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五至一百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二至一百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五至一百七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八至一百十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5.djvu/13

大清一統志

 海州直隸州在江蘇省江寕府東北八百二十里蘇州府北一千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

  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五里東至高公島大海一百二十里西至山東沂州府郯城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淮安府安東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山東沂州府日照縣界一百五十五里東南至海二百里

  西南至徐州府宿遷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海一百里西北至山東沂州府治二百四十里本州

  境東西距一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海十五里至高公島大海一百二十里西至山

  東郯城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安東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贛榆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海二百里西

  南至沭陽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海百里西北至沂州府治二百四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

  

︹分野︺天文奎婁分野降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徐州之域春秋為魯東境戰國屬楚

  秦置朐縣漢屬東海郡後漢至晉因之劉宋泰始

  六年僑置青冀二州治鬰洲見宋書志又魏收志作廢帝子業置誤蕭齊

  兼置東莞琅邪二郡治胊梁因之東魏武定七年

  改曰海州治龍沮城仍領琅邪郡高齊因之後周建德

  六年改郡縣俱曰朐山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

  州為東海郡唐武德四年復曰海州兼置總管府

  貞觀元年府罷天寶初仍為東海郡乾元初復曰

  海州屬河南道五代及宋亦曰海州東海郡屬淮

  南東路隆興初割以𢌿金屬山東東路嘉定十二

  年收復元至元十五年升海州路總管府後改海

  寕府尋降爲海寕州屬淮安路明初省胊山縣入

  復曰海州屬淮安府領贛榆縣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爲直隸州屬江蘇省以舊隸

  淮安府之沭陽縣來屬領縣二

  贛榆縣在州西北八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海十五里西至山東

  沂州府蘭山縣界七十五里南至本州界七十里北至山東沂州府日照縣界七十五里東南至州

  治八十里西南至沂州府郯城縣界百八十里東北至海八十里西北至沂州府莒州治百八十里

  漢置贛榆縣屬琅邪郡後漢初省建初間復置改屬東海郡三國魏省晉太康元年復置劉宋因之

  蕭齊屬北海郡梁分置南北二青州東魏武定七年以贛榆縣屬東海郡人置義塘郡及懷仁縣屬

  南青州高齊廢贛榆縣隋開皇三年廢義塘郡以懷仁縣屬東海郡唐屬海州五代宋因之金大定

  七年改懷仁縣曰贛榆仍屬海州元屬海寕州明屬淮安府海州 本朝屬海州沭陽縣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淮安府安東縣界八十五里西

  至徐州府宿遷縣界四十里南至淮安府桃源縣界四十里北至本州界五十里東南至清河縣治

  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桃源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本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山東沂州府郯城

  縣界一百里漢置厚邱建陵二縣屬東海郡後漢省建陵晉因之劉宋省厚邱蕭齊復置厚邱及僮

  縣屬北東海郡梁天監五年置僮陽郡東魏武定七年改曰沭陽郡兼置懷文縣後周建德七年

  縣曰沭陽隋開皇初郡廢以縣屬東海郡唐屬海總章元年屬泗州咸亨五年還屬海州五代宋

  元因之明屬准安府 本雍正二年改屬海州

 ︹形勢︺東濱海西接徐邳北控齊魯南通江淮滄海渺

  瀰高嶼絶島環列先後但無關隘可守州舊

 ︹風俗︺俗尚樸實力農務漁州舊土廣而瘠薄小民不

  事商賈不習工藝故民多貧

 ︹城池︺海州城周九里有奇門四西設水關池深六尺明永樂中築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

  贛榆縣城周四里有奇門三池深二丈元至正年閒築以土明萬厯中甃甎 本朝康熙

  七年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沭陽縣城周五里有竒門四有池舊土築明萬厯二十年

  甃甎 本朝康熙十三年乾隆三十三年重修

 ︹學校︺海州學在州治西明洪武二年建 本朝康𤋮十四年修十八年二十一年乾隆六年

  三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贛榆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四年建崇禎末燬於

  兵 本朝順治八年重建康熙七年修十一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六名沭陽

  縣學在縣治南明洪武三年建於黃軍營鎮 本康熙十二年乾隆十六年移今所入學

  額數二十名石室書院在州城北隅 本嘉慶七年懷仁書院

  榆縣城內南門大街本朝乾隆十六年 懷 文書院在沭陽縣明倫堂後舊名厚邱

  書院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建嘉慶十一年易今名

 ︹户口︺原額人丁三萬六千九百七十七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五十八萬五千四百八十名口

 ︹田賦︺田地二萬九千六百七十五頃三十三畝七分四釐額徴地丁正𮦀銀五萬五千三百七十六

  兩四分二釐又雜辦銀一百八十三兩六錢米麥二萬二千九百五十一石一升八合五勺

 ︹山川︺石棚山在州治舊志即青龍山北嶺有巨石覆巖上其形如棚可容十數人八景中所

  謂石室春風者是也嶺甚高峻了無花木宋石延年判海州使人以泥裹桃核為彈擲其上數年間

  花發滿山爛若錦繡因名萬花巖宋蔡景繁有石室詩蘇軾和之其旁又有棲鳳拾翠等巖

  鬲山在州東六十里三面絶塵皆百餘仞惟東南一道容人行田横兄弟避亂所居也

  山在州東南二十餘里石湫鎮東其山近海多白石日出照耀色如鋪銀下有銀山壩盧石

  山在州東南寰宇記在朐山縣東南六千里按漢書云韓信為楚王鎮於三盧盧石伊盧等三山

  石色黑因以為名宋張耒曰謂此與伊盧句盧二山也墮星山在州東南七十里寰宇記

  有二南墮星山在胊山縣南六十里相傳商時星墮於此又北墮星山在縣東南五十里並高一里

  舊志作大星山小星山伊盧山在州東南八十里魏書志安樂縣有伊萊山寰宇記伊盧

  山一名大伊萊山在朐山縣南七十五里按史記云鍾離昧家在伊盧元和志云中盧盧石在東句

  盧在西故曰中盧又名伊萊山盧萊二字相近音訛也明統志在州東南八十二里陬山

  西二山俱在州東南百里一在海隅一在海中東西對峙蠣山在州東南寰宇記在朐山縣東

  南二百里海中四面平坦潮上半没潮落方見故其上多蠣朐山在州南四里秦置朐縣以

  此寰宇記在縣南二里明統志上有雙峯如削俗名馬耳峯傍有龍潭水極清冽舊志今名錦屏山

  下有青龍澗支流於白璧山之左至龍口州城萬姓資汲之大伊山與小伊山俱在州南

  百里二山南北相向相距二十里虎山在州西南五十里其東南有龍山東北有弁霧山

  房山魏書地形志龍沮縣有房山舊志在州西南六十里有巨石如房又州西南七十里有牛

  山産水晶石句盧山在州西南接沭陽縣界寰宇記在胊山縣西南一百二里名馬鞍山

  山形句曲狀似馬鞍孔望山寰宇記在胊山縣西南一百六十里與郯城相近輿地要覽

   孔子之郯問禮時嘗登此山故名上有嵌石下方平可坐十餘人山前石上有二臼相傳為秦始

  皇洗頭盆明統志作北望山 按北望山當在今州西百五十里馬嶺山左右接山東郯城縣界而

  今州東南五里有故城山俗亦呼為孔望輿圖因之其誤始於明統志以故城為孔望更以孔望為

  北望白玉山在州西一百里羽山之南其石潔白如玉羽山在州西北尚書舜典

  殛絲於羽山又禹貢徐州羽畎夏翟孔安國傳羽山之谷有翟雉羽中旌旄也漢書志祝其縣禹貢

  羽山在南隋書志朐山縣有羽山元和志在縣西北一百里即舜殛鯀處寰宇記在縣西北九十里

  明統志在贛榆縣西八十里又見山東沂州府鬱林山在州東北海中鬰洲漢末黄巾起邴

  原將家入海住鬰洲山中晉隆安五年孫恩自廣陵浮海而北劉裕躡之於郁洲南齊書志𣡡洲在

  海中週𮞉數百里島出白鹿土有田疇魚鹽之利水經注胊縣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郁洲山海經

