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 山西通志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一
  山川
  大同府
  大同縣
  小白登山在縣東七里髙一里盤踞三十五里上有白登臺東北連採掠山一名馬舖山 服䖍曰白登臺名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髙地若丘陵也師古曰在平城東山上去平城十餘里今其處猶存服說非也 李穆叔趙記平城東七里有土山髙百餘尺方十餘里即白登也 後魏皇始元年二月建祖廟於白登嵗一嘗兼祀天帝以山神為配 天興元年正月部署將帥以上陽侯奚斤為前軍將三萬騎陽平王熙等十二將各一萬騎講武白登親臨校閱四年二月以所獲髙車衆起鹿苑於南臺之隂北距長城東包白登屬之西山廣輪數十里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為二溝分流宫城又穿鴻雁池 太祖田於白登山見熊將數子顧謂冠軍于栗磾曰卿勇幹如此寜能搏之乎對曰天地之性人為貴若搏之不勝豈不虚斃一壯士自可驅致御前坐而致之尋皆擒獲 永興四年立昭成獻明太祖廟於白登西祠天神二十三左右立華隂公主廟於太祖廟垣後五年八月甲寅上臨白登觀降民數軍實 泰常四年九月築白登宫 太宗出遊於白登之東北内將軍都將元幹以騎從有䨇鴟飛鳴於上太宗命左右射莫能中幹自請射之以二箭下雙鴟太宗嘉之賜御馬弓矢金帶以旌其能軍中號射鴟都將 太和元年四月丁夘幸白登山四年四月辛巳幸白登山太祖廟兼祀昊天上帝以山神配旱則禱之多有效十六年十月詔曰白登廟者有為而興昭穆不次故太祖有三層之宇巴陵無方丈之室又嘗用季秋躬駕展䖍今授衣之旦享祭明堂元冬之始奉烝太廟若復致齋白登便為一月再駕可令典神者攝行祭事髙祖追思冝都丁公穆崇勲令著作郎韓顯宗與
  崇曾孫真撰定碑文建於白登山
  牛皮嶺在縣東六十里髙一里盤踞十里北連採掠山南連土坡山下有牛皮闗
  豐稔山在縣東百七十里髙三里盤踞十里山有一峯四周土坡
  遊越谷在縣南 後魏太和元年十月南部尚書鄧宗慶奏民李飛王顯前詣京南山採藥到遊越谷南嶺下見青碧石柱數百枚長者一匹相接而上或方一尺二寸或方一尺方楞悉就請付作曹採用奏可時人神異之
  鳯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遞高八里盤踞三十里西連土嶺南連口泉峪北連左雲界雲岡諸山山一峯
  七峯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懐仁界高八里盤踞三十餘里西南連禪房山北連口泉峪西連懐仁四老溝山山有七峯曰筆峯曰太史峯曰劒峯曰鰲峯曰白雲峯曰摩天峯曰玉女峯七峯羅列摩天峯最髙其脊有青石盤旋至巔逺視似龍壁有洞口名玉龍洞又有天橋東壁鑿石梯百級援鐡絙而上一名玉龍山
  禪房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高七里盤踞四十里西連懐仁馬石嶺北連七峯山暨七峯山南之月窟嶺南連鵞毛山又連懐仁石井山一峯壁立土人名大人峯上建甎浮圖佛寺胥遼建
  雙山在縣西南百三十里
  牛心山在縣西南百八十里
  勝山在縣西南二百三十里
  拖皮嶺在縣西十五里
  武州山在縣西二十里高二里盤踞三十里北連雷公山一峯下有泉即武州川水之源也峪中有石窟寺魏孝文帝嘗幸焉 後魏髙宗時僧曇曜請於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𨳩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彫飾竒偉冠於一世 顯祖皇興元年四月丁酉行幸武州山石窟寺四年十二月甲辰幸鹿野苑石窟寺 延興五年五月丁未幸武州山太和四年八月戊申幸武州山石窟寺六年三月
  辛巳幸武州山石窟寺賜貧老者衣服七年五月戊寅朔幸武州山石窟寺 後魏景明初大長秋卿白整準代京靈巖寺石窟為高祖文明太后營石窟二所于伊闕山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則武州峪之石窟其功費可知 明一統志山下有耿氏三冢金皇統間建塔上有誌云父曰光禄子曰銀青孫曰昭勇
  雙化嶺在縣西三十里高十里盤踞百餘里南連拖皮嶺北武周山南北二峯南峯尤高嶺西有古寺蹟相傳二僧化此 後魏天興中儀曹郎董謐獻服食仙經數十篇於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鍊百藥封西山以供其薪蒸 青龍觀前有懸石絶頂少西有石洞援鐡絙而上鐫詩曰不知通得天台否鐡索懸崖度石橋
  高山在縣西八十里
  雷公山在縣西北十五里高七里盤踞百二十里南連武周山北至邊墻上有雷公廟下有龍亭泉禱雨多應
  丘家嶺在縣西北三十里
  石碌山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故平地縣東四十里山出石碌
  彌陀山在縣西北九十里乃拒墻堡之北山也 金志宣寜有官山彌陀山石碌山
  野狐嶺在縣北二十六里
  神山在縣北四十里
  紇真山在縣北五十里髙三里盤踞十五里南連採掠山北近邊墻 五朝志雲内有紇真山白登山武周山有濕水 紇真猶漢言千里也山冬夏積雪一名紇干唐昭宗曰紇干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
  方山在縣北五十里高三里盤踞四十里一峯壁立巔有拓跋魏二陵乃方山官址 水經注羊水又東注于如渾水亂流逕方嶺上有文明后陵陵之東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 後魏太和元年三月於方山太祖營壘之處建思逺寺嗣後頻幸方山三年六月辛未起文石室靈泉殿於方山五年四月己亥建永固石室於山上立碑於石室之庭又銘金册又起鑒元殿十三年四月丁亥幸靈泉池遂幸方山七月丙寅幸靈泉池興羣臣御龍舟賦詩而罷 按魏時幸方山亦頻幸靈泉池 初高祖於永固陵東北里餘豫營夀宫有終焉瞻望之志及遷洛陽乃自表瀍西以為山園而方山虚宫至後猶存號曰萬年堂 顯祖獵方山有兩狐起於御前詔奏事中散山強射之百步内二狐俱獲 高允年九十八被召在方山作頌志氣猶不多損談說舊事了無所遺 魏太和中高祖賓禮舊老東平公畢衆敬與咸陽公高允引至方山雖文武奢儉好尚不同然亦甚相愛敬接膝欵洽有若平生 高祖曾幸方山平原劉文亦大言於路側曰求見聖明申宣久屈高祖引見尋勅酬叙 閹官王遇性巧彊於部分北都方山靈泉道俗居宇文明太后陵廟皆遇監作 宋使劉纘指方山曰此山去燕然逺近主客令李安世曰亦由石頭之於番禺耳
  犲山後魏天興二年七月築犲山宫 天賜三年春正月甲申北廵犲山宫校獵至屋狐山二月乙亥幸犲山建五石亭三月庚子還宫四月庚申復幸犲山宫占授著作郎王冝弟造兵法孤虚立成圖三百六十時遂登定襄角史山又幸馬城甲戌還宫八月甲辰幸犲山宫遂至青牛山丙辰西登武要北原觀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九月甲戌朔幸漠南鹽池壬午至漠中觀天鹽池度漠北之吐鹽池癸巳南還長川丙申臨觀長陂冬十月庚申還宫 天興五年蠕蠕社崘聞太祖征姚興遂入參合陂南至犲山及善無北澤時遣常山王遵以萬騎追之不及 道武北狩犲山收定陵公和跋刑之路側後太武西廵五原回幸犲山校獵忽遇暴風雲霧四塞世祖怪而問之羣下僉言跋世居此土祠冢猶存其或者能致斯變上遣建興公古弼祭以三牲霧即除散後蒐狩之日每先祭之 大同紀犲山疑即方山按蠕蠕繇參合陂南至犲山是必古雲附近山也
