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卷09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九百六十五 全唐文 卷九百六十七
这是一个自动生成的页面,需要人工复查。复查后,请移除此模板。

闕名(七)

補宿衛官健名額奏(太和二年三月左右金吾)

臣伏以宿衛官健,素有名額,因循相習,漸慢常經。臣自受任以來,每懷憂懼,縱寬屍祿,何敢敗官?況臣丙夜自當,竊希往躅,酉點親至,備聞前規。據人數才二百以來,準元額不及大半。去二月十三日已具陳奏,令臣搜求諸頭冗剩,量減所由資課,詢謀舊例,斟酌事情。遂遣抽收四百四十名,人數既足,他處驅使,亦無欠闕。輒具條流,伏乞敕臣當司,永為遵守。

請禁盜采水柏柴灰奏(太和二年三月度支)

京兆府奉先縣鹵池側近陂泊池井,應有水柏柴燒作灰煎鹽等。臣勘按:先據兩池榷鹽使申:長慶三年二月十五日,於奉先縣界捉獲水柏柴灰四十石六斗二升,數內取一石煎得鹽一十二斤一兩。使司恐是盜刮鹼土,妄稱是水柏柴灰,重收采水柏柴三十斤,燒得灰二斗二升,煎得鹽二斤一十二兩。緣從前未有明敕禁斷,所以百姓故有抵犯。伏以柏柴灰比曾煎試,據所獲灰,準舊試例,約得鹽一斗八升,比類鹼土煎鹽、所收鹽分數較多。其鹼土亦有敕條禁止,其水柏柴灰,亂法甚於鹼土,不可因循。臣今商量,從今已後,捉獲盜采水柏柴灰重一十二斤,即計鹽一斤。犯灰一斗,即計鹽一斤四兩。並準兩池例八斤計折。同犯刮鹼土煎鹽敕條,節級科罰。所冀鹽法齊一,榷課免虧。

請停廢三衛子弟奏(太和三年三月兵部)

準四年五月起請節文,伏以三衛出入禁署,子弟期於恭恪。近日頑弊者非正身,諸司公言納資,訪聞亦不雇召。士庶假蔭,混雜搢紳,幸隙一開,奸濫紛入。其資三衛並請停廢。

請禁自薦求遷奏(太和三年四月中書門下)

伏以為官擇人,實資進選,舉能考績,固切旁求。必當按實循名,聽言觀行,事合先於徇眾,道必惡於自媒,進退之間,風俗所係。近日人多幹競,跡罕貞修,或日詣宰司,自陳功狀;或屢瀆宸衷,曲祈恩波,乏受爵讓能之賢,啟施勞伐善之弊。亦有粗因勞績,已受官榮,及居今任,別無課效,唯引向前事狀,祇希更與遷昇。凡是此流,稍要立制。伏望自今後,應緣官闕,須有除授,先選吏跡有聞,行已務實者,隨才獎用。如有誌涉浮躁,事近邀求者,量加擯斥。所覬官修其方,人思勵行。

定糾告行鉛錫錢賞例奏(太和三年六月中書門下)

元和四年閏三月四日敕,應有鉛錫錢,並合納官,如有人糾得,一錢賞百錢。當時敕條,貴在峻切;今詳事實,必不可行。隻如告一錢賞百錢,則有人告一百貫錫錢,須賞一萬貫銅錢。執此而行,是無畔際。今請令以鉛錫錢交易者,一貫以下,州府行常杖,決脊杖二十;十貫以下決六十,徒三年;過十貫以上,集眾決殺。其受鉛錫錢交易者,亦準此。其鉛錫錢並納官。其能糾告者,一貫賞五千,不滿貫者準此,計賞累至三百千,仍舊取當處官錢給付。其所犯人罪不至死者,徵納家資,充填賞錢。

進凱樂奏(太和三年八月太常禮院)

