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康熙永定縣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编辑]

       明·謝弼(教諭)


余叨領永定教事,縣新成而為之志者,所以記載一邑之事,蓋肇於欽差提調學校僉憲任公之檄,成於邑令王侯環之點畫也。書凡四卷,首紀縣治之建置,次紀邑居之制作——諸君子之功:若都憲高公明,始謀而邑之也;方伯陳公渤,憲長劉公城協謀以營之也;邑令王侯環蒞治以成之也。功在生民,人所共睹。他如紀山川、古跡,則可見一邑之勝概;紀土貢、財賦,則可見一邑之物產;若學校,若科貢,若詞翰,紀焉,則又可見一邑之文獻也。於戲!永定本溪南草莽之圩,險釁之地,閩之絕域耳。今縣治一建,居民如是其庶富,宮室如是其莊嚴,物產如是其蕃殖,衣冠禮樂如是其丕變,五六年來王化漸被,翕然與諸大邑同風,是固我皇明治化一統之盛也。然諸君子圖治保安之功,亦自有不可泯者。故輯而志其事,使與邑相為悠久云。

       明·許文獻(知縣)


凡邑相沿皆有志。而永定志肇於成化年間者,以永定縣亦以是時肇之也。肇之者知縣王公,教諭謝公實為之。凡開縣始末,志載已詳。所未載者,以時移物改,不能盡載之耳。自後八十餘年,屢有欲修之者而不果。余於嘉靖乙卯承乏是邑,乃忘其固陋,因舊志而增輯焉,皆前人之遺意也。噫!余承數十年後而增輯之,其繼余數十年後而復增輯之者,已不可得而知之矣!況繼余數百年後而復增輯之,以傳於無窮者,又可得而知之乎?於是不能無感云爾。

卷一

[编辑]

卷二

[编辑]

封域志

[编辑]

星野 沿革 疆界 山川【附:古跡 井泉 形勝 氣候 風俗 里圖 土產】

星野【隸於汀屬】

[编辑]

二十八宿牛女。

十二次舍星紀。

其辰在丑。

北斗第四星屬權。

斗勺第六星為闿陽。

三臺屬上臺下星。

天市為垣第六星。

候在熒惑,占於鳥衡。

其域為揚州。[1]

論曰:《周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僧一行曰:「星之與土,精氣相屬,而不繫於方隅。善測者,以緯承經,寸而[2]之。不專於其星,而於其辰。此星家所以有熒滅、退次、市眾、歲實之驗也。」語曰:「天道遠,人道邇。」又曰:「郎官上應列宿,弭災召祥,是在蒞茲土者矣。」

沿革

[编辑]

夏《禹貢》屬揚州之南。

周列職方為七閩地。【子孫七種,故曰「七閩」。明洪武元年,置福建布政司,轄八府,又曰「八閩」。】

秦屬閩中郡。

漢屬閩越國。後為縣,屬會稽郡。

東漢屬會稽南部都尉。

三國吳屬建安郡。

晉置新羅縣,屬晉安郡。

唐開元末,始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尋改新羅為龍巖縣。代宗中,於湖雷下堡置上杭場【即今豐田里】。南唐保泰,徙上杭場於秇梓堡【今太平里】

宋淳化間,升上杭場為縣【遷於郭坊】

元明因之。

成化十四年,流賊鐘三等,嘯聚溪南。賊平,巡撫高明奏析上杭溪南、金豐、豐田、太平、勝運五里地凡一十九圖,置縣鎮之。邑名永定【取永遠平定之義】,號曰龍岡【以山名】,又曰鳳城【以形名】

按,州縣之沿革,或有以縣升者,或有以州降者,或有以土曠人稀割四周之地而立之者。永邑析[3]自上杭,概以成化庚子為開治之始,歷百六十三年。]

國朝定鼎,至順治三年,始入版圖,仍名永定。其封域、疆裏,悉如舊焉。

疆界【附水陸程途】

[编辑]

縣在府治之南。東西相距廣二百七十里,南北相距袤一百八十里。

東陸路自縣至隘頭界一百二十里。自界至漳州府二百一十里。

西陸路自縣至官田界六十里。自界至上杭縣六十里。

南陸路自縣至蕉葉坪界四十里。自界至廣東大埔縣四十里。

北陸路自縣至水槽隘界一百二十里。自界至龍巖縣一百里

東南陸路自縣至清漳巡檢司界一百二十里。自界至平和縣一百里。

東北陸路自縣至博平嶺界一百二十里。自界至南靖縣二百里。

西南陸路自縣至河背界五十里。自界至廣東程鄉縣一百里。

東水路自縣上流至合溪[4]六十里。自合溪由武溪東至深溪二十里。自合溪北至高陂二十里。

南水路自縣順流至錦豐窯三十里。

論曰:王者,無分民,有分土。星野,天之分土也。疆界,君之分官若民也。裏圖至到,又官取民之地而細分之也。故曰「行仁政自經界始」。永定疆界固煥然矣。至其夫役之勞逸,關隘之要害,實賴撫字者為斯民留心焉。

山川

[编辑]

龍岡山縣治艮山也,脈發梌山嶂,迤邐蜿蜒,蟠若龍臥,故原名臥龍山。

掛榜山縣治前,與儒學對峙,方幅若掛榜然。

釣魚峰在縣治東南,名曰巽峰。

龍門山為邑東鎮。盤旋聳秀,與貴人峰並峙【載《輿記》】

梌山嶂在縣北,即臥龍山之祖也。廉貞發脈,嶂焰淩霄。跨太平、豐田、溪南、勝運四里。界上有石如馬。謠云:「石馬鳴,則有兵。」成化十四年,寇亂,太監盧勝征兵擊毀。

印匣山為邑西鎮。

眠象山在縣南二里。當水口轉流,形如眠象。

三峰山在縣北三十里。自梌山嶂連屏穿峽,縈纖起伏,至於臥龍山。

水珠峰在縣南。兩山相向,界懸飛瀑。

貴人峰邑之左鎮。與龍門山對峙,前為佛子峰。

雙髻峰在縣北。雙聳淩霄,縣龍少祖。嘉靖間,建白雲精舍,今復修之。

雪竹峰在縣南。峰巒秀麗,為邑之勝概。

雙岐峰在縣南。兩峰齊秀,狀如玨玉。

滿山紅在縣西南四十里錦豐窯,為水口山。嵂崒[5]雄麗,據潮州界。相傳,有父子采薪,父睡山麓,土忽自瘞,僅露足趾。其子牽覺,漬血識之。復至,則滿山土木皆紅矣。

銅鼓山在太平里。高千餘仞,廣袤數里。有巖竇、井泉、石壁。上有倒書「千年」二字,徑尺。舊傳,有銅鼓從空而墮,至山腰,擊石裂泉,溢為巨井。其深莫測,時有雙魚出遊,網不可得。諺云:「銅鼓一聞,歲大豐熟。」【載《一統志》】

茫蕩山在太平里。絕頂為鳳凰崠,崔巍磅礴。跨龍巖、連城、上杭、永定四縣界。「紫府樓臺,仙靈窟穴。」【陳鈞奏有記】

筆架山在太平里。峰巒秀峙,形如筆架,高出群表,為四遠望山。

松柏崠縣南三十里,跨永定、大埔二界。立關隘禦寇。

黎袍崠在勝運里,遠望如畫。

牙梳崠在勝運里。分水南北,介於杭永之間。

桃坑嶂在溪南里。峰巒高聳,林木蓊蔚。

分水嶺在縣西四十里。路通上杭,水分勝運之北,溪南之南。

緣嶺在豐田里。路接漳州界,鳥道迂回,脊有圓墩石。名「緣嶺」者,乃誤「圓」為「緣」也。

三層嶺在金豐里。羊腸三折,路通大埔、平和,為險隘處。盜寇出沒,故設巡檢司防禦焉。

寒水凹在縣西北,路通上杭。成化辛丑,邑令王環鑿石開道,志其石曰「千古乾坤,胚胎永定。成化肇分,萬年歸正」。

東華山在豐田里東安鄉。其山夙為虎穴,道人黃華音入定於此,虎遂潛蹤。嵯峨百仞,巨石嶙峋。每深秋,白霧[6]滿壑,彌漫茫如洋海。半夜憑欄俯視,石間瑤簪、玉筍遍插。雲盤殿前,有石如魚,有峰如筆。頂有登山路,人或立之,宛在筆尖。其左山空嵌,風入之時,作桴鼓聲。頂有天池,旱歲不涸。池上有猴王冢。時屆清明,眾猴揭他冢紙,環掛墓巔,百十為群,采果以祭。其或逐隊嬉遊,懸崖走壁。有時佛性如人,合掌聽經。寺侶呼為「道友」云。龍巖王侍郎命璇、邑庠沈文各厚施其庵。邑人吳煌甲、陳鈞奏讀書其中。

瑞堂山在豐田里上湖雷。三山並峙,高插雲表。鄉人建真武庵其上。

元湖山在龍門。僧釋空迎大洲庵真武像建庵祀之。

般若山在豐田里,界於陰陽兩巖之間。僧湛然建庵於此。

西華山一在豐田里,道人李東流建庵山頂。一在勝運里湯湖鄉,山下里人賴搏九建庵。

樂真山在金豐里太平寨。初為道觀,至崇禎年間,僧洞明改立禪宗。仍名。

石麟山在太平里。石洞深廣,燃炬可入。中橫石案,旁有泉源。乳穴丹室,不勝名狀。詳入記中。

白雲山在縣東二十里,僧音石居此。周圍植竹,環抱如城,又名竹城山。

東華巖在縣東,有石巖,邑耆吳論辟之,忽有水流石佛一座,因祀於巖。

龍顯巖在太平里黃田村。巖側有石似龍,奮首掀爪,鱗甲儼然。巖壁間,有石筍突出,中間有竇。鄉民結庵其上。

虞坑巖在豐田里。石洞深遂,宛若龍蟠,祀佛其中。

獅子巖在太平里。形若獅子,遠望皆見。

陽巖在豐田里,潘祖師成道處。

陰巖與陽巖對峙,賴祖師成道處。

鰲石縣治西,杭陂溪水彎繞其下,以形似鰲,故名。

五石縣北後龍山。名獅子石、犀牛石、硯池石【常有墨潤】、襆頭石、朝元石。

蓮座石在邑東金豐檺林村。石峰高聳,雄峙中天。上有三層石盤,可行可臥,可坐可觴。時有火光出現,石山吐土。岡五枝,中枝邑人熊興麟壽域在焉,形家喝為「麒麟吐焰」。

蓮花石即魚磯石,在溪南大溪中。狀若蓮花,石壁間一婦逐鵝。長老相傳,謂之「仙女逐金鵝」。

龜印石縣南五里許黃竹隔。盤踞溪中,其狀如龜,具八卦文。

二獅石在金豐里大溪岐嶺。雙石如獅,盤踞兩岸。【舉人遊瀛洲有記】

磯石溪南水口。崇禎年間,連城木商謀鑿石販木。生員王銓爵、吳懋中、沈文、賴馨鼎、吳迪光等僉呈縣,申請三院批禁。

文溪在太平里。發源孔夫,徑坎市[7]通舟楫,至合溪,會武溪水,順流大洲溪。

武溪在豐田里。發源寒袍崠圓嶺,徑龍潭,至深溪。通舟楫,順流合溪,會文溪水。

大洲溪縣東。橫帶縣治,會西河水,出申位三十里至錦豐窯,淪石而出。舟楫至此過磯。

西溪發源梌山嶂,經江坑、湖家地,至李田,築杭陂入城,散潤郊外。其正脈,由迎恩橋繞西山而下。知縣許堂築堤障之,水勢彎環至縣南,入於大溪。

豐稔溪自龍巖發源,經上杭黃潭,過勝運里豐稔寺,至漢磜崆合大溪,始通舟楫。

龍潭有三:一在箭灘上流,鄉人禱雨輒應;一在溪南杉子壙,舊傳龍見於此;一在豐田,王陽明先生留詩處。

放生潭在縣東,舊名石圳潭。養魚江中,飼以米飯,聞鐸而至,網罟有禁。景稱「潭閣呼魚」即此。

涵水湖在縣西南,澄澈瀠洄,中起一阜,旁有溫泉。

古跡【附】

[编辑]

龍磜洞在縣南。石崖空廣數丈,內有石床、石幾。昔傳有神人寓此。

聖窖石在勝運里大新村。二石,一陰一陽。傳有仙驅至,掌跡尚在。

玉篆石在大阜坑。浮於水面,有文如篆,人謂「仙人玉印」。

金船塘在太平里虎[8]岡山中。泓然一湖,形如巨艦。舊傳有金船浮沈於此。

繫舟石在雲龍橋側。昔王陽明繫舟於此。有詩。其像如鳧,又名浴鳧石。

淘金縣在金砂村。舊傳,其地產金,有神人鞭石築城於此。

仙人石在龍門。石高數丈,狀如正笏,下有大人跡。相傳仙人到此。

許公堤縣南。知縣許堂築建印星臺,以課多士。景稱「南堤煙雨」即此。[9]

文山石在文山亭。大書「宋丞相文天祥過此」。

蓮花嶂在金豐里東洋村。唐慚愧祖師誕生處。

擲魚潭慚愧祖師幼牧牛,其嫂餉以焦魚,師不食,放之潭中,魚遂活。至今產魚,一體而半焦半潤。

玉枕穴在溪南里鎮裏。舊傳,吳吉甫自博羅輿母彭氏櫬歸,至此風雨大作,舉引不行,遂下葬於斯。

井泉【附】

[编辑]

縣治儀門右井。

南街錦衣坊左井。里人吳璘開鑿,深三丈許,水味甘冷,味如惠泉。時或水花高湧,恒為科名之占。舊基稍狹,其曾孫吳懋中捐地五尺擴之,汲者便焉。

北街橫直左角井,東城內井,西城內井,萬壽寺前街下左邊小巷近內城濠井今廢。

雙井在溪南里。澄清不涸,居民汲飲,遂以「雙井」名村焉。

論曰:永地奠於閩南,顧其山之高厚,其石之靈奇,其巖洞之玲瓏譎怪,有非他邑所可逮者。至於水通舟楫,泉辨陰陽,古跡以窮登眺,鑿井以食地德,悉備采之,使簡閱者如數家珍,指掌螺焉,亦辨方志勝之意也。

形勝

[编辑]

龍岡後峙,榜山前列。

文筆秀出南離,印匣鎮奠西兌。

龍門聳於來山之東,眠象屹於水口之南。

二水合流,回環如帶。

一湖澄澈,斂灩成文。

前八景

晏湖魚化,古鎮鋒銷,梌嶂連屏,水珠疊翠,溫泉晚浴,杭陂春耕,龍門樵唱,鰲石漁歌。

後八景

北樓夜月,南堤煙雨,榕壇春翠,松院秋聲,巽峰迎旭,鳳渚維舟,龜石浮印,潭閣呼魚。

論曰:永邑形勝,無塊山濁水。土產其間,往往清慧而文。至於人多慷慨,持氣節要,亦毓氣使然。昔孫楚云:「其山崔嵬以嵯峨,其水浹渫而揚波,其人磊砢而英多。」殆似此也。

氣候

[编辑]

氣候之書,惟以《月令》及《夏小正》為正說者。謂夏都安邑,即今山西;秦都關中,即今陜西。其地偏於西北,非氣候之適中,不可以概天下。然氣候有晚而無盈歉,有先後而無偏正。間或小殊,亦地氣裏差之不一耳。今以《月令》、《夏小正》為的,其殊於兩書者,即為永之氣候。其不錄者,皆同也。

正月《月令》曰:「東風解凍,【永地無凍,其凍者,或於十二月及正月,連日嚴寒,風霾不散,遂凝為凍。山巒瓶盎之中,結為凍面,厚僅一二寸,稍燠即解。】候雁北。」《夏小正》曰:「雁北鄉。」【永邑在湖湘之東南,雁飛不到。唐高適云:「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二月《月令》曰:「桃始華【永地多暖,桃多十月花,正月則蕡實矣】,元鳥至。」《夏小正》曰:「來降燕乃睇。」【永燕有兩種:一紅頤,季秋隆冬之間,蟄於海島,二月來,多在市[10]治巢於堂,八月歸;一白頤,無分寒暑,多[11]在鄉落巢於檐。】

三月《月令》曰:「戴勝降於桑。」【永地畝不栽桑,縱有戴勝,亦降於別枝耳。】《夏小正》曰:「頒冰。」【永俗不藏冰。語以「北地飲冰」,則相視而疑。】

四月《月令》曰:「螻蟈鳴。」《夏小正》曰:「鳴紮。」又曰:「鳴蜮,【永地多水田,二月之間,田壟內哈哈有聲。每至黃昏夜靜,遍地蛙哈。不辨其螻、蟈、紮、蜮也。】麥秋至。」【永地間或藝麥,然三月即刈而栽秧。以此地言之,則麥秋當移於三月矣。】《夏小正》曰:「囿有見杏。」【永不產杏,其枇杷、楊梅、蔬瓜之屬四月大出。不必是月而始生黃瓜、苦菜也。】

五月《夏小正》曰:「心中種黍。」【永農服早稻再熟。其刈早也,以小暑始;其刈晚也,以小雪始。若小暑在五月內,凡黍秫之類皆食新矣,未聞五月而種黍也。】

六月《月令》曰:「大雨時行。」【是月有時雨,山溪暴至,橋梁為圯。諺曰:「時雨三晝。」然雨當入伏之日,又有雷鳴,名為「漏伏」。至秋後,暑倍於夏。】

七月《月令》曰:「寒蟬鳴。」《夏小正》曰:「寒蟬鳴。」【小蜩如蟪蛄者,鳴於四月。是月有大蟬,音嘒嘒然,抽響三十餘聲,中能轉調,俗名「紡織蟬」。】

八月《月令》曰:「鴻雁來。」【既不辨其向,又烏見其來乎?】《夏小正》曰:「丹鳥羞白鳥。」【白鳥者,謂蚊蚋也。永地下濕,多生黍民。四月之間,已營營人矣。】

九月《月令》曰:「草木黃落。」【南方氣燠,至冬,木不盡脫葉,非獨永也。故是月菁蔥猶故。】《夏小正》曰:「王始裘。」【自開治來,罕衣挾纊,絕不識裘。近時多寒,乃沿「始裘」之令。】

十月《月令》曰:「水始冰,地始凍。」【寒氣未深,時帶餘燠,故俗謂之「小陽春」。冰凍之事,永未之聞也。】

十一月與《月令》、《夏小正》同。

十二月《月令》曰:「水澤腹堅。」【永無嚴寒江凍。溪澗池沼之水,四時清澈,漣漪不改,況腹堅乎?】

論曰:永邑氣候,或見於草木,或見於禽蟲。然但有早於《月令》與《小正》,未見有遲於《月令》、《小正》也。王制曰:「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是氣候之志,亦修教齊政之一助云。

風俗

[编辑]

山高水,土爽地腴。

民性質直,氣習勁毅。

人無萬金之家,力作三時之務,有古唐風。

藝不求工,商不遠販,子弟充衙役者多不齒。

士勤學問而擢科名,宦尚清廉而敦名節。

文物如鄒魯,家多著述。

閨門有禮,而孀居完節者多。

婚必親迎,喪祭用家禮,少信佛事。

災、疾、吊、賀,有關切意。

陳一新云:「風聲氣習類中州。」

黠者輕生好訟,君子小人略無分別。

愚民或因小忿,間咡斷腸草以相圖賴。

節禮

[编辑]

立春先一日,邑令率屬迎春於東郊。次早鞭牛,觀者以米撒牛,以祈豐穰,爭取其土以歸。

元旦起,拜天地、家神,進香祠廟。先敘男女、尊卑、長幼,叩拜,謂之「賀年」。

上元各處剪紙為燈,懸之庭戶,又間為龍燈、鰲山。結彩慶節者,自初六日至十五日止。

春社各里社神作社會,頗有枌榆遺風。

驚蟄老農驗是日陰、晴、寒、燠,為播種之候。

清明設酒饌鼓樂,往祭先墳。去墓草,掛楮。

端午門懸蒲艾,泛蒲酒。坊市造龍舟競渡奪標,遺角黍,仿吊屈故事。亦云「禳」也。

六月六日鄉民祀土穀神,為社飲。祭肉必均,擇日而試新。

七夕是日,曝書籍。夕,陳瓜果於庭,祀牛女星。稚女羅拜而乞巧。

中元祭奠先祖,化紙錢。是夕,設凈幾,盥櫛,儼如先靈至此(校註:原文「止」校改為「此」。

秋社各里報祀,如春社。

中秋城市設酒賞月。以月之明晦,定來歲上元之陰睛。八月祭先墳,如清明禮。

重陽以茱萸泛酒,或登高聚飲為樂。

冬至家設羹飯賀冬。積水造酒,以為春醴。

小除廿四日,俗云「小年」,祀竈神,用果品米食齋供。

除夕除舊物,易桃符;鑿黃紙為錢;用紅紙書春聯,貼大門、堂室。蒸米為歲飯,盛饌薦先祀竈,謂之「辭年」。放爆竹以避寒迎燠。老幼圍爐守歲。房廚燈燭,徹夜不斷,謂之「上燈」。

附:講《六條》

[编辑]

每月朔、望清晨,耆老搖鐸以徇於道路,大聲呼《聖論六條》: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鄰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隨赴縣,候縣宰升堂,由中門入誦《聖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仍誦《六條》,由中門出。縣宰堂事畢,率屬下官民,擇城內空闊公所,懸《聖諭》於上,設座兩旁。有司列左,鄉紳列右。選聲洪亮者,朗誦《六條》,用民間淺近俗語解釋之。每條畢,童子數輩歌詩一章結之,士民環立拱聽。乃賞里人之善而罰其惡者。每月率以為常。

論曰:讀法,陳詩,飲酒,納價,先王維持風俗之大端也。後世講讀《六條》,近之矣。今俗之最善者曰「急公」,俗之最壞者曰「好訟」,人能以「好訟」之心移於「急公」,則官府無鞭贖,而閭閻敦仁讓,太平百年矣。夫子曰:「君子之德風,推其源,惟在上之好善始,誠知風之自也。」

里圖

[编辑]

洪武年間,丈量田土,改鄉、團為里。成化十五年,析上杭縣五里一十九圖編戶隸永定縣。

溪南里舊為興化鄉。原編戶六圖,今析出第三圖溪以北者,屬上杭縣。現[12]存五圖。

金豐里舊為金豐鄉。原編戶十圖,後省六,現存四圖。

豐田里舊為安豐鄉。原編戶十圖,後省六,現存四圖。

太平里舊為太平鄉。原編戶九圖,後省五,現存四圖。

勝運里舊為勝運鄉。原編戶十一圖,今析出第五圖、六圖隸永定縣,其餘九圖仍屬上杭縣。

論曰:永邑統五里一十九圖,輿圖褊矣。然里分割而糧不盡割,致有寄莊於杭之名,一民兩役,令人嘆不均焉。

土產

[编辑]

穀之屬稻、粟、麥、麻、棱禾、豆。

帛之屬苧布、蕉布、麻布。

貨之屬鐵、蜜、蠟、紙【金豐民多抄紙】、油【茶油、桐油】、茶、竹麻、紅粬、鍋、篾帽、燈籠。

蔬之屬芥菜、蘿蔔、菠菱[13]、苦蕒、莙荙、莧、韭、芹菜、茄、瓠、芋、姜、蔥、蒜、芥藍、筍、薯、蕨、瓜、藠、白菜、茼蒿、蕹菜、水靳、蘭香、胡荽、時蘿、莆藤、當芰、絲瓜、冬瓜、柚頭、西瓜、葛、甜瓜、土瓜、菜、萵蕈、萵菜。

果之屬香櫞、石榴、橄欖、扁橘、枇杷、楊桃、李、碧桃、葡萄、梧桐、棘九、菱瓊、梨、栗、梅、蕉、柚、橘、柑、柿、蔗。

藥之屬草決明、車前子、金銀花、粘鼠子、天南星、仙遺糧、山梔子、羊蹄草、益母草、石菖蒲、牛蒡子、麥門冬、款冬花、栝樓[14]、香附、艾、香薷、扁竹、紫蘇、山藥、牛膝、茱萸、椒、香茅、荊芥、薄荷、蒺藜、茯苓、稀薟[15]、巴戟、木骨。

竹之屬苗竹、箬竹、淡竹、苦竹、筋竹、麻竹、筀竹、紫竹、黃竹、綠[16]竹、箭竹、簕竹、簟竹、苦油竹、鳳尾竹。

木之屬松、柏、檺、槐、桑、柳、楓、楮、榕、桐、杉、檀、櫧、楊、樸、棕、、榬、構、柞、櫸、烏臼、冬青、棠梨。

草之屬茅、芒、蕢、蒲、獨帚、蕨毛、苦草、鳳尾草、馬鞭草、金星草、斷腸草【藤生,葉似扶留而小,毒人致死。愚民有爭輒咡,以恣圖賴。知縣危言,務去其種,罪覿不征銀,令犯者鋤草千斤抵贖,焚之。國朝,太平司巡檢郭天福,重加芟除萬餘斤,亦陰德事也。知縣岳鐘淑,遇有服毒不起者,輒令地方具棺埋之,不得圖賴良家。其功尤深於鋤腸草者。解法:用綠豆漿,或地黃漿,或甘草湯,或雄鴨血,或人糞攪水,俱療;又雞卵清調石榴幹葉末灌下,俱可;最效者,蕹菜汁,無葉用根】

花之屬山茶、海棠、木槿、薔薇、芙蓉、芙桑、蓮、長春、茉莉、瑞香、紫荊、夜合、菊花、蘭花、萱花、雞冠、金鳳、木樨、鳳仙、玉簪、含春、杜鵑、寶珠、木芙蓉、玉簪梅、賽蘭。

禽之屬雞、鵝、鴨、鴿、喜鵲、鸜鵒、山鵲、郭公、百舌、布穀、啄木、畫眉、水鴨、鸊鵜、燕、鹡鸰、竹雞、鷓鴣、鷺鷥、翡翠、相思、鳩、野鴉、苦眉、青鴝、白頭、雀雉、鹯、鸛、黃鸝、

獸之屬牛、豬、羊、犬、貓、虎、豹、豺、獐、麋鹿、猴、狐、獺、麖、山犬、野豬、鼠、兔、穿山甲、田豬、豪豬。

鱗之屬鯉、鯽、鰱、鱔、草魚、田瑟、鯬黃、泥鰍、鰹、盆魚、金魚、蝦、烏鱧。

介之屬龜、鱉、蟹、蚌、螺。

蟲之屬石蜦、水雞、蝦蟆、蛇、蜈蚣、蚯蚓、蜘蛛、蟾、螳螂、螢、螟蛉、蟋蟀、螽、蒼蠅、蟻、蜂、斑蟊、蝠、地蠶。

論曰:考之《周禮》:「荊州之丹銀,不同於青兗之蒲魚;幽北之魚鹽,不同於豫州之絲枲。凡以地氣不齊,故所產亦異。」永壤磽埆,異物不生。《志》特備其名耳,求其可以充匕箸,供玩好,異物百不得一焉。惟土宜禾,則種穀以寧婦子,以利輸將。公私之用,取給於此。如必按籍以求,是何異二酉之藏書、連州之金穴?徒有其名也哉。

封域卷之二終

卷三

[编辑]

營建志

[编辑]

城池 縣署 行署 壇廟 祠碑 屬蒞 郵傳 坊市 坊表 街巷 市鎮 陂圳 橋渡 亭塔 教場 關隘 寺觀 恤政[17]

城池

[编辑]

成化十四年,始創縣治。弘治二年,監生賴高奏請築城。適歲饑,不果。五年,知府吳文度具稟巡按吳一貫奏行:凡縣無城者,悉令築之。知縣陳悅又具申未報。後,巡按陸完暨藩、臬諸公,按郡知府吳文度,仍力陳利害以請。於是,築城之議始決。參議王琳、僉事王寅,相繼臨縣,相度地勢,詢謀僉同,俱有成命。委知縣陳悅、典史朱麟、醫官張以璇等分督之,推官徐楷催督之,而里人進士賴先為之左右。七年九月,肇工方殷,而徐楷罷、陳悅故,巡道周鵬復為總督。乃命長汀主簿吳俊攝縣以監其事。九年,知縣宋澄蒞任。適朝廷軫念邊方弗靖,簡命御史金澤撫鎮是邦,首詢及此。遂令有司稽查工料,趁時修築。隨薦舊分巡僉事伍希閔,再奉敕整紮上杭,殫心經劃。十年,而工始訖。城之基址,周以石板,甃以陶磚。周圍七百七十六丈六尺六寸,基廣二丈有奇,面廣三之一。南臨田,高二丈九尺有奇;北倚山,高殺於南十之一。內外馬道,廣一丈五尺。壕二丈餘,深半之。為門四:東曰「太平」,西曰「迎恩」,南曰「興化」,北曰「得勝」。各建敵樓,周圍窩鋪十六所。弘治十七年,知縣陳濟,因北門不通衢路,岑曠可虞,用磚砌塞。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於三城門檐復增鐵門三。所用橫閂二根,仍加直閂於下。三十八年二月,北門前砌單薄,再用三和土填之,祀真武其中。北樓雄峙,匾曰「北門鎖鑰」。三月,因北城下無河,釘苗竹釘,闊一丈,長二百九十九丈七尺,以防攀越。

迎恩城樓【丙戌年毀。國朝知縣趙廷標重建,高不及舊樓數尺。】

南門城外濠池,共一百四十五丈,遞年納租銀壹兩四錢伍分正。【因承平既久,賃濠池者,或堆土成田,或堆土架屋。順治間,鄉紳江奮龍、熊銓元等捐資復浚濠池。】

東門城外官地、店肆,間歲出租,銀貳兩。【四城內外馬道,舊制未詳廣狹。知縣許文獻重修,志載「一丈五尺」。隆慶三年,東城內居民廖林鳳,自將父置屋側地四尺送官輸租。時知縣陳翡申詳本道袁批:「廖林鳳歲納租銀二錢五分,付入濠池,少助修城之用。」令記善簿,賜匾「崇讓」。今東城內馬道現存一丈一尺,納租四尺,共一丈五尺。】

論曰:王公設險,必建城池,所以重地利也。永定城池建於龍岡,城垣、樓鋪,半掛山巔。公署、民居,森列平麓。塞北門而險要有防,鑿南池而沖突可禦,固已安如泰山矣。然語曰:「不惟其地惟其人,則長城可倚。」不又在明恩義以固人心乎?

