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十八至四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五至三十七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十八至四十一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十二至四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3.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3.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3.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3.djvu/5

宣化府表                 

                     

大清一統志

宣化府在直隸省治北七百里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東至邊界二百十五

  里西至山西大同府邊界一百四十五里南至易州淶水縣界二百十里北至張家口邊界六十五

  里東南至順天府昌平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大同府廣靈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北至獨石口邊

  界三百十里西北至邊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分野析木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周幽州之域春秋戰國時

  爲燕地秦爲上谷郡地漢置廣寕等縣屬焉郡治沮陽

  屬幽州西南境兼爲代郡地後漢因之晉分上谷置廣甯郡後

  魏兼置燕州北齊屬北燕州後周屬燕州隋屬涿

  郡唐初屬媯州唐光啟中始置武州屬河東道石

  晉天福初入遼改曰歸化州兼置雄武軍屬西京

  道遼史地理志歸化州本唐武州僖宗改毅州後唐太祖復武州明宗又為毅州潞王仍為武州

  晉高祖割獻於遼改今名宣和五年歸宋尋复入金大定七

  年改曰宣化州八年又改曰宣德州屬西京路元

  初升為宣寕府太宗七年改山東路總管府中統

  四年改宣德府屬上都路後至元三年改順寕府

  明洪武四年府廢二十六年置宣府左右前三衛

  隸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七年直隸京師又置總

  兵鎮此稱宣府鎮宣德五年置萬全都指揮使司

  領宣府左右前三衛及萬全左右隆慶左右懷安永寕保安懷來龍門開平蔚州共一十四衛雲州

  水寕等七所城堡三十有三其延慶保安二州則直隸京師

 本朝初仍曰宣府鎮領宣府前衞及萬全左右懷安懷來永寕龍門開平保安蔚州

  等十衛延慶保安二州康熙三十二年改置宣化府並以山

  西之蔚州來屬乾隆二十二年蔚縣併入蔚州今領州三縣七

  宣化縣附郭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龍門縣界五十五里西至懷安縣

  界四十里南至蔚州界一百三十五里北至龍門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保安州治六十里西南至

  懷安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龍門縣治一百十里西北至萬全縣治八十里漢置廣寕縣屬上谷

  郡後漢因之晉省入下洛縣唐𥘉為懷戎縣地後析置文德縣為武州治遼為歸化州治金大定二

  十九年改縣曰宣德為宣德州治元為宣德府治明洪武初府縣俱廢二十六年改置宣府左右前

  三衞 本朝初省左右二衛入前衛為宣府鎮康熙二十二年改置宣化縣為宣化府治

  城縣在府東北一百七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邊界四十五里西至

  龍門縣界三十里南至龍門縣界二十里北至邊界一百里東南至延慶州界九十里西南至龍門

  縣界十里東北至邊界五十七里西北至邊界五十五里本漢上谷郡北境後魏禦夷鎮地唐為媯

  州地遼置望雲縣屬奉聖州金屬德興府元中統四年升為雲州明初州廢宣德五年置赤城堡

  本朝初屬宣府鎮曰上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赤城縣屬宣化府萬全縣在府西北八十

  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宣化縣四十五里西至山西大同府天鎮縣界八十五

  里南至懷安縣界四十里北至神威臺接邊界三十里東南至張家口前屯接宣化縣界三十五里

  西南至陽門堡接懷安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東窑子接龍門縣邊界四十里西北至鎮河臺接邊界

  九十里本漢上谷郡寕縣地唐為武州文德縣地元為宣德府宣平縣地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德勝

  永樂二年移萬全右衞治此十六年直隸京師宣德中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屬宣府鎮

  為西路康𤋮三十二年改置萬全縣屬宣化府龍門縣在府東少北一百十里東西距一百

  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赤城縣界六十里西至宣化府界五十五里南至懷來縣界一

  百十五里北至邊界三十里東南至懷來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南至宣化縣界七十里東北至赤城

  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邊界二十五里漢置女祁縣屬上谷郡為東部都尉治後漢省唐末置龍門縣

  屬新州遼屬奉聖州金初屬宏州後屬德興府明昌三年又改屬宣德州元至元二年廢為鎮屬宣

  德縣二十八年復改置望雲縣屬雲州明洪武初州縣俱廢宣德六年置龍門衛屬萬全都指揮使

  嘉靖元年分為中路 本朝屬宣府鎮順治六年改曰下北路康熙三十二年復置龍門縣屬宣

  懷來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延慶州界二十里

  西至保安州界五十里南至順天府昌平州界五十里北至龍門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昌平州治一

   百五十里 西南至保安州界七十 里東北至延 慶州界四十 里西北至宣化縣界八 十里戰國燕 置

   上谷郡秦因之秦置沮陽縣為郡 治漢及後漢 晉因之後魏時郡縣俱廢齊周及隋 為懷戎縣地 唐

   垂拱中分置清夷軍長安二年始移懷戎縣及媯州來治天寶初曰媯川郡乾元初復曰媯州屬河

   北道五 代晉天福元年入遼改 州曰 可汗縣曰懷來屬西 京道金初州廢明昌六 年改 縣曰媯川屬

   德興府元復曰懷來縣延祐二年改 屬龍慶州明洪武初改懷來守禦千户所永樂十 五年改懷來

   左衛十 六年曰懷來衛直隸京師宣德中又徙 居庸關北 口隆慶右衛於此並屬萬全都指揮使 司

    本朝𥘉屬宣府鎮為東路康 熙三十二年復改為懷來縣屬宣化 府蔚 州在府西南二百

   三十 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保 安州界九十里西至山西大同府廣靈縣界

   三十里 南至易州廣昌縣界五十里 北至西寕縣界六十 里東南至廣昌縣治一百三 十里西南至

   大同府靈 邱縣治一百三十里東北至保安州治一百八十 里西北至西寕縣治九十里春秋時代

  國戰國屬趙置代郡秦亦為代郡漢初為代國尋為代郡治桑乾縣兼領代縣後漢徙郡治高柳以

  二縣屬之晉復移郡治代縣永嘉後廢後魏復置代郡孝昌中廢東魏天平中屬靈邱郡隋為靈邱

  縣地唐開元十二年始分置安邊縣屬蔚州天寶初自靈邱移州來治改曰安邊郡至德二載并改

  安邊縣曰興唐乾元初復曰蔚州屬河界道五代晉初改縣曰靈仙天福元年割屬遼仍為蔚州置

  忠順軍屬西京道宋宣和五年屬雲中路六年仍入金屬西京路元至元二年州廢縣屬宏州尋復

  置州改屬宣德府明洪武四年以州治靈仙縣省入屬山西大同府七年增置蔚州衛屬山西行都

  宣德五年衛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改衛置蔚縣屬宣化府乾隆二十二年

  栽蔚縣地併入州西寕縣在府西南二百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宣化

  縣界八十五里西至山西大同府天鎮縣界十五里南至大同府廣靈縣界四十里北至天鎮縣界

  二十五里東南至蔚州治九十里西南至廣靈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懐安縣治九十里西北至天鎮

  縣治六十里漢置陽原縣屬代郡後漢省唐為興唐縣地遼統和中置永寕縣兼置宏州永寕軍後

  改博寕軍屬西京道金亦曰宏州改軍曰保寕尋大定七年改縣曰襄陰元至元中以襄陰縣省

  入州屬大同路明初州廢天順四年築城曰順聖川西城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屬蔚州衛

  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西寕縣屬宣化府懷安縣在府西少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十

  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宣化縣界八十里西至山西大同府天鎮縣界三十里南至西寕縣界三十

  里北至萬全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宣化縣界七十里西南至西寕縣治九十里東北至萬全縣治八

  十里西北至萬全縣界八十里本漢上谷郡下落縣地唐末置懷安縣屬新州遼初屬奉聖州後改

  屬大同府金因之元初屬宣德府中統三年改屬興和路明初縣廢洪武二十六年改置懷安衛屬

  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屬宣府康熙三十二年改為縣屬宣化府延慶州在府東南

  二百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順天府懷柔縣界一百一十里西至懷來縣界四

  十里南至順天府昌平州界四十里北至赤城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永寕南邊牆九十里西南至懷

  來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赤城縣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龍門縣界五十里秦上谷郡地漢置居庸

  縣屬上谷郡後漢及晉因之後魏孝昌中䧟廢天平中復置仍屬上谷郡高齊縣廢為懷戎縣地唐

  天寶中析置媯川縣屬媯州唐末改置縉山縣兼置懦州五代晉天福元年入遼置縉陽軍屬西京

  道金皇統元年州廢以縣屬德興府崇慶元年升為鎮州元初州廢至元三年省縣入懷來五年

  復置屬奉聖州延祐三年升為龍慶州屬大都路明洪武初州廢置守禦千户所於居庸關永樂二

  年改置隆慶衞十一年復置隆慶州直隸京師隆慶元年改今名仍置衛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户所

   本朝初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二年屬宣化府乾隆二十六年栽延慶衛所轄地併入州

  保安州在府南少東六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懷來縣界六十里西

  至宣化縣界三十里南至易州淶水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宣化縣界十里東南至順天府宛平縣

  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蔚州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龍門縣界王十里西北至宣化縣治六十里秦

  上谷郡地漢置下洛涿鹿潘三縣皆屬上谷郡後漢因之晉太康中分置廣甯郡治下洛以𣵠鹿潘

  縣屬之後魏太和中兼置燕州孝昌中陷廢北齊改置懷戎縣兼置北燕州及長寕永豐二郡周去

  北字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以懷戎縣屬涿郡唐武德七年復置北燕州貞觀八年改曰媯州

  長安二年徙治居庸界光啟中改置新州兼置永興縣為州治屬河東道後唐同光元年置威塞軍

  天福元年入遼改曰奉聖州武定軍屬西京道大安元年升為德興府治德興縣屬西京路元

  至元三年復降為奉聖州改縣曰永興屬宣德府至元三年又改曰保安州屬順寕府明洪武初

  州縣俱廢永樂十三年復置保安州直隸京師本朝初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二年屬宣化

  

 ︹形𫝑︺前望京都後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險右擁雲中

  之固明統飛狐紫荆控其南長城獨石枕其北

  羣山環抱於東北洋河縈繞於西南居道里之

  中為要會之地舊鎮

 ︹風俗︺人性鷙悍不憚戰陣喜立功業勤儉務農無浮

  末之習明統地方千里山高水激風勁氣寒人性

  勇健敦信義故多貞烈之節舊鎮

 ︹城池︺宣化府城周二十四里有奇門四明洪武二十七年因舊址展築正統五年甃甎

  本朝康熙十五年乾隆七年二十一年重修 宣化縣附郭赤城縣城周三里有奇門

  二本赤城堡明宣德五年築 本朝乾隆六年萬全縣城周六里三十步門三濠廣

  二丈本德勝堡明洪武二十六年築永樂二年改建龍門縣城周四里五十三歩門二明

  宣德六年築懷來縣城周七里有奇門三遶城為濠東北倚山明永樂二十年築正統

  景泰間甃甎 本朝乾隆五年修三十七年重修蔚州城周七里有奇門三明洪武七年

  西寕縣城周四里十三步門四明天順四年築 本朝康熙十一年懷安

  縣城周九里三十步門四西南北三面有濠廣丈八尺明洪武二十五年建 本朝乾隆三十

  一年延慶州城周四里有奇門三濠廣三丈明景泰三年因舊址建萬厯七年展築

   本朝乾隆十二年修保安州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濠廣二丈二尺明永樂十三年

   本朝乾隆四十六年修

 ︹學校︺宣化府學在府治東明宣德七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宣化縣學

  城内明景泰五年入學額數十五名赤城縣學在縣治東明景泰五年建入學額數

  萬全縣學在縣治東明正德五年建入學額數十八名龍門縣學

  治東北明宏治初建入學額數八名懷來縣學在縣治西北明萬厯中建入學額數十二

  蔚州學在州治東元至元中建入學額數十五名又蔚州鄉學在蔚州城内本衛縣學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蔚縣裁併蔚州改名入學額數十八名西寕縣學在縣治東北明

  天順中建入學額數十五名懷安縣學在縣治東明正德三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

  延慶州學在州治東南明洪熙初建 本朝順治初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又延慶鄉學在

  州東南五十里本延慶衛學乾隆二十年衛裁改設入學額數十名保安州學在州治東

  景泰二年建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十八名柳川書院在府城内 本

  乾隆二十一年化知縣黄河⿰氵閠 -- 潤赤城書院在赤城縣 本朝乾隆四十年知縣

  李維嶠建龍門書院在龍門縣文蔚書院在蔚州 本朝乾隆四十年

  一書院在懷安縣冠山書院在延慶州新州書院在保安州舊名涿鹿

    書 院   本 朝 乾 隆 二十 四 年 修 改 今 名

  ︹户口︺原 額 人 丁 五 萬九千 三 百 八 十 五 今 滋生 男 婦大 小 共 八 十 三萬八 千 五 百 三 十 七 名口 計 一

    十 六 萬二  千四百 六 十七  户

  ︹田賦︺田 地 六萬 九 千三百七十 一 頃 二 十 二 畝 二 分有 奇 額徴 地 丁正雜銀六 萬 二 百 六 十 二 兩 四

    錢 四 分 七 𨤲 糧 六 萬一 千 五 百 十 九 石 六 斗七 升四 勺 改 折 銀 一 萬 五千 五 百 五 十 五 兩 七 錢七 分

    𨤲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 纂 輯

                           提調 官張日章恭 覆輯

                           校對官張之細恭   校

                           校 對官章詒燕恭 覆校

大清一統志

宣化府

︹山川︺燕然山在宣化縣東三十里上有曡翠巖雨霽時青翠可愛宣府鎮志相傳為竇憲紀

  功處 按後漢書注燕然在速邪烏出塞三千里鎮志傅會不足信黒山在宣化縣東四十里

  土石多黒湯池山在宣化縣東四十五里温泉岀焉黄羊山在宣化縣東南三十

  里雲發則雨雞鳴山在宣化縣東南亦作鳴雞山魏書高宗紀和平元年葬昭太后於廣

  甯鳴雞山水經注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北三十里有延河東流北有鳴雞山趙襄子殺代王其姊磨

  笄於山而自殺因名其山為磨笄山每夜有野雞羣鳴於祠屋上故亦謂之為鳴雞山通典懷戎縣

  有鳴鷄山金史地理志德興縣有雞鳴山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駕幸雞鳴山

     御製有詩乾隆十年   高宗純皇帝聖駕經臨有詩 按磨笄山水經注兩引土地記

  一為鳴雞山一為馬頭山未詳孰是通典寰宇記皆云鳴雞即磨笄括地志則以馬頭為磨笄明尹

  耕磨笄山辨謂鳴難在上谷境馬頭近代城當以馬頭為磨笄詳見下龍洞山在宣化縣

  西南六十里有龍洞十八盤山在宣化縣西南深井堡南二十里去東城六十里以高峻

  盤折而名其東有歪頭山去堡十三里天德山在宣化縣西北三十里疊嶂層巒勝致不

  一夕陽時更覺煙霞絢爛東望山在宣化縣北二十五里其西又有西望山又馬鞍山在縣

  東北七里赤城山在赤城縣東二里山石多赤古赤城在其上鷹窩山在赤城縣

  東龍門所東南四里又有鷹嘴山在所西南四里聚陽山在赤城縣東龍門所東南三十

  里元人開冶處孔寵山在赤城縣東龍門所南十五里崖有孔六七尺透明有筆架峯

  峪山在赤城縣東龍門所南十里中有仙鶴峪最深常有鶴棲宿其内又有燕窩石其形如燕

  窩可容數十人西高山在赤城縣東龍門所西二里山勢高聳登其嶺可以望遠又有北高

  山在所北二十里亦峻拔經夏冰雪常存青羊寨山在赤城縣西南十五里又偏頭山在

  縣西北十五里紅山在赤城縣西北馬營堡東南二十里山勢高險石色多赤下有紅泉東流

  合大河入龍門峽蒼崖山在赤城縣西北馬營堡南二十里其上有飛泉紗帽山

  在赤城縣西北馬營堡北二里以形似名一名冠帽山野雞山在赤城縣西北七十里多

  産野鶴山在赤城縣西北馬營堡東二里俗名東山上多檜柏一望森然野鶴恒來棲止

  雷山在赤城縣西北馬營堡東五十里上有雷神廟下多積雪堅冰金閣山在赤城縣

  北雲州堡西南十五里元建崇真觀長春洞於此前有游仙峪又有瓊泉在長春洞前龍門

  山在赤城縣北雲州堡東北即古獨固門也水經注沽水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固門以其

  藉險憑固易為依據巖壁深聳疎通若門故得是名遼史地理志龍門縣有龍門山石壁對峙高數

  百尺望之若門徼外諸河及沙漠潦水皆於此趨海雨則俄頃水踰十仞晴則清淺可涉實塞北控

  扼之衝要也宣府志龍門山在雲州堡東北五里又名龍門峽龍門川經此南下又保安州北與宣

  化縣接界處亦有龍門山去府城三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駕幸龍門山

     御製有詩棋盤山在赤城縣北獨石城南四十里山峯高峻人鮮能到上有石棋

  盤相傳有仙人奕於此崆峒山在赤城縣北獨石城東南十里氊帽山在赤城縣

  北獨石城西北十里圓聳卓立遠望如帽因名一名𬖂纓山偏嶺山在赤城縣北獨石城

  北四十五里或曰即天嶺也胡嶠記自歸化州行三日登天嶺東西連亘有路北下蓋訛天為偏也

  總高山在赤城縣北獨石城東北十里登眺可見遼海東山在赤城縣北獨石城東三

  十里極高峻上有墩臺可瞭三百餘里劉不老山在赤城縣東北十里相傳有劉姓者

  修煉於此因名大王山在萬全縣南二十里炭山在萬全縣西南四十里遼史地理志

  歸化州有炭山又謂之陘頭有涼殿承天皇后納涼於此山東北三十里有新涼殿景宗納涼於此

  惟松棚數徑而巳 按五代史契丹阿保機告其部落請帥漢人居古漢城别為一部其城在炭山

  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乃後魏滑鹽縣其地可植五穀漢人安之宋白曰漢城在檀州西北五百

