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五百四至五百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百一至五百三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五百四至五百七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五百八至五百十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5

思南府表                

                    

大清一統志

 思南府在責州省治東北六百里東西距四百里南北距五百六十里東至銅仁府界一百里西

  至遵義府界三百里南至石阡府界六十里北至四川酉陽州彭水縣界五百里東南至銅仁府界

  一百八十里西南至石阡府龍泉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四川酉陽州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四川瀘

  州合江縣界二百一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三百九十五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荒裔戰國時為楚地秦屬黔中

  郡漢為武陵郡酉陽縣地三國吳以後為黔陽縣

  地元和志思州自漢至呉並為武陵郡酉陽縣地吳分置黔陽縣至梁陳不改隋為巴

  東郡務川縣唐初於縣置務州貞觀初改為思州

  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務州領務川等三縣貞觀元年以廢夷州六縣廢思州五縣來屬務州

  四年改務州為思州天寶初改州為安夷郡隸江南道乾元

  元年復為思州五代時入於蠻宋政和八年復置

  思州屬䕫州路宣和中廢紹興初復置宋史地理志思州政

  和八年建領務川邛水安夷三縣宣和四年廢州為城紹興元年復為思州元初置思

  州軍民安撫司泰定中改為宣慰司元史泰定帝紀三年十一

  月以思州土官田仁為思州宣慰使洪武五年析置思南宣慰司

  屬湖廣明地理考思州洪武初析為二宣慰屬湖廣永樂中置思南府

  屬貴州布政司明統志永樂十一年改宣慰司為府通志時宣慰田氏以不法廢因

  改為思南府

  本朝因之屬貴州省領縣三土司二

   安化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印江縣界四十里西至石阡府

   龍泉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銅仁府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婺川縣界一百一十里東南至銅仁府界

   一百五十里西南至石阡府界六十里東北至四川酉陽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四川彭水縣界

   二百五十里漢武陵郡酉陽縣地隋務川縣地唐為思州治又置思王縣屬思州五代時俱廢宋仍

   為務川縣地元置思州安撫司領水特姜長官司明洪武初改水德江長官司隸思南宣慰司治鎮

   遠州二十二年還治水德江永樂中始為思南府治萬厯三十三年置安化縣仍為府治 本朝因

   婺川縣在府城西四百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安化縣界五十

   五里西至石阡府龍泉縣界三十里南至安化縣界六十五里北至遵義府正安州界九十五里東

   南至安化縣界五十里西南至龍泉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四川彭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正

   安州界七十里漢武陵郡酉陽縣地自晉至陳為黔陽縣地隋置務川縣屬庸州後屬巴東郡唐置

   高富縣屬夷州後廢宋政和中復置思州及務川縣於此宣和中廢為堡隸黔州紹興初復為縣仍

   屬思州元曰婺川縣屬思州安撫司明初屬思南宣慰司永樂中改屬思南府 本朝因之

   江縣在府城南四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本府屬朗溪司界十五里西

   至安化縣界四十五里南至銅仁府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本府屬沿河司界二百二十里東南至銅

   仁府界四百里西南至安化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四川酉陽州界八十里西北至安化縣界七十六

   里漢武陵郡酉陽縣地自晉至陳為黔陽縣地隋為務川縣地唐開元四年置思卭縣屬思州五代

   時廢宋政和八年置邛水縣屬思州宣和中廢為堡紹興初復為縣隸黔州元置思卭江等處長官

   司屬思州安撫司後訛卭為印明洪武初屬思南宣慰司永樂中屬思南府宏治七年改置印江縣

   仍屬思南府 本朝因之朗溪長官司在府城東八十里元置朗溪洞官明洪武十年

  改置今司屬思南宣慰司永樂中改屬烏羅府正統三年仍屬思南府正長官田姓副長官任姓

  沿河祐溪長官司在府城北二百一十里元置沿河祐溪二司屬思州軍民安撫

  司明合置今司永樂中屬思南府正長官張姓副長官冉姓

 ︹形勢︺山川險阻牂牁要路明皇輿考二江𬓛帶於左右重

  岡起伏於四隅明統上接烏江下通楚蜀商旅康

  莊舟車孔道

 ︹風俗︺蠻獠雜居言語各異寰宇信巫屏醫擊鼓迎客

  明統漸被徳化務本力穡唱歌耕種明皇輿考

 ︹城池︺思南府城周四里有奇門五水門一明宏治十四年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修康熙

  十二年增修安化縣附郭 婺 川縣城周三里門四明嘉靖二年建 本朝康熙十年

  印江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明嘉靖二十八年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

 ︹學校︺思南府學在府治東北明永樂十三年建 本康熙十年修二十八年雍正十二

  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安化縣學在府治北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建雍正五年修入

  學額數十二名婺川縣學在縣治東舊在治南明嘉靖閒建萬厯五年徙建 本朝康熙

  五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八名印江縣學在縣治南明萬厯中建後圯 本朝順治十七

  年重建康熙十年修三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大中書院在府治中和山萬厯中建

  為仁書院在府城内明知府田稔與郡人李渭溝學於此 本朝康熙三十年

  岡書院在府城内 本朝嘉慶十一年古務書院在婺川縣城内 本朝乾

  隆四十一年建振徳書院在印江縣城北登文書院在印江縣城内 本朝乾

  隆十五年建 按舊志有斗坤書院在府城東明隆慶中建今廢

  ︹户口︺原額人丁一千八百一十五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十三萬五千八百八十二名口計八萬二

    千八百四十二户

  ︹田賦︺田地山塘共一十萬四千三百六十七畝二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八千三百八十六兩八

