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四書通 (四庫全書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四書通 大學通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八
  大學通        四書類
  中庸通        四書類
  論語通        四書類
  孟子通        四書類
  提要
  等謹案大學通一巻中庸通三巻論語通十卷孟子通十四卷元胡炳文撰炳文有周易本義通釋已著録是編以趙順孫四書纂疏吳真子四書集成皆闡朱子之緒論而尚有與朱子相戾者因重為刋削附以己説以成此書凡朱子以前之説嫌于補朱子之遺皆斥不錄故所取于纂疏集成者僅十四家二書之外又増入四十五家則皆恪守考亭之學者也大抵四書經文非其所論惟以合于注意與否定其是非雖堅持門户未免偏主一家然觀其凡例于顔淵好學章哀樂哀懼一字之筆誤亦必辨明于為政以徳章初本作行道而有得于身祝洙本作行道而有得于心改本又作得于心而不失刋本先後之差亦悉加考正其于一家之學用心亦勤且宻矣章句集注所引凡五十四家今多不甚可考蔡模集疏間有所注亦不甚詳是書尚一一載其名字頗足以資訂證然如集注以有婦人焉為邑姜所引劉侍讀者即劉敞七經小傳之説也炳文獨遺漏不載葢敞在北宋閉户窮經不入伊洛之派講學之家遂無復道其姓名者故朱子雖引之而炳文不知為誰也是亦各尊所聞之一驗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四書通序
  四書之學初表章於河南二程先生而大闡明於考亭朱夫子善讀者先本諸經而次及先儒論著又次考求朱夫子取舍之説可以言學矣然習其讀而終莫會其意猶為未善也纂疏集成博采諸儒之言亡慮數十百家使學者貿亂而無所折衷余竊病焉近世為圖為書者益衆大抵於先儒論著及朱夫子取舍之説有所未通而遽為臆説以衒於世余嘗以謂昔之學者常患其不如古人今之學者常患其不勝古人求勝古人而卒以不如予不知其可也今新安雲峯胡先生之為四書通也悉取纂疏集成之戾於朱夫子者刪而去之有所發揮者則附己説於後如譜昭穆以正百世不遷之宗不使小宗得後大宗者懼其亂也漢世定論經傳於白虎閣因名曰白虎通漢末封司馬遷後為史通通之為義尚矣若夫習其讀而會其意此又學者之事庶無負先生名書之㫖云泰定三年良月朔旦巴西鄧文原敘四書通序
  四書通何為而作也懼夫讀者得其辭未通其意也六經天地也四書行天之日月也子朱子平生精力之所萃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孔顔曽思孟之心之所寄也其書推之極天地萬物之奥而本之皆彞倫日用之懿也合之盡於至大而析之極於至細也言若至近而涵至永之味事皆至實而該至妙之理學者非曲暢而旁通之未易謂之知味也非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未易謂之窮理也余老矣潛心於此者餘五十年謂之通矣乎未也獨惜乎疏其下者或泛或舛將使學者何以決擇於取舍之際也嗚虖此余所以不得不會其同而辨其異也會之庶不失其宗辨之庶不惑於似也余不敢自謂能通子朱子之意後之通者儻恕其僭而正其所未是則余之所深冀也泰定甲子九月旦日新安胡炳文序

  四書通凡例
  一語錄凡朱子未定之説與門人傳錄差誤及重意者不復出門人姓氏依纂疏例亦不復紀
  一集註謂集諸家之註而為之也或融其意或舉其辭字字稱停不可増減今集成復舉朱子以前諸議論是朱子當時猶有遺者也今並不復出或張氏敬夫洪氏慶善諸説有能發朱子之意者間存之
  一祝氏以刋於興國者為定本今細考其文義如為政以德舊本作行道而有得於身祝本作有得於心後本又改作得於心而不失祝未之見也按桐原胡氏侍坐武夷亭先生執扇而曰德字須用不失訓如得人此物可謂得矣才失之則非得也此譬甚切葢此句含兩意一謂得之於有生之初者不可失之於有生之後一謂昨日得之者今日不可失之也今必以祝本為定未必先曰得於心而不失然後改曰行道而有得於身末又改曰行道而有得於心故今不以祝本為定詳見為政以徳註下
  一纂疏引胡氏曰某之為言某也前無訓釋特發此以明其義愚按德之為言得也政之為言正也本記曰德者得也語曰政者正也謂前無訓釋可乎葢如説喜意也猶是以喜字訓説字學之為言效也學之為字即是效字按説文古斆字從文則學字即是斆字效斆通今如纂疏此類皆刪之
  一纂疏集成有筆誤者如顔囘好學章集註載所好何學論輔氏曰古所謂七情者喜怒哀樂愛惡欲也今程子以懼字易樂字葢嫌喜樂二字相似而不及於懼也其義精矣愚按禮記中庸篇以喜怒哀樂四者言禮運篇以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言程子之論正本禮運初未嘗以懼字易樂字也似此筆誤者刪之