  五十里城北有龍門山山北有炭山炭山即與契丹室韋二界相連之地此則又一炭山在今獨石

  口外非此山也華山在萬全縣西南西陽河堡東南二十里下有靈潭旱可禱雨紫巖

  山在萬全縣西北五里極高聳從危磴而上旁多羣峯掩映下有水泉小尖山在萬全縣

  西北三十里又有大尖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桃山在萬全縣西北新河口堡東北三里亦名

  桃山馬頭山在萬全縣西北洗馬林堡西北四里下有泉盛暑極寒前有水關洞

  高山在萬全縣西北洗馬林堡西二十五里邊牆極其西麓孤在萬全縣西北有東

  西二山東山在洗馬林堡北四十里獨出羣山西山在堡西北三十里陡峻特立内産赤石人取之

  為繪畫之用翠屏山在萬全縣北三里兩峽高百餘丈望之如屏水泉山

  全縣東北張家口堡北四里高山在萬全縣東北有二東高山在張家口堡東北七里西高

  山在堡西北七里相去數十步對峙如門張家口之名以此紅石山在龍門縣東五里上

  産紅石可供玩好拂雲山在龍門縣東鵰鶚堡北百步雙尖山在龍門縣東南

  長安堡北十里雙峯並峙八仙山在龍門縣東南長安堡西二里八峯高聳中有石室又龍

  潭山在堡西一里有瀑布泉松山在龍門縣東南長安堡東南里許又石盤山在堡東南二

  十五大松山在龍門縣西遼開泰九年如鴛鴦灣獵於松山明永樂中北征嘗駐蹕於

  此明統志山在衛西十里上有古松盤曲因名塔溝山在龍門縣西十五里兩峯相峙俱極

  高險上各有浮圖元至元中所建亦名雙塔山娘子山在龍門縣西二十里極高聳而無險

  惡之勢迤南有龍門山極高峻明置龍門關於此椵樹山在龍門縣西北宣府志在大白

  陽堡南四里上有古椵樹東高山在龍門縣西北常峪口北十五里又有西高山在青邊口

  西北十二里青山在龍門縣西北青邊口北八里色比羣山獨青石嵯山在龍門縣

  西北宣府志在青邊口北十餘里舊志謂之石崖山在葛峪堡西北三十五里鼇頭山

  門縣西北宣府志在羊房堡西北十五里上有巨石突出高濶數十百丈因建墩臺以便瞭望

  峯山在龍門縣北二十里兩峯相向高出衆山立石山在懷來縣東南三十里又窟窿

  山在縣東南四十里水谷山在懷來縣南十六里一名龍山水頭山在懷來縣南二

  十里一名笑隱山元釋忻笑隱嘗棲此因名軍都山在懷來縣南五十里東西極高南與

  順天府昌平州接界漢軍都縣以此名良山在懷來縣西十五里本名狼山明永樂中車駕

  駐此改名黄山在懷來縣西北十五里又北一里有青山螺山在懷來縣北十五里樹木

  森茂多資民用大海沱山在懷來縣東北三十里接延慶州界高百仞許下有龍潭

  刺山在蔚州東魏書靈徴志神䴥三年白鹿見代郡倒刺山水經注倒刺山甚層峻未有升其

  巔者土地記曰代城東五十里有倒刺山上有佳大黄也元和志倒刺山在興唐縣東七十里亦號

  雪山俗傳靈仙所居與五臺山畧等舊志雪山高五百丈周六里又有小五臺山在縣東八十里高

  四百餘文周五里山有五臺四時積雪不消九宫山在蔚州東南四十里金章宗嘗避暑

  於此又名殿子山永安山在蔚州東南五十里相傳金章宗遊獵於此命名孫子

  山在蔚州東南六十里多產松實亦名松子山麻田山在蔚洲東南八十里内有王喜

  洞通易州相傳漢代王喜所穿馬頭山在蔚州東南水經注魏氏土地記云代城東南二十

  五里有馬頭山其側有鍾乳穴趙襄子既害代王其姊代夫人磨笄自刺而死括地志磨笄山在飛

  狐縣東北百五十里州志馬頭山在州東南三十里一名太白山有奇石狀如馬頭金河發源太白

  玉泉山在蔚州南二十里有石泉飛瀑為州之勝靈仙山在蔚州南二十五里

  山上有三奇石夕陽照映宛若三仙五代晉以此名縣翠屏山在蔚州南三十里一名北

  口山峪内有龜崖又有孤峯屹然獨聳直入霄漢石門山在蔚州西南三十里路通山西

  玉屏山在蔚州西北六十里與襄山接金李純甫居此因以自號高氏山

  州西北七十里下産石灰可用 按滱水所出之高氏山在山西渾源州此别是一山襄山

  在蔚州西北八十里路通山西應州榆林山在西寕縣東順聖東城南二十里鼇魚

  山在西寕縣東順聖東城西北十五里内有大石如鼇狂瀾至此即息俗呼爲鎮水魚又大王山

  在東城北十里大蟒山在東城東北十五里樺山在西寕縣東南四十五里一名樺嶺

  山在西寕縣南三十里夐出羣山之表又馬頭山在縣西南二十一里溜雲山在西寕縣

  西南三十五里山𫝑嵯峨高出雲表下有秋林亭遼建盛暑時山石滴水成冰可消煩渴盤崖

  山在西寕縣北少東十五里𫝑甚高險水溝口山在懷安縣南十五里兩山巍峙百餘

  大其陽有海眼泉熊耳山在懷安縣南三十里雲頭山在懷安縣西南三十里山

  高聳雲覆其頂即雨中有斑石洞相傳為仙人煉丹處虎窩山在懷安縣西南三十里崖

  畔水岀盛暑結為冰柱隆冬反釋平頂山在懷安縣西三十里内有天窖洞四圍俱山惟

  從一穴而入花山在懷安縣西北三十里春冬多花上有池水旱不涸栲栳山

  安縣北八里又駱駝山在縣北二十里以形似名白腰山在懷安縣東北三十里高聳壁

  立下有白土如帶瓦窑山在懷安縣東北萬全左衞東南五里以陶甓所在而名又孤

  在左衛西南四里香鑪山在左衛西南五里圓整如香鑪紅塘山在懷安縣東北萬全左衛

  西南十里下有河其地産西𤓰甚佳没皮山在懷安縣東北萬全左衛西南十里其山光潔

  草木濯濯饅頭山在懷安縣東北萬全左衛西南十五里居庸山在延慶州東接

  昌平州界詳見昌平獨山在延慶州東巍然獨立一名圑山溪河出此水經注土地記曰沮陽

  城東八十里有牧牛山山下有百泉競發水經注山在居庸縣東北三十里有一神牛駮身自山而

  降下飲泉竭故名 按沮陽今懷來縣以方位道里計之疑即此山也縉陽山在延慶州

  東下有縉陽泉一名縉雲山又名龍安山雙髻山在延慶州東去周四溝堡十五里雙峯並

  峙狀如髻一名仙髻山神仙山在延慶州東徑路崎嶇其上平衍舊有神仙寨高山

  在延慶州東四海冶堡北三里以高聳獨峙而名黒頭山在延慶州東四海冶堡東三十

  里明嘉靖中總督翁萬達言黒頭山至密雲城不五六十里可為直垣相屬紅門山

  慶州東南二十里高三里有大小紅門口為戍守處相近有蟒山形如蟒頭筆架山

  慶州南十里三峯突起又南十里有羊頭山玉峯山在延慶州南四十里柏鈴山

  在延慶州南四十里上多柏木又水峪山在州西南五十里金櫃山在延慶州南居庸關

  城西形如金櫃大翮山在延慶州西北水經注陽溝水逕大翮小翮山南高巒截雲層凌斷

  霧雙阜共秀競舉羣峯之上郡人王次仲改蒼頡舊文為隸書秦始皇奇而召之三徴不至始皇怒

   令檻車送之次仲化為大鳥翻飛而去落二翮於斯山故其峯巒有大翮小翮之名土地記曰沮陽

   城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山小翮山其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峯舉四十里上有廟即次仲廟也隋書地

   理志懷戎縣有大小翮山明統志大翤山在延慶州北二十五里相連者為小翮山差卑舊志有佛

   峪山在州西北三十里下有温泉蓋即大翮山也東螺山在延慶州西北三十里盤囘而

   上高七里許又有西螺山在州西北六十七里石佛山在延慶州西北五十里巖中有古佛

   像因官帽山在延慶州北十八里狀如幞頭與大海沱山東西相望石門山

   在延慶州北十八里中有洞南北通明如門擎笏山在延慶州北二十里峭拔孤立狀如

   擎笏中有瀑布泉飛流直下相近曰應夢山相傳遼蕭后嘗應夢建寺其上因名東巖山

   在延慶州東北十八里金剛山在延慶州東北二十五里縉山在保安州東南宣府

   志在保安衛東南二十里礬山在保安州東南遼史地理志礬山縣山出白綠礬故名明統志

  在保安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東靈山在保安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又西靈山在州南八十

  里東西並峙涿鹿山在保安州東南史記黄帝與蚩戰於涿鹿之野服䖍曰涿鹿山名

  水經注涿水出涿鹿山括地志涿鹿山在媯州東南五十里 按明統志謂在保安州西南九十里

  橋山在保安州東南魏書泰常七年如廣甯幸橋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堯廟土地記下洛

  城東南四十里有橋山隋書地理志懷戎有橋山 按明統志謂在今保安州西南一百二十里誤

  筆架山在保安州西南六十里三峯鼎峙笄頭山在保安州西南水經注協陽水

  東北流厯笄頭山闞駰曰笄頭山在潘城南按明統志作磨笄山在今州西北二十里誤 釡

  山在保安州西南史記黄帝合符釡山括地志釡山在懷戎縣北三里厯山在保安州西南

  土地記潘城西北三里有厯山山上有虞舜廟隋書地理志懷戎有厯陽山括地志懷戎城北有厯

  山 按今延慶州西北二十里亦有厯山相近又有阪山一名阪泉山皆傳訛也羮頡山

  在保安州西漢高帝七年封兄子信為羮頡侯括地志羮頡山在懷戎縣東南十五里高祖取其山

  名為侯號孤在保安州西十里有南北二山並峙又梁山在州西三十里石骨嶙峋上有土

  田四百餘畝保安山在保安州西北六十里舊名白帖山其中洞穴穹窿有石如仰盂泉

  出其中僅一斗許羣飲不竭冬夏常然孝文山在保安州東北宣府志在保安衛北八里

  相傳魏孝文駐蹕於此故名其麓有龍湫鷂兒嶺在宣化縣東二十里古名藥兒嶺唐廣明

  元年幽州帥李可舉追李克用至藥兒嶺大破之即此沙嶺在宣化縣西北遼史地理志歸

  化州有斷雲嶺極高峻宣府志沙嶺在鎮西北二十里即斷雲嶺以嶺上常有陰雲斷續不一也今

  有沙嶺堡樺嶺在赤城縣西北馬營堡北五十里多產樺木蕁麻嶺在萬全縣西北

  七十里即洗馬林也嶺路崎嶇為隘口要地寨兒嶺在萬全縣西北洗馬林堡南五里其

  山四合若寨虞臺嶺在萬全縣西北新河口堡東北十二里野狐嶺在萬全縣

  東北三十里勢極高峻風力猛烈雁飛遇風輒墮地遼史重熙六年獵野狐嶺明史洪武三年李文

  忠北伐出野狐嶺景泰元年上皇自北還額森遣兵送至野狐嶺皆即此 額森改見順天府人物

  浩門嶺在龍門縣東鵰鶚堡北二十五里明初以此名驛上有古松數百株鬱然蒼秀

  安嶺在龍門縣東南本名槍桿嶺明永樂中改名今有堡洗馬嶺在龍門縣北

  石嶺在懷來縣南二十里産五色火石又有唐家嶺在縣東南賈兒嶺在蔚州東一百

  二十里路通保安州黒石嶺在蔚州東南廣昌城北五十里石黒色𫝑險絶明嘉靖中始築

  城戍退虎嶺在蔚州西南七十里路通山西靈邱縣神仙嶺在蔚州北三十

  五岔嶺在西寕縣東南四十五里與蔚州接界嶺當涌衢歧路四達枳兒嶺

  在懷安縣西三十里與山西天鎮縣接界雪嶺在懷安縣西北西陽河堡東南八里花皮

  嶺在懷安縣東北萬全左衛東十五里長城嶺在延慶州東永寕城宋九十里又明統志

  有澁石嶺在城東北十二里苗香東嶺在城東北十里苗香西嶺在城西北十五里八達嶺

  在延慶州南三十三里居庸開城外東南去居庸上關十七里為往來之衎要元時以此為居庸止

  口上有城設兵戊守昌平山水記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若建瓴若闚井昔人謂居庸之險不在關