   錢八分四釐米一千二百四十六石五斗

  ︹山川︺中和山在府治内通志山勢紆折上多古柏俯瞰江流為郡大觀萬勝山

   城東一里一名萬聖山名勝志四面陡絶元末紅巾之亂郡人避兵於此通志上平坦可耕明嘉靖

   中郡人李渭築室讀書其中府志山高數十仞下臨徳江知府趙恒鐫仁壽二字於山𦝫石壁故又

   名仁壽山東勝山在府城東三里一名東山通志孤峯竦峙如畫思唐山在府城東

   四里方輿勝覽作唐山明統志山南連河只水北接内江水銅鐸山在府城東十五里亦

   曰銅鑼峽府志以水出山峽中聲如鑼鳴也馬鞍山在府城東三十里明統志山以形似

   梵淨山在府城東朗溪司東即思卭山寰宇記思卭縣東南有思邛山黔記一名月鏡

   北接烏羅司界自銅仁西二百餘里羣山環列中聳一峯如刀劈斧裂思印江出此象山

   城東朗溪司北山麓如象鼻然三台山在府城東南二里府志府東有三峯山高聳奇秀或

   以為即三台山天馬山在府城南即席帽山山形如馬故名又城南百里有無黨山四面懸

   思王山在府城西南明統志在府城西南三百七十里舊名龍門山與古費州扶陽縣

   崖門山在府城西名勝志兩山對峙崖壁險峻官道出其中左曰大崖門右曰小崖門

   永勝武勝二關依崖而立為郡之門户𥞇公山在府城西二里一峯高插雲際世傳有嵇

   姓道人廬其上仙去又府西七里有白鹿山四閣山在府城西十五里通志作四角山

   石柱山在府城西二十里明統志山巔有石屹立又名石柱坡半月山在府城北

   五里相近又有觀音山紗帽山屏風山在府城北二百里蒲竹山在府城北二百

   五十里通志山高數百丈上產蒲竹石馬山在府城北二百八十里明統志峯巒聳拔上有

   巨石如馬騰山在府城北石馬山東府志山高數百丈四壁陡絶僅容歩以入每壁有井水皆

   筆架山有二一在府城北石馬山南十里上挺三峯旁又一峯如筆一在婺川縣南

   鬼崖山在府城北沿河司東二十里通志謂之磈崖山在府北二百里黔記高可百丈袤延

   二十里為江東諸山之望横山在府城北沿河司東二十五里與鬼崖山脈相連高山

   在府城北沿河司北一百里高二十里崒嵂難登又東有金竹山高十里脈自石馬山發琴德

   山在安化縣西南三十五里林木蒼翠洞𡐍幽勝椅子山在安化縣北五里雙峯之側黔

   記山形中灣左右旋向如椅又東北七里有大龍頭山大巖山在婺川縣東八十里名山

   勝概記山有巖屋可容百餘人泥塘山在婺川縣南五里產硃砂又縣南有安峯山多羅山

   潛山在婺川縣南二十五里舊志山在列嶂之上一峯北拱如朝通志即都濡五堡舊産硃砂

   華葢山在婺川縣西十五里一云即安化縣之無黨山峯巒高大林木深𮟏土人嘗避兵其

   卧龍山在婺川縣北五十里地名祥川巖前山在婺川縣東北二十里產硃砂

   又縣東北五十里有長錢山地名板場山前有空洞亦産硃砂又縣東北一百十里有荆竹山

   鼓山在印江縣境通志地名花崖有山壁立擊之其聲如鼔河縫山在印江縣境通

   志即觀音崖去縣七里壁高數十丈上有石龕下有洞深不可測去岸里許有石形垂如肺人呼為

   金石肺肝文筆山在印江縣東二里峩嶺山在印江縣東三里府志逶迤一脈連

   亘二十里山勢高聳自縣側望則疊翠重嵐宛如屏障大聖登山在印江縣東五里通

   志端正聳拔頂平濶可三里許隆冬積雪入夏始消又呼大石墩石可作杯物名墨玉上有鐵瓦寺

   十種山在印江縣南六里通志羣峯疊翠宛若圖畫石筍山在印江縣北五

   里巨石特立如筍又北一里有交椅山仙峯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地名牛渡通志峯高峻上

   有古寺址九老峯在府城北羣峯環列者九雙峯在府城北五里通志兩峯秀麗下臨

   大江與白鷺洲相對高歇峯在府城北沿河司北十里為司治後脈通志形如壁立高出雲

   表久雨而雲出即晴久晴而雲出即雨鳳凰峯在婺川縣東五十里以形似名又縣南有

   木悠峯在婺川縣西五十里府志上有水月宫紅崖在府城西五十里又西七

   十里有日頭崖穿崖在府城西一百二十里府志兩石相倚人從其閒穿出大桐崖

   在府城北五里有大桐樹數株故名碑摸崖在府城北沿河司東十五里高可數十丈上有

   仙書紅字又有山崖數處皆有古篆書明嘉靖間鏟去手巾崖在安化縣南七里通志崖

   上黒白相閒縷縷如帨明知府宛嘉祥鑴赤壁二大字於上萬卷崖在婺川縣西四里石

   壘萬叠儼如縹緗又相近有馬鞍石崖山羊崖在婺川縣西五里通志地名熊林其崖形

   如青箱文𩔖蝌蚪金藏崖在婺川縣北五十里上有鹿井鴨池白馬崖在印江縣

   東山巔形如白馬鳳凰岡在婺川縣北四十里相傳昔有鳯棲其上又縣西四十里有馬

   青壁在婺川縣境沙子坡在府城北沿河司東十五里坡旁水極涼又東三十

   里有大龍坡夢子坡在婺川縣北七十里府志坡頂平廣上有石爐高大約丈餘

   水坡在印江縣南五里通志山路夾擁有石壁立高可二十丈每春水四溢則泉流咸匯於此

   水自壁中懸流如瀑土人每以瀑流之有無占嵗時豐歉鮎魚峽在府城西南十里通志兩

   崖間古木陰森碧波澄淨最為幽勝府志兩崖壁立下有一孔若鮎魚口長十餘里烏江經此湍流

   澎湃險不可言雙峽在印江縣西通志水勢奔激東北流入思印江大墩石在府城外

   東隅府志形狀瑰偉下臨德江昔人平其上作淨修閣為遊覽之所上鑴一帶清流四字四方

   石在府城北三百里通志高闊俱五丈四壁嶄然懸羊洞在府城東萬勝山上通志白石

   挺出若縣羊然龍洞在府城東萬勝山麓可灌田千畝中有龍物禱雨輒應其頂又有真源洞

   清澈一泓雖旱不涸明郡人李渭鑴真泉二字講易其上撰龍洞易問朝陽洞在府城東

   南通志洞在天馬山下山川壇側開先洞在府城南四里府志明知府舒應鳳建亭其上

   旁植松柏仙人洞在府城南三十里通志郡守劉謙吉平其坷層級而上移寺於左其右有

   亭周圍設楹為郡勝覽鐘鼓洞在府城西名勝志鐘鼓洞有二寛廣相亞上有二石乳懸

   空擊之作鐘鼓聲石芝洞在府城西四里洞口北向可布數席明割使徐九臯刻石芝洞

   天四字又府西十里有迎仙洞迎春洞在府城西崖門山西數里相近又有藏春洞名勝志

   迎春藏春二洞不甚深廣西壁石奇峭石色黝獅吼洞在府城北三十里俗訛為獅洞

   通志兩石對峙如門半壁如魚形俗呼鯉魚朝天黔記自烏江分派奔瀉十餘丈聲如獅吼舟莫能

   行洞下有潮底泊水流至此平靜不波商人於此易舟逹川江燕子洞在府城北石馬山右

   深闊險峻又有明月洞跳魚洞涼風洞俱在沿河司境蟠龍洞在婺川縣南大山下通志

   水源深廣有龍潛於内洞壁題蟠龍化雨四字雲巖洞在婺川縣西一里通志中寛可容百

   人外有石柱柱上有紋如霞狀稍前復有大石方如玉几葉魚洞在印江縣東大聖登山下

   臨深澗有龍潛焉滴水洞在印江縣西五里通志積沙石而成有細流從石竇中滴下其

   聲清越如琴烏江在府城南自石阡府流入界合徳江繞府治又北流入四川彭水縣界通

   志源出六廣經遵義界流至郡城西鮎魚峽繞府治入四川涪州合於川江水德江

   城東南一里或作徳江源出烏江又東北流四川酉陽州界一名内江水又名巴江水元和志内江

   水一名涪陵水在務川縣西五十歩寰宇記思州巴江水出西南牂牁界經費州通志源出定番州

   東流逕府治入四川涪州合於川江河由江在府城北沿河司北十里源出松桃㕔烏羅司

   又司西一百三十五里有石馬江下流俱入徳江倒羊江在婺川縣北五里一作曉羊江

   下流入烏江通志其水發源不廣由山谷溪流所聚至隘溪渡匯豐樂河或云源出華葢山東北流

   入烏思印江在印江縣南十里一名思卭水源出朗溪司北山逕府城東北入川江元

   和志思州以思卭水為名寰宇記思州南三百里有思卭水源出思卭山又本出錦州洛浦縣界流

   逕思卭縣南四十歩至思王縣界入内江黔記源出朗溪司北山中西流逕縣南又西出安家洞口

   至府城東北入大江府志思印江即思卭水後訛卭為印因以名縣豐樂河在婺川縣南五

   十里通志其水由龍泉湄潭折入縣東至洪渡入龔灘北匯川江暮溪在府城東三里其地

   多雨疑有龍物又府東十里有昔樂溪俱流入德江仁溪在府城東朗溪司南通志一日三潮

   汐又名三潮溪府志出山巖中自高而下居人引以灌田中有州主洲在司治東南從河中突出居

   人立州主廟於上綱陀溪在府城東朗溪司南十二里即思印江之别流也憲溪

   在府城南三里流入德江又府南三十里有掌溪青鸞溪在府城西十里下流入烏江通

   志相傳昔有鸞集其上土人誤以為鵞因名黑鵞溪鸚鵡溪在府城北三十里產茶又北二

   十里有馬蹄溪與鸚鵡溪合流東入德江亭子溪在府城北沿河司東五十里水自龍洞中

   出又司南九十里有鵞溪司西南七十里有甫南溪司北七里有後溪自馬鬉嶺發源流入思印江

   司北十里有桃竹溪上費溪在府城東北一百里通志舊費州以此名隘溪在婺川縣

   南五里通沿河司有二源一出潛山東北流一出華表山東南流至婺川縣東合流入四川彭水

   縣界又去縣四里有楊溪桶溪在印江縣北二里漢流環抱若桶因名又中洲溪在縣北五里

   皆流入思印江香爐灘在府城東一里通志灘石如鼎故名九門灘在府城南十里

   黔記沙渚縈廻水分九派和尚灘在府城南三十里中流一石儼如跏趺又南三十里有相

   牛犢灘在府城西北三十五里一名石牛潭通志水勢奔激有石狀若牛眠七里

   灘在府城北六十里石骨横立灣環七里故名又北有五門灘下為湖口灘與黎芝灘相距十里

   巖口險峻皆河由江流所經也龔灘在府城北二百五十里一名琦塔灘亂石横江濤險十餘

   里又下有袁灘入四川酉陽州虎口灘在府城北沿可司南十里上下險阻又有迎通灘在

   碑摸崖之下野猪灘在府城北沿河司南一百里其下又有松灘齊灘在府城東

   北一百二十里通志中多石穴險怪疑有靈異龍津在印江縣南一里通志即思南至縣官渡

   也印江不通舟楫沿河皆淺石急流至此畧瀦金盞水在府城西三里其水清澈河只

   水在婺川縣東寰宇記婺川縣東二十一里有河只水明統志河只者獠人姓名羅多水

   在婺川縣東寰宇記婺川縣東八十里有羅多水明統志因獠人姓名為名下合豐樂河靈泉

   在府城東朗溪司東北五十里通志水從石底上升不消不長冬温夏涼嵇公泉在府城西

   二里𥞇公山下通志蓋嵇公垂釣處有小魚嘗以四月潛於泉中明年雷動乃出漁人伺而網

   汲溪泉在府城西北八十里明統志其水日有消長黄魚泉在府城北五里通志

   産魚皆黄色故名温泉在府城北二百里明統志夏涼冬熱人多浴焉通志去婺川縣六十

   里有温泉名皁池𭐏其泉四季皆温珍珠泉在府城北沿河司南十里通志水自石窟湧出

   若貫珠然又頗温亦名温泉龍泉在婺川縣東二十里明統志其水或一日一漲或三日一

   漲漲則混濁消則澄清人莫能測通志居人資以灌漑白水泉在印江縣南三里郡志水

   自高崖飛流如練白鷺洲在府城東北通志多産文石遊者採之以供清玩五色者尤佳

   府志二水繞旁雙峯峙左最為勝境中洲在印江縣城南岸通志兩水環流洲處其中平曠一

   線長可二里天池在府城西北十五里池甚深廣又府北石馬山北有天鵞池香墨

   池在婺川縣東通志其水清香汲以洗硯可發墨光故名真源井在府城東萬聖山頂

   通志清澈一泓不溢不涸綠井在府城東朗溪司境府志井去司三里其水綠色時有綠鳩羣

   浴其一椀井在府城東朗溪司東四十里府志山巔有井方圓止若一椀不盈不涸飲

   之不楊柳井在府城北山麓通志水甚清冽中有赤碧小蛇遇大旱出即雨育賢

   井在安化縣學前

  ︹古蹟︺思州故城在府城北本隋務川縣地唐武德四年於縣置務州後改為思州元和志

   思州以思卭水為名方輿勝覽思州舊城去今務川城一百八十里黔記思州故城在今武陵彭水

   之境府志即沿河司所謂城于頭是也務川故城即今婺川縣治隋置縣屬庸州後屬

   巴東郡唐屬思州宋宣和中廢為城元和志務川縣隋開皇十九年置因川為名方輿勝覧大觀元

   年蕃部長田祐恭願為王民始建思州尋省為務川城高宗中與復以務川城為思州以田祐恭為

   守令黔記元至正末移思州治水德江而婺川為屬縣涪川故城在府城東北一百里

   隋置屬黔妄郡唐初屬務州貞觀中為費州治後廢元和志涪川縣隋置取涪水為名舊唐書地理

   武徳四年置務州領涪川縣貞觀四年割入費州扶陽故城在府城西北八十五里隋

   仁壽末置屬庸州唐屬費州後廢舊唐書地理志費州扶陽隋仁壽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陽水

   為名元和志扶陽縣東南至費州八十五武德四年置屬思州貞觀四年屬費州城樂故

   城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唐初置屬思州貞觀中屬費州後廢寰宇記城樂縣招慰生獠置始

   築城人歌舞之遂以為名關索城在婺川縣北五十里廢充州在府境唐武德中置

   後廢唐書地理志充州武德三年以牂牁蠻别部置廢矩州在府境唐武德四年置後廢

   廢莊州在府境唐貞觀中置後廢唐書地理志莊州本南壽州貞觀二年以南謝蠻首領謝

   疆地置四年更名十一年為都督府景龍二年罷都督廢應州在府境廢莊州北唐貞觀

   中置後廢唐書地理志應州貞觀三年以東謝首領謝元深地置廢蠻州在府城東南唐

   置後廢舊唐書地理志黔州都督府領蠻州唐書地理志蠻州縣一巴江廢明州在府城南

   唐貞觀中置後廢唐書地理志明州貞觀中以西趙首領趙唐酋地建廢費州在府城東

   北唐貞觀中置州天寶初改為涪川郡乾元初復為費州後廢元和志費州本古徼外蠻夷地漢武

   元鼎六年通西南夷析置牂牁郡隋又帝於此置涪川縣屬黔州煬帝改為黔安郡貞觀四年

   費州舊唐書地理志費州隋黔安郡之涪川縣貞觀四年分思州之涪川扶陽二縣置費州其年割

   黔州之二縣來屬八年又割思州之二縣來屬天寶元年為涪川郡乾元元年復為費州唐書地理

   志費州縣四涪川扶陽多田城樂續通典州界有費水因以名州扶歡廢縣在府城西

   南五十里唐貞觀中置屬溱州後廢元和志扶歡縣東至溱州五十里貞觀十六年置以縣東扶歡

   山為新興廢縣在府城西唐武德三年置屬牂州後廢多田廢縣

   城西北四十五里唐武徳中置屬思州後屬務州尋又屬費州後廢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務州

   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墾田盈畛故以多田為名唐書地理志費州多田武德四年隸思州貞觀元

