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正義 (四庫全書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周易正義

  御製重刻十三經序
  班固氏曰六學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漢代以来儒者𫝊授或言五經或言七經暨唐分三禮三𫝊則稱九經已又益孝經論語爾雅刻石國子學宋儒復進孟子前眀因之而十三經之名始立自宋易漢唐石刻之舊五經始有板本及明南北監板行而箋疏𫝊義臚列具備學士家有其書𫝊習彌廣顧訓詁繁則踳駁互見卷帙重則豕亥易訛或意晦於一言之舛或理乖於一字之謬校讎踈略疑悮滋多承學之士無所取正我朝
  列祖相承右文稽古
  皇祖聖祖仁皇帝研精至道尊崇聖學五經具有成書頒布海内朕披覽十三經注疏念其嵗月經乆梨棗日就漫漶爰勅詞臣重加校正其於經文悮字以及𫝊注箋疏之未協者叅互以求其是各為考證附於卷後不紊舊觀刋成善本匪徒備金匱石室之藏而已書曰學於
  古訓乃有𫉬𫝊曰經籍者聖哲之能事其教有適其用無窮朕咨采勅㡬實無審定之暇亦無鑒古之識而惟是緝熙遜志日就月將則有志焉而不敢不勉繼自今津逮既正於以窮道徳之閫奥嘉與海内學者篤志研經敦崇實學庶㡬經義眀而儒術正儒術正而人才昌恢先王之道以贊治化而宏逺猷有厚望焉
  乾隆十二年二月朔









  御製伏日讀易
  百舌已無聲三庚適初伏清晝如小年韋編静可讀風来蟬度響雨過花增馥物物注易簡奚待玩九六迴憶陽生時觀𧰼得来復












  御製讀周易枯楊生稊辨詁
  易大過之九二曰枯楊生稊王弼注云楊之秀也孔頴達謂枯槁之楊更生少壯之稊取象顯而易見陸徳明經典釋文從之考夏小正云正月栁稊稊也者發孚也戴徳自釋其文確然可信足與弼注相發明且微獨王孔之說為然也唐以前諸儒講易者莫不然即鄭康成書作荑而解為木更生虞翻詁作穉而解為楊葉未舒辭雖小異義實不相逺也惟朱子本義以稊為梯且訓為根謂榮於下者其說本之程𫝊而程子則舉劉琨勸進表發繁花於枯荑為證夫琨信筆為文無與易理然亦未明言根義而荑之訓又為草琨所謂枯荑安知非在彼而不在此其不足據審矣程朱之意不過以卦體二爻初隂在下遂以為下生根梯而於五爻老隂在上則以為上生華秀夫以二之比初為老夫得女妻五之比六為老婦得士夫可也若拘上下爻之象以根梯華秀分上下而言則不可朱子不又云乎榮於下則生于上既曰生于上非秀而何矧植物之性其生莫不由根而幹而枝而芽蘖若舍稊秀而専言梯且訓為根則所云生於上者曷所指乎攷之朱震河上易𫝊曰二變而與初二成艮巽木在土下根也枯楊有根則其穉秀出稊穉出楊之秀也震未嘗不兼言根而引而至於稊則較程朱之說為賅舉矣間嘗綜爻之辭而覆按之生稊必當以弼注為正葢陽雖過而濟以隂故能成生發之功譬枯楊之生稊始孚秀而具生生不已之象猶老夫得女妻之過以相與也故旡不利也五爻生華直當作華絮解陸佃埤雅云栁華一名絮是其義矣盖楊而至於華絮其生意已過自此以往將就衰落故不可乆也亦猶老婦得士夫之可醜也則以象辭釋爻辭其義自合即以卦體證爻象亦無弗合又何必泥程朱之曲解為梯乎但稊之為字雖今時所行大戴禮亦從木然詁解無異義或出刋寫之譌而張參五經文字則列稊于禾部唐國子學石經本漢鴻都之遺最為近古而木旁之梯則說文廣韻並訓木階與發榮義無渉亦不可以不正














  御製讀易繋辭上𫝊第五章書義
  此章與中庸首章相表裏子思或有承乎是章之義乎盖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即所謂天命之謂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即所謂率性之謂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即所謂修道之謂教也至於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註疏家皆作一句讀余則以為鼓萬物而不與應作一句而與應作去聲如舜禹有天下而不與之與盖所謂不居而已耳不居則不知不知則無為無為則無心設以上聲讀而貫下文是視天地與聖人有間然且有心矣夫大易一乾坤乾坤一隂陽隂陽一天地天地一易簡春生夏長天地之顯諸仁也秋𭣣冬藏天地之藏諸用也而天地實不居其功此即天地之無心也若夫聖人輔相左右是有心也有心則不能無為不能無為則不能不代天地同憂矣咨政之暇與諸皇子及數儒臣示及此並命各抒其見以論之皆以為不出所示故不復繁文闡論而直陳其義如此然予亦未肯遂信以為韙爰簡筆書之以俟後之深於易者














