其地復屬焉漢元鼎六年平呂嘉又以其地為蒼梧郡之廣信縣領縣十自漢至陳為郡不改隋開皇十年罷郡為蒼梧縣屬靜州大業三年罷靜州復為蒼梧郡武徳五年于郡置梧州
  州境東西一百一十里南北三百八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桂州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北至東都四千一百五里
  東南沿流至封州五十里正南微西至義州三百里

  西南沿流至藤州一百里西北至桂州六百三十里
  西北泝流至富州三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 白石英二十兩
  管縣三
  蒼梧 戎城 孟陵
  蒼梧縣下郭上
  本漢蒼梧郡廣信縣地也自漢迄陳不改隋開皇十年罷郡于此立蒼梧縣皇朝因之
  通星山在縣北六十二里漢劉曜為太守嘗登此山仰觀星歴因號通星山
  鬱水南去縣八里
  戎城縣下東北至州二十里
  本漢廣信縣地梁于此置遂城隋開皇十年虞慶則南征屯兵于此改為戎城縣案遂城戎城之城隋書地理志竝作成皇朝因之縣北臨西江水
  孟陵縣下南至州水路九十里
  本漢舊縣也屬蒼梧郡案孟陵前後漢書竝作猛陵隋省武徳四年重置屬藤州貞觀八年改屬梧州
  賀州臨賀下
  開元户二千五百三十七 鄉十元和户四百四十九   鄉十
  漢蒼梧郡地今州即蒼梧郡之臨賀縣也呉黄武五年割蒼梧置臨賀郡賀水出州東北界西流又注臨水郡對臨賀二水故取名焉呉屬荆州晉屬廣州隋開皇元年以郡為賀州大業二年廢州以縣屬蒼梧郡武徳五年復置賀州
  州境東西三百七十里南北四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百五十里北至東都三千五百九十五里
  東至連州二百七十里南至封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昭州三百里西南至富州三百一十里
  西南至梧州四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 蕉布 石斛 竹布 蚺蛇膽元和貢 銀三十兩 千金藤 班弓彈弓面管縣六
  臨賀 封陽 馮乗 桂嶺 蕩山 富州
  臨賀縣下郭下
  本漢舊縣也自漢至陳不改隋大業二年省臨賀縣入富川縣十二年重置屬蒼梧郡武徳四年改屬賀州縣北四十里有大山山有東遊龍中二冶百姓採沙燒錫以取利焉
  臨水東去縣十步又有賀水合更名臨賀水
  封陽縣下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漢舊縣屬蒼梧郡在封水之陽故名呉屬臨賀郡隋屬桂州武徳四年屬賀州
  長林山在縣東五里
  臨賀水東去縣百步
  馮乗縣下東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漢舊縣屬蒼梧郡界内有馮溪因以為名呉屬臨賀郡至隋不改大業三年改屬零陵郡武徳四年屬賀州萌渚嶠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即五嶺之第四嶺也按今縣與道州江華縣分界于此嶠之上
  錫冶三
  桂嶺縣下西南至州八十二里
  本漢臨賀縣之地呉分置建興縣屬臨賀郡晉改為興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桂嶺縣屬連州因界内桂嶺為名武徳四年改屬賀州
  桂嶺在縣東十五里
  程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朝岡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並有鐵𨥥自隋至今採取蕩山縣下東至州一百七十二里
  蕭梁于此立縣隋大業二年武徳四年復置案唐書地理志天寶後置與此異
  蕩山在縣西七里
  富川縣下東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漢舊縣屬蒼梧郡呉屬臨賀郡隋屬桂州武徳四年改屬賀州
  鍾乳穴三
  靈溪水今名富水去縣西二里
  昭州平樂下
  開元戸七千三     鄉十二元和户一千五百七十八 鄉七
  本漢蒼梧郡之富川縣地也呉甘露元年分富川縣置平樂縣屬始安郡至隋不改武徳四年于縣置樂州貞觀八年改樂州為昭州取境内昭潭為名案昭潭舊唐書作昭岡潭州境東西一百七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九百三十五里北至東都三千六百七十五里
  東至賀州三百里東南水路至富州一百六十里
  東北過嶺至道州四百里西北至桂州二百里水路三百里
  北過嶺至永州六百里
  貢賦開元貢 銀三十兩元和貢 銀二十兩
  管縣三
  平樂 恭城 永平
  平樂縣下郭下
  本漢富川縣地呉于此置平樂縣取平樂溪為名案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析置沙亭縣貞觀七年
  目巖山在縣北三十八里巖有兩孔相對如人目瞳子白黑分明因號為目巖
  縈山在縣南十里山有木客
  縣東三十一里有陽里穴那溪穴新穴皆出鍾乳平樂溪在縣南三里水之西岸有昭潭周迴一里其深不測
  恭城縣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武徳四年析平樂縣置
  銀殿山其下有鍾乳穴十二所在縣東二十八里平樂水西去縣二百步
  永平縣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證聖元年割平樂縣永平鄉置因鄉為名縣南臨永平水西流入平樂縣界
  象州象郡下
  開元戸三千二百九十 鄉十元和户二百三十二  案鄉數傳寫缺
  漢平南越置鬱林郡今州即鬱林郡中留潭中二縣地也案中留後漢書郡國志宋書州郡志竝作中溜惟前漢書作中留而顔師古注曰留音力救反水名則音義實同開皇十一年廢二縣以潭中縣為桂林縣仍于桂林置象州大業二年廢象州以桂林縣屬桂州武徳四年平蕭銑析桂林立武徳縣仍于縣治重置象州取界内象山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二百二十五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九百六十五里
  東至康州陸路一百九十里東南至潯州二百一十里
  西至柳州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嚴州二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銀二十兩
  管縣三
  陽壽 武仙 武化
  陽壽縣下郭下
  本漢中留縣之地也隋開皇十一年廢中留縣入桂林縣又析桂林置陽壽縣屬象州
  象山在縣西北三里
  陽水南去縣二十步
  武仙縣下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武徳四年析桂州建陵縣南置
  武化縣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
  武徳四年析桂州建陵縣之南界置屬晏州貞觀十二年廢晏州改屬象州
  柳州龍城下
  開元户一千二百七十四 鄉十四元和户一千二百八十七 鄉九
  本漢鬱林郡潭中縣之地迄陳不改隋開皇十一年改潭中為桂林縣仍析桂林為馬平縣屬象州隋末陷賊武徳四年平蕭銑于此置昆州又改為南昆州貞觀八年改為柳州因柳江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二百四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一百四十里
  東至桂州五百四十里東至象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融州陸路一百二十三里水路三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銀二十兩
  管縣五
  馬平 龍城 洛容 洛封 象
  馬平縣下郭下
  隋開皇十一年析桂林縣置屬象州貞觀屬柳州潭水東去縣二百步
  柳江在縣南三十步
  龍城縣下東南至州八十八里
  隋開皇十年析桂林縣置案隋書地理志云梁置與此異
  潭水在縣西十里
  龍溪水經縣南入潭水
  洛容縣下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永徽中置屬嚴州天授二年割屬柳州
  洛封縣下東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烏蠻所住村名乾封二年招慰蠻戸因為縣
  象縣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
  陳于今縣南四十五里置象郡隋開皇九年廢郡為縣案舊唐書云頁觀中置與此異龍朔三年為賊所𬋖乾封二年復置總章元年割屬柳州
  嚴州循徳下
  開元户一千六百六十 鄉十四元和户一千一十六  鄉四
  本漢鬱林郡中留縣之地乾封二年于廢昆州樂沙縣置嚴州仍改樂沙縣為懹義縣州城南枕大江當桂州往邕州之路在嚴岡之上因為名
  州境東西一千四百四十一里南北三百八十二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四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澄州二百二十六里西南至賓州一百九十里
  東北至柳州陸路二百里
  貢賦開元貢 銀
  管縣二
  循徳 來賓
  循徳縣下郭下
  武徳四年析桂林立陽徳縣其年又改名循徳縣案舊唐書云改歸徳為修徳與此陽徳循徳竝有異本屬柳州永徽初割入嚴州仍為州理案永徽在乾封前州為乾封二年置則縣之為州理必非永徽初此葢有訛脫字句
  古郎山在縣西四十里
  都泥江南去州一里
  來賓縣下東至州二百里
  本樂沙縣也乾封二年為懐義縣天寶二年改曰來賓在都泥北來賓水東故以為名
  融州融水下
  開元户一千七百七 鄉七元和户二百四十二 鄉五
  本漢鬱林郡潭中縣地也自漢迄宋不改蕭齊于此置齊熙郡梁大同中又于郡置東寧州隋開皇十一年改為融州廢齊熙郡為義熙縣大業二年州廢武徳四年平蕭銑于義熙縣復置融州因州界内融山為名州境東西四百四十七里南北四百九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一百九十五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九百三十五里
  東至桂州四百九十五里南至柳州水路三百八十里陸路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黄藤 防風元和貢 金二兩 桂二十五斤
  管縣二
  融水 武陽
  融水縣下郭下
  隋開皇十一年改齊熙郡為義熙縣屬融州武徳六年改為融水
  銅鼓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融溪水在縣北五十二里
  武陽縣下東北至州八十里
  隋開皇十一年析義熙縣置臨牂縣永徽元年廢入融水龍朔二年重置改為武陽案唐書地理志天寶初併黄水臨牂二縣更置與此異
  武陽溪水在縣東十里
  龔州臨江下
  開元戸二千四百二十 鄉十五元和户二百七十六  鄉十五
  古越地也漢平南越置蒼梧郡今州即蒼梧郡猛陵縣之地晉分猛陵置永平郡又為永平郡之武林縣地也貞觀三年于此置鷰州七年移鷰州于今州東六十五里于鷰州舊理置龔州都督府因龔江以為名也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梧桂路四千五百七十五里北至東都四千三百一十五里
  東至藤州一百四十里南至繡州一百七十四里

  西南至潯州泝流一百三十里北至象州三百一十里
  正北微東至䝉州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銀二十兩
  管縣五
  平南 武林 隋建 大同 陽川
  平南縣下郭下
  本漢猛陵縣地貞觀七年于此置平南縣屬龔州鷰石山在縣東南十里
  龔江一名潯江亦名都泥江在縣南五十步
  武林縣下西北至州二十五里
  本漢猛陵縣地宋元嘉二年置武林縣屬永平郡隋屬藤州貞觀七年割屬龔州
  潯江東南去縣十五里
  隋建縣下西至州八十里
  隋開皇十九年分武林縣置屬藤州貞觀七年割屬龔州
  盧越水在縣東南一百一十步
  大同縣下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漢鬱林郡布山縣之地也貞觀七年于此置大同縣屬龔州
  花憐水在縣東北二十步
  陽川縣下東南至州四十里
  本漢布山縣地貞觀七年于此置西平縣屬龔州天寶元年改為陽川
  仙人山在縣東北三十里
  潯江南去縣三十五里
  富州開江下
  開元户一千三百一十六 鄉四元和户二百四十二   鄉四
  禹貢荆州之域漢平南越置蒼梧郡今州即漢蒼梧郡之臨賀縣地也梁武帝分臨賀郡置南靜郡隋開皇中廢武徳五年重置靜州貞觀八年改為富州因富川水為名也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一百八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九百五里北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五里