  一纂疏集成有舛謬者如子游洒掃應對章集註記程子之説凡五條末曰後四條皆以明精粗本末其分雖殊其理則一學者當循序而漸進不可厭末而求本葢與第一條之意實相表裏非謂末即是本但學其末而本便在此也趙氏曰學其末而本便在此者理貫於萬事不以事之近小而理有不該也其説正與集註相反葢不看上文有非謂兩字即以下文學其末而本便在此為是也他似此不可勝舉皆刪之炳文指擿前人深愧非是然不明言之恐誤後學葢亦不得已而為爾
  一雙峯饒氏之説於朱子大有發明其間有不相似者輒辨一二以俟後之君子擇焉
  一炳文於諸家之後毎章或取朱子用意處及朱子所謂其間有極緊要處發明一二以俟有道就正焉

  朱子四書引用姓氏
  劉子諡康公周頃王季子河賈子南𧨏西漢雒
  董子陽仲     舒西漢廣孔氏川安國子 國西漢曲太史公阜司馬 氏 遷西漢龍揚子門雄子 雲西漢成
  馬氏都      融季 長東漢扶趙氏風岐邠 卿東漢京
  諸葛武侯兆    亮孔明蜀琅何氏琊晏平 叔魏南
  陸氏陽元    朗德 明唐平 韓子江愈昌 黎唐南
  趙伯循陽    匡唐河 丁氏東公著唐平
  徐氏江     度孝 節唐睢 邢氏陽昺宋濟周子陰惇 頤濂溪茂 叔舂  張子陵  載横渠子 厚闗
  程氏兩夫子西伯 子 顥伯 淳明道叔 子 頤正 叔伊 河南邵子川  雍康節堯 夫河  豐氏南稷相 之四
  文潞公明彦   博寛 夫汾 吕侍講州希哲原 明河劉忠定公南安   世器 之大范氏名祖禹淳 夫成
  王氏都安   石介 父臨  蘇氏川  軾東坡子 瞻眉
  吕氏山大   臨與 叔藍  孔氏田文仲經 父臨
  謝氏良佐   顯道 上蔡  楊氏時  龜山中立 延平
  游氏酢    定夫 建安  尹氏焞彦明 河南侯氏仲良   師聖 河東  洪氏興祖慶善 丹陽
  陳了翁瓘    瑩中 延平 羅仲素從彦延平晁氏説之   以道 清豐  吳氏棫才老 建安
  師李氏侗    愿中 延平 孫毓   江都胡氏安國 康侯 文定公   子寅 明仲 致堂 建安劉聘君勉之   致中 建安 林氏之竒少頴 三山黄氏舜祖   繼道 三山  陳氏暘晉臣 三山張敬夫栻 南軒廣漢  范浚茂明 金華
  李氏郁    光祖 昭武  周氏孚先伯忱 毗陵鄒氏浩 志完 毗陵  何叔京鎬昭武
  王勉             建安  張琥
  以上並依朱子四書中所書
  四書通引用姓氏書目
  朱子 文集 語錄 輯略 集義
  黄氏榦  勉齋直卿 三山 通釋 文集 講義
  陳氏淳  北溪安卿 臨漳 字義 文集 庸學講義
  輔氏廣    漢卿 慶源 語孟問荅
  潘氏柄  𤓰山謙之 三山 講説
  蔡氏淵  節齋伯靜 建安 易傳 庸學思問 中庸通㫖蔡氏沉  九峯仲黙 書傳
  蔡氏模  覺軒仲覺 語孟集疏
  陳氏孔碩 北山膚仲 三山 講義
  陳氏埴  潛室器之 永嘉 經説 木鍾集
  胡氏泳  桐原伯量 南康 衍説
  葉氏賀孫 知道味道 括蒼 講義 文集
  黄氏士毅   子洪 莆田 講義
  真氏德秀 西山景元 建安 大學衍義 讀書記 文集趙氏順孫 格菴括蒼 四書纂疏
  以上並依纂疏集成引用
  胡氏瑗  安定翼之 海陵 曽氏鞏  南豐子固
  張子          横渠     邵子堯夫
  程子明道伊川     張氏叔才 庭堅
  陸氏佃    農師 山陰  孔氏文仲
  鄧氏名世元亞     游氏
  侯氏仲良     張氏敬夫
  洪氏興祖     項氏安世 平菴江陵
  林氏之竒     胡氏寅 明仲宏 仁仲
  葉氏夢得   少藴 石林  吕氏祖謙 東萊伯㳟 金華張氏九成   子韶 范陽  𡊮氏甫  蒙齋廣㣲 四明郭氏忠厚   立之 兼山  邵氏甲仁仲 新定
  錢氏時    子是 新定  顧氏元常平甫 新定陳氏文蔚   才卿 廣信  倪氏   霅川李氏道傳 仁壽仲貫  李氏   東䆫
  李氏             陵陽  葉氏適  水心正則
  衞氏湜    正叔 呉郡  陳氏知柔體仁 溫陵陳氏亮  龍川仝父 永康  陳氏用之 長樂林氏䕫孫   子武 三山  方氏慤性夫 嚴陵譚氏惟寅   高要  周氏諝希聖 延平何氏夢貴 北山新之 嚴陵  潘氏時舉子善 天台鄭氏汝諧 東谷舜舉 古括  王氏炎晦叔 新安
  薛氏             永嘉  李氏閎祖守約 昭武歐陽氏謙之   希遜 廬陵 諸葛氏
  胡氏次焱 梅巖濟鼎 新安  黄氏繼道
  虙氏       張氏玉淵
  王氏     黄氏淵莆田
  祝氏洙  宗道建安 四書附錄
  王氏柏  魯齋金華 批㸃標注四書
  程氏若庸 勿齋新安 字訓
  饒氏魯  雙峰仲元 廣信 石洞紀聞 講義
