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四十八至二百五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四十八至二百五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1.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1.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1.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1.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1.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1.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1.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9-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1.djvu/9
大清一統志
邠州隸州〈在省治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西安府〉
〈耀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甘肅涇州界一百十里南至乾州永夀縣界三十五里北至甘肅慶陽府〉
〈寕州界六十里東南至西安府涇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鳳翔府麟遊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鄜〉
〈州宜君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寕州界一百二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九十〉
〈五里東至淳化縣界八十五里西至長武縣界四十里南至永壽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寕州界六十〉
〈里東南至淳化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麟遊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三水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寕州〉
〈界一百二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雍州之域秦置漆縣屬内史漢屬右
扶風後漢因之興平元年以縣置新平郡晉屬雍
州後魏改置白土縣仍爲新平郡治西魏置𡺳州
廢縣屬北地郡義寕三年復置新平郡唐武德元
新平郡乾元元年復曰邠州屬關内道〈唐書方鎮表乾元二〉
〈年置邠寕節度使治邠州大歴三年罷十四年復置光啓元年賜號靜難軍節度〉五代因
之〈初屬岐後屬梁〉宋亦曰邠州屬永興軍路〈宋史地理志邠州緊新平〉
〈郡定難軍節度〉金屬慶原路元曰邠州屬陜西行省明省
新平縣入州屬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隸陜西布政司領縣三
三水縣〈在州東北六十五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西安府耀州界六十里西〉
〈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淳化縣界五十里北至甘肅慶陽府正寕縣界五十里東南至耀州界七十〉
〈里西南至本州界四十里東北至鄜州宜君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正寕縣界六十里古豳國為周郇〉
〈國秦置栒邑縣屬内史漢屬右扶風後漢因之晉曰邠邑屬新平郡後廢後魏改置三水縣仍屬新〉
〈平郡西魏置恒州尋廢隋屬北地郡義寕三年屬新平郡唐屬邠州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併〉
〈入淳化縣明成化十四年復置仍屬邠州統於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屬邠州〉淳化縣
〈在州東少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西安府耀州界四十里西至本〉
〈州界四十五里南至西安府醴泉縣界四十里北至三水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西安府涇陽縣界〉
〈四十里西南至醴泉縣界五十里東北至耀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三水縣界四十里秦置雲陽縣〉
〈屬内史漢屬左馮翊後漢因之晉廢後魏以後為雲陽縣地宋淳化四年始分置淳化縣屬耀州宣〉
〈和元年改屬邠州金元因之明屬邠州統於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屬邠州〉長武縣〈在州〉
〈西北八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本州界四十里西至甘肅涇州界三十里南至〉
〈涇州靈臺縣界三十五里北至甘肅慶陽府寕州界三十里東南至靈臺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涇州〉
〈界三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寕州界四十里秦漢北地郡鶉觚縣地後魏置東陰槃〉
〈縣屬趙平郡西魏改曰宜祿北周省入鶉觚隋為新平縣地唐貞觀二年復置宜祿縣屬邠州五代〉
〈宋金因之元廢入邠州明萬厯十一年始置長武縣屬邠州統於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屬邠州〉
︹形勢︺涇水遶其北邠崖峙其南倚山為城地勢雄壯
〈元統志〉
︹風俗︺土宜殖物人務稼穡〈元微之表〉其俗質而厚其人樸
而易理業尚播種畜牧〈唐鄭處誨節度使廳記〉尚勇力習戰
備〈寰宇記〉
︹城池︺邠州城〈周九里有奇門四城南又有山城與州城相連周五里環二城俱有池深二丈〉
〈元末因唐舊址建明時屢修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修〉三水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池〉
〈廣二丈五尺西北枕山東南臨谿明成化十四年建 本朝康熙九年乾隆二十九年屢修〉淳
化縣城〈周四里有奇門三池深一丈廣五尺宋淳化四年建明嘉靖九年修 本朝順治五〉
〈年康𤋮三十九年乾隆二十九年屢修〉長武縣城〈周五里門五東南有池深二丈明萬〉
〈厯中因唐舊址建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五十一年屢修〉
︹學校︺邠州學〈在州治西舊在東門外宋慶厯中建明洪武六年移建今所 本朝順治十六〉
〈年修入學額數八名〉三水縣學〈在縣治東明成化十四年建 本朝康熙十年修入學額〉
〈數十二名〉淳化縣學〈在縣治西北舊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中建正德中移建今所 本朝〉
〈康熙二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八名〉長武縣學〈在縣治西南明萬歴中建入學額數八名〉
石門書院〈在三水縣乾隆三十六年建〉
︹户口︺〈原額人丁三萬七千三十三今滋生民户共男婦二十五萬七千七百十九名口〉
︹田賦︺〈民地九千二百八十二頃四畝八分五釐額徵地丁銀四萬六百二十四兩四錢九分糧四百〉
〈六十一石一斗四升一合五勺〉
︹山川︺夀山〈在州城東南山高頂平州志上有居民及茂林修竹之勝〉𡺳山〈在州治南城垣〉
〈所依亦名鳳凰山俗傳周初鳳凰所棲之地左列壽山前依澗水巖壑𡼭嶔委曲百折亦謂之𡺳巖〉
〈一名安定巖〉紫微山〈在州城内西南隅連跨外郭上有宋金時屯兵故砦〉明岨山
〈在州西十里其麓有水簾洞洞中有水流出相傳唐貞觀中鑿山為連珠小竅形肖飛閣每𡻕元宵〉
〈居民率張燈於此以祈年相近有白土崖亦曰白土原又曰白巖〉龍柏山〈在州北三十里〉
〈山形高聳上多叢柏〉雞阜山〈在三水縣東里許石壁高聳俯視城隍〉肖墖山〈在三〉
〈水縣東七里縣志峻聳干雲形似浮圖下有麻峪義峪窑峪〉石觜山〈在三水縣東十五里〉
〈三面壁立惟一徑可通亦名馬闕〉石門山〈在三水縣東接淳化縣界史記秦獻公二十一〉
〈年與晉戰於石門雲陽宫記東北有石門山岡巒糾紛干霄秀出有石巖容數百人水經注五丈渠〉
〈水出雲陽石門山元和志山在三水縣東五十里舊志山在縣東六十里高峻插天對峙如門一名〉
〈石闕其北爲戴家山林木蔭翳千巖環拱又南爲攢天嶺峻矗干雲〉神林山〈在三水縣東七〉
〈十里因上有舊建英公祠得名吞雲吐霧靈氣往來〉翠屏山〈在三水縣治南縣城踞其上亦〉
〈名豳山俗名掛榜山又謂之南岡縣志翼蔽縣治如屏障然〉鳳凰山〈在三水縣城西北縣〉
〈志岡巒如鳯舊有阿陡堡在其上〉蟠龍山〈在三水縣東北三十五里蜿蜒盤礴邠之名勝〉
大唐山〈在淳化縣東四十里接西安府耀州界亦名長頭嶺〉嵳峩山〈在淳化縣東南〉
〈五十里卽巀嶭山西南屬涇陽東南屬三原為三縣接界處其西有仲山亦與涇陽縣接界俱詳見〉
〈西安府〉巴山〈在淳化縣西南十五里縣志山下有石將雨則湫出〉五鳳山〈在淳化縣〉
〈西三十五里縣志五峯如鳳一名五鳳谷〉甘泉山〈在淳化縣西北史記封禪書黃帝接萬靈〉
〈明廷明廷者甘泉也又范雎傳睢説秦昭王曰北有甘泉谷口括地志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俗名磨〉
〈石嶺在雲陽縣西北九十里元和志甘泉山周迴六十里縣志山在今縣西北五十里〉夀峯
山〈在淳化縣北二里俗呼為三楞山或謂卽甘泉賦所云椽巒也〉蝎子掌山〈在淳化縣〉
〈北四十里冶谷水出此〉迴龍山〈在長武縣東四十里因峯勢回顧而名〉宜山〈在長〉
〈武縣南十里縣志有隋牛宏别業故址猶存〉靜山〈在長武縣南十五里一名翔雁山〉神
龍山〈在長武縣北十五里縣志其山産小蛇長寸許頭有兩角故名〉堡嶺〈在三水縣東三〉
〈十里後秦姚襄嘗築砦其上故名絶頂有泉名龍泉亦名天池又中嶺在堡嶺之右巖覆數丈可蔽〉
〈風雨其麓有官家洞亦名飛雲洞峭壁危巒下臨汃水高下各數十窟可容數百人其左又有桑村〉
〈洞俗以為卽古公之陶復陶穴也〉分水嶺〈在三水縣東北九十里與鄜州宜君縣接界其〉
〈嶺上連子午嶺嶺東為鄜州西為甘肅慶陽府〉秀峯〈在長武縣南二十里縣志層峯秀麗望之〉
〈如畫〉龍峯〈在長武縣西南十五里前川河中峯高百餘丈頂二畝餘形似蟹筐又名峯〉
黑石巖〈在三水縣東南五十里巖石如漆壁立萬仭林木蔭翳人跡罕到又觀音巖在縣東〉
〈北二十五里中有靈湫深不可測旱禱輒應亦謂之觀音湫〉石崖〈在州西二十里其崖壁立〉
〈百餘仭無階可陟石佛嵌空而坐其崇八丈唐貞觀二年開鑿前起層臺飛閣閣底竅通中寒泉冽〉
〈凄澈及肌骨〉張果老崖〈在淳化縣東北七十里與耀州接界其西南麓屬縣境〉蒲
里谷〈在州東七里一名蒲澤谷相傳宋潘邠老讀書處泉流如帶石洞尚存〉甘峪〈在三〉
〈水縣南十里路出長安為孔道又柳峪在縣南三里後峪在縣北十里〉白虎峪〈在三水縣〉
〈西北十五里卽唐鄭谷詩所云谷評白虎蔵巖洞也〉冶谷〈在淳化縣東南仲山嵳峩山之間縣〉
〈志谷口有石形似二龜對立如門詳見西安府〉盤谷〈在長武縣西三十里三峯交峙二水分流〉
〈為邑中之勝〉五龍原〈在州南唐武德初突厥奄至豳州城西陳於五龍坂秦王撃却之卽〉
〈此元和志五龍原在新平縣南三里原側有五泉水因名〉陳陽原〈在州西南元和志後魏於〉
〈新平縣西南十里陳陽原上置白土縣〉淺水原〈在長武縣西北卽鶉觚原魏書神䴥三年〉
〈古弼等攻平涼赫連定從鶉觚原救平涼與弼相遇魏書地形志鶉觚縣有鶉觚原元和志淺水原〉
〈卽今宜祿縣理所武德元年薛舉寇涇州太宗親征會舉死其子仁杲統衆挑戰上遣總管龎玉自〉
〈此原南出賊右因高而陳上自原北出其不意賊遂大潰寰宇記鶉觚原卽淺水原縣志縣治北有〉
〈集賢岡迴谿巨壑盤旋險峻或稱四鼇山又名五鳳巢蓋卽淺水原也又縣北五里有淺水墩為烽〉
〈堠之所蓋亦以原而名〉黄萯原〈在長武縣北唐大歴八年吐蕃寇涇邠二州渾瑊拒戰於〉
〈宜祿登黄萯原望敵舊志原在縣北接甘肅慶陽府寕州界〉車箱坂〈在淳化縣南元和志〉
〈在雲陽縣西北三十八里縈紆曲折單軌纔通上坡卽平原宏敞樓觀相屬亦名車盤嶺卽趨甘泉〉
〈宫道也金史地理志淳化縣有車箱坂〉履跡坪〈在州南門外俗傳姜嫄祀郊禖履大人跡〉
〈處又州東三十里有凌陰為公劉藏冰處蓋皆好事者傳疑也〉白石洞〈在三水縣東七里縣〉
〈志山麓多絳桃又趙家洞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一名琅天洞其巖深䆳寛平可以眺遠内有石室又〉
〈流石洞在琅天之右石谷環繞如城〉漆水〈在州西詩大雅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傳沮水漆水也〉
〈史記周本紀古公去豳度漆沮漢書地理志漆水在漆縣西元和志漆水在新平縣西九里北流注〉
〈於涇今麟遊縣東南亦有漆水與此異寰宇記水經注云漆水自宜祿界來又東過漆縣北卽邠州〉
〈所理也今新平縣西九里有白土川東北流逕白土原東陳陽原西又東北注涇水恐是漢之漆水〉
〈但古今異名耳通志有水簾河在州西十里北流入涇卽漆水也又安化河在州西二十里又洪龍〉
〈河在州城西或以為詩之過澗南河在州城東或以為卽詩之皇澗又大峪河在州東三十里俱入〉
〈於涇〉涇水〈在州北自甘肅涇州流逕長武縣北又東南逕州北又逕淳化縣西入乾州永夀縣〉
〈界元和志新平縣涇水西北自宜祿縣界流入又涇水在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通志水自平涼縣〉
〈笄頭山東南流入長武縣界又東逕長武縣北二十里泥水入之又東逕停口鎮入邠州界黑水河〉
〈東河入之又東安化河水河洪龍河俱北流注之又東逕州北三里南河水北流注之又勅修川〉
〈梁渠川俱西南流注之又東南汃水入焉又東南太谷河東北流注之又東南流為九曲入淳化縣〉
〈界七里川及通澗溝水南流注之又東南逕淳化縣南三十里出九𡽀仲山之間謂之谷口入西安〉
〈府醴泉界〉汃水〈在三水縣南源出鄜州宜君縣競窩山西南流逕縣城南又西南流四十里入〉
〈涇水一名師水又名三水河灌漑所資也又連家河在縣東十里源發石門繞中嶺北流入汃水東〉
〈澗河在縣城東清流如線環城而南入汃水舊嘗引流入城又西谿河在縣西門外左繞城垣右環〉
〈槐堡有灌漑之利温涼河在縣西三里源出縣西寶塔峪之温泉隆寒不冰下流皆入汃河〉皇
澗水〈在三水縣北自甘肅慶陽府正寕縣流入詩大雅公劉篇夾其皇澗遡其過澗寰宇記眞〉
〈寕縣有大陵水水經注云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逕寕陽城豳詩云夾其皇澗陵水卽皇〉
〈澗也縣志有梁渠川在縣西北十八里卽詩之過澗又支唐川在縣北三十里卽詩之皇澗皆西南〉
〈入於涇又勅修川在縣東北三十里西南流合於皇澗〉清水〈在淳化縣東東南流入西安府〉
〈耀州界水經注五丈渠出雲陽縣石門山謂之清水東南流逕黄嶔山西又南入祋祤縣縣志清谷〉
〈水源出三水縣之石門山流逕縣東入耀又有方里溝水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神嶺流至三原〉
〈界入清水〉冶谷水〈在淳化縣東又東南入西安府涇陽縣界長安志雲陽縣治冶水自西北〉
〈淳化縣界來縣志冶谷水在縣東門外卽縣河一名淳化河源出蝎子掌山逕縣東合甘泉水馬跑〉
〈泉又東南流逕縣南合葫蘆河流逕涇陽縣至三原縣與清谷水合流入冶谷水〉五龍水
〈在淳化縣西隋書地理志雲陽縣有五龍水寰宇記水經注云五龍水出雲陽宫西南縣志在縣西〉
〈四十里流入涇水〉甘泉水〈在淳化縣北隋書地理志雲陽縣有甘水長安志十道志曰甘〉
〈泉出石鼓西原縣志水在縣北四十里俗傳其味甘美異於他水南流入冶谷水又有馬跑泉水在〉
〈縣東北四十五里葫蘆水在縣西下流俱入冶谷水〉芮水〈在長武縣南自甘肅涇州靈臺縣流〉
〈逕縣南至州界入涇水通典宜祿縣有汭水汭水一名宜祿川西自隴州華亭縣流入寰宇記宜祿〉
〈縣宜祿川水一名芮水自涇州鶉觚縣流入水經注云汭水東逕宜祿縣俗謂之宜祿川水舊志有〉
〈後川河在縣南十里又南十里有前川河俱自靈臺縣流入二水合而東流謂之黑水河經縣東四〉
〈十里停口鎮合涇水卽宜祿水也〉馬蓮河〈在長武縣東北卽泥水自慶陽府寕州界來流〉
〈入涇水〉七里川〈在淳化縣北四十里源出石門山自三水縣西南流為七里川又逕三里〉
