揅經室集 (四部叢刊本)/一集卷第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一集卷第十一 揅經室集 一集卷第十二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一集卷第十三

揅經室一集卷十二

  浙江圖考

古今水道變遷極多小水支流混淆不免然未有一

省主名之大川定自禹迹而後人亂之若今不知浙

江爲岷江以漸江穀水冒浙江者也元家在揚州府

處北江之北督學浙省往來吳越閒者屢矣參稽經

史測量水土而得江浙本爲一水之迹浙江實禹貢

南江之據近儒箸述多攷三江而終未實發之予乃

博引羣書爲圖說一卷綜其大旨而攷之曰江者發

原岷山者也禹貢三江有北江中江南江北江者岷

江由江寕鎭江丹徒常州之北入海卽今揚州南之

大江也中江者岷江由高淳過五壩至常州府宜興

縣入海者也南江者岷江由安徽池州府過寕國府

會太湖過吳江石門出仁和縣臨平半山之西南

折而東而北由餘姚北入海者也禹貢不出南江

之名者爲江之正流不比北中也中江自楊行密築

五堰其流始絕永樂時設三壩陸行十八里矣南江

自北魏時石門仁和流塞唐𥘉築海塘以捍潮其流

始絕今吳江石門仁和數百里内皆爲沃土惟一綫

淸流自北新關通漕達於吳江猶是浙江故道然則

浙江者乃岷山導江之委卽由吳江石門仁和海寕

至餘姚入海數百里内之地之專名也若以今富陽

江論之乃漢書說文水經之漸江水穀水與說文江

浙相連之浙水迥不相同特自杭州府城東北爲浙

水之故道其自杭州城隍山西南上達富陽𣃔不能

名之爲浙江也今之海塘所以捍潮元撫浙修塘月

必至焉自尖山至海寕州以西隄雖險而地勢高惟

老鹽倉西南至杭州府城東北數十里中地勢低平

潮汐往來活沙無定有朝爲桑田莫成滄海者且加

築隄塘難施椿石濬之愈深則沙性愈散不如老鹽

倉東北鐵板沙之堅固然則此數十里中非古浙江

沙淤故道之明證乎非卽禹貢南江乎且潮水最高

時較之北新關塘樓一帶水面高至七八尺設無海

塘則海潮必北注嘉興所以西塘柴工尤爲要計也

班孟堅漢書許叔重說文孔疏所引眞鄭康成書注

桑欽水經諸說是也初學記引僞鄭康成書注韋昭

國語注酈道元水經注庾仲初吳都賦注諸說非也

以其說之是者證之禹貢周禮左傳國語越絕史記

諸書及今各府縣地勢無不合也以其說之非者證

之諸書及今地勢無不謬也元嘗立詁經精舍於西

孤山之𪋤諸生議奉許叔重鄭康成二君木主於

舍中而祀之二君說經之功人䍐見者然浙省讀經

之士奚趐數萬人問以所居之省莫不曰浙江也問

以浙江究爲何水鮮不誤舉也若非許氏說文浙漸

二字相別爲解鄭氏尙書禹貢注讀東迤爲𣃔句與

漢書說文相發明則必爲酈道元諸說所誤浙江禹

迹及古吳越之界皆不可復求然則許鄭之爲功豈

不甚鉅固宜爲潛學之士所中心說而誠服者哉元

七八年來博稽古籍親履今地引證諸說圖以明之

用告學者請勿復疑嘉慶七年撰于杭州使院

禹貢

淮海惟揚州彭蠡旣豬陽鳥攸居三江旣入震澤底

 正義曰鄭云三江分於彭蠡爲三孔東入海其意

 言三江旣入入海耳不入震澤也

嶓冡導漾東流爲漢又東爲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

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爲彭蠡東爲北江入于海岷

山導江東別爲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

迆北會于匯東爲中江入于海

 正義曰鄭云東迆者爲南江地理志云南江從會

 稽吳縣南東入海中江從丹陽蕪湖縣西東至會

 稽陽羡縣東入海北江從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

  元案三江之名自禹貢始職方氏國語之三江

  卽禹貢之三江也兩漢之解三江者若班氏漢

  書地理志桑氏水經許氏說文解字皆合以左

  氏傳史記諸書證之亦無不合鄭氏尙書注世

  已殘闕見諸正義所引者正合於班氏之說其

  注三江旣入云三江分於彭蠡爲三孔東入海

  云分於彭蠡則非分於震澤後之以松江婁江

  東江爲三江者不得附之也且云分於彭蠡爲

  三孔則非合於彭蠡而爲一孔後之以合漢爲

  北江合彭蠡爲南江者不得托之也且云東入

