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五十九至六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五十九至六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9.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9.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9.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19.djvu/5
奉天府表 �����������������������������������������������������������������������������������������������������������������������������������������������������������������������������������������������������������������������������������������������������������������������������������������������������������������������������������������������������������������������������������������������������������������������������������������������������������������������������������������������������������
�����������������������������������������������������������������������������������������������������������������������������������������������������������������������������������������������������������������������������������������������������������������������������������������������������������������������������������������������������������������������������������������������������������������������������������������������������������������������������������������������������������
大清一統志
奉天府〈東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九百九十里東至撫順城與 興京接界八十里西至山海〉
〈關直隸永平府臨榆縣界七百九十里南至海七百三十里北至開原縣邊界二百六十里東南至〉
〈鴨綠江朝觧界五百四十里西南至山海關界七百九十里東北至吉林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義〉
〈州邊界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四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分野析木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青州之域虞舜時為營州周為幽州
北境秦為遼東郡地漢時所置遼東樂浪元菟三
郡多屬今府治之東南及朝鮮界内地東北屬挹
婁北為夫餘南近海為沃沮魏初為平州後還合
為幽州晉咸寕中改遼東為國𨽻平州唐封渤海
其後僭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建瀋定二州屬
定理府即今府治遼太宗時置瀋州興遼軍後改
名瀋州昭德軍與遼陽府及開辰盧鐵等州並屬
東京道〈按遼史地理志東京道遼陽府及開州辰州盧州鐵州興州崇州海州耀州嬪州貴〉
〈德州集州廣州銀州同州咸州歸州蘇州復州並在今府境内〉金仍為瀋州與遼
陽府及澄蓋貴德等州並屬東京路〈按金史地理志東京路遼〉
〈陽府及澄州貴德州蓋州復州並在今府境内〉元省州縣置瀋陽路〈元史地理〉
〈志元初平遼東高麗國麟州神騎都領洪福源引衆來歸授高麗軍民萬戸徙降民散居遼陽瀋州〉
〈初創城郭置司存僑治遼陽故城中統二年改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及高麗舉國内附四年又〉
〈以質子淳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分領二千餘戸理瀋州元貞二年併兩司為瀋州等路總管府仍〉
〈治遼陽故城與遼陽路並𨽻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明洪武中置瀋陽中衛
與定遼中左右前後等十三衛俱屬遼東都指揮
使司〈都司治遼陽所領定遼中左右前後東寕海州蓋州復州金州鐵嶺三萬遼海十三衛及〉
〈安樂自在二州俱在今府境内〉
本朝天命十年
太祖高皇帝自遼陽遷都於此
太宗文皇帝天聰八年升為
盛京順治十四年設奉天府置府尹今領州二縣六
廳三錦州府州縣皆隸焉
承德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撫順城與 興京接界八十里〉
〈西至新民廳界六十里南至遼陽州界九十里北至鐵嶺縣界七十里東南至遼陽州界一百三十〉
〈里西南至遼陽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鐵嶺縣界八十里西北至鐵嶺縣界九十里秦以前肅慎〉
〈氏地漢晉迄唐屬挹婁國睿宗時屬渤海大氏置瀋州轄於定理府遼置興遼軍後改昭德軍更置〉
〈三河縣又改樂郊為瀋州治金因之元初於瀋州地置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尋改瀋陽路明洪武二〉
〈十年置瀋陽中衛隸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建都尊為 盛京順治十四年設奉天府康熙三年〉
〈設承德縣為首邑 按唐書渤海傳以挹婁故地為定理府遼史云瀋州本挹婁國地渤海建瀋州〉
〈二説正合通志古蹟載承徳有古奧婁河注云奧婁即挹婁今之承德實遼瀋州其為古挹婁無疑〉
遼陽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四百六十三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 興京界三〉
〈百三十里西至錦州府廣寕縣界一百三十三里南至海城縣界六十里北至承徳縣界六十里東〉
〈南至岫巖廰所轄鳳凰城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海城縣界七十八里東北至 興京界一百四十〉
〈里西北至承德縣界七十七里秦置遼東郡漢置襄平縣為遼東郡治後漢因之魏置東夷校尉治〉
〈襄平縣晉為遼東國治太興初為慕容廆所據後燕時地入高句驪後魏至隋俱屬高句驪為遼東〉
〈城唐貞觀十九年征高麗克遼東城以其地為遼州上元三年移置安東都䕶府於此後徙廢遼神〉
〈册四年建東平郡天顯三年升為南京十三年改曰東京置遼陽府復置遼陽縣為府治金因之元〉
〈初置東京總管府至元二十四年立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二十五年改東京為遼陽路以遼陽縣為〉
〈路治明㓋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領衞二十五州二都司所治為定遼左右〉
〈前後四衛東寕衞自在州中左二千户所左右前後四千户所 本朝順治十年設遼陽府領遼陽〉
〈海城二縣十四年罷府為遼陽縣康熙三年改為遼陽州𨽻奉天府〉海城縣〈在府南二百七〉
〈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岫巖廰界六十里西至錦州府廣寕縣界八十〉
〈里南至蓋平縣界六十里北至遼陽州界六十里東南至岫巖廳界八十里西南至蓋平縣界八十〉
〈里東北至遼陽州界八十里西北至遼陽州廣寕縣兩界八十里周秦屬朝鮮漢屬元菟後改屬樂〉
〈浪都尉東漢罷都尉以封沃沮魏屬平州晉及隋屬高句驪唐平高麗置蓋州入渤海為南京南海〉
〈府統沃晴椒三州六縣遼置海州南海軍尋置臨溟縣為州治金改澄州元省州縣屬遼陽路明洪〉
〈武九年於故海州臨溟地置海州衞隸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順治十年改海城縣隸遼陽府十〉
〈四年改𨽻𫯠天 按遼志云海州本㓇沮國地後漢書云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通志云〉
〈蓋平古蓋牟城漢書高句驪有蓋馬大山即漢之西蓋馬考今海城西南隅至蓋平八十里蓋平為〉
〈古蓋馬海城為古沃沮則知海城果為蓋平東北境也且通志云海城縣有沙卑城高麗置故沃沮〉
〈地也又云渤海南京曡石為城幅員九里渤海大氏所建在今海城縣界據唐書渤海傳以沃沮故〉
〈地為南京南海府尤可驗也〉蓋平縣〈在府南三百八十餘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
〈一百四十五里東至岫巖廰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海二十里南至復州界九十里北至海城縣界五〉
〈十五里東南至岫巖廳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復州界九十里東北至海城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海〉
〈城縣界六十里周屬朝觧秦時為燕人衛滿所據漢屬元菟魏屬平州晉及隋屬高句驪為蓋牟城〉
〈唐太宗征高麗取其地置蓋州後入渤海仍置蓋州又改辰州遼以通辰韓改辰州為奉國軍金章〉
〈宗時改為辰州遼海軍明昌六年改為蓋州奉國軍元初為蓋州路至元六年併為東京支郡後屬〉
〈遼陽路明洪武九年改置蓋州衛隸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三年置蓋平縣隸奉天府 按〉
〈新唐書引賈耽言蓋牟城在安東都䕶府東北府即今遼陽州據此則今蓋平似非古蓋牟也考唐〉
〈書太宗征高麗取蓋牟城置蓋州由是渤海改蓋州為辰州改唐之蓋州也遼升辰州為奉國軍升〉
〈渤海之辰州也辰州既為今蓋平則蓋平必為古蓋牟矣若如賈耽所言遼陽乃漢遼東郡也據通〉
〈志蓋平於漢屬元菟而古蹟所載王莽元菟亭正在蓋平境内則其不為唐之安東都䕶府也亦信〉
〈而有徵矣〉寕海縣〈在府南七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三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岫〉
〈巖廰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海三里南至海二十里北至復州界一百里東南至海四十五里西南至〉
〈海九十里東北至岫巖復州分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海六十里周秦朝鮮地漢屬元菟郡晉至隋〉
〈屬高句驪唐平高麗初置金州後入渤海屬杉盧郡遼為蘇州安復軍興宗置領來蘇懷化二縣隸〉
〈東京道金皇統三年降為化成縣屬復州貞祐四年升為金州興定二年升為防禦屬東京路元𥘉〉
〈屬蓋州路後併入遼陽路明洪武四年置金州衛隸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𨽻海城康熙三年〉
〈改隷蓋平二十年設城守章京雍正五年設金州廵檢屬復州通判十二年置寕海縣𨽻奉天府〉
〈按通志今寕海有唐金州城明統志云唐所置也可知唐金州即今寕海縣無疑矣考唐安東府於〉
〈漢屬遼東金州於漢屬元菟此又漢元菟地也〉開原縣〈在府東北二百里東西距二百七十〉
〈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吉林界七十里西至新民廰界二百里南至鐵嶺縣界五十里北至昌圖廰〉
〈邊界十里東南至鐡嶺縣界六十五里西南至鐵嶺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威遠堡門吉林界三十里〉
〈西北至昌圖廳邊界六十里唐虞息慎氏地啇周及秦肅慎氏地漢屬夫餘界至隋因之唐置黑水〉
〈州都督府後渤海取扶餘地為扶餘府又為上京龍泉府遼屬黄龍府金㑹寕府地元初設開元萬〉
〈户府至元中改開元路明洪武閒改元為原二十三年置三萬衞永楽中於城内置安樂自在二州〉
〈隸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三年設開原縣隸奉天府 按故三萬衛在今開原城内明𥘉所〉
〈置也明統志云古開元城在三萬衛西門外金末元擒其將布希萬努於此置萬户府由今開原以〉
〈知明三萬衞由三萬衛以知古開元城可知改元為原非二地明矣後漢書挹婁在扶餘東今鐵嶺〉
〈西北正界開原開原為古扶餘鐵嶺為古挹婁也 布希萬努舊作蒲鮮萬奴今改正〉鐵嶺
縣〈在府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 興京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新〉
〈民廳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承德縣界六十里北至開原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撫順城守界七十里西〉
〈南至承徳縣界八十里東北至開原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開原縣界七十里唐虞息慎氏地周秦肅〉
〈慎氏地漢晉屬挹婁隋屬越喜唐渤海取越喜地置富州屬懷遠府遼改銀州富國軍領延津新興〉
〈永平三縣𨽻東京道金改新興縣屬咸平府元省縣仍隸咸平明洪武中改鐵嶺衛初二十一年衛〉
