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山堂肆考 (四庫全書本)/卷1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二十 山堂肆考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山堂肆考卷一百二十一 明 彭大翼 撰文學
  經術
  事物紀原太昊畫八卦易之始也又有網罟之歌詩之始也伏羲神農黄帝堯舜之書謂之三墳書之始也易始八卦而文王益為六十四故曰周易濟南伏生以書為上古之書故曰尚書二毛公傳詩名家而鄭康成箋之故曰毛詩禮之為經有三周禮一書固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其義䟽也五經之内分周禮儀禮禮記為七經而七經之外又益以孝經論語為九經以春秋分三傳為三合孝經論語為一于是有十經焉以六經加六緯於是有十二經焉以詩易書三禮春秋三傳加孝經語孟爾雅謂之十三經焉秦焚六籍書亡其半詩亡六篇春秋偶完易以卜筮得全而禮樂之書無復遺文矣
  連山歸藏已下易經
  自伏羲畫卦之後而易道著夏有連山商有歸藏周文王為彖辭周公為爻辭孔子為十翼十翼謂上下彖上下象上下繫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也
  彖卦象爻
  易之彖象二字皆假獸以名之也盖彖為大豕行則俯首一望而全體皆見故統論一卦之體象有六牙故取以喻六爻之象
  易傳田何
  史記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徴官至中大夫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覇莒人衡胡臨菑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
  易出丁寛
  漢景帝時丁寛為梁孝王將軍拒吳楚號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今小章句是也初寛從田何授易寛授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又高相治易專說隂陽災異自言出於丁將軍相又傳授子康以明易為郎
  受京房易
  漢梁丘賀從京房受易年老傳於子臨為黄門郎甘露中奉使問諸儒于石渠琅琊王吉通五經聞臨說善之時宣帝選高才郎十人從臨講經吉乃使其子郎中駿上䟽從臨受易
  傳孟喜易
  洼丹字子玉世傳孟氏易漢建武初為大鴻臚作易通論七篇世號洼君易家宗之稱為大儒按孟氏即孟喜也従田王孫受易好自稱譽故易有施孟梁丘之學
  子行鏗鏗
  漢楊政字子行從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說經京師語曰説經鏗鏗楊子行
  五鹿嶽嶽
  五鹿充宗為梁丘易元帝令與諸易家論易諸儒莫能抗有薦魯人朱雲者召入論難連日充宗遂屈諸儒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
  九師傳
  漢淮南王聘九人明易傳道訓二十篇號九師易文中子曰九師興而易道㣲三傳作而春秋散三傳謂公穀左三傳也
  六丁取
  見雷
  仲翔注易
  吳志虞翻字仲翔與孔北海書示以易注孔答曰聞延陵之理樂覩虞子之治易乃知東南之美非徒㑹稽之竹箭也
  要理講易
  梁書馬樞字要理梁邵陵王綸為南徐州引為學士時邵陵自講大品令要理講維摩老子周易同日發題俗道聽者二千人
  袁滋問易
  宋程頥父珦嘗守廣漢頥與兄顥皆隨侍嘗逰成都見治篾篐筩者挾䇿就視之則易也篾者問曰君嘗學此乎因論未濟男之窮曰三陽失位也頥兄弟渙然有悟後袁滋問易于頥頥曰易學在蜀滋後見賣醬薛翁于眉邛間與語大有所得盖篾叟醬翁皆蜀之隠君子也
  伊川著易
  紹聖間程伊川削籍竄涪居白巖注易淵源所漸皆為名士胡憲劉勉之求得其書皆潛抄黙誦夜以繼日又聞涪陵譙定受易學於頥即徃従受業焉
  毛亨詁訓已下詩經
  昔孔子删詩上取商下取魯凡三百一十一篇至秦滅學詩亡六篇存者三百五篇初孔子以詩授卜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曽申曽申授魏人李克李克授魯人孟仲子孟仲子授魯人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漢人魯國毛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