謹按「凱樂」,鼓吹之歌曲也。《周官·大司樂》:「王師大獻,則奏凱樂。」注云:「獻功之樂也。」又《大司馬》之職:「師有功則凱樂獻於社。」注云:「兵樂曰凱。」《司馬法》曰:「得意則凱樂,所以示喜也。」《左氏傳》載晉文公勝楚,振旅凱入。魏、晉以來鼓吹曲章,多述當時戰功。是則曆代獻捷,必有凱歌。太宗平東都,破宋金剛,其後蘇定方執賀魯,李勣平高麗,皆備軍容凱歌入京師。謹檢《貞觀》《顯慶》《開元禮》書,並無儀注。今參酌今古,備其陳設及奏歌曲之儀如後。

請限進士帖式字數奏(太和三年八月禮部)

進士舉人,先試帖經,並略問大義,取經義精通者。次試議、論各一首,文理高者便與及第。其所試詩、賦並停者。伏請帖大經各十帖,通五、通六為及格。所問大義,便於習大經內,準各明經例問十條,仍對眾試口義。伏惟新制進士,略問大義,緣初厘革,今且以通三、通四為格,明年以後,並依明經例。其所試議、論,請各限五百字已上為式。

請令孟琯兼往洪潭存恤奏(太和三年十月御史台)

準敕,差孟琯巡察米價。其江西、湖南,地稱沃壤,所出常倍他州。俾其通流,實資巡察,若便空行文牒,或慮遠郡未委詔條。今孟琯既下淮南,即去洪潭不遠,伏望便令兼去洪潭。

請修書閣奏(太和四年正月秘書省)

當司藏書六萬餘卷,列官三十一員。廨署傾危,秘閣摧破,久未修葺,漸恐費功。伏當陛下文明之朝,天下宗聖,萬方觀德之日,海內崇儒之時。今者棟宇欹斜,圖籍缺落。臣忝職司輒申,伏乞特下有司,計料修葺,便加功力,庶得完全。

請定諸道奏補事例奏(太和四年五月中書門下)

準太和元年九月十九日敕,厘革兩歲及諸道奏請州縣官,唯山劍、三川、硤內及諸道比遠,許奏縣令、錄事、參軍。其餘並停。自敕下以來,諸道累有奏請。如滄、景、德、棣,敕後已三數員,伏以敕令頒行,不合違越;苟有便宜,則須改張。自今以後,山劍、三川、硤內及諸道比遠州縣官,有出身及前資正員官人中,每道除錄事外,望各許奏三四員。如河北諸道滄、景、德、棣之類。經破傷之後,及靈夏、邠寧、麟坊、涇原、振武、豐州,全無俸料。有出身人及正員官,悉不肯去,吏部從前多不注擬。如假攝有勞,望許於諸色人中量事奏三四員,其餘勒約及期限,並依太和元年九月十九日敕處分。

請減三銓令史奏(太和四年七月吏部)

三銓正令史,每銓元置七人。今請依太和元年流外銓起請置五人,減下二人。南曹令史一十五人,今請依太和元年流外銓起請節文,減下三人。

請復東西銓廳事舊例奏(太和四年七月吏部)

當司兩銓侍郎廳,伏以吏部居文昌首曹,侍郎為尚書貳職。銓庭所宜順序,廳事固有等差。舊以尚書廳之次為中銓,其次為東銓。自乾元中侍郎崔器以當時休咎為虞,奏改中銓為西銓,以久次侍郎居左,以新除侍郎居右。因循倒置,議者非之。伏請今以後,以久次侍郎居西銓,以新除侍郎居東銓。

請定僕射上儀奏(太和四年九月中書門下)

伏准僕射上儀故事,自御史中丞吏部侍郎以下,羅拜階下,准元和七年雜定儀注,全無受拜之禮,當時盡以僕射非其人所殺禮。臣等以為祇合係官之輕重,不合為人而升降。受中丞侍郎拜,則似太重;答郎官以下拜,則似太輕。臣等商量,令諸司四品以下官,及御史臺六品已下並郎官,並望准故事,餘依元和七年勅處分。

