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四友齋叢說/卷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四友齋叢說
◀上一卷 卷十六 史十二 下一卷▶


吾松江與蘇州連壤,其人才亦不大相遠。但蘇州士風,大率前輩喜汲引後進,而後輩亦皆推重先達。有一善,則褒崇贊述無不備至,故其文獻足征。吾松則絕無此風,前賢美事皆湮沒不傳,余蓋傷之焉。今據某聞見所及,聊記數事,恨不能詳備也。

太祖時,吾松江始以征聘仕官於朝者有朱孟辨,嘗觀洪武聖政記。孟辨以翰林院編修改中書舍人,則知國初尚有中書省為政府,故中書舍人官在編修上也。朱號滄洲生,能詩,工四體書,亦善畫。

顧祿字謹中,為太常典簿,以事當法。時太祖初行洪武正韻,世人尚未遵用。祿自陳所作詩皆正韻,太祖取視之,果然,遂得釋。故其詩至今稱為《經進集》雲。

永樂十八年閏正月,天下取到人材十三人。擢左布政使四人,馬麟湖廣、盛頤江西、俞景周山東、周克毅廣西;右布政三人,孫豫山西、江潤河南、艾瑛浙江。左參政二人,陸免四川、吳衡陜西;右參政二人,楊敬福建、李泰廣東。右參議二人,趙瑛江西、金恕山西。皆以布衣而躋方面極品,尤異事也。相傳文皇夜夢十三人共扶一殿柱,又一馬遍身生鱗。明日引見,其數正合而麟居首,故有是命。其山西右布政孫豫,松江人,家住郡城東南五十裏觀河庵之西,即余太夫人之曾大父也,歷官省轄,毫髮不茍。家甚貧薄,子孫至不能自存,今依余家以居。

二沈學士以善書供奉成祖朝,與中書舍人無錫王孟端同時,三人皆能詩文,且人品清高。今之以甲科在翰林者未必能過之,乃知前輩有人。大沈名度,字民則,號自樂。二沈名粲,字民望,號簡庵。

蔣性中為給事中,甚清介,貧苦刻歷。家居時,嘗駕一小舟入城,止帶村仆二人。遇潮落水逆,船不得進,遣二仆上岸牽挽,蔣自到舟尾刺船。適一糞船過,偶觸之,蔣本村樸,鄉人不知,大加窘辱。二仆歷聲言曰:「此是蔣老爹,如何無禮?」蔣罵家人曰:「奴才哄人,此處那得個蔣老爹。」促家人牽船徑去。

蔣給事曾因公差泊舟江滸。有一官船繼至相並,即過船共奕。適有一女子至江邊洗圊桶,官隨呼隸人縛之。此女甫到家,即聞岸上有哭聲。蔣謂是此女畏責而哭耳,不知其已死矣。再三勸解,尋命釋之。俄而此女復蘇,臨別語給事曰:「明日我先去,公且未可行。」次日侵晨,見一舟淩風而去,上有旗號曰江湖劉節使,公遂不敢解維。是日開船者皆覆沒。蓋公之素行通於神明,故此神來告之耳。

太祖定鼎金陵。其宮殿牌額各衙門與諸敕建寺觀題署,皆詹希源筆也。成祖遷都北平,其宮殿牌額,皆朱孔陽筆也。孔陽,松江人,工署書,兼善畫。其子暉亦能書,官中書舍人。

吾松不但文物之盛可與蘇州並稱,雖富繁亦不減於蘇。勝國時,在青龍則有任水監家,小貞有曹雲西家,下沙有瞿霆發家,張堰有楊竹西家,陶宅有陶與權家,呂巷有呂璜溪家,祥澤有張家,幹巷又有一侯寡。呂璜溪即開應奎文會者是也。走金帛聘四方能詩之士,請楊鐵崖為主考。試畢,鐵崖第甲乙,一時文士畢至,傾動三吳。瞿氏,即誌中所謂浙西園苑之盛惟下沙瞿氏為最者是也。曹雲西,即所謂東吳富家,唯松江曹雲西、無錫倪雲林、昆山顧玉山聲華文物可成並稱。余不得與其列者是也。楊竹西,即有不礙雲山樓者是也。余嘗見其像,吳繹寫像,倪雲林布景,元時諸名勝題贊皆滿。幹巷侯家,亦好古,所藏甚富。一日遭回祿,其家有盈尺玉觀音,白如凝脂,乃三代物,至寶也。拾襲藏之樓上,火熾。主人至樓上取觀音,為煙所蔽不得下,抱觀音焚死於樓梯者是也。張氏,即有三味軒者是也。想吾松昔日之盛如此,則蘇州亦豈敢裂眼爭耶?今則蕭索之甚,較之蘇州,蓋十不逮一矣。