〈原為姜嫄河又西南入涇又有小峽溝水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馬家山南流合七里川又通潤溝〉
〈水在縣西北二十里亦流入涇〉清谿〈在州西南三十里與鳳翔府麟遊縣接界宋紹興中田晟〉
〈拒金兵於此〉萬夀湫〈在三水縣東北二十餘里當梁渠支唐兩川之交唐大厯八年因風〉
〈雷成淵〉石龍渦〈在州西北十里通志山中斗峻人鮮能至間有至此言渦乃一大坎中刻〉
〈石為龍形延祐碑謂禱雨以器取水迎至城隍祠雷卽隱隱起座隅久之大雨霶霈〉鳴玉泉
〈在州東五里泉出山腰石龕下崖津滴溜其聲琤琮淒寒不可久留又錦谷泉在州東南惠濟泉在〉
〈州東惠民泉在州西〉白馬泉〈在三水縣東里許泉色紺碧每陰雨則伏而不流旱則湧溢而〉
〈出〉玉泉〈在三水縣南玉泉觀之左水冽而甘淵深丈餘以物之則涸𡻕旱常禱雨於此又〉
〈稍泉在縣南磯頭之隈有二泉湧出又金沙泉在縣北十五里〉金泉〈在淳化縣東南寰宇記雲〉
〈陽宫記云入冶谷二十里有一槐樹樹北有泉名曰金泉泉出數穴清徹無底按雍州記云有人飲〉
〈此泉水見有金色從山上照水中往取得金故有此名縣志金泉在縣東南三十里又名觀音泉世〉
〈傳其水甘香目眵者洗之可明〉白龍泉〈在淳化縣東北三十里〉温泉〈在長武縣南縣〉
〈志隆冬温暖又馬跑泉在縣西南二十里三泉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雙泉〈在長武縣北厓下二〉
〈泉湧出交流百步又通濟泉在縣北城下大旱不竭又龍女泉在縣東北三十里〉
︹古蹟︺新平故城〈今州治古漆縣也漢初周勃自咸陽北攻漆撃章平軍後漢書建武八年〉
〈帝自西征隗囂至漆馬援於帝前聚米為山谷開示衆軍所從道徑興平元年分扶風之漆置新平〉
〈郡晉書載記太元十年苻堅敗姚萇攻新平太平苗輔固守初石季龍末清河崔峻為新平相為郡〉
〈人所殺堅禁錮新平人缺其城角以恥之新平酋望深以為慚故相率拒萇以立忠義魏書地形志〉
〈新平郡治白土而無漆縣隋書地理志北地郡領新平縣舊曰白土開皇四年改縣為新平括地志〉
〈新平漢漆縣元和志新平郡晉姚萇之亂郡廢後魏又置郡文帝大統十四年於今理置南豳州廢〉
〈帝除南字大業二年省入寕州義寕三年復為新平郡武德元年復為豳州開元十三年以豳字與〉
〈幽字相涉詔改為邠字又云新平縣郭下本漢漆縣姚萇之亂郡縣不立後魏於今縣西南十里陳〉
〈陽原上置白土縣屬新平郡隋開皇三年移白土縣於今州城中四年改白土縣為新平縣州志新〉
〈平縣明初始省入州故城有二南北狹而東西依水唐城也四面廣闊而東南互於山頂宋城也俱〉
〈於今城相因又有古公城在州南山上與州城相連卽今山城俗以為古公所築〉栒邑故
城〈在三水縣東北漢𥘉酈商破章邯别將於栒邑地理志右扶風領栒邑縣應劭曰左傳畢原酆〉
〈郇文之昭也郇侯賈伯伐晉是也薛瓚曰荀當在晉之境内不得在扶風界晉書地理志作邠邑蓋〉
〈以古𡺳國而名後廢寰宇記今三水縣東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郇邑故城卽漢理所〉三水
故城〈在今三水縣西漢縣在今甘肅固原州境後魏改置於此通典三水漢栒邑縣地元和志〉
〈縣西南至邠州六十里本漢舊縣屬安定郡後魏於今縣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縣取漢舊名寰〉
〈宇記後魏置三水縣大統十四年移縣於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馬堡隋開皇三年移理新平故郡〉
〈城大業元年移今理唐元和十二年移縣於隴堡下舊城初大歴中吐蕃焚縣城又移堡上後人民〉
〈不便邠帥郭釗復移下之縣志隋大業初縣自邠州西北十五里移於今縣北十五里半川府後之〉
〈隴川堡唐廣德元年移縣東北三十里職田鎮元和四年復移隴川堡舊治又有舊縣城址在雞阜〉
〈山前邠州三水舊城在縣東五里東西六里南北三里遺址猶存 按三水縣移徙不一縣志與寰〉
〈宇記互異並存備考〉雲陽故城〈在淳化縣西北史記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
〈陽塹山堙谷通之又徙五萬家雲陽復不事十𡻕漢書武帝太始元年徙郡國吏民豪傑於雲陽〉
〈括地志漢雲陽故城在今雲陽縣西北八十里元和志魏司馬宣王撫慰關中罷雲陽縣置䕶軍及〉
〈趙王倫鎮長安復罷䕶軍後氏羌反又立䕶軍劉石符姚因之後魏罷䕶軍更於今理别置雲陽縣〉
〈長安志漢故縣城在雲陽縣西北六十里淳化縣在縣西北三十里城基猶存後魏太武别置縣在〉
〈嵳峩山前〉淳化故城〈今淳化縣治故雲陽縣之黎園鎮也雲陽宫記車箱坂下有𥠖園一〉
〈頃漢武築之樹數百枝青翠繁密望之如車蓋唐書乾寕三年李克用討王行瑜行瑜屯𥠖園克用〉
〈與戰破之長安志 黎園鎮在雲陽縣金龜鄉淳化四年以太子中舍人黄觀言此地山林深僻多聚盜〉
〈賊遂建為淳化縣以雲陽金龜平泉古鼎三鄉仍析山後甘延温豐威遠三鄉屬焉屬耀州九域志〉
〈縣在耀州西九十里〉雲陵故城〈在淳化縣北二十里漢書地理志左馮翊雲陵縣昭帝置〉
〈三秦記鈎弋夫人居甘泉宫三年不反遂卽葬之名曰思合墓昭帝卽位追尊為皇太后發卒二萬〉
〈人起雲陵邑三千户後漢縣廢括地志雲陵在今雲陽縣西北五十八里長安志陵在漢雲陽城南〉
宜祿故城〈今長武縣治元和志宜祿縣東至邠州八十一里後魏為東隂槃縣地廢帝以〉
〈縣南臨宜祿川因改名隸涇州曁周隋又為白土縣貞觀二年分新平縣又置宜祿縣後魏舊名也〉
〈寰宇記周地圖記云後魏孝明帝熙平二年析鶉觚縣置東隂槃縣廢帝元年改曰宜祿九域志宜〉
〈祿縣在邠州西六十里縣志宜祿縣元省明洪武中置爲鎮隸邠州設廵司宏治十七年移司治冉〉
〈店隆慶五年増設州同知駐此萬歴十一年始於地建縣取縣西舊長武城爲名〉長武故
城〈在今長武縣西接甘肅涇州界魏書地形志陰槃縣有長武城元和志長武城在宜祿縣西五〉
〈十里隋開皇中築在涇河南岸武德元年廢大歴初郭子儀置兵以備西戎舊唐書李懷光𫝊懷光〉
〈頻𡻕率師城長武以處軍士城據原首臨涇水俯瞰通道自是爲西邊要防宋史地理志咸平四年〉
〈升長武鎮爲縣五年省爲砦屬保定縣大觀二年復以砦爲縣元史地理志涇州舊領長武縣至元〉
〈十一年併於涇州明統志長武城在涇州東七十里縣志在今縣西北三十里〉陰槃故城
〈在長武縣西北漢書地理志安定郡領陰槃縣後漢書郡國志作陰盤靈帝末寄理於新豐此城遂〉
〈廢十六國春秋赫連定勝光元年畋於陰槃卽此後魏復置陰槃縣在今甘肅平涼府平涼縣界元〉
〈和志陰槃城在長武縣西北二十五里卽漢縣也〉淺水舊縣〈在長武縣北漢置縣屬上〉
〈郡後漢省元和志宜祿縣本漢淺水縣地縣志今縣北五里餘有淺水城〉故𡺳城〈在三水縣〉
〈西詩大雅豳居允𮎰漢書地理志栒邑縣有豳鄉詩豳國公劉所都杜預左傳注豳在漆縣東北括〉
〈地志三水縣西三十里有豳原豳城在原上元和志豳國城在邠州東北二十几里寰宇記古豳地〉
〈在三水縣西南三十里有豳城在隴川水西蓋公劉之邑豳谷名也與故栒邑城相去約五十餘里〉
〈縣志縣西南三十里為古公鄉亦謂之古公原上連土牆迤南卽公劉墓〉高墌城〈在長武縣〉
〈北唐武徳初薛舉寇涇州進逼高墌劉文靜等陳於高墌西南舉潛師掩其後文靜敗於淺水原舉〉
〈遂拔高摭旣而秦王敗薛仁杲於高墌追至涇州唐書地理志定平縣有高墌城元和志故城在宜〉
〈祿縣北五里寰宇記謂卽淺水城魏大統十四年廢未知何據〉甘泉宮〈在淳化縣西北甘泉〉
〈山史記封禪書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作甘泉宫中為臺室畫天地太乙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
〈天神封禪之來年作通天莖臺甘泉更置前殿廣諸宫室有芝生殿房内中赦天下後以柏梁災受〉
〈計甘泉作諸侯邸漢書宣帝紀甘露四年幸甘泉呼韓邪單于來朝成帝紀永始四年幸甘泉郊泰〉
〈畤神光降集前殿揚雄𫝊甘泉本秦離宫武帝復増通天高光迎風宫外近則洪厓旁皇儲胥弩阹〉
〈遠則石闕封巒枝鵲露寒棠棃師得遊觀屈奇瑰瑋三輔黄圖甘泉宫一曰雲陽宫關中記曰林光〉
〈宫一曰雲陽宫秦所造在今池陽縣西故甘泉山宫以山為名周匝十餘里漢建元中増廣之周十〉
〈九里去長安二百里望見長安城關輔記甘泉宫中有宫十三臺十一顔師古曰秦之林光宫胡亥〉
〈所造漢又於其旁起甘泉宫非一名也元和志雲陽宫卽秦之林光宫漢之甘泉宫在雲陽縣西北〉
〈八十里甘泉山上武帝以五月避暑於此八月乃還雍錄漢甘泉宫在雲陽縣磨石嶺上〉通天
臺〈在淳化縣西北甘泉山史記封禪書公孫卿言神仙好樓居乃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將招〉
〈來神仙之屬漢舊儀臺高三十丈三輔黃圖通天臺去地百餘丈望雲雨悉在其下武帝時祭泰乙〉
〈令人升通天臺以𠉀天神天神旣下祭所若流星乃舉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盤仙人掌擎〉
〈玉杯以承雲表之露元和志通天臺在雲陽縣西北八十一里甘泉宫中又漢武内傳鈎弋夫人從〉
〈至甘泉而卒旣殯香聞十餘里帝哀悼乃起通靈臺於甘泉常有一青鳥臺上往來至宣帝時始止〉
〈又雲陽宫記甘泉宫北有槐樹今謂之玉槐根幹盤峙三二百年物也相傳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蔥〉
〈卽此〉公孫莊〈在邠州西南三十五里舊志漢公孫賀故宅今謂之孫村〉半川府〈在三〉
〈水縣北唐書地理志邠州有公劉蜯川等府十縣志有半川府在縣北十五里蓋卽蜯川之訛又八〉
〈王城在縣東北唐川中流後秦姚泓時故城也舊址猶存〉眉夀堂〈在州西北隅宋范仲淹知〉
〈邠州時建〉吏隱堂〈在淳化縣治内宋宣和七年縣令張安祖建有碑〉
︹關隘︺石門關〈在三水縣東南六十里石門山為耀州淳化宜君同官四州縣交錯之地明置〉
〈關甃石為城屏藩東方舊設巡司後栽今設把總分防〉大峪鎮〈在州南三十里州志高處〉
〈山顛勢極險要有堡〉停口鎮〈在州西四十里與長武縣接界金史地理志宜祿有停口鎮卽〉
〈此〉白驥鎮〈在州西北九域志新平縣有白驥鎮州志今有白吉鎮在州西北四十里卽白〉
〈驥之訛也〉土橋鎮〈在三水縣南四十里有城當古公原之衝〉張洪鎮〈在三水縣西二〉
〈十里有城周二里有奇〉太羽鎮〈在三水縣北二十里有城周二里有奇又底廟鎮在縣北〉
〈五十里城周二里〉職田鎭〈在三水縣東北三十里有城周三里唐廣德初三水縣嘗治此〉
冉店鎮〈在長武縣東二十里東至邠州六十里有關城其地道路四逹深溝巨壑中道僅容〉
〈一車明宏治間移宜祿鎮巡司於此後又徙於窑店〉窑店鎮〈在長武縣西三十里與涇州接〉
〈界有城明萬歴中徙冉店巡司於此今裁〉胡空堡〈在州南晉書載記苻堅將敗其將軍徐嵩〉
〈胡空各聚衆據險築堡以自固十六國春秋晉太元十二年符登自瓦亭進據胡空堡〉水簾
石堡〈在州西十里明岨山上南北朝時土人鑿以避兵依山上數丈入石洞中有石乳丈餘〉
〈透出山頂〉槀邱堡〈在州西元和志新平縣西十八里有槀邱堡東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高十〉
〈丈北面築城高二丈武德二年置貞觀元年廢〉雙槐堡〈在三水縣西五十步四壁懸崖碧流〉
〈東遶上有平地二頃舊傳元末張思道李思齊據此明末築城與縣城相為犄角 本朝康熙十五〉
〈年重葺〉隴川堡〈在三水縣北十五里半川府後四面壁立谿澗環流隋大業時縣嘗治此〉
金源堡〈在淳化縣西四十里涇水中四面陡絶上有洞窟數十〉新平驛〈在州治西〉
〈西至長武縣宜禄驛八十里明置〉宜禄驛〈在長武縣治東西至甘肅涇州瓦亭驛五十里〉
〈明置〉
︹津梁︺廣濟橋〈在州東門外明嘉靖中改名皇澗〉千金橋〈在州西門外洪龍河上〉
汃水橋〈在三水縣南門外〉土橋〈在三水縣南四十里土橋鎮跨姜嫄河〉細腰
橋〈在三水縣西四十里跨梁渠溝上接本州界長二十餘丈縣志平接兩岸細如蜂腰故名〉便
橋〈在三水縣西北便門外通雙槐堡亦名棉橋〉暗橋〈在三水縣北三十里縣志跨支唐川〉
〈上兩旁懸崖中通道路明嘉靖中建鐵門一重覆屋其上〉石橋〈在淳化縣東南二十五里石橋〉
〈鎮〉聖人橋〈在淳化縣南三十五里縣志跨米倉溝入冶谷河處相傳漢武帝經此故名明〉
〈嘉靖中改名聖濟橋〉永安橋〈在淳化縣北門外相傳漢昭帝時築以達雲陵後廢 本朝康〉
〈熙四十年重建〉涇水橋〈在長武縣西北十五里〉黑水渡〈在州西四十里黑水河上〉
〈與長武縣接界通甘肅平涼固原諸路〉高渠渡〈在州西北二十里涇河上通環慶寕夏諸〉
〈路〉水北渡〈在州北五里涇河上通三原涇陽榆林諸路〉
︹陵墓︺︹商︺公劉墓〈在州東八十里北枕山谷南控涇水墓長三里許狀𩔖伏龍〉︹漢︺鈎
弋夫人雲陵〈在淳化縣北三輔黄圖雲陵在甘泉宫南今人呼為女陵括地志陵在雲〉
〈陽縣西北五十里長安志在漢雲陵城南通志在縣北三十里〉︹晉︺苻堅墓〈在州西南十六〉
〈國春秋姚萇葬堅於胡空徐嵩二壘間苻登復改葬之元和志在新平縣東南二十里州志在州西〉
〈南二十里〉︹隋︺牛宏墓〈在長武縣東北四十里〉︹唐︺侯君集墓〈在三水縣東北〉
〈雞阜山之麓〉︹宋︺范祥范育墓〈俱在三水縣南〉
︹祠廟︺姜嫄祠〈在州南城外金石文字記唐姜嫄公劉新廟碑今存〉公劉祠〈在州東墓〉
〈所〉太王祠〈在姜嫄祠左 本朝雍正八年重建〉扶蘇廟〈在三水縣東石門山相傳〉
〈扶蘇死於此故立廟祀之〉漢武帝廟〈在淳化縣西北故甘泉宫〉丞相祠〈在三水縣〉
〈西十五里祀漢第五倫〉英公廟〈在長武縣北集賢岡祀唐李世勣〉梁公廟〈在長〉
〈武縣東關外祀唐狄仁傑〉范文正公祠〈在州治東祀宋范仲淹〉范學士祠
〈在三水縣西南三十里祀宋范祥范育〉
︹寺觀︺福仁寺〈在州東十五里宋建〉慶夀寺〈在州西二十里唐建有佛像坐石巖下高〉
〈十餘丈俗名大佛寺〉香華寺〈在州北三十里元建〉寶塔寺〈在三水縣東門外唐建有〉
〈塔高十五丈七級八角二十四窗甃砌甚工〉夀峯寺〈在淳化縣北門外夀峯山下唐大中〉
〈五年建明萬厯中書法華經刻石立幢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重修〉昭仁寺〈在長武縣治東〉
〈元和志寺在宜祿縣西十歩淺水原上王師平仁杲詔於此置寺碑文諌議大夫朱子奢之詞也〉
︹名宦︺︹漢︺王吉〈臯虞人以郡吏舉孝廉為郎遷雲陽令〉︹晉︺周處〈陽羡人為新平太守〉
〈撫和叛羌雍土美之〉︹隋︺周羅㬋〈潯陽人開皇中再為豳州刺史並有能名〉敬肅〈蒲坂〉
〈人開皇初轉豳州長史有異績〉︹唐︺趙元〈河間人武后時調宜禄尉到職非公事不言〉房
琯〈河南人乾元中出為邠州刺史始邠以武將領刺史故綱目廢弛即治府為營吏攘民居相淆〉
〈讙琯至一切革之人𫉬便安〉馬璘〈扶風人永泰初為北庭行營邠寕節度使元曰有卒犯盜〉
〈或曰宜赦璘曰赦之則人將伺其日為盜遂戮之天大旱里巷為土龍聚巫以禱璘曰旱由政不修〉
〈即命撤之明日雨是𡻕大穰在鎮八年繕屯壁為戰守備令肅不殘人樂為用〉郭子儀〈鄭人〉
〈大厯五年吐蕃入靈武馬璘軍在邠不能支以子儀兼邠寕慶節度使屯邠州〉張獻甫
〈河北人貞元中領邠寕節度使斷山浚塹選巖要地築烽堡請復鹽州及洪州洛原鎮屯兵詔可遣〉
〈將逐吐蕃築鹽夏二城吐蕃畏不敢入寇〉高固〈德宗時李懷光反使邠寕留後張昕先趨河中〉
〈固伺間斬昕首以徇帝念固功乃拜邠寕節度使固本宿將且寛厚人皆安之〉柳公綽〈華原〉
〈人徳宗時拜邠寕節度使先時神策諸鎮列屯部中不聽本道節制公綽論所宜因詔屯營緩急悉〉
〈受節度〉李光顔〈雞田州人憲宗時徙邠寕節度使吐蕃毁鹽州城使光顔復城之邠人騰〉
〈譟不肯行光顔爲陳說大義感流涕聞者亦泣下遽卽路賊走出塞〉畢諴〈鄆州人宣宗時〉
〈党項擾河西出爲邠寕節度河西供軍安撫使諴到軍遣吏懷諭羌人皆順向時戍兵常苦調饟乏〉
〈諴募士置屯田𡻕𭣣穀三十萬斛以省度支經費詔書嘉美〉︹宋︺柳開〈大名人淳化中知邠〉
〈州時調民輦送趨環慶已再運民皆蕩析産業轉運使復督後運開貽書罷之〉張凝〈無棣人咸〉
〈平中為邠寕環慶靈州路副部署兼安撫使率兵入敵境擒𫉬甚多慶州蕃族桀𭶑難制凝因襲破〉
〈之降赫圖等百七十餘族邊境𫉬安 赫圖舊作峇𡗀今改〉王嗣宗〈汾州人大中祥符中〉
〈知邠州兼邠寕環慶路都部署城東有靈應公廟旁有山穴羣狐處焉妖巫挾之為人禍福水旱疾〉
〈疫悉禱之嗣宗毁其廟燻其火得數十狐盡殺之淫祠遂息〉劉謙〈開封人為環慶路馬步軍〉
〈總管兼知邠州鬬訟曲皆區處當理前守者多強市民物以飾𢊍傳謙獨無所撓〉范仲淹
〈呉縣人仁宗時為陜西四路宣撫使知邠州為政尚忠厚有息邠州民𦘕像立生祠祀之〉劉几
〈洛陽人范仲淹辟通判邠州邠地鹵民病遠汲几浚渠引水注城中鑿五池於通逵民大便利〉穆
衍〈河内人知淳化耀屬縣也衍從韓絳宣撫陜西遇慶卒潰亂衍念母在耀亟謁歸信宿走七馹〉
〈比至慶卒知衍名不敢近時諸郡捕賊兵糧無以給遂擅發常平倉曰饑之不䘏則吾兵將為慶〉
〈卒矣衍考課為一路最〉李絇〈依政人通判邠州元昊犯延州並邊皆恐邠城陴不完絢方攝〉
〈守卽發民治城僚吏皆謂當言上待報絢不聽帝聞之喜因詔他州悉治守備〉薛向〈萬全人為〉
〈邠州司法參軍夏人叛秦中治城侍御吏陳洎行邊向詣洎陳三敝言今板築暴興吏持斧四出伐〉
〈木民不敢訴宜旦葺邊城函關秦東塞今西鄉設守是為棄關内乎三司貸龍門富人錢稱貸於民〉
〈非義也洎上其說悉從之邠守貪沓欲因事為邪并治子城立表於市以撤屋冀得賂免向力爭罷〉
〈之〉仇悆〈益都人大觀中授邠州司法讞獄詳恕多所全活〉︹金︺梁襄〈絳州人大定中〉
〈為邠州淳化令有善政〉︹明︺趙文博〈代州人天順中以御史劾石亨曹吉祥左遷知淳化〉
〈縣以治行聞〉楊豫〈清苑人成化中知三水縣時縣治新設𡻕屢祲䂊賑濟有方政績甚著〉
郭儒〈祁縣人嘉靖中知淳化縣節省徭役修飾城堡墩臺齋舍郵傳以公儲奏辦不傷民財〉
︹本朝︺王儒〈濰縣人順治𥘉知三水縣時流寇未靖城西有雙槐堡公署倉庫所在為邑要地儒〉
〈尅期修復守禦備至〉趙賓〈陽武人順治中知淳化縣邑浮糧猶沿明季舊額賓申請得減數千〉
〈石〉文秉濂〈全州人康熈初知淳化縣時多妄報新墾民賦溢額秉濓力爭罷之〉林逢