請定殘欠羨餘錢物條件奏(太和四年九月比部)

準太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赦文,天下州府兩稅,占留支用有定額,其殘欠羨餘錢物,並合明立條件,散下諸州府者。伏以德澤宏深,優裕郡縣,申明舊敕,曉示新規,使其政有準繩,法無差謬,實天下幸甚。又諸州應有城廓,及公廨屋宇,器械舟車什物等,合建立修理,須創制添換。又當州或屬將校所由,有巡檢非違,追捕盜賊,須行賞勸,合給程糧者,又當州或百姓貧窮,納稅不逮,須矜放要添貨物者。又當州遇年穀豐熟,要收糴貯備,以防災歉者。

請應諸科目並就吏部考試奏(太和四年十月中書門下)

應《開元禮》,學究一經、二《禮》、三史明習律令科人等,準太和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敕。散試官及白身人並於禮部考試。其有出身及有官人並吏部科目選者,凡是科目,本合在吏部試,自分兩處考試。每處皆別與,人數轉多,事理非便。臣等商量,坐準前吏部收試。其諸節目,並準太和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敕處分。

請申禁僧尼奏(太和四年祠部)

當司準赦書節文,緇黃之眾,蠶食生人,規避王徭,凋耗物力。應諸州府度僧尼道士,及創造寺觀,累有禁令,尚或因循。自今以後,非別敕處分,妄有奏請者,委憲司彈奏,量加貶責。於百姓中,苟避徭役,冒為僧道,所在長吏,重為科禁者,謹具起請條件如後:準天寶八年十一月十八日敕,諸州府僧尼籍帳等,每十年一造,永為常式者。其諸州府近日因循,都不申報,省司無憑收管造籍。起今已後,諸州府僧尼已得度者,勒本州府具法名俗姓,鄉貫戶頭,所習經業,及配住寺人數,開項分析,籍帳送本司,以明真偽。又將諸州府及京城應置方等受戒僧尼身死及還俗者,其告牒勒本寺綱維當日封送祠部。其餘諸州府,勒本州申送,以憑注毀。又諸州府僧尼籍帳,準元敕十年一造,今五年一造。又天下僧尼冒名及非正度者,緣經恩赦,自太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敕前,無憑追勘。自今已後,伏請切加禁斷。先度者具名申省,省司各給牒知,為憑入籍。又正度僧尼,並列於省司請告牒。其僧尼童子,自今已後,不得令私度。如有此色,勒當寺綱維申報本管長吏,其與剃頭師長及專擅出家者,當便科決勒還俗。其綱維不申報,十日已上勒停解,便令出寺。其所在長吏不為糾舉者,具名銜奏聽進止。

又諸州府及兩京,除舊寺破壞要修理外,並不創建造寺,仍請具每州縣管寺幾所,每寺管僧尼幾人並請具寺額僧尼名申省。如有創造寺舍,委本管長吏切加禁斷。其僧尼有不依典教,興販經紀,行船駕車,擅離本寺,於公衙論競,及在俗家,夜結戒壇,書符禁咒,陰陽術數,占相吉凶,妄陳禍福,既虧釋教,與俗無殊。自今已後,切加禁斷。如有此色,委所在長吏量情科決,使勒還俗。其天下州府村坊佛堂、普通私色、蘭若義井等,並請割屬當州府寺收管。

又伏準元和元年二月十日敕,京城及諸州府寺觀銅鍾,因有破損,須更制造者,請令州府申牒所司奏聞,敕下許以本鍾再鑄,不得更別添銅者。其諸州府近日皆不守敕文,擅有鼓鑄,自今已後,並令申省。臣等伏以當司公事,廢闕多年,名額空存,事皆去本,因起請再舉舊規,比類參詳依格。

請量抽三銓注擬員闕奏(太和五年二月吏部)