  城而在八達嶺也分水嶺有二一在延慶州南四十里一在州北三十里横嶺

  慶州南四十七里當居庸之西北亦要路也明時設兵戍守地椒嶺在延慶州西北四十

  里産地椒又有榛坡在州西北十五里産榛實鎮南峯在延慶州東四海冶堡南三十里舊

  有墩曰鎮南墩威遠峯在延慶州東四海冶堡東北三里舊有墩曰威遠峯墩桃花

  巖在懷來縣南三十里又乳香巖在縣西南三十里曡翠巖在保安州西本名惡崖金

  泰和中改名又州境有漫天窩泰和中改名拂雲坪滴水崖在赤城縣東南滴水崖堡北二


  里石崖滴水去地百餘仞隆冬不凍東有香鑪峯望國崖在赤城縣北望雲州東北下有

  擔子捨身崖在赤城縣北雲州堡北五里紅崖在萬全縣張家口堡東北十里

  鵰鶚崖在龍門縣東鵰鶚堡西一里龍王嵯在赤城縣東龍門所西北八里嵯峨

  高聳夏月雲從此出則大雨又磨盤嵯在所西十里以形似名又有木龍王嵯在滴水崖堡南十五

  太保峪在赤城縣北獨石城西南十五里内有古墓石羊蓋前有官太保者葬此故名

  翦子峪在龍門縣東三十里其形如翦一名大嶺山李老峪在龍門縣東南長安

  堡北十里又獅子峪在堡北三十里棒棰峪在懷來縣東南三十里接延慶州界舊有邊牆

  束達大小紅門岔道諸處謂之南山口乾河峪在蔚州南三十里北口傍山口内有水附

  近居民引以灌園又直峪在州西南五十里横谷在蔚州西北漢高帝十一年樊噲破陳豨

  於横谷即此聖音洞在宣化縣北五里又石峯洞在縣北六里四角洞在縣西北四十里

  紅寺洞在萬全縣西北新河口堡東南十里人黒龍洞在洗馬林堡西南盤崖洞

    在西 寕縣 南 四十里峭壁干 仞架 獨木 為橋經 乆不 朽 遼時建亭於其 側號 崖木 亭獨      石 

    城 縣北 獨石 城 南一 里水 經注大谷 水流 逕 獨 石北 界其 石孤 生 不因 河而 自峙宣鎮 志在 開 平 城

    南一 石屹 起平地 上可構屋 數楹 有獨石 神廟桑   乾河自山 西天 鎮縣 流入東 逕西 寕縣 南

    蔚州 北又 東逕 宣化縣南界 又 東 逕 保安州 南 與洋河 會又 東南 入順天府宛 平 縣 界 即古溼 水 也

    水 經注 溼水 自 道人縣又 東 逕 陽原 縣故 城 南 又東 陽水 注之 又 東逕東安 陽 縣 故城 北又 東 逕 昌

    平 縣故 城北又 東北 逕桑乾 縣故 城西又 屈逕其城 北又 東流祁 夷水 注之又 東北 逕石山 水口又

    東 逕潘城 縣 北東合協 陽 關水又 東 逕雍洛 城 南又 東逕下 洛 縣故城南 又 東逕高 邑 亭北又 東 逕

    三 臺北又 東 逕無鄉城北 又 東温 泉水 注之又 東左 得于延 水 口又東過涿 鹿 縣北 𣵠水 入之又 東

    南左 會清夷 水 又南至 馬 陘 山謂之 落馬河 舊志桑乾 河自天 城 衛流入 逕 順 聖西城 南二十 里又

    東逕 蔚州 北七十 里又 東 逕深并 堡南三 十里 又東逕 保安 州南一 里至 州 東南二 十里與 洋河 合

   如燕尾然亦名燕尾河又轉東南流逕縉山北名縉山河又南流二十五里與媯水合為合河口遼

   志奉聖州有兩河會即桑乾洋河合流處金志媯川縣西北有合河即桑乾清夷合流處也

   河亦名東洋河源出邊外自山西天鎮縣界流入東流逕懷安縣北又東逕萬全縣南舊在衛北

   又東南逕宣化縣南至保安州東合桑乾河即古于延水也漢書地理志且如縣于延水出塞外東

   至 廣寕入沽水 經注于延水出塞外柔元鎮西長川 城南小山山 海經曰梁渠之山修水出焉東南

   流逕且如縣故城南又東南逕馬城縣故城北俗謂是水為河頭河頭出戎方土俗變名耳又東逕

   零丁城南右合延鄉水又 東南於大甯郡北右注雁門水自下通謂之于延 水又東南逕罡城南又

   東左與甯川水合又東逕小甯縣故城南又東黒城川水注之又東南逕茹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鳴

   雞山 西又南逕且居縣故城南東南流注於溼 水地理 志曰于延水東至廣寕入沽非矣明統志 洋

   河在鎮城南五里源出境外至此東流入桑乾河水冬月盡冰惟對城一方融液不凍臘日洗馬不

  災舊志東洋河在柴溝堡西北十五里源出邊外東南流入界至堡西北合西洋河因通謂之西洋

  河又東至堡東五里合南洋河名曰燕尾河又東逕萬全左衛北五里又轉東南過鎮城南又東逕

  保安州北雞鳴驛南又東南流十七里入桑乾河清水河源出邊外鴛鴦泊南匯正北溝

  東西沙溝諸水流入張家口南流逕萬全縣東又南至宣化縣西入界河即古甯川水也魏書登國

  二年帝幸甯川即此水經注甯川水出西北東南流逕小甯縣古城西東南注于延水 按今清水

  河發源張家口外二派分流其東北有水自獨石口外西南流合焉南流入邊經張家口堡東北五

  里又南至宣化縣西界入洋河舊志與柳河川混而為一誤泥河在宣化縣東十五里自關

  子口西南流四十里與洋河合即古黒城川水也水經注黒城川水有三源出黑土城西北奇源合

  注總為一川東南逕黒土城西又東南流逕大甯縣西而南入延河沽河源出邊外自獨石口

  流入流逕獨石城西又南逕赤城縣東又南至延慶州東北界仍出邊外水經注沽河岀禦夷鎮西

  北九十里丹花嶺下東南流大谷水注之水發鎮北大谷谿西南流逕獨石北界又南九泉水注之

  水導北川左右翼注入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稱其水南流至獨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流逕

  獨石西又南逕禦夷鎮城西又東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鎮城東北尖谿西南流逕鎮城東又西南

  流注大谷水亂流南注沽水又南出峽世謂之獨固門又南左合乾溪水水引北川西南逕一故亭

  東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逕赤城東故河有赤城之號又東南與鵲谷水合又東南合高峯水

  水出高峯戌東南西南流又屈而東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岀山逕漁陽縣故城西畿輔通志沽

  河在赤城縣東其源有二皆自塞外流入一曰獨石水由獨石城為西河一曰紅山水由紅石山逕

  獨石城東為東河俱流至城南而合又南逕龍門山下名龍門川又南逕雲州堡東又南逕縣東門

  外又南逕龍門所南曰揚田河又南與陽樂河合又東南逕滴水崖堡南亦曰白河又南逕延慶州

  靜安堡又東至東河口由邊外達順天府密雲縣之石塘嶺關此通州白河之上源也湯泉

  河在赤城縣西明統志温泉在赤城西十五里又西河在赤城西合温泉東流分為二一從西北

  入城一從城南流合東河又有赤城湯在宣府鎮城東一百四十里自龍門鎮北鄉赤城寺側山根

  湧出暴𤍠而流旁有冷泉隨人浴之皆可愈疾畿輔通志湯泉河在赤城西源出西山東流至城西

  南合水泉河又東合東河水泉河在赤城縣西北五里亦名城西河源出赤城西北二堡子

  南流入湯泉河西沙河在萬全縣西四十里洗馬林堡百餘步源出塞外東南流入洋河每

  當汎漲時比東沙河尤甚 本朝乾隆六年以後屢經相度築隄以資捍禦東沙河

  全縣東北一里許上承大水泉龍池泉諸水夏秋汎溢湍激 本朝乾隆六年動帑築隄三十一年

  復經修整陽樂河在龍門縣南東流至赤城縣界入沽河漢書地理志且居縣陽樂水出東

  南入海水經注鵲谷水有二源南即陽樂水也出且居縣東北流逕大翮山小翮山北厯女祁縣故

  城南世謂之横水又謂之陽曲河又東左與舊鹵水合水出西北山東南流逕舊鹵城北又東南流

    注 陽 樂水 陽 樂 水 又 東 南 逕 傍 狼山 南又 東 南 逕温 泉 東又 逕 赤 城 西 屈 逕 其 城 南東 南入 赤 城 河

    畿 輔 通 志 今 龍 門 縣 有龍 門 河 源 出 縣 西 娘子 山東 南 流 逕 縣 南 二 里 又東 逕 鵰 鶚 堡 西 南 即水 經

    注 所 云 横 水 也 又有 南 河 源 出 縣 南 狗 兒 村 東 北流 至 堡 西 南 七 里合 龍 門 河 即 水 經 注 所 云 舊 鹵

    水 也龍 門 南 河 合 而 東逕 堡南 統 謂 之 南 河 又 東至 赤城 縣 界 合 沽 水 即水 經注 所 云 陽 樂 河 東 南

    入 赤城 河者 是也 金   河在蔚州 東 即 古 倒 刺山 水 也 水 經注連水 出 雊 瞀 縣 東西 北 流 逕 雊

    瞀 縣 故 城 南 又 西 逕 廣昌 城 南又 西 逕 王 莽 城 南又 西 倒 刺 山 水 注 之 水出 倒 刺山 西 北 流 逕 一 故

    亭 東 西北 注 連 水 又 北 逕 當 城 縣 故 城 西又 逕 故代 東 而西 北 流 注 祁 夷 水 舊 志 金 河 在 蔚州 東 南

    七 十  里發 源 小 五 臺山 西 北 流 入 壺 流 河 其 水 映石 如  金故 名 又 有 乾河 在 州 東 南 三 十 里 源 出 太

    白 山 流二 里 出 口 散 溉民 田 數十 里 流 㑹 金 河壺       流河在 蔚州北 自 山 西廣 靈縣流 入 又 東

    北 經 蔚州 界 入桑乾 河 即古 祁 夷 水 亦 曰漚  夷河水 經 注祁 夷 水逕石 門 關東 北 流 水 側 有故  池又

  東北得飛狐谷水又東北逕代城西又東北𤍠水注之又東北谷水注之又東北右㑹逆水又東北

  逕青牛淵又北逕一故城西又逕昌平郡東又北連水入焉又北逕桑乾故城東而北流注於溼水

  元和志興唐縣漚夷河亦曰瓠𤬛河上橧狹下流闊有似瓠𤬛因名州志壺流河在州北半里自州

  西東流會滋泉又東北㑹煖泉又東逕城北南通城濠又東北會金河七里河之水又東北至州東

  北境入桑乾河龍王河在西寕縣城東一里又西沙河在順聖東城西一里皆泉水湧出南

  流入桑乾河南洋河在懷安縣西自山西天鎮縣界流入經柴溝堡西南五里又東入東

  洋河即古雁門水也水經注雁門水出雁門山東南流敦水注之又東北入陽門山謂之陽門水又

  東逕三會亭北又東逕西伺道城北又東託台水注之又東逕大甯郡北修水注之西洋河

  在懷安縣西北自山西天鎮縣平遠堡流入經西陽河堡南五里又東至柴溝堡西北入東洋河即

  古延鄉水也水經注延鄉水東逕延陵縣故城北又東逕羅亭又東逕馬城南又東注修水

  溝口河在懷安縣北自天鎮縣流入經縣西南三十里折北流至縣西北有柳河自縣西七

  里東流入焉又東北逕城北至萬全縣舊左衛界入洋河即古託台谷水也水經注託台谷水上承

  神泉於葦壁北東逕陽門山南託台谷謂之託台水東逕三會城南又東逕託台亭北又東北逕馬

  頭亭北東北注雁門水媯河自延慶州東北發源西流逕州城南又西逕懷來縣城南又西

  南流入桑乾河本古清夷水也今譌曰媯河水經注清夷水出長亭南西逕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

  平郷川水注之又西北逕陰莫亭又西㑹滄河自下二水互受通稱又西靈亭城水注之又西得泉

  溝水又西南得桓公泉又西逕沮陽縣故城北又屈逕其城西南流注於溼水 按括地志媯水在

  懷戎本漢潘縣在今保安州西南界此自是清夷水遼史謂媯泉在可汗州城中宣鎮志謂出延慶

  海沱山皆不察懷戎之移治清夷而誤指也滄河在延慶州南水經注土地記曰牧牛山下

  有九十九泉即滄河之上原也今山下導九十九泉積以成川西南流谷水與浮屠溝水注之又西

  南右合地裂溝有小水俗謂之分界水南流入滄河又西逕居庸縣故城南有粟水入焉又西與右

  陽溝水合又左得清夷水口宣鎮志謂之溪河源出圑山自永寕縣西南流入延慶州界舊志又謂

  之龍灣河在永寕衛西十里源出圑山南龍王潭其東又有暖泉皆南入媯河蓋即古九十九泉之

  餘流今皆指為媯河上源也澗河在延慶州東南三十里源出八達嶺東四里東南流逕昌

  平州界入榆河板橋河在延慶州西北十五里源出阪泉西南流入媯河 按水經注陽溝

  水岀居庸縣東北西南流逕縣城北西逕大翮山小翮山南又南注滄河即此温泉河

  慶州西北三十里佛峪口水經注大翮山右出温湯療治萬病泉所發之麓俗謂之土亭山其水東

  南流左㑹陽溝水亂流南注滄河冊説温泉河在州西北三十里源出佛峪山南入媯河   聖

  祖仁皇帝車駕臨幸  御製有温泉行 飛 狐谷水在蔚州西南水經注飛狐關水

  西北流逕南舍亭西又逕句璅亭西西北注祁夷水今湮𤍠水在蔚州西水經注𤍠水岀綾羅

  澤澤際有𤍠水亭其水東北流注祁夷水州志城西三十里綾羅里有暖泉澄清如鑒嚴寒不凍居

  民資以灌溉旱禱輒應即古𤍠水也溪水在延慶州東四海冶堡北門外水有三源一出堡西

  南昌平州黄花路界東北流經堡西至堡北有别源自西北來流合焉一出堡南東北流經堡東北

  與西水合又東北流三里出邊外入沽河又有蓮花池在堡南産魚粟水在延慶州西水經注

  粟水出居庸縣下城西枕水又屈逕其縣南注滄河涿水在保安州東南水經注𣵠水出涿鹿

  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逕涿鹿縣故城南又東北與阪泉合其水導源縣東一里阪泉東北流與

  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淵而不流霖雨併則流注阪泉亂流東北入涿水涿水又東逕平原郡南又

  東北逕祚亭北而東北入溼水括地志阪泉今名黄帝泉在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

  北與涿水合保安州志礬山堡西南十里有七旗里泉即阪泉也東北流合黒龍池水頭寺津及龍

  王堂池諸水又東環堡城北人東南入縉山河黒龍池在堡西七里水頭寺津在堡西南四里龍王

  堂池在堡西南三里即蚩尤泉也礬山水在保安州東南源出礬山南流至易州界入淶

  水又有龍池在礬山北二里水自平池湧出澄清可鑒瀦而為池溉地甚廣又有二即溝在州東南

  八十里亦出礬山下東北流入桑乾河居民資以灌溉温泉水在保妥州南魏書世祖紀

  神䴥元年東幸廣甯臨觀温泉三年行幸廣甯臨温泉作温泉之歌水經注橋山下有温泉石池吐

  泉湯湯其下炎凉代序其水灼焉無改能治百疾北流入於溼水遼史地理志奉聖州有温泉冬可

  浴宣鎮志温泉在保安州南十五里協陽關水在保安州西南水經注水出協溪東北流

  厯笄頭山又北逕潘縣故城左會潘泉故瀆又東北注溼水媯水在保安州西南即古潘泉

  也水經注潘泉故瀆上承潘泉於潘城中其泉縱廣十數步東出城注協陽關水雨盛則通注陽旱

  則不流唯洴泉而已括地志媯水源出媯州城中馬蘭溪在延慶州西史記燕王盧綰反

  周勃代樊噲將破綰軍於上蘭正義云括地志懷戎縣東北有馬蘭溪水恐是也水經注靈亭城水

  出馬蘭西澤中衆泉瀉溜歸於澤澤水所鑂以成溝瀆瀆水又左與馬蘭溪水㑹水導馬蘭溪城北

  負山𫝑因阿仍谿民居所給惟仗此泉南流出城東南入澤水澤水又南逕靈亭北又屈逕靈亭東

  又南注清夷水柳河川在宣化縣北源出龍門縣屬常峪口塞外流四十里至宣化縣繞府

  城西北隅入洋河宣鎮志今有柳溝在葛峪堡東三里南流城河居民利之金大定七年幸柳河川

  明史列傳常遇春拔開平還次柳河川以疾卒即其地也韭菜川在赤城縣北明統志在開

  平衛城東發源東山流逕城南合氊帽川愛陽川在萬全縣西遼史地理志歸化州有愛陽

  川宣鎮志在今炭山西北二十里本放牧之地深二尺餘下有頑冰黒色者數尺上有浮草性涼尤

  宜牧馬其地又生黄花大如錢發於土上人馬蹂踐萎悴明日復生如新順聖川在西寕縣

  東舊志在鎮城西南一百里廢順聖縣治廷袤二百里地多美芻明時牧馬於此牛心川

  在懷安縣東萬全左衞東南四十里紅草溝在萬全縣西北二十里又孫才溝在洗馬林堡

  西南十里玉石溝在懷來縣保安衛東北二十五里産花斑石似王𤥨磨可以成器

  香溝在西寕縣西南三十里出藁木諸香西海子在懷安縣東北萬全左衛城西水環

  三十里東南流入洋河青牛淵在蔚州東水經注祁夷水東北逕青牛淵水自淵東注之

  耆諺云有潛龍出於兹浦形𩔖青牛故名潭深不測水周多蓮藕生焉州志有蓮花池在州東北六

  十里周一百五十步中栽荷蓮蓋即古青牛淵也鴛鴦泊在赤城縣西北宣鎮志在雲州

  堡西北一百里境外周八十里其水停積不流自遼金以來為飛放之所大海沱潭

  門縣東鵰鶚堡東三十里大海沱崖谷間有泉下匯為潭禱雨輒應龍潭在龍門縣西趙川堡

  東北十三里潭水湧出南流一里沙⿰氵扵又懷來縣西北四十里亦有龍潭白龍潭在延慶州

  東永寕城東南四十里水深莫測祈雨有應九龍池在宣化縣東九十餘里九竅湧出南

  流入延慶州界九女池在宣化縣南深井堡南四十五里修水池在龍門縣西趙

  川堡東八里白廟堡内蓮花池在懷來縣西五里相傳遼蕭后種花之所又有養鵝池在

  縣東南二十里水四時不竭相傳亦蕭后所鑿代王魚池在蔚州西南水經注祁夷水側

  有故池土地記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魚池池西北有代王臺東去代城四十里王靈

  池在西寕縣東城南三十里禱雨輒應暖湯在赤城縣北雲州堡寶濟鄉一處出泉凡七十

  𨫼底湯在龍門縣西明統志在宣府鎮東六十里冬夏水溢望之𤍠氣氤氲病者浴之

  立愈畿輔通志在趙州堡東南八里温湯在蔚州北後魏和平末侍中司徒陸麗治疾於代郡

  温泉太和二年行幸代之温泉水經注桑乾城西度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泉療疾多驗東莊

  泉在赤城縣東龍門所東二里又有涼水泉在所東南七十里神泉在赤城縣西北馬營

  堡北三里池方一畝其水迸岀轉流成河浴之愈疾獨石泉在赤城縣北獨石城東北隅水

  極澄澈其甘如飴滿而不溢龍池泉在萬全縣東南德勝關内水清澈如鑑南引人城可

  資灌沙城暖泉在萬全縣西南去柴溝堡東北八里平地湧出冬温夏涼南流入洋

  大水泉在萬全縣西北膳房堡北三里又正南泉在新開口堡南四十步清水泉在堡

  西南六十步鷹窩泉在龍門縣東南長安堡西北三里引流入堡中匯而爲池可給居人

  娘子山泉在龍門縣西娘子山下泉水溢出𫝑甚浩瀚可資灌溉明正統十四年竭後湧

  出如桓公泉在懷來縣南水經注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蓋齊桓公北伐山戎過孤

  竹西征束馬懸車上卑耳之西極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陽縣東而西北流入清夷水宣鎮志今