  鄭𤣥注解
  東漢鄭𤣥字康成取毛氏詁訓所不及異同者續之為注解謂之曰箋箋薦也言薦成毛意
  言詩于魯
  史記言詩于魯則申培公申公魯人也高祖過魯申公入見於魯南宫吕后時㳺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學疾申公及郢卒戊立為王胥靡申公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注云胥靡腐刑也
  言詩于齊
  史記言詩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固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與黄生争論帝前帝以為廉直拜清河王太傅乆之病免武帝卽位復以賢良徵自是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弟子也又燕人韓嬰言詩見國子博士
  詩授元帝
  魯詩有張唐許氏之學張生兄子游卿為諫議大夫以詩授元帝其門人琅琊王扶為泗水中尉陳留許晏為博士
  詩諫昌邑
  見王府官
  韋氏學
  漢韋賢治詩事博士大江公及許生官至丞相傳於子𤣥成以詩為淮陽中尉講論石渠亦至相及兄子賞以詩授哀帝由是魯詩有韋氏學
  翟氏學
  翟酺字子超四世以詩學相傳漢安帝朝詔六百石試對政事酺對第一拜尚書
  匡衡解頥
  匡衡字稚圭家貧好學善説詩諸儒語曰無説詩匡鼎來匡説詩解人頥鼎衡小名也衡射䇿中甲科補平原文學
  曼卿得㫖
  初九江謝曼卿善毛詩衛宏從之受學因作毛詩序得風雅之㫖
  治齊詩
  蕭望之字長倩治齊詩射䇿甲科為郎伏黯字稚父明齊詩其子恭字叔齊少傳父學為劇令故北州有伏氏學肅宗以為三老又景鸞字漢伯能理齊詩施氏易作易及詩解
  習韓詩
  夏恭字敬公習韓詩孟氏易門徒千餘人漢光武時遷泰山都尉
  古文尚書已下書經
  魯恭王壊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書論語悉以書還孔氏武帝乃詔孔安國定其書作傳義五十八篇書成後遭巫蠱事不行至魏晉之際滎陽鄭冲私于人間得而傳之東晉汝南梅頥奏上始列於學宫此古文尚書也
  今文尚書
  漢伏生為尚書傳四十一篇傳與歐陽生及大小夏侯者是曰今文尚書歐陽教千乗倪寛寛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於孔安國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是曰今文尚書又按伏生名勝濟南人以治尚書傳至九世孫湛相襲為名儒取爵位故世有伏氏學勝又以書教同郡張生及千乗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倪寛寛授歐陽生之子世世相傳至曽孫歐陽高高孫地餘及八世孫歙皆為博士故世有歐陽氏學張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授族子勝是為大夏侯氏學勝傳從兄子建是為小夏侯氏學又孔子之後孔鮒之弟子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國武生延年延年生霸霸生光襄為恵帝博士安國延年皆為武帝博士霸亦昭帝末為博士光為成帝博士皆治尚書伏勝字子賤湛字恵公歐陽生字和伯高字子陽地餘字長賔歙字王思
  執經壟畔
  見門弟
  講經澤中
  東漢楊倫通古文尚書不應州郡辟講授于大澤中
  獄中受書
  見獄繫
  御前講書
  東漢張酺字孟侯少從父充受尚書永平九年顯宗為四姓小侯開學于南宫置五經師酺以尚書數講於御前以論難當意除為郎
  王尊治書
  漢王尊治尚書論語舉直言遷虢令
  賈復習書
  東漢賈復字君文少好學習尚書事舞隂李生李生竒之曰賈君容貌志氣如此將相之器有折衝千里之威
  左丘明傳春秋已下春秋
  左丘明魯人因春秋作傳世謂之左傳杜預云仲尼為素王丘明為素臣宋元豐中詔從祀孔子廟庭封瑕丘伯初孔子授春秋于卜商又授之弟子公羊高穀梁赤又各為之傳今公羊穀梁二傳是也
  公孫𢎞學春秋
  史記公孫𢎞者齊菑川國薛縣人字季少時為薛獄吏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説武帝元光五年有詔徵文學𢎞至太常太常令所徵儒各對䇿百餘人𢎞第居下䇿奏天子擢𢎞對為第一