縣署

[编辑]

按舊《志》:「縣治在布政司西。」知縣王環因地形未勝,欲申改,不果。正德元年,里老張智等,呈署縣典史葉珵,申巡按饒榶、巡道陶懌,會議邑人。員外郎賴先為之亟勸,二公允焉。遂拓舊布政司為縣衙。據今四至:東,上抵民居,下抵漳南道;西,上抵儒學,下抵龍門;南抵前大街;北抵後大街。萬曆三年《志》。】縣之制,中為尹廳,治堂五楹,邃三丈,廣倍之。左二楹,為待客所。右三楹,為典史廳。堂之後則為尹衙:左為簿衙舊有主簿,右為尉衙。堂之前則為戒石亭,兩旁則為吏舍。又前則為儀門,門附餘地,左為獄,右為鋪。又前為譙樓、沖道,東為旌善亭,西為申明亭。至萬曆乙酉年,知縣姜子貞建議重修,請於府道,征綱銀貳百餘兩,以助其費。不足者,捐俸縮資。首修正廳,次營川堂,又次,公帑葺東、西倉;建迎賓館於儀門之外,匾曰「親賢」;移囹圄於西,繚以高垣。造儀伏庫,修贊政廳、東西吏廨。「申明」、「旌善」,一如舊制。大門譙樓,巋然大觀。內構齋居,崇以宏敞,翼以迥廊。經營之力,視昔為勞。至萬曆四十一年,知縣龍應亮,改典史廳於東畔,以吏舍三所為之。丁巳年,知縣吳殿邦於尉衙舊址建聽松樓附於尹衙。舊典史廳仍匾曰「贊政廳」,每朔望,典史贊治於此。西二間,今為倉房、貯穀所。謹錄規制,以備參考。

正堂在儀門內。三間。舊匾曰「琴堂」,曰「忠愛」。今曰「敬畏」。

川堂在正堂後。三間。

庫藏在川堂左,儀仗亭後。

龍亭儀仗庫在正堂左。

知縣衙在縣治北,川堂之後。正廳五間,東書房三間,兩廊房六間,後屋四間。

聽松樓在後衙右。

典史衙在縣治東,舊吏舍地。前後三堂,左為士地祠。知縣龍應亮、典史吳光祖改建,劉自清修。

戒石亭甬道中。

儀門一座五間。

東西卷房共十間

寅賓館在儀門外東上,知縣姜子貞建。舊曰「親賢」,今曰「寅賓」。

土地祠在寅賓館內東。

獄房舊在儀門外東下。內外兩所。萬曆間,知縣姜子貞改一所於西邊,內廳三間,繚以高垣,為重獄。其一所今為羈候所。

鼓樓跨大門,高二層,廣五間。

旌善亭在鼓樓門之左。

申明亭在鼓樓門之右。

陰陽學舊在縣治後第三街,深二十五丈,闊一十丈。左右至民居,前至街,後至山麓。繚以高垣,廨舍未造。舊基廢,今改建縣大門東,旌善亭上。

醫學舊在縣治後第三街,深二十五丈,闊一十丈。東西至民居,前至街,後至山麓。繚以高垣,廨舍未造。舊基廢。今改建縣大門西,申明亭上。

吏廨舊設於縣治東西。東三所,列於東卷房之後,今改為典史衙;西五所,列西卷房之後。

總鋪在大門外西一間,申明亭之上。

際留倉在縣治內。東西共四廒。歲豐糴穀儲備,歲凶出穀賑濟。其價常平五分。東倉舊廢。國朝康熙十年,知縣潘翊清於西倉上隙地,捐俸增建四廒,共成六廒

預備倉

行署【附】

[编辑]

舊《志》:「布政司在縣治東。」正德元年,拓其地為縣衙,遷布政司於射圃,遷射圃於學右】即今新巷】。嘉靖十九年,改布政司為察院行臺,遷布政司於縣治東臥龍山下【即舊山川壇】

察院【沿革見前】

察院行臺在縣治西北。南抵縣後橫街,東西俱抵民居,北抵大水圳。

正堂【三間,抱廈如之,左右翼以插廒。堂前東西耳房六間。】

川堂【在正堂後。】

後堂【在川堂後,左右翼以插廒。堂北左為廚房,右為廂房。】

儀門【三間。】

大門【三間,左右官房二間,門外大坪,東西房各一間。】

布政司【沿革見前】北至廟墻為界,東至吳宅墻為界,西至大水圳為界,南至大坪為界。

布政分司在縣治東臥龍山下。

正堂【三間,東西耳房六間。】

川堂

後堂

儀門【三間。】

大門【三間,臨街左右官房各一間。以上俱廢,基址猶存。】

漳南道在縣治東

正堂【三間,抱廈如之,左右插廒一間。】

川堂【三間,在正堂後。】

左右回廊【左廊後廚房三間,右廊後臥房三間。】

浴房

左右旁房【各三間。】

儀門

大門【三間。臨街磚屏一扇。嘉靖十三年,知縣毛鳳拆卸。大門外左右空地,各為官房三間。】

公館

豐稔公館原在勝運里巡檢司旁,今廢。

武溪公館在豐田里武溪,僉事侯廷訓建。

接敬公館在溪南里六圖,縣西四十里。

大溪公館在金豐里,後遷豐田緣嶺,名半庵公館。其大溪舊基存。

論曰:昔公劉陟巘降原之後,遂建言言之堂、語語之室,凡以宣政教、沛恩澤也。邑之中,曰「田心」,舊建縣治,左為藩司,又左為道署;右為儒學,又右為府館。正德間,典史葉珵,再移縣治。至萬曆間,知縣姜子貞重建鼎新之。琴堂以出治也,宴寢以怡神也,倉庫以儲貳也。君子居之以向明,小人依之以孔邇。體國勤民之心,當必有悠然而興者矣。至於上官按部時,外有候館,內有樹宮。今之行署,即古之樹宮也,並詳於此。

壇壝【編壇夫二名】

[编辑]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以上二壇,舊在縣東臥龍山麓,知縣王環建。嘉靖十九年,改為布政分司,壇移太平門外。嘉靖三十七年,大水沖去。知縣許文獻,築於鐵坑,尤為形勝。

鄉里壇一在榕樹岡,一在印星臺。

鄉社壇五里各設一所,歲時致祭。

邑厲壇在縣西二里,周繚以垣,一門,設土座二間。成化十六年,知縣王環建。嘉靖十年,知縣毛鳳重修。每年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致祭。以城隍主之。

義勇祠附在城西厲壇前。今之「義勇」,即《楚辭》所謂「國殤」也。附於厲壇,歲凡三祭,所以報捐軀死義者也。

論曰:壇壝之設,皆古先王為民之意也。民賴土穀以生,故合祀社稷,以祈年也。祀風雲雷雨,以其能長育百穀也。厲,非有功於民,祀之者何?子產曰:「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於人,以為淫厲。」又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夫殤,傷也;厲,沴也,不可以無歸。祀之,所以為之歸也。詩曰:「豈弟君子,百神爾主」。其此之謂歟!

廟祀

[编辑]

城隍廟在縣治東。正堂三間。左右耳廊,共六間。前飲福廳三間。外大門臨大街。成化十五年,知縣王環建。嘉靖間知縣毛鳳、唐燦、許文獻,萬曆間知縣何守城、姜子貞,相繼重修。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岳鐘淑重修。

關帝廟在東北臥龍山麓,舊社學地。萬曆乙未年,知縣張正蒙創建。侍郎盧惟貞有記。大廳三間。門廳三間。廊西建土地祠。門外坊表題曰「萬代瞻仰」。一在高陂,巡檢郭天福建。

東嶽廟在縣治西王侯祠左。東南抵民居,北抵後圳。三間,東西二廊。順治十一年,知縣沈在湄重修。

五顯廟三。一在縣治萬壽寺廊西,邑耆丘萬球建;一在溪南里黃竹隔;一在龍安寨。

三元廟一在縣治萬壽寺西;一在高陂,巡檢郭天福建。

鄒公廟在溪南金砂村。

七姑廟二。一在縣治龍岡西麓,舉人周行先倡建;一在溪南里折灘。

麻公廟在虎岡[18]村。

論曰:考之祀典,明初祀天地於大祀殿。城隍得與太歲、風雲雷雨、嶽瀆山川列壇受享,故郡邑必祀城隍。凡守、宰奉簡書至,先與城隍誓之,陰陽固殊,其致功於民一也。永無淫祀,自城隍外,惟漢壽亭、唐睢陽二廟。按,宋開寶三年詔,祀前代忠臣、烈士,漢得二人,壯繆與焉。文丞相過睢陽廟,有「枯木寒鴉,仔細思量」之句。二公之祀,自昔為烈。永人椒漿之獻,四時弗絕。則祀二廟者,所以明君臣之義自無所逃,邪正之分間不容發,匪獨崇報宜然,亦讀書考古之一助也。群廟散見,各以其地誌之。

[编辑]

文昌祠 在儒學前,大街之南,晏湖之上。天啟元年,知縣錢養民、舉人賴維岳、生員吳贊、盧日就等募建。署縣事霍蒙拯捐俸,創置祀田,立額於祠曰「己巳中夏,代庖茲土」。登文昌閣而謁焉,詢之守者,曰:「祀事缺典。」適有欲歸田於廟者,心甚嘉之,因償其價,置其田以充祀典,隨記祝文於左,以俟後之君子恢而大之。祝曰:「魁映斗光,鎮紫薇旁。啟我哲士,行顯名揚。佑及於民,螽斯呈祥。人有心田,種善為良。廟有福田,明德薦香。如牲如醴,以莫不將。忝斯文長,為多士倡。晏池龍躍,榜麓鳳翔。億萬斯年,永卜其昌」。國朝辛卯年,巡道趙映乘建社學於祠東,表其坊曰「國人矜式」。湖面周以石欄,共十三架。【知縣沈在湄有記。】甲午,漳寇猖獗,師旅雲集,往來將卒,駐紮祠內。以故門屏楹棟,壞失過半。庚子冬,本府同知盧裕礪署縣事,躬詣行香,捐俸修葺,率生員黃甲殿、沈纘緒、盧風從、賴飛鵬、吳利見、熊卜瑞、闕月卿、賴飛鳳、吳雲芝、熊卜偉、闕魁、熊昭胤、蕭澧有等捐資重修。

王侯祠 原系紀功亭,在縣之東嶽廟右。知縣王環建。亭碑頌撫、按、藩、臬功績。後,里民賴恒、張以璇等,以王侯經營草昧,亦碑頌之,且立撫、按、藩、臬諸公木主,及塑王侯之像,各捐資買田,以供歲祀。至嘉靖十八年,知縣唐燦,因歲久亭與木主俱廢,獨侯之像存焉,故改扁[19]曰「王侯祠」。三十八年,知縣許文獻重修,復立諸公木主,遇祀則列於前,以並享之。祀畢,藏主於城隍廟,以像專王侯故也。

舊《志》:成化二十年,里民賴恒、張以璇、賴宗輝、盧景象、簡鑾、賴伯鳳、林廷瑞、張清、謝璘、吳璟等【各出銀二兩】,張宗寶、鄭燁、廖世興、範林受、張盛【各出銀一兩】,朱仕富、徐真【各出銀五錢】,共成貳拾陸兩,買溪南里民廖永清田壹處【坐落大圳,東至黃宅田、南至官路、西至林宅田、北至鄭宅田為界】,大小貳丘,禾稅壹拾伍秤【載秋糧正耗米叁鬥】入於記功亭【即今王侯祠】奉祀巡撫福建右僉都御史高公明、巡按福建監察御史戴公用、福建按察司副使劉公城、福建布政司右參議陳公渤、福建按察司僉事陳公輊、汀州府永定縣知縣王公環,諸公歲時香燭、祀事、糧米,割入紀功亭,田與奉祀人承耕。

成化二十年,里民簡惟廣出銀三兩,陳慶、林祥各出銀二兩,盧宗善、吳克恭、鄒文瑤、簡宏、吳順、簡明、張以璣、鄧顯、張玉、林永昌、謝永寧、林瓊各出銀一兩,共成壹拾玖兩,買溪南里民鄭紳田【稅壹拾秤】大小貳丘,屋場一所【坐落大洲庵前,東至大路、西至石畔、南至本宅田為界】,載秋糧正耗米貳斗,充入紀功亭【用糧米割入本亭】。又簡惟廣舍魚塘大小二口,該價白銀七兩【坐落太平里,地名「塘下西間」】,原稅五秤,載租米壹[20],造冊割入本亭以充祀用。【按,前所買祀田,至明季,因循傳鬻於庠生鄭紹之之手,田去而祀亦廢矣。通邑紳衿,感王侯開造功高,祀典缺如,久以為憾。於順治十六年,邑人熊興麟、盧幹亭、鄭士鳳、吳祖馨、張鼎、蕭熙楨、鄭士鴻等,募禁山銀三十四兩,贖回紹之前田,禾稅六十六桶,載租米叁斗。內分四十二桶復充為王侯祀田,春秋致祭;又於是日,祀北山真武祖壽。仍二十四桶,僉擇一人,看守北山樹木,朔望鳴鑼巡緝,工食至今,祀典復興,山木暢茂。熊興麟有《禁北山文》。】

許侯祠 在東嶽廟右,為知縣許文獻立。

危侯祠 在東嶽廟右,為知縣危言立。二祠俱在王公祠後,生員吳贊等建立祀田。

附記[21]萬曆四十一年,生員吳贊、耆民廖同文等共十八人,捐資銀叁拾壹兩,舉人賴維岳、賴朝選各出銀壹兩,共成叁拾叁兩。內用價銀壹拾肆兩,議贖漳南道衙前翁安左店一間,黃汝隆右店壹間。左右二間,招民開坐,歲納紋租銀叁兩陸錢,春秋二祭,兩則收租。又用價銀壹拾玖兩,買民鄭永寶古鎮窯窟裏田,稅玖秤,載糧米玖升,鄭朝明佃耕,歲收稅穀貳拾柒桶,除納糧差外,遞年春秋,買辦豬羊祭品,以申崇德報功之意。

何公祠 在東城外,為知縣何守成立。

何侯祠 在縣治西,舊平西驛地,為知縣何檀立。

戴德祠 在縣治舊平西驛,為署縣事本府同知熊茂松立。今改「武惠祠」。

閔公祠 在文昌祠東舊社學地,為知縣閔一鶴立。

吳公祠 在西郊外。知縣吳殿邦原立書院兩大廳,興文課士。通邑感之,立祠於書院之前。邑人張堯中聯曰:「雙鶒溪頭,看青疇鼓舞忘機,恍惚當年渤海;三鳣堂下,聞白晝弦歌送韻,分明此日庚桑。」國朝康熙甲辰,闔邑重修。

林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署縣事本府照磨林逢春。

伍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知縣伍耀孫。

趙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署縣事上杭縣知縣趙碩來。

  • 國朝

趙公祠 三。一在文昌祠右,一在東門城外,一在豐稔渡頭。祀知縣趙廷標。

孟徐功德書院 在縣治西舊平西驛地。祀本府知府孟熊臣、推官徐開遠。因甲辰年水荒大饑,發穀賑濟,永定之士民賴之。有碑文,熊興麟撰。

盧公書院 二。一在文昌祠東,一在西郊。為本府同知署縣事盧裕礪立。

申公書院 在孟公祠後。祀署縣事寧化縣丞申傳芳。

郭樂二師祠 在學宮土地祠左。為教諭郭萬完、訓導樂維清立。

[编辑]

丞相文天祥駐節碑。

知縣王環政績碑

署縣事本府同知黃震昌政績碑

知縣何守成政績碑

知縣危言政績碑

知縣吳殿邦去思碑

署縣事林逢春去思碑

知縣升臨江府同知伍耀孫去思碑

教諭周桐去思碑

訓導王尚賓去思碑

典史陸衷赤去思碑

代捕三層司項旭陽去思碑。

  • 國朝

汀路總兵高守貴平寇碑

分巡漳南道衛紹芳平寇碑

本府知府孟熊臣賑濟碑

本府推官徐開遠賑濟碑

院司道府嚴禁積蠹碑

知縣岳鐘淑政績碑

本府同知署縣事盧裕礪詳革三害碑

知縣潘翊清禁革碑

教諭郭萬完去思碑

訓導樂維清訓士碑。

論曰:祠以崇祀典,碑以勒功勛,古志也。永定土瘠民勞,易於見休。自開治以來,或以過化立,或以治行功德立,或以興利除弊立。祠有十五,碑逾二十,不啻潮陽之頌昌黎、晉人之望峴山也。後有以某績祠於某地,某功勒於某石者,其視此與。

屬蒞

[编辑]

興化巡檢司明洪武五年間,設在溪南里古鎮。正統間,鄉官範金以太平里虎岡寇盜出沒,無以防於東,奏徙興化鄉巡司於虎岡,改名太平巡檢司。天順間,寇發於南,有司請復設司於古鎮,仍名興化巡檢司。成化十五年間,縣遷司於豐稔寺之右。嘉靖三十七年,遷司於上杭峰頭。因萬曆年間,設兵於河頭隘,築城堡,設通判一員、百戶一員坐鎮。復遷司於豐稔寺。凡五遷焉。舊署濱河,洪水泛圯。國朝康熙十年,巡檢劉傑遷於高阜,買地鼎建,署廨聿新。

太平巡檢司即正統間徙興化鄉於虎岡者,景泰末,徒於高陂。成化十五年開縣,仍於高陂建司,未有廨舍。嘉靖十八年,知縣唐燦買民盧金穩屋地為之。

三層嶺巡檢司在金豐里天德甲。成化十四年,都憲高明,因廣東饒平、大靖、小靖地方盜賊數起,奏設巡司防守。該司所轄三大山:一曰岐嶺,一曰苦竹,一曰條河。盜常據為巢穴。舊司已廢,今巡司暫寓於大溪公館。議者謂大溪非制,仍欲復於舊司云。

以上三司巡檢各一員,吏各一名,弓兵各三十名。【載《舊制》。】

論曰:親民之吏莫如守令,而屬蒞尤與小民密邇。故國家設官分職,必於邑之鄉里立巡司焉,所以分庶務而兼緝禦也。永之三司,設於險要,均有社稷生民之寄。程子曰:「一命之士,茍留心於濟人,於人必有所濟。」居是官者,其亦思無忝厥職哉。

郵傳

[编辑]

平西驛原設於上杭縣東小扳池邊。嘉靖十九年,僉事侯廷訓遷於本縣,改府館為之。本縣編米三千八百零八石四斗,又武平縣編米四百九十一石六斗。十年通共米四千三百石。舊規馬米五年一編,每石先編米五斗,編戶自納。嘉靖四十三年,奉漳南道黎申請明文:即編米一石,追銀三兩八錢,給官當。至萬曆三年,奉軍門劉察院孫明文:十年一編,遇編每米一石,追銀三兩七錢,解府轉給官當。路通汀、贛、漳、泉、潮、惠,甚為沖要。西至上杭,一站一百二十里,夫價一錢二分。東至適中驛,一站一百二十里,夫價一錢二分。南至大埔,一站八十里,夫價八分。視他驛為重。【按,舊驛館廢,其地基四至,分為祠宇民居。北至周宅為界,南至街為界,東至巷街為界,西至廖宅為界。內周君盛小屋一所,又鄭育英一間,又廖景運小店一間,又陽汝奇小店一間,又戴德祠二堂,又孟公祠二堂,又岳公祠一堂,又羅元盛一間,又賴養振房地一棟,又何公祠一堂,又何公祠左陳茂青二間,其租俱入學公用。】

鋪舍

市西鋪縣西門外。

德化鋪縣西北溪南里金砂村。

接敬鋪舊在金豐里,為大溪鋪。後遷溪南里接敬。

信感鋪縣西北勝運里豐稔公館。

溪口鋪舊在金豐里,為新村鋪。後遷豐田里溪口。

青坑鋪舊在金豐里莒溪,為月流鋪。後遷太平里青坑。【以上六鋪俱本縣徭編。】

白沙鋪

箭灘鋪在縣東二十里。

羅灘鋪在縣東三十里。

湖雷鋪在縣東四十里。

龍窟鋪在縣東五十里。【以上五鋪俱上杭縣徭編。】

【按,嘉靖間巡道侯廷訓,以永定初開,改路置驛道於永定,連設九鋪。如白沙、箭灘、羅灘、湖雷、龍窟屬上杭編徭。沂而上之,如半嶺、龍潭、上寨、傅坑屬龍巖編徭。在二縣,則以更換途次,互有相接。其實,則鋪遞徭輕,而驛夫煩苦。舊《志》馬米,尚有武平協濟一項。不知何年,而驛站之銀不復可稽。知縣岳鐘淑詳立膳夫三十名,每里歲出膳銀捌錢,權供答應。至用夫既多,又不免派之里排,蓋自改路以來,而永之官民俱受累矣。舉人孔煌猷為之記。】

坊市

[编辑]

承流坊縣治左。

宣化坊縣治右。

儒林坊學宮西。

迎恩坊縣西。【以上四坊,弘治間廢。】

七貴坊城隍廟左。為邑人廖堂兄弟立,舊廢。

總鎮中州坊漳南道右。為邑人廖堂兄弟立。今改為鄞汀名邑。

錦衣坊南街。為邑人指揮廖鵬立,舊廢。

科第節義坊所載多有廢者。明萬曆以後,科第多人俱未立坊。

進士坊漳南道左。為邑人賴先立。

登雲坊南街。為邑人賴守方、賴守正立。

登庸坊漳南道後。為邑人孔廷訓立。

亞魁坊縣治左。為邑人廖凱立。

五馬坊泮池前。為邑人賴先立。

文魁坊學宮左。為邑人賴先立。嘉靖間廢。

進士坊平西驛右。為邑人張僖立。

地官坊迎恩門內。為邑人吳世瑛祖湘立。

風憲坊城隍左。萬曆四十七年,為邑人沈玉璋、沈孟化立。玉璋系嘉靖中恩貢,授寧海縣主簿,以子孟化貴,累贈中憲大夫。坊表」父子風憲」。

旌節坊在學宮右。為邑人闕應禎母鄭氏立。

孝義坊縣後左。為邑人劉榮立。

孝子坊學宮西新巷口。為孝子鄭懋官立。

世勛坊在龍岡。為邑人孔庭訓立。

論曰:賜坊所以表尊顯也。其有碩德豐功卓犖名世者,固赫赫在睹聞間。至於積行之士高誼閎深,不二之婦苦節永矢,原未嘗亟亟求名,而司風厲之權者,必為請坊志表。入其裏則,式而敬之,緇衣有懷。士大夫與匹夫婦無二視也,斯又微尚之所存歟!

街巷

[编辑]

【按,明崇禎九年,郡守唐世涵下令街坊,扼要處各設柵門,啟閉以時,比屋安枕。】

大街在縣治前,橫闊二丈。東至太平門,西達迎恩門,前通杭陂水圳,後抵新街三條廣陌。南門亞魁坊直抵興化門,闊一丈五尺。皆知縣王環經劃。成化十八年,甃砌以石,平夷如砥。萬曆間,以儒學射圃辟為新巷,上通察院行署,下通西街。天啟間,以儒學前大坪創建文昌祠,西辟為青雲路,上通西街,下通晏湖。

市鎮

[编辑]

縣前市 南門市 東門市 西門市 湖雷墟 武溪墟 溪口墟 雙口墟 永龍墟

大排墟 大院墟 豐稔墟 下洋墟 古竹墟 深溪鎮 仙師鎮 折灘鎮

論曰:永之市鎮,居積不時。農納其獲,女效其織,非有商賈奇贏[22]、列牙分埠之地也。故價不待平,市無私斂,交易而退。其猶神農氏之風歟!

水利

[编辑]

[23]

晏湖在儒學前,周圍約百餘丈。陂水經流,清漪可愛。為學宮之明堂,邑中之勝概。

【按,萬曆三年舊《志》:晏湖,原周瓊地。僉事林克賢,買置為儒學泮池。又因鄭維綱屋橫亙於中,知縣劉文紹以學東隙地易之。至隆慶元年,通學議泮池不宜立之學外,遂鑿內池。而晏湖歲納租銀壹兩,今為文昌祠春秋之祀。】

杭陂在縣西北,陂水入城,通於四圳,流出城外,灌溉田塘,屢被水沖。知縣岳鐘淑,捐俸重修。甲辰,大水沖廢。知縣洪天開、邑糧戶捐資砌築。有記,見《祠翰》。

蔡家陂在溪南里龍磜。昔有姓蔡者,率眾修築,功歸於蔡,故名。灌溉之利,有上、中、下三則。鄉官鄭厚、監生鄭迥率民僉呈,知縣唐燦親詣踏勘,申請漳南道錢、水利道曾、本府知府馬批允,雇工於水源上高數尺鑿石通水,利遂均焉。

大陂在勝運里幹田界。洪武間,鄉民率眾築堰,灌田甚廣。後山樹木,屬於本陂修築。

石陂舊有圳,年久湮塞。嘉靖十八年,鄉民具呈到縣,申請重修,灌溉田畝三千餘秤。

白葉陂在縣溪南里五圖地方。

石坑陂在湖雷。溉田三千秤,圳水環繞,鄉民賴之。

落陽陂在奧杳高橋頭,貢生吳蒙築。

大洋陂在武溪。

溫泉【附】

[编辑]

大洲湯 在縣東隔溪,泉池中可浴。

箭灘湯 在溪南里。源出小澗,不涸,可浴。

下洋湯 在金豐里。自石壁流出,四時不竭,可浴。

李田湯 在勝運湯湖。熱可熟物,旁有冷泉,可以浣濯。

論曰:自秦以後,井田廢而溝洫隨之。尚賴有民社之責者,因山澤之勢而興灌溉之源,則鄭國在前,白渠在後,亦萬世之利也。永邑八陂,由於人力瀦蓄眾流,散潤禾黍。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用,食政攸資。然時雨稍降輒即潰圮,圩岸失防,嘗苦荒暵。非明哲君子,孰令水漱其際,民食其德也哉?

橋渡

[编辑]

雄鎮橋 在東關。正德二年,邑人錦衣衛指揮廖鵬肇建,舊名曰「臥龍」。嘉靖十三年,奔流沖斷橋墩,知縣毛鳳屬里民吳璘、陳惟盛等重修,自西岸為間凡三十有二,漳南道儲詢易名「飛虹」。每歲編橋夫一名,以供灑掃。【邑人孔庭訓《記》。】嘉靖三十七年,大水沖壞石墩,知縣許文獻重修,仍曰「飛虹」。嘉靖四十五年,大水沖壞兩墩,知縣龍堯達重修,更名「躍龍」。至萬曆二年,大水沖壞五墩,知縣何守成重修。【邑人張僖《記》。】其舊編橋夫一名革。萬曆四十三年六月,大水沖壞石橋,知縣吳殿邦重修,更名「永定橋」。崇禎甲申年二月,流賊燒毀橋店。六月,大水沖去橋墩。至國朝康熙十年,知縣潘翊清屬民鄭福麟、顧華明、張即舉、王森啟,捐資募眾重修。【邑人熊興麟《記》。】

迎恩橋 在城西。嘉靖十三年,知縣毛鳳募眾用木肇建。四十一年,遭兵燹。隆慶二年,知縣陳翡募工,以石拱砌。國朝康熙三年,大水漂廢。十年,知縣潘翊清捐俸重建。

小東橋 在雄鎮橋東,路通金豐里。

古溪橋 在溪南里,路通折灘。潮州鄉民江碧琳等募眾修葺,架亭跨於其上。

箭灘橋 在溪南里箭灘村。正德三年,邑耆吳璇捐資創建。續因水沖,邑耆吳璘重修。

湖雷橋 在豐田里湖雷村。正德八年,邑耆吳常鎮捐資創建。

大源橋 在溪南里。

深渡橋 在太平里高陂,路通龍巖。春夏潦水泛漲,行者艱涉。成化十三年,鄉民簡惟時、吳克恭、盧宗善募財鑿石拱砌。嘉靖三十七年,大水沖廢,鄉人以枋為之。國朝康熙甲辰又廢。巡檢郭天福修之,鄉人呼為「郭公橋」。

白沙橋 在勝運里白沙爐。

古田渡 在縣東門外,原徭編渡夫一名。後造臥龍橋,改編羅灘渡。

羅灘渡 在羅灘鄉。原徭編夫一名,歲工食銀一兩二錢。後增八錢,共銀二兩。康熙十四年裁減一兩,實給銀一兩。邑人封君沈九山,捐田稅七秤,增給渡夫。

鴨麻潭渡 在羅陂[24]嶺下。舊志載:「增生闕明軒捐田稅叁拾桶。」後因明季渡毀。康熙丙子年,有闕明軒孫生員闕戴恩恢復祖渡,增置渡稅玖拾桶給渡夫工食,載渡民米柒斗五升。

豐稔渡 勝運里豐稔公館前,北達上杭。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二兩四錢。」後增一兩,共三兩四錢。順治十四年,裁減一兩七錢,實給銀一兩七錢。勝運里民賴佩珰,又募眾買田五十八秤五分,湊添渡夫工食,豎碑渡頭。

葛傅渡 在溪南里長遠隔口,路通撫民館。

錦豐渡 在溪南里,路通潮州府。

清江渡 在溪南里武藝坪,路通潮州府。

新羅渡 在太平里,路通龍巖。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一兩八錢。」順治十四年,奉裁九錢,實給銀九錢。

下洋渡 在金豐里。福廣山僧慧光,募置田稅六十九桶,為渡夫工食。

高陂渡 在深渡橋之下。生員盧承璋捐資立。

新寨渡 在溪南里。原編渡夫一名,工食銀二兩四錢。康熙十四年,裁一兩二錢,實給銀一兩二錢。康熙十二年,里民張晉珩,自建福德渡亭一間,施大洲塅上田稅五十桶,為永遠橋渡之資。佃人張幹一、張生亮耕。載本縣:民米二斗,系渡夫完納。

南山渡 在縣治南。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二兩四錢。」後增一兩,共三兩四錢。順治十四年,裁減一兩七錢,實給銀一兩七錢。

下坑渡 在縣治南。

古鎮渡 在溪南黃泥坑口。舊志:「下坑古鎮二渡,原無編徭。」康熙十二年,里民張晉珩施大洲塅上田稅三十桶,為下坑、古鎮二渡並南山渡永遠成梁之費。佃人張元旭耕。載本縣:秋糧一斗三升,渡夫完納。

論曰:凡水有畔岸之處,小則架略彴,大則驅木石,厥名為橋。至長河巨浸之間,非方舟弗濟也,厥名為渡。橋渡既設,行李之往來便焉。永雖僻地,然改路以來,皇華之使,出途之旅,踵相接也。今皆建置完善,貴者無漸帷之虞,賤者無揭履之苦矣。[25]夫除道成梁,飭於夏令。輿梁徒杠,訓於子輿。入其邑者,於焉觀政云。

[编辑]

紀功亭 更名王侯祠。

鳴岐亭 在縣西鳴岐嶺頂。

分水亭 在分水凹。

接官亭 舊在縣西,成化十五年,知縣王環造。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申改大洲庵為東接官亭,拓迎恩橋空地造西接官亭。今廢。

少憩亭 在迎恩橋北【邑人盧貫有記】。今廢。

鳳麓亭 邑人熊國昌建。崇禎甲申重九,知縣伍耀孫登北樓,見孝義吳階泰增補松木,募工灌溉,舉酒慰勞於此。贈以詩云:「百年誰與辟蓬蒿,羨爾栽培獨自勞。矯矯蒼鱗應有待,樵人須共惜龍毛。」

文山亭 在緣嶺。宋丞相故壘,鄉人築亭誌之。

吳公亭 在溪南楊梅凹,為知縣吳殿邦建。

去思亭 在迎恩橋北。

訪孝亭 在大埠嶺。邑令周齊同舉人林鐘桂訪孝子鄭懋官廬墓處。鄉人建之。

[编辑]

文塔 在縣南十里黃泥坑口。萬曆年間,知縣許堂建,生員吳贊、張堯中、賴登瀛督其事。

論曰:考《傳》,[26]至元十四年,天祥移漳州,出江西,丞相之駐節於緣嶺。蓋此時也,寒鴉泣壘,霜雁吟屯,山川草木,猶舍淒怨,後人遂建亭其地。永之有亭,實始於此。後或以攀轅建,或以訪孝立,累累相繼矣。至合尖雲際,植笏峰頭,久以文筆坤申議改,未果。夫亭可隨地而設,惟塔貴合乎天星,任卓筆之責者,是在來茲哉。

教場

[编辑]

教場初在縣城內臥龍山麓。深三十丈,闊十九丈。正德十五年,知縣邢瑄遷於東郊。萬曆二年,洪水沖去。知縣何守成、典史李鑰,鼎建講武臺一所。從旁建廳三間,繚以垣。大門一間,匾曰「威遠」。康熙甲辰年,水沖教場,演武門、亭俱廢。

關隘

[编辑]

興化寨 在縣溪南里。先在勝運里豐稔寺,今移峰頭。

太平寨 在縣東北太平里。

三層嶺寨 在縣東南金豐里。

箭竹隘 成化二十三年,漳南道伍希閔,因鄰界廣東小靖地方盜賊出沒,奏議委武平所官兵守禦。尋,以廢革。至萬曆丙辰,詔郡縣選將才。通邑舉貢生盧寶之子盧五昌【名日昭】,委守箭竹隘口,防禦有方。天啟戊辰,加銜參將,昭不受,謝事養親,而隘守久無人矣。今設塘房於此。

折灘隘 在縣西溪南里。

大埠隘 在縣西溪南里。

河頭隘 在縣南溪南四圖。萬曆四年,築城堡。【邑人孔煌猷有記。】

錦豐窯隘 在溪南里,路接廣東界。

緣嶺崠隘 在縣東豐田里,路接漳州界。

水槽凹隘 在縣西北勝運里。

蔡坑隘 在縣西北勝運里。

金溪嶺隘

古竹隘 漳廣相連,伏戎淵藪。國朝知縣岳鐘淑詳請,特設駐防把總一員,統兵鎮之。【詳見《圖說》。】

論曰:建圉以險,守險以人。凡地之扼吭拊背,中逵四達,則設關隘以防之。至名隸尺籍,職司守望,則農隙以司馬法教焉。故守險之人即所教之人,而所教之人即守險之用也。永邑關隘披圖可考,惟是教場,舊在東郊。今雖淹圯,舊址尚存,猶可以為坐作進退之區。夫以簡閱精嚴之旅,而又據一夫當關之勢,則永真固於金湯矣。