請量抽太和三年終已來至今年三月四月已來得員及計人成三考闕四十五員。伏緣去冬諸色黃衣參選者,倍多於常年,其間十七人皆是勳臣貴戚及常參官子弟,不可任遠處州縣官。三銓以當年合用闕方員發遣之外,每選各有十餘人未得官。今請準元和中及長慶初敕例,據現在人數,量抽前件闕,注擬畢,具所用闕聞奏。

請權停舊錢奏(太和五年二月鹽鐵使)

湖南管內諸州百姓,私鑄造到錢。伏緣衡、道數州,連接嶺南,山洞深邃。百姓依模監司錢樣,競鑄造到脆惡奸錢,轉將賤價博易,與好錢相和行用。其江西、鄂、嶽、桂、管、嶺南等道應有出銅錫處,亦慮私鑄濫錢。並請委本道觀察使條疏禁絕。

請諸親注擬外官詳具家狀奏(太和五年六月吏部)

準貞元十八年四月一日敕,諸親注得外官欲赴任,自今以後,每年須先奏聞者。今請至時準敕簡勘聞奏。其諸親已薨歿,子弟注得外官者,準前後敕合奏聞。起自今已後,請便赴集,更不在重奏限,其給解處審勘責,仍於家狀一一具奏諸親等第,如違駁放。

請杜將健官影占奏(太和五年十月中書門下)

應屬諸使外內百司度支戶部鹽鐵在城、及諸監院畿內並諸州監牧公主邑司等將健官典所繇等,準承前例,皆令先具挾名敕牒州府,免本身色役。自艱難已後,事或因循,多無挾名自補置,恣行影占,侵害平人。自元和二年、長慶元年、寶曆元年、太和三年前後赦令約勒,皆令條疏及勒具挾名聞奏,所司竟未遵行,奸弊日深,須有厘革。況聖王在上,百度惟新,內外有司,悉以奉法。改更置制,今也其時。臣等若又依違,蒼生何由蘇息?望合令本軍本使本司勘會,據元敕元管數額,合食衣糧資課糧料人,具挾名補置年月鄉里,分析聞奏,此外不得更有影占。自此之後,有逃死補替,仍每年終具替人挾名闕聞奏,其挾名限敕下三個月內聞奏畢。左右神策六軍威遠營除請依,餘一切委本軍條疏理訖,具數聞奏。其餘諸司諸使,並令御史台勾當,依限申奏,仍切加訪察,勿許因循。

請停節度等使子孫奏留本道奏(太和六年五月御史台)

諸道節度、觀察、防禦、經略等使,有子孫授京城及諸州府官合赴任,奏請勾留在本道事。伏以本置官員,藉其任守吏曹注擬,皆是職司。況調選須有出身,合年十五已上,比及於二十以下十年,則二十五年足可以為成人矣!今則皆稱年小,奏請勾留,在於相承,習以成例。若實年小,即不合早補身名;若實當年,又何慮為官不了?今請諸方鎮子孫,應選授及奏授官,一切勒歸本任,不得輒更奏留。如或恩出殊常,特賜一子者,年五十已下,即任奏聽進止,庶得藩方絕塵冒之請,州府無假攝之官。中外遵承,典章不紊。

請嚴禁雜榷奏(太和七年四月御史台)

伏準太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赦文,天下除兩稅外,不得妄有科配。其擅加雜榷率,一切宜停,令御史台嚴加察訪者。臣昨因嶺南道擅置竹練場,稅法至重,害人頗深。伏請起今已後,應諸道自太和三年準赦文所停兩稅外,科配雜榷率等復卻置者,仰敕至後十日內,具卻置事由聞奏,仍申台司。每有出使郎官御史,便令嚴加察訪。苟有此色,本判官重加懲責,長吏奏聽進止。

請令舉薦堪為縣令錄事參軍奏(太和七年五月中書門下)