泰〈晉江人康熙初知三水縣繕修城垣倉庫及王輔臣之變訓練鄉勇申飭城守邑賴之以全〉
︹人物︺︹漢︺宣秉〈雲陽人少修高節顯名三輔王莽辟命不應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特詔與司〉
〈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並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明年遷司隸校尉務舉大綱簡畧苛細百僚〉
〈敬之秉性節約常服布被疏食瓦器帝常幸其府舍見而嘆曰楚國二龔不如雲陽宣巨公卽賜布〉
〈帛帷帳什物四年拜大司徒司所得禄奉輒以收養親族其弱者分與田地自無擔石之儲〉
王隆〈雲陽人建武中為新汲令能文章所著諸賦銘書凡二十六篇〉李育〈漆人少習公羊〉
〈春秋沈思專精博覽書傳深為同郡班固所重建初中舉方正為議即後拜博士詔與諸儒論五經〉
〈於白虎觀育以公羊議難賈逵往返皆有理證最為通儒再遷侍中卒〉︹三國︺︹魏︺霍性
〈新平人延康初為度支中郎將上疏諫上征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殺之卽而悔之〉︹宋︺陶穀
〈新平人本姓唐祖彦謙厯慈絳澧三州刺史有詩名宋乾德初穀為南郊禮儀使法物制度多穀所〉
〈定累加户部尚書〉范祥〈三水人進士及第通判鎮戎軍元昊圍城急祥帥將士拒退之厯知〉
〈慶汝華三州提舉陜西銀銅坑冶鑄錢祥曉達財利建議變鹽法後人不敢易稍加損益人輒不便〉
〈後官提舉陜西縁邊青白鹽改制置解鹽使卒〉范育〈祥之子舉進士為涇陽令以養親謁歸從〉
〈張載學有薦之者召見授崇文校書監察御史裏行請用大學誠意正心以治天下國家因薦載等〉
〈數人西夏入環慶詔育行邊還言邊事神宗皆從之元祐中知𤋮州時議棄質勝如兩堡育爭之〉
〈又請城李諾平汝遮川不報仕終户部侍郎紹興中採其策贈寶文閣學士〉張舜民〈邠州〉
〈人中進士第為襄崇令王安石倡新法舜民上書言與小民爭利時人壯之元祐初司馬光薦其才〉
〈氣秀異剛敢言以為監察御史尋出外徽宗立擢諫議大夫居職才七日所上事已六十章陳陜〉
〈西之弊河朔之困言多愷切徙吏部侍郎後坐元祐黨商州安置舜民慷慨喜論事善為文自號浮〉
〈休居士〉張確〈宜禄人元祐中擢進士第徽宗卽位應詔上書言十事遂列於上籍青谿盜起〉
〈言撫綏脅附母以多殺為功浹旬之間可以殄滅忤王黼意通判杭州後知隆德府金兵至諭使〉
〈降乘城拒守戰死贈述古殿學士〉︹明︺郭元〈邠州人正統時諸生母殁廬墓三年悲號不輟〉
〈事聞表其閭〉劉霞〈長武人父䘮廬墓嘗被盜旣知為劉孝子物盡還之冬夜寒甚有白就〉
〈宿成化三年賜田五十畝名其里曰孝村〉鄭國昌〈邠州人萬厯中進士厯官參政崇禎時以〉
〈按察使治兵永平 大兵臨城國昌自縊於城上其妻聞之亦死子奉先任浙江衢州府同知亦殉〉
〈城死〉張任〈三水人萬厯中舉人厯知原武臨潁縣遷知大興吏治稱最知衡州府張獻忠入寇〉
〈任督戰力屈舉家殉節〉文竑中〈三水人父運熙萬厯中進士官浙江紹台兵備參議竑中〉
〈性最孝母怒嘗泣而受杖父䘮居墓側三年有青鶴巢其廬終䘮乃飛去事聞旌表〉郭産桂
〈長武人崇禎末為諸生流賊𫉬之不屈見殺又諸生崔巖亦以流賊陷城巷戰死〉
︹本朝︺姚開先〈淳化人由拔貢為鹽井經厯呉三桂黨入蜀開先自縊死〉王宏毅〈淳化〉
〈人康熙十三年王輔臣叛縱掠至縣界宏毅力敵被擒賊喜其勇啗以偽劄立碎之瞋目罵賊死〉
韓璽聖〈淳化人應募從征屢立戰功擢鄖陽守備康熙十七年檄𠞰竹房至岔山與賊血戰〉
〈力盡被擒時呉三桂據衡州賊械以往逼降之不屈死贈逰擊〉劉偁〈三水人由行伍積功至雲〉
〈南總兵康熙三年官兵征水西偁每戰輒先登賊潰走偁單騎追之陷大澤中遂遇害〉宋振
麟〈淳化人貢生事母至孝母病盲三載忽夢神人指示救療母目復明康熙已未以博學宏辭薦〉
董明庠〈長武人母病刲股和藥疾竟愈事 聞表其門〉趙登高〈三水人八世同〉
〈居乾隆年間 旌並 御製詩一章賜之〉尚先桂〈長武人繼堂叔鏻為嗣鏻殁躬耕養〉
〈母母六月疾思食鮮犁其家梨樹始核先桂覓不可得乃抱樹哀號越宿得大梨三枚隣往視皆〉
〈驚傳為異母殁廬墓三年嘉慶元年 旌又三水王瑞麟亦嘉慶年間以孝行 旌〉
︹列女︺︹元︺任氏三節婦〈元統志一家三妯娌俱少寡誓不他適事聞旌表〉︹明︺席
太初妻紀氏〈邠州人夫亡自縊以殉萬厯中旌〉焦氏女〈三水人名王兒有惡〉
〈少夜至持斧迫之女不從遂遇害同縣趙某妻董氏景重華妻文氏均夫亡殉節〉魚志敏
妻王氏〈長武人夫亡不食死邑令旌其門又郭維通母王氏二十而寡撫子成立有節母孝〉
〈子之稱〉高氏女〈淳化人名荆媧其兄起鳳邑諸生崇禎五年流賊掠其繼母秦氏及荆媧〉
〈去起鳳赴賊營請贖賊止還其母起鳳與媧訣曰我去汝卽死賊遂不聽其去令勸媧從之且欲留〉
〈為書記起鳳不從被殺遂百計脅媧媧罵不已賊乃殺之時年甫十六事聞兄妹皆旌表同縣經〉
〈姐年十三崇禎十六年流賊陷城女匿車箱坡敗窰中賊握女手出女撒手得脱卽投坡下賊去女〉
〈父母出之女殊不欲生曰女一處子耳兩手已被賊汚何以生為五日不食死〉尚�妻白
氏〈長武人崇禎末流賊陷城�與賊巷戰被創氏扶�至家俱投繯死同縣魚璞妻尚氏被擄不〉
〈辱投井死王世從妻魏氏罵賊見殺李春福妻王氏賊擄不辱以首觸柱死尚時務妻魏氏及一女〉
〈賊入城俱入井死王登泰妻黃氏遇賊自縊死〉
︹本朝︺房大猷妻羅氏〈淳化人名竇芳順治二年淳邑兵亂氏以身墮樓死同縣羅章〉
〈衮妻杜氏順治三年土寇陷城杜時孀居指牆間井語養女淑明淑儀曰此死所也二女相對哭亦〉
〈次第投井死又章衮姪羣聘妻田氏守節與杜鄰居聞變亦率女優姐從杜投井死竇芳有從姊雁〉
〈珠明末死於賊邑令趙賓為合傳曰七烈〉陳其元妻姚氏〈淳化人夫亡貲産悉讓夫〉
〈異母弟甘貧守志遭寇掠拔賊刀自刎血湧仆地賊驚逸越宿乃甦又王平妻郭氏聞賊至投井中〉
〈平歸營救得不死平卒守節終身又高某妻葛氏孀居奉姑為賊所𫉬以身投崖賊疑已死置之去〉
〈越三日家人得其屍有微息因救而甦又賈思達妻張氏長子獻庭妻王氏次子佑庭妻王氏三子〉
〈佐庭妻羅氏獻庭子又誼妻王氏三世五節鄉里稱重羅養正母王氏羅維垣妻薛氏媳王氏均以〉
〈節孝著〉黃梅妻王氏〈邠州人年十九夫族黃化荆夤夜入室欲相犯氏羞忿自縊人〉
〈袁學聰妻韓氏因李博調戲羞忿投井兀又馬大捷妻鞏氏夫亡守節與同州朱成棟妻郝氏楊大〉
〈績妻湯氏楊萬蒼妻強氏張侃妻章氏徐士敏妻郝氏程耀臨妻文氏程中甲妻王氏沈泰妻焦氏〉
〈李戒妻季氏徐中妻崔氏徐士奇妻席氏紀緝之妻魏氏趙仁妻郝氏何燦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孫守業妻朱氏〈三水人年十九守節撫厯三十八年乾隆十四年 旌同縣〉
〈王奉宜妻秦氏趙永有妻楊氏張虞鳳妻紀氏俱乾隆年間 旌〉羅克從妻王氏
〈淳化人年二十五夫故守節四十餘年又同縣郭揚烈妻羅氏吕某妻賈氏左進生妻賈氏張錦妻〉
〈程氏又烈婦周正海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尚瑢妻張氏〈長武人年二十二夫故奉〉
〈侍翁姑撫育幼子苦節四十餘年乾隆十五年旌同縣李敬儒妻車氏高義妻李氏李士馞妻秦〉
〈氏崔耀妻焦氏均乾隆年間 旌〉魚氏女〈長武人許字賀淳未嫁守正被𢦤乾隆五十四〉
〈年旌〉 鄧 鈞妻計氏〈邠州人夫亡守節嘉慶三年旌同縣鄧悦妻竇氏張偉妻王〉
〈氏馬三重妻胡氏池通淵妻王氏徐恩妻劉氏楊玉輝妻程氏陶朱介妻閻氏李世法妻鄭氏崔兆〉
〈熊妻張氏又烈女張氏烈婦王果妻王氏楊順妻劉氏均嘉慶年間 旌〉趙霆妻李氏
〈三水人夫亡守節嘉慶十五年 旌同邑張墊元妻鄭氏又烈婦王某妻李氏均嘉慶年間 旌〉
王庭茂妻宼氏〈淳化人夫亡守節嘉慶四年 旌〉尚瑞年妻郝氏
〈長武人夫亡守節與同縣張豫妻劉氏均嘉慶十五年 旌〉張明觀女〈三水人因聞穢〉
〈言捐軀明志嘉慶二年 旌〉
︹土産︺豆〈唐書地理志邠州貢蓽豆澡豆〉鐵〈漢書地理志漆有鐵官〉蜜〈唐書地理志邠州貢〉
〈白蜜地膽元和志邠州貢白蠟〉
前總纂官〈臣〉丁善慶恭 纂輯
提調 官〈臣〉張日章恭 覆輯
校 對 官〈臣〉顔以燠恭 校
校 對 官〈臣〉章詒燕恭 覆校
���������������������
���������������������
大清一統志
鄜州直隸州〈在省治北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五里東至同州〉
〈府韓城縣界二百十里西至甘肅慶陽府合水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西安府同官縣界二百四十〉
〈里北至延安府甘泉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同州府澄城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慶陽府正寕縣界〉
〈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延安府宜川縣界九十里西北至延安府保安縣界九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二〉
〈百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洛川縣界三十里西至合水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中部縣界八十〉
〈五里北至甘泉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洛川縣界四十里西南至中部縣界九十里東北至宜川縣〉
〈界九十里西北至保安縣界二百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五百里〉
︹分野︺天文井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白翟地戰國魏雕
陰邑秦置雕陰縣屬上郡兩漢因之三國屬魏晉
廢置杏城鎮後魏為北華州地西魏為鄜州地隋
改為鄜城郡尋又改曰上郡唐武德元年復曰鄜
曰洛交郡乾元元年復曰鄜州屬關内道〈唐書方鎮表建〉
〈中四年置渭北節度使自坊州徙治鄜州尋罷貞元三年復置中和二年賜號保大軍節度使〉五
代因之宋曰鄜州屬永興軍路〈宋史地理志鄜州上洛交郡保大軍〉
〈節度〉金屬鄜延路元以州治洛交縣省入屬延安路
明屬延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直隸陜西布政司領縣三
洛川縣〈在州東南七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一十五里東至同州府韓城〉
〈縣界二百二十里西至中部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同州府白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本州界九〉
〈十里東南至同州府澄城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中部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延安府宜川縣界〉
〈一百一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三十五里秦置鄜畤縣屬上郡漢曰鄜縣屬左馮翊後漢省後魏置敷〉
〈城郡太平真君中置洛川縣隋屬上郡唐屬鄜州五代宋金元俱因之明易洛為雒尋復為洛屬延〉
〈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屬鄜州乾隆三十一年移治於鳳棲堡〉中部縣〈在州南少西一百四〉
〈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洛川縣界四十五里西至甘肅慶陽府正寕縣界一〉
〈百八十五里南至宜君縣界二十里北至本州界五十里東南至洛川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宜君縣〉
〈界二十里東北至洛川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正寕縣界二百里漢置翟道縣屬左馮翊後漢省東晉〉
〈時姚秦置中部縣後魏置中部郡太和十五年置東秦州孝明帝改曰北華州西魏廢帝三年改曰〉
〈鄜州隋改郡縣俱曰内部開皇三年郡廢大業初州廢屬上郡唐武德二年復改縣曰中部於縣置〉
〈坊州天寶元年復曰中部郡乾元元年復曰坊州屬關内道五代因之宋曰坊州屬永興軍路金曰〉
〈坊州屬鄜延路元至元六年州廢縣屬鄜州明因之統於延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屬鄜州〉宜
君縣〈在州南二百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洛川縣界九十里西至甘肅〉
〈慶陽府正寕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西安府同官縣界三十里北至中部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同州〉
〈府白水縣界一百里西南至邠州三水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中部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正寕縣〉
〈界一百十里漢左馮翊祋祤縣地東晉時苻秦置宜君䕶軍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置宜君縣屬北地〉
〈郡西魏置宜君郡隋開皇初郡廢屬京兆郡唐初屬宜州貞觀十七年廢二十年復置屬雍州永徽〉
〈二年又廢龍朔三年復置屬坊州五代宋金因之元改屬鄜州明統於延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屬〉
〈鄜州〉
︹形勢︺秦塞要險〈寰宇記〉四山雄峙三川紆𮞉臨西夏而
控延綏帶黄河而屏華嶽〈州志〉
︹風俗︺羌渾雜居〈寰宇記〉勤稼穡尚神有剛毅果敢之
風〈州志〉
︹城池︺鄜州城〈有内外二城内城周二里有竒門三外城周八里有竒門四西阻龜山東濱洛〉
〈水池廣二丈明成化中因元舊址建嘉靖中爲洛水所圯甃甎修葺外城梢移於内 本朝順治十〉
〈八年乾隆十一年嘉慶元年屢修〉洛川縣城〈舊城縁山阻澗元建又東關城周三里有〉
〈竒門三池廣二丈明正德初建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因瀕臨深溝基址屢圯移治於鳳棲堡建城〉
〈周二里有竒門三〉中部縣城〈周四里有竒門三因阻水爲池有石堤二道明成化中改〉
〈建萬厯初増築南關城崇禎初又増築北關城本朝順治十二年康熙二年乾隆三十三年屢修〉
宜君縣城〈周五里有竒門二池深一丈明景泰中建 本朝康𤋮十七年修乾隆三十三〉
〈年甃石重修〉
︹學校︺鄜州學〈在州南關西元至正中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重建乾隆四十五年嘉慶十九〉
〈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三名〉洛川縣學〈在縣治東乾隆三十一年建入學額數十六名〉中
部縣學〈舊在坊州城明成化初移建縣治東南崇禎五年徙置上城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
〈復移建下城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宜君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八年建〉
〈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西山書院〈在州治西舊為西寺明宏治中〉
〈改為書院〉朝陽書院〈在洛川縣城西北乾隆五十一年建〉橋山書院〈在中部縣〉
〈治西乾隆十二年建十六年修五十九年重修〉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七千四百九十七今滋生民户共男婦三十一萬三千八百四十名口〉
︹田賦︺〈民地二十八百五十三頃七畝四分五釐額徴地丁銀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八兩九錢四分一〉
〈釐糧七千九百四十石三升九合一勺〉
︹山川︺櫻桃山〈在州南五里山多櫻桃樹〉夀峯山〈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龜山
〈在州西一里又龜山在宜君縣西縣城半跨其上〉大槃山〈在州西北元和志在直羅縣西〉
〈北一百十里〉爛柯山〈在洛川縣東南八十里〉燈高山〈在洛川縣東南九十里〉
黄龍山〈在洛川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又東南十里為同州府韓城縣紫金山〉鄜畤山
〈在洛川縣南七十里秦文公祀五祀畤此其一州以此得名〉大石山〈在洛川縣北五十里〉
