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七十四至三百七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百七十一至三百七十三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七十四至三百七十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七十七至三百八十二

 大清一 統 志

  澧州直隸州

  ︹古蹟︺澧陽故城隋置澧 陽 郡 治 澧 陽 縣 唐 為澧 州 治五代宋 因 之 元 為 澧 州 路 治明 省 縣

     入澧 州 為 澧 州 治 隋 書地 理 志 澧 陽郡 澧 陽 唐 置澧州 以 其 在 澧 水 之 北州 城 為 唐 李泌 改 築 宋 史

    地理 志 澧 州 澧 陽 郡 建 炎 四 年 寓 治 陶 家 市 山 寨尋復 舊   按 元 澧 州 路 治 澧 陽 至 正 十 六 年 為 徐

    壽輝 將 倪 文俊 所 陷元 帥 孫 毅 移 鎮新城 明 洪 武初 還 舊治 省 縣 入 州 松           州故城

     東南 隋 置 尋改 澧 州 隋 書 地 理 志 澧 陽 郡 平 陳置松州 尋 改 為澧 州 大 業 初 置 郡 輿 地 紀 勝 古 松州

    城 在 縣 東 南太 和 南 村 天      門故城今 石 門 縣 治 吳 置 天 門 郡晉 置 澧 陽 縣 為 郡 治 陳 更

    名郡 縣俱 曰 石 門 三 國呉志 孫 休 傳 永 安 六 年分武陵 為天 門 郡 宋 書 州郡志 天 門 郡 領 縣 澧 陽晉

     太康四 年 立 水 經 注云 澧 水 又 東逕 澧 陽 縣 南舊唐書地 理 志 石 門 縣吳 分 零 陽 於此 置 天 門 郡隋

     平 陳 廢 郡 以爲 石 門 縣 安      鄉故 城在 今 安 鄉 縣 治 南 縣 志 宋建 炎 戊 中 縣 令 胡 衿 築 城

     在 今 縣 南 一 里 遺 蹟 尚 存 紹興 癸 亥 縣 令 毛 晃 移 治 城 北  義            陽故城在 安 鄉 縣西 南 晉 分

     南 平 郡 置 隋 平 陳 廢 郡 置 安 鄉 縣 後 因 之 晉 書 地理 志 穆 帝 時 以 義 陽 流 人 在 南 郡 者 立 義 陽 郡 宋

     書州 郡 志 南 義 陽 太 守 領 縣 厥 西 平 氏 隋 書 地 理志澧 陽 郡 安 鄉 舊 置 義 陽 郡 平 陳 郡 廢 通 典 安 鄉

     漢 孱 陵 縣 地亦 後 漢 漢壽 縣 地 南 朝置 義 陽 郡 作        唐故城 在 安 郷 縣 北 後漢 置 縣 屬 武 陵

     郡 晉 置 南 平 郡 以 縣 爲 治 所 宋 時 改 移 郡治 陳 復爲 郡 治 隋 改 曰 孱 陵 唐 貞 觀 初 省 入 安 鄉縣 水 經

     注 作 唐 縣 後 漢 分 孱 陵 立 宋 書 州 郡 志 晉 武 帝太康 元 年 分 南 郡 江 南 爲 南 平 郡 治 作 唐 後 治 江安

     隋 書 地 理 志 澧 陽 郡 孱 陵 舊 曰 作 唐 置 南 平 郡 平陳 郡 廢 縣 改 名 焉 唐 書 地 理 志 澧 州 安 鄉 貞 觀 元

     年省 孱 陵縣入 焉 零   陽故城 在 慈 利 縣 東 漢 置 縣 屬 武 陵郡 後 漢 因 之 晉 改 屬 天 門 郡

     南北 朝 宋 齊 因 之 隋 開 皇 中 改 置 零 陵 縣 十 八 年改曰 慈 利 元 和 志 慈 利 縣 本 漢 零 陽 縣 地 以 在 零

    水之北故名隋改為慈利慈利故城在今慈利縣西隋置縣元升為州遷治縣北明初遷

    永泰街即今治隆慶中復徙澧水北澧陽山官塔坪萬厯三年復遷今治 本朝初寄治觀嘉渚順

    治四年復還今治崇義故城在安福縣西隋開皇中置縣後省唐武德中復置麟德𥘉

    又省隋書地理志澧陽郡崇義後周置衡州開皇中置縣十八年改州曰崇州大業初州廢唐書地

    理志澧州慈利武德中置崇義縣麟德元年省入焉漊中故城在安福縣西北故漊中蠻

    地三國吳置縣晉宋齊因之梁以後省宋書州郡志武陵太守領縣漊中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疑