國之根本,係於生靈;人之性命,懸於守宰。刺史猶官重事隔,莫得躬親。親人之切,無如縣令。況自兵興以來,仍歲災歉,百姓凋弊。救弊之術,在於擇吏。又錄事參軍糾察屬縣,課責下僚,一郡紀綱,藉其提舉。若曰令吏曹注擬,無由得盡人才,真偽難知,貪廉莫辨。準太和二年赦書,已令揀擇。緣吏部起請,多有異同。訪聞近年已來,所舉殆絕。又去年吏部舉請令郎官、御史等舉薦堪為縣令、錄事、參軍者,雖有保任之言,殊非責成之道。台省官假使是其親故,或素所深知,既非得於任官,未必究其事實,豈若考績效於理所,聽善惡於謠?則政之否臧,較然易辨。臣等商量,望令京兆河南尹及天下刺史,各於本府本道常選人中,揀勘擇堪為縣令、司錄、錄事、參軍人名,具課績才能聞薦。其諸州先申牒觀察使,都加考覈,申送至吏部。至選集日,不要就選場更試書判。吏部尚書、侍郎引詣銓曹,試時務狀一道,訪以理人之術,及自陳曆任以來課績,令其一一條對。但事理明切,不假詞華,取其理識優長者以為等第,便於大縣及難理處注擬。仍取稅五萬貫以下縣注授,即免盡占常選人闕員。其刺史所舉縣令、錄事、參軍,如並有人人得上下考就加爵秩者,任年考已深者便優與進改。其縣令、錄事、參軍,如在任績效明著,兼得上下考及陟狀者,許非時放選,仍優與處分,便委本州長吏聞薦,庶得詳其實效。如所舉縣令、錄事、參軍犯贓,一百貫已下者,刺史量削階秩。一百貫已上者,移守僻遠小郡。觀察使望委中書門下奏聽進止。其犯贓官縱累逢恩赦,亦不在收敘之限。所舉人中如有兩人善政、一人贓犯,亦得贖免。如此則長吏切於求理,須自擇才,上奉朝章,必無濫舉。

請量罰薦舉不合例奏(太和七年七月中書門下)

諸道諸使停罷郎官御史等,望令罷職後,其所任官經兩考已上,方得冬薦。如所任官未經考者,許以罷職後計月日成兩考,即得冬薦。如考數未滿便冬薦者,其所舉官量加殿罰。如文學才行堪獎用者,中書門下別加采擇,不在此限。諸州府上佐罷秩後,便求本道薦狀入城。令中外官員年不盈溢,聞薦繼至,除授稍難。其上佐考滿後,望量立年限,經二年已上,方得聞薦。其非時替者,更守二年,即似稍屈,望一年後許冬薦。如才行政績為眾所知者,望委中書門下搜訪與升獎,不在此限。

請詳核刺史理績奏(太和七年七月中書門下)

應諸州刺史除授序遷,須憑顯效,若非責實,無以勸人。近者受代歸朝,皆望超擢,在郡理績,無繇盡知。或自陳制置事條,固難取信;或別求本道薦狀,多是徇情。將明典章,在覈名實。伏請自今已後,刺史得替,待去郡一個月後,委知州上佐及錄事參軍,各下諸縣,取耆老百姓等狀。如有興利除害,惠及生人,廉潔奉公,肅清風教者,各具事實申本道觀察使,簡勘得實,具以事條錄奏,不得更為文飾。其文狀仍與觀察判官連署,如事無可稱者,不在薦限,仍望委度支鹽鐵分巡院周訪察各申報本使錄事。如除授後訪知所舉不實,觀察判官分巡院及知州上佐等,並停見任一二年,不得敘用。如緣在郡贓私事發,別議處分。其觀察使奏取進止,所冀吏皆稟法,人獲乂安,遷擢之時,更無濫授。

請斷獄依舊程限奏(太和七年七月大理寺)