  東南沿流至梧州三百二十里東北至賀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䝉州九十里西北至昭州一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斑布五疋 銀
  管縣三
  龍平 開江 思勤
  龍平縣下郭下
  本漢臨賀縣地也梁于此立南靜郡隋開皇十一年廢以龍平縣屬桂州貞觀八年改置富州縣割屬焉灕水東去縣二十一步
  富川水經縣南又東入灕水
  開江縣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漢猛陵縣地梁于此置開江郡隋開皇十年罷郡為縣以屬靜州大業二年武徳五年復置屬梧州神龍元年割屬富州
  桂江在縣西二里
  思勤縣下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聖歴元年分龍平縣置案唐書地理志天寶後置與此異二年于縣置武安州開元二年廢以縣屬富州
  富川水在縣東五十步南流
  印岡山在縣北四十五里
  䝉州蒙山下
  開元户一千六百三十七 鄉七元和户二百七十二   鄉七
  本漢蒼梧郡地今州即漢蒼梧郡之茘浦縣也隋開皇十年分置隋化縣屬桂州武徳五年于此置南恭州貞觀八年改為蒙州因蒙水以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五十二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七百九十二里
  東至富州九十里南至龔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象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茘浦縣八十里
  北至桂州三百四十七里
  貢賦開元貢 麩金
  管縣三
  立山 正義 東區
  立山縣下郭下
  本開皇十年分茘浦置隋化縣屬桂州武徳五年置立山縣屬茘州改屬蒙州
  蒙水舊名涇水在縣北二里
  正義縣下東南至州三百里
  武徳五年分茘浦縣置屬荔州改屬蒙州
  蒙水在縣南四里
  乳穴二
  東區縣下西北至州八十里
  武徳五年分荔浦縣置
  涇水西北去縣三十五里
  葛峩鎮在縣城内
  思唐州武郎下
  元和户六寸一 鄉二案開元户鄉數傳寫缺
  永崇二年案永崇即永隆唐髙宗年號後因避明皇諱改隆為崇前桂州司馬夏侯處亷奏割龔䝉象三州置開元二十四年奏為羈縻州建中元年升為正州額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九百五十里
  東至富州三百五十里南至龔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象州一百八十里北至蒙州一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銀一十兩
  管縣二
  武郎 平原
  武郎縣下郭下
  與州同時置前臨駞禮江
  唐嶺在縣西南四十里與平原分界
  平原縣下東北至州八十里
  與州同時置前臨思洪江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嶺南道
  邕州朗寧下都督府
  開元户一千六百二十四 鄉十一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今為邕管經略使理所管邕州貴州賓州澄州横州欽州潯州巒州 管縣三十三案都督户數傳冩缺
  古越地也秦併南越為桂林縣地在漢為鬱林郡之領方縣地也晉于此置晉興郡隋開皇十四年廢晉興郡為晉興縣屬簡州大業三年州廢以縣屬鬱林郡武徳四年于此置南晉州貞觀六年改為邕州因州西南邕溪水為名乾封二年置都督府後為夷獠所陷移府于貴州景雲二年州界平定復于邕州置都督府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象州路四千七百七十五里取藤州路五千四十五里
  北至東都四千五百八十五里東至欽州三百三十里

  東北至澄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讓州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安南一千里
  貢賦案唐六典邕州貢銀賦紵布此竝缺載
  管縣七
  宣化 武縁 晉興 朗寧 思籠 封陵如和
  宣化縣下郭下
  本漢領方縣地隋開皇十四年于此置晉興縣十八年改為宣化縣屬鬱林郡武徳屬南晉州貞觀改邕州鬱江水經縣南去縣二十步
  左溪右溪在縣東西流至縣東南同注鬱江
  武緣縣中西至州一百里
  本漢領方縣地隋開皇十一年于此置武緣縣屬緣州大業三年武徳五年又置案武緣晉興置屬南晉州後改邕州此竝缺叙鬱江水經縣南去縣三十步
  都稜鎮在縣西水路一百里
  晉興縣中下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領方縣地晉于此置晉興縣隋開皇十四年案前邕州及宣化縣叙謂隋廢晉興郡為縣又謂隋置晉興縣而此云晉置隋省者攷宋書州郡志晉元帝太興元年分鬱林立晉興太守所領有晉興縣葢至隋而廢郡及縣别置晉興縣于百里南後改宣化參合乃明武徳五年又置
  朗寧縣中下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漢増食縣地武徳五年分置朗寧縣屬南晉州改屬邕州案唐書地理志武緣晉興朗寧竝武徳五年以宣化縣析置此不備叙葢省文
  思籠縣中下東至州三百里
  封陵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里
  右二縣並景雲後置案唐書地理志思籠封陵竝乾元後開山峒置與此異如和縣中下東北至州九十里
  本漢合浦縣之地武徳五年析欽州南賓安京二縣地置如和縣因縣西南四十里如和山為名屬欽州景雲二年割屬邕州
  貴州懐澤下
  開元戸三千六百二十九 鄉十九案元和戸鄉數傳寫缺
  本西甌駱越之地秦并天下置桂林郡尉佗王越改桂林為鬱州後又為桂林元鼎六年平南夷改桂林為鬱林郡梁時于郡置南定州隋開皇十年罷鬱林等郡改為南尹州大業二年改尹州為鬱州三年罷州為鬱林郡隋末陷賊武徳四年平蕭銑于郡置南尹州並置總管府八年改南尹州為貴州
  州境東西一百三十七里南北二百一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梧桂州路四千八百七十五里取象州路四千五百八里東北至東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取象州路四千三百二十五里東北沿流至潯州一百一十五里陸路一百四十里東至繡州一百里南至鬱林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賓州二百二十五里西南沿流至横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象州三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 紵布案此貴州與後賓澄横欽諸州之賦竝傳寫缺管縣四
  鬱林 懐澤 義山 潮水
  鬱林縣上郭下
  本漢廣鬱縣也呉改為隂平晉改為鬱平隋開皇十年于此置鬱林縣屬鬱林郡武徳屬貴州
  顯朝岡在縣北二十里陸績為大守每登此岡制渾天圖
  鬱江水南去縣十五步
  石井亦名司命井在縣北二里竭則人疾疫嵗不登懐澤縣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漢廣鬱縣地武徳四年
  義山縣下東北至州八十里
  本漢廣鬱縣地隋開皇十年置馬度縣因縣南三十里馬度山為名武徳四年改為馬嶺天寶元年改為義山案唐書地理志云貞觀後省天寶後更置曰義山與此略異
  潮水縣下東至州五十里
  本漢廣鬱縣地武徳四年分置潮水縣
  浮溪水在縣南十三步
  賓州嶺方下
  開元户一千八百九十五 鄉十一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古越地也今州即漢鬱林郡之領方縣也至隋不改隋亂陷賊貞觀五年析澄州三縣于此置賓州
  州境東西一百三十二里南北六十三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五百九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三百三十五里
  東至貴州二百二十五里東北至嚴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邕州二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澄州八十八里
  貢賦開元貢 銀 筒布 蕉布
  管縣三
  嶺方 琅琊 保城
  嶺方縣下郭下
  本漢舊縣也呉改為臨浦縣隋復為領方屬鬱林郡武徳四年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屬賓州
  都婪水去縣二十三里
  琅琊縣下西北至州二十五里
  武徳四年析領方縣置屬南方州貞觀五年割屬賓州琅琊水在縣西一里
  保城縣下西至州五十里
  本漢廣鬱縣地屬鬱林郡梁置安成郡隋改縣屬鬱林郡貞觀割入賓州至徳二年改名保城
  可零水出縣西平地北流
  澄州賀水下
  開元户二千一百六十五 鄉十二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古越地也今州即漢鬱林郡之領方縣地也漢領方縣今賓州嶺方縣也案漢晉宋隋志皆作領方至杜佑通典新舊唐書乃作嶺方當是貞觀後改書自漢迄隋其地不改隋亂陷賊武徳四年平蕭銑于此置南方州貞觀八年改為澄州
  州境東西三百五十三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三百七十五里
  東至貴州三百四十一里南至賓州八十八里
  西至邕州三百三十九里北至嚴州三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銀
  管縣四
  上林 無虞 止戈 賀水
  上林縣下郭下
  本漢領方縣地武徳四年分置上林縣在上林洞口因以為名
  都澧水在縣北一百步
  無虞縣下西南至州三十六里
  武徳四年析領方縣置屬南方州後改屬澄州
  羅富山在縣西北五里
  都澧水在縣北一里
  止戈縣下東至州八十里
  武徳四年析領方縣置屬南方州改屬澄州
  賀江水一名都泥江在縣北一百九十里
  賀水縣中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武徳四年析柳州馬平縣置屬南方州改屬澄州都泥江在縣北一百四十里
  横州寧浦下
  開元户一千三百七十八  鄉十七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古越地趙佗王越地亦屬之漢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漢合浦郡之髙涼縣地也在今髙州界晉于合浦北部置寧浦郡隋開皇十年廢為縣以屬簡州十八年改簡州為緣州大業二年廢州入鬱林郡隋末陷賊武徳四年平蕭銑重置南簡州貞觀八年改為横州至徳移于舊州東七里鬱江北岸
  州境東西一百三十二里南北二百一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貴象州路四千七百五十五里取藤州水路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東北至東都四千三百九十五里東北至貴州水路一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欽州水陸相兼三百一十一里
  貢賦開元貢 銀
  管縣四
  寧浦 樂山 淳風 嶺山
  寧浦縣下郭下
  本漢髙涼縣地案舊唐書云漢廣鬱縣地與此異呉分為寧浦縣隋開皇時屬鬱林郡貞觀屬横州
  鬱江水俗名蠻江北去縣十步
  樂山縣下西至州水路一百二十里
  本漢鬱林郡雍雞縣地陳于此置樂陽郡隋開皇十年廢郡改為樂山縣屬緣州大業初改屬鬱林郡貞觀八年改屬横州
  蠻江南去縣七步
  淳風縣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武徳四年析寧浦縣之北界置
  鰐江水經縣西去縣百步
  嶺山縣下東至州一百里
  本漢髙涼縣之地梁于此置嶺山郡隋開皇十年廢郡為縣屬鬱林郡武徳四年改屬横州
  蠻江北去縣五步
  欽州寧越下
  開元户二千二百八十 鄉十二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古越地非九州之域尉佗王越亦屬焉漢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合浦郡之合浦縣地也按合浦在亷州界宋分合浦置宋壽郡梁武帝于今欽江縣南三里置安州隋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寧越郡武徳四年平蕭銑改為州仍為都督府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復為州