[编辑]

萬壽寺在縣治東。成化二十年,知縣王環督龍壽寺僧以崇募緣建之,匾曰「祝聖道場」。國朝順治七年,知縣趙廷標督楚僧大梆,募緣重修正殿,增塑羅漢十八尊,改三門為大廳,匾曰「天子萬年」。東西舊建兩齋:東齋下為文像堂【生員戴錦重修】,又下為靈岳堂;西齋下為子孫堂,又下為五顯堂【邑人丘萬球建】。正殿之後為觀音堂,僧大梆重修。堂後為靜室,僧含白建。

普陀巖在縣東。康熙九年,知縣潘翊清買民地鼎建。

金谷寺在溪南里金砂村。元中統年間僧寂尚建。康熙十年重修。

龍壽寺在溪南里古鎮【舊《志》載】。廢。

豐稔寺在勝運里。舊《志》:「奉例折賣。」萬曆年,復置重修。甲辰年水廢。僧居尚存。

慶清寺在豐田里。元德佑年,僧了通建。

龍歸寺在太平里。元至順間,僧友因建。明天順間,里民簡宗孝、盧惟益等募眾重修。

北山寺在太平里,元至正間,僧普貴建。

大院寺在溪南里。

梅山寺在豐田里赤逕鄉。

西霖寺在金豐里大溪鄉。

西霖宮在金豐里奧杳村。

真武宮二。一在縣治北門;一在縣治西井右,舉人周行先建。

仙師宮在溪南里。

通濟宮在勝運里。

鎮龍宮在太平里大塘凹。

仙馬宮在太平里洪源村。

神宮在豐田里湖雷村。

夫人宮在金豐古竹村。

將軍庵在溪南里龍安寨長遠隔。中祀觀音大士,傍祀趙將軍。恤災悍患,常顯靈異。康熙三十六年,內署縣事連城縣知縣趙良生,同典史王士奇,捐俸倡募重建。

石圳庵在縣東石圳潭上。其下為放生潭,游魚充牣。知縣洪天開構亭於上。【邑人徐泰來有記。】

三層嶺福廣庵在金豐永定大埔界。順治己丑年,僧慧光建。

梅山庵在太平里,元中統間建。

福廣庵在溪南里,離錦豐窯十里。邑耆吳璇建。

[编辑]

大悲閣在縣治西山。知縣伍耀孫建。國朝知縣岳鐘淑重修。前堂原為老姆閣,生員丘與長捐資建。因瓦桷頹廢,康熙三十二年,內典史王士奇捐俸倡募鼎新。

廣嗣閣在豐田里武溪大路。崇禎年間,邑人盧日昭建。中祀大士,鄉人求嗣多靈驗,故名。左有三教堂,養生魚於潭,架亭於上,為「呼鱗臺」。【有記,有詩。】

觀音閣在豐田里武溪鯉潭上。僧大智募建。

論曰:紺園之建,實為國家恢宏象教、祝厘講約之地。故通都大邑之中,其為日月天宮、琉璃地道者,甍相接也。《永志》舊存八寺十三庵,散置鄉落,雖不敢稱為化城寶地,要皆苾芻者之所居。至行宮飛閣,亦悉載之,以備方外之志云。

恤典

[编辑]

[27]

預備倉一在縣治內,一在豐田里慶清寺側。倉廢基存。

【按,預備倉,嘉靖十九年,巡道侯廷訓檄各縣建立。迨萬曆年間,屢命出帑糴穀。凡士民之以義勸者,表其宅里,賜之旌獎,載在成書,可考也。故縣治有官倉,各鄉則為義倉。凡法以罪當贖者,令民照價輸穀,而官計其入,不復受金。入官贓罰,則盡以為糴本,別置一廒。每歲,秋則增價糴之,春則減價糶之。且穀積三歲則腐,蟲鼠風雨壞之。故有以陳易新之法,或以時糶糴如古,常平其數,貯之庫藏。官府承代,則以交盤。此可以平市中騰湧之價,銷壟斷遏糴之私,法至善也。後之惠民者,仿而行之,何患乎旱災也哉?】

養濟院在縣東一里山麓間。周圍四十丈,外門繚以垣。內廳一間。左畔住房一列七間,右畔一列六間。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重修。

漏澤園無告之民,有院以養之,有祭以祀之。若無義冢,則其無所歸矣。萬曆三年,知縣何守成創建於山川壇側山麓間,周圍數里

論曰:養濟、漏澤,為無告之民養生送死而設也。昔先王之於民也,鰥寡孤獨,首先仁政。而京觀之制,收鯨鯢以封之。夫鯨鯢且封,況民乎?今養濟有院,而漏澤為民居矣。擇地施澤,寧無待歟?

營建卷之三終

卷四

[编辑]

學校志

[编辑]

學宮【附祀典社學書院】 學田【附地租】

學宮

[编辑]

儒學自明成化十五年,副使劉城、參議陳渤,令知縣王環、教諭謝弼,創建於縣治西南。自學宮外門,北抵後街民居,直四十七丈。上則東抵縣治倉,西抵民居,橫一十六丈三尺。中則東抵縣治吏舍,西抵民居,橫二十五丈。下則東抵民居【後換為學地,今建龍門】,西抵平西驛,橫一十八丈三尺。學宮前大坪,上抵大街,下抵泮池【即晏湖】,直一十六丈;東西抵民居,橫九丈二尺【今建文昌祠】萬曆四十七年,生員張堯中、吳懋中、廖王珍、賴聯芳、廖達善、闕應禎、廖達道、賴馨鼎等,以位置失次,地理未宜,僉呈於知縣吳殿邦,申憲改造。生員吳懋中親往江西興國,請國師曾繼山,相地經營於舊學基內建。

先師廟在縣治西。東西兩廡,各十間,在廟前。戟門,三間,在丹墀前。泮池,在戟門前。欞星門,一座,俱石,在泮池外。

明倫堂在文廟右。左右插廒各一間。東貯書籍,西貯祭器。堂前東西二廊,儀門三間,大門三間。

啟聖祠在文廟北

敬一亭在啟聖祠左。

尊經樓在明倫堂後,萬曆四十七年建。順治十六年,知縣岳鐘淑、訓導樂維清重修。

五經閣在學宮北。連架五樓,為諸生講經之所。萬曆四十七年建。閣後大坪,東至縣衙,西北至民房。

教諭衙在明倫堂右。

訓導衙在教諭衙前。

龍門在大坪東,面臨大街。

土地祠在泮池東。

文廟引

按,學宮之設,自古已然。明洪武十五年,詔天下立學,建大成殿,通祀孔子,尊以王號,並像袞冕,四配十哲諸子,有公、侯、伯、子、男之稱。嘉靖九年,允輔臣張璁議,去封號,易像以木主,題曰「至聖先師孔子」。餘稱「先賢」、「先儒」。大成殿改為先師廟,削不當祀者二十人:公伯寮、秦冉、顏何、荀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俱黜;林放、遽瑗、鄭眾、盧植、服虔、範寧、鄭元、吳澄各改祀於其鄉。增祀者五人:後蒼、王通、胡瑗、陸九淵、歐陽修。明朝四人;薛瑄、胡居仁、陳獻章、王守仁。【姓名載《位次圖》。】

聖廟位次之圖[28]

啟聖祠引

啟聖公,古未有專祀。明嘉靖始,從輔臣張璁等議,建祠於學宮後,祀啟聖公叔梁紇。以先賢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以宋儒周輔成、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姓氏載《位次圖》。】

啟聖祠位次圖[29]

祀典附[30]

明洪武初,更定孔廟釋奠章制、大成樂器,頒行天下。

國朝制同。朔望,有司官詣學行禮。春秋仲月,上丁致祭。知縣為正獻官,縣佐、教官為分獻官。

至聖先師[31]祝文:

師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茲值仲春、秋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饗。

祭品:

帛一筐,酒三爵,太羹一登,和羹二铏,黍稷二簠,稻梁二簋,籩實八形【鹽、槁魚、菱、芡、棗、榛、鹿脯、栗】,豆實八【韭菹、芹菹、筍菹、菁菹、醢、魚醢、兔醢、鹿醢】,中八品【糗餅、白餅、黑餅、豚胉、脾肵、粉糍、飴食、糝糍】,羊一,豕一。

四配【各一壇,祭品】

羊一函,豕一函,太羹一登,和羹二铏,黍一簠,稷一簋,籩六【鹽、栗、棗、菱、鹿脯、槁魚】,豆六【菁菹、芹菹、兔醢、鹿醢、筍菹、魚醢】,帛一筐,酒三爵。

十哲【東龕五位共一壇西龕五位共一壇,祭品】

豕一函【每位一體】,和羹一铏,簠一,簋一,籩【四鹽、栗、棗、鹿脯】,豆四【菁、芹、兔醢】、帛一,爵五。

東西廡四位【共一壇,共二十四壇,祭品】

豕肉四,簠一,簋一,籩四,豆四,帛一,爵一。

樂器:

麾幡,琴,瑟,應鼓,搏拊鼓,柷,敔,塤,篪,排簫,簫,笛,笙,鐘,磬。

舞器:

引節,翟,龠。

樂章:

迎神樂奏《咸和》之曲,無舞。

「大哉孔聖,道德尊崇。維持風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並隆。神其來格,於昭聖容。」

初獻樂奏《寧和》之曲,樂舞俱全。

「自生民來,誰底其盛。惟師神明,度越前聖。粢帛具成,禮容斯稱。黍稷非馨,惟神之聽。」

亞獻樂奏《安和》之曲,樂舞俱全。

「大哉聖師,實天生德。作樂以崇,時祀無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碩。薦羞神明,庶幾昭格。」

終獻樂奏《景和》之曲,樂舞俱全。

「百王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寧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祭獻惟三,於嘻成禮。」

撤饌樂奏《咸和》之曲,無舞。

「犧象在前,豆籩在列。以享以薦,既芬既潔。禮成樂備,人和神悅。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送神望瘞同,樂奏《咸和》之曲。

「有嚴學宮,四方來崇。恪恭祀事,威儀雍雍。歆茲惟馨,神馭還復。明禋斯畢,咸膺百福。」

舞譜:

奠帛,曲同初獻;初獻,曲同亞獻;亞獻,終獻,曲同。

啟聖公祝文:

公誕生至聖,為萬世王者之師。功德顯著,茲因仲春、秋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先賢顏氏、先賢曾氏、先賢孔氏、先賢孟氏配。尚饗。

祭品:

帛一,爵三,铏二,籩八,豆八,簠二,簋二,羊一,豕一。

東西配祭品:

東、西各一帛,各爵三,豕首二,豕肉四,铏二,籩豆各四,簠簋每位各一。

名宦祠【在戟門左】。祀:

永定縣知縣王環,

永定縣教諭謝弼,

永定縣教諭廖觀海,

永定縣典史莫住,

福建提學副使熊汲,

汀州府同知黃震昌,

永定縣知縣劉文詔,

永定縣教諭冼[32]謨,

永定縣知縣閔一鶴。

祭品

羊一,豕一,簠簋一,籩豆四,爵三,帛一。

論曰:邑有循良,民佩其德。祀之名宦,以崇報也。考邑志,自知縣王公而後僅九人。其有惠澤難泯,或年久而未舉,或已舉而未行,如許公文獻、何公守成、吳公殿邦、趙公廷標,莫不功垂不朽矣。

鄉賢祠【在戟門右】。祀:

上杭縣訓導胡時,

武平縣訓導丘德馨,

常德府知府賴先,

中書科中書舍人張僖,

廣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沈孟化,

貢士贈承德郎盧寶,

興寧縣知縣加銜兵部主事賴維岳。

祭品【乙卯年破城,銅爵失二十三個,其爐蹲等器全失】

羊一,豕一,簠簋一,籩豆四,爵三,帛一。

論曰:邑有先達,人所仰止。祀之鄉賢,以矜式也。考舊志,自胡公而下僅七人。諸賢繼起,風軌卓越,尚未請祀,謹於科名之下,傳註事跡,亦三代遺直,以俟將來云。

祭器

銅爵一百四十個。成化十六年,巡道劉珂、學道周孟中鑄造發學,今損十六個。】

鐵香爐大一個,小八個。

木香爐一個。【在土地祠。】

神案、香案、牲帛桌共五十三張,今無。

祝文板一面。

木燭架六個。

錫酒樽三個。【今少一個。】

錫燭臺二對。

帛箱十個。

木籩豆四百個。【舊存二百,知縣何守成新置二百,共四百。今存一百六十八個。】

竹繫籩豆七十六個。【內損三十五個。】

簠簋三十九個。【內壞五個。】

鐵鍋三口。【知縣何守成置。】

燈籠三個。【俱失圍。】

單燭架一對。

滿堂紅一對。

齋戒牌一座。

盥洗盆一個。【知縣何守成置。今無。】

牲盤二個。

啟聖祠之木香爐三個[33]

書籍【乙卯年破城全失】

《拾叁經註疏》共四十四本。

《通鑒綱目》二十本。

綿紙《易經》六本,今少一本。

綿紙《詩經》一部四本。

綿紙《書經》一部四本。

綿紙《春秋》一部十本。

綿紙《禮記》一部八本。

《易經大全》一部八本。

《春秋大全》一部十二本。

《禮記大全》八本,失一本。

東西《漢書》一部四十本,少五本。

《唐書》一部三十八本,少一本。

《五代史》一部八本。

《性理大全》十二本。

《資治通鑒》六本。

《少微通鑒》六本,少一本。

《大誥》一本。

《韓柳文》十本。

《諸司職掌》三本。

《東萊博議》二本。

《迎恩錄》二本。

《朱子成書》四本。

《洪武正韻》六本。

《止齋論》一本。

《五倫書》十本。

《射禮儀註》一本。

《正俗編》二本。

《鄉飲圖》一軸。

《醫書》五本。

《楚辭》一本。

《懸鏡》三本。

史記》二本。

《路史》十四本。

《四書直解》一部。

射器萬曆三年《志》載,俱無。】

鹿中【五十根】,楅,豐,侯布【帶架】,籌,樽,勺,爵,籩,豆,洗盥【帶架】,水罍,乏,旌,弓,決,矢,樸,磬,瑟,笙,鼓,漆桌,油屏。

臥碑

國朝順治九年,禮部復頒《臥碑條約》八款,發刻學宮: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於後: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知[34]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記所載忠清事跡,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幹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官司,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干預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一、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辯難。為師者,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告。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提調官治罪。」

社學【附】

一在漳南道左。前廳三間,後廳三間。【舊廢。】

一在東北臥龍山麓布政司後,匾曰「龍岡社學」。萬曆乙未年,改建關帝廟。】

一在文昌祠東。順治八年,邑人熊興麟、生員鄭孫綬、張士美、沈墀、孔天眷、丘鼎山、周歷象、吳晉等,僉呈巡道趙映乘建。】

書院【附】

綠筠書院在縣南一里許,濱河掛榜山尾。正堂三間,架樓於上。諸生時有肄業於此者。大門三間,右抵山,左抵路,前空地丈餘,後空田一丘。【按,舊《志》載:「買民廖積富田稅二秤,大小三丘,用價銀貳兩伍錢,貼過官米銀貳兩,共肆兩伍錢;買民鄭冒田叁秤,並貼過官米共用價銀四兩。有契存案。以上俱知縣謝良任創置。但書院雖設榜山之尾,術者尤嫌其低下。知縣何守成復令地方及居民鄭冒家,遍植松木數千株於山之上,後日暢茂,庶可補此山之闕,護書院之右。後之職茲土者,歲時當令地方嚴加看守,毋使小民旦夕而伐之可也。」載萬曆三年《志》。後知縣許堂重修,近廢,基存。】

吳公書院在西郊外,知縣吳殿邦建。【今廢。】

岳公書院舊平西驛地。嵩社門人陳鈞奏、吳利見、陳英之、吳雲芝、丘天麟、陳上觀、闕魁,置大洲磜下田稅伍秤叁分,載丘和戶內民米柒升,遞年元旦,備牲醴品果,為岳公上壽。

盧公書院在文昌祠左。本府同知盧裕礪署縣事時捐俸建造,朔望聚諸生講學於此。

論曰:學校,營建中一事也。而另編之,以見尊崇聖道,養育人才,其關係重且大也。崇祀之典,歷代不同,而易塑像以木主,改王號為「先師」,創建啟聖公祠,明世宗之見,高出千古矣。明三百年來,從祀聖廟者僅四人,布衣胡居仁與焉。而名宦鄉賢附於廟祀者,不敢濫登,抑何嚴且公也。其在今日,明倫堂之課宜舉,鄉飲酒之禮宜行,社學以訓子弟,書院以居生徒,皆學校中事也。賢大夫留心焉。

學田【附地租祠租】

【按,舊《志》盧贊撰云:「永定原無學田,蓋學宮之缺典也。諸士子資費不供,有待久矣。何侯父母,聿重茲典,每留意焉,乃命通學僉議其事。即捐俸金陸拾兩,收買各姓田稅。其間,士民聞風興起,願捐田入官,充為學田,以濟厥美者。計共田稅壹百畝,共租銀壹拾捌兩零叁分,共載糧米肆石柒斗捌升壹合捌勺。內總除納糧銀叁兩零壹分肆厘,餘下租銀壹拾伍兩零壹分陸厘,發學應充公用,及每年查報貧生,以此給膳,使之俯仰有賴,學業不荒。士大夫感激樂睹盛舉,為之伐石樹於學宮,請碑文以記之。」今將買過學田畝數、糧租並佃人姓名開後:】

一、收買生員盧一松田稅[35]叁拾柒畝肆分,共載糧米貳石。田價銀壹拾柒兩正。坐落豐田里,地名賴幹。

一、收買生員盧贊田稅叁拾柒畝肆分,共載糧米貳石。田價銀壹拾柒兩正。坐落豐田里,地名賴幹。【以上兩款盧家贖回,其糧米肆石,盧家自認。】

一、收買生員吳茂梧田稅壹拾壹畝貳分伍厘,共載糧米陸鬥壹合捌勺。田價銀壹拾柒兩正。坐落溪南里,地名龍門白飯坑竹瓦寮。

一、佃曾廷玉兄弟並孔升共耕田稅拾秤肆鬥,遞年,該穀叁拾肆籮正。

一、佃余積鳳耕,稅捌秤,該穀貳拾籮正。

一、佃廖才耕,稅穀拾秤,該穀貳拾貳籮。又魚塘壹口,租穀捌籮正。

【以上共稅叁拾伍秤肆鬥,每年共該租穀捌拾肆籮。每籮銀伍分,共折銀肆兩貳錢。內除納糧銀肆錢正,尚剩銀叁兩捌錢,發學周濟貧生之用。】

一、收買太平里一圖民簡圭田伍畝伍分,載糧米捌升。田價銀捌兩柒錢伍分正。坐落太平里,地名三聖隔石班塘。

一、太平里一圖民簡廷選,情願將田柒畝,載糧米壹鬥,坐落太平里,地名三聖隔石班塘。不願領價,送出通學生員燈油之資。

一、佃陳成耕稅壹拾叁秤半,該穀貳拾柒籮正。

一、佃陳積盛耕稅柒秤,該穀拾肆籮正。

【以上共該租穀肆拾壹籮。每籮銀伍分,共折銀貳兩零伍分。內除納糧銀陸分肆厘,尚剩銀壹兩玖錢捌分陸厘正。發學周濟貧生之用。】

知縣何守成捐俸拾兩正。

教諭溫理捐俸伍兩正。

巡檢周曰仁、祝大順、杜喬歲各助銀壹兩正。

廩生盧一松、張一瀾、丘德盛、賴桓、賴有緣、吳茂梧、賴一鯉、盧贊、張一澈、盧嘉會、陳應峰、盧世寧、賴一麟、賴、盧貫、盧士元、曾子毅、陳應春、廖顯武、賴宗周,共捐廩銀肆拾兩正。

通學生員沈孟作、賴一相、郭書、賴一忠、賴浣、丘應兆、吳贊、廖道充、盧寶、吳茂棠、盧士科、孔志遠、鄭洪道、範榮先、廖燦,以上沈孟作等共一百五十人,各量家捐助,茲不復贅。

康熙拾貳年,《志》成,清正新舊學田租銀、佃人姓名於後:

簡芳每年納銀壹兩柒錢正。陳元信每年納租銀壹錢正。【二佃在太平洪源三聖隔。】

廖以行每年納租銀壹兩正【在太平田段】

馬得盛每年納租銀貳錢捌分捌厘正,馬汝太每年納租銀肆錢貳分伍厘正,陳貴每年納租銀叁錢貳分伍厘。【三佃在太平銅鼓湖。】

吳應瑞每年納租銀叁錢壹分伍厘正,吳子由每年租銀壹錢正,吳子沖每年納租銀貳錢伍分正。【三佃在太平銅鼓湖。】

闕興南每年納租銀壹兩壹錢正。【在馬山背。】

張守成每年納租銀貳錢柒分伍厘正。【在金砂。】

熊滋將上湖雷田稅貳秤叁分零,送出通學生員燈油之資。糧米在溪六十甲吳元聞戶內將租穀抽納。【佃人熊元智每年上稅穀柒籮,折系銀叁錢伍分正,納糧在內。】

張應秋每年納租銀壹兩伍錢正。【在苦竹崠筆架山下。】

黃思祿每年納租銀壹兩貳錢伍分正。【在太平南山尾。此一佃撥秤學田錢糧,系豐四十甲盧盛芳戶丁收。】

廖得運每年納租銀伍錢正。【在溪口赤逕。】

黃茂塘、黃茂志、黃甲生三人,每年納租銀伍錢貳分伍厘。【在太平詹坑。】

鄭明秀每年納租銀陸錢正。在下龍門。

胡升龍每年納租銀叁錢伍分正,胡有鳳每年納租銀肆錢正。【二佃在金豐角坑。】

闕明軒將馬山鄉田稅陸桶柒藟,送出通學生員燈油之資,糧米仍在闕戶。【佃人闕萬盛每年除納糧外,實上稅穀肆桶正。】

張有上每年納租錢柒錢正。【在新寨。】

吳官梅每年納租銀肆錢伍分正,內除秤糧捌分,實收銀叁錢柒分。【在金豐東洋。】

林心拱每年納租銀柒錢正。【在太平孔夫。】

吳上錫每年納租銀貳錢壹分正。【在三層嶺。】

王遵,字禮綱,將太平苦竹坑田稅拾秤,送出通學生員燈油之資。原載官米,仍在王振宗戶內。【佃人王文淵每年除納錢糧外,實納銀壹兩正。】

以上貳拾伍佃共納田租系銀壹拾肆兩柒錢伍分叁厘。內除秤錢糧壹兩肆錢伍分陸厘,實收田租系銀壹拾叁兩貳錢玖分柒厘正。

河壩租佃人姓名【河壩在縣治南郊】

鄭民歌每年納租銀壹兩錢捌分叁厘正。

鄭英乃每年納租銀柒錢貳分貳厘伍毫正。

鄭英乃每年納租銀柒錢貳分貳厘伍毫正。

鄭英乃每年納租銀柒錢貳分貳厘伍毫正。

鄭勉為每年納租銀柒錢貳分貳厘伍毫正。【上手系沈策先秤納。】

賴紹英每年納租銀壹兩零玖分正。

鄭子恩每年納租銀捌錢正。

賴樽每年納租銀捌錢肆分正。

賴振大每年納租銀壹兩零陸分正。

黃應賜每年納租銀肆錢捌分正。

鄭楊芳每年納租銀伍錢柒分伍厘正。

謝元亮每年納租銀伍錢肆分正。

謝時德每年納租銀貳錢肆分正。

鄭尚益每年納租銀肆錢捌分正。

鄭以章每年納租銀壹錢玖分正。

鄭以振每年納租銀壹錢壹分捌厘正。

以上十六項每年共租系銀壹拾壹兩壹錢捌分陸厘正,每積三年,以為當科遺才大收生員科舉之資。

張周每年納租系銀壹兩柒錢陸分伍厘正,原給本學水夫工食。

自新巷直下至大街,橫至龍門止,基址相連門鬥,民人賃做房屋,每年納租。姓名開後:

廖得順一間。後與廖得玉民居為界,左與學為界,右與新巷為界,前與廖得立為界。內屋後有糞窯一所。

廖得立一間。後與得順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黃應田為界。【以上二間,每年納租系銀貳錢正。】

黃應田一間。後與廖得立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黃思盛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

黃思盛一間。後與黃應田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黃應盛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36]

黃應盛一間。後與黃思盛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黃劉福為界。每年納租銀貳錢正。

黃劉福一間。後與黃應盛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黃應茂、賴養贊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

黃應茂、賴養贊共一間。後與黃劉福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鄭振英為界。每年納租銀貳錢正。

鄭振英一間。後與黃應茂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鄭以就為界。每年納租銀柒分伍厘正。

鄭以就一間。後與鄭振英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李用臣為界。每年納租銀柒分伍厘正。

李用臣一間。後與鄭以就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黃應全為界。每年納租銀貳錢正。

黃應全一間。後與李用臣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巫必臺為界。每年納租銀伍分正。

巫必臺一間。後與黃應全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黃思升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

黃思升一間。後與巫必臺為界,左右界如上,前與鄭蘭英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伍分正。

鄭蘭英一大間,上下兩棟。後與黃思升為界,左與戴元盛為界,右與巷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叁錢正。

戴元盛一大間,上下兩棟。後與學齋為界,左與陳元恭為界,右與鄭蘭英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貳錢正。左邊原黃應壽一間,每年納租銀貳錢,今元盛並入。

陳元恭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鄧谷生為界,右與戴元盛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貳錢正。

鄧谷生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李接臣為界,右與陳元恭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

李接臣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黃應芳為界,右與鄧谷生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

黃應芳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戴文盛為界,右與李接臣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

戴文盛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李含生為界,右與黃應芳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

李含生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張志谷為界,右與戴文盛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貳錢正。

張志谷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賴膂臣為界,右與李含生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

賴膂臣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範元勝為界,右與張志谷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

范元勝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王明興為界,右與賴膂臣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叁錢正。原一間,今隔分二間。

王明興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李以德為界,右與範元勝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貳錢正。

文昌祠後系學地:

張應發一間。後與祠為界,左與青雲路為界,右與賴得俊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學地租銀壹錢正。

賴振元【即得俊。】一大間。後與祠為界,左與張應發為界,右與戴元進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貳錢叁分伍厘正。

戴元進一間。後與祠為界,左與賴振元為界,右與賴膂臣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壹錢正。

賴膂臣一間。後與祠為界,左與戴元進為界,右與黃思升民居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每年納租銀貳錢正。

以上大共學地租系銀肆兩叁錢柒分伍厘正。

文昌祠祀典[37]

張居可賃祠前塘一口,四處界址舊有分明。每年納租系銀壹兩正。

漆店背店三間:

張汝才一間,每年納租銀柒錢正;

劉淑初一間,每年納租銀捌錢正;

沈君弼一間,每年納租銀陸錢正。

【以上三店,原收李以德償期銀貳拾兩,向吳惺卿買置。每年共收租系銀貳兩壹錢正。】

李以德一間。後與學屏墻為界。左與龍門為界,右與王明興為界,前與大街為界。此系霍公捐俸貳拾兩買置。本人償期銀貳拾兩,每年納租系銀貳兩正。

癸酉舉人盧日就,喜出銀壹拾兩生放利息,共湊銀貳拾兩,以學地架造樓店壹間,招張應發白手開坐,每歲納租系銀貳兩肆錢正。

賴膂臣賃學地舊址外,又將文昌祠、社學後空地借築丈餘,每年春秋季,各納租系銀伍分。【此地應歸還祠。】

霍公捐俸壹拾兩買祀田壹處,稅貳拾桶,佃人吳應旺耕。

【以上伍款租銀,俱入文昌祠春秋辦祭之用。】

康熙拾貳年癸丑冬,知縣潘翊清,教諭黃甲先,生員賴玠、沈墀、黃甲殿、鄭孫綬、盧濟泓、廖起龍、吳晉、吳利見、熊卜偉公同查正。

學校卷之四終

卷五

[编辑]

賦役志

[编辑]

民惟邦本,而賦課所以資兵餉、衛生民者也。永定平衍膏腴之壤少,而崎嶇磽確之地多。民之食出於土田,而尤仰給於水利;民之貨出於物產,而或取資於坑冶。非獨民賴之也,土貢財賦胥此焉。供是丁田者,地利之豐歉,民物之盛衰,國計之盈縮繫焉。豈細故哉!

