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0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十六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洪武二年十一月壬辰朔,征虜大將軍中書右丞相信國公徐達北征還,入見,上撫勞之。

  ○甲午,以工部尚書孫克義為河南行省參政,兵部尚書安統為山西行省參政,調山西參政周彧為北平行省參政。

  ○乙未,以工部侍郎張允為本部尚書,左司郎中劉誠為兵部尚書。

  ○丙申,以大都督府都事趙耀為湖廣行省參政,工部員外郎張本為浙江行省參政。

   耀,真定晉寧人,以湖廣行省掾入掾中書省,升左司提控。從大將軍徐達取蘇州還,授大都督府都事。遂從達平山東、河南,克元都、取山西、入關中。其在幕府,綜理慎密,不憚勤勞,達頗愛重之。至於遣將四出攻戰、守備之際,機宜方略,耀皆預焉。及是還,擢湖廣行省參政,留而未遣。

  ○丁酉,中書省奏請營後堂,上不許,曰:“土木之工,連歲不息,今又欲為此,能不病民乎?俟民力稍舒,為之未晚也。”

  ○初,南北郊之祀,群臣屢請舉配典,上謙讓未許,且曰:“俟平慶陽議之。”是年八月,慶陽平,至是,以冬至將行郊祀禮,群臣復固請,乃從之。

  禮部因言:“先時郊祀,以未舉配天之禮,故禮成復詣太廟忝謝。今既議舉配典,廟謝之禮宜不用,惟先祭三日詣太廟以配享告。”從之。

  ○甲辰,右副將軍馮宗異等發平涼還京師。

  ○乙巳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始奉仁祖淳皇帝配先三日。

   壬寅(疑似原文寫錯,應為丙午,),上詣仁祖廟告曰:“惟我父母德應上帝,寔生眇躬,今代前王統理天下為億兆主,已經二載。凡兩祀天地而未敢舉行配天之禮者,蓋功業未就故也。今疆宇既廣,民生稍安,敬用今月十四日冬至,恭祀昊天上帝於圜丘,謹請皇考作主以配,伏惟鑒知。”
   至日行禮,仁祖配位設正壇第一成之東,西向,陳設同昊天上帝,但不用玉。昊天上帝神位前奠玉帛。禮畢,即詣仁祖神御前行禮,如昊天上帝儀。進爼、初獻、亞獻、終獻,皆如之。
   其昊天上帝祝曰:
   嗣天子臣元璋,敢昭告於昊天上帝,日當長至,六氣資始,用遵彜典,敬率臣庭,以玉帛、犧齋、粢盛庶品奉茲燎祀,皇考仁祖淳皇帝配神作主。
   仁祖配位祝曰:
   孝子皇帝臣元璋,敢昭告於皇考仁祖淳皇帝,日當長至,六氣資始,今率臣僚恭祀昊天上帝,謹以玉帛、犧齋、粢盛庶品用修典禮,伏惟敬慎瞻天,永為配位。
   禮成,上御奉天殿,百官行慶成禮。
   既畢,出御奉天門,謂群臣曰:“祭祀在乎誠敬,不在乎物之豐薄。物豐矣而誠有未至,神不享焉;物雖薄而誠至,神則享之。所謂‘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礿祭’。嘗聞以德受福,未聞以物僥福者也。昔陳友諒服袞冕、乘玉輅、豐牲幣而行郊祀之禮,彼恣行不道,毒虐生靈,積惡於己,而欲僥福於天,可乎?朕凡致祭,其實為國為民,非有私求之福。茍誠意未至,徒尚禮文,而欲僥福於己,豈不獲罪於天耶?”