   年隸務州八年來屬都濡廢縣在婺川縣南唐貞觀中置屬黔州後廢唐書地理志黔州

   都濡貞觀二十年析盈隆置元和志都濡縣北至黔州二百里貞觀中置以縣西北有都濡水為名

   通志縣南潛山即都濡五堡明置都濡五堡三坑等處巡檢司於縣治西今裁高富廢縣

   在婺川縣東南隋置屬明陽郡唐永徽後廢寰宇記隋大業七年於今縣南三十里置高富縣屬明

   陽郡末年陷夷獠唐貞觀十一年縣南三十里移於今理永徽後廢安夷廢縣

   川縣南宋置屬思州元廢入婺川或云即唐夷州所領之安夷縣也宋史地理志思州政和八年

   領安夷縣宣和四年廢州為城安夷縣為堡明統志唐置安夷縣隸夷州後廢宋政和中復置隸思

   州宣和中廢為堡隸黔州水徳江廢司即今府治元置曰水特姜明𥘉改今名萬厯中

   廢元史地理志思州軍民安撫司水特姜府志明洪武初宣慰使司治鎮遠州二十二年徙治水德

   永樂十二年宣慰田宗鼎以不法廢改為府以水德江司為附郭萬厯三十三年改置縣司廢

   蠻夷廢司在府城西明洪武十年分水德江司置長官司永樂中屬思南府 本朝乾隆

   年閒覃韓偏刀水廢司在府城西北二百八十里洪武七年置土巡檢司

  屬水德江司 本朝屬安化縣乾隆年閒裁思印江廢司即今印江縣治元置明宏

  治中廢元史地理志思州軍民安撫司思印江等處鑾塘勝院在府城北沿河司通志宋

  紹興中建今廢碑石尚存竹溪勝院在府城北沿河司遺址猶存瞻言樓

  聚英樓在安化縣治東又治西有澄清樓并亭在府治後蓮池東明嘉靖中建

  綠陰交映為郡中勝境濟江亭在府城南明正統六年仙人家在安化忠西三

  十里府志巖上有亭如佛龕不知創自何時至今如新巨人跡在府境北龔灘江邊盤石

  上有足跡大可一尺相去五六尺指甲膚文宛然具備又婺川縣東五十里地名燒巖上亦有巨跡

  石洞金牛在婺川縣南二十里地名牛塘山半洞中一石如牛

 ︹關隘︺太平關在府城東三里明正徳萬厯閒相繼修治又府東三十里有石峽關皁嶺

  關在府城東朗溪司東五十里又司北四十里有松嶺關得勝關在府城南三里明嘉

   靖二年修又府南三十里有崇山關武勝關在府城西南一里即小崖門又永勝關在府西

   一里即大崖門明嘉靖中修又西南三十里有芙蓉關老木關在府城西十里又府西三

   十里有日頭關鸚鵡關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又府北二十里有麻海關焦巖關

   川縣東十二里 按縣東有芭蕉關或以為即焦巖關也水雲關在婺川縣東十五里縣境

   又有虎踞關皆置戌處又縣東二十里有馬巖關九杵𨵿在婺川縣北三十里通遵義界

   烏金關在婺川縣西二十里人西三十里有石將關接正安州界石板關在婺川縣

   西五十里又西二十里曰長灘關府志縣西又有石槽檬子土地三關俱接遵義府境明嘉靖中播

   賊李奬王紳等叛立石槽土地檬子杉木四關禦之青巖關在婺川縣西北四十里接正安

   州界路通南川飛鳳關在婺川縣北又縣北五里有江城關縣北八十里有天生關

   水關在婺川縣東北一百里又東北五十里有缺窯關鬬湊關在印江縣東南六十

  峩林關在印江縣南七里通志作峩嶺關又縣南三十里有秀寶關犵楠關

  在印江縣西南七十里板橋鎮在府城東北一百二十里舊有巡司戍守府志明宏治十

  四年酉陽蠻侵沿河司地乃自石阡府遷板橋巡檢司於思渠故屬思南府今廢抱木砦

  在印江縣西南仙人鋪在安化縣境又有鸚鵡板坪蛇盤松溪縣前司前掌溪地施天井等

  鋪舊皆戍守處牛場鋪在婺川縣境又有婺川縣前鋪豐樂鋪SKchar2溪鋪在印江縣

  境又有印江縣前鋪涼水鋪鎮夷公館在府城南八十里

 ︹津梁︺鄉飲橋在府城又名遷善橋李公橋在府城東 本朝康熙十二年建又府東

  五里有憲溪橋通濟憍在府城南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又府南有思濟橋周道

  橋在府城南門外邵家橋在府城南四十里又府南五十里有芭蕉溪橋天生橋

  在府城南五十里兩壁陡峻一石横亘𮞉龍橋在府城西一百里又府西一百二十里有

   永鎮遺金橋在府城北三里相近又有歇場橋鸚鵡橋在府城北三十里跨

   鸚鵡溪上七星橋在府城北沿河司西二十五里地名官洲通志相傳有一老人擲石七枚

   於水中可以渡人因而成之在安化縣北一百二十里利涉橋在府城東北五十里

   絃在婺川縣治右巖子橋在婺川縣東二十七里鎮南橋在婺川縣東五

   十里為黔蜀二省通衢相近又有甕溪橋路通彭水縣豐樂橋在婺川縣東南六十五里

   平津橋在婺川縣南門外明萬厯二十二年建龍登橋在婺川縣南二十里又縣

   南三十里有甘庾橋隘溪橋在婺川縣東北二十五里樂茂橋在印江縣東又縣東

   四十里有雙龍橋南門橋舊在印江縣東 本朝康熙十一年改建於南門澄清

   橋在印江縣西徳江渡在府城南又南十五里有掌溪渡四十里有塘頭渡洪渡

   在府城東北三百里即烏江渡口曉洋江渡在婺川縣東十里一作曉洋川渡通志在

  縣東五里豐樂渡在婺川縣南四十里焦巖渡在婺川縣東十五里焦巖關北為黔

  蜀通衢又縣東北有隘溪渡

 ︹隄堰︺温塘在婺川縣北五里一名暖塘府志水自山徑瀉下如瀑注於塘秋分聚魚冬月允多

  來雁塘在婺川縣東北三十里地名江邊土人蓄水以溉田

 ︹陵墓︺︹宋︺田祐恭墓在婺川縣歸義鄉西山之原︹明︺李盤墓在府城北仁同

  李渭墓在府城東南萬聖山麓

 ︹祠廟︺英祐侯祠在府治前舊名水府祠祀水神明正徳五年沒於水嘉靖十三年重建

  申公祠在府城西明嘉靖十年建祀郡人申祐李先生祠在府治西明萬厯中

  建化郡人李渭有碑記昭化祠在婺川縣境祀漢陳立府志漢牂牁太守陳立保固思邛

  破夜郎王祠祀至今祈禱輒應伏波廟在府城東祀後漢馬援府志宋田祐恭母方姙夢援

  降其宅乃生祐恭反祐恭卒人見援躍馬入祠三府廟在府城東南又有州主廟亦在府境

 ︹寺觀︺水府寺在府城東南又東南四十里有九龍寺七十里有天台寺永妄寺

  城南前枕水徳江明宏治中建又府南有國通寺雪峯寺在府城西七十里又府西有金

  梅林寺在府城西北一百五里明永樂初建常樂寺在府城北一百里唐為福

  常寺宋賜名中勝院明改常樂久廢惟遺一鐘一碣又府西南一百里有甕溪寺金仙寺

  在府城北二百里明嘉靖十四年播州銅佛寺内銅佛七忽失其四思南漁人網得因立寺奉之又

  府北有龍華寺仁同寺東泉寺在婺川縣東一里許明嘉靖中建又縣東百里有豐樂寺

  佛興寺在婺川縣南明洪熙中建又縣南七十里有天半寺與安化縣接界慈化寺

  在婺川縣西五十里地產茶銅山寺在婺川縣北十五里江頭寺在印江縣東五

  西巖寺在印江縣西五里宋時建明嘉靖中修通志在甲山砦下宏敞高曠巨石壁立

  林木蔥舊下有敲栁巖以石擊之聲如擊柝中山寺在印山縣北五里又北二十里有柏

  雲臺觀在府城北二百里明嘉靖中建祖師觀在婺川縣南山頂有亭臺松柏

  真武觀在印江縣南又縣北有三清觀通志山勢峻聳殿閣隱現於密林中登之可眺

  觀音閣在府治中和山頂明郡人李渭㑹講處旁有普濟亭藏經樓壽福樓一乗樓玉

  皇樓俱明隆慶中建普濟菴在府城南通志本舊英祐侯祠地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改為

  普濟菴移英祐侯像城内白衣菴在府城北一百里地近蛇盤鋪中天塔在府治東

  明萬厯中建

 ︹名宦︺︹唐︺冉安昌武德時為宣慰使四年以務川當牂牁要衝請置郡守之乃立為州其後

  思夷等州土地之闢苗民之附皆自此始︹宋︺龎孫恭武城人為運使築思州務川城因山

  控扼建砦堡以備要害︹明︺陳禮泰和人永樂中知思南府時初改土歸流禮編户立學諸

  務畢𡩋閲湯陰人正德中知府時蜀冦逼境民閒𢹂孥負貲竄入崖穴閲誓以死守盡撤

  渡艇深溝固壘賊不得入尋畫計破之城以得全葛鴊萬全人嘉靖中知府剛毅亷慎多積

  穀以備荒有疑獄禱於神立決遷本省副使李夢祥監利人嘉靖中知府鎮筸苗剽掠鄰

  邑時郡無城垣夢祥建議築之期月工竣士民賴以保障李充善長治人嘉靖中知府才識

  敏練力杜私謁夏旱禱雨輒應郡有虎患祝於神患遂息王緯雲南人嘉靖中知婺川縣土賊

  行劫逼近縣治衆皆遁去緯獨持印坐堂上誓與城同存亡衆乃復歸協力固守賊知有備引去

  萬應奎南昌人天啟中知安化縣安邦彦圍會城應奎轉餉中途遇賊被執死之

 ︹人物︺︹宋︺田祐恭字子禮思南人有膽識為蕃部長建炎初劇賊王闢等破歸州將拔瞿塘

  奉調破賊保安蜀境璽書奬勞遷通侍大夫知思州軍事勲業甚著子孫世其官︹明︺李盤

  思南人宣徳中襲蠻夷副長官鎮筸苗叛盤帥兵討之孤軍深入遇賊策馬𡚒擊斬𫉬甚多後賊四

  集援兵不至遂𬒳害從弟邦政以石置樹閒記之久而樹合生夾石夷人夜過樹下聞空中㸃兵聲

  以為神立祠樹前號為留石坡申祐字天錫思南人正統中舉人入國學肄業時𥙊酒李時勉

  以言事忤㫖下獄祐首偈六館諸生伏闕願以身代後成進士授四川道御史立朝忠讜多所裨益

  英宗北征以扈蹕殉土木之難安康字汝錫思南人景泰中舉人厯官户工二部郎宏治初彗

  星見應詔陳言請息興作裁穴員詰奸慝以弭天變上嘉納之出守𪷁江𭶚衆數萬為冦康單騎深

  入諭以威德冦遂解散李濬思南人天順中以貢生為臨武主簿苗衆入冦濬率衆保舜峯

  砦賊攻不克及冬賊再至濬煮藥矢射之中者立斃賊解去後賊又大舉薄城終不能克轉攻陷貴

  陽城而臨武卒無恙云田秋字汝力思南人正德中進士厯給事中奏革内府監局穴食奏

  停雲南差鎮内臣清光祿穴費裁大常穴役又請開貴州科因築本府城垣建白最多其居家一遵

  朱子家禮建先祠置義田修橋梁治藥餌惠濟無窮著有西麓奏議李渭字湜之安化人嘉靖

   中由鄉舉知華陽縣隆慶時厯官雲南叅政所至謹於其職咸有惠愛初問學於轉信及官南都師

   事耿定向復與羅汝芳相得所學以萬物一體為主而歸之於自然嘗守韶州時郡多盜諭察屬曰

   不欲是弭盜根本弭山中盜易弭心中盜難聞者悚息敖宗慶字汝承思南人嘉靖中進

   士厯任中外皆著勞續遷廣西按察使以爭戍卒事三上揭臺使不報宗慶曰殺人媚人吾不為也

   持之益力卒出之晉副都御史巡撫雲南鐵鎖箐亂指授方畧卒奏奇功尋致仕歸郭宗廕

   安化人嘉靖中舉人端方耿介事伯兄恭謹厯任鄰水知縣有德於士民及歸寒素如故蕭重

   望思南人萬厯中進士擢御史凡四為巡按多所建白請設偏沅巡撫雲貴總督思南司知及安

   化縣事輒報可厯官至僉都御史卒田景猷思南人天啟中進士安邦彥反景猷疏請齎勅

   宣諭廷議壯之即擢職方主事時賊方圍貴陽景猷單騎往諭以禍福令釋兵歸朝邦彥不聽欲屈

   景猷日陳寶玩以誘之不為動賊乃留景猷遣其徒𢙢以危禍景猷怒拔刀擊之其人走免覊賊中

  二年以間脱歸從王三善擊賊同死於内莊贈太常寺少卿鄭安民思南人性孝友父妾

  見逐安民知其已有娠迎置别室後生弟澤民田宅奴婢悉讓之以貢生為蜀府長史流賊㓂蜀安

  民時防守青川力戰敗之以功加四品服崇禎末賊陷成都蜀王赴水死安民亦躍入水抱王屍而

  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節愍曹 士銓印江人府庠生崇禎末避賊大聖洞

  中賊攻洞擄士銓母子索金不得欲刃其母士銓直前以身蔽之大呼曰可殺我毋傷母賊並殺之

  兄士望尋母弟屍顔色如生趙富印江人為思石營把總值張先璧之叛富守秀寶關報印

  江城中居民令速徙曰吾以一身代群命矣其後援兵不至被執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