    是吳立九溪衞志衞西北界麻寮所東三官臺畔有古城遺址俗呼舊縣世傳即漊中古城也

    陽故城在安福縣東北添平所東南晉置後省水經注渫水逕渫陽縣南晉太康中置 按

    晉宋志俱不載渫陽縣但水經注之言必有所據臨澧故城在永定縣西漢置充縣晉

    改臨澧南北朝梁以後省漢書地 理志武陵郡充縣宋書州郡志天門太守領縣臨 澧晉武帝太康

   四年立水經注充縣廢省臨澧即其地縣即充縣之故治側臨澧水故為縣名永定衞志臨澧城今

   大庸所乃其故址 按水經注臨澧即故充縣所置晉志充縣與臨澧並列誤也羊山故

   城在永定縣西三十里明洪武二年以永順宣慰司羊峯地置羊山衞在安福縣西二百里三年

   遷今治更名大庸衞馬援城在州東名勝志馬援征蠻時所築竹城在州城東南一

   里輿地紀勝澧州當建炎之擾嘗寄治於仙眠洲之南岸以竹為城至今人猶以竹城目之

   城在州東南三十里元至正中 甞移澧州路治此其後置新城 鎮申 明城在州南六十里

   方輿記城在 澧陽縣申明楚大夫邑於是地  按申明當作申鳴宋 玉城在州南六十里

   長樂鄉輿地紀勝宋玉城内有宋玉廟及銅昏堰皆以銅冶為之楊城在安鄉縣西南九十

   五里接常德府武陵縣界宋紹興中楊幺所築白公城在慈利縣東輿地紀勝慈利縣白公

   城四面有門相傳楚白公所築蠻王城在慈利縣東二十里茶陵山頂相傳五代梁将武平

   破蠻王之所白扺城在慈利縣西北輿地紀勝慈利縣有白扺城高千仞四面絶壁上廣

   十餘里建炎中廖彥居此縣志一名廖城覃家城在慈利縣西觀嘉渚元末土人覃垕築以

   自固明洪武初周德興討平之九溪舊衞在慈利縣西北舊索口寨明洪武二十二年

   衞屬湖廣都司 本朝改為巡司置遊擊駐防於此軍牧村在安鄉縣北七十里接澧州及

   湖北荆州府公安縣界平原曠野富於水草岡巒横互勢可屯守相傳漢馬援征蠻時駐此

   李羣玉故里在州東一里仙眠洲七星臺在州治内相傳為漢馬援築

   馬臺在安鄉縣東十五里長壽村相傳漢馬援繫馬處讀書臺在安鄉縣治南相傳

   宋范仲淹嘗讀書於此八桂堂在州西宋時有桂生八幹故名胡寅有記中和堂

   在州境相傳為宋胡寅建流觴亭在石門縣東北層步山下卓錫泉側元建思賢亭

   在安鄉縣治南范仲淹讀書臺側宋建博望亭在安鄉縣西瀕江宋縣令劉愚建

   公亭在安鄉縣西北四十里縣志車公山有車公亭因晉車武子嘗遊於此故建亭以表之

   仍園在州北五十里明魯勲故居地臨涔水池亭最勝中有翠芳館

  ︹關隘︺古城關在州西北七十五里昔時置戌屯兵之所今關旁有營門遺址江口關

    在石門縣西二十里三江口又有新關在縣西北道水口金藏關在安福縣東亦名潭口兩

    山對峙澧水至此淵涵深澈龍伏關在安福縣東其西又有温湯關縣志洪武三年蠻酋

   覃垕連搆諸峒為亂命周德興討之德興出奇兵直擣温湯關拔之既而為偽夏所據六年命湯和

   等伐蜀周德興分兵取蜀之龍伏隘進奪温湯關大坪關在安福縣西南天門山之陽路

    出辰沅亦名太平關九源關在安福縣西北九溪西下臨大河上據山頂為苗蠻出入要道

    又有閘口關在九溪紫駝峯後坪關在永定縣東南黑松關在永定縣東南近茅

    岡司通永順保靖要道新政關在永定縣西觀音山側明初設關抱險邊嚴關

    在永定縣 西三十里 崇山之麓 鑿石 道里許通西路蠻峒永 定䘙志平 青魚灘桑 溪三 關俱在衞西

    南桑溪關濱澧水磨岡隘在石門縣西 北接安福縣添平所界自磨岡 而東北為長梯隘

    又東為龍溪 隘又東南為鷂兒隘 自磨岡而西 為遥望隘又南 為細沙隘又西為漁 洋隘又西南 為

    石磊隘又西 南為忠靖隘又西為走避 隘是為十隘山  羊隘在 安福縣西北麻 寮所北九溪

    衞志所境 有山羊九女櫻桃梅 梓欄刀黄家青山靖安守所 等十隘去山羊隘十 五里又有城子界

    高數十仞馬腦坡隘在安福縣北 馬 鬉嶺九溪衞志馬腦坡牛角尖 皆 道通麻寮所及容

    美西北十 四土司路徑一 綫清 化巡司在州 南六十 里本 宋鎮明洪 武十五 年置 驛

    本朝因 之乾 隆四十一年改 設巡司九 城志 澧陽縣有清化 鎮順   林巡司在 州東北 六十

    里明洪 武十五 年置驛 本朝因之乾 隆四十 一年改設巡司水  南渡巡司在石門縣

    西北一 百二十 里乾隆三十二 年設巡 司駐此九  溪巡 司在 慈利縣北 九十 里即舊九 溪

    衞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麻寮所在慈利縣西北明洪武初置有城周四百十五丈初屬常

    德府後 屬九溪 衞 本朝雍正七 年改屬安 福縣十 三年改屬慈利縣添   平所在安福縣

    東北二百八十里東接石門縣界南接慈利縣界北接湖北宜昌府長陽縣界宋置添平臺宜寨明

    洪武初 改建添平所有城周三百八十 丈初 屬常德府後 屬九溪衞 本朝雍正七年改 屬安 福縣

    大庸所在永定縣西 有城南接辰州府沅陵縣界西接永順府 永順縣界北接永順府桑植

    縣界明洪武三年置 屬永定衞  本朝雍正七年改屬安福縣十 三年後改 屬永定縣茅  岡

    司在永定縣東北西南接永順府永順縣界西北接永順府桑植縣界明正統中置 本朝雍正

    七年改屬安福縣十三年後改屬永定縣嘉山鎮在州東三十里舊有巡司今裁 匯 口

    鎮在州東五十里接安鄉縣界三 汊河鎮在州東北北接 湖北荆州界西北路 通鶴

    峯州為守禦要地九溪營在慈利 縣九谿城設逰 擊駐此龍 巖寨在慈利縣北明

  初周德興征土蠻時築横崖寨在慈利縣北元末築禦土蠻楊家寨在安福縣

  七星寨在永定縣天門山西外皆陡峻内甚寛廣新安屯堡在安福縣東北

  三百里東接本州界西接石門縣界一名新安市新關口在安福縣東北東接石門縣界

  路通湖北鶴峯州山高林茂水多灘險舊設官戌守白果坪在慈利縣西北接鶴峯州界

  遠天河驛在州東六十里 本朝康熙十八年置尋裁南平驛在安鄉縣治南

  元爲顧市驛明洪武初改名安鄉驛後又改名南平驛 本朝順治中裁康熙十八年復設尋又裁

  焦圻驛在安鄉縣北七十里接本州界本朝康熙十八年置十九年復裁津市

  東二十里 本朝順治初州嘗寄治於此有州判又涔河市在州北五十五里道源市畬市皆在州

  西南七十里五馬市在州西二十里合口市在州西四十里新城市在州西六十里顧市

  鄉縣南四十里元置驛今裁石龜市左安鄉縣西四十里接本州界與地紀勝市有巨石

  枕澧水其形如龜居人𡻕首刲羊以祭石潤則年豐

 ︹津梁︺道源橋在州西南爲常澧往來之津宋寶慶中創建至順中改建五馬橋

  西十五里合溪橋在州西五十里長慶橋在州北跨桃花溪路通湖北荆州府松滋

  縣明嘉靖末建石溪橋在州北四十里新安橋在石門縣東三十五里官渡

  橋在石門縣南三十里元至治中建黃連橋在石門縣西北六十里天門橋

  在石門縣東北一里天門臺山下附近諸山之水由此南入大江元大德初建一名東方橋 本朝

  康熙中知縣許湄修景港橋在安鄉縣東四十里路出岳州府華容縣毛晃橋

  鄉縣東南二十里宋紹興中建新隄橋在安鄉縣北一里零溪橋在慈利縣東五

  里零溪上安福橋在安福縣西明初建相近又有閔澗橋楮木橋在安福縣西

  新張橋在安福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又東四里有象耳橋武溪橋在永定縣南當

  大道要津斷山橋在永定縣南天門山下自生橋在永定縣巖板溪東水南三巖

  夾澗濱溪横石如梁扺辰州要道永濟橋在永定縣茅岡司溪上 本朝乾隆十四年

  通永順要津石公橋在永定縣九溪巡司西北津市渡在州東二十里匯口

  渡在州東五十里窑坡溪在州東南二十五里新渡在州南二十里青泥河

  渡在州西北三十里易家渡在石門縣東十五里將軍渡在石門縣西十五里

  路通添平麻寮諸處明洪武中撥九溪衞兵戍守白沙渡在石門縣西北三十里又水南

  渡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路通添平所羌口渡在安鄉縣西三十里安流渡

  鄉縣北一名孫江渡菱花渡在慈利縣觀嘉渚漊水入澧處永安渡在慈利縣西北

  又北有周公渡芙蓉渡在永定縣南沿岸赤石萃擁故名

 ︹隄堰︺陽由坪隄在州境又有孟姜隄黄絲隄上夕陽隄下夕陽隄魏家隄窖口隄李文隄

  張毛隄大圍垸隄俱 本朝雍正六年發帑修高厚倍舊圍城垸隄在安鄉縣南又文明

  垸隄羅陽垸隄中和垸隄黄垸隄劉孟垸隄張壤垸隄俱在縣南板橋垸隄在縣西惠明垸隄在縣

  北是為上九垸又有興家垸隄實惠垸隄新家垸隄太和垸隄合家垸隄是為下五垸俱 本朝雍

  正六年發帑修高厚倍舊花山堰在石門縣西十五里犀牛堰在永定縣南大庸所

  北三里山下出泉築堰灌田

 ︹陵墓︺周楚申鳴墓在州南六十里縣志申鳴楚大夫土人相傳其墓在合口江岸︹唐︺

  段宏古墓在安鄉縣北黄山南麓︹元︺鄧均忠墓在石門縣二十都︹明︺

  李克嗣墓在州境羅湖壋李如圭墓在州西七十里

 ︹祠廟︺范文正公祠在州東祀宋范仲淹又安鄉縣治南亦有文正祠宋慶元中建

  鳴大夫祠在州南六十里申鳴城祀楚大夫申鳴三閭大夫祠在州東北

   二里祀楚屈原紀公廟在州東南六十里將軍山祀漢紀信相傳為信所寓地彭思

   王廟在州西十里彭山祀唐澧州刺史李元則又石門縣東有彭山廟亦祀元則白馬

   廟在安鄉縣西十五里祀宋岳飛惠濟廟在安鄉縣北黄山頂祀晉謝遷縣志黃山南禪

   寺有元至治二年碑記云安之黃山屹然獨聳昔西晉謝君遷憩此因為立廟廟甚靈應水旱疾疫

   禱之如響北宋政和間敕封惠應侯賜廟額惠濟 按廟旁相傳有謝晦墓因謂廟以祀晦輿地紀

   勝晦刺史荆州嘗過黄山有終焉之志後歸葬於此名勝志亦謂高田村䘮定港相傳謝晦刺荆州

   卒旅櫬經此其舟不行因葬黄山立廟祀焉考宋書文帝紀元嘉三年到彥之檀道濟大破謝晦於

   隱磯送京師伏誅何得返葬於此明袁宏道公安志以為劉毅之從官謝純為南平相死葬麓湖黄

   山之間廟乃祀純而偽傳為晦廟此與元碑不合要之碑記必有所據秀峯廟在慈利縣

   東七里秀峯山下宋劉子澄秀峯嘉惠碑記惠列顯應順公發跡甚異圖志載宋乾德中有石浮澧

  至是磨旋不去忽慿人言我故朱梁將武平也征蠻戰没上帝命血食兹土其視我所止而祠焉有

  頃石躍於秀峯之麓觀者震駭始即石為位號而廟之政和間事聞初命慈應侯三錫至今爵民有

  疾苦輒禱輒應

 ︹寺觀︺龍潭寺在州治北崇信禪師道場寺西小池清泠夏月生金蓮花極芳馥藥山

  寺在州南九十里唐維儼禪師道場欽山寺在州西十五里唐建賜額乾明禪寺文邃

  禪師道場福田寺在石門縣東三十里唐咸通五年厚田寺在石門縣南五十里

  一名報恩寺宋建花藪寺在石門縣南五十里又洛浦寺在縣北三十里唐建普光

  寺在安鄉縣治東半里鐵佛寺在慈利縣治南咸淳元年清遠觀在州東十

  五里彰觀山山以此得名一名靈極觀白馬觀在州東二十里白馬洲内有煉丹池神仙

  橋雷公井仙女祠相傳唐林靜飛昇處太平興國觀在安鄉縣治南宋建相傳范仲

    淹讀書於此紫霞觀在慈利縣西南白雲山下宋咸淳六年紫極宫在州治西

    北唐

  ︹名宦︺︹晉︺陳頵陳國苦人元帝朝拜天門太守殊俗安之選腹心之吏爲荆州參軍若有調發

    動靜馳白故恒得宿辦陶侃以爲能應詹汝南南頓人爲南平太 守假督南平天門武陵三 郡

    軍事天門武陵谿蠻並反詹討降之時諸蠻背叛詹召蠻酋破銅劵與盟由是懐詹夏侯承

    國人遷南平太守太興末王敦舉兵内向承露檄逺近列敦罪狀 王 匪孝武帝 時天門太 守

    寕康二年天門蜑賊攻郡匪死之王鎮惡北海劇人歸晉爲天門臨澧令或薦之劉裕召

    與語異焉謂諸佐曰鎮惡王猛孫所謂將門有將也後爲武陵内史封漢壽縣子檀道濟

    高平金鄉人 義熙中羣盜互起郭寄生等聚作唐以道濟爲天 門太守討平之又從劉道規㑹討桓

    謙荀林 所向摧破遷武陵内史 尋封作唐縣男︹ 南北朝︺︹梁︺胡僧祐南陽冠軍人大

  通中除天門郡太守有善政樊文皎太清中為天門太守侯景之亂率鋭卒五千勤王遇

  景伏兵戰死賀華山隂人前後再監南平郡為民吏所懷︹周︺郭彥太原陽曲人閔

  帝初澧州刺史蠻左生梗不營農業彥勸以耕稼人皆務本先是澧州儲糧乏少每令荆州遞送自

  彥涖職倉𢈔充實無復轉輸之勞︹唐︺李元則高祖第十子武德中封彭王貞觀中為澧

  州刺史折節勵行有善政崔瓘博陵人大厯中澧州刺史清静簡易不為煩苛人便安之流亡

  還歸居二年增户數萬時稱吏師詔特進玉階以寵異政張署河間人元和中澧州刺史民税

  出雜產物與錢尚書有經數觀察使牒徴民錢倍經署執法不從竟以代罷杜悰京兆萬年

  人尚憲宗女岐陽公主為澧州刺史公主偕行從婢不過十餘乘驢不肉食州縣供具拒不受

  建隴西人為澧州刺史初建為學時家苦貧後雖通顯未嘗置垣屋以清儉稱崔芸

  人開成間澧州利史創隄防繕城洫事必可久政皆有經課績尤異張次宗薦之李絢

   時澧州刺史黄巢陷州絢死之判官黃甫鎮詣賊與之俱死︹宋︺陳恕南昌人太平興國中

   通判澧州澧自唐季為節鎮兼領吏多緣簿書乾没為姦恕盡摘發其弊郡中稱為神明以吏幹聞

   劉仁霸大中祥符中知澧州屬蠻人侵縣境地四百餘里仁霸與荆湖北路轉運使陳世卿

   閤門祇候吏史方同領兵討之遂還所侵地標正經界令納所掠漢口千餘後置澧州武口等寨以

   控制之自是平定郭逵洛陽人仁宗時湖北溪蠻彭仕羲叛逵為北路鈐轄兼知澧州得蠻

   親信為鄉導盡平諸隘破其所居桃花洲仕羲棄城走衆悉降史方開封人為潭澧鼎沿邊巡

   檢㑹澧州民訴下溪州蠻侵其土地遣乘驛往視自竹疏驛至申文崖復地四百餘里得所掠五百

   餘人又置澧州武口楊泉索溪四寨以扼賊衝後知澧州黃琮建炎時知澧州鍾相陷城琮與

   縣丞葉畬及其屬十餘人皆死事聞贈䘏劉愚衢州龍遊人建炎初知安鄉縣縣逋賦萬計愚

   覈實寛期民不見吏而賦自足㑹𡻕歉出常平米賑貸縣佐持不可愚曰有罪不以相累出緡錢數

  千萬召商糴他郡而收元直米價頓平猶積廪數千石以備饑縣有范仲淹讀書地遇為繪像立祠

  興學校士競知勸韓訓紹興中澧州推官上書排和議知州李紹祖得其副本上之秦檜謫

  毛晃衢州人紹興中知安鄉縣建縣治嘗築橋開井民皆以毛公名之汪安行

  績溪人紹興中曾權澧州孝宗問宰相王淮曰安行政亊何如淮以澧州民咸去思對遂令復守

  徐如晦豐城人孝宗時慈利縣主簿辨冤獄大旱致雨張忠恕廣漢綿竹人寕宗時

  知澧州撥煩剸劇州境大治楊大異醴陵人理宗時知石門縣有惠政去官之日老弱攀

  號留之大異易服潛去劉夢驥安福人知澧州殁於王事︹元︺張雄飛臨沂人至

  元間為澧州安撫司時州初下民懷反側雄飛至布宣德教以撫綏之民遂安有巨商二人犯匿税

  及毆人事僚佐欲寛其罪雄飛繩之益急或曰此細事何執之堅雄飛曰吾非治匿税毆人者欲改

  宋弊政懲異法者耳細民以乏食羣聚發富家倉廪所司欲以盗論雄飛寛其獄全活者百餘人州

    西南接猺峒苦抄掠雄飛諭以威德悉感服︹明︺杜述廣德人永樂 中知慈利縣處已 廉介

    賦役均平 嘗入蠻溪採官木蠻獠爭來 奉迎一境安謐翟 亨正統中九溪衞指揮僉事以征

    麓川功 累 遷指揮使後復征 麓川偕其 弟 戰死事聞遣官諭 祭季   恒六合人成化中知安鄉縣

    民不諳 紡 織恒教之樹桑麻木 棉月課其功 𡻕 旱救荒有功多所全 活張   瑄睢陽人成化中

    知安鄉縣境多虎瑄禱於城隍 神曰令不職神宜殛之百姓何罪兩日遂𫉬三 虎餘皆屏跡

    倫成化中永定衞指揮使 以破兩廣賊及討茅坪銅鼓諸苗功充叅將築 蕩峒堡硃砂坪楊開口

    羊兒四 堡 苗不敢犯 有妖 賊詐稱 韓林 兒後號召數萬人 倫 討擒之又 平天 柱等苗 累功 晉都督

    熊一 定豐城人 宏治中知澧州政尚嚴厲新洲舊有牧地 藩府欲專其利一定婉詞啟聞卒

    弛其禁九 溪蠻怗險擾民一定承檄按問 卒伏其辜在任 七年積糓累數萬斛饑民賴以 濟

    成順德人正 德中安鄉縣典史嘉 靖初流寇掠鼎江口成父 子集民兵往禦比戰 馬躓賊叢槊刺

  之猶徒步手刃數人父子俱遇害楊永秀閬中人嘉靖中知石門縣慈愛仁明民為樹循

  楊繼韶高安人萬厯中知安鄉縣值𡻕頻旱澇加以疫癘百計拯救復修卡整隄防士

  民為立祠謝正蒙惠來人萬厯中知安鄉縣始至若不慧久之盡得吏胥姦狀逮治如法由

  是姦猾大恐邑苦水災捐賑有法所全活甚衆周鳳岐永康人崇禎末以參政分守澧州拒

  賊城陷不屈死之

 ︹本朝︺湯調鼎清河人順治初知澧州流寇𡊮劉等據境刼掠調鼎偕參將唐洪協心力設方

  畧追𠞰克復拊循荒殘建延光書院以養士人文遂盛辛良器遼東人順治中知安鄉縣

  縣無城患盜良器令各堵牆為衞匝月鱗比成垣墉以憂去猶請蠲荒減災免派軍需夫馬草束民

  懇留援旗制復任勸農興學新范仲淹讀書臺後遷湖州泣送者盈路臧得智漢軍人康

  熙中知安鄉縣革里甲軟擡之習丈量田畝絲忽必均三姓爭洲判為學地充月課薪水資皆具服

   民祠祀之許湄嘉善人康熙中知石門縣縣版籍素淆履畝清丈均徭賦豪民不得匿税而

   貧者不困勸課農桑田疇日闢倉廪充牣饑𡻕悉平糶以活民捐俸改建縣學輯縣志在任十四年

   民戴之如慈父巡撫陳璸趙申喬先後薦之徴至京師未至道卒馬世驥臨清人康熙中

   知慈利縣加意學校改建文廟造就諸生邑有鬼見愁陰溪等灘險惡病行旅盡鑿平之 阮 玉

   堂江南揚州人乾隆元年任九溪營遊擊九谿有北山周數十里兵民皆仰給此山有明李指揮

   豪姓子孫訟言山水指揮舊地總督委官勘審將為所奪玉堂入省言地即豪姓地亦明代事且絶

   數萬家之葬窆樵蘇芻牧而以資豪姓為利藪大不便總督即改前議從之兵民感悦時城歩綏寕

   山苗不靖   命貴州總督張廣泗來湖南總制全軍玉堂奉檄進𠞰所至有功賊潰乞降廣泗

   疑其詐玉堂力白之乃許降旋又生𫉬男婦子女三千餘人廣泗欲悉誅玉堂靖誅壯夫之能執兵

   抗師者其婦女及男子十六𡻕以下者貸其死廣泗始允玉堂擇壯年有鬚者斬之餘皆全活苗民

   感其德建祠九谿營至今祀之張綽浪穹人乾隆十年知安鄉縣修學宫保障隄垸建范仲淹

   祠置祭田課士其中咸為感勵張範尉氏人乾隆末知澧州川楚教匪騷動範團勇戒嚴永定

   十四都民有傳教潛通川匪者單騎往擒之撫諭匪衆脅從者釋之永定民得安堵如初

  ︹人物︺︹晉︺車武子南平人父育為郡主簿太守王朝之見武子於童幼謂其父曰此兒當大

   興卿門武子勤學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SKchar盛數十螢以照讀書及長以傳學知名於世時

   每有盛坐皆云無車公不樂寕康初為中書侍郎關内侯太元中領國子博士議郊廟明堂之禮進

   爵臨湘侯終吏部尚書周該天門人以義勇稱叔父級為宜都内史亦忠義士也聞譙王氶

   立義而書檄不至遣該見氶口陳至誠反命為王敦將魏乂所執拷之至死竟不言其故級免於難

  ︹唐︺李羣玉澧州人文采藻麗長於詩賦不樂仕進裴休愛其才觀察湖南厚延致之及為

   相以詩論薦授校書郎所著書三卷又後集五卷段宏古安鄉人剛峭寡合不亊產業人

   或交之度非義輒去以故五十不能得祿後卒於桂之逆旅歸葬黃山柳宗元祭以文︹宋︺蘇

   庠澧州人工詩少為蘇軾所賞由是名益重其後秦檜欲見之庠曰吾老矣不負販賣雲壑卒年

   八十餘號後湖居士有文集行世吳祿午澧州人咸淳進士主鄂州咸寕簿宋亡殉節死

   田希吕慈利人 宋元之際守節不仕居天門山創書院以 講學誘掖後進當路以為書院山

   ︹元︺熊義山安鄉人至正中累官至萬户倪 文俊兵至執縣令義山築城小黄山 保障

   其上一縣 𫉬安越二 年文俊襲執之逼使降義山 罵不絶口 文俊怒剖其腹死鄧  均忠

   人至正十二 年峒長向思永作亂寇刼鄉邑均忠糾合鄉丁拒 守鄉土賴以安十四年思永大肆猖

   獗均忠復帥所部𠞰平之詔以為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世襲卒諡忠節楊輈慈利人居彌勒

   山通經史工詩登進士總管阿爾斯 蘭哈雅最尊禮之明初隱居建聚奎書院講學其 中 阿爾斯

   蘭哈雅舊作阿思蘭海牙今改正︹明︺周階安鄉人通春秋博洽子史明永樂初以經明行

   修徴因母老不就卜居於永安村扁其堂曰鄰德所著有并蛙遺響集羅鎡安鄉人正統舉

   人授歙縣教諭捐俸建學修書院侍郎王偉稱其氣節剛正遷保定府教授綦沖慈利人正

   統中為大庾令務以愛民為本興利除弊民咸德之張浩澧州人景泰進士任工科給事中澧

   舊有運京白糧民苦之浩為奏免邵茂質慈利人事親至孝母性懼雷每聞雷以身翼之

   母殁每雷必張蓋於墓上雷止乃歸李如圭澧州人宏治進士知建昌縣以計殲劇盜累遷

   御史按江西激揚有聲厯延綏巡撫時有邊警如圭防杜周悉入為大理卿尋致仕起工部侍郎管

   理河道晉户部尚書周敘九溪衞人生有異質猿臂善射正德進士官大理寺評事以諫止南

   巡廷杖謫永嘉丞起韶州知府厯官工部尚書督理沙河工有政績龔天申澧州人嘉靖舉

   人潛心理學厯嚴兖二州同知有聲在兖時開永濟新河以便漕運又築汶上城及大行隄二百餘

   高鵬澧州人幼聘周氏女病癰周氏請辭昏鵬不可舉正德進士知南通州廉慎有為尋

   調霸州以禁權璫横斂誣逮獄謫寕州同知旋遷杭州通判戴君恩澧州人萬厯進士厯

   工部 主 事督修永陵有功奢酋之 變監軍討平之厯官 都 御史巡撫山西計擒賊王 綱等三百餘人

   劉可訓澧州人萬厯 舉人厯官刑 部員外郎天啟元年恤刑四 川㑹奢崇明 反圍成都可訓

   佐城守有功 擢僉事監軍討賊崇明走龍場壩可訓督諸將進 𠞰功最多總督朱爕元彙奏文武將

   吏功盛推可訓乃遷威茂兵備參議崇禎元 年改敘瀘副使仍監諸將軍二年與總督侯良柱 破賊

   十萬於五峯 山斬崇明及安邦 彥楊 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安鄉人萬厯間以貢生授秦州同知是時天水鑛賊

