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032
卷三十一 ◄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二 |
► 卷二十三 |
洪武元年五月庚午朔,置沂州衛,以徐崇禮、張雲翰為指揮僉事。
○昌國州蘭秀山盜入象山縣作亂,縣民蔣公直等集鄉兵擊破之。初,方國珍遁入海島,亡其所受行樞密院印,蘭秀山民得之,因聚眾為盜。至是,入象山縣執縣官,劫掠居民,公直與王剛甫率縣民數百人欲擊之,適知縣孔立自府計事還,公直等走告立,遂駐兵東禪山。盜來攻,公直乃先伏兵兩山間,自領數十人迎戰,佯敗走,盜追之,伏發,盡禽殺之。事聞,遣大理卿周禎至縣賞其功,賜公直、剛甫白金,人百二十兩。
○大將軍徐達自河南進至陜州,都督同知馮宗異請益兵守潼關,達調都督僉事郭子興將鷹揚衛指揮於光、威武衛指揮金興旺守之。
○癸酉,袁州衛百戶艾明以擊山寇於沙陂橋而死,命禮部褒贈,遣官致祭。
○大將軍徐達遣蔣彥彰賫書往太原與擴廓帖木兒,又遣指揮王臻總虎賁、振武、驃騎、通州各衛將士,往虢州等處取毛胡蘆山毛胡蘆者。初,南陽、鄧州等處義兵萬戶募土人為兵,因其自相團結,故號曰“毛胡蘆”。
○上幸汴梁,道邳州,駐蹕東門,召知州李相諭之曰:“山東故官,聽其從便居止,朕將用之。”
相奏曰:“其有願赴京及還鄉者,未奉處分。”
上曰:“往南京者,日給廩餼;還故鄉者,皆給米一斛。”
○丙子,遣李二、忻都從大將軍北征。初,二人皆從護廓帖木兒,李二嘗侵徐州,為指揮傅友德所獲。忻都守安豐,信國公徐達下安豐擒之以歸,上釋其罪,厚遇之。至是遣從征,以白米三十石、夏布三十匹給其家。
○都督同知馮宗異還軍至陜州,大將軍徐達與之俱還河南。
○己卯,征南將軍廖永忠、參政朱亮祖等兵至梧州境,元達魯花赤拜住率官吏父老迎降。時元吏部尚書普顏帖木兒、張翰以便宜行事入廣西,行次藤州,聞永忠兵至,即募兵欲迎拒,民無有應之者。既而,聞州守吳鏞出降,乃率所部百餘人走郁林,亮祖勒兵追之,普顏帖木兒戰死,張翰赴水死,亮祖駐兵藤州。於是,潯、貴等州郡以次皆降。
○辛巳,大將軍徐達等自陜州還至河南,遣指揮唐英撫諭鞏縣諸山寨。
○癸未,夜有流星起自天市西垣東北,行至天市東垣沒。
○甲申,登封、鞏縣、雞翎山並天堂山寨復叛,大將軍徐達命指揮曹諒等率兵討之。
○擴廓帖木兒遣尚書蔣也先、參政溫某自太原以馬三匹、白金二鋌詣大將軍徐達修饋禮,達受馬返金。明日,遣舍人王銘送也先赴京,仍遣溫參政還報擴廓帖木兒。
○指揮任亮以兵取露豹寨,克之。
○夜,太上犯填星。
○己丑,大將軍徐達遣人以書招諭元裕州泉白寨守將郭雲等。
○庚申,車駕至汴梁。
○參政傅友德取淩青寨,克之。黑山寨守將聞風遁去,友德送所獲守仙人寨參政牛某等八人於大將軍。
○辛卯,改汴梁路為開封府。
○副將軍常遇春、都督同知馮宗異至行在謁見,上勞之曰:“大將軍與將軍率師北征,不逾年平齊魯、下河洛,亦甚勞矣!”遇春頓首曰:“此皆陛下威德所致,臣等奉遵成算得效驅馳,臣等之幸也!”