〈治在古鐵嶺城二十六年徙置於此實銀州故地仍名鐵嶺衛隷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三〉
〈年改鐵嶺縣隸奉天府 按遼志銀州本渤海富州新興縣本故越喜地今鐵嶺即遼之新興古越〉
〈喜國也通志云渤海取越喜改富州遼改銀州富國軍富國軍實因渤海富州得名矣承徳鐵嶺在〉
〈晉以前同屬挹婁及隋唐初今鐡嶺地又屬越喜耳考挹婁故城在今鐵嶺南六十里若明志徙鐡〉
〈嶺衛置故嚚州地又銀之訛也〉復州〈在府南五百六十餘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
〈八十里東至岫巖廳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海四十里南至寕海縣界九十里北至蓋平縣界九十里〉
〈東南至寕海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海九十里東北至熊岳城守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海四十〉
〈里周秦為朝鮮地漢屬元菟郡魏屬平州晉至隋屬高句驪遼興宗置復州懷德軍領永寕德勝二〉
〈縣隸東京道金明昌四年廢軍領永康化成二縣元屬盖州後入遼陽路明洪武十四年置復州衛〉
〈隸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裁衛改隸蓋平雍正五年設復州通判轄復金二州境十二年改置〉
〈州隸奉天府 按復州魏屬平州元屬蓋州其地尚在今蓋平南蓋平於漢屬元菟郡則知復州必〉
〈元菟地也〉新民廳〈在府西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承徳〉
〈縣界六十里西至錦州府廣寕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海城縣界二百四十里北至邊界八十里東〉
〈南至承德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錦州府廣寕縣界二百里東北至鐵嶺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錦〉
〈州府廣寕縣界一百八十里本承徳廣寕二縣地址 本朝嘉慶十八年撥地分防設撫民同知並〉
〈巡檢司〉岫巖廳〈在府南四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鳳凰城界〉
〈六十里西至蓋平縣界九十里南至海界一百五十里北至牛莊城守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鳳凰〉
〈城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熊岳城界三百五十里東北至東分水嶺鳳凰城遼陽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蓋平縣界九十里周本朝鮮地至秦屬漢屬元菟晉屬平州隋屬高麗蓋牟地唐平高麗〉
〈屬安東都謢後渤海大氏據之為東京龍原府地遼屬東京道金明昌初置秀巖縣屬東京元屬遼〉
〈陽路明鳳凰城界內地 本朝初屬蓋平縣康熙二十六年設城守尉駐防乾隆三十七年移熊岳〉
〈理事通判駐此並設廵檢四十一年以岫巖通判兼轄鳳凰城〉昌圖廳〈在府東北三百里東〉
〈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吉林邊栅二十五里西至遼河七十里南至威遠堡門邊壕二〉
〈十里北至白塔河四十里東南至吉林並開原縣二界邊壕二十五里東北至白塔水口三十里西〉
〈南至開原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土城子三十里本科爾沁所轄突額勒克地 本朝嘉慶十二年設〉
〈理事通判並廵檢司〉
︹形勢︺遼東根本之地依山海其險足恃〈金史〉地實要
衝東北一都㑹〈元史〉滄海朝宗白山拱峙渾河遼水
遮帶西南黑水混同襟環東北
︹風俗︺遼東地廣箕子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民不
相盜無門户之閉婦人貞信〈漢書地理志〉性悍果善騎
射〈元志〉性樸實氣剛健習禮樂尚詩書〈通志 本朝乾隆四十三〉
〈年 御製盛京土風雜詠十二首一威呼二呼蘭三法喇四斐闌五賽斐六額林七施函八拉〉
〈哈九霞綳十豁山十一羅丹十二周斐〉
︹城池︺奉天府城〈即 盛京城詳見前 夲朝康熙三十七年有 御製駐蹕奉天府〉
〈詩乾隆八年有 御製謁 陵禮畢車駕入盛京得七言排律十四韻詩十九年四十三〉
〈年四十八年俱有 御製曡癸亥七言排律十四韻詩嘉慶十年有 御製恭依〉
〈皇考癸卯七言長律十四韻元韻詩二十三年有 御製再依 皇考癸卯七言長律十〉
〈四韻元韻詩承德縣附郭〉 遼 陽州城〈即故都司城明洪武五年築周十六里有奇門〉
〈六十六年展築東城其北又附築土城永樂十四年改築北城南北一里東西四里門三合於南城〉
〈共周二十四里三百八十五步門九 本朝康𤋮雍正年閒屢修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有 御〉
〈製命查覈盛京所屬應修城垣發帑繕治詩以誌事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所屬城垣修葺已〉
〈成詩以誌事曡戊戌詩韻詩嘉慶二十一年題估修補〉海城縣城〈舊土城周六里有奇〉
〈門四濠廣三丈五尺明洪武九年甃築後毁 本朝天命八年即舊城東南隅建新城周二里一百〉
〈七十六歩門五縣治仍設於舊城内康熙雍正年閒屢修乾隆四十三年重修嘉慶二十一年題估〉
〈修補〉蓋平縣城〈周七里有奇門三濠廣一丈八尺明洪武中因舊修築 本朝乾隆四十〉
〈三年修嘉慶二十一年重修〉寕海縣城〈即故金州衛城明洪武𥘉修築周五里二百十〉
〈六歩門四濠廣六丈五尺 本朝康熙雍正年閒屢修乾隆四十三年嘉慶二十一年重修〉開
原縣城〈周十三里二十步門四濠廣四丈明洪武中因舊址修築 本朝康熙雍正年閒屢〉
〈修乾隆四十三年嘉慶二十一年重修〉鐵嶺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濠廣三丈本遼金〉
〈時銀州故城明洪武二十一年置衛於今縣東南五百里古鐡嶺城接高麗界二十六年徙治於此〉
〈 本朝康熙雍正年閒屢修乾隆四十三年嘉慶二十一年重修〉復州城〈周四里有奇東〉
〈南北門三明洪武中因舊修築 本朝康熙雍正年閒屢修乾隆四十三年嘉慶二十一年重修〉
岫巖廳城〈周四里有奇東南二門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因舊址重築嘉慶二十一年修〉
昌圖廳城〈周一里有奇南一門古名榆樹城〉
︹學校︺奉天府學〈在府治東南 本朝天聰三年建康熙三十二年增修入學額數六名又〉
〈滿字號入學額數十一名合字號入學額數八名又左翼學在城内東南隅右翼學在金銀庫西均〉
〈康熙二十年建又宗室學覺羅學俱在天佑門外乾隆二年建〉承德縣學〈未建附府學内〉
〈入學額數七名〉遼陽州學〈在州治東南本廢都司學舊基明洪武中建後廢 本朝康熙〉
〈十二年重建入學額數五名〉海城縣學〈在新城内厝石山陽舊在縣治西南隅 本朝〉
〈順治十一年建雍正五年改建於此入學額數五名〉蓋平縣學〈在縣城内東南隅舊在城〉
〈西北隅 本朝康𤋮十一年建五十四年改建於此入學額數三名〉寕海縣學〈在縣城南〉
〈 本朝乾隆十八年建入學額數四名〉開原縣學〈在縣城内東隅舊在縣治北有元〉
〈大徳閒加封 大成文宣王廟碑明設三萬衞學 本朝康熙四年移建入學額數二名〉鐵
嶺縣學〈在縣城内東南隅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建入學額數二名〉復州學〈在州〉
〈城内東南隅 本朝雍正十二年建乾隆十二年増建學署入學額數五名〉瀋陽書院
〈在府城德盛門内本朝乾隆七年建〉 海 州書院〈在海城縣南門外 本明乾隆三年〉
〈知縣戴惟橒建〉南金書院〈在寕海縣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知縣雅爾善建〉銀岡
書院〈在鐵嶺縣治南御史郝浴建 按舊志載萃升書院在府尹署東任弈䥸建遼陽縣有遼〉
〈左書院遼右書院明宏治時建習武書院明嘉靖中建今俱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二萬三千四百四十四名口今滋生男婦大小一百三十一萬四千九百七十一名〉
〈口計十二萬九千六百五十三户〉
︹田賦︺〈民田二百一十二萬八千三百九十四畝有奇額徴地丁銀七萬二千六十二兩一錢七分米〉
〈三萬一百九十四石四升六合三勺〉
︹山川︺
天柱山〈在承德縣東北二十里 福陵在馬近則渾河環於前輝山興隆嶺峙於後遠則發源長〉
〈白俯臨滄海洵王氣所鍾也順治十六年封山曰 天柱從祀 方澤〉
隆業山〈在承德縣西北十里 昭陵在焉自城東北曡巘層巒至此而寛平宏敞有包羅萬象統〉
〈御八荒之勢遼水右迴渾河左繞輪菌葱鬰永固丕基順治十六年封山曰 隆業與 啟運〉
〈山 天柱山同從祀 方澤〉鶯 落山〈在承徳縣東界相近有銅喇叭臺山鐃鈸山〉
嘉班山〈在承德縣東界相近有札克丹山德庫山 嘉班舊作甲今改正〉四臺山
〈在承徳縣東界相近有斡爾達山前山城山〉團山〈在承德縣東南十五里其南有雙臺子東〉
〈山口紅寶石煙籠諸山〉麥子山〈在承徳縣東南二十五里又東南五里餘有黄山相近有〉
〈孤頭山〉古塔山〈在承德縣東南四十里山上有城周二里半門一塔一又架板山在縣東〉
〈南四十六里又縣東南六十里有岡大山相近有歪頭山山上有城周一百九十五步一門〉小
尖山〈在承德縣東南五十里又東南有煙籠高素屯香鑪簸箕馬兒三塊石䃳子寺望女兒前〉
〈山臺嚮山金牛兒老虎臺駱駝大安臺康平臺大瓜寨閻王山城寨諸山〉長山〈在承徳縣西一〉
〈百里又十方寺山在縣西北九十里〉輝山〈在承德縣東北四十里層巒曡嶂為諸山之冠山岀〉
〈白土可以代灰俗亦名灰山又水田山在縣東北五十里〉華表山〈在遼陽州東六十里因丁〉
〈令威化鶴得名俗呼一擔山又名横山又官馬山在州東七十里〉本溪湖山〈在遼陽州〉
〈東一百二十里峯巒迴抱多産煤鐵〉晾甲山〈在遼陽州東南五十里相傳唐太宗征高麗時〉
〈駐師於此〉浪子山〈在遼陽州東南六十里相近有高峯寺香山峆崉寺報恩寺諸山又有達〉
〈喇河山麻蝸山〉石門山〈在遼陽州南四十里舊有石門砦明萬厯中李如柏救朝鮮道岀於〉
〈此相近有向陽寺響山平安寺凰關門諸山〉千山〈在遼陽州南六十里世傳唐征高麗駐蹕〉
〈於此奇峯曡聳峭壁嵯峨上有祖越龍泉香巖中㑹大安五寺蓮花月芽獅子彌勒淨瓶鉢盂海螺〉
〈潄瓊松苔上夾下夾筆架等峯卧象獻寳鵓鴿三臺太極煉魔鸚哥三石石佛片石花巖三巖振衣〉
〈岡松石屏羅漢洞石洞玉皇閣萬佛閣濯纓泉松門雙井西湖井歇涼臺仙人臺仙人弈棋石枰諸〉
〈勝蹟沙河發源於此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有 御製千山詩乾隆八年有 御製望千〉
〈山詩十九年有 御製欲遊千山復不果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𭔃題千山詩〉通 明
山〈在遼陽州南界山多洞穴俗名窟籠山〉八谷寨山〈在遼陽州南界〉首山〈在遼〉
〈陽州西南十五里連海城縣界一名手山又名駐蹕山魏志景初二年司馬懿征公孫淵軍至遼東〉
〈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遼史地理志遼陽府有駐蹕山唐太宗〉
〈征高麗駐蹕其嶺數日勒石紀功焉俗稱手山山巔平石之上有掌指之狀泉岀其中取之不竭〉
〈按舊唐書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高麗破遼東城降白崖進攻安市城高麗傉薩高延壽高惠真率〉
〈衆十五萬來援太宗自山而下引軍臨之賊大潰延壽惠真皆降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命中書侍〉
〈郎許敬宗為文勒石以紀其功是駐蹕山在安市不當近傍遼城遼史所言與唐書不合方輿紀要〉
〈謂蓋州衛東分水嶺諸山卽唐太宗駐蹕處也〉麥山〈在遼陽州西南二十五里又有小陵㟳山〉
〈遼郊圖們諸山〉石城山〈在遼陽州東北五十七里上有古石城即高麗白崖城唐置巖州於〉
〈此又州東北有巖鑪石嘴寺韓家䃳黑鷹臺石灰窰摩旗半䃳雞冠諸山〉厝石山〈在海城縣〉
〈新城内山西有潭相傳龍潛其下雖風雨晦㝠水中常有月形〉南雙山〈在海城縣東四里又〉
〈北雙山在縣東北五里〉東水泉山〈在海城縣東十里又石羊山在縣東二十三里東又〉
〈有穆察雁窩諸山〉馬方屯山〈在海城縣東三十三里其東有小米寨山〉攔河山
〈在海城縣東南八里一名狼虎山又名爛柯山〉繡嶺山〈在海城縣東南十一里上有三泉色〉
〈白味甚甘又南有嬴城山〉白山〈在海城縣東南二十里俗呼勒馬峪〉三角山〈在海城縣〉
〈東南三十里又金塔山在縣東南四十里上有金塔寺〉蓋山〈在海城縣東南五十里上有小〉
〈堡相近有鷹首山〉山城山〈在海城縣東南五十里又南二里有雲泉山〉聖泉山
〈在海城縣東南五十二里上有聖泉寺〉鵓鴿山〈在海城縣東南五十二里上有城内有古〉
〈井〉斜文寨山〈在海城縣東南五十五里〉蟒溝山〈在海城縣東南六十五里卽高〉
〈麗館山又東南七十五里有海留般山〉松𡹬山〈在海城縣東南八十一里〉黑山〈在海〉
〈城縣東南界〉唐帽山〈在海城縣東南界相近有弟兄山〉白沙山〈在海城縣東南〉
〈界相近有砥柱蘑菰香鑪諸山又東南有𡺭峒山赤崖山〉南水泉山〈在海城縣南三十五〉
〈里有水西流為八里河〉瓔珞山〈在海城縣南四十里相近有佛溝石柱諸山〉魚山
〈在海城縣西南五里一名迎駕山俗訛為甯家山〉平頂山〈在海城縣西南十里上有積水〉
〈不涸俗名浴盆山唐太宗曽駐蹕於此一名車駕山又曰唐望山又西南有靈暉塔山妙山降龍雪〉
〈梨諸山〉關山〈在海城縣西南六十五里俗呼觀馬山又曰關門山〉聖水山〈在海城縣〉
〈西南七十里有水西南流為淤泥河〉迷真山〈在海城縣西南七十里〉大孤山〈在海〉
〈城縣西南八十里又西南有小孤山入蓋平縣界〉蓮花山〈在海城縣西南界上有天門石〉
〈室羣峯曡翠秀若芙蓉俗呼芙蓉山〉麻崖山〈在海城縣北二十里相近有柳河山又駱駝山〉
〈在縣北三十七里鐵石山在縣北三十八里〉鞍山〈在海城縣北六十里上有洞深䆳莫測〉
大團山〈在海城縣東北四十里相近有駙馬營山〉白谷山〈在蓋平縣東十里相近有〉
〈張郎寨王寳諸山〉方家山〈在蓋平縣東二十三里〉大黄寨山〈在蓋平縣東五〉
〈十里〉哈達山〈在蓋平縣東一百里清河發源於此〉竈突山〈在蓋平縣東南二十里羣〉
〈山環繞中有峯特起若竈突然故名〉雁窩山〈在蓋平縣東南三十里上有高麗城〉赤
山〈在蓋平縣東南一百里日入山有赤光故名相近有閻家閘棃兒諸山〉布霧山〈在蓋〉
〈平縣東南界其山最高常有雲霧在其上畢哩河發源於此俗呼步歩山〉雞冠山〈在蓋平縣〉