   猖獗錫擒捕有功得首薦尋乞歸壽百嵗李應祥九溪衞人以武生從軍積功至廣西思恩

   參將萬 厯七 年征猺有功擢松潘副總兵破賊韋明玉入 為五 軍營副將十三年出為四川總兵官

   以討賊功加 都督同知二十八 年大征播州與劉綎吳廣等分 兵八道滅楊應龍 鎮守四川卒於官

   贈左都督世襲千户龔之安天中 子萬厯 舉人 知德陽縣 崇禎九 年張獻 忠寇 蜀嬰城死 守

  城破罵賊不屈遇客贈尚寶丞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朱紫永定衞人世職

  百户崇禎末闖賊破澧紫督鄉兵拒之力屈見執罵不絶口被磔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易尚陽澧州人順治舉人知河西縣縣有田陷為湖輸賦如故尚陽請於大吏𫉬 奏

  卓建斌慈利人隸督標下與同邑萬奇福討吳逆有功建斌陞右軍都督奇福陞副將

  張舜齡安福諸生有文譽父預為流寇所執舜齡奔救賊以刃加頸不為動求釋其父益哀

  賊終無釋父意乃悉毁其家贖父歸事繼母至孝年祀鄉賢子庚先康熙辛酉與弟明先同領鄉薦

  知長樂霍邱兩縣數剖奇𡨚有能聲明先成進士授檢討晉中允視學廣東所得多知名士尤工於

  文一時推重張月明先子康熙鄉舉厯官刑部郎中出為真定知府多善政卒於官祀名宦

  賀橏澧州人家貧父哀老每冬夜必侍父寢嘗夜歸見一人醉卧溝中囊貯三十餘金乃負至

  家以水解之醒酬以金不受但戒勿再醉可也鄒學魯安鄉人世敦孝友五世同居家政主

  之一人衣履惟適是用與弟學詩友愛無閒言黃士志石門人少孤母改適陳姓比長尋母

  遇之蘭溪相抱痛哭陳給以田產不受曰吾爱陳氏厚恩則不得為黄氏子矣惟相依傭力孝養終

  楊大貴澧州人官鎮筸鎮把總嘉慶二年調赴湖北進𠞰賊匪因功擢陞千總五年賊

  竄至鄖縣大貴随往防堵力戰陣亡同州人外委傅正朝亦遇害事   聞議䘏均廕雲騎尉

  符正道慈利諸生内行惇篤母楊氏病劇正道時年十三割股以療嘉廢十二年 旌

 ︹流寓︺︹宋︺范仲淹蘇州人幼孤從其母歸朱氏朱宰安鄉仲淹從焉因讀書扵縣城之南

  陳祐仙井人論章惇蔡京蔡卞郝隨鄧洵武忤㫖編管澧州︹明︺李克嗣父吉安四

   川内江人任華府教授遂家於澧克嗣成化進士累官南京巡撫宸濠謀逆克嗣以安慶當賊衝屬

   都督楊鋭死守因是王守仁得直擣其穴以治河工晉工部尚書嘉靖初擢兵部尚書累書乞歸薦

  王守仁自代賜乘傳歸澧卒贈太子太保諡康和

 ︹列女︺︹明︺李昌叔妻龔氏澧州人流賊入澧被掠罵賊不屈死趙氏澧州入嫠

  居守節崇禎中流賊寇澧趙約居民毛二龔之愉各起義兵趙號寡婦營有衆數百人與賊將連戰

  相犄角數月兵敗各罵賊不屈死丁文衡妻康氏慈利人崇禎間從其夫與一子

  避兵山中爲賊所得康誑賊使釋夫與子逺去拔賊所佩刀自刎宋世將妻琴氏

  永定人世將死琴年二十餘守志後遭流賊之亂懼辱自縊死楊顯德妻彭氏

  人避寇山谷間爲寇搜𫉬殺其幼女鞭驅之不行延頸受刃死

 ︹本朝︺陳氏婦蔣氏澧州人夫亡守節康熙年間 旌伍永興妻文氏

  石門人夫亡守節康熙年間 旌王宗騏妻秦氏永定人夫亡守節康熙年間

  方士甲妻王氏澧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楊期遠妻孫氏均雍正年間 旌

  劉鴻熹妻祁氏澧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雙氏婦曾氏王問臣妻彭氏張學詩妻

  管氏戴方舉妻黄氏蘇志灝妻周氏劉心敏妻李氏彭嶽妻易氏戴永位妻黄氏皮夢揚妻孫氏皮

  儒博妻周氏烈婦鄔學萬妻萬氏貞女王孫長聘妻陳氏周本廣聘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

  蘭若妻覃氏石門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陳士倫妻佘氏冷上珍妻林氏均乾隆年間

  李振鑑妻劉氏安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熊尚愷妻劉氏張喆先妻夏氏張

  參妻李氏子婦吳氏劉宏璋妻顔氏張理妻李氏畢然颺妻張氏羅文宣妻任氏李本立妻吳氏羅

  𡽁妻鄒氏均乾隆年間 旌皇甫天湛妻劉氏慈利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間

  宋世榮妻向氏永定人逼汚不從被殺死乾隆年間 旌趙昌有妻

  蔡氏澧州人家貧丐食奉姑姑病割股為羹以進姑頓愈同州貞女王宏毅聘妻孫氏均嘉慶

  年間 旌伍作昌妻陳氏石門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劉志彬妻

  潘氏安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吳士翼妻張氏李世龍妻羅氏李世序妻羅氏王朝楫妻熊

  氏王炳妻楊氏羅文規妻胡氏周敦柔妻宋氏其娣王氏李氏貞女潘世溥聘妻李氏羅淑國聘妻

  張氏均嘉慶年間 旌丁光斗妻胡氏安福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汪昌奉妻王

  氏鄧瑶妻張氏蔣紹來妻夏氏于友望妻陳氏均嘉慶年間 旌熊文廉妻劉氏

  永定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吴樹中繼妻周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元安丱𡻕出家通經論具戒為臨濟侍者臨濟嘗稱之曰此臨濟門下一隻箭誰敢

  當鋒後於澧州説法宣鑒簡州周氏子參龍潭信禪師言下大悟精究金剛經時謂之周金剛

  文𮟏福州人參洞山於言下發解遂為之法嗣居欽山寺維儼綘州韓氏子年十七依朝

  陽西山慧照禪師出家嚴持戒律謁石頭得其宗㫖往澧州藥山披榛結菴僅庇趺坐鄉人攜飲饌

  往並辭不受請所需曰日未一升是矣忽一旦謂其徒曰乘郵而行及暮而息未有久行而不息者

  吾將有以息矣語畢隱几而化 本朝雍正十二年封逹宗宏道禪師遣有司致祭善㑹

  通十一年卓錫夾山遂成院宇中和元年示寂︹宋︺黃道沖彰觀山真人乾道中仙去又有

  范靈亦居彰觀山得道︹明︺屈彌高安鄉人湖南寺僧能前知永樂中召至京賜寶綸敕

  語千佛袈裟西洋念珠等物還山後示寂於金雞塜寶塔下

 ︹土產︺鐵州境出唐書地理志澧州石門有鐵石青 石綠俱州境出慈利縣出

  桐油安福縣出竹簟唐書地理志澧州土貢竹簟野牛安福縣出玉面貍

  州志州境出石鯽魚重唇雙麟慈利安福二縣出遊不出境綠毛魚慈利縣出

  䱺魚安福縣出石松 石耳 石笋俱慈利縣出











                       前總纂官李光涵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吳葆晋恭 校

                       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桂陽直隸州在湖南省治東南六百三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七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

  至郴州界三十里西至永州府江華縣界一百九十七里南至廣東連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衞州

  府耒陽縣界七十里東南至郴州宜章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永州府新田縣界八十里東北至

  郴州永興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衡州府常寕縣界一百里本州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一十

  里東至郴州界二十里西至藍山縣界六十里南至臨武縣界四十里北至長寕縣界七十里東南

  至宜章縣治四十里西南至嘉禾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永興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新田縣界八十里

  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二百十五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春秋戰國屬楚漢郴縣地

  隋大業末蕭銑析置平陽縣屬郴州唐元和初於

  縣置桂陽監五代晉省縣入監宋復置紹興三年

  升為桂陽軍屬荆湖南路元至元十四年又升為

  桂陽路屬湖廣行省明洪武九年降為桂陽州省

  州治平陽縣入州屬衡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十年升直隸州屬湖南省領縣三

  臨武縣在州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郴州宜章縣界四十

  里西至藍山縣界三十里南至廣東連州界五十里北至本州界八十里東南至宜章縣界三十里

  西南至連州界三十五里東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西北至嘉禾縣界六十里戰國楚臨武邑漢置臨

  武縣屬桂陽郡後漢因之唐屬郴州如意元年曰隆武神龍元年復曰臨武五代晉天福四年

  入平陽宋紹興十一年復置屬桂陽軍元屬桂陽路明屬桂陽州 本朝因之藍山縣

  西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臨武縣界五十里西至永州府寕遠縣界五

  十里南至廣東連州界四十里北至嘉禾縣界五十里東南至臨武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永州府江

  華縣界六十七里東北至嘉禾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寕遠縣界五十里漢置南平縣屬桂陽郡後漢

  因之隋省唐咸亨二年復置天寶元年改曰藍山屬郴州宋景德三年徙治改屬桂陽軍元屬桂陽

  路明屬桂陽州 本朝因之嘉禾縣在州西南一百一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八十

  里東至本州界五十里西至藍山縣界五十里南至臨武縣界三十里北至本州界五十里東南至

  臨武縣界五十里西南至藍山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寕逺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新田縣界四十里漢

  臨武縣地明初為桂陽州及臨武縣地崇禎十二年析置嘉禾縣屬桂陽州 本朝因之

 ︹形勢︺襟帶湘江控引交廣宋陳亨父五雲觀記四山環拱如重

  城為湖南奥區

 ︹風俗︺淳樸近古畏法少訟

 ︹城池︺桂陽州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有濠明洪武二年築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修乾隆十

  二年重修臨武縣城周二里有奇門五有濠明天順四年築 本朝順治十一年修康熙

  五年二十一年雍正四年十年屢修藍山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明天順八年築 本朝

  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嘉禾縣城周四里有奇明崇禎中築本朝康熙八年修乾隆二十

  八年重修

 ︹學校︺桂陽州學在州治東宋乾道四年建明宏治中遷城南嘉靖中復舊址 本朝順治

  康熙中屢遷復建今所乾隆嘉慶中重葺入學額數十五名臨武縣學在縣治東北明

  洪武初因宋元舊址建 本朝康熙中重建乾隆嘉慶中重葺入學額數十二名藍山縣

  學在縣治東元泰定中建 本朝康熙乾隆中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新童三名嘉禾縣

  學在縣治東門外舊在縣治西北明宗禎中建本朝康熙中屢修乾隆二年遷建今所嘉慶十

  九年增修入學額數八名鹿峯書院在州城内 本乾隆八年端品書院

  在臨武縣城内雍正五年雙溪書院在臨武縣東門外乾隆十五年三藍

  書院在藍山縣東門外乾隆二十六年建又舊志載州南有蒙泉書院臨武縣有南薰書院環

  綠書院雪蓬書院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七千六百七十四今滋生男婦七十七萬三千三百五十三名口計十六萬五