  言春秋于齊
  史記孝景時胡毋生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魯之間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𢎞亦頗受焉按胡毋姓也字子都齊人
  言春秋于趙
  見業師
  為穀梁
  史記瑕丘江生為穀梁春秋自公孫𢎞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習公羊
  東漢丁恭字子然習公羊嚴氏春秋教授數百人建武中遷少府諸生自逺方至者千人世稱大儒又北史高允好公羊春秋
  作左氏傳解
  東漢服䖍字子慎作春秋左傳解舉孝廉後拜九江太守晉杜預作左傳注解武帝封當陽侯
  著左氏條例
  穎容字子嚴善左氏春秋著左氏條例舉孝廉不就又鄭衆字仲師從父受左氏春秋兼通易詩知名當世延篤字叔堅受左氏傳有名京師
  鄭𤣥起廢
  東漢何休字卲公任城樊人靈帝朝陳蕃辟之為諌議大夫以春秋駁漢事六百餘事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三傳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鄭𤣥乃作發墨守鍼膏肓起廢疾休見之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矛以伐我
  元感振滯
  唐王元感武后朝為四門博士撰書糾繆春秋振滯禮繩愆等數百篇魏知古見其書嘆曰五經指南也
  以春秋義正獄
  史記董仲舒弟子遂者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温吕歩舒褚大至梁相歩舒至長史持節使决淮南獄於諸侯擅專㫁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弟子遂者至于命大夫為郎謁者掌故者以百數而仲舒子孫皆以學至大官
  以春秋義㫁獄
  見京尹
  嚴顔學
  見門弟
  鄭賈學
  漢世言左氏春秋者多祖于鄭興而賈逵自傳其父業故世有鄭賈之學按逵字景伯平陵人父名徽嘗從劉歆受左氏春秋而逵又傳父之業也
  晚學春秋
  史記主父偃者臨菑人學長短縦横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游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孝武元光元年上書闕下朝奏暮召謂曰公安在何相見之晚乃拜為郎中數上書言事拜為謁者一嵗中四遷
  少習春秋
  東漢張𤣥少習顔氏春秋建武初遷陳倉縣丞清净無欲專心經書方其講論時終日不食及有與辨難者輒舉數家之説令擇所從又崔駰字亭伯亦東漢人年十三通春秋詩易與班固傅毅齊名
  以春秋為博士
  漢疏廣以春秋徵為博士後徙太子太傅
  以春秋補縣尉
  漢梅福明尚書穀梁春秋補南昌尉
  以春秋射䇿
  漢翟方進受春秋以射䇿為郎
  以春秋擢第
  唐劉蕡字去華明春秋擢進士第後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
  鍾繇屈嚴翰
  嚴翰字公仲善公羊鍾繇字元常好左氏謂公羊為賣餅人家數嘗與翰辯析長短翰口訥遂屈無以應繇曰公羊高竟服左丘明矣
  日用折平一
  唐崔日用自言明左氏春秋他日學士大集日用折武平一曰君文章固耐乆若言經則敗績矣
  傳春秋學
  唐陸淳字伯冲明春秋師事趙啖盡傳二家之學順宗時為太子侍讀門人以其能文聖人之書通于後世私諡曰文通先生因避太子名改名質史氏謂其有功于春秋名在八司馬之冠
  上春秋傳
  自王安石廢春秋不列于學宫胡安國謂先聖手所筆削之書而人主不得聞講説學士不得相傳習亂倫滅紀用夷變夏殆由於此因潛心二十餘年著春秋傳以成其志至是上之高宗謂深得聖人之㫖詔進一官命未下而卒
  周公制禮已下禮經
  周禮作於周公其建官以六典其取民以什一其教民以鄉遂其養士以學校其威民以肉刑其公天下以封建其制田以井邑溝洫其聨民以比閭族黨次而冠婚喪祭之文以至服食器用之度㣲而羽毛鱗介之形以至蠧貍鼃龜之類無不竭心力以為之經畫區處各當而後已漢時有李氏者得周官上河間獻王獨缺冬官一篇遂取考工記以補其缺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時劉歆信之以為周公致太平之迹始置博士其書遂行于世杜子春受業于歆因以教授自是馬融作周官傳註以授鄭𤣥𤣥作周官註略蘇綽王通皆尊信之唯何休以為戰國隂謀之書林存孝以為凟亂不經之説歐陽氏疑其設官太多陳氏疑其與周官不合蘇轍有三不可信之評胡五峰有無一官完善之論