吾松文物之盛亦有自也。蓋由蘇州為張士誠所據,浙西諸郡皆為戰場,而吾松稍僻,峰泖之間以及海上皆可避兵。故四方名流匯萃於此,薰陶漸染之功為多也。

孫道明家於泗涇,乃一市井人也。在勝國時,日唯以抄書為樂。其手抄書幾千卷,今尚有流傳者,好事者以重價購之。

錢文通小時即有文譽。郡中有一僧,名善啟,字東白,號曉庵,亦有詩名,能書,乃十大高僧之流亞也。永樂中召至京修永樂大典,初居延慶寺,後為僧官,住持南禪。周文襄公為巡撫,甚重之,每公事稍暇,即往南禪與啟公談晤。時錢文通為秀才,亦與啟公交款。一日學中散堂後,文通過詣啟公,以藍衫置欄栒上。繼而文襄適至,屏當不及,文襄問是某秀才藍衫。啟公因稱文通之才,文襄即請相見,索其舊作觀之,大加賞識,遂為相知。後文通登第入翰林,文襄尚在任,因送郡東東他倉基與文通作第宅。今錢氏東門之居,即舊倉基也。

誌中言:啟東白永樂戊子主郡之延慶寺。戊子是永樂六年,則文通為秀才時,正東白修《永樂大典》回為僧官住南禪日也。

錢文通宣德十年登第。在翰林日,文才敏贍,書學宋仲溫,入能品。文譽籍甚,四方以得其文與字者為榮。一時碑版照四裔,可謂盛矣。曾在內學堂教書,懷恩太監出其門下。後恩得時,遂援引以至要路,當時亦有入閣之議。而時望皆歸呂文懿嶽蒙泉,畢竟用此二公。蓋交結內臣,交通之得力處在此,而損名處亦在此。士君子深當以此為鑒。

黃汝申名翰,永樂九年進士,於文通為前輩。其詩比文通更為警拔。書學宋克亦遒勁,其署書端楷莊重,真有佩玉冠冕之意。曾見其傳桂二字,乃張莊懿登第時所贈匾也。今子孫尚榜於樓中,比詹希源稍豐肥,然自是有豐韻可愛。但其人茍刻剛忿,頗不為鄉評所歸。誌中謂其居家頗自恣,鄉鄰畏之。常騎白騾入城,見者斂避。蓋實錄也。

正統間,王雪航桓、陸夢庵潤玉同時皆工詩。王有《雪航集》,陸有《夢庵集》。時相城沈氏貞吉恒吉弟兄同居,家饒於財,是蘇州名家。慕陸名,招致家塾,教其子弟。沈石田,貞吉子,即其門生也。

張莊懿是英宗朝進士,選某道禦史,方廿七歲,差山東巡按。初到臨清,三朝行香。偶酒家酒標掛低了,掣落其紗帽,時初到官失去元服,人以為非吉兆,左右為之失色。公恬不為意,取紗帽帶了徑去。明日知州鎖押此人送察院請罪。公徐語曰:「此是上司過往去處,今後酒標須掛得高些。」亦不與知州交一言,徑遣出。蓋公之寬大仁恕出於天性,不假修習。

張莊懿為刑部尚書時,散衙後回家。路上遇一醉漢,此人素酗酒無賴。旁一人哄之曰:「你若奪得這老爹藤棍,方見你手段。」此人奪去其一,公亦不問,徑歸。此人酒醒,問其妻曰:「昨日醉歸有甚事故?」其妻曰:「汝帶一藤棍回。」其夫取視之,曰「此文官棍子也。」訪之是張尚書。明日侵晨,頭頂此藤,跪在長安街上。少頃公至,雙藤缺其一。此人即扣頭請死,公命隸人取其棍,竟不問。公之器度如此,其去王子明、韓稚圭何遠。

張莊簡悅,在憲孝兩朝聲望甚重,孝廟深知之。為吏部侍郎時,嘗缺尚書,孝廟註意欲用之。中官揣知上意,即差人來言:「爺爺要做天官,我知張侍郎是清官,與人沒往來,然手帕亦須送我們一對,在爺爺面前好說話。」莊簡不往。中官又差人來言:「張待郎既無人事,帖子亦送我們一個。」竟不往。後馬端肅托人去講,遂補冢宰。張升南京吏部尚書。

張莊簡號定庵,曹憲副時中亦號定庵,蓋慕向莊簡也。曹居鄉,嚴重既不減張,加之樂易和厚,濟以風雅,後輩皆樂親之。壽至八十六,中秋是其誕辰。八十二時,西涯作清光八十二回圓詩來賀,朝賢屬和者數人。後每歲壽日,即押前韻寄至。晚年不與人事,客至則留飲,寫字作詩,有蕭然物外之意。蓋吾松一偉人也。