 ︹本朝︺黄世發印江人雍正間以舉人知肅寕縣縣絶少溝澮不雨則無禾世發勸民多鑿井

  以灌田逢歲旱未不枯橋水利大興事   聞   賜四品職銜遷直隸營田觀察使卒乾隆

  十一年入祀郷賢祠又印江縣民廖天培羅致臯有孝行乾隆年間先後 旌表

 ︹流寓︺︹宋︺夏大均敢和間蕃部長田祐恭被召入覲拜伏進退不𩔖遠人徽宗異之問其故

  對曰臣客夏大均實敎臣上悦厚賜之以大均為保州文學︹明︺賴嘉謨江西人㓜隨父

  潔之思南府幕聰慧絶倫從李渭遊好學不倦數年後歸成進士

 ︹列女︺︹明︺徐錦妻䝉氏郡人嘉靖中山賊攻刦隨夫避山箐中為賊所執䝉奪刀刺賊

  賊怒支解之安如崑聘妻楊氏郡人楊宏祖女年十五未嫁而如崑殁氏欲歸

  安守節父母不可乃封帛遺其舅姑以殮遂不食死張隆乾妻楊氏沿河司人隆乾

  為本司正長官與副土官冉姓世仇冉襲隆乾焚殺之楊單騎走泣請平茶司兵生擒冉函其首𥙊

  隆乾柩前一慟而絶徐可大妾陳氏郡人可大官遠方陳留事姑姑病危𥸤天割股

  為羹進之立愈郡守旌其門符賓妻羅氏郡人年十九適賓賓卒依父母家守節足

  不踰閫親疾割股以療之御史旌其門曰節孝壽至八十鄒先魯妻楊氏郡人先魯

  令祁陽卒楊與妾敖氏李氏俱少無子同志守節勤女工以度日屢遭變亂不改其貞田侃

  妻張氏郡人年二十夫卒將葬於河東氏扶柩登舟半渡躍入河比得其尸上下衣皆密縫

  面色如生張一應妻李氏郡人嘉靖中叛兵肆掠潛匿山洞為賊所執投崖而死同

  時敖孫謀妻張氏亦被執投崖死王朝妻劉氏印江人嘉靖中鎮筸苗攻縣城被掠

  罵賊張希旦妻冉氏安化人年十六夫亡遺孤弱冉誓死不二慎出入寡言

  𥬇躬紡績敎育二子俱為諸生覃吉甫妻陰氏安化人事兩世姑盡禮挈家避亂途

  值叛兵衝突相失祖姑姜氏被兵拷死姑何氏亦垂斃陰尋至脱衣𥜗覆之望見叛兵復來恐遭掠

  遂自縊樹下死覃通妻張氏安化人值兵亂隨夫避洞中被刦投崖而死陳謨

  妻王氏安化人流賊四掠被執犯之不從脅以兵罵愈甚遂被殺任效亷妻楊

  氏印江人夫卒七日不食觸棺而死舒英妻龔氏婺川人年十八夫亡誓死守節

  姑憫其少欲令改適遂自盡

 ︹本朝︺敖起宗妻張氏郡人康熙中呉逆兵肆掠與真長姑次姑俱避𡉫後洞中賊緣

  崖至知不免遂姑嫂結𬓛投崖而死同時被難者任尊德妻敖氏避山箐間不食死田氏女李承眷

  長女三女四女媳周氏詹俸祿妻呉氏田茂繹妻張氏田養民妻楊氏俱投崖死安于磐

  妻朱氏郡人事姑盡孝姑病篤割股療之而愈邵堯章妻陳氏安化人呉

  逆之亂被掠氏義不受辱攜二女投江而死同時有楊昌裕妻劉氏年十八亦罵賊𬒳冉國

  輔妻張氏安化人呉逆之亂被執度不能脱乃詐言取物賊信之即乘間投崖死

  廣達妻張氏婺川人年十九夫殁守節撫嗣子成雍正七年 旌同縣周師奭妻李

  氏紀維綬妻王氏並雍正年間 旌郭拱璿妻劉氏郡人年十九夫殁守節事翁姑

  以孝聞織絍之暇繙閱書史雖卑㓜不輕一見乾隆四年 旌同郡田祓妻朱氏張元忭妻古氏何

  特簡妻向氏冉喬枚妻王氏田褘妻冉氏匡元俊妻石氏盛元和妻袁氏安榮仁妻盛氏呉班妻李

  氏任世湜妻楊氏均乾隆年間 旌曹建章妻賀氏安化人夫殁守節乾隆中 旌

  同縣譚映棟妻張氏張承位妻李氏李機妻王氏楊懋嗣妻雷氏冉鐘衢妻黄氏貞女張志道聘妻

  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陳某妻張氏婺川人夫殁守節乾隆中 旌同縣易某妻文

  氏唐某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趙學聖妻呉氏印江人夫殁守乾隆九年

  旌同縣戴志芳妻鄧氏黄國柱妻覃氏朱邦彥妻謝氏饒育萬妻唐氏黄宏源妻戴氏嚴啟明妻胡

  氏王之佐妻歐陽氏易現華妻文氏陳仲猷妻張氏史正序妻楊氏魏人傑妻陳氏貞女黄璞修聘

  妻曾氏均乾隆年間 旌安修緒繼妻張氏郡人夫殁守節嘉慶十年 旌同郡

  崔承宣妻周氏貞女任以忠聘妻楊氏張宏萬聘妻羅氏均嘉慶年間 旌黄楚材妻

  周氏安化人夫殁守節嘉慶元年 旌同縣楊再國繼妻何氏呉一仁妻劉氏田世湛妻羅氏

  妾張氏黄一元妻蒲氏均嘉慶年間 旌張文鼎妻李氏婺川人夫殁守節嘉慶十

  四年 旌戴應志妻任氏印江人猝遇强𭧂守正𬒳嘉慶五年 旌同縣節婦龔

  友諒妻田氏六年 旌

 ︹土產︺鐵通志出安化硃砂元和志州貢水銀寰宇記州土產通志出婺川木悠板

  場巖頭諸處元和志州貢通志各縣俱出元和志州貢棉花通志是處皆種

  居民紡績為布寰宇記州土產油桐通志是處植桐結實如桃取其子為油

  屬有苦竹紫竹鳳尾竹慈竹數種出府境山谷間菖蒲岀府茱萸出印

  蔓菁通志亦名蕪菁諸葛亮南征所正處必令軍人種之人呼為諸葛菜竹雞出府

  白鷴出府境谿谷間(⿰釒义)-- 釵通志出府境香美逾于諸種文石通志出白鷺洲

  文有五色可為盆玩通志出府境其大者如盤鴛鴦出府出府境通志小者如

  

 ︹苗蠻︺峒人在府城東朗溪司頗𩔖漢人多以苗為姓性多忌喜殺出入夫婦必偶挾鏢弩自隨

  飲食辟鹽醬冬以茅花為絮禦寒石阡司亦有之冉家蠻在府城北沿河司性獷戾以丑

  戌日為場十月朔日為節𥙊鬼為樂俗與新添丹行二司之蠻人同石阡亦有之










                           總纂官廖鴻藻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李 鴻恭   校

石阡府表                

                    

大清一統志

 石阡府在貴州省治東北四百八十里東西距四百四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銅仁府界八

  十里西至遵義府界三百六十里南至鎮遠府界十五里北至思南府界五十里東南至思州府界

  六十里西南至平越州餘慶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思南府印江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平越州湄

  潭縣界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七千三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荒裔漢為牂牁郡地晉分置夜

  郎郡晉書地理志永嘉二年牂牁立平夷夜郎二郡劉宋因之隋屬明

  陽郡唐初置夜郎縣尋廢為思夷二州地唐書地理志夷

  州義泉郡本隋明陽郡地武德四年以思州之安夷縣置五代時入於蠻宋大

   觀三年内附建為承州宣和閒廢元置石阡等處

   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初改屬思南

   宣慰司明統志元置石阡軍民長官司洪武初去軍民字止稱石阡長官司永樂十

   一年置石阡府屬貴州布政司明地理考石阡本思州地永樂十一

   年置府隸貴州領長官司四曰石阡曰苗民曰葛彰葛商曰龍泉坪萬厯中改龍泉坪為縣

  本朝因之屬貴州省領縣一

   龍泉縣在府城西二百五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思南府安化縣界三十

   里西至平越州湄潭縣界三十里南至平越州餘慶縣界五十里北至思南府婺川縣界五十里東

   南至本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遵義府遵義縣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思南府印江縣界五十里

   西北至遵義府正安州界一百里隋大業中置明陽郡唐改夷州宋初為羈縻州大觀三年改承州

  宣和五年廢元初置大保龍泉長官司尋改為龍泉坪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初改屬思南

  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屬石阡府萬厯二十八年改置龍泉縣仍屬石阡府 本朝因之

 ︹形勢︺南通鎮遠北距思南明皇輿考負山枕江黔中要地

  林巒環抱水石清幽

 ︹風俗︺刻木為記不事文墨明統淳龎樸茂不離古習

  

 ︹城池︺石阡府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明嘉靖四十年 本朝順治十八年修乾隆三十三

  年重龍泉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明萬厯十二年建

 ︹學校︺石阡府學在府治南明永樂十二年建 本康熙三年修入學額數十七名

  泉縣學在縣城西 本朝康𤋮三十八年建四十八年修入學額數八名明德書

  院在府城南明隆慶六年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屏山書院在府城内舊名文瀾

  書院明建 本朝嘉慶中改今名龍泉書院在縣城内乾隆五十一年建

 ︹户口︺原額人丁一千六百有六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九萬五千一百六十四名口計二萬一千五百

  九十五户

 ︹田賦︺田地山塘共五萬九千四百九十四畝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三千七百七十三兩六錢八分

  九釐米一千一百四十九石四斗五升四合四勺

 ︹山川︺鎮東山在府城東府志峯巒秀拔為郡之鎮金雞山在府城東名勝志在石阡

  長官司東高百丈翠色如沐又有黄楊山產黄楊木故名知府山在府城東三里山之右曰

  龍山在府城東南為郡中勝境名勝志東南高崖曰龍山矗聳雲表左崖畔有洞開敞若

  户進三四丈門漸小僅容身石𨻶中有水瀉下潭深莫測春水漲漫流至五巴砦桶口出入大溪冬

   日則涸大風時發又名風鬼洞九龍山在府城東南十里通志宋故土官楊九龍葬其地土

   人因以名之温塘山在府城南一里府志踞温泉上一名松明山明正德初石阡未建城

   土官楊再珍築囤於此今垣洫猶存十萬山在府城南十里平衍中有沃壤楊再興屯兵於

   此又有十萬囤在府城南六里琵琶山在府城南四十里崖門山在府城西南名

   勝志兩山高下相併曰崖門崖下水流合平茫水入大溪崖門西上有洞懸空朝北高峻莫能窺其

   深廣春夏閒人過者仰視其中如有金鼓聲秋冬則無萬壽山在府城西南通志地名樂

   橋山下有洞俗傳有神羊化石挂榜山在府城西南二里土山戴石方正廣闊又府西南樂

   橋鋪有紗帽山以形似名又名朝天嶺排衙山在府城西南五里羣峯拱列狀如排衙

   獅子山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側又司東有飛鳳朝陽山東二里有雲谷金順山

   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東五十里下有石蔭泉麒麟山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南以形似名