  千七百九十八户

 ︹田賦︺田地塘九千二百五十四頃六十八畝四分三釐額徵地丁正雜銀四萬七千八百二兩四錢

  六分二釐有奇

 ︹山川︺鹿頭山在州東三里一名鹿峯山輿地紀勝在桂陽軍東門有石形如鹿龍渡

  山在州南三十里輿地紀勝山在軍南又名神渡山明統志州之望山也有源泉灌漑甚溥

  蓉山在州西南二里方輿勝覽山下有泉曰蒙泉州志旁有職方巖一名偃月巖有石如懸鼓

  擊之作鐘聲為宋黄職方照鄰讀書處因名石門山在州西南六十里接嘉禾縣界輿地

  紀勝山有巖穴如門巋水自藍山穿石門西注舟筏皆經其下俗呼為仙人橋大湊山

  西半里九域志平陽縣有大湊山輿地紀勝山在城西舊志云出銀鑛其盛時鑪烟蓊然上接雲漢

  烹丁紛錯商旅輻輳因名州志山周二十里四面相似一名寶山毛壽山在州西二十里

  五代時產鉛宋以後絶藍山在州西百里接臨武藍山二縣界薈萃蒼翠浮空如藍

  山在州西北一里蜿蜒環繞有如重城九鼎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壇山在州西北

  九十里方正如壇圖經唐高宗儀鳳三年詔南方有山嵬險中有聖人足跡石穴流泉即今之壇山

  也中宗景龍二年詔於此山開戒壇因名壇山巖塘山在州北七十里峻石巉巖中深如塘

  又凝岡山在州北七十里高峻周迴為一州水口東雲山在臨武縣東一里上有石曰騾

  筆架山在臨武縣東二十里三峯並峙中一峯高出左右二峯承之金城山

  在臨武縣東四十里其上平廣昔人壘石為城於上因名羅城山在臨武縣東南三十五里

  山勢環繞如城山腰有小洞名洞門挂榜山在臨武縣南三里下臨石溪上有百丈丹岸

  五馬山在臨武縣南三里接挂榜山下有石其口如清流湧出灌田千畝又玉屏山

  五馬山之一山形如屏莊嚴靈秀甲乎諸峯方山在臨武縣南三十里其形如印上有方石

  華陰山在臨武縣西南三十里隋書地理志臨武縣有華陰山縣志三峯高秀如華嶽

  連接西山直通嶺表舜峯山在臨武縣西三里三面壁立前開一徑以通上下山頂平衍可

  二百畝上有巨石曰韶石元末縣無城守鄉民於此壘石保聚明統志一名千仞山桐柏山

  在臨武縣西二十里一名西山水經注武溪水出臨武縣西北桐柏山元和志山在縣西北六十里

  縣志桐柏山西界藍山直接九疑之麓山勢險絶雄據百餘里溪洞深杳獠民耕獵其間地近廣西

  山氣嚴凝春猶積雪章山在臨武縣西三十里韓張山在臨武縣治北一名官山明統

  志山在縣學後唐韓愈張署同時遷謫韓令陽山張令臨武嘗憩於此故名八源山

  武縣北三十里有八水出其下故名一名東山又北為金香山南連桂嶺五代及宋於此設銅冶

  金榜山在藍山縣東七里百曡山在藍山縣東十五里峯巒重曡綿亙廣遠其尾

  為灘上三峯舜水瀠洄其下為縣治水口鳳冠山在藍山縣治南天馬山在藍山縣

  南十里形如天馬騰躍下有石甑巖其口如甑清流湧出灌田千頃都山在藍山縣南水經鍾

  水出桂陽南平縣都山注都山即都龎之嶠五嶺之第三嶺也輿地紀勝山在縣南九十里與連州

  分界 按通典地理通釋以都龎嶺在永州府永明縣未知孰是九疑山在藍山縣西南

  接永州府寕逺縣界亦曰蒼梧山元和志在縣西南五十里九疑水出此 按此山屬永州府寕遠

  縣界為多詳見寕遠縣茅龍山在藍山縣西十里夔山在藍山縣西二十里上有

  唐源山在藍山縣西三十里產異木或訛為檀山錦屏山在藍山縣西昔人依

  之為砦亦名官砦山山北為丫髻山三峯並峙如挽髻天柱山在藍山縣北三十里山色

  翠靄望之如玉柱擎天明統志一名石柱山下有巖洞石乳融結奇怪萬狀黄蘖山

  山縣北九十里觀音山在嘉禾縣東三十五里州志木清水秀每晴乆聞水聲若雷則雨

  晉平山在嘉禾縣西接永州府寕遠新田二縣界輿地紀勝晉平山在藍山縣東北七十里

  石燕山在嘉禾縣北十里舊屬桂陽州山嶺有石壁夏秋間雨過墜石如燕可入藥

  城嶺在州南有塔五星嶺在州南三十里七曲嶺在州西南十里晉嶺

  在州西南八十里接藍山縣界舊有晉安王廟今廢明統志相傳晉時出銀鉛砂礦流渡嶺

  在州西北七十里丫髻嶺在州北十里平都仙嶺在州北四十里潭流

  嶺在州北輿地紀勝在桂陽監北一百三十里出銀鉛砂礦今廢分神嶺在州東北四十

  里三峯列峙石梯嶺在臨武縣東三十五里由臨武至桂陽别徑也山嶺一道如綫

  仙嶺在臨武縣東六十里接郴桂界結茅嶺在臨武縣南三十里接廣東連州界

  舂嶺在臨武縣西北十五里縣志由縣至藍山縣官道石級數層古松夾道軺車憩此塵襟頓

  爽又十里有獅子嶺桂嶺在臨武縣北三十里亦名香花嶺高八百餘丈山勢雄博盤繞縣境

  馬侯嶺在臨武縣東北四十里下有伏波將軍祠嶺左右崖下有龍洞羊車嶺

  山縣西南十里藍嶺在藍山縣北四十里輿地紀勝藍嶺在平陽跨藍山縣界故曰藍嶺縣志

  藍嶺跨本州及臨武寕遠藍山縣界下有禹公巖石室楓岡嶺在嘉禾縣東四十五里

  黄雲嶺在嘉禾縣東北三十里童峯在藍山縣東壁立直上勢衝霄漢東樓

  峯在藍山縣南五十里一名舜峯巋水出其下石榴花峯在藍山縣南五峯攢簇如

  花蘂有梳妝石如鏡引雁峯在嘉禾縣東北四十五里棲真巖在州東鹿峯山後舊

  志石上有李淳風詩刻年久莫辨焦源巖在州南三十里高敞如堂中有佛龕丈室巧逾

  人工旁一石頂背如僧狀名面壁石又靈池巖在州東二十里獅子巖在州西南二十里白

  竹嶺下以形似名通九疑山坦明巖在州北六十里地名週塘巖下有洞深廣可容百十

  人有溪上有天生石橋昔人建菴於上其石乳如雲磬狀扣之聲清而韻天窗巖在州北九

  十里水從巖入通衡州府常寕縣金龍巖又神女巖在州北勢軒敞周匝前後若堂奥秀巖

  在臨武縣南十五里巖石天成門奥俱備中平曠可坐數百人四壁璀璨如五彩壁上⿰釒𮥼 -- 鐫米芾書秀

  巖二字明統志秀巖東北有穴通明石乳結聚下有兩穴水出其左為大溪流二百餘步復入石穴

  縣志相近有紅石巖中可容百人石乳結成花木鳥獸之狀黄門巖在臨武縣西舜峯之

  麓縣志四山環抱一水瀠洄石龍巖在臨武縣西二十里明統志巖中有石如龍嵗旱洗

  之則金粟巖在臨武縣西北二十里明統志石壁峭拔下有溪流巖上石如珠絡舊志

  巖下有水下流與武溪合江中多碎石錯落如金粟故名又雲封巖在臨武縣北四十里即香花巖

  繡龍巖在臨武縣東北二十里石峯屹立峯半有石龍昻首巖口亦名龍洞舜巖

  在藍山縣西三十里洞門偪窄中有石旗石帳石榻巖下出水即舜水之源泝流而入可逕達九疑

  蓮花巖在臨武縣東三十五里聖水洞在臨武縣西北十里縣志遇有流水從洞

  中出三日後即雨過期不雨則旱水源洞在嘉禾縣南一里水從山洞中湧出下流成河

  入城環繞縣治𤍠石在臨武縣温湯池旁寰宇記所謂置物其上立焦即此錦雞石

  在藍山縣西舜水上又有石馬在縣之花果園相傳錦雞鳴則石馬應為吉兆巋水自藍山縣

  南東北流至嘉禾縣東南又東北流逕本州西南又北合舂水入湘一名舜水輿地紀勝藍山縣有

  舜水出九疑峯又名巋水舊志巋水源出舜巖灌於白田逕藍山縣治南合蒙溪英溪諸水又東北

  逕三峯下為小十八灘入嘉禾縣界桂水源出藍山縣南東北流逕嘉禾縣又東北入州界合

  舂水入湘漢書地理志桂陽注應劭曰桂水所出東北入湘水經注桂水出桂陽縣北界山山壁高

  聳三面特峻石泉懸注瀑布而下北逕南平縣而東北流屆鍾亭右㑹鍾水通為桂水也鍾水

  源出藍山縣北分為二支一支北流徑嘉禾入州界入桂水一支南流入廣東連州界 本朝康熙

  四十七年濬為鹽河水經鍾水出桂陽南平縣都山北過其縣東又東北過宋渚亭又北過鍾亭與

  漼水合又北過魏寕縣之東又東北入於湘注鍾水即嶠水也庾仲初曰嶠水南入始興漼水注於

  海北入桂陽湘水注於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聲相近故字隨讀變屯湖水在州南三

  里源出甘陂下流入郴州為棲鳳水明統志水源出龍渡山南流至屯湖折而東南至鹿頭山又東

  北入郴州境民田多資灌漑潮水在州西南八十里一日三潮舂水在州西自永州

   府新田縣流入名衡塘水合藍山縣巋水循州境西下十八灘合桂水至常寕縣為焦源河入湘

   長江水在州西源出臨武縣東山北流至州界入桂水桐梁水在州西六十里源出

   晉巖泉北流合浦溪水又十里北流入春赤土溪水在臨武縣東四十里源出金城山東

   與溱水合塘渣水在臨武縣東源出東山南流五里至金香山伏二里許東南出流十里與

   溱水龍蟠溪水在臨武縣東源出馬侯嶺南與溱水合溱水在臨武縣南源

   出臨武縣華陰山東流入郴州宜章縣界古名秦水漢書地理志臨武縣秦水東南至湞陽入洭行

   七百里水經溱水出桂陽臨武縣南繞城西北屈東流注溱水導源縣西南北流逕縣西而北與武

   溪合山海經曰肆水出臨武西南而東南注於海入番禺西肆水葢溱水之别名也 按漢志水經

   俱以溱水為經流惟酈注謂溱水入武溪水以武溪水為正流恐當以漢志及水經為正華陰

   水在臨武縣西南源出華陰山下分三派一東流與溱水合一西流合舜水一南流入廣東連州

  貝水在臨武縣西源出西山東南入溱高安水在臨武縣西源出西山東入溱

  秀溪水在臨武縣西源出西山東入溱滑石溪水在臨武縣西源出西山東入溱

  騾溪水在臨武縣西與滑石溪同出西山東流至挂榜山下分流入溱武溪水

  武縣西北二十里東流入溱水一名武水水經注武溪水出臨武縣西北桐柏山東南流右合溱水

  亂流東南逕臨武縣西謂之武溪舊唐書地理志臨武縣南臨武溪明統志武水源出西山下地名

  鸕鷀石江水在臨武縣北源出東山東流入溱赤水在臨武縣東北源出大龍

  山分三派一曰龍江水一曰龍巖水一曰西塘至赤水江合流東南十五里入溱英溪水

  在藍山縣東十里源出臨武縣華陰山北流至童峯下入巋華荆津水在藍山縣東三

  十里源出臨武縣華陰山北流至金榜山入巋廖溪水在藍山縣西北十五里東流至百曡

  山入蒙溪水在藍山縣西北發源丫髻山東南流經夔山入巋龍溪水

  山縣北五里源出金龍山東南至三峯入巋藍溪水在藍山縣北四十里源出藍嶺東流

  入巋又縣東北有涵水鳳俱去城四十里流入巋水夕陽溪在藍山縣南石榴峯下

  大灘在州西舂水中州有十八灘水石相激幾二十里其灘之得名者有十曰觀音灘水勢稍

  殺曰歐公灘行舟至此皆登陸知州呉淵鑿山通路纔容一綫昔有歐分被溺於此曰㸃燈灘兩峯

  狹促巨石嵯岈與水勢消長為隱見曰都管灘有石傑峙中流旁多小石如拱揖曰獅子口灘牙吻

  屈曲迎吼江濤曰老虎口灘巨石從岸左下垂如虎蹲踞曰大灘石高丈餘倒瀉飛流號為最險舟

  至其地悉出所載任負於岸駕空舟穿石罅凡幾曲折始下稍失利則舟摧覆曰湄灘衆石排列水

  漲尤險曰黄牛灘亂石堆列水中水消尤險曰獐尾灘接常寕縣界水勢遼濶湍亦稍平石甑

  潭在州北九十里有兩水合流滙為深潭澄澈見底龍潭在州北寬十餘丈繞城而西南

  入屯湖水又藍山縣南石榴花峯下亦有龍潭旱禱輒應烟雨池在州治南里許州志冬春

  之際烟雨空濛為十二景之一温湯池在臨武縣東五十里石山連峙池在山半水如沸湯

  初試不可近久漸可浴近池幽草經冬不萎池旁有田數畝四時可種山頂一池尢熱乃其源也

  德泉在州東鹿峯下宋監使孫頎有贊州志青石環聳靈泉傍激龍渡泉在州南三

  十里泉出龍渡山麓竅分兩派分屬郴州蔡泉在州西南州志蔡倫造紙處有石盆刻識一曰

  蔡倫𫎇泉在州西聖水泉在州西北自壇山頂流下灌田數千頃甘泉

  在州北州志其甘如醴灌田千畝安富泉在臨武縣東羅城山下石洞竅如側甕泉流灌

  田千玉液靈泉在臨武縣西三里舜峯山下縣志懸溜峭壁煮茗甚佳噴珠

  泉在臨武縣西十里泉噴水底如撒珠又嘉禾縣亦有珠泉在縣北門外吐沫如珠聖泉

  在藍山縣南輿地紀勝在縣南九十里供一人至百人皆足龍泉在藍山縣東北以石投之

  水溢而出移時乃巳每日數取之無不應者肥泉在嘉禾縣西北二十里一名廣蔭泉清濁

  相兼灌田千畝清溪井在州北五十里灌田千餘頃又州北有瑶溪大泉連源葛塘梅母牛

  尾裔家諸井俱灌田五六百畝惟裔家井清冽而㫖龍泉井在嘉禾縣西灌田五百頃

 ︹古蹟︺平陽故城今州治晉置縣唐末省宋復置為桂陽軍治元為桂陽路治明省入州元

  和志郴州平陽縣東至州九十里本漢郴縣地東晉陶侃於今理南置屬平陽縣至陳俱廢隋末蕭

  銑分置武德因而不改七年省八年復置輿地紀勝唐元和初鹽鐵使李巽請即平陽縣置桂陽監

  以其地在桂洞之南故曰桂陽天祐元年馬氏廢平陽縣以其地屬監附庸於郴晉天福四年始比

  列郡宋天禧三年於倚郭置平陽縣 按元和志言東晉置平陽縣屬平陽郡陳廢舊唐書地理志

  晉分郴縣置平陽郡及縣陳廢是晉宋齊梁皆有平陽縣也而晉書宋書南齊書皆無此縣今於州

  之沿革據正史敘列而附元和志舊唐書之説於此臨武故城在今臨武縣東戰國楚臨

  武邑漢置臨武縣五代晉省宋南渡後復置水經注縣側臨武谿東因曰臨武縣唐書地理志郴州

  臨武如意元年曰隆武神龍年復故名輿地紀勝臨武縣晉天福四年省其地入平陽宋史地理志

  桂陽軍南渡後增一縣曰臨武注石晉廢紹興十年南平故城在藍山縣東漢置縣

  屬桂陽郡後漢以後因之隋省唐咸亨中復置徙縣治元和志藍山縣本漢南平縣至隋廢咸亨中

  復置於今理輿地紀勝南平故城在藍山縣東五里縣志漢南平縣今縣東南平鄉是藍山

  故城在今藍山縣北唐時舊治也宋末遷於今理舊唐書地理志郴州藍山漢南平縣屬桂陽

  郡隋廢咸亨二年復置南平縣天寶元年改為藍山九域志景德元年以藍山縣屬桂陽監輿地紀

  勝唐藍山故城在縣北十五里縣志漢南平縣唐遷治改藍山今縣東鳳感鄉有故城舊址宋末遷

  於今所以其三遷縣治故縣有三藍之號漢寕舊城在州北三十里東漢置縣三國呉改

  陽安晉改晉寕陳廢水經鍾水又北過魏寕縣之東注魏寕舊陽安也晉太康元年改曰晉寕縣在

  桂陽郡東一百二十里宋書州郡志桂陽太守領縣晉寕漢順帝永和元年立曰漢寕呉改曰陽安

   按宋書州郡志沿革甚明第水經魏寕之名不知何出當是三國魏時遥改耳倉禾舊

  堡今嘉禾縣治舊志本桂陽州倉禾堡地明崇禎中有司以堡去州治遠難以遥制請立縣鎮撫

  於是割臨武六都八里桂陽州五都六里立嘉禾縣衞尉屯營在臨武縣南三十里結茅