  和碩和親王𢎞晝等上言等奉
  勅校刻十三經告竣恭呈
  睿鑒等謹奉
  表恭
  進者伏以
  治洽同文掲珠囊以懸霄漢
  道隆稽古釐漆簡以布垓埏
  煥十三部之寳書光生冊府
  鏤億萬年之玉版慶遍儒林本校異同更勝經談虎觀文𫝊畫一何須體倣鴻都欣
  裁定之自天遹觀成於此日竊惟聖作明述代有簡編徳厚功髙政存方策聿自雲龍火鳥即有典墳邱索之名洎乎漢魏晉唐更富甲乙丙丁之庫但羣言必衷諸聖而四部總冠以經維庖犧察地觀天一畫剖二儀之藴奥維孔子聲金振玉六藝集千古之大成修禮樂而序詩書作春秋而贊易象論語為及門之纂記爾雅亦小學之梯階曾子親承百行提其要嶧山私淑七篇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其風皆炳炳而烺烺更熊熊而奕奕雖暫厄於秦火即大闡於漢京五經立博士之官専門遞授七畧紀藏書之籍訓詁滋繁大都後出者流光可知逾時而論定雒都繼起始行戴記毛詩東晉流𫝊獨尚孔書王易推經神於髙密派則南北攸分擅左癖於當陽解則陳隋始顯越唐正觀廼作正義以綜舊聞迨宋咸平復葺諸經以嘉來學譬彼支流湧地並注江河何殊衆宿麗天分光日月顧剞劂雖傳於奕禩而校讎久曠於曩時快睹鴻章欣逢
  盛世欽惟
  皇帝陛下
  得一以貞
  兼三而治
  功業躋雍熙之美統紹唐虞
  文章發性道之精心源洙泗
  運當復旦盈廷賡喜起明良
  天縱多能率海仰纂修刪定猶以儒先注疏實維學古津梁慨夫紙墨臨摹多致𫝊訛梨棗緬熹平之石書三體既世逺而難徵即長興之木刻九經亦年湮而莫購惟宋人染印間有存留更眀代因承悉多漶漫辟雍所列雖隨缺以隨修舊本相沿竟或増而或減郭公夏五以外猶有闕文武成酒誥之篇彌多脫簡聲則齊秦夏楚誰禀音釋於徳眀字則亥豕烏焉不考正文於師古爰下
  特勅重為校刋館開
  武英餐𫝊
  内府延議郎於東觀筆架珊瑚㑹學士於西清簾鈎玳瑁溯自田何伏勝逺有師承匡鼎張侯旁資討論輸攻墨守邵公則力矯素臣魯禘周郊王肅則心非鄭志景純更二十載義祇取乎詩書明皇注十八章文廼合乎今古孔賈同時撰疏而意或參差孫邢並世𫝊經而辭多牴牾凡此得失久評乎前哲惟茲疑似應校以中文抽蘭臺石室之儲爰資讎對出羣玉羽陵之積悉備考稽按部就班既珠聨而璧合離經辨志更指列而眉陳審有舛訛始為訂正若無確見仍即闕如惟是參較既多稍得古人之舊亦且改移不少恐滋學者之疑復奉
  綸音編為考證必其顯有可據乃得附於每篇如堯典冠虞書何得因序言而退卷首鄭箋條列國正當彚諸譜以識篇端士禮之佚文應資羣書以補闕春王之續筆宜下一字以尊經又如理渉支離參觀全部若或事多徵引即檢他書次第成編上呈
  睿定建初之作通議雖屬藳於詞臣石渠之講諸經必
  折衷於
  制㫖頻更詳審方竣開雕瓊簡瑶函恍積竒書於宛委牙籤錦軸儼披仙笈於蓬山三古經天緯地之大文煌乎備矣
  一人崇儒重道之至意猗歟盛哉等學昧管窺才同蠡測非劉向之博物還分禄閣青藜愧戴憑之解經竟坐金華彩席字樣猶迷於元度典校空附乎季長深幸陪侍從之班一得睹秘書之目伏願
  湯盤時勵
  文岸誕登
  於緝熙單厥心所其無逸
  念終始典於學政乃有恒治必臻乎郅隆風聿登乎淳古則
  撫五辰而凝庶績繼二典以成三且
  超羣聖而邁百王配六經而為七將見河出圖洛出書敷天覲乾符坤珍之總至藪有麟岡有鳳匝海慶金甌玉燭之長調矣計校刻告竣十三經注疏共三百四十六卷十七函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和  碩  和  親  王𢎞 晝︵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張廷玉吏  部  右  侍  郎徳 齡兵  部  右  侍  郎王㑹汾國  子  監  祭  酒陸宗楷








  奉
  㫖開列校刻十三經諸臣職名
  監理