○癸巳,詔置中書分省於汴梁,以中書參政楊憲署省事。
○指揮唐英及曹諒破雞翎山寨,獲叛將送大將軍斬之。
○甲午,參政朱亮祖引兵至梧州,容州同知明安不花暨普寧縣達魯花赤買閭皆率父老來降。
○己未,指揮任亮克玉山等寨,擒其頭目李德,斬之。
○副將軍常遇春自行在復往河南。
○丁酉,以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守河南。先是,文輝征福建,上幸汴梁,召還扈從。至是,命為河南指揮使,守河南。
○指揮任亮以所獲元玉山、黑山等寨守將左丞張恒等一十六人送大將軍徐達所,達令安置於河南。
○戊戌,改歸德府為州,隸開封府。
○參政朱亮祖師次貴州,元郁林州知州張那海、同知王楚金皆來降。時土軍首領馮七脅眾反,大肆剽掠,郡邑騷然,那海自貴州還,捕擒馮七等三十餘人,斬之以徇,州境遂安。
○是月,置道州守禦千戶所。
○置漳州衛。
六月庚子朔,大將軍徐達自河南至行在見上,上勞之曰:“將軍率師征討,勤勞於外,古人所謂'忠而忘身,國而忘家’,誠將軍之謂也!朕聞河朔之民日夕望吾師至,將軍宜與諸將乘時進取而安輯之。朕觀天道人事,元都可不戰而克。大丈夫建功立業,各有其時,揆時之會,不失事機,在將軍等勉之。”達等頓首謝。既退,上復召問達:“今取元都,計將安出?”
達對曰:“臣自平齊魯、下河洛,王保保逡巡太原,徒為觀望。今潼關又為我有,張思道、李思齊失勢西竄,元之聲援已絕,臣等乘勢搗其孤城,必然克之!”
上據圖指示曰:“卿言固是,然北土平曠,利於騎戰,不可無備!宜選偏裨提精兵為先鋒,將軍督水、陸之師繼其後下山東之粟以給饋餉,由鄴趨趙、轉臨清而北,直搗元都,彼外援不及,內自驚潰,可不戰而下!”
達又曰:“臣慮進師之日,恐其北奔,將貽患於後,必發師追之。”
上曰:“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氣運之勢,理自當興。彼氣運既去,理固當棄,其成、其敗,俱系於天。若縱其北歸,天命厭絕,彼自澌盡,不必窮兵追之。但其出寨之後,即固守疆圍,防其侵擾耳!”達乃受命而退。
○壬寅,上躬祀汴梁諸神,仍遣官致祭境內山川。
○上聞江西諸山寨逋卒多逃竄,為民患,詔江西行省參政黃彬統所部兵鎮袁州,以招集之。
○癸卯,徐達辭行在,還次河陰。
○甲辰,元海南、海北道元帥羅福等遣使來降,海南分府元帥陳乾富亦相繼歸附,上下詔諭之曰:“蓋聞古先哲王之治天下,一視同仁,無間遐邇,況廣、海之地,自漢以來列為郡縣,習禮樂之教,有華夏之風。頃因元政不綱,郡雄並起,朕舉義除暴,所向廓清。邇者師臨南粵,爾諸州郡,不煩傳檄,相率來歸,向慕之誠,良可嘉尚!今遣使往諭朕意,爾其益堅乃心,以寧吾民。爵賞之賜,當有後命。”
先是,元庶訪使廬山海牙守雷州,征南將軍廖永忠遣人以克廣州事諭海牙,海牙以為詐,殺使者。至是,聞廣州已下,海牙懼,南走交阯,故羅福遂以其城降。
○己酉,指揮曹諒以兵攻青山寨,與戰,勝之,其守將參政王興祖以其眾降。
○壬子,大將軍徐達遣指揮任亮守嵩州。
○己未,大將軍徐達師駐河陰。先數日,遣人督河南諸將來會。至是,常遇春至,遂發河陰向汴梁,是夕,次陳橋。
○壬戌,平章楊璟、參政朱亮祖等合兵攻靖江,克之,執元平章也兒吉尼,其都事趙元隆、陳瑜、劉永錫、庶訪司僉事帖木兒不花、元帥兀禿蠻、萬戶董丑漢、府判趙世傑皆自殺。
○先是,左丞周德興分兵據靖江險要以絕其聲援,璟既克永州,遂引兵抵靖江城下,屯於北關,參政張彬屯南關。亮祖亦率帥自廣東來會,屯於東門象鼻山下。
攻城越二旬不下,璟語諸將校曰:“彼所恃者,西城濠水耳!當先取閘口關,決其堤岸,則破之必矣!”諸將曰:“諾!”