  海則非三江入震澤亦非彭蠡與漢入三江僞

  孔傳以旣入爲入震澤固殊鄭氏之恉蘇軾以

  豫章江入彭蠡入海爲南江尤非鄭氏之恉也

  又鄭氏注東迆北會于匯云東迆者爲南江言

  東迆者則鄭氏讀禹貢東迆爲句也三江之中

  惟南江之勢北會于具區所謂北會于匯也若

  彭蠡則在江之南無所謂北匯矣鄭氏注禹貢

  一本班志明標地理志者甚多閒有依地說不

  用班志者必明言其故亦或於班志所記擇善

  而從如沱水是也未有憑空說以異班氏者竊

  意三江之注亦必明引地理志而後言自彭蠡

  分三孔惜乎殘闕不備耳禹貢有中江北江無

  南江之名南江始見於班志鄭注東迆者爲南

  江用班氏南江之名與中江北江爲三江也班

  志南江分自石城中江分自蕪湖石城蕪湖在

  彭蠡東故曰分自彭蠡亦所以釋經言三江於

  彭蠡旣豬之下也分自彭蠡則彭蠡以西猶未

  分知以漢入江爲北江鄭必不作此說也江水

 自石城分爲南江正是東迆迆字解見說文南江至吳

 縣南入具區具區在北正是北會于匯班志曰

 南江在南鄭注云東迆者爲南江其義一也班

 志言北江至江都入海中江至陽羨入海南江

 至餘姚入海卽鄭云爲三孔入於海也鄭解九

 江孔殷云從山谿所出其孔衆多三孔據孔殷

 爲說也孔爾雅訓爲閒與空相通水之分出如

 器之有孔故亦謂之孔也正義雖主僞孔傳乃

  引地理志以證三江與漢儒所說固無悖耳

 經典釋文曰三江韋昭云謂吳松江錢塘江浦陽

 江也吳地記云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

 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竝松江爲三江

 正義曰今南人以大江不入震澤震澤之東別有

 松江等三江案職方揚州其川曰三江宜舉州内

 大川其松江等雖出震澤入海旣近周禮不應舍

 岷山大江之名而記松江等小江之說山水古今

 變易故鄭云旣知今亦當知古是古今同同上葢脫不字

 之驗也

  元案兩漢之說三江者無有異惟三國時吳韋

  昭注國語三江環之以三江爲松江浙江浦陽

  江水經注及宋庠補音本皆作浙江此釋文及

  史記索隠引作錢塘江葢唐初人已不辨浙之

  非漸因其時稱錢塘江爲浙江遂改稱錢塘耳

  顧夷與庾仲初同爲晉人其說同酈道元已駮

  破之郭景純雖生韋昭之後而其說三江則仍

  班氏舊說以爲岷江松江浙江惜其書不存不

  知其詳耳庾仲初郭景純之說竝見水經注詳在後韋昭雖分浦陽

  江於浙江而舍岷江葢以岷江不入震澤且三

  者大小不配也正義所謂南人正指韋昭庾仲

  初之流則正義亦駮之明矣乃韋昭不以大江

  爲北江而以松江爲北江浙江爲中江郭氏卽

  以實禹貢之三江而以岷江爲北江松江爲中

  江浙江爲南江說雖有異大致尙同蓋兩漢之

  後晉之郭璞魏之酈道元唐之孔穎達皆本班

  志其韋昭庾仲𥘉之異說則學者所不用耳

 唐邱光庭兼明書云三江旣入震澤底定鄭康成

 曰江自彭蠡分爲三旣入者入海也案洪水之時

 包山襄陵震澤不見三江之水旣入然後方爲震

 澤康成以旣入爲海可謂得之

  元案邱氏所引同於正義

 初學記卷六地部曰案三江漢書地理志注岷江

 爲大江至九江爲中江至徐陵爲北江蓋一源而

 三目鄭元孔安國注云左合漢爲北江會彭蠡爲

 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爲中江故書稱東爲中江者

 明岷江至彭蠡與南北合始得稱中也

 蘇氏軾書傳曰三江之入古今皆不明予以所見

 攷之自豫章而下入於彭蠡而東至海爲南江自

 蜀岷山至於九江彭蠡以入於海爲中江自嶓冢

 導𣻌東流爲漢過三澨大別以入於江東匯澤爲

 彭蠡以入於海爲北江此三江自彭蠡以上爲二

 自夏口以上爲三江漢合於夏口而與豫章之江

 皆匯於彭蠡則三江爲一過秣陵京口以入於海

 不復三矣然禹貢猶有三江之名曰北曰中者以

 味別也葢此三水性不相入江雖合而水則異故

 至於今而有三泠之說禹之敘漢水也曰嶓冡導

 漾東流爲漢又東爲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

 南入於江至於東匯澤爲彭蠡東爲北江入於海

 夫漢旣已入江且匯爲彭蠡矣安能復出爲北江

 以入於海乎知其以味別也禹之敘江水也曰岷