  所謂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蒼梧徙此山上猶有南方草木隋書志東海縣有鬰林山寰宇記

  謂之蒼梧山在東海縣東北二里舊志雲臺山在州東北海中周百餘里一名青峯頂其北有望日

  峯其陽有青霄洞通志雲臺山幽深秀特常冠雲氣 按雲臺即古鬱林其地即古東海縣也舊志

  及通志俱誤析為二山今改正謝祿山在州東北隋書志東海縣有謝祿山寰宇記在東海

  縣城西一里王莽時東海徐宣謝祿等擊莽將田况大破之嘗屯兵於此因名巨平山

  東北寰宇記由吾大夫廟在東海縣北四十里巨平山南一名由吾峯中有龍潭栖雲山

  在州東北即巨平之北嶺南史明僧紹傳宋昇明中僧紹弟慶符為青州僧紹隨之鬰洲結栖雲精

  舍舊志此山高渺故號栖雲朱紫山在州東北五十二里有紅壁丹崖自相輝映遠而望

  之若朱紫然嚶遊山在州東北一百三里海中去岸二十里週𢌞浮海中羣鳥翔集嚶嚶

  然自相喧聒故名舊志去巨平山十五里元時海運所經通志作鷹遊山輿圖作鶯遊山 按自鬰

  林以下諸山皆鬱洲中巒阜惟鶯遊在洲東北懸居海中秦山在贛榆縣東四十里海中相傳

  秦始皇嘗登此勒石今存山前名棋子灣西南水底有神路三十里闊數尺由岸直抵山麓亦傳為

  始皇所築洪濤浸激至今不圯武强山在贛榆縣南三十里舊志相傳有鄉人黄雄率衆禦

  寇於此故名夾谷山在贛榆縣西四十里春秋公會齊侯于夾谷即此舊志有數峯環列

  當面一峯尢峻深谷夾其中委蛇横互谷之北坡級漸上為重臺有  孔子廟又見山東淄川縣

  舊以為齊魯會處本寰宇記之譌 按左傳祝其實夾谷今祝其漢縣故城在縣西五十里知夾谷

  宜在此地而金志所云淄川縣在夾谷山者别無可據當是誤以水經注萌水所出之甲山為夾谷

  山耳不得執金志而疑寰宇記譌也吳山在贛榆縣西北三十里夾谷山北峯巒獨秀時有雲

  氣左脇壁立千仞紀鄣山在贛榆縣西北七十里大金山在贛榆縣北縣城據

  其上又縣北二十里有小金山朱汪河經其下懷仁山在贛榆縣北四十里東魏置縣以此

  其山無草木欄頭山在贛榆縣東北七十里舊志海邊有石欄際海可遮洪濤故名並峙

  者曰阿夜山海霧晝昏如夜故名其西有水簾洞建陵山在沭陽縣西北百里魏書志建

  陵縣有建陵山寰宇記在沐陽縣西北建陵縣緣此各南北狭長有陵阜舊志一名張倉山其北十

  五里有由吾洞塔山在沭陽縣西北百里接徐州府宿遷縣界為八景之一韓山

  陽縣東北五十里 按州舊志韓信為楚王講武之所孤在沭陽縣東北七十里其脈自

   海州大伊山來為八景之一分水嶺在贛榆縣北七十里與山東日照縣分界又北至日

   照縣九十里上有水一線自石間射出高尺許分為東西二流獅子巖在州東北海中故東

   海城北三十里形如獅子上有泉曰濯纓大小二島在州東北五十里濱海兩山對峙潮

   生則高公島在州東北故東海城東八十里海中由吾洞在沭陽縣西北百里

   張倉山北隋由吾道榮學道處北自山東安東衛斜石界入州境經贛榆縣東十五里又南經

   州城東十五里又東南接淮安府安東縣界州東有古東海縣地懸居海中寰宇記在東海縣東二

   十八里西趨州城往來所渡廣二十餘里七月内渡者多逢風流溺餘月則否 按州境有十五海

   口在贛榆縣東北曰荻水曰分水曰柘汪曰潮河縣東曰興莊曰青口縣東南曰唐生曰范家曰小

   河在州東北曰臨洪州東南曰恬風又東南曰新壩曰板浦曰出河港曰河口接淮安府安東縣界

   景濟河在州東南二十餘里為運鹽道板浦河在州東南四十里板浦鎮束東北流

  入海為板浦口本朝乾隆八年一帆河在州東南八十里自淮安府安東縣東北流入

  經伊盧山南入海 按輿圖此即安東縣之鹽河也北流經州南新安鎮西接碩頃湖東南口又北

  流分為二一東流入海為淮河口一北流與碩頃東出之水㑹而北經大伊山南又東北經伊盧山

  東北入海武障河在州東南分洩六塘河之水歸海 本朝乾隆十八年官河

  南四十里舊志自新壩南通安東之支家河即唐時漕河垂拱中所開自漣水北通海沂宻等州者

  也 本朝乾隆八年濬加築隄工 按輿圖當即新壩口河但並不接淮安府安東縣之河

  里河在州南一百三十里通官河東流入海 本朝乾隆十一年義澤河在州西南

  分洩六塘河之水入鹽河歸海 本朝乾隆十八年高墟河在州西南八十里相近有

  王官口下防口二河俱分洩前後沭河水由爛泥洪青伊湖入漣河歸海 本朝乾隆十八年

  玉帶河舊名薔薇河在州西一里南自新壩通漣水內接市河入州城西北通贛榆臨洪鎮

  東北達海先時漕運由此入淮北場鹽課亦由此達安東後以潮汐往來隨濬隨塞舊志源出州西

  羽山 本朝康熙初濬改今名乾隆八年重濬六塘河上自淮安府桃源縣經淸河縣安東

  縣及州屬之沭陽縣分為南北兩股沿洄至州境一洩沭河之水入鹽河歸武鄣河入海一洩陵溝

  十字橋諸河之水入鹽河歸項家沖河入海 本乾隆八年疏通淤塞並修隄堰二十二年復加

  築疏二十七年南六塘河修築北堰北六塘河修築南堰三十年復修北岸丁家溝等處隄工三十

  八年又修湯家道口等工小沙河在贛榆縣南六里源出山東莒州下流由青口鎮入海亦

  名青口河縣界九口惟此口利舟楫通商賈又縣東北二十里有朱汪河下流為龍王河入海又縣

  北五十里有柘汪河六十里有分水河七十里有荻水河俱東入海大沙河在贛榆縣南五

  十里舊名廟灣子河源自山東郯城縣東流經大沙河鎮東入海 本朝乾隆十一年濬二十三年

  新桃河在沭陽縣西北五十里沭水自縣西太平橋分流經縣西北二十里廟頭鎮下

  流入桑墟湖砂礓河由徐州府宿遷縣經淮安府桃源縣入沭陽張開河口歸前沭河達

  漣河入海僚分洩六塘河之幹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碩𮑮湖在沭陽縣東八十里

  寰宇記相傳秦始皇時陷縣為湖高齊天保中此湖嘗竭西南隅有小城餘址猶存舊志州南有碩

  頃湖又名大湖西距沭陽東南距安東各得三分之一廣八十里袤四十里南有小河通淮北通桑

  墟河 按碩頃湖即碩𮑮湖古今異名也金湖在沭陽縣東南五十里桑墟湖

  陽縣北四十里州西南九十里接界處上承沭河下流入海舊志昔因銀山壩廢夏則瀦水冬為陸

  地 按輿圖當即青伊湖但青伊湖水亦南注碩頃湖由碩頃東出南與淮安府安東縣北之鹽河

  㑹而北逕大伊鎮東南折而東流復北逕伊盧山東北入海其海口曰出河港與舊志所云自桑墟

  東北流為漣水者不同古劒水在贛榆縣故懷仁城西南八十五里源出山東沂州臨沂

  縣界三崖山號弱馬溝東流入縣界又堯水在縣西南七十里亦從臨沂縣東流經縣八十里入海

    按今贛榆縣無此二水蓋不可考矣沭水自山東莒州南流入經贛榆縣西北境又南自

   山東郯城縣界流入經沭陽縣西南歧爲前後二支一繞城北一趨城南俱東入碩𮑮湖城北又分

   一支東北入桑墟湖亦南與碩𮑮湖會自湖東北岀經州境東南入海水經注自即邱南逕厚邱縣

   分爲二瀆一瀆西南岀今無水世謂之枯沭一瀆南逕建陵縣故城東又南逕建陵山西魏正光中

   立大堨遏水西流三十里注舊瀆舊瀆東南岀桑堰水注之又南左合横溝水又南曁於堰又東南

   逕司吾城東又東南逕柤口城東合柤水又東南至朐縣入游注海寰宇記朐山縣沭水在縣西一

   百四十里又沭陽縣沭水在城東南七十歩引流東七十里入車路湖梁天監二年土人張高等五

   百餘人相率開鑿此谿引水漑田俗名爲紅花水東流入漣水縣界齊乘自羽山由吾又南至沭陽

   入桑墟湖東出入海亦名漣水舊志自山東郯城合馬脊固諸澗水折而東入沭陽縣界至縣西北

   分爲新桃河又東至縣西五里張家溝分爲後河又東逕縣南曰前河又東至上市鎮分爲上市河

   折而東南入大海 本朝乾隆八年修築南岸堰工二十二年前沭河加築南北兩岸堰工後沭河

   加築東西兩岸堰工漣水即沭水下流也舊志自沐陽縣北桑墟湖東北流經州南二十里之

   石湫鎮又經州東三十里之黑土灣渡入海 按漣水即游水也水經注淮水自淮浦縣支分北為

   游水厯朐縣與沭合又逕朐山西又北逕利城東又北逕羽山西又北逕祝其城西又左逕即邱城

   西又東北逕贛榆縣北又東北逕紀鄣城南入海今漣水止自州南入海則古今異流矣于公

   浦在州東北海中故東海城北十里自此而北為白溝當路大義山隂等浦皆通潮汐居民以煎

   鹽為業又徐瀆浦在東海城東北四十里上接巨平諸山之水入海有鹽場又宿城浦在東海城東

   北七十里四面皆山舟楫遇風則宿於此羽潭在州西北左傳昭公七年子産曰堯殛鯀於羽

   山其神化為黄熊以入於羽淵寰宇記在朐山縣西九十里去羽山一百歩一名羽池池上多生細

   柳野獸不敢踐又郡國志縣南鍾離昧城南有羽泉相傳為殛鯀之處其水恒淸牛羊不飲

  泉通志在州南門外三井鼎連其味甘冽温泉在州南愽望鎮西五里冬夏如湯

 ︹古蹟︺朐縣故城在州南秦置史記始皇三十五年立石東海上胊界以為秦東門闕漢志

  東海郡朐有鐡官後漢建武五年董憲等自郯走保朐吳漢進圍胊劉宋秦始三年垣崇祖自魏將

  部曲奔胊山據之蕭道成板為朐山戍主齊志東莞琅邪二郡治朐山梁天監十年琅邪民萬壽殺

  東莞琅邪二郡太守鄧晰以朐山降魏魏徐州刺史盧昶遣將胡文驥據之詔馬仙琕圍朐山侯景

  之亂没於東魏魏書志琅邪郡領縣朐梁武改為招遠武定七年復有胊城朐山縣治水經注朐山

  側有朐縣故城寰宇記古盧王城在朐山縣西九里即漢朐縣梁天監中魏將盧昶屯據此城權假

  王號故以為名也舊志宋寳慶末為李全所據端平二年徙州治東海郡淳祐十二年全子璮復據

  朐山景定二年璮降改置西海州而海州仍治東海縣尋復以西海州為海州龍且故城

  在州南劉宋泰豫元年以垣崇祖行徐州事徙戍龍且龍且在胊山南梁武置龍沮縣兼置東彭城

   郡後魏武定七年改青州曰海州亦自鬰洲徙治於此魏書志海州治龍沮城又東彭城郡龍沮有

   即邱城房山高齊時郡縣俱廢唐武德四年復置屬海州八年省入胊山元和志龍且故城在朐山

   縣南六十里州志龍且鎮在州西南六十里有大小二壘相傳韓信下齊時楚將龍且所築

   陽故城在州西南漢置縣屬東海郡漢書志注在淮曲之陽後漢建武中封泗水王孫鳳為

   曲陽侯國改屬下邳國晉省唐武德四年復置屬海州八年省寰宇記曲陽故城在朐山縣西南一

   百十東安故城在州西漢甘露三年封魯孝王子强為東安侯國屬東海郡後漢省

   寰宇記故城在朐山縣矣八十三里東海故城在州東北海中本贛榆縣地即古鬰洲也

   劉宋泰始中青齊地入魏六年乃於鬱洲僑置青冀二州及西海郡鬱縣元徽二年劉善明為西海

   太守行青冀二州刺史以海中易固不峻城雉乃累石為之高可八九尺後為齊郡治齊建元初徙

   齊郡治瓜歩以北海郡治焉改鬰縣曰都昌永明中又分置廣饒縣後魏武定七年移州治龍沮城

   改郡曰東海又改都昌縣曰安流仍領廣饒縣高齊廢安流分廣饒置東海縣隋開皇𥘉廢郡及東

   海縣仁壽初改廣饒曰東海屬東海郡唐武德四年於縣置環州以四面環海為名八年州廢屬海

   州元和志東海縣西至州九十里宋端平二年海州治此淳祐十二年還治朐山元至元十二年

   併縣入朐山州志東海舊有大小二城宋寳祐中賈似道獻捷時築西南控海東北抵山大城連接

   小城東南二面通為一城周十三里皆砌以石明洪武初設守禦十户所兼置巡司嘉靖十六年

   巡司於新壩鎮贛榆故城有二一在贛榆縣東北漢縣也元和志贛榆故城一名鹽倉城

   在縣東北三十里寰宇記晉移贛榆縣治艾不城北齊天保元年省即此一在州東北東海故城北

   唐縣也元和志贛榆故城在東海縣北四十九里隋末土人臧君相築即此祝其故城

   在贛榆縣南春秋定公十年公會齊侯於夾谷在傳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漢置祝其縣屬東海

   郡後漢志祝其春秋時曰祝其夾谷地劉宋省水經注游水自羽山又北逕祝其縣故城西縣東有

  夾口浦唐武德四年置新樂縣屬海州六年改曰祝其八年省入懷仁寰宇記祝其故城在縣南四

  十二里舊志在縣西五十里夾谷山西南五十里武陵郡故城在贛榆縣南魏書志

  海州領武陵郡郡領二縣上鮮梁武齊郡武定七年改置各要梁武高密縣武定七年改有武陵城

  寰宇記武陵郡城在縣南五十九里隋廢舊志有洛要鎮在縣東南六十里即故洛要縣也

  成故城在贛榆縣西漢元朔四年封成陽共王子釘為有利侯後為利成縣屬東海郡後漢

  建安三年曹操分置利成郡三國魏黃初六年成郡兵反是也晉仍為利成縣屬東海郡劉宋省

  水經注游水自朐縣又北逕利成故城東故利鄉也又曰武陽溝水東出倉山山上有鹽官城即故

  有利城矣其城因山為基唐武德四年復置屬海州八年省入懷仁縣寰宇記故利城在縣西四十

  懷仁故城在贛榆縣西寰宇記故城在懷仁縣西二十三里魏武定七年置後廢為

  義塘歸義故城在贛榆縣北寰宇記在懷仁縣北二十五里魏武定七年置屬義塘

  郡隋懷文故城即今沭陽縣本漢厚邱縣也蕭齊置僮縣屬北東海郡梁武置僮陽

  郡東魏改曰沭陽郡以在沭水之陽故名兼置下城臨渣懷文服武等四縣陳太建五年吳明徹等

  伐齊至淮南齊沭陽郡守棄城走遂省下城等三縣入懷文後周又改懷文縣曰沭陽元和志縣東

  北至海州一百六十里寰宇記縣地雖近海州水陸艱險春冬水路乾涸夏秋霖潦陸路瀰漫百姓

  患之又下城在縣南三里梁武帝置舊志有僮縣城亦曰舊縣城在縣南六里建陵故城

  在沭陽縣西北建𨹧山下漢高后八年封大謁者張釋為建陵侯又景帝六年封䘙綰甘露四年

  魯孝王子遂俱為建陵侯國於此屬東海郡後漢省梁普通五年裴邃等攻魏克建陵城後魏後置

  建陵縣為郯郡治後周廢隂平故城在沭陽縣西北漢陽朔二年封楚孝王子回為隂平

  侯國屬東海郡後漢曰隂平縣晉初武帝封魯芝為隂平侯尋省寰宇記隂平城在縣西北六十里

  舊志隂平鎮在縣西北四十里即故縣也又見山東嶧縣厚邱故城在沭陽縣北漢置縣

  屬東海郡劉宋省入襄賁縣蕭齊建武二年青冀二州軍主桑係祖攻魏建陵驛馬厚邱三城皆拔

  之仍置厚邱縣屬北東海郡尋廢唐武德四年置厚邱縣屬海州八年省入沭陽縣寰宇記厚邱

  城在縣北六十里在郯城東一百里九域志沭陽縣有厚邱鎮舊志厚邱鎮在縣西北四十里即故

  義塘廢郡在贛榆縣西北近山東莒州界即後魏黄郭戍蕭齊建武間黃曇紛攻魏

  南青州黄郭戍為戍主崔僧淵所敗梁得其地置南北二青州太清三年北青州刺史王奉伯舉州

  降魏東魏廢州改置義塘郡魏書志義塘郡武定七年置治黃郭城領義塘歸義懷仁三縣皆與州

  同置元和志懷仁縣東南至海州九十里本漢贛榆縣地寰宇記魏義塘郡理黃郭戍領三縣並在

  密州莒縣界隋開皇三年廢郡移懷仁縣理於此舊志即今治今改曰贛榆取漢故名海西

  廢縣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漢太初四年封李廣利為海西侯後為縣屬東海郡後漢建武三年

