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十九 太平寰宇記 卷七十 卷七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十九
  涿州
  涿州涿郡今治范陽縣古涿鹿之地星分尾宿十六度史記云黄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即此地舜分十二州為幽州地禹貢為冀州之域春秋及戰國俱為燕國之涿邑秦滅燕以其都及西境為上谷郡地漢髙元年項羽入闗又立燕國封臧荼為王三年韓信用廣武君䇿發使於燕燕王臧荼降五年反漢誅荼立盧綰為王六年分燕置涿郡領縣二十九治此後漢為涿郡魏初因之至黄初七年文帝改為范陽郡取漢涿縣在范水之陽以為名以此地追封武帝子矩為王晉武帝泰始元年又改為范陽國封宣帝弟馗子綏為范陽王傳國至孫黎遂值永嘉之亂陷於河北其間建置莫能詳悉後魏又為范陽領縣七至髙齊唯領涿遒范陽三縣後周省遒縣領縣二隋開皇初改范陽縣為遵縣隸昌黎郡又於古遵城别置范陽郡唯領涿范陽二縣二年罷郡移涿縣入郡故廨為幽州大業三年以幽州為涿郡縣仍屬焉又隋書云四年正月開永濟渠引沁水達于河又自沁水北開二十餘里以通涿郡大業七年自江都乗龍舟往涿郡親征遼唐武徳元年郡廢復為幽州之屬邑七年改涿縣為范陽縣大厯四年幽州節度使朱希彩奏請於范陽縣置涿州仍割幽州之范陽歸義固安三縣以隸之屬幽州都督府
  領縣五
  范陽  固安  歸義  新城  新昌州境
  東西 南北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四百二十五里 東北至幽州一百二十里 南至莫州一百六十里 餘以幽州取則不逺
  
  開元長慶户口並為屬邑
  風俗
  與幽州同
  人物
  王商涿郡蠡吾人單于謁商仰視大畏之却退天子聞曰此真漢相也 劉備范陽人 張飛涿郡人與闗羽俱事先主先主初奔江夏曹操追至長坂飛將三十騎據水㫁橋瞋目横矛曰我張翼徳也可來決敵皆無敢近者 崔瑗字子玉涿郡人作座右銘入文選土産
  
  范陽縣二十鄉本漢涿郡也取涿水以為名漢立郡于此魏文帝改名曰范陽 白帶山在縣西北四十里涿水源出縣西土山下東北流經縣北五里又東流注聖水應劭注漢書涿水出上谷涿鹿縣水西入海十三州志云涿郡南有涿水北至上谷為涿鹿河其支入匈奴中者謂之涿耶水 故廣陽國城漢置今廢故城在今縣西南 西鄉城漢縣故城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都鄉城 督亢陂在縣東南十里劉向别錄督亢燕膏腴之地即所𫝊戰國時燕太子丹使荆軻賫督亢地圖入秦謀殺秦王尋為秦滅也郡國志云陂見有海龍王神祠在焉
  固安縣東六十里十二鄉本漢方城縣屬廣陽國隋開皇九年自今易州淶水縣移固安縣于此屬幽州取漢固安縣以為名唐武徳四年又移治歸義縣界章信堡貞觀元年又移于今治 巨馬河在今縣西一百十里 聖水在縣北五十步 曲洛溝源自督亢陂經縣南東注方城泉 督亢亭郡國志引徐野曰方城縣有督亢亭 新昌城漢縣故城在今縣南三十里後漢省其地下濕俗亦謂之陷城 方城縣郡國志云在今縣南十五里方城故城六國時燕之舊邑也漢改為涿郡髙齊天保七年省入涿縣北城尚存 益昌故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五十里後漢省併入方城周武帝宣政元年于城内置堡城 臨鄉縣故城漢縣故城在今縣南五十里臨鄉故城是後漢省併入方城縣也 陽鄉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北二十七里是後漢省晉復置為長鄉髙齊天保七年省併入涿縣其城亦謂之長鄉故城
  歸義縣南一百二十里十二鄉本漢之易縣城屬涿郡按今縣東南十五里有大故城是燕桓侯之别都魏移於故城西北十五里故易城今縣所治髙齊天保七年省入鄚縣自周及隋其城並屬鄚唐武徳五年置歸義縣於縣置北義州貞觀元年廢義州并縣八年歸義縣仍舊置改屬幽州今治也至大厯中改隸涿州 易水在縣南 易京城在縣南十八里其城南臨易水按范曄後漢書曰獻帝初公孫瓉據幽州先是童謡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瓉以易京地當之乃築京城以自固曰易京按瓉修營壘樓觀臨易河通遼海以鐵為名乃曰兵法百樓不攻今吾壘樓櫓千重積穀三百萬斛足以待天下之變尋為袁紹所破後石季龍征慕容雋囘而惡其固因毁之即此城也 小易城在大易城北二里
  新昌縣漢縣名後廢唐大厯四年析固安縣置
  新城縣六十里後唐天成四年析范陽縣置
  薊州
  薊州漁陽郡今理漁陽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宿三度春秋至戰國俱屬燕秦于此置漁陽郡二漢因之魏晉以降陷于河北只為幽州屬邑燕慕容雋後趙劉淵所都至隋開皇初徙𤣥州于此并立總管府煬帝初府廢置漁陽郡唐武徳已後廢郡復為幽州屬邑至開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漁陽三河玉田三縣置薊州取古薊門闗以名州天寳元年改為漁陽郡乾元元年復為薊州
  領縣三
  漁陽  三河  玉田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九十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五十里 東至平州三百里 東至㑹海口一百八十二里 西至幽州二百十里北至廢長城塞二百三十五里 南至平州石城縣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幽州雍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檀州二百一十七里 東北至平州石城縣界廢盧龍戍二百里戍據開皇長城置
  