  有水泉一名鏡泉在懷來縣南七里可溉田金波泉在蔚州東二十里古代王城内有二

  泉合流而北名七里河流入金河滋泉在蔚州西南三十里源出馬南莊一名神水泉北入

  壺流河元時居民爭水灌田以鐵板鑄九孔分流今水涸板存飲馬泉在蔚州西十里俗傳

  唐太宗曾飲馬於此海子泉在蔚州北一百五十里隆冬不冰盛夏愈涼汲之不竭

  泉在西寕縣東南二十里有三泉堡柳園泉在西寕縣西三里源出城西北南流東屈

  逕城南又東南入桑乾河又有温泉在順聖東城東二里塔兒泉在懷安縣東南十五里有

  古塔高四大餘泉出其下故名冷泉在瀼安縣東北萬全左衛城西三里玉液泉

  慶州城南水味清甘元時取以造酒西流入清水河白馬泉在延慶州北三里其深莫測旁

  爲白馬村遼統和七年風伯於儒州白馬村即此康濟井在萬全縣北二里山巔極清澈

  洪贊井在龍門縣東南長安堡西舜井在保安州西南括地志懷戎縣城中有舜井宣

  鎮志今有舜池在州西南七十里舜鄉堡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 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 覆輯

                         校對官張之綱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宣化府

︹古蹟︺且居故城在宣化縣東漢置縣屬上谷郡後漢省水經注于延水逕且居縣故城南

  舊志且居故城在衛東六十里周一里元時因舊址修築明時復修為戍守之所茹縣故

  城在宣化縣南漢置縣屬上谷郡後漢省水經注于延水逕茹縣故城北世謂之如口城魏土地

  記城在鳴雞山西十里南通大道西達寕川雲州故城在赤城縣北本望雲川地遼置

  望雲縣屬奉聖州金屬德興府元中統四年升為雲州至元二年省望雲縣入州明初州廢今為望

  雲堡 按舊志謂遼景宗嘗潛居於此後國人訪求立之遂作屋宇於舊居號曰御荘置望雲縣今

  考遼史景宗年四𡻕穆宗養諸永興宫即位並無遯荒民閒訪求迎立之事女祁故城

  在龍門縣東漢置縣屬上谷郡為東部都尉治後漢省水經注陽樂水厯女祁縣故城南 按遼志

   以文徳縣及中京北安州為女祁縣地皆非是沮陽故城在懷來縣南秦置縣為上谷郡

   治後魏省水經注清夷水西逕沮陽縣故城北秦上谷郡治此闞駰曰𣵠鹿東北至上谷城六十里

   魏土地記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括地志上谷故城在懐戎縣東北百二十里漢沮陽縣也

   縣故城在蔚州東本古代國史記趙襄子元年代王遂平代即此後武靈王置代郡秦始

   皇十九年王翦滅趙趙公子嘉率宗族奔代自立為代王二十五年王賁自燕還攻代虜代王嘉仍

   為代郡漢元年項羽徙封趙歇為代王都代歇尋徙趙六年高帝立兄喜為代王後為縣屬代郡晉

   為代郡治後燕慕容垂建興二年代郡人計謙以郡附劉顯三年燕趙王麟破謙徙其民於龍城遂

   廢代郡水經注祁夷水東北逕代城西盧植言初築此城板幹一夜自移於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

   澤中營城自護結葦為九門於是就以為治城周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開九門更名其故城曰東

   城金史地理志靈仙縣有代王城明統志代王城在蔚州東二十里 按漢文帝初封代王都晉陽

   徙中都未嘗居代明統志謂文帝封代王時居此誤又魏書靈徵志神䴥三年白鹿見代郡倒刺山

   本紀太和十一年肆州之代郡民饑是後魏時嘗復置代郡屬肆州也李元護傅叔恤爲東代郡太

   守蓋太和遷洛後以平城爲代郡故以此爲東代郡也地形志俱不載其缺略多矣當城故

   城在蔚州東漢置縣屬代郡後漢晉初因之後廢水經注連水北逕當城縣故城西高祖十二年

   周勃定代斬陳豨於當城即此處應劭曰當桓都山作城故曰當城也雊瞀故城

   州東漢置雊瞀縣屬上谷郡後漢因之晉廢水經注連水岀雊瞀縣東西北流逕雊瞀縣故城南

   東安陽故城在蔚州西北本趙之安陽邑漢置東安陽縣屬代郡後漢因之晉廢後魏

   復置安陽縣屬高柳郡北齊廢水經注㶟水東逕東安陽故城北趙惠文王三年主父封長子章爲

   代安陽君此即章封邑地理風俗記曰五原有西安陽故此加東也昌平故城在蔚州北

   水經注㶟水逕昌平縣故成北王莽之長昌也昔牽招爲魏鮮卑校尉屯此又祁夷水逕昌平郡東

   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 按漢昌平縣屬上谷郡水經注及括地志皆云昌平在軍都東

   南今順天府昌平州界是也今蔚州乃漢代郡地漢時桑乾為代郡治不應上谷之縣反出其西蓋

   此昌平縣在後魏天平中屬平昌郡謂即牽招所屯恐非桑乾故城在蔚州東北漢置縣

   為代郡治後漢移郡治高柳以桑乾屬焉建安二十三年曹操遣子彰擊代郡烏凡逐北至桑乾去

   代二百餘里即此裴松之三國志注桑乾縣今北虜居之號為索干之都水經注㶟水東北逕桑乾

   縣故城西魏土地記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陽原故城在西寕縣南漢置縣屬代郡後

   漢省水經注㶟水逕陽原縣故城南俗謂之北𨚗州舊志故城在西城南十里馬城故城

   在懷安縣北漢置縣屬代郡為東部都尉治後漢因之晉廢水經注修水東南逕馬城縣故城北十

   三州志馬城在高柳東二百四十里居庸故城在延慶州東漢置縣屬上谷郡後漢建安

   中劉虞自薊北奔居庸即此水經注魏上谷郡治 按史志天平中復置改郡屬北齊併廢

  輿故城在延慶州東北漢置縣屬上谷郡後漢省水經注谷水與浮圖溝水出夷輿縣放城

  西永興故城今保安州治本漢涿鹿縣城唐末置縣為新州治遼神冊元年平西北諸

  郡回攻新蔚武媯儒五州盡有其地置西南面招討使明年晉復取之會同元年石晉復割入遼改

  為奉聖州保大二年金遣完顔忠攻奉聖州破遼兵於雞鳴山州降元為保安州治明初州縣俱廢

  永樂十二年於此置保安衛十三年復置保安州景泰二年移保安衛於雷家站因謂州城為舊城

  與新城互為脣齒礬山故城在保安州東南六十里本漢軍都縣地唐末置縣屬新州

  遼屬奉聖州金初屬宏州明昌三年改屬德興府元至元二年省入永興明置礬山堡於此涿

  鹿故城在保安州南史記黃帝邑於涿鹿之阿漢置涿鹿縣屬上谷郡晉屬廣甯郡後魏省

  魏土地記下洛城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括地志涿鹿故城在媯川東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舊志

  今保安州東南四十里有土城遺址制甚宏闊中有黄帝廟明志謂之軒轅城即涿鹿城也

  縣故城在保安州西南漢置縣屬上谷郡後漢初永元十一年復置晉改屬廣甯郡後魏

  省隋置懷戎縣於此水經注㶟水北逕潘縣故城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記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

  潘城十三州志曰廣平城東北一百一十里有潘縣隋書地理志云涿郡懷戎縣後齊置北燕州領

  長寕永豐二郡周去北字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舊唐書地理志媯州隋𣵠郡之懷戎縣武德七

  年訃平高開道置北燕州復北齊舊名貞觀八年改名媯州長安二年移治舊清夷軍城懷戎縣本

  漢潘縣北齊改為懷戎媯水經其中州所治也宣府志有舜鄉堡在今保安州西南七十里即故潘

  縣也 按舊志以今懷來縣為故潘縣誤下洛故城在保安州西漢置縣屬上谷郡晉曰

  下洛太康中置廣甯郡治焉後魏兼置燕州於此魏書穆羆傳太和十六年除燕州刺史鎭廣甯地

  形志太和中分恒州東部置燕州孝昌中䧟水經注㶟水東逕下洛縣故城南魏燕州廣甯縣廣甯

  郡治魏土地記去平城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堯廟廣寕舊城在宣化縣西北漢置縣屬

  上谷郡晉置廣甯郡於下洛省縣入之亦曰大甯咸和二年代王紇那為石虎所敗徙都大甯以避

  之水經汪延河東逕大甯縣故城南地理志云廣寕也魏土地記下洛城西北百三十里有大甯城

  寕縣舊城在宣化縣西北漢置寕縣屬上谷郡為西部都尉治後漢曰甯縣建武二十五

  年置烏桓校尉於甯城領内附烏桓并鮮卑内屬者晉省魏土地記大甯城西二十里有小甯城

  宣德廢縣今宣化縣治唐末置武州治文德縣通考云南至新州七十里遼神冊元年

  有其地改為歸化州宋宣和五年入宋六年築固疆堡尋復入金改州縣俱曰宣德元為順寕府治

  明洪武初府縣俱省二十六年置宣府左右前三衞於此 本朝初省左右二衞入前衛為宣府鎮

  在城㕔康熙三十二年巡撫郭世隆奏改鎭置宣化府改在城廳置宣化縣以宣府驛深井堡併入

  陽門廢縣在懷安縣北本金置元廢金史地理志宏州陽門鎭貞祐二年七月升為縣宣

  鎭志在鎭西一百二十里宣平廢縣在懷安縣東北金史地理志宣德州領宣平縣承安

  二年以大新鎭置舊志元移治於辛南莊明洪武初縣廢二十六年改置萬全左衛故城在衛西十

  里宣鎭志在鎭城西七十里靈仙廢縣今蔚州治唐時興唐縣也元和志興唐縣本靈

  邱縣地開元十二年於州東北一百三十里横野軍子城南置安邊縣屬蔚州天寶元年改爲安邊

  郡仍自靈邱移州理於安邊城至德二年改爲興唐郡仍改安邊縣爲興唐縣寰宇記梁開平二年

  改爲隆化縣後唐同光初復舊晉初改爲靈仙縣 按舊唐志州治靈邱以興唐爲屬縣云隋置安

  邊縣新唐志又謂開元初自靈邱徙州治安邊至德二載復故治皆誤今從元和志定安廢

  縣在蔚州東北遼置屬蔚州金貞祐三年升爲定安州元復爲縣明初省蔚州志定安廢縣在州

  東北六十里縉山廢縣今延慶州治唐末置爲儒州治元廢 按遼志縣本漢廣甯縣

  地唐天寶中割媯川縣置考水經注于延水逕廣甯城南則廣甯在于延水北即今宣化縣地今延

  慶州在清夷水北乃漢居庸縣地非廣甯也又新舊唐志皆無縉山則非天寶中置可知當從通考

   唐末所置爲是龍門舊縣今龍門縣治唐末所置也遼史地理志龍門縣在奉聖州東北

   二百八十里元改置望雲縣明初廢宣德中因其地置龍門衛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改置龍門縣

   以葛峪趙川鵰鶚長安嶺四堡併入懷安舊縣在今懐安縣東唐書地理志新州領懷安

   縣遼史地理志懷安縣本漢夷輿縣地歴魏至隋爲突厥所據唐克頡利縣遂廢爲懷荒鎭高勲鎭

   燕奏分歸化州文德縣置在奉聖州西北二百八十里舊志懷安故城在今懷安縣東二十里明廢

   縣爲衛移今治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改置懷安縣以萬全左衛及柴溝西陽河二堡併入 按水

   經注夷輿縣在居庸縣東北遼志謂在懷安縣誤永寕舊縣今西寕縣治遼統和中置

   宏州又置永寕縣爲州治金改縣曰襄陰元省入州明初州廢天順四年築城謂之順聖西城成化

   十九年設南路參將駐此 本朝𥘉設宣府鎭南路廳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西寕縣以東城併入又

   有永寕舊縣在延慶州東明永樂置詳見關隘按遼志謂宏州本東魏北靈邱郡唐橫野軍安邊

  縣今考北靈邱及横野軍並在蔚州永寕特唐時安邊地耳遼志誤襲元和志蔚州建置之文遂謂

  縣本唐横野軍誤順聖舊縣在西寕縣東六十里遼置遼史地理志宏州統順聖縣本

  安塞軍五代兵廢景宗分永興縣置初隸奉聖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金史地理志順聖縣遼應

  厯中置全因之舊志明初縣廢天順中改築順聖東城詳見關隘舊赤城今赤城縣治水

  經注沽水逕赤城東趙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為燕所敗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舊志

  後魏登國二年臨幸廣寕遂如赤城三年燕將慕容麟擊擒賀納於赤城既而魏主幸東赤城即此

  加東者以平城西又有赤城也五代晉天福六年遣使如契丹見契丹主於赤城亦即此元置赤城

  站明宣德五年築城曰赤城堡正統末䧟廢景泰初收復嘉靖元年設兵備駐此 本朝順治十年

  康熙元年設上北路廳於此三十二年改置赤城縣以開平衛龍門所滴水崖雲州鎭安馬營鎭

  寕等七堡併入三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臨幸   御製有詩禦夷鎭城

  城縣東北後魏太和中置爲六鎭之一水經注大谷水南逕禦夷鎭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

  又候鹵城在居庸縣西北二百里太和中更名禦夷鎭清夷軍城今懷來縣治唐書地

  理志媯州有清夷軍垂拱中置舊唐書地理志媯州懷戎縣長安二年移治舊清夷軍城即此遼改

  州曰可汗縣曰懷來金又改縣媯川元復曰懷來明置懷來衛 本朝初爲宣府鎭東路廳康熙三

  十二年改置懷來縣以保安衛及土木榆林二堡併入 按今縣本秦漢沮陽縣地城南有清夷水

  故唐置清夷軍取水爲名長安中始自潘城移懐戎縣及媯州來治其故懷戎即漢潘縣則在今保

  安州西南界括地志所云媯州懐戎及厯山媯水皆在其地二地迥别自天寶改郡曰媯州金又改

  縣曰媯川皆沿唐初故名後人不察移治之事遂誤以今縣爲即潘縣并誤指清夷水爲媯川也

  大寕郡城在懷安縣北水經注雁門水逕大寕郡北魏太和中置 按大寕即廣寕也後

  漢時廣寕郡治下洛豈嘗移治西界歟白城在赤城縣北雲州堡東北百里金世宗納涼之

  所章宗誕生於此又有黑城在白城西南九十里古長城在赤城縣北魏書明元紀泰常

  八年築長城自赤城縣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餘里舊志望雲縣有古長城又唐書地理志懷戎北有