  盧氏孝孫 玉溪 大學通義
  沈氏貴珤 毅齊番陽 正蒙解
  謝氏枋得 疊山君直 廣信 文集
  齊氏夢龍   節初 番陽  語解
  許氏衡  魯齋平仲 河南  文集 遺書
  馮氏椅  厚齋竒之 南康  論語解
  方氏逢辰 蛟峯青陽  中庸大學釋傳
  金氏履祥 仁山吉父 金華  大學疏義
  杜氏瑛  緱山文玉  語孟旁通
  薛氏延年 秋潭壽之 平水  四書引證
  黄氏仲元   四如 莆田  四書講義
  熊氏禾  勿軒去非 建安  標題四書
  呉氏浩    義夫 新安  大學講義
  陳氏櫟  定宇新安  四書發明
  吳氏仲迂 可堂番陽  語類次
  以上並纂疏集成外新増
  姓氏
  泰定三年冬存中奉
  江浙儒學提舉志行楊先生命以胡先生四書通能刪纂疏集成之所未是能發纂疏集成之所未發大有功於朱子深有益於後學委令賫付建寧路建陽縣書坊刋印以廣其傳為此來兹書府承志安余君命工繡梓度越三稔始克就復以坊中諸本四書校勘如集成標題經注善本改亦曰學之正之曰為由増莫春和煦之時詠歌也之類皆好事者妄加増改今以纂疏通釋集疏附錄為正庸學或問不敢分析失朱夫子本意編附於章句通後又於集註字之竒者増入釋文事之隠者附以通證先儒姓氏類而紀之庶初學之士亦便於考索云天厯二年己巳秋八月壬辰新安後學張存中書於余氏勤有堂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朱子序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語錄大學是修身治人㡳規模又曰如一部行程厯相似皆有節次○通曰經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序曰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見得自古以來凡治與教只是此大學之道葢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通曰書曰若有恒性六經言性自此始成湯伐夏之初誥天下尚且從性上説來況教人以大學之道乎所以序中法字凡五言之而性字亦凡五言之葢所以為大學教人之法者不過欲人復其仁義禮智之性而已性即經所謂明德所謂至善傳所謂明命朱子四書釋仁曰心之德愛之理義曰心之制事之宜禮曰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皆兼體用獨智字未有明釋愚嘗欲竊取朱子之意以補之曰知則心之神明所以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沈氏曰智者涵天理動靜之機具人事是非之鑑然其氣質之禀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語錄氣是那初禀底質是成這模様了底只是陰陽五行之氣充在天地中精英者為人查滓者為物精英之中又精英者為聖為賢精英之中查滓者為愚為不肖○通曰若有恒性湯言天命之性習與性成伊尹言氣質之性孟子性善言天命之性而未及氣質之性荀子性惡揚子善惡混韓子三品言氣質之性而不及天命之性至周子太極圖始即太極言其本然者即陰陽五行言其氣質者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性之説至是明且備矣此序所以必兼言之也一部大學只是知與行氣屬天主知質屬地主行氣之禀有清濁之不齊故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質之禀有純駁之不齊故不能皆有以全其性之所有一有聰明睿知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通曰聦明睿知者氣最清則知之至能盡其性者質最純則行之至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君以治之師以教之皆不過使之復其性而已三代以前為人君者只從大學之道做出許多事業君師之責叢於一身三代以後大學不明間有因才質之美以成事者終無明明德新民之功君道有略得之者師道絶無矣此伏羲神農黄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語錄古者教法禮樂射御書數不可闕一就中樂之教尤親切䕫教胄子只用樂大司徒之職也是用樂葢是教人朝夕從事於此拘束得心長在這上面葢樂有節奏學他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换了他性情○通曰當此之時其法未備司徒之職統教百姓典樂之官專教胄子而已