張莊簡致仕家居,端重嚴毅,與親識少恩。雖宗族亦不肯假借毫髮。莊懿官至兵部尚書,以太子少保致仕居家。坦蕩和易,不設城府,親友皆蒙其惠。莊簡今子孫單弱,亦無顯者。獨莊懿子姓繁衍,一女一女孫皆至一品夫人,一曾孫登進士。曾玄孫已四十余,在國學庠序者幾十人,郡中稱為名族。則知莊簡雖持身嚴正,但保全一己,終鮮及物之仁。莊懿在刑部時,其所奏行新例數十條,至今用之,則知仁恕所及,其所活者眾矣。是以於定國之家,高門待封;嚴延年之母,掃地以望其喪之至。史冊所載,報應之速,蓋未有顯明如此者。夫上帝以好生為德,而法家茍一輕重其手,人之死生立判,豈非天之最重者耶?則莊懿之報,實天有意於厚之也。

夏止軒留心經濟,其建白甚多,今載在郡誌與名臣錄中。讀書有文,亦好古。其家所藏有太清樓帖二三卷,是宋榻奇品也,後歸之其婿沈氏。沈名霽,字子公,中進士,是南道禦史。

錢文通之後,則有陳一夔、章公矩方、侯公繩直三人,一時皆有詩名。楊君謙雨夜七人聯句記,一夔公繩皆與焉。余五人,則楊君謙、趙栗夫,吳人;王古直、王敬止,臺州人;徐栗夫,杭人,皆名士也。

聯句記中楊君謙七人,每一人作一小傳。一夔傳中,稱其好作詩,蘊藉典則,時有真詣語,如「詠秋懷」雲「人老漸驚生白髮,家貧未辦買青山。」余以為自然妙句。君語余曰:「作詩鬚髮得自家意思出乃佳。」余久有此意,口不能道,得君言遂添一悟境。蓋其推一夔也可謂至矣。余謂非一夔不能為此言,非君謙不能知此言之妙。

郡誌中載一夔天順壬午舉於鄉,會父喪,家居教授,不出者十年。至成化戊戌登進士第,釋褐為刑部主事,其平反之政甚多。

聯句記中七人各有互相贈答詩。一夔贈趙栗夫云:「菜市街西新卜居,豆棚瓜蔓共蕭疏。胸中富有書千卷,誰笑家無擔石儲。」栗夫得詩,連稱妙甚。眾客傳觀,皆賞以為雅裂。栗夫答云:「風流故與時情別,樗散偏於酒趣深。未老便懷投紱計,知公天性在山林。」註雲:時公雅有長往之誌。又王敬止贈一夔云:「君家垣西低草堂,常有數鬥白銀漿。五十官卑人不識,時時詩裏吐虹光。」一夔答云:「梅黃詩句可爭能,素操兼看冷似冰。他日期君何處是,龍門寺裹一枝藤。」一時七人之中,一夔自當稱雄。

侯公繩名直,華亭人,與徐栗夫同年進士。凡待選者將及五年,而後授刑部河南司主事,與趙栗夫同司。初君為進士時,余訪君於安福寓樓,一見君知為君子。及君既官後,余復兩差出,不得恒訪君。余在都下日少,及差還,性又懶詣人,嘗不得數數。余自知其過,然懶已入骨,不能改也。京師酬酢既多,又開目則有塵士,騎馬往來稠人中,殊無趣向。余性又不解記路及人寓處,皆驟在驟易,非久在京師者,雖問得不能記也。余嘗作手折疏之,然久亦不耐,遂亦廢。而詣人家門下問人,苦無健仆,仆亦作南音對人,人答之殊不肯了了。京師人欲得官人自問,乃肯樂言。余以為難,故多失禮於人。受人刺有所未答,則終日念之。而京師以此為禮最重,至系喜怒,余深知之,然恒延緩,不能盡一一辦也。余以為立馬人家門下,投三指一刺,惟恐主人出。主人亦惟恐客人,此有何意哉?故三年來惟得詣侯君者二。余以為遇侯君未厚,而君自余初授主事時臥病在家,即與一夔、存敬、栗夫來賀,留連入夜乃去。心竊以為君過遇余不敢當。及會後,余病加益不出門,未嘗遣一介持數字謝君。而近者存敬諸君初欲來時,余未嘗敢望君至,及至則君亦在,余益德君。君真厚德人也,君和易自然,無貴賤長幼宜皆知愛之。趙栗夫贈君詩,以為如坐春風中,誠然誠然。君向與余會趙栗夫家時,亦有一夔存、敬同在。相與談詠,時將及雞鳴未散,君次日當引囚,例必早入朝候事,而君未嘗有先去之色。及散,遂上馬朝去,眾皆以為難及。諸君言君每會必陪人坐,雖甚久不去,處處如此。推此一事,君之存心近厚可以見矣。於此一傳,可見公繩立朝,無時俗之態,故見重於南峰如此。然於弘治之間,而士風已自如此,於今也何尤?