明日,遣指揮使丘廣引輕兵攻閘口關,殺其守堤兵,遂決其堤,濠水涸。因築土堤五道與其城接,以通士卒。遂克其北門月城,尋又克其北門小隘,斬獲百餘人,也兒吉尼有懼色。復攻其西門,不利,我軍死者三百餘人。相持凡兩閱月,攻之益力,也兒吉尼勢窮蹙,其總制張榮與麾下裴觀以書系矢射璟營約降,期以是夜來會。
暨二鼓,觀縋城出見璟,備言“城中儲積空虛,人無鬥志,可立取”之狀,璟乃給白皮帽百餘,俾歸為識,約“四鼓,從寶賢門入”。
至期,璟命指揮使吳與寧等率眾登城而入,也兒吉尼聞變,倉卒出走,追至城東伏波門,執之。亮祖、德興各以所部兵入城,惟彬尚屯南關,始攻城,為守者所詬,(彬)嘗恚曰:“城破之日,當悉屠之!”比克城,璟懼其縱殺,下令曰:“殺人、傷人及剽掠者,死!”彬乃止,眾心遂安。
翌日,送也兒吉尼於京師。
○夜有流星大如雞卵,起自紫微西蕃,北行至雲中沒。
○甲子,陳友定故將金子隆陷將樂。初,陳友定既敗,其將金子隆、馮谷保等糾合清流、寧化散卒寇將樂,勢甚猖獗,守禦千戶宋國成嬰城固守。至是,賊黨日眾,攻城益急,國成以援兵不至棄城遁,子隆等遂陷將樂,殺知縣馮源、主簿蘇兼善,乘勝寇延平,攻四鶴門,指揮羅德聚、千戶李申擊卻之。
○乙丑,上在汴梁賜北征諸將夏衣。
○丙寅,命中書稽諸將士軍功。
○以都督同知馮宗異為征虜右副將軍。
○置刻期百戶所。初,選卒伍中能疾行者二百人,謂之“刻期”,以通捷報。至是立百戶所,以張德成為百戶領屬之。
○金子隆等復寇延平,官軍出陣於城南橋以禦之,指揮蔡玉率眾奮擊,大破其眾,追至沙縣之青雲寨,子隆等負險拒守,建寧衛指揮沐英遣兵夾攻,破之,擒馮谷保。
○戊辰,征南將軍廖永忠進師至南寧,元上浪屯田千戶宋真執其守將平章咬住、參政那海,遣使詣降,永忠悉收諸司印章,命真守其城,送咬住等赴京師。
○命浙江、江西二行省及蘇州等九府運糧三百石至汴梁。
○參政傅友德克神頂寨,元守將張知院等以其眾降。
○江西新州大風雨,蛟出江水,暴溢入城,深八尺,民居蕩析,男女多溺死者。事聞,上遣使賑之。
○以邳州知州李相知和州,兼守禦事。相至和州,以南鄉銅城堰閘廢日久,堰下之田皆沃壤,而民不得耕,東門石閘傾圮,貫城河填塞,皆為民病,乃召其父老訓諭,集眾修浚之,度工計材俾父老之習事者董其役。未幾,二閘皆成,時起啟閉,以禁旱澇。堰堤周迴二百餘里,田得常稔,貫城之河東西凡千餘步,舟楫便之,民賴其利。
○是月,上以金子隆等寇未平,命平章李文忠率兵征討之。