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宫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嵗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熊氏曰按大戴記保傳篇古者年八嵗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髪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注曰小學為庠門一作虎闈大學在王宫之東束髮謂成童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元士之嫡子年十三入小學年二十入大學此王子入學之期也白虎通曰八嵗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此太子之禮也按年數或有不同而文公獨以白虎通為斷○齊氏曰洒掃内則所謂雞初鳴洒掃室堂及庭曲禮所謂為長者糞加帚箕上以袂拘而退使塵不及長者以箕自向而扱之之類是也應對内則所謂在父母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曲禮所謂長者負劔辟咡詔之負置之於背劔挾之於旁口耳之間曰咡辟咡詔之傾頭與語則掩口而對長者不及則毋儳言之類是也進退内則所謂在父母之所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遊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曲禮所謂凡與客入者毎門必讓於客從主人登拾級聚足連步以上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之類是也禮習於度數之節文所以教之中也古者五禮吉㓙軍賓嘉樂明於聲音之高下所以教之和也古者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法一弓挾四矢驗其正鵠之中否以觀德行古有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御法一車乗四馬御者執轡立於車上欲調習不失馳驅之正也古者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和金口木舌鸞金口金舌鳴和鸞者御之常過君表者御之變舞交衢如今十字街轉過過君表語出詩小雅車攻疏書書字之體可以見心畫古有六書象形㑹意轉注指事假借諧聲數筭數之法可以盡物變古者九數方田粟布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肭方程勾股大司徒所以教萬民而賓興之者始以六德繼以六行後及於六藝非八嵗以上者所能盡究其事不徒使曉其名物而已故上三者言節而此六者言文文者名物之謂也非其事也○通曰洒掃應對進退以節言者小學不惟當習其事事之中有品節存焉是小學當行之事也禮樂射御書數以文言者小學未能習其事姑習其文義而已是小學當知之事也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平聲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陳氏曰初間未知知愚皆當教之到十五年則知愚可見矣故入大學須有别天子之元子當有天下之責衆子當建國立侯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當有家之責故皆在所教庶人則唯俊秀者乃得與以其亦將任之以位也○通曰窮理知之事正心修己治人行之事當此之時其法始備有國學有鄉學而學之中又有大學有小學焉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彞倫之外定宇陳氏曰上言學校施教之法此言君身為立教之本即所謂億兆君師繼天立極者○通曰躬行是行心得是知彝倫是仁義禮智之性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通曰前説上之所以為教此説下之所以為學其教皆本於知行故學焉者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是知各俛焉以盡其力是行此古昔盛時所以治去聲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通曰此言古之治法與古者教人之法相應