  ○享太廟。

  ○丁未,遣元平章長壽等以書諭元丞相也速曰:“將軍元之故家,父子出將入相,宣力王室,積有年矣。比者天下多故,諸將擅兵,類多跋扈,往往不善其終。獨將軍恪守臣節,堅如金石,雖當顛沛之際,力奮孤忠,誌安宗社。及元主遠去沙漠,將軍獨能以孤軍殿後,義氣不衰,其餘僥幸之徒,俱雲逝鳥散。嗟哉!且古之將帥當亂亡之時,未嘗不假名義以行其私,朕於將軍之節甚有嘉焉。近聞塞外通逃之眾猶逞蜂蠆之餘毒,擾我邊陲,豈將軍不能輯士而致然歟?今我軍已集幽薊,待畔而動,將軍宜深思之。上以圖存其君之宗祀,下以保全其民人,豈不識時之俊傑哉?茲遣長壽、篤馬二平章賫書往達朕意,將軍其審之。”

  ○戊申夜,月在太微垣中。

  ○己酉,復以廣東行省參政周禎為刑部尚書,上諭之曰:“刑以輔治,唐虞所不免。觀舜命臯陶之辭,始雖曰‘明刑’,終期於‘無刑’。臯陶告舜,亦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當時君臣莫不以恤刑為重,而民亦不自犯,所以能致雍熙之治。朕嘗觀此,深有所契,卿其體之。”

  ○刑部尚書世家寶坐事,降為吉安府廬陵縣知縣。

  ○戊午,以戶部員外郎張仁榮為本部侍郎。

  ○置驍騎中、後二衛。

  ○庚申,以朱昭為戶部尚書,楊思義為陜西行省參政,樊思民為戶部尚書,尋改為大都督府參議。

  ○召福建行省參政蔡哲入朝。

  ○賑應天、蘇、松、杭、湖諸郡貧民八百四十六人,人給米一石,綿布一匹。

  ○都督府臣奏:“真州王昭明等十八人謀為不軌,捕問皆已伏辜,請正典刑。”

   上曰:“此非小事。”命召至問之。
   昭明至,無可言,唯服罪而已,其老母、幼子皆當連坐,上曰:“昭明不可得釋也,其諸老幼何預焉?”命戮昭明,而釋其餘人。


  十二月壬戌朔,遣翰林院編儲羅復仁、兵部主事張福齊招諭安南、占城國王,詔曰:“朕本布衣,因天下亂,起兵保鄉里,不期豪傑雲從,朕將之數年,辟土日廣,兵甲強盛,遂為臣庶擁戴,君臨天下,以承正統。於今三年,海外諸國入貢者,安南最先,高麗次之,占城又次之,皆能奉表稱臣,合於方制,朕甚嘉焉。近占城遣平章蒲旦麻都來貢,言‘安南以兵侵擾’,朕觀之,心有不安。念爾兩國,自古及今,封疆有定分,不可強而為一,此天意也。況爾等所居之地,相去中國越山隔海,所言侵擾之事,是非一時難知。以朕詳之,爾彼此世傳已久,保土安民、上奉天道、尊事中國,爾前王必有遺訓,不待諭而知者。朕為天下主,治亂持危理所當行,今遣使往觀其事,諭以畏天守分之道。如果互執兵端,連年不解,荼毒生民,上帝好生,必非所悅。恐天變於上,人怨於下,其禍有不能逃者。二國之君,宜聽朕言,各遵其道,以安其分,庶幾爾及子孫皆享福於永久,豈不美歟?”詔至,兩國皆聽命罷兵。

  ○降戶部尚書朱昭為蘇州府知府,以其怠職不任事也。

  ○甲子,日中有黑子。

  ○丁卯,改湖廣行省參政趙耀為北平行省參政。

   耀,初授湖廣,既辭,復留之。至是,上以耀嘗從徐達取元都習知其風土民情、邊事緩急,改授北平,且俾守護王府宮室。
   既而召入,諭之曰:“聞北口子人多來歸附者,汝宜速往,選其驍勇可用者為兵,月給米贍之,餘悉處之臨清、東昌之地,毋令其失所。”
   耀因奏進工部尚書張允所取《北平宮室圖》,上覽之,令依元舊皇城基改造王府,耀受命,即日辭行。