  劉永立董憲為海西王尋歸漢改屬廣陵郡建安元年先主自廣陵與袁術戰敗軍於海西晉省太

  和六年桓温廢帝為海西公即故縣也東魏武定七年改梁東海郡為海西郡復分襄賁置海西縣

  屬海西郡齊周時廢鍾離昧城在州南史記項羽亡將鍾離昧家在伊盧後漢态朐縣有

  伊盧鄉元和志在縣南一百里其城即昧所築寰宇記伊盧鄉亦名中盧摩坡城在州南寰

  宇記在朐山縣南梁天監十年馬仙琕將張惠紹所築艾不城在州東北寰宇記在東海

  縣北二十四里相傳田橫避難漢時艾不追橫而築後晉移贛榆縣於此北齊天保初省新城

  在贛榆縣東南四十里舊志相傳舊縣治此抗金城在贛榆縣西南五十里舊志相傳宋

  築以備金莒城在贛榆縣西水經注游水自祝其又左逕即邱故城西莒子始起此後徙莒世

  謂此為南莒有鹽官舊志在縣西十五里城形正方今為莒城鎮虎坑城在贛榆縣西舊

  志南北朝時置戍處界牆城在贛榆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紀鄣城在贛榆縣

  東北左傳昭公十九年齊伐莒莒子奔紀鄣杜預注贛榆縣東北有紀城即紀鄣也南齊書建安二

  年青冀二州刺史王洪範遣軍主襲魏紀城克之水經注游水東北逕紀鄣故城南又東北入海寰

  宇記紀鄣城在懷仁縣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餘淮安府志在贛榆縣西七十里誤

  營城在沭陽縣東二十五里又南營城在縣東南十五里黄軍營城在縣西南五里皆元至正

  十五年守將達古珍所築達古珍舊作達谷真今改正中城在沭陽縣西左傳成公九年城

  中城杜預注厚邱縣西南有中城或曰即建陵縣黑軍營城在沭陽縣西十五里元至

  正十五年院判董搏霄所築西北營二城在沭陽縣西北十里又新興營城在縣西

  北三十里皆元至正十五年守將王信築東海廢守禦所在州東城內又西海廢守

  禦所在州西城內俱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十七年艾塘戍劉宋泰始三年魏人襲朐

  山居人皆下船欲走垣崇祖紿之曰艾塘義人巳得破賊海州志在舊朐山縣西北十二里

  沭戍在沭陽縣西北建陵山西水經注魏正光中齊王鎮徐州立大堨遏水西流兩瀆之會置

  城防之曰曲沐戍牛欄村在州東北寰宇記在郁州島上糜竺放牧之所今猶呼云糜堆

  海口故壘通志在州之黑上灣海口望海樓在州城内宋張耒詩城外滄波日夜

  流城南山色對城樓望海亭在州東孔望山巔明嘉靖三十一年綠野亭

  治南宋張耒詩𣺌𣺌孤亭滄海東天連平野思無窮秦碑在贛榆縣東北後漢志贛榆地道記

  曰海中去岸百九十歩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

  三丈去則三尺見也水經注贛榆縣東側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歩舊志在海中

  昇仙墩在沐陽縣東南二里相傳紫陽真人昇仙處吕母固在州東北寰宇

  記在東海縣北二十七里巨平山南嶺上高二里後漢書云琅邪海曲有吕母者子為縣吏犯小法

  宰論殺之母密聚容得數十百人入海中招合亡命衆至數千執宰殺之復還海中築此為固遂號

  吕母固舊志又見山東日照縣田横固在州東北元和志在東海縣北五十七里小鬲山南

  漢初田横與其屬五百人入居海島即此寰宇記東海縣本田横所保鬰洲亦曰郁洲亦謂之田横

  島田横固在縣東北六十一里小鬲山三面臨深溪東隅壘石如城横所營處也

 ︹關隘︺北關在州北五里宋紹定末魏勝敗金人於北關即此惠澤廵司在州南百

  二十里張家店鎮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移駐於此高橋鎮廵司在州西北三十里通

  志在州西九十里博望鎮北青口鎮巡司在贛榆縣東南十里水陸衝要板浦

  鎮在州東南四十里有鹽場為商賈輻輳之所又莞瀆鎮在州東南百四十里亦有鹽場

  湫鎮在州南二十里宋紹興三十一年金人圍海州張子蓋赴援自漣水擇便道以進至石湫

  堰擊敗敵兵即北新壩鎮在州南四十里為往來衝要明嘉靖十六年移東海廵司於此

  今廢又南六十里為新安鎮接淮安府安東縣界大伊鎮在州南六十里 本朝乾隆十

  二年移州同於此嘉慶十六年又移駐南岸臨洪鎮在贛榆縣南六十里九域志懷仁縣

  有臨洪鎮舊志去大沙河十三里舊有巡司今裁中岡站鎮在贛榆縣北二十里舊設

  遞運所今裁荻水口鎮在贛榆縣東北七十里接山東安東衛界五代漢乾祐二年

  州刺史王萬敢擊南唐荻水鎮大掠而還明初通海運築土城設主事於此永樂中裁改巡司 本

  乾隆三十二年移駐青口又有遞運所今裁劉莊鎮一名柳莊鎮在沭陽縣東四十里為

  往來要路東海營在州東北海中鬰洲地通志雲臺山即古東海縣其北有壚溝營又東北

  有鶯游山與西岸孫家山對峙如門土人謂之鶯游門其南有高公島皆防海要地 本朝康𤋮二

  十年設東海營每年分兵駐防墟溝三十七年裁併海州營雍正二年復設守備乾隆十年改設都

  錢家集在沭陽縣東南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移縣丞駐此

 ︹津梁︺小伊河橋在州東南六十里九洪橋在州南石湫鎮沙壩橋

  西二里跨薔薇河洪門橋在州北里許海潮上逆河水下注之處紫陽橋

  榆縣西門外一里會潮橋在贛榆縣北十五里舊名大石橋朝宗橋在沭陽縣

  東八十里以東近大湖衆水所歸故名文峯橋在沭陽縣南門外跨前河蛤蜊溝

  橋在沭陽縣西四十里隂平鎮西桑墟橋在沭陽縣北四十里恬風渡在州南舊

  名黑風口有碑云舟中人衆休爭渡海上風高且暫停

 ︹隄堰︺永安隄在州東唐書朐山縣東二十里有永安隄北接山南環城長七里以捍海潮開

  元十四年刺史杜令昭築楊公隄在州東舊志為塔兒灣在板浦河要路明萬厯四十七年

  知州楊鳳築隄十五里其後少移而西 本朝順治十三年又益西矣板浦堰在州東南

  三十里由運鹽河通於海水隨潮漲洩明萬厯四十五年建堰約十餘丈北障海潮南蓄河流鹽舟

  龍且堰在州南與龍且城相近唐志李聽奉詔討李師道絶龍且堰逆取海州即此今

  石闥堰在州西南宋天禧四年淮南勸農使王貫之導海州石闥堰水入漣水軍以漑

  田紹興中金人攻海州魏勝拒之於此或曰即石湫河上游也韓信堰在州西寰宇記在胊

  山縣西十里相傳韓信為楚王時以地洿下遂立此堰今為大路捍海堰有二皆在州東

  北寰宇記西捍海堰在東海縣北三里南接謝祿山北至石城山南北長六十三里高五尺隋開皇

  九年縣令張孝徵造又東捍海堰在東海縣東北三里西南接蒼梧山東北至巨平山長三十九里

  開皇十五年縣令元曖造外足以捍海潮內足以貯山水大𫉬澆漑新壩在州西四十里

  西障沭水東捍海潮俾漣河達於官河由此入通淮安府安東縣又官河壩在新壩漣河之南州西

  諸河之船由此達河萬金壩在州東北東海城東北七十里原名五洋湖明嘉靖間築此以

  捍潮衝長四里今漸湮

 ︹陵墓︺︹漢︺于定國墓在州東北寰宇記在東海縣孝婦墓在州境舊志云在東

  海縣北二里嚴彭祖墓在州︹南北朝︺︹梁︺馬仙琕墓在州西南

  八里官道旁︹宋︺宋昭墓在州南白虎山麓有石碣寳祐三年立 本朝乾隆三年重建

  胡松年墓在贛榆縣西南一里

 ︹祠廟︺忠武祠在州治祀宋耿世安旌忠祠在州治祀宋侯畐六勇祠

  治祀明禦倭陣亡陳升等六人堯廟在州東北寰宇記在東海縣西北三里謝祿山宋泰始七

  年刺史劉崇智立謝祿廟在東海縣西一里謝祿山南嶺上本名海祠後人改之今名謝

  祿由吾大夫廟在東海縣北四十里巨平山南祀隋由吾道榮孝婦廟

  海縣東北三十三里巨平村按漢書太守殺牛自祭孝婦冢天大雨𡻕熟因立祠焉

 ︹寺觀︺佛陀寺在州南大伊山前又古佛寺在大伊山後俱宋時建興國寺在州東北

  巨平山東北唐元和中建重光寺在贑榆縣治南一里宋元祐中建又重光塔院在縣治西

  南三招德寺在沭陽縣東五里元大德二年建寺內有古塔高七層相傳唐貞觀時尉

  遲恭監造三仙觀在州清風頂彩雲觀在州南山明天啟元年元妙觀

  在州舊城西南唐開化中建祥雲觀在州東北巨平山常有白雲出其上故名祐德

  觀在贛榆縣治西一里紫陽觀在沭陽縣治南半里宋時建

 ︹名官︺︹南北朝︺︹北齊︺郎基中山新市人天保間除海西鎮將梁吳明徹圍海西基守

  百餘日戎仗盡削本為箭翦紙為羽圍解還朝㒒射楊愔迎勞之曰卿本文吏遂有武畧削木翦紙

  皆無故事班墨之思何以相過旋遷侍御史︹唐︺韋岳子萬年人中宗時海州刺史著風

  績威惠兩施杜令昭開元中海州刺史築永安隄以捍海潮︹宋︺李迪濮州人真

  宗時謫監海州稅孫洙廣陵人治平中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歛緍錢以取贏為

  功洙力爭之方春旱發運使調民濬漕渠以通鹽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為害致禱

  於朐山徹奠大雨蝗赴海死劉彝福州人為胊山今治簿書恤孤寡作陂池教種藝平賦役

  抑姦猾凡所以惠民者無不至邑人紀為事目石延年宋城人神宗時判海州廉能有為史

  民悅服公餘讀書於石棚山下有詩云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為伊洛所稱沈括

  錢塘人神宗時為沭陽主簿縣依沭水乃職方氏所書浸曰沂沭者故跡漫為汙澤括新其二坊疏

  水為百梁九堰以播節原委得上田七千頃張叔夜開封人以徽猷閣待制再知海州宋

  江起河朔轉畧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

  之戰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豐稷鄞人蔡京得政修故怨貶海州團練副使洪擬

  丹陽人宣和中知海州山東盗起屢攻城擬率兵民堅守魏勝宿遷人紹興三十一年金人將

  南侵勝聚義士三百北渡淮破漣水軍宣布朝廷德意不殺一人漣水民翕然以聽遂取海州遣人

  諭胊山懷仁沭陽東海諸縣皆定乃蠲租稅釋罪囚發倉庫犒戰士分忠義士為五軍紀律明肅遠

  近聞之響應以破金兵奏功授閤門祇侯命知海州金人屢攻海州勝屢敗之轉閤門寕贊舍人命

  充山東路忠義軍都統制兼鎮江府駐劄御前前軍統制仍知海州鎮撫一方民安其政侯畐

  樂清人寶祐中通判海州李松壽據山東突岀漣泗畐鏖戰城下死之闔門遇害︹明︺樊兆

  程進賢人萬厯中知贛榆縣濬海口諸河以疏積水得涸田千餘頃高瀌膠州人崇禎末

  知贛榆縣兵來攻城瀌竭力拒守城破肅衣冠北向拜自經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本朝︺穆爾謨寕遠人順治初知贛榆縣精明强毅聽斷如流時寇猖獗爾謨親率鄉兵剿捕

  民賴以安李士麟定襄人順治初授海州同知海寇薄城士麟力為守禦間督郷勇出奇兵

  擊之已而賊大至城𬒳執不屈死之段上彩陽城人順治三年士知沐陽縣八年山

  東寇賊自西北至夜襲城上彩登城守禦賊樹雲梯上彩揮衆斬梯奪刃格殺數人力竭城陷𬒳

  上彩怒罵以拳擊賊魁賊怒剖其腹其妻子俱同日殉事   聞加贈卹廕張懋勲

  正藍旗人順治五年由拔貢生知海州時土寇環攻州城懋勲守禦甚備督鄉勇出竒擊走之巳而

  賊大至城陷被執不屈死事   聞加贈卹廕衛哲治濟源人由拔貢生知贛榆縣善

  折獄有賢聲乾隆七年遷知海州偶值災荒屢請賑濟招撫流民俾有樓託建義學以育寒畯其尤

  著者疏通水利救積年淫潦之害請築南北六塘河隄堰建鹽河石壩商民至今賴之

 ︹人物︺︹後漢︺徐璆海西人少博學舉髙第厯遷荆州刺史汝南太守轉東海所在化行獻帝

  還許以廷尉徵道為袁術所刦守正不屈術死璆得其所盜國璽還許上之並送前所假荆州東海

  二郡印綬司徒趙温謂曰君遭大難猶存之耶璆曰蘇武不墜七尺之節况此方寸印乎復拜太常

  ︹三國︺︹魏︺徐宣海西人與陳矯齊名俱見器於太守陳登太祖時厯遷齊郡太守入

  為門下督從到壽春會馬超亂太祖見官屬曰今大軍遠征此方未定宜得清公大徳以鎮統之乃

  以宣為左䕶軍留統諸軍尋出為魏郡太守太祖崩洛陽羣臣或言易諸城守用譙沛人宣厲聲曰

   今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譙沛而沮宿衛者之心文帝聞曰所謂社稷臣也帝踐阼為御史中丞