 山導江東别爲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

 東迆北會于匯東爲中江入于海夫江旣與漢合

 且匯爲彭蠡矣安能自別爲中江以入於海乎知

 其以味別也漢爲北江岷山之江爲中江則豫章

 之江爲南江不言而可知矣禹以味別信乎班固

 曰南江從會稽陽羡東入海此引錯陽羨入海爲中江北江從

 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會稽丹陽容有此三江然

 皆是東南枝流小水自相派別而入海者非禹貢

 所謂中江北江自彭蠡出者也徒見禹貢有南北

 中三江之名而不悟一江三泠合流而異味也

  元案自蔡沈宗庾仲初之三江而班志之三江

  晦矣近世胡朏明諸君用蘇氏之說以破庾仲

  初之三江夫庾氏之說三江無足破也取蘇氏

  何也以其說與鄭氏說相近百餘年來學者知

  守鄭氏之學見其說鄭氏有之於是以遵鄭者

  推而尊蘇不復詳其說之眞僞是非惟鄭之說

  是師莫敢異者不知鄭氏注禹貢專宗班志大

  之如九河九江雲夢無不皆然何三江而頓異

  且他注或有疑義亦必依據地說等書以明析

  其是非未有鑿空如此三江之注者也及攷正

  義所引之鄭注細爲審度知其仍本於班志未

  嘗有異但殘闕不詳備而已又攷蘇氏所同之

  鄭注僅出於初學記唐人𩔖書本不足爲典要

  而初學記譌舛尤甚竝非徐堅元本蓋詩賦家

  傳寫販用久失其眞卽令專指鄭氏一人之注

  已宜從傳聞異詞之例乃其所標云鄭元孔安

  國注夫僞孔傳見在絕無此說鄭注不完無從

  檢核竟舍孔而專歸諸鄭氏一人此注旣歸於

  鄭於是據此以駮班志且不顧正義所引之眞

  鄭注務强而鳩合於一如眞鄭注云三江分於

  彭蠡爲三孔入於海僞鄭注云岷江至彭蠡與

  南北合必不同之說也必爲之詞曰三孔卽指

  南北中之三江非彭蠡之下又有三孔是以合

  爲分矣眞鄭注云東迆者爲南江僞鄭注云會

  彭蠡爲南江必不同之說也必爲之詞曰猶言

  東迆北經非以東迆爲句也葢𣃔東迆爲句則

  必北會連東迆北爲句乃可牽於南會是以北

  爲南矣夫正義所引其眞爲鄭注可據也彼以

  爲分此以爲合彼以爲北此以爲南無論東迆

  北爲句不詞鄭氏必不如此章句卽令經文可

  如此讀而鄭氏則明明曰東迆者不曰東迆北

  者於此而仍據爲眞鄭注不亦傎乎然則可𣃔

  之爲僞者其證有五分於彭蠡與合於彭蠡不

  同一也北會於匯必非彭蠡二也初學記而外

  別無所見三也初學記竝稱鄭孔注四也初學

  記所引漢書地理志亦同此說五也有此五證

  可決其非鄭注鄭注之眞僞辨則蘇氏之說不

  必尊班氏之志不必破經文東迆爲句不必改

  如是乃鄭學明漢學明經文明三江之故迹明

  禹之功亦從而明觀其所引地理志而鄭孔注

  竝稱者可知其不足據矣

 唐張氏守節史記正義曰括地志云禹貢三江俱

 會於彭蠡合爲一江入於海

  元案此卽蘇氏之說所本也與徐堅初學記所

  引同蓋唐初有此說耳標以鄭元孔安國注則

  誤也

 宋程氏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曰經謂岷山江之

 入海者爲中江漢水自北來注岷江而同流分邊

 在北者爲北江孔安國所謂漢水入震澤者爲北

 江而皆不言所注何地弟云有中有北則有南可

 知徐堅援鄭元書傳以證三江曰左合漢爲北江

 右會彭蠡爲南江岷江居中則爲中江故書稱東

 爲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與南北合始得稱中也

 堅引鄭語如此知一江爲三非出孔氏一家肊度

 也

  元案通志堂所刻程氏禹貢山川地理圖僅存

  敘說惟永樂大典尙具有二十八圖内孔安國

  三江圖載此說稱徐堅引鄭云云是爲稱引鄭

  說之始然堅所引鄭說同於蘇氏不同於孔此

  引以爲孔傳之證其因初學記所引本鄭孔竝

  舉耶抑未嘗細案之而以其說同於蘇也程氏

  固以蘇說爲是者也見鄭此說寕不引爲已證

  而轉推而遠之誠不可解又有疑者宋元以來

  說三江者皆言蘇氏黃度云近世蘇文忠之說

  經本貝之自昔諸家皆未嘗言林之奇云鄭氏

  以東迆爲南江是自東陵而下巳分爲三矣而

  蘇氏乃以古之彭蠡東合爲一江者以爲今之

  三江王應麟最好采掇遺文而玊海言三江惟