〈東南界沙河發源於此〉清涼山〈在蓋平縣南二十六里又饅頭山在縣南五十里〉石
棚山〈在蓋平縣南八十里上有石棚可容數人故名又鐵場山在縣南九十里〉伴仙山
〈在蓋平縣西南十五里通志明天順中有道士號黄花老人居此修煉數年乘鶴而去故名〉望
海山〈在蓋平縣西南三十五里其山傍海遼史熊岳山卽此山之西又有望海臺山〉聖井
山〈在蓋平縣西南四十里上有石穴闊深尺許其水常滿汲之不竭〉火石山〈在蓋平縣〉
〈西南五十里冷水河發源於此〉白狼山〈在蓋平縣西十里又清風山在縣西十五里〉平
山〈在蓋平縣西北四十三里明置三萬衛鹽場百戸所於此〉野狐山〈在蓋平縣北二里又〉
〈北五里有觀家山〉博羅山〈在蓋平縣北三十里又北十里有碭石山〉官帽山〈在蓋〉
〈平縣東北三里〉石城山〈在蓋平縣東北十三里唐征高麗土人於此避兵相傳内有龍潭朔〉
〈夜見月〉花兒山〈在蓋平縣東北三十里相傳上有樹一株高丈餘遠近望之大小如一不〉
〈知何名開小白花其葉淩冬不彫犯者輙病土人神之〉盤山〈在蓋平縣東北八十里〉蕭
家山〈在寕海縣東四里泉水河發源於此〉大黑山〈在寕海縣東十里上有古城相傳唐〉
〈太宗駐蹕處小沙河發源於此又鳯凰山亦在縣東十里〉豹山〈在寕海縣東八十里亦名豹子〉
〈島又城子山在縣東九十里〉鞍子山〈在寕海縣西南四十五里夏家河發源於此〉圍
屏山〈在寕海縣西南六十八里沙河口河發源於此〉金龍山〈在寕海縣西南七十里泥〉
〈河發源於此〉𬃷羊山〈在寕海縣西南界又相近有鹽場口新旅順扇子石諸山〉黄金
山〈在寕海縣西南界唐書作金山營州都督高侃被圍薛仁貴救之戰於金山卽此〉鐵山
〈在寕海縣西南界亦曰鐡山島為濱海要地又有鐵山在鳳凰城西南二百三十五里〉平山
〈在寕海縣北十里又龍鳳口山在縣北四十里〉小黑山〈在寕海縣北六十里駱馬澄沙二河〉
〈俱發源於此〉狼虎山〈在寕海縣北界相近有五湖觜山〉石門口山〈在寕海縣〉
〈東北十里〉鸛山〈在寕海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沙河發源於此相近有雙山龍鳳口河發源於此〉
大北山〈在寕海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望簪清水二河俱發源於此〉獨山〈在寕海縣東北〉
〈一百五十里〉伊拉塔山〈在寕海縣東北一百八十里歸服堡河發源於此〉臺暉
山〈在寕海縣東北界又東有官架對面萬木諸山〉塔山〈在開原縣東二十五里〉閻王
鼻山〈在開原縣東南十五里斷崖陡絶清流下瀬中有紆徑可通車馬〉蓮花泊山
〈在開原縣東南四十里山下有泊夏日蓮花最盛〉喜鵲溝山〈在開原縣東南五十里相〉
〈近又有聶家溝范家照壁黄頂諸山〉黑背山〈在開原縣東南界相近有東關門西關門山〉
大黄山〈在開原縣東南界又相近有小黄山〉拐磨子山〈在開原縣東南界碩賓河〉
〈發源於此〉英莪口山〈在開原縣東南界〉臺子山〈在開原縣南十五里東起史家〉
〈堡西至淸水溝南及遼水〉威遠堡山〈在開原縣東北三十里〉龍首山〈在鐵嶺縣〉
〈東二里舊有龍王廟〉小𬃷山〈在鐵嶺縣東十里其南有東塔山〉白翎山〈在鐡嶺縣〉
〈東二十里又有䯼髻陜西臺諸山在縣東三十里馬兒鵝脖諸山在縣東三十五里〉雙山〈在鐵〉
〈嶺縣東五十里相近有光山仙人洞山〉雙頂山〈在鐵嶺縣東九十七里相近有黑山黒背〉
〈關門黑䃳子後石䃳子虎頭松頂諸山〉老古洞山〈在鐡嶺縣東一百二十里山石黄赤〉
〈巉巖中有洞洞口有廟〉小波羅紅山〈在鐵嶺縣東一百五十里相近有大波羅紅山〉
〈又有灣嶺背石猴兒諸山〉駐蹕山〈在鐵嶺縣東南二里 本朝康熙十年 車駕駐蹕〉
〈於此故名〉帽峯山〈在鐵嶺縣東南十五里亦名帽兒山〉大青山〈在鐵嶺縣東南四十〉
〈里相近有水口朝陽洞山〉大寶山〈在鐵嶺縣東南五十三里遼志貴德州有大寶山卽此其〉
〈北又有小寳山〉老鸛臺山〈在鐵嶺縣東南六十里相近有龍潭口冰窪裏獃溝子香鑪諸〉
〈山〉松獻陽山〈在鐵嶺縣東南六十三里〉龍灣頂山〈在鐵嶺縣東南七十里相〉
〈近有當鋪柳子街葉兒星孫家寨富爾哈牤牛背諸山〉嘉穆瑚山〈在鐵嶺縣東南界范〉
〈河發源於此〉盤道山〈在鐵嶺縣東南界〉香山〈在鐵嶺縣南二十里〉王家林
山〈在鐵嶺縣南五十六里懿路河發源於此相近有小平趙指揮煙臺諸山〉范河東山
〈在鐵嶺縣西南三十里上有古塔下有仙洞〉小豬兒山〈在鐵嶺縣西南五十五里一名〉
〈黄山人大豬兒山在縣南五十里〉刁蹕山〈在鐵嶺縣西七十里俗呼貂皮山明統志在三〉
〈萬衛西南一百五十里遼河西岸〉蛇山〈在鐵嶺縣西一百五里其北又有察罕齊老山〉碩
倫山〈在鐵嶺縣西北十里又科昻阿山在縣西北二十里〉保山〈在鐵嶺縣西北三十里遼〉
〈河西岸〉東屏山〈在復州東十里 按明統志有明山在復州衞東十里元志有明王山在〉
〈遼陽東三十里高句驪王之子口東明葬其上以地考之疑卽此山今復州東諸山無明山之名且〉
〈遼陽東三十里非復州之地縣志又疑今東屏山卽明山遂列東明王墓於陵墓内皆非也遼志云〉
〈遼陽府有明王山蓋必與遼陽相近古今異名不可考矣〉鈀犁山〈在復州東五十里欒古河〉
〈發源於此〉太白山〈在復州東一百里又十里有雞冠山沙河發源於此〉刺榆山〈在復〉
〈州東一百三十里〉欒古山〈在復州南六十里〉北汛口山〈在復州西南三十里〉
〈又南汛口山在州西南六十里〉西屏山〈在復州西北二十里〉駱駝山〈在復州西北界〉
〈窰河發源於此〉碧山〈在復州北五里又名黑山〉五十寨山〈在復州北七十里〉花
山〈在復州北八十里〉鉛鑛山〈在復州北九十里〉大龍口山〈在復州東北五〉
〈十里又小龍口山在州東北九十里〉德哩山〈在復州東北八十里上有德哩英城又安博羅〉
〈山在州東北百二十里復州河發源於此 德哩英舊作得利嬴今改止〉綫兒山〈在新民廰〉
〈南二百四十里接海城縣界〉梯子山〈在岫巖廰東六十里〉關門山〈在岫巖廳東界〉
一面山〈在岫巖廳東南七十里又團山在廳東南一百二十里〉小孤山〈在岫巖廳〉
〈東南一百三十里又大孤山在廳東南一百四十里有水自山西流岀曰赫圖河〉墨山〈在岫〉
〈巖廳南一百里〉全龍山〈在岫巖廳南一百里又靴帽山在廳南一百三十里〉磨盤山
〈在岫巖廳南一百三十五里又木耳山在廳南界〉蓉華山〈在岫巖廳西南九十里其北曰〉
〈雪梅山〉雞冠山〈在岫巖廳西南一百五十里又西一面山在廰西南一百六十里又荷花〉
〈山在廰西南一百七十里又老黒山在廳西南一百八十里〉關家山〈在岫巖廳西南一百〉
〈九十里又拉子山在廰西南一百九十里〉明陽山〈在岫巖廳西南二百二十里〉尖山
〈在岫巖廳西南二百六十里〉送子山〈在岫巖廳西三十里又駱駝山在廰西六十里木魚〉
〈山在廳西九十里〉弟兄山〈在岫巖廳西北九十里南接青山口〉牛心山〈在岫巖廰〉
〈西北界〉窟窿山〈在岫巖廳東北八十里〉鳳凰山〈在岫巖廳所轄鳳凰城東南五〉
〈里明統志在都司城東三百六十里上有曡石古城可容十萬衆唐太宗征高麗嘗駐蹕於此 按〉
〈唐書太宗自安市班師未嘗至此又鵰鶚山在鳳凰城南八十里又南有長山又南有額林山龍頭〉
〈河發源於此又帽盔山在鳳凰城西南五十里六道河發源於此又西南有鵏立松子砥塔諸山又〉
〈小横山在鳳凰城西八里又西四十二里有大横山又西四十里有青良山又龍鳳臺山在鳯凰城〉
〈西北八十里明統志作龍鳳山謂大蟲江發源於此又西北有連山又西北有小黑山細河發源於〉
〈此又西北有大黑山拉們河發源於此又薩瑪吉山在鳳凰城北八十五里一名三鳴山又青雲山〉
〈在鳳凰城北界一名平頂山明統志平頂山在都司城東一百里山周三十里其頂平敞可耕稼有〉
〈泉湧岀以石甃之其中有魚〉小孩兒嶺〈在承德縣東南八十里拉古峪河發源於此相〉
〈近有盤頭龍鬚諸嶺又八角嶺在縣東八十里〉漢兒嶺〈在承德縣東南九十里又王千户嶺〉
〈在縣東南九十二里沙河發源於此又有偏嶺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大高臺嶺〈在承〉
〈德縣東南與遼陽接界伊爾登河發源於此又東南有花嶺林莊河發源於此〉寒坡嶺〈在承〉
〈徳縣北六十里〉興隆嶺〈在承德縣東北二十一里 天柱山之後〉石灰嶺〈在遼〉
〈陽州東南三十里通志名灰嶺〉大石門嶺〈在遼陽州東南三十五里下有潄石泉又東南〉
〈五里有小石門嶺〉曹千户嶺〈在遼陽州東北八十里柳河發源於此又廟兒嶺在州東〉
〈北六十里十里河發源於此〉分水嶺〈有四一在海城縣東界明統志云在蓋州衛東一百〉
〈四十里延亘數百里山下有泉東西分流故名今在海城縣界内名東分水嶺延亙斷續東南入蓋〉
〈平境一在海城縣東南今名南分水嶺有水西流為楊柳河五重河亦發源於此一在鐵領縣東南〉
〈開原縣碩賓河及鐵嶺縣柴河俱發源於此一在鳳凰城西北一百三十餘里響水河通遠堡河俱〉
〈發源於此又朝陽嶺在海城縣東三十八里〉缸窯嶺〈在海城縣東南三十五里岀紅白土〉
〈可陶琉璃瓦〉寒蒲嶺〈在海城縣西南五十里峽河發源於此〉豬窩嶺〈在海城縣〉
〈東北五十四里又雙塔嶺在縣東北七十里鞍山河發源於此〉鐵塔嶺〈在蓋平縣東五里相〉
〈傳有鐵塔飛去今以石為之〉石門嶺〈在蓋平縣東五十五里明設關於此〉七盤嶺
〈在蓋平縣東七十五里〉貓兒嶺〈在蓋平縣東一百五里石佛溝河畢哩河俱發源於此〉
陽關嶺〈在蓋平縣東南三十里上有高麗城〉滚馬嶺〈在蓋平縣東南五十五里南沙〉
〈河發源於此〉鳴珂嶺〈在蓋平縣南三十里通志一名沙根臺又萬家嶺在縣南界浮渡河〉
〈發源於此〉青石嶺〈在蓋平縣北七里舊設𨵿今廢〉哈什瑪嶺〈在鐵嶺縣東南界老〉
〈古洞河發源於此〉復嶺〈在復州北三里〉沙嶺〈在新民廰西南二百里接廣寕縣界〉雙
塔嶺〈在岫巖廳南一百二十里〉貓兒嶺〈在岫巖廰西南九十里〉藍姑嶺〈在岫〉
〈巖廳西九十里〉摩天嶺〈在岫巖廳所轄鳳凰城西北界又西北有狗兒嶺上有湯泉俗呼狗〉
〈兒湯浴此能除疾又柰磨嶺在鳳凰城北一百六十九里三子河發源於此〉天馬峯〈在海〉
〈城縣南十七里〉松山堡峯〈在開原縣南四十五里卽松山堡哈達沙河發源於此又東有〉
〈鄂爾多峯濃堅屯在其南〉薩哈連峯〈在鐵嶺縣東南六十五里〉湯岡〈在海城縣北四〉
〈十五里東麓有温泉〉黄泥岡〈在開原縣東南四十里〉黄龍岡〈在開原縣北三里山〉
〈勢延亙委蛇起伏東連巨嶺西抵邊河儼如臥龍之狀今岡插柳為邊以限内外謂之新邊通志卽〉
〈古黄龍塞唐書契丹傳逃潢水之南黄龍之北遼史上京北帶潢水南控黄龍並其處唐時置黄龍〉
〈戍今謂之黄龍岡〉片石崖〈在蓋平縣東南一十里有石獨立〉老堂峪〈在承德縣〉
〈東南五十八里北塔鋪河發源於此又東南有蘭家峪〉郝家峪〈在承德縣東南一百二十〉
〈七里小峽河發源於此〉梨花峪〈在遼陽州南三十七里又鼓手峪在州南五十五里〉莫
峪〈在遼陽州南界相近有黑峪〉羊刺峪〈在海城縣東南六十里〉氷峪〈在海城縣〉
〈西南八十里〉連雲峪〈在蓋平縣東四十三里〉蘇子峪〈在蓋平縣南八十五里熊〉
〈岳河發源於此〉窩集峪〈在鐵嶺縣東南七十里〉老虎峪〈在復州東北一百二十里〉
桑皮峪〈在岫巖城西北六十里〉奪獐峪〈在岫巖廰北一百五十里〉桃樹峪
〈在岫巖廰所轄鳳凰城西北界城北草河發源於此〉羅陀洞〈在遼陽州東二十五里遼志昔〉
〈有高羅陀者修行於此因名上有懸崖〉望海𡹬〈在寕海縣東北六十里地高可駐兵千餘〉
〈明洪武初都督耿忠築堡其上以備倭寇至必先經此濱海咽喉地也永樂十七年總兵劉江復増〉
〈築之後倭寇至江設伏於此盡殱其衆〉兒島〈有二一在蓋平縣西南七十五里一在寕〉
〈海縣西北五十五里〉連雲島〈在蓋平縣西十五里明設關於此〉蓮花島〈在寕海縣〉
〈東三十里明統志金州共有七十二島環列於海濱其東北一百五十里名蕭家島有兵戍守〉金
綫島〈在寕海縣東七十里又骷髏島馬鞍島俱在縣東一百十里〉廣鹿島〈在寕海縣〉
〈東一百二十里又葛藤島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海仙島〈在寕海縣東一百五十里〉大長
山島〈在寕海縣東一百五十里又東南十里有小長山島〉舍哩島〈在寕海縣東一百六〉
〈十里〉八义島〈在寕海縣東一百七十里〉石城島〈在寕海縣東一百八十里又相近有〉
〈王家島烏滿島獐子島海洋島〉塔連島〈在寕海縣東界〉大耗子島〈在寕海縣東界〉
〈又相近有小耗子島〉小海青島〈在寕海縣東南二十里又大海青島在縣東南界〉三
山島〈在寕海縣南又相近有小三山島〉南關島〈在寕海縣西南二十里卽南關嶺〉
和尚島〈在寕海縣西南二十里又羅家島在縣西南二十三里燕島在縣西三十五里〉
沙河島〈在寕海縣西南六十七里〉棒槌島〈在寕海縣西南大十七里〉零水島
〈在寕海縣西南七十里今名菱角灣〉過島〈在寕海縣西八十里又小平島在縣西南八十五〉
〈里又有雙島在縣西南界明袁崇煥殺毛文龍於雙島卽此又相近有海貓島〉杏園島〈在寕〉
〈海縣西又相近有瑪延島〉鹿島〈在寕海縣西北三十里又相近有蕎麥島又西北有花椒島〉
長生島〈在寕海縣西北五十里一名長興島上有塔〉博羅島〈在寕海縣北八十五〉
〈里〉青山島〈在寕海縣東北一百里通志卽青山臺〉姑嫂石〈在海城縣東南五十〉
〈三里上有城相傳有二女登石仙去故名〉將軍石〈在岫巖廰所轄鳳凰城西南界〉謊糧
堆〈在蓋平縣西北二十里相傳唐征高麗乏糧夜築土堆覆米其上以示敵〉海〈在府南七百三〉
〈十里東自鳳凰城南鴨綠江口迤西繞寕海縣東南西三面又迤東北厯復州熊岳蓋平海城之西〉
〈接錦州界廻曲二千餘里路通山東登萊二郡及直隸天津府亦曰渤海唐書地理志安東都䕶府〉
〈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遼史地理志遼陽府東至北烏魯呼克四百里南至海邊鐡山八百六十〉
〈里西至望平海口三百六十里東西南三面抱海舊志海在蓋州衛西十里又西十里為歸洲又西〉
〈南一百十里曰葦子套波濤險惡不利行丹又復州衛西四十五里有白沙洲最為險要南為南信〉
〈口北為北信口全遼志海道考金州旅順關口南達登州新河水關岸徑行五百五十里蓋自旅順〉
〈口起抵海中洋𡹬黄城二島約三百里自黄城南抵欽島鼉磯島約三十里欽鼉二島抵井島約七〉
〈十里井島抵沙門島一百三十里沙門島抵新河水關僅二十里各島相接如驛遞而島之住户順〉
〈屬納水利銀兩於金州方輿紀要舊制運道由登州新河海口至金州鐵山旅順口通計五百五十〉
〈里自旅順口至海州梁房口三岔河亦五百五十里海中島嶼相望皆可灣船避風運道由此而達〉
〈可直抵遼陽瀋水以迄開原城西之老米灣河東十四衛俱可無不給之虞自正德以後舊制浸廢〉
〈嘉靖中嘗舉行復罷 按明時海運皆自登州抵金州旅順口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 聖祖〉
〈仁皇帝親幸天津訪海道自大沽口達三較便於登州遂用商船三晝夜卽抵三自後 盛京〉
〈海運多由直沽有 御製創興盛京海運記又寕海東一百三十里地名皮島即東江西接無〉
〈明島延亙海面八十里 謹按 實錄自遼陽屬我 朝後明總兵毛文龍招集遼人居此聯〉
〈絡朝鮮牽制我師屢以兵來犯我耀州海州鞍山驛薩爾滸等城天聰二年文龍欲與我 國通好〉
〈私遣使致書 太宗文皇帝遣使齎書答之往來數次文龍慮事泄執我使臣科廓等送燕京〉
〈時袁崇煥為寕遠廵撫惡文龍專擅殺之分其兵為兩恊以副將陳繼盛領東協參將劉興治領西〉
〈協未幾興治殺繼盛作亂參將沈世魁襲殺興治明以黄龍為總兵登州參將孔有德遊擊耿仲明〉
〈舊為毛文龍部校至是残破登州來降我 朝導我師取旅順口城黄龍自剄死沈世魁代鎮皮島〉
〈副將尚可喜亦來降崇德二年春 太宗文皇帝征服朝鮮 命英親王河濟格貝子碩〉
〈託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率兵乘朝鮮船攻皮島明兵約二萬人分路拒戰傷我兵四十餘人〉