  岐王山在縣北九十里山上有岐王墓又有鬪雞臺李克用嘗屯兵於此一名奚望山 金志大同有武周山方山奚望山紇真山
  三寳山在縣北百七十里
  焦山在縣北明大同卒北保焦山
  採掠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盤踞二百四十里東連陽高雲門山西南連小白登山産良藥上有採掠大王廟採掠觀支峯 金志白登有白登臺採掠山有明代藩諸墓 胡志大同有馬舖山橋頭山獨角岡齊家山七里山合河山亦藩諸墓
  東塘山有唐段文昌墓
  武周山隋志有紇真山白登山武周山 縣西二十里武周川水出焉 宋昇明元年五月魏主雩於武周山澍雨大洽 魏太宗初祈福於武周車輪二山及即位壇兆後因以為常祀嵗一祭牲用牛帝皆親之無常日
  屋孤山魏天賜三年正月建五石亭校獵於屋孤山或曰即夏屋
  祥古山遼乾亨四年八月遼主至雲州獵於祥古山壬子次焦山
  青原岡後魏太和九年七月戊子幸魚池登青原岡無榆坡有元學士許子遜墓
  桑乾河繇應州東北流入縣境新橋村經城南古冢坡㑹如渾水東流經白登山南六稜山北古定橋徐疃村余家寨西册田補村貴仁村大新莊東册田亂石村晏頭村馬營兒南徐村入陽髙縣南川界𨽻縣境凡百三十里 金志大同有御河如渾水桑乾河晉義熙十四年魏建嶽瀆祠於桑乾之隂祀用牲幣
  水磨河在東門外
  三聖井在縣東百二十里沈家窊
  栁港在城東南
  十里河在縣西三十里源發塞外之菱角海繇古雲内城入殺虎口經右玉城西紅土堡祁河堡又經左雲雲陽堡三屯堡雲西堡髙山城雲岡堡流入縣境青磁窰舖經王家園村西東合河村至髙家店合御河𨽻縣境凡六十里
  石窰泉在縣西三十里石窰寺左 王逹善詩一脉元從石罅來湛於秋鏡緑於苔
  石窰寒泉在縣西三十五里石佛寺
  白道泉在城北 綱目集覽白道在古雲中郡今大同府有白道泉即飲馬長城窟處
  得勝河在縣北八十里東入御河
  如渾水在縣東北八十里源出塞外之葫蘆海繇陽髙開山口兩源合流入縣境得勝堡經榆澗村至𢎞賜堡東南流經孤店村㑹得勝河又經馬站村白馬城至縣東門外興雲橋折而南流又經郝家莊沙嶺子村寺兒村舖南北獨覺寺至髙家店㑹十里河入桑乾河𨽻縣境凡百四十里 水經注濕水又東逕班氏縣南如渾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鴻縣西南五十餘里東流經故城南北俗謂之獨谷孤城水亦即名焉東合旋鴻池水水出旋鴻縣東山下水即成池北引魚水水出魚谿南流注池池水吐納川流以成巨沼東西二里南北四里今多涸 北對凉州地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雖隔越山阜鳥道不逺雲霞之間常有西南流逕旋鴻縣南又合如渾水是總二水之名矣如渾水又東南流逕水固縣縣以太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縣也右㑹羊水水出平城縣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東轉逕燕昌城南按燕書慕容垂轝過平城北四十里疾篤築燕昌城而還即此城也故北俗謂之老公城也羊水又東注如渾水亂流逕方嶺上有文明后陵陵之東北髙祖陵也羊水又東注如渾水又南至靈泉池枝津東南注池池東西百步南北二百步池渚舊名白楊泉泉上出白楊樹因以名焉其猶長楊五柞之流稱矣南靣舊京北背方嶺左右山源亭觀繡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渾水又南分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又逕平城西郭内又南屈逕平城縣故城南史記曰髙帝先至平城史記音義曰在雁門即此縣矣王莽之平順也魏天興二年遷都於此如渾水又南與武周川水㑹又南流逕班氏縣故城東王莽之班副也闞駰十三州志曰班氏縣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謂之去留城也如渾水又東南流注於濕水今如渾水枝津暨泉池大概涸塞録之以見拓跋魏建都之時其水道通行如此金志大同有御河如渾水 明一統志上有石橋下有金大定中所立邊元忠碑
  武州川出武州山西白羊山溪谷中引為石渠流經城南十五里東南合如渾水又名合河 水經注武州川水出縣西南山下二源翼導俱發一山東北流合成一川北流逕武周縣故城西王莽之桓周也又東北右合黄山水水西出黄阜下重北流聖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東流注於黄水又東注武州川又東歴故亭北右合火山西谿水水導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十七步廣減尺許源深不見底炎勢上升常若㣲雷發響以草㸑之則烟騰火發東五六尺又有湯井廣輪與火井相狀勢熱又同以草内之則不然皆霑濡露結故俗以湯井為目井東有文井祠以時祀祭焉井北百餘步有東西谷廣十許步南岸下有風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測而穴中肅肅常有㣲風雖三伏盛暑猶須裘寒吹凌人不可暫停其水又東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水又東南流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崖結搆其容巨壯世法所締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川水又東南流出山魏土地記曰平城宫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自山口枝渠東出入苑一水自枝渠南流東南出火山水注之水發火山東谿東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熱間樵炭也又東注武周川逕平城縣東南流注如渾水 魏太和八年六月戊辰武周水泛濫壊民居舍
  延水晉義熙四年正月魏主至延水遂幸犲山宫九十九泉
  懐仁縣
  蘆子山在縣西南十五里蘆子口村舊有鐡冶
  小峪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小峪口村上有張萬户洞最峻山險
  鵓鴿峪在縣西南三十里
  牙余山紅山峪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中有捨身崖 薛家莊河通紅山峪
  大峪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大峪口村盤曲二里連左雲縣四峯山上有鵰窠寺山碫昔有鵰巢今尚存
  金仙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王平村接山隂界上有洞燕家山在縣西南六十里要寨村上有燕家洞石鑱燕洞賔重修五字
  滴水崖在縣西南六十五里金仙洞南石壁有孔日滴水數壺可供一人