戶口

[编辑]

成化十八年《府志》:「戶二千二百五十,口一萬一千一百二十九。」舊《縣志》:「戶二千二百九十八,口一萬三千七百六十六。」

弘治五年,戶二千四百二十七,口一萬六千三百三十八。

嘉靖元年,戶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一萬四千六百一十。

萬曆元年,戶二千一百八十四,口九千五百零二口。

土田

[编辑]

成化十八年,本縣官民田地、山塘,九百七十九頃五十三畝七分。

賦稅

[编辑]

夏稅鈔。今數八十八錠一貫七百七十二文。舊《縣志》少七百七十二文。

稅糧米。原建縣溪以北屬上杭,溪以南屬永定。奏議四界內正耗米共該六千九百一十五石有零。後,只割入五千八百五十六右五斗六升九合一勺,被上杭縣勒減一千六十有零石。【兩縣互爭者,以此故也。】

秋租鈔。今數一百三十九錠二貫八百六十四文。舊縣志止有三十七錠二貫。

國朝歲征

[编辑]

一戶口人丁。

原額男子成丁五千三百五十三丁五分,不成丁一千二百六十六丁五分,征銀二千三十五兩二錢四分三毫二絲二忽九微九纖九沙。外新增成丁七十一丁,每丁征銀四錢五厘四毫三絲七忽三微七纖二沙,共征銀貳拾捌兩柒錢捌分六厘五絲三忽四微一纖二沙。又增不成丁七丁,照依賦役,每丁征鹽料銀八分八厘二毫七絲五忽二微七纖,征銀陸錢一分七厘九毫二絲六忽八微九纖。實在六千六百九十八丁【每丁征銀不等】,共征銀二千六十四兩六錢四分四厘三毫三忽三微一沙。

原額婦女五千六百二口,征銀一百二十八兩五錢四分八厘八絲五忽六微四纖。外新增一十四口,每口征鹽鈔銀二分二厘九毫四絲六忽八微二纖,共征銀三錢二分一厘二毫五絲五忽四微八纖。實在五千六百一十六口,每口征鹽鈔銀二分二厘九毫四絲六忽二纖,共征銀一百二十八兩八錢六分九厘三毫四絲一忽一微二纖。

一田產

原額官民田、地、池塘、山溪、浦一千五頃六十畝一分二厘八毫九絲五忽五微【每畝科派不等】,征銀八千五百六十五兩一錢五分一毫五絲七微七纖三沙九塵。【外,康熙元年,奉文以順治七年為始,補征龍瀝紙銀一十三兩二纖七分二厘四毫。】

外,附征雜項租稅,共銀一百九十八兩一錢分二毫七絲二忽四微。【有閏年加征銀九分六厘一毫五絲。】又續增牙稅銀二十一兩。

以上丁田正附征,共銀一萬九百九十一兩四分六厘四毫六絲七忽五微九纖四沙九塵。【有閏年加征銀九分六厘一毫五絲內。】

一起運

戶部原額折色,改折價腳鋪墊銀一千八百八十七兩二錢五分六厘三毫六忽四微六纖七沙。

本色辦解顏料,價腳鋪墊銀九兩四錢九分四厘三毫六絲三忽三纖三沙。裁扣解部並節年裁官銀八百七十九兩九錢四分九厘四毫一絲五忽八微。

工部原額折色,新增價腳並龍瀝紙銀一千二百六十一兩七錢八分五厘四毫六絲六忽七微二纖。

以上起運,折色實徵銀四千二十八兩九錢九分一厘一毫八絲八忽九微八纖七沙,本色實徵銀九兩四錢九分四厘三毫六絲三忽三纖三沙。今奉旨俱匯解戶部。

一存留

本省額編正附徵兵餉並新增丁口牙稅,充餉銀三千七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九厘五毫二絲九忽七微四纖九沙九塵【有閏年加征銀九分六厘一毫五絲】;裁扣本省兵餉銀七百二十三兩四錢二分六厘八毫三絲八微。以上存留兵餉共銀四千四百七十四兩三錢六分六厘三毫六絲五微四纖九沙九塵【有閏年加征銀九分六厘一毫五絲】

以上起運本折、存留兵餉,共實徵銀八千五百一十二兩八錢五分一厘九毫一絲二忽五微六纖九沙九塵【有閏年加征銀九分六厘一毫五絲】

經制官役俸食、驛站銀二千六百九十五兩七錢一分七毫六絲九忽八微二纖五沙內。【順治十五年,奉裁科舉生儒盤纏扣半,銀陸兩伍錢五分五厘五毫五絲。十六年,裁各官每年勻閏銀七兩八錢三厘九毫九絲八忽四微。十八年,裁按院心紅紙張銀四兩二錢三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四微。康熙元年,裁吏書工食銀一百二十四兩。四年,裁本縣學訓導俸食銀七十四兩九錢二分,歸入扣裁解部數內。】實給銀二千四百七十八兩一錢九分四厘五毫五絲五忽二纖五沙。

外,紳、衿吏,承削免銀八百八十九兩七錢四分七厘。【順治十四五年,奉文為始,歲有增減,年額不同,難以入總,遞年照易知由單歸入,地丁並徵。】

匠班:子、辰、申年,一名額征銀一兩八錢;丑、已、酉年,一名額征銀一兩八錢;寅、午、戊年,一名額征銀一兩八錢;卯、未、亥年,一名額征銀一兩八錢。【以上遇有閏年,照閏月季分,名匠每名加徵銀六錢。】

賦役卷之五終

卷六

[编辑]

秩官志

[编辑]

官制 知縣 主簿 典史 教諭 訓導 巡檢 名宦績附 署績附 駐防

官制

[编辑]

【按,周官有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而賞罰之及,郡縣散置。明太祖定賦三等,有上縣、中縣、下縣之別。永制從中,設知縣,正七品,方印,總一縣政務;勛階,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章服用鸂鶒,月俸七石。主簿,正九品,管糧;勛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章服鵪鶉,月俸一石。典史,未入流,為知縣首領官,無勛階,章服得用黃鸝、鵪鶉、練鵲,月俸三石。縣有師儒以蒞文教。儒學教諭,未入流,條印,管理學政,章服得用鸂鶒,與知縣同,月俸三石。訓導,未入流,分理學政,章服與教諭等。各司巡檢,從九品,方印,主緝捕盜賊、囚犯;勛階,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章服如主簿,月俸一石。陰陽醫學,俱用條記,不載祿書。】

國朝多仍明制。凡秩官之尊卑,詳於頂帶,章服同明,披領如之。

知縣一員,

主簿一員【明弘治九年設,十五年裁】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康熙四年裁】

興化鄉巡檢司巡檢一員,

太平司巡檢一員,

三層嶺巡檢一員,

陰陽學訓術一員,

醫學訓科一員,

僧會司【無設】

道會司【無設】

知縣

[编辑]

[38]

王環浙江新昌人,由舉,歷教官,選授。草昧初開,興利者六,除害者三。勒銘縣石,萬世永賴。祀名宦。

顏韶浙江青田人,由貢。

陳禮浙江鄞縣人,由舉。

張縉廣東瓊山人,由舉。

陳悅直隸吳縣人,由貢。

宋澄浙江建德人,由舉。

聞璇浙江海鹽人,由舉。

楊宗江西高安人,由舉。

梁善江西臨川人,由□[39]

陳濟廣東保昌人,由貢。【以上俱弘治年任。】

曾顯浙江泰順人,由貢。

戴彜心湖廣房縣人,由貢。

邢瑄廣東文昌人,由舉。【以上俱正德年任。】

劉文詔江西安福人,由舉,祀名宦,有傳。

毛鳳廣西臨桂人,由舉。

孫铦江西豐城人,由貢。

唐燦廣西臨桂人,由舉。

何文經廣西郁林州人,由舉。

胡大武直隸貴池人,由貢。舊《志》載:「篤實和易,愛民如子。」當時咸云:「真得父母之體。」

莫惟實廣西馬平人,由舉。

羅世慶江西吉水人,由舉。舊《志》載:「性清慎,多才能,吏畏民懷。惜居位未久,以憂歸。」

洪良弼廣東揭陽人,由舉。

許文獻直隸長洲人,由貢。宦跡有《傳》。

周珊直隸龍虎衛人,由舉。

龍堯達廣東順德人,由舉。【以上俱嘉靖年任。】

陳翡江西南昌人,由舉。舊《志》載「性樸謹守,民不見擾。」

謝良任廣東番禺人,由舉。【以上俱隆慶年任。】

何守成浙江分水人,由舉。宦跡有傳。

閔一鶴浙江烏程人,由貢。祀名宦。

姚樸浙江慈溪人,由貢。

花偕江西弋陽人,由貢。

葉祖堯雲南臨安人,由進士。

姜子貞浙江餘姚人,由舉。

郭塤江西贛縣人,由貢。

張正蒙廣西柳州人。由貢。

許堂江西宜黃人,由貢。舊志載:「性慈仁,不事鞭撲。」[40]

何檀浙江富陽人,由貢。卒於任。

謝元賀江西瑞金人,由舉。

危言江西新建人,由舉。蒞任六載,持身冰蘗,聽斷公平,關節罔通。

龍應亮浙江桐城人,由貢。

吳殿邦廣東海陽人,由進士。宦跡有傳。

沈遁浙江仁和人,由舉。【以上俱萬曆年任。】

周齊廣西宜山人,由舉。

錢養民浙江餘姚人,由舉。【以上俱天啟年任。】

朱夢魁廣東饒平人,由舉。

陳天佑浙江長興人,偏橋籍,由貢。

徐承烈浙江鄞縣人,由舉。

馬伯升雲南尋甸府人,由貢。

伍耀孫湖廣石門人,由貢。升江西臨江府同知。

徐可久江南贛榆人,由貢。[41]

[42]明紀載五十人,祀名宦者三人:王環、劉文詔、閔一鶴。

  • 國朝

趙廷標浙江錢塘人,由拔貢。順治三年任。蒞殘疆於版圖初附之時,三罹漳廣巨冠。蕞爾孤城,兵食莫繼,戰守單弱,邑瀕於危者屢矣。能以恩義固人心,以戰勝摧強冠。雖斗米一金,捍禦愈固;雖前鋒偶挫,出奇無窮。調援郡省,屢破重圍。邑有完城之慶,人荷再生之恩,皆其功也。榮遷之日,攀轅逾境。[43]康熙三十六年,署縣事、連城縣知縣趙良生請祀名宦。

沈在湄江南無錫人,由進士。順治七年任,八載勤勞成疾,卒於任。

岳鐘淑江南武進人,由進士。順治十五年任。欽取。【事詳《德政碑》,載《文翰》。】

任名成陜西人,由貢。順治十七年任。以告病歸。

洪天開江南歙縣人,由舉。康熙元年任,以大計去。

潘翊清遼東義州人,由貢。才堪治劇,明足燭奸。康熙七年任,以緝逃有功,見奉推升。

主簿

[编辑]

陳正仁貴州人,由貢。

李振廣東番禺人,由吏。【以上俱弘治年任。】

典史

[编辑]

張明賢江西餘干人,由吏。舊志載:「勤謹和綏。」

胡浩湖廣黃陂人,由吏。舊志載:「質實謙和,優於贊政。」【以上俱成化年任。】

林秀湖廣松溪人,由吏。

朱麒浙江嘉興人,由吏。

趙得直隸儀真人,由吏。

葉珵浙江上虞人,由吏。

陳佳浙江上虞人,由吏。

陳森浙江慈溪人,由吏。

梁演廣東番禺人,由吏。【以上俱正德年任。】

謝德浙江黃巖人,由吏。

陳綾廣東電白人,由吏。

李鐘江西豐城人,由吏。

莫住廣西蒼梧人,由吏。逐盜鄧太總,力戰而死。祀名宦。有傳。

李鏜直隸來安人,由吏。

方大正浙江淳安人,由吏。

錢述江西廬陵人,由吏。

張宰浙江會稽人,由吏。

戴謨浙江鄞縣人,由吏。

李一迪廣東海陽人,由吏。【以上俱嘉靖年任。】

唐盛世廣東順德人,由吏。【隆慶年任。】

李鑰浙江山陰人,由吏。

吳光祖廣東順德人,由吏。

袁成美江西宜春人,由吏。

巫之祥江西餘干人,由吏。【以上俱萬曆年任。】

張圖南陜西人,由吏。

丁時隆山西汾陽人,由吏。

陸宗臣浙江餘姚人,由吏。

姚繼諭江南休寧人,由吏。【以上俱天啟年任。】

李三汲江西南城人,由吏。

湯九思南直山陽人,由吏。

張憲臣浙江嵊縣人,由吏。

唐世倫河南陟縣人,由吏。

程可遠江南高淳人,由吏。

徐德骍浙江山陰人,由吏。

高國用浙江人,由吏。【以上俱崇禎年任。】

右明紀載三十五人,祀名宦者一人:莫住。

  • 國朝

馬奕勛浙江錢塘人。

趙國璽陜西華州人。

王文才北直隸人。【以上俱順治年任。】

楊廷楹陜西富平人,丁憂回籍,死於上杭。【康熙元年任。】

劉自清陜西富平人,由吏。【康熙十一年任。】

論曰:古公、侯、伯、子、男,各以其所封之國傳之子孫。故讀其世家而先後相承之序,爛如也。自封建廢為郡縣,官其地者不一人,為之官者不數載。於是變世家而題名,冠以年歲,表時也。永定建邑,斷自王公環始。舊志幕僚別敘,茲並綴之。至於循良者,則曰「有紀跡」。奕世之後,故老遺黎,道其遺澤,時興景慕。則所記載者,豈僅里居、履歷已哉!

教諭

[编辑]

謝弼江西安福人,由舉。祀名宦,有傳。【成化十五年任。】

廖觀海廣東省海豐縣碣石衛人,由舉。祀名宦,有傳。

李楨江西南城人,由貢。【以上俱弘治年任。】

黃誠廣東番禺人,由舉。

廖翔廣東順德人,由舉。

江奎江西貴溪人,由貢。

李繁昌廣西宜山人,由貢。【以上俱正德年任。】

雷裕江西豐城人,由舉。

羅正廣東高安人,由貢。

冼謨廣東南海人,由舉。名宦,有傳。

董昱湖廣黃岡人,由貢。

朱材直隸歙縣人,由貢。

郭永達廣東四會人,由貢。

陳希中廣東揭陽人,由貢。

蕭日學江西永安人,由貢。

陳大本浙江分水人,由貢。【以上俱嘉靖年任。】

葉允明廣東河源人,由貢。

李應選廣東歸善人,由貢。【以上俱隆慶年任。】

溫理始興人,由貢。

沈應鶚奉化人,由貢。

羅泮新城人,由貢。

嚴光翰莆田人,由貢。

張廷相同安人,由舉。

江良賓常山人。由貢。

楊繼秀建安人,由貢。

周桐德化人,由舉。有去思碑。

劉達南平人,由貢。

陳用舉晉江人,由舉。

李茂楨茂明人,由貢。

余應中龍溪人,由貢。

黃良杞松溪人,由貢。

米文洪莆田人,由貢。【以上俱萬曆年任。】

熊會奇臨川人,由貢。

陳士利邵武人,由貢。

陳濂仙遊人,由貢。【以上俱天啟年任。】

李從震建寧人,由貢。

黎元德高明人,由貢。

潘大鼎昆山人,由貢。

張治本邵武人,由貢。

林宣化泉州人,由貢。

劉廷耀龍溪人,由貢。【以上俱崇禎年任。】

右明紀載四十一人,祀名宦者三人:謝弼、廖觀海、冼謨。

  • 國朝

張期閩縣人,由貢。

吳佺鼎晉江人,由舉。

張天華建陽人,由貢。

郭萬完龍溪人由舉。有訓士碑。【以上俱順治年任。】

黃甲先羅源人,由貢。【康熙九年任。】

訓導

[编辑]

【萬曆間設】

雷域中建安人,由貢。

劉廷華福安人,由貢。

吳伯汪連州人,由貢。

馬應龍鉛山人,由貢。

余應中龍溪人,由貢。

鐘大務東莞人,由貢。

向秉元巴東人,由貢。

王尚賓龍巖人,由貢。有去思碑。

張拱光澤人,由貢。【以上俱萬曆年任。】

吳愈曾臨高人,由貢。

林日馥晉江人,由貢。

陳念祖連江人,由貢。【以上俱天啟年任。】

林在扆惠來人,由貢。

胡希祖淳安人,由貢。

吳鼎臣福清人,由貢。

武尚德辰州人,由貢。【以上俱崇禎年任】

右明紀載十六人。

  • 國朝

陳啟明連江人,由貢。

樂維清大田人,由貢。卒於任,與教諭郭萬完合祠。【以上俱順治年任。】

論曰:古者師儒一官,與令長等。宋胡瑗教授蘇湖,立經義、治事兩齋,其流風至今傳者,由當時最重教官。舉子家狀,必自言受業某教授。雖閭里句讀,童子之師,不關白教授者有禁故。學術出於一,師道尊也。明開縣初,設教諭一員,萬曆間增訓導一員。國朝仍之。至康熙三年,奉裁訓導。或謂僚署太儉,事權不尊。載稽前史,如明臣剛峰海公對楊賀公,獨非起家教官而名垂青史者歟!

巡檢

[编辑]

興化司

[编辑]

梁南容廣西郁林人。

鮑麒河南鄭州人。

何文輝浙江建德人。

胡益江西南昌人。

胡裕浙江奉化人。

宋清直隸舒城人。

段鐸江西萍鄭人。【以上俱成化年任。】

李興直隸懷遠人。

許諒直隸繁昌人。

錢貴浙江仁和人。【以上俱弘治年任。】

洪綬江西沿山人。

高鶴【以上俱正德年任。】

邢義直隸桃源人。

李真直隸蘇州人。

羅親浙江上虞人。

周文郁江西豐城人。

晏文憲浙江新瑜人。

熊諒直隸丹徒人。【以上俱嘉靖年任。】

嚴守敬浙江新瑜人。

戴景良浙江蕭山人。

周日仁廣東三水人。

陳嘉兆廣東興寧人。

楊純廣東程鄉人。

蘇上明浙江石門人。

曹三畏江南蕪湖人。

吳鉉江南蕪湖人。

李升浙江錢塘人。

蕭欽若江西太和人。

陳奇龍廣東饒平人。

鮮于祿廣東和平人。

沈尚樸江南吳縣人。【以上俱萬曆年任。】

李瑚江南長洲人。

劉冕江南廬陵人。

潘士極湖廣攸縣人。【以上俱天啟年任。】

應階浙江會稽人。

趙善仕江南蕪湖人。

丁思政浙江仁和人。

葉樹茂江南吳縣人。

杜居益浙江秀水人。

唐尚仕盛京宛平人。【以上俱崇禎年任。】

右明紀載四十人。

  • 國朝

劉士奇江南上元人。

李仲傑盛京大興人。

程捷江南灑寧人。

蔡文在江西南昌人。

胡天爵盛京宛平人。【以上俱順治年任。】

侯嘉祉陜西富平人。

劉傑浙江山陰人。

太平司

[编辑]

王原坪浙江麗水人。

何永通浙江麗水人。【以上俱景泰年任。】

周聰浙江德清人。【天順年任。】

汪濟江西星子人。

曹寧浙江仁和人。

楊榮浙江黃巖人。

韓亮江西弋陽人。

陳榮廣東饒平人。

朱顯江西清江人。

蔡惟盛廣東南海人。【以上俱成化年任。】

戴俊直隸蒙城人。

張鳳直隸宿遷人。

董永直隸巨鹿人。【以上俱弘治年任。】

楊壁直隸長州人。

潘仲和廣東新會人。

吳珙江西沿山人。

陳輝浙江寧波人。

趙冕湖廣雲夢人。

朱浙江鄞縣人。【以上俱正德年任。】

劉仕江西贛縣人。

唐彬

邢端

高潔陜西朝邑人。

梁滿廣東南海人。

裘鏞浙江鄞縣人。

方雲浙江武康人。

章甫臣浙江西安人。【以上俱嘉靖年任。】

麥蓬廣東新會人。

陳鸞浙江山陰人。【以上俱隆慶年任。】

周憑浙江山陰人。

杜喬歲江西安遠人。

徐宗禮江西臨川人。

朱應元江南武進人。

李名試浙江嘉興人。

張宗仁浙江杭州油燭橋人。[45]

趙善友江南上元人。

張德明浙江杭州人。

楊明達浙江開化人。

劉三省江南華亭人。

張文軒浙江油燭橋人。

祈大義廣東雷州人。

林茂春浙江仁和人。【以上俱萬曆、天啟、崇禎年任。】

右明紀載四十二人。

  • 國朝

徐汝弼江南建平人。

胡以仁浙江秀水人。

朱廷宣江南山陽人。

郭天福陜西咸寧人。【以上俱順治年任。】

三層司

[编辑]

孫昶浙江新城人。

陳隆廣東饒平人。

汪源江西樂平人。【以上俱成化年任。】

丘表直隸壽州人。

趙瓚直隸沛縣人。

楊貴直隸壽州人。

汪彬江西玉山人。【以上俱弘治年任。】

楊鉞直隸元城人。

聞人珙浙江人。【以上俱隆慶年任。】

王繼直隸人。

周鑾浙江人。【以上俱正德年任。】

雷旸江西豐城人。

曾和江西豐城人。

丁憲浙江人。

蔡山江西豐城人。

饒炡江西進賢人。

王祿直隸舒城人。

李謙浙江永嘉人。

桂弼直隸清河人。

彭泗江西大庾人。

王袍直隸無錫人。【以上俱嘉靖年任。】

沈學浙江山陰人。

徐孟儀浙江建德人。

祝大順浙江會稽人。

黃紹芳廣東博羅人。

朱應聘浙江紹興人。

繆瑚浙江山陰人。

李瑚江西豐城人。

劉冕江西吉安人。

項廷輝直隸歙縣人。

傅汝經江西沿山人。

陳汝政直隸青陽人。

倪思震直隸祁門人。

趙善遂直隸涇縣人。

熊極如江西星子人。

孫一鸞浙江永康人。【以上俱萬曆、天啟、崇禎年任。】

右明紀載三十六人。

  • 國朝

陳加慶浙江山陰人。

林應元浙江山陰人。

羅一麟直隸大興人。

蔣世爵浙江山陰人。

陳可緒陜西華陰人。【以上俱順治年任。】

論曰:邑之三司,有設於開縣以前,有設於開縣以後。皆為地方計長久也。故歷任職官,悉為譜之。其間,才能昭焯,碑存去思者,別為表焉,以志不朽。

名宦紀績【附】

[编辑]

知縣王環蒞新創之邑,而有剸煩之才;制難處之事,而有敢為之志。廉明果斷,興利除害。歷任六載,吏民悅服,有《政跡碑》。【見《文翰》。】

教諭謝弼振鐸草昧,師範融和,條議杭糧,纂輯邑志。詹事彭華曰:「敦厚溫柔,醉葩詩之奧旨;文行忠信,仰杏壇之遺蹤。」善詩文,多紀述,學者慕之。申祀名宦。

教諭廖觀海勤於訓誨,始終不倦。立身制行,為士所宗。入祀名宦。

典史莫住蒞任惟勤,捕賊殞命。嘉靖二十二年,巡守道徐,巡歷至縣,哀其死,為文致祭,批縣申詳。入祀名宦。

提學副使熊汲江西南昌人。誠信率人,道學範士。存有興起斯文之頌,沒[46]有泰[47]山北斗之思。提學道朱批允據福州府等學生員張標呈情行縣,入祀名宦。

同知黃震昌號陽岡,江西邇縣人。嘉靖四十年署縣事。值上杭李占春作亂,被脅者眾。公收集善類,入城安插。召募鄉兵,民樂為用。發廩賑饑,民賴以寧。公勤王事,沒於永定。民哀思之,豎碑城西。入祀名宦。

知縣劉文詔廣學舍,築杭陂。出粟賑饑,捐資助喪。擒王滿賊於巢中,服山背民於化外。履任六年,冰蘗如一。解組去任,士民泣送。入祀名宦。

教諭冼謨秉性溫雅,制行清介。凡齋膳夫,受以常制。門殿庫級,止於使令。且春風和氣,薰炙士類。勤於課試,卻饋助貧。申祀名宦。

知縣許文獻性耿介,多智略。任永六載,始終一節。永俗圖賴,公痛抑之。故六年之內,絕無訟人命者。尤惡舞文之吏,每事必親裁焉。至有冤抑者,力為雪之。時賊首溫祖緣,謀欲劫縣。公計就擒。有鄉兵死於追捕者,為文泣祭。值歲饑,設賑勸輸,務期實惠。歷任紙贖,悉納穀上倉,及置兵器藏庫,人莫測其意者。公去未幾,地方擾亂。戰守之具,糧餉之費,饑民之恤,咸取給焉。署印黃震昌拊髀嘆曰:「許知縣真神人哉!不積斯穀,不戢斯具,則今日之永定,策將安施?」勒碑志跡,建祠於東嶽之右。舊《志》以未入《名宦》,故附紀於此。

知縣閔一鶴公庭寂靜,敷政慈祥,勤課士類,厘剔衙蠹。蒞任一載,卒於官。士民戴德,建祠特祀。順治七年,知縣趙廷標申祀名宦。

知縣何守成勤慎正已,廉潔惠民。創學田,建義倉,舊增三千餘丁,力為請止。加意人才,軫念民隱。興革八事,甚垂百世。謠曰:「前有王父,後有許母,賢哉何侯,二公接武。其蘇我生,其止我處。」建祠東關,春秋二祀。以未入《名宦》,故附紀於此。

知縣吳殿邦有才名,能吏治。崇文教而申改學宮,課士類而創置書院。蠲免里役常規,厘剔吏胥夙弊。聽訟無冤民,衡鑒多奇士。嚴君子小人之分,隆尊年尚德之風。勒碑建祠,至今頌祝不衰。未入《名宦》,故附紀於此。

署績【附】

[编辑]

葉珵浙江上虞人,任本縣典史。正德元年,署縣事,申蠲差役,改建衙宇,政績殊多。

黃震昌本府同知,署縣事。績見《名宦》。

霍蒙拯廣東南海人,由舉,任清流縣教諭。崇禎二年,署縣事,建文昌祠,設常平倉,經術政事,至今慕焉。

林逢春廣東南海人,丁丑進士。左遷本府照磨,署縣事。平寇賑饑,謙厚愛民。【見《政績碑》。】

  • 國朝

盧裕礪盛京三河人,由拔貢,任本府同知。順治十七年,署縣事。課士恤民。【見《政績碑》。】

申傳芳河南延津人,由貢,寧化縣丞。康熙六年,署縣事。未滿十月,邑裏有「官清民安」之謠。

論曰:職官既有「志」矣,而繼列名宦署績者何?蓋宦有可名,篆有代署,或為四境清利弊,或於數事見廉明。以見志懷利濟者,豈在一日已哉!

駐防將官【委署不載】

[编辑]
  • 國朝

張強河南人,入祀武惠祠。

郭洪

姚宗仁以虐民殺。

董得勝以叛殺。

張有義盛京宛平人,入祀武惠祠。

王得勝古竹營,以告發去。

徐鳳

吳習江西人,古竹營。

卞捷江南鎮江人,入祀武惠祠。

樓時玉河南人。

論曰:防將之設,所以分捍禦之權,而桑土乎一方者也。其兵與閭閻為伍,於民為最親。關係民之利害尤巨。一或失紀,大則弗獲其廬井,小則弗寧其樵蘇矣。永之列將率皆韜略素嫻,膂力方剛。數十年來,兵民歡如兄弟者,皆安民和眾之力也。則嚴以馭下,睦以處民。舍二者,寧有他道歟?

秩官卷之六終

卷七

[编辑]

選舉志

[编辑]

進士 舉人 薦辟 恩拔 歲貢 例貢 武科 貤封 儒官 應例 吏員 武職 內宦 訓術【附】

進士

[编辑]

賴先,號中峰。登正德庚戍錢福榜,授戶部主事,官至常德府知府。懿德孫。

張僖,號鳳山。登嘉靖戊戍茅贊榜,授中書科舍人。

沈孟化,號觀瀛。登隆慶辛未進士,丁父憂回。萬曆甲戍殿試,登孫繼臯榜。初授直隸江浦知縣,升刑部河南司主事,差讞江南。升本部山東司員外郎、江西司郎中。出守浙江湖州府知府。升廣東按察司副使,理驛傳轉。升廣西布政司左參政,告養歸。補授湖廣布政司左參政,駐節蘄黃。以忤稅監,左遷廣西按察司副使。轉升廣西布政司左參政,駐節梧州府。宦績詳見大學士沈鯉記中。玉璋子。

吳煌甲,號愉之。登崇禎癸未楊廷鑒榜。授廣東揭陽縣知縣,欽取。懋中長子。

熊興麟,號石兒。登崇禎癸未楊廷鑒榜。初授南直隸宜興知縣。歷任禮部主客司主事。升巡按湖廣監察御史。

  • 國朝

蕭熙楨號瞿亭。登順治己亥徐元文榜。授湖廣長沙縣知縣。

黃日煥號愧莪。登順治辛丑馬世俊榜。授廣西興業縣知縣,丁憂回。補陜西甘泉縣知縣,升江南邳州知州,升淮安府同知。

舉人

[编辑]

闕和永樂癸卯科,年二十一歲由上杭學中式。豐田里人。

丘巖正德辛酉科,由上杭學中式。太平里人。

張弘景泰庚午科,年十七歲由府學中式。授直隸寧國府同知,署府道篆。

賴先弘治己酉科,由縣學中式。

賴守正弘治戊午科,由縣學中式。先長子。

李益弘治戊午科,由縣學中式,授直隸太倉州訓導。

孔庭訓弘治辛酉科,由縣學中式。授杭州府通判。升湖州、紹興二府同知。升刑部員外郎。

梁仁弘治甲子科,由縣學中式。

廖凱正德庚午科,由河南開封府學中式第六名。

賴守方正德癸酉科,由縣學中式。先次子

張僖嘉清甲子科,由貢監中南京鄉試。

賴希道嘉靖癸卯科,由縣學中式。授江西建昌知縣。玉季子。

黃益純嘉靖戊午科,由府學中式。授直隸睢寧知縣。科之子。

沈孟化嘉靖辛酉科,由府學弱冠中式。

盧貫萬曆己卯科,由縣學中式。

周行先萬曆甲午科,由府學中式。授浙江常山縣知縣。上杭籍永定人。

賴朝選萬曆癸卯科,由縣學中式,副甲辰榜。授湖廣長沙縣知縣。

賴維岳萬曆丙午科,由府學中式。署泉州府永春縣教諭。升廣東興寧縣知縣,加銜兵部職方司主事。希道孫。

賴明選萬曆己酉科,由縣學中式。授南直隸常州府通判,署府篆。惠民敬士,士民立祠祀之。

吳日修萬曆戊午科,由府學中式。署尤溪縣教諭,升廣西陸川縣知縣。又升河南睢州知州。

林鐘桂萬曆戊午科,由府學中式。授直隸如臯縣知縣,攝泰興縣篆。

張堯中天啟辛酉科,由縣學以《春秋》中第四魁,壬戌副榜[48]。署河南汜水縣教諭。甲子科,分校河南鄉試。僖之孫,一渶四子。

盧乾亨天啟丁卯科,由縣學中式。署湖廣敘浦縣教諭,授陜西莊浪縣知縣。

盧日就崇禎癸酉科,由福州學教諭中式。署江西瑞金縣教諭。升廣西岑溪縣知縣。又升南京北城兵馬司。升補刑部主事。寶子。

闕和衷崇禎癸酉科,由府學中式。

吳煌甲崇禎己卯科,由縣學中式。

熊興麟崇禎壬午科,由縣學中式。

賴即亨崇禎壬午科,由縣學中式。授浙江青田縣知縣。霖曾孫。

吳賓王丙戌科,由縣學中式。

陳上升丙戌科,由縣學中式。

  • 國朝

闕振順治甲午科,由縣學中式,授浙江嘉善縣知縣。

吳祖馨順治辛卯科副榜,甲午科副榜,丁酉科中式。迪光長子。

蕭熙楨順治丁酉科,由縣學中式。

黃日煥順治庚子科,由縣學中式。

孔煌猷康熙己酉科,由縣學中式。授江西峽江縣知縣。

盧化康熙壬子科,由府學中式。日就子。授江南繁昌縣知縣。丁憂候補。

論曰:古者取士於鄉,選之司徒,升之司馬。漢置孝謙,唐置進士,明易以制義而兼用之。國朝仍其制,而寓搜羅於慎簡之中。廣之則數科連茹,約之則因時減額。總之,收人材以供一代之用也。哲人在望,繼起者寧無望高山而思仰止歟!

薦辟

[编辑]

林秀山金豐里人,由孝廉薦,授浙江金華府同知。

胡時金豐里人,由經明行修薦,授上杭縣訓導。

丘德馨勝運里人,由經明行修薦,授武平縣訓導。

賴懿德勝運里人,由經明行修薦,授湖廣宜都縣知縣。先之祖。

盧德芳太平里人,由人材薦,授江西湖口縣知縣。

廖子忠溪南里人,由人材薦,授直隸徽州府知事。

王友智溪南里人,由人材薦,授廣東陽春縣巡檢。

詹甘棠豐田里人,天顏子。由官生,以材略薦,授鴻臚寺序班,升本寺寺丞。父宦西川一十六載,棠留家園,侍王母諶太恭人、母羅恭人,備極色養。二恭人昕夕怡怡,幾忘子、夫之遠離泊。父殉節蜀中,萬里奔喪。始由襄樊,繼由秦隴,俱以道梗不能達,飲恨而回。頻年苫塊,一如初喪。最後由滇黔,循漵馬,詣嘉陽,歷峨嵋,入成都,市號野哭,崖覓淵訪,獲遇舊員龍輔篁、鄧若禹等,始悉顛末,直抵彭水之川心營,乃得扶櫬旋裏。歷學博郭君萬完、樂君維清、邑令岳君鐘淑、任君名成、署令周君仲選、吳君奇標,先後以「孝子順孫」詳憲表章。郡守王君康侯、巡道衛君紹芳、巡按成君性,為題請旌獎,匾其里曰「父子忠孝」,顏其堂曰「可以作忠」。而四川夾江令喬君振翼為敘次,海內士大夫贈送詩歌,名其帙曰《同淑吟》,行於世。

論曰:明初,立賢無方,薦辟一途,直踞科第之上。逮宣皇以後,制科隆重,漸次寢格。懷帝末造,間一舉行,而少見多怪,嘖有煩言。稽古三公推薦,五府論征,名公巨卿,焜緗耀紩,兩漢尚矣。李唐趙宋,或授簡藩僚,或飛帛巖谷,樹績流芬,代不乏人。永固僻壤,蒲纁罕及,積行君子,多壅上聞。二百年來,僅得數公。而嘉言懿行,彰彰足紀。然則資格雖嚴,此途顧可少乎哉?