   又司西有擒苗山隘門山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北兩峯對峙如門駱駝山

   城西三里又西為飛馬山雲堂山在府城西五里府志谷深林茂舊為苗蠻出沒處

   花山在府城西北廢苗民司東下有龍潭馬鞍山在府城西北廢苗民司東山勢昂聳

   又司西二里有文筆山又有白崖亦名挂榜山天馬山在府城西北廢苗民司南三里以形

   筆架山在府城北五里明統志狀如筆架香爐山在府城北十里通志平地

   突起四面陡絶上容數百人土人嘗避兵於此勤王山在府城北秀拔環拱與朝天嶺對峙

   相傳昔人曽聚兵於此青山在府城北七十里府志山高聳多林木義陽山

   泉縣東三十里唐義州治此卧龍山在龍泉縣東五十里上有卧石如龍長三丈許腹下

   出水為菖蒲溪之源相近有石牛山高數仞上有巨石如卧牛雞翁山在龍泉縣東南三十

   里唐雞翁縣在其山下將軍山在龍泉縣東南五十里通志紹興二年任正隆之變都

   監安文誓師於此因名石繖山在龍泉縣西府志山上有石高十餘丈端圓如繖

   凰山在龍泉縣西北通志磅礴高大為縣之鎮名勝志鳳凰山在縣東山下有魚子孔口圓如

   盤日出則光漾於中其深無際水泛輒有青紅閒黄之色前有石磯鰌魚滿尺常躍磯上𮞉旋泉窟

   人不可捕綏陽山在龍泉縣西北三十里接遵義府綏陽縣界石筍山在龍泉縣

   北其峯尖聳如筍把軍了山在龍泉縣北二十里明正德六年蜀冦方仕之變三省合

   兵征𠞰營於此因名東山在龍泉縣東北三十里有東山砦秀麗獨出並峙者為金雞山

   木嶺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北六十里嶺上多産異杉因名朝天嶺在府城西北一

   名樂橋坡又名樂回山長沙嶺在府城西北廢苗民司東形勢高峻迎仙峯

   城西一百五十里明統志下有龍塘泉大夫峯在府城西北廢苗民司西又廢葛彰司西

   有三失峯甘猛崖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東又有斜崖環拱司治又西有峯洞崖瓮古崖北

  有葛冲崖望鄉崖在府城西一百六十里通志下有望鄉泉鬼在府城西北廢苗民

  司治西明統志高廣方丈如屋瑪瑙崖在龍泉縣東又東有山羊崖皆高險䥴字崖

  有二一在龍泉縣南十里上刻夜郎古甸四字相傳李白謫夜郎經此後人紀之一在龍泉縣北三

  里上刻天河洗甲四字明萬厯中劉綎平播凱還經此勒石青竹崖在龍泉縣東北一名

  深箐又縣北有中宗崖聚兵墩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南與麒麟山相接峯崖峻險可屯

  坪耕箐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南又有嶺頭箐葛蔓箐皆巖險陰翳寒竹箐

  在府城西以竹樹陰森而名又有杉木箐在府西北上多杉水爛沉箐在府城西北廢苗民

  司南相近又有來林箐黄蠟箐在龍泉縣東又北有隘頭箐山丹坪在府城西

  南廢葛彰司西又有棉花坪舊皆為險隘處穿簾谷在龍泉縣東又有三跳石皆江水發

  龍穿石在龍泉縣東十五里通志巨石壁立中閒一徑僅容一人兩岸石片層曡若鱗

   秋滿洞在府城南名勝志府南梭砦隔岸之山高峻凌空下有秋滿洞洞門開敞洞後

   石泉長流灌田正統間苗亂民竄入洞賊守洞口人從洞後穿出皆得免太虚洞在府城南

   通志一名燕子崖景最幽勝中有萬佛巖石大士像及石龍石虎諸異龍洞在府城西南三

   里名勝志洞在龍底江上其山高峻下有洞闊三丈許深約三里數十歩有圓洞門約三尺又五十

   餘歩有天生橋約丈餘橋内有石田過橋兩石如盤形𩔖葵花上有水滴盤中其深莫測洞内水聲

   潺潺相傳神龍所潛洞産奇石大小𩔖鴨卵上有花文深碧色俗名醮果可翫不可取風神

   洞在府城東北十里人不敢深入入則大風飄發一名風鬼野人洞在龍泉縣南邑

   人於此立便民場騰雲洞在龍泉縣南三十里名勝志平地突起一峯四面險阻中通一

   孔僅可容人入數十歩洞中高闊各五七丈左右有罅通明者五通志一名太極洞左右有五石𨻶

   頂有文𩔖太極圖兑溪洞在龍泉縣南九十里通志外壁險峻洞中寛平非懸梯引綆不

   能上土人避兵其中龍底江在府城西南三里亦謂之大溪通志其上源為包溪鋪溪流逕

   府東黄茅囤合流繞府前入思南府界注於烏江樂囘江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南其源

   有三至方竹箐合為一流出司東北又折而西流注深溪入烏江石阡江在府城西流入

   烏江在府城西一百五十里自遵義府流入府界又東北流入思南府東境又北入四川

   彭水縣界為涪陵江明統志源自四川播州流入思南府界通志東流合思南江入蜀即方輿勝覽

   所載珍州思溪與南平軍郎溪合者也大塘江在龍泉縣西三十里源出播州東通烏江

   義陽江在龍泉縣東北五十里黔記發源夀水南流繞縣治東入烏江凱整河

   城東四十里舊時軍民分界於此新開河在府城西二十里其中巨石森壅者九明萬厯

   二十四年知府郭原賓疏鑿自府前起至思南府界地名塘頭約六十餘里可通舟楫又葛閃河在

   府城西一百四十里下流入烏江江口河在府城西北廢苗民司北四里源出烏江合小

   江通四川涪河泥水河在龍泉縣東二十里通志發源東山流通義陽江中多鮎鯉大者重

   百餘馬渡河在龍泉縣西南自湄潭縣流入東南入烏江桶口河在龍泉縣

   北流合洋溪西入烏江深溪在府城西一百二十里西流注於烏江小溪在府城西

   北廢苗民司北四十里源出山箐中出溪口㑹於烏江水流迅疾恒有漲溢之患洋溪

   城北十里府志源出銅仁府提溪司山下西南流入府界又西逕龍泉縣界與桶口河合入於烏江

   清江溪在龍泉縣城外紆環如帶合流桶口河犵木溪在龍泉縣城南府志環繞

   縣治入於清江溪羊子溪在龍泉縣西北黔記自湄潭縣流入逕緌陽場南東合義陽江

   保大沙洲在府城西龍底江所逕也沙洲在府城西北廢苗民司東山溪之水匯流

   逕此北流入小溪平貫沙洲在府城北上有平貫砦砦前有温泉潭石灘

   城西龍底江流逕此水𫝑激湍處也渰龍灘在府城西南廢葛司南樂囘江所逕也

  場灘在府城西北廢苗民司南東流合沙洲水入於小溪又司北二里有相公灘石骨横江水

  勢迅大龍潭在府城西北廢苗民司北深沉莫測有灌溉之利温泉在府南

  一里明統志泉源湧沸四時清暖通志大小二泉泉水温暖清可鑑髪大者方如盤匜小者中有石

  竇圓如太極可浴登沙泉在府城南四里河旁有小孔水出不竭時有魚出其源不可曉

  灣塘魚泉在府城南六里其地有石門門中有河深遠不可究春則魚出秋則魚入居民

  張笱以時取之凱溉温泉在府城南八里河側水極熱石蔭泉在府城西南廢

  葛彰司東金順山下泉廣丈餘深三尺許春夏則漲秋冬則消極為清冷又司西有瀑布泉

  江崖泉在府城西一百六十里水頗甘冽四時不涸居民資以灌溉沙子泉

  城西北廢苗民司東七里泉石常有白沙如玉𡻕旱沙出愈多民以驗豐歉又白水泉在司北三里

  龍泉在龍泉縣西北鳳凰山下泉自石罅中流出為小渠從東北水關出城入清江溪餘流可

  以灌田通志縣之得名以此魚子孔泉在龍泉縣西北鳳凰山下黄魚泉

  泉縣北二十里名勝志水泛則黄魚羣出大者百餘觔𡻕豐則魚出益廣天井在府城西一百

  二十里平地湧出灌溉甚多又府南有甘谷井縣前井在龍泉縣治南其孔有三水甚清冽

  居民利之鹿井在龍泉縣東南四十里四約囤之石峽閒深丈餘其水味鹹野鹿每餂之輒墮

  