  金龍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山下有泉通馬邑金龍池清涼山在縣西十五里悟道村髙二里巔有磗浮圖數百里外可望見下有利國鐡冶北壁有石碫碫内有金鑽約三寸許觸之輒動取之不出石堂内有地皷石擊之聲似皷西有寒泉雖盛暑人不敢飲下有文殊院明一統志山有甎塔及利國鐡冶
  石井山在縣西十五里峪有石井
  錦屛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山峯聳翠 金志懐仁有黄花嶺錦屛山清涼山金龍山 明一統志舊有磁窰鐡冶
  鵞毛口山在縣西北十五里
  得勝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山脊﨑嶇鑿石梯數里攀援而上
  陳家峪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土人傳楊業敗處
  團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玉龍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北連大同坤雲山山有七峯其峪青石盤旋至巔似龍形壁有玉龍洞洞口風聲迅疾深杳莫測援鐡絙躋洞上山巖竦出中建恒嶽行宫風雨不侵東壁石鑿百梯躋巔又東三里有黄龍洞
  灰泉在縣東二十五里脉通黒河邊外燒荒草灰自泉湧出元大徳乙已夏有聲如雷懐仁地裂二所湧黒水漂出松柏朽木即此泉也
  鎮子海在縣東南十五里髙鎮子堡海周四十五里産鯉魚重至數十觔水禽蕃育後居民决水渠導流於桑乾河水涸 水經注桑乾枝水又東流津委浪通結兩湖東湖西浦淵潭相接水至清深晨鳬夕雁泛濫其上黛甲素鱗潛躍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魚鳥所寡惟良木耳俗謂之南池池北對𣷪陶縣之故城南故曰南池也池水又東北注桑乾水以地形推之當係鎮子海
  聖水泉在縣東南二十里海子村北明志海子西北有泉深不可測禱雨輒應
  南沙河在南郭外昔無水明季始出泉
  五里河在縣南五里水東流旱則涸
  泥河在縣南十里有涓泉南流河多淤泥
  水磨河在縣南十五里溝多廻曲
  宋家莊河在縣南二十里通紅山峪口水東流
  鴛鴦河在縣南二十五里二水交滙
  小峪河在縣南二十五里通小峪口水多流沙
  薛家莊河在縣南三十里通紅山峪口水東流
  大峪河在縣南四十里通大峪口水東流又東至大同縣鄭家莊入桑乾河
  南河在縣南五十里
  新莊子河在縣南七十里發源新莊村西南經黄花嶺雙井在縣南九十里相傳地倐湧二泉
  上石井在縣西南百里
  下石井在縣西南百二十里
  北沙河在北郭外昔無水明季始出泉按南北沙河舊志所謂沙泉也三里河在縣北三里
  里八莊河在縣北二十里
  神泉在縣北四十里泉二眼水甚清甘
  莎泉明一統志在懐仁縣後魏嘗以此名縣
  山隂縣
  青嶺在縣東南
  香山在縣南三十里三峯齊列山下有沙家寺水冲碣出得遼沙彦恂墓焉
  龍門在縣南三十里一名隘門上有魏文成帝射御臺碑隂刻從臣姓名
  佛宿山在縣南三十五里一名覆宿山髙入漢表雲生其上則雨名草垜山山東有磨笄石土人山下出水名何家泉 金王拱碑文殊大師經行留宿處 明王文端家屛建復宿山房
  余暗谷在縣南 宋宣和七年二月党項小斛禄迎遼主延禧遼主趨党項又為金兵所襲遂走應州至余暗谷金羅索執之以歸
  余都峪在縣南 宋宣和六年遼主與金戰於奄遏下水海師潰走山隂居此
  化悲巖在縣西南四十里 王濬初化悲巖記恒西諸山惟書崖夏屋復宿最勝去復宿十餘里為化悲巖兩峯嵯峨壁立千仭東巖有石窟深廣可避風雨中建北嶽祠中霤聖水滴日盈缶以禱雨竒驗相傳有樵夫初夏采薪至巖窟見二仙對奕奕罷東坐指西坐者阿翁乃恒山神避朝嶽香火憩此共手談耳樵夫急下拜倐不見留薪窟中識之歸告諸父老遂伐石斵木搆祠四楹
  樺皮巖在縣西南四十里石罅滴水
  黄花嶺在縣北四十里懐仁新莊村河南流繞其下古名黄𤓰阜 齊天保五年四月柔然冦肆州時齊文宣自晉陽討之至恒州黄𤓰堆菴羅辰兵已遁大軍遂還文宣以麾下數百餘騎為殿遇柔然别部數萬叩鞍而進四靣圍逼齊主安寢平明方起神色自若指揮形勢彼衆披靡遂縱兵潰圍而出敵退走復追擊之伏尸二十五里獲菴羅辰妻子及生口三萬餘魏勅勒部斛律金統所部萬户詣雲州與兄平稍引南出黄𤓰堆為杜路周所破部衆分散 唐嗣聖四年八月突厥冦朔州總管黒齒常之與戰黄花堆冦敗追奔百餘里 元大徳四年以黄花嶺土沃發軍民九千餘屯田其地
  大于口在黄花嶺西
  金仙洞在黄花嶺内
  米家嶺在黄花嶺南
  桑乾河源出馬邑流入縣境河陽堡南安銀子安居坊新舊岱岳諸村東流經城北又南經安昌寺麻家疃東湖嶺至曹娘子南入應州界 水經注桑乾水又東左合武周山水水出故城東南流出山逕日没城縣北四十五里俗名黄昏城南盖夕陽西頺戎車所薄之故城也東有日中城城東又有早起城俗名雞鳴城亦曰食時城在黄𤓰阜北曲中其水又東流右注桑乾水桑乾水又東南逕黄𤓰阜曲西又屈逕其堆南即後小圪塔徐廣曰猗盧廢嫡子曰利孫於黄𤓰堆者也 金志山隂有黄花嶺桑乾河 後魏天賜三年六月校獵犲山遂至南平城即新平城規度灅南欲於黄花堆之陽靣夏屋建新邑乃發八部五百里内男丁於其地築灅南宫門闕髙十餘丈外城方二十里引溝穿地廣闢苑囿 後魏太宗嘗獵於灅南乘冰而濟冰䧟没馬王洛兒投水奉太宗出岸水没洛兒殆將凍死太宗解衣以賜之 龍灣諸峪流經應州西北七里入桑乾河澇則泛旱則涸
  西伯渠水在縣南八里巡撫黎陽王越開渠東注白泥河以殺復宿山諸峪水漲之害
  黄水河源出朔州三泉流經辛村元英寖散亂復聚於黑圪塔經縣南滙流桑乾明萬厯後自上河西奔潰北徙廹城西址知縣劉以守改歸南行經流三門
  寒潭在縣南三十里潭形似甕蓄水成泓深不可測神泉在縣西北四十里一名沙家泉一泉三眼
  白泥河源出榆林峪滙桑乾
  沙家泉明一統志在山隂縣
  應州
  龍首山在州東北三十里延袤千里北山之南跨雲中此為山首明一統志雁門龍首相應故州以應名兩鎮三闗志廣靈之六稜山源於龍首吳伯與評畧蔚州北八十里襄山西接應州 宋趙與時賔退録朱文公嘗與客談世俗風水之說因曰冀州好一風水雲中諸山來龍也岱嶽者青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
  趙覇岡在州東二十五里南北横卧右脇下即渾河翠㣲山在州東南三十里東起北嶽恒山之右龍首山西迤翠㣲峯茹越峯龍灣山香峯䕶駕岡西南聨勾注山蜿蜒環疊袤二百里有竒横列州南似翠屛高不可用勾股海島法量胥稱南山山下水分流東北入渾河西北入桑乾河
  牛槽峪在州東南三十里
  大石峪 小石峪胥在州東南三十里大小石峪水胥自南山流至州西舊城外合入桑乾河有洌静山房在溝東坡上唐田游巖嘗棲此名大覺精舍
  北樓口在州東南四十里
  康峪口 徐峪口胥在州東南五十里
  䕶駕岡在州南三十里相傳魏孝文帝駐蹕於此雲山在州南四十里山峯日有雲籠之
  茹越山在州南四十里繁峙縣界東有龍王堂又東有白蟒神祠東北溝上有避静坡山壁立如屛
  書堂巖在茹越山内龍灣山西金進士曹之謙講學巖下故名
  小山門口在州南四十里朱弁應州記南山之麓平坡峻坂林木深秀
  峙峪口在州南四十里
  龍灣峪在州西南四十里西南為茹越嶺一名南山山勢周環嵯峨灣曲上有龍池禱雨多應
  香峯山在州西南四十里茹越口龍灣之南上有香峯寺暨石甃井
  狼峪口在州西南四十里
  馬蘭峪口在州西四十七里
  水峪口在州西南四十七里通代州南山大小十餘口東安峪在州西南五十五里東南為香峯山
  西安峪在州西南六十里
  胡峪口在州西南六十里西南有馬胡山