〈巴圖魯鼇拜準塔連舟渡海先衆登島破敵陣衆軍齊進盡殪敵兵斬總兵沈世魁副將金日觀等〉
〈俘𫉬無算自是旁近島衆相率來降明亦不復遣兵駐島〉遼河〈在府西一百里國語曰老哈卽〉
〈古句驪河也一作枸柳河今名巨流河有東西二源自邊外合流而南經開原鐵嶺二縣西又南經〉
〈承德遼陽海城之西又南入海漢書地理志望平縣大遼水岀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一千二百五〉
〈十里水經大遼水出塞外衛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襄平縣西又東南過房縣西又東過安市縣〉
〈西南入於海注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故城〉
〈西又逕遼隊縣故城西又南小遼水注之又右㑹白狼水至安市入海通典大遼水源出靺鞨國〉
〈西南山南流至安市遼史地理志遼河出東北山口為范河西南流為大口入於海明統志遼河源〉
〈出塞外自三萬衛西北入境南流經鐡嶺瀋陽都司之西境廣寕之東境又南至海州衛西南入海〉
〈方輿紀要有艾河在三萬衛東北二百五十里源出塞外流經衞東北境黒觜山與土河㑹土河在〉
〈衛北二百五十里亦自塞外流入至黒觜山合於艾河二河合流謂之遼海卽遼河之上源又有塗〉
〈河在衛西北二百五十里自塞外流入境南合遼河經衛西八十里又南經鐵嶺衛西八里瀋陽衞〉
〈西一百十里都司城西一百六十里又南經海州衛西南五十五里又南注於海謂之三岔河當東〉
〈西往來之衝通志遼河卽古句驪河今名巨流河源出邊外有二其一自西北來者遠不可考其一〉
〈自東來者亦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為克爾素等河合而北流出邊西北繞鄧子村又西南折與〉
〈自西北來之一河合而為一遂西南流自開原縣明安貝勒屯東十里入邊流經鐡嶺縣北清河自〉
〈東來㑹入雙峽口西南分為二曰内遼河外遼河遶縣之西南合而為一至開原城為巨流河又分〉
〈流復南匯經海城縣之西與太子河㑹謂之三汊河入海此河左右卽遼東遼西所由分魏公孫淵〉
〈拒司馬懿使將屯遼隊自固懿張軍其南潛渡其北卽此唐太宗征高麗泥淖二百餘里布土作橋〉
〈乃濟至今此地百餘里内遇雨泥淖猶不可行本朝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六年相繼修築漸成坦〉
〈途 按今克爾素河出自吉林西南庫勒訥窩集北流出邊卽折而西南其西一源卽什喇穆楞河〉
〈也源出古北口北五百餘里𫎇古克什克騰界内之伯爾克和爾果東流經口外諸𫎇古駐牧地北〉
〈受喀喇穆楞河南合羅哈河又東南至開原西北邊外㑹克爾素河入邊為遼河漢志水經注所言〉
〈遼源皆指今西北一支其東來之一源則始於通典通考云貞觀二十一年李勣破高麗於南蘇班〉
〈師至頗利城渡白狼黄巖二水皆由膝以下勣怪二水狹淺問契丹遼源所在云此二水更行數里〉
〈合而南流卽稱遼水據此則唐時遼水已合東西二源言之今口外羅哈河下流與什喇穆楞河合〉
〈羅哈河卽古白狼水什喇穆楞卽黄巖古潢水也 謹按 實錄崇德三年五月十一日〉
〈 太宗文皇帝命自 盛京至遼河修治大路兩旁濬濠寛十丈高三尺康熙二十一年有〉
〈御製渡句驪河詩三十七年有 御製渡遼河詩 世宗憲皇帝雍邸集有渡句驪河詩〉
〈乾隆八年有 御製渡句驪河渡遼水詩十九年有 御製過句驪河詩四十三年四十〉
〈八年有 御製渡句驪河詩嘉慶十年二十三年有 御製過句驪河詩又乾隆四十三〉
〈年奉 㫖遼河雙源遥引帶神𦤎恬波㴠潤實爲陪都境内大川在瀕河高阜處所專建〉
〈河神廟以昭妥侑四十七年落成〉馬官橋河〈在承徳縣東十五里源出水田山南流入〉
〈渾河〉高素屯河〈在承徳縣東南四十里源出高素屯山又拉古峪河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源出小孩兒嶺俱北流入渾河〉伊爾登河〈在承德縣東南七十里源出高臺嶺又大寕臺〉
〈河在縣東南八十里源出大寕臺山小峽河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郝家峪林莊河在縣東南〉
〈一百二十五里源出花嶺入小峽河俱北流入渾河〉渾河〈在承德縣南十里國語曰瑚努呼源〉
〈出邊外自 興京界内流入至遼陽州西北㑹太子河卽古小遼水也漢書地理志高句驪遼山途〉
〈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大遼水水經注小遼水出遼山西南流逕遼陽縣與大梁水㑹又云小遼水〉
〈西南逕襄平縣爲淡淵晉永嘉三年涸遼史地理志渾河在東梁范河之閒金史地理志樂郊奉集〉
〈二縣有渾河明統志渾河源出塞外西南流至瀋陽衛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太子河〉
〈通志按今渾河源出長白山納嚕窩集曰納嚕河西流入英莪邊門㑹噶桑阿河爲渾河又西南經〉
〈 興京界内有碩賓河自開原縣界西南流注之又有蘇子河自 興京界西北流注之又西南遶〉
〈 盛京城南至遼陽州西北王大人屯太子河自東南來㑹又西合遼河爲三河行六百五十五〉
〈里 謹按 實錄天命六年三月征明瀋陽梯盾營栅之具悉載以舟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
〈拔瀋陽忽諜知渾河以南有兵自遼陽來太祖髙皇帝率兵迎之時明總兵陳䇿統四川步〉
〈兵二萬營黄山聞我軍進攻瀋陽遂渡渾河來援離城七里分立二營皆執長槍大刀利劒鎧冑之〉
〈外冒以棉帽棉 太祖髙皇帝見之遣右翼四旗兵取棉甲楯車徐進擊之其右翼四旗紅〉
〈甲䕶軍不待棉甲楯車奮勇先登兩軍鏖戰久之不退 太祖高皇帝見之令復軍往助衝突〉
〈而入明兵大敗追至渾河盡溺於水陣斬總兵陳策及參將張名世我軍旣殱二營復見渾河南五〉
〈里外歩兵萬餘布置楯車槍礮淩濠安營用𮮐秸為障以泥塗之我軍將往戰㑹奉集堡武靖營援〉
〈兵又至擊破之追奔四十里乃還時將暮太祖高皇帝復擊渾河以南步兵布楯車衝入破〉
〈其營斬副將董仲貴參將張大斗等乾隆四十三年奉 㫖渾河發源遥遠㑹遼入海縈䕶〉
〈 三陵滋演萬年 靈脈兼衛陪都於盛京城之東度地興建 河神廟以昭妥侑四十〉
〈七年落成四十八年有 御製渾河詩嘉慶十五年以舊址被水沖刷移建承德縣大木廠村〉
〈之西〉白塔鋪河〈在承德縣南二十里源出老堂峪西流入渾河〉沙河〈府境有五一在〉
〈承德縣南四十里源出王千户嶺至楊家灣合十里河入渾河一在遼陽州南三十里源出千山西〉
〈北流至船城南入太子河一在蓋平縣東南源出雞冠山流至小松島東入海一在開原縣南三十〉
〈里源出松山堡峯入遼河一在寕海縣東北九十里源出鸛山流至紅嘴堡西入海〉蒲河〈在承〉
〈徳縣西北四十里源岀香鑪山西流入蓮花泊〉湯河〈在遼陽州東南五十二里源出分水嶺北〉
〈流入太子河又逹喇河在州東南八十里源出海城縣黒山東北流入湯河 按漢志居就縣室偽〉
〈山室偽水所出北流至襄平入梁水分水嶺疑卽室偽山湯河疑卽室偽水也〉太子河〈在遼〉
〈陽州北十五里國語曰塔思哈河一名東梁河源出吉林薩穆禪山西南流至州西北合渾河又西〉
〈至海城縣西北入遼河漢書地理志遼陽縣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遼史地理志東梁河自東山〉
〈西流與渾河合為小口㑹遼河入於海又名太子河亦曰太梁水金史地理志東梁河國名烏勒呼〉
〈必喇明統志太子河源出斡羅山西流五百里至都司城東北五里許折而西南流至渾河合為小〉
〈口㑹遼河入海方輿紀要太子河即故衍水燕大子丹匿於衍水㣪人因名為太子河 烏勒呼必〉
〈喇舊作兀魯忽必刺今改正 謹按 實錄天命六年取遼陽進師虎皮驛遼陽城守者放太〉
〈子河水於濠閉西閘 太祖高皇帝諭統兵貝勒諸臣率左四旗兵掘城西閘口以洩城濠之〉
〈水以右四旗兵塞城東水口 論畢親率右四旗兵布楯車堵列城邊以衛衆軍俾得〉
〈囊土運石壅遏水口時明兵三萬出營東門外㑹水口將涸右四旗前隊棉甲軍遂布列楯車進擊〉
〈之明兵連發槍礮我軍出楯車外渡濠大呼而進又有紅旗紅甲白旗白甲兵一時夾攻明騎兵歩〉
〈兵皆敗初左四旗諸將以閘口難掘使人來請奪橋 太祖高皇帝然之左四旗兵遂奪武靖〉
〈門橋分擊守濠之兵奮勇衝突樹梯登城奪西城一面據其兩隅城内大擾日將夕使人馳告時右〉
〈四旗兵方攻城北面 太祖高皇帝遂撒攻城兵以益左翼登城之衆是夜城内列炬而戰達〉
〈旦破之遂取遼陽又案舊志以燕太子丹逃匿於此因名太子河乾隆四十八年 鑾蹕所經〉
〈考名正典 指示太子河為國語塔思哈河塔思哈虎也因字音相近訛為太子後人不察遂〉
〈附㑹太子丹之事耳謹遵 御製運河詩註意志仍舊名而加案辨正於此〉十里河
〈在遼陽州東北六十里源出廟兒嶺西流合沙河入渾河舊名稠柳河河北爲承徳縣界又柳河在〉
〈州東北六十里源出曹千户嶺〉楊柳河〈在海城縣南一里源出南分水嶺西北流入三河〉
〈俗呼沙河又八里河在縣南八里源出南水泉山又穆察河在縣東三十里源出穆察山南流入楊〉
〈柳河〉英納河〈在海城縣西南六十里源出氷峪南流至鳳凰城界鐵山東入海〉淤泥
河〈在海城縣西南六十五里源出聖水山西流至迷真山西散漫河之南爲蓋平縣界 按遼志〉
〈遼陽府有泥河又曰蓒芋濼水多蓒芋之草縣志以爲卽淤泥河但遼志謂卽浿水誤〉三
河〈在海城縣西六十里遼河渾河太子河合流入海處〉土河〈在海城縣北十五里源有二一〉
〈出分水嶺一出豬窩嶺西北流至土河鋪合流經牛莊西北入三汊河〉五重河〈在海城縣〉
〈北方輿紀要在蓋州衛東北一百五十里源出分水嶺流經城東北有杓子河流合焉下流匯清河〉
〈泥河之水為臨江注於海臨江在衛東南三百里通志河在今縣北十五里源出縣南分水嶺東南〉
〈流經岫巖城合鳳凰城之杓子河入羊河俗呼五道河〉鞍山河〈在海城縣北六十里源出〉
〈雙塔嶺西北流入三河其下流又曰新開河〉畢哩河〈在蓋平縣東九十里明統志源出〉
〈蓋州衛東山谷閒流經復州衛入海通志源有二一出布霧山一出貓兒嶺南流至金州界内歸〉
〈服堡東入海 按唐書乾封𥘉伐高麗詔劉仁願由畢列道金史哈準傳云哈斯罕必勒哈水人金〉
〈初甞置哈斯罕路於蓋州所謂畢列必勒哈皆卽畢哩河也 哈斯罕舊作曷速館又作曷蘇館必〉
〈勒哈舊作苾里海今並改正〉清河〈在蓋平縣南二里明統志源出蓋州衛分水嶺西南流逕〉
〈城南名州河又西流合淤泥河入於海通志源出哈達山西流至連雲島入海〉南沙河
〈在蓋平縣南三十五里通志卽𡹬頭河源出滚馬嶺流至望海山入海〉冷水河〈在蓋平縣〉
〈四十里源出火石山北荒甸泉西流入海其水六月長寒〉熊岳河〈在蓋平縣南六十一〉
〈里源出蘇子峪西流至兒島入海〉浮渡河〈在蓋平縣南九十里又名鐵場河源出萬家嶺〉
〈老虎峪西流至鉛鑛山北入海南五里有新安河源出新安鋪西北流入浮渡河〉駱馬河
〈在寕海縣東南四十里源出小黒山東南流入海〉夏家河〈在寕海縣西五十里源出鞍〉
〈子山東流入海又沙河口河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圍屏山南流入海又泥河在縣西南界源出金〉
〈龍山北西流入海〉小沙河〈在寕海縣北半里源出大黒山西流入海又龍鳳口河在縣北〉
〈四十里源出雙山西流入海〉澄沙河〈在寕海縣東北七十里源出小黒山東南流入海又〉
〈歸服堡河在縣東北界源出伊拉塔山〉大清河〈在開原縣東三十里明統志源出三萬衞〉
〈東北分水嶺南流經城東十五里合小淸河通志源有二一出吉林城西南香嶺一出吉林城西〉
〈南安巴和托峯供北流至興克山合為一河名瞻河又西南㑹葉赫河入威遠堡邊至開原縣界為〉
〈大清河亦曰扣河又南流至縣東南小清河自東南來㑹合流入遼河〉小清河〈在開原縣〉
〈南二里源出吉林達揚阿嶺曰哈達河西流㑹覺羅呼濟阿嚕十八里等河為小淸河至縣東南與〉
〈大清河合流總名清河又西入遼河覺羅河呼濟河俱出吉林城西南分水嶺阿嚕河十八里河俱〉
〈出安巴和托峯又華家溝河在縣東四十里源出邊外嘉石山下流皆入清河〉馬𩯣河〈在開〉
〈原縣西二十里源出吉林界雅秦峯西南流入縣境至史家堡入遼河又亮子河在縣西四十五里〉
〈源出邊外由慶雲堡西入境至史家堡入馬鬉河明統志亮子河源出三萬衛東北槍杆嶺南流入〉
〈遼河〉金綫河〈在開原縣城東北隅西流出西水關流入清河夾隄多柳故名〉范河
〈在鐵嶺縣南三十里遼史地理志東京遼陽府北至挹婁縣范河二百七十里金史地理志新興挹〉
〈婁二縣有范河方輿紀要源出衛東三十里松山之東㑹諸山之水西南流經黄山塔北流入於遼〉
〈河通志一名汎河源出嘉穆瑚山西流至馬峯溝入遼河〉懿路河〈在鐵嶺縣南六十里源出〉
〈王家林山西流至大猪兒山西散漫舊名小清河全遼志小清河在鐵嶺衛南六十里源出廢貴德〉
〈州南山中西流經懿路城流入遼河金志挹婁縣有清河國名扣必刺卽此 謹按 實錄〉
〈天命五年秋八月 太祖高皇帝統師征明由懿路蒲河二路進收軍駐營偵卒馳告曰明瀋〉
〈陽兵出城來越我偵探地 太祖高皇帝方坐起曰急擊之俾奔囘埧擁於門可乘勝克也遂〉
〈上馬引兵迎擊時明總兵賀世賢副將鮑承先總兵李秉誠副將趙率教各率兵出瀋陽城駐二十〉
〈里外見我兵至俱退 太祖高皇帝諭貝子莽古爾㤗曰汝追之莽古爾泰率䕶軍百人追擊〉
〈李秉誠趙率教兵過瀋陽城東抵渾河又令左翼一旗兵追擊賀世賢鮑承先兵抵瀋陽北〉
〈門斬百餘級時 太宗文皇帝為四貝勒欲追擊大貝勒代善及達爾漢侍衛扈爾漢勸止之〉
〈於是以所俘𫉬按功分給軍土乃還〉柴河〈在鐵嶺縣北二里金史地理志銅山縣南新興縣北〉
〈有柴河方輿紀要源出鐵嶺衛東松山之西㑹諸水入遼河通志源出縣東南分水嶺西北流至背〉
〈隂汀山北折而西至席家莊入遼河又有老古洞河在縣東一百二十五里源出哈什瑪嶺西北流〉
〈入柴河〉復州河〈在復州東十五里舊名沙河方輿紀要沙河在復州衛南八里源出衛東〉
〈德哩英城山下流經此衛三十里有麻河流合馬西注於海又窰河在衛西一里駱駝山東流注〉
〈沙河通志今河源出安博羅山西流至北汛口入海卽沙河也又麻河在州七十里源出釲犁〉
〈山俗呼欒古河窰河在州西一里〉望簪河〈在復州東一百三十里源出大北山東流〉
〈入海〉養息牧河〈在新民東北九十里上通邊外扣肯河下通巨流河〉鴉兒河
〈在岫巖廳南四里〉頭道河〈在岫巖廰北四十里又二道河在廳北三十五里三道河在廳〉
〈北三十里四道河在廳北二十五里五道河在廳北十五里〉龍頭河〈在岫巖所轄凰〉
〈城南一百四十里源出額林山西流入海又羊河在鳳凰城西南界係杓子河五重河合流處流〉
〈至將軍石入海又杓子河在鳳凰城西界源出海城縣東分水嶺㑹五重河流入羊河〉細河
〈在岫巖廰所轄鳳凰城西北界源出小黑山北流入太子河又西北拉們河源出大黑山北流入太〉
〈子河又鳳凰城西北三十里有響水河源出分水嶺西北流入細河〉靉河〈在岫巖廳所轄鳯凰〉
〈城北二十里源出邊外分水嶺西流自高麗靉陽城西北五里入邊至城東南二十里又折流出〉
〈邊入鴨綠江又鳳凰城北三十里有薩瑪吉河源出黄波羅峪又北八十里有三子河源出奈磨〉
〈嶺俱東流入靉河〉草河〈在岫巖廳所轄鳳凰城北三十里源出桃樹峪東南流入靉河又鳳〉
〈凰城西北三十里有通遠堡河源出分水嶺又鳳凰城西南四里有六道河源出㡌盔山俱流入草〉
〈河〉馬樁河〈在昌圖廳境内又有亮子河渾屯河均發源吉林界内〉瀋水〈在承德縣〉
〈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東關觀音閣東泉眼發源流入渾河舊名小瀋河遼金瀋州元瀋陽路明瀋〉