恩拔貢

[编辑]

熊浩嘉靖己丑恩貢。

張僖嘉靖癸巳恩貢。

賴洽嘉靖乙未府學恩貢。授直隸池州府通判。升河南鄭州知州,官至長史。懿德曾孫。

孔庭詔嘉靖乙未拔貢。授山西平陽府通判,升廣西賓州知州。

吳誥嘉靖丙申府學拔貢。授廣東程鄉縣知縣。持己嚴潔,風裁凜然。時程鄉有黑千戶,恬勢橫行,淩轢小民。奏請誅之,強悍詟懾。院交薦之。卒於官,士民悲號,立碑志跡。

沈玉璋嘉靖丙申拔貢,授浙江寧海縣主簿。子孟化貴,累贈中憲大夫,廣西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議。

賴泗嘉靖庚子恩貢。授直隸鹽山縣訓導。懿德元孫。

賴霖隆慶丁卯恩貢。授湖廣安仁縣知縣。先之曾孫。

盧吉士萬曆年間恩貢。

賴一鯉萬曆年間恩貢。授廣東歸善縣縣丞。升陽山縣知縣。玉之孫。

盧嘉會萬曆年間恩貢。授建寧府壽寧縣訓導。

賴昌祚泰昌元年恩貢,選知州,改授旌德縣知縣。覃恩贈親。一召子。

鄭維明天啟元年恩貢,授祁州州判。

詹天顏崇禎元年恩貢,授龍安府石泉縣知縣。升慶陽府同知。當行,士民固留。按院題改本府同知。平獻賊有功,累官四川巡撫僉都御史。

熊銓元崇禎乙亥府學拔貢。國賓次子。

林文聚原從林入廖,以廖鳳聚名。應崇禎乙亥拔貢。呈文選司,復今姓名。授江南休寧丞。升江西寧都縣知縣,加銜兵部主事。按院林蘭友以功薦召考選,覃恩封親。

江奮龍乙酉貢,授武平縣訓導。

張鼎乙酉府學貢。

熊塤丙戌恩貢。

  • 國朝

王銓爵順治戊子恩貢。正以持己,謙以接人,平爭息忿,彥方一流。

鄭士鳳順治辛卯恩貢。考選知縣。日益長子。

徐泰來順治甲午恩貢。燦之孫。

王日中順治辛丑恩貢。

盧而燁順治辛丑府學恩貢。

陳上箴康熙壬子拔選監貢。

歲貢

[编辑]

吳蒙金豐里人,授浙江富陽縣知縣。剔蠹厘奸,士德民懷。

王和溪南里人,授行在光祿寺監事。

陳新溪南里人,授廣西布政司照磨。

鄭仕達溪南里人,授江西分宜縣主簿。

賴祖隆勝運里人,懿德之子。

丘陵勝運里人,授浙江布政司經歷。

吳寬勝運里人,授湖廣巴東縣教諭。

謝肅金豐里人,授廣東陽山縣教諭。

賴政勝運里人。

李勉勝運里人,授靖江王府典儀。

劉龍溪南里人,授廣東新會縣縣丞。

沈穆溪南里人,遇例冠帶榮身。

張鐸溪南里人。

賴哲勝運里人。

廖廷才太平里人。

賴瑨勝運里人,授貴州安順州判,贈父宗茂征仕郎。

江沂金豐里人,授直隸合肥縣主簿。

盧章金豐里人,授江西武寧縣主簿。

賴迪勝運里人,授直隸建平縣主簿。

范升溪南里人,授榮府奉祠。

【以上由上杭學貢。】

簡重成化壬寅貢。授廣東樂昌縣訓導。

李瑜授江西餘干縣主簿。

吳明授浙江嚴州府經歷。

賴高弘治戊申貢。懿德曾孫。

賴紹弘治庚戌貢。授山東莊平縣訓導,升浙江山陰縣教諭。

賴金弘治壬子貢。授直隸淮安府經歷。

賴廣弘治甲寅貢。授直隸松江府經歷。

廖益夫弘治甲寅由府學歲貢。

鄭紳弘治丙辰貢。

賴廷用弘治丁巳貢。授州判,升湖廣會同縣知縣。

羅珍弘治戊午貢。授浙江昆山縣縣丞,升廣東澄邁縣知縣。

盧聰弘治己未貢。

沈源弘治庚申貢。授直隸蠡學訓導。

鄭絪弘治壬戌貢。

林靖弘治甲子貢。授廣東新興縣縣丞。

劉福正德丙寅貢。授廣東潮州府照磨。

鄭廷芳正德戊申貢。授廣東瓊州衛知事。

吳世英正德己巳貢。授雲南昆明[49]州同知。戶部郎中湘之孫,舉人琚之子。

賴玉正德壬申貢。授廣東臨高縣縣丞,升授廣西榕縣知縣。懿德曾孫。

鄭質正德甲戌貢。授雲南尋甸府通判,封父廷傑。

鄭策正德丙子貢。授廣西大平府通判。

盧金正德戊寅貢。授雲南蒙化府經歷。

賴憲正德庚辰貢。授廣西貴縣知縣。

謝貴正德辛巳貢。授江西餘干縣縣丞。升四川新都縣知縣。

賴錦嘉靖壬午貢。授廣東萬州知州。懿德曾孫。

鄭厚嘉靖癸未貢。授雲南征江府通判。征江苦於徭役,厚設法減派。又苦山僮[50],厚剿撫並行。自此懷德畏威,不敢犯境。解組回日,民遮道送。甥張僖有記。

賴守端嘉靖甲申貢。懿德曾孫。

賴守嚴嘉靖丙戌貢。授浙江淳安縣主簿。懿德曾孫。

熊春嘉靖戊子貢。授江西贛州府學訓導。升贛縣教諭。歷任七載,課士有方,贛庠立祠祀之。有記。

鄭道嘉靖壬辰貢。

羅恒信嘉靖己亥貢。授江西德化縣訓導,歷升山東魯府教授。珍之子。

張大顯嘉靖庚子府學貢。授廣東徐聞縣縣丞。弘之孫。

賴津嘉靖庚子貢。授青州府教授。因母喪,辭歸。蒙府獎「秩寒守潔,為人所難」,贈《孝經》十冊。

鄭世繡嘉靖辛丑貢。授直隸城學訓導,升海門縣教諭,又升揚州[51]府泰興縣知縣。

鄭周嘉靖壬寅貢。授直隸溧水縣主簿。

盧新嘉靖甲辰貢。授浙江嘉興府學訓導。

劉榮嘉靖乙巳貢。【見《孝義》。】

賴璞嘉靖丙午貢。授陽春縣教諭,升賓州學正。懿德曾孫。

簡策嘉靖戊申貢。授四川綿川同知,升王府審理。

熊楗嘉靖己酉貢。春之子。

吳岳嘉靖庚戌貢。授廣東香山縣訓導。

沈肇嘉靖壬子貢。授江西贛州府學訓導。

賴守愚嘉靖壬子府學貢。授直隸六安州判。懿德曾孫。

賴希昌嘉靖癸丑府學貢。授浙江建德縣主簿,升四川劍州州判。玉仲子。

賴瀹嘉靖癸丑貢。授廣西潯州府經歷。先之孫。

張珂嘉靖乙卯府學貢。授浙江太平縣訓導,升廣西蒼梧縣教諭。弘曾孫。

曹宗佑嘉靖丙辰貢。授河南鹿邑縣訓導。

吳祖昌嘉靖戊午貢。授廣東瓊山縣主簿。

孔庭諭嘉靖庚申貢。

賴瀚嘉靖己未貢。授廣東潮州訓導,升吉府教授致仕。先之孫。

賴希喬嘉靖甲子貢。授江西瑞金縣訓導,升廣東遂溪縣教諭。玉四子。

熊慎隆慶丙寅貢。授湖廣荊州府學訓導。

張一源隆慶丁卯貢。授江西新城縣縣丞。僖長子。

曹宗佐隆慶戊辰貢。授江西吉安府學訓導。

賴希仍隆慶已巳貢。懿德玄孫。

賴一龍隆慶庚午貢。授本省福清縣訓導。玉之孫,希孔長子。

沈一麟隆慶壬申貢。授晉江訓導,升上思州學正。肇之長子。

張一渶萬曆甲戌貢。授浙江新昌縣縣丞,升觀海衛經歷。僖之仲子。

李思莊萬曆貢。授浙江嘉善縣縣丞,《善志》載:「淡泊不汙。」升南寧府經歷。

盧一松萬曆貢。授湖廣吉府教授。

鄭惟梓萬曆貢。授沙縣訓導兼署縣事,升江西饒州府教授。

沈孟似萬曆府學貢。篤學好修,天性孝友。辛酉,與弟觀瀛,鄉薦偕回,途被盜執,願以身質,先脫弟於難。及弟歷任大參,未常抵任,惟色養慈闈,但手書以「忠廉」相勖,居家仰體太翁志,以所遺產,與叔父之子均。為人慷慨磊落,有古賢豪風。惜受選而卒,未得展其志焉。

沈孟作萬曆貢。授德化縣訓導,升廣東陽江縣教諭,署縣事,又升南雄府教授。振鐸而文教興,署篆而政治茂。卓然儒雅,蔚矣賢良。

盧士志萬曆貢。授雙溪縣訓導。升大田縣教諭。

賴桓萬曆貢。授浙江蘭溪縣訓導,署蘭溪、義烏二縣事,有惠政,二縣脫靴留記。歸里,鄉飲大賓十五次。先之曾孫。

賴有則萬曆乙酉貢。授建寧府訓導。

張一瀾萬曆戊子府學貢。授泉州府同安縣訓導。僖季子。

賴有緣萬曆戊子貢。授邵武縣訓導,升揭陽縣教諭。

陳應岐萬曆貢。授建寧府壽寧縣教諭。

賴堂萬曆貢。

丘復恒萬曆貢。

李思謹萬曆貢。

吳茂梧萬曆貢。誥之子。

盧允衡萬曆貢。授興化訓導。

盧世寧萬曆貢。授封川教諭。

賴一麟萬曆貢。授廣東歸善縣訓導。玉孫。

曾子毅萬曆辛丑貢。博稽辟書,閉戶著述。有《解醒編》、《詩餘》、《雅韻》、《投機集》、《醒心錄》,復精核岐黃。有書曰《〈春歸巖谷〉註集》行世。

賴可大萬曆癸卯貢。授詔安縣訓導,升江西益府教授。才學兼優,教友並著。先之曾孫。

盧寶萬曆丙午貢。贈承德郎兵馬司指揮。

張堯采萬曆貢。授安溪縣訓導。僖之孫。

鄭洪道萬曆丁未貢。授壽寧縣教諭,升邵武府訓導,又升雷州府教授,又升建昌王府教諭。歸里,鄉飲大賓九次。

張希文萬曆辛亥貢。

賴作輔萬曆貢。授教職冠帶。

徐燦萬曆癸丑貢。孝友勤學,以經術垂訓。泰來祖。

鄭國卿萬曆貢。授安溪縣訓導,升廣東德慶州州正,署開建縣事。按院獎其學博才優,委巡查盤。後升福州府教授。

盧士舉萬曆貢。授浙江金華訓導。

沈元軾萬曆丁巳貢。授晉江縣訓導,平糶施粥,給棺藏骸。鄉飲大賓三次。孟化長子。

張拱應萬曆貢。

盧自可天啟元年貢。

盧自迥天啟三年貢。授浙江嘉興府經歷,署桐鄉縣事。

林際春天啟五年貢。授樂清縣訓導。

賴裔周天啟七年貢。授麗水縣訓導,升南安教諭,又升潮州府教授。

鄭日益崇禎己巳貢。中副榜。

盧日就崇禎辛未貢。中式癸酉科。

熊國興崇禎癸酉貢。授廣東饒平縣訓導。

林光翰崇禎乙亥貢。授江西撫州府學訓導,升福清縣教諭。

賴善崇禎乙亥府學貢。先之元孫。

盧奇選癸酉科副榜,崇禎丁丑貢。

闕應禎崇禎己卯貢。授廣東揭陽縣訓導。剛方正直,足跡不入公門司鐸。時以忠孝勉士,人欽仰之。

丘與憲崇禎辛巳貢。授莆田縣訓導。

賴錫爵崇禎癸未貢。

闕錫衷乙酉貢。

沈元範乙酉府學貢。

盧士遴丙戌貢。

  • 國朝

賴朝相順治戊子貢。

盧日新順治已丑貢。授泰寧縣訓導。門人熊興麟有記。寶子。

吳來鳳順治辛卯貢。事見《文學》。

孔如梁順治癸巳貢。登之孫。

熊鐘元順治乙未貢。學優明經,才堪服眾,以雙親既逝,竟不出仕。國賓長子。

賴昌明順治丙申府學貢。授泉州訓導,修學課士,致仕歸,督杭陂,恤宗族。鄉飲大賓。一召子。

鄭士鴻順治丁酉貢。授永春縣訓導。日益次子。

熊日輔順治戊戌府學貢。

廖化龍順治己亥貢。考選訓導。

丘民貴順治辛丑貢。

盧受和補貢。

賴進箴康熙癸卯貢。

【此後奉例暫停,至己酉始復。】

鄭紹之康熙己酉貢。

阮光周康熙己酉府學貢。候選訓導。

陳鈞奏康熙辛亥貢。候選訓導。

吳祖芳康熙癸丑府學貢。迪光次子。

熊有翼康熙癸丑貢。

例貢

[编辑]

盧春授雲南麗江府照磨。

吳經溪南里人。

吳欽授楊州教授,太平人。

賴廷穆授湖廣宣慰司經歷。

陳昂授雲南劍川州吏目。

鄭迅授廣東臨高縣主簿,升荊府奉祠副。

吳文繪授廣東韶州府知事。【見員外郎孔庭訓《銘》。】

闕椿授廣東都司都事。

廖潛授廣東歸善縣縣丞,升永安縣知縣。

盧九經授浙江淳安縣主簿。

陳晏授雷州遂溪縣主簿。

賴主恩穆之子。

盧穆

孔登授儀真縣主簿。煌猷祖。

【以上載舊《志》】

鄭恒富高雅拔俗,早擅文名,人速其入[52]監聽選。不甘小就,苦志力學而終。

張鼎輝乙酉例。

論曰:《射義》曰:「諸侯歲貢,士於天子。」《書·傳》曰:「諸侯於天子,三年一貢士。」蓋古取士之專途也,沿及漢。唐有「明經」之科,而「廷試」則自武后始。自後變為限年旅升之格。其間,或以恩霈選,或以尤異拔,制不一也。然往往名儒輩出,勛伐爛然。而國朝仍之,故「明經」一途,至有建牙分閫、樹臬開藩者,亦異數也。至剖竹、膺符之侶,踵相接矣。編而紀之,使人知三途取士、八綱羅材,咸思所以自奮於功名云。

武科

[编辑]
  • 國朝

盧化熊中康熙己酉科。

羅肇聲中康熙壬子科。

姜丹書中康熙壬子科,上杭籍永定人。

貤封【未受誥敕者不載。】

[编辑]

賴宗茂以子瑨貴,贈征仕郎,貴州安順州州判。【敕命一道。】

賴瑨階征仕郎。【敕命一道。】

賴恒以子先貴,贈承德郎,戶部山東清吏司主事。【敕命一道。】

賴先階承德郎。敕命一道。

孔瓚以子庭訓貴,贈奉政大夫,浙江紹興府同知。【誥命一道。】

孔庭訓階奉政大夫。【誥命一道。

鄭廷傑以子質貴,封雲南潯甸府通判。【敕命一道。】

鄭質階承德郎。【敕命一道。】

沈玉璋以子孟化貴,一贈文林郎,應天府江浦縣知縣;二贈承德郎,刑部主事;三贈中憲大夫,浙江湖州府知府;四贈中憲大夫,廣西按察司副使,兼布政使司左參議。【敕命二道,誥命二道。】

沈孟化一階文林郎,二階承德郎,兩階中憲大夫。【敕命二道,誥命二道。】

陳位以子希聖貴,贈征仕郎,雲南都使司經歷。【敕命一道。】

陳希聖階征仕郎。【敕命一道。】

賴一召以子昌祚貴,贈文林郎,寧國府旌德縣知縣。【敕命一道。】

賴昌祚階文林郎。【敕命一道。】

林繼旺以子鐘桂貴,贈文林郎,楊州府泰州如臯縣知縣。【敕命一道。】

林鐘桂階文林郎。【敕命一道。】

吳茂葵以子日修貴,贈奉訓大夫,河南歸德府睢州知州。【敕命一道。】

吳日修階奉訓大夫。【誥命一道。】

熊彥恒以子興麟貴,一封文林郎,常州府宜興縣知縣;二封承德郎,禮部主客司主事。【敕命二道。】

熊興麟一階文林郎,二階承德郎。【敕命一道。】

林廷紳以子文聚貴,封文林郎,贛州府寧都縣知縣。【敕命一道。】

林文聚階文林郎。【敕命一道。

盧寶以子日就貴,贈承德郎,兵馬司指揮。【敕命一道。】

盧日就階承德郎。【敕命一道。】

  • 國朝

黃孟淑以子日煥貴。贈文林郎,廣西梧州府郁林州興業縣知縣。【敕命一道。】

黃日煥階文林郎。【敕命一道。】


曾氏以子瑨貴,贈太孺人。

遊、壬氏以夫瑨貴,贈封孺人。【敕命三道。】

李、藍氏以子先貴,贈封太安人。

闕氏以夫先貴,封安人。【敕命三道。】

溫氏以子庭訓貴,封太宜人。

梁氏以夫庭訓貴,封宜人。【敕命二道。】

熊氏以子質貴,贈太孺人。

張氏以夫質貴,封孺人。【敕命二道。】

盧氏以子孟化貴,一贈太孺人,二贈太安人,三贈太恭人,四加贈太恭人。

林氏以子孟化貴,一封太孺人,二封太安人,三封太恭人,四加贈太恭人。

鄭氏以夫孟化貴。一封孺人,二封安人,三封恭人,四加封恭人。【敕命六道,誥命六道。】

遊氏以子希聖貴,贈太孺人。

李氏以夫希聖貴,封孺人。【敕命二道。】

林氏以子昌祚貴,贈太孺人。

孔氏以夫昌祚貴,封孺人。【敕命二道。】

陳氏以子鐘桂貴,贈太孺人。

賴、王氏以夫鐘桂貴,贈封孺人。【敕命三道。】

張、鄭氏以子日修貴,贈太宜人。

鄭氏以夫日修貴,封宜人。【敕命三道。】

吳氏以子興麟貴,一贈太孺人,二贈太安人。

鄭氏以子興麟貴,一封太孺人,二封太安人。

鄭氏以夫興麟貴,一封孺人,二封安人。【敕命三道。】

鄭氏以子文聚貴,封太孺人。

巫氏以夫文聚,貴封孺人。【敕命二道。】

吳氏以子日就貴,封太安人。

吳、羅氏以夫就貴,贈封安人。【敕命三道。】

  • 國朝

羅氏以子日煥貴,贈太孺人。

張氏以夫日煥貴,封孺人。【敕命二道。】

論曰:召公《策命》之詞有曰:「厘爾圭瓚,秬鬯一卣。蓋因其賢胤,以賜及其先。」是即後世封親贈祖之所自始也。故事凡人臣,以考最聞,或遇恩霈。六品而下,身有,敕其父母如之;四品而下,身有,誥其父母如之;二品而下,身有,誥其祖父母如之;其儷亦及焉。故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蓋華袞之被,有不勝天語之溫賜者。永自開治來,以科第明經起家,其相繼蒙寵賚者,代不乏人。匯而錄之,蓋以彰典禮之崇隆,而揚孝治之大經也。則後起者其思所以效,嗣續者其思所以繩乎。

儒官【俱生員應例。】

[编辑]

王積瑀,

熊學伊,

賴希傳【懿德元孫】

熊滋【號仁山】

賴有榮,

熊學懋【號南衢】

胡世清,

盧啟東【新之子】

林耀,

廖漢,

張一元【大顯子】

鄭顯通,

吳訥,

廖燦,

張華先,

廖宇,

盧日升【乾亨父】

賴華祖【即亨父】

闕寅衷號聖虔,篤學好施,度量恢弘。【振父】

吳煌春。

應例

[编辑]

吳諫授蜀府典膳。

盧有虞納王府典膳。

嚴朝卿納王府典膳。

賴丕顯納德府引禮。

賴伯元由庠生入太學,選授知事。

賴良材納王府典膳。

巫仲爵納荊府典儀副。

賴一夔納王府典膳。

張一鴻王府典膳。

丘應龍援例入太學,選授吏目。

鄭一棟授王府典儀。

鄭經紀府庠生入太學,選授經歷。

丘應兆由庠生入太學,選授經歷。

廖新授職典儀。

丘與閔由太學授山東泰安州同知。救荒禦寇,俱有功績。處鄉邑,慷慨好施,人咸義之。

張登俊以庠生入太學。初授江西臨江府經歷,升廣東碣石衛經歷。

陳其恪邑庠生入太學,候選縣丞。

丘與遊援例入太學,考選經歷。

丘與仲援例入太學。

簡其元由庠生入太學。

沈一燝由太學考選縣丞。

王予標由太學考選州判。

王騰龍由庠生薦授桂林府通判。

闕宏衷授工部所提舉。

林滋大授北京鴻臚寺序班。

闕獻珂授鴻臚寺署丞。

沈一煜由庠生入太學。

丘與若由太學考選經歷。

許承光由庠生入太學。

賴天祐由庠生入太學,任衡山縣訓導。

丘與齊由庠生入太學。

盧坎亨授光祿寺署丞。日就子。

賴天祚授鴻臚寺序班。

孔宗瑞吏科供事。

詹甘霽禮部儒士,考授光祿寺監事。天顏子。

廖景隆都察院蘇考選令史。

蕭上露字閏弘,大學生。

蕭士菁字象森,大學生。

吏員

[编辑]

沈榮忠授廣西藤縣縣丞,升衛經歷。

張均義授江西貴溪縣縣丞。

範善卿授內府丁字庫副使。

羅得福授廣東宣倫縣典史。

江李茂授浙江樂清縣館頭司巡檢。

丘子厚授湖廣辰州府高巖司巡檢。

陳亨授廣東陽山縣銅臺司巡檢。

曾輝授廣東龍川縣和平司巡檢。

鄭宗輝授直隸徐州稅課司大使。

汪弼授直隸武邑縣典史。

張先授湖廣漢川縣河泊所官。

王琮授兩浙鹽運司太嵩場大使。

林洧授廣東河源縣稅課局大使

羅征授廣東儋川安海司巡檢。

黎獻授河南懷慶府倉大使。

蘇謀授勇義中衛倉大使。

丘瑛授廣東龍川縣通衢司巡要。

羅賢授雲南雄府稅課司大使。

何遠授直隸鳳陽府倉大使。

廖敞授宿倉倉大使。

林崇授湖廣荊州府倉大使。

蘇永松授湖廣衡州府倉大使。

嚴清授南京中軍都督府草場大使。

盧景祥授廣東水口驛驛丞。

俞鸞授廣東海豐河泊所官。

戴文選授廣東新寧巡檢,升新安主簿。

簡要授江西南昌縣廣積倉大使。

廖成德授廣東饒平縣主簿。

丘文升授廣東肇慶衛經歷。

鄧科授廣西南寧府南鄉司巡檢。

羅世祥授廣東吳江鹽大使。

丘亮授廣東東莞縣鹽大使。

丘文繪授貴州大龍畬長官司吏目。

黃瀚授龍裏衛平伐長官司吏目。

丘時俊授河南淇門縣驛丞。

鄧梓授廣東化州梁家沙巡檢。

丘仲山授湖廣枇杷倉大使。

羅宗棨授浙江太平縣巡檢。

周碧昌授浙江樂清縣巡檢。

【以上舊志。】

鄒文鐘授江南寧國府典史,升廣東興寧縣主簿。

盧應卿授北直隸保府知事,升陜西河川衛經歷。

詹爵授湖廣松滋縣典史,升江西都昌縣主簿,委署縣事,升廣東香山縣縣丞。

曾廷職授廣東感縣典史,升南京蕪湖縣後藩司巡檢。

吳承光刑部辦事,選廣東東莞縣典史。卒於京。

戴禧授華亭縣典史,歷任三載。華民立去思碑,居家以孝。

陳伸授廣東廣州府新會縣縣丞,署本縣篆。

張國臣授鳳陽縣典史,升高郵州倉大使。

張應鸞授將樂縣倉官,升江西瑞金縣瑞林司巡檢。

周維寧由永定縣椽考選縣丞,改授山東寧縣典史,職司鹽、捕二項。鹽院蔣以完課、通商、恤民,循職薦;馬院李以奉公、循職[54]、盜靖、民寧薦。卒於官。陵民勒石志。

陳隆授宣化縣縣丞,升府經歷,署縣事。

王育才授廣西天河縣典史。

陳希聖授北京武功中衛經歷,署河南縣事。覃恩贈親。

林棠授廣西桂林縣縣丞,署本縣篆,升柳州府經歷。

蕭天敘原考選縣丞,任北京內黃縣典史。

徐朝首授浙江蕭山縣縣丞,升處州府衛經歷。

巫應龍授南京蕪湖縣典史。

鄭經純考選南京應天府經歷。卒於京。

張奇猷授湖廣上津縣典史。時縣巳破,監道朱委署縣事。

省祭

[编辑]

簡廷璋

盧鏞

鄧楠

賴克明

劉伯麟授廣東潮州倉大使,升南城縣藍田司巡檢。榮之孫。

江泗

黃淑

闕寵

賴一鎮

張一淳

【以上舊志。】

鄭侃

鄭經綸授廣東新興縣典史,轉南雄倉大使,升嚴州府知事,捐俸修商文毅公牌坊。商家附祀於廟。

戴大恩

劉璁授益府典儀所禮官。榮之曾孫。萬曆四十六年,御史崔旌順孫。

廖繼祖仕南曹冠帶。

盧士學

廖定桂

王朝藩

鄭仕先

武職

[编辑]

鄧興由伍,授通州衛正千戶,調福建鎮東衛所正千戶。

鄭綱由軍士,授百戶。

許泉授北京錦衣衛指揮。

蘇京身長九尺,多膂力。弘治元年起,送封卷簾將軍。

廖鵬正德時授北京錦衣衛指揮使,升都督元帥。

許綜授北京錦衣衛千戶。

許喬授北京錦衣衛百戶。

鄭嘉授名邑千戶。

鄭仁濟廩生,以功授都憲贊畫。道長子。

鄭恒通因大埔縣平沙寇亂,出力擒捕,以功授廣東惠州平山地方把總。厚之六子。

黃一化授廣東惠州羅經營守備,升廣州梧州府遊擊。

授廣東惠州府歸善縣白雲營守備。

張士釬由庠生選將材。授廣州府守備。景元子。

簡叔贊崇禎十七年,平寇有功,贛院萬題授經制守備。卒於官。

王籌授廣東中軍都司僉書。

內宦

[编辑]

廖堂太監。欽差總鎮中州河南等處。考察天下官員賢否,下理軍官民詞訟。

廖廣北京尚衣監太監。

廖鑾北京司禮監太監。

廖宣北京御馬監太監。

廖輝北京內官監太監。

廖忠北京御用監太監。

廖祥北京都知監太監。

遊孜北京御馬監太監。

遊泗南京司禮監太監。【以上俱玉帶。】

羅成南京鎮守孝陵際太監。

張祐北京內官監太監。

張旭北京尚善監太監。

賴升北京酒醋局太監。

溫祥北京內隸監太監。

附:陰陽學訓術

[编辑]

陳鼎 陳惟陵 鄭縝 陳旦 陳文俊 賴良臣 闕恩 鄭仁淑 鄧柏 賴希雍 鄭一葵 賴一錠 賴一呂 鄭梅 王三聘 鄭濟南 鄭明術 陳王泉

附:醫學訓術

[编辑]

張以璇 張文敘 張文德 盧金錠 張侃 孔立 賴主愛 盧恒亨 劉玉疇 鄒應瀛

選舉卷之七終

卷八

[编辑]

人文志

[编辑]

名臣 直臣 忠臣 循吏 文學 孝義 隱逸 儒行 鄉善 節烈 仙釋

名臣

[编辑]

贊曰:「旬宣命使,賦政王臣。一朝華岱,四國鳳麟。」

沈孟化號觀瀛。由進士授江浦令。江浦瀕江,無城郭。勛幹衛弁,奸宄錯雜。又值衢道,一無所避。時核田令峻,兢兢戒胥吏,選耆宿。無幾,微苛擾以最征。時議築城郭,數年拮據。節縮千餘金,留之官而去。授刑部主事,差讞江南,平情理獄,遷郎中。時值中貴人家多犯大辟,執法不阿,出守湖州。時值大旱,老弱仰面。待盡早夜,竭蹶勸賑。平糴以活土著,煮粥以活流徙,各不下數萬人。繼值大水,郡力不能支。亟陳饑狀以請,得發司農金為濟,所活又復如初。報政入覲,潮州別駕龔先進、司理[56]周著,各為當事所龁,中以幽典。毅然曰:「良吏黜,何用守為?」抗言力爭,立堂下足不稍移。當事變色,靳之。不為屈,卒以得直。時群吏畢集,天官、署中聞其豐采,有泣下者。遷廣東副使,理驛傳,多借攝他道,皆舉其職。遷廣西參政,念親老,堅請終養。主爵者強之不可,補蘄黃道參政。楚俗剽悍,每多盜劫。所隸舊逋、贖鍰且千計。諸郡邑繫獄追取者數百人。一日免之,盜亦以息。時稅監橫楚中,事事禁戢。戒所部吏,毋以百姓媚稅監;戒所部民,毋為稅監爪牙。凡稅監以事下,所部以法割之。稅監恚甚,遂以「抗旨庇屬」聞。時屬稅監羅織者,無不掇奇禍。愛之者諷以謀,求援他溪。恬然曰:「今之營,何如始之不攖?」竟奪一階,左授廣西副使去。值五山反叛,武靖土舍,爭力構亂,鎮之以靜。旋,皆聽命惟謹。而韋酋煽逆,掠思陵州,劫奪官,奉旨剿處十年矣,未竟。事隸扈南,非其部也,即借代攝扈南。顧兵餉俱乏,乃調集。土漢漸合。又購得南寧絕田千餘畝,斥以供軍。獨計賊所為,陸、梁將無恃。有內間,緝之,得譚監生等;急掩之,服罪,賊果氣奪。乃遣裨校操檄直入其地,諭之禍福,責以大義。安南耆目鄭松大感悟。即督兵象三萬,破祿州,焚六寨,就擒旨取逆犯周佑、周保、梁保等。未靡一鏃,韋酋巢穴巳搗。賊黨陸佑、黃尚,仍負固思明。內地又督土司趙邦定等,以重兵壓之,遂擒黃尚於風門嶺,陸佑震栗潛竄。以入賀。行,大功未錄,識者惜之。遷右江參政。右江多僮瑤[57],時相仇[58]殺,出擄掠,人畜多被其害。躬督指揮朱堯武等,往剿大陽紅廟。賊臨陣,斬其渠以殉。餘眾股栗,請撫者百餘。峒降者數萬人,悉編入堡伍,為之立社學,恭繹聖諭。擇其翹異,給衣冠約束之,文物漸興。又以入賀。行,卒於江西泰和白石潭舟中。自筮仕江浦,歷官參政,覃恩封贈考妣。綸音四賜,錦軸流光焉。祀府縣鄉賢。

直臣

[编辑]

贊曰:「權門抗節,喬固暉穆。投簪拂袖,秋霜琨玉」。

張僖號鳳山。由進士授中書科舍人。當嚴相攬權,欲羅僖為門士,使人諷以美官。僖不肯附,上疏劾嵩二十四罪,掛冠而歸。及嵩敗,屢征不起。有司罕睹其面。處鄉里一如素士。時稱為「白衣中書」。崇祀鄉賢。

忠臣

[编辑]

贊曰:「以身殉職,甘死如薺。魂依玉壘,彩照峨嵋。」

詹天顏號僯五。由恩貢,初授四川龍安府石泉縣知縣。庚辰舉邊才,晉陜西慶陽府同知。當行,士民固留。按院陳題改本府同知兼理府事。時獻賊破蜀郡過半。天顏多布方略,龍賴以全。事聞,特恩加級,署府道事,隨升松藩道、安綿道。卒官,終四川巡撫僉都御史。【詳《蜀寇紀·芳烈紀》。】

循吏

[编辑]