準今年五月二十九日御史台奏敕,大事限二十日,中事限十五日,小事限十日奏畢。刑部覆:大事限十五日,中事限十日,小事八日奏畢。詳台司所奏,即大理、刑部兩司俱照詳具獄,未經刑部覆。一則失聖朝慎恤刑獄意,二則未合以生事上黷聖聰。伏請依舊程限,大理寺斷了,申刑部覆同訖方奏。

定五經博士爵秩奏(太和七年八月國子監)

請準今月九日德音節文,令監司於諸道搜訪名儒,置五經博士一人者。伏以勸學專門復古之制,博采計當年講授多少,以為考課等級,應補當司諸學生等。按學令儒術,以備國庠,作事之初,須有獎進。伏請五經博士秩比國子博士,今《左氏春秋》《禮記》《周易》《尚書》《毛詩》為「五經」,《論語》《爾雅》《孝經》等編簡既少,不可特立學官。更請依舊附於《中經》。

請定決獄日限奏(太和七年九月御史台)

準太和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敕,大理寺決斷刑獄,大事二十日,中事十五日,小事十日奏畢。刑部詳覆:大事十五日,中事十日,小事八日奏畢。近日省寺詳斷,有逾敕限七十餘日者,抑由條奏之間,未盡事理。舞文之吏,得以遷延。往往決斷未下,瘐死獄中。臣請自今以後,刑獄本曹,詳覽奏狀。有節目未具者,大事七日內。小事五日內,條流事由,隻行一牒再勘本推官,三日內具事由牒報省寺。如情狀要節,已具省寺,不得以小小節目,移牒往來。四遠州府牒勘本推後,事有不具,結罪不得者,請具事由奏聞,不得更逾敕限。

又準貞觀三年七月十七日敕,允推狀內錢物大段事狀已具,小小節目未盡,不妨詳斷者,省寺更不要移牒盤勘。又準名例律,二罪俱發,以重者論。臣深詳敕文律意,唯懼刑獄淹延,使無辜者拘係囹圄,罪惡者潛啟幸門。臣請敕下後,御史台嚴加察訪。如或踵前廢格,知彈御史台不舉;又省寺可斷不斷,不具可結斷事情聞奏,使結斷不得,須便牒本處,致其稽遲。並請臨時量事大小,論罪按罰。

請施行新編格後敕奏(太和七年十二月刑部)

先奉敕詳定前大理丞謝登《新編格後敕》六十卷者。臣等據謝登所進,詳諸理例,參以格式。或事非久要,恩出一時;或前後差舛;或書寫錯誤,並已下落,及改正訖。去繁舉要,列司分門,都為五十卷。伏請宣下施行。

請更定禮部放榜事例奏(太和八年正月中書門下)

進士放榜舊例,禮部侍郎皆將及第人名,先呈宰相,然後放榜。伏以委任有司,固宜精慎。宰臣先知取舍,事匪至公。今年已後,請便令放榜,不用先呈人名。其及第人所試雜文,及鄉貢三代名諱,並當日送中書門下,便令定例。

覆奏疏理諸色入仕奏(太和八年正月吏部)

準之疏理諸色入仕人等,今諸司流外令吏、府史、掌固禮生、楷書、醫工及諸軍諸使承優官典,總一千九百七十二員。共請權減六百五十七員。兵部奏應管左右仗千牛、仆寺、殿中省進馬、左右金吾仗長上,共一百六十一員,今三色共請減六十七中。文簡武簡三衛,每年三銓,都請留六十人為定。禮部奏明經、宏文館生、太廟、郊社、齋郎、掌坐等,共五百五十二人,今六色共請減一百三十八人。

請讀時令奏(太和八年二月中書門下)