  州境東西六百七十三里南北四百四十四里
  八到北至上都五千五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八百五里
  東至亷州三百三里東北至横州三百十里
  西南至陸州七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銀 金
  管縣五
  欽江 安京 遵化 内亭 靈川
  欽江縣下郭下
  本漢合浦縣之地宋于此置宋壽郡隋開皇十九年罷郡為欽江縣州皇朝因之
  豐子嶺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欽江在縣東二百步
  西零戍在縣南三里
  安京縣下西北至州七十里
  梁武帝分宋壽郡于此置安京郡隋開皇十年廢郡為縣屬欽州皇朝因之
  羅浮山在縣北十里俗傳似循州羅浮山因名之遵化縣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隋開皇二十年置本合浦縣地也
  欽江水源出縣東北闍博山
  内亭縣下東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合浦縣地隋開皇十七年置名新化縣十八年改名内亭屬欽州皇朝因之因内亭水為名案唐書地理志武徳五年以内亭遵化二縣置南亭州貞觀二年州廢仍屬欽州
  靈川縣下南至州九十六里水路一百二十里
  隋開皇十八年于州北四十八里置南賓縣貞觀十年移于峰子嶺南天寶元年改為靈川縣今南四十里謂之水步即是欽州北來人泝流捨舟登陸處
  潯州潯江下
  開元户一千七百一十六 鄉五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本漢合浦郡地貞觀七年分置潯州取北潯江為名十二年廢入龔州長壽元年又割龔州桂平皇化大賓三縣重置潯州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冩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六百九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東北沿流至龔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繡州八十里
  西南泝流至貴州二百里陸行一百里西北至象州陸路二百一十里
  貢賦案杜佑通典潯州貢銀二十兩此與賦竝缺載
  管縣三
  桂平 皇化 大賓
  桂平縣下郭下
  本梁于此置桂平郡隋開皇十年罷郡為縣屬鬱林郡貞觀七年于縣置潯州十二年廢以縣隸龔州後復置縣又屬焉
  皇化縣下西至州三十里
  隋開皇十一年置因縣東一里皇化水為名大業二年貞觀七年復立
  大賓縣下西至州四十里
  隋開皇十五年分桂平縣置以縣西北賓水為名武徳七年曽于縣置潯州後移于桂平縣
  巒州永定下案開元元和户郷數竝傳寫缺
  本漢領方縣地貞觀末永徽初置後以蠻獠背叛廢于其城置驛開元十五年李商𨼆重奏置案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置淳州天寶元年改為永定郡乾元元年復為淳州永貞元年改為巒州與此詳略互異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横象州路四千八百五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
  西泝流至邕州一百五十里東沿流至横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澄州抵大山無路
  貢賦案唐書地理志巒州貢金銀此與賦竝缺載
  管縣三
  永定 武羅 靈竹
  永定縣下郭下
  武羅縣下北至州九十里
  靈竹縣西至州九十里
  右三縣竝與州同置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八
  唐 李吉甫 撰
  嶺南道四 案唐書地理志嶺南道七十三州内有藤州即感義郡其縣曰鐔津感義義昌寧風有巖州即常樂郡其縣曰常樂恩封髙城石巖有宜州即龍水郡其縣曰龍水崖山東璽天河有瀼州即臨潭郡其縣曰瀼江波零鵠山𢎞逺有籠州即扶南郡其縣曰武勤武禮羅籠扶南龍額武觀武江有田州即横山郡其縣曰都牧惠佳武龍横山如賴有環州即整平郡其縣曰正平福零龍源饒勉思恩武石歌良都蒙有古州即樂興郡其縣曰樂山古書樂興有容州即普寧郡其縣曰普寧北流陵城渭龍欣道陸川有牢州即定川郡其縣曰南流定川宕川有白州即南昌郡其縣曰博白建寧周羅南昌有順州即順義郡其縣曰龍化温水南河龍豪有繡州即常林郡其縣曰常林阿林羅繡有鬱林州即鬱林郡其縣曰鬱平興業興徳潭栗有黨州即寧仁郡其縣曰撫文善勞善文寧仁容山懐義福陽古符有竇州即懐徳郡其縣曰信義懐徳潭峩特亮有禺州即温水郡其縣曰峩石羅辯扶萊宕昌有亷州即合浦郡其縣曰合浦封山蔡龍大亷有義州即連城郡其縣曰岑溪永業連城有湯州即湯泉郡其縣曰湯泉淥水羅韶有芝州即忻城郡其縣曰忻城富川平西樂光樂𧰟多雲思龍有武峩州即武峩郡其縣曰武峩如馬武義武夷武緣武勞梁山此二十二州分領百有三縣舊唐書或𨽻南海節度使或列桂管或列邕管或列容管或列安南都督府後新唐書則皆𨽻之嶺南採訪使在元和時未嘗有所併省今志文竝缺佚
  交州交趾上都䕶府
  開元户二萬五千六百九十四 鄉五十五元和户二萬七千一百三十五 鄉五十六今為安南都䕶府理所管交州愛州驩州峯州陸州演州長州郡州諒州武安州唐林州武定州貢州 演州以上朝貢長州以下附貢 管縣三十九 羈縻州三十二案都管户數傳寫缺
  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趙佗王南越地又屬焉元鼎六年平呂嘉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諸夷其足大趾廣兩足並立則交焉漢本定為交趾刺史不稱州以别于十二州建安八年張津為刺史士燮為太守共表請立為州自此始稱交州焉呉黄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南海鬱林蒼梧三郡為廣州尋省廣州還併交州以番禺為交州理所後又徙于交趾晉太康中徙理龍編隋開皇十年罷交趾郡為玉州仁夀四年置總管府大業三年罷州復為交趾郡武徳四年又改為交州總管府永徽二年改為安南都䕶府兼置節度至徳二年改為鎮南都䕶府大歴三年罷節度置經略使仍改鎮南為安南都䕶府貞元六年又加招討處置使
  府境東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七百九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四十五里水路六千六百四十里北至東都五千七百八十五里水路六千三百八
  十里東至大海水路約四百里

  東北至陸州水路百餘里西南至愛州五百里水路七百里
  西北至峯州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姚州水陸相兼未有里數
  貢賦開元貢 孔雀 鸚鵡 犀角 蕉布 檳榔蚺蛇膽 龍花蘂 鮫魚皮 白露蘚元和貢 翠毛 翡毛 荳䓻案交州及愛驩峯陸演諸州之賦據唐六典亦是紵布而是書惟載愛州賦綿餘皆傳寫缺之
  管縣八
  宋平 武平 平道 太平 南定 朱鳶交趾 龍編
  宋平縣上郭下
  本漢日南郡西卷縣地宋分立宋平縣屬九徳郡後改為宋平郡隋開皇十年改屬交州武徳四年于此置宋州貞觀元年廢宋州改屬交州
  慈廣水經縣南二里
  蘇晉江南去縣二百步
  安陽王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一里葢昔交州之地羸𨻻音蓮㜢故城在縣西七十五里本漢縣屬交州郡有𨻻官後漢交趾刺史理于此後徙龍編
  武平縣中下西南至府九十里
  本扶嚴夷城地也呉歸命侯建衡三年破扶嚴夷置武平郡隋開皇十年廢郡立崇平縣屬交州武徳四年改名武平
  平道縣中下西北至府五十里
  本扶嚴夷地呉時開為武平郡立平道縣屬之隋開皇十年廢縣屬交州
  仙山縣東北十三里𨼆嶙數百里則龍編之西門也太平縣中下西南至府六十里
  本扶嚴夷地隋開皇十年分武平置隆平縣開元元年改名太平
  南定縣中下東北至府六十里
  本漢羸𨻻縣地貞元七年于此置南定縣其舊南定縣在今縣東南二百餘里羈縻長州側近開元十年後廢朱鳶縣上東南至府五里
  本漢舊縣也屬交趾郡至隋不改武徳四年于此置鳶州貞觀九年廢縣屬交州
  朱鳶江北去縣一里後漢馬援南征鑄銅船于此揚排燃火炙船頭令赤以焦涌浪及殺巨鱗横海之𩔖交趾縣中下東南至府一十五里
  本漢龍編縣地隋開皇十年分置交趾縣武徳四年于此置慈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交州
  泊江水西北自崇平縣界流入至此故名
  慈亷水北去縣四十步
  龍編縣中下西北至府四十五里
  本漢縣也屬交趾郡立縣之始蛟龍盤編于江津之間因以為瑞而名縣也武徳四年于此置龍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交州
  朱鳶江在縣北即楪榆水之一源也案水經葉榆水過交趾□泠縣北分為五水絡交趾郡中至南界復合為三水東入海此所云楪榆當即是葉榆盧循之寇交州也刺史杜慧度率軍水步晨出南津以火箭攻之燒其船艦一時潰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
  交州故城在縣東十四里呉時刺史陶横所築
  石九子母祠在縣東十四里
  愛州九真下
  開元戸一萬四千五十六 鄉二十九元和户五千三百七十九 鄉八
  秦象郡地也漢元鼎六年平南越置九真郡領胥浦居風都龐音龍餘發咸驩無切無編七縣屬交趾刺史案無切後漢書作無功據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竝作無切與此同梁武帝于郡理置愛州隋大業三年改愛為九真郡武徳五年丘和歸國罷郡復為愛州
  州境東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四百一十里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四百七十五里北至東都六千二百一十五里
  東至演州一百四十里東北至交州五百里
  南至演州二百五十里東北至長州水行四百五十里
  西至小獠界水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獠柵二百里
  西北至安南都䕶府五百里水路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 孔雀毛賦 緜
  元和貢 孔雀尾十具 翡尾一百枚檳榔五百顆 犀角二十斤
  管縣五
  九真 安順 崇平 日南 軍寧
  九真縣下郭下
  本漢居風縣地也呉改居風為移風隋開皇十七年分移風置縣屬愛州後漢任延為九真太守舊俗以獵射為業不知牛耕人常告糴交趾每至困乏延乃令作田器教之墾闢百姓充給
  居風山在縣西四里上有風穴長風自是出焉其山出金
  珍山在縣西三里
  安鎮山在縣南三十一里出石磬勝于湘州零陵者安順縣下西北至州九里
  本漢居風縣地呉改為移風又分置常樂縣屬九真郡隋開皇十年改屬愛州十六年改為安順縣皇朝因之浮岳山在縣西五里
  崇平縣下北至州三十里
  本漢居風縣地晉于此立為髙安縣屬九真郡隋開皇十年改屬愛州十八年改髙安為隆安開元元年改為崇安至徳二年又改為崇平
  日南縣下北至州三十里
  本漢居風縣地晉分置津梧縣隋開皇十年析置日南縣屬愛州皇朝因之
  鑿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昔馬援征林邑阻風波乃鑿此山彎為通道因以為名
  海在縣東七里
  軍寧縣下東南至州二十里
  本漢都龐縣也晉分立軍安縣屬九真郡隋開皇十年改屬愛州至徳二年改名軍寧
  驩州日南下府
  開元户六千六百四十九 鄉十四元和户三千八百四十二 鄉六
  古越地九夷之國越裳氏重九譯者也在秦為象郡漢平南越又置九真呉歸命侯天紀二年分九州之咸驩縣置九徳縣屬交州梁武帝于此置徳州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驩州取咸驩縣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日南郡武徳五年改為南徳州仍置總管府貞觀元年改為驩州兼管羈縻州六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八百七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六千六百一十五里
  東至海一百里南至林邑國界一百九十里
  北至演州一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象牙 沈香 翠毛 犀角 金薄黄屑管縣二
  九徳 越裳
  九徳縣下西至州五里