郡誌中於侯公矩下,稱其有文名,不載侯直能詩。今觀七人聯句中,公繩詩時有佳句,亦無忝於此六人者。乃知前輩皆有實學,不虛事表襮。今吾松為詩文者甚眾,篤而論之,未必盡能出公繩右也。

張東海為南安太守在郡日,有某布政將入覲,緘紙一篋,索公草書為京中人事。公笑曰:「此欲以書手役我也。」止書四紙以塞其請,余紙悉封還。

錢文通舊祀鄉賢祠中。郡人以公嘗以大紅雲布作吉服入朝,內豎見而悅之,言於上前,故織染局遂有歲造大紅布之例。貽華亭永害,嘉靖中斥去之。此二事張西谷所記。

夫名宦鄉賢二祠,蓋所以崇德報功激勸來者,血食廟廷,夫豈細故,名宦則載在祭統,原以五者定之。我朝唯夏忠靖、周文襄有大功勞於江南。府官則太守樊瑩經制糧運,同知王源奏減稅額。此皆所謂法施於民者。又教授胡存道身衛廟學,以死勤事。此數公者,以祀典律之,可以無愧。其余雖循吏輩出,然無關於五者,但當於郡誌中載之名宦傳而已。鄉賢則須有三不朽之業,謂立德、立功、立言三者是也。若但做文字,亦非立言之謂。我朝唯張莊簡、蔣給事(性中)、曹定庵、顧東江、孫文簡五人,東江人雖病其少隘,然剛方清介,特立獨行,亦自難到。文簡則厚德絕倫,皆可以為世法,此可謂立德。張莊懿在刑部奏行條例數十件,著在令甲;夏止軒建白如臨清設兵備以聯絡兩京之勢,朝廷至今行之,可謂立功。如夏止軒作政監,亦足垂世立訓,此可謂立言。錢文通則原無此三者,且多物議。故嘉靖初年,余新入學時,每一祭丁,則眾議沸騰,有輕俊好譏議者,臨祭時常以文通神主置於供桌之下。而西谷所謂斥去之者,不知果於何年也。衡山先生凡我輩在座,輒戒其子孫曰:「吾死後若有人舉我進鄉賢祠,必當嚴拒絕之。這是要與孔夫子相見的,我沒這副厚面皮也。」今吾松士大夫子弟亦有為其父祖營求入鄉賢祠者,無非欲尊顯其父祖之意,此皆賢子孫也。但不入不為辱,茍既入而一有異議,或遭斥去,則辱及其父祖甚矣。是可不詳審之哉?萬歷癸酉,馮南江入鄉賢祠,余隨郡中諸士夫往奠,見錢文通牌位尚儼然在列,不知西谷何從有此言。或既黜,而後有姑息者復仍舊設之耶?然不可考也。余遍觀諸賢,自漢歷宋元千二百余年,不過十余人。我朝二百年中,幾四十有贏。乃知列聖陶镕,賢才輩出,固宜彬彬如此。世或謂今人不及古人,抑又何耶?然其中不能無臧否憂劣,後必有能辨之者。

隆慶辛未十月,太府李葵庵先生行鄉飲酒禮。府學推舉士夫二人,申請一顯宦一外官有厚貲者,葵庵皆不準行,即於申文後批發云:「郡中有裏選,仕官積學礪行可範後學者,該學不知其人乎?」庠友陸雲山者,有識之士,曰:此必為何柘湖無疑。遂作一呈子申府,葵庵批允,行學敦請。余往面辭二次,葵庵堅欲致之。余是狂生,本不足以塵瀆朝廷大典,然余嘗謂凡郡縣有一善政及一切禁令,士夫皆當率先遵行以為百姓之望。鄉飲固不足為某之重輕,但邇年鄉飲,皆以請托行賄而得,故非高爵即富室也。今太府皆廢閣不行,而獨垂念一寒賤之士,不由學校推舉,徑自批行,某何敢自愛而不成全其美政乎?故勉強應命二次。然當讀法升歌之際,仰窺聖祖垂世立訓,舉此巨典,而敬老尊賢之禮,鄭重如此。則凡與斯飲者,能不感發思舊耶?某以譾劣叨坐介位,默自循省,不覺面赤發汗。故今已辭謝,不敢復出,以久玷清列矣。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