  和  碩  和  親  王𢎞 晝總閱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鄂爾泰︵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張廷玉總裁
  原 任 經筵講官刑部尚書 張 照原 任 禮 部 右 侍 郎李清植兵  部  右  侍  郎王會汾原 任 刑 部 右 侍 郎勵宗萬國  子  監  祭  酒陸宗楷原 任 翰林院侍講職銜  方 苞提調
  原任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陳 浩原任日講官起居注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朱良裘署 日講官起居注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林蒲封翰  林  院  編  修孫人龍編校
  詹事府少詹事今任河道總督 周學健詹事府少詹事今任户部右侍郎呂 熾通 政 使 司 右 通 政林枝春曰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邦達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齊召南
  署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邦綏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觀 保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于敏中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徳 保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 陸嘉頴原 任 翰 林 院 編 修吳兆雯翰  林  院  編  修張映斗翰  林  院  編  修馮 祁翰  林  院  編  修李龍官翰  林  院  編  修吳 𥿈翰  林  院  編  修張九鎰翰  林  院  編  修邵齊燾翰  林  院  編  修朱佩蓮原 任 翰 林 院 編 修聞 棠原 任 翰 林 院 編 修杭世駿翰  林  院  檢  討萬松齡翰  林  院  檢  討洪世澤翰  林  院  檢  討程 恂翰  林  院  檢  討出科聨原 任 翰 林 院 檢 討吳 泰原 任 翰 林 院 庶 吉 士蔣麟昌翰林院編修今任兵科給事中李清芳
  翰林院編修今任監察御史趙青藜
  翰林院編修今任監察御史沈廷芳
  翰林院編修今任監察御史曹秀先
  翰林院檢討今任四川松茂道唐進賢
  原 任 刑 部 主  事李光型
  𠉀補主事今任山西隰州直𨽻州知州王祖庚翰  林  院  待  詔盧明楷校録
  舉           人薛廷棟
  貢            生廖名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貢            生葉 環
  貢            生王 男
  貢            生費應泰
  貢            生楊茂遷
  貢            生張 本
  貢            生王濟師
  貢            生王積光
  貢            生周廷髙
  貢            生龔世楫監造
  内務府南苑郎中兼佐領加六級紀録十八次雅爾岱内務府錢糧衙門郎中兼佐領加五級紀録十三次永 保内務府錢糧衙門員外郎兼佐領紀録一次永 忠内務府廣儲司司庫加一級紀録三次三 格監  造  加      級李 保監  造  加     級姚文彬
  庫            掌尚 琮
  庫            掌亮 保
  庫            掌虎什泰
  庫            掌觀音保
  庫            掌常 福
  庫            掌髙永仁