  雁門山在城西南南山之北與龍首山相望 後漢志注隂館史記曰漢蘇意軍勾注應劭曰山險名也在縣爾雅八陵西隃雁門是也郭璞曰即雁門山山海經曰雁門山者雁飛出於其間
  黄花岡在州西四十里山隂縣北四十里 金志金城有黄𤓰堆復宿山桑乾河渾河崞川水黄花城崗旁有金仙洞懸石如樓殿 秋日花耀金光張翰詩黄花如散金李白詩張翰黄花句風流五百年可為是山賦矣
  南山在州西四十里接山隂界
  邊耀山在州東北祝志在西北三十里形類蝘蜓山東𨽻渾源州山南𨽻應州山西北𨽻大同縣盤廻二百里有竒山下水流入渾河
  桑乾河在州西二十里源出馬邑洪濤山合金龍池水繇馬邑山隂南東流經州西境涼亭村賈家寨曹娘子村白塘子村劉霍莊鄭家莊凡二十里有竒東合渾河又北入懐仁縣界河不受橋亦不受艇怒漲則奪橋而去縮流又淺不可方舟 魏太祖伐中山南安公順守平城賀力劵等聚衆於隂舘順討之不克乃從留宫自白登南入繁峙故城阻灅水為固以寜人心太祖善之 魏定陵公和跋謂弟毗曰灅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廣為産業 魏中山仇洛齊乘驢赴京盧魯元候知將至結從者百餘騎迎於桑乾河見而下拜從者亦同致敬是後魏朝貴送迎以桑乾河為限也 後魏太和十五年八月戊戌移道壇於桑乾之隂改曰崇虚寺
  渾河在州東二十里源出渾源州西北流入州東北境遶邊耀山經東小寨北馬莊南栁㑹諸村凡六十里有竒北流入大同縣境西安堡入桑乾河
  唐泉在州東二十里安邊鎮泉自石澗出以唐鑑墓其地故名冬夏恒流入渾河
  聖水泉在州東三十里平地湧出
  小石峪水在州東南三十里源出州南雲峯䕶駕岡諸山旱則涸澇則溢繇城南五里過城西北入桑乾
  大石峪水在小石峪北二里源出州東南茹越龍灣諸山旱則涸澇則溢繇城東門遶流城北西北入桑乾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以水侵城址築堤下社村逼水北流入渾河
  馬跑泉在州南四十里朗嶺闗下相傳李存孝飲馬於此
  金鳯井在舊城内東北隅舊志相傳晉王李克用生時有金鳯飛入井也後唐明宗應州人後譌為李克用耳
  龍池在龍灣山
  渾源州
  北嶽恒山在城南二十里高十里周百三十里北連玉華峯東連柏山南連鎗峯嶺山脉繇隂山南入朔平大同府境繇朔州西折而東為句注覆宿夏屋茹越書厓突起于州南為恒山繇恒山南行為太行王屋西南盡于河東行為紫荆居庸而東北盡於海山巔建北嶽廟有十八景漢後祠曲陽
  國朝順治十七年始祠北嶽於州 舜典至于北岳禹貢太行恒山 周禮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爾雅恒山為北嶽 管子恒山北臨代南俯趙東
  接河漢之間 周禮注在上曲陽漢祠常山於上曲陽師古曰上曲陽常山郡之縣也 風俗通恒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 白虎通北方隂終陽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 漢志上曲陽恒山北谷在西北有祠并州山禹貢恒水所出東入𣸦莽曰常山亭應劭曰𣸦音彄元和志漢改恒山為常山至周武平齊復曰恒山唐志元和十五年更恒岳曰鎮岳 洞天記第五
  洞北嶽鎮山周廻百三十里名總元之天在鎮州福地記恒山周圍百三十里恒水出恒山北谷合於𣸦入易又云恒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 名山記恒山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里周廻三千里 尚書大傳謂之𢎞山漢諱孝文帝名改常山唐元和中名鎮岳宋諱貞宗名亦名常山水經注謂之元岳又名隂岳紫岳葛洪枕中書謂之太恒山亦稱恒宗命岳茂丘 括地志北岳有五别名蘭臺府列女宫華陽臺紫臺太乙宫釋家謂之青峯埵道家謂之總元洞天太乙洞天金城福地山一名大茂山又名神尖山自州南十餘里入磁峽又五里至岳廟山門又十里涉巔 晉葛洪枕中書顓頊氏為黒帝治太恒山 巔名天峯嶺最高下建北嶽觀觀側有飛石窟上建后土祠鎮之觀前風似虎吼名虎風口去望仙亭三里路彌陡峻上接巉巖下臨絶壑得一菴在虎風口上觀東南五十里有潛龍泉在烟霞亭東泉二一甘一苦禱雨輒應能愈疾福地記恒山有太元云泉上建龍泉觀觀之東有夕陽巖在琴棋臺東日入崦嵫巖獨明巖下有通元谷張果賜號通元先生隠此巖東靣有碧峯嶂在琴臺東峻不容展東南有果老嶺在氣毬塲有驢蹄跡 綿亘峻險嶺下有白虎峯在㑹仙府東巋然蹲峙觀之北峯頂百餘步有琴棋臺一峯突出峯秒少阜石几鑿棋局下視諸山如攢㦸覆敦 昔有雙白鶴化為二神女舞于臺上已而拊落霞之琴歌清吳春波之曲遍山俱響㑹仙府在琴棋臺下即聚仙臺又東北有白雲堂在會仙府東中有洞初入山有道名步雲路在山門東北三里行數里有翠雪亭亭下為自在林萬松攢植林一名快活林上亭坡名望仙嶺嶺上有望仙亭去步雲路二里東半崖有集仙洞在㑹仙府左東北有紫芝峪在得一菴西 明朱茝採取元芝記嘉靖三十五年夏六月上用北岳元芝維時正定守臣求于曲陽縣恒山不獲乃上言古北岳在山西大同府渾源州請下彼處求之於是九月晦守臣登岳廟齋宿十月朔祭告令遍索之果得真芝十二本狀如雲錦其勅文在曲陽廟西南有石脂圖在岳廟西石阪作五色紋類雲母彈丸明珠膩者可作散又有總真洞龍湫滌井還元洞明總督鄭洛記山故有洞洞蔽以神祠若特塞焉侍御黄公撤而啟之題其額曰復還天巧予名之曰還元洞白龍洞在太尉祠上雲縷為雨徴懸空寺在山門北二里磁硤西崖上壁立如削鐡空中竅石結搆層樓嶽廟創自元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宣武帝景明元年災唐武徳間復建唐末圯金復建天㑹大定間重修金末燬於兵元復建元末燬明洪武中都指揮周立復建成𢎞間知州闗宗董錫重修𢎞治十四年勅擴修都御史劉宇以古廟陿度地中峯之陽建朝殿改古廟為寢宫古廟在山巔邃若霤中空若窟兩翼山削如壁去殿五丈許左翼自前折而右如障不接右翼者裁丈許如箭筈爰建門焉門内建小廡廡前二丈為殿臺臺陿不克容陛然結搆窈窕殊類化工寢宫奉嶽神暨配小廡暨門祀康太尉朝殿去宫一里 后土夫人廟在寢宫右飛石窟前 唐志元和十五年恒陽縣更名曲陽又更恒嶽曰鎮岳岳有岳祠此即明曲陽岳廟之始附記 尚書大傅維元祀廵守岳壇四奥沉四海封十有二山肇十有二州樂正定樂名冬祀幽都𢎞山貢兩伯之樂焉北岳冬伯之樂舞齊落其歌聲比小謡名曰縵縵和伯之樂舞其歌聲比中謡 秦祠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其二曰恒山 漢天漢三年春三月幸北地㤗山修封還過祠恒山瘞𤣥玉 神爵元年祠北岳恒山於上曲陽一禱而三祠祠上曲陽始此 後漢元和三年春二月章帝北廵至中山遣使以太牢祠北岳於上曲陽見黄白氣有神魚躍出 後魏㤗常三年四月幸代至雁門闗望祀恒岳建岳瀆祠於灅隂祀用牲幣此即今渾源州之北嶽也 四年正月南廵恒岳祀以太牢秋八月東廵遣使祀恒山 延和三年春正月至代祠恒山 太延元年春祠恒山建祠山上置侍祠九十人祠用牲牢玉帛 魏書十二月癸夘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太平真君四年二月丙子車駕至於恒山之陽詔有司刋石勒銘十一年冬十一月南征逕恒山祠以太牢 和平元年春正月如中山過恒岳禮其神而返二年南廵過石門遣使者用玉壁牲牢禮恒岳