   賜爵關內侯厯遷尚書明帝時為左僕射上疏陳威刑太遇又諫作宮殿窮盡民力帝皆嘉納以疾

   辭卒諡貞侯︹南北朝︺︹齊︺徐生之東海人五世同居建元三年大使奏表門閭蠲

   ︹隋︺包愷東海人其兄愉明五經愷悉傳其業又從王仲通受史記漢書尤稱精究大業

   中為國子助教卒︹宋︺孫傳海州人登進士第厯中書舎人以言事貶靖康元年召為給事

   中進兵部尚書上章乞復祖宗法度拜尚書右丞俄改同知樞密院欽宗詣金營以傳輔太子留守

   兼少傅及帝廢立金人索太子傳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傳當死從遂死於朔庭紹興中贈開府儀

   同三司諡忠定胡松年海州懷仁人幼孤貧讀書過目不忘政和初上舎釋褐厯遷中書舎

   人時方有事燕雲松年謂邊釁一開有不勝言者拂時相意建炎間密奏中原利害及防江利害厯

   除給事中使金還拜吏部尚書又條戰艦四利權參知政事以疾提舉洞霄宮卜居陽義松年平生

  不喜蓄財喜賓客所薦舉皆一時聞人秦檜秉政士大走無不曲意阿附松年獨鄙之至死不通一

  書世以此高之單公𨕖贛榆人祥興中拜參知政事時帝在厓山元兵至隨帝赴海死︹明︺

  王規海州人官參政有清直聲於本鄉奏築隄防絶海潮汎田之害孫璟正統進士少承祖訓

  博觀羣書又題免東海養馬再世遺愛鄉人德之支儉沐陽人父母殁廬墓終喪成化中旌

  徐謐海州人官府軍右衛經厯母喪廬墓有白鹿狎遊其側宏治中旌王振贛榆人正

  德中為福建黄崎廵檢海寇大集振率民兵及子臣拒戰斬𫉬甚衆俄伏兵起振死於陣其子冒矢

  石救父亦被害詔優卹之沈麟沭陽人為諸生正德中流賊犯淮麟守母病不去郡守並縣丞

  被執復詣賊壘開陳利害願以身代賊義而俱釋之詔旌表王鳴鶴海州人由武進士洊

  升副總兵晉都督僉事膽智沈毅虚己下士每臨敵身先䧟陣在諸邊三十餘軍大小經數十戰每

  戰必勝著有登壇必究帷閒問答等書行於世張朝瑞海州人隆慶進士知安邱鹿邑二縣

  厯𨗇金華知府湖廣參政有治續進應天府丞增祀建文忠臣六十餘人及卒貧無以殮追諡清悋

  王俊贛榆人崇禎中以貢為新蔡教諭流寇䧟城俊坐明倫堂賊至俊以手劍叱之殺數賊賊

  抉俊目斷其腕至死不屈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章鳴謙沭陽人以貢知

  金堂縣崇禎末流賊薄城鳴謙以忠義激士民悉力固守援絶城䧟鳴謙死之闔門皆遇害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劉 繼祖海州人任邱籍官左都督新樂侯文炳之叔分

  守東安門闖賊䧟京城與妻左氏妾李氏董氏同日投井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

  愍又同時某官何洲某官郭良京城䧟行遯以死乾隆四十一年並入祀忠義祠劉文炳

  海州人光宗后兄子封新樂侯崇禎甲申京城陷文炳與弟文耀俱投井死闔門皆死難焉 本朝

  順治十六年  賜諡忠恪

 ︹流寓︺︹後漢︺邴原北海朱虚人黃巾賊起原將家室入海住鬰洲山中︹南北朝︺︹齊︺

  封延伯渤海人寓居東海三世同財為北州所宗附後為梁郡太守以疾免復還東海於時

  四方文人士子皆依海曲爭往宗之如遼東之仰邴原也

 ︹列女︺︹宋︺陳公緒妻劉氏胊山人紹興末金兵逼山東公緒倡義歸宋劉以歸母家

  不得與偕惟挈子庚以行宋授以官劉留北方二十五年緯蕭自給誓不改適子𢈔長傾家尋訪奔

  走淮甸十餘年始得迎母歸楊某妾劉氏贛榆人夫死孀居家饒於財宣和中以收

  復燕雲科增郡縣免夫錢氏以十萬緍代下户輸官鄉黨義之︹明︺莊居敬妻徐氏

  海州人元末居敬為河南平章死於王事氏率所部兵攜幼子歸明為夫報讐卒得殺夫者刃之洪

  武初潘𥙿妻孫氏海州人年二十八夫亡越月生一子守節四十餘年宏治中旌

  傅隨妻許氏贛榆人正德中為流寇所劫不辱被殺同縣沙氏女亦遇賊不屈賊支解

  劉烱女贛榆人許字張森未嫁森死女請於父母往送葬衰絰哀號守節終身正德中

  張禮妻趙氏沭陽人洪武初禮任廣州同知卒於官氏自經死事聞詔歸葬之

  孫紹妻吕氏沭陽人割股燎夫疾夫亡自經死仲純妻嚴氏沭陽人正

  德中遇流賊不辱被殺張國綸妻鄭氏沭陽人夫死於兵氏數日不食自經死

 ︹本朝︺蘇桂妻張氏贛榆人守正捐軀同縣徐宏道妻李氏張其羔妻田氏閻兆妻曹氏

  烈女汪氏女張氏女均守正捐軀俱雍正年閒 旌陳思虞妻成氏海州人夫亡守

  節敎子成立同州王廷和妻楊氏周之連妻劉氏劉國祥妻董氏王之濬妻吳氏殷濟生妻周氏胡

  光龍妻鮑氏汪士毅妻李氏袁廣年妻成氏王鳴璟妻吳氏均夫亡守節烈婦陳有齡妻周氏張佩

  文妻孟氏趙若盛妻翟氏臧文煥妻解氏徐愛妻張氏李元檉妻倪氏楊永富妻唐氏任唤妻王氏

  均夫亡殉節俱乾隆年閒 旌蔣祚印妻劉氏贛榆人夫亡守節同縣吉士佩妻顔

  氏朱之忻妻劉氏譚佩妻樊氏周珙妻張氏汪源漢妻孟氏崔維綸妻金氏寇思格妻徐氏尢士彦

   妻朱氏朱克經妻楊氏李舒妻劉氏鄭永武妻李氏吳璿妻童氏孫在書妻葛氏仲豳妻董氏程宗

   楷妻宋氏李樹德妻萬氏陳詠妻龍氏柏湄妻孫氏仲表揚妻周氏徐名煌妻王氏朱之仁妻徐氏

   龍應旭妾朱氏吕亦景妻仲氏丁智妻李氏徐選妻張氏孫斯康妻陳氏張時位妻周氏王維孝妻

   朱氏余煌妻張氏孫在琳妻成氏孫斯言妻朱氏董思寛妻胡氏閻紹宗妻李氏吳懋昭妻周氏均

   夫亡守節烈婦張世美妻劉氏夫亡殉節貞女吕律女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閒 旌周士

   堅妻劉氏沭陽人夫亡守節同縣姜仰尚繼妻胡氏姜麟妻明氏程文儒妻鄭氏葛頣曾

   妻張氏郁斌妻鄭氏吕六吉妻徐氏王炳妻徐氏王時賓妻魏氏蔣朝文妻仲氏妾于氏錢如皐妻

   陳氏魏銳妻王氏徐秉恭妻吳氏劉泰妻葛氏周儼妻陳氏耿久昌妻季氏馮廷璧妻高氏均夫亡

   守節烈婦章含生妻姜氏夫亡殉節貞女武良女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閒 旌陶宗璠

   妻賈氏海州人夫亡守節同州黄志阜繼妻曹氏沈光道妻張氏黄能堂繼妻朱氏周才美

   妻尹氏范衡選妻徐氏戚衍書妻尹氏武發祥妻郭氏潘彝恭妻劉氏均夫亡守節烈婦朱開祥妻

   盛氏陳某妻朱氏均夫亡殉節貞女李文楷聘妻徐氏張賓秀聘妻范氏朱有女均未嫁夫亡守貞

   烈女周萬盛聘妻羅氏未嫁夫亡殉烈俱嘉慶年閒 旌王仁快妻楊氏贛榆人夫

   亡守節同縣梁小果妻張氏金方來妻張氏婁維勲妻霍氏任祥安妻王氏余錪妻殷氏劉文妻王

   氏李長弼妻孫氏王朝宗繼妻嚴氏業世緯妻張氏李開緒妻張氏朱定律妻孫氏董維妻閔氏仲

   翠妻吕氏孫立羣妻余氏周永勲妻吳氏孟毓錦妻王氏周廣鉎妻王氏劉應佑妻王氏劉應佶妻

   谷氏傳庭桂繼妻李氏張玉超妻魏氏均夫亡守節烈婦李懷瑜妻許氏夫亡殉節俱嘉慶年閒

   胡位妻仲氏沭陽人夫亡守節同縣陳鳳池妻劉氏史兆龍妻彭氏錢永登妻湯

   氏顧豐妻司氏劉學灝繼妻魏氏馬廣思妻徐氏王錫麟妻汪氏施毓安妻黄氏唐恆山妻張氏吕

   法望妻李氏吳肇起妻汪氏吳柱幗妻胡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劉安邦媳周氏王二立妻徐氏開三

  妻徐氏華槎任妻王氏劉陳孫妻趙氏王桂妻李氏均夫亡殉節貞女張庭鈐聘妻沈氏王太女戴

  廷璠女耿毛姐徐得昌女均未嫁夫亡守節烈女郁殿颺聘妻顧氏未嫁夫亡殉烈俱嘉慶年閒

  

 ︹仙釋︺︹南北朝︺︹齊︺由吾道榮沭陽人少為道士好法術遊於晉陽遇恒岳仙人授

  以道家符水禁咒隂陽厯數天文藥性𡻕餘仍歸隱琅邪山中辟穀餌松术茯苓求長生之秘善洞

  視蕭軌等敗於江南是日道榮言之如目見後勘問興所説符同又至遼陽山中夜初馬驚有猛獸

  逼近人皆驚怖道榮徐以杖畫地成火炕猛獸遽走年八十五卒︹宋︺莎衣道人

  人姓何舉進士不中身衣白襴久之益敝緝以莎人問休咎無不竒中有病瘵者乞醫命持一草去

  旬日而愈孝宗屢召不赴賜號通神先生聖僧乞食海州人有病咒之立愈事多前知安撫使

  丁公守城僧一日左持斧右持釘行走於市大呼曰釘壞我斧人無解者逾數日丁果叛僧示寂州

   人葬之七里墩水旱禱之立應

  ︹土産︺鹽出板浦海門紫菜薏苡仁出贛冬青出贛榆縣

   扁竹出沭白蒺藜出沭紅花出沭蝦米州境皆岀

   果州與沭陽皆岀






                    總纂官王廣䕃恭纂輯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通州直隸州在江蘇省江寕府東五百三十里蘇州府北二百里東西距三百八十五里南

  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海門廳一百里西至鎭江府丹徒縣界二百八十五里南至蘇州府昭文縣

 界三十里北至揚州府泰州界九十里東南至海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大江七里東北至海一百十

  里西北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泰州界百七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十八里南北距七十八里東至海門廳一

  百里西至如皐縣界十八里南至大江十八里北至如皐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江海交界一百四十

  里西南至大江七里東北至海一百十里西北至如皐縣界一百三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六

  百九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牛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之域漢海陵縣地東晉蒲濤縣

  地隋仍為海陵縣地五代南唐置静海鎮周顯德

  五年升為静海軍尋置通州兼置静海海門二縣

  而治静海宋天聖元年改曰崇州以州兼轄崇明鎮因名

  道二年復曰通州屬淮南東路政和七年賜郡名

  曰静海元至元十五年置通州路總管府二十一

  年復為州屬揚州路明洪武初以州治静海縣省

  入屬揚州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屬江蘇省領縣二

  如皐縣在州西四十五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海一百三十里西至泰

  興縣界四十里南至大江六十里北至揚州府泰州界四十里東南至州治百三十里西南至常州

  府靖江縣界六十五里東北至海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泰州治一百四十里漢廣陵海陵二縣地晉

  義熙中析置如皐縣屬海陵郡宋齊以後因之隋開皇初省入寕海唐爲海𨹧縣地景龍二年析置

  海安縣開元十年省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復置如皐縣屬泰州宋隸淮南東路元屬揚州路泰州明

  屬揚州府泰州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屬通州泰興縣在州西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七

  十八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如皐縣界六十里西至鎮江府丹徒縣界十八里南至常州府靖冮縣