  執     事      人文殊保
  執     事     人佛 綸
  執     事     人彌勒保
  執     事     人金篤生
  執     事     人李延舜
  執     事     人保 慶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一
  周易正義      易𩔖
  提要
  等謹案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註唐孔穎達疏易本卜筮之書故末派寢流於䜟緯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遂能排棄漢儒自標新學然隋書經籍志載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顧夷等有周易難王輔嗣易一卷冊府元龜又載顧悦之案悦之即顧夷之字難王弼易義四十餘條京口閔康之又申王難顧是在當日已有異同王儉顔延年以後此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比抑互詰不休至頴達等奉詔作疏始専崇王註而衆説皆廢故隋志易𩔖稱鄭學寢微今殆絶矣蓋長孫無忌等作志之時在正義既行之後也今觀其書如復彖七日來復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説則推明鄭義之善乾九二利見大人王不用利見九五之説則駁詰鄭義之非於見龍在田時舍也則曰經但云時舍註曰必以時之通舍者則輔嗣以通解舍舍是通義也而不疏舍之何以訓通於天元而地黄則曰恐莊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取而不言莊説之何以未允如斯之𩔖皆顯然偏𥘵至説卦𫝊之分隂分陽韓註二四為隂三五為陽則曰輔嗣以為初上無隂陽定位此註用王之説帝出乎震韓氏無註則曰益卦六二王用亨於帝吉輔嗣註曰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震而齊巽者也則輔嗣之意以此帝為天帝也是雖弼所未註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然疏家之體主於詮解註文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禮疏或乖鄭義穎達至斥為狐不首邱葉不歸根其墨守専門固通例然也至於詮釋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諸經正義根據典籍源委粲然則由王註掃棄舊文無古義之可引亦非考證之疏矣此書初名易贊後詔改正義然卷端又題曰兼義未喻其故序稱十四卷唐志作十八卷書録解題作十三卷此本十卷乃與王韓註本同殆後人從註本合併歟乾隆四十一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經傳原目
  周易上經乾傳第一音義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易盈隻反此經名也虞翻注參同契云字從日下月上者對下立名經者常也法也徑也由也乾卦名𫝊直戀反以𫝊述為義謂夫子十翼也解見發題第亦作弟王弼注音義本亦作王輔嗣注音張具反今本或無注字師說無者非
  周易上經泰傳第二
  周易上經噬嗑傳第三
  周易下經咸傳第四
  周易下經夬傳第五
  周易下經豐傳第六
  周易繫辭上第七音義繫徐胡計反本系也又音係續也字從𣪠若直作𣪠下系者音口奚反非辭本亦作𤔲依字應作詞說也說文云詞者意内而言外也辭不受也受辛者辤辤籀文辭字也本亦作繫辭上王肅本皆作繫辭上傳訖於雜卦皆有傳字本亦有無上字者韓伯注音義本亦作韓康伯注案王輔嗣止注大經講者相承用韓注繫辭以下續之周易繫辭下第八
  周易說卦第九疏正義曰先儒以孔子十翼之次乾坤丈言在二繫之後說卦之前以彖象附上下二經為六卷則上繫第七下繫第八文言第九説卦第十輔嗣之文言分附乾坤二卦故説卦為第九
  周易序卦第十
  周易雜卦第十一音義韓云雜揉衆卦也孟云雜亂也