  太和十八年親為文遣使祭恒岳薦牲玉 景明元年二月恒山祠災 隋大業三年有事于恒岳 四年秋八月巡河北親祠恒岳西域吐谷渾十餘國咸來助祭 隋大業中上幸晉陽因祭恒岳其禮頗采高祖拜岱宗儀增置二壇命道士女官數十人於壝中設醮 唐貞觀十九年親為文以太牢祭北岳於上曲陽一說貞觀間有石飛墮於曲陽因建祠自是祭岳於曲陽祠 開元元年封北岳為安天王 唐六典立冬日祭北岳於定州北鎮封始此張嘉貞撰碣在曲陽 通考天寳五載偕中天王司天王同封七載封北岳神為安天王碑辭李荃撰其隂則康傑文書以八分者戴千齡也 宋乾徳六年後望祭北岳於定州北岳祠 大中祥符四年冬十月加封安天元聖帝后加號靖明后真宗嘗撰碑記 政和三年詔嶽鎮海瀆年别一祭北嶽常山及遥祀北鎮醫巫閭山於定州界設位南向以西為上山川從祀西向以北為上 紹興七年詔以立冬日祭北岳望祭至元五年加號安天大貞元聖帝 明洪武三年夏六月詔更北岳稱恒山之神 𢎞治十五年兵部尚書馬文升䟽請釐正祀典改北嶽祭於恒山禮部尚書倪岳覆議曲陽廟祀已久當仍舊山在渾源者修治其廟詔從之 明代即位祭告兵扎祈禱胥有祭章碑碣在曲陽廟飛石殿左右碑樓内
  國朝
  聖祖仁皇帝御書化垂悠久匾敬懸殿内 東頂大茂山碑舜皇廵狩詣此山谷正擬登祀值大雪弗能進而遥祀之俄有石飛墜帝前遂以安王石名五載復狩其石載飛曲陽帝命即其地祠祀焉其飛窟尺寸
  固安王石符劵也閭鉦飛石窟記飛石有窟在廟右鉦遣人至曲陽量彼石長九尺濶四尺厚一尺二寸與此石廣狹不少爽差鉦題飛石窩三字曲陽舊志曲陽恒山在縣西北一百四十里即阜平之大茂山也自渾源州發脉繇蜚狐嶺逹曲陽 水經注上曲陽長星水亂流東逕恒山下廟北漢末䘮亂山道不通此舊有下階神殿中世以來嵗書法族焉晉魏改有東西二廟廟前有碑闕壇塲相列焉其水東逕上曲陽縣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廵狩常以嵗十一月至於北岳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周昭王南征不還廵狩禮廢邑郭仍存秦罷井田因以立縣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有下故此為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 上曲陽廟為恒山下廟非恒山上廟也舊有下階神殿是漢神爵後祀上曲陽之殿也漢末䘮亂山道不通是指漢靈獻後雲代人民流散魏武不得已而立新興郡也 金大定七年或言前代都長安及汴洛以太華等山列為五岳今既都燕當别議五岳名寺僚取崧髙疏周都豐鎬以吳岳為西岳太常卿范拱以為非是議畧曰軒轅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坂在華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嘗據所都而改岳祀也後遂不改按拱言上谷在恒山西是以曲陽祠址為恒山也然恒山定祀上曲陽當在漢末時定祀曲陽當在唐元和時金趙秉文謁北嶽詩卜地恒陽曲移祠㤗始元注謂晉移祠曲陽今北嶽志暨尹耕三曲陽考胥不甚詳覈而志引韓魏公重修廟記曰考有唐以來記刻皆不載廢遷之由爰為補之若安王石說其誣幻正無庸辨 韓琦岳廟碑恒山一名大茂山也 大茂山在唐縣西北百五十里山勢巃嵸登其巔俯視河北雲中諸山羅列兒孫山隂冰雪盛夏不消黄帝問道大茂山即此 北都賦云茂山恒嶽之别名 大茂山在阜平縣東北七十里接曲陽界乃恒山之脊土人名神尖石石晉與遼分界地也阜平曲陽唐縣皆縁大茂之麓 恒山在曲陽縣西北百四十里即舊阜平之大茂山也自渾源州發脉繇飛狐嶺逹曲陽 寰宇記云一峯自渾源州恒山飛來故名 輿地覽山有太元之泉神草一十九種服之可以度世 沈存中筆談北岳謂之大茂山岳祠舊在山下祠中多唐人故碑晉王李存朂滅燕還過定州與王處直謁岳廟是也石晉之後稍遷近裏今其地謂之神棚新祠之北有望岳亭新晴氣清則望見大茂山 渾源州恒山距阜平縣大茂山三百餘里峯巒相接盖恒山周三千里渾源南二十里與在曲陽西北百四十里者實一山也五岳真形圖北嶽恒山在大同府渾源州天涯崆
  洞二山為副岳神姓晨諱宋封安天元聖帝明改為北岳恒山之神主世界江河淮海兼四足負荷之類 抱朴子凡修道之棲隠山谷須得五岳真形圖佩之則鬼魅虫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 後魏太祖還代京次於恒嶺親登山頂撫慰新民適遇黄門侍郎崔元伯扶老母登嶺太祖嘉之賜以牛米因詔諸從人不能自進者給以車牛 魏京兆王子推子恒字景安涉獵書史以春秋之義為名不以山川表求改名之後歴侍中諡宣 正定人楊洪裕少時嘗漁於貂裘陂忽有馳騎至者以二石雁授洪裕一翼掩左一翼掩右曰吾北嶽使者也言訖忽不見是年生後周太祖楊淑妃明年生太尉廷璋家遂昌盛
  翠屛山在州南七里高二里盤踞四里秀麗似翠屛南連玉華峯山𣸦水所源也一名高氏山一名石銘陘金劉撝元蘓保衡胥讀書於此 水經𣸦水出代郡靈丘縣髙氏山 水經注山上有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世謂之石銘陘也 渾源州舊志翠屛山髙千餘丈周十里即高氏之别名東南接靈丘界
  龍山一名封龍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髙三里遞髙二十里盤踞八里有文殊巖巔有萱草坡夏日雨過山氣如虹東北五里有玉泉山其東連柏山山之東北有恵嶺秀麗可愛又名秀麗嶺下有黒龍池雲氣上升不三日而雨其東有五峯山上有三陽洞蟠踞又數十里 陳方澤神州之神𨽻山西者太岳鎮龍門山壺口山雷首山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梁山恒岳隂山白登山太行山河水西海桑乾水呼沲水衛水沍水而封龍山亦在列焉 龍兊漢書注即龍山有四穴四時出風者 元初李冶元好問張徳輝嘗遊山時號龍山三老 山中有劉京叔麻信之諸賢題詠
  五峯山在州東三十里高四里盤踞十三里西連恒山五峯如削中有三洞
  柏山在州東南十里髙一里盤踞五里西連恒山東有恵嶺有黒龍池山多柏劉祁記黒龍池雲興即雨邑人以為雨徴
  逺望峪在州東南十里飛雲輒雨雨後漢雲似綃峪中有水
  鎗鋒嶺在州東南五十里高五里盤踞十六里南連孫臏山北連恒山嘔夷河經流山麓
  孫臏山在州東南六十里高三里盤踞九里北連鎗鋒嶺東有孫臏寨西有龎涓寨相去數里麓南有千佛洞胥鑿石而成
  玉華峯在州南十里雙峯似削玉高二里盤踞六里南連恒山北連翠屛山
  柏梯在州城南 朱弁記柏梯凌峙于南山之北南山層巒疊巘林木深蔚而香爐峯孤起屹立此柏梯之竒觀也
  玉泉山在龍山東北五里高半里盤踞三里有玉泉水瑩潔似玉泉出石罅環玉泉寺所謂玉泉寒溜也西有望景臺諸峯羅列川口原野分畫條列桑乾環繞如玦金麻革有遊山記劉祁歸潛堂記鄉帥高侯為築臺以居所居盖其故宅之北四靣皆見山若南山西巖吾祖舊遊東為柏山代北名刹西則玉泉龍山之西勝處故朝嵐夕靄千態萬狀其雲烟吞吐變化牕户間門前流水數枝每静夜㣲風有聲琅琅使人神清不寐劉京叔記于玉泉山後以歸潛堂門前流水乃玉泉之分支也
  横山在州西二十里南北横亘如城故崞縣在其左髙一里盤踞五里
  鳯凰山在州西北七里高二里盤踞五里神谿水發源山麓 明司務孫聰建鳯山書院於麓闢鳯鳴亭翠㣲樓得月軒秋香圃藏書窟鼔琴洞奕棋臺釣魚磯碧水竇彩雲巖金魚塘瑞蓮池號為佳勝
  晝錦山在州西北二十二里高二里盤踞六里以元工部尚書孫公亮予告歸爰名山焉 吳伯與評畧八山旋而環繞是馬鞍龍角在八山外也
  馬鞍山連晝錦山形似鞍
  龍角山在州北二十里高三里盤踞七里雙峯竦峙似龍角
  暄谷