上之教如此所以治隆於上下之學如此所以俗美於下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頽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通曰此時其法已廢前乎此聖賢得君師之位以身為教人人能行大學之道後乎此聖賢不得君師之位以書為教詔後世使知有大學之道也若曲禮少儀内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内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齊氏曰曲禮内則少儀見禮記弟子職見管子此四書作於春秋時三代小學之全法僅存其一二故曰支流餘裔支流水之旁出者非正流也裔衣裾之末○通曰規模廣大而本末不遺如明明德新民止至善三綱領是也節目詳明而始終有序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條目是也三千之徒葢莫不聞其説而曽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孟子没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通曰三代之隆以前所謂大學之道人皆能行之孟子之没以後雖有大學之書而人已鮮能知之矣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文集自聖學不傳為士者不知學之有本而所以求於書者不越乎記誦文辭之間是以天下之書愈多而理愈昧學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詞章愈麗議論愈髙而其德業事功之實愈無以逮乎古人○通曰記誦者口耳之得而非得於心詞章者枝葉之盛而非盛於本異端虚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通曰此一教字朱子葢深歎古者唯有大學之教而後世又有所謂異端之教也此之虛虚而有彼之虚虚而無此之寂寂而感彼之寂寂而滅故曰高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説與夫百家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通曰夫子以管仲為器小此所謂權謀術數是也子夏以小道為致逺恐泥此所謂百家衆技之流是也是皆不知有大學之道而行之者也然當時猶未有所謂大學之書秦漢以來有大學之書又未聞有知而能行者何哉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通曰惑世誣民使斯民昬而不能知充塞仁義使斯道壅而不能行晦盲全無能知者否塞全無能行者所以為壞亂之極也大道之要是大學書中所載者至治之澤是自太學中流出者上之人無能知此大學故君子不得聞大道之要上之人無能行此大學故小人不得蒙至治之澤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教休明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粲然復明於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去聲有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逃罪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云通曰大學章句所以於國家化民成俗有補者古今帝王之所以為治不能外此大學之道也於學者脩己治人有補者古今聖賢之所以為學不能外此大學之道也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定宇陳氏曰此序分六節精義尤在第二節曰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曰教之以復其初是也朱子論學必以復性初為綱領要歸語首註學字曰人性皆善曰明善而復其初小學題辭曰仁義禮智人性之綱曰德崇業廣乃復其初此書釋明明德亦曰遂明之以復其初與此序凡四致意焉聖人盡性盡其本全者也學者復其性復而後能全也欲知性之所有在格物以致其知欲復全其性之所有在誠意正心修身以力於行而已讀此序此書者其以知性之所有與復其性初為要領以知行為工夫而融貫其㫖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