  舉蘇氏曾氏之說云諸家各指近震澤諸江爲

  三江蘇氏指秣陵京口一江爲三江若絕未見

  初學記者卽以程大昌禹貢論及山川地理圖

  敘攷之一則曰合孔安國蘇軾所長一則曰近

  世惟蘇氏卽中北二江之文以求三江一則曰

  三江緣經生文蘇氏不主經文以實之乃疑實

  合爲一而名别爲三無所執據若全不知有鄭

  氏說若全未理會鄭說之合於蘇者然則永樂

  大典所補諸圖舉堅引鄭注以證孔傳者恐非

  程氏之本文也閱者察焉

 胡氏渭禹貢錐指曰諸說爲蘇軾同鄭康成爲無

 病徐堅初學記引鄭康成書注以證三江曰左合

 漢爲北江右會彭蠡爲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爲中

 江故書稱東爲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與南北合

 始得稱中也始知蘇氏所說東漢時固已有之

  元案取僞鄭注以證蘇氏之說實始於此初學

  記竝稱鄭元孔安國注朏明則專稱鄭康成注

  後人不深攷遂以爲眞鄭注矣初學記所引漢

  書地理志與今漢書志全異其說以岷江爲大

  江至九江爲中江至徐陵爲北江徐陵當是廣

  陵亦合三江爲一江是班志鄭注孔注皆同於

  蘇氏之說矣幸而班志全在不然不亦將與鄭

  氏同枉乎知引班志之非班卽知引鄭注之非

  鄭矣

 王氏鳴盛尙書後案曰鄭解導江中江之義以證

 此節三江實一江也又云三江分於彭蠡爲三孔

 東入海者據文似彭蠡以下又有三孔詳繹其義

 則三孔實卽指南北中三江也鄭此注左合漢云

 云出初學記三江分云云出本疏今并合爲一條

 初學記引稱爲鄭元孔安國注殊不可解予據紹

 興四年東陽麻沙劉朝宗宅刻有右修職郞建陽

 縣丞福唐劉本敘雖宋板下品究勝俗刻當無誤

 但徐堅不通經稱引舛錯不足怪而其爲此節之

 注則無可疑鄭云東迆者爲南江者猶云東迆北

 而會於匯者爲南江也彭蠡在江之南北字句絕

 若傳及疏以北屬下句似反以彭蠡爲在北矣

  元案僞鄭注與眞鄭注𣃔難合一王氏篤守鄭

  氏故不暇辨其僞耳其謂徐堅稱引舛錯疑初

  學記孔鄭竝稱爲殊不可解是也

 金氏榜禮箋云南江不見於經彭蠡以下首受江

 者是也故注云東迆者爲南江言東迆北會於匯

 卽東出爲南江矣此鄭君之說賈氏疏職方揚州

 三江顔氏注地理志北江中江皆本其義者也孔

 傳言自彭蠡江分爲三則與鄭注不殊故徐堅初

 學記併言鄭元孔安國注云左合漢爲北江會彭

 蠡爲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爲中江故書稱東爲中

 江者明岷江至彭蠡與南北合始得稱中也此謂

 南北中三江分於彭蠡以下鄭孔二注大意相同

 非貝錄注文之舊也蘇子瞻書傳漢水謂之北江

 豫章江謂之南江與岷江爲三說本括地志禹貢

 三江俱會於彭蠡合爲一江入於海如其說則三

 江皆在彭蠡西乖於東爲北江中江之文乃復申

 其說云三江匯於彭蠡則三江爲一以入海禹貢

 猶有三江之名曰北曰中者以味別也是子瞻亦

 知三江之名不得移之彭蠡上顧以一江兼受南

 北中之名與初學記所述鄭孔之說分爲三江入

 海者截然殊異或謂蘇說上與初學記合竝以初

 學記兼載鄭孔二說爲鄭君注文者皆失攷

  元案金氏辨初學記所引非鄭君注文識過胡

  朏明遠矣然初學記自本括地志之說與蘇氏

  合今以爲撮述鄭孔二注大意則非也初學記

  明言合漢會彭蠡與南北合金氏强解之曰此

  謂南北中分於彭蠡以下天下固無以分爲合

  者矣徐堅所引直是譌文不必牽合

 漢書地理志

會稽郡 吳

 故國周大伯所邑具區澤在西揚州藪古文以爲

 震澤南江在南東入海揚州川

毗陵

 季札所居北江在北東入海揚州川

丹陽郡 石城

 分江水首受江東至餘姚入海過郡二行千二百

 里

蕪湖

 中江出西南東至陽羨入海揚州川

蜀郡 湔氐道

 禹貢㟭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東南至江都入海

 過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說文繫傳引作過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

 