  𣸦水在州南七里源出翠屛山東南山麓東南合温泉入靈丘縣界出倒馬闗注唐河至河間為鏡河玉帶河 山海經髙氏之山𣸦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漢志代郡靈丘縣𣸦河東至文安入大河過郡五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 水經注𣸦水即温夷之水也出縣西北高氏山山海經曰高氏之山𣸦水出焉東流經於河者也其水東南流又南逕曰𠉀𠉀塘川名也又東合温泉水又東泉水注之水導源莎泉南流水側有莎泉亭東南入於𣸦水又東逕靈丘縣故城南元和志蔚州靈丘縣漚夷水一名𣸦水出縣西北
  高氏山 𣸦水一名唐河西去唐縣百五十步 通典衛水在今常山郡靈夀縣西山所出 舜以冀州南北濶大分衛水為并州 𣸦水源發恒山東北流至定州境㑹唐水南入於衡 唐水自定州南宋村白龍泉東流而下合𣸦水以有清濁之分故亦名清水河 薛士龍曰恒水東流合𣸦水至瀛州高陽縣入易水 水經注云𣸦水東過上曲陽縣北恒水從西來注之自下𣸦水兼納恒川之通稱即禹貢所謂恒衛既從也
  嘔夷河在州東南五十里源出鎗鋒嶺東南流至金峯石溝堂山水自西北來滙流經靈丘廣昌倒馬闗定州界注於衛河乂名唐河 周禮職方氏并州川曰滹沱嘔夷顔師古註嘔夷出平舒 唐河三源翠屛山𣸦水鎗鋒嶺東嘔夷河陽頭舖温泉滙為𣸦水經唐山縣又為溏河水經注即温夷之水是𣸦水嘔夷河温泉并稱矣無庸析作二水繇鎗鋒至金峯石溝堂山之水自西北來合流 太平寰宇記出靈丘縣西北高氏山周職方曰并州川曰嘔夷謂此翠屛山古名髙氏山鎗鋒翠屛實連山也尹九宫曰嘔夷源靈丘西北謂出蔚高氏山下者非
  亂嶺闗水在州東四十里西流至新莊西南流
  逺望峪水在州東南十里出峪即伏至顧册村滙澤西流
  温泉在州東南百里湯頭舖水似湯沭浴愈疾 水經注温泉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熱若湯能愈百疾故世謂之温泉焉東南流逕興豆亭北亭在南源上欹傾而不正故世以欹城目之東流注於𣸦水 後魏天賜末鄴行臺賈彛請詣温湯療病 魏興光元年十二月至靈丘駐温泉宫 魏顯祖即位司徒平原王陸麗自湯泉入朝乙渾殺之 太和二年二月丁亥行幸代之温泉三年二月辛巳上奉文明后幸代郡温泉 魏出帝時楊遵彦取急就雁門温湯療疾棄衣冠於水濵若自沉者變易名姓自稱劉士安入嵩山又東入田横島以講誦為業海隅謂之劉先生
  磁窯峽水在州南十里東西分流
  渾源河在州西南十里出漢土峪分流繞城西北西流滙為大澤又西流滙神溪水曲折而西北至應州龍首山又折而北入桑乾
  李峪水在州西南十里西流
  凌雲口水在州西南三十里北流
  玉泉出玉泉山瑩潔似玉繇石罅環繞古寺
  黒龍池在州西秀嶺下雲氣升不三日而雨
  乳泉在州西
  西神谿水一名乳泉水在州西二十里横山嘴側南流神谿水在州西北七里中有孤石方畆高丈餘上有律呂神祠周環泉水歕出旁有煖水胥西南流一名神徳湖遼應厯三年三月庚寅如應州擊鞠庚子觀漁於神徳湖
  崞川水源出州東北二十里流經州西南十五里古崞縣麻家莊 雲中志州西南源出應州西安鎮折而北注於桑乾河 後魏太平真君五年九月上自河西至馬邑觀於崞川 八水合而渾流故名渾河水經注濕水又東流四十九里東逕巨魏亭北又東崞川注之水南出崞山縣故城南王莽之崞張也縣南面元岳有背崞山處三山之中故以崞張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謂之崞口北流逕繁峙縣故城東王莽之當要也又北逕巨魏亭又北逕劇陽縣故城西王莽之善陽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隂舘縣東北百三里其水又東注於濕水
  靈丘縣
  太白山在縣南二十里高極雲表為邑諸山之最石磴十八盤綿亘數十里一山屛列鳥道挿天又名太白嵬 山有鍾乳穴穴中乳滴如懸穂徑多叢木茂草巔産黄花蕨菜尤美虎狼錯跡樵採殊艱初夏積霰古冰厚數尺而巔殊平雲翳時見樓閣空濛杳幻山陽地亦廣衍 山脉自雁門東北亂山横迤繇山隂應州至渾源起北嶽南入平刑闗突兀聚五臺東繇靈丘太白隘門諸山騰躍入紫荆倒馬此燕雲分境壤接山連之大勢也 靈丘南有山高四百餘丈魏和平二年三月高宗過之詔從官仰射山峯無能踰者高宗一發出山三十餘丈過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刋石勒銘合之覺山諸遺蹟當屬太白 高祖自洛北廵至高宗射銘之所停駕詔諸弟及侍臣皆試射逺近惟北海王詳箭不及髙宗箭所十餘步高祖嘉之拊掌欣笑遂詔勒銘親自為制 遼太平二年三月遼嵬白山裂有泉湧出 明萬厯時中使採礦民騷苦不堪時亟震推驗者謂地脉泄裂所致後以入不償出罷之 山産紅土可印印章 何士震詩興豆亭前看山色太白平臨巔嵂崱
  覺山在縣東南三十里由隘門山峽入取道巖石間路裁容騎右壁峭挿干霄左絶澗數百丈下有怒湍晴雷起足下 覺山井四山環井深可三百尺邑志稱塔井三竒又有懸鐘巖舍利洞覺山寺後魏孝文帝建以報母恩招集禪衲五百餘衆仍勅六宫侍女長年持月六齋其精進内典者並度為尼孝文帝母獻文思后李氏中山安喜人南郡王恵之女也𦵏金陵配饗太廟 遼碑記元魏太和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孝文思答母恩於靈丘邑之東南溪行逶迤二十里有山曰覺山巖壑幽勝闢寺一區賜額曰覺山寺重熙七年五月二十五日記此即御射臺諸蹟遺事失傳但以佛刹概之山空月明巖際嘗聞棋子剥啄聲或笑語至夜分不息土人以為飛仙徃來也
  孤山在縣東十八里平野孤峙不接他山
  鎗嶽嶺在縣東二十里直上千仞多野芍藥黄白色尤繁一叢十數本蜂聲不輟
  三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平峯三 三山堡踞其前地多渠壑路繁雜突入者不易辨
  遺釵嶺在縣東二十五里廣昌界一名銀釵 高山旁立嶺陡路曲相傳妲己過此墮釵故名 金大定五年六月至銀山獵
  隘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水經注𣸦水自縣南流入峽謂之隘門設隘於峽以譏禁行旅歴山南髙峯隠天深溪埒谷其水㳂澗西轉逕御射臺南臺在北阜上臺南有御射石碑南則秀嶂分霄層崖刺天積石之峻壁立直上車駕㳂革每出斯游藝焉 宋起鳯游覺山記將次隘門峪口河聲澎湃激湍飛雪兩山虎踞不相下惟中容澗道數丈順水勢飛渡水逼仄急於就下為峯崖所束排扼逆轉騰躍𥪡起轟然奔奪而入水不遜石石又中砥遂覺深谷中彭彭若鉦鼓甲兵聲衆山皆響行水石間里許漸及巖路路且狹下臨無際峯頭一二塞垣石子纍纍從人謂胥楊延朗守三闗時遺址
  鐡冠巖在覺山邃谷層坂湍激泉飛崇巖峻杳流雲冉冉號鐡冠巖云
  烟燻巖在縣南四十里樹木窅黒濃如墨漬石作火熆色
  柏巖在縣南四十里巖上有光相傳為佛珠後被竊巖遂晦云
  鵞毛嶺在縣南七十里
  野窩嶺在縣西南三十里鐡嶺口道多虎
  枚廻嶺在縣西南蔚州古志高氏山在西北七十里滋水出焉東三十八里有枚廻嶺山麓相接
  鼔子山在縣西三十里平地突屼似石鼓
  黒龍谷在縣西四十里下為黒龍河
  流石山在縣西五十里石理斧劈
  紅山在縣西六十里山石赭色
  花山在縣西北十二里花茂如錯繡
  聖水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上有聖水泉濺珠舞雪禱雨輒應
  漫山在縣西北七十里山勢紓徐旋折
  團山在縣北二十二里形似覆釡無草木山麓設郵遞頗為孔路
  黒山在縣北三十二里山石煤黛色
  駱駝山在縣東北十五里兩峯似駝背
  崿道山在縣東北二十里一名惡道﨑嶇險峻行旅苦之