  長城開元中張說築在今懷來縣北零丁城在萬全縣北水經注修水東逕零丁城南右合

  延鄉廣邊城在龍門縣東鵰鶚堡東唐書地理志懷戎北有廣邊軍故白雲城也宋白

  曰軍在媯州北百三十里近鵰窠邨 按鵰窠邨即明鵰鶚堡羊城在龍門縣東南三十里遼

  築以便市易六郎城在懷來縣東南棒棰峪相傳宋楊延昭所築寕武城

  來縣西唐書地理志懷戎縣西有寕武軍代東城在蔚州東北水經注逆水導源將城東西

  北流逕將城北在代城東北一十五里疑即東代矣而尚傳將城之名盧植曰此城方就而板幹自

  移應劭曰城徙西南去故城五十里故名代曰東代或傳書倒錯情用疑焉又祁夷水逕一故城西

  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東城而非所詳也舊志按水經注故代城在𤍠水之西今暖水岀綾

   羅里即古熱水在州西南三十里疑今州治即古將城地而州志所謂代王城則水經注代東北五

   十里之故城也沙城在懷安縣舊萬全左衞西北明永樂中北征道宣府次少嶺次萬全次沙

   景泰三年沙城堡周三里九王城在懷安縣舊萬全左衛北五里相傳遼築遺址尚存

   岡城在懷安縣東北舊萬全左衛北水經注于延水東逕岡城南按史記蔡澤燕人也謝病歸

   相秦號罔成君疑即澤所邑也世名武岡城隆鎭衛城在延慶州南元大德中指揮使

   哲彥布哈所建宣鎭志城在州南址尚存又有古城在州東北二十里相傳遼蕭太后所築 哲彥

   布哈舊作哲言不花今改正藥師城在保安州東合河鎭相傳宋宣和中郭藥師宁燕山

   時所平原城在保安州東南水經注涿水東逕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僑

   郡以統之蚩尤城在保安州東南水經注蚩尤泉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魏土地記曰涿鹿

   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無鄉城在保安州南水經注㶟水逕無鄉城北地理風俗記曰燕

   語呼毛為無今改宜鄉也雍洛城在保安州西水經注㶟水逕雍洛城南魏土地記下洛城

   西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東流者也故萬全右衛今萬全縣治本曰德勝堡

   洪武二十六年置是年置萬全右衛與左衛同永樂二年城德勝口移右衛來治成化十年

   上西路參將轄邊牆一百二十四里有奇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萬全縣以張家口膳房新河

   口洗馬林等四堡併入故蔚州衞即舊蔚縣治明洪武七年置衛蔚州城中屬山西行

   都司宣德五年割衛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改衛及廣昌千户所地置蔚縣乾

   隆二十二年裁併入州故延慶衞在州東南四十里居庸關口南接居庸關本名隆慶

   衛明建文四年燕王置隆慶初改今名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併衞地入延慶州移昌平州州判於

   此改為延慶州分防州判又有隆慶左右衛永樂二年置宣德五年移左衞於永寕移右衛於懷來

   今皆狼山府在懷來縣西唐永徽元年建狼山都督府宣鎭志狼山堡在懷來衛西十

  五里良山之南其地尚多瓦礫長春宫在赤城縣北雲川堡西南遼建景宗嘗逰於此

  安宫在龍門縣界金史地理志龍門有慶安宫行宫也明昌苑在懷來縣東遼置

  上花園在宣化縣東南四十里又有下花園在縣東南五十里相傳皆遼蕭后種花處 本

  朝   高宗純皇帝鑾輿駐此   御製有詩東 花園在懷來縣東十里遼置

  園在延慶州南七里相傳金時植杏於此香水園在延慶州東北元仁宗誕生於此

  鎭朔樓在宣化縣治東明正統中都御史羅亨信直南北二門通衢上置鼓角漏刻以司

  昏曉亨信有記 本朝乾隆十年   賜額曰神京屏翰清遠樓在宣化縣治東明成

  化中都御史秦紘建上置鐘以司昏曉鎭邊樓在蔚州城内明洪武初指揮周房建

  軍樓在懷來縣西十里鳳凰臺在延慶州西南三十五里金時建歇馬臺

  在赤城縣東龍門所東五十里口外相傳遼蕭后歇馬處羊房有二東羊房在延慶州北十里

  西羊房在州西北十五里相傳皆遼蕭后養羊之所薄家莊在蔚州西三里相傅漢文帝母

  薄氏宗族所居金志靈仙縣有薄家邨即此

 ︹關隘︺飛狐關在蔚州南魏土地記代城南四十 里有飛狐關州志飛狐口在州東南六 十里

  北口在州南三十里隘門關在蔚州西南四十里石門峪亦曰石門口兩山對峙中通一線

  路通山西靈邱縣明洪武中設巡司久廢孔嶺關在蔚州東北元和志蔚州東北至孔嶺關

  一百里從關至媯州百五十里美峪關在保安州南六十里西南通蔚州界舊曰美峪所本

  在保安衛西明景泰二年移置於此協陽關在保安州西南魏土地記下洛城西南九十里

  有協陽關西通代郡獨石口在赤城縣東北一百里府東北三百十里其南十里為獨石城

  本元雲州之獨石地明初建城周六里門三宣德五年自故開平城移置開平衛於此屬萬全都指

  揮使司景泰三年設上北路參將 本朝初屬宣府鎭曰上北路康熙三十二年併衛入赤城縣仍

   設 參將防 駐曰獨石口並設縣丞分駐其地雍正六 年改設 副將轄雲州赤城鎭安滴水崖龍門所

   五營十二年增設理事同知口外為太僕寺牧廠察哈爾遊牧處及阿霸垓諸旗分地康熙三十五

   年    聖祖仁皇帝駕次獨石口    御製有詩張  家口在萬全縣東二十里其南

   五里為張家口堡明宣德四年築周四里有奇門二嘉靖中改築周三里有奇城外有池明季為互

   市之 所 本朝為張家口路設參將駐防康熙二十九 年改設副將轄萬全營膳房堡新河口萬全

   左衛柴溝堡洗馬林堡西陽河堡懷安城八營三十二年設縣丞分駐其地雍正三年增設理事同

   知口外為禮部太僕寺牧廠及察哈爾官兵阿霸哈納爾等諸旗分地乾隆十年   高宗純皇

   帝清蹕所經有御製進張家口途中詩沿河口在懷來縣南一百三十里宛平縣界

   桑乾河口也詳見順天府九宫口 在蔚州東南四十里九宫山側明洪武九年置巡司宏治

   七 年移於黑石嶺萬厯十六年廢又九宫口 東有永寕松于二口明永樂十三年直 峪口

  在蔚州西南六十里路通山西靈邱縣即唐之直峪關詳見山西志鴛鴦口在蔚州東北七

  十里近壺流河兩山相峙狀如鴛鴦路通西寕縣明永樂十三年置巡司今裁興寕口

  州東北一百二十里路通府城明永樂十三年置巡司天順中徙於興寕北口今裁丁寕口

  在西寕縣東南舊志東城相近有丁寕鰲魚等口明嘉靖中余子後以丁寕鰲魚水峪為東城三隘

  岔道口在延慶州南二十里舊志自八達嶺而北地稍平五里至岔道有二路一自懷來衛

  厯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為西路一至延慶州永寕衛四海冶為北路八達嶺為居庸之𬓛

  岔道又八達之藩籬也明嘉靖三十年築城於此周二里有奇西南北三門 本朝設守備駐此

  天津關口在保安州東南一百里與良鄉縣接界自口而西為天橋關口棃園嶺口滑車

  安口皆去州百里天門關口在保安州東南一百里與房山縣接界相近曰東龍門口

  馬水口在保安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接淶水縣界又西曰石龍安口康家溝口狼兒溝口定

   樂安口皆南接紫荆關界多倫諾爾在張家口外 本朝雍正年閒設同知巡檢各一員

   兼設都司駐此永寕城巡司在延慶州東四十里明永樂十二年置永寕縣屬隆慶州

   十五年又於縣置永寕衛屬宣府鎭 本朝順治八年設都司駐守十六年併縣入衛康熙三十二

   年又併衛入延慶州今為永寕路都司所轄周四溝靖安四海冶三堡城周六里有奇門四雍正十

   二年設巡司沙城巡司在懷來縣東北新保安城在懷來縣西北七十里即

   故保安衛也其地本名雷家站明景泰二年自保安州城移置保安衛於此改築新城周七里有奇

   門三 本朝康𤋮三十二年以衛併入懷來縣設懷來路參將駐此雍正十年改設都司轄礬山堡

   懷來城二營東城在西寕縣東六十里本遼金時順聖縣明初廢天順四年築城周四里有

   奇謂之順聖川東城 本朝初屬蔚州衛為宣府鎮南路康熙三十二年併入西寕縣設守備駐防

   仍屬蔚州路萬全左衛在懷安縣東北六十里本元宣平縣地明洪武二十六年改置

   萬全左衛三十一年徙廢永樂二年復還故治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屬宣府鎭為西路康

   熙三十二年以衛併入懷安縣設守備駐防屬張家口路城周六里十三步門二龍門所

   在赤城縣東三十里東至邊界十五里本元雲州之東莊地明宣德六年建千户所築堡周四里有

   奇南北二門萬厯十八年以北路地勢隔遠增設下北路參將駐此 本朝順治八年改設守備轄

   鎭靖一堡雞鳴驛堡在宣化縣東南六十里明永樂十六年設站於此因雞鳴山為名十

   七年因民堡增築周四里有奇舊為鎭城入京要路 本朝設把總駐此深井堡在宣化縣

   南少西六十里東至保安州四十里西南至東城八十里明正德五年築城周三里有奇門三𥘉屬

   蔚州衛後改屬萬全都司舊設守備把總各一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栽守備一員靖遠站

   堡在宣化縣西北四十里明永樂初設站置堡周三里有奇又洋河堡在縣南五里水泉堡在縣

   南四十里榆林東中西三堡在縣北三十里雙營堡在縣東北四十里滴水崖堡

   城縣東八十里北去龍門所五十里本龍門所地明宏治八年築堡周三里有奇門二東去大邊二

   十里即薊門古北口之後也 本朝初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轄馬營松樹君子三堡又靖遠

   堡在滴水崖東舊為朶顔易馬市口明嘉靖二十八年築堡周二里有奇東去盤道口邊十五里又

   長伸地堡在靖遠堡東北明萬厯十年築周一里有奇樣田堡在赤城縣東龍門所西南

   二十里舊名雞田民堡也明嘉靖三十七年始為官堡改名様田周二里有奇又牧馬堡在龍門所

   北故牧場也明宏治十年築周一里有奇皆久廢鎭靖堡在 赤城縣西北三 里西至邊界

   三十里北至邊界三十五里明宏治十一年築周二里有奇舊設守備 本朝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馬營堡在赤城縣西北六十里西至邊界二十五里北至邊界三十里元為雲州之大猫兒

   峪明宣德七年築堡周六里有奇門四 本朝設把總駐守雍正十年改設千總其東南有倉山堡

   周不及一里明嘉靖三十七年築久廢松樹堡在赤城縣西北馬營堡西明嘉靖二十五

   年築又君子堡在松樹堡北明宣德初築俱周一里有奇 本朝雍正十年於松樹堡增設千總君

   子堡增設把總雲州堡在赤城縣北三十里即元故雲州也明洪武初廢州置雲州驛宣德

   五年於河西大路築城置戍景泰五年增設十户所後又設上北路參將 本朝改設守備舊有驛

   丞今裁城周三里有奇門二其北二十里爲猫兒峪堡又北二十里爲半璧店堡俱明嘉靖中修築

   周一里有奇久廢鎭安堡在赤城縣東北五十里明成化八年築堡周二里有奇 本朝

   設守備駐此清泉堡在赤城縣東北獨石城邊外山下有清泉涌岀遶堡東因名明景泰

   四年䈎周二里有奇久廢新河口堡在萬全縣西北四十里西北至邊界皆十里明宣徳

   十年築堡周二里有奇 本朝設守備駐此洗馬林堡在萬全縣西北七十里西至邊

   界二十里西南至西陽河堡三十里東北至新河口堡四十里元曰蕁麻林後譌洗馬明宣德十年

   始築城於舊堡北十里隆慶五年增修周四里有奇門二 本朝設守備駐此膳房堡

   全縣北二十里東南至張家口堡三十三里西南至洗馬林堡五十里北至邊界十里明成化十五

   年築堡嘉靖十二年展築周二里有奇 本朝設守備駐此鵰鶚堡在龍門縣東四十五

   里元為雲州之鵰窠站明初置浩嶺驛有驛丞永樂中改為鵰鶚堡宣德六年築城周二里有奇門

   二當北路之中為往來要道 本朝裁驛丞設把總駐守長安嶺堡在龍門縣東南九十

   里明洪武𥘉置豐峪驛設驛丞永樂九年築城置戍改今名宏治三年增置守禦千户所 本朝初

   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駐防十三年增設把總裁驛丞城周五里有奇東西跨嶺中通線道稱

   為險龍門關堡在龍門縣西二十五里明宣德三年築堡周二里有奇關門在堡東

   五里又三岔口堡在縣東十五里明嘉靖二十八年築周一里有奇金家莊堡在縣西北七十里明

   成化二年築周二里有奇三堡皆 本朝順治八年併入趙川堡在龍門縣西五十里北至

   邊界二十八里西至葛峪堡三十里明宣德五年築隆慶後改築甎城周四里東南二門城外有池

   本朝初設把總雍正十二年改設千總其北二十里有大白陽堡即唐媯州之白陽鎭也明成化

  初置堡周三里東北十里又有小白陽堡明宣德五年築周二里有奇 本朝順治八年二堡皆併

  入趙川堡葛峪堡在龍門縣西北八十里北至邊界十五里西北至張家口六十里明宣德

  五年築周四里有奇後設中路參將駐此 本朝改設守備轄趙川鵰鶚二堡其西七里有常峪堡

  又西二十里有青邊口堡皆明宣德中置周三里有奇又西二十里有羊房堡北去邊牆十里與張

  家口接壤明成化元年築周二里有奇 本朝順治八年三堡皆併入葛峪堡榆林驛堡

  在懷來縣東南三十里東至延慶州岔道口二十五里至居庸關五十八里元置榆林驛明初因之

  正統末䈎堡周二里有奇 本朝設把總駐守舊兼設驛丞今裁土木驛堡在懷來縣

  西二十五里西至保安州四十里為往來孔道本名統漠鎭唐初高開道據懷戎時所置後譌為土

  木明永樂初置堡正統末英宗親御六師駐此師潰額森擁之北行堡遂毁嘉靖四十五年就故堡

  修築周二里有奇當長安嶺紅站口之衝為𬓛之地設驛丞 本朝因之兼設把總駐守屬懷來

  乾隆十年   高宗純皇帝聖駕經臨   御製有土木堡詩黒 石嶺堡

  州東南黒石嶺上接廣昌界明正德三年築堡周二百四十步 本朝設把總駐此桃花堡

  在蔚州東北九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築堡周二里門二設倉置遞 本朝設把⿰糹⿱丿㤙 -- 總駐守舊與黒石

  嶺俱屬廣昌營雍正六年改屬蔚州路又有鴉㵎堡在堡西南三里後營堡在堡東北五里西

  陽河堡在懷安縣西北東去萬全縣八十里北至邊界二十里相傳金元時嘗築小城設兵

  戌守明正統五年因舊址築堡周四里有奇門四為府境極西西北與山西大同平遠堡接壤兩面

  皆邊舊稱衝要今設守備駐守其東十五里又有渡口堡李信屯堡在懷安縣西北三十

  里明嘉靖十六年築堡周二里有奇南一門西北去大同永嘉堡十里柴溝堡在懷安縣

  北五十里東北至萬全縣四十里至張家口四十八里西北至洗馬林堡四十里元設柴溝營明正

  統二年築堡周七里有奇東西南三門城外有池北去邊界二十里嘉靖𥘉增設參將以右衛為上

  西路此為下西路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與西陽河堡俱併入懷安縣設守備駐此雍正十年改設