  元案三江原委莫詳於班志所云揚州川卽用

  職方氏之說亦卽禹貢揚州三江旣入也胡朏

  明禹貢錐指謂南江在吳縣南者自爲松江之

  下流與分江水由餘姚入海者爲二又謂分江

  水爲南江在吳南者爲中江斥班氏爲誤朏明

  所謂分江水者乃據水經注所云由烏程合浙

  江之枝流然酈氏引地理志則通之云江水自

  石城東出逕吳國南爲南江是謂石城之水卽

  吳南之水而不以厤烏程之水爲南江之水柰

  何拾酈氏所謂南江枝流者而以爲南江且據

  以詆酈氏而斥班氏耶夫班氏於湔氏道記江

  水所出至江都入海與記分江水受江於石城

  至餘姚入海之文同於江水詳過郡里數與分

  江水詳過郡里數之文同於毗陵曰北江在北

  東入海於吳云南江在南東入海其例亦同也

  岷江自九江至江寕爲自西南至東北自江都

  至海門入海又爲自西北至東南廣陵國江都

  地接高郵疆界甚廣故於毗陵記北江在北所

  以明江至江都曲而東南非由江都直而東北

  也南江自石城至安吉爲由西而少東北自太

  湖至錢唐爲自北而少西南由錢塘至餘姚入

  海又爲自西至東石城水原可直至餘姚入海

  如酈氏所敘南江支流徑由烏程餘杭故於吳

  記南江在南所以明江至餘姚入海者爲由太

  湖折而西南又由錢塘折而東南非自石城直

  注錢塘也惟江至江都而曲故廣陵之江曰曲

  江惟江至吳南而折故餘姚入海之江曰浙江

  曲猶環曲之義折則方折矣太平寰宇記引虞

  喜志林曰今錢塘江口浙山正居江中潮水投

  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濤水勢折歸故曰折

  江元和郡縣志云莊子云浙河卽謂浙江葢取

  其曲折爲名盧肇海潮賦云浙者折也潮出海

  屈折而倒流也諸說知浙之取義於折而不知

  折之取義於吳南之江試思黟中漸水自西而

  東南至錢塘雖非直注何有於折惟石城之水

  由吳縣南折而錢塘又由錢塘折而餘姚乃可

  謂之折江之義不明卽浙之義亦未當或又假

  借於海濤之回旋尢非其義也班志詳於南江

  北江而於中江則僅云陽羨入海何也漢廣陵

  國江都以東有臨淮郡之海陵故志記之曰有

  江海會祠言江至此而會海也會稽郡吳毗陵

  無錫陽羨丹徒婁爲今鎭江常州蘇州地婁在

  今崑山而太倉松江海門及江北之通州皆不

  置縣然則太湖以東至漢猶荒斥爲海潮之所

  往來故敘北江止於毗陵敘中江止於陽羨且

  曰南江在南則中江必不在吳縣之南曰北江

  在北則中江必不在毗陵之北而中江必在毗

  陵之南吳之北可知北江以曲而詳南江以折

  而詳則中江必自陽羨直貫太湖由婁縣之地

  入海又可知此班氏之不詳而詳者也漢時去

  禹二千年太湖以東尙𮎰斥如此在禹之初三

  江未入湖海之交可想而知也自湖水北洩於

  北江南歸於南江中注於中江而後湖水底定

  讀班氏之書而禹功益彰胡朏明謂三江之不

  明誤自班固始余謂三江得班氏而明班志之

  不明則誤自朏明始也

丹陽郡 黟

 漸江水出南蠻夷中東入海

  元案監本漢書地理志漸江誤作浙江高惠高

  后文功臣表堂邑安侯陳嬰定豫章浙江都漸

  師古曰漸水名在丹陽黟縣南蠻中師古注漢