  嶺上漢元鼎四年武帝使安國少季往南粤諭太后及王入朝令衞尉路博德將兵屯桂陽南境粤

  相吕嘉殺太后王及漢使五年帝以博德爲伏波將軍㑹樓船將軍楊僕討平之屯營於此有石關

  期宿村在臨武縣南二十里唐貞元間張署韓愈同以言事被謫署抵臨武愈赴陽山

  期㑹界上宿其地是夕虎攖其𩦺去愈喜曰當賜環乎署曰來寅其徵矣明年春果同量移江陵村

  側有欹眠館以韓集枕臂欹眠句取名唐末所建 按明劉堯誨韓張亭記臨武令張署與陽山令

  韓愈同時被謫陽山道出武邑二公同登官山酌酒賦詩後人旣以二公名其山又因山以建亭而

  枕石欹眠徵寅慿禱在再期界上之日州志載欹眠館在縣南二十五里期宿村之側韓張亭在縣

  治官山頂分屬兩地舊志以欹眠館爲即韓張亭之舊名誤矣王茶坪在臨武縣南五里許

  州志相傳前代𣙜茶偒銀坑在州南元和志在平陽縣南三十里所出銀至精好俗謂之

  子銀他處莫及亦出銅鑛俱桂陽監鼓鑄九域志平陽縣有大湊山大板源龍岡毛壽九鼎小白竹

  水頭石筍大富等九銀坑甘露堂在州治東宋元豐中甘露降故名張舜民有記拂雲

  亭在州治宋郡守陳傅良建石林亭在州西一里芙蓉山下宋大中祥符間職方黄照鄰

  父子讀書於此人因呼爲職方巖鍾亭在州西水經注鍾水北過鍾亭韓張亭

  武縣治官山頂宋紹興間僉判范寅作亭明時徙於山麓劉堯誨有記 本朝康熙中踵山頂舊址

  宋渚亭在嘉禾縣境水經注鍾水東北過宋渚亭御書閣在臨武縣治東元泰

  定間御書篷雪二字賜邑人陳楚舟建閣以貯因名飛來鐘在州北四十里地名古社有鐘

  繫古𣗳上至今尚存石柱在州治北神女巖下高可丈許大數圍隻手撼之則動衆力擠之屹

  立如

 ︹關隘︺騾溪關在臨武縣南花塘關在臨武縣西舜峯隘在臨武縣西三

  里舜峯山明天順間猺以三千人入寇主簿李濬合衆禦之于舜峯隘三晝夜猺人遂遁安溪

  所在藍山縣西南二十里有城明洪武中建 本朝因之有把總一員駐防泗洲寨巡

  司在州北八十里大橋巡司在藍山縣南五十里有城巡檢千總各一員駐防

  橋鎮在州南六十里舊有巡司 本朝康熙中裁赤土鎮在臨武縣東四十里

  俊鎮在藍山縣東二十里鎮東南有大水源汛堡西南有漿洞汛堡地近廣東連州猺人出入

  皆由兩汛而毛俊實兩汛總口有千總一員駐防兩路口在嘉禾縣東十里舊置巡司今

  瓦窰市在州北三十里又州北六十里有龍泉市濆市在臨武縣東三十里又水

  東市在縣東四十里古城市在藍山縣東五里又富陽市在縣西一里

 ︹津梁︺集仙橋在州治南通濟橋在州南五十里地名譚溪為譚氏世居之所橋即其

  家所建也又臨武縣南亦有通濟橋跨武溪上永濟橋在州西北三十里明萬厯中建壯麗

  甲於湖南 本朝雍正三年建虹駐亭於橋側又嘉禾縣東五里亦有永濟橋巋水經焉三陽

  橋在州北二十里一名織橋奮龍橋在州北五十里有石如龍故名仙巖橋

  東北四十里廣福橋在臨武縣東二十里宋寶祐間建一名桐木橋兩崖石壁高十餘丈

  桐梁橋在嘉禾縣東南三十里下犂田渡在州西八十里又百家渡亦在州西

  斗下渡在州北三十里舍人渡在州北四十里車灣渡在嘉禾縣東十里

 ︹隄堰︺官溪陂在州東 本朝雍正六年修砌袁家陂在州北三十里梅泉里相近有

  龍泉陂又北三十里有九龍陂應溪陂呉家衝陂在臨武縣東又相近有塘背陂新石

  陂黄連陂烏龍陂基塘陂在臨武縣南又各鄉陂塘隄堰共一百十二俱受溪泉之水資

  以灌龍家洞陂在臨武縣西相近有上浪陂上村陂官陂蘇家陂塔下陂

  在藍山縣東引舜水灌田四千餘頃鐵鑪陂在藍山縣南五里灌田千頃龍鬚陂

  在藍山縣西南五里自舜水上流下至縣治灌田三千頃胡鬚陂在藍山縣西䕫山東灌田

  數頃一名印池天鵞陂在藍山縣北十五里灌田五百頃西江陂在藍山縣東北

  灌田五百餘頃

 ︹陵墓︺︹漢︺胡騰墓在州西北六十里

 ︹祠廟︺䕶英祠在州西南芙蓉山下宋建相傳漢趙雲立營於此因祀焉唐公祠

  武縣治祀漢臨武長唐羌周公祠在臨武縣武水旁祀漢桂陽太守周憬伏波祠

  在臨武縣東北四十里馬侯嶺祀漢馬援以援征南時曾經其地故也二妃祠在藍山縣

  東十五里祀娥皇女英龍渡廟在州南三十里祀龍渡靈泉之神宋陳傅良有記

  禹廟在州東北帝舜廟在藍山縣西四十五里又臨武縣舜峯山亦有舜廟

 ︹寺觀︺能仁寺在州南州志寺始南漢名曰崇福宋初爲承天寺元豐間改今名報恩

  寺在州西南芙蓉山下宋建資福寺在臨武縣西一里宋咸淳初建普雲寺

  山縣西門外普濟寺在嘉禾縣北門外林泉掩映遠眺若圖畫五雲觀在州治北

  宋祥符中道人劉景星建佑聖觀在臨武縣北宋咸淳中建玉虛觀在藍山縣東門

  博石菴在州東十里有石壁立大可數千圍高數百仞登臨可以眺遠檀木菴

  在州東南隅三十里菴側有石瓮貯泉水涸𡻕歉水盈𡻕豐蟾桂菴在州南門外後有亭

  曰醉芙以面對芙蓉山也爲州人遊憩之所

 ︹名宦︺︹漢︺唐羌汝南人和帝時𥙷臨武長南海舊獻龍眼荔枝驛馬晝夜傳送死者不絶道經

  臨武𦍑上言曰上不以滋味爲德下不以貢獻爲功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帝從之章報即棄官

   ︹唐︺張署河間人貞元中以監察御史與韓愈同上封事謫臨武令愈謫陽山至邑同憩

   於官山後復期宿境上臨武人思慕之以名其山︹宋︺董樞元氏人乾德中出為桂陽監使

   上書請伐廣南詔益桂陽戍卒三千令樞統之開寶三年又上方畧會劉鋹令内侍曽居實侵桂陽

   樞擊退之江休復陳留人太祖時為藍山尉騎驢之官毎據鞍讀書至迷失道家人求得之

   舉書判拔萃改大理寺丞歐陽日華廬陵人真宗時桂陽監民有爭舟相毆至死者獄久

   不決日華出衆囚于庭去桎梏而飲食之旣訖悉勞而還之獄獨留一人於庭曰殺人者汝也囚不

   知所以然日華曰吾視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獨以左手死者傷在右肋此汝殺之明驗也囚涕

   泣服張運貴溪人宣和中藍山丞攝縣事縣與諸獠接壤因俗為治吏民安之臨武寇與

   諸獠合大剽掠運親率兵擒之紹興中知桂陽監五月而境内稱治與部使者奏升監為軍大修庠

   序之教祀漢以來守令有功德桂陽者於學刻續顔氏家訓四時纂要等書散民間宋守信

  仁宗時知桂陽監時唐和嘯聚賊衆屢攻不克守信舉黄士元習溪峒事願得戰士二千土兵二百

  逐捕之必得然後已詔用其䇿胡純南昌人淳祐間知臨武縣雅尚文教建義塾義田布以條

  約在任九年境内以治李椿永平人初由衡山尉厯桂陽監司理參軍治盜多活無辜盜以

  不作者二十年孝宗時除湖廣運副建請十三事同日報可大者請減桂陽軍月樁錢二千緡捐民

  税折銀之直民刻石紀之陳傅良瑞安人孝宗時知桂陽軍首為教條戒吏以徙善遠罪諭

  民以孝弟睦婣人皆不嚴而化蠲民宿負嵗時小旱預出錢糴於旁郡置數場以糶糶巳復糴又聽

  民以薪易官米或役於官食其力民無飢者光宗即位除提舉常平茶鹽轉運判官去郡老稚遮

  啼泣載道汪綱黟人紹熙中調桂陽軍平陽縣縣連溪峒蠻蜑與居綱一遇以恩信科罰為害

  三十年綱首白諸臺罷之桂陽𡻕貢銀二萬九千餘兩而平陽當三分之二綱以銀礦巳竭力請蠲

  損之𡻕饑旁邑有曹伍者聚衆入境强貸發廪衆至千餘挾界頭牛橋二寨兵為援地盤居萬山間

  前後令未嘗一涉其境綱夜宿寨中呼寨官詰責不能防守狀皆惶恐伏地杖其首惡者八人發粟

  賑糶民賴以安趙崇度知桂陽軍陛辭請募散卒𥙷虛籍以銷盜賊之黨賦北來人田以減

  州郡之蠧㑹郴寇暴作桂陽有脣齒患崇度疾驅至官民有冤許自直命郡教授選士之有學行者

  以孝經論語教峒子弟每三𡻕舉其通習者旌異之復豐積倉舊儲又請罷義丁禁立私社以杜姦

  民鳩趙汝澹紹定三年藍山令常賦外苛歛悉除修學宫端士習置學田百九十畝以

  贍生徒及代邑人肖像祀之︹元︺李希賢延祐中臨武縣尹善聽斷鄰邑訟不平者多來

  質俱得情去民立石頌之劉耕孫茶陵人至順中授桂陽路臨武縣令建學校求民間俊秀

  教之設俎豆習禮讓三年文化大興邑有茶課𡻕不過五錠後增至五十錠耕孫言於朝除其額

  ︹明︺吳淵丹徒人景泰間知桂陽嚴禁健訟摘發姦欺賦役之籍第為三等通融⿺辶商均開鑿十

  八灘以利行舟至今賴之蕭祓毘陵人天順間知藍山縣時防粤寇縣初築城費役有經政平

  李濬貴陽人天順中臨武主簿峒猺三千人入寇濬守舜峯隘拒之猺環攻三晝夜濬率

  壯勇驅石曳柴以𦔳軍聲猺懼卻乃樹柵以守猺再至濬射以藥矢無不立死圍數日棄去轉寇桂

  管淳南陵人成化中桂陽州同知先是峒寇破桂陽公宇學校皆被燬淳到官即請復立

  州治於古址與州守洪寛經營創建民賴安居莊昶浦江人成化中謫桂陽州判盡心民事有

  不便於民輒白除之嘗與士大夫講學多有成就汪瑛歙人宏治中知藍山縣政尚寛平𡻕

  歉賑飢民免離散莫潛桂林人正德中知臨武縣縣自天順間築土城再經峒寇愈不完固

  潛始甃石填土為久遠計工用繁而民不罷於役路寛正德中知臨武縣獞猺來寇㑹城工

  末竣寛刻期完繕旬日告成募壯士江總等三百餘人結營南嶺下乘賊未陳大破之戴錄

  浮梁人嘉靖中知桂陽縣剙社倉書院置膳田復逃户興復古禮卓然稱治韓嘉會

  人嘉靖中知桂陽嵗饑捐俸煮賑全活甚衆郭宏德萬安人嘉靖中知臨武縣有浮糧千

   石列其狀請於朝得減額邑人德之蔣時行全州人嘉靖中知桂陽時大橋猺賊蜂起州邑

   騷然當事議出兵討之時行力主撫蕺遂躬詣賊巢諭以禍福猺皆束手聽命州境帖然費懋

   文鉛山人嘉靖中知臨武縣修學宮置學田祭器民人祠祀之李鐸石屏人嘉靖中臨武

   教諭躬行率士屏絶餽遺齊𢊍索然日與諸生論學不倦王訓萬厯中知桂陽州請減浮糧捐

   置學田以贍士蔣學成桂平人萬厯中知桂陽以小學日記省心格言訓士又立社學教州

   子弟卒於官民肖其像祀於鹿峯金元臨桂人萬厯中知臨武縣𡻕饑請蠲賦發賑官地構

   屋取賃以資科舉邑多虎禱於神患遂止徐開禧崑山人天啟間知臨武縣慈惠恤下與諸

   生課藝論文厯任五載臨武人肖像祀之張恂東莞人崇禎中桂陽州同知嘗攝州事一日斃

   奸蠧十餘人士民稱快臨桂冦發恂領兵殱之因奏設嘉禾縣於桂衡新田縣於永遂以恂總攝兩

   縣事恂悉心規畫凡城垣縣署學宮以次修舉在官四載百務俱舉陳佳士貴州人崇禎中

  爲桂陽守備賊勢日熾佳士浚城濠修器械募鄉勇以爲備賊設雲梯等具極力攻擊佳士焚其攻

  具相持二十餘月援兵至寇奔圍解殷尚聲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人崇禎末桂陽州吏目寛厚愛民流賊郝

  摇旗屠城尚聲遇害

 ︹本朝︺李宏橒三原人順治中知桂陽州茹蔬衣澣不取民一錢有賂者輒罪之一時望風而

  穆貞元直隸人順治中知藍山縣戢兵安民修教講學日夕不怠袁繼善

  人康熙中知桂陽州值偏災賑恤盡力修學置田調劑鹽引皆務爲經久之計董之輔

  人康熙中知桂陽州作新學校禁革妖巫招流民戒溺女螟害禾稼設蜡神以禱螟遽滅伍士

  琪阿迷州人康熙中知桂陽州州素食粤鹽擔負踰嶺鹽價倍增士琪謀於巡撫趙申喬濬河由

  桂陽直達連州鹽得水運價頓減商民利賴趙璡美劒州人康熙中知臨武縣肩輿襆被

  攜二僕之官均差徭定昏禮𡻕旱禱雨即應去之日不能治装民獻贐皆不受尹秦䝉自人康

  熙中知藍山縣首修學宮除里甲士民悦服趙申喬特疏薦之張明敘漢軍人雍正中知桂

  陽州𡻕歉近者煮糜遠者給米病者予醫藥全活甚多姚思恭永濟人乾隆中知臨武縣

  視民如家人父子喜奬善士遇知名者輒造廬論學雖童子皆諄諄以讀書敦品誨之景額

  𫎇古人嘉慶初知桂陽州𡻕旱朝夕禱至涕泣請以身代捐俸煮賑全活無算民德之

 ︹人物︺︹漢︺胡騰桂陽人桓帝巡狩南陽以騰為䕶駕從事公卿貴戚車乘萬計徵求費役不可

  勝極騰上言天子無外乘輿所幸即為京師臣請以荆州刺史比司隸校尉臣自同都官從事從之

  自是肅然騰以此顯名官至尚書︹宋︺李譽桂陽軍人元豐進士知靈川縣地多峒苗譽以

  德化之三年民皆謝刀剱務農桑陳敬叟臨武人博學工詩文咸淳進士授耒陽縣學錄

  德祐北狩遂隱居不仕著㢲溪集陳章伯敬叟子德祐北狩遂棄諸生不治生計茅屋數

  椽釜盎亦無完器臨武令薦之帥閫以司教玉林不赴︹元︺陳楚舟臨武人由明經授臯

  州衞經厯泰定閒遣使於番番主遺以金珠楚舟曰義不可辱吾主卻之使還上嘉其廉賜號蓬雪

  ︹明︺陳紹平藍山人洪武舉人知睢州廉謹自飭均賦役賑饑民全活甚多累官參政致仕

  歸笥篋蕭然惟圖書數卷而巳鄺彦譽臨武人英宗時以薦授四川布政司檢校西番寇邊

  彦譽轉餉有功累升浙江按察司僉亊分巡金衢時金華大饑郡民强發富家廪(“㐭”換為“面”)粟官不能禁彦譽

  赴部便宜出官粟賑之民遂安湖處二州盜起彦譽皆討平之升廣東按察使兩粤獞猺倡叛勞師

  十年天順中彥譽以計擒之嶺表以平復修學闢地爲射圃集郡弟子如法校之文化大行後家居

  數年陳經臨武人成化進士授内江知縣擢監察御史時中貴用事經數其罪上之不報

  中以他罪出知榮經縣厯知雅州東平尋升陜西按察使僉事卒於官先是河決張秋屢議修築隨

  築隨潰當事多遭譴責經治之二年告成遂有是命鄺世彦臨武人以貢授楚雄通判時武

  定賊叛命將討之世彦多所贊畫捷聞遷本府同知建改土設流之議署尋甸擒賊首徙郡治於師

  山麓有虎噬人禱之明日虎斃憲副張天復爲立異政碑劉堯誨臨武人嘉靖進士厯官給

  事中時東南倭寇肆横浙江統制胡宗憲師久無功堯誨上疏論其失䇿遷僉都御史福建巡撫平

  巨寇林鳳擒倭朵麻里奏設總兵鎮南澳一島移撫江西疏蠲積逋二十九萬升兩廣總制平鬱林

  木頭等十砦東粤遂安積羨餘至三十八萬以佐軍興費三遷兵部尚書參贊機務致仕歸卒贈太

  子少陳尚伊桂陽人隆慶進士厯官江西左參政治績卓然桂陽以十八灘險免漕運

  徵改折銀七百餘兩解德安倉萬厯十八年復改漢州南糧二千餘石官民苦之尚伊致書當路備

  道民艱仍𫉬免解歐陽顯宇桂陽人以貢授巴陵教諭署縣事張獻忠攻城率民死守

  城破罵賊不屈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蕭萬奇臨武人康熙中授廣東虎門協左軍都司巡沙亭遇海寇戰死 贈遊擊