  高堂言禮
  史記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至秦焚書亡散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魯高堂生能言之孝文時魯徐生善為容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徐延徐襄襄以容為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滿意桓生單次皆常為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為淮陽太守是後能言禮為容者由徐氏焉按高堂生所傳士禮乃儀禮中士相見禮也公戸姓滿意名單姓次名魏時高堂隆即高堂生之後也
  曹褒傳禮
  東漢曹褒字叔通父充傳慶氏禮為博士褒結髮傳父業亦徵拜博士博物識古為儒者宗教授諸生千餘人
  后蒼授禮
  禮記者本孔門弟子共撰所聞也後儒各有損益子思乃作中庸公孫尼子作緇衣漢文帝時博士作王制其餘衆篇皆如此例至宣帝時東海孟卿事蕭奮以禮授后蒼而后蒼説禮于曲臺殿撰禮一百八十篇名曰后氏曲臺記后蒼復傳于梁國戴徳及徳從子聖徳乃刪后氏記為八十五篇名大戴禮聖又刪大戴禮為四十六篇名小戴禮其後諸儒又加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凡四十九篇則今之禮記是也徳為信都王太傅授禮于琅琊徐良㳺卿聖以博士講論石渠授禮于梁人橋仁季卿楊榮按曲臺殿在未央宫中
  孫𢎞記禮
  孔子弟子各述所聞以為書名曰禮記然議之者曰曲禮論撰于曲臺而不及五經之大義王制著述于博士而盡失先王之大體月令出于吕不韋叙秦世之官緇衣作于公孫尼子改魯論之文儒行皆遊説誇大之語經解多易經緯書之文而樂記一篇司馬遷以為公孫𢎞所記他皆錯雜出自漢儒之言也
  劉向叙禮
  漢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上之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前篇因第叙之又得明堂隂陽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四十篇
  多識容典
  唐歸崇敬治禮學多識容典
  闇記義宗
  唐孔穎達字仲達能闇記三禮義宗大厯中舉明經高第
  就質疑晦
  唐王綝字方慶善禮學嘗就徐堅質疑晦堅為申釋毎得所未聞許孟容字公範有禮學毎所折衷咸得其正
  淹識古今
  唐王彦威淹識古今典禮作曲臺新記
  伊川熟禮
  朱子語録東坡見程伊川主司馬文正之喪譏其父在何以學得喪禮如此之熟有人遂為伊川解説道伊川曽丁母艱也不消如此説人自少讀書如禮記儀禮便都已理㑹了古人謂居喪讀喪禮亦平時理㑹了到這時更把來理一畨不是至居喪始來理㑹
  文公編禮
  朱文公編儀禮上篇曰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下篇曰喪禮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按儀禮是經禮記是解且如儀禮有冠禮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義以至燕射之類莫不皆然只是儀禮有士相見禮禮記却無士相見義至宋劉原父補成一篇亦只是解他儀禮
  周官集説
  宋陳傅良字君舉永嘉人有周官講義集説林之竒字少穎三山人有全解楊恪字謹仲永嘉人有辯疑
  周官補遺
  元英宗泰定中清源丘葵吉甫周禮序聖朝新制以六經取士乃置周官于不用使天下之士習周禮者皆棄而習他經毋乃以冬官之缺為不全書耶夫冬官未嘗缺也雜出于五官之中漢儒考古不深遂以考工記補之至宋淳熈間臨川俞廷椿始著復古篇新安朱氏一見以為冬官不亡考索甚當自鄭賈以來皆當斂衽退三舎也嘉熈間永嘉王次㸃又作周官補遺由是周禮六官始得為全書按廷椿字壽翁次㸃字與之
  顔芝所藏已下孝經