〈又北十里有白起山〉高山〈在洛川縣北九十里一名大乘山有五峯並峙亦曰五峯嶺又北十〉
〈里有香爐山〉雄兒山〈在洛川縣東北九十里又東二十里有聖公山皆昔時土人據險保〉
〈障處〉印臺山〈在中部縣東二里形如三台〉龍首山〈在中部縣東十五里〉鳳凰
山〈在中部縣西一里亦曰鳳嶺縣志中有黄華谷産菊又有玉仙山在縣西五里〉白石山
〈在中部縣西六十里〉西山〈在中部縣西為諸山之總嶺廣六七十里縣志巨壑茂林石洞深䆳〉
橋山〈在中部縣西北寰宇記在坊州西二里按山海經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行故謂之〉
〈橋山今黄帝陵尚在元統志山在縣北一里下有沮水潛穿山底過因名延安府志又有華蓋山在〉
〈縣北橋山後三峯並峙高出諸山即橋山之支阜也〉石堂山〈在中部縣西北七十里寰宇記〉
〈水經注云豬水西出翟道縣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穆天子傳云南征朔野徑絶翟道升於太行翟〉
〈道即石堂山也 按魏書地形志狄道縣有淺石山水經注沮水厯燋石山疑皆即石堂之别名〉
太子山〈在宜君縣東南四十里相傳秦太子扶蘇築長城時憩此〉秦山〈在宜君縣東南〉
〈九十里山勢綿互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畋獵於此〉龍頭山〈在宜君縣城南山北有官泉〉
玉華山〈在宜君縣西南元統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有唐建玉華宫〉野火山〈在宜君縣〉
〈西南元統志在縣西南七十里産土硫黄〉龍尾山〈在宜君縣西五里〉香山〈在宜君縣〉
〈西北十里多産香草〉太白山〈在宜君縣西北六十里縣志上有太白廟廟前有湫旱禱輒應〉
〈山之東有仙宫崖〉大𮞉嶺〈在州西北十里上爲通道登此可以𮞉望州城故名〉梅柯
嶺〈在州西北三十里舊多古梅〉麻線嶺〈在洛川縣東一百八十里接同州府韓城縣界〉
〈又見韓城〉硃砂神嶺〈在洛川縣東一百九十里爲同州府韓城縣往來通道〉望觀
嶺〈在洛川縣東南一百三十里上有池不盈不涸〉雲霞嶺〈在中部縣東十五里又石馬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衙嶺〈在中部縣南二十里沮水經其下〉子午嶺〈在中部縣西北〉
〈二百里接甘肅慶陽府合水縣界沮水出此〉高脊嶺〈在宜君縣西南七十里又縣東南五〉
〈里有三井嶺〉駱駝岡〈在中部縣西一百里土人築砦於上〉三鳳岡〈在中部縣西北〉
〈七十里下有潛龍洞〉仙掌巖〈在中部縣西北三里五峯聯起如人掌〉馬尾崖〈在州〉
〈南一百里高數十丈崖畔水流遥望如馬尾因名〉龍舌崖〈在洛川縣東北七十里龍尾灣〉
〈一巒囘顧狀若龍首飲水上懸一石長七八尺風撼則動而不墜〉駐鑾崖〈在宜君縣西玉〉
〈華山相傳唐太宗駐鑾於此元統志崖東有石室甚奥外有水散流號曰水簾〉葦谷〈在州南五〉
〈里多葭葦〉鳳凰谷〈在宜君縣西南五十里谷中嘗有五色雀見故名〉蘭芝谷〈在宜〉
〈君縣西五十里多産芝草又帶谷在縣西七十里水流如帶〉龍尾坡〈在州東十里山勢盤〉
〈旋若龍尾然又黑鷹崖在州東二十里〉開元坡〈在州北唐韋莊有鄜州寒食詩開元坡下〉
〈日初斜謂此〉桑園藥王洞〈在中部縣西五十里縣志洞中深邃可容百人中有石蓮〉
〈座横列竒巧得之自然〉仙人洞〈在宜君縣西四十里崖畔有仙人溝又西十里有水洞〉
洛水〈在州東自延安府甘泉縣流入又南流逕洛川縣西南中部縣東又東南流逕宜君縣東〉
〈北又東南入同州府白水縣界元和志洛水在洛交縣南一里寰宇記洛水在坊州東四十里從鄜〉
〈州洛川縣西南經中部鄜城二縣入白水縣元統志洛水自州北三十里南陽村入境流七十里至〉
〈交口村又東南流入中部縣又南流十五里至陽家莊合沮水又東南流四十里至鄜城十二盤出〉
〈境通志洛水自甘泉縣倒坐鋪入鄜州界又南合牛武採銅二川又南逕州東百歩又南合葦谷水〉
〈入洛川縣界逕縣西南七十里有廂西河合開撫川注之又逕晉浩鎮入中部縣界至交口與華池〉
〈黑水二川合又南受仙宫河入中部縣界逕縣東北三十五里與沮水合又南受五交河聿津河入〉
〈宜君縣界逕縣八十里又右受馮字河水折而東南逕秦山入白水縣界〉葦谷水〈在州南寰〉
〈宇記三水縣有葦谷水注水經云自葦谷東南流入三川又有黄原水自破羅谷南流經黄原祠東〉
〈合葦川水州志水在州南五里一名荻子溝又有沙飛溝水在州南十里〉華池水〈在州西南〉
〈自甘肅慶陽府合水縣流入寰宇記三川縣有三川水謂華池水黑水洛水同會謂之三水也通志〉
〈華池水出合水縣東流入州界逕直羅故城與黒水合又東南合㑹道河餘樂川逕中部縣北葡萄〉
〈塞為葡萄河又東南至交口與洛水會亦曰葫蘆河〉黑水〈在州西南通志黑水自合水縣流入〉
〈至舊直羅縣東合華池水〉黄梁水〈在洛川縣東南六十里源出黄梁谷一名黄連河西南流〉
〈入洛〉香川水〈在中部縣南寰宇記水經云香川水源出中部縣北香水在縣西南三十七里〉
〈自宜君縣界來南香水在縣南三十五里水出遺谷〉沮水〈在中部縣西南漢書地理志直路縣〉
〈沮水出縣西東入洛水經注沮水自直路縣東南逕燋石山東南流厯檀臺川俗謂之檀臺水屈而〉
〈夾山西流又西南逕宜君川世又謂之宜君水又得黄嶔水口又東南流逕祋祤縣故城西寰宇記〉
〈昇平縣有子午水在縣西北百里出子午嶺東南流入中部縣界合沮水又中部縣沮水自昇平縣〉
〈北子午嶺俗號子午水下合榆谷慈烏等川遂為沮水九域志宜君縣有沮水元統志沮水自子午〉
〈嶺東南流二百里至本縣東三十里楊家莊東南順流入洛明統志沮水在今中部縣南門外通志〉
〈沮水源出正寕縣界子午嶺分為二流其一自中部宜君南流入耀州界入渭其一東南流為子午〉
〈河合寇家河水又東逕宜君縣北右合慈烏水及玉華川纒帶谷水仍東入中部界遶縣城西南東〉
〈三面又北合泥谷河為龍首川入於洛 按水經注謂沮水下流合銅官注鄭渠而東入洛自鄭渠〉
〈湮廢沮水故道難考諸志猶從其説至經中部縣南入洛之沮水則始於元統志禹貢錐指目為枝〉
〈津然此水東流入洛與南流入渭之沮水源流各别非枝津也且今入渭之沮上源太近亦與漢志〉
〈出直路縣西之說不合通志分東南二流兩存其名今從之〉泥谷水〈在中部縣北寰宇記〉
〈水經云泥水出翟道縣泥谷今按圖經泥谷水在縣西北五十里源自栲栳谷來通志泥谷河一名〉
〈淤泥河在縣北十五里源出隋后嶺東南流至龍首川入沮水又寰宇記引水經云淺石川出翟道〉
〈山通志與泥谷水合流入沮〉石盤水〈在宜君縣東五十里寰宇記源出同官縣大石盤東〉
〈流入縣界府志有雷聲溝在縣東三十里〉慈烏水〈在宜君縣北寰宇記源出昇平縣分水嶺〉
〈東流入縣界通志水出太白山東流合杜村河入沮〉仙宫河〈在洛川縣東五十里源出縣境〉
〈東北又聿津河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源出硃砂嶺皆西流入洛〉廂西河〈在洛川縣北五十里〉
〈又有開撫川在縣北九十里源出宜川縣界西南流合廂西河至州界入洛〉五交河〈在中〉
〈部縣源出宜君縣東曰賀家河季家河東流至縣境合爲五交河入洛〉直羅川〈在州南元〉
〈和志羅川水在直羅縣南二里州志直羅川自直羅城南注華池水又江家川在州西一百三十里〉
〈會道河在州南八十里餘樂川在州西南八十里俱流合華池水〉採銅川〈在州西北元統〉
〈志在州東十五里有一石窟中出石脂就窟可灌成燭一枝敵蠟燭之三至元七年封扃不採州志〉
〈在州西北十五里又有吉子灣水在州北五里邱家溝水在州西北三里火焰溝水在州西南百步〉
〈下流皆入洛水 按寰宇記有大塞門川水在洛交縣西北四里小塞門川水在縣西北十五里疑〉
〈即今採銅諸水也〉牛武川〈在州東北五里源出州東北境西南流入洛水〉玉華川
〈在宜君縣西源出駐鑾坡之瀑布泉流而成川相近有仙人溝又纒帶谷水在縣西二十里俱與玉〉
〈華川合流東北入沮水〉姚渠川〈在宜君縣西七十里源出姚渠村北核桃溝西南流入南〉
〈沮水〉龍湫〈在州西南七十里湫周數里多蒲葦相傳有龍在其下又有靈湫在州西北十五里〉
〈祈雨多應〉楊班湫〈在洛川縣東南寰宇記鄜城縣有楊班祠周地圖記云姚萇時立節將軍〉
〈楊班居黄梁谷北其谷西有小谷由來無水夜中忽有人語就班借車牛十具云我是湫神欲移徙〉
〈班即借車牛如數置門前至明車濕牛汗乃尋車轍至乾谷忽有水方二百餘步其水極深不可測〉
〈冬亦湛然每水旱祈禱有應舊志湫在縣東南六十里周一百二十步今湮〉靈湫〈在宜君縣〉
〈西一百里又有神湫在縣西南〉不溢池〈在洛川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望觀嶺上〉五眼
泉〈在洛川縣東五十里又青龍泉在縣南三十里柏林泉在縣東五十里靈泉在縣北六十里〉
一線泉〈在中部縣治西南一里泉自山腰垂下如線味清甘可療疾又暖泉在縣東南七里〉
黄花泉〈在中部縣西南二里石崖下滴水如珠亦名滴珠泉又柳窟泉在縣西北五里山頂〉
〈沸出懸流而下如素練然〉寒氿泉〈在中部縣西十里水從地湧深不可測大樹重陰夏日生〉
〈寒故名〉上善泉〈在中部縣東北唐書地理志州郭無水東北七里有上善泉開成三年刺〉
〈史張怡導水入城以紓遠汲四年刺史崔駢復増修之民𫉬其利縣志在縣東北二里橋山東沮水〉
〈岸側其水流入於沮〉煖泉〈在宜君縣東七十五里又烈泉在縣東南三十里〉石油井
〈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元統志有石井汲水澄而取之氣味甚𦤀可療駝馬牛羊疥癬〉
︹古蹟︺雕陰故城〈在州北史記魏世家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於雕陰漢書傅寛傳寛從〉
〈定三秦賜食邑雕陰應劭曰雕山在西南故名晉省括地志雕陰故城在洛交縣北三十里 按元〉
〈和志云故城在甘泉縣南四十里即今州與甘泉縣接界處也〉洛交故城〈今州治魏書地〉
〈形志長城縣有五郊城隋書地理志上郡治洛交縣開皇三年置元和志鄜州本漢雕陰縣地暨晉〉
〈陷於戎羯不置州郡後魏爲鄜州地隋爲上郡武德元年爲鄜州州城舊名五交城東至丹州一百〉
〈八十三里西至慶州三百九十八里南至坊州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治洛交縣本〉
〈雕隂縣地符堅時爲長城縣後魏及周爲三川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二縣置洛交縣在〉
〈洛水之交故曰洛交寰宇記隋大業三年罷鄜州置鄜城郡其年自杏城移理於五交城即今州理〉
〈也元史地理志至元四年并洛交入州〉直羅故城〈在州西北唐置屬鄜州元和志縣東〉
〈至州一百里本漢雕陰縣地晉時戎狄所居隋開皇三年使户部尚書崔仲方築城以居之城枕羅〉
〈源其川平直故名直羅城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二縣於此置縣因城爲名九域志在州西九十里〉
〈元史地理志至元四年併直羅縣入州元統志中部縣西北至廢直羅縣一百四十里舊志按漢志〉
〈北地郡領直路縣沮水出西東入洛中部縣志直路城在縣西北二百里攷寰宇記沮水源出昇平〉
〈縣北子午山今子午山實在今州西南界與直羅相近疑直羅縣本即漢之直路縣後人訛路爲羅〉
〈耳〉三川故城〈在州南魏書地形志中部郡領長城縣隋書地理志上郡三川縣舊名長〉
〈城西魏改元和志三川縣東北至鄜州六十里本漢翟道縣地古三川郡以華池水黑源水及洛水〉
〈三川同會因名苻堅時於長城原置長城縣屬長城郡後魏廢帝改爲三川屬中部郡隋開皇二年〉
〈屬鄜州九域志熙寕七年省三川縣爲鎮入洛交州志三川舊城在州南六十里〉洛川故
城〈在今洛川縣東北魏書地形志敷城郡領洛川縣太平真君中置元和志縣西北至鄜州六十〉
〈里本漢鄜縣地後秦姚萇於此置洛州縣以縣界有洛川水爲名後魏置敷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
〈屬鄜州寰宇記隋開皇三年自高槐移於今所 按洛川始置元和志與地形志不同〉鄜城
故城〈在洛川縣東南史記秦本紀文公十年初爲鄜畤又封禪書文公夢黄蛇自天下屬地其〉
〈口止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漢置鄜縣屬左馮翊後漢省建〉
〈安中鄭渾爲左馮翊賊梁興寇鈔諸縣將餘衆聚鄜城渾撃斬之即故縣也魏書地形志北華州有〉
〈鄜城郡首領鄜城縣隋書地理志上郡領鄜城縣後魏曰敷城大業初改焉唐屬坊州元和志縣西〉
〈至坊州一百里寰宇記在鄜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本漢鄜縣地後魏於今縣理置敷城縣隋大業初〉
〈改敷為鄜屬鄜州唐武德二年改屬坊州唐末李茂貞建為翟州梁開平三年改為禧州又改縣為〉
〈昭化後唐同光元年復為鄜城縣仍隸鄜州九域志康定二年即鄜城縣置康定軍元史地理志至〉
〈元四年併鄜城入洛川縣志鄜城廢縣在今縣東八十里〉翟道故城〈在中部縣西北漢置〉
〈後漢廢魏書地形志中部郡復領狄道縣周隋時廢又隋書地理志三川縣有利仁縣尋廢入寰宇〉
〈記翟道故城在中部縣西北四十里周三里有餘址在宇文周曾於此置利人縣尋廢〉中部
故城〈在今中部縣南元和志坊州古之翟國漢為翟道縣地魏晉陷於戎狄不置郡縣劉石苻〉
〈姚時於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鎮後魏孝文帝改鎮為東秦州孝明帝改為北華州廢帝改為鄜州〉
〈元皇帝以周天和七年放牧於今州界置馬坊結構之處尚存武德二年高祖駕幸於此因置坊州〉
〈取馬坊為名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中部縣郭下本漢翟道縣之地後秦姚興於今縣南置中部縣〉
〈後魏文帝移入杏城後周改為内部屬鄜州武德二年置坊州改為中部寰宇記姚興於今理南十〉
〈八里置中部郡後魏太武改為縣文帝大統九年縣移理杏城隋開皇九年避廟諱改曰内部大業〉
〈三年自杏城移於今理元統志至元二年坊州廢縣屬鄜州延安府志有坊州城今在縣西南又南〉
〈城在縣南四里又故城在縣西南十里又上城在縣東北一百八十步〉宜君故城〈在今〉
〈宜君縣西南元和志縣東北至坊州一百里前秦苻堅於祋祤故城置宜君䕶軍後魏太武改為宜〉
〈君縣文帝大統五年又移於今華原縣北貞觀十七年廢二十年置玉華宫仍於宫所置宜君縣屬〉
〈雍州永徽二年與宫同廢龍朔三年坊州刺史竇師倫奏再置九域志縣在坊州西南五十五里〉
〈按宜君縣移治諸志未詳何時但元和志云玉華宫在縣北四里寰宇記云宫在縣西四十里移治〉
〈當在五代時也〉昇平舊縣〈在宜君縣西北唐置屬坊州寰宇記縣在州西九十里唐天寳〉
〈十二年刺史羅希奭奏析宜君縣西北昇平等三鄉置縣以鄉為名東南去宜君縣三十五里尋以〉
〈吐蕃侵破移縣在横林川九域志熙寕元年省昇平縣為鎮入宜君〉秦長城〈在州東北元和〉
〈志在洛交縣東北三十里〉夏太后城〈在州西元和志在洛交縣西三十六里赫連勃勃聞〉
〈劉裕滅姚泓命其子義真等守長安大悅自將兵入長安留太后於此築城以居之〉杏城〈在中〉
〈部縣西南晉書升平初姚襄徙北屈將圖關中進屯杏城遣其兄姚蘭畧地鄜城魏書序紀昭帝初〉
〈自杏城以北八十里迄長城原夾道立碣與晉分界魏書地形志北華州治杏城元和志杏城在中〉
〈部縣西南五里相傳漢將韓胡伐杏木為柵以抗北狄因以為名寰宇記故杏城在縣西五里又杏〉
〈城鎮姚萇置在今郡東七里〉赤沙城〈在中部縣西七十里寰宇記古戍城也〉卜居
城〈在中部縣東二十里相傳晉公子重耳奔狄時所居〉玉華宫〈在宜君縣西南元和志在〉
〈縣北四里貞觀二十年奉勅營造其地本縣人秦小龍宅太宗云小龍出大龍入當時以為清涼勝〉
〈於九成宫永徽二年有詔廢宫為寺便以玉華為名寺内有肅成殿永徽中奉勅令元奘法師於此〉
〈院譯經每言此寺即閻浮之兜率天也寰宇記宫在縣西四十里唐貞觀十七年於縣鳳凰谷置正〉
〈殿覆瓦餘皆葺茅〉監軍臺〈在州南五里俗傳唐尉遲敬德演武於此〉四仙臺〈在州〉
〈南七十里亦曰四仙源内有仙人溝其水北流入洛〉望鹵臺〈在州西北二百里相傳唐太宗〉
〈征突厥嘗登此〉鄜臺〈在洛川縣東元統志在鄜城舊縣之東宋元祐二年范純祐為主簿時築〉
祈仙臺〈在中部縣西北橋山明統志臺在黄帝陵前漢武帝用兵朔方還祭黄帝於橋山築〉
〈此〉保大樓〈在州城内即譙樓也唐置保大軍節度使故為名〉面樓〈在中部縣南二〉
〈里舊志面面可以望遠極雲山縹緲之觀〉杜甫宅〈在州南六十里三川廢縣〉礬場〈在宜〉
〈君縣西九域志縣有礬場〉
︹關隘︺直羅關〈在州西北一百里明洪武初設巡司今裁州志關因故直羅城為名西南通子〉
〈午嶺西北通保安凡二百里皆深谷峻嶺為一方險要〉馬欄鎮巡司〈在宜君縣西南〉
〈一百二十里 本朝嘉慶十八年設〉王家角鎮〈在州西一百四十里 本朝嘉慶二十一〉
〈年移州判駐此〉屯磨鎮〈在州南五十里又交道鎮在州東二十里〉張村鎮〈在州西七〉
〈十里又隆益鎮在川西一百三十里〉樂生鎮〈在洛川縣東五十里又上基鎮在縣東七十里〉
北谷鎮〈在中部縣東六十里〉保安鎮〈在中部縣西一百三十里又孟家鎮在縣西一〉
〈百五十里蘆保鎮在縣西一百七十里隆坊鎮在縣西北四十里唐牧廏所也又有雙柳鎮在縣西〉
〈五十里今廢〉五里鎮〈在宜君縣東七十里又雷遠鎮在縣東八十里突泉鎮在縣東南三〉
〈十里杏頭鎮在縣西八十里一名七里鎮石梯鎮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偏橋鎮在縣北三十里〉昇
平鎮〈在宜君縣西北三十五里九域志縣有昇平北拓二鎮昇平即故縣也又金志縣有王華〉
〈鎮即故宫也〉黄龍堡〈在洛川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黄龍山有城周二里有竒明初置鄜城〉