 ︹古蹟︺廢夷州在龍泉縣西北唐初置五代時入於蠻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夷州於思

  州安夷縣領夜郎等十三縣貞觀元年廢夷州四年復置夷州於黔州都上縣十一年又自都上移

  綏陽天寶元年改為義泉郡乾元元年復為夷州領縣五 按唐夷州三徙其地在故安夷都上綏

  陽三縣今綏陽屬遵義府廢承州在龍泉縣西北宋大觀中置尋廢宋史地理志本羈縻夷

  大觀三年酋長獻其地建為承州領綏陽都上義泉安夷洋川五縣宣和三年廢牢州

  在龍泉縣東北義陽山下隋置唐武徳初改為義州貞觀中復為牢州尋廢唐書地理志武德二年

  以信安義泉綏陽三縣置義州並置都牢洋川二縣五年曰智州貞觀四年省都牢五年以廢琊州

  之樂安宜林芙蓉琊川四縣隸之後又領廢夷州之綏養十一年曰牢州徙治義泉十六年州廢

  安夷廢縣即今府治隋置縣唐屬夷州五代時廢宋大觀中復置宣和中廢元和志安夷

  縣隋大業八年置屬明陽郡武德四年屬夷州夜郎廢縣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西六十

  里晋置縣屬牂牁郡永嘉中置夜郎郡後入於李特唐初復置縣屬夷州貞觀初廢晉書地理志永

  嘉二年立夜郎郡其地再為李特所有咸康四年李壽分牂牁夜郎等四郡置安州舊唐書地理志

  武德四年夷州領夜郎縣貞觀元年廢州省夜郎 按元和志貞觀十六年復置夜郎縣為珍州治

  今廢縣在遵義府界都上廢縣在府城西南即今廢葛彰司地隋置縣唐初屬黔州貞觀

  中為夷州治唐末廢宋大觀中復置屬承州宣和中廢元和志都上縣本漢牂牁郡地隋大業十二

  年招慰所置其處有酋豪都集之所因以爲名明陽廢縣在今府西隋置縣兼置明陽郡

  唐初郡廢縣屬夷州後省寰宇記隋置明陽郡治明陽縣唐武德四年隸夷州六年改隸務州貞觀

  洋川廢縣在府城西北唐初置屬牢州貞觀中屬夷州唐末廢宋大觀中復置屬承

  州宣和中廢雞翁廢縣在龍泉縣東南雞翁山下唐初置屬夷州永徽後廢寰宇記故

  縣在安夷縣西南七十里石阡廢司即今府治元置石阡軍民長官司明洪武初改曰石

  阡長官司永樂中以司爲府附郭 本朝雍正八年裁明實錄永樂十一年三月以苗民石阡龍泉

  坪葛彰葛商四長官隸石阡府苗民廢司在府城西北八十里明洪武十年置 本朝康

  熙二十三年裁葛彰葛商廢司在府城西南一百里元置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

  屬石阡府今廢黔記明仍置葛彰葛商長官司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屬石阡府龍泉

  坪廢司即今龍泉縣治元置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廢黔記萬厯中播州楊應龍叛土官

  安民志死之二十八年播州平改司為縣以民志後世襲土縣丞明時樓在府治前明成

  化十六年建南薰樓在府城南迎恩寺左明萬厯十年建勸農亭有二一在府城

  南一在府城北俱明萬厯三年建

 ︹關隘︺松明關在府城東凱料關在府城東南去鎮遠府九十里大定關

  城東南官路所經接鎮遠府界松坎關在府城南鎮安關在府城西南馬髪嶺大路

  嶺屬鎮遠府黄平州蓋境相接也茶園關在府城南與偏橋接界錫樂平關

  在府城西南與平越州餘慶縣接界牛塘𭐏關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境又司南有樂囘

  銅鼓關在府城西北接思南府界鎮夷關在府城北接思南府印江縣界

  灰窯關在府城東北又府境有象鼻關張敎壩關在龍泉縣東又有天井關竹壩

  平關俱為戍守處平水口關在龍泉縣西八十里青龍關在龍泉縣北十五里

   虎踞關在龍泉縣北三十里一名虎跳關林箐幽深明萬厯中設哨兵防禦平砦

   城東黔記府西南抵偏橋北接印江皆坦途獨東隅提溪小路縣崖直下俯瞰城市水硍山筸子坪

   諸苗往往假道於此其平砦斗崖一帶峻嶺摩空叢林蔽日皆諸苗險窟大平砦在府城南

   又廢苗民司治前有金樹砦舊皆爲戍守處鄧坎砦在龍泉縣南明萬厯中楊應龍攻龍

   泉襲官軍於鄧坎官軍擊走之破其金竹青岡嘴虎跳關等七砦蓋縣境去播最近也又縣南有東

   黄楊古屯在龍泉縣東三十里府志巉巖絶壁崖上多黄楊木有大河環繞其上可

   容百萬人宋紹興閒任正隆據之以叛都監安文平之營柵塹洫猶存板橋鋪在府城西

   北達廢苗民司界府境又有鐵厰鋪苗民鋪琵琶鋪樂橋鋪長林鋪龍泉鋪葛彰鋪縣前鋪

   在龍泉縣治前又有乾溪鋪峯岩鋪長林壩鋪桶口鋪塘頭鋪俱 本朝乾隆三年提溪

   哨在府境又有茶園𨵿哨永靖哨岩門哨舊皆設兵守禦鎮夷公館在府城東六十

  里明嘉靖二十三年建今廢

 ︹津梁︺花橋在府城東二十里迎恩橋在府城南又城南有來賓橋永濟橋

  在府城南六十里明嘉靖中建板橋在府城西北廢苗民司北跨小溪上明置板橋巡檢司於

  此宏治中遷治於思南府東而境内之巡檢司遂廢文星橋在府城北又城北有達遠橋

  趙公橋在龍泉縣北又縣北有王公橋白巖江渡在府城南十里葛閃渡

  在府城西一百二十里洋溪江渡在府城北十里龍底渡在龍底江即龍川古

  桶口渡在龍泉縣南一百二十里

 ︹隄堰︺渰龍陂在府城西南廢葛彰司南樂囘江所經處新寒陂在府城西相近又有

  各客陂皆瀦水灌田

 ︹祠廟︺李太白祠在府治祀唐李白通志唐天寶中李白謫夜郎經此因建祠祀之明末以

  祠為理刑署 本朝康熙六年復改為祠 按白流夜郎實未至其地其詩云五色雲閒鵲飛鳴天

  上來傳聞赦書至郤放夜郎囘又云昔去三湘遠今還萬死餘蓋白泝三湘將上夜郎聞命而還也

  胡公祠在府治西祀明知府胡信遺愛祠在府城南明萬厯中建祀知府呉維京鄭

  郭公祠在龍泉縣治祀明巡撫郭子章向公祠在龍泉縣南祀明兵備道向日

  昇日昇以兵備龍泉造士撫民戢兵禦苗有惠政建祠祀之葛在府城南祀蜀漢諸

  

 ︹寺觀︺五峯寺在府迎水寺在府城東五里又城南有迎恩寺𮞉龍寺

  在府城南北塔寺在府城北明建一作白塔觀音寺一在府城西一在城北俱明萬

  厯中玉溪寺在龍泉縣官壩舊名土溪寺後改今名又北門外有華嚴寺天井

  寺在龍泉縣南三十里雲山寺在龍泉縣南二十五里中華山寺在龍泉縣

  南九十五里東陵寺在龍泉縣東北東山西啟靈觀在府城外明萬厯二十四

  真武樓在府治西明永樂初建

 ︹名宦︺︹明︺李鑑貴溪人永樂中知石阡府導民變俗皆有法度九載秩滿遮留者載道

  信廬陵人正統中知府多惠政在任一年值洞苗作亂衆皆避信曰吾受命守此土當效死已而

  賊至信悉力禦𬒳執不屈死余志福建人成化中知府敦崇節義導民以正作風鬼洞龍洞

  辨以袪民惑習俗為之一變丁昶𫎇化人成化中知府建𪠘署嚴守衞賑貧乏在任數年逃

  亡復業卒於官囊無餘貲民賻之始得歸葬禇嵩華亭人嘉靖中知府除豪横濟貧乏課士

  有方及去部民如失怙恃陸郯江南人萬厯中知府振興文敎捐俸購古今書籍貯尊經閣以

  凌秋鵬昆明人萬厯中知龍泉時初設縣規制皆其創畫邑人頌之李紹勲

  四川人萬厯中知龍泉始建學宫士風振起段冝標雲南人萬厯中知龍泉甫下車請減

  浮賦民困𫉬蘇趙譔昆明人崇禎中知龍泉政嚴肅不避强禦吏畏民懐後擢御史殉甲申之

  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人物︺︹明︺唐必聰石阡人成化中舉人為南寕令歸以經學開導士𩔖文學品行見重一時

  楊維鑰石阡人隆慶中任雲南知州親殁廬墓三年鄉里化其孝朱嘉賓龍泉人隆

  慶中苗賊刼掠縳其父炮烙之索金帛嘉賓挺身手刃一賊解父縛衆賊殺之事聞被旌安徳

  印石阡人萬厯中舉人為巴州守歸建議修學倡明古禮士風為之一變安民志

  司長官播州楊應龍叛民志築堡拒守後堡破為應龍所殺及播平改龍泉為縣巡撫郭子章請於

  朝許其子孫世襲土縣丞以旌其忠冉繼勲龍泉人天啟中厯官叅將值水西叛奉調防禦

  屢著戰功歐陽東昌龍泉人天啟末知墊江縣調守渝州張獻忠破城不屈死之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流寓︺︹唐︺李白隴西人天寶中長流夜郎唐書本傳永王璘辟白為府僚佐璘敗詔長流夜郎

  㑹赦還潯陽

 ︹列女︺︹明︺王氏女石阡人名伽藍年十八字諸生楊正綱未婚随父之雲南普洱驛丞任中

  途遇賊殺其父執女以行女厲聲曰吾父為汝害恨不食汝肉尚更為不道耶賊强逼之女罵不絶

  口遂被害鄭新業妻張氏石阡人年十七歸鄭夫年已六十矣婚二載而新業殁氏

  投水鄧再興妻呉氏石阡人嘉靖中鎮筸苗陷郡城再興被殺吳聞難自刎死

  張春妻毛氏石阡人萬厯中播賊殺春將執毛氏去氏抱夫屍厲聲罵賊賊怒斷其手

  及死猶面向夫云曹恩妻黄氏石阡人為苗賊所刼罵賊被殺馬萬珠女

  龍泉人年十七值播賊之𬒳執罵不己賊支解之胡允朝妻楊氏石阡人允朝卒

  楊矢志守節有鎮遠富人某逼娶之楊溺水死彭好古妻楊氏石阡人年十八夫卒

  悲號不食旬日而死安應袍妻簡氏龍泉人年二十夫卒絶粒三日引刀自刎死

  歐陽組妻黄氏龍泉人年二十夫卒守節𬒳旌又冉繼勲妻張氏年二十八夫死守

  節撫孤數十年如一日

 ︹本朝︺歐陽瑩東妻冉氏龍泉人瑩東為諸生年十七卒子璜甫數月冉誓死守節

  經兵燹艱苦備嘗志操彌厲敎璜成立康熙八年 旌趙燦妻馮氏石阡人年十九

  燦亡遺孤元魁方三月馮紡績自給撫敎成立為郡諸生守節四十年雍正中 旌蒲士英

  妻金氏石阡人夫殁守節乾隆中 旌同郡戴以中妻周氏王朝貴妻陳氏張仕偉妻黄氏

  均乾隆年間 旌張炌星妻歐陽氏龍泉人夫殁守節與同縣宋祖憙妻何氏

  均乾隆五年 旌王調妻宋氏石阡人夫殁守節嘉慶十二年 旌同郡熊良柱妻

  李氏席樂山妻尹氏夏之相妻袁氏敖士翺聘妻王氏均嘉慶年間 旌龔生遠妻谷

  氏龍泉人夫殁守節嘉慶四年 旌同縣盧光琳妻簡氏朱爾猷妻唐氏劉之學妻安氏朱儒景

  妻謝氏均嘉慶年閒 旌

 ︹土産︺布元和志夷州貢斑布苗民司出水銀寰宇記夷州産明統志石阡司出

  砂寰宇記夷州出黄蠟唐書地理志夷州土貢蠟燭寰宇記夷州產黄蠟明統志府境出

  犀角唐書地理志夷州土貢寰宇記夷州貢寰宇記夷州產木瓜明統志府境出

  銀杏明統志府境出葛元和志夷州貢

 ︹苗蠻︺楊保播州之裔性奸狡其婚姻祭葬悉同漢人死葬亦有哀挽之禮龍泉為多短裙

  苗在廢葛彰司以花布一幅横掩其骭冉家蠻詳見思南府𦍕獚詳見鎮遠府

                總纂官廖鴻藻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閻學海恭 校

思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思州府在貴州省治東五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至湖南晃州廳界

  九十里西至鎮遠府界一百里南至黎平府界一百一十里北至銅仁府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湖

  南芷江縣界六十里西南至鎮遠府界二十里東北至湖南麻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銅仁縣

  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七千三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南裔秦為黔中郡地漢為武陵

  郡酉陽縣地三國呉分置黔陽縣隋為巴東郡務

  川縣地隋書地理志巴東郡務川開皇末置按今思南府婺川縣沿隋舊名而故縣界甚廣

  今思州思南二府多在境内之地唐為丹陽屬思丹川屬夷二縣

   地隸黔中採訪使宋為思州安夷縣地蕃部長田

   氏據之元至元十二年田氏降置沿江安撫司隸

   思州軍民宣撫司府志宣撫司原治龍泉坪後因龍泉火徙治都坪至元十七年

   復還舊治而都坪遂為安撫司治所即今思州府治也洪武五年分置思

   州宣慰司隸湖廣行省永樂中罷宣慰司置思州

   府隸貴州布政使司通志永樂十一年思州宣慰司田琛與思南宣慰司田宗

   鼎有𨻶弄兵坐廢遂改思州宣慰司為思州府

  本朝因之屬貴州省領縣二土司三

   玉屏縣在府城東南六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湖南晃州廳界三十

   里西至青谿縣界三十里南至鎮遠府天柱縣治一百七十里北至銅仁府治一百五十里東南至

   湖南沅州府界十里西南至青谿縣界五里東北至沅州府界五里西北至本府界四十里漢武陵

   郡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平溪衛隸湖廣都司 本朝雍正五年改衞為玉屏縣𨽻思州府

   谿縣在府城南九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玉屏縣界二十五里西至鎮

   遠府鎮遠縣界五十里南至鎮遠縣界四十五里北至本府界二十里東南至湖南沅州府界五十

   里西南至鎮遠縣界二十里東北至玉屏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鎮遠縣界二十五里漢武陵郡地

   洪武二十三年置清浪衛隸湖廣都司本朝雍正五年改衛為青谿縣𨽻思州府 都 素

   長官司在府城西北九十里本思州地明永樂十一年置於馬口砦正長官何姓副長官周

   施溪長官司在府城東北二百二十里元為施溪漾頭長官司明洪武元年改置

   施溪長官司於丹坪砦長官劉姓黄道溪長官司在府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元置

   洪武五年改置於茅坡砦二十五年遷治武陵坪即今治正長官劉姓副長官黄姓

 ︹形勢︺連溪河扼盤瓠明皇輿考重山環抱溪流縈帶明統

  東連沅靖西抵涪渝商賈貿遷民居輻輳西南雄

  勝之地

 ︹風俗︺民性剛悍刻木為契明皇輿考聲敎漸染夷風丕變

  明統俗近醇龎人知畏法士𩔖彬彬有文埓於近

  地

 ︹城地︺思州府城周二里門四明永樂十三年建 本康熙八年雍正九年重修乾隆

  二十七年增修玉屏縣城即平溪衛舊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明洪武二十三年建 本朝

  乾隆三年修青谿縣城即清浪衞舊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明永樂二十年建 本朝乾

  隆三年修

  ︹學校︺思州府學在府治東明永樂十一年建東向成化中改遷南向 本朝康熙六年

   三十二年四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六名玉屏縣學在縣城内舊為平溪衛學正德

   中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修雍正五年改為縣學入學額數八名青谿縣學在縣城北

   舊為清浪衛學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雍正五年改為縣學入學額數八名

  ︹户口︺原額人丁一千二十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十二萬六千一百九十一名口計二萬二千五百

   八十

  ︹田賦︺田地山塘共五萬七千二百二畝三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三千六百一十一兩六錢一釐