  參將十二年又改都司會河堡在懷安縣東北萬全左衞西即東南二洋河合流處也堡

  為遼金時所築宋嘉定四年𫎇古追金人至會河堡即此又衛東十五里有閻家屯堡周四

  溝堡在延慶州東永寕城東北三十里明嘉靖十九年築周二里有奇南一門 本朝設守備

  駐此屬永寕路又劉斌堡在周四溝堡西南十八里明萬厯三十二年築周一里黒漢嶺堡在周四

  溝堡東南十五里明嘉靖三十年築周二里有奇四海冶堡在延慶州東永寕城東六

  十里舊嘗冶鑄於此以有四水合流名四合冶元時往來上都恒取道於此後譌為四海冶明天順

  八年築堡周三里有奇宏治七年徙永寕左千户所屯守 本朝為延慶州地設守備駐防兼轄榆

  靖安堡在延慶州東永寕城北三十里東至邊界五里北至邊界三里明嘉靖三十五

  年築周二里有奇門三 本朝𥘉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乾隆四年改設千總沙城堡

  在保安州東六十里相近又有二堡相連曰少城中堡東堡其西十里有艮旧屯堡為居民屯聚之

  所人東八里堡在舊保安衛東八里西八里堡在衛西八里礬山堡在保安州東南六十

  里本遼金時礬山故縣明初築礬山堡周三里萬厯七年設兵戍守 本朝設守備於此屬懷來路

  麻峪口堡在保安州南當龍門南口明洪武二十五年築周一里有奇旁有紅站口皆險

  隘之西白馬營在西寕縣東十五里又東一里為東白馬營柳溝營

  慶州東明萬厯中築城周二里有奇門三神道溝鎭在蔚州東南一百里路通廣昌縣明

  萬厯三十八年置巡司今裁長安鎭在蔚州東北七十里地雖平坦為諸𨵿隘之𬓛喉舊

  設巡司今裁宏陽鎭在延慶州西南唐武德六年高開道以所部宏陽統漠二鎮來降即

  此舊志宏陽鎮在州西南三十里統漠即土木驛也三馬房在西寕縣東城東十五里又四

  馬房在縣東十里七馬房在縣西十里八馬房在縣西二十里宣化驛在府城南舊名宣府

  驛 本朝康𤋮三十二年改名雞鳴驛在宣化縣東南雞鳴驛堡永樂十六年置有驛丞

  赤城驛在赤城縣治東北明永樂中置舊曰雲門驛今改名萬全驛在懷安縣舊萬

  全左衛南門外明王德八年置有驛丞懷安驛在懷安縣北門外明永樂十八年置於萬

  全左衛東門外名東門驛成化二十年改置於此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改名居庸驛

  庸關内舊屬延慶衛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衞裁屬延慶州分防州判管理

 ︹津梁︺報捷橋在府城小東關外承恩橋在府城南昌平門外其東又有通濟橋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建普濟橋在府城南五里洋河上樣田河橋在赤城縣

  東南様田堡北四里許順濟橋在赤城縣東北獨石城南三里三橋在懷來縣南媯

  新橋在懷安縣東北三十里跨洋河人七里橋在縣西跨柳河九宫口橋

  州東南四十里官莊橋在蔚州西十里渡口橋在西寕縣東三十里萬固橋

  在西寕縣南桑乾河上地名余獻莊為東西南北通衢明宏治五年建石橋凡八空縱三十仞橫三

  仞有屠營橋在延慶州東跨龍灣河又孤山橋在州西十里跨媯河青龍橋

  在延慶州東南三十餘里跨澗河又廣濟橋在州南跨媯河通濟橋在州西跨沽河武林橋

  在保安州東南保安衛南四十里跨桑乾河

 ︹隄堰︺洗馬林堡石隄在萬全縣西沙河東岸 本朝乾隆六年建築二十八年𬒳

  衝刷復經增修完整懷安城河石隄在懷安縣南門外 本乾隆五年築以禦城

  西南諸山匯流之水三十三年復接築土隄使湍流越過城隅由洪塘溝達於洋河由是城垣得免

  柳河川壩在宣化府城西北兩門外 本朝乾隆八年因柳河川水𫝑衝激分建甎

  壩石壩以資捍禦嗣後屢經修築乾隆二十七年復將舊存土壩改建石工於是西北城隅藉以鞏

  張家口堡石壩一在張家口大境門外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二十八年先後

  建築以禦西沙溝之水一在堡之東北清水河伏秋雨漲邊牆輒被衝嚙乾隆十一年十二年築壩

  以禦之二十二年二十八年復屢次加築又有乾沙河二道洩本境諸山無源⿰氵厯 -- 𤁋乾隆三十年

  建石壩並土隄以引水旁流於是牆堡無傾圮之患

 ︹陵墓︺︹元︺劉敏墓在宣化縣譚資榮墓在懷來縣︹明︺楊洪墓在赤城縣

  北舊開平衛相近有洪從子武强伯揚能墓

 ︹祠廟︺襃忠祠在府城内明嘉靖七年建祀有功烈節義諸武臣薛祿譚廣等許成名有記

  昭德祠在府城内明嘉靖二年建祀李儀羅亨信李秉葉盛秦綋張錦李介楊謐陳紀馬中

  錫雍奉王雲鳳十二人吕柟有十二公傳序義烈祠在赤城縣北雲州堡明景泰三年

  祀死事谷春孫剛等九十餘人葉盛有記表忠祠在懷來縣新安堡城祀明謫戍錦衣衞經

  厯沈顯忠祠在懷來縣明景奉初建萬厯末重修祀正統土木死事諸臣王佐鄺埜曹

  鼐丁鋐王永和鄧棨張益龔全安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劉容淩夀包良佐姚銑鮑輝俞拱潘澄錢

  昺張洪黄裳魏貞夏誠申佑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翔鳳齊汪馮學明滕員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俞

  鑑張瑭鄭瑄馬預尹正羅如墉廖羲仲劉信欽謙李恭石玉張輔朱勇吳克忠宗瑛陳瀛井源薛綬

  朱冕陳懷李珍陳塤沈榮呉克勤梁成王貴藍睦雷震范洪共六十四人黃帝祠在保安州

  東南水經注涿鹿城東一里阪泉上有黃帝祠宣鎭志在橋山後魏天興中建每遇東巡幸率親臨

  以祀興光元年詔修之温泉神廟在赤城縣西温泉上明正統六年因舊重修

  石神廟在赤城縣北獨石城南正統七年建祀工神漢文帝廟在蔚州南關世

  傳遼穆宗建

 ︹寺觀︺彌陀寺在府城内明宣德八年修楊士奇有記 本朝康熙元年重修永安寺

  在府城東南難鳴山遼時建兀至元中地震寺圮重建有歐陽元碑記妙峯寺在府城東

  北三十里明孫琦碑記云寺有𫎇古碑丞相太師布哈撰今湮没無迹可考 布哈改見順天府列

  廣慈寺在懷來縣城内 本朝順治五年建康熙三十五年   賜額内有 行宫

  乾隆十年   高宗純皇帝駕幸多倫諾爾經臨寺中   賜鏡圓常照額柏 林寺

  在懐來縣新保安西二十里唐時有僧卓錫於此蒼柏萬株平地有三巨石高各十餘丈鑿石為龕

  刻佛像其中虎窩寺在懷安縣西二十里虎窩山之陽府志云即漢夀峯寺明時改名張

  士範有記靈巖寺在蔚州城内西北隅俗稱前寺雙松寺在蔚州城西北俗稱後寺

  府志云遼三宇故址金河寺在蔚州東小五臺山下金時建千佛寺在西寕縣順聖

  西城東南二里本金羅化院舊址靈山寺五保安州南一百五十里金泰和八年

  眞觀在赤城縣雲州堡西南十五里金閣山中舊曰雲谿觀元改名 本朝康熙十一年

大清一統志

 宣化府

︹名宦︺︹漢︺李廣成紀人文帝時為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劉茂晉陽人為沮陽令王莽時

  棄官避世宏農山中教授蘇竟平陵人平帝時拜代郡中尉時匈奴擾亂北邊多罹其禍竟終

  完輯一郡光武即位就拜代郡太守使固塞以拒匈奴王霸潁陽人建武九年拜上谷太守

  時盧芳與匈奴烏桓㑹兵寇盜尤數詔霸將弛刑徒六千餘人與杜茂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築起亭

  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與匈奴烏桓大小數十百戰頗識邊事數上書言宜結和親又陳委輸可

  從温水漕以省陸轉之勞事皆施行後南單于烏桓降服北邊無事在上谷二十餘𡻕永平二年

  ︹三國︺︹魏︺裴潛開喜人太祖以為代郡太守烏丸王及其大人凡三人各自稱單子

  專制郡事太祖欲討之潛曰宜以計謀圖之不可以兵成迫也遂單車之郡單于驚喜潛撫之以靜

   單于以下脫帽稽顙悉還前後所掠婦女器械財物潛暗誅郡中大吏與單于為表襄者郝温郭端

   等十餘人北𫟪大震百姓歸心︹南北朝︺︹魏︺王憲北海劇人為上谷太守清身率下風

   化大︹唐︺李思儉宏道元年為蔚州刺史突厥寇州思儉死之︹遼︺楊佶

   重熙十五年出為武定軍節度使境内亢旱苗稼將槁視事之夕雨澤霑足百姓歌曰何以蘇我

   上天降雨誰其撫我楊公為主㶟陽水失故道乃以巳俸創長橋人不病涉及被召郡人攀援泣送

   竇景庸中京人大安中授武定軍節度使審決𡨚滯輕重得宜以獄空聞趙徽

   人咸雍中出為武定軍節度使及代軍民請留︹金︺完顏宗賢天德中除忠順軍節度使

   捕盗司執數人至府白獄巳具宗賢閲其案謂僚佐曰我察此輩必𡨚不鼓日賊果得人服其明

   伊拉衮遼横帳人大定中由臨海軍移鎮武定𡻕旱且蝗因割指以血⿰氵厯 -- 𤁋酒中祈禱既而雨

   霑足有羣鴉啄蝗立盡𡻕乃大熟 伊拉衮改見保定府名宦賈少沖通州人𤋮宗時為定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3.djvu/98

   容數堡士馬者謹斥堠遠瞭望兵至夜舉火晝鳴礮併力堅守規畫周詳後莫能易後移守開平再

   鎮宣府五出塞皆有功趙羾祥符人永樂中以禮部尚書督建隆慶保安二州撫綏新集民

   安其薛祿膠州人宣德初佩鎮朔大將軍印守宣府屢立功建議徙開平於内城以便戍

   守又築獨石隆慶等城躬視版築與卒伍同勞苦譚廣丹徒人時以左都督鎮宣府二十年

   撫士卒有恩邊徼帖然李儀涿州人正統初宣鎮始設巡撫命儀以僉都御史往時軍府草

   創儀規畫俱可法守潔廉持正邊儌信畏以被誣下吏死嘉靖初鎮人建昭德祠以祀之羅亨

   信東莞人正統五年以僉都御史巡撫宣府汰諸衛冗官老弱者四百八十餘人土木之變人情

   恟懼有議棄宣府城者官吏軍民紛然就道亨信仗劎坐城門令曰敢出城一歩者斬乂誓諸將曰

   朝廷付亨信此城以死守之人心始定額森奉車駕至傳命啟門亨信登城語曰奉命守城不敢擅

   啟門額森乃去時額森兵日薄城下亨信以孤當其衝外禦强寇内屏京師以勞進副都御史

   楊洪六合人正統初守備赤城獨石以擊寇功進都指揮同知充右參將建議加築開平城拓

   龍門所自獨石至潮河川增至堠臺六十邢𫝑相接十二年充總兵官鎮宣府景㤗中佩鎮朔大將

   軍印以疾召還京卒贈潁國公洪御軍嚴肅士馬精强為一時邊將冠迤北憚之稱為楊王牲好儒

   雅請建學宣府教諸將子弟朱謙夏邑人正統末充總兵官鎮宣府敵屢入犯謙力戰却之

   景泰初郭登守大同謙守宣府數以羸師挫勁𮪍敵不敢軼宣大南侵者二人力為多李秉

   曹縣人景泰二年以僉都御史代侍郎劉連督宣府軍餉盡反連弊政厚恤屯軍發帑市牛種士卒

   自城守外悉令屯作凡使者至及宦官鎮守供億料歛皆罷之尋命兼巡撫乃易守帥練士卒興學

   校經久之䇿細大畢舉邊關千里閒比尸樂業天順初罷巡撫改官憲宗立復命以副都御史往撫

   軍民聞其來夾道歡迎葉盛崑山人景泰時為右參政督餉宣府協贊軍務自土木之變獨

   石馬營龍門諸衛赤城鵰鶚諸堡將士皆棄城遁盛悉收復之發帑市牛種給軍盡心拊循惠政大

   著憲宗初以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復舉官牛官田之法墾田四千餘頃以其餘積市戰馬千八百匹

   修屯堡七百餘所邊塞益安秦紘單縣人成化中以僉都御史巡撫宣府練兵積果繕器甲

   明斥堠爲戰守計甚備小王子數萬騎入掠紘躬環甲胄與總兵官周玉等邀擊遁去尋復入寇連

   戰却之追還所掠璽書勞焉雍泰咸寕人宏冶十二年以副都御史巡撫宣府官馬死軍士

   不能償泰言於朝以官帑市邊軍貧有妻者輒鬻泰請官爲資給尚書周經因令貧者給聘財典賣

   者收贖一軍盡歡馬中錫故城人宏治中以副都御史巡撫宣府劾罷貪耄總兵官馬儀

   革鎮守以下私役軍士使隸尺籍寇嘗犯邊督軍敗之翁萬達揭陽人嘉靖中以兵部侍

   郎總督宣大軍務謹偵堠明賞罰寇大入率兵擊敗之後修築邊牆自大同東路至宣府西路二百

   餘里敵臺暗門悉具後又修築宣府東路及大同西路邊牆凡八百里牆堞遠近濠塹深廣曲盡其

   宜寇乃不敢輕犯牆内得以耕牧𡻕省邊費幾半關山大同人嘉靖中宣府中路參將小王

   子率六萬騎入葛峪山所部不滿千力戰一盡夜援兵不至身被重創死詔贈卹予祭郭都

   廣寕衛人嘉靖中以副總兵協守宣府寇入深井堡都率所部禦之轉戰三日多所斬𫉬追至淘沙

   堡兵疲無援䧟圍中身𬒳數十創死事聞贈左都督諡忠壯李光啟嘉靖中為宣府參將

   遇賊於青邊口兵敗𬒳執攜至墩下索金帛為贖光啟瞋目大罵賊怒劚殺之詔贈都督僉事諡節

   𢚓立祠以祀王遴霸州人隆慶時以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大興屯田募民耕治輕其租税奏

   行屯政便宜邊儲賴之孫維城邱縣人萬厯中為赤城兵備副使繕亭障二百六十所招

   史車二部千餘人以功屢進按察使兵備如故部長安圖恃其勇挾五千騎邀賞維城請於督撫革

   其市賞而遣譯使責之語中窾要遂斂戢不敢肆 安圖舊作安兔今改正閻生斗西

   人崇複中由𡻕貢生厯保安知州性廉介持法嚴吏民畏服七年 大兵臨城生斗集吏民固守力

   屈死之判官李師聖吏目王本立訓導張文魁亦同死事問生斗贈太僕少卿師堅等贈恤如制

  朱之馮大興人崇禎十六年以僉都御史巡撫宣府明年三月李自成䧟大同之馮集將吏

  於樓歃血誓死守盡出所有犒士時人心已散莫為盡力監視中官杜勛總兵王承廕先遣人納款

  叩頭請之馮降之馮大罵賊將至勛郊迎三十里外將士皆散走之馮登城使人發大礮無應者自

  起爇火或從後掣其肘俄賊薄城承廕遽開門降左右欲擁之馮出走叱之乃南向叩頭草表勸帝

  收人心培氣節遂自縊死

 ︹本朝︺陸濬睿平湖人順治中為宣府推官察重囚鞏加世叚大康性全等𡨚出之獄拔諸生

  之秀者以興文教鎮將徐洪志擅殺平民濬睿按之如律忤巡撫去楊維喬寕海人康熙十

  九年任口北道會嵗歉力請蠲賑有豪𫝑販畧婦女越境者嚴禁之陳天棟永嘉人為西寕

  管糧通判𡻕饑力請蠲賑全活數萬人及去民立碑記之王騭福山人康熙二十五年任口北

  道旗丁利民地可種菸控部差員查丈騭力為詳請民不失業汪天柄錢塘人康熙中為西

   寕知縣邑有土可煎鹽被禁抑為民病者且三十年天柄申請聽民自煎公私頼之

  ︹人物︺︹漢︺范升代郡人九𡻕通論語孝經及長習梁邱易老子教授後生建武二年光武徴詣

   懷宫拜議郎遷博士上疏讓於梁恭吕羌帝不許然由是重之數召見每有大議輒見訪問時尚書

   令韓歆欲為費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詔下其議升以為非宜與韓歆許淑等互相辯難而罷永平