〈巡司後移於此嘉靖十八年又移韓城縣紫金關於堡内天啟中置西延同知 本朝康熙二十四〉
〈年裁同知乾隆十八年裁巡司移本州州同駐此〉麻線嶺堡〈在洛川縣東一百八十里〉
〈明萬厯初築設兵戍守以通韓城驛道今廢〉槐柏堡〈在洛川縣東五十里城周三里有竒〉
〈又南有柏林堡〉百益堡〈在洛川縣東南一百里又西南有進浩堡俱有城周三里有竒〉菩
提堡〈在洛川縣北八十里城周三里有竒〉開撫堡〈在洛川縣東北九十里城周四里有〉
〈竒〉石堡〈在宜君縣東七十里舊有城平原廣阜雉堞巍然明末嘗置官署於此〉鄜城
驛〈在州北關外明洪武初置在州治東南宏治中改置於此北至延安府甘泉縣撫安驛九十里〉
三川驛〈在洛川縣城内原在三川故城後移於此舊有驛丞 本朝雍正七年裁北至鄜城〉
〈驛七十里〉翟道驛〈在中部縣西北四十里明洪武中置北至三川驛七十里〉雲陽驛
〈在宜君縣東五里明洪武中置北至翟道驛七十里〉
︹津梁︺故州橋〈在州東門外跨洛水〉南石橋〈在州南五里又南五里有宋公橋又州南〉
〈六十里有三川橋又州西南五十里有党海橋〉寺谷橋〈在州西五十里又西十里有張村橋〉
永濟橋〈在州北十五里又北五里有榆林橋跨洛河渡口〉廟西橋〈在洛川縣西十〉
〈里明嘉靖中建〉石家莊橋〈在洛川縣西北十里路通西安府〉西三里橋〈在洛〉
〈川縣東北三十餘里在舊縣西三里故名兩岸臨谷架橋以渡為險要處〉偏橋〈在宜君縣北三〉
〈十里〉
︹陵墓︺上古黃帝陵〈在中部縣西北橋山上史記封禪書武帝巡朔方還祭黃帝冢橋山〉
〈册府元龜唐大厯五年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言坊州有軒轅皇帝陵請置廟四時享祭列於祀典〉
〈從之又見慶陽府正寕縣〉︹唐︺段志元墓〈在宜君縣東南三十里〉︹宋︺楊偕墓
〈在中部縣東三十里〉︹明︺劉琦墓〈在洛川縣東北大石山〉朱新鍱墓〈在中部縣〉
〈治北社稷壇側〉
︹祠廟︺二賢祠〈在州治南文廟左祀唐杜甫宋范仲淹〉楊班祠〈在洛川縣東南八十〉
〈里〉秦文公祠〈在中部縣南十里〉孟姜女祠〈在宜君縣東南突泉鎮〉馮
異廟〈在洛川縣東北十里又名高槐廟有石扁書大樹將軍〉黃帝廟〈在中部縣東三〉
〈里舊在橋山唐大厯七年建宋開寶中移此〉
︹寺觀︺開元寺〈在州治北唐建〉柏山寺〈在州西九十五里州志山水秀郎寺在柏閒殿〉
〈閣隱現碑識唐太宗建壁有太宗像〉石浤寺〈在州西一百三十里州志石山如砌鑿門而入〉
〈為佛殿有大佛三小佛尺許者千百計製作工巧〉曹溪寺〈在洛川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内〉
〈有古池〉定洲寺〈在中部縣西八十里縣志古柏森羅西山之勝〉
︹名宦︺︹南北朝︺︹周︺梁睿〈烏氏人武帝時為鄜州刺史有惠政〉︹唐︺梁禮〈武德中為〉
〈鄜州刺史梁師都入寇禮死之〉崔從〈全節人長慶初領鄜坊節度屬部多神䇿屯軍數亂法驕〉
〈横吏不能制從一繩以法下皆重足畏之党項互市羊馬𩔖先遺帥守從獨不取而厚慰待之羌不〉
〈敢盜境〉︹宋︺盧鑑〈金陵人以右班殿直為鄜延路走馬承受公事李繼遷寇邊與總管王榮〉
〈敗走之擢本路兵馬都監復出蕩族帳𫉬牛羊以萬計〉石普〈太原人真宗時為鄜延路副都〉
〈總管趙德明納款詔降制命普言不宜授以押蕃落使乃止〉張亢〈臨濮人仁宗時知鄜州上〉
〈疏言邊計甚悉又言調發之苦數倍常歳宜一切權罷後多施用〉馬懷德〈祥符人仁宗時〉
〈為鄜延路都監城綏平破青化押班吃當三砦殺𫉬甚衆龎籍具論其前後功遷供備庫副使時用〉
〈兵久民多散亡懷德招輯有方經畧使梁適奏請推其法諸路遷至鄜延路副都總管〉何涉
〈南充人仁宗時遷著作佐郎管勾鄜延等路經畧安撫招討司機宜文字元昊擾邊軍中經畫涉與〉
〈有力元昊納款龎籍召為樞密使欲與之俱涉以親老願得歸養特改通判眉州〉李師中
〈楚邱人仁宗時知洛川縣民有罪妨其農時者必遣歸令農隙自詣吏令當下者榜於民或召父老〉
〈諭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官茶追繋甚衆師中爲脱桎梏令鄉置一匱籍其名許日輸所一錢〉
〈以上輒投之書簿而去比歲終逋者盡足龎籍薦其才轉太子中允〉楚建中〈洛陽人仁宗時〉
〈主管鄜延經畧機宜文字夏人來正疆土往莅其事衆暴至兩𮪍傅矢引滿向之建中披腹使射曰〉
〈吾不憚死𮪍即去衆服其量元昊歸款建中白府請築安定黑水八堡以控東道夏人果來聞有備〉
〈不敢入〉張宗誨〈𡨚句人仁宗時知鄜州元昊寇延安劉平敗没鈐轄黄德和遁還走延州〉
〈不納又走鄜州宗誨曰軍奔將無所歸激之則爲亂矣乃納之拘德和以聞是時鄜城無備傳言冦〉
〈至衆洶洶不安宗誨嚴斥堠籍入而禁出使老幼並力禦之敵自引去〉王信〈太原人爲鄜延〉
〈巡檢康定初劉平石元孫戰於三川信以所部兵薄賊斬首數十級〉周美〈囘樂人仁宗時除鄜〉
〈延路兵馬都監破敵於無定河乘勝至綏州殺其酋豪加本路鈐轄遂爲副總管〉郭諮〈平𣗥〉
〈人仁宗時為鄜延路兵馬鈐轄置獨轅弩五百募土兵教之既成經畧使夏安期言其便詔置獨轅〉
〈弩軍〉許懷德〈祥符人仁宗時為鄜延路副總管夏人三萬𮪍圍承平砦懷德時在城中率勁〉
〈軍千餘人突圍破之夏人復陣有出陣前據鞍嫚罵者懷德引弓一發而踣敵乃去復進圍延州懷〉
〈德夜遣禆將出不意撃之斬首二百級圍遂觧〉夏隨〈榆次人仁宗時為鄜延路副都總管元昊〉
〈為書及錦袍銀帶投境上以遺金明李士彬約與同叛候人得之諸將皆疑士彬獨隨曰此行間耳〉
〈乃召士彬與飲厚撫之士彬感泣後數日果擊賊斬首虜𫉬羊馬自効〉司馬里〈夏縣人仁〉
〈宗時通判鄜州州將武人不法里平居與之驩甚臨事正色力爭不少𪝒借〉郭逵〈洛陽人神〉
〈宗初鎮鄜延种諤受嵬名山降取經州夏人遂殺楊定朝論以邊釁方起詔焚棄綏州逵匿而不下〉
〈詗得殺楊定者姓名夏人執獻之〉王安禮〈臨川人應河東唐介辟熙寕中鄜延路城囉兀〉
〈河東發民四萬餉宣撫使韓絳檄使佐投後帥吕公弼將從之安禮爭曰民兵不習武事今敺之〉
〈深入此不為宼所乘則凍餓而死耳宜亟罷遣公弼用其言民得歸而他路遇敵者全軍皆覆公弼〉
〈執安禮手曰四萬之衆皆君生之〉薛向〈萬泉人知鄜州大水冒城郭沈室廬死者相枕郡卒〉
〈戍延安詣主將求歸視弗得皆亡奔至則家人無在者聚謀為盜民大恐向遣吏曉之曰亟往收溺〉
〈尸貰汝擅還之罪衆泣謝一境乃安〉林廣〈萊州人神宗時為鄜延路鈐轄攻踏白城功最〉曲
珍〈隴千人神宗時擢鄜延鈐轄進副總管從种諤攻金湯永平川斬首二千級〉賈逵〈藁城〉
〈人神宗時總鄜延兵鄜州舊有夾河兩城始元昊入宼據險城幾不能守逵相伏龍山九州臺之間〉
〈可容窺覘請於其地築堡障與城相望人以為便〉种誼〈洛陽人哲宗時知鄜州夏人犯延安〉
〈趙卨使誼統諸將敵聞誼至皆潰延人謂得誼勝精兵十萬〉燕達〈開封人擢鄜延都監數率〉
〈兵深入敵境九戰皆以勝歸〉劉涇〈楊安人紹聖末知坊州專以仁厚為政土産龍鬚席涇常〉
〈貢外不以奉權貴〉錢即〈錢唐人政和中經畧鄜延言鐵錢復行與夾錫並用慮奸民妄作輕〉
〈重欲維持推行俾錢物相值非欲以威力脅制百姓頓減物價於一兩月之間今宣撫司栽損米穀〉
〈布帛金銀之價殆非人情坐貶官然錢害亦寢〉劉延慶〈保安軍人為鄜延路總管破夏人成〉
〈德軍擒其酋首〉郭浩〈隴千人建炎中權主管鄜延路經畧安撫時鄜延之東皆金人西北即夏〉
〈境其屬朝廷者惟保安一軍德静一鎮浩間道之德靜置司招收散亡與敵對壘一年敵不能犯〉
︹金︺盧克忠〈鳳集人天德中同知保大軍節度綏德州軍卒數人道過鄜城求宿民家是夜〉
〈有賊剽主人財去有司執假宿之卒繋獄榜掠誣服克忠察其冤獨不肯署未幾果得賊〉完顔
魯爾錦〈中都路額特赫格們明安人遷保大軍節度使興定五年鄜州破自投崖下死 魯〉
〈爾錦舊作六斤額特赫格們明安舊作胡土割蠻猛安今並改〉赫舍哩鶴壽〈河北西路〉
〈珊沁明安人興定初權元帥府於鄜州五年鄜州破赫舍哩鶴夀與數𮪍出城元兵追及之赫舍〉
〈哩鶴夀據土山力戰而死諡果勇 赫舍哩鶴夀舊作紇不烈鶴夀珊沁明安舊作山春猛安今並〉
〈改〉富察羅索〈東北路按春噶爾罕明安人興定中遥授孟州坊禦使權都監將兵救鄜〉
〈州轉戰而至城破死之 富察羅索舊作蒲察婁室按春噶爾罕明安舊作按出虎割里罕猛安今〉
〈並改〉鈕祜禄資禄〈本姓張氏咸平府人興定中為金安軍節度使詔將兵救鄜州鄜州〉
〈破被執不肯降遂死 鈕祜禄資禄舊作女奚烈資禄今改〉︹明︺朱新鍱〈晉恭王棡七世〉
〈孫崇禎時知中部縣會有事他邑土寇乘間陷其城坐免尋復任時李自成已破潼關傳檄至新鍱〉
〈怒而碎之謀守禦䇿然邑新遭寇人無固志乃屬父老速去巳誓必死妻盧氏妾薛氏馮氏及幼女〉
〈皆先縊乃書表封印使人馳送京師冠帶自縊士民葬之社稷壇側妻女祔焉〉劉光先〈直隸〉
〈人崇禎中為中部縣丞寇陷城光先力戰被創遂自刎〉
︹本朝︺賈廷璋〈山東人順治初知宜君縣王永彊叛兵至城陷遇害時典史方一御亦死於難〉
林鑛〈慈谿人康熙中知宜君縣縣當南北孔道郵傳往來向取之民鑛大為裁省編審丁賦豪〉
〈猾率以賄免鑛精心鈎考酌定科則積弊一清〉
︹人物︺︹南北朝︺︹周︺秦族〈洛川人祖白父雚並有至性族性至孝父喪哀毁過禮與弟崇〉
〈先尤篤友愛未幾母又殁哭泣無時終喪之後猶疏食不入房室二十餘年榮先亦至孝遭母喪以〉
〈毁卒邑里化其孝行世宗嘉之詔贈滄州刺史以旌之〉︹宋︺楊偕〈中部人與進士為殿中侍〉
〈御史郭皇后廢偕與孔道輔范仲淹力爭道輔仲淹既出偕止罰金乃言願與道輔等皆貶富民陳〉
〈氏女選入宫將以為后偕上疏諫止嘗論八陣圖及進神楯劈陣刀帝下其法於諸路其後用以敗〉
〈元昊於兔毛川累官兵部侍郎卒遺奏兵論一篇偕性忠直敢言數論天下事尤喜古今兵法有兵〉
〈書十五卷集十卷子忱慥皆有雋才〉︹元︺王士宏〈中部人父有疾士宏傾家資求醫見醫即〉
〈拜遍禱諸神叩額成瘡父殁哀毁盡禮廬墓三年廬上有竒鵲來巢飛鳥翔集與士宏若相狎衆咸〉
〈異之終喪復建祠於塋前朔望必奠祭雖風雨不廢有司上其事於朝旌表之〉何從義〈洛川〉
〈人大父母偕亡從義廬墓旦夕哀慕不脫絰帶不食菜果事父母孝養尤至伯叔祖父母皆無子比〉
〈亡從叢咸為治葬築墳祭奠以禮時人義之〉王克巳〈中部人父母同殁克巳土築墳廬〉
〈於墓側貊高縱兵暴掠縣民皆逃竄克巳獨不去家人呼之避兵克巳曰吾誓守墓三年以報吾親〉
〈雖死不可棄俄而兵至見其身衣衰經形容憔悴曰此孝子也遂不忍害竟終喪而歸〉劉思
敬〈宜君人事繼母沙氏杜氏孝養備至父年八十喪明會亂兵剽掠其鄉思敬父避巖穴中兵〉
〈至欲殺之思敬泣曰我父老矣又無目我死不足惜使我父何依乎賊憐其孝父子皆免於難〉︹明︺
劉𤦺〈洛川人正徳中進士嘉靖初授兵科給事中以災異陳親賢去邪仁民恤軍選將信賞明〉
〈罰七事且請𠋣大臣為腹心任言路為耳目時給京軍冬衣布棉恒過期以琦請即命𤦺立給妖人〉
〈李福達逃洛川琦知之甚悉因疏陳顛末並劾郭勛黨逆又與御史張問仁劾勛侵盜草場租銀皆〉
〈不問既以福達事下獄謫戍瀋陽越十年赦還卒〉劉仕〈中部人正德中進士授刑部主事以〉
〈爭大禮廷杖後與定李福達獄下吏遣戌穆宗即位起太僕少卿年老不就〉張士竒〈宜君〉
〈人由恩貢選知永清縣潔巳愛民不憚權貴擢知通州罷運皇木車歲省民費三萬金修築舊城疏〉
〈通運河賜璽書襃奬擢開封郡丞〉霍宗〈鄜州人正德中囘賊寇州境宗以鄉兵獨當其衝手〉
〈刃賊數人力絀死之州守禮葬題其墓曰義勇〉張應辰〈士竒孫正德中舉於鄉知肅寕縣時〉
〈籍魏忠賢株連頗衆應辰多所平反擢知宛平民苦役煩多奏罷之察巨室為民害者按以法豪强〉
〈肅然轉户部主事〉劉爾璽〈中部人崇禎二年賊至三河口母驚匿爾璽聞變手戈馳追不〉
〈介而前或曰不濟曰死不避難吾猶及踐難焉臨賊從者震怖不前爾璽犯堅而入殺賊數人未得〉
〈母處身中大創兵盡力折死之又同邑杜夀春崇禎四年盜攻城陷或呼夀春曰母老焉忍舍之亦〉
〈遇害〉劉禋〈仕之孫父爾完厯知商邱名山縣有學行禋性剛介事親孝母殁於名山四千里扶〉
〈襯過劍閣雲棧以肩任之崇禎四年賊陷中部禋父走免後由鄉舉授知登封縣土寇李際遇申〉
〈靖據山為亂禋練壯士數百且戰且守寇不敢近李自成陷城禋被縛賊以同郡故欲降之禋叱〉
〈曰豈有奕世清白吏肯降賊耶賊義之遣其將反覆說以數百言禋執彌厲乃見殺贈僉事〉齊
大臣〈鄜州人諸生流賊掠西安衣冠入文廟不食而死〉
︹本朝︺楊素藴〈宜君人順治中進士知東明縣考最擢御史劾呉三桂被謫後三桂叛起官督〉
〈學山西厯順天府尹出為安徽巡撫值夏逢龍作亂調撫湖廣時武昌新經兵燹加意拊循以勞勩〉
〈卒於官〉牛光斗〈中部人仇家搆其父通賊繋獄光斗訟冤於大帥願以身代會烈日中忽〉
〈大雨雹帥廉其冤釋之順治中成進士知諸暨縣以政績著〉孫繩〈宜君人仁厚好義宜君屢〉
〈經兵荒繩捐貲賙卹順治元年大兵征𠞰流寇駐營七里鎮時霖雨四十餘日餉不繼繩遣其子枝〉
〈秀運糧三百石餉軍枝秀亦諸生樂善好施有父風〉劉綋〈洛川人順治中進士知松滋縣時姚〉
〈黄頭賊張甚綋團結鄉勇屢敗之江隄屢潰綋不分畛域晝夜督率民資其利邑賴以安〉張
占鼇〈洛川人由拔貢生判荆州府督餉至房縣之七連坪遇賊不屈死贈按察司僉事長子超〉
〈以難䕃知宜陽縣宜陽瀕洛而苦旱超開渠灌溉近洛之地旱不為灾居五載多善政擢知西隆州〉
楊愈勲〈宜君人六歲喪母號泣不欲生父復娶李氏愈勲先意承志備極孝敬官華州訓導〉
〈課諸生必先德行比歸里當兵燹之後戸口凋敝每丁賦二兩一錢民不堪其苦愈勲率同邑士民〉
〈請於大府𫉬輕減焉〉
︹流寓︺︹唐︺杜甫〈襄陽人安禄山亂甫家寓鄜州彌年艱寠孺弱有至餓死者肅宗許甫往省視〉
︹列女︺︹隋︺覃氏〈上郡鐘氏婦夫死時年十八事後姑以孝聞數年間姑及伯叔皆相繼死家貧〉
〈無以葬於是躬自節儉晝夜紡績蓄財十年而葬八喪州里上聞賜米百石表其閭〉︹唐︺范氏
〈宜君人夫死不嫁事姑孝姑患病久不痊忽聞肉香欲食甚急氏割左膊肉深至骨以奉姑病隨愈〉
〈事聞旌表鄉人以割骨名其村〉︹金︺康珠珠〈鄜州人夫早亡服闋父取之歸家許嚴沂為妻〉
〈康誓死弗聽欲還夫家不可得遂投崖而死詔有司祭其墓 康珠珠舊作康住住今改〉完顔
長樂妻富察氏〈字明秀鄜州人納恰之女哀宗遷歸德以長樂為總領將兵扈從將〉
〈行屬明秀曰無多言夫人慎勿辱此身明秀曰君第去無以妾為念妾必不辱長樂一子幼出妻柴〉
〈氏所生明秀撫育如巳出崔立之變驅從官妻子於省中明秀聞之以子付婢僕與之金親具衣冠〉
〈祭物與家人訣自縊而死 富察氏舊作蒲察氏納恰舊作納甲今並改〉張慥妻馮氏
〈字妙真刑部尚書延登之女適進士張慥興定五年慥為洛川主簿元兵入鄜延守臣以西路輸芻〉
〈粟不時至檄慥詣平涼督之時延登為平涼行省員外郎慥欲偕妙真往妙真辭曰舅姑老矣雖有〉
〈叔姒妾能安乎子行妾留奉養洛川破妙真攜三子赴井死〉︹元︺康德明妻王氏
〈鄜州人年二十夫亡撫遺腹子守節至正中旌同州孫世昌妻關氏中部王仲泰妻党氏皆以節著〉
〈洛川賀敏妻張氏夫亡自縊以殉〉︹明︺賀谷榮妻康氏〈鄜州人夫亡苦節其父逼〉
〈令改適氏投崖死洪武中旌〉劉孝女〈中部人父準以諸生死無辜女年十六抱父屍而死〉
〈有司為營葬旌表〉賀恩妻田氏〈宜君人夫病篤氏毁容侍湯藥晝夜不懈及卒自縊〉
〈以殉又王氏夫採薪死於火其姑痛子不食氏多方勸慰赴夫死所尋骨歸葬墓成自刎俱被旌〉
張敏道妻趙氏〈洛川人年二十夫亡自縊同葬又李從義妻張氏年十七夫亡守節〉
〈均洪武中旌〉柳輴女〈鄜州人嘉靖中寇至父輴他往女年十六罵賊死母王氏投崖死後〉
〈輴還收葬面皆如生又吉孝妻王氏為賊所掠罵賊不屈死〉党爵妻程氏〈中部人年〉
〈十九夫亡撫遺腹子漢成立娶婦王氏漢又早卒姑婦同心守節撫孫繼芳母道婦儀鄉里稱焉〉
〈又劉侃妻忽氏李元凱妻任氏劉爾榮妻李氏子袨妻李氏劉煜華妻楊氏皆以苦節著〉趙彬
妻張氏〈宜君人夫亡無子苦節終身同縣郭鍾奇妻楊氏夫早卒自縊以殉〉郝聚女
〈洛川人字拾翠父聚許字諸生何三近年十七巳納采而三近死女聞訃以所納幣製衣裳服之自〉
〈縊萬厯中旌〉宋承矩妻劉氏〈鄜州人與同縣高俯妻任氏均年二十夫亡孝養舅〉
〈姑撫遺腹子成立被旌又羅璜妻柳氏年十九夫亡以苦節著有宋吕者妻早死他妾中有遺腹吕〉
〈臨終嘆曰縱生子疇克守而撫之妾王氏慨然以撫自誓吕亡四月子生其生母他適王鞠之守〉
〈節四十年〉孟自務妻申氏〈洛川人與自務佃於趙順宰家趙悦其色屢挑不從夜乘〉
〈孟出强入室氏怒刃之反被殺縣令禱神得其情上聞被旌〉邢其藴妻何氏〈鄜州〉
〈人崇禎中賊陷城殺其夫欲逼之氏憤罵以石撃賊怒刃之至死罵不絶口又張國時妻田氏王祚〉
〈延妻劉氏俱罵賊被殺李必灼妻雷氏時養清妻侯氏丁鴻圖妻李氏俱投崖死諸生任其印妻姜〉
〈氏宋國玠妻陳氏俱自縊死〉曹可昇妻王氏〈中部人崇禎中賊陷城刼氏去行二〉
〈里許有崖壁立下視深谿乃奮身投崖死又劉福妻賀氏夫亡無子守節三十年與諸生呼恒昌母〉
〈俱死之貢生劉爾駟妻宋氏罵賊死蘇育世妻劉氏與一女共投井死劉煥妻任氏賊逼之氏厲聲〉
〈憤罵賊恚交刃殺之〉
︹本朝︺屈攀鳳妻李氏〈洛川人年十九夫亡孝事舅姑撫子翼廷成立守節五十年康〉
〈熙中 旌同縣劉夢筆妻郝氏撫子鋐成進士以節孝著〉劉禋妻張氏〈中部人禋明末〉
〈為登封令殉難弟禔與禊亦相繼亡張同禔妻楊氏禊妻寇氏撫守志時稱一門忠節禊子克訏〉
〈亦娶寇氏訏亡守節教子奉侍孀姑始終不懈同縣梁國傑妻張氏國傑為人所害張罄所藏付伯〉
〈兄訟夫冤獄成將葬氏痛哭死又雷物正妻薛氏王者謀妻屈氏劉誕離妻任氏俱夫亡殉節〉齊
七政妻高氏〈鄜州人年十九夫亡孝養舅姑撫遺成立同州羅海瀚妻霍氏許晉妻〉
〈左氏史彩妻張氏曹汝為妻王氏俱夫亡守節均雍正年間 旌〉劉蔚泰妻李氏
〈中部人年十六蔚泰死李侍姑課子苦節三十八年雍正六年 旌又張崇德妻楊氏葛天裔妻張〉
〈氏劉篤妻任氏蘭清妻劉氏張大鵬母張氏劉治妻蔡氏張瑗妻韓氏牛漢彬妻王氏劉崑妻陳氏〉
〈牛大年妻郭氏劉芳聲妻柳氏張名舉妻馬氏寇曇妻劉氏寇暹妻劉氏楊維世妻李氏均以苦節〉
〈著〉楊緒妻張氏〈宜君人緒病篤以氏少且無子囑以改適氏悲痛幾絶出更衣自縊〉
〈緒亦死時年十八其先有楊國權妻劉氏楊淩漢妻王氏楊苾妻寇氏楊荃妻賀氏皆以苦節著以〉
〈上四世五節蒲城王炳有碑記同縣董其事妻蘇氏夫亡撫遺遴孺成立及壯又早逝妾安氏自〉
〈經以殉又楊維克妻曹氏徐明哲妻張氏馮琦妻焦氏賀年有妻董氏馮聚瑞妻田氏均以苦節著〉
屈大雅妻李氏〈洛川人夫亡守節同縣王繯妻李氏白玉璉妻靳氏又烈婦屈自興〉