  本呉所立屬九徳郡後改屬驩州
  越裳縣下西至州七十里
  本呉所置因越裳國以為名也屬九徳郡武徳初屬智州後屬驩州
  峯州承化下
  開元户三千五百六十一  鄉十五元和户一千四百八十二  鄉入
  古夜郎國之地按今新昌縣界有夜郎溪秦象郡之地漢平南越置交趾郡之麊泠縣地也麊音彌亦作□呉歸命侯建衡三年分交趾立新昌郡陳于此置興州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峯州大業二年州廢以縣屬交州武徳四年又置峯州兼管羈縻州二十八
  州境東西九十七里南北六十里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一百五里北至東都五千八百四十五里
  東南至安南都䕶府一百三十里南至漏口江一百里
  北至羈縻平南州界二百里
  貢賦開元貢 八蠶絲 荳蔻 檳榔 蚺蛇膽元和貢 荳蔻三千二百顆 翠毛一百合
  犀角四十斤

  管縣二
  嘉寧 承化
  嘉寧縣下郭下
  本漢麊泠縣地也呉分其地立嘉寧縣後因之
  承化縣下東南至州五里
  本麊泠縣地也天寶元年分置承化縣漢交趾麊泠女子徴側及妹徴貳反稱王伏波將軍援討平之此地也陸州玉山下
  開元户一千九百三十四 鄉六元和户二百三十一   鄉三
  本漢交趾郡地梁大同元年于郡分置黄州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陸州以在海南有陸路通海北因以為名州在窮海不生菽粟又無絲緜惟捕海物以易衣食葢島夷卉服之𩔖也
  州境東西七百一十里南北五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水陸相兼六千一百二十里北至東都五千八百六十里
  東至亷州界三百里東北至欽州六百里
  西南至安南都䕶府百餘里
  貢賦開元貢 玳瑁 鼊皮 甲香
  管縣三
  寧海 烏雷 華清
  寧海縣下郭下
  本梁安海武徳四年又置海平至徳二年更今名羅佩山在縣東九里其山在大海中也
  烏雷縣下西北至州一里
  本在州東水路三百里總章元年置在海島中因烏雷州為名大歴三年與州同移于安海縣理
  狗理山在縣東四里
  華清縣下西至州一里
  本名玉山縣天寶元年改名華清本在烏雷縣北四十里大歴三年與州同移于安海縣理南枕大海
  官井山在縣東約五十里相傳越王過海泊船于此為無淡水因鑿石為井因號焉
  演州龍下
  元和户一千四百五十 鄉三案開元户鄉數傳寫缺
  古南越地漢九真郡之咸驩縣地也自漢迄隋不改武徳五年于此置驩州領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縣貞觀元年以徳州改此為演州案前驩州叙云武徳五年改日南郡為南徳州貞觀元年改為驩州據此敘武徳五年置驩州貞觀元年改為演州是貞觀後之驩州即武徳時之南徳州而貞觀後之演州乃武徳五年所置之驩州非以徳州改也當如唐書地理志云貞觀元年改名演州為是因演水為名其州西控海當中國往林邑扶南之大路也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七百二十五里北至東都六千四百六十五里
  東至大海六里南至驩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愛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孔雀尾 金薄 黄屑
  管縣三
  忠義 懐驩 龍池
  忠義縣下郭下
  本漢咸驩縣地廣徳二年分置忠義縣
  懐驩縣下東至州二十四里
  本漢咸驩縣武徳五年分置安人縣為演州理所案此與州敘武徳置驩州貞觀改演州之文亦未協貞觀二十四年廢州改安人縣為懐恩天寶二年又改為懐驩廣徳二年復置演州仍移理忠義縣
  龍池縣下南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漢無編縣地也葢夷獠所附免其徭役故以無編為名後漢省重拱二年于此置龍池縣仍于縣理立山州廣徳二年廢山州以縣屬演州
  大海在縣東四里
  長州文陽下
  户六百四十八西北至府約一百里
  附貢
  管縣四
  文陽 銅蔡 長山 其常
  案舊唐書云唐置長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文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長州領縣四皆與州同置此必有志文而傳冩缺之
  郡州案是州舊唐書不載新唐書列羈縻州其縣有樂安與此安樂異
  户三百三十五西北至府約一百九十五里
  附貢白蠟二十斤 孔雀尾二具蚺蛇膽二枚
  管縣二
  郡口 安樂
  諒州案楚州舊唐書不載新唐書列羈縻州其縣曰武興古都與此文諒長上竝異
  户五百五十西北至府約二百五十里
  附貢白蠟二十斤
  管縣二
  文諒 長上
  武安州武曲
  户四百五十八西至府約一百八十里
  附貢朝霞布
  管縣二
  武安 臨江
  唐林州案舊唐書云龍朔三年智州刺史謝法成招慰生獠昆明北樓等七千餘落總章二年置福禄州以處之天寶元年改為福禄郡至徳二年改為唐林郡乾元元年復為福祿州新唐書云福祿州本福禄郡總章二年以故唐林州置大足元年更名安武州至徳二載更郡曰唐林乾元元年復州故名據二書則元和時名福禄州此仍作唐林未詳其故
  户三百一十七北至府約一千里
  附貢白蠟二十斤
  管縣二
  唐林 安逺
  武安州案是州舊唐書不載新唐書列羈縻州其縣三福禄柔逺康林與此扶即潭湍二縣異
  户一千二百東至府三百二十里

  附貢翠毛二百二十合
  管縣二
  扶即 潭湍
  貢州案是州新舊唐書皆不載
  户三百一十八西南至府約二百五十里
  附貢翠毛三百合
  管縣二
  武興 古都案唐書以此二縣𨽻諒州似誤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八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元和郡縣志>



  欽定四庫金書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九
  唐 李吉甫 撰
  隴右道上 案唐貞觀初分州縣為十道隴右列闗内河南河東河北山南之次淮南江南劒南嶺南之前是志因元和時久陷西蕃故移于後其有開元户鄉而無元和户鄉亦非傳寫佚之州十三秦州渭州武州蘭州河州鄯州廓州岷州洮州疊州芳州宕州臨州 其縣三十七
  秦州天水中府
  開元户二萬五千七 郷三十九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孝王時其地始為秦邑孝王使非子主馬于⿰氵幵 -- 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邑諸秦使為附庸今天水隴縣秦亭秦谷是也其後秦仲始大襄公列為諸侯武公伐邽戎滅而縣之今州理上邽即秦之舊縣也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此為隴西地漢武帝元鼎三年分隴西置天水郡郡前有湖水冬夏無増減取天水名由此湖也王莽末隗囂據其地後漢建武永平之後改天水曰漢陽郡魏分隴右為秦州因秦邑以為名後省入雍州晉復改漢陽為天水郡武帝泰始中又立秦川郡與州同理隋開皇三年罷郡所領縣並屬州大業三年罷州為天水郡隋末陷于盜賊武徳二年討平薛舉改置秦州仍立總管府天寶元年改為天水郡乾元元年復為秦州寶應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四百三十九里南北五百五十里
  八到東至上都八百里東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東北至隴州三百六十里東北至原州四百六十里
  西南至成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渭州三百里
  貢賦案唐六典隴右道厥賦布麻秦州貢龍鬚席犛牛尾鵰翎芎窮此竝傳寫缺
  管縣五
  上邽 伏羌 隴城 清水 成紀
  上邽縣上郭下
  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縣焉漢屬隴西郡晉屬天水郡後魏以避道武帝諱改曰上邽廢縣為鎮隋大業元年復為上邽縣屬天水郡武徳屬秦州
  嶓冢山在縣西南五十八里漾水之所出也東流為漢水
  渭水在縣北十三里西自伏羌縣界流入
  段谷水源出縣東南山下蜀將姜維為鄧艾破于段谷星散流離即此谷也
  司馬宣王壘俗名上募城在縣東二里魏明帝太和五年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拒之此其壘也
  諸葛亮壘俗名下募城在縣東二里初亮出議者或欲自芟上邽左右麥以奪賊食帝不從又敕令䕶麥及宣王與亮相持賴此麥以為軍糧
  姜維壘在縣北八里
  漢髙祖廟在縣東北五里隗囂自立為大將軍聘平陵人方望為軍師勸囂立髙祖廟以取信于人
  伏羌縣中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冀戎地秦伐冀戎而置縣焉漢冀縣屬天水郡後漢隗囂自稱西伯都于此後魏以冀為當亭周為黄𤓰隋大業二年改黄𤓰為黄城縣武徳三年初立伏州仍置伏羌縣八年罷伏州以縣屬秦州
  朱圉山在縣西南六十里上有石鼓不擊而自鳴則有兵起
  渭水經縣北去縣一里
  縣城本秦冀縣也隗囂稱西伯都此時冀人有謠曰出冀門望羝羣案後漢書隗囂傳注引此童謠作出呉門望緹羣謂呉門冀都門名也有緹羣山有一跛人欲上天謂天可上地上安得人囂卒敗隴城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漢略陽道屬天水郡初隗囂之據冀城也來歙從上道襲得略陽城囂乃使王元拒隴坻牛邯軍瓦亭囂自率衆攻略陽道隋開皇二年罷郡河陽縣徙理焉六年改為隴城縣
  大隴山在縣東一百里
  略陽川水北去縣三十步
  瓦亭山在縣東北二百餘里隗囂使將牛邯守處其山亦入原州界又有街泉亭蜀將馬謖為魏將張郃所敗清水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
  本漢舊縣也屬天水郡後魏分略陽置清水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秦州
  小隴山一名隴坻又名分水嶺隗囂時來歙襲得略陽囂使王元拒之隴坂九迴不知髙幾里每山東人西役升此瞻望莫不悲思隴山有水東西分流因號驛為分水驛行人歌曰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見秦川肝腸斷絶東去大震闗五十里上多鸚鵡
  成紀縣中東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舊縣也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于成紀即此丘也周成紀縣屬略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秦州皇朝因之
  瓦亭川水東去縣一十五里
  渭州隴西下
  開元户五千二百三十一 鄉一十四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戰國時羌戎雜居其地秦昭王伐得義渠戎始置隴西郡按天水有大坂名曰隴坻郡處坻西故曰隴西有鐡官鹽官漢末隗囂竊據建武十年囂降隴右平仍舊為郡靈帝分南安郡魏于此置鎮守鄧艾曰蜀師來而為一我分為四以禦之謂狄道隴西南安岐山四處齊王芳嘉平五年蜀將姜維圍南安襄武皆不克後魏莊帝永安三年于郡置渭州因渭水為名禹貢道渭自鳥䑕同穴山在州西一百二十九里渭源界隋大業三年罷州復置隴西郡隋亂陷賊武徳元年西土底平復置渭州寶應二年陷于西蕃州境東西二百六十六里南北三百八十六里
  八到東至上都一千一百里東至東都一千九百六十里
  東南至秦州三百里東北至原州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岷州二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臨姚軍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 秦兆 麝香賦 布 麻
  管縣四
  襄武 渭源 隴西 彰
  襄武縣上郭下
  本漢舊縣也屬隴西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渭州大業三年復屬隴西郡武徳改屬渭州
  渭水北自渭源縣界流入
  六泉水在縣東北原上泉源有六因以為名
  渭源縣上正東微南至州九十里
  本漢首陽屬隴西郡西魏文帝分隴西置渭源縣因渭水為名也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渭州
  鳥鼠山今名青雀山在縣西七十六里渭水所出凡有三源並下其同穴鳥如家雀色小青其鼠如家鼠色小黄近穴溲溺氣甚辛辣使人變逆嘔吐牛馬得此氣多疲臥不起而大汗
  隴西縣上西至州五十里
  本漢獂道縣也屬天水郡後漢末于此置南安郡隋開皇元年廢郡移武陽縣名于郡理屬渭州八年改武陽縣為隴西
  安都山在縣西四十九里
  洛門水出縣東南洛門谷後漢建武十年來歙大破隗囂于洛門即此地也
  渭水經縣南