贊曰:「漢旌卓異,宋美陽春。茇棠繼召,膏黍追郇。」

賴先號中峰,常師事羅一峰。由進士,時當選,念親老,乞歸終養。至戊午,始拜戶部主事,署部卓有賢聲。賚邊餉而士卒感恩,督鈔關而商人懷惠。收京倉,權貴不附。清西蜀屯田,豪右斂跡。選本部員外郎,引疾歸里。時逆瑾用事,例京官養病者致仕。逆瑾既誅,銓曹屢檄不起。正德癸酉,以成命擢常德知府。郡小民疲,方又修建榮府,中官誅求甚峻,痛加裁抑,有利病則力為之。獨恥獻諛,多忤當道,即激流勇退而歸。士民悲之,如失父母。歷官有惠政。至其歸田,以行誼率鄉人,以學問淑後進,以孝義教子孫,以家禮變時俗。是皆盛德,在人耳目者也。韓子云:「鄉先生死而可祀者,其在公哉。」【俱詳《府志》。李夢陽《贈許墅賦》見《詞翰》。】崇祀鄉賢。

賴玉號高山。天性孝友,素履純篤。由歲貢入大學。會小靖盜起,流劫鄉都。聞父伯瑛被害,即由南監奔京師奏剿。嘉靖初,授臨高丞,視篆。經載:「吏畏民懷,撫黎蠻傾心向化,建石橋捐助俸資。」臨人戴若父母,立祠祀焉。致政明農,以經書教,子孫皆以科貢文行顯。

孔庭訓號東溪。慈詳溫醇。決斷辦理,賢能已見。褒封清介,著聞今昔。三任越邦,始終一節。產不加厚,宅不加廣。箱無餘帛,囊無餘金。足稱「循良」矣。

賴錦號南沂。學行純雅,氣宇宏深。領萬州牧,教養並行,黎蠻馴服,撫按有「昭代龔黃」之獎,士民有建祠勒石之思。及以終養歸農,杜門不出。侍老母,課兒童。暇,則賦詩自適而巳。享年七十有七。

孔庭詔號東源。由拔貢初授平陽府通判。奉檄督修大同等關墻以捍邊寇,建營田五,議以裕軍需,皆有成績。奉旨欽依賜帑金前後二十兩。考績升賓州知州。甫視篆,即詢民疾苦。申改歲運大軍倉米三千石為折色,罷不急之征,省里甲之費,民咸愛戴如父母。平生好學,手不釋卷。所著有《東源漫稿》、《三晉集》、《寓賓集》、《歸田集》、《日記閑談》。【事詳於《考終錄》及《志銘》、《傳記》。】

賴希昌號西峰。劍州判。精明練達,制行端莊。出仕浙蜀,撫按獎保云:「清勤出眾,慈厚得民。蒞判卓有賢聲,蜀篆全無物議。」卒於官,民哀之如喪考妣焉。

賴洽號果泉,天性清介,不染苞苴。察院特保云:「節判池州,百姓有『青天』之號;近署溧[59]水,萬民有遮道之留。此臣不當以常格擢用者也。」後升鄭州牧,卒於官。宦囊無私,足稱「清白吏」。

沈玉璋號九山。性沖行恪,敦孝勵廉。由選貢授浙江寧海簿。歷任六年,始終一節。寧舊無城郭,人鮮知兵。以職司邏捕,勤於訓練。後值倭寇掠境,躬率東倉兵禦之,邑賴以全。致政歸,友愛弟玉振,弗忍分居。人咸稱曰:「今之公藝也。」

賴希道號龍泉。由舉人授令建昌。建昌為江右劇地,政務浩繁,民性桀驁,而逋賦尤甚。下車未越月,逋者復,負者輸。修學舍,建橋梁,除加馬,釋冤獄,清衙蠹,積義倉。卓有賢聲,以老辭歸。

黃益純號健峰。由舉人授溫州府教授。應聘南畿分校,得士六人。升授睢寧令,修理學宮,捐租贍士,均定田畝,革例舒民。疏淘河等處九湖十門以全廬井,立巡河墩堡二十一處以保商旅。申詳協濟以息夫役,計養馬種以免攤派。節制七十二所屯衛販軍,剪除一十二起剽掠積寇。招集流移八百餘戶,開墾拋荒五百餘頃。歷任五載,乞休終養,歸乏斧資,撫按贐以勘合,百姓立祠祀之。【附《睢寧縣官師志》:「公博學宏才,清修雅操,興利除害,民至今不忘。」事詳《去思碑》。】

賴霖號仁宇。先之曾孫。由恩貢任湖廣安仁縣知縣。蒞任四載,置義田,建社學,設倉儲,修陂塘。嘉意學校,捐俸建塔於熊耳山巔,以培文峰。民田侵沒於茶陵軍者,清丈以復之。因丁母艱而致政。祀名宦。

賴朝選號顯我,由鄉薦任湖廣長沙縣令。清廉純謹。長沙王旌曰「樂只君子」。

賴一鯉號雲吾,由貢任陽山縣知縣。有惠政。按撫交委惠州十邑查盤,升王府審理正事。【附《陽山縣官師志》:「嚴門役,重善良。杜私謁,申保甲。創讀書亭,置學田。政暇多著作,刻《鈞民苦語》、《教成閭閻》。去後,士民勒石。」】

賴昌祚號蒙著。由恩貢考選知州,改授旌德縣知縣,覃恩贈親。以忤當道,轉調山西藩司照磨。歷署盂縣事、保德州事,廉能著績。升授榆社縣知縣,清案牘,禁刁頑,絕苞苴,恤雕瘵,犒城夫,嚴保甲。善政累累。都察院汪、鹽運使孫有《政績錄》。

賴維岳號巒宗。由舉人授興寧縣知縣,捐俸二百金,創修學宮。邑苦服毒,日無停訟。實行痛禁,活千餘命。時劉勾鼻、陳文作亂。團練鄉兵,悉縛斬之。剔奸清稅,洗濯絕塵。任滿行取,升兵部職方司主事。維岳三世為令,治縣一如家譜云。因病致仕,置田四百餘,饗祀祖父以及兄嫂之無祀者,與眾輪收。在孝廉時,有以小詿犯禁者,邑令倒懸松梢,命幾一線,維岳力脫之,犯者以身請役。曰:「予救人適自快耳,其圖報何?」家傳清白,未嘗淩人構怨,族黨頌義。崇祀鄉賢。

吳日修號海門。由舉人初授廣西陸川令。陸隸於州,往時州哨激亂,地棍輒乘潯狼為變。條陳三害,遏州差,緝盜賊,懲黨棍。治陸五載,士民沿路立祠祀焉。升睢州知州。

盧日就號斗孺。由舉人署江西瑞金縣學諭。升廣西岑溪縣知縣。歲額解牛判銀四百兩。蒞任,嚴禁屠牛,每年捐俸陪解。岑邑僮瑤[60]錯處,易為民害。恩威並濟,僮瑤帖服。岑自宋置縣,未有以鄉薦者,乃為立程課士。己卯、壬午,岑士連登賢書。督撫交薦,升南京北城兵馬司指揮,士民立祠祀之。以丁艱回籍,後補刑部主事。

吳煌甲號愉之。由進士授廣東揭陽縣知縣,多惠政。乙酉,揭陽大饑,劉公顯反,以九軍圍城月餘。督民兵擊退之,積勞成疾。會有命欽取,曰:「不能平賊,如職何力?」疾劃攻守數事。尋,卒於官,年三十二歲。揭人專祠致祀。【載《潮州府志》。】

丘與閔號訚如。由太學任山東泰安州同知。救荒禦寇,作士愛民。嚴保甲,修馬政,清糧弊,正屯田。郡號「神君」,部推「廉能」。丁艱回籍,士民扳轅。建去思碑於道旁。後,竟廬墓不仕。

文學

[编辑]

贊曰:「元亭白鳳,謝氏青箱。三長擅技,七報成章。」

胡時號子俊。淳良忠厚,善吟詠、楷書。洪武八年,杭尹劉亨以經明行修,薦授上杭縣學訓導。教人隨質,高下受業者甚眾。至今人咸仰之。崇祀鄉賢。

丘德馨號子瞻。博極群書。洪武初,求山林隱士,杭尹劉亨以經明薦武平訓導。武平知縣衡、縣丞陶,皆師事之。奉旨特召,發螺川。有詩詞[61],歸林壑,觴詠自樂,清名雅望。崇祠鄉賢。

賴懿德號以德。資性仁厚,沈酣經史。永樂間,以經明行修薦,授湖廣宜都縣知縣。拙催科,勤撫字。士高其行,民懷其惠。

鄭道號弘夫。素性樸實,學問宏博,遜居房以廣學宮,屢旌德行。應嘉靖壬辰貢,授浙江武藝學訓導。升廣東陵水學教諭,又升江西潯州府學教授。力行古道,各庠士皆慶得師焉。

黃科號伊野。才華雋拔,學問淵充,博究群書,文有蘇、歐風。行檢方正,動遵古法,學者多師事之。屢試首選,當貢而歿,士類惜焉。

黃益純事見《循吏》。博綜經史,沈潛理學。睿悟淵通,務敦實行。出宰繁疆,署篆三邑。學術經濟,具有實驗。事繼母,追蹤閔子。自祖遺產以及俸金,悉奉之母,以分諸弟。繼母性嚴。即歸宦後,猶偕孺人祗敬承歡。林下二十載,著述自娛。雖塵斧壁立,不輟編摩。凡銘、傳、序、記,四方多輳求之。持躬樂道,軌則先民。當道奉為典型,學者仰為山鬥焉。所著有《彩窩集》、《綠竹居詩集》。巡撫王諍、門人臬司吳之鵬、給事周子文,俱有傳贊。科之子。

盧一松號念潭。王府教授,以藩封之學與韋布異,摘《四書》中切於「修」、「齊」、「治」者各十條,名曰「《要學三編》」,演說進講,王甚嘉納。晚年,師事龍江林先生,授「艮背心法」。所著《學道要端》、《井田議》、《化俗議》、《醒心詩》、《宗孔集》行世。

盧寶號信吾。幼警敏,負笈溫陵,師事謝臺卿先生。博極群書,試輒前矛。著有《炊玉編》、《蛩吟錄》。居恒以孝友承家,子若孫相繼登賢書,人稱「餘慶縣府」。申詳督學,批準陪祀。

賴維岳號巒宗。五六歲能歷數古今人物。命對,輒應如響。弱冠,補弟子[62]員。一時,名宿如林叢巖、吳海門,皆稱為「畏友」。東粵人士,行束修請鐸。數年,及登賢書,署永春諭。晉江吳宣伯、翁吉,間關執弟子禮,聲蜚炳然。如劉鰲者,歷試不遂,及親受業,甲子遂登經魁,選授興寧令,即微時振鐸地也。復聚多士論文,咸謂「昌黎再至」。其門人胡英、劉道昌、王若水,別為傳紀之。嗜古學,多著述。有《古今裘》、《金湧集》、《半豹集》行世。

鄭日益號沖宇。高尚不仕,以道義律身,以詩禮傳家。邑令欽式,後學悉師事焉。著有《四書說》,飲大賓十六次。

張堯中僖之孫,號如初。學問淵博,才思雋逸。尤精《春秋》,刪輯五。傳為後學津梁,海內宗之。

林鐘桂號叢巖。才思俊拔,詩律文詞,下筆立就。授令如臬。撫院史可法嘉其有用之學。優遊林下,著《餘言稿》行世。

盧日就事見《循吏》,號鬥孺。資魯,攻苦積學,繼而成悟。丙午,副鄉榜。癸酉,受知於梁兆陽門分房。楊以任嘆為「名宿」。凡為詩、古文、詞,率寓箴警,不為無益語。遺稿數十卷,人士奉為典型。

吳煌甲號愉之。幼穎悟,博洽群書。其父教以五宗,文訣一過而復。曰:「兒得之矣。」八歲出試,知府沈侍卿目為神童,補弟子員。癸未成進士。雲間夏允彜、陳子龍征其文集,鐫之金閶,名重海內。房師楊觀光命之詮釋《參兩集》,座師劉理順贈以詩云:「高懸日月經尊易,沛決江河善在心。」有《讀易識》、《小琴心》、《軒藝》行世。

熊國賓號寅所,增廣生。質性溫厚,篤行力學,下筆數千言立就。六經子史,多所傳註。生平惟事庭訓,崔按院特旌德行。兩子皆應明經科。

盧乾亨號柱公。少年遊泮,以文字受知郡邑。未常稍事,奔競著《燃黎草》行世。署敘浦諭,藩司曹以為「文堪起鳳,氣可屠龍。」後,令莊浪,著《秦遊草》。致仕歸里,鄉人欽之。

熊國興號日樓。性至孝,兩事繼母,和婉愛順。父老不仕,殷勤色養。父歿,受鐸饒平。文行課士,憲司有蘇湖之獎。歸林下,賦詩為文,訓迪後人,至髦不倦。鄉飲屢舉大賓。

陳應標號起瞻,增生。性善悟,父遺書數篋,閉戶忘寢食讀之。益肆力於古文詞。恒好摭古人隱僻之事、贅佶之章,名《雞趾集》。人疑其文,或詭奧而一,以春容雅麗、簡遠淡暢為宗。年幾耄。目力不衰,宵猶熒熒漏盡。臨終,以所遺篋貽子鈞奏云。

沈元轍號幼蘇,孟化次子。少穎悟,舞象食餼,博極群書。學憲耿定力所首拔士。工詩、賦、詞、翰。隨父任之苕霅,與名家唱和甚眾。至父贈送諸巨卿大文,間命代作,則援筆立就。縉紳咸稱為「老泉之穎濱」。惜年四十,當貢而卒。

鄭士鳳號於閣。順治辛卯恩貢。壬辰廷試,內院大學士範文程,請分房考取本房。翰林院李廷樞嘆為「高雅絕倫,科目遺珠」,錄上上卷,進呈旨授知縣。居家閉門著書。有詩集、古文、詞行世。

闕尚倫號明軒。學綜經史,辭章奧博。有詩文行世。子孫繼登賢書。人稱「文行美報」云。

林光翰號雲章。資敏而勤,學博而貫,識奇而確,文奧而葩。己卯副榜,太史陳龍致稱其「博雅懸鐸」。臨川門士李來泰得其金針,後為學憲。才高數奇,士類惜之。

熊銓元號祥人。聰穎善記,嗜古率真,英年遊泮,屢試冠軍。崇禎八年,命直省儒臣,照鄉試例,取博學宏才之士。中式,本省肄業。南雍學士周,嘉其才,特疏薦用,以親老辭歸。里人士多師事之。著有《退隱集》。知縣岳鐘淑贈以詩。

吳來鳳號儀明。賦性簡默,文多古奧。學憲熊奇之,巡按陸嘉其文「卓越凡流」,國朝知縣岳鐘淑稱為「高尚先生」。有「祿位已非執戟賤,文章真與太元鄰」之句。凡詩、序、傳、記,行、草、楷書,晚年尤佳。著有《天隨集》行世。

徐泰來號惠生。賦資英異,品行卓越。十四補諸生。宋、孔二學憲嘉其才品,拔貢入太學。國子師雅重之。長於詩賦。其年不永,士類惜之。

張鼎號聚九。天性誠篤,學問淵泓,精於春秋。與伯父堯中,先後有經傳,遠近宗之。

陳上升號喬丈。登賢書後,足不履城市,構小築於鄉。多聚未見書,手自校讎,而掇翰屬詞則元氣灝然,人咸以「渾金璞玉「稱之。

孝義

[编辑]

林秀山以孝廉舉,見《薦辟》。

劉榮府學生。學道邵銳獎云:「善事繼母,李密之孝也;友愛伯兄,楊津之弟也。」優賞之。繼上杭三圖作亂,本府同知繆宗堯以榮行端謹,令誨新民子民,以禮義化其俗。時賊首賴榮昌、劉元亨復反。榮計緝捕,地方以寧。督撫虞守愚疏題,奉旨授廣東惠州府捕盜通判。卒於京。

賴希孔玉之長子,縣學生。事父母盡孝,處兄弟怡怡如也。父疾祈以身代。邑令常嘆其師表鄉里,親書「孝友」二字旌之。

熊正宗號復齋,早失怙,廬墓三年,喪葬盡禮。好義施,敦友於督築上杭城。杭尹黃希禮親至其鄉,立匾旌之,稱「為孝子里」。

鄭懋官號舉南。天性至孝,年逾甲子,孺慕不衰。親沒,營冢於河口桂畬山中。廬墓三年,飲水茹蔬,有馴虎伏蛇之異。天啟元年,知縣周齊造具廬而訪焉。詳院題疏,奉旨敕建牌坊,敕曰「敦念所生,通邑稱孝。舐母目於既盲,頓爾暌雲見日;廬親墓於幽曠,不妨與虎為鄰。三日饑似子推,□霖聲比桑戶。[63]誰無父母?有此孝思,例合旌表。」

吳贊號清渠,邑庠生。性至孝,急義好施。知縣危言、周齊、錢養民,叠薦孝義。巡按御史徐兆魁旌其額於明倫堂曰「孝能色養,學務躬修。盛德著於儒門,卓志超乎流俗,凡三膺臺獎」云。及其孫煌甲成進士,人以為贊陰行之報。

陳吉輔號明川。性至孝,素行善,建祖基,修墳墓,置祀田。族人義之。知縣龍應亮、同知熊茂松、知府沈應奎,廉訪其事,有「孝友見諸實行,信義孚於月旦」等語。詳院具疏,兩旌其門曰「孝義」。

廖顯玢嘉靖四十一年,賊來,母耄盲。負母而逃,賊殺之。後賊覺其素行,悔之,遺金帛殯殮。

熊守廉號愛山。孝事父母,和處鄉里。捐資修祖墳,建塾教子姓。知縣吳殿邦申院獎。滋長子。

廖同倫號行吾。篤於孝友,誼高任恤。父壯時郁疾,幾不起。倫百順無間,得愈而耄。倡建祠宇,九築祖塋。五創烝田,以致徭役浮糧無累。

黃金辰號海超。性仁孝。凡色養哀思,略極誠摯。年幼喪父,伯父惡之。一惟恭敬順承,弗與較量。及伯父無依,不藏怨怒,事之一如父母,生養葬祭,悉盡其情。至修墳立烝,惠族育孤,周急好施,不營資產。評旦皆雅重焉。益純孫,中理子。

吳階泰號在邦,利見父。孝友性成,正直仗義。母病,刲股調羹。縣詳院旌獎,有「刲割還一本之根,友恭映聯輝之萼」等語。丙戌、戊子,公舉城守,不避勞怨,不受公餼,力保全城。三院給「敦倫好義,長城倚重」匾額優獎之。寇平,敘功授都司職銜。辰州太守盧裕礪作傳記。

鄭完明父萬周,母江氏,金豐天德鄉住。至性純孝。明幼時,母多恙病。忽夜夢二人索母去,不肯放手。其中有一婦人,穿白衣救解。覺後思之,莫非觀音大士乎?即起,在觀音座前焚香頂祝,終身齋戒,母得身康壽延。又父久病幹嘔,飲食難進。明日夜憂慮,家貧不能延請明醫調治。忽夜夢一道士行醫,直到廳堂,明跪求救病,士說:「爾為子果孝,割肉烹食即愈。」次早,對天燒香告祝,再告祖宗,即割左臂肉煎湯父食。嗣後,即不嘔吐,飲食無恙,病愈壽延。聲傳鄉邑,上聞縣主。適遇高察院按臨,聞其純孝,給賞孝子養親銀叁兩。於隆武丙戌歲,即順治三年,都察院高諱允茲,同縣主徐諱可久,旌獎匾額「刲股活父」,又有獎語云:「技工一藝之末,孝敦百行之先。藥餌乏資,感神明於夢寐;刲股烹湯,起父病於沈危。母常多恙,齋稔終身。事竭子職,隱德堪揚。」

吳鼎泰號連璧。冠帶義官,匾旌「孝行」。

王予聘善事孀母,撫育幼弟,通族稱之。

孔時中號敬湖。母病篤,祈以身代。縣申詳院給冠帶旌獎。

賴憲謨邑庠生。善事繼母,撫育弟妹。買田以祀祖宗,分屋以居二弟。縣詳院給匾獎。希道孫。

闕居仁少孤寒,早知愛母。長,貧賤不各私財。服勞匪間,奉養必隆。按院張特旌「孝義」。

張鼎耀號治九,貢生。宗師郭獎語:「遭父母喪,寢苦枕塊,染沈屙而不變;聯兄弟情,分甘共苦,貞始終而無異。」

吳淑南親存竭力,親歿廬墓。聞烈宗崩,痛哭不食。遂絕不就試,惟日讀《太上感應篇》。

沈一熠號友恭,府庠生。母疾,衣不解帶,足不履室。母歿,廬墓。縣府屢詳三院給賞花紅。禮部題疏,奉旨敕建坊旌獎。

孔念厚丙戌,廣寇破城。賊欲殺其父,厚乞身代。賊果殺厚而釋其父。都督裴廷給銀優恤。

朱象昇號浴咸,稟生。事父母有承志。歿,省墓梓,行廉潔。按院、督學俱有旌獎,子笏食餼有聲。

詹甘棠號六勿。事詳《薦辟》

論曰:為人子者願居其季,以事親之日長也,故有「王公之歲月而不易承歡之頃刻」者矣。凡以竭力愛,日與繼志述事,無二視也。志中所載,咸致色養於生前,極哀思於歿後,既已上徹宸聽,無間人言矣,猶必核遺行,傳其佚事,而以玉管書之。誠愧夫,凡為子者之有類於陳元耳,斯亦風勵之一大機乎。至論孝而及於義者何?詩曰:「孝子不匱,永賜爾類。」

隱逸

[编辑]

李穎勝運里人,號嗣英。資性超脫,學問宏博,尤善詩詞,有《聯珠集》行世。時諸監司屢薦不起,鄉人宗焉。

吳懋中號允睿,邑庠生,贊子。嫡母熊失明,漱舐七夕,重翳如掃。父好義急施,予仰承。色笑晨夕,必請所與。知縣周齊以「孝義」薦,懋中曰:「此子職也,曷足稱焉!」福州陳尚書長祚禮聘至家,率子弟師事者五年。長子煌甲貴,即謝青衫,以琴書自娛。及丙戌寇變,一門八婦,同夕自經。乃慨然曰:「吾子死君,吾婦死節,天之玉我至矣乎?」遂邀遊羅浮、鼎湖諸勝而歸隱焉。有《五宗文訣》行世。李世熊傳其紀略。時稱「五宗先生」,又稱「睿和尚」云。[64]

黃孟淑號衷魯。剛正和易,嗜古力學。凡經、書、子、史,多所纂註,為文不競時艷,必以歸、胡諸大家為法。因遭時亂,不就試,惟以所學教授生徒。嘗為詩歌、古文以道志。長公日煥,追隨左右,自幼至壯,未常出就外傳。及聯第後,名馳海寓,群奉為文章宗匠,皆其庭訓力也。

論曰:世有隱而不逸者,考盤邁澗,塵飛市朝是也;有逸而不隱者,優遊綠野,身折圭組是也。若乃跡異泉石而蟬蛻風塵,事殊嘯歌而琴書在案,所謂「室邇人遐,心遠地偏」,斯其為隱逸之真歟!

儒行

[编辑]

鄭貢訥齋,廩生。

賴一忠增生。正誼高風,長於詩賦。希道子。

盧一椿星樓,增生。

廖夢鬥文垣,增生。

沈孟伸直庵,廩生,當貢。玉璋季子。

陳勖廩生。懷忠寶信,椽筆雲章。鈞奏祖。

王猷用吾,廩生。當貢卒。

黃中理廩生。端醇孝友,嗜古力學。益純子。

吳獻衷養奎,廩生。

陳昊筆峰,廩生。當貢。

郭書文泉,庠生。

廖達才育慶,庠生。

丘應景三陽,由增生入太學,樂義好施。有《擬高集》行世。與憲父。

孔謙吉吉,庠生。淳愨。庭詔長孫。

陳應春養和,廩生。力敦孝友,讀書自守。

孔迪吉寶峰,庠生。煌猷曾祖。

賴以震雷門,廩生。當貢卒。

鄭行凱

盧允衡

吳茂桓警臺,庠生。

孔志達龍湖,庠生。

吳茂橘懷齋,庠生。

廖繼宗夢奎,萬曆辛卯副榜。

吳誠箭泉,萬曆壬子副榜。

賴錫祿貢卒。霖子。

沈元軫勵廷,庠生。

吳大棟副榜。精《春秋》。張堯中、賴維岳皆受業。

賴登元萬曆丙午副榜第一。希道孫。

賴錫壽華祝,增生。

鄭日新警盤,增生。

廖秉忠若丹,庠生。

孔鈺集成,庠生。

賴錫祉篆五,庠生。霖子。

盧俊心寅殿,廩生。天啟丁卯副榜。

沈文庠生。讀書樂道,善氣迎人。孟化孫。

熊國鉉玉予,庠生。志行淳謹,學憲屢旌。

謝言詔德譽,庠生。

鄭士雅玉昆,廩生。

孔如日大綠。增生。煌猷祖。

吳懋功涵虛,增生。篤學躬行,通稱孝友。

賴士奇紫凝,庠生。

朱袍錦陽,庠生。

賴昌齡養元,增生。

賴登瀛省愧,廩生。

張景元揆五,庠生。憲獎「陋巷書聲不輟,公庭轍跡無窺」。

熊兆熙毓和,庠生。

熊國鼎賡若,增生。鄉飲大賓。

陳葵衷向日,廩生。

陳善復一,庠生。

張堯齡淡如,增生。

丘之邦兆官,庠生。

範日登聯一,廩生。

鄭寶能廉二,增生。

鄭純恭馮虛,庠生。

廖達道還一,庠生。

吳茂棠召廷,庠生。

李必達庠生。

盧承璋增生。

廖達善玉佩,庠生。

鄭光祖重朗,增生。

盧承箓懷麓,庠生。

吳公治君平,庠生。

廖廷藩若鼎,庠生。

陳世珍玉吾,廩生。

賴夢祖旦符,增生。霖孫,進箴父。

賴昌鼎九石,庠生。一召子。

賴謙德庠生。溫恭靜雅,事親至孝。一忠子。

張兆元履吉,庠生。

張基元如盤,庠生。

陳鐘鼎展采,增生。

王浚玉鉉,庠生。

吳來獻憬夷,庠生。恩貢大賓。

王起鵬沖九,庠生。

賴昌基如盤,庠生。一召子。

賴奇聞聲遠,庠生。孝敬素孚,真純共著。

沈一灝兩明,見貢卒。

廖王珍友石,庠生。孝慈正直。

王象辰友月,增生。

王承儒養為,增生。孝友禔躬,端方勵行。

沈一旭步倉,增生。

王象鬥旋元,廩生。

吳迪光宗一,庠生。履仁蹈義,四舉大賓。

鄭憲祖慶宜,庠生。

盧日旭曙海,廩生。學蘊經術,門多淳士。

蕭天錫蓼斯,庠生。詳墓誌。熙楨父。

盧涵粹象玉,庠生。孝道事親,義方訓子。

盧中人懷錦,增生。性行誠樸,綽有古風。

熊祝充一,崇禎癸酉副榜。

賴進銘勒千,增生。沈酣理學。

盧益亨容許,廩生。積學工文,憲旌德行。

賴進章二河,十七歲中癸酉副榜。

闕毗衷對楓,庠生。

熊仲碧水,廩生。天性孝友,學行兼優。

賴生中玉轉,廩生。昌祚子。

盧士進衷赤,增生。賦性侃直,文有家傳。

丘熙臺輔,庠生。與閔子。

賴四鄰註則,增生,昌祚子。

鄭褒筆山,庠生。悅親敦友,亢[65]談解頤。

賴此森山仲,庠生。維岳子。

廖鐼臣顏尺,稟生。穎悟軼群。

賴用賓賡之,增生。昌明子。

吳鐘鳴金聲,庠生。

丘與長蓼匪,詳生。敦倫重義,耄而好學。

陳鯨府庠生。鄉飲大賓四次。上升、上箴父。

論曰:德行先乎文藝,治道本乎儒術。故通三才,斯謂之儒;能踐履,斯謂之行。永之山川爽秀,其士潛心經濟,饜飫詩書,彬彬號「儒雅」矣。至品行淳懿,尤人所難及者,或孝友著於家庭,或平恕服於鄉曲,或取與廉介,或處事剛方,其仁以澤物,智以解紛,指不勝屈。邑咸高山仰之,典型欽之,使其遭時奮發,則建標植臬,為民軌儀。吾知「正已以正人」,將有不言而敬信者矣。

鄉善

[编辑]

吳源遠樸齋,壽九十六。始創儒資田稅。凡吳氏科第通籍者,皆其裔也。

沈景厚前川,壽八十八。鄉飲大賓三次。玉璋父,孟化祖。

張聖福壽百有八歲。

熊洪靜齋。度量恢宏,鄉飲大賓。

熊崇慶隱齋。廣積善行,拓基詒燕。

熊祿楓林。淳良積慶。興麟高祖。

吳常鎮源遠子,號淡庵。鄉飲壽官。

廖林鳳文聚祖。

吳璘介齋。條奏上杭疆界,通邑義之。

丘萬球左陽。積德好施。與憲、與閔祖。

吳文統東疇。冠帶鄉賓。璘子,煌甲曾祖。

賴謙亨裕哉。

黃貞淳庵。鄉飲大賓三次,壽九十四。葬之日,知縣毛鳳贈以鼓樂。科之祖。

沈玉振平山。

熊守鰲瑞堂。鄉飲賓。興麟曾祖。

陳惟盛畝塘。鄉飲賓。鈞奏曾祖。

黃金少峰。鄉飲賓。日煥曾祖。

熊守康仰仁。樂善好施,屢舉鄉飲。國興父。

吳茂栗心田。謙和純謹,兩舉鄉賓。

熊桐品塘。鄉飲壽官。

盧宗善

熊統愛湖。興麟祖。

黃進莊龍湖。日煥祖。

蕭祖壽仰山,熙楨祖。

鄭一樂

廖同文書吾。鄉飲賓。

張昊榮臺。鄉賓。

盧有殷士遴、士迥父。教子成名,耋壽鄉飲。

陳萬粟順巖。屢膺鄉飲,垂訓義方。

張富華裕。善人。鄉飲賓。

賴維寧居言。

熊國貴安隱。鄉飲壽官。

鄭國俊悅吾。

鄭適學槐堂。鄉飲賓。

黃孟顯殿北。鄉賓。

賴宸選膺所。敦倫好義。

張輅新喬。鄉飲賓。

熊國昌鬥幹。建亭施路,屢奉院獎。

熊彥辰益吾。

張宗元君五。

蘇觀行伯舉。鄉飲賓。

王大名疊山。鄉飲賓。

賴復宇良貴。鄉飲賓。

陳應機沖和。鄉飲賓。

熊國贊號燮如。鄉賓。

蘇侑難言。魁甲、萌甲父。

吳茂檜中峰。善人,鄉飲賓。

熊國祚九疇。鄉飲賓。

吳玉田

吳懋威胖予。善人,鄉飲賓。贊子。

吳存義亨宇。利見祖。侃直不阿。

王予佐醒凡。鄉飲大賓。

廖廷葵向日。鄉飲賓。

廖一吾賓予。善人。鄉飲賓。

盧國盛省吾。現壽百歲。

蘇國

王臣

張應錦幼習經典,長敦禮讓,齒德兼隆,名高月旦。

孔如梓淡水。孝友。庭詔曾孫。

蘇立紀

丘必登龍以,鄉賓。

張賓臣晉珩。義施四渡,渡夫田稅八十桶。附《記善簿》,以待優獎。

論曰:善之積也,如為山而自往;行之陰也,如耳鳴而自聞。雖不求報,德之施人溥矣。雖然不知其種,視其獲相,彼諸人何。爾胤繩蟄,厥後克昌也,豈非其祖宗積之深而儲之富乎?太上曰:「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則為善之人,仙耶?吾不得而知之矣。

節烈

[编辑]