  孝經孔子為曽子陳孝道而作也遭秦皇焚書為河間人顔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而長孫氏與博士江翁少府后蒼諫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以此名家按芝所藏者謂之今文孝經鄭𤣥主今文而陸澄則譏之
  安國為傳
  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經文大略相似只多閨門一章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傳至隋王邵于京師得孔傳劉炫因序其得喪講明之議者以為閨門一章多相排毁宋司馬光始取古文為之指解
  張禹兼通已下論語
  論語有齊魯齊論多于魯論二篇曰問王知道是也初傳魯論者龔奮夏侯勝韋賢蕭望之張禹皆名家禹初授魯論晚講齊論周氏包氏為之章句馬融又為之訓
  鄭𤣥叅考
  齊論之外又有古論語與魯論不異惟分子張為二故有二十一篇𤣥以張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注陳羣王肅皆為義説何晏有集解至朱子集註行而諸家皆廢矣
  註于趙岐已下孟子
  孟子註于趙岐而陸善經宗之岐分為四十四篇陸合為七篇其音釋則張謚丁公著也
  刪于馮休
  宋馮休以軻書有叛經者作刪孟二卷前乎休而非軻者荀卿刺軻者王充後乎休而疑軻者溫公與軻辨者東坡又虞允文以温公作疑孟及李泰伯鄭厚叔皆有非孟之言故作尊孟辨五卷
  成于子夏已下爾雅
  爾雅倡于周公而成于子夏誠九流之奥㫖也中道寖㣲世罕聞之
  辨于終軍
  自漢終軍豹鼠之辨爾雅之書始行郭景純䆒心一十八載而草木魚蟲訓詁名物昭然畢舉考古之學其彬彬焉
  五經無對已下各經
  漢陸乂聰敏博學于五經最精熟館中謁之石經人為語曰五經無對有陸乂
  五經無雙
  東漢許慎字叔重南召陵人少博學馬融常推敬之時人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舉孝廉為洨長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撰為五經異義又作説文解字十四篇傳于世
  遣受七經
  索隠曰文翁遣司馬相如受七經
  典領五經
  漢劉歆字子駿向第三子也好古篤學成帝綏和中王莽薦為侍中更名秀上詔令秀典領五經卒父前業秀于是總羣書而為七略曰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畧其叙諸子分為九流曰儒曰道曰隂陽曰法曰名曰墨曰縦横曰雜曰農
  五經紛紜
  東漢井丹字大春通五經善談論京師語曰五經紛紜井大春
  五經縱横
  東漢周舉字宣光博學洽聞為儒者所宗京師語曰五經縦横周宣光舉茂才為平丘令上書言得失詞甚切正拜尚書名重朝廷遷諫大夫又遷侍中
  徧習五經
  梁卞華字昭雅徧習五經為五經博士
  徧誦五經
  梁武帝太子統生五歳能徧誦五經
  通涉六經
  劉峻字孝標辨命論云近世沛國劉瓛與弟璡竝一時秀士也瓛則關西孔子通渉六經璡則志烈秋霜心貞崑玉
  釐正五經
  唐顔師古名籕少博覽精訓詁太宗嘗嘆五經去聖愈逺傳習寖訛詔師古于秘書省考定五經多所釐正
  研綜五經
  魏常爽字仕明少聰敏嚴正五經百家多所研綜置館温水之右教授門徒七百餘人號為儒林先生高允稱之曰文翁柔勝先生剛克立教雖殊成人一也
  黙誦六經
  宋張九成字子韶號無垢八嵗黙誦六經
  定五經正義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幸國子監以師説多門章句煩雜命孔穎達與諸儒定五經疏謂之正義令學者習之
  著九經要義
  宋魏了翁在靖州湖湘江浙之士負書從學因著九經要義
  五經及第
  唐殷侑貞元中以五經及第
  九經及第
  宋孫奭字宗古博平人幼好學徙居鄆之項城舉九經及第為國子監直講
  論定五經
  東漢明帝詔丁鴻與諸儒論定五經同異于北宫白虎觀帝親制臨决鴻才高論難最明帝數嗟嘆時人語曰殿中無雙丁孝公
  註脚六經
  宋陸九淵字子静乾道中登第吕東萊識其文于數千人中或勸其著書答曰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脚也















  山堂肆考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類書類,山堂肆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