  ○戊辰,平章楊璟自蜀使還,言“明升闇弱,將佐皆庸材,昧於遠略。喻之再四,終不悟,不如舉兵取之”,上曰:“兵之所加,必貴有名,無畔而加兵,仁者不為也。西蜀之地,彼亦安能久處?但朕意俟其悔悟來歸,則師可不勞,民亦無苦也。姑緩之。”

  ○平章李文忠以所獲脫列伯等獻京師,上曰:“彼亦為其主,事敗至此,情有可矜,其釋之。”仍賜冠帶衣服。

  ○壬申,饒州方丑仁於文山聚眾為盜,命虎賁左衛指揮同知丁德率兵討平之。

  ○甲戌,遣中書省管勾甘桓、會同館副使路景賢封占城國王阿荅阿者為占城國王,詔曰:“咨爾占城國王阿荅阿者,素處海邦,定居南服,自爾祖父,世篤忠賢,響慕中華,恪守臣職。朕今混一四海,撫馭萬方,欲率土之咸寧,嘗馳書以往報,而爾能畏天命尊中國,即遣使稱臣來貢方物,思法前王之訓以安於境之民,睠茲忠誠,良可嘉尚!是用遣官賫印,封爾為占城國王。於戲!居中撫外,朕方一視同仁;保境安民,爾當慎終如始,永為藩輔,益勉令名。今賜《洪武三年大統曆》一本,織金、文綺、紗羅四十匹,至可領也。”復賜《民間檢用曆》三千本,賞勞其使蒲旦麻都文綺、紗羅各一匹,仍賜以冠帶。其從者皆有賜。

  ○高麗國王王顓遣其臣張子溫等上表謝封爵,並賀明年正旦貢方物,中宮、東宮皆有獻。

  ○乙亥,以安慶為浙江行省參政。

  ○己卯,辰州永順宣撫彭添保遣其從兄敬保來朝,貢馬及方物,詔以永順宣撫司為永順軍民安撫司,以添保為同知。

  ○辛巳,征虜右副將軍都督同知馮宗異等至京。

   初,宗異守平涼,以關陜既平、胡虜畏服,不請於朝,輒引眾還。及見,上詰之曰:“將軍在平涼,外禦胡虜,內鎮撫關中,國家所托非輕也。乃不俟命,輒引眾還,閫外之事,將誰任之?”宗異頓首謝,上以其勛舊,姑置之。

  ○壬午,先是,高麗國王王顓有侄女遇亂陷沒於軍,使者入朝言其故,上令中使訪得之。至是,賜以衣資廩餼,令其使者護歸本國。

  ○上謂中書及禮官曰:“今安南、高麗皆臣附,其國內山川亦與中國一體致祭。”於是,禮部考其山川:

   安南之山,二十有一,曰“佛跡”,曰“徹圍”,曰“武寧”,曰“仙遊”,曰“普賴”,曰“萬劫”,曰“傑特”,曰“安子”,曰“地觀”,曰“天養”,曰“神投”,曰“龍岱”,曰“文場”,曰“安獲”,曰“卞”,曰“立石”,曰“香象”,曰“崇”,曰“都隆”,曰“測”,曰“分”。
   其江有六,曰“川瀘”,曰“富良”,曰“大黃”,曰“大歷”,曰“蘇歷”,曰“三帶”。
   其水有六,曰“安石淵”,曰“石龍門”,曰“茲廉”,曰“浪泊”,曰“越裳宛”,曰“九德宛”。
   高麗山有三,曰“魯陽”,曰“嵩”,曰“葦”。
   水有四,曰“川禮成”,曰“鹽難水”,曰“浿水”,曰“馬訾水”。
   遂命著之祀典,設位以祭。

