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巻三 山西通志 卷四 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四
  沿革
  汾州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晉
  趙    藺離石
  魏    西河
  秦         太原郡
  漢    并州   太原郡 介休中都于離兹氏
  平陶京陵鄔
  西河郡  美稷中陽藺離石
  隰城臨水土軍平周
  後漢   并州   太原郡   介休于離兹氏鄔
  平陶京陵
  西河郡  離石美稷中陽平周
  
  魏    并州   太原郡
  西河國
  晉    并州   太原國  于離平陶京陵中都
  
  西河國  離石隰城中陽介休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平遥
  汾州   西河郡   隰城介休永安
  吐京郡   新城吐京
  定陽郡   平昌
  五城郡二郡俱孝昌中寄治西河五城平昌石城
  定陽郡   定陽昌寜
  顯州永安中置寄治六壁城定戎郡
  建平郡俱永安中置
  真君郡治東多城天平中置
  武昌郡治圍城武定四年
  寜州興和中置寄治介休城武康郡治東多城
  靈武郡
  初平郡
  武定郡
  靈州天平中寄治隰城縣界
  北齊        南朔州
  西汾州
  懷政郡 昌化
  後周        介州
  西河郡 隰城
  介休郡
  石城
  離石郡 離石寜鄉平夷
  窟胡郡  窟胡 盧山
  定胡郡  定胡
  烏突郡  烏突
  吐京郡  吐京
  隋     冀州   龍泉郡  石樓
  西河郡 隰城介休永安平遥
  離石郡 離石修化定胡平夷
  太和
  唐     河東道  隰州   石樓
  汾州  西河平遥介休孝義
  石州  離石平夷定胡臨泉
  方山
  五代後周時入東漢      石州
  汾州
  宋     河東路  汾州  西河平陽介休孝義
  石州   離石平夷方山
  隰州    石樓
  晉寜軍   定胡臨泉
  金     河東北路  汾州汾陽軍節度 西河孝義介休平遥
  石州    離石方山孟門臨泉
  寜郷
  河東南路  隰州    石樓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寜路汾州西河孝義平遥介休
  冀寜路石州離石寜鄉
  臨州
  晉寜路隰州石樓
  明     山西布政司汾州府    汾陽孝義平遥介休
  石樓
  太原府   臨縣
  永寜州寜郷
  國朝    山西布政司 汾州府   汾陽平遥介休孝義
  臨石樓永寜州寜郷
  汾州府
  古西河地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南部都尉治通考二漢屬太原西河二郡地後漢建武十年省定襄郡徙其民於西河和帝二年置屬國都尉魏置西河郡治兹氏晉屬西河國北魏為西河郡太和八年治兹氏城孝昌中移汾州治西河北齊置南朔州後周改介州隋開皇初廢西河郡大業初復治隰城縣唐武徳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班望州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縣來屬天寳元年改西河郡乾元元年復為汾州上元元年九月改隰城縣為西河五代胥為汾州宋為汾州西河郡軍事班望州金為上州天㑹六年置汾陽軍節度使後又置河東南北路提刑司元初立汾州元帥府割靈石縣隸平陽路之霍州後廢府至元二年復行州事明萬厯二十三年陞為汾州府治汾陽縣割太原臨縣永寜州寜鄉平陽靈石縣𨽻焉四十二年以石樓易靈石𨽻平陽
  國朝因之統州一縣七
  汾陽縣附郭明一統志縣自萬厯以前沿革同府故不著兹補人
  漢兹氏縣地又舊唐志漢美稷縣𨽻西河郡屬國都尉治
  晉屬西河國為隰城縣後罷
  北魏太延中改為什星軍太和八年復𨽻西河郡隋仍為隰城縣𨽻西河郡
  上元元年九月改為西河縣
  五代
  宋有永利西監
  
  元
  明省入汾州萬厯二十三年置汾陽縣為汾州府治國朝因之編戸舊九十五里今四十坊里
  平遥縣府東八十里
  周左傳昭二年執陳無宇於中都杜預曰介休縣南中都中是也
  漢平陶縣𨽻太原郡兼得中都京陵縣地後漢志京陵春秋時九京
  後漢仍𨽻太原明一統志屬西河者非
  晉屬太原國
  北魏避太武廟諱改陶為遥屬西河郡隋志後魏置蔚州於此後周廢
  隋開皇十六年析平遥置清世縣大業初省入焉唐武徳初𨽻介州貞觀元年州廢屬汾州
  五代
  宋
  
  元初屬太原至元二年仍屬汾州
  明𨽻汾州府
  國朝因之編户舊五十七里今四十坊里
  介休縣府東南七十里
  周左傳晉文公以緜上為介之推田後漢志界休有緜上聚
  漢為界休縣𨽻太原郡兼得鄔縣地
  晉𨽻西河國後廢
  北魏太和八年復置介休縣𨽻西河郡隋志後魏於此置定陽郡縣曰平昌 按魏志平昌𨽻五城郡隋省入五城縣當𨽻吉州
  後周改定陽郡曰介休以介休縣入焉
  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介休𨽻西河郡新唐志義寜元年以介休平遥仍置介休郡
  武徳元年改郡曰介州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縣𨽻浩州乾元元年改浩州為汾州縣仍屬
  五代
  宋
  
  元初𨽻太原府至元二年仍屬汾州併小靈石縣入焉
  明𨽻汾州府
  國朝因之編户舊四十五里今一十二里
  孝義縣府城南三十五里
  漢中陽縣𨽻西河郡明一統志太原郡兹氏縣地魏始置中陽縣屬西河郡 按中陽漢縣非魏置晉仍為中陽縣明一統志云晉省入隰城者非
  北魏太和十一年析隰城置永安縣𨽻西河郡
  北齊省入介休後周復置
  隋為永安縣𨽻西河郡
  貞觀元年改名孝義𨽻汾州明一統志因縣人鄭興有孝義故名
  五代
  宋太平興國元年改名中陽後復名孝義熈寜五年省為鎮入介休元祐元年
  