〈陽中衛並以此氷爲名〉清水溝〈在寕海縣東北一百里源出大北山流至紅觜堡西入海〉
淩湖〈在鐵嶺縣北二十里又月湖在縣西八里鴛鴦湖在縣西三十里〉八角泊〈在承〉
〈德縣西南二里又菱角泊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蓮花泊〈在海城縣西六十里相傳自生蓮〉
〈藕故名〉宋家泊〈在鐵嶺縣西十里〉龍潭〈在遼陽州城外東北隅水深不可測〉温
泉〈有二一在遼陽州五十里千山一在遼陽州東北六十里柳河〉龍泉〈在遼陽州千山〉
〈泉自半山崖石竇岀下有龍泉寺〉搠㦸泉〈在海城縣西南二十五里相傳唐薛仁貴搠㦸〉
〈於此泉水湧岀〉鴻臚井〈在寕海縣南旅順口上有石題云唐開元時靺鞨使鴻臚卿崔忻所〉
〈鑿 按舊唐書渤海傳先天二年遣郎將崔忻册拜祚榮為渤海郡王與此所記略異〉
前纂修官〈臣〉賈楨恭纂輯
總纂官〈臣〉邵燦恭覆輯
校對官〈臣〉陶際堯恭 校
前校對官〈臣〉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奉天府〈二〉
︹古蹟︺瀋州故城〈今奉天府治遼太祖神册六年詔徙檀順民於東平瀋州審州之名始此〉
〈金收國二年斡魯與遼軍遇於瀋州進拔其城又承德縣治東北隅即古樂郊縣遼初俘薊州三河〉
〈縣民置三河縣於此後改曰樂郊爲瀋州治金因之後廢元初統名瀋州後屬遼陽路明洪武二十〉
〈一年修築故城周十里有竒南有南關城周不及一里游兵居焉 本朝天聰五年因舊城而増拓〉
〈之 謹按 實錄天命六年三月 太祖高皇帝率貝勒諸臣統大軍征明取瀋陽癸丑〉
〈軍夜行有青白二氣自西而東繞月暈之北至南而止明之偵卒知我師夜至聲礮舉烽火漏二鼓〉
〈馳告瀋陽總兵賀世賢尤世功分兵乘城甲寅辰刻我軍至營於城東七里設立木城乙卯辰刻進〉
〈攻城上四面列兵登陴堅守我軍衝入明兵七萬俱潰我軍繞城縱擊伏尸纍積陣斬總兵賀世賢〉
〈尤世功等遂拔城盡殲其衆又破總兵陳䇿歩兵二萬破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騎兵三萬復殲〉
〈副將董仲貴叅將張大斗之衆㑹暮乃收軍率諸貝勒引䕶軍營瀋陽東門外 命諸將率大〉
〈軍屯城内駐兵五日論功行賞天命十年三月已酉朔 太祖高皇帝欲自東京遷都瀋陽與〉
〈貝勒諸臣議貝勒諸臣諫曰邇者築城東京宫室既建而民之廬舍尚未完繕今復遷移𡻕荒食匱〉
〈又興大役恐致煩苦 太祖高皇帝不許曰瀋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
〈近北征𫎇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於渾河蘇克素護河之上流伐木順流而〉
〈下以之治宫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取朕籌此熟矣汝等何不〉
〈從耶庚午自東京啟行夜駐虎皮驛年未至瀋陽 又按遼史云瀋州本挹婁國地通志承德縣唐〉
〈睿宗時屬渤海大氏置瀋州轄於定理府遼初廢州置三河縣後改樂郊為瀋州治則知承德實古〉
〈挹婁而瀋州之名自渤海始樂郊之名自遼始也又考承德縣北至鐵嶺界七十里挹婁故城在鐵〉
〈嶺縣南六十里通志以為承德錢嶺漢晉間同為挹婁國地此明徴矣或據後漢書挹婁在夫餘東〉
〈北千餘里云其去遼東尚遠誤也〉奉集故城〈在承德縣東南渤海置奉集縣又置集州〉
〈遼因之懷衆軍治焉金廢州以縣屬貴徳州元廢縣明為奉集堡置鐵場百户所屬鐵嶺衛明統志〉
〈在撫順千户所之南八十里通志在今縣東南四十五里東去鐵嶺衞二百十里今有土城周四里〉
〈名奉集堡即其遺址 謹按 實錄天命六年二月癸丑 太祖高皇帝率貝勒諸臣統〉
〈大軍分八路略明奉集堡明總兵李秉誠聞之引三千騎出城六里駐營遣兵二百來偵遇我左四〉
〈旗兵兩路追擊至山巔山下有明兵結為方陣見我軍至遂拔營奔我軍尾擊之明兵兩路敗遁我〉
〈軍追擊𡚒射之抵濠岸而還 太祖高皇帝統大軍離城北三里 駐蹕高岡適右翼兵〉
〈亦至日午師將還有厮養卒來告明兵可二百人去此不遠 太祖高皇帝令右翼貝勒大臣〉
〈率兵追擊至明兵屯聚之所凡二千兵皆驚遁又按遼志集州古陴離郡地漢屬險瀆縣高麗為〉
〈霜巖縣渤海置州考險瀆縣前漢屬遼東郡後漢設遼東屬國都尉險瀆蓋遼東之西境也通志云〉
〈承德東南至遼陽八十里又云奉集堡城在承德東南四十五里周圍四里正南一門外有奉集堡〉
〈橋遼時奉集縣故址今承德東南果在遼陽西境矣〉章義故城〈在承德縣西南遼置昌義〉
〈縣為廣州治遼史地理志廣州漢屬襄平縣高麗為當山縣渤海為鐵利郡大祖遷渤海人居之建〉
〈鐵利州統和八年省開泰七年以漢户置治昌義縣金皇統三年州廢改縣曰章義屬瀋州元廢明〉
〈為章義站明統志在於瀋陽衞西南六十里通志今縣西南七十里有章義站城周二里又西七〉
〈十八里有舊章義站城周四里故址並存〉遼濱故城〈在承德縣西北遼置縣又置遼州始〉
〈平軍治此金皇統三年廢州以縣屬瀋州元並廢縣通志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遼河西岸今有遼〉
〈濱塔為承德廣寕交界地 按遼志州本佛寕國地渤海為東平府唐太宗征高麗拔遼城高宗詔〉
〈程名振蘇定方討高麗至新城皆此地也太祖伐渤海先破東平府遷民實之改為州軍曰東平太〉
〈宗更為始平軍今考唐書粟末靺鞨居最南稍東北曰汨泏部益東曰佛寕部其地距今承德廣寕〉
〈甚遠遼志以遼州有東平軍之名遂謂即渤海東平府又因州名為遼遂謂即唐時遼城新城皆誤〉
〈唐之遼城即遼東城新城又在其東北遼史混合為一亦非也 佛寕部見前〉遼陽故城
〈今遼陽州治遼史地理志神册四年葺遼陽故城以渤海户建東平郡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
〈升為南京城名天福幅員三十里八門宫城在東北隅南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
〈里外城謂之漢城天顯十三年改為東京府曰遼陽治遼陽縣舊志金元皆因舊城明洪武五年改〉
〈建定遼城即今州城也 謹按 實錄天命六年三月庚申 太祖高皇帝集貝勒諸臣〉
〈議曰瀋陽已拔宜乘勢長驅以取遼陽議定即進兵時城中守禦甚嚴辛酉日午我兵至遼陽城東〉
〈南渡河未竟偵卒馳告西門外有兵至 太祖高皇帝統左翼兵先往明總兵李懷信等率兵〉
〈五萬出城五里結陣 太祖高皇帝命左翼四旗兵擊其左時 太宗文皇帝為四貝勒〉
〈引精鋭至請進戰 太祖高皇帝止之曰吾已令左翼兵往擊汝勿前進可率右翼兵往城旁〉
〈覘之 太宗文皇帝請曰令後至二紅旗兵留城旁覘視可也言畢遂進 太祖高皇帝〉
〈遣扈從二黄旗護軍助之 太宗文皇帝引軍衝入明營遂擊敗其衆左四旗兵亦至兩軍夾〉
〈攻明兵大亂奔潰乘勝追擊六十里至鞍山乃還當接戰時有明兵從遼陽西關岀援適城旁二紅〉
〈旗兵見而擊之驅令奔回其兵爭入城人馬自相蹂踐死者相枕藉㑹暮距城南七里駐營壬戌〉
〈 太祖高皇帝率右四旗兵破明步騎三萬於東門外 命左四旗奪橋先登西城是夜城〉
〈中兵舉火列炬拒戰逹旦道員牛維曜等乘亂先遁翼旦明兵列楯大戰又敗右四旗兵亦登城八〉
〈旗同集一處沿城追殺明經略袁應泰等死之總兵朱萬良等皆戰殁𨵵城結彩焚香以黄紙書萬〉
〈𡻕牌備乘輿迎入日正午大張鼓吹導引入城百姓夾道俯伏皆呼萬𡻕乃 駐蹕遼陽城遼〉
〈陽既下河東大小七十餘城皆降 太祖高皇帝集貝勒諸臣議曰 天既眷我授以遼〉
〈陽今將移居此城耶抑仍還我國耶貝勒諸臣俱以還國對 太祖高皇帝曰國之所重在土〉
〈地人民今還師則遼陽一城敵且復至據而固守周遭百姓必將逃匿山谷不復為我有矣舍已得〉
〈之疆土而還後必復煩征討非計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鮮𫎇古接壤要害之區 天既與〉
〈我即宜居之貝勒諸臣皆曰善遂定議遷都丙寅移遼陽官民居北城關廂其南大城則 太〉
〈祖高皇帝與貝勒諸臣及將士居之康𤋮二十一年有 御製廵幸遼陽 駐蹕遼陽夜〉
〈深封月用唐太宗遼城望月詩原韻詩乾隆八年有 御製遼陽懷古詩 又按遼陽本漢縣〉
〈名屬遼東郡後漢安帝初改屬元菟郡晉廢其舊址久堙以漢志及水經注考之其地當在今州西〉
〈北界承德遼陽之間梁水渾河交㑹之處今州乃遼金之遼陽也遼志云本渤海金德縣地漢浿水〉
〈縣高麗改為句麗縣渤海為常樂縣浿水在漢樂浪郡今朝鮮界内金德常樂乃渤海中京顯德府〉
〈縣名皆不在此又按新唐書渤海所建府州無遼陽之名而遼志謂之遼陽故城金志直云渤海遼〉
〈陽故城疑唐中葉安東府廢後渤海置城於此謂之遼陽事或有之然考遼紀太祖二年幸遼東神〉
〈册三年幸遼陽故城四年建東平郡天顯元年始攻拔渤海扶餘城進圍輝罕城降大諲譔置東丹〉
〈國太宗三年遷東丹國民於東平郡是渤海未平之先遼陽之地早入契丹初名遼東復名遼陽或〉
〈即遼時命名非由渤海也遼志不考地理遂謂東京即平壤城亦即輝罕州又即中京顯德府以相〉
〈去各千餘里之地合而為一誤甚 輝罕舊作忽汗今改正〉西安平故城〈在遼陽州〉
〈城東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吳志孫權遣謝宏陸恂拜句麗王宫為單于恂等到安平口即安〉
〈平縣海口也晉咸康七年石虎將王華帥舟師自海道襲燕安平破之亦即此後入高麗為泊汋城〉
〈唐書地理志安東府南至鴨緑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居就故城〈在遼陽州〉
〈西南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省晉復置屬遼東國咸和九年慕容皝擊其弟仁於遼東克襄平居就〉
〈及新昌皆降於皝〉襄平故城〈在遼陽川北漢置縣為遼東郡治高帝八年封紀通為侯〉
〈國後漢為郡治晉為遼東國治永嘉後屬慕容氏亦謂之遼東城慕容廆使其子翰鎮遼東即是城〉
〈也後入高句驪隋大業八年度遼水圍遼東城貞觀十九年親征高麗拔遼東城以其城為遼州儀〉
〈鳳初移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故城後復移新城賈耽曰自營州東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經汝羅守〉
〈捉渡遼水至安東都䕶府五百里府故漢襄平地方輿紀要在都司城北七十里通志相傳今遼陽〉
〈城西北隅故定遼左右後三衛治即其地〉巖州故城〈在遼陽州東北本高麗白崖城唐太〉
〈宗拔之以其地為巖州後廢遼復置巖州治白巖縣屬瀋州金省通志巖州城在遼陽州東北五十〉
〈七里石城山上周四里一門〉沓氏故城〈在遼陽州界漢置縣屬遼東郢後漢因之晉省〉
〈 按呉志嘉禾初孫權欲征公孫淵陸瑁諫曰㳫渚去淵道里尚遠通志云沓渚在遼陽漢書遼東〉
〈郡有沓氏也時公孫淵居襄平呉師𦨞海遼東登自沓渚考襄平實鐵嶺故地遼陽西北至承德承〉
〈德西北至鐵嶺道里數百故云遠耳〉海州故城〈今海城縣治本沃沮國地高麗為沙卑城〉
〈亦曰卑沙城或訛為卑奢城自登萊海道趨高麗之平壤必先出此隋大業十年來䕶兒出海道至〉
〈卑奢城敗高麗將趨平壤高麗懼而請降唐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張亮程名振帥舟師自東萊渡海〉
〈襲沙卑城其城四面懸絶惟西門可上唐兵攻拔之耀兵鴨綠江上渤海號南京南海府曡石為城〉
〈幅員九里都督沃晴椒三州遼置海州南海軍屬東京道又置臨溟縣為州治金天德三年改澄州〉
〈元省州縣屬遼陽路明置海州衞於此 按遼志州本沃沮國地高麗為沙卑城通志云海城有沙〉
〈卑城高麗置故沃沮地也考後漢書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漢之蓋馬即唐蓋牟今蓋平〉
〈縣也今海城西至蓋平界八十里是海城正在蓋平東北矣自此説明則知在漢為沃沮在高麗〉
〈為沙卑在渤海為海府在遼為海州更無疑也〉新昌故城〈在海城縣東漢置縣屬遼〉
〈東郡後漢因之永寕二年高句驪與鮮卑寇遼東太守蔡諷追擊之於新昌戰殁晉亦為新昌縣咸〉
〈和九年慕容仁自平郭趨新昌都䕶王寓擊走之遂徙新昌入襄平時仁與慕容皝相攻也金史地〉
〈理志臨溟縣有鎮曰新昌疑即漢時舊縣也〉析木故城〈在海城縣東南四十里遼置縣〉
〈屬遼陽府尋隸銅州廣利軍屬東京道金皇統三年廢州以縣屬澄州元省今有土堡周二里有奇〉
〈土人猶稱析木城即其遺址 按遼志以析木本漢望平縣地而諸志從之今考水經注大遼水自〉
〈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故城西是漢之望平居襄平之北其地當在〉
〈今遼陽以北近遼河之上流析木在海城東南相去轉遠遼志之言非是且遼志既以顯州之山東〉
〈縣為漢望平縣而又以此為望平縣亦自相矛盾矣〉耀州故城〈在海城縣西南六十里遼〉
〈置州領巖淵縣隸海州金廢今有耀州城周二里餘即其故址 按遼志耀州本渤海椒州故縣五〉
〈椒山貂嶺澌泉尖山巖淵皆廢東北至海州二百里巖淵縣東界新羅故平壤城在縣西南東北至〉
〈海州一百二十里通志考海城唐初置蓋州入渤海為南京南海府統沃晴椒三州六縣遼時耀州〉
〈即南海所統之椒州也又漢書高句驪蓋馬大山在平壤今海城西南實蓋平界也〉遼隊故
城〈在海城縣西漢置縣屬遼東郡顔師古曰隊音遂後漢省公孫度復置魏景初元年幽州刺史〉
〈母邱儉擊公孫淵屯遼東南界淵逆儉於遼隊㑹天雨十餘日遼水大漲儉戰不利引軍還明年司〉
〈馬懿征淵淵遣將軍卑衍楊祚等屯遼隊圍塹二十餘里懿佯出其南而潛軍濟水出其北徑指襄〉
〈平晉廢水經注大遼水東逕遼隊縣故城西遼史地理志仙鄉縣本漢遼隊縣渤海為永豐縣遼改〉
〈名屬遼陽府金廢明統志遼隊廢縣在海州衛西六十里〉蓋州故城〈今蓋平縣治遼史地〉
〈理志本高麗蓋牟城渤海改蓋州又改辰州以辰韓得名井邑駢列最為衝㑹遼徙其民於祖州初〉
〈曰長平軍尋改辰州奉國軍屬東京道統建安一縣金史地理志明昌四年罷哈斯罕建辰州遼海〉
〈軍六年以與陳同咅仍名蓋州元史地理志初為蓋州路至元六年并為東京支郡八年省建安縣〉
〈入州屬遼陽路明初改置衛 按遼志辰州本高麗蓋牟城唐太宗㑹李世勣攻破蓋牟城即此渤〉
〈海改為蓋州又改辰州可知蓋平之為唐時蓋牟決然無疑若據朝鮮古志云辰韓反在朝鮮之東〉
〈以為甚遠不知海城周秦時實屬朝鮮通志海城東南至蓋平界六十里則蓋平自在朝觧之東也〉
〈 哈斯罕改見前〉平郭故城〈在蓋平縣南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晉省縣而城存〉
〈大興四年慕容廆以其子翰鎮遼東仁鎮平郭咸和八年仁據平郭以叛慕容皝咸康二年親襲仁〉
〈於平郭自昌黎東踐冰而進凡三百餘里至厯林口捨輜重輕兵趨平郭遂克之七年皝又使其子〉
〈恪鎮平郭後魏太延二年北燕主馮宏奔高麗高麗處之於平郭尋徙北豐後高麗改置建安城唐〉
〈貞觀十九年征高麗張儉進渡遼水趨建安城又李世勣言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安市先下然後向〉
〈建安二城蓋相近也儀鳳初徙熊津都督府於建安故城賈耽曰自安東都䕶府西南至建安城三〉
〈百里故平郭縣也〉熊岳故城〈在蓋平縣西南六十里遼史地理志東京盧州元德軍本〉
〈渤海杉盧郡故縣五山陽杉盧漢陽白巖霜巖皆廢在京東一百三十里治熊岳縣西至海一十五〉