  界三十里北至揚州府泰州界六十里東南至如皐縣界七十里西南至靖江縣界四十里東北全

  泰州治九十里西北至揚州府江都縣界六十五里漢海陵縣地後漢東陽縣地晉復爲海陵地五

  代南唐昇元三年析置泰興縣屬泰州宋宣和四年改屬揚州紹興初又屬泰州十二年還屬揚州

  元屬揚州路明屬揚州府 本朝雍正三年屬通州

 ︹形勢︺險據江海之會雄扼島嶼之藪東北濱海地

  當津要狼山聳峙江北海防重鎮

 ︹風俗︺魚鹽之利商賈多集絃歌之聲章甫亦衆魏了翁學

  禮多從奢俗頗尚鬼阻江濱海盜稀訟簡

 ︹城池︺通州城周六里有奇門三水門三環城為濠周顯德五年築明萬厯中増築南城北連

  舊城長七百六十餘丈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屢修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如皐縣城

  里門四濠闊一丈五尺明嘉靖間築 本朝乾隆三十四年泰興縣城周七里有奇門

  五環城為濠明嘉靖間築 本朝乾隆四十年

 ︹學校︺通州學在州治東元至正中建 本朝康熙雍正年間屢修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入學

  額数二十六名 按通州舊隸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屬除州學額進二十五名外例得撥進府學雍正二年改直

  隸州截府學三名永歸州學共二十八名嗣因海門廳添入沙籍分出二名定為二十六名又有海

  門鄉學額十名如皐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正徳間建 本朝康𤋮年間修乾隆十五年

  修入學額數二十二名 按如皐縣舊隸揚州府泰州屬例得撥進府學雍正二年升通州為直隸

  州以如皐縣屬之截府學二名隸通考試定為二十二名泰興縣學在縣治東南明嘉靖

  中移建 本朝東𤋮雍正年間屢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紫琅書院在州城北 本朝乾

  隆十年建文正書院在州治石港場明為忠孝書院 本朝康𤋮三年改建雉水

  書院在如皐縣東北 本朝乾隆十二年建 按舊志載如皐縣有崇正書院泰興縣有馬洲

  書院今俱廢謹附記

 ︹戸口︺原額人丁六萬二千六十六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九十八萬二千九百七十四名口

 ︹田賦︺田地五萬二千四百頃四十六畝二分有竒額徵地丁正雜銀九萬四千八百九兩三錢八分

  又雜辦銀四百二十七兩六錢八分三釐米麥一萬七千八百四十八石七斗五合九勺

 ︹山川︺戴青山在州東舊海門縣西又碧霞山一在州東四十里一在西北白蒲鎮東山在州

  東北吕四場南狼山在州南十八里五代梁貞明五年越錢傳瓘帥戰艦自東洲擊吳吳遣

  彭彦章拒之戰於狼山即此寰宇記州南至狼山大江十五里與塔山軍山馬鞍山刀刃山並在江

  海之際與地紀勝在靜海縣南五山相連屬原在海中今居平陸或曰山形如狼或曰昔有白狼居

  其上因名真誥云海中有狼五山陶隠居注云狼五山在海中對句章岸今直呼為狼山名勝志有

  觀音紫石二巖仙女夕陽二洞巔有塔五級名曰支雲塔後有大聖殿殿後有定心石虛懸峭壁陡

  絶之頂前有大觀臺甃石為之繚以石欄縱横十餘丈東折為振衣亭再東為   聖祖仁皇帝

  御書碑亭又東為半山亭劒脊山在州南狼山東一名劒山又名刀刃山相傳秦始皇磨劒

  其上最高峻處為老烏巖東南麓有燕子洞望海洞南有獺魚洞西有菩提洞東南峭壁色赭赤名

  曰赤壁下有淡竹灘軍山在州南狼山東刀刃山東南一名象山有錬丹臺桃花峽白雲洞

  黄泥山在州南狼山西以土色名接馬鞍山界東北麓有桃源㓊左有諸賢洞嶺上有防汎

  所東有橋通狼山馬鞍山在州南狼山西相傳隋煬帝征高麗曾牧馬於此左有沈雁灣

  右有藥草灣西有峭壁曰蓮花崿極西有通濟閘元時漕運於此出海蠙山在如皐縣東南

  一名車螯山相傳土人取車螯殻成之高十餘丈上聳一峯外相環抱望之若浮巒摩訶山

  在如皐縣南寰宇記在縣南百二十里半在江中名勝志在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江中流去石莊二十里水勢湍急

  舊志俗名蝦蟇山今江漲山逺去岸逾五十里孤在泰興縣東南七十里寰宇記在海陵縣

  東南二百十里南兖州記云江北三百歩有孤生大竹輿地紀勝南枕大江巍然一峯約高百仭

  縣志舊在江北與靖江分界後岸圯山入江中今江為平陸海門島在州東南海中宋長

  編宋初犯死𫉬貸者多配隸登州沙門島及通州海門島海門島有兩處崇明鎮以居豪强難制者

  東布洲以居懦弱者皆今煮海納官至興國五年始令配役者隸鹽亭役使輿地紀勝東布洲先是

  海嶼沙島之地古來漲起號爲東洲忽有布機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陸民户亦繁褚家

  沙在州南三十里江中其西南爲常州府江隂縣之青草沙西爲蒲沙而此沙當其外口爲汎守

  在州東南接蘇州洋西北接如臯縣東界寰宇記州東至海八十里名勝志北自鹽城界

  南逕興化泰州如皐折而南過通州海門至吕四場東南料角嘴始與江合續文獻通考在海門縣

  東十五里南達閩越北接齊魯舊志元初海運之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路通州海門縣黄

  蓮沙頭萬里長灘開洋沿山嶼而行扺淮安府鹽城縣大江在州南自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府江都縣流入

  經泰興縣南接常州府靖江縣界又東經如皐縣西南又東經本州南接蘇州府昭文縣界東入海

  寰宇記州南至狼山大江十五里九域志州南至江二十四里西南至江六十里州志大江至州東

  南料角嘴匯於海闊七十里南岸即蘇州之常熟界也泰興縣志明天啟後沙渚漲塞泰興與靖江

  接壤處悉爲平陸因於泰興縣南三十里開河爲界名曰界河西通大江長互五十里高陽

  蕩在如皐縣東南六十里西接運鹽河東通海一名祥符河久⿰氵扵市河在州城内經東西水

  關以達濠河 本朝雍正四年濬乾隆十六年又濬濠河在州城外一名城河繞城四匝與布

  河通北接淮水西匯江潮東達諸場轉運爲利甚溥 本朝乾隆十一年濬二十年又濬金沙

  河在州東三十里南接運鹽河北入金沙場名勝志宋兩淮制置使李庭芝鑿運鹽河

  在州北自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泰州海安鎮東南流至如皐縣西北三十里分爲立發河又東至城北分爲黄浦

  溪迤東四十里經丁堰鎮分支東流入海又東南流入州西北二十里分流爲石港河又東南流至

  州城環繞城郭分爲三一自城西南隅入大江一自城東南隅東流三十里北通金沙河又東經舊

  海門縣東入海一自城東北流經西亭場爲西亭河又東流貫諸鹽場至吕四場爲串場河東達於

  海明隆慶間開 本朝乾隆十二年挑濬通州泰興如皐沿海十場河渠自是河路深通農商攸賴

  石港河在州北二十里寰宇記石港場東至海一百五十里舊志西接運鹽河東流入石港

  場凡七十里支分南岀場南十里為新河又北岀為仇家河俱達於海串場河在州東北

  串吕四餘東餘中餘西及金沙西亭石港諸場出丁堰閘㑹於運鹽河一從立發河進口串豐利掘

  港馬塘三場亦出丁堰閘會於運鹽河宋咸淳五年李庭芝為兩淮制置使鑿河四十里通運鹽河

  即此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濬乾隆十二年又濬龍游河在如皐縣東六十里輿地紀勝

  縣有龍游堰通於大江有九十九灣舊志河流逶迤中多灣曲北接運鹽河南通大江一名通江河

  立發河在如皐縣北三十里牙橋壩東西接運鹽河東達於海又汊河在縣東北豐利場南

  接運鹽河東北流入海又小溪河在縣西北東接運鹽河西達泰興縣界毛稚河在如皐縣

  東南十五里南通揚子江北接運鹽河又葛堰河在縣東三十里南通毛稚河丁堰河

  皐縣東南四十里南去十里至劉師鋪又十里至林梓又十里至白蒲一支從丁堰閘向東通串場

  河 本朝乾隆十年濬印莊河在泰興縣東南三十里北按龍開河南流經印莊鎮又南

  流入界河又馬橋河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北接龍開河西南入大江濟川河在泰興縣西自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泰州城南分運鹽河水南流三十里經縣南廟灣又二十里至縣北柴墟鎮又南入大江明

  初徐達兵至泰興江岸河港不通調軍自大江口挑河十五里通貫口岸次日遂抵泰州南門灣即

  得勝河在泰興縣西北四十五里下流經縣西南三十里入大江舊名盛大港明初敗

  張士誠於此改名通泰河在泰興縣北二里一名槐子河北接泰州運鹽河流合龍開河

  龍開河在泰興縣東北其上流有二一北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府泰州運鹽河一東接如皐縣灜溪東南

  流至縣東四十里黄橋鎮分支爲印莊河又西流繞城北接通泰河分流爲城河又西南達於江河

  流經縣東北其流曲折名相見灣芹湖在如皐縣西北通溪河西通泰興舊志以芹湖鳧雁

  爲如皐勝景蓋湖水明淨葭葦如室鳧雁家焉乃眺詠最勝處今悉爲平田黄浦溪

  皐縣西北東接運鹽河西流爲灜溪又西入泰興縣界匯於龍開河又蟠溪在縣北西接運鹽河東

  入海相傳亦古䢴溝也狼山港在州南狼山下通大江又有新港在州城外澠水閑談神

  宗四年高麗遣使修貢將由四明登岸被風飄至新港名勝志宋時大海去縣八十里新港即吕四

  場之新河也又沿海六港進鮮港其一也海錯多聚於此掘港在如皐縣東百三十里西接運

  鹽河東達海又張皂了港在縣東馬塘場南北接還鹽河東南達海王家港在泰興縣西南

  三十里與孟瀆河相對商賈舟舶所必由料角嘴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輿地紀勝中有鹹

  淡二水不相混雜舟人不待汲能辨之其形勢號爲控扼舊志宋紹興中差水師把隘其沙脈坍漲

  不常潮小則委蛇曲折水路可認潮盛則一望彌漫李寳膠西之㨗道蓋由此鄭公灘

  皐縣東北百二十里豐利場宋富弼判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以戰艦每爲海濤所壞因築此灘避之且習水戰於此

  玉涓泉在如皐縣治即禪寺井也宋王覿詩覆欄常浸梧隂冷煮茗猶存玉色寒度軍

  泉在如皐縣西十里一名聖井名勝志宋岳飛經畧通泰領兵過此數千人飲之泉亦如故故名

  甘泉井在州治左州地斥鹵井皆鹹宋任伯雨謫官於此僦城西民居濬井而得甘泉民歌

  