  ○甲申,總兵官潭州衛指揮同知丘廣等兵至上思州,蠻寇黃英傑拒戰,廣擊之,禽從賊黃權等。英傑走十萬山,復以兵追及,斬之,上思州平。

  ○西安等府耆民王達等言:“比年張思道、李思齊交兵侵擾,加之歲旱粟麥不登,民多饑死,詔有司正月戶給米一石,二月再賑數。”如之。

  ○以呂宗俊等六人為監察御史,人賜衣一襲。

  ○戊子,詔旗纛等神於驚蜇後致祭。

  ○己丑,上御奉天門,大賞平定中原及征南將士之功:

   以大將軍右丞相信國公徐達攻取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克敵制勝,振揚國威,撫綏軍民,得大將體,賞白金五百兩,文幣五十表裏。
   開平王常遇春,副大將軍總兵攻取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及自率師由陜西攻取開平等處,以疾薨於軍中。驗其存日功勞,與大將軍一體,賞白金五百兩,文幣五十表裏。
   右副將軍都督同知馮宗異,澤州之役,與平章楊璟妄分,彼此失陷士卒。及代大將軍總制大軍,時當隆寒,擅自班師,致士卒凍餒,不在賞列。念其初與大將軍平定山東、河南、陜西諸郡,量與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
   御史大夫湯和總兵征南,先有浙江,參政朱亮祖克取溫、臺諸郡,方國珍已聞風膽落,比師抵明州,國珍逃遁。及再調取福建,姑息太過放散陳友定山寨餘黨,致八郡復叛,重勞師旅。及班師,又不申明號令,以致蘭秀山賊窺伺而叛,失陷指揮徐琇、張俊等官軍。功過相折,量與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五表裏。
   平章廖永忠,先充征南副將軍,克平福建。後自總兵取廣東,比至南澳,何真已降,克平三山邵宗愚等山寨。又能調遣副將軍朱亮祖,平定海南,招諭兩江溪洞。念其功勞,宜與全賞,然在福建,不能贊助大夫湯和,以致陳友定餘黨復叛入山,功過相折,量與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
   都督僉事吳禎,先充征南副將軍,與大夫湯和克取明州,復平定福建,航海回還,軍容整肅,又能剿捕蘭秀山餘黨,全師回京。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
   左丞趙庸,從大將軍克平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又從開平王自陜西復取上都等處。後充副將軍,同平章李文忠總兵山西應接大將軍,乘勝剿捕,生擒脫列伯。驗其功勞,賞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九表裏。
   平章曹良臣等,從大將軍克平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皆屢有戰功。良臣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
   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各賞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九表裏。
   平章韓政(原文寫作“正”),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
   平章俞通源、右丞梅思祖、參政陸聚、都督副使顧時,各賞白金一百五十兩,文幣十五表裏。
   左丞王溥,文幣七表裏。
   參政陸仲亨,文幣二表裏。
   各衛指揮七表裏,千戶衛鎮撫各六表裏,百戶所鎮撫各五表裏。
   各旗軍總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三錢;小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二錢。
   軍人,米三石,白金三兩。
   其守禦各處城池有功官員:
   平章楊璟、胡廷美,各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
   左丞周德興,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
   參政朱亮祖、張彬、戴德,白金人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
   都督同知張興祖、康茂才,各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
   都督副使孫興祖,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七表裏。
   都督僉事郭子興、陳德,各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
   都督僉事華雲龍,白金一百兩,文幣十表裏。
   各衛指揮、千百戶鎮撫等官,賞與從征同。
   其駕船、公差患病、傷、故官軍,賞各有差。
   時賞物等第,各稱其功過,將士皆悅服。

  ○庚寅歲除,享太廟。

  ○元將王保保偵知大將軍南還,以兵襲蘭州,奄至城下。指揮張溫會諸將校曰:“彼悉眾襲我,我兵寡,難與為敵。然彼遠來,未知我眾寡,乘暮擊之,可以挫其鋒。彼不退,則固守以待援。”於是,整兵出戰,保保兵稍卻。