〈里傍海有熊岳山金廢州以縣屬蓋州元至元六年併入建安縣八年又併建安縣入蓋州今為熊〉
〈岳城〉歸州故城〈在蓋平縣西南九十里遼初置州後廢統和二十九年復置治歸勝縣屬〉
〈東京道金廢州降縣為鎮隸復州今有土堡曰歸州城周一里有竒即其故址〉安市故城
〈在蓋平縣東北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及晉初因之後入高句驪為安市城唐貞觀十九年征高麗〉
〈攻安市不克引還咸亨三年高麗餘衆復叛遣將高侃擊之敗之於安市城渤海置鐵州遼史地理〉
〈志鐡州建武軍本漢安市縣高麗為安市城渤海置州故縣四位城河端蒼山龍珍皆廢治湯池縣〉
〈在東京西南六十里金廢州以縣屬蓋州元至元六年併入建安縣八年又併建安縣入蓋州明統〉
〈志安市廢縣在蓋州衛東北七十里通志今有湯池堡在縣東北六十里即故湯池縣也 按遼志〉
〈鐵州本渤海置也在漢為安市未有城高麗乃置城唐薛仁貴征高麗白衣登城即此金時蓋州所〉
〈統有湯池縣即遼鐵州高麗安市城漢故縣也考今湯池堡去安市廢縣僅十里耳良是〉化成
故城〈今寕海縣治遼興宗置蘇州安復軍兼置來蘇縣為州治金廢州改置化成縣隸復州貞〉
〈祐四年復升為金州元廢明置金州衞於此又有懷化廢縣在縣東遼置屬蘇州金省 按遼志謂〉
〈蘇州本高麗南蘇地漢志高句驪縣有南蘇水城名因此〉開元故城〈今開原縣治元初設〉
〈開元府後改開元路明洪武中改元為原以其地為三萬衛 謹按 實錄天命四年夏六月〉
〈 太祖高皇帝統師四萬征明行三日大雨河漲 諭貝勒諸臣曰將囘兵耶抑進兵耶〉
〈道濘渡口水溢軍行非便若留一二日待水涸土燥恐逃者洩語俾明知我取開原也宜進兵瀋陽〉
〈以疑之遂發兵百人向瀋陽殺三十餘人擒二十人而還使人偵視開原無雨道不濘河水可濟〉
〈 太祖高皇帝乃率大軍進薄開原城明總兵馬林等嬰城守城上少列兵餘皆陳四門外我軍〉
〈設楯梯進攻而以偏師掩擊東門外所陳兵敗之明兵爭入城填擁於門我兵奪門搏戰而攻城之〉
〈兵雲梯未布即踰城入城上兵四面皆潰城外三門兵見城破驚竄我兵據門堵禦濠不得渡盡殲〉
〈之權道事推官鄭之範先遁得脱馬林等皆陣殁 太祖高皇帝登開原城坐南樓偵者以鐵〉
〈嶺䘙有兵三千來援馳告諸貝勒率兵迎戰明兵望見即奔我兵二十人追及之斬四十人〉
〈太祖高皇帝駐營開原三日籍所俘𫉬舉之不盡論功行賞乃班師秋七月 太祖高皇帝師〉
〈圍鐵嶺城城外各堡兵奔入城其不得入者悉奔竄我軍樹梯楯攻城之北明遊擊喻成名等督兵〉
〈拒守槍礮矢石齊下我軍即登梯毁陴摧𨦟突入城上兵驚潰陣斬喻成名等盡殲其衆 太〉
〈祖高皇帝遂入城 駐蹕 又按明統志云古開元城在三萬䘙西門外又元史地理志云金〉
〈末其將布希萬努據遼東元出師伐之擒萬努至開元東土悉平開元之名始此元時於此置萬户〉
〈府明因之設三萬衛又考通志古蹟所載扶餘府黄龍府黄龍寨並在今開原縣境此可據矣 布〉
〈希萬努改見前〉黄龍故城〈在開原縣境本渤海扶餘府遼太祖平渤海還至此有黄龍見〉
〈城上長亙一里光耀奪目更名黄龍府晉岀帝降遼嘗置於此保寕七年府廢開泰九年復置統州〉
〈五縣三金收國元年太祖親攻黄龍府次混同江無舟乘馬徑涉遂克黄龍天眷三年改濟州利涉〉
〈軍以太祖涉濟故也天德二年置上京路轉運司四年改為濟州路轉運司大定二十九年改隆州〉
〈利涉軍貞祐初升為隆安府屬上京路元初屬開元路 按今吉林城西北二百餘里博屯山上有〉
〈金羅索墓碑末云歸葬濟州之東南隩濟州即黄龍府據此則似濟州在今吉林地矣不知山在西〉
〈北二百餘里未必即是吉林地且碑云濟州東南隩又不知其在濟州幾百里也於吉林云在西北〉
〈於濟州云在東則是博屯正在二地犬牙相入之界將謂此山古屬濟州今屬吉林或未可定然〉
〈即此知吉林濟州之相去數百里而不得合一明矣考今開原正在吉林西北而古開元城實在縣〉
〈境便知此是黄龍故地也 羅索舊作婁室今改正〉咸平故城〈在開原縣南界鐵嶺縣東〉
〈北界遼史地理志咸州安東軍本高麗銅山縣地渤海置銅山郡在龍泉府南地多山險寇盜以為〉
〈淵藪乃招平營等州客户數百建城居之初號浩里太保城開泰八年置州治咸平縣金初為咸州〉
〈路天德二年升為咸平府新興諸縣隸焉元仍置咸平府明改屬鐵嶺衛 按明統志云開原路渤〉
〈海為上京龍泉府今遼史云咸州在渤海龍泉府南則知咸州非即開元明矣大金國志許亢宗行〉
〈程錄云自銀州四十里至咸州則知咸平在今開原之南鐵嶺之東北也惟全遼志古蹟所載獨云〉
〈咸平縣在開原縣城東北隅考開原自是古扶餘地通志所謂渤海氏取扶餘地改扶餘府又為龍〉
〈泉府是也今遼史既謂咸州本高麗銅山地渤海置銅山郡地在龍泉府南夫云渤海銅山已不得〉
〈厠入扶餘况云龍泉府南而全遼志乃云明原城北可乎即如松漠紀聞云咸州南至瀋州二百十〉
〈里御寨行程錄云瀋州樂郊館北至咸州咸平館二百二十里今自 盛京北至開原實二百餘里〉
〈明言從 盛京北行抵開原南界其里得二百餘也若謂咸平必越過開原而在其隅之東北當又〉
〈不知其相去幾里乃僅云二百耶且於文亦不得云北至開原而止也據遼史銅山之説咸平於古〉
〈當在扶餘越喜二國之交今開原縣南界鐡嶺縣東北界為似 浩里舊作郝里今改正〉信州
故城〈在開原縣南界鐵嶺縣東北界遼史地理志云本越喜故地渤海置懷遠府治懷福縣聖〉
〈宗開泰初以地鄰高麗置信州彭信軍又改置武昌縣為州治屬東京道金為信州彰信軍屬上京〉
〈路元時州縣俱廢 按信州自是古越喜地在今開原縣南全遼志云開原東北非是〉銀州
故城〈今鐵嶺縣治唐渤海大氏取越喜地置富州遼改銀州富國軍領延津新興永平三縣屬〉
〈東京道金皇統三年廢州省延津永平二縣入新興徙新興治故富州隸咸平府元廢縣仍𨽻咸平〉
〈明洪武二十一年在今縣東南五百里故鐵嶺城置衛二十六年徙治於此 按瀋州銀州秦漢時〉
〈同為挹妻國地六朝及隋銀州屬越喜耳下文挹婁故城注云在鐵嶺縣南六十里通志云承德縣〉
〈有古奥婁河奧婁即挹婁也考今鐵嶺南至承德六十里此可驗矣又唐書渤海傳云以越喜故地〉
〈為懷遠府通志亦云改富州屬懷遠府遼之銀州富國軍實因渤海富州而改名也瀋州今為承德〉
〈銀州今為鐵嶺挹婁越喜又何疑乎又有新興故城在鐵嶺治東遼之新興也〉貴德故城
〈在鐵嶺縣東南遼置貴德州寕遠軍又置貴德縣為州治屬東京道金廢軍存州治縣元廢方輿紀〉
〈要在瀋陽衛東八十里又奉德廢縣在貴德州東遼置屬貴德州金廢〉挹婁故城〈在鐵〉
〈嶺縣南六十里遼置興州中興軍治常安縣屬東京道金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挹婁縣屬瀋州元廢〉
〈明時訛為懿路城周三里有奇永樂五年修築置左中二千户所於此今為懿路站 按遼志興州〉
〈本漢海宜縣地渤海置州領盛吉蒜山鐵山三縣皆廢在東京西南三百里金志挹婁縣遼舊興州〉
〈常安縣遼嘗置定理府於此本挹婁故地遼金二志互異當從金志〉永康故城〈今復州治〉
〈遼興宗置復州懷德軍統永寕徳勝二縣屬東京道金大定七年更名永康縣元廢明置衞於此明〉
〈統志復州衛在都司城南四百二十里通志永寕監城在復州城北五十里明初隸苑馬寺嘉靖十〉
〈四年苑馬寺卿楊最以石甃之今按其城周圍二里二百五十三歩有門三東曰寅賓南曰日永西〉
〈曰聚泉刻曰萬厯五年建蓋重修也〉秀巖故城〈在岫巖廳城東本名大寕鎭金明昌四年〉
〈升為秀巖縣泰和四年廢為鎮貞祐四年復為縣元廢明設撫民通判駐此今為岫巖明統志在都〉
〈司城東南三百里通志蓋平縣東二百四十里有新秀巖城其東十里有舊秀巖城舊志新秀巖城〉
〈在縣東一百六十八里舊秀巖城在新城東四里皆非今岫巖城地〉開州故城〈即今岫巖〉
〈廳所轄鳳凰城遼史地理志開州鎮國軍本貊地高麗為慶州渤海為東京龍原府都督慶鹽穆〉
〈賀四州事故縣六曰龍原永安烏山壁谷熊山白楊皆廢曡石為城周圍二十里唐薛仁貴征高麗〉
〈與其大將温沙門戰熊山擒善射者於石城即此太祖平渤海徙其民於大部落城遂廢聖宗伐新〉
〈羅還周覽城基復加完葺開泰三年遷雙韓二州千餘户實之號開封府開遠軍節度尋更名鎮國〉
〈軍治開遠縣兼領鹽穆賀三州屬東京道金廢全遼志開州城在遼陽城東三百六十里即今鳳凰〉
〈山堡四面石崖峭壁東北二門城隨山鋪砌可容十萬衆唐太宗駐蹕於此城今廢 按後漢書〉
〈貊與高句驪沃沮南與辰韓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唐書渤海以貊故地為東京曰龍原府亦曰〉
〈栅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又云龍原東南瀕海日本道也其地在今朝鮮東界考明成化中朝鮮使〉
〈還遇掠鳳凰山下奏乞更開貢道於舊路南因築此城則鳳凰城實在朝鮮之東遼為開州渤海為〉
〈龍原矣又按鳳凰城在府東南五百一十餘里遼陽城在府東南二百七里知開州城去遼陽城果〉
〈三百餘里也全遼志說亦通〉崇信廢縣〈在承德縣東遼史地理志崇州隆安軍本漢長〉
〈岑縣地渤海置州故縣三崇山溈水緑城皆廢在京東北一百五十里治崇信縣金廢 按長岑縣〉
〈漢屬樂浪郡在今朝鮮界内遼崇州即其地也通志按渤海州名有榮州無崇州榮為中京所屬與〉
〈湯興二州相次今遼史以崇州次於湯興後而東京所屬别有榮州又不載其沿革疑崇字即榮字〉
〈之訛而榮州又出也〉紫𫎇廢縣〈在遼陽州東遼置屬遼陽府金廢 按遼志紫𫎇縣〉
〈本漢鏤芳縣地後佛寕置東平府領𫎇州紫𫎇縣後徙遼城并入黄嶺縣渤海復為紫𫎇縣其地皆〉
〈不在今州境〉石城廢縣〈在遼陽州東金置屬遼陽府興定三年以縣之靈巖寺為巖州〉
〈名其倚郭縣曰東安置行省元省通志金初分巖州地為石城縣今其地在遼陽州城東石城山下〉
興遼廢縣〈在遼陽州西南遼史地理志本漢平郭縣地渤海改為長寕縣遼曰興遼縣屬〉
〈遼陽府金廢〉宜豐廢縣〈在遼陽州西南遼置衍州安廣軍又置縣為州治屬遼陽府金〉
〈皇統三年廢州以縣屬於遼陽府元初縣廢明統志宜豐廢縣在都司城西南一百里通志按金史〉
〈近東梁河應在州城太子河傍〉鶴野廢縣〈在遼陽州西遼史地理志本漢居就縣地渤海〉
〈為雞山縣遼改鶴野縣屬遼陽府金因之仍屬遼陽元至元六年省入遼陽縣明統志鶴野廢縣在〉
〈都司城西八十里〉銅山廢縣〈在開原縣南遼史地理志同州鎮安軍本漢襄平縣地渤〉
〈海為東平寨太祖置州軍曰鎮東後更名治東平縣兼領永昌縣屬東京道金州廢縣屬咸平府大〉
〈定二十九年改曰銅山元廢全遼志銅山縣在開原城南三十里俗傳銅館驛即古縣址〉慶雲
廢縣〈在開原縣西南本渤海𫎇州地遼太祖俘檀州民置檀州俘密雲民置密雲縣於此後改〉
〈州為祺州祐聖軍縣曰慶雲縣屬遼州金州廢縣屬咸平府元廢縣為慶雲驛元志至元三十年置〉
〈遼陽路自䖏雲北至海蘭率賓凡三十八驛全遼志慶雲縣在開原城西八十里有塔存焉方輿紀〉
〈要在鐵嶺衛西北五十里通志今開原城西南四十里慶雲屯是也 海蘭率賓改見前〉清安
廢縣〈在開原縣東北遼置肅州信陵軍治清安縣屬東京道金皇統三年廢州以縣屬咸平府〉
〈元廢全遼志清安縣在開原城東北三十里又有榮安廢縣在縣西遼河西岸亦金置屬咸平府元〉
〈廢〉雙城廢縣〈在鐵嶺縣西遼史地理志雙州保安軍本挹婁故地渤海置安定軍久廢〉
〈烏魯斯王從太宗南征以俘鎭定二州之民建城置州治雙城縣屬東京道金皇統三年廢州縣屬〉
〈瀋州章宗時廢 按全遼志云雙城縣在鐵嶺城西六十里考通志鐵嶺實為挹婁國地今挹婁城〉
〈在其南境雙州在鐵嶺城西知亦挹婁故地也 烏魯斯舊作漚里僧今改正〉廢湯州〈在遼〉
〈陽州西北遼史地理志本漢襄平縣地渤海置州故縣五靈峯常豐白石均谷嘉利皆廢在東京西〉
〈北一百里金廢〉廢嬪州〈在海城縣西北遼史地理志嬪州柔遠軍本渤海晴州故縣五天晴〉
〈神陽蓮池狼山仙巖皆廢隸海州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金廢〉廢自在州〈在開原縣城内〉
〈明永樂七年於三萬衛城内置後移於都司城今廢〉廢安樂州〈在開原縣城内明永樂七〉
〈年於三萬衛城内置今廢〉北豐城〈在承德縣西北後漢末公孫度據遼東置城於此謂之豐〉
〈城司馬懿伐遼東豐人南徙青齊其留者曰北豐宋元嘉十五年北燕主馮宏奔高麗高麗處之平〉
〈郭既而徙之北豐尋殺之胡三省曰慕容翰議以偏師從北道攻高麗即北豐道云〉平州城
〈在遼陽州東四十五里有土堡俗呼平州相傳晉時平州遺址〉安平屯城〈在遼陽州東六〉
〈十里有屯名安平相傳晉時安平縣舊址〉船城〈在遼陽州西六十里周一里有奇俗傳元時養〉
〈鷹處〉大黒山城〈在寕海縣東大黑山上全遼志在金州城東十五里山頂有古城在鳳凰〉
〈山之左方約二里内有二井四面懸絶惟西一門可上不知何代壘砌唐張亮師舟師渡海攻沙卑〉
〈城獲男女八千口意即此 按志所引沙卑城與遼志在海州者不同此為近是但唐時沙卑為高〉
〈麗重鎮不當狹小如此蓋亦昔人避兵處耳〉扶餘城〈在開原縣界本扶餘王城唐書乾封〉
〈初薛仁貴從李勣攻高麗拔扶餘城高麗兵鼓而進仁貴横擊大破之〉德哩英城〈在復〉
〈州東北八十里德哩山之上元季土人所築明初置遼東衛治此後徙入都司城中曰定遼後衛〉
〈德哩英改見前〉來遠城〈在岫巖廰所轄鳳凰城界遼史地理志統和中伐高麗建城防戍屬〉
〈東京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軍後又為州元廢〉九連城〈在岫巖廳所轄鳳凰城東近朝鮮界〉
〈金史幹魯於海蘭甸之地築九城與高麗對出戰入守今鳳凰城邊外有九連城遺址〉故安
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在 盛京城内東南隅元置全遼志即瀋陽衛治〉故
金州萬户府〈在寕海縣城東北隅元置明為衛治〉故博索府〈在岫巖廳所轄〉
〈鳳凰城東金置博索路統軍司天德二年置總管府貞元元年置府尹元初為博索府路至元十七〉
〈年改隸東京總管府後遂廢為廵檢司明統志博索府在都司城東四百七十里 按唐時高麗泊〉
〈汋城在鴨綠江北即金元博索府地博索音與泊汋相近疑亦沿唐舊名而字稍異耳 博索改見〉
〈前〉故瀋陽中衞〈在 盛京城内明洪武二十年置領蒲河撫順二千户所〉故定
遼中衞〈在遼陽州城内明洪武十七年置全遼志在城東南隅即高麗城俗呼高麗營〉故
定遼左右前三衞〈俱在遼陽州城内明洪武四年置為千戸所十年升為定遼左〉
〈右前三衛舊志定遼前衛治在遼陽城東北隅即渤海城相傳渤海大氏所建 按渤海城即遼宫〉
〈城天顯三年建末年廢〉故定遼後衞〈在遼陽州城内明洪武四年置初名遼東衛治〉
〈德理英城尋徙治於此八年改為定遼後衛〉故海州衛〈在海城縣城内明洪武九年置〉
故三萬衞〈在開原縣城内明洪武二十三年置按明統志云衛本古肅慎氏地後曰挹〉
〈婁元魏時號曰勿吉隋曰黒水靺鞨唐貞觀三年始以其地為燕州開元中置黒水府以其部長為〉
〈都督刺史而置長史以監之元和以後服屬渤海為上京龍泉府契丹攻渤海黒水乘間復其地後〉
〈㓕遼遂建都國號曰金後遷都於燕改此爲㑹寕府號上京元改爲開元路洪武二十一年置烏哲〉
〈野人竒哩木女直軍民府二十三年罷府置衛又按三萬衛在渤海曰扶餘府在遼曰黄龍府在金〉
〈曰會寕府在元曰開元路其實一也通志云古開元城在三萬衛西門外金末其將布希萬努據遼〉
〈東元出師伐之禽萬努至開元東土悉平開元之名始此元於其地置萬户府則知明之三萬衛即〉
〈元之萬户府也又云金初建都置㑹寕州太宗時升㑹寕府號上京元初設開元南京二萬戸府則〉
〈知元之萬户府即金之㑹寕府也又云遼龍州隸東京金太祖建都置㑹寕州遼史太祖置黄龍府〉
〈尋廢開泰九年復置龍州則知金之㑹寕府即遼之黄龍府也通志又云黄龍府本渤海扶餘府遼〉
〈祖平渤海道至此有黄龍見城上長亙一里光耀奪目因名黄龍府則知遼之黄龍府即渤海之扶〉
〈餘府也考通志古蹟所載扶餘城本扶餘王城在今開原縣境尤可明驗或據全遼志咸平在開原〉