〈妻雷氏均乾隆年間 旌〉楊淳妻張氏〈中部人夫亡守節同縣傅崇德妻任氏劉安妻〉
〈楊氏寇笏妻馬氏均乾隆年間 旌〉秦禮妻高氏〈鄜州人夫亡守節嘉慶七年 旌〉
李正興妻屈氏〈洛川人夫亡守節嘉慶七年 旌同縣屈開邦妻秦氏霍山琳妻李〉
〈氏陳花妻劉氏均嘉慶年間 旌〉馮論妻焦氏〈宜君人夫亡守節嘉慶八年 旌〉
︹仙釋︺︹宋︺僧法天〈本中天竺摩伽陀國僧宋初至鄜州與河中梵學僧法進共譯經義始出〉
〈無量夀尊勝二經七佛贊知州王龜從潤色之法天獻於闕下太祖召見賜紫袍〉
︹土産︺鐵〈唐書地理志中部宜君有鐵〉銅〈州志州東採銅川産自然銅〉麻〈九域志鄜州賦〉
〈麻布坊州貢枲麻弓麻〉席〈元和志鄜州坊州貢龍鬚席〉土硫黄〈明統志宜君縣出〉
藥〈寰宇記直羅縣出大黄明統志宜君縣出大㦸〉
前總纂官〈臣〉丁善慶恭纂輯
提調 官〈臣〉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臣〉顔以燠恭 校
校對 官〈臣〉沈維鈺恭覆校
������������������������
������������������������
大清一統志
綏德直隸州〈在省治東北一千一百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東至山〉
〈西汾州府永寕州界一百三十里西至延安府安定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延安府延川縣界一百〉
〈六十里北至榆林府榆林縣界八十五里東南至延川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安定縣界八十里〉
〈東北至榆林府葭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榆林府懷遠縣界二百八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
〈十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永寕州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未脂縣界二十里南至清澗縣界二十里〉
〈北至米脂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清澗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清澗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呉堡縣〉
〈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未脂縣界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白翟地戰國魏置
上郡後屬秦治膚施縣漢初為翟國尋復置上郡
後漢因之建安二十年郡縣俱廢西魏置上縣及
安寕郡廢帝元年置綏州隋開皇三年郡廢大業
三年改州曰上州尋廢改置雕陰郡唐貞觀二年
平梁師都復置綏州〈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三年于延州豐林縣置綏州總管府〉
〈六年移治所于延州延川縣界七年又移治城平縣界廢魏平城貞觀二年罷都督府移治上縣〉
復曰綏州屬關内道五代時為番族所據宋𤋮寕
三年收復為綏德城屬延州元符二年升為綏德
軍屬延安府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綏德州屬鄜
延路元屬延安路明屬延安府
縣來屬領縣三
未脂縣〈在州北少西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榆林府葭州界八十〉
〈里西至延安府安定縣界八十里南至本州界三十里北至榆林府榆林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呉堡〉
〈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安定縣界八十里東北至葭州界五十里西北至榆林府懷遠縣界二百里秦〉
〈上郡地漢膚施龜兹二縣地西魏置撫寕縣後周分置銀州隋廢州屬雕隂郡唐復置銀州屬關内〉
〈道宋初屬西夏元豐四年收復置未脂砦屬綏德軍金升為縣屬綏徳州元明因之 本朝初屬延〉
〈安府雍正三年屬綏德州〉清澗縣〈在州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六〉
〈十五里東至山西汾州府石樓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延安府安定縣界四十里南至延安府延川〉
〈縣界四十五里北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石樓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延川縣界三十里〉
〈東北至本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米脂縣界一百二十里秦漢上郡膚施縣地西魏置綏德城中〉
〈二縣隋屬雕陰郡唐屬綏州五代時廢宋康定元年置清澗城屬延州元符二年屬綏德軍金大定〉
〈二十二年升為清澗縣屬綏德州元及明初因之宏治九年屬延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屬綏德州〉
呉堡縣〈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山西汾州府永寕州〉
〈界二十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北至榆林府葭州界七十里東南至永寕州〉
〈界三十里西南至本州界六十里東北至永寕州界三十里西北至米脂縣界五十里秦漢上郡膚〉
〈施縣地隋唐為石州定胡縣地宋置呉堡砦金正大三年升為呉堡縣屬葭州元明因之 本朝乾〉
〈隆元年改屬綏徳州〉
︹形勢︺石隰襟喉延鄜門户〈明世法録〉黄河繞其東沙漠在
其北前倚雕山後連川水〈州志〉
︹風俗︺地近邊陲俗尚强悍男勤耕稼女稀紡織〈州志〉
︹城池︺綏德州城〈周八里有奇門四池深一丈五尺明洪武中因宋舊址建又南關城周六〉
〈里有奇門四北通大城明建文中建本朝順治十六年乾隆三十年重修〉 米 脂縣城
〈周五里有奇門三池廣七尺深一丈明洪武六年因宋舊址建 本朝康熙二十年乾隆二十四年〉
〈重修〉清澗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三池深二丈來康定元年建明洪武中增築 本朝順治〉
〈中修乾隆十五年重修〉呉堡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以河為池明正統中因元舊址建〉
〈嘉靖萬厯中屢修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修〉
︹學校︺綏德州學〈在州治東舊在城西北金承安四年移建今所明洪武八年重建 本朝〉
〈順治十七年乾隆二十年五十二年嘉慶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米脂縣學〈在縣〉
〈治東明洪武十六年建 本朝康𤋮二十年雍正五年乾隆五十一年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清
澗縣學〈在縣治西南明洪武六年建 本朝康熙五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呉堡縣
學〈在縣治西南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改建入學額數八名〉文屏書
院〈在綏德州城東舊名雕山乾隆三十四年重建更今名〉圁川書院〈在米脂縣南關〉
〈外嘉慶元年建〉筆峯書院〈在清澗縣治西乾隆十年建〉興文書院〈在呉堡縣〉
〈城嘉慶十九年建〉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七千二百五今滋生民户共男婦二十八萬三千七百一十二名口〉
︹田賦︺〈民地一千六百二十七頃九畝四分九釐額徵地丁銀一萬一千一百二十兩九錢二分糧五〉
〈千四百三十八石五斗九升八合二勺 屯地五百七十九頃五十四畝六分三釐額徴地丁銀六〉
〈百二十三兩四錢一分三釐糧一千六百三十五石七斗八升六合六勺〉
︹山川︺嵳峩山〈在州城内〉鳳凰山〈在州東三十里一名鳳宿嶺古屯戍處〉文屏
山〈在州城南峯巒環列如屏亦名二郎山〉雕山〈在州城西南元和志龍泉縣有疏屬山亦〉
〈名雕隂山山海經云貳之臣曰危與貳殺窫窳帝梏之疏屬山即此也舊志雕山在州城西南〉
〈連城横峙其形如雕〉合龍山〈在州西南五里漢書地理志膚施縣有五龍山水經注奢延水〉
〈東入五龍山疑即此〉張家山〈在米脂縣東五里〉石佛山〈在米脂縣東南七十五里〉
〈高聳峭特為縣境諸山之冠〉高梁山〈在米脂縣西南二十里〉峯子山〈在米脂縣〉
〈西十里相近有鹿鳴山貂蟬洞〉白雲山〈在米脂縣北二里環抱縣城又馮家山在縣北三里〉
〈有泉湧出峯頂又高家山在縣北五里有石洞可容數百人〉烽臺山〈在清澗縣東二百步〉
〈上有古烽墩一名東峯山峯巒秀麗為邑之勝〉鐘樓山〈在清澗縣南一百步中隔清澗河縣〉
〈志崔嵬秀拔舊建鐘樓於其上又縣南二里有虎頭山〉筆架山〈在清澗縣西一百步三峯〉
〈秀時縣城憑以為固〉草塢山〈在清澗縣治北百步一名草場山又名砦山〉官山〈在清〉
〈澗縣北五十里萬山旋繞二水縈流通往來官道又有小官山在縣西五十里〉龍鳳山〈在呉〉
〈堡縣南十里一名黒龍山〉砦西山〈在呉堡縣西一里宋置呉堡砦山在其西故名〉高原
砦山〈在呉堡縣西北五十里巍然天際為衆山宗〉火燒山〈在呉堡縣北十五里一名〉
〈桃花莊〉定仙嶺〈在州東南寰宇記延福縣有定仙嶺舊志在州東南七十里為往來要路〉
〈金時置砦於此〉吐谷嶺〈在清澗縣東二十里縣志唐以吐谷渾部族僑治州界故名又相近〉
〈有苜蓿嶺〉香爐峯〈在州東南十五里又五虎峯在州西北五峯聯絡〉聖佛崖〈在州〉
〈東十五里石佛鋪寰宇記延福縣有聖佛崖〉馬湖谷〈在米脂縣西五十里接榆林界〉平
水〈在州西水經注平水西北出平谿東南流入奢延水隋書地理志大斌縣有平水寰宇記龍泉〉
〈縣有大力川在西又廢大斌縣有小力川宋史大中祥符三年趙德明出大理河築柵蒼耳玶治平〉
〈四年种諤復綏州夜渡大理水軍於州西通志大理河自懷遠縣界東南流合小理河逕米脂縣西〉
〈六十里又逕州西北城下東流入無定河小理河源出懷遠縣之威武堡逕艾蒿茆巡司溝合大理〉
〈河入州境大理蓋即大力之訛亦即平水也〉米脂水〈在米脂縣東一百步縣志源出張家〉
〈山西南流入無定河以其地沃宜栗未汁如脂因名亦曰南沙又飲馬河源出縣西南流合米脂水〉
暖泉水〈在米脂縣東七十里源出縣東南東北流逕暖泉砦入榆林府葭州界〉奢延
水〈在未脂縣西即無定河自榆林府榆林縣流入逕縣西又東南流逕州城東又東南流逕清澗〉
〈縣東北入黄河水經注奢延水自合帝原水又逕膚施縣南又東入五龍山自下帝原水亦為通稱〉
〈厯長城東出于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入之又東走馬水注之又東與白羊水合又東入於河元〉
〈和志儒林縣有無定河自夏州流入又在撫寕縣北二十里又云龍泉縣有無定河一名奢延水自〉
〈撫寕縣界流入沈括筆談嘗過無定河度活沙履之百步皆動如行幕上或陷則人馬車駝應時皆〉
〈没此即古流沙也明統志無定河以潰沙急流深淺不定故名通志無定河自榆林鎮川堡西入米〉
〈脂縣界背干川自葭州西南流入又南逕縣西十里米脂水流入之又東南逕高和尚砭入綏德州〉
〈界又東南延州西北大理河東流入之東南逕朔方臺南懷寕河合黒水河東北流入之又東南逕〉
〈鳳凰山南左合滿堂川水又逕清澗縣東北百里右納白家河又東南至新關渡入于河〉秀延
水〈在清澗縣西自延安府安定縣流入又南入延川縣界水經注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又東會〉
〈根水露桃水寰宇記廢城平縣有清澗水縣志清澗水自安定縣流入至縣北官山折而南過城西〉
〈迤東繞城南又東南流入延川縣界即秀延水也亦名吐延水又曰辱河又有西河在縣城西源出〉
〈官山南流入清澗水東河在縣城東源出吐谷嶺西流匯肖蓿嶺黨家崾二水環繞城東又西南入〉
〈清澗水宋种世衡城青澗開營田二千頃資東西二河爲灌溉即此〉白羊水〈在清澗縣東北〉
〈水經注水出西南白羊谿巡谿東北注奢延水州志今有白家河源出吐谷嶺東北流五十里入無〉
〈定河疑即白羊水也〉走馬水〈在清澗縣北自延安府安定縣流逕縣北又東北流逕州南又〉
〈東入奢延水水經注走馬水自陽周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注奢延水州志懷寕河源出安定縣柏〉
〈山寺下東流逕清澗縣北八十五里又東入州界逕州東南十里至州東南入無定河即古走馬水〉
〈也又黒水河在縣西北百里亦自安定縣來入懷寕河〉滿堂川〈在州東五十里其水南流〉
〈入無定河〉明堂川〈在米脂縣西北宋史元豐五年曲珍等敗夏人於明堂川通志即榆林西〉
〈河自榆林流入無定河又背干川水在縣北三十里自葭州西南流入經鎮川堡注無定河〉黄
河〈在呉堡縣東自榆林府塞外流入逕縣東又逕州東又南逕清澗縣東又南入延安府延川縣〉
〈界水經注河水自合湯水又南逕離石縣西奢延水注之又南陵水注之又南得離石水口又南過〉
〈中陽縣西又南過土軍縣西寰宇記綏州延福縣有黄河自撫寕縣流入又綏州東至石州界黄河〉
〈一百三十里河上有孟門關州東南至隰州石樓縣西北黄河為界一百五十里通志河水自呉堡〉
〈縣康家塔入綏德州界又南逕州東百二十里東岸為山西寕鄉縣又南至界首渡入清澗縣界逕〉
〈白草原無定河入焉又南逕縣東百二十里東岸為山西石樓縣又南為老牛灘至張家山入延川〉
〈縣界〉磨石溝〈在米脂縣西八十里又有佛岔溝水在縣南四十里〉黑龍溝〈在清澗縣〉
〈西南自延安府延川縣呼家岔流入黒龍溝又東流逕白家原營田鋪入清澗水〉落陽溝
〈在呉堡縣南二十里合馮家原溝水入河又縣北十里有水灘溝二泉交流亦入河〉清河溝
〈在呉堡縣西二十里黄河水濁此水入河獨清故名〉龍泉〈在州東寰宇記唐龍泉縣以龍泉為〉
〈名府志龍泉在州東三里無定河東岸龍兒灣泉從石龍口中流出可溉田〉嗚咽泉〈在州〉
〈東五里名山記相傳秦扶蘇賜死處唐胡曾詩至今谷口聲嗚咽猶似當年恨李斯〉龍河泉
〈在米脂縣南二里〉湫神泉〈在清澗縣東黄河岸石巖下又黒龍泉在縣東一百步從石窟〉
〈中出〉五眼泉〈在清澗縣南五十里水極清列暑月經旬不變〉神井〈在州東五里石中流〉
〈出因鑿爲池冬夏不竭又石井在州北十里從石山下流出可以漑田〉石井〈在清澗縣治西〉
〈宋种世衡城青澗無泉鑿地百五十尺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錢卒得泉今謂种公井明正德〉
〈中多邊警邑今趙輅恐取汲不足更鑿一井引東河水自城下穿入謂之新井今堙〉
︹古蹟︺膚施故城〈在州東南史記趙世家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秦本紀孝公〉
〈元年魏北有上郡惠文王十年魏納上郡十五縣始皇本紀三十五年使長子扶蘇北監𫎇恬于上〉
〈郡項羽紀立董翳爲翟王王上郡漢書地理志上郡治膚施縣後漢書永初五年西零羌亂詔上郡〉
〈徙衙永建四年復歸舊土晉書地理志建安二十二年省上郡十六國春秋劉聰建元元年劉曜攻〉
〈上郡太守張禹奔允吾蓋甞復置而旋廢也水經注奢延水逕膚施縣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此〉
〈王莽以馬員爲增山連率司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後魏僑置膚施縣屬襄洛郡在今慶陽〉
〈府界非故縣矣括地志上郡故城在上縣東南五十里即膚施城也〉上縣故城〈今州治隋〉
〈書地理志雕陰郡西魏置綏州大業初改為上州治上縣西魏置安寕郡與安寕綏德安人三縣開〉
〈皇初郡廢改安人為吉萬大業初置雕陰郡省安寕吉萬二縣入又後周置義良縣亦省入元和志〉
〈綏州春秋時白狄所居七國時屬魏為上郡自後漢末以來荒廢年久俗是稽胡又為赫連勃勃部〉
〈落所居後魏神龜元年東夏州刺史張邵於此置上郡廢帝元年於郡内分置綏州隋改為上郡人〉
〈改雕陰郡以雕山在西南故名隋亂陷賊武德三年百姓歸化遂於延州豐林縣置綏州貞觀二年〉
〈討平梁師都移於今理西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治龍泉縣本秦膚施縣地後魏於此置上縣取郡〉
〈為名天寶元年改為龍泉州城貞觀元年築四靣石崖周𮞉四里二百歩寰宇記綏州城據山四靣〉
〈甚險唐末蕃寇侵擾所管五縣並廢其民皆蕃族州差將軍征科舊志綏州宋初為西夏所據淳化〉
〈五年李繼遷徙綏州民于平夏咸平四年築綏州城既而復陷治平四年种諤城綏州熙寕二年廢〉
〈為綏德城元符二年始建為軍舎又升為州至今因之〉延福故城〈在州東南隋書地理〉
〈志雕陰郡領延福縣西魏置曰延陵開皇中改焉元和志縣西至綏州一百十里本秦膚施縣地後〉