   賜祭葬鄭世仍臨武人弱冠博洽多聞中年究心濓洛之學由𡻕貢授州判未謁選卒

  顧繼才藍山人事母盡色養母病衣不解帶三閲月及殁廬墓三年以孝 旌歐國

  章臨武人任綏寕把總乾隆五年苗匪叛國章奉檄入峝招撫被執不屈死事   聞廕卹建

  祠祀之榜曰忠烈陳綸臨武人由行伍積功至鎮筸遊擊乾隆六十年苗匪叛綸率子恩錫

  力戰恩錫陣亡綸被礮傷臂回任傷發卒嘉慶七年俱祀昭忠祠宋時聯桂陽人官永州

  鎮標把總乾隆六十年隨征黔楚逆苗擊賊於印家灣力戰殁於陣同時遇害者千總蔣美治牛志

  得把總熊宗相楊祚興楊運泰外委杜顯奇榮大春冉永昌劉應麟事   聞議䘏均廕雲騎尉

 ︹流寓︺︹魏︺成景儁文帝太和中為豫州刺史後入湖南愛藍山泉石之勝遂家焉

 ︹列女︺︹明︺羅旦妻張氏桂陽州人天順中峒寇入境大掠張匿豕牢中賊覺抽刀迫之

  出張且泣且罵賊怒以槊投之遂遇害鄧仁聲妻劉氏桂陽州人時因遭亂與同

  州李之列女皆完節死杜彦祥妻鄺氏臨武人歸杜五年而夫卒天順中獞賊入

  寇鄺從姑避於舜峯嶺未至為賊所執欲汚之鄺以死拒罵不輟遂見殺其後宏治閒獞賊入寇有

  鄉民陳士良女陳氏艾仲隆女艾氏俱罵賊不屈同遇害鄺抱義妻何氏臨武人崇

  禎中流寇逼境何為所執將犯之何垢面篷髮紿以病疫賊懼而釋之及賊退家人相慶何泣曰平

  昔謁拜伯叔猶汗赭奈何以面目示賊愧引裾斷腕多矣憤恚不食死桂廷鳳妻李

  氏臨武人姑患疫疾將不起醫言人乳炙可療李黙禱於神遂割一乳因昏仆俄有僧踵門曰以

  室中蘄艾傅之如其言而甦比求僧即不復見已乃取乳和藥姑痊又同邑鄺良讓妻陳氏其姑病

  疽吮之而愈蘇朝宗女湘蘭父病劇割股以進主愈歸王氏以孝聞雷烈女藍山人值廣寇

  破縣縣人皆竄匿女父廷惠以目疾不能去女獨侍被執將汚之罵賊死黄琥妻雷氏

  藍山人家貧紡績以資琥學琥卒雷不食飲者七日檢夫箱帙盡投鑪火中遂自刎死時羣烏環集

  其廬悲鳴不去人咸異之又桂陽州吳某妻歐氏諸生汪泮妻夏氏皆夫夭殉死焉

 ︹本朝︺劉儲霖妻單氏桂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雷電妻鄧氏均康熙年閒 旌

  李尚器妻胡氏嘉禾人尚器外出族人挾刃欲汚之不從被刺死康熙年閒 旌

  尹如錫妻傅氏桂陽人夫亡守節雍正年閒 旌鄺顯聲妻石氏

  臨武人夫亡守節雍正年閒 旌成先妻雷氏藍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陳言妻

  成氏成先眷妻蕭氏均雍正年閒 旌呉守鳳妻謝氏桂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李舒先妻侯氏朱顯榮妻曽氏李芳亨妻楊氏李思聰妻陳氏何榮祈妻魏氏譚附鳳妻蔣氏龍

  遇震妻雷氏王大臣妻房氏李昌苾妻何氏李煥妻工氏李人偉妻鄧氏王世陛妻魏氏李隆述妻

  鄧氏陳美珩妻尹氏龍氏婦陳氏廖學才妻龍氏李世芸妻張氏烈婦侯西山妻劉氏烈女羅煥英

  女瑞香均乾隆年閒 旌黄道發妻唐氏臨武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壽昌妻雷

  氏李繼紳妻鄺氏李志昌妻鄺氏周承旦妻陳氏均乾隆年閒 旌黄文梁妻唐氏

  藍山人夫亡里人調戲之恚忿自盡同縣節婦朱大華妻羅氏均乾隆年閒 旌李伯麟

  妻吳氏嘉禾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宗和妻張氏烈女雷義仔女嬌娥雷鄺秀女誇眼唐

  明興女均乾隆年閒 旌羅中卉妻李氏桂陽州人族人調戲之恚忿自經同州貞

  女劉德嵩聘妻陳氏均嘉慶年閒 旌曹道廊妾王氏臨武人族人訕誣之忿極

  自經死嘉慶年閒 旌雷廷煊妻成氏藍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成龍秀妻陳

  氏烈婦陳亮彩妻楊氏均嘉慶年閒 旌郭孔祥妻周氏嘉禾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李𣗳杰妻鄧氏均嘉慶年閒 旌

 ︹仙釋︺蘇仙公神仙傳蘇仙公者桂陽人也常與母共食母日食無鮓斯須即以鮓至曰便縣

  市也母曰便縣去此百二十里汝欺我欲杖之仙公跪曰買鮓之時見舅在市明曉舅果到云昨見

  甥在便縣市買鮓母始知其神異

 ︹土產︺鉛州境州境山礬州及各縣俱出龍鬚草州及各縣俱出











                      前總纂官李光涵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王允灌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 統志

 靖州直隸州在湖南省治西南一千六十里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東至

   寶慶府武岡州界二 百六十里西至貴州黎平府錦屏縣界一百一十 里南至廣西柳州府懷遠縣

   界一百八 十里北至 沅州府黔 陽縣界一百八 十里東南至 寶慶府城 步縣治二 百五十里西南 至

   黎平 府開泰縣界八十五 里東北至黔陽縣界二百九 十里西北至貴州鎮 遠府天柱縣界三十里

   本 州界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一 十五 里東至綏寕縣界六十里西至開泰縣界八 十

   五里 南至通道 縣界五十里北至㑹同縣界六十五里 東南至綏 寕縣界一百里西南至開泰縣界

   八十 五里東北 至會同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天柱 縣界三十 里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四

   十五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秦黔中郡地漢武陵郡鐔

  成縣地南北朝宋舞陽縣地隋龍標縣地唐敘州

  朗溪縣南獠地五代時為蠻地稱誠徽二州文獻通考

  後周時節度使周行逢死敘州刺史鍾存志奔武陽而楊正巖以十峒稱誠徽二州宋初為

  羈縻州宋史蠻夷傳誠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楊氏居之號十峒首領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太

  平興國四年首領楊藴始來内附八年楊通寶始入貢命為誠州刺史熙寕九年收

  復宋史蠻夷傳熙寕八年有楊光富者率其族姓二十三州峒歸附繼有楊昌御者亦願罷進奉

  出租賦為漢民獨光僭負固不從命詔湖南轉運使朱初平羈縻之未幾亦䧏元豐四年

  復置誠州六年置渠陽縣為州治宋史蠻夷傳元豐三年知邵州

  關𣏌請以徽誠擇要害地築城寨乃議以沅州貫保寨為渠陽縣隸誠州以徽州為蒔竹縣隸邵州

  徙誠州治渠陽元祐二年改為渠陽軍三年廢軍州為寨

  屬沅州宋史地理志沅州渠陽寨元祐三年以渠陽軍改來隸五年復置誠

  州宋史蠻夷傳以渠陽為誠州命光僭之子供備庫使昌達供備副庫使楊昌等同知州事

  寕二年改靖州屬荆湖北路宋史蠻夷傳崇寕以來開邊拓土之議復

  熾靖州西道楊再立納土輸貢賦文獻通考誠州復改為靖州蓋自崇寕再歸職方 按元祐五年

  仍置誠州羈縻州也崇寕二年改靖州始入版籍改渠陽縣曰永平紹興

  八年移入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三年改

  靖州路總管府屬湖廣行省後降為州屬辰州路

  明初改靖州軍民安撫司明史地理志太祖乙巳年七月為靖州軍民安

  洪武三年升靖州府九年降為州以州治永平

  縣省入直隸湖廣布政使司明統志靖州領縣三㑹同通道綏寕

  厯二十五年增設天柱縣

  本朝因之屬湖南省雍正四年天柱縣改隸貴州鎮

  遠府乾隆三年以寶慶府城步縣來屬七年復歸

  寶慶今領縣三

  㑹同縣在府北九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綏寕縣界一百五十里西

   至貴州鎮遠府天柱縣界六十里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北至沅州府黔陽縣界七十里東南至綏

   寕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本州界六十里東北至黔陽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天柱縣界六十里漢

   鐔成縣地南北朝宋舞陽縣地唐朗溪縣地五代時為蠻地宋崇寕二年置三江縣尋改名㑹同屬

   靖州元屬靖州路明屬靖州 本朝因之通道縣在州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

   一百二十里東至綏寕縣界三十里西至本州界二十里南至廣西柳州府融縣界八十里北至本

   州界四十里東南至綏寕縣界二十里西南至懷逺縣界九十里東北至本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

   本州界三十里漢鐔成縣地南北朝宋舞陽縣地唐朗溪縣南獠地五代時為蠻地宋崇寕二年置

   羅𫎇縣尋更名通道屬靖州元屬靖州路明屬靖州 本朝因之綏寕縣在州東一百二

   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至寶慶府城步縣界一百一十五里西至本州界

   五十五里南至廣西桂林府義寕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㑹同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寶慶府城歩縣

   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通道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武岡州界二百里西北至會同縣界二百四

   十里漢零陵郡都梁及武陵郡鐔成二縣地南北朝宋以後為都梁舞陽二縣地唐為武岡縣西境

   五代時蠻置徽州宋元豐四年改置蒔竹縣屬邵州熙寕九年廢崇寕五年置綏寕縣屬武岡軍元

   屬武岡路明洪武三年改屬靖州 本朝因之

 ︹形勢︺山谿重複道路險阻蘇軾劄子郡踞辰沅之上游山

  連湖湘之絶徼平蠻五老在其左飛山屬其右侍

  郎凝立於前岡巒錯峙風氣融結魏了翁鶴山書院記

 ︹風俗︺嗜好居處畧與巴渝同明統風土不惡民俗亦

  淳魏了翁集士崇節義民務耕鑿靖州碑記

 ︹城池︺靖州城周九里有奇門五宋崇寕元年築明洪武中甃石 本朝康熙中屢修乾隆二

  十五年重修會同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三宋崇寕間築土城明成化四年增拓二十一

  年甃石 本朝康熙中屢乾隆二十五年重修通道縣城周二里有奇門三明洪武

  十四年築土城成化八年甃甎 本康熙五年乾隆二十六年重修綏寕縣城

  里有奇門三舊傳諸葛武侯所築明初拓之約二里成化中甃石 本朝康熙中屢修乾隆二十五

  年重

 ︹學校︺靖州學在州治左舊在州北宋大觀中建明洪武時遷城南嘉靖中遷州治北 本朝

  順治十七年又𨗇城南康熙九年遷東門内二十八年復遷今所五十五年雍正三年乾隆十七年

  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新童三名㑹同縣學在縣治東舊在縣東北隅明洪武三年

  天啟四年遷縣治西 本朝康熙二年遷建城雍正十二年重建今所入學額數二十名

  道縣學在縣治左明萬厯二年建後燬 本朝康熙二十年重建雍正十三年乾隆十九年

  重修入學額數八名新童三名綏寕縣學在縣治南先時遷改無定 本朝雍正十一年

  遷建今所乾隆十五年増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新童三名興文書院在州治左順治十七

  鶴山書院在州治北宋魏了翁建自為之記後圮明嘉靖三年重建後又圯 本朝

  乾隆十五年重建三江書院在㑹同縣學右舊在縣東康熙五年建乾隆十六年重修

   嘉慶六年遷建今所雄溪書院在㑹同縣洪江濱乾隆二十二年崇安書院

   在綏寕縣西虎谿山 本朝乾隆七年萬峯書塾於山麓十四年增建改今名漢章書

   院在綏寕縣西乾隆十八年建又舊志載州治有紫陽書院侍郎書院作新書院綏寕縣有永安

   書院南山書院附識於此

  ︹戸口︺原額人丁一萬三千八百三今滋生男婦六十萬八千四百六十三名口計十萬四千八百七

   十一

  ︹田賦︺田地塘六千九百五十頃七十二畝八分額徵地丁正雜銀二萬六千五百二十六兩五錢九

   分二釐米五千五百九十九石六斗二升一合有奇

  ︹山川︺鶴山在州城内東北隅舊名純福坡以宋魏了翁謫居於此改名五老山

   東五里五峯相連一名五魁山九曡山在州東二十五里輿地紀勝山勢盤紆九峯相次雲

  林古木蒼翠如畫白油尖山在州東三十里鴻陵山在州東四十里自金紫嶺

  迤邐而南峻拔淩雲冬春雪凝玉立天表青靛山在州東南二十里遥對鴻陵猿猴

  山在州南三里一嶺凡十二支山相連侍郎山在州南五里與鷹嘴山相連明統志宋侍

  郎程敦厚以言事忤秦檜謫居靖州嘗游此山因名夀桃山在州南五里山形如桃其末銳

  而鈎一名鷹嘴山青蘿山在州南二十里一名大青山烟蘿蒼翠故名龍井山

  在州西十里艮山在州西十五里山有洞名翠雲飛山在州西北十里一名勝山通鑑

  注飛山在今靖州北十五里比諸山為最高峻絶壁千仞環山有濠塹其遺址尚存明統志突出雙

  峯四面斗絶其上廣平夷人保險之所州志山復有飛珠巖巖有飛泉瀑布巖之左又有白雲洞山

  麓有星泉香鑪山在州西北十五里明統志有石突出山前狀如香鑪州志平阜中三石駢

  列宛如鼎狀九龍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九峯排列相連又有糾龍山傳有神龍居此祈雨

   後山在州北一里自貫保寨迤邐而來又支分三派若瓜蔓然抵州城北南臨溪水州城

   金龍山有二一在州北十五里俗訛為雞籠山一在㑹同縣東北五十里峯巒峻絶狀

   如飛龍雲蒸即雨楠木山在州北三十里桂香山在州東北一里寶溪山

   在州東北十五里下有寶溪八寶山在州東北七十五里靖會交界白雲山

   東北七十八里靖綏交界天馬山在會同縣東二里一名榴峯雷坡山在會同縣

   東三十里有二十八峯梁山在㑹同縣東四十里一名涼山從南上二十里從北上三十五

   里上有泉亂雲山在㑹同縣東七十里山石巍峩雲出崖壑間茫洋一白咫尺不能辨

   社山在㑹同縣東南三十里輿地紀勝李白流夜郎時於此結社名勝志其色純白望如積雪

   煙墩山在㑹同縣南門外為縣治朝山圭雲山在㑹同縣西南二十里山頂壁立數

   十丈其形如圭玉屏山在㑹同縣西一里峯在㑹同縣西十五里其峯峻峭

  八仙山在㑹同縣西四十五里崖屋山在㑹同縣西北三里岡巒崒嵂其崖

  懸覆如雲為縣之勝旺溪山在會同縣西北六十里有溪産金宋時淘採元罷龍塘

  山在㑹同縣北六十里華峯山在㑹同縣東北三十五里州志有魏了翁手植桂樹

  峯山在㑹同縣東北四十里冬後積雪不斷魏了翁詩雪峯高大衝霄漢即此雲盤山

  在㑹同縣東北七十里峯巒旋轉如雲盤繞州志舊傳普庵祖師以杖插地遂湧泉灌溉田畝

  林巖山在會同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即洪江後山玉柱山在通道縣東三里

  星山在通道縣東南三里州志在學宫後三山珠聯與月山前後相映佛子山

  道縣東南一百里接廣西柳州府懷遠縣界一名佛子嶺下有五虎潭潭旁五石相對如虎

  字山在通道縣南三十里支脈紆迴狀如夀字旗山在通道縣西南四十里旋折高峻飛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展誥山在通道縣西南四十里雙峯高聳福湖山在通道縣西南六十