  周易經傳原目
  周易經傳原目考證
  周易上經乾傳第一○臣良裘按第一卷凡十卦獨云乾𫝊者此古人卷帙之標籖猶毛詩題云周南關雎訓詁𫝊第一論語題云學而第一是也泰卦第二以後放此疏釋家逐字分著其義具見鄭重𫝊經之意但篇第既改而原目仍雜見於經𫝊間殊滋棼眩故今悉列之卷首云
  韓伯注音義王輔嗣止注大經○大字監本作六毛居正六經正誤曰大字誤作六先儒以上下經二篇為大經繫辭以下為大𫝊今從之
  周易説卦第九疏正義曰先儒以孔子十翼之次乾坤文言在二繫之後説卦之前以彖象附上下二經為六卷則上繫第七下繫第八文言第九說卦第十輔嗣之文言分附乾坤二卦故説卦為第九○臣良裘按漢書藝文志易十二篇顔師古注云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十翼之數説者不同朱子本義從王肅本今折中定本從之此以彖象附上下二經為六卷乃王弼所受傳于費直者費直𫝊云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説上下經是也孔穎達於坤初六象疏云夫子象辭元在六爻經辭之後輔嗣之意以象本釋經宜相附近故分附當爻之下是以彖象文言從經如今乾卦者費直之易也以彖及大象從卦辭以小象從各爻辭如今坤卦以下者王弼之易也此疏則云輔嗣之文言分附乾坤二卦又似直未分而弼始分之其說小異盖唐時已傳聞異辭孔穎達殆兩存之





  周易經𫝊原目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注解𫝊述人
  唐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贈齊州刺史吳縣開國男陸徳明録
  宓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於天文俯則察於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逺取諸物始畫八卦或云因河圖而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文王拘於羑里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説卦序卦雜卦謂之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為之𫝊𫝊即十翼也先儒説重卦及爻辭為十翼不同解見余所撰釋文自魯商瞿子木受易於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戸旦反徐廣音寒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乗子乗授齊田何子荘髙士𫝊云字荘漢書儒林𫝊云臨淄人及秦燔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𫝊授者不絶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及洛陽周王孫梁人丁寛字子襄事田何復從周王孫受古義作易説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藝文志云易説八篇為梁孝王將軍齊服生劉向别録云齊人號服光皆著易𫝊漢初言易者本之田生同授淄川楊何字叔一本作字叔元太中大夫寛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及孟喜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焉施讎字長卿沛人為博士𫝊易授張禹字子文河内軹人徙家蓮勺以論語授成帝官至丞相安昌侯及琅邪魯伯會稽太守禹授淮陽彭宣字子佩大司空長平侯作易𫝊及沛戴崇字子平少府作易傳伯授太山毛莫如字少路常山太守及琅邪邴丹字曼容後漢劉昆桓公陳留東昬人侍中𢎞農太守光禄勲受施氏易於沛人戴賓其子軼字君文官至宗正孟喜字長卿東海蘭陵人曲臺署長丞相掾父孟卿善為禮春秋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