  彰縣上東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鄣縣也屬隴西郡永元元年封耿秉為鄣侯是也案後漢書耿秉傳封美陽侯此云鄣侯未詳所據永嘉南渡縣遂廢焉後魏宣武帝復置屬略陽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渭州
  龍馬山在縣西四十里
  鄣水南去縣一里
  鹽井在縣南二里逺近百姓仰給焉
  武州武都下 案唐書地理志祿山之亂武都郡没吐蕃大歴二年復置為行州是志所敘未全開元戸三千四百五十三 鄉一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戰國時白馬氐居焉氐即西戎之别種也元鼎六年開白馬氐以其地為武都郡魏太祖以楊阜為武都太守及劉備取漢中魏文帝徙武都于美陽即今好畤縣界也後諸葛亮使將攻武都隂平遂克定二郡其地始入于蜀蜀平後晉復以為郡及永嘉南遷中原背叛武都又為氐楊茂搜所據羣氐推以為王其後楊難當為宋所破其苗裔復擁衆據武都之仇池山在今成州界後魏平仇池于仙陵山東置武都鎮宣武帝于鎮城復置武都郡廢帝改置武州隋大業三年又改為武都郡武徳元年復為武州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六里南北二百九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三百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六十里
  東至興州三百五十里南至文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宕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成州三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蠟燭 椒賦 布 麻
  管縣三
  將利 福津 盤隄
  將利縣中下郭下
  本漢𦍑道縣地後魏于此置石門縣周閔帝改為將利縣屬武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武州皇朝因之仙陵山在縣西六里
  武都有紫水泥亦紫漢朝封璽書用紫泥即此水之泥也又出上品雄黄色如雞冠
  羌水一名陵水經州城南二里
  福津縣中下西北至州六十六里
  本後魏之武階郡也屬南秦州文帝又置福津縣屬武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移福津縣于郡置焉屬武州皇朝因之
  隴東山在縣北四十五里
  盤隄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漢河池縣地也後魏廢帝于此置武陽郡領盤隄縣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武州皇朝因之
  盤隄山在縣東南七十三里
  縣城魏鄧艾與蜀將姜維相持于此築城置茄蘆戍後于此置縣
  蘭州金城下
  開元户四千 鄉一十五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秦并天下是為隴西郡漢武帝降匈奴以其地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又分隴西置天水郡昭帝六年分隴西張掖以為金城郡今州即金成郡之舊地也初築時得金故曰金城又言金取其堅固領縣十三宣帝又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平帝元始四年金城塞外羌獻魚鹽之地内屬漢遂得西王母石室以為西海郡理龍夷城即今河源軍西一百八十里威戎城是也後漢建武十三年省金城入隴西郡明帝永平元年復立永熹未前涼張軌分立興晉郡案晉書張重華傳魏書張駿傳竝有晉興郡與此興晉異未詳孰是張寔徙金城縣即今州理是也西秦乞伏乾歸都苑川南涼秃髮烏孤都廣武皆此地也苑川至乞伏慕末為赫連定所滅廣武至秃髪傉檀為乞伏熾盤所滅開皇元年立為蘭州置總管府取臯蘭山為名也大業三年罷州為金城郡武徳二年討平薛舉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罷復為州寶應元年没于西蕃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六百一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東南至東都二千三百二十里
  東至臨州一百九十里東北至會州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河州三百里西北至鄯州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 褐 野馬皮賦 布 麻
  管縣二
  五泉 廣武
  五泉縣中下郭下
  本漢金城縣也屬金城郡前涼張寔徙金城郡理焉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蘭州皇朝因之
  康狼山亦名熱薄汗山在縣南一百四十里西秦乞伏乾歸太子熾盤招結諸部二萬七千築城于康狼山以據之即此山也
  黄河流經縣北去縣二十里
  金城闗在州城西周武帝置金城津隋開皇十八年改津為闗
  廣武縣中下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
  本漢枝陽縣也前涼張駿三年分興晉置廣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置廣武縣屬蘭州大業二年改為允吾音鉛牙縣取漢舊名也六年改為會寧縣武徳三年重置廣武縣
  琵琶山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北涼沮渠䝉遜恃其彊隂謀圖周周乃擁衆南保琵琶山即此也
  烏逆水在縣西南二十許里水西有馬蹄谷漢武帝使李廣利伐大宛得天馬胡馬感北風之思遂頓絶羈絆而馳晨發京城食時至燉煌塞下今谷中石上猶存蹄跡
  允吾故城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本漢縣屬金城郡浩亹故城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漢縣也屬金城郡亹者水流峽岸深若門也
  河州安樂上 案杜佑通典河州為安郷郡舊唐書同之新唐書作安昌郡與此安樂互異關元户五千二百八十九 鄉一十四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羌地也漢昭帝分隴西天水張掖三郡立金城郡今州即金城郡之枹罕縣也靈帝時隴西宋建自稱河平王聚衆枹罕改元置百官獻帝建安末夏侯妙才討平之晉惠帝立枹罕䕶軍前涼張軌保據涼州立為興晉郡張駿二十一年以州界遼逺分置河州以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積石州界故曰河州後乞伏熾盤又自金城都于此後魏平定秦隴西改置枹罕鎮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鎮復為河州隋大業三年罷州改為枹罕郡武徳二年討平李軌改置河州寶應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二百八十八里南北三百七里
  八到東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東至東都二千二百二十里
  東北至蘭州三百里南至洮州三百里
  西至廓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鄯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 麝香 麩金賦 布 麻
  管縣三
  枹罕 鳯林 大夏
  枹罕縣中下郭下
  本漢舊縣屬金城郡故罕羌侯邑秦滅為縣後遂因之積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按河出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注于蒲昌海潛行地下出于積石為中國河故今人目彼山為大積石此山為小積石
  鳯林山在縣北三十五里
  河水在縣北五十里河下也按四瀆之中河源最髙從髙注下故其流峻急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又曰導洛自熊耳按洛水出上洛西山經熊耳之北所言導者皆謂紀所施功不必自其源也
  鳯林縣中下東南至州八十里
  本漢白石縣地後魏大統十二年刺史楊寛于河南鳯林川置鳯林縣因以為名儀鳯元年于河州西移安鄉縣理此又名安鄉天寶元年改名鳯林
  石門山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山髙險絶對岸若門即臯蘭山門也漢武帝元符三年霍去病出隴西至臯蘭即此也
  離水西去縣二百步
  大夏縣中下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漢舊縣屬隴西郡前涼張駿置大夏郡縣屬焉周改屬枹罕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河州
  金劍山在縣西二十里
  大夏山水經縣南去縣十步
  鎮西軍在州西一百八十里開元三年哥舒翰于索恭川置
  振威軍在天成軍西百餘里天寶十三年哥舒翰攻吐蕃鵰窠城置
  鄯州西平下府
  開元户六千四百四十六 鄉一十五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春秋及秦漢為羌胡所居昭帝元始元年置金城郡按今州界即金城郡地也後漢獻帝分置西平郡屬涼州前涼張軌分西平置興晉郡張大錫以興晉西平二郡遼逺分為廣源郡後涼呂光改西平為西河郡南涼秃髮烏孤自稱武威王徙都于此弟傉檀遷于姑臧後復徙理于此為乞伏熾磐所併後魏以西平郡為鄯善鎮孝昌二年改鎮立鄯州隋大業三年罷州復為西平郡隋亂陷賊武徳二年討平薛舉闗隴平定改置鄯州儀鳯二年置都督府後復為州開元二十一年置隴右節度使都管兵七萬五千人馬一萬六百匹衣賜二百五十一萬疋段備西戎統臨洮軍開元中移就節度衙置管兵五萬五千人馬八千四百匹河源軍州西一百二十里儀鳯二年中郎將李乙支置管兵一萬四千人馬六百五十三匹白水軍州西北二百三十里開元五年郭知運置管兵四千人馬五百匹安人軍河源軍西一百二十里星宿川開元七年郭知運置管兵萬人馬三百五十匹振威軍州西三百里開元中信安王禕置管兵千人威戎軍州西北三百五十里開元二十六年杜希望置管兵千人馬五十匹綏和守捉州西南二百五十里開元二年郭知運置管兵千人合川郡守捉州南百八十里貞觀中侯君集置管兵千人合川郡今疊州莫門軍洮州城内儀鳯二年置管兵五千五百人馬二百匹寧塞軍廓州城内管兵百人馬五十匹積石軍廓州西一百八十里儀鳯二年置管兵七千人馬一百匹鎮西軍河州城内開元二十六年杜希望置管兵一萬二千人馬三百匹平夷守捉河州城西南四十餘里開元二年郭知運置管兵三千人寶應元年没于西蕃州境東西三百五里南北二百一十五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東南至東都二千七百二十里
  東南至蘭州四百里東北至涼州五百里
  西至西海三百七十里西南至廓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 褐十疋 羚羊角兩隻賦 布 麻
  管縣三
  湟水 鄯城 龍支
  湟水縣中郭下
  本漢破羌縣地屬金城郡魏分置西都縣屬西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鄯州十八年改為湟水縣皇朝因之
  土樓山在縣西百三十里下有土樓神祠
  湟水名湟河亦謂之樂都水出青海東北亂山中東南流至蘭州西南入黄河
  浩亹水今謂之閤門水經縣東去縣五十五里漢宣帝神爵元年遣後將軍趙充國擊先零羌充國欲罷騎兵屯田以待其弊計度臨羌東至浩亹羌虜故田人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又理湟陿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留步士萬人屯田為必禽之具詔從之充國竟以屯田之利支解先零
  鄯城縣中東至州一百二十里
  儀鳯二年分湟水縣置北枕湟水西即土樓山
  龍支縣中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
  本漢允吾縣也屬金城郡後魏初于此置金城縣廢帝二年改名龍支縣西南有龍支谷因取為名
  積石山在縣西九十八里南與河州枹罕縣分界黄河在縣西南六十里
  廓州寧塞下
  開元户三千九百六十四 案鄉數傳寫缺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羌地漢宣帝時西羌數背叛後將軍趙充國屯隴西諸羌不敢動後漢燒當等八種羌為寇段熲擊破之諸羌弭定獻帝建安中分金城置西平郡南涼秃髮烏孤又以河南地為澆河郡周建徳五年于今州理西南達化縣界澆河故城置廓州葢以開廓邊境為義隋大業三年罷州復為澆河郡隋亂陷于寇賊武徳二年西土平定改置廓州乾元元年陷于西蕃州境東西三百九十四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東至上都二千里東至東都二千八百六十里