   里方輿勝覽福湖山比諸山最爲蒼翠元豐中通道廣西出是山之間犂嘴山在通道縣

   西一月山在通道縣東北一里形如半月與縣學相對龍爪山在綏寕縣東十

   里上有土堆五一大四小狀如龍爪藍溪山在綏寕縣東七十里崇巒曡嶺草木隂翳澗水

   縈紆爲蠻猺出入之所相接者曰關峽山頂上有觀音石風門山在綏寕縣東一百十里東

   麓入寶慶府武岡州界山比諸山特高有大小風門嶺元陳敬改路紀畧綏寕在西南萬山間去府

   一百八十里道路阻深大德丙午余來主邑簿自蓼溪至縣亙百餘里翦榛莽架橋梁由是百里康

   莊五嶺通暢其五嶺一曰風門二曰磨石三曰火甲四曰平溪五曰塞坡七星山在綏寕縣

   東南三里蓮荷山在綏寕縣東南九十里接寶慶府城歩縣界唐紏山在綏寕縣

   東南一百里接寶慶府武岡州界高功山在綏寕縣南一里其左爲文筆山右爲七星坡

   皆去縣三里雲霧山在綏寕縣南十五里縣志雙闕對峙中有石方丈餘俗傳爲仙人碁

  鸚𪃿山在綏寕縣南二百八十里接廣西柳州府懷遠縣界(⿰釒义)-- 釵在綏寕縣

  西北一里虎谿山在綏寕縣西一里金紫山在綏寕縣西六十里高聳秀拔與州

  界飛山對峙寶鼎山在綏寕縣東北九十五里獅子山有二一在綏寕縣東北一

  百六十里地名蘇家洲山以形似名一在通道縣西南十里兩石遥望若雙獅對舞摩雲嶺

  在通道縣南三十里一名木溪尖大斗嶺在通道縣西南四十里七峯珠聯宛如北斗

  范嶺在通道縣西十里退田嶺在綏寕縣東五十里官道所經菖蒲嶺

  寕縣東六十里鷺鷥嶺在綏寕縣南一百里天塘嶺在綏寕縣西三十里一名天堂

  楓木嶺在綏寕縣東北一百一十里最高險為羣蠻出入之所黃茅嶺在綏寕縣

  東北一百二十里錫坡嶺在綏寕縣東北一百八十里龍盤巖在州城東南

  龍分巖在州南三十里最深𮟏水源出自巖中流為潩溪巖前禱雨輒應古城巖

  在州西三十里洞穴深廣可六七里中洞巖在州西一百里中有石𩔖牀几香鑪巖

  在㑹同縣西二十里高二十丈為縣水口鑽字巖在綏寕縣東六十里一名鑿字巖元主簿

  陳敬改路勒石於此因名觀音巖在綏寕縣東八十里龜巖在綏寕縣西三十里

  鴉坡在州東五里蜿蜒五老山之左上溯渠江煙墩坡有二一在州西北十里飛山之

  右突起一峯亦名煙墩山一在通道縣東南半里水湧坡在通道縣北半里其下有溪迴

  環西籠煙坡在綏寕縣東一百里武陽里下有九溪七星坡在綏寕縣東南

  牛路坡在綏寕縣南七十里與城步分界抱麟坡在綏寕縣南十八里

  貓石在州北十五里以形似名分石在㑹同縣西南八十里為沅州靖州分界靖以西石

  皆西向沅以東石皆東向燕子石在通道縣東南七十里劒石在綏寕縣東城外巉

  石斜鋪形如劒芒蓮花洞在㑹同縣西北半里許石山突元巖谷空洞有泉穿石罅而出

   六鼇洞在綏寕縣南三十里有水簾十丈石牛洞在綏寕縣西二十里沅水

   在㑹同縣西自貴州鎮遠府天柱縣流入又東北入沅州府黔陽縣界一名沅溪通典朗溪縣有沅

   溪水明統志源出西南番界州志自貴州黎平府流入經過長潭雲潭文溪金溪至托口入郎江

   渠水源出通道縣西南北流入州界又北流至㑹同縣西北入郎溪一名渠河一名渠江又名

   芙蓉江亦名南川河九域志渠陽縣有渠河州志渠河出通道縣西南佛子山西北流至犂嘴山東

   合播陽河又徑縣東北七十三里門硤中入州界厯大石門匯五龍潭繞城東又東北入㑹同縣界

   北徑青陂湖又北經縣西又西北入於郎江蒔竹水在綏寕縣西今名竹舟江一名西門

   河即洪江上流文獻通考蒔竹縣有蒔竹水州志源出縣南匯諸山溪之水北流達於㑹同縣為洪

   江故又名小洪江洪江在㑹同縣東自綏寕縣流入又北流入沅州府黔陽縣界入沅江一

   名熊溪又名雄溪方輿勝覽九溪曰郎曰㵲曰雄曰辰曰龍曰敘曰武曰桂曰酉而雄其一也州志

   洪江有二源一爲綏寕縣之𩀱溪即寶慶府城歩縣巫水下流一即綏寕縣蒔竹水至㑹同縣又合

   各溪爲洪江郎江在㑹同縣西源出貴州黎平府錦屏縣湖耳山東北合渠河又北流入沅

   州府黔陽縣界一名狼江又名朗溪宋狼江寨以此名州志從湖耳山隂迤過朗波黃强入於狼洞

   又東北納潭溪水又東北納渠河水又北至黔陽縣托口入沅羅𫎇江在通道縣西其源有

   三一出縣西南佛子山爲羊鎮堡江一出縣西南天星里爲天星江一出貴州黎平府洪州長官司

   界爲洪州江合流徑縣西西南流至廣西柳州府懷遠縣界入古州江多星江在通道縣

   西源出貴州黎平府界流入羅𫎇江明統志宋元豐中置多星堡以此爲名播陽河

   道縣西源出貴州黎平府界老荒山至犂嘴山北入渠水黃石河在綏寕縣東四十里源出

   縣東南北流合雙溪入洪江關硤河在綏寕縣東八十里源出闗硤堡西流入雙溪

   川在㑹同縣北源出金龍山西南流繞城東又徑城北至西門入渠河清陂湖在㑹同縣

  南五里通渠河明統志有十餘大石可坐蓋士夫游息之所宋鄭璪倅是州游此有題刻於石

  鴉溪在州東南源出老鴉坡西流徑侍郎山入渠河古松溪在州城大南門外舊儒學

  前有南薰橋跨其上東流入渠河潩溪在州南源出龍分巖東流繞青蘿山至州城西中流

  有銅鼓灘又東入渠河後山溪在州北一里源出飛山之麓流繞北門東入渠河

  水溪在州北二里入後山溪六王溪在州北三十里廢永平縣貫保寨寶溪

  在州東北方輿勝覽大抵洞中諸溪多産金故名竹瓦溪在㑹同縣東七十里兩塹如竹

  瓦故名西流入渠河若水溪在㑹同縣東八十里北流入洪江七溪在㑹同縣西二

  十五里大小七溪合為一溪下流入郎江文溪在㑹同縣西北二十里源出湖耳司界流為潭

  溪又北徑雲溪又北徑文溪寨下流入郎江八卦溪在通道縣南四十里八石羅列宛如

  湍巖溪在通道縣南五十里水從石壁流出鑿字溪在通道縣西南方輿勝覽

   宋元豐中土人於溪旁得古碑乃唐將王思齊率兵征蠻過此山石險礙負舟而濟鐫字以記歲月

   夷人因目為鑿字溪大金溪在綏寕縣東五里白水頭溪在綏寕縣東五十里

   巖洞高峻水流亂石間噴湧如雪雙溪在綏寕縣東五十里下流會於黃石河茶溪

   在綏寕縣南五里大凍溪在綏寕縣西十里小溪在綏寕縣西源出臨口司苗地

   上冒山北流至縣北入竹舟江芙蓉洲在州城内鶴山麓宋魏了翁植芙蓉處五龍

   潭在州南二十五里渠江上游五山插入水次淵深碧色中有大石白豹潭在州西銅

   鑼灘上有石如豹蹲立潭滸仙崖潭在㑹同縣南二里白巖潭在通道縣東二

   寶門潭在通道縣北一里龍潭在綏寕縣北一里漱玉泉在州城東

   隅當渠江潩溪之㑹玉泉在州西一里玉泉寺右插劒泉在㑹同縣西一百步州志

   舊傳吕洞賓曾到隱真𮗚見道童苦汲插劒於此泉水湧出吕劎留泉為會同八景之一甘泉

  在綏寕縣南十里洗馬池在州西北飛山後味鹹可煮為鹽明統志舊為屯兵之處

  蓮池在會同縣東半里圓徑十里舊名藕塘其中有池蓮盛開則為縣之瑞明劉永建愛蓮亭

  白鶴井在州城内鶴山右宋魏了翁所鑿金井在州境方輿勝覽邪直深淺不

  等寶之所生皆有䃪石以為之墻壁而礦在其中善取者乃得真礦辨礦之術銅豆為先黃窠烏窠

  次之若星見於石則為興廢之兆也有爐院有水池臨池作亭乃監官閲視之所龍井

  城北五里石穴若門水湧而出龍泉井在㑹同縣東三十五里伍招堡其水夏寒冬暖

  葛井在㑹同縣牛沖寨州志相傳飲之愈疾

 ︹古蹟︺誠州故城今州治宋史蠻夷傳熙寕中以章惇察訪湖北經制蠻事誠州楊氏納土

  創立城寨使之比内地為王民又地理志熙寕九年收復唐溪峒誠州元豐四年仍建為誠州六年

  移渠陽縣為州治元祐二年廢為渠陽軍三年廢軍為寨屬沅州元祐五年復以渠陽寨為誠州崇

   寕二年改為靖州文獻通考宋熙寕九年十峒酋長楊通藴送款内附楊通寶來貢朝廷以通寶為

   誠州刺史其子復為誠州刺史又詔於武岡之西作城在渠河之陽為誠州 按通考與宋史蠻

   夷傳小異未詳孰是今兩存之建道則因宋史而古蹟兼採通考渠陽故城在州東渠

   河東岸接綏寕縣界今為渠陽鎮宋史地理志熙寕五年沅州貫保寨改為縣總治本寨并托口小

   由豐山四保寨戸口以渠陽縣為名又永平本渠陽縣崇寧二年改名紹興八年移入州三江

   廢縣今㑹同縣治宋史地理志㑹同本三江縣崇寧二年羅𫎇廢縣今通道縣

   治宋地理志靖州通道本羅䝉縣崇寕二年改按唐播州恭水縣貞觀十四年嘗改曰羅𫎇十六

   年改曰遵義在今貴州遵義府此羅𫎇縣乃元豐七年所置羅𫎇寨改縣與遵義相去殊遠而明統

   志名勝志俱以為即恭水縣謬矣蒔竹廢縣在綏寕縣西南宋元豐四年置崇寕四年

   省文獻通考元豐四年以溪峒徽州為蒔竹縣隸邵州宋史地理志武岡軍臨岡本蒔竹縣元豐六

  年建臨口寨崇寕五年改寨為縣隸武岡軍舊志紹興中夫彞峒蠻楊再興據縣為亂事平縣遂廢

  馬王城在州西北十里飛山上一名馬王坪五代時馬氏遣兵討飛山峒蠻屯兵處宋置飛

  山堡明統志楚馬氏時飛山峒酋潘全盛遣其黨楊承磊畧武岡馬氏遣吕師周討之援蘿躡石直

  抵飛山分軍布柵全盛大駭承磊來戰師周破其軍縛降者為鄉導襲飛山擒全盛斬之盡平巢穴

  今環飛山濠塹遺址尚存靖州廢衞在州城内明置 本順治十八年新民

  學在州境明統志宋紹興中靖州乞依舊置新民學教養溪峒歸民子弟以三千人為額從之

  皇華館在州治東明統志宋葉窩倅靖州時建後改名水月樓 本朝順治十七年重修

  潩溪閣在州南明統志在潩溪傍宋守許成之建圍香閣在州治北明統志宋陳謙

  桂香閣在州城東半里明嘉靖中建塔祀文昌 本朝雍正六年塔圯建閣改曰桂香

  峯秀水環為渠陽勝覽懷忠樓在州城東南隅龍盤巖上楚湘臺在州南明洪武

  十三年楚湘王征苗駐軍於此受降臺在州西南來威寨宋淳熙中率逢原討平峒賊姚民

  敖築此臺以受降李誦作記熙春臺在州西明統志潩溪繞於左飛山峙於右上有一覽

  亭宋通判陳宿建看花臺在通道縣城外州志昔時桃李繁植邑人游覽之所瀛洲

  亭在州南學前一名登瀛亭宋知州許成之建傍梅讀易亭在州城内鶴山上宋

  魏了翁建觀亭在州東南渠江左宋郡人田氏爲侍郎程敦厚建後圮魏了翁重建有記

  劒泉亭在㑹同縣西插劒泉上明成化九年縣令劉永建亭立碑於上羽葢亭

  同縣西北崖屋山明蔣宣建葛在州西相傳爲諸葛亮征溪峒諸蠻駐軍之所州志

  通道縣有武侯營在縣東南一里

 ︹關隘︺茶陵關在州西接貴州黎平府開泰縣界黃泥關在州西西接貴州黎平府

  錦屏縣界北接貴州鎮遠府天柱縣界有把總分防筸子隘在綏寕縣南六十里有把總分

  老鼠隘在綏寕縣東北一百二十里零溪巡司在州西七十五里家置堡

  明置巡司 本朝因之雍正四年以舊地撥入黔陽改駐向東二十里三巖橋宋史地理志靖州政

  和三年置零溪堡洪江巡司在㑹同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洪江濱接沅州府黔陽縣界

  為縣要津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移駐若水巡檢於此乾隆十六年改為洪江巡司播陽巡

  司在通道縣西北三十五里明置 本朝因之青坡巡司在綏寕縣東九十里舊為

  武陽寨後移青坡巡司於此宋史地理志熙寕八年置武陽寨雙江巡司在綏寕縣西南

  三十里 本朝乾隆六年移駐臨口巡司於此改為雙江巡司若水鎮在㑹同縣東八十里

  宋置寨明置巡司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移駐洪江宋史地理志靖州崇寕二年置若水寨

  山峒在州西十里舊為堡宋史地理志靖州大觀二年置飛山堡綏寕營在綏寕縣

  南三十里黄桑坪 本朝雍正五年設遊擊守備千總各一員駐防來威寨在州西一百里

   中峒鄉宋將李逢源討平峒苗之所貫保寨在州北三十里有貫保鄉貫保渡宋史地理志

   沅州貫保寨元豐三年置六年隸誠州元祐六年廢崇寕二年復置又元豐四年以古誠州貫保新

   寨為貫保寨豐山寨在㑹同縣西南豐山鄉宋置堡後廢明水樂中復置宋史地理志元

   豐四年以奉愛豐山新堡為豐山新堡七年廢崇寕二年又置收溪寨在通道縣南五十里

   宋置寨明置巡司今仍為寨宋史地理志靖州元豐六年置收溪寨元祐三年廢州志自州至廣西

   融縣古無通途宋知誠州周仕隆始遣人由收溪小徑趨廣西今自收溪寨南三十里至佛子坡即

   廣西界也上埃寨在通道縣西南九十里接廣西柳州府懷遠縣界青波寨

   寕縣北九十里舊有巡司後移武陽寨石家堡在州南三十里宋史地理志靖州元豐四

   年置石家堡大由堡在州西大由鄉宋史地理志靖州元豐七年置大由堡元祐三年

   崇寕三年復置金灘堡在州北四十里茅營堡在州東北一百五十里伍招

  堡在會同縣東三十五里連山堡在㑹同縣南三十里朝陽堡在㑹同縣西南

  六十里相近有地靈堡文村堡在會同縣西南一名文溪寨宋置黃强堡

  同縣西七十里黃檐堡在㑹同縣西北七十里狼江堡在㑹同縣北四十里宋置

  寨明永樂中置堡宋史地理志靖州寨狼江相見堡在㑹同縣東北六十里羊鎮

  堡在通道縣南羅𫎇江側宋史地理志靖州崇寕三年置羊鎮堡多星堡在通道縣西多

  星江濱宋史地理志靖州元豐六年多星堡元祐三年廢崇寕三年復置藍溪堡