煩雜乃使喜從田王孫受易喜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字少子及沛翟牧字子況後漢洼丹字子玉南陽育陽人世傳孟氏易作易通論七篇官至大鴻臚觟陽鴻字孟孫中山人少府任安字定祖廣漢緜竹人皆𫝊孟氏易梁丘賀字長翁琅邪諸人少府本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淄川楊何弟子後更事田王孫𫝊子臨黄門郎少府臨𫝊五鹿充宗字君孟代郡人少府𤣥菟太守及琅邪王駿王吉子御史大夫充宗授平陵士孫張字仲方博士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牧光禄大夫給事中家世𫝊業及沛鄧彭祖字長夏真定太守齊衡咸字長賓王莽講學大夫後漢苑升代郡人博士𫝊梁丘易一本作𫝊孟氏易以授京兆楊政字七行左中郎將又潁川張興字君上太子少傅𫝊梁丘易弟子著録且萬人子魴𫝊其業魴官至張掖屬國都尉京房字君明東郡頓丘人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至魏郡太守受易梁人焦延夀字延夀名贛延夀云嘗從孟喜問易㑹喜死房以延夀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曰非也延夀嘗曰得我術以亡身者京生也房為易章句説長於災異以授東海叚嘉漢書儒林𫝊作殷嘉及河東姚平河南乗𢎞一本作桑𢎞皆為郎博士由是前漢多京氏學後漢戴馮字次仲汝南平輿人侍中兼領虎賁中郎將孫期字仲竒濟隂成武人兼治古文尚書不仕魏滿字叔牙南陽人𢎞農太守竝𫝊之費直字長翁東萊人單父令𫝊易授琅邪王璜字平仲又𫝊古文尚書為費氏學本以古字號古文易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説上下經七録云直易章句四卷殘缺漢成帝時劉向典校書考易説以為諸易家説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義畧同唯京氏為異向又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經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范曄後漢書云京兆陳元字長孫司空南閣祭酒兼𫝊左氏春秋扶風馬融字季長茂陵人南郡太守議郎為易𫝊又注尚書毛詩禮記論語河南鄭衆字仲師大司農兼𫝊毛詩周禮左氏春秋北海鄭𤣥字康成髙宻人師事馬融大司農徴不至還家凡所注易尚書三禮論語尚書大𫝊五經中𠉀箋毛氏作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議鍼何休左氏膏肓去公羊墨守起穀梁廢疾休見大慙潁川荀爽字慈明官至司空為易言竝𫝊費氏易沛人髙相治易與費直同時其易亦無章句専説隂陽災異自言出丁將軍𫝊至相相授子康康以明易為郎及蘭陵母將永豫章都尉為髙氏學漢初立易楊氏博士宣帝復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費髙二家不得立民間𫝊之後漢費氏興而髙氏遂㣲永嘉之亂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費之易人無𫝊者唯鄭康成王輔嗣所注行于世江左中興易唯置王氏博士太常茍崧奏請置鄭易博士詔許值王敦亂不果立而王氏為世所重今以王為主其繫辭巳下王不注相承以韓康伯注續之今亦用韓本