○上遣人祭元故將察罕帖木兒,其文曰:“草之勁者,非疾風不顯;人之忠者,非亂世難明。爾李將軍某,當中原擾攘,元政不綱,權臣竊命於內、守將擅兵於外,是致幹戈鼎沸、國勢日危,人將以元為無人矣!向將軍之忠義,倡其智勇,誘以名爵,明其分數,義旗舉而兵興齊魯,強兵僅能固守爾。乃能陳兵於野,請命於朝,進退有方,君命是聽,當是時,忠心昭如五曜,號令嚴若水霜,所以動天地、感鬼神,所向克捷,以其忠之所致也!夫何兵既勝,志少盈,納逋逃、釋有罪,忠義漸虧,鬼神鑒見,遂爾禍嬰不測,隕於敵手。然忠未終,而奸未顯,壽不期年,果何為耶?豈竭忠而以身先而致是歟?抑人臣之有將而若是?嘆息自古英雄志立,而事乖抱恨於九泉者多矣!予故於足下舉其事而酹之,猶生之對也。靈酹而往,予紀而歸,誅心之言,爾其聽之。”
○陳友定故將泉州陳總管復收集餘眾攻陷同安縣,泉州衛指揮僉事周淵率兵擊之,淵馳馬直入其陣,斬陳總管,復同安。
秋七月己巳朔,太白犯井宿。
○征戍將軍鄧愈兵至隨州,元左丞王誠及守雞籠寨參政楊仲華等皆降。
○廣西左江太平府土官黃英衍、右江田州府土官岑伯顏等遣使賫印章詣平章楊璟降。
○辛未,命戶部各行省罷鑄錢。未幾,以國用不敷,復令鼓鑄。
○壬申,上親畫《征進陣圖》,遣使賫大將軍徐達,且令各衛糧船俱赴濟寧饋運。
○丙子,敕諭新授北方守令曰:“牧民之任,當愛其民,況新附之邦,生民雕瘵,不有以安養之,將復流離,失所望矣!宜體朕意,善撫循之,毋加擾害。簡役省費,以厚其生;勸效勵忠,以厚其俗。能如朕言,不但民受惠於汝,汝亦獲'循良’之名矣!”上乃命中書給賞,以厲其廉恥。
○己卯,上在汴梁復敕大將軍徐達等曰:“將軍駐師河洛,養鋒蓄銳、經營布置,已見功緒,今軍中士卒皆賈勇思奮,況秋氣已近,糧餉粗足,乘機進取,維其時矣!宜調益都、徐州、濟寧諸將,各將精銳悉會東昌,以思征進。”
○辛巳,上與侍臣論及創業之難,上曰:“朕賴將帥之力,掃除禍亂,以成大業,今四海漸平,朕豈不欲休息以自娛?然所畏者天,所懼者民!茍所為一有不當,上遣天意,下失民心,馴至其極,而天怒人怨,未有不危亡者矣!朕每念及之,中心惕然。”
○以唐鄧二州穰、泌陽、內鄉、新野、鎮平等縣隸南陽府。
○壬午,新寨“麻張”等叛,征戍將軍鄧愈遣安陸衛指揮同知吳復等討平之。
○戊子,元平章阿思蘭以象州降。初,思蘭自全州之敗,率其餘眾退保象州,及征南將軍廖永忠兵至梧州,遣指揮耿天璧等討之,師至賓州境,思蘭復遣其部將李左成迎拒,天璧擊敗之,思蘭勢迫,乃遣其子傮保來納款。至是,自率所部詣永忠降,獻其銀印三、銅印三十七、金牌五,廣西悉平。
○己丑,都督同知康茂才率師自陜州渡河進取安邑等縣。
○庚寅,上謂中書省臣曰:“中原兵難之後,老稚之孤貧者多有失所,宜遣人賑恤之。”省臣以“國用不足”為對,上曰:“得天下者得民心也!夫老者,民之父母;幼者,民之子弟。恤其老,則天下之為子弟者悅;恤其幼,則天下之為父母者悅。天下之老幼咸悅矣,其心有不歸者寡焉。茍聽其困窮而不之恤,民將憮然曰'惡在其為我上也’!故周窮乏者,不患無餘財,惟患無是心,能推是心,何憂不足?今日之務,此最為先,宜速行之!”