  唐天寳户五千三百一十七
  土産
  鹿角膠  人參  逺志  白术
  漁陽縣三鄉本漢舊縣古北戎無終子國也按杜預注左傳山戎北戎無終三名其種一也其後晉滅山戎即為晉境七國時屬燕後以為北平郡唐武徳三年置𤣥州改屬焉貞觀元年州廢還屬幽州開元中置薊州于此 無終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隂山在縣西北四里神仙傳云仙人帛仲理者遼東人也隠居無終山中和神丹又於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又搜神記云無終山有陽翁伯玉田昔雍伯雒陽人父母終葬於無終山山上無水雍伯汲水作義漿行者皆飲三年有一人就飲以石子一升遺之使于髙平好地有石處種之有徐氏為石平著姓有女人多求之不許雍伯試求徐笑以為狂乃云以白璧一雙當可為婚雍伯至種石處得五雙白璧徐氏大驚即以女妻之 燕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懸崖側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之若數百石囷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狀同擊勢云燕山石鼓鳴則有兵 沽水水經注云沽水逕漁陽故城南合七度水鮑丘水潞水一名潞河是 北平故城隋圖經云漁
  陽有北平故城即漢將軍李廣為郡守出獵遇草中石謂是伏虎引弓射之即是此處
  三河縣西六十里今三鄉唐開元四年分潞縣置屬幽州十八年改隸薊州
  玉田縣東南八十里二鄉漢無終縣屬右北平唐乾封二年于廢無終縣置仍舊名屬幽州萬嵗通天二年改為玉田縣神龍元年割屬營州開元四年還屬幽州八年又屬營州十一年又還屬幽州十八年隸薊州
  平州
  平州北平郡今治盧龍縣禹貢冀州之域虞十二州為營州之境周官職方又在幽州之地春秋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國地史記齊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爾雅云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戰國時斯地屬燕秦兼天下為右北平及遼西二郡之境漢因之為遼西郡之肥如縣後漢末公孫度自號平州牧擅據及子康康子淵俱得遼東之地邊外版圗皆伏焉晉屬遼西郡後魏亦然隋開皇初為右北平郡十年改為州煬帝即位又廢州復為郡唐武徳二年廢郡為平州領臨渝肥如二縣其年自臨渝移治肥如仍改肥如為盧龍縣更治撫寧縣七年省臨渝撫寧二縣天保元年改為北平郡乾元元年復為平州
  元領縣三
  盧龍  石城  馬城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西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長安三千五十五里 東北至榆闗守捉一百九十里 自闗東北至營州五百里 南至海二百里 西至薊州三百里 北至上谷八十里 西南至馬城縣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石城縣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盧龍塞二百里 東北至營州七里戸
  唐開元户二千二百六十三
  風俗
  與幽州同
  人物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隠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唐陽城北平人徵拜諫議大夫
  土産
  蔓荆子
  盧龍縣本漢肥如縣也屬遼西郡應劭曰肥子奔燕封於此唐武徳三年省臨渝移平州置此仍改肥如縣為盧龍縣復隋開皇之舊名 藍山後魏輿地風土記云盧龍西四十九里有藍山其色藍翠重壘故名之 碣石山山海經云碣石之山繩水出焉在縣二十三里碣然而立在海傍故以為名晉太康地理志云秦築長城起自碣石在今髙麗舊界非碣石也 臨餘山本名臨渝山音訛為餘有闗通胡之路在今縣東一百八十里新婦山九州要記云盧龍栁羌城南有新婦山 盧
  水一名大沮水今名小濡水北自營州栁城縣界流入水經注𤣥水出肥如縣北一名𤣥溪 黄洛水水經注黄洛水出盧龍山南流入於濡水 卑耳谿隋圖經按管子云齊桓公北征孤竹未至卑耳之谿見一人長尺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馬前疾管仲曰登山之神有俞兒霸王之君興而登山之神見且走馬前疾導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谿有賛水者曰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桓公拜曰仲父之聖至此 素河水水經注云素河水出令支縣藍山南與新河合 黄洛城殷諸侯之國 令支城漢縣屬遼西郡廢城在今縣界令音零支音岐 孤竹城在今縣東殷之諸侯即伯夷叔齊之國郡國縣道記孤竹城在肥如城南二十里史記謂齊桓公伐山戎北至孤竹國又隋圖經云孤竹城漢靈帝時遼西太守㢘翻夢人曰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遼海漂吾棺聞君仁善願見蔵覆明日則見浮棺於津收之乃為改葬吏人嗤笑者皆無疾而死今改葬所尚存祠在山下極巖朝鮮城即箕子受殷封之地今有廢城 遼西城漢為郡於此廢在今郡東 秦長城秦使䝉恬輔其子扶蘇之所築東西長萬里杞梁妻哭城崩得夫骨即此城也盧龍道魏志曰曹公北征烏丸田疇自盧龍道引軍
  出盧龍塞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厯平罡登白狼望栁城即此道也一謂之盧龍塞今在郡城西北二百里望海臺漢武所立登之以望海
  石城縣西一百四十一里二鄉漢舊縣取碣石立如城以名之屬右北平唐貞觀十五年於故臨渝縣城置臨渝縣萬嵗通天二年改為石城縣仍漢舊名 碣石始皇使燕人盧生求羨門刻碣石漢武帝登之望海當山頂大石如柱號曰天橋柱逺望若立於巨海之内狀如人造然非功力所能成也
  馬城縣南一百七十里二鄉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盧龍縣置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