  龍泉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下有泉 龍泉水鐘猶元次山之水樂也李渤石鐘山記南聲函壺北音清越殆可參繹後有西域人鎚巖下石泉遂輟響云古志謂聖水山即龍泉山而邑志分西北東北云
  鄧峯山山以鄧隠峯名兩峯皆松翠浮霧縠所謂鄧峯烟嵐也
  𣸦水繇渾源州東南流入縣界又東南流入倒馬闗渾源志𣸦水在渾源城南七里出翠屛山東南流合温泉入靈邱界注溏河
  落水河在縣東十五里漲水轉石雨霽猶故道也豐水在縣東南孤山湧泉東流為葫蘆河上有豐水神祠
  䭾水在縣南十里相傳僧畜驢馱桶下山鄉人酌水注之自䭾而去故名
  馬跑泉在縣南九十里北注溏河土人傳楊延朗跡滋水在縣西南五里枚廻嶺懸流五丈湍激之聲震動山谷東流入溏河
  黒龍河源出縣西四十里黒龍谷南入溏河上建黒龍池廟
  白龍池在縣西北三十餘里祈雨多應
  白馬泉在縣西北四十里相傳漢文帝為代王時經此乏水騶從罷困帝禱之有馬跑地得泉
  甘泉相傳在縣治内
  廣靈縣
  飛鳯山在縣東二十里一岡突兀下有西馬莊元侍郎龎清居此清嘗任洗馬今訛洗為西
  壺山在縣東南一里兀峙一山環山皆泉如萬斛珠璣隨地湧出滙為沼廣數畆植栁環之
  加斗山一名神峯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峯巒峭立内有石孔似門明建寨其上名鐡裏腰封寨上又有圯城蹟存山下加斗村乃元總管聶諒故里也
  遇逢山在縣南一里上有仙人足跡
  直峪山在縣南十五里即直峪口下有小河注壺流水留老山在縣南十五里羣峯似㦸接加斗山山下乃袁表故里
  榆杏山在縣南二十里石泉懸崖兩崖松翳所謂聖泉松風也
  天井山在縣西南二十里有天井寺故址寺有井深五六尺雖旱不竭舊嘗引水入香積厨
  林管山在縣西南四十里上有勒漢砦下有石家泉入壺流河 雲中志即臨灌山
  社臺山在西闗内石岡似臺
  鞍子山在縣西三里山有二阜
  石梯嶺在縣西二十里石磴陡絶
  黄龍山在縣西二十里
  林闗山在縣西四十里
  斷駕嶺在縣西四十里嶺左俗傳有竇建徳墓
  白羊山在縣西五十里停雲閣霧離竒窈幻昔有白羊寺下有小河注壺流河
  馬蹄嶺在縣西五十里石上有馬蹄跡
  廻嶺山在縣西五十里渾源孔道下有牛口峪俗傳竇建徳返乘
  望狐山在縣西六十里土人傳有神語人曰予近居此語訖人望見引狐入山故名
  六稜山在縣西七十里山勢雄峻為廣靈冠前後各垂三⿱兆目 -- 脊 尹九宫記蔚北山名襄始脉應州而盡於蔚城東耕嘗躡屐登之循跡而西至廣靈之六稜所經多廢城址與塹劚之跡又其東盡也為小闗村亦有廢城址而屬之滋水河踰河復有址而屬之東北柏山
  千福山在縣西北五里一名千夫山相傳前代遣千人取花斑石先禱神祠今鄉民多祈福於祠
  九層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上有九層崖産花斑石
  火燒嶺在縣西北六十里
  卧龍岡在縣北八里東向對龍伏巖山似二龍然巧八山在縣北二十里一山居中四圍七山相向東南袤十五里有滴水崖泉脉自穴中出滴水成池
  大山一名平頂山在縣北三十里平頂以象形名牛欄堝山在縣北三十里周廻有石欄杆
  老山在縣東北三里山胥石間有草生
  瓦房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形似瓦屋
  樺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産樺上有三岔砦
  灃水 明一統志在縣東南平原山麓潨泉湧出上建豐水神祠東流為葫蘆河以其水上狹下廣似葫蘆故名東流入定安縣西界一作豐水
  壺流河在南闗外發源縣西三十里莎泉東合壺川山下水二水滙流其形似壺經蔚州城北注順聖川流入桑乾河上狹下濶 古地理志祁夷水出平舒縣北至桑乾入濕今壺流河勢近之
  神泉即壺川山下水也
  枕頭河在縣南三里源出翟家疃東注壺流河
  集興疃池在縣南五里東注壺流河水殊清湛冬夏不竭
  聖泉在榆杏山石泉臨澗飛瀑懸崖
  雅兒滙在縣西南四里暑月有冰
  灑雨泉在縣西南二十里直峪山源出石罅天旱使數婦潑灑之遂雨北注枕頭河東入壺流河
  作疃河波池在縣西十三里西山麓汪洋數里東入壺河池方十畆其水潛縮中約五畆天將雨雪則水輒湧漲後寖涸
  莎泉在縣西三十里廣一畆沸騰汹湧即壺河源 一說滋水源出莎泉東注合壺川山下水名神泉二水合流其形如壺 雲中志滋水有二一在蔚州西南三十里南馬莊一名神水泉東北入壺流河一在靈丘縣西南枚廻嶺懸流五丈湍激之聲震動山谷東流 水經注滋水導源莎泉南流水側有莎泉亭東南入於𣸦水又東逕靈丘縣故城南今莎泉水不入𣸦地勢似别 魏太延二年八月丁亥詔廣平公張黎發定州七郡一萬二千人通莎泉道
  瑞泉在縣西五十里白羊山泉瀑渀騰如唾玉
  一斗泉在縣西北三十里九層崖水裁一斗可給百户滴水巖泉在縣北十五里山半懸數丈由石隙注潭潭周盈丈深尺不竭不溢禱雨多應
  壺泉 平原突出一石峯獅口噴泉一泓味甘東旋為小池似半規新月
  廣昌縣
  孤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平地突出
  湖山石在縣東三十里一名太虎石
  浮圖峪在縣東三十里
  鐡嶺在縣東三十里嶺上石象鐡
  雕窩崖在縣東六十里古有銀洞所謂銀坊道也後塞牛心山在縣東南五里巔有巨石似牛心
  鼻子嶺在縣南二十里白石山左險峻高脊似鼻白石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山多白石上有雲臺 朝陽洞碾磨水泉胥具棲隠地也 雲中志有白石谷路通唐縣
  揷箭嶺在縣南三十里
  祭刀嶺在縣南四十里
  烟薫嶺在縣南五十里崖多烟痕
  神仙山在縣南一百十里遞高四十里接唐縣境一名尖山相傳仙人對奕於此
  淶山在縣西南三里一名旗山相傳宋將楊景竪旗於此七峯相連一名七山拒馬河源此
  登梯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内有石磴木棧翠崖瀑布一名登梯嶺以石級直上似梯也
  香山在縣西十里卉木競芳上有香山古寺巔有龜龍虎象石
  玉皇山在縣西十里
  驛馬嶺在縣西四十五里
  雕窩崖在縣西六十里古有銅洞後塞 廣昌舊置爐鑄錢名銅山冶唐至徳以後廢元和間復鑄後又廢
  九層巖在縣西北三十里
  石門峪在縣西北
  聚雲山在縣北十三里
  黒石嶺在縣北五十五里山多黑石
  北口峪在縣北七十里峪中無村落
  野狐山在縣東北十里狐常夜鳴
  獅子崖在縣東北二十里有石獅一名獅子峪
  栗山五朝志飛狐縣有栗山拒馬河
  拒馬河發源縣南半里七山下少東合淶水 水經拒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 水經注即淶水也有二源俱發淶山東逕廣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廣屛魏封樂進為侯國矣 東漢桑欽水經書拒馬河則楊六郎在此拒戰金章宗馬跑河之説胥為無稽 漢志注廣昌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過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廣屛師古曰淶音來 唐蔚州三河冶距飛狐故監二十里而近河東節度使王鍔置鑪䟽拒馬河水鑄錢工費尤省以刺史李聽為使以五鑪鑄每鑪月鑄錢三十萬自是河東鑄錢皆廢 顔師古註淶出廣昌