〈東北隅遂謂明三萬衞乃金之咸平府咸平爲古銅山地自在開原縣南其說誤矣 竒哩木舊作〉
〈乞例迷今改正布希萬努改見前〉故遼海衞〈在開原縣城内故三萬衞治東北明洪武〉
〈二十一年置初治牛家莊二十六年徙治於此〉舊東寕衞〈在遼陽州城内明洪武十三年〉
〈置轄六千戸所〉廢都司〈在遼陽州城内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衞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
廢行太僕寺〈在遼陽州城内舊都司治西南明洪武十三年建〉廢苑馬寺
〈在遼陽州城内舊都司治西明永樂五年建〉永寕監〈在復州北五十里明永樂五年設遼〉
〈東苑馬寺七年建城置監於此周三里有奇門三全遼志明初遼東設監六曰昇平新昌遼河長平〉
〈安市永寕苑二十四曰甘泉安山河隂古城夾河龍臺耀州駝山黄山沙河馬鞍石城平川新安廣〉
〈安平山南豐高平長川名山復州龍潭清河深河後俱廢惟存永寕一監清河深河復州名山四苑〉
遼宫殿〈全遼志遼宫在遼陽城都司治東北高三文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
〈里宫北有讓帝御容殿又漢城遼以宫城之南外城為漢城 又按東丹王宫在遼陽城東北有大〉
〈東丹國新建南京碑〉金宫殿〈在遼陽州城北金皇統四年立寢殿曰保寕宴殿曰嘉惠前後〉
〈正門曰天華曰乾貞又建宗廟有孝寕宫七年建御容殿〉華表柱〈在遼陽州城内相傳丁令〉
〈威化鶴所集明統志在於都司城内鼔樓東舊有石柱湮没有道觀久發為倉〉遼海亭〈在遼〉
〈陽州城内金高士談詩殘雪樓臺山向背夕陽城郭水東西張解詩晴光摇碧海遠色帶滄洲今故〉
〈址無考〉管公屯〈在海城縣西北五十五里相傳漢管㓜安依公孫度時寓居之所〉蝎
臺〈在遼陽州城内明統志在故東京城之東北隅金大定中修城役夫毁臺取土及半得石函啟〉
〈之中有塊石圓滑天成摇撼作聲破之二大蝎尾稍相鉤見風即死〉釣魚臺〈在遼陽州南三〉
〈十里相傳為渤海遊觀之處〉僊人臺〈在遼陽州千山香巖寺相傳為僊人對奕之所登者〉
〈俯瞰滄海如在几席之下〉煉丹臺〈在海城縣西二十里相傳仙人白仲理煉丹處遼置仙鄉〉
〈縣因此〉花露臺〈有二一在開原縣南四十里一三十里相傳邑中有姻家以華麗相尚築〉
〈一臺自矜建置之年無考 按漢時遼東有華麗縣所謂花露臺疑即華麗縣遺址音誤而後人加〉
〈附㑹耳〉景遷堂〈明統志在都司城内元權遼陽府事洪革所建革有志於學慕母三遷〉
〈之教故名山東周正為記〉唐紀功石〈在遼陽州駐蹕山唐太宗破高麗圖破陣狀勒石紀〉
〈功〉南北市〈遼史志云於都城分南北市中為看樓朝集南市夕集北市街西有金德寺大〉
〈悲寺駙馬寺鐡藩竿皆在焉〉雪菴舍利塔〈元僧塔也在香巖寺如二臼相合注水四〉
〈時不竭〉洗馬澗〈在海城縣南八里河相傳尉遲敬德洗馬於此又搠㦸泉詳見山川注下〉
哈斯罕關〈在寕海縣境金時關也元至元中屯田其地〉旅順古井〈在寕海縣〉
〈南近海井中有鐵索懸樹上不詳所始〉
︹城堡︺撫西城〈即撫順城在承德縣東八十里與 興京接界城周三里門三明洪武二十一〉
〈年置千户所於此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章京駐防乾隆四十三年修四十八年有 御製〉
〈撫順城詩嘉慶十年二十三年有 御製撫順城詩 謹按 實錄 太祖高皇帝〉
〈戊子年於撫順清河靉陽寛甸四關口互市以通商賈自此國富民殷云天命三年四月壬寅〉
〈 太祖高皇帝率歩騎兵二萬征明臨行以七大恨告 天癸卯分兵兩路進 令左四〉
〈旗兵取東州瑪哈丹 親與諸貝勒率右四旗兵及八旗精鋭取撫順是夜駐營微雨隂晴不〉
〈定 太祖高皇帝欲囘兵大貝勒曰天䧏此雨以懈明邊將之心使吾進兵出其不意〉
〈耳 太祖高皇帝善其言至亥時乃行是時雲開月霽大軍分隊星馳趨撫順邊隊伍延亙百〉
〈里旌旗蔽空甲辰昧爽圍撫順城執一人遺書遊擊李永芳永芳得書冠帶立城南門上言納款事〉
〈又令軍士備守具我兵見之樹雲梯不移時登其城永芳遂出城降固山額真阿敦引永芳下馬謁〉
〈見 太祖高皇帝於馬上以禮答之於見下撫順東州瑪哈丹三城及臺堡寨共五百餘乃收〉
〈兵各營於所至之地 太祖高皇帝駐蹕撫順城乙巳留兵四千毁撫順城率大軍還又有蒲〉
〈河城在縣北四十里明置蒲河中左千戸所於此乃遼東十八城之一其始建之年無考城周三里〉
〈有竒今廢〉 東 京城〈在遼陽州東北八里太子河東周六里十歩東西廣二百八十丈南〉
〈北袤二百六十二丈五尺門八與 盛京城同東向者左曰迎陽右曰韶陽南向者左曰龍源右曰〉
〈大順西向者左曰大遼右曰顯德北向者左曰懷遠右曰安遠我 太祖高皇帝天命七年建〉
〈名曰 東京十年遷都瀋陽於 東京設城守章京康熙二十年城守移駐金州城内 宫殿與城〉
〈同時建今管理驛站官守䕶〉牛莊城〈在海城縣西四十里城周二里九十三歩門三 本〉
〈朝天命八年建乾隆四十三年修東至遼陽城守界九十里西至廣寕城守界九十里南至蓋平城〉
〈守界六十里北至廣寕城守界七十里東南至岫巖城守界一百里西南至海一百里東北至遼陽〉
〈城守界八十里西北至廣寕城守界七十里明置驛於此 本朝初設章京駐防康熙二十一年設〉
〈廵檢司乾隆十三年増設四品協領〉熊岳城〈在蓋平縣西南六十里城周三里有竒南北二〉
〈門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修東至岫巖城守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海二十里南至復州城守界六十〉
〈里北至蓋平城守界三十里東南至寕海城守界一百餘里西南至海五十餘里東北至蓋平城守〉
〈界四十餘里西北至海三十餘里遼金時熊岳縣故址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設城守尉防禦駐防〉
〈二十八年增設驍騎校三十一年增設佐領雍正五年設副都統鎮守兼轄復州寕海岫巖鳳凰城〉
〈等處乾隆五年改城守尉為協領十五年蓋平城守亦歸熊岳副都統管轄又熊岳舊設通判乾隆〉
〈二十七年移設岫巖城〉范河城〈在鐡嶺縣西南三十里舊名汎河所明正統間建周三里〉
〈有竒門四〉鳳凰城〈在岫巖廳東二百七十餘里城周三里八十歩南一門其地相近有鳳凰〉
〈山明成化十七年朝鮮使臣還國道經山下遇掠奏乞於舊路别開一路因築此城 本朝康熙雍〉
〈正年間屢修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東至鴨綠江朝鮮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海城縣界二百一十三里〉
〈南至海一百六十里北至分水嶺遼陽城守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鴨綠江朝鮮界一百二十里南〉
〈至岫巖城守界九十五里東北至 興京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分水嶺遼陽城守界一百三十〉
〈一里遼開州故址金為石城縣地元屬東寕路明為鳳凰城設兵鎮守 本朝天聰八年設官兵於〉
〈通遠堡崇德二年移此鎮守初設防禦駐防康熙二十六年增設城守尉等官三十一年増設佐領〉
〈等官乾隆四十一年増設廵檢司隸岫巖通判管轄〉跑馬城〈距昌圖廳城八里又茨榆城距〉
〈城二十里土城子距城三十里四面城距城四十里建置無考〉東州堡〈在承徳縣東南一百〉
〈十里周四里有竒又刺榆坨堡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沙嶺堡在縣西四十里即明之沙嶺墩淨煙〉
〈堡即明之靜遠堡在縣西六十里〉十方寺堡〈在承德縣西北九十里相近有遼濱塔堡〉
川盛堡〈在承德縣北三十里又平洛堡在縣北四十里惠遠堡在縣東北界又有無名古堡〉
〈五一在城東南二十里一在城東南八十五里周四里俗名大堡為承德遼陽分界處一在城西北〉
〈五十里一在城西北九十里一在城北四十五里〉八里莊堡〈在遼陽州西南八里又首〉
〈山堡在州西南十五里以近首山而名沙河堡在州西南三十里周一里餘長店鋪堡在州西南五〉
〈十里唐馬寨堡在州西南界黄泥窪堡在州西五十五里周二里爛泥鋪堡在州北三十五里〉太
平堡〈在海城縣西南七十里通志俗呼青城子城圮又夜深堡在縣西五十里三河堡在縣西〉
〈六十里俱周一里有竒又大官堡在縣西南界又新開河堡在縣西北四十里鐵石堡在縣西北七〉
〈十里城俱圯〉土河堡〈在海城縣北十五里又甘泉堡在縣北三十里〉鞍山驛堡
〈在海城縣北六十里明初設驛於此萬厯中建城〉頂山堡〈在蓋平縣南五十里又鐵嶺屯〉
〈堡在縣北五十餘里白家寨堡在縣東北五十五里湯池堡在縣東北六十里〉石河堡〈在寕〉
〈海縣北六十里又木場堡在縣西界紅觜堡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周二里有奇歸服堡在縣東北〉
〈一百六十里周三里堡東即鳯凰城界〉尚陽堡〈在開原縣東四十里周三里南北二門舊〉
〈名靖安堡有蓮花渚近堡曰黄泥岡〉呼濟堡〈在開原城守所轄東南界又松山堡在開原縣〉
〈南四十里柴河堡在縣西南界樣鋪堡在縣西十八里八寶屯堡在縣西三十里〉慶雲堡
〈在開原縣西四十里城周一里門一〉威遠堡〈在開原縣東北三十里城周三里南北二門〉
唐王營堡〈在鐵嶺縣東南三十餘里又撫安堡在縣東南四十里安巴堡在縣東南界丁〉
〈字泊堡在縣西南五十五里曽十堡在縣西二十五里史家堡在縣西北十五里正西堡在縣西北〉
〈二十里〉歸化堡〈在復州東界今圮相近有𡈽城子又鹽場堡在州南八十里博羅堡在州〉
〈南九十里〉楊官堡〈在復州西南三十里又五十寨堡在州北七十里周一里有奇〉黄旗
堡〈在岫巖廳東六十里周圍一百八十步又黄姑堡在廳南一百七十里曹家堡在廳北三十里〉
鎮江堡〈在岫巖廳所轄鳳凰城東南一百二十里為鳳凰城與朝鮮分界之處 謹按〉
〈 實錄天命六年秋七月鎮江城中軍陣良䇿潛通於明將毛文龍令别堡之民詐稱兵至大呼噪〉
〈城中驚擾遂與湯站險山二堡民皆叛投文龍 太祖高皇帝命二貝勒阿敏同 太宗〉
〈文皇帝率總兵副叅等官引兵三千人遷鎮江沿海居民於内地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率〉
〈兵二千人遷金州民於復州冬十一月 太祖高皇帝聞毛文龍屯兵朝鮮境 命二貝〉
〈勒阿敏統兵五千𠞰之渡鎮江乗夜入朝鮮境殺其兵一千五百文龍僅以身免九年夏五月毛文〉
〈龍令遊擊三員引兵犯我國所屬之輝發地沿鴨綠江越長白山而至我守將素勒東阿擊敗之追〉
〈擊三日盡殱其衆秋八月毛文龍遣兵渡朝鮮義州城西鴨綠江入島中屯田 太祖高皇帝〉
〈命大臣楞額哩武善引兵一千襲之途中𫉬間諜訊知明兵晝則渡江入島收穫夜則收兵復渡江〉
〈宿義州江岸楞額哩乘夜進兵潛伏山僻處平旦度明兵已渡江率兵疾馳明偵者未及聲礮舉烽〉
〈燧楞額哩已渡鎮江支流突至其島明將士大驚悉棄戈奔潰楞額哩等於陸地追逐斬五百餘級〉
〈餘皆爭舟墮水溺死楞額哩等盡焚其島中積聚而還又黄骨島堡在鳳凰城西南界〉通遠
堡〈在岫巖廰所轄鳳凰城西北一百里周一里國初置防守尉官兵於此後移置鳳凰城今設〉
〈站為朝鮮貢道所經其左二里右二里又有兩城又西北二十里有草河堡又石城堡在鳳凰城北〉
〈六十九里周二里有竒又北十六里有薩瑪吉堡又北四十三里有靉陽堡周三里有竒又北有〉
〈山堡周二里餘又北有一堵牆堡周三里有竒〉白塔鋪〈在承德縣南二十里 謹按〉
〈實録天命六年三月明奉集堡總兵李秉誠武靖營總兵朱萬良姜弼領騎兵三萬來援瀋陽營於〉
〈白塔鋪遣兵一千前行我 國雅遜亦率精鋭往偵明兵前進雅遜遂走明兵遥躡其後 太〉
〈祖高皇帝聞之大怒統軍前往過 太宗文皇帝營告之 太宗文皇帝即起行馳赴〉
〈 太祖高皇帝前願引兵往遂疾馳迎戰明兵四潰奔北掩擊至白塔鋪又見三總兵統衆布陣〉
〈 太宗文皇帝不待後軍至即率百騎進擊李秉誠朱萬良姜弼不能敵大驚而遁正追擊時〉
〈岳託台吉至大貝勒亦至同追四十里沿途斬首三千餘級〉煙狼寨〈在遼陽州西三十七〉
〈里〉王官寨〈在寕海縣東南三十里〉威安營〈在承德縣東南一百里有城周四里〉
武靖營〈在承德縣西南五十里又得勝營亦在城西南五十里 謹按 實錄天命六〉
〈年二月 太宗文皇帝追明副將朱萬良至武靖營而還〉鹽鐵場〈舊志瀋陽衞東九十〉
〈里安平山有鐵場百户所海州梁房口有鹽場百户所又蓋州衛西四十里有鹽場百户所北九十〉
〈九里有鐵埸百戸所又金州衞西北百七十里有鹽場百戸所東百三十里有鐵場百户所皆明置〉
莽牛哨〈在岫巖廳所轄鳳凰城邊外距朝鮮分界一二里 本朝乾隆十一年奉天將軍請〉
〈於此設汎使彼此不致滋擾尋以與朝鮮不便停止〉豐裕社〈在昌圖廳署後共八社曰豐裕〉
〈惠民懷遠平安和輯長安遵化承恩〉
︹關隘︺梁房口關〈在海城縣西南七十里與蓋平縣接界明時海運之舟由此入遼河又三〉
〈坌關明以三岔河北與三衛駐牧即於三坌界内設關以限〉連雲島關〈在蓋平縣西十〉
〈五里明時置關以控海濱之險又石門關在縣東七十里舊亦有官軍戍守〉青石嶺關
〈在蓋平縣北十二里鑿山通路形勝險隘縣出入必内關上有萬厯年號〉旅順口關〈在寕〉
〈海縣南明時海運舟達金州衛者至此登岸有南北二城俱明初建設中左千戸所久廢有水師營〉
〈一處 本朝康熙五十三年設恊領以下各員駐防又設戰船十隻乾隆十九年裁汰四隻嘉慶四〉
〈年復原額謹按 實錄天聰七年夏六月已卯 太宗文皇帝命貝勒岳託德格𩔖大〉
〈臣楞額哩葉臣伊勒登昂阿喇率左右翼兵總兵官石廷柱率舊漢兵都元帥孔有德總兵官耿仲〉
〈明率新附兵合歩騎萬餘征明旅順口先是有德仲明由登州泛海來降明總兵黄龍於旅順口以〉
〈水師阻截復合朝鮮兵躡追至鎮江我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時方督修岫巖蘭磐通遠堡三〉
〈城奉 命迎有德等率兵駐鎮江岸明兵及朝鮮兵不敢近而退有德等乃登岸來歸至是遂〉
〈以為嚮導破其城黄龍敗死俘𫉬五千餘岳託德格𩔖班師留葉臣伊勒登等率官兵駐守〉蕭
家島關〈在寕海縣東北一百五十里舊有兵戍守〉山頭關〈在鐵嶺縣北二十里 按〉
〈明時有三頭關在三萬衛南六十里久廢無考本朝順治十五年於鐵嶺縣北山頭鋪設關門康〉
〈𤋮十年移置開原今裁〉欒古關〈在復州南六十五里明設關於此今存土堡〉連山
關〈在岫巖廳所轄鳳凰城西北其地有連山因名明置關為朝鮮入貢之道今設站於此又大片〉
〈嶺關通志明通志在海州衞東一百一十里今在鳳凰城界内久廢〉 盛 京邊牆〈南起〉
〈岫巖廳所轄鳳凰城北至開原折而西至山海關接邊城周一千九百五十餘里名為老邊又自開〉
〈原威遠堡而東厯吉林北界至法特哈長六百九十餘里插柳結繩以定内外謂之柳條邊吉林開〉
〈原以西邊外為𫎇古科爾沁等諸部駐牧地 興京鳳凰城邊外為圍場邊門凡二十由山海關外〉
〈自西而東曰明水堂白石觜梨樹溝新臺松嶺子九官臺清河白土廠彰武臺發庫威遠堡折而南〉
〈曰英峩 興京鹻廠愛哈鳳凰城又自開原威遠堡而東曰布爾德庫蘇巴爾罕克爾素伊屯法特〉
〈哈分設防禦官兵管轄稽察出入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有 御製柳條邊望月詩乾隆十九〉
〈年有 御製柳條邊詩四十三年有御製老邊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進柳條邊〉