   中為聊城令坐事免卒於家韓珩代郡人清粹有雅量少喪父母奉養兄姊宗族稱孝悌事

   袁紹為别駕袁熙袁尚敗其將焦觸張南驅率諸郡太守令長背袁向曹珩獨不肯曹操聞珩節甚

   高之屢辟不至卒於家︹晉︺魯勝代郡人少有才操為佐著作郎元康初遷建康令著正天

   論遂表上求下公卿士考論不報嘗𡻕日望氣知將來多故便稱疾去它中書令張華遣子勸其更

   仕再徴博士舉中書郎皆不就其著𫐠為世所稱遭亂遺失惟注墨辯存趙至代郡人寫居洛

   陽少時詣師受業聞父耕叱牛聲投書而泣師怪問之至曰我小未能榮養使老父不免勤苦師甚

   異之後向遼西占户三辟部投享斷九獄見稱精審太康中以良吏赴洛方知母亡𥘉至自恥士伍

   欲以宦學立名期於榮養既而其志不就號憤慟哭嘔血而卒公孫鳳上谷人少有經學比

   長隱於昌黎之九城山谷冬衣單布寢土牀夏則并食於器停令𦤀敗然後食彈琴吟咏人莫能測

   也慕容暐在鄴以安車徵之及見暐不言不拜衣食舉動如在九城賓客造請尠得與言數年病卒

   ︹南北朝︺︹魏︺張衮沮陽人純厚篤實好學有文才太祖爲代王選爲左長史常參大謀

   決䇿帷幄破走劉顯大破慕容寶剋中山累拜𡚒武將軍幽州刺史爵臨渭侯坐事黜爲尚書令史

   袞遇創業之始以才謨見任率心奉上不顧嫌疑年過七十闔門守靜手執經書刋定乖失愛好人

   物喜誘無倦士𩔖以此高之卒諡文康張恂衮弟隨衮歸魏參代王軍事皇始初拜中書侍

   郎帷幄窑謀頗預參議賜爵平皋子厯廣平常山二郡太守當官清白仁恕臨下百姓親愛治爲當

   時第一卒諡曰宣張白澤衮之孫年十一遭母憂以孝聞長而博學高宗初除中散遷殷

   中曹給事中出行雍州刺史清心少欲吏民安之顯祖詔監臨官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與

   者代從坐論糾告者各隨所糾官授之白澤表諫請依律令顯祖納之太和初懷州民三十餘人謀

   反文明太后欲盡誅一城之民白澤諫止遷殿中尚書卒諡曰𥳑邵洪哲沮陽人縣令范

   道榮除名羈旅孤貧不能自理洪哲代詣京師明申曲直經厯寒暑不憚劬勞道榮卒得復雪又北

   鎮反亂道榮孤單無所歸洪哲兄伯川復䘚鄉人送建幽州道榮感其誠節訴省申聞詔下州郡標

   其閭︹唐︺侯仲莊蔚州人為李光弼先鋒擒安太清有功累加冠軍將軍僕固懐恩以

   朔方反仲莊為都將訓兵自守號為平射人畏其鋒懷恩敗郭子儀代之引為腹心封上谷君王為

   神䇿京西將徳宗幸奉天遷左衛將軍為防城使修壘堞晝夜執戈徼循帝還都復鎮奉天幾二十

   年卒贈洪州都督︹五代︺︹後唐︺高行周媯州人初隸明宗帳下為禆將莊宗遣明

   宗襲鄆州行周將前軍乘夜雨入其城鄆人方覺遂取之莊宗㓕梁以功領端州刺史遷絳州明宗

   時從平朱守殷克王都恩振武彰武昭義節度使周大祖時卒贈尚書令︹金︺李師夔

   人以䕃為本州麴監太祖襲遼主於鴛鴦濼郡守委城遁去衆請師夔主郡事迪古鼐兵至師夔與

   其故人沈璋出降詔以師夔領節度璋佐之劇賊張勝以萬人逼城師夔度衆寡不敵偽與之和乗

   其不備使人刺勝殺之賊衆散去又擒斬别賊尹智穆是後賊衆不敢入境累遷陜西東路轉運使

   封任國公 廸古鼐舊作迪吉乃今改正沈璋永興人學進士業由武定軍節度副使累遷山

   西路都轉運使加衛尉卿從伐宋汴京平衆爭趙資貨璋獨無所取惟載書數千卷而還知潞州事

   百姓為之立祠改同知太原尹介休人張覺聚黨鈔掠璋往招之覺即日降終鎮西軍節度使

   子平宏州人登進士第世宗時累遷户部尚書拜參知政事上問民不足何也對曰古有一易

   再易之田今乃一切與上上田税之此民之所以困也又問前令内外官並舉所知未聞有舉者子

   平請當舉之官每任須舉一人其獻納皆此𩔖厯官平陽尹致仕梁肅奉聖州人天眷進士

   累官攝大名少尹正隆未境内盜起平人䧟賊者數千人肅考驗得其情讞出者十八九大定中轉

   吏部尚書疏言臺諌官宜親擇不可委之宰相恐樹私恩塞言路上嘉納之後拜參知政事疏論生

   財舒用八事又嘗誎田獵及請老上謂宰臣曰梁肅知無不言正人也卒諡正憲王元節

   宏州人幼穎悟雖家世顯貴而從學甚謹渾源劉撝愛其才俊以女妻之遂傳其賦學登天德三年

   詞賦進士第雅尚氣節不能隨時俯仰遷密州觀察判官既罷即逍遙鄉里以詩酒自娯號曰遯齋

   有詩集傳世弟元德亦第進士官提刑有名孫國綱業儒術尢長吏事宣宗聞其才幹特召為近侍

   櫂御史死節牛德昌定安人父鐸遼將作大監德昌少孤其母教之學有勸以就蔭者其

   母曰大監遺命不使作承奉也登皇純二年進士調礬山簿遷萬全令有惠政累官吏部侍郎中都

   路轉運使廣寕大原尹程輝靈仙人性倜儻敢言皇統二年擢進士第由尚書省令史累官

   户部尚書拜參知政事世宗謂其遇事輒言過於王蔚以老乞休後起知河南府事卒諡忠𥳑

   安民永興人貞祐初隸苗道潤麾下以功累遷知德興府事中都路總領招撫使道潤死安民

   代領其衆興定中安民出兵至礬山復取擔車寨元兵至提控馬豹等以安民妻子岀降軍中駭亂

   衆欲降以保妻子安民及經厯官霍端不從遂遇害詔贈金紫光祿大夫畢資倫縉山人以

   傭僱從軍積功至都總領璞薩阿哈南征軍次梅林關不得過資倫引兵取之還復為宋所據資倫

   再奪之論功第一授遙領同知昌武軍節度使尋命統本軍屯泗州興定五年宋將時青襲破泗州

   資倫自投城下不死宋軍執以見青青説之降資倫極口罵青知無降意下盱眙獄復囚於鎮江府

   獄鈐以鐵繩脇誘百方凡十四年終不屈及聞蔡州破嘆曰吾無望矣容我一祭乃降耳宋人信之

   為設祭鎮江南岸資倫祭畢伏地大哭乗其不防投江水死宋人為立祠 璞蕯阿哈舊作僕散阿

   海今改正殷禮宣德人性至孝鬻薪自給顧日求甘脆奉親貞祐中元兵陷宣徳下令盡殺老

   者禮念父必不免乃伏其父於身下自以兩手據地延頸待勿項腦中二創幸不死至夜半甦後二

   日令再下無老幼盡殺會禮以善舞被選己行至蔚州矣聞父死潛歸求屍得之負以涉河冰傷陘

   血岀發母冡下屍封識之復還軍中後以功得漢軍千户子尚古尚質俱至顯官︹元︺劉敏

   宣徳府人為太祖宿衛從征諸國授安撫使兼燕京路税課漕鹽等事遼人夜掠民財敏戮其渠魁

   又豪民胃籍良民為奴者衆敏悉歸之選民習星宿者為司天興學校薦名士為之師太宗即位授

   行尚書省憲宗時請以子世亨自代退居年豐世祖南征過年豐敏入見諭之曰我太祖勵精圖治

   見而知者惟卿耳爾其彚次以為後法楊惟中宏州人金末以孫童子事太宗知讀書有

   膽畧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餘國宣暢國威敷布政教皆籍户口屬吏乃歸從皇子庫

   楚伐宋得名士數十人收伊洛諸書送燕都建太極書院延儒士趙復王粹等講授其間遂通聖賢

   書慨然欲以道濟天下定宗時仗節諭降武善餘黨憲宗時厯河南經畧使陜右四川宣撫使所至

   肅然世祖總統東師奏惟中為江淮京湖南北道宣撫使諸帥並聽節制卒諡忠肅 庫楚改見順

   天府流寓趙瑨蔚州人従穆瑚𥠖攻相州抵其門死士突出瑨直前擊之流矢中鼻側鏃岀腦

   後拔夫再戰七日破其城論功授薊州行軍都元帥讓其兄珪改授軍民總管累遷河南道提刑按

   察使卒諡襄穆 穆瑚黎改見順天府人物魏初順聖人好讀書尤長於春秋爲文𥳑而有

   法中統𥘉授國史院編修官尋拜監察御史首言方今法有未定百司無所持循宜參酌考定頒行

   天下時襄樊未下將括民爲兵或請自大興姑初言京師天下之本詎宜騷動遂止累遷御史中丞

   崔彧宏州人負才氣剛直敢言世祖器重之前後官御史中丞十年章凡數百上中書省請以

   或爲右丞世祖曰崔或不愛於言惟可使任言責成宗即位或以病辭諭曰勉爲朕少留卒追封鄭

   國公諡忠肅譚澄懷來人襲父職爲交城令時年十九有惠政世祖即位擢懷孟路總管𡻕

   旱令民鑿唐渠引沁水以溉田遂爲永利厯陜西四川提刑按察使代四川僉省嚴忠範守成都會

   西南夷羅斯内附帝以撫新國宜擇文武全才遂以澄爲副都元帥同知宣慰使事比至以疾卒

   武恪宣德府人初以神童遊學江南呉澄薦入國學明宗在潛邸選為説書秀才及出鎮欲起

   兵陜西恪諫遣還京師居陋巷教授子弟又宗知其名除秘書典簿丁内艱再除中瑞司典簿改汾

   西縣尹皆不起人或勸之仕恪曰向為親屈今親死不復仕矣恪好讀周易每日危坐或問先生學

   以何為本曰以敬為本所著水雲集若干卷呉思達蔚州人兄弟六人嘗以父命析居思

   達為開平縣主簿父卒還家治葬畢會宗族泣告其母曰吾兄弟别處十餘年矣今多破産以一母

   所生忍使苦樂不均耶即以家財代償其逋更復共居母卒哀毁甚宅後柳連理人以為義友所感

   ︹明︺嚴垣懷安人永樂中由進士為御史厯按山東畿輔四川河南並著風力終浙江僉事性

   至孝入仕三十年人稱廉介李衍隆慶州人景泰淮士成化初厯官參議督四川松潘糧儲

   行部至彭索河知生蠻擾邊民不得耕衍以計誅其渠帥乃視要害築亭障墾荒田千餘頃灌縣江

   都堰壞衍修之三遷以户部侍郎權尚書事河北連𡻕饑郡縣當輸粟塞下者槖銀就糴糓騰貴衍

  請翰銀京師以太倉米給邊軍民便之二十年總督關陜引渭水為渠溉民田召為户部尚書以老

  孫剛宣化前衛人以功遷部指揮守備永寕正統中敵䧟獨石馬營剛率兵往援遇敵數

  萬騎猝至剛大呼䧟陣死都指揮谷春衛指揮向通王敬張澄同死之事聞予祭廕後葉盛奏建義

  烈祠祀之張俊宣府前衛人嗣世職為本衛指揮使累擢大同遊擊將軍宏冶時霍什入寇力

  戰却之厯大同宣府總兵官正德閒楊虎劉六等起率師進討屢敗賊俊為將能持亷有謀勇其殁

  也家無贏資 霍什舊作大篩今改正王軏開平衞人宏治進士正德初厯工部員外郎出

  監遵化鐵廠劾前郎中鮑等虧耗因乞減𡻕辦數以寛民禁豪家母攬納薪炭詔從之嘉靖時以

  副都御史巡撫四川討平芒部隴政遷户部侍郎覈九門苜蓿地勘御馬監草場多所𨤲政又出覈

  勲戚莊田疏請如周制計品秩别親疎以定多寡於是兼并者悉歸之官終南京兵部尚書

  森懷安衛人嘉靖進士厯太平知府有善政累遷至大理卿屢駿疑獄稱明允隆慶初為户部尚

   書勸帝力行節儉帝命中官崔敏發户部帑銀六萬市黄金森執奏乃止既又命購珠寶森力爭不

   聽以母老乞養歸森初學於王守仁門人黄直里居力贊巡撫龎尚鵬行一條鞭法鄉人德之爲立

   報功祠卒贈太子少保諡恭敏岳倫懷安衛人嘉靖進士官行人使河南見餓殍載路疏請蠲

   賦算發粟賑之又抗疏論宰相專擅謫齊東丞稍遷工部郎世宗南巡已戒行倫疏諫止上怒下詔

   獄尋放還郝杰蔚州人嘉靖進士授行人擢御史巡按畿輔寇入永平疏劾薊督劉燾巡撫耿

   隨卿觀望冒功並論副使沈應乾遊擊李信周冕等皆得罪去駕幸南海子命京營諸軍盡從復爭

   之不聽出爲陜西副使累遷僉都御史巡撫遼東總兵李成梁飾功邀敘督撫多庇之杰獨不與比

   進南京兵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馬芳蔚州人有膽智初爲隊長數禦寇有功累加左都督

   嘉靖中爲薊鎮副總兵尋移宣府寇大入山西芳一日夜馳五百里及之七戰皆捷又連敗之就擢

   總兵官擊破上海十萬衆每𡻕出師搗巢多所斬𫉬帥師至大松林登高四望耀兵而還芳起行伍

   為將帥大小百十戰身被十餘創以少擊衆未嘗不大捷威名震邊陲為一時將帥冠云子林它總

   兵守開原與二子燃熠俱戰死林兄子爌甘肅總兵闖寇破城被𫉬不屈而死爌弟飈為沔陽州同

   知城陷亦死之爌父子兄弟俱死國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馬爌忠烈餘並

   予祀忠義祠 上海舊作辛愛今改正董一元宣府前衛人父暘嘉靖中為宣府遊擊將

   軍諳達犯滴水崖力戰死兄一奎都督僉事厯鎮三邊以勇敢著一元智畧過之萬厯中以都督僉

   事厯昌平薊州宣府總兵官劾罷鄭洛經畧洮河命一元練兵西寕擊破霍洛齊之衆擢鎮延綏徙

   遼東巴圖爾大舉入寇一元用計大破之逐北七十餘里斬𫉬甚衆進左都督加太子太保一元厯

   鎮衝邊並著勞績與麻貴張臣杜桐達雲為邊將選云 霍洛齊改見保定府人物巴圖爾改見大

   名府人物潘宗顏保安衛人善詩賦曉天丈兵法登萬厯進士授户部主事厯郎中數上書

   當路言遼事不能用命督餉遼東擢開原六備僉事四十六年 大兵至開原宗顏力戰死之贈大

  理卿諡節愍滿桂𫎇古人𥘉入中國家宣府勇敢便騎射每從軍斬𫉬多由總旗厯官參將

  孫承宗奇其才擢副總兵守寕遠累進總兵左都督移鎮關門大同桂天性忠勇持身廉無聲色好

  與士卒同甘苦所至輒有功崇禎二年京師戒嚴以五千騎入衞拜武經畧與 大兵戰於永定門

  外衆寡不敵力戰死贈少師遣官致祭有司為建祠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馬騰龍宣化人順治𥘉隨定南王孔有徳屢立戰功擢桂林遊擊李定國犯桂林騰龍