  書卽以地理志之漸江解表之漸則地理志正

  作漸江與水經說文合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

  云地理志水經皆作漸江汲古閣漢書漸字猶

  未譌成浙也

會稽郡 大末

 穀水東北至錢唐入浙江

  元案近本地理志無浙字水經注所引有之班

  志旣於黟記漸江水所出東入海又於大末記

  穀水東北至錢唐入浙江大末卽姑蔑今衢州

  府西安龍游地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謂浙

  江三源一曰新安江班志謂之漸江源出徽州

  府西北黟山今名黃山至嚴州府城東九十里

  與東陽江合一曰東陽江水經謂之吳寕溪源

  出金華府東陽縣東南之大盆山西流至蘭溪

  縣西南與信安江合一曰信安江亦曰穀水源

  出衢州府開化縣東北之百際嶺東北經金華

  府蘭溪縣城西與東陽江合三源同流顧氏此

  說以今錢塘江水爲漸水穀水吳寕溪水之合

  流依漢志言穀水自大末東北至錢塘入江則

  自大末至于錢塘皆爲穀水而漸江水弟從建

  德入於穀隨穀水東入於海是穀水在中爲經

  流漸水在西北流入吳寕溪水自南流入今爲金華

  不能奪穀水之名直至錢塘穀水入江而後

  不名穀水而名浙江是嚴州以東且不得名之

  爲漸豈嚴州以西轉得冒之爲浙乎顧氏謂穀

  水與吳寕溪水合吳寕溪水與漸江水合尙非

  班義也若果漸江卽浙江則穀水入浙江宜在

  嚴州不當云在錢塘豈自嚴至杭竝流已數百

  里至錢唐乃云入乎惟班志云穀水東北至錢

  塘入浙江可見穀與浙非一水卽可見吳南之

  江從錢塘東折爲浙江而穀水從開化常山厤

  龍游建德桐廬富陽至此入之不然而曷云入

  也班氏所記數千年至今朗然如繪而後人昧

  之何也

會稽郡 錢塘

 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

 三十里莽曰泉亭

  元案武林水卽闞駰所云錢水東入海也東入

  海亦先入江而後東入海猶漸江水之入穀也

  班志凡記餘曁潘水句章渠水上虞柯水鄞天

  門山水皆但云東入海不言所至不言里數皆

  先有所入而後入海武林水漸江水卽其例也

  行八百三十里語有譌誤錢塘至海止百數十

  里耳詳見後又案錢水卽今西湖水古錢塘當

  爲昭慶寺及錢塘湧金淸波一帶之地所以外

  禦鹹潮内瀦錢水也古杭城尙在西湖之西南

  也

說文解字

 水出蜀湔氐徼外㟭山入海从水工聲

 江水東至會稽山陰爲浙江从水折聲

  元案說文水部江字下次沱字云江別流也出

  㟭山東別爲沱沱字下卽次浙字云江水東至

  會稽山陰爲浙江江水卽從上江字連屬而下

  卽指㟭江也東至會稽山陰爲浙江葢江自吳

  縣南厤石門而來至錢塘折向山陰江至此而

  折故至此名浙惟其至山陰而後名浙則山陰

  以西不名爲浙矣史記集解引晉灼云江水至

  會稽山陰爲浙江與說文同索隱引韋昭言浙

  江在錢塘意亦近是其折處西指錢塘南指山

  陰說文言至山陰爲浙江以折處言之也班志