 ︹古蹟︺静海廢縣今州治本海陵縣地寰宇記南唐始於海陵東境置静海制置院周顯德

  中克淮南升為軍尋改為州治静海縣隨州置輿地紀勝海陵之東有二洲唐末割據有姚存制居

  之為東洲鎮遏使制卒子廷珪代之為東洲静海軍使始築城錢鏐遣水軍攻破之擄廷珪吳又命

  廷珪猶子彦洪為静海都鎮遏使修城池官𪠘號静海都鎮今城是也海門廢縣

  東四十里五代周置縣屬通州寰宇記在州東南隔海二百餘里本東洲鎮隨州升為縣宋因之九

  域志在州東二百十五里舊志元末以水患徙治禮安鄉去州城百里後復圯於海明正德七年

  風海溢縣圯徙治餘中場嘉靖中又徙金沙場皆𭔃治州境三十三年築城周九百五十九丈有奇

  名曰天圓地方城門四水門二其後復圯於海 本朝康熙十一年省入州臨江舊縣

  在如皐縣南晉義熙中置初屬山陽郡尋屬海陵郡宋齊因之周省入寕海泰興舊縣

  在泰興縣北寰宇記縣在泰州南四十五里本海陵縣濟南鎮南唐昇元二年析海寕之南界五鄉

  置輿地紀勝在揚州東一百十里宋會要乾德二年徙治柴墟鎮紹興十四年又徙延令村

  墟鎮在泰興縣北九域志縣有柴墟永豐二鎮宋史岳飛傳建炎四年詔飛還守通泰飛以泰

  無險可恃退守柴墟如皐場今如皐縣治寰宇記縣北去泰州百四十里唐太和五年析海

  陵五鄉置如皐場屬揚州南唐保大十年升為縣會盟原在如皐縣東十里相傳吳楚㑹

  盟處名勝志春秋哀公十二年公會衛侯宋皇瑗于鄖注鄖發陽也海陵縣東南有發繇口今有立

  發口在縣西北三十里即發繇口也芙蓉園在如皐縣南一里方輿勝覽園四圍皆深渠中

  有方池土臺秋深芙蓉盛開為邑人遊賞之地水繪園在如皐縣城東北隅縣人冒襄棲隱

  於此有寒碧堂洗缽池小浯溪小三吾諸勝一時海内鉅公知名之士咸觴詠其中海山樓

  在州治南名勝志海山樓宋大觀中郡守朱彦建扁曰海山逺眺前有綠漪亭陳博古有詩

  江樓在州南二里明正德中州守夏邦謨建後郡人尚書馬坤重修名曰望江以備倭也

  雲閣在州南狼山宋時建名勝志閣在狼山寺前閣後即望仙橋州人王覿有記三㑹

  亭在州南狼山東顧巨海南瞰長江名勝志即海桐菴也宋初提刑薛球知州臧師顏别駕吳天

  常偶會於此因亭之有詩刻於石胡安定宅在如皐縣南十里俗呼胡家莊秦皇

  履蹟在州南狼山下有拇科上有鞭蹟皆著石

 ︹關隘︺吕東巡司在州東吕四場鎮 本朝乾隆三十七年改三角巡司設石莊巡

  司在如皐縣東南六十里明置嘉靖中移此舊在縣南六十里西場巡司在如皐縣

  西北四十里明置今因之印莊巡司在泰興縣東三十里童橋鎮明洪武初置巡司在縣

  之南二十五里今移於此又縣西二十里有馬橋鎮二十五里有三汲鎮縣西北二十里有馬店鎮

  六十里有嘶馬鎮接揚州江都縣界黄橋巡司在泰興縣東四十里即宋永豐鎮也明嘉

  靖中官軍敗倭於此舊置巡司今因之口岸巡司在泰興縣西北四十五里即舊柴墟

  宋初嘗為縣治明初置巡司今因之永安鎮在州東舊有巡司 本乾隆三十二年

  狼山鎮在州南十八里九域志靜海縣有江口鎮即此明初置巡司今移興仁鎮明嘉靖中

  設參將後改設副將 本朝順治十七年設總兵官鎮守其地白蒲鎮在州西北六十里接

  如皐縣界石港鎮在州東北七十里明洪武初置巡司嘉靖中置寨今裁丁堰鎮

  在如皐縣東四十里明嘉靖中倭賊甞犯此掘港鎮在如皐縣東百三十里明初置巡司

  今裁移主簿駐此其東有掘港營守備駐防又安民營在縣南江中沙洲上嘉靖中置利豐

  監在州南宋置寰宇記在州南三里古煎鹽之所宋初升為監管八場曰金沙西亭石港利和餘

  慶吕四馬塘豐利大河營在州東廢海門縣東明嘉靖中以倭警置寨設把總防守萬厯

  中裁 本朝𥘉設守備於此今裁泰興營在泰興縣城內明時為周橋永生洲二把總其

  周橋把總嘉靖中以倭警設移駐王家港後復移駐馬鎮在縣西二十里崇禎中改為守備其永生

  把總萬厯中增置以統水軍後裁鎮江參將併為永生把總 本朝初分為永生南北兩營各設守

  備嗣又併周橋永生為泰興營仍設守備移駐縣城中金沙場在州東三十里又州東五

  十里為餘西場七十里為餘中場九十三里為餘東場州北七十里為石港場東北二十里為西亭

  場百十里為吕四場皆有鹽課使豐利場在如皐縣東北百十里濱海其南為馬塘場又

  南為掘港場皆𨽻通州分司稅課局在州治南明置 本朝因之

 ︹津梁︺通濟橋在州治前宋建明正統中構亭其上本朝康熙九年重建又白蒲鎮有通濟

  橋落成時龍現於河亦名見龍橋中正橋在州治東唐總章二年魚骨橋

  東餘中場相傳以魚骨為之通江橋在如皐縣治東跨市河宣化橋在如皐縣

  治南舊名閘橋豐利橋在如皐縣東北豐利場朝陽橋在泰興縣東門外

  明橋在泰興縣南門外一名望江橋

 ︹隄堰︺沈公隄在州東海門廢縣東北宋至和中縣令沈起以海漲病民築隄七十里西接范

  公隄以障鹵潮王安石有記任公隄在州西五里長二十里宋州判任建中所築

  公隄在州東北西接如皐縣即捍海堰宋范仲淹監西溪鹽倉場時築起自吕四場迄於淮安

  府鹽城縣之徐瀆繞三十鹽場之西去海遠者百里近者數十里隄之外俱各竈煎鹽之地淡水出

  則鹽課消故隄以䕶之隄以内則民耕種之地潮水入則田租損故隄以防之中有洩水入海之跭

  則白駒閘口及牛灣河瓦龍岡是也 本朝順治九年大修捍海隄雍正十一年重修建築越壩一

  道増設掘港豐利馬塘三場堡夫隨時修補殘缺乾隆十一年又修添設涵洞二座丁堰

  皐縣東四十里運鹽河上有壩有閘又東有掘港場閘又有白蒲堰閘在縣東南七十里運鹽河與

  州接壞處也江堰在泰興縣西南明成化十八年築隄以捍江患嘉靖十二年又自廟港至

  過船港増築江堰以利民田今僅存遺址陸洪閘在州東南十里明嘉靖中建又鹽倉閘在

  州西門外鹽倉壩上便民閘在州西北十五里明成化間重建唐家閘在州西北十五里明

  隆慶初築

 ︹陵墓︺︹漢︺董永墓輿地紀勝在如皐縣北一百二十里︹三國︺︹吳︺吕岱墓輿

  紀勝在如皐縣東南六十里︹宋︺金應在州西文天祥集應江南西路兵馬都監天

  祥北行惟應上下相隨更厯險難奔波数千里至通州住十餘日忽伏枕𰚾絶葬西門雪窖邊

  覿墓在如皐縣治東三百歩又王俊義墓在縣治西顧忻墓在泰興縣東黄橋鎮︹明︺

  崔桐墓在州東海門廢縣南門外

 ︹祠廟︺四賢祠在州城内祀宋范仲淹胡瑗岳飛文天祥文丞相祠有三一在州東

  十五里一在州東北七十里一在如臯縣東南胡文定公祠在州南門外祀宋胡安國

  江海神祠在州南狼山上𡻕以七月十九日致𥙊王學士祠在如皐縣東南

  定惠院後祀宋王覿邱公祠在如皐縣祀明參將邱陞陞死倭難胡安定祠

  皐縣治西南祀宋胡瑗范公祠有二一在如皐縣治東北一在縣掘港祀宋范仲淹

  孝子祠在泰興縣東陽橋祀宋顧忻茅公祠在泰興縣治南祀明茅大方

  王廟在泰興縣西北口岸鎮祀宋岳飛東平王廟在泰興縣北祀漢東平王蒼

 ︹寺觀︺廣敎寺在州南狼山舊名慈航院唐天寶間改今名廣福寺有二一在如皐

  縣西北一在泰興縣東南俱唐建中禪寺在如皐縣東北唐建慶雲寺在泰興縣

  南宋建安寺在泰興縣南江上梁天監中建元妙觀在州東南宋建名天慶觀

  元至正間改今名祐聖觀在州餘東場明正統中建靈威觀在如皐縣西北

  祐觀在泰興縣東南又萬壽觀亦在縣東南俱唐建定惠院在如皐縣東南宋建内有

  玉蓮池舊有浮圓今燬天妃宮在州西南明洪武間建 本康熙三年附建肓嬰堂

 ︹名宦︺︹五代︺︹周︺邊珝華州鄭人顯德二年以職方員外郎出知通州𡻕鬻鹽於狼山等處

  増課萬餘石設州置守自珝始︹宋︺錢冶景德間知如皐縣邑不農桑以鹽為業冶曰使民足

  於衣食鹽猶農也乃悉求鹽利害為條目民以便利鹽亦𡻕增曾易占南豐人祥符間知如

  皐縣𡻕大飢請於州得越海轉粟所活數萬人明年稍稔州課民賦如常易占力請緩徴他縣民多

  轉徙惟邑獨完王隨河南人乾興初以秘書少監出知通州因州地濱海少學者隨於州建學

  舎州人喜遣子弟就學吳遵路丹陽人明道二年知通州時𡻕將飢遵路募閭右出錢航

  海糴未以備食置廠設糜以處流移所存活甚衆任建中寶元間通判通州築隄二十里

  以捍江潮田無齧没沈起明州人知海門縣縣負海地卑間𡻕海潮至冒民田舍民徙以避棄

  其業起築隄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闢民相率以歸元綘錢塘人知海門縣淮民多盜販

  鹽制置使建言滿二十觔者皆坐徒綘曰海濱之人恃鹽以爲命非羣販比也笞而縱之張次

  山河南人調泰興簿督開河渠工多先辦包拯薦之於朝徐勣南陵人判通州濱海有捍

  隄廢不治𡻕苦漂溺勣躬督防海卒䕶築之李大有東陽人判通州州田𡻕苦旱鑿狼山

  麓引江水入河溉之自是𡻕乃屢稔攝郡事吏持案白送例錢大有悉却之吳表臣

  人擢通州司理陳瓘謫居郡中一見器之盛章者朱勔黨也嘗市娨有武臣强取之章誣以罪繫獄

  表臣方鞫之郡將曰知有盛待制乎表臣佯若不知卒直其事尤袤無錫人爲泰興令問民疾

  苦皆曰郡伯鎮置頓爲金使經行也使率不受而空厲民漕司輸藁秸致一束數十金二𡚁久莫之

  去乃力請臺閫奏免之縣舊有外城屢殘於寇袤即修築己而金渝盟陷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獨泰興以有城得全

  王柟大名人孝宗時調海門尉乘輕舟入海濤捕劇賊小吳郎并其徒十七人𫉬之獄成不受

  程迥餘姚人孝宗時為泰興尉訓武郎楊大烈死而妻女存有訟其妻非正室者官没其

  貲部使者以諉𮞉迥曰大烈死貲産當歸其女女死歸所生母可也喬行簡東陽人慶元時

  知通州條上便民事劉宰金擅人為泰興令有殺人獄具謂禱於叢祠所致宰毁其廟斬首以

  狥隣邑有租牛縣境者租戶與主有姻連因喪㑹𥨸劵而逃其子累訟不休宰至鞫得其情盜劵者

  憮然為歸牛與租富室亡金釵惟二僕婦在置之有司咸以為冤宰命各持一蘆曰非盜(⿰釒义)-- 釵者詰朝

  蘆當自若果盗則長於今二寸明旦視之一自若一去其蘆二寸矣訊之果服其罪有姑訴婦不養

  者宰召其一婦并姑置一室或餉其婦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婦每以己𩜹饋姑姑猶呵之其一及之

  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姜才濠州人為通州副都統元兵攻揚州才為三疊陣戰於三里溝有功

  又與戰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江流矢貫才肩才拔矢揮刀而前所向辟易宋亡灜國公至瓜洲才與李庭芝誓將士

  出奪之以四萬人夜擣瓜洲戰三時衆擁灜國公避去元將阿爾珠招之才曰吾甘死豈作降將軍

  耶與庭芝東至泰州阿爾珠兵追及才疽發脇不能戰都統曹安國執以獻阿爾珠愛其忠勇欲降

  而用之才肆為謾言阿爾珠怒剮之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 阿爾珠舊作阿术今改正︹明︺鄭重慈谿人成