  東至河三百九十里南至新置耀武軍二百里
  西至蕃界樹郭城三百二十里北至新安夷騎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麩金 大黄 戎鹽 麝香賦 布 麻
  管縣三
  化城 達化 米川
  化城縣下郭下
  本後魏石城縣地廢帝二年因境内有化隆谷改為化隆縣皇朝因之先天元年改為化城縣
  黄河在縣南八十步
  扶延山在縣東北七十里多麋鹿
  達化縣下東至州三十里
  本後周置達化郡并達化縣隋開皇三年罷郡移縣入郡廨即今縣是也皇朝因之
  黄沙戍在縣東六十里
  米川縣下西至州一百里
  本前涼張天錫于此置邯川戍後魏孝昌二年于戍城置廣威縣貞觀十年于本縣東一百二十里黄河南岸置米川縣屬河州永徽六年移于河北屬廓州
  積石軍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儀鳯二年置西臨大澗北枕黄河即隋澆河郡所理
  寧邉軍在積石軍西黄河北
  威勝軍在積石軍西八十里宛肅城
  金天軍在積石軍西南一百四十里洪濟橋
  武寧軍在洪濟橋東南八十里百谷城
  曜武軍在州南二百里黒硤川
  右寧邊等五軍並天寶十三年哥舒翰奏置
  岷州和政下
  開元户三千九百五十 鄉一十四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羌地也禹貢西傾朱圉鳥鼠按西傾山在洮州之西今州處其東北此則雍州之域明矣在秦為隴西郡洮縣地自秦至晉不改後魏文帝始于此置岷州南有岷山因以為稱仍領同和郡又改為臨洮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岷州大業三年復為臨洮郡隋末淪陷寇賊義寧二年改置岷州天寶元年改為和政郡乾元元年復為岷州上元二年因羌叛陷于西蕃州境東西一百六十三里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三百三十六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一百八十六里
  東北至渭州二百二十六里南至宕州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洮州一百八十里北至臨州三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 龍鬚席 鸚鵡鳥 犛牛酥 鵰翎賦 布 麻管縣三
  溢樂 祐川 和政
  溢樂縣中下郭下
  本秦漢之臨洮縣也屬隴西郡後魏置同和郡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岷州義寧二年改置溢樂縣岷山在縣南一里
  崆峒山在縣西二十里
  州城本秦臨洮城也後漢建初二年金城隴西保塞羌皆反車騎將軍馬防長水校尉耿恭擊平之即此地也董卓臺在縣北十五步
  秦長城首起縣西二十里始皇三十四年并天下使䝉恬將三十萬衆北逐戎狄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祐川縣中下西北至州七十里
  周明帝武成元年置基成縣隋開皇九年省義寧二年重置先天元年改為祐川縣取縣西祐川為名也和政縣中下南至州三十二里
  本後周洮城郡也武帝保定元年郡省置同和縣屬同和郡宣政元年改為和政縣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岷州皇朝因之
  洮水西南自溢樂縣界流入
  和政府在縣西北七里
  洮州臨洮下
  開元戸三千七百八十四 鄉七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自秦漢至于魏晉皆諸羌所居至後魏吐谷渾又侵據其地後周明帝武成中西逐諸戎其地内屬置洮陽防武帝保定元年立洮州隋大業三年罷州改為臨洮郡隋季亂離所在陷没郡守孫長詢率所部百姓嬰城固守以義寧元寧舉城歸國武徳二年復于此置洮州貞觀四年州移理故洪和城于此置臨洮鎮五年廢鎮置淳州案原本避唐憲宗諱缺淳字今校補八年廢州復移洮州理此永徽元年置都督府開元十七年廢入岷州二十年于臨潭又置臨州二十七年又改為洮州廣徳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五百五十里南北二百二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五百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六十里
  東北至岷州一百八十里西至黄河六百里
  西南至疊州一百八十里北至河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 褐 酥賦 布 麻
  管縣二
  臨潭 美相
  臨潭縣中郭下
  本隋美相縣周保定元年貞觀四年移美相縣于東北洪和城内五年于州理改置臨潭縣其城東西北三面並枕洮水
  洮水出縣西南三百里嵹臺山即禹貢西傾山也抃傍山在縣東南十一里抃傍羌語也羌語呼石為抃呼髙為傍因以為名
  安西府在縣東四十里周明帝武成元年行軍總管博陵公賀蘭祥討吐谷渾作此城以保據西土後因置博陵郡隋又為縣屬洮州貞觀十二年省縣入臨潭十三年于此置安西府
  廣思鎮在縣西一百八十里
  莫門軍儀鳯二年置在州城内
  神策軍在州西八十里天寶十三年哥舒翰置在洮河南岸
  美相縣中西至州七十五里
  本漢隋舊縣理在州城貞觀四年移洮州在此縣亦隨徙焉
  霧露山在縣北一十里
  疊州合川下
  開元户一千二百七十七 鄉一十一
  禹貢梁州之域歴秦漢魏晉諸羌常保據焉至後魏其地入吐谷渾周武帝建徳六年西逐諸戎始統有其地乃置疊州葢取山川重疊為義隋大業元年廢疊州以縣屬洮州武徳二年西土内附于今州西二十九里合川故城置疊州五年陷吐谷渾七年討平之復置疊州今州城在獨山上西臨絶澗南枕羌水十三年置都䕶府永徽元年天寶元年改為合川郡乾元元年復為疊州案唐書地理志云禄山之亂合川懐道等郡没于吐蕃此所敘未合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五里南北一百二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七百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東南沿流至宕州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故芳州一百四十里
  東北至洮州一百八十里西至黄河上党項岸二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甘松香 麝香 酥賦 布 麻
  管縣二
  合川 常芳
  合川縣下郭下
  本周武成二年置有三谷水至縣東合流因以為名屬西疆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疊州皇朝因之
  石鏡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其山石皎徹臨照莫不見其形體故以為名山有銅窟隋代採鑄今亦填塞白水一名墊江水在州西六十里
  藥水出縣東平地人有患冷者煎水服之多愈
  常芳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周武成中所置桓香縣屬芳州郭下前上元中芳州没蕃神龍元年移縣名于大法山東蘇董谷西即合川縣理是也
  芳州貞觀戸八百六十二 案是州陷西蕃在髙宗時其天寳郡名開元户鄉皆未有故止載貞觀户禹貢梁州之域秦漢及魏晉皆諸羌所居至後魏吐谷渾入侵據焉周明帝武成中西逐諸戎始有其地乃于三交口築城置甘松防武帝建徳中改為芳州領恒香深泉二郡隋大業二年郡州廢以縣屬扶州隋氏喪亂陷于寇賊武徳元年西邊平定復于常芳縣置芳州案隋書地理志云後魏立芳州有深泉郡後周置常芳縣立恒香郡此謂周武帝建徳中改甘松防為芳州與隋志異又唐書地理志云武徳元年以常芬縣置芳州此謂置于常芳縣芳葢芬之誤髙宗上元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八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里
  東至羌二百三十里東南至扶州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羌直州一百六十里西至疊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貞觀貢 犛牛酥賦 布 麻
  管縣三
  常芬 恒香 丹嶺
  常芬縣下郭下
  本周置屬恒香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芳州前上元二年陷于西蕃神龍元年移縣名屬疊州
  素嶺山在縣東七十里春夏常多積雪因名之
  甘松府在城内
  恒香縣下東北至州二十五里
  <span id="貞觀二年置寄理恒香戍">[[#貞觀二年置寄理恒香戍|貞觀二年置寄理恒香戍]]
  帝候山在縣南三里
  丹嶺縣下東南至州二十里
  本隋舊縣開皇十九年置屬芳州義寧三年屬甘松郡武徳元年罷郡縣屬芳州所管百姓皆是党項諸羌界内雖立縣名無城郭居處
  湫池在縣西八十里通彌山中周迴百餘里葢古之天池大澤白水之源葢出此也
  宕州懐道下
  開元户一千六百五十九 鄉六
  禹貢梁州之域古西羌地也自秦漢至魏晉皆諸羌據焉後魏招撫西戎始有其地有梁彌忿者宕昌羌也其先羌豪祖勤自稱宕昌王彌忿于太武初表求内附太武嘉之拜彌忿為宕昌王其後遞相傳襲稱藩于魏謂其地為宕昌藩周天和元年改藩置宕州隋大業三年罷州置宕昌郡武徳元年復宕州天寶元年改為懷道郡乾元元年復為宕州因宕昌山為名也案陷蕃事缺敘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三十里
  東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南至扶州四百里
  西北至疊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岷州三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麩金 麝香賦 布 麻
  管縣二
  懷道 良恭
  懷道縣中下郭下
  本周武帝天和元年置屬甘松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宕州皇朝因之
  蘇董戍在縣西一百八十三里
  良恭山在縣北四十里出雌黄
  斫花山在縣東北八十里出朱砂雌黄入常採取之宕昌故城今為交和戍在縣東五十二里
  良恭縣下西南至州二百一十里
  本周之陽谷縣也武帝天和五年置宕昌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宕州十八年改為良恭縣
  願虜山接縣城西北隅東西四十里南北三里
  臨州狄道下府           案是州置自天寶三年故不載開元户
  天寶初割蘭州狄道縣又别置安樂縣置臨州州郭舊有臨洮軍久視元年置至寶應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八十里東南至東都二千二百四十里
  南至岷州三百四十里西至蘭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案此臨州由蘭州析置其貢賦在天寶初當與蘭州同而傳寫遺缺
  管縣二
  狄道 長樂
  狄道縣
  本漢縣屬隴西郡晉改為武軺縣隋復為狄道屬蘭州天寶初改屬臨州
  長樂縣
  天寶初置安樂縣乾元後改為長樂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四十
  唐 李吉甫 撰
  隴右道下 案是卷涼州至庭州載開元貢而不載布麻之賦竝由傳寫遺缺州八涼州甘州肅州沙州𤓰州伊州西州庭州其縣二十五
  涼州武威中府
  開元戸二萬六千一百六十五 鄉二十五