賴守正妻簡氏 年十八方有娠,而守正卒。生男灝,尤勤訓誨。氏平居,捐簪環絕裝節。聞子侄聲,即斂跡而避。卒年八十三歲。

張召妻賴氏 召二十一歲卒,子世弘方周歲。時,族屬逼嫁,氏割發自誓,謀始杜。繼而,奸惡欲害其孤。氏艱關保全。卒年七十三歲。

張世弘妻鄭氏 即前節婦賴氏媳也。世弘早卒,與姑協心撫孤,誓不再醮。而事姑尤孝,教子克勤。子僖領甲第,皆二節母教之嚴所致也。年九十六歲卒。

張化妻鄭氏 氏年十八化卒,誓志孀居,事姑盡孝。子一鴻亦周歲,教養成才,道院給匾旌獎。巡按何、徐題請,奉旨建坊於郡。

陳昊妻吳、張二氏吳氏昊妻,張氏昊側室。昊早卒,二氏同心堅守事姑,後以孝聞。詳題於郡,城立雙節坊。皆耆壽終。

賴伯瑛妻李氏 年一百零四歲。小靖寇劫,伯瑛被害時,長子玉以貢由南雍。氏馳書命之:「緩奔喪,急奏剿。」玉如其言,仇得以復。治家嚴而一禮。子孫不衣冠不見,日課子孫勤學。子玉、、璞,皆登仕籍;,以廩生將貢卒。孫希孔,以「孝義」志;希昌、希道、希喬,亦登仕籍;曾孫一龍、一麟、一鯉,元孫裔周、作輔、以震、維岳,相繼科貢,蜚聲宦路,皆氏教誨成之也。氏卒時,漳南道唁曰「百歲慈闈天下少,七旬孝子世間稀」。

賴舟士妻盧氏 舉人盧乾亨之姊。二十二歲孀居,扶孤賴麟振髫遊黌序,邑人士稱為「安貧樂道」。未幾,麟殞。同媳鄭氏,撫一遺孫,勤紡織以度饑寒。年八旬有餘。

闕寵妻鄭氏 青年守節,勤辟以事姑,竭杼柚以教子。按院給匾建坊。子應楨以經明授廣東揭陽學訓導。

吳爐妻闕氏 於歸方三月而爐卒,或諷之去。氏曰:「公姑以妾為命,今幸而有娠,即生女,猶當為吳氏鬼,敢二心乎?」果生男。家甚貧,紡織事公姑,已[66],日一食,而人莫有知者。孀居七十八歲。兩院建坊曰「孝節」。

吳門八烈王氏庠生吳懋中妻。丙戌,廣寇破城,王氏登堂詔諸媳曰:「婦人見賊,惟有死耳。」於是姑婦羅拜,為壽序位次,自相結束,闔室雉經。其從死者:長媳熊氏,進士吳煌甲妻;次媳闕氏,庠生吳章甲妻;三媳廖氏,庠生吳人甲妻;四媳溫氏,庠生吳晉甲妻;及其孫女貞姑、侍女蘭娥、招姊,概殉變焉。寧化李世熊作《八烈傳》,詩云:「一聚劫灰珠玉燼,紅顏不為白刃瞬。吳家姑婦八孱鬟,絕骯爭先同畢命。」御史熊興麟詩云:「川嶽含靈萃此身,何容玉質玷紅塵。性成氣骨寒星日,天賦冰霜泣鬼神。諸婦盡殉慈氏節,侍兒猶識主恩親。至今芳草萋萋處,一片剛腸續古人。」舉人吳祖馨和云:「拼得金閨共碎身,劫灰從此渺於塵。素封家失珊瑚樹,雪恥兵無咒厲神。千匝屯雲烽火外,一壟芳草夜臺親。不知青史憑誰手,為紀當年截腕人。」

盧日型女盧卯姑受聘於龍巖謝龍官。卯姑年十四歲而日型卒。執父喪,茹素一年,每日焚香得涕泣於父靈前。至次年,龍官卒,卯姑尚室未嫁。聞訃,即欲自盡,嬸嫂力勸之。卯姑嚙指血書「誓從地下」。伺嬸嫂防疏,即拜辭父靈,潛縊以死。龍巖紳衿,為作傳贊。

廖繼先妻朱氏 適先數月,先亡。撫養遺腹子廖遺慶。氏年七十五。縣詳院旌獎。

王惟仁妻盧氏 盧一松女,松為光澤教諭。氏隨父任及笄,松召仁進贅。僅三月,仁卒。氏奉主回王門拜見舅姑,繼嗣守節,足不出戶,六十一歲而卒。賴玠挽詩曰:「三月夫妻夙世緣,忍將舊曲播新弦。菱花鎖起歸裝日,節操松筠六十年。」

王予召妻吳氏 氏十八孀居,紡織養姑,誠敬罔懈,茹素幽閨,至親子侄,鮮識其面。高按院旌獎。

廖可化妻丘氏 化年十九,病危,囑氏堅守,氏諾之。遺腹生男光祖,教育遊泮,亦克盡孝。壽八十九卒。

吳茂榛妻盧氏 年十八,榛卒。氏哀痛不食,斷指誓志,通族為之立嗣。足不履廳,訓嗣子以詩書。卒年七十餘。縣府旌之。

張振綱妻吳氏 未滿一紀而綱卒。以兄子嗣,勵志撫孤。危、龍二縣主俱旌獎。

闕錫爵妻吳氏 青年居寡,勵志堅貞,按院史、羅俱旌獎。

賴樂野妻王氏 野年二十二卒,家極貧。氏撫二子及夫之幼弟,日夕紡織扶養。長子年二十二又卒,氏復撫其孤孫。通族為之立額曰「賢貞苦節」。堂弟賴維岳聯曰:「四壁撫雙孤,毫無怨言真懿節;六旬經百折,眾有公譽允賢貞。」

熊應師妻鄭氏 廩生熊士熹母。苦志守節,足跡不履廳堂,惟日課子讀書。府縣匾獎,以耆壽終。

賴錫福妻熊氏 福早卒,氏方二十三歲,無子孀居。視嫂如母,待侄如子;足不出廳,言語不茍。壽八十終。

丘與顏妻吳氏 十八孀居,撫育嗣子,孝以承先,勤以善後,屢奉院旌。享年七十七。

王珍妻丘氏 勵志守節,事姑至孝,教子殷勤。縣詳院旌獎。子騰龍薦舉,孫日中恩貢。壽八十七終。

吳來獻妻陳氏 丙戌,城破被執,罵賊投水死。

丘與仲妻吳氏 仲卒,氏孀居。丙戌,城破被執,誑賊於池泮有窖。賊挖,得脫,即躍入池以死。進士熊興麟挽詩曰:「淒其孤影日,狂賊舉烽煙。大節爭青史,丹心濯碧淵。有生悲永夜,一死麗中天。起彼良人在,見之應躍然。」

賴紹宗妻張氏 鼎革時,夫被賊害。氏痛哭不食,看夫殯殮即死。

賴成德妻鄭氏 夫早卒。丙戌城破,氏年二十二歲。聞賊入城,氏即投水以死。

簡叔贊妻溫氏 子周歲,夫從征江右,卒於官,氏年二十。誓志節操,勤儉教子。六旬卒。

詹甘霖妻蘇氏 丙戌城破,甘霖被害,氏隨夫自經。

丘門三烈庠生丘與長妻吳氏及二女。長女,吳文懋媳;次女,庠生賴其昌妻。二女歸寧在室,聞賊破城,母女一同投池以死。鄉紳熊興麟挽詩曰:「賊勢誠難支,節堅不可移。母心無有二,女志又何其。骯臟青天鑒,安貞河伯知。殺身男子事,女輩覺尤奇。」盧乾亨詩曰:「數年世事亂如麻,詎意堅貞萃一家。入閫早嫻詩禮訓,投淵疑泛斗牛槎。錦衾無伴冷宵月,碧水同儕枕晚霞。每讀蘭舟賡再詠,搜幽至此倍咨嗟。」

賴心芊妻陳氏 孝子陳吉輔女也。年二十,芊病。芊謂氏曰:「善事後人。」氏泣曰:「君不諱,即相隨,無他適也。」遂截發以誓。未幾,芊卒。氏理喪畢,十日歸葬,告諸姑嫂曰:「氏願同穴。」乃整衣而死,家人為之合葬焉。

鄭士儒妻江氏 儒外出不歸,家甚貧。氏朝夕紡織養姑,極盡孝道。二十餘年,始終如一。迨姑死,為之殯葬畢,嘆曰:「事巳盡,今亦無依。」遂入房,潛縊以死。

沈一旭妻鄭氏 戊子土寇破寨,氏率眾禦敵,被害。

吳尚本妻張氏 青年守節。有司申詳按院旌獎。

吳尚璘妻王氏 苦志堅守,按院旌獎。

王銓爵妻陳氏 事姑孝,妯娌睦。丙戌廣寇破城,自縊而死。有記。

盧貢妻賴氏 年二十三孀居,子方八歲,零丁孤苦。氏勤儉撫育,教同嚴父。後,子自任食餼,有才名。孫、曾孫七人,並列黌序,皆氏之教也。終年七十三。

論曰:珈笄之流,綠憲葸質也。當死生危急之秋,統繫絕續之日,而慷慨從容,有為人之所難能者,非負光岳之完氣而能然乎!舍生取義,奚必名儒巨公而後優哉?表而誌之,將彤管寸寸皆芳,象服縷縷可拜者矣。

仙釋

[编辑]

了拳唐時金豐東洋人。初生左手拳曲,有僧撫之,書「了」字於掌中,指忽伸,因名「了拳」。八歲牧牛,枯坐石上,如老僧以杖畫地,牛不逸去。年十二,往廣東陰哪坑,乘石渡河,開蓮花,隨駐陰哪山,稱為「慚愧祖師」。【見《潮州志》。】

大智河南人。雲遊至撫溪,兀坐屠旁四十九日。或與之金,不受。屠子曰:「僧不受金,豈受吾刀乎?」乃懷刀而去。屠子感悟,乃披剃建庵於鯉潭之上,募銅鑄觀音像,躍冶不成。師曰:「午當成像。」日午,果有陳商攜金二錠投之,像成。見金錠於衣劄間。屆期示寂,作偈而去。

沈龍湖華音師,學道於青草湖,吏部尚書蔣德馨求嗣有驗,撰詩及碑,記其事,號為「真人」。

黃華音開建東華,黃庭自課。預言禍福,無不靈應。

熊緙號少堂,精於青烏[67],為人造福,呼為「地仙」。

僧寂明壁庵童真出家,閉關靜坐,創建靜室,撞幽冥鐘,士大夫雅重之。玉國師法嗣,付曹溪二十四祖衣

論曰:世之論仙釋者,咸謂其降自蓬萊,至自竺國,其光影在非有非無之際,遂疑為神鬼之侶矣。予則志其姓氏,列其里居,使人知仙釋者,只世上清臞之侶,了不異於人也。庶可以惺漢武之長生、秦皇之不死也哉。

人文志八卷終

卷九

[编辑]

兵制志

[编辑]

機兵 弓兵 守禦兵 鄉兵 防兵 戎器

機兵

[编辑]

舊《志》載:開縣之初,原編民快二百零四名。每名遞年編銀七兩二錢,俱照各戶丁糧科派。每米一石派銀二錢四分,合三十石編一名官丁。一丁派銀一錢八分,合四十丁編一名督。以巡捕官常川操練,無事則聽差遣,有警則守城鋪,謂之「錢糧民快」。

  • 國朝

裁革一百五十四名,現存五十名。

弓兵

[编辑]

舊《志》載:興化司、三層司、太平司,三司巡檢原編弓兵各三十名,共九十名。【無事聽司差遣,有警謹防關隘。】

國朝裁革三十名,見存共六十名。

守禦兵

舊《志》載:成化二十三年,漳南道僉事伍希閔,因箭竹隘鄰界小靖地方,盜賊出沒,奏議委武平守禦千戶官一員、軍六十名,屯隘守禦。明末廢。

鄉兵

[编辑]

十九圖各立千長一名,領其眾六名於鄉,以時點選。遇警,聽縣召用。如嘉靖三十七年,有流寇千餘,湖雷鄉兵由豐田追至縣南,轉戰三十餘里,殺獲甚眾。又,四十一年,叛兵李鐵拐、韋高等三千,適至,恃其連破玉山、永豐、崇安等縣,鼓噪攻城。時署印經歷李濱托病,生員鄭仁濟、丘復靜、賴一卿、顧宏等,召集金砂兵,即生擒李鐵拐等七人,殺其酋韋高等數級,賊眾大敗。至於撫溪、天德隔四圖等兵,各效有功。然則,永兵稱勇於八閩[68]者,大抵皆鄉兵也。崇禎十年,知府唐世涵詳為《山村守禦議》。【見《府志》。】

防兵

[编辑]

國朝,汀路分委千總一員駐劄城內防守。順治十六年,知縣岳鐘淑見金豐古竹鄉人民頑梗,且地近漳潮,伏莽時聞。特詳加設把總一員,分駐古竹鄉防守。

防兵月米【附】

順治年間,舊例每名兵月食米三斗,原撥武平縣秋糧本色支給。後因永定去武平甚遠,兵丁往返維艱,知縣沈在湄,詳院司將武平倉改折餉銀支出,買米給發防兵。每米一石,準銷武平倉折價銀一兩。順治十八年,署縣事同知盧裕礪,詳院司照杭武留米之例,將防兵月米,照依本色,額征糧石,多寡均平派納。每於秋收之時,上倉以應支給。即於本年應納兵餉正項錢糧內開銷。案立定例,兵民便之。

駐防千總一員,駐紮城內,統領兵丁一百三十七名。內分塘汛一十五所。

東北陸路:羅灘一塘、龍窟嶺一塘、麻公前一塘、上寨鋪一塘、青山夾一塘、博平嶺一塘。

西陸路:樟塔一塘、三峰橋一塘、磜角一塘、溪鵝頭一塘;

南陸路:蟬梨凹一塘;

東水路:合溪一塘、富[69]嶺頭一塘;

南水路:桃坑一塘、折灘一塘。

把總一員,駐防古竹,統領兵丁一百零二名。內分塘汛七所。

東陸路:上佛子凹一塘、草子湖一塘、下佛子凹一塘、高頭一塘、暗坑畬一塘、戊子橋一塘、三層嶺一塘。

論曰:兵者,民之衛也。兵制之修廢,一方之安危繫焉。永邑南界小靖,西邇河背,東接三饒,奸宄實易潛跡。端賴汛防棋布,寧謐地方,匪淺鮮也。

丘壟志

[编辑]

[70]

列葬

[编辑]

丞相鄭清之墓嘉泰四年進士,理宗朝拜平章事。南渡為元所迫,入閩居上杭涵水湖,即永定龍安寨。沒,葬水口山,為滎陽始祖。今邑中鄭姓繁衍,讀書仕宦,皆其裔也。嫡配蕭夫人,葬大捕縣棋子隔,墓碑書「閩粵鄭氏祖妣」。

參政廖花墓馮恭人,合葬盧豐都。杭永廖氏始祖。

同安知縣盧錫墓在豐田里隔溪。

鄭唐彥墓清之孫。宋時平賊至此,忽有石棺出。卒,葬焉。在龍安寨。

博羅知縣吳吉甫墓在蓮塘繡針穴。

知府賴先墓在太平里洪源。潮州府知府、清流葉元玉銘曰:「才之高不可肩也,行之方不可圓也。吏治之美,孰能先也?胡不用大?造物偏也。讒忌交至,誰之愆也?飄然勇退,氣節全也。平生心事,皎若天也。已矣,復何言也?所貴者名,名則傳也;所重者後,後則賢也。九原無憾,高枕眠也。保茲一丘,白璧聯也。我銘填石,昭萬年也。」

員外孔庭訓墓在南坑甜竹山。提督四川學校、山陰蔡宗兗銘曰:「祖父之積,克生廉吏;廉吏之澤,必昌後嗣。以善養母氏之終,以光昭祖宗之祀。庶彰廉吏於上天,而瞑孝子於九地也。」

知州賴墓在東門鐵坑。

參政沈孟化墓在縣治南甕窯前。翁仲、華表、石羊、石馬、石獅,儀禮如式,享堂二棟。吏部侍郎呂坤為表,大[71]學士禮部尚書沈鯉為《志銘》,曰:「文取大科學已施,宦崇三品官匪卑。道宗正己志無求,功樹殊域才有為。剔歷險夷貞不二,四受恩嘉孝永思。計君身世寧深悲,通籍三紀猶邊陲。王事靡鹽終驅馳,年未稱稀志竟賫。匡扶世宇何人斯,我欲銘君先涕洟。心知零落世何其,窯上之原君所歸,精光常懸尾與箕。」

中書科舍人張僖墓在羅幹上,白鶴銜書形。邑人黃益純《銘》曰:「天孫雲錦兮光動少微,氣貫穹蒼兮借劍引裾,朝陽鳴鳳兮誰為擠之,今已於斯兮精靈長在漢之箕。」

張以寧墓在城內西隅。

賴明佐墓在勝運里鬥古抨。

熊夢章墓號仁齋,明初,卜居上湖雷,為熊氏始祖。葬檺林前牛眠坪,張天海螺形,辛向。配李孺人,葬湖雷雷窠里屋後。

沈永實墓在豐田里象牙。孟化四世祖。合配張、羅二氏,子孫九派,為邑蕃姓。

國子監學錄賴祖隆墓上杭張灘掛袍山下,臥蠶形。配陳氏葬豐稔寺。

熊真佑號英齋墓在湖雷龍窟嶺,高山峙立,平案橫列,形家呼為「孔子操琴」。配唐氏妙真合葬。

舉人闕和墓在馬山鄉。

贈奉政大夫孔瓚墓在羅灘橋子頭。

熊文彬號康齋墓在檺林前碓子岃,嘯天龍形。御史熊興麟六世祖也。同配妙媗闕孺人合葬。

舉人賴守方墓在新寨。

知州孔庭詔墓在縣治後李田山西。按察司副使大埔饒相《銘》曰:「鼎也不可以為釜,輅也不可以加鏤,器有不遷於今而適於古。矯矯東源,石中之璧。軔德不回,秉心良苦。歷官大夫,福履綏之。立德立功,召杜為侶。掛冠東歸,琴書自娛。高臥山齋,聖賢與語。七十二載,歸於靈坡。合葬宜人,爰居爰處。」

贈中憲大夫沈玉璋墓在黃泥坑。翰林院編修、纂修國史延平田一俊《銘》曰:「胡嗇爾躬,爾後則豐。胡庫爾宦,爾義則崇。考而令者終耶,斧而堂者封耶。郁郁蔥蔥,是惟千百,祀君子之宮耶。」

吳常鎮墓在古鎮。

知縣黃益純墓在岐嶺。陳聖塘門人、甲戌狀元孫繼臯《銘》曰:「先生之儀,霽月光風。先生之學,雪理冰融。先生之政,渡虎懸。先生之行,翥鳳騫鴻。峨峨崧嶽,瞻仰何窮?神歸洞府,雲扃鬣封。克昌爾後,天道張弓。」

知縣賴霖墓在龍門。參政沈孟化《銘》曰:「才德之美,獨厚於天。學問之醇,克紹乎前。剛方義正,百練之堅。豁達仁育,千丈之泉。官止一宰,造物胡偏?功德在人,屍祝萬年。卜葬龍門,高枕九泉。克昌厥後,蘭桂綿綿。」

陳靜庵墓在縣南新寨。鈞奏高祖。

熊文鳳[72]墓在豐田里合溪蔭鳳池。山高千仞,澄澈旱歲不涸,時有金魚出現。

知縣吳誥墓在古鎮。

知縣賴希道墓在古鎮。邑人黃益純《銘》曰:「郤桂張鶚疇蜚聲兮,而公掇之如承蜩兮;麥岐棠芾疇嗣徽兮,而公措之如奏騞兮;祚胤穆皇疇濟美兮,而公萃之如豐芑兮;岡陵郁芊疇襟靈兮,而公遇之如滕室兮。古鎮之麓,開雲埋玉。於萬斯年,君子貽谷。」

吳璘墓在箭灘。知縣毛鳳題其墓曰「七奏杭糧義民吳璘之墓」。【煌甲祖。】

主簿孔登墓在大洲中塅前。後筆架峰,左獅右象,後有護龍墩一座。

盧一槐號少東墓寶之父。暨配孔孺人,合葬龍安寨李子坑,坐幹向巽。苑馬寺卿謝臺卿《銘》曰:「漢世力田兮重質行,萬石長厚兮遠廣慶。繄惟種德兮籍鄉評,災獲課讀兮勤窗檠。碩人媲德兮古梁孟,明經奮庸兮昌子姓。龍安佳域兮蓊葺盛,百世綿遠兮福無竟。」

貢士贈承德郎盧寶墓在武溪鴉鵲坪,卯向。配吳安人,葬武溪岡尾。

經魁張堯中墓在車田。

主事盧日就墓在豐田東埔,幹向。配羅安人合葬。大學士黃東崖《銘》曰:「井宿呈燦,鳳岫鐘祥。延生大雅,孝友丕揚。詩書飆發,制錦粵疆。金湯鎖鑰,加肺遺芳。宦成循卓,蔽芾甘棠。最薦交上,覃恩輝煌。後也克裕,前也有光。五福考命,騎箕帝鄉。卜穸雲吉,終焉允臧。豐碑大隧,於戲不忘。」

知縣林鐘桂墓在武溪杏坑。

盧日升號曦陽墓暨配張孺人合葬武溪公館右。乾亨父。

封承德郎熊彥恒號復吾墓在武溪隔,黃龍出洞形。先生乃御史興麟之封翁。進士黃日煥《銘》曰:「東臯嘯傲,善行質成。喆嗣繼起,綸綍維馨。瞻斯塋域,光賁日星。川嶽拱護,蔭乃後人。」

隱逸吳懋中墓在藍地。學憲田本沛《銘》曰:「翩翩者俠,視履不越。恂恂者儒,然諾不渝。爾敕既出,胡然乃逸。爾封若堂,卜世阜昌。」

知州吳日修墓在古鎮。誥室合葬。御史熊興麟《銘》曰:「扶輿淑粹,健順攸彰。褒嘉寵賜,鳳誥龍章。後裔奕葉,山高水長。」

沈文墓在東關大人棟下田中。

敕贈戶部山東清吏司主事貢士賴恒墓在勝運里賴坑塘,盤龍形。配太安人李氏、黃氏、藍氏、劉氏合葬。

鄉進士賴守正墓在縣南煉坑口,虎形。配陳氏、簡氏。

拔貢熊銓元墓龍門貴人峰前,佛子峰在右,仙人石在左。貢士陳銘奏《銘》曰:「貴峰嶙峋,龍山巉秀。中有元堂,亥襟巳首。青靄玉镵,黃雲金鏤。氣以怡神,精以孕後。三槐如王,五桂若竇。蔭彼公孫,彌遐愈茂。日月悠悠,巋然宇宙。」

進士吳煌甲墓在小張坑。晉陽進士鄭琬《銘》曰:「先生之易,子雲之言。百世之後,出冢而相論。」

贈文林郎黃孟淑墓在豐田里麻公前。邑人熊興麟《銘》曰:「維蘭有芳,維菊有英。隱而彌耀,函人之貞。維公篤學,窮奧研精。遭時不偶,不以梯榮。傳經有子,光昭爾聲。雲蒸鳳起,天下文明。賜類無疆,繼緒盈盈。山高水長,以銘斯塋。」

孔如日墓在城西北馬尾竹。煌猷祖。

吳迪光號宗墓在金豐長富山,觀音座[73]蓮形。教諭鄭士鴻《銘》曰:「有斐君子,潛德孔彰」。

災異志

[编辑]

[74]

嘉靖三十七年七月內,天晴日霽,忽然大水,漂深渡[75]、深溪二橋,沖毀飛虹橋墩二座。

嘉靖三十八年,南城外賊首溫祖緣,糾集黨類五百餘徒,謀欲劫縣。適夜,至城下,殺傷三十餘人。後為[76]知縣許文獻擒滅。

嘉靖四十年,上杭李占春倡亂。溪南饒表、肖碧,太平黃九、葉遊仙,四處蜂起相應。勢甚猖獗,放火劫掠,人民被殺者萬餘。間有竄寨投城者。又染瘟疫,遍野骸骨,斗米價至一錢八分。後蒙署印黃同知發稟賑貸,民賴以寧。

嘉靖四十二年,饒平賊羅袍五千餘徒,由箭竹隘突至城下。城外並鄉落男婦被殺者七百餘人。時非積雨溪漲不得渡,城幾危矣。

萬曆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夜,電光異常,大雨,洪水遽高數丈。自深溪、黃田,沿溪一帶,田業沖壞者二百餘畝,家資概行漂流,全家溺水死者計一十六家,外又五百餘人。躍龍橋墩沖毀五座。此永定未有之變也。後蒙撫按題賑,民得存活。

萬曆戊午年五月,洪水遽高數丈,飛虹橋沖去,近溪人家溺死者甚多,田被沖壞者不計,米價至一錢八分。亦一時之大變也。

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賊由圍大埔半月,從金豐路突臨城下,眾至萬人,放火焚去東門橋及東南城外一帶房屋。知縣伍耀孫督衿王芝蘭、民童傅一嚴守。自朝至三更時,賊眾知奸細巳除,遂遁至湖雷村擄掠六日而去。鄉兵追殺,遇賊伏兵,芝蘭、傅一被害。

崇禎十七年六月二十日,廣寇張秤錘數千襲城,殺掠無算,婦女擄去千餘人,城內一空,千古未有之慘。幸丙戌冬,知縣趙廷標隨國朝大兵入關蒞任,多方招徠,撫循安輯,哀鴻方得更生。

順治戊子夏四月,突有巨寇十三營,共扶偽藩,由延而永,煽惑四鄉,眾至數萬,困守孤城,自夏徂秋。知縣趙廷標間道請兵援救,更用奇計使自相攻擊。渠魁授首,餘黨始散。兵燹之後,繼以凶年,鬥粟千錢,人民易子析骨,慘不堪言。知縣趙倡捐俸資,告糴鄰封,施粥賑濟,得留孑遺。

順治戊子冬十月,廣寇江龍,統賊萬眾,突至城下,四面豎柵攻城,危同累卵,男婦驚慘。知縣趙詣睢陽廟,瀝血盟天,誓眾死守。賊不能破,乃用壽木暗藏炮火,隱穿地道以進,知縣趙設法決水以淹之。賊用雲梯爬[77]城,知縣趙於垛中懸柵以墮之。相持日久,城中糧盡,幾危。時值迎春,知縣趙廣設鼓吹,盛張臺閣,大開城門,迎日東郊。賊眾咫尺聚觀,疑有設伏,駭愕不敢逼近,且疑素有儲蓄,方宵遁去。知縣趙偵知,密遣兵馬同鄉勇,間道倍行,暗伏東西兩山,一齊夾攻,各寇敗竄。追至龍磜塞,殺奪無數。賊魁膽落,不敢再覦。縣…………[78]

康熙乙卯[79]……南城樓、縣署鼓樓、東門橋及民居數百餘間,男婦拘繫殺戮者,俱各數千計。至十六年,知縣顏佐準士民鄭九疇等公呈,通詳督憲郎姚,累咨廣東撫院,釋回其直隸、江南、山東、浙江各省援剿官兵擄去者,列疏具題,恩準查發回籍。有觀音閣禪僧寂尚,收拾被難骸骨伍拾餘擔,巡檢劉傑、貢生鄭孫綬、生員盧鴻聲、鄭九疇,同義民吳兆華、賴麟玉、黃森柏、吳渤坤等,擇地於西郊官山,募資築塔安葬,逐年春秋,僧人仍具齋蔬紙錢祭掛。

康熙三十三四五年,連歲凶荒。三十六年二月內,米價騰湧,采買烏有,饑民采樹皮、草根而食。且永邑山多田少,豐年常仰給於江粵。值上流遏糴,署事連城縣知縣趙,痛陳饑饉情形,蒙府憲王念切民瘼,給照護米到縣,永民得蘇。

南郊印星臺一河,系永邑往粵孔道,原架木橋。因康熙三年洪水沖去,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徐印祖捐俸搭建浮橋,以濟利涉。兼此地有臺堤,關鎖水口,士民感其修砌臺堤、建造浮橋,建立碑亭志德。而浮橋未滿匝歲,被水沖去,碑亭現存。康熙二十八年,知縣呂坊之捐俸倡建石橋,又於西關建迎恩石橋,惜升任太速,尚未竣工而去。

總論

論曰:按河頭城地方,萬山叢疊,每為江西、廣東、福建三省寇賊聚集之地。先年,於河頭城設兵一營,正為杭、永兩縣門戶,使此處有兵防守,則寇賊必不敢入。即入而有兵跟其後,亦不至有城破之慘。惟河頭無兵,故賊肆志,後有桑梓之慮者,河頭一營當急為計也。

永邑金豐一里,介在僻遠,值有亂機,先叛後服。如蘇榮、李天成、謝新、丘壽、張方浪、羅郎子、朱以太、溫丹初、翁申聞等,據險嵎,恃堅壘。兩兵憲趙公祖諱映乘、衛公祖諱紹芳,銅獸俯臨,駐軍原野,或懸首葇街,或繫頸階下。今朝廷文教廣敷,厥俗丕變,尚賴文士先播憲靈,俾豺狼狐鼠,毋乘機為孽地方,幸甚!鄭孫綬識。

兵制卷之九終

卷十

[编辑]

學校志

[编辑]

書籍

[编辑]

《文廟禮樂志》康熙三十一年憲頒】

《四書解義》

《易經解義》

《書經解義》

《孝經解義》【以上皆康熙三十三年部頒】

秩官志

[编辑]

知縣

[编辑]
  • 國朝

顏佐河南河內人,由武舉。康熙十六年任。

徐印祖奉天人,由恩生。廣東康熙二十三年任。重建文昌祠,升雲南石屏知州。

呂坊之山東曲阜人,由貢監。康熙二十八年任。重建縣堂,升奉天承德知縣。

吳琪順天大興人,由進士,康熙三十二年任。

吳梁河南許州人,由舉人。康熙三十七年任。力持清操,躬行禮讓。專務以德化民,召天和,屢豐年。太平諸里多致嘉禾,有四穗五穗者,不事鞭撲,歲課自登。府憲王匾獎曰「催科不擾」。其聯句獎曰:「撫字催科,二事並行原不悖;風行草偃,兩情相信自能通。」又勤於課士。已卯,賢書俊者四人,副榜一,武俊一。永置邑所未有,則振興文教之功也。

署縣

[编辑]
  • 國朝

胡以渙奉天人,本府同知。康熙二十二年署。重修文昌祠,升紹興知府。

孔興謨山東曲阜人,邵武府通判。康熙二十七年署。

楊岱四川新繁人,上杭知縣。康熙三十一年署。儒雅愷悌,士師而民母之。

趙良生江南泰興人,連城知縣。康熙三十六年署。潔己愛人,興文造士。諸如均平賦役、化民息訟,輿人頌之矣。若救荒而穀不騰,完逋而民不擾,則尤為稀遘云。

教諭

[编辑]
  • 國朝

郭亨都龍溪人,由壬子舉人。康熙十八年任。升興化教授,重修[80]文廟。

廖南彥寧洋人,由歲貢。康熙二十二年任。

李基益海澄人,由甲子舉人。康熙三十一年任。講藝課士,精勤祀典。下帷吟詠,雅範超群。四十年,偶得微疾,遂堅請休,致當道慰留數回[81]。迨四十一年春,乃得解組。通庠戀慕,設位學宮土地祠左,以志不忘。郡紳黎士弘稱其「樸而雅」。邑孝廉詹捷又稱「見機勇決,亮節高風」。

訓導

[编辑]
  • 國朝

徐光鼎浦城人,由歲貢。康熙二十二年任。

吳道嵩詔安人,由歲貢。康熙二十八年任。

陳道法松溪人,由歲貢。康熙三十三年任。清修力學,庠士愛戴。設位與前教諭郭萬完同祀。

薛容福清人,由歲貢。康熙三十七年任。

署學

[编辑]
  • 國朝

蔡祚周漳浦人,由拔貢。康熙十八年署訓導事。助修文廟,考正從祀神位。

林荃佩閩縣人,由丙寅歲貢。康熙四十一年任。道貌親人,誠心誘士。齋頭苜蓿,淡泊自甘。囗握春風,引掖不倦。到任兩載,以年老告歸。通庠仰其曲型,立碑學宮土地祠左,與前教諭李基益同祀,以志不忘,並擬諸二疏之高致云。

典史

[编辑]
  • 國朝

沈一龍浙江會稽人。康熙十八年任。

葉之花陜西三原人,康熙二十五年任。

王士奇順天大興人,康熙三十一年任。

巡檢

[编辑]
  • 國朝

興化司

陳永錫浙江會稽人。康熙十八年任。

陳隆遇直隸隆平人。康熙二十年任。丁艱去。

朱得元江南吳縣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太平司

郝思鳴山西文水人。康熙十八年任。

倪佳印直隸大興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範世芳浙江會稽人。康熙三十五年由國學,本年五月考選主簿,四十一年改選斯任。