   米二千四百七十石三斗七升九合二勺

  ︹山川︺踞勝山在府治後郡之鎮山府志舊名松園𡉫山在城外明萬厯間築石城環之築踞

   勝臺於上因改今名平軒山在府城東一里環城如案一作平堧山顯靈山

   城東十五里臨河巖前山在府城東五十里路通大萬山險仄難行龍塘山

   城東六十里產鉛鐵㸃燈山在府城南一里夜常有光如燈飛山在府城南三里峯巒

   峩山在府城南三里名勝志其山崒嵂巍峩聖德山在府城南九十里通志為

   萬山之尊土人多祈禱其上紅崖山在府城西南土色深赤故名盤山在府城西

   府志蜿蜒起伏自鎮遠迢遞而來峯巒峻聳為一郡巨觀又府城西二十里有中賽山三十里有掛

   岑鞏山在府城西二十里峯巒層曡連亘百里旗頭山在府城西三十里府

   志險峻萬仞蒼翠蓊鬱山多古栢巔有泉甚甘冽住溪山在府城西三十里橋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與山相連屬者為龍山昔產硃砂今無鼇山在府城西八十里中有古寺

   天應山在府城西一百里明統志昔有人祈雨於此而應故名江頭山在府城西

   北八十里亦名岑彈山名勝志山有歇路坪土人以節序相聚笙歌於此天平囤山

   城西北都素司南二里為土入避兵處土麻山在府城西北都素司北沖文山

   在府城北十里一云在施溪司相近者為平山頂平如臺因名六瀧山在府城北二十里府

   志山勢盤曲苗蠻多出没於此又名六農山金豹山在府城北五十里通志山多豫章之

   鬼總山在府城北六十里相近有鬼隱山産蠟漾頭山在府城北施溪司南

   大龍坑山在府城北施溪司西三十里通志昔産硃砂今無御屏山

   城北施溪司北里許蠟傍山在府城北施溪司北二十里產蠟望城山在府城北

   晴久山巔出雲即雨銅鼓山在府城北頂有潭旁有手⿰扌𤓰 -- 抓獨峭山在府城東北一

   里府志孑然孤峭卓異羣峯七頭山在府城東北七十里路渉溪河黄崖沖山

   在府城東北黄道司西南五里府志山勢險固其中平廣有據險避苗囤獅子口山

   城東北平牙寨苗蠻出入之隘舊設戍守於此天馬山在玉屏縣東一里兩山踞水口有奔

   騰之勢故名月屏山在玉屏縣東三里山形如屏遇望則月如從此山出俗名龍塘坡

   三台山在玉屏縣東五里黔記山東北有獺崖在水口逼入江心逆水而上磊曡如砌高二

   十餘丈下有鷺洲周二里餘七星山在玉屏縣南一里許逶迤七峯與學宫相對亦謂之

   七星峯又有雙薦峯於諸山最高其與雙薦峯相並者曰道定山獅子山在玉屏縣西一

   名象鼻山兩崖對峙如門一路中通崎嶇扼塞飛鳳山在玉屏縣西二里中峯聳翠如鳳首

   其旁兩翼夾峙玉屏山在玉屏縣北一里負江屹立亦謂之玉屏峯又有黄玉坡與峯對峙

   北障山在青谿縣治後突兀崢嶸城圍其半為縣治屏障竹屏山在青谿縣東三

   東山在青谿縣東隔江離城三里許逆流直上聳拔如獅峻石壁立為水口關鍵下有七

   星石金魚洲靈寶山在青谿縣東二十里鐵山屯瑞雲山在青谿縣南

   山在青谿縣南與縣相照故名曬袍山在青谿縣南五里相近有蕨箕嶺寶爐

   山在青谿縣北一百二十里栗子屯相傳有羽士煉丹於此又縣北一百里有觀音山石蓮

   峯在玉屏縣北三里隔江一作蓮花峯黔記石峽紛披如蓮瓣然白崖在府城西五里高峻

   難登中有空洞下臨深潭團崖在府城北三十里上有古刹獨逕崖在府城北施溪

   司東北十里路狹巖險設隘禦苗楊柳崖在府城東北黄道司西二十里崖險峻產蠟

   蠟崖在玉屏縣北六十里通銅仁施溪六洞水銀等山諸苗路立隘防守萬卷崖

   屏縣東北一里山勢參差狀如累帙故名下有文水塘打寶坡在府城南五里岑賈

   坡在府城南一百里通志外接洪江苗所出没明萬厯中立哨於此守之九曲坡

   城東北黄道司西十里府志山勢險峻路逕盤曲因名田堧坪在府城東北黄道司西北

   三十里四山圍繞中有廣原沃野壩坪在玉屏縣南六十里南通革溪天堂西通新溪湳洞

   等處明萬厯中立堡防守又縣西有野雞坪泉洞在府城東北黄道司西七十里名勝志崖

   壁千仞瀑布飛瀉下成溪河以艇從旁入洞中廣容百人監眼洞在府城東北黄道司北

   柴沖洞在玉屏縣東南二里土人於此禱雨輒應又縣北有金銀洞縣東北有白水洞穿

   山洞在青谿縣南三十里洞穿山而過迤東二十五里有牙梳坡舊多苗盜清江

   城東即㵲水也自鎮遠府境流入合府境諸水流入玉屏縣界謂之平江又東入湖南沅州府境注

   於沅清浪江在青谿縣南即鎮陽江也發源於鎮遠府之黄平州由偏橋諸葛洞入鎮

   遠府流經此名清浪江折而東北入府界又有鬼江在縣南四十里磨寨河在府城西十里

   府志下流合都素司北之竹溪河注於清江文水河在玉屏縣東㑹諸江水入平江又有

   易家河亦流入平江野雞河在玉屏縣西十里源自清江流入縣界匯於平江又縣西三十

   里有太平河竹坪河在青谿縣南五里又有關口鐵厰河其水出縣南十里金銀洞

   家河在青谿縣北三里又有歐私河在縣東北一里轉水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府志羣山

   四合水經其間衆流悉匯旋繞數曲引流而東南至府北十里為𥿄漕溪潮水在青谿縣東三

   里水自石崖下出潮汐日每三至常漲二三寸許半時始退異溪在府城東八里名勝志以

   小水各分派入於平溪大河也鐵山溪在府城東十里舊産鐵流入於清江平溪

   城東三十里即住溪下流也架溪在府城南架木溪上以濟往來者凹溪在府城西

   二十里府志東岸有油魚洞西岸有銅魚洞俱流合於清江住溪在府城西三十里一名注

   溪明統志諸溪之水瀦此而復流因名龍溪在府城西六十里昔有土人擊銅鼓於此而龍

   岀因以成溪又城西六十里有海龍溪養苗溪在府城西北八十里源出崖洞明統志有

   巨石障流土人架木槽引以灌田左溪在府城西北都素司南十里又冷水溪在司西南二

   十里下流俱入清江灑溪在府城北源出都素司北馬口溪繞城南而東合於架溪入清江府

   志馬口溪在都素司北一里即灑溪上源也銅鑼溪在府城北十里相傳有龍潛其中俱

   流入清江一作銅鑼潭施溪在府城北施溪司東里許其上流自銅仁府來流經司治北十

   里有龍門灘灘險損舟下流達湖南沅州府界黄道溪在府城東北黄道司西南八十里又

   司北五里有淘沙溪淘洗沙石可煎水銀又西北三十里有瑰樓溪五十里有崖溪為思州銅仁分

   界處溪左山上常有戍兵屯守又田塍巖溪在司西五十里諸溪下流皆附平溪大河入於沅江

   易家溪在玉屏縣東又東三里有龍塘溪㑹易家溪入大江又縣東有瓮西溪紅崖

   溪在玉屏縣西三里野雞坪西大楊溪在玉屏縣西十里出三家堝入江有顯靈灘灘

   水極險商船苦之鄉人徐詔鑿其峻石人多稱便又有丙溪黔記係涼傘梭溪鬼江銀寨等苗出沒

   峩山青竹溪在青谿縣東十五里又有苗龍溪在縣南白養溪在青谿縣

   西五里又縣北三里有傅家溪七里有丁家溪十里有青竹黄連溪星石潭在府城東七里

   亦名架溪潭龍泉在府城東北黄道司北名勝志其水清潔而甘居民賴以溉田但不可以

  滌垢垢則水不出朱砂坑在府城北施溪司

 ︹古蹟︺都素廢府在府城北七十里元至元中置尋廢丹陽廢縣在府城東北一

  百二十里即黄道司治唐初置屬思州貞觀初改屬務州尋廢丹川廢縣在府城北 百

  四十里即施溪司治唐武德初置屬夷州貞觀初州廢改屬務州尋廢唐書地理志夷州以思州之

  安夷縣置武德四年析置丹川縣及州廢以安夷丹川𨽻務州平溪廢衞即今玉屏縣治

  明洪武中置 本朝雍正五年改置縣黔記衞在思州府東四十里城東北倚水南跨山最為堅固

  景泰中紅江苗萬餘抵衞西山攻圍指揮鄭泰拒之隆慶中嘗移思州治此尋還舊地清浪

  廢衞即今青谿縣治明洪武中置 本朝雍正五年改置縣衛志清浪古大坪村地重岡複嶺

  半為蠻窟明洪武初滇黔道闢始設官以理屯務曰清浪衞永樂中鎮遠府置郵於城之西關謂之

  水馬都坪廢司在府城内明洪武六年改元臺蓬司置都坪峩異溪長官司於都坪

   寨二十五年省入黄道司永樂十一年復置都坪司於灑溪為府附郭 本朝乾隆年間裁

   蓬若洞住溪廢司在府城南元置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初改置都坪峩異溪

   野雞坪廢司在府城東北黄道司西元置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

   府志司西有務程龍鼇坪長官司岳溪都坪長官司明洪武二十五年俱廢入黄道司平溪

   廢司在府城東北五十里元置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明初廢望龍閣在府治後山上

   迎恩閣在府城西二里盤龍樓在府治北屈曲環抱如盤龍望江樓

   城東渡口明時建後毁捧日樓在府城東南明樓在玉屏縣城内即譙樓明初建

   通志基址方向俱張三丰所定明末南平侯張先壁駐兵城内盡搜寺鐘填河中造浮梁至此樓鐘

   忽自鳴取者懼不敢動得勝樓在玉屏縣西北隅明景泰中指揮鄭泰破紅苗因建此樓

   以志其功田堧館在府城東北黄道司西涵雲館在玉屏縣東平溪驛左

  春軒在府治後又府治東有瑞蓮亭省耕亭在府城西一里踞勝臺在府治北

  松園𡉫山明知府蔡懋昭建

 ︹關隘︺都哨關在府城東一里清平關在府城南一里平溪關在府城南四里

  黄土關在府城南十里盤山關在府城北倚城臨水一徑盤曲鮎魚關

  城東北三十里清浪關在青谿縣東十里雞鳴關在青谿縣東十五里觀音崖西

  上倚懸崖下臨瀦水路僅一線為天設之險關前有㦸劍山旗鼔山又有將軍巖衞志關在城西五

  栗子關在青谿縣西三十里黔記亦控扼之地磨砦在府城北五里桑坪

  砦在府城東三里又有王家凱眼平牙等砦峩山砦在府城南又府北有大關住溪雲盤

  都素大佃凱傍天應杜麻官莊客樓等砦十萬屯在府城東十里其地平曠可屯兵十萬

  平溪驛在玉屏縣東清浪驛在青谿縣東北丙溪鋪在府境又有橋頭鋪

   羊坪鋪田堧坪鋪龍船沖鋪玉屏縣有東門鋪永充鋪舊皆戍守處

  ︹津梁︺平壩橋在府城東五里相近有通濟橋大石橋在府城東十五里田堧坪

   溪橋在府城南雲封橋在府城南三里又南十五里有木林橋迎恩橋

   蠏螺橋在玉屏縣西二十里天星橋在玉屏縣西二里野雞河七洞横亘為邑

   之勝觀又縣西五里有三家橋縣東有文水橋積善橋鮎魚橋通河橋在玉屏縣北為賈船

   聚泊之所通濟橋在青谿縣西天堂渡在府城東十里平溪渡在府城東

   四十田塍巖渡在府城東四十里竹溪河渡在府城西北都素司

   砦渡在府城北五里雲盤渡在府城北四十五里爛縟河渡在府城北九十

   黄榨渡在玉屏縣東北五里又縣東北三十里有大屯渡縣西有平江三渡橋口

   渡在青谿縣東門外

 ︹陵墓︺王文雄墓在玉屏縣文雄任陜西固原提督嘉慶七年   欽賜𥙊葬   賜

  