  元至元三年割温泉縣之半置巡檢司𨽻孝義明𨽻汾州府
  國朝因之編户舊二十八里今一十五里
  臨縣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漢西河郡離石縣地 按漢西河郡有臨水縣莽曰監水
  後周置烏突郡及縣𨽻石州
  隋開皇初郡廢縣更名太和𨽻離石郡
  武徳二年置北和州改太和縣曰臨泉貞觀三年省北和州以縣屬和州新書武徳元年析置太和縣𨽻東㑹州貞觀三年州廢以臨泉𨽻石州
  中下𨽻石州元符二年以臨泉縣𨽻晉寜軍
  金𨽻石州元志金名臨水縣
  元中統二年仍改臨泉縣𨽻太原府三年陞臨州為下州
  明洪武初改臨縣萬厯中改屬沁州後屬汾州府國朝因之編户舊一十七里今五里
  石樓縣府南一百九十里
  周春秋時晉屈地
  漢西河郡土軍縣地
  後漢省
  北魏真君九年置吐京郡治嶺西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
  隋開皇初郡廢縣屬西汾州又割縣西境屬隰州十八年改縣曰石樓𨽻龍泉郡有石樓山故名
  武徳二年於縣置西徳州領長夀臨河石樓三縣貞觀元年廢西徳州省長夀臨河二縣以石樓屬東和州二年又省東和以縣𨽻隰州
  五代
  宋
  金為鎮西州
  元
  明萬厯十四年改屬汾州府
  國朝因之編户舊一十三里今四里
  永寜州府西一百七十里
  周戰國時為趙離石邑秦本紀秦昭王代趙取離石漢置離石𨽻西河郡
  後漢為西河郡治永安五年徙西河治離石
  
  晉為西河國恵帝永興後為劉淵所據縣志後趙石勒置永石部
  北魏為離石鎮
  北齊置西汾州又置懷政郡昌化郡
  後周改石州又改郡及縣皆名離石又置定胡郡併縣又置窟胡郡并縣又置盧山縣
  隋開皇初廢離石定胡二郡又廢窟胡郡廢窟胡縣改名修化併盧山縣入焉大業初復置離石郡治離石縣并寜郷入焉定胡縣仍舊
  唐武徳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府領石北和北管東㑹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都督府三年復置六年仍廢天寳元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復為石州離石為中縣武徳三年又於定胡縣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分置孟門縣七年省孟門入定胡又有方山縣武徳二年以縣置方州三年州廢𨽻石州
  五代為石州昌化郡軍事班下州離石為州縣方山為下縣州
  宋帶嵐石隰為三州都巡檢使元豐五年置葭蘆吳堡二砦𨽻石州元符二年升葭蘆砦為晉寜軍大觀三年復以定胡縣𨽻之
  金為下刺史離石縣為倚明昌六年定胡縣更名孟門貞祐四年孟山縣徙治積翠山興定五年以州𨽻晉陽
  中統二年省離石縣入州三年復置後有省司候司及孟門方山二縣併入離石
  明洪武二年陞離石縣為石州領寜鄉縣𨽻太原府隆慶元年更名永寜萬厯二十三年改𨽻汾州府
  國朝因之編户舊四十一里今十坊里
  寜鄉縣府城西一百四十里
  漢西河郡離石縣地
  魏
  晉屬西河國
  北齊置懷政郡縣曰昌化
  後周改離石郡及縣又置寜鄉縣又析離石置平夷縣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省寜鄉入焉仍置平夷縣𨽻離石郡
  唐𨽻石州
  五代
  宋
  金明昌六年改曰寜鄉仍𨽻石州
  太宗九年𨽻太原府定宗三年𨽻石州憲宗九年又𨽻太原路至元三年復隸石州
  明隆慶初改石州為永寜州縣仍屬
  國朝𨽻汾州府編戸舊一十三里今四里
  大同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并
  夏    冀
  商    冀
  周    并    燕
  趙
  秦         雲中郡
  代郡
  漢    并州   雲中郡  陶林
  鴈門郡 隂館𪶁陶嵉平城
  幽州   代郡  桑乾髙栁延陵參合
  平舒代靈邱廣昌
  東漢   并州   鴈門郡  隂館𪶁陶崞平城
  晉    并州   新興郡
  北魏   恒州   代郡  平城太平武周永固
  梁城郡  䄈鴻
  髙栁郡  安陽髙栁
  北靈邱郡 靈邱莎泉
  北齊   北恒州  安逺郡
  臨塞郡
  威逺郡
  臨陽郡
  齊徳郡
  長寜郡
  隋    冀州   鴈門郡  靈邱
  馬邑郡  神武雲内開陽
  定襄郡 大利
  上谷郡 飛狐
  唐    河東道  雲州雲中郡大同軍節度雲中
  蔚州興唐郡靈邱飛狐興唐
  關内採訪使鎮北大都䕶府大同長寜
  後唐        雲州大同軍
  應州彰國軍
  蔚州
  遼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雲中天城長青
  懷仁
  蔚州飛狐靈邱廣陵
  應州金城渾源河隂
  金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雲中宣寜天城
  白登懷仁
  應州金城山隂渾源
  廣陵靈邱飛狐
  元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大同白登宣寜懷仁
  渾源州應州金城山隂
  上都路   宣徳府 靈邱飛狐廣陵
  興和路       天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懷仁渾源州應州
  山隂廣靈靈邱廣昌
  陽和衛髙山衛天城衛鎮逺衛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懷仁渾源州應州
  山隂廣靈靈邱廣昌
  陽髙天鎮
  大同府
  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商復屬冀周𨽻并州春秋為北狄所居戰國時屬趙漢初屬代王國後為平城縣屬鴈門郡魏𨽻新興郡晉屬鴈門郡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定都平城為代都置司州太和中置司州牧代尹及遷都洛邑改萬年又置恒州天平二年置代郡北齊文宣帝廢州為恒安鎮尋復恒州周復為恒安鎮改朔州隋為雲内縣界恒安鎮開皇初𨽻朔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𨽻馬邑郡明一統志隋以其地屬代朔雲三州唐為雲州下都督府武徳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雲州定襄縣来治永淳元年廢雲州及縣徙民朔州開元十八年復置雲州改定襄為雲中縣天寶元年改雲中郡乾元元年復為雲州後置大同軍節度使後唐同光三年復以雲州為大同軍節度使晉髙祖割山前代北地入遼遼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府曰大同治大同縣宋宣和三年始得雲中府金尋取之復名西京皇統元年以西京及山後諸部族𨽻元帥府天徳二年置都總管府後更置留守司乂置轉運司提刑司元初為西京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大同路置録事司明初改為大同府西置七衛所東置四衛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寧武衞置寧武府右衛置朔平府析朔州馬邑𨽻朔平改陽髙衛為陽髙縣天鎮衛為天鎮縣𨽻大同六年以所屬之蔚州歸直𨽻宣化府而廣昌三縣仍屬大同于是大同府統州二縣八
  大同縣附郭
  周為大同川地遼志暨明一統志胥云爾及考唐志大同川在中受降城西二百里天寳中置天徳軍漢為五原唐為豐州距今大同甚逺
  漢為鴈門郡平城縣地東部都尉治莽曰平順後漢志注前書髙帝被園白登服𧆛曰去縣七里
  晉仍為平城縣𨽻鴈門郡
  北魏道武帝都平城𨽻司州牧後又立平齊郡尋廢天平二年置代郡縣仍𨽻焉
  北齊改平齊為太平縣 按北魏志代郡有太平縣又有安逺臨塞威逺臨陽等縣屬北恒州
  北周改曰雲中廢安逺臨塞威逺臨陽縣
  隋開皇初改為雲内縣𨽻馬邑
  貞觀十四年置定襄縣永淳元年開元十八年復置更名雲中縣𨽻雲州雲中郡明一統志為雲州治
  後唐雲中縣𨽻雲州
  遼𨽻西京大同府重熈十七年析雲中置大同縣又置徳州昭聖軍宣徳縣
  