  言至餘姚入海以入處言之也又案文選北山

  移文注引字書曰江水東至會稽山陰爲浙右

  此言亦本於說文

 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从水斬聲

  元案浙字下越四十二字始次漸字浙之次於

  江猶泑之次河漢之次漾也浙次於江明其爲

  江之正流漸不次於江明其與岷江無渉於此

  見浙之非漸而說文與班志實相表裏相證益

  明矣

 衺行也从辵也聲夏書曰東迆北會于匯

  元案許鄭解經不必悉同而解東迆則同鄭訓

  迆字注已不備說文訓衺行正足以相成也禹

  貢之例凡兩水相合爲入此水經於彼水爲會

  無所入無所會弟曰至於某而已若九河曰播

  沱曰別彭蠡曰匯澤滎曰溢南江曰迆皆獨出

  一例以形容之九河有分散之狀故爲播沱出

  而復入則爲別澤之水溢而回旋如器之受水

  故爲匯滎從地而上出故爲溢江至石城分而

  斜行自爲一支非別非匯非溢惟迆足以當之

  下文東爲中江亦是東迆相連屬以爲文也若

  謂南江卽彭蠡無論江會彭蠡竝非斜行向東

  北卽是斜行則河之自積石至龍門自孟津至

  逆河卽漢之自嶓冡至大別江之自岷山至於

  澧其爲斜行者多矣何獨於會東陵之後始云

  東迆乎且導漾旣云東匯澤爲彭蠡則彭蠡之

  水明是江漢所溢而成者故鄭注云匯回也漢

  與江𨷖轉東成其澤緣漢入江而始有此澤故

  於導𣻌屬之旣屬於導漾不必又復敘於導江

  沇之會於汶淮之會於泗沂渭之會於澧會於

  涇汶非沇所成泗非淮所成澧與涇非沂渭所

  成故曰會彭蠡由江漢而成謂之匯矣不得復

  謂之會會者兩相遇也匯者已所出也惟其匯

  而回旋則謂之澤旣謂之澤不復可謂之江東

  迆同於東匯所異者迆則形容其分而斜出之

  勢匯則形容其聚而瀦蓄之狀此經文所以妙

  也會之不可爲匯猶會之不可爲迆今以東匯

  澤爲彭蠡卽是東迆北會於匯是以東匯爲北

  會矣必不然也曰會于匯明是別有一匯而此

  往會之曰東匯澤明是本無此匯因此而有之

  匯字雖同而恉趣各別禹貢有兩潛沱且不得

  混爲一況匯爲回旋之名本非實地乎匯猶豬

  彭蠡可爲豬大野亦可爲豬彭蠡可爲匯具區

  亦可爲匯也知匯之爲匯成於江漢之𨷖則禹

  貢分敘之妙可體會而得焉江雖巨所以分爲

  三者由漢水南入於江一江不足以受故東匯

  爲彭蠡又東爲北江江則東迆爲南江又東爲

  中江此中江北江所以分敘於導江導漢而彭

  蠡自屬於漢南江自屬於江從可知矣鄭氏恐

  學者誤以東迆句連東爲中江特注曰東迆者

  爲南江夫江漢同其大矣漢匯爲澤爲北江而

  江止一流入海乎東匯澤爲彭蠡不連東爲北

  江則東迆北會于匯豈連東爲中江乎鄭氏注

  東迆者爲南江解經造微之學也

 續漢書郡國志

丹陽郡 蕪湖中江在西

會稽郡 山陰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冡有浙江

吳郡  毗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

  元案司馬彪晉人所舉三江同於班志於山陰

  云有浙江卽說文江至山陰爲浙江也