  子夏易𫝊三卷卜商字子夏衛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師七畧云漢興韓嬰𫝊中經簿録云丁寛所作張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記虞不詳何許人孟喜章句十卷無上經七録云又下經無旅至節無上繫京房章句十二卷七録云十卷録一卷目費直章句四卷殘缺馬融𫝊十卷七録云九卷荀爽注十卷七録云十一卷鄭𤣥注十卷録一卷七録云十二卷劉表章句五卷字景升山陽髙平人後漢鎮南將軍荆州牧南城侯中經簿録云注易十卷七録云九卷録一卷宋衷注九卷字仲子南陽章陵人後漢荆州五等從事七志七録云十卷虞翻注十卷字仲翔㑹稽餘姚人後漢侍御史陸績述十三卷字公紀吳郡吳人後漢偏將軍鬱林太守七志云録一卷董遇章句十二卷字季直𢎞農華隂人魏侍中大司農七志七録竝云十卷王肅注十卷字子邕東海蘭陵人魏衛將軍太常蘭陵景侯又注尚書禮容服論語孔子家語述毛詩注作聖證論難鄭𤣥王弼注七卷字輔嗣山陽髙平人魏尚書郎年二十四卒注易上下經六卷作易畧例一卷又注老子七志云注易十卷姚信注十卷字徳祐七録云字元直吳興人吳太常卿七録云十二卷王廙注十二卷字世將琅邪臨沂人東晉荆州刺史贈驃騎將軍武陵康侯七志七録云十卷張璠集解十二卷安定人東晉袐書郎參著作集二十二家解序云依向秀本鍾㑹字士季穎川人魏鎮西將軍為易無互體論向秀字子期河内人晉散騎常侍為易義庾運字𤣥度新野人官至尚書為易義一云易注應貞字吉甫汝南人晉散騎常侍為明易論荀煇字景文潁川潁隂人晉太子中庶子為易義七志云注易十卷張輝字義元梁國人晉侍中平陵亭侯為易義王宏字正宗弼之兄晉大司農贈太常為易義阮咸字仲容陳留人籍之兄子晉散騎常侍始平太守為易義阮渾字長成籍之子晉太子中庶子馮翊太守為易義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乂字𤣥舒汝南人晉司徒左長史為易卦序論王濟字武子太原人晉河南尹為易義衛瓘字伯玉河東人晉太保蘭陵成侯為易義欒肇字水初太山人晉太保掾尚書郎為易論鄒湛字潤甫南陽新野人晉國子祭酒為易統畧杜育字方叔襄城人國子祭酒為易義楊瓚不知何許人晉司徒右長史為易義張軌字士彦安定人涼州刺史謚武公為易義宣舒字幼驥陳郡人晉宜城令為通知來藏往論邢融裴藻許適楊藻四人不詳何人竝為易義七録云集二十八家七志云十卷干寳注十卷字令升新蔡人東晉散騎常侍領著作黄穎注十卷南海人晉廣州儒林從事蜀才注十卷七録云不詳何人七志云是王弼後人案蜀李書云姓范名長生一名賢隐居青城山自號蜀才李雄以為丞相尹濤注六卷不詳何人費元珪注九卷蜀人齊安西參軍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不知何人所集稱荀爽者以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馬融鄭𤣥宋衷虞翻陸績姚信翟子𤣥子𤣥不詳何人為易義注内又有張氏朱氏竝不詳何人謝万字万石陳郡人東晉豫州刺史韓伯字康伯潁川人東晉太常卿袁悦之字元禮陳郡人東晉驃騎諮議參軍桓𤣥字敬道譙國龍亢人偽楚皇帝卞伯玉濟隂人宋東陽太守黄門郎荀柔之潁川潁陰人宋奉朝請徐爰字季玉琅邪人宋太中大夫顧懽字景怡或云字𤣥平吳郡人齊太學博士徴不起眀僧紹字承烈平原人國子博士徴不起劉瓛字子珪沛國人齊歩兵校尉不拜諡貞簡先生七録云作繫辭義疏自謝万以下十人竝注繫辭為易音者三人王肅已見前李軌字𢎞範江夏人東晉祠部郎中都亭侯徐邈字仙民東莞人東晉中書侍郎太子前衛率
  近代梁褚仲都陳周𢎞正𢎞正作老荘義疏官至尚書僕射諡簡子竝作易義此其知名者




  周易注解𫝊述人
  周易注解𫝊述人考證
  周易注解𫝊述人○臣良裘按諸經授受源流𫝊注或詳或畧今取釋文所録竝存之此周易源流文間訛缺如云孔子作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説卦序卦雜卦十翼文義具足矣而雜卦下却缺二字殊不可曉又注詳見余所撰句下亦缺二字考徳明所撰他無表見意即乾𫝊第一疏云夫子十翼解見發題者是今其書亦不𫝊臣清植按雜卦下二字以文義求之當作是謂二字據孔頴達數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説卦八序卦九雜卦十是彖象繫辭各𨤲為上下二篇此文所列彖象繫辭不曽晰出上下故當時刻者疑其不足十數因缺以俟攷耳今亦未敢臆決仍舊闕之
  自魯商瞿子木受易於孔子末○臣良裘按自此已下皆采兩漢儒林𫝊之文字多别出田何子荘漢書作子装丁寛作易説三萬言漢書作二萬言翟牧字子況漢書作子兄注讀曰況彭祖字長夏真定太守漢書作字子夏真定太傅戴馮後漢書作憑王璜後漢書作横











  周易注解𫝊述人考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