 ︹祠廟︺楊再思祠在府城南府志城南飛山有唐刺史楊再思祠遺愛祠府境有二

  一祀明知府蔡懋昭一祀明推官王制李公祠在府城西祀明知府李允𥳑功徳

  祠在府城南祀 本朝知府陳龍巖薛公祠在府城外祀 本朝遊擊薛朝龍

 ︹寺觀︺迴龍寺在府城東明嘉靖中建孟寨寺在府城東三十里孟寨鼇山

  寺在府城西唐天寶中建瑞雪寺在玉屏縣西紫氣山明初建 本朝康熙四十年

  修通志花鳥幽異竹柏薈蔚鬰為叢林又縣東門外有東寺縣城南有南寺城西有文水寺

  香寺在玉屏縣西南五里飛鳳山通志舊傳古刹邑人多讀書其上北山寺在青谿縣

  治後又廣佛寺在縣城内近學宫東山寺在縣東三里後山觀在府城西真武觀

   在府城東北黄道司西旗頭山上朝陽觀在玉屏縣飛鳳山上北極觀在玉屏縣

   北門内明初建平西菴在府城東八十里

  ︹名宦︺︹唐︺南承嗣范陽人霽雲子也爲思州别駕賜緋魚袋服忠思孝不替負荷時巡夜郎

   牂牁恩惠最著︹明︺崔彥俊新建人永樂中知府時方草創撫綏流亡政教維新在任十八

   年纂修府志檀凱池州人永樂中初改思州宣慰司爲府凱爲通判府無屬縣所轄止四長

   官司民皆夷獠不曉法禁凱綏靖得宜人咸感悦宣德元年秩滿當遷相率走闕下乞留宣宗嗟歎

   命增二秩復任賀讓衡山人宣徳初知思州府撫馭有方民蠻安堵告歸無長物郡人至今祠

   鄭泰平溪衞指揮使景泰中紅苗率衆萬餘攻衞城泰集衆防守外援不至賊兵布滿山

   谷泰悉令男子憑城拒戰婦人則假以衣冠張軍勢賊用棚車爲穴城計泰括城中銅器制爲巨礮

   十餘潛以修綆繫其車守陴者鼔譟引綆車覆而礮亦發殺賊無算城賴以全李概豐城人正

  德初知府行政專務綏懷時有枮榴復榮之異李允簡融縣人嘉靖中知思州府麻陽苗龍

  許保等突入府城刼以歸巢求贖允𥳑慷慨歎曰朝廷命吏為賊刼質復何面目臨士民乎因傳語

  州將急進兵勿以我為念州將不應允𥳑至領寨遂投崖而死事聞贈按察副使蔡懋昭

  上海人萬厯初知思州府時改遷府治撫輯安定經畫盡善民免流亡王制雲南人萬厯初

  為郡司理均田讞獄人頌其平胡柟陜西人萬厯中知府造士𠞰苗俱有成績民建祠祀之

 ︹本朝︺陳龍巖惠安人以同知攝府事修城建學政蹟顯著士民建祠祀之陸世楷

  平湖人知思州府值呉逆甫平居民流散田土荒蕪世楷墾田綏衆郡賴以安曾修思陽志畧

  德溥龍里人以歲貢任府訓導雍正十三年逆苗入城德溥整衣冠坐堂上為賊所害事

   聞贈國子監學錄祀忠義祠王懋德山隂人任青谿知縣嘉慶元年逆匪高承德等以邪

  術聚衆懋德往捕被戕   恩䘏如例

  ︹人物︺︹元︺黄原銘思州人才智過人民苗親附以薦任沿江安撫司︹明︺劉貴

   人元末為宣撫司同知洪武初贊田氏稱臣入貢以忠順累遷宣慰司副使侯位平溪衛人

   字世卿正德中進士厯官兵部郎中不畏强禦疏諌武宗微行受廷杖直聲大振嘉靖中累遷至左

   都御許時平溪衛人正德時任江西操捕都司宸濠反抗節殉難宸濠就擒追賜𥙊葬

   田應秋思州人嘉靖中苗陷府城擄其父母應秋與弟應期泣奔苗穴願以身贖父母卒得

   周懋德都坪司正長官萬厯中奉調征播運糧有功天啟中進𠞰水西安邦彥力戰陣

   亡從祀忠臣廟唐一鵬平溪衛人萬厯進士巡按漕河浙江陕西三處廉直有聲擢太僕寺

   卿有劾李如松疏袁翎平溪衞人天啟中舉人任來安知縣丁丑七月流賊蟻至城下大呼

   袁清官不破爾城而去安撫特疏具薦畧云循良大著芳聲流㓂不攻孤邑後遷夀州知州人咸惜

   未竟其用劉惠思州人父患癰醫以穢難施藥惠口吮之及卒廬於墓側一夕隣家火將延其

  舍惠不為動大尋滅人咸異之任之望思州人天啟中舉人其父應科任潼州知府卒扶櫬

  歸里至䕫門狂風驟作隣舟俱覆之望撫柩泣禱隨風欹側身半入水中行六十餘里風息卒得無

  恙後官至職方主事單之賓平溪衛人由抜貢任四川劍州學正署州篆值流㓂破城整冠

  罵賊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何學政都坪司正長官㓜孤事兩庶兄甚恭居官寛猛得宜𠞰撫隣疆著有勞績康熙

  二十四年入祀鄉賢鄒繼聖思州人持己端方居家孝友康𤋮五十九年士民公舉入鄉賢

  田起虬玉屏人事親至孝親殁終身不御華美每歲時節序閉門謝客追慕嗚咽上冡

  日泣奠如初喪巡撫劉蔭樞題舉孝行邊士斌清浪衛諸生性純孝甫十歲父患臂毒士

  斌口吮之晝夜泣禱於神願以身代父病頓愈越三載父卒值苗亂負母逃難走沙河水泛漲遭覆

  溺忽有白氣繞身母子俱得登岸人以為誠孝所感夏炳清浪衛廪生年十三喪父值兵亂舉

   家分散炳獨奉病母以居頃刻不離庶母祝氏及㓜弟燨失散已久炳徧訪迎歸又郡人鄒錦黄襄

   青谿縣夏琇俱有孝行乾隆年間先後 族表王文雄玉屏人嘉慶三年任固原提督征𠞰

   川陜逆匪屢著戰功五年七月攻賊於法寶山身先士卒以衆寡不敵被十餘創猶力戰賊刀矛蝟

   集斷其左臂墜馬下北向呼曰不能出力仰報  君恩矣遂卒事   聞   恩賞三等

   子爵   賜祭葬入祀昭忠祠諡壯節

  ︹流寓︺︹明︺余翺鳳陽人嘉靖中以御史爭大禮謫戍平溪鄧渼江西人累官巡撫天啟中

   為魏璫所惡謫戍清浪熊明遇進賢人萬厯中累官巡撫以忤魏忠賢謫戍平溪崇禎中

   起為兵部尚書

  ︹列女︺︹明︺徐萬謙妻范氏思州人銅苗攻城范與萬謙弟萬顯妻戴氏姪鵬妻余氏

   被擄俱投河死時稱一門三節盧惠妻𡩋氏思州人苗亂寗與蔣輝妻涂氏張自秉妻

   何氏楊勝舉妻姚氏熊觀海妻范氏熊仁妻范氏及土官周廷珪女俱被執不屈死萬厯中題旌

   髙逵妻何氏思州人逵三子長梁楷何出次梁楹及季妾呉氏出逵死三子俱幼妾以

   身殉何撫三子如一後楷與楹皆登第侯正一妻夏氏平溪衞人夫死守節訓子

   戌進士夏壽至百有二歲袁良相妻許氏平溪衞人年二十夫殁守節二十五年崇

   禎中潰兵猝至見執許以頭觸墻破其面賊怒殺之茅大綬妻陳氏平溪衞人年十

   八夫殁孀居十六年及潰兵至懼辱攜子女投江死劉廷獻妻許氏平溪衞人崇禎

   中避亂西溪寨及賊兵圍寨許自縊死田賦國妻江氏平溪衞人夫卒江守節事

   姑二十餘年崇禎中流賊至與姑俱被執賊將殺姑江泣求代賊遂殺江而免其姑

  ︹本朝︺徐耀妻任氏思州人與其夫避亂扶羅為賊所執不屈被害吳通相妻

   劉氏思州人夫殁守節康熙五十年 旌朱當銑繼妻鄭氏清浪衞人夫殁

   守節撫前妻子如己出與同衞朱子琦妻黄氏均康熙中 旌周祚昌妻徐氏

   人夫殁守節雍正六年 旌同郡鄒士昌妻冷氏裴定朝妻陳氏許登甲妻劉氏楊昌祚妻陽氏張

   士良妻楊氏均雍正年閒 旌洪瑄妻劉氏玉屏人夫殁守節與同縣許其仁妻黄氏

   均雍正九年 旌尚朝覲妻龔氏思州人夫殁姑欲奪其志龔不可樵採以養土

   豪某脅之於樵路龔觸樹欲自盡𦊅虎出林中其人驚踣龔得歸其地故無虎也姑殁喪葬哀敬盡

   禮乾隆元年 旌劉同璡妻何氏思州人夫殁守節乾隆八年 旌同郡凌琦妻

   蔡氏丁元㨗妻甘氏黄瓚妻姚氏姚大楹妻金氏周纘緒妻鄒氏楊勝先妻羅氏林天祿妻盛氏蕭

   蘭兆妻姚氏陳瑡妻景氏胡玫妻黄氏任普妻呉氏何錦麟妻左氏烈婦凌方璧妻戴氏均乾隆年

    陳 世傑妻張氏玉屏人夫殁守節乾隆二年 旌同縣夏之鍠妻王氏田

   種心妻鄭氏洪期昌妻夏氏邱文炳妻孟氏鄭宏緒妻劉氏黄瑞妻陳氏詹崤妻雷氏洪志昌妻陳

   氏胡敬乾妻楊氏鄭宫繼妻劉氏於君爵妻洪氏羅起凌妻黄氏羅文正妻周氏高凌霄妻陳氏黄

   玉瑶妻印氏夏家佐妻洪氏洪珃妻夏氏鄭文蔚妻田氏洪滄妻周氏鄭椿秀妻夏氏姚秀理妻楊

   氏袁福祉妻唐氏張珀妻周氏洪如範妻鄭氏田煦妻賀氏孫起智妻於氏梁宏第妻陳氏均乾隆

   年閒 旌余士賢妻錢氏青谿人夫殁守節乾隆二十八年 旌同縣余璠妻姚氏

   陶大凱妻黄氏詹銘妻戚氏朱廷襄妻翁氏詹昭妻李氏夏羲妻張氏邊來安妻朱氏戚顯妻孫氏

   均乾隆年閒 旌傅珍沛妻曾氏思州人夫殁守節嘉慶十八年 旌侯之

   俶妻劉氏玉屏人夫殁守節嘉慶三年 旌同縣田均豫妻侯氏洪如莖妻田氏胡友直

   妻黄氏鄭星秀妻田氏袁福全妻王氏王文學妻曹氏胡鷞妻李氏唐鉽妻田氏錢富選妻傅氏田

   春萬妻洪氏洪琋妻劉氏洪聿鼎妻萬氏詹明妻鄭氏均嘉慶年閒 旌戚大中妻劉

   氏青谿人夫殁守節嘉慶二十五年 旌

 ︹仙釋︺︹唐︺通慧天寶中在府城西鼇山麓建般若招提以醫術奉召詣闕試之有驗賜金帛不

  ︹明︺鹿皮翁姓字無考椎髻藍縷每披鹿皮遊於市平溪衞舉人鄭維藩求嗣翁詣其

  門曰不久當生好子約期來賀生子日果至既别不知所之

 ︹土産︺葛唐書地理志思州土貢通志府境出出府城東龍塘山出府城東龍塘山

  金星石出府城東架溪潭中通志石上有星㸃者堅潤可作硯硃砂明統志施溪長

  官司出有硃砂坑水銀府志施溪長官司出唐書地理志思州土貢通志府境出

  𥿄出青谿府境出者佳木𤓰府境竹雞府境及各長官司俱出

  魚出玉屏巨口細鱗味最美

銅仁府表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20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21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22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23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24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25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26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27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28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29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30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31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32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33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34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8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7.djvu/135

Template:SKQS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