  化間知通州重濬金沙河西亭河數十里民利之蔡暹成化間知泰興縣邑南濱大江每𡻕

  江水浸齧民田暹築堰捍禦長萬六千餘丈劉文𠖥玉四人宏治初知如皐縣舊編種馬

  止百餘匹永樂間以六安州被災𭔃養官馬千三百餘匹沿為民累值朝使清理馬政文𠖥力請仍

  如原額民困𫉬蘇黄連萬全人正德中為泰興縣主簿流宼劉六等劫掠縣界連率民兵禦

  之生擒賊黨李南乘勝追賊被創死裴紹宗渭南人正德中令海門裁抑浮費奏蠲坍糧後

  官給事中以諫死張承恩易州人正德間知通州不避强禦有獻沙漲田於戚畹者承恩

  榜禁之其人懾而止黎堯勲四川人嘉靖中知如皐縣豪室悍竈兼并為患堯勲特請均田

  辨肥磽定稅為上中下三則迄今便之嵇鑘德清人嘉靖末知如皐縣百户余顯横鷙海上

  鑘鈎致其黨按治正法戌海卒每𡻕更番為民患鑘先期畫界與戍將約母犯民俄卒殺漁者鑘執

  以詰戍將卒伏辜包檉芳嘉興人隆慶初為通州運判時海潮大作由石港至馬塘隄岸

  崩圯溺死人畜無算檉芳建議築隄自彭家口直接石港縈紆十六里凡各竈場産在隄外者俱得

  全民田遂免漂没之患宋文昌商城人萬厯中知如皐縣邑田磽确仰灌淮流鹺使者惑

  姦人請自牙橋鑿渠東注水盡歸江闔邑苦暵文昌力請塞渠民利之周承恩武岡人萬

  厯中知如皐縣故例濬河之役通邑計里出夫有欲專責瀕河民役之承恩力爭得己江沙善崩漲

  徙靡定往往射水占賦承思均之邑中徭賦以清李衷純秀水人萬厯末知如皐縣縣地

  瀕江海沙漲成洲豪家輒據為業洲民爭之不得則以田獻勲弁每秋穫戈船旗鼓相接衷純單車

  往諭乃得解大盜數百倚洲恣掠衷純捕馘其首餘黨盡散造戰艦募兵百人邏行江上盜賊屏跡

 ︹本朝︺陳棐光州人順治初知泰興縣時天下初定主兵者疑邑人反側棐力保無他民賴安全

  以最擢御史陳秉彝奉天人順治初知知皐縣㑹𩆍雨江水泛溢民多流亡秉彝倡募設

  賬全活甚衆馬御輦涇陽人順治二年知如皐縣時海寇及鹽徒作亂遇害事   聞

  加贈廕

 ︹人物︺︹宋︺王維熙如皐人景祐進士為大理寺詳斷官持法堅正務原人情奏案成廷尉使

  易之不從儂智高反掠嶺南諸州吏棄城者當坐法維𤋮議嶺南兵與城皆無足恃柰何以常法置

  之死上亦憫之皆得免累官司封員外郎吳及通州静海人以進士起家為侯官尉累遷太常

  寺博士時仁宗春秋高無子及因推言閹寺以及繼嗣事帝異其言嘉祐三年擢右正言復上疏請

  擇宗室子以備儲副明年管勾登聞檢院請省冗官汏冗兵條上十餘事多施用之又言州郡官司

  各專其民擅造閉䊮之令遂詔隣州隣路災傷而輒閉糴論如違制律久之遷右司諌管勾國子監

  在職數年以勁正稱遇事無大小輒言後出知廬州進戸部直昭文館復知桂州卒王覿

  人第進士神宗時為編修三司令式刪定官尋除司農寺丞司農時為要官進用者多由此𨕖覿拜

  命一日即求外韓絳高其節哲宗立擢司諌上疏極論蔡確章惇韓縝張璪朋邪害正相繼斥去又

  劾竄吕惠卿時差役法復行議者謂免役法無一事可用覿因採掇數十事於差法有助可以通行

  者上之遂論青苗之害乞盡罷新令而復常平舊法覿在言路欲深破明黨之説朱光庭訐蘇軾館

  職䇿間吕陶辯其不然遂起洛蜀二黨之說覿言學士命詞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黨之名

  大患也帝深然之置不問尋拜侍御史右諫議大夫厯遷刑戸工部侍郎徽宗即位遷御史中丞覿

  清修簡淡人莫見其喜愠持正論始終再罹遣逐不少變王俊義覿從子游學京師資用之

  或薦之童貫欲厚聘之拒不答以太學上舍𨕖徽宗親程其文擢為第一蔡京邀使來見曰一見我

  左右史可立得俊義不往僅拜國子博士㦄遷右司員外𭅺為王黼所惡以直秘閣知岳州卒

  忻泰興人十𡻕喪父以母常病葷腥不入口者十載雞初鳴具冠帶率妻子詣母室問其所欲如

  此五十年未嘗離母左右母老目不能覩物忻日夜號泣祈天刺血冩佛經數卷母目忽明

  益泰興人紹定中李全游騎薄城下縣令王爚募人守禦益起從之俄賊兵大至率衆拒之勢稍

  却益厲聲呼曰王令君募我來將以守䕶城邑我輩不為一死何面目見令君乎遂身先赴敵死同

  時顧緒顧珣俱戰死事聞贈益為保義𭅺︹明︺翟善泰興人洪武中貢入國學擢文𨕖主事進

  員外𭅺掌部事尋拜侍郎時諸司未有定格善承㫖仿唐六典為書名諸司職掌頒行天下後升尚

  書太祖欲為營第於其里善辭以江鄉地隘宗親衆不忍奪人自益又善家戍籍帝欲免之善曰今

  區宇初定戍卒宜増不可以臣破例帝皆善之朱顯忠如皐人從傅友德征蜀克文州令留

  守偽夏趙元帥與平章丁世興合兵政圍甚急顯忠悉兵拒戰力不敵城䧟死之茅大芳

  名誧以字行泰興人博學能詩文洪武中為淮南學官擢秦府右長史輔導盡職建文初遷副都御

  史燕師入南京坐姦黨被收不屈死本朝乾隆四十年   賜諡忠節 許 孚世為蘇州

  人元末隨父避亂如皐遂家焉舉建文己卯鄉試為方正學所得士時官工部主事榷蕪湖闗聞正

  學殉難北向再拜泣曰吾師𫉬死所矣遂飲酖死張起泰興人初遭宼亂與母相失起日夜

  悲泣行求四方三十年遇於濟寕奉以歸姚繼巖通州人宏治進士授工部主事厯吏部郎

  中一時有冰鑑之目武宗南狩繼巖與同官張元承倡令省院諸臣連章奏留被廷杖世宗初升太

  常少卿清譽益著張羽泰興人宏治進士由淳安知縣擢御史彈劾中貴疏論時事甚剴切

  廵按雲南奏免開礦及中官怙勢者後守保定以母疾乞歸崔桐海門人正德進士授編修

  諫武宗南廵被廷杖世宗初伏闕諌議禮復被廷杖後以副使督學於楚有清名厯辰沅兵備定永

  順保定爭地平長沙安化山寇擢為南京太僕累拜禮部侍郎錢鐸通州人正德進士嘉靖初

  任刑部主事以諫大禮廷杖後進員外勲戚有擅役黑窰廠官軍者屬鐸鞫問罪家人管勾數十輩

  皆發編伍勲戚為之斂跡以𭅺中岀守肇慶鄖陽擢廣西副使功績甚著顧養謙通州人嘉

  靖進士由戸部𭅺中厯遷杭嚴道臺省推轂邊才遂徙謙備兵薊鎮尋拜右僉都御史廵撫遼東著

  勲績遷南京户部侍郎以憂去時謂飬謙必能辦倭起為兵部侍𭅺總督薊遼軍務養謙膽𰚾過人

  臨事多知畧所在著聲卒諡襄敏徐可行通州人萬厯中為長興簿先是嘉興有葉朗生

  之變其黨吳野樵等潛匿長興突入縣堂誘執縣令石有恒可行聞變亟挺劒喝賊梃刃交下遂先

  令死罵不絶口冒起宗如皐人崇禎進士授行人𨕖南考功掌内計時憚其方正出為兖西

  僉事㑹流寇據河南起宗監河上軍賊不能渡後備兵嶺西旋調湖南寳慶副使以憲副督漕江上

  乞休歸子襄為諸生有聲許直如皐人崇禎進士以名節自砥知義烏縣清操皭然母憂歸哀

  毁骨立服闋補惠來縣因清望徴授文選主事進考功員外郎賊䧟都城令百官報名直曰身可殺

  志不可奪不赴作書𭔃父絶命詞遂自經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愍殷尚

  聲通州人官桂陽州判崇禎末流賊薄城城陷尚聲死之男婦從難者六人 本朝乾隆四十年

     賜諡節愍應通州人崇禎中為江隂典史手射殺賊三人南京亡 大兵攻

  江隂應元守甚固城陷被執不屈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子入昭忠祠

 ︹本朝︺李我彭通州人𭔃居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順治乙酉四月城陷我彭負母逃至水側兵及之母驚殞我

  彭伏水草中俟兵過負母屍走數里掩埋畢再拜一慟而絶應通州人以武解元登

  順治壬辰進士授徐州守備升浦口都司己亥六月海寇入犯因調防談家洲䧟陣不屈死事

   聞贈卹世廕孫閎達通州人康𤋮甲辰進士知山西太原縣愷悌得民每兩造赴庭閎達

  懇切誨諭多罷訟而去以病歸士民感戴入祀太原名宦祠生平日所為夜必檢記所著有省身錄

  入祀本州鄉賢祠丁腹松通州人康熙癸未進去知扶風縣值凋殘之後事事與民休息

  聽訟明允以德化人善政不可枚舉雍正七年入祀名宦祠陳德奎通州人以武舉授湖

  北宜昌鎮標守備𠞰湖南苗匪有功嘉慶二年都司銜𠞰辦湖北教匪擊賊於長陽縣陣亡事

    聞贈卹廕如例李秉忠通州人由例貢生任貴州鎮寕黔西知州復任雲南羅平

  嘉慶二年黔粤苗匪竄入羅平秉忠𠞰撫有功晉開化知府續任廣東韶州攝瓊州府事䕶雷瓊兵

  備道所至有聲嚴高通州人任廣東碣石鎮標右營都司嘉慶十四年協𠞰磨刀洋面盗匪陣

  亡事   聞贈卹如例廕雲𮪍尉世職

 ︹流寓︺︹唐︺李綱本姓徐其先曹州人父敬業起兵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討武氏不克死之綱逃匿海陵中宗復

  位徴赴闕下以言事忤當路掛冠歸隠︹宋︺鄭獬六安州人父為郡曹掾時通州人張日用

  知新昌一見竒之遂妻以女因寓通州讀書城南文殊院陳瓘沙縣人瓘子正彚告蔡京罪下

  開封府制獄并逮瓘獄具正彚流海上瓘亦安置通州任伯雨眉山人崇寕黨事作削籍

  編管通州

 ︹本朝︺劉名芳閩縣人結廬軍山之水雲窩病其石路嶮巇於山腰别治大道土人號曰劉𭅺

  路狼山去黄泥山咫尺中斷為港必紆迴數里始得至名芳甃石建橋以通之置亭以憩之行人稱

  便著有五山全志五十卷

 ︹列女︺︹明︺盧氏通州人夫李逸其名嘉靖中徙常熟縣之白茆市依張島以居島悅盧氏及其

  女姿色誣其夫以盜置獄不死復沈之江遂謀以盧為妾而島妻弟并欲室其女盧痛夫仇不得報

  先刺殺女遂自刎島瘞二屍竹林中巡按御史陳蕙廉得其實島等皆伏辜為立烈婦祠祀之

  大本妻潘氏通州人夫亡氏年二十守節孀居壽一百餘嵗卒曾㫤妻陳

  氏通州人㫤溺死陳投水以殉陳氏通州人其夫孔匿一歌者於卧室强陳同飲陳拒不

  從慮為所汚自經死張仲辛妻洪氏通州人年十九大染羸疾垂危與洪訣洪解指

  環貫夫指而自留其一曰當如此環生死不離也即自縊後三日仲辛乃卒梁天峻妻

  羅氏通州人高進忠作亂羅遇賊欲汚之不從被害同州王取妻楊氏曹敏行妻徐氏俱為賊

  所執殉節死倪宗美妻施氏如皐人正德中為寇所逼不從被殺顧士掄

  妻許氏如皐人少孀守節聞父直殉難不食死井傍女泰興人逸其姓嘉靖中島

  寇焚掠女被殺井傍寇退鄉人殮之面如生其附體丅裳皆自紉綴不可解

 ︹本朝︺袁氏女如皐人許字繆方夫亡殉烈康熙年間 旌曹坦妻陳氏

  人夫亡守節同州周尊彝妻包氏李𡻕大妻王氏孫國勲妻姚氏李炳妻瞿氏丁家相妻陳氏孫翊

  妻馮氏保元傅妻陳氏孫鉎妾陳氏秦有智妻湯氏馮騏妻崔氏韓永用妻李氏徐仁源妻劉氏吳

  頴士妻林氏王純仁妻顧氏陳必安妻馮氏盛溶妻吳氏王麟標妾周氏保斆妻楊氏沈星若妻成

  氏季立模妻江氏王維禧妻孫氏季炤妻邱氏范式玉妻程氏顧振宗妻鄒氏孫允貴妻黄氏陳宜

  廣妻宋氏顧臨秋妻吳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孫賣魚妻陳氏夫愚而貧里中惡少瞰氏美欲汚之㗖

  其夫以金氏度不能免遂自縊烈女陳維坤聘妻周氏未嫁夫亡遂自殉俱雍正年間 旌

  克生妻丁氏通州人夫亡守節同州李光斗妻王氏江于庠妻陳氏秦又思妻潘氏吳

  德升妻王氏湯萬里妻何氏梁之棟妻張氏鄒瑗妻姚氏張式紀妻俞氏方禹平妻王氏吳天極妻

  張氏沙鐘瓐妻許氏陳承緒妻錢氏戴允美妻李氏蘇宗林妻許氏季以成妻陳氏王世爵妻袁氏

  劉楚臣妻張氏張兆元妻吳氏張繼仲妻邱氏施文達妻黄氏錢文佩妻莊氏保天錫妻吳氏朱永

  濟妻尤氏馬餘謙妻王氏李常𥙿妻彭氏沙有珍妻施氏陶惟先妻戴氏姜兆𩦸妻張氏保宏妻何

  氏倪興祖妻劉氏鄒實頴妻陳氏李允臧妻王氏夏裔妻白氏劉琦妻王氏彭茂芳妻顧氏尹善述

  妻竇氏李方燕妻沙氏李祖包妻保氏俞辰妻江氏吳廷表妻王氏曹商玉妻季氏江兆鵬妻潘氏

  姚志洙妻方氏朱有亮妻顧氏程宗傑妻張氏張為嵋妻瞿氏姜祖渭妻何氏張𥙿學妻邱氏江繹

  安妻梁氏江榮秋妻孫氏程宗儀妻邵氏王大綸妻嚴氏丁啓瑶妻蔣氏白箕宗妻戴氏盧孫貽妻

  崔氏夏朝妻崔氏馮九皐妻吳氏夏武僑妻孫氏周學榮妻何氏張觀妻崔氏錢益增妻江氏劉鵬

  程妻吳氏孫楚白妻黄氏劉汝柱妻丁氏江叔選妻易氏黄子耆妻張氏蔣炳如妻姚氏季燕山妻

  孫氏田永潤妻張氏張國榮妻胡氏田永源妻李氏陶士進妻朱氏單永石妻胡氏明汝吉妻沈氏

  嚴論妻施氏周鑑妻徐氏崔公肅妻彭氏黄方林妻倪氏毛素文妻吳氏潘宏度妻崔氏毛頴妻邱

  氏陸娈妻保氏朱士美妻陳氏王喬若妻張氏錢希文妻宋氏包淩雲妻顧氏顧天錫妻張氏王巖

  妻范氏宋學郊妻李氏管達生妻施氏姚慶先妻周氏陶爾壽妻李氏陳天錫妻朱氏孫漢英妻夏

  氏張聖振妻周氏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度妻陣氏蔡學周妻高氏尹端方妻張氏江以迪妻顧氏徐彬若妻陳氏王吾