三層司

沈漸陸直隸東安人,康熙十八年任。

丁乙大江南無錫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胡凝道河南杞縣人。康熙二十五年任。丁艱去。

馮世泰直隸真定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防守

[编辑]
  • 國朝

丘垣龍巖人。

林惠漳浦人。

詹飛虎長泰人。

黃得勝海澄人。

選舉志[82]

舉人

[编辑]
  • 國朝

盧清康熙庚申補科,由縣學中式第二名。授北直雄縣知縣。

吳利見康熙辛酉科,由縣學中式。授貴州新貴縣知縣,調補陜西涇陽縣。

熊昭應康熙辛酉科,由縣學中式。興麟長子。授浙江奉化縣知縣。丁憂回,候補。

盧為驥康熙辛酉科,由縣學中式。考授知縣。

吳廷芝康熙丁卯科,由府學中式。利見長子。考授知縣。

詹捷康熙庚午科,由府學中式。天顏孫,甘棠子。考授知縣。

廖冀亨康熙庚午科,由縣學中式。考授知縣。

廖均康熙庚午科,由府學中式。

賴際可康熙癸酉科,由縣學中式。考授知縣。

林馪春康熙癸酉科,由府學中式。考授知縣。

黃策麟康熙丙子科,由縣學中式。考授知縣。

梁高標康熙丙子科,由上杭中式。

王芬露康熙己卯科,由縣學中式。考授知縣。

熊孫鶴康熙己卯科,由縣學中式。銓元孫。考授知縣。

張成章康熙己卯科,由縣學中式。考授知縣。

熊孫蘭康熙己卯科,由縣學中式。考授知縣。

恩拔貢

  • 國朝

沈曾康熙辛酉科中式副榜貢。

熊錫應康熙乙丑科選拔貢。興麟次子。

熊捷先康熙丁丑科恩貢。

闕魁由恩貢。考授州同知。振子。

熊見龍由恩貢。署浦城縣儒學教諭。

盧震行由例貢。署清流縣儒學訓導,考授州同知。

張月鹿康熙丁丑由府學選拔貢。

吳挺峰康熙丁丑選拔貢。祖馨之孫。

熊卓魁康熙己卯科中式副榜貢。

[83]

歲貢

[编辑]
  • 國朝

鄭應周康熙丁巳貢。

沈文楫康熙丁巳超貢。署古田縣學教諭。

鄭孫綬康熙己未貢。署武平縣學訓導。士鳳長子。

賴第元康熙辛酉貢。

孔元發康熙癸亥貢。

胡逢亨康熙乙丑貢。

丘六成康熙丁卯貢。

魁蘇甲康熙己巳貢。

陳雲行康熙辛未貢。

闕月卿康熙癸酉貢。

吳雲芝康熙癸酉府學貢。祖馨次子。

鄭元輝康熙甲戌府學貢。

盧英康熙乙亥府學貢。

丘經傳康熙乙亥貢。

陳詔康熙丁丑貢。

賴九功康熙己卯貢。

盧傑一康熙辛巳貢。

朱笏康熙癸未貢。

歐陽暄康熙甲申府學貢。

武科

[编辑]
  • 國朝

沈青麒康熙壬戌補行鄉試,由縣學中式。

盧龍紀康熙甲子科,由縣學中式。

盧三品康熙丁卯科,由縣學中式。

李國範康熙庚午科,由縣學中式。

盧偉猷康熙癸酉科第三名,由縣學中式。

盧彥亮康熙癸酉科,由縣學中式。

張天一康熙己卯科,由縣學中式。

陳大鯤康熙壬午科,由府學中式。

貤封

[编辑]
  • 國朝

盧日就以子化貴,贈文林郎。江南太平府繁昌縣知縣。敕命一道。

吳氏以子化貴,贈太孺人。敕命一道。

余氏以子化貴,封太孺人。敕命一道。

盧化階文林郎。敕命一道。

饒氏以夫化貴,贈孺人。敕命一道。

林氏以夫化貴,封孺人。敕命一道。

吳階泰以子利見貴,贈修職郎。陜西西安府涇陽縣縣丞。敕命一道。

鄭氏以子利見貴,贈太孺人。敕命一道。

吳利見階修職郎。原貴州貴陽府新貴縣知縣。敕命一道。

王氏以夫利見貴,贈孺人。敕命一道。

人文志[84]

名臣

[编辑]

熊興麟號石兒。由進士授宜興令。潔己愛人,耗費盡革。存「撫」字於催科,歲課自足。尤重學校,以敦教化。獎善興賢,而訟獄衰息。時屬明季,寇亂洶湧,即聯絡城野,立團練法,賊不敢犯,故民不苦盜。江院特薦「治行第一」,擢禮部主事。旋以材堪任,劇轉河南道御史,出按三楚。激揚彈壓,墨吏斂輯。適左帥橫悖,尤能裁折之,使不敢肆,故民不苦兵。未幾,鼎革,遂還里居,遁跡村野,不問外事。郡邑有司,每咨訪所疑,又不憚縷陳,為鄉里興利除害。年八十有九,尚康強也。微疾而卒。為人豁達大度,善草書,自成一格。多所蘊蓄,未罄所施,然楚人設位屍祀,至今猶思之。其在部所上,時務人皆稱「中機宜」,雖古名臣,曷過焉?

黃日煥號愧莪。善事繼母,友愛諸弟,隨父受學,未嘗負笈從師。由進士選授廣西興業縣。課士重農,革里甲常規,除催頭包收,蠲里役科派;鹽課輕之,墟稅罷之。鄰邑妖寇犯境,率鄉民擊之,殲賊數千。丁內艱歸。甲寅藩亂,不仕叛逆。服闋,補陜西甘泉縣。善政一如興業。遇旱則步禱而得霖,虎患則告神而屏跡。其尤著者,邑屢遭亂民流,每歲賠累丁銀九十餘兩,經三十餘年,官民交病,遂申詳力請凡四五,上卒得俞允,民乃復業。於是仁風旁及,如中部之清丈,鄜州之賑荒,十一屬之,挽運皆臻成效。秩未滿,升江南邳州,善政亦一如甘泉。尤著者築堤治河,度地建城,民免水患,永獲安居。總河薦其才可大用,升淮安府山安河務同知。因舊糧掛礙解組,猶卒成河工乃歸。居家唯杜門教子,不依阿有司,不侵淩鄉里。其卒也,人尤惋[85]惜。

循吏

[编辑]
  • 國朝

闕振字翼公。性耿介方正,方登賢書,人稱為「真孝廉」。任嘉善,初至,即禁鋪設舊例,禁絕苞苴。聽訟必得情實,發奸摘伏,無良屏跡。若加惠孱孑,則溫如冬日。人所尤誦者,積逋三萬有奇,題請豁免,邑食其德。課士論文,則所拔者皆聯翩去。竟以不能胭韋事人,嘆曰:「項難強,腰可久折乎?」遂賦歸來。士民泣送,舟擁不得行者累日。歸里二十餘年,未嘗以私幹郡邑。尤嚴待胥役,不敢登其堂。子魁有賢聲。孫士鶴,俱克世其家學。方嘉善人之立碑志不朽也,魁適北還,過邑,士民競款,問闕使君安否,真「興思去後,久而彌新」者。所著有《退思堂集》、《勸善書》行世。

蕭熙楨號瞿亭。生而穎異,能暗誦《五經》,下筆數千言,為諸生即擁臯比。成進士,海內傳其文為楷式。應授推官,以裁缺補長沙令。長沙,楚上遊,事繁民悍,治之無不立應,以廉能著績,檄攝善化,彌遊刃恢恢。嘗諭父老云:「善風俗,先育人材,得數年寬息,崇雅敦厚,庶元氣可復。」故迄今彼都人士猶禮讓相先。楚中兩太史,王君澤弘稱:「斯人蒙澤,化日舒長。」車君萬育稱:「弦歌起於途路,冠蓋翔乎洲諸。」其言可征也。竟以不能阿士官意,負詿誤去。既歸,惟論文課藝,故後嗣多賢。其嗜學,手自校讎,數十年如一日。大約賦性,聰察而行以徑情,或時而發伏不隱。然中實和平,是以湖南人至今猶思云。

孔煌猷號二伊。由舉人任峽江令。惠政得人,崇祀名宦。所著有《唾餘集》。

理學

[编辑]
  • 國朝

盧英字駿臣,歲貢。醇謹端方,理學宗工。永邑文士,多出其門。著有《四書學庸》、《會參大小題旨》行世。

賴際可字旋泰,號征庵。由舉人選授,未任卒。紳士誄之,約謂:色養不違,因心罔間。與人不道人短,非公不至公庭。喜慍兩忘,城府悉化。既渾金璞玉,亦霽月光風允矣。德行之儒、學博李君基益曰:「學貴心得,尤尚躬行。當杯溫克,一洗晉人放達之風;讀古進修,堪入宋代精微之室。惟德行之有覺,稱『理學』而無慚」云。

儒行

[编辑]
  • 國朝

盧瑞苞字佽休,邑庠生。褆躬醇謹,善氣迎人。偉猷父。

[86]

盧足征字侗一,郡庠生。舍貞葆素,剛介自持。清父。

盧中儒字珍行,邑庠生。內行純備,樂善好施。彥亮父。

王聯煥字荒潤,庠生。醇厚孝友,讀書水口庵。置田供香燈,為濟渡之利。

廖箕字木野,庠生。孝友篤學,清慎自守。冀亨父。

林春旸字囗囗,庠生。善事母,置祀田,崇師課子,撫侄好施,與「凶年給米,暑月煮茶」人歸德焉。

賴玠字取白,增生。不入公門而喜陳公事。鄉族就裁焉。學憲三獎德行。與鄭孫綬、丘學殷、廖益基為四友,稱「同德」。

丘學殷字存宋,庠生。瘠土耕讀,為人禦侮解紛。

賴麟振字歲青,增生。學行兼優,儒林奎璧。

廖益基字喜最,庠生。淡於榮利,持謙守正。

黃策賜邑廩生。博學純行。當貢卒。

孔師吉字仁仲,庠生。穎悟絕論,醇謹嗜學。丹霞劉庭蕙器重之。鄉國學顯,美標青祖。

丘天麟字振公,號瑞庵。賦性厚重,立念貞純。無爭競之心,而溫和處物;去佻達之習,而端謹持身。可謂詩書之彥,允居善信之間。

鄭相號蒙泉,府庠生。英才篤學,孝友彰聞。

吳祖芳號畹仙,歲貢生。寧靜自持,邑胥役無識其面者。郡侯孟稱:「篤學清操,可士人矜式。」

丘華期字泰和,庠生。學優才敏,愷悌好施。年未三十卒。人皆高其義而惜其年。

熊偉抱號璞齋。博通經史,渾厚慎默,在泮數十年,司未嘗識其面,鄉曲謂「有古君子風」。

文學

[编辑]
  • 國朝

鄭孫綬號符枚。性通簡,博覽群籍。四方學者,多師事之。著有《古今人鏡》行世。歲貢,署武平縣。

吳晉字呂生,懋中季子,煌甲之弟。上杭廩生。學優韻運,能詩,善操琴。邑志續修,兩與載筆,士林推重。所著《草木心集》,學博李君基益為之序。又嘗應聘,與修《通志》。

盧彥群字柔戒,廩生。聰穎絕倫,試屢冠軍。卒年二十二。士論惜之。化長子。

盧彥輔字孝儉,化第三子。能詩歌、古文、詞,時藝亦湯若士、王季重流亞。年未三十卒。學博李君基益尤愛重之,挽以詩,有云:「才可五常季馬,年僅三倍童烏。倏爾絳衣虬版,何處黃公酒壚?」

吳祖馨字渤聞,號升客。康熙辛卯、甲午皆副榜;丁酉舉人。終養二親,不急仕宦,時陶情於詩酒山水間。自題一聯云:「聖賢皆可為,了然心口何須問?富貴非吾願,拈著膽毛只自知。」壽八十三。講書不用開卷,為文未嘗起草。指授門徒甚眾,後裔蔚興。子雲芝、孫挺峰,尤其著者。

黃甲殿字禦及。博學俊才,遠近宗之。當貢卒。所著有《鳳翙樓集》嗣刻。益純曾孫。

丘六成字兼三,歲貢。生沈靜好古。所著《經史粕餘》,郡人參政黎士弘、進士莫之偉《序》以行世。

熊卜偉號恭仲,增生。幼有異才,長多摯行。年甫四十,鄉里有「文孝先生」之稱。教諭郭亨都顏其堂曰「孝友」;進士黃日煥贈以詩「筆華光邑史,錢雨滴家聲」。

沈纘緒號忝述,增生。持家以約,待人以和,不履公庭,髦猶好學。

盧維翰字象崧,邑廩生。幼穎異,暮年著述甚富。有《本源集》等書,學者推為「道籥經」,師其課業。格言云:「字向疑中識,書從解處看。檢身師茀草,教子學幽蘭。」夢得句云:「處世先求己是,存心自有天知。」生平孝友,足未嘗履公庭。邑中號為「范陽正人」。當貢而卒。教子傑一,食餼有聲。

鄭應周字石序。敏而好學,受知郡邑,未嘗奔競造請。今徐印祖雅重之,謂其行檢方正,而學問淵博,真可為大夫,國人矜式。膺康熙丁巳歲貢,屢舉鄉飲大賓。

[87]

孝義

[编辑]
  • 國朝

鄭邦珍字閩毓。輟書服賈,洗腆娛親。親歿廬墓,躬畚種樹。風雨助靈,山石效用。逮年九十,孺慕不衰。邑令洪天開,詳憲給匾,周之孫。後三十年,學博李基益,從其孫龍征其遺事,贈以詩,所謂「寢門溫清無逾咱,墓下鍬鋤不倩人。為善於鄉家裕後,褒綸自國俗還淳」是也。

孔昆猷遇寇請代父死,母盲負以出人。居喪不禦內,完弟婚娶。經呂令坊之,給匾旌獎詳憲。

鄭學張字志九。事親問視不懈,居喪毀形,葬則廬墓,年逾六十,哀慕不衰。經危令君旌廬,欲詳上憲,學張固辭以「子道當然,尚恐未盡」。邑紳士謂:「不欲以親故得名,志九其古人無愧矣。」

丘正頌字泰音,庠生。親歿永慕,惠愛親族。捐私田,代祖遺上杭浮糧。徐令印祖稱其「孝義」。

王四教貢生。

鄭祖彜字思彩。十歲喪父,哀慟特至,擗[88]踴如禮。其事母,備極孝養,歿而思慕不衰。又能為人排難解紛,絕無所取。防廳胡攝縣有「性行端方」之獎。長子星爛,食餼府庠。

黃一梧號正陽,策麟祖。孝友性成,秉正不阿,事親色養,兼至耄年葬父,孺慕不忘,常廬墓側。

賴元昭號協和,考授州同,知作對之父。持身孝友,好義樂施。鄉里推為「善士」,邑侯選為嘉賓。

賴正貴號履和,邑庠生作聖、大學生作梅之父。幼年失怙,終身猶慕,性剛而行醇,質直而好義。壽年[89]八十三。公舉鄉飲。

鄉善

[编辑]
  • 國朝

廖敬德字集禧。性穎悟,通群籍。醫卜堪輿兼擅,而敦孝友、懿行足型。冀亨祖。

[90]

王世恩字寵吾。屢舉鄉賓,樂善好施。溪南錦豐渡往來不病於措厲,皆其首倡捐資之力。

賴元璘字沖和。生平孝友雍睦,恤貧乏,修橋道,為鄉飲賓。

黃啟中字義綱。性正而行醇,為宗族準繩、鄉里型範。壽八十七。子策麟,學博李君基益課文,置第一,贈以言有云:「未得交厥考,衡文識令子,善積慶自餘,健翮博風起。」

賴登仕字華吾。敦倫蹈義,鄉黨共稱。

賴玉麟字端兒,冠帶賓。幼穎悟,博學能詩,為人公恕,喜行方便,鄉里推重。際可父。

廖兆瓚字思壁。鄉飲賓。孝友恭慎,行藥濟人。邑舉人黃策麟詩有云:「榮於萱草華常棣,調乃香泉及米砂。」學博李基益則曰:「雅量最能銷鄙吝,良方豈但藥愚庸?」

廖明濟字喜云。量力施濟,公正不阿,嘗云:「捫心無慚,雷可其眠。」常分私田穀,均給弟侄。

賴日升字弘旭。居家孝友,性穎悟,通詩文,為人淳樸。

江兆鳳好義樂施,捐金置田於新寨渡,募舟子以便往來。又施大埔縣虎頭、安樂二渡。【載《埔志》。】

賴用錞字參穎。質行能詩。於城南隅辟圃鑿池,栽花釀酒,與文人韻士往來觴詠。

[91]

王森盛積書遺後,人稱厚德。

張鼎煒字調九,禮部儒士,鄉飲大賓。壽八十八。

鄭維有鄉飲賓。

鄭思興鄉飲賓。

徐思達字偉予,鄉飲賓。

吳維章號不野。讀書自守,寬厚愛人。常作箴教子云:「人須變急為緩,變激烈為和平。即遇不情不理,亦當以情恕理遣。若發之暴、言之過,為識者所輕,能無悔乎?」又以聯垂訓云:「和氣春無限,平心福自然。」又云:「富貴不須圖,但一堂之上,父慈子孝,兄則友,弟則恭,便是綿綿富貴;家聲何以大,唯四序之中,日征月邁,夕而唯,朝而誦,庶幾振振家聲。」人傳以為格言。

吳錦堂字茂琳。好義樂施。親族貧者,為完其婚嫁。每遇險年,出穀賑貸,不責其償。

黃鼎中字弘五,孝友醇謹,敦族戚,重交遊,有義俠風。邑侯徐延為上賓。

黃玉珍號南峰。行誼端方,樂善好施。經縣詳憲,給匾旌獎。

張可接字選學。鄉飲介賓。愛備一本,誼篤同氣,人無閑言。

吳基昌字淑球。鄉飲正賓。勤謹持家,詩書訓子,正直儒雅,厚德可風。邑侯吳給匾旌獎。

張兆足鄉飲介賓。

張應權鄉飲介賓。齒德孝敬,友恭睦里,訓義兼全,議旌載志。

吳煥日字燦周。鄉飲介賓。急公好義,慷慨濟人,人莫能及。

節烈

[编辑]
  • 國朝

張端上妻吳氏 戊子年,盜起,夫為叛甲謝有元所害。氏匍匐伸冤,夫仇卒雪。孀居苦節,僅抱一子,紡織傳經。鄉里群推「冰節」。

鄭仲敏妻賴氏 年十九,夫卒。遺孤龍孕僅五月。氏矢節茹荼,紡織以養舅姑,教子讀書入泮。乙卯城陷,避居村落,痛孤被難,悲憤而卒。生員賴紹宗妻張氏從夫殉難,即其母也。母烈女節,並堪不朽。邑令吳表其廬曰:「巾幗完人。」

孔如承妻鄭氏 年二十守節,立孫繼嗣。知縣岳鐘淑詳憲旌獎,匾云:「苦節懿行,均可嘉尚。」今八十有六矣。邑人咸稱為「閫則」云。

林登縉妻張氏 年十八,夫病革,憐其少,囑勿守。氏泣曰:「稱未亡人尚恥,況事二姓乎?」夫死,姑防之。密伺隙,竟投環以踐前約。學博李基益詩云:「莫聽烏啼夜,同歸馬鬣封。難無孤可立,易在死相從。挺烈如臣節,推賢號女宗。北山林木茂,雪裏見貞松。」氏及夫家為太平里北山。

王賡臣妻簡氏 年十九,夫賈而客死。櫬歸,氏大慟委地,起而捧香爐號曰:「魄歸閭,神歸室矣,妾亦與夫同歸地下耳。」遂沐浴更[92]衣,入室自經。學博李基益詩云:「聞道喪歸日,手持唯一爐。忍將舟自矢,況與燕同孤。面隔無由見,魂遊尚可呼。百年何處共,舉案向黃壚。」

節婦戴氏,系鄭謙益之妻;丘氏,系鄭淑吉[93]之妻;鄧氏,系鄭八一之妻溪南里溪四九甲民籍。三代孀居,同心守志,姑媳撫孤,遺腹一孫鄭生伯。署縣趙給匾「操凜松筠」旌獎。

賴逢峻妻熊氏 乙卯城陷,慷慨赴河。越七日,屍浮水面,形骸不變。經二十餘年,縣令吳匾獎曰「寧赴清流」,稱其「既端範於平時,尤完貞於處變。能舍生以取義,葬魚腹而甘心」。

賴漢英妻鄭氏 夫死,氏年方二十有六。事翁姑盡孝,教子光日、華日,食餼有聲。邑令吳匾額獎曰「盡節全倫」。

丘與長繼配吳氏[94]幼就學,名淑祥,通翰墨。乙卯城陷,自縊。前志丙戌之難,「丘氏三烈」,與長前妻吳暨二女也。吳氏繼之,人謂「三烈可四」。

孔其鉞妻李氏 其鉞,庠士。丙戌之亂,李與夫冒烈焰負祖姑以出。年三十而寡,撫孤成立。年九十,尚康強。

賴日亨妻黎氏 康熙三十九年,邑侯吳匾獎「操堅澤遠」,獎語:「柏舟自矢,孝慈性成。中年喪夫,撫育幼子。冰霜為質,金石同心。芳型可表,理宜優旌。」

廖文祖妻吳氏 法名志興。敕贈孝子在邦之女,與新貴知縣利見同胞。內侄即丁卯鄉進士、現選大尹廷芝也。毓秀名門,曰嬪巨族,賢淑性成。不幸夫逝子捐,凜凜勁節自持,置舍於邑北山麓,奉佛諷經,修真凈土。不祝髮而談禪,另辟一局完懿德,脫苦海以登岸。透微三因悟圓明。行取邑侯吳舉人、教諭李,俱以匾額獎焉。其所住舍,顏之曰「入語堂」,勒豎石碑以垂不朽,亦足以志其梗概云。學博丹霞李基益銘曰:「仕何但百里,直道難枉非,以腰之伸而知止耶。年亦己八旬,剛德克就,豈必舌之柔而乃存耶。升天為尾箕之跨,入地合幹莫之化,示駝飲之形者,艾芝山之下耶。於斯焉,藏傲吏之真,以垂裕於後之人。」

丘壟志

[编辑]

列葬

[编辑]

孝子鄭邦珍墓在古鎮坪湖畔上,形如蟠龍。進士蕭熙楨《銘》曰:「平原茫茫,湖水泱泱,形如太極,包函萬象。異時豐碑,螭首首賁。於冥遐日,帝念汝孝,子之必昌。」

鄉飲大賓丘楨墓號懷川,葬古鎮坪,亥山巳向。舉人賴明選銘曰:「古鎮洋洋,若封若堂。郁蔥所萃,丘公攸藏。按牒披跡,日令聞望。利濟弘嘉,為賓典光。義方詒谷,式繁且臧。蟄繩罔艾,松柏偕蒼。」配王孺人墓葬金豐里三層嶺天德甲鄉,大座人形,己山亥向。邑舉人林鐘桂《銘》曰:「天德之甲,淑氣翩翩。厥形惟肖,如人斯虔。有翼其冢,望之儼然。是為王孺人之吉兆,而發祥衍慶,若瓜瓞之綿綿。」

碑記

[编辑]

[95]

闕侯去思碑記

[编辑]

【汀漳道】郁之章【嘉善人】

《漢史·傳》:「循吏其為政,人人殊至;其仁心為質,與民休息。」度幾德讓君子之遺風,未始不同趨而合轍也。其所傳六人,以文翁為之冠,由其崇尚儒雅,興起文教,埒於鄒魯。夫以孝宣,綜核名實,趙京兆以精銳應之,宜若專一時矣。而璽書褒異,增秩賜金,乃在穎川、渤海。彼其重農桑,興禮義。若欲緩收其效,而民之思之也,顧不後於京兆。則吏治之所重,概可知矣。自久任之法,不行循資按格,三易星霜,則秩滿當代矣,被召當遷矣。甚者設施未竟,坐論去焉。此吏治所以難也。至於民之於吏也,當其秩滿被召,相與謳吟而頌禱之;於其心勞政拙,罷官而去,則過而忘焉。有能思於去後,且去十餘年而思之如一日者,非德讓之君子,未易得此於民也。往余備兵漳南,幸清伏莽,一以助宣文德為事。甲午賓興,闕侯以葩經領鄉薦,撤闈來謁。豐神峻峙,不妄言笑,其才華學識,真足赤幟宇內。暨余采風屬郡,侯之長君魁,翩翩年少,復冠永庠。余以是覘侯之家學,宗今緯古,出其經術,以霖雨蒼生,殆未有艾也。歲丙午,來宰武塘。武塘故巖邑,今每以掛誤去。蓋東南催科號繁劇,而吾邑為最。侯受事逋賦三萬有奇,逋於里甲者十之一。為補苴以償之,那於官吏者十之九。則不憚勞勚,厘剔澄清,力請撫軍題豁。甫兩載,侯以高尚拂衣。然侵漁中飽,從茲弊絕風清。甚矣,侯之大有造於武塘也。侯性檢束,外和而內剛,絕苞苴,杜請謁。其愛民也煦煦如冬日,咸依為慈母。若其發奸摘伏,雖宿胥狡卒悉屏息,重足驚神明焉。以故境內帖然,無柝鳴犬吠。又負人倫鑒,衡材精確。其試士所錄,皆藝林翹楚。比年以來,科名鼎盛,皆所鑒拔士也。其蔚興文教,方之文翁,何多讓焉?侯居官不炫浮名,懷抱宏偉,未殫厥施。罷官後,僑居蕭寺,日與門下士啜茗論文。相勖以敦本尚實,無幾微怨尤之色,其雅量有過人者。歸里十有餘年,都人士思侯之德,謀伐石以記之。會長君謁選,南還武塘,貞瑉適告成,相與摩挲其下,都人士見長見侯焉。吾邑昔有賢令汪侯,去官久,為築留衣表之。閱數百年,復以事汪侯者事侯,可以見侯入人之深。而三代之直,不盡泯於人心也。侯名翼公,甲午鄉進士,福建永定人。

續增卷之十終

校勘記

[编辑]
  1. 校註:原文為「楊」,同「揚」。下同。
  2. 校註:「囗」系模糊不清的字。下同。此處當為「析」字。
  3. 校註:原文「柝」,依文意校改為「析」。
  4. 校註:現稱洽溪。下同。
  5. 校註:原文「萃嵂」,依文意校改為「嵂萃」。
  6. 校註:原文為「露」,現校改為「霧」。
  7. 校註:原文為「高陂」,然文溪水並不流入高陂,顯誤,校改為「坎市」。
  8. 校註:原文為「斧」,誤,校改為「虎」。
  9. 校註:原文「西堤煙雨」,其中「西」應改為「南」字。參見本卷「形勝」之「後八景」。
  10. 校註:此處原缺「市」字,今校補。
  11. 校註:此處原缺「多」字,今校補。
  12. 校註:原文為「見」,同「現」,下同。
  13. 註:即波菜。
  14. 校註:即今「瓜萎」。
  15. 校註:即今「豨薟」
  16. 校註:原文為「緣」,疑誤,校改為「綠」。
  17. 校註:此目錄與下文條目略有不同。以下各卷亦有。
  18. 校註:原文為「光」,誤,校改為「岡」
  19. 校註:「扁」同「匾」。下同。
  20. 校註:原文為「乙」,校改為「斗」。
  21. 校註:此二字為校者所添
  22. 校註:原文為「嬴」,疑誤,校改為「贏」。
  23. 校註:此條目與卷首目錄名稱不同。
  24. 校註:原文「坡」,校改為「陂」。
  25. 校註:原文為「厲」,同「履」。
  26. 校註:指《宋史·文天祥傳》。
  27. 校註:此條目卷首目錄為「恤政」。
  28. 圖表略
  29. 圖表略
  30. 校註:原文為「祠典」,今校改為「祀典」。
  31. 校註:此四字為校者所添
  32. 校註:原文為「洗」,誤,校改為「冼」。
  33. 校註:原文「啟聖祠木香爐三個」,現增「之」字,以示所屬。
  34. 校註:「知」,同「智」。
  35. 校註:此處參照下文添一「稅」字。
  36. 校註:黃思盛、黃應盛、黃劉福三條中,原文「左右如上」,均漏一「界」字,現均校補。
  37. 校註:此條卷首目錄原無。
  38. 校註:條目「知縣」前原有「歷官」條目,與卷首目錄不符,今刪去。並依下文增補「明」一行,表示朝代。
  39. 校註:「囗」為原文空缺。
  40. 校註:原文為「樸」,校改為「撲」。
  41. 以上俱崇禎年任。
  42. 校註:古文豎排,右即以前、以上的意思。下同。
  43. 事詳《災變志》。
  44. 校註:「明」字原文缺,今校補。
  45. 校註:原文「油燭橋頭」,現「頭」校改為「人」。
  46. 校註:「沒」同「歿」。下同。
  47. 校註:原文為「太」,校改為「泰」。
  48. 校註:原文為「副壬戌榜」,依理校改。
  49. 校註——原文「嵩明」當為「昆明」之誤
  50. 校註:原文為「獞」,校改為「僮」。
  51. 校註:原文「楊州」,校改為「揚州」。
  52. 校註:原文為「人」,校改為「入」。
  53. 校註:「明」字原缺,依文義校補。
  54. 校註:原文漏「職」字,依文意校補。
  55. 校註:「明」字原缺,依文意校補。
  56. 校註——原文中「司李」系「司理」之誤,今依道光志改之
  57. 校註:原文「獞猺」,校改為「僮瑤」。
  58. 校註——原文「」系「仇」之誤筆
  59. 校註:原文「漂」,校改為「溧」。
  60. 校註:原文「獞猺」,校改為「僮瑤」。下同。
  61. 校註:原文為「辭」,校改為「詞」。
  62. 校註:原文為「子弟」,校改為「弟子」。
  63. 校註:其中「囗」系原字殘缺莫辨。
  64. 見《文翰》。
  65. 校註:原文為「抗」,校改為「亢」。
  66. 校註:原文為「四巳」,校改為「已」。
  67. 校註:原文為「鳥」,誤,校改為「烏」。
  68. 校註:原文為「鄞」,誤,校改為「閩」。
  69. 校註:原文為「釜」,校改為「富」。
  70. 校註:丘壟志似為編者後加,姑且存之
  71. 校註:原文為「太」,校改為「大」。
  72. 號高岡
  73. 校註:「座」,同「坐」。
  74. 校註:災異志似為編者後加。
  75. 校註:嘉靖時尚未稱高陂橋,校改為「深渡」。
  76. 校註:原文無「為」,校補。
  77. 校註:原文為「扒」,校改為「爬」。
  78. 校註:以下原文缺一頁。
  79. 校註:四字根據民國志校補。
  80. 校註:原文為「新」,校改為「修」。
  81. 校註:原文為「四」,校改為「回」。
  82. 校註:「選舉志」條目原無,依前例校補。
  83. 校註:「盧震行」之後張月鹿、吳挺峰、熊卓魁三人據後文補入。
  84. 校註:「人文志」條目原無,依前例校補。
  85. 校註:原文「婉」,校改為「惋」。
  86. 校註:盧瑞苞、盧足征、盧中儒、孔師吉等人名後、字前,原文缺「字」字,今校補。
  87. 校註:吳祖馨、鄭應周二人名後缺「字」字,今校補。
  88. 校註:原文「躄」,校改為「擗」。
  89. 校註:原文為「元」,校改為「年」。
  90. 校註:廖敬德、王世恩、賴元璘、黃啟中、賴登仕等五人,依例在名後增「字」字。
  91. 校註:賴用錞、張鼎煒二人之字「字參穎」、「字調九」,依例調至名之後。
  92. 校註:原文為「經」,校改為「更」。
  93. 校註:原文「淑吉」之前校補「鄭」字。
  94. 校註:原文「丘與長」後校補「繼配」二字。
  95. 校註:「碑記」條目原無,依例校補。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