  竭力守禦糧盡援絶城䧟被執不屈遇害妻郭氏被焚死仲弟從龍亦赴鬬死張文衡

  人先世以指揮隸開平衛文衡早孤事母以孝聞通天官輿圖風角之説尤䆳於易術能前知禨祥

  天聰八年自大同徒步來歸上書言安民計 太宗嘉納之順治八年請守青州誘擒流賊餘

  黨趙應元等山東遂平移守淮安修戰具軍需應機立辦請於帥禁士卒母入城遷徽寕道副使勦

  平道盜汪張飛劉時祥等累擢僉都御史巡撫甘肅總督孟喬芳調回兵往征川寇其酋米喇印丁

   國梀結連生羌乗閒至蘭州為亂執總兵劉良臣文衡倉卒聞變部兵已與賊合僅得親卒三十餘

   人與賊巷戰賊矢攢射遂遇害僵立不仆賊驚懼羅拜誓不敢輕犯眷屬乃仆文武十餘人俱不屈

   死 贈右都御史入祀昭忠祠姚永燾宣化人父熙吾官陜西興安知州永夀隨至任值鄰

   邑洵陽失守民多赴興安避亂永燾訓練保障全活甚衆參將康國安薦其才授興安都司順治三

   年叛賊孫守法糾流賊圍州城兩月糧盡援絶姦民内應城䧟永燾死之賈士璋慶州人

   順治𥘉以貢生授宜君知縣流賊王永强攻城䧟士璋死之 贈按察司僉事李之實

   州人順治𥘉以貢生為江南睢寕訓導賊海時行倡亂攻陷睢寕之實不屈被殺 贈國子監學錄

   魏象樞蔚州人順治進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給事中劾安徽巡撫王懩徇庇受賄罷之又請

   定藩司㑹計之法及内外各署治事限期疏凡數上皆議行坐事左遷丁母憂家居用大學士馮溥

   薦起貴州道御史累遷左都御史進刑部尚書上疏願留掌都察院事   詔許之再擢刑部尚

   書以疾致仕卒諡敏果入祀賢良祠象樞性方嚴在臺省知無不言整飭紀綱百僚憚之及為刑部

   治獄嚴明未嘗輕有縱釋然𬒳罪者服其不𡨚好汲引人材所薦舉湯斌郝浴陸隴其諸人皆為名

   臣大儒居恒究心理學而惡虛聲操榜惟務力行所著有儒宗錄知言錄寒松堂集行世劉廷

   祉宣化人康熙中為湖廣南漳守備呉三桂遣其黨持書招之降廷祉焚其書率兵赴陣死

   宏儒蔚州人順治武進士厯官雲南掌印都司康熙十二年呉三桂謀逆脇受偽職不從餓死

   妾李氏鬻身殯殮事平喪歸易棺面色如生李旭升蔚州人康熙進士由中書累遷工部

   侍郎福建沿海大饑奉   命發江浙米三十萬石往賑旭升計口授食無遺無濫厯吏部侍郎

   加尚書銜致仕歸卒弟暄亨康熙進士仕中書居親喪哀毁廬墓學術醇正詩文皆有法度

   周望旭升子康𤋮進士由編修遷侍讀督學湖廣以端士習正文體為已任   詔命廷臣

   甄别各省學臣周望為天下第一擢國子祭酒累遷禮部尚書以病歸卒周望為人厚重居官清慎

   自奉淡薄終身如一日弟舜臣廕生以孝友稱居鄉里急公好義殁祀鄉賢趙登舉

   人由行伍往撃流賊以功升江西饒州參將康熙十四年賊圍廣信急登舉奉檄赴援直衝賊營擒

   前隊數人轉戰而前遇伏死之事   聞贈都督同知武英西寕人任雲南曲尋鎮守備雍

   正十三年逆苗犯丹江英奉檄協𠞰擊賊於平寨河陣殁事   聞贈都司孟臣宣化人任

   陜甘督標守備管遊擊事乾隆十二年隨征金川進攻會達力竭死之事   聞贈參將廕守備

   王無黨萬全人武進士由侍衞洊擢貴州提督厯𠞰台拱九股及姑盧黒峒等處叛苗在黔

   年久懋著勞績乾隆二十四年調浙江提督以疾歸卒諡壯慤武遜宣化人寄居雲南乾隆三

   十一年由把總隨征緬甸擊賊於壩尾江陣亡事   聞議卹廕把總張德飛宣化人由

   行伍洊升千總嘉廢元年隨勦湖北邪匪力竭陣亡同縣羅文峪把總王武平於漢壩擊賊陣亡蔚

   州路把總閃美玉於牛蹄灣擊賊陣亡千總張發祥隨𠞰陜西教匪陣亡事   聞均議卹廕

   王國棟萬全人由行伍洊升都司嘉慶三年𠞰邪匪王三槐等於陜西之固軍壩以

   功   賞戴花翎嗣因奪據白山寺對山分抄賊營受傷陣亡同縣千總劉炯隨𠞰箕山一帶賊

   匪陣亡郭錦標於上津堡擊賊陣亡安榮庫於分水嶺擊賊陣亡把總武文玉於火神山擊賊陣亡

   事   聞王國楝加等議卹餘俱廕雲騎尉

  ︹流寓︺︹明︺沈鍊會稽人嘉靖中以劾嚴嵩謫佃保安里老日致薪米遣子弟就學鍊語以忠義

   大節皆大喜爭詈嵩父子且縛草為人象李林甫秦檜及嵩醉則聚子弟攢射之嵩聞大怒囑總督

   楊順御史路楷搆殺之及嵩敗世蕃坐誅鍊所敎保安子弟在太學者以一帛署鍊姓名官爵持入

   市觀世蕃斷頭訖大呼曰沈公可⿰目𡨋目矣慟哭而去

  ︹列女︺︹元︺臺叔齡妻劉氏宣德人㑹地震叔齡壓壞牆中家復失火不復救氏語小

   姑曰汝兄死吾必不生遂投火中死火滅家人得二屍灰燼中猶手相握事聞詔旌之︹明︺妙

   聰保安指揮張孟喆家婢永樂十一年寇入城孟喆妻李氏語小姑口吾與汝俱宦門女事亟即

   死耳不可辱遂同投樓前井中妙聰亦隨入二人顧皆未死妙聰念李有孕恐水傷之乃負李於背

   賊退家人以索引二人岀而妙聰死矣時稱爲義婢賈義妻王氏隆慶人宣德閒義樵

   古城山中遇虎氏聞之踉蹌往救義已死氏奮身號呌奪夫屍負之歸虎隨至繞其屋咆哮久之去

   氏以舌䑛血易新衣令匠爲大棺曰欲實以衣衾也迨夜自縊死遂同棺葬焉池寬妻陳

   氏開平衛人年十六歸指揮池信子寛信監雲川城操演挈家以行正統閒邊騎大入寛隨其父

   提兵援馬營雲川䧟陳先爲繯令小姑及其子女皆縊然後自縊死一門死者九人景泰初詔旌之

   仍立祠以祀賀榮妻韋氏宣鎮人歸軍校賀榮正德閒榮從遊擊張勛禦敵於千家

   營戰死氏痛哭徒跣往尋夫骨負歸既葬投池中死事聞詔旌其門林景雍妻張

   氏永寕人歸諸生林景雍嘉靖閒寇至氏被掠逼之不從亂刃交下氏罵不絶口死詔旌其門

  趙資妻段氏隆慶人資死氏年十九事舅姑盡孝嘉靖閒兵入泥河堡氏被掠將汚之

  氏罵詈不屈敵怒支解之劉瑛妻竺氏保安衛人歸指揮劉暠子瑛瑛死無子氏遂絶

  食伏柩前八日死時年十九

 ︹本朝︺安進功女二姐宣化前衛人為强暴逼汚不從遇害康熙年閒 旌饒紹

  德妻朱氏赤城人紹德官江西浮梁知縣耿精忠叛兵民皆應賊埶猖獗氏與夫相對投

  繯夫救甦氏己氣絶康熙年間 旌宋友懷女典姐蔚州人字藺姓聞婿殁投繯以

  殉康熙年閒 旌劉德榮女二姐西寕人為强暴所逼不屈死康熙年閒 旌

  薛宗州妻楊氏宣化人夫為營兵弟宗寶素無賴一日乗兄出入調其嫂氏詈罵不

  從被斫死雍正年閒 旌魏之樞妻王氏宣化人之樞登鄉薦將婚而殁氏年十八

  奔喪遂留侍舅姑撫姪為嗣守貞數十年同縣節婦姚廷敬妻朱氏廷敬兩弟妻張氏李氏霍成印

   妻馮氏李郁妻王氏王世𦤎妻高氏董元妻楊氏王永福妻郭氏牛世儒妻仙氏褚世昞妻黄氏王

   汝霖妻冀氏郭家珍妻楊氏李自馨妻喬氏張士怛妻靳氏王士林妻楊氏五文麟妻葉氏姚廷槐

   妻李氏于養志妻王氏石永妻孔氏黒常暄妻高氏張希浚妻姚氏胡以融妻楊氏魏廷賓妻王氏

   趙賓妻劉氏閃全妻王氏陳國懷妻孫氏谷成妻白氏丁才妻孔氏陳祿妻張氏聞常祚妻郝氏仝

   進福妻張氏許賓妻王氏李名卿妻張氏冀國樑妻郭氏張志奇妻潘氏陳萬鍾妻李氏王之畿妻

   蕭氏王元功妻張氏黒天潢妻張氏梁邦鈺妻任氏管有功妻朱氏王元模妻龎氏王道宏妻仇氏

   王永興妻韓氏酆得化妻王氏均乾隆年閒 旌龔爾昌妻朱氏赤城人夫亡守

   志苦節終身同縣節婦喬俊乂妻李氏均乾隆年閒 旌郝氏女聰女萬全人為强暴

   所逼不從死同縣烈婦武興之妻周氏節婦孫國基妻冀氏王廷俊妻馮氏郭祚綿妻程氏薛文暉

   妻温氏王無逸妻劉氏劉倫妻楊氏郭英妻程氏問如璧妻趙氏賈獻珍妻田氏均乾隆年閒 旌

  蕯爾善妻常氏張家口駐防滿洲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閒 旌劉溥妻王

  氏龍門人夫亡事舅姑以孝聞撫育遺孤成立同縣節婦高應龍妻韓氏貞女郝全女郝氏均乾

  隆年閒 旌趙時雲妻陸氏懷來人拒强不辱死同縣烈婦郭登霄繼妻王氏節

  婦高嗣緒妻劉氏高嗣絳妻孫氏高嗣丈妻程氏劉加遇妻張氏沈明新妻姚氏徐昻妻楊氏王仰

  聖妻馬氏劉世榮妻唐氏鄭國俊妻田氏李榮妻張氏孫耀龍妻米氏楊之樞妻陳氏蔣士湘妻陶

  氏呉家駒妻吕氏呉進福妻史氏劉鼎新妻丁氏王茂德妻鄒氏陸士動妻陳氏顧文銓妻徐氏楊

  淳繼妻鄭氏孫堂妻鄭氏貞女郭氏均乾隆年聞 旌劉生花女俊姐蔚州人遇

  强不從𬒳殺同州烈婦李富友妻朱氏宗潚妻郭氏均乾隆年閒 旌韓才妻穆氏

  蔚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郭明禮妻李氏段學正妻王氏史繼文妻温氏邢婉妻劉氏李生敏妻

  張氏張其義妻高氏劉三畏妻賈氏翟如思妻趙氏馬䇿妻劉氏郭之昻妻霍氏魏綍妻李氏朱國

   良妻袁氏李淳新妻徐氏劉廷瑞妻米氏郝峻妻梁氏盧上元妻趙氏王國相妻趙氏王河妻武氏

   宋淵妻郭氏馮貞妻王氏朱國相妻段氏張璋妻王氏李芝妻蘇氏王學純妻孫氏李蕙妻苗氏侯

   維祉妻李氏劉中翰妻阮氏劉相臣妻高氏趙克誠妻段氏康煜元妻李氏武鎮妻賈氏賀德炳妻

   康氏均乾隆年閒 旌薛永中妻王氏西寕人矢志守節孝事孀姑撫孤成立同

   縣節婦李恒文妻李氏任之璧妻馬氏馬衛城妻李氏馬義珍妻董氏李琦妻張氏馮勉妻康氏李

   植妻張氏李壑妻鄧氏李址妻董氏楊成智妻陳氏王永昌妻李氏賈安妻王氏董獻珍妻劉氏田

   計妻陳氏李琠妻鄧氏李煒妻單氏均乾隆年閒 旌牛寛妻院氏懷安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李春泰妻王氏杜延芝妻薛氏王時若妻康氏均乾隆年閒 旌劉琪妻張

   氏延慶人早寡食貧守志姑殁勉營喪葬撫孤立同州節婦趙連科妻胡氏賀文元妻唐氏崔

   洙妻成氏解元兆妻張氏段應麟妻康氏均乾隆年閒 旌陳大受妻趙氏

   人夫故無嗣撫姪承祧聘宋氏未婚而殀宋亦守貞不字姑媳並持冰操數十年同州節婦宗孔履

   妻鄭氏姚燦妻趙氏葛凝祉妻彭氏張貴妻章氏朱益昻妻李氏趙運啟妻陳氏孫振祖妻董氏宗

   鳴坦妻張氏白玉妻柏氏蔣萬成妻張氏楊登翰妻畢氏張挹妻郝氏康舒泰妻司氏王道普妻張

   氏司鳳洲妻楊氏楊登陛妻王氏岳宗華妻曾氏王懋才妻范氏趙士達妻龎氏貞女宋女均乾隆

   年閒 旌王懋妻劉氏宣化人夫亡守節同縣楊朝輔妻王氏何景福妻胡氏烈婦郝

   李氏烈女李够姐均嘉慶年閉 旌王福妻張氏赤城人守正捐軀嘉慶年閒 旌

   格綳額妻于氏獨石口駐防披甲滿洲人夫亡守節又節婦德昇妻覺羅禪氏鳴勒

   洪阿妻黃氏烏林泰妻丁氏伊凌阿繼妻楊氏烏雲保繼妻那拉氏領催額爾登布繼妻劉氏均嘉

   慶年閒 旌德林妻范氏張家口駐防馬甲滿洲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閒 旌

   贇元妻董氏蔚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康益妾劉氏趙應仁妻高氏烈婦董國泰妻

  馬氏均嘉慶年閒 旌朱瑔妻慕氏西寕人矢志守節同縣邦成妻薛氏郝震延

  妻張氏均嘉慶年閒 族趙醇妻閻氏懷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馬宣猷妻任氏宋

  登桂妻杜氏均嘉慶年閒 旌胡心融妻閻氏延慶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胡培祖

  繼妻施氏均嘉慶年閒 旌趙鈺妻劉氏保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三懋修妻楊

  氏均嘉慶年閒 旌

 ︹仙釋︺︹漢︺鮑叔陽廣甯人好服桂屑與司馬李主在委羽山師事西靈子都太元仙女得尸

  解之︹唐︺瑕邱仲甯人賣藥百餘年因地震宅壞仲與里中數十家皆死或取仲屍棄

  于延水中收其藥賣之俄見仲被羔裘詣之取藥棄仲者懼叩頭求哀仲曰使人知我耳非恨汝也

  後為夫餘王驛使自北乘車至甯人謂之謫仙

 ︹土產︺礬紅石出府城北馬鞍山花斑石出保安州及蔚州磁石與大赭石

   俱出龍門縣石炭出保安西寕蔚州及萬全縣出府城近屯堡有青白及土粉

   色三種俱出礬山包金土宣化縣及蔚州出綠土不灰木石質木性可製

   盆爐等器蔚州出松實唐書地形志蔚州貢豹 熊元和志蔚州貢豹尾熊皮

   羊 黃羊㕲甚美其𩔖又有秋羊熊膽 鹿茸 麝香通典媯川

   郡貢麝香 按舊載寰宇記蔚州産金銀明時曾開礦然不久即罷又府城西四角洞井出瑪瑙石

   黄尖山出水晶今皆無之謹附記









                           前提調官沈兆澐恭 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 覆輯

                           校對官宗稷辰恭校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