  先妻於氏許天順妻凌氏馬思昱妻葛氏樊維翰妻施氏達于旦妻王氏吳軼羣妻陳氏楊恭安妻

  葛氏孫錫榮妻朱氏孫秀巖妻錢氏崔琯妻蔣氏趙靈川妻王氏程峻濤妻左氏季良宰妻錢氏顧

  巖山妻施氏許若倫妻喻氏江承正妻沙氏成璟妻蔣氏朱鳳儀妻孫氏孫承祐妻王氏黄嗣通妻

  顧氏莊良伯妻戴氏馬沅妻鄒氏曹建章妻郁氏李師沆妻戴氏白登素妻錢氏秦長清妻佴氏金

  洪韶妻吳氏王紹濂妻湯氏馬俊妻李氏劉宜也妻單氏曹士傑妻季氏孫鳴梧妻陳氏王亮弼妻

  季氏淩振聲妻朱氏盛雲梁妻江氏邱良御妻葉氏錢繼昌妻王氏錢龍見妻保氏袁仁德妻陸氏

  秦常林妻崔氏崔占鰲妻袁氏潘同仁妻王氏姚國瑞妻邵氏保湑妻馮氏陳聖鳳妻王氏周允中

  妻夏氏金輯侯妻陳氏秦長傑妻吳氏曹祥麟妻張氏曹愷妻許氏張克孝妻季氏聞楠妻姜氏季

  配華妻張氏馮正宗妻吳氏曹天職妻李氏施如潛妻黄氏施文彬妻顧氏季仁安妻張氏徐寅妻

  周氏徐之礪妻孫氏吳雙玉妻顧氏尤敏妻吳氏侯薦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妻張氏均夫亡守節俱乾隆年間 旌

  許鋭妻石氏如皐人夫亡守節同縣冒進功妻鄒氏沙鼎妾何氏劉元善妻陳氏許昌

  祚妻江氏劉四知妻繆氏顧開妻周氏邵永正妻章氏方欽妾劉氏龔安九妻齊氏叢合浦妻石氏

  冒衮妾江氏陳以質妻石氏葛貽逺妻蔣氏葛國珍妻沈氏劉雲紀妻羅氏劉羽吉妻陳氏趙之連

  妻章氏叢中和妻沈氏陳君政妻孫氏洪國儀妻吳氏劉鶴鳴妻程氏劉鍾俊妻張氏劉師昆妻石

  氏章有年妻劉氏章啓䕃妻楊氏錢應宿妻程氏冒稼妻吳氏嚴君錫妻陳氏汪文蘭妻吕氏汪尚

  槐妻張氏夏永祚妻繆氏張一蕙妻陳氏吳方啓妻叢氏吳鳳韶妻石氏余扶倫妻單氏張一蘅妻

  吳氏楊旭升妻朱氏秦廷徵妻平氏單自發妻徐氏姜榆妻李氏吳錫範妾劉氏蔡雲翔妻郝氏吳

  國祥妻趙氏管正學妻顧氏仲叔禮妻康氏丁元弼妻石氏叢國瑄妻吳氏馬賓生妻沈氏李夢星

  妻曹氏黄奉田妻吳氏冒元一妻蔣氏尤昇鴻妻薛氏任鈺妻楊氏張尚喜妻陳氏石泰繼妻吕氏

  孫維翰妻錢氏趙佐臣妻陳氏史文信妻薛氏史班書妻章氏沈百義妻左氏明御萬妻徐氏吳灜

  妻朱氏黄淑聖妻章氏沈維熙妻程氏朱曰新妻丁氏姚立本妻許氏吳掄元妻顧氏冒渾之妾郝

  氏繆怡堂妻傅氏張朝紱妻顧氏均夫亡守節俱乾隆年間 旌陳昌齡妻周氏

  泰興人夫亡守節孝事翁姑撫孤成立同縣劉名高妻何氏范琦妻趙氏殷遇爵妻張氏劉郁春妻

  楊氏劉洪勲妻季氏朱紫綬妻李氏趙其璋妻孔氏趙如輅妻孔氏沈靈芝妻吳氏戚珍妻何氏吳

  嘉聘妻王氏常懿則妻季氏吉决妻常氏袁世達妻陳氏蔡春元妻周氏蔣煥然妻常氏丁繩烈妻

  張氏曹永德妻周氏何南英妻王氏田大有妻戴氏張咸妻戴氏季芳榮妻朱氏陸黌仕妻桂氏陳

  超園妻段氏蔣令安妻李氏均夫亡守節俱乾隆年間 旌傅正方妻王氏

  人夫亡守節同州陳師堉妻陸氏王春來妻馬氏張授妻季氏邱之安妻周氏錢施光妻張氏陳載

  倫妻李氏湯枚妻錢氏王士俊妻陳氏湯洪妻吳氏楊光浩妻許氏孫貽穀妻顧氏吳惠南妻周氏

  唐瑞妻馮氏陸志雄妻孫氏陳泰妻葛氏錢集儒妻邢氏吳漢蒼妻汪氏邵大經妻徐氏郭瑞祥妻

  張氏陳邦材妻張氏姚世睿妻周氏王文炳妻江氏宋邦柱妻蘇氏王元崙妻孫氏王君杏妻白氏

  季鳴鸞妻毛氏楊獻廷妻馬氏姚芳妻張氏陳賓暘妻孫氏馬建照妻王氏劉嵩齡妻袁氏張簧妾

  陳氏貢南妻劉氏盛祖禮妻劉氏王曙妻曹氏王芸妻范氏戴攀桂妻湯氏胡上林妻張氏張全才

  妻顧氏周廣逺妻章氏李元龍妻吳氏胡嶸妻王氏胡伊妻許氏顧聯昇妻王氏成筆靈妻王氏方

  大本妻陸氏朱繼有妻李氐李後妻盛氏趙楠妻汪氏韓德進妻秦氏邵天維妻王氏孫邦柱妻侯

  代陳天爵妻朱氏方汝泰妻陳氏徐大壯妻成氏李庭珍妻高氏莊立恒妻秦氏秦志德妻沈氏王

  大賓妻姚氏姚秀華妻李氏徐人偉妻石氏王畿妻姚氏許生珖妻吳氏李蓁妻曹氏李兆蘭妻彭

  氏夏逢源妻彭氏高上達妻彭氏彭有禮妻單氏陸羽飛妻江氏崔朝幹妻徐氏侯禮⿰糹⿱𢆶匹 -- 繼妻李氏崔

  歩灜妻高氏成啓明妻許氏均夫亡守節貞女趙貫聘妻楊氏閔嘉懋聘妻馮氏趙某聘妻楊氏均

  未嫁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間 旌孫煒妻趙氏如皐人夫亡守節同縣孫又傅妻丁

  氏吉耀光妻殷氏秦宗周妻王氏陳惟明繼妻顧氏章大倫妻沈氏桑印台妻張氏何文燦妻吳氏

  何宗模妻吳氏胡煥文妻王氏冒元近妻邵氏曹倓妻沈氏馮國傅妻劉氏胡全義妻劉氏劉文魁

  妻葛氏馬立方妻桑氏汪曰盛妻葛氏叢之興妻萬氏盧録妻王氏劉嗣齡妻冒氏馮𤇍妻劉氏沙

  鳴坷繼妻丁氏張學舉妻傅氏冒伯和妻徐氏吳莘友妻沙氏陳宏妻薛氏徐國昌妻虞氏冒天誠

  妻周氏徐珩繼妻劉氏徐蘭友妻馬氏陳栻妻程氏冒綜妻李氏金鼎妻仲氏石中瑛妻孫氏羅良

  弼妻桑氏范曾閎妻蔣氏朱長盛妻陳氏趙國萬妻段氏丁有𥙿妻石氏楊一貞妻丁氏均夫亡守

  節烈女石氏女名娜守正捐軀俱嘉慶年間 旌王心一妻呉氏泰興人夫亡守

  節同縣李銘妻趙氏耿廷喃妻蔣氏葉正强妻周氏陸元徴妻戚氏唐懷玉妻趙氏徐世才妻顧氏

  于紹妻王氏施日膏妻徐氏均夫亡守節烈女錢如成女守正捐軀俱嘉慶年間 旌

 ︹土産︺絲寰宇記通州産唐書地理志海陵有鹽官鰾膠宋史地理志通州貢乾鯔

  魚 鰉魚醬 鰕米寰宇記俱通州貢州志産通州吕四場丹頂緑脛

  足有龜紋車𧑃苧布出餘翦刀𪙊出泰興如臯岀泰










                          總纂官王廣䕃恭纂輯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海門直隸廳在江蘇省江寕府東五百八十里蘇州府東北三百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

  北距一百里東至海一百里西至通州界八十里南至江五十里北至通州界五十里東南至海崇

  明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海昭文縣界七十里東北至通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通州界四十里

︹分野︺天文斗牛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廳地由海中漲岀無古蹟可載乾隆三十

  三年割通州之安慶南安等十九沙崇明之半洋

  富民等十一沙及續漲之天南一沙特設海門廳

  移蘇州海防同知駐劄其地直隸江蘇省

 ︹形勢︺劃分兩州邑之漲沙濱江臨海以為治於通州

  為外䕶屏藩於崇明為聲援犄角

 ︹風俗︺報墾農民勤勞力作風氣敦朴勸於為善

 ︹學校︺乾隆四十一年士民呈請建立學宫  文廟四十三年告竣奉部議先行釋奠各沙生童仍

  由原隸通州崇明縣考入學額數二名嘉慶十七年増二名

 ︹户口︺原額人丁四萬八百十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十三萬九千八百七十九名口

 ︹田賦︺田地五千二百二十八頃二十四畝六分七釐有竒額地丁正雜銀三千五百九十兩二錢二

  分七釐又雜辦銀十八兩三錢一分八釐米九十九石六斗二升三合

 ︹山川︺天南沙設廳以後續漲報升在廳治東北安慶沙 南安沙

  裙帶沙 玉帶沙 玉心沙 西天補沙 東天

  補沙 川港沙 裙帶餘沙 通興沙 三角沙

   小年沙 大年沙 日照沙 吕壽沙 萬盛

  沙 民竈沙 藤盤沙 丁角沙以上十九沙分劃通州隸入

   富民沙 半洋沙 大平沙 日盛沙 大洪

  沙 復興沙 永阜沙 戯臺沙 大安沙 小

  安沙 五桂沙以上十一沙分劃崇明縣隸入廳地俱由海中漲出三面臨海

  東南隔海直太倉州崇明縣西南隔海直蘇州府昭文縣在廳境南入海江面闊百餘里有圩

  角港與蘇州府昭文縣之福山港直對爲赴蘇要道

 ︹津梁︺三星橋在廳東北合興鎮通海接界之所利濟橋在大洪巷内通濟

  橋在大橋鎮文德橋在新建學宮前

 ︹隄堰︺海壩在廳西北隅廳地與通州接界處俱有水洪相隔洪面寛二十里乾隆四十一年

  土率士民築立隄岸計長十里土民名之日海壩此後潮汐淤汀成沙通海往來遂成陸地無復渡

  洪之

︹祠廟︺海神廟在廳海壩上乾隆四十三年士民捐建城隍廟在廳治東通源鎮

關帝廟一在廳治西茅家鎮一在廳治東長樂鎮

︹列女︺

︹本朝︺沈芝山妻黃氏本廳人夫亡守節同廳張玉勲妻樊氏劉銘妻陳氏劉庸妻黃

  氏瞿天爵妻陳氏瞿開泰妻施氏均夫亡守節俱乾隆年間 旌殷尚妻施氏

  人夫亡守節同廳曾素柱妻俞氏俞白明妻王氏沈通源妻王氏錢静章妻董氏周錫華妻黄氏孫

  文標妻徐氏李文魁妻張氏黄潤泉妻薛氏黃樟妻陳氏朱永發妻黄氏沈瑆妻袁氏包國讓妻范

  氏黃宗仁妻沈氏陳上達妻倪氏陸兆翵妻茅氏楊國賢妻范氏楊堂妻姜氏黃從文妻陳氏黃民

   懷妻陸氏周宏禮妻施氏沈國珍妻周氏均夫亡守節俱嘉慶年間 旌

  ︹土産︺二麥 木棉










                          總纂官王廣䕃恭纂輯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