  寕縣東六十里藍溪山口徑通永寕鄉明嘉靖二十年知縣高應冕立堡前瞰黃石河後枕蓮荷山

  左犄牛石夷洞右掖新水爐場築城周八十丈後廢 本朝康熙五年修復關硤堡

  寕縣東八十里宋置寨後廢 本朝康熙五年置堡宋史地理志武岡軍熙寕八年置闗硤寨

  口堡在綏寕縣南三十里東抵寶慶府城歩縣横嶺牛石上火下火等夷洞西抵廣西柳州府

   懷遠縣大村𫎇固六家六馬等夷峒明嘉靖中知縣高應冕置堡築城周六十丈後廢 本朝康熙

   五年修復上冒堡在綏寕縣南三十里 本朝康熙五年多龍堡在綏寕縣西南

   二十里路通廣西為羅崖四洞紫檀都壘雙江諸苗咽喉之路明嘉靖中高應冕置長安堡

   在綏寕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扶城夷峒 本朝康熙五年流源堡在綏寕縣西南一百

   餘里臨口之南上里堡在綏寕縣西南九域志蒔竹縣有上里堡芙蓉江堡

   寕縣西 本朝康熙五年楓香堡在綏寕縣西北楓香里一名楓香坪堡楓香里今名

   楓落里九域志蒔竹縣有楓香坪堡錫坡哨在綏寕縣東南二百里扶叢里本寶慶府武岡

   州之猺廂後割屬綏寕縣其地與武岡州及沅州府黔陽縣猺田錯壤有千總防守鎮夷哨

   在綏寕縣西六十里有把總防守太平公館在綏寕縣東一百二十里舊為舞陽主簿

   收糧之所

 ︹津梁︺浮橋在州東門外跨渠江上文昌橋在州東跨後山溪上明建 本朝乾隆十

  九年觀音橋在州東九里長四十五丈高四丈八尺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里人捐修

  行旅稱便通濟橋在州大南門外潩溪上永濟橋在州小南門外潩溪上

  薫橋在州南古松溪上迎恩橋在州西門外 本朝康熙元年乾隆十九年重修

  月宫橋在州西一里三年賓興送士於此舊有亭迎仙橋在州西北飛山下

  葛在州北二十里路通洪江城田橋在州北二十里城田鋪永安橋

  東北四十里地名龍寶路通洪江舊名石坡橋 本朝康熙中重修改名步雲橋在㑹同縣

  東門白社橋在㑹同縣東南三十里有上中下三橋攀龍橋在㑹同縣南門

  伍招橋在㑹同縣東北三十里道濟橋在通道縣東三里十豐橋

  在綏寕縣東大凍橋在綏寕縣東十里蓮荷橋在綏寕縣西二十里玉帶

  渡在州東四十里江口溪上鸕鷀渡在州南十里三江渡在會同縣南五里

  犂嘴渡在通道縣西一里黃石渡在綏寕縣東四十里雙溪渡在綏寕縣

  東五十里

 ︹隄堰︺大堰在州羅塘在州東又有亙馬塘清塘岑塘救塘又州東南有上流塘下流

  塘芹萊塘草鞋塘州西有公塘連塘州北有雞公塘田塘洞塘在綏寕縣東五十里又境内有

  堰五十一塘四十二藕塘在㑹同縣東一里明成化中建蓑衣塘在㑹同縣南又有楓

  木塘洞頭塘大魚塘在通道縣北

 ︹陵墓︺︹唐︺王昌齡墓在州西南一百里︹宋︺楊再思墓在州西十五里

 ︹祠廟︺林公祠在州城内 本朝順治中建祀死節知州林爾張忠節祠在州南仁

  和坊明嘉靖間建祀明瑞州府知府宋以方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重修二忠祠在州西三

  里明嘉靖間建祀死節都指揮鄧文曹鵬朱公祠在州境祀宋永平知縣朱希顔 本朝乾

  隆二十五年重修宋公祠在州境明正德間建祀宋以方聶公祠在㑹同縣東祀

  明知縣聶惟賢蘇公祠在㑹同縣境祀宋韶州府尹蘇尚元石萬户祠在㑹同縣

  境祀宋石仲斌李萬戸祠在㑹同縣境祀宋李萬庭詹公祠在綏寕縣城内祀明

  縣丞詹信張公祠在綏寕縣西祀明知縣張炫龍王廟在州城東明封惠濟侯旱

  禱輒馬王廟有二一在州治後一在州南演武亭左名勝志誠州有馬神廟宋元豐間

  本州奏其神即伏波將軍夷人畏信之乞加爵號昭靈王或云廟本湖南馬氏所創蓋馬氏自謂伏

  波後裔欲以誇示蠻猺彈壓溪峒云威遠侯廟在州城西一名飛山廟以在飛山之麓也

  祀宋誠州刺史楊通寶之祖楊再思嘗有功於靖者又渠河東有渠陽廟亦祀楊再思

 ︹寺觀︺光明寺在州城東門明洪武元年建有塔光孝寺在州南宋建香山

  寺在州西十五里明洪武中建中華寺在州西北五十里州志羅念菴遊此有詩

  光寺在通道縣東一里勝力寺在綏寕縣西元建元妙觀在州治北宋建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修隱真觀在㑹同縣西門外舊志相傳有吕巖仙跡

 ︹名宦︺︹宋︺樸成熙寕中為徽誠州教授化尊頑梗文治以開後蕭燧繼之教澤為後入所稱

  周士隆元祐元年知誠州撫納溪峒一千三百餘户詔賜銀印劉𮑮開封人紹興中

  知靖州撫善良去姦慝渠陽舊日公私皆板屋𮑮為營造一新甓州衢七百餘丈行者利之

  棨昭武人開禧九年以朝奉郎知靖州論事有風節為政知先務嘗建作新書院以講學

  希顔景定中知靖州永平縣有惠政張起巖德祐中通判靖州元兵下荆湖起巖提兵

  保飛山鈐轄劉用調兵入靖州知州康玉刼之起巖入殺玉復靖州遷州守︹元︺陳敬

  中為綏寕縣主簿開楓門山路以達武岡至今便之︹明︺蔣資江西人洪武中知會同縣時當

   草創資次第興舉民不勞苦蘇忞懷集人正統中知靖州歳饑賑貸民賴以全活景泰𥘉苗

   亂忞率民力戰死之蔣琪上饒人景泰八年知靖州興學勸農均徭平税民苗順服賜詔旌異

   李震南陽人景泰中以都指揮使守靖州尋進武岡克五十四寨既而武岡沅靖銅鼓五開苗

   復叛又平之苗獠聞風懾畏號金牌李功封興寕伯高端天順中靖州參將時平水峒等處苗

   亂端同都指揮吉世英領兵攻西延十團破百二十二寨生擒賊首楊昌富等呉震華亭人成

   化中知靖州時苗賊猖獗奉命征𠞰勞瘁集事及班師病卒民咸哀之周鑑㑹稽人成化中

   知通道縣舉鄉飲立社學課農桑邑人化之曽顯太和人宏治中知靖州輕常供減冗費課

   農桑廉勤恭謹善於其職詹信玉山人宏治間綏寕縣丞興舉學校設祭器以祀先師聘名儒

   以教士子苗嘗不靖信撫勦有方民德之曹鵬正德中靖州䘙指揮調禦流賊於德安力戰死

   藍淦閩縣人嘉靖中知靖州晝之所為夜必告天剛介有為嘗編惡人實跡以警凶頑時

  有大木之役財力不煩而事自集炫涇縣人嘉靖中知綏寕縣爲政寛簡修學教士又以

  山僻請裁縣丞從之麥春芳平南人嘉靖中知綏寕縣造士恤民有廢必舉民祠祀之

  畬安福人嘉靖中知㑹同縣輕徭賦平獄訟鋤豪强救疾苦百姓皆畏而愛之鄧子龍

  農城人黎靖參將萬厯初五開衞卒胡若盧等火監司行署撻逐守備及黎平守於是靖州銅鼓龍

  里諸苗響應爲亂子龍大啟東門以致賊而潛兵入北門賊遂滅威震蠻落今其所書飛山碑民猶

  愛䕶聶惟賢萬厯中知㑹同縣値旱蝗繼以大疫惟賢齋戒禱神以身待罪施藥埋胔

  又以賦役不均多方撫恤申請丁隨糧派民困以蘇

 ︹本朝︺林爾張惠來人順治時知靖州滇寇攻城守禦兩月城陷不屈闔門殉節民立祠祀之

  又順治初㑹同令宋亦於靖州死難閻璋廣寕人康熙中知靖州革重耗創義學勸課農

  桑土寇呉旦先犯境璋身先陷陣寇遁去追擊之常光裕遼東人康熙十九年知靖州地

  當呉逆擾攘之後光裕招集流離多方撫字民不失業宋謙汾陽人康熙中知㑹同縣勸農

  興學及卒民祀之治前鮑文燦貴池人雍正初綏寕典史擒逆猺蒲寅山五年復隨平叛

  苗時多其功任之彦長安人乾隆中知綏寕縣大兵進勦叛苗之彦竭力供億民得不⿰扌⿳丆⺝⿱冖友-- 擾

  去之日皆涕泣建祠祀之于文駿金壇人乾隆中知㑹同縣過事寛慈建雄溪書院置田養

  士士民德之

 ︹人物︺︹宋︺楊通寶誠州猺酋太平興國八年入貢命為誠州刺吏楊光富誠州猺酋

  熙寕八年率其族姓二十三州峒歸附詔以光富為右班殿直楊光潛誠州猺酋熙寕中歸

  附與其子日儼請建學舍求名士教子孫詔潭州長史樸成為徽誠等州教授官光潛皇城使誠州

  刺史致仕官為建宅置飛山一帶道路巡檢光潛未及拜官而卒遂以贈之録其子六人︹明︺楊

  正恒綏寕人洪武進士文學博贍安貧樂志鄉人皆範其行名其鄉曰上里陳儁

   人任指揮同知陣殁宋以方靖州人宏治進士由南京戸部主事累官知瑞州府時華林大

   盜甫平以方悉心撫字宸濠逆謀甫萌以方捕得其黨鞫之悉知其狀遂築城繕守練兵為備宸濠

   有徵索悉峻拒之新建民喻象賢以不附濠坐死罪以方與之平反宸濠怒令鎮守劾以方繫獄宸

   濠反出以方脅之降以方叱曰我惟有死耳械舟中斬以祭江宸濠平贈光禄卿䕃一子立祠祀之

   石景舜㑹同人事親至孝自幼至長愛慕不衰嘗拾金道傍復還其主當事旌之以垂不朽

   儲至謀靖州人萬厯中知湄潭縣王倫叛率師𠞰之戰死毛天富㑹同人萬厯四

   十二年劉廷紀家失火倉皇中手一篋授天富以為族人劉德也火熄向德索弗𫉬訟於官德將受

   拷天富聞之負篋入公庭曰是付我非德也啟視之内貯黃白金扃封如故令嘆曰真義士也賞之

   固辭不受楊春芳靖州人天啟舉人知太湖縣崇禎末張獻忠作亂率民守城力屈赴水死

   其孫起鳳亦殉焉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曹仁傲靖州胥役也一日聞

  講約至孝順父母篇泣跪於地辭役躬耕養母四十年曲盡子道有司旌其門

 ︹本朝︺鄭熙齊靖州人九歳祖母爲賊所執熙齊願以身代賊義而釋之父疾封股療之而愈

  以孝 旌彭士瑞靖州人父年九十餘士瑞年亦七十與父同居一室飲食必親奉冬夕必

  先温其衾通邑以孝稱歐陽進㑹同人五世同居子姓百餘人一堂和洽邑中推爲義門

  李元珠㑹同人勤儉好施嘗設義倉周䘏貧困閭里咸飽其德總督楊宗仁爲作義倉記

  粟榮訓㑹同人乾隆進士知茂名縣潔已愛民縣人爲刋去思録粟通貴㑹同人父

  客蜀久不歸後卒於蜀通貴方六歳家貧隨母寄食外家及母卒襥被尋父至大足縣訪得父喪一

  慟幾絶負骨歸張文英靖州人官靖州恊千總乾隆五年城步縣苗匪糾粤猺滋事文英隨

  大兵㑹𠞰攻白水洞力戰陣亡同時戰亡者把總張牽李如松李三省事   聞議卹均廕把總

  楊連仲綏寕人由行伍洊升遊擊乾隆間隨征黔楚逆苗屢𫉬戰功嘉慶三年隨𠞰楚北邪

  匪力擒首逆七年賊竄入川省往捕餘匪屢戰皆捷十八年河南教匪滋事隨官軍進攻道口力戰

  陣亡事   聞賜祭葬廕雲騎尉

 ︹流寓︺︹宋︺程敦厚高宗時為侍郎以言事忤秦檜謫居靖州立書院講學於侍郎山

  了翁卭州浦江人嘉定十七年朱端常劾了翁詔䧏三官靖州居住了翁至靖湖湘江浙之士

  不逺千里負書從學乃著九經要義百卷 --卷(⿵龹⿱一龴)義藴精密先儒所未有蘇尚元宛平人官廣東

  韶州府尹徙居㑹同邑人因其征苗有功肖像祀焉

 ︹列女︺︹明︺王烈女靖州衞指揮王扆女年十五許聘陶紘未行而紘死請於父母往哭奠歸

  坐輿中自經死陳均保妻向氏靖州衛人適陳均保半年而均保卒自經死詔旌其

  蔣穎妻薛氏靖州衞人頴舉武科赴京溺水死薛聞訃自經天順中旌陳儁

  妻劉氏靖州人儁殁於陣劉守節終身成化中旌宋周希妻梁氏靖州人殉

  夫死萬厯中旌馮學海妻丁氏靖州人明末兵亂丁與其小姑陳經典妻馮氏具被

  執不屈相𢹂投五龍潭死馮仁妻劉氏靖州人夫卒無子守節終身唐朝選

  妻梁氏㑹同人與女月環避寇於紅門塘被執俱投水死梁日榮妻粟氏

  㑹同人流賊執之於平村觸柱死

 ︹本朝︺蕭民聘妻曾氏綏寕人未嫁夫亡守貞順治年間 旌趙聮㑹妻

  鄧氏靖州人夫亡守節於雍正年間 旌曾之祚妻唐氏通道人夫亡守節雍

  正年間 旌蘇知選妻李氏綏寕人隨夫寓辰溪縣遇强𭧂不受辱死雍正年間

  梁時傑妻胡氏靖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劉申之妻莊氏劉爾清妻周氏蕭

  士禹妻許氏楊鳳書妻沈氏貞女蔡政瑞聘妻石氏均乾隆年間 旌栗盛穎妻唐

  氏㑹同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栗堯基妻梁氏貞女于利海聘妻唐氏均乾隆年間 旌

  俊生妻周氏通道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間 旌左尚妻謝氏綏寕人夫

  亡守節同縣節婦黃連生妻蕭氏楊聖謨妻袁氏唐伯璞妻袁氏唐子騫妻莫氏卿必毓妻陸氏袁

  應龍妻莫氏均乾隆年間 旌趙英鋭妻于氏靖州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

  林添昇女松妹㑹同人被人穢詈忿極自經死嘉慶年間 旌張後栻妻

  傅氏綏寕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

 ︹仙釋︺︹明︺無意㑹同人俗姓賀修道於後山知未來事詔召至京賜金鉢銀杖黃竹

  於綏寕之籠烟坡有道行化去

 ︹土産︺鐵綏寕縣出州縣俱出桐油 茶油州縣俱出白蠟 靛

  寕縣五倍子州境九肋鼈明統志沅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