  禹貢雍州之西界自六國至秦戎狄及月氐居焉後匈奴破月氐殺其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氐乃逺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匈奴使休屠王及渾邪王居其地漢武帝之討北邊休屠渾邪數見侵掠單于怒遺使責讓之二王恐見誅乃降漢漢得其地遂置張掖酒泉燉煌武威四郡昭帝又置金城一郡謂之河西五郡改州之雍州為涼州五郡皆屬焉地勢西北邪出在南山之間隔絶西羌西域于時號為斷匈奴右臂獻帝時涼州數有亂河西五郡去州隔逺自來别立州于是以五郡立為雍州魏又分雍州置涼州領河西五郡晉惠帝永寧元年以張軌為刺史持節領䕶羌校尉㑹永嘉之亂因保據涼州是為前涼至張天錫為苻堅所滅後十餘年又為呂光所據是為後涼至呂隆為姚興所滅及沮渠䝉遜起兵據張掖是為北涼至沮渠茂䖍為後魏所滅及太武帝改州鎮置四軍為戍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復為涼州領武威等十郡二十縣周置總管府隋大業三年改為武威郡廢總管隋末喪亂陷于寇賊武徳二年討平李軌改為涼州置河西節度使都管兵七萬三千人馬一萬八千八百匹斷隔羌胡統赤水軍在涼州城内管兵三萬三千馬一萬三千匹本赤烏鎮有青赤泉名焉軍之大者莫如赤水幅員五千一百八十里前拒土蕃北臨突厥太斗軍涼州西二百里本是赤水軍守捉開元十六年改為大斗軍因大斗枝谷為名管兵七千五百人馬二千四百匹建康軍證聖元年尚書王孝傑開鎮周迴以甘肅兩州中間闊逺頻被賊抄遂于甘州西二百里置此軍管兵五千三百人馬一千二百匹東去理所七百里寧寇軍甘州東北十餘里天寳二年置管兵一千七百人馬五百匹玉門軍肅州西二百餘里武徳中楊恭仁置管兵千人實三百人馬六百匹東去理所一千一百餘里墨離軍𤓰州西北一千里管兵五千人馬四百匹東去理所一千四百餘里新泉軍會州西北二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七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豆盧軍沙州城内以當匈奴要路山川迴闊神龍初置立豆盧軍以鎮之兵四千五百人馬四百匹去理所一千七百餘里張掖守捉東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六千五百人馬一千匹交城守捉涼州西二百里管兵一千人白亭軍涼州西北三千里管兵一千七百人天寶元年改為武威郡乾元元年復為涼州廣徳二年陷于西蕃州城本匈奴新築漢置為縣城不方有頭尾兩翅名為鳥城南北七里東西三里地有龍形亦名臥龍城
  州境東西四百里南北八百三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秦州路二千里取蘭臯路一千六十里
  東南至東都二千八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野馬皮五張 細褐 柔毛氈白小麥十石
  管縣五
  姑臧 神烏 昌松 嘉麟 天寶
  姑臧縣上郭下
  本漢舊縣屬武威郡因姑臧山為名亦言故匈奴葢藏城後人因訛為姑臧焉
  姑臧南山一名雪山在縣南二百三十里
  天梯山在縣南二十五里
  白亭軍在縣北三百里馬城河東岸舊置守捉天寶十年哥舒翰改置軍因白亭海為名也
  文車澤在縣東三十里前秦苻堅遣將軍茍萇毛盛將軍伐北涼造機械衝車于此因名
  休屠城在縣北六十里漢休屠縣也
  明威戍在縣北百八十里
  武安戍在縣西北百六十里
  武興鹽池眉黛鹽池並在縣界百姓咸取給焉
  神烏縣上舊郭下
  本漢鸞鳥縣張天錫改置武興縣後廢武徳三年又于城内置神烏縣與姑臧分理神烏理西姑臧理東貞觀元年總章元年又置也
  昌松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倉松縣屬武威郡後魏置昌松郡縣屬焉隋開皇三年改昌松為永年縣後以重名復為昌松
  金山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麗水出焉
  蒼松故城在縣東北十里漢蒼松縣也
  麗水府在縣城中
  白馬戍在縣東北五十里
  嘉麟縣中下東南至州七十里
  本漢宣威縣地前涼張軌于此置興武郡後涼呂光改置嘉麟縣後廢萬嵗通天元年重置
  天寶縣中下東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漢番音盤禾縣屬張掖郡北涼沮渠䝉遜立為番禾郡後魏太武帝平涼罷郡置軍隋開皇三年改為縣皇朝因之天寶中改為天寶縣
  甘州張掖下
  開元戸五千四百四十 鄉一十七
  禹貢雍州之域自六國至秦戎狄月氐居焉漢初為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使將軍趙破奴出令居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斷匈奴之右臂自張其掖因以為名初屬張軌後涼末段業亦嘗據此地後業為北涼沮渠䝉遜所殺據之後又遷理姑臧後魏太武平涼以為張掖軍廢帝二年改軍置甘州因州東甘峻山為名或言地多甘草故名隋大業三年罷州為張掖郡隋亂陷賊武徳二年討平李軌改置甘州永泰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四百一十六里南北一千三百七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二千五百里東南至東都三千三百六十里
  東至涼州五百里東北至花門山一千四百五十里
  南至大雪山二百三十里西至肅川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 野馬皮 白柰 枸杞
  管縣二
  張掖 刪丹
  張掖縣下郭下
  本漢觻得縣屬張掖郡本匈奴觻得王所居因以名之晉改名永平隋開皇三年改永平為酒泉縣大業二年改為張掖縣取舊郡為名也皇朝因之
  合黎山俗名要塗山在縣西北二百里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
  祁連山在縣西南二百里張掖酒泉二界上美水茂草山中冬温夏涼宜放牧牛羊充肥乳酪濃好夏瀉酥不用器物置于草上不解散作酥特好一斛酪得斗餘酥雪山在縣南一百里多材木箭竿
  甘峻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出青鶻鷹稱為竒絶常充貢獻
  居延海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即居延澤古文以為流沙者風吹流行故曰流沙
  鹽池在縣北九百三十里其鹽潔白甘美隨月虧盈周迴一百步
  建昌軍在州西北一百九十里
  刪丹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舊縣屬張掖郡按焉支山一名刪丹山故以名縣山在縣南五十里東西百餘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與祁連同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顔色弱水在縣南山下
  大斗枝谷在縣南二百里隋大業五年煬帝躬率將士出西平道討吐谷渾還此谷會大霖雨士卒凍餒死者十六七
  寧寇軍在居延水兩汊天寶二年
  肅州酒泉下
  開元户二千二百五十三 鄉八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六國時月氐居焉後為匈奴所逐奔逃西徙匈奴得其地使休屠昆邪王分守之武帝元狩二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衆來降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以隔絶胡與羌通之路以城下有泉其味若酒故名酒泉初屬張軌後涼呂光復據有其地後魏道武帝天興三年晉昌太守唐移檄六郡推武昭王為主為大都督涼公秦涼二州牧自敦煌遷都于此號西涼王後沮渠䝉遜復據有其地後魏太武帝平沮渠氏以酒泉為軍屬燉煌鎮明帝孝昌中改鎮立瓜州復置酒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立酒泉鎮所領縣並屬甘州仁壽二年以境宇遼逺分甘州置肅州隋末陷于寇賊武徳元年河右底定復于酒泉縣置肅州大歴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五百六十四里南北五百四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二千九百里東南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東至甘州四百里南至吐蕃雪嶺二千五百里
  西北至葭蘆泉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 野馬皮 礪石 肉蓯蓉 柏脉根管縣三
  酒泉 福禄 玉門
  酒泉縣中郭下
  本漢福禄縣也屬酒泉郡自漢至隋不改義寧元年分置酒泉縣初西涼武昭王自敦煌遷都于此至子歆為沮渠䝉遜所破
  崑崙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此山
  洞庭山在縣西七十里四面懸絶人不能上遙望燄燄如鑄銅色山中出金
  白亭海在縣東北百四十里一名會水以衆水所㑹故曰會水以北有白亭故曰白亭海方俗之間河北得水便名為河塞外有水便名為海
  遮虜障在縣北二百四十里李陵與單于戰處隋鎮將楊𤣥于其地得銅弩牙箭鏃
  西涼武昭王陵在縣西十五里
  福禄縣中下西至州一百里
  本漢樂㴦縣屬敦煌郡後魏太武帝平沮渠茂䖍改縣為戍隸敦煌鎮孝文帝改為樂㴦縣隋改縣為鎮武徳二年置福禄縣取舊名也
  崆峒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黄帝西見廣成子于崆峒漢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登崆峒並為此山也
  祁連戍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鹽池在縣東北八十里周迴百姓仰給焉
  玉門縣中下東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漢舊縣屬酒泉郡漢罷玉門闗屯戍徙其人于此因以名縣後魏孝明帝改為玉門郡周武帝省入會稽縣隋開皇十年復改為玉門縣皇朝因之
  金山在縣東六十里出金
  獨登山在縣北十里其山出鹽鮮白甘美有異常鹽取充貢獻
  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黒脂人以草□取用塗鴟夷酒囊及膏車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圍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賴以獲濟
  玉門軍開元中玉門縣為吐蕃所陷因于縣城置玉門軍天寶十四年哥舒翰奏廢軍重置縣
  沙州燉煌下府
  開元户六千四百六十六 鄉一十三
  禹貢雍州之域古戎地也左傳所謂允姓之戎居于𤓰州注云在今敦煌是也漢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其地也前涼張駿于此置沙州葢因鳴沙山為名流沙即居延澤也以西胡校尉楊宣為刺史後三年宣讓州復改為敦煌郡涼武昭王初都于此後又遷于酒泉後魏太武帝于郡置敦煌鎮明帝罷鎮改𤓰州為敦煌郡㝷又改為義州莊帝又改為𤓰州隋大業三年又罷州為敦煌郡隋末喪亂陷于寇賊武徳二年西土平定置𤓰州五年改為沙州建中二年陷于西蕃皇朝以敦煌為燉煌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南至上都三千七百里東南至東都四千五百六十里
  東至𤓰州三百里西至石城鎮一千五百里
  西至吐蕃界三百里北至伊州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 野馬皮 石膏 棊子石 㹀羊角管縣二
  燉煌 夀昌
  燉煌縣上郭下
  本漢舊縣也屬敦煌郡周武帝改為鳴沙縣以界有鳴沙山因以為名隋大業二年復為敦煌敦大也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
  三危山在縣南三十里山有三峯故曰三危尚書竄三苗于三危即此山也
  鳴沙山一名神沙山在縣南七里今按其山積沙為之峯巒危峭踰于山石四面皆為沙壠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隨足頺落經宿風吹輒復如舊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緜歴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
  懸泉水在縣東百三十里出懸泉山漢將李廣利伐大宛還士衆渴乏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即此也水有靈車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
  鹽池在縣東四十七里池中鹽常自生百姓仰給焉壽昌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五里
  本漢龍勒縣因山為名屬敦煌郡周武帝省入鳴沙縣大業十一年于城内置龍勒府武徳二年改置壽昌因縣南壽昌澤為名也
  龍勒水在縣南百八十里龍勒山上李陵發兵至遮虜障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所見即此水陽闗在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闗之南故曰陽闗本漢置也謂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于此置陽闗縣周廢