〈老邊詩嘉慶十年有 御製老邊恭依 皇考元韻詩〉英峩邊門〈在開原縣〉
〈東南有英峩口城南至 興京邊界十五里又南至 興京邊門二百十里邊外為圍場 本朝乾〉
〈隆八年有 御製入英峩門詩十九年有 御製進英峩門詩〉發 庫邊門〈在開〉
〈原縣西北西至彰武臺邊門一百二十里邊外為𫎇古科爾沁界〉威遠堡邊門〈在開〉
〈原縣東北三十里堡周三里南北二門為吉林烏拉等處往來孔道南至英峩邊界七十里又南至〉
〈英峩邊門一百五十里西至發庫邊界八十里又西至發庫邊門二十一里〉鳳凰城邊
門〈在岫巖廳所轄鳳凰城西南十里西南至海口九十里為朝鮮入貢之道舊屬城守兼轄 本〉
〈朝雍正元年増置章京〉愛哈邊門〈亦作靉河在岫巖廳所轄鳳凰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北至 興京邊界七十里又北至 興京鹻廠邊門三十里〉第一站〈在奉天府城内又西〉
〈六十里至老邊站亦名舊邊寨又西四十里至巨流河站逹錦州府廣寕縣界又奉天南至朝鮮站〉
〈道南六十里至十里河站與遼陽州接界即明之虎皮驛舊有土堡周一里有竒 謹按 實〉
〈錄天命六年三月 太祖高皇帝乘勝取遼陽進至虎皮驛駐營即此又南七十里至迎水寺〉
〈站在遼陽州東北二十里又東南七十里至浪子山站在遼陽州東南六十里又東南五十里至甜〉
〈水站在岫巖廳所轄鳳凰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有城周二里餘又東南四十里至連山關站又東南〉
〈五十里至通遠堡站又東南六十里至雪裏站有城周二里餘又東南四十里至鳳凰城站達朝鮮〉
〈界又奉天東北至吉林站道七十里至懿路站即挹婁城又七十里至高麗屯站在鐵嶺縣北十里〉
〈又七十五里至開原站過此為吉林界又奉天北至𫎇古站道七十里至嚴千户屯站開原縣界又〉
〈六十里至發庫站過此為𫎇古界以上各站皆 盛京兵部所轄見 興京關隘門〉
︹津梁︺渾河橋〈在承德縣南十里又白塔鋪橋在縣二十里蒲河木橋在縣北二十五里〉
永安橋〈在承德縣西三十里蒲河經其下俗名大石橋 本朝崇德六年 勅建初〉
〈 太祖高皇帝命修曡道百二十里 太宗文皇帝復建永安橋以便行旅至今賴之康熙〉
〈二十一年有 御製永安橋口占詩乾隆八年有 御製雪中過永安橋詩二首十九年〉
〈有 御製永安橋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曡道題永安橋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曡〉
〈道曡戊戌詩韻詩嘉慶十年二十三年有 御製曡道詩〉巨流河浮橋〈在承德縣〉
〈西一百里〉昇仙橋〈在遼陽州東門外又安定橋在州南門外鎮遠橋昇平橋俱在州西門外〉
梁水橋〈在遼陽州東北三里〉三坌河橋〈在海城縣西六十里又沙河橋在縣西十〉
〈里土河橋在縣北十五里〉張果老橋〈在蓋平縣南四十里石有驢跡通志作仙水橋即此〉
〈又聖旭橋在縣東門外惠風橋在縣南門外新安河橋在縣南六十里淤泥河橋在縣北五十五里〉
熊岳河橋〈在蓋平縣南六十里〉卦符橋〈在寕海縣北三十里〉八里橋〈在開〉
〈原縣南八里頭臺子東又三山橋在縣南三十里〉馬鬉河橋〈在開原縣西三十里又亮〉
〈子河橋在縣西五十里〉范河橋〈在鐵嶺縣西南范河南一里〉柴河橋〈在鐵嶺縣〉
〈北三里〉真武橋〈在復州東門外又北清渡橋在州西南六十里〉遼河渡〈在承德縣〉
〈西一百里又縣南十里有渾河渡又承德鐵嶺交界處有十方寺渡遼陽有太子河渡三坌河渡開〉
〈原有扣河渡清河渡鐵嶺有麒麟渡范河滻皆額設水師船隻〉
︹陵墓︺
︹本朝︺克勤郡王岳託墓〈在 盛京城南五里白塔之西乾隆八年四十三年四十〉
〈八年嘉慶十年二十三年俱有 御製酹克勤郡王園寝詩〉 額 亦都墓〈在承德縣〉
〈東十五里康𤋮三十七年 聖祖仁皇帝東巡親臨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墓 賜奠乾〉
〈隆八年有 御製酹功臣額亦都墓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賜奠額亦都墓詩四十八年〉
〈有 御製賜奠功臣額亦都墓詩嘉慶十年二十三年有 御製賜奠額亦都墓詩〉圖
爾格墓〈在承德縣東十五里〉達海墓〈在承德縣東南五里〉何和里墓〈在承〉
〈德縣南六十里〉費英東墓〈在承德縣北五里乾隆八年有 御製開國佐運勲臣武〉
〈勲王揚古利直義公費英東宏毅公額亦都墓在 二陵之間松楸相望猶見當日 君〉
〈臣相得之概感而賦此詩十九年有 御製過功臣費英東揚古利等墓題句誌感詩四十三〉
〈年有 御製賜奠費英東墓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賜奠功臣費英東墓詩嘉慶十年二〉
〈十三年有 御製賜奠費英東墓詩〉揚古利墓〈在承德縣北十一里乾隆四十三年〉
〈四十八年俱有 御製賜奠功臣揚古利墓詩嘉慶十年二十三年有 御製賜奠揚古〉
〈利墓詩〉孔有德墓〈在遼陽州東南十里〉追封和碩親王舒爾哈
齊墓〈在遼陽州 東京城東北五里〉頴親王薩哈璘墓〈在遼陽州太子河南〉
〈平頂山下〉貝勒穆爾哈齊墓〈在遼陽州東京城東北〉安平貝勒杜
度墓〈在遼陽州東北百二十里響山〉達爾察墓〈在遼陽州東京城北〉 尚 可
喜墓〈在海城縣東南十里〉耿仲明墓〈在蓋平縣連陰峪〉
︹祠廟︺賢王祠〈在 盛京外攘門外街北 本朝乾隆十九年特奉 諭㫖以通達郡王〉
〈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獻郡王禮烈親王饒餘親王鄭獻親王頴毅親王怡賢親王一併祀祠春秋〉
〈致祭祠内碑亭謹鐫勒 恩㫖於上四十三年又奉 㫖睿忠親王豫通親王肅親王克〉
〈勤郡王俱祀祠中仰見 聖主酬庸懋績元祀宗功煌煌鉅典實足以昭示萬世〉忠義
孝弟祠〈 本朝雍正九年建於 盛京學宫遼陽等州縣同時並建〉節孝祠〈在〉
〈盛京懷遠門外 本朝雍正九年建遼陽等州縣同時並建〉鄧將軍祠〈在遼陽州城南〉
〈明宏治間爲都指揮使鄧佐建〉忠節遺愛祠〈在遼陽州明嘉靖間建祀分巡僉事許逵〉
嘉惠祠〈在遼陽州城西明嘉靖間為廵按御史曽銑建〉都城隍廟〈在 盛京城内〉
〈鼓樓東舊瀋陽衞城隍廟也 國初建都升為都城隍廟〉關帝廟〈在地載門外敎塲 本朝〉
〈崇德八年 勅建 賜額曰義高千古乾隆十九年 賜靈䕶神京扁額〉龍 神
廟〈𡉄撫近門内 本朝雍正元年 勅建〉渾 河神廟〈在承德縣東十里木廠渾〉
〈河北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 勅建 御書額曰靈脈精禋有 御書碑記〉 遼
河神廟〈在承德縣西一百二十里巨流河岸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 勅建 御〉
〈書額曰惠澤鍾祥有 御書碑記〉
︹寺觀︺實勝寺〈在 盛京外攘門外我 太宗文皇帝破明兵十三萬於松山 勅〉
〈建此寺寺内供邁達裏佛並恭藏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甲胄弓矢乾隆八年〉
〈 御書額曰海月常輝有 御製實勝寺詩恭瞻 太祖高皇帝所貽甲胄詩恭瞻〉
〈 太宗文皇帝所御弧矢詩十九年有御製實勝寺詩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俱有〉
〈御製恭瞻 太祖高皇帝甲胄作歌恭瞻 太宗文皇帝所御弓矢詩實勝寺詩嘉慶十〉
〈年二十三年俱有 御製實勝寺詩恭瞻 太祖高皇帝甲胄恭瞻 太宗文皇帝〉
〈所御弓矢詩中有嗎哈噶喇樓天聰九年元裔察哈爾林丹汗之母以白駝載瑪哈噶喇佛金像並〉
〈金字喇嘛經傳國璽至此駝臥不起遂建此樓雍正四年奉 㫖重修〉萬夀寺〈在外〉
〈攘門外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 勅建藏經樓有 御書額曰遼海慈雲〉大法寺
〈在 盛京福勝門外一名八王寺〉法輪寺〈在地載門外 本朝乾隆八年 御書額〉
〈曰金鏡周圓四十三年有 御製題法輪寺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法輪寺詩嘉慶十年〉
〈有 御製𭔃題法輪寺詩二十三年有 御製法輪寺恭依 皇考元韻詩又廣慈〉
〈寺在德盛門外 御書額曰心空彼岸延夀寺在外攘門外 御書額曰金粟祥光永光〉
〈寺在撫近門外 御書額曰育羣靈均於乾隆八年奉 頒四寺用喇嘛相地術毎寺〉
〈建白塔一座云當一統相傳爲異並國初 勅建有大學士剛林碑〉 太 平寺〈在地〉
〈載門外 本朝乾隆十九年 御書額曰福田無量又後閣有 御書額曰甘露香林嘉〉
〈慶二十三年有 御製太平寺詩〉 崇 夀寺〈在地載門外唐建本朝康熙三年修内〉
〈有塔一座明萬厯中重修碑記稱此墖創於唐〉舍利寺〈在 盛京城西一名囘龍寺 本朝〉
〈崇德六年 勅建有塔名舍利塔〉長寕寺〈在 盛京西北五里 本朝初爲 御花〉
〈園崸治十三年 勅賜爲寺乾隆八年有 御製長寕寺詩十九年 御書額曰一〉
〈心爲宗有 御製長寕寺恭瞻 太宗文皇帝所貽冠服詩四十三年四十八年有〉
〈 御製長寕寺詩長寕寺恭瞻 太宗文皇帝所御冠服詩嘉慶十年二十三年俱有〉
〈御製長寕寺恭瞻 太宗文皇帝所御冠服恭依 皇考元韻詩〉東 㑹寺〈在遼〉
〈陽州東門外今廢又西㑹寺在州西門外南㑹寺在州南五里今改為山川壇中㑹寺在千山上祖〉
〈越寺南十里〉棲雲寺〈在遼陽州東三十里明永樂成化年間曡次修葺 本朝崇德六年〉
〈 勅修雍正四年重修〉蓮花寺〈在遼陽州南三里 本朝天聰四年 勅建順〉
〈治十五年修乾隆二十一年四十三年重修〉龍泉寺〈在遼陽州南六十五里千山上山顛〉
〈有泉多竒秀可觀方丈前有大石如屏松迸生石罅中偃覆其上名松石屏 本朝崇徳五年今僧〉
〈人住持給衣糧又大安寺在龍泉寺南九里祖越寺在龍泉寺東香巖寺在龍泉寺南有仙人臺康〉
〈熙二十一年有御製龍泉寺祖越寺詩〉廣祐寺〈在遼陽州西門外有白塔俗呼白塔〉
〈寺 本朝天聰九年 勅修康熙二十一年四月 駕幸寺 賜袈裟有 御〉
〈製廣祐寺詩寺周可二三里門對千山亦州之勝也〉慈航寺〈在遼陽州太子河北 本朝天〉
〈聰十年征高麗 駐蹕於此〉 石 塔寺〈在開原縣城西南隅内有塔高二百餘丈十二〉
〈層相傳金宣徽宏理大師葬此又觀音堂在縣東南隅有 御題清濟航扁額〉圓通
寺〈在鐵嶺縣城西北隅明天順萬厯間碑二 本朝崇德八年 勅賜銀五十兩寺有浮圖〉
〈高十二級相傳有老鸛棲止其上則有科甲之應〉景祐宫〈舊在 盛京城内大清門東今〉
〈移撫近門外 本朝崇德六年 勅選道士住持七年給人役園地道士給衣糧順治九年修〉
〈十四年増道士置鐘磬立碑康熙十年 駕幸廟中 賜銀十兩二十一年重 幸〉
〈 御書昭格二字懸之大殿 賜名景祐宫乾隆八年有 御製謁景祐宫詩四十〉
〈三年有 御製景祐宫瞻拜六韻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題景祐宫景祐宫瞻禮曡戊戌〉
〈舊作韻詩嘉慶十年二十三年有 御製景祐宫瞻禮詩正殿有乾隆四十三年 御書〉
〈玉虛真宰扁額〉
前纂修官〈臣〉賈 楨恭纂輯
總 纂官〈臣〉邵 燦恭覆輯
校對官〈臣〉陳嘉塗恭 校
校對官〈臣〉賀式韓恭覆校
- 1261年 (提及)
- 1296年 (提及)
- 1625年 (提及)
- 1634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645年 (提及)
- 676年 (提及)
- 928年 (提及)
- 1287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195年 (提及)
- 1376年 (提及)
- 1143年 (提及)
- 1218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193年 (提及)
- 1381年 (提及)
- 1813年 (提及)
- 1772年 (提及)
- 1807年 (提及)
- 1743年 (提及)
- 1805年 (提及)
- 1778年 (提及)
- 1816年 (提及)
- 1623年 (提及)
- 1388年 (提及)
- 1629年 (提及)
- 1681年 (提及)
- 1737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682年 (提及)
- 238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1419年 (提及)
- 1694年 (提及)
- 1628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719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647年 (提及)
- 1638年 (提及)
- 309年 (提及)
- 1621年 (提及)
- 1783年 (提及)
- 1620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1116年 (提及)
- 1631年 (提及)
- 990年 (提及)
- 1018年 (提及)
- 938年 (提及)
- 1372年 (提及)
- 1207年 (提及)
- 926年 (提及)
- 341年 (提及)
- 612年 (提及)
- 614年 (提及)
- 237年 (提及)
- 336年 (提及)
- 436年 (提及)
- 1011年 (提及)
- 672年 (提及)
- 1619年 (提及)
- 1020年 (提及)
- 1115年 (提及)
- 1140年 (提及)
- 1189年 (提及)
- 1019年 (提及)
- 1407年 (提及)
- 1204年 (提及)
- 1216年 (提及)
- 1293年 (提及)
- 1409年 (提及)
- 438年 (提及)
- 1384年 (提及)
- 1390年 (提及)
- 1380年 (提及)
- 1144年 (提及)
- 1690年 (提及)
- 1618年 (提及)
- 1622年 (提及)
- 1687年 (提及)
- 1740年 (提及)
- 1481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714年 (提及)
- 1754年 (提及)
- 1633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1641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643年 (提及)
- 1635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713年 (提及)
- 1630年 (提及)
- 1640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