  中 倚郭大同路治又改宣徳名宣寜為下縣至元二年廢白登縣為鎮屬焉尋復置
  明大同府治省宣寜縣入焉
  國朝因之編户舊三十六里今一十四里
  懐仁縣府城西南六十里
  漢沙南縣𨽻雲中郡 按水經沙陵在河東沙南在河西
  北魏葛榮之亂縣廢
  隋開皇二年移雲内於此大業二年置大利縣屬雲州後屬定襄郡 按大利有長城有隂山有紫河亦今右玉平魯西地
  唐𨽻雲州遼志唐末李克用敗赫連鐸駐兵於此遼改懐仁縣𨽻大同府金志遼析雲中縣置
  金貞祐二年五月升為雲州
  元復為懐仁縣𨽻大同路
  明調安東中屯衞後所分守𨽻大同府
  國朝因之編戸舊九里今八里
  山隂縣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漢隂館縣地
  東漢末廢
  北魏置神武郡明一統志為平齊郡蓋平齊在今大同府山隂界
  北齊改太平郡後周罷
  隋神武縣𨽻馬邑郡
  唐廢舊志屬朔州馬邑郡
  後唐明宗置寰州縣境𨽻焉
  遼為河隂縣初𨽻朔州清寜中屬應州
  金大定七年以與鄭州屬縣同更名山隂仍𨽻應州貞祐二年五月升為忠州
  仍為山隂縣𨽻渾源州至元二年併入金城後復置
  明屬大同府應州
  國朝因之直屬大同府編戸舊七里今六里
  應州府城南一百二十里
  漢景帝後三年置隂館縣𨽻鴈門郡州境𨽻焉遼志漢末廢為隂館城
  晉廣武縣地𨽻鴈門郡
  北魏𨽻神武郡
  北齊改𨽻太平郡
  北周置隂城縣
  隋廢隂城為神武縣地𨽻馬邑郡遼志大業末入突厥唐武徳中置金城縣後改應州唐志不載明一統志以龍首鴈門二山南北相應故名
  後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國軍節度興唐軍寰州𨽻焉
  遼仍為應州彰國軍統金城渾源河隂三縣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
  宋宣和五年得應州金尋取之
  金仍彰國軍節度使𨽻西京路
  𨽻大同路統金城山隂二縣治金城
  明𨽻大同府省金城縣入州置安東中屯衛
  國朝因之編戸舊二十里今仍舊
  渾源州府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周戰國時屬趙代郡
  秦𨽻鴈門郡
  漢平舒崞二縣地屬代鴈門二郡前漢志注平舒有嘔夷川今在州東南五十里今州西二十里有故崞縣
  東漢末廢
  北魏為畿内地明一統志屬神武郡郡志太和中改屬恒州
  北齊改北顯州
  隋𨽻㕍門郡舊通志隋改為平宼縣
  唐置渾源縣以渾源川名舊志後唐徙築今城始名渾源縣
  遼𨽻應州
  金貞祐二月五月陞渾源州元志仍置渾源縣併置司候司
  元𨽻大同路至元二年省縣入州明一統志元初改渾源縣曰恒隂
  明𨽻大同府
  國朝因之編户舊一十四里今仍舊
  靈邱縣府城東南二百七十里
  漢置靈邱縣屬代郡因趙武靈墓故名
  晉𨽻代郡
  北魏復置靈邱縣𨽻北靈邱郡
  北齊省莎泉縣入焉
  北周置蔚州又立大昌縣
  隋開皇初北靈邱郡廢縣併入焉大業初蔚州廢𨽻雁門郡遼志大業初改𨽻代州即雁門郡
  初入突厥武徳六年復置靈邱縣寄治陽曲七年寄治繁峙八年寄治秀容貞觀五年復治故地為蔚州治開元初徙州治安邉至徳二載復故治
  遼𨽻蔚州忠順郡
  金貞祐二年四月升成州四年割為代州支郡
  元下復為靈邱縣𨽻上都路宣徳府蔚州舊志至大元年置蔚昌府縣屬之
  明𨽻大同府蔚州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改𨽻大同府編户舊十里今九里
  廣靈縣府城東南二百四十里
  周春秋為代子國七國時屬趙
  秦屬代郡
  漢延陵縣地屬代郡
  東漢廢
  晉代郡地
  北魏𨽻蔚州永安中為懐荒禦夷二鎮地
  隋唐為鎮州地舊志隋屬上谷 按隋志上谷郡飛狐縣今𨽻廣昌
  唐初入突厥後復屬開元十二年為安邉縣地
  後梁改隆化縣
  後唐同光初復名興唐又析置廣陵縣舊志同光二年契丹蕭阿古只宼蔚州始置縣
  遼為廣陵縣𨽻西京道蔚州忠順軍金志遼統和三年析置靈仙縣 按遼志後唐析興唐縣為廣陵與金志不合遼志又云晉改興唐為靈仙是廣陵分縣在靈仙未名之先也
  金為廣靈縣仍𨽻西京路蔚州 注亦作陵
  改𨽻上都路宣徳府蔚州
  明𨽻山西大同府蔚州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改蔚州𨽻直𨽻省宣化府縣仍𨽻山西大同府編戸舊九里今八里
  廣昌縣府東南三百六十里
  漢為代郡廣昌縣莽曰廣屏酈食其説漢髙塞飛狐之口即此史記正義曰飛狐口北古代國也
  東漢屬中山國
  晉仍為廣昌縣屬代郡
  北周置廣昌縣遼至大象二年置治五龍城
  隋仁夀元年改名飛狐𨽻上谷郡
  初僑治易州之遂城遥𨽻蔚州貞觀五年復故治後唐
  宋升飛狐軍
  遼仍為飛狐縣𨽻西京道蔚州忠順軍縣志遼為飛狐郡
  