〈魏置延陵縣理延陵村寰宇記縣在綏州東南後魏廢帝元年置延陵縣屬撫寕郡隋開皇七年改〉
〈名縣城據崖三面夐絶爲邊方險固之所今廢爲鎮又舊唐志延福縣武徳六年置北吉州領歸義〉
〈洛陽二縣又置羅州領石羅開善萬福三縣又置匡州領安定源泉二縣皆併入延福寰宇記故匡〉
〈州城在延福縣西北五十里隋置故城尚存祿山之亂陷入蕃界〉大斌故城〈在州西北〉
〈隋書地理志雕陰郡領大斌縣西魏置仍立安政郡開皇初郡廢元和志縣東至綏州一百十里本〉
〈秦膚施縣地後魏孝明帝神龜元年於今縣東五里置大斌縣屬上郡周隋不改武徳七年於今城〉
〈平縣界魏平故城改置因隋舊名大斌者取稽胡懷化文武雜半之義舊唐書地理志大斌縣初治〉
〈魏平貞觀二年移治今所寰宇記在綏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今廢爲大斌鎮〉義合故城
〈在州東九域志延川縣領義合砦宋史地理志本夏人砦元豐四年收復隸延州延川縣七年改隸〉
〈綏德城西至綏德軍四十里北至暖泉砦八十里金因之元史地理志至元四年併義合縣入綏德〉
〈州葢金末升砦為縣也〉銀州故城〈在米脂縣東北晉書載記苻秦討擒劉衞辰堅親自〉
〈驄馬城如朔方巡撫諸蕃隋書地理志雕陰郡領儒林縣後周置銀州開皇三年改名大業初州廢〉
〈元和志銀州漢西河郡圁陰縣地晉時戎狄所居苻秦驄馬城即今州理城也周武帝保定二年分〉
〈置銀州因谷為名舊有人牧驄馬於此虜語驄馬為乞銀故名大業二年廢銀州隋末陷於寇賦貞〉
〈觀二年平梁師都於此重置銀州天寶元年為銀川郡乾元元年復為銀州西至夏州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綏州一百六十里治儒林縣開皇三年置宋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捧以夏州歸宋從弟繼遷〉
〈留居銀州與其黨奔入地斤澤雍熙二年誘殺曹光實於葭蘆川遂襲據銀州咸平六年割其地𢌿〉
〈繼遷地理志銀州五代以來為西夏所有𤋮寕三年收復尋棄不守元豐四年种諤議規横山以西〉
〈謂興功當自銀州始因復取其地改築永樂城而此城廢舊志銀州城在今縣西北八十里〉米
脂故城〈今米脂縣治宋史地理志綏德軍米脂砦本西夏砦元豐四年收復為米脂城後復〉
〈為砦隸延州延川縣七年改綏德城元祐四年給賜夏人元符元年收復仍賜舊名東至暖泉砦四〉
〈十五里西至克戎砦六十里金史地理志米脂砦置第二將元史綏徳州領米脂縣葢金末升砦為〉
〈縣也明統志縣在州北八十里〉嗣武故城〈在米脂縣西北宋史地理志綏德軍嗣武砦舊〉
〈囉兀城元豐四年置尋廢崇寕三年修復西至鎮邊砦二十里南至米脂砦三十里金史地理志綏〉
〈德州有嗣武城元史地理志金綏德州領嗣武縣歸附後入米脂蓋金升砦所置也明統志嗣武故〉
〈城在縣西北四十里〉綏德故城〈在清澗縣北隋書地理志雕陰郡領綏德縣西魏置元和〉
〈志綏德縣北至綏州一百里後魏文帝分上郡南界邱尼谷置綏德縣隋不改武德二年移於吐延〉
〈水北即今理是也舊唐書地理志綏德隋廢縣武徳二年復置六年分置雲州領信義淳義二縣又〉
〈置龍州領風鄉義良二縣貞觀二年二州及縣俱廢入寰宇記綏徳縣後魏大統十二年置今廢為〉
〈綏德鎮元史地理志金綏德縣至元四年併入綏德州〉城平故城〈在清澗縣西隋書地〉
〈理志雕陰郡領城平縣西魏置元和志縣東北至綏州二百里後魏孝明帝於今縣理西三十里庫〉
〈仁川置城中縣隋改為城平縣自庫仁川移於今理寰宇記縣在綏州西南一百里後魏神龜元年〉
〈置城中縣隋諱中改為城平今廢為城平鎮州志城平城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青澗故
城〈今清澗縣治本寛州城寰宇記廢綏徳縣有舊石城在縣東三十里今寛州是也九域志康定〉
〈元年置清澗城在延州東北一百八十五里宋史种世衡為鄜州判官建言延安東北二十里有故〉
〈寛州請因其廢壘而興之右可固延安之𫝑左可致河東之粟北可圖銀夏之舊朝廷從之城成賜〉
〈名清澗地理志青澗城元符二年屬綏德軍東至永寕縣界七十里南至延川縣界四十里金史地〉
〈理志綏徳州清澗縣本宋青澗城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縣延綏志寛州城在縣北二百步縣志即今〉
〈後山砦〉呉堡故城〈今呉堡縣治宋史夏國傳開寶九年李克睿率兵破北漢呉堡砦九〉
〈域志石州定胡縣有呉堡寨宋史地理志呉堡砦元豐四年收復東至黄河西至綏德軍義合砦六〉
〈十里南至綏德軍白草砦九十里北至晉寕軍一百七十里金史地理志呉堡砦在黄河西臨西夏〉
〈界又孟門縣有呉堡鎮元統志葭州金正大三年領呉堡縣本呉堡砦宋景德以來屢陷於羌元豐〉
〈五年盡復其地因築城堡東臨汾晉西接鄜延實爲要衝時與米脂葭蘆並興既成以米脂屬鄜延〉
〈葭蘆呉堡屬汾晉元祐二年以米脂葭蘆給賜夏人而呉堡不在所子地分委官畫定邊界開立濠〉
〈堠金時定胡爲夏人所奪以呉堡隸通秦砦後又升爲縣屬葭州元至元元年省二年復置東至石〉
〈州孟門縣二十里西至綏德州一百三十五里南至石樓縣一百五十里東南至石州寕鄉縣一百〉
〈里西南至清澗縣一百七十五里東北至臨川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米脂縣一百八十里〉獨樂
舊縣〈在米脂縣北漢置屬上郡後漢省後魏僑置屬趙興郡在今甘肅慶陽府正寕縣界延綏〉
〈志有馬胡峪在今縣北碎金驛康家灣之南即今獨樂縣宋改爲永樂〉魏平舊縣〈在清〉
〈澗縣西魏書地形志東夏州領朔方郡郡領魏平政和朔方三縣隋書地理志延安郡領魏平縣後〉
〈魏置並立朔方郡後周廢朔方郡並朔方政和二縣入焉舊唐書地理志城平縣武德三年又置魏〉
〈平縣屬南平州又置魏州兼領安故安泉二縣七年又於魏平城置綏州總管府並大斌縣貞觀二〉
〈年廢魏州及魏平安故安泉三縣唐書地理志城平縣有魏平關舊志魏平城在綏州西南一百五〉
〈十里〉綏平舊縣〈在清澗縣西北九域志延川縣有綏平寨宋史地理志元符二年割隸綏〉
〈德軍東至懷寕砦四十里北至臨夏城六十里金史地理志綏德州有綏平砦元史地理志金綏德〉
〈州領綏平縣歸附後入懷寕葢亦金末所置也舊志綏平砦在縣西北一百里〉懷寕舊縣
〈在清澗縣北九域志延川縣有懷寕寨宋史地理志綏德軍懷寕砦東至綏德軍四十里南至清澗〉
〈城七十里金史地理志綏德州有懷寕砦元史地理志金綏德州領懷寕縣至元四年併入清澗縣〉
〈焉〉撫寕城〈在米脂縣西隋書地理志雕陰郡領撫寕縣西魏置元和志縣北至銀州八十〉
〈里本漢圁陰縣地魏廢帝于縣東撫寕故城置撫寕縣屬撫寕郡隋開皇三年廢郡移縣於今理屬〉
〈銀州舊唐書地理志撫寕縣貞觀二年屬綏州八年改屬銀州治龍泉川開元二年移於今所宋雍〉
〈𤋮三年李繼遷自三族砦進攻撫寕熙寕五年种諤築永樂川賞逋嶺二砦分遣諸將築撫寕城沈〉
〈括筆談撫寕舊治無定河川中李繼隆遷縣於滴水崖在舊縣北十餘里皆石崖峭㧞高十餘丈下〉
〈臨無定河今謂之囉兀城者是也熙寕中所治撫寕城乃撫寕舊城耳縣志撫寕城在縣西四十里〉
〈又隋志雕陰郡領開疆縣西魏置有後魏撫寕郡開皇三年省唐初開疆縣亦廢〉長城〈在州〉
〈西水經注走馬水東入長城寰宇記城有二一在州西十五里大力川一在州北二十五里無定河〉
〈皆𫎇恬所築之遺跡〉呉兒城〈在州西北元和志在龍泉縣西北四十里初赫連勃勃破劉義〉
〈真於長安遂虜其人築此城以居之號呉兒城〉永樂城〈在米脂縣西宋史元豐初种諤西討〉
〈得銀夏宥三州而不能守延帥沈括欲盡城横山瞰平夏城永樂詔給事中徐禧往相其事禧言銀〉
〈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故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西北又阻天塹不如永樂形勢險阨遂城〉
〈永樂夏兵聞之傾國來爭城遂陷宋史地理志元豐四年收復銀州五年即永樂小川築新城距故〉
〈銀州二十五里前據銀州大川賜名銀川岩旋被夏陷崇寕四年收復五年廢為銀川城明統志永〉
〈樂城在米脂縣西一百五十里西接宥川附横山東西二面重岡複嶺路僅可通車馬〉靜邊
舊州〈在米脂縣西舊唐書地理志靜邊州都督府舊治銀州界内管小州十八又歸德州寄治〉
〈銀州界内處降党項羌舊志靜邊州貞觀後置五代時改置靜州漢乾祐初以靜州隸定難軍即此〉
綏德舊衞〈在州治北明正統二年建 本朝康熙十七年裁〉朔方臺〈在州東無〉
〈定河東岸明統志世傳秦太子扶蘇所築一名扶蘇臺〉月兒臺〈在州北二里〉祭風
臺〈在清澗縣北一里高百丈上有風伯祠遺址〉相思亭〈在州南三十里州志西北二水〉
〈交合於此宋司馬光詩嶺上雙流水猶知會合時行人經過此那得不相思〉
︹關隘︺銀州關〈在米脂縣西北九十里即古銀州地一名銀城關〉老鴉關〈在清澗縣〉
〈東一百二十里黄河濱路通山西汾州府石樓縣界〉碎金鎮〈在米脂縣北四十五里舊置驛〉
〈逹榆林魚河堡〉李廣砦〈在州東相傳李廣屯兵處〉臨夏砦〈在州西宋史地理志綏德〉
〈軍有臨夏城地名囉巖谷嶺元符元年築城賜今名東至克戎砦三十里南至綏平砦六十里金史〉
〈地理志為臨夏砦舊志在州西九十里〉克戎砦〈在州西北接米脂縣界宋史地理志克戎〉
〈城本夏人細浮圖砦元豐四年收復隸延川縣七年改隸綏德城元祐四年給賜夏人紹聖四年收〉
〈復賜名東至綏德軍六十里金史地理志綏德州克戎砦置第四將州志克戎堡舊為州扼塞要地〉
〈明初置巡司宏治中裁〉暖泉砦〈在米脂縣東宋史地理志暖泉砦元符二年進築賜名東〉
〈至河東烏龍砦二十里西北至米脂砦四十五里金因之元廢〉鎮邊砦〈在米脂縣西北宋置〉
〈宋史地理志東至龍泉砦四十里南至克戎城六十五里金因之元廢〉龍泉砦〈在米脂縣〉
〈北宋史地理志綏德軍龍泉砦宣和二年改名通泉尋復故東至清邊砦二十里南至嗣武城二十〉
〈里元廢〉清邊砦〈在米脂縣東北宋置宋史地理志西至龍泉砦二十里南至暖泉砦七十〉
〈里金因之元廢〉順安砦〈在清澗縣東北九域志延川縣有順安白草永平等三砦宋史地理〉
〈志順安砦延州延川縣舊砦元豐七年隸綏德城元符二年廢後復置舊志順安砦亦曰順安驛在〉
〈縣東北八十里北去綏德州義合驛六十里〉白草砦〈在清澗縣東北一百餘里黄河側宋〉
〈置元廢宋張頌記砦居山之巔四靣峭壁峻不可攀惟西有盤道抵城門縣志東扼黄河伏落關路〉
〈北控州界鐵茄坪定仙嶺滿堂川三路最爲險要之地又有後山砦在縣東北山上〉開光堡
〈在州北宋史地理志綏德軍開光堡紹聖四年修築元符元年賜名二年自延安府來屬南至綏德〉
〈軍三十里北至米脂砦三十里金因之元廢通志在州北四十里今爲鋪又有河未窟兒臨川定遠〉
〈馬欄中山等十六堡皆在州境〉葫蘆堡〈在未脂縣西四十里又背干川堡在縣北三十里皆〉
〈明置〉營田堡〈在清澗縣南三十里縣志舊傳宋种世衡營田處又寕川堡在縣西三十里明〉
〈嘉靖中築〉田莊堡〈在清澗縣北一百里接本州界明嘉靖中築〉觀音石堡〈在清〉
〈澗縣東北八十里無定河西岸縣志兩崖上有湧泉開石溝為濠昔時鄉人多避寇於此又新開石〉
〈堡在縣東北一百二十七里〉官菜園〈在州東北一百四十里明正統中置巡司今裁〉青
陽驛〈在州治南明洪武初置在城北嘉靖中移城南 本朝順治中移今所東北至義合驛六〉
〈十里北至銀川驛八十里〉義合驛〈在州東六十里義合砦明正統中置東北至呉堡縣河西〉
〈驛六十里〉銀川驛〈在米脂縣治西一百步明洪武初置北至榆林府榆林縣魚河驛九十里〉
奢延驛〈在清澗縣南五十步舊曰清澗驛明洪武中改名北至石觜驛七十里〉石觜
驛〈在清澗縣北七十里明洪武初置北至青陽驛七十里〉河西驛〈在呉堡縣南二十五〉
〈里明正統初置南至本州義合驛六十里東至黄河接山西汾州府永寕州青龍驛七十里〉
︹津梁︺無定河橋〈在米脂縣西十里〉龍門橋〈在清澗縣東六十里又東二十里有〉
〈遇仙橋〉南天橋〈在清澗縣南三十里〉清河橋〈在呉堡縣西二十里跨清河溝〉無
定河橋渡〈在州東門外又大理河橋渡在州南門外皆秋冬架木夏則撤之〉界首
渡〈在清澗縣東北一百六十里路通山西汾州府寕鄉縣其南有馬灰坪關渡去縣一百四十里〉
〈又南有新關渡去縣一百二十里又南有老鳴關渡去縣一百里俱通山西汾州府石樓縣又南有〉
〈郭家河渡在縣東南百里通山西隰州永和縣〉菜園渡〈在呉堡縣南十里黄河西岸又縣東〉
〈二十里河西驛有楊家店渡〉
︹隄堰︺流金堰〈在米脂縣南明正德中累石谿口作堰長五十餘丈引山水灌田民𫉬其利〉
︹陵墓︺︹秦︺扶蘇墓〈在州治北山上寰宇記在無定河東去州八里〉𫎇恬墓〈在州西南〉
〈一里寰宇記在大力川西去州二里〉︹宋︺高永能墓〈在清澗縣東九十里高官莊有碑〉
郝文義墓〈在呉堡縣李家原〉︹金︺趙勸墓〈在州城西十里有施宜生碑〉︹元︺
党時濟墓〈在清澗縣東一百三十里党家山有碑〉郝志義墓〈在清澗縣北八〉
〈十里〉薛國柱墓〈在呉堡縣〉︹明︺馬汝驥墓〈在州東五里〉姜漢墓〈在州〉
〈城南十里〉
︹本朝︺馬如龍墓〈在州境康熙四十年 賜祭葬〉
︹祠廟︺扶蘇祠〈在州城内文廟左明嘉靖中改建於疏屬山峯〉种公祠〈在清澗縣城内〉
〈祀宋种世衡〉清風祠〈在州西七十里殷家坬南五女川因孝女五人而名土人鑿石肖像〉
〈為祠〉
︹寺觀︺天安寺〈在州城西〉雲巖寺〈在州治西巖上飛閣翼然下瞰理水為州名勝〉月
宫寺〈在州城西北多名人題詠〉九真寺〈在州治西一里明宣德中建〉白草寺
〈在清澗縣縣志寺踞山巔黄河圁水遠相環抱河東雲樹隱隱可辨〉石臺寺〈在清澗縣縣志〉
〈内有觀音洞壁立數仞為邑名刹〉石塔寺〈在呉堡縣南門外一名祝夀寺〉西峯寺
〈在呉堡縣北十一里因泉水泛溢立寺鎮之舊名海眼寺〉
︹名宦︺︹漢︺李廣〈成紀人孝景時為上郡太守〉馮立〈杜陵人竟寕中為上郡太守先是立〉
〈兄野王守上郡立治行畧與野王相似吏民嘉美歌之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賢〉
〈知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鈞周公康叔猶二君〉︹唐︺劉源〈太和七年為銀州刺史詔市馬三千〉
〈置銀川監以源為使〉︹宋︺种世衡〈洛陽人仁宗時簽書鄜州判官西邊守備用兵不足世衡〉
〈請於延安東北故寛州因其廢壘而築之城成賜名清澗遷内殿崇班知城事開營田二千頃募商〉
〈賈貸本通貸贏其利城遂富實間出行部族慰勞酋長羌屬率皆樂為用〉种諤〈世衡子知清澗〉
〈城夏將嵬名山部落在故綏州其弟夷山先降諤因夷山誘降之舉衆從諤而南次懷遠敵四萬衆〉
〈傅城而陣至晉祠合戰追撃二十里俘馘甚衆遂城綏州後為經畧安撫副使敵屯夏州諤攻米脂〉
〈三日未下夏兵八萬來援諤禦之無定河伏發斷其首尾大破之〉趙卨〈依政人郭逵宣撫陜〉
〈西辟掌機宜文字种諤納綏州降人朝廷以其生事議誅諤反故地以釋兵卨為逵移書執政請存〉
〈綏州以張兵勢先規度大理河川建堡砦畫稼穡之地三十里以處降者活降者數萬為東路捍蔽〉
〈熙寕初夏人請納塞門安遠二砦易綏州卨言綏實形勢之地宜存以觀其變神宗然之後用卨策〉
〈以綏為綏德城〉李稷〈邛州人元豐中為陜西轉運使制置解鹽生事貶為判官永樂既城受圍〉
〈急稷守之以及于難〉︹元︺聿思敬〈晉寕人泰寕初清澗尹先是邑旱逃徙甚衆思敬招撫復〉
〈業嵗復祲他郡民率歸之思敬發粟賑且告厚積者貸全活數萬人訟以理遣囹圄空虚課績為陜〉
〈西之最〉︹明︺丁碧〈嘉靖時為延綏勦援游撃寇大入延綏碧以軍數百遏其前鋒於馬家〉
〈窊大呼突陣死贈都督同知諡節愍〉霍文玉〈武岡人萬厯初知清澗縣縣素不通水利文玉〉
〈攜一僕荷鍤巡行郊陌間相其可田者經畫之開西南二渠引灌數千頃濬其餘流為蔬圃又于高〉
〈田可汲者制轉輪汲之𡻕益粟十數萬石民以富饒〉唐思周〈磁州人萬厯中知清澗縣𡻕大〉
〈饑請賑蠲租減賦役招流移飭驛傳治邑六年百務俱舉〉陳王道〈寕鄉人萬厯中知清澗縣〉
〈獄不踰宿剖決如流咸得其情他邑控𥸤者皆假籍以希聽斷適綏德延川俱缺長吏臺司命兼攝〉
〈之循聲大起擢正定同知〉劉廷傑〈綏德人為延綏撫標參將以防寇駐綏德闖賊至廷傑囘〉
〈鎮激以大義固守城陷被執賊欲降之廷傑怒曰為朝廷守城者我也有死不貽君父羞賊支解之〉
〈父鼎聞之嘆曰吾有子矣〉周瑚〈行唐人崇禎中知清澗縣剖決疑事如習知流寇逼城數〉
〈月瑚守禦多出奇畫危城得完〉簡國凝〈石阡人崇禎中知呉堡縣時值兵荒請輕徭賦多方〉
〈賑給活數萬人在官五年布衣蔬食去之日不能具舟車〉
︹本朝︺王廷議〈翼城人順治中任清澗縣時叛逆未靖大兵駐府谷人心皇皇廷議計安反側〉
〈調度軍需整頓有法聽斷如流不事鞭朴五年之間盜息民安臺司交章薦之擢户部主事〉
︹人物︺︹宋︺高永能〈清澗人少有勇力善騎射以供奉官從取綏州先馳入囉兀五戰皆㨗轉〉
〈供備庫副使治綏德城闢地數千頃增户三千三百即知城事元豐初為鄜延都監秋大稔夏人將〉
〈取稼永能簡精騎突過其營騎卒驚潰𫉬鈐轄二人擢本路鈐轄四年西討永能為前鋒圍米脂城〉
〈邊人十萬來援永能嚴陣待其至鏖戰於無定河斬𫉬甚多降其首將累進榮州團練使永樂之役〉
〈城陷戰死詔贈房州觀察使録其子世亮為忠州刺史〉李顯忠〈清澗人初名世輔南歸時〉
〈賜名父永奇世襲蘇尾九族巡檢金兵陷延安授永奇及顯忠官永奇泣曰我宋臣世受國恩乃為〉
〈彼用𫆀與顯忠密謀以兵取延安歸朝挈家出城至馬翅峪口為金兵所及永奇並家屬三百口皆〉
〈遇害顯忠奔夏率驍勇擒其害父母弟姪者皆斬之引軍赴行在呉玠撫之曰忠義歸朝惟君第一〉
〈高宗勞賜再三命為招撫司前軍都統制與李貴同破靈壁縣金兵至合肥詔顯忠禦之敵素畏其〉
〈勇避去尋加保信軍節度使浙東副總管屢破金兵顯忠生長邊陲熟悉山川險易每用兵必先計〉
〈而戰時稱為真關西將軍孝宗立除威武軍節度奇其狀貎魁傑命畫像於閣下及卒贈為開府儀〉
〈同三司諡忠襄〉︹明︺郝志義〈清澗人成化中進士授評事進寺副奉命審録河南時久旱志〉
〈義定疑獄三十五人釋無辜者三百七十人專取服罪者十人戮於市天即雨厯官湖廣巡撫志義〉
〈素性嚴毅所至以廉慎稱〉劉寛〈綏德衛人以世職厯官都指渾同知成化四年從征滿四於石〉