今月十七日,臣等於延英奏事。陛下以近歲陰陽不和,水旱為害,恐作事有乖於時令,施教未合於天心,問臣等讀月令因何停廢?伏以堯命羲和之官,以理四時,節授人事。至漢丞相魏相奏云:「陰陽者,五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聖賢,不有不由者也。」兼引高帝時相國蕭何奏云:「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能法天地,順四時,以理國家。身無禍夭,年壽永久。是奉宗廟安天下之大禮也。」顧選氣未應,災害之作,實恐由斯。臣等商量,古者敬其事,則命以始。請從來年正月,依《開元禮》讀時令。陛下禦宣政殿,如朝朔之禮。兼請太常卿先撰儀注,務於簡便,以酌時宜。所冀簡而易從,行之可久。

請禁斷稱冤越訴奏(太和八年二月中書門下)

準貞元二十一年六月六日敕,訴事人不得越州縣台府,便經中書門下陳狀者。近日狡猾論競,皆不待州府推斷,便來詣闕,非惟煩黷天聽,實亦頗啟幸門,請自今已後,有此類,先科越訴罪,然後推勘。又準開元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敕,比來小有訴競,即自刑割。自今以後,犯者先決四十,然後依法勘當。伏以先自毀傷,律令所禁。近日此類稍多,不至甚傷,徒驚物聽。請連敕榜白獸門,如進狀又剺耳者,準前敕處分。又鞫讞已具,便合就行刑。皆近歲時覬望,恩澤,或緣一人稱冤,即十數人停決。囚係淹久,奸吏用情。自今後同罪人並伏,雖一兩人解冤,不相連者並先科決,稱冤者依前收禁聞奏。

先試帖經奏(太和八年十月禮部)

進士舉人,自國初以來。試詩、賦、帖經、時務策五道,中間或暫改更,旋即仍舊。蓋以成法可守,所取得人故也。去年八月節文,先試帖經、口義、論議等。以臣商量,取其折衷,伏請先試帖經,通數依新格處分。時務策五道,其中三道問經義,兩道時務。其餘並請準太和六年以前格處分。

請更定三考奏改並及第人數奏(太和九年十二月中書門下)

今月九日,閤內麵奉進止,令條流進士人數及諸色人等。進士元格不得過二十五人,今請加至四十人;明經元格不得過一百一十人,今請減十人。伏以國家取士,遠法前代,進士之科,得人為盛。然於入仕,須更指揮,必使練達,固在經曆。起來年,進士及第後三年任選,委吏部依資盡補州府參軍緊縣簿尉,官滿之後,來年許選。三考後聽諸使府奏用,便入協律郎四衛佐。未滿三考,不在奏改限。如任江淮官,特與勉其綱使。又聞每年貢士,常僅千人,據格所取,其數絕少。強學待用,常年不試。孤貞介士,老而無成,甚可惜之。臣等商量,望付所司,精求行藝,起來年,添滿四十人及第,仍委禮部於所試諸色貢舉人元格數內,共減一十五人都守。每年放出身黃衣人數,永為定制,編入常格。庶令才人速得自效,經於下位,以致上達。

申論愛州刺史張丹罪狀奏(太和中刑部)

據大理寺申,準詳斷安南經略使韓約奏丹犯贓並欲謀惡事,已準法處置訖者。伏以追攝禁勘,即是制囚,不合專擅處置。奉三月十九日敕,宜付所司速詳斷聞奏。今據寺申,據律文,反逆謀叛,各有本條,並無欲謀惡事之科。又準律以贓入罪者,除正贓見在流死勿徵,據罪先勒張丹通款,估納家資,然後就刑,慮涉情故。又張丹男宗禮、宗智等,年皆幼弱。張丹雖微,愛州雖遠,且常領郡,則謂銜恩。縱合重繩,須候敕命,既歸法寺,必在正名。苟輕荒服之刑,是棄遠人之命。伏以聖朝以慎恤為理,以惠澤愛人。每議典刑,必行寬宥,豈使一夫不獲,吞恨九泉。伏請聞奏推覆,方可詳斷,所冀事狀明白,法令施行。

 卷九百六十五 ↑返回頂部 卷九百六十七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