  淶源泉在縣東半里又東合拒馬河
  淶水發源縣東一里北崖古塔下合七山水為拒馬河東流經紫荆闗入易州淶水縣界一源發闗内東南隅亦名淶水繇闗堡水竇流入拒馬河 周禮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浸曰淶易 通典淶水在今安邊郡飛狐縣界通考同
  烏龍溝在縣東九十里
  木𤓰澗在縣東南四十里唐乾寜四年九月李克用擊劉仁恭仁恭遣單可及逆戰楊師侃伏兵於木𤓰澗克用方飲酒不為備是日大霧不覺伏兵及戰伏發克用大敗
  搏虎澗在縣南五里相傳李存孝擲虎地
  𣸦水一名湯河在縣南六十里源出渾源州南湯頭舖東南流經靈丘又東南入縣境東流經直𨽻唐縣界入倒馬闗又名唐河 水勢昔盛居民結筏以渡後多淤涸成水田 水經注𣸦水東逕嘉牙川川有一水南來注之水出恒山北麓雖川三合逕嘉牙亭東而北流注於𣸦水水之北山即廣昌縣界𣸦水又東逕倒馬闗闗山險隘是為深峭詩人髙罡之病良馬傳險之行故闗受其名焉闗水出西南長溪下東北歴闗注𣸦水水南山上起御坐於松園建祗洹於東圃東北二靣岫嶂高深霞峯隠日水望澄明淵無潛甲行李所逕鮮不徘徊忘返矣
  馬跑泉在縣西南七十里相傳楊六郎屯兵馬蹄跑水生魚活軍百日今北山石上有楊六郎題福勝地三硃字雨淋不湮磨云
  一斗泉在縣西北三十里九層崖
  聖母泉 杜昌詩碧淺映逺山瀠洄繞市肆
  瀝靈泉
  陽高縣
  白登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白登村南二十里乃白登縣遺址有大白登小白登 雲郡諸山多源於陽高之白登山又至伏鹿而西為陽高之斷頭山邐迤而南為採掠諸山 盤崖雄於西城源於陽和之白登白登村名在陽和南或曰魏廣鹿苑遷白登之民
  於此故名 金志白登縣本名長清大定七年更名有白登臺採掠山 括地志平城東北三十里有白登山白登臺在焉 通典雲中有白登單于臺漢武自將待邊處 梁元帝横吹曲朝跋青陂道暮上白登臺後魏延昌三年秋恒州上言白登山有銀鑛八石得銀七兩錫三百餘斤其色潔白有踰上品詔置銀冶常令採鑄
  虎頭山在縣東
  西坦坡在縣東南
  乳頭山 胡成嶺 南沙嶺 北沙嶺 羅家嶺胥在縣西
  雕窩崖在縣西十五里山半有石盆津漉滙焉崖遍開黄花土人名金蓮花麓有青龍觀崖下東為石窰溝西為大水溝
  虎兒山在縣西二十里
  龍混山一名偏梁寨在縣西五十里山勢嵯峩石壁峭立援鐡絙而上有石佛洞
  採掠山在縣西八十里接大同界一名石㑹山魏明元帝大閱東郊講武以奚斤行左丞相大蒐於石㑹山
  斷頭山在縣西北十里大同府治介於斷頭馬頭二山之間 三闗志斷頭山在陽和邊境外 明洪武五年七月諸將北征指揮張存道從中山侯陽和守合墩不刺營至斷頭山或勸存道移軍不從遇冦力戰死之
  雲門山在縣北十里邊墻外即府志翠屛山青陂山也唐地理志雲州有青陂道為出兵路 遼志長青
  縣有青坡山 雲中志翠屏當靣如幃抱城 明高陽孫文忠承宗嘗授經邊郡游飛狐拒馬間直走白登又從紇干青坡故道南下結老將戍卒訪問要害阨塞用是曉暢邊事
  清涼山在縣北十五里邊墻外巔為神谷有穴名風洞邃不可測中似有風
  堡子灣在清涼山南崖
  樞宻寨西山迤南峯巒突屼有青龍觀觀前有懸石巔有石洞援鐡絙而上西峯尤高名樞宻寨
  西巖在斷頭山南有積雪為開山口虎峪之巔劈峽間四月有殘雪 𨳩山口一名墨谷口金崇慶元年元帥左都監鄂屯襄救西京至墨谷口一軍盡殪襄僅以身免
  㩖風崖西對西巖
  猴兒山在虎兒山東守口河自兩山間出
  虎耳山 龍門山 草垜山 天門山 盤道山 分水嶺
  桑乾河繇大同縣界東流入縣南川至馬營堡入天鎮縣界又東入直隷西寜縣境
  十里河自邊墻外繇守口堡之開山口入逶迤繞城而東折而東南入白登河
  白登河在縣南二十里發源大同縣河兒頭村東流經縣南境至蕭家屯㑹十里河又東北流入天鎮縣十里河
  龍泉在縣南四十里石洞連龕水自西瀠繞焉
  馬邑河雲中志從西北山鑿石引出城北東流萬錦灘園圃皆資灌溉焉
  青龍恵水滙為石窰溝大水溝
  西山麓洞 水由山後鑿洞成渠
  天鎮縣
  枳兒嶺在縣東三十里
  蕭墻山在縣東四十里山有黑龍背建寺有黑龍泉盆山在縣東南八里一名盤山石巘參差名石蓮中峯大石峭立百丈有竒中通一罅泉㵼澗底泉西有石坪土人傳三仙奕此樵子馮氏見之至今石上留足跡云巖上又有仙人掌
  秀峯山在縣東南十五里有天寜寺
  玉泉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瀑布三胥高十丈中瀑彌盛
  神頭山在縣東南五十里一名浮雲山一名伸頭山一名筆山有蟠龍卧虎二峯髙挿雲霄東南直接懐仁縣界上有吕仙洞最幽邃純陽時遊此山側有罅繇此登巔可望雁門一名小天門
  晚霞山在縣東南日落後山中有霞形似蓮花一名蓮花山山中人又謂夜半有霞云
  樺林坡在縣東南接玉泉山
  武家山在縣東南
  上隂山在縣東南有天落石
  下隂山在縣東南
  帷臺嶺在東陽河界 元世祖時納延平阿實克布哈言大同興和兩郡當車駕所經有帷臺嶺者數十里無居民詔有司作室嶺中徙邑民百户居之割境内實保齊牧地使耕種以自養從之阿實克布哈即以千户領實保齊上復欲盡徙興和桃山數十村之民以其地為實保齊牧地阿實克布哈固請存三千户以給鷹食上皆聽納民徳之至今飲食必祭
  沙梁坡在縣南十里
  人頭山在縣南三十里蔚州北百二十里以形似名米新闗山在縣南
  小盤道山在縣南
  風神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孤峙周數里色似堆藍一名孤峯山上有風神廟大風祈廟輒息
  牛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有石洞三清溪環繞兩峯中有龍泉
  平頂山在縣西南六十里
  青雲山在縣西南百里有驚峯寺寺有石鼓與西寜盤崖寺石雞廣靈狗窩洞石狗齊鳴西有黒龍洞石乳滴水下有石盆承之嵗旱取水輒雨
  火燒嶺在縣西南百十三里
  五架山在縣西南
  石梯山在縣西南
  環翠山在縣北二十里袤亘四十餘里白羊口榆林口胥山南麓也
  二郎山附環翠山有甘泉不涸不盈雲生即雨旱禱輒應
  福禄山在縣東北八里相傳山伏白鹿名伏鹿山雲至此必斷一名斷雲山 伏鹿山而西為陽和之斷頭山更西為鎮城之方山南垂為採掠白登山歴右玉馬頭丫角以入偏頭而漸逹於牛灣黄河
  桑乾河繇陽髙東流入縣馬營堡境經大石堡樓子屯東西太保村至小鹽厰入直𨽻西寜縣白家泉界河在順聖西城南二十里東南入蘆溝河
  海子泉在城内沍寒不冰炎夏彌寒汲飲恒足
  十里河一脉自陽髙後口入一脉自大同縣橋頭村滙於陽高之蕭家屯東流入縣境經十里舖七里墩繇西北轉城東北過李家莊至永嘉堡入直𨽻懐安縣李信屯界
  黑龍泉在蕭墻山祈雨多應
  温泉在城東南三里屯北晨似蒸霧
  湧泉在城西南一里俗名海子萬人用之不竭終嵗不用不溢
  七股泉在湧泉南有暢流勢
  冰泉在城西南孫家園
  八里井在縣西南八里屯水輕甘第一
  沙河在縣西南十五里筆峯五架石梯三山水發源米薪闗歴季沙河至宋家厰
  天潮河發源城西南楊家屯清而味甘滙七股泉繇城西入十里河
  龍泉在牛山兩峯夾峙清澈可鑑常有物蜿蜒其中玉泉在城北鄧家園水瑩似玉祈雨多取之
  甘泉在二郎山
  五泉河發源温小堡定安營興隆堡龍池堡顧家營五泉至鹹水皂合流而下經陽高坦坡村大同康石莊復入縣境嘴兒頭入桑乾
  李兒溝 張仲溝胥在邊垣下


  山西通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