○辛卯,平章楊璟等自靖江率師還京。
○上將發汴梁,大將軍徐達等自陳橋入辭,上諭之曰:“朕與卿等率眾渡江,誓除禍亂以安天下,今士卒舍父母妻子戰鬥於矢石之間,百死一生,久未休息,朕每念之,惕然於心,非得已也。中原之民,久為群雄所苦,死亡流離遍於道路,天監在茲,朕不敢忘,故命爾等帥師北征,廓清中原,拯民艱苦!昔元起沙漠,其祖宗有德,天命入主中國,將及百年。今其子孫怠荒,罔恤民艱,天厭棄之,君則有罪,民復何辜?前代革命之際,兵戈相加,視如仇讎,肆行屠戮,違天虐民,朕實不忍,爾諸將帥當以為戒!克城之日,毋虜掠、毋焚蕩、毋妄殺人,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庶幾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成朕伐罪救民之志。有不恭命,必罰無赦!”諸將皆感激拜辭而退,相謂曰:“主上愛民若此,吾屬敢不敬承?”
○都督同知康茂才兵至河北安邑、夏縣,皆降。
○丙申,車駕發汴梁還京師,命右副將軍馮宗異留守。
○焦山等寨賊首劉士原等聚餘黨寇汝州三屯、尚店等處,左丞何文輝率兵至嵩州,遣指揮任亮等討破之,餘黨潰敗,獲馬騾七十餘匹。
○丁酉,皇太子攝享太廟,祝辭曰:“時維孟秋,禮嚴祫祭,茲為父皇時巡汴梁,經略中夏,不及躬致孝誠,乃命臣某謹以牲醴、庶品恭詣太廟,用伸追慕之情。”
○元郴州守將“左手楊”以城降。先是,平章楊璟兵至桂陽,左手楊率眾奔郴州,璟遣千戶楊復率兵討之,左手楊固守,不下。至是,璟克靖江還,左手楊乃以元所授金、銀牌、印來降。
○京師火,延燒民居及永濟倉。
○揚州府自五月不雨,至於是月,旱傷苗稼。
○大將軍徐達檄都督同知張興祖、平章韓政、都督副使孫興祖、指揮高顯等,將益都、徐州、濟寧之師會於東昌,且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左丞趙庸、平章曹良臣、俞通源、都督副使顧時、右丞(原文寫作“臣”,疑誤)梅思祖,各領軍衛分布士馬渡河。
○南海賊馮簡等作亂,縣人關敏倡義擊賊,死之。初,簡等行劫龍潭,敏集眾襲捕賊百餘人以獻征南將軍廖永忠,遂以敏權巡檢。賊銜之,乃聚徒復圍其鄉,敏力不能支,遂為賊所屠。後賊平,永忠以其事聞。上以敏存日未授官而能仗義討賊歿於王事,特贈“敦武校尉,兵馬指揮司副指揮”,表其鄉曰“忠義”,令有司立祠,歲時祭焉。
○戊戌,儒士李訥上言,其略曰:“《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書》云'懷保小民,惠鮮鰥寡’,此王政之先務也!今天下生民,幸脫喪亂,沐浴清化,猶去戴盆而仰白日、出陰谷而登春臺,莫不歡心鼓舞以獲更生。然億兆之中,臣常見有無父母孤子女者,累然無依,艱於衣食,願敕有司存養以廣仁恩。”
上覽之,謂訥曰:“爾言良是,吾前已命中書賑恤,正謂此也。”
○是月,帶刀舍人周宗上疏曰:“閩廣俱平,取山東、定河洛易如拾芥,雖因天授實由聖謨。今惟皇太子國之主器,四方之仰望,宜於此時擇忠良之士與之居處燕遊,其侍御僕從亦必選小心端正之人,使之日見正事、聞正言,知前代之興廢,辨人情之邪正,究事理之得失,考行己之是非。如是,則進修德業,日就月將,善人日親,邪人日疏,福被兆民,萬世永賴也!國本既固,又必廣求人材而用之,今所用人材,其學業才能皆由積習而後成,非一朝一夕所能得也,今不培之於將來,臣恐數年之後,壯者已老,少者未學,陛下欲求人材,何從而得焉?方今莫若於府、州、縣開設學校,置立學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庶人之子弟,皆教養之,庶不失他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