  遲明,溫收兵入城,敵兵遂圍城數里,溫堅守不與戰。時鷹揚衛指揮於光守鞏昌,將兵來援,至蘭州之馬蘭灘,卒遇保保兵。戰敗,被執至蘭州城下,使呼“張溫將軍出降”,光大呼曰:“我不幸被執,公等堅守,徐總兵將大軍行至矣!”敵怒,批其頰,遂被害。

  城中聞光言,守益固,保保進攻不利,且懼大軍至,乃引去。

   光,字大用,南康都昌人,磊落有大誌。徐壽輝初起兵略湖口,元將三旦八據鄱陽、都昌,當其沖要,光乃集眾列為隊伍,分布境上以禦之。既而,都昌陷,壽輝署光江東宣慰元帥,鎮鄱陽、浮梁。陳友諒弒壽輝,光謂其眾曰:“我不能殺友諒,可事之乎?”乃遣使奉幣以浮梁來降。繼而,輕騎謁上於龍江,授行樞密院判官,賜以衣冠,俾戍徽州永平翼。既行,復召還,解金連環並絳賜之,光頓首曰:“臣蒙被厚恩,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及從上征九江、下黃梅、攻建昌、戰鄱陽、降武昌,皆與有功,轉振武衛指揮同知,尋遷鷹揚衛指揮使,升懷遠將軍。
   從大將軍徐達平淮東、浙西,擒張士誠,下山東諸郡,取汴梁,克陜、洛。下潼關,同都督郭子興守之。後移守鞏昌,王保保屢引兵來攻,光輒擊卻之。至是,被執而死,時年四十三。
   上聞之,遺官祭以少牢,後命配享雞籠山功臣廟。

  ○詔赦臨洮將士之亡匿山谷者,詔曰:“天地以生物為心,帝王以不殺為德。自三代以下,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皆承天運,奮武威以定亂,行仁義以安人。惟秦不然,坑趙降卒(四)十萬,古今非之,雖能混一,享國不長,天道昭然矣。朕每遣將出師,必加訓諭:降者撫之,抗者誅之。故凡其來降,大小咸授以職,保其父母妻子。近者兵至西土,豳國公李思齊率其部屬將士悉來臣附,大將軍以其精銳隨軍征進,老幼安居城郭,未嘗妄殺。可謂鑒秦之過,恪遵朕命矣!當臨洮受降之初,如或妄加誅戮,爾眾安能保全?今爾將士,乃有懷思其家遁藏巖谷者,夫父母妻子之戀,人之常情,雖新附之眾,未能悉知朕懷,朕為民父母,可不矜念?詔書到日,凡逃竄山谷者,毋自驚疑,罪無大小,並行赦之。”

  ○戶部奏:是歲,天下郡縣墾田八百九十八頃。

  ○湖廣慈利縣土酋叛,殺千戶覃友仁,命左丞周德興、平章曹良臣、李伯升將兵討平之。

  ○以溧水縣知縣郭雲為指揮使,守禦南陽兼知南陽府事。初,雲仕元為平章,堅守裕州。後被擒,上嘉其誌,授溧水知縣。至是,復有是命。

  ○是月,設河東-陜西都轉運鹽使司,東西二場歲辦小引鹽三十萬四千引,每引重二百斤。其法:每歲伏暑時月,於山西平陽府、安邑等十縣內起民夫撈辦,畢日,送家州鹽課司。歲辦大引鹽一萬三千三百三十八引有奇,每引重四百斤。

  ○設山東都轉運鹽使司,歲辦大引鹽一十四萬二千五引有奇。

  設北平-河間都轉運鹽使司,所屬利民等二十四場歲辦大引鹽七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引有奇。其法:皆竈戶自備器皿煎煮,每丁歲辦鹽四引,地每畝辦鹽一十六斤,車一輛辦鹽二百斤,牛驢每頭辦鹽一百斤。

  設福建都轉運鹽使司。

  ○西域僧班的達及其徒古麻辣靈哩等十二人,自中印度來朝。

 卷四十六 ↑返回頂部 卷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