  元𨽻上都路宣徳府蔚州縣志元改淶源郡
  明𨽻大同府蔚州縣志崇禎末年改為廣昌州併治靈邱廣昌二縣尋復為廣昌縣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直𨽻大同府編戸舊四里今仍舊
  陽髙縣府城東一百二十里
  漢本白登臺地
  北魏𨽻司州為平城北境永熈中置髙栁郡領安陽髙栁二縣
  隋雲内縣地𨽻馬邑郡有白登山
  唐雲内縣地𨽻雲州唐志雲中縣有青坡道即今雲門山
  遼置長青縣𨽻西京大同府
  金大定七年更名白登仍𨽻西京路大同府
  至元二年廢為鎮屬大同縣尋復置𨽻大同路明洪武三十一年廢白登入大同縣築陽和城天順二年始置衛以指揮千户領之景泰元年設督府宿重兵
  國朝順治三年裁衛揮千户併髙山衛為一曰陽髙衛掌印一員領之五年移府治於陽髙城升衛為府八年復舊十三年裁督府兵道等官雍正三年又移中路通判駐府城改衛掌印為知縣始為陽髙縣𨽻大同府編戸舊十里今十里
  天鎮縣府城東一百八十里
  漢本極塞之地
  北魏道武帝置廣牧縣 按晉志新興郡有廣牧縣天鎮實魏懷荒禦夷二鎮地
  唐武徳五年置定襄縣唐志乾元元年廢蔚州横野軍徙天成軍合之 按天成軍為天鎮近境 舊志隋唐為玉泉驛又云縣北新平路堡古為榆林縣地屬集寜郡 按榆林縣唐屬勝州北直東受降城距天鎮殊逺
  後唐為雲中縣地𨽻雲州大同軍
  遼析置天成縣𨽻西京大同府
  