  玉門故闗在縣西北百一十八里謂之北道西趣車師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門戸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䕶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恐後代謂臣没西域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即此是也
  <span id="豆盧軍神龍元年置在州城内">[[#豆盧軍神龍元年置在州城内|豆盧軍神龍元年置在州城内]]
  瓜州晉昌下府案户鄉數傳寫缺
  本漢酒泉郡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酒泉敦煌二郡之地晉惠帝又分二郡置晉昌郡周武帝改為永興郡隋開皇三年罷郡按隋瓜州即今沙州也大業三年改瓜州為敦煌郡武徳五年改瓜州别于晉昌置瓜州地出美瓜故取名焉狐食其瓜不見首尾大歴十一年陷于西蕃
  州境東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六百八十四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三千四百里東南至東都四千二百六十里
  東南至肅州四百八十里南至大雪山二百四十里
  西至沙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 草鼔子 吉莫皮
  管縣二
  晉昌 常樂
  晉昌縣中下郭下
  本漢冥安縣屬敦煌郡因縣界冥水為名也晉元康中改屬晉昌郡周武帝省入涼興郡隋開皇四年改為常樂縣屬𤓰州武徳七年為晉昌縣
  雪山在縣南百六十里積雪夏不銷東南九十里南連吐谷渾界
  冥水自吐谷渾界流入大澤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豐水草宜畜牧
  玉門闗在縣東二十步
  合河戍在縣東北八十里在州西二百步葢神龍元年置也
  常樂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漢廣至縣地屬敦煌郡魏分廣至置宜禾縣後魏明帝改置常樂郡隋于此置常樂鎮武徳五年置常樂之縣也
  伊州伊吾下
  開元户一千七百二十九 鄉七
  禹貢九州之外古戎地古稱昆吾周穆王伐西戎昆吾獻赤刀後轉為伊吾周衰戎狄雜居涇渭之北伊吾之地又為匈奴所得及秦始皇攘戎狄築長城以界中國漢武時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後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兩闗焉兩闗即陽闗玉門也王莽時地屬匈奴後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北征匈奴取伊吾盧地宜禾都尉以為屯田兵鎮之所未為郡縣後復為匈奴所得自建武至于孝和三通三絶至順帝時以伊吾舊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鈔暴開設屯田如故事置伊吾司馬一人至魏立伊吾縣晉立伊吾都尉並寄理敦煌北界非今之伊州後魏及周又有鄯人來居之隋大業六年得其地以為伊吾郡隋亂又為羣胡居焉貞觀四年胡等慕化内附于其地置伊州案是州據唐書地理志元和時亦久陷吐蕃此所敘未全
  州境東西一千一十五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四千三百三十里東南至東都五千一百六十里
  東南取莫賀磧路至瓜州九百里西南至西州七百三十里
  正南微東至沙州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 刀 隂牙角
  管縣三
  伊吾 柔逺 納職
  伊吾縣下郭下
  <span id="本後漢伊吾屯貞觀四年置縣">[[#本後漢伊吾屯貞觀四年置縣|本後漢伊吾屯貞觀四年置縣]]
  天山一名白山一名折羅漫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春夏百雪出好米及金鐵匈奴謂之天山過之皆下馬拜鹽池海在縣南三百里周迴百餘里州東北四澗水竝南流至州南七入里合流為一水側近皆有良田柔逺縣下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貞觀四年置縣東有柔逺故鎮因以為名兼置守捉天山在縣北二十里
  柳谷水有東西二源出縣東北天山南流十五里合納職縣下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貞觀四年置其城鄯善人所立胡謂鄯善為納職因此名縣焉後漢明帝曽于此置宜禾都尉
  但密山在縣北百四十里山北二十里正抵蒲𩔖海其蒲𩔖海後漢桓帝時匈奴呼衍王寇伊吾司馬毛愷遣吏兵五百人與戰悉為所没即此海也
  繞海名良田漢將趙充國所屯也俗名婆悉厥海伊吾軍在州西北三百里折羅漫山北甘露川置刺史為使景龍四年
  陸鹽池在州南六十里周迴十餘里無魚水自生如海鹽月滿則鹽多而甘月虧則鹽少而苦
  西州交河中都督府
  開元户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七 鄉二十四
  本漢車師國之髙昌壁也後漢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以超為都䕶復置戊巳校尉治車師前部髙昌壁以其地勢髙敞人物昌盛因名髙昌晉成帝咸和中張駿置髙昌郡後魏太武時有闕爽者自為髙昌太守真君中爽為沮渠無諱所襲奪據之無諱死弟安周代立為蠕蠕所併蠕蠕以闞伯周為髙昌王髙昌之稱王自此始也太和初伯周死子義咸立嵗餘為其從兄首歸所殺自立為髙昌王五年阿伏至羅殺首歸以敦煌孟明為髙昌王太和二十年孟明為國人所殺立馬儒為王以麴嘉為長史遣使内附髙昌人戀本土不願東遷相與殺王而立麴嘉麴嘉卒子堅立堅卒子伯雅來朝隋煬帝以宇文氏女玉波為華容公主妻之伯雅卒子文泰立遣使貢獻其後漸失臣禮貞觀十四年詔兵部尚書侯君集統薛萬鈞牛進達等總兵討之文泰病死子智盛立八月君集進兵破之下其二十二城獲戸八千列其地為西州並置安西都䕶以統之顯慶三年置都督府天寶元年復為西州貞元七年没于西蕃州境東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五千三十里東南至東都五千里
  東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東北至伊州七百三十里
  南至樓蘭國一千二百里並沙磧難行西南至烏耆七百二十里
  北自金婆嶺至北庭都䕶府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 氈毛 乾蒲萄 刺蜜
  管縣五
  前庭 柳中 交河 天山 蒲昌
  前庭縣上郭下
  貞觀十四年置髙昌縣取舊髙昌國為名也天寶元年改為前庭縣
  天山夷名折羅漫山在縣北三十里
  交河在縣西髙昌國土良沃穀麥一嵗再熟出赤鹽其味甚美澤間有草名為羊刺其上生蜜食之與蜂蜜不異名曰刺蜜有鹽其狀如玉取以為枕貢之中國柳中縣中下西至州三十里
  <span id="貞觀十四年置驛路城極險國">[[#貞觀十四年置驛路城極險國|貞觀十四年置驛路城極險國]]
  天山在縣東北
  大沙海在縣東南九十里
  交河縣中下東南至州八十里
  本漢車師前王庭也按車師前王國理交河城自漢迄于後魏車師君長相承不絶後魏之後湮滅無聞葢為匈奴所併髙昌據其地貞觀十四年于此置交河縣與州同置
  交河出縣北天山水分流于城下因以為名
  天山縣上東至州一百五十里
  <span id="貞觀十四年置">[[#貞觀十四年置|貞觀十四年置]]
  蒲昌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貞觀十四年置本名金蒲城車師後王庭也
  天山軍在州城内開元二年置本漢車師後王庭烏孫之東境也貞觀十四年
  庭州北庭上都䕶府
  開元户二千六百七十六 鄉五
  庭州因王庭以為名也後為賊所攻掠蕭條荒廢顯慶中重修置以來濟為刺史理完葺焉請州所管諸蕃奉敕皆為置州府以其大首領為都督刺史司馬又置參將一人知表疏等事其俗帳居隨逐水草帳門皆向東開門向慕皇風也其漢户皆龍朔以後流移人也長安二年改置北庭都䕶府按三十六蕃開元二十一年改置北庭節度使都管兵二萬人馬五千匹衣賜四十八萬疋段以防制突騎施堅昆斬啜西北去突騎施三千餘里北堅昆七十里東去斬啜一千七百里管瀚海軍北庭都䕶府城内長安二年初置燭龍軍三年郭元振改為湖海軍開元中葢嘉運重加修築管兵一萬二千人馬四千二百匹天山軍西州城内開元二年置管兵五千人馬五百匹在理南五百里伊吾軍伊州西北三百里廿露川景龍四年置管兵三千人馬三百匹在理所東南七百里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東南至上都五千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東都六千一百三十里
  東至西州五百里東南至伊州九百七十里
  東北至囘鶻衙帳三千里西至碎葉二千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焉耆鎮一千一百里北至堅昆衙帳約四千里
  貢賦開元貢 隂牙角 内沙 阿魏 延胡索速霍角管縣三
  後庭 蒲𩔖 輪臺
  後庭縣下郭下
  貞觀十四年于州南置蒲昌縣長安二年改為金蒲縣寶應元年改為後庭縣
  𩔖縣下南至州十八里
  <span id="貞觀十四年置因蒲">[[#貞觀十四年置因蒲|貞觀十四年置因蒲]]𩔖海為名先天二年為黙啜所陷開元十四年復置
  輪臺縣下東至州四十二里
  <span id="長安二年置">[[#長安二年置|長安二年置]]
  清海軍在州西七百里舊名鎮城鎮天寶中改名清海軍
  俱六鎮在州西二百四十里當碎葉路
  憑落鎮在州西三百七十里
  神仙鎮在州南五十里當西州路
  沙鉢鎮在州西五十里當碎葉路
  𩔖鎮在蒲𩔖縣西
  郝遮鎮在蒲𩔖縣東北四十里當囘鶻路
  鹽泉鎮在蒲𩔖東北二百里當囘鶻路
  特羅堡子在蒲𩔖縣東北二百餘里四面有磧置堡子處周迴約二千里有好水草即往囘鶻之東路










  元和郡縣志卷四十
  元和郡縣志後序
  右元和郡縣志四十卷唐宰相李吉甫所上也吉甫病古今地理家著録不得其要獨取蕭何收秦圖書而究天下阸塞戸口多少者以為凖則則不待詳閲其書而其體要卓然可紀也已吉甫再相葢元和六年此志自載其所嘗建白者二事改復天徳舊城則在八年更置宥州于經略軍則在九年其年十月吉甫遂薨于位則是書又其當國日久乃始纂述此于唐家郡縣疆境方面險要必皆熟按當時圖籍言之最為可據又其言曰志凡四十七鎮鎮皆有圖冠其篇首故以圖志名之圖今亡矣獨志存焉耳憲宗經略諸鎮吉甫實贊成之其于河北淮西悉嘗圖上地形憲宗得以坐覽要害而隂定策畫者圖之助多也惜乎其不存志傳寫久有闕逸又譌誤不敢强補謹書其有益者以示可傳而已淳熙二年五月一日秘書少監臣大昌序
  張幾仲帥襄陽且行謂予曰以予之好異書知世間有甚欲之而無其力者矣之鎮茍暇期取古書有益者刻木而布傳之庶其費寡而人可得是亦一為政也秘藏多書盍選擇見授予思之有元和郡縣志者其所記地理多唐家制度本朝疆理天下率多本唐則是書之備稽究特與今宜予嘗即蓬山藏本之未敘列其所以可傳者矣茍欲嘉惠夫人則莫此為要遂録寄之以遂其雅好幾仲名子顔今以敷文閣待制在鎮淳熙二年至日新安程大昌泰之書
  右元和郡縣志四十卷目録二卷唐元和八年丞相李趙公吉甫所上也後三百六十有三年今京西牧待制張公幾仲始刻版于襄陽幕府按新唐書藝文志著録是書為五十四卷會要析而兩之一曰州縣郡國圖三十卷一曰郡國圖其卷與新志同皆冠以元和三者了不相似以今所刻證之皆非也地理之最莫切于圖書周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要周知其利害沛公入闗蕭何收秦丞相府圖籍具知阸塞戸口多少强弱處基漢為雄光武與鄧禹論天下郡國亦披輿地圖乃克見則不出户庭而九州萬里在吾目中如策馬并轡援衣挈領舎此誰則然方趙公為相强藩悍帥狃貞元餘習擅地自予朝廷莫敢訶而能以期年間易三十六鎮魏田季安病公請以滑任薛平戍重兵邢洺因圖上河北險要憲宗張于浴堂門壁每歎曰朕日按圖信如卿料則其所著書葢已見之行事矣豈直區區紙上語而已哉幾仲先忠烈王勲在彞鼎為中興社稷臣幾仲濟美稱家文史聲猷有晉宋勝流風度方守國西門雍容緩帶躡叔子元凱故蹟一旦天子讀此書悼河山之獨西想燕冀而忼慨睠焉北顧思有所出趙營平不必馳至金城圖上方略馬伏波不必聚米為山指畫形勢幾仲知之矣予願拭目焉本作書之旨則趙公之敘固在今揭于篇首淳熙三年十一月番陽洪邁書
  子顔少有四方志逮長益篤比年數被上委使尋復領符襄州奏事便殿上諭曰馳驅原隰爾素志也顧昧陋何以克承玉音洎至郡每登峴山撫中原未始不歎息久之思有以自効者浩不知其涯焉會故人程刑部寄元和郡縣志閲之瞿然有感仰惟明主扼天下之吭制羣生之命者不在兹乎亟用版傳以資有志者籌贊恢拓之業又得程洪二鉅公題品詳贍斯文為不朽矣昔司馬子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北涉汶泗東觀齊魯孔子之遺風西使巴蜀以還周覽山川故其為文廣博馳騁古今愚不敏詎敢擬一二惟欲勉馳驅之素志竭緜薄于異時葢有務于是書亦報上之一云淳熙三年十二月朔旦上秦張子顔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