〈城先登後軍不繼為賊所執不屈死子羊兒為指揮次子珍以百户署清平堡把總羊𫤘隨游擊高〉
〈極禦敵力戰殁於陣珍往救亦死之時稱一門忠烈綏德衛指揮劉釗亦隨寛死石城之難〉馮
禎〈綏德衛人起卒伍累功擢副總兵協守綏延正德六年盜起詔以所部千五百人赴討遇于阜〉
〈城逐北數十里俘斬八百有奇進解曹州圍録功進都督僉事明年劉惠趙鐩連陷河南郡縣禎撃〉
〈敗之賊潰而西復招屯洛南覘官軍飢疲迎戰禎方列陣後哨參將姚信所部忽馳前失利先遁陣〉
〈亂賊齊進禎下馬力戰援絶死焉贈洛南伯建祠𡻕祀〉安國〈綏德衛人世㰍職爲指揮僉事〉
〈正德三年舉武會試第一進署指揮使赴三邊立功劉瑾索賄不與乃編之行伍瑾誅以故官分守〉
〈寕夏西路累遷右副總乒徙延綏敵二萬騎分掠偏頭關諸處國馳敗之岢嵐州進都督同知寕夏〉
〈總兵官國以材武致大將端謹練戎務所至盡職推將材者必歸焉在鎮四年卒特諡武敏〉杭
雄〈綏德衛人世爲總旗雄積首功六遷至指揮使正德中𠞰賊四川尋守備西寕擢綏延游擊從〉
〈都御史彭澤經畧哈密偕副將安國破敵岢嵐累擢都督同知拜大同總兵官嘉靖初小王子萬餘〉
〈𮪍入沙河堡戰却之召僉書後軍都督府出鎮寕夏吉農大入擊破之進都督同知雄遇敵敢戰與〉
〈士卒同甘苦嘗以數𮪍行邊敵麕至乃下馬積鞍爲壘跪而射之敵退解衣腋凝血乃知中飛矢少〉
〈役延綏巡撫行臺既貴每至臺議事不敢正席坐正嘉間西北名將馬永下稱雄云 吉農譯見前〉
馬汝驥〈綏德州人正德中進士改庶吉士武宗南巡汝驥偕舒芬等切諫帝怒跪闕五日又〉
〈杖之調知澤州州多藩府府人虐民汝驥一繩以法改聲大著世宗立召授編修厯南京子祭酒〉
〈擢禮部右侍郎帝愛其才加侍講以寵之卒贈尚書諡文簡〉雷子堅〈綏德州人正德中舉〉
〈於鄉知廣州剛介不畏强禦值流賊刼掠繕城池治兵器賊不敢犯民賴以全因抗論將帥失利當〉
〈路惡之遂落職將行出所貯金幣於官其廉潔如此〉王成〈綏德州人萬厯時任延綏參將從征〉
〈河套火挫賊衆進右都督鎮大同訓兵飭邊在邊五十年九佩將印以功名終成祖孫父子兄弟三〉
〈世為將者二十四人〉薛永譽〈呉堡人𡻕貢崇禎三年賊犯呉堡之川口永譽先奉母居城中〉
〈率衆守虎頭二砦力不能支永譽促老幼渡河自斷後禦賊賊衆蝟集天石如雨遂入河死〉艾
萬年〈米脂人由武生從軍積功至神木參將崇禎四年從曹文詔復河曲燈子入山西萬年〉
〈力敗之桑落鎮花帝窊霧露山從討平不沾泥山西告警隸文詔東征與李𢌿一月奏五捷又與賀〉
〈人龍敗八大王掃地王兵明年賊東遁連破之延家山亢義村賈砦村擢副總兵山西土寇不散巡〉
〈撫戴君恩因迎春召其渠王剛宴殺之萬年亦捕殺其魁王豹五領兵王等加署都督僉事尋授〉
〈山副總兵戍平涼後戰死于寕州之襄樂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劉廷傑
〈綏德州人任榆林參將崇禎十六年流賊李自成傳檄秦中廷傑與在籍總兵尤世威王世欽等誓〉
〈死守戰七晝夜城陷被執奮罵不屈為賊支解死事聞贈都督僉事 本朝順治二年 予祀〉
〈忠義祠〉白慧元〈清澗人崇禎中進士知任邱縣善祛蠧吏民畏之 大兵臨城堅守有功〉
〈命減俸行取會與大奄有隙摭其罪逮治之未行而兵抵城下乃與代者李廉仲共守廉仲縋城遁〉
〈慧元防禦甚力及城破一門俱死贈按察司僉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𢚓〉艾
毓初〈米脂人崇禎中進士知内鄉縣生長邊陲習戰事流賊來犯薶大礮於城外城内燃線發〉
〈之賊死無算遂解去屢遷右參議分守南陽李自成大衆來寇食盡援絶毓初題詩城樓自縊 本〉
〈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惠顯〈清澗人由步卒積功至延綏副將闖賊至激勵將士〉
〈閉城固守城破被擒賊曰若能從我則以權將軍相授顯不屈死之從子漸時為撫邊守備亦罵賊〉
〈死漸縣志作濟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惠顯諡忠烈漸諡烈愍〉赫崇德〈綏德州諸〉
〈生聞偽官至即具衣冠自縊於文廟為門斗救免掖至學宫觸柱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 予祀忠義祠〉郝允曜〈清澗人以祖廕𥙷南國學典簿厯刑部郎中以清獄忤旨謫上林簿〉
〈尋復户部主事闖賊至不屈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李振聲〈未脂〉
〈人由進士知郾城縣厯官至湖廣巡按勤於其職崇禎末間都城陷死之〉盧之苓〈清澗人性〉
〈至孝父死於蜀匍匐乞食抵西川骸歸葬與同邑李鎮皆以孝行旌〉
︹本朝︺馬�〈綏德州人諸生闖賊陷西安欲授以偽官�抱先人木主逃寕鄉山中兄企被掠死〉
〈會大兵至𫉬免�一意奉親粗糲恒不能飽師友招之食不就親殁時年幾七十廬墓三年嚴冬每〉
〈伏冢哀號手足皴〉拓文運〈清澗人諸生以多智稱順治六年叛將王永彊陷清澗欲引為〉
〈巳用文運叱之曰吾恨力寡不能盡殲汝等耳遂遇害〉白鼇辰〈清澗人順治中以拔貢判〉
〈平樂府有治績攝知賀縣以戇忤上官鐫秩事白復判温州康熙十三年耿逆叛圍其城總兵官〉
〈祖宏勲通賊六月殺副使陳丹赤永嘉知縣馬琾鼇辰為賊斷右臂遂同遇害〉馬如龍〈綏德〉
〈州人康熙𥘉舉於鄉會朱龍陷延安州城失守如龍糾集鄉勇力戰𨚫之大兵至如龍謁軍門陳方〉
〈畧因統前鋒追賊復大破之以功授知灤州厯遷江西巡撫淮揚饑具未十萬移賑存活無算〉李
毓采〈清澗人康熙十四年朱龍變起縁邊城堡皆潰毓采以把總率兵逆戰於綏德州死之〉
傅汝友〈清澗人康熙十九年以總兵隨定海將軍王之鼎救永寕為賊所執不屈遇害贈都〉
〈督同知〉白補宸〈清澗人康熙中舉於鄉官三原縣教諭關涼弗靖督騾運甚亟三原令佐〉
〈俱赴軍補宸代行邑事設法飛輓擢寕夏衞教授督濬秦漢舊渠開水田數百頃民德之〉白濬
〈清澗人由𡻕貢授咸陽縣教諭擢知桐城縣復擢知象州所莅多善政廉介不苟取性至孝以不能〉
〈迎養自奉惟粗糲訓子弟有法五世同居族人貧者周卹之邑有大利害必盡言於邑宰未嘗干以〉
〈私〉張璨〈綏德州人康熙中進士授檢討轉御史修高陽城如式又監賑宛平稽查滄青河工〉
〈績最著擢兩淮鹽運使洊开湖南布政使〉
︹列女︺︹宋︺李氏女〈清澗人顯忠族妹依顯忠父永奇在鄜城永奇挈之南歸為金兵所執欲〉
〈犯之女罵不從乃縛其手於樹攢射而死〉︹明︺王淑妻時氏〈綏德衛人淑以都指揮守〉
〈備寕夏戰殁氏聞訃自縊其從孫婦趙氏亦殉其夫人稱為一門雙節又千户沈湸妻賀氏賊破城〉
〈以子大中託妾高氏從容投繯死又衛人高俊妻李氏年二十夫亡自縊以殉成化中旌又陶輔妻〉
〈郭氏余林妻柳氏白麒妻蘇氏皆以節孝著〉姜耀妻李氏〈米脂人耀早卒無子家貧〉
〈姑欲嫁之氏泣曰婦去誰事舅姑乃織作以供養舅姑殁葬祭盡禮荼苦終身同縣艾某妻高氏年〉
〈十六夫亡撫遺腹子守節又李應元妻陶氏夫亡自縊以殉〉張鳳妻郝氏〈清澗人年〉
〈十八夫亡守節教子成立與王妻張氏並宏治中旌同縣苗實妻郝氏白延慶妻劉氏張彦昻妻〉
〈孫氏白似玉妻劉氏子賁妻李氏鮑璽妻惠氏王永祥妻白氏均以苦節著又惠道昌妻白氏惠及〉
〈科妻李氏均夫亡殉節〉張如愚妻王氏〈呉堡人年十八夫殁母憐其少欲令改適〉
〈氏抱遺辰夜號泣欲以死殉母乃止氏勵志守節孝養舅姑卒八十七同縣宋名儒妻劉氏張志〉
〈賢妻樊氏寇善妻丁氏皆以節著〉馮觀祥妻王氏〈米脂人崇禎𥘉𡻕荒流賊起夫〉
〈死氏無依恐受辱投河死同縣高建鼎妻賈氏為流賊所掠氏紿之曰我有私積攜之從汝賊信而〉
〈從之入室取刀自刎死〉劉興女〈清澗人名貴姐崇禎中流賊起攻神崖砦擄婦女五十餘〉
〈獨貴姐抗節不從以帕𫎇靣投崖死巡按御史呉甡鐫其崖曰烈女崖同縣康盛運妻吕氏偕夫避〉
〈賊母家賊至𢹂其妹投塹死〉
︹本朝︺馬啟周妻任氏〈綏德州人夫亡誓死守節朱龍之變大肆焚掠獨相戒不入馬〉
〈氏門欽其節也雍正九年 旌同州馬驂龍妻柳氏馬繼俊妻李氏馬彭齡妻劉氏馬徴易妻張氏〉
〈李如膺妻田氏王善福妻楊氏馬士俊妻慕氏延自璽妻高氏汪生瑾妻王氏馬彪妻葉氏陸法愷〉
〈妻李氏張充善妻李氏張國璽妻馬氏張隆軒妻賀氏均雍正年間 旌〉艾穆妾金氏
〈米脂人年二十五穆為明參將穆亡隨嫡馬氏避兵玉華山中 本朝定鼎穆仲子懷英歸誠官鑲〉
〈藍旗牛彔章京居京師未幾殁季子懷元往省及歸有指為逃旗官捕繫之檄行原籍取家屬甚急〉
〈馬氏年邁慮不測欲自盡氏慷慨請代與懷元妻姜氏同就道比至事得雪姜氏舉一子乃謀西歸〉
〈懷元方南遊閲𡻕不返值秦中僕至遂歸時秋雨積潦千里金氏㓜子攜姜氏兩月餘始抵家明〉
〈年馬氏卒氏憂勞傷慟而逝時年六十三姜氏𡘜盡哀喪葬逾常禮久之懷元致書與姜氏訣曰母〉
〈死不奔喪不可為子吾誓畢此生不歸矣姜氏驚怛不欲生家貧子幼茹苦四十餘年至六十九𡻕〉
〈卒懷元竟不知所終雍正六年以雙節 旌同邑馮震妻高氏亦雍正年間 旌艾懷光妻王氏以〉
〈節孝著〉高國祥妻韓氏〈清澗人為賀三兒所廹投崖死知縣吳其炎置三兒於理〉
〈事聞被 旌〉馬 朂妻丁氏〈吳堡人年二十一夫亡守節雍正八年 旌同縣樊〉
〈恭妻馬氏以節孝著又丁泰妻李氏李應賢妻史氏同為賊所刼二氏登樓以避賊焚樓廹之二氏〉
〈堅拒不從並死之〉霍士建妻卜氏〈綏德州人矢志守節日勤紡績同縣賀進喜妻〉
〈王氏崔萬善妻張氏羅士煜妻何氏李若梓妻馮氏李修齡妻高氏周郁文妻王氏折有信妻馬氏〉
〈雷建妻劉氏馬鳳國妻延氏馬曰瑞妻劉氏劉元吉妻李氏劉傑吾妻王氏李桂芝妻李氏葉生桂〉
〈妻閻氏魚躍淵妻高氏陸班妻張氏閻天中妻王氏薛志清妻趙氏高占龍妻王氏均乾隆年間〉
〈旌〉高文彩妻杜氏〈未脂人夫亡守節撫成立同縣艾永齡妻王氏陳有才妻吕〉
〈氏馮通妻常氏高文明妻常氏艾元泰妻高氏艾琇品妻常氏拓有福妻萬氏高世俊妻艾氏馬九〉
〈親妻陳氏常天佑妻李氏俱乾隆年間 旌〉拓文運妻惠氏〈清澗人夫亡守節同〉
〈縣師自恩妻蕭氏郝熺妻惠氏李應禄妻楊氏李雷妻楊氏任宗皇妻惠氏惠受祺妻師氏惠可揚〉
〈妻師氏陳發祥妻劉氏韓龍妻劉氏白瓚妻張氏師宣藝妻白氏白璠妻惠氏白子仁妻劉氏邱育〉
〈世妻張氏劉鐸妻惠氏王士甲妻師氏薛士雄妻白氏米俊妻張氏惠明世妻馬氏白子權妻褚氏〉
〈王曰漣妻朱氏李通吾妻惠氏賀國用妻王氏高大雄妻馬氏白綡妻艾氏白士靜妻柏氏白虞璋〉
〈妻高氏郝人敘妻米氏俱乾隆年間 旌又惠正心妻師氏康程虞妻雷氏惠所和妻賀氏武全孟〉
〈妻康氏白光輝妻惠氏劉壯圖妻李氏未萬箱妻王氏高得貞妻白氏李友梧妻惠氏媳醮氏白成〉
〈美妻呼氏白恩妻惠氏惠得鵬妻張氏劉萬軍妻馬氏惠所靜妻霍氏韓思温妻李氏惠公義妻張〉
〈氏白琮妻李氏任許因妻白氏劉估璜妻惠氏康鵬翼妻白氏任國卿妻賀氏白環妻劉氏薛壁妻〉
〈韓氏賀士俊妻馮氏賀文瑞妻呉氏陳鼎妻劉氏陳檙妻師氏武統九妻孫氏王叔通妻陳氏惠永〉
〈博妻雒氏惠三傑妻白氏惠和奇妻白氏楊宗鳯妻劉氏楊密妻惠氏白霍妻李氏米維城妻白氏〉
〈陳恭妻白氏惠本吾妻王氏惠遐敷妻楊氏任奠妻白氏李榮貴妻惠氏鄧士瓏妻賀氏賀永祐〉
〈妻郭氏李大用妻季氏邱有孔妻拓氏惠施妻王氏惠可當妻王氏張宏魁妻李氏張宏夀妻白氏〉
〈白增康妻柏氏王漣妻徐氏白騰妻李氏劉四節妻白氏張能遠妻陳氏白當仁妻李氏惠廷琪妻〉
〈李氏任久志妻白氏任耀妻王氏折統元妻白氏惠尚志妻馬氏李偉妻惠氏王鴻妻任氏朱錡妻〉
〈陳氏李作樑妻劉氏張漣妻陳氏朱之漣妻李氏張選妻馮氏武琳妻賀氏張元臣妻楊氏惠作霦〉
〈妻白氏惠大年妻劉氏惠士玠妻劉氏皆先後以節聞〉王�妻吳氏〈呉堡人孝事舅〉
〈姑撫育子敎並嚴師同縣慕生芳妻宋氏薛詮妻白氏賈玫妻王氏薛欽公妻高氏宋業妻李氏〉
〈又烈婦藺鳳儀妻師氏均乾隆年間 旌〉張國珠妻姬氏〈綏德州人夫亡守節嘉慶〉
〈三年 旌同邑雷作楷妻馮氏折長義妻曹氏馬逢安妻霍氏劉天德妻王氏安士華妻田氏薛精〉
〈業妻辛氏白逢源妻王氏李廷詔妻李氏宫爾閣妻李氏韓衣香妻王氏霍天德妻郝氏張曰義妻〉
〈何氏葉逢泰妻馬氏又烈婦郝成才妻蘇氏均嘉慶年間 旌〉艾質同妻張氏〈米脂〉
〈人夫亡守節嘉慶元年 旌同邑常敬業妻李氏姜潛修妻馮氏姜益妻吕氏馮質源妻高氏高威〉
〈鳳妻康氏艾恒兑妻高氏杜質妻高氏馮榮妻申氏張天祐妻吳氏姫逢年妻李氏又烈婦杜貴𫤘〉
〈妻姜氏均嘉慶年間 旌〉劉士炳妻武氏〈清澗人夫亡守節嘉慶三年 旌同縣賀〉
〈登科妻高氏蕭志毅妻劉氏蕭連登妻惠氏蕭珍妻師氏白師憲妻惠氏徐有福妻白氏王倬妻賀〉
〈氏李琳妻季氏白連妻李氏又烈婦高中妻馬氏均嘉慶年間 旌〉慕希閔妻霍
氏〈吳堡人夫亡守節與同縣宋安妻郝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産︺布〈唐書地理志綏州土貢胡女布銀州土貢女稽布〉蠟〈元和志綏州貢蠟〉黄鼠
〈清澗縣出〉藥〈寰宇記丹州土産香子苦參本草柴胡以銀州為勝府志綏德州出甘遂木賊兎絲〉
〈又芎藭出未脂遠志出清澗〉
- 583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725年 (提及)
- 768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478年 (提及)
- 993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530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1686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773年 (提及)
- 385年 (提及)
- 584年 (提及)
- 548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605年 (提及)
- 517年 (提及)
- 1001年 (提及)
- 1108年 (提及)
- 428年 (提及)
- 前13年 (提及)
- 387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699年 (提及)
- 1467年 (提及)
- 1674年 (提及)
- 1678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796年 (提及)
- 1643年 (提及)
- 1645年 (提及)
- 1646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798年 (提及)
- 1810年 (提及)
- 1799年 (提及)
- 882年 (提及)
- 1766年 (提及)
- 491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446年 (提及)
- 643年 (提及)
- 663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768年 (提及)
- 1780年 (提及)
- 1718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1705年 (提及)
- 1786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838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582年 (提及)
- 909年 (提及)
- 923年 (提及)
- 1041年 (提及)
- 572年 (提及)
- 543年 (提及)
- 589年 (提及)
- 539年 (提及)
- 651年 (提及)
- 646年 (提及)
- 1087年 (提及)
- 1813年 (提及)
- 1539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221年 (提及)
- 1629年 (提及)
- 1631年 (提及)
- 1644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1802年 (提及)
- 1803年 (提及)
- 215年 (提及)
- 1099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681年 (提及)
- 1759年 (提及)
- 1767年 (提及)
- 1199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755年 (提及)
- 1812年 (提及)
- 1383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381年 (提及)
- 1698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11年 (提及)
- 129年 (提及)
- 587年 (提及)
- 623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562年 (提及)
- 982年 (提及)
- 985年 (提及)
- 1003年 (提及)
- 1089年 (提及)
- 1098年 (提及)
- 546年 (提及)
- 1226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1437年 (提及)
- 1097年 (提及)
- 1084年 (提及)
- 1468年 (提及)
- 1630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