  元初𨽻宣徳府中統二年改𨽻興和路
  明洪武三十一年改設二衛曰天城鎮逺
  國朝順治初併為一衛曰天鎮雍正三年改為天鎮縣編户舊十里今十里
  朔平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趙   武州塞
  秦         雁門郡 馬邑
  漢    并州   雲中郡 陶林
  定襄郡  桐過定襄
  雁門郡 善無沃陽武州劇陽
  馬邑
  後漢   并州   雲中郡  定襄
  定襄郡  善無桐過
  雁門郡  武州劇陽馬邑
  魏         雁門郡
  新興郡
  晉    并州   雁門郡  馬邑
  新興郡  定襄
  北魏   恒州   善無郡  善無沃陽
  梁城郡  參合
  朔州   大安郡
  廣寜郡
  神武郡
  大平郡
  附化郡
  桑乾郡隋志
  北齊   朔州北道行䑓 廣安郡 招逺
  廣寜郡
  太平郡
  齊徳郡
  長寜鎮
  紫河鎮
  後周   朔州總管府 廣安郡 招逺
  長寜郡
  隋    冀州   馬邑郡 善陽神武關陽
  唐    河東道  朔州  善陽馬邑
  五代唐       徳州  宣徳
  朔州振武軍節度
  遼 西京 西京道  朔州順義軍節度鄯陽寜逺馬邑
  雲内州間逺軍
  豐州
  寜邉州鎮西京
  徳州   宣徳
  金 西京 西京路  大同府  宣寜平地
  豐州
  淨州
  朔州順義軍 鄯陽馬邑
  武州   寜逺
  雲内州  雲川
  寜邉州  寜邉
  東勝州  東勝
  元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宣寜平地
  朔州   鄯陽馬邑
  武州
  豐州
  東勝州
  雲内州
  明    山西布政司大同府  朔州馬邑
  右玉衛左雲衛平魯衛
  國朝   山西布政司朔平府 右玉朔州馬邑左雲
  平魯
  朔平府
  周𨽻并州春秋為晉之北鄙漢介雲中定襄雁門郡地而定襄為多後漢建武間定襄郡省徙其民於西河魏晉𨽻新興郡劉琨表封猗盧為代公居馬邑地屬焉元魏置懐朔鎮於定襄故城又改朔州後廢北齊徙朔州城於馬邑又置北道行䑓後周置總管府隋大業中改朔州為馬邑都唐仍置朔州後唐莊宗於朔州置振武軍明宗於馬邑置寰州遼於朔州置懐義軍又置開逺軍清寜初改雲内州胥𨽻西京道宋徽宗時改朔州為朔寜府尋屬金仍遼舊𨽻西京路元𨽻大同路明以朔州𨽻大同府領馬邑縣洪武二十五年設定邉鎮朔二衛尋省調大同左右二衛實之屬大同府正統十四年盡徙邉外諸衛於内地以玉林衛併入右衛名右玉林衛以雲川衛併入左雲衛名左雲川衛成化十七年又設平魯衛按明紀本末云洪武二十八年立大同五衛東勝六衛永樂年徙東勝中前後三所千户於懷仁等處守備
  國朝雍正三年陞右玉林衛為朔平府設右玉左雲平魯三縣治又以大同府屬之朔州馬邑來屬於是凡統州一縣四
  右玉縣附郭
  漢雲中郡楨陵東南境定襄郡定襄東境
  魏晉胥𨽻新興郡
  北魏懷朔武川二鎮南境
  唐雲州西境朔州北境
  遼大同豐州二郡中境
  金
  元豐凈二州南境元志至元二年省大同縣平地縣入豐州今縣境東距大同西北距歸化城各二百餘里
  明洪武二十五年始設大同鎮城五衛其一為右衛又設定邉衛兩鎮三關志東勝六衛定邉朔玉林雲川東勝左右衛也定邉後廢調大同右衛實之正統十四年以東勝玉林衛併入為右玉林衛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以右衛置朔平府設附郭右玉縣編户六里
  朔州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周戰國屬趙明一統志戰國時屬燕 按漢地理志雁門郡本趙地於天文别屬燕
  秦置馬邑縣屬雁門晉太康地記秦時建馬邑城漢為馬邑善無二縣地𨽻雁門郡東漢末廢善無縣前漢屬雁門後漢屬定襄
  魏晉胥雁門郡馬邑縣地
  北魏延和二年置懐朔鎮孝昌中改朔州遼志魏孝文帝始置朔州領大安廣寜神武太平附化五郡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明一統志後魏置桑乾及神武二郡天平二年置善無郡領善無沃陽二縣𨽻恒州
  北齊天保八年徙治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後徙治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䑓隋志後齊置縣曰招逺郡曰廣安明一統志改神武曰太平桑乾曰廣寜
  北周置朔州總管府
  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總管府廢改招逺曰鄯陽置代郡尋曰馬邑郡
  唐復改朔州為下州鄯陽為中縣武徳四年省常寜縣入焉建中中徙治馬邑後復故治明一統志天寳初改馬邑郡乾元初復為朔州
  後唐升振武軍
  遼升順義軍節度使領鄯陽寜逺馬邑三縣
  宋宣和中置朔寜府尋屬金
  金仍為順義軍節度貞祐三年七月割朔州廣武縣𨽻代州
  元為下州屬大同路鄯陽為下縣至元四年省録事司入焉
  明省鄯陽縣入州領馬邑縣𨽻大同府置州衛守焉國朝因之雍正三年改𨽻新設朔平府編户舊八里今仍八里
  馬邑縣府南二百四十里
  漢雁門郡劇陽馬邑二縣地
  魏
  
  北魏桑乾地府志雁門廣武東西二平原地
  北齊於桑乾郡置朔州及廣寜郡
  北周𨽻朔州總管府廣寜郡廢
  隋大業初朔州廢
  唐開元五年析鄯陽縣東三十里置大同軍倚郭置馬邑縣𨽻朔州馬邑郡明一統志建中間嘗徙朔州治此
  後唐天成三年置寰州治馬邑明一統志又置寰清縣遼為馬邑縣仍𨽻朔州
  宋宣和五年來歸尋屬金
  金貞祐二年五月陞固州
  州廢縣存
  眀𨽻大同府朔州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𨽻新設朔平府編戸四里
  左雲縣府東七十五里
  漢雲中郡陶林南境雁門郡沃陽西南境馬邑東北境晉𨽻新興郡
  後魏善無郡善無縣東北境沃陽縣東南境梁城郡參合縣南境
  唐㑹昌中於北齊紫河鎮置宣徳縣
  遼𨽻徳州昭聖軍
  金大定八年更名宣寜西京大同府 按左雲得金宣寜之半
  𨽻大同路
  眀洪武二十五年設大同左衛又設鎮朔衛鎮朔後廢調大同左衛實之府志永樂七年復設大同左右衛宜覈正統十四年以東勝雲川衛併入為左雲川衛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左雲縣𨽻朔平府編户六里
  平魯縣府西南一百十五里
  周戰國時趙惠文王置武州
  漢定襄郡定襄縣東南郡桐過縣東境為武州縣地𨽻雁門郡
  晉𨽻新興郡
  後魏武川鎮東南境
  唐武州北境勝州榆林縣東境
  
  金武州寜逺縣北境東勝州并雲内州雲川縣東境元
  明成化十七年設平魯衛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平魯縣𨽻朔平府編户未分里甲地糧四面分為四堡丁徭則分五所
  寜武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晉
  樓煩
  趙   武州塞
  秦         雁門郡
  漢    并州   定襄郡 桐過
  雁門郡 中陵樓煩武州馬邑
  後漢   并州   定襄郡 桐過中陵
  雁門郡 樓煩武州馬邑
  魏         雁門郡
  新興郡
  晉    并州   雁門郡  馬邑
  晉昌郡
  北魏   朔州   廣寜郡  石門
  神武郡  尖山殊頺
  武川鎮
  隋    冀州   馬邑郡  善陽神武
  樓煩郡  静樂
  唐    河東道  嵐州   嵐谷
  北管州  汾陽六度
  憲州   樓煩元池天池
  武州   新城
  後唐        朔州
  毅州
  嵐州
  宋    河東路  憲州 静樂咸平九年廢天池元池入焉故録之金元
  寜化軍  寜化
  火山軍  偏頭砦
  遼    西京道   朔州   寜逺
  武州做此宣 神武
  金    西京路   朔州   鄯陽
  武州   寜逺
  寜邉州  寜邉
  河東北路 寜化州   寜化
  管州   静樂
  元    河東山西道威軍宣慰大同路 武州
  河東山西道使司肅政亷冀寜路 管州
  眀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寜化所偏頭所神池營
  五寨城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寜武府  寜武偏闗神池五寨寜武府
  周王㑹圖有樓煩國戰國時屬趙秦屬雁門郡漢為太原雁門二郡地魏晉胥𨽻新興郡北魏為朔州廣寜郡神武郡地隋為馬邑郡神武縣樓煩郡静樂縣地隋志有汾陽宫闗宫管涔山天池今胥𨽻寜武境武徳四年置管州仍析置汾陽六度二縣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廢並省汾陽六度入静樂𨽻嵐州樓煩郡龍紀元年李克用於樓煩監表置憲州統樓煩元池天池三縣憲州為下州元池天池為下縣五代宋太平興國五年置寜化軍同下州統寜化縣金為下刺史大定二十二年陞為州仍統寜化縣元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寜化樓煩併入憲州明初置寜化守禦所成化二年立寜武關置守備嘉靖十九年以寜化所𨽻焉二十二年置三關鎮守總兵官駐寜武國朝為寜武營雍正三年改設寜武府統縣四
  寜武縣附郭
  漢汾陽縣地漢志注北山汾水所出
  北魏廣寜郡石門縣神武郡尖山縣地尹耕三平城考云小平城今神池少南寜武關地也
  唐為汾陽六度二縣地𨽻北管州武徳六年州廢𨽻嵐州尹耕云北管廢寜武入於嵐
  宋寜化縣熈寜三年廢元祐元年復崇寜三年仍廢為鎮又憲州為中州汾源郡軍事咸平五年移治静樂遂廢軍又廢樓煩天池元池縣入静樂
  金寜化縣𨽻寜化軍
  元省入憲州
  明初置寜化守禦所成化二年立寜武關嘉靖十九年以寜武所𨽻焉
  國朝雍正三年改設寜武府設附郭寜武縣編户十里
  偏關縣府北一百八十里
  漢定襄郡桐過縣南境雁門郡武州縣西南境
  魏晉𨽻新興郡
  北魏武川鎮南境
  唐𨽻嵐州嵐谷縣
  五代北漢天㑹中建偏頭砦
  宋為偏關砦𨽻火山軍嘉祐六年廢縣志遼乾亨四年置武寜縣遼志不載
  金𨽻隩州婁室戍朔州築城於覇徳山西南二十里按金志覇徳山屬朔州鄯陽縣今在縣東南三十里
  元𨽻保徳州舊志元有偏頭關乃偏頭砦址也甞置武節將軍樞密院判鎮守
  眀洪武二十三年改築西原城距故址一里三十一年設闗置守備
  國朝雍正三年改偏闗縣𨽻新設寜武府編户四千九百三十五户未編里數
  神池縣府北三十里
  漢樓煩馬邑二縣地𨽻雁門郡
  魏置神武縣
  晉改新城見遼志晉志不載
  北魏神武郡尖山縣境
  北齊天保六年置朔州於新城八年徙馬邑
  隋𨽻馬邑郡
  唐𨽻州遼志後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
  遼為神武縣初𨽻朔州重熈九年𨽻武州寜威軍併寜逺為一縣
  金改寜逺縣𨽻武州
  元省縣入武州
  明為神池營
  國朝雍正三年改神池縣𨽻新設寜武府編戸十四屯未編里數
  五寨縣府西一百里
  漢武州中陵二縣地𨽻雁門郡
  後漢中陵屬定襄武州仍屬雁門
  北魏為神武縣地 按魏志有神武郡無縣當屬神武郡殊頺縣地
  隋為神武縣𨽻馬邑郡
  唐末置武州元志唐𨽻定襄馬邑二郡
  後唐改毅州
  遼重熈九年復武州號宣威軍統神武縣屬西京道金武州邉下刺史領寜逺縣岢嵐州嵐谷縣有雪山岢嵐山寒光堡胥在五寨
  至元二年割寜邉州之半來屬領寜邉縣四年省縣及司候司入州
  明嘉靖間總兵周尚文建五寨城
  國朝雍正三年改五寨縣𨽻新設寜武府編戸三十八里十九户
  澤州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并    晉
  韓    上黨端氏
  趙    上黨長平端氏
  秦         上黨郡
  河東郡
  漢    司𨽻   河東郡 濩澤端氏
  河内郡 沁水
  并州   上黨郡 泫氏髙都
  後漢   司𨽻   河内郡 沁水
  河東郡 濩澤端氏
  并州   上黨郡 泫氏髙都
  魏    司州   平陽郡
  河内郡
  并州   上黨郡
  晉    司州   平陽郡 端氏濩澤
  河内郡 沁水
  上黨郡 泫氏髙都
  北魏   建州   髙都郡 髙都陽阿
  長平郡 髙平泫
  安平郡 端氏濩澤
  泰寜郡 東永安西河新濩澤髙延
  北齊   建州   長平郡
  髙都郡
  安平郡
  後周   建州   髙平郡
  安平郡
  隋    冀州  長平郡 丹川沁水端氏濩澤
  髙平陵川
  唐    河東道  澤州 晉城端氏陵川陽城
  沁水髙平
  五代        澤州
  宋    河東路  澤州 晉城髙平陽城端氏
  陵川沁水
  金    河東南路 澤州 晉城端氏陵川陽城
  髙平沁水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澤州 晉城髙平陽城沁水
  陵川
  眀    山西布政司澤州  髙平陽城陵川沁水國朝   山西布政司澤州府 鳯臺髙平陽城陵川
  沁水
  澤州府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後屬趙秦為上黨郡髙都縣地漢為上黨河東二郡地晉𨽻上黨平陽二郡慕容永析上黨置建興郡北魏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復永安中罷郡置建州治髙都城領髙都長平安平泰寜四郡北齊仍為建州廢安平泰寜祗領長平髙都二郡隋開皇初改建州為澤州治長平郡丹川縣唐為上郡武徳元年置建州治丹川縣改長平郡為盖州領髙明丹川陵川及盖城凡四縣新唐書武徳元年置建州六年廢又於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凡四縣三年析丹川置晉城縣𨽻建州六年廢建州自髙平徙盖州治晉城縣八年徙澤州治端氏貞觀元年廢盖州自端氏縣徙澤州來治天寳元年改澤州為髙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澤州㑹昌中屬河陽節度五代屬昭義節度宋𨽻河東路為上州金𨽻河東南為上刺史天㑹六年以與北京澤州同加南字天徳三年復去南字貞祐四年𨽻潞州昭義軍後又改𨽻孟州元光三年陞為節鎮軍曰忠昌元志金為平陽府元為下州𨽻晉寜路置司候司至元三年省并省陵川縣入晉城端氏縣入沁水後復置陵川明洪武元年省晉城縣入澤州𨽻平陽府九年改直𨽻山西布政司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
  題陞為府設附郭鳯臺縣髙平陽城陵川沁水仍𨽻焉
  鳯臺縣附郭
  漢髙都縣𨽻上黨郡
  
  晉
  北魏永安中置髙都郡領髙都陽阿二縣治髙都縣又置建州於此
  北齊置長平髙都二郡
  後周併為髙平郡
  隋開皇初郡廢改為丹川縣大業初置長平郡治丹川縣
  武徳元年移丹川於源澤水北屬蓋州三年於古髙郡城置晉城縣屬建州六年建州廢屬盖州九年省丹川入晉城貞觀元年廢盖州徙澤州來治新書武徳元年置建州六年州廢徙盖州來治九年省丹川并盖州入晉城天祐二年更名丹川
  五代
  宋𦂳為晉城縣
  
  
  明洪武初省晉城縣入州
  國朝雍正六年設鳯臺縣於澤州府治編戸舊一百七十里今仍舊
  髙平縣府北八十五里
  周戰國時趙長平地
  秦屬上黨郡
  漢泫氏縣屬上黨
  
  晉因之
  北魏永安中置長平郡領髙平泫氏二縣治髙平縣𨽻建州舊志永安初析泫氏置髙平縣
  北齊舊曰髙平齊末改焉又併泫氏入焉舊志省泫氏入髙平屬髙都郡
  後周并為髙平郡縣屬焉
  隋為髙平縣𨽻長平郡
  武徳元年於縣置盖州領髙平陵川丹川盖城四縣貞觀元年廢盖州以縣屬澤州新書盖州領髙平丹川陵川三縣又析置盖城縣以𨽻之
  五代
  宋
  
  元
  眀𨽻澤州
  國朝雍正六年𨽻新設澤州府編戸舊一百六十一里今一百里
  陽城縣府西一百里
  漢河東郡濩澤縣
  後漢濩澤侯國
  
  晉𨽻平陽郡
  北魏𨽻建州安平郡又置西濩澤縣𨽻泰寜郡
  隋𨽻長平郡
  武徳元年於縣置澤州八年徙治端氏天寳元年改名陽城𨽻澤州新書天祐二年更名濩澤
  五代
  宋為陽城縣
  金元光二年十一月升勣州
  元為澤州陽城縣
  明𨽻澤州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𨽻新設澤州府編户舊九十四里今四十九里
  陵川縣府東北一百二十三里
  漢泫氏縣地
  隋開皇十六年析置陵川縣𨽻長平郡
  武徳初𨽻盖州貞觀元年𨽻澤州
  五代
  宋
  
  元至元二年省入晉城後復置
  眀𨽻澤州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𨽻新設澤州府編户舊九十三里今四十三里
  沁水縣府西二百里
  周史記趙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漢河内郡沁水河東郡端氏二縣地
  
  晉沁水仍屬河内端氏屬平陽郡
  北魏孝昌中置泰寜郡及東永安縣真君七年省端氏太和二十年復置為安平郡治
  北齊郡廢縣改曰永寜
  隋開皇初廢安平郡端氏縣𨽻長平郡十八年仍名沁水縣𨽻長平郡
  初屬盖州後屬澤州武徳八年徙澤州治端氏貞觀元年徙治晉城
  五代
  宋中下端氏
  
  元至元三年省端氏入沁水
  眀沁水縣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𨽻新設澤州府編户舊五十四里今二十八里
  蒲州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舜都
  夏商   冀        綸
  周    并    晉   蒲桑泉解梁令狐
  臼衰
  郇
  魏   汾隂臨晉
  秦         河東郡
  漢    司𨽻校尉 河東郡 猗氏解蒲坂汾隂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汾隂蒲坂解猗氏
  魏晉   司州    河東郡 汾隂猗氏解蒲坂
  北魏   泰州    河東郡 安定蒲坂南解北解
  猗氏
  北鄉郡 北猗氏汾隂
  南汾州   北鄉郡 汾隂
  後周         蒲 州 蒲坂猗氏虞鄉
  汾隂郡
  隋    冀州    河東郡 河東桑泉汾隂猗氏
  虞鄉
  唐 中都 河東道   河中府 河東河西臨晉解
  猗氏虞鄉永樂寳鼎
  萬泉
  五代梁        蒲州䕶國軍節度
  宋    陕西路 河中府䕶國軍節度河東臨晉猗氏虞鄉
  萬泉
  慶成軍 榮河
  金    河東南路 河中府䕶國軍節度河東榮河虞鄉萬泉
  臨晉猗氏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寜路河中府河東萬泉猗氏榮河
  臨晉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 蒲州榮河臨晉猗氏
  萬泉
  國朝   山西布政司  蒲州府 永濟臨晉虞鄉猗氏
  萬泉榮河
  蒲州府
  虞為舜都春秋時屬魏後屬晉秦為河東郡蒲坂縣漢因之王莽更郡名曰兆陽縣曰蒲城東漢魏晉胥仍舊後魏河東郡治蒲坂神䴥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秦州太和中罷天平初復領河東北鄉二郡後周改郡曰蒲州隋開皇初郡廢州存十六年析蒲坂置河東縣大業初復河東郡併蒲坂縣入焉義寜元年胥治桑泉唐武徳元年置蒲州治桑泉縣二年置總管府管虞秦絳邵澮六州三年徙蒲州治河東縣仍置總管府九年置都督府尋罷開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為河中府其年罷中都仍為蒲州又與陕鄭汴懐魏為六雄十二年昇列四輔為上輔天寳元年仍改為河東郡為赤部乾元元年復為蒲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元年建夘月又為中都元和三年復為河中府𨽻河東道五代胥為蒲州梁置䕶國軍節度使宋仍名河中府為次府治河東縣𨽻陕西路仍置䕶國軍節度兼提舉解州慶成軍兵馬巡檢事金天㑹六年降為蒲州置防禦使天徳元年升為河中府為散上府仍䕶國軍節度使大定五年置陕西元帥府𨽻河東南路元𨽻晉寜路治河東縣憲宗在潛邸時置河解萬户府領河解二州而河中府領録事司至元三年罷萬户府併録事司入河東縣八年割解州直𨽻平陽路明洪武三年復為蒲州以河東縣省入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直𨽻州析平陽府之臨晉榮河萬泉猗氏四縣來屬六年
  題陞為府設附郭永濟縣八年又分臨晉之南設虞郷縣治于是蒲州府統縣六
  永濟縣附郭
  秦𨽻河東郡漢志舊曰蒲秦更名蒲坂應劭曰秦始皇東巡見長坂故加坂云
  漢為蒲坂縣莽曰蒲城
  魏
  
  北魏河東郡治所
  隋開皇十六年析蒲坂置河東縣大業初并蒲坂入焉明一統志大業初改河東郡治河東縣
  次赤開元八年析置河西縣尋省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邑曰河西來屬大厯五年復還同州析朝邑河東别置河西縣又武徳元年置永樂縣貞觀十年來屬
  五代胥為蒲州治
  宋熈寜三年省河西縣六年省永樂縣為鎮入焉金
  
  明洪武二年省河東縣入蒲州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設永濟縣於蒲州府治編戸舊八十七里今四十八里
  臨晉縣府東北九十里
  周春秋時晉桑泉地
  漢河東郡解縣地 按漢置臨晉縣𨽻左馮翊莽曰監晉應劭曰臨晉水故曰臨晉臣瓚曰晉水在河之間此縣在河之西不得云臨晉水也舊説曰秦築髙壘以臨晉國故曰臨晉師古曰瓚説是也或以為魏文侯伐秦始置臨晉非也文侯重城之耳
  魏𨽻解州
  晉𨽻解州
  北魏為北解縣太和十一年置𨽻河東郡
  隋開皇十六年置桑泉縣𨽻河東郡明一統志義寜初蒲州徙治此
  次畿武徳三年析置温泉縣九年省天寳十三年更名臨晉屬河中府
  五代
  宋次畿
  
  元至元三年省虞鄉縣入焉
  眀𨽻平陽府蒲州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𨽻蒲州六年州陞府縣仍𨽻焉八年析置虞鄉縣編戸舊六十三里今仍舊
  虞鄉縣府東六十里
  漢解縣地𨽻河東郡
  北魏曰安定縣西魏改南解又改綏化又曰虞鄉 按北魏志太和元年置安定縣又有南解縣胥𨽻河東郡
  隋虞鄉縣𨽻河東郡
  次畿武徳元年更名解縣又别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入虞鄉二十二年復置解縣省虞鄉入焉天授二年復析解縣置虞鄉胥𨽻河中府通考漢解縣地後於虞鄉城置解縣更於解西五十里别置虞鄉縣
  五代
  宋次畿
  
  元至元三年省入臨晉
  眀為臨晉縣地
  國朝雍正八年析臨晉置虞郷縣𨽻蒲州府編戸二十四里
  猗氏縣府東北一百二十五里
  周郇伯國文王子所封春秋為晉令狐地晉志古猗頓城
  漢置猗氏縣屬河東郡
  魏
  
  北魏太和十一年置北猗氏縣𨽻北鄉郡
  西魏改曰桑泉
  後周復為猗氏縣𨽻汾隂郡
  隋𨽻河東郡明一統志自故城徙今治
  次畿𨽻河中府
  五代
  宋次畿
  
  元至元三年省萬泉縣入焉十五年復置
  明𨽻平陽府蒲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蒲州六年州陞府仍𨽻焉編戸舊五十一里今二十七坊里
  萬泉縣府東北一百六十里
  漢河東郡汾隂縣地
  後魏猗氏縣有介山塘舊志天賜元年郡人薛通築城於汾隂城西八十里名薛通城
  武徳三年析稷山界於薛通城置萬城縣𨽻泰州州廢𨽻絳州大順二年𨽻河中府新唐志析稷山安邑猗氏龍門置
  次畿
  金仍舊
  元至元三年省入猗氏十五年復置𨽻河中府
  明𨽻平陽府蒲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蒲州六年州陞府仍𨽻焉編戸舊四十里今十一里
  榮河縣府城北一百二十里
  夏博物記曰汾隂古之綸少康邑
  周戰國時汾隂地
  漢置汾隂縣𨽻河東郡
  晉劉淵省入蒲坂縣
  北魏復置𨽻汾隂郡後𨽻北鄊郡有北鄊城又南汾州有汾隂縣
  後周置汾隂郡
  隋開皇初郡廢仍為縣𨽻河東郡義寜元年以汾隂龍門置汾隂郡
  次畿武徳元年改汾隂郡曰泰州貞觀十七年州廢屬河東郡開元十一年獲寳鼎更名寳鼎
  五代
  宋次畿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建寳鼎縣為慶成軍熈寜元年廢以榮河縣𨽻河中府即縣治置軍使舊志真宗祀汾隂有榮光溢河之瑞故名
  金貞祐三年升榮州以河津萬泉𨽻焉
  元初州廢復為榮河縣𨽻河中府
  明𨽻平陽府蒲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蒲州六年州陞府仍𨽻